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8 名人.林思偕
搜尋
兒科
共找到
872
筆 文章
-
-
2021-10-14 該看哪科.婦產科
夜間生產大出血 動脈導管栓塞術救回四寶媽
40歲吳姓婦人懷第四胎,上月中旬在婦產科診所自然產,產後持續大量出血,診所醫師當下先給予輸血及紗布填塞止血,同時緊急轉院至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產婦到院時血壓低、呈現休克狀態,院方除了緊急輸血、插上中心靜脈導管及給予升壓劑,讓血壓回復正常持穩之外,因產婦出血不止,也立即啟動放射科血管栓塞團隊為她進行動脈導管栓塞術,成功幫助產婦止血,挽回寶貴性命。大千綜合醫院婦產科主任周志恒表示,生產常有許多狀況發生,產後大出血即為其中一種,造成的原因包括子宮收縮不良、胎盤滯留、產道裂傷、子宮破裂、凝血功能不良等,這是產檢時無法預測的,若不及時處理,對產婦生命是一大威脅。過去產後大出血的治療方式會先給予藥物及輸血,但若效果不佳,產婦可能面臨子宮摘除的情形,雖能及時保住性命,但日後無法再生育。現行動脈導管栓塞術可透過放射線儀器,讓錯綜複雜的血管清楚呈現,醫師在手術時更容易治療,幫助產婦在短時間內大幅減少出血量。周志恒表示,大千今年7月已通過衛福部「周產期網絡照護計畫」,為苗栗縣重點醫院,可協助診所提供高危險孕產婦醫療救治,以及建置緊急輸血機制,即時由大千提供血液,協助診所產婦輸血。此外,還針對在診所出生的早產或高危險新生兒提供醫療照護,在產婦產前或產後,由大千新生兒科醫師陪同從診所接至醫院,給予新生兒即時照護服務;期許透過周產期網絡計畫,能與婦產科診所共同守護苗栗縣孕產婦及新生兒的健康。
-
2021-10-12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產婦脹奶疼痛各種不適 中醫客製藥膳加穴位按摩能改善
奇美醫學中心今天舉辦衛教宣導會,說明一般民眾觀念差異與中醫藥、穴位按摩成功調理產後不適案例:常見產婦坐月子期間因脹奶疼痛不堪,物理治療效果有限,搭配中醫穴位按摩及理氣通絡等中藥才改善。中醫部婦兒科主任王瑜婷表示,產婦坐月子期間雖乳汁量充足,但很容易因脹奶而疼痛,物理治療效果有限,後來護理師衛教搭配穴位按摩指導,及理氣通乳絡科學中藥處方,成功改善脹痛感,也未影響乳汁量;每名產婦體質不同,產後需調理程度不一。產婦想「追奶、退奶」或乳腺阻塞發炎,可由婦產科醫師、護理師泌乳調理,也可搭配中醫穴位按摩及理氣通絡、逐痰清熱等中藥協助改善困擾。王瑜婷表示,許多產婦擔心吃藥後哺乳會對胎兒產生影響,但一般會用在產婦的中藥以「補氣揚血」為主,效果較溫和,其實不用太擔心;除非產婦身體狀況真的需要強效藥物,才考慮暫停哺餵母乳。她說,許多民眾認為中醫藥在產後調理就是「要喝生化湯排惡露」、「拿藥帖燉藥膳補身子」,但藥膳補身體僅是中醫產後調理的一小部份;奇美產後護理之家已整合護理、營養、婦產、兒科、中醫、身心科等資源,協助掌握產婦及新生兒健康狀況,中醫師會根據診察結果分析產婦體質,再決定是以飲食調養為主,或需要配合中藥加強調理。她說,現在生活條件型態變化大已與古代不同,以前的人粗茶淡飯,現代人飲食尤其蛋白質及脂肪攝取相對多很多,過去「產後氣血大虧」常見,現代產婦氣血虧程度相對常較輕;以前作息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現代人熬夜、工作壓力大可能家常便飯,陰虛陽亢或氣滯的體質相對常見,中醫師會根據診察結果分析產婦目前的體質狀態應該是以飲食調養為主,或者需要配合中藥加強調理,而調理則會規畫階段目標。傳統產婦坐月子觀念例如坐月子不能喝水、要以茶湯類替代及不能洗頭、洗澡等已不合時宜,中醫師可從專業角度分析,提供較正確觀念與調整做法。調養飲食主要根據產後身體復原不同階段,給予不同功效組成的藥膳配方,包括:益氣補腎養血、健脾除濕、補肝腎強筋骨等,搭配現代營養學理論,並考慮適口性,設計出美味、健康的膳食,讓產婦樂於接受。
-
2021-10-1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徵召日記9/防疫任務結束 彷彿一個月老了10歲
結束徵召回到家,親友見到我全都嚇了一跳:「怎麼白髮這麽多?」護理師變瘦髮蒼白,身心耗損全寫在外貌。九月初回篩檢站探望還在服務的護理師J,見面時幾乎認不出來,兩個月不見,她的白髮變多且更消瘦,一下老了好幾歲,看了好心疼。她無奈地說,這陣子天氣熱,原本工作2小時、休息2小時,可是每天都有人撐不下去中暑,後來改成工作1小時、休息1小時,但脫下防護裝備就要花掉半小時,休息時間根本不夠,最後她決定硬撐2小時,再好好休息。我很能理解這種感覺,工作時不覺得累,一旦停下休息,才發現真是累癱了。回想7月底結束徵召回家的我,白髮叢生、皮膚乾燥、面露疲態,走路沒多久就氣喘吁吁,完全是唐代詩人賀知章《回鄉偶書》的寫照:「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催,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幸好我的小孩還認得出我!)時間10倍速快轉,一個月老了10歲,想不到支援防疫工作,對身心耗損不小。怕冷、腳軟、喘、忘東忘西,各種疲累後遺症。像是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衣坐下來,熱氣就會從腳底直竄上腦門,彷彿有個火靈魂隨時要從身體逃出來;有時又像走動的活蒸籠,隨時打開就能端出熱騰騰的小籠湯包,每一次脫下防護衣,頭髮、內衣、工作服全濕透,彷彿剛從泳池爬起,有些人的衣服甚至可以直接甩出水。悶熱、缺氧、大量爆汗、喘、異常疲累、呼吸短促,記憶力變差,常常下一秒就忘了之前做的事;太陽熱辣的初夏6月底,我脫下防護衣回到有冷氣的休息室,覺得冷得不得了,有次喝完仙草冰走回工作區,竟然冷到全身發抖:或者下班後走到超市買東西,走樓梯才發現腳軟無力、差點摔倒。因為怕感染家人,徵召期間我暫時住在旅館,每次結束工作,腦中一片空白,累到像攤爛泥,電視都不用打開就睡著了。偶然跟閨蜜L說起我的體力耗損,她怕我一個人住出事情,天天傳訊息問候:「不必回,知道妳已讀就安心了。」中醫師朋友覺得我爆汗怕冷,可能是太累了,透過視訊看診開中藥,讓我可以維持足夠體力撐到徵召結束。穿著防護裝備長期缺氧、悶熱,恐影響身心健康。我好奇問其他的醫護人員,疫情期間會不會覺得特別累?大部分回答是:「不會啊!習慣了。」有一位單眼皮、30多歲的小兒科醫師坦承,這陣子身體確實感覺很疲憊,他認為長期處在缺氧、悶熱環境下,體溫過高,身體需要調節適應,最好每小時休息一下。疫情期間穿戴個人防護裝備,是否會影響醫護人員的身心健康?最近也成為新的研究方向。譬如《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有篇針對英國華威醫院(Warwick Hospital)72位防疫醫護人員的網路問卷調查發現,他們最常出現疲憊、頭痛、皮膚變化、呼吸困難及視力問題,另外像溝通困難、嗜睡,以及動作及使用手術器械困難等,也讓他們覺得很困擾。研究並建議,需要採取主動措施譬如減少工作時間、改善環境,盡量降低醫護人員長期穿戴防護裝備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最大收穫:不運動的懶骨頭,竟養成日日運動的好習慣。最後,我聽從了義勇軍朋友建議:去運動。朋友之前在開刀房工作,也有類似呼吸短促狀況,最後她每天上健身房、快走,利用運動改善肺活量及呼吸狀況。我選擇了打開手機APP跟著做運動,一天一天慢慢把心肺功能、肌力練起來,現在體力恢復了,走路也不會喘,而且還不小心愛上了運動流汗的暢快感(是想念支援前線的爆汗吧?),自動自發把運動加入每日生活中:能夠大口呼吸真好!徵召支援雖然疲累,卻為我帶來了最好的身心健康禮物。(待續)
-
2021-10-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專家反對打BNT前做心電圖 柯文哲:台灣應建立公衛數據
台北市出現首例施打BNT疫苗後出現心肌炎的案例,台北市長柯文哲昨指出,研擬規劃學生接種BNT前先做心電圖檢查,但有專家反對此作法。柯文哲今天表示,台灣還是要建立自己的公衛數據,若有企業贊助,花1、2千萬進行研究也不反對。由於北市出現首例國中生施打BNT出現心肌炎副作用案例,柯文哲昨天說可考慮先讓學生做心電圖檢查。但有專家指出,世界上沒有國家打疫苗先做檢查的先例,且根據美國研究,青少年族群出現心肌炎的發生率極低,認為沒必要做檢查。柯文哲則回應,這項計畫主要是以前台大小兒科等同事建議,就像萬華社區正在做血清學調查,台灣要成為現代化國家,就要有能力做這些研究,若能進行社區心電圖普查篩檢,也算公共衛生的概念,可調查總人口年齡層裡,心臟電氣傳導障礙的情形,建立台灣的公衛數據。柯文哲還提到,只要有企業願意贊助,花個1、2千萬,由台北市幾萬名學生提供心電圖基本資料,順便調查BNT和莫德納疫苗在年輕族群的心肌炎反應,花一點錢有企業贊助做研究也不反對。
