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5 醫聲.醫聲要聞
搜尋
Line
共找到
621
筆 文章
-
-
2023-12-01 養生.家庭婚姻
媽媽想放風獨自東京遊被拒絕!老公說:「人家歐陽靖可一打一帶小孩去迪士尼,妳為什麼不行?」
為人母是一種幸福,卻也有著太多的犧牲,箇中滋味只有自己點滴在心頭。想想自己當媽後,有多久沒自己和朋友們大唱KTV、逛街、弄頭髮做指甲,甚至是出國玩?有時候,我們只是想要一點與自己的獨處時間,某個下午就可以......人家可以,妳為什麼不行?歐陽靖時常陪著兒子新醬到處旅遊、體驗生活,並在臉書粉專分享心得,日前更一打一、獨自帶新醬到東京,不僅體力毅力驚人,也帶給眾人滿滿的正能量。但有網友私下和她抱怨,自從當媽媽後就沒有出過國,最近在計畫去東京旅行,但因為真的需要好好放鬆,不想帶著3歲孩子,希望托給親戚或保母照顧幾天,所以尋求老公跟夫家的意見。結果她老公跟婆婆說:「人家歐陽靖都可以一打一帶小孩去迪士尼了,妳為什麼不行帶小孩?」帶小孩不是媽媽一個人責任「那你們怎麼不自己把小孩帶走?反正帶小孩不難嘛,歐陽靖都可以一打一了。」歐陽靖喊話,照顧小孩並不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偏偏這個重擔80%就是會落到媽媽身上,在對孩子母親說風涼話的同時,怎麼不想想自己在育兒上能幫助些什麼?然後大家好像誤會她很喜歡帶小孩?歐陽靖坦言:「其實是不得已的好嗎......如果我有強力後援,現在應該也不會有『新醬出去玩』這個粉專了!我可能會投入更多心力在自己的事業、獨旅、寫作......而我跟新醬之間會有截然不同的親子關係。」歐陽靖鼓勵媽媽適當擺爛「沒有好壞,當人生只剩下一條路可以走的時候,就必須走得抬頭挺胸。」我必須獨力照顧小孩,但我也不想因此捨棄熱愛的海外旅遊,所以我必須讓自己有一打一的能力,完全捨棄所謂的Me Time跟放鬆、只求身心越來越強壯,並在旅行過程中跟孩子互相磨合、找到彼此的最大快樂公約數。生命的際遇讓我得到了一個史上最好、最貼心、最投緣的旅伴,但在此之前所承擔的育兒壓力也曾差一點壓垮我。「如果有選擇,沒有任何一個媽媽必須承受壓力。」我常常鼓勵媽媽友「擺爛」(笑),就是不當媽媽幾天,出去旅行、遠走高飛,讓隊友分擔責任。(但這也只是精神上的鼓勵,因為母性使然,媽媽總是無法自由自在......)帶幼兒出國旅行不是天堂就是災難,只要有了第一次的經驗,大概就知道在這小孩懂事以前值不值得把他帶出去了!若有能力也有膽量,的確可以試試看,但如果大人旅遊的目的是純粹放鬆,托育才是上策!希望這篇文章那位網友的先生跟婆婆可以看到:「你的老婆(媳婦)是單親媽媽嗎?不是吧?那家人到底為什麼不能幫幫忙,讓她去放鬆一下?」孩子會懂的歐陽靖表示自己運氣很好,早早找到了跟孩子的相處模式,現在自己反而對獨旅、或只有成年人的旅遊毫無興趣。「我到哪裡都想帶著新醬,因為我想跟他共享旅途中的所有笑容。」即使妳還沒跟孩子做好磨合,想暫時逃離也沒關係。人生很長,每個孩子都是追著他所選擇的父母而來到這個世界上,他會懂的!她也附上一打一和新醬到東京迪士尼玩的照片:「玩了7個設施,直到晚上9點才離開,媽媽全身痠痛到好像被卡車輾過!但新醬超乖、超開心,而且擁有美好的回憶......那一切都值得了!」網友:講到心坎裡!網友們留言:「真的,當媽後都沒自己的生活了,凡事已孩子為優先」、「媽媽也是人不是鐵打的機器」、「願意跟被迫差很多」、「媽媽才懂媽媽們的辛苦」、「沒有人天生就喜歡帶小孩,這和沒有人天生喜歡做家事一樣。」「從新醬媽的身上學到:對於沒辦法逃避的事情,如果能讓心境轉個彎,也可以是一件快樂的事」、「我喜歡帶著孩子一起旅行,但偶爾也會想自己一個人跟姐妹的旅行......」「媽媽們真的需要一點自己的空間」、「適時擺爛可帶來無比......的放鬆喔」、「勸出差文!」有些話,我們沒有勇氣或無法直說,感謝,靖能幫我們說出來;儘管只是看著文,都瞬間被治癒了一些。媽媽們,記得給自己一點時間,媽媽快樂了、情緒穩定,孩子才會快樂。延伸閱讀:.天使婆婆!媳婦顧孩崩潰line求救,婆婆秒回:很開心找我幫忙,現在搭車趕去.媳婦最想要的婆婆人選!尹汝貞:「不喜歡就不見面,幹嘛製造問題」.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11-29 焦點.元氣新聞
疫苗猶豫威脅口罩世代幼兒!專家揭住院主因:半數驗出感染RSV
近兩年出生的寶寶被喻為口罩世代,受新冠疫情影響,出生後幾乎口罩不離身,這也承受「免疫負債」之苦。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公布「後疫情時代健康大調查」,分析發現,口罩幼兒世代家庭中,除了常規疫苗、新冠與流感疫苗,僅八點三八%的家長讓寶寶接種其他種類疫苗,「疫苗猶豫」比率偏高,讓孩子身陷感染危機。該網路調查於九月廿六日至十月廿二日進行,有效樣本二一六七份,受訪者居住地遍布全國廿二縣市,其中口罩幼兒世代家庭(育有二歲以下嬰幼兒)一七二一份,占七十九%。分析幼兒家長對於預防接種的態度,結果顯示,七成五對於預防接種的種類或接種時程、方式感到疑惑。五成一認為,預防接種的地點太遠,造成阻礙。三成六表示,接種前需要預約,無法隨到即打,影響接種意願。二成一則是擔心副作用。後疫情時代健康大調查 不到一成家長讓寶寶接種常規、新冠、流感以外的疫苗調查另發現,在一一八二位曾自費打疫苗的口罩幼兒世代家庭中,只有不到一成的家庭,會為家中嬰幼兒施打常規疫苗、新冠肺炎疫苗、流感疫苗以外的其他種類疫苗提升保護力。如有新的預防接種方式,願自掏腰包五千元以下預防接種者占所有家庭的八成。