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8 醫療.巴金森病
搜尋
吞嚥功能
共找到
124
筆 文章
-
-
2024-08-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如何避免快速退化?新治療、藥物、症狀延緩一次看
罹患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數年,已持續吃藥這麼久,行動卻不見起色,除了綁垃圾袋、繫鞋帶穿襪等日常生活愈來愈困難,還常因腿軟等症狀站不穩跌倒,家人嘮叨「要活就要動」,其實對罹病多年的病友來說,他們並非不想走動,而是動不了,既擔心病情惡化,又氣自己,好沮喪……巴金森病最新治療建議有哪些?擔心副作用怎麼辦?有哪些招式可以幫助症狀延緩,改善腳無力?病友三大困境一次看。在這篇文章你可以看到📍巴金森病吃什麼能有效改善症狀?有什麼最新治療建議?📍巴金森病吃藥擔心副作用,不能停藥嗎?📍巴金森病腳無力、走路不穩,可以改善嗎?📍回想罹病前,自身有哪些症狀,其實是巴金森病的前兆(前驅症狀)?聯合報慢病好日子社群與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姐妹社團合作,發起全台第一份巴金森病友生活經驗大調查,並邀請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高雄市聰動成長協會、台灣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等病友團體推廣。本次調查以線上填答的方式進行,總計回收1057份有效樣本,其中約七成五為巴金森病友、家屬或主要照顧者。受個資法保護與尊重病友隱私,或因巴金森病友行動不便等因素影響,調查以自願填答之巴金森病友與家屬為對象,且回覆對象偏向活躍於數位行為之病友及家屬。此外,本次調查結果,病友罹病期別多以早、中期為主,協助指導該調查的台大醫院神經部教授吳瑞美推測,可能與中晚期病友對於線上調查的數位應用落差有關。吳瑞美表示,不同病程及罹病年份的巴金森病友,會出現的症狀及所需的治療都有所差異。每位病友對於藥物或手術治療的反應也不同,因此,在治療上需要配合病人的年紀、罹病期別與症狀表現、以及是否有其他共病等狀況全方位考量,量身打造治療方針。根據調查結果,吳瑞美期待以巴金森病友及照顧者常面對的疑問與困擾,提供大方向、原則性的參考指引,然而,不同期別的病友困擾各異,並非每個病友都會遇到一樣的狀況,透過規律回診,與醫師一同找出最適合的治療與照護方式,是延緩疾病退化最重要的觀念。本次調查反映巴金森病友常有外出行走障礙、藥物副作用、藥效減退等三大困擾,聯合報慢病好日子綜合整理元氣網過去之相關報導,將巴金森病各專家分享重點一次看:【困擾一】巴金森病吃什麼能有效改善症狀?有什麼最新治療建議?有三成五的病友出現藥效時好時壞的情形,且僅有兩成病友做過「藥效減退自評表」巴金森病友可能曾在症狀相當輕微時,使用B型單胺氧化酵素抑制劑(MAO-B Inhibitors);隨著病情進展,腦內自體分泌的多巴胺會減少,藥效需求也就增加,多數病友使用的藥物,大致可分為兩類:以直接補充多巴胺的左旋多巴(Levodopa, L-dopa)及刺激多巴胺接收體的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Dopamine Receptor Agonists, DA)。根據2023最新發表的《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巴金森病治療建議》,早期巴金森病患者的用藥,在大於60歲至70歲以上病患因對副作用的耐受程度較低,建議優先使用左旋多巴;而在60歲(含)至70歲以下病患,則建議使用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台北神經醫學中心教學副院長葉篤學表示,雖然因應患者體質不一,部分患者使用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可能出現姿勢性低血壓、異常衝動等副作用,但也能避免過早出現如異動症等會為病友生活品質帶來影響的運動併發症。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神經內科首席主任巫錫霖表示,若藥效減退、波動或藥物副作用太強烈,影響病人行動能力或生活品質,就須考慮手術治療。目前巴金森病的手術治療包含:深腦刺激術(DBS)及經顱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又稱神波刀、醫薩刀,目前只核准本態性震顫以及以震顫為主的巴金森症)目前手術以深腦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為主,透過植入細長的電極導線,產生電流調控腦內不正常的活動訊息,藉以改善動作障礙症狀,降低巴金森病用藥量,減少高劑量藥物使用下容易產生的副作用。但他補充,並不是所有巴金森病人都適合接受手術,需要接受醫師深入的評估,如非典型巴金森病、巴金森病合併失智或憂鬱症病人就不適合進行這類手術。「如何讓帕金森氏症患者腦中多巴胺濃度維持在穩定狀態,是重要治療目標。」陸教授神經科診所院長陸清松以「巴金森病管理策略」圖示說明,多巴胺如能在血中維持穩定濃度,病友就能正常生活,甚至重返職場。如國內引進新劑型左多巴合併速效和緩釋效果,短效、長效成分進入體內,有助於穩定血中濃度,減少藥效波動,讓電力不中斷,找回身體主控權。 【早期巴友點這裡了解更多】>>>確診了巴金森病 我會失能嗎!早期巴友注意「這些事」停下退化的腳步 【中期巴友點這裡了解更多】>>>副作用、合併症通通來!巴金森病中期病況複雜,與醫師並肩作戰更關鍵【困擾二】巴金森病吃藥擔心副作用,不能停藥嗎?三成病友曾自行停藥或加減藥,這些病友中,超過六成自行調藥的原因是出現副作用導致身體不適。葉篤學表示,病友用藥幾年、經過蜜月期後,可能出現運動方面的併發症,如藥效減退或因多巴胺不足而「斷電」無法控制肢體,行動固僵。他也補充,若年輕發病的病友使用藥效較強劑量較高的左旋多巴,約五成患者在五年內會出現異動症,即服藥後的半小時到一小時間,身體會因瞬間獲得大量「電力」而突然不自主地全身扭動。陸清松指出,傳統藥物一天需服用三至四次,每次藥效維持三至四小時,許多病友在接受傳統藥物治療五、六年後,若沒了藥效,會陷入「木頭人」窘境,就像是中了迪士尼艾莎公主的魔法,頓時僵住,動彈不得。不少中期巴金森病人受藥物副作用或是藥物反應的不穩定性所苦,甚至因此出現放棄用藥的念頭,巫錫霖說,面對以上類似狀況的病人,可透過記錄吃藥時間、藥效時長、用藥反應等,回診時可以提供醫師當作參考,更利於調整用藥,尋找最適合的用藥策略。葉篤學補充,醫師也會視病患作息、職業與生活作息需求調整用藥,「治療過程若有特殊的用藥需求,都可以提出與醫師討論」他有位在職場中擔任主管的病患,回診時反應開會時被同事或客戶看見症狀,十分尷尬,於是他透過調整藥物協助病友在工作期間能更好地控制症狀表現。他鼓勵病友,多與醫師討論、依照醫囑用藥,配合規律運動,延長蜜月期超過十年並非不可能。高雄長庚醫院神經肌肉疾病科教授級主治醫師林祖功也形容,「一百位巴金森氏症病友,治療藥物搭配就有一百零一種方式。」當患者需長期用藥,有時藥物劑量不足或太強,而出現藥效波動,此時就要重新調整用藥。「部分巴金森病病友常因服藥後,感覺治療效果不佳而到處就醫,如此一來成了藥物白老鼠。」林祖功曾收治一名70多歲巴金森病女患者,始終感覺藥物治療沒有效果而到處就醫,每位醫師都在嘗試最佳用藥,而病人就是一直使用不同的藥物,不斷受苦。他建議轉換醫師時,應要有前一位醫師的轉診資料,並找尋神經內科醫師追蹤,避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困擾三】巴金森病腳無力、走路不穩,可以改善嗎?病友及家屬最困擾的情境:第一名為出門怕跌倒有近五成、第二名為身體失去平衡後,漸漸哪兒也不想去則占四成。巴金森病雖無法治癒,但可以靠運動延緩疾病惡化,並避免身體肌肉過於僵硬導致跌倒受傷,物理治療師池悅表示,曾有巴友反應,身體僵硬動不了,沒有信心,或長期沒運動,一動就會累,因此建議先從居家運動開始,以安全、不痛為首要,躺姿、坐姿、站姿各分享3招簡易居家運動: 許多巴金森病友反映腳無力的現象,肌力體能教練鄧浩翔表示,病友可透過訓練提升肌肉量、骨質、運動協調與反應能力,有助於預防跌倒、提升生活品質。他提醒,巴友的訓練動作要能讓自己大力呼吸,甚至有點短促,才能算是訓練,但「先求有,再求好」,不須一步到位。【醫起運動巴!更多內容點這裡】>>>巴友如何運動?專家推薦8招減緩僵硬、提升神經功能此外,巴金森病牽涉到神經、肌肉控制等,為延緩病程進入中晚期,病人應配合醫囑服藥及規律運動,並從罹病初期就要開始訓練吞嚥功能。林祖功說,巴金森氏症患者用餐時,有可能出現吞嚥困難,家人須多給予時間、耐心,尤其病友吞嚥功能不佳,喝水、吃流質食物容易嗆咳,建議在流質食物中適時添加增稠劑。且病友進食時一定要專心,原因是大腦退化後,無法一心多用,此時家人不要和病友說話,避免嗆咳感染肺炎。台中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語言治療師黃瑄湄分享,巴友若出現吞嚥困難狀況,還可能減少病患喝水、進食意願,長久下來也會導致營養不良,體重下降,甚至罹患肌少症。後期,病友們可能會因為反覆的嗆咳,而將液體、食物以及口咽部的致病菌帶入肺部,抵抗力降低而造成吸入性肺炎,嚴重便會造成死亡。因此除了身體四肢等運動,日常也可透過吞嚥練習,避免吞嚥困難的狀況發生。 另口腔肌肉也與控制說話的發聲系統有關,也會同步影響呼吸系統的肺活量與喉嚨聲帶震動。一旦退化,病患就會出現說話小聲、難調整語速、感覺話堵在嘴裡或字擠在一起等狀況。也可透過發聲練習提早鍛鍊。【醫起運動巴!更多內容點這裡】>>>說話小聲 吃飯卡卡 巴金森病吞嚥障礙藏致命危機 專家建議2練習防肌肉退化【想解惑】回想罹病前,自身有哪些症狀,其實是巴金森病的前兆(前驅症狀)?近五成病友在確診前都曾看錯科:其中,第一名為骨科約佔四成五、第二名為復健科占三成五。台大醫院神經部教授吳瑞美表示,巴金森病典型的症狀是動作障礙,部分民眾想到手抖就會與巴金森病連結,事實上,仍有三成巴金森病人不會產生顫抖的症狀,尤其是較年輕的病人。有時他們出現的症狀可能是酸痛,僵硬,動作略為遲緩會被誤以為因壓力大、作息不正常才出現的問題。這些看似要掛骨科、復健科、精神科等的症狀,其實都可能是巴金森病的症狀表現。根據台灣臨床統計,巴金森病人常發生的非動作障礙症狀中,逾50%會出現頻尿等泌尿系統障礙;30%的病人有睡眠障礙、記憶障礙、憂鬱焦慮等;約25%會出現消化系統、性功能障礙或心血管疾病;甚至有10%的病人,會出現幻覺或妄想。然而以上的非動作障礙並不一定在確診巴金森病後才會出現,許多巴金森病友回想罹病前幾年,就曾有上述情形,吳瑞美解釋,快速動眼期是睡眠中的做夢階段,此時四肢應該呈現無力狀態,而部分有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RBD)症狀的病人,會真實表現在夢中的狀況,常拳打腳踢或大聲吼叫,一旦出現此症狀,有20%-30%會在5年內轉變為巴金森病,她補充,若出現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也要同時留意非典型巴金森病及阿茲海默症等可能。這些前兆回想起來,當時並不容易發現,吳瑞美表示,由於巴金森病是神經退化引起的疾病,反映出的前兆也常因人而異,患者通常是發現關節僵硬、動作比以前緩慢、散步時的步伐總是落後同伴,才自覺異常,最後於神經內科確診。【原來這些都是巴金森病惹的禍】>>>半夜拳打腳踢 夢話講不停 當心5年內巴金森病找上門!除了大調查的主要困境,聯合報慢病好日子亦邀請巴金森病友留言分享自身困擾,並由全台各縣市11位神經內科醫師為巴友及家庭解惑:【巴金森病友疑難雜症大補帖】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4-03-26 醫療.呼吸胸腔
肺炎為什麼可怕? 演變成「這種情況」時就需靠葉克膜保命
進入春天,秋冬流行的呼吸道傳染病持續延燒,根據111年國人十大死因的統計,新冠肺炎和肺炎排名上升至第三、四名,對健康的威脅不容小覷。美食家王瑞瑤夫婿、名廚「保師傅」曾秀保因肺炎住進醫院十多天,病情惡化裝上葉克膜救命;肺炎發炎造成呼吸損傷,嚴重者可能引起各種併發症,危及生命。社區型肺炎通常較輕微 非社區型肺炎棘手馬偕紀念醫院胸腔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沈聲燁說,肺炎是肺部感染而導致發炎的疾病,可分為「社區感染型肺炎」、「非社區感染型肺炎」。社區型肺炎的定義為發生在未住院或住院未滿48小時,致病因子包含細菌、病毒與非典型病原體(真菌),例如:肺炎鏈球菌、流感病毒、肺炎黴漿菌、退伍軍人桿菌等,目前最常見致病菌是肺炎鏈球菌。非社區型肺炎則是指住院48小時以後,或距上次住院結束後14天內發生肺炎,常發生在長照機構或長期住院病人,患者常具有慢性病(氣喘、癌症、三高、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因自身免疫力保護低,容易反覆感染、產生抗藥性。沈聲燁表示,社區感染型肺炎屬於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疾病,通常症狀較輕微,一般人施以抗生素後,大約七天可見療效。若自身免疫力差,或是演變成重症肺炎合併呼吸困難,會進行廣效抗生素,另視病情進行氣切幫助病人呼吸。當病程進行到急性呼吸窘迫症、器官衰竭,則要靠葉克膜協助肺部運作。誰是罹患肺炎的高危險族群?哪些人是罹患肺炎的危險族群呢?沈聲燁指出,年紀大的長輩,因吞嚥功能不佳而容易嗆到,常見食物、水等異物進入肺部導致發炎。慢性病患因免疫力下降,不利於抵抗致病菌,受到感染易引發併發症。另外,消化功能不好的人也要注意,胃食道逆流、胃脹氣、胃潰瘍等會把逆流的食物或胃液帶到氣管,引起肺炎,注意睡前四小時不要吃東西、喝水。肺炎臨床症狀多 變成「大白肺」恐侵襲整個肺部肺炎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咳嗽、發燒、黃痰、呼吸困難、胸痛等,應盡速就醫治療。有些患者會出現頭暈、腹瀉、皮膚起疹子等症狀,常忽略治療黃金期,過了幾天引起高燒,照X光變成「大白肺」,肺炎範圍變廣,幾乎侵襲整個肺部,嚴重影響呼吸功能。要預防肺炎感染,一定要施打疫苗,尤其是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國內已擴大65歲以上民眾接種1劑13價及1劑23價政策,提供更完整的免疫保護力。沈聲燁提醒,注意均衡飲食、控制好慢性病、維持良好作息,提升自我抵抗力。(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2-27 醫療.新陳代謝
