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2 養生.家庭婚姻
搜尋
偏鄉
共找到
456
筆 文章
-
-
2020-05-2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療的浪漫?病人的福祉? 三個懷舊醫療行為的現代反思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生怎麼想」。一位畢業將近二十年的醫師道出「女醫師」在職場鮮為人知的諸多感觸;一位稍長幾年的男醫師對三個「懷舊醫療行為」提出與眾不同的獨到見解;一位畢業將近四十年定居美國,中間曾經回國服務一段時間,而又回美服務的女醫師仍然心繫台灣的醫療問題,提出發人深省的對台灣護理工作環境的建議。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大家更了解醫生對事情的看法,也增加社會對醫師的了解。從踏入臨床習醫開始,心中總有個「良醫」的典型,作為自己努力的目標:抽絲剝繭地病史詢問、鉅細靡遺地理學檢查、不計名利地走入偏鄉。我的生涯規劃選擇了神經科,理由是浪漫的,據聞神經科是當醫院停電時,還可以繼續看病的專科,因為憑藉病史、觀察、聽診器、叩診錘,十之八九可以達成合理的診斷。從實習以來的二十年行醫也都是在花東,某種程度上也滿足了自己朝向「良醫典型」的追求。二十年來,醫學知識累進的速度驚人,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科技一日千里,無論醫學教育再怎麼強調一般醫學的重要,所有專科其實都更為次專科化,甚至一般醫學的本身,都成了一門專科。猶記當年老一輩的醫生還批評我們這一代的訓練不夠紮實,因為他們以前都自己做抹片染色看血球;到了今日,現代化的檢驗項目何其繁雜,即使是站在第一線看病的醫生,也不可能熟悉所有原理,更何況動手自己做。我不禁對自己曾經憧憬的那種「從頭到尾靠自己」的、個人英雄式的「良醫典型」感到懷疑,以下我想用三個事例來重新思考,究竟我們看重的,是醫生個人的浪漫情懷,還是病人的健康福祉?一、一次性的義診:我們經常聽聞,某某醫院團隊又到了某某偏鄉進行義診,醫生護士熱情地為在地的居民看診,醫學生也都親臨現場,一整天下來,大家帶著滿滿的感動,居民也十分感謝醫療團隊的造訪,最後圓滿結束。事實上,這樣的一次性義診到底幫忙解決了多少醫療問題呢?首先,義診醫療成員的背景,多數是長年在大型醫院高度分工的專科醫師,而非熟悉基層文化的家庭醫學科醫師,有些甚至長年不在第一線檢查病人,其實並不適合處理一般性醫學問題;再者,義診當下遇到的病人主訴,也許不見得要動用貴重的儀器設備,但經常需要一段時間追蹤才能判斷,就算這位義診的醫生經驗非常豐富,病人的治療也需要一段時間追蹤,以確保診斷正確以及治療成功。在醫院的看診系統裡,可以查詢病患過去的檢查與用藥紀錄的情況下,我們還是需要相當時間的觀察,才有一些把握,因此我實在很難想像,要如何在一次性的義診中,就能做出令人放心的診斷;第三,義診的誤診該如何究責呢?正常的醫院體系下,同時有醫師、藥師、護理師、醫檢師、放射師等等層層把關,也都難免發生錯誤,醫療行為總是暗藏不確定性,但是至少在現行體系下,病人方有機會獲得救濟,醫療方也能從中檢討避免再次發生,也就是符合「當責」(accountability)的實踐。但是一次性的義診,並沒有系統性蒐集當中醫療行為的細節,結果無論是好是壞,都難以究責,我們甚至可以說,一次性的義診為病人帶來的是更多醫療風險。二、數十年如一日的老醫生:新聞報導,年過九十的小鎮醫師,仍不忘初衷,在地方上為病患服務,數十年如一日的溫馨故事。