-
2021-10-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預防打BNT出現心肌炎 柯文哲:計畫做心電圖心肌炎篩檢
桃園市一所高中部的國一女學生,9月底施打BNT疫苗後12天,突然出現身體不適高燒不斷,經診所轉往大型醫院治療,發現是心肌炎且病況不穩,醫院已經替她加裝葉克膜救治,目前仍在住院中;對此,台北市長柯文哲下午在防疫記者會中指出,台大小兒科有計畫做心電圖的篩檢,會找高中職男生來做。柯文哲說,打BNT有嚴重併發症,主要是心肌炎,尤其第二劑更明顯,台大小兒科會做全市的心電圖的篩檢,打疫苗做,可以在早期發現,但還在擬篩檢計畫。柯文哲說,這是為了給高中職學生有比較好保護,因為很奇怪,心肌炎以15歲18歲男生多,且男生比女生多很多,所以台北市會做心肌炎篩檢,會找高中職男生做。
-
2021-10-08 新聞.元氣新聞
40多年捐血逾5萬西西 中醫師楊哲彥籲大眾勇敢捐血
衛福部苗栗醫院中醫科醫師楊哲彥挽袖捐血超過40年,至去年底捐血次數已累計達210次,捐血量達到5萬2500cc,目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影響民眾日常,也影響民眾捐血意願,隨著全台疫情趨緩,醫院手術安排也逐步恢復,血液需求量增加,楊哲彥特別籲請大家積極勇敢的出來捐血,除了「捐血一袋,救人一命」,更可增進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力。楊哲彥指出,在醫院「輸血」是常見的流程,受傷、手術或罹患某些血液疾病,都可能導致失血,這時就需要輸血,如外科手術前的備血、嚴重貧血(Hb血紅素低於7)及特殊疾病如新生兒嚴重黃疸(Bilirubin膽紅素15以上)等。他回憶說,1984年有位陳姓肝癌病患,住院3周後因嚴重貧血需要緊急輸血約2000cc,剛好醫院和捐血中心缺血,需要家屬捐血來換血,或用「捐血卡」領血,那時他已捐了30幾次,馬上將捐血卡交給家屬去領血,使病患能及時輸血,對方非常感動還特別送銀盾致謝。另外新生兒常規都會抽血檢驗膽紅素,中國附醫小兒科醫師林鴻志知道他常捐血,一有新生兒嚴重黃疸,就會通知他提供15到20cc的血直接現場換血,減少黃疸後遺症,非常有意義。楊哲彥說,1978年底他在中國醫藥學院圖書館內辦捐血活動,不知那來的勇氣,就踏出了捐血的第一步,捐了一個單位250cc,沒有任何不舒服,但印象深刻的是,當時有位學長捐完走到學校後門就昏倒,被送回圖書館休息觀察,追問後才知道他前一晚熬夜睡眠不足,提醒民眾注意,如有熬夜、空腹過久及緊張壓力這3種情況,就應避免捐血或扎針,否則容易發生暈眩或休克。楊哲彥平日雖忙於臨床醫療服務,但仍不忘持續捐血助人,他指出每年3或4月的「捐血表揚」活動也是捐血人的捐血動力之一,多年他參加表揚活動超過20次,上台代表領獎有7次,這是所有捐血人共同的榮耀,感到非常光榮。他強調,捐血除了可以拯救生命之外,對自己本身的健康也有著促進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力、檢查身體基本健康狀況、提升幸福和滿足感等許多好處,因此定期的捐血是一個利己又利他的活動與行為,籲請大家一起加入「快樂捐血人」行列。
-
2021-10-06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國內最低體重器捐/1歲娃遺愛捐雙腎 兩女童不再洗腎
台北榮總團隊昨日發表完成一名年僅1歲3個月、9.8公斤的幼兒器捐雙腎移植手術,共有20名醫護投入歷時18小時馬拉松手術,創下國內最低體重的大愛器捐,並將兩顆腎臟分別植入的新紀錄。小小的生命來不及長大,但卻讓4歲李小妹妹及9歲許小妹妹脫離終身洗腎的痛苦,在完成手術一年後,昨天活蹦亂跳地公開亮相。很難想像這兩位小妹妹去年還在生死拚搏,李小妹妹出生後第3天,因自發性胃破裂導致敗血性休克,引發急性腎臟衰竭需終身洗腎,是國內年紀最小接受長期血液透析治療個案;許小妹妹則因先天性心臟病術後引發急性腎臟衰竭,導致慢性腎臟病,接受腹膜透析長達3年。北榮一般兒科主任張瑞文表示,兩名病童因長期洗腎,僅能維持基本生理代謝,發育嚴重遲滯,腎臟移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等腎、植腎」又是一項嚴峻的考驗。北榮兒童外科主任蔡昕霖說,年幼的大愛腎臟捐贈者極為稀少,且摘取與植入的手術極為困難,移植後的併發症遠高於成人族群,成功率極低;而幼童身形較小,身體血量或血壓無法充足供應成人捐贈的腎臟。孩子器官移植實屬不易,北榮去年一知悉有年紀小的捐贈者時,北榮移植外科主任劉君恕與器官移植團隊擬定完善的手術治療計畫,隨即兵分兩路,摘取腎臟、術前準備,分別為李小妹、許小妹進行手術,共耗費20人、18小時。術後3周後,許小妹妹順利出院,但李小妹妹因經常輸血,誘發免疫系統產生極高的抗體,是移植後急性排斥的高風險族群,北榮醫療團隊採取各種治療方法,歷經12次的血漿置換與抗排斥藥物多管齊下,終於在術後1個月,成功脫離透析治療。移植一年後持續追蹤,原本5.8公分的捐贈腎臟,隨著兩位受贈者一起成長,目前已長成10.5公分與8公分,兩名妹妹也「暴風式抽高」、快樂長大,現在只需固定回診吃藥,與正常孩子沒有不同。
-
2021-10-05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創國內紀錄 1歲童大愛遺人間 兩萌妹植入成功免洗腎
移植雖在國內發展許久,發生在孩子身上卻很特別。台北榮總團隊今天公布,完成一名年僅1歲3個月、9.8公斤的幼兒器捐雙腎移植手術,共有20名醫護投入歷時18小時馬拉松手術,創下國內最低體重的大愛器捐,並將兩顆腎臟分別植入的新紀錄。小小的生命來不及長大,不過讓另外兩名孩子免於終身洗腎的痛苦,受贈者4歲李小妹妹,以及9歲許小妹妹,在完成手術一年後,活蹦亂跳地在今天的記者會亮相。很難想像這兩位小妹妹去年還在生死拚搏,李小妹妹出生後第3天,即因自發性胃破裂導致敗血性休克,引發急性腎臟衰竭需終身洗腎,是國內年紀最小接受長期血液透析治療個案;而許小妹妹則因先天性心臟病術後引發急性腎臟衰竭,導致慢性腎臟病,接受腹膜透析長達3年。一般兒科主任張瑞文表示,腹膜透析雖然是兒童慢性腎臟衰竭首選治療方法,但有些病童會因多次腹部手術病史或反覆腹膜發炎感染,導致腹膜透析效果不佳,甚至無法使用,而需改以血液透析的方式替代。而病童體重太輕及洗腎管路建立困難,使得血液透析治療對於嬰幼兒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再加上,兩名病童因長期洗腎,僅能維持基本生理代謝,導致發育嚴重遲滯,腎臟移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等腎、植腎」又是一項嚴峻的考驗。兒童外科主任蔡昕霖說,年幼的大愛腎臟捐贈者極為稀少,且摘取與植入的手術極為困難,移植後的併發症遠高於成人族群,成功率極低;而幼童身形較小,身體血量或血壓無法充足供應成人捐贈的腎臟。台灣現行的器官分配原則,以北榮這個案例而言,孩子的兩顆腎臟捐贈,以往有99%是捐贈給一個大人使用。2005年至2021年,捐贈腎臟者中,年齡小於6歲只有15位,共捐出30顆腎臟,僅4位小於12歲的病童接受移植,其餘幾乎都植入成人患者原因在於台灣器官捐贈制度以「登記制」。蔡昕霖指出,沒有按年齡為切點,小孩子被迫跟大人一起等器官,臨床還會遇到,「60歲捐贈器官給4歲孩童」的狀況,但孩子最好植入年齡相近的腎臟,因為它會隨著受贈兒童成長發育有較好的適應,而達到較佳的長期腎功能。他建議,我國可以參考,美國「Share-35」的作法,顧名思義即是,若遇上35歲以下的捐贈者,優先給小於18歲的捐贈者做移植手術,以增加兒童、青少年的移植意願。孩子器官移植實屬不易,所以北榮去年一悉知有年紀小的捐贈者時,移植外科主任劉君恕與器官移植團隊擬定完善的手術治療計畫,隨即兵分兩路,蔡昕霖、移植外科鍾孟軒醫師摘取腎臟,張瑞文則做術前準備,李小妹、許小妹分別進行手術,共耗費20人、18小時。皇天不負苦心人,術後3個星期許小妹妹順利出院;但李小妹妹因經常輸血,誘發免疫系統產生極高的抗體,是移植後急性排斥的高風險族群。北榮醫療團隊用盡所有治療方法,歷經12次的血漿置換與抗排斥藥物多管齊下,終於在術後1個月,成功脫離透析治療。移植一年後持續追蹤,原本5.8公分的捐贈腎臟,隨著兩位受贈者一起成長,目前已長成10.5公分與8公分,而兩名妹妹也「暴風式抽高」、快樂長大,現在只需固定回診吃藥,與正常孩子沒有不同。
-
2021-10-05 新聞.元氣新聞
