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搜尋
SARS
共找到
867
筆 文章
-
-
2020-07-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英媒:中國2013年就發現類新冠病毒 樣本送武漢實驗室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5日報導指出,中國早在2013年可能就發現類似於新冠病毒(Covid-19)的冠狀病毒。報導指出,科學家在中國雲南省一座廢棄礦場發現和新冠病毒相似度高達96.2%的冠狀病毒,這種病毒當時造成6人感染嚴重肺炎,當中3人死亡。報導指出,科學家在2013年從中國西南部一處蝙蝠出沒的廢棄銅礦場取得樣本,並送往武漢實驗室,此前,6名清理蝙蝠排泄物的人感染嚴重肺炎。報導引述一名在急診室照顧這些病人的醫療主管指出,其中3人因此死亡,而死因可能是由蝙蝠傳播的冠狀病毒造成。隨後,中國武漢病毒研究所的類SARS冠狀病毒專家石正麗對雲南同一個礦場進行研究。有著「蝙蝠女俠」之稱的石正麗在今年2月的一份期刊中指出,新冠病毒和一組2013年從雲南取得、名為RaTG13冠狀病毒相似度高達96.2%。而星期日泰晤士報指出,RaTG13「幾乎可以肯定」和廢棄礦場中找到的病毒一樣。然而,報導引述科學家指出,病毒樣本間的差異可能仍代表著數十年的演化差距。武漢實驗室並沒有回應星期日泰晤士報置評的要求。今年5月,武漢病毒研究所所長王延軼表示,實驗室沒有RaTG13的活樣本,因此不太可能流出來。目前沒有證據顯示該實驗室是新冠病毒爆發的起源。
-
2020-07-05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一位實習護生家長教我的事
美秀(化名)阿姨牽著失智的丈夫,緩緩走進診間。儘管隔著口罩,眼神交會瞬間,我已感受到她的情緒。「這陣子一定很辛苦。」趁著列印丈夫的慢性處方箋空檔,我一面問候美秀,一面將她的健保卡插入讀卡機。「醫師妳真靈感。」我常因病人類似回應,一時以為自己在宮廟服務。還沒開口「問事」,不,問診,病人已和盤托出:「妳怎麼知道我為了口罩,四處跟鄰居借健保卡去藥局排隊!」原來,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除了和不能去日照中心的丈夫成天「攬牢牢」,美秀還得為在醫院實習的外孫女準備口罩。「醫院沒提供嗎?」「就是啊。病院說,護生要自己想辦法。為了讓在病房實習的她天天有新口罩戴,我很拚啊!」望著美秀阿姨臉上那只已經起毛邊的口罩,我想起和她相依為命的外孫女。女孩從小沒見過爸爸,13歲又失去媽媽,國三那年因外公確診失智,立志「要學護理照顧他」。「妳會擔心她嗎?」「怎麼不會!不過,她將來的工作,要在病院救人,就是要趁這種時候好好學。」美秀阿姨突然頓了一下,「醫師,我的想法甘有正確?」我豎起大拇指,衷心佩服美秀的見識,因為17年前,SARS大流行期間,曾有許多家長衝向全國各醫學院院長辦公室,要求暫停實習,深怕自己的孩子染疫身亡。當時擔任台大醫學院院長的陳定信教授,認為實習是醫事人員養成不可或缺的一大要素,如果讓七年級的實習醫師(intern)離開醫療團隊,是否意味著將來這些學生成為醫師之後,在疾病來襲時,可以逃離崗位,棄病患不顧?並不是每個院長都扛得住壓力。根據當時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執行祕書賴其萬教授回憶,教育部召集各院校舉行協調會,就有一家醫學院院長表示,他無法用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說服指著他破口大罵的家長,「現在不讓我還活著的小孩回家,難道要我等到他在醫院感染過世後,才讓我帶骨灰罈回家?」幾經討論,教育部將決定權交回各醫學院。所幸,當年決定繼續實習的學校,所有學生在妥善的防護與督導中平安完成實習。某所暫停實習的醫學院,也有位女同學堅守崗位,繼續進醫院。當校方要求出具家長同意書,她義正詞嚴回道,「我已經是成年人,這種事怎麼還需要我的父母替我決定?」「我贊成那位女同學。如果是我孫女,我會為她蒐集更多口罩。」過去幾個月,我常想起美秀阿姨。台灣的防疫,其實是全民的善念累積的成果。如今,第一波疫情已過,與其忙著為防疫人員戴「抗疫英雄」的高帽,還不如確實整備防疫體系、持續提供人員訓練與充實防護裝備。誠如台大蔡甫昌教授所言,「當醫療體系與社會無法提供個別醫療機構對抗大型疫病爆發時所需的資源與支持,要求個別醫療人員以英雄姿態來犧牲奉獻是對他們不公平,違反正義原則。」希望第二波疫情來襲時,美秀阿姨不用再為外孫女的口罩煩心,新一代的醫療人員,能從從容容加入團隊並肩作戰。
-
2020-07-03 科別.感染科
驚傳國人生吃蝙蝠 醫:帶病不計其數、接觸就易感染
國內傳出有民眾生吃野生動物,吃的還是身上帶有多種病原體的蝙蝠,這樣沒問題嗎?醫界表示,蝙蝠身上帶有多種人畜共通的病原體,生吞下肚將使感染與罹病風險大幅增加,呼籲民眾不接觸、不宰殺、不食用。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野生蝙蝠身上常帶有多種病原體,國內外學者曾在牠們的身上分離出新冠肺炎病毒、SARS病毒、MERS病毒、伊波拉病毒、馬堡病毒、立百病毒、亨德拉病毒、巴氏德桿菌、沙門氏桿菌、大腸桿菌、鼠疫桿菌、巴東氏菌、伯氏疏螺旋體、鉤端螺旋體等,還不只這些,而這些均屬人畜共通傳染病。他說,生吃蝙蝠正是直接將這些病原體吞進體內,由於胃酸難以消滅,因此可能引起感染,嚴重可能併發敗血症。因此呼籲民眾避免食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王任賢也說「蝙蝠身上帶有的病原體多得一蹋糊塗」,人類可能在與蝙蝠接觸過程中,不慎讓蝙蝠帶有的病原體注入體液,或者不慎將沾有蝙蝠屍體或糞便的空氣吸入體內、造成感染。宰殺、處置野生動物者,受感染的風險更高出許多。他表示,自己臨床上不曾見過直接遭蝙蝠感染疾病的個案,但見過豢養野生烏龜、野生蜥蜴的民眾感染沙門氏菌,也見過生吃鱉蛋者感染霍亂弧菌。因此提醒民眾不接觸、不獵捕、不要吃野生動物。
-
2020-07-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唯一P3實驗室挑大梁 無名英雄甘願為疫苗
為了研發新冠肺炎疫苗,國衛院實驗室一群無名英雄守著病毒或檢體,每個數據的背後,都是包著防護衣數小時不吃不喝不上廁所的付出,風險及辛苦非外人能體會。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台灣第1個病例在1月21日出現,自1月31日之後,台大、疾病管制署、長庚等團隊,相繼成功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可做為研發藥物、疫苗的重要材料,產學界之振奮。實驗室是研發生技新藥疫苗的基礎建設,新冠病毒屬於高傳染性的病毒,相關研究可不是想做就做,只有經疾管署認證的生物安全第三等級實驗室,也就是俗稱的「P3實驗室」,才能進行具生物危害風險的試驗,以免不慎污染、外洩,釀成人禍,過去也確曾發生過SARS實驗室人員感染的事件。目前P3實驗室在國內12間,能進行動物實驗者僅有3間。2月份宣布啟動武漢肺炎疫苗研發的國家衛生研究院便有其中之一,其他2間在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國防醫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各自擔負人類與動物瘟疫、生物武器的研究使命。國衛院的P3實驗室獨立於竹北生醫園區邊陲,遠離人群,實驗室隨時處於負壓狀態,確保裡面再微小的東西都不會漏出去,實驗人員則穿著正壓裝備,確保不會接觸吸入實驗物。因此空氣過濾、管路消毒、廢棄物處理採最高規格,實驗室造價加上設備就接近億元,每個月電費也要數十萬元,寸坪寸金,門禁森嚴。正因要與窮凶惡極的病原體直接交手,只有經過訓練的人員才能操作實驗,每次作業至少以兩兩一組,互相監督,進入實驗室前要先穿上全套防護裝備,包得密不透風,所有實驗只能在生物安全櫃裡操作,並且全程錄影記錄。國衛院疫苗研發團隊中,最熟悉P3實驗室的莫過於杜鴻運,他是國內結核病領域專家,平時總和傳染力極強的結核桿菌打交道,長期待在P3實驗室已是他們研究生活的日常。但僅僅6人的研究團隊,根本無法應付武漢肺炎疫苗龐大的實驗人力需求,因此杜鴻運緊急召集感疫所12名研究人員,花了一週時間操兵,18人兵分兩路,一組負責培養病毒,另一組負責做動物實驗。動物實驗是疫苗研發過程中最關鍵的環節,自然由杜鴻運的6人團隊擔綱,有10年動物實驗經驗的許志豪,是這次動物實驗的研究人員之一。他笑說,接到這次任務時,長官只說了一句「未來有場硬戰要打」,從此開啟沒日沒夜的加班模式,當時他的孩子才剛出生不久,每天忙到三更半夜,回家還是得「值夜班」照顧孩子,所幸太太是護理師,即便知道他面對的是充滿未知的武漢肺炎,也並未恐慌。疫情爆發之初,全球一窩蜂投入研究,每天都有新的疫情訊息、新的研究報告出爐,動物實驗的進行方式也因為這些不斷更新的訊息,被迫「朝夕令改」,原本前一天決定好的實驗方式,可能被隔天的文獻全盤推翻,整個動物實驗直到4月底才總算定案。當時一篇文獻發現,倉鼠具有和人類相似的病毒受體,可望作為動物實驗模型,讓過去使用量不多的倉鼠一夕爆紅,引發各界瘋搶,也成為國衛院團隊初步動物實驗的實驗對象。實驗團隊預計仿造人類感染病毒的方式,讓倉鼠從鼻腔吸入病毒,並且每天觀察倉鼠的體重變化、活動情形,感染一定天數後解剖,觀察肺部損傷、檢驗病毒量多寡。許志豪說,動物實驗最難的不是實驗本身,而是要穿著全套防護裝備、隔著玻璃窗,在重重限制下操作,就像在下雨天穿著全身式雨衣,同時戴著全罩安全帽、口罩、手套、眼鏡做實驗。所有人進入實驗室前,都要換上類似急診室護理人員的服裝,並且穿上全身式防護衣,套上頭套、髮帽、腳套、雙層手套、口罩以及正壓呼吸器,確保外部空氣不會進入防護衣,被實驗人員稱為「太空衣」,光是穿上這身裝備就要花15分鐘,一踏出實驗室就必須全部丟棄,這一穿一脫就是千元起跳。正因每次進出實驗室都具有風險且成本不菲,實驗人員會事先分配好工作,保持最佳生理狀態,因為一旦踏進P3實驗室,恐怕就要有待上2到4小時的心理準備。許志豪說,每次走出實驗室,除了耳朵痛、頭髮打結,眼鏡早已滑到鼻梁,加上正壓呼吸器的風不斷從頭頂往下吹,眼睛總是乾澀不已,模樣有多狼狽就有多狼狽。最令他難忘的是第一次犧牲倉鼠那天,原本預計上午9時開始實驗,4小時內就能做完,想不到倉鼠展現堅強的求生意志,注射麻醉藥物後原已失去意識,正當他準備下刀解剖之際,倉鼠突然醒了,而且對麻醉藥耐受性愈來愈好,加上倉鼠的皮實在太厚,後續處理整整花了一倍以上的時間,做到正壓呼吸器電量亮起紅燈,才趕緊將實驗收尾。「踏出實驗室,天都黑了。」原來,實驗團隊整整做了8個小時,全程滴水未進,連廁所都沒上,幸好實驗結果相當成功,確認倉鼠真能感染新冠病毒,而且實驗團隊選定的劑量相當適合後續研究,眼看努力沒有白費,所有人都鬆一口氣。許志豪說,過去半年緊鑼密鼓地安排、做實驗,壓力真的很大,所幸老天保佑,讓他們關關難過、關關過。說起這段時間的心情,他嘆了一口氣說:「真的好累啊!」
-
