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6 失智.新手照顧
搜尋
吞嚥功能
共找到
101
筆 文章
-
-
2021-04-23 失智.非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不怕老!日本化妝療法,鍛鍊肌肉還能防失智症
過去化妝,似乎都被定位是年輕時變美的花招,但日本研究發現,中年、熟齡階段化妝,不僅有助於預防和延緩失智症症狀,還能鍛鍊肌肉、增加自信,快跟上蔚為風潮的化粧療法,讓你動手又動腦,保持健康愉快每一天。你有多久沒好好對著鏡子看自己了呢?日本百年美妝品牌近年提倡「化妝療法」,藉由手部精細動作職能復健,包括旋轉瓶蓋、倒保養液、塗抹肌膚,再到彩妝步驟,全都要靠腕力、臂力和指力來完成。非藥物治療的化妝療法讓人增加自信,更加注意衣著與外貌,「改頭換面」後,心態也變得年輕。化妝讓心情變好 幸福感也跟著提升年輕時梳化,三兩下就能整理好妝容;上了年紀之後,愛美的心情仍不減!雖然動作慢了一點,但是一連串的手部精細動作能減緩老化失智,超神奇的化妝療法能提升身心及生活功能,慢慢拾起美麗的回憶。熟齡美妝風潮再起,許多女性對化妝抱持相當程度的熱情,用對適合自己的產品,更加襯托年齡所累積淬鍊的成熟韻味。觀察身邊的熟齡女性,有些人總是神采奕奕,除了化妝品的美貌加持外,還有梳理打扮帶來的愉悅心情。不論是動腦或鍛鍊大小肌肉,透過保養或化妝的行為既動手也能動腦,妝後有了信心活力,彷彿氣場也跟著強大起來。愛美無止盡,化妝療法從臉部延伸到衣著,乾淨舒服的觀對長輩很有幫助,照顧內外身心。玩出不同穿搭 彩妝促進腦部活化蔚為風潮的化粧療法,在日本設定目的為「整齊、清潔、有朝氣」,改變外觀讓熟齡女性著實年輕不少,創造更多第二、第三人生的可能性。而除了美容效果之外,化粧療法更具備延緩老化的價值,讓心情開朗、刺激腦部功能、提升肌力和握力,在撫觸臉頰的過程中,影響唾液分泌與促進吞嚥功能,愛美兼顧健康。 寵愛媽咪、寵愛自己,用不同的方式喚回美麗。只要小小的改變,為生活增加一些儀式感,就能提升長輩的信心、擴大社交圈。畫上美麗妝容、穿著華麗服裝、噴上淡雅香水,化妝療法找回年輕自信,開心的嘴角不自覺上揚!照顧長輩和自己 快看這些讓自己好好生活的方法:https://pse.is/3etent
-
2021-04-0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常嗆到是肌少症警訊!復健科醫一招讓口咽喉部肌肉更有力
● 研究顯示,肌少症可能影響口咽喉部肌肉群,導致吞嚥障礙● 靠著代償現象,肌少症老人得以正常進食,但小心演變成真正的吞嚥障礙● 吞嚥障礙症狀之一是喝水變慢,幾乎需要一般人雙倍時間70歲的張太太,自從丈夫過世之後就食不下嚥、幾乎足不出戶,一整年下來,整個人瘦了一圈。最近她發現自己瓶蓋扭不開,爬一層樓梯就相當費力,連喝水也出狀況,頻頻嗆到。台灣進入高齡社會,肌少症近年逐漸獲得重視。許多醫師在診間發現疑似病人,便督促其進行肌力訓練,以改善生活品質。肌少症一般透過行走速度或握力下降來診斷,其實也可能與吞嚥障礙有關。輕則變瘦 重則嗆咳釀肺炎吞嚥障礙代表病人平常經口進食發生困難,導致對用餐、飲水產生畏懼,輕則體重減輕、營養不良,重則嗆咳後發生肺炎、高燒濃痰,甚至呼吸困難,有生命危險。正常人能順利吞嚥,仰賴中樞神經系統下指令給口咽喉部的肌肉群,讓口咽喉部肌肉各司其職,將食團嚼碎、混合口水,運送至食道而非氣管。以前,醫師認為肌少症主要影響軀幹跟四肢肌肉,但愈來愈多研究顯示,肌少症也可能影響口咽喉部的肌肉群,導致吞嚥障礙。