男童溪邊玩水鼻癢流血 急診夾出3公分活跳跳黑色水蛭
台灣天氣常熱得令人難受,玩水、游泳是最佳的消暑運動。新竹一名10歲男童先前跑去溪邊游泳,回家後感覺鼻子搔癢難耐,不時還會流鼻血,去小兒科就診起初以為是過敏,直到男童照鏡子才驚覺鼻孔裡好像有一隻蟲,到新竹台大分院急診室求助,最後從鼻內夾出一條約3公分、活蹦亂跳的黑色水蛭。急診醫學部醫師杜雄表示,該名男童從溪邊玩水返家後,發現鼻子一直癢癢的,不太舒服,有時還會流鼻血,家長得知後先帶去附近的小兒科看診,起初以為是過敏造成,拿了處方藥物就回家,但服藥後狀況仍未改善,之後再到耳鼻喉科看診,經診斷也告知沒問題,可能是鼻子過敏或挖鼻孔引起的搔癢或流鼻血。杜雄指出,這樣的狀況持續一周仍未改善,在溪邊玩水返家後的第七天晚間,男童在洗臉照鏡子時疑似在鼻孔內看見一隻蟲子,便告訴家長,但對方不以為意,直到男童堅稱鼻內有蟲,加上鼻癢、流鼻血症狀依然存在,才半信半疑到新竹台大分院急診室。杜雄說,醫師經問診與檢察男童鼻腔,果真在左鼻腔內看到一個黑色塊狀,不像是鼻腔內正常的組織,用夾子觸碰還會蠕動,經過多番嘗試後,終於從中夾出一條黑色水蛭,取出後還活生生在舞動。杜雄說,男童游泳後鼻子很癢和流鼻血的迷團終於解開,也治癒了。原來是男童在溪間游泳時,水蛭不慎跑進鼻腔內,在鼻腔內蠕動時造成癢的感覺及在鼻腔吸食黏膜時造成流鼻血。提醒民眾若在溪間游泳過後感到鼻子搔癢不舒服和流鼻血,切記不要掉以輕心,要趕緊求醫。
-
2021-10-0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醫病天地/女童突倒地 猛爆性心肌炎
8歲陳姓女童在家發燒、腹痛2天且全身冒冷汗,父母原以為是腸胃炎,趕緊送至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兒科急診,但醫師問診時女童忽然臉色蒼白倒地不起,當下失去呼吸心跳,還好最終救回;院方指出,女童罹患急診醫室聞風色變的「兒童猛爆性心肌炎」,家長要當心。新竹台大分院小兒部醫師巫韻安說,猛爆性心肌炎是指心臟嚴重發炎,導致無法正常跳動,進而心臟停止,全身休克,最後多重器官衰竭;被稱為猛爆性,是病程可在幾小時急速惡化,原本還在和爸媽對話的孩子,下一刻突然因心臟停止而倒下。猛爆性心肌炎致死率很高,據國內外數據,就算即時放置葉克膜輔助,存活率也僅約50至70%,有的孩子即使存活,也因為腦部缺氧而有永久性腦傷,或心臟過度發炎無法恢復,需要做移植術。最常見原因則是病毒感染,孩童的症狀包括咳嗽、流鼻水、腹瀉、嘔吐和腹痛或腸病毒引發的手足口病等,因此許多家長容易誤判為感冒。若持續精神不佳、食慾不振、呼吸急促、四肢冰冷等,應儘速就醫,讓醫師及早評估。倘若確診為猛爆性心肌炎,目前治療以支持性療法為主,葉克膜的角色在於「爭取時間」,在病患嚴重心臟發炎後,以葉克膜取代心臟功能維持全身循環,等待心臟功能慢慢恢復。
-
2021-10-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新北幼兒園群聚落幕 醫曝隔離病房的溫情與艱辛
9月初,亞東醫院急診醫師因患者一句話,意外揪出新北幼兒園群聚。父母們無畏疫情,爭相要進隔離病房照顧孩子,連阿嬤都自告奮勇要照顧染疫孫,用愛瓦解令醫界苦惱的倫理難題。9月初新北市幼兒園發生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群聚疫情,累計33人染疫,其中有11名患者是幼童,也寫下台灣疫情期間最大規模幼童隔離紀錄。正當外界目光聚焦於機師染疫群聚疫情,亞東醫院一名急診科醫師在眾多患者中嗅出危機,機警揪出整起事件指標個案,也就是幼兒園老師的丈夫(案16128),經過採檢、疫調,意外揭開整起群聚事件。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蔡光超近日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這名幼兒園老師的丈夫9月初就醫時,雖然自述身體不舒服,但並沒有發燒,同樣的患者每天在急診室至少數以百計,很多人只是在太陽底下工作一陣子,也會出現類似症狀,很可能看完診、拿個藥就回家休息了。不過,蔡光超說,那時收治個案的是一名不到30歲的王姓女醫師,她聽到個案提到「前幾天有點發燒」,縱使症狀輕微、不完全符合採檢條件,仍出於急診醫師的直覺,總認為「哪裡怪怪的」,機警替個案採檢,並交代個案戴好口罩、回到家中等待採檢結果。幾小時後檢驗結果出爐竟是陽性,亞東醫院緊急聯絡個案並進一步採檢他在幼兒園擔任老師的太太,夫妻2人雙雙確診,整個幼兒園頓時陷入染疫危機,30多名幼童相繼湧入急診室,焦急全寫在陪同的父母臉上。「幼童鼻孔很小,一個不小心就可能受傷,採檢難上加難。」蔡光超回憶,事發當天正好是假日,以急診的人力根本難以因應30多名幼童的採檢工作,只好緊急動員全院兒科醫師和兒科護理師回醫院,發揮和孩子溝通的本領,和家長合力完成採檢的艱難任務,更一口氣找出8名確診幼童。蔡光超當時心想:「慘了,這一定是Delta變異株」,因孩童染疫率高於大人是Delta變異株主要特徵,萬一真是Delta,以這病毒的傳播力絕對不只8人確診,因此亞東醫院緊急清出近150張病床,並提高防疫規格,要求病房附近禁止住其他病人,避免不知情的人經過被感染,窮盡一切方法圍堵疫情。染疫幼童不可能獨自住院隔離,但沒有染疫的父母陪同又可能遭感染,成為醫界在COVID-19疫情期間面臨最大的倫理難題。「真的是天下父母心。」蔡光超感嘆,即便知道可能被孩子感染,非但沒有一個父母感到害怕,甚至爭先恐後要進病房安撫孩子,還有阿嬤急忙稱自己打過疫苗,自告奮勇要進隔離病房照顧孩子,但考量阿嬤年事已高,染疫後重症風險也高,最後還是讓父母陪同照顧。為了保護父母,亞東醫院無償提供醫護人員使用的防護裝備,舉凡口罩、防護衣、帽子等,並每隔2到3天替他們採檢,最後陪病者竟無一人染疫,令蔡光超大呼「神奇」;在隔離病房的孩子們更是活力滿滿,不僅都沒有症狀,對於氧氣管、各種開關都相當感興趣,最後也都順利痊癒,解除隔離。蔡光超說,這次群聚疫情雖然一路從幼兒園延燒到社區大樓,還好最後成功控制住疫情,也因該名急診醫師機警採檢可疑個案,才讓這次疫情沒有演變成社區大流行事件。蔡光超也感嘆,面對疫情的一年多來,各行各業都很辛苦,他所住的街就不知倒了幾家店,但防疫是全民運動,看到社會願意齊心防疫真的很感動,畢竟防護做得越好,醫護的負擔就愈輕,「很慶幸能在台灣當醫護人員」。
-
2021-10-02 該看哪科.感染科
流感疫苗管理系統當機搶修! 接種紀錄不受影響
今年公費流感疫苗第一階段於10月1日施打,傳出系統當機,自昨日至今日下午3時仍無法運作,導致醫療院所無法順利上傳接種資料。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指出,系統因出現CPU效能滿載,資訊室系統資訊人員持續搶修,過去流感疫苗系統未出現過類似情形,仍在進一步追查原因。國內基層診所也紛紛傳出災情,兒科醫師指出,從昨日至今日登入公費流感疫苗管理系統,沒辦法順利上傳資料,近六日也剛好有遇到未開診的狀態,希望系統可以盡快修復完畢。疾管署指出,在系統修復前,請院所採紙本錄接種數並自行留存,待通知系統修復後,再依各別日期補回報至系統。莊人祥指出,去年公費流感疫苗開打沒有出現過類似問題,但今年有這樣的突發狀況,排除是打氣增加,使流量大增,相關人員也在積極了解搶修中,但對於民眾接種公費疫苗的數據仍無法即時更新,須待系統修復完畢,後續資料上傳後才有完整數據。但民眾施打流感疫苗跟新冠疫苗撞期,須間隔七日施打,依舊仍查核的到疫苗接種紀錄,兩項系統並不會受影響。衛福部疾管署通知指出,由於流感疫苗上傳系統連日因CPU滿載,出現異常,致使用者無法連線,資訊部等系統人員已於當日及連夜經新增系統主機資源、分流、調整主機部署、關閉及重啟服務,持續槍修並趕工追查相關肇因。
-
2021-09-30 該看哪科.兒科
兒童猛爆性心肌炎徵兆如感冒 孩童出現這些症狀要警覺