2020-07-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苗研發超燒腦 國衛院挑戰不可能的任務
新冠肺炎疫情燒不停,各國對疫苗寄予厚望,國家衛生研究院擔負研發重任,挑戰不可能的任務,時程壓縮再壓縮,研究人員忙到翻,11支候選疫苗總算能動物試驗。今年春節前,台灣出現首例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農曆年一過,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所長廖經倫就緊急召集人員,要求立即放下手邊工作,全心投入疫苗、快篩試劑以及藥物研發。目前武漢肺炎疫苗技術平台,國衛院共掌握刺突蛋白的合成胜肽、DNA疫苗、重組腺病毒、次單位疫苗等4種技術;中研院則有新型冠狀病毒奈米粒子疫苗技術,國內另有3家生技業者以次單位疫苗、合成胜肽疫苗為主,國際間還有減毒牛痘病毒疫苗、mRNA疫苗等。每一種疫苗研發難度、成功率各有利弊,例如說,DNA或mRNA疫苗能夠快速生產,但是新的技術需要周全的安全性佐證,該做哪一種?廖經倫說:「做,4種都做!」他說,疫苗研發成功率只有5到10%,既然這次任務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索性4種疫苗同步展開研究,找出候選疫苗後再慢慢汰弱留強,不放棄任何可能成功的機會;國衛院董事長林奏延更喊出要在2個月內端出初步成果,半年內要進入臨床前試驗。國衛院感疫所研究員周彥宏嘆道:「接到任務後,研究團隊簡直忙瘋了。」過去半年來,感疫所研究團隊幾乎每逢週末就加班,挑戰這場不可能的任務。正常來說,疫苗研發光是構組等前置作業就要花上2個月,也是攸關疫苗成敗最關鍵的時期。周彥宏解釋,接種疫苗就像是幫人體的免疫大軍做一次兵棋推演,讓免疫系統認識這隻病毒,提早產生抗體,隨時應戰,疫苗構組就是擬定作戰策略的過程,相當燒腦,既要找出關鍵致病物質,又要有創新概念以防誤踩他人專利,只要一丁點沒考慮周全,可能好幾年以後才會發現錯誤,屆時所有努力都前功盡棄。為了因應來勢洶洶的武漢肺炎,國衛院團隊硬生生將疫苗構組從2個月縮短成3週,團隊把過去10年、20年各種SARS相關研究文獻通通找出來,從前人經驗裡找線索,發現冠狀病毒疫苗研發有2大關鍵,一是阻斷感染,二是防止漏網之魚的病毒躲在體內,醞釀反撲時機,必須找出方法炸掉細胞複製工廠。全球疫苗競速白熱化,候選疫苗百百種,進入臨床試驗的10多支候選疫苗中,進展最快的英國牛津大學團隊,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團隊,兩者做的都是以腺病毒作為載體的「重組病毒疫苗」。實際上,「重組病毒疫苗」屬於技術含量相當高的疫苗,也是國衛院研發主力之一,究竟科學家如何利用腺病毒作為載體開發出疫苗,台灣的腺病毒載體疫苗又具備哪些優勢,這要從1998年的腸病毒疫情說起。周彥宏是台灣腺病毒載體疫苗權威,深耕該領域已有將近20年,曾利用此技術開發出腸病毒71型疫苗,在這次武漢肺炎疫苗研究中,是國內唯一以腺病毒載體研發疫苗的研究團隊。簡單來說,腺病毒載體疫苗的原理就是將武漢肺炎病毒的基因片段,插入感染性較弱的腺病毒裡,化身武漢肺炎病毒的「替身」,誘發人體免疫系統認識、攻擊它,並產生抗體,改造過的腺病毒就是疫苗雛形。令人好奇的是,腺病毒即便致病性較弱,仍是隻活生生的病毒,如何確保打進人體後只會誘發免疫反應,不會感染武漢肺炎或腺病毒,「這就是這項疫苗技術的關鍵所在。」周彥宏解釋。病毒感染人體後,下一步就是大量複製病毒大軍對抗免疫系統,但病毒複製過程中,會分別複製病毒外殼和遺傳物質,最後兩者才會結合形成病毒,看準這一點「罩門」,研究團隊只要在基因片段上動動手腳,讓這隻病毒只能複製外殼,卻無法複製遺傳物質,確保人接種疫苗後只會產生免疫反應,不會遭受病毒攻擊。原理看似簡單,做起來可不容易,周彥宏說,光是打開腺病毒外殼這件事就是門學問,接著還得在一連串基因序列中找出關鍵片段,並利用20年積攢下的經驗編輯基因片段。「在這邊加一點東西就能加強免疫反應,修改那邊的片段,可以讓蛋白質折疊效果更好。」正因每個科學家腦袋想的都不同,同樣是腺病毒載體疫苗,保護力、安全性也相去甚遠,正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考驗研究團隊真功夫。研究團隊在1個月內做出6種腺病毒載體疫苗雛形,是別人半年、一年才能做出來的成果。周彥宏說,中國大陸的腺病毒載體疫苗試驗進度雖然比較快, 但只能針對特定的武漢肺炎病毒,未來一旦病毒變異恐失效。台灣做的則是廣效型的疫苗,採用一種最新發現的特殊蛋白質做成疫苗,所誘發的抗體不只對武漢肺炎有效,對於SARS、MERS等冠狀病毒都有效,後續效益不容小覷,可望成為全球疫苗界的後起之秀。國衛院4大技術平台共催生25支候選疫苗,經過細胞實驗,利用被病毒感染的細胞測試疫苗是否有效,之後再以動物實驗檢測疫苗安全性、能否誘發抗體等,目前11支候選疫苗通過考驗。疫苗研發不但燒腦,也很燒錢,國衛院昨天宣布攜手生技業者的候選疫苗,以DNA疫苗做為主軸,最快年底前進入臨床試驗。在取得技轉資金挹注之後,國衛院繼續進行實驗,盼再次篩選出4到5支候選疫苗,千錘百鍊,最後可能僅有1、2支疫苗問世。
-
2020-07-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管控新冠的下半場 葉金川請陳時中快回辦公室
防疫進入下半場,各國解封名單不見台灣,前衛生署長葉金川對此非常憂心,他指出,檢驗能量偏低、防疫旅館不足、醫療能量整備,還有無法在第一時間就取得疫苗,這是四大隱憂。葉金川建議,七月一日,下半場開始了,請衛福部長陳時中趕快回台北辦公室,進行下半場備戰。最重要的是把檢驗和疫苗進度盤整,如果業界需要國家資源,政府應認知這是全民的事,不是業者、廠商的事,馬上定出進度,舉全國力量去完成。葉金川語重心長,他說,有檢驗能量,才會有鬆綁出入境管制的可能。有國產疫苗,才有可能結束這一場沒完沒了的惡夢。以下是葉金川的臉書全文:台灣covid19病毒管控的下半場半年了,台灣對covid 19的管控,整體而言,可以說是可圈可點,那台灣到底厲害在那?1.法律組織人力中央地方架構完整:當然這是腸病毒和SARS的慘痛經驗換來的。2.邊防和精準疫調能力。3.超配合的民眾。4.口罩國家隊讓人驚艷。5.健保資訊及大數據世界一流。6 .全民宣導教育非常徹底。但是半年了,也看到一些隱憂和問題:1.核酸檢驗,檢驗能量一直偏低(4000一天)、速度慢、無自動化、無能力混篩(bulk screening) ,這些科技可能國內正在開發,但顯然遠遠落後德國、美國好久。要執行廣篩、入境全篩、自費篩檢、社區流行調查(全面篩檢是沒有意義的)等,都成了瓶頸。2.隔離,居家為主,防疫旅館、集中隔離嚴重不足,累積本土感染個案幾乎都是家族成員。隔離場地不足,如何開放外國商務或旅遊客呢?3.醫療能量不足,如果社區發生日、韓、新加坡程度的局部社區大流行,病床和醫護人力就可能無法應付,不要說到美、印、巴西、南歐程度的全境大流行。4.疫苗,以我的觀查,進度可能會慢美、英、中國一年左右,真希望是我學問不足,看走眼了。外國製造的疫苗不可能優先供應台灣,而開始製造到足夠供應也是要花許多時間的。中場休息太久了,指揮官到處促銷國內旅遊觀光美食,其實不必忙這個了,以花蓮為例,旅館、景點、餐廳、美食、夜市人潮擠爆。七月一日,下半場開始了,陳時中部長,請你趕快回台北辦公室,進行下半場的備戰吧!最重要的,把檢驗和疫苗進度盤整,如果業界需要國家資源、包括中研院、國衛院、工研院、醫學中心、衛福部、食藥署、人體試驗參與等等,政府應該認知這是全民的事,政府應該視為自己的事,不是業者、廠商的事,馬上定出進度,舉全國力量去完成。有檢驗能量,才會有鬆綁出入境管制的可能。有國產疫苗,才有可能結束這一場沒完沒了的惡夢。
-
2020-06-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1分鐘就能辨認 成大材料系團隊研發出新冠病毒快篩
成大材料系教授廖峻德團隊,利用奈米陷阱捕捉病毒,同時搭配「熱區聚集試片」,進一步放大病毒訊號,只要1分鐘就能檢測新冠肺炎病毒,這項新技術已獲選為科技部防疫科技發展計畫,將投入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片開發,團隊並計畫再研發檢驗車,隨時開到需要的地方提供檢疫。科技部工程司於4月公開徵選防疫科技發展計畫,全國大專校院、研究機構等,針對檢疫、預防、治療、設施等防疫面向,共提出約500件計畫申請案,僅7件獲選。廖峻德團隊預計在半年內,建立起新冠病毒各項圖譜資料庫,並完成檢疫設施、可四處支援檢疫的檢疫車等原型。團隊已規劃與成大醫學院、成大醫院攜手跨域合作,再次讓世界看見成大、看見台灣的防疫能量。校方表示,今年4月在材料系大三「生物科技概念」課堂上,廖峻德向學生談到材料、防疫等議題,當時學生都不覺得材料工程與醫學、防疫會產生關聯,不久,科技部向全國徵求防疫相關計畫,廖峻德決定提案爭取,所提的計畫案「利用增顯病毒包膜的拉曼特徵峰強度進行快篩」在全國眾多提案中脫穎而出,再次證明材料應用領域的廣泛度。病毒極為微小,約100奈米左右大小,廖峻德教授主持的生物醫學應用實驗室,早在2009年至2012年即以「奈米抓奈米」的構想,投入製作奈米陷阱捕捉病毒的相關研究。設計出有多個奈米漏斗型孔洞的試片,病毒掉入只能進不能出,即使只有1顆病毒也抓得到。抓到的病毒,只需測病毒的外包膜化學結構,即可判定是何種病毒,也能辨識是活病毒、死病毒或是變異病毒。開發的試片已在H1N1禽流等、SARS、流感等7種病毒的研究上獲得驗證,並於2012年取得專利。另外,團隊也考量到,萬一病毒未如預期掉入試片上的孔洞等問題。2019年廖峻德又率學生開發出全新的「熱區聚集試片」,透過雷射光照射試片,試片上的熱區若有目標病毒,光譜儀器的訊號就會增強、放大。奈米孔洞試片、熱區聚集試片同時檢測,1分鐘內就能確定。目前檢測病毒,多採核酸檢測方式,藉由核酸定序及分子偵測技術,讀出病毒的核醣核酸,整個程序最快約需4小時。而且,昂貴的設備也不能隨意遷移。廖峻德表示,自己帶領博後研究員李含、研究生徐泓鉦、劉芷雲、菲律賓博士生Jaya Sitjar,預定在半年內建立起新冠病毒的拉曼光譜圖譜資料庫,奈米陷阱試片搭配熱區聚集試片,抓到的病毒,同步檢測病毒外包膜並與圖譜資料庫做比對,1分鐘內就快篩出新冠病毒。為了爭取快篩的最大效益,廖峻德團隊最終目標在建立起檢疫車,需要時將檢疫車開到目的地提供服務,或是緊急建置快篩設備。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世界各國都擔心境外移入帶來威脅,若能在機場、港口建置檢疫設備,或將防疫車開來就近支援,把關會更有效率。團隊將在半年內設計出原型車、現場緊急設備原型,也期盼未來能獲得更多的支持,將實驗室的研究成果、防疫車等理念真正落實運作。
-
2020-06-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防疫有成 日專家讚台灣準備妥當是優等生