「疫苗猶豫」(Vaccine hesitancy)已成為重要的公衛議題,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二○一九年將其列入全球十大健康威脅,這項調查發現,九成六口罩幼兒世代的家庭認同,自身施打疫苗意願,會影響家中嬰幼兒、長輩的接種與否。RSV難預期 連兩年高峰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策略長洪淑惠表示,從各大健康網站觀察,疫後民眾對疫情、疫情等新聞感到疲乏,從調查中也看出,在健康決策上,國人也和其他國家一樣,出現「疫苗猶豫」。近來新冠病毒、流感病毒仍潛伏於社區,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腺病毒、腸病毒則蠢蠢欲動,趁虛而入,身處「免疫負債」、感染風險極高的口罩幼兒世代原已危機四伏,現又面臨「疫苗猶豫」,更易陷入多種感染風暴。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委員、台中榮總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陳伯彥發表「嬰幼兒多重呼吸道感染急重症防治以RSV為例」專題演說,他表示,台灣連續兩年都出現一波RSV感染高峰,感染對象不再侷限兩歲以下幼兒,擴及三、四歲幼兒,這群大孩子們出生後幾乎與口罩為伍,保護得太好,對於RSV等呼吸道病毒,幾無抵禦能力,而這就是所謂的免疫負債。RSV疾病負擔重 專家籲建監測通報系統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院長陳家玉提醒近期觀察到嬰幼兒的疾病負擔,九月起兒科診間患者明顯增加,實驗室分析,病童感染病毒種類眾多,包括流感、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等,其中感染RSV是嬰幼兒住院的主因,會引起下呼吸道感染,併發細支氣管炎和肺炎等,該院實驗室檢驗五三五個檢體,超過一半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延伸閱讀: 秋冬RSV疫情升溫 九成兩歲以下嬰幼兒曾被感染 家長留意5大病徵新生兒RSV感染目前只有支持療法,但是可以預防,國際已針對新生兒、老人等脆弱族群積極開發預防方式。兒科、感染科醫師呼籲政府將呼吸道融合病毒免疫接種方式納入公費,對此,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我國疫苗政策係由專家主導,必須精算接種成本效益,目前肺炎鏈球菌疫苗、輪狀病毒疫苗為「建議接種名單」的前兩名。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委員於上半年討論多種嬰幼兒預防接種納入公費的可能性,建議呼吸道融合病毒免疫接種比照辦理,提出申請,交由專家審議。中榮、彰基等醫院監測系統警示,RSV等多種呼吸道病毒已於社區流行,且愈來愈不可預期,專家建議,擴大監測、通報系統,提高第一線醫師與民眾警戒。延伸閱讀: 早上像感冒下午就命危 美疾管署籲嬰兒接種RSV新預防治療中部預防接種意識高 逾6成盼公費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後疫情時代健康大調查」發現,中部地區縣市在預防接種、公衛宣導上表現優異,在縣市官方衛教宣導平台上,台中市「智慧育兒小幫手」官方LINE優於全台平均。南投縣則有九成七受訪者願意接種流感疫苗,而彰化縣民相當仰賴當地衛生單位所提供的衛教訊息。該調查報告顯示,醫院、診所等醫療服務機構為口罩幼兒世代的家庭最重要的衛教訊息來源,比率達七成五,其次是從衛生局、衛生所等地方衛生單位,比率為三成四。在預防接種政策上,六成三受訪者希望公費支持疫苗政策,六成二受訪者期待預防保健宣導更完善,兩成七希望預防接種服務據點愈多愈好,以提高疫苗可近性。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副局長陳麗娟表示,安全有效的疫苗被視為預防疾病的關鍵,但重點還在於經費,因為資源有限,必須做最好的分配。擬定施打優先順序,讓高風險族群優先施打。因財政狀況不同,各縣市疫苗接種政策不一,南投縣政府衛生局局長陳南松建議衛福部可事先徵詢地方採購某些疫苗意願,透過中央合作降低採購成本。彰化縣衛生局局長葉彥伯表示,這項報告調查了家庭願意為自費疫苗付出的費用,可作為成本效益分析的參考。與會專家則一致認為,中央、地方、媒體、藥廠之間應建立機制,創造合作模式。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指出,經疫情洗禮,口罩幼兒世代的父母在看待預防接種時,重視「為何要打」、「為誰而打」,且多做比較,因此需要更充足的訊息。
-
2023-11-29 焦點.杏林.診間
多年來看診兼話家常!一聲「老師」稱呼楊醫師,醫病關係如師友