75歲男3個月暴瘦21公斤!驗血查出是「這原因」 醫師提醒:短期內體重減輕要當心
1名75歲男性近3個月來體重從原本76公斤暴瘦到55公斤,變得虛弱無力且易喘,醫師抽血檢查發現,原因出在甲狀腺亢進,所幸經過幾個月的藥物治療,體重終於慢慢回升,曾有的心悸、失眠也獲改善。短期內非意願性的體重減輕要當心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家醫科醫師吳佾璇說,體重減輕是門診很常見的問題,不過有意義且非意願性的體重減輕,目前並沒有公認的標準。常用的定義是指體重在6個月內降低至少5%,就會視為異常。造成體重減輕的原因很多,大部分都可以經由醫學檢查找出根源。她說,最常見造成體重減輕的原因為腸胃道相關疾病,惡性腫瘤則約佔四分之一。另外,甲狀腺機能亢進、糖尿病等內分泌疾病、慢性感染或發炎如肺結核、愛滋病、自體免疫疾病等,以及心、肺、腎、神經系統的疾病、藥物的副作用,皆有可能導致體重減輕。值得注意的是精神疾病,特別是憂鬱症,約佔所有原因的十分之一,這個觀點與中醫所說的「肝木剋脾土」不謀而合,反映了情緒對於食慾及消化功能的影響。吳佾璇說,若家中長輩暴瘦,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可能是咀嚼與吞嚥功能退化,影響食物營養攝取,或者因行動或社會問題而備餐困難。另外,老年憂鬱症也經常以身體症狀,而非情緒症狀呈現。養成定期量測體重習慣她說,民眾應養成定期量測體重的習慣,如出現體重減輕的症狀,可先自行評估是否有食量或進食頻率減少,或者活動量增加而無相對應的增加飲食等,若排除刻意減重,應積極就醫尋找體重下降的原因。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08 養生.聰明飲食
蒟蒻吃多恐腸胃道阻塞…年節必吃7大類零食 熱量、食用禁忌總整理
農曆年節總是少不了吃吃喝喝,而常見的零食多具有高油脂、高鹽、高糖特性,重點是,有些食物看似無傷大雅,但可能對某些族群有其危險性,如蒟蒻、果凍可能造成腸胃道阻塞,堅果類有嗆食、噎到的可能。《元氣網》整理春節常見零嘴熱量及禁食族群,讓大家過年放心吃喝。第一類:蒟蒻、果凍特色:熱量低、富含膳食纖維地雷:1.蒟蒻不容易消化,必須要充分咀嚼再吞下去,才能從胃部進入小腸,是整塊誤吞,可能造成腸胃道阻塞。2.千萬別以為蒟蒻熱量低就可以狂吃,蒟蒻被加工製零食時,如蒟蒻果凍,因蒟蒻本身沒味道,所以會加入大量糖份,因此仍要注意別吃多。禁食族群:老人與小孩吃的時候要特別當心,若吞嚥功能不佳則不建議吃。第二類:加工肉品類魷魚絲、肉乾、肉紙、牛肉乾、鮪魚糖特色:魷魚絲、肉乾、肉紙等加工肉品類零食,口感及風味都讓人很「涮嘴」吃個不停,不止過年,平常也很多人愛吃。地雷:1.魷魚絲需要一直嚼,如果一直不停吃不停嚼,可能出現張口困難、臉部痛、偏頭痛等症狀,造成顳顎關節炎。2.加工肉品零嘴會添加大量的油脂、糖及鹽等調味料來提升口感,含較多蛋白質,鈉含量不低。熱量預估:.豬肉乾:81大卡(25克,一片約手掌大小).牛肉乾:64大卡(20克).魷魚絲:43大卡(15克)禁食族群:腎臟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飲食需要限制蛋白質患者需小心食用。第三類:堅果類開心果、堅果、腰果、瓜子、花生等…特色:堅果富含維生素E及不飽和脂肪酸,對於降血脂及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有益。地雷:堅果種子屬油脂類,也算高脂肪和高熱量的食物,攝取過多容易造成肥胖。熱量預估:45大卡(3顆核桃或10顆開心果)。以國健署每日飲食指南一天一份堅果約45大卡來討算,一般大小的堅果/杏仁大約5顆=核桃3顆=開心果/花生10顆。市售堅果類零食,多添加鹽、糖,建議優先選擇無調味的堅果。禁食族群:1.不要讓5歲以下幼兒及老人吃花生、堅果、核桃、開心果、瓜子等核果類零食,易發生氣管異物阻塞、嗆食的危險。2.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患者選吃無調味堅果。第四類:海苔特色:日語稱紫菜為海苔,富含維生素A、E、B1、B2及菸鹼酸含量。當零嘴吃的海苔,就是以紫菜為原料,經烘烤、調味後製成。地雷:加工後含有較多糖、鹽和鮮味劑,鉀、磷、碘含量偏高,建議食用量一天吃4~5片。禁食族群:1.腎臟病患食用時要節制。2.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也要避免。3.高血壓患者可以吃原味海苔,要避免食用過鹹的海苔。第五類:麻荖(芝麻、花生)特色:麻荖是台灣傳統年節拜天公的甜食供品,有各種不同口味,有特殊香氣及口感。地雷:屬油炸類零食,且麻荖外皮沾有糖粉、芝麻、花生、又裹上麥芽糖,容易吃進過多熱量。熱量預估:2顆約100大卡。禁食族群: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患者避免。第六類:芝麻糖、花生糖、牛軋糖、核桃糕地雷:這類風味極佳的糕點,都是高糖、高油、高熱量、富含碳水化合物及脂肪。熱量預估:牛軋糖一顆的熱量就有50多大卡。芝麻糖 、花生糖等,3小塊約有100大卡。禁食族群:糖尿病患、減重者。第七類:果乾(乾燥蔬果)特色:脫水蔬果乾類雖標榜由天然食材脫水製成,但製作過程通常經過油炸及加工調味,實則在製程中已流失大量營養。地雷:果乾體積小且常會額外加糖,成了隱形高熱量零嘴。熱量預估:蔬菜片 20克╱100大卡香蕉片 19克╱100大卡芭樂乾 30克╱100大卡芒果乾 30克╱100大卡禁食族群:糖尿病患、減重者。【註】衛福部國健署建議,女性一天約需1450至1900大卡熱量,男性一天需攝取1800至2400大卡熱量,一天攝取零食的熱量不要超過一天應攝取總熱量的10%。成人每日鈉攝取量為2400毫克,建議控制在每日2000毫克(當於5公克鹽)較健康。【資料來源】.吃飯嘴巴張不開、臉頰兩側發出喀喀聲 顳顎關節卡住了.零嘴解饞 高尿酸者 肉乾豆干要忌口.營養師提醒:這方式吃堅果,等同喝下600毫升沙拉油.少鹽少油 專家建議四大類健康零食.紫菜/相傳可催乳 鐵營養豐富.衛福部國健署-熱量來源
-
2024-02-01 焦點.長期照護
「老阿祖的年夜飯」 北榮推11道軟軟年菜讓吞嚥功能差的長者也吃得下
農曆新年將至,在家家戶戶團圓圍爐的日子,對年長者來說,年夜飯如果不夠軟爛,恐食不下嚥,打壞年節心情。台北榮總營養部特別設計11道年菜,除色、香、味俱全外,食物的材質可以用牙齦、舌頭輕易壓碎,號稱是「老阿祖的年夜飯」、「軟軟菜」,不僅讓在北榮住院的病人,其他所有長者也都可以吃得到、吃得下、營養均衡。高齡長輩的飲食設計原則台北榮總營養部主任楊妹鳳表示,高齡長輩咀嚼功能退化、飲食習慣和多重用藥等問題,造成進食量少、飲食不均衡、營養攝取不足等現象,嚴重者可能有肌少衰弱症,北榮住院病人則多為小中風、失智等患者,需要飲食質地軟的食物,北榮積極開發軟軟菜與多種口味醬汁,陸續供應給住院病人,只要長輩「吃得下」,營養就會跟著來。台北榮總營養師舒宜芳說,許多老人家吞嚥功能不好、唾液分泌也少,因此營養部搭配烹調技術,在保持食物原型下,讓口感軟嫩,用牙齦就能輕易的壓碎,像是蒸蛋、蘿蔔糕等,都是屬於這類食物。為高齡長者打造適合長輩牙口的圍爐團圓飯「軟排大拼盤」食材:鮮嫩雞胸肉、鮭魚軟排、豬肉軟排、五種醬料(榮總特調滷味醬、義式茄汁披薩醬、西芹薯泥咖哩醬、塔香堅果蒜味醬、麻油薑汁三杯醬製作方法:選用市售半成品的軟排,搭配本院精心調製的五種醬料,幫助唾液分泌不足的長輩,更滑潤順口,容易吞嚥。鮮嫩雞胸肉採用無磷酸鹽添加質地調整技術,以物理浸漬配方讓肉質結構變得潤滑,雞肉鮮嫩不卡牙縫。另一家廠商研發可常溫保存好食重組鮭魚排與豬肉排(馬上好軟排-鮭魚、豬肉),讓長輩能輕鬆備餐,吃得營養。「雲漾蟹舞蒸蛋」菜餚說明:柔軟的蒸蛋是長輩的最愛,運用各種食材的特色,淋上晶瑩剔透的芡汁,像似雲海中浮出美麗構圖,更能營造年節歡愉的美味菜餚。食材:南瓜、蟹肉、鴻喜菇傘、寬粉條、雞蛋、柴魚、樹薯粉、米酒製作說明:1. 熬製柴魚高湯,寬粉條泡水切碎煮軟,南瓜切成愛心狀蒸熟備用,蟹肉棒解凍、鴻喜菇傘燙熟備用。2. 雞蛋打勻加入柴魚高湯及寬粉條,微火先 蒸5-7分熟(約10分鐘),再加入愛心南瓜、蟹肉棒與鴻喜菇傘,繼續蒸熟(再蒸5分鐘、 再燜5分鐘)。最後淋上勾芡汁即可上菜。 「歸屬」菜餚說明:以鮭魚及馬鈴薯製作而成的異國風情雙層軟心料理,口味驚豔,令人稱奇。鮭魚擁有優質蛋白質、具Omega-3不飽和脂肪酸,讓長輩大腦及身心更健康。食材:鮭魚、馬鈴薯、洋蔥、蒜、奶油、起司絲、美乃滋、花椰菜、黑胡椒粒製作方法:1. 馬鈴薯蒸熟,去皮後打成泥,拌上美乃滋及鹽。鮭魚烤熟去皮去刺剝碎,花椰菜燙熟取頂端花備用。2. 洋蔥末、蒜末以無鹽奶油炒香,拌入鮭魚碎,撒上黑胡椒粒與起司絲。3. 取調味好的薯泥,包入鮭魚餡料捏成形, 點綴上花椰菜,最後可搭配黃芥末醬與番茄醬,即可盛盤。「紫蘇梅蒸肉餅」菜餚說明:蒸肉餅是一道充滿回憶的懷舊菜,運用帶有酸味的紫蘇梅,刺激唾液分泌、促進食慾、生津解渴,有助於長輩吞嚥。在肉餅中加入吐司與豆腐,可吸收肉汁,增加濕潤度,改變了一般人對豬前腿肉是乾澀肉渣的刻板印象。食材:豬絞肉、雞蛋、吐司、豆腐、紫蘇梅、洋蔥、蒜、米酒、胡椒製作方法:1. 紫蘇梅去籽、洋蔥、蒜仁切末,再將吐司切小塊,前述材料連同豬絞肉、中華豆腐一起加入拌勻。再加入米酒、鹽、糖、醬油及胡椒粉等調味。2. 加個雞蛋,並用筷子進行環向攪打肉餡, 適度地打入水分,以增加絞肉黏性。倒入 模型,蒸15分鐘即可盛盤。最後可搭配盤 飾,並淋上勾芡汁,可增加滑嫩口感。「彩繪野菇魚丁」菜餚說明:運用義式料理的邏輯,以天然辛香料搭配鮮蔬鮮甜,色彩繽紛的鮮魚料理,是味覺和視覺的雙重感受,也是質地軟且優質的蛋白質來源。食材:鯛魚、鴻喜菇、雪白菇、洋蔥、黃甜椒、蕃茄丁、蒜製作方法:1. 鴻喜菇、雪白菇、黃甜椒切末;洋蔥切丁備用。魚肉切丁,加少許鹽醃製後瀝乾,沾麵粉軟炸至金黃色撈起。2. 起油鍋,將蒜末、洋蔥丁、菇類拌炒至軟,加入蕃茄丁拌炒出香氣,再拌入金黃魚丁。3. 加義大利香料、鹽、糖、黑胡椒粉調味, 再以太白粉水勾芡。最後亦可依個人口味添加檸檬汁,刺激我們的味蕾喔。「芋香大蹄膀」菜餚說明:蹄膀是過年時節餐桌上很常見到的年菜;蹄膀是豬腳的上半段大腿部位,料理後會呈現「團狀」,以過年吉祥話的角度來看,就是有「團圓」的意思,同時也有「大富大貴」的吉祥含義。豬腳和芋頭結合天然辛香料,讓食材吸飽醬汁香氣十足,口感綿密入口即化,長輩使用牙齦即可壓碎。食材:蹄膀、芋頭、洋蔥、蒜、青蔥、辣椒、薑片、醬油、冰糖、米酒、八角、桂皮、甘草製作方法:1. 蹄膀洗淨後汆燙,撈起備用。2. 芋頭切塊以180°C熱油炸1分鐘,再放入蒜頭、洋蔥及青蔥炸15秒後撈起瀝乾,蹄膀亦先油炸過,先炸再滷、皮Q肉嫩。3. 滷鍋中放入蹄膀及已炸好的蒜頭、洋蔥、青蔥等,再加辣椒,冰糖、醬油、米酒等調味,添加水淹過食材,以大火煮滾,改中小火燉煮40分鐘,再蒸1小時。最再放入芋頭,小火燜煮10分鐘,即可點綴蔥絲上桌。「好彩頭炊粿」菜餚說明:蘿蔔與在來米做成「菜頭粿」,有好彩頭、好兆頭的意思。將白蘿蔔刨絲後再切細末炒香,再拌入自製的肉燥與油蔥酥,一起加入在來米漿中,蒸熟就完成了。可以熱熱的食用或放涼後冷藏再煎香來吃,口感綿密,讓牙口不好的長輩,每口都能吃到滿滿的台灣味。食材:白蘿蔔、在來米、豬絞肉、蝦米、蝦皮、紅蔥頭、胡椒製作方法:1. 白蘿蔔去皮、刨成絲。蝦米、蝦皮、紅蔥頭、豬絞肉,切細碎。在來米泡水,以果汁機攪打成粉漿,備用。2. 炒鍋內放油,加入白蘿蔔絲拌炒、鹽、胡椒粉及水,大火煮到滾且半熟透,盛出。3. 炒鍋內加入以切碎的豬絞肉、蝦米、蝦皮、紅蔥頭等,炒香,再將已炒熟蘿蔔絲拌入。4. 倒入粉漿,持續攪拌,至粉漿變成白色糊 狀,即可關火。倒入模具、蒸熟,蒸好之後放涼,切塊後平底鍋加油煎食。「蒜香飛龍菜(菠薐仔)」菜餚說明:冬季盛產的菠菜,含豐富纖維質及營養素。台灣話又稱「菠薐仔」,取其諧音又叫「飛龍」菜,是非常適宜喜慶宴客的軟質蔬菜。食材:菠菜、蒜、薑油、枸杞製作方法:1. 菠菜葉洗淨切段,將菜葉與菜梗分開。2. 將水煮滾,轉小火,呈現微滾不滾的狀態,即可放入菜葉汆燙20秒,撈起備用。3. 同鍋熱水,轉中火,讓水稍稍滾起,再放入菜梗汆燙30秒左右,撈起備用。4. 炒鍋內放薑油,加入蒜末、枸杞、鹽及菠菜快速拌炒,即可盛盤。5. 秉持著「先汆燙、再料理」的小技巧,讓菠菜吃起來鮮嫩可口,不再有澀澀的口感。「長年菜蒜頭雞湯」菜餚說明:年節吃長年菜有長壽與長久的寓意,全家圍爐團圓吃雞,也意謂著「食雞,會起家」的好運氣,更象徵家運良好。加小干貝熬煮,可提升湯頭的鮮甜味。年夜飯裡有一鍋雞湯,暖心又暖胃。食材:全雞、芥菜、蒜頭、薑片、干貝、米酒製作方法:1. 全雞洗淨備用。干貝沖洗後備用。2. 芥菜洗淨,將菜梗心部分切成片。備一鍋 滾水加入鹽,將芥菜汆燙1~2分鐘後,撈出 過冷水備用。3. 蒜頭的膜剝除,將蒜頭塞到雞的肚子裡。4. 備滾水湯鍋,將全雞放進鍋中,加入米酒一大匙,燙煮3分鐘。5. 倒掉有浮沫的水,將全雞重新放水到湯盅,加水至八分滿。再加米酒、薑片、干貝、加調味鹽,蒸煮一小時至全雞熟軟,最後再加入芥菜一起蒸透即可。 「冰糖栗子燕麥羹」菜餚說明:栗子甜湯中加入燕麥片,具有豐富膳食纖維,能吸附水分,口感更加軟綿滑順,紅棗的天然甜味與色澤,更增添這道甜品的風味與喜氣。食材:栗子、紅棗、大燕麥片、冰糖製作方法:1. 乾的紅棗應先洗淨,泡水後備用。2. 市售的栗子(已剝殼的板栗仁),有的是生的,有的是熟的,先將其煮熟透軟。3. 再將紅棗,加入栗子、冰糖,繼續燉煮,放涼。4. 用果汁機將煮軟的栗子、紅棗打成糊泥狀。5. 取可即沖即食的大燕麥片,加熱水泡開。6. 最後將已攪拌成泥的栗子紅棗糊,拌入燕麥粥中,即成為口感滑順的冰糖栗子燕麥羹。 「黑糖蜜鮮奶酪」菜餚說明:濃郁的黑糖蜜與滑順的鮮奶酪,口感濃厚、入口可輕鬆化開,是一道製作步驟簡單的高蛋白甜品,非常適合長輩及全家人一起食用。食材:鮮奶、鮮奶油、吉利丁片、砂糖、黑糖蜜製作方法:1. 將吉利丁片放入冰水泡軟後備用。2. 將鮮奶、鮮奶油,放入鍋中小火煮稍微起泡(不能煮滾)。3. 依個人口味,可添加少許砂糖,增加甜味。4. 再將吉利丁片擰去水分,撕成小片狀,放入鮮奶、鮮奶油鍋中,繼續拌攪均勻。5. 成品倒入杯中,於室溫中放涼,再置入冰箱。6.等待奶酪凝結完成,滴上些許黑糖蜜,即成老少咸宜,最受歡迎的甜品。為了照顧高齡長輩的營養,北榮營養師周秋燕說,依國人過年節食習慣,設計一套年夜飯,透過當季、在地食材的挑選與運用,打造處上面這些適合高齡長輩牙口「軟硬度」的圍爐團圓飯,期待民眾圍爐時長者也能吃得健康過好年。責任編輯:辜子桓、吳依凡
-
2024-01-24 失智.Podcast
【Podcast】Ep1. 一日三餐傷腦筋?有吞嚥困難的失智者怎麼吃?
