2021-05-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吸菸
共找到
848
筆 文章
-
-
2021-05-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醫師教你改善!防疫期間宅在家 最常見8大健康問題
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減少出門、避免不必要的接觸,是遠離病毒最好的方法。但另一方面,身體疾病和心理狀態卻可能因為壓力、隔離和各種生活習慣的改變而加劇。以下是過去一年美國病毒大流行期間,醫療人員觀察到常出現的健康問題,並提供民眾相關建議。長時間看電腦,眼睛疲勞、視力模糊。「當全國進入停班課狀態,各級學校改採線上教學,上班族透過遠端工作,成年人和孩子在電腦前的時間愈來愈長,導致眼睛的各種問題浮現,包括乾燥、疲倦、疼痛、視力模糊和頭痛。」加州佛森市的眼科醫師Jennifer Wademan說。醫師建議:遵循20-20-20原則,每20分鐘提醒自己將視線離開螢幕,並觀察至少20英尺(約6公尺)遠的物體20秒。並且調低螢幕亮度或使用夜間模式,以減少藍光照射,尤其在晚上。在家辦公姿勢不良,導致頸部和背部疼痛。「過去一年來,人們在家中工作一段時間後,出現許多頸部和背部的疼痛問題。」紐約醫師Michael Richardson說,在家中不必像在公司端坐在辦公桌前,柔軟的沙發甚至床或地板,成為許多人的工作場所,不良姿勢造成的重複性壓力,在長時間累積下開始反撲。醫師建議:遇到這種情況,醫師建議經常進行身體伸展,做聳肩的動作,也可在一天的工作後進行熱敷。如果短時間無法回到工作崗位,不如趁機在家備好適合人體工學的桌椅,甚至站立式的辦公桌,以減輕肩頸的壓力。憂鬱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我們發現COVID-19引起的焦慮、憂鬱和強迫症大量增加。」加州橘郡社區衛生中心家庭行為健康臨床主任Yvette Visconte說,由於孤立感,更多孩子和老人出現焦慮和憂鬱症狀,父母也備感壓力,必須同時協助孩子完成課業和處理好自己的工作。另外,因害怕感染病毒而不斷強制作清潔和消毒工作,也讓人時刻處於緊繃狀態。人們也一直在經歷與疾病大流行相關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專家將其稱為「COVID PTSD」。醫師建議:如果發現自己一直處於精神不佳的狀態,請聯繫有執照的治療師做線上諮詢。子宮肌瘤等婦科問題未獲得解決。紐約GYN創新護理中心的聯合創始人Natalya E. Danilyants表示,數百萬患有複雜婦科疾病(例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和子宮肌瘤)的婦女,過去一年來沒有得到應有的治療。這些被視為「可有可無」的非緊急手術可能被取消,但隨著時間推移,有些人的病症可能惡化,導致嚴重的後果。醫師建議:在疫情逐漸獲得控制後,女性仍應積極處理相關婦科問題。牙裂、蛀牙與其他牙齒問題。牙醫Jeffrey Sulitzer說,這一年來牙裂、需要填補的蛀牙與下顎疼痛患者明顯增加。這是由於沒做好口腔衛生、吸菸飲酒過度以及壓力所引起。醫師建議:情況許可下,仍應維持固定至牙科的診察,並確實做好口腔衛生。壓力、焦慮、飲食不良,讓血壓飆升。紐約醫師Richardson說,高血壓患者未定期回診,甚至未規律服藥,有些人則因為待在家中缺乏運動,且飲食習慣差而陷入高血壓風險。壓力也是罪魁禍首,嚴厲的工作要求和社會隔離會嚴重傷害身心,對血壓產生很大的影響。醫師建議:不能上大醫院回診,建議與家庭醫師(診所)聯繫,檢查身體狀況並制定如何維持的計畫。長時間戴口罩,出現痤瘡、酒糟性皮膚。因為長時間戴口罩,華盛頓特區的皮膚科醫師Geeta Shah表示,痤瘡問題開始大量出現。臉部發紅和酒糟性皮膚炎也常見,「口罩在臉頰、下巴和鼻子上造成壓力,導致發紅和血管破裂。」醫師建議:確保皮膚清潔和水分充足非常重要,鼓勵患者每天用溫和的清潔劑洗臉兩次,然後塗上保濕霜。即使戴著口罩,也要做好防曬,否則會讓臉部潮紅更嚴重。錯過定期篩檢,晚期癌症增加。「自2020年3月以來,晚期結腸癌的發病率增加。」科羅拉多州胃腸病學協會醫師Austin Garza說。由於COVID-19問題,患者不願尋求醫療,導致無法即時發現病症,不只結腸癌,其他所有癌症的情況都一樣。醫師建議:維持預防性篩檢(例如大腸鏡檢查和乳房X光攝影)是關鍵。資料來源/美國赫芬頓郵報
-
2021-05-28 癌症.肺癌
常暴露二手菸 肺癌風險高3成
衛福部基隆醫院胸腔內科黃翰禮醫師指出,若與吸菸者同住,或者常暴露在二手菸的環境下,會增加得到冠狀動脈心臟病及肺癌的風險,比一般不抽菸的民眾高出20%到30%。黃翰禮說,依衛福部統計顯示,近40年來,肺癌始終位居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第一名,且威脅性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提高,肺癌的死亡率高出肝癌許多、存活率較低,對國人的健康威脅很大。因為肺癌早期症狀表現並不明顯,容易被民眾忽略或以為是其他疾病造成,因而延誤診斷及治療的黃金時期。罹患肺癌的病人,主要是長期暴露在高危險因子下的影響居多,吸菸是肺癌最大的危險因子,約占70%到80%。一名菸齡30年的婦人,有咳嗽、痰多的情形,就醫電腦斷層發現有腫瘤,她嚇了一大跳,聽從醫師建議,把菸戒了並接受治療。黃翰禮建議,如有持續咳嗽、咳痰帶有血絲或咳血、呼吸急促且出現喘鳴聲、持續胸痛、聲音沙啞、骨關節疼痛或無預警的體重下降、食慾不振等症狀,盡速就醫,以利及早診斷與治療。
-
2021-05-20 癌症.肺癌
未吸菸者、女性肺腺癌持續增加 國健署:自我防護7要點
吸菸、二手菸是導致肺癌主因之一,但台灣研究發現,未吸菸者和女性肺腺癌持續增加。除了早期篩檢,早期發現,以提高存活率外,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供「自我防護7要點」,建議民眾拒吸二手、三手菸;烹煮時開啟排油煙機,減少油煙;烹煮食物多採水煮、清蒸;外出戴口罩,進入室內時需洗手洗臉、清潔鼻腔、適當關閉門窗;空品狀況不佳時,避免戶外活動時間;生活作息規律;適當運動等。國民健康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根據國內數據,雖然吸菸率有逐漸下降的趨勢,肺癌發生率仍逐年升高,尤其罹患肺腺癌女性中,高達9成並未吸菸。因此,除了避免吸菸與二手菸害、留意是否有家族史外,同時要減少廚房油煙、遠離空氣污染或廢氣多的地方。國民健康署提供「自我防護7要點」,除了拒吸二手菸、三手菸;為減少油煙,烹煮時應開啟排油煙機;盡量選擇水煮、清蒸方式烹煮食物;生活作息規律,多運用大眾運輸工具、自行車及步行;適當運動,維持身體健康。為降低空汙對健康的危害,林莉茹建議,民眾外出要戴口罩,進入室內時,記得洗手洗臉、清潔鼻腔,並適當關閉門窗,減少暴露在細懸浮微粒(PM 2.5);空氣品質不佳時,應減少戶外活動時間,或改變運動型態、避開交通高峰時段及路段。除了日常保健,林莉茹指出,了解肺部「警訊」有助於早期發現肺癌、及早治療。7種常見肺部警訊包括,持續咳嗽,甚至有惡化的狀況;痰中帶有血絲或咳血,持續一段時間後症狀沒有緩解;呼吸急促、呼吸出現喘鳴聲;持續胸痛且有惡化情形;聲音沙啞;四肢關節疼痛;無預警的體重下降、食慾不振。由於上述症狀有可能不是肺癌所引起,林莉茹建議,民眾還是應尋求醫師諮詢與評估,才能找出原因、及早診治,以免耽誤病情。振興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楊明松則建議,肺部沒有神經,早期肺癌大多無症狀,建議定期篩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肺癌一期五年存活率高達9成,身體有明顯不適時,通常已是肺癌中、晚期,五年存活率大幅下降,治療效果較不佳。
-
2021-05-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吸菸、肺氣腫…感染病菌或肺部疾病機率上升!6方式改善肺部健康
