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7 該看哪科.兒科
搜尋
兒科
共找到
872
筆 文章
-
-
2022-02-06 養生.聰明飲食
吃到足夠營養素、血糖控制平穩 專家揭CP值最高的健康飲食方式
現代人常覺得工作忙碌,無法花心思照顧身體,沒時間運動、沒時間好好吃飯。事實上,日常累積的良好小習慣,可能成為健康的大幫手。一年之始,我們請各專科醫師、中醫師、營養師推薦他們認為CP值最高的生活好習慣,推薦給讀者。一天24小時,幾乎一半以上的時間都投入工作,被工作纏身的社畜,幾乎沒有時間照料自己的健康,三餐時常有一餐沒一餐,飲食均衡更是難以兼顧。北醫附醫營養師、運動教練皆建議CP值最高的健康飲食方式「先吃菜、肉,再吃飯」,不僅能吃到足夠的營養素,也能減少澱粉攝取,讓血糖上升的速度變慢。吃飯有順序 菜→肉→澱粉蘇秀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推薦理由:健康飲食的習慣,不只是選對的食材,更需要建立好的觀念。根據研究顯示,吃飯的順序非常重要,先吃菜再吃肉,再接續吃飯,會讓血糖上升的速度最為平緩。澱粉會讓血糖上升、胰島素分泌,長時間讓身體處於血糖上升過快、體內胰島素大量分泌的狀態,也會讓葡萄糖形成脂肪儲存,會增加身體的負擔。只要培養好健康的飲食方式,每餐不要過量,再搭配均衡飲食、不要狼吞虎嚥,就能讓飲食逐步走向健康化。我平時早上5點半吃早餐,下午1點吃午餐,6點半吃晚餐。早餐會想辦法多吃一些蛋白質,纖維則是放在其他兩餐吃,三餐的量都不多,大約八分飽即可。每周喝二到三次參鬚茶楊賢鴻/長庚醫院中醫內兒科主治醫師推薦理由:現代人普遍生活壓力大,即使有好的飲食,也可能因為作息不良,讓身體狀況不佳。推薦新的一年可以增加一個簡單的飲食習慣,一周煮一次參鬚茶,作法很簡單,需要人參鬚30克、枸杞15克、甘草1片,把所有材料放在碗中加入六碗水,熬煮成三碗水即可。三碗水大約可以煮四到五杯,一天喝一到兩杯,一周喝兩到三次。參鬚茶可以達到補氣、調解免疫力、幫助新陳代謝,現代人常常用腦過度,會有使不上力的感覺,參鬚茶增加血液循環,也能幫助記憶與思考,比較不容易感冒,有助於提升免疫力,抵禦疫情。吃夠蛋白質 澱粉最後吃王柏崴/陽光健身Sunshine Fitness負責人推薦理由:平時的飲食方式很簡單,早餐吃得飽,晚餐吃得少,但蛋白質是一定會攝取的物質,包含雞胸肉等,可以達到健身的需求。也因為健身,看到許多國人肌力不足,平時蛋白質攝取得少,只做有氧運動,肌肉無力也常會有病痛,特別是長輩會有肌少症的問題,恐增加未來失能的機會。每天至少要吃一份肉,建議先吃肉、再吃飯,對於身體的代謝比較好,也因為先吃了肉,會比較有飽足感,不會吃太多米飯、麵食,澱粉容易累積成脂肪。現代人忙碌,運動時間不多,建議調整飲食方式,既可以維持身材,也能攝取需要的營養素。
-
2022-01-31 新聞.元氣新聞
林應然:年夜飯吃火鍋聊天重團圓味,多運動增強免疫力!
新冠疫情邁入第三年,隨著新冠病毒不斷變異,今年農曆年備受考驗。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開業小兒科醫師林應然說,每年除夕「團聚」的意義重於「吃年菜」,選擇增強免疫力的菜色,是年夜飯的重點。林應然家中年菜頂多五到六道菜,因家人喜歡吃火鍋,除夕夜總是大家一起吃鍋一邊聊天。疫情再起的今年,年菜火鍋材料會多準備纖維多的菇類、青菜,多種肉類及海鮮,吃八分飽。他期許新的一年,民眾的疫苗可以打好打滿,農曆年的期間,盡可能多運動、飲食及生活作息正常,增強自己的免疫力。
-
2022-01-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接種 竹竹苗春節不打烊
新竹、苗栗春節期間新冠疫苗接種不打烊。竹縣昨宣布,初夕到初六縣內19家合約醫療院所待命,準備3500劑供民眾預約或隨到隨打;竹市18家合約診所加開除夕、初四至初六共4天接種服務。苗栗縣則協調33家醫療院所開設診次讓民眾打疫苗,過年後將針對長者造冊,安排接種。新竹縣政府協調19家合約醫療院所,除夕1月31日至初六2月6日提供疫苗接種服務,除夕到初二橫山鄉「橫山庄診所」每天上午8時至11時,提供BNT疫苗第3劑,但須電話預約;初三分別在竹北鄭朝宇小兒科、竹佑親子診所,有莫德納第3劑、BNT第1至3劑可打,皆須電話預約。竹縣府指出,初四全縣共有11個鄉鎮衛生所提供莫德納或BNT接種,其中峨眉鄉衛生所多開高端疫苗隨到隨打,僅20個名額;初五、初六在竹北、竹東分別有耳鼻喉科、小兒科診所等,於不同時段提供不同廠牌疫苗供預約或隨到隨打,詳情查詢縣府官網。竹市府協調18家合約診所在除夕、初四至初六提供疫苗接種服務,建議民眾電洽診所預約,診所名單可查詢「新竹市防疫資訊專區」。竹市另有6座疫苗施打站,以接種莫德納、BNT為主,免預約、隨到隨打,但開站只到1月28日,春節期間休站,要到2月9日才會開站。苗栗縣因出現桃園確診者足跡,昨下午在苑裡鎮清潔隊停車場設置社區快篩站。過年9天,縣府協調9家醫院及24間診所,共開設201個診次施打疫苗。另外,65歲以上長者及55歲以上原住民,過年後將由村里長發放通知,安排接種疫苗。
-
2022-01-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不能輕忽!Omicron本土個案多為輕症 指揮中心公布4症狀
指揮中心昨公布境外移入Omicron確診個案中,有兩人病情為中重度個案,而這一波本土Omicron個案中有沒有重症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經統計,1月3日桃園機場出現清潔人員首例Omicron確診個案,並截至昨天為止,但尚未包括高雄港及移工新增疫情,共有166例,不包括小朋友外,年齡分佈為20歲至50多歲,有幾名是70多歲以上長者,性別為女性95人、男性71人,目前個案沒有中、重度以上的個案。羅一鈞說,166例中,無症狀有46人,輕症患者為120人,經疫調發現,經常見症狀統計為喉嚨痛、喉嚨癢,以及各式各樣喉嚨乾乾的症狀,在有症狀的120人中,有66人出現類似症狀,占比為5成5;咳嗽有52人,占比為4成多,另有32人出現發燒情形及流鼻水的情形。羅一鈞說,確診患者常見症狀為感冒症狀,多到耳鼻喉科診所、小兒科就醫,提醒大家注意,此波Omicron本土個案中症狀就是類似感冒,務必提高警覺,注意有無足跡重疊或接觸式,要求診所醫師應注意自身防護措施,若有疑似個案應轉診至指定採檢院所,而一般患者應戴口罩到指定採檢院所採檢或使用快篩,千萬不要輕忽,一定要盡速篩檢。
-
2022-01-19 該看哪科.兒科
長期戴口罩影響幼兒語言發展 小兒神經科醫師給7項建議
防疫期間民眾需保持社交距離並佩戴口罩,就連幼兒也不例外,小兒神經科醫師分享,有些爸媽會擔心戴口罩的防疫措施,是否對孩子的語言發展產生負面影響?醫師依據美國兒科醫學會研究,對幼兒父母親提出7項建議。東元綜合醫院小兒神經科醫師郭憶霆表示,幼兒學習溝通技巧的關鍵之一是觀察親近的人的臉孔、嘴型和表情,以幼兒正常發展來說,大約2至3個月會關注聲音的來源,對於熟悉的聲音、人、臉會有反應,3至5個月開始牙牙學語,模仿聽到的聲音,1歲時要會說有意義的單字,譬如爸爸、媽媽,2歲時期待孩子有10個單字,或是能夠用兩個單字組成一個句子。郭憶霆解釋,目前尚無研究證實配戴口罩會對幼兒的語言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唯有「情緒的判讀」確實有比較大的影響,但也不必過度恐慌。根據研究發現,視障的孩子發展語言的速度和一般同齡孩子是相同的,而且因宗教文化因素需要蒙面的國家,孩子的語言發展也沒有落後。醫師表示,孩子其實會透過觀察肢體動作、聆聽語調的音韻變化、觀察眼睛眉毛所傳達出來的訊息來學習,雖然戴口罩看不到臉部的表情或嘴型,但是嬰兒仍會探查其他的線索來理解和學習語言,並不至於嚴重的影響語言發展。醫師提醒,孩子學習溝通能力主要效仿於身旁的照顧者,而家長所扮演的角色尤為重要,建議在家無須戴口罩時能多與寶寶面對面互動,無論是在餵奶時、幫孩子洗澡換尿布時、唱歌聊天、玩躲貓貓、親子共讀等各種情境,可以利用聲音、肢體、表情的刺激與寶寶互動,可以嘗試以下7點輔助訣竅和孩子說話。第一,說話前先引起孩子的注意,多與孩子說話,日常生活可以帶入生活單字,譬如脫襪子、吃飯、穿衣服等;第二,直接面對孩子,並確認沒有任何東西擋住孩子的視線或分心;第三、放慢說話速度,並稍微將音量放大說話(勿大聲喊叫)、音韻起伏多一點、抑揚頓挫明顯一點。第四,使用眼睛、手、肢體語言和語調的變化來加強訊息的傳達;第五,詢問及確認孩子是否理解;必要時重複單字和句子;第六,過程中盡可能減少環境噪音及干擾;第七,與孩子的幼兒園老師和其他經常戴著口罩與孩子互動的人分享這些溝通方法。醫師表示,嬰幼兒絕大多數的學習來自於家人,和孩子們在家裡心無旁鶩地面對面交談,依舊可以達到預期的語言發展和社交溝通。語言發展遲緩在嬰幼兒雖不少見,但透過專業團隊的協助,這些障礙是可以被妥善治療的。若父母發覺孩子有語言發展遲緩的跡象,應及早進一步評估,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時機。
-
2022-01-17 該看哪科.兒科
女童泌尿道感染發燒畏寒 險併發敗血性休克