11年前體檢發現身體有異狀,為確認病情,我走訪3家醫院,醫師皆推薦我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部楊啟瑞醫師門診檢查及治療,就這樣與楊醫師有了第一次接觸。當時的我心浮氣躁、忐忑不安,迎面而來卻是滿臉笑意的楊醫師,瞬間化解了我的疑慮與恐懼。楊醫師安排我進行檢查,結果證實身體某部分確實有些問題,為求一勞永逸,就接受手術治療,在楊醫師精湛的醫術及太太細心照料下,身體很快恢復。楊醫師在附醫位居院長顧問,門診臨床指導醫師及學生,我們之間透過醫病關係一如師友般,因此我就以「老師」稱呼楊醫師至今。多年來,我都按時抽血檢查回診,而楊醫師對病患及家屬始終帶著笑臉,與和煦溫暖的語氣,讓我如沐春風,心中充滿喜悅之情。每次門診結束時,楊醫師會和我話家常,從運動健身、旅遊到國防航太等,離開時還會熱情的拍肩握手,一旁年輕醫師和學生無不露出羨煞與異樣的表情。前幾日我在LINE上留言「老師80大壽時,我很樂意為之慶壽。」老師如華佗在世,讓我的人生由黑白變成彩色,衷心感謝楊醫師一路走來的照顧,願老師永遠健康快樂,也是維護我健康最給力的保證。
-
2023-11-25 養生.家庭婚姻
全職媽媽不返回職場是寄生蟲?呂秋遠嚴詞批「媽蟲」說法,中肯分析女性嫁人生子「穩賠不賺」
最近一篇在Dcard的文章,引發大眾對於「媽蟲」一詞的熱烈討論。原PO提到,媽蟲指的就是小孩已經上幼兒園甚至小學了,還不返回職場、無生產力在家花老公的錢,像隻寄生蟲一樣的女人。她身為一位離婚律師,非常不以為然。呂秋遠律師日前就針對這篇文章,以同樣身為律師的身分與觀點,做出回應。他建議大家在結婚前先去看《八二年生的金智英》這部韓國電影。全職媽媽不能偶爾對自己好一點?女主角金智英是一個平凡的媽媽,與所愛的男人結婚,生了女兒,為此放棄很多夢想。她每天每天就是做家事,偶爾喝杯咖啡就被鄰居指指點點,認為她「用先生的錢喝咖啡、閒晃,有夠好命」,就是所謂的「媽蟲」。呂秋遠說根據他的實務經驗,在台灣的社會結構裡,或者說全亞洲的體系裡,結婚對於女人來說就是一件「穩賠不賺」的事情。實務經驗,媽蟲真的很少見為什麼呢?他分析,這個社會結構裡,女性要有錢,但不能太有錢;要有能力,但必須用在輔助老公身上;必須有臉蛋,但不能花老公的錢去做雷射,重點是,還是別人家的老婆比較美。女性要對婆家有包容心,孝順婆婆是優先,孝順自己媽媽是只可以偶爾;要很會做家事,但最好還是要會賺錢;更不能忘記你要優先當一個好老婆,不能失去女人味,否則別怪老公會外遇。許多事情推到極端值,都會像是那位律師說的「媽蟲」。呂秋遠說:「有沒有把老公賺的錢拿來揮霍,自己不負責任的女人?當然有。但是在台灣社會裡,我可以用每天臉書裡跟我求救、到事務所跟我面談、在法院裡尋求公道的這麼多案例經驗來保證,這種人,實在太少。」究竟跟老公拿錢,拿多少算合理?孩子怎麼長大的?靠陽光空氣水嗎?用這筆錢能請到一位身兼保母、看護、接送員、陪玩姐姐、家教、廚師、家務打掃者、洗衣店店員等能力集於一身的員工?晚上還得要服侍老爺,因為要掌握男人的心,就要先掌握男人的小頭,不給的話,他就會去外面理直氣壯的找女人。其實真能有時間、有金錢去逛百貨公司、喝下午茶、做雷射護膚的女人,通常就是老公極端有錢,或是花自己賺來的錢,實在很少女性是可以拿著丈夫的前去揮霍,然後什麼事都不必做的。這是呂秋遠實際上的經驗談。最後,呂秋遠勸女人,要不就別結婚,要不就去工作,不要再有那些「這個家沒有我怎麼辦」的媽祖婆觀世音情懷。何苦做得這麼辛苦,還要被另一半嫌一直要錢。這篇文章真的讓普天下女性心有戚戚焉!來看看呂秋遠的全文。 延伸閱讀:.天使婆婆!媳婦顧孩崩潰line求救,婆婆秒回:很開心找我幫忙,現在搭車趕去.媳婦最想要的婆婆人選!尹汝貞:「不喜歡就不見面,幹嘛製造問題」.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11-2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佛教徒的醫師如何用寬闊的胸襟看待與我們出道不相同的對象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寬闊的胸襟」。一位資深的台灣基督長老敎會的牧師分享自己由神學院畢業後,因緣際會認識了許多在窮鄉僻壤默默奉獻的天主教神父、修女,而深受感動,因而呼籲社會各界應以寬闊的胸襟,跨出不同宗教的籓籬。→想看本文一位資深醫界大老,本身是虔誠的佛教徒,也是台灣安寧療護的倡導者,以他在醫院行政多年的經驗,除了倡導不同宗教可以一起合作,並以其個人醫療行政以及夫人為護理界領袖的背景,提出醫護之間需要以寬闊的胸襟彼此尊重。一位關心醫學教育的資深醫師回憶自己如何由閉塞的門戶之見,經歷長期在國外醫院與醫學院工作,見證許多畢業於台灣不同醫學院的醫師所呈現的各種優越表現,而呼籲台灣社會與醫界都要以寬闊的胸襟,了解好醫師不只在於畢業自哪一所醫學院,而是個人的經歷以及人品更為重要。希望這三位老人的由衷之言,可以推動台灣社會以更寬闊的胸襟,容納異己,促進台灣社會的祥和團結。有幸拜讀盧俊義牧師的大作「用寬闊的胸襟看待與我們出道不相同的對象」,看到牧師如何與神父、修女及法師共事,感佩萬分。本人出身佛教家庭,卻因為祖父幫我報戶口時,戶政人員為我命名「榮基」,讓我也肩負了要「榮耀基督」的任務。使醫師出身的我,在台大醫院擔任副院長時,受到基督教的馬偕醫院董事們的接引,走入推動「安寧緩和醫療」之路!從事榮耀基督的神聖工作。又因為我內人周照芳,台大醫學院護理系出身,多年擔任台大醫院護理部主任及恩主公醫院護理副院長,使我一路尊重護理師、醫院行政人員及各種醫事人員。也一路上受到他們的支持與協助,做事更為順暢。照芳更能尊重與善待各科室及行政人員。讓行政單位與護理部,充分合作,為提升醫院的服務品質而賣力!受到馬偕醫院從事安寧服務的醫護人員的感召,讓我學習馬偕博士服務台灣的精神。我有幸於1957年,進入台大醫學院醫科當學生。大三時受到慧矩創辦人周宣德老師的感召,開始學習正信佛教。畢業後接受周老師的邀請,成為慧矩的無薪兼職人員。又由於慧矩出身,進入台大醫院工作的同仁的敦促,在台大醫院創立慈光佛學社,並開創往生助念室,傳到台灣大小醫院。慈光佛學社與其他醫院的佛學社交流,創辦了「佛教醫師人員聯合會」,成為首任會長。