肺炎傳染來襲,身體「衰弱」的族群面臨更高風險。隨著年紀增長,身體生理儲備量下降,在面臨外界壓力時無法維持身體恆定,甚至身體平衡被打亂後恢復變慢或不完全就是「衰弱」。根據統計,衰弱的老年人死亡率更高,比起身體狀況強健的老人,死亡率高出3-5倍。 哈佛大學附屬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IDMC)胸腔重症監護主任Richard Schwartzstein提醒,肺部擁有足夠生理儲備量,才能幫助抵抗感染與慢性疾病,而生理儲備量隨著年齡會逐年減少,尤其吸菸、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氣喘等族群下降速度更快,會使感染病菌或肺部疾病機率上升。平日可透過6種方式維持肺部生理儲備量,有助於改善肺部健康。 中等強度運動 助清除黏液分泌物 Schwartzstein指出,中等強度運動如快步走路,是鍛鍊心臟與肺部機能的良好方式,並且能增加深呼吸時的深度、幫助打開肺部,有助清除肺部內累積的黏液分泌物。肺部中黏液分泌物聚集的部位,是吸入性病毒或細菌沉降、繁殖的良好環境,能清除愈多黏液分泌物,愈能幫助肺部維持健康。 減少吸入煙塵毒素 平日應戴口罩 當吸入愈多外在環境中的毒素,例如粉塵、二手菸、空氣污染,肺部會分泌黏液分泌物包覆這些有害毒素,一旦吸入愈多有害物質,可能導致黏液分泌物過多、呼吸困難。Schwartzstein建議平日戴上口罩,尤其是有氣喘或過敏的族群,在氣溫變化時更容易發生支氣管痙攣等問題。 吸菸無「安全值」 少量也會破壞肺部 吸菸沒有所謂的「安全值」,只要接觸到尼古丁等有毒物質,就會增加感染機會與肺癌風險。Schwartzstein博士指出,即便是少量吸菸,菸中的物質也會以各種方式破壞肺部,引起肺部刺激發炎並增加黏液分泌物。 每天30分鐘深呼吸 幫助肺部舒張 深呼吸是最好的肺部伸展運動之一,能幫助肺部舒張並清除分泌物,同時也能降低血壓和調節心率。Schwartzstein建議每天練習約30分鐘深呼吸,深呼吸運動建議方式:在舒適環境中坐下或躺下,緩慢並深深呼吸,維持肩膀姿勢,腹部向外鼓張,然後呼氣放鬆腹部,動作重複5分鐘。 每小時改變姿勢 增加肺部氣體循環 久坐不動對健康不利,Schwartzstein醫師建議每小時至少改變一次姿勢或起身運動,可以練習簡單的深蹲或彎腰伸展,有助於肺部的氣體循環,也可促進清除黏液分泌物。 過重影響橫膈膜 減肥能減少肺部負擔 體重過重會造成各種健康問題,也會增加肺部肌肉的壓力,尤其是橫膈膜向下運動會因為身體肥胖受到阻礙,使肺部體積無法伸展舒張,Schwartzstein 提醒,適當體重控制能減少呼吸時的肺部負擔。正常成人應盡量維持正常BMI值,成人BMI建議在18.5(kg/m2)及24(kg/m2)之間。 《延伸閱讀》 .盡量別久坐!研究:長時間不運動感染新冠肺炎死亡率增149% .3大族群易感染新冠病毒?中醫師教3關鍵提升免疫力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0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及早警覺骨鬆 別等骨折才發現
今天是母親節,一起關心媽媽的骨骼健康!根據統計,50歲以上女性每三人中就有一人經歷骨鬆性骨折。最常見年長者因跌倒、外傷而發生髖骨、脊椎及上肢部骨折,尤其髖骨骨折後一年死亡率高達20%,不亞於癌症,必須提高警覺,及早做好「保密防跌」工作。停經婦女 骨鬆高危險群一般人的骨質密度在30至35歲期間達到高峰,但自35歲後開始逐漸流失,隨著年紀增長、荷爾蒙改變,更年期後每年更以6%速度快速下降,因此停經後婦女要小心「骨質疏鬆症」上身。骨質疏鬆症是沉默的疾病,多數患者沒有特別症狀,很多年長者多是在碰撞或跌倒骨折後才發現罹患了骨質疏鬆症。台安醫院骨科主任劉大永醫師指出,可從身高變矮、駝背、下背痛等外形變化,早期發現是否有骨鬆性骨折的問題,盡早開始治療,防止骨質持續流失而再次骨折。劉大永補充,自己的家人就曾因彎腰撿東西而發生胸部肋骨嚴重骨折,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原來是骨質疏鬆症惹禍,經補充鈣質及使用骨鬆藥物治療,才獲得改善。骨質密度 每一至二年檢測如何早期發現罹患骨質疏鬆?劉大永強調,可接受骨質密度檢測,以「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XA)」進行檢查,檢測結果以「T值」為判定標準,「T值<-2.5」顯示有骨鬆,要進一步接受評估與治療。建議停經前後或65歲以上的女性、70歲以上男性,每1-2年可定期檢測骨質密度,以了解是否罹患骨質疏鬆症。有輕微骨質疏鬆現象的人,要保骨本,劉大永建議,多吃含鈣食物,例如牛奶、豆類、乳製品、小魚乾、黑芝麻等;更要多運動、曬太陽,可以活化維生素D,幫助鈣質在小腸吸收,平常可多從事重量運動,例如快走、簡單重訓,可增強關節的力量、刺激骨質生長,有助骨骼保健,防止骨質流失。針對嚴重骨質疏鬆「T值<-2.5」或已面臨骨鬆骨折患者來說,劉大永指出,除了補鈣外,可考慮搭配藥物治療,目前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物有多種選擇,在藥物作用方面,主要分為「對抗骨質流失」與「促進骨質生成」兩大策略。隨著生技與藥物研發的進步,新一代骨質生成藥物,已經可兼顧促進骨質生成與對抗骨質流失,也在骨密度的增加上可以看到更顯著的效果,近日已獲得主管機關核准,可為嚴重骨質疏鬆症與骨鬆性骨折患者,提供更積極的治療選擇。劉大永提醒,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慢性病,當病患確診骨質疏鬆症或是骨鬆性骨折,應持續追蹤骨質密度狀況並積極治療,防止再次骨鬆性骨折的發生。骨質疏鬆症高風險因子● 駝背● 身高變矮4公分 ● 無特別原因的下背痛● 曾有非創傷性骨折(非車禍意外造成)● 曾接受過骨質疏鬆症藥物治療● 有內分泌疾病(例如糖尿病、甲狀腺亢進等)● 吸菸、喝酒或正在使用類固醇● 停經後婦女(65歲以上)或男性● 銀髮族(70歲以上)資料來源╱劉大永醫師製表╱黃妙雲
-
2021-05-08 焦點.元氣新聞
台灣20名年輕女性有1人抽菸 增20種罹癌風險
愛美的女性別吸菸!研究顯示,吸菸會導致牙齒變黃、口臭、皮膚產生皺紋,以及粗糙乾燥,甚至難以受孕,嚴重者還會增加近20種罹癌風險。國健署呼籲,吸菸傷身、傷荷包,以每天吸一包菸100元計算,戒菸一年約可省下3.6萬元。國健署在民國107年針對國人吸菸行為調查,發現成年女性吸菸率,自18歲以後隨年齡增長逐漸上升,26到30歲達到最高5%,等於約每20名女性有1人吸菸。女性吸菸壞處多,除了會導致心血管疾病及癌症,還包括生殖損傷、生育能力降低和受孕困難,影響女性健康甚鉅。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女性吸菸除對肺部影響,增加乳癌、卵巢癌,以及子宮頸癌等,約20種罹癌風險。此外,也對外表產生傷害,包括牙齒變黃、口臭、皮膚產生皺紋與粗糙乾燥,還可能導致骨密度下降及骨折,加快更年期發生。為鼓勵女性戒菸,國健署長吳昭軍說,有設定戒菸日的戒菸者,比未設定者戒菸成功率約增加兩成,母親節將至,為了自己健康亮麗的人生,呼籲女性可以選在母親節這個有意義的日子開始戒菸。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1-05-07 焦點.元氣新聞
上次戒菸胖10公斤捲土重來 口服藥加規律運動減2公斤
全國透過戒菸門診的戒菸成功率僅兩成五,臨床醫師觀察,戒菸後發胖是影響戒菸決心的主因,衛福部彰化醫院開出口服戒菸藥加每天運動的「菜單」,幫助菸齡30多年的李姓老菸槍成功戒菸,最重要的戒菸後半年都沒發胖。衛福部彰化醫院戒菸個案管理師張育源表示,去年她接受139人戒菸,只有37人成功,成功率26.6%,和全國平均值25%差不多,自行戒菸成功率雖無法統計,但應該更低,失敗原因除了抵抗不了尼古丁誘惑,還有一個病人常抱怨的理由─戒菸後發胖。55歲李姓病人去年健檢,做了心臟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冠狀動脈粥狀硬化並中度阻塞,在成人健檢時發現心臟冠狀動脈中度阻塞,醫師勸告戒菸,李姓病人提出多年前曾戒菸,3個月就胖10多公斤,第一次戒菸宣告失敗,這次再戒菸萬一又失敗,一定淪為親友笑柄,他要好好考慮。經醫護人員一再勸說,生命比身材還重要,如有專業團隊協助和陪伴,成功率將大增,他同意醫院安排個管師幫助他管理健康。個管師張育源了解李姓病人的吸菸史,為他量身打造戒菸守則,服用醫師開立的非尼古丁口服戒菸藥,抑制人體對尼古丁的依賴作用,發胖的部分請病人自行規畫適合自己的運動課程,另在飲食方面,多吃高纖維蔬菜,並且慢慢吃、多咀嚼,以增加飽食感,想抽菸時多喝水或咀嚼無糖口香糖。李姓病人表示,每周三他在公司參加下班後的有氧運動,另上網從youtube找有氧和瑜伽影片,一周6天的晚餐後1小時跟著影片運動,藉以消耗熱量,原本只是很單純的想要不發胖,沒想到半年不但沒發胖,還從80公斤瘦到78公斤,肌肉也結實。彰化醫院心臟科主任何東錦指出,吸菸後因為尼古丁讓人精神亢奮,代謝率高,一旦戒菸,基礎代謝率降低就容易發胖,而且戒菸後味覺變敏感,食欲跟著上升,通常會吃得比較多,想吸菸時又吃零食替代菸品,如果沒增加運動量,熱量更易堆積,造成發胖;戒菸者需要意志力,把重心放在戒菸,若擔心發胖,盡量以運動來達成燃燒熱量,若能找親友一起運動,效果更好。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1-05-0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平日飲食清淡 為何血中膽固醇濃度也超標?
