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7 醫聲.Podcast
搜尋
偏鄉
共找到
471
筆 文章
-
-
2023-07-06 焦點.生死議題
自己的醫療自主權自己掌握!「病人自主權利法」跟放棄急救有什麼不一樣?
人生中最難的課題之一就是「死亡」,當摯愛的人命懸一線時,是否要堅持急救來拼生存?還是選擇讓他好好走?或是病人可以先預立人生最後一哩路該怎麼走的決定呢?人生走到盡頭時一定要堅持急救嗎?插管?電擊?壓胸?裝上呼吸器或葉克膜?救回來之後給予後續的維生醫療:洗腎、輸血、打抗生素、插鼻胃管和營養針等等。然而,這樣會不會讓病人更受苦呢?對家屬而言,這真是痛苦的抉擇。其實「病主法」上路之後,意願人(可能是病人,也可以是健康的人)已經能夠為自己事先預立人生最後一哩路該怎麼走了!因此,「病主法」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你一定要知道。民國108年《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上路,被認為是善終三法的最後完結篇(前兩項是器官捐贈、安寧條例)。台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常佑康表示,「病主法」顧名思義就是一部以病人為主體的法令,希望將醫療的自主權:知情權、選擇權、決定權還給病人。病主法的意義在台灣社會,很多時候病人並不知道診斷和治療選項,而是由家屬代替病人做醫療決策,可是家屬的決定是否和病人一致?或家屬間的決定不一致時怎麼辦?所以家屬的決策壓力很大。常佑康在臨床上常碰到有些家屬仍在為10年前,甚至20年前替家人所做的醫療決定而糾結,「當初的決定到底是對還是錯呢?」病主法上路之後,有兩層意義,第一就是將醫療自主權還給病人,別讓親愛的家屬來承擔代為決策的痛苦與壓力;第二就是,共有5種適用病主法的臨床條件,除了生命來到盡頭的末期病人外,還包含非末期的不可逆轉之昏迷、永久性植物人、極重度失智,及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之重症(包括現在沒有藥醫的疾病、非常痛苦且無法忍受的疾病、罕見疾病等),被診斷後是不是要停止無意義的治療?讓他們回歸自然善終?如果答案是yes,那麼就要先做「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以下簡稱ACP),由意願人、至少一位二親等家屬和醫療團隊進行完整的諮商,大家充分溝通、理解彼此的心願後,讓醫療自主權回歸意願人,這時意願人才能簽署「預立醫療決定」(以下簡稱AD)。不讓病家陷入痛苦深淵的安全防線病人自主研究中心研究企劃組組長游雅茜指出,醫病關係的主體是病人,但在病主法上路之前,卻沒有一部以病人為主體的法律。病主法所適用的5種臨床狀況,大多是無法治癒的,有些病人甚至長期臥床,病人和照顧者都經歷著長期的折磨,不知道盡頭在哪?即使本人曾口頭表示不要被插管或變成植物人,但在沒有病主法的時代,無法拒絕不想要的治療。所以許多病人及家屬都動過「自殺」的念頭,或是上演「家屬親手結束病人生命(照顧殺人)」的悲歌。難道沒有一個可以有尊嚴地離開這個世界的方法嗎?只能無奈地任由這些人倫悲劇不斷地上演嗎?身為「三好氏遠端肌肉無力症」罕病患者,深知這種磨難與煎熬的前立委楊玉欣,她與團隊極力奔走,於立委任內通過「病主法」立法,為病人和家庭設立一道「安全防線」,不讓他們陷入痛苦的深淵。楊玉欣和團隊經過4年馬不停蹄的努力,終於在她擔任立委的最後一天(104年12月18日),在最後20秒的壓線時刻三讀通過法案,105年1月6日由總統公布(但3年後才正式上路),為病人與家庭迎來「善生」與「善終」的春天。容易與病主法混淆的法令◎安寧條例簽署「病主法」和人們常聽說的「不急救同意書」,以及在健保卡會註記的「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病危時不施行心肺復甦術,俗稱「不急救同意書」,簡稱「預立安寧抉擇書」)並不相同。「不急救同意書」是當事人與家屬皆可決定,病主法中的「預立醫療決定」則是只有當事人自身可以決定。 常佑康指出,「不急救同意書」、「預立安寧抉擇書」就是依據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不施行心肺復甦術」,隨著生命末期到來、呼吸及心跳快要停止的時候,不做插管、壓胸與電擊(即心肺復甦術)這類無效的醫療,只適用於癌症末期和器官衰竭末期的「末期病人」。然而「病主法」不只適用於生命末期的病人,前述還有4種病人也適用病主法,如果好好照顧,活超過10年的大有人在,但又無法好轉或只能繼續退化,在過去都沒有辦法適用「自然善終」的做法。 現在這5種適用病主法的病人,只要經過兩位相關專科醫師判斷符合標準,就可以選擇接受、拒絕或撤除維持生命治療與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包含:插管、壓胸、電擊、呼吸器、葉克膜、洗腎、輸血、抗生素、鼻胃管、營養針等等的作為。而且病主法當中的AD,只有本人可以撤回或更改,家屬不可以代替撤回或更改AD,用意是尊重本人的決定。 那麼「病主法」和「安樂死」又有何差別呢?游雅茜說,病主法不是安樂死,目前安樂死尚未在台灣立法。國外的安樂死/協助自殺是「提早畢業」的概念,在符合該國的適用條件之下,藉由醫師注射藥物或由病人自行服藥,讓病人提早在人生的旅程中畢業。 然而病主法是病人的生命期已經自然走到疾病不可逆的時候,生命就是準備要來到終點,病人透過拒絕這些治療,讓身體自然的關機,讓生命回歸到自然善終的狀態。安樂死則是加速結束生命,所以,可以把安樂死比喻為強迫電腦關機,病主法則是照著步驟自然的關機。保障醫療自主權SOP其實善生與善終是一體兩面,唯有好的溝通與告別,充實活著每一天,才能同時創造生者與逝者的圓滿。其中關鍵就是:預先思考生命末期的醫療決定、家人的溝通,逐漸敞開社會願意去談論「善終」的風氣。如果民眾想簽署AD,須具備哪些條件?要如何申請?有哪些執行步驟呢?可參見圖三。常佑康說明,各大醫院甚至部分診所都有開設「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門診」。目前法律規定要經過由醫師、護理師、社工師或心理師組成專業團隊的諮商才能簽署AD。專業醫療團隊會在諮商過程中,向民眾清楚解釋何謂五款臨床條件、可以接受或拒絕何種治療及簽署流程等相關疑惑。(註:若是診所或偏鄉醫院,經衛生局報備,具諮商資格的醫師和護理師各一位,就可以進行ACP諮商。)同時很重要的是,要請家屬一起來參與和溝通,目前規定至少要有一位二等親之內的家屬,這是非常重要的,在意願人和家屬都在理性狀態、可以思考的時候,來認真討論,而且AD只有自己可以簽署,家屬或其他親友不可代簽。但其實更鼓勵家庭一起做諮商,因為「無常」什麼時候會來?並不知道!所以鼓勵年輕人到老人,全家人都一起參與諮商,彼此互相見證人生大事。因此,鼓勵大家及早溝通,才能及早做好準備。自費卡住了民眾的意願?雖然病主法上路已4年多,但很多民眾仍不知道有這個善終的法律,有可能民眾直覺是在談安寧療護,其實兩者有很大的不同;也可能是民眾一聽到ACP需要自費,「錢」關就卡住了!自費卡住了民眾的意願?目前預約ACP門診,按各醫院規定通常每人收費台幣2000元至3000元不等。雖然多數醫院祭出第二位以上家屬同行有半價(或是第二位800元)的優惠,但一談到收費,其實有可能會打消民眾的意願。游雅茜申明「病人自主研究中心」(簡稱「病主中心」)的呼籲,希望政府能補助每個人一生一次的善終保障,尤其是罕病病友、重症病人、失智症族群、身心障礙者等弱勢族群朋友,繁重的日常照顧使他們較難獲得這些資訊,且行動不便和交通因素等交通性、制度性的障礙,往往使他們無法獲得權利保障。為此,病主中心於民間募款籌措費用,在2020年開始推展「弱勢創新服務方案」,目前串聯全台北中南東15家醫院、6家社福單位,提供罕病病友、身障者、聾人/聽障者及失智者等弱勢族群朋友「1+2」(一位病人加兩位家屬)的補助方案,提供他們更友善簽署預立醫療決定的管道,獲得善終權利的保障。病主中心期盼能將病人自主權帶給每位民眾,也歡迎大家多多支持本案,給予病主中心更多能量。常佑康補充,台北慈濟醫院因為加入「弱勢創新服務方案」,曾數次執行過「到宅諮商」,就是針對不方便出門的民眾,例如已經臥床二、三十年的病人,或是漸凍人等族群,諮商團隊到宅為病人與家屬諮商,維護了這些病人的人權。病主法讓人更勇敢地接受治療常佑康與游雅茜共同強調,病主法能讓病人和家屬的心裡有個保障,可以更勇敢地去嘗試治療。因為已經事先做好了決定,也簽署了法律文件,醫療人員和家屬都會依照意願人的決定去做,這會是一個圓滿的「生死兩相安」的狀態,而不是一般人誤解的放棄治療。常佑康強調,病主法的推動,其實可以節省健保無意義的醫療支出,若將省下的經費轉而補助民眾的ACP費用,不只能降低無效醫療的花費,更可以保護病人的尊嚴與醫療自主權。游雅茜補充,病主法對健保整個財政而言,是一個很合理化的減輕,對於資源的合理化分配是有幫助的。
-
2023-07-01 醫聲.領袖開講
從1間診所到全台8醫院!秀傳總裁黃明和為一句承諾「在偏鄉蓋好醫院」
36年前在鹿港天后宮廟埕的一句承諾,秀傳醫療體系總裁黃明和30年前成立彰濱秀傳醫院。目前秀傳醫療體系成立50周年,全台灣有八家醫院,多半座落於偏鄉地區。黃明和也是厚生基金會、立法院厚生會創辦人,廣為人知的「醫療奉獻獎」即由他和前衛生署長張博雅共同創立。今年是秀傳醫療體系50周年,黃明和藉新書「做蒼生之大醫:利他信念的行者、梅約精神的推手,秀傳醫療體系總裁黃明和的生命故事」,詳述他的偏鄉醫療理念。一諾千金 創立彰濱秀傳醫院黃明和來自彰化,1965年台大醫學系畢業後,赴日本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在台大外科任職4年,因身體不適、數度胃出血決定返鄉。在省立彰化醫院任職2年後,1973年開設黃明和外科醫院;1987年在鹿港天后宮誓言要在鹿港蓋一座醫院,提供鄉親最好的醫療品質;1993年以父親命名的彰濱秀傳醫院正式成立;2008年彰濱秀傳更成立「亞洲遠距微創手術中心」,是亞洲第一間遠距微創手術中心。效法梅約精神 奉行視病猶親「梅約精神」是黃明和的醫療信念。美國梅約醫學中心經營者秉持「在鄉下蓋好醫院」的理念,成為聞名全球醫院。以梅約精神為依歸,黃明和帶領秀傳體系,視病猶親是他親身奉行的理念與實踐。彭麗容是秀傳體系第一位護理師副院長,她長期跟診,對黃明和有許多切身觀察,有些老人來看病,看起比較緊張,黃明和就會把手輕輕地放在對方膝上,跟他聊天,讓他安心。1980年代,秀傳醫院的病房在二到八樓,當時只要聽到廣播說八樓病房喊急救,黃明和不管在哪一層樓,都是第一個跑上去的。黃明和的妻舅陳信甫醫師記得,某回選舉拜票途中,黄明和在現場看到車禍,他不顧還有下一個行程,直接下車走向那台翻覆在路邊的轎車,吆喝鄉親一起把車翻正,還從後車廂拿出急救箱,當場為傷患急救。就如同黃明和聽到急救就往八樓跑,不坐電梯,因為要在危急時刻用最快速度幫助他人。從一間小診所發展到如今擁有八家大型醫院的醫療集團。黃明和期望,不只要讓鄉親得到更好的服務,也要讓彰化鹿港成為台灣與世界的窗口。獲黃明和捐千萬 台大醫院:優化微創設備秀傳體系總裁黃明和昨天舉行新書感恩分享會,會中宣布捐贈台幣一千萬元回饋母校台大醫院。台大院長吳明賢表示,將效法秀傳醫院推展微創手術精神,把經費用於優化台大的機器人手術系統,除購置機器人輔助手術系統,也會將款項用於人員訓練。吳明賢認為,彰濱秀傳雖位於南部偏鄉,但是許多技術領先,例如全台第一台震波碎石設備,就是秀傳率先引進,能用於肝內結石等治療。秀傳醫院也是全國最先引進達文西機械手術的醫院之一,今年三月與法國結盟的「亞洲遠距微創手術中心」引進「Hugo機器人輔助手術系統」。吳明賢說,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地下室就是台大的「機械人手術中心」,如今獲得黃明和慨捐一千萬元,除了優化既有設備外,也將用於機器人輔助手術系統,讓患者能有更多治療選擇。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彰濱秀傳早在2008年就已設置微創手術訓練中心,近年很夯的遠距醫療,秀傳十多年前就在做,令人敬佩。台灣大學前校長陳維昭是黃明和的同班同學,他說黃明和回到故鄉開業造福鄉梓,是一條相對辛苦的路,他創辦醫院投入金錢,卻把醫院變成財團法人,服務社會;他也驚訝黄明和對新奇科技的敏銳度,除了先引進機器手臂,也是首先引進膠囊內視鏡,是推動國內醫療進步的領頭羊。
-
2023-06-27 醫聲.健保改革
血汗醫護怒:最討厭共體時艱! 缺工未來恐致居家住院