日本在武漢病毒的防疫上,備受民眾信賴的是「專家會議」。專家會議副召集人尾身茂24日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比較台日防疫時表示,台灣防疫的準備做得很好,是優等生。日本政府在2月14日成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症對策專門家會議」(專家會議),會議召集人是國立感染症研究所所長脇田隆字、副召集人尾身茂、成員川崎岡部等3人24日在日本記者俱樂部召開記者會,提出預防第2波疫情來襲的建言。17年前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流行時,尾身擔任世界衛生組織(WHO)西太平洋地區事務局長(秘書長),目前他是日本地區醫療機能推進機構理事長。尾身在這場記者會上表示,當年日本很幸運未受到SARS侵襲,相較於台灣,日本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的防疫沒做好準備,台灣是優等生。尾身表示,鑽石公主號郵輪陸續傳出疫情時,專家們就知道日本PCR(聚合酶連鎖反應)篩檢量能有問題,2月10日的會議記錄曾記載,他告知政府篩檢量能的問題。2月下旬,他再度強力要求政府要正視這問題,到了3月28日提議官民合作,擴充病毒篩檢的量能。3月至4月初,各地保健所的量能呈現吃緊狀態,因此4月7日政府發布「緊急事態宣言」。尾身在記者會後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這次台日防疫的比較。尾身答說,日本在這次疫情中死亡人數較歐美國家少,但他之前曾在專家委員會上肯定台灣防疫有成。他說,因為台灣有防治SARS經驗,台灣距離中國近,有警覺性,加上來自歐洲的境外移入台灣的確診病例少。他說:「總歸一句,台灣準備得很好。」他認為,相較於台灣,日本沒經歷SARS疫情,沒培養防疫文化,所以這次沒能做好準備。但目前日本疫情穩定,真的要歸功於人民與醫療相關人員的努力,像是在防止群聚感染方面,醫療相關人勤做疫調,一般市民也很配合,整體而言,大家清楚行動上一定要有所改變,才能做好防疫。尾身曾對日媒表示,日本沒經歷過SARS的教訓,最明顯的就是未建立PCR檢查體制。這次他也察覺到,患者感染的歷程、篩檢出陽性率等資訊的收集速度太慢,這些課題有待解決。此外,行政區分、個人資訊的處理等,有時難度高,無法順利做到疫情資訊共享。觀察日本的防疫一開始是「佛系防疫」,步調慢半拍,有些台灣人從電視畫面看到日本人缺乏防疫意識的模樣,替日本備感憂心。3月20至22日的3天連假,賞櫻景點湧進大批賞櫻客,直到3月30日傳出前一晚喜劇泰斗志村健因染疫死亡的消息傳出後,許多日本民眾才真正提高警覺。美國「外交事務」期刊(電子版)5月14日從東京發出的一篇評論指出,日本這次的防疫看起來荒腔走板,但結果卻是全世界上死亡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奇妙地控制得很好。這份期刊指出,日本來自中國的觀光客多、民眾未能充分保持社交距離,相較於國際社會病毒篩檢率低,但「死亡人數卻奇蹟式的很少」。此文還表示,日本防疫的結果值得令人佩服,但純粹是幸運,還是因為政策好,實在令人看不清。這樣的評語不知是褒是貶,如果單靠幸運,那就無法記取教訓,如果是政策好,似乎也不盡然。原本一般民眾以為政府仰賴這個專家會議,未料本月24日日本放送協會(NHK)電子版報導說,專家會議3月2日發出「無症狀者也會感染給他人」的見解,政府認為這樣的說法會引起恐慌,要求專家將書面的文字刪除。日本電視台新聞網也報導,專家指出,這場抗疫可能是長達一年以上的長期戰,政府需提出長期策略,結果也被政府要求刪除這樣的文字。24日在日本記者俱樂部的這場記者會,脇田、尾身等人代表專家會議對政府提出建議,需預防第2波疫情的到來。專家們認為,疫情擴大之際,專家們備感危機,但一般民眾卻還沒有危機感,所以2月24日,專家會議提出「見解」,呼籲民眾要直接改變行動,過「新生活」。有些人認為專家登高一呼,讓民眾提高了防疫意識,但也有人認為專家會議管太多。加上專家常開記者會,讓一般民眾誤以為國家政策或防疫對策是由這個專家會議做決定。也有人認為,政府與專家會議之間的責任難以釐清。脇田在記者會上釐清,專家建言組織(類似專家會議)只是分析現況、做評估,然後向政府提出建言,如果政府否決專家的建言,政策的實施由政府負責,有關風險溝通,應由政府主導,專家建言組織只是從旁協助。脇田指出,專家建言組織的角色與政府之間的關係有必要釐清。今後若要兼顧拼經濟與防疫,有必要成立一個集結各領域智慧的組織。相較於日本的防疫狀況,台灣這次防疫有成,是世界上的模範,許多日本民眾從媒體得知這點,就連記者搭計程車,表明是台灣人後,司機高度讚揚:「台灣做得太棒了」。很多日本人都知道台灣有天才IT大臣,政務委員唐鳳解決口罩荒的問題,也知道總統蔡英文民調支持率創新高,以及台灣有個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是「鐵人大臣(部長)」等。日媒記者也好奇詢問中央社記者有關日本防疫做得如何?」只能答說:「和台灣大不同,台灣很清楚誰是疫情指揮官,但日本的疫情指揮官不知是誰,一開始以為是厚生勞動大臣加藤勝信,但不知從何時起,電視上出來說明疫情的人換成經濟再生大臣西村康稔。」相較於台灣有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有日本醫師建議政府成立類似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的組織,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也提出要成立「東京版CDC」,但日本政府目前沒考慮成立。脇田說:「有緊急狀況時召集專家發揮功能即可。平時做好以防萬一的準備最重要,這可能是日本式的作法。」台灣記取17年前SARS慘痛教訓,在疾管署成立國家衛生指揮中心(NHCC),這次防疫超前布署,有人認為台灣是準備了17年才獲得國際高度肯定的成果。
-
2020-06-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日籍女學生新冠陽性事件 醫師認為對台有3大重要意義
日籍女學生自台返日被測得新冠肺炎陽性,到底從何傳染目前仍無法確定,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表示,此事件蘊含3大意義,包括將加深其他國家認為台灣篩檢量不足的印象,對台灣未來解封開放不是好事,但此時仍不建議採大規模的普篩,不過針對定點持續進行小規模的抗體監測絕對是有必要的。許秉毅表示,3大意義包括:一、加重其他國家認為台灣篩檢量不足的印象: 目前台灣僅針對具症狀的感染者及與確診案例有密切接觸者和入境者做新冠病毒的篩檢,但近來發表的醫學研究發現 : 有相當比率 (文獻報告從5%至50%不等)之新冠病毒感染是無症狀的 (由一篇來自北京急救醫學中心的報告顯示:有5% 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是沒有症狀的;一篇來自冰島的報告顯示:有50% 的新冠病毒社區感染者沒有症狀),因此國內的現行作法較難偵測到這些「無症狀之新冠病毒感染者」。所以當有來自台灣的「無症狀之新冠病毒感染者」在他國被偵測到「新冠病毒」時,其他國家會更加認為新冠病毒未在台灣本土消失,只是台灣篩檢量不足,未發現這些無症狀的感染者而已。二、民眾仍須注意「保持良好的社交距離」及「適時配戴口罩」:雖然此次「女學生返日確診」的事件有可能是「偽陽性的烏龍事件」或「飛機上感染」,但不排除在台灣發生了「無症狀感染」,這意味著新冠病毒可能在台灣已「流感化」,潛伏在台灣的某些社區之內,默默地作無症狀的傳播。因為無症狀的感染者仍具有傳染性;一篇來自山東大學的報告顯示,有一位至武漢旅遊返回北京的新冠病毒受感染者,雖然從頭到尾未有任何症狀,卻把身上新冠病毒病毒傳染給4位家人。因此民眾目前仍須注意「保持良好的社交距離」及「適時配戴口罩」,以阻斷新冠病毒的傳播。三、今年冬天新冠病毒極可能「捲土重來」:新冠病毒可能像流感病毒一樣,在夏季不好繁殖,傳染性下降,也較易產生無症狀的傳染;但是到了冬天,可能又會活躍起來,造成流行。因此民眾、各企業及政府皆須對今年冬天新冠病毒捲土重來的可能性「超前佈局」,作好規劃。許秉毅表示,台灣目前並沒有新冠肺炎的大流行,作大規模的「全民普篩」並不符合成本效益,但需定期作「防疫點抗體篩檢」,以了解都會區「新冠病毒流行趨勢」。若偵測到流行趨勢上升,馬上作因應,才不致像義大利或美國因醫療公衛體系感知過慢,造成「新冠病毒」的「全境擴散」,結果一發不可收拾。建議在台北、台中、高雄三個較頻繁與國外接觸的都會區,使用敏感度與特異性佳的試劑(如羅氏藥廠的 Elecsys Anti-SARS-CoV-2)作小規模 (如二所大學及二所高中,各500人)的血清新冠病毒定期檢測,這樣應會對了解台灣是否存在有某些無症狀感染者有所助益,另外也可隨時了解新冠病毒在台灣社會是否有死灰復燃的情形,同時因為「血清抗體之檢測」比起「PCR檢測法」具有方便、花費少、了解是否曾感染過的優點,同時檢測時只需抽一點點血,不必作很不舒服的鼻咽採檢,應是可行之道。
-
2020-06-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恐導致健康的人出現糖尿病
上海《澎湃新聞》報導,越來越多的學術研究和新冠患者的臨床證據顯示,新冠病毒病毒會破壞人體產生胰島素的細胞,從而導致健康的人患上糖尿病。為此,科學家已經建立數據庫,收集沒有糖尿病病史或血糖控制問題的COVID-19和高血糖患者的信息。報導稱,大多數1型糖尿病患者身體免疫細胞開始破壞胰腺中的細胞,也就是負責產生胰島素的細胞,這個過程通常是突然的,而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冠病毒更有可能死亡。科學期刊《自然》援引澳洲蒙納許大學研究代謝性疾病學者Paul Zimmet的說法稱,「如果你感染了COVID-19,糖尿病就是致命的。」包括Zimmet在內越來越多研究人員認為,糖尿病不僅使人們更容易感染冠狀病毒,而且這種病毒還可能引發某些人的糖尿病。澎湃新聞指出,包括北京大學糖尿病中心主任紀立農在內的全球20位頂級糖尿病及內分泌領域專家組成的國際專家組,6月19日也在《柳葉刀》上發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合併糖尿病患者管理的實用性建議」。該論文稱,患有新冠肺炎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死於該疾病的風險更高。同時,新冠病毒可能促使正常人成為新發糖尿病患者。報導稱,此前的科學發現也顯示:各種病毒,包括SARS-CoV,都與自體免疫性疾病有關,如1型糖尿病。許多參與控制血糖的器官都富含一種叫做ACE2(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的蛋白,這也是SARS-CoV-2用來感染細胞的受體。最新的線索來自於上周發表的一項小型實驗室培養胰腺的實驗研究,該研究表明病毒可能通過破壞控制血糖的細胞而引發糖尿病。但其他研究人員對此持謹慎態度。英國格拉斯哥大學代謝疾病研究人員Naveed Sattar表示,「我們仍需要密切關注那些有COVID-19病史的人的糖尿病發病率,並確定發病率是否超過預期水平。」報導指出,一項建立新冠患者糖尿病數據的庫倡議正在進行中。6月稍早,包括Zimmet在內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建立了一個全球數據庫,用於收集沒有糖尿病病史或血糖控制問題的COVID-19和高血糖患者的信息。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內科醫生伯恩斯坦(Stefan Bornstein)也參與了該數據庫的建立,他說,類似關聯病例開始慢慢出現。研究人員希望通過這些病例了解SARS-CoV-2是否會誘發1型糖尿病或一種新的糖尿病。他們想調查,突然發作的糖尿病是否會在COVID-19患者身上變成永久性的,以及這種病毒是否會讓已經在向2型糖尿病發展的病人變成糖尿病人。
