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2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卡路里
共找到
354
筆 文章
-
-
2023-03-09 醫療.心臟血管
生酮飲食讓你更健康?研究稱低碳水、高脂肪恐倍增心血管風險
【本文重點】根據在美國心臟病學會年度會議上發表的初步研究結果,採行「類生酮」飲食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風險。該研究發現,與標準飲食的參與者相比,採行類生酮飲食的人LDL膽固醇和載脂蛋白B明顯更高,而載脂蛋白B是位於LDL和其他致動脈粥狀硬化脂蛋白顆粒上的蛋白質成分。經過平均近12年的隨訪資料,類生酮飲食的人需要支架的動脈阻塞、心臟病發作、中風和周邊動脈阻塞的風險增加了一倍以上。研究人員建議在進行節食的過程中監測膽固醇變化,並解決其他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因素。--by ChatGPT對於想減肥的人來說,生酮飲食應該不是陌生概念,甚至有越來越多人把生酮飲食當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一項新研究顯示,生酮飲食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風險。根據在美國心臟病學會年度會議上發表的研究表明,與遵循標準飲食的人相比,採行「類生酮」飲食(keto-like diet)可能導致低密度脂蛋白(LDL)增加,這可能使心血管疾病,像是胸痛(心絞痛)、需要支架的動脈阻塞、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發生的可能性增加一倍。據研究人員表示,該研究是最早研究這種飲食模式與心血管事件之間關聯的研究之一。不過該項研究尚未經過同行評審,因此應視其為初步的研究成果。什麼是生酮飲食?事實上,碳水化合物是人體為日常生活提供能量的「首選」燃料來源,而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LCHF),如生酮飲食,則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包括像是麵包、義大利麵、米飯和其他穀物、烘焙食品、薯條和薯條等馬鈴薯產品以及高碳水化合物水果和蔬菜在內的食物。生酮的概念是通過剝奪碳水化合物,迫使身體開始分解脂肪以獲取能量。肝臟中脂肪的分解會產生酮,這是身體在沒有碳水化合物的情況下用作能量的化學物質。根據哈佛大學網頁,這個想法的目的是達到一種「酮症」狀態,即身體燃燒脂肪以獲取能量,而不是從穀物、水果和蔬菜中提取的碳水化合物中的醣。然而,達到酮症可能需要幾天時間,吃太多蛋白質也會打亂整個週期。生酮飲食的支持者通常建議將碳水化合物限制在每日總卡路里的10%,蛋白質限制在20%至30%,並從脂肪中獲得60%至80%的卡路里。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LCHF飲食定義為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不超過每日總卡路里的25%,以及脂肪的攝取量超過每日總卡路里的45%的「類生酮」飲食方式,因為它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更高,脂肪含量則低於嚴格的生酮飲食操作方式。與之對照的「標準飲食」,則為不符合前述標準且飲食習慣更為均衡的飲食方式。生酮組的低密度脂蛋白更高研究人員使用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的資料庫數據,將305名吃類生酮飲食的人與大約1200名吃標準飲食的人的數據進行比較。該研究發現,與標準飲食的對照組相比,採行類生酮飲食的人LDL膽固醇和載脂蛋白B(apoB)明顯更高,而載脂蛋白B是位於LDL和其他致動脈粥狀硬化脂蛋白顆粒上的蛋白質成分。研究人員表示,根據過往的研究表明,升高的apoB可能比升高的LDL膽固醇更能預測心血管疾病風險。經過平均近12年的隨訪資料,採行類生酮飲食的人發生幾種主要心血管事件,例如需要支架的動脈阻塞、心臟病發作、中風和周邊動脈阻塞的風險增加了一倍以上。整體而言,類生酮飲食組中有9.8%經歷了新的心臟事件,而標準飲食的對照組為4.3%;換言之,採行類生酮飲食的風險增加了一倍。不過研究人員提醒,該研究結果只能顯示飲食與重大心臟事件風險增加之間的關聯,而不是因果關係,因為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另外,並非每個人的身體都以相同的方式對類生酮飲食做出反應。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打算採行類生酮飲食模式之前,研究人員建議應該諮詢醫事人員,並且在進行節食的過程中監測膽固醇變化,並應嘗試解決心臟病或中風的其他風險因素,例如糖尿病、高血壓、缺乏身體活動和吸菸等問題。【資料來源】.‘Keto-Like’ Diet May Be Linked to Higher Risk of Heart Disease, Cardiac Events.Keto-Like Diet Linked to Heart Attack and Stroke.Keto Diet Doubles the Risk of Heart Attack, Stroke: Study.‘Keto-like’ diet may be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risk of heart disease, according to new research
-
2023-03-06 養生.運動健身
怎麼選擇合適運動?詳解有氧運動、核心及肌力訓練項目及原則
【本文重點】政府和機構通常使用數據告訴人們運動的重要性,但這使老年人感到困惑。美國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辦公室每年會發布「美國人體育活動指南」,詳細指出各年齡層運動的建議。然而,每個人的體適能程度都不同,因此應適度調整運動強度。任何有節奏的動作都可以達到有氧運動效果,如在公園追逐小孩或在後院跟孩子扔球。每週建議進行150-300分鐘的運動,初學者應從輕度運動開始,例如走路。此外,肌力訓練也很重要。--by ChatGPT現今政府和其他機構總是喜歡用數據來告訴我們,需要多少運動量才能保持健康和減重。樂齡朋友當然也不例外,但當你想遵循這些「規則」並試著把它們融入生活時,可能會令你感到十分困惑。美國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辦公室(ODPHP)會定期更新「美國人體育活動指南」(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會根據年齡和體適能程度進行分組。你可以在ODPHP 的官方網站上找到最新版的指南。我將對這份指南進行拆解,以便你了解其內容,才知道如何根據你的情況來調整。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我們的起點也不同。這份指南只是把我們運動目標的粗略輪廓描繪出來,你不用牢牢死守。請記住,這是你的身體,你比任何人都更了解,所以訓練過程中感覺不對時,永遠不要害怕去調整它。此外,我們要知道這份指南中並沒有考慮到每個人的體適能程度。例如,下面建議每週應訓練 2.5 ~ 5 小時。如果你已經訓練一段時間了,這可能是一個很好的努力目標;但如果你是新手,可能需要從每天10 分鐘開始,然後再逐步增加。樂齡朋友的運動指南一般的運動建議✔ 每週訓練 2.5 ~ 5 小時。但如果你的身體有一些狀況可能會妨礙你的運動能力,就應量力而為,在身體不佳的情況下,你能做的是「盡量避免久坐」。有氧運動(像是走路、游泳、騎單車)✔ 專家建議一週至少要從事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3 次,如果你已經規律地運動了,可以在這3 次中混合「5 級的中等強度」和「7 到8 級的高強度」訓練課表(最低是 1 級,最高強度是 10 級)。肌力訓練✔ 每週2 次針對人體的主要肌群進行訓練。柔軟度訓練✔ 每週至少2 到3 次進行規律的柔軟度訓練,可以提高關節活動的自由度,藉此降低你受傷的風險。接下來我們將對這份指南進行拆解,讓你能在現實生活中運用。有氧運動有氧運動是使我們變強與保持行動力的關鍵要素。你可能會以為有氧運動勢必要有一定的強度,你想到的可能是跑步、跳躍或高強度的間歇訓練,但任何運動只要在有節奏的動作中維持相對較長的時間,就可以達到有氧訓練的效果。你可以從下面列出的活動中進行選擇:● 走路。● 慢跑。● 跑步。● 網球。● 匹克球(Pickleball)。● 籃球。● 游泳。● 騎自行車。● 繁重的庭院工作或家務(例如除草、耙樹葉或拖地)。● 健行。● 瑜伽(包括流瑜伽 Vinyasa Yoga 或力量瑜伽 Power Yoga)。● 跳舞。● 有氧運動課程。其實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常從事有氧運動,像是在公園追著小孩(或孫子)跑,或是在後院跟孩子扔球一段時間,都可以視為有氧運動。有氧運動的強度並不高,它只是略微超出你體適能水平的「舒適圈」。下面我們把強度分為一到十級:強度等級自我感覺第1 級:像是看電視般很悠哉地閒晃,感覺很好。第2 級:只是隨意動一動,感覺不錯。第3 級:感覺是在悠閒地散步或閒逛,很輕鬆,這個強度可能動一整天都沒問題。第4 級:移動速度變快,很快就會開始流汗。開始接近運動狀態了。第5 級:當下覺得自己在運動,但只稍微超出「舒適圈」一點點,可以正常說話,感覺還好。第6 級:此時離舒適圈更遠了,感覺更費力,但還是可以說話,只是變困難許多。現在我感覺自己完全投入運動狀態中。第7 級:還撐得住!此時雖然在大口喘氣,但還可以說話,不過只能說一些簡短的句子。第8 級:這個強度已經氣喘吁吁,只能維持很短的時間。如果在這個情況下一定要說話,頂多只能說一兩個字。第9 級:完全無法說話!覺得自己快要不行了!第10 級:快要死掉的感覺!很明顯,上面這個自覺量表不是很正式,並非官方版本,但它可以讓你了解「運動強度的感覺」,以及你當前所在的強度。如果想提升有氧能力,建議你鎖定第5 或第6 級的中等強度來訓練。比方說,你要去走路。要達到第5 級強度,可以想像自己為了趕上遠處的公車,所以要走很快,但你的膝蓋不舒服所以不想用跑的。這個強度會稍微超出你的「舒適圈」一些,但還不至於讓你感到討厭的地步。進階的訓練者可以選擇更高的強度,例如快走、跑步或高強度的間歇訓練,強度將拉高到第7 或第8 級左右,甚至有時可以提高到第9 級,但這要看你正在進行什麼運動。有氧訓練的重點是可以使你的心臟變強壯、增加你的精力和耐力,如果你想減掉幾磅體重,有氧訓練還能多燃燒一些卡路里。如果你是初學者,或者你才剛剛開始運動,你可以先從輕強度的走路開始,每週進行2 到3 次,每次只走5 到10 分鐘,隨著你的體能變好、身體變強,慢慢增加步行時間。「美國人體育活動指南」上建議每週要運動 150 ~ 300 分鐘,若每天運動,換算下來每天大約要運動 20 ~ 40 分鐘。雖然它這樣寫,但一開始最好不要太嚴格,先從你舒服的感覺開始。就算5 分鐘也算數。肌力訓練肌力訓練的主要概念,就是讓你的肌肉比以往用更多力。其實,你可能已經多次經歷過這種情況,例如季節轉變時,你會做一些好幾個月沒做過的事情,像是園藝或鏟雪。肌肉在短期的超負荷狀態下會導致一些痠痛,但從長遠來看,會使你的肌肉變得更精實。下面是肌力訓練時的通用準則:● 強化肌肉的活動,包括舉重、使用彈力帶、徒手運動、繁重的園藝工作或是頻繁搬運重物。● 為了獲得最大的訓練效益,你應該專注在主要肌群的訓練上,包括胸部、背部與肩膀肌群、二頭肌、三頭肌、下半身和核心肌群。● 你的目標是每週至少舉重兩天,不要連續練,中間至少要隔幾天讓身體有時間恢復。● 每個練習動作需要練1 ~ 3 組,每組反覆 8 ~ 16 次。「組數」是指同一個動作總共要連續幾個循環;「反覆次數」則是指每個動作在同一個循環中要重複做幾次。舉例來說,如果把一個重量舉起來再放下,總共反覆 10 次後休息,那代表你已經完成了 1 組 10 次。你在整份訓練計畫中會很常看到,組數在先,反覆次數在後,中間會以乘號來表示。例如「1 x 10」表示的是「總計1 組,每組反覆 10 次」。● 當你變得更強壯時,應該增加重量,或者肌力訓練日再多增加一天。柔軟度訓練維持活動力的另一塊拼圖是「柔軟度」。它會隨著年紀增長而下降,通常是因為肌肉縮水造成的,這可能會減少關節活動度。柔軟度與關節活動度密切相關。髖關節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你可以想像一下,把右膝向上抬到臀部的高度後還能將膝蓋順利向右轉,如果你能做到,代表你髖關節的活動度很好。但還是有很多因素會導致缺乏活動度,例如:● 基因—有些人特別柔軟,僅僅是因為他們繼承了父母柔軟的基因。● 關節結構—關節的結構是我們無法控制的,如果天生有結構上的限制,就會限制我們的活動度。● 結締組織—韌帶、肌腱和肌肉的柔軟度,會影響關節的移動方式和可彎曲範圍。● 力量—另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是拮抗肌的力量。拮抗肌是指與主動肌相對的肌群,主動肌收縮時,拮抗肌則被拉長。例如肱二頭肌彎舉這個動作,二頭肌是主動肌,背面的三頭肌則是拮抗肌。再舉個例子:如果你的股四頭肌(大腿前側)很緊繃,可能會阻礙大腿後側膕繩肌的柔軟度。所以我們需要同時訓練身體前後兩側的柔軟度,效果會比較顯著。柔軟度是很多能力的基礎,所以很重要(已安排在本書訓練計畫中)。努力提高柔軟度將有助於減少導致平衡問題的某些因素。訓練柔軟度很重要的另一個原因是,這些動作可以增加關節的滑液。這不只可以使你身體的活動空間變大,還可以減緩關節的退化。平衡訓練預防跌倒對所有人都很重要,尤其是樂齡朋友。下面的統計數據也許會讓你有所啟發。美國老齡化理事會(National Council on Aging,簡稱NCOA)發現:● 跌倒是年長者致命和非致命傷害的主要原因。● 跌倒每年造成超過 280 萬人受傷。● 跌倒在二〇一五年造成的傷害成本超過 500 億美元。跌倒會使樂齡朋友付出許多情感與心理上的代價,很多人心理有陰影,害怕跌倒的心理對樂齡朋友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愈來愈多的年長者因害怕跌倒而限制了日常活動,這只會加劇身體能力進一步下降。限制身體活動的影響遠不止生理上的影響。當你害怕跌倒,甚至擔心上下車會發生意外,你可能會不敢出門,更多時間待在家裡。這會進一步導致社交孤立、憂鬱和無助感。重點是你要先知道:跌倒並不是我們變老後一定會發生的事。事實上,我們可以通過學習訓練和照顧身體的方式來控制。平衡問題是許多成年人尋求醫生幫助的原因之一,因為平衡感不好會影響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希望:● 走路不蹣跚或跌倒。● 坐下和從椅子上起身不跌倒。● 爬樓梯不絆倒。● 彎腰不跌倒。良好的平衡對於保持健康和日常生活的獨立性非常重要,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將平衡訓練融入日常生活中。導致平衡感出問題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最好跟醫生討論以確定其原因,高血壓、耳朵感染、中風或多發性硬化症等都會導致平衡感出問題。如果你的身體沒有任何問題,平衡訓練仍是你日常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練平衡感時,我們也會訓練到平時較少關注的身體部位,像是將關節連接在一起的肌腱與韌帶,還有一些小肌肉有助於我們保持穩定。腳掌、腳踝和膝蓋附近的肌肉和結締組織,在維持我們的活動力和健康上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書中的平衡練習將協助你在安全的環境中訓練這些部位,促進你保持身體強健和維持獨立生活的能力。核心訓練想要以健康的方式變老,另一個重點是為你的身體提供穩固的基礎。那個基礎是你的「核心」。你的核心不僅是在腹部,繞著軀幹一圈的部分都算核心,你可以把「核心」想像成繞著太陽旋轉的各個身體部位,只要它愈強,你身體的其他部分也會跟著愈強。那麼,核心是什麼?很多人以為核心只包括腹肌,但實際上它不僅包括腹部外層的肌肉,還包括腹部內裡和背部的肌肉:● 腹直肌—如果你聽說過「六塊腹肌」,你一定就知道腹直肌的部位。這些肌肉負責軀幹向前彎曲的動作,你做仰臥起坐時主要就是動用這些肌肉。● 腹橫肌—這有點像腹直肌底下的一塊祕密肌肉,它包裹著你的脊椎。你可以想像如果有人要打你的肚子,這塊肌肉就會收縮以保護你和你的脊椎。當你練「棒式」(你將在本書的課表中練到這個動作)時就是在強化腹橫肌。● 腹斜肌—腹內斜肌和腹外斜肌,它們位於腰部的兩側,是你的軀幹在轉動和向兩側彎曲時會用到的肌肉。● 豎脊肌—這指的是背部沿著脊柱兩側向下延伸的小肌肉。這些肌肉負責協助你的脊椎伸直以及向前或向後彎曲。如果你做過家務或園藝,肯定會感覺到這些肌肉的存在。上述這些肌群是很多動作的動力來源。核心穩定是我們訓練的重點之一,核心穩定了,我們移動身體其他部位的同時,才能將脊柱保持在正確的位置上。專注姿勢在訓練的拼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訓練時維持良好的姿勢。事實上,你在訓練時的「姿勢」,遠比所有其他部分還要重要,但這是什麼意思?每個練習動作都不一樣,後面我們會針對每個動作詳細說明,但不論是哪一個動作,都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則:● 良好的姿勢:無論是坐著還是站立,都應以良好的姿勢展開每個練習動作。其中包括:» 不論坐姿或站姿,身體都要打直,好像你的頭被一根繩子拴著,把你拉向天花板。» 如果是站姿,雙腳分開與臀部同寬,並保持膝蓋微彎,這可為你的移動奠定堅實基礎。● 穩定的核心:如前所述,核心穩定是每項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幾乎所有動作都源自軀幹,包括你的腹肌、背部和骨盆區域。維持穩定核心是指:在做任何動作之前都要使核心形成穩定的支撐部位。當你滿足穩定支撐的需求之後,就能保護你在練習中免於運動傷害,並使你的練習動作發揮最大的效果。不僅如此,穩定的核心還能幫助你保持平衡,所以這對平衡練習也有很大幫助。● 專注動作:每項練習動作參與的肌肉很多,但都會有某些主要的作用肌群。一般來說,會希望你將注意力集中於正在訓練的主要肌群上,盡量避免運用動量(momentum)或擺盪的方式來舉起重量。● 保護關節:維持良好姿勢的另一大關鍵是保護你的關節。這句話中有許多不同的細節,每一個動作要注意的重點也不同,但有一些通用的目標,包括:» 關節保持微彎—在許多練習動作中,你的四肢需要向上、過頭、向兩側或其他方向抬起。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不希望你的關節是打直鎖死的,這會對它們施加壓力。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後續許多練習的指導說明中會不斷提醒你保持關節微彎。» 避免對膝蓋施加過大壓力—有些練習運動如果操作不當,可能會導致膝蓋疼痛,尤其是像深蹲、弓步和其他膝蓋會有大幅度彎曲的動作。大部分的動作,我們希望你把重量放在腳後跟上,並避免膝蓋彎曲時超過腳尖太遠。因為膝蓋向前突出太多時,會使它們承受更多的壓力,從而導致疼痛和不適。» 使關節保持好的排列—另一項我們要注意的是,確定關節沒有朝錯誤的方向移動。想想彎腰撿東西這個動作,如果你的膝蓋向外側突出而不是直接向前……你很可能會受傷。在訓練時中特別注意這一點可以避免運動傷害。※ 本文摘自《樂齡族力量訓練的第一本書》。《樂齡族力量訓練的第一本書》作者:佩姬.威納譯者:徐國峰出版社:臉譜出版日期:2023/02/02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01 養生.運動健身
控制血糖、穩定血壓!詳解長期重訓好處:為何過40歲後你需要重量訓練?