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3年,各國的醫護人員都相當吃緊,台灣更是屢傳護理師過勞,護病比屢創新高。疫情3年後,台灣的醫護人力逐漸出走,五月底更因此出現醫療量能不足,導致急診壅塞,內科病房一床難求,非緊急手術被迫延後執行,癌友至少得等兩周才有機會住院治療,掛號婦產科、兒科醫師也不一定搶到號,偏鄉更為重災區。專家預言,疫後醫護人力減少,若再加上少子化風暴,未來關床、關門診將成常態,以後看診、住院恐成難事,更可預想未來除非是極為嚴重的疾病才能住院,其餘恐以「居家住院」模式代替。醫護荒加劇 專家憂等床時間恐拉更長「即使有病房,病床也得降載開設。」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目前外科系如骨科、心臟內科處理外傷、心導管較為急性,住院時間也短,沒有等候病床的問題;但內科,如腎臟科、感染科、胸腔科、肝膽腸胃科,因為病人數多,疫情過後,長輩逐漸回到醫院追蹤原本的慢性病,相較去年同期成長5%,才導致內科性疾病等候時間拉長,但不至於造成急診壅塞;主要是病房區,在醫護人力不足的情況下,為保持醫療品質、病人安全,遂維持護病比上限。「疫情最嚴峻的3年,醫護人員都堅守崗位。」洪子仁指出,今年出現一波醫護人員離職潮,主要是挺過疫情三年後,醫護人員希望暫時性休息,尤其國境開放後,國外進修、旅遊的計畫都重新銜接上了,但較過往而言,整體離職率增幅並不大。洪子仁表示,今年離職潮需要關注的重點,在於「新進醫事人員減少」,離職人員多了一點、新進人員少了一點,「一加一減」之下導致醫療人力荒。洪說,今年參加國立護理大學畢業典禮時,也發現護理畢業生也有所減少,早在疫情前就因少子化,檢驗、藥學、藥劑、營養學領域人才都在減少,醫療人力自然緊縮。「衛福部要思考,醫事人員不願進入醫療產業的現象。」洪子仁指出,疫情後醫療人員承擔的風險又與待遇不成比例,醫院也想要調高人員待遇,但這兩年健保點值不斷下降,醫院經營成本不斷墊高,沒辦法提供足夠的拉力吸引新血進入醫療產業。若醫護人力荒不斷持續,洪子仁說,目前內科疾病等床時間約在3至5天,若醫護荒加劇,將來內科疾病待床時間恐怕將拉得更長,大型醫院一床難求的情形將比過去更嚴峻。台大調查急診滯留率 超過24小時逾4成六月上旬北部大醫院急診壅塞成為熱門話題,當時衛福部次長王必勝對外稱「醫事司有監測,沒看到急診量升高」、「已致電各大醫院院長,都說一切正常。」衛福部此番回應,卻惹惱第一線急診醫師。近期醫院間流傳一張衛福部調查各大醫學中心1到4月急診滯留率的表單,雖然多數醫院還沒填完,但台大醫院自填數據顯示1到4月無論24小時或48小時,等待住院的病人在急診滯留比率節節上升,增幅已高達3成。以4月為例,台大急診等待住院的病人有44.8%等超過24小時才有床,其中有25%更是等待超過48小時才能離開急診、住進病房。某醫學中心不具名急診醫師表示,衛福部根本沒有任何有效方法可掌握各大醫院急診是否壅塞,只會信口開河,或是讓各院院長說了算,講出來的話跟基層感受落差極大,基層聽了只是覺得憤怒。他質疑,哪個院長會在評鑑前後講真話、承認醫院人力緊繃、一床難求?如果衛福部一直都能有效監測,何必要私下發表單調查?調查還叫醫院自填,誰知上報的數據是真的假的? 台大醫院急診部主任黃建華澄清,這不是衛福部調查,是醫學中心協會內部調查的資料。不過衛福部也有在關注一床難求問題,20日下午就臨時召開一個線上會議,了解各醫療體系的現況,確實有些醫院都回報護理人力不足造成病床減少,再加上全國疫情上升,醫院多少會有內部確診,這也為醫院人力調度增添不少難度。至於台大醫院,黃建華表示,台大沒有護理力不足或因此減少病床,急診看到等住院病人滯留較久,主因是一月春節後從門診回來等待住院的病人漸漸都回來了,門診等住院的病人,不見得比較不緊急, 像是癌症要化療,不做也不行。就算台大醫院的急診沒有明明該從門診等床卻故意要從急診來的病人,但病床就是這麼多,門診等床的人多了,急診也會受到影響,要等比較久。黃建華分析,往年過年後急診人數都會逐月上升,大約到四月底結束爬升,不過今年比較特別,不但看到上升幅度高於往年,更特別是的五月持續上升到五月底,這也可能與五月氣溫酷熱有關,媒體六月初也有關注報導。進入六月至今,急診人潮有在減少,可能與連日雨天降溫有關,也可能是比較急著需要住院的都已經收住院了。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近期急診壅塞仍與疫情相關,據監測,急診就診人數平日約為2萬人次、假日為2.5萬人次,近期因疫情仍處於高原期,急診就診人數有稍微增加,加上民眾大多習慣,當遇到滿床時,寧可繼續在急診等候,不願轉至他院,也讓滯留率增加。「滯留急診的新冠確診病人也變多了。」黃建華提醒,新冠改成第四類法定傳染病之後,等床的順位也沒有那高,跟其他疾病一樣,需要花時間調度床位,會在急診滯留比較久。他呼籲,如果確診症狀不嚴重,請不要來醫學中心的急診,這邊很壅塞了。建議可以前往地區醫院或區域醫院,疫情過了這麼久時間,大家都有經驗、會處理,希望不會有些醫院不想再收確診的人,一直把病人轉出來。護理師出走1700人 最討厭聽共體時艱資料顯示,臨床護理人力需求愈來愈高,但護理人員執業率低,加上疫後一波離職潮,讓醫院空缺率從以往約5%,今年達6.5%。近日幼兒園餵藥疑雲,新北市府喊話幫全台幼童採檢巴比妥,中央要新北「注意醫療量能、急診人力不足」,然而中央這番話,看在眾護理師眼裡很不是滋味。工會批評,護理勞動環境長期辛苦、薪資條件差,自去年底至今已超過1700多位護理師離職,且護理師最討厭聽到就是「共體時艱」。據護理師公會全聯會統計,目前領有護理師執照人數約31萬人,執業護理人員約18.6萬人,執業率僅58%,不到6成。但臨床對護理人力的需求,愈來愈高,全國病床數105年開設16.3萬多張,到110年已擴增至17萬張,還不包含各院新增各項業務,如出院準備計畫、器官勸募、預立醫療等業務,統統需要護理人力。某醫學中心不具名急診醫師說,七月部分負擔要漲價,有感覺到某些人想趁漲價前,趕快來急診排住院處理。也有感受到,一個人來待床、住院,身邊完全沒有看護或家屬的病人,有愈來愈多的趨勢,這些人多半是社會底層弱勢族群,照護資源也是他們弱勢的一環,結果護理人員工作量大增,除了醫療照護,還要把屎把尿。急診滯留率提升,燒出護理人力不足問題。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蔡淑鳳說,今年醫院空缺率比以往高,確實近2年受疫情影響,護理師離職的人數比往年多,再加上去年護理人員考照人數大幅下降,與往年相比足足少了1000多人考照,「離開的人多、投入的人變少」,才讓人力缺口變大。「愈來愈多護理人員發現,這個工作真的好爛啊。」一名與護理師結婚的醫師表示,院方把人力充足當作「做功德」,人力不足就要大家共體時艱,但工作量這麼大,出了事還要扛責任,隨便跟其他工作一比,就知道當護理師有多難賺,有理智的人都會選擇其他工作,收入更好也不會這麼累。護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紀淑靜說,10年前就曾疾呼「護理缺工將成國安問題」,如今人力匱乏已到火燒屁股,即使現在替護理師加薪,也不一定有人願意到工時長又高壓的環境服務,現在願意在第一線多是資深護理師,再過幾年就要退休,醫院沒有照顧資源,可預想未來除非是極為嚴重的疾病才能住院,其餘恐以「居家住院」模式代替。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理事長陳玉鳳表示,有別以往大專院校護理科系幾乎滿招,近年護理系招不滿、醫院招不到護理師、護理師持續離職,因為醫療環境對護理師不友善,無法吸引新鮮人加入,其實醫院大可以透過加薪,改善護理師薪資水平,但高層稱沒賺錢,要大家「共體時艱」,卻頻蓋新大樓。據勞基法規定,勞工每天工時不超過8小時,每周不超過40小時,多餘須給加班費。陳玉鳳說,部分醫療機構無視法規,用「負時數」等結算制度,例如今天少上4小時,就登記「負4」負時數,若加班6小時則登記「加6」,來回抵銷後時數變「加2」,醫院此做法除無視護理師勞權,且因為制度模糊,不斷有工會會員發生勞資爭議,醫院不願如實給加班費,且拿不出打卡紀錄單,嚴重侵害護理師勞動權益。陳玉鳳說,一般護理師月薪大約3.6萬元至4.5萬元,若加上夜班費、加班費,頂多到5、6萬元。而居家服務員月薪有四萬初,且幾乎都是上白天班8小時,換算每小時工資約200至250元起跳,若加上加班費,月薪可達6萬。她表示,每個人薪資本就有高低差,但考績、獎勵金機制若未透明化,在惡劣的護理環境,最後淪為主管喜好,甚至職場霸凌,醫院給這樣的薪資與待遇很難留住護理人才,最後倒霉的就是病人。2人顧百張床 護理師疫後轉當按摩師疫後全球都掀起醫護離職潮,台灣也不例外,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調查從去年底至今已超過1700百多名護理師離職,於東部擔任護理師超過10年的陳傳翔也是其中一人,他說離職原因是「與醫院經營理念不合」。新冠疫情爆發,陳傳翔堅守第一線,他說,自己不想對不起台灣民眾。未知的病毒,從上到下都驚慌失措,衛福部下令,但衛生局無法同步,使第一線只有「亂」可以形容。當患者到院就醫沒辦法如預期獲得醫療服務,他們永遠是被罵的那一群人。疫情期間,兔寶寶裝(即防疫隔離衣)光穿脫就得花10幾分鐘,他也說未喊過累。在偏鄉服務,人不多,都住在同個鎮上,團隊凝聚力高,心心念念都是居民的健康,雖然院內感染曾讓他與另一名同事顧全院100多床患者,他仍堅守崗位,只是疫後,醫院經營的方針開始改變,第一線的醫事人員也得開始承擔「經營壓力」,與醫院理念愈來愈不合,近期選擇離開努力10多年的職場,轉任當按摩師。陳傳翔說,願意留在第一線護理師都是對照顧患者有熱忱的人,他也是,即使過勞且高壓,都能維持繼續工作的動力,只是醫院對待員工的方式愈來愈差,像是政府發放的1天1萬的防疫津貼,院方設下「20年內分期給付」的規定,3年來,他約累積破百萬的金額,醫院寧願投資醫材設備也不願給護理師更好待遇,如今他離職,離職前僅領近20萬防疫津貼,剩餘的津貼一毛都拿不到,對於院方的對待方式,他絕對不會再回頭擔任護理師。蔡淑鳳表示,現階段希望可以增加應屆護理相關科系的畢業生投入職場的意願,或排除投入障礙,畢竟應屆畢業生是護理人力的重要來源。目前護理人員領照通過率約7到8成,但領到執照後僅有4成願意投入職場。因此無論是考照率或是就業率都得排除困難,協助提升機率。癌症病友掛不到號 重金請代排仍苦等「沒想到疫情之後,等床的時間更長。」台灣癌症基金會癌友關懷中心主任游懿群說,疫情前,癌友化療計畫因防疫措施嚴苛受到限制,沒辦法在預期的時間內,入院治療,至少得等一周左右,但近期不曉得是癌症患者回籠就醫,還是照顧人力不足,開不出床,原本以為疫情後不用等,現在等3、4天算快,等一到二周算是常態,有些患者急著治療,最後靠「鈔」能力,自費住院就醫。護理師離職潮,除發生關床問題,同時重症患者仰賴的個管師也受影響,多數個管師是由護理師轉任,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說,重症患者現在不只面臨等床問題,少了個管師也讓病友面對疾病時無所適從,她說,不提未來,就現在光是掛號,就讓患者耗費心力,不少人得花錢找人「代排」才有辦法爭取到更好的醫療資源。「一般患者遇到重大疾病,心中有太多問題,除了醫師以外能仰賴的就是個管師。」潘怡伶指出,根據自身經驗,大醫院的個管師時常人力不足,能在每位病患身上花的時間相當有限;一旦醫護人力吃緊,個管師更忙不過來,包含癌症在內的重症病患,恐深陷無所適從的焦慮中。潘怡伶表示,床位爆滿的現象以醫學中心較常見,且過去就已存在,門診也是人滿為患,她自己曾為幫母親排隊掛號,天還未亮就在台大醫院門口守候,且因現場掛號名額只有一位,有些患者家屬還須一一詢問隊伍中民眾要掛的科別,以免白跑一趟。潘怡伶說,曾有癌友反應,自己因掛不進某醫師門診,選擇上網購平台花錢請人「代排」。未來如果醫護人力持續不足,擠門診、擠床位情境會更常發生。潘怡伶指出,若醫療人力減少,在護病比、醫病比的規範下,醫院床數可能減少,擔心影響重症患者接受治療的機會,應從制度面反思,醫護人員在高壓、高危險的工作環境中,是否獲得相應的報酬,各界共同尋求解方,讓醫護人員願意留任。也要落實分級醫療,讓重症患者獲得必要的治療資源。健保體制下,大醫院一直在處理「不急、不重、不難」患者,洪子仁說,分級醫療的觀念也需要民眾配合,健保上路後,民眾大病小病都往大型醫學中心跑,導致地區醫院有床卻收不到病人,而醫學中心一床難求;因此醫院間的雙向轉診也得更加落實,讓病人都能夠得到妥善的照顧。台北醫學大學董事長陳瑞杰也說,大醫院以後真的沒辦法再收小病。光是疫情後,病床數就不足因應需求,之後高齡化讓癌症、慢性病患者增加,少子化讓進入醫療院所的人力再縮減,大醫院關床、關門診是一定會發生的事。相信短時間內政府難以改善人力荒,醫院只能自救,透過智慧醫療的導入嘗試優化流程減少人力的耗損,增加留任率。兒科婦產醫萎縮 掛號也不一定搶到號 醫護人力缺乏程度,也有科別之分。醫師總體人數雖增加,但部分科別醫師人數逐漸萎縮,兒科醫師從五年來減少64人、婦產科少43人,外科持平,內科人數增加110人,現在已有不少大醫院兒科醫師奔波支援門診,衛福部長薛瑞元曾說,憂心10年後,國內沒有醫師可以看兒科重症患者,要就醫只能出國求診。據衛福部統計,兒科醫師人數105年至110年,人數從1737人降至1673人,婦產科從1015人降至972人。設置兒科的醫療院所,110年與100年相比,少了141家、婦產科少了100家。一位不願具名的醫師表示,六都周邊的衛星城市,要隨便找一家兒科或婦產科,愈來愈難,到處林立的是牙科、復健所等,醫院的兒科、婦產科門診現在都已經愈來愈少,隨便舉個小孩性早熟要找專門的醫師,一個月前掛號也不一定搶得到號。台北市醫師公會常務理事洪德仁說,醫師每年以2%的比例增加,疫情並沒有讓醫師出現離職潮,但守在第一線3年,承受各類壓力,從內外婦兒急等五大科轉做醫美、老人科的機率是有可能增加的。偏鄉醫療資源不足 就醫可近性重中之重 「偏鄉地區醫療資源不足,當地民眾更是不能生病的一群人。」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王宏育表示,全國約有5萬名醫師,換算平均約每500位國人就有一名醫師提供醫療服務,在台北市可能是300市民就有一名醫師,但在偏鄉地區如高雄市內門區1.4萬人僅3名醫師,平均每4000多人才有一名醫師,偏鄉民眾真的是不能生病的一群人。王宏育說,號稱「內門媽祖婆」的吳惠芳醫師已70多歲,現在還定期自行開車從高雄市區到內門區提供居家醫療服務,每看一次健保給付1553點,但這在都會區也是一樣金額,反觀美國愈是偏遠地區,醫師待遇愈高,都會區醫師的待遇反而較低,原因是偏鄉地區病人分佈很廣,平時病人又不多,必須提升醫師收入,讓醫師願意留在偏鄉服務。長年從事偏鄉醫療的嘉義縣醫師公會理事長徐超群說,全國人口老化最嚴重的是雲林縣及嘉義縣,偏鄉長者醫療問題很多,可能是長時間農作、捕魚出現的腰痠背痛,或是常有的三高等慢性病,如何讓醫師在偏鄉地區服務,增加醫療可近性為重中之重。徐超群說,受限偏鄉病人少,醫療處置給付又與都會區相同,許多醫師不願到偏鄉服務,即便有愛心、醫德的醫師,可能也不願意到偏鄉服務。雖然衛福部已針對偏鄉地區進行「全民健康保險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IDS計畫),或針對較不偏遠的「不山不市」(諧音不三不四)地區則採巡迴醫療計畫,或鼓勵醫師到偏遠地區開業給予獎勵金,但這些獎勵計畫仍顯不足。王宏育指出,現在在偏鄉地區服務的醫師常換來換去,讓偏鄉地區民眾感覺自己是二等公民,尤其偏鄉地區最需要的是家醫科醫師,以進行全方面醫療,建議政府要從制度上幫助偏鄉,如提升偏鄉醫療給付,並呼籲大型醫院擴大認養偏鄉,並與偏鄉醫療診所建立醫療群,並協助偏鄉醫師進修,以在偏鄉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否則真的沒有醫師願意前往。徐超群說,偏鄉地區執業醫師多為內科、家醫科、耳鼻喉科,即便是小兒科、婦產科醫師為求生存,也必須看慢性病、感冒,因此,偏鄉地區缺的是醫師,什麼科別可能不是太重要。因此,衛福部應依都會、偏鄉不同地區也採分級醫療概念,給予差別性健保給付,鼓勵醫師到偏遠地區服務。另今年5月30日立法院通過「護理人員法」修正草案,明定未取得護理師資格或雇用未取得護理師資格者,當執行護理業務時均依法懲處。徐超群說,如此一來,將使偏鄉醫療護理師更顯不足、雪上加霜,同時增加醫師打針、換藥等醫療負擔,這對偏鄉醫療是一大衝擊,恐讓偏鄉醫療品質下降。爲解決偏鄉醫師、護理師不足,衛福部應提高醫師、護理師薪資,爲偏鄉地區留住醫療人才,不讓偏鄉民眾健康權益受損。(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6-17 醫聲.領袖開講
雨後彩虹 白袍良醫/徐超斌中風罹癌雙打擊 心繫鄉親不放棄!
