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3 焦點.杏林.診間
搜尋
偏鄉
共找到
471
筆 文章
-
-
2024-03-31 焦點.長期照護
高齡駕駛車禍頻傳 該要求年長者不要開車及回收駕照嗎?
前陣子,很多國內外車禍與高齡駕駛有關,因此要求高齡者不要開車及回收駕照的呼聲再起。根據英國Swansea大學創新衰老中心研究指出,超過70歲的駕駛涉入車禍的可能性,比17-21歲的駕駛低4倍。試想,因為年輕人開快車或酒駕而造成的車禍傷亡率,與因為老人反應較慢而造成的車禍傷亡率,哪一個比較高?我想應該是前者。可是怎麼沒有人禁止年輕人開車?某種程度來說,應該也算一種年齡歧視。事實上,若銀髮族不開車或被要求繳回駕照,反而對高齡者生活有些負面影響。駕照被迫繳回,會給老年人帶來自主性減少的感覺,失去了掌握生活的能力,可能引起負面情緒。另外,因為駕車可以延伸自己的生活空間,購物、就醫和探訪親友都可自己來,一旦被剝奪,會限制參與社交活動的能力,使他們感到孤立和缺乏社會支持。日本精神科權威及高齡醫學專家和田秀樹醫師,就建議高齡者千萬不可以交還駕照。他認為即使年屆高齡也不放棄開車,正是維持健康活力的一大關鍵。尤其住在鄉下,若無法開車就不方便出門,在這種狀態下失去社交生活,很有可能罹患失智症。他還舉出筑波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跟持續開車的人相比,放棄開車的人經過6年之後需要照護的比例竟高達2.09倍。同一研究也顯示,若放棄開車改利用電車、公車或自行車的人,需要照護的風險也較持續開車的人多1.69倍。有駕照與沒駕照的差別就在「自由自在任我行」的感覺,有駕照可以隨時準備出門,去遠一點的地方也沒問題,一旦駕照沒了,就會感到寸步難行,讓人打消出門念頭。老人家也許反應慢,但是若能定期檢查身體並且配合換照,其實發生事故的可能性遠比年輕人開快車、酒駕因而肇事的比率低。世界各國針對高齡駕駛是否強制換照的規定並不一致。台灣與日本、英國都有70歲以上、每3年要強制換照的規定,換照時除了體格與視力檢測,還要檢測夜間視力和動態視力,以及參加道安講習,通過了才能換照。不過也有一些國家如法國、德國,並沒有規定高齡者強制換照,他們的駕照是終身有效。法國原本要對65歲以上駕駛人實施強制性換照,後來卻沒有推動立法。因為從數據來看,他們認為法國老人開車並沒有特別危險,在交通死亡意外中只有10%是由65歲以上的駕駛人造成,20%的死亡意外歸咎於18到24歲的年輕駕駛人。德國的立法和政策主要著眼於個體能力和行為,而不是將年齡作為唯一的指標。德國政府尊重個人的權利和自主性,認為老年人應該有權繼續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要他們能夠證明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安全地駕駛。因此,除非駕駛者的健康狀況明顯影響到駕駛能力,否則他們不會因為年齡而被取消駕駛權利。高齡者是否該繳回駕照,是一個個人化問題,應該根據個人的健康狀況、家庭支持、社區交通情況和個人偏好等因素考慮。雖然放棄駕照可以減少某些風險,但也可能限制自主性、社交參與和生活便利性。對於高齡者來說,重要的是仔細權衡利弊,並在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另外,政府在鼓勵長者放棄駕照時,也應盡快建置配套措施,如偏鄉的運輸系統建立,別讓長者行不得也。
-
2024-03-28 焦點.食安拉警報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是米酵菌酸還是炒飯症候群?台大醫:現階段避免重複加熱的米、麵
台北市寶林茶室食物中毒事件,愈來愈嚴重,目前已有2人死亡,衛福部昨召開首次專家會議,認為致病源為米酵菌酸的可能性提高。衛福部資訊處長、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昨晚在臉書表示,最重要的是在這個時刻,如何幫助大家預防避免,建議短期內對於不是新鮮烹煮,而是重複加熱的米、麵主食應該都要小心避免。李建璋:米酵菌酸可能性提高李建璋表示,愈來愈嚴重,米酵菌酸可能性提高。「雖然仙人掌細菌造成的炒飯症候群還無法完全排除,米酵菌酸的可能性在我心中卻逐漸盤旋升高」。炒飯症候群炒飯症候群(Fried rice syndrome),指煮熟米飯放在室溫超過二小時以上時,就有可能導致一種特殊細菌稱為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的生長,仙人掌桿菌有孢子耐熱,即使炒過也殺不死,等到吃入肚內適當溫度, 這些孢子萌芽就產生症狀。他說,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和仙人掌細菌的腸毒素(cereulide)都是粒線體毒素,粒線體是人體細胞能量的直接來源,粒線體急性損傷會造成猛爆性多器官衰竭,所以臨床上米酵菌酸和仙人掌細菌毒素症候群很難區辨,都有昏迷、肝、腎衰竭、休克、無發燒現象,然而,米酵菌酸比起仙人掌細菌毒更猛爆,所以當傳出死亡、重症的愈來愈多,米酵菌酸的機會就更大。極少量的米酵菌酸也可能致命「即使是極少量的1.5毫克米酵菌酸,也可能致命」。李建璋表示,過去的爆發事件潛伏期範圍為0.3–16小時,30%至100%會在短時間內導致迅速死亡。這種食物中毒在大陸報告,而且都和發酵食物有關,台灣、日本、韓國從來沒有發生過,這也是他之前推論,將仙人掌細菌放在前面考量的原因,隨著中毒規模和猛爆性程度提升,對於仙人掌桿菌而言,就極為不尋常了。李建璋表示,報告早期是偏鄉家庭自製發酵玉米粉過程汙染導致,自2018年以來,則是木耳(有3起)和濕粄條(有5起)為主。困難的是,受汙染的濕粄條在烹飪和食用的過程中未觀察到異味、顏色和性質變化,也沒有口感異常,不像一般腐敗的食物入口即知,所以很難提早察覺。另外,他表示,唐菖蒲伯克氏菌是一種常見的細菌,廣泛分布,可以從土壤、玉米、大豆,以及乾燥和半乾燥的白木耳中被找到。在自家加工過程汙染很難管制。李建璋表示,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大陸傳出的報告都是自家製的發酵穀物產品導致,而工業化生產的穀物發酵產品尚未被發現導致中毒。暗示著自家製造過程容易受到汙染。但是台灣商家一般而言應該不會自製粄條,如果是工廠製造受汙染,那麼就要源頭管制,擴大回收。重複加熱的米、麵都要小心避免確診米酵菌酸中毒的方法,李建璋表示,是必須在患者或是食物細菌培養陽性或是蛋白質鑑定,確定米酵菌酸存在。治療部分,抗生素可以殺死細菌,然而致死最大的原因是毒素,不是細菌,光殺菌無效,如果要移除毒素,透析是一個方法卻無濟於事。因為只需要1.5 mg就足以致死,「利用器官支持期待自我康復,是目前唯一可行」。李建璋表示,無論最後結局為何,最重要的是在這個時刻如何幫助大家預防避免,建議短期內對於不是新鮮烹煮,而是重複加熱的米、麵主食應該都要小心避免。(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3-07 退休力.理財準備
有一輩子花不完的錢,你會如何度過此生?多數網友暖心回答:幫助有需要的人!律師建議有一件事必趁早做
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追求成功、追求財富,奮鬥了一輩子只為了有足夠的錢養家、過好生活。也有許多人會樂透、刮刮樂,希望能獲得一筆意外之財。你曾經幻想過「擁有一輩子花不完的財產」嗎,若有很多錢你打算如何過生活?今年58歲的藝人何篤霖開始預習退休生活,他勤買房但不投資、不碰股票,20多歲開始工作後買了第1間房給媽媽,之後有了錢就存房買房,手上擁有超過5棟房產,律師攤開他的財務,直接告訴他有這輩子都花不完的錢;而他也聽從友人于美人與律師建議「趁早寫遺囑」,把5棟房全立好遺囑,提早為退休生活做打算。擁有一輩子花不完的財產,打算如何過生活?對於擁有一輩子花不完的錢,元氣網在臉書粉絲團詢問大家「如果擁有一輩子花不完的財產,你打算如何過生活?」,貼文一出引起廣大網友熱烈回覆。多數網友表示,會布施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先捐給全台流浪動物們家園,而後再幫助弱勢人類」、「想幫助更多罕病及弱勢和偏鄉的孩子們」、「布施給較弱勢或有急難的人」、「買台休旅車開著四處行善,看看偏遠地方的孩子們缺什麼~補上,各地浪浪園區乾糧/罐頭~補滿」、「做志工,幫助需要的人」、「投救全世界的流浪貓狗結紮」、「捐給廟或是弱視團體!還有幫助一些孤兒!希望他們吃飽飽健康長大即可!」、「捐出去一些,然後我要買很多地種很多的花跟樹」、「捐給慈善機構和宗教團體,幫助困難的人,回饋國家社會和世界,宣揚大愛的精神,將助人為快樂之本的溫暖,不斷傳遞下去」、「蓋民宿收養流浪貓狗」、「繼續投資及每個月都會捐一些錢!給弱勢家庭補助金為先!」。部分網友表示,要盡情享受人生。「旅遊環遊世界!每個國家都玩上1個月」、「每週跑馬加出國旅遊」、「好好過生活」、「不用上班過日子!躺平」、「實現沒錢時想完成的夢想」、「找有庭院的矮房養狗過一生」、「立好生前遺囑、財産先信託,多佈施、到鄉下置産,先備好退休生活計畫。」、「過自己愉快想過的生活,去旅行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健康平安的過就好,沒健康平安也享受不到」。也有網友回覆其他看法,「生孩子吧,他們就會幫你花錢,恢復正常人的生活」、「買很多樹苗,一直種樹」、「開間公司賺錢,也養活一方人!」、「當財神爺、送財童子,給眾生」、「當然是站出來選總統,譙爆那些假掰政客」、「當聖誕老公公,四處散播歡樂,散播愛」。6點建議規劃退休生活如果你擁有一輩子花不完的財產,以下是6點建議規劃退休生活:1.追求夢想與興趣:投入時間和資源實現自己的夢想與興趣。這可能包括旅遊、藝術創作、學習新的技能或語言等。透過追求夢想,讓生活更豐富多彩。2.財產投資多元化:將一部分財產進行多元化投資,包括股票、債券、房地產、基金等。透過理財規劃,確保資產增值並提供穩定的財務收入,為未來提供安全的財務保障。3.慈善與公益活動:將部分財產用於支持慈善機構、公益事業,幫助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群,如弱勢家庭、孤兒、流浪動物等。這樣做不僅能給予他人幫助,也能給予自己精神上的滿足感和成就感。4.豐富人生體驗:積極尋找各種豐富的人生體驗,包括旅遊探險、參加文化活動、品味美食、享受自然等。透過不同的體驗,豐富自己的生活,讓每一天都充滿意義和價值。5.花更多時間陪伴家人:珍惜與家人和社區的關係,在退休後,可以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與朋友交流、參與社區建設,建立更緊密的人際關係,享受溫馨和幸福的生活。6.持續學習與成長:積極參與學習活動,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可以參加各種課程、工作坊、閱讀書籍等,持續學習讓自己在退休後仍然保持活力和競爭力。看完以上們網友的回覆,有哪些事情是有閒錢後你也會做的?跟元氣網說說「如果擁有一輩子花不完的財產,你打算如何過生活?」。延伸閱讀:.中年被資遣很可恥?過來人分享,大哭過後你一定要做的一件事.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
-
2024-03-02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李永恆院長喜歡「這反饋」而投身骨科,提醒病人應如何保護權益,行醫30年惟留1遺憾!
骨科權威李永恒,2019年底接任高雄衛福部旗山醫院院長,由於旗山位處偏遠山區,是旗美地區唯一公立醫院,因此以「病患為先」、「員工為重」、「醫院為榮」為經營管理原則,並且提升醫護薪資、福利,積極招兵買馬,強化服務陣容,提供鄉親優質全人健康照護,重症病患不必再捨近求遠,奔波到市區求診。投入骨科醫師只因病患「立竿見影的反饋」從小對雕刻、繪畫有興趣的李永恒,喜歡「動手」的感覺,從陽明醫學院畢業分科時,原屬意走外科、骨科或是整形外科,因為從醫的胞弟選擇在整型外科發展,於是他選擇走骨科,在骨科領域行醫至今30多年。李永恒從實習醫師、住院醫師、主治醫師、骨科主任,如今成為院長,在職場上全心全力投入,為病患打造更好的醫療環境。其實,他大學聯考第一志願原本是台大森林系,但在父親期許下選擇從醫,投入骨科雖然不是首選,但發現這塊專業領域治療效果顯著、效率高,充滿挑戰,「替骨折病患開完刀後,看到他們能下床行走,這種立竿見影的反饋我很喜歡」。研究發現置換人工關節雖然花費不少,未來的整體醫療費用卻反而下降李永恒專精於人工關節置換及脊椎手術,隨著年紀增長,逐漸淡出臨床治療,轉而研究公共衛生領域,但仍未脫離骨科專業。他透過大數據分析研究,發現國人置換人工關節後,餘命比沒換過的人還長,雖然置換人工關節花費不少,但更換後生活品質獲提升,整體醫療花費反而更省,減少政府健保負擔。目前找李永恒施作人工關節置換的病患,多是飽受退化性關節炎之苦的老人家。李永恒說,台灣65歲以上長者,罹患糖尿病比例約占2成,糖尿病患傷口不易癒合,許多老人家害怕動手術,因此他鼓勵病患參加糖尿病「論質計酬」計畫,藉此不僅讓糖尿病情獲控制,動骨科手術也能獲得良好的恢復。「千萬不要諱疾忌醫,就醫可多聽、多問、多比較。」李永恒告誡病患,有問題要多跟醫師討論,必要時徵詢第二醫師建議,這是保護自己健康權益較好的方式。到旗山醫院當院長前,李永恒在苗栗醫院擔任副院長兼骨科醫師,當地以客家族群為主,來到旗山,風土民情一樣純樸。擔任旗山醫院院長4年多,他不因為旗山位屬偏鄉,而讓醫療品質打折,反而招兵買馬,增強醫療陣容,未來更要引進智慧醫療,希望任內能完成ESG永續發展認證。醫師回首人生的提醒:家庭與工作間找到平衡行醫以來,李永恒坦言,最難的是在家庭與工作間找到平衡。回首30年行醫路,他的父母老了,孩子大了,自己因為太投入工作,沒什麼時間好好孝順父母與陪伴孩子成長,「如果當初能取得平衡,或許現在的人生能更圓滿」。在醫院管理上,他引用馬斯洛理論,除提高員工薪資、福利滿足生活的基本需求,也鼓勵員工追求自我實現,獲得工作上的成就感。他說,近年旗山醫院醫護流動率,相對其他醫院低,當地重症民眾也不必再遠赴市區大醫院求診,相信旗山醫院未來一定會發展得愈來愈好。李永恒小檔案年齡:62歲專長:骨折創傷、脊椎外傷、關節置換重建、退化性關節炎無刀治療學歷:中國醫藥大學公衛系博士、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學系碩士、陽明醫學大學醫學系現職:衛福部旗山醫院院長衛福部醫療品質暨病人安全委員會委員中山大學學士後醫學系助理教授經歷:衛福部苗栗醫院副院長兼骨科醫師、衛福部豐原醫院骨科主任、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專科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不要諱疾忌醫,就醫可多聽、多問、多比較,有問題要多跟醫師討論。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05 焦點.杏林.診間
碩大胸肌成衛教題材 腸胃內科醫師周宜群帶患者一起健身養肌力