你應該重量訓練的理由非常多—要寫的話可能會是另一本完全不同的書。在許多人的成長過程中,「重訓」可能是學生時代體育課中規定一定要做的事,或是因為我們的競爭對手在練,所以我們也不得不練。除此之外,一般人大都不會考慮從事重量訓練。現在我們知道,重訓不只在訓練肌肉,也會對人體最基礎的細胞層級產生影響。當我們年紀變大時,細胞層級也發生了一些結構性的變化,使得樂齡族的生活面臨巨大的挑戰。這常常讓人覺得是無法避免的,但不論你相信與否,我們還是可以做一些事來使身體的細胞減緩衰老。一旦過了四十歲,大多數人多多少少都有衰老的跡象,這些跡象主要可以分為下列幾種元素:● 精準度(Accuracy)● 速度(Speed)● 活動範圍(Range)● 耐力(Endurance)● 協調性(Coordination)● 穩定度(Stability)● 力量(Strength)● 柔軟度(Flexibility)這些身體各方面的特性都會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當我們年紀逐漸增長時,獨立完成各種日常行動的能力是否能維持,就要看上述這些身體特性的強弱了。事實上,活動量太低會逐漸導致退化,最終可能使身體變得很脆弱。這種脆弱的狀態是由日常活動功能障礙所引起的,此時身體會很容易受傷。這也與「肌少症」(sarcopenia)有關。肌少症顧名思義是指肌肉量太少,造成日常活動功能失常,年紀大了之後,肌肉量很容易流失。壞消息聽夠了,現在來看個好消息:阻力訓練可以立即阻止身體內外的老化,還會持續帶來各種好的轉變,它就像你的青春之泉,使你身體的裡裡外外都發生變化。重量訓練的立即效果● 穩定的血糖—運動可以幫助你的身體調節血糖濃度。好處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血糖不會忽高忽低影響你的生理機能,身體會有比較穩定的能量來源。● 增加「感覺愉悅」的荷爾蒙—這些荷爾蒙,像是腎上腺素(adrenaline)和去甲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會受到運動的刺激,為你提供即時能量並振奮你的心情。● 改善睡眠—研究證明規律運動有助於提高各個年齡段的睡眠品質,尤其是早上運動的效果最佳。● 增加你的新陳代謝—增加新陳代謝對減重很有幫助,如果「減重」是你正在努力實現的目標,增加新陳代謝也意味著在日常活動中燃燒更多的卡路里。● 降低血壓—年紀大了之後被診斷出有高血壓是很正常的,我們自己或身邊的樂齡朋友多少都有這個毛病,但不論從短期還是長期來看,運動都有助於控制血壓。● 減輕關節炎疼痛—如果你剛開始運動時會感到疼痛,這樣訓練似乎不如你的預期,但是當你持續加強該關節周圍的肌肉時,可以在開始訓練的兩週內改善疼痛。此外,當你在運動時,會有更多的血液流向肌肉和關節,這也有助於減輕疼痛和僵硬的情況。重量訓練的長期效果隨著時間的推移,訓練幾乎可以改善身體的每一種功能,而且不需要做太多訓練就能有所改善。訓練最重要的好處之一是「更多的保護」,而非那些顯而易見的目標,像是減重。事實上,我們從訓練中獲得的許多好處都是難以觀察或衡量的,也因為這樣,有時很難找到訓練動力,即使我們知道訓練有益身心。心血管功能對於不規律運動的人來說,隨著年齡漸長,心血管功能會下降。心血管功能牽涉到你的心臟會向身體輸送多少血液,以及有多少氧氣可以輸送到肌肉裡。訓練可以提高你的心臟效能,意思是你不只可以做更多事情,還可以保護你的心臟,同時使你感覺良好。提升肺活量與呼吸力量你的呼吸效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由於脊柱中椎間盤退化,這會影響你肺部周圍的肌肉。這意味著你的肺活量會變小,而你可能從來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運動可以幫助你降低脊柱退化的速度,讓你的呼吸變得更好、更輕鬆。血壓控制血壓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有些研究證實,在美國七十歲以上的年長者中約有75% 的人患有高血壓。好消息是:有研究指明,中老年人的運動能力是一個非常強的預測指標,也就是說,一個人運動能力跟高血壓這種慢性病之間的關係很密切。樂齡族如果患有高血壓,可能會導致心臟病、中風和其他問題。另一個好消息是,所有的運動訓練都有抑制血壓的效果,所以即使每天多走幾分鐘也能造成改變。肌力和耐力現在,我們要談到訓練真正的好處了!因為你可能很難感覺到心血管功能或肺活量的變化,但你絕對可以感覺到自己在訓練後變強壯或身體更健康。大家都知道力量和耐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其中肌肉功能的喪失通常是由於肌肉量損失所造成的。重點來了:三十~七十歲的人,如果久坐不動,肌肉量會下降大約 22 ~ 23%。肌肉量的減少會導致平衡問題、行走困難、反應遲緩(想想當你絆倒或滑倒後是否能及時扶好站穩)以及脂肪增加,這些都容易導致前期糖尿病(prediabetes)的發生。但是,這不一定會發生在樂齡族身上。研究人員發現,力量訓練可以緩解與年齡相關的肌肉功能衰退。即使只是增加兩磅肌肉(約0.9 公斤肌肉)也可以產生巨大的影響,不論你幾歲,訓練都會帶來改變。減少發炎近年來,你也許已經聽說科學家發現「發炎」對身體的影響。當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會增加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並可能改變身體對感染、受傷、手術或癌症等的反應和痊癒方式。樂齡族有些常見的習慣問題(例如久坐不動),這些問題會提高身體的發炎程度,進一步可能導致超重或肥胖。原因是,年紀增長會有關節炎或其他與關節相關的疼痛,就會變得更難四處走動,樂齡朋友為了保護自己,過著少動久坐的生活,結果發炎和疼痛變得更加嚴重,移動也更加困難,於是進入惡性循環。力量訓練可以幫助樂齡朋友減少發炎的發生,使他們不致於陷入這樣的循環中。更柔軟的身體你平常可能不會去思考自己的身體有多柔軟,但你需要知道緊繃的肌肉會對身體的功能和感覺產生很大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時時會用到柔軟度,例如綁鞋帶、從較高的書架上拿東西、坐在地上摺衣服或倒車時轉頭看後方。柔軟度不只有助於維持良好的姿勢與循環系統,也能幫助我們舒緩壓力與疼痛(想想伸展運動或瑜伽),它使我們擁有更好的平衡感以及預防受傷。年紀漸長後,我們的肌肉會變小而且會失去一些肌肉纖維,肌腱也會失去水分,柔軟度會因此下降。這就是導致我們感覺僵硬的原因,尤其是當我們早上醒來時,僵硬的感覺會特別明顯。柔軟度可以同時透過伸展和力量訓練來改善。柔軟度變好後,不只身體的靈活性變好、活動範圍增加,也能讓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變得更輕鬆。活化大腦運動和力量訓練不但對你的身體和生活品質有幫助,也會對大腦產生保護效用,這點可能出乎你的意料。透過運動可以達到下列的效果:● 預防或減緩精神疾病,例如憂鬱症、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和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 放鬆舒壓—運動可降低身體壓力荷爾蒙,同時刺激大腦中產生「感覺良好」的化學物質。意思是你的大腦會產生天然止痛藥和好心情藥劑。● 改善大腦功能—有在訓練的樂齡朋友會比不運動的人,更能高效地處理生活中的各種資訊。● 更有活力—當我們完成某事時,一定都會對自己感到滿意,覺得更堅強、更具自控力,同時增加自信心和自我勝任感(self-efficacy)。● 更加融入社會—當你變得愈強壯、能做的事愈多,就能走出家門深入參與社會的運作,與其他社群產生連結。這會讓我們有歸屬感,這項好處比大腦中可以使你「感覺良好」的化學物質更有貢獻。● 更強的適應能力—強健的身心可以幫助你應對生活中的各種變化,像是退休、朋友或親人去世、健康出現問題等等。那最少要做多少運動才能達到上述效果?我建議每天訓練大約10 ~ 30 分鐘,每個人每天應該都可以做到,只要花一點時間就能幫助你改善大腦、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睡眠、體重管理、血糖、精力、情緒、力量、性生活和耐力等方方面面。除了這些實質上的幫助,還可以在精神上讓你變得更有自信、活力和更加獨立。運動或訓練的時間不是比待在醫生的辦公室好得多嗎? 絕對是這樣的吧!※ 本文摘自《樂齡族力量訓練的第一本書》。《樂齡族力量訓練的第一本書》作者:佩姬.威納譯者:徐國峰出版社:臉譜出版日期:2023/02/02
-
2023-02-20 養生.抗老養生
吃得越少,活得越老?研究稱減少卡路里可減緩衰老以延長壽命
吃得越少,活得越老?一項新的人體試驗表明,如果限制每天的卡路里攝取,也就是減少吃進去的熱量,可能讓衰老速度減緩。更少的熱量更慢的衰老根據發表在《自然老化》(Nature Aging)期刊的研究顯示,若是減少25%卡路里的攝取量,可以將衰老速度減慢2%到3%。研究人員表示,這意味著死亡風險降低10%至15%,大約與戒菸後的風險相同。該項研究是一項名為CALERIE(減少能量攝取的長期影響的綜合評估)的調查一部分。該研究作者之一、哥倫比亞大學老化研究中心Daniel Belsky博士表示,在蠕蟲、蒼蠅和小鼠中,卡路里限制可以減緩衰老的生物過程並延長健康壽命,此次研究旨在測試卡路里限制是否也會減緩人類的生物衰老。在為期兩年的隨機對照試驗中,與75名正常進食的人相比,隨機分配減少卡路里的145人在2年內將衰老速度減慢了2%至3%。由於人類的壽命很長,所以在看到與衰老相關的疾病或生存率的差異之前,追蹤它們是不切實際的,因此研究人員是透過測量一個人的「生物年齡」,而不是他們的實際年齡,以發現衰老減緩的跡象。共同作者Calen Ryan博士認為,該項研究結果很重要,因為它們提供了隨機試驗的證據,表明減緩人類衰老是可能的。不過,限制卡路里攝取量可能並不適合所有人,研究人員將透過這類臨床試驗確認不同干預措施,例如間歇性斷食或限時進食這類方法,是否能發揮同樣的效果。限制熱量攝取有效嗎?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認同該項研究結果。華盛頓大學Matt Kaeberlein博士表示,其研究結果是一個很好的暗示性證據,表明熱量限制可以改變人類生物衰老的各個方面,類似於幾十年來在實驗動物中已知的。Kaeberlein提醒,這些測量只報告了生物衰老的一部分,可能不是生物年齡或生物衰老速度的準確整體測量。除此之外,將卡路里減少四分之一可能不是一個可持續的長期策略。阿斯頓大學(Aston University)Duane Mellor博士提醒,該研究結果雖然有趣,但更重要的是要謹慎,不鼓勵特別是老年人只為了減緩衰老而減少食物攝取量。對於老年人而言,保持健康的體重、充足的身體活動、吃含有足夠蛋白質的多樣化和健康的飲食可以降低跌倒的風險。長壽科學家Peter Attia博士補充,限制卡路里攝取並非毫無價值,特別是對營養過剩的人而言。Attia認為營養過剩是形成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導致2型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最大驅動因素。【資料來源】.Calorie Restriction Slows Pace of Aging in Healthy Adults.Cutting Calories Could Slow the Pace of Aging: Study.Reducing Calories Could Slow the Aging Process.Restrict calories to live longer, study says, but critics say more proof is needed.Calorie restriction may slow pace of ageing in healthy adults, study suggests
-
2023-02-18 養生.聰明飲食
「低醣vs.低脂」哪個好? 國外研究建議:這種飲食更能減肥控糖
網路上流傳著許多號稱對健康有好處的飲食法,其中2種飲食模式受到大量討論,分別是低醣(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法和低油(低脂肪)飲食法。《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就發表了一篇關於此2者究竟誰更有益健康的研究。研究顯示,低碳水高脂肪(LCHF)、卡路里不受限制的飲食方式,在減肥和控制血糖方面,比高碳水低脂肪飲食(HCLF)模式表現更好。糖尿病友分2組進行實驗 低醣飲食效果更勝還能改善脂肪肝該研究一共有100多名第2型糖尿病患者參與,並且對他們進行了隨機對照試驗,研究期間包含 6個月的介入性措施研究以及3個月的追蹤研究。研究人員表示,與高碳水化低脂肪(HCLF)組比起來,熱量不受限制的低碳水高脂肪(LCHF)組的第2型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和體重方面,有更大的臨床具體改善。有鑑於全球有超過4.8億人受到第2型糖尿病的影響,這項研究結果顯得非常重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大約有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同時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最終會導致肝硬化並讓肝臟失去正常功能。而據媒體報導,之前的研究表示,減肥能更好地控製糖尿病並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而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則可以改善血糖。2飲食法皆有助健康 提高好膽固醇、降低三酸甘油脂術研究結果還發現,低醣飲食組的糖化血色素(hemoglobin A1c)比低油飲食組減少了 0.59%,與另一組相比,低醣飲食組的體重也減輕了大約3.81公斤、也減去了更多身體脂肪和腰圍。另外,在6個月的介入性研究結束時,2個組別的參與者,都有更高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的膽固醇),以及更低的三酸甘油脂。★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3-02-17 養生.健康瘦身
中年發福是必然?專家:不是年紀的錯!動起來,10招加速你的新陳代謝
許多人以為,30-40歲後,新陳代謝就會變慢,讓人快速發胖。不過營養師王為國曾受訪指出,「研究已經證實,年齡並不是導致代謝率顯著下降的主要因素,生活型態才是。」王為國說明,其實是因為這個年紀成家立業正忙碌,活動量大減導致,不是年紀的錯,重點應該是要提高自己的活動量。加速新陳代謝,才能將體重控制下來。那我們可以做什麼來加速新陳代謝呢?《元氣網》整理多位專家意見及外媒《WebMD》的建議,以下這10個方法有助加速你的新陳代謝。10招改善新陳代謝1.規律運動,並循序提高強度要促進新陳代謝,最重要的方式莫過於規律運動。運動是最直接告訴身體需要能量的做法,並要循序漸進提高運動的強度、頻率、時間,身體才會去增加能量消耗。可嘗試有氧運動,它可能不會鍛煉大塊肌肉,但卻能在鍛煉後的數小時內加快新陳代謝。2.少坐多站站著時候心跳加快,也自然加速新陳代謝,進而增加熱量消耗。3.喝足夠的水研究發現,餐前半小時喝500毫升的水,那一小時的代謝率就增加30%。4.多補充蛋白質蛋白質食物產熱效應高,攝取100大卡蛋白質,需要花20大卡去消化,但同樣熱量的脂肪或碳水化合物,可能只需要花10大卡不到,因此建議每天飲食總熱量,大約要有15到20%來自蛋白質。蛋白質的良好來源包括瘦牛肉、火雞、魚、白肉雞肉、豆腐、堅果、豆類、雞蛋和低脂乳製品。5.吃點辣研究顯示,辣椒所含的辣椒素可以加快新陳代謝。但這種影響可能是暫時的,不過如果你經常吃辛辣食物,好處可能會增加。6.少量多餐假設你中午去吃大餐,吃了好幾個小時,沒多久又吃晚餐,將會使兩餐之間的新陳代謝減慢。反倒是每3到4小時就吃一頓小餐或點心,可以加速新陳代謝,一天下來可燃燒更多的卡路里。也有研究指出,經常吃零食的人,在正餐時吃得較少。7.喝黑咖啡適量飲用咖啡,咖啡因可以讓你的能量和注意力集中,幫助減輕疲勞,增加運動時的耐力,短期內提高新陳代謝率。8.多喝茶茶類可以提供咖啡因和兒茶素的綜合益處,這些物質可以在幾個小時內加速新陳代謝,也能減少腹部脂肪的堆積。綠茶或烏龍茶尤佳。9.避免極端節食每天攝入少於 1200 卡路里(如果你是女性)或 1800 卡路里(如果你是男性)的飲食,對於希望加快新陳代謝的人來說都是不利的。雖然這樣可幫助減掉體重,但這是以犧牲良好的營養為代價,並且,因為你會失去肌肉,這反過來又會減慢你的新陳代謝。最終的結果是身體燃燒的卡路里更少,體重增加的速度比節食前更快。最健康的減重,建議每周減0.5公斤為目標,1個月目標設定在2至3公斤。10.保持生活作息規律盡量每天睡足7小時。睡眠時間會影響荷爾蒙分泌,若睡眠不足將減少瘦體素、增加飢餓素分泌,激素失衡造成過量進食,造成肥胖;也讓免疫系統下降,代謝功能變差。長期代謝不好 各種慢性病上身身體長期代謝不好,容易使許多慢性病上身,包括肥胖、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等。根據國健署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40歲以上受檢民眾超過3成7患有代謝症候群。國健署提醒,代謝症候群是多項疾病共同危險因子,後續發生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至6倍。如何判斷罹患代謝症候群?.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超過80公分。.收縮壓大於等於130,舒張壓大於等於85。.HDL-C好膽固醇太少.三酸甘油脂超過150.空腹血糖大於等於100。以上五項危險因子中,若中三項,就可以判定為代謝症候群。不良生活型態是導致代謝症候群的主因,特別是吸菸者、缺乏身體活動者分別增加1.5倍與2倍發生機率。要遠離代謝症候群,可從這三方面著手改善:控制飲食、規律運動、生活習慣。以上10個改善新陳代謝的方法,也都是從這三個面向出發。【資料來源】.《WebMD》10 Ways to Boost Your Metabolism.連喝水都會胖?問題可能出在基礎代謝率!營養師:學會計算3種數值,實踐消耗熱量3招.5大危險因子 小心代謝症候群.規律運動 有助改善睡眠及代謝
-
2023-02-16 養生.聰明飲食
蜂蜜、果汁都中!研究稱特定種類的糖與心臟病、中風有關