在診間傾聽患者的病情及苦難,診斷開藥,擬定治療策略,這是醫師日常。但醫師也會變成病人,一旦罹患急重症,從診間換至病房,人生角色瞬變。與死神擦身而過,對病人切身之苦,更能感同身受;經歷人生低潮,迎接雨後彩虹,重新投入醫療服務,成為更了解病人的醫師。希望這系列報導讓民眾了解真實醫界,也為重症醫師們加油。39歲那年因長期過勞而中風,左手左腳癱瘓,「超人醫師」徐超斌首次感受到恐懼,在倒下瞬間,第一個念頭是「還有好多事情要做,怎麼辦?」50多歲罹患鼻咽後壁惡性腫瘤,個性樂觀的他正面看待,心想「失去了一部分,但還擁有很多東西。」生命旅程中連著兩次大轉彎,醫師、癌友雙重身分,讓他更能瞭解病患痛苦,做到真正「視病猶親」。回鄉超時工作 超人醫師癱瘓徐超斌為台東達仁鄉土坂部落排灣族人,2002年離開奇美醫院急診部,回到家鄉部落行醫,在達仁鄉衛生所服務,因人力短缺,醫務繁重,超時工作已是日常,當時每月工作超過400多小時。回想起那段甘苦歲月,徐超斌表示,當時可說一貧如洗,最窮之際,銀行存款只有幾萬元,同學聚會時,大夥兒討論名車、出國旅遊,但自己卻插不上話。但為了守護鄉親族人的健康,還是必須堅持下去,每天開車巡迴醫療,每周里程超過一千公里,足以環島一圈。應該是累壞了,超人醫師也撐不下去,徐超斌說,腦中風發生在凌晨一點,在送走最後一位病人後,整個人覺得不對勁,眼歪、嘴斜,單側癱軟無力,自己親身感受醫學教科書裡的中風症狀。擔心鐵人變成廢人,恐懼、無奈,萬般不安,一想到「壯志未酬身先死」的可能性,39歲壯年的徐超斌掉下淚來,心想該怎麼辦?中風後,從醫師變病人,這對從小在山林部落裡長大,自認體格健壯的他來說,為一大打擊,所幸緊急開顱手術後救回一命。術後積極復健,徐超斌不斷地練習單手手術拉線,休息半年後,重返衛生所繼續工作。重開門診時,眾多病人給予安慰鼓勵,讓他感動萬分,原本擔心病友質疑中風後醫師的執刀技術,但病患仍信任他的能力,指定動手術,「到底是我太勇敢,還是他們太有勇氣!」放療喪失味覺 復發勇敢面對腦中風預後良好,除繼續開車巡迴偏鄉醫療,徐超斌積極籌建「南迴醫院」,不料,13年後,迎來人生另一場災厄,2019年年底確診罹患鼻咽後壁惡性腫瘤。徐超斌說,一開始耳鳴、聽力下降,自己認為耳咽管阻塞,至台東馬偕醫院耳鼻喉科接受檢查,答案竟是鼻咽癌,鼻咽長出一顆三公分大腫瘤,擴及淋巴組織,已到晚期。再一次的重大衝擊,但他一瞬間就轉念,直接跳過「憤怒」、「否認」等階段,坦然接受罹癌,心想當年挺過半身癱瘓急重症,這次怎可輸給鼻咽癌。接受放療時,喪失味覺,不管是甜、鹹、辣,都吃不出味道,第一次體會到「味如嚼蠟」,加上惡心嘔吐,體重急遽下降12公斤。連續三個月化療、放療,病情似乎控制,2020年5月銷假上班,重回診間首日,他在臉書貼文「親愛的朋友啊!請大家別為我擔心,雖然經過了一番折騰與病魔搏鬥,但昔日那個大家熟悉的超人醫師在此宣告:我回來了!」由於確診時,鼻咽癌為第四期,2020年底復發,徐超斌再次接受手術,術後恢復情況良好,重返醫療崗位。他說,為了台東偏鄉民眾的健康,必須持續推動南迴醫院,許多事情還沒做完,自己必須好好活下去。遭逢兩次生命劫難,徐超斌既是醫師,也是病人,仍需定期回診,但他人生觀不變,那就是「正面思考,勇敢面對」,在診間常以自身經歷鼓勵病人,「我中過風、得過癌症,還是活得好好的,你一定沒問題。」籌辦南迴醫院 先從診所做起籌辦南迴醫院,也即將開花結果,七月五日南迴診所先行開幕,徐超斌表示,台東偏鄉地廣人稀,受限於醫護人力與資本,如果成立地區醫院,營運勢必困難,因此,先行設立「沒有圍籬的醫院」─南迴診所,結合行動超音波等醫療科技,推廣居家醫療,更能守護當地鄉親健康。徐超斌小檔案‧現職:南迴基金會執行長、南迴診所院長‧年齡:56歲‧罹患疾病:腦中風、鼻咽癌‧發病時間:39歲腦中風、53歲鼻咽癌‧症狀:左側癱瘓、晚期鼻咽癌‧治療:鼻咽癌兩階段治療,先化療、電療,半年後復發,手術切除,目前持續追蹤想告訴病友的一句話:面對疾病時,正面思考,勇敢承受罹病事實,積極接受治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16 醫聲.數位健康
解編後視訊診療打回原型 醫事司:最快年底視訊開慢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5月解編,遠距醫療也回歸原先法令,北醫附醫遠距醫療中心主任劉文琪表示,疫情期間遠距醫療以慢性疾病為主,且需求也非常大,5月後許多民眾反映應恢復慢性連續處方箋的遠距醫療服務,但礙於法令至今卡關。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表示,通訊診療辦法已預告開放運用範圍,遠距醫療未來將擴及照顧慢性病患者,包含協助開立慢箋處方等,最快年底公告。目前遠距醫療發展,除了偏鄉醫療以外,其餘遠距診療服務都必須都採取自費。根據「通訊診察治療辦法」,遠距醫療僅適用於山地、離島、偏僻地區使用,可透過視訊連線,由醫師問診並開立處方,病患持處方到臨近藥局拿藥,除非是特殊的五大情況,才適用遠距視訊診療。五大情況包括急性住院病患出院後三個月內追蹤、長照機構領取慢箋者、家庭醫師整合照顧計畫需家庭醫師診療者、居家照護收案對象三個月內追蹤者、非本國籍無全民健保的境外患者。劉文琪表示,疫情期間開放快篩陽的遠距視訊診療,讓許多民眾便捷取得藥物,並且安心在家休息,也能降低傳染給他人的機率,同時持有慢箋的患者,也不必來醫院,即可透過視訊診療,取得醫師處方箋,五月後,多數人不曉得視訊診療已經被打回原形,時常反應為什麼視訊被取消,院內投訴不斷。據北醫附醫統計,除了快篩陽判定需求,疫情期間運用視訊診療的科別,以慢性病為最大宗,最多為心臟內科、第二名為神經內科、第三名為新陳代謝科,其餘則是泌尿科等。劉文琪表示,疫情後,北醫附醫向台北市衛生局申請五大類的視訊診療項目,五類的服務對象,以「非本國籍無全民健保的境外患者」最多,都是來詢問醫療第二意見。這五類可透過視訊診療服務的對象,除了長照機構以外,都是採自費,提供服務,且僅能協助調整原處方藥劑劑量,不能增減原處方箋的藥品項目。衛福部曾在去年對外說明,將修訂「通訊診察治療辦法」,讓原本適用遠距醫療的民眾由五類對象擴大至十類,不再以偏鄉、離島為核心,而是包含穩定慢性病、安寧療護等病患都可適用,最快2023年元旦正式上路,時至今日尚未有結果。劉越萍表示,修訂後的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目前已經完成預告,也與各團體達到共識,通訊診療朝開放提供給慢性病照顧,已經是確定的方向,不過要提供服務者,須提出相對應的計畫,且會與家庭醫師制度結合,今下午才召開會議,各方仍對執行細節有分歧,現階段完成預告,最快年底公告,公告後上路。
-
2023-06-16 醫聲.醫聲要聞
兒童發展遲緩及早評估 國健署擴大補助聯評中心增至75家
兒童0至6歲是重要發展階段,尤其3歲前是關鍵「黃金療育期」,當面對孩童疑似發展遲緩,家長可能感到茫然失措,衛福部國健署為減少家長擔憂,補助全國各縣市設置「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結合多項小兒專科醫師及評估人員,為孩子安排個別化評估及提供後續療育建議,以利家長掌握兒童發展情形。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今年將擴大量能,從111年的52家擴大為75家,預計今年能服務超過3萬名孩子。小寶(化名)在7個月大時才會翻身,爸媽覺得進度有點落後,經健兒門診醫師評估,小寶當時體重有點過重,可能受到體型影響,建議再觀察看看。但1歲時還不會爬行,經診斷為粗大動作發展遲緩,所幸經過1年積極療育,小寶終於追上正常發展,讓爸媽放下心中大石,如今看著2歲4個月的小寶快樂奔跑,心中感到無比欣慰。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統計疑似發展遲緩兒童通報數,從民國100年1萬5848名,111年增至3萬907名,成長近2倍,代表民眾健康識能提升,需求量也增加。吳昭軍表示,家長從發現孩子疑似發展遲緩,從掛號、等評估報告,因時間較久總感到焦慮,考量供給與需求已經失衡,難以快速給予評估,國健署決定擴大服務量能,讓更多醫療機構加入聯評中心,將從111年52家,擴大為112年75家,服務量能希望再擴充到4萬人。另為加強偏鄉資源及服務,今年於64個偏遠地區之聯合評估外展服務,同時也補助山地鄉及離島地區民眾到聯合評估中心就醫往返的交通費,以降低民眾帶孩子接受各項評估的就醫障礙。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結合小兒神經科(或小兒科)、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或精神科)、復健科,至少2科以上之專業醫師,以及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臨床心理師、社會工作師及聽力師等至少4個職系以上專業評估人員,安排個別化評估服務及提供後續療育建議,以利家長掌握兒童發展情形。馬偕醫院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任、台灣小兒神經醫學會理事陳慧如表示,孩童發展面向多,不只看動作、語言、智能,還要看人際互動、社會情緒等全人發展,需由跨團隊專科協助,找出孩子發展遲緩原因,「且孩子時間寶貴,差3至6個月時間就差很多」,提醒家長要把握黃金時間,應先進行完整評估後,再接續對應早療計畫,方向對才能走正確的路。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周文君表示,兒童發展遲緩原因,除了生理疾病影響以外,也有部分孩子是來自先天性腦部疾病,包括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等,或因社會心理問題造成,像是親子功能不佳、成長環境不利、受虐疏忽等,需透過專業會談問診,同步觀察兒童行為與家庭互動,釐清問題並介入治療,希望過程有家長共同參與,規劃以家庭為中心的治療策略,推動適合孩子的治療策略。台灣兒童復健醫學會理事曾頌惠表示,根據美國統計,約7至17%的家長對於孩子發展有所擔憂,也因此家長都希望孩子經過完整評估,了解孩子問題在哪,如何促進發展,也因為發展遲緩孩子在團體中屬於弱勢,不了解自己為什麼不能說話、或是坐不住,因此需透過專業人員協助,引導孩子發展。除了擴大服務面向外,未來孩子發展會有更多問題,建議可朝「精準早期療育」討論推廣。
-
2023-06-03 醫聲.Podcast
🎧|侯友宜二哥侯明鋒守護南迴 不組醫療後援會
台灣不大,但縱身長、偏鄉多,以大武鄉為例,走在一條隨時可能出狀況的南迴路上,往前往後都要開車一小時,才能抵達市區。當汽車還在山路上奔馳,急需救命的病人已經往生了。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前院長侯明鋒認為,「在醫療的世界裡,不能讓病人沒有醫師看,也不是把醫師一個人丟在偏鄉,讓他孤立無援地苦撐著....。」🎧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總統候選人醫師多 侯明鋒表明默默支持弟弟國內乳癌權威教授、也是外科醫學會理事長侯明鋒有一位知名的弟弟,正是國民黨總統侯選人新北市長侯友宜。侯明鋒日前接受元氣醫聲Podcast專訪,他指出,對於弟弟侯友宜的參選,給予關心及支持,但從以前至今,兩人的公務就彼此尊重而不干涉,未來也將是如此。這一次的總統大選,可能會創下最多醫師參選的紀錄。訪談中,侯明鋒也對於另外兩位具醫師背景的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及柯文哲美言甚多,認為都是很優秀的醫師。護弟心切的侯明鋒,不願讓外界有太多的聯想,澄清自己不會是弟弟侯友宜醫療政策白皮書的起草人。並低調地指出,最近紛紛有醫療人員及民眾,欲透過他給予侯友宜政策意見。他都如實轉達給侯友宜的團隊處理,而自己不會組醫療後援會或動員醫界,就跟平常一樣,雙手合十誠懇的跟大家說一聲:「拜託支持」。低廉健保保費犧牲第一線醫護人員對於醫療改革,侯明鋒認為,大家普遍認為健保做得好,但有個很大的迷思是沒有看到,健保虧待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專業執行獲得健保的給付偏低,犧牲了醫護人員。侯明鋒話峰一轉,「我遇到很多優秀的年輕醫師願意走外科系,但醫療技術想要有開創性,健保給付就應給予合理的報酬,需要給年輕醫師一個未來。」曾擔任醫學中心院長,現今又是外科醫學會理事長,侯明鋒希望從政策面著手,讓第一線的醫事人員可以獲得更多尊嚴,帶動醫療進步。健保議題勢必會成為每一位總統候選人的重要政見,侯明鋒指出,不管誰當選,「當家的」要處理都有難度,健保沒錢是事實,是否要增加保費,這需要大家共同討論。至於日前病友團體提出「癌症新藥基金」,作為乳癌醫師,他覺得是有必要的,而且應該不只是癌症,其他疾病應該也需要新藥新科技的基金。但基金的成立,政府的預算如何編列、企業界是否捐贈挹注、藥界如何支持,這些都需要取得平衡。高醫是最多醫療奉獻獎得主的誕生地侯明鋒語帶期許說,醫療不分顏色、老幼及地區,或像是他一直推動的偏鄉醫療,就是考慮醫方便性的權利。偏鄉病人以前到衛生所看病,都要先問「醫師在嗎?」,更不可能還能挑選醫師。現在,高醫在大武鄉成立類地區醫院的概念,讓原住民朋友有選擇看不同醫師的權利。高雄醫學大學早年曾成立原住民專班,服務偏鄉一直是他們的重要任務,高醫因之成為最多醫療奉獻獎得主的誕生地。近五、六年侯明鋒親自領軍前進台東大武鄉,成立了「大武鄉衛生所暨南迴緊急醫療照護中心」。這個感人故事要從另一個感人故事說起。「當時大武鄉衛生所主任盧克凡獲頒醫療奉獻獎,他得獎後提及需要高醫支援一位急診醫師。當時我覺得應該走一趟大武鄉看看當地的需求,再來評估醫療人力,結果我們訪查後發現,大武鄉衛生所不是只缺一個醫師,是缺一群好醫師。」侯明鋒熱切地說。因此,他號召醫院的主任、教授一起前去服務,努力成立了全台偏鄉醫療可能最佳的模式聚點,至今高醫已有15位專科醫師前往支援過,其中還有5位是教授級。當初盧克凡醫師只是呼求希望有一名急診醫師去大武鄉衛生所,在高醫的支持下,如今不只有一般的內外科可以看,連病人數較少的五官科,如眼科、耳鼻喉科等,都能透過5G直接與高醫的診間連線。長年投入偏鄉醫療 南台灣乳癌第一刀領軍前往大武更難能可貴的是,「大武衛生鄉衛生所暨南迴緊急醫療照護中心」有了24小時的急診,由高醫培訓出來的急診醫師及護理人員駐點,這就像在無人深處的森林裡點亮一盞燈,照亮南迴公路,讓急需醫療的民眾有尋醫求治之處。問侯明鋒,身為乳癌名醫,還曾深耕高齡長照,為何心繫偏鄉醫療猶如心中的軟肋,且如此執著?他笑笑地說,「服務偏鄉本就是高醫的傳統,加上高醫董事長陳建志、校長楊俊毓都非常支持。生命本無價,何況偏鄉民眾也同樣繳稅,患上一樣的病本應享一樣的醫療,從事醫療行業,就應該努力縮短就診的距離!」侯明鋒小檔案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現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台灣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生物醫學暨環境生物學系教授經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院長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院長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林琮恩音訊剪輯:周佩怡腳本撰寫:蔡怡真、林琮恩音訊錄製:周佩怡特別感謝: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