1名8歲的陳小妹因發燒腹痛,合併全身冒冷汗送往急診,問診時突發痙攣發作後昏厥,當下失去呼吸心跳,在急救後仍無生命跡象,最後在葉克膜緊急放置下,終於恢復穩定心跳呼吸,轉送台北台大兒童醫院後繼續治療,最後撤除葉克膜順利出院。然而造成如此可怕的病程,就是兒科急診醫師人人聞風色變的「兒童猛爆性心肌炎」。兒童猛爆性心肌炎最棘手 最怕引發其他器官損傷新竹台大分院小兒部巫韻安醫師說,每位兒科醫師,尤其兒童急診醫師,或許都會祈禱自己永遠不要遇到兒童猛爆性心肌炎。我曾經聽過一位心臟外科醫師對家長說,猛爆性心肌炎,一來就兵敗如山倒,病人非死即傷。起初陳小妹在家發燒和腹痛2天,原以為是腸胃炎,但這天清晨腹痛特別難耐,而且合併全身冒冷汗,媽媽覺得不放心,趕緊帶她到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兒科急診求診。正當醫師在問診時,坐在椅子上的陳小妹突然臉色蒼白站立起來,隨即「碰」的一聲,在醫師和媽媽面前倒地不起,疑似一陣痙攣發作後突然癱軟不動,當下失去呼吸和心跳。醫師馬上抱起陳小妹衝往急救室,立即啟動急救團隊開始急救流程。在陳小妹經過插管、壓胸和心臟電擊,心跳卻一直沒有回來,她的心臟宛如持續罷工,仍舊無法恢復心跳,眼見如此下去,陳小妹恐再也急救不回來,兒科急救團隊當機立斷,馬上照會心臟外科,在10分鐘內完成緊急葉克膜放置,讓陳小妹能維持良好的血液循環和氧氣供應。在葉克膜運轉之下,陳小妹的生命徵象終於穩定下來,跟家屬討論後,陳小妹被轉送台北台大兒童醫院接受後續葉克膜治療。所幸經過重症團隊的努力照顧,陳小妹的心臟終於慢慢好轉,最後得以撤除葉克膜,順利出院。也因為一開始的急救得宜,腦部和其他重要器官並無因為心臟罷工而導致缺氧損傷。猛爆性心肌炎常見於病毒感染 單純感冒症狀也可能是發病徵兆巫韻安醫師說明,猛爆性心肌炎是指心臟嚴重發炎,導致無法正常跳動,進而心臟停止、全身休克,最後多重器官衰竭;之所以稱為猛爆性,是因為病程可以在短短幾個小時急速惡化,原本前一個小時還在和爸媽對話的孩子,下一刻突然因為心臟停止而倒下。而且猛爆性心肌炎的致死率非常高,根據國內外數據,就算即時放置葉克膜輔助,存活率僅約50%至70%,有的孩子即使存活,也會因為一開始來不及急救,腦部缺氧而有永久性腦傷,或是心臟過度發炎無法恢復,需要心臟移植。猛爆性心肌炎最常見的原因是病毒感染。在孩童身上,病毒感染會因為病毒種類而造成不同症狀,像是呼吸道症狀的咳嗽、流鼻水;或是腸胃症狀的腹瀉、嘔吐和腹痛;或是腸病毒引發的手足口病等。而這些一開始單純以感冒症狀表現的病毒感染,因為病毒導致心臟肌肉發炎,進而影響心臟功能,就是心肌炎。到底是哪一種病毒在哪一個病人身上會導致心臟發炎,往往在一開始無法預測,家屬也常常無助及不解:「一開始只是小感冒(病毒感染)而已,怎麼會變這麼嚴重?」也因此,猛爆性心肌炎常會造成許多家庭與醫師的遺憾。胸痛並非第1症狀 出現這些症狀應增加警覺巫韻安醫師進一步說明,許多人以為猛爆性心肌炎的第1個症狀一定是胸痛。事實上,根據統計,最常見一開始的症狀反而是腹痛和嘔吐,另外慢慢伴隨出現胸痛、胸悶、精神活力變差、四肢冰冷、冒冷汗及排尿減少等血液灌流不足的表現。若一開始只有單純腹痛、嘔吐,像是本文一開始所述的陳小妹,和腸胃炎的症狀表現相似,就會增加早期診斷的困難。若有懷疑,可施以抽血檢查、心電圖與心臟超音波評估。倘若確診為猛爆性心肌炎,目前治療以支持性療法為主,而葉克膜的角色在於幫病人爭取時間,在病人嚴重心臟發炎後,以葉克膜取代心臟功能維持全身循環,等待心臟功能慢慢恢復。巫韻安醫師提醒家長,若兒童出現精神狀況不佳、食慾不振、呼吸急促、四肢冰冷等,或是某些症狀持續存在沒有改善,像是持續腹痛、嘔吐等,就應該儘速就醫,讓醫師及早評估。★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9-26 該看哪科.皮膚
與空汙相關嗎?為何中南部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多
異位性皮膚炎多半好發於嬰幼兒時期,成年後大部分會緩解,但仍有部分成人受異位性皮膚炎之苦。八成會在五、六歲以前發作,成年後比率約剩二成。新光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朱宮瑤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約八成會在五、六歲以前發作,到成年後比率約剩二成。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蘇軏表示,小兒科常見的三種過敏疾病,即是異位性皮膚炎、氣喘及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發生時間最早,與健保資料符合。朱宮瑤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具有過敏體質,年紀漸大可能出現過敏性鼻炎、氣喘等過敏性疾病。蘇軏表示,異位性皮膚炎症狀愈嚴重,後續出現氣喘、過敏性鼻炎機率也上升。統計顯示,兩歲以前確診異位性皮膚炎的兒童,有一半機率後續會出現氣喘,多半與遺傳、環境過敏原暴露及致敏化有關。健保統計女多於男,但臨床觀察男女人數相當。根據健保署109年統計,異位性皮膚炎女性就診人數20萬1374人,男性為17萬1152人,女性多出3萬多人。蘇軏表示,以文獻及教科書記載,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男女比例相當,但國外部分研究顯示,成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以女性較多。但他認為,依不同國家、時間及對象、年齡等,流行病學結果不盡相同。朱宮瑤表示,雖然健保統計數據女性求診患者大於男性,但臨床上觀察起來男女求診人數沒有太大差異。不過,異位性皮膚炎的困擾之一是「癢」及「搔抓」,是否女性較在意或難忍受而選擇就醫,仍有待更多研究做討論。前三名都在診所,極重度患者併發感染,才需至大醫院。異位性皮膚炎109年門診量統計,前三名都是皮膚科診所,分別為蔣富強皮膚科2萬3068件、蔡皮膚科診所1萬3247件、戴昌隆診所1萬665件,比台大醫院、林口長庚等醫學中心都多。蘇軏指出,在診所就診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病況大多介於輕度到中度,經過治療後,大多有良好的預後,僅有少部分極重度患者,或者是病況複雜像是併發細菌或病毒感染,需至大醫院進一步檢查、住院治療。朱宮瑤表示,目前健保推行分級醫療,輕症患者可先到診所,除非很嚴重才到大醫院,是合理的,但每個患者對於「疾病嚴重」定義不同,所以醫院也會有輕中重不同等級的病人,不論病人選擇何處就醫,建議規律治療,以免導致疾病斷斷續續,治療效果不佳,也可能會惡化。異位性皮膚炎大多為遺傳,患者從小與疾病相處,很清楚發作時如何「應付」。朱宮瑤觀察,大人復發時部位不大、偶爾癢,可能自行買藥擦,但孩子復發狀況多半嚴重、且奇癢難耐,爸媽心疼孩子受苦,多半會立即帶孩子就醫。蘇軏指出,長時間受異位性皮膚炎所苦的患者多半有處理經驗,有能力快速找出復發原因,像是天氣轉換造成皮膚忽然變得乾燥容易起疹子,便會增加乳液塗抹頻率來應對。中南部患者多,與空汙、人口組成與就醫習慣有關。109年異位性皮膚炎各層級院所門診件數,縣市排序依序為台中、台北、新北、高雄、桃園、台南、彰化、雲林。若用人口佔比計算,排序則為台北5.41%、台中4.99%、雲林4.98%、高雄3.98%、新北3.43%、彰化3.23%,台南2.92%,桃園2.48%。蘇軏表示,過敏原包括飲食及環境物質,不管吸入、食入或接觸皮膚,都可能讓皮膚炎惡化。國外曾做過空氣汙染與異位性皮膚炎發作及嚴重程度相關研究,確實是有關聯性,但很難直接將健保數據中患者人數的南北差異單純歸因於空氣汙染,因汙染源與各地風向、地形及季節有關,且不同縣市人口組成、男女比率及就醫習慣也不同,需更多數據綜合判定。抗組織胺止癢用藥量第一,外用類固醇是治療主力。異位性皮膚炎治療用藥,109年第一名為抗組織胺,第二名是類固醇,第三名為抗生素。蘇軏表示,異位性皮膚炎主力治療是外用類固醇,抗組織胺是用來止癢、抗生素是避免傷口感染,三種都是常用藥品,患者使用後大多效果良好。不過在解讀上述資料需要注意藥物的單位不同,舉例來說,若開七天份用藥,類固醇藥膏可能只需要一條,但抗組織胺藥丸早晚各一顆就要用到14顆。朱宮瑤指出,有些患者使用抗組織胺效果不佳,或無法照光,抑或吃類固醇產生嚴重副作用,台灣目前可選擇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JAK抑制劑等藥物,不過健保是有條件給付生物製劑,需配合治療一段時間仍無法改善才能申請,若病患無法等待,就須自費使用,可與醫師討論如何搭配使用效果最佳。
-
2021-09-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南投校園接種BNT 1女高中生暈針四肢癱軟 多人想吐無礙
南投縣今天起開始進行校園BNT疫苗接種,上午各都傳回學生零星暈針不適的情況,幾位同學打完有想吐的現象,但休息恢復後均無大礙,衛生局表示,在6鄉鎮8所學校的校園接種中,已排定縣內10所醫護院所人力,希望10月10日前可完成2.2萬人的施打任務。上午第一個開打的是南投市五育高中,一名女高中生打完疫苗後,沒多久她就表示頭暈,隨後倒在同學身上,全身癱軟下,眾人趕緊送往保健室,而女同學被拖行時突然驚醒,還表示不必幫忙,可以自己走;女同學事後表示,自己本來就有暈針毛病,當下眼前一片發黑,經過休息一下身體感覺還好。而草屯鎮的同德高中今天共450位同學接種疫苗,沒有同學發生不適的現象,下午仍會進行施打作業,目前為止都正常,埔基分院上午前往仁愛國中施打疫苗,除有1位女同學因為換氣過度,出現身體不適現象,但休息一下就沒事了,埔榮分院則負責魚池、明潭國中,目前施打兩間學校人數約100人,初步沒有學生發生暈針,僅有1、2人有想吐,但無大礙。南投衛生局表示,上午分由南基醫院、許內兒科診所等院所出動醫護人力,下午竹山秀傳、埔榮分院、埔基分院則分赴名間的弘明高國中、水里商工及仁愛高農,全天將完成8所高國中的校園接種,未來並由高中及五專優先接種,再依序安排國中校園接種,預計10月10日前可完成校園集中接種作業。