阿茂一向飲食清淡,只是偶爾會買包鹽酥雞或炸雞排打打牙祭。某天覺得胸口不適冒冷汗,就醫檢查竟發現心臟冠狀動脈嚴重阻塞,血液中膽固醇濃度超標。他不解為何膽固醇濃度會過高?壞的膽固醇 易心血管病變血中膽固醇過多時,病人常沒有不適症狀,須透過抽血檢查,才得知體內膽固醇含量。膽固醇在全身血液循環中,以脂蛋白的形式運送,脂蛋白可分為低密度脂蛋白(LDL,俗稱壞的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俗稱好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低密度脂蛋白會沉積在動脈的血管壁,引起血管壁發炎反應,形成動脈硬化斑塊並使血管彈性下降,若沉積過多則會使血管變狹窄,所以低密度脂蛋白是動脈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元凶之一。油炸食物吃過量 健康受損食物是體內膽固醇的重要來源,從食物中攝取適量膽固醇是必要的,但攝取過量會造成健康損害。食物中的膽固醇來自於動植物食材、烹飪用油或加工食品等,美國心臟學會建議,每天攝取的飽和脂肪酸不超過總熱量攝取的5%,要限制牛肉、豬肉等紅肉攝取,盡量選擇脫脂或低脂乳製品,避免吃油炸食物,對心血管較為健康。建議多以不飽和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如酪梨、杏仁、鮭魚、橄欖油、亞麻籽等替代,來提高身體內高密度脂蛋白濃度。身體內和血液循環中的膽固醇8成是由肝臟製造,是體內主要膽固醇來源。若攝取過多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會促使肝臟製造更多的膽固醇,使血中膽固醇濃度增加。此外,不健康的生活形態,例如運動量不足、不健康飲食習慣、吸菸及肥胖,都會使身體產生較多的低密度脂蛋白。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是一種由基因遺傳的疾病,帶有致病基因的家族成員身體,對於低密度脂蛋白的回收機制有缺陷,因而導致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濃度過高,常超過190mg/dL,比一般人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目前臨床上常使用的他汀類(statin)降膽固醇藥物,能減少肝臟合成低密度脂蛋白,並促進肝臟透過低密度脂蛋白受體回收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另一類藥物ezetamide,能減少腸道對於膽固醇的吸收,這兩類藥物是目前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工具,副作用相當低。近年發展針劑型新藥PCSK9抑制劑,能透過結合血液中的PCSK9此一物質,減少PCSK9造成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的分解,增加低密度脂蛋白回收的效能,在曾發生過心肌梗塞、接受冠狀動脈或其他動脈血管再通術、或缺血性腦中風病人,如果在使用他汀類藥物和ezetimibe之後血中低密度脂蛋白仍超過標準(135mg/dL),則應考慮使用PCSK9抑制劑來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濃度,進而減少心血管疾病再次發作。
-
2021-04-29 癌症.食道癌
「火燒心」合併吞嚥卡卡恐是癌? 食道癌好發這些族群
食道癌被喻為老男人癌症,9成患者為50至70歲男性,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陳志毅提醒,除了抽菸、喝酒、嚼檳榔之外,胃食道逆流患者也是高危險族群,以致食道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提醒「火燒心」民眾如自覺吞嚥卡卡,務必積極就醫檢查。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107年食道癌新發生個案2,778人,108年死於食道癌人數為1,983人,不管是新增罹癌人數以及死亡人數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國健署代理署長賈淑麗說,長期吸菸、嚼檳榔、飲酒、食用加工食品與高溫或燙口等食物,都可能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國衛院研究顯示,飲酒、吸菸、嚼檳榔者,罹患食道癌的機率分別是沒有者的3.8、2.29、2.62倍。陳志毅指出,與10幾年前相較,這1、2年來食道癌發病年齡約年輕10歲,主要與飲食習慣有關,例如,常吃火鍋等滾燙食物,以及偏愛甜食,引發胃食道逆流,增加罹癌風險。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也證實,口腔衛生不良,以及常吃煙燻、燒烤、醃漬、加工肉品及高溫或燙口等食物,都可能刺激食道,增加罹患食道癌風險。由於食道癌迄今並無有效篩檢工具,賈淑麗提出6大遠離致癌因子,建議落實在生活中,避免罹患食道癌。1.遠離菸、酒、檳榔。2.平日飲食減少過燙食物。3.少吃香腸、臘肉等含亞硝酸鹽食物。4.多食用原型食物,盡量減少加工食品。5.保持口腔清潔習慣。6.維持規律運動。陳志毅最後指出,由於早期食道癌並無明顯症狀,建議高風險族群提高警覺,如長期吞嚥困難、吞嚥時卡卡的,有異物感,就應積極就醫,並戒除菸酒及檳榔。★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4-29 癌症.頭頸癌
天天「香檳酒」罹口腔癌…60歲的他靠這招重獲新生
余登財今年60歲,從高中開始接觸菸、酒、檳榔,出社會後從事機台操作工作,菸檳習慣更兇,幾乎每天都在吸菸、嚼食檳榔,直到8年前發現罹患舌癌二期才痛定思痛,積極訓練復健,現在的他比起常人有更健碩的身形和體力,也成為口癌防治與臉部平權的活動代言人之一。余登財經常在國中小校園,以自身罹癌經驗,警示年輕學子遠離菸、酒、檳榔等致癌物質,或到街頭募集發票捐款,為其他病友打造更好的復健與服務環境。但發現罹癌之初,他不但否認自己生病,還指責醫院詐騙,社工親至家庭訪視時,也以各種理由拒絕關心。社工師劉怡均指出,雖然政府單位與醫療院所不斷倡導口腔粘膜篩檢,但實際上有許多口腔癌病友都是忍到不能再忍才就醫,或忽視術後復健的重要性,而許多病友從事零工,發病後無法工作,往往也讓家庭陷入經濟困境。根據衛福部2018年統計,國人罹患口腔癌以男性居多,是女性患者的10.8倍,發生年齡的中位數為57歲,但劉怡均指出,實際上有許多病友的年齡在30至40歲間。劉怡均說,許多病友與社工電話聯繫時語氣虛弱無力,由於術後影響口語表達,可能也會影響心理狀態;如果能早期發現,口腔癌病友5年內存活率高達8成,且完整持續接受復健訓練,都可以維持相當程度的生活品質,鼓勵每位病友都不要輕易放棄。
-
2021-04-29 癌症.肺癌
未吸菸女性罹肺癌多!LDCT篩檢 將補助2高風險族群
●許多從未吸菸的女性罹患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可檢出極微小的肺癌病灶●衛福部:LDCT有偽陽性問題,不納入常設篩檢肺癌長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但不是只有吸菸者會罹患肺癌,許多從未吸菸的女性也都是肺癌患者。主播蕭彤雯先前自費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揪出罹患0期肺腺癌,手術後恢復健康。立法院昨天舉行「為早期發現癌症挽救國人生命,鬆綁電腦斷層與核磁共振購置許可法規」公聽會,學者認為,應鬆綁設置LDCT規範,提升檢驗方便性及篩檢量,才有辦法及早治療,根除肺癌。早期肺癌 要靠LDCT揪出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未來LDCT僅會針對高風險族群做篩檢,並不會納入常設篩檢中,因會有偽陽性,反而會造成過度醫療。從未吸菸的主播蕭彤雯以病友的身分參與公聽會,她說,自從她生病的新聞曝光後,得到許多朋友與粉絲的關心,一位粉絲告訴她「妳真的非常幸運,多希望先生和妳一樣」,粉絲的先生不菸不酒,也沒有癌症病史,每年都參與公司提供的健康檢查,去年因疫情滯留大陸,在當地做健康檢查,第一次做LDCT,沒想到一檢查就是肺腺癌三期,返台檢查結果一樣,第三期已無法手術,必須化療。CT設置不均 偏鄉幾乎沒有蕭彤雯指出,早期肺癌要靠LDCT才能揪出,但台灣並沒有每一家醫院都設置該儀器,即使是健檢中心,想自費篩檢,健檢中心還得包車載民眾到有設備的醫院檢查,因為衛福部不允許健檢機構或專科診所購置CT。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顧問教授蔡俊明表示,台灣的CT設置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六都設置率最高,偏鄉幾乎沒有設置。台灣每百萬人口為20台,韓國40台、日本120台。近年台灣肺癌發生率上升,增加篩檢量是必要的,現在台灣LDCT的設置早已不合時宜,應加強國人教育,即使是自費也應該增加民眾篩檢的便利性。輻射防護合標準 考慮開放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依照現行規定,CT、MRI的設置都只能在醫院,未來診所若能符合輻射防護的標準,不排除也開放設置,但最大的前提是要符合安全、品質,後續才會討論便利性。至於提高LDCT的篩檢率,以防治肺癌,石崇良說,增加CT設置數量,並不會達到防治肺癌的效果,普篩可能增加國內肺癌個案,且LDCT還有偽陽性問題,也可能衍生過度醫療的情形。推出治療指引 補助才啟動肺癌的防治預防、診斷與治療都不能偏廢,石崇良指出,現階段將針對兩大風險族群提供使用LDCT篩檢補助,分別為嚴重吸菸者(一個月內抽15包菸以上)、帶有肺癌基因或家族史者,前者除了補助篩檢同時也要接受戒菸計畫,後者則是二親等內有肺癌家族史都可以補助篩檢,無須先做基因篩檢。石崇良表示,LDCT可以檢測到極微小的病灶,連帶也出現相對高的偽陽性,目前國健署已經與各醫學會商討,準備推出治療指引,待指引出爐後,後續的補助篩檢才會啟動。
-
2021-04-28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父母催抱孫壓力大到不舉 年輕男求助性福門診恢復信心