一名國小女童連續兩天發燒、畏寒、解尿疼痛,醫師安排電腦斷層檢查,影像顯示雙側腎臟發炎,左腎膿瘍,且血液培養出大腸桿菌,表示細菌已自泌尿系統突破進入全身循環中,若延誤治療,恐併發敗血性休克。所幸經過抗生素治療後已無大礙。長安醫院小兒科醫師韓舒萍說,泌尿道感染如果不及時治療,恐引發腎臟發炎、更嚴重者會造成腎臟膿瘍或菌血症。反覆腎臟發炎感染會使腎臟纖維化與降低腎臟功能;腎臟膿瘍如無法順利以抗生素或引流控制病情,恐將受感染的腎臟以手術切除。幸好女童積極配合檢查與治療,腎臟膿瘍也順利恢復,追蹤並未影響到腎臟功能。韓舒萍說,泌尿道感染在小兒科是相當常見的疾病,由於女性的尿道比男孩子短,所以較易患上尿道炎。受感染的兒童多半會抱怨尿急、頻尿或解尿疼痛,若嚴重感染可能會有發燒症狀,好發於憋尿或有泌尿道結構異常的孩童。嬰兒期的泌尿道感染不易察覺,多半只有發燒症狀,家長可能會聞到尿液有異味的情形,經常需要配合尿液檢查才有辦法診斷。兒童泌尿道感染治療首重多喝水,抗生素治療需要一個療程,若高燒不退或併有腹痛噁心嘔吐或口服水分與藥物困難,則建議靜脈輸液與針劑治療。韓舒萍提醒,泌尿道感染是預防重於治療,建議多喝水、勿憋尿。也建議孩童想上廁所就勇敢去排尿,千萬不要害羞或害怕,同時呼籲家長提醒女孩子如廁後,使用衛生紙擦拭方向要由前往後擦,勿將糞便帶往尿道口,以減少感染風險。
-
2022-01-1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Omicron傳染力強!憂童染疫增 北中南盤點400床備戰
Omicron傳染力強,這一波桃園疫情已有七名幼兒確診。衛福部憂心幼兒確診個案暴增,恐急需醫療量能,因此請北、中、南共十家醫院,盤點四百張病床用於收治兒童確診個案。另外,指揮中心分析Omicron感染患者症狀發現,六成有喉嚨相關症狀,可能以流鼻水、鼻塞等類似感冒症狀表現。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說,國內十二歲以下未接種疫苗,十二至十八歲疫苗接種也未完整,加上去年十月美國Delta變異株流行,發現兒童確診人數增加,一旦病例數暴增,將嚴重衝擊兒科醫療量能。衛福部次長石崇良指出,已選定台大兒童醫院、台北馬偕醫院等十家醫院,盤點四百張病床,視兒童病例數多寡滾動式調整。「若成人確診個案爆量,幼兒會掃到颱風尾,導致個案數暴增。」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說,現階段規畫兒童輕症由一般醫院專責病房處理,另一方面要著手預備收治重症個案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說,為避免兒童感染Omicron,提醒家長不要帶孩子前往人多擁擠場所。指揮中心估計,前五十例感染Omicron出院個案將以成人為主,而從發病到解除隔離,平均十二天,以喉嚨痛為常見症狀,如聯邦銀行首例確診個案(案一七六三○)的相關患者十三人、約六成出現喉嚨不適等相關症狀,但喉嚨不一定會痛,有時候就是撓癢的感覺;另有四成未出現喉嚨痛,而是以發燒等症狀呈現。
-
2022-01-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Omicron症狀恐似有似無 指揮中心分析這個症狀最多
Omicron疫情擴大,衛福部擔心兒童確診個案暴增,經委託醫策會協助,責成全台10家醫院,盤點400張病床,用於收治兒童確診個案。外界關心,Omicron感染症狀為何,目前台灣兒童染疫人數有多少,傳染速度會比Delta快嗎?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估計前50例感染Omicron出院個案,將以成人為主,從發病到解除隔離,平均中位數12天,包括兩次Ct值大於等於30,住院10至14天,平均為12天。而喉嚨痛為常見症狀,如以案17630相關患者中,有13人出現喉嚨不適,約6成有喉嚨相關症狀,不一定會痛,有時候是癢癢的,有時候疫調回想才有症狀,有時候輕微到不會有警覺心。他說,若有與確診者相同足跡的人,當出現有似有若無症狀,可以進行採檢,希望可以早期發現。另有4成沒有喉嚨痛,是以發燒等症狀呈現,不能說喉嚨痛就認定是Omicron,有可能是流鼻水、鼻塞等就像是感冒一樣的症狀為主。羅一鈞說,昨天公布的Omicronr病毒基因定序結果,其中兒童確診人數不算多,目前專責病房也有兒科醫師會診,且兒童病患多輕症或無症狀,因此照顧不複雜,但需要家人協助照顧,若在心理支持面需要協助,也會有社工等人員加以協助。目前醫療量能於照顧小朋友是夠的。羅一鈞說,現在有指定專責兒童醫院都可以協助收治,而目前社區疫情引起的小朋友個案均為輕症,尚未要動到重症資源。
-
2022-01-14 新聞.杏林.診間
謹記恩師謝貴雄身教言教,林思偕:多關心病人兩句,讓三魂七魄歸置到舒適位置!
初秋午後,長庚醫院小兒科醫生林思偕重返母校台大醫學院。窗外景緻依舊,越過中央走廊,盡頭的醫護宿舍,那圍著柱子的白色圓沙發還安放著。「常常一坐上去,就睡著了。」日式舊院區的門診區後方,設計了一條醫生進入診間的密道。候診病患從不知道醫生什麼時候進診間的。三十年後再走一遍,謝貴雄教授的暖心再度浮上記憶。當年林思偕跟著謝教授的診。病患絡繹不絕要求加號,即便護理長忍無可忍抗議,謝教授也總是應允,「悲苦的人來到面前,拒絕實在說不出口。」看完最後一個門診已身心俱疲,正準備返家卸下疲累,謝教授卻再轉頭交代:「剛剛收的那個病人,不太穩定,我們去看看。」彼時的台大醫院非營利,醫生多看薪水也不會變多,更不是「主治醫師制」,沒有誰是誰的病人這回事。暮色中,師生兩人就這樣走在寒風凛洌的中央走廊上,老師一步一腳印的典範,林思偕篤定跟隨,學老師一樣,把教學看作授命式的責任與人生的素樸義務。當年小兒科病人眾多,病情也較為複雜。恩師謝貴雄對病人總是專注聆聽,殷殷叮囑,與病人站在同一陣線。一位重症免疫缺損的病童讓林思偕印象特別深刻。某次門診,孩子懷疑有足部蜂窩組織炎。謝教授幫孩子作完腳部的檢查後,竟蹲下身子,主動幫孩子穿上褲子。告知嚴峻病情,媽媽想起孩子長期以來的折磨,不禁哭了起來。謝教授親自遞衛生紙,安慰她說:「碰上就碰上了,別哭了,我們一起來想辦法。」病人離去後,謝教授對林思偕說:「你下次碰到一個你不知道怎麼治療才能幫他的病人時,記得要對人家好一點。」在台大當三年住院醫生後,適逢長庚成立「兒童醫院」,林思偕決定到長庚試試。往後二十三年,林思偕全心投入醫療專業,至少通過八次綿密而嚴謹的考核,才從講師、助理教授、副教授升到教授。「我資質駑鈍,資料夾送了被退,退了再送……始終保持鬥志,沒想過放棄……」直到收到長庚大學部定教授聘書的那一刻,林思偕開才開始認真思索傳承的問題——我該教學生什麼? What are the things that I got left to do?想起他一路看過的病人,幸福的病人是相似的,不幸的病人則有各自的不幸。知道病人從何而來,看完病要往何處去,和診斷同樣重要。「病人故事」,則是醫生在白色巨塔內往外窺視的窗口,藉以通往內心的秘密花園。許多林思偕的小病人已成為高中生或大學生,從七個月到十七歲都掛自己的診。每次造訪,林思偕迅速綜合病徵,哪兒壞了就幫他們修修,也不忘在家長的寒暄中了解近況。他深知,看病人不能只是全景式的鳥瞰,還必須對病人生活細部觀察。並以真誠的態度聆聽,讓病人可以暢所欲言。林思偕常告訴學生,未來的挑戰是空前的,選擇也是多元的:「你怎麼樣做一個人,以後就會成為那樣的醫生。」受教的學生如今形容林思偕:「病人看著老師的眼睛,那目光充滿了誠意和友情……」,「老師的每句冷笑話,在病人面前都變成那麼暖,帶著一種消磨病痛的溫順感情……」信任像輕拂的風,一次又一次將事情吹往好的方向。林思偕看到許多重病傷殘的孩子,那麼弱小,生活那麼不便,卻那麼堅毅,逆風成長茁壯,勇敢做自己。「我心存謙卑與感激,不再為小小的挫折煩躁不安,遇到困難不再害怕。」林思偕說。做一個好人,讓三魂七魄歸置造訪這一天,林思偕正在搬遷辦公室,紙箱堆疊中,秀出許多老照片和剪報證照,都是在彰化銀行擔任資訊室主任的父親替他收藏的「寶物」,經歷了一場人生「縮時攝影」,我們看到各階段的作家醫生。搬出的舊辦公室,是2009年林思偕五十歲時開始書寫「非醫學」文章的基地。他開始練筆,把寫好的「醫病文章」投稿給報刊雜誌。他形容,寫作和打桌球一樣「有練有差」,寫個幾年,多少就有個樣子。當病人拿著報紙衝進診間,不敢相信這是我寫的,感覺像騰雲駕霧。寫作帶來消磨苦痛的溫潤力量,得到了人生的診斷,一切都留了下來,只有時代在消逝。屈指一算,林思偕發表的散文數已超越SCI論文數。搬家拋棄了大部分書籍、醫學文獻和研究戰利品,甚至一些無用的證照也很想丟……但是,收藏副刊剪報的文件夾,則小心翼翼保留,還有小病人和家屬送的親筆書信卡片與小禮物。一件也不能漏。行年漸長,林思偕領略到,錢與權並不能換來幸福和安全感。幸福的根源,是專心致志做自己喜歡的事,並能幫到病人。多關心病人兩句,儘可能做一個好人,讓三魂七魄歸置到舒適的位置,一整天下來不但不累,反而心思鎮定。因為當醫生最大的成就感是:看到病人從自己手中好起來,不管是身體上的還是精神上的。醫學有其極限,除了症狀以外,病人是帶著更複雜的,實實在在的生命體驗,來向醫生求助的。病人的害怕和脆弱,哭泣與嘆息,醫生置之不理就是一種辜負,一種失職。林思偕相信,醫學不是只有疾病編碼,或者統計。比起大數據,自己更相信嬰兒眼底傳出的訊息。(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2-01-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北市聯醫2名護理師確診 醫曝過年情景:覺得很可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昨有兩名護理師確診。北市聯醫主治醫師姜冠宇於臉書PO文指出,醫護同仁若證實確診,也是百密難免一疏,但這在匡列下,整個跨單位人力的損失,不能工作,還要另外調派內科人力支援,「這在過年前夕非常要命。」「我真的覺得很可怕。」姜冠宇說,目前桃園之外,北部醫院已經有些壓力,內科、小兒科醫師都已大半去排班支援專責病房,這發生在過年排班人力不足的時候,也是內科病人狀況最差的時候。姜冠宇說,他主張盡量減少航班,減少境外移入確診個案占據專責病房,和減少增加護病比負擔,但不是非人道阻止國人入境,而是希望台灣繼續維持穩定,讓大家好好打疫苗。姜冠宇說,桃機有些傳染鏈表明,病毒可能會在公共廁所傳播,若發現人潮場合的公共廁所狹窄、潮濕,基本上要盡量避免,或使用時並全程小心減少觸摸與持續戴上口罩,因廁所在國外都是高風險傳染區,認為疫情後的廁所都須很寬敞,才能符合一點點的安全需求。
