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爆發後,新冠病毒(SARS-CoV-2)持續演化,中國大陸、英國、德國陸續指出病毒演化型態,中研院團隊近來則領先全球,初步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已演化出6大類型,且病毒變異程度越大,致死率可能越高。中研院補充,目前資料量正快速累積,且病毒突變持續產生中,顯示新冠病毒演化仍在進行,中研院研究團隊將持續監測。
中研院指出,各國團隊陸續著手研究新冠病毒株的型別,有些團隊僅針對1個突變判斷病毒株分型,缺點是低估了後續病毒株演化的複雜性與異質性,有些團隊則利用演化樹來推測病毒株分型與發生先後,但這些病毒株的分型目前都已不足以描述病毒不同的變異。
中研院說,包括中研院長廖俊智、中研院統計所長陳君厚、統計所研究員兼中研院國際研究生生物資訊學程召集人楊欣洲在內的統計科學與生物資訊研究團隊,自「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取得資料,並突破研究方法窠臼,以病毒突變與演化樹分析雙管齊下,清楚呈現病毒株分型與突變印記的關聯。
中研院表示,該研究發現,目前世界上主要的6大病毒株分型,竟可由13個主要的突變印記區分,此項發現的生物意義仍須研究,但這13個突變印記的興衰,有助預測各病毒株消長及其生物學上的意義。
此外,該觀察性研究也呈現出病毒突變量與致死率正相關與隨著時間有增強的趨勢。但中研院強調,由於樣本數仍偏低及樣本代表性的差異,未來仍須持續追蹤與分析,並考量可能干擾因子及突變對臨床治療的影響。
中研院說,目前資料量正快速累積發現有全新的病毒突變持續產生中,顯示新冠病毒的演化仍在進行,中研院研究團隊持續進行監測。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