彰化縣32歲張先生被父母逼婚,好不容易結婚了,卻又被催促生小孩,讓他壓力極大下,竟然有勃起障礙,他害羞的找到衛福部彰化醫院性福門診,經過2個月的震波及藥物治療,重拾信心「堅硬如昔」,妻子也受孕了。張先生因為是獨子,一直被父母逼婚,3年多前相親結婚後,父母繼續催著要抱孫子,常對他們夫妻說「肚皮怎麼靜悄悄、晚上工作不要含混」等,張先生對醫生說,他夾在父母的期盼及妻子的不滿中,日子很不好過,再加上工作壓力大,後來與妻子行房時,竟常不舉,或「抬頭」準備直搗黃龍時卻軟弱無力,像洩了氣的皮球,越想用力就越無力,衝鋒陣線只剩架勢,甚至連妻子都笑說「你只剩下尿尿功能」,讓他壓力爆表。彰化醫院泌尿科醫師蔡卓榮說,張先生經抽血檢查,排除血糖、血脂及荷爾蒙等問題,也不是心血管問題,研判心理及生理障礙都有,開立治療「勃起功能障礙」的犀利士藥物提振信心,再以震波治療增進海綿體充血,6周療程後連早上起床都「升旗」了。蔡卓榮說,醫界研究發現低能量的體外震波用於組織,可以產生血管新生的效果,將低能量震波施用於陰莖海綿體上確實有助於勃起功能的改善,他們購入德國的線性震波治療儀後開辦性福門診,主治男性勃起障礙、早洩及性慾低落等,在震波及藥物雙管齊下後,讓不少人得以再「提槍上陣」。蔡卓榮表示,震波治療不是侵入性治療,是由醫師直接將低能量震波施打於患者陰莖表面,1周打1次,1次4000下,時間約10分鐘,整個療程6周,過程通常不會痛,也沒有副作用。蔡卓榮說,抽菸、三高患者是男性勃起障礙的危險族群,也常因精神壓力引發勃起障礙,如能放鬆心情、緩解焦慮,同時戒除過量的吸菸及飲酒,維持正常的作息,大都能慢慢改善,若仍沒成效,可考慮震波治療,最好不要諱疾忌醫,早一點就醫,大部分患者都能獲致良好成效,尤其是年輕患者,效果通常很顯著。
-
2021-04-24 新聞.科普好健康
呼吸困難要當心! 醫:4類疾病為常見症狀,重則有生命威脅
呼吸是重要的生理功能,藉由呼吸,人體可以吸收氧氣,排除二氧化碳,維持人體功能的恆定。當有呼吸功能障礙時,輕則胸部不適,影響日常活動,重則有生命威脅,必須謹慎因應,給予適當的診斷與治療,不可輕忽。呼吸困難是4大類疾病常見的症狀之一,如果發生呼吸困難時,應該盡速就醫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接受進一步的檢查診斷及治療。呼吸道疾病:氣喘、肺阻塞呼吸道疾病包括氣喘、肺阻塞及支氣管擴張等,常伴隨咳嗽,特別是氣喘,好發於夜間及清晨,影響睡眠。台灣氣喘的盛行率超過十分之一的人口,是常見但容易被忽略的疾病,很多慢性咳嗽或常感冒的病人,經詳細問診及檢查,才知道過去一直困擾的症狀是來自氣喘。目前氣喘的藥物治療進步,以吸入型的藥物為主,效果良好且副作用少;嚴重氣喘患者,也有許多生物製劑可以選擇,除有效減少急性發作、改善症狀,大部分嚴重氣喘的病人可以避免或減少口服類固醇的使用及其伴隨的副作用。肺阻塞(過去稱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因為吸菸所造成的疾病,建議40歲以上,曾每天抽菸一包超過10年以上的病人,如果有慢性咳嗽、有痰或會喘的現象,應找專業醫師,給予適當的診斷與治療,同樣是以吸入型藥物治療為主,方便且療效良好。這類呼吸道疾病的診斷,除病史外,都需要肺功能檢查加以確認,並作為未來監測診療的重要工具。肺纖維化:菜瓜布肺肺纖維化是一個診斷困難且不容易治療的疾病,主要症狀包含咳嗽與呼吸困難,部分病人會有體重降低的現象。造成肺纖維化的原因很複雜,包括藥物、環境因素及自體免疫疾病等,需從病史、身體、影像及肺功能檢查等綜合評估,部分病人甚至需要接受切片檢查以確診。這當中有一部分稱為特發性肺纖維化,也就是俗稱「菜瓜布肺」,病人在臨床及高解析度斷層掃描影像上有特殊的表現,但沒有明確的誘發因素,通常預後不好。近年來抗纖維化的藥物有長足的進步,可以改善肺部纖維化的病程,協助病人維持良好的健康狀態。其他肺病:肺炎、肺結核肺炎及肺結核等傳染性疾病,常以咳嗽有痰為主要的臨床表現,但也會造成呼吸困難等症狀,不可輕忽。此外,罕見疾病如肺動脈高壓、肺栓塞及淋巴管平滑肌增生症(LAM)也多以呼吸困難為主要的症狀表現,都需要專業醫師給予正確的診斷與治療。心臟及其他疾病心臟衰竭病人也會出現呼吸困難狀況,常會有肺水腫,必須仔細調控水分的攝取。這部分則需仰賴心臟科專家協助診療。此外,精神焦慮也常造成換氣過度,因呼吸困難到門診或急診尋求醫師協助。
-
2021-04-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久坐也列其中!研究揭感染新冠危險度3大風險因子
今健康/外電報導 長時間不運動 感染新冠肺炎死亡率增149% 新冠肺炎雖然已有疫苗,但近期各國皆有疫情「死灰復燃」的態勢。科學家認為,病毒大流行期間人們減少運動時間,反而可能造成重症與死亡率上升。一項4月份發表在《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的研究表示,同樣感染新冠病毒,長時間不運動比起每周運動150分鐘的人,住院率高出2.2倍,重症加護率增加1.7倍,死亡率升高1.49倍。研究強調,即便只有少量運動,對感染率、重症率、死亡率都有正面影響。 該研究分析48,440名在2020年1月至10月之間,曾篩檢新冠病毒感染呈陽性的成年人健康資料,平均年齡為48歲,女性佔比為62%。其中只有6.4%符合美國建議的成人運動量標準,而有14.4%屬於完全不運動的族群。研究作者Deborah Rohm Young 博士指出,從分析結果來看,每周運動量不到10分鐘的新冠肺炎患者,住院風險更高,更可能因感染重症住進加護病房,重症死亡率也上升。 Young 博士與研究團隊發現,跟每周運動量11分鐘至149鐘的人相比,完全不運動的人,感染新冠病毒的住院率升高120%,重症加護風險增加110%,重症死亡風險更高出132%。研究團隊認為,每周運動11至149分鐘的範圍相當廣泛,有機會用各種方式解決運動量不足的問題。 提高免疫改善心血管 運動量「有比沒有好」 Young 醫師認為,運動能夠提高免疫功能,經常性運動的人感染新冠肺炎的機率、症狀強度以及死亡率都比較低。此外,運動也能增加肺活量,改善心血管與肌肉功能,減少了新冠病毒對健康的負面影響。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復健醫學系主任 Monica Verduzco-Gutierrez 醫師也表示,運動對人體而言就是一種「療法」,基礎心肺功能愈好,愈有機會應對感染新冠病毒後造成的身體負擔。 伊利諾大學物理治療學系主任Ross Arena則指出,能達到每周150分鐘運動量的上班族非常少,但該研究指出了一項提醒,運動的健康好處是「多比有更好,有比沒有好」,不一定設限自己跑步60分鐘才算運動,多走路多散步、減少久坐不動的時間,都是不錯的選擇。 不運動增加感染與重症率 危險程度只略小於年齡 在此之前,已有相關研究初步推論,運動可能是影響新冠肺炎病情嚴重度的因素,包括一項分析英國生物資料庫387,109名成人資料的研究,發現有運動習慣者多屬於感染輕症。2021年1月另一項研究指出,從練習跑步機的坡度與速度,可以推論心肺與運動能力更佳者,新冠病毒感染及重症風險皆有所降低。 研究人員認為,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人們從事運動的時間愈來愈少,不運動與久坐的行為模式變得更常見。然而,長期不運動的風險層面甚至超過了吸菸與慢性病。呼籲醫界與政府公衛單位,應鼓勵民眾維持適當運動量。Gutierrez醫師表示,缺乏運動是新冠肺炎最危險的重症因子之一,僅次於年齡與器官移植。年齡因素固然無法改變,但適當運動確有助於減少重症風險。 《延伸閱讀》 .打新冠疫苗會疲倦、發燒、疼痛?是副作用還是不良反應? .新冠病毒變種害疫苗無效?重症醫師:疫苗2.0可解決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18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你的肺有多老?專家教你用一招簡單診斷肺年齡
不管是清醒或睡眠狀態,我們的身體一直都會保持呼吸,這也表示肺臟始終全年無休地維持呼吸功能。雖然肺臟基本上都是持續不間斷地運轉,但是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肺臟的工作量還是有超出負荷的時候。也因此,有些人的肺臟在使用年份上「容易超出本人的實際年齡」。眾所皆知,人類的健康狀態會受到生活環境、生活習慣的影響,肺臟當然也不例外。特別是肺臟會直接吸入外界的空氣,也就特別容易受到生活環境、習慣的影響。現在請按照左邊所列出的各種項目,一一檢視自己的肺臟疲勞度。自我檢測□ 1.爬距離較長的樓梯時,會喘不過氣嗎? □ 2.和同年齡者相比,自己走路的速度較慢,或容易喘不過氣來嗎?□ 3.從年輕開始,就容易在冬天早上咳嗽或喉嚨有痰。□ 4.上半身向前傾時,會有心悸或喘不過氣的感受。□ 5.痰經常卡在喉嚨,無法一次咳出。□ 6.有二十年以上或曾有過吸菸習慣。□ 7.天氣寒冷、下雨時,會不停咳嗽。□ 8.咳嗽症狀持續三周以上。□ 9.說話時有哮喘聲。□ 10.身在安靜的場所時會忽然乾咳。□ 11.用餐時會被口水噎到。□ 12.吞嚥食物的力量變弱。打勾數量_______個上面所提到的項目,全都是人體呼吸系統出現問題的病癥。肺臟是負責呼吸的器官,只要有六成以上的機能受損,我們的身體一定會覺得不舒服。因此當呼吸、喉嚨、聲音出現問題時,就可能代表肺臟開始發出警訊。簡單地說,每個項目只要符合你的身體狀況,就代表肺臟的健康狀態亮起紅燈。四十歲的人有三個以上,五十歲的人有五個項目以上的項目打勾,就代表呼吸系統正處於疲勞的狀態。尤其在符合1到6項的症狀時,更有罹患慢性呼吸道疾病(COPD)的可能性,因此建議大家前往醫院接受呼吸器官的專業檢測。至於在7和8的項目打勾的人,可能已經患有氣喘,建議最好馬上前往醫療單位接受診斷。而五十歲以上的人,若在9到12的項目上打勾,就有患上誤嚥性肺炎的危險。用一秒率診斷肺年齡我們要介紹另一種能檢視肺年齡的方法。首先請準備一張面紙,再揉成圓球。現在這個紙球,將會成為檢視肺年齡的工具。請用單手將紙球捧在掌中,並且放到嘴邊的高度。此時手掌和嘴巴的間距大約為20公分,接著再一口氣吹出去。經過這麼一吹後,現在請檢視這個紙球,大約飛了多少距離?如果飛了2公尺以上,代表你的肺年齡為30歲到40歲。大約1公尺左右則是60歲。至於50公分以內的人,建議前往醫院檢查肺臟機能。這是以「一秒率」(FEV1/FVC)診斷你的肺年齡。這所謂的「一秒率」就是根據一秒量(呼吸時在一秒內可以吐出多少空氣)作為判斷標準。基本上,肺臟的機能只要喪失過一次,就無法完全復原。但只要能訓練位於肺臟周圍的呼吸肌,就有機會讓呼吸功能獲得提升。那麼這種方法又是透過什麼理論來改善呼吸的呢?簡單地說,雖然肺臟本身沒有肌肉可以鍛鍊,但是人體從肩膀到腹部的位置卻有二十種以上的呼吸肌,只要善加利用,我們的呼吸就可以變得更加順暢。呼吸輔助肌訓練腹直肌擁有保護內臟、輔助呼吸的功能,而且會因為長期的蜷曲姿勢而變得僵硬。想要放鬆你的腹直肌,最好的方法就是採取與軀幹方向相反的伸展動作。1.身體俯臥在地面30秒╳1組動作說明:身體俯臥,雙肘靠著地面。2.以雙肘支撐身體,將上半身抬起說明:此時請將肚臍的部位貼著地面,不要隨著抬起。加碼挑戰:如果腰部沒有病痛,可以再挑戰這個動作。請維持1的姿勢,雙臂撐起整個上半身,讓上半身大幅往反方向伸展。注意!背部和腰部有病痛的人,請先諮詢專業醫師,確認身體是否適合進行這個訓練。