忙於門診、手術及照顧住院患者,加上長時間坐著,缺乏運動,許多醫師在步入中年後,幾乎都有個小肥肚;但對於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胃腸內科主治醫師周宜群來說,可是無法容忍自己腰圍有些肥油贅肉,十幾年來持續重訓健身,鍛鍊肌肉,要求體態,他預定年底參加健美比賽,為多年來的訓練成果留下紀念。曾是過敏小胖子,考上醫學系開始「養肌」人生。周宜群說,自己小時候是過敏的胖子,記得念國小時,身材圓滾滾,一動就滿頭大汗。上了國中,開始運動,跑步、打球,過敏症狀逐漸獲得改善。考上醫學系後,參加大學壘球隊,也踏入重訓世界,開始「養肌」人生。2017年任職於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加入健身房,在專業教練指導、矯正下,重量訓練更有效率。透過健身器材與動作,訓練胸、背、腿部等三大肌肉群,雕琢股四頭肌、後腿肌、腰部核心肌群、小腿肌與臀肌。認真投入重訓健身,周宜群早上起床第一件事為量體重,身高165公分,體重63公斤,體脂率僅約10%。他表示,自己是腸胃科醫師,深知想健身、養肌肉,就得嚴格控制飲食,因此,他有意識地瞭解自己每天吃了哪些東西,以及主要組合成分為何,澱粉、蛋白質等占比,對於蛋白質攝取,更是嚴格,需斤斤計較。在院內營養師協助下,他更瞭解各種食材的特性。每天至少攝取體重1.6倍的蛋白質,例如,體重60公斤,就必須攝取100公克優質蛋白質,而最簡單的是吃舒肥方式處理過的雞胸肉。【快來醫師百科分享曾子寧醫師診間的就醫經驗】因為健身,他更了解好食物的重要性。慈濟醫院供應素食,這些年來,周宜群中午固定於醫院用餐,瞭解到蔬果、豆腐等素食對於身體的好處。即使外食,也會盡量選擇原形食物,以及少油、多汆燙的簡單料理,而不選油炸等加工食物。周宜群特別感謝妻子的支持,天天準備自然營養的晚餐,提供豆、蛋、奶等優質蛋白質,讓他持續健身十幾年,無後顧之憂。以自身為例,提醒年長患者多做重量訓練。因健身有成,周宜群上半身呈現倒三角,手臂健碩,有如健美選手,成為國內少見的型男帥哥醫師。穿上襯衫時,胸部位置緊繃,有時還會扣不上鈕釦,門診醫病溝通時,常有病人不自覺盯著他鼓漲的胸肌,突然問:「這應該要練很久吧?」「這問題變成良好互動的開始,可以展開機會教育。」周宜群說,大林慈濟醫院位處偏鄉,多數中老年人不知肌少症的嚴重性,更不瞭解肌力訓練的重要性。因此,他常在診間以自身為例,提醒年老患者要多做重量訓練,多養些肌肉,為日後健康老化奠定良好的基礎。許多上班族抱怨工作忙碌,沒時間運動,回家就躺在沙發上追劇、打電動,周宜群建議,先設法將運動變成一種習慣, 一旦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只要一兩天不動,就會覺得不自在。周宜群每周運動四至五天,每次至少重訓一小時,訓練不同部位的肌肉組織,健身七、八年,自覺最大好處就是體態挺拔,穿衣好看,與同年齡醫師相較,確實年輕許多。為了留下完美體態紀錄,他預定年底參加健美比賽,穿著窄小的褲褲,上台展現肌肉,迎接人生另一次挑戰。醫院附設健身房鼓勵長者練好肌力,認識運動之必要。周宜群目前擔任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四樓運動中心負責人,該運動中心成立於2022年,採一對一訓練方式,每小時鐘點費500元,費用只有外面商業健身房的三分之一。他表示,希望退休銀髮族能養成運動習慣,在專業教練的指導下,從事肌力訓練,避免肌少症,減少跌倒風險,活得更健康,更有元氣。運動中心創立迄今,聘請三名專業運動教練,累積300多名學員報名上課,大都是65歲以上的年長者,周宜群表示,學員主要是從骨科、復健科、腸胃科等門診轉介過來,經醫師診斷評估,認為有接受肌力訓練的必要性。幾年前,周宜群考取了體識能教練執照,有空時,也會下場指導學員。常有患者在門診時問著,「等一下有空,一起練重訓?」此刻是醫師,等一下變成健身教練,讓他職涯生活多彩多姿。周宜群醫師小檔案.現職: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胃腸內科主治醫師.學歷:慈濟大學醫學系.經歷:大林慈濟醫院內科總醫師.給患者的一句話:良好飲食及運動習慣,可以改變一個人,如能正確吃、持續重訓運動,一定可以活得健康長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03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吳錫金日行萬步,以爬樓梯代替坐電梯!落實地中海型飲食,每餐7分飽、多喝水不吃甜食
30多年來守護雲嘉沿海偏鄉健康的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媽祖醫院),近年來隨著醫療需求的增長,積極投入急重症醫療並獲具體成果,去年更榮獲美國Newsweek評選為2023年台灣最佳醫院第22名殊榮。中醫大北港附醫院長吳錫金是背後的重要推手,帶領醫療團隊在偏鄉打出一片天,個人也榮獲「台灣醫療典範獎」。養生秘訣/地中海飲食 日行萬步養身吳錫金求學時熱愛運動,是籃球班隊,更是西洋劍社長。他說,運動除了健康也學到團隊合作,如今年過6旬的他,唯一運動是走路,日行萬步,在醫院以爬樓梯代替坐電梯,堅持吃得簡單健康,以地中海型飲食為主,每餐7分飽,多喝水、不吃甜食,他也落實攝護腺疾病的飲食,早上、下午喝杯黑咖啡是不錯的選擇。面對高壓力工作,吳錫金認為,從住院醫師到管理醫院,壓力無所不在,正向思考是他面對壓力的態度,提升思想高度,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才能紓壓。感謝太太的支持,打點家務、教育小孩,讓他無後顧之憂,面對更多挑戰。「共好、利他」是吳錫金的生活哲學,只有捨得才能獲得,這也是他行醫的核心價值,「勤能補拙、化不可能為可能、做好風險管理」是他一貫的工作態度,「認真做不會錯」,以學習、面對替代畏懼跟放棄,如同醫師鼓勵病人積極接受治療,才能看見奇蹟與重生的可能。「全能外科」醫師 撐起偏鄉醫療一片天家住台中的吳錫金,1982年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畢業,從醫以來深造不懈,在學術領域更創造巔峰,除主攻泌尿科,腦外傷、取血栓、骨科、開胸等手術也都能執行,等同是「全能外科」醫師。他曾任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主任,投入醫學教育改革,為醫學系設計5、6年級臨床醫學課程,以「醫院就是醫學院的概念」,從學習到工作全在醫院完成,建立專精訓練體系,強化醫療職能,培育不少醫學後進人才。2016年奉派到北港擔任院長,看見偏鄉醫療資源不足,決心投入更多心力改善,提升醫療品質。主攻泌尿科 赴美進修精進攝護腺癌是台灣男性第5大癌症,身為泌尿專科醫師的吳錫金,因為使命感,於1991年赴美國德州休士頓MD安德生癌症中心進修,該中心對攝護腺癌容易移轉到骨頭有深入研究,開啟了他在臨床轉譯醫學的研究之路。後又到美國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訓練中心,專研泌尿道腫瘤、攝護腺癌及微創、達文西機器手術,讓個人專業更上一層樓。吳錫金說,很多事情往往在不經意中出現,尤其醫療日新月異,更要隨時做好接受新挑戰的準備,面對問題或新領域、新智識都要勇於嘗試、持續不斷學習,觀念要隨時更新,充實充電是醫師的「日常」,更要有長遠規畫,及早做好準備,才能隨時迎戰多變的每一天,這也是他的人生態度。拚高齡醫療 為雲林留人才中醫大北港附醫服務雲嘉沿海偏鄉30餘載,2016年吳錫金接任院長後,推動醫院擴建,積極投入改善醫療設備、招聘優秀專科醫師,協助醫院通過JCI認證(國際醫療品質評鑑),建立口碑與品牌形象,贏得民眾信任。初到雲林時,吳錫金發現攝護腺癌診斷少且發現時多數晚期,因此親自走入社區宣導,成立樂活小站、失智共照中心,推動攝護腺特異抗原偵測,將每年8月訂為「攝護腺警覺月」,如今診斷晚期攝護腺癌比率已從4成降至3成。同時引進第2代荷爾蒙製劑、免疫、PARP抑制劑、細胞治療、鐳223及海福刀等,提供整合式治療。近兩年更增加顱內動脈(IA)取栓治療、EBUS支氣管內視鏡超音波、畸形脊椎微創手術等,引進雲林唯一「高壓氧氣治療艙」,裝設電子白板、病人量測數據自動上傳系統、AI智慧醫療紀錄-智海系統,打造科技智能治療,讓偏鄉患者獲得更先進的全方位醫療照護。雲林高齡者多,行動慢、聽力差,吳錫金與病人溝通腳步跟著放慢,無形中產生更多耐心包容和人情溫暖,真正有「視病如友」之感,讓工作更有動力。雲林務農病人多,不少更是弱勢獨居,不論就醫負擔或疾病照顧均需仰賴外援,身為海線標竿醫院,如何引進先進醫療、改善偏鄉就醫不便是重要課題,也是未來要努力的方向。吳錫金小檔案.現職: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院長、中國醫藥大學泌尿學教授.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士、亞洲大學健康暨管理學院健管所碩士.經歷:美國德州大學M.D. Anderson癌症中心研究員、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主任、中國醫藥大學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醫療副院長.專長:泌尿道腫瘤、攝護腺癌、微創及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給病人的一句話:積極參與疾病治療,您我才有機會共創奇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01 焦點.元氣新聞
發錢了,6項津貼提前於過年前入帳!2024還有哪些好康補助?
春節將至,衛福部宣布6項社福津貼從1月開始調整至每月10日前入帳,因春節將至,衛福部社工司協調各縣市政府,將社福津貼提早於春節前2月7日撥付。多項社福津貼調整社會福利津貼調升,包括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長輩、身障、弱勢族群、兒少族群等相關社福津貼都調漲,重點如下:.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費,由現行每人每月3772元、5065元、8836元調升為4036元、5420元、9455元。.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由每人每月3879元、7759元,調升為4151元、8302元。.弱勢兒童及少年生活扶助,由每人每月2047元至2479元,調整至2190元至2653元。.調整後國民年金的老年基本保證年金從每月3772元達到每月4036元。.老農津貼從每月7550元達到每月8080元。基本工資調漲基本工資連8年調漲,2024年月薪由2萬6400元調至2萬7470元,時薪由176元調整為183元,約239萬名勞工受惠;軍公教調薪4%,包括薪俸額、專業加給及主管職務加給等3項均調足4%,約73萬人受惠;調整公立大專校院助理教授以上教師學術研究加給15%,並補助私立大專比照辦理。健保費調漲、住院自付額上限調高2024年元旦起,因應基本工資調升,健保署配合修定 「全民健康保險保險費負擔金額表」,推估約818萬人健保費將受影響,其中700多萬人支出增加,每人每月平均多繳新台幣約20元。健保住院自付額單次上限也調高,同一疾病每次住院自行負擔費用上限從4.8萬元調高到5萬元,全年累計住院自行負擔最高額從8萬元調升到8.4萬元。預計影響約1.09萬人、健保住院負擔增加2337萬元。 若保險對象於今年入院,但明年初出院,這次住院仍可適用今年的每次住院部分負擔上限4.8萬元。遠距醫療範圍擴大2024年第一季擴大實施遠距醫療試辦計畫,除了偏鄉、離島,也會選擇都會區試辦,同時放寬實施場域,不只在家中,長照機構也將適用。受益者包含現行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病患約7至8萬人,其餘長照機構的住民也將受益。減稅2023年度每人基本生活費,由19.6萬元提高至20.2萬元,預估235萬戶受惠,另調高2023年度營利事業及執行業務者之員工伙食費免列入薪資所得額度,由每人每月2400元增加為3000元,此2項於2024年5月申報綜合所得稅時適用。青春動滋券為鼓勵16歲至22歲青年積極參與體育活動和觀賞運動賽事,教育部體育署常態發放青春動滋券,113年度青春動滋券將於113年1月1日上午10時起開放領用,符合資格者可至動滋網輸入基本資訊領取青春動滋券,讓運動開啟嶄新的一年。113年青春動滋券符合領用資格者為民國91年1月1日至97年12月31日出生民眾,於明年元旦上午10時起開放領用,領用期限至明年12月31日止。而112年青春動滋券符合領用資格者為民國90年1月1日至96年12月31日出生民眾,領用期限延長至明(113)年6月30日止,尚未領券之民眾,可把握機會儘速領券消費抵用。登記網站:動滋網文化幣擴大發放以及擴大成年禮金(文化幣)發放對象為16歲至22歲青年,每人每年1200點文化幣。換瓦斯熱水器最高補助3千元延長住宅家電汰舊換新節能補助,購買能源效率一級之冷氣機或電冰箱,每台補助3000元,並新增住宅燃氣器具(瓦斯熱水器、瓦斯爐)節能產品補助。托育補助加碼一月起提高0至2歲托育補助,送托公共托育機構者,每月補助由5500元調高至7000元,送托準公共托育服務者,每月補助由8500元調高至1萬3000元,其中低收入戶及弱勢家庭、中低收入戶、第2名及第3名以上子女再調高補助金額。租金、房貸補貼增加為了減緩青年租屋、購屋壓力,行政院核定「300億元中央擴大租金補貼專案」,協助青年、新婚、育有未成年子女、經濟及社會弱勢租屋等族群,提供每戶每月最高2000元至8000元租金;另外內政部還推出房貸補貼3萬元,約55萬戶受惠,總計經費165億元。私立大學費補助為了拉近公私立學校學雜費差距及其配套措施,政府也減免私立大專學生學雜費每年3.5萬元,經濟弱勢學生再加碼減免1.5萬元至2萬元,並推動高中全面免學費;大專校院學生校內住宿補貼,每學期補貼每名住宿生最高5000元,經濟弱勢身分每名補貼7000元。相關措施預計於民國113年2月實施。勞保老年年金滿64歲才能領勞保老年年金給付請領年齡每兩年調升一歲。目前勞保老年金給付必須滿63歲才能領,自2024年起再調升1歲,須滿64歲才能領。【資料來源】.行政院 .衛福部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1-19 焦點.元氣新聞
88年中美醫藥集團攜手慈濟 利他共好迎向永續ESG
成立88年的中美醫藥集團,結合醫藥資源,傳遞品牌價值多元發展,在家庭健康與預防醫療等領域深耕多年,18日由中美醫藥集團總經理林命權與慈濟慈善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共同簽署「企業共善」合作協議,第一階段中美將提供慈濟志工「健康御守包」,讓志工在關照服務人群的同時,也能照顧自己的健康。第二階段將建構「健康學堂」,傳遞身心健康知識,令樂齡志工能更自在面對老年生活,雙方跨域合作共同為台灣慈善、國際慈善及永續發展議題深耕。 第一階段「健康御守包」的構想,起源自中美醫藥集團的核心專業:『健康照顧、自我療護』。中美醫藥集團品牌總監林宜琳說:『母親從我九歲授證成為慈濟委員,我們姐弟三人就在慈濟的大家庭裡成長。當年陪伴我們的師姑師伯們,如今已是白髮蒼蒼進入高齡的年紀,我們想用照顧自家長輩的心念,幫助志工將身體照顧得更好,於是有了志工健康御守包的想法!』志工們無論在偏鄉關懷弱勢族群、或在災區執行膚慰受災戶和進行物資發放,都需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發揮自身的力量。中美期待第一階段推出志工健康御守包,讓慈濟志工在關懷訪視對象的同時,也能隨身攜帶,無論在何時何地都可以照顧自己的健康並保持最佳狀態。此外,架構『健康學堂』賦予志工健康知識,懂得如何積極迎向生命必經的老化過程是第二階段計畫。總經理林命權說:『知識產生力量,我們預計規劃一系列的健康議題,協助志工在生命進入樂齡階段時,如何將自己的身體照顧得更好,持續發揮生命美善的良能,成為自己生命的富翁。』健康學堂的概念,期盼廣邀醫療產業的專家與同業先進們,共同把健康知識的力量,賦予廣大的志工和社會大眾。中美醫藥集團以善以愛傳家成長至今,已往集團化發展,目前中美醫藥集團旗下共有中美兄弟製藥、中美生醫、興中美生技及日本仙同株式會社共四家公司,分別掌握製造、研發、通路及國際化布局,中美兄弟製藥更於2020年榮獲第十七屆國家品牌玉山獎肯定。中美醫藥集團總經理林命權說,集團自創業以來,每年積極投入永續ESG範疇,自己更身體力行,在母親李阿利帶領下,姐姐林宜琳也曾遠赴斯里蘭卡、墨西哥、緬甸,投入國際賑災,弟弟林偉權也在日本擔任志工教小朋友中文,一家人齊心帶領企業同仁長年熱心公益,含括偏鄉教育、健康知識分享、緊急急難救助、弱勢族群照顧、國際賑災等。除了不遺餘力落實社會責任外,中美兄弟製藥於2015年成立滄洲文教基金會,致力於幫助弱勢家庭與教育發展,積極鼓勵栽培中美會員藥局的二代藥師,十年來每年頒發獎學金給考上藥師執照的年輕人,凝聚更高向心力。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則表示,此企業共善合作協議內容,包括台灣慈善、國際慈善及永續發展議題,感謝中美醫藥集團共同建構社會愛心生態系,讓正向良善的愛心能量,能源源不絶成為台灣幸福及世界平安重要穩定力量!林命權表示,未來,中美醫藥集團仍持續將公益與回饋鄉里內化為企業經營的一部份,堅信永續經營的企業必須建立在良善的力量與不忘本的初衷上,結合慈濟企業共善計畫,發揮綜合效益,共同實踐大愛善行,不僅可以提升企業員工凝聚力,也為社會帶來更多良善的影響力,共創健康幸福的每一天。《企業共善計畫》是社會各界企業與慈濟攜手共同投入行善之路的合作平台,慈濟基金會顏博文執行長期待透過資源結合,投入台灣與國際的慈善公益挹助,包括弱勢家庭、學童教育、長者安全、青年發展、國際急難賑災、淨零碳排等重要永續發展議題。凝聚力量,引發更多串連與延伸,這些議題不僅符合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也體現了企業社會責任(CSR)和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SG)的核心價值,讓台灣更幸福、世界更美好!