而肌少症對吞嚥功能造成的負面影響,在惡化到足以影響生活品質之前,其實就可以看出端倪。代償現象 吞嚥障礙的前兆最近台大吞嚥團隊發表研究,針對吞嚥功能正常的老人,分為肌少症和沒有肌少症兩組,測量其吞嚥功能。結果發現,有肌少症的老人即使測驗當下進食無障礙,但吞嚥功能已有負面變化,雖然舌頭的力量沒有改變,但口咽喉部肌肉必須更用力、吞嚥評估量表分數降低,最明顯的是喝水速度變慢,一般人喝水100cc平均約6秒鐘,但是肌少症患者幾乎需要雙倍時間,我們稱為代償現象。口咽喉部肌肉力量減弱,但靠著代償現象,肌少症老人得以暫時維持正常進食。若置之不理,就可能演變成真正的吞嚥障礙。進食減量 規律運動增肌力建議提早處理,避免惡化。首先,攝取足夠蛋白質,培養規律運動習慣,包括肌力訓練,如使用啞鈴、彈力帶,或在家深蹲、抬腿、抬屁股等,預防肌少症。若已發生肌少症,即使吞嚥困難並不明顯,仍建議減少每口進食的量,或放慢進食速度,避免嗆咳。同時開始訓練口咽喉部肌肉。若喝水常常嗆到,甚至對進食心生畏懼,建議至各醫院復健科就診,由醫療人員進行詳細評估。讓口咽喉部肌肉更有力將一顆直徑大約10公分,幼兒遊戲用的軟橡皮球夾在下巴與前胸之間,然後收下巴,試圖去夾緊軟橡皮球。建議每天訓練,一次夾10秒,休息10秒後再重複,如此三次。
-
2021-03-31 名人.黃軒
被丈夫死前呼吸嚇出病來 你想像的死亡場景和現實差很大
身為醫者,我也很難預測一個人生命的最後幾天或幾小時內發生的變化。每次病人問我,死亡前會有什麼變化?我通常都會先問問他們,你用你的想法,你預期會有什麼變化呢?大部分的病人,都會覺得像是死亡之前,會先告別了至愛的家人和朋友。然後自己會輕輕地閉上眼睛,死亡去了⋯⋯進一步我會問一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呢?電影或電視上都是這樣演的呀啊!我們的生命一生很珍貴的!我們生存現今科技社會,我們卻“被媒體「演出來」”的死亡劇情影響。每個死亡前的人和家屬,都會以為我自己要死的前幾天,前幾個小時,會像電影或電視上,説了很多話,然後我才會去死的呢⋯⋯當然,這樣的想像中死亡前溫馨的離開,也會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但只是少數,非常少數而已⋯⋯現實的是,每一次死亡前的變化,不會有太多溫柔的、體貼的,除非病人和家屬有受過真的死亡的教育訓練。死亡之前,有許多風雨如磐,引人悲劇和無力感的現象。這些死亡前的變化,可能會使家庭遭受多年的痛苦,如果病人的失能,而延長了死亡,或者僅僅在急性的意外,都是使家人痛苦,更加艱難接受是,怎麼可以沒有說一句的話,就走了呢?死前的呼吸變化除了意外導致馬上死亡,一個人如果慢慢漸近死亡,我們的每一個人在死亡之前,都會有呼吸的變化,這些變化,對於沒有受過死亡專業教育訓練的家屬,是非常恐怖,或畢生難忘的經驗。1.呼吸聲音會恐懼的如果我快死了,我的呼吸會常常變得嘈雜聲音,會有很多痰音卡在喉嚨。這就是所謂的“死亡嘎嘎之聲”。那是由於瀕死當下,我們吞嚥功能會受到損害,通常會被吞嚥下去或引起輕咳的分泌物,無力咳出,全部都會集中於喉嚨的後部。而每次在死亡之前,當我在呼吸時,氣泡都會通過這種液體,發出了嘎嘎聲音。因為病人無力將聚積在喉頭的分泌物咳出或是肺部分泌物增加引起,常讓家屬誤以為是痰太多而要求替病人抽痰⋯⋯我還曾經遇過家屬投訴護理人員不會抽痰呢!(這樣的誤解大了)這樣產生的喉音,通常會引起家屬,因為沒有見過,沒有被教育過,開始害怕起來,有些家屬,還會自我解讀劇情,那是患者死前正在跟他交代的語言呢!只要如果病人沒有馬上死亡,結果24小時沒有睡覺,因為第一次聽到因氣泡通過喉痰液,發出了嘎嘎聲音,持續關注的焦點聲音,導致了自己的情緒起伏不定,甚至也會導致身體愈來愈衰弱。