有越來越多人意識到糖對健康的影響,英國牛津大學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攝入大量游離糖(free sugars),也稱為添加糖,可能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游離糖增心血管疾病風險根據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BMC醫學》(BMC Medicine)的研究顯示,游離糖含量較高的飲食,包括添加到加工食品和汽水中的糖,以及果汁和糖漿中的糖,會增加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該研究分析英國超過11萬名年齡在37至73歲之間的人的飲食習慣數據,並且持續追蹤9年以確定飲食如何影響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研究人員發現總碳水化合物攝入量與心血管疾病無關,但當他們分析結果如何因所吃碳水化合物的類型和來源而異時,他們發現較高的游離糖攝入量,與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和更寬的腰圍有關:一個人攝入的總能量中游離糖比例每增加5%,患心臟病的風險就會增加6%,中風的風險就會增加10%。什麼是游離糖?游離糖被定義為製造商、廚師或消費者添加到食物中的所有糖,還要加上天然存在於蜂蜜、糖漿和不加糖果汁中的糖。根據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說法,游離糖不包括牛奶、水果和蔬菜中天然存在的糖。該研究作者之一、牛津大學博士生Cody Watling表示,研究參與者最常吃的糖形式是「蜜餞和糖果」,後者包括餅乾、含糖糕點和司康。他補充,果汁,含糖飲料和甜點也很常見。Watling表示,發現心臟病或中風風險最高的人每天消耗約95克游離糖,占他們每日能量攝入量的18%。相比之下,美國的指導方針建議,添加的糖不應超過一個人每日攝入卡路里的10%。如何避免游離糖危害?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每天攝入5克纖維與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4%有關,但在考慮身體質量指數BMI後,這種關聯並不顯著。該研究主要作者Rebecca Kelly博士表示,該研究表明在評估糖與心血管健康之間的關聯時,考慮所消耗的糖的類型和來源非常重要。她建議用非游離糖代替游離糖,例如天然存在於整個水果和蔬菜中的糖,再加上更高的纖維攝入量可能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曾表示,吃太多糖除了體重增加外,身體還易發生4大健康問題,像是加速皮膚老化、增加血管壓力、讓人沒精神及影響認知與情緒,因此平常飲食應該避免過量攝取精緻糖。》看更多糖上癮危害【資料來源】.Study finds link between ‘free sugar’ intak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Free sugars are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High sugar intake linked to elevated risk of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udy finds.Heart Disease, Stroke Linked To Specific Kinds of Sugars: Study.Free sugar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
2023-02-13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常吃速食易有脂肪肝 這2種疾病的風險更高
速食消費(Fast-food Consumption;免下車或沒有服務員的餐點,包括披薩),或稱快餐消費,在美國非常普遍,而且無論你的社會經濟地位如何,在過去50年裡總消費金額都大幅度的持續上升中,相當令人震驚。在台灣,由於飲食快速西化,速食的消費人口,比起美國,當然也不遑多讓,特別是在年輕的族群裡。科學家們於是擔心民眾的健康狀況,是否會因為速食消費增加,而影響身體內更多的不同層面,早期的研究已經證明,多吃速食(含高碳水化合物以及油脂)會有更高的機率導致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然而,科學界對速食消費是否會導致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風險,卻知之甚少。因此,美國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中心的腸胃肝膽科卡戴珊醫生(Ani Kardashian)決定進一步探討這項課題,並於2023年1月10日將結果發表在《臨床胃腸病學和肝病學》的國際期刊上,結果顯示,吃速食確實與非酒精性脂肪肝有關聯,這一結論,期望為人們降低速食消費,提供另一項額外的理由和動力。台灣24.3%肝癌有脂肪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影響了30%以上的美國人口,這是一種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不容小觑。當脂肪在肝臟中過度堆積(正常必須低於5%),容易造成肝臟發炎,而長期慢性發炎的結果,可以導致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肝癌。在台灣,根據衛福部107年癌症的登記資料顯示,24.3%的肝癌患者和脂肪性肝炎相關,人數僅僅低於病毒性肝炎,相當驚人。而日常飲食的注意,絕對可以降低脂肪肝的機率,由於這篇論文是第一次科學證明,速食對脂肪肝產生的負面影響之研究,因此筆者特別為文,提醒讀者可以適度降低對速食的依賴才是。常吃速食易堆積脂肪肝 肥胖者和糖尿病患更明顯實驗是這樣進行的,卡戴珊醫生及其同事分析了美國國家年度營養調查數據(2017-2018年),在3,954名成年人中,有2,037人(52%) 食用任何速食,其中有1,147人(29%)從速食中吃進超過20%的每日熱量(速食高比例組),其餘是低於20%(速食低比例組)。在這兩組中,速食高比例組較年輕(42歲 vs 50歲)、男性居多(53% vs 47%)、較為肥胖(50% vs 40%)、飲用含糖飲料較高(43% vs 27%)和比較不喝咖啡(17 % 對 24%),但更重要的是,只有速食高比例組這 29% 的調查對象,會有肝臟脂肪水平的上升,且顯著相關。接著,作者更進一步想要了解,速食高比例組對脂肪肝的影響是否會因不同人群而有所差異,例如:已經是肥胖者或糖尿病患。結果顯示,速食高比例組在肥胖人群中,其脂肪變性的分數和非肥胖組比較,差距高達13個評分單位。另外,速食高比例組在糖尿病患者中,比起非糖尿病患組,其評分差距亦達 13個單位。也就是說,與那些吃速食較少或不吃速食的人相比,那些每天從速食中攝入 20% 或更多卡路里的肥胖或糖尿病患者而言,其肝臟中的脂肪含量會嚴重升高。但對於一般人群而言,雖然是速食高比例組,其肝臟脂肪雖然也會增加,但不會像肥胖者和糖尿病患者,那樣快速且嚴重。可能合理的解釋是這些病況會導致脂肪更容易在肝臟中堆積。脫離脂肪肝 改善飲食是首要之務在這篇文章沒有刊出以前,人們大多以為,每天在速食店吃一頓飯,不太可能會對肝臟造成傷害,但這篇文章告訴大家,如果一頓飯的熱量至少等於他們每日卡路里的1/5時(通常都會),它們就會讓我們的肝臟處於危險之中。作者也針對年齡、性別、種族、飲酒和體育鍛煉等多項因素調整數據後,肝脂肪變性和速食高比例組之間的關聯性,不論在普通人群和肥胖或糖尿病患者中均呈現一致的結果,並未改變。最後,希望今天這篇研究論文,能夠促使健康教育者加強對民眾的營養教育,尤其是那些患有肥胖症或糖尿病的人,千萬不要以為一頓速食不會造成脂肪肝。而目前,治療脂肪肝並沒有良好的藥物,逆轉的方法中,改善飲食是首要之務,其他像是運動和生活作息,也應該要互相搭配,以便能夠及早脫離脂肪肝,恢復健康,且遠離癌症。【參考文獻】1.A. Kardashian et al. Quantifying the Negative Impact of Fast-Food Consumption on Liver Steatosis Among U.S. Adults with Diabetes and Obesity,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2023 Jan 10, DOI:10.1016/j.cgh.2022.11.040 。
-
2023-02-07 養生.運動健身
深蹲5好處,對大腦也有益!一般人與年長者蹲法不同,4族群不適合
深蹲是近幾年很熱門的健身運動項目之一,不但可雕塑臀部線條、鍛鍊背部和臀部肌肉,有研究指出,深蹲還可能對您的大腦有益。不過過度深蹲也可能造成關節發炎、肛肌筋膜炎等。掌握適當的頻率及正確的蹲法,才能避免傷害,得到鍛鍊的好處。深蹲5好處為什麼健身教練都很推薦深蹲?其實深蹲不僅僅是一種運動,更可以加強到許多部位的肌肉,主要訓練下盤肌肉群,如股四頭、股二頭、臀大肌以及小腿肌群,對日常生活許多活動都有功能性的影響。也因過程中幾乎動用到了全身肌群,可幫助到全身肌肉生長,有效燃燒脂肪。外媒《EVERYDAY HEALTH》也整理了深蹲的5個主要好處:1.深蹲會給你更強壯的臀部:深蹲最基本的即是強化下半身臀部的肌肉,根據《瑜伽與物理療法》( Yoga & Physical Therapy)的一項研究,這樣的鍛鍊可讓你在日常需要跑步和跳躍的的運動或行為更為輕鬆;年長時,強壯的臀肌還有助步行和遠足。2.深蹲有助提高腿部功能性:根據《EVERYDAY HEALTH》訪問美國國家科學院產品經理兼碩士講師Tony Ambler-Wright,CSCS指出,深蹲有助增強腿部力量和靈活性,讓你更容易從地板上站起來。為什麼這很重要?歐洲預防心臟病學雜誌等研究發現,坐下和從地板上站起來的能力可能預警一個人早逝的機率。3.深蹲可以強健骨骼:負重活動最適合鍛煉骨骼,深蹲絕對重要。深蹲有助於提高骨密度,從而使臀部和腿部的骨骼和關節更有彈性,可降低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4.深蹲有助燃燒卡路里:鍛煉使用的肌肉越多,燃燒的卡路里就越多。深蹲當然符合這一要求,因為它們會消耗大量熱量。5.深蹲可能對大腦有益:身體活動對大腦有益,下半身可能是一個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好地方。根據老年學雜誌上的一項長達 12 年的研究結論,腿部力量的強弱相與大腦老化跡象和健康的大腦有關。【延伸閱讀】簡單一動作預測死亡風險,花10秒鐘看你能否做到!正確的深蹲怎麼做一般人正確的深蹲方式,不論站立或下蹲,都要維持雙足站穩在地面上,當深蹲時,膝蓋要隨著雙足的方向下蹲,抬頭挺胸,讓頭的位置與脊椎呈直線。由站立姿勢開始,接著下蹲維持扎馬步數十秒,隨後再回復到身體直立的姿勢,深蹲可以有不同深度,但是正確的深蹲至少是要蹲至平行。深蹲小提醒:● 維持雙足站穩在地面● 膝蓋隨著雙足方向下蹲● 抬頭挺胸,頭與脊椎呈直線● 重心勿前傾,膝蓋不超過腳尖● 不可蹲太低,大腿呈水平狀● 保持蹲姿不超過1分鐘(資料來源╱吳家麟、王思恒醫師)年長者有些會建議老人不宜深蹲,其實年長者做深蹲可強化肌力和平衡力,可減少跌倒失能的機率。長輩可準備一把穩固的椅子,站在椅子後方,雙手輕扶椅子,雙腿分開與肩同寬,挺胸夾背,雙眼直視前方。下蹲時屈膝吸氣,膝蓋彎曲不超過90度,當膝蓋挺直用力時吐氣,重複動作即可。過度及錯誤深蹲易造成傷害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中山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吳家麟曾受訪提醒,最常見的深蹲錯誤姿勢是重心過於前傾,使膝蓋超過腳尖,就可能造成膝蓋傷害、韌帶發炎、肌腱炎等,另外,蹲太低也可能導致膝關節後側半月板破裂。林口長庚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張世昇曾受訪指出,因深蹲所造成的運動傷害不少,有人肌肉拉傷,有人則是肌肉發炎、關節發炎,嚴重者甚至引發退化性關節炎、提肛肌筋膜炎。肛肌會影響排尿功能,因此可能會出現頻尿、殘尿感、下墜感、尿道痠痛感、脹尿時下腹痠痛等狀況,有些女性還出現尿失禁的情況。深蹲可以多久做一次?《美國人體育活動指南》 建議成年人,每週不連續兩天對所有主要肌肉群進行力量訓練,可以一天進行上半身力量訓練,第二天進行下半身訓練。而每個人做深蹲的頻率和次數取則決於很多變數,包括深蹲的強度、深蹲的變化、個人的健康水平以及休息和恢復時間等,都有不同影響。美國運動醫學會 (ACSM) 建議,身體健康者,一次進行一組 8 到 12 次的重複動作。如果想要增強肌肉耐力,則可能需要做更多。一般建議每次深蹲練習,一組時間不要超過10分鐘,循序漸進地加重強度。不適合深蹲4族群1.嚴重退化性關節炎、髕骨問題等關節疾病患者2.孕婦3.經期女性4.曾開過刀的民眾要深蹲前,應先跟醫師討論。【資料來源】.《EVERYDAY HEALTH》How to Do a Squat (and Why They’re So Good for You).為求翹臀練深蹲 醫師:過度練習可能適得其反.深蹲姿勢不正確 重心過前傷膝蓋.老人防跌 專家:從深蹲強化肌力做起
-
2023-01-25 養生.聰明飲食
鈣對心臟也有影響?醫師曝食物中「這些」離子都要注意!
鈣質攝取對於骨頭、牙齒相當重要,可以避免骨折的發生,也能強化牙齒健康,但你知道鈣離子的攝取事實上也會影響到心臟健康嗎?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陳冠群表示,鈣離子嚴重缺乏時對於心臟肌肉、心率會產生影響,此外,鹽過度攝取、鉀離子的不平衡也會影響心血管功能。飲食對心臟健康相當重要 Na、Cl影響心血管功能美國心臟協會(AHA)先前曾提出「生活必要8件事(Life’s Essential 8,LE8)」,提供民眾作為心臟保養的指引參考,其中在飲食方面,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民眾應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均衡飲食並注意注意卡路里,避免含糖飲料、酒精、紅肉、加工肉類、精緻的碳水化合物等。陳冠群醫師也提到,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若合併有三高問題,飲食更要多加注意,目前鼓吹的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都有綠色蔬菜含量多、適度的堅果攝取等特性,各個種類的食物都應盡可能攝取,肉品的部分也建議多吃原生食物,避免醃製處理過的加工肉品。醃製食品有許多的鹽分,這些鹽主要成分為氯化鈉(NaCl),鈉離子、氯離子的不平衡會影響心血管健康。不過,陳冠群醫師強調,鹽分的攝取對於身體是必須的,應適度的攝取,但不可過量,像醃製物這種高鹽份的食物應避免。鈣、鉀也會影響心臟功能 食物攝取要注意!除了,鈉離子、氯離子外,幫助我們強健骨頭、牙齒的鈣離子,事實上對於心血管也有一定的影響。陳冠群醫師表示,心臟運作時也需要鈣離子的參與,鈣離子會影響心臟肌肉的運動,它的不平衡也與心律不整的產生有關係。醫師指出,牛奶、堅果、蔬菜(如:九層塔)等鈣質含量都相當高,可以多加攝取,而在補充鈣質的同時,從事足夠的負重運動(如:重量訓練)、多曬太陽增加維生素D,對於鈣質吸收也是相當重要的,這樣才能將攝取的鈣質留存在身體裡。而陳冠群醫師也提到,鉀離子的不平衡事實上也會影響心血管功能,尤其很多心血管疾病的病人,腎臟功能也沒有很好,對鉀的代謝能力較差,攝取過多的鉀離子會造成高血鉀、心律不整,需要特別小心高鉀的食物,像有很多益生菌事實上鉀含量也蠻高的,這部分要特別小心。【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482】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3-01-16 養生.聰明飲食
春節零食吃多傷身 營養師提5點建議
春節將屆、假期又長,營養師提醒,許多點心零食暗藏高油、高糖、高鹽的危機,要減少精緻糖或鹽分的攝取,以免瘦了荷包卻胖了腰圍,踩到健康紅線。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營養師蔣佩珊說,雖然營養專家提出很多數字警語,例如建議60公斤健康成人每日熱量攝取1800大卡、精緻糖不要超過50公克等,但這些數字很難換算成食物的入嘴量,即使超標也不自知,零食的選擇也就特別重要,她說,市售一包180公克的牛肉乾,鈉的含量就高達1818毫克;80公克的魷魚絲,鈉含量1440毫克,越吃越涮嘴,鈉的攝取量立刻超標,傷腎又傷心血管。蔣佩珊提出5點建議,讓大家「健康解饞,身體低負擔」的零食吃法:一、選擇無調味堅果取代含糖類堅果零食,減少額外的精緻糖或鹽分攝取。堅果如為油脂類來源食物,吃過多會增加熱量的負擔,建議一天攝取7至10顆最適量。二、建議每天補充2顆拳頭大小的新鮮水果,來提升營養均衡與促進免疫。若嘴饞,不妨先吃些水果,再享用點心零食。三、吃點心零食,難免想喝飲品解渴去膩,建議選擇白開水或無糖茶類取代含糖飲料,既達到解渴效果,也不會增加身體的負擔。四、購買有完整包裝的零食,才有標明熱量,方便自己計算一下,避免攝取過高卡路里零食,過完年後腫一圈。五、避免購買家庭號包裝、不採購過多品項,不要讓點心零食佔用到正餐的量。若購買大包裝零食,要多人分享,千萬不要獨自全部吃光,肚裡添油又瘦了荷包。
-
2023-01-07 養生.聰明飲食
變胖、變老、變遲鈍…實證吃超加工食物一個月後有更多驚人發現
我們都知道薯條、餅乾、飲料這些零食不太好,但經常嘴饞時就想犒賞一下自己。英國就有一位醫師拍紀錄片,發現在大吃超加工食品4周後,開始出現焦慮、便秘、性慾低下等諸多症狀,甚至「覺得自己老了十歲」。超加工食品真有那麼罪惡?狂吃超加工食品實驗 「覺得自己老了十歲」由節目主持人、本身也是倫敦大學學院感染與免疫系的副教授Dr. Chris van Tulleken親身實驗的BBC One這支紀錄片「What Are We Feeding Our Kids?」,內容是探討超加工食品對健康的影響。片中Chris挑戰在四個星期內,將平常大約會吃30%超加工食品的量增加到80%,你可能會覺得很驚人,一般人怎麼可能經常吃這麼多,但Chris表示這是英國五分之一的人所吃的飲食。Chris在4周後體重增加近7公斤,並開始出現一些狀況,睡不好、焦慮、遲鈍和性慾低下,還因便秘而罹患痔瘡,他甚至「覺得自己老了十歲。」他覺得在這一個月內,吃超加工食品漸漸變成大腦不斷告訴我要去做的事,即使我不想,就像那些會讓人上癮的菸、酒精和藥物給大腦的反應類似。Chris擔憂的說,這些食物在一個月內就對一位40幾歲的成年人大腦造成影響,那麼對發育中孩子的大腦是否會有更大的問題?超加工食品4特性 讓你快速吃、不停吃為何超加工食品有如此魔力,總令人嘴停不下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高級研究員Dr Kevin Hall也針對紀綠片內容做了些研究,發現大量吃超加工食物者有一些共同狀況出現:導致飢餓的荷爾蒙增加、感到飽的荷爾蒙減少。而以前的研究指出,慢慢進食可以減少飢餓感,但許多超加工食物很容易咀嚼和吞嚥,因此讓人吃得更快,也導致攝入更多卡路里。而國泰醫院國泰醫訊發行的《營養通訊》112期也指出,超加工食品的4個特性,可能有令人暴飲暴食的隱憂,且與肥胖的發生具有相關性。1.熱量密度高2.富含精製碳水化合物3.缺乏纖維、質地精緻4.大份量包裝且便於使用,只需簡單的準備即可食用哪些食物是超加工食品?而究竟哪些食物算是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國際上最廣泛用來分類加工食品的飲食分類系統是巴西聖保羅大學2009年提出的「NOVA」食物分類(Nova food classification)」,將食品和飲料依照加工性質、程度和目的分成四級:(1)未加工或最少加工食品(Unprocessed or minimally processed foods):如肉類、雞蛋、飲用水、蔬菜和果實。(2)經過加工的烹飪原料(Processed culinary ingredients):包括油、鹽、糖,加工目的為了與(1)組成菜餚。(3)加工食品(Processed foods):如蔬菜罐頭、魚罐頭和水果罐頭,通常是(1)+(2)的組合。(4)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包括各式各樣含糖飲料和碳酸飲料、包裝餅乾、加工肉品和魚排、量產的包裝麵包、泡麵、冷凍食品(如饅頭、包子等)、微波即食食品(義大利麵、炒飯等)。根據國泰醫訊發行的《營養通訊》112期一張圖表,可以更清楚了解食物的加工分級,以一顆雞蛋來說,什麼都沒加的水煮蛋為第1級食物,用油煎過的荷包蛋為第2級,加了沙拉油、鹽、糖製成蛋黃醬變第3級,再加麵粉、蜂蜜、奶油等做成蜂蜜蛋糕就變第4級超加工食品了。最後還是要提醒大家,超加工食品只要不要太常吃、吃太多,偶爾食用仍不至於對健康造成威脅,均衡的攝取各種食物才是健康飲食。【資料來源】.追蹤10年研究揭超加工食品加速失智發生 究竟吃什麼能避免失智症?.國泰醫院國泰醫訊發行《營養通訊》112期.The NOVA Food Classification System
-
2023-01-05 養生.運動健身
倒退跑比正常跑步更能燃燒卡路里、鍛鍊肌肉?名醫經驗告訴你實情
