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SARS
共找到
437
筆 文章
-
-
2020-06-0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全台僅27名防疫醫師 急募新血
六月七日大解封在即,但解禁不代表不會再有感染,若邊境進一步開放,可能重新出現疫情,後疫情時代考驗國內公共衛生架構,其中充足防疫醫師人力、精準疫調,是早期控制疫情關鍵,但全國僅由廿七名防疫醫師守護兩千三百萬人健康,年年放出召募消息,卻遲遲甄選不到新血。疾管署防疫醫師編制卅五名,但現員僅廿七名,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說,每年召募一至兩名,雖然年年有醫師應徵,但防疫醫師重視人格特質、資歷門檻高,需長期接觸公衛訓練,加上應試者也可能在面試過程發覺理想跟現實不一,打退堂鼓,近兩年甄選結果持續「掛蛋」。台灣防疫醫師長期未編充足,一手打造防疫醫師制度的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特別有感,蘇益仁在SARS後赴美學習,回國後親自打造同時具感染科醫師、公衛及流行病學背景的「防疫醫師」,但專業的防疫醫師卻常年不受重用、定位不明,導致職業缺乏吸引力,招不到人才。蘇益仁進一步說明,過去沒有防疫醫師的時候,防疫決策依賴外部專家,有防疫醫師制度後,決策機制不變,防疫醫師只能坐在後面當第二線,去執行這些專家意見。「新冠肺炎疫情後,防疫醫師定位不可不改,否則不僅招不到新人,恐連人才都留不住。」新冠肺炎發生至今五個月,對民眾而言,「防疫醫師」這個名詞從陌生到朗朗上口,防疫醫師的任務包羅萬象,時間回到今年初,疾管署防疫醫師陳婉青說,兩名防疫醫師親赴武漢取得一手資料,更親耳聽到始終不願證實病毒傳播力的陸方官員說出「病毒具人傳人可能性」。防疫醫師最廣為人知的工作就是赴第一線參與疫情調查與防治,疾管署防疫醫師蘇家彬說,執行疫調最困難的是突破心防,印象深刻是國內首例死亡個案白牌車司機(案十九),他到場時,白牌車司機已過世,家屬正因親人離世沮喪,「但為了解狀況需不斷提問,心中滿滿不捨。」防疫醫師負責跟大眾溝通,也包含拍攝防疫大作戰衛教影片,蘇家彬笑說,防疫醫師其實並不喜歡常上電視、被人記住長相,因為防疫大作戰衛教影片,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多次因公到醫院,還被誤以為院內出現確診個案,解釋大半天。
-
2020-06-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歐洲研究:A血型染新冠 死亡率增50%
為什麼有些人感染新冠病毒後只有輕微症狀,而一些人則嚴重至死亡?遺傳學家一直試圖從人類的基因找尋線索,歐洲多位科學家一項研究,首次證實遺傳變異與新冠肺炎的確有很強烈的關係。德國基爾大學(University of Kiel)分子遺傳學家弗蘭克(Andre Franke)在一項最新的研究中發現,在人類兩個基因座( 基因座是指染色體上的固定位置,即某個基因的所在)出現變異時,會使感染者病危的風險大增,由於這兩個基因座正是決定了血型的基因,科學家經進一步研究,認為A型血的人最易受感染,病危率更會增加50%。之前的研究已發現,包括嚴重呼吸道症候群(SARS,非典)及此次疫情的冠狀病毒,都是通過病毒表面的棘突糖蛋白(S蛋白)與人體呼吸道上皮細胞的「血管緊張素轉換2」(angiotension converting enzyme 2,ACE2)相結合,進而侵入細胞;但弗蘭克本次的研究發現,ACE2的遺傳變異並未對新冠病毒的風險有所影響。因此弗蘭克相信,還有一個相對更危險的因素,使新冠病毒更加威脅受感染者的生命,所以他相信是與基因有關。今年2月開始,他與西班牙及義大利的專家合作,對2205名沒有新冠病毒捐血者展開基因調查,比對了900萬條感染者的基因資訊,結果找出了兩個基因座,這兩個基因座就是決定血型的基因,證實A型血患者,一旦受新冠病毒感染,最容易出現危險症狀,死亡率增加50%。其實中國研究人員早已發現,A型血患者更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弗蘭克對中國的研究感到滿意,但他目前只能推測血型是如何影響新冠肺炎,還要以後的進一步研究。弗蘭克還指出,血型基因所在的基因座也含有一段基因,該基因產生的蛋白質會觸發強烈的免疫反應,所以說明了有些人感染了病毒,只有輕微症狀,甚至沒有病徵。他表示,一旦弄清某些基因可能增加患者受感染機率的原因後,便可以為製造疫苗及藥物設定準確目標。
-
2020-06-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居家檢疫者能投票? 阿中:規定不行