2.呼吸模式會嚇人的死亡之前,呼吸模式,也常常發生變化。我們再也不是平常看到的呼吸型態,一般人只會看懂運動後的呼吸型態和休息下的呼吸型態而已,這些奇怪的呼吸模式,往往都會嚇著很多家人的,因為太難了,只有我急重症專業人員才能天天看到,一舨民眾就是不可能會看懂這些的:錢尼式呼吸 ( Cheyne-Stokes respiration ):呼吸模式:漸強→漸弱→沒有呼吸→漸強→漸弱……(反覆循環)長吸式呼吸(Apneusis):呼吸模式:吸氣很長,停頓數秒後再呼出,並會伴隨呼吸暫停反覆循環叢聚性呼吸 ( Cluster breathing ):呼吸模式:吸幾下,停一下(反覆循環)失調型呼吸(Ataxic breathing ):呼吸模式:混亂不規則的呼吸方式3.被呼吸嚇出病來的家屬我的病人太太,在他先生死亡後來找我,她陪伴先生死亡前的數十個小時,卻是她這輩子,最漫長而艱難的死亡陪伴。她看先生無力咳嗽,一直發出嘎嘎聲音,一時之間的喘息,一時之間又呼吸不規律,零星斷斷續續喘著,似乎在淩遲處死著自己的先生,每當先生出現停止呼吸狀況,她會以為停止了,先生解脫了,誰知道下一秒,先生又長長的嘆氣一聲(其實是長長的一個吸氣,因為氧氣不足了),她先生又再次開始呼吸,再次受到凌虐。當她日夜坐著,陪伴深愛的先生。這個可憐的太太,完全受到,她未知情的呼吸變化嚇到了,什至因為這些死亡前的呼吸變化,導致她有了「創傷症候群」。她說:“這是我一生的,一場完整的惡夢,就像電影中的恐怖情節一樣⋯⋯每當我只是想結束這些變化,但是我先生呼吸變化會持續不斷的出現。我永遠不會忘記不是我先生而已,而是死亡之前,那些在我先生咽喉中擾人的呼吸聲和起伏不定的胸膛變化⋯⋯告知我,我先生正被凌虐當中⋯⋯”。我即使告知家屬,病人可能會看到的這些共同呼吸的變化,也許會有助於他們為未來死亡做好準備,但現實上,大部分的人仍然感到非常不安。畢竟,他們沒有經歷過,每個人在死亡之前會有的變化!我們還在假裝看不見死亡你問,你會不會死亡,每個人都知道會死亡!古代人的死亡,是在家裡面的,我們才壽終正寢,死亡者,人生最後都是家中大廰睡覺的呢!愈來愈多的人死於醫院或機構照顧,正悄悄意味著,大多數人知道自己明明會死,但對於死亡根本毫無準備,只好丟給了醫療機構解決死亡的問題。殊不知,醫療機構內的所有工作人員,得依醫師法規規定或準則下在大家死亡之前,謹慎凌遲一番,一直到醫療武器用盡,才宣布死亡⋯⋯死亡前的變化,我們是不能預測的。可能會迅速的發生,但大部分都可能要花費很多,很多小時甚至幾天,幾個月後才會死亡。這是,多麼難得課題啊!隨著慢性疾病愈多,我們的慢慢的死亡,也愈來愈多!死亡的專家,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ubler-Ross)自己也曾感嘆:在這個社會,人類很難接受死亡,因為死亡,對每一個人都是陌生的。儘管事實一直在發生,但我們從未參與過...科技發達了,面對自己的死亡是不發達的於是我們在死亡之前,我們都在醫院內,安老院舍內,丟給了我們陌生的醫護人員,任他們決策了自己,用什麼方式來死亡!人類根本徹底的忘記:死亡,是可以自主的病人自主權利《病人自主權利法》,是台灣第一部以病人為主體的醫療法規,也是全亞洲第一部完整地保障病人自主權利的專法,適用對象不再僅限於末期病人,而是擴大為五款臨床條件;從立法宗旨來看,除了保障病人醫療自主、善終權益,也旨在促進醫病關係和諧,可以說是超越個人性的保障,進而擴及家庭、社會性的權益。