每天料理三餐,最怕費時費力,用心準備做飯,但長輩提不起胃口,知道吞嚥出了問題卻無法改善,進食時間不斷拉長,所有人都失去耐性。為了怕營養不足,直接把食物剪碎或打成流質,結果食物失去美味,更讓人沒食欲。 你有幫長輩備餐、餵食的困擾嗎?你知道喝水、吃東西嗆咳會有哪些併發症嗎?當有吃東西有卡住的異物感、不易咀嚼、遲遲不吞下、容易嗆到、喉嚨沙啞等症狀,小心是吞嚥功能正逐衰退的警訊。什麼是吞嚥困難呢?當吃東西有卡住的異物感、不易咀嚼、遲遲不吞下、容易嗆到、喉嚨沙啞等,若有這些警訊,小心吞嚥功能正逐之衰退。當進食不順,會造成脫水、體重減輕、營養不良,嚴重者甚至會因嗆咳引發肺炎,導致呼吸困難、有生命危險。認識語言治療師的角色 「聽」、「說」、「吞嚥」學問大自2016年成立的「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Dementia)」社群平台(以下稱「失智旅人」),迄今回答數萬個失智症照顧問題;2024年1月,「失智好好生活頻道」正式開張,由失智旅人主編陳韻如擔任Podcast主持人,邀請各領域的專家分享失智症的前端預防到照護,提供最全面、最實用的預防策略及照護解決方案。「失智好好生活頻道」首集來賓是食食樂語言治療所所長王雪珮,擁有語言治療師及護理師背景,本身對於解決吞嚥問題有豐富實務經驗。她說,人活著就是要攝取營養,不同質地的食物在口腔內先靠牙齒磨碎,然後透過舌頭往咽喉推送至食道、胃,啟動一連串的吞嚥動作,任何一個關卡住了,就是吞嚥困難。吞嚥問題為什麼至關重要?王雪珮表示,吃不下,連帶營養不足,整個人肯定逐漸消瘦、失去活力,對生活品質和身體健康產生重大影響。「吃」不只是生命的延續,更重要的是從吃的過程中獲得愉悅感,帶來感官上的滿足。市面上已有專為吞嚥困難者設計的「介護食」,各種保有食物原味及原貌的軟質食品,可重拾進食的快樂。熟齡常見的吞嚥障礙 快來聽你中了嗎?想知道自己有沒有吞嚥障礙?如何幫吞嚥困難者備餐?吞嚥能力出現退化該怎麼辦?吃不下如何增加食欲?一日三餐傷腦筋?聽王雪珮分享熟齡常見的吞嚥障礙,以及老年人避免飲食卡喉的危機,高齡長輩、失智者只要經過吞嚥訓練,慢慢適應糊餐和凍狀餐,不斷調整餵食方式,有機會告別「吃一頓飯就像打仗」的狀況。民眾最擔憂的,還有該不該放置鼻胃管,如果真的食不下嚥,是否要藉由其他替代方式來進食?王雪珮教您找回以口進食的能力,掌握吞嚥肌群訓練、正確坐姿調整、進餐環境改變,趁早逆轉吞嚥障礙。陳韻如特別分享了「失智旅人」的照顧者留言,與王雪珮交流照顧最前線的大小事,包括吞嚥異常的症狀、長輩怎麼吃才營養、進食時間多久是正常、有吞嚥困難要看哪一科......更多吞嚥困難問題,請上「失智好好生活頻道」,一起從不得已的日常問題中,找到適合的解決方法。本集重點📝失智照顧者的真實故事:備餐、吃飯超耗時,哪裡還能兼顧色香味俱全......📝失智長輩吃一餐就要耗費3小時?備餐問題怎麼解決?📝長輩有吞嚥障礙導致營養不良,就要考慮放置鼻胃管嗎?📝健康的人也應預防吞嚥障礙嗎?有吞嚥障礙要看哪一科?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 https://user27065.pse.is/5k25p7🎧Spotify: https://user27065.pse.is/5k25pl🎧KKBOX: https://user27065.pse.is/5k25qe🎧Apple:https://user251766.pse.is/5k2j3z⭐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3-12-17 醫療.骨科.復健
為何容易半夜腳抽筋?盤點抽筋5大原因、緩解方式及如何預防
為什麼常常抽筋?是不少民眾的困擾與疑惑。國泰醫院復健科主任塗雅雯說,抽筋發生是因為體內細胞的細胞膜在交換電解質時,發生不平衡所致。造成電解質失衡的因素很多,每個人抽筋的原因都不相同,包括年齡、疾病、藥物、姿勢、運動等,必須依不同的原因,給予不同的緩解方式。抽筋好發原因多,上班族最常受久坐影響。新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亭安說,抽筋好發原因共有5大類:抽筋好發五大類原因1. 長期久坐、久站、姿勢不良:造成肌肉細胞興奮性上升、肌肉過度緊繃,好發族群為上班族,時常久坐,造成下肢血液循環不良。2. 疾病影響:下肢血液循環不佳,也容易引發抽筋,如患有心臟病、腎臟病、肝臟疾病等慢性病者,甚至是器官衰竭患者。3. 體內鎂、鈣等電解質不平衡:包括孕婦常伴隨孕吐,容易脫水、電解質不平衡,或洗腎、服用利尿劑等患者,容易引起抽筋。4. 溫度變化大:如天冷、深夜時,氣溫降低,血管收縮,血液循環不佳,容易造成布滿血管的肌肉更緊繃,增加抽筋機會,應多注意保暖。5. 神經傳導受損:包括中風、糖尿病神經病變等患者也容易抽筋。年輕人多因運動過度,年長者因疾病或身體退化影響。塗雅雯說,抽筋發生的原因,也因為年齡層而不同。年輕人抽筋多因運動過度,導致肌肉損傷、疲勞,或運動時未適時補充水分、電解質,增加抽筋風險。抽筋好發部位在小腿、大腿、肩膀、上背部、胸肌等處肌肉群,症狀多為肌肉突然緊繃,不能活動,有時還會伴隨疼痛。年長者抽筋則有三大原因1. 肌肉流失、品質不佳:長者常見肌少症,也會增加抽筋機會。2. 受慢性疾病影響:包括肺阻塞(COPD)、心臟病、腎臟病、肝臟疾病等,影響周邊血液循環,電解質無法平衡,此類抽筋多發在晚上睡覺時。3. 受身體退化影響:可能因腰椎狹窄壓迫神經,導致神經傳導異常,也會增加腿部抽筋的機會,患者多抱怨,晚上睡覺睡到一半抽筋痛醒。陳亭安說,年長者抽筋的原因,常為多種原因交互影響,包括慢性病、肌少症、靜脈曲張、甚至吞嚥功能不佳,一喝水就嗆到而不敢喝水,出現長期脫水問題等,均會增加抽筋機率。利尿劑、抗憂鬱劑、抗生素等,也可能引起抽筋。另外,抽筋問題也受到藥物影響,陳亭安說,如利尿劑、抗憂鬱劑、抗生素,或治療骨鬆等多種藥物,都可能引發抽筋。若服用某種藥物後,反覆出現抽筋問題,應回診詢問醫師,若發現真的是藥物所引起,可以更換藥物,或搭配其他方式緩解抽筋問題。現代人長期姿勢不良、缺乏運動,全身肌肉緊繃,常出現抽筋問題,抽筋往往來得又快又猛,十分疼痛。大家最想知道,抽筋時要如何做,才能快速紓解疼痛,恢復活動力?新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亭安說,抽筋好發部位在小腿、大腿、肩膀、上背部等處肌肉,症狀多為肌肉突然緊繃、疼痛,不能活動。一旦發生抽筋,可以進行不同的伸展、緩解動作,解除肌肉緊繃、疼痛。以下是常抽筋的五個部位,及其緩解方式:1.小腿後側抽筋先按摩緩解疼痛,坐在地板上,雙腳伸直,將發生抽筋那隻腳的腳板,朝身體的方向彎曲,以利伸展小腿後側肌肉。每次伸展停留20秒,再回到原先位置休息20秒,如此進行3至4個循環。2.大腿前側抽筋如右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等肌肉抽筋,可以用左腳單腳站立,並將右小腿往身體後方伸展,用右手抓住右腳腳踝,讓右腳膝蓋彎曲,盡量讓右腳跟碰到右側臀部,達到伸展大腿前側肌肉的效果。每次伸展同樣停留20秒,再回到原先位置休息20秒,如此共3至4個循環。3.大腿後側抽筋先按摩緩解疼痛,坐在地板上,雙腳伸直,將發生抽筋那隻腳的腳板,朝身體的方向進行彎曲,再配合身體往前彎,用手去扳腳板,以利伸展大腿後側肌肉。每次伸展停留20秒,再回到原先位置休息20秒,如此進行3至4個循環。4.肩膀抽筋如右側肩膀抽筋,先將右手臂往前伸直,並往左側肩膀移動,這時左手上手臂,在右手手肘外側施加壓力,讓右手手臂更靠近左胸口,做出類似「大象鼻」的動作。每次伸展停留20秒,再回到原先位置休息20秒,如此共3至4個循環,緩解右側肩膀抽筋。反之亦然。5.上背部抽筋可以做出類似在古代跪拜皇帝的姿勢,首先是雙膝跪地,臀部坐在雙腳的腳跟上,這時上半身往前伸展,將雙手手掌放在地板上,並盡量往前延伸,肩膀往下壓,讓背部肌肉感覺到伸展、紓解壓力。每次伸展停留20秒,再回到原先位置休息20秒,如此共3至4個循環。六大預防抽筋方法1.避免長時間久坐、久站:塗雅雯說,每種姿勢固定20分鐘,應變換姿勢,搭配四肢活動、伸展。2.控制慢性病:若有心、肝、腎等慢性病患者,或是有中風、腰椎神經壓迫等,務必按時服藥、復健,控制病情。3.運動前充分熱身:促進血液循環,讓肌肉放鬆,熱身時間至少10分鐘4.運動時適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5.運動後伸展、注意保暖:運動過程中,休息時也要做好保暖,運動結束應做好10分鐘的收操動作。一旦運動過程有抽筋現象,應立即暫停不要勉強,避免症狀持續惡化。6.睡前做緩和伸展運動:陳亭安說,若要避免最擾人的半夜抽筋,睡前可以進行緩和運動及伸展運動,動作可參考上述抽筋後緩解不適的運動。建議每天做,或至少每周2至3次,注意不要運動過量。也可將容易抽筋的腳墊高,促進血液循環。Q:抽筋頻率過高時,是否需要就醫?塗雅雯說,抽筋頻率因人而異,目前並沒有一個衡量的基準及明確的定義,但以臨床經驗觀察,若一周抽筋一次以上,就應特別注意,應檢查是否患有慢性疾病。陳亭安表示,如果抽筋情形已影響日常生活、睡眠,比如走路時常抽筋,或睡眠中頻繁抽筋,就應就醫治療,找出抽筋的真正原因。一般來說,有可能是末稍血液循環不好、神經壓迫或其他疾病,必須加以治療。Q:服用特定營養素,是否可以避免抽筋?塗雅雯指出,抽筋與電解質不平衡有關,因此應補充鎂、鉀、鈉、鈣等。運動時應補充電解質,平時可服用維生素B群,達到穩定神經傳導、降低抽筋的效果。陳亭安說,目前無研究證實多吃哪一類食物有助減少抽筋,但平時可多補充富含鈣、鎂、鉀等微量元素的深綠色蔬菜、堅果、豆類、小魚乾、香蕉等。他也提醒,香蕉為高鉀、高糖分水果,抽筋時食用有助幫助體內電解質平衡,但對於糖尿病、腎臟病的抽筋患者來說,就要多加留意。Q:重量訓練時,胸肌抽筋怎麼辦?國泰醫院復健科主任塗雅雯表示,除小腿、上背部等處肌肉容易抽筋外,許多人會從事胸肌重量訓練,如果運動過度、訓練過重,也容易增加胸肌抽筋的機會,而胸肌的抽筋,常與肩膀的旋轉肌有關,一旦合併有錯誤姿勢時,就容易發生。胸肌抽筋時,應立即進行按摩,並藉由反方向的伸展,拉長肌肉緩解抽筋,尤其伸展動作一定要輕柔,不可以過度用力,以防肌纖維拉扯受到二次傷害。Q:游泳時發生抽筋應如何處理?陳亭安說,游泳抽筋常見部位是小腿或腳趾,這時一定要保持鎮定,緊急呼叫救生員或一旁陪游的朋友,立即上岸,避免發生危險;若身旁沒人,一時無法上岸,應馬上在水中做水母漂的動作,以利旁人早一些發現異常狀態。陳亭安指出,保持水母漂姿勢,會做出彎曲腳趾的動作,可以緩解腳趾抽筋,同時也可順勢用手按摩抽筋的小腿,加速緩解肌肉緊繃。如果抽筋症狀緩解後,可以慢慢向岸邊移動,但切記在水中換氣,應採快呼、快吸的方式,降低抽筋所致的溺斃風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27 醫療.骨科.復健
漸凍症不可逆,治療重點在延緩疾病進展!復健7大方向助維持行走的能力
報載美國女星珊卓.布拉克男友布萊克.藍道,最近與漸凍症抗戰三年後,仍然不幸辭世,,令人感傷。知名的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史蒂芬.威廉.霍金,也是漸凍症患者,在2018年時去世,當時76歲 。世界五大絕症之一 台灣每3天新增1位漸凍人漸凍症是世界五大絕症之一,目前無法治癒。廣義的漸凍症,其實是包含一群不同診斷的運動神經元疾病,只是目前大家習慣把「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當作漸凍症代表。漸凍症從發病算起,一般餘命約3到5年,由此來看,霍金博士的壽命算是一個特例。目前平均全世界每 90分鐘就有人被診斷出漸凍症和因此而死亡,90%的病例沒有家族史,發病年齡通常在 40 至 70 歲之間,至 2040 年全球漸凍症患者人數預計增加 69%。在台灣平均每 3 天就新增 1 位漸凍症患者,俗稱漸凍人,即每年新增患者人數大約有460名,這個疾病不只是病人本身的悲劇,對於每一位漸凍人家庭來說更是絕望的打擊。漸凍人(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 ALS)是一種進行性運動神經元疾病 ,從發病開始,就會發生漸進性肌萎縮,而且廣泛地影響到全身肌肉,最後連呼吸肌肉以及吞嚥肌肉等都受到影響 ,以至於維持生命都有問題 。家族遺傳性ALS患者的發病年紀大多較早,偶發性ALS的病因仍不明確,重金屬中毒、病毒感染、腫瘤、自體免疫、輻射及雷擊都被懷疑是危險因子。運動神經元疾病漸失能 復健規畫7大方向疾病在進展過程會面臨逐漸失能的困境 ,面對這無法根治的疾病時,全方位的復健規畫變得十分重要。復健醫療的介入以功能為出發點,包含功能損失評估、恢復訓練、代償措施、輔具應用、甚至到無障礙環境等。 以下是復健治療規畫的幾個大方向介紹:• 物理治療和運動治療:物理治療師設計特定的運動和肌肉強化計劃,以維持肌肉功能和關節靈活性。這有助於延緩肌肉無力的進展,提高生活質量。• 職能治療 : 一旦出現職能表現(日常活動、工作或生產性活動、休閒或娛樂)操作之功能障礙時,職能治療師可以提供相對應的訓練及輔具製作內容。• 語言治療:由於運動神經元疾病可能導致說話和吞嚥困難,語言治療師可以協助患者找到改進說話和吞嚥的方法,包括使用溝通輔具。• 呼吸肌肉訓練:特定的呼吸肌肉訓練可以幫助患者在呼吸方面更有效地工作,延緩呼吸困難的出現。• 輔助性設備:輔助性設備如輪椅、行動具和電動床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便利性和獨立性。• 心理支持:面對慢性疾病的挑戰,心理支持也很重要。心理治療師可以幫助患者處理情感和心理健康問題,並提供支持。• 營養諮詢:由於吞嚥困難和肌肉萎縮,營養諮詢師可以建議患者應該如何維持適當的營養,以減輕體重損失和保持身體健康。漸凍症不可逆 持續復健延緩疾病進展漸凍人的復健是一個持續且多學科團隊合作的過程,團隊包括醫師及上述專業人員。復健的目標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緩解症狀,延緩疾病進展,並提供綜合的支持,以應對這些失能問題。因此,需要患者與其醫療團隊合作,制定個別化的復健計劃,以滿足其特定的需求和目標。四十出頭的王小姐, 幾年前被診斷為漸凍症,接著就在醫學中心持續追蹤、藥物治療與運動訓練。後因病程漸進惡化, 走路不穩定,也使用了支架與拐杖。她擔心一旦功能退化到需要使用輪椅,將導致其社區行動、上下班、還有社交生活等,都要被迫改變。雖然知道自己的疾病有不可逆性,仍在醫師評估建議後開始接受復健治療合併水中運動訓練。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 ,王小姐恢復部份體力並維持了走路穩定狀態,也暫時不用輪椅輔助了。水中運動有助訓練平常少用的肌肉群水中運動訓練(water-based exercise training)主要是利用浮力、阻力、水壓及溫度等特性,訓練到平常少用的肌肉群,同時可避免已經受損的運動神經元疲勞,在國外經常用在運動功能受損的訓練及心肺功能訓練, 只要能注意安全性,一般的溫水泳池也能當成訓練場所。 對這類病人,如合併其他復健治療並行應有助益,當然其切入點也有適當的階段。近幾年醫藥界在漸凍人藥物研發上已有些進展, 在美國有數種特效藥經FDA批准上市 ; 目前使用時間用較長的特效藥-銳力得(Rilutek),臨床上可以增加存活時間,但效果也是有限,通常可以讓病人多活幾個月,功能上則沒有明顯助益;因此, 上述非藥物介入處置仍然是十分重要。在全人醫療模式下,社會角色改變也需列入醫療規劃考量。我們一方面希望患者繼續執行肌耐力訓練,來改善疲勞跟無力的情形,另一方面又要求患者要節省使用及保護肌力避免繼續惡化,這兩個看似衝突的醫療指令,其實常常令患者無所適從。為了省力與保護, 患者被要求開始使用支架、拐杖或者是使用輪椅,都使其社會角色印象做了很大的改變,產生一定的衝擊跟影響。如果能試著摒除以單純醫療技術應用為主的思考邏輯, 而進一步全盤考量,或許更能兼顧病患生命生活需求跟生活品質維持。漸凍症復健需個別規畫 3原則遵循綜合上述,復健目標應依病患狀況個別化規畫,但是還是有以下原則可以遵循。 一、肌力問題:對於過度使用而疲勞的肌肉群,在適當保護、休養跟治療之後,還是可以列入訓練計劃之中,然後擴展代償作用的肌肉群;特別要強化核心肌肉, 增加代償功能。二、相關症狀處理:像是失眠,酸痛或感冒等造成暫時性失能(體力衰退)等,就個別化以症狀治療處理這些問題; 而呼吸或吞嚥功能衰退到一定程度時,輔助設備就有必要使用。三、儘量保有患者目前在職場及家庭的運作功能,減少這個疾病對其社會角色的衝擊。維持和增加患者可以行走的能力,這是最理想的治療目標,輔具的適時應用或暫時應用上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總之對於漸凍人等運動神經元疾病的治療需求考量,應兼顧個人、家庭、社會需求來做整體規劃; 我們樂見漸凍症的醫療有藥物可給予幫助 ,但同時也強調整體醫療應包含以全人醫療及復健規劃來主導治療計劃。(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漸凍人失能, 復健可以幫忙?!)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27 醫療.中醫