跑步是公認的養生與健身的好運動之一,這幾年更有許多人討論,「倒退跑」可能比一般跑步更能達到燃燒卡路里、鍛鍊肌肉等效果。真的是這樣嗎?倒退跑有哪些好處跑步可燃燒卡路里、調節心臟、加強背部和核心力量等好處,然而近幾年,有些專業跑者在宣揚「反向跑步」的好處,《TikTok》上,也有不少人上傳倒退跑步的影片,累積了可觀的點閱。他們指出倒退跑所達到的好處是傳統向前跑步的2~3倍,並可提高呼吸效率。某些運動也會使用這種方法作為熱身和敏捷練習,例如拳擊手長期以來一直是倒跑的愛好者,因為它既是極好的心血管鍛煉,又能促進平衡。倒退跑真有這麼厲害嗎?根據《EVERYDAY HEALTH》訪問專家,身為長期的越野跑步教練和跑者、邁阿密馬拉松終身賽的聯合創始人弗蘭基·魯伊斯 (Frankie Ruiz ) 指出,一般正常跑步通常使用腿部前部肌肉(如股四頭肌和脛骨前肌),反向跑主要使用後面的小腿肌肉和臀肌,小腿肌肉承擔了大部分吸收工作,因此減輕了對膝蓋的壓力。減輕膝蓋壓力這點,與過去曾發表過的研究相同,此外還可增強平衡和姿勢。至於倒退跑是否會燃燒更多卡路里,則有不同看法。有專家認為,倒退跑更容易引起肌肉活動。但也有專家認為,使用不同部位的肌肉不一定會燃燒更多的卡路里,重點在「強度」。名醫李源德長期倒退跑 平衡感變好、不易跌倒 曾任台大醫院院長、世界知名心臟醫學專家李源德多年前受訪時就曾透露,別人運動都是往前走向前跑,但他是往後走、倒退跑。他分析倒退跑合乎「用進廢退」原則,平常沒用到的關節、肌腱、肌肉都可獲得適度調整,並能訓練神經敏感度,對於周圍的反應也變得特別靈敏,長期下來他發現自己平衡感比旁人還要好,大腿肌力也不輸年輕時,上了年紀的人容易跌倒,而他卻幾乎不跌倒。然而,不管倒退跑倒退走是否真能有更大的益處,更重要的前提是要確保安全,尤其是長輩,最好在空曠處及有人陪伴的情況下進行,以免發生意外。【資料來源】.《EVERYDAY HEALTH》Can Running Backwards Really Better Burn Calories, Work Your Heart, and Build Muscle?.倒退跑好處多 訓練肌肉平衡燃燒更多卡路里、避免膝蓋受傷.名醫親子養生術/李源德 往後走 倒退跑
-
2023-01-05 養生.運動健身
每天走一萬步更健康?連續走30分鐘才有效果?專家解析7個走路常見誤區和事實
一直以來,「步行鍛煉」受到許多有在運動人士的喜愛,其受歡迎的原因之一,是步行擁有其他低強度穩態有氧運動 (LISS) 鍛煉的所有健康和健身益處。走路是方便進行的運動,不需要到花哨的健身房或很使用很多設備就可運動。步行鍛煉可根據您的個人能力來進行,對所有健身水平和年齡的人都有好處。但是「步行鍛煉」的好處是否過譽了?根據Everyday Health的報導,告訴你關於步行鍛煉需要了解的7個誤區和事實。1.誤區:每天走一萬步最理想許多人用一萬步作為每日目標的基準,但這個數字實際上起源於營銷活動,而不是來自科學證據。Move to Live More 的首席執行長兼創始人Amy Bantham 博士解釋說,這是一家健康和健身公司諮詢公司的營銷活動。Bantham 對醫師運動推薦和患者運動行為改變進行了研究,他說目前還沒有確鑿的科學證據表明這個數字是比減少每日步數更健康的理想目標。發表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 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確實表明,在降低癌症和心髒病發病率以及每天走一萬步的死亡率方面,每天多走一步與更多益處相關,這時點好處趨於平穩。目前仍然無法確定每天走多少步才能帶來最大的好處,雖然步數是對很多人都有效的切實目標,但還有其他很好的健身指標,如時間和頻率。2.事實:步行有助於免疫功能和消化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運動醫學理療師、醫生和外科醫生邁克爾弗雷德里克森醫學博士說,步行的人感冒較少,因為輕度運動會刺激你的免疫系統。根據發表在英國運動醫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每週鍛煉五天或更長時間的人(該研究特別關注有氧運動,但不一定只是步行)患上呼吸道感染(如普通感冒)的可能性比一周內不鍛煉的人低 43%。研究表明,即使每周至少一天做 20 分鐘的適度運動,您生病的可能性也較小。走路或鍛煉時,您會增加心率和血流量,從而增加體內免疫細胞的循環。血流量的增加也是讓你的消化道滾動的原因。3.誤區:步行可以治癒抑鬱和焦慮大多數運動都與心理健康有關,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沒有一種運動(如步行)本身可以治癒臨床疾病。走路如何影響心情?弗雷德里克森醫學博士說,大多數人都處於交感神經或壓力更大的狀態,鍛煉可以使人進入副交感神經或更放鬆的狀態。腦中增加的血流量會產生更多的內啡肽,可以幫助我們重新設定、充電和重新集中注意力。4.誤區:跑步總是優於步行Bantham博士說,步行是一種低衝擊力的運動,具有促進內啡肽釋放、增加身體和大腦的血流量以及改善骨骼健康等好處,而且不會對關節造成額外的壓力。對於普通大眾來說,走路比跑步對身體更輕鬆,而且受傷的機率也更小。此外,這種低影響的活動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他說,跑步更像是一種技能,有些人的身體更適合這種類型的活動。他說,臀部和膝蓋的對齊方式、體重和足弓的形狀可能會使您容易出現問題或導致您在跑步時取得成功。很多人問他們應該跑步還是步行,這要歸結為一件簡單的事情:你的目標是什麼?如果你想健身並改善氧氣容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那麼跑步是一個更好的工具。如果您正在尋找降低血壓、感覺更好或睡眠更好的東西,步行更適合。研究發現,在消耗與跑步相同的能量時,中度到劇烈的步行可以降低患高血壓、高膽固醇和糖尿病的風險。5.誤區:你不應該一周中的每一天都走路因為步行是一種低強度的活動,所以人們每天出去散步是完全合理的,其中一個好處是大多數人都可以每天做這件事。然而,弗雷德里克森醫學博士說,如果你真的在散步時用力過猛,那麼每週休息一天或將騎自行車或游泳等其他形式的運動,納入你的日常活動中可能會很好。根據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 (HHS) 的美國人體育活動指南(PDF),成年人每週應進行150至30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或75至150分鐘的劇烈運動每週進行高強度活動(如跑步)對健康大有好處。6.事實:你必須走得更快才能燃燒更多卡路里雖然任何活動都會燃燒卡路里,但鍛煉強度越大,燃燒的卡路里就越多,步行也是如此。Bantham博士說,在鍛煉中燃燒的卡路里數量取決於個人的體重和身體成分。Harvard Health根據活動和體重範圍發布了30分鐘內燃燒的卡路里比較。一個70公斤重的人,每30分鐘以每小時3.5英里的速度行走可燃燒133卡路里,以每小時4英里的速度行走每30分鐘可燃燒175卡路里。這意味著,如果某人的目標是減脂,那麼你將需要以更高的強度行走或比其他活動走更長的時間才能看到那些想要的結果。為了讓步行更具挑戰性並增加步行期間燃燒的卡路里數量,間隔(在較高強度和中等或較低強度的運動週期之間交替)是一種很好的方法。結合間隔對健身非常有用,因為你的心率比你悠閒地走路時更高,最終燃燒更多的脂肪和卡路里。7.誤區:你必須連續步行 30 分鐘才能看到健康益處根據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所發布的《身體活動指南》中提到美國人150分鐘適度有氧運動的目標,建議人們每天步行30分鐘,每週步行 5 次以達到這個標準。然而,一個常見的誤解是你必須連續完成這30分鐘,弗雷德里克森醫學博士說,你可以將它分成更小的部分,在一天中多次步行 5 到 10 分鐘,仍然可以獲得與每天步行 30 分鐘相同的健康效果。看完這5個常見誤區跟2個事實,是否更了解「步行鍛煉」對身體健康的好處,心動不如馬上行動,達成每天累積步行30分鐘,每週步行5次的運動目標,有助於提升消化和免疫功能。參考資料:Walking Workouts: 7 Myths and Facts to Know
-
2022-12-29 養生.聰明飲食
極端節食三風險「恐造成飲食障礙」 日常減肥撇步這樣做
現代人愛美,經常藉由節食、運動來瘦身。然而若是使用的減肥方法不當,不僅效果打折,還容易出現其他副作用。日本網站「Medi Palette」近來就分析「極端節食」所帶來的三大風險,以及減肥時可以注意的飲食、運動小撇步。極端節食三大風險風險一:營養不良許多人為了減肥,會減少糖份的攝取量。然而碳水化合物是人體能量的來源,如果攝取不足,會造成集中力衰退、產生疲勞感、體力及免疫力下降等等症狀。甚至還會因營養不足影響心血管,造成女性月經不來的風險。風險二:復胖機率高雖然極端控制飲食,看似能在短期間瘦下來,不過這樣的減肥法很容易再度復胖。若是多次瘦下來又復胖循環,還會養成容易發胖的體質。風險三:造成飲食障礙有些人為了瘦身,不斷強迫自己必須節食,在龐大的心裡壓力下,最終可能染上「飲食障礙」。要記住過猶不及,瘦身時務必參考BMI等健康指標,否則若是減肥減過頭,反而對健康有不良影響。減肥飲食小撇步1.細嚼慢嚥多咀嚼可以刺激體內的「神經組織胺」分泌,讓人容易有飽足感。2.多吃蔬菜,且用餐時先從蔬菜開始吃人體在血糖突然暴增的情況下,會將血糖分泌為脂肪儲存。而蔬菜裡頭的食物纖維,有防止進食時血糖暴衝的功效。3.空腹時別挨餓,吃點小東西無妨有些人即使肚子餓,也覺得為了減肥應該忍住。但其實餓的時候,吃些水果之類低熱量高營養的東西果腹無妨,以免正餐時太餓反而暴飲暴食。記得扣除正餐,這些點心的熱量別超過200大卡即可。4.晚上九點後停止進食用餐時間越晚,身體就越會將食物轉化成脂肪儲存。特別在晚間十點到凌晨兩點這段期間,更是儲蓄脂肪的高峰期,因此要盡可能早點用餐。日常運動小撇步1.大眾運輸少搭一站想減肥除了上健身房之外,平時多走路其實也有不錯的效果。為了培養走路的習慣,通勤時的捷運、公車可以刻意少搭一站,改換成走個十幾分鐘,消耗身體的卡路里。2.多走樓梯,少搭電梯走樓梯雖然有點累人,但消耗卡路里的效率更勝過步行。平時在能容許的範圍內,就可以盡量多走樓梯減肥。3.做家事做家事其實也有消耗體力的功能,像是打掃一下客廳,或者清潔廁所等等,消耗熱量的效率其實不比走路還差,又能讓家中煥然一新,可說是一舉兩得。
-
2022-12-13 養生.聰明飲食
哪些水果含糖量高?減重、控糖者可吃哪些?吃水果注意6件事
大家都知道多吃水果有益健康,因為水果含有維生素、纖維素及礦物質等多種豐富營養。不過現在水果似乎愈來愈甜。因為市場上,不甜的水果總是乏人問津,因此近年來農作栽培法改良,讓水果甜度大增,吃多了恐有肥胖及血糖失控等問題。而哪些水果含糖量高呢?《WebMD》網站列舉了常見水果中,高糖分和低糖分的水果比較。水果含糖量高低高糖量水果.芒果:一個芒果含高達 46 克的糖分。(約=9顆方糖).葡萄:一杯葡萄約有 23 克。(約=4.6顆方糖).櫻桃:一杯有 18 克。(約=4.6顆方糖).梨子:一個中等大小的梨含 17 克糖。(約=3.4顆方糖).西瓜:一片中等大小的西瓜含 17 克糖。(約=3.4顆方糖).香蕉:一根中等大小的香蕉含 14 克糖。(約=2.8顆方糖)低糖量水果.酪梨:1個酪梨約 1.33 克糖。不過雖然它們含糖量低,卡路里含量卻高。.芭樂:每個含有 5 克糖和大約 3 克纖維。(約=1顆方糖).哈密瓜:5 克糖,且只有 23 卡路里。(約=1顆方糖).木瓜:小的木瓜切半含 6 克糖。(約=1.2顆方糖).草莓:一杯草莓約有 7 克糖。(約=1.4顆方糖)【註1】不同水果計算大致等量,如一個三角形切片,或一杯份量。一杯約為一個拳頭大小份量。【註2】一顆方糖=約5克的糖。【註3】此為外國水果測量,台灣水果可能更甜。不過要特別說明的是,很多人對水果甜度存有錯誤迷思,以為水果甜度代表熱量高低,不甜的水果可以安心吃?事實上,微酸水果的糖分也可能比很甜的水果高,含糖量也可能超過吃起來較甜的水果。水果的甜酸與糖度,要實測才知道。減重、控糖者 挑選低升糖指數(GI)水果吃而減重或需控血糖的糖尿病患者,吃水果建議挑選低升糖指數(GI)的水果。但同樣的,水果的升糖指數也並非取決甜度及含糖量,甜度高的水果並非GI值就一定高,影響升糖反應的原因,包含澱粉組成、含醣總量、加工和烹調方式,與膳食纖維質及種類等,無法單從食物決定。水果GI值比一比低GI組(GI值55以下):奇異果、聖女小番茄、芭樂、蘋果、柳橙、葡萄柚、櫻桃、藍莓中GI組(GI值55-70):葡萄、木瓜、草莓、香蕉、芒果、鳳梨、桃子、西洋梨高GI組(GI值70以上):西瓜、榴槤(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 製表/聯合報黃安琪)吃水果注意6件事1.適量吃:根據國民健康署首度「我的餐盤」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每餐水果拳頭大:1份水果約1個拳頭大,切塊水果約大半碗~1碗,1天應至少攝取2份水果。2.別只吃單一種水果:水果選擇應在地、當季、多樣化,如果沒有特別的疾病顧慮,種類越多樣越好,才能攝取到不同營養素。3.不一定飯前或飯後吃:皆可,需視需求及生理狀況選擇。一般來說,胃不好飯後吃,想減肥飯前墊胃,。飯前吃可以增加飽足感,飯後吃水果則有利於營養素的吸收及促進消化。4.有些水果不適合空腹吃:空腹吃富含水果酵素的水果,如木瓜、鳳梨、奇異果等,可能造成腸胃黏膜的刺激,建議飯後吃,有助於消化、腸道蠕動。尤其有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症狀者應特別注意。5.別用果汁取代水果:喝果汁容易造成糖分攝取過量,如一杯600cc柳丁汁,大約含6至7顆柳丁,遠超過建議量,榨果汁的過程也容易造成膳食纖維破壞,濾渣也把纖維都去掉了。6.吃對時間:中醫建議,吃水果最佳時間是早餐後到上午10時,或下午2時到3時。【資料來源】.《WebMD》Which Fruits Have the Most Sugar?.擔心水果吃太甜不健康?營養師教你最適合的水果吃法.水果甜度≠升糖指數!這些水果可以安心吃.飯前吃水果助減重 「酸的」別多吃
-
2022-12-11 養生.聰明飲食
讓胃潰瘍好得快!營養師授「潰瘍飲食」一次看懂該吃哪些食物
胃潰瘍不易痊癒,除了配合服藥,日常飲食也很重要。遵循「潰瘍飲食(Ulcer Diet)」,可以減輕胃、食道或小腸內壁的疼痛症狀,用意在緩解消化性潰瘍症狀,預防發作或出現更多潰瘍病灶。例如,漿果和葡萄有助修復組織;而酒精則會刺激潰瘍,有損消化道的天然保護層,讓症狀加劇。營養師解析許多消化性潰瘍是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引起,有一部分則是幽門桿菌造成,在這兩種情況下,潰瘍飲食會添加具有抗菌作用的食物和促進癒合的化合物。2021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探討包括多酚在內的一系列自然療法,多酚是一種存在於許多植物中的抗氧化劑,有些多酚有助於更快治癒胃黏膜的潰瘍,有些則有抗菌作用,有助殺死幽門螺旋桿菌。綠茶中的多酚能平撫發炎,並有助增強胃部組織。遵循潰瘍飲食能促進癒合,並減少對胃壁和十二指腸的刺激,它也能限制胃酸分泌,避免加重潰瘍症狀。盡量從右述食物中挑選可食用者,並絕對避免會引發胃酸逆流的食物。吃足夠的蛋白質也很重要,當潰瘍正在癒合時,目標是每公斤體重約1.2克蛋白質。其餘的卡路里應來自均衡的飲食,包括全穀物、水果和蔬菜。專家建議保持潰瘍飲食攝取,直到醫師確認你的潰瘍完全痊癒,就可以恢復正常飲食。消化性潰瘍患者的好食物● 水果:任何新鮮或冷凍水果,都含有纖維和抗氧化劑,漿果、蘋果、葡萄和石榴是多酚療法的最佳選擇。但如果你有胃食道逆流的症狀,請避免食用柑橘類水果。● 蔬菜:綠葉蔬菜、鮮紅色和橙色蔬菜以及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高麗菜等)富含維生素和抗氧化劑,對整體健康非常有益。但胃食道逆流患者,要避免辣椒和番茄及其相關製品。另外,也要限制生菜攝取,因為它們不容易消化。● 瘦肉蛋白:去皮的雞、鴨肉,牛或豬里肌等瘦肉、魚、雞蛋、豆腐、豆干等,是低脂蛋白質的極佳來源。鮭魚、鯖魚和沙丁魚等富含脂肪的魚提供Omega-3脂肪酸,可以減輕身體發炎,並預防潰瘍惡化。● 發酵乳製品:一般優格和希臘優格提供益生菌和蛋白質。● 麵包和穀物:全麥麵包等多穀物食品,如燕麥、藜麥、小米等,是膳食纖維的良好來源。● 香草和香料:潰瘍飲食通常應避免辛辣食物,但一項針對食物與幽門螺旋桿菌的研究發現,為調味而添加的一些香料,也有助於殺死細菌。最好的選擇包括薑黃、肉桂、生薑和大蒜,因為它們具有抗菌和抗發炎的特性。● 蜂蜜:試著用蜂蜜代替糖,有證據指出,某些類型的蜂蜜可以殺死幽門螺旋桿菌和其他細菌。消化性潰瘍患者的禁忌食物● 酒精:所酒精都會刺激胃部,延遲潰瘍癒合。尤其避免葡萄酒、啤酒和烈酒。● 咖啡因:停止或減少喝咖啡、茶和其他含咖啡因的飲料,因為它們會增加胃酸的產生。● 牛奶:曾有一段時間,牛奶被用於治療胃潰瘍,但研究發現它會增加胃酸,最好避免。● 加工肉品:高度加工的肉品如香腸、培根、火腿等都別碰。● 高脂肪食物:高脂食物會增加胃酸並引起逆流,奶油濃湯、沙拉醬、美乃滋都應避免。但健康脂肪如魚類是可以的。● 辛辣食物:含有辣椒、黑白胡椒調味料的飲食都應避免。● 過鹹食物:研究發現,過鹹的食物可能促進幽門螺旋桿菌的生長。泡菜、橄欖和其他醃漬蔬菜含鹽量高,與幽門螺旋桿菌造成的潰瘍高度相關。● 巧克力:巧克力會增加胃酸生成,引起逆流症狀。飲食注意●少量多餐:嘗試少量多餐,以五、六頓小餐取代三頓大餐,雖然每次吃東西都會產生胃酸,但大餐需要更多胃酸來消化,更刺激胃部。●睡前不食:至少在睡前三小時進食完畢,吃完後最好保持身體直立數小時,不要躺下,以改善消化和減少胃酸逆流。●低脂烹調:多採用低脂肪烹調,例如烤、燉,減少油炸,限制油品、奶油用量。資料來源/verywellhealth
-
2022-12-07 養生.健康瘦身
早晚兩顆蛋,F.I.R阿沁1個半月剷肉14.2公斤!5個好理由告訴你減重就該吃雞蛋
F.I.R阿沁日前被狂問怎麼瘦下來的,他於是大方在臉書公開瘦身食譜。阿沁靠著早晚吃水煮蛋、水煮雞肉、生菜沙拉…,一個半月就從86.6公斤瘦到72.4公斤。不過他提醒這種完全斷糖分的節食法,血糖也容易偏低,或許不適合需要大量體力活動的人。細看阿沁的減重菜單,發現他大量吃雞蛋。而之前精神科名醫方俊凱減19公斤的瘦身早餐菜單,也可見水煮鮪魚罐頭、水煮蛋、香蕉3種食材。事實上,雞蛋確實是優良的蛋白質來源之一,也是許多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重要來源。《healthline》就列舉了以下5點,說明為何雞蛋是適合減重者吃的好食材。5原因,減重就該吃雞蛋一、低卡路里1個雞蛋大約74卡路里熱量,但它的營養成分非常高,尤其蛋黃。蛋是優良的蛋白質來源,也是許多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重要來源。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你是用油煎雞蛋,每一茶匙(約5克)的油就會增加約50卡路里的熱量。二、有飽足感雞蛋的蛋白質含量高,高蛋白食物可以降低食慾並增加飽足感,若再與其他纖維食材搭配吃,更能促進飽足感,減少正餐以外肚子餓想吃零食點心的機會。三、促進新陳代謝雞蛋含身體所需的所有必需氨基酸的良好平衡,高蛋白質更可促進新陳代謝,高蛋白飲食已被證實每天可促進高達80-100卡路里的新陳代謝。四、早餐吃雞蛋更有益許多研究比較了早上吃雞蛋與吃其他卡路里含量相同的早餐的效果,發現吃蛋不但有飽足感,更讓你在其後的幾餐攝入更少的卡路里。這可能歸因於雞蛋含PYY和GLP-1兩種激素,它們有助調節食慾並促進飽足感。五、雞蛋便宜且容易準備與其他食物比,蛋的價格相對低,並且可以快速準備好,不管是煮、炒、烘、或做成煎蛋捲都很美味。用幾個蛋和一些蔬菜做成的早餐煎蛋捲,就是一頓又好又快速的減肥早餐。最後還是要提醒,減肥不但要靠飲食控制,更要配合運動,及正常生活作息,才會是有效且健康的減重。【資料來源】.《healthline》Eggs Might Be the Ultimate Weight Management Food.名醫減19公斤的瘦身早餐菜單 常見這3 種食材與3 種調味料.阿沁一個半月剷肉14.2公斤 健康減肥食譜大公開
-
2022-12-05 養生.運動健身
北歐式健走比快走或慢跑更好嗎?教授總結14篇論文給答案