-
2021-09-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南投BNT校園疫苗明起接種 高、國中依序由10醫護院執行
南投縣明天起開始進行校園BNT疫苗接種,縣府衛生局表示,原則上依「先高中再國中」的順序施打,並比照過去流感疫苗方式,分別排定縣內10所醫護院所人力,自9月23日起,派員前往各校進行校園接種工作,預計10月10日前可完成校園集中接種作業。南投衛生局表示,保護校園學生的防疫安全,是縣長林明溱交付的重責大任,自明天上午開始,南投縣首先由南投市、草屯鎮、名間鄉、魚池鄉、水里鄉,仁愛鄉,分別展開校園BNT疫苗接種,南基醫院、許內兒科診所、竹山秀傳、埔榮分院、埔基分院等醫護人力,預計可完成9所高國中學校的施打任務。南投縣政府指出,全縣國高中、五專含特教安置機構學生2萬3451人,針對縣內國中、高中職、五專總計41所,加上26所特教安置機構,合計67所學校,統午有意願在校園接種者的同學有2萬1496人,占總人數的97.63%,其中有意願持單至醫療院所接種者總計521人,占2.37%,總意願接種率高達93.89%。南投教育處指出,目前已完成接種期程及接種院所的排程規劃,將自9月23日起進行校園接種,首日將有五育高中、同德高中、弘明國高中、魚池、明潭國中、水里商工(日夜校)及仁愛高農、仁愛國中,將配合學校及醫療院所作業,由高中及五專優先接種,再依序安排國中校園接種,預計10月10日前可完成校園集中接種作業。南投衛生局呼籲,針對BNT的冷儲管理、疫苗回溫、稀釋、操作技術,以及接種後的密切觀察,同步進行學生心理支持等教育訓練及提示,要求接種單位,務必提供校園接種學生安全的接種服務,民眾如進出校園,更應配合學校所訂定的各項防疫措施,落實個人衛生管理。
-
2021-09-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染疫不一定輕症 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嚴重恐奪命
國內129萬名國、高中生,今起陸續在校園施打BNT疫苗,根據教育部公告,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南市、苗栗縣等今率先開打,多數縣市則於明天施打。指揮中心昨表示,雙北家長同意書已達94%,各縣市規畫2周內施打完畢。小兒科醫師提醒,青少年若感染新冠肺炎,雖大多為輕症,但仍有機率引發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嚴重可能致命,接種疫苗仍利大於弊。三軍總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張佳寧表示,青少年感染新冠肺炎大多輕症、無症狀,少數人可能有「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併發症,症狀為發高燒、腹痛、結膜炎、皮疹、唇部充血發紅等「類川崎氏症」症狀,尤其20歲以下兒童與青少年發生率約萬分之3.16,嚴重者可能休克甚至死亡。張佳寧指出,即便是輕症或無症狀,仍可能有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像是疲憊、專注力下降、頭痛、鼻塞,兒童及青少年發生率為2至13%,並持續數周至數月,可能影響生活品質。歐美各國也注意到青少年感染風險,5月份美國開始為12至17歲青少年施打新冠疫苗,法國、德國、新加坡、義大利等國家,也陸續在今年6、7月為青少年施打。學生接種BNT疫苗,張佳寧提醒,若有接種部位疼痛、紅腫反應,大多在數天內消失,可適度冰敷,請勿揉接種部位。也可能會有發燒或疲倦頭痛、肌肉痛、畏寒、關節痛等症狀,通常在48小時左右可以緩解。許多家長憂心施打BNT疫苗出現心肌炎、心包膜炎,張佳寧表示,心肌炎顧名思義是心臟肌肉發炎、心包膜炎是包在心臟外面的結締組織發炎,兩者可單獨或同時發生,但發生機率小於萬分之一,相當罕見。國外研究顯示,心肌炎、心包膜炎主要在接種疫苗後14天內發生,對象多為年輕男性,症狀包括胸痛、呼吸困難、心悸、暈厥,或是運動耐受不良,像是走幾步路就很喘、沒有力氣爬樓梯等,僅極少數在接種疫苗後2至4周發生。張佳寧提醒,接種疫苗後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經過充分治療與休息,大多可以完全恢復健康。張佳寧表示,施打疫苗後可能發生過敏性休克,包括呼吸困難,臉部或喉嚨、眼唇腫脹,心跳加速、頭暈無力、皮膚紅疹等,建議接種後在接種區休息觀察15至30分鐘,確定沒有任何不舒服在離開現場。學生集體接種疫苗,也常出現「暈針」情況,張佳寧表示,暈針是恐懼的心理作用轉化為身體反應,通常發生在打針當下或接種後5分鐘內發生,包括頭暈、噁心等症狀,休息過後即可緩解,暈針與疫苗安全性並無關係。她提醒,接種疫苗前不要預防性使用退燒或止痛藥,接種後避免食用過於刺激、辛辣食物,要多喝水、正常飲食。張佳寧指出,根據美國CDC統計,未接種疫苗的青少年,感染新冠病毒的住院率為接種者的10倍。與感染新冠病毒造成的重症如呼吸衰竭、心臟衰竭相比,接種疫苗可能出現的副作用相對輕微,若12歲以上學生無疫苗接種禁忌症,皆鼓勵接種。若要施打流感疫苗應間隔至少7天,其他疫苗至少間隔14天。
-
2021-09-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確診者常見的10大症狀有哪些?Delta病毒症狀像重感冒?專家解析「症狀、傳染力」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嚴峻,不但沒有好轉的現象,反而出現比原始株強上數倍的Delta變異株讓突破性感染頻頻出現,更讓全球疫情雪上加霜。對此衛福部前部長邱文達在一份演講報告《如何面對COVID-19變種的新威脅》中,引用網站Eat This, Not That!一篇文章,列出十種COVID-19病人常有的症狀:1.虛弱(Fatigue)2.肌肉痛(Muscle or body aches)3.呼吸急促(Shorten of breath)4.注意力不集中(Difficulty concentration or focusing)5.無活動力(Iability to exercise or be active)6.頭痛(Headache)7.睡眠障礙(Difficultysleeping)8.焦慮(Anxiety)9.記憶問題(Memory problems)10.暈眩(Dizziness)如果有遇到以上這些情況,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COVID-19,請立即聯繫醫療專業人員確認自己是否確診。新冠病毒所屬的RNA病毒變異非常快速,從最剛開始流行的武漢株,到後來的加州株造成加州大流行,到後來的南非(Beta)、巴西(Gamma)、英國株(Alpha),到目前最重要的印度(Delta)變異株是世界四大主要病毒,稱為四大天王病毒株。Alpha變異株為引起2021年初世界流行的主要病毒株。而現階段大流行的Delta變異株,傳播力更強、重症率更高,面對這樣的現況,邱文達醫師也在報告中引用網站Healthline一篇文章,點出Delta變異株跟一般的COVID病毒的不同之處:1.耶魯醫學報告稱,Delta變異株的咳嗽和嗅覺喪失不太常見。2.反而一般重感冒狀況較常見,如:頭痛、喉嚨痛、流鼻涕及燒最常見。3.傳染速度是原有病毒的兩到三倍,並且有數據表明它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疾病。4.根據美國兒科學會的數據,一周內報告了近94,000 例兒童 COVID-19 病例。邱文達醫師提醒,雖然全球疫情趨緩,美國的疫情仍嚴峻,要更加嚴密防備變種病毒傳播;新冠疫苗對變種病毒仍有效,應提升疫苗施打率,克服謠言造成的疫苗猶豫;今年冬天是疫情的關鍵點,期望明年春天會好轉。
-
2021-09-1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人生下來都是殘缺的一半,直到找到另一半才算完整!