-
2022-01-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這波已5童染疫 幼兒感冒有哮吼提高警覺
桃機Omicron群聚事件持續擴大,造成六個家戶感染、五名兒童染疫,指揮中心表示,近日將邀請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開會討論,是否讓小朋友接種新冠疫苗。國內兒科專家提醒家長,幼兒如有感冒症狀,且合併「哮吼」,講話及咳嗽時聲音粗啞,就應提高警覺。這波本地疫情造成五名幼童染疫,一人無症狀,其餘四人出現發燒,且各有頭痛、嘔吐、喉嚨痛、頭痛等症狀。兒科醫學會兒童急診主任委員吳昌騰表示,香港研究發現Omicron病毒對肺部侵襲性較低,但易引發上呼吸道症狀,兒童氣管較細小,如發炎腫脹,染疫後症狀類似流感、感冒,很難辨別。美國專家觀察大量兒童病例後發現,部分感染Omicron的兒童聲帶和喉頭發炎,出現「哮吼」症狀,聲音粗啞,咳嗽聲刺耳類似狗吠。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極少數確診兒童會有全身多系統發炎的重症,臨床症狀近似於「川崎氏病」,會發燒四、五天,眼睛紅、嘴唇乾裂、淋巴腫大、出疹、手指、腳趾末端紅腫脫皮,卡介苗注射位置會紅腫。上述症狀可透過免疫球蛋白治療康復,但若發生在一歲以內的嬰兒,會比較危險。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後症狀較輕,與一般感冒難以區別,建議醫師收治感冒幼童時,應詳細問家庭的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居住地、家人工作、就讀的學校是否預防性停課等,如有風險因子,給予快篩。至於幼兒是否適合施打疫苗?黃立民表示,美國建議五到十一歲兒童接種疫苗,但大部分國家態度保守,兒童防疫措施仍以疫苗以外的公衛措施為主。
-
2022-01-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兒科醫師頭大「哪個感冒小孩該快篩?」 專家建議這些必問
桃機Omicron群聚感染持續擴大,深入六個家庭、波及五名兒童,兩人未滿兩歲、一人未滿五歲、兩人為國小學童。僅一童偏向無症狀,其餘四人都曾發燒,並各有頭痛、嘔吐、喉嚨痛、頭痛等症狀。國內兒科專家表示,兒童防疫只能靠非疫苗公衛措施,因症狀難以與流感區辨,建議醫師必須詳細詢問TOCC及居住地、學校、家人工作等資訊,有風險因子就該篩檢;本身有其他疾病的孩子,症狀也可能較為嚴重。兒科醫學會兒童急診主任委員吳昌騰表示,美國近期已有超過卅二萬五千多名兒童確診,Omicron確診兒童住院人數高於Delta流行期,西雅圖兒童醫院病童每十人就有兩人確診。香港研究發現Omicron病毒在上呼吸道複製率較高,對肺部侵襲性較低,但由於兒童的氣管比較細小,如果發炎腫脹,就會出現類似流感的上呼吸道症狀。雖然幾乎所有症狀都類似流感,仍有小特徵可留意。吳昌騰提醒,美國觀察大量兒童病例之後發現,某些感染Omicron的兒童因聲帶和喉頭發炎,有「哮吼」症狀,講話及咳嗽時聲音粗啞,咳嗽聲刺耳類似狗吠,建議家長和醫師提高警覺。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新冠肺炎在兒童都比較輕症,最大的問題在於與一般感冒難以區別,一百個有症狀的小朋友可能有一個確診,但光憑症狀,根本不知道要篩哪一個。強烈建議醫師必須要詳細問家庭的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居住地、家人工作、家裡有沒有人生病,就讀的學校在哪裡、是否有同校學生確診或預防性停課等,如果發現疑似有與桃機群聚有關的風險因子,就要快篩。吳昌騰提醒,台灣有非常多過敏兒,過敏性鼻炎、氣喘都很常見,這些既有疾病也會混淆確診症狀。令人擔心的是,感染新冠病毒帶來的壓力,可能會誘發氣喘等過敏症狀加劇,症狀不見得輕微,本身就有一些疾病的孩子若確診,還是可能致命,不可輕忽。黃立民表示,美國有建議五到十一歲兒童接種疫苗,但大部分國家都沒有讓兒童打疫苗,除了考量到輕症較多,也因為相關試驗的安全性資料還不夠多,各國政府的態度偏向「還不急」,仍以疫苗以外的公衛措施作為兒童的主要防疫策略。吳昌騰建議,既然孩子還不能打疫苗,圍繞他身邊的人都應該要接種,才能保護兒童。除此之外,家長必須努力協助落實兒童戴口罩、勤洗手等動作,尤其孩子很容易東摸西摸,就算揉眼睛、摸鼻子很難阻止,但至少吃東西之前務必要把手好好洗乾淨。
-
2022-01-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不必等到五個月!黃立民與指揮中心「唱反調」:應盡速接種第三劑
新冠肺炎疫情從2019年底冒出頭,至今在全球已延燒兩年。但去年到今年初,在全球疫情告急下,台灣一直維持「加零」好似一切都不受影響、歌舞昇平時,台大兒童醫院院長、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好似「一隻烏鴉」,不畏當前輿論,用專業知識不斷向國人示警疫情可能發生。建議及早將抗體拉起,預防旅外入境可能引發的大流行。而前陣子國際疫情才稍微趨緩,沒想到又出現Omicron變異株,各國疫情再度升溫,紛紛接種第三劑疫苗。黃立民再度基於自身專業,與指揮中心「唱反調」,認為應盡快讓高風險族群接種第三劑,不必等到五個月。指揮中心日前決議,仍維持第三劑追加劑的間隔為五個月,無縮短必要;黃立民則表示,因耶誕、春節假期緣故,許多旅外國人入境,預期一月將迎來一波大流行。而許多人都是在九、十月接種第二劑疫苗,須等到三月才能接種第三劑,屆時「都流行完了,再打有什麼意義?」「可以理解指揮中心做了決議不願修改,但什麼是正確的,總是可以討論。」黃立民直言,「之前要等(間隔拉長)是因為疫苗不夠,但如果疫苗夠何必等?」他解釋,國外研究指出Omicron變異株讓疫苗的中和抗體效價減少30倍,而之前Delta變異株也只減少六倍。因此就算之前中和抗體效價600、1000,遇上Omicron只剩下20、30左右,不用等到接種一段時間後抗體消退,就已讓保護力「掉到不容易擋住」新的變異株。因此不要等到五個月,就應及早將抗體拉起來,才有辦法抵擋接下來可能的疫情。即使新冠流感化,每年病毒株不同,仍可能引發重症威脅。不過,國際間也認為Omicron有趨向流感化的趨勢,是否意味著邁向正常生活不遠矣?黃立民表示,國際上有些專家認為Omicron變弱,有些認沒有,「既然大家意見不一致,表示沒有定案。」他說,就算新冠肺炎往流感化方向走,但每年流感病毒株不同,也還是會突然造成重症、死亡率突然升高,因此僅看新冠肺炎的重症和死亡率,斷言可否過正常生活或是與病毒共存「是不穩定的」,最重要的還是要研發出有效的疫苗和藥物。黃立民表示,尤其一旦有效的抗病毒藥物出現,只要出現類流感症狀立即給予克流感和新冠肺炎抗病毒藥物,大幅降低死亡和重症,「大家就不怕了」。而現在目前新冠口服藥已陸續問世,現在就等大規模使用後,能否驗證和臨床試驗一樣好,以及我國何時可以拿到藥物,預估還要半年,民眾生活才有可能回歸正常。專家防疫法寶看偵探片放鬆 吃維生素D提升免疫身為台大兒童醫院院長、也是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的黃立民,不僅就疫情提出各項建議,也身負醫院的感染管制重任。他說,不論醫院或是政府,感染專家都是同一批在「操」,而且其他科別的醫師也會來諮詢相關意見。醫學中心會議及相關行政事務本來就多,身為院長「確實滿忙的」。因此下班時,黃立民喜歡看影集、書籍,尤其是偵探片、推理小說。他笑說,感染科醫師本身就像偵探一樣,面對病人要立即針對他的症狀、染病時間,推測敵人可能是病毒還是細菌等,立即給予適當的用藥。而且下班有時還是會想東想西,看偵探片腦筋較能專心想劇情,就可以轉移注意力。面對持續兩年的疫情,黃立民如何做好防護,讓自己和家人免於感染?黃立民表示,打疫苗很重要,因此一開始開放醫護同住家人施打疫苗時,就讓家人接種。自我防護方面,黃立民則說,因為自己是感染科醫師,對於如何做好自我防護不是太大的問題。他指出,除了戴口罩外,染疫最大的風險「都出在手」。因此提醒民眾回家之後一定要把手洗乾淨,尤其摸臉之前一定要勤洗手。而他自己則在辦公室各處放上乾洗手,「只要經過就按一下」,增加洗手頻率。另外,黃立民也會兩三天補充一次維生素D。他表示,現已有非常多研究發現維生素D有助於免疫力提升,且一般日照仍無法補足所需,因此建議一般民眾也可適時補充。黃立民小檔案年齡:64歲現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台大醫學院兒科教授經歷:台大醫院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