讀者陳衛君 2022-11-28在快走比慢跑消耗更多熱量,體育教授說的的回應欄留言:「不知道教授是否有關於北歐式健走(Nordic Walking)與快走或慢跑做比較的研究文獻」北歐式健走就是像滑雪一樣拿著兩枝桿子走路。至於具體的走法,網路上有很多資訊,我就不多談了。我要專注的是這些網路資訊所缺乏的,那就是–科學證據。例如下面這三篇網路文章,都有說北歐式健走燃燒比較多熱量,但卻都沒有提供科學證據。《明報健康網》2020-12-30發表的北歐式健步行 可多燃50%熱量:「北歐式健步行是一種中等強度帶氧運動,大約每小時燃燒400千卡熱量,較步行或健走多燃燒30%至50%熱量…」《關鍵評論》2022-9-30發表的比正常走路多燃燒18%卡路里:你應該嘗試「北歐式健走」的七個原因:「早在1995年,研究人員就注意到北歐式健走比常規式走路燃燒更多卡路里。實際上,它比正常走路要多燃燒18%的卡路里。」《康健》2022-10-14發表的北歐式健走風行全球 健走杖可用登山杖取代嗎?:「相較於傳統健走,這種健走姿勢猶如滑雪、藉由一對健走杖輔助步行,因此能動到更多肌肉、燃燒更多熱量,……巴金森氏症的病人可藉由這項運動練習平衡……」有關北歐式健走是否對巴金森氏症病人有益,請看今年9月發表的Effects of Nordic walking in people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北歐式健走對帕金森病患者的影響: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結論:「除了行走能力,報告的北歐式健走統計顯著益處均無臨床意義。雖然堅持北歐式健走計劃是好的,但它的實踐產生了一些不利影響。北歐式健走的實踐不會導致帕金森病患者的整體運動障礙、功能活動性、平衡和身體健康發生臨床上顯著的變化。這種療法似乎可以改善步行能力和生活質量,儘管需要對後一種結果進行進一步研究。」有關北歐式健走是否比快走或慢跑更好,請看下面這14篇論文。如果您沒時間看,那我就先說,整體而言沒有比較好。2006:Comparison of kinematic and kinetic parameters between the locomotion patterns in nordic walking, walking and running(北歐式健走、步行和跑步運動模式之間運動學和動力學參數的比較)。結論:「與步行相比,沒有任何運動學參數表明北歐式健走有『生理益處』。」2006: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nordic walking, walking and jogging(北歐式健走、步行和慢跑的生理反應)。結論:「在次最大乳酸水平時北歐式健走的速度是低於步行和慢跑。通過執行北歐式健走形成的 V(O)(2) 並不像以前報導的那樣高。」2008:Inverse dynamic analysis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 during nordic walking, walking, and running(北歐式健走、步行、跑步過程中下肢的逆向動力學分析)。結論:「結果顯示北歐式健走沒有生物力學益處。相反,與步行相比,北歐式健走在腳後跟觸地後涉及更大的膝關節負荷。這是由於在支撐階段的第一部分中更長的步幅和更高的鞋底角度。與跑步相比,北歐式健走的矢狀面和額狀面力矩較小,但在橫向平面中,北歐式健走的踝關節力矩大於步行或跑步。基於這些結果,不建議將北歐式健走作為了減少下肢生物力學負荷的人的鍛煉方式。」2009:No difference in the hemodynamic response to Nordic pole walking vs. conventional brisk walking–a randomized exercise field test using the ultrasonic cardiac output monitor (USCOM)【北歐撐桿行走與傳統快走的血流動力學反應沒有差異——使用超聲波心輸出量監測儀 (USCOM) 進行的隨機運動現場測試】2011:Lower and upper extremity loading in nordic walking in comparison with walking and running(與步行和跑步相比,北歐式健走的下肢和上肢負荷)。結論:「與相同速度(8 公里/小時和 8.5 公里/小時)的跑步相比,北歐式健走可以推薦為低衝擊運動,負荷率降低 36%,旋前速度降低 59%。然而,北歐式健走的高手腕加速度表明上肢暴露在相當大的重複性衝擊中,這可能導致上肢過度使用損傷。」2011:Effects of a flexibility and relaxation programme, walking, and nordic walking on Parkinson’s disease(靈活性和放鬆計劃、步行和北歐式健走對帕金森病的影響)。結論:「北歐式健走在改善姿勢穩定性、步幅、步態模式和步態變異性方面優於步行。」2013:Effects of nordic walking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walking and band-based resistance exercise on fitness in older adults(北歐式健走與傳統行走和帶式阻力運動相比對老年人健康的影響)。結論:「北歐式健走、傳統行走和阻力訓練對老年人有益。北歐式健走和傳統行走都可以改善心肺健康,而阻力訓練則不能。與傳統步行相比,北歐式健走在上半身肌肉力量方面提供了額外的好處。」2013: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Walking with and without Nordic Pole on Upper Extremity and Lower Extremity Muscle Activation(有無北歐撐桿的行走對上肢和下肢肌肉激活影響的比較)。結論:「與常規行走相比,使用北歐撐桿增加了上肢的肌肉活動,但不影響下肢。」2015:Differences in ground reaction forces and shock impacts between nordic walking and walking(北歐式健走與健走地面反作用力和衝擊影響的差異)。結論:「在北歐式健走期間,衝擊影響和地面反作用力水平與步行相比有所增加,這是在製定健康改善計劃時應考慮的一個方面。」2015:Exploring Muscle Activation during Nordic Walking: A Comparison between Conventional and Uphill Walking(探索北歐式健走過程中的肌肉激活:傳統行走與上坡行走的比較)。結論:「儘管在上坡步行條件下,北歐式健走和步行之間的額外能量消耗差異較小,但與在上坡地形上的傳統步行相比,北歐式健走鍛煉期間增加的上半身肌肉參與可能帶來額外的好處。此外,腰痛的人在上坡時可能會從使用撐桿獲得益處。」2015:Effects of Nordic walking and walking on spatiotemporal gait parameters and ground reaction force(北歐式健走和步行對時空步態參數和地面反作用力的影響)。結論:「北歐式健走通過促進能量的有效利用和減輕下肢負荷來更有效地提高功能能力,因為北歐式健走時上下肢的重量被分散了。」2017:Mechanical energy patterns in nordic walking: comparisons with conventional walking(北歐式健走的機械能模式:與傳統行走的比較)。結論:「北歐式健走的效率比步行低 20%,並且代謝要求更高,這種差異可歸因於等長收縮和上部肌肉組織的低效率。最後,由於桿推進和手臂/桿擺動,北歐式健走可以被認為是一種高度動態的步態,與傳統步態相比具有獨特的機械特徵。」2017:Nordic walking versus walking without poles for rehabilitation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北歐式健走與無撐桿行走對心血管疾病康復的比較:隨機對照試驗)。結論:「經過 4 週的訓練期後,在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和外周動脈閉塞性疾病患者的 6 分鐘步行測試中,北歐式健走訓練似乎比無撐桿訓練更有效地增加步行距離。」2021:The Effects of Nordic Walking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Walking on Aerobic Capacity and Lipid Profile in Women Over 55 Years of Age(與傳統步行相比,北歐式健走對 55 歲以上女性的有氧能力和血脂狀況的影響)。結論:「這兩種訓練計劃都導致有氧能力增加和總膽固醇降低。」原文:北歐式健走:比快走或慢跑好嗎
-
2022-12-02 焦點.元氣新聞
日男星渡邊徹驚傳敗血症過世!錯誤飲食觀導致糖尿病、心臟病、腎臟病纏身
媒體報導,曾演出《向太陽怒吼》的日本男星渡邊徹驚傳敗血症過世,經紀公司已發出訃聞,證實他在11月28日不敵病魔,享年61歲。他11月20日因為發燒、肚子痛等症狀送醫,原本診斷出是細菌性腸胃炎,但症狀逐日惡化,短短8天撒手人寰。腸胃炎可以粗分成兩種,「細菌性腸胃炎」跟「病毒性腸胃炎」。飲食不潔所引起的腸胃炎,屬於細菌性腸胃炎。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邱偉哲在《亞東醫訊》撰文指出,細菌性腸胃炎以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弧菌為常見致病菌。此外,細菌性腸胃炎可能引發腸黏膜嚴重發炎,如出現血便或黏液便的情況一定要盡速就醫。一般腸胃炎傳染途徑多為糞口傳染,經由吃下含有病菌的食物或水所引起,所以飯前洗手很重要。腸胃炎初期,如果沒有脫水症狀如口乾、小便減少、小便顏色深、心跳過快,可以嘗試先禁食幾個小時讓腸胃休息。其實渡邊徹的病史洋洋灑灑,大半生都在與病魔博鬥,近年更常因多病退出舞台。渡邊徹的病,多與不正常的飲食習慣大有關係。據日媒報導,年輕時的渡邊徹是個大胃王,每天攝入6,000卡路里的熱量,卻因此在30歲時就罹患糖尿病。他曾重複且快速節食,但多次反彈。2012年被診斷為缺血性心臟病,也動過手術。當時原本決心開始養生,後來卻被發現偷偷繼續大吃大喝。2013年因胰腺炎住院。去年四月接受了主動脈瓣狹窄手術,還因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腎功能衰竭每週接受3次透析。【資料來源】.感染腸胃炎8天竟變敗血症!61歲日男星不敵病魔驟逝.大吃大喝急性腸胃炎 醫師教這樣吃喝好得快.日媒報導:渡邊徹逝世,享年61歲
-
2022-11-28 焦點.健康知識+
你需要每天喝八杯水嗎?權威期刊《科學》最新研究破除迷思
我們可能都在生活中的某個時刻聽說過,每天需要喝八杯水的才對身體健康的傳言,不過一項研究推翻了此一說法,揭示人們在其一生中飲水量存在很大差異。根據外媒Science Daily報導,近日一項刊登在《科學》期刊的研究測量了來自26個國家、5600多人的水周轉量,以衡量人們每天實際消耗多少水,參與者年齡從8天到96歲不等,結果發現參與者的每日平均飲水量在每天1公升到6公升之間,打破每個人每天都要喝八杯水的迷思。該研究的作者之一、威斯康辛大學的營養學教授Dale Schoeller表示,科學從來不支持將日飲八杯、每杯約八盎司,總計約為1.8公升的水作為適當的指導方針,因為它混淆了總水周轉率與飲料中的水,而且你攝取的大部分水其實是來自你所吃的食物。不同於過往研究,主要依靠參與者回憶和自我回報,或集中觀察他們的水和食物攝取量,該項研究通過跟踪「標記水」的周轉率,客觀地測量了水在研究參與者體內流動所需的時間。Schoeller指出,研究對象飲用了一定量的水,其中含有可追踪的氫和氧同位素。如果你測量一個人在一周內通過尿液消除這些同位素的速度,氫同位素可以告訴你他們正在更換多少水,氧同位素的消除可以告訴我們他們有多少卡路里正在燃燒。該研究顯示,在所有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男性和女性的水周轉量相差約半公升。為了作為參考基準,該研究推估一名20歲、體重70公斤的男性非運動員,生活在發達國家的海平面平均空氣中在溫度攝氏10度和相對濕度50%的環境中,每天會吸收和流失大約3.2公升的水。一位體重60公斤且住在同一地點的女性,年齡和活動量相同,則會消耗2.7公升。根據Schoeller的說法,這些測量將提高未來我們預測更具體和準確的水需求能力,尤其是在世界目前面臨人口爆炸式增長和氣候變化的嚴峻情況下,而這將影響人類消費用水的可用性。【參考資料】.Stop counting cups: There's an ocean of difference in our water-drinking needs.Do You Need to Drink Eight Glasses of Water a Day? It's Complicated
-
2022-11-26 寵物.寵物長照
世界最長壽的狗22歲,飼主:養寵物是一生承諾! 10種狗不能吃的食物需注意
現今世上活著最長壽的狗是在洛杉磯22歲的吉諾。飼主也大方分享牠的長壽秘訣,說自己從大學時代開始養牠至今都時刻陪伴,養寵物是一生的承諾。世界最長壽的狗-22歲的吉諾根據國家廣播公司(NBC)今日秀節目報導,22歲的吉諾獲得金氏世界紀錄(Guinness World Records)認證,是當今世上活著最年長的狗。20年前,飼主沃爾夫還是一名大學生,就讀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德分校二年級,跟室友一起去收容中心領養2歲的小狗吉諾(Gino);當時的他可能沒想到,小狗狗竟會陪伴自己度過至今超過一半的人生。放暑假時,沃爾夫會帶著吉諾回到南加州的家,四處拜訪家人朋友,讓吉諾很快就融入加州生活。沃爾夫說:「吉諾年輕的時候,喜歡在我爸媽曼哈頓海灘的家後院,跟別的狗一起玩;在威尼斯海灘上不綁繩子散步;我會在海岸公路上開著車、放著音樂,牠會把頭伸出窗外;或是在高爾夫球場奔跑。」沃爾夫分享22歲吉諾的長壽秘訣:健康飲食、來自親朋好友的照顧。但他強調,最重要的還是「吉諾自己的功勞」,牠得到很多的愛,我認為牠是一隻堅強的狗狗。現在40歲的沃爾夫,說從領養吉諾至今,幾乎時時刻刻都和牠相處在一起,「無論時間有多長,你必須長期投入,那是你身上的責任,但這百分之一千值得」。沃爾夫希望吉諾獲得「當今活著最長壽的狗」這個頭銜有助於慈善募款,用來宣傳領養及動物權保護的觀念。他希望吉諾20年來帶給他的快樂,能讓更多人知道,「從你把寵物帶回家的那天開始,就要全心全意照顧牠一生」。為了慶祝,他讓吉諾坐推車在家附近兜了一圈,這是吉諾這把年紀最愛的活動。不能餵毛小孩吃的10種禁忌食物而要讓狗狗長壽,除了健康飲食,根據聯合新聞網整理,以下10種禁忌食物不能餵毛小孩吃,對人類而言很正常的食物,對貓狗而言可能會是致命的毒藥。1.巧克力巧克力含有可可鹼和咖啡因,會傷害寵物的中樞神經,誤食會出現上吐下瀉、抽搐、心跳加快、昏迷的症狀,嚴重者死亡,可說是相當致命的食物。除此之外,同樣含咖啡因的東西像茶、咖啡、可樂、熱可可都不能給貓狗吃。2.葡萄葡萄會使寵物腎功能異常,嚴重時引發急性腎衰竭,尤其葡萄皮和葡萄籽的毒性對狗狗來講更高,食用後會引發嘔吐、腹瀉等反應,嚴重者死亡。3.生雞蛋生蛋白裡的抗生物素蛋白會消耗寵物體內的維生素H,讓其缺乏該營養素導致脫毛、生長遲緩、骨骼畸形等;另外生蛋裡也含有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等於是將病菌餵給貓狗導致中毒。4.蔥蒜類食物蔥蒜類食物包括洋蔥、青蔥、韭菜、大蒜,含有二氧化硫,會造成寵物紅血球氧化,引發上吐下瀉、血尿、發燒等症狀,嚴重者會致死。5.骨頭古早時候養狗都給牠們吃剩菜剩飯或骨頭,但骨頭碎裂後尖銳的碎片會刺穿狗的喉嚨、割傷嘴巴、食道、腸胃等,造成消化道器官損傷。6.酪梨酪梨中含有一種殺真菌的毒素persin,從果實、種子、葉子到整株植物都含有該物質,容易導致寵物腸胃不適,嚴重會導致嘔吐腹瀉、精神不振,甚至死亡。7.堅果堅果含大量油脂,會造成寵物腹瀉和嘔吐,甚至發展為胰臟炎,尤其是夏威夷豆更為致命,只要吃五、六顆就足以造成寵物無力、憂鬱、嘔吐和體溫過高。8.番茄(青果實、莖葉)蕃茄的莖葉含有番茄鹼和茄鹼,會讓寵物腸胃不適、肢體失調、肌肉無力、癲癇等,但這些物質在番茄的成熟果實成分會大大降低,因此可以給貓狗吃成熟的番茄,但青色未成熟的果實和植株就比較危險。9.果核人類經常給寵物餵食水果,但要記得把種子去除,因為部份水果的種子含有毒性的氰化物,會引發嘔吐、暈眩、呼吸困難等症狀,像是蘋果、李子、杏桃、西洋梨的種子都有這種物質。另外果核太硬難以消化,也可能阻塞貓狗的腸胃。10.酒酒精對寵物的大腦和腎臟有害,跟人類不一樣的地方是,只要一點就足以造成極大傷害,症狀包括嘔吐腹瀉、神經失調、呼吸困難、昏迷甚至死亡。4個你以為對牠好卻NG的行為1.給狗狗多吃蔬菜如果餵食含綜合營養素的飼料或鮮食,就不用擔心會營養不均衡;而且狗狗會自行在體內生成維他命C,如果給太多蔬菜會破壞營養平衡,反而對健康有害。如果真的想給狗狗吃蔬菜,建議佔一天總卡路里的十分之一以內,而且選擇狗食用無害的蔬菜種類。2.小心翼翼不打擾寵物午睡怕狗狗午睡被吵醒,全家人會刻意躡手躡腳、講話壓低音量,這樣有點太過頭了。緊繃的氛圍會傳達給狗狗,讓牠養成敏感、神經質的性格。所以若非刻意製造大的噪音,狗狗午睡期間不需要刻意不製造聲響,讓牠在自然的環境音中安心午睡是最好的。3.排泄完用力擦屁股有些飼主很認真地清理寵物的排泄物,但狗狗的皮膚比人類還薄且纖細,肛門周遭也有很細緻的部分,狗狗大完便若用力地幫牠擦屁股,很容易傷害肌膚,也會讓狗狗疼痛,之後討厭主人為牠清潔。如果大便完有排泄物殘留,可拿寵物專用的溼紙巾輕輕地用沾的方式清潔;另外把肛門和陰道附近的毛剃短一點,也能降低被弄髒的程度。4.這餐沒吃完,留著繼續吃有飼主認為寵物隨時都可以進食,即使這餐沒把飼料吃完,也會把食物留在原處,讓牠們想吃隨時可以再吃,其實大可不必這麼做。如果一直把飼料放著,狗狗會認為隨時都可以吃,對食物的態度變得隨便,造成進食的量和時間不規律的問題。建議如果狗狗沒有把這餐飯吃完,直接撤掉不用留著,下一餐也不需要增量,依然提供往常的量,觀察看看牠的食慾。
-
2022-11-13 養生.聰明飲食
靠吃對食物增加成功機率 營養師推薦8種食物有助健康減重
減肥常常是起頭容易、維持難,除了高熱量美食容易讓人破功,無法掌控的壓力和睡眠不足,也把體重再度推向高峰。專家推薦將以下食物納入日常飲食,可以大大增加減肥成功的機率。1.蘋果一個中等大小的蘋果,熱量大約95大卡、含5克纖維。蘋果皮中含有天然植物化合物「熊果酸(ursolic acid)」,研究顯示可增加脂肪燃燒。選擇無農藥的蘋果、連皮一起吃,能獲得更多好處。2.蘆筍蘆筍利尿、纖維含量高,有利對抗腹脹和減重。它還富含維生素A、 C、E、K、B6,以及葉酸、鐵、銅、鈣和蛋白質,是抗氧化劑的豐富來源。3.豆類富含蛋白質的各種豆子(黃豆、毛豆、黑豆、鷹嘴豆等),是嘗試減肥的最佳食物之一。豆類代謝緩慢,可以維持更長時間的飽足感,因而減少食物攝取,達到減肥效果。半杯的豆類提供約110大卡、7克蛋白質,與1盎司(約28克)的雞肉或魚肉所含蛋白質相當。4.漿果類忍不住想吃甜食時,就吃漿果(藍莓、覆盆子、桑葚、黑醋栗、草莓等)吧!漿果熱量低、纖維含量高,一項研究顯示,與吃65大卡含糖零食的人相比,吃65大卡漿果的人,在晚餐時少吃了133卡路里。另一項追蹤20年、調查超過13萬名成年人飲食模式的研究,發現漿果是維持健康體重的最佳水果之一。5.柑橘類一顆中等橘子約含60大卡和3克纖維,而葡萄柚約含100大卡、4克纖維。柑橘類因高含水量和高纖維,被列為低升糖指數的水果,可穩定血糖、維持飽足感更久。6.蛋蛋曾被視為高膽固醇大敵,但研究證實,適量吃蛋並不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一顆蛋的熱量大約80大卡,富含讓人有飽腹感的蛋白質、維生素E。7.希臘優格高蛋白質和低含糖量,可以幫助抑制食欲。希臘優格的蛋白質是一般優格的兩倍左右。一項為期6年、追蹤超過8500名歐洲成年人的研究報告指出,每天吃一份或更多希臘優格的人,相較於每周吃少於兩份的人,超重的可能性降低20%,肥胖的可能性降低了38%。8.馬鈴薯老是被當成罪惡食物的馬鈴薯,居然有助減肥?事實上,馬鈴薯含有大量纖維,尤其在馬鈴薯皮裡。纖維會讓身體有飽足感、減少進食。一個中等大小馬鈴薯,約含150大卡熱量。
-
2022-10-29 養生.健康瘦身
有片|減肥中朋友卻相揪聚餐?營養師教你掌握這四點放心吃!