【編者按】最近我們發現要提高老人醫療的照顧品質,不只醫療團隊需要提供更多的資訊給社會大眾,我們更需要讓醫療團隊有機會了解老人族群身心方面的需求,因此我們陸續以「快樂幸福的老人」為主題,透過他們的筆,讓大家瞭解這些老人的生活以及他們如何追求快樂。這星期我們邀請到三位老人回顧他們幸福的婚姻:一對雙雙已過九十高齡的夫妻與大家分享他們如何在疫情壓境人人自危之際,共同維持身心健康愉快;一對八十幾歲的先生與接近八十的夫人回憶過去的戀愛、結婚,而今仍沉醉於愛情洋溢的甜蜜享受;另一對年齡相仿的夫妻回顧兩人大學時代透過基督教團契活動而認識、戀愛、結婚,分享他們的心得是宗教信仰使他們生活更充實,同時病痛的考驗使他們領悟到夫妻之間互相照護支持更是幸福的泉源。有言「人生下來都是殘缺的一半,直到找到另一半才算是完整」。我何其幸運找到的是比較好的那一半。我與內人是在私人的小班制美語補習班認識的,當年我們在「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的校園風氣下為著留美去補習英文,她剛好坐在我的鄰座。她是典型的「白富美」,我雖然「不矮、不窮、不醜」,但離開「高富帥」有一大段距離。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上天不負苦心人,就憑著一股愚誠贏得了她的芳心。我們的英文老師眼看這兩個學生上課心不在焉,私下跑去找她父親說:「你不是要你的女兒都嫁給醫生嗎?你的寶貝么女,好像跟學物理的,不是學醫的在來電喔!」她父親是在大稻埕人人皆知的小兒科名醫,他希望他的下一代都是學醫也是人之常情。我的父母親是在日本神戶相識相戀,返台後徵得父母同意而結婚的,在大稻埕也是一對有名的恩愛夫妻。就憑著父母的盛譽,讓她父親認為來自美滿家庭的孩子,應該懂得如何給他女兒幸福,雖然不是學醫的,他樂意讓一切順其自然發展,而讓他的女兒繼續心不在焉地補習英文。我拿到的全額獎學金相當優厚,但有嚴格的報到期限,因為急著出國,我們從第一次單獨的約會到訂婚僅僅花了四個月。我們的女兒說不可思議,我告訴她當年我很清楚我在做什麼,是妳媽媽很勇敢。讓女兒更無法了解的是一年後我們在美國結婚,雙方家長在台北國賓飯店舉行盛大的婚宴竟然沒有新郎新娘出席,只按當時的慣例在各大報刊登我們在美國結婚的啟事。當年帶著簡單行李,手拿一個近一公尺的長筒內放健康證明的肺部X光照片,從台北松山機場趕到遙遠的美國,換了四、五次飛機,足足花了三天兩夜才抵達學校完成報到手續。其中艱辛不是現代的兒女所能了解的。婚後五十年我們在當年雙方家長為我們舉行婚宴的同一個地點—台北國賓飯店—舉行金婚紀念宴會,邀請百餘親朋好友。我們在請帖上特別註明婉謝任何形式的賀禮,但是我們還是收到了許多盛情難卻的禮物,因為禮物上都已刻上我們的名字。讓我們更感動的是百餘賓客全員準時到齊無一缺席。宴會由我們的長子擔任司儀,他有多次主持大型國際會議的經驗。宴會前我問他:「當司儀最重要的是什麼?」他說:「控制時間!」。我說:「錯了!最重要的是要讓你媽媽高興!」 。他果真不負所望,主持整個宴會過程非常順暢,歡欣的氣氛在司儀的幽默引導下,由身為主角的我們身上擴展,突發的笑聲、不斷的掌聲,令全場賓主盡歡,充分達成任務,讓他媽媽非常開心。我們有二男一女,會中我很慎重地感謝內人將兒女都培育得跟她一模一樣地活潑、健康、開朗、勤奮、善良。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我們攜手共同面對諸多喜怒哀樂已渡過了七老八十而步入八老九十了,所幸尚能興之所至相伴到處遊覽。我每次看到悲情故事的電影,或聽到纏綿悱惻的戀曲,對自己選對了另一半深感無比的幸福。 結婚不是愛情的墳墓,是相依為命的歸宿。
-
2021-09-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學校回收意願書 9成家長同意孩子打BNT
BNT疫苗將於廿三日於校園開打,台北、高雄、彰化等多個縣市目前回收的意願書中,家長同意孩子施打率逾九成,但也有家長煎熬中,台中市超過一半學校說「家長還在考慮、猶豫」,市長盧秀燕認為,這是第一次幫學生接種疫苗,家長審慎評估及考慮是正常現象。同意比率比家長團體原先預估六到七成還高,全國家長會長聯盟副理事長王瀚陽分析,這陣子指揮中心勤於說明打疫苗後的副作用,許多醫師也推廣此事,應是施打意願提高的主因。不過,台中梁姓國中生家長說,猶豫原因是政府沒有清楚說BNT打疫苗的風險,只聽說可能有心肌炎,孩子沒有特別做過心臟類的檢查,也不知道假設心臟沒問題,是不是還有副作用,很猶豫。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說,家長在孩子接種廿八天內,都須提高警覺注意。對疫苗過敏、接種當天身體不適就先不要打。黃玉成也說,未成年男性接種BNT疫苗,出現心肌炎機率較高,每十萬人可能出現個位數心肌炎案例,但治療後都可獲得控制。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學童、青少年感染後,大都為輕症、沒有症狀,回到家裡容易傳給家人,造成家戶感染,建議青少年還是應該接種疫苗。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在臉書建議,青少年接種BNT,又怕心肌炎,可先打一劑BNT,第二劑再觀望看看,因為BNT第二劑的心肌炎風險增加幾十倍,再者青少年感染新冠肺炎,不容易重症,打一劑預防重症足夠了。
-
2021-09-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學生拒打疫苗 不會要求快篩
校園九月廿三日起開打BNT疫苗,學生需在今天繳交接種同意書,部分家長擔心副作用而不讓孩子接種,有教師擔心形成防疫缺口,希望指揮中心規定「不打疫苗的學童應定期快篩」。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就算要求未打疫苗的教職員定期快篩,也不會要求學生快篩,指揮中心並無要求學童快篩計畫。陳媽媽表示,剛升高一的大女兒施打意願高,原因是「希望以後跟同學出去玩,暢行無阻」,青少年「玩樂至上」,幾乎都會想打疫苗。賴小姐的女兒為十三歲國一學生,小小年紀就堅持「有疫苗當然就要打」,班上少數同學拒絕打疫苗,不是擔心疫苗副作用而是怕打針,如果在眾人之前暈針就糗大了。彭家大兒子剛滿十五歲,彭媽媽表示,簽署同意書前有仔細詳閱注意事項,了解心肌炎等可能副作用;兒子決定接種,因為身邊好朋友、好同學都會打疫苗。她說,擔心疫苗副作用,全家人都買疫苗險,雖有些觸霉頭,但一年三百多元,如出現不良反應,經過醫師通報,無須確認因果關係也能有點保障,可減少家庭經濟負擔。據統計,國內累積一萬六千多名確診者,廿歲以下感染者約一千人,其中僅十人嚴重肺炎,其餘均屬輕症。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指出,染疫孩子大都為輕症,表現不明顯,容易造成家戶傳播,如果家裡長輩遭傳染,容易惡化為重症,恐造成醫療體系崩壞。接種疫苗可降低病毒傳播速度,減少病毒突變機率,如果學生接種覆蓋率達到一定標準,就不會影響受教權。針對美國研究,接種BNT疫苗後,健康未成年男性因心肌炎等罕見副作用而住院機率高於染疫住院,李宏昌表示,美國青少年接種後心肌炎機率少於萬分之一,且主要發生在第二劑。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表示,疫苗接種後心肌炎副作用,通常發生於施打五天內,症狀為呼吸不順、胸痛、胸悶、呼吸急促、心律不整、昏厥,建議家長師長多注意。
-
2021-09-13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醫病天地/過敏性鼻炎 嚴重恐致命