-
2024-01-14 退休力.健康準備
避免衰弱,預防三高還不夠!醫籲存三力:肌肉、骨骼、神經力
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科技協力 讓病患在家接受醫療服務數據導向、驅動的健康長壽服務、策略,已經默默發生在我們人生當中。現在透過生物醫學數據,可仰賴人工智慧跟數位科技演算整合解讀,例如現在糖尿病檢測必須驗血糖,說不定不久的將來,我們可用數位生物指標,透過行動數據預測,「你八成是個糖尿病患」。醫療精神和原則沒有變,但工具大不相同,醫療和照護免不了還是手工業,怎麼樣與科技業協作,得到最好的成果。2017年經濟學人雜誌曾經預測,未來的醫院應該長得像機場塔台,醫院變小,服務外展,病患盡量在家裡跟社區就可以得到醫療服務,不是集中到醫療院所。原因之一是目前人力不是那麼充分,原因之二在疫情時得到最大彰顯,當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時,全部都集中到醫院會造成很大的挑戰跟困難。但要達成這個目的,需仰賴非常多技術。未來醫師就像塔台控制員,在遠端看著病患的相關資料與數據,有各種預測,有些派遣團隊到家裡、極重症必須要立刻到醫院,從病患生病到康復的過程衍生的各項數據,提供服務。醫師基於專業知識,提供治療結果的預測,人工智慧演算法也是如此。未來在醫院健檢,可能會加上日常生活中穿戴裝置上的各項數據,醫院根據演算法告知,你的心肌梗塞風險25%,雖然沒有立即性風險,但要考慮看醫師;可能在另外一個人身上,最近生活作息不好,風險升高,得到的建議是需要立刻就醫。未來很多決策不全然只靠醫師個人經驗,例如全民健保資料庫裡的就醫資料與診斷、各種個人生活的內容跟量測,叫做數位生物指標,不單純記錄走路步數,還包括活動類型,可以預測未來一年失能或失智的風險,透過睡眠狀態預測憂鬱的風險,利用心率預測未來心肌梗塞的風險。以前為了提升照顧品質,醫界建立臨床路徑,透過過去實證基礎,告訴大家病人入院後的SOP,改善治療成果。現在加入數位科技跟大數據演算,未來醫療體系進行健康管理,可以把資料回饋提供生活建議,乃至於疾病的治療跟診斷過程。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林頌凱:預防衰弱病 才能換來生活品質我的職場有三階段,第一階段是2005年成為最年輕的國家代表隊隊醫,第二階段是五年走了100個偏鄉,發現台灣富足生活的背後,還有很多人需要照顧;第三個階段是現在,我的使命是想用運動醫學幫助大家,有一個不痛能動、不要吃止痛藥,不要被過度開刀的生活。我想用照顧運動員的方式,用科技幫助每個人更健康。在舊思維裡,預防生活習慣病,也就是三高,就能阻止老人失能。但新思維認為,我們要預防老年症,像肌肉萎縮、營養不良、骨質疏鬆、憂鬱、失智、大小便失禁、兩腿無力、牙齒跟口腔不健康。簡單的講,就是要聽得到、吃得到、吞得下去、拉得出來,這些最基本的能力,是真正讓我們享受生活品質的重要關鍵。老年衰弱不是疾病,是一個狀態。我們有了衰弱症,一些意外發生後,就會影響健康,導致跌倒、骨折、住院,因失能入住機構等。老人衰弱症是可以預防的,要預防關節炎、骨質疏鬆或肌少症,從現在開始有三件事情可以做,就是存三力,肌肉力、骨骼力和神經力。怎麼存呢?主要是營養和運動。但走路、散步等有氧運動無法長肌肉,許多老人家每天走一萬步,自認運動量足夠,但一不小心就摔跤,原因就在於肌肉量不足。如果想維持或增加肌肉,必須透過重訓,並達到累喘等狀態。運動要注意,每個人狀態、年齡、體重和共病都不同。所以第一要檢測,再來是要做對的運動,第三是運動一定要有效,第四個是能夠追蹤,追蹤才知道有效可以繼續做,沒效就要做調整,第五個很重要,運動一定要有後援,也就是說當痛、受傷的時候怎麼辦。目前可透過「姿勢分析儀」、「智能重訓」、「穿戴式裝置」等科技,瞭解身體機能,檢測肌力,讓醫師、物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員開出最佳運動處方,提升效能,並持續追蹤,減少受傷機率。熟齡人的運動跟年輕人不同,一是不再年輕,二是我們有很多退化疼痛的問題,三是心血管肌肉能力跟年輕人不同。以前說「頭過身就過」,對我們來說,現在是「頭過身不會過」。做對運動很重要,保住我們的肌肉力、骨骼力和神經力。更多相關資訊,請點擊「以防萬一,活到100歲 2023退休力論壇」
-
2024-01-13 養生.家庭婚姻
人生充滿太多無預警!歐陽靖:當下能做的,就是幫孩子存滿「快樂存摺」
孩子在眾人祝福下誕生,做父母的也對孩子寄予無限期望、謹慎地將未來都規劃好了,希望孩子不走冤枉路,朝著好的方向前進。但一切真能如此順利、按部就班一步步完美通關嗎?人生有太多的十字路口及意外,無法預期,無從控制。對新醬未來毫無規劃一個人獨自帶著新醬的歐陽靖,雖然有著母親的後援,但很多時候仍是必須靠自己。身為媽媽,歐陽靖於臉書粉專如此說著:「老實說,我對新醬的未來毫無規劃......」「可能是人生經驗使然?我一直都無法好好思考未來,因為我自己從小到大是這樣成長的。」沒有一件事照著計畫走在都市住得好好的,突然搬家到偏鄉;本來還算小康的家庭,突然進入貧窮線。摯愛的父親,睡個午覺就突然離世,然後離開熟悉的環境,突然轉到新的學校。眼看生活逐漸安定,憂鬱症突然襲來;朝著理想目標就學,卻突然因病休學......後來到日本生活、又突然懷孕;當想扮演好賢妻良母角色時,卻突然遇上疫情、回到台灣變成單親媽媽。突然戶頭歸零、突然搬到人生地不熟的台南......「人生至今40年,沒有任何一件事是照著計畫跟目標在走。」當下能做的就是「這件事」但過去跑馬拉松的日子裡,她體會到只要一步一腳印踏穩這5個小時,就是在往好的方向前進。然後下一個5小時、5天......5個月。5年後的規劃倒是不必,因為真的不知道自己5年後會在哪裡?成為媽媽之後,似乎不得不為了孩子安排未來,但無從得知下個月有多少收入?也不知道又將會發生什麼意料之外的事情?「算了吧,我已經懶得有理想了!」歐陽靖認為:「當下能做的,就是幫小孩存滿『快樂存摺』,100%的陪伴、帶他到處玩,建立自信與安全感,使他成為一個即使在陰天也能燦笑的孩子。如果未來生活遇上任何突發狀況,他的內心依然是堅定而安穩的......或許這樣就夠了。」陪伴孩子比什麼都重要1. 減少陪伴孩子的時間去工作,但能為了未來多賺點錢。2. 陪伴孩子的時間大於工作,但收入比較少。歐陽靖表示自己目前的選擇是2:「我的能力只能規劃未來幾個月內的旅行,但預約了母子倆人一生的快樂回憶。」阿嬤說了:「人生中有多少錢都是命定的,是你的就是你的。有的人辛苦了一輩子莫名其妙賠光,也有人躺在家裡卻中樂透。」所以,媽媽別給自己壓力吧!穩扎穩打、笑著渡過每一分鐘。日子一下就過去,錢可以再賺,陪伴孩子的時間失去了卻永遠補不回來。大人也需要自己的「快樂存摺」看完文章,有網友分享:「大人有能力後,也一樣要重新幫自己累積「快樂存摺」,我們也都是自己的小孩,自己的靈魂自己照顧。」而多數網友也認為:「規劃是死的,小孩會有自己的想法和路,我們只要教導正確的觀念就好」、「人生就是一場不斷的『選擇與決定』、『妥協或堅持』的超長馬拉松大賽。」「跟孩子一起走的路,只能一直陪著他們學著做當下的選擇;看得太遠,反而彼此都容易疲累。何況身為家長真的要早早的學會,孩子未來想一起走的人,絕對不會是我們。」「陪伴成長,是最好的歸劃」、「平安的選擇,就是對的好的決定」、「生命自有出口,孩子需要的,是找到出口前面對困難與挑戰的能力,而這能力最基本的就是開心、快樂與正向,妳現在給的就是這些呢!」大家覺得呢?當然,不可能所有人都能在生活壓力的追趕下笑著前進,但每天日子都在過,愁眉苦臉、鑽牛角尖是一天,努力生活、享受當下亦是一天,就看怎麼選擇了。而父母們在對孩子充滿期待的同時,也別忘了為他的「快樂存摺」加點顏色喔!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1-0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政策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介紹目前政府對於需要「長期照顧」(長照)的病人所做的服務。透過照顧神經內科慢性病人以及探望脊髓受傷、腦炎的友人,深深了解政府單位對病人提供「長照」有很深的助益。兩個月前與衛福部「長照司」連絡,希望能讓更多的醫師以及社會大眾了解他們所做的服務。非常感謝他們能在百忙中以「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政策」、「醫療與長照結合,長照創新專業服務」、「長照服務在身邊」為題,分別介紹「長照司」所提供的各種服務。衷心期盼這些訊息可以幫忙更多的需要這方面療護的病人與家屬。因應人口老化快速以及失能、失智人口增加所衍生之長照需求,行政院自106年起推動「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以下稱長照2.0),透過計畫普及照顧服務體系,建立以社區為基礎之照顧型社區,提升長照需求者與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實現在地老化,提供從支持家庭、居家、社區到住宿式照顧之多元連續服務,以延長民眾健康餘命,維持剩餘功能,減少不健康存活年數。一、建置社區整體照顧服務體系及長照給支付制度為落實在地老化的政策目標,建構以社區為基礎之整合式服務體系,增進長照服務提供單位分布之密度,讓民眾獲得近便、多元的服務,長照2.0推動社區整體照顧服務體系(ABC)。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A)為失能者擬定照顧服務計畫、連結長照服務(到宅式服務);長照服務提供單位(B)提供長照服務,包含居家服務、日間照顧、家庭托顧、業服務、交通接送、餐飲服務、輔具服務、喘息服務等特約服務項目;巷弄長照站(C)提供社會參與、健康促進、共餐服務、預防延緩失能服務、具有量能C可再增加提供喘息服務(社區定點式服務)。衛生福利部於107年起推動長照給付支付制度,將原有的17項長照服務,整合為「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服務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及「喘息服務」等4類給付。長照給付支付制度,打破過往按時計價,採定額給付:包括個人額度及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服務是以照顧組合為給付支付單位,可鼓勵跨專業間的合作,民眾便能獲得更完整、適切的長照服務。二、強化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人口老化所伴隨的長照需求人口增加,照顧家中失能、失智長輩或身心障礙者的照顧壓力將愈趨沉重,為減輕家庭照顧者的壓力與負荷,健全家庭照顧者服務網絡,推動「家庭照顧者支持性服務創新型計畫」,於22縣市廣布支持服務據點,提供具近便性之長照高負荷家庭照顧者個案服務、照顧技巧訓練、情緒支持、團體服務及電話關懷等支持性服務;另為提升長照服務網絡對於高負荷家庭之敏感度,衛生福利部訂定「長照服務對象之高負荷家庭照顧者初篩指標」及「長照高負荷家庭照顧者轉介及服務流程」,以利保護服務、社會安全網、自殺防治等相關網絡成員辨識高負荷家庭照顧者,期使長照服務及早介入提供家庭協助。三、鼓勵聘僱外籍家庭看護工家庭使用長照服務已聘僱外籍家庭看護工(以下稱外看)被照顧者經縣市政府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照顧管理專員評估為長期照顧需要等級第2級(含)以上者,可申請專業服務、交通接送、輔具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到宅沐浴車服務以及喘息服務等,並藉由社區式交通接送服務,接送至社區式服務類長照機構及巷弄長照站(C據點)等,或預防、延緩失能(失智)服務等活動與服務。自109年12月1日起,聘僱外看家庭之被照顧者經評估為長照需要等級第2級(含)以上者,可於外看請(休)假時申請喘息服務,與未聘僱外看之失能個案標準相同,不再受30天空窗期之限制,除可減輕家庭照顧者的照顧壓力,保障照顧安全並維護外看請(休)假之權益;如遇外看逃逸、轉出、期滿離境,以及外看請假返鄉所致照顧空窗期,家屬出示相關證明文件,即視同名下未聘僱外看,被照顧者為長期照顧需要等級第2級(含)以上者,可申請使用包括照顧服務之所有長照服務。四、布建社區式及住宿式資源因應高齡化社會長照需求急遽成長,且少子女化可能面臨人衝擊, 衛生福利部以設置社區式、一對多照顧模式之日間照顧中心為優先布建策略,減少全時及一對一照顧模式,增進長照人力使用效益提升社區式服務近便性;另為推動「 一國中學區一日照中心」,衛生福利部透過公私協力,充實設置日照服務資源,另外建立跨部會合作機制,以提升政策執行效能。此外,針對偏鄉無住宿機構資源之鄉鎮區,布建長照住宿機構,提供優質且因地制宜之長照服務,衛生福利部透過公私協力,共同合作布建住宿式長照資源。五、推動醫療與長照服務體系合作(一)出院準備銜接長照服務計畫有鑑於出院個案有密集的復能服務需求,推動「出院準備銜接長照服務」計畫,以個案目標為導向,由醫院組織專業服務團隊,向個案或家屬說明長照需要評估之目的,並於個案出院至少3天前進行長照需要評估,醫院可於評估階段併同進行簡易輔具友善銜接機制,此計畫可協助個案自主生活訓練,提高社會參與及獨立性,達健康在地老化。(二)居家失能個案家庭醫師照護方案為達到照護量能與品質提升,促進長照與醫療體系整合,由基層醫療院所的醫師及護理人員就近提供社區中居家失能個案健康及慢性病管理,並且由熟悉個案之家庭醫師開立長期照護醫師意見書,提供長照醫事服務建議,以建立醫療與長照結合之服務模式。(三)減少照護機構住民至醫療機構就醫方案透過獎勵計畫落實照護機構專責醫療機構機制,減少住民外出就醫,降低住民及陪同就醫人員往返醫療機構之感染風險,並透過醫療機構之專責管理,掌握住民之健康情形及控制慢性病之惡化,維護照護機構住民健康。於今年度加入居家安寧療護指標,強化機構內服務人員安寧療護基礎訓練,以利安寧療護觀念透過服務人員於機構內進行推廣,並使有需要之住民可獲得服務,後續亦將視實際需求滾動式調整計畫內容。(四)推動住宿式機構強化感染管制獎勵計畫考量提供24小時全時照顧服務之住宿式機構大多為高風險族群住民,一旦住宿式機構出現傳染病確定病例,將造成群聚感染風險,爰推動「住宿式機構強化感染管制獎勵計畫」,以完善住宿式機構應變整備作戰計畫及進行相關實務演練,訂定加成獎勵指標(機構與醫院訂有感染管制服務合約並提升感染管制品質、訂有新興傳染病疫情或群聚感染事件發生之應變計畫並辦理演習、機構感染管制專責人員取得感染管制專業人員資格),鼓勵及強化機構落實感染管制作業,並以每年進行評核方式落實督導住宿式機構感染管制作業。(五)失智照護服務計畫在失智症照護部分,長照2.0計畫已放寬納入50歲以上的失智者為服務對象,經地方政府長照管理中心進行長照需要等級評估符合失智且為失能者,可使用長照2.0相關服務項目,例如:居家服務、日間照顧、專業服務及喘息服務等,並持續普及失智照護資源之布建,包括社區式資源(如:失智日照、團體家屋等),因應失智者住宿式機構照顧需求,設置失智床位,以建構完善失智症照護體系。另為提升整體失智社區照護服務量能及品質,衛生福利部推動「失智照護服務計畫」,於全國設置「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提供失智者及照顧者多元支持服務,如認知促進、緩和失智、家屬照顧訓練及家屬支持團體等,普及失智社區照顧服務。同時設置「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協助未確診失智個案儘速完成確診;協助照顧者於個案不同失智病程之照顧諮詢、追蹤及轉介等支持服務。六、精進長照機構管理及品質提升依法每4年接受評鑑一次;不合格者,令其限期改善;地方政府應每年至少辦理一次不預先通知檢查;在衛生機關考評指標納入居家服務、社區式服務(日照、小規模多機能及家庭托顧)、專業服務等品質管理機制,並將違約記點機制、終止契約、地方政府查核機制等法制化。七、結語面對高齡化、出生率下降及疾病型態轉變的趨勢,長期照顧需求持續遞增,為實現長照2.0在地老化之目標,透過推動長照給支付新制,持續布建各項長照服務資源,推動多元創新服務,以充實全國長照服務體系量能,滿足民眾各階段之長照需求。未來將持續穩健布建居家、社區及住宿式服務資源,並督導地方政府提升長照服務品質及充實長照人力,以滿足社區長輩在地老化之目標。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2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在醫院實習時的病程紀錄