後來聯合會創辦「佛教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後改名「佛教蓮花基金會」,被推為創會董事長。「蓮花基金會」走入推動善生善終安寧緩和醫療的行列。在三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合作努力下,台灣的安寧緩和醫療的成就,在全世界名列前茅,亞洲居首位。在恩主公醫院服務時,我與內人,對各科室、各行業的同仁都一視同仁,也因此大家都能努力合作。我們在1998年,應台灣駐河內大使館的要求,開始與越南河內的越德醫院合作,提供該院各類醫事人員及行政人員的訓練。能夠獲得院內各個單位同仁的熱心配合,努力完成賦予的任務,培訓效果良好,大大提升該院的品質。終於在2010年,獲得越南衛生部頒發「國際人民健康奉獻獎」。醫院很多同仁,都成為我們的好朋友。至今都能在LINE群組中,噓寒問暖、互相關心。有一次到安寧病房探視一位我的同學,看到他兩手空空,在獲得嫂夫人同意後,我取下手腕上的念珠,掛到他腕上。病人安詳往生後,夫人及兩位女兒,每年年終都會做很多念珠,送給蓮花基金會,當做年終晚會的禮品,並且每年捐款贊助蓮花基金會!我也因為能夠親近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蘭大弼院長,亦師亦友,讓我學習到很多做人的道理。更能體會到耶穌為信徒洗腳的偉大精神。蘭院長退休後回英國,我與內人有幸到倫敦郊外的「蘭寓」拜訪他。黃昏時,他帶我們到一家中餐廳用餐。飯後,他說:「我是地主,這餐要由我請客。」我說:「不錯,您是地主。但是您已經退休,我還沒退休,所以這餐費,應該由我負擔。」終於說服了蘭院長。靈性關懷是安寧療護的重要工作,而專業的臨床宗教師更是其中重要的一員。蓮花基金會自 1994 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佛法與臨終關懷的結合,每兩年舉辦一場「佛法與臨終關懷研討會」,並從 1998 年起積極從事臨床佛教宗教師的研究與培訓。蓮花基金會「台灣臨床佛教宗教師培訓中心」在北部有台大醫院、南部有大林慈濟醫院,南北共同專責培訓臨床佛教宗教師。參與第一線末期病人靈性照護工作,期盼禆益更多病人及家屬。參與培訓的學員,除了法師以外,也有修女。招募法師,給予臨床佛教宗教師(Clinical Buddhist chaplain, CBC)的訓練,讓她們參與安寧緩和醫療的團隊,是佛教史上的創舉。延伸閱讀:11/20 用寬闊的胸襟看待與我們出道不相同的對象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1-19 癌症.肺癌
至親陸續罹肺癌,她從家屬變癌友!鍾沛君相信醫療團隊勇敢迎戰肺癌
坐在會議室裡,台北市議員鍾沛君談著她3年前發現肺癌的情形,嘻笑聲傳遍整個室內。問她,天性就這麼樂觀嗎?「應該算是吧!十幾年前經歷過媽媽、阿姨因肺癌過世,24歲時開始認知到自己是高危險者,因此,發現罹癌後,自己的信念就是相信醫療團隊,趕快回歸生活,加上家人給予的支持,讓自己能從低谷爬起來……」鍾沛君認真地說。媽媽、阿姨接連因肺癌過世,她心有準備卻仍難以接受。親人們接二連三罹患肺癌,讓鍾沛君警鈴大響,自從知道成為肺癌候選人後,就開始定期檢查。2019年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時,發現肺部有一個0.5-0.6公分的結節。「當時醫師認為先進行追蹤,但一年後結節開始有了變化,心裡知道肺癌可能找上門,原以為自己做好準備了,但確診的那一刻還是崩潰了……」鍾沛君說,當天她開了好幾小時的車才從北投回到民生社區的家。發現異常到確診的一年,漫長不確定的等待,最是折磨。談到過程中讓她最煎熬的是什麼事?鍾沛君直說,就是2019年發現異常到2020年確診的那一年,漫長的等待真是折磨人,心情的起伏就隨著回診起起落落。「尤其醫師盯著電腦螢幕,看著影像畫面隨著滑鼠滾動不斷地變化,還沒給出答案前的那30秒,空氣瞬間凝結,是壓力最大的時候,時至今日一年回診一次,這種心臟要爆開的感受還是偶爾存在。」鍾沛君學著醫師看診的模樣,又是哈哈大笑。相信醫療團隊能化解焦慮,心態改變讓自己好過一點。過往的經驗讓鍾沛君理解到,相信醫療團隊就是了,在擬定治療計畫後,也讓她靜心了。與肺癌這個疾病交手多次,讓她把經歷的過程化為黑色幽默劇本的一環。其實,鍾沛君對於等到結果的那一刻並沒有比較豁達,有的只是她的信念。鍾沛君認為,要化解這份焦慮的方式就是相信你的醫療團隊,不要那麼緊張,若有需要可以尋求第二意見,讓自己比較知道未來可能面臨的狀況,心態改變可以讓自己好過一點。若不幸確診為肺癌,鍾沛君認為現在醫療技術很進步,她進行微創手術6天就出院了,重點在早期發現,治癒的機會就相當高。心理調適報告異常別憂心 遵醫囑、配合追蹤最重要報告結果異常、等待的過程最煎熬,面對LDCT篩檢肺癌可能帶來的偽陽性,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指出,經過統計,LDCT肺癌篩檢發現異常的陽性率約9%,其中確診為肺癌的比率約1.1%,這與國健署現行肺癌篩檢政策的1.6%差不多,這代表陽性率不等於偵測率,多數檢查異常的人都是正常的狀況。民眾可能認為拿到異常的報告,就代表自己是高風險者,憂心不已,有些人可能想說乾脆開刀算了,但若是正常,不就白挨一刀嗎?王正旭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聽醫師的話,需要定期追蹤者就要記得回診,隨時注意變化。王正旭建議,病友可以藉由科技幫自己的忙,癌症希望基金會利用APP、LINE推出實用「肺癌攻略」,對疾病的治療及照護有更多的介紹,還有「就醫問診單」,協助病友有條理的與醫師溝通;「希望照護」則是自己記錄治療的細節,隨身攜帶跨科別跨區域的與治療團隊溝通。至於癌後該如何保養?王正旭認為運動很重要,可以阻止復發的可能,減少疲憊感及更好的心理狀態,也能改善心血管健康。癌症希望基金會近年在北中南推出癌友運動專班,結果有八成的癌友課程結束後仍可維持運動習慣,這不只能控制病情,還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