減肥期間讓人最掙扎的事,就是遇到朋友同事們相揪要聚餐,不去就快沒朋友了,去了又害怕美食當前受不了誘惑?在Youtube上擁有三十多萬訂閱者的營養師Ricky張家祥,以過來人經驗教你只要掌握這四大原則,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去赴宴。趕快點開影片來看看吧!減脂期間參加聚餐的四大原則,最主要就是學會怎麼選擇食物,避開地雷選對的來吃,自然就不怕熱量超標、破壞辛苦實施的減脂計劃。營養師Ricky教大家第一步先選擇高蛋白質的食物。有研究指出高蛋白質的食物能夠降低15%的食慾,且比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更能增加飽足感。再來則是一定要拒絕油炸物,特別是炸蔬菜千萬不要碰。還有進食的時候務必遵守湯、菜、肉、飯的順序,因為吃對順序也會大大影響到減肥的成效。另外餐前先吃點輕食,千萬不要省卻早午餐空著肚子去赴約,以免過於飢餓失去理智放肆大吃,事後懊悔不已!最後一個飲食地雷就是酒,畢竟聚餐時總少不了要喝個酒助興,但酒的熱量其實不低,隨便喝點可能就會超過一個便當的卡路里,千萬要慎選。想了解更多健康瘦身的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學會選擇食物,就算火鍋店、燒肉店、Buffet都不怕啦!原始影片營養師Ricky官網營養師Ricky's time YT營養師Ricky IG營養師Ricky FB營養師Ricky LINE:@cd8013 延伸閱讀向NBA球員學健身!九個招式增強你的訓練股四頭肌這樣鍛鍊,讓妳瘦下半身又勻稱結實「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10-23 養生.聰明飲食
滿足口欲又能防止血糖飆升 營養師教怎麼吃點心可控制血糖
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來說,飲食控制非常重要。除了三餐食物內容,糖尿病友的點心零食也被嚴格控管。最好的糖尿病點心內容包括蛋白質、纖維和健康脂肪,以防止血糖飆升。應限制加工食品、精製穀物以及添加糖的食品和飲料,因為它們通常營養含量低,可能導致血糖升高和體重增加。當餐與餐之間肚子餓時,糖尿病友該如何選擇食物,滿足口欲又不影響血糖,以下是營養師的建議。什麼時候吃點心?決定是否吃點心的關鍵,在於傾聽身體的飢餓訊號,並監測血糖數值。如果感覺餓了,而距離下一餐時間還有點遠,可吃點下列碳水化合物低的點心。在運動前也能靠點心提供能量。希臘優格搭配漿果不加糖的希臘優格,蛋白質含量高、碳水化合物相對低。將優格搭配藍梅、草莓、覆盆子食用,能增加甜味香氣,也增加纖維攝取,纖維對糖尿病友尤其重要。一份160ml的原味、無糖、脫脂希臘優格能提供:卡路里:92大卡蛋白質:16.1g脂肪:0.6g碳水化合物:5.7g鈣:173mg,每日建議攝取量的13%蘋果片搭花生醬削片蘋果沾花生醬,是美味又有滿足感的零食,蘋果的果糖和高纖維被視為低升糖指數食物,其中的天然糖也可以滿足糖友對甜蜜的渴望。花生醬則富含蛋白質、健康脂肪與纖維。一個帶皮的中等大小蘋果提供:卡路里:94.6大卡 蛋白質:0.5g脂肪:0.3g 碳水化合物:25.1g纖維:4.4g蔬菜搭鷹嘴豆泥將鷹嘴豆(台灣多稱雪蓮子)煮熟打成泥,它含複合碳水化合物、植物性蛋白質、纖維和健康脂肪。所謂複合碳水化合物指的是比簡單碳水化合物需要更長消化時間的澱粉,以及難消化的膳食纖維,也因此鷹嘴豆的升糖指數很低,不會導致血糖急速上升。鷹嘴豆泥和花椰菜、胡蘿蔔和甜椒等搭配食用,就是營養豐富的糖尿病友點心。兩湯匙鷹嘴豆泥提供:卡路里:82.4大卡蛋白質:2.5g脂肪:5.8g碳水化合物:5.1g纖維:1.8g酪梨吐司酪梨是健康脂肪的良好來源,碳水化合物含量低、纖維高,還提供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對糖尿病患者有益。將半個酪梨搗碎,塗在烤全麥麵包上,撒上海鹽,就是完美的點心。半個酪梨提供:卡路里:160大卡 蛋白質:2g脂肪:14.7g 碳水化合物:8.5g纖維:6.7g一把杏仁杏仁是方便攜帶、營養豐富的隨身零食。研究顯示,包括杏仁在內的堅果,可以改善二型糖尿病友的血糖控制。杏仁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低、鎂含量高,並含有益心臟健康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這類脂肪也被認為有利血糖控制。一把杏仁(約23顆)約提供:卡路里:164大卡 蛋白質:6g脂肪:14.1g 碳水化合物:6g纖維:3.5g 鎂:76.5mg核黃素:0.32mg 維生素E:7.26mg鮪魚沙拉將鮪魚罐頭混合少量美乃滋,輕鬆完成一份高蛋白且清爽的零食,想更豐富,還可以加入芹菜或甜椒,可以單吃,也可搭配全麥餅乾。鮪魚是Omega-3脂肪酸的良好來源,可以降低三酸甘油脂,預防中風,保持心臟健康。如果把美乃滋換成酪梨泥,是更好的選擇。一罐140克的鮪魚可以提供:卡路里:121大卡 蛋白質:27g脂肪:1.3g 碳水化合物:0.1g芹菜棒沾堅果醬將西洋芹切成芹菜棒,沾上花生醬或其他堅果醬,高纖、蛋白質和健康脂肪可以增加飽腹感。芹菜棒的卡路里和碳水化合物非常低。一杯(約236ml)生芹菜提供:卡路里:14.1大卡 蛋白質:0.7g脂肪:0.2g 碳水化合物:3g纖維:1.6g一湯匙花生醬提供:卡路里:94.4大卡 蛋白質:3.8g脂肪:8g 碳水化合物:3.5g纖維:1.1g爆米花你沒看錯!爆米花被歸為糖尿病友的優質零食,前提是不添加奶油和鹽的原味爆米花。原味爆米花熱量低,含有纖維,可以增加飽腹感。但因爆米花中大部分的卡路里來自碳水化合物,所以必須將食用量限制在三杯,大約是18.6克碳水化合物。一杯無鹽爆米花提供:卡路里:30大卡 蛋白質:1g脂肪:0.34g 碳水化合物:6.2g纖維:1.2g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2-10-18 養生.健康瘦身
為什麼過重者難減重?哈佛教授揭我們如何又為何變得更胖?
▌我們如何又為何變得更胖?其中一項針對為何越來越多人過胖的解釋為:越來越多人越吃越多,而活動量越來越少。這項解釋最廣為流傳,也有部分論點屬實,但卻過於簡化。正如第九章所述,許多證據顯示,過去數十年的食品工業化已增加了每份食品的分量大小,使食品的大卡密度更高。其他與工業化相關的「先進發展」,包括汽車與省力裝置的量產化,以及更長時間的久坐,均使人類的活動程度下降。如果你算入人們多攝取的大卡量,以及減少的大卡消耗量,就會得出過多的能量,被轉換為過量的脂肪。以「大卡進出量」觀點詮釋廣泛的肥胖現象並不完全錯誤,但由於我們的飲食內容也產生變化,情況更為複雜。請記得,能量守恆的機制受制於各種荷爾蒙(特別是胰島素)。胰島素的首要功能在於將能量從消化完畢的食物中,導入人體細胞內。在此必須重複:胰島素濃度隨著血糖濃度上升而上升,使肌肉與脂肪細胞吸收一部分的糖,將其儲存為脂肪。胰島素也使血液中的脂肪(三酸甘油酯)進入脂肪細胞,同時阻止脂肪細胞將三酸甘油酯釋放回血液中。因此,無論脂肪來自醣類或脂肪,胰島素會讓你越來越胖。根據某些評估,美國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體內所藏的胰島素,遠較他們父母在青少年時期(一九七五年)體內的胰島素多。因此,他們之中越來越多人有肥胖傾向實在不足為奇。由於胰島素濃度只會在你吃下含有葡萄糖的食物後上升,所以導致更高濃度胰島素與更多脂肪的元凶之一,顯然就是食用更多的含糖食品(如可樂與蛋糕)了。然而,還有許多其他因素造成肥胖,其中包括兩項與糖有關的附加因素。其中一項為人體將食物分解為葡萄糖的速率,這將決定人體產生胰島素的速率;另一項較為間接的因素在於你吃下了多少果糖,以及這些果糖到達肝臟的速率。為了進一步探究這些與糖有關且導致肥胖的因素,讓我們比較你的身體吃下一顆重一百克(三.五盎司)的生蘋果與一包重五十六克(兩盎司)的水果糖後所產生的反應(水果糖的原料是蘋果,但已經過加工且添加糖分以確保甜度,蘋果原有的營養成分與纖維均被移除,以延長產品的保存期限)。單就糖分而論,這兩項食品的重大差異在於:生蘋果所含的糖分僅有十三克(不到半盎司),而水果糖卻含有二十一克的糖分(四分之三盎司),所含大卡亦幾乎為生蘋果的兩倍。第二項差異在於所含糖類的百分比。蘋果所含糖分的百分之三十為葡萄糖,水果糖則約為百分之五十。若食用水果糖,將產生同量的果糖與雙倍以上的葡萄糖;最後,生蘋果帶有表皮,蘋果所含帶的糖分位於細胞中,而皮質與細胞均富含纖維素。纖維又稱粗料(roughage),是蘋果中你所無法消化的成分,但它在你消化蘋果糖分的過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蘋果所含的糖分藏於細胞內,纖維素構成細胞壁,減緩人體將醣類分解為糖分的速率。纖維素也能包覆食物與腸臟內壁,成為一道護欄,減緩腸道將所有大卡(特別是糖分)從內臟轉移到血液循環與器官中的速率。最後,纖維使食物加速通過內臟,使你感到飽足。因此,當我們比較這兩種與蘋果有關的產品時,真蘋果不只含糖量較少,還使你感到更飽足,讓你能更漸進、順暢地消化所吃下的糖分。相對地,水果糖被稱為「高血糖食品」,原因在於它會突然、顯著地提高血糖濃度(這種現象稱為血糖過高)。當然,吃下太多蘋果還是可能會變胖;但現在,你有更充分資訊證明,為何水果糖更容易導致肥胖。最明顯的是水果糖含有更多大卡。第二項問題在於人體吸收大卡的速率:當你吃下蘋果時,由於蘋果中所含的纖維素減緩你體內葡萄糖的抽取速率,你體內的胰島素濃度緩慢且漸進地升高。如此一來,人體將有充分時間瞭解究竟需要多少胰島素,使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保持均衡。相反地,水果糖中雙倍量的葡萄糖直接進入你的血液中,使血糖濃度急速飆升,造成胰島腺瘋狂地產生大量(甚至過量)的胰島素。過量的胰島素不可避免地造成血糖濃度急降,你會再度感到極度飢餓,只想食用水果糖或其他富含大卡的食物,急速讓血糖濃度調回正常值。簡而言之,富含快速消化葡萄糖的食品提供大量大卡,使你更快感到飢餓。若食用由蛋白質與脂肪組成主要大卡來源的食物,將能在較長時間內維持飽足感,整體上的進食量將少於常食用高糖、高澱粉食物者。未加工食品富含較多纖維素,使食物在胃裡停留時間較久,釋放出能夠抑制食欲的荷爾蒙,使你能在較長時間內維持飽足感。然而,葡萄糖並非唯一的影響因素。另一項甜美且被忽略的糖類為果糖。現今,大眾常將果糖妖魔化(有時其實不無道理),主因在於高果糖漿使糖分變得無比大量且廉價。不過,還是請你記住一項事實:生蘋果與水果糖含有的果糖量相同。事實上,黑猩猩幾乎只吃水果,牠們因而必須消化大量果糖。然而,牠們和其他愛吃水果的生物並未發胖。為什麼新鮮水果所含的糖分不容易導致肥胖,而加工水果或其他如蘇打汽水、果汁等高含糖量食品所含的果糖卻更容易使人發胖?答案再次牽涉到果糖在肝臟中消化的分量與速率。提到分量,馴化作用扮演關鍵因素。大部分我們今日所吃的水果已受到相當程度的馴化,變得比生長在野外的老祖宗更甜美。直到近代以前,絕大多數蘋果都是野生的酸蘋果,所含的果糖量顯著較少。事實上,幾乎所有我們老祖宗所吃的水果甜度都和胡蘿蔔差不多,稱不上是足以導致肥胖的物質。即便如此,和水果糖及果汁等加工食品相比,經過馴化的水果所含的果糖量仍不算多,而它們更富含纖維素;正如我們先前提到的,許多加工食品早已不含任何纖維素。正因為纖維素,生蘋果所含的果糖能在人體內漸進地消化,以更緩慢的速率抵達肝臟。如此一來,肝臟就有充分時間代謝蘋果內的果糖,更從容地將其燃燒。然而,當加工食品迅速以過量果糖將肝臟淹沒時,肝臟不勝負荷,將絕大部分的果糖轉為脂肪(三酸甘油酯)。其中一部分脂肪塞滿了肝臟,造成發炎,進而阻塞胰島素在肝臟中的作用。這就造成了一連串有害的連鎖反應:肝臟將自己所儲存的葡萄糖釋放到血液循環中,使胰島腺釋出更多胰島素,進而將多餘的葡萄糖與脂肪輸入細胞內。肝臟由高濃度果糖所製造的剩餘脂肪釋入血液中,最終也進入脂肪細胞、動脈血管與其他容易產生不良後果的部位。果糖聽來相當危險,但也只會在快速、高濃度下導致發胖的危險;人類演化史上絕大部分的時間裡,我們老祖先唯一所能取得的重要、能急速消化的果糖來源就是蜂蜜。如第九章所述,由於高果糖漿的發明,人類在一九七○年代才開始能品嚐便宜、高濃度的果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每個美國人每天平均攝取十五克(半盎司)的果糖,主要食用蔬果等緩慢釋出果糖的食品;現代,每個美國人每天平均攝取五十五克(近兩盎司)的果糖,絕大部分來自蘇打汽水與其他由食糖製成的加工食品。從各方面來說,越來越多人發胖(尤其在腹部)的最主要原因在於加工食品提供了過量的大卡,其中許多又來自糖類(果糖與葡萄糖),濃度過高,釋出速度過快,以致我們所遺傳到的消化系統無法適應。即使我們經過演化、食用大量醣類並將其有效儲存,我們仍無法如此大量吸收存在於蘇打汽水與果汁等含糖飲料(沒錯,水果汁就是垃圾食物)、蛋糕、水果糖、糖果與其他各式各樣工業化食品中以原始型態存在的醣類。工業化飲食所造成的問題證明,全球各地不同農耕文化所獨立發展的眾多傳統飲食方式,看來均能有效防止人體體重增加。例如,典型的亞洲與地中海飲食除了包含大量澱粉(稻米、麵包或麵糰)以外,似乎沒有什麼共同點;但兩者充分整合大量富含纖維素的新鮮蔬菜,並擁有足量蛋白質與健康脂肪,例如魚油與橄欖油(我們稍後將探討脂肪的部分)。這類飲食也傾向於富含其他有助保持健康的營養物質(這將是另一項重要主題)。簡而言之,假如你依據富含未加工蔬果的傳統、符合常理的飲食方式攝取醣類,就能防止增胖,避免體重過重。飲食習慣可以詮釋為何全球各地越來越多人口變得越來越胖,但還有包括基因、睡眠、壓力、肝臟內細菌與運動等其他數項重要因素。首先就是基因。如果我們發現導致肥胖的基因,不是很好嗎?這樣一來,我們就能發明使肥胖基因失去作用的藥物,問題便迎刃而解。不幸的是,特定基因並不存在;但由於人體的每一項環節均源自於基因與環境之間的互動,因此數十種基因被確認能夠增加人體增重的威脅,並不令人意外。這些基因最主要藉由影響人類大腦產生作用。目前為止所發現作用最強的基因名叫FTO(fat mass and obesity-associated gene),影響大腦管制食欲的方式。如果你體內存在一組這種基因,你的平均體重可能較沒有這種基因者多出一.二公斤(等於二.六磅);假如你運氣不好、體內存在兩組這種基因,你可能會比別人重三公斤(六.六磅)。體內擁有FTO基因者更難以控制食欲,但在藉由運動或飲食減重等方面則與其他人相同。此外,FTO基因與其他和體重過重有關的基因,在近代越來越多人開始肥胖以前即已存在。過去數十年間,導致體重增加的基因並未席捲人類。數千個世代以來,幾乎所有體內含有這種基因的人體重都維持在正常值,這顯示產生重大變化的是環境,而非基因。要想控制人口肥胖的趨勢,我們就得著重在環境因素,而非基因。環境的變化遠較飲食更多元、更複雜。就像第九章討論到的,改變中重大的一環在於我們感到的壓力越來越強烈、睡眠越來越少。這兩項因素互相聯結,導致惡性體重增加。「壓力」這個詞本身帶有負面意涵,但壓力是與生俱來的適應作用,使你免於陷入危險狀態,並在需要時啟用體內所儲存的能量。如果附近傳來一聲獅吼,一輛車從旁駛過而幾乎將你輾翻,或你準備逃命時,你的大腦會向腎上腺(位於腎臟上方)發出信號,釋出少量可體松。可體松並不會使你感到壓力;在你感到壓力時,體內才會釋出可體松。可體松有許多功能,其中包括給予你即刻和必要的能量;它使你的肝臟與脂肪細胞(特別是位於內臟的脂肪細胞)將葡萄糖注入血液循環中,增加心跳率與血壓,提高你的警戒心,並防止睡眠。可體松也能讓你特別想吃富含能量的食品,使你準備從壓力狀態恢復。簡而言之,可體松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荷爾蒙。然而,源源不絕的壓力也有其陰暗面,並會導致人體發胖。長期壓力產生的問題之一為過長時間內高居不下的可體松濃度;從各種原因來看,數小時、數星期甚至數月過量的可體松都對人體有害,它會產生惡性循環,導致肥胖:首先,可體松不只導致人體釋出葡萄糖,更使你想吃富含大卡的食物(這就是壓力使你渴望撫慰食物的原因)。正如你現在所知,這兩種反應都會提高胰島素濃度,造成脂肪累積(特別是內臟脂肪),而內臟脂肪對可體松的敏感程度約為皮下脂肪的四倍。更糟的是,持續高濃度的胰島素會抑制大腦對瘦素的反應;瘦素是另一種重要的荷爾蒙,脂肪細胞在感到飽足時會將其釋出。如此一來,處於壓力狀態的大腦認為你還相當飢餓,啟動使你感到飢餓的反射作用,同時還啟動使你減少活動的其他反射作用。最後,只要環境中的壓力因素持續存在(工作、貧窮、通勤等等),你就會持續釋出過量可體松,導致過量胰島素,增加食欲,減少活動量。另一個惡性循環是睡眠不足;有時,升高的壓力指數與過高的可體松濃度都會導致睡眠不足,而睡眠不足會使可體松濃度提高。睡眠不足同時也會升高另一種激素:飢餓激素(ghrelin)的濃度。這種「主掌飢餓感的荷爾蒙」由你的胃部與胰島腺產生,刺激食欲。眾多研究發現,睡得少的人體內的飢餓激素含量較高,更容易過重。顯然,演化史未能使我們的身體能夠妥善因應持續、無止境的壓力與睡眠不足。我們的身體也並不適應靜止不動的狀態,然而很可悲地,運動與肥胖之間的關係有時被誤解了。假如你現在一躍而起,馬上去慢跑個三英里,你可以燃燒大約三百大卡的熱量(實際燃燒量根據你的體重決定)。你可能會覺得這些燃燒的大卡會協助你減重,然而眾多研究已顯示,規律且強度介於中等與劇烈之間的運動其減重效果有限(通常介於二到四磅之間)。針對此現象的一個解釋為,每星期幾次多燃燒三百大卡的熱量,其實在人體總代謝預算裡的卡路里中不算什麼(特別是在你已經過重的前提下)。此外,運動會刺激暫時抑制食欲的荷爾蒙,但也會刺激其他使你感到飢餓的荷爾蒙(例如可體松)。假如你每星期跑步十六公里(十英里),除非你能夠克制多攝取一千大卡(約為兩到三個鬆餅的熱量)的自然欲望,保持熱量均恆,否則你將難以減重。此外,某些形式的運動以肌肉代替脂肪,導致無法減重的事實(雖然運動本身仍然符合健康原則)。體能活動或許無法使你能輕易減重,但確實能防止你的體重增加。體能活動最重要的機制之一在於,增加肌肉(而非脂肪細胞)對胰島素的敏銳度,使脂肪能被你的肌肉(而非腹部)攝取。體能活動也增加燃燒脂肪與醣類的線粒體數量。上述因素與其他代謝方面的變化足以說明,為什麼活動力強的人可以吃很多食物,而外觀與體重看來卻又不受食量影響。最後一項尚未受到廣泛探索的環境因素是,我們吃下的食物並不僅僅供養我們本身而已。你的腸臟裡有數十億個微生物(菌群)、消化蛋白質、脂肪與醣類,提供能協助你吸收大卡與特定營養物質的酵素,甚至合成維他命。他們就像你每天在環境中觀察到的動植物一樣,是自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充分證據顯示,飲食習慣的變化與廣譜性抗生素的使用,可能藉由異常改變人體的菌群,導致人體肥胖。事實上,對工業化飼養動物施打抗生素的原因,正是要使牠們的體重增加。無論你如何看待這個事實,人體本能上就是會儲存大量脂肪(絕大部分是皮下脂肪)。人類代謝的演化觀點亦能協助解釋,為何過重者難以減重。考慮到這一點,若體重過重、甚至肥胖者的體重沒有增加,他們就無法保持能量正平衡。就像一個皮包骨的人一樣,他們只是處於能量正平衡而已;如果他們開始節食,或從事更大量的運動,這意味著他們攝取的大卡將少於所消耗的大卡。他們將會又餓又累,因此啟動最原始、本能的食欲,吃得更多,動得也更少。飢餓與昏睡是古老的調適機制。在我們的演化史上,我們根本無暇忽略或駕馭飢餓感。但這也不代表我們生來就註定會發胖。※ 本文摘自《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作者:丹尼爾‧李伯曼 譯者:郭騰傑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22/07/30
