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SARS
共找到
867
筆 文章
-
-
2020-05-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建仁談抗疫經驗 美官學肯定台灣模式帶來希望
副總統陳建仁今天在史丹佛大學線上論壇分享台灣在「透明」之下的成功抗疫模式,美國官學界予以肯定,美國國務卿科技顧問蔣濛說,國際社會見證了2020年台灣帶來的希望。位階相當於助理國務卿的蔣濛(Mung Chiang)表示,過去數個月來有關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的起源仍沒有答案,他認為所謂國際合作奠基於透明和開放,不只是一項工作而已,國際合作的真正精髓是像台灣一樣對世界有貢獻。「台灣與全球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給世界的啟示」(Taiwan and the COVID-19 Pandemic:Lessonsfor the World)線上論壇,陳建仁以「台灣模式」對美國社會發聲,分享4個多月來台灣的防疫行動。陳建仁從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中得到的深刻教訓開始談起,結語切入台灣奉獻國際合作打擊病毒,以及想要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行動意志力。蔣濛認為,正是台灣政府尊重言論自由,因此資訊受到信任,他深信台灣不是孤島,而是希望的燈塔、印太地區的典範。他謝謝台灣在這段挫折和磨難的日子裡帶來讓人歡欣慶賀的事物,讓國際社會見證了2020年台灣的希望,並肯定「自由是公共衛生的基石、技術進步的北極星」。蔣濛進入國務院之前是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University)電機工程與電腦科學教授,他於1977年出生在中國天津,11歲時舉家遷到香港,之後到史丹福大學求學展開學術之路,曾獲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授與年輕科學家的最高榮譽華特曼獎(Alan T. WatermanAward)。談到「台灣模式」的透明度時,擔任與談人之一的台裔學者陳仁宜(Lanhee Chen)分析,台灣對於疫情的「透明」有兩種層面,一是資訊的透明,另一是政府官員在回應疫情挑戰時對於政策措施的透明。儘管有些美國媒體論戰台灣模式無法用在人口較多、社會結構較為複雜的美國,但陳仁宜肯定台灣模式在經濟、公衛與社會等面向做了很好的整合,不只可以用於應對現在的疫情危機,也可以運用在其他的危機事件。世界衛生大會(WHA)今年將在5月18、19日以視訊方式舉行,台灣能否以觀察員身分參與WHA面臨中共阻撓,陳仁宜說:「中國不讓台灣對外溝通防疫訊息一事非常真實,也是中國總體戰對台灣干預的例證。」他呼籲並建議民主國家加強、擴大和台灣的雙邊關係,讓台灣能夠參與國際組織、確保共享價值。陳仁宜是美國公共政策專家、哈佛大學政治學與法學雙博士,2012年擔任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MittRomney)競選團隊政策主任;現為胡佛研究所(HooverInstitution)研究員。
-
2020-05-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首次發現 新冠病毒可潛伏在精液中
中國科學家在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男性患者精液中驗出病毒,不過病毒是否能透過性行為傳染,仍有待進一步研究。這份報告的研究對象為中國河南省商丘市立醫院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患者,研究結果今天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開放」(JAMA Network Open)網站。2019冠狀病毒疾病可經由呼吸道飛沫或接觸傳染,糞便、口水和尿液中也曾驗出這種病毒。法新社報導,商丘市立醫院研究人員進行研究,要判斷這種病毒是否存在於精液中。研究人員採驗年齡介於15到50幾歲的38名冠狀病毒患者精液,在6人的精液中發現這種冠狀病毒的遺傳物質,其中4人處於「急性感染階段」,2人「正在康復期」。研究人員提到,由於樣本數量少,因此需要進一步研究,才能判斷病毒是否能透過性行為傳染。研究指出,未來若能證實SARS-CoV-2(2019冠狀病毒疾病致病原)會透過性行為傳染,這可能會是防疫的重要環節。研究還提到,對這些患者來說,節欲或使用保險套或許可以做為防疫手段。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頂尖傳染病專家坦言這項研究結果「並不令人意外」,因為諸如茲卡(Zika)病毒和伊波拉(Ebola)病毒也都曾出現在精液樣本中。
-
2020-05-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疫情趨緩 邊境管制應逐步鬆綁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我國交出亮眼的防疫成績。連續25日無本土確診病例顯示社區感染風險低,專家認為,是時候逐步鬆綁國內防疫措施,對外則可考慮仿照紐澳,與疫情趨緩國家組成聯盟,有條件讓成員國旅客入境旅遊與經貿往來。立法院厚生會昨日召開防疫專家會議,首度藉由視訊向法國阿爾薩斯省省長Frédéric Bierry及當地學者專家分享台灣經驗。我國學者專家表示,台灣過去挺過SARS與H1N1等疫情,衛生單位與醫療單位累積相當的經驗與訓練,對於新冠肺炎疫情陸續祭出防疫措施,除了民眾有高度的防疫意識外,並運用數位科技與台灣獨有的全民健保卡輔助防疫。我國嚴格的病毒圍堵政策有成,國際視訊交流,專家聚焦我國自身處境,認為該思考鬆綁不必要的管制措施,以重振委靡的經濟活動。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李秉穎表示,紐西蘭、澳洲等七國疫情趨緩後籌組聯盟,採共同防疫標準,有條件讓成員國觀光客入境旅遊與經貿往來,我國政府應積極回應紐澳政策,或者自行制定相關策略、主動突破外交困境。在國內,戴口罩等防疫策略可繼續進行,但則應逐步鬆綁不必要的防疫措施,以免持續對經濟造成傷害。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兼任教授金傳春任認為,我國圍堵新冠肺炎防疫成績亮眼全球,應積極以自身專業拓展國際合作機會,像是考慮與世界各國籌組對抗新冠肺炎的聯盟,藉此提升國際支持度與正式踏入世衛的機會。
-
2020-05-08 科別.呼吸胸腔
細菌.病毒性肺炎 嚴重者致呼吸衰竭? 6習慣預防肺炎侵害
在所有呼吸道疾病中,影響我們最大的還是肺炎莫屬,它是我們十大死因的第三位,其中大多數為六十五歲以上的年長者,但其他年齡層的人也不可以掉以輕心!一旦發生感冒或抵抗力下降時,肺炎就有可能趁虛而入,若沒有好好醫治,後續可能會產生嚴重的併發症。細菌、病毒性肺炎,嚴重者致呼吸衰竭?肺部發炎會令肺泡囊內充滿膿和水,使氧氣不能進入血液,影響到氣體交換,當血液中的含氧量減低時,身體的細胞不能正常運作,最後引發呼吸衰竭、敗血症,最終導致死亡。肺炎是指致病原入侵下呼吸道導致的肺部發炎反應,以「細菌性」和「病毒性」為比較常見的肺炎類型,比較少數的肺炎病患是因為真菌或寄生蟲所引起。◆細菌性肺炎:受到肺炎鏈球菌等典型細菌等病菌跑到肺臟當中,引起肺臟的感染,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冬季到春季為主要流行季節。以老年人、幼童、慢性病患者最容易受到感染,不過細菌感染的肺炎可以靠施打疫苗預防。◆病毒性肺炎:奪走多條人命的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MERS(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以及二○一九年底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就是病毒性肺炎。◆吸入性肺炎:吸入被細菌污染的口咽部或胃的分泌物,所造成的肺部感染,常見的包括在嘔吐後吸入嘔吐物或胃酸,或是因吞嚥功能障礙,將分泌物反覆吸入肺裡。年長者常因器官功能退化、共病症多、服用藥物增加、長期臥床、鼻胃管餵食及營養狀況不良等,成為吸入性肺炎的危險族群。為了防止吸入性肺炎,年長者進食時,最好採取坐正,同時將頭稍向前傾,這種姿勢的吞嚥功能最好,有些中風患者無法坐起身體,便可以讓他斜躺約六十度,避免嗆到。同時還要注意進食後三十分鐘不要躺下,以免發生食道逆流,導致吸入性肺炎。另外,食物調理成易吞嚥的形式,保持口腔清潔、吃飯時不說話,都可以有效避免產生吸入性肺炎。除了疫苗之外,想要想要預防細菌、病毒入侵肺部,減少微生物進入呼吸道、並提升個人抵抗力,要從生活做起,你可以這麼做:少與病菌接觸、戴口罩、保持環境通風、均衡飲食、保持運動習慣,以及戒菸!肺炎常來得又急又快,讓人防不勝防,重要的是平時應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攝取足夠營養、多運動,增強自身抵抗力,才能抵擋細菌、病毒的威脅。(本文摘自博思智庫《超強心肺免疫力:養心淨肺抗病排毒》)書籍簡介 功能醫學權威醫師、營養師聯手進駐你家,提供強健心肺功能的營養飲食與生活提案!★呼吸道門戶,竟成萬病之源? ──隱形殺手躲在呼吸道源頭,防堵自淨,減少百病威脅……。☆過勞世代,心室顫動高猝死? ──補血顧氣,遠離冠心症、中風、心衰竭、心肌梗塞、自體免疫疾病……。★呼吸困難,原來是肺發火!──避免肺阻塞、肺纖維化、肺氣腫……。
-
2020-05-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為何台灣防疫做得好卻有紓困之亂 網揭關鍵原因
行政院宣佈擴大急難紓困金適用範圍,加碼補助無保的弱勢勞工,造成各地區公所擠滿詢問與申請人潮,但許多民眾和第一線公務員紛紛抱怨手續繁雜,更有人直呼「新制看得到吃不到」,全台各地上演「萬元紓困之亂」造成民怨,對此有網友納悶為何台灣防疫做得這麼好,但紓困卻做得那麼差,引起熱議。昨(6日)一名網友在PTT以「為何防疫做得這麼好,紓困做得這麼差?」為題發文提到,這次台灣防疫做得不錯大家有目共睹,至少目前的防疫成果相對於其他國家是非常好的,但為何紓困方案卻如此混亂。原PO表示,相對於疫情的處理,政府的紓困方案到現在則是亂成一團,門檻繁多又複雜,到目前為止幾乎沒有聽過稱讚,這也讓他不禁納悶詢問,「造成這兩方面有這麼大的差異的主因是什麼啊?」文章一出立刻引起網友們紛紛留言討論,許多人認為防疫做得好,靠的是基層人民一起努力,而紓困卻需要靠高層官員的決策,「因為防疫是人民自覺戴口罩」、「因為防疫是靠人民自己才有的防疫成果啊」、「因為台灣人還有sars的陰影阿」。也有人表示不同人主導,就會有不同效果,並且認為台灣整體醫療體系素質是優秀的,「因為醫護很強但政府一直都很爛」、「一個是神,另一個是騙神」、「一個要考慮選舉,另一個不用」、「防疫是專家主導,紓困是政客主導」。此外也有留言認為造成重大影響的防疫措施畢竟只影響少數人,「大部分人不用隔離不用幹嘛只是要買口罩戴,紓困範圍那麼大,沒領到或不能領的還不出來罵爆」。
-
2020-05-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癌症病人也要作復健嗎 ?