2023-11-18 養生.家庭婚姻
「你是我和媽媽生命中缺失的那一塊」男孩對繼父表達感謝,不忘幽默說:你娶了我此生的初戀
母親再婚,兒子擔任繼父的伴郎,也在會場發表一段演說。男孩對繼父說:「你是我和媽媽生命中遺失的那一塊,很高興你出現了!」感人演說在網路上引發討論。在母親的婚禮上,一位名叫喬丹的男孩走向麥克風,發表演講,充滿幽默和愛,給所有見證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時的影片也在網路上發燒!喬丹身著淺棕色休閒褲和西裝外套,搭配白襯衫,手裡拿著一張紙,以從容的姿態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一開始,他先自我介紹:「大家晚安,我叫喬丹,是新娘的兒子,新郎Vinny的伴郎,現在正式成為他的繼子。」媽媽是此生的初戀「我很幸運能站在Vinny身邊,因為他娶了他一生的摯愛,而她實際上是我此生的初戀。」他的演講真摯卻不失幽默,贏得了在場嘉賓的掌聲和笑聲。喬丹繼續說道:「這裡應該有一些人已經知道Vinny喜歡划算的交易,他很少在沒有先做一些研究的情況下支付全價……」「他看到了一個機會,來自我媽媽,上面貼著『買一送一』的貼紙。」找到生命中遺失的部分「Vinny總是把我和我媽媽視為一體,謝謝你娶了我媽媽。你是我和媽媽遺失的一部分,即便我們一開始不了解,原來我們的生命可以因此而完整,但我很高興我們現在有了你。」「媽媽,謝謝你嫁給了Vinny,謝謝你選擇了他,不僅是為了你,也是為了我們,謝謝你養育我,幫助我成為今天的我。謝謝你愛我,儘管我們常爭論誰更愛誰。」會場充滿了笑聲,證明了喬丹輕鬆幽默的本領。然而,他的真情實感卻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表達了對媽媽和繼父的愛與衷心感謝,這讓許多嘉賓的都留下眼淚。想再婚?請先正視這個問題許多想再婚的單親媽媽都會擔憂孩子與繼父相處的問題,選擇對象的時候,也都會考慮對方是否願意善待孩子。文章的主角,男孩喬丹,他與媽媽很幸運的遇見了繼父Vinny。喬丹提到「Vinny總是把我和我媽媽視為一體」,從這句話就知道Vinny的包容心。許多人再婚,卻無法把對方的孩子當做自己的孩子般照顧,甚至當對方把孩子看得很重要時,因為感覺自己被冷落,會產生不滿的情緒。這樣處處計較的心態絕對會毀了這段感情。如果你正與單親爸爸或媽媽交往中,請正視這樣的問題:「你是否能愛對方的孩子?」而身為想再婚的單親爸爸媽媽,也該問自己,對方是否真心愛你的孩子!一起來看看喬丹的演講吧! 延伸閱讀:.天使婆婆!媳婦顧孩崩潰line求救,婆婆秒回:很開心找我幫忙,現在搭車趕去.媳婦最想要的婆婆人選!尹汝貞:「不喜歡就不見面,幹嘛製造問題」.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16 養生.家庭婚姻
真男人思維!爸爸理直氣壯說「不幫老婆做家事、帶小孩」 卻獲得女性叫好,全職媽媽更是稱讚
「我不幫我老婆做飯,我不幫我老婆照顧孩子,打掃,洗衣服,不。」這段話大概可以激怒全世界女性,而這位爸爸卻說得理直氣壯,還讓女性們一直稱讚!美國一位父親J.R. Minton因為一段影片中超Man的宣言,吸引網友目光,吸引了超過600萬人的關注。J.R. Minton與妻子結婚四年,他們一共育有四個孩子。這位爸爸在影片的一開始,說了這樣一段話:「我不幫我老婆做飯,我不幫我老婆照顧孩子,打掃,洗衣服,不。」這段話大概可以激怒全世界女性,而他卻說得理直氣壯。真男人的思維但他話鋒一轉,做出解釋:「因為我做了我做為父親和丈夫應該做的事情。我下廚、我打掃、我洗衣服、我照顧孩子。我不是在幫助我的妻子做這些事情,因為那本來就也是我的工作。改變你說話的方式,改變你的思維方式,然後長大,成為一個男人。」一定有很多女性在螢幕前拍手叫好!實在太認同這段話,因為大多數的男性都還是認為做家事、帶小孩,是在幫忙另一半。這代表他們認定這是屬於女性的工作。全職媽媽不該被低估記者採訪J.R. Minton,問他為何公開說出這番話?他解釋,他的妻子是一位全職媽媽,而他發現全職媽媽往往被貶低,他說:「我發現老婆在家庭中的角色一直被朋友、家人以及所有人低估。這讓她總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同時也覺得她應該永遠感激我賺錢養家。但這是落伍的觀念。」他繼續說:「我從我的工作中賺錢,但是是她給了我去工作的機會。擁有一個全職媽媽,對我和孩子們來說是一種榮幸,老婆像是我的合作夥伴,而不是我的員工......所以我對我們的房子和孩子也負有同樣的責任。」改變說話的方式在影片中,J.R. Minton要求人們改變思考和說話的方式。「改變心態的最快方法就是改變你的『詞彙』,我們的言語直接反映了我們的思維和感受方式。」這是他為何在影片一開始說「我不幫我的妻子帶孩子」的原因。另一半不做家事,或是家事分工不均,一直是夫妻爭吵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每位丈夫都有像J.R. Minton的做為,認為家事、孩子都是自己的本分,即便太太是全職媽媽,這世界離婚的夫妻會少很多很多! @minton__jr ♬ original sound - J.R. Minton 延伸閱讀:.天使婆婆!媳婦顧孩崩潰line求救,婆婆秒回:很開心找我幫忙,現在搭車趕去.媳婦最想要的婆婆人選!尹汝貞:「不喜歡就不見面,幹嘛製造問題」.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16 退休力.理財準備