-
2022-10-17 醫療.心臟血管
每天小酌有益健康?心血管專科醫師曝喝酒有好處的殘酷實情
「小酌怡情」是許多嗜好杯中物者常說的話,甚至還會拿「喝點酒有益健康」來安慰自己。但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則示警,喝酒的風險遠遠超過任何「可能的好處」,酒精不僅會導致心律不整、高血壓,甚至還會導致體重增加。許多人認為一天一杯紅酒可增加血液循環、預防血栓,對心血管有好處。但郭志東表示,英國的研究指出」男性和女性每周飲酒不超過14單位是安全的,但喝酒的風險仍遠遠超過任何可能的好處。且研究發現,只有55歲以上的女性在每周喝不到五單位的酒精,才有些許益處。然而,若是還沒有開始喝酒的族群,則不建議開始喝酒。郭志東表示,單位酒精的計算是根據飲料的多少和酒精強度(Alcohol By Volume,ABV)得出,因此一單位的酒精大約是一口、約25毫升的烈酒(酒精含量約40%)或一小杯、約50毫升的葡萄酒(酒精含量約20%),又或是一罐、約300毫升的啤酒(酒精含量約4%)的啤酒、水果酒;至於一杯、約150毫升的調酒(酒精含量13%)則含有兩單位。而如果每周有可攝取14個單位的酒精,也需要把這些量均勻地分布在三天或三天以上進行,否則一次性喝下大量酒精容易對身體造成額外的傷害。尤其對於已經患有心律不整,尤其是遺傳性心律問題的病人來說,重度飲酒導致首次心律不整發作之後,日後的心血管風險也會上升。除了造成心律不整等風險外,郭志東表示,酒精熱量很高,一單位的酒精約56大卡,相當於一份奶油的熱量,而攝取過多卡路里導致肥胖,都是心臟病、中風和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因子。加上酒精會降低藥物的效果,尤其對糖尿病藥物或抗凝血劑,喝酒會影響這些藥物的作用。因此為了心血管的健康著想,少喝或不喝酒才是正道。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2-09-29 養生.聰明飲食
常吃這些加工食品恐加速死亡!專家:多吃5種天然食物助抗老
伊莉莎白.布萊盆博士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精神病學系教授,心理學家伊莉莎.埃佩爾(Elissa Epel)博士研究發現:熱狗、冷凍食品、含糖飲料這類加工食品會傷害端粒,新鮮、未經加工處理的天然食物,則對端粒有益。因為新鮮、未經加工處理的天然食物,都經過太陽光的長期曝曬。延伸閱讀:別再躲陽光了!專家告訴你曬太陽的好處:除了更年輕長壽,還能變聰明、減肥、提高性慾!常吃這些加工食品,恐加速死亡!二○二○年六月,由西班牙納瓦拉大學(University of Navarra)營養、食品科學與生理學系的瑪麗亞.貝斯-拉斯特羅洛(Maria Bes-Rastrollo)教授和阿梅莉亞.馬蒂(Amelia Marti)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調查了食用高度加工的垃圾食品與端粒長度縮短之間的潛在因果關係。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分析了八百八十六名參與者(六百四十五名男性和二百四十一名女性),研究對象僅限於具有大學畢業學歷的人,年齡在五十七~九十一歲之間,歷時十九年。根據對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的攝入量,參與者被平均分為四組(低、中、中高和高)。研究結果顯示,高攝入量組的人更有可能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血脂異常的家族史。他們的飲食習慣中與地中海飲食相關的食物較少,如高纖維食物、橄欖油、水果、蔬菜和堅果。與最低攝入超加工食品組相比,另外三組人端粒縮短的可能性,分別增加了二九%、四○%和八二%。西班牙納瓦拉大學的研究人員說,與很少吃超加工食品的人相比,每天吃三份及以上的人,會使其端粒長度縮短一倍。端粒是存在於真核細胞線狀染色體末端的DNA重複序列,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和控制細胞分裂週期。早期研究指出,端粒縮短可能與含糖飲料、加工肉類、其他富含飽和脂肪和糖的食物存在因果關係。這些超加工食品是一種工業生產的食物,由油、脂肪、糖、澱粉和蛋白質的混合物組成,它們幾乎不含全天然食物。而且,通常添加大量人工調味劑、色素、乳化劑、防腐劑和其他為增加保質期和利潤的添加劑。近年來,許多營養專家將肥胖的流行與超加工食品的氾濫聯結在一起,這些食品經加工之後,具有很長的保存期限,並且不可避免地含有鹽,糖,脂肪和其他添加劑。營養專家說,這些食物容易使人吃得過飽,因為它們富含精緻的碳水化合物,添加的糖和脂肪,對消費者具有吸引力。然而,這些食物往往缺乏纖維、蛋白質、維生素和其他重要營養素。一項嚴謹的新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證據,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權威雜誌《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上。研究發現,當人們飲食中富含超加工食品(例如早餐的穀物、鬆餅、白麵包、含糖優酪乳、低脂食品)時,他們攝入的卡路里明顯增加,導致體重增加。該研究的主要人物,美國國立糖尿病研究院肥胖症專家凱文.鄧尼斯.霍爾(Kevin Dennis Hall)博士表示:超加工食品含有大量的卡路里,並且確實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轉化為肥胖、消化系統疾病和腎臟疾病。事實上,被譽為「營養學界達爾文」的加拿大醫師溫斯頓.A.普萊斯(Weston A. Price)博士,花了近二十年的時間,調查瑞士阿爾卑斯山區、紐西蘭、南美洲叢林、阿拉斯加以及南太平洋小島上,與世隔絕的那些原始部落的飲食文化和營養。結果發現,原始的飲食文化只吃經過太陽光長期曝曬的新鮮食材,肉類、魚類甚至生吃,缺乏蔬菜水果和穀物,不吃加工類的食物,並不會營養不良,也極少生病。然而,一旦他們接受了現代化的飲食文化,尤其是精製的麵粉,含糖的飲料、植物性油脂和現代加工食品之後,卻導致營養不良,以及一連串的疾病叢生。延伸閱讀:別再躲陽光了!防曬讓維生素D不足?要攝取多少才夠?一圖看懂不同年齡每日所需攝取量成吉思汗的軍糧-牛肉乾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太陽的熱,日曬脫水,降低微生物與細菌的數量,延長食物的時效,增加人們的便利性。像是八百年前的成吉思汗,輕騎兵之王,草原上的霸主。他的蒙古騎兵橫掃歐亞大陸,讓歐洲的基督教世界、西亞的伊斯蘭教世界,全部心驚膽寒,創建人類有史以來領土最龐大的帝國。世人稱他為「世界的征服者」,毛澤東稱他為一代天驕,一九九九年十二月美國《時代》雜誌評選他為世界千年偉大人物。成吉思汗以區區十萬人的蒙古大軍,打下比古羅馬帝國還大的疆域,主要就是依靠特有的補給食物「牛肉乾」。自古草原民族就有曬肉乾的習性,吃不完的肉放在盛陽下風吹日曬,自然風乾晾製成牛肉乾,需要食用時就用滾水燙成肉湯。牛肉乾被譽為「成吉思汗的軍糧」,蒙古騎兵餓的時候,就可以直接食用,在馬背上就能補充體力。這種方式既不會耽誤行軍,還能快速充飢,正是靠這些牛肉乾成就了成吉思汗迅如閃電的鐵騎,一日千里,馳騁歐亞,建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強大帝國。5種太陽光曝曬的天然食物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學家、藥學家之一李時珍(一五一八年~一五九三年),與扁鵲、華佗和張仲景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醫,被後人譽為「藥王」,他花了三十多年的心血,為後世留下了一本曠世醫學著作—《本草綱目》,並被翻譯成多國語文(英、德、法、拉丁、義、俄、日、韓、越等等)風行全球。《本草綱目》中記載了天然食物的養生作用,特別舉出幾樣,與「超級食物」綠色花椰菜(十九世紀才傳入中國)一起分享讀者:1. 香菇 香菇中含有抗癌物質香菇多醣(Lentinan,LNT)、β-1,3 葡萄糖苷酶(β-1,3 Glucosidases)和β-1,3 葡聚糖(β-1,3 glucan),能提高機體抑制腫瘤的能力,間接殺滅癌細胞,阻止癌細胞擴散,對癌症有治療作用。因此,香菇在國際上被譽為防治癌症的「核子武器」。日本科學家把鮮香菇浸出液,餵食長了腫瘤的小白鼠,一個月之後,小白鼠身上的癌細胞竟然全部消失。科學家在研究中還發現,香菇可以幫助人體殺滅感冒病毒,因為香菇中含有一種干擾素誘導劑(interferon inducer),能誘導體內干擾素的產生,而干擾素可以干擾病毒的蛋白質合成,使病毒無法繁殖,從而使人體產生免疫作用。香菇中含有三十多種酶、十八種胺基酸,人體所必須的八種胺基酸,香菇就含有七種,如果人體缺乏酶會導致新陳代謝下降,引發疾病。香菇中的核酸類物質,包括環磷酸腺苷(cAMP)、環磷酸鳥苷(cGMP)、環磷酸胞苷(cCMP)。環磷酸腺苷(cAMP)是一種調節代謝的活性物質,具有抑制細胞生長和促進細胞分化的作用,可用於抗腫瘤、治療牛皮癬、防止血液中膽固醇增加、動脈硬化、降低血壓、冠心病、心絞痛等。人類自古就利用乾燥方式來長期保存食物,除了穀物,還有魚乾、牛肉乾、白蘿蔔乾、芋頭乾等許多乾燥食物。太陽光的紅外線具有熱能,食物中的水分會吸收紅外線的熱能,促進水分子運動,脫離食物。換言之,食物可藉由日曬乾燥脫水。紫外線含有高能量,能夠直接殺死細菌,也就是具有殺菌作用。此外,紫外線具有破壞分子的能量,破壞有色成分,產生漂白的效果。多虧如此,寒天、乾瓢(瓢瓜乾)才能如此純白。乾香菇因歷經日曬乾燥,除了脫水、不易腐敗,還能增加維生素D的含量。乾香菇除了營養增加,曬乾脫水後的粗纖維,也比脫水前的纖維量還多,帶來更多的健康成分。乾香菇與新鮮香菇最大的差異就是風味不同,由於香菇中存有罕見的「香菇香精」(Lenthionine),經過太陽曝曬乾燥,可提升酵素活性,產生出更濃鬱的香氣。李時珍形容香菇「芳香韻味,一發釜鬲,聞於百步」,意思就是說,掀開鍋蓋老遠就能聞到香氣。香菇對身體虛弱的人、老年人幫助很大,可提升身體的陽氣,尚可治療小便失禁。香菇經過日曬後,其中所含的麥角固醇(ergosterol),同時也是合成維生素D的前軀物質(precursor),會轉變成人體所需的維生素D2。亦有研究發現,乾香菇維生素D的含量,比一般新鮮香菇多了二~三倍。只能說老一輩的人真有智慧呢!2. 蘿蔔蘿蔔是人類的健康之友,價廉物美,深受人們的青睞,古代民間讚美蘿蔔的諺語不勝枚舉:「蘿蔔上場,醫者還鄉。」、「冬吃蘿蔔夏吃薑,一年四季保安康。」、「上床蘿蔔下床薑,不勞醫生開藥方。」、「常吃蘿蔔常喝茶,氣得大夫滿地爬。」、「家財萬貫,不如蘿蔔就飯。」李時珍對蘿蔔也極力推崇,主張每餐必食,他在《本草綱目》中提到:蘿蔔「乃蔬中最有利益者」。金、元時代名醫李東垣(一一八二年~一二五一年)在《用藥法象》中說:「上床蘿蔔下床薑,薑能開胃,蘿蔔消食也。」中醫認為:「胃不和則臥不安」,上床前吃點蘿蔔可幫助消化,促使「胃和」,從而夜間「臥安」,一覺睡到天亮,有利於增進身心健康。每晚睡覺前吃蘿蔔,能消食(幫助消化)化積(消除食物積滯),延年益壽。民間諺語:「上床蘿蔔下床薑,不用醫生開藥方。」為什麼上床時吃蘿蔔呢?因為經過一天勞動,身體疲勞,吃點蘿蔔退火消食,有利於休息。而早起人體陽氣還未充盈,吃涼性的蘿蔔,容易使脾胃功能受損。蘿蔔含豐富的維生素C和微量元素鋅等,維生素C的含量比蘋果和梨高八~十倍,能誘導人體產生干擾素,有助於增強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預防感冒。有近十種天然食物中含干擾素,其中最為理想的首推蘿蔔。蘿蔔含有一種名叫雙鏈核糖核酸(Double-stranded RNA)的活性成分,能誘發出干擾素,對胃癌、食道癌、鼻咽癌和子宮頸癌等的癌細胞,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蘿蔔還含有一種木質素(lignin),能夠提高巨噬細胞的活力,可以把癌細胞吞噬掉。不過,要發揮蘿蔔的上述功效,最好生吃,因為這種活性成分不耐熱,口腔內的核糖核酸酶(ribonuclease)對這種活性成分耐受性較好,可以讓活性成分充分地發揮其誘導干擾素產生的作用。唐代藥學著作《四聲本草》中說:「凡人飲食過度,生嚼咽之便消。」其中的「生嚼」十分合乎科學,因為蘿蔔中的澱粉酶(Amylase)不耐熱,遇到攝氏七十度的高溫便被破壞,維生素C也怕熱,所以蘿蔔最好生吃。除此之外,蘿蔔豐富的粗纖維,能促進胃腸蠕動,保持大便通暢,預防大腸癌、結腸癌。近年來,臨床醫學證實蘿蔔汁外敷,可以治療滴蟲性陰道炎,有效率高達九○%以上。在老一輩的智慧裡,會透過太陽曝曬的方式延長食物的保存,同時經過陽光乾燥後風味變得更濃郁,甚至增加營養價值!原本瑩白的蘿蔔,經過鹽巴醃製與石頭的重壓後,蘿蔔內的鐵跟鈣比例增加,因此開始轉變成褐色。蘿蔔含有微量鞣酸(tannin)成分,鞣酸的特性是有微微的特殊氣味,就是我們所知的一股「陳年」味道,接下來日復一日的太陽照射,顏色就會逐漸變黑。蘿蔔變成老菜脯後,具有一些食療功用,民間流傳對於治療咳嗽尤其有效,因此又被稱為「窮人的人參」!3. 大蒜 埃及人是尼羅河的兒女,伊姆荷太普(Imhotep)是古埃及一位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人物,他是一個曠世奇才,憑藉其建築師、工程師、藝術家的才華以及他對醫學的瞭解,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金字塔—薩卡拉(Saqqara)金字塔,建造時間約西元前二六六八年~前二六四九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留下名字的建築學家。如今,伊姆荷太普設計建造的埃及最古老的金字塔,在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雨侵襲後,依然佇立於世,成為古埃及文明的象徵。這座階梯式金字塔坐落於開羅西南方三十公里的薩卡拉,是人類建造的第一座完全用石頭構成的建築物。伊姆荷太普認為,人類全部都是太陽神阿波羅的子民,人死後靈魂只有走上一條通向太陽的階梯,才能與太陽神接觸,從而得到永生。 伊姆荷太普讓建築金字塔的工人,在每天的飯菜中吃大蒜,增強抵抗力跟體力,也建議國王讓古埃及的將領跟士兵吃大蒜,增強戰鬥力。一九○八年,現代醫學之父威廉.奧斯勒爵士(Sir William Osler一八四九年~一九一九年)表示,伊姆荷太普是「真正的醫學之父」,而不是希波克拉底。奧斯勒強調,伊姆荷太普是「第一個從古代迷霧遮掩中,清晰脫穎而出的醫生」。第二次大戰期間,英國被德國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的納粹軍隊封鎖,醫藥物資缺乏,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購買了幾千噸的大蒜,用來治療英國士兵的槍傷、刀傷,成效良好。科學實驗顯示,大蒜含有大蒜素(Allicin)是殺滅病菌的有效成分,科學家發現,大蒜能在三分鐘之內殺死細菌。嘴巴裡嚼幾瓣大蒜,可以把口腔中的細菌全部消滅,因此醫生推崇大蒜是天然的青黴素(Penicillin)。全球著名的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曾經報導大蒜能夠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數。東漢時期的名醫華陀,用大蒜泡醋治療腸道寄生蟲,這個方法一直流傳至後世。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裡就曾提到:「大蒜其氣熏烈,能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辟邪惡,消痛腫,化症積肉食此其功也。」除此之外,大蒜內含豐富的硒,能加速體內過氧化物(peroxide)的分解,減少惡性腫瘤所需的氧氣供給,從而抑制癌細胞。大蒜中的脂溶性揮發油成分,可以啟動巨噬細胞的功能,加強免疫力、增加身體的抵抗力,還能夠加速血液流向皮脂腺和毛囊的速度,從而促進毛髮生長。台灣的大蒜香氣十足,很難被其他外國蒜替代,建議讀者要買一定要買乾蒜球,因為在曬乾的同時,蒜膜與蒜梗中的養分,還會持續被蒜瓣吸收,因此等到完全曬乾時,吸飽精華的蒜瓣會變得更辣更香唷!4. 薑 薑是台灣飲食文化中經常會用到的食材,除了可以當調味料,也是一種很好的保健食材。民間有「冬吃蘿蔔,夏吃薑」、「冬有生薑,不怕風霜」的說法。夏天多吃薑,那吃什麼薑呢?在不同的時期採摘的薑,口感不同,功效也不一樣,生長了四個月的薑叫「生薑」,也叫嫩薑;而生長了十個月的薑就叫「老薑」。那生薑和老薑的功效有什麼不同呢?兩種薑區別大,生薑(嫩薑)大約生長四個月就能採收,其外皮乾淨偏淡黃色,帶有紫紅色的鱗片,因其纖維較少,口感脆,所以經常用於涼拌、醃漬等開胃小菜。老薑的生長時間長,需要充足的陽光,陽光越足,秋收的時候,辛味越重。老薑的顏色比較暗黃,表皮發皺。生薑比較鮮嫩,表皮很薄,含水量高,纖維很細,口感爽脆,味道不是很辣。因薑齡較小,薑辣素(Gingerol)、薑油酮(Zingeron)、薑烯酚(Shogaol)、薑油醇(Zingeberol)等等這些植化素的含量低,效果不如老薑。而老薑皮糙肉厚,纖維比生薑粗很多,有嚼不爛的感覺,味道也很辣。做菜時最好用老薑,味道更香,很多人搞錯,用了生薑,難怪做菜不香,因此坊間才有「薑還是老的辣」的說法。吃薑必須講究時間,晚上不可以吃,一年之中秋天不可以多吃,民間諺語:「上床蘿蔔下床薑,不用醫生開藥方。」為什麼早上起床要吃薑,因為薑辛溫可以暖胃。而夜間人身體的陽氣本應收斂,如果吃薑就違反生理的晝夜節律了。一般女性月經來潮、生產後,氣血多虛,經冷瘀血多,需要靠老薑來溫經、散寒、製造新血,往往吃掉三台斤以上的老薑,因為煮麻油雞、魚湯、炒腰花通通加老薑。老薑之所以能夠發汗驅風寒,是因為薑中含有豐富的薑辣素,味辛辣,而辛主散,所以能夠驅風散寒。薑辣素對心臟和血管都有刺激作用,能夠使心臟跳動加快、血管擴張、血液流動加速、全身產生溫暖熱呼呼的感覺,並且促使全身的毛孔張開,流出的汗帶走體內的毒素。