情感上,我們會因為老醫生的堅持而感佩,我們也相信,對病患有自小到大的了解、家族特性的了解、以及生活環境的了解,都有助於病情判斷。雖然現代高齡又活躍的老人越來越多,但是過了八十歲、八十五甚至九十的年齡,獨自一人,沒有電腦化的病歷管理,沒有清楚的藥物配給系統,沒有充足醫技護理人員後援,這樣的行醫模式,真的是年輕醫生應該學習的典範嗎?且不論他個人健康是否能夠駕馭,這樣的行醫模式,真的是我們社會所需要的嗎?這讓我回憶起在教學醫院裡,也有非常年邁資深的醫師,幾乎是我的老師的老師的老師,即使拄著拐杖,甚至需要助理陪同上下電梯照顧安全,也堅持要看診。這樣的堅持,在我看來,已經不再是以病人福祉為優先的堅持了。體力上與腦力上我們都有極限,從老人的觀點看,一直維持正常的工作習慣的確有益身心,但是從病人的觀點看,我不確定這樣的行醫模式是令人放心的。今年一月的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就有耶魯大學發表的一篇短文,為141位七十歲以上仍在執業的醫師作認知篩檢,發現13%已有明顯的認知障礙,不適合繼續行醫,卻從未發覺。以台灣的民情,我想沒有人敢驚動這樣敏感的神經,因為能夠做出這樣決策的人,通常是醫療體系最高管理者,卻也同樣是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對於這樣的老醫生們,我們不忍苛責,但是這種懷舊式的醫療行為,也應該受到醫療同儕的監督,才能保障病人的安全。三、單靠徒手的理學檢查:記得以前聽過一位南部的基層醫師,精熟徒手的理學檢查,他曾自述巧妙地叩診,測度肝臟有幾個指幅長,並且聽音辨位,找到肝膿瘍的位置,一針見膿,有如神技。剛進入臨床時,資深的老師教導,不論病人是甚麼主訴,都要做好完整的理學檢查,也一定要包括肛門指診。我當時抱著DeGowin’s Diagnostic Examination一書,自我期許要好好練就這個基本功。如今我對於照顧神經科疾患,已有相當的年資,也處理過合併有心臟、肝臟或腸胃的問題,但是我到了病床前,若不是腸胃的問題住院,肛門指診實在難以啟齒;而對於叩診肝臟找到肝膿瘍、聽細微的心雜音、用手電筒觀察頸靜脈的起伏波型等,我依然沒有甚麼信心。當然我也不認為磨練徒手檢查就能超越超音波,換句話說,現在超音波的角色,其實就是過去的聽診器罷了,有更好卻不昂貴的工具,我們就應該更快適應新的工具,讓病患在更舒適的狀況下得到正確診斷,而不需要把自己高強的技藝建立在病人誤診的風險上。過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內科教授Philip Tumulty,於1970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一篇文章「What is a clinician and what does he do?」寫道:「去爭論病史詢問比理學檢查重要,或是理學檢查比影像掃描重要,是一件愚蠢的事。有關病情關鍵的資料,可以用任何方式呈現,真正的好醫生是為求事實,而不放棄任何可能的線索。」過去那些神乎其技,其實是不得已的存在,如果醫生真正在乎病人的福祉,他會在身旁有限的資源裡選擇一個對病人最好的,而不是選可以讓別人覺得他最厲害的。不可諱言,我對於能夠不計功名、數十年如一日、雖千萬人吾往矣、俠骨柔情式的「良醫典型」,依舊心生孺慕與崇敬,但是孺慕與崇敬之餘,我也很清楚自己的偏見,過去醫生個人的浪漫行醫,其實潛藏許多必然會發生的錯誤,但是受限於我們後人能夠追溯的視角與材料,現在所知道的,都是篩選後的成功事蹟罷了。我們其實不曉得,那次的義診做了多少錯誤的診斷,老醫生開錯了多少次藥,那位妙手神醫又扎錯了幾次肝膿瘍而造成致命的意外。時空背景已經不同,醫生個人的浪漫情懷,不該高過對於病人健康福祉的維護,畢竟現代的社會裡,早就沒有什麼是屬於一個人的成功了。