-
2021-04-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缺乏運動者若染疫 重症及不治風險恐較高
根據一項涵蓋近5萬名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患者的研究,缺乏運動與較嚴重症狀和較高死亡風險息息相關。研究人員在「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的報導中表示,在疫情流行前至少兩年運動不足的人染疫後比較可能會住院,需要入住加護病房,甚至不治死亡。研究發現,缺乏運動是染疫出現重症的危險因子,危險性僅低於年老和有器官移植史兩項因素。作者總結,事實上,與例如吸菸、肥胖或高血壓等其他可改變的危險因素相比,「缺乏運動是所有結果中最強的危險因素」。與染疫重症患者最有關的既有因素是高齡、男性以及罹患糖尿病、肥胖或心血管疾病。不過到目前為止,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還沒有包括在內。為了研究缺乏運動是否會增加出現重症、住院、進入加護病房(ICU)救治和不治的機率,研究人員比較2020年1月至10月間美國4萬8440名染疫成年人的這些結果。在考慮種族、年齡和基礎醫療條件造成的差異後,缺乏運動染疫病患住院的可能性是最積極運動患者的兩倍多。他們需要進入加護病房救治的可能性也高出73%,因染疫而死亡的風險更高達2.5倍。
-
2021-04-10 癌症.肺癌
只輸北韓!台灣肺癌發生率亞洲第2 抽菸、環汙是危險因子
臺中榮民總醫院嘉義分院胸腔外科,日前診治68歲胡姓患者,發現肺部有直徑2公分腫瘤,檢查確診肺腺癌一期,經手術切除肺葉,目前在門診持續追蹤;研究顯示,台灣肺癌發生率亞洲第2名、只輸北韓,每年約1萬3000個新增個案,抽菸、環境污染、家族史是主要危險因子。根據衛生署的最新統計,肺癌是台灣主要癌症死亡原因之一,肺癌是男性癌症死亡的第二位,女性則居首位,台灣每年超過9000人死於肺癌;世界衛生組織2018年全球肺癌發生率,台灣肺癌發生率為亞洲第2名,(每10萬人口36人),僅次於北韓(每10萬人口36.2人),全球排名第15名,肺癌被譽為台灣「新國病」。楊崇安指出,肺是人類換氣最重要器官,容易接觸大自然中許多致癌源,如空汙、病毒、細菌;研究顯示,每天抽菸者得肺癌機率是不抽菸的15到25倍,吸入二手菸的人罹患肺癌比率,比沒吸入二手菸的人高出30%,且近年肺癌有逐漸年輕化趨勢。楊崇安表示,肺癌症狀有咳嗽、咳血、氣促、胸痛、肋膜積水、聲音沙啞等,但大部分病人無臨床症狀,皆是健康檢查意外發現,建議年齡55歲以上、有肺癌家族史、被動吸菸、肺部慢性病如肺纖維化、肺結核等、常曝露於廚房油煙、高汙染環境等,建議定期健康檢查項目加入「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楊崇安說,早期靠胸部x光篩檢肺部腫瘤,超過六成肺癌患者確診已是晚期,美國及歐洲的大型臨床試驗顯示,低劑量電腦斷層,是目前最有效偵測早期肺癌方法,低輻射曝露,可偵測到0.3-0.5公分大小的腫瘤。肺癌越早發現,治療效果也越好。肺癌可分為四期,第一期大多為單側小型腫瘤,存活率多為八成以上;第二期為腫瘤擴大,約略有五成機率存活;第三期因腫瘤侵犯到更多組織和淋巴結,存活率為三成;第四期腫瘤已擴大到另一側或其他器官,此時存活率1成以下。第三、四期因不能接受手術,可透過精準醫學檢測,決定治療方法。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1-04-02 該看哪科.婦產科
發現懷孕多久該去婦產科?孕婦可以注射疫苗嗎?6個懷孕媽咪最常見的狀況,一次分析給你聽
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肚子裡有了小生命,原本是件可喜的事,若這是一個美麗的意外,該怎麼辦?吃藥、打疫苗……做這些事對胎兒會有影響嗎?原訂的計畫還能繼續進行嗎?針對六大常見狀況,請婦產科醫師提供完整解答。月經晚一週沒來要驗孕很多女性生平第一次到婦產科診所,大部分原因都跟「好朋友」沒來有關。最快什麼時候驗孕才準確?雙和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君堯表示,從受孕那天開始算起,最快10至14天,就能從尿液驗到是否懷孕。由於每個女性排卵的時間點都不相同,且無法得知自己是在哪一天排卵及受孕,通常會建議只要月經比平常晚一周沒來報到,就可以用驗孕棒自行驗孕。若尿液中的絨毛膜激素上升,驗孕棒會出現兩條線,這就表示懷孕了。到婦產科報到時機驗孕棒能測試出尿液中的絨毛膜激素,張君堯醫師表示,當女性受孕後,體內的絨毛膜激素會顯著提高,但並不會因為補充較多的水分或飲料而有所影響,只要尿液中含有絨毛膜激素,即使流產兩週內驗孕,驗孕棒還是有可能出現兩條線。因此,從驗孕棒並無法確認懷孕狀況,而早期懷孕最擔心子宮外孕,自行驗孕後就必須到婦產科做超音波檢查。通常確認懷孕後約已是懷孕第5週,這時還不需要急著到婦產科去報到,可以再等一至兩周再到婦產科檢查,約在懷孕第6週時,從超音波就可以看到胚囊,確認著床位置。萬一胚囊著床在子宮角、子宮頸、或輸卵管等位置,就是子宮外孕,需要當下處理。若是正常懷孕,則在懷孕第7週就可以從超音波看到胎兒心跳。萬一第7週還沒看到心跳也別太緊張,張君堯醫師表示,可以再等一週,不過,如果第8週以後還是沒有看到胎兒心跳,那麼,意味著這次懷孕成功的機率就非常渺茫了。Q什麼時候該去婦產科檢查呢?A.月經沒來一週,可自行用驗孕棒驗孕。驗孕棒出現兩條線之後,再等一週就可到婦產科報到確認著床位置;若是正常懷孕,則須再等一至兩週,再到婦產科確認胎兒有沒有心跳。領孕婦手冊後即開始例行產檢看到胎兒心跳之後,有些醫療院所就會發給孕婦手冊,不過,張君堯醫師表示,由於懷孕早期不確定性高,以雙和醫院為例,通常會等到懷孕12週進入穩定期之後再發孕婦手冊。領到孕婦手冊之後,就意味著具備準媽媽的身分了,接下來,記得依照孕婦手冊的產檢時程,一步步完成各項產前檢查。其實,從驗孕棒上出現兩條直線到確認胎兒心跳,雖然只有短短不到兩個月時間,每個女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會出現極大的變化,不免開始擔心在發現懷孕之前,做了哪些事,會不會影響胎兒健康?發現懷孕之後,原訂計畫還能如期進行嗎?以下根據六大常見狀況,提供準媽咪具體的做法與建議,幫助準媽咪輕鬆度過這個美麗的人生意外。狀況一:發現懷孕後,用藥有影響嗎?懷孕6週前,大部分藥物對胎兒影響不大發現懷孕之後,再仔細回想這一個月來自己因為感冒吃過感冒藥、本來想避孕而吃了避孕藥……,這些藥物成分會不會影響肚子裡小北鼻的發育呢?張君堯醫師表示:「有在吃避孕藥的女性卻會懷孕,通常是因為吃藥的頻率不規律,因此吃的劑量也不會太多,對正在發育中的胚胎不會有傷害,發現懷孕後立刻停藥就好。」他進一步解釋說,一般感冒藥物對胎兒也不會有不良影響。「感冒藥物通常是最安全的藥物,多數屬於B級安全用藥,孕婦也可以使用,除非本身對藥物有過敏情形,則需要特別留意。」長期使用之藥物,應遵照醫囑勿擅自停藥其實,在懷孕6週以前,只要不是常規在吃的藥物,對發育中的胚胎都不會有不良影響。不過,張君堯醫師提醒,若是因為正在治療癌症、有使用調節免疫系統方面的藥物,或是有慢性病史的女性,就要特別留意用藥方式。他說:「發現懷孕之後,應儘速到婦產科及原就醫科別檢查。因為長期服用的藥物,其劑量對胎兒可能會有影響,但孕婦也不可擅自停藥,以免停藥後導致病情惡化,反而危及母胎健康。」懷孕初期用藥Point1. 有服用避孕藥者,發現懷孕後應立即停藥。2. 有治療癌症、免疫相關疾病者,應盡速到婦產科檢查,也必須回原科別看診並主動告知醫師懷孕的事實。3. 有慢性病史者,例如氣喘、癲癇、服用甲狀腺機能藥物者,不可擅自停藥,但應請原科別醫師評估是否需要調整劑量及服藥頻率。4. 有些特殊疾病患者,須改變服藥方式,例如心臟病和糖尿病者,其中糖尿病患者因口服藥物會有致畸胎的風險,懷孕後須改為注射胰島素的方式用藥。狀況二:發現懷孕後,還能補打疫苗嗎?注射後宜間隔一個月再懷孕如果有懷孕的計畫,建議在注射疫苗之後間隔一個月後再懷孕。萬一注射之後就懷孕了,例如打了德國麻疹疫苗之後就懷孕,會不會造成畸胎?還能保住胎兒嗎?張君堯醫師表示,注射德國麻疹疫苗之後,只要有來過一次月經再懷孕,就不需要太擔心。但就算是注射當月就懷孕,根據國外文獻和相關研究指出,也沒有因而造成畸胎的案例。不過,他還是建議有計畫懷孕的女性,完成疫苗注射後至少間隔一個月再懷孕,不要刻意去打了疫苗又立刻懷孕,以免徒增困擾。另一方面,張君堯醫師指出,孕婦感染流感容易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在流感高峰期,計畫懷孕前不妨先完成流感疫苗接種,不過,即使懷孕了也應該考量接種疫苗對自己和胎兒的利與弊,與醫師討論再決定是否接種流感疫苗。此外,未完成接種的疫苗,例如B型肝炎、子宮頸癌疫苗等,應與產科醫師討論或待產後再完成接種。狀況三:發現懷孕後,婚禮能如期舉行嗎?若有出血徵兆要提高警覺每個女人都希望自己是最美的新娘,但是,婚禮即將舉行卻發現自己懷孕了,難免擔心喜沖喜或是籌備婚禮太忙碌,會影響胎兒。張君堯醫師表示,其實早期懷孕就與一般人無異,除非準媽媽有流產疑慮,例如有出血徵兆,這就需要特別做一些處理,可能要安胎或多休息。不過,懷孕後還是有些生活細節要注意,包括過於激烈的運動要避免,例如騎馬、滑雪等。此外,婚禮上因社交禮儀喝一杯酒,少量小酌對胎兒不會有影響。香菸則是百害無一利,建議準父母一定要戒菸。(推薦閱讀:奶嘴、玩具、嬰兒床…三手菸無所不在!只要吸菸.就會危害寶寶!)狀況四:發現懷孕後,還能搭飛機嗎?懷孕中期可搭飛機旅行機票行程都訂好卻發現懷孕了,該怎麼做?張君堯醫師表示,如果沒有早期懷孕的出血徵兆,搭飛機並不是禁忌,不過,建議出國前先到婦產科檢查,以免萬一是子宮外孕或胚胎發育不正常的異常情況發生,所以,確定是否正常懷孕後再出國,比較安心。孕婦旅行最好的時間點是在懷孕第12週以後到28週之間,他表示,因為已經過了懷孕初期噁心、嘔吐的害喜階段,而肚子也還沒大到行動不便的狀況,不妨利用這段時間規畫一趟旅行,好好享受兩人世界,也能幫助紓解懷孕的不適和壓力。但是,懷孕7個月以後要避免長途旅行,因為子宮越來越大,會提高孕婦搭飛機時發生下肢深部靜脈栓塞的機率,不可不慎。狀況五:流產不久又發現懷孕,該怎麼做?染色體異常是機率問題原因就在於統計上的或然率問題。他解釋說:如果早期懷孕卻流產,最常見原因是因為染色體異常,發生染色體異常通常是機率問題,與遺傳無關,但跟女性的年紀有關。因此,高齡女性流產後,更要積極「做人」。既然是或然率問題,相關研究也證實,因染色體異常流產的婦女,流產後越快懷孕,再次流產的機率會大大降低,但如果兩次懷孕間隔的時間較久,再次懷孕發生染色體異常的機率又會提高,以至於可能又會再次流產。他形容說:「這就好比一個人走在路上,同一天撞到同一根電線桿三次的機率是非常低的,但如果隔了三年,就很可能再撞到同一根電線桿。」