【編者按】這星期我們邀請醫療團隊介紹他們的專業與對工作的自我期許。非常高興有三位資深的醫療團隊成員,一位放射科醫師回顧自己在其工作崗位上如何用心精進,希望能對病人做更高品質的服務,並對同行後進給予更好的指導;一位物理治療師細述自己如何在三十年前投入當時鮮為人知的癌症病人復健治療的心路歷程,並在目前的「新冠肺炎」人心惶惶之際,寫出病人應該重視自主健康管理、個人衛生習慣與防護作為,以強化身體功能;一位照護癌症病人的臨床心理師則娓娓道來她如何鼓勵癌症病人走出疾病的陰影,發現自己的潛力,而學習培養身心健康的新習慣。「醫病平台」希望能透過這園地增加醫病之間的互相了解而改善台灣的醫病關係,我們衷心希望不久也能有三篇由病人或家屬執筆的文章,讓我們醫病之間可以有更多的了解,而共同改善台灣的醫病關係。1998春暖花開後迎接臺灣梅雨季節,象徵台北盆地的悶熱到來;承受師長的推薦來位於關渡平原上全國唯一的癌症專科醫院開辦復健治療業務。乍聞此訊息許多同學與學長姐都訝異問「癌症病人也要作復健」? 不都是末期安寧病人?這是二、三十年前的二十世紀普遍誤解! 其實隨著診斷與治療技術日新月異不斷精進,癌症病人已似慢性病者一般,像乳癌及各種癌症腫瘤術後造成病人部分身體功能或短暫缺失如「關節活動度、肌耐力、神經異常、平衡協調、淋巴水腫、尿失禁」等各種後遺症;還有從治療期間到完成治療的身體虛弱、癌因性疲憊、疼痛控制與各樣的機能再教育等都是癌症復健物理治療介入範疇。猶記得剛開辦沒幾個月小兒科醫師轉來一位腦瘤病童,雖有神經異常、平衡協調等問題卻是位未滿四歲的小帥哥,初來乍到總以哭喊開場後以啜泣結尾;歷經三次的治療默契後,再來的場景是從門口櫃台就高喊「廖阿伯、廖阿伯」蹦躂蹦躂衝進來,從此院內同事總以「廖阿伯」稱呼;大半年的治療相處不只其父母、阿嬤的信賴,這惹人心疼的幼童症狀也近乎解決了,病童媽媽打算先離開空姐職位專心陪伴小帥哥到郊外休養長大;但事與願違一年多就復發轉移,即使大的醫學中心積極診治,依然藥石罔效七歲的小帥哥就到天堂去當小天使!短暫兩年多的因緣際會不只治療解決病童症狀,也陪伴撫慰其父母;憶舊思來歷歷在目彷彿昨日,有位醫學長者曾說:「醫者治病,不能治病就止痛,若止痛也不可能就撫慰人心。」我一直奉為圭臬,謹記在心! COVID-19 後的復健物理治療 2019歲末年終台灣正進行總統與立法委員選舉活動,一則關於中國武漢不明肺炎的醫藥衛生訊息悄悄漫延著;歷經SARS洗禮的醫療實務工作者有點警覺、有點擔心,雖說平時秋、冬之際就會訂購些許口罩供家人佩戴使用,此時再加訂後來已無法交貨了!因為政府防疫超前部署措施以保護國人健康事後證明正確且贏得世界各國的讚許。復健醫學俗稱第三醫學(第一公共衛生、第二臨床醫療),但是物理治療業務範疇卻可從健康促進、運動防護、傷病預防、特殊教育、延緩衰退與失能、身心障礙者復健、安寧照護等方面介入;對於健康、亞健康(一個人的身心狀況並非完全健康愉悅,但是到醫療機構求診檢查,卻又查不出具體的病症,就歸類為「亞健康」的狀態,基本上這是介於「健康」與「生病」之間的一種灰色地帶。)或是傷病的族群都能提供協助。所以在這彷彿世界大戰級的疫情大爆發之際,除了配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指導規範措施外,每個人都可以加強自我防護能力,適度的運動不只增強抵抗免疫力更可緩解緊繃情緒與壓力;而這類資訊充斥於各式各樣網路影音平台,常讓人眼花撩亂甚至歎為觀止,最重要的是循序漸進、量力而為、小量多餐避免運動傷害,以免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如為確診正接受隔離治療者,除了配合醫療團隊診治,物理治療處置原則以日常活動、運動及心肺復健(胸腔物理治療)介入為主;搭配擺位技巧(如俯臥姿擺位等)的運用,都有助於強化病人的骨骼肌肉能力、誘發神經協調平衡與心肺臟器功能復健。完成治療出院者應持續自主健康管理並加強個人衛生習慣與防護作為,若有身體功能損傷的後遺症應配合醫療團隊治療及建議,物理治療師的建議會以上述住院期間物理治療處置原則為基礎,針對需補強的機能再設計適當的運動與治療手法技巧,達到改善並強化身體功能儘可能回復到以前日常生活、運動及工作娛樂。
-
2020-05-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李明濱:疫情趨緩 應注意心理重建
美國紐約市一名急診室主任因面對無止盡的病人與死亡,崩潰自殺;四月初,桃園一對同居男女,也被發現在居家檢疫期間燒炭輕生。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全球民眾心理健康受到嚴厲考驗,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李明濱提醒,政府與國人應關注疫情後的心理重建工作。疫情影響情緒 數據不容忽視李明濱表示,疫情發生當下,心理創傷主要屬於急性期,焦慮不安、緊張,此時最需要的是資訊提供,指揮中心每天舉行記者會,讓民眾知道疫情變化,有助於穩定民心,根據調查,僅有百分之六民眾因為疫情而有情緒困擾的問題,整體還算平穩。但不論醫院或學校自殺通報,三月疫情最為嚴峻時,首次通報自殺個案為一八一八人,較二月一三八九人明顯上升許多;而明顯多於去年同期一七三九人。李明濱說,嚴重憂鬱症患者、性格較為敏感者、居家檢疫者屬於高危險群,受到疫情影響,情緒明顯變化,甚至萌生自殺意念。檢疫、隔離壓力大 應多關懷李明濱說,疫情嚴峻時全民都專注於防疫,失落感尚未出現,但疫情趨緩後,隔離政策帶來的經濟、家庭問題是全面性的,經濟壓力慢慢浮現,如又伴隨失業、離婚、家庭暴力等壓力,自殺率恐將增高,提醒政府,防疫做得好,但須開始注意心理重建工作。「曾接受居家檢疫或居家隔離是需要關注的高危險群。」李明濱說,我國至今超過十二萬人接受過居家檢疫,近一萬人居家隔離,當自由突然受到剝奪,內心承受可能確診的不安,以及暫時無法工作的經濟壓力,且解除隔離後還會面對被汙名化、標籤化的壓力。心理影響 恐一兩年後才發作李明濱說,心理層面的影響不一定在疫情當下顯現,以過去九二一震災、SARS為例,有些人在天災、感染後一、兩年才發生;以國家立場來看,不能因為疫情緩解就認為:「疫情過了,大家就平安囉!」台灣建構精神衛生醫療網及安心專線,迄今已有十年經驗,民眾如需就醫,可近性也高,不過,李明濱認為,心理重建絕非衛福部所能負責,須跨部會整合,例如提供紓困、支持工作。此外,民眾應利用政府或自殺防治中心開發的心情檢測工具,關心自己及親友情緒變化,不要害怕尋求協助。
-
2020-05-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後醫院恐不能隨意進出 醫界有意留下陪探病限額制
我國疫情趨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宣布有條件開放長照機構探視,未來也將有條件放寬醫院探病、陪病措施,不過,衛福部醫事司表示,醫院畢竟仍是細菌、病毒多的地方,待疫情過後,未來醫院能維持限額陪病、探病的措施,別讓醫院變成人人皆可隨意進出的場所。「經歷每一次戰役都該把好的制度留下來」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昨表示,台灣17年前經歷過SARS,之後醫院加強落實感控流程,才讓我國在這一次面對新冠病毒時,能快速調度,並在建立好的基礎上,訂出更完善的制度。石崇良表示,過去我國各級醫院皆是隨意讓人進出,特別是「探病」都是一批人進入到病房中,他認為這一次因應疫情,限縮探病、陪病制度,希望能將此制度稍微調整後,在疫情結束後能留下來。石崇良表示,也不排除將落實陪病、探病制度,納入明年的醫學評鑑項目中,此舉也希望能加強醫院內的感控措施。台大醫院發言人王亭貴表示,他也支持探病制度應該限縮,陪病制度落實發放陪病證的制度,他說過去雖然就有發放陪病證,但並沒有規定一名患者最多一人陪病,導致陪病證的發放並沒有落實。王亭貴說,在過去很多醫院內出現的人潮是沒有必要的,他也認為該制度可以在這次疫情之後留下,不過,他強調「此制度不能只單靠一家醫院執行,需要靠各醫院一起落實,才有辦法推動」。
-
2020-05-02 橘世代.好野橘
新冠肺炎又凶又急 這時候買房划算嗎?