2023-05-17 焦點.元氣新聞
先生之風 山高水長 緬懷戴東原院長董事長
戴院長二十八年次(1939),出身世家,資優保送,在1965年班號稱十三太保同學中,第一個當上台大醫院院長(1992-1998)。在此之前,他曾借調省桃擔任李俊仁院長副手,後來又出任成大附醫創院院長。回任台大副院長參與新院舍建設,更晉升為第九任院長。他曾戱稱,即使當上院長,冠上姓氏,聽起來還是代理職。戴院長受許多大老器重,不次拔擢。他對老師們執禮甚恭,就我所知,舉凡楊思標、林國信、蔡詩顯、連文彬、謝維銓等教授交辦的任務,他無不全力以赴。我因未曾受教於戴教授, 不敢隨台大同道稱他「先生」(sensei) ,但因相隔十年,我們兩人先後赴安娜堡密西根大學醫學中心進修,同列 Stefan Fajans 主任門牆 ,所以高攀妄稱他為「先輩」(senpai),他也對我這個同門,別有期待。1988年,他出掌成大,曾邀我加盟未果,但我們依然在學會及基金會結緣共事三十餘年。戴院長𠄘襲家風,勤奮治學,赴美兩年,完成多篇胰島分泌論文,讓他首名升等。以後即使兼理行政,依然力求年年有著作發表。戴教授風趣隨和,診治用心,深得病友信任喜愛。他雖久處醫學重鎮,照顧眾多達官貴人,也曾深入基層,到偏鄉和衞生所行醫。所以晚年,受聘仁濟總院長,服務萬大鄉親,依舊怡然自得。戴教授出道早歷練足,壯年已是醫界龍象,不過他揖讓而升,在朱炳圻院長和林瑞祥教授之後,才接掌糖尿病學會,也在林瑞祥教授謙讓之下,出任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戴院長以他的威望和人脈,不僅領導壯大糖尿病社群,更以其高瞻遠矚,協助開辦家庭醫學和老年醫學體系,影響極其深遠。1995年台灣健保提前上路,戴院長等大醫院首長,臨危受命穩盤,亦屬功不可沒。我們兄弟三人都受知於戴院長,在各自的領域,得到他的奧援,也將他當成我們學習的典範。戴董事長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無私奉獻24年,大力募款之餘還為會刊撰文,持續他數十年筆耕佈道的初衷。數年前,戴董事長以久任請辭,同仁懇求續任至2021,並聘為名譽董座。去年十月,基金會25週年慶聚會,他抱病出席,與會者感𡚒莫名,不意今春染疫,加重宿疾,終至不起,識者莫不神傷。尤其數週前,方才與徐副董、曾常監登門祝壽,不料竟成訣別,情何以堪。戴院長與師母鶼鰈情深,模範夫妻人人稱羨。往昔,戴院長兄弟輪流陪侍太夫人,孝悌傳家,不讓古德。惟願戴董事長永息塵勞、早登極樂。
-
2023-05-1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化繭為蝶——醫學人文之旅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國防醫學大學師生團隊分享他們對醫學人文「教」與「學」的心得。廖老師以家庭醫學科醫師的背景,非常貼切地道出醫學人文課程的設計,是希望能夠帶給不同階段的醫學生與醫師醫學課本以外的能力。醫學系二年級學生著重於醫病之間的人性之「愛」,而由這階段的醫學生親自寫出人文老師的開導改變了她的「視角」,而會體察別人的立場,是一篇非常珍貴的醫學生對人文課程的回饋。接著一位醫學系六年級學生分享她在照顧病人所表現的投入,「剝除只看見『病』的表面關係,更貼近理解每位病人作為『人』的獨特經歷與需求。」這句話真是令人感動。同時她還以畫圖的方式說明與病人的相對位置,令人深感學生體貼入微的一面。值得一提的是國防醫學大學這幾十年來持續有醫學生選擇加入longitudinal integrated clerkship,這種「縱貫式」學生必須長期追蹤病人的病況,包含住院與出院後都非常負責任的追蹤病人與表達他們的關心,而令人激賞的是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選修這種「縱貫式」的醫學生。邁入就讀醫學院的第二年,回顧自己這兩年的學習,對比當初那個懵懂的高中畢業生,我的成長了許多,在國防醫學院,大一、二這兩年就是一趟人文通識的旅程,而這趟旅程中有不同的景色提供了我獨特的學習經驗。醫學人文有許多堂課要修,共通點都注重於訓練我們的「視角」,希望我們不要囚禁在某一個框架之中。「普通社會學」正是一堂基礎的人文課程,在課堂中老師提出許多值得深思的議題,對於一個懵懂的大一新生來說,課程中的觀點總是能令我嘆為觀止。其中代理孕母的議題最令我印象深刻,基於倫理許多國家都明文禁止代理孕母,但是也有許多國家選擇立法保障代理孕母的權益,老師提醒我們要從正反兩面思考,當時我心想表淺的原因無非代理孕母能賺錢、不孕伴侶能有機會生下孩子等等,直到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那麼如果因母體不適或者遺傳疾病需要墮胎呢?」這時我愣住了,倫理的問題不是絕對是非的零和遊戲,如果出錢者就有權力決定墮胎與否,那是不是代表子宮只是一個商品提供懷孕的服務?又或者因為生產的壓力孕母心理狀況出現問題又該由誰負責呢?當然國外已有許多國家在激烈的辯論之後,制定出一套保障代理孕母的法案,也行之有年,但是對我來說這些倫理問題就像一顆震撼彈,生在台灣相對保守的社會,當問題變的具體時,我發現自己一時是答不上來的,更枉論是否有能力擴展視角並思索出癥結點,尤其許多社會議題往往與生命健康有關,藉由普通社會學的啟發,我第一次看見了不同的世界。擴展視角不止能看到社會議題,也能從個案出發,二年級時的一堂課「病人、醫師與社會」,老師提出了一項特別的作業「訪問病人」,要完成這項作業我們必須要先跳脫疾病的框架,拜訪的是個案,但要思考的是病人在疾病之外會不會有其他共通點,去尋找其關聯性。就我的個案來說,我訪問的是我的奶奶,從訪談中我發現慢性退化性關節炎的疼痛會造成心情低落,查找資料之後則又進一步發現已喪偶的女性會有更高憂鬱狀況,回過頭來看也的確奶奶就符合文獻中指出喪偶的狀況,在此疾病中屬於憂鬱程度高風險的族群。雖然看起來這項作業十分簡單,卻也帶給我許多心得,疾病只是冰山一隅,而冰山是如此龐大,我們必須退一步去遠觀整座冰山的全貌,才發現許多我們不曾考慮的因素,塑造了這座冰山。人文課程中不斷強調「視角」也在課業之外幫助了我很多,最大的幫助是在服務學習。身為醫學生我們也必須完成服務學習,而我參與了於蘭嶼服務的志工團,實際到達蘭嶼之前,在我的想像中蘭嶼應該是個資源相對少的偏鄉,但真的到了當地服務才發現原來只用概括認定的「偏鄉」,是沒辦法做到最有效的服務的。第二年,再成為團隊中的學長之後,規劃的過程中我就不斷反思,這個偏鄉小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退一步思考蘭嶼擁有豐富的文化資產、自給自足的生活,在教育上也不遺餘力,建構小而美的學校,雖然不像都市現代化,但也能在有限的資源中持續的發展,況且我們只能服務暑假的三周時間又能留下什麼呢?最終我們鎖定長者為主要服務對象,除了帶給長者有趣且有意義的活動之外,也能將這些活動像是簡易健康操、高血壓衛教等等教予當地居服員,在我們離開之後也能持續促進長者生活健康,透過寬廣的「視角」,我們能改變的不只是個人,而是整個環境。除了訓練思考的方式,在這兩年中也有一些特別的生涯課程,曾經有一堂令我印象深刻的課「快樂成功學習之道」。在這堂課中我們藉由「刻意練習」來養成一個習慣,建立一個習慣很困難卻也對生活很有幫助,過往我常常想要透過閱讀的方式來增加自己的見聞,但是往往看了幾頁就心浮氣躁,老師要我們透過學習周誌的方式來回顧自己在建立習慣的過程遇到的挫折,漸漸的我發現能夠更加客觀的注意到自己的難處,最終達到課堂中老師設定的目標能夠快樂、成功得學習,不能輕忽成功養成一個習慣,每一個小小的習慣都讓我一生受用。除了養成習慣之外,課程中的分享讓我記憶猶新,老師教導我們使用「電梯簡報」的方式,電梯簡報簡單來說就是像搭電梯所需的時間大約三分鐘之內,將所要講的重點講完,起初對我來說這並非容易的事情,就好比寫作文一樣,當有很多細節想要闡述時,要寫的精簡且將要點完整呈現是困難的,透過這樣的訓練方式也幫助我們在未來的道路上可以對簡報得心應手。說實話,醫學之路上所需要的知識量太多了,回憶起過往的醫學人文課程,我所獲得的大多是內化於自身當中的能力,像是有意識的達到自律,或者是能夠退一步思考的視角,儘管這些能力其實不能夠直接幫助到受疾病所苦的病人,卻是我成長茁壯的養分,或許在不久的將來自律的練習能運用在複雜的臨床技能之上,寬廣的視角能幫助我更容易觀察病人的難處,醫學人文的經驗確確實實地烙印在我的身上,間接地在習醫之路成為不可或缺的助力。延伸閱讀:5/15-醫病平台/你的病人不是你的病人 他們是我們生命的老師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5-05 焦點.元氣新聞
提高國人健康識能 改善健康不平等 聯合報與百靈佳殷格翰簽訂合作備忘錄
基於促進民眾健康,創造及永續福祉的共同使命,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百靈佳殷格翰藥廠簽訂為期三年的合作備忘錄,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健康四大主題為目標,合力提升民眾健康識能,為打造長治久安的健康台灣而努力。百靈佳殷格翰總經理邱建誌表示,百靈佳殷格翰成立138年,2025年即將迎來在台深耕的50周年,一直以來永續發展就是非常重要的範疇之一,百靈佳殷格翰致力開發新藥、疫苗,以應對現代疾病和全球公共衛生危機,2022年研發投資達50億歐元,占淨銷售額21%,更積極參與全球健康事務,努力將台灣的臨床試驗與研發新創帶往世界。邱建誌表示,這是醫藥產業首次與媒體簽署合作備忘錄,期透過媒體宣導健康識能、提高民眾對於疾病的正確認知。非常高興能在科學、可靠、及時、實用的健康資訊和教育上與聯合報價值觀一致,也唯有如此才得以增進公眾對健康的認識和意識,從而提高公眾對疾病預防和治療的理解,促進健康生活方式。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洪淑惠表示,聯合報長期以來,期許成為最關心健康議題的大眾媒體。近年對準聯合國SDGs永續目標發展四大主題,包括減少慢性病死亡、關懷照顧者、減少健康不平等、提升城市健康力,著力倡議與報導。但只有報導是不夠的,很高興能邀請愈來愈多合作夥伴認同此價值。洪淑惠表示,很榮幸與百靈佳殷格翰合作,共同推動正向改變,這創新合作正是SDG 17 多元夥伴關係的實現。SDGs所標舉的面向龐大而複雜,除了每個人、每個企業、每個政府都應該各自努力外,更應相互合作,建立多元夥伴關係,才可能協力解決問題與促進永續願景。除了疾病衛教,聯合報與百靈佳殷格翰過去共同在防治空汙、中風急救、社區衛教、慢性病共病等社會結構性議題努力。此次合作備忘錄也設定未來合作項目與方向:1.台灣健康識能與教育倡議:針對國人好發、國家醫療支出較高的疾病倡議防治照護教育,期從兒童、中壯年至高齡者均能因識能提升,促進健康,降低失能,長期減少個人乃至政府長照負荷。包括心腎代謝共病、中風與失能、巴金森病、空汙與疾病等健康衛教資訊。營養和食品安全,確保肉品安全教育以改善飲食習慣,減少營養不良和肥胖等健康問題。2.超高齡社會之下健康不平等:超高齡社會之下,老屋囚老,使城市二樓如同偏鄉,增加疾病失能風險,長期照護需求等,更需要被外界看見。3.永續城鄉:健康疾病識能巡迴列車,透過巡迴城鄉,提升健康識能,並從中培力種子志工,協力將正確識能廣散至各角落。4.新住民健康識能教育:面對台灣新住民人口增加,期提升健康疾病識能,讓社會與大眾更理解新興族群,挹注更完善的醫療資源,改善健康不平等。邱建誌表示,百靈佳殷格翰是全球最大家族藥廠,成立138年,迄今依然維持家族經營理念,因此對於世代永續觀點更為在乎。上述與聯合報合作的內容是雙方長久以來針對台灣健康教育與識能探討後,加以嚴重性與影響力的排序後訂定,事實上台灣的健康環境還需要更多人共同來努力。洪淑惠也表示,聯合報的核心價值是「監督有權力的人、關懷有需要的人」,長期關注高齡社會下的健康議題,例如近年我們看到慢性病相關的共病負擔,已經占據健保支出的前五名內;癌症新科技發展隨之而來的經濟休克議題,長照背後的照顧難題,是全球共同面對的挑戰。因此當百歲人生即將來臨,疾病慢性化,正確的健康觀念必須更早部署。舉例來說,目前看待疾病需要縱向整合的探討與體制,以糖尿病為例,關聯共病與問題包括肥胖(80%)、高血壓(60%)、高血脂(70%)、神經病變(50%)、冠心病(35-45%)、腎臟病(30-40%)、視網膜病變(30-40%)、中風(10-20%)等,但現行宣導都停留在單病衛教,沒有整合治療項目。隨著醫學的進步與人類傳播的改變,共病意識應往第二階段前進,期在2030年前的剩餘時間更進一步,讓整體醫病生態再進化,建立台灣人對於共病的危機感與體制的改變。世界衛生組織提出,期望在2025年使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導致的「過早死亡率」降低25%,以台灣超高齡社會的狀況,心腎代謝共病將會是首要挑戰。攤開共病項目,依序在慢性腎臟病、糖尿病、高血壓、慢性缺血性心臟病等健保花費超過1255億元,不僅對國家是沈重負擔,更可能加速台灣人民的死亡時鐘。喚起共病危機意識,才能夠真正使民眾主動關心,進而採取防範措施。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4-29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守護偏鄉居民健康 大千醫院院長徐千剛分享養生3大祕訣