研究指中藥方劑有助改善失智症狀!「一狀況」例外,建議改用針灸、穴位按摩
在台灣,每13位65歲以上長者就有1人是失智症患者,每5位80歲以上長者有1人失智。全球籠罩在失智風險中,失智症帶來的社會負擔龐大,科學家都在尋找可以治癒失智症的方式,目前僅能透過藥物延緩失智症狀惡化。不過,別以為只有西藥有助於延緩失智,中醫已有多項研究實證,中藥方劑也有助於失智症狀的改善。多國研究都指出中醫方劑有助於改善失智症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吳善弘表示,失智症隨著不同的階段,會合併出現不同的認知障礙,從一開始的忘東忘西,到只有過去的記憶,再到合併出現精神症狀如憂鬱、焦慮、幻聽幻覺,後期失智症患者恐因各類的功能退化,出現吞嚥功能障礙,引起營養不良、泌尿道感染,進而導致臥床等情形。過去失智症症狀改善,大多著墨在西醫。不過,吳善弘指出,近年台灣、日本、中國大陸等地皆進行多項中藥對失智症的研究,且有多項研究顯示中藥方劑有助於失智症治療,其研究也發表在國際期刊上。中藥方劑協助失智症的治療,可分三大類:失智症中藥治療3大類●第一類:針對認知功能退化症狀,可以用鉤藤散、當歸芍藥散、補陽還五湯來改善。●第二類:針對精神和行為症狀,如抑肝散可緩解幻聽幻覺、人參養榮湯,可減輕情緒憂鬱、心情低落等症狀。●第三類:著重於增進日常活動能力,如半夏厚朴湯,對晚期失智症患者的吞嚥困難和進食量減少有改善效果。腦中風引起失智不適用中藥方劑 可改用針灸、穴位按摩來改善引發失智症的原因,不僅有單純的老化、類澱粉蛋白不明原因沉積所致,有些失智症患者是因腦中風引起。吳善弘指出如果是腦中風引起的失智,患者大多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如果中醫方劑介入改善失智症狀,恐會受到限制,因當歸芍藥散、人參養榮湯具有活血成分,恐與原本的西藥效果抵觸,此時可以改用針灸方式改善。針灸的頭皮針也已有相關的研究顯示,有助於改善異常的情緒問題,也可以提升腦內的認知功能,適用於多種失智症亞型和失智症各階段的患者。可幫助改善失智症狀的針灸穴位,包括百會、四神聰、神庭、本神、風池等。吳善弘表示,通常針灸時間需20分鐘左右,如果失智症患者的躁動,已經無法讓他穩定地針灸,家屬可以學習穴位按摩,先在家中幫忙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等狀態可以穩定20分鐘以上,再進行針灸。按摩除了可以協助舒緩情緒,也有助改善患者的睡眠品質,或者幫助腸胃消化吸收,且不受空間限制,在家中即可進行,是高度推薦給家屬的輔助治療方式。中醫協助改善失智症狀,通常3個月左右,會逐步看見效果,不過每一個人體質不同,見效時間因人而異,面對無法治癒的失智症,除了可以從藥方著手改善症狀,平時的飲食以及運動習慣,都有助於延緩失智症狀惡化,需患者努力及家屬陪同面對,才能好好面對失智症。改善失智的針灸穴位百會:位於頭頂正中央與兩耳尖連線的交會處。四神聰:位於頭頂正中,百會穴前後左右各一寸處。神庭:位於頭額正中線上前髮際0.5寸處。本神:位箊神庭穴左右兩側各3寸處。風池:位於頭部耳後方的枕部兩側骨頭突出淲,靠近髮際凹陷處下方。
-
2023-10-25 焦點.長期照護
65歲年長者超過1/10有吞嚥困難,常見症狀有哪些?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本文摘要】:吞嚥困難是老年人常見問題,嚴重時有可能會致命。台灣地區約有12.8%的65歲以上長者有輕度以上的「吞嚥異常」,會增加吸入性肺炎風險。吞嚥困難的常見症狀:吞嚥時疼痛或想咳嗽、喉部有異物感、食物從鼻孔嘴巴跑出來和吃飯時間延長等。吞嚥困難成因可能是神經肌肉功能異常或結構性因素。花蓮慈濟醫院在2023年10月24日啟動「咀嚼吞嚥健康中心」,目標改善花蓮地區老年人吞嚥困難的問題。-----整理自ChatGPT年長者發生吞嚥困難會有哪些常見症狀?該到哪科就醫治療?「吃」是生物最重要的本能,如果「咀嚼」、「吞嚥」都成問題時,人生隨之變成黑白。曾有腦中風的病人,手腳活動好轉之際,卻因吞嚥功能不佳,導致食物或口水被吸入肺部,引起吸入性肺炎,嚴重時會導致病人死亡。花蓮慈濟吞嚥障礙科葉映廷主任指出:臺灣約有 12.8% 的 65 歲以上長者,經評估為咀嚼吞嚥異常,相當於每 10 位高齡者,就有 1 位有輕度以上咀嚼吞嚥障礙,而若是咀嚼吞嚥異常,可能會提升長者罹患吸入性肺炎風險。吞嚥困難常見症狀有:●吞嚥時發生疼痛●吞嚥後喉嚨仍有異物感●吞嚥時想咳嗽、嗆咳●食物從鼻孔、嘴巴跑出來●吃飯時間大幅拉長●口腔留有食物●腐肉惡臭如果年長者有上述的症狀,就可能遇上吞嚥障礙,可就近到能處理「吞嚥困難」的復健科醫療院所就醫,尤其是有「吞嚥障礙特別門診」的醫院進行診斷與治療,找出可能的原因,協助病友重新找回「食」力。年長者引起吞嚥困難的原因有哪些?花蓮慈濟林欣榮院長根據醫學研究指出:吞嚥困難的可能原因可歸為兩大類:神經肌肉功能異常及結構性因素。引起吞嚥困難的原因:●神經肌肉功能異常:包括腦中風、腦外傷、退化性的神經疾病(例如:巴金森氏症的病人等)和年長者肌力退化●結構性因素:例如下咽喉癌、舌癌、食道癌等頭頸部腫瘤病人,都可能因病導致吞嚥障礙,能透過專業的復健訓練來得改善。此外,食道受損後組織結疤癒合後引起狹窄,或因魚刺異物等傷害造成結疤,也都可能會引起吞嚥困難的問題。如何診斷吞嚥困難?葉映廷主任表示,吞嚥困難並不容易檢查,主要根據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利用分級調製出「吞嚥標準化檢查餐」,透過不同質地、顏色食物輔助影像檢查,幫助病人找出食物殘留或掉到氣管的原因。有時需要許多精密的儀器配合,才能找出原因,例如吞嚥內視鏡、吞嚥透視攝影、舌壓檢測器、食道壓力檢測器、生理回饋電刺激等。醫院端若能提供長照病人全程的照護,包括出院後的吞嚥追蹤、轉介和就診服務協助、一站式檢查與治療、居家吞嚥訓練,幫助病人持續治療吞嚥不中斷。此時需往往要跨科別的合作:神經內外科、影像醫學科、復健科、牙科、耳鼻喉科、腸胃內科、身心醫學科、老年醫學科、小兒科、營養科等,才能有整合式醫療和服務。花蓮慈濟醫院特別選在2023年敬老重陽節隔日10月24日舉辦「咀嚼吞嚥健康中心(Interprofessional Swallowing Center)」啟動儀式,目的在協助花蓮地區腦中風、腦傷或頭頸癌等導致咀嚼吞嚥困難的病人獲得改善,提供整合式的醫療服務,讓病友吃得順、吞得好,安心活到老!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21 醫療.心臟血管
中風後該怎麼吃?有吞嚥困難怎麼辦?8大飲食原則避免營養不良及二次中風
在台灣,平均每44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是長年盤據國人十大死因前三名,每年平均奪走1萬多條人命。它不像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徵兆明顯,腦中風是一種突然、讓人措手不及的疾病,輕微者可引起肢體障礙,嚴重者會有生命危險。通常男性超過五十歲、女性停經後、家族中有相關病史、有三高慢性病的民眾,都是高危險群。多數患者在中風後,會因為口咽部的肌肉無力導致食物無法往下送,有吞嚥困難的問題,無法順利進食造成,進食量不足、營養不良的情況發生,導致身體日漸消瘦,此時必須改變飲食方式及習慣,協助進食。腦中風病患的飲食原則 中風時的飲食分為「急性期飲食」及「恢復期飲食」,急性期飲食是中風病患有昏迷或意識障礙,不能正常由口進食,此時必須以鼻胃管管灌食供應營養。恢復期飲食是中風病患經醫師吞嚥評估,可以自行可以咀嚼及吞嚥,此時飲食以半流質飲食或軟質為主,再逐步協助訓練腦中風患者的吞嚥功能,改善吞嚥問題以避免嗆到,直至恢復為正常的飲食習慣。中風恢復期飲食8建議 1.均衡飲食,攝取六大類食物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包括五穀類、魚肉蛋豆類、奶類、蔬菜類、油脂類、水果類。適量而不過量的攝取醣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及礦物質,有助維持中風患者的良好營養狀態。2.控制熱量,避免過胖過瘦中風病患常因行動不便,以致活動量降低,每天消耗的熱量減少,應限制熱量的攝取,維持體重避免肥胖,體重若增加過度,也會影響復健成效。但若因沒有胃口而導致體重異常降低,會影響復健治療的成效。3.多吃高纖維食物,養成良好排便習慣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如各種蔬菜、水果、糙米、燕麥、全穀類及豆類,可幫助排便、預防便秘、穩定血糖及降低血膽固醇。4.限制飽和油脂及膽固醇的攝取多食用脂肪含量較少的魚肉、雞肉、瘦肉、豆類製品。烹調用油宜選擇植物油避免使用豬油、牛油等動物性脂肪。避免高膽固醇食物如:內臟類(腦、肝、腰)、卵黃類(蛋黃、蟹黃、鮭魚卵…)、動物性的頭部(雞頭、魚頭、蝦頭…),容易被忽略的油脂陷阱,如花生、瓜子、腰果…,滷汁、菜湯、濃湯,調味料,沙拉醬、芝麻醬等,也應避免。5.避免吃鹽份高食物,食物調味宜清淡人體若攝取過量的鹽份會使體內水份滯留,容易造成血壓升高,也因而增加腦中風的機率。因此食物調味宜清淡、限制飲食中食鹽的量、不吃高鹽食品,避免吃罐頭及加工醃漬食品,如:醬油、醬瓜、醬菜、等。6.適量水份攝取適時的補充水分可避免中風患者脫水,造成血液濃縮而使腦循環變差。7.適量飲酒,不酗酒適量飲酒能幫助血液循環,但酗酒會影響正常飲食,導致營養不均衡及併發疾病發生。且飲酒過量者其血壓比少喝酒者高,故應限制飲酒量以降低導致腦中風機率。8.不抽煙、不吸二手煙香菸中的尼古丁,會導致微血管收縮、阻礙血液循環,吸菸會增加再度中風發生的風險。腦中風發生時的7個緊急處理1.不要搬動患者,移動時要固定其頸部2.患者臉轉向側面,保持呼吸道暢通,注意清除痰及嘔吐物3.解開束緊的衣物如領帶、皮帶、胸罩等4.維持環境安靜,光線不要太亮,保持通風5.不要餵食任何東西,以免嗆入氣管6.儘快聯絡119,送醫治療7.送醫途中,未經醫師指示,不可服用降血壓藥物療腦中風病患通常有吞嚥困難,一次無法吃太大量食物,建議少量多餐。食物以均衡六大類食物,食物種類多樣化為主,讓全身能營養支援,保護腦功能,促進神經細胞的修復和功能的恢復。看完以上介紹的腦中風病患飲食原則,知道飲食該如何調整了吧,若您或身邊的家人是中風病患,務必替他的飲食做把關。再逐步協助訓練腦中風患者的吞嚥功能,直至恢復為正常的飲食習慣。延伸閱讀:.中風會好嗎?有哪些前兆?「法令紋」是關鍵!把握黃金復健期3關鍵.一個人腦中風可能讓整個家庭破碎 專家教腦中風辨識口訣FAST.二次中風如何察覺?眼神、血壓是重要觀察指標參考資料:.腦中風飲食之 護 理指導-台安醫院.竹山秀傳醫院-腦中風飲食.亞東醫院-認識腦中風
-
2023-10-20 醫療.呼吸胸腔
肺炎是如何造成的?高危險群是哪2種人?肺炎照護居家保健4原則
我們常聽到身邊某人因肺炎感染產生各種嚴重併發症狀。肺炎到底是什麼造成的,誰容易感染?又該怎麼照護及防範?元氣網整理關於肺炎的種種問題。肺炎是什麼造成的?新竹馬偕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曾受訪指出,肺炎由多種感染因素造成,依照病原可分為細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及吸入性肺炎三類。根據感染源的不同則分為院內感染型及社區感染型。在診斷上與其他呼吸道感染疾病最重要的判斷在於,肺炎會出現肺部浸潤現象。【延伸閱讀】疾病百科/肺炎1.細菌性肺炎「細菌性肺炎」指的是肺臟受細菌感染所引起的肺炎。臨床上根據病患染病的地點,可分為「社區型肺炎」及「醫院型肺炎」。社區型肺炎常見的感染菌種有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黴漿菌等,其中以肺炎鏈球菌最常見,且最易感染65歲以上的民眾,年輕的病患較常見黴漿菌感染。醫院型肺炎指的是在住院48小時後所引發的肺炎。常見的感染菌種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甚至醫院內特有「抗藥性細菌」引起感染。常有抗藥性,嚴重度較高,致死率也較高。2.病毒性肺炎由病毒所引起的肺炎稱為「病毒性肺炎」,主要由A型流感與B型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等引起。多年前爆發的SARS及現在的COVID-19新冠病毒,都會引起病毒性的肺炎。一般成人若發生病毒性肺炎,通常可自行痊癒,老人及慢性病患者不只容易感染,且容易引發重症甚至死亡,每年造成全球高達50萬以上的患者死亡,需要透過注射疫苗來預防。3.吸入性肺炎指的是因食物嗆到、吸入胃部逆流的食物或分泌物及嘔吐物,所造成的肺部感染。臨床上常見年長者因吞嚥功能退化,或是曾經中風過,導致意識狀態不佳以及吞嚥功能不良,因此成為吸入性肺炎的高危險族群。酒醉者也常因酒醉後嘔吐且意識不清,而導致吸入性肺炎。吸入性肺炎會導致很嚴重的肺炎問題,感染的菌種常常不只一種,治療上相對困難。哪些人容易感染肺炎?1.有三高、肥胖、缺少運動、肌肉無力等問題的年長者。2.幼童。3.常期吸菸者。4.酒精中毒者。5.吞嚥有問題或使用藥物致咳嗽反射受抑制。6.長期臥床者。7.有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以下就感染肺炎最多的前2名族群說明。老人肺炎肺炎有「老人隱形殺手」之稱,因老人家免疫力較年輕人差,秋冬容易因為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咳嗽、打噴嚏、發燒,嚴重時甚至引發肺炎。不過也並非年長者都容易得肺炎,若有三高、肥胖、缺少運動、肌肉無力、或抵抗力較差的長者,一旦遭病毒感染,才比較容易發病導致肺炎。長者罹肺炎就算痊癒,仍可能留下後遺症,造成不可逆傷害。包括臥床、插管限制病人活動,會造成重症後肌無力、肺部功能受損,體力大不如從前,除需他人照顧,還要長期心肺功能復健。若未妥善治療,會導致活動力變差,若需長期臥床嚴重併發症可能導致死亡。而為預防肺炎感染,原本71歲以上民眾才可公費接種1劑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疾管署宣布今年10月2日起分3階段擴大至65歲以上民眾,除了原先PPV23疫苗外,更新增施打1劑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以提供更完整的預防效果及保護力。【延伸閱讀】2023肺炎鏈球菌疫苗懶人包/65歲以上都可打,PCV13與PPV23怎麼選?需跟流感疫苗錯開打嗎?兒童肺炎除了年長者炎,幼童也是容易感染肺的另一高風險族群,依不同年齡好發的細菌也不相同,尤其5歲以前的幼兒有多種病原威脅。接種疫苗可減少感染機率。兒童肺炎常見病原.新生兒時期:肺炎鏈球菌、B型鏈球菌、大腸桿菌等.兒童時期:肺炎鏈球菌、流行性感冒病毒、副流行性感冒病毒、腺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等.五歲以上孩童:肺炎黴漿菌值得注意的是,幼童感染肺炎,一開始症狀可能與一般感冒、流感一樣,咳嗽、發燒等,但如病況持續進展症狀加劇,又因幼童表達力可能還不好,照顧者需多加留意。根據三軍總醫院衛教資料指出,如病況進展至呼吸困難、需要氧氣、脫水或吐到不能進食或吃藥、精神食慾大幅下降時,就應盡快送急診。肺炎有什麼症狀?根據衛福部臺東醫院衛教資料,小兒科醫師黃詠嵐撰文指出,不論是病毒或細菌性肺炎,發生的好幾天前,會先有感冒的症狀,像是打噴嚏、咳嗽和流鼻水。由感冒再進展到肺炎,通常會表現出發燒、呼吸喘及呼吸費力(呼吸肌凹陷及鼻翼扇動)。嚴重感染時,甚至可能嘴唇發紫或呼吸衰竭,尤其可能發生在小嬰兒身上。細菌性肺炎在大孩子身上,會以突然的寒顫開始表現,之後伴隨著高燒、咳嗽和胸痛。肺炎醫院及居家照護如由細菌引起的肺炎,可用抗生素治療。其他則依病況不同以祛痰劑、支氣管擴張劑、止痛劑、解熱劑等治療或緩解症狀。肺炎是可以預防及治癒,但如果沒有處理好,嚴重者可能導致敗血症和急性呼吸衰竭症候群。另由於肺炎患者許多有痰液排出的問題,這也是治療期間重點排除的部份,若病況轉好返家後,也要遵循護理人員指示進行,並多休息及補充營養。居家自我保健4原則1.臥床休息,依照狀況大量飲水,注意水份補充。2.藥物方面請勿自行調整藥物劑量,按時服藥以完成抗生素療程,並注意觀察有無出現以下藥物副作用,一經發現請立即告知醫師:嘔吐、腹部不適、過速、顫抖、失眠、抽搐、休克、皮膚發疹、胃腸不適等症狀。3.要有良好的營養狀況、充足的睡眠及適度的運動,以增加抵抗力。4.痰液排出:可應用咳嗽、深呼吸、背部拍痰、姿勢引流、抽吸痰液等,以利痰液排出 維持呼吸道通暢、促進有效換氣。(資料來源/衛福部南投醫院)【資料來源】.衛福部南投醫院.衛福部臺東醫院.三軍總醫院.臺北榮總護理部健康e點通.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0-02 名人.黃斌洋