新冠肺炎疫情比17年前的SARS更凶更急,當年台灣房市曾經跌落谷底,許多5、6年級生以上的民眾,有能力買房的都嘗到了甜頭。這次新冠疫情房市是否還會「再現低谷」,有意購屋的民眾都在等,不過不動產業者認為,房市已盤整2年「到底了」,難再有大跌幅,想重演當年撿到便宜的機會不大。SARS危機入市 買房轉手賺翻住台北市近郊的林先生,SARS當年正好自職場退休,手邊有些閒錢,眼光銳利的他,見房價慘跌,有空就四處看房,專選新北市樹林、五股及新竹湖口等非都會中古屋下手,疫情過後房價翻漲,短短幾年轉手賺了數千萬,讓還在職的同事羨慕萬分。為什麼專找非都會區?他分析,房價已太高,再漲的空間有限,非都會的房子只要地點合宜、生活機能好,1坪7、8萬要漲個3、4萬很容易。新冠疫情爆發後,他糾集了以前職場舊友四處看房「獵物」。房市低點盤整 大跌機率不大這波疫情適合比照當年投資嗎?台灣房屋智庫發言人張旭嵐表示,以長期來看,近2年房市已經盤整到底部,房價已來到「相對低點」,再大幅下跌機率不大,加上目前整體買氣比過去回升不少,價格已經有支撐,如果是想比照SARS逢低投資,不見得能如當年大幅「賺到」。他認為,疫情多少還是影響到消費,此時想買自住的民眾,在消費緊縮的社會氛圍下,有相當機率可以談到理想價位,此時看房正是好時機,有喜歡的建議積極出價。民眾真的等不到「新冠行情」了嗎?張旭嵐指出,目前業界有兩種說法,一是「成交量3月已趨緩」,另一種是「熱度不減,客人接不完」,2種說法都對。機能優、價格穩 自住客仍進場她說,到底有沒有受疫情影響,要看地點,以台北來說,像內湖由於價錢合理、生活逐漸方便等條件,適合自住,近年來交易量本來就呈穩定成長,疫情期間想購屋自住民眾還是紛紛找上門來;但在大安、信義區等高單價地區,熱度就明顯走緩,目標在這些區域的買家,或多或少還在等跌。若要等待「新冠行情」的最低點,張旭嵐提醒,大多還是個案,例如因為個人或家庭經濟受到疫情衝擊,必須拋售房子等,但這種情形可遇不可求,並不是整體趨勢。換句話說,「看屋」是疫情期間相對接觸人少的活動,而「購屋」的需求也不會因為疫情出現就消失,張旭嵐認為,整體房市應該不會受到太大衝擊。況且買房子不像買股票,可以「隨進隨出」,畢竟一般客戶都是早有買房需求、早就開始準備,不會因為疫情發生就縮手不入市。【買房指南大公開↘↘↘】。大齡女子買房不是問題! 二二三三理財法幫她達標。從背卡債到最高擁5、6間房 蘇逸洪掌握買房6心法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5-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張金堅:鑑古知今- 從SARS到COVID-19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46期早在1937年,Beaudette與Hudson首次證實在雞身上找到冠狀病毒,而以Beaudette為名,之後在老鼠與豬身上的冠狀病毒相繼被發現,直到1950~1960年代,科學家才在人類身上發現冠狀病毒;這些冠狀病毒的特性就是狡滑善變,當環境改變時,病毒基因複製過程易發生錯誤,導致RNA變異而演變出新的病毒株,藉此適應新的環境。 在1950~1960年時,只有兩種人類冠狀病毒,分別是OC43、229E,但症狀很輕微,只有打噴嚏、咳嗽等症狀,不致於因感染而死亡,所以不受重視。到了2002年11月,出現了第一個對人類有重大影響的冠狀病毒SARS,原本SARS只寄生在蝙輻身上,但靠著果子狸(或麝香貓)當跳板成功侵入人體;當SARS病毒進入人體後,進駐健康的細胞,並利用它開始複製,以最快的速度在人體內擴散。 台灣在2003年3月受SARS肆虐台灣在2003年3月中旬,出現第一個SARS病例,一位在大陸經商的台胞返台後發生發燒、肌肉酸痛及頭痛等類似流行感冒症狀,後來相繼發生肺炎及呼吸衰竭,他的太太及兒子也陸續得病。同年4月中旬,香港淘大花園的一位居民來台探親,掀起台灣社區感染的浪潮,也將台灣幾所醫院的感染管制成破口。兩個月內出現將近700名的病例,並造成84人死亡,其中包括6位醫護人員。 當時本人剛由台大醫院借調署桃醫院擔任院長才半年,又同時兼任桃園療養院院長,加上桃園機場也是當時的責任區,必須支援機場篩檢的工作,身負堅守國門的重責大任。當時以醫院為家,緊繃神經,加上口罩及負壓病房不夠,全國陷於緊張狀況,但醫護人員雖處於危險職場,仍然收起情緒、堅守崗位,沒有絲毫怨言。此外,急診處之室外發燒篩檢站的工作同仁,更要長時間穿隔離衣、配戴N95口罩,儘管悶熱難受,仍有許多護理人員奮不顧身志願前往;而麻醉科兩位醫師主動加入非常危險的氣管內管插管工作,展現為SARS戰役搏命付出之勇氣與毅力,著實令人動容。當時桃園縣長朱立倫先生及衛生署長陳建仁先生也不辭辛勞,前來訪視與關心,並為同仁們加油打氣,當時本人與各科室主管每天舉行抗疫會議討論疫情,並做出即時之因應措施,使我們免於造成院內感染。而且將收集的國內外文獻及院內的處置流程,編撰國內第一本《抗SARS戰役醫院總動員》一書,回想起來,真要感謝的是院內同仁團結一心、無懼疫情,並積極抗疫,才能完成此次艱鉅的任務。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席捲全球在SARS過後,由於來去匆匆,全世界根本沒有研發疫苗及抗SARS病毒的藥物,而至2012年出現中東呼吸症侯(MERS),則是第二種威脅人類生命的冠狀病毒,由於症狀十分猛烈,SARS的死亡率是10%,MERS卻高達30%,因為宿主死亡得太快,傳播力不如SARS強,就這樣的消失。 但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就非同小可,從2019年12月湖北武漢市發現病例,引起全球關注而後相繼擴展傳播,世界衛生組織於3月15日宣布全球大流行,截至4月23日,全球確診已增至260萬人以上,死亡人數超過18萬人,死亡率約6.9%;而且歐美國家到目前為止,仍持續延燒。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統計,西班牙是目前死亡率最高的國家,義大利次之,所以,疫情仍然非常嚴竣,世界各國均卯足全力,積極因應抗疫。 冠狀病毒英文原名C o r o n a v i r u s ( 簡CoV),其球狀結構外層是一群棘狀突起的蛋白質(S-Protein),外觀似皇冠因而得名;這種棘突蛋白質就像一把鑰匙,能夠開啟人體內特殊細胞的鎖,進而造成感染。從2020年1月,就知道此新型冠狀病毒是單鏈RNA,約3萬個基因密碼,其棘突蛋白質與已知的蝙蝠冠狀病毒以及SARS冠狀病毒有高達88%與79%的相似度,因此推斷此病毒來自蝙蝠;此病毒的這把鑰匙,剛好可以控制人類呼吸道細胞的ACE2(血管收縮素轉化酶2)這副鎖,且比SARS病毒更能使鑰匙與鎖吻合,因而造成病毒複製進而導致肺炎,危及生命 。其實,從2019年12月中國疫情爆發不久,相關科學家便對COVID-19基因組進行測序,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SRI)的學者,根據這些測序數據探索COVID-19的起源與演化方式,發現COVID-19的受體結合區域(簡稱RBD)及獨特骨架,與蝙輻突刺蛋白、穿山甲發現的相關病毒極為相似。 研究團隊認為COVID-19最可能的起源有二種:第一種情況,病毒在非人類宿主自然演化成目前的狀態,接著跳向人類;第二種情況則是病毒的非致病版本,先從動物宿主跳向人類,才在人群中變為目前的致病狀態。團隊預測,不管上述何種情況,待此次疫情結束後,將來還是有再次爆發的可能性。 有對抗病毒藥物嗎?什麼時侯有疫苗呢?到目前為止,針對各種冠狀病毒並沒有治療藥物,研究抗病毒的藥物可分二類,第一類是抑制病毒複製,第二類是針對宿主的細胞機制選擇性增強或抑制。第一類需要克服病毒的快速突變;而第二類則需要考慮是否對人體產生嚴重的副作用。 目前對於新型冠狀病毒之藥物,各國相關學者如火如荼地進行臨床試驗,截至目前為止,已有幾種藥物可能有效,例如Remdesivir(瑞德西韋)或Favipiravir(法維拉韋),它們是一種腺苷類似物,原本是為了對抗伊波拉病毒與流感病毒的,能夠抑制病毒核酸的聚合。 根據4月10日美國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的論文證實,對新冠狀肺炎重症者使用瑞德西韋,可降低一半的死亡率,據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教授證實,台灣有9位重症患者亦有療效,另外,像干擾素及奎寧亦有某種程度的療效。 疫苗的研發無疑是人類對抗病毒的最佳武器,此次由於COVID-19爆發全球大流行,各國均投入極大的研發能量,紛紛宣布其疫苗的研發時程,其研發過程包括: 1.選擇與生產免疫性強、安全性佳的抗原。2.動物試驗,臨床前試驗,測試抗原在動物體內有良好的免疫,且無不良副作用。3.與合格廠商們合作大量製造候選疫苗。4.進入第一、二、三期臨床試驗,其實台灣中研院與國衛院在篩檢與疫苗方面有跨國合作與研究,期待疫苗研發早日成功。 面對的挑戰及如何與病毒共生?從S A R S 、M E R S , 乃至2 0 1 9 年之COVID-19,每次都經過突變,再經跨物種傳播,造成嚴重感染,引發致命危機,在在顯示冠狀病毒的多變陰狠、詭譎莫測,這次突變的新型冠狀病毒的流行,不得不令人省思人類與病毒之互動,重新檢討病毒與人類的共生關係,以下是一些感想與建言: 1.我們要謙卑地體認,在大自然環境中,人與其他千萬種動物,都是地球的一份子,這些千萬種動物中必然帶有億萬種病毒,是不可能全數殲滅,彼此要互相尊重,敬病毒而遠之,不要輕易獵殺、捕食野生動物,更不要對大自然過度開發,造成生態的不平衡,助長病毒孳生,引起人類的浩劫。2.國內此次疫情,醫療體系完整、中央指揮系統健全,中央地方充分合作,第一線醫護人員及疫調工作同仁克盡職守,打了一場非常漂亮的防疫戰,此刻更應珍惜得來不易成果,給予站在第一線的醫護疫調同仁掌聲與鼓勵,讓他們更有動力為全民把關。3.此次對抗COVID-19疫情,短期內無法迅速復甦,大家要有持續抗疫作戰的準備,這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戰役,要緩慢使力,維持一定的醫療能量,不能超過臨界值,以免影響其他醫療行為的正常運作,尤其對於其他重症、急症、慢性病、癌症病人的照護也不能打折。4.經過此次的歷練與挑戰,更應把台灣人民對衛生的良好習慣(衛生文明、戴口罩、勤洗手),及健康智能(healthliteracy),讓全世界看得見。5.此次民間對義大利的捐助義舉與政府對世界其他有疫情國家口罩的援助行動,更見證政府與人民的同理心與關懷情。6.藉此機會,政府應該整合公衛專家、臨床專家(感控、胸腔、重症)、病毒專家,甚至相關學者,共同研發更普遍、更快速且更精準的篩檢,也可跨國、跨領域的合作,進行抗病毒藥物及疫苗的研發,這點我們的整合仍不甚完整,有待加強。7.對於種族的差異,遺傳易感性(genesusceptibility)的不同(如味覺、嗅覺喪失東西方有別),應該設法解決,我深信國內的專家有此能力,並不遜色於國外。8.在疫情嚴重、強調社交距離的同時,相關單位應思考如何落實人工智慧(A.I.)、V.R.、I.O.T.等遠距醫療,以及各種相關資訊科技的應用,使醫療的照顧更升級。9.對居家檢疫、隔離或確診個案或相關人士,應給予心理支持與關懷,對於隔離在家的民眾、確診個案,還有因這次疫情失去健康、財富、工作的人,甚至受到歧視或排斥的人們,我們應該施予更多人性關懷與支持。 此外,要依照衛福部諮詢專家提出安心防疫五部曲(PEACE)來自我提醒與執行。P(be patient):耐心因應外在事物,慎選重要訊息,避免心理負擔。E(enhance your safety):好好照顧自己,提升安全。A(accept your emotion):學會收起情緒,遠離焦慮。C(change your behavior):舒緩壓力,適時走出戶外或室內進行聆聽音樂、閱讀、書寫或繪畫等,改變自已的行為。E(engage in your life)):儘量維持常態,過好規律的日常生活。延伸閱讀: 肥胖是武漢肺炎重症高危險因子! 3個瘦子習慣趕快學起來 武漢肺炎全球大流行! 5精神症狀你中了幾項?  