3種人最容易被詐騙 王儷玲:退休理財勿信保證獲利
國發會預估,我國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每五人就有一位是六十五歲以上,國人平均壽命延長,老後人生必須提前準備。聯合報推出退休準備指標,認為財務、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和自在獨立是退休準備的核心能力。財務是退休生活的基石,但最近詐騙猖獗,專家呼籲退休投資應尋求專業認證人士協助,以免影響老本。聯合國報告指出,1990年全球只有9萬2千人能活到百歲,但2021年百歲人口已逾62萬人,到了2023年,預估全球人瑞人數逾百萬。「山中長有千年樹,世上難得百歲人」已是過去式,百歲世代來臨,本報將於十二月二日舉辦「以防萬一,活到100歲」退休力論壇,分享最新老後生活趨勢。勿信簡訊買股、社群詐騙金管會前主委、政大教授王儷玲將於論壇中分享退休金如何準備、退休理財原則與趨勢。但王儷玲日前遭冒用身分,不明人士以她的名字偽造臉書專頁,企圖吸引民眾加入不明社團。她嚴正呼籲,自己從未成立臉書社團,也不會在網路上建議投資標的,請民眾不要上當。詐騙有多猖獗?金管會今年八月記者會指出,上半年詐騙陳情案三二八件,創近三年新高,最常見詐騙手法有三:假冒名人鼓吹投資、簡訊或LINE群組勸買股、假金融商品交易平台保證獲利。社群、臉書盛行,讓詐騙集團找到可趁之機,進行偽造。國人一但遭到詐騙,終身積蓄可能化為烏有。王儷玲呼籲,常見詐騙手法包括假冒名人、簡訊買股、保證獲利,她建議,投資應找具有專業認證的理財顧問,包括RFA(Retirement Financial Advisor,退休理財規畫顧問)、CFP(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認證理財規畫顧問),以RFA人員為例,民眾可以透過網路公開查詢證照號碼,以確認其資格。定期定額投資 分散風險之前有詐騙集團利用人心弱點,以「周休七天、月領七萬」、「保證獲利」等吸引人的字眼,誘惑民眾。王儷玲呼籲,愈是誇大動人的標題,愈不能相信,正派金融單位會遵守公平待客原則,充分揭露、說明風險、公平誠信等;退休人士也可以考慮將退休金信託或購買保單、轉為年金,手頭不要放太多現金。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產學聯盟產學總監姜漢中也指出,專業理財顧問針對個人財務狀況進行分析,提出個人化需求,補強財務缺口,且強調投資最好定期定額,分散風險,而非只有單一標的,且一次就投入大筆金錢,增加財務風險。此外,單身、生活單純、一個人住的人最容易遭詐騙,因為處於孤立的隔絕狀態,缺乏被提醒的機會。王儷玲指出,詐騙事件層出不窮,曾聽聞一名男子遭愛情詐騙,在網路上結識海外女子,對方耐心釣魚布局,細心體貼哄騙男子離婚,為了「共造未來美好的生活」,男子將一生努力的財產全都匯到海外,對方收到匯款後,了無聲息,男子人財兩失。甚至有人在網路比價平台上找到商品,與賣家約定面交,賣家竟出言恐嚇。退休力論壇 專家分享經驗除了王儷玲,「以防萬一,活到100歲」退休力論壇請到多位重量級專家,包括高齡醫學權威、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聯合報專欄作家劉秀枝、運動醫學專家、奧運隊醫林頌凱、奧運國手陳怡安、樂活大叔施昇輝、林口長庚醫院兼任護理師譚敦慈等專家分享,現場還有博覽會,提供「一日退休練習生」體驗,歡迎揪團報名參加。✨活動主題✨以防萬一 活到100歲-2023年退休力論壇✨活動日期✨2023.12.02 (六)✨活動時間✨10:00-16:30(9:20-9:50開始報到)✨活動地點✨中油大樓國光廳 (台北市信義區松仁路3號)✨報名網址✨https://reurl.cc/V42xEb ✨電話報名✨票價:499元 (憑票券即享千元好禮)洽詢:02-8692-5588轉5616、2070
-
2023-11-16 醫聲.罕見疾病
北榮建立龐貝氏症快速診斷標準 台灣龐貝氏症治療成效全球第一
治療龐貝氏症的藥物發明人是前中研院院士陳垣崇,此一發明拯救了無數的龐貝氏症病人及家庭,而臺北榮總團隊也接續使命,建立了全球最快速的新生兒篩檢確診標準,讓龐貝氏症的嬰兒平均出生10天內就能接受酵素治療,以致於目前嬰兒型龐貝氏症的治療成效為全世界第一。今年4月第二代新藥上市,所有龐貝氏症病人都能得到更好的治療成效。北榮兒童醫學部部主任牛道明指出,北榮龐貝氏症快速診斷的標準,平均6小時後就能確診,出生9.7天就能接受治療,台灣是全世界第一個進行龐貝氏症新生兒篩檢的國家,北榮團隊至今篩檢總人數超過150萬,為全球最大的篩檢人數,找到37名嬰兒型龐貝氏症,這些病人經即時快速的治療,加上全方面的細心照護與復健,病人各項預後表現均遠優於世界各國,長達10年追蹤的治療成果也發表在國際期刊,引起全球專家學者極大的重視。美國罕見疾病新聞網(Rare disease advisor)及BioNews-Pompe Disease媒體也刊登報導,並建議各國應仿效北榮的作法。