針對罷韓投票在即,居家隔離或檢疫的民眾能否出門投票?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2日回應表示,他心裡傾向居家隔離、檢疫者都可以投票,但根據SARS後的經驗與法律規定是不行。副指揮官陳宗彥則說,任何選舉都得依照中選會規定,目前還沒收到相關問題諮詢。居家檢疫不能投票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2日宣佈沒有新增確診案例,累計有427人解除隔離,但他提醒:「世界疫情其實還是在上升,每天都以平均10萬人的案例增加中,但國內經過這麼長的時間,已經連續51天沒有本土案例。」他說,不過還是要提醒民眾將個人防疫網、防疫線建立起來,才能確保台灣的安全。而罷韓投票將至,居家檢疫或隔離者是否能外出投票?陳時中表示:「根據SARS的經驗與法律規定,是列為不能去投票,不過現在我國除了相關防疫新生活外,沒有另做其它規定。」副指揮官陳宗彥則補充說:「任何選舉都得依照中選會規定,目前還沒收到相關的問題諮詢。」地方普篩沒效益針對彰化縣政府表示將和台大公衛學院聯手,超前中央腳步進行萬人血清研究。對此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台灣的病毒盛行率太低,試劑又有偽陰陽性的問題,「誤差恐怕會很大,對於防範疫情沒有幫助。」陳時中則補充說:「研究應會花不少時間,還是祝他們成功。」有媒體問到是否與新北市長侯友宜向行政院施壓,才促成指揮中心一級開設,陳時中回應表示,立法院2月25日通過特別條例後,總統發佈生效時即規劃將指揮中心由二級提升為一級,並非他的決定。他說:「蘇院長有他自己的考量,我個人不會去要求長官要怎麼做,因為每個政務官都有需要遵守的倫理。」【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6-0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日方鬆綁邊境未列台灣 陳時中:以防疫成績爭取中
日媒報導,日本正考慮鬆綁入境管制,第一波國家包括泰國、越南、澳洲、紐西蘭,台灣未被列入。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日本在邊境管制上有自己考量,國家相關單位正在與日方聯繫中,目前名單還沒完全定案。陳時中表示,每個國家的邊境和外交都有一定的程序和做法,外館一定也會用我們的防疫成績去爭取,「我們會持續讓世界了解台灣防疫的成績。」另針對有專家指出,台灣寫信警告WHO所用的語言並為使用國際語言「human to human transmission」,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在SARS後台灣建置了謠言監測系統,謠言監測也是世衛組織推薦各國建置生物安全的必備部分。發現網路訊息的當時,除了去函世衛,我國也有再進一步查核,並對武漢航班進行監控等一連串措施。莊人祥強調「這些都是國際慣例。」陳時中表示,我們當時得到這樣的訊息,把訊息傳給WHO,提醒當時中國已經做到隔離治療這樣的程度,「但我們並非實際去做診斷的國。」
-
2020-06-01 醫聲.疫苗世代
疫苗新知/國衛院研發快篩完成技轉 五家廠商接棒生產
國衛院與國防醫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共同合作開發新型冠狀病毒快篩試劑,預計15分鐘內就有結果,目前已有五家公司正式完成技轉授權簽約,保守估計年底前可上市。國衛院技轉中心主任蔡熙文表示,目前已有已有五家公司正式完成技轉授權簽約,包含台灣尖端先進生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奈米碳素股份有限公司、安特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鼎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冷泉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蔡熙文表示,該試劑準確度可達七成,因國內病患較少,臨床試驗較困難,因此保守估計年底之前可上市,產量將以國內使用為優先。國衛院開發的快篩試劑是利用過去抗SARS病毒抗體為基礎,挑選出可辨識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抗體,當滴入檢體後,測試線與對照線皆會顯現,也就是呈現二條線時判定為陽性;如果只有呈現一條線(對照線)時,則判定為陰性。整個測試時間,預計可在10到15分鐘內完成。初步結果顯示此快篩試劑雛型,對其他類型的人類冠狀病毒(OC43、229E、NL63)、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A型流感病毒(H1N1、H5N1、H7N9)等呼吸道相關病毒及腸病毒(EV71),都不會有交叉反應。
-
2020-06-0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感謝所有患者對醫學教育的奉獻 我們今天才能救更多人!