-
2020-05-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病患怕確診情緒波動大 專科護理師:曾遇過敲桌搥牆
新冠肺炎全球蔓延之際,不少醫護員人挺身而出捍衛民眾健康安全,他們要面對的不僅是未知的疫情,還需照顧病患不安的內心。原為胸腔科專科護理師的胡慧君,17年前也曾因SARS肆虐,挺身照顧確診患者,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她更自願到負壓隔離病房服務。回憶起首次接觸個案,她說,剛開始只知道新冠肺炎傳播力很強,內心難免擔心害怕,不過對照過去SARS重症臨床經驗,這次新冠肺炎個案的生命徵象,普遍較為穩定,平均20幾天出院。談及照顧個案的過程,胡慧君表示,印象最深刻的是新冠肺炎剛爆發時,在對疫情相當陌生的狀況下,醫護人員也忙得焦頭爛額。她說,當時不少從國外返台的民眾疑似確診,面對陌生的環境、可能確診的不安、怕被貼標籤肉搜,都導致個案情緒波動大,出現情緒激動、否認、哭泣的狀況,更曾遇過患者敲桌、搥牆,以宣洩內心焦慮。胡慧君指出,個案就醫第一天通常會保持靜默、不願回話,也有情緒起伏很大的個案,都會先由醫護人員安撫情緒,並與其建立互信關係,等病患情緒較為和緩後,再由專科護理師向其解釋病情。她表示,病患雖然情緒不穩,但多數都能瞭解醫護人員是在幫助他們,常利用醫院的公務機傳訊息向醫護人員道謝,甚至出院後也會寫小卡感謝,他們也相當欣慰。胡慧君說,對未知的疫情會感到害怕,但醫護人員不會畏懼,更願意上戰場對抗病毒,就是希望能守護所有人的健康,希望在防疫期間社會大眾能多點同理心、愛心及尊重,才能一起共度疫情難關。
-
2020-04-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研院最新發現:新冠病毒已演化6大病毒株 致死率恐越高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爆發後,新冠病毒(SARS-CoV-2)持續演化,中國大陸、英國、德國陸續指出病毒演化型態,中研院團隊近來則領先全球,初步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已演化出6大類型,且病毒變異程度越大,致死率可能越高。中研院補充,目前資料量正快速累積,且病毒突變持續產生中,顯示新冠病毒演化仍在進行,中研院研究團隊將持續監測。中研院指出,各國團隊陸續著手研究新冠病毒株的型別,有些團隊僅針對1個突變判斷病毒株分型,缺點是低估了後續病毒株演化的複雜性與異質性,有些團隊則利用演化樹來推測病毒株分型與發生先後,但這些病毒株的分型目前都已不足以描述病毒不同的變異。中研院說,包括中研院長廖俊智、中研院統計所長陳君厚、統計所研究員兼中研院國際研究生生物資訊學程召集人楊欣洲在內的統計科學與生物資訊研究團隊,自「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取得資料,並突破研究方法窠臼,以病毒突變與演化樹分析雙管齊下,清楚呈現病毒株分型與突變印記的關聯。中研院表示,該研究發現,目前世界上主要的6大病毒株分型,竟可由13個主要的突變印記區分,此項發現的生物意義仍須研究,但這13個突變印記的興衰,有助預測各病毒株消長及其生物學上的意義。此外,該觀察性研究也呈現出病毒突變量與致死率正相關與隨著時間有增強的趨勢。但中研院強調,由於樣本數仍偏低及樣本代表性的差異,未來仍須持續追蹤與分析,並考量可能干擾因子及突變對臨床治療的影響。中研院說,目前資料量正快速累積發現有全新的病毒突變持續產生中,顯示新冠病毒的演化仍在進行,中研院研究團隊持續進行監測。
-
2020-04-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被陳時中點名 張上淳等人開講感恩心情
今天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成立第100天,本土個案已連續16天歸零未增加,指揮中心今在記者會場特別發放龜苓膏慶祝,指揮官陳時中並點名指揮中心其他成員發表感言,包括疾病管制署署長兼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疾管署副署長兼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以及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周志浩表示,這段時間「天天有驚喜」,但全國民眾和情勢都都很沉穩,大家一關一關度過,一起見證台灣是一個團結的社會,也對國家更有信心。莊人祥表示,感謝民眾每天固定收看疫情指揮中心的直播,直播讓阿中部長一戰成名,也謝謝媒體報導,希望可以很快結束這場戰役。張上淳說,這次防疫工作其實早就超過100天,要謝謝阿中部長帶領的防疫團隊,是「世界的典範、世界的領先」。另外也要感謝的非常的多人,包括疾管署同仁第一線警覺、一路不眠不休超過百天的工作,還有地方衛生團隊對於疫情調查的支持協助。再者是負責照顧病人的醫院前線,張上淳說,隨著各項新發現,通報模式和定義一改再改,第一線同仁幾乎是追不上,一開始也會抱怨朝令夕改,但後來也能理解並且落實。此外也要感謝民眾素質非常高,雖然偶爾還是會有趴趴走的新聞,但居家檢疫和隔離的人數非常可觀之下,趴趴走其實只有極少數,大部分人都規規矩矩遵守。張上淳補充說,相較於SARS點年,現在的媒體可謂比當年進步非常多,當時媒體被某些人說是亂源之一,但現在媒體都精準報導,不會造成恐慌,幫助全國民眾更精準掌握情況、幫忙國家防疫。指揮官陳時中心情輕鬆,在記者會結束前拿起桌上的花束,語帶不好意思地說,這是台灣花農的玫瑰花,雖然沒有999朵,但是MIT(台灣製造),台灣有很多好,才讓疫情控制的那麼好。他提醒大家母親節到了可以送媽媽玫瑰花,語罷也打笑說,這樣講了之後會不會明天桌上擺滿花?以後不要再弄花來了喔。
-
2020-04-2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醫界抗議防疫獎勵遭砍 陳時中:不是按醫師人數給錢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生福利部部長長陳時中三月六日於立法院曾表示,新冠肺炎防疫期間的危險加給,醫師和護理師是每人每天一萬元。不過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發現,根據指揮中心4月24日公布之申請作業須知發放基準,醫護實領金額將大幅縮水七成以上,引發工會團體今天中午至疾管署門口抗議。對此,指揮官陳時中下午於記者會時表示,獎勵津貼的計算不是根據供給面,是根據用服務面,即「有多少病人要被照顧就給多少錢」,不是「來多少醫師給多少錢」,除非有會診必要。醫事司司長石崇良表示,原本就是規畫用輪班方式,每班一個醫師,醫病比1比10。另外,醫學中心的評鑑標準中,護病比為1比7,區域醫院為1比9,現在針對肺炎收治則規定1比5,是希望不要低於此標準而造成過勞。北市醫師職業工會常務理事、參與專責病房照料的北部醫學中心胸腔科總醫師何建輝表示,十位疑似和確診病人,至少要由三到四名醫師共同照顧,依照病情嚴重度,每位醫師照顧二到五位不等。若按照SARS時頒布之補償要點,也是指揮官陳時中日前宣布之基準,是每位醫師都能領到一萬元。何建輝指出,按照日前公布之現行獎勵要點,將是三到四位醫師每天共領一萬元,等於是變相剝削醫師。因為疫情期間為了挪出人力照顧專責病房或負壓隔離病房的病人,每位醫師的平均收入早已減少15%到25%,現行「獎勵」方式,實際上是醫院和醫師在「倒貼」政府。台大醫院企業工會理事、投入專責病房工作的護理師白紹煒表示,新冠肺炎疑似或確診病人的特性是「出入床頻繁」,平均每個疑似病例三天兩夜就可以知道是否二採陰性,所以病房一天內出入各五到六床,都是很常見的。白紹煒以台大醫院專責病房為例,醫院為了減少護理人員負擔,目前護病比在白班是一比二,夜班是一比三,照顧品質較佳。但現行獎勵要點卻要求每位護理師每班要照顧五位病人,才能申報一班的津貼,這不僅比先前SARS時期的獎勵還少,更是變相鼓勵醫療機構以最低人力標準去照顧病人。
-
2020-04-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觀光局擬防疫旅遊 疫情緩時推出
五一連假將至,為避免重演清明連假11處人潮爆量,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要求交通部一周前提報各地訂房狀況。交通部觀光局代理局長張錫聰說,昨傍晚已提供給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僅能透露「沒有很高、高山地區稍滿」。另外張錫聰說,觀光局已偕同國旅相關公協會規畫防疫旅遊,將不限一日遊,過夜行程也有,待疫情緩解後在指揮中心指示下推出。針對五一勞動節三天連假的訂房狀況,張錫聰說觀光局負責提供資料給指揮中心參考跟使用,若有必要指揮中心會對外公布。整體來說訂房率沒有很高,至於各有幾成不便透露,至於高山地區,因為旅館住宿設施較少,訂房率有稍微爆滿的狀況。對於有學者呼籲政府應該釋放安心旅遊訊息,促進連假的訂房率,帶來數十億甚至破百億觀光產值。張錫聰說,觀光局的態度是結合業界跟衛生單位,在專業的指導下,待疫情趨緩推廣有防疫觀念的旅遊。他坦言這種做法很創新,SARS當時也有推旅遊,但是是疫情完全結束時才推出,這次則不同。張錫聰說,所謂防疫旅遊,就是防疫做到位的同時,也要像一般旅遊一樣輕鬆,不須穿著防護衣,做到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將會是很不一樣的旅遊型態,目前正在進行規劃,不只一日遊程,也會有過夜行程;也不一定是往沒有人的地方跑,因為往往這些地方在預期心理下反而變多人,做到人流分散即可。張錫聰也說,現在外界對於旅遊熱點的問題很掙扎,當然站在觀光局立場希望遊客活絡,但防疫優先,沒做好對市場影響更長遠,當然也不會一天到晚只有「紓困」,也會想辦法「脫困」,讓人流回復到市場之中。對於是否釋放安心旅遊的訊息讓民眾參考,交通部政務次長黃玉霖說,交通部立場很清楚,疫情期間所有措施都要得到指揮中心同意才會啟動,等疫情緩和才會進入振興階段,振興方案像是國旅補助也已規劃好。防疫旅遊部分的確在研擬,但一切還是要在防疫前提下展開相關作業,防疫就是作戰,會遵從中央統一指揮。