-
2022-01-01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登山杖放辦公室,隨時都能走!東基院長陳志成,靠北歐式健走養生
台東基督教醫院院長陳志成,今天到任一周年。由於台東部地區原生家庭支援系統較弱,兒少權益受影響,他主動串連警察、學校與教會力量進行防制與宣導工作,並向衛福部申請設立「兒少保護區域醫療整合中心」,為台東建立完善的兒少保護機制。偏差行為未及時矯正性侵兒少發生率,台東排名全國第一、花蓮第二,被媒體稱為「東部狼鄉」。陳志成說,去年元旦就任前發現,台東地區兒少遭性侵比率高,擔心東部兒少的成長過程中出了什麼問題?哪個環節必須去解決?「台東資源或許不足,但爭取資源當下,可以先做預防工作。」接任東基院長後,他即向衛福部申請設立「兒少保護區域醫療整合中心」。陳志成說,他深入原鄉與學校校長、老師訪談,發現原鄉部落歷史的淵源,因原生家庭社經地位、經濟支援各方面不足,部分家長自信心不夠,因而酗酒,再加上部分家庭隔代教養、欠缺法律知識,發生偏差行為未被及時矯正,以致原鄉部落會發生高比率的性侵案件。找在地關顧員主動出擊「面對兒少性侵,不能只從下游醫療端來做,而是從上游教育開始。」陳志成說,兒少保護如果只是站在醫療端等它發生之後,去驗傷、去通報處置,這是善後的工作,事情已經發生之後再來處理,永遠改善不了,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公共衛生預防教育。首先將部落及社區連結教會、學校、警察系統,建立預防機制。陳志成表示,目前鎖定延平鄉的桃源、武陵及鸞山國小進行公共衛教,從學校找到一個在地的關顧員,主動出擊去跟人建立關係,取得學校、同學、部落的信任後,24小時與社工、警方及醫院連結。做好公共衛生預防教育「醫療資源不充沛下,其實有可以做的事情。」陳志成說,「預防勝於治療」,如果把公共衛生預防教育做好,其實可以減少很多醫療端的需求,東基接衛福部兒少保護計畫,目標很簡單,就是讓孩子不再受害。期望能把台東兒虐、家暴、性侵發生率降下來,從第一名變成零。院長養生秘訣/持登山杖 北歐式健走「我的養生祕訣很簡單,就是每天拿著登山杖走路。」台東基督教醫院院長陳志成開心分享,他愛健走,但隨年齡增長,體力漸消退,五年前開始接觸「北歐式健走」,讓他保持身心舒暢,又能減輕膝蓋壓力負擔,延長壽命。何謂「北歐式健走」?陳志成指出,就是雙手手持健走杖或登山杖健走,運用健走杖或登山杖接觸地面的時候,靠著手部借力使力,帶動往前運動,是走路時的輔助工具,走起路來非常輕鬆,大人小孩都適合。「我每天上下班都會用登山杖走路。」陳志成說,在醫院上下樓梯、休息時都在運動,平時下班也會和太太一起到森林公園走一小時,走完心情很舒服,身體也流汗,現在如果沒有走,反而不習慣,所以把登山杖放在辦公室,隨時就能健走運動。「北歐式健走除能減輕膝蓋的壓力負擔,延長壽命,也可以透過走路,運動上半身的肩膀、手部練肌肉,下肢的肌肉也有運動到,可以訓練全身90%的肌肉。」他表示,只要有健走杖或登山杖,隨著自己身形調整適合的高度位置,就能從兩隻腳,變成四隻腳行走。陳志成強調,使用健走杖或登山杖走路,其實就跟滑雪一樣,只是左右手一前一後擺動往下蹬而已,就跟平時正常走路沒兩樣,非常容易學會,對於膝蓋不好的人來說,是再適合不過的一項養生運動。陳志成小檔案●年齡:54歲●專長:兒童一般疾病、肝膽胃腸等消化道疾病、營養和成長發育評估、流行病學、公共衛生、國際醫療●現職:台東基督教醫院院長、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經歷:恆春基督教醫院院長、嘉義基督教醫院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屏東基督教醫院小兒胃腸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台灣小兒消化學專科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我是來消滅病人的,衛教做得好,病人就消失。
-
2021-12-27 該看哪科.中醫
醫病天地/中醫+復健 腦麻改善肌張力
花蓮一名5歲林小弟因早產腦部缺氧,造成腦性麻痺,有四肢活動不便、呼吸道感染等問題,林媽媽到處求醫,得知花蓮慈濟醫院有中西醫合療,決定一試。經由針灸搭配復健,林小弟肌張力、免疫功能及語言能力均有明顯進步。花蓮慈濟醫院中醫兒科主任醫師楊成湛表示,腦性麻痺是大腦未成熟前,某些原因導致部分腦細胞受傷害或病變,所引起的運動機能障礙,常合併語言溝通、智能與學習發展上多重障礙。「腦性麻痺相當於中醫五遲、五軟、五硬」,楊成湛說,由於腦部缺氧造成大腦神經元損傷,影響林小弟四肢活動及運動,透過針灸頭部與四肢活化大腦神經元,緩解降低四肢高張力狀況。楊成湛指出,兒童大腦具有可塑性,愈早治療愈好,依中醫經絡循行理論,以針灸百會四神聰、手三里、合谷、足三里、太衝等穴道與捏脊督脈、膀胱經與按摩經絡經穴等,可改善腦部循環。並促進肌肉及神經末梢功能,放鬆肌肉張力,增加運動能力及肢體活動度,輔以中藥如杜仲、遠志、白朮、茯苓等醒腦開竅、開脾健胃。慈濟醫院表示,健保局推出「小兒腦性麻痺中醫優質門診照護計畫」,只要經由西醫確診為小兒腦性麻痺病患,年齡2至12歲,可透過小兒科或復健科轉介加入此計畫,接受西醫治療同時,也有健保給付,獲得更完善的中醫照護。
-
2021-12-26 養生.運動健身
跳繩不只增肌減脂,還能預防骨鬆、按摩內臟!醫師教你正確跳繩不傷膝蓋
天氣太冷太熱、下雨或空汙⋯⋯不適合出門運動的時候,跳繩莫過於 CP 值最高的居家運動,不僅能在短時間內能達到最大熱量消耗,而且器材方便攜帶和收納,取得容易,不花大錢也能幫助減重。跳繩還有哪些隱藏版的好處呢?常見的跳繩迷思和真相又是什麼?最後別忘了看跳繩小叮嚀,避開運動傷害才能享受跳繩的滿滿好處。跳繩好處多:增肌、減脂,還能預防骨鬆!其實跳繩除了能幫助減肥,還有以下六大好處,對全身都有益:甩肉減肥:跳繩一跳就能運動到全身,根據國民健康署的各類運動消耗熱量表,快速跳繩30分鐘所消耗的熱量,比游泳、騎腳踏車和大多數球類運動來得更多。強化心肺和肌力:跳繩可強化心肺功能,且因為跳躍動作主要運用大腿肌肉的等長收縮、離心、向心這三種作用力訓練肌肉產生力量,可以訓練不同肌肉群在同時間的肌力與收縮速度。預防骨質疏鬆:身體在彈跳時會產生「抗衡阻力」(也是所謂「負重」),而跳繩、爬山、慢跑等「高強度負重」運動有助於建立和維持骨密度。根據衛福部《骨質疏鬆症臨床治療指引》,從事地面反作用力達體重兩倍以上的運動,如反覆跳、跳繩、踏步、踏階運動等等,可改善停經前/後婦女腰椎及股骨頸的骨密度。但若本身已有骨質疏鬆或其他骨折風險,建議先諮詢醫師。按摩內臟,緩解便秘:跳繩過程中上下震盪會按摩到內臟,刺激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帶走身體多餘廢物。減重名醫呂紹達指出,彈跳時可盡量加大腰和胯部的轉動,有助加強腸胃蠕動,緩解便秘。訓練平衡感:跳繩利用手甩繩、腳跳起相互配合完成動作,運用到四肢與全身,可以訓練交感及副交感神經(即自律神經)的控制能力,並增進不同肌肉的統合協調作用。幫助長高:專長兒童及青春期生長評估的兒科醫師陳奕成表示,跳繩確實可以幫助長高,不過持之以恆的適量運動也很重要。物理治療師徐芳生建議臨床發展正常、即將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可以採行「動作協調技巧+心肺有氧+核心穩定」的運動組合,例如游泳、跳繩、花式跳繩、瑜珈球和球類活動,幫助刺激生長板。跳繩傷膝蓋?跳繩會讓小腿變粗嗎?醫師破解迷思但你可能聽過:跳繩容易傷膝蓋,還會長蘿蔔腿?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部長周立偉解釋,跳繩不會造成前述現象,若跳完後腿部感到不適應該是跳錯、暖身不夠,或運動後沒拉筋導致。周立偉指出,跳繩為原地跳躍的垂直力量,且雙腿併跳時承受的反作用力相較跑步低,且跳繩能鍛鍊下肢肌肉,「只要擁有強健肌肉,就不容易傷膝蓋」。而大眾之所以認為跳繩會養出蘿蔔腿,是因為跳繩主要使用小腿肌肉,所以運動後肌肉會充血腫脹,造成腿粗的錯覺,但只要透過拉筋及充分按摩,就可以舒緩小腿緊繃感。減重名醫呂紹達曾分享,繩子長短好控制、易握,且能準確調整做操力道和距離,尤其在跳繩過後可直接拉伸肌肉,使線條變長變纖細,所以跳繩也是很好的伸展工具喔。跳繩怎麼跳才對?必知跳繩技巧醫師建議,可穿著吸震緩衝性佳的運動鞋,跳繩時利用前腳掌輕輕彈跳,著地時膝蓋微彎,就能減輕膝關節的負擔。若中老年人的骨骼和肌肉力量不足,及體重過重、膝蓋有舊傷的人,則比較不適合跳繩。另外,跳繩前應充分暖身,沒有做暖身運動的話一開始心臟調節跟不上跳繩速度,容易覺得喘不過氣,這時除了把速度逐漸放慢,可同時用嘴巴和鼻子呼吸,將雙腳微蹲、上半身前傾,雙手扶住膝蓋,以利調節呼吸。最後,在開始運動之前需要先學會掌握跳繩三大重點,包括繩長、握把姿勢和站姿。呂紹達對跳繩運動的步驟提醒如下:1. 眼睛視線向前。2. 預備動作時兩手握住跳繩手把,上臂要輕夾腋下。3. 兩手握把高度要一致,由外向內握住。4. 手持握把時,大拇指和食指不要互扣或交疊,要緊拉繩子使前臂高於手肘。5. 膝蓋打直不彎曲。6. 將繩子中線踩在腳底前端1/3處,並拉直繩子。看完這篇,你就可以重拾小時候體育課玩過的跳繩,讓它成為最好的健身夥伴和瘦身的好工具吧!資料來源:《謠言終結站》跳繩傷膝、小腿變粗? 醫︰錯誤觀念臺中榮總醫訊 - 骨質疏鬆症的運動各類運動消耗熱量表運動30分鐘消耗的熱量(大卡) 《1週跳3天,2週瘦1圈!驚人的燃脂跳繩減肥操:1個動作,腰腹臀腿全瘦到,跳出瘦子體質,從此不復胖!》延伸閱讀: 「心理諮商」有用嗎?在做什麼?心理師公開:諮商前,你該了解的「11大問題」