-
2020-06-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公廁成防疫缺口 研究:病毒隨馬桶沖水飛散停留
美國等國家的公共廁所多數沒有馬桶蓋,專家發現這有可能成為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防疫缺口,人們在按壓沖水馬桶時很可能讓病毒飛散與停留,勤掃廁所是防疫關鍵。「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報導,先前已有相關研究證實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患者的糞便中存在病毒。包括史丹佛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密切監測加州的數家廢水處理廠,從城市的下水道系統追蹤病毒的傳播。美國物理學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一份關於新冠肺炎的研究日前發現,沖水馬桶會將新型冠狀病毒飛散到馬桶上方3英尺(91.4公分)高度,且沾在馬桶周遭附近至少一分鐘。這份報告由揚州大學的王紀祥(Ji-Xiang Wang,音譯)與另外兩位同住中國的作者以電腦模型和「鈉維-史托克斯」(Navier-Stokes)流體力學方程式研究指出,沖水馬桶劇烈的衝擊力輔助病毒的擴散,霧化顆粒會落在馬桶的沖水壓把、捲筒衛生紙架,和同時間在洗手間呼吸的其他人。研究指出,不只是公共廁所,家用廁所也有潛在的感染風險,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 )和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和其他疾病都可能經由馬桶傳播。研究人員認為,最重要的衛生習慣是先蓋上馬桶蓋再沖水,不過,美國多數公共廁所的馬桶沒有馬桶蓋,美國廁所協會執行主任派爾(Tim Pyle)表示,這主要是配合殘障人士法規,因此建議為了防疫需要更密集的清潔公共廁所。派爾說,不可能不出門或者都不使用公共廁所,只希望人們更留心,並在使用完公共廁所後確實把手洗乾淨。隨著全球逐步對疫情解封,也意味著更多人要使用公共廁所,專家提出警訊,只要有一位染疫者使用過的廁所,就可能引起大量的感染人數。
-
2020-06-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國專家:有了新冠肺炎疫苗 未必能一勞永逸
許多民眾對尚未問世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疫苗寄予厚望,不過,中國專家吳尊友說,越認識新冠病毒越不敢太樂觀,疫苗不一定是人類面對新冠病毒的「免疫通行證」。中國青年報App今天刊出對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的訪問,其中針對新冠肺炎疫苗部分提出他的看法。吳尊友說,並非有了疫苗,就可以一勞永逸解決問題,疫苗的問題非常複雜。隨著對新冠病毒的認識加深,他越發感覺到情況不像最早那樣樂觀。他有幾個理由。第一,除了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先前還有引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的病毒都是冠狀病毒,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一種冠狀病毒引起的疾病,可以用疫苗預防。第二,感染新冠病毒後,人體產生的免疫力持續時間尚不明確,新冠病毒的抗體可以持續多久還有待研究,「最新的研究發現,以前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幾個月後抗體就會下降,甚至下降到檢測不到」。吳尊友說,人類用疫苗預防疾病的基本原理是,當人體感染病毒後,人體的免疫系統能自然地產生保護。研製疫苗就是模仿這個自然感染、自然免疫的過程。「如果自然感染後,人體都不能形成免疫力,我們研製的疫苗也就沒辦法來保護人。」根據現有的發現綜合來看,感染新冠病毒後,人體產生的免疫力是有時間段的,也就是說,疫苗也只能保護一段時間。吳尊友說,這就構成了很大的挑戰,要求國家生產大量疫苗,同時要求人一直接種。但吳尊友表示,目前疫苗還是當下最有希望的疫情防控措施,且應該可以在今年底或明年初應用;只是基於目前研究得到的結論,疫苗不一定是人類面對病毒的「免疫通行證」。
-
2020-06-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對抗新興傳染病 陳建仁建議加強人才交流培育
前副總統、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今天說,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單獨對抗新興傳染病,必須透過人才交流合作防疫,他也以SARS防疫為例說明,好的人才交流培育相當重要。人才循環大聯盟與美國在台協會製播「疫情過後的新世界」節目,今天邀請陳建仁在節目中分享台灣抗疫成功的關鍵等。陳建仁表示,國際交流經驗在他一輩子學術生涯中扮演相當重要角色,他從碩士班畢業留在台大當助教時就開始進行「國內留學」,當時美國海軍的第二醫學研究所是設在台灣,研究者都是從美國來,所以那時候就跟他們合作。陳建仁回憶,當時跟美國華盛頓大學博士做B型肝炎研究,研究團隊後來建立了B型肝炎慢性感染會引起肝癌的研究,這是全世界被引用最多有關B型肝炎的研究,那時的經驗對他受惠良多,他也覺得應更加充實自己知識跟技能,後來就考公費留考到英國。陳建仁說,在英國學到的有關傳染病防治、流行病學研究等技術,在今年對抗新冠肺炎或是當年對抗SARS的時候都有用上,很感謝當時老師給的教導,到後來回台灣,在台大教書,又到美國擔任客座教授,開始進行分子流行病學研究,讓他覺得人才交流很重要。陳建仁以SARS為例分享,當年爆發時,台灣不是在世界衛生組織裡面,所以要求世界衛生組織幫忙時並沒有得到幫助,但美國CDC那時派了20個專家來台灣,那時雙方從早到晚積極合作,最後控制住SARS。陳建仁回憶,當年到美國訪問,美國衛生部長還向他道謝,這讓陳建仁不解,認為應該是台灣要感謝美國。後來才知道美國SARS防治的標準作業,都是到台灣的這些人學會後送回去美國的,所以有好的人才交流培育、鏈結,互相幫忙協助,防疫才可以做得更好,台灣在國際人才合作上應該更加強。此外,陳建仁說,這次總統蔡英文一直提到Taiwancan help,但help不只是把口罩捐贈給疫情嚴重國家,更重要的是在這次防疫技術、科技以及疫苗、抗病毒藥物的研發,「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單獨對抗新興傳染病」,但只要大家可以互相合作、人才交流、技術互通,世界可以更美好。至於台灣國際人才應怎麼合作跟交流,陳建仁建議,可提供更多國際交流平台讓各式專家有機會互相分享經驗,資訊才會有更好流通,另外透過數位連結、技術,也能有很多機會與不同國家的專家交流。
-
2020-06-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防疫為何成功 陳建仁分享3個重要因素
前副總統、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今天說,台灣防疫成功有3個重要因素,包含審慎以對、迅速應變及超前部署,且台灣公民素養高、配合防疫,才讓台灣防疫可以做得這麼好。人才循環大聯盟與美國在台協會製播「疫情過後的新世界」節目,今天邀請陳建仁在節目中分享台灣抗疫成功的關鍵。陳建仁表示,台灣防疫會成功有3個重要因素,包含審慎以對、迅速應變、超前部署,從去年12月31日,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在PTT上看到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消息,且馬上警覺通知世界衛生組織跟中國開始,台灣也在當天展開武漢直飛班機的旅客登機檢疫等。陳建仁說,台灣依照對中國的了解,武漢若有7人住在醫院,一定不是只有7人,因此接下來也開始做醫院感染管控等;此外,針對密切接觸者,也讓警政跟內政單位配合衛政單位做好密切接觸者隔離、追蹤工作。陳建仁提到,過去在SARS期間,大家對於沒有N95口罩時非常恐慌,因此政府也針對防疫物資等超前部署,並開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籌各項措施部署。陳建仁回憶,總統蔡英文當時也召開國安會高層會議,除了指示防疫需要跨部會合作,也關心口罩等防疫物資,當時行政院長蘇貞昌說口罩有儲備4000萬片,蔡總統認為不夠,因此政府開始調查、加強口罩生產量能,到後面口罩一天可以生產2000萬片。「從這過程中可以看到台灣面對疫情審慎以對,迅速應變、超前部署,讓台灣防疫做得很好」,陳建仁說,也要謝謝台灣很多國家隊,像是防疫國家隊做好邊境管控等。此外,陳建仁指出,他去英國時,有人說台灣公民素養很高,政府說要隔離就隔離,「他們一直懷疑在一個自由民主法治的國家、不是極權國家,怎麼可以這麼好」,這有賴於政府每天開記者會公開全部疫情,且詳細解釋民眾應做的防疫措施,還有回答很多媒體問題,讓人民對政府產生信心。陳建仁說,防疫過程中,被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的有14萬人,但拒絕配合防疫而被處罰的統計中,居家隔離只有19件、居家檢疫是660件,整體來看台灣民眾9成以上都很配合防疫,也有其他許多無名英雄勤洗手戴口罩等,才能讓台灣防疫如此成功,並讓全世界都認為台灣是防疫的楷模典範。
-
2020-06-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法藥廠賽諾菲:預計明年上半新冠肺炎疫苗獲准