龐貝氏症是體內代謝肝醣的酵素基因缺乏或突變,造成酸性α-葡萄糖苷酶(GAA)不足,造成肝醣無法被分解,堆積在肌肉的結果是造成細胞死亡或受損,特別是心臟、呼吸道的肌肉,悠關著生命系統,主要分為嬰兒型及晚發型。牛道明指出,由於肌肉損傷不可逆,確診者愈早接受治療及復健愈能過正常生活。快速診斷標準,陽性預測值百分之百,醫療團隊24小時待命,6小時內接受治療談及當時如何快速治療,北榮兒童醫學部遺傳內分泌主任楊佳鳯回憶起10年前的場景,「我當時在急診看著疑似個案的小嬰兒,要經過肌肉切片、酵素檢驗,以及基因確診後,再向健保局申請專案用藥,等到藥物通過接受治療,至少需要超過兩個月的時間。但眼前的病人明明有肌肉張力不佳、心臟肥大等符合診斷的標準,我們卻束手無策,正在苦惱該怎麼辦時,牛道明認為『不能讓病人等了,只要病人符合我們建立的診斷標準,就先用酵素治療吧。』這個決定改變了病人未來的命運。牛道明說,「當年會在向健保局申請專案用藥前就給藥,是真的覺得病人沒時間等待,但依照我們所建立的快速診斷準則,事後證明我們並沒有誤診過任何一位病人,也因此沒有不是嬰兒型龐貝氏症的病人會錯誤的接受到酵素治療,而造成健保的浪費,但我們的快速治療讓我們的嬰兒型龐貝氏症病人治療成效,遠遠超越世界各國。」每當收到疑似龐貝氏症個案的通知時,整個團隊都會繃緊神經,將病人視為緊急個案,病人一到院立即安排各項檢查,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檢查,這十多年來我們團隊幾乎全年無休、24小時待命,無論是深夜或是過年期間,只要病人一抵達醫院,全員出動,才能夠達到病人平均在6小時內就能接受酵素治療,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這麼多年來牛道明及楊佳鳳從不覺得累「因為我們覺得病人家屬更為辛苦,他們必須定期帶病人來院治療,還要擔心病人因疾病造成的各種問題,而隨著病人年齡的增長,也要依照不同的成長時期做飲食及復健上的調整」。此外為了讓病人、家屬間有更好的溝通,拉近醫病間的距離,我們也協助病友們成立了全國的病友會,也建立起了line群組,在群組中病人家屬可直接與醫療團隊成員溝通,醫療團隊也是有問必答」。我們是和病人和家屬一同成長,這麼多年來藉由病人及家屬的問題與回饋,也從中得到了許多學習的機會。楊佳鳳提到在疫情高峰時,有位病人感染新冠病毒被隔離,但他又必須要注射酵素藥物,經過與台中衛生局、負責收治的台中榮總溝通,最後院方在戶外搭了帳篷,讓患者接受治療,「我們在疫情期間,無論多麼困難,我們的患者都沒有loss掉一次治療。」這份全心全意為病人著想的信念,讓人十分感動。北榮8月全面換二代新藥 助龐貝氏症病童有更好的治療雖然我們治療成效世界第一,目前大部分的病人都能走能跑,甚至能參加運動比賽。但這群病人還是有些特殊的肌肉如口腔咽喉或呼吸相關肌肉較弱,導致說話發音較不清楚,肺功能較差,且生病發燒時易有肌肉無力的狀況出現。這代表目前所使用第一代龐貝氏症酵素藥物在治療上仍有所不足,所幸龐貝氏症第二代藥物於2021年8月美國FDA核准上市,而今年4月健保已通過給付龐貝氏症第二代新藥。今年9歲的小女孩小玥剛好受惠於這波換藥潮。出生時,經由新生兒篩檢,轉往北榮做抽血、心臟超音波確診龐貝氏症,並開始接受酵素替代療法治療。小玥媽媽回憶,剛開始每2週從台南回診北榮做一次酵素治療,不料1歲左右身體功能開始衰退,肌肉力量變小,走路跌倒次數增加;當時經過北榮醫療團隊評估後,隨即將2週一次的酵素替代療法,改為每週一次南北往返治療。2歲時,媽媽向團隊反應爬樓梯時步態有點怪,經北榮物理治療師評估後,發現雙腳肌肉力量不對稱,隨即轉介北榮水療治療師評估,經評估後,建議以游泳替代水療,再加上職能、物理以及語言治療,狀況才穩定下來。在北榮團隊的照護下,小玥跟同年齡的孩子站在一起,看不出異狀,甚至還可以參加游泳比賽,小玥也得以參加她最喜歡的舞蹈課程。「直到2年前,小玥6、7歲時,病況開始有明顯退化情形」小玥媽媽無奈表示,所幸北榮團隊及時嘗試各種努力,讓小玥在面對第一代用藥的醫療極限下,讓病況變化速度得以稍緩。所幸,北榮今年8月全面換藥,在接受第二代酵素替代療法後, 小玥的臨床表現趨於穩定,跑步時,大腿也可以抬得較高,檢驗肌肉損傷狀況的CK值(肌酸肌酶)明顯下降,在各方面運動表現也有明顯進步。媽媽認為,現在有二代新藥加上持續每週接受游泳、復健治療,希望小玥身體狀況越來越穩定,讓身體能維持更好狀態,能去實踐她未來成為一位舞蹈老師的夢想,並且爭取更多的時間,等待再下一個新療法的到來,讓小玥未來可以手心向下,回饋社會!一路以來,很感謝北榮團隊,在小玥病況每次出現變化時,都會以最快的速度處理,讓小玥得以維持現在這麼好的狀態!
-
2023-11-06 醫療.骨科.復健
認真健身,為什麼肩頸上背反而越來越痛?復健科醫師提醒3大錯誤動作別再做