【編者按】:繼上週義守大學醫學系師生介紹低年級的「醫學人文的教與學」,本週由臨床教師與該校最高年級醫學四、五年級學生繼續介紹這主題。校方在入學前的面試前強調,該校公費醫學系的宗旨目標與優缺限制表明:「如果還沒有考慮清楚的同學,拜託大家,將機會讓給有強烈意願長期下鄉服務的同學們。」希望明確傳達給應試考生們應建立起與自己對話、反思的能力與習慣。當學員進入校園後,透過與義大醫院及其他友校的合作,引導並協助學員參與大量的國內外偏鄉義診與跨文化服務學習,以選修或課外學習的形式,針對特定族群、議題與場域進行體驗與深入探討,足跡遍及全台各偏鄉、離島、原鄉部落,甚至遠赴海外協助義診服務。→想看本文一位四年級學生寫出她看了一部紀錄片,敘述一座位在日本北方的離島「禮文島」,島上有2300位居民,但卻只有一家醫院,兩位父子醫師的感人故事給她對偏鄉醫療的醫病關係加深了認識。→想看本文一位五年級醫學生敘述她照顧癌末病人的無奈與惶恐,而真情流露道出她寫病歷時,「我一字一字打上,但我一點也不知道,該怎麼把這些痛苦放進病程紀錄裡」。希望這新設的醫學校能調教出更多有愛心願意長期下鄉服務的好醫師。大五進醫院第一天,被指派的病人是一位阿婆,癌症、第四期。老師說,自己的病人要天天打病程紀錄。病程紀錄寫得好,即是可以讓沒有參與照護的醫護人員,看完後大致了解病人的狀況。第一天到病房,她坐在輪椅上說,左腿又麻又痛、兩腳水腫,緊緊的不舒服。「哪裡痛呢,可以指出來嗎?哪一種痛呢,刺痛、抽痛?一陣一陣的,還是連續的呢?」我把LQQOPERA(部位(Location)、性質(Quality)、量(Quantity)、發作情形(Onset mode)、誘發因子(Precipitating factor)、惡化因子(Exaggerating factor)、緩解因子(Relieving factor)、伴隨症狀(Accompanying symptoms))逐條問了一次,寫病程紀錄的目的性強得生硬,每開口羞愧感就加深。「先前跌倒受傷、骨科開過刀,」老師對PGY學長說,「止痛換成morphine,levo第幾天了?」學長說第三天,查房的隊伍往下個病榻。「何時會使轉去厝?」阿婆的聲音傳到走廊。聽不懂藥物簡稱,生澀的操作系統查詢藥囑。欄位中morphine(嗎啡)閃著危險的紅字,高警訊藥物提醒:不當使用時,可能對病人造成嚴重傷害。隔天去看阿婆時,阿婆在輪椅上、趴在床沿嘔吐,塑膠袋裡暗綠色澤的液體腥臭。老師皺著眉頭說,「要不吐就會痛、要不痛就會吐,真的很難啊!」改了一天藥,不吐了、但止痛效果有限,又換回嗎啡。再隔一天看護大姐說前一晚吐了七次。參考資料(UpToDate)是這麼說的,「開始使用嗎啡常會發生噁心,但耐受性很快就會發生,持續性噁心並不常見。」但過了四天,早上七點,看護大姐還是說吐了,阿婆吐完又餓又虛弱、餓得不舒服吃了又吐。快速耐受、罕見的持續性噁心在哪?下午聽到「實證醫學」四個字,不由得生起氣。說是自己的病人嗎,也不過每天上午下午加上老師查房時,各去一次十分鐘。三十分鐘能夠對阿婆的了解當然有限,早上到值班室時,總翻看前晚的護理紀錄、交班紀錄和醫囑,勉強拼湊阿婆過去的十二小時,感覺自己是打腫臉充當有資格穿著白袍的人。學長經過背後,說:「好懷念呀,記得當clerk(實習醫學生)的時候才有閒情逸致一則一則細看護理紀錄。」這次沒有生氣、是害怕,害怕自己兩年後已經習慣病痛的樣子。看護大姐逐漸把我當成報告所有症狀的對象,還是只能趴睡、試著躺上床時傷口劇痛、按照我的建議吃布丁(其實是老師在別床建議類似病人的話,我是假威的狐狸),不過吃了三口要休息一次。晚上阿婆突然躁動想要離開輪椅站起、開始抱怨腳酸麻、過半小時就抽痛到面部也痙攣,到注入的嗎啡生效前,痛苦的樣子令人不忍。「還有其他的問題嗎?」佯裝冷靜但其實對這些問題毫無頭緒的我問道,並拿出聽診器,濫竽充數聽著呼吸音心音。「何時會使轉去厝?」阿婆又問。水腫的雙腳,滲出水、長出水泡。姨婆教我水腫時,用力按壓恥骨左右兩側的穴道,要不了多久就能尿出一大堆來。給利尿劑、補白蛋白都做不到,如果我是阿婆的家人,想當然一定會試。我可以偷偷告訴看護大姐沒有證據力的民俗療法嗎?以醫學倫理四原則評估了一下,沒說。但這樣符合行善原則嗎,我不確定,我的原則其實是不要被罵。過了七八天逐漸把阿婆當成親近的老人家。天天打招呼、天天問一樣的問題。不知道她認不認得一天來看三次各十分鐘的我,也許是覺得我很煩。面對各種症狀、非症狀依然束手無策,只能覆述醫囑、護理紀錄、老師學長姐說過的話,重複一樣無傷大雅也無濟於事的衛教。骨轉移。看護大姐幫阿婆擦澡時,發現背上膨出了一個腫塊。週五兩公分、隔週二已經四公分,另外還新浮出了一個腫塊在同側肩上。速度之快,連老師都驚訝。嗎啡的劑量持續往上加。看護大姐說,「入院前幾天還能聊天,現在人已經不清楚了。」 「阿婆,你佗位咧疼?」阿婆趴在病床上堆高的枕頭上,指了指腳。「阿婆!你敢知影你這馬底佗位?」我問。「底厝啊。」阿婆抬頭露出臉,語氣輕盈愉快、嘴角帶笑。那天早上病房還沒開燈,不過色調是明亮的,陽光灑在圍簾上,氣氛安寧得諷刺。一陣鼻酸湧上,前幾天還能順利對答的呀,是腦轉移的關係嗎?阿婆覺得自己在家,是不是比較開心了呢。情況又惡化了,「血氧濃度不穩定,鼻導管以0.3 L 輸入」,我寫在病歷裡。阿婆的家屬都來了,阿婆的兒子、媳婦、孫子、孫女。問及病況的時候看著看護大姐。不看著兒子是故意的,心裡想,平常你又沒在顧、問你你也不知道。但我又有什麼資格這樣質疑呢?三個禮拜後,阿婆還是坐在輪椅上,但和初見時的樣子已經判若兩人。像棵逐漸枯萎的植物,生命流逝的痕跡明顯;身體一點一點蜷縮,與胚胎在子宮發育的進程恰恰顛倒。「因為癌症的進展而情況惡化」,我一字一字打上,但我一點也不知道,該怎麼把這些痛苦放進病程紀錄裡。延伸閱讀:認真體驗、時時反思,醫學人文發展醞釀中《在孤島上拯救生命》觀後感想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28 醫療.感染科
受到「防疫疲累」影響 國人新冠肺炎疫苗施打率低讓專家憂心
國人低估新冠疫情 專家憂年長者身陷危機一次家族聚餐,竟險些讓80多歲王先生一命嗚呼。他在用餐後幾天發燒、咳嗽而緊急就醫。在檢查後發現,王先生肺功能急速下降,院方隨即安排住進加護病房進一步檢查。結果顯示,他是感染新冠肺炎病毒所致。國內感染症權威教授盛望徽警示,新冠所造成重症及死亡風險遠高於流感,民眾切勿等閒視之,應儘速接種XBB.1.5疫苗。疾病管制署疫報顯示,國內COVID-19本土疫情持續延燒。近幾周來,平均每周確定病例(中症、重症併發症)均超過200例,至於每周死亡人數則為30多人,嚴重威脅國人健康、生命安全。疾管署預估,這波新冠疫情高峰將出現在明年一月中下旬,屆時單日確診人數恐接近兩萬人,重症住院、死亡等人數也將勢必再創近期高峰。儘管我國於112年9月26日起開打XBB.1.5疫苗,優先開放65歲以上長者接種,且為提高接種意願,各縣市也提供500元商品禮券及10劑COVID-19家用抗原快篩試劑等獎勵措施,但打氣仍不如預期。接種資料顯示,疾管署今年採購600多萬劑流感公費疫苗,施打人數已逾600萬人,目前所剩不多,相較之下,較早開打的新冠XBB疫苗接種人次仍不及80萬。針對新冠肺炎對於民眾威脅程度遠高於流感,但施打率卻無法拉升的現狀,台灣大學醫學院小兒感染科教授黃立民對此感到憂心。他表示,受到「防疫疲累」心理影響,許多民眾並未將新冠肺炎當成一回事,認為病毒已經流行超過三年,毒性應該弱化了,即使感染,症狀也只會小感冒。黃立民指出,大部分民眾對於新冠病毒仍存有迷思,以為自己感染過病毒,或打過三、四次新冠疫苗,身體應該還有抗體,以致對於最新XBB.1.5疫苗興趣缺缺,覺得沒有接種的必要性。上述80多歲王先生即為典型個案,曾罹患腦中風、心肌梗塞,屬於新冠重症及死亡高風險族群。因這兩、三年來,陸續接種過三劑新冠疫苗,期間也曾確診過,而心生鬆懈。對於最新疫苗的接種,抱持著觀望態度。但沒想到,就在全家人在餐廳聚餐的幾天後,王先生出現發燒、咳嗽、胸悶、易喘等類流感症狀,行動力變差,被緊急送至急診,並確診為新冠肺炎,肺功能嚴重下降,只剩原本三分之一,因情況危急,被安排至加護病房。在台大醫療團隊搶救下,施以抗病毒藥物,才逐漸好轉。世衛組織研究發現,平均每六個月新冠病毒就會出現新的變異株,目前JN.1變異病毒株就在許多國家迅速蔓延,掀起另一波疫情高峰。黃立民表示,該病毒株具有超強的免疫逃脫能力,之前感染過其他病毒株的人仍可能再度感染,因此,有必要接種XBB.1.5疫苗,提高保護力,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盛望徽表示,近期社區新冠肺炎感染風險明顯變高,這也反映在重症併發、死亡等人數,而疾管署疫報顯示,約九成九重症住院、死亡個案均未施打過XBB.1.5疫苗。盛望徽指出,再過三至四周,國內將面臨另一次新冠疫情的考驗,屆時單日確診人數恐接近兩萬大關,感染人數激增,重症及死亡人數勢必跟著增加,國人應該謹慎看待此波衝擊。世衛組織及美國何大一博士團隊均認為,現有XBB疫苗對目前各國流行XBB系列(如EG.5等)及新興變異株如JN.1皆有保護力。此外,荷蘭最新研究顯示,XBB.1.5疫苗對於60歲以上民眾接種後預防感染後住院保護力可達70.7%,在預防重症保護力可達73.3%。全國65歲以上民眾XBB.1.5疫苗接種率仍偏低,黃立民、盛望徽等專家強烈建議,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等高風險族群趕快接種疫苗。一般施打後兩周才會產生足夠的保護力,如能在最近接種,就可在趕在明年一月中下旬疫情高峰之前,做好準備。年長者同時打新冠、流感、肺炎鏈球菌疫苗新冠肺炎新變異株JN.1正在全球流行,新冠XBB疫苗對這隻病毒株也可產生抵抗效果,但疾管署統計,全台施打率僅約3%。前疾管署長、三軍總醫院特聘醫師張峰義表示,面對新冠變異株民眾「個人免疫力不足」,近來門診新冠個案相當多,重症人數也遠高於流感,他呼籲高風險族群應盡速接種公費疫苗。張峰義表示,台灣過去打的疫苗,即使是Omicron變異株疫苗,到目前綜合抗體皆已幾乎歸零,新冠病毒不斷在全球變異,對長者來說風險相當高。此外,目前民眾「個人抵抗力不足」,更別說形成群體免疫力。他認為60歲以上的族群都應儘速施打XBB疫苗,才有辦法生成對抗JN.1變異株的抵抗力。「除非過去打新冠疫苗有嚴重副作用,否則都建議施打。」張峰義說,前兩年台灣施打的原始型疫苗,部分民眾可能有較嚴重的副作用,但現在XBB疫苗綜合效價數據不錯,安全性也較高,目前最多的副作用是施打部位的局部疼痛。他強調「自己的安全自己顧」,打一劑疫苗以提升免疫保護力。張峰義指出,新冠肺炎仍在全球流行,尤其目前出國人數增加,變異株速度更快,但民眾卻都對防範新冠病毒鬆懈,忽略目前新冠重症不僅比流感嚴重,且併發症也更多,對於長者以及高風險族群都具威脅。冬天好發呼吸道疾病,室內空氣也多不流通。張峰義表示,台灣民眾冬天喜歡窩在一起聚會,吃火鍋、聚餐等等,而室內空調較弱,通風不佳,只要一人帶有病毒,整個空間的人都可能染疫,年輕人重症風險低,但家中若有長者,就得要多加留心。「當務之急是把現在冬季、春季的抵抗力拉起來。」張峰義提醒,病毒變異從未停歇,現在的XBB疫苗施打率得趕緊拉起來;不過,他也表示,今年一次要打新冠、流感與肺炎鏈球菌等三種不同疫苗,長者可能較為抗拒,但流感、新冠感染後,都更容易引發病毒感染,他認為可透過對民眾進行衛教,分散兩隻手臂來施打,也儘快帶家中長輩去打疫苗,以提升免疫保護力。疫情高峰即將來襲 疾管署催打XBB新冠疫苗上周新冠併發症個案增326例,創四個月來新高,死亡增37人,則是九周來新高,疾病管制署發言人羅一鈞指出,本土JN.1近四個星期來本土JN.1占比升至百分之九,預估一月中旬將成主流株,因其具有逃脫能力,提高感染風險,民眾應儘速接種XBB疫苗,另建議民眾,前往人潮聚集場所時最好戴上口罩。根據疾管署評估,目前國內新冠疫情屬於「略升」,但全球陽性率正處在高點,特別是鄰近東南亞病例數仍持續上升。羅一鈞指出,近期屬於BA.2.86系列的JN.1境外檢出提升,本土占比已近一成,雖然目前疾病嚴重度並沒有上升,但可能有較高的免疫逃脫性。羅一鈞說,依據荷蘭今年針對60歲以上接種新冠XBB疫苗效益研究顯示,對於預防感染後住院以及重症保護力高達七成。此外,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公布最新疫苗建議,現有XBB.1.5疫苗對於XBB系列(EG.5、HK.3及HV.1等)及BA.2.86系列(BA.2.86、JN.1等)的變異株皆有保護力。疾管署預估新冠疫情將在明年一月中下旬達到新一波高峰,每天估計會有一萬八至兩萬人染疫;另一方面,流感流行高峰也可能會落在春節前後。因應新冠等多種呼吸道病毒在秋冬流行,疾管署推出「三針有幸」的疫苗催種計畫。羅一鈞表示,65歲以上長者可同時公費接種包括新冠疫苗在內的三種疫苗,並可在接種疫苗後,拿到10劑新冠快篩。他表示,民眾若出現相關症狀,可利用快篩試劑檢測,一旦染疫則可儘早就醫。此外,目前醫院、診所、護理之家,以及老人福利機構(長照安養機構等)仍維持口罩配戴措施,並沒有鬆綁。羅一鈞建議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外出時,若在人潮聚集且無法保持適當距離、處於通風不良之場所或與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密切接觸時,儘量需戴口罩維護自身健康。提高疫苗打氣 部分縣市設臨時接種站新冠防疫持續了三、四年,國人出現「新冠疲累」,以致XBB疫苗打氣低迷。但部份縣市衛生局在社區、賣場、火車站設置臨時接種站,讓路過民眾就近施打,省下掛號費。另規畫「隨到隨打」醫療院所,提高接種便利性,希望刺激打氣,讓民眾安平健康過好年。屏東縣在這波新冠疫苗施打率排行上獨占鼇頭,衛生局長張秀君表示,「貼心、用心」是提高疫苗接種率的不二法門,必須祭出因地制宜措施,才能加強民眾的施打意願。她指出,每逢假日、節慶日,衛生局就會在火車站廣場、藝文活動現場設置接種站,只要民眾路過,持健保卡就能打疫苗,節省許多時間。針對偏鄉地區,屏東縣衛生局則規畫疫苗專車,醫護人員下鄉,至各地活動中心舉辦衛教活動,並提供施打服務。另有行動復能車,深入社區,除了協助失能者復健,公衛護理師也幫打疫苗。此外,為了加強民眾對於疫苗的正確認知,屏東縣推出三輪車遊街廣播等懷舊宣導措施,提供身障者就業機會,騎著電動三輪車,繞著大街小巷,放送接種相關訊息,張秀君說,「鼓勵老年人接種新冠疫苗,減少重症及死亡風險,可是功德無量。」台北市新冠疫苗接種成績不如預期,衛生局長陳彥元表示,這一波新冠疫苗的打氣確實低迷,目前台北市也才打了10萬多劑。為此,衛生局正研擬催打措施,包括,廣設社區接種站,讓民眾能就近施打,減免掛號費,不需至醫療院所預約。另外,北市衛生所拍攝衛教宣導廣告影片,也即將於有線電視公益頻道播放。桃園市則以獎勵方式鼓勵年滿65歲長者接種流感、新冠、肺炎鏈球菌等三大疫苗,衛生局長劉宜廉表示,年長者免疫力較差,一旦感染,很容易引發重症,希望符合資格的民眾踴躍接種,而桃園市特別規畫接種場所,儘可能同時接種三劑,節省許多時間。桃園市衛生局副局長黃翠咪指出,為了提高XBB疫苗打氣,市政府與不少大賣場合作,設置臨時接種站,除了中央所提供五百元超商禮券,另準備實用的宣導品(例如,水果、礦泉水等)。再者,與衛生所及多家醫療院所合作,開設「隨到隨打」門診,不用預約,相當便民。疾管署表示,目前全台約3000家醫療院所可接種XBB疫苗,其中超過1600家提供隨到隨打服務,民眾可至疾管署官網「秋冬疫苗專區」查詢相關的疫苗施打資訊。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27 焦點.杏林.診間
《在孤島上拯救生命》觀後感想