法國藥廠賽諾菲(Sanofi)今天聲稱,與英國葛蘭素史克藥廠(GSK)合作研發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潛在疫苗,預計於明年上半年獲得批准,較原先預期快。路透社報導,新冠肺炎迄今造成全球逾900萬人感染、逾46萬9000人喪生,目前沒有預防這種疾病的疫苗。臨床試驗顯示,只有幾個藥物對新冠肺炎住院病患有所助益。賽諾菲正主持虛擬研發活動。賽諾菲與葛蘭素史克藥廠4月曾指出,疫苗若研發成功,有望於2021年下半年問市。其他製藥公司也正競相研發安全、有效且能大規模生產的疫苗。美國生技大廠莫德納公司(Moderna Inc.)、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與阿斯特捷利康公司(AstraZeneca Plc)的合作、以及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與美國輝瑞藥廠(Pfizer)的聯盟,最早於3月就邁向人體試驗,登上新聞頭條。然而,賽諾菲執行長哈德遜(Paul Hudson)指出,這場競賽中目前的首批領先者,無法保證定能取得勝利。哈德遜表示:「它們正使用既有工作成果,有許多是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的研究成果;可能沒有那麼有效;無法保證能夠大量供應。」哈德遜聲稱,賽諾菲的成功機會「高於其他公司」。
-
2020-06-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陸研究:新冠抗體僅2~3個月有效
大陸一項名為「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的臨床及免疫學評估」(Clinical and immunological assessment of asymptomatic SARS-CoV-2infections)近日發布於「自然·醫學」期刊上,結果顯示,感染新冠病毒後,患者體內的抗體濃度在兩到三個月後便開始下降,恐增加二次感染風險,並影響日後疫苗的效果。世界衛生組織四月二十四日發表科學簡報,稱「沒有證據」能證明感染新冠後產生的抗體能保護人體免於第二次感染。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多位教授日前在「自然」發表論文,發現一四九名新冠康復期患者中,多數抗體水平低於預期,但對病毒的中和反應仍然很明顯。「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的臨床及免疫學評估」研究團隊來自重慶臨床醫界,研究發現,大多數感染者抗體在感染後兩到三月後明顯衰減,百分之九十三點三無症狀組及百分之九十六點八有症狀組的IgG抗體濃度,在康復期早期,即出院八周後便開始下降。對此,台大醫院感染科教授黃立民表示,該項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上,顯示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目前檢驗抗體的標準尚未一致,也就是並未標準化,如果另一個國家同樣檢測確診者血液中抗體,結果也是如此,才能證實接近事實。黃立民說,在感染其他冠狀病毒之後,有些抗體可以維持一至兩年,平均為二至五年,該項研究結果僅三個月,時間之短,確實超乎醫界想像。至於感染後抗體快速下降,是否影響疫苗效果?黃立民以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為例,在自然感染之後,抗體濃度確實不高,但接種疫苗之後,抗體卻能維持好幾年。
-
2020-06-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天竺葵精油是否降病毒感染風險 疾管署:待驗證
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特聘教授王升陽研究團隊發現天竺葵、檸檬精油可抑制新冠肺炎病毒入侵人體,但疾管署說,未來能否應用於人體、如何使用等,待進一步研究及驗證。中興大學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王升陽團隊研究植物精油抑制引起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病毒感染可能路徑,血管收縮素轉化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ACE2)是引起「嚴重急性呼吸肺炎」冠狀病毒(SARS-CoV)、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SARS-CoV-2)和人類冠狀病毒NL63的受體。如果能抑制ACE2表現,可能減低病毒感染風險。王升陽團隊自超過60種植物精油中篩選出具顯著抑制ACE2表現的精油,分別是天竺葵與檸檬精油,並經氣相層析質譜分析顯示,天竺葵精油是由22種化合物組成;檸檬精油中有9種化合物;香茅醇、香葉醛和乙酸橙花酯是天竺葵精油主要化合物,檸檬烯則是檸檬精油主要化合物。研究顯示,人類上皮細胞經天竺葵與檸檬精油主成分香茅醇和檸檬烯處理後,可顯著降低ACE2的表達。王升陽團隊研究證明天竺葵和檸檬精油及其主成分具開發為天然抗病毒劑潛力,可能有助於防止引起「嚴重急性呼吸肺炎」冠狀病毒入侵人體。不過,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告訴中央社記者,從研究成果看,研究處於相當早期細胞試驗,仍是實驗室裡的研究,未來能否應用於人體、如何使用等,待進一步研究及驗證。
-
2020-06-1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台大護理師辛勞照顧新冠重症 孩子卻被保母拒收
社會大眾對於新冠疫情期間份外辛苦的醫護人員,還是有歧視眼光。照顧台灣新冠肺炎極重症個案的台大醫院護理師都說,其實不怕自己染病,只怕連累家人,這段時間有同事的孩子被保母拒收,只能送到南部長輩家,單身同事也發現鄰居不再到家裡拜訪。為了避免影響到家人,她們都盡量自我隔離、也不敢跟爸媽一起吃飯。台大醫院收治全台灣使用葉克膜時間最長的新冠肺炎極重症案例,院方今召開記者會說明照護過程。這名確診者用葉克膜33天、用呼吸器37天,在加護病房住了47天,才脫離穩定下來。在加護病房期間,主責護理師必須每隔兩小時穿好全套防護進去為他拍痰,痰液是公認病毒量極高的檢體。參與照護的疫病病房督導長莊寶玉和感染科護理師蔡瑩慧說,其實護理師倒是不怕自己染病,因為醫療團隊都是自己信賴的夥伴,最怕的是連累家人。蔡瑩慧講話聲音溫柔、語氣平和,很懂得安頓病人心情、給予鼓勵和信心,被暱稱為「淡定姐」。但其實,蔡瑩慧心裡她也有放不下的擔憂,這份擔憂不為自己,而是為了家人和同事。蔡瑩慧說,醫護人員心都擔心要是不小心暴露到病毒,會造成單位同事或家人的群聚感染。莊寶玉說,單位上的同事,很多家裡都有年幼小孩,這次就有同事遇到保母說「不敢幫你帶小孩,怕傳染給另一個小孩」,但孩子明明是健康的。無奈之下,只好將孩子託給南部的公婆和娘家爸媽輪流照顧,被迫成為假日父母,得和孩子兩地相思。蔡瑩慧自己沒有孩子,也觀察到鄰居都不敢像以往一樣來家中作客。她說,可以體諒鄰居的反應,所以她回家之後,也盡量不出門,以免引來擔心。17年前SARS當時,莊寶玉在加護病房,蔡瑩慧在感染科病房,他們都照顧過SARS首例秦姓台商,當時就有單位上同事的孩子被學校勒令停學,只因媽媽在台大醫院工作。17年後的現在,社會的氛圍好像仍有待進步。有些護理師的孩子比較大了,就會跟小孩說對外不要提到媽媽是護士;有些單身同事還和爸媽同住,她們回到家就會立刻衝去洗澡,生活上盡量與家人區隔出距離,也不敢一起吃飯。不過,走過SARS的她們,心情似乎不受社會氛圍影響太多。被問到這次最緊張的是什麼?莊寶玉和蔡瑩慧都說,是物資短缺。莊寶玉說,SARS疫情集中於亞洲,防疫物資還能從國外調度充裕,新冠肺炎疫情卻在短時間內造成全球防疫物資嚴重短缺。莊寶玉說,連髮帽、鞋套都會缺,每天都在擔心,是不是又有哪個意想不到的東西要斷貨了。蔡瑩慧表示,很感謝護理部的主管積極爭取,醫療團隊的成員也都非常努力搜羅各種物資情報。
-
2020-06-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為何新冠大蔓延? NGO:是過度開發
「人類過度開發才是造成新冠疫情的主因!」NGO「世界自然基金會(WWF)」17日發布報告指出,人類過度開發森林、獵捕高風險野生動物,導致病毒進入人類食物鏈,是新冠疫情爆發的主要原因。他們也提醒,如果人類再不暫緩開發,「離下一次大流行病就不遠了。」根據《歐洲新聞網》報導,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報告舉列了許多因素,包括貿易、毀林開發、捕食高風險野生動物(如蝙蝠、穿山甲、白鼻心等)、農地擴張與集約化畜牧業都會導致人與野生動物的接觸機會上升,進而讓人類得到人畜共患病的機率增加,從以前的SARS,到現在的新冠肺炎都是如此。《報告》中的統計顯示,近30年的新型疾病中,有超過60%都是從動物起源,而在這段時間內,全世界遭到開發、農耕地利用的土地約有1.78億公頃,是1個利比亞(全球第18大國)的大小。「人類需要和大自然保持適當距離,否則我們將會經歷下一波大流行。」基金會總裁蘭博蒂尼說,雖然各國都開始加強保育野生動物的力道,如中國近日以保育的理由,將穿山甲從中藥材中除名,並列為一級保育類動物,但WWF認為各國政策強度不夠,應該要聯合公開表態,發誓為生態多樣性流失、適度開發而努力。《衛報》提到,聯合國先前的環境報告調查也是相同的結果,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委員會主席瑞瑪說,無論是茲卡、愛滋、SARS還有伊波拉,都是人類過度親近、獵捕野生動物所帶來的災害,然而許多國家開發雨林、原始棲地的情況卻愈來愈嚴重,她呼籲各國,為了人類的健康與永續發展,要約束開發、積極保護環境。【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6-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邱文達談台灣防疫成功6關鍵 登美國公衛期刊