-
2020-05-14 養生.家庭婚姻
她演活8點檔大反派爆紅 卻遺憾那些年對女兒的承諾都沒兌現過
母親節前夕,在演藝圈打拚多年的苗可麗,暌違30年再推出台語歌曲。身兼媽媽與女兒雙重身分的她,首度對自己的「心肝寶貝」深情告白。還記得自己的「心肝寶貝」,第一次叫爸爸媽媽、第一次會爬、第一次學走路的畫面嗎? 對有一名18歲女兒的金鐘影后苗可麗來說,這些畫面,卻都不曾存在於她的記憶中。 「看著你睡甲流喙瀾」、「看著你對會爬到會行 頭一聲叫著阮媽媽」⋯⋯,也因此,在聽到藝人許效舜傳給她的台語歌〈心肝寶貝〉Demo時,臉上全是淚水。 大部分人對苗可麗的印象,不外乎就是一位演活八點檔中連珠炮般飆罵的反派、轉型摘下視后的好演員,卻不知道她的種種成就,是從女兒滿月後,自己就北上拍戲換來。 沒錢賺也要唱!帶女兒照醞釀情緒 為公益再度開嗓 「這首歌,沒錢賺我也要唱!」深受這首歌觸動、每聽必哭的苗可麗,希望把感動帶給更多人,決定與自己長期贊助的至善基金會合作,以愛心大使的身分,透過傳唱這首溫暖的歌,唱出為人母的心聲,也幫弱勢兒少發聲。5月8日,這首公益單曲在數位平台正式發行,這也是她暌違30年後再次推出台語歌,「很多時候給你的,並不是要你收下來,而是希望透過你的手,再傳遞出去。」 歌曲作詞人兼製作人林從胤透露,苗可麗為了醞釀情緒,錄音當天特別帶了女兒小時候的照片放在譜架上,幫助自己快速進入情緒,短短2小時便完成錄音。 2002年,苗可麗為了討生活,北上去拍戲, 把剛滿月的女兒交給台中的媽媽帶,母女長期分隔兩地,最久時,有半年才見到女兒一面。 有一次,姊姊三更半夜傳簡訊給我,一堆小朋友的照片,我好像在哪看過,才發現:『這是我女兒!』」她接受《今周刊》專訪時說,當時突然意識到,女兒的重要成長階段,自己都不在場,「這麼陌生的場景,那時候的我在哪?一個人躺在床上,一直流眼淚。⋯⋯有很多不得已,才必須分隔兩地。」 缺席的母親,讓苗可麗對女兒充滿虧欠,揪心地說:「有時半夜醒來,我就一直盯著睡著的女兒看,發現她什麼時候長這麼大了……。」 那些年對女兒的承諾⋯⋯說不出口的企求 她揪心沒兌現過 還有一次,母女一起錄影,節目安排了一個她事先不知道的橋段。晚上要睡覺時,苗可麗看到床上擺了一張女兒寫給自己的信,信裡寫道:「我知道妳很忙,我最記得國小時,妳說國中要帶我上台北,可是沒有,一直到我國中的時候,妳說高中要帶我上來,可是也沒有。」 「我就覺得我很糟糕,一直開支票給她,可是都沒有兌現。」哭慘了的苗可麗,這才知道,原來自己說的話,女兒其實都放在心裡,卻從不說出口,就怕帶給媽媽煩惱。 「如果她一直要求我,她要上台北念書,我相信我會很困擾,因為我就是沒有辦法讓她來台北。」苗可麗解釋,不希望自己在拍戲時、熬夜還沒回家時,女兒是一個人在家、一個人吃飯、一個人補習⋯⋯。如果女兒在台中,家裡所有的人可以一起照顧她。「她只要有一絲絲非要跟我在一起不可,我應該就沒辦法安心工作。我一直覺得對不起她,但她從來沒有讓我覺得我對不起她。」 苗可麗很自豪,自己有個懂事的女兒。女兒會在她生日時,專程當日往返台北、台中,就為了親手送上生日蛋糕,給她驚喜;也曾在母親節,收到女兒專程拿來的一束手作乾燥花。訪問前一天,女兒傳訊說要去捐血,讓才捐過2次血的苗可麗大呼,這是今年最好的母親節禮物,比女兒買任何禮物都開心,「從沒想到女兒會去捐血,太棒了,有可能救到另一個人,內心是善良的孩子。」 相信一切是最好安排⋯⋯放下人生不完美 盼用陪伴圓滿親情 很難想像,螢幕上「潑辣」的苗可麗,竟從沒罵過女兒一句,甚至連講重話都沒有。