【編者按】:繼上週義守大學醫學系師生介紹低年級的「醫學人文的教與學」,本週由臨床教師與該校最高年級醫學四、五年級學生繼續介紹這主題。校方在入學前的面試前強調,該校公費醫學系的宗旨目標與優缺限制表明:「如果還沒有考慮清楚的同學,拜託大家,將機會讓給有強烈意願長期下鄉服務的同學們。」希望明確傳達給應試考生們應建立起與自己對話、反思的能力與習慣。當學員進入校園後,透過與義大醫院及其他友校的合作,引導並協助學員參與大量的國內外偏鄉義診與跨文化服務學習,以選修或課外學習的形式,針對特定族群、議題與場域進行體驗與深入探討,足跡遍及全台各偏鄉、離島、原鄉部落,甚至遠赴海外協助義診服務。→想看本文一位四年級學生寫出她看了一部紀錄片,敘述一座位在日本北方的離島「禮文島」,島上有2300位居民,但卻只有一家醫院,兩位父子醫師的感人故事給她對偏鄉醫療的醫病關係加深了認識。一位五年級醫學生敘述她照顧癌末病人的無奈與惶恐,而真情流露道出她寫病歷時,「我一字一字打上,但我一點也不知道,該怎麼把這些痛苦放進病程紀錄裡」。希望這新設的醫學校能調教出更多有愛心願意長期下鄉服務的好醫師。仔細回想,我意識到自從升上大二之後,我的思考中就很少再出現「偏鄉」,雖然大二暑假到瑪家鄉見習有再度思考它,但在學期開始後又很快的被專業課程覆蓋了,之後就沒什麼機會接觸,也慢慢的把「偏鄉」拋到腦後了。這次連假,休息時間滑滑臉書,剛好看到這個紀錄片,我很意外我居然看到流淚。我看到鐵三醫師即使得到淋巴瘤也堅持自己的醫生責任時,我哭了;晃生醫師放棄在日本本島的醫生工作,自願回到故鄉服務家鄉民眾,我看到他用心服務病人的身影,我哭了;我看到晃生醫師帶著土田爺爺去看他生命中最後的櫻花時,我也哭了。我想我哭的原因除了因為感動於升田父子的付出,島民對父子兩人的信任關係,我想也是因為我找回了迷失的自己。我在這部紀錄片裡所看到的東西首先是禮文島,這是一座位在日本北方的離島,島的周圍有可愛的海豹,冬天時這裡的風雪大到打到臉頰會疼痛。島上有2300位居民,但卻只有一家醫院,而醫院內又只有兩個醫師,一位是升田鐵三醫師,以及他的兒子升田晃生醫師。再來談談紀錄片的主角——升田晃生醫師。紀錄片中對於他的背景只有簡單描述,所以我上網查了一些他的資料:晃生在1998年為了在札幌的私立中學上學離開了禮文島,之後在旭川醫療大學就讀外科專業。2010年畢業後,雖然在幾所醫院中任職,但是知道鐵三將要退休的事情後,決定繼承父親在離島的醫療事業。2020年4月作為町職員被任用,8月起開啟了正式的雙人就醫體制。紀錄片裡提到晃生醫師本來是消化道外科醫師,一年會開130幾台刀,本來致力於研究更好的醫療技術,但因為知道爸爸將要退休,即使對於研究仍有嚮往,但他還是選擇回到故鄉接手爸爸管理的醫院。回到故鄉後,晃生醫師要處理的就不再只有腸胃問題,他還要處理小兒科、皮膚科等等非他專業的問題。紀錄片有拍到父子兩人的辦公桌,他們的辦公桌以及背後的書櫃上全是放專業書籍,我自己是理解成在面對非他們本科專業的醫學問題,他們仍然努力學習鑽研,並不因此情況而覺得自己所學都沒有用。而因為全島只有他們兩個醫生,他們與島民的關係都很好,就像家人一樣。他們除了要面對島民的身體健康問題,更要思考如何陪伴像家人一樣的島民走完人生最後一程,這是年輕的晃生醫師所要面對的生命課題,鐵三醫師說:「他應該要自己找到答案,傾聽病人的心聲,應該就會知道。」肝癌末期土田爺爺的故事他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仍然掛念著如同他的孩子般、他親力親為照顧的櫻花。在一個風光明媚的日子裡,前往醫院的路上,晃生醫師帶著土田爺爺最後再看一次他最愛的櫻花,吟一首美麗的詩:「我親愛的櫻花,嚴冬之後,即使你的主人不在了,也不要忘了春天。」最後土田爺爺說:「我很幸運,遇到一位這麼好的醫師。」四天過後,土田爺爺離開了,他所愛的櫻花仍然在春天的陽光下綻放。我想晃生醫師在慢慢尋找他的答案,看到這個紀錄片的我心裡有某個開關被打開了,但我無法清楚描述是什麼,我只知道我也在跟晃生醫師一樣在尋找一個屬於我的答案。偏鄉的醫病關係寫到這裡,我突然意識到紀錄片除了紀錄偏鄉醫師在偏鄉的行醫故事,醫病關係在最後更是為這個紀錄片添加讓人感動的元素。我想到這學期的見習課程所學習到的敘事醫學。所謂的敘事醫學,它不是某種新的臨床治療方法或醫學科技,相反地,它要喚醒臨床專業照護人員運用與生俱來、貼近人性的聽說故事能力,去給病人適切的診療並同時療癒自己。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的麗塔.霞蓉醫師(Dr. Rita Charon)認為,要得知病人的生病故事,最好且最容易的方式就是聆聽。面對第一次接觸的病人,她不再單方面詢問許多一般診療例行的提問,而是把手擺在膝上,看著病人說:「我將成為你的醫生,所以我需要知道很多有關你的身體、健康與生活,請你告訴我如何了解你的處境。」然後讓病人開始講,自己則專注地吸收病人所說的內容。上學期的見習課程,我們學習在以LQQOPERA(部位(Location)、性質(Quality)、量(Quantity)、發作情形(Onset mode)、誘發因子(Precipitating factor)、惡化因子(Exaggerating factor)、緩解因子(Relieving factor)、伴隨症狀(Accompanying symptoms))的架構下向病人問診,進而得到我們所需要的資訊。這學期我們要學習傾聽病人的生病故事,更甚者是生命故事,傾聽病人的心聲,來了解我們該如何提供病人他所需要的醫療協助,建立彼此信賴的醫病關係。我想這就是鐵三醫師所說的傾聽病人的聲音吧!我們會走入偏鄉,在服務的六年裡我們會是偏鄉醫師。在那六年裡,或是未來更長的時間裡,我們要如何服務病人呢?或是離開偏鄉後,我們要如何服務來到我們的診間尋求一個希望的病人?我覺得這是我們在學習之餘不要忘記去思考的。我們在專業知識的學海中沉浮,但不要忘記我們想成為一個怎麼樣的醫師。感謝緣份讓我看到這個紀錄片,讓我找回讀醫的初衷。最後想說有著溫暖笑容的晃生醫師真的太帥了!延伸閱讀:認真體驗、時時反思,醫學人文發展醞釀中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2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認真體驗、時時反思,醫學人文發展醞釀中
【編者按】:繼上週義守大學醫學系師生介紹低年級的「醫學人文的教與學」,本週由臨床教師與該校最高年級醫學四、五年級學生繼續介紹這主題。校方在入學前的面試前強調,該校公費醫學系的宗旨目標與優缺限制表明:「如果還沒有考慮清楚的同學,拜託大家,將機會讓給有強烈意願長期下鄉服務的同學們。」希望明確傳達給應試考生們應建立起與自己對話、反思的能力與習慣。當學員進入校園後,透過與義大醫院及其他友校的合作,引導並協助學員參與大量的國內外偏鄉義診與跨文化服務學習,以選修或課外學習的形式,針對特定族群、議題與場域進行體驗與深入探討,足跡遍及全台各偏鄉、離島、原鄉部落,甚至遠赴海外協助義診服務。一位四年級學生寫出她看了一部紀錄片,敘述一座位在日本北方的離島「禮文島」,島上有2300位居民,但卻只有一家醫院,兩位父子醫師的感人故事給她對偏鄉醫療的醫病關係加深了認識。一位五年級醫學生敘述她照顧癌末病人的無奈與惶恐,而真情流露道出她寫病歷時,「我一字一字打上,但我一點也不知道,該怎麼把這些痛苦放進病程紀錄裡」。希望這新設的醫學校能調教出更多有愛心願意長期下鄉服務的好醫師。義守大學醫學系自創系以來目標明確,就是要培養出一群具社會關懷熱忱且臨床能力優異,能為偏鄉與各族群提供完善全人照護的醫師。在懷抱此理想努力下,已經邁入第五個年頭。很快的,學生都已披上白袍與病人開始密切接觸。回顧過去四年努力的軌跡並展望未來發展,不禁回想,我們臨床老師們,在醫學人文領域究竟為學生們鋪陳了哪些學習體驗與反思發想呢?醫學人文重要的特色,在於以人為出發點,跳脫強調普遍性和可預測性的傳統純科學思維,回到病人、民眾甚至是自身的需求與特定觀點進行深刻發想。基於此概念,系主任於入學前的面試前說明,就將公費醫學系的宗旨目標與優缺限制跟所有考生詳加分析,且不同於大部分學校對自己系所的推銷,一開始便非常誠懇的表明:「如果還沒有考慮清楚的同學,拜託大家,將機會讓給有強烈意願長期下鄉服務的同學們。」希望在學子們踏進學系的半步之前,就明確傳達給應試考生們應建立起與自己對話、反思的能力與習慣。當學員進入校園後,除了傳統的倫理、社會學、生死相關課程外,系上也依學員需求與文化背景、居住區域分布等,透過與義大醫院及其他友校的合作,引導並協助學員參與大量的國內外偏鄉義診與跨文化服務學習(如參與陽明大學的行醫醫定行、與原住民醫學會合作之偏鄉基層醫療見習、義大醫院定期澎湖離島義診等),以選修或課外學習的形式,針對特定族群、議題與場域進行體驗與深入探討,足跡遍及全台各偏鄉、離島、原鄉部落,甚至遠赴海外協助義診服務。在人文教師帶領下的志工服務體驗,是另一種提供醫病角色間換位思考的經驗,以旁觀者的角色,冷靜全面觀察醫療現場中溝通與同理不斷交替發生的過程。另一方面,因醫學院各醫學相關系所的多元特性,也可透過與後中醫系及後醫學系外國專班學生們的密切交流,理解並交換對於不同知識架構與文化認同的觀點。進到醫院實習後,是另一階段將人文思維外顯化、實務化的嘗試。透過各臨床科別安排的主要照顧學習,以及於臨床照護報告中需獨立呈現的全人照護反思,提供醫學生持續接觸病人、實際照顧病人、理解其生命故事與需求後,是否會產生出有別於所謂「醫療常規」的獨特想法,另外也讓臨床老師有進一步理解學生、給予回饋的機會。另外在家醫科實習階段,也特地安排社工實習機會,跟著有經驗的醫療社工了解病人,因非醫療因素無法順利出院的各種社會家庭因素、因醫病立場與健康識能落差產生的誤解與不滿意,以及有機會涉獵雖然讓人不舒服,卻又不能假裝看不見、不存在的家暴兒虐社會現況。義大醫學系是個青澀,但老師與學生們都充滿熱情與探索精神的學系。雖然目前系上人文領域的學習安排仍以課堂授課、臨床體驗與回饋反思居多,但隨著人文領域師資的建置與投入漸趨多元完善,也期待能產出更有創意的課程發想,讓師生、醫病間能迸出更多充滿人性的火花。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2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那堂名為生命與死亡的課
【編者按】:本週由義守大學醫學系師生介紹該校的「醫學人文的教與學」。專攻人類學的盧老師首先指出義守大學醫學系是全國唯一只招收公費生的醫學系,而用心良苦地以培育將來成為偏鄉醫師、基層醫師的醫學生設計課程。在參考了各醫學系的醫學人文課程後,她認為公費生的醫學人文應該可以從人類學開始、培養人類學之眼。在課程設計上,前半部份以人類學的方法為主。後半部份則以幾本醫療人類學民族誌的導讀,希望加深學生們對於「醫療」全貌觀的思考,培養見樹也見林的能力。→想看本文一位二年級醫學生說出透過醫學人文課程,幫忙她開始了解身體診察只是看到疾病表現的一隅,而透過人文課程,漸漸了解到生病的病人心裡的想法,同時醫生受傷了,也需要被理解與治療。→想看本文一位四年級醫學生透過「生命與死亡」的課,說出這門課蘊含許多故事、情緒、思辯,有些可以理解,有些卻是要自己經歷過才懂。期待這種生死觀的傳遞與共學,也是未來執業時的借鏡:和病人一起面對生命的課題,一起探索、找出一套可以接受的詮釋方式,讓死亡的意義昇華成生命的祝福。義守醫學系的三年級,有堂課程名為生命與死亡在開學前,其實對於這堂課程有些疑問,例如:生死觀可以以「教學」傳遞嗎?為何醫學生需要學習這門學問?但隨著一學期飛快的流逝,有些問題獲得解釋,有些問題則昇華成更深層的好奇,等待未來的自己親自探索。關於生,人類對此有諸多的想法:從幼時的學業安排到中年的職涯發展,甚至是退休生活的規劃……但被廣為討論的話題中,獨漏距離我們其實很近的死亡。不可否認,提及死亡這個被負面意象嚴實包裹的詞彙,為許多人所避諱。背後的原因不僅是人類對於未知事物本能性地感到恐懼,以及厭惡剝奪或失去這類的感受,社會將死亡與其他事物(宗教、醫療…)過度連結也是原因之一;長久下來,因為人類不願意討論死亡,對此就愈陌生,未知的感覺愈深沉,終究造成惡性循環。人類終究需要面對、接觸死亡;而生命與死亡這門課,像是打破塵封的禁忌,讓我們從多種角度切入並認識它。死亡是立體的,它是醫護人員以客觀生命徵象判定的現象,是生命禮儀公司置辦後事的環節,是紀錄片裡家屬悲慟的根本原因。每個人、每個角色對於死亡的感受與看法皆不同,甚至不同的時間、地點都會影響(例如:幼者之死稱夭折,長者之死稱圓滿)。因此,這學期結束,與其將這門課程定義為教學,不如說是生命經驗的分享,讓未來執業的我們,可以跳脫醫護人員的視角,並切換至其他角色的立場,達到換位思考,我想這也是為何醫學生特別需要修習這門學問的原因之一。細細回顧數堂課的內容,很多當下的震撼、感動、驚訝、感傷等情緒又逐一浮現。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初秀珍護理長的分享。猶記得她在演講正式開始前,先發給每位同學一張紙條,請我們寫下如果生命僅存三個月,想要完成的三件事項。聽到這個問題的當下,自己其實是愣住的,然後許多天馬行空的想法隨即浮現,例如到某風景名勝處遊覽。然而仔細思索一番,我發現那些也許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非做不可的。我深刻得記得「與家人聊天」是我寫在紙條上的答案之一。是的,這再簡單不過,也是每個人的生活日常,但若非初護理長給予生命有限的前提(提醒),也許我不會意識到自己其實想要做這件事。因此,死亡的意義其中之一是提醒在世之人活得更好;所謂的好,可能是物質享受,可能是感情羈絆,也可能僅是不留遺憾的一件日常小事。我認為醫療人員的使命,除了讓臨終病人勇敢迎接死亡,更重要的是能讓他們在有限的生命末期,以足夠的能力完成最後的心願。就像初護理長所說的故事中,那些發生在病房裡、病榻側的慶生趴、全家福,都是醫療人員們對於病人溫暖的愛與心意,以及對於生命的尊重與成全。總結而言,生命與死亡這門課蘊含許多故事、情緒、思辯,有些可以理解,有些卻是要自己經歷過才懂。很感謝每一位願意站上講台分享的講者,揭開過去的生命結痂,理性、有條理地向我們說明與展示。我由衷期待並相信著這種生死觀的傳遞與共學,不僅會發生在這學期的課程,也是我們未來執業時的借鏡:和病人一起面對生命的課題,一起探索、找出一套可以接受的詮釋方式,讓死亡的意義昇華成生命的祝福。延伸閱讀:培養人類學之眼的醫學人文課程何謂醫學人文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22 慢病好日子.深度報導
慢病放大鏡【共病】慢性共病系列1|健保署大家醫計畫 揪共病照護邊緣人
糖尿病被喻為「萬病之源」,能否妥善預防照護,為慢性病管理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聯合報元氣中心分析全國廿二個縣市二○二二年「糖尿病共同照護網」、「初期腎臟病照護網」收案率,宜蘭縣、彰化縣、南投縣表現傑出,至於醫療資源相對充裕的六都,表現卻不盡理想,除了桃園,皆落在中後段,形成「城市中的偏鄉」奇特現象。隨著國人罹患慢性病的人數愈來愈多,民國八十五年,當時的衛生署在宜蘭縣試辦「糖尿病共同照護」計畫,這是台灣第一個推動共同照護網的地區,民國九十年持續推動「糖尿病(DM)品質支付服務方案」,全國廿二個縣市均已建構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絡。DKD照護方案 一次就醫追蹤2病 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導致腎臟功能衰退,病情嚴重者需長期洗腎,臨床統計,糖尿病已成為洗腎的主因,為此,衛福部於民國一百年推動「初期慢性腎臟病(CKD)醫療給付改善方案」。一一一年再推「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DKD)照護整合方案」,讓糖腎共病患者只需一次就醫,就可完成兩項疾病追蹤及照護。健保資料顯示,二○二二年符合糖尿病收案人數為一六二萬三四三四人,納入糖尿病(DM)品質支付服務方案人數為九十七萬八一九八人,收案率約六成。符合初期慢性腎臟病收案條件的人數一四三萬二七二七人,納入初期慢性腎臟病(CKD)醫療給付改善方案者四七萬四六七四人,收案率約三成。兩個照護網皆由各地醫療院所收案,非地方衛生局。收案院所包括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或基層診所,仰賴地方醫護團隊共同努力。健保署統計,二○二二年「糖尿病共同照護網」收案率,全國平均收案率為六○%,前三名分別為宜蘭縣(六七%)、桃園市(六六%)、台東縣(六五%)。相較之下,二○二二年「初期腎臟病照護網」收案率略低,全國平均為卅三%,前三名分別為桃園市(四二%)、彰化縣(四一%)、南投縣(四一%)。六都糖腎病患多 共照收案率卻低該項統計發現,六都雖然擁有豐富醫療,但因病患人數眾多,以致不少糖尿病、腎臟病患者並未被「接住」納入共照網,接受完善慢性病預防、照護,而這些病患者雖住在城市中,但在醫療照護上,卻有如都市邊緣人,還不及於宜蘭、南投等縣市。心、腎、代謝三大慢性病共病 急需整合醫療 誰來整合?「整」到誰?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六都看似資源豐富,但患者相對較多,一家醫學中心如照護一、兩萬名糖尿病患者,就需要眾多衛教師、營養師,但基於人事成本考量,各縣市足額專業人員的聘雇,可能反映在收案率數字的高低。人口老化,慢性病患者愈來愈多,健保統計,去年慢性病就醫人數達一二八六萬人,平均每兩人就有一人罹患慢性病,且共病比率偏高,逾七百萬人罹患兩種以上慢性病,光是慢病健保支出費用就超過兩千多億元。大家醫明年上路 糖尿病患最優先 為此,健保署預定明年推行「大家醫計畫」,整合各項品質績效量測指標系統、落實品質改善試辦計畫(P4P),整合糖尿病(DM)、初期腎臟病(CKD)、糖腎共照(DKD)、氣喘(Ashma)等以病患為中心的共同照護計畫。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大家醫計畫」係以「病人為中心」,整合原先家醫計畫與糖尿病共照網、慢性腎病等論質計酬計畫,讓病人可以接受完整的醫療服務。其中以糖尿病患為第一優先對象,透過健保資訊系統找出正接受治療、但未加入家醫計畫及論質計酬等計畫的糖友,由衛生單位指派與該病人互動最密切的醫師,擔任其家庭醫師。AI建風險模型 提前醫療及衛教此外,將以人工智慧(AI)預測風險,例如透過「綠、黃、橘、紅」等不同燈號,給予不同的風險預測,建立預測模型。例如,風險預測為橘燈的病人,就應嚴格控制血糖,否則就可能走向紅燈。此時,應由家庭醫師進行管理,給予醫療及衛教。未來健康存摺將加入相關資訊,病人可以查閱,得知警訊,逐步學會照顧自己,石崇良表示,如果病人能夠做好自我照顧,規律用藥,並從飲食、運動等著手,就可能在半年、一年後,燈號由橘轉黃,甚至轉綠。延伸閱讀:慢性共病系列-2/千萬人慢病資料 最完整風險建模慢性共病系列-3/專家呼籲 糖腎警示+健康存摺 提早預防慢病慢性共病系列-4/衛生局、診所上心 共創典範城市【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12-2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何謂醫學人文