【編者按】上星期這專欄以醫學生立場寫出由病人身上學習的臨床醫學心得,這星期我們接著以「病人參與醫學教育」的主題,分別由一位負責醫學教育的醫師回憶自己學生時代對病人的感激、一位關心教學教育的老醫師的呼籲、以及過去一位病人與大家分享她生病的心情。衷心希望我們的努力可以鼓勵社會大眾因為了解,而能積極參與醫學教育,幫忙台灣培育更多的好醫師。1996年6月,我在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病房開始了我的實習醫師生涯,當時的我抽血技術並沒有很好,每次的抽血也都戰戰兢兢,因為大家都期許自己是個醫術高明的好醫生,但是血腫病房的患者歷經多次化療,抽血打針難度都高。有一次,一位五十多歲的女士,是位淋巴癌患者,因發高燒不退,必須趕緊抽三個不同部位的血液做細菌培養,我很順利的抽了前兩個部位,第三個部位卻卡關了。第一針下針,沒有回血,我心想糟了,瞄了患者和家屬一眼,患者正受著病菌肆虐折磨,又發燒又冒冷汗,表情痛苦,家屬則是表情焦慮又沉重的盯著我,又好像不敢說什麼。我趕緊定定神,找好部位下了第三個部位的第二針,結果,完了!沒有回血……我真是緊張得頓時冒出整個額頭的汗,眼看著家屬似乎快要生氣不耐地說話時,這位女士卻在這時用她孱弱的氣息說話了:「蔡醫師,沒關係,你再試一次,如果還是沒有再去找住院醫師學長來……」聽到這話,我感激得差點哭出來。隔日清晨我又前往給他打抗生素時,很高興女士的氣色紅潤了些,他看到是我來了,招手示意跟我說話:「蔡醫師,其實我常夢到你們實習醫師抽不到血打不上針,嚇醒!可是沒關係,你要加油,把技術練好,以後一定會是好醫師,把患者病醫好,患者就會做好夢了。」我不知要接什麼話,只是靦腆的趕緊打完藥,然後一直對她說謝謝。如今,感覺學弟妹們幸福多了,因為不論哪個醫學院校,現在要進入臨床實習前一兩年,就都有運用模具、模型練習的臨床技能訓練。在遇到真實病人抽血、打針、放鼻胃管、放導尿管之前,都有很多模擬練習的機會;也還有與標準化病人演練的醫病溝通訓練課程,讓學弟妹們練習醫療面談。練習完後,臨床醫師與標準化病人也會對學弟妹們給予回饋,讓學弟妹們知道自己哪裡做得好、哪裡還可以再改進。現在學弟妹們進入臨床實習階段,種種臨床技能的學習與實務執行,都被教學行政單位列為最重要、最核心、最基本的學習項目,各醫學院與合作的教學醫院不只安排有專人教、也都常常在考核這些未來醫師的臨床技能,也因此現在的實習醫學生仍必須、也都要學抽血、打針等這些醫師必備的能力。與過去不同的是,現在多了輔助配套制度,國內現在的主要教學醫院都有專長於打針、抽血之資深護理人員組成的支援團隊,臨床技術與經驗都很豐富,除了協助分擔一班住院病人之抽血、打針工作外,對於實習醫學生未能順利完成處置之病人,亦會即時提供協助。一方面減少了病人的身心壓力,一方面也可針對技術還不純熟的實習醫學生們,提供支援與指導。換言之,現在和邱女士所描寫的當年情境已大不相同,現在的就醫環境與醫療品質都已經有大幅的提升,實習醫學生的學習環境改善了,配套的教學訓練完整了,指導與支援系統更完備了。誠如我在學生時代的經驗,對病人、對實習醫師都充滿折磨,對醫病雙方不是好事。台灣醫學教育界在當年也聽到了這樣的聲音、感受到了這樣的苦痛,又加以2003年SARS對台灣醫學教育的衝擊,台灣醫學教育界的前輩有感於諸多面向的改革孔急,於是在2004年十月成立了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接著便如火如荼在醫學教育各面向展開改革。在硬體上的改革,先是2005年台大醫院臨床技能中心成立以後,全國各醫學校院也陸續成立了自己的臨床技能中心。目的很簡單,就是希望醫學生在進入臨床實習之前,都先經過模擬訓練課程,透過各式模具、模型的操作練習,將基本、重要的臨床技能都學會之後,才讓實習醫學生進入臨床訓練。前述硬體提升與進展,累積了十多年,也促成了這期間,國內各醫學校院量變也促成了法規上的改變。自2013年起,醫師法、專技人員考試的作業要點都通過修法,新的規定是:要考台灣醫師國考第二階段考試前,要先通過各校院聯合辦理的「醫學臨床技能測驗」,考試內容便包含了打針、抽血、換藥、傷口縫合、放鼻胃管、放導尿管等技術項目,也包含了與標準化病人進行問診、身體檢查、衛教與臨床處置等等。在教學制度的改革上,過去十多年來,醫學院評鑑與教學醫院評鑑都針對了臨床技能訓練、醫病溝通訓練給予很高比例的評分權重,讓整個校園教學環境、醫院教學環境都必須納入這些學習項目,也都要求、鼓勵更多資深的醫師投入臨床的教學,對學弟妹們提供監督與指導,目的都在希望幫我們的學生準備好,把我們的患者保護好。換句話說,教、考、學合一都希望我們的實習醫學生到年輕醫生都能夠學會甚至熟練臨床技能,才能在面對真實病人時,也能夠真正緩解病人的苦痛。前幾天,過去一起實習的同學們聚會,也有同感。同學們之中很多人都是各醫院、各臨床領域的重要台柱,也有幾位已經擔任主任、教授之職,大家都有同感的是,如今眾人在臨床技術表現上能夠充滿自信、獨當一面,回首當年何嘗不是從技術、能力均不成熟中逐步學習,幸而有許多能夠包容、奉獻的患者,給我們支持與累積經驗,我們今天也才能救更多患者。現在的學弟妹們有模型、模具的模擬訓練,比我們幸福,但再多的模擬練習終究仍須實戰經驗的淬煉與成長,想想自己能有今天的獨當一面,我要感謝所有我照顧過的患者,特別是我行醫生涯之初的那位貴人,那位女士的溫暖,在我最挫折的那一刻,包容鼓勵了我,我至今仍感謝她。(本文轉載自民報醫病平台2017/9/26)