食物從嘴巴到吞下肚需經過這些過程!醫曝2件事維護吞嚥功能
此刻當您正享受中秋假期,品嘗美味月餅時,您知道月餅也經歷了一段奇幻旅程嗎?當我們咬下月餅一大口時,大腦立刻啟動「吞嚥四大階段」。1.口腔準備期:透過上下齒列咀嚼,讓原本大塊月餅被磨成碎屑。乾燥食糜是不好吞嚥的,此時分泌唾液就起支援效果。唾液混合進入月餅內,除了讓它更濕潤與好吞嚥,並透過降低碎屑附著牙齒表面的「自淨作用」維持口腔健康外,也減少對食道及胃部的刺激。2.口腔期:舌頭將處理好的月餅食團往後送,引起吞嚥反射。在這個階段,好的舌頭運動扮演重要角色。3.咽部期:吞嚥反射發生,將月餅食團推到食道上方。舌頭後方有一片會厭軟骨。它像個蓋子一般,當吞嚥反射啟動時,舌骨上肌群和舌骨下肌群,會帶動會厭軟骨與氣管互相靠近,讓會厭軟骨蓋住氣管,避免月餅掉落其中。同時,環咽肌也會開啟,好讓月餅食糜進入食道。4.食道期:月餅食糜藉由食道的蠕動進入胃部。這四個階段正常情況下都發生得很自然。但是只要因為疾病,例如中風、巴金森氏症,或頭頸癌等讓以上四個階段其中之一出現障礙,就會讓吞嚥變得不順暢。即使沒有上述問題,隨著年紀漸長,臉部、舌頭及喉嚨的肌肉也會逐漸退化。根據國健署統計,65歲以上的長者,每10人中就有1人有輕度以上的吞嚥障礙。以下從吞嚥動作的階段,說明有哪些與口腔相關的因素,會造成吞嚥障礙。1.口腔準備期:透過「咀嚼」將月餅變成食糜,並同步刺激唾液分泌。想要咀嚼,首先要能運作嘴唇。這是靠位於嘴巴周圍的環形肌肉口輪匝肌,它就像一條橡皮筋,我們藉由縮緊與放鬆讓嘴唇運作。當牙齒排列不整,或牙周病缺牙導致前牙外暴,嘴巴很難緊閉,口輪匝肌就會無力。另外,這階段還需要咀嚼肌張力、臉頰張力、下顎旋轉力等。適當口腔肌肉訓練可以減緩機能退化。2.口腔期:牙醫師有個快速檢測口腔期狀況方式,就是為患者洗牙時,如果一拉舌根患者容易作嘔,表示有舌頭活動空間不足現象。當病患舌根區不太敢刷,導致容易藏汙納垢,甚至吸入性肺炎,牙醫師就會特別提醒。活動假牙太大或鬆弛會讓口腔期出現問題。太大與舌根側基座太厚的活動假牙,會導致舌頭因空間不足,被迫往後擠壓,產生噁心感。此外,若活動假牙太鬆弛,也會讓舌根和假牙間容易塞食物,轉變成吸入性肺炎。再者,由於缺牙可能導致齒槽骨萎縮,如果遷就萎縮內傾的地基去做假牙,容易侷限舌頭的位置,以致雖然解決了咬合問題,卻創造出吞嚥困難問題。3.咽部期:咽部期最常見的問題就是舌骨上肌群與舌骨下肌群無力,無法讓會厭軟骨將氣管蓋得夠緊,導致食物跑進氣管造成嗆咳。嗆咳是身體自我保護機制,藉此把異物排出氣管以避免吸入性肺炎。筆者書中有舌骨上下肌群的訓練方式,歡迎參考。藉由這段中秋月餅的口腔奇幻旅程,您對於口腔內的神奇支援與交互作用有更新一層認識了嗎?提醒「良好咀嚼功能」與「正確口腔肌肉訓練」,是維持吞嚥功能的重要樞紐喔!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01 失智.新手照顧
失智者食不下嚥,該不該插鼻胃管?專家:不是裝上後就無法拿
逐漸進入中度失智的楊奶奶,最近吃飯常盯著食物,經由引導才知道要張開口進食,可是含在嘴巴裡沒有咀嚼動作,偶爾咬一咬就吐掉,協助餵食或將食物打成泥狀方便飲用,結果頻繁出現嗆咳。楊奶奶因攝食不足,引發營養不良和脫水,家人討論是否要以鼻胃管灌食補充養分,又擔心裝了就得放一輩子。食食樂語言治療所所長王雪珮說,隨著年齡增長,吞嚥功能衰退是正常現象,但可以透過訓練強化口腔、咽部、喉部肌群,一方面延緩退化,一方面維持吞嚥機能。進食飲水受影響、體重明顯減輕,建議到門診評估。照顧長輩,最害怕進食問題,老化、失智、中風族群都會面臨飲食困難,看似再平常不過的吞嚥動作,因咽部肌肉力量不夠、認知功能變差,食物跑進氣管而引起嗆咳,反覆發生容易造成要命的「吸入性肺炎」。除了失智者會出現吞嚥困難,沒有任何疾病的長者也可能有這種狀況。吞嚥問題好發於高齡族群,國健署公布,65歲以上老年人口中,有12.8%有輕度以上的吞嚥障礙,受吃飯、喝水所困擾。如何判斷長輩是正常老化,還是發生吞嚥障礙?王雪珮表示,若症狀已影響到日常的進食、飲水,且體重明顯減輕,建議到門診進一步評估。應找耳鼻喉科、復健科檢查,再由語言治療師協助吞嚥復健,包括訓練吞嚥肌肉、改善進食方式、調整食材的質地等。王雪珮分享,民眾也可以使用「EAT-10」篩檢量表自我評估,判別是否為吞嚥障礙高風險族群,若測驗未通過,且進行吞嚥攝影檢查確定是吞嚥障礙,就要積極促進吞嚥肌群的活動度、協調性。另外,適時調整飲食質地訓練咀嚼吞嚥,王雪珮強調,照顧吞嚥困難的長輩,並非只是將食物煮更爛,或把食物打成泥,有些長輩會覺得打碎的食物難吃而拒絕進食。經治療後,若還是難以自行進食、營養不足,就要考慮裝鼻胃管,提供營養支持。多做吞嚥訓練,有機會拿下鼻胃管,恢復自我進食。許多人聽到鼻胃管,認為裝上後就再也拿不下來。王雪珮說,鼻胃管是暫時性灌食,只要多做吞嚥訓練,仍然可以恢復自主由口進食。不妨運用失智症的finger food(手拿食物)、hand by hand(手把手)技巧,慢慢進食軟質食物、一次一口量咀嚼吞嚥,漸漸減量管灌次數。營造寧靜舒適的環境,集中注意力在進食過程,千萬不要協助餵食,讓長輩拿著餐叉、湯匙、筷子或用餐輔具,甚至直接用手抓食,把「吃東西」變成口腔運動。當灌食次數減少,在醫師及語言治療師評估無嗆咳危險後,有機會拆除鼻胃管。王雪珮強調,即使移除了,也要持續注意長輩的飲食質地、進食姿勢,日常可多唱歌、大聲講話,訓練吞嚥肌群同時控制聲帶閉合等,降低進食嗆咳的機率。吞嚥肌群訓練1. 嘴唇部位大聲發出ㄚ、ㄟ、ㄧ、ㄛ、ㄨ的音,嘴型張到最大且明顯,練習嘴唇肌肉,最後做雙唇閉合和嘟嘴的動作。2. 臉頰運動鼓起兩頰,類似吹氣球的動作;再噘嘴內縮兩頰,看起來像臉頰凹陷,每個動作各維持5秒,反覆練習。3. 舌頭運動伸出舌頭、伸愈長愈好,舌頭左右擺動,接著沿嘴角四周繞一圈;再換舌頭頂上顎,發出「答答答」的聲音。4. 咽部運動將舌頭後縮,假裝漱口的動作,可試著發出「ㄎ」的聲音,維持10秒,最後再做乾吞口水動作。5. 頭頸放鬆頭部緩緩向前彎曲,感覺肌肉緩慢伸展;再慢慢轉回正頭部,接著練習左右轉向,放鬆周圍肌肉。
-
2023-10-01 失智.新手照顧
進食飲水常咳嗽?失智長者吞嚥困難應立即改善:6指標一次看
吃東西是件再自然不過的事,但對高齡者來說,隨著年齡增長,喉頭結構會逐漸老化鬆弛,導致吞嚥功能衰退、食道蠕動協調功能變差,而發生嗆咳、食不下嚥等情形。吞嚥困難也是常見的失智照護問題之一,一旦發現失智者有吞嚥困難徵兆,應立即尋求專業協助。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逾40萬名65歲以上長者有吞嚥困難問題,特別是高風險族群,如失智症、巴金森病患者。失智、巴金森是高危險群,恐致營養不良、吸入性肺炎。其中,失智症患者吞嚥困難的比率約在32%~45%,中重度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吞嚥困難比率則更高,介於84%~93%,嚴重的失智症患者常會有明顯的吞嚥困難問題。若發現失智者於進食或飲水時經常咳嗽,或有嚴重流口水情況,可能就是吞嚥困難的徵兆。建議應立即尋求醫療幫助,並進行適當的復健治療方式。吞嚥困難為常見的失智照護問題之一,吞嚥困難可能引發進食不足、營養不良、體重下降、脫水及吸入性肺炎等嚴重的健康問題。應盡早規畫吞嚥治療與訓練計畫,從預防端著手改善。注意進食不可仰頭,固態、液體食物不要同時吃。患有吞嚥困難的失智者,飲食時有許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分別為用餐時的姿勢、餵食過程,照顧者應讓患者盡可能採用坐姿進食,上半身挺直、下巴後收、頭微微往前傾,以避免嗆咳,並提醒患者吃東西時絕對不要仰頭。進食過程要提醒長輩咀嚼,吞嚥前可以含在嘴裡一秒鐘做預備,再進行吞的動作,可以有效降低噎到的狀況。此外,食物的選擇也非常重要,需避開不易咀嚼、黏稠的食物,如年糕、湯圓等,或有骨頭的食物,皆容易造成吞嚥困難。顧及食物風味,建議避免過度烹調、肉類太老,固態、液體食物更不要同時吃,才能避免嗆咳。減少分心事物,給予簡短明確的進食指令。同時應該減少環境中會造成分心的事物,讓他們專注於吃飯,並給予簡短明確的進食指令,如「吃一口」、「咬一咬」、「吞下去」等,避免同時下多個指令,做完一個動作再給下個指令,營造舒適、安全的用餐環境。隨著病情發展逐漸惡化,到了失智後期吃的東西太少、一直反覆嗆到,或是完全無法自行進食,就要靠外力供給營養,否則可能危害生命安全。依病患需求,採用胃造口手術或舒適餵食法。最常見的方式是鼻胃管和胃造口手術,但長期置放鼻胃管或重複插入會造成喉嚨黏膜受傷,或增加食道發炎、胃食道逆流、胃壁出血等風險,此時可考慮胃造口手術。至於舒適餵食法,是管灌餵食外的另一種選擇,建議採用分次進食的方式,或提供適合手拿的小型食物供患者進食,如果他們覺得能夠自己進食,就讓他們吃;如果有咳嗽或者暫時不想進食的情況,則不要強迫進食,讓他們感到進食是一個舒適的體驗。吞嚥困難6指標吃飽後有輕咳現象一般人嗆到後,會用力咳嗽將食物咳出,但長輩肌力退化、力量不夠只能輕咳。吃完食物後分泌痰有些人以為長者輕咳、有痰的現象,是年輕抽菸所致,其實可能是吞嚥障礙導致。飲食完畢後口腔還有食物殘渣咀嚼或吞嚥有困難時,患者可能會出現「含食物」的狀況,口腔內就容易有殘留的食物渣。體重莫名減輕吞嚥困難初期難以察覺,但可以從患者體重減輕發現端倪。疾病因素有失智症、中風、腦疾病、巴金森氏症、頭頸癌等疾病史。年齡因素以現代人來說,75歲以上者需要注意。
-
2023-08-21 焦點.長期照護
吞嚥力衰退重要警訊,輕忽「嗆咳」恐引發吸入性肺炎!3技巧引導自主進食
● 隨年齡增長,喉頭結構老化鬆弛● 注意「嗆咳」是吞嚥力衰退的警訊● 輕忽飲水嗆咳,易引發吸入性肺炎70歲林先生,每天早上起床都會喝杯溫開水淨化腸胃,再習慣不過的日常,最近卻頻頻嗆咳,服用保健食品也覺得喉嚨卡卡,一直吞口水想把異物感壓下去。食食樂語言治療所所長王雪珮說,隨著年齡增長,喉頭結構會逐漸老化鬆弛,導致吞嚥功能衰退,這是正常現象,但可以透過「練喉嚨」強化喉部肌力。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逾40萬名65歲以上長者有吞嚥困難。中老年人很容易嗆到,以為咳嗽清一清就好了,卻忽略嗆到、噎到引起的肺部感染。國人十大死因中的肺炎,除了疾病感染因素外,近一半都是因為吞嚥功能退化造成嗆咳,增加吸入性肺炎的風險。吸入性肺炎易引發呼吸衰竭、休克、敗血症等嚴重併發症,被喻為「老人殺手」,尤其高風險的失智者、巴金森氏病患者,應盡早規畫吞嚥治療與訓練計畫,從預防端著手改善。食不下嚥 易導致營養攝取失衡王雪珮表示,家中長輩有「食不下嚥」的狀況,或是進食時間會拉長到1至2個小時,就表示進食出現困難,容易導致營養不良。一旦營養攝取失衡,肌少症、衰弱症就會陸續跟著來,若惡性循環造成失能、臥床,死亡率就會大幅增加。針對長輩吞嚥問題,王雪珮說,應找出原因介入處理,包括假牙佩戴、調整進食姿勢、改變食物質地、訓練手抓食物技巧等。另外,可加強口腔肌肉的力量,有效提升咀嚼力。3個技巧 手把手引導自主進食當長輩吃東西嗆到時,常會有直接將「餐食換成流質食物」的迷思,王雪珮強調,長期喝流質食物會加速退化功能,而且流質比固體更容易嗆到,應依長輩的吞嚥能力,選擇適當的軟食、濃粥、泥餐、細碎食物、半流質飲品等。除了進食內容,還要注意吃飯姿勢,手把手引導自主進食,手握湯匙、筷子能刺激腦部;如果都倚賴家人餵食,過度照護也會讓年長者身體機能退化。吞嚥困難3狀況1 不知如何進食:長輩認知功能退化,無法辨認食物、不會使用餐具。2 不會吞嚥含在嘴巴:忘記如何咀嚼與吞嚥。3 容易嗆咳:咽部肌肉力量不夠,無法將食物往下推擠,導致卡在食道。自主進食3技巧1 請長輩手拿著湯匙,姿勢握錯也沒關係,照顧者按住長輩的手,輔助更穩定。2 照顧者另一隻手固定長輩的手肘,讓湯匙可以就口順利。3 一定要讓長輩拿著餐具自己就口,引導手口反射;進食後要注意確認喉頭上抬,吞嚥才有啟動,再繼續下一口。(資料來源/王雪珮)想知道更多吞嚥困難與訓練技巧,請上元氣網【飲食照護】免費線上課程:https://bit.ly/45b70Qb(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10 活動.精彩回顧
世界首台AR/VR口腔照護系統 培訓咀嚼吞嚥跨專業人才