【編者按】:本週由義守大學醫學系師生介紹該校的「醫學人文的教與學」。專攻人類學的盧老師首先指出義守大學醫學系是全國唯一只招收公費生的醫學系,而用心良苦地以培育將來成為偏鄉醫師、基層醫師的醫學生設計課程。在參考了各醫學系的醫學人文課程後,她認為公費生的醫學人文應該可以從人類學開始、培養人類學之眼。在課程設計上,前半部份以人類學的方法為主。後半部份則以幾本醫療人類學民族誌的導讀,希望加深學生們對於「醫療」全貌觀的思考,培養見樹也見林的能力。→想看本文一位二年級醫學生說出透過醫學人文課程,幫忙她開始了解身體診察只是看到疾病表現的一隅,而透過人文課程,漸漸了解到生病的病人心裡的想法,同時醫生受傷了,也需要被理解與治療。一位四年級醫學生透過「生命與死亡」的課,說出這門課蘊含許多故事、情緒、思辯,有些可以理解,有些卻是要自己經歷過才懂。期待這種生死觀的傳遞與共學,也是未來執業時的借鏡:和病人一起面對生命的課題,一起探索、找出一套可以接受的詮釋方式,讓死亡的意義昇華成生命的祝福。在上醫學人文這堂課以前,我對醫學人文的認識,大約就是108課綱所推崇的人文素養,雖然常常可以聽到大家在推廣要有人文素養,要有同理心、換位思考,但究竟要如何將這些抽象的社會學概念,體現在醫學領域的醫病互動中,似乎卻沒有人能給予明確的定義。在第一堂課堂上,我認真思考了醫學人文的意義,我想因為「人文」二字,因此代表著感性、情緒與藝術……是以理性科學為奠基的醫學中,增添了人與人交流的溫度與情感。在現今人際互動逐漸式微的社會,文明病已不再是少數,除了生理上的不適,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問題。這樣的需求不是過往的理學檢查可以完全解決的,而是需要輔以醫病關係之間的溝通與傾訴。身為醫師除了擁有專業技能以外,更是需要具備人文關懷,去體察、換位思考病人處境與心理層面的能力。我想,這正是醫學人文這個學科所想傳達與教予我們的能力。漸漸了解到醫學人文的重要性與意義,應該是從課堂上老師分享的紀錄片《一念》開始。猶記得影片中帶給我最大的省思是,當一個病人說他想(願意)接受安寧治療,是出自什麼原因?可能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不想再承受無止盡的疼痛以及無效的醫療,安寧醫療對他來說是一個相對能減輕負擔與疼痛的治療方式。但在紀錄片中,可以發現那位病人其實最害怕的不是自己有多累、有多痛,而是他不想成為家人以及照顧者的負擔。面對長期且不知道終點的治療,當我們試著換位思考,就能夠理解那位病人心中沉重的負擔,不論是金錢或是勞力,他除了要承受自身的疾病,更需承受他人無法讀出的心理壓力。而要真正了解到一個病人真正的需求,知道他面對的是什麼樣的「痛」,很多時候都不能單靠儀器檢查來發現,身體診察看到的通常是表面,僅僅是疼痛或是疾病表現的一隅而已。如同紀錄片中所呈現的,真的漸漸了解到病人心裡想法與負擔的人,其實是時常陪在他身旁的社工,社工從病人和家人的對話、神情中,體悟到他對家人日以繼夜照顧的愧疚,在和病人聊天的過程中,病人也說過:「我希望有一天我能靠自己走路,不用再靠別人,我不想成為別人的負擔。」況且身為一位正值青春年華的年輕男子,為什麼會想接受安寧治療?而不是嘗試去接受各種治療方式,不論治好的機率有多低。我想在我們跳脫醫者的第一人稱視野,以及習以為常的直線思維後,或許就能換位思考身為那位病人,真正需要的治療是什麼,需要被如何治療。這就是醫學人文所孕育的內涵,除了以專業知識與醫學技能診斷,我們更是需要學習以人類學之眼,去反思病人的話語、肢體、疾病背後的深層原因,需從生理觸及心理,因為醫療的本身就是以「人」為出發。正因為是人,所以我們有情緒、會受到情感的牽絆,因此我們應該不只看到病人疾病的表面,而是要藉由同理心、換位思考、細心體察,以及「跳脫思維」,去了解問題背後的問題,如此一來才更能在醫病互動中,找到最適合那位病人的治療方式。在真正領略醫學人文教育的精神時,應該是在義大醫院擔任志工後,清楚記得老師要我們學習在服務時換位思考,拋去自己加套在他人身上的有色眼鏡,去練習同理、感知他人。而在和同學、老師之間交互分享志工服務的經驗後,我覺得醫學人文所想傳達給我們的精神是:反躬自省與同理他人的能力。藉由實際參與服務的過程中,親身體悟醫療生態與醫病關係的重要關聯性,像是醫病溝通與同理心;人文關懷與感性的培養。以旁觀者和志工的身分觀察醫病關係時,使我能夠以更全觀的視野看待「病人」與「醫生」的角色與心理,這是當我身為「病人」去看醫生,或是未來成為「醫生」去診治病人所無法體會到的。在過程中,我看到了濫用急診醫療資源的病人,因此和醫護人員起衝突的醫病互動關係;也看到醫生如何從病人的言行之間,診察出病因的方式。其中我發現最重要的就是「醫病溝通」,因為在溝通的過程中,我們才能真正去聆聽彼此的想法與意見。若只是單方面的輸出與輸入,那醫病關係何不是成了另類的買賣關係。但正因為醫療的核心價值是人,面對的也是人,因此我們需要去體察彼此,換位思考他人的處境與病痛之後的原因,而這就需要我們發揮疼惜關懷之情與惻隱之心,不論是同情抑或是同理,皆是有「心」與「溫度」的連結。身為一位醫生,要做到的不僅僅是看診、開處方,更是要讓病人感到被理解,在被治療與診斷時感受到身為人的尊嚴與感動,而不是一味地以醫學專業術語壓抑病人心中的疑問與害怕。我相信在我們身為一位病人去看診時,一定也希望是遇到一位能夠傾聽與理解我們需求的醫生。醫學人文的教育即在此,在接觸醫學人文教育之前,我認為病人就是病人,醫生就是醫生,是全然不同,甚至是相反的角色,一個有著疾病需要被診治、一個則是負責治好另一方的疾病。但現在的我了解到,在成為一位病人之前,他也是人,在成為一位醫生之前,他也是人,同樣是身為「人」,但當我們成為不一樣的身分、不一樣的社會角色時,往往就會陷入自己的視野框架中,而忽略另一方的情緒與立場。為什麼我們要接受醫學人文教育?我想這個解答在《受傷的醫者》(Also Human)中,讓我了解了其中的意義與不可取代性。我們常聽到那個病人很痛需要被治療、那個病人需要心理諮商的協助,但我們卻很少聽到:那個醫生受傷了,她也需要被理解與治療。過去的醫學教育大多著重在專業科目、培養專科技能,或許我們成為了擁有舉世無雙專業技術的醫生,但當身為醫生的我們,自己生病了卻可能不知道該如何傾訴,因為我們沒有被教導過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甚至是理解自己的情緒,也就是缺乏了情緒的韌性,而醫學人文在此便顯得無可取代。常在醫學人文課堂上聽到老師要我們「換位思考」、「同理他人」,但我發現在同理他人的同時,我也正在了解自己,正學習著如何體察情緒,在理解了身為人會產生的心理情緒波動與互動後,我們才能更進一步去學習如何解決與面對。當我們拋去了醫學人文,面對所有事物皆以客觀理性處之,認為每一個問題都有正確答案,那我們很有可能會在成醫路途中迷失自我,因為在每一個醫病互動與關係中,最根本就是人與人的交流、理解、給予幫助。為什麼這個病人會反應如此激烈?為什麼明明用盡了全力救治,卻還是要面對宣布死亡的那刻?這些都是教科書無法告訴我們的,因為它沒有一套制式的答案與應對方式,所以當我們在僅習得專業技能而沒受到人文教育培育下就被推上臨床工作時,我們一定也會感到畏懼、徬徨、憤怒以及悲傷。當一個醫生也生病了,那他眼前的病人該如何是好?這樣的惡性循環或許就是醫病衝突頻繁的原因之一,因為當一位醫生生也受傷了、生病了,必定會連帶影響到醫療服務品質。因此身為醫生也身為人的我們,在穿上白袍之前,更是需要先學會與了解,如何同理、面對感性的情緒。因此醫學人文於我而言,就是在客觀具體的醫學專業教育中,將我們帶入感性的思維,藉由理解不同的文化、宗教、藝術、民俗更了解往後需要面對的各式各樣病人,以及更認識同樣身為「人」的自己。我想在現今病人自主意識逐漸提高、醫學知識不斷提升的社會下,人文這塊領域更會是我們需要琢磨與學習的,因為它沒有正確的答案,真正的答案是需要靠我們自己深入其境去體會的,每個人的解答可能都不一樣,也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是「人」,而不是機器,我想這也是醫學人文想要帶給我們的精神。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培養人類學之眼的醫學人文課程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19 醫療.泌尿腎臟
選擇腹膜透析自由度高,省時、不綁住家人,腎友趴趴走還能奉獻族人
居住在偏遠的屏東縣來義鄉,不管去哪都依賴姐姐接送的洪小姐,是13年的資深腎友,血液透析8年期間,每週三次的洗腎通勤,不僅消耗自己的時間,也直接綁住了姊姊的生活。面臨二度洗腎人生的她,希望可以為自己和家人多想一點,尋找最適合自己與家人生活的治療方式。「若在家用腹膜透析洗腎,不僅省下通勤時間,還能減少姐姐負擔,自己的時間更多,還能到果園幫忙姊姊工作,如果真的需要再次洗腎,我想嘗試腹膜透析。」洪小姐的主治醫師、高雄長庚醫院腎臟科主任李文欽表示,像洪小姐這樣主動思考評估自己生活,提出需求的患者不多,原因是大眾對洗腎常存在害怕或誤解,一聽到洗腎,不免先抗拒、徬徨了起來。但其實,洗腎只是生活中「多一件事」,而不是生活中「只有洗腎這一件事」。健保署末期腎臟病前期(Pre-ESRD)之病人照護與衛教計畫中,在針對處在慢性腎臟病5不同期別的腎友進行各項照護衛教。李文欽分享,在末期腎衰竭患者腎臟替代療法的選擇議題,其實沒有限定在何時啟動討論,但一般約在慢性腎臟病第五期的時候開始。李文欽說,或許這些治療模式的介紹可以藉由多元的衛教方式,讓腎友更早就開始了解。因為在沒有急迫壓力下進行衛教,除了降低緊急時刻腎友和家屬六神無主的情況,也可以讓雙方在醫病共享決策(SDM)時的知識更對等。他也建議腎友或家屬,可以從腎友本人的角度出發,針對不同生活面向多思考,如現行生活改變(食衣住行)、維持工作、未來疾病治療認識、自身原有疾病現況等,多方考量後可以做出對腎友最適合的選擇。李文欽說,洪小姐主動表明想採取腹膜透析,但多年前曾因剖腹產擔心腹膜沾黏,被當時的醫師拒絕過,面臨二度洗腎,她從居住環境、交通等因素思考,更不想增加家人負擔,再次跟醫師表達,希望使用腹膜透析。後來在長庚腹膜透析團隊的協助下,已順利腹膜透析2年多了。在專業護理師的指導下,不僅在家自行換液順暢,透析效果穩定,每月回診一次,比起過去每週三次到醫院洗血液透析,開始腹膜透析後除了省下往返時間外,每月只需回診一次,相較過去血液透析每月至少需到透析診所12次,還能享受自在的家庭生活,生活品質大幅提升。熱情的洪小姐還主動跟李文欽說到,她的家鄉還有村民需要幫助,要不要到她家走走,也因此,高雄長庚腎臟科今年在院方的支持下展開公益計畫,走進偏鄉部落照顧民眾。洪小姐受邀上台分享自身經驗,還擔任族人的翻譯人員,協助醫療人員衛教宣導。她開心地說「我那一村的老人家生病,都是我在開導的啦!洗腎哪有這麼可怕,我還會去小琉球喝喜酒,搭飛機去澎湖玩呢」。現在的她,不只是部落的超級翻譯機,協助族人與醫療團隊溝通,還過著不只是洗腎的生活。李文欽笑著說:「洪小姐才是促成這個計畫的女主角。」不僅如此,在實際走訪山區之後,李文欽也呼籲像腹膜透析這樣的居家醫療,確實能夠讓偏鄉腎友不再因天災路斷,颱風暴雨而中斷治療。這個計畫明年還會繼續努力,為偏鄉的民眾和腎病患者帶來更多人生的可能性。什麼是腹膜透析(PD)?腹膜透析是在腹部放入一條細細的導管,將透析液經由導管注入腹部,利用血液和透析液濃度差的原理,藉由腹腔微血管進行交換。最後再將「髒的透析液」引流出肚子,換上新一袋透析液至腹腔,循環以清除體內的毒素和水分。腹膜透析分成兩種,一是連續可移動腹膜透析(CAPD),另一種是全自動腹膜透析(APD),兩者都可以由腎友或家屬自行操作,也由於腹膜透析可自行操作,地點彈性,患者也不用一直跑醫院,生活、上班、出遊較不受影響。偏鄉腎友也不至於因一時天災暴雨受困而中斷治療。全自動腹膜透析(APD):由機器進行自動換液,利用晚上睡覺時間洗腎,白天可照常工作、生活、外出,不受影響。連續可移動腹膜透析(CAPD):每日手動換液三至四次,讓藥水在體內停留四到六小時後,再引流出來。延伸閱讀:雲端+醫護即時監測 在家洗腎也好安心!延伸閱讀:腎友真心話 居家透析更能自我健康管理
-
2023-12-1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培養人類學之眼的醫學人文課程