不過,如果一個人在短時間內連續撞到同一根電線桿,這就要進一步檢查是否有其他方面的異常了。因此,對於短時間內連續懷孕卻連續發生流產的夫妻,則流產的原因可能與父母親一方的染色體或是基因異常有關,而非與母親年齡的或然率有關,需要進一步檢查是否有這方面的問題。狀況六:產後半年又發現懷孕,該怎麼做?能受孕表示身體機能已恢復產後間隔9個月再受孕是最理想的情況,張君堯醫師表示,因為這意味著至少前胎哺乳已超過半年,子宮也得到充分休息,所以,間隔9個月再懷孕對媽媽和寶寶都好。但若產後不到半年又發現懷孕,也不要太緊張。他說:「不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如果子宮能受孕,意味著身體機能已恢復。」就算懷孕了還是可以繼續哺乳,但懷孕中後期要避免抱小孩、提重物等會增加腹部壓力的行為。哺餵母乳也要好好避孕此外,他提醒,產後如果不想很快又懷孕,一定要做好避孕措施。哺乳期間也要避孕,全母乳哺餵的媽媽,因泌乳素會抑制排卵,產後半年內只要密集哺乳,可達到較好的避孕效果。產後六個月因寶寶對母乳的需求減少,泌乳素降低後會開始排卵,若沒有避孕有可能很快又懷孕。另一方面,如果哺乳的頻率不是很密集,則泌乳激素抑制排卵的效果也會受影響,因此,不是全母乳哺餵及完全親餵的母親,不想太快又帶球走的話,產後還是要好好避孕為上策。 採訪諮詢/雙和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君堯※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3-31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2021癌症高峰論壇:三道防線 抗肺癌超前部署
肺癌成為新國病,為降低死亡率,醫界擬定完整治療策略。晚期肺癌治療朝向精準個人化醫療,依據基因檢測結果決定標靶藥物或根據腫瘤細胞免疫標記表現使用免疫療法等,也要治療或預防癌細胞遠端轉移,從第一線治療開始超前部署,尋求最大化延長病患生命。近年來國內最常發生的肺癌類型為肺腺癌,占所有肺癌6成5,罹癌對象以不吸菸女性居多,人數不斷攀升且年輕化,針對晚期肺腺癌病患,醫界已有治療策略。高雄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表示,病患如能優先找出致癌的驅動基因,使用相對應的標靶藥物治療,是醫師提供的第一道建議。國內帶有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的病患人數最多,約占六成,第一線治療有第一、二、三代標靶藥物,其餘少數基因突變也有特殊標靶藥物可選擇。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黃俊耀表示,以晚期EGFR基因突變的肺腺癌病患來說,需預想未來用藥的侷限,例如產生抗藥性,第一線治療選擇藥物時,必須依據可能的抗藥性結果來決定標靶藥物治療策略與順序,進行組合。黃俊耀解釋,根據第一及第二代EGFR標靶藥物的治療成果,六成病患會產生抗藥性T790M基因突變,在第二線治療時就能依據此基因突變,接續第三代標靶藥物,此為第二代標靶的「接續型雙標靶」策略,在台、美、日等十國的全球大型研究中,亞洲病患整體存活期超過四十四個月,以韓國族群為例今年最新的真實世界數據,整體存活期超過四年,為治療帶來曙光。王金洲曾治療一位61歲男性患者,確診晚期肺癌時已出現轉移,口服第二代EGFR標靶藥物後,如預期地出現抗藥性T790M基因突變,順勢接力第三代標靶藥物,如今治療近7年,狀況穩定,走向慢性病化。在臨床上,成大醫院內科部副教授兼主治醫師林建中表示,晚期EGFR基因突變的肺癌病患特別容易發生腦轉移,曾有病患因聽力喪失就醫,經神經科轉介發現肺部腫瘤,癌細胞侵犯腦部造成聽力障礙,此時病患的第一線治療選擇便是以副作用小,能減緩腦轉移的標靶藥物為主。林建中說,美國國家肺癌治療指引已將第一、二、三代EGFR標靶藥物都列為第一線治療選擇,第三代標靶治療對腦部穿透力較強,針對腦轉移有治療的獨特性,研究顯示治療後整體存活期可由過去廿至卅個月,拉長到近四十個月。「醫師,我連呼吸都在痛。」亞東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說,晚期肺癌四成會發生骨轉移,這種痛到骨頭深處的「椎心之痛」,不亞於分娩,患者也可能因血鈣過高而意識不清,或發生病理性骨折傷及脊椎,導致肢體改變、壓迫下半身神經失去知覺。臨床統計,骨轉移若未接受治療,34%的病患在診斷後3個月會發生骨骼併發症,在乳癌病患中,骨轉移後發生骨骼併發症者的存活期較短,從16個月縮短成7個月,顯見治療的重要。林世強表示,骨轉移治療要打「團體戰」,須回歸原本癌症的治療,並針對骨折部位手術,或使用局部放射線治療及症狀控制藥物,亦有能延緩骨骼併發症及減輕疼痛的標靶藥物,能抑制癌細胞分泌細胞激素,切斷骨骼不斷被破壞的惡性循環,提升生活品質。王金洲說,肺癌的治療策略看病患身體及心理狀況擬定,後線的治療方式當面臨健保難以給付或有經濟考量時,亦可走恩慈專案或臨床試驗;黃俊耀也鼓勵癌友,跟醫師討論,設計個人化的獨特治療策略,讓治療走向5年、10年,甚至15年。
-
2021-03-31 醫聲.癌症防治
癌篩政策/2021癌症高峰論壇:根除癌症 下波篩檢目標胃癌、肺癌
國家癌症防治計畫希望在2025年,達到癌症死亡率下降25%,衛福部國健署代理署長賈淑麗指出,透過癌症篩檢,一年內可以挽救近六萬名民眾生命,未來持續對病毒性肝炎、HPV、胃幽門螺旋桿菌進行篩檢,並補助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擴大保護網。衛福部107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癌症人數為11萬6131人,較前一年增加4447人。賈淑麗在「二○二一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指出,癌症發生人數預計將持續上升,但希望完成「二○二五年國家消除C肝」和「二○三○年消除子宮頸癌」目標。賈淑麗指出,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中,女性乳癌、肺癌、攝護腺癌、子宮體癌及甲狀腺等標準化發生上升,皮膚癌、口腔癌及食道癌等發生率穩定,大腸癌、肝癌、胃癌及子宮頸癌等標準化發生率有下降趨勢。國健署推動四癌篩檢,每年篩檢逾5百萬人次,其中找出5萬名癌前病變、9000名癌症病患,一年約挽救6萬名民眾生命。賈淑麗說,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癌前病變和癌症,尤其是感染型癌症透過篩檢與及早根除感染,發生率已逐年下降。子宮頸癌與人類乳突病毒有關,接種HPV疫苗可以預防感染,國健署推行國一女生接種HPV疫苗,施打率超過8成以上。曾有國病之稱的肝炎,造成肝癌發生率居高不下,但透過B、C型肝炎篩檢及追蹤,預計2030年時,可讓30到70歲民眾的肝癌、慢性肝病肝硬化死亡率下降65%。此外,幽門桿菌被列為一級致癌物,胃癌患者感染幽菌比率為9成,治療幽菌,可阻斷胃癌的發生。賈淑麗說,目前針對偏鄉地區進行篩檢試辦, 將對碳13尿素呼氣檢查陽性的病患,給予除菌服藥。至於肺癌,賈淑麗說,台灣肺癌學會正在協助「以LDCT篩檢台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群之研究」,評估對不吸菸者的危險因子及篩檢規範。賈淑麗也呼籲,民眾也應該透過戒菸、戒檳榔、戒酒,增加身體活動,減緩過重及肥胖,共同為國家癌症防治而努力。
-
2021-03-31 醫聲.癌症防治
精準醫療/2021癌症高峰論壇:打造台灣醫療產業為下一個台積電
全世界正掀起「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的大浪潮。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梁賡義在「二○二一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指出,台灣具資通訊與醫療雙優勢,應以5G、大數據、人工智慧助攻,打團體戰,以創新的跨業整合模式,發展精準健康數位醫療產業,建立國際稱羨的另一個台積電般的產業品牌。由聯合報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健保署、國健署共同主辦的「二○二一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在27、28日,廿二位國內癌症領域重磅權威,詳解國家級抗癌計畫、健保給付,到臨床最新治療,從心理、營養、毒物到病友服務。講者多認為,疾病治療甚至健保給付,愈來愈講究科學實證和個別化。醫師和病人都要學習和認識精準醫療,也就是使用最少的醫療資源,為患者量身打造,找出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和藥物。以癌症為例,國衛院癌症研究所所長陳立宗指出,國際研發癌症藥物以當地盛行癌症為重點,因此肺癌、乳癌一直是癌症藥物顯學,亞洲人盛行的胃癌、膽道癌則是國內健保藥物資源相對弱勢的族群,要提供病患有效的治療,本土需有自己的研發、治療、給付策略。透過健康大數據,可找到疾病風險因子。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熊昭舉例,風險預測模型就是健康大數據的運用,透過預測模型找出疾病高風險族群,建議及早採取降低風險的措施,對於已經生病者,則進行精準治療。風險預測模型甚至可作為預防癌症的政策,例如高危險族群應被列入篩檢對象,進而降低死亡率。例如肺癌,吸菸是歐美的最顯著致癌因子,但台灣肺癌病患逾五成並不吸菸,台灣女性吸菸率更低於百分之五,顯見有不同的致癌因子,若直接引用國外的防治措施,保護傘則不夠大。日前,熊昭、國衛院名譽研究員張憶壽與中研院士陳建仁、楊泮池、GELAC研究群及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研究專家,共同提出屬於台灣的不吸菸女性肺癌風險預測模型,風險因子包括年齡、身體質量指數、慢性阻塞性肺炎、教育程度、家族史、基因型。為了建立國人的癌症基因庫,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奇美醫學中心醫研部長李健逢指出,目前國衛院正規畫公私立聯盟精準醫療合作架構,由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收案,並提供高規格的次世代基因檢測(NGS)服務及提供原始資料。對新診斷晚期或術後復發的癌症患者,在簽署NGS同意書後,進行可用標靶藥物的評估,量身定做治療策略,若無突變基因,則回到常規治療,若有配對的藥物,則看是否有健保給付,或需要自費醫療、恩慈療法等。李健逢認為,這一套利用原始資料評估患者最適切的治療方式,不只可加速臨床試驗收案,也能協助開發新藥或新適應症,這些基因資料庫加上台灣健保資料庫、癌症登記,更能獲得真實世界數據療效的確認,有助於台灣產官學發展。梁賡義說,針對健康、亞健康、罹病、失能各階段,妥善運用健康相關的數位資料庫,結合雲端技術、智慧載具、人工智慧物聯網與健康促進指標需求,建構個人化健康紀錄系統,發展全齡促進整體策略和相關精準健康產業,再造另一個台積電產業品牌。