-
2021-12-23 該看哪科.兒科
早產兒敗血症死亡率25% 長庚證實與腸道微生菌叢有關
新生兒敗血症是新生兒致命的原因之一,可能引發多重器官衰竭死亡;尤其早產兒的發生敗血症的機率高達一至四成,死亡率可達25%。其中,晚發性敗血症常發生於新生兒出生七天後到三個月間發生,常常來得突然、發生原因也不明。林口長庚新生兒團隊證實,早產兒腸道菌叢失調容易發生敗血症,且腸道細菌也可能轉移到全身造成敗血症;該研究也於10月登上國際知名期刊「微生物學前沿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林口長庚新生兒科醫師李建忠表示,腸道內有獨立複雜的神經系統以及人體最大的微生物菌叢,而且腸道的維生菌叢也可能和神經系統疾病、內分泌疾病等相關。而新生兒和嬰幼兒是腸道菌叢發展最重要的時期,此時期的腸道菌叢變化會影響以後甚至成年的健康。早產兒由於腸道尚未成熟,腸道菌叢無法如健康足月般正常發展,因此醫學界「懷疑」早產兒的腸道菌叢可能會增加早產兒壞死性腸炎、新生兒敗血症等常見併發症的發生機率。因此,林口長庚團隊追蹤32個出生時體重低於1500公克的早產兒和10個健康足月兒半年,觀察是否產生敗血症。研究發現,早產兒腸道細菌的組成在剛出生兩個月內的變化,與健康足月兒相反,是呈現「失調」的狀態;而發生晚發性敗血症的早產兒,其腸道菌叢失調更為嚴重,且出生第一周腸道菌叢的多樣性就已經明顯較差。另外早產兒若長期使用抗生素治療,使用時間越長,不但無法減少壞菌比例,乳酸桿菌和比菲德氏菌等好菌越少。而有三分之一的早產兒在發生敗血症前,致病菌已經定殖在腸道之中,感染來自已經定殖於腸道中的細菌。新生兒科醫師林瑞瑩表示,目前並沒有很好預防新生兒敗血症的方法。由於早發性敗血症通常發生在七天內,主要來自母親生產時的感染,還可以在生產前後給予抗生素降低感染機率,但晚發性敗血症則沒有任何有效的預防方式。而長庚的研究發現則可提供預防新生兒敗血症的新方向,或許可透過改善早產兒的腸道菌叢或微菌治療的方式,降低晚發性敗血症發生機率。新生兒科主任江明洲表示,由於不同地區、生產方式以及是否哺餵母乳等,都可能影響新生兒腸道微生菌叢的樣態,因此包括好壞菌怎樣才算平衡、補充益生菌是否有效等,都還有許多未知需要探討。盼能建立新生兒和早產兒腸道微生物菌叢資料庫,對新生兒和早產兒腸道菌叢有進一步的研究和了解,進而發展相關的精準治療技術
-
2021-12-21 該看哪科.中醫
冬至想進補 醫師:吃得多不如補得巧,看你是哪一類?
今天是冬至,不少婆婆媽媽已準備要為家人們進補一番。醫師表示,冬至飲食進補不僅是種儀感,也是對身體的一種保養,但各人年齡、性別、平時習慣不同,造成體質不一,吃得多不如補得巧,針對想保養腸胃的養生族群、想呷百二的銀髮族、壓力大的上班族和想長高的學生們,各有不同建議。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中醫部婦兒科主任董懿容表示,有人怕冷、有人怕熱,有人容易口乾、有人常睡不好,2021辛丑年整體氣運為「水運不及」,要特別注意健脾胃祛濕氣,提補腎氣、疏理肝氣。尤其是一些本來就腸胃較弱、身體濕氣較重的人,常有腹瀉、水腫、四肢冰冷、關節不舒服等症狀,在秋冬可食用一些幫助健脾胃、化濕氣、補腎氣的食物,並請醫師開立合適的藥材,跟食物一同燉煮,更能幫助身體適應這個季節。至於接下來的2022壬寅年,董懿容說,是「少陽相火司天,厥陰風木在泉」的一年,木氣太過,以火氣為主,而木克土,土對應脾胃,所以容易出現與消化相關的疾病,如消化不良、脹氣、胃不舒服及拉肚子等。前半年火化盛行,容易長皮膚瘡癰疹子、頭痛、耳隆耳鳴、胸悶等不舒服,下半年容易有筋骨關節不利,腰腹痛等問題。所以在進補上要注意腸胃的吸收,可避開過於滋膩或燥熱的食物、藥材,才能夠補得剛剛好。董懿容建議,如果你是想保養腸胃的養生族群,黨參、炒白朮、茯苓、山藥、蓮子、芡實、生薑等藥材,藥性平和,具健脾胃、化濕氣療效,搭配易消化的食材一同燉煮,請家庭中醫師來開立,更能好吃又適合自己。對於想呷百二的銀髮族,熟地黃、何首烏、當歸、枸杞子、菟絲子、山藥、茯苓等藥材,有補氣血、補腎氣效果,適合手腳冰冷、容易疲倦的族群,可與排骨或雞肉一同燉煮;茹素的人也可搭配豆皮、菇類一起煮食。董懿容表示,如果你是壓力大的上班族,那麼麥芽、山楂、紅棗、黃耆、少許玫瑰花,用電鍋煮20分鐘,作為茶飲,起鍋即可放入保溫杯帶出門飲用,方便又養生。家裡有想長高的學生們,可選熟地黃、炒白芍、川芎、當歸、黃耆、黑棗、茯苓、炒白朮、黨參、炙甘草等藥材,與雞腿、排骨、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一起煮,要注意的是,小孩子在食用藥膳前要先諮詢中醫師,才能夠針對體質、年紀給予最好的調理,不建議自行到藥房抓藥。
-
2021-12-17 新聞.元氣新聞
遠距醫療健保給付元年 信義鄉率先啟動遠距專科門診
今年是遠距醫療健保給付元年,南投縣長期處於醫療資源不足的處境,為滿足山地離島及偏鄉民眾的就醫需求,衛生局加強消除偏鄉醫療量能的不平等,上午率先在信義鄉衛生所舉辦遠距醫療專科門診的揭牌,是全國40家遠醫門診的第一家,鄉民可於每月第2個周一上午8時30分至11時30分,與每月第4個周五上午8時30分至11時30分,開始享有遠距醫療專科門診服務。衛生局長陳南松表示,衛福部落實偏鄉離島醫療在地化,推動遠距醫療照護提升可近性,信義鄉為山地原鄉,地處偏遠加上交通不便利,常有「醫生進不來、病患出不去」及「專科醫療不足」的困境,造成醫事人員至信義鄉開業意願不高,因此鄉內醫療資源明顯匱乏;今年媒合信義鄉衛生所與竹山秀傳醫院合作,順利共同推動信義鄉遠距醫療專科門診服務。目前信義鄉衛生所除提供一般性醫療(家醫科及肝膽腸胃科)、洗腎醫療服務,與緊急醫療照護工作外,也結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及當地診所共同推動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IDS),提供民眾心臟科、牙科、胸腔科、小兒科及復健科等專科診療醫療服務, 但仍缺乏「耳鼻喉科及皮膚科」專科門診,由在地醫師透過視訊通訊方式與遠距醫師共同診察。南投衛生局並指出,遠距醫療給付元年啟動後,今年經向衛福部爭取偏鄉地區遠距醫療補助經費219萬元,將陸續在信義鄉、仁愛鄉推動「遠距醫療及健康照護服務建置計畫」,濁水線區由信義鄉衛生所結合竹山秀傳醫院,提供耳、鼻、喉科及皮膚科四項專科門診遠距醫療服務,烏溪線區則由仁愛鄉衛生所結合埔基醫療財團法人埔里基督教醫院,提供皮膚科專科門診遠距醫療服務。
-
2021-12-1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愛不罕見——點亮生命新曙光
【編者按】本週醫病平台非常高興邀請到國內遺傳疾病大師林秀娟教授介紹他們的團隊。這是一門需要專精的學問、耐心的修養以及多元合作(醫師、護理師、諮詢師、個管師、社工師等)的臨床專科。林教授是國內這方面頂尖的小兒科醫師,她以深入淺出的文筆勾勒出遺傳疾病病人家屬的種種遭遇,需要團隊各種不同成員的合作。她並邀請兩位罕見疾病個管師分別敘述一位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病人,已經癱瘓臥床,氣切使用呼吸器多年,還同意團隊拍攝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宣傳影片,藉由他的故事幫助及鼓勵更多其他病友,以及一對罹患亨丁頓氏舞蹈症的母子以及家中唯一健康的父親剛被發現得到癌症,而呼籲積極協助這種不幸的病人與家屬取得所需要的醫療及社會資源,並讓他們看見社會上溫暖的一道曙光。 我國於民國89年2月公布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是全球第五個立法保障孤兒疾病孤兒藥的先進國家,依據該法罕見疾病定義盛行率為1/10,000以下,至今政府公告罕見疾病種類共有232種。由於罕見疾病種類繁多,各類疾病照護需求差異很大,需有結合各層面團隊的整合服務,以全人關懷之角度,以個案管理模式提供罕見疾病病人與其家屬充分之疾病資訊及心理支持,並提供照護諮詢及生育關懷等服務。因此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於106年底起在全台展開罕見疾病照護計畫,並設置罕見疾病個案管理師,依病友需求連結各項醫療或社會資源,協調相關單位提供協助。目前全台有十五家大醫院承接此計畫,前不久本院辦理罕病照護經驗分享會,主持人林秀娟醫師請各家醫院個管師提出特殊個案跟其他夥伴分享,我想到我們照護團隊這幾年來持續關懷的一位罹患亨丁頓氏舞蹈症的女士阿雲姨。該病為是一種家族顯性遺傳疾病,肇因於第四對染色體內DNA(去氧核醣核酸)基質之CAG三核 酸重複序列過度擴張,造成腦部神經細胞持續退化,造成不能控制的抖動,患者會有不自主動作,末期則會智能減退、精神障礙、身體機能退化致死亡。 阿雲姨住在偏遠的海邊,我們到宅訪視時發現他們一家三口擠在非常簡陋的破舊磚房,阿雲姨和先生阿強伯的兒子原本是家中唯一的勞動人口,不幸他也罹患該病,全家人僅靠身障生活津貼補助度日。然而老天爺給的考驗似乎沒有停止,阿強伯不久前也被診斷出癌症末期了,讓這個脆弱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個管師居中連結各種醫療照護以及社會福利資源,除了醫療長照服務之外,還有社會局、罕見疾病基金會及宗教慈善團體等福利資源,暫時緩解燃眉之急。 在我剛開始擔任罕見疾病個案管理時,常感嘆人生怎麼會有這麼多黑暗面,反而是病友們教我如何正向看待及勇敢面對命運的挑戰。就像我安慰阿強伯說您辛苦了,照護家人同時也要好好保重自己的身體,阿強伯總是堅強樂觀的對我說,他還可以撐住,事情遇到了就去解決,也或許正因為這股堅強的毅力支撐著他努力抗癌,還照顧妻兒。病友們的生命故事常常感動我們罕見疾病照護團隊,也激勵我們應該更再接再厲,除了積極協助他們取得所需要的醫療及社會資源外,更讓他們處於黑暗時可以看見社會上溫暖的一道曙光。