【編者按】:本週由義守大學醫學系師生介紹該校的「醫學人文的教與學」。專攻人類學的盧老師首先指出義守大學醫學系是全國唯一只招收公費生的醫學系,而用心良苦地以培育將來成為偏鄉醫師、基層醫師的醫學生設計課程。在參考了各醫學系的醫學人文課程後,她認為公費生的醫學人文應該可以從人類學開始、培養人類學之眼。在課程設計上,前半部份以人類學的方法為主。後半部份則以幾本醫療人類學民族誌的導讀,希望加深學生們對於「醫療」全貌觀的思考,培養見樹也見林的能力。一位二年級醫學生說出透過醫學人文課程,幫忙她開始了解身體診察只是看到疾病表現的一隅,而透過人文課程,漸漸了解到生病的病人心裡的想法,同時醫生受傷了,也需要被理解與治療。一位四年級醫學生透過「生命與死亡」的課,說出這門課蘊含許多故事、情緒、思辯,有些可以理解,有些卻是要自己經歷過才懂。期待這種生死觀的傳遞與共學,也是未來執業時的借鏡:和病人一起面對生命的課題,一起探索、找出一套可以接受的詮釋方式,讓死亡的意義昇華成生命的祝福。醫學人文是什麼?這是每年大一新生必修「醫學人文」第一節上課時,我請學生回答的問題,並且需寫下、牢記。多數學生的答案是醫病溝通、理解病人、成為一名好醫生,我猜想這或許是補習班的模板答案。少數學生會提到關心社會、關心不同文化背景的病人。作為一名人類學科訓練出身的醫學人文老師,究竟要教什麼?這個問題著實在教書的第一、二年困擾著我。義守大學醫學系是全國唯一只招收公費生的醫學系,站在講台上,望著底下在不久的將來將成為偏鄉醫師、基層醫師的稚嫰臉龐,我究竟可以給他們什麼?公費醫學系的設立,在衛福部的「優化偏鄉醫療精進計畫」中明言是為改善偏鄉地區醫事人員不足問題,「提高公費醫師服務期滿後留任率」。姑且不論政策本身所引發的諸多討論,我的學生們就是這群將來成為偏鄉醫療照護的力量之一(至少一段時間)。偏鄉醫療一直是我關注的主題,起源於某次旅途即將結束時,將身上剩餘的半盒普拿疼贈送給喜馬拉雅山麓中流亡的人們,不預期地,他們緊緊握住了你的手,傳遞而來的是對於生存中病苦消減的期盼與希望,我的心顫抖了一下,至今無法忘記。台灣的偏鄉環境雖不致於像在高原沙漠開車半日才能找到補水站那般荒蕪,但仍有許多資源不均、甚至被遺忘的黑暗角落,等待被看見。於是,在參考了各醫學系的醫學人文課程後,我想,公費生的醫學人文應該可以從人類學開始、培養人類學之眼。在一路求學的人文環境中,我甚少去思考「人文」是什麼。對我而言,它從來不是一個具體的「東西」,它是一種尋找理解世界、理解他人的方法、技術、甚至情感。因為全然地沈浸其內,就像日常生活中的陽光或空氣,然後構成外人眼中的「文化」。活在其中,一切都視為理所當然,只緣身在此山中。然而在一群科學家之間,「人文」忽然就變成了他者,我習以為常的思維脈絡、觀看角度,忽然就成了他人的不尋常。而這恰恰是人類學的核心內涵:唯有透過他者、才能看見自己。人類學家總是要去一個「異於」自己的文化中蹲點、進行田野工作、試圖成為異文化中的「內部人」(insider),從他們的目光理解他們的行為、認知、及其所構成的世界觀,再透過敏銳觀察、深度詮釋,回到自己的文化社會脈絡中,以「外部人」(outsider)的眼光與之對話、反思我們的習以為常,最終成為一部民族誌。我們不停在「內部」和「外部」游走,同理心、參與觀察,小心處理人際之間的情感及倫理議題、不帶先天的價值判斷、並經常反省「先天」的構成、是否成為偏見。人類學在西方是通識基礎課程,在台灣則被視為學術的專業學門、仰之彌高,甚至經常與考古學相混,誤以為在挖掘古代遺跡或骸骨。其實人類學應該是可以應用在各行各業的有利工具。以醫療為例,走進診間的每個病人都是「他者」,每位他者都來自所屬的文化脈絡,這個脈絡構成了他的生命意義,生命意義之所向,則影響選擇、行動、與結果。走出診間,一位偏鄉醫師面對的是社區、部落、所屬族群,而這些又構成當地文化與社會的核心。如果看不見這些,只看見病歷數據,那可能會遺漏許多訊息。那要如何「看見」?人類學之眼要如何培養?在課程設計上,目前的規劃主要分為兩部份,前半部份以人類學的方法為主,包括參與觀察、換位思考、深度訪談,以及分析詮釋。由於人類學強調親身參與,因此也安排兩次實作課程,包括至義大醫院擔任志工,但不僅僅只是去「服務」,而是必須從課堂中所習得的人類學方法,觀察並同理所服務的民眾之所需所感;另一次則是聆聽並記錄路人的對話,從既有的語言線索中(經常破碎、斷裂且雜亂),培養敏銳度與連結脈絡的能力。後半部份則介紹三至五本醫療人類學民族誌,透過深入簡出的導讀,希望加深學生們對於「醫療」全貌觀的思考,培養見樹也見林的能力。例如在《黎亞:從醫病衝突到跨文化誤解的傷害》中,苗族移民父母和美國醫療體系都極力地想捥救黎亞的生命,但斷裂和衝突卻不斷加大,關鍵在於彼此都站在自己的文化立場思考、沒有「跨」過去;在《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中,從山村進到城市的彝族青年們成為社會毒瘤,國家治理、甚至大型國際醫療計劃介入都宣告失敗,問題點不在法律懲罰的力道,而是弱勢族群在現代化社會變遷中的失聲與掙扎。人類學之眼的方法一旦養成,將成為日常工作與生活中的習慣,那是一種觀看的視角,看見的世界或許便會有所不同。往後的臨床見習、實習、偏鄉醫療實作、甚至參與國際醫療救援,希望都可以不斷透過應用,與理論及生命經驗產生對話。文化人類學者Clifford Geertz有一段著名的話廣為流傳:「人是一種懸掛在他自己編織的重要之網中的動物。文化就是那些網,因此對它的分析不是一門尋找規律的實驗科學,而是一門尋找意義的解釋性科學。」我不知道有多少醫學生對於尋找充滿模糊與不確定性的「意義」會感興趣,但現實生活場景中的人們(及我們),不都是在充滿灰色地帶的日子中尋找存在的意義?雖然已經開始有學生跟我反映,醫學人文的評量能不能不要寫報告、改用考試的方式?考試也希望能出選擇題、不要出申論題。「為什麼?」我問。「因為這樣才能考100分。」可能在漫長的成醫過程(on doctoring)中,許多人會逐漸變得汲汲營營,我偶爾也會擔心,現在的追求分數,以後不會變成極端物質主義追求者?繼而又想,要怎樣才能將雙手被人們緊握時、心臟顫抖瞬間的感受,明確地傳遞給年輕的心靈?當一名具備基礎醫學能力的優秀的人,也別忘了盡力去尋找瞭解病患及家屬身心福祉與最佳照護的方式。學期末時,學生們必須將十八週前所寫下的「醫學人文是什麼」重新拿出來省視,看看自己的觀點有了什麼不同、獲得了什麼、還想知道什麼,或者什麼也沒改變。他們的期末報告其實也是我的參考索引,畢竟,做為一名資歷淺薄的醫學人文老師,我也還在思考「醫學人文」究竟可以是什麼。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17 焦點.長期照護
「銀」向高齡未來:社區互助進行式 安全獨居不孤單
一個人獨居或老老相伴的時代來臨,除了少子化因素,有愈來愈多長輩選擇「自願」獨居。獨居不代表一定過得孤獨、悲慘,只要妥善安排,學習自我照顧、管理,以及參與社會支持網絡,也能活得悠然自在。人口結構的變化持續進行中,65歲以上老年人口明顯增加,結婚數和新生兒數也在減少,高齡化帶來的「獨居」正悄悄改變我們的老後生活。許多人聽到一個老人獨自住家裡,直接想到:很孤單、跟社會沒有連結、弱勢需要幫助,其實一個人住不全然是悲苦的狀況。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簡稱老盟)自1999年起,開始關懷獨居長輩,近年推出安全獨居和社區共好計畫,讓「獨居也能是安全幸福的生活選擇」。建構在地共好生活圈多年來,老盟協助全國偏鄉社區的老人照顧模組開發,整合專業資源培力社區,協助中高齡與高齡人才投入社區營造或照顧服務,形成在地共好的生活圈。2023年,與11個社區夥伴共同推展「孤獨處方箋」及「偏鄉共好暨高齡人才再運用」,另在偏鄉導入時間銀行機制,類似「換工」的服務交換,彼此互助、互惠,實踐社會互助。屏東縣潮州鎮三星社區發展協會位在潮州鎮行政區域內東邊的三星社區發展協會,成立迄今已滿30年,含括了北勢埔、內庄仔、橋仔墘三個部落,在社區志工的推動下,成立社區老人關懷據點、弱勢兒童課後輔導、社區環境維護、綠美化工作等。總幹事張淞貿分享,智慧醫療日新月異,加強應用於巷弄長照站,打造長者AI健身房,增進長輩的體能和腦力,一邊動手動腳、一邊在玩樂中學習。張淞貿說,社區引進AI樂齡智造健身房,導入LTPA智慧認知訓練系統,長輩們跟著音樂舞動雙手,可提升肌力、體能及認知能力;現代科技設備及課程規畫陸續到位,也將加強志工訓練。這套AI技術可以將相關資料傳送到雲端系統,透過數據分析了解身體機能變化,有助於完善照護機構的環境。曾有一位長輩的血壓高達185,子女馬上打電話關心問候,改善代間關係。嘉義縣義竹鄉東過社區發展協會義竹鄉屬於嘉義縣最南邊一隅,東過社區又是最靠海的社區,地理位置曾有「過路仔庄」之稱,但隨著年輕人口外流,社區老人化情形日益嚴重,目前社區人口數約817人,老年人口達143位。社區理事長吳素美投入社造及長照,以「三合院聚落的老老相伴」為主軸,用創意翻轉全台最老的縣市。透過老盟的計畫訓練,志工好朋友平均66.25歲、獨居長輩平均年齡79.25歲,銀髮服務銀髮、發現長者的活力與價值。北漂返鄉的吳素美,最初只是想讓社區環境變整潔,單純念頭卻開啟服務連結,申請計畫邀集中壯年人成為志工夥伴,陸續又增加共餐食堂、照顧關懷據點、供餐服務等。在互動過程中,發現活躍老化的重要性,培力社區中高齡志工逐戶進行獨居長輩拜訪,邀請參加社區活動,同年齡層相做伴。跟鄰居博感情、結交住附近的朋友,獨居者積極充實社交生活,激盪出不同的火花。彰化縣福興鄉外中社區發展協會彰化縣有591個村里,不斷擴增社區關懷據點,透過居民的力量讓社區共好、加強建構社會安全網。福興鄉外中村是個典型的農業村落,種植甘藷、豌豆、花椰菜、玉米、甘藍、番茄、糯米等,更是豌豆交易集散地。2003年開始,外中社區發展協會積極運用社區資源,以自主自發的方式推動社區營造,並建構因地制宜的高齡友善環境,鼓勵居民走出家門,多方參與公共事務活動。2023年3月,外中社區發展協會開始運作「時間銀行」,包括高齡會員的招募、志工培訓、社區弱勢族群盤點、會員互助合作模式等,居民一起做中學、學中做,討論陪就診、陪購物、戶外環境整理、居家服務、才藝教學等內容。在「互助」下建立良好的情誼。社區漸漸開發出共好的目標,提供中高齡志工學習及服務的機會,從「社區照護」到「社區共生」,再創自我價值。
-
2023-12-02 退休力.活躍好學
2023退休力論壇/生活好無聊,以後可能會無聊而死!朱仲翔醫師:滿足6大心理需求超重要
一位35歲的男性,很早就財務自由,也達到人生目標,因此選擇退休,雖然買了跑車、到處旅遊,還體驗許多好吃、好玩經驗,卻感覺生活很無聊,只好向精神科醫師朱仲翔求助,這位男性說,自己的生活「好無聊,以後可能會無聊而死!」朱仲翔指出,人有六大心理需求,而這名男性有些心理需求未被滿足,所以才出現這樣的困擾。朱仲翔在聯合報、元氣網舉辦的「2023退休力論壇-以防萬一,活到一百歲」論壇中指出,每個人都有「安全感」、「新鮮感」、「重要性」、「連結感」、「成長」與「貢獻」等六大心理需求,像上述男性經過諮詢後,決定從「貢獻」著手,改造自己的退休生活,這名男性選擇去偏鄉學校服務當地學童,看到當地學童展開燦爛笑容,他的生活又重新活了起來,也就不再無聊、無趣。另外,還有一名50多歲就退休的男性,因為失眠問題求助朱仲翔,他問診後發現,這名男性因為生活無趣而每天用手機追劇,直到三更半夜,然後睡到自然醒,等到睡醒,已是下午時光,由於作息不正常,自然產生睡眠困擾。朱仲翔醫師研判,這名男性的生活已缺乏「新鮮感」,所以勸他想想:「有沒有年輕時想做,卻一直沒機會做的事情?」後來這名男性決定好好培養興趣,讓生活重新擁有新鮮感與不同樂趣。朱仲翔也提醒,退休後,一個人若要有安全感,面對生活,就必須要可以預期、可以掌握,而健康是安全感重要基礎,有些長輩認為,「退休就代表老了」,或者因為害怕病痛干擾而不敢嘗試新事物,也因為怕拖累別人而不敢跟團旅行,這些都是因為缺乏安全感導致,如果趁早養成運動習慣、保養身體健康,心裡就會比較有安全感,也比較可以嘗試新事物。在講座中,朱仲翔希望所有人都可以「了解自己的需求,並找到新方法滿足需求」,且自己的生活,可以自己安排,人生才能重新找到新的定位、方向,退休生活也就可以更加多采多姿、充滿樂趣。
-
2023-11-14 活動.精彩回顧
創新社會處方箋 長輩獨居不寂寞
台灣即將進入高齡化社會,許多問題伴隨而來,其中,獨居長輩比率攀升,不婚不生、少子化、子女外出就業等因素造成家庭結構改變。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最新統計,全台高齡獨居住宅數已超過57萬戶,不論是未婚或者離婚、喪偶等出於自願或非自願,每個人都要為老後生活做準備,獨老而不孤老,一個人住也可以很愜意。哈佛大學教授說:「慢性孤獨會使每年死亡率提高26%。」孤獨對人類的生理與心理會產生多種負面影響,例如憂鬱、焦慮、自律神經失調、心血管疾病、大腦健康等。社交疏離也是孤寂感的關鍵成因,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以下簡稱老盟)多年協助全國偏鄉社區老人開發照顧模組,推出「社區共好暨孤獨處方箋」,以「幸福獨居好朋友」的互助服務模式培育志工,打開社區獨居長者孤獨的心門。2022年,老盟與全台8個社區發展協會合作推動「社區共好暨孤獨處方箋」,培育社區開發在地中高齡及高齡者能力,,招募並培訓為幸福好朋友志工,建立社區共好、老老互助的關懷網絡,希望讓長輩能無憂無慮在地安老。今年,活動持續拓散至其他社區,繼續敲開獨居長者的家門,為其建立新的社會鏈結,進而帶出家中拓展更寬廣的生活圈。老盟今年度與11個社區夥伴共同推展「孤獨處方箋」及「偏鄉共好暨高齡人才再運用」計畫,逐步為社區長者建立獨居不孤獨的幸福生活圈,重塑情感連結。經過一年深入各街巷,特舉辦「幸福獨居 共好社區」成果分享研討會,邀請學者專家、社區代表倡議及分析本次開辦的社區共好模組,深化社區共好獨老處方箋的願景,共同織出安全的社會防護網。研討會由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說明主要計畫內容,論壇主題包括:高齡人權的下一步、高齡心理健康密碼、用關懷儲存關懷、社區展望與未來,產官學研交流討論高齡長者的獨居/孤寂現況,社區發展協會亦分享推廣調查。活動開放民眾參加,只要對獨老議題、社區關懷有興趣,皆可免費預約報名,為自己準備一本獨老幸福存摺,獨居也可以很好!「幸福獨居 共好社區」研討會時間:112年11月25日(六)上午10時00分-下午16時30分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3樓國際會議廳(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報名請洽:https://sites.google.com/view/communityfriendly
-
2023-11-11 醫聲.醫聲要聞
「偏鄉牙醫」為由大開波波牙醫名額惹議 衛福部回應了
衛福部草擬「優化偏鄉醫療精進計畫第二期」內容外流,將打開海外歸國的「波波牙醫」員額限制,本國牙醫不滿。立法委員林為洲與本土小牙醫聯盟今天上午舉行記者會,痛批政府藐視國會,以偏鄉醫療為由,讓計畫成為波波牙醫取得執照的跳板。對此,國際牙醫校友聯合會下午發布聲明表示,本國牙醫不願至偏鄉任職,該計畫能緩解偏鄉牙醫資源缺乏問題,各界不該反對。衛福部口腔司則表示,全台還有數十縣市無牙醫師職業,計畫核定後歡迎關心偏鄉醫療的牙醫都能參與。國際牙醫校友聯合會表示,多年來偏鄉只靠少數年齡偏高的牙醫苦撐,平均年齡已超過50歲,過去國內年輕牙醫因家庭、進修等因素,多數不願至偏鄉任職,政府制定完整計畫,期待注入生力軍,各界不應想方設法阻止,「偏鄉及弱勢的醫療正義及醫療人權,才是政府和立委們應該關注的議題。」另外,聯合會指出,參與計劃的波波牙醫,均已通過考試院一階國考,在配合政府落日條款,且不影響現有國內實習教學條件下,於衛福部計劃中,在教學醫院完成適應性訓練及PGY訓練後,自願至醫療缺乏地區提供服務。計畫也將解決,過去政府「不當限制」國際牙醫適應訓練名額,導致波波牙醫在取得證照路上「塞車」的問題。醫師法修法後,赴國外念牙醫的人數幾乎歸零,藉由服務偏鄉,讓剩餘約1000人的海歸牙醫人力發揮效用,實為良善政策,本土小牙醫聯盟不該看圖說故事,曲解計畫意義、誤導大眾。聯合會表示,計畫國內、國外生皆可申請,國內年輕牙醫可以自由選擇實習時間地點,所以若沒有服務偏鄉意願,自然不會想要參與,但相信大部分國內牙醫是樂觀其成的;本土小牙聯盟自稱代表1萬6000名基層牙醫,貼上「騙鄉計劃」的標籤,直稱是為國外生量身打造,這一種狹隘心態將使偏鄉問題無法解決。針對各界質疑,衛福部口腔健康司司長賴向華表示,衛福部去年成立口腔健康司,很重要任務就是完整口腔醫療體系,提供民眾更好的口腔健康照護。偏鄉醫療缺乏一直是問題,依衛福部統計,截至今年10月底,全台還有153個牙醫醫療資源不足鄉鎮市區,其中53個無牙醫師執業。賴向華說,第二期計畫還在規畫討論中,相關內容目前尚未定案。該項計畫並未針對牙醫身份設限,醫師將在牙醫師資源不足鄉鎮執業、以巡迴醫療或到宅醫療等多元方式,提供偏鄉民眾牙科醫療服務,衛福部也會充實這些偏鄉的牙醫醫療設備。計畫核定後,歡迎關心偏鄉醫療的牙醫師共同參與,讓偏鄉民眾皆能獲得適當的牙醫醫療照護。延伸閱讀:藐視國會? 傳衛福部偏鄉計畫將開波波牙醫限額遭反彈
-
2023-11-10 醫聲.醫聲要聞
藐視國會? 傳衛福部偏鄉計畫將開波波牙醫限額遭反彈
日前衛福部「優化偏鄉醫療精進計畫第二期」遭與會者流出,因內容計畫要讓海外畢業的「波波牙醫」,循偏鄉受訓管道取得執業資格,遭本土牙醫大力反彈,認為此舉恐打破政府對波波牙醫每年限額50人的承諾,亦無法解決偏鄉牙醫資源稀缺問題。立委林為洲指出,立院朝野共識,維持波波牙醫目前限額,衛福部取巧以計畫形式打破額度上限,根本是藐視國會,應出面說明清楚。立委林為洲與本土小牙醫聯盟今舉行「『假偏鄉真後門』計畫 ,波波牙醫教刷牙換執照?」記者會。本土小牙醫聯盟理事姚欣宜說,衛福部「優化偏鄉醫療精進計畫第二期」內容,是由教學醫院派主治醫師至部立醫院服務,空出的職缺則由本國牙醫或波波牙醫畢業生補上。不過,兩者要求不同,本國牙醫畢業後需經實習且取得執照才符合資格,波波牙醫則可不必經過實習、不必拿到執照,只需通過第一階國考即可。姚欣宜表示,參與該計畫接受畢業後訓練(PGY)後,必須「綁定」在部立醫院服務4年,本國畢業的醫師PGY受訓管道多,鮮少有人會選擇加入計畫,所以這根本是為波波牙醫量身定做。另外,部立醫院位置多位於縣市鬧區,附近本來就有牙醫診所,「這根本解決不了偏鄉醫療問題。」同樣的經費,若比照衛福部日前出資補助南投鹿谷鄉設立牙醫診所,就可建立超過千家診所。本土小牙醫聯盟召集人、台灣基層牙醫協會理事長黃映綺表示,依照計畫內容,衛福部大開波波醫師實習、取得執照的員額,計畫本身加上其他實習管道,4年共會增加240人,若再加上原先每年50人的限額,波波牙醫人數將超過全台八大牙醫院校,成為「第一大校」。衛福部顯然是以「服務偏鄉」為由,讓計畫作為波波牙醫跳板,呼籲衛福部即刻停止是項不合理的計畫。黃映綺說,全台共有1萬6000多名牙醫師,每位牙醫服務的病人數已低於理想比例,且牙醫診所數目「比7-11還多」,但卻分布不均,因器材購置成本高昂等原因,偏鄉「無牙醫診所」,而非「無牙醫」。衛福部日前才減少畢業後會綁定投入偏鄉醫療的本國公費生招生名額,卻花大錢以偏鄉為由「培訓波波」,究竟理由為何,應向外界說明,否則就是黑箱作業。林為洲表示,立法院第七會期曾處理波波牙醫議題,原先提出附帶決議,要開放實習名額,但因爭議過大,朝野共識決議不執行,維持每年50名波波牙醫的實習名額,落實總量管制,確保本土牙醫優先性。衛福部本次透過「偏鄉計畫」,花國家資源讓未經訓練、只通過的第一階段國考的波波牙醫走後門,自己堅決反對,這是藐視國會決議的行為。本土小牙醫聯盟理事馬偲紜則說,立委已要求時任行政院長蘇貞昌、衛福部長薛瑞元承諾,附帶決議不可執行,衛福部將承諾忘得一乾二淨,想出以計畫方式讓附帶決議「復辟」。副總統賴清德也曾承諾,堅守波波牙醫每年50人限額,如今也背起打破承諾的黑鍋。但計畫本就不得違反法律,凌駕於醫師法之上,這已違反行政程序。延伸閱讀:「偏鄉牙醫」為由大開波波牙醫名額惹議 衛福部回應了