-
2020-04-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手機、衣服上的冠狀病毒會殘留多久?8大日常接觸物的防禦之道
武漢肺炎(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全球的確診數每日都在攀升中,如何有效保護自己?你知道除了戴口罩、勤洗手以外,平日接觸的物品,如電梯、扶手、捷運把手、手機、文具等病毒在上面殘留的時間多久嗎?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內科部主任蔡聰聰提醒,公共空間中,接觸物比比皆是。正確了解病毒殘留時間,加強個人衛生與環境清潔,同樣不容忽視!冠狀病毒能殘留多久?8大類日常用品一次看明白根據《醫院感染雜誌》(The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最新發表的文章,審視了過去 22 份針對冠狀病毒的報告,指出如SARS(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MERS(中東呼吸系統綜合症)等感染病毒,可在無生命狀態的表面上持續生存,且根據材質的不同,停留時間最短5分鐘,最長甚至可達9天。我們平日接觸的日常用品,病毒殘留時不一,以50+特地羅列提醒讀者留意:1. 鋁製品(如飲料罐、鋁製鍋、窗框、公車捷運扶手等):殘留2~8小時2. 塑膠(如鍵盤、滑鼠、捷運座椅等):殘留5~9天3. 紙張:殘留4~5天4. 玻璃(如窗戶、手機面板、玻璃杯等):殘留4~9天5. 木製品(如樓梯扶手、家具、文具等):殘留4天6. 不鏽鋼(如環保便當盒、大眾運輸握桿等):殘留2~9天7. 外科手套:殘留8小時8. 衣服:純布料病毒不易附著,但鈕釦等非布料材質則需留意。蔡聰聰補充,僅停留5分鐘的是SARS冠狀病毒所延展出的菌株之一,就整體平均來說,冠狀病毒可於室溫下在金屬、玻璃、塑膠等材質,停留4~5天;相比之下,流感病毒只能在表面逗留最多約48小時,足見冠狀病毒的高存活力。另外,個人隨身衣物的部分,雖然材質具有穿透性,病毒並不容易附著,但她強調,「不鼓勵重複穿,如果衣服上有鈕扣、裝飾品等非布料材質,也還是有殘留病毒的可能。」日常生活中,哪些細節最容易忽略?除了羅列出病毒在各物質的殘留時間,蔡聰聰也進一步以台灣民眾最常忽略的地方為例,指出應加強注意的重點:1. 每天使用的智慧型手機,應至少每天清潔1次含有玻璃、塑膠、金屬等成分的智慧型手機,是人人最常接觸、卻也最容易省略清潔的3C產品,不只會頻繁接觸到桌面,有的人甚至會習慣帶進廁所,都可能導致病毒殘留而不自知,此時如果再碰觸眼、口、鼻等部位,就會提高感染的風險。她表示,「不需要儀式性每隔幾小時就清潔,但建議至少每天清潔1次。」2. 不加裝手機套(殼),避免手機藏汙納垢許多人為了保護手機,會再加裝手機套(殼),此舉反而增加清潔的死角,「如果可以的話,不要額外裝殼或保護套是最好的。」3. 沒到過醫院或接觸患者,不等於完全沒風險蔡聰聰指出,很多人以為自己沒有到過醫院或接觸患者,就不容易感染,「並非沒有直接面對確診案例,就代表沒事,雖然台灣防疫能力做得很好,但畢竟誰也無法保證,會不會居家檢疫者或無症狀的感染者,曾和我們到過同個公共空間、接觸同個物質。」4. 接觸公共空間的材質表面,事後記得洗手好比說大眾運輸工具的手把、辦公或住家大樓的電梯鈕等,因為是塑膠材質,病毒都可能殘留5~9天。她進一步以電梯鈕為例,「現在很多電梯會加蓋一層塑膠膜,看似增加防護,但如果沒有定期消毒,同樣會殘留病毒。」然而,常接觸的公共空間材質表面,不可能每次使用前都進行消毒,所以她強調事後洗手顯得更加重要。善用3種成分,1分鐘就能殺死病毒要如何落實清潔,去除殘留在各物質表面的冠狀病毒?《醫院感染雜誌》的發表統整出3種常見的成分,只需1分鐘就能殺死病毒,讀者可多加利用在環境清潔:1. 62~71%乙醇(ethanol)乙醇即酒精。通常民眾容易買到的,分為高純度乙醇(95%),以及不及稀乙醇(70~75%)。前者會使細菌細胞脫水,讓細菌表面的蛋白質凝固形成硬膜,而這層硬膜會阻止酒精滲入,導致消毒殺菌效果反而不及後者。雖然研究指出62~71%酒精即可消滅冠狀病毒,但其實70~78%的濃度都是合適範圍,並不需要精準才有效。2. 0.5%過氧化氫(hydrogen peroxide)過氧化氫就是雙氧水。3. 0.1%次氯酸鈉(sodium hypochlorite)次氯酸鈉是漂白水的主要成分,可以1:100(500ppm)的比例稀釋漂白水得出。蔡聰聰補充,有些人為了要增加用量,好比說酒精不好買,就稀釋成兩罐使用,這樣反而會降低殺菌的效果。搶不到75%酒精?防疫消毒劑自己DIY如果連日排隊依然買不到消毒酒精,也許可以試試自己動手製作!根據衛福部分享的步驟,即可將95%酒精,或者漂白水稀釋成消毒水,用來擦拭周遭環境。1. 自製75%酒精把一瓶95%的酒精,用量米杯或多多飲料瓶量4次,再加上1杯自來水煮沸後冷卻的純水,混和倒入乾淨的容器(如寶特瓶、乾洗手瓶、化妝水噴霧瓶等)保存,即完成75%酒精。需要注意的是,包裝外面記得標示清楚為「酒精」,避免誤用。2. 自製消毒水將市售含氯漂白水(濃度500ppm),以100倍數清水稀釋。舉例來說,10cc漂白水加上1公升的清水混合,就完成自行調配消毒水。如果清潔的範圍較大,也可將100cc漂白水加入10公升清水,製成大用量的消毒水。要特別注意的是,消毒水只適用於環境與物品消毒,不適合用來洗手!而且配置完記得標示名稱與日期,未使用完應於24小時後丟棄。蔡聰聰補充,在完成環境清潔後,別忘了個人也要進行手部清潔,否則環境打掃得再乾淨,未清潔的手再去碰觸還是會白做工。洗手要徹底,7大步驟不可馬虎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曾做過研究,錄下醫學院學生上課時的情況,並計算他們摸臉的次數。經統計後發現,這些學生每小時摸臉的次數竟有23次,顯示大多數人都會不自覺地用手頻繁接觸口、鼻、眼睛,而這種習慣動作無形中也為自己提高感染風險。蔡聰聰以自己日常所見為例,即使在政府和醫療院所強力宣導下,她仍然看過不少人上完公廁後,手只隨便沖個幾秒就離開,「在這每天都有確診數的疫情期間,應該要更加強個人衛生意識,千萬不要抱持著自己不會是下一個確診的僥倖心態。」她強調,洗手只需要清水搭配肥皂,是最簡單卻也最有效的防疫關鍵,並分享徹底的清潔應遵照洗手7招式:1. 內:搓洗手掌心2. 外:交替搓洗手背3. 夾:清潔雙手指縫4. 弓:搓揉雙手指節5. 大:清洗雙手拇指及虎口6. 立:清洗指尖及指甲縫7. 腕:旋轉搓洗手腕原文:手機、電梯、衣服、扶手,冠狀病毒會殘留多久?8大日常接觸物的防禦之道
-
2020-04-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張金堅:遠距醫療 將成常規
如果對抗SARS是百米短跑,對抗新冠肺炎將是馬拉松競賽。台大教授、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認為,新冠肺炎抗疫勢必是一場長期抗戰,雖然台灣取得不錯的成績,為維持成果,必須步步為營,一刻不得鬆懈;現在習以為常的生活則會因新冠病毒而永遠改變,醫師可能對患者直播衛教,遠距醫療更加重要。抗煞時守住國門二○○三年爆發SARS時,張金堅由台大醫院借調到署立桃園醫院(現為部立桃園醫院)擔任院長,鄰近的桃園機場也是他的責任區,必須支援機場檢疫,身負守住國門的重責大任,他回想:「我那時真的是以醫院為家,連睡覺都擔心機場邊會不會出了什麼事。」在醫院裡,「大家都要穿防護衣,穿得像太空人一樣,再戴N95口罩。」張金堅回想,由於非常悶熱難受,上廁所穿脫麻煩,那時把護理人員從輪三班改為輪四班,縮短工時。期間還發生有患者因為車禍入院,竟然被驗出染煞,讓曾與患者接觸的醫護人員統統被隔離,大家備受驚嚇,身為院長的他只能每天打電話慰問。但也有讓張金堅非常感動的事,多位護理人員志願到急診室發燒篩檢站值班,還有兩位麻醉科醫師主動加入氣管內管插管工作;由於台北松山醫院改為專責醫院,署桃在一個晚上動員大量護理人員,把十八位長期臥床患者安置到署桃護理之家,安置完成,已是凌晨,大家盡忠職守,沒有絲毫怨言。醫療經濟受重創事隔十七年,新冠肺炎席捲全球,疫情更加詭譎嚴峻。新冠病毒是目前已知最大RNA病毒,鹼基數在兩萬六千到三萬二千之間,含六至十個基因,新冠病毒的棘蛋白可與細胞膜表面受體ACE2結合,而ACE2主要存於人體的呼吸道與腸胃道,所以患者感染後出現症狀以咳嗽、發燒、嗅味覺喪失和腹瀉等為主。張金堅分析,SARS致死率高,約百分之十,造成民眾極大的恐慌,但衝擊時間短;而新冠肺炎致死率雖然只有百分之二、三至五,但傳染力強,使確診及死亡人數超越SARS甚多,從爆發流行的國家來看,不但醫療重創,經濟打擊更為慘烈,短期難以復甦。抗疫須緩步平穩面對這場馬拉松式的戰役,張金堅認為,力道必須緩步平穩,不能一次用盡。一切的努力都在向上天買時間,不讓流行高峰竄起,在疫苗與解藥問世前,與疫情和平共存。最近國內疫情趨緩,軍艦染疫事件造成緊張,但警報就算解除,依然不可放鬆,必須小心翼翼維持防疫成果。張金堅也說,新冠肺炎已對人類社會的生活、社交等方式,造成永久的改變。最近許多人因疫情不敢上醫院,非必要的逛醫院行為並不可取,但必須持續的治療不應中斷,例如癌症治療,張金堅已將過去舉辦的實體病友活動改為線上直播,他也認為,未來遠距醫療勢必發展,成為常規醫療的一部分。