所以,人一旦受了風寒,民間通常以薑湯讓身體出汗來加以治療,這是有科學道理的。除此之外,坐飛機、坐車、坐船會暈眩嘔吐的人,只要細嚼幾片老薑就有療效。5. 綠色花椰菜(青花菜) 「超級食物」綠色花椰菜大約在一九四○年左右由美國傳入台灣,綠色花椰菜是台灣地區重要的蔬菜,以冬、春季最為盛產,彰化、雲嘉南及高雄都是產區。美國生產的綠色花椰菜(Broccoli)有百分之九十是產自加州,其餘來自亞利桑納州。其中,美國出產的綠色花椰菜有一五~二○%供外銷,前三名的輸出對象分別是加拿大、日本和台灣。加州的綠色花椰菜主要產區在薩林納斯(Salinas Valley),薩林納斯是一九六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翰.斯坦貝克(John Ernst Steinbeck)出生的地方,當年斯坦貝克是以作品《人鼠之間》(Of Mice and Men)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國際知名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藥理學家保羅.塔拉萊(Paul Talalay)教授,領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分子藥理學實驗室,於一九九二年發現綠色花椰菜中的蘿蔔硫素(Sulforaphane),具有抗癌特性(包括但不限於乳腺癌,皮膚癌,肺癌,胃癌、口腔癌、直腸癌和攝護腺癌)。這項發現被刊載在《紐約時報》的頭版,導致美國各地的綠色花椰菜銷售數量增加了一倍。蘿蔔硫素是含硫配醣體(glucosinolate)的水解物,這種富含硫的植物化合物(抗癌化學物質),在綠色花椰菜、羽衣甘藍和捲心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中被發現,具有抗腫瘤特性。然而,蘿蔔硫素僅在與一種稱為黑芥子酶(myrosinase)的特定酶接觸時,才會轉化為活性蘿蔔硫素形式,該酶在植物細胞壁受損時釋放。未加工的綠色蔬菜中蘿蔔硫素含量最高,其中綠色花椰菜的菜芽中(三~五天大的綠色花椰菜的菜芽),含有的蘿蔔硫素是普通綠色花椰菜的五十倍以上。因此,必須將綠色花椰菜切過之後再靜置一段時間,黑芥子酶才會合成出蘿蔔硫素,也才具有抗癌效果。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曾經做過研究,如果將綠色花椰菜之類的十字花科蔬菜水煮五分鐘,其中的抗癌成分蘿蔔硫素就會流失二○%~三○%,時間增加到半小時,蘿蔔硫素更會流失七成。此外,黑芥子酶不耐熱,即使是稍微用水煮或是微波,都會讓這種酵素遭到破壞,無法合成蘿蔔硫素。美國化學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CS)農業和食品化學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公布了綠色花椰菜的研究結果,切碎、靜置三十分鐘以上的花椰菜,比起直接調理,攝取到的蘿蔔硫素多二.八倍!讀者請記住,要吃進最多綠色花椰菜的抗癌成分,務必將綠色花椰菜清洗乾淨後,莖部切成小段,剝下頭部的花蕾,放置三十分鐘再生吃或者是以攝氏七十五度的熱水川燙一下。二○一三年七月九日,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Michelle Obama)推動反肥胖運動,在白宮舉行午宴,款待全國各地贏得「健康料理競賽」的五十四位小朋友,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總統也來作陪。一位小朋友問歐巴馬總統最喜愛吃甚麼食物,歐巴馬回答:綠色花椰菜。這答案令人想起老布希(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總統在一九九○年惹出的綠色花椰菜風波。他當年表示,從小就不喜歡綠色花椰菜,無奈母親總是逼他吃,「我現在已經是美國總統,我再也不要吃那難吃的綠色花椰菜。」此話一出,全美輿論一片譁然,不僅種植綠色花椰菜的農民抗議,家庭主婦更是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教育孩子多吃綠色花椰菜。眼看風暴像滾雪球越滾越大,逼得老布希不得不親自出面澄清。「我只是誠實地說出個人小時候的心理感受,沒想到竟然引起這麼大的風波,難道你們也想讓自己的小孩吃煮的糊糊爛爛的綠色花椰菜,像我一樣痛苦嗎?還是你們要我當個說謊的總統?」老布希的美式幽默,逗得美國民眾會心一笑,瞬間化解了這場綠色花椰菜風暴。在美國,其實很多人不愛吃青菜,因為歐美習慣水煮青菜,把綠色花椰菜之類的青菜,煮得軟軟糊糊的,大人小孩都不愛。不過,這麼多年以來,美國民眾已經改變烹調的方式,習慣生吃綠色花椰菜沾沙拉醬。肥胖是美國最大的健康危機,就連第一家庭也躲不掉。二○一○年蜜雪兒透露,家庭醫生曾說第一千金有體重過重的問題,讓她驚覺兒童肥胖的嚴重性。「我們經常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肥胖問題,總覺得這種事只會發生在其他人身上,而讓我們的孩子暴露於肥胖的危險中。」蜜雪兒在白宮八年期間,從自己本身做起,將健康飲食觀念推廣到全美國,帶領美國兒童脫離肥胖。有一次,蜜雪兒訪問校園,問小朋友:「你們知道現任總統的名字嗎?」「巴拉克.歐巴馬。」「他最喜歡吃的食物是什麼?」「不知道。」「那我告訴你們,就是巴拉克。」引起小朋友一陣大笑!因為歐巴馬的名字巴拉克(Barack)跟綠色花椰菜(Broccoli)的英文發音十分相近。蜜雪兒接受媒體訪問時,形容第一家庭是「綠色花椰菜之家」,「唯一不會讓我家小孩大吵大鬧的青菜,就是綠色花椰菜。」
-
2022-09-22 醫聲.領袖開講
開卷有醫|別再遇漲則反!張鴻仁:「這些人」將屆退,2030健保必漲
我大膽的預測說二○三○年是健保大限,前提是整個社會還在用傳統思考在想健保。什麼叫做傳統思考?首先,就是「遇漲則反」,我們的民眾很有趣,只要漲價先反對再說,更有趣的是政府也一樣,不喜歡漲價,台灣公立醫院的破舊,很多人沒感覺,我不點名了,因為我看過日本、美國、瑞士、德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的醫院,我們的醫院真的「差粉多」,長期營養不良、不投資,再撐十年,就是英國上世紀末的破敗景象。我們前面說過英國後來不知花了多少兆元,十年後才恢復生氣,亦由低支出國變成高支出國。全世界沒有低支出國,可以長期有效、質優的辦理全民健保的,我沒有把握未來會有第二個李明亮及第二個楊志良,不過我們漲個價,真的需要這樣嗎?我們在反抗什麼?其次,很多人說,因為醫院把我們的錢都A走了,這樣想的人還不少,我們來看統計,二○一八年,最賺錢的二十家醫院(只計醫務收入,股利、停車場、美食街都不計),二○一七、二○一八合計不過賺了八十億左右,連「茅山道士」電子代工業的毛利率三〜四%還不如,獲利這麼低,為什麼我們覺得錢都被這些醫院「A走了」?二○一五年自由時報以「支出破兆,肥了醫院」為題,大作文章,不過已經是五年前的往事了。退休潮我生於一九五六年,剛好是戰後嬰兒潮的中間,我的前輩一九五五年以前出生的,都已屆退休年齡,通常外科要體力,所以封刀早,退休後看診的當然不少,但是許多名醫去了像「醫者診所」一樣只有自費,脫離健保體系的醫院。我六十歲之後,班上同學已經有一些人退休,開始雲遊天下,明年六十五歲,在公立醫院會全數退下,十年後,我相信我的同學,如果還在看診,應該是極少數。而戰後嬰兒潮的最後一班一九六五年出生者,二○三○年剛好屆齡退休,我們以那年為基準,說明這二十年間出生的世代最具生產力的醫師,大部分已經退出市場。我說「最具生產力」不是說我們的下一代沒有生產力,而是這一個世代早就不跟社會計較,不計較超低診察費,所以用性價比而言,這是最具生產力的一代。而這一代奉獻完了,接下來就沒有了,沒有願意用這種低價奉獻的好醫師?當然不是,永遠有「笨蛋」願意犧牲奉獻,但是一個制度不能靠少數人的犧牲與奉獻。二○三○年 全民健保大漲戰後嬰兒潮的最後一代醫師,在二○三○年滿六十五歲都會退出江湖,所以「二百元醫師診察費」必須結束。這個道理很簡單,怎麼可能一個被社會認為是菁英的這一群,每天做牛做馬,犧牲奉獻,卻連房子都買不起,然後社會期待他們安心看病,開刀不出錯!所以我鐵口直斷二○三○年健保大漲,在這之前大約還剩幾年的好光景。如果這次財務危機,在處理的過程中,社會上主流的民意對醫界是正面的,那麼危機可能暫時不會來到;如果不幸又重演過去「逢漲必反」的戲碼,那麼,還在醫學院或剛出道的醫師會接受到一個過去二十年來醫學院的「反健保」傳統訊息,就是健保其實是個爛制度,政治人物用這樣的制度來壓榨醫護人員,然後製造健保便宜又好的假象,這個看法有沒有道理?當然有,尤其對年輕醫生/醫學生非常有說服力,只是在醫師用腳投票之前,在戰後二十年內出生的這個世代,還是看病主力時,問題是被掩蓋住的。其實年輕一代已經開始出走,第一波就是放棄大科,造成「五大皆空」,第二波是飛往對岸,第三波走向產業,第四波天下何處無芳草,走向全世界。十年後的世界會非常不一樣,沒有公平合理的待遇,要求醫護人員做牛做馬,一定不可能,這是我的預測。能考上醫學院的人,頭腦都很好,沒有生存問題,只有選擇做什麼的問題,而最容易用腳投票的,當然愈年輕愈好。所以我們愈早打破他們「診察費」有一天會合理化的美夢,愈有利於他們做「出走」的決定。同樣是開刀,不能領美元,至少領人民幣,怎麼會有很多人只領台幣還要受氣?我講的太直接嗎?一個高級知識分子,社會長期壓低他們的價值,而希望這群人永遠當大家的僕人?您真的覺得這是合理的期望?看一次病應該付多少錢?很多醫師一個診次(三小時),可以看五十個病患,有人犧牲吃飯時間看到午餐後,可以超過百人,這其中,最多是拿藥,非常簡單的診療,這是簡單型;在基層,感冒、腸胃不舒服最常見,流感流行,內兒科、耳鼻喉科擠滿病人,一個晚上,幾十個上百個病人不少見,但是二○二○的武漢肺炎一流行,大家突然都不敢隨便上醫院,感冒自己處理不是壞事,全世界大部分地方皆如此。所以如果未來,大部分醫生看診,複雜型例如:不明胸痛、腹痛、慢性肝炎、心肌梗塞、小兒過敏性疾病、老人各種慢性病夾攻,看診時平均要二十至三十分鐘,那麼一個診次,十個人就很多了,這時候,難道診察費不應是一千元以上?醫護人員這些主要成本都是倍數起跳,健保費當然要加倍!不過,漲一倍聽起來很可怕,但是漲價之後,台灣依舊全球最便宜,那麼到底是哪裡出錯?健保費率為什麼需要加倍?首先,未來的醫師需要兩倍的預算以上,才能滿足民眾的基本需求,第一,醫師已經開始通用《勞基法》,所以到了時間,不是加班費加倍,就是人力加倍,其次,醫師診察費,不可能還是二百多元,我估計,至少漲五倍,但未來看診將區隔簡單和複雜。未來如果有下一代的醫師,要追隨許金川醫師做超音波,難道超音波的健保給付不該漲幾千元?魏福全院士是個特例,但是接生、手術,我們還有可能用現在全世界都視為不可思議的超低價?所以說,光是醫師的成本就至少要好幾倍,那護理人員呢?護理人員的問題主要是護病比太低,也就是一個護士要照顧的病人太多,我去年接受了一個小手術,住了三天,仔細觀察了護理人員的辛苦,她們一接班就像作戰一般,八個小時一分鐘都無法休息,還要交接班、寫病歷、做報告,到了小夜/大夜,大家都希望平安,只要一、兩床病患有狀況或急診轉來一個病患,人手馬上就人仰馬翻。台灣的護病比太低,所以有陪病文化,人手不足靠家屬、靠外勞,歐美國家那種不准陪病的制度一旦全面施行,人力也是兩倍以上起跳。除了護病比,我認為護理人員的薪水太低,低多少?新進人員至少要調百分之五十,有經驗的資深同仁應該加倍,還有全球超低的病房費,一天五百多元,用美元算也不貴。其他各種手術,需專業人員操作的檢查,沒有多少是合理的,所以,成本增加超過一倍,健保費當然要漲一倍。我們在前面的一章節分析過,全民健保的便宜,是來自於贏在起跑點,在上世紀開辦時,沒有多花錢就完成全民納保,同時領先全球採用大數據管理,每年省數百億至千億,加上總額預算的管制,二十年下來,基期加上成長率的複利率,雙重效應下,我們少花了幾兆元。單以今年來看,用韓國為標桿GDP八.一%左右,二○二○年我們應該多支出九千億,那要漲多少才夠,我認為五年要多花一兆以上,健保費率要翻倍,您一定想,這怎麼可能?漲個五%、十%就吵翻天,怎麼有可能翻兩倍?我同意,所以我說二○三○健保大限,因為要說服國人接受漲價,難上加難,所以嘜憨了!子孫自有子孫福!漲多少才叫做大漲?這個世代的台灣人,沒有經歷過健保費大漲,所以我們先來看看美國,下圖(圖13)是美國一九九九年到二○一八年這二十年間的平均醫療保險費的增加情形,以家庭費率為例,一九九九年大約六千美元,二○一八年已逼近兩萬美元,如果用台美國民所得和物價指數來調整,以五比一來看台灣,根據中央健保署的統計二○一八年,受雇者平均投保薪資四萬三千左右,雇主負擔百分之七十,受雇者負擔百分之三十,如以一家四口計算,每年大約三萬也就是約一千美元。 許多有在海外就醫經驗的人都知道,台灣醫療費用的便宜,不是算百分比的,而是算倍的,同樣的金額,在海外就是用美元、歐元、英鎊計算,這麼大的差距,十年後要補足缺口,基本上健保費至少要漲一倍以上!您一定說:「有沒有開玩笑?漲百分之五就幾萬人上街頭,所有Call-in罵翻,怎麼可能漲一倍?」我今天寫這段話,並不是要教政府如何漲價,而是說從了二○二○年,保費沒有加倍,到了二○三○年會找不到醫生和護士,到時全民健保自動崩潰,大家回到上世紀的八○年代,自己吃自己!公立醫院崩解長期缺乏足夠資金挹注的系統會先在哪裡出問題?首先是公立醫療體系,上世紀的一九七、八○年代,我們曾經迎來公立醫院崩壞的時代。我的好友在二十年前被榮總派去宜蘭醫院當院長的唐高駿醫師,分享過一個有名的故事,他本身是急重診的專科,長年服務在台北榮總,他說:「從實習醫師到主任數十年如一日,救護車的聲音只有一種,由遠而近,然後停止,然後聽到救護員推床進急診室。」他到宜蘭的第一天,救護車由遠而近,然後呼嘯而過,逐漸遠去。他說:「這一輩子,沒有感覺更大的挫折,空有一身功夫,病人過門不入。」這是因為這間日據時代宜蘭人眼中的大病院,到了一九八○年代已經爛到不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長期缺乏資金的投入。要把醫院轉虧為盈,需要先投資要買新設備,請來好的醫生,所以要先虧,做出名聲之後,病患回流,醫院做起來了才開始賺錢。最有名的例子是上世紀九○年代的台南的奇美醫院。但是公立醫院很難,政府不會先給一大筆錢,不過,長話短說,唐院長由於急重診的能力,加上管理的天分,在短短的幾年內,把宜蘭醫院起死回生,現在是陽明大學的附設醫院,是守護蘭陽地區健康的重要中心。我舉這個例子是說,曾經有大約二十年的時間,公立醫院都很爛,原因是「低薪,缺乏投資」,那個時代是私人醫院大幅成長的時代,因為台灣開始經濟成長,需求就上來,供不應求,民間自然會投資來滿足市場需求。勞保當年給低價,所以那個時代的醫療就「兩級化」。兩級化各位有沒有發覺,過去十年來,自費項目愈來愈多?這兩年有一種很夯的血糖測量儀,亞培的瞬感(Freestyle Libre),可以連續測十四天,用貼的,不必扎針,全亞洲只有台灣買不到。這一個大約三千元台幣,可以用十四天的產品,在電子業非常流行,大家都是去日本或香港帶回來的,這只是冰山一角。台灣長期被國際藥廠定位為「低價、規模小」的市場,所以新產品先在中日韓星港上市,東南亞經濟起飛之後,我們還要排在後面,而更大的影響是健保兩級化。兩級化,這是什麼意思?就是未來全民健保會變成「基本保險」的代名詞,很像當年的勞保單,要開好一點的藥都要自費。基本保險就是經濟艙的意思。未來許多藥品/醫材都要自費,如果全民健保還不大幅調高醫師診察費,也應該讓醫師自由訂價,由民眾自付差額。病房費也不該再管制,政府只負責足夠的保險病房,不管制非保險病房,由醫院自由訂價。或許大家比較喜歡這樣的制度,健保就像吃大鍋飯,營養夠、卡路里充足就好了。想吃好料自己加菜或到高檔餐廳。我認為台灣的社會雖然支持分享,但也要注重個人責任,因為有了責任,浪費的問題自然大幅減少。我個人認為一個社會的高度在於分享,然而民主國家,人民當家作主,我只有一票,花了這麼多篇幅在說明一件事,未來若健保長期營養不良,那麼整個健保體系就會如同一九八○年代的公立醫院一樣,房舍老舊、人才出走,以保險的角度看,就是兩級化。侯署長愛說笑曾任衛生署署長,現任新光醫院院長,骨科聖手侯勝茂醫師喜歡說一個笑話:「有一個病患去就診減肥,醫師開了藥之後,他每天作夢,都夢見在追美女,幾個星期下來就瘦了!這個病患的朋友聽到這麼有效,也去求診,但是作的夢不一樣,他每天夢見被怪獸追,幾個星期下來,也瘦了!第二個病患就問醫師,為什麼和他朋友作的夢不同?醫師回答他說:『你的朋友用的是自費,你的是健保,效果雖然相同,但是感覺差很多!』」不過如果不只是感覺差一點呢?大家知道到今天,健保只給付傳統鼻胃管,材質好一點的要自費?這才多少錢?我們摳了二十幾年,什麼現象都有,未來醫師在手術室還要備電鍋,所有口罩重複使用,比較省?別說笑了。我的結論是,全民健保不會倒,但是會兩級化,有錢人自費用好的藥、好的材料,付不起的用基本品,一樣有效,維持低保費,如果輕病看診再管制的嚴一點,會比較像「台式的新加坡制」,優點是抱怨浪費的聲音會愈來愈少,因為大部分花自己的錢。戰爭尚未結束這不是結局,也不是結局的序幕,或許是序幕的結束。—溫斯頓.邱吉爾(This is not the end, this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perhaps it’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Winston Churchill)二○二○年四月二十八日,抗疫指揮官陳時中在指揮中心請媒體記者吃龜苓膏,慶祝「三零」—連續三天零確診,同時連續十六天零本土病例,以及零社區傳播。當天,我在植物園,一群大砲級的攝影愛好者,在捕捉春鳥的鏡頭,剛整修完的南海學園到處是家長帶著小朋友,許多餐廳人氣回籠,我在一間大飯店的餐廳,看到一家似乎沒有訂位而被服務人員請走的父親,一臉訝異的表情,似乎是說「怎麼會客滿」。二○○三年參與過抗煞的同仁,都記得當年我們太早宣布三零,之後和平醫院封院的黑暗歷史。我剛好讀到比爾蓋茲對這次的疫情投書《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最後他引用了邱吉爾在二次世界大戰第一次打敗德軍時的名言:「這不是結局,也不是結局的序幕,或許是序幕的結束。」台灣抗疫團隊先發投手陳時中投滿六局,已經取得了勝投候選人的資格;不過,誠如美國棒球名人尤吉.貝拉(Yogi Berra)所說:「在比賽結束之前,都不算結束!」在棒球賽中,現在很像我們以三:○領先對手,但是抗疫的戰爭,不論先發、中繼或終結者,隨時會被打爆,一個失投、一個失誤、一個運氣不好,立刻翻盤。而二十五歲的全民健保,在世界的歷史上,還非常年輕。我們苦熬了這麼久,拿到許多「世界第一」,而接下來會怎麼樣?我沒有答案,如同這次的武漢肺炎,今年夏天會平靜下來?秋天再捲土重來?只有天知道!※ 本文摘自張鴻仁《二○三○健保大限》,印刻文學出版。 《二○三○健保大限》作者:張鴻仁出版社:印刻文學出版日期: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