「民以食為天」,維持由口進食的咀嚼吞嚥功能,不僅是基本的生理需求,更能享受健康又有品味的人生。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在2012年既已指出「口腔健康對於健康及生活品質是不可或缺的」。有鑑於全球面臨人口老化,疾病趨向慢性化、長期化且複雜化,咀嚼吞嚥障礙已不是單一疾病的問題,舉凡腦功能或神經肌肉受損,腦傷、中風、失智及癌症等都是成因之一,而其所造成的後果更是威脅著民眾的健康。隨著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口腔健康與全身健康的互相影響。而高齡者的口腔健康不良並非完全來自於退化或是衰弱造成。可能因為缺乏適當的口腔照護導致口腔衛生狀況的不良,又或是口腔疾病的惡化,如牙根齲齒的發生,牙周疾病的嚴重化。口腔機能的低下,如吞嚥困難或是口乾與高齡者的肌少症以及衰弱症有顯著關係,當口腔健康不良也將導致吸入性肺炎的發生。咀嚼吞嚥照護的第一個步驟是口腔清潔,口腔機能的維持與促進又與口腔衛生照護息息相關。過去研究指出口腔細菌群是引起高齡者肺炎的主要細菌,而執行日常的口腔照護對於全口無牙又或者是有牙的人皆能有效的肺炎發生。除了執行日常的口腔照護對於吸入性肺炎的發生能有所影響,但是不當的口腔清潔方法,例如僅只有在早上刷牙、使用海綿棒進行真牙清潔者,錯誤的清潔方式也將提高罹患吸入性肺炎的風險。因此在面對高齡者有或者是咀嚼吞嚥障礙者如何進行正確的日常口腔照護尤其重要。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是透過視覺達到身臨其境的教學方式,透過VR的模擬,可以讓學習者學習到一些學習場域上可能無法輕易進行的內容。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AR),是視覺和真實觸覺以達到回饋融入,換句話說就是虛擬與現實元素的結合。透過AR將虛擬場景疊加在現實元素上,以增加互動性。國際上透過高科技VR/AR應用於醫學教育訓練已相當普遍,然而尚未應用於口腔照護技能訓練。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學系與醫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發世界上第一套 VR/AR口腔照護模擬訓練系統。VR課程根據已有70年歷史口腔衛生師教育訓練機構,包含日本九州齒大、朝日大學的高齡口腔照護課程制定完成。成人版AR潔牙訓練系統為國際首創,使用高科技精準3D光學定位技術將潔牙步驟數位化 (參考來源) 。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與高雄醫學大學之「大南方咀嚼吞嚥健康產業人才培育基地計畫」攜手合作,在112年8月6日2023第三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中,由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學系黃曉靈教授、林佩蓁助理教授、林宜靜講師以及呂國勳講師團隊,透過「實境體驗口腔照護」工作坊培訓咀嚼吞嚥跨專業人才,參與者有復健科醫師、麻醉科醫師、護理師、語言治療師等醫療人員。以實證口腔照護介入為主軸,說明在咀嚼吞嚥障礙患者其進行口腔照護之必要與重要性,口腔照護時所需之各種工具與護理方法,搭配數位科技AR及VR口腔照護模擬訓練系統。VR口腔照護訓練課程是使用一對一模擬情境的教學,學員可以配戴3D眼鏡沉浸在立體環境中,並手持VR控制器對失能高齡者口腔照護時個案可能面臨之身體以及口腔狀況進行互動式自我學習。學員可以學習失能高齡者口腔照護的標準流程,並通過系統產生地隨堂測驗自動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此外,該訓練系統還針對虛擬個案不同的狀況及情境以及各領域的標準流程定制課程內容與教案。學員則可藉由AR輔助的口腔清潔工具(光學牙刷與牙間刷),訓練如何使用正確潔牙技巧移除色塊(虛擬牙菌斑),並透過立即評分機制了解自己的學習成效。
-
2023-06-14 失智.長期照護
你有口腔衰弱嗎?除口乾舌燥、口臭還有可能發生失智、肌少症、憂鬱症
你經常感到口乾舌燥、口臭變嚴重、咬合力低下嗎?口腔衰弱7症狀,自覺符合1項就要小心口腔可能已經開始弱化。雖然口腔衰弱多半發生在年長者身上,但隨著年齡增長,口腔、咽部肌肉力量均有可能出現退化,若輕忽為小毛病而不理會,還可能發生嚴重的吸入性肺炎等併發症,甚至導致死亡。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學系黃曉靈教授於亞太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IAGG-AOR)發表的一項《口腔衰弱影響長者健康結果》研究中指出,口腔衰弱的臨床症狀為7大項,千萬不可視為正常老化狀態,建議符合1項就要就醫檢查。口腔衰弱臨床7症狀1.口腔衛生狀態欠佳:未落實正確潔牙、口腔留有食物殘渣,牙菌斑長期累積在牙齦周邊,引發蛀牙、牙周病等。2.口腔乾燥:口腔內有黏稠、乾燥的感覺,經常感到口臭。3.咬合力減退:口腔肌肉無力,進食中的食物堆積於口腔內、容易溢出來。4.唇舌運動功能減退: 舌頭無法向兩側側伸、不自覺張口、無法噘嘴。5.舌壓降低(「舌頭」與「上顎」接觸的力量):舌頭無力,食物殘留口中,影響吞嚥、養分吸收。6.咀嚼功能低下:無法順利將食物磨碎,殘渣容易掉入氣管,造成嗆咳,甚至引發吸入性肺炎。7.吞嚥功能低下:牙齒持續咬動,食物卻無法吞下、每口食物吞嚥多次、進食中出現嗆咳、飲水後咽喉處發出咕嚕聲。黃曉靈說,口腔對於整體健康十分重要,因為口腔衰弱還可能導致相關疾病,如失智症、肌少症、憂鬱症的發生,口腔狀態不佳可能會造成營養攝取不足而使長者變得更衰弱而導致肌少症,也會因為在意別人的眼光,而避免與人互動,在長期缺乏社交的情況下,心理容易造成更多的衝擊,各層面皆呈現虛弱的狀態。口腔衰弱可逆轉 3方法預防口腔衰弱可以預防嗎?黃曉靈分享,口腔衰弱可以逆轉,最重要的是提前預防,常見的預防方法為「口腔衛生」及「口腔運動操」,平日透過鍛鍊能強化咀嚼肌群的力量及吞嚥功能,並養成飯後潔牙習慣。此外,唱歌對於口腔衰弱的預防也有很好的效果,紓解生活壓力、釋放情緒的同時,還能訓練口腔肌肉、促進唾液分泌,且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唱卡拉OK也能預防失智。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呷百二吞嚥健康操」:https://pros.is/52p36u
-
2023-06-05 失智.大腦健康
40歲後喉嚨肌肉弱化 3部位運動訓練吞嚥及4穴位改善吞嚥能力
【本文重點】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表示,環境氣溫升高,長輩食欲變差,易出現吞嚥障礙和營養不良,影響肌肉機能,建議透過適度食療、穴位按摩,配合運動訓練,提升吞嚥能力。中醫推薦黃耆、紅棗、山藥和玉竹等食材來補益正氣,減少噎膈,並以進食技巧和食物質地改善吞嚥困難。除此之外,監測體重、控制食物分量、營造飲食環境和注意味道質地,也有助維持長輩健康的飲食習慣。--by ChatGPT天氣漸熱,讓人胃口變差,家中長輩愈吃愈少,不僅腸胃機能減弱,也易因營養不良而導致肌少衰弱。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說,長輩不想吃東西,可能有吞嚥障礙問題,應想辦法提升食欲及改善進食技巧。對失智症長者來說,中醫治療首重食欲和消化,先加強訓練肌肉咀嚼功能,再輔以食療、穴位按摩,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效果。3部位運動訓練吞嚥40歲之後,喉嚨肌肉機能開始下降,若出現積痰、吃藥卡住、被口水嗆到的頻率變高,必須注意。林舜穀分享訓練失智患者及吞嚥障礙的動作:1.唇部運動:可做張嘴和閉合等動作,加強唇部肌肉力量和協調性,動作愈誇張愈好。2.舌部運動:鼓勵長輩伸舌頭、捲舌頭、舌頭左右移動等動作,有助於肌肉的控制能力。3.頰部運動:吹氣球盡量將臉頰鼓起來,訓練臉頰到嘴巴附近的肌肉,讓嘴巴有足夠張力維持開閉口。中醫稱食物吞嚥受阻為「噎膈」,多與脾腎氣虛有關,可透過食物補益正氣,配合針灸、穴位通經絡。林舜穀建議,可適度食用黃耆、紅棗,具有補氣益血作用。黃耆補氣、紅棗養血,日常泡一壺「黃耆紅棗茶」或入菜煮湯,用食療方式把體力補起來。也推薦吃山藥增加唾液分泌和保持口腔濕潤,以及具有滋陰養胃特性的玉竹。4穴位改善吞嚥能力研究發現,廉泉穴、承漿穴、風池穴、百會穴可加強吞嚥功能,連續四周治療配合吞嚥訓練,能增強喉嚨肌力,減少吃東西嗆咳與噎到的危險。林舜穀強調,臉上與頭部穴位的針灸刺激感強烈,一定要找專業中醫師下針,才能將疼痛減到最小,若長輩不願意配合或非常害怕,盡量用飯前按摩取代。例如頸部後側的華陀夾脊穴,可刺激頸部的運動神經,協助吞嚥動作順暢;按壓下巴的廉泉穴,可改善吞嚥功能,避免嗆咳。時序進入夏天,有吞嚥障礙的長輩或失智者,林舜穀建議,適當保水,多鼓勵患者定期喝水,給予少量多次的水分,勿攝取過多的糖、鹽,會導致體內液體和電解質不平衡,易造成譫妄與意志混亂。4招維持正常食欲、營養均衡1.控制食物分量:失智者難以控制口腹之欲,易過度進食,確保三餐提供定量的食物,避免在冰箱或櫃子擺太多零食。2.定期監測體重:定期量體重,確保維持在合理範圍,若快速增加或減輕,應及時與醫療專業人員溝通,進行控制調整。3.營造飲食環境:避免嘈雜和干擾造成分心,尤其是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提供安靜、舒適的用餐場所,促進正常飲食。4.注意質地和味道:選擇易咀嚼和消化的食物,要充分煮熟或磨碎,減輕吞嚥困難;食物具有豐富的味道,可增加食欲。失智症是正常老化嗎?出現哪些徵兆該注意?你覺得居住的城市失智友善嗎?元氣網舉辦「失智症識能與友善環境滿意度大調查」,邀你一起來看我們與失智友善的距離。
-
2023-05-27 養生.保健食品瘋
魚油可空腹吃嗎? 5大保健食品最佳服用時間1次告訴你
愈來愈多民眾固定補充魚油,但有些人空腹服用,腸胃不適,甚至嘴巴泛出腥苦味,台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張文靜表示,魚油屬於脂溶性維他命,不宜空腹食用,建議於飯後吞下,搭配食物油脂,提高吸收度。空腹吃魚油恐胃痛! 藥師:選這時間吃可有效排出油脂魚油含有豐富Omega-3,可藉由食物中油脂,來提高吸收度,張文靜建議,隨餐或是飯後服用魚油,且應選擇最豐盛1餐後來補充魚油。如能持續補充,維持體內Omega-3濃度,就能達到不錯的保健效益。簡單來說,依照個人飲食習慣,看哪一餐比較油膩,就選在餐後服用魚油。如果飲食一向清淡,在那一餐後補充魚油,就無所謂。如果希望排除油脂,則建議跟食物一起吃,以提高效果。老人家如吞嚥功能變差,在選擇魚油時,避免顆粒過大,以免吞不下去。不少人空腹時服用魚油等保健食品,幾分鐘後即感腸胃隱隱作痛,張文靜指出,一般來說,在空腹時服用含有鈣、鎂、鋅等礦物質的維他命,較容易引發腸胃不適,例如,綜合維他命就含有多種礦物質,因此,應在餐後服用。再者,人體7成新陳代謝能量必須倚賴食物,如果不吃早餐,新陳代謝尚未啟動,建議吃早餐,再服用健康食品。葉黃素、維他命C怎麼吃?服用保健食品最佳時間1次看許多民眾習慣每天補充多種維他命,張文靜提醒,各有各的最佳服用時間點,在對的時間服用,效果才會更顯著。1.葉黃素、魚油:均屬於脂溶性維他命,建議餐後服用,但兩者不宜同時吞下肚,魚油應於飯後立即吃,葉黃素則等餐後30分鐘再吃。2.綜合維他命、維他命D3:建議早餐飯後吃。3.維他命B群:建議中午餐後吃。4.魚油:建議晚餐吃,因為一般晚餐較為油膩5.維他命C:屬於水溶性維他命,任何時間均可補充。★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延伸閱讀:.魚油不只護心,還可抗發炎!但這4種族群食用前要注意.5大易缺鈣族群當心「骨質疏鬆」!不只牛奶,6種高鈣食物也能幫你補鈣.維生素B群有哪些?營養師曝富含B群8種食物及8大功效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14 養生.聰明飲食
增肌只吃蛋白質是不夠的 營養師曝少吃這些還會影響肌肉質量
【本文重點】蛋白質是建造修復組織肌肉生長的主要原料,攝取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為增肌關鍵。蛋白質食物可平均分配於一日三餐,加上充足熱量,維生素D等,可增加肌肉生成效率。對於牙口不好的長輩,可選用豆腐、豆干、蒸魚、炒蛋等軟嫩易嚼的食材。減肥者建議在重量訓練後30分鐘內快速補充優質蛋白質和澱粉,如低糖豆漿、地瓜、雞腿等。--by ChatGPT哪些營養素與肌力最相關?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營養師劉彥均說,「蛋白質」是建造修補組織肌肉生長的主要原料,攝取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為增肌關鍵。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是胺基酸,有助於刺激肌肉合成,其中必需胺基酸為人體無法製造,需從食物中補充,日常飲食可多選擇優質蛋白質,例如黃豆及其相關製品、魚類海鮮、蛋類、禽畜瘦肉、乳製品。劉彥均提醒,減重族常採用不吃澱粉、只吃蛋白質飲食模式,事實上醣類、蛋白質、脂質為身體維持運作重要三大營養素,缺一不可。建議可用未精製全穀雜糧類澱粉取代精製澱粉,例如糙米飯取代白米飯,達成均衡健康的減重效果。熱量攝取要足夠,維持適當體重,維生素D關乎肌肉質量。劉彥均提供增加肌肉量的飲食小技巧:1.充足熱量與蛋白質:把握優質蛋白質攝取原則,還需搭配均衡飲食,並且維持適當體位,體位過輕容易增加肌少症風險,若缺乏熱量會影響能量代謝,造成肌肉疲勞衰退。2.蛋白質平均分配:除了蛋白質的攝取量要足夠外,餐次分配也是重要因素,建議將蛋白質食物平均分配於一日三餐,才能有效提高吸收利用率。3.維生素D不可少:血液中維生素D含量與肌肉質量有關,補充維生素D可促進鈣質吸收,減緩肌肉流失及預防骨質疏鬆。食物來源包括鮭魚、鮪魚、鯖魚、乾香菇、蛋黃、牛奶等。此外,鼓勵搭配每天10-15分鐘日照,以活化維生素D功能。每餐吃一掌心大的豆魚蛋肉類,平均分配三餐中。劉彥均提醒,肌少症是長者常見症狀之一,長輩常以為飲食清淡就是健康,卻忽略蛋白質攝取。多數長者因牙口吞嚥功能退化或圖方便,常以稀飯配醬菜或白飯加菜湯打發一餐,建議高齡者更需重視蛋白質攝取量,若牙口不好可選擇蒸蛋、蒸魚、豆腐,或在粥品湯品中加入肉類燉煮,餐間選擇牛奶、豆花、豆漿等高蛋白質點心。童綜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蔡怡君說,根據歐洲老年醫學會2013年提出的建議,一般健康的長者每天蛋白質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應攝取1至1.2克,以60公斤長者來說,每天可攝取60至72克蛋白質。簡單來說,一餐攝取一個掌心大的豆魚蛋肉類,且富含蛋白質食物應平均分配在三餐中,可以有效提高吸收率,並增加肌肉生成效率。蔡怡君說明,根據2018年每日飲食指南,活動量適中的男性長者一日建議攝取2250大卡、女性長者則是1800大卡,而活動量稍低的男性長者一日建議攝取1950大卡、女性長者則是1600大卡。胃口不佳者,優先吃豆魚蛋肉類,再吃全穀雜糧類。蔡怡君建議,每餐應注意要有澱粉、蔬菜、蛋白質食物的搭配,如吃稀飯時搭配一碗燙(炒)青菜和紅燒豆腐、魯豆包、豆干、魚、炒蛋煎蛋、滷雞腿、炒肉片等,或外食吃麵時再點份燙青菜和滷豆干、滷蛋搭配,即是很均衡的一餐。蔡怡君指出,如果老年人牙口不好,優先採用質地軟嫩的食材,例如豆腐、豆干、豆包等豆製品、蒸魚、蒸蛋、炒蛋等。肉類可透過拍打、刀尖點肉斷筋、逆紋切或是先用鳳梨、木瓜、檸檬醃製等讓肉質軟化,或切成肉末、小塊,也可採燉煮。胃口不佳,進食順序應鼓勵先吃豆魚蛋肉類,再吃全穀雜糧類,最後才吃蔬菜,以確保優先攝取到蛋白質來源。料理可多樣化,以水果或中藥材入菜提香。慢性腎病如何增肌攝取足夠熱量 低蛋白澱粉+優質蛋白質需限制蛋白質的慢性腎臟病患者,劉彥均說,首要是攝取足夠熱量,避免體組織分解產生含氮廢物,造成腎臟負擔。蛋白質來源建議選擇高生物價的豆魚蛋肉類,可搭配低蛋白澱粉,例如冬粉、米粉、粄條等取代部分主食,除了能維持熱量目標,也能確保優質蛋白質提供身體良好利用率。蔡怡君建議慢性腎臟病患控制蛋白質攝入量,飲食要注意足夠的熱量,以及不過量的蛋白質(依身體狀況諮詢營養師),並選擇高生物價值的蛋白質來源,如嫩豆腐、板豆腐、豆干、魚、蛋、雞肉、鴨肉、豬肉、牛肉等。另外,運動也很重要,建議可進行輕度的「阻力訓練」,如拉彈力帶、舉裝滿水的寶特瓶等運動,從而維持肌肉質量。減重者如何增肌蛋白質加適量澱粉 減脂增肌更有效率減肥不吃澱粉、只吃蛋白質,會不會減掉肌肉?蔡怡君說,體重控制的不二法門,就是減少熱量攝取(節制吃)、增加熱量消耗(多運動),產生熱量負平衡進而氧化體脂肪,達到減重效果。建議重量訓練後30分鐘內,立即補充優質的蛋白質和澱粉,如一杯低糖豆漿或是吃一支雞腿加上一個地瓜,可以增加肌肉量和達到代謝效果。吃下的澱粉,會用來生長肌肉,不會變成脂肪堆積。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11 醫療.耳鼻喉
10分之1長者有「這問題」,嚴重會引起吸入性肺炎!照護與治療重點報你知!