-
2020-05-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文儀在渥太華與各國大使視訊:成功抗疫非奇蹟
駐加代表陳文儀昨天參加渥太華智庫舉辦的各國防疫視訊研討會,與德、日、瑞典3國大使一同分享抗疫經驗,加拿大媒體引述他表示,「成功抗疫並非奇蹟,全靠充分準備」。防疫視訊研討會由皮爾遜進步政策中心(PearsonCentre for Progressive Policy)主辦,主持人加拿大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李維特(Michael Levitt)說,對於在加拿大工作的外交官來說,這是很不尋常的時刻,各國防疫做法不同,更需要相互借鏡。渥太華「國會山莊時報」(The Hill Times)27日詳盡報導瑞典、台灣、德國和日本外交官各自分享的抗疫經驗談。台灣成功抗疫經驗在會中備受讚揚,陳文儀闡述台灣實際努力過程,並與各國外交官合力呼籲全球合作抗疫。德國駐加大使斯帕瓦瑟(Sabine Sparwasser)在會中說:「全球正進行一場巨大的地理、經濟和心理實驗。」她警告,當防疫措施開始起作用、人民質疑是否還需要保持社交距離時,「虛假的安全」很可能浮現。斯帕瓦瑟和主持視訊會議的李維特均表示,台灣防疫反應讓人「印象深刻」。陳文儀說,台灣的範例未必適用每個國家,但做好準備並保持透明化,對台灣至關重要,至今全台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死亡人數僅7人。陳文儀「認為這不是奇蹟,而是做好準備 」,人口2400萬的台灣能做好準備,部分原因是汲取2003年受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重創的教訓。陳文儀說,政府提前部署、集中對策、取得民眾信任,都是台灣得以將確診病例數保持在450例以下的重要因素。此外,快速接觸追蹤病例並進行新型冠狀病毒檢測,在公共政策與限制公民自由之間取得「適當平衡」,也很重要。眾外交官都同意,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了解哪種措施最合適、最應當強力實施。瑞典駐加大使阿林(Urban Ahlin)說,與北歐鄰國相比,瑞典採取的做法是「軟封鎖」。大學雖改為線上教學,但兒童繼續上學,商家仍開放營業,同時試圖將病毒傳播風險降到最低。瑞典是全球2019冠狀病毒疾病人均死亡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截至5月27日,瑞典確診病例3萬4440例,逾4100人死亡。大多數死亡病例發生在養老院。瑞典的做法到底正確與否,引人質疑,但阿林說,「軟封鎖」獲得瑞典民眾廣泛支持,而且瑞典民眾絕對不會接受採用手機應用程式對個人進行追蹤聯繫。
-
2020-05-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建仁卸任後首露面 再轟WHO失職釀新冠肺炎全球流行
前副總統陳建仁卸任後擔任中研院院士首次在生技場合露面,他再次批評世界衛生組織,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過度相信中國,相較於2009年H1N1疫情才剛從美加延燒就宣布全球緊急事件的態度簡直是天壤之別。台灣這次雖守住疫情,卻也埋下隱憂,國人大多沒有抗體,下階段生技產業必須要盡速研發疫苗、抗病毒藥物、快篩,才有辦法持續保護國人健康。陳建仁今出席今「疫情引發新思維與契機:如何落實臺灣防疫長期實力-從產業出發」論壇,談到我國面對新冠肺炎的疫情,他感謝第一時間嗅到危機就啟動防範的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以及衛福部長陳時中,特別是陳時中在面對疫情時,承接過去台灣對抗SARS的精神,以科學為基礎,一板一眼的解決問題,他也點出,台灣的防疫成果令人稱羨取決於「審慎對應、迅速反應、超前部署」。台灣經過SARS後,建立了傳染病防治法,進行組織改造,過去的衛生署改制為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局改為疾病管制署,2003年之後SARS的苦難帶來復活。他回憶2003年後,2005年台灣又面對到禽流感,隔年他剛好是國科會的主委,政府當時要求啟動對禽流感的的防治工作,研發出快速診斷、抗病毒藥物、疫苗,後續再面對到H1N1,剛從墨西哥傳播到美加時,世界衛生組織馬上宣布H1N1為全球緊急事件,反觀這一次新冠肺炎,世界衛生組織卻沒有這樣做,直到全球病例暴增時才實際宣布,造成新冠肺炎全球性爆發。從這一次新冠肺炎的病例來看,重症少、輕症或無症狀者多,各國能把持住重症,卻無法全面掌握輕症或無症狀者,導致疫情嚴重擴散。不過他也提到台灣在後疫情時代的隱憂,陳建仁說,台灣成功守住這一次疫情,也因此台灣人大多沒有抗體,因此下一步生技產業的發展非常重要,台灣必須要有快篩、抗病毒藥物、疫苗,相信我國的生技產業在產官學研的合作下,成立生技國家隊,未來台灣將會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財團法人生技中心董事長涂醒哲表示,4月的今天新冠肺炎全球個案才100多萬人,經歷短短一個月確診個案已經突破600萬人,新冠肺炎被視為第三世界大戰,台灣防疫成果令世界稱羨,下一步他認為台灣有健保大數據還有各種國家隊,相信下一步生物科技也能被國際依賴。