-
2021-12-17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工時長、壓力大,40歲時就高血壓!做6件事紓壓
兒科醫師工作時間長、壓力大,還好我很喜歡與小朋友相處,診間小病患很純真、可愛,一張小貼紙就很容易滿足,很紓壓,但我沒想到的是,「我40歲時,高血壓竟悄然而至。」「詹主任,你的臉怎麼那麼紅?」察覺我有異樣的是門診跟診的護理師,她發現我看診時整個臉漲紅,連忙提醒。連3次量血壓都超標量測血壓發現,血壓值150/100mmHg,超過標準140/90mmHg,單次血壓高以為是勞累所致,但經過休息30分鐘再量測,連3次量測都超過140/90mmHg,已是高血壓第一期,需要好好控制血壓。面對高血壓,我做六件事:一、接受治療並回診追蹤:很多人罹患高血壓已達需要吃藥控制,如選擇飲食、運動控制,但效果不彰,且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我常衛教病人,愈早控制好,預後愈好,合併症如血管硬化、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愈少,存活愈久。確診高血壓後,我吃藥控制,每天一顆降血壓藥,固定回診追蹤,醫師也會依照病況調整藥量,如今控制得宜,調整為一天吃半顆藥。二、自我檢查:愈年輕罹患高血壓,愈要注意是否有其他病變,我有高血壓、癌症家族病史,年輕時就固定每年自費全身健檢,在確診高血壓後,也及早發現患有高尿酸血症。我的飲食清淡,沒有攝取過多高普林食物,但研究顯示,過高尿酸與代謝疾病有共病的關係,高尿酸除了痛風外,也會傷害腎臟、增加洗腎風險,因此我及早服藥治療,控制尿酸。三、飲食上力行「得舒飲食」:少鹽、少油,多堅果,少吃紅肉,多吃蔬菜水果,居家常備小包裝的原味堅果。四、規律運動與作息:符合運動357原則,也就是每次運動30分鐘、一周運動5次、達每次最大心跳的七成,即(220─年齡)×70%;平時下班後,我和太太走路當運動,從住處快走到餐廳約半小時,達到中度運動程度,講話會有點喘,吃完晚餐再散步返家,晚上10時就寢,隔天早起;假日和家人到溪頭、杉林溪等景點,走步道兼森林浴。五、量測血壓:我的床頭擺放血壓計,每天早起、睡前量測,並且記錄。六、給生活找點樂子:高血壓患者要懂得紓壓,除了診間喜歡與小朋友互動,很多患者也是看著他們長大,變成好朋友,很有成就感。每天與太太共進早餐,共飲我手沖的咖啡,相當紓壓,開啟美好的一天。醫學辭典/高血壓高血壓是一種動脈血壓升高的慢性疾病,高血壓平時症狀並不明顯,有些病人即使血壓異常升高,身體不會有不適感,常被忽略,因此有隱形殺手之稱。 國中以上就可以自我量測血壓,年輕人若連三次血壓超過120/80mmHg(量測之間需休息30分鐘),40歲以上連三次血壓超過140/90mmHg,應就醫接受進一步檢查。詹聖霖小檔案現職:●台中榮總兒童醫學中心兒童心臟科主任●陽明交大、高醫大醫學系兼任副教授●兒科醫學會副祕書長、兒童急診醫學會常務理事、兒童心臟醫學會監事學歷:陽明交大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中山醫大醫學系專長:●微創心導管手術治療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心臟病及川崎病診治●兒童急重症加護醫療●兒童腸病毒重症醫療經歷:台北榮總兒童心臟專科研究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紐約兒童醫院進修、台中榮總兒童加護中心主任興趣:健走、旅遊、欣賞音樂、品嘗咖啡
-
2021-12-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校園第二劑BNT開打 柯文哲:建年輕人心電圖資料庫
第二劑校園BNT昨開打,因青少年打BNT易引發心肌炎,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打mRNA疫苗在國際上報告有發生心肌炎,北市請台大小兒科做心電圖的篩檢,可以在早期發現,共五八○三名高中職生同意接受,希望透過這次大規模實驗做完整研究,建立台灣年輕人心電圖的資料庫。柯文哲說,心肌炎有的是沒有臨床發病,但還是會對心臟有影響,透過大規模實驗可做完整研究。柯文哲說,一般國外數據,男女發生差十倍,所以針對第二劑、高危險群的男生先做。建中何同學說,覺得跟著學校做較保險,不擔心打疫苗引發心肌炎,多休息就好,打第一劑很正常。林同學說,不是侵入性測試,做了沒什麼損失,父母親也沒有阻止。市府指出,這次有四校同意受測學生人數,建中一二一八人、成功一一○一人、南港高工一七一四人、大安高工一七七○人,共五八○三人,學生同意達百分之七十二,實際人數要等受測結束才知道。
-
2021-12-1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你怎麼知道有病人自主權利法?」 不動勇士簽署預立醫療決定
【編者按】本週醫病平台非常高興邀請到國內遺傳疾病大師林秀娟教授介紹他們的團隊。這是一門需要專精的學問、耐心的修養以及多元合作(醫師、護理師、諮詢師、個管師、社工師等)的臨床專科。林教授是國內這方面頂尖的小兒科醫師,她以深入淺出的文筆勾勒出遺傳疾病病人家屬的種種遭遇,需要團隊各種不同成員的合作。她並邀請兩位罕見疾病個管師分別敘述一位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病人,已經癱瘓臥床,氣切使用呼吸器多年,還同意團隊拍攝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宣傳影片,藉由他的故事幫助及鼓勵更多其他病友,以及一對罹患亨丁頓氏舞蹈症的母子以及家中唯一健康的父親剛被發現得到癌症,而呼籲積極協助這種不幸的病人與家屬取得所需要的醫療及社會資源,並讓他們看見社會上溫暖的一道曙光。 我們團隊,包括醫師、社工師、護理師及個管師,要去拜訪的個案非常特殊唷! 阿杰今年30歲,診斷是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已經癱瘓臥床,氣切使用呼吸器好幾年了。經罕病個管師聯繫得知他有意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於是團隊到宅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dvance Care Planning, ACP)。 一進到個案家中,看到他身穿乾淨的白色T恤及帥氣牛仔褲,房間擺滿可愛的公仔,床邊還放置電腦設備,小杰微笑打招呼說:「謝謝您們來看我!」我驚訝又好奇,阿!不是氣切裝了呼吸器嗎?怎麼說話還如此清楚有條理,小杰解釋說他特地花了很多功夫去學習發聲。他從小就不會走路,也沒上過一天學校,全在家靠網路自學,目前幫助教會工作,協助發行專刊及審稿。小杰娓娓敘述他的生命故事:「有記憶以來我覺得自己只是不能走路,媽媽把我照顧的非常好,生活起居沒有太大影響。後來聽父母說才知道自己曾被醫生判定只能活到兩歲。小時候被家人帶在身邊,到處求神問卜,接受各種民俗療法,也曾被算命說我上輩子做壞事之類的。直到19歲有一天突然胸痛送醫,醒來時發現我全身插滿管子,在加護病房住了40幾天,接受了氣切手術。出院回家後,每天一睜開眼,就只能望著天花板和四面牆壁發呆。幸好教會的朋友來看我,讓我藉著信仰能『走出來』。「你怎麼知道有病人自主權利法?」「在那次住加護病房後我與家人溝通,希望未來能走得有尊嚴,於是在家人支持陪伴下我簽署了『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最近在網路看到『病人自主權利法』已經上路,希望可以了解,這是為了我媽媽,我怕她到時候又捨不得放我走。」真是令人敬佩的勇士!小杰雖然沒有受過學校教育,但他的思維談吐成熟及縝密,他希望可以為先安排好自己的未來,除了顧慮家人,熱心善良的他還同意我們團隊拍攝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宣傳影片,藉由他的故事幫助及鼓勵更多其他病友。他的影片可以連接youtube。
-
2021-12-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婚前做遺傳基因篩檢,為生健康飽飽做準備 基因命運牌,人人有機會中獎!