母女唯一一次較大的衝突,是發生在一起去香港時。 那次,母女倆要搭地鐵,卻對要走哪個入口意見不同。最終,女兒妥協,聽媽媽的意見去了另一個入口,沒想到方向是錯的。「妳看,我說不是,妳就不聽!」女兒一氣之下自己先走,還走得很快,苗可麗走在後頭,根本追不上女兒的腳步,「我就想到我媽媽以前的畫面。」 原來,苗可麗想起過去高中剛出道時,有次與媽媽去逛街,當時她看上一條要價4千多元的裙子,媽媽小聲說:「尚貴啊(太貴了)。」很氣媽媽不讓自己買喜歡的裙子,她甩頭就走,一直走得很前面,不理會默默跟在後面的媽媽。 「我爸只是一個公務員,我當時也不懂得體貼,那條裙子對家裡來講是一個負擔。」當往事一幕幕浮上心頭,苗可麗發覺自己愈來愈像母親,「女兒的那個舉動,雖然我走在後面很生氣,心裡想:報應啊!那時候我媽就是這樣跟著我的啊。」 「我們可能都是不會直接說愛的人,說道歉也很笨。」苗可麗坦言,女兒的一些行為,與自己很像,「可是我們會在很多行為中,讓對方感受到其實我很愛妳、其實我很抱歉,都是以這種模式相處。」 過去,苗可麗幾乎每次談到女兒就要哭,直到有次看到一本書,內容寫到每個人遇到的事情,都是必須經歷的,「我可能今天必須要經歷出一張唱片沒紅,要去演戲、可能結婚後又離婚……,我必須經歷這些過程,才會有現在的我。」這讓她逐漸學習釋懷,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有些東西真的要取捨,你以前沒辦法選擇,才必須這麼做。」現在,苗可麗的影劇生涯走到自己可以做選擇的時候,她盡量不接占據時間的八點檔,寧願把時間留下來多陪家人,「盡量將這些不完美,讓它再圓滿一點!」 苗可麗也常跟女兒說,「妳要什麼,妳就要先給別人什麼,不能一直要求別人對妳好,妳要先對別人好!」 「我想要女兒將來在外面有很多人愛她、照顧她,就必須自己先去愛、先去照顧別人的孩子。」這樣的信念,讓她身體力行,6年來,透過至善基金會認領了6名偏鄉孩子,成為長期陪伴者。「以前我沒有特別覺得,今天幫助一個孩子念書可以得到什麼好處。我在女兒身上看到,她雖然不太會念書,但求學過程異常順利,我幫助這麼多孩子,這個福氣到我女兒身上了。」 這是她的真心,也是她要給女兒與每個人的真情告白。 Profile 苗可麗出 生:1971年現 職:演員、主持人學 歷:台中青年高中音樂科代表作:《 台灣霹靂火》、《台灣龍捲風》、《含笑食堂》等戲劇演出,及主持《超級夜總會》等節目成 就: 第48 屆金鐘獎戲劇節目最佳女主角等原文:.半夜醒來,才發現女兒長大了」 她演活8點檔大反派爆紅 卻遺憾在孩子成長路上缺席延伸閱讀:.身價7千萬還哭窮!他每年被動收入750萬元,42歲後悔太早退休:生活太花錢了.壓力、自律神經失調,害她2個月暴瘦15公斤!40歲被醫生判定早衰,她靠這招找回身體平衡.準備入籍台灣,惹怒黃安「真給黃家丟臉!」...黃秋生冷回:我根本不姓黃
-
2020-05-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虎頭埤風景區人潮回溫 遊客:之前是怕被隔離14天
今天母親節前夕加上好天氣被列入1968 App人潮監測景點的台南市虎頭埤風景區,今天一早遊客就明顯的有回溫的現象,一早晨運人數就有500人,一上午已達到1000人次,遊客說之前不是擔心防疫是怕被隔離,之前的國家簡訊以及1968 App人潮監測點把偏鄉夜市也列入對台南很不公平。虎頭埤風景區在之前清明連假的國家簡訊全國11個景點被列入,在五一連假啟用的1968 App監測點也被列入,造成遊客人數重創,但今天母親節前一天人潮已回到之前的水準;左鎮化石園區是新被列入的1968 App監測點,今天上午的人數也大概有三百多人,都有回溫的現象,在1968 App呈現的是正常。 