-
2020-05-23 橘世代.健康橘
受困湖北山村,樂觀安居靜謐田野
此時此刻的我,正在湖北隨州,距離武漢車程將近2小時的小山村裡。隨州傳說為炎帝神農故里,是華夏文明之始,也是編鐘古樂之鄉。受困湖北 農村雪仗忘煩惱離封城已經45天了,在這度過了平生最冷也最溫暖的冬天。山村裡人口不多,鎮上也沒有確診病例,只是對我這習慣亞熱帶溫暖氣候的人來說,實在太冷了。有次下了大雪,我和5歲的兒子不顧冷冽,在雪地裡打起雪仗,堆起了雪人、青蛙、恐龍和金龜車,短暫的幾個小時,忘記了自己身困農村,也忘記了就學就業及家計的煩惱。人生大事 地震疫情都遇上大學入學時遇921大地震,新生訓練全面取消,大四畢業那年遇SARS,畢業典禮一切從簡,結婚後第1次返鄉過年,就碰上這超級疫情,朋友們說我運氣也真好。返鄉過年是年前就計畫好了,買了金門高粱和滿車的伴手禮,忙著做工作收尾,收拾行李,根本沒注意肺炎新聞,只計畫待個1周就返程,自駕回程還可以到武漢遊玩,沒想到卻整整待了一個冬天。玩,想都別想了。先生老家是典型的農村,空氣清新,恬靜靜謐。家中父兄種稻米、香菇、養雞養豬,自給自足,比起在城市裡,避疫安全些,物資也充沛。在這,不需像城市裡人人搶著排隊領口罩,或者花高價買口罩。燒柴煮飯 城市女子樂安居我也學會了幾項新技能,疫情下人人都說全民皆廚,而我則是學會了在灶台邊燒柴煮飯,滷肉飯、炸薯條、烤番薯輪番上桌。廚藝不算太差的我,剛開始生火每每失敗,原來每項工作都有它的標準程序,生火農活也不例外,久了也就熟練了,剪香菇亦如是。親朋好友看到我受困於湖北農村,不禁驚歎我這城市女子竟然能安居於此,佩服我樂觀的態度。我想既然發生了,那也只能接受,與其急迫懊悔終日不如欣然面對。幸好我們很安全,那也就足夠了。每天一早,我那5歲的小男孩最喜歡的就是學雞鳴,「與雞高歌」,逗得鄰里一片歡笑。為了孩子們,大人們利用廢棄材料特別還製作了一個「大山裡的鞦韆」,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我們帶著孩子爬山、釣魚、採摘農作物、剪香菇,將遛狗、餵兔子的責任交付給他。就當是一個長長的冬令營吧,讓他不受外界渾沌雜音干擾,感知到童年樸實的田園記憶。互依互靠 防疫關懷不間斷翻看著兩岸新聞,在疫情之下,每個人都是受害者,該隔離的是病毒而不是愛,有的人已在此役中失去家人,有的人處境比你我更艱困;一線的醫護人員、防疫團隊為此奮鬥不懈,我們又怎能口出惡言互相詆毀傷害呢?所幸我一直保有樂觀且正向的心境,在湖北小山村裡自得其樂,所幸有兩岸家人讓我們互依互靠,朋友們的關懷短訊及留言每日不絕,我也相信疫情結束後,我和家人們返台後,受到的是熱誠的歡迎,而非歧視與排擠。寒冬過去了,老家的櫻花盛開燦美,也希望疫情早日過去,恢復昔日往常。(作者長居廣東,為文化公司行銷策畫工作者)徵文入選名單【延伸閱讀↘↘↘】。「藥性像人性」 在城市裡配帖中藥草,更知身體感知。防疫宅在家/想測自己多聰明?動腦App,讓思緒天馬行空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5-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科學家:抗疫別靠疫苗 最好追蹤隔離勤洗手
美國科學家海瑟廷(William Haseltine)在癌症、愛滋病及人類基因組研究上具有開創性建樹,他認為,面對新型冠狀病毒,不應指望疫苗,最好的方法還是追蹤、隔離、勤洗手等。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隨著確診病例在拉丁美洲暴增,全球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感染者突破500萬人,例如巴西昨天就通報單日新增逼近2萬起病例。海瑟廷在此時表示,大眾不應指望疫苗很快就研發出來。他說,最好的抗疫方法還是透過嚴密追蹤病例,並在病毒傳播伊始就採取嚴格隔離措施來控制疾病。他表示,疫苗是可以研發出來,但「我不會指望它」,他呼籲大眾戴口罩、勤洗手、清潔物體表面,並保持距離。海瑟廷提醒:「不要聽信那些說『等我連任我們就會有疫苗』的政治人物。我們可能會有疫苗,(但)我只是要說,這無論如何都不是簡單的事…因為過去每次有人想研發疫苗,從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到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實際上都沒什麼保護力。」他說,過去為其他種類冠狀病毒研發出來的疫苗都未能保護鼻腔黏膜,也就是這種病毒通常入侵人體的地方。海瑟廷還指出,美國和其他國家在強制隔離暴露於病毒的群體上都力有未逮,但他讚許中國、韓國及台灣遏止疫情的努力。他說,美國、俄羅斯及巴西是抗疫成果最糟糕的國家。目前這3國依序是全球確診病例數最多的前3名。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University)統計,截至台灣時間22日13時,巴西確診病例達31萬87例,若疫情趨勢不止,很快就會超越俄羅斯的31萬7554例,而美國感染病例累計157萬7287例。
