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COVID-19疫情期間,診所就醫量大受衝擊。衛福部近日公布新版紓困辦法,確保診所1月到9月收入達108年同期8成,10月下旬已發5.96億元,共3753家醫事機構獲補助。
國內今年發生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本土疫情,根據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統計,今年1到6月就醫量約1.66億件,比去年同期1減少6.2%,比前年同期大減13.8%。
健保署進一步分析發現,就醫量以診所減少最多,今年1到6月就醫件數比前年同期大減1690萬件、降幅17.1%,以耳鼻喉科、小兒科降幅超過2成最多。
疫情帶來的衝擊也令診所叫苦連天,直呼快撐不下去,甚至得貸款支應診所支出。
衛福部近日公布新版補助紓困辦法,確保基層診所今年1月到9月的收入,可達108年同期的8成;醫院方面,已採預撥醫療費用機制,保障今年第2、3季收入達去年同期一般服務收入的9成。
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門委員劉林義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這次的紓困預算已預撥約新台幣15億元,補助對象以診所為大宗,10月下旬以來已陸續撥發5.96億元,包括第1季補助款和第2季預撥款,共有3753家醫事機構獲補助。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指出,健保署明白醫療院所財務狀況吃緊,相關補助作業早已完備,只待預算通過、辦法公布後就立刻撥款,未來第3季款項申報完畢後,會儘速進行後續撥款。
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開業小兒科醫師林應然表示,去年的醫療院所紓困方案,據悉花費政府經費近4億元,今年因本土疫情影響更大,據悉總金額約20億元,但許多基層醫師認為「沒補到」。
林應然提到,基層醫師對於紓困較無感的原因,紓困是補足108年同期的8成差額,但今年因疫情民眾就醫減少,健保點值上升;此外,差額補貼也須扣除藥費、特材費用,幾乎只有針對診察費補貼。
林應然呼籲,政府應加強對受影響最大的科別紓困,紓困金發放也要及時,同時也要考慮就醫件數減少,而非僅就整體醫療費用考量,以免受到健保點值波動影響。
針對醫療院所紓困方案,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則提到,雙北地區的醫院配合醫療降載政策,將急性病床改設為專責病房,傾盡全力治療COVID-19確診病患,但相對營運壓力比其他區域醫院更大,建議依照各醫院收治COVID-19病患的比例來予以適當補貼。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