-
2020-04-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大陸專家警告:不排除秋冬季再次爆發新冠肺炎疫情
大陸新冠肺炎疫情趨向緩和,在大陸國新辦27日(周一)舉辦的吹風會上,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指出,到了今年秋冬季節,新冠肺炎在人員聚集的地方再次爆發的可能性不能排除。據環球網,王貴強表示,相對SARS病毒、MERS病毒,新冠病毒的特點是非常明顯的,持續時間長,無症狀比例高。從目前全球流行情況來看,今年夏天新冠肺炎大幅度病例減少的概率並不高。而到了秋冬季節,新冠肺炎在人員聚集的地方再次爆發的可能性不能排除。王貴強又表示,目前新冠病毒中間宿主還沒找到,因此全球一體化防控是重要的,有一個國家還存在病例,其他國家也不能放鬆,否則全球可能一年四季都可能有新增病例出現。王貴強透露, 大陸官方已經支持了5條路線的新冠病毒疫苗研發計畫,包括腺病毒疫苗、滅活疫苗、核酸疫苗等,目前都在有序推進中。其中,由中共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團隊研發的腺病毒疫苗、中國生物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研發和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的兩款滅活疫苗均已進入二期臨床階段。
-
2020-04-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公衛學院評估磐石艦有70人感染 31人下船前已治癒
上周全世界各地疫情皆傳出減緩現象,台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詹長權今在記者會中指出,各國慢慢進入「後新冠肺炎時期」。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公共衛生碩士學位學程主任陳秀熙則說,在此時刻,台灣應該利用境外阻絕、隔離檢疫和減災計畫,防止社區爆發流行,爭取時效等待病毒和疫苗開發,並趁早開始進行血清檢查監視計畫。陳秀熙根據鑽石公主號感染的流行曲線,來推斷磐石艦可能的感染人數、以及對台灣社區感染的影響。他表示,根據流行曲線的評估,磐石艦已感染人數估計為70人,下船前已治癒人數為31人,下船後預計兩周後的第一波本土感染人數為4.8人,對台灣社區感染的影響不大。新冠肺炎大流行之後,病毒會消失嗎?陳秀熙認為「不大可能」。未出現大流行的國家也未有群體免疫,大流行可能延後,已有大流行國家,可能已有部分群體免疫,但仍有可能感染宿主。為了讓免疫力持續,陳秀熙指出,很多國家都開始進行血清檢查監視計畫,包括德國、美國和英國。若有可能,台灣也應該趁早積極規畫。陳秀熙指出,台灣感染人少,可能跟施打卡介苗有關。從研究顯示,沒未全面實施打卡介苗的國家,個案數與死亡率確實較未全面實施打卡介苗的國家,但也可能有其他因素。英國牛津大學的新冠肺炎疫苗人體試驗已經上路。陳秀熙指出,此一疫苗已從4月23日開始接種,預計五月將擴大招募5千人接種。高端疫苗生物製劑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陳燦堅指出,目前新冠病毒致死率6%到7%百,流感則是0.1%,因此不要輕忽,必須開發疫苗。目前全世界有接近70種疫苗,正在如火如荼展開研究中。他形容SARS、 MERS和新冠病毒,病毒之間的關係是「西裝和領帶」的關係,穿一樣的西裝,但領帶顏色有所不同。國外針對這一系列病毒的研究,已有十五年以上的歷史。
-
2020-04-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王宗曦/公衛老方法 疫調助美強化疫Q
如果關注美國新冠肺炎疫情發展,會發現當地媒體報導持續出現「An army of contact tracers」等字眼,美國國會將投入36億美元,雇用10萬疫調志工及員工做為「疫調大軍」。疫情調查對傳染病控制至關重要,例如透過有系統性疫調,找出肺結核患者接觸者,給予預防性投藥;在SARS肆虐時,發現傳播鏈並予以切斷,使疫情及早控制。但過去傳染病進入較大規模流行時,疫調有其階段性任務,從圍堵走向減災後,也就所謂不再「雕花」,如今這項古老的公衛工具卻有了新的應用。鬆綁隔離需做好兩件事美國最近新增病例曲線時高時低,疫情並未真正趨緩,但國內面臨強大壓力,不想讓經濟停擺,重啟經濟(Reopening up America again)的需求迫在眼前。目前採取的居家避疫政策可減低傳播風險,阻斷社區傳播,但若要使隔離政策鬆綁,需採取兩個行動,一是大量採檢,二為接觸者予以調查。也就是說,重新開放必須有優先順序,從低感染區域先開始,透過篩檢找出個案,再由疫調發現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阻斷傳播。這些需要地方政府建立扎實的公衛疫調人力,目前美國失業人口高達2200萬,如果能夠加入疫調大軍,可解決部分失業問題,也有助於全民疫Q提升。不過,接觸者調查屬於公衛領域的專業能力,需要偵探及調查的能力。要讓一般人進行疫調,一定要經過基本訓練,並把疫情收集資料格式化與標準化,有助於參加者進入狀況。我疫調實力登國際期刊國內傳染病防治向來重視疫情調查,當疾管署還是疾管局時,民國89年9月28日成立「疴難疫病調查中心」,結合各地衛生局等行政體系、國衛院和法醫研究所等學術體系、農政體系與流病班,加上病理解剖、毒物學等專家,對突發且原因不明的病進行調查與防治。SARS之後,疾管局組織改造,當時我任疾病調查組組長,下有疫調和監測兩科,疴難疫病調查中心即歸屬疫調科。疴難疫病調查中心陸續解決多起不明原因疾病案件,如疑似感染漢他病毒肺症候群案、外籍勞工疑似感染鉤端螺旋體案等,我們集結2000年至2005年成果,獲美國疾病管制中心期刊「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刊載。資訊公開必須顧及隱私最近敦睦艦隊染疫,確診者足跡分散全台各地,由地方政府進行疫調。雖然透過視訊,不用直接面對面,就有面訪效果,但疫調原始的精神是田野調查,實際觀察確診者所在環境,對掌握疫情極有幫助,例如同樣是研究人員,有的實驗室裡人員不多,有的卻是滿滿都是人,人員有沒有載口罩,也得現場觀察確認。地方衛生局面對個案,最貼近疫情,決定疫調重點及人力。指揮中心並未要求,但在患者處於疑似病例的階段即展開調查,有助於掌握接觸者,一旦確診,也可快速找到感染源。目前疫調最大的困難在於人們害怕被獵巫而有所隱瞞,「信任」與「接納「成為疫調成功的基石。對於少數特殊案例,指揮中心透過警政系統協助調閱電子足跡,不可否認,電子足跡有相當詳盡的資訊,但仍有可能因手機沒有隨身及收訊干擾等因素而有盲點。疫調如何在資訊公開與個人隱私之間取得平衡,成為此次防疫意外的必修課題,期盼大家一起努力打贏這場疫戰。(作者王宗曦為新竹市衛生局長、衛福部前主任秘書、台灣前駐美衛生代表及駐華府衛生顧問)●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一刊出。
-
2020-04-26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定期追蹤 醫生護你下半生
某日,一位中年女性因B肝帶原來看診,看完後,她若有所感:「X醫師,以後我下半身(生)的幸福就靠你了!」說完之後,她突然臉紅了起來,趕快補充了一句:「以後的健康就靠你了!」醫療是救人事業,平時聽的都是病人訴苦,心中也或多或少會有壓力,但有時不經意聽到模稜兩可的話,明知是誤會,還是難免會小鹿亂撞一番。疫期之際,人人恐慌,但不論稱為武漢肺炎或新冠肺炎,終有過去的一天,因為它來得快也走得快,至少半年之後,全世界的人都可以脫離武漢肺炎的夢魘。急性病如SARS,如武漢肺炎,來勢洶洶,傳染力又強,人人害怕,但慢性病如肝病,少數人也會因猛爆性肝炎而肝衰竭,除非換肝,否則死亡率60%~80%。除了急性肝炎快速致命之外,肝炎會引起慢性病、肝硬化、肝癌,會讓B肝病友長期罹患在這種恐慌之中。雖然目前B肝有藥可抑制病毒的活性,減少肝臟繼續發炎,減少肝癌的機率,但不能完全根除B肝病毒是一大遺憾,不過比起以前無藥可醫的時代,是好太多了。因此,B肝病友一定要定期追蹤,必要時在醫師指導之下服用抗病毒藥物,能減少B肝的危害。換句話說,在疫期之中、結束之後,一定要把下半「生」的健康交給專業的肝膽科醫師為你把關一番,才不會造成遺憾。●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89期已出,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04-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陳錦煌:建立社區健康生活共同體