-
2020-05-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紐約新冠肺炎分析:亞裔美國人染病率低於其他族裔
南華早報報導,儘管美國境內的亞裔族群在疫情中被懷疑會傳播新冠肺炎而遭鄙視和攻擊,但數據顯示,他們最不可能感染新冠肺炎,死亡率也比較低。居住華府地區的宋辛蒂(譯音)是退休公務員,3月初之前就取消所有出遊計畫和醫生約診、不上館子、不約朋友聚會、不進超市,偶爾出門必戴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她說:「我們知道這個病很致命。不過每次我們出門,大家都覺得我們反應過度。」紐約市新冠肺炎確診和致死案例分析數據顯示,亞裔的感染率和死亡率是包括白人在內所有族裔裡最低的,而且通常差距很大。截至5月14日,在紐約市,亞裔死亡率為每10萬人有122人,遠少於非洲裔的265人、拉美裔的259人和白人的130人。洛杉磯的類似數據也發現,亞裔感染率最低,死亡人數則略高於白人。凱瑟家族基金會的研究發現,少數族裔不成比例地受疫情重擊,這與收入較低、工作性質導致更多曝險,以及原本就罹患較多其他病症有關。但在包括白人在內的所有族裔裡,亞裔患重症的風險最低。儘管這些都是初步數據,病毒還有許多未為人知的部分,但專家認為,有幾個因素可能有助解釋亞裔感染率和死亡率較低。其中之一似乎是「微信因素」。華埠居民很早就從社群平台得到相關警告。加上2002-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爆發的經驗,亞裔很早開始囤積食物、避免外出,而許多亞洲食品雜貨店和其他企業早在地方當局頒布規定之前就開始保持社交距離。亞洲人也早早就戴起口罩。而隨著歧視、言語和肢體攻擊加劇,許多亞裔避開人群,感染率因此降低。流行病學家還說,居住在紐約市的中國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新移民,因為較少吃油炸食品、紅肉和糖,比一般美國人健康。專家說,社會經濟因素也有關係。總的來說,亞裔的經濟狀況和教育程度高於其他族裔,這意味更多醫療保險、更多儲蓄可以熬過居家避疫限制,以及更大的居住空間以保持社交距離。
-
2020-05-19 焦點.健康知識+
公廁的病菌會飛!上廁所3個錯誤動作千萬母湯
近來台灣民眾防疫觀念高漲,許多人一到公共場所,就會先到廁所洗手,確保個人健康,但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警告,公廁馬桶氣旋恐讓清潔不成,反變沾染病菌的來源!根據研究,馬桶沖水時產生的瞬間氣旋會讓病菌、微生物飛散在空中,形成氣溶膠傳播,存活在空氣中至少1個半小時;國外媒體報導,沖馬桶的氣旋會將糞便、病菌或微生物噴到4.5公尺距離之遠,進而落在衛生紙、門把等周遭物品上。根據上述研究亦指出,在醫療機構中的公共廁所、因沒有馬桶蓋或者是沖廁所時沒有蓋蓋子,導致馬桶周遭環境受到污染,讓如廁的空間佈滿致瀉病菌,這會讓本來想要到廁所進行清潔動作,反而可能接觸到更多病菌。尤其新冠病毒前陣子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證實會經過氣溶膠傳播,病毒在空氣中可存活長達3小時,病毒在紙類存活更高達24小時,大幅提升在公廁沾染病菌的風險。過去香港也有報告指出,發現一棟大樓裡,因為最初發病病人的排泄物通過氣溶膠傳播,從樓層裡的下水道和排氣扇迅速擴散,造成整棟樓內SARS大爆發。黃軒強調,民眾和業者更應該正視公共廁所的環境衛生、衛生紙使用盒的重要性,才能避免公共洗手間成為防疫的缺口。潛在風險一:開放式外盒除了沖馬桶造成病菌的氣溶膠傳播外,公共洗手間「衛生紙」更是隱藏危機。由於現今公廁的衛生紙,多半是開口朝下的開放式使用盒,沖馬桶時所產生的氣旋會將馬桶內的細菌、微生物帶到衛生紙上,造成使用者可能使用到被汙染的衛生紙。潛在風險二:找捲筒衛生紙紙頭很多人都有共同的經驗,就是捲筒式衛生紙會找不到抽取的紙頭,所以需要碰觸整捲衛生紙,慢慢轉個好幾圈才到開頭,這樣的抽取方式,未用紙捲可能會被許多人摸過,而大幅增加交叉感染的風險。潛在風險三:擦手紙別人抽完換你抽大多數公廁不提供擦手紙,即便有也是開放式的使用盒,抽取時容易沾染和碰觸到下一張擦手紙,提高受汙染的風險,建議擦手紙使用盒最好密封式的,較能系統性地防止人為抽取時造成的接觸感染。勤洗手,減少用手觸碰,才能遠離疾病,但洗完手若沒有擦乾,容易受環境細菌沾染,比洗手前還髒。黃軒建議,盡量少使用蹲式馬桶,因為蹲式馬桶沒有蓋子可以蓋,易增加病菌感染風險;另外,使用坐式馬桶沖水時一定要蓋上蓋子沖水,慎防病菌飛散到空中及汙染到周遭物品。延伸閱讀: 天熱泌尿道易發炎! 4NG衛生習慣超多人都在做 剪指甲有眉角! 不想藏污納垢這長度最剛好
-
2020-05-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未來解禁 台大公衛建議借鏡冰島、澳洲經驗