今天有高雄來的遊客,也有台南當地的遊客,都覺得虎頭埤非常的空曠,根本不是人擠人的地方很適合出來走走。王先生和朋友共四個人今天就到虎頭埤划獨木舟,他們表示之前沒有來不是因為防疫而是擔心回去要被隔離上班14天,不想自找麻煩,但隨著疫情平緩而且也連續多日零確診,台南市長也抗議了,應該也沒有被列入警示說要隔離了,所以母親節適合出門走走。王先生認為人潮監測點當成一個參考,他們自己也會看情況,人多他們就不會去人擠人,但像虎頭埤風景區是空曠的地方,被發佈警訊很不公平。台南市觀旅局也在虎頭埤風景區啟動智慧監測系統,管控園區同時不得超過1000人,今天上午人超多陸續進來大概是1000人左右,但同時間都約在3、400人,約回到之前假日的水準,園方也強調觀光同時也會兼顧防疫。
-
2020-05-06 科別.泌尿腎臟
洗腎,由我作主/高齡社會 延退加值老本
台灣已踏入高齡社會,國人平均壽命增加,慢性病友對抗疾病的戰線也延長,能否在職場做好做滿、持續加值「老本」,成為心中隱憂,否則老來錢恐不夠花。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詹鼎正說,過去退休制度只設計到65歲,如今國人平均壽命突破80歲,加上考量養家糊口及奉養父母,太早退休,退休金恐不夠用。可見年輕就需做財務規畫,儲蓄不足就應想辦法延遲退休。但壽命延長也代表罹患慢病機率增加,包括三高或慢性腎病等,更多人可能面臨經濟休克。以腎友為例,因洗腎限制多,多少影響原有工作狀態,職場競爭條件相對不利。詹鼎正說,腎友若選腹膜透析,可不必一周跑醫院3次,適合上班族,另也適用居住偏鄉者,免去頻繁搭醫療交通車往返的時間。詹鼎正身為醫院負責人,若員工有治療需求,他會請員工依規定彈性調整工時,「不完美,但可接受。」面對高齡社會,他提醒民眾生病時盡量別辭職,也應及早做財務規畫,面對重大傷病至少有保障。
-
2020-04-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偏鄉孩童早療 防疫也不能暫停
新冠肺炎疫情導致許多活動被迫暫停,但偏鄉孩童的早期療育不能停,新北社會局指出,防疫期間照顧弱勢也不能停止,發展遲緩的孩童藉由早療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甚至趕上,新北2部早療車仍持續進入偏鄉,協助偏鄉孩童。新北社會局長張錦麗說,新北目前通報在案發展遲緩的兒童計有1萬4598人,佔0到6歲的幼童比例6.6%,但偏鄉地區因為醫療、早療機構、特教資源缺乏,又因為交通因素,會降低家長帶兒童外出篩檢或療育的意願。張錦麗指出, 新北2部早療行動車去年由蘆洲福安宮及李福田捐贈後,開始投入早療行動服務,去年9月到現在為止,共篩檢80名孩童,其中有20名兒童有疑似發展遲緩,也立刻提供適切的早療協助。家住雙溪的「東東」母親,認為孩子專注力不足,得知早療行動車到貢寮服務時,特地帶著孩子騎車參加,「東東」母親說,怕孩子進入由幼兒園會跟不上,幸好經過早療車社工評估,不論是肢體動作、數字觀念、顏色配對都沒有問題。5歲的早產兒「小欣」有學習障礙,走路時會有一隻腳會稍微拖地,經社工評估後提供專業意見,以及未來可能需要的特教資源,。小欣的母親也說,目前有接受復健課程,只要對發展有益,都會去諮詢並帶小欣參加。新北早療車委託伊甸基金會及唐氏症基金會服務,伊甸基金會社工督導劉芷伶說,行動車每次活動前後都會清潔消毒。社會局指出,活動都有提供酒精、漂白水、洗手皂、酒精濕紙巾等防疫小物,也希望家長能做好防疫,避免孩童感染。
共
1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