嘉義縣新港鄉小鎮醫師陳錦煌於二○○三年SARS爆發期間,發起全國社區量體溫運動,阻隔社區群聚感染。面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陳錦煌表示,新冠病毒與SARS不同,應建立社區健康生活共同體,由下而上才能落實防疫。抗煞期間 號召全國社區量體溫陳錦煌回憶,當時和平醫院已封院,根據其擔任醫師多年經驗,一旦爆發醫院群聚感染,後續就會發生社區感染,研究證實SARS病患大多都有發燒症狀,量體溫成了重要指標。因此他號召基層社區組織,發起全國社區量體溫運動。其中獨居老人、機構的染病風險高,但出門機率低,陳錦煌特別請社區組織志工服務、送餐時,針對這些高風險族群加強量體溫,最緊張時期一天要量二至三次,讓每天量體溫人次達八、九成,因SARS有症狀後才會傳染,實行此運動可及早發現隱藏病例,但新冠肺炎潛伏期間就會傳染,增加防疫難度。加強防疫 應從個人擴大至社區陳錦煌表示,新冠肺炎需經病毒篩檢才能確認是否確診,但發病前可能早已將病毒散布生活環境中,不能只做個人、家庭防疫,應將防疫規格加強為社區防疫,隨時注意環境清潔、消毒,並建立社區健康生活共同體觀念,才可阻絕病毒不到社區。「社區健康生活共同體」指由醫師帶領,讓社區民眾培養相互扶持、包容等觀念,建立健康生活習慣、打噴嚏禮節等,也可組成社區打掃、血壓站、健康菜園、送餐等活動,由下而上讓大家了解病毒可能的風險,進而事前預防,避免發生有接觸史卻不敢說的情況。社區互助 志工成防疫重要角色陳錦煌表示,雖然目前政府請有相關接觸史的民眾進行居家檢疫、隔離,卻無法避免居民害怕、歧視,社區健康生活共同體能理解居家檢疫隔離,是犧牲生活的不便讓大家更安全,整個社區也可提供協助,陳錦煌期望,政府能將社區防疫志工視為防疫一員。陳錦煌與約九成新港民眾皆反對今年的大甲媽祖遶境,陳錦煌表示,武漢封城前的萬家宴、韓國新天地教會,皆是因密切接觸讓疫情大爆發,大甲媽遶境重頭戲為於新港舉辦的祝壽大典,屆時奉天宮前將聚集超過十萬人,只要有一人因此感染,其風險恐無法預估,對媽祖的威望也有很大影響。「社區防疫重點在事先預防。」陳錦煌說,現在人口流動太快,未來恐將有更多社區感染風險,醫師有責任教育民眾、培養社區防疫觀念,疫情還沒發生前及早布置,才能真正防疫。
-
2020-04-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不准揉眼睛」是家規!譚敦慈分享預防新冠病毒撇步
疫情至今尚未能見到終點,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分享平時防疫撇步,「不准揉眼睛」是家規,返家、吃飯前、如廁後、睡覺前必洗手。她說,這波疫情來臨後,最大的改變就是「社交距離」拉很大,電梯內若超過兩人,就會選擇搭下一班電梯或走樓梯,盡可能用走路,避免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別讓睡覺期間 出現防疫破口自SARS之後,洗手採「內外夾弓大立腕」早已成為最基本款的習慣。譚敦慈表示,平時的洗手習慣維持四大時機點,外出返家時、吃飯前、如廁後、睡覺前,許多人對於睡覺前洗手會感到詫異。她強調,睡覺前洗手很重要,返家洗完澡後,仍會使用電腦、滑手機,特別是手機沾染外界的細菌病毒,睡覺期間處於無意識狀態,很可能會揉眼睛、摸鼻子,即使平時手洗得再乾淨,也可能在睡覺時,讓手成為防疫破口。譚敦慈說,國外已經有非常多的研究顯示手機含菌量高,在數位時代,人手一支手機,時時刻刻都在滑,吃飯、睡前都緊握手機,但餐桌、辦公桌、捷運等到處都是細菌,可能附著在手機上。她規定孩子,在外吃飯時,不准把手機放在餐桌上,得放在包包內,乖乖吃飯,手機也不得帶進房內,集中在客廳充電。電梯超過兩人 等下一台或走樓梯疫情期間,譚敦慈說,社交距離是她最大的改變,特別是搭乘電梯。近期是能不搭就不搭,改走樓梯,不得不搭電梯時,一定會戴上口罩,且電梯內若是超過兩人就不會搭。與人之間交談距離也大幅改變,至少要保持兩個手臂。譚敦慈說,平時跟孩子都有走步道、爬山的習慣,現在若是看見前方有山友,會調整腳步,走得慢些以保持彼此距離。在公寓附近與人交談也會保持距離,或是直接表示防疫期間不便多聊。家中口罩調度 分輕重緩急外出時基本的防疫小物,就是口罩套、口罩、酒精、濕紙巾。譚敦慈說,自從口罩限制購買後,她也是排隊買口罩一員,由於孩子平時就有過敏狀況,家中長期備著一盒口罩,初期不太願意人擠人排隊,一直都是樽節使用,直到口罩快用完了,才去排隊。由於兒子有實驗課程,上課結束後恐會用掉兩只口罩。近期她也開始進行家中的口罩調度,她與兩個兒子都有口罩套,外出時會把外科口罩加上口罩套。到空曠處時就不戴口罩,唯獨搭捷運、密集與人接觸時,才會把口罩套拿掉,單純只戴一般外科口罩。消滅病毒 濕洗手勝過酒精譚敦慈說,酒精是沒辦法洗手時,才會使用的防疫小物,她提醒,濕洗手絕對比噴酒精更能抵禦手上殘留的病毒,洗完手之後一定要擦乾,否則有洗跟沒洗一樣。另外,手部噴灑酒精時,也得比照「內外夾弓大立腕」,直到酒精完全揮發。譚敦慈說,很多人噴的酒精是加過水的,若是酒精濃度低於75%,效果有限。且噴酒精時最好在室外,或是通風良好處,否則酒精是揮發物質,自己又從鼻粘膜吸進去,難保不會出現反效果。另外,酒精的使用時機就是接觸門把或是車門等處,她都會簡單噴灑後用紙巾擦拭。漂白水用後 別直接倒馬桶她也提到,家中的清潔方式,酒精僅適合小範圍的清潔,大範圍的清潔仍建議使用漂白水,稀釋後拖地,頻率可以是一周一次,若自認家中防疫做得不錯,可改為一個月一次。漂白水千萬別用噴的,一定要用擦拭的,才能達到清潔效果。用過的漂白水,也不要直接倒進馬桶,會影響公寓大廈化糞池的效果,建議應該放在陽台,待漂白水的味道揮發後再倒掉。防疫小提醒●在外吃飯,別把手機放在餐桌上。●手部噴酒精後,也得比照「內外夾弓大立腕」,直到酒精完全揮發。●噴酒精最好在室外或通風處,避免吸入揮發物質,影響呼吸道。●漂白水用後不要直接倒馬桶,以免影響化糞池效果,建議放在陽台,待揮發後再倒掉。要小心不要緊張 要均衡不要狂補譚敦慈提到,許多友人面對此波疫情都異常緊繃,她認為「小心」勝於「緊張」。外出時事事小心,趨吉避凶,過度的恐慌會讓日子很難過。看見路人咳嗽就緊張得不得了,此時應該是趕緊保持距離,不是心驚膽跳自己可能因此染疫。也有許多友人在此時天天進補,以助提升免疫力,她說「均衡飲食、充足睡眠、維持運動、多吃新鮮蔬果」才是提升免疫力的王道,補過頭免疫力太強,還可能造成體內的免疫風暴。她提醒,無論是這次疫情或17年前的SARS、近年的流感,大家都該學會的一件事是「傳染疾病隨時可能出現」。這些自我保護的習慣,即使疫情過後也不該忘,應繼續維持,才有辦法安然度過每次危機。護理師的防疫包外出基本的防疫小物,就是口罩套、口罩、酒精、濕紙巾。另外加碼帶的紗布和手套,各有用途。可將紗布鋪在口罩上,以利重複使用。隨身帶著手套的目的,則是看到路上有被任意丟棄的口罩時,譚敦慈會戴上手套把口罩撿起,連同手套一起丟棄。
-
2020-04-2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影/17年前和平醫封院!陳時中:慘痛記憶造就今日進步
2003年4月24日SARS疫情爆發,台北市立和平醫院發生多起院內感染個案,時任台北市長馬英九下令封院,造成最後院內多人死亡。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衛福部長陳時中25日特別帶領指揮中心等多名官員,會同台北市衛生局官員,再次視察和平醫院。陳時中致詞提到,當年4月24和平醫院開始封院,留下了一個歷史上的傷痛,但這樣的一個慘痛的記憶,也造成我們今天的進步。磐石艦隊多名官兵確診,台鐵一名貨車車長疑似與確診官兵同健身房,事後也出現發燒、肺浸潤等跡象,對此陳時中回應,台鐵列車長二採結果為陰性,也提醒民眾,要以科學來防疫,並非用恐慌來防疫,恐慌只會讓防疫步驟變亂,無助於疫情控制。
-
2020-04-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郭明政:學術、政治漏洞 歐美疫情失控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確診案例已突破二百六十萬大關,且歐美地區疫情全面失控—「這起因於學術的漏洞、政治的漏洞。」政治大學校長郭明政表示,學術界之於國家,有責任在病毒來襲前,以知識作為力量去保護這個社會。台灣防疫表現精湛,其一要歸功於學術人的奉獻。三大主因 當防疫模範生台灣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成為全球矚目的防疫模範生,且靠「口罩外交」大幅提升國際知名度。郭明政分析,台灣防疫滴水不漏主要有三個因素,一是人民素質提升,二是公衛醫療制度健全,三是學術界發揮社會責任。郭明政說,農曆年節期間,疫情仍在萌芽階段,但他搭乘高鐵、台鐵時,「幾乎九成的人都戴上口罩」,顯示台灣全民防疫意識很強,「不會有人認為戴口罩是多此一舉」,這是成熟公民社會的展現。疫情 證明台灣健保韌性他還舉例,疫情嚴峻之際,人人都有口罩需求,但健保藥局前的排隊人潮總是井然有序。他自己也曾排隊買口罩,開賣時,往往會有熱心民眾主動計算口罩數量,替其他人算分配額;且就算買不到也少有怨言,讓他對台灣人民素質刮目相看。人民素質之外,台灣的公衛醫療制度也展現能量。郭明政說,台灣的健保制度,以低廉保費讓全民得到照顧,醫療能量深入大街小巷,從針對新冠肺炎的醫療檢疫、防疫,到健保卡實名購買口罩等,「都與健全的健保體系息息相關」,且疫情來襲後,也證明台灣的健保具有韌性。學術輸出 經驗貢獻國際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採取的防疫制度,也受到人民的信任。郭明政說,雖然政大相對於其他大學,並不具備公衛相關專長,但相當肯定每位台灣的公衛學術單位及學術工作者,從SARS經驗中打造一套強韌的疫情防護網,才有今日防疫成果。作為一個學術人,他認為學術界的責任之一,是在危機來臨之前,透過知識的力量,去保護整個社會。反觀歐美國家,因疫情造成政治動盪、醫療崩潰等,「這是學術的漏洞、政治的漏洞」,歐美公衛學界未能發揮學術能量,警示病毒的到來,導致現今失控局面。郭明政說,台灣從疫情指揮中心、防疫教育到媒體資訊,都可見到公衛及其他領域的學者貢獻知識,為國家注入高能量,也換來此次防疫模範生的美名。世界已見證台灣人民的素質及制度的健全,學術也應輸出國際,把我們的知識及經驗貢獻給更多人。