【編者按】本週醫病平台非常高興邀請到國內遺傳疾病大師林秀娟教授介紹他們的團隊。這是一門需要專精的學問、耐心的修養以及多元合作(醫師、護理師、諮詢師、個管師、社工師等)的臨床專科。林教授是國內這方面頂尖的小兒科醫師,她以深入淺出的文筆勾勒出遺傳疾病病人家屬的種種遭遇,需要團隊各種不同成員的合作。她並邀請兩位罕見疾病個管師分別敘述一位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病人,已經癱瘓臥床,氣切使用呼吸器多年,還同意團隊拍攝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宣傳影片,藉由他的故事幫助及鼓勵更多其他病友,以及一對罹患亨丁頓氏舞蹈症的母子以及家中唯一健康的父親剛被發現得到癌症,而呼籲積極協助這種不幸的病人與家屬取得所需要的醫療及社會資源,並讓他們看見社會上溫暖的一道曙光。那天遺傳諮詢門診來了一對金童玉女般的情侶,玉女娥眉略帶憂慮地問:「聽說有遺傳基因篩檢可以做?我們最近要結婚,想說來做看看。」我回:「目前可以做的婚前遺傳檢查有很多種類,我請遺傳諮詢師先和你們談一談,了解一下。」諮詢師帶他們去會談時,罕見疾病個管師打電話進來:「林醫師!阿信的妹妹車禍骨折住院,又精神症狀發作,現在病房大鬧,我們趕緊過去處理!」思緒拉回三年前阿信和她男友來諮詢的畫面,二人交往多年,但論及婚嫁時,男方長輩說女方家人頭腦有問題,希望她來檢查看看,怕將來也會生到這種小孩。經遺傳諮詢師像偵探般抽絲剝繭詢問家族史,發現原來阿信的母親弱智,很年輕時就嫁給長她三十多歲的老兵,生下的孩子中只有阿信智力正常。根據幾個人的病徵及就醫紀錄推斷可能是結節性硬化症,一種罕見的顯性遺傳疾病。幫他們做基因檢查後證實是這個病,慶幸的是阿信沒有遺傳到致病基因。然而後續關懷追蹤發現阿信沉重的壓力不只是婚姻問題,她還扛著二個家庭的重擔,不僅要打工賺錢、下田種菜,照顧父母弟妹,還要照顧男友中風的父親。個管師到家裡拜訪發現她的困境,建議申請長照服務,起初男友拒絕,怕醫療人員常常出入,引起鄰居冷眼又閒言閒語。後來歷經妹妹車禍、老父病危種種磨難,才放下心防,讓居家醫療團隊進到家中協助。還好醫療人員成為阿信人生波濤中的浮木,讓她在處低潮或遇大浪時可求助。正讚嘆阿信面對多舛的命運卻仍展現無比的韌性,遺傳諮詢師進來報告她詢問這對璧人的背景及家族譜。其實根據遺傳定律推斷,玉女家人的病並不會影響到她生育後代,只是金童的母親對挑選媳婦似乎有很高的標準。我和諮詢師花了好些時間解釋遺傳定律、基因檢查以及結果出來後可能的問題,我又強調每個人身上都帶有各種和疾病有關的基因,現在雖然已有最新的次世代基因定序檢驗可以做幾百個單基因遺傳疾病的基因篩檢,不過即使花很多錢做各種檢查,並不能保證將來一定會生到完美寶寶,而即使篩選出基因勝利組,也不代表將來就能一生幸福。金童玉女如釋重負:「謝謝你們詳細的說明,我們回去再討論看看。」 「好好考慮,要做的話再連絡諮詢師,祝福你們!」。門診結束後跟診的學生說:「老師,這些遺傳疾病和諮詢好難啊!」怕學生因此不喜歡遺傳學,我趕緊回答說:「遺傳醫學進步很快,精準醫學是現在最夯的!」我忽然想起當年到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學習,拜見遺傳大宗師McKusick教授,他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恭喜妳!來這裡妳會看到很多一輩子只見過一次的病,還有很多病沒有藥醫!」也想起在那個醫院看診,病人和家屬坐在診間裡,出出入入進來各科醫師、諮詢師、社工師、營養師等的整合團隊服務。回國後這三十多年來,經過很多人的努力,台灣的遺傳醫學已經進步很多,很多罕見疾病也已經有藥醫了。但是不能怪學生說好難,我自己也覺得還有許多困難:科技認知的落差、社會對人的價值判斷、貧富城鄉差距與健康不平等……看完門診,回到辦公室準備次日要去活動中心和社區長輩們玩基因衛教遊戲的教材。基因命運牌,人人有機會中獎!抽到好牌,應該感恩惜福;抽到壞牌,不要馬上棄賽,再拼拼看,說不定能玩出好結局。
-
2021-12-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醫院超前部署防Omicron 重症醫提醒三點注意
Omicron變異株叩關台灣,昨天確認出現三例境外移入病例,醫界如何超前部署? 林口長庚兒童加護病房主任夏紹軒表示,Omicron重症率還不明朗,至少有三點要注意。首先,重症者病毒量高,台灣負壓加護病房不足,亦未引進高規格防護裝備如正壓防護衣。再者,分艙分流照護模式不夠有效率,耗費大量人力時間。最後是拼命多做事、不在乎過勞的醫界職場文化,院內感染風險令人憂心。夏紹軒表示,社區流行發生時,分艙分流的醫療人力必須用得更精,要勇於嘗試不同的服務模式,來幫助專業人員盡量少幾次穿脫隔離衣、少進幾次隔離病房,以減少隔離風險,並節省大把寶貴時間。比如使用視訊查房、運用可在病房外遠端監控並調整病人呼吸器參數的面板、可在病房外病人調整輸液幫浦流速的設備等。夏紹軒指出,醫院要改變職場文化,醫護人員「沒上班就不要去醫院」才是對的,畢竟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病人。過去疫情嚴峻時,已經看到許多急診、加護病房醫護人員壓力明顯增高,發生焦慮、情緒不穩、睡眠出問題、容易疲倦、易怒、憤世嫉俗等症狀。「根本沒有人關心這些醫療人員的心理狀態」,夏紹軒說,有些人可能稍微有病識感,會懂得自行調整、對外求援;很多人根本沒有時間力氣去思考或感受,繼續硬撐可能導致出錯率增加,直到有天整個人崩掉、倒下去為止。在幼兒染疫部分,台北長庚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陳苡靜今於兒童急診醫學會年會表示,Delta病毒出現後,確診兒童比例開始上升,這波Omicron疫情在南非也看到5歲以下確診比例激增的現象。美國資料顯示,未接種疫苗青少年住院比例顯著高於有接種者,住院兒童有一到兩成需要加護病房。台灣若爆發社區流行,感染人數上升,確診兒童也會變多,原本不充裕的兒童醫療及重症資源,勢必更緊繃。此外,各國發現,若為避免傳播而長期停止實體上課,兒童心理健康將受到重大衝擊,又以家庭社經地位低的孩子最慘,整體社會的家暴及兒虐發生率也會隨之上升。
-
2021-12-02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全台3-5%的人因天氣感到憂鬱! 常按「5穴位」紓解壓力、安神定志
小雪時節 心情保持平和不躁動 冬季萬物生機減少,易對人的情緒產生影響,憂鬱症患者可能會在這段時間情緒惡化。特別是在小雪節氣後,氣溫繼續下降,此時心情易受影響,變得情緒低落或感覺煩躁。 因為日照時間變短,體內血清素含量不足,容易讓人感覺到沮喪和情緒低落。根據統計,全台約有3至5%的人,會因為天氣感到憂鬱。從中醫角度來說,抑鬱發生多由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過激所致,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因此冬天在精神上就該順應「冬藏」特性,心情上盡量保持平和、不躁動生氣,讓體內陽氣得以潛藏。 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婦兒科主治醫師瞿瑞瑩建議可以按壓太衝、合谷、內關、百會、耳神門等穴位,達到紓解壓力、身心平靜的功效,讓身體能順應冬季時節,安神定志、精神內守以養五臟。 1.太衝穴:腳的大拇趾和第2趾縫間,往上1個拇指寬處,有助於疏理肝氣、清熱明目。 2.合谷穴:手的大拇指和第2指縫間,虎口凹窩處,有助於和胃通腸、疏風止痛。 3.內關穴:手腕橫紋中間往上3指寬處,可寧心安神,有助於緩解心悸、心慌。 4.百會穴: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交叉處,有助於安神定志、調整自律神經。 5.耳神門穴:於耳朵三角窩內尖端處,有助於鎮靜安神、改善焦慮失眠。 加強保暖 預防中風和心肌梗塞 小雪之後,要特別注意保暖、避免受寒。瞿瑞瑩提醒,有氣喘病史的民眾與小孩也要多留意季節變化,避免毛料等過敏材質,嚴重氣喘者也要記得隨身攜帶相關藥品。 衣著上著重保暖透氣、不要太緊,建議可採洋蔥式穿法,內層透氣排汗、中層保暖舒適、外層防風防水,或可搭配帽子、圍巾、手套加強保暖。室內如需使用暖爐、暖氣,建議時間不要過長,也可以在室內放一盆水,保持空氣濕潤,避免身體水分流失、造成皮膚乾癢。 因為冬天比較不容易流汗,天氣如果太過寒冷也建議家中長輩可以不用天天洗澡,簡單梳洗即可;建議太陽下山前先洗澡,預防中風、心肌梗塞的發生,水溫避免過燙、洗後塗抹乳液,減少冬季皮膚癢的發生。 冬天因為天氣冷、溫差大容易使血管收縮,是心肌梗塞和中風的好發季節,提醒心血管疾病和三高患者要注意保暖、控制三高、起身活動促進血液循環。中醫認為黑色食物入腎經,適合冬天服用,建議可多吃黑豆、黑木耳、海帶等黑色食物;且黑豆種皮含花青素,有助於保護血管彈性,預防動脈硬化;黑木耳和海帶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可以增加排便,對腸胃蠕動差的民眾相當適合,並且減少糖分和油脂吸收,穩定血糖和血脂肪。(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當憂鬱症患者告訴你想輕生,該怎麼辦? 4句話千萬不要脫口而出 ·心悸、胃痛竟是自律神經失調? 醫揭「7高危險群」小心變憂鬱症