天氣變化大是過敏性鼻炎好發時節,台灣兒童過敏性鼻炎的盛行率高達近4成,容易被當成感冒治療。醫師表示,過敏性鼻炎會影響孩子學習的專注力,甚至引發鼻竇炎或中耳炎,嚴重可能致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新北市立土城醫院有名1歲病患一直咳嗽和流鼻涕,晚上睡覺時也會咳嗽,症狀持續1個月,媽媽擔心睡眠品質不好會影響發育,經醫師確認,幼童是過敏性鼻炎,藥物治療後已明顯改善。土城醫院兒科主任陳力振表示,要分辨感冒或過敏其實不是很困難,感冒主要來自病毒感染,過敏可能來自於過敏原、季節氣候等環境影響或少部分可能來自於病毒及細菌的誘發。陳力振說,雖然感冒和過敏引起的咳嗽、流鼻水的臨床症狀有些相近,但一般病毒感染可能幾天就會恢復,而過敏疾病,通常不會引起發燒等症狀,臨床症狀主要是因爲季節氣候變化而出現,常持續2、3周以上。過敏性鼻炎雖然不像氣喘會因為呼吸道阻塞缺氧引起生命危險,但症狀嚴重也會影響兒童學習的專注力,甚至引起合併症,如鼻竇炎、中耳炎等。針對過敏的治療,可以利用特殊檢驗方式找出過敏原來避免接觸,並在氣喘急性發作期使用擴張劑和類固醇等藥物治療,等病情穩定後,再執行恢復期的保養藥物治療。
-
2021-09-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家長快看!BNT接種同意書明回收 施打利弊完整解惑
今年夏天全台學子歷經「史上最長暑假」,如不想繼續遠距教學,開學防疫必須做好。指揮中心規劃,校園接種BNT疫苗,12至17歲青少年23日起開打,現階段為家長簽署施打同意書,並於明天截止回收。台灣兒科醫學會呼籲,減少病毒傳播與變異株產生,青少年踴躍接種,但家長仍擔心疫苗副作用,如發生率不低的「心肌炎」,專家今完整解惑施打利弊。青少年確診新冠肺炎,其重症與死亡率比起年長者低上許多,且就指揮中心公布數據顯示,20歲以下染疫者約超過1000人,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也說,其中有嚴重肺炎者約10名左右。孩子感染新冠肺炎多為輕症,但為何學生現在仍需打疫苗?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遠距教學影響受教權,疫情底下終究還是得回歸正常教育管道。然而,才剛開學北市松山區某國中學生隨即確診、停課,學生整天膩在一起,口罩無法時時刻刻戴牢,像是吃飯就必須脫口罩,很難避免感染。一旦發生群聚,學生症狀相對較輕微,李宏昌說,有鑑於少數嬰兒或青少年感染後,仍嚴重到需住院治療;而最不可忽視的是,學童夾帶病毒返回家戶,再傳播給嬰幼兒、家長,甚至是高風險的老人,恐再次造成醫療體系崩壞;且以病毒學角度而言,接種疫苗減少病毒傳播速度,也同時可減少病毒突變,造成更危險的病毒株機會。青少疫苗接種疫苗,不僅能減少病毒傳播、變異株產生,也能維持受教權。家長最擔憂的還是,接種mRNA新冠肺炎疫苗後,可能出現罕見心肌炎,和心包膜炎等副作用。美國最新研究更顯示,在接種BNT疫苗後,健康的未成年男性因心肌炎等罕見副作用而住院的機率,比染上新冠肺炎而住院的機率還高。心肌炎成為家長簽下孩子新冠疫苗施打同意書的顧慮。黃玉成表示,未成年男性接種BNT疫苗,每10萬名的確會出現個位數心肌炎案例,「沒得新冠,卻得心肌炎」。至於接種疫苗導致心肌炎成因為何?目前仍未可得知,所幸報告指出,這些產生心肌炎的孩子,預後狀況都可控。黃玉成說,接種BNT疫苗,絕大部分的孩子不會有副作用。而心肌炎部分,通常在打完之後通常在5天之內發生,若有呼吸不順、胸痛、胸悶、呼吸急促、心律不整、昏厥就要小心,請家長在孩子接種28天內,都須特別注意。至於哪些孩子不適合接種BNT?李宏昌指出,先天有相關心臟病、慢性心臟病者,需特別回院與醫師充分做討論再接種;黃玉成則說,對疫苗有過敏、接種當日身體不適者須暫緩。教育部日前也呼籲,學生三項施打原則,首先,自由意願選擇,希望家長、學生審慎評估後作決定;其次,同學間需互相尊重,不管最後施打與否;最後,需充分了解資訊,不論接種疫苗前、後都要注意。
-
2021-09-11 新聞.杏林.診間
讓醫療與教育平等!陳宥達,展臂接住遲緩兒
20歲,正是揚帆待發的年紀,就讀醫學系,更將展開世人眼中的黃金人生。一位大三的醫學生卻在此時罹患甲狀腺癌,他曾經恐懼、曾經埋怨,最後勇敢走出陰霾,決心把握生命為偏鄉奉獻,搶救無數發展遲緩的孩子,為弱勢家庭點亮希望的燈。他是陳宥達,北醫附醫家醫科主治醫師,今年33歲,投入公益多年,創辦展臂閱讀協會,募集上萬本童書,帶領醫護、學生和志工,深入全台偏鄉設立據點,在診間建立親子共讀模式。鄉下小男孩的熱情助人最樂「親子共讀就是醫師的處方箋,向家長和醫護人員推廣嬰幼兒閱讀,帶著孩子一起說故事、聽故事,可以刺激孩子的感官、語言和腦部發展。」一談起親子共讀,陳宥達年輕的臉上,有著滿滿的誠摯與熱切。他說,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發展遲緩兒的比例約為6%至8%,但在台灣偏鄉,因為經濟落後、隔代教養和缺乏刺激等因素,幼兒疑似發展遲緩的比例高達20%以上,70%的家庭不曾有過親子共讀,47%沒有童書,因此他希望在最需要的地方撒下閱讀的種子,讓醫護成為閱讀的推手,突破偏鄉家庭的教養困境。這樣的宏願,來自陳宥達骨子裡的熱情。他出生在彰化田尾,從小就是街坊鄰居眼中熱心活潑的小男孩,在人情味濃郁的鄉間,哪個同學朋友家裡有事要忙,他一定會出現在現場,當起義工小幫手。「我常常到處去鄰居家做家庭代工,還幫同學家賣過章魚燒,我一直喜歡那種幫忙別人的感覺,看到別人有了成果、露出了笑容,是我最開心的事…」回想童年,陳宥達的語氣依然像個小男孩。上了高中,他開始用功唸書,心裡隱隱有個念頭─幫助更多人,19歲的夏天,考進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一面當新鮮人,一面兼家教存錢,只為實現下一個心願─參加醫療志工團前進非洲。一年多後,陳宥達存夠八萬元,跟隨醫療公益組織台灣路竹會到了馬達加斯加。在馬達加斯加的窮鄉僻壤裡,他看到當地居民因為療資源不足,即使只是跌倒擦傷等小傷口,卻因為感染,進而引發難以收拾的的破傷風甚至敗血症。陳宥達最難忘有一回,幫一個非洲小孩進行頭部傷口清創,竟然必須先清掉他傷口上的一群蒼蠅,再洗去層層污垢,才能展開治療,而受傷的小孩緊抿著嘴不哭不閙,彷彿這樣的傷口早已是生命中的必然。當時大二的陳宥達心裡很痛、很震憾,「我一直問自己,還可以再多做點什麼?」兩周的非洲之旅結束後,他下定決心,這一生,從習醫到行醫,一定要幫助更多在困境中的人們。罹癌教會我把握生命做想做的事回台後不久,命運卻給了陳宥達一個考驗,他罹患甲狀腺癌,整整幾個月驚疑懼怖,最後他想起那個非洲的孩子,發現自己在醫療資源豐富的台灣已是莫大的幸運,一顆心平靜下來後更深思,人的生命有限,一定要把握時間去做想做的事。接下來,他兩度開刀並接受放療,一面繼續學業,也不放棄行醫助人的心念,直到一天,他看到花蓮門諾醫院創院院長薄柔纜多年前的一段話:「台北的醫生,到美國很近,去花蓮很遠…。」短短十多個字,重重敲擊陳宥達的心,想起自己曾去過非洲當義工,也去過北醫大在美國、日本的姐妹校交流學習,卻從沒想過去花蓮,沒想過腳下的這方島嶼,有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服務不必到天涯海角,莒光號到得了的地方,就有無數雙眼期盼著。」陳宥達在心中告訴自己,他許下承諾,留在台灣,把服務的腳步走進偏鄉。就讀醫學院的最後一年,陳宥達因復發治療而需休學,因此決定走不一樣的路,參加北醫教授張耀懋發起、聯合醫學基金會舉辦的「史懷哲2.0青年偏鄉常駐計畫」,前進高雄的那瑪夏地區。偏鄉診間裡的童書孩子的眼睛亮了那瑪夏境內主要是原住民部落,陳宥達發現多數小孩有語言遲緩的現象,許多三四歲的孩子只能說有限的單字,而他不想只做旁觀者,也不想只當個蜻蜓點水般的短期駐點醫生,於是他把駐點時間從一個月延長為半年,更開始設法尋求解方。他積極蒐尋文獻,發現2014年美國兒科醫學會發表推廣「兒童早期素養提升」的文獻,美國非營利組織「Reach Out and Read(ROR)」更發起診間親子共讀模式,預防幼兒發展遲緩的效果卓著。於是陳宥達全力推動ROR走入那瑪夏社區,讓兒童早期素養與兒科醫療照護結合。他先製作衛教單,說服衛生所,在診間設置友善閱讀空間,提供童書,協助家長帶著孩子共讀。他還教家長們:「不是只說書裡的故事給孩子聽,而是要用童書和孩子對話,」醫師也同時可在共讀過程中,對孩子進行發展評估。(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09-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18歲以下BNT疫苗將開打 家長應多鼓勵接種防重症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自9月23日起開始在校園接種BNT疫苗,是台灣目前18歲以下族群可接種的疫苗,有鑑於Delta變種病毒來勢洶洶,桃園中壢天晟醫院小兒科兼企劃室主任温秀惠醫師表示,家長應該讓小孩接種疫苗,以增加群體免疫力、減少重症病例,根據國外研究報告指出,疫苗是安全且利大於弊,應鼓勵接種。