台灣已連續十天零確診、35天無本土個案,台大公衛學院建議,台灣未來疫情解禁、要使經濟走向活絡,可借鏡冰島、澳洲等國經驗。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表示,未來應對於邊境入境者,旅行往返之商務人士、其他難達到社交距離控制職業族群等進行抗體、抗原檢測;同時可參考如澳洲等國家,推行社交距離手機程式來協助防疫。而台灣如果要解封,一定要做數位接觸者調查,才可能降低新冠肺炎的接觸率,他認為台灣在後疫情解封時期能做得很好。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今早在台大公衛學院每周疫情說明會中指出,隨著新冠肺炎大流行疫情趨緩,如何使用精準防疫原則來防止人群免於受病毒的攻擊,是重要關鍵;其中,檢測、足跡追蹤與放寬現行社交距離的限制等措施,得非常小心。詹長權說,新冠肺炎疫情目前除了中國外,美國紐約州的紐約市也是一大疫情重災區。依照紐約州長古莫之前所說的,他們當日檢測能量數可達4萬,若加上鄰近州可達單日8萬例檢測,他近日常說檢測是簡單的,為的就是要告訴州民:要恢復正常生活,檢測是必須的,想回去上工的員工,就必須接受核酸檢測。另外,台灣未來欲解禁,也可考量冰島方式。他說,冰島是全世界每單位人口做最多檢測的國家,個案數跟死亡數都非常少。冰島目前是對入境者檢疫14天,因應夏天觀光季到來,對邊境管制做了規畫,預計6月15日前,提供旅客PCR免費檢測,只要是陰性就可入境旅遊。若旅客能提供病毒檢驗陰性報告,也可入境遊玩,但同時另需下載一個App供足跡追蹤。上述此舉是為了開放外來旅客、並檢疫而使用。陳秀熙則提到,本周全球疫情確診數比前幾周趨緩,如英、德國疫情趨緩,英國6月1日後將有三階段的解封,包含重新開放小學、商店與餐廳等作為。不過像俄羅斯、巴西等國疫情則尚未控制。亞洲來說,中國大陸、南韓、香港的疫情雖趨緩,但都有小爆發流行,爆發流行多的國家中間往往存在「黑數」,如南韓上周就有一波小群聚。陳秀熙說,對於疫情控制情形,可參考七天內致死發生率外,也提到新冠肺炎感染與疾病間的時間軸。他說,新冠肺炎是在症狀發生之前,就具有感染能力,在暴露感染後的潛伏期前三天,極具感染力,後三天則開始出現臨床症狀;此與SARS在症狀發生後的一段時間,才開始具有傳染力是不同的。
-
2020-05-1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專訪鐵人部長/細數陳時中的一天 每天只睡3小時
順時中、逆時中,這是目前最夯的時事用詞,而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也是許多小朋友、青少年口中最和藹可親的「阿中部長」,接受專訪時,他透露指揮中心成立後是如何度過每一天,事實上,平均一天只睡三個小時。 十七年前,台灣爆發SARS,當時抗煞總指揮官李明亮曾說,壓力沈重,必須服用安眠藥物才睡得著。這次新冠疫情影響更是深遠,李明亮擔心指揮官陳時中也會跟他一樣,必須藉助安眠藥物入眠。陳時中在得知老長官的關心,相當開心。他說,「這幾個月來很好睡」,因為自己是個很實際的人,只會面對可以避免的事情,自己做得到、可以處理的事,至於無法避免的事,就交給老天爺,就不會花腦筋去想,所以就不會睡不著。例如,前些日子,許多專家都提到無症狀感染者對於防疫所造成的威脅,但如果社區裡真的出現無症狀感染者,那指揮中心又能做些什麼?陳時中說「想這個,根本沒有用。」抗煞時期,他時任牙醫師公會代表,為了牙醫診療給付縮水一事,傷透腦筋,想不出解決方法,一天夜裡回到家,就躺在客廳地板上,放鬆身體,認真思索著,不料,想著想著就睡著了,妻子半夜起床,看到他大字形的睡姿,也覺有趣。喜歡在聚會時小酌,之後手拿麥克風,高歌一曲,熟識陳時中的人都知道他是性情中人,個性豪爽,有話直說,講話不拐彎抹角,這次指揮防疫作戰時,也是如此,行事作風超實際,他說,「不能想太多事情,否則就睡不著」不過,現在疫情平穩,他就算想唱歌,似乎也無能為力,因為在防疫初期,他突然倒嗓,嚴重「燒聲」,那時出席指揮中心記者會時,聲音沙啞,有如嚴重感冒,不少記者擔心他身體狀況,甚至建議他接受病毒檢測。至於防疫指揮官、「鐵人部長」一天的行程,陳時中說,每天凌晨一兩點睡覺,清晨五點多起床,先打開電視、看看LINE訊息,想一想今天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寫下所有待處理事件,並發送訊息給指揮中心相關人員。七八點到了辦公室,開始看報表,參加會議,並準備下午記者會可能會被問到的時事題,陳時中說,記者提問內容繁雜,許多超出他的想像,只能即席反應。結束指揮中心記者會,又接著是一連串會議,有時晚間還至各醫院或檢疫所實地視察,通常回到家已是深夜,他說,疫情嚴重時,雖然忙碌,但時間過得很快,也習慣了這樣的生活步調。
-
2020-05-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人傳人 陸衛生官員:1月19日才確定