「當年在台北行醫時,常遇到遠從苗栗來看病的鄉親!」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院長徐千剛因此於37年前回到家鄉苗栗開業,從僅有20床的小醫院,如今發展到近600床及多間鄉鎮診所、醫院的健康醫療體系,除提供在地就醫及急重症醫療,服務觸角更深入山區偏鄉。有感鄉親長途看病 回鄉開診中山醫學院畢業後,徐千剛選擇在台北行醫,也就是在美和中學創辦人徐傍興開辦的徐外科服務,卻經常遇到長途跋涉北上看病的苗栗鄉親,讓他深有所感。1985年,因為父親過世,他毅然決定返鄉在苗栗市南苗開業,希望就近服務鄉親;醫院初創時只有他一名醫師,全天都看診、動手術,晚間就睡在醫院。早年一些急重症如急性心肌梗塞病患必須轉院,但可能在途中就往生,後來醫院因此開設心導管中心,盼搶時效挽救生命。隨醫院規模擴大,大千陸續開設不孕症中心、兒童發展中心,在地方醫療上是創舉,造福不少家庭,也積極投入協助社區及弱勢族群的醫療服務。認養文面國寶 陪走人生旅程徐千剛的老家在汶水老街開雜貨店也賣車票,學生時期寒暑假他都要幫家裡看店,當年常見到文面長者的身影。20多年前,他到泰安鄉參加「文面國寶憶當年」活動,發現全鄉47名文面長者都已高齡且身體狀況不佳,有感於泰雅文面文化快速消失,加上兒時對文面長者的回憶,內心十分不捨。為此,他提出文面國寶認養計畫,每月提供家訪、義診及免費醫療服務、贈送日常生活用品、補助三餐費用、設置生命連線裝置等服務,也主動發起醫療贊助,文面國寶到大千就醫,費用都由大千慈善基金會支付,長期守護文面國寶健康。直到2019年,最後一位文面國寶柯菊蘭因病辭世,大千為國寶付出23年,陪著他們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此外,大千也加入健保IDS計畫,將醫療資源送入泰安山區逾20年,投入關懷原住民並加強偏遠地區醫療品質。癌患留院率 從三成增至八成大千醫院6年來相繼通過癌症品質認證醫院、重度急救責任醫院的評鑑,徐千剛強調,院內許多設備、儀器已與醫學中心相同等級,癌症患者的留院率也從以前的三成,目前增為七至八成,未來將持續延攬優秀的醫師人才,守護鄉親健康。養生祕訣/作息規律、每周重訓、適量運動苗栗縣大千綜合醫院院長徐千剛行醫數十年,雖年屆七旬,但維持強健的體態,建議大家要有規律生活作息,適量運動,保持身心靈的和諧。徐千剛原本維持一般科的固定門診,直到新冠疫情發生前才停止看診,專注在醫院管理及行政工作。在做決策時,一定要保持冷靜,他認為不應該在有情緒或盛怒狀況下做決定,不僅會有風險,也影響身心健康。他的生活作息很正常,每天早上約7點起床、午夜12點前就寢。隨著年齡增長,為了預防肌少症發生,每周他和妻子會去健身中心兩次,在教練指導下進行核心肌群的重量訓練,結束後飲用乳清蛋白補充蛋白質,持續下來發現走樓梯腿不會像以前痠痛,腳力明顯增加。除了加強肌耐力訓練,徐千剛每周日也會到近郊登山步道走走,花兩、三個小時就可走完一趟。喜歡打高爾夫球運動的他,平常還會用平板追劇「冰與火之歌」等影集,保持個人嗜好,但強調時間要適度,注意室內光線配合,更不能關燈看,避免傷害眼力。徐千剛小檔案年齡:70歲專長:外科、骨科現職:大千綜合醫院院長、大千健康醫療體系總裁、大千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學歷:中山醫學院學士、中山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經歷:台北徐外科主治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多運動、吃得健康、定期健檢,重視自我健康管理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25 焦點.元氣新聞
點亮醫界新星!陽交大與百靈佳殷格翰產學合作藥學課 以實證科學交流
台灣的健保制度,讓國內藥品的鋪貨路徑以及臨床使用方式與其他國家不同,過去甫從學校畢業的新鮮人都是踏入社會才開始摸索台灣特殊的藥業輪廓。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從今年春天起,將與百靈佳殷格翰合作,展開為期三年的產學合作計畫。藥品從新藥研發到上市、行銷、臨床使用等,每一段路程都是一塊專業領域。陽明交大今年起與百靈佳殷格翰的產學合作,包含三大項目,藥業概論暨行銷學分課程、公費生偏鄉醫療計畫、優秀學子獎學金。其中藥業概論暨行銷學分課程長達18小時,分六堂課,由百靈佳在公共事務、公共政策、藥物研發領域、客戶管理、藥品行銷等20位專家分享藥廠生存戰,也讓學子在尚未進入職場前,能了解藥界與醫事人員的互動,建立在科學與實證醫學的角度上。近10年,全球醫療水平突飛猛進成長,不光是台灣,全球的醫藥法規也劇烈改變,如細胞療法短短幾年就從原先實驗性治療走進臨床,新冠疫情也讓疫苗研發速度大幅縮短,將影響未來10年的醫藥界生態。陽明交大藥理所所長嚴錦城表示,陽明交大學生在專業培養與素質都已有非常高的成就,但隨著資訊傳播方式轉變快速,以及世代轉變等,學子對於知識的需求更多元,與百靈佳殷格翰的產學合作,期待能強化學子在未來職場上的戰鬥力。德國百靈佳殷格翰已經在全球市場經營近140年,結合台灣累積近50年的公司治理視野與角度。台灣百靈佳殷格翰總經理邱建誌表示,醫療產業是高度學術知識集中的產業,對疾病與藥理認識愈多,產業才能實質發展,進而嘉惠患者。百靈佳的同仁將平時基於實證醫學之下與醫界互動的工作實境,轉化為學子的養分,期待能創造更多價值。
-
2023-04-23 醫聲.醫聲要聞
醫師團購主/網紅醫師夯恐影響偏鄉醫療 衛福部這樣說
愈來愈多醫師從事網紅、產品代言人、團購主,因有非醫療收入來源,憂心醫師不願前往偏鄉提供醫療服務。「從事山地離島等偏鄉地區醫療服務的醫師,和從事網紅、團購主的醫師,應是兩群不同的醫師。」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說,從事偏遠醫療醫師有理想及抱負,且偏鄉醫療是由醫療機構指派醫師前往,不會受到醫師多選擇成為網紅、代言人等而有所影響。衛福部規範醫事人員為產品代言,行為或內容若涉及違規醫療或藥物廣告者,依違反「醫療法」、「醫事法」等規定處理。若醫事人員為產品代言,宣傳內容如未經科學研究證實或假借未曾發表研究報告,為產品代言、背書或影射具醫療、健康療效或功效,誤導消費者購買者,醫師將依「醫師法」移付懲戒,但未涉及醫事專業身份的一般產品,不包括煙、酒代言、宣傳者,不予處理。劉玉菁指出,民眾對醫師抱有專業的敬重及信賴感,當醫師從事代言、團購主等,不應違反相關規定,當有民眾向衛生單位檢舉,如相關文字、廣告頁面等有違規嫌疑,一定會啟動查核機制,了解有無違反相關規定,如有違法將進行處分。劉玉菁說,現在民眾生活在資訊來源及內容充斥的時代,若對醫師代言、推廣的保健食品如有疑慮,可以到衛福部官網蒐尋及參考衛教資訊,提醒民眾選購產品時,應多培養自我判斷能力。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說,在偏鄉地區服務的醫師是「一群特別的醫師」,不會是網紅醫師,且偏鄉地區醫療服務是由醫療機構認養,從事巡迴醫療的醫師也都是自主前往,並不會因網紅醫師增加,而壓縮偏鄉地區醫師的情形。蔡淑鈴表示,目前偏鄉地區醫療多由醫療機構認養,並派遣醫師前往服務,或由開業醫進行巡迴醫療,健保署會提供出勤費,其相關醫療服務都會獲得健保給付。另也獎勵醫師前往偏鄉地區開業,依不同偏鄉地區,開業前三年給予保證月薪25萬至35萬元。而偏鄉區域醫院等願意提供內外婦兒門診及24小時急診服務,每年依不同規模可獲數百萬元不等補助,以增加偏鄉醫療量能。
-
2023-04-12 醫聲.領袖開講
突破外交困境!台灣藥師國家隊爭取主辦2023亞洲藥學年會
「藥師確實是防疫國家隊裡不可或缺的夥伴!」總統蔡英文曾在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以下簡稱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交接典禮上公開表揚,而傑出的防疫表現也成為國際典範,讓藥師公會全聯會成功爭取到2023年亞洲藥學年會的主辦權,向他國分享寶貴經驗。幕後功臣之一的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坦言,「因為台灣整個國家關係,我們的邦交國不多。」因此就任以來,就一直尋求外交突破,最後在新締結姊妹會的印尼、韓國藥師會幫助下,成功取得年會主辦權。亞洲藥學會成立於1964年,是一個以藥事交流的非營利組織,成員共有24個國家藥師團體,為亞太地區最大的藥學專業團體;即將在今年10月舉辦的年會,則是第四次由台灣主辦。「年會可以來台灣舉辦,跟疫情也有很大的關係。」他指出,各國都很好奇台灣藥師在公共衛生、防疫的工作,包含如何施行口罩及快篩實名制等,「講到這段有很多心酸,實名制若沒有藥師團體協助,我想台灣防疫不可能這麼成功。」🎧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疫情加重藥師業務 全台藥局不減反增1千家黃金舜說,當時藥局晚上十點打烊後,藥師需分裝180片口罩至凌晨一、兩點,隔天早上九點開業後,又要面對上百人的排隊人潮,並承接民眾第一時間的情緒,藥師被打、罰跪、藥局被車撞的情形層出不窮,「我那時不斷呼籲,藥師是無償協助政府發放口罩,應該要好好謝謝,而非情緒控管不好,讓藥師服務變成恐懼。」另一方面,實名制也曾引起基層藥局反彈,但黃金舜認為,透過健保卡的系統,能有效控管口罩或快篩的發放數量,加上民眾為了避免感染,改在藥局領取處方箋藥物,藥師能藉機指導民眾基本的防疫措施與用藥安全,如消炎藥阿斯匹靈與抗凝血藥互相衝突,或乙醯氨酚、布洛芬兩種不同成份的止痛藥不可混合吃,以防劑量過高傷害肝腎功能。買防疫物品、拿藥時,藥師與民眾互動良好,「民眾看見藥局藥師的專業及熱情服務,會送些小禮物給藥師,或是順便買簡單的醫療用品。」黃金舜補充,藥局業績和收到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的數量增加,連帶提升藥局數量,「從去年到今年,全台藥局增加了1千家。」藥師送藥到府因疫情普及 服務至今逾20萬戶 此外,送藥到府亦在疫情期間於都市區普及,「那時確診者不可擅自外出,如為北漂青年,將無法拿藥。」黃金舜回憶,送藥到府在罹患慢性病長者居多的偏鄉推行已久,一旦患者逾期未取藥,藥師會主動致電詢問,若患者行動不便,藥師也會親自送藥,關心服藥情形。疫情爆發後,藥師公會全聯會盤點全台健保藥局的量能,協助送藥到府至今已超過20萬戶。至於民眾提議是否改由外送員送藥,黃金舜認為不妥,因送藥是調劑的一環,過程牽涉溫度控管、安全衛生及送達與否,因此仍必須由藥師親自執行,「我們掛在門口要拍照,之後打電戶給染疫者確定裡頭的藥品、劑量、服用方式才可以離開。」如此一來,民眾安心,藥師也充分展現專業。
-
2023-04-08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屏東度假成行醫轉捩點!蘇宜輝曝養生祕訣:維持會流汗有氧運動,征服20座百岳
「人的健康與生命不分貧富貴賤,偏鄉居民也該享有與都會相同的就醫權利。」屏東枋寮醫院院長蘇宜輝說,他從台北到屏東偏鄉小漁村枋寮行醫,對城鄉醫療差距感受尤深,38年來深耕地方導入資源,讓醫院從3名醫師的診所蛻變為擁有40名醫師的地區醫院,更是救心、救腦的重症急救責任醫院。蘇宜輝養生祕訣/每天有氧運動 征服20座百岳現年69歲的枋寮醫院院長蘇宜輝,經常笑臉迎人,步履輕盈、思緒靈活清晰,健檢報告零紅字,大學時代就是運動好手的他,至今仍保持爬山、慢跑、游泳、打桌球、高爾夫球的運動習慣。他的養生方法很簡單,就是飲食清淡、有氧運動、多社交人際互動。蘇宜輝38年前從台北到屏東枋寮外科診所時,同時兼顧內科門診和急診,隔年設醫院接任院長後,因草創時期人力吃緊,對體力和精神都是大考驗,還好他有運動習慣,默默助他挺過那段艱困歲月。「年輕時熬夜加班體力尚能應付,進入中壯年 精神和體力都下滑,保養格外重要。」蘇宜輝力行少油少鹽的飲食原則,吃時令新鮮蔬果,家族聚會也會破例吃蛋糕、油炸和加工食品,三五好友相聚時偶爾會喝點小酒,以不過量為原則,最重要的是保持愉悅好心情。「健康就是財富,飲食清淡外,有氧運動不可少。」蘇宜輝在北醫曾是足球校隊隊長,也是羽球、桌球和游泳健將,維持運動習慣至今,踢足球留下左膝傷,不適合激烈運動,改成游泳、慢跑、爬山和高爾夫運動,更征服20座百岳。蘇宜輝說,運動流汗後不僅通體舒暢,還會讓思慮更清晰,一般人到了中壯年,可以緩和的步行當運動,他則維持會流汗的有氧運動,習慣成自然,一天不運動、流點汗,感覺渾身不對勁。蘇宜輝是虔誠的天主教友,每周帶家人參加教會團契活動,他說,信仰讓人心靈有了寄託且篤定,團契可活絡人際關係,建立社交互動網路,安定身心靈。屏東度假 成人生轉捩點蘇宜輝16歲時自緬甸來台就讀建中,有感於緬甸醫療資源不足的困境而決定行醫,台北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後,在永和中興醫院服務。未料,38年前偕妻到屏東的度假行,竟是他的人生轉捩點,當時他順道拜訪在枋寮鄉開外科診所的學長,一句「這裡急缺醫師人手」,正是他濟助弱勢的行醫初衷,便決定放棄台北的優渥生活,投入偏鄉診所的急門診工作。「現實是殘酷的,過程是艱辛的。」蘇宜輝表示,枋寮的醫療資源極度缺乏,當時診所3名醫師要全天候輪值急診,常要處置半夜急診的病患,身心疲累,但面對一雙雙無助的眼神及深夜登門求醫的患者,他們仍堅持到底,也一步步導入資源,克服資金短絀困境,歷經2次擴建,病床數增至228床,引進64切CT、1.5T MRI、血管攝影等醫療儀器,逐步提升在地醫療服務能量和品質。偏鄉行醫 號召同好加入「懷抱偏鄉行醫濟世的夢想,是由枋寮外科診所開始。」蘇宜輝在「任重道遠」行醫使命下,感動並號召一批批志同道合的醫療照護團隊加入,從初期內外科,到增設骨科、婦產科等,同時和醫學中心合作,與高雄長庚簽定醫療合作盟約成立外傷科,與高雄義大醫院合作啟動神經外科支援計畫,也結合高醫與萬芳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提供腦中風、頭部外傷全年無休緊急醫療服務。心梗腦出血 4年救回數百人枋醫是地區醫院,地理位置重要,屏南恆春半島的急重症病患後送高屏地區大醫院距離百公里,因此屏東縣衛生局選定位居後送動線中點的枋寮醫院成為負責醫院,可縮短黃金搶救時間,2019年1月起提供腦中風與頭部外傷緊急醫療,7月啟動搶救急性心肌梗塞的心導管室團隊,4年多來將屏南數百名腦出血和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從鬼門關前救了回來。「社區醫院服務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蘇宜輝說,枋醫補足屏南地區急重症的緊急醫療缺口,扮演恆春半島緊急救護中繼站角色,也推動山地醫療整合服務,提供門診及夜間急診服務,下階段除了投入遲緩兒早療,更將結合長照2.0,為長者安養、失智和健康照護打造更優質的環境。蘇宜輝小檔案年齡:69歲專長:小兒科現職:社團法人枋寮醫院院長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經歷:台北永和中興醫院醫師、枋寮外科診所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病痛是人生必經過程,用正面樂觀的心情面對它,拋開負面情緒,是最佳良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31 醫聲.Podcast