【本文重點】:高齡長者常因老化而有吞嚥困難問題,老是在吃飯時、喝水時發生嗆咳,尤其嗆咳頻繁,易引發吸入性肺炎而致命,長期吞嚥困難也可能導致營養不良,而肌少症使得骨骼、肌肉質量減少,都會影響吞嚥肌群功能減退。專家建議,長者可透過吞嚥困難篩選工具表自我檢測,若有異常應盡快至復健科、耳鼻喉科就診,平時可透過吞嚥健康操訓練,強化吞嚥功能,遠離吸入性肺炎危機。長者引起吞嚥困難的原因有哪兩類?一名80多歲老先生,長年飽受吞嚥困難影響,進食、喝水都容易嗆咳,數次發生吸入性肺炎,也因老化關係,聲帶萎縮嚴重、關不緊,導致講話聲音沙啞,也增加嗆咳頻率,近2年都戴鼻胃管以灌食維生。日前從胸腔內科轉至耳鼻喉科,經手術改善聲帶問題,搭配後續復健,才順利拔除鼻胃管,老先生一度感動落淚,因為不僅恢復正常外觀,也終於能正常進食,吃到他最愛的香蕉。吞嚥困難原因主要分為神經肌肉功能異常、結構性因素2大類。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李佳融表示,高齡長者因老化關係,神經感覺變得遲鈍,咀嚼、吞嚥能力也會下降,因吞嚥需搭配肌肉與神經功能,肌少症的長輩吞嚥反射能力降低,也會造成吞嚥障礙,使進食速度變慢、將食物含嘴裡不吞下;若嗆到時無法快速將食物咳出,液體流入氣管則變成吸入性肺炎;而聲帶萎縮、關不緊等結構性因素也造成吞嚥困難。65歲長者每10人就有1人吞嚥障礙?常見警訊有哪些?語言治療師王麗雅表示,吞嚥障礙定義是從準備吞嚥時的所有行為、感覺和主要動作反應,包括認知期、口腔準備期、口腔期、咽部期、食道期等,其中一階段受阻,就可能是吞嚥困難。像是嘴唇無法閉合,邊吃食物邊掉落,食物卡在前唇溝、兩頰;久久無法吞食;食團越過聲帶掉進氣管,造成靜默性吸入;長期胃食道逆流刺激導致喉嚨發炎;嚴重失智症難分辨生熟食,皆屬於吞嚥異常。王麗雅表示,如果長者在短時間內體重下降、吞東西變得費力、覺得喉嚨有異物感等,都是吞嚥困難警訊之一。此外部分長者雖然可以正常吃便當,但無法正常「吃藥」,因為藥物是固體、水為液體,吞嚥困難長者要同時處理固體、液體很困難,家屬亦可從「吃藥」面向觀察,提早發現初期吞嚥困難問題。長者發生吞嚥障礙該如何照護?如何治療與改善?根據統計,65歲以上長者每10人就有一人輕度吞嚥障礙,李佳融提醒,現代社會有許多獨居長者,一旦發生吞嚥困難、吸入性肺炎,恐會導致肺部纖維化,後續再度嗆咳、住院頻率都會增加。在排除食道、上呼吸道腫瘤問題後,可透過日常生活、飲食習慣改善,例如液體食物添加增稠劑,減少液體流入氣管風險,也要細節慢嚥,專心吃飯避免分心。李佳融表示,臨床上觀察,若長輩吃飯超過1小時、食物含嘴裡不吞、不想吃東西,或患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等,都容易出現吞嚥障礙。可透過復健、手術延緩退化速度,降低吸入性肺炎機率,若屬於結構性問題患者,例如聲帶萎縮,需評估透過手術改善;而沒有中風、認知障礙疾病,僅單純退化造成的吞嚥困難長者,根據統計,有8成機率透過復健可改善,不一定要長期戴鼻胃管,有機會移除。王麗雅表示,每日可做吞嚥健康操,加強吞嚥肌群力量,並注意用餐姿勢,像是坐輪椅長輩可用枕頭支撐頭部、腰部,讓背部呈現90度,不要趴著吃飯;若長者躺電動床,要將床立起,頭部、腰部也要墊枕頭。用餐期間也要專心吃,並控制進食量、速度;或調整食物質地,例如加食物塑形粉等,提高長者用餐意願;餐後也要注意口腔清潔,避免長者吞下殘留食物增加嗆咳、吸入性肺炎機率。吞嚥困難高危險群1.腦血管疾病,例如中風等。2.神經退化疾病,例如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等。3.癌症疾病,例如頭頸癌等。4.65歲以上長者、一般神經肌肉老化退化。資料來源/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李佳融、語言治療師王麗雅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5-11 養生.聰明飲食
毛豆既非蔬菜也不是澱粉!營養師解析「12種常見豆」屬哪類 搞錯恐愈吃愈胖
對於健身的人來說,想要練出完美線條,就得多攝取「蛋白質」來作為重要的肌肉合成來源。不過,市面上的豆類千百種,有時名稱裡有含「豆」字,卻又不是真正的豆類,如果沒有搞清楚成份,通通都吃下肚的話,恐怕會適得其反,最怕的還會愈吃愈胖!澱粉、纖維、蛋白質,你吃的是哪一種?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程涵宇表示,雖然豆類都叫做某某「豆」,不過個別豆類在口感上還是有差,而依其主要的營養素,大致可以將它們分成三大類:.澱粉豆:紅豆、綠豆、皇帝豆、花豆顧名思義就是澱粉質含量較高的豆類,20g的乾澱粉豆約含有15g的碳水化合物,雖然熱量和白米飯差不多,比較起其他營養素卻是澱粉豆大獲全勝,不僅比白米飯多出3倍蛋白質、30倍膳食纖維,鉀、鈣、鎂、鐵等營養素也是白米飯的8~15倍不等。.蔬菜豆:豌豆莢、豇豆、四季豆、翼豆蔬菜豆的爽脆纖維感,吃起來就很像我們一般所吃的蔬菜。只要是在蔬菜裡能想到的營養素,如鉀、鈣、膳食纖維等,在這些豆裡通通都能找到,屬於低熱量且高纖維的豆類。想要減肥的朋友如果想換個菜單,不妨從蔬菜豆下手,不僅能增加飽足感,也能減少熱量攝取。.蛋白質豆:黃豆、黑豆、毛豆、鷹嘴豆蛋白質豆的口感較紮實,還會有淡淡的豆香味,且豆如其名,含有非常豐富的蛋白質。一般來說,20g的乾蛋白質豆,或50g生鮮蛋白質豆(例如毛豆仁)就含有7g蛋白質,約等於30g的肉類,因此若是想大量補充蛋白質,蛋白質豆類或其製品如豆漿、豆腐等,都是非常優質的選擇。但是,程涵宇提醒,需要控制熱量的朋友就要注意了,因為蛋白質豆的熱量可是不容小覷。以常見的黃豆為例,攝取乾黃豆20g就有71卡的熱量,但去皮雞胸肉30g卻只有它的一半。常見豆類加工食品,你掃雷了嗎?我們生活周遭充斥著許多豆製品,如豆漿、豆腐、豆乾、豆花、豆皮等,大部分都是由黃豆加工而來,而許多朋友一聽見「加工」二字,不免會在購買上持有疑慮。為此,程涵宇表示,其實只要秉持原料非基因改造、製程安全衛生,無額外的添加物等基本三大原則,就能先掃掉一堆地雷。有趣的是,豆腐跟人不一樣,留越多渣的豆類加工食品,就代表它的膳食纖維越多,對人體也越好。我們在挑選豆類加工品時,也盡量以天然的米白或米黃色的食品為佳。像是市售的褐色豆乾大多摻有焦糖色素,就須特別留心。程涵宇提到只要認真看看營養標示就知道,市面上有些冠名「豆腐」的產品,其實不是真正的豆腐,不僅蛋白質含量較低,還會帶來超高的熱量!沒有大豆成分的「豆腐」其實意外的不少,包括芙蓉豆腐、杏仁豆腐、魚豆腐等,都是使用其他東西加工而成。此外,好比百頁豆腐,其實是大豆分離蛋白再加上植物油以及加工過後修飾澱粉所製成,其油脂含量是傳統豆腐的5倍,熱量更是傳統豆腐的2.4倍。想要吃進豆類的營養及好處,還是優先選擇天然的豆類,例如黃豆、黑豆、毛豆、鷹嘴豆,或是微加工的豆類例如豆腐、豆漿等為佳。豆類家族 常見2大Q&AQ1:哪些人不適合吃太多豆類?A:豆類可說是老少咸宜的食物,只是吞嚥功能未成熟的幼兒及牙口不好的長輩,烹調時則建議燉煮至綿密、無顆粒的程度。另外,澱粉豆類若是吃多了,其熱量也是非常可觀。也由於這類豆子吃起來口感微甜,容易讓人一不小心就會攝取過多,因此,想要減肥或糖尿病患者,須特別注意份量。Q2:豆類吃多了是不是會痛風?A:不會。研究證實,適量的豆腐反而可作為痛風病患較佳的蛋白質來源,因為豆腐的攝取可改變血漿中蛋白質的濃度、增加體內尿酸的清除與排泄,減緩痛風問題。延伸閱讀:.蔬菜豆、澱粉豆、蛋白質豆,3大豆類一次分清楚!.豐含膳食纖維、維生素 營養師教你吃鷹嘴豆不脹氣.是主食還是蔬菜?一張圖秒懂「X豆」屬哪類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03 醫療.耳鼻喉
吃東西常嗆到,喝水、吞口水都沒有用!耳鼻喉醫師警告:恐是1疾病前兆
文摘自吞嚥的動作看似簡單,其實是人體許多部位的複雜分工、細緻合作所達成的完美結果,從看到食物起,吞嚥動作就開始了,連心中喜不喜歡這食物、烹調方式等,都是吞嚥重要的一環。食物吞嚥4階段振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薛智仁指出,正常的食物吞嚥過程,由上到下大致吃東西常噎到嗎?吞不下食物?喉嚨老是覺得卡卡的,連喝水、不斷吞口水都沒有用?別小看簡單的吞嚥動作,它可是一門大學問。可分為口腔準備期、口腔轉送期、咽喉期及食道期等4個階段。●口腔準備期:當食物放入口中,因為無法直接吞嚥,我們的嘴唇、牙齒、舌頭、臉頰肌肉、顳顎關節等部位必須通力合作,動作必須協調,才能把食物咀嚼磨碎,形成食糜,這就是口腔準備期。●口腔轉送期:食物經由咀嚼並與唾液混合之後形成的食糜,由舌頭將食糜往後推送,引起吞嚥的反射動作。當然食物的性質不同,吞嚥過程也會有部分差異,例如是液體狀的食物,就不需要有咀嚼動作,直接流過口腔往後推送。在此階段,口咽之間需緊閉,才不會影響吞嚥的流暢。●咽喉期:吞嚥反射把食糜繼續推送經咽部到食道上方,此時咽部關閉、喉部上提、聲帶關閉、咽部與食道之間的括約肌放鬆,食糜順著咽部肌肉的蠕動進入食道,過程大約只有1秒。這1秒的時間看似簡單,其實學問可不小,因為不論是吞嚥、呼吸、說話等,用的都是同一個通道,正常人不會有何感覺或困難,也不需要特別思考,而是一種非自主性的吞嚥反射,從舌根把食物往後送之,軟顎必須往上升,後咽壁往前傾,口咽及鼻咽的通道要閉合不可有空隙(食物才不會進入鼻腔),同時喉往上抬(所以,吞口水時會看到喉結往上抬),聲帶閉緊(避免食物與水進入氣管),會厭軟骨下壓,喉部及咽部空腔分開,咽部及食道間的括約肌鬆開,食物或水進入食道,如此精緻複雜的過程,任何一個環節都出錯不得。●食道期:食糜經過食道,約需8∼20秒的蠕動時間,接著食道與胃之間的括約肌鬆開使食物通過,在正常情況下,食物通過後括約肌就會立刻關閉,以免食物逆流進食道。在這4個吞嚥階段,任何一個或一個以上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患者無法順利進食、噎到或嗆到,不但無法攝取足夠的營養,甚至引起吸入性肺炎,嚴重時還可能阻塞呼吸道,造成生命危險。吞嚥困難 嗆咳都可能吞嚥這麼重要的功能,也會有發生困難的時候。薛智仁表示,吞嚥困難在醫學上稱為「吞嚥障礙」,指的是在機能上、構造上或心理上的因素,造成進食時食物不容易咀嚼、吞不下或是容易嗆到,就可稱為吞嚥障礙,嚴重且長期吞嚥困難的患者,比較容易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產生營養不良。吃東西常嗆到,也可能是吞嚥障礙的症狀之一,薛智仁說,很多平常出現的症狀,都可能是吞嚥障礙引起,包括咀嚼或吞嚥時需要過多的口腔動作、進餐中或進餐後常出現咳嗽或嗆咳現象、一進食或喝完飲品就咳嗽或嗆咳、每一口食物都必須吞嚥2、3次才能吞下、進餐後舌面上仍然殘留許多食物、食物堆在口腔內的一側而患者卻不自覺、咀嚼時口中的食物往外掉、明顯流口水(尤其在用餐時特別明顯)、平時嘴邊嘴角常有多量的分泌物或口水、進食後說話時常會有咕嚕等聲音。 吞嚥困難的2大發生原因小小一個吞嚥動作,是由許多器官共同合作完成,只要任何一個部分出現異常,都可能讓患者有吞嚥困難的感覺。形成吞嚥困難的原因,薛智仁表示,大致上可分為運動性吞嚥困難與機械性吞嚥困難2種。◎運動性吞嚥困難指的是支配吞嚥步驟相關的肌肉或神經發生問題,使得吞嚥時肌肉蠕動不全或在食物的輸送過程無法順利進行,而吞嚥反射必須透過神經傳輸,當感覺神經或運動神經出錯,也可能影響吞嚥。會引起這類吞嚥困難的病變,包括中風後吞嚥困難、巴金森氏症、瀰漫性食道痙攣、食道弛緩不全症、食道硬化症、軟顎或硬顎缺損、失智症、顏面神經麻痺、帶狀皰疹影響控制吞嚥功能的迷走神經等。◎機械性吞嚥困難指的是常見的食道腔狹小,或較少見的吞入食物太大導致食道被哽住,而舌癌、口腔癌、或食道與胃交接處的賁門附近有胃癌等,也是機械性吞嚥困難的原因之一。食道腔狹小原因,可能是食道良性或惡性腫瘤、食道發炎潰瘍結痂而縮小了食道腔空間等,例如食道癌、逆行性食道炎或潰瘍治療後結痂性食道狹窄、誤食硫酸或鹽酸等腐蝕性物質,經過治療後纖維化的狹窄等。小症狀可能大疾病從疾病來看,只要會影響到正常食物吞嚥4個階段的疾病,都可能造成吞嚥困難。口咽部的疾病如口咽炎、口咽損傷或潰瘍、口咽的腫瘤等;食道的疾病如食道炎、食道良性腫瘤、食道癌、食道有異物卡住、食道肌肉功能失調、甲狀腺過度腫大等。其他部位的疾病也可能引起吞嚥困難,像是神經或肌肉疾病如腦中風、失智症、帕金森氏症、重症肌無力、多發性肌炎、皮肌炎等;或是全身性疾病如狂犬病、破傷風或中毒等,也會影響吞嚥功能。常見的胃食道逆流也可能影響吞嚥功能,有些患者老是覺得喉嚨卡卡的,吞口水也卡卡的,怎麼清都清不乾淨,就可能與此有關。由於現代人生活工作壓力大、愛吃刺激性食物,導致胃食道逆流的患者很多,而逆流的胃液消化酶可能引起咽喉食道黏膜的破壞,造成咽喉炎等,會影響吞嚥功能。不過,如果吞口水不受影響,吞嚥固體食物卻有困難時,則有良性或惡性腫瘤的機會就大增了。小心癌症上身引起吞嚥困難的疾病幾乎遍及全身,而出現的特徵則視疾病造成口腔、咽部或食道問題而異。薛智仁指出,會引起比較嚴重的吞嚥困難症狀者,最令人擔心的是惡性腫瘤,若發生在口腔、咽部疾病,主要特徵是在口腔準備期、口腔轉送期、咽喉期的吞嚥初期,就會有遇到障礙的感覺,且常常伴隨著嗆咳、喉嚨裡似乎有食物殘留感等症狀。若發生在食道疾病引起的吞嚥困難,以食道癌來說,主要特徵為持續性、進行性的吞嚥困難,最初可能只覺得吞嚥食物通過食道時有不適感或阻塞感,幾個月後逐漸發現食物通過時會受到阻礙,漸漸地無法吞嚥固體食物,接著只能攝取流質食物,到最後甚至完全不能進食或進食後會嘔吐等。改變不良生活習慣,遠離疾病威脅吞嚥困難的高危險群,包括容易引起腦中風的三高族群、曾有腦部外傷、腦性麻痺、帕金森氏症、口咽食道部位的惡性腫瘤、老人失智症等的患者,這類患者要多加注意。薛智仁說,有些日常的不良飲食生活習慣必須改變,才能避免吞嚥困難發生,遠離疾病威脅。像是菸癮、酗酒、嚼檳榔、吃太燙、煙燻、醃漬、刺激性食物等,會增加口咽癌或食道癌風險;嗜食辛辣、油炸、太油太甜食物者,再加上生活不規律、壓力大,易引起胃食道逆流、心血管與腦血管病變等,這些都可能引發後續的吞嚥困難。吞嚥困難的原因眾多,薛智仁強調,治療時必須先找出病因再對症下藥,例如胃食道逆流,則可先從改變飲食及生活調整做起,並可加上藥物治療;如果有惡性腫瘤或狹窄問題,則可考慮手術移除或繞道手術,對於受損的吞嚥功能,則可進行吞嚥復健治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08 醫療.巴金森病
藥效變短、憂鬱又失眠,有解嗎?巴金森病治療問題全攻略
台灣正值高齡社會,隨國人壽命增長,好發平均在62歲的巴金森病(也作帕金森病)罹病比率也跟著上升。據健保近五年資料統計,從106年的6萬9千多人,上升至110年的7萬7千多人,每年以兩千多人速度成長。若以61歲以上人口來看,約每一萬名老人中,有134人罹病。而巴金森病病程可長達20年以上,接受治療後只要穩定控制症狀,病友的平均壽命不比一般人短。漫長的治療旅程中,如何面對用藥、心理、共病與照護等疑難雜症,是病友跟家屬的關注的重要課題。這篇文章會告訴你:📍巴金森病有哪些症狀? 📍巴金森病如何治療?📍治療之外,還能怎麼幫助延緩退化?📍「巴友與家屬最想問」在地醫師解答大補帖1.巴金森病有哪些症狀?巴金森氏症的好發年齡平均在62歲,典型的巴金森病症狀可分為「動作障礙」及「非動作障礙」。動作障礙:●單側手抖●關節僵硬●動作遲緩●面無表情(撲克臉)●小碎步非動作障礙:●憂鬱●便祕●局部疼痛●焦慮●情緒低落●睡眠困擾並依照症狀嚴重程度,可將病程分為五期:第一期:單側肢體發病,對日常生活不影響。第二期:雙側均有病症出現,身體微駝,但平衡感仍屬正常。第三期:步態不穩,已無法維持平衡,影響日常生活,有些工作也無法勝任。第四期:有嚴重的活動困難,需靠他人或輔具協助。第五期:終日仰賴輪椅或臥躺在床,生活起居全需他人照料。📣專家小提醒在穩定治療的情況下,病程可以長達20到25年,每一期大約是3到5年,但通常第二、三期會停留比較久的時間,到了第四期以後又進展比較快速。【還想看更多】>>>非典型巴金森病友問題更複雜,更難診斷2.巴金森病如何治療?由於大腦中的多巴胺細胞減少,導致巴金森病的相關症狀。目前緩解及控制巴金森氏症以藥物治療為主。目前主要藥物因機轉不同大致分為左旋多巴(Levodopa)、多巴胺受體促效劑(Dopamine agonists)兩大類。專家舉例,治療上維持多巴胺濃度達穩定的量,好比發電廠需固定補充可供發電的材料(多巴胺)以維持電能,像能直接補充多巴胺的左旋多巴(Levodopa),或是仰賴外接電源供電或減少過度消耗,如刺激多巴胺受體達成治療目標的多巴胺受體促效劑(Dopamine agonists),與阻止多巴胺代謝分解的酵素抑制劑等類型藥物。📣專家小提醒治療時常依巴金森氏症病友年齡、症狀給予藥物,並因人而異。病人和醫師共同找出長期作戰的治療策略,維持藥效穩定,讓病人能正常生活,是巴金森病治療的重要目標。【還想看更多】>>>專家:一百位巴金森氏症病友,治療藥物搭配就有一百零一種方式。3.治療之外,還能怎麼幫助延緩退化?巴金森氏症屬神經退化疾病,雖無法治癒,但及時經由藥物治療就能控制病情,所以從罹病初期開始,家人的精神支持十分重要,應隨時關心身心靈狀況,而病友也盡可能不要充斥負面想法,「每天過得快樂就好。」是巴金森氏症除了延緩病程之外,最重要的治療目標。📣專家小提醒【延緩退化5關鍵】:●出現藥效波動等情形,隨時與醫師溝通用藥策略,避免自行增減藥。●出現等認知症狀時(如:憂鬱、幻覺等),優先回診神經內科調整用藥。●罹病初期就開始訓練吞嚥功能,避免隨病程進展出現吞嚥困難、營養不良問題●多運動有助延緩病程,如打太極拳、跳土風舞等有輪替動作的運動。●家人關注及提醒病友按時用藥,延緩病情惡化的時間。【還想看更多】>>>及早進行吞嚥訓練 多運動是延緩巴金森病程的關鍵4.「巴友與家屬最想問」在地醫師解答大補帖Q1巴金森病人憂鬱能改善嗎?芯禾診所主治醫師/寶建醫院兼任主治醫師李杰勳分享,巴金森病病人除外顯的動作障礙症狀,還會合併非動作障礙症狀,如憂鬱、睡眠障礙等,若未妥善治療,可能會加速失能。