台灣武漢肺炎防疫成果全球有目共睹,前衛福部長邱文達撰文分享台灣防疫成功的6大關鍵因素,SARS防疫經驗及超前部署的防疫措施等都扮演關鍵角色,登上美國頂尖公衛期刊。北醫前校長、前衛福部長邱文達和美國同仁共同撰寫主編專欄,刊登於頂尖的「美國公共衛生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以實地觀察經驗,分享台灣防疫成功的6大關鍵因素。文中提到,台灣2003年面臨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衝擊時,共造成346人確診、73人死亡,占全球病例4.3%、死亡病例也占10%;反觀這次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截至4月1日,全台僅329例確診、5人死亡,遠低於全球確診、死亡病例數。台灣這次能有如此耀眼的防疫成果,有賴6大關鍵因素,分別為SARS抗疫經驗及應變系統、及早啟動的防疫措施、以健保卡串連出入境資料、疫情資訊透明化、口罩配發措施、社會的凝聚力及國際孤立的危機感等。SARS抗疫經驗及應變系統方面,台灣在SARS疫情過後,各大醫療院所都設有發燒篩檢站,並設有1100間負壓隔離病房,後來接連發生的H1N1、H7N9、登革熱等疫情,也讓疾管署築起流行病應變系統,才能在武漢肺炎來襲的第一時間,及時因應。不只如此,疾管署早在去年12月31日得知中國武漢爆發不明原因肺炎時,就啟動登機檢疫措施,1月起陸續對中港澳入境者採取居家檢疫,逐步管制入境者身分;各學校、餐廳、辦公場所也開始量測體溫、消毒雙手,並訂定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的社交距離規定。為避免隱藏境外移入者造成醫院群聚感染、癱瘓醫療體系,台灣更結合涵蓋率99.8%的健保體系,將出入境資料串連健保體系,以利醫師第一時間找出高風險患者。台灣自1月22日爆發首例武漢肺炎確診個案後,衛福部長陳時中每天親自主持記者會,逐一說明每個個案的狀況,呼籲民眾提高警覺,並降低民眾恐慌,在這次防疫中扮演關鍵角色。在口罩政策方面,台灣人因歷經過去各種疫情,早已深知戴口罩、勤洗手對防疫的重要性,政府也早在1月24日就禁止醫用口罩出口,確保防疫資源,並且從1月28日起逐步啟動口罩配發制度,甚至以健保卡啟動實名制措施,同時增設口罩產線,日產口罩達千萬片,甚至援贈美國、歐盟等國。由於台灣非世界衛生組織(WHO)會員,面對武漢肺炎疫情只能單打獨鬥,但也因此激起台灣人的防疫意識。綜上所述,正因有這一系列的防疫措施,台灣才能在大量海外民眾返國潮時,及時守住社區防線,至今未出現大規模社區傳播,顯示保持警惕對於防止病毒傳播至關重要。
-
2020-06-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英國研究類固醇可治新冠重症 張上淳:不建議普遍使用
英國研究團隊16日發布臨床實驗結果,指治療關節炎等多種疾病炎症的類固醇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簡稱DXMS),可拯救新冠肺炎重症者的性命,降低使用呼吸器病人將近1/3死亡率,需供氧患者的死亡率也降低1/5,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卻不建議普遍使用類固醇作治療。張上淳解釋,實際上,國內有些新冠肺炎個案臨床判斷需要時,確實有在注意安全性為前題下使用類固醇,但仍然跟17年前的SARS疫情之下普遍使用類固醇不同。張上淳強調,如果新冠肺炎重症出現嚴重免疫風暴,以適當劑量、長短控制下使用類固醇可控制免疫反應。另外,該報告是英國臨床試驗結果,但這是第一次看到相關結論,可能我國專家小組需要再研判,評估是否需調整國內新冠肺炎治療指引。
-
2020-06-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不用再連三次「聖筊」 指揮中心解隔離標準改二採陰性
新冠病毒詭譎,台灣為安全起見,要求新冠肺炎確診者需連三次採檢陰性才能出院,「三聖筊」的出院規定,讓台灣確診者平均住院隔離時程長達一個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日表示,將現行確診個案解除隔離條件,調整為連續2次檢驗陰性即可解除隔離。陳時中指出,目前各國對確診個案解除隔離條件均為「連續2次呼吸道檢體檢驗SARS-CoV-2為陰性」,另依據韓國對285名復陽個案及其790名接觸者調查研究結果顯示,經2次採檢陰性解除隔離個案,已無傳播風險。因此指揮中心於諮詢專家意見後,修訂「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通報個案處理流程」,確診個案同時符合「住院隔離至症狀緩解至少3天」、「連續2次呼吸道檢體(間隔至少24小時採檢)檢驗SARS-CoV-2為陰性(解隔之採檢於同日應採檢鼻咽擦拭液、咽喉擦拭液或痰液共2種檢體,且2種檢體檢驗結果皆須為陰性)」、「距發病日已達10天(無症狀者距第1次採檢陽性已達10天)」條件,可解除隔離。陳時中表示,確診個案解除隔離後,除特殊情況外,無須再進行採檢;若因故採檢結果再出現陽性,除特殊情況外,個案無須再入院進行隔離治療,維持自主健康管理即可,也不用再次匡列接觸者進行居家隔離。此外,如解除隔離後仍在居家檢疫/居家隔離期間,無須再繼續執行居家檢疫/居家隔離至期滿,採行自主健康管理即可。
-
2020-06-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建仁談疫情趨緩關鍵 並指「我OK你先領」驚艷他國
陽明大學今天舉行畢業典禮,前副總統、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以「科技創新與人文關懷」為題發表演講,勉勵畢業生。我國抗新冠肺炎有成,陳建仁分享當年抗SARS經驗,指出健康照護工作會受到無情批評,只要是對的,就要堅持下去。帶著智慧與慈悲,大家都能寫下醫療史新頁。陳建仁說,SARS讓台灣防疫體制做了很好的修整,促成指揮中心的成立。直到H5N1爆發,台灣評估為全球前三低的風險國家,疫情之後,死亡率也是全球前三低。直到今年的COVID-19,台灣公民遵守勤洗手、量體溫,是防疫有成的關鍵。他指出,更感人的是,口罩不足時,有國家隊促生產,民眾還發起「我OK,你先領」驚艷他國。台灣2300萬人民彼此祝福,因此成為被祝福的地方。疫情也讓台灣人從驚慌、學習邁向成長。陳建仁也從歷史角度,舉出曾對台灣醫療奉獻的馬雅各、甘為霖、馬偕、蘭大衛、連瑪玉、蘭大弼、杜聰明、陳五福等人,並說台灣的醫學研究都是努力解決本土健康問題,同時也帶給全球新知識造福世界。陳建仁分享杜聰明推薦學習的三個人,第一個是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他的名言是「機會是給有準備的心靈」。第二個是熱帶醫學之父萬巴德,他指出高雄是熱帶醫學的搖籃,表示台灣是讓科學不斷精進的地方,而陽明大學是畢業生創造新知識的搖籃。第三個是史懷哲,他在非洲的蘭巴倫奉獻數十年,名言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蘭巴倫」,有自己可以奉獻的地方。陳建仁說,好的醫師不僅把病醫好,也把病人信心建立起來,讓台灣更好。陳建仁說,早年B型肝炎研究證實疫苗能預防肝癌,到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台灣對世界都有重大貢獻。他說,「智慧」與「慈悲」是健康照護者的兩足,過去的醫療奉獻者如此,未來也是如此。陳建仁曾任命陽明大學郭旭崧擔任疾管局長,郭旭崧分享多年前陳建仁送給他的一句話:「Nothing is Impossible」,並要轉送給今年的891名畢業生,提醒大家所有的奇蹟,其實都來自於累積。奇蹟不是神蹟,更不會自動從天上掉下來,只有日常的累積才會出現奇蹟,才能把不可能化為可能。
-
2020-06-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防疫有目共睹 美專家評全球前段班
台灣防疫成果再獲國際肯定。美國政治學家布瑞莫在時代雜誌撰文,稱讚台灣超前部署,並以手機定位落實居家隔離與檢疫,防疫作為令人欽佩,表現在全球排在前段班。布瑞莫(Ian Bremmer)為政治風險諮詢組織「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總裁,也是時代雜誌(TIME)外交事務專欄作家。文章列舉多個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因應表現傑出的國家,開頭就提到台灣。布瑞莫寫道,台灣鄰近疫情發源地,及早加強邊境管制、禁止醫用口罩出口,並運用接觸者追蹤與手機定位找出患者、確保居家隔離與檢疫者遵守防疫規定,有效防堵疫情,不像部分國家為控制疫情而讓經濟大規模停擺數週。他提到,台灣實行全民健康保險,公共衛生官員每天疫情簡報,商家為持續營業而積極防疫,包括提供乾洗手液、顧客入店前量體溫。外界普遍認為,台灣政府集中化疫情因應措施令人信服。布瑞莫表示,台灣防疫有成源於了解中國,並吸取2003年對抗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的經驗。台灣有效防堵疫情之餘積極援外,向疫情嚴重國家提供口罩等醫療物資。文章寫道,台灣防疫表現令人欽佩,中國卻質疑台灣援外是爭取盟友支持台獨而大表不滿,台灣使用手機定位追蹤居家隔離與檢疫者也引發隱私疑慮。但到目前為止,台灣疫情因應表現仍在全球排在前段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統計,全球2019冠狀病毒疾病確診病例超過757萬例,42.3萬人染疫身亡。台灣確診病例僅443例,7人死亡。6月以來,拉丁美洲淪為全球疫情重災區。布瑞莫表示,疫情正邁入新階段,回顧疫情初期因應表現優秀的國家,可作為其他國家遵循的範例,也能評估哪些國家已為疫情新階段做好準備。歐亞集團團隊以3大面向評估各國疫情因應表現,包括醫療管理、政治因應、財政政策因應。台灣在文章中被歸類為鄰近與前線國家,排在新加坡與韓國前面。紐西蘭與澳洲在大洋洲疫情因應表現傑出,加拿大在七大工業國集團(G7)中表現最棒,德國得到「榮譽獎」,冰島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為「小而美」典範,希臘與阿根廷防疫表現優於預期。
-
2020-06-12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6個不尋常的新冠肺炎症状