🎧|曾因爭取「醫藥分業」被查水表 黃金舜:藥品應有獨立預算
今年恰逢台灣醫藥分業25週年,曾在解嚴不久帶頭上街抗議,引起政府出動鎮暴部隊、蛇龍的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以下簡稱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卻表示,雖然後來台灣施行醫藥分業,但採取至今的雙軌制讓藥師成為醫師的附屬品,不僅無法充分發揮專業,保障民眾用藥安全,還使醫療院所可賺取700億元藥價差,因此他認為,藥品應獨立總額預算,並由藥師團體為首組成的專家委員會監督處方箋開立,避免資源浪費。🎧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一般情況下,醫師負責診斷、治療及開立處方而不調劑,藥師專職調劑處方,並評估處方內容是否恰當,如是否重複用藥、是否會產生交互作用、對病人有否禁忌等,若有疑慮,可再跟醫師討論;雙方各自依據專業,發揮相互監督、覆核與制衡的功能,保障民眾用藥安全。除非偏遠地區的藥師不足,才由醫師親自調劑處方。而目前台灣的醫藥分業是採取雙軌制,處方箋除了經由獨立自主的社區藥局藥師調劑,也可透過診所直接聘僱的藥師,或診所醫師出資開設的藥局(意即門前藥局)所聘僱的藥師調劑,「醫師是老闆,藥師發現處方有問題,也不敢跟老闆討論,民眾的安全堪憂。」黃金舜指出,現在國內有三分之一的藥局屬於醫師,之所以如此,可從歷史窺見端倪。日治時期醫師獨大 醫藥分工仍有3爭議黃金舜回憶,早期台灣醫療環境承襲日治時期,醫藥不分且醫師獨大,多由醫師娘、護理人員、診所小妹調製藥品,藥局為了生活也私下開藥給民眾。等到他畢業上台北,與留學前輩交流,才知道國外是百分之百完全實施醫藥分業,「就是醫師開處方,民眾再拿到自己可以信賴的藥局。」此後便與眾人上街頭爭取醫藥分業。當時正值解嚴之初,社會運動風起雲湧,抗爭時常出動鎮暴部隊、蛇龍,「我都擔任指揮官站在宣傳車上,那個年代我們稱為戰車,因為是一部貨車改裝而來,有大型的喇吧,可以要求藥師整隊、冷靜、不要暴衝。」黃金舜說,那時他的電話都被監聽,管區每天都會來家裡查戶口、簽名,惹得父親三天兩頭打電話指責。經過多年藥師公會全聯會與政府、醫師公會積極協商,1997年台灣開始實施醫藥分業,不過至今依舊一波三折。例如健保局(今健保署)為獎勵醫藥分業,補助基層診所每釋出一張處方箋可獲得25點,藥師藥事服務費則補助24點,然而,若處方箋經由診所開設的門前藥局調劑,等於診所變相獲得49點,不僅辜負原先希望社區藥局得到處方箋、阻止租牌與掛牌藥師繼續營業的美意,健保局每月還需多支付近3億元。2006年健保局刪除處方釋出費,並訂定門前藥局的合理調劑量為每人100人次,讓相關爭議看似落幕,但其實基層診所醫師與藥師之間仍出現許多紛爭,如下:1.基層診所醫師:「若藥師根據勞基法休假,或是臨時請假,民眾恐將拿不到藥,尤其偏鄉地區衝擊更大。」黃金舜:「藥師公會全聯會設有網路平台,提供診所申請臨時、約雇的藥師支援。」2.基層診所醫師:「現行法規規定,診所周邊1.8公里內沒有藥局,可由醫師自行調劑藥品,但1.8公里的距離仍會造成行動不便、不舒服的民眾負擔。」黃金舜:「藥師公會全聯會做過統計調查,大部分診所1.8公里以內一定都有一家藥局。加上藥師公會全聯會已針對偏鄉推行送藥到府,服務年紀大、慢性多、行動不便的獨居長者,並透過慢性病連續處方箋追蹤民眾的服藥情形,也鼓勵藥師必要時騎摩托車送藥。」3.基層診所醫師:「ㄧ家藥局如何準備、妥善管理各科別的用藥?一位藥師又能否懂每個科別每種藥品的適應症、使用劑量、注意事項?」黃金舜:「一個專科的用藥應該也在一百多種以內,且如果真心為了患者的福利,醫、藥雙方應要合作,診所告訴藥局常使用的藥品,讓藥局事先準備,確保患者順利用藥,藥品也不會因剩下太多而過期。」700億藥價黑洞 黃金舜籲設獨立總額黃金舜分享,國外有規定,醫師的三等親不能介入藥品的市場,所以也不允許門前藥局,「因為牽涉到利益糾葛,處方箋是否真正考量民眾的最大利益,有可能同樣的成分,醫師選擇利潤最多的藥品。」例如一顆健保藥10元,有能力的醫院可以議價到一顆6元,等同只要每開立一顆藥,院方就多賺4元,「2千多億的藥品支出裡,我估計藥價黑洞佔7百億。」「台灣每年藥價2千多億元,佔健保總額28.9%,高於韓國、日本、美國10幾%,難道是台灣人身體不好、愛吃藥?」黃金舜認為,這個現象是因醫師的診察費過低,導致醫院、醫師要靠藥價差彌補,他也透露,他曾經當面向總統建言適度提高診察費,「但政府雙手一攤說沒錢。」黃金舜直言,台灣醫療支出長期僅佔GDP 6%,低於周遭國家,造成健保無法給予醫療人員符合成本的報酬,促使醫、藥兩方廝殺。因此他提議,在健保的規範裡,藥品要獨立總額,並由藥師、醫師、公衛領域等專家學者組成的專家委員會管理,如同國外的保險公司會透過專業機構,審核出開立不當的處方並拒絕給付,以保障民眾用藥安全,「若有人審核,我想制度、架構就會慢慢正常,台灣應該要在這條路上。」黃金舜小檔案學歷:大仁科技大學藥學系碩士大仁技術學院藥學系學士現職: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總統府國策顧問行政院政務顧問經歷:臺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指示藥品及成藥諮議小組委員兼副召集人Podcas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周佩怡音訊剪輯:周佩怡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蘇湘雲特別感謝: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
2023-03-2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ChatGPT對醫病關係的影響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ChatGPT)對醫療與醫學教育的影響」。一位資深內科教授由多年的臨床經驗發表他對ChatGPT應用於醫療的隱憂,如果醫病雙方沒有互信的基礎,這種科技產物是否反而會更增加猜忌而破壞醫病關係。一位兼具多重身份的學者(醫師、醫學院基礎醫學教授、電腦工程師)與具有護理背景的腦科學研究生共同從科技面、人性面、產業面探討ChatGPT對醫病關係的影響。一位關心醫學教育的臨床醫學教授由淺入深地發表ChatGPT對醫學教育與醫學研究可能造成的困擾。讓我們不得不警惕,這樣發展下去,是否會影響學生的評估(作業、報告)以及學者的研究(論文內容及其原創性)。延伸閱讀:醫病平台/ ChatGPT會改變醫病關係嗎?醫療是人類最古老的服務業之一,到目前也是最難自動化的一個行業。由於醫療知識非常複雜難懂,當ChatGPT等人工智慧(AI)技術誕生後,人們自然會將它應用在醫療上,這的確也是醫療再進步的一個機會。筆者擬由三個面向來討論 ChatGPT會改變醫病關係嗎?科技面ChatGPT是目前工藝的極致,繼承了幾十年來資訊科技的精華。以前只能在電影上想像的情節,現在幾乎都實現了。它功能強大,給人有問必答無所不能的印象。但許多專業人士實際使用之後,發現它還不是一個真正有問必答的智者,更無法看穿你的心思,它目前的能力更像是「文字接龍大師」。ChatGPT已經跟人類學得很像,試著從字面中去「理解」問題,再從自己擁有的「知識」中找出相對應的答案,找出一段「機率」上最平順的回應。實際上,它並沒有自知之明(insight),意思就是無法感知自己的問題。另外,就算是人和人之間也常常出現問A答B雞同鴨講的情況,甚至會造成心結。一旦發現是誤會,往往又一笑置之。對於醫療健康的問題,何其複雜也,即使是一位有知識加同理心的醫師,回答起病人各式各樣問題,也有發生困難的時候。更何況是一位欠缺醫學知識的病人,跟一個欠缺自知之明的機器間的對話?即使機器所說的每個字都有所根據,還是會有誤解的「機率」。科技本來就不斷的追求進步,但一般大眾缺乏專業知識來了解,原來醫療AI還在進步中,錯誤難免。更甚者誤以為AI已經是什麼都會、甚至什麼都對,醫病誤解的種子就種下去了。人性面人類對一件事的理解,往往會受到心情所影響,在生病無助的時候,尤其顯得脆弱。在這個當下,任何一個人所說的,甚至是機器所說的都可以變成金科玉律。我在醫學院剛畢業沒多久,遇到一位長輩。他說他心情很不好,人家說他有憂鬱症,就快死了。初生之犢的我,看了一眼就說:你不要聽人家亂講,實際上沒這麼嚴重啦,不要自己嚇自己。結果在那當下他的病情就好了一半,一直感謝我到現在,說我救了他!一個菜鳥醫師都有這種魔力了,ChatGPT這種科技巨著,影響一位無助病人的心情更是易如反掌,即使它不是故意的。病人就是這麼脆弱,這麼容易受影響。醫師受過專業訓練,有醫師執照把關,還發過誓,有醫師宣言隨時提醒著良心,不會利用這種人性脆弱的時機佔病人的便宜。其他的人或機器可不一定有這樣的專業跟良心,放棄操控人性的大好機會。以前筆者還在當醫學生的時候,就聽說在最先進的美國,有一個行業專門守在醫院門口等著,當病人出院之時,立刻積極的關心病人:你有沒有覺得醫療疏失?有沒有受到欺負?本公司專門來幫病人控告醫師主持正義,順便賺取合理服務費。有些病人想想:反正病都生了,有機會多賺一些貼補家用也不錯,就配合辦理。以前還是手翻病歷的時代,已經可以將醫院搞得人仰馬翻,現在 ChatGPT的出現,想必讓這類公司的營運效率升級不少。AI救人還是很難,即使到目前還只能出一張嘴,也無法實體下鄉服務。但是要找碴的話,透過巨量資料庫還有演算法,簡直是小菜一碟。產業面有沒有注意到,ChatGPT這類產品,在你第一次加入會員開始使用的那一刻,就要求你打勾一個同意書。這個同意書通常很長很長,長到你沒有那個眼力與時間去仔細看完,就先勾再說馬上使用。裡面的內容其實大同小異,意思是該產品對它所說的任何話,完全不負任何損害賠償責任。這些公司其實也沒那麼不負責任,這只是這個產業的特色。這些產品的開發都需要龐大的投資,動輒十億百億美金。主要的回收,來自使用者的會費或廣告收入。論單價實在不高,但憑藉者上億會員與使用量,積少成多成為一筆可觀的收入。說實在的,投資風險也不小,一個成本效益沒控制好就會「倒店」。經營者無不使出渾身解數,哪裡設法再降低一點點支出,哪裡再設法增加一點點收入。對於法律責任這種無法估算的恐怖支出黑洞,稱職的執行長一定會設法消除之。相對之下,我們去看病的時候,不少佛心的醫師甚至會讓病人錄音,只希望病人不要因為聽錯話而耽誤病情,絲毫不顧慮將自己暴露在法律風險中。這是「生財工具」跟「醫師」本質上的差異。醫療不可能沒風險,強大的ChatGPT越是發揮它的功能,跟病人的對話越多,風險自然跟著使用量與日遽增。根據能量不滅定律,如果運作的公司不願承擔這些風險,風險不會憑空消失,只會流向另外兩者:醫師與病人。所有AI包括 ChatGPT的思考方式跟知識來源,主要都是從醫學複製來的。它的確用了超多的資源跟預算在收集資料與訓練AI,嚴格來說本身並沒有創造醫學新知。營運的廠商在降低成本與增加營收的壓力下,一方面不願意承擔任何法律責任,一方面追尋任何可以增加營收的機會,更樂於接收所有人類科技發展的榮耀,所有衍生的責任與風險只好順其自然的留給醫生與病人去承擔。醫生除了原本的服務外,還要額外替廠商解釋可能的問題,承擔廠商該負的責任,運氣不好時甚至莫名增加醫療糾紛的風險。這樣子權利義務的不對等,長久下去會出問題的,應趁早處理。在完全沒管制之下,一般非醫療專業的大眾,真的有辦法駕馭這類結合AI跟醫療的高科技產品嗎?並在廠商的營運壓力下,維持單純的醫病關係嗎?在廠商願意承擔一點點責任之前,是否我們的政府,也應該對整個醫療服務的品質把關一下?目前連血壓機都禁止放在網路上販賣,為什麼一個實質的「臨床決策支持系統」(CDSS),可以這麼無極限的在網路上使用,而不受任何規範?難道AI診斷的影響力不如血壓計嗎?是否也可以藉此教育社會大眾負責任的習慣,尤其在面對生命的時候。以下純聊天台灣一向不缺一張「嘴」(Chat),好康的行業也不缺人手。台灣缺的是對弱勢族群的照護,缺的是偏鄉的醫生,缺的是辛苦科別的同志。在這種情況下,來一個「非醫療級聊天機器人」的超級「543」,發表完全不用負責任的醫療高見,到底是來亂的還是來幫忙的?知識當然是醫學的基礎,但在複雜的醫病關中,還有更多的人間互信,對疾病的戒慎恐懼,對生命的尊敬。一位醫師的墓碑上刻著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然而 ChatGPT這類AI除了提供知識外,能治癒疾病(cure)?紓解病痛(relieve)? 還是安慰心靈(comfort)? 想了半天好像都不行!有興趣的人還可以看一下傳說中的「醫師宣言」,醫師大都不會跟你聊這個,但是會以一輩子的生命來實踐自己曾經許下的承諾。不敢說100%,很多醫師的確是佛心的。相對之下,ChatGPT 等AI產品100% 是商業產物,絕不是吃素的。醫生是一個古老的行業:拔苦與樂,服務利他,試著以有限的資源,全方面照顧人們的身心靈。而ChatGPT是時代的科技產物,背負著許多股東鉅額的投資跟夢想,有著非獲利不可的壓力。或許有些醫生真的有懸壺濟世的心懷,然而要求ChatGPT拯救世界就於過沉重。ChatGPT的確是一個很優秀的語言模型,在重寫、抓重點都有不錯表現,未來一定會陸續出現以這技術為基底的AI助手,減少醫師的文書工作,提高醫師的看病效率。ChatGPT等AI就像孫悟空有通天的本事,它如果能夠接受唐三藏(指醫生)的指揮,期待有機會為醫病關係做出貢獻。反過來,誰能想像那一天孫悟空變成唐三藏的老闆?再好的東西,擺錯位置也會變成災難。總結不論是科技的創新,人性的弱點,還是產業投資獲利的壓力,光是這三大外力的參與,根據力學上最基本的牛頓第二定律:力會改變運動!筆者預測醫病關係將會改變。
-
2023-03-29 醫聲.醫聲要聞
部分負擔7月上路醫學中心看診逾千 薛瑞元:不鼓勵直衝醫學中心
健保部分負擔新制訂於七月正式上路,衛福部部長薛瑞元表示,尚未定案是七月哪一天上路。未來健保部分負擔上路,民眾赴醫學中心急診就醫,費用恐逾千,薛瑞元表示,一直以來都不鼓勵民眾直接往醫學中心就醫。不過針對偏鄉地區,可能因僅有單一一家醫院,完全沒有診所可以「分級就醫」,等同就醫被迫漲價,薛瑞元表示,將盤點資源,不過這類的現象在台灣非常罕見。部分負擔再過三個月即將上路,專家提醒,部分負擔上路對於部分偏鄉地區恐造成醫療排擠。薛瑞元表示,偏鄉地區會因部分負擔而受到影響者,僅有該地僅有一間區域醫院,才可能發生這樣的問題,多數的偏鄉地區都還是會有診所或是地區醫院。薛瑞元說,因為部分負擔上路而增加就醫負擔的事件,應該不太會發生。如果經盤點,確實有類似情形,將會鼓勵診所加入當地的門診,避免類似情形發生。
-
2023-03-24 醫聲.肝病清除
C肝辦解散降級衛福部埃轟 學者:2025無望清除C肝