巴金森病的藥物選擇需考量患者的個別狀況,一般而言,會盡量以愈少的藥物來達到治療效果,例如某種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能治療動作障礙,且藥理上也具有治療憂鬱效果,因此,臨床上會優先給予此藥物治療合併憂鬱症的巴金森病患者。【詳細內容看這裡】>>>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Q2為什麼會有異動症、斷電現象?苑裡李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莊協勳分享,病人常急迫的希望一開始就使用藥效較強的藥物來治療,例如左旋多巴。以長期服用左旋多巴的病人來說,當藥物的蜜月期一過,藥物濃度難以在體內維持穩定,就可能出現藥效波動現象。●當藥物濃度過高時:會造成異動症:病人手腳或身體會不自主抖動、扭動。●當藥物濃度過低時:身體會突然斷電,病人意識清晰卻無法動彈。諸如此類的狀況並不少見,為避免藥物引起的異動症,醫師會採用「藥物接力」的策略,延緩使用左旋多巴的時機,以改善藥效波動的問題。治療過程中也會隨時觀察病程發展,當病程發展至中晚期,病人開始出現其他併發症,會再視狀況調整治療方針。【詳細內容看這裡】>>>巴金森病蜜月期可以被延長?專家分享1關鍵 避免異動症、斷電現象提前報到Q3巴金森病吃藥不舒服怎麼辦?嘉義基督教醫院內科部神經內科主任許永居分享,通常巴金森病的初期服藥,有一定的藥效持久性,隨著病人的體質等因素,藥效可能在三到五年會逐漸縮短,這時就要透過回診、溝通,去調整劑量、服藥頻次或增加其他輔助藥物,因巴金森病須「隨時調整用藥策略」,所以會先讓病人短期回診拿藥,之後再改為長期。對於中末期病友出現異動症或吃藥出現不適症狀,可以每小時記錄或者記憶身體狀況,特別是有異動症病人,要確保當醫師詢問哪個時段容易亂動時,要能夠回答出來,建議記錄約兩周的時間,有助於醫師掌握如何調整藥物。【詳細內容看這裡】>>>巴金森病定期吃藥就沒問題了嗎?專家來解答Q4巴金森病為什麼會失智?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蘇豐傑分享,罹患巴金森病的患者,容易出現憂鬱症狀,約有20-30%的病患晚期會合併失智症,尤其是罹病10年後,併發失智症的機率提高許多。提早就醫治療是延緩病情惡化最好的方法,而且能保持生活自理能力,減輕照顧者的負擔。【詳細內容看這裡】>>>巴金森病也會失智?專家提醒家屬要留意 憂鬱可能是合併徵兆Q5巴金森病一定會失能嗎?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蔡志宏分享,巴金森病惡化的速度取決於個人體質、有無其他慢性病等共病、後天環境因素,但早期發現並治療,搭配運動及足夠的家庭支持與醫療照護,仍可見巴金森病患者與病共處10多年才慢慢地退步,保有正常生活的時間比想像中長。【詳細內容看這裡】>>>別怕失能找上門 專家解密3關鍵 減緩巴金森病退化速度Q6巴金森病人有精神症狀要看哪一科?南投縣佑民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圻域分享,失眠、情緒起伏不定正是巴金森病易被忽略的「非動作症狀」,出現憂鬱症狀時病人通常會先到身心科就診,但巴金森病治療的主軸還是在神經內科,所以建議病友可以先回神經內科,評估是否可透過調整原先使用藥物,同時控制手抖等動作症狀,以及改善情緒憂鬱等非動作症狀,醫師也能判斷是否需要身心科一同會診。【詳細內容看這裡】>>>心情悶...巴金森病人直奔身心科,專家籲:先回診神經內科評估Q7症狀改善可以不吃藥了嗎?光田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吳鈺慈指出,有些病人認為吃藥後身體狀況好轉,於是不再回診或自行停藥,因此會先與家屬、病人進行衛教,強調巴金森病屬於腦部退化疾病,用藥只是控制症狀而非根治,只要規律服藥就能保有正常生活,與一般人無異。【詳細內容看這裡】>>>症狀好了,可以不吃藥嗎?醫師:手抖改善更應按時服藥Q8病人一定要親自回診嗎?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部主任羅彥宇分享,因為巴金森用藥複雜度高,無法固定回診觀察用藥後的副作用,對醫病來說都是難題,另病人到診間看見醫師的安慰劑效應,明顯作用在巴金森病病人上,曾有研究替獨自在家中的病友進行心情量表分析,結果反映出焦慮、心情鬱悶,沒想到來醫院看到醫師後,相關的症狀都獲得改善,過程中服用的藥物都沒有調整。【詳細內容看這裡】>>>醫病定期互動穩病況 醫:花東地區就醫不便成最大難題Q9為什麼關節會一直疼痛無法緩解?台南奇美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楊浚銘分享,台南市的長輩多從事種田務農、養殖漁業等勞力工作,通常第二代不願接手,他們又放不下事業,曾碰過幾位罹患巴金森病患者,即便身體肌肉不適也會吞止痛藥,繼續使用沒有巴金森病症狀的另一手工作硬撐,長期下來導致關節炎,嚴重甚至變形,此時就必須和骨科會診治療。【詳細內容看這裡】>>>務農長輩右手巴金森顫抖 左手關節炎 醫:評估肌肉量決定該動或靜Q10:年輕罹病卻還要工作怎麼辦?「她不想職場夥伴看到她吃藥,怕會有負面聯想,所以希望能減少服藥頻率。」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彥中分享,一名確診至今已有7年的年輕型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患者,在職場工作時所面臨的問題。他指出,約有5%到10%的巴金森病患者屬於年輕型,其治療重點會因餘命、工作需要而不同於老年型,但不論何者,「患者都應維持病況,未來才有機會嘗試新治療。」【詳細內容看這裡】>>>巴金森最愛問/年輕罹病卻還要工作怎麼辦?不同年齡有區別 醫:年輕病人重「存本」Q11:巴金森病半夜雙腳像冰塊如何改善?洗腎病人常見的不寧腿,其實也會發生在巴金森病友身上,但莊雯莉說,會帶來癢、痠與刺痛的不寧腿,有很高機率會被病友與醫生遺漏。因為巴金森病主要症狀常為肢體僵硬、顫抖與小碎步等動作障礙,加上非動作障礙可能帶來的睡眠障礙,容易導致病友無法清楚敘述,醫師也難以判別不適的真正原因。莊雯莉說,巴金森病的不寧腿症狀,目前尚未清楚完整的發生機轉,比較容易理解的方向是與多巴胺調控及鐵質的缺乏有關。因此,用藥上就會進行調整。【詳細內容看這裡】>>>巴金森最愛問/巴金森病雙腳像冰塊 醫生揪不寧腿 調藥助睡眠Q12:巴金森病人:巴金森病人如何找到合適自己的運動?澄清醫院中港分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邱映倫表示,因巴金森病主要症狀為顫抖、緩慢、不平衡以及步態不穩等動作障礙,常會導致病友因運動困難與挫折感而不願外出,進而影響疾病控制的狀況。她說,運動是除了吃藥以外,幫助巴金森病人控制病情、預防跌倒失能的一大利器,病友可視時間、症狀等個人情況,決定運動種類。原則上,健走、慢跑等有氧運動,或是太極、瑜珈、跳舞都適合巴金森病友。可依據不同病程,選擇適合、安全的運動方式。【詳細內容看這裡】>>>巴金森最愛問/超慢跑新風潮 巴金森病易跌倒也能跑嗎? 專家:「這時期」的巴友反而更適合Q13:巴金森病怎麼吃才有助改善症狀?台大新竹分院神經部主治醫師郭懿芝表示,病友可以適度攝取綠茶、咖啡等等飲品改善心情,但是否有治療巴金森的療效,目前相關研究仍缺乏長期追蹤,且實際的成分攝取量也有差異,坊間的飲食相關研究報告通常是以動物性實驗為主,如綠茶會以高劑量或濃度的兒茶素去計算,而人類實際上難以攝取到如此大量的成分,改善症狀的關鍵仍是均衡飲食並配合醫師規律服藥。【詳細內容看這裡】>>>新研究:喝綠茶可改善巴金森病退化?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02-27 焦點.長期照護
吞藥卡喉嚨、進食頻嗆咳是吞嚥障礙嗎?專家教觀察喉頭判斷
● 肌少症會四肢無力,也會影響咀嚼吞嚥● 吞嚥功能衰退,發生吸入性肺炎風險高● 加強吞嚥肌肉運動,預防放置鼻胃管一名50多歲男性吞藥丸卡在喉嚨,原本不以為意,直到太過頻繁、吃東西嗆咳頻率變高,就醫才發現是吞嚥困難,後續加強訓練口腔肌肉,又可以大啖喜愛的食物。語言治療師王雪珮說,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也會逐漸衰退,因口腔及喉嚨周邊肌群已退化鬆弛,吃東西難免會出現喉嚨卡卡、吞不乾淨、聲音沙啞等吞嚥困難症狀。若持續惡化到食不下嚥或身體虛弱,就醫評估診斷為「吞嚥障礙」,要更加小心日常飲食,避免脫水、營養不良,發生吸入性肺炎。吞嚥困難原因及症狀有哪些?.吞嚥困難原因:除了神經系統受損外,最常見的是負責吞嚥的相關肌肉群功能障礙所引起,包括咽喉肌群、上食道括約肌及咀嚼肌群等。.吞嚥困難症狀:除了明顯的吞嚥動作遲緩外,初期會出現流口水、高頻率嗆咳、口腔後殘存食物增加及用餐時間增加等症狀。【延伸閱讀:如何改善「吞嚥困難」?慎防吸入性肺炎試試這2個動作】想早期發現 嗆咳頻率是指標吞嚥是一連串的動作,各器官之間完美協調,讓水及食物從口腔進入到咽喉、食道,肌肉正常運作才能順利下肚,否則就會卡住或嗆入氣管。要如何檢查家中長輩是否有吞嚥困難呢?王雪珮表示,嗆咳頻率是重要指標,有些患者的喉嚨會有一種水水的聲音,家屬常誤以為是痰,這是徵兆之一,如果不及早介入治療,長期下來長輩會變得不願意開口吃飯,營養不良、衰弱、失能跟著來,最後可能要靠鼻胃管或胃造口餵食。中重度失智 吞嚥困難比率高常見中風腦傷、頭頸癌、肌少症、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出現吞嚥障礙問題,找出原因才能對症下藥,也要詢問專家照顧技巧,讓長輩或疾病患者能夠順利進食。根據國健署統計,國內65歲以上長者約12.8%有吞嚥困難,若患有失智症則發生比率更高,尤其中重度失智症患者幾乎都有明顯的咀嚼吞嚥困難。許多照顧者表示,對於長輩不願意吃、不會咀嚼、含著不吞、玩弄食物的行為十分困擾。王雪珮建議,可以先請專家評估口腔咀嚼吞嚥的機能,再運用技巧刺激吞嚥反射、集中吃東西的注意力。王雪珮提醒,吞嚥障礙是各種病變所引起,因初期症狀輕微容易被忽略,吃東西卡住、喉嚨有異物感可能持續半年、一年,直到身體虛弱才發現,平常應多注意長輩進食狀況。最簡單的方法是觀察喉頭,吞下食物會馬上往上抬,若停頓2秒以上要小心!另外,可以請長輩發「啊」的長音,若有口水聲或像喉嚨有痰,建議尋求吞嚥專科、復健科及語言治療師諮詢與檢查。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09 癌症.食道癌
吃過燙的食物易罹食道癌!9成是男性,把握防癌3要點
食道癌患者9成以上是男性,醫師提醒,主要是不良生活習慣如吸菸、飲酒、吃檳榔等導致,愛吃辣、重口味也有影響,且逾一半患者發現時已是中晚期,5年存活率僅剩15%。食道癌9成以上是男性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民國109年有2875人罹患食道癌、110年有2030人,其中9成以上罹癌患者為男性;男性發生年齡中位數為59歲,約有7成個案發生於50至70歲,為男性中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第6位、癌症死因排名第5位。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陳志毅接受媒體電訪表示,食道癌患者向來都是男性占9成以上,跟賀爾蒙無關,主要還是生活習慣,例如吸菸、飲酒、嚼食檳榔等造成,且以勞工族群機率高。陳志毅說,食道癌1期、2期的5年存活率超過5成,但半數以上患者發現時已經是第3、第4期,因此預後差,5年存活率只剩15%。他指出,食道癌前期沒有症狀,很多人等到吞嚥困難才就醫,食道是圓筒狀,通常有吞嚥困難感覺時,等於食道已塞住一半,還有些人不把喉嚨卡卡當作一回事,延誤黃金治療時期。防癌步驟:落實健康生活、遠離致癌因子、規律運動陳志毅提醒,食道癌目前沒有實證有效的篩檢工具,落實健康生活、遠離致癌因子及規律運動是必要的防癌步驟,已知食道癌致癌因子包括抽菸、飲酒、嚼檳榔、含亞硝胺食物如醃漬、煙燻等,以及過熱的飲食溫度、食道曾受腐蝕傷害、吞嚥功能疾病、胃食道逆流、肥胖及口腔衛生不良等。食道癌症狀除了吞嚥困難、吞嚥時有異物感或痛感外,也可能導致食物逆流、聲音沙啞、胸後痛、體重減輕、上腹痛及久咳等情形。國健署呼籲,民眾應把握「避免過燙的食物」、「減少含亞硝胺食物,及時戒除菸、酒、檳榔」、「有異狀速就醫」3要點,平時就須留意不適感,切勿輕忽,如出現前述症狀時,及時就醫檢查,把握治療黃金期。
-
2023-02-07 養生.聰明飲食
飲食清淡、不吃肉…4大飲食迷思 銀髮族易肌少症上身
銀髮族不只身體衰弱,飲食習慣錯誤也會引發肌少症,恐增加跌倒骨折風險。營養師表示,常見年長者的飲食過於清淡、只吃固定食物、攝取蛋白質時間錯誤、咀嚼吞嚥困難不吃肉等四大飲食迷思,導致蛋白質攝取不足、肌力流失,發生肌少症。要遠離肌少症,飲食應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增加肌肉量,避免肌肉流失。營養師劉怡里強調,銀髮族一天至少應攝取6份蛋白質,一份蛋白質為一顆雞蛋、半盒嫩豆腐、4格傳統豆腐、半條肉魚,或兩片火鍋肉片。不過,許多年長者採行錯誤的飲食方式,進而引發肌少症,甚至症狀持續惡化。年長者常犯4飲食迷思迷思1:飲食清淡,少吃紅肉許多年長者為了養生,飲食很清淡,不吃或少吃牛肉、豬肉等紅肉,只吃豆腐、豆乾、魚等。臨床上曾遇過一對老夫妻,兩個人一餐可能只吃一條肉魚,如此一人只吃到一份蛋白質,距離每人一餐食用兩份蛋白質,明顯攝取不足。改善建議:三餐應有一餐或兩天一餐吃些紅肉,避免蛋白質攝取不足。迷思2:吃固定食物,沒多樣性變化銀髮族常吃固定食物,例如早餐固定吃燕麥配豆漿或牛奶,而豆漿或牛奶一杯240cc為一份蛋白質,如此蛋白質來源未具多樣性變化;若吃豆包等加工食品,並非優質蛋白質,人體吸收率低,蛋白質一樣攝取不足。改善建議:優質蛋白質來源,應從新鮮的水煮蛋、炒蛋、肉等攝取。迷思3:白天吃得少,晚餐吃過量蛋白質不少年長者白天吃得少,直到晚餐才攝取大量蛋白質。長者一天應攝取6份蛋白質,應於三餐平均分配,一餐兩份蛋白質,特別是晚上新陳代謝速度變慢,吃蛋白質過量,會影響蛋白質吸收。改善建議:白天人體的蛋白質吸收率佳,在早餐及午餐應攝取足夠蛋白質。早餐可食用燕麥配一杯豆漿或牛奶,加一顆雞蛋,就有兩份蛋白質。迷思4:咀嚼吞嚥功能不佳,不吃瘦肉、雞肉國泰醫院營養組副組長賴秀怡表示,銀髮族大多牙口不好,牙齒咀嚼變差、吞嚥功能不佳,吃得少,往往只吃肥肉、不吃瘦肉,或只喝雞湯、不吃雞肉,不僅營養失衡,也造成蛋白質攝取不足,加速肌力衰退,改善建議:年長者多吃豆製品、魚類,一天至少喝兩杯牛奶攝取蛋白質。若吞嚥困難,可採絞肉搭配豆腐,或以勾芡、打成肉泥方便吞嚥。遠離肌少症,如何正確攝取蛋白質食物?●蒸、滷、烤烹調食物,少吃炸排骨蛋白質食物烹調方式,應以清蒸、滷、烤為主,劉怡里說,不可過度烹調,避免蛋白質被破壞,影響體內吸收效果,像炸排骨、醃漬鯖魚等就要少吃。●促進蛋白質合成,攝取維生素B6劉怡里指出,攝取足夠蛋白質時,需搭配攝取維生素B6,例如每天吃一顆雞蛋,或每餐吃大半碗以上的菠菜、綠花椰菜等,也可在飯後吃一根香蕉,可促進體內蛋白質合成及運作。●維持肌肉作用,補充維生素D要維持肌肉正常生理作用,還要補充維生素D。劉怡里建議,每天露出四肢曬太陽10至15分鐘,切記不要塗防曬乳;臥床病人則可吃鮭魚、秋刀魚、雞蛋、牛奶或乾香菇等補充。●運動後半小時,吃牛肉、豆腐、起司片、雞胸肉蛋白質食物經消化分解為胺基酸,其中白胺酸可幫助肌肉生成。劉怡里建議,運動後30分鐘內,可吃牛肉、鮪魚、雞蛋、傳統豆腐、起司片、雞胸肉等蛋白質食物。遠離肌少症,還必須搭配運動。賴秀怡說,最好進行抗阻力運動,可利用彈力繩、拉毛巾等做運動,但長者往往肌力不夠,容易出現運動傷害,提醒運動前應經復健科醫師評估。2方法檢測肌少症風險!1.量小腿圍:在家用皮尺測量,男性應大於34公分、女性大於33公分,若低於標準,肌肉量可能不足,有罹患肌少症風險。2.起立、坐下:坐在椅子上,於12秒內完成5次起立、坐下,若未達標者,應經由醫師診斷有無肌少症。(資料來源/劉怡里)
-
2023-01-22 醫療.消化系統
過年邊吃邊聊天噎到食物怎麼辦? 醫:千萬別拍背,哈姆立克法才能救命!
春節團聚,老人及小孩吞嚥功能較差,吃東西時邊聊天、大笑或嘻鬧,很容易吸進異物到氣管造成梗塞,台中慈濟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莊浩凌提醒,梗塞發生千萬別拍背,馬上使用哈姆立克急救法才能把握黃金時間救命。異物梗塞時千萬別拍背莊浩凌提醒,異物梗塞時千萬別拍背,因為可能使異物完全堵塞氣管,導致難以挽救的後果。「異物梗塞的國際求救姿勢是,兩手抓住喉嚨並做嘔吐狀。」莊說,身邊有人做這個動作時,先鼓勵他咳嗽排出異物,若無法咳嗽表示氣管完全堵塞,就要馬上做哈姆立克急救。馬上做哈姆立克急救噎到者意識清醒時,施救者站在他背後呈弓箭步,前腳放在他雙腳間,一手握住另一手拳頭,拳眼向內,兩手置於肚臍與劍突中間,若是孕婦噎到無法雙手環抱時,擠按部位要移至胸骨下半部。莊解說,雙手往內、往上施力5次,反覆動作直到梗塞者咳出異物。如果梗塞者因缺氧而意識不清倒地,就要做心肺復甦術,每個循環後,檢查口中是否有異物並清除。嬰兒急救方式是「頭下腳上」趴在施救者前臂,支撐於大腿,一手托住下顎與頸胸部,另一手掌根背擊兩肩胛骨間5次,扶住嬰兒頭頸,再翻面臉朝上仰臥在前臂且頭低於胸,以兩指對準嬰兒胸骨處按壓5次。反覆施行兩種動作,直到排出異物;如嬰兒昏迷,就改用心肺復甦術,立即送醫。莊浩凌補充,如果是自己噎到,別慌張,只要找到穩固桌椅,頂住肚臍與劍突的中間處用力推擠,也有急救效果。哈姆立克法原理是藉由快速擠壓的力道將橫膈膜往上頂,使胸腔內空氣向上沖而排出異物。莊提醒,邊聊天邊吃東西還是要細嚼慢嚥,給老人與小孩吃的食物,最好剪碎再吃,才能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