温秀惠指出,歐美已接種疫苗的青少年研究顯示,雖然兒童的症狀比成人輕微,但確診後仍有少數會造成嚴重的肺部感染,及出現多系統發炎症候群,應避免傳染家庭成員及確診變異株的機會。根據美國CDC資料,自2020年12月至2021年7月期間,約有890萬12至17歲的青少年接種BNT,而不良事件共收到9246份的接種報告,有90.7%為非嚴重不良事件,9.3%為嚴重不良事件,其中心肌炎佔40.3%,初估此副作用的整體通報率,不及萬分之一。接種BNT疫苗後,症狀在第2天最明顯,全身性反應在第2劑更常見,可能疲倦、頭痛及肌肉疼痛,更嚴重會發燒,少於1%需就醫。温秀惠進一步表示,大家特別擔心嚴重副作用會造成心肌炎或心包膜炎,根據美國CDC統計注射第2劑mRNA 疫苗顯示有心肌炎發生率為百萬分之12.6,。而美國兒科醫學會雜誌也發表7例14至19歲的男性青少年,接種第2劑BNT疫苗四天內,併發急性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個案報告,這些病例都有胸痛、心電圖異常及肌鈣蛋白升高的現象,發生機率極低且治療後都迅速恢復健康。温秀惠提醒仍需注意注射第2劑BNT疫苗後的幾天,若出現胸痛、呼吸急促、心悸等症狀,應立即至大醫院就醫。
-
2021-09-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BNT疫苗923校園開打 兒科醫學會籲踴躍接種
BNT疫苗已到貨93萬多劑,指揮中心日前表示將於9月23日起針對12至17歲的校園族群接種。台灣兒科醫學會則呼籲,為減少病毒傳播與變異株產生,青少年踴躍接種。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一開學就發生群聚事件,學生整天膩在一起,很難避免感染。雖然年輕人感染新冠肺炎多為輕症,但少數嬰兒或青少年感染後,仍嚴重到需住院治療。而且兒童或青少年感染新冠病毒之後,也可能出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MIS-C),出現發高燒、腹痛、結膜炎、皮疹、唇部充血發紅等類川崎氏症症狀,在20歲以下兒童與青少年發生率約萬分之3.16,但嚴重者可能休克甚至死亡。另一項常見的感染後併發症為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症狀極為多樣化,包括疲憊、專注力下降、頭痛、鼻塞等,兒童與青少年發生率約2%至13%。因此盡早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可減少併發症產生。對於外界擔憂接種mRNA新冠肺炎疫苗後,可能出現罕見心肌炎和心包膜炎等副作用。李宏昌表示,我國開放用於青少年接種的BNT疫苗已通過美國EUA,且截至今年7月16日的監測報告,美國接種BNT疫苗的青少年發生心肌炎發生機率不到萬分之一,主要發生於第二劑接種後。不過李宏昌仍提醒,青少年接種BNT疫苗後,可能出現疲憊、頭痛、肌肉痠痛等症狀,且可能有低溫發燒的症狀,因此家長可適時給予退燒止痛藥。而接種完疫苗後兩周內若出現胸痛、呼吸急促、心律不整,甚至活動力變差等狀況,則有可能是心搏速度發生變化,應立即就醫,由醫師診斷。
-
2021-09-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看新北幼兒園染疫 小兒科醫師:讓青少年和幼兒打高端
對於新北傳出幼兒園群聚感染的事件,台中市茂盛醫院小兒科醫師簡佳裕上午以古巴宣布以其尚未受國際認証的國產疫苗替2歲幼兒施打為例,屬蛋白質疫苗的國產高端疫苗「安全且副作用低」,政府應加速幼兒的人體試驗,並比照古巴儘快推出,以提高國內兒童對新冠肺炎病毒的防護力。該院另位小兒科醫師陳思穎也呼籲,在尚無兒童可施打的新冠肺炎疫苗之際,家長可帶全家大小先接種流感疫苗,有效降低染疫的感染率、住院率、插管率。簡佳裕說,古巴日前宣布為2歲以上的幼兒接種其國產的新冠肺炎疫苗,成為世界上第1個施打年紀最小的國家。令人關注的是,該疫苗尚未未獲得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可。他說,國內成人對高端疫苗冷淡,較愛選擇國外mRNA疫苗,但mRNA疫苗在疫情前不曾施打在人類身上,這次乃因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各國就急之下緊急幫民眾開打,但還不知其後續影響性為何;在一無所知之下,更諻論施打在免疫力較弱的幼兒身。而且這些新發明的疫苗,還來不及經過長期研究與測試,理論上施打的風險會比蛋白質疫苗還要高。而國產高端疫苗正屬於「次單位蛋白質」疫苗,全球經過幾10年的施打,少有藥物過敏案例。在國健署核發的兒童手冊中,各類疫苗也多屬蛋白質疫苗,像新生兒一出生就要施打的B肝疫苗就屬於蛋白質疫苗,連早產兒都可以立刻接種,足以証明蛋白質疫苗是非常安全、品質穩定,而且副作用很低的優質疫苗。他說,目前已到貨的BNT疫苗也只能打到12歲以上的青少年,所以也呼籲高端公司可加速新冠肺炎疫苗的青少年、兒童、幼兒的人體試驗,也可以考慮嬰幼兒劑量減半(減少佐劑的作用)的方式,以比照古巴儘快推出以提高國內兒童的防護力,好讓家長安心。
-
2021-09-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北市幼兒園群聚案「未來7天是疫情關鍵」
新北市某幼兒園群聚累計十六人確診,十人為幼兒,幾乎都為輕症。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幼兒染疫多半為輕症,病毒量雖低,卻是很好的傳染者;小兒科醫師林應然說,幼兒園群聚很可能從十幾例延燒成數百例,生活圈鄰近的家庭都應提高警覺,如有疑似症狀應尋求醫師評估。專家指出,美國研究證實,染疫兒童及青少年的家戶傳染力相當高,研究人員分析暑期營隊活動的七至十九歲兒少,發現有症狀的小朋友傳給父母和祖父母的風險勝算遠高於傳給兄弟姊妹,傳給父母的勝算比為傳給手足的二點三倍,傳給祖父母是傳給手足的六點六倍。黃立民說,幼兒是很好的傳染者,至少要觀察兩個潛伏期,也就是一個月;民眾不需太緊張,如何避免重症與死亡才是要點,不要同時染新冠、流感,今年一定記得接種流感疫苗。新光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張藏能表示,未來七天決定疫情是否擴大的關鍵,必要時應大規模停課;若是Delta變異株,代表國家邊境檢驗還是有破口,民眾需繃緊神經。
-
2021-09-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爆新冠群聚 幼兒流感疫苗提前打? 陳時中:依原本時序
新北幼兒園爆發新冠肺炎疫苗群聚感染,今天相關確診者又擴大至15人。但目前小朋友仍無法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外界關心是否會建議先打流感疫苗。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流感疫苗和新冠肺炎疫情控制較無關係,不過流感疫苗還是會依照原本的時序接種。陳時中表示,流感疫苗若接種順利,可預防重症、死亡,以去年來說,一年下來重症和死亡僅有一至二人。不過流感大幅降低,和民眾戴口罩、勤洗手、注意社交距離也都有關係。而這波幼兒園群聚的孩童染疫症狀,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小朋友當中目前有六位出現發燒、流鼻水、喉嚨痛的症狀,但並非每位孩童三種症狀都有,大部分是輕症。目前孩童與家人住在專責病房兩人一室,由兒科、感染科共同照顧。他表示,雖然目前基因定序尚未出爐,但目前報告看來,即使是Delta變異株,孩童的重症率都低於成人。另外,有專家指出孩童的Ct值本來就比較高,無法以此來判斷疫情時序。陳時中表示,Ct值本來就有誤差,也要看前後相關變化較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