-
2021-03-28 癌症.胃癌
胃癌術後常見併發症在肺 護理師:防範務必做到3事
年近七旬的張姓老伯,已有40幾年菸齡,因罹患胃癌得開刀切除,術前建議戒菸並未成功,術後明明無法進食,護理師卻經常在老伯身旁聞到一股酸味,後來才發現是老伯吐在床邊垃圾袋的「痰」,不僅酸,還非常髒,強烈懷疑有吸入性肺炎問題,馬上進行相關處置,化解了胃癌患者術後最令人擔心的肺部感染風險。肺部感染是常見併發症,會延長復元時間。和信醫院資深專科護理師于素英表示,無論幾期的胃癌,胃切除手術是目前根治的主要方式。而不管採取哪一種手術,都會造成胃容積變小、生理變化、腸胃道功能等問題,如果術後不好好護理,將會影響病情的恢復。胃癌病患常進行的手術包含:全胃切除、次全胃切除、胃減壓手術、淋巴切除術,「當病患一離開恢復室,就是術後生活照護的開始。」于素英表示,包括住院期間的照護與出院後的飲食照護,兩者不可或缺。以住院來說,肺部感染是胃癌術後常見的併發症,因為肺部若感染,會延長手術復原時間,甚至有生命危險。務必做到「早點下床、深呼吸、咳痰」,術前戒菸很重要。于素英表示,為了協助患者肺部盡快正常運作,術後的止痛相當重要,可加速患者「早點下床、深呼吸、咳痰」,這三件事情要做好,術後發生併發症的風險將大幅降低。「我們很怕吸菸患者。」于素英說,像前述個案中的張老伯,抽了40幾年的菸,術前都已衛教,卻還是戒不掉,其實年輕人也一樣,吸菸就是癌症的危險因子,也不利胃癌術後生活的恢復。為了讓胃癌患者術後呼吸到達一定的擴張,和信醫院有一套針對病人的呼吸訓練,第一次下床一定由護理師協助,通常在開刀隔天的24小時內讓患者下床行走,最晚不能超過48小時。接下來不斷的深呼吸練習,有助肺活量的增加,進一步降低併發症發生。少量多餐多咀嚼,牙齒取代胃的研磨功能。絕大多數的患者可以在三天內完成上述三件事情,之後就是飲食的恢復,胃是消化系統的一部份,除了儲存,也有攪拌、研磨及消化功能,術後食物的選擇,常常是病患最擔心的事情。于素英表示,她通常會告訴病人,胃就像消化系統的「袋子」,這個袋子現在空間小了,甚至沒有了,表示以往幫忙儲存、研磨的功能不見了。因此,吃東西最大原則就是「少量多餐、多咀嚼」,牙齒的角色將被凸顯,取代胃的研磨機制,因此,病患若牙齒不好也要趕緊處理。「要小心越來越瘦。」出院一周內,體重不能掉1%。其次是「湯跟食物要分開」,糯米、太硬的東西都別嘗試,否則食物通過速度太快或不消化,容易有「傾倒症侯群」(Dumping Syndrome),會引起腹痛、腹脹甚至腸子痙攣。值得注意的是,胃癌患者術後的體重管理,跟正常人的體重管理思維很不一樣,「要小心越來越瘦。」因此,于素英建議病人出院後要自備一台體重機,天天量體重,「出院後的第一周,體重不能下降1%。」這也是患者一周後回診很重要的功課,若體重下降太多,可能代表吃不夠、吃不對,生活品質一定也不會好;如果吃的量或品質都達到標準,那就要注意其他非飲食上的問題。一般來說,若出院第一周體重不正常的減輕,多半是因為手術接口太狹窄,吃東西過不去或通過得比較慢,這時候就會透過營養師的建議,幫助患者調整飲食。由於術後傷口多少會腫脹,接口過窄的情況都是短暫的,慢慢就會消失,病患也會逐步適應胃變小了或沒有胃的消化狀況。于素英說,出院第一周若出現發燒、畏寒、肚子痛、嘔吐,就需提早回診。呼籲胃癌患者,雖然腸胃道不完整,但只要掌握大方向,也可以回到正常生活,吃得好、吃得飽、吃得健康。
-
2021-03-28 癌症.胃癌
廖啟智胃癌逝/健保署長:常跑腸胃科照胃鏡 不如戒斷一事防胃癌
【03/29編註】曾獲香港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的香港資深男星廖啟智,被爆出罹患胃癌,28日晚間經紀公司宣告他已病逝。>>詳細新聞去年,知名金融學者、實踐大學財金系教授沈中華因胃癌病逝;13年前,藝人徐華鳳被診斷為胃癌第三期,全胃切除後也難以抵擋癌細胞侵襲,三年後病逝。初期胃癌治癒率高達九成,但因症狀不明顯,國內約六成患者診斷出胃癌時已是晚期。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分析國人胃癌就醫情況,並提醒定期內視鏡檢查,有助早期發現治療。據健保署統計,胃癌患者集中於60歲到69歲,男性多於女性,109年因胃癌就醫的人數達1萬8011人。胃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常被忽略,據健保資料顯示,胃癌患者確診前五年,因腸胃道疾病就診平均次數高達6.01次,最常見的症狀為「不明原因反覆腹痛」。重鹹、醃漬品、菸酒,把自己推向胃癌風險中。胃癌的發生與飲食、菸酒習慣有絕對關係。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胃癌是發生在胃部黏膜的癌症,胃反覆受到刺激潰瘍後,沿著胃壁形成腫瘤。最直接刺激腸胃道的就是飲食習慣,重鹹、醃漬品、燒烤或是飲酒、抽菸、作息不正常等,都會刺激胃部過度分泌胃酸,進而導致胃發炎,反覆的胃發炎、胃潰瘍就是造成胃癌的主要原因。有以上習慣者,以男性居多。不過,李伯璋表示,台灣近幾年飲食有日化、韓化的趨勢,雖然國內的氛圍是倡議清淡養生,但仍有一群人不避諱重鹹,覺得要吃得「很鹹」才過癮,此舉也把自己推向罹患胃癌的高度風險中。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增風險,但非絕對致癌。除了飲食或生活習慣,幽門螺旋桿菌也被視為增加胃癌風險的因子之一。李伯璋說,感染胃幽門螺蜁桿菌有較高的機率罹患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癌,過去雖然有研究顯示,九成的胃癌患者被檢查出有胃幽門螺旋桿菌,但並非絕對的原因。他說,過去曾有一位患者,因胃部不適到腸胃科就診,被檢查出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立即投藥殺菌。但患者還是感覺不適,某次到成大做健康檢查,做大腸鏡發現有橫結腸癌,癌細胞一路吃到胃,才發現先前胃部不適,竟是因為橫結腸癌引起。不過,李伯璋強調,若是被檢查出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仍須盡早滅菌,拖著不滅菌,不斷刺激胃部,增加癌變機率。反覆腹痛別自己買藥吃,就醫診斷才能及早發現。李伯璋說,胃癌早期症狀不明顯,與一般胃部疾病類似,加上台灣指示用藥容易取得,腸胃藥又是廣告常客,民眾只要腸胃不適,幾乎都會優先選擇自我藥療,錯失早期診斷的黃金期。根據健保統計,胃癌患者確診前,最常因為反覆不明原因的腹痛就醫,李伯璋說,當反覆胃痛出現時,千萬不要僅仰賴指示用藥,應盡速就醫,做胃鏡檢查。臨床上多數的胃癌患者是晚期才被診斷,曾有人倡議可以做胃鏡普篩,及早揪出胃癌,提升治療效果。李伯璋表示,胃鏡普篩從健保角度來看效益不大,胃癌多集中在60歲以上的長輩,若完全沒症狀就篩,反而會錯失民眾對於症狀的自我察覺,甚至自認無需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反而增加罹癌的機率。推胃鏡普篩,不如從「戒斷重鹹」做起。李伯璋表示,胃癌晚期治療效果差,追求良好的治療效果,不如追求不要罹癌。預防胃癌的方法是避免吃重口味食物,像是含亞硝酸鹽的食物如香腸,以及煙熏、油炸等食物,可多吃富含維他命C或新鮮食物,不要吸菸、喝酒,盡可能規律運動,維持正常生活作息。若家中有胃癌家族史,更要提高警覺,當出現反覆消化不良、胃潰瘍、不明原因腹痛等,應立即就醫。李伯璋說,胃鏡檢查無需頻繁且過度,除非有家族史,經醫師建議需定期檢查,否則不必因過度憂心,時常跑腸胃科要求照胃鏡,目前健保雖未限制照胃鏡的頻率,但仍不希望有過度檢查的情形發生。
-
2021-03-27 該看哪科.婦產科
孕吐該強迫吃東西? 孕期10大常見問題整理包1次搞懂
孕期的營養狀態影響準媽媽及寶寶健康的關鍵,準媽媽有可能在懷孕過程中,因孕吐、食慾不佳而吃不下飯,但又擔心寶寶營養缺乏,在吃與不吃之間,常讓孕媽咪煩惱不已,國民健康署彙整準媽咪常見的10大孕期營養問題並破除迷思,提供給準爸媽參考,幫助孕媽咪了解如何攝取相關營養素,協助吃得下、吃得對,讓寶寶能健康成長發育。常見問題1:孕吐時應強迫自己吃東西嗎?懷孕初期發生孕吐情形時,不需要擔心寶寶沒有養分而強迫準媽咪進食。要改善孕吐,可採取少量多餐飲食方式,並避免攝食油膩食品。常見問題2:可以攝取咖啡因的飲料嗎?建議懷孕的最初3個月內要減少喝咖啡或茶的量,一般建議孕婦1天最多不能攝取超過200毫克的咖啡因,但每個人體質不同,能否喝咖啡,以及飲用量多少?還是先請教醫師、遵循醫囑比較保險。常見問題3:喝不下水,該怎麼辦?可適當改變溫度或味道幫助入口,例如:加入水果片,但要避免過多含糖飲料。常見問題4:經烹調處理過後的米酒料理,可以吃嗎?雖然米酒料理經過處理,但在沒有確定酒精完全揮發下,並不建議孕婦食用。另外,孕婦在孕期內應避免吸菸、飲酒。常見問題5:是否該避免食用像是生魚片、生菜、泡菜等生食?食用遭汙染的食物,若由孕婦傳染給胎兒,可能導致流產、死胎或早產,因此懷孕期間應避免食用生魚片、生菜、泡菜等生食,或是食用前充分加熱。常見問題6:植物奶是否可替代牛奶? 喝牛奶會脹氣該怎麼辦?牛奶中富含鈣質,是植物奶不能替代之營養素。如果會脹氣,建議可以用其他高鈣食物或鈣片來代換,建議每日鈣質攝取量須達1000毫克。常見問題7:如何透過飲食來減少妊娠高血壓的發生風險?應採取少油、少鹽、少膽固醇的攝取,降低飽和脂肪酸攝取(如:肥肉、豬油等),增加以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例如堅果、橄欖油等)作為油脂主要來源。常見問題8:如何透過飲食來減少孕期糖尿病的發生風險?須注意營養的均衡並減少澱粉的攝取量,如果發生時,應諮詢專業醫師及營養師並遵照糖尿病飲食建議,避免血糖不穩定。常見問題9:如何避免便秘?可多攝取蔬菜、水果、全榖類等富含膳食纖維食物以避免便秘,建議每日攝取32克膳食纖維。常見問題10:懷孕過程中,有哪些營養素建議補充?葉酸、鐵、維生素D是影響胎兒健康發育的主要礦物質及維生素,孕期攝取量應達到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懷孕期間準媽咪應均衡攝取各類食物,若在日常生活飲食中有攝取不足情形,建議可找醫師或營養師諮詢改善飲食,讓孕期有充足的營養,使寶寶健康長大。★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3-24 癌症.頭頸癌
不菸不檳,口腔長期破皮也罹癌!注意口腔癌7大危險徵兆