2020年5月7日美國科學家雜誌(The Scientist)知名記者克萊爾·賈維斯(Claire Jarvis)報導了一則新聞,內容提到愈來愈多不尋常的新冠肺炎症狀在病人身上被發現,於是醫學界不得不對這個新出現的疾病花更多的時間去了解。首先,在疾病的初期,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把發燒(fever)、咳嗽(cough)、和呼吸急促(shortness of breath)列為新冠肺炎的標準症狀。但該機構隨後發現到,反復寒顫(repeated shaking with chills)、肌肉疼痛(muscle pain)、頭痛(headache)、咽喉痛(sore throat)、以及嗅味覺喪失(loss of taste or smell)【註1】,也都可以是新冠病毒感染後的症狀。隨著全世界以驚人的速度增加感染人數的同時,醫學界也觀察到更多不尋常的症狀,而且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該疾病的症狀表現和患者的年齡、種族、體質都有一定的關聯性。雖然有的症狀相當少見,甚至有些症狀還不確定是否直接就和新冠病毒有關,但小心謹慎總是上策。6個不尋常的新冠肺炎症狀1.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2020年5月4日,紐約市衛生局發出警告,有15名年齡在2到15歲之間的兒童,因多系統發炎症候群住院治療,懷疑可能與新冠肺炎有關,衛生局描述的症狀類似於中毒性休克(toxic shock)和川崎症(Kawasaki disease)的混和型。全部15位兒童都有發燒,其餘症狀尚有皮膚紅疹(skin rashes)、腹部疼痛(abdominal pain)、紅眼睛(red eyes)、和嘴唇破裂(cracked lips)等等。這些小孩的PCR核酸測試有些呈現陽性(4人),大部分卻呈現陰性(11人)。另外,在抗體檢測部分,有6位兒童呈現陽性,表示確實感染過新冠病毒。根據義大利的統計,兒童罹患新冠肺炎後出現多系統發炎的比例很低(約千分之一),因此在疫情初期除了沒有注意到這種出現在兒童身上的罕見症狀外,也不確定是否和新冠病毒有關,但因為出現這個症狀的有些兒童可能危及生命,所以必須特別注意。最近在英國就有一位14歲男孩因為多系統發炎而死在伊芙莉娜倫敦兒童醫院(Evelina London Children,s Hospital),全英國目前約有75~100位的兒童因為此症狀而接受治療中。2020年5月13日義大利貝加莫省(Bergamo)帕帕喬瓦尼第23醫院的兒科主任丹蒂加教授(Lorenzo D,Antiga)發表在柳葉刀的文章證明多系統發炎症狀和新冠病毒高度相關,因為該城市過去5年來,每三個月僅有一名兒童出現此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的症狀,而自從新冠病毒爆發後,每個月飆升至10位兒童出現此症狀,足足暴增了30倍。川崎症主要影響五歲以下幼童(infants),會導致急性全身性血管發炎,雖然急性死亡率不高(0.03%),但會導致後天性心臟病(原本20~25%),適當的治療可以預防潛在的致命性冠狀動脈瘤(降低到5%),目前產生的原因尚不清楚,但應該是被外來物感染後的免疫系統過度發炎反應所造成的。這次新冠病毒所導致類似川崎症的病例大幅度增加,卻是大部分來自學齡兒童(schoolchildren),而非來自嬰兒。自從第一個病例在英國報導以來,在美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和瑞士相繼又出現了相當多的病例。2.中風和血栓(Strokes and blood clots)科學家已經觀察到新冠肺炎和血管栓塞之間的關聯性【註2】,即使在醫學界認為是血管栓塞低危險的患者中也會因為感染新冠肺炎之後造成血管栓塞,特別是白種人。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最新報告中,研究人員描述了紐約市5名年齡在33歲至49歲之間的患者,他們因新冠肺炎入院時有嚴重的中風症狀。其中只有一個病人有中風病史,其他都沒有。另外,4月份在《血栓研究》期刊中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在荷蘭加護病房中有高達31%的新冠肺炎患者得到“血栓併發症”。另外,除腦部血管會阻塞外,肺部血管也不例外,愛爾蘭醫生發現新冠病毒感染可以導致肺部「數百個小阻塞」。這些血塊阻塞當然會損害肺臟功能,發生呼吸困難,導致血液中氧氣飽和度降低,許多器官承受低氧壓力,最終導致器官衰竭並死亡。2020年5月7日,美國西奈山醫院的心臟科主任法斯特醫生(Valentin Fuster)於《美國心臟病學院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發表了一篇論文,抗凝血藥物可以減少新冠患者體內的血栓形成(clotting),增加患者的存活率。這項研究顯示抗凝血藥物可能在新冠肺炎照護上扮演重要角色,可讓患者免於發生新冠肺炎的致命症狀,包括心臟病(heart attack)、中風(stroke)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目前歐美醫界已經開始給予新冠病患預防性的抗凝血劑。3.新冠腳趾(COVID toes)新冠肺炎感染竟然會在腳趾頭出現類似凍傷的紅色或紫色的發炎性局部水腫,而且是好幾個指頭在一隻腳上或兩隻腳都有,尤其是好發在健康的年輕人(young adults)和十幾歲青少年(children teen)身上,病患主述相當疼痛,而且會有灼燒感和癢的感覺,皮膚科醫生建議,如果發現有新冠腳趾症狀的人,就算沒有其他新冠肺炎症狀,也應該進行新冠病毒篩檢。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皮膚科的福克斯醫生(Lindy Fox)說,每年到了寒冬,她通常會遇到4~5位的病人因為手指或腳趾頭凍傷來看診,可是這陣子新冠肺炎爆發,明明在春天接近夏天,熱得要命,卻有幾打的人跑來看凍傷,而且全都說這輩子從來沒有凍傷過。不光是福克斯醫生,在波士頓麻州綜合醫院負責遠程醫療診所(Telemedicine clinic)的全球健康皮膚科主任弗里曼醫生(Esther Freeman)說,她的門診幾乎都是來看腳趾頭的,因為腫起來,會痛,又不知道為什麼,病人多到她認為應該專門開一個腳趾頭門診,一點也不誇張。過去已知病毒感染就可能會引起小血管發炎,導致類似的凍傷的紅紫色水腫,專家認為這就可以用來解釋新冠腳趾的發生原因。所幸這樣的症狀會在1~2周後消失,病人並沒有出現生命危險。目前正在邀集有這樣症狀的病人,進行持續性的PCR篩檢,以便了解症狀與病毒存在之間的關係。由於新冠病患有時也會服用多種藥物,所以當出現新冠腳趾的症狀時,也要能鑑別診斷出到底是藥物引起的,還是新冠病毒引起的。4.沉默的缺氧(Silent hypoxia)呼吸困難是新冠肺炎的典型症狀,但也有許多輕症患者完全沒有抱怨呼吸困難或急促,可是等到第一次就醫時,醫生才發現病人已經嚴重缺氧。新罕布夏州里托鎮地區醫院急診室列維坦醫生(Richard Levitan)說,有些病人第一次到達醫院時,他的血氧含量就低於50%,遠低於正常人的95~100%之間,而只要低於90%就屬異常。照理說患者應該已經神智不清,甚至昏迷不醒才對,但病患自己卻完全察覺不到,還能繼續跟門診護理師聊天,等到醫生看到X光片發現病患已有嚴重肺炎,甚至某些病患需要人工呼吸器維生,這種狀況醫學界稱之為「沉默的缺氧」。因此,醫生建議在家隔離的輕症新冠患者,應該使用小型的血氧檢測儀(留在美國定居的潘老師同學說,美國的網站上都有在賣),監測血氧濃度,避免憾事發生。科學家目前也正在加緊腳步,研究為什麼新冠病毒會導致這種異常的沉默缺氧。另外,急診室醫生建議,所有已經診斷出新冠肺炎的住院患者,不論病人有沒有抱怨呼吸困難或急促,在入院後的前14天內,每天都要使用脈搏血氧儀,以定期檢查他們的氧氣水平。他們還建議所有咳嗽,疲倦和發燒的疑似病人都應進行脈搏血氧儀監測,即使他們尚未進行病毒檢測,或者是他們的拭子檢測呈現陰性,因為這些檢測的準確率並非100%。通過這樣做,就可以在肺部損傷嚴重之前就識別出並及早治療,就可以降低美國目前的死亡率。 5.腸胃道問題(Gastrointestinal issues)2020年4月份,加州史丹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胃腸病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針對116名新冠肺炎患者的研究,發現總共有32%的人出現胃腸道的症狀,其中包括食欲不振(22%)、噁心嘔吐(22%)、和腹瀉(12%)。已知新冠病毒會利用人類的ACE2受體來感染人類細胞,因為ACE2在胃腸道和身體的其他部位廣泛分布,所以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在感染新冠肺炎之後,會出現腸胃道的症狀。當有腸胃道症狀時,用PCR測糞便的樣本時,就應該會呈現陽性,與沒有腸胃道症狀的人相比,體內清除病毒的時間會比較長,而且由於營養吸收較差、食慾不好,要特別注意營養補充。研究人員表示,在他們目前的患者中,所有患者都是在出現胃腸道症狀之前,先出現呼吸道症狀,而目前尚未發現患者在出現呼吸道症狀之前就出現胃腸道症狀。因此,如果出現呼吸道症狀的患者,緊接著又出現了腸胃道的症狀,就大大提高了患者得到新冠肺炎的機率。但相反的,如果你只是單純的腸胃道症狀,就不要自己嚇自己,以為是新冠病毒,窮擔心。6.譫妄症(Delirium)譫妄症是一種急性專注力及認知功能障礙的病症,在老年人中,有發現新冠肺炎患者伴隨著“迷失方向”和“感到困惑”的症狀。英國倫敦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羅傑斯醫生(Jonathan Rogers)表示因冠狀病毒而住院治療的重症患者,出院後約1/3的人出現譫妄症、意識模糊、和躁動等的精神疾病,他在醫學期刊(Lancet Psychiatry)中,針對SARS和MERS兩種冠狀病毒的病人進行了回顧型研究,發現確實有這樣的傾向。但目前針對3550名新冠肺炎患者,大部分尚未出現精神問題,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洛桑大學醫院的研究人員在《瑞士醫學雜誌》中發佈了用於診斷老年新冠肺炎的臨床指南。他們強調老年人得新冠肺炎的常見症狀包括發燒、胃腸道疾病、跌倒、以及譫妄症。另外,老年患者的尿路感染和譫妄症之間的關聯性也需要加以注意。【註1】嗅味覺喪失是新冠肺炎患者大腦被感染的警訊。【註2】大量血管阻塞是白人新冠肺炎死亡原因之一。
-
2020-06-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不再三採陰!發病達10天症狀緩解 二採陰解隔離
新冠肺炎確診病人康復解除隔離將有新的標準,指揮中心考量國際研究結果,將確診者解隔離條件從現行三採陰改為二採陰,且需符合發病已達10天且症狀緩解至少3天。台灣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平穩,截至目前,累計443例確診個案,除7人不幸死亡,截至9日已有431人已經解隔離,只剩5人還未符合現行連續3次呼吸道檢體檢驗新型冠狀病毒陰性。在疫情之初,台灣確診者的解隔離標準和國際一致,經二次採檢陰性就能解除;不過,很快就發現國際有很多案例是解隔離後又再復陽,指揮中心就將解隔離條件「升級」為三採陰,為國際最嚴格。不過,韓國研究顯示,確診者二採陰後,儘管後續出現時陰時陽,也不具傳染力;台灣疾病管制署和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合作研究也發現,確診者發病以一週內傳染力最高,發病一週後接觸者都沒被傳染。顯見三採陰的解隔離標準有檢討空間。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成員、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專家很早就注意這個問題,但因台灣病床數、醫療資源都夠,大家謹慎,怕確診者復陽造成社會恐慌,決定採取高標準。黃玉成說,目前已知,德國有一篇論文顯示,確診者發病8天後,就無法培養出活的病毒,意即不具傳染力;有的國家解隔離標準是發病8天或10天後,就認為沒有傳染力,沒必要隔離。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日前已開會決議,修訂確診個案的解隔離條件,必須同時符合下列3項條件,第一住院隔離到症狀緩解至少3天;連續2次呼吸道檢體(間隔至少24小時採檢)檢驗SARS-CoV-2(新型冠狀病毒)為陰性;距離發病日已達10天(無症狀者距首次採檢陽性已達10天)。新修訂的規定上網公告後即施行。