病主法的基本理念是確保病人享有知情、選擇與決定的自主權利,且在特定臨床條件下,也可以選擇不施加維持生命治療(Life-sustaining Treatment, LST)與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Artificial Nutrition and Hydration, ANH)。根據病主法規定,具完全行為能力的意願人(20歲以上或已婚)可以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dvance Care Planning, ACP)的程序,與親友和醫療機構討論、溝通自己的善終意願,並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vance Decision, AD),選擇自己在法定的五種臨床條件下是否接受、或如何接受醫療行為;同時也可以指定自己信任的人擔任醫療委任代理人(Health Care Agent, HCA),確保自己的善終意願在意識不清時仍能被貫徹。善終靠自己,預立醫療也是靠自己哪裡可以找到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團隊?很簡單,拿出你的手機,在Google Map尋找就有了。如果仍有任何問題,馬上打電話:資料來源: 1. https://www.kmtth.org.tw/dept/kmtth-acp/download/%E7%97%85%E4%BA%BA%E8%87%AA%E4%B8%BB%E6%AC%8A%E5%88%A9%E6%B3%95%E6%87%B6%E4%BA%BA%E5%8C%85.pdf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7%85%E4%BA%BA%E8%87%AA%E4%B8%BB%E6%AC%8A%E5%88%A9%E6%B3%95※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3-05 新聞.長期照護
推廣長者用碗喝水 花蓮慈濟醫院發明防嗆咳7字訣
若家中長輩常有食物吞不下、喝水容易咳等症狀,就可能是嗆咳,花蓮慈濟醫院發明「防嗆咳7字訣」,引導長者安心吃喝,其中以碗取代杯子喝水可避免仰頭,減少嗆到機率。花蓮慈院指出,隨著年紀增長,容易發生口腔及咽喉的肌肉功能衰退、舌頭控制力下降,吞嚥協調功能也退化,導致食物或液體沒有進到食道,而跑進氣管引起嗆咳,若處理不當,可能導致營養不良,甚至引發吸入性肺炎或其他併發症等問題。花蓮慈濟醫院照護失智症長者的輕安居團隊與復健部語言治療師合作,透過個別評估與環境記錄嗆咳事件,了解吞嚥功能狀況,發明預防嗆咳7字訣「練、正、酸、湯、靜、五、碗」,指引長輩放心喝、開心吃。輕安居護理長陳巧菱解釋,「練」飯前吞嚥健康操,鍛練吞嚥肌群;「正」吃飯坐正收下巴;「酸」飯前喝一小口醋、梅汁或含一小口碎冰,增加唾液分泌;「湯」喝湯半飽吃飯慢;「靜」安靜專心吃;「五」使用5C.C的小湯匙,入口大小剛剛好;「碗」以碗就口頭低低,避免因使用杯子而仰頭喝水。陳巧菱說,7字訣在輕安居實施後,大大改善失智長輩嗆咳問題,目前輕安居團隊也走入花蓮市、吉安鄉及新城鄉等社區據點推廣「預防嗆咳7字訣」,透過7字訣概念傳遞,讓長者遠離嗆咳困擾。專師游亞歆說,在社區據點分享時,最引起長輩共鳴的就是「用碗喝水」,因使用杯子喝水要仰頭,容易嗆到,若用碗喝水,就能降低仰頭喝水的風險。長輩都說,原來預防嗆到這麼簡單。
-
2021-02-27 新聞.長期照護
長輩吞嚥退化易嗆咳! 營養師建議「高齡飲食準備3技巧」