對於官方究竟何時知道新冠肺炎會人傳人,中國國家衛健委副主任曾益新今天說,儘管1月14日就不排除疫情會蔓延,但直到19日才對病毒的傳播能力有比較準確的認識,20日列入法定傳染病。有媒體質疑,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1月14日就已經內部開始提出可能面對大流行病毒的情況,但過了6天,在1月20日才有專家公開證實病毒能「人傳人」。根據中國網,曾益新今天在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記者會上回覆此問題,並梳理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初期,中國官方的應對措施。他說,2019年12月30日晚間,中國國家衛健委獲悉武漢市出現不明原因肺炎的資訊,31日派員前往當地了解情況;2020年1月1日,成立了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1月3日,對病例樣本進行實驗室平行檢測,並展開病原鑒定。曾益新說,1月9日,專家評估組對外發布,病原體初步判斷為「新型冠狀病毒」。1月12日,中國向世界衛生組織分享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序列資訊;13日,泰國出現首例武漢市輸入性確診病例,國家衛健委要求武漢市進一步加強防控措施。他表示,中國國家衛健委1月14日召開全國衛生健康系統電視電話會議,強調「新冠病毒導致的新發傳染病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人與人之間的傳播能力和傳播方式仍需要深入研究,不排除疫情進一步擴散蔓延的可能性」,並對湖北省、武漢市提出了更明確的要求。曾益新說,1月14日開會的時候,對病毒的認識還處於「在路上」的狀態,「當時的許多問題還沒有達到能得出結論的程度,我們還在努力獲得答案」。他說,到了1月19日,經過前後幾批專家組以及當地醫務人員的持續努力,中國國家衛健委對新冠病毒人和人之間的傳播能力有了比較準確的認識。1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將新冠肺炎納入法定傳染病,實行「乙類甲管」等措施。先前媒體報導,1月14日,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疫情可能出現「有限度」人傳人狀況。1月2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在接受中國中央電視台專訪時首次指出,武漢有醫護人員被感染,出現人傳人疫情。而中國國家衛健委副主任李斌則遲至1月22日才表示,出現人傳人疫情,並存在一定範圍的社區傳播。財新網曾經報導,武漢疾控中心研究人員劉滿清等人4月在「自然—微生物學」(Nature Microbiology)期刊發表題為「在類流感患者中檢測2019冠狀病毒」(SARS-CoV-2 detection in patients withinfluenza-like illness)的文章。根據其研究,早在1月4日已發生人傳人疫情,比李斌的正式表態要早了18天。
-
2020-05-16 科別.精神.身心
想自殺增加 專家:絕望比病毒致命
疫情趨緩,但已對全民心理健康造成衝擊,新冠肺炎自去年12月31日爆發,自殺防治中心統計民眾在「心理溫度計」的自評結果,今年1月至4月有「自殺想法」者較去年12月多5%,專家警告,疫情後隨即而來的經濟不景氣,對自殺率影響甚鉅,應要超前部署,全力防治。自殺防治中心昨天指出,透過「心情溫度計」App隨機抽樣4672人自評,結果發現新冠肺炎流行前後三個月的趨勢有顯著性變化,自認睡眠困難、緊張不安、易怒、憂鬱及自覺比不上他人的比率攀升5%,有「自殺想法」者也增加5%。自殺防治中心理事、台大醫學院護理學系所副教授吳佳儀說,雖然有「自殺想法」的人增加,但今年1月至4月自殺率並未升高,但日本疫情間自殺率創20年新低可看出端倪,疫情期間,學生、上班族無法出門上學、工作,增加親人相處時間、減少職場或學校霸凌壓力,可能使自殺率降低。但吳佳儀提醒,「絕望可能比病毒更致命。」首波疫情剛過,現在應進入心理重建階段。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社區精神科主任、陽明大學教授陳映燁回憶,當年SARS疫情期間自殺率也沒有明顯變化,但後續經濟衰退造成次發性自殺潮,他認為,後續不景氣造成的心理威脅更不容小覷。吳佳儀表示,自殺非單一原因或偶然造成,是多重因子加上沒有好的保護作用導致,新冠肺炎疫情只是一個原因,建議政府應從現在就開始進行全民心理重建,民眾也可善用「心理溫度計」App,掌握心理狀態,並保持充分睡眠、均衡營養、安排休閒活動放鬆身心。自殺防治中心理事長李明濱表示,從過去921大地震、SARS到八仙塵爆等經驗分析,心理壓力多是資源不足導致,所以重整、提供資源是關鍵,「在災難下資源正確、透明很重要。」後疫情時代諸多壓力才是挑戰的開始。衛福部心口司長諶立中表示,疫情對全民心理健康衝擊大,政府會繼續提供心理相關協助。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共
1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