衛福部喊出「二○二五年超前世衛清除C肝」,原直屬衛福部的「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簡稱C肝辦)」卻於二月降級併入國健署癌症防治組,前C肝辦公室主任蒲若芳回歸學界。中研院士陳培哲指出,C肝清除是公衛學家出身的行政院長陳建仁一生致力目標,在他出任行政院長之際,C肝辦「無聲無息」併入國健署,令人不解。政策領先美國 卻半途而廢衛福部喊出「二○二五年超前世衛清除C肝」,但原直屬衛福部的C肝辦卻從二月起降級併入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陳培哲直言「C肝還沒清除,C肝辦公室卻先被清除」,美國日前才宣布成立隸屬衛生部次長的C肝辦公室,並投入數十億美金防治資源,反觀台灣在政策上領先美國,卻半途而廢。陳培哲表示,自己與C肝辦的專家委員都未被告知降級一事,行政手段「十分粗魯」。更值得注意的是,C肝辦降級後,每月C肝治療人數也下降,近三成無病識感的C肝患者尚未進入醫療體系,須靠部會動員行政能力才有機會完治。他指出,若要達到世衛組織的C肝清除目標,台灣每月至少需治療一千六至二千人,但今年一、二月C肝治療人數僅八百、一千人,「照此進度絕不可能達成二○二五年清除C肝。」併入國健署 恐剩數據功能拜登政府提出三大清除C肝策略,分別是簡化C肝篩檢流程、提供口服抗病毒藥物以及透過公共衛生與社會網絡找出尚未進入醫療體系治療的病人。陳培哲說,前兩項已在台灣落實,剩下二至三成C肝患者,多屬偏鄉居民,或不知感染C肝,單靠醫學界單打獨鬥很難找出。曾是C肝辦流行病學研究組長、高雄長庚副院長盧勝男表示,消滅C肝需要跨部會溝通協調,如今拿掉「國家」層級,很難再用同樣高度去看消滅C肝的決心。陳培哲也直言,國健署官員是文官身分,缺乏行政執行力以醫藥行政領域的號召力,憂心未來C肝辦的功能只剩下流行病學數據整理。國內C肝患者約有五十五萬人,為達二○二五年治療廿五萬人根除C肝目標,健保署一○六年起給付C肝藥費,初期每人藥費約為廿五萬元,為了解治療效果,要求各醫療院所登錄患者治療後病毒量檢測。經檢測患者治療後,若超過十二周檢測不到病毒量即為治癒,截至去年十月治療十四多萬人,健保用於治療C肝總花費約三百多億元。此外,前C肝辦公室主任蒲若芳在一月底就離職生效,四月起將於輔仁大學任職,回歸學界。
-
2023-03-24 醫聲.肝病清除
衛福部手段粗魯降級C肝辦 中研院士陳培哲嘆半途而廢
「C肝還沒清除,C肝辦公室卻先被清除。」衛福部喊出「2025年超前世衛清除C肝」,但原直屬衛福部的「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簡稱C肝辦)」卻於2月起降級併入國健署癌症防治組。中研院士陳培哲直言,美國日前才宣布成立隸屬衛生部次長的C肝辦公室,並投入數十億美金防治資源,反觀台灣在政策上領先美國,卻半途而廢,相當可惜。陳培哲也說,自己與C肝辦的專家委員都未被告知降級一事,行政手段「十分粗魯」。更值得注意的是,C肝辦降級後,每月C肝治療人數也下降,近三成無病識感的C肝患者尚未進入醫療體系,須靠部會動員行政能力才有機會完治。若要達到世衛組織的C肝清除目標,台灣每月至少需治療1600至2000人,但今年1、2月C肝治療人數僅800、1000,「照這個進度絕對不可能達到2025年清除C肝。」「清除C肝能減少病人受苦、拯救性命,並節省醫療資源,我們怎麼能不去做?」陳培哲引用白宮專家在1份報告中提出的結論,直言C肝防治極具重要性。他指出,拜登政府提出三大清除C肝策略,分別是簡化C肝篩檢流程、提供口服抗病毒藥物,以及透過公共衛生與社會網絡找出尚未進入醫療體系治療的病人。陳培哲說,前兩者在台灣都已落實,目前剩下的二至三成C肝患者,多屬偏鄉居民,或不知道自己已感染C肝,單靠醫界、學術界單打獨鬥很難找出,需要仰賴跨部會行政資源,包括法務部、教育部共同合作。 「改制後的C肝辦拿掉『國家』二字,缺乏領導者和行政資源。」陳培哲說,過去C肝辦設置在衛福部次長之下,能夠協調衛福部各單位合作推行C肝防治策略,且次長的層級也能進行跨部會溝通。他表示,衛福部前部長陳時中、行政院長陳建仁都曾擔任C肝辦領導人,並經過與諮詢專家討論,施行電子病歷篩檢、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篩檢等全國性策略,帶領全台邁向C肝清除。陳培哲直言,國健署官員是文官身份,缺乏行政執行力以醫藥行政領域的號召力,憂心未來C肝辦的功能只剩下流行病學數據整理。陳培哲感嘆,C肝清除是公衛學家出身的陳建仁一生致力目標,衛福部長薛瑞元卻在陳建仁出任行政院長之際,「無聲無息」C肝辦併入國健署癌症防治組,「2025年清除C肝到底還是不是行政院、衛福部的施政目標?」他直言,衛福部應該明確表態是否仍將原先的C肝清除目標視為重點,若2025年清除C肝已不是府院目標,包括自己在內的醫界、學界仍會繼續努力;若仍是目標,應在C肝辦降級後,找出持續推動防治策略的方法。
-
2023-03-22 醫聲.癌症防治
3大關鍵 91歲嬤挺過多發性骨髓瘤
「我在醫學研討會分享這位阿嬤病例時,大家聽到她91歲接受治療,都非常訝異!」在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副科主任王銘崇的臨床經驗中,高齡91歲的多發性骨髓瘤阿嬤病患,讓他印象深刻。這位阿嬤在87歲時因骨頭痠痛發現罹患多發性骨髓瘤,接受第一線治療後,穩定控制3年多再度復發,原本家人擔心她的身體無法承受後續療程,當他們了解目前多發性骨髓瘤二線用藥上,像抗CD-38標靶藥物的療效、安全性皆受認可,便放心支持阿嬤接受治療,現在阿嬤病情控制良好,行動能力也不受影響。王銘崇解釋,多發性骨髓瘤的病患,平均年齡為68到70歲,常出現骨頭疼痛、貧血、腎功能不好、容易感染等症狀。在偏鄉有不少獨居長輩,年輕人長年不在家或需工作,由於擔心麻煩年輕的晚輩,即使有症狀,這些長輩還是咬牙忍耐,等到骨頭痛到走不動、連躺著都痛才就醫,確診可能已晚期。若病患要好好抗癌,「家人的支持」、「遵循醫師指示」與「選適合藥物組合、完整用藥」是重要關鍵,像這位91歲阿嬤就是很好的示範。治療像馬拉松 用藥一棒接一棒「治療多發性骨髓瘤,就像跑馬拉松,用藥要一棒接一棒。」王銘崇分析,面對多發性骨髓瘤病患,醫師會先評估是否適合接受自體幹細胞移植,再選擇適合藥物組合,治療過程分「緩解治療」、「加強治療」與「維持性治療」,目的在延長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延後復發時間,一旦復發就要考慮使用二線藥物。在治療多發性骨髓瘤上,國際新研究、新治療指引陸續出爐,以抗CD-38標靶藥物為例,目前國際標準治療指引已將這類藥物列為第一線治療用藥選項,在台灣抗CD-38標靶藥物可使用於第一、二線療程,但只有第二線有健保給付,與國際標準治療指引有些差距。健保給付限縮 治療得省吃儉用此外,當抗CD-38標靶藥物用於第二線治療,健保給付治療次數有限,即使治療效果很理想亦是如此,但國際標準治療指引建議藥物可用到疾病惡化為止。對此,王銘崇指出,根據研究文獻,用藥若按國際標準治療指引,病患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可達3年,但因健保給付限縮,用藥再怎麼「省吃儉用」,頂多只能撐一年半,至於藥物效果可維持多久則是未知,若後續用藥只能自費,很少人負擔得起,接受完整療程便成不可能任務,因此健保給付條件的放寬,對病患接受完整治療這件事,就顯得非常重要。王銘崇提醒,年長病患的骨骼很脆弱,因此要避免碰撞、受傷、跌倒,肌肉力量的訓練更是必須,希望家中晚輩多關心長輩身體健康,發現長輩有骨骼酸痛、貧血、腎功能欠佳、容易感染等情況,務必鼓勵就醫,接受詳細血液科檢查,才能盡早找出原因,爭取多一點生機。
-
2023-03-22 焦點.元氣新聞
普發6000元來了 怎麼領?怎麼花?「這用途」舒緩壓力
等了好幾個月,國人引頸期盼的普發6000元終於要落實,3月22日起開放登記,共有五種方式:登記入帳、ATM領現、郵局領現、直接入帳及偏鄉造冊發放,針對弱勢或特殊族群也另增發放管道,不用先登記即可直接入帳6000元。這筆意外的「紅包」掀起許多討論,從民生消費到娛樂休閒,祭出各種高CP值組合優惠,飯店、餐飲餐飲和網購平台各推方案。呼應疫情解封重新開放國門,不少民眾已經預訂國外行程,迫不及待規劃海外旅遊。也有另一群走務實派路線的民眾把6000元拿來普貼家用,包括購買雞蛋、家庭聚餐、繳納稅收、投資理財等,稍稍減輕生活壓力,近期「費用率低ETF」登上熱門關鍵字搜尋。每年4月開始,稽徵處陸續寄發牌照稅、所得稅、燃料稅、房屋稅、地價稅等,民眾荷包大失血,普發6000元補不足這些扣繳憑單。如何把6000元花到極致?網友分享,請心儀的女孩吃飯,好感度增加100;參加課程投資自己,找回人生主控權;報名旅遊行程,讓自己充電放空。不論什麼用法,「最大化運用」可以讓價值增倍!元氣網和「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線上與民眾互動,了解家庭照顧者如何使用6000元,包括補貼輔具花費、聘請短期看護讓自己喘息放鬆、裝潢改善居家動線提高安全度。除了用在照顧上,不少照顧者也表示想趁這個機會預約按摩、SPA、運動健身,留點時間做些感興趣的事,暫時從低落的情緒中抽離。除了這筆意外之財,平常仍有一些相關資源可以用,例如長照四錢包,而失智症患者則可善用團體家屋、失智共同照顧中心、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等。至3月31日,國內壽險公司提供的「三年單一借款利率、最高10萬」保單紓困貸款截止申請,另外還有癌友家庭大專子女獎助學金、壽險業者提供非保戶提供獎助學金,也補助至3月底止,符合資格的民眾可申請此服務,減輕家庭經濟負擔。另外,衛福部針對身心障礙者、失能老人的「輔具補助」也可多加利用,6000元加上購買輔具補助,自付額減輕許多。政府普發的6000元現金,人人期待、人人都能登記,要特別注意的是,不少詐騙集團動歪腦筋,註冊偽冒網站、發簡訊通知領取。家中有失智長輩要特別注意預防詐騙,手機接獲不明簡訊切記不點擊、不填輸、不匯款,由家人撥打165反詐騙諮詢專線即時查證。財政部不斷提醒,不會寄簡訊提醒,也不要點擊來源不明連結。官網網址為「https://6000.gov.tw」,小心魚目混珠的6ooo.com或6000govtw.com;五種領取方式中,除了登記入帳,其他管道都不需線上登記填寫資料。●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 元氣網:https://zh-tw.facebook.com/healthudn/
-
2023-03-16 焦點.元氣新聞
懶人包/全民普發現金6000下周三開放登記 詳細4步驟教學
全民關注的普發6000元,財政部今宣布透過5個管道發放,4類發放對象包括民國112年底前出生的新生兒也納入,下周三(22日)上午8時起首先提供預「登記入帳」預登記服務。行政院今(16日)公告「全民共享普發現金規畫」發放細節,目前規畫發放管道,包括「登記入帳」、「ATM領現」、「郵局領現」、「直接入帳」及「特定對象造冊」5種方式,其中登記入帳可最快領到錢,再來是透過ATM領現,原則上除了四大超商的ATM以外,還有8個公營行庫、部份民營銀行的ATM可以領取。「登記入帳」管道,由財政部偕同數位部規劃建置專屬「6,000網站」(https://6000.gov.tw),並於下周三(3月22日)上午8時起提供預登記服務,只要透過手機、平板或者電腦上網填寫必要資料,免讀卡機、免插卡,後續登記資料經過系統核驗無誤,6,000元即可自動入帳到指定金融帳戶。普發現金對象包括國民、駐外人員及眷屬、外籍配偶、持有永久居留證外國人等4大類。民國112年底前出生的新生兒,也會納入發放對象。不過由於特別預算案還沒有通過,目前尚無法撥款入帳。預估將在完成預算法定程序、總統公布生效後5個營業日開始陸續撥款入帳。【5類發放對象】1.我國國民(含112年底前國內出生並領有出生證明之新生兒)2.取得居留許可的無戶籍國民3.持永久居留證的外國人4.大陸地區人民與港澳居民及外國人為我國國民之配偶,取得居留許可者5.政府機關因公派駐國外人員及其具有我國國籍之眷屬【5個發放管道】1.登記入帳:6000.gov.tw2.ATM領現:指定金融機構3.郵局領現4.直接入帳:特定對象,包含領取勞保年金、國民年金、老農津貼、勞退、身障補助、中低收入老人津貼等民眾。5.特定偏鄉造冊發放:屏東縣獅子鄉、花蓮萬榮鄉、臺東縣金峰鄉【「登記入帳」方式】登記原則:由本人登記,父母或法定代理人可為未滿13歲的未成年子女代領。登記網站:6,000網站登記期間:3月22日至3月26日。【註】登記前5日將採身分證字號或居留證號尾數分流,每日開放兩組尾數的民眾登記,3月20日以抽籤決定尾數分流順序。3月27日起不分流,民眾皆可登記,並於3月28日起開放修改以及查詢登記資料是否正確登記步驟第1步:用電腦或手機、平板連上「全民共享普發現金」(https://6000.gov.tw)網站,點選「登記入帳」。第2步:依序輸入領取者本人的「身分證字號或居留證號」、「金融機構代號」、「金融機構帳號」及「健保卡號」。請注意金融機構帳戶資料必須填寫本人帳戶,才能順利撥款入帳。第3步:若父母或法定代理人要為未滿13歲的未成年子女代領,在「健保卡號」處點選「新增」,增列一欄「健保卡號」欄位,輸入孩子(被代領人)的健保卡號,即可一併登記代領。每人最多可同時為4位未滿13歲者代領。第4步:資料輸入完畢之後,請點選「下一頁」,確認網頁上登記的資料是否正確,確定正確則點選「確認送出」,網站將會顯示初步申請登記的收件結果。若登記資料有誤,請點選「上一頁」,修正登記錯誤之資料,修正完成後再重複上述程序。
-
2023-03-10 焦點.元氣新聞
健康永續論壇/桃園力抗少子化 王明鉅:寶貝非婚生子女
台灣疫苗推動協會與聯合報共同舉辦「2023城市健康永續論壇」,六都副市長或衛生局局長齊聚,交流母嬰健康相關政策。桃園市副市長王明鉅表示,在六都中,桃園市人口最年輕、育齡婦女生育率最高,但仍需積極對抗生育率下滑趨勢。桃園市預計今年成立婦幼局,目標讓人願意結婚、願意生,將辦理萬元凍卵營養金補助、中醫助孕及養胎、遠距智慧醫療、加強產後心理健康照護,不讓家長孤軍奮戰。王明鉅指出,去年台灣出生數只有13萬,總生育率掉到0.87,低於先進國家平均,不過桃園生育率高於全國,去年就有1萬8000多個寶寶誕生。雖然生得少,但生下來的孩子每個都是寶,他認為少子化危機的問題在於國人「不生」,成因至少有四個面向,值得分別研議對策。首先是不婚不生、為了升遷不敢生。王明鉅曾任台大醫院副院長,他以女性住院醫師為例,幾乎沒有人敢在當完總醫師以前去生小孩,因為只要少一個人,剩下幾個住院醫師就值班到會累死。還有其他工作是只要去生育,升遷就沒救了。不過友善生育的職場,衛生單位幫不了忙,有待勞動部和企業主多努力。再者,是想結婚卻沒對象。王明鉅說,職場上的性別隔離也是個問題,很多工作根本沒有機會結交朋友,想結婚也結不成。比如醫院的醫療從業人員大多是女性,還有「宅男大本營」的新竹縣市,這些人也常常工時過長,忙到沒時間認識異性朋友。第三是結了婚卻不想生或生不出來。王明鉅表示,明確想生孩子的人,政府一定要協助,重點不是補助,而是協助家長不孤軍奮戰。針對孕前,桃園市提供30幾歲女性一萬元凍卵營養金、孕前健康檢查、中醫助孕;孕期有偏鄉數位子癲前症照護系統、智慧產房、中醫助孕、高風險個案管理、婦幼交通等協助。產後則要銜接心理諮商、婦幼小管家、企業托嬰/教保服務、生育/育兒津貼、家庭教育中心親職教育講座。第四則是對於非婚生子女的污名。王明鉅說,在歐洲國家非婚生子女的佔比遠高於東方國家,東方國家通常是結了婚才會生小孩,要是結婚被疫情或其他因素耽誤了,就會乾脆不生,或是想要晚一點再生,這也是很可能是去年台灣出生數掉到13萬的部分原因。王明鉅呼籲,如果少子化是國安危機,應該要推廣「非婚生子女也是寶」,不要讓人擔心汙名而不敢生。