前總統李登輝因喝牛奶嗆到,導致吸入性肺炎及心臟衰竭辭世。該次事件提醒國人別忽視吞嚥這件日常小事,應準備適合食材,避免長輩發生嗆咳危機。可苡營養諮詢中心營養師張文馨說,65歲以上長輩的吞嚥功能障礙發生率高,約每十位高齡者就有一人有輕度吞嚥功能障礙問題。而吞嚥功能障礙造成的嗆咳現象也很普遍,約二成的長輩會因為進食,每周發生2到3次的嗆咳事件。輕忽嗆咳 嚴重引發肺炎「千萬別忽視長輩嗆到這件事。」張文馨說,長輩嚴重可能會發生吸入性肺炎,發燒住院。若長期因吞嚥困難吃不下東西,則可能會營養不良,使得身心健康退化得更嚴重。由此可知,長輩進食除了要避免發生嗆咳,也應均衡攝取食物的營養。營養均衡 避免纖維過粗衛福部近年針對長輩的進食問題,制定「台灣飲食質地製備指引」,參考長者的咀嚼情況,將六大類食物依質地分成七級。例如吞嚥能力最差的長輩,該指引的飲食建議為「均質化糊狀食」,譬如長輩可吃紅蘿蔔糊或火龍果糊。「其實大原則就是吞嚥愈差,食物顆粒就要愈少,濃稠度則要調得愈高。」張文馨舉例,有的長輩連喝白開水都會嗆到,那麼開水中就應加入一些增稠劑,避免太稀,好讓水喝進喉嚨時可延緩速度,降低嗆咳發生。在食材的準備上,張文馨建議青菜可選絲瓜、大黃瓜等瓜果類食材,避免纖維過粗。想替食物增稠,則可用藥局販售的商業配方,或可用太白粉、玉米粉等天然食材。熱量營養 糊餐不能馬虎重要的是,糊餐也要提升整體的熱量和營養密度。張文馨說,全穀雜糧類、豆蛋魚肉類都是很好的熱量、蛋白質等營養來源,例如古早味麵茶或有勾芡的濃湯可增加熱量,豆腐、雞蛋、魚肉或雞胸肉則可提供優質蛋白質。只是,長期吃攪打的糊餐不只容易吃膩,外觀看起來也不好吃,難勾起長輩的食欲。張文馨表示,日本為此發展介護食品,將每一項食材分別加熱、烹調、增稠,再製作裝模,把食物弄得像一般料理,有助增加長輩的食欲,攝取更多營養。若長輩持續拒食,就可能是情緒問題,建議家屬或照顧者先安撫長輩的情緒。若長輩只是牙齒不好、難以咀嚼,但吞嚥功能尚可,則可提供蔬果汁、豆漿、鮮奶等,比較容易吸收。張文馨提醒,有關長輩的咀嚼與吞嚥問題,都應該先諮詢醫師、牙醫師、營養師、語言治療師等的建議,再遵照專家囑咐備餐,才是最正確的做法。
-
2021-01-27 癌症.頭頸癌
菸酒加檳榔致癌率高達123倍 醫師提醒這幾招助降風險
口腔癌患者年齡層因抽菸酗酒等問題,年齡層下修,醫師也提醒就算檳榔無添加物,搭配菸酒仍有超高致癌風險,若有徵狀出現,應提早就醫。張先生年約36歲,抽菸超過20年,吃檳榔超過5年,發現左舌腫塊後開始戒檳榔,但腫塊未消失,約3個月後就診至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就診時,切片報告為局部輕微上皮異常,決定接受切除手術,切除後病理報告證實為舌癌第一期。醫師邱于容提醒,口腔癌期別越晚,代表腫瘤的範圍越大,如果患者未即時就醫,嚴重恐侵犯周邊組織及重要的神經血管,造成生命危險。據福利部資料顯示,台灣地區近幾年口腔癌發生率占十大癌症前五名,近幾年年齡層有下降趨勢,常見於青壯年男性,特別是勞動人口,因為個人工作環境等因素,藉檳榔或菸酒以提神、交際應酬。有些民眾認為檳榔不加入紅白灰、荖花等其他添加物就不會有致癌危險,醫師邱于容提醒不論有無添加物都可能致癌,若同時有嚼檳榔、抽菸、喝酒的習慣,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更高達123倍。口腔潰瘍一般於兩週內可癒合,若久未癒合應立即到醫院檢查。另建議民眾平日可於刷牙時留意口腔內是否有不明的突起、粗糙纖維化、紅白斑塊等,或是吞嚥時有異物感,若經過一段時間仍未改善,就應該就醫檢查。邱于容說,口腔癌第一期,通常腫瘤完整切除之後定期追蹤即可;二期以後,腫瘤切除後須視情況予以適當重建,有頸部淋巴轉移者須同時清除頸部淋巴組織,若未接受治療,腫瘤在口腔內不斷增生,最後仍會造成顏面的腫脹及變形,甚至咀嚼吞嚥功能也會受影響,癌細胞的擴大轉移,嚴重將可能導致呼吸困難。邱于容提醒,口腔癌的局部或頸部淋巴復發常見於治療後三年內,治療後應每個月定期回院追蹤檢查,若醫師評估情況穩定,回院追蹤檢查時間間隔便可拉長至二或三個月。