-
2021-12-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獨/長庚、馬偕「高端混打實驗」最快12月中出爐
指揮中心宣布民眾可混打AZ+mRNA,但唯獨高端混打爭議不斷。ACIP召集人、台大小兒感染科醫師李秉穎表示,國內已有高端混打受試者進行臨床試驗,最快年底前或三劑開打前公布,除了台大醫院外,長庚醫院及馬偕醫院,近期也將有初步結果。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先前長庚醫院收案「AZ-高端」等混打實驗,最快十二月中會有結果公布,但至於「AZ-AZ-高端」等三劑臨床實驗,除了對象需要選擇完整接種二劑疫苗,並再追打第三劑、測抗體,時程較長。林口長庚分子感染症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陳志榮表示,目前長庚第三劑臨床收案對象多為醫護人員、機組員等60歲以下族群,多在今年三月及五月就最早打完二劑完整疫苗,給予AZ、BNT、莫德納及高端疫苗,每組100人,共收案400人。目前本月仍在持續收案進行施打,預計一月會有初步報告。馬偕兒童醫院醫師邱南昌則表示,高端混打的進度已打完二劑疫苗且抽血完畢,約於十二月有抗體初步檢驗情況,但礙於檢驗單位較少,必須排隊篩檢,預計十二月結果會出來。但相較AZ、莫德納及BNT疫苗,高端尚未完成三期臨床實驗,且國內混打數據也尚未出爐,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指揮中心話講太快了」,他認為國內雖有少數赴美者混打高端和他牌疫苗,但未來廣開給一般民眾施打,風險仍須自負。除了第三劑疫苗爭議外,指揮中心近期宣布,將開放青少年可施打第二劑BNT疫苗,家長卻憂心有心肌炎風險,李秉穎則於指揮中心記者會解釋,ACIP建議要間隔12周施打,風險較低。國內也有專家表示,傳統的次單位蛋白疫苗少了他牌疫苗有血栓、心肌炎等副作用等優勢,能為青少年風險解套。國內包含林口長庚醫院、新竹馬偕醫院,都有進行12歲至17歲青少年施打「高端-高端」實驗,進度皆已施打完畢,後續仍需要後續抽血、測量抗體滿半年,最快也要到明年後才有結果。邱政洵認為,據現有疫苗僅mRNA疫苗可施打於青少年,青少年選擇有限,認為國內應該要加緊腳步,除了成人混打,也要同步做青少年的高端混打實驗,「尤其青少年二劑受緩打影響,收案對象間隔數拉恐太長,數據有限。」若未來高端適應症能從20歲下開至12歲,則可解決家長焦慮。新竹馬偕紀念醫院試驗團隊兒科醫師林千裕指出,高端的青少年適應症下修,得等國內外數據出爐,且必須經食藥署核准,未來混打或三劑實驗結果佳,明年終也有機會成為第三劑施打,或提供未來11歲兒童的第一、二劑選擇。
-
2021-11-30 該看哪科.婦科
腎移植定期服用抗排斥藥物 36歲女順利自然生產
36歲張姓女子3年前發現排尿減少及水腫,就醫診斷為不明原因腎功能異常,一年內竟快速進展到腎衰竭,需要定期洗腎。直到2019年到台大醫院接受丈夫的腎臟移植成功。之後定期服用抗排斥藥物,腎功能穩定;今年4月,張發現懷孕,雖然期待新生命到來,卻擔心自己接受腎臟移植又長期服用抗排斥藥,是否適合繼續懷孕,於是於妊娠10周到新竹台大分院婦產科就診。新竹台大分院移植團隊召集人蔡孟昆教授指出,產檢時,透過超音波看見3公分大的胎兒在張女的肚子裡拳打腳踢,健康狀況良好。另一方面,產檢醫師也檢視目前張服用的抗排斥藥物已是適合懷孕的用藥。張終於放下心中大石,繼續由腎臟移植團隊及婦產部林明緯醫師照護。新竹台大分院婦產部林明緯醫師說,孕期過程,張女在新竹台大分院接受完整的產科照護,羊膜穿刺、羊水基因晶片分析、高層次胎兒超音波等產前篩檢,皆顯示胎兒發育良好。妊娠34周,11月23日凌晨張女發現大量羊水滲漏及下腹悶痛,在家人陪同下趕至新竹台大急診。當下血壓上升、蛋白尿等子癲前症狀況。由於早期破水合併子癲前症,與醫師討論後張決定自然生產,所幸於當日早上8點順利娩出2550公克男嬰,新生兒哭聲宏亮,但由於早產早期破水,因此讓新生兒住院施打抗生素。產後張血壓迅速恢復正常,新生兒在小兒科團隊的照護下也於一周後順利出院。林明緯說明,腎臟移植的孕婦屬於高危險妊娠,好發子癲前症及早產情形,因此建議有此狀況的孕婦需至有完善移植和婦幼醫療團隊的醫療院所進行產檢。張女於妊娠14周起開始服用阿斯匹靈進行子癲前症預防,孕期過程也密切監控血壓及蛋白尿等狀況。雖然張提早於34周分娩,但在新竹台大醫療團隊的努力之下,母子均安,有驚無險度過孕期波折。林明緯解釋,服用抗排斥藥並非不能懷孕,但是需於懷孕前先調整對胎兒相對安全的藥物。此外,孕期會造成免疫系統不穩定,因此懷孕前建議先諮詢移植團隊是否適合懷孕,然後待藥物調整至胎兒安全的種類後再行懷孕。而且孕期需要定期監測是否有器官排斥的現象,並且調整免疫抑制藥物。這方面有賴於腎臟移植團隊與產科團隊的密切溝通與配合。為提升大新竹地區婦、兒科醫療照護品質,新竹台大分院生醫醫院將於今年12月底正式開幕啟用婦幼醫學中心,引進先進醫療設備及建置溫馨、舒適的病房環境,並網羅堅強的醫師陣容,屆時將提供更完善的婦幼醫療服務。
-
2021-11-28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夾屁股忍便意小心釀成便秘! 醫警告「5症狀中2」快就醫:零食別吃太多
4歲的妮妮常因為無法順利排便而哭鬧,這天妮妮媽媽注意到,妮妮在客廳玩耍到一半時滿臉漲紅、走路扭扭捏捏看起來怪怪的,問了妮妮才知道,因為每次大便都很痛、很不舒服、很可怕,所以想便便時,就會夾屁屁,帶妮妮到廁所培養便意後,妮妮哇哇大哭喊屁股很痛,媽媽一瞧流血了,趕緊帶妮妮至醫院就診,才順利解便。兒童便秘 多因生活作息、飲食習慣所致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兒科陳亮君醫師表示,兒童便秘大多是由於不當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的變動所造成,常見孩子常因吃蛋糕餅乾精緻飲食或油炸食物等,因為吃零食就飽了,進而降低或甚至拒絕吃正餐中的蔬菜水果,導致蔬果攝取量不足而增加便秘的可能;在兒童腸胃門診中,有2至3成的兒童都是因為便秘至門診就醫。 多數屬功能性便秘 兩項症狀持續1個月要注意陳亮君進一步說明, 大多數的兒童便秘屬於功能性便秘,少數是因為腸道神經發育不良而引起蠕動障礙所產生的便秘。一般來說,不同年齡層的排便次數不同,依照兒童的便秘診斷,家長可以留意兒童是否有以下其中兩項的症狀並有持續一個月以上:一週排便少於2次、一週大於一次的滲便、有過憋住大便的姿勢或意圖、排便疼痛或困難、有直徑過於粗大(可能阻塞馬桶)的糞便。(推薦閱讀:排便時常很用力、出血、像羊便? 一張圖評估是不是功能性便秘) 溫和軟便劑清宿便 合併這些問題需就醫兒童排便困難多數經過調整飲食與排便習慣,就能改善;若仍便祕,就需要藥物的介入來幫助孩子,一般以溫和的軟便劑幫助孩子先排掉宿便,後續再搭配飲食及排便習慣的養成來改善便秘,但是服用藥物後需要一段時間讓藥效發揮才有利便的效果,若孩子嚴重便秘有時也會用甘油球灌腸來快速刺激排便,當孩子合併有嚴重腹脹、生長遲滯、體重偏輕等問題時,需要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 (推薦閱讀:很多人都白吃了!益生菌改善過敏、顧腸胃無感? 營養師曝7種NG吃法)預防便祕 養成4個好習慣長期便祕除了會造成孩子們成長發育受限之外,也會因為影響到生活而對家長跟孩子都造成心理上的負擔,陳亮君提供告別便秘的生活好習慣:1、適量攝取水分,多吃穀類、蔬菜、水果等多纖食物。2、培養孩子每天固定時間上大號的排便習慣。3、上廁所時,嚴禁孩子邊玩玩具、平板與智慧型手機等會分心的物品。4、鼓勵孩子在上大號時避免用力硬擠,避免孩子將排便跟流血疼痛連結在一起而更加逃避與排斥排便;若因便秘合併疼痛甚至肛裂出血的孩子,則需要給予肛門黏膜復原的時間,排便訓練才有機會成功。 延伸閱讀: ·多吃蔬菜還是便秘? 醫曝「便祕兇手」愈做愈是一肚子大便 ·無糖優酪乳仍有糖?乳糖不耐症可以喝? 營養師解「3QA」:搭1物排便效果加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