-
2023-02-18 養生.聰明飲食
蔬菜排骨湯,有菜有肉最營養?營養師點出兩種料理易讓長者踩雷
各式滷肉料理加飯、麵是彰化縣的民眾日常,彰化二林基督教醫院發現偏鄉長者往往一鍋紅燒肉和排骨菜湯打發一頓,自認飯、菜、肉都有,吃得營養均衡,長期高鹽、高油飲食容易導致肥胖,醫師提供聰明吃、健康動的方法,調整不健康飲食習慣。人一胖,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都來二基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林子健先問,肥胖的壞處是什麼?民眾回答「不好看」、「容易血油多」、「會得糖尿病」。林子健指出,台灣每5個人就有1人肥胖,肥胖與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許多慢性疾病有關,肥胖超過5年的死亡風險比一般人高出兩倍,避免肥胖的方法包括保持均衡和健康的飲食習慣、適量的運動和鍛煉、控制糖分和高脂肪食品的攝取、限制酒精和抽煙等。二基醫院營養衛教室營養師吳怡萱說,很多阿伯阿姨喜歡吃餅和蛋糕,不知不覺吃進過多糖,沒適度運動,糖轉化為脂肪讓身體變胖,阿伯阿姨吃甜食前要想到跑步一小時才能消耗小小一塊蛋糕的熱量。排骨湯煮蔬菜、炒青菜最健康?長者習慣排骨湯煮蔬菜,有湯有菜,排骨湯含鈣質能「補鈣」,以為一次滿足營養攝取;吳怡萱表示,蔬菜纖維吸收油脂,長者吃排骨湯的煮蔬菜最好少喝湯,還有長者到自助餐店買炒青菜,多吃菜少吃肉也瘦不下來,因為炒青菜的油脂多,這類隱形含油量高的蔬菜容易讓人踩雷,要注意食用量。【長者建議這樣吃】.6大類食物 衰弱老人都吃錯了.「我吃很多,怎麼會不夠?」營養師提醒:飲食需量化 不能靠感覺(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1-25 養生.人生智慧
當家屬說「假如出事就不要救了」醫掙扎這種病人該不該救到底
拒絕心肺復甦術或許,有的時候該思考的不是是否救得活,而是救活後,是否還能有尊嚴、有一定生活品質的活著。DNR,全名為Do-Not-Resuscitate,亦即「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意思是說:當病人罹患嚴重傷病,經醫師診斷認為不可治癒時,而且病程進展至死亡已經無法避免,依照病人或家屬的意願,在臨終或無生命徵象時,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包括氣管內插管、體外心臟按壓、急救藥物注射、心臟電擊、心臟人工調頻、人工呼吸或其他救治行為等等;這些選項也不一定要全部放棄,有時候可以根據病人或家屬的特別需求考量—比如說部分病人不插管、不壓胸、不電擊,但是可以給予急救藥物注射,主要的目的在於避免無效醫療,讓病人走得有尊嚴、減少痛苦,而生者同時也可以感到安心。下午來了一台緊急手術,病人因為大腸腫瘤引起的腸阻塞,要來做一個造口,病人二十多歲,體重才三十公斤,看起來有唐氏症,同時合併智能障礙、發育不全,不會講話,生活無法自理,小時候因為先天性心臟病動過幾次手術。現在病人的心律不整正在發作,心電圖一下子從正常的心律跳到左束支傳導阻斷(Left bundle branch block),接著偶爾還會跳陣發性上心室心律不整(PSVT),如此不斷地轉換……不知道什麼原因,主要的照顧者是一位七十多歲的阿嬤,沒有看到病人的父母……我當時心中閃過好幾個念頭,這樣的小孩是被父母拋棄丟給阿嬤,還是父母為了工作賺取金錢養育這樣的孩子,所以不得不離開這個地方去北部工作?像這樣小孩被遺棄或是託付的故事,在我們這個鄉下地方不勝枚舉。假如手術中出事就不要救了因為這個病人發育不良,腸阻塞有可能會引起低血容性休克、離子不平衡、吸入性肺炎……而且他的心律不整正在發作,這樣的手術看起來就有點危險,都還沒開始麻醉,病人就已經快要往生的模樣。我想起我的學弟常常抱怨我說,我看麻醉前訪視的時候,都沒有在看,對高風險的病人,我同意書上什麼都沒有寫;我只會跟病人說:「當你睡著的時候,我會照顧你。」因為常常被抱怨,於是這一次我就想說,那我要來好好解釋麻醉風險,免得造成大家的困擾……於是我開始跟阿嬤講說,腸阻塞的病人最怕麻醉的時候嘔吐,併發吸入性肺炎,像他這樣有先天性心臟病、心律不整、發育不全,萬一發生吸入性肺炎,免不了插管去加護病房,最嚴重的狀態有可能會死亡;而且麻醉藥物會讓血壓降低,現在腸阻塞本身就有可能讓病人脫水,脫水之後離子不平衡,會讓他的心律不整惡化,隨時都有可能需要電擊跟壓胸,本來就有點智能不足,經過這次萬一發生腦部缺氧,中風變植物人都有可能……我一直講一直講,阿嬤一直聽一直聽,聽到後來,阿嬤突然打斷我說:「假如手術中出事了,那就不要救了……」我突然間一愣。手術室是一個開刀搶救生命的地方,在這裡圖的就是一個生命重新開始的機會,病人家屬說「不要救了」,這句話突然間讓我意會不過來,違反我平常的認知;接著我突然間明白了,阿嬤累了……儘管這個病人是二十多歲的年紀,不應該跟死亡扯上關係,但是在這個偏鄉、沒有多少資源的地方,阿嬤一個人跟他相處了二十多年,也該夠了……於是我進去開刀房之後,看到學弟正準備開始麻醉誘導,我就跟學弟說:「家屬說假如出事了就不要救了。」學弟聽到我這樣說也是一愣,接著開始反抗我說:不行耶!理論上拒絕心肺復甦要有兩個條件,疾病末期跟不可逆,手術過程中,無法排除麻醉藥的諸多因素的干擾,加上血壓低、離子不平衡、心律不整等諸多因素,都是可控的範圍,不屬於不可逆的疾病,而且手術過程中變化劇烈速度之快,有時候並不容許我們思考到底是不是疾病末期,是可逆不可逆,所以一定要救到底……主動脈:我當然知道法律上一定要救到底,但是這種病人你捨得把他救活?※ 本文摘自《心安的練習:一位麻醉醫師的人間修行》。《心安的練習:一位麻醉醫師的人間修行》作者:主動脈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2/12/01
-
2023-01-25 癌症.其他癌症
血尿無痛以為沒事…結果竟罹「上泌尿道上皮癌」!台灣發生率冠全球,住這3縣市多注意
胡先生喜歡戶外運動,退休後常邀約友人到處爬山。3年多前突然發現尿裡有血絲,左後腰部隱隱有不適感,除此之外並無其他症狀。起初以為是爬山太累,多喝一些水並吃了家裡自備的止痛藥,尿液中帶血和腰痛的情況就改善了;然而,2個月後類似的情形再度發生。這次胡先生到泌尿科門診就醫,經詳細檢查發現左側輸尿管內有癌細胞,切片診斷為上泌尿道上皮癌。 成大醫院泌尿部戴大堯醫師表示,胡先生接受根除性手術,確認為第一期癌症,追蹤3年至今無復發,在醫師建議下也戒除抽菸習慣,慢慢回到以前戶外運動的生活。胡先生笑說,以後一定會好好注意自己的身體,再也不敢輕忽了。 人體的泌尿道系統,是腎臟製造尿液,經腎盂的匯集由輸尿管送至膀胱儲存,再由尿道將尿排出體外;其中,腎盂及輸尿管為上泌尿道,而膀胱和尿道則為下泌尿道。泌尿道系統是由泌尿上皮細胞所構成,這些細胞如果產生病變癌化,就稱之為泌尿上皮癌;上泌尿道上皮癌專指由腎盂及輸尿管的上皮細胞病變所產生的癌症。 台灣上泌尿道上皮癌的發生率與鄰近國家、歐美相比,高出4~5倍之多,據台灣癌症登記報告顯示,2019年就新增近4千位泌尿上皮癌患者,發生率高居全球之冠,其中以嘉義、台南及高雄沿海地區的發生率高於其他縣市。 根據臨床觀察,腎功能不佳、洗腎患者、抽菸、年紀大、有中草藥服用史、接觸過化學有機溶劑,以及曾居住西南沿海地區、飲用地下水的人有較高的罹病比率。經過這幾年大量研究發現,中草藥內的馬兜鈴酸及地下水內的重金屬砷,可能是台灣高發生率的原因。 戴大堯醫師說,大約有8成的上泌尿道上皮癌患者初期症狀是尿中有血。但尿中有血在排尿時並不會疼痛,且出血可能時有時無,因此容易被認為只是泌尿道結石而不以為意,直到血尿越來越嚴重才就診,而延誤早期治療的時機。 上泌尿道上皮癌的惡性程度高,復發可能性也高,治療方面建議在癌症未轉移前接受根除性手術,摘除有問題的腎臟和輸尿管;成大醫院具備相當成熟的手術經驗且術後復原速度快,手術方式可依照個別狀況,由醫師與病人討論採取傳統開腹、腹腔鏡手術或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若發現癌症已有轉移,開刀的效果有限,常會以化學治療或免疫治療為主。 戴大堯醫師提醒,若發現無痛性血尿,應立即前往泌尿科就診;平時則要注意自身健康狀況,不抽菸、不飲用地下水、勿服用來路不明的中草藥,以降低罹癌機率。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清理不是盲目丟、否則會再買回來!「這三樣」一定要送走.因父親罹癌、八八風災返鄉 熱血女醫到偏鄉看診:想讓所有山上居民,享有同等醫療資源.沒有李國鼎,就沒有半導體、台積電!中年後都該有的3個領導特質,將才的養成,是國家大事
-
2023-01-17 癌症.胃癌
做胃鏡、切片…胃癌可能拖1個月才能確診!台大人工智慧 9秒看胃相、準確率9成
胃癌長居國人10大癌症排行榜內,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重要危險因子,一旦感染就會改變「胃相」,從做胃鏡到回診做切片,可能得花上一個月才能確定胃部粘膜有無異狀。根據台大醫院體系10間分院過去十幾年的胃鏡影像所發展出的人工智慧模型,可在短短9秒內精準研判胃相,準確率超過9成,目前已率先在馬祖落地應用。台大醫院針對難治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研發第2、3線救援治療處方,榮登國際頂尖期刊「刺胳針胃腸肝病學」,成為國內外治療的重要依據。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長期投入胃癌防治,整合國內多家醫學中心成立台灣胃腸疾病與幽門螺旋桿菌臨床試驗聯盟,執行多中心臨床試驗和幽門螺旋桿菌篩檢,結果顯示,過去30年來,台灣成年人幽門螺旋桿菌盛行率已從60%降到30%,孩童更降到10%,胃癌標準化發生率也持續下降。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李宜家表示,傳統的胃相判讀費力又費時,需要做胃鏡、組織切片,交由病理科醫師判讀,少說也要經過一個月,對醫療資源缺乏、交通不便地區的居民來說,是相當大的阻礙。台大醫院整合跨院區影像資料庫,與智慧醫療中心通力合作,已成功開發出人工智慧模型,能從胃鏡影像判斷胃相,精準揪出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等異常跡象,已在馬祖落地使用。「過去要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做完的事情,現在只要9秒可以判定完成。」李宜家說,希望此模式可以有多角化的發展,幫助偏鄉醫師增加判斷能力、降低偏鄉與都會區的醫療不平等。因為胃癌很容易轉移到肝臟,導致治療效果不好,兩大預防關鍵,在於幽門螺旋桿菌的的除菌治療,以及癌前病變每兩、三年就要定期追蹤。吳明賢說,馬祖曾是全國胃癌發生率最高地方,台大醫院歷經20年努力,將當地盛行率從近七成降低至不到一成,胃癌發生率則下降53%,是廣受世界讚譽的標竿。如今發展出AI技術,成功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解決醫療不平等,希望未來可推廣全台。
-
2023-01-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今天起4類人可領4劑免費快篩! 預估180萬人受惠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月10日起至2月28日,實施第七輪0-6歲學齡前幼兒與第五輪65歲以上長者免費領取1份5劑快篩試劑。此外,為保護弱勢族群及身心障礙民眾健康,今天起至2月15日前,提供全國弱勢民眾包括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與遊民,及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證明者,公費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每人4劑。為提供幼兒家庭及長者更足量的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指揮中心說,10日起至2月28日期間,民眾可持「2016年9月2日(含)以後出生」之學齡前孩童健保卡,及「1958年(含)以前出生」長者健保卡,至各快篩實名制販售據點免費領取一份5劑家用快篩試劑,此免費領取份數,不會計算入家用抗原快篩試劑實名制的購買資格。今天起4類人可領4劑免費快篩指揮中心監測資料顯示,國內新冠疫情逐步回溫,並將於春節後達到高峰,為保護弱勢族群及身心障礙民眾健康,加強有症狀者之篩檢,以利及早就醫,今天起至2月15日前,提供全國弱勢民眾(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與遊民)及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證明者公費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每人4劑,發放作業由地方政府規畫並製作發放清冊管理,本措施預估約有180萬人受惠。符合資格者 持健保卡至健保特約藥局與衛生所領取指揮中心說,目前家用抗原快篩試劑實名制販售地點有全國4374家健保特約藥局,及79個偏鄉衛生所,籲請符合資格的民眾,可持健保卡至販售實名制家用抗原快篩試劑的健保特約藥局與衛生所領取。相關實名制販售資訊可至健保署、食藥署及藥師公會官網查詢。指揮中心提醒幼兒家長,家用快篩試劑僅可用於2歲以上幼童,幫2歲以下幼童領取的快篩試劑,可供幼童家長使用,請勿使用於2歲以下幼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