-
2023-11-04 退休力.理財準備
退休是人生必經歷程,也是重要生命課程!黃斌洋:保險應趁早,保持健康不停診
「總分八十,代表動物為獅子」,退休力成績優於許多中年人,對於個性務實、凡事按部就班的牙醫師黃斌洋來說,二十多歲、開始執醫起,就逐步買足保險,養成運動習慣,積極規畫財務,內心有著「老靈魂」的他認為,「這些都是為了無常做準備」。黃斌洋:養成運動習慣 積極規畫財務台灣牙醫系畢業後到美國紐約大學與波士頓大學深造,並取得美國紐約大學(NYU)牙醫學碩士、 國外人工植牙專科醫師證書的黃斌洋,曾任全國植牙學會總會理事長,執醫卅多年,,在經濟能力上,當然遠遠優於一般上班族。現年五十五歲的他開設牙科診所,並積極參與義診,年底將擔任3523地區扶輪國際義診團長,號召包含八大科別近一百六十位醫護志工,以及近十位牙醫師,共同遠赴柬埔寨偏鄉地區作義診。推薦閱讀:長壽時代該怎麼有理想的老後?提早培養新嗜好,把握退休後黃金20年.健康準備:雖工作繁重,但黃斌洋每天一早依舊陪著孩子上學,父子倆邊走路、邊聊天,這是他最喜歡的親子時間。此外,保持運動習慣,每周抽空運動兩至三天,利用休診時間,至健身房踩踩滑步機,做些肌肉重訓,正因持續運動,飲食均衡,黃斌洋體重標準,除了近視、老花、輕微脂肪肝,他定期健康檢查報告幾乎沒有紅字,可說是健康陽光大叔。.保險準備:對於保險,黃斌洋認為,愈早規畫各種保單,才能讓退休更自在,沒有後顧之憂。在成為牙醫師時,就買了不同保險,那時保費便宜,卻有不錯的保障,三十多年後,保險繳費陸續期滿,而這分保單已成他重要的人生資產。在不同時期,考慮購買不同型式保單,黃斌洋表示,除了消費型等醫療險,另外投保了壽險、儲蓄險、看護險、長照險,「這些都是值得的投資」。.退休準備:計畫何時退休?黃斌洋表示,相較於上班族,醫師在規畫人生時「退休」這條線可以相較模糊。即使過了65歲,也就是大部分民眾退休年齡,只要身體健康,仍可以繼續看診,服務患者,並同步指導年輕醫師做經驗傳承,不會有一條很清楚的退休界線。「如果過著完全退休的生活,捨棄醫療專業,這相當可惜。」黃斌洋說,再過一二十年,步入老年,他應該仍會持續看診,服務老病人,但會縮短看診時數。另一方面,增加義診頻率,擔任志工,參加公益社團,貢獻專業醫療專長,因為黃醫師認為多與外界互動,也是延緩老化遲鈍速度的重要法寶。推薦閱讀:小麟老師:增強社會連結,培養多元專長!盡早退休準備但要時時調整盡管收入位居金字塔頂端,但黃斌洋認為,為求晚年安穩生活,就算醫師仍應提早規畫保險、身體、財務等面向,其中「保險應趁早」、「健康最重要」,他早已著手準備,有信心健康老去。黃斌洋說,退休是人生必經歷程,也是重要的生命課程,卻很少人正面看待此事,等到真正離開工作崗位,才開始想著如何安排時間、生活費用,但似乎為時已晚。聯合報「六種動物測退休力」為一分實際的問卷,有如「生命健診」,在不同時間點填寫,得出不一樣的分數,及相對應的動物。最重要的是,藉由分數高低,檢視自己欠缺之處,在還來得及的時候,想辦法補足、修正,才能平安、愉悅地度過晚年。●「以防萬一,活到100歲」2023退休力論壇 歡迎報名參加聯合國報告指出,一九九○年,全球只有九萬二千人能活到百歲,但二○二一年百歲人口逾六十二萬人,到了二○三○年,人數更將超過一百萬。「山中長有千年樹,世上難得百歲人」已是過去式,百歲世代來臨,每個人都要「以防萬一」活到一百歲,了解長壽是現在進行式,面對比想像更長的人生,我們一定要做好準備,超前部署。聯合報自二○二○年開啟國民退休準備工程,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供大家填寫後檢視退休準備的優勢與不足,並主張理財、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自在獨立是準備退休最需要的五種核心能力。今年聯合報進一步付諸行動,將於十二月二日(周六)舉辦退休力論壇,請到「勞退教母」前金管會主委、政治大學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儷玲、高齡醫學權威、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等專家分享最新退休準備趨勢,現場還有博覽會,提供「一日退休練習生」體驗,歡迎揪團報名參加。.洽詢:02-8692-5588轉5616、2070.報名網址:https://reurl.cc/V42xEb●來測退休力 https://pse.is/3uraub不論是不是一個人,都要準備老後,好好生活。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來看你的退休準備夠不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02 焦點.元氣新聞
救護車要開40分鐘 中榮團隊用「這科技」為腦中風病患搶命
從南投埔里到台中榮民總醫院,根據GPS導航資訊,開車距離近65公里,行車時間最快也要花40分鐘以上,救護車肩負重大救命任務,那麼長的車程讓救命任務充滿變數。救護車車程,醫療人員只能消極等待?「救護車車程40分鐘,難道在這段時間,醫療人員只能消極等待,完全無法多做一點事來挽救人命?」臺中榮民總醫院智慧醫療委員會團隊、遠距照護中心團隊因為這樣的起心動念,讓救護車上的急救流程有了創新變革,同時也挽救更多人命。舉例來說,曾有偏鄉腦中風病患因而受益。當在偏鄉的醫師疑似有腦中風栓塞患者時,隨即通知台中榮總神經內科「腦動脈取栓團隊」待命,並根據病患在穿戴式裝置所呈現的數據而給予救護員正確指示,並做好「靜脈血栓溶解術」的準備,也同步調度好加護病房床,在急診團隊的協助下,通力合作,使病患得以在黃金治療期給藥,並大幅減少腦中風傷害。克服重重挑戰 就為搶救更多人命!「對的事情,就要趕快去做!」臺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認為,偏鄉醫療如果有智慧、遠距醫療的輔助,當地急重症病患就可以多一點活命機會,在他的大力支持下,該院智慧醫療委員會負責人李政鴻副院長、陳昆輝執行長與該中心團隊結合穿戴式裝置、救護車生理監測系統與遠距、雲端數位科技等,設計出一套遠距救護車急救輔助流程,為病患多爭取救命時間。陳昆輝解釋,當救護車上的病患穿上穿戴式裝置,從臺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到臺中榮民總醫院約40分鐘車程中,各項重要生理指數就會透過雲端數位科技傳到臺中榮總醫院急診室,醫院急診團隊便可隨時監控病患生理指數變化、給予救護員適當指示,同時做好準備,當病患一進入急診室,急救流程就可迅速啟動,且救治流程也可以更精準、更符合病患需求。李政鴻指出,在救護車行駛的時候,最具挑戰性的地方在於,要確保路程上的網路訊號十分穩定、順暢,尤其是經過隧道的時候,訊號可能比較微弱,經過與協力夥伴來回溝通、討論、測試,才終於找到解決方法,病患雖然受益,但甦醒、被救回一命後,往往不知道背後醫療人員、技術人員花了多少心力、努力,才有這樣的成績,讓偏遠地區長輩、病患也能及時得到幫助。遠距照護觸角延伸至偏遠地區事實上,台中榮民總醫院智慧醫療委員會團隊也將遠距照護的觸角延伸至住在偏遠地區的長輩、臥床病患,陳適安說,曾有一名92歲年長者住在嘉義,由於行動不方便,無法頻繁進出醫院,透過遠距生命跡象及心電圖監控照顧系統,醫療人員就能了解病患的心臟狀況,且即時提供關心、支援,病患回診時,主治醫師也能掌握最新狀況。不過隨著疫情解封,有關遠距醫療的給付部分,目前正呈現限縮趨勢,這樣的趨勢實在令人憂心。陳適安認為,醫院進行智慧醫療科技的建置,是一項勢在必行的趨勢,但如果要持續進行創新研發、永續運作,政府的投入、支持,以及相關醫療費用的給付或補助,都是維持創新研發及運作的重要基礎,期盼透過數位醫療科技的研發與運用,可以造福更多病患、民眾,同時也能與世界接軌,創造台灣更多耀眼成績。
-
2023-11-02 焦點.元氣新聞
中榮活用AI科技 醫療、管理更升級
訓練PGY住院醫師時,AI人工智慧也能派上用場,結合元宇宙、延展實境(XR),年輕醫師在診治「心肺安妮」時,可清楚心肺功能復甦狀況,以及精準預測心臟或心律重症的死亡風險。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表示,數位醫療為國家基本功,除了培訓醫師及確保醫療安全性、有效性外,還可落實居家及遠距醫療,政府應儘速排除相關障礙,積極打造另一座護國神山。在醫療數位轉型上,臺中榮總動作之快,已成醫界領頭羊。陳適安於2021年1月16日就任院長後,成立智慧醫療委員會,收集業管院內AI計畫,每月開會並主持智慧醫療委員會「組長會議」,邀集相關同仁,在晨會討論工作進度,以及面臨哪些困境。兩年前,中榮為全國首將5G應用於遠距手術指導及現場無時差手術展示將5G技術導入偏鄉醫療,透過動態影像傳輸,讓住在山上、離島等患者與醫師視訊溝通。並採購多台移動式超音波儀器,醫療團隊帶著現代化醫療儀器下鄉,到府診治,讓在宅住院不再是夢想。AI人數位轉型落實臨床領域 縮短撰寫病歷及報告時間三年多來,中榮致力推動數位轉型,成果斐然,研發不少技術,累積經驗,且不吝與其他醫學中心分享成果,與不少醫院齊心投入居家醫療。該院數位轉型擴及「醫師、病患、手術、教研、行政」等五大區域,整合兩百多個系統,資訊工程相當浩大。陳適安指出,AI人工智慧、數位轉型,落實在臨床領域,首先能縮短撰寫病歷及報告時間,提高行政效率、醫療安全性。此外,中榮與鴻海集團鴻準科技合作研發「生理監測救護車」,希望在就醫途中,醫院照護應變中心就能收到血氧、血壓、心電圖等生理資料,做出精準診治,擬定治療策略。「在推動過程所遇到障礙,比想像中還困難。」陳適安表示,首先大部分醫療院所不太願意投資於數位轉型,因為這塊領域仍看不到商機,被認為是不賺錢的。再者,在不少醫療院所服務的部分資深醫師在門診時,仍習慣由總醫師撰寫病歷,因對電腦科技陌生,相對抗拒數位轉型。法規限制、軟體設施不足 偏鄉數位醫療還有一大段路要走陳適安說,數位醫療為國家基本功,但受限於繁雜及更新緩慢的醫療法規,加上軟體設施仍有待精進,距離完美,還是有一大段路要走,以救護車為例,明明在偏鄉醫療扮演著重要角色,但目前仍無法克服5G傳輸先天障礙,以致救護人員較難與醫院急診做緊密聯繫。陳適安指出,如果在送醫途中,雙方密切溝通,救護員提供完整資訊,讓醫療端掌握患者狀況,如此一來,患者到院前,醫療團隊即已做好術前評估,救護車一抵達醫院,就可直接送至開刀房或導管室,大幅縮短搶救時間。行政院國科會公告「公務機關生成式AI參考指引」草案,禁止應用生成式AI撰寫機密文書,公務員不得向AI提供公務機密,各機關若使用生成式AI執行業務,應揭露此一資訊。對此,陳適安表示,該草案是否適用於醫界,目前各界看法不一,建議謹慎討論,以免拖延醫療數位轉型的腳步。陳適安強調,AI人工智慧、醫療技術均為台灣強項,如果電腦、大數據等科技數位產業能與醫療產業緊密結合,將能打造出我國另一座護國神山。
-
2023-11-01 焦點.元氣新聞
11月新制/公費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第二階段開打!北捷20站試辦免費提供生理用品
11月又有多項新制實施,公費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第二階段開打;居家隔離走入歷史,健身房及團體旅遊3劑令解除。與荷包相關的,包括地價稅開徵,及新北青年租金補貼開放申請等。《元氣網》為您整理各項新制的實施日期詳情。公費流感疫苗第二階段開打開打時間:11/1對象: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接種地點:全台4,000個接種合約院所,可先透過各地方政府衛生局網頁、疾管署流感防治一網通(https://antiflu.cdc.gov.tw/)預約查詢。【延伸閱讀】2023流感疫苗懶人包/公費流感不想打高端,還有哪些廠牌可選?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第二階段開打開打時間:11/27起對象:從未曾接種過PCV13(或PCV15)及PPV23者,可公費接種1劑PCV13。間隔至少1年後(高風險對象間隔至少8週)再公費接種1劑PPV23。【延伸閱讀】2023肺炎鏈球菌疫苗懶人包/65歲以上都可打,PCV13與PPV23怎麼選?需跟流感疫苗錯開打嗎?腦中風取栓術健保放寬給付實施日期:11/1起缺血性腦中風是國內最常見腦中風型態。現行急性缺血性腦中風取栓術適應症為「腦血管前循環在發作內8小時內執行」,考量部分腦中風病人因睡眠、獨居及偏鄉等事由,導致未能及時送醫,錯過治療時機,由原先「限前循環在發作內8小時內使用」,延長至「24小時內」,盼改善病人預後。幼兒專責醫師制度上路11月起新生兒全面納入幼兒專責醫師制度,每個寶寶都有一名專責醫師,孕婦於產前就會被告知專責醫師制度運作細節,可自行挑選離家近的兒科診所醫師,也可選擇自己喜愛的醫師;另,也能等到產後再選,若遲遲未選定醫師,則由轄區衛生局指定。新冠疫苗、疫情相關.11月1日: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接種對象再放寬,12至17歲青少年可施打,不論第三劑、第四劑,與前一劑間隔至少三個月即可,確診者也是間隔三個月後便可接種。.11月1日:65歲以上長者、6歲以下幼兒出示健保卡 免費領五劑快篩.11月7日:取消公共場所強制量體溫,但各場所仍可視需要自行決定監測方式。.11月7日:取消參與團體旅遊、健身房、八大行業等活動的第三劑追加劑或快篩規定.11月7日:解除確診者同住家人隔離、確診者也改為「七加零」,隔離滿7天後,快篩陰性即可提前解除自主健康管理。北捷試辦20站免費提供生理用品實施日期:11/1起北市府11月1日起,於20個運量大、轉乘需求大、遊客多的捷運站點確定試辦,免費提供生理用品。女性朋友有需要時,可以到詢問處免費索取,後續將依照試辦成果和各界反映再評估調整。試辦站點:台北車站、市政府站、西門站、板橋站、中山站、忠孝復興站、新埔站、忠孝敦化站、頂溪站、松江南京站、淡水站、台北101/世貿站、古亭站、石牌站、南京復興站、江子翠站、忠孝新生站、行天宮站、府中站、圓山站。新北青年租金補貼新北青年租金補貼申請開跑 每月最高可領6000元時間:11月1日9點到11月30日17點對象:18歲至未滿40歲,在新北市設籍、就學或就業的單身、新婚及孕育有未成年子女的青年租屋族。申請資格:由家庭年收入128萬元以下,放寬至132萬元以下;家庭成員每人每月平均收入限制也從5萬4600元,鬆綁為5萬5300元。經審查符合資格者,依是否結婚、子女數享有3500元到6000元不等,最長一年的租金補貼。地價稅開徵繳納期眼限:11/1~11/30今(2023)年地價稅11月1日開徵,繳款書已在10月下旬陸續寄發。財政部呼籲納稅人應在11月30日前如期繳納地價稅,如逾期繳納,每逾三日將按稅額加徵1%滯納金,最高加徵10%,超過30日仍未繳納,稽徵機關會移送法務部行政執行署強制執行。逾期未繳地方稅開放線上補繳實施日期:11/1起逾期未繳的地方稅也可以掃描繳款書上的QR-Code,完成線上繳稅,除原本稅款外,還會自動加計滯納金,方便逾期未繳稅的納稅義務人完成繳稅。電動自行車上路須掛牌、投保強制險實施日期:11/30起11月30日起,新的微型電動二輪車都要經登記、領用、掛牌、投保強制險後才能上路。既有微型電動二輪車要在兩年內完成掛牌,違者可開罰1200至3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