不抽菸、不吃檳榔,口腔破皮可能罹患口腔癌。50歲女律師的大臼齒蛀牙嚴重,蛀牙稜角反覆摩擦左側口腔長達2個月,至大醫院就醫,切片檢查確診罹患口腔癌。醫師呼籲,若口腔內傷口超過二周未癒合,應立即就醫檢查。不菸不檳 仍有二類人易罹口腔癌彰化基督教醫院口腔顎面外科醫師蔡國陽表示,不菸不檳的口腔癌患者分為二大類型,一類是「免疫系統不佳」,如扁平苔蘚遺傳基因、塑化劑等環境荷爾蒙影響引起;另一類則是45至65歲的「長期口腔破皮」女性,常見口腔破皮原因,包括假牙不合、智齒不正、蛀牙稜角摩擦口腔內側等,當口腔黏膜長期受到刺激,就容易產生病變。據統計,每天吃10到15顆的檳榔持續5年半,就可能罹患口腔癌。蔡國陽說,檳榔纖維粗糙,長時間嚼食就容易導致口腔破皮,進而增加細胞突變的機會,若檳榔再加上石灰,更添致癌性。蔡國陽表示,口腔癌患者中,以嚼檳族為大宗,建議嚼檳族可改用新鮮蔬菜條、蒟蒻條、無糖口嚼錠、硬喉糖等物取代,幫助戒檳榔。目前國健署針對30歲以上嚼檳榔或吸菸民眾、18歲以上至29歲曾經或仍嚼檳榔的原住民,免費提供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口腔癌7大徵兆 口腔癌有幾大徵兆,一旦出現類似徵兆應盡速就醫。1.觸摸傷口時會感受到下方有硬塊或有增厚感,2.傷口超過14天沒有癒合3.口腔不明原因出血或感到疼痛、麻木4.有些患者口腔黏膜表面會出現白斑或紅斑5.聲音沙啞、發音不清6.舌頭活動受限7.頸部摸到異常硬塊等
-
2021-03-23 癌症.頭頸癌
女律師口內破皮竟罹患口腔癌 醫師:長達2周未癒應檢查
不抽菸、不吃檳榔也可能罹患口腔癌。去年一名年約50歲的女性律師四處求診,因有一顆蛀牙磨擦口腔造成反覆破皮,然半年後未見改善,至醫院進行切片檢查,才發現已罹患口腔癌。口腔顎面外科醫師提醒,口腔破皮長達2周未癒合,應到牙科或口腔外科門診就醫檢查。「10個口腔癌,9個吃檳榔,1成是沒有抽菸也沒吃檳榔」,彰化基督教醫院口腔顎面外科醫師蔡國陽指出,沒有抽菸也沒吃檳榔仍罹患口腔癌者,部分是因「免疫系統不佳」,如扁平苔蘚遺傳基因,或塑化劑等環境荷爾蒙影響,另一大部分則出現在「長期口腔破皮」的45至65歲女性,若口腔破皮長達2周仍未癒合,甚至反覆破皮在同一位置尤需注意。除口內有異物摩擦,導致口腔黏膜破皮,蔡國陽指出,檳榔纖維粗糙,也易導致口腔破皮,若1周內反覆在同一位置破皮2至3次,恐使細胞突變,造成口腔癌,呼籲民眾應避免嚼食檳榔。蔡國陽進一步說明,檳榔子(又稱菁仔)本就是為致癌物,若再加上荖花、熟石灰等添加物,更會加強致癌性,若已有口腔癌癌前病變,如口腔黏膜纖維化、紅白斑或疣狀增生,每天再吃檳榔10至15顆,約再5年半就會罹患口腔癌。防範口腔癌,戒檳刻不容緩,對於嚼檳族希望藉檳榔提神、保暖等,蔡國陽建議,有嚼檳榔習慣的民眾,若累了想要增加精神,可休息、喝水與運動;天冷時,多加衣物保暖、喝溫水;無聊想嚼檳榔時,可用新鮮蔬菜條、蒟蒻條、無糖口嚼錠、硬喉糖等替代品,逐步成功戒檳榔。國民健康署代理署長賈淑麗指出,政府目前針對30歲(含)以上嚼檳榔或吸菸民眾、18歲以上至29歲曾經或仍嚼檳榔的原住民,免費提供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除盼早期發現口腔癌,更要找出癌前病變及早治療,阻斷癌症發生。
-
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2021癌症論壇:不抽菸女性 肺癌風險預測上線
在台灣,不吸菸的女性罹患非小細胞肺癌的原因是什麼?國家衛生研究院運用六個風險因子,包括年齡(Age)、身體質量指數(BMI)、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教育程度(Education)、家族史(Family History)、有無易感基因(Gene)的A、B、C、E、F、G來預測罹患肺癌之風險。不吸菸的台灣女性只要在網站輸入這六項危險因子,就可以知道自己罹患肺癌的風險有多高,進而及早提高警覺。>>台灣不吸菸女性之肺癌風險計算器與國外罹癌原因不同,需建立本土預測模型。國衛院名譽研究員熊昭、張憶壽與中研院楊泮池院士、陳建仁院士、GELAC研究群及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研究專家,共同提出一個台灣不吸菸女性肺癌風險預測模型。這項成果已刊登在「美國癌症研究學會(AACR)」2020年2月的CEBP,獲選為該期的亮點論文之一。近年來,台灣的肺癌發生率名列第三,死亡率卻長年高居第一,與國人被診斷出的期別太晚有關。如何利用Low-dose CT(低劑量斷層掃描)篩檢,以便及早發現肺癌很重要。由於LDCT有幅射引起的健康風險等因素,須針對罹患肺癌機率高的人做篩檢才恰當,這是當今醫學研究、衛生政策的重點。在國外,抽菸是罹患肺癌的最大風險,但台灣女性吸菸人口不到5%,罹非小細胞肺癌的機會卻高,顯示台灣女性風險因子與外國不相同,需要本土的預測模型。熊昭指出,台灣的預測模型是利用數個肺癌研究計畫、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資料、癌症登記檔、人口結構、生命表建立的統計模型。上網評估六大危險因子,提供預測、及早警覺。在國衛院推動的癌症精準醫療中,大數據扮演極重要的角色。熊昭說,不吸菸女性罹患非小細胞肺癌的風險預測模型將會製成簡易的網頁,供民眾輸入測試。近年來,國健署正在研擬應如何匡列LDCT的高風險族群,以便給予篩檢補助,該預測模型是否可以協助挑選出LDCT的受測對象受關注。國衛院及相關部會擬建置的健康大數據永續大平台,是奠定國內精準醫療的一大重點。熊昭說,肺癌只是其中之一,主題式資料庫會繼續擴建,乳癌、大腸癌都是未來努力的標的。給癌友的一句話:生命不在長短,正向信念讓人擁有精彩的每一天。
-
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乳癌/2021癌症論壇:乳癌復發風險指數 提前部署治療策略
乳癌是女性癌症中發生率第一名,精準醫療可以預測乳癌復發機會,提早準備預防復發策略。和信醫院累積上萬病人的臨床資料,研發出「乳癌復發風險指數」,提供作為是否採取預防性化療的參考。和信醫院副院長陳啟明説,三陰性乳癌的分裂與增殖能力高,遠端轉移風險相對高,對輔助性化療敏感,高風險者不應輕易放棄化療。是否需作化學治療,可用風險指數預測。根據國健署107年癌症登記年報資料顯示,新診斷乳癌個案為1萬4217人,換言之每37分鐘約有1名婦女罹患乳癌,是婦女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每12位女性就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陳啟明說,台灣乳癌發病年齡中位數是55歲,較歐美早約10到15年。陳啟明說,乳癌的期別、腫瘤大小、荷爾蒙接受體陽性或陰性、HER2陽性或陰性,都會影響乳癌的復發與否,而八成的乳癌局部復發出現在手術後兩年,最常出現的轉移器官在骨骼、肝臟、肝臟與腦部。根據研究,荷爾蒙接受體是陰性的病人,復發機率比陽性高一點,而HER2陽性的病人復發機率也會比陰性大一點。面對復發風險,透過精準醫療可擬定策略。陳啟明說,和信醫院從2007年起,利用783個基因,提供乳癌亞型基因檢測,對早期乳癌病患提供復發機率檢測,如預測十年遠端轉移危險性低於10%,用化學治療的好處不大,可以不用化療,只用口服荷爾蒙治療,但復發機率高的病患則建議化學治療。九成乳癌病患無家族史,定期篩檢很重要。以三陰性乳癌為例,陳啟明說,三陰性(ER、PgR、HER2皆為陰性)乳癌因癌細胞分裂與增殖能力高,遠端轉移風險相對高,對輔助性化療敏感。第一亞型乳癌,免疫反應強度與遠端轉移風險高度相關。ER的表現呈陰性,故不使用荷爾蒙治療,應考慮化學治療的好處。陳啟明提醒,九成乳癌病患沒有家族史,是因後天環境和細胞基因變異交互作用造成。其他因素包括缺乏運動、高脂高醣低纖維飲食、吸菸、肥胖。而初期乳癌多數沒有症狀,定期篩檢是必要的,而早期發現,五年的存活率可以達到九成以上。給癌友的一句話:得到乳癌是不幸中的大幸。一定要勇於面對,積極治療。
-
2021-03-18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2021癌症論壇:2+3代標靶接力用藥 延長晚期肺癌存活期
● 透過LDCT檢測,及早發現治療,提高治癒率● 晚期肺癌確診,精準醫療前先分析基因型態● 接力用藥,可望延長整體存活期近4年台灣西部進入空氣品質黑暗期,回溯國內一份四大空汙疾病死亡研究發現,死於PM2.5的6千餘人中,肺癌就占1200多人,顯示肺癌與空汙關係密切。然而,隨著晚期肺癌的治療方式日趨多元,從第一線治療開始就擬定最佳治療組合,善用標靶接力用藥,可大幅延長存活期。癌症治療朝向精準化60歲的陳太太因頭痛就醫,檢查後發現,疼痛竟來自轉移至腦部的晚期肺腺癌,亦併發骨轉移,在透過基因檢測,確認陳太太帶有EGFR基因突變後,醫師建議採取「接力治療」,先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再接力使用第三代標靶,極大化治療效益,延緩進入化療的時間,也爭取較長的存活期,已治療7年,腫瘤獲得控制。隨著癌症治療朝向精準化,晚期肺癌治療的標靶藥物、免疫療法陸續問世,治療策略也愈趨多元。高雄長庚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暨內科部副部長王金洲表示,在標靶藥物出現前,晚期肺癌的第一線治療以化療為主,治療前須了解肺癌分期及細胞型態,以利選擇化療藥物。先進行基因型態分析不過,標靶藥物出現後,類似陳太太的案例鼓勵了許多病患,當前晚期肺癌的治療會先進行基因型態分析,在找出致癌的驅動基因後,於第一線選用標靶藥物治療,整體存活期比起使用化療高出2到3倍。尤其在第一、二、三代標靶藥物陸續納入健保給付後,晚期肺癌的第一線治療,增添了更多選項與治療組合。臨床證實,在亞洲肺腺癌病患身上,具EGFR基因突變者,於第一線治療採用第二代標靶藥物,待抗藥性出現後,再次進行基因型態分析,有6成以上的病患檢測出帶有T790M基因突變,可順利接上第三代標靶藥物,延緩進入化療,病患能擁有較好、較長時間的生活品質,整體存活期近4年。接力治療因應基因突變目前相關研究指出,若在第一線治療就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待抗藥性出現後,後續在第二線治療上的不確定性較高,僅能使用化療或其他方式治療,亞洲人整體存活期為37.1個月。王金洲說,接力治療是近五年才出現的治療概念,之所以要接力,是因部分的腫瘤細胞在經過標靶藥物攻擊後,會根據藥物特性改變型態,造成基因突變而產生抗藥性,因此,透過第二代與第三代標靶藥物的接力治療,極大化治療成效,可爭取較長的存活時間。空汙、吸菸都是致癌因子王金洲提醒,空汙問題雖不容小觑,但現階段研究證實,長期吸菸、具肺癌家族史為導致肺癌的主要因子,建議每一至兩年進行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檢查,及早發現並治療。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