-
2021-01-21 科別.消化系統
老翁吃柳丁噎到送醫不治 醫師提醒飯前應先做這件事
嘉義縣民雄鄉一名何姓老翁前天下午吃柳丁時不慎噎到,送醫宣告不治,醫師表示,老人家吞嚥功能退化,進食前可以做暖身,將食物切碎,如真的噎到,應立即採哈姆立克法急救,避免憾事發生。82歲何姓老翁家住嘉義縣民雄鄉松山村前天下午5點半,請妻子切柳丁給他吃,何翁吃到一半,突然喘不過氣,妻子趕緊叫救護車,救護人員到場時已無呼吸心跳,送醫急救,晚間6點42分宣告不治。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曹汶龍醫師表示,老人家本身體弱或有特殊疾病,吞嚥功能受影響,吃東西嗆到,不易將異物咳出來,此時需立即採用哈姆立克法,站在病人後方,先找出病人肚臍的位置,將拳頭放在肚臍上緣,突然地出力,增加胸腔的壓力,幫助病人將異物咳出。如家中老人家開始出現進食時容易嗆到,可能是吞嚥功能逐漸退化,除年紀關係,長期服用藥物,造成口腔乾燥,口水分泌減少後,就無法讓食物成團,順利吞嚥,對此,語言治療師陳秀真建議,老人家可在用餐前轉轉頭,再用力抿唇以及展唇,將舌頭伸出、縮回去,往左往右,還有乾漱口動作,進行約三分鐘的口腔暖身動作,幫助吞嚥。曹汶龍提醒,有些老人家牙齒不好,喜歡吃容易咬得爛的東西,但是像年糕、湯圓等,不易吞嚥,對老人家反而危險,若有失智症狀,對於食物該不該吃的認知減低,應先把食物切成易食用小塊,即使嗆到也容易咳出來。
-
2021-01-07 新聞.長期照護
迎接高齡社會 樂齡自立生活展示中心以各式輔具推動長者自立生活
霸王寒流來襲,職能治療師王志元提醒,天冷,肌肉容易緊繃,臥床的失能患者家庭,可善用輔具訓練長輩在生活中復健,配合「能坐就不要躺、能站就不要坐、能走盡量走、能做自己做」4大口訣,才能盡快離開病床,走向戶外。一名重度失智症合併中風的奶奶,長期臥床,每天需要定時翻身拍背換尿布,經職能治療師與家人討論下制定自立目標,透過站立式輪椅的協助,奶奶每天有三小時可離開病床、自主站立(分段完成),三個月後不但不需坐復康巴士,還可跟著家人搭車出遊,讓蠟燭兩頭燒的家屬相當開心。「輔具服務」是長照2.0下的四大服務之一,王志元指出,目前最常被申請的四大輔具,分別為電動病床、氣墊床、輪椅坐墊、特殊高背輪椅,申請輔具的家庭多半出於照顧方便,往往忘了訓練自立才是輔具真正目的與功能。王志元建議,使用輔具應從照顧轉為訓練,以電動床為例,除了可抬高患者幫助餵食外,也有助於移動患者,協助他們從床上起身;高背輪椅則可以提供患者背部完整的支撐,讓患者獲得充分休息,是中風、腦傷患者常用的輔具。根據研究,臥床一周,肌力會退步10至20%,臥床愈久,肌肉萎縮,甚至影響排便及吞嚥功能。王志元表示,長者其實是有能力自立生活的,而從失能到復能過程,36%需要使用3至6項輔具介入、29%需要6項以上的輔具,如果不知道該申請哪種輔具與使用,可先到各縣市的輔具中心諮詢聽取建議,也可以利用長照居家復能服務。全國第一家銀髮族用品專賣店—樂齡網在昨日成立「樂齡自立生活展示中心」,並推動自立生活聯盟,總經理張慶光表示,透過「對的」輔具,協助年長者自立生活、延緩老化與退化,像是針對帕金森患者設計的智慧防手震湯匙、協助久臥患者起身的輔助輕巧拉環、有AI功能的智慧膝力環,都是期望長者減少被照護的機會,或延緩被照護的時間點。