-
2020-04-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建仁與美學者對談:台灣願與國際合作防疫
副總統陳建仁今天晚間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學者視訊對談,分享台灣防疫成功經驗。他表示,沒有國家能獨立對抗疾病大流行,台灣願意也正積極與各國合作共同對抗疫情,創造三贏。畢業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Johns Hopkins 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陳建仁今天晚間與現任學院院長瑪肯西(EllenMacKenzie)視訊對談,與美國醫學界專家學者分享台灣面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採取的各項措施與經驗。陳建仁首先詳細介紹台灣在去年12月31日發現中國武漢出現非典型肺炎後,一方面立即向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出電郵示警外,也立即在國內展開一連串防疫部署,從最早的對來自武漢的航班進行檢疫、暫停口罩出口並啟動國家隊自行生產、實施口罩實名制並控制每人購買量與價格限制,一直到目前的14天自主管理或隔離與社交距離等措施。陳建仁指出,台灣從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與2009年全球大流行的新流感(H1N1)學到重要經驗與教訓,對傳染病相關法律進行全面審查與修訂,規劃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也對可能出現的新型傳染病制定重要策略,包括對全球新型傳染病的持續監控、優化檢疫順序等。他說,台灣在新冠肺炎爆發後立即啟動各項措施以為因應,因此台灣疫情得以控制,台灣民眾仍能過著繼續上班上課的「半正常」生活。面對疫情,陳建仁表示,台灣也利用大數據並結合高科技,包括透過健保卡追蹤個人旅遊史、推動口罩實名制,以及利用手機監控應自主隔離民眾的行蹤等。目前台灣口罩生產量從1月時的日產190萬片到現在的1600萬片,陳建仁表示,隨著台灣疫情逐漸獲得控制,台灣也開始對外伸出援手,捐贈口罩給美國、歐盟、友邦與其他疫情嚴峻國家。陳建仁指出,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自面對大流行疾病,國際必須相互幫助、相互合作。他並引述總統蔡英文的話指出,台灣不可能置身事外,台灣正積極與各國合作,也願意向國際社會提供援助。他以台美防疫夥伴關係聯合聲明為例指出,這為台美雙邊合作提供良好基礎,這不僅對台美兩國有利,對整體國際社會也有利,是「三贏」(win win win)局面。
-
2020-04-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借鏡台灣防疫 波蘭科學院與中研院視訊交流
台灣對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成績備受國際重視,波蘭科學院日前與中研院進行視訊會議,借鏡台灣的防疫經驗。波蘭科學院(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院長杜欽斯基(Jerzy Duszyński)率領具病毒學、微生物和傳染病模型研究背景、在波蘭政府負責防疫工作的3名教授,23日與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及2名研究員進行視訊會議,針對台灣的防疫措施、快篩試劑和疫苗研究現況交換意見。負責牽線的駐捷克代表處科技組官員表示,會議一開始,杜欽斯基首先肯定台灣的防疫經驗,對台灣的措施感到好奇,廖俊智則詳細說明台灣如何從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學到教訓,成立中央指揮中心統整資訊。隨後雙方針對檢測技術、傳染模式和公共場所防疫等問題交換意見,中研院同意將提供波蘭快篩蛋白質樣品。杜欽斯基表示,目前採取的強制居家隔離並無法真正堵絕疫情,他想知道台灣學校照常上課和上班的科學根據。此外,潛伏在社區的無症狀患者也是雙方討論的重點。波蘭科學院是波蘭學術地位最崇高的研究機構,與科技部訂有雙邊人員互訪計畫,方便兩國學者短期交流,杜欽斯基去年曾訪台參加全球科技領袖高峰論壇。波蘭科學院正計畫與中研院簽訂合作備忘錄,擴大波蘭與台灣的學術交流。
-
2020-04-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昨天去給他們加油」張上淳憶17年前和平封院啟示
新冠肺炎爆發至今即將近四個月,不僅發生過院內群聚,如今更發生軍中群聚的磐石艦疫情,回想起17年前SARS和平醫院封院,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感觸良多,台灣17年前付出慘痛代價,學到寶貴經驗,新冠肺炎多起事件完美結案,就是最強而有力的證據。2003年國內爆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張上淳當時任台大醫院感染管制小組負責人,站在前線領著醫護人員奮勇殺敵,他整整瘦了15公斤,兩度發燒以為自身染煞,自我隔離。不料,同在北區的和平醫院卻出現沒被揪出的感病洗衣工,爆發大型院內感染事件。張上淳表示,如今回首當然感觸很多,「昨天指揮中心會議後,傍晚5點到和平醫院給他們加油打氣」,謝謝和平醫院的醫護人員17年來擔任台北區防治醫療網專責應變醫院,準備應對新興傳染病,包括H1N1全球大流行時也承接責任,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也照顧不少病人。張上淳說,在這次疫情中,除了看到醫院醫護同仁努力,醫院每年落實應變計畫整備演練,就是為了隨時準備接受挑戰。「和平醫院員工士氣保持得很好,昨天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第二次去和平醫院,他們努力把病人照顧得很好。」張上淳指出,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接受多次媒體採訪,常被問到與17年前有何差別,「我覺得有很多差別,包括民眾素養」,以和平醫院周邊的住戶、商店沒有特別抗議恐懼、正常運作就是最好的證明,這次國家整體防疫作大幅進步,與民眾素養有非常大關係。
-
2020-04-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看新冠肺炎/楊益風:別讓線上教學「二二六六」
新冠肺炎疫情重新定義人類與地球的關係,台灣教育人員產業工會理事長楊益風認為,教師為防疫做好線上教學準備,但需要政府充實相關軟硬體設施當後盾,否則學習效果肯定「二二六六」,而弱勢學生學習成就將更落後。不停學 有很大進步空間「高度科技社會裡一直有環保的聲音,不斷提醒人類注意,高度發展之下有些事值得擔心。」楊益風說,孩子沒經歷過SARS,或當時年紀小而印象模糊,不理解「防疫如同作戰」的重要性。教師教導孩子明白地球上生物循環和互相克制,讓孩子認識人類與病毒的作戰和關係,提醒未來不要過度開發環境,也說明再遇到類似新冠病毒狀況應如何處理,一旦輕忽環境顯露的某些訊息,很可能導致亡國。「人類從這次疫情得到很大教訓,開始反思許多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楊益風表示,教育方面,大學有大學自主法源依據,即使政府不是那麼贊成,大學仍積極實施停課線上教學;小學到高中無法和大學一樣可自行作主,不過中央和縣市政府為防萬一,已規畫國中、小學停課期間線上教學的措施,號稱「停課不停學」。政府表面上看起來準備好了,但就教育專業來看,還有很大進步空間。資源 政府給了教師多少他舉例說,前一陣子網路有段對岸線上教學影片,螢幕中體育老師賣力示範健身操,電腦前學生各做各的事,沒人看老師做了什麼;這個被網友轉傳的笑話,暴露目前線上教學缺點是師生不能面對面互動、溝通,學生很容易分心去做別的事,「反正教師看不到」。有人認為問題出在教師講課不夠精彩,應該向網紅學習吸引觀眾注意力,但「網紅節目有多少經費和資源投入?政府給教師多少資源製作課程?」線上教學一直是教師教學的一種方式,是持續發展的一條路,相關操作技術對教師並不困難,若想達到實體教學的效果,就需要更高端科技輔助,但現在科技不夠到位。楊益風認為,為因應疫情提早實施線上教學,就像從網路1G直接跨越到5G,中間硬體技術還沒克服,教師和學生被打鴨子硬上架。令人擔憂的是,弱勢學生學習成就將更落後,即使復課補課也難以彌補,造成社會階級更大落差。講課 可聘請網紅級教師他建議政府先錄製各學科系列階梯課程,聘請網紅級教師講課,放在公播頻道給學生各自依照學習程度不限次數觀看,教師在上課時間內都待在家裡守著電話,隨時接聽學生來電問問題。至於線上教學有待克服的困難較多,政府應鼓勵科技業界研發有如真人實境的軟體,加上添購精良設備,讓各在電腦一端的師生感覺同在教室上課,互動無障礙,即使沒疫情搗蛋,線上教學也都能隨時派上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