-
2020-06-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醫治療本月納入新冠肺炎指引 平均8至10天可改善病情
中藥也有助治療新冠肺炎。新冠肺炎全球疫情未減,中國、韓國紛紛投入中藥療法研發。國內研究團隊發現,多數患者展開中醫介入治療後,有助緩解發燒,穩定心跳、血壓。而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所擬《新型冠狀病毒病中醫臨床分期治療指引》,也已通過衛福部審核,並於6月1日公告。中醫師公會全聯會,今上午舉行「中醫參與新冠肺炎治療及中醫防疫新生活」記者會,並高呼「中醫Can Help」。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所長蘇奕彰指出,研究團隊沿用2003年SARS治療經驗,針對輕症、重症、微重症、恢復期等四時期訂定4種處方,平均8天至10天可改善新冠肺炎病情。蘇奕彰說,我國中醫藥國家隊研發,今年4月起在三總等國內幾家有中醫部的大型醫院,運用臨床用藥基礎研究,展開中西醫合併治療;發現中藥能改善病情、阻斷新冠肺炎朝重症發展,同時減少重症後肺纖維化等併發症,並緩解失眠、憂鬱、焦慮、腸胃及發燒等症狀。蘇奕彰進一步說,團隊也發現,某些中藥成分能與新冠病毒上的棘蛋白結合,可阻斷開鎖程序,不讓病毒複製,並抑制重症者「細胞激素風暴」,防止免疫系統失控、避免病毒感染。而針對中醫治療新冠肺炎,國家中醫研究所也曾多次討論,今年5月6日時,研商中醫納入《新型冠狀病毒病臨床處置暫行指引》並進行專家會議,而通過後於6月1日公告《新型冠狀病毒病中醫臨床分期治療指引》,內容也針對輕症、重症、微重症、恢復期等四時期訂定4種處方。蘇奕彰說,在上述多款中藥材能抗病毒複方中,其中「黃芩」在抗病毒占了重要角色,有清熱、瀉火解毒作用,是重要藥材之一,另外也發現2種中藥材有免疫調節功能。而在臨床也發現,患者同意中醫介入治療後,輕症患者平均8~10天就可以三採陰性出院。三總中醫部主任黃怡嘉也分享收治案例,表示分別收治年約七旬重症患者,本身有高血壓、胃潰瘍等共病,住院時出現發燒、咳嗽、血氧下降等問題,同樣有服用奎寧藥物,但出現心律不整、胸悶等問題,之後採用中西合併治療,症狀改善並於9天後解除隔離。
-
2020-06-10 科別.新陳代謝
台灣疫情大解封 醫籲糖友持續回診勿停藥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趨緩,雖指揮中心六月七日宣布台灣大解封,但不代表不會再有感染者出現。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表示,相較於一般人,糖尿病患者本身抵抗力較弱,更易受感染外,至今仍有糖友擔心風險而減少回診,若因停藥或棄打胰島素而導致長時間高血糖,身體保護機制將受到嚴重破壞,恐出現併發症、治癒力也會相對變低。呼籲糖友應定期回診、勿擅自停藥。彰基體系糖尿病健康e院院長、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表示,台灣糖尿病患人數逐年增加,學會估計目前全台約230萬名糖友;而據國健署2018年統計,糖尿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第5名,不得不慎。杜思德說,65歲以上的年長者若有糖尿病,易出現高血壓、血脂異常、腎病變等共病,也是嚴重肺炎的高危險群。 據日前中國疫情研究數據顯示,糖尿病患者若罹患新冠肺炎,死亡率較一般患者高;而在2003年的SARS疫情中,糖尿病患者也被發現具有較高死亡率。而患者的血糖高低,普遍認為是預測疾病預後的一項重要因子。杜思德說,新冠肺炎發生至今,即便台灣五六月份疫情已趨緩,糖友回診數仍偏低,有糖友仍不敢出門、情緒波動大、怕有感染風險而減少就醫,之前更出現患者採血針、酒精棉片用完了也都不回診、不去藥局的情形。但其實血糖控制不佳、自行停藥,反讓自己曝露在更高的危險中。因此,他建議糖友在後疫情時代,除保持個人衛生,外出還是配戴口罩、勤洗手外,應定期驗血糖、留意血糖水平、規律用藥,並適度運動、保持免疫力,勿受疫情影響就自行停藥。若擔心感染肺炎疑慮,也可與醫師討論,考慮施打流感、肺炎鏈球菌疫苗來增進保護力。另外他也呼籲,糖友不應聽信地下電台的廣告偏方藥來做為治療,以免病情加重。
-
2020-06-09 養生.樂活人生
面對死亡,我們該學會什麼?ICU重症醫師陳志金:想做的事別等到以後
編按:家人過世了,心裡總是有懊悔和自責?早知道勸他別太累,早知道那天別出門,早知道多盡孝……太多的「早知道」,常拖著人的一生。被粉絲暱稱為「阿金醫師」的台南奇美醫學中心ICU(加護病房)主治醫師陳志金,投入重症醫療、看過無數生命消逝的經驗給的勸告是:「救病人,也要救家屬。」「讓醫師生氣,就是在跟自己的健康和生命過不去。就像車子開在高速公路上,乘客會想跟司機吵架嗎?」「喜歡關說、走後門的VIP,不只干擾醫療人員、浪費醫療資源,而且對自己幾乎沒有任何好處。」「護理師愛喝珍奶,不是上班太閒還可以訂飲料,而是忙到沒時間好好吃正餐。」這些幽默、犀利卻又不失溫暖的文字,都出自在奇美醫院加護病房(ICU)擔任主治醫師的陳志金之手。投入重症醫學領域18年,他不只在醫療現場搶救病危患者,更像一個傳教士,致力於促進醫病溝通、宣導正確醫療觀念,也為醫護人員的權益發聲。「醫病、醫人更醫心」,是許多同業對他的評價。走過SARS,決心投入重症醫療2003年SARS爆發時,陳志金是台大醫院胸腔內科的總醫師。因為SARS重症的肺部感染、呼吸道症狀等大多屬於胸腔科範疇,當台大醫院因為收治SARS病人一度關閉急診、非緊急手術暫停時,院內只剩胸腔科和感染科留守維持運作。一個人要活著,呼吸和心跳是最重要的。在搶救生命、和死神拔河的重症醫療領域中,不少ICU醫師都是出身胸腔內科背景,陳志金在SARS期間,親眼目睹病患甚至是醫護人員隨時面臨生死交關的無常,也讓他萌生了投入重症醫學的想法。「重症醫療就像是鬼門關前的守門員,是醫療手段的最後一道防線。」除了休假日之外,必須24小時on call(即使在假日,也可能因為緊急狀況而被call回醫院)的重症醫師,多年來陳志金的口袋裡隨時放著一張摺得小小的A4紙,上面記載著ICU病房裡所有病人目前的病況、注意事項,以備不時之需。醫病共享決策,減少後悔的可能投入重症醫療至今已有18年,陳志金說,在加護病房,無論再如何努力,平均10個病人裡會有2個人救不回來,「但這個20%的機率,對於失去親人的家屬來說,就是全部。」面對失去至親的痛,如何盡可能減輕家屬的遺憾和悲傷?陳志金多年來提倡「醫病共享決策」的觀念,從病人送入加護病房開始,病患、醫護人員和家屬,就是在同一條船上一起努力的夥伴。「過去醫生會問你『要不要做』某治療,你的選擇只有Yes or No;現在我們列出可能的幾種治療選項、明確告知不同方案可能會有的優缺點,並且先了解患者的『MVP』:What Matters(在乎什麼)、Value(價值觀)、Preference(喜好),這都有助醫師和家屬作出決定。」陳志金說。此外,在ICU加護病房,最常遇見的抉擇之一,就是是否要做氣切、插管維持生命徵象,或是要拔管放手。「這時候如果患者本人已經臥床昏迷無法表達,家屬之間就可能產生衝突。」陳志金觀察到,在家屬當中常會有一位個性特別強勢,習慣代表其他人主導意見,或是擔任和醫師溝通的「發言人」。陳志金的作法是:透過匿名線上問卷調查,了解每個家屬內心真正的想法,「如果講話比較沒分量的,醫師就會適時地幫他『代言』一下,盡可能在每個人(包括患者)的意願當中取得平衡點。」當生命無法挽回時,就不要再去想原因了當盡一切努力,仍然無法挽回病人生命的艱難時刻,陳志金的一句名言是:「救病人,也要救家屬。」陳志金的母親在他17歲時就因病離世,讓他對家屬失去至親的傷痛,更能感同身受。小時他家境困苦,體弱多病的母親等了2年,還是晚了一步,在手術前一天病逝。當時陳志金因為參加重要考試,想著隔天再去看媽媽,卻就這樣錯過了最後一面,始終是他心裡最大的遺憾。「當年我想找出母親離開的原因才立志從醫,直到我真正投入醫療領域,才知道很多時候,有些病人不是想救就能救得了。」陳志金感慨地說。他說,很多原本身體健康,卻一夕間突然倒下的病人,家人第一時間心情上無法接受,總想要歸結一個原因:是不是因為昨天吃了什麼?/是不是因為早上跟他吵了一架?/早知道我今天就應該去看他……面對陷入自責和悔恨的家屬,陳志金看在眼裡,說明病情時便特別補上一句:「很多心血管或腦損傷的疾病,事前都沒有預兆,也很難預防,事情已經發生了,我們就不要再想是什麼原因。」有一次他把這個觀念在臉書上分享,一個粉絲就私訊他說:「醫師謝謝你,因為這番話,讓我藏在心裡幾十年的糾結終於解開了,不再覺得是我害死了爸爸。」「追究責任對於病情沒有幫助,只會讓一個人更難受,甚至可能一輩子走不出來。」陳志金更鼓勵家屬們在親人臨終時,盡量完成他的心願,並完成「四道」:道謝、道愛、道歉和道別。「很多大半輩子形同陌路、甚至像仇人的家人,最後是在病榻前和解的。」陳志金說。團隊之間,也需互信與尊重不只是醫病關係,朝夕相處的醫護同仁,同樣需要團隊合作的信任和默契。陳志金在2005年來到南部重症醫療最具規模的奇美醫院,習慣了台大醫院的豐富資源和人力,他也曾經歷一段適應磨合期。「最初我出於求好心切的壓力,對於醫院裡很多事情都看不慣,然後會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當時陳志金經常會在員工留言板上批評院內事務,他開玩笑形容,自己以前就是「機車行老闆」,甚至有護理師因為覺得他太「難搞」,刻意排開出勤時段,避免接觸。後來陳志金參與「醫療資源團隊合作」(TRM)的種子教師培訓,才讓他學習到如何團隊合作的溝通技巧。「就像是在飛機上,氧氣罩一定要自己先戴好,才可以去幫忙別人。工作氣氛如果不好,那也會影響到團隊的工作狀況。」愛要及時!想說的話、想做的事別等到以後即使是身經百戰的重症專科醫師,多年來看遍無數來到加護病房的重症病患,有人幸運康復、也有人就此告別人世。面對生命的脆弱和渺小,陳志金如何調適自己的心情?「對於沒能救回來的病人,當然也是會難過啊。以前我會用吃來抒發壓力,但這就對身體不太好(笑),現在我除了盡量空出時間運動,另一個方式就是在臉書上寫文章。」除了抒發自己的心情,也因為想分享更多正向的醫病溝通和醫療觀念。近年陳志金在臉書寫下自己和ICU醫療現場的的點點滴滴,如今已經是擁有16萬粉絲的「網紅」醫師。「其實說穿了,就是一個轉念。寫下這些故事,若是有同樣遭遇的人看到了,或許就是可以幫助他們走出來的契機。」親人離世固然椎心,但在人生終點,如果可以盡量滿足當事人的最後願望,甚至讓家人因此重新凝聚感情,往後回憶起來也許就不會只有傷心,也可以有歡笑。「還是那句老話:愛要及時。想說的話、想做的事別再等到以後,現在就可以完成。」在生死懸於一線的重症醫療現場,「愛」仍然是最有效的處方。原文:面對死亡,我們該學會什麼?ICU重症醫師陳志金:想做的事別等到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