-
2021-01-06 失智.失智100問
走失問題/年節為失智走失高峰 老媽媽採買年貨卻忘了回家的路
年節是失智者走失的高峰期。快70歲的侯女士家住大同區,照顧95歲失智母親三年,前年過年時,老母親說要去永樂市場採買,三個多小時卻還沒回來,驚恐又焦急的侯女士踩著腳踏車四處尋人,直到遠處一個熟悉身影出現,提著一大包東西的媽媽望著天空茫然地說:「我忘記回家的路了。」才知道媽媽失智這麼嚴重,而過年最怕媽媽亂跑的陰影,至今尚未揮去。隨著過年即將到來,侯女士呼籲家有爺奶接送、隔代教養家庭的小朋友們,請多幫忙碌的爸爸媽媽看顧阿公阿嬤,特別是寒假即將來臨,更要多陪陪阿公阿嬤,不要只顧看手機。有鑑於年節是失智者走失的高峰期,台灣失智症協會今日與台北市大同區大同國小、台北市大同區健康服務中心及富邦人壽共同舉辦「守護爺奶平安過年」宣導活動,現場透過失智教育動畫與有獎問答,讓小朋友知道如何與爸媽共同守護失智爺奶的安全。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現代家庭不少是隔代教養,雙薪家庭下,由爺爺奶奶接送小孩的比例也相當高,留意長輩是否失智,其實應該從小教育起。台灣失智症協會提供愛心布標,可協助長輩貼在衣服,或繫上愛的手鍊方便辨識,歡迎家長申請讓小朋友幫忙,還可以幫爺爺奶奶拍照,更新身分證照片以利警察快速透過人臉辨識找回,或在阿公阿罵背包放置聯絡資料。約八成以上的小朋友過年期間都會碰到阿公阿嬤,湯麗玉提醒大家,過年要多陪爺奶唱歌、下棋、散步、聊天;若爺爺奶奶已經失智,講錯話千萬不要糾正,要盡量讚美,更因為吞嚥功能比較差,不要在他們吃東西的時候找他們說話,以免噎到。台灣失智症協會同時提醒,春節期間帶失智長輩外出應安排兩位以上家人陪同,人多的地方更要手牽手一起走,出門在外若需要上廁所時,務必有一家人陪伴失智者,切勿讓失智者單獨一人等候,記住三不:協尋報警不用等、就近派出所可報案不用跑、協尋不用錢,有任何失智症疑問都可於上班日上午9點至晚上9點撥打【失智關懷專線0800-474-580】。
-
2020-12-13 新聞.長期照護
銀髮族怕摔倒 可測肌肉量預防
台灣估計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老人怕衰老更怕摔,年齡越高,肌力、平衡感及體力變差,摔傷個案明顯增多,嚴重會導致失能。醫師提醒罹患「肌少症」的高齡族群死亡風險可能增加2至3倍,建議民眾篩檢掌握健康狀況,才不會造成遺憾或成為家庭、社會負擔。老化人人無可回避,如何健康地老化倍受重視。高雄小港醫院指出,國人平均餘命提升,但需要被照顧的時間也相對增加,男性平均6.4年,女性平均8.2年,以衰弱與肌少症最常見。高雄市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說,衰弱症廣及視力、骨骼、肌肉、心血管等器官系統的功能退化,肌少症則是加重老人衰弱的因子,肌肉減少就容易跌倒,跌傷後無法運動,心血管、腸胃道跟著退化,長久下來就需依賴他人照顧。肌少症原因很多,通常牙齒不好,咀嚼吞嚥功能變差吃得少,若再沒運動,就會出現惡性循環。小港醫院與台大醫學院家醫科名譽教授陳慶餘合作,開發「樂齡寶貝機」,供民眾免費檢測肌肉量並做衰弱評估,以利醫療及早介入,協助長者健康老化。陳慶餘說,活動量減少、行動變慢、體重下降就是身體衰弱的表現。當肌肉質量不足,步伐出現障礙,很容易一跌不起,造成失能,進而畏懼出門,但越走不出去,退化得越快。
共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