35歲的上班族女性,長時間要看螢幕打電腦、低頭回Line簡訊,導致長期肩頸痠痛。在一次朋友聚會中,一位在健身的朋友就說她缺乏運動,建議她要健身,強化上背肌力才不會一直痠痛。她找了教練開始身體力行,但是每次健身完,反而肩頸更痛,通常要休息個一週才能再上第二堂課。教練跟她說這是正常的過程,因為平常都沒健身運動,幾次就會改善。接下來的幾次課程,教練慢慢增加啞鈴的重量和組間的次數;但是痠痛的狀況依舊沒有改善,直到第五堂課上完,她已經痛到影響到睡眠,甚至手發麻,教練建議她先暫停課程去看醫師找出原本疼痛的原因。以上的場景都是真實,且每週都會有這一類「認真健身、但越做越痛」的族群掛病號,為什麼會這樣?醫師不是建議我們要多做運動?要多健身多增加肌力、才不會痠痛,但為什麼健身反而沒有改善?越做越嚴重!回到剛剛上班族女性的案例,在經過詳細的問診和檢查,才發現病患大學畢業後沒有規律運動,升上主管後又長時間在電腦前工作,因而上背的肌筋膜都非常僵硬。臨床測試也發現胸肌緊繃和背肌無力,且輕輕按壓都會誘發病人的疼痛。頸椎的X光檢查下,也呈現第5,6節有椎間盤狹窄和骨刺,做骨刺神經理學檢查,也會讓病人瞬間手麻;我請病人說明一下她的健身運動。教練說因為她肩頸痠痛,應該訓練強化上背,所以安排了「肩推運動」和「划船運動」。這也是基礎健身很常用到的運動訓練,病人也示範了她健身時的動作,我發現有三大問題,而這也是很多人在健身時容易忽略的。健身運動常出現三大錯誤動作模式1.沒有在正確的起始動作(如圖一圖二)在做上背的健身動作,還是呈現錯誤的烏龜脖、圓肩及駝背,自我調整本體感覺不足且原本就習慣錯誤姿勢,再加上教練沒有好好看顧在健身「起始動作」的姿勢是否正確。一旦起始動作錯誤,頸椎和肩關節就會呈現過大的壓力,肌肉就會承受過度的張力,每做一次動作、就是一次的傷害。2.動作的過程、出現不正常的代償在「肩推運動」(圖一)和「划船運動」(圖二),照理說應該是上背肌群、擴背肌及三頭肌出力,其他的肌群做一個輔助的腳色。然而當上述肌群沒有出來做功(可能因為啞鈴重量過重,肌肉沒有喚醒),就會造成其他「代償的肌群」出來做功,譬如說,脖子的肌群(胸鎖乳突肌)過度的出力,常常會看到當重量超過自己負荷,健身者就用脖子出力(臉紅脖子粗),然而健身不是脖子在健身,錯誤的代償會使得原本沒有痛的肌群也痛起來、本來就有問題的疼痛卻沒有改善。3.健身超過自己能負荷的能力現代人能運動的時間短,都會希望以最短的時間達到訓練的效果。但是運動的訓練和肌力的增加本來就不是一蹴可幾,是需要時間的累積,有時候訓練超過自己能力負荷時,肌肉的疲勞沒有得到好好的休息得以恢復,可能多增加一組的訓練,就會造成肌腱的撕裂傷及疼痛的發生。肩頸上背痠痛、健身需要注意三大要點1.避免過度強調單一肌群訓練在上背及上身的健身訓練,很容易會強調單一肌群的訓練,女生會駝背痠痛,教練就會強調要加強後背肌群(斜方肌、擴背肌和菱形肌),男生想要看起來上身比較壯就會強調練胸肌,然而在這樣「單一訓練」的過程很容易造成肌肉的痠痛和受傷,人體的肌群作用是很複雜的,是以肌肉環環相扣的筋膜鏈概念,以及主動肌群與拮抗肌群作用去組合出一個動作。上班族肩頸痠痛,很常的原因是前側筋膜鏈(胸肌、前三角肌)太緊、後側筋膜鏈(束脊肌、擴背肌和菱形肌)太弱,造成筋膜鏈的失衡,在健身訓練的過程,必須先把前側鏈做靜態的伸展拉筋再慢慢加強肌力訓練,相對後側鏈的肌群是因為太弱所以訓練的組數可以比前側鏈多1-2組,這樣才是完整又周全的訓練。(如圖三)2.加強靜態伸展及動態關節活動健身前原本就長期不良姿勢肌肉很緊繃,因為運動時間有限,沒有適度的伸展放鬆,一旦重量訓練,肌肉反覆的收縮刺激,更容易造成肌肉的僵直和發炎。以肩頸痠痛的案例來說,大部分人是駝背、圓肩及胸肌太緊,在訓練計畫前必須要把前側鏈(胸肌)做靜態的伸展拉筋,搭配肩關節活動和肩胛骨內收運動,再開始由後側鏈(背肌)開始訓練。3.強化核心肌群和脊椎穩定所有的健身動作,核心肌力強化和脊椎穩定都是健身的基本功,沒有好的核心穩定,在做上半身的肌力訓練,就很容易讓姿勢垮掉,且無法有效的發力,在訓練肩頸的健身課單中,核心的穩定訓練是一定要加入的。簡單的如橋式、棒式、深蹲、硬舉及平板式都是可以增強核心肌群和脊椎穩定的訓練。上述個案我建議暫停健身課程,先積極處理頸椎神經性問題,再藉由復健運動、徒手治療改善了她長期圓肩及駝背問題,同時指導她正確工作姿勢、健身運動的觀念。四週後她開開心心回到例行的健身運動,不用再擔心《健身不成反傷身》了! 健身風氣在這幾年盛行,復健科醫師也會鼓勵病人,在有氧運動之外,也要增加肌力訓練,除了可以預防肌少症,也可以增加肌肉筋膜血液循環,減少痠痛改善生活品質。然而在健身運動前,初學者還是建議先找復健醫師評估身體是否有不適合的擺位動作?或是先處理肌肉骨骼原本受傷或痠痛的問題,之後再找專業教練指導,才能徹底的改善痠痛增強肌力。(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我都有在認真健身,為什麼肩頸上背反而越來越痛?)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05 名人.林靜芸
學成歸國、接棒事業卻不交談的兒子 是不懂父母的愛還是世代間出問題?
民國38年次的阿隆出身農家,當年鄉下上學不方便,阿隆很用功,讀到醫學院牙科畢業。阿隆的父親是種荔枝及柑橘的果農。果樹長大成熟前不會有收入,收成之前如遇颱風來襲,全部心血付諸流水。揹著貸款的父親,整天板著臉,家裡每個人都敬畏他。阿隆在醫學中心當到主治醫師,為了讓家人有較好的生活,選擇自己出來執業。他的個性敦厚,學養豐富,技術精湛,病人很多。阿隆持續進修,專攻牙周病、植牙,成為一方權威。阿隆的太太是他的學妹,在事業上幫他很多忙,兩人育有一男一女。阿隆想讓孩子受好的教育,花大錢送兒女出國讀書,孩子初中時期,阿隆拜託母親前去照顧他們。孩子替阿嬤取綽號「Stupid」(英語:笨蛋),阿嬤不懂英文,得意地向他人轉述說自己有英文名字。阿隆知道以後,非常生氣,把孩子送去嚴格的住宿學校。兩個孩子總算平穩長大,兒子考取牙醫師資格,還自願表達願回台陪伴父母,阿隆為此高興了一陣子。這時的阿隆已經成立牙醫連鎖體系,擁有數十位加盟牙醫師。兒子回來接棒,阿隆從臨床退下來,只負責行政督導。阿隆早就把父母迎來台北,他在同棟大樓另買一戶給兒子。兒子8月住進新家,從國外帶回來十多箱行李始終沒有整理,房子雜亂無章。舊曆年前,阿隆太太花了許多時間把物品一件一件歸位,並作了室內佈置。沒想到除夕夜,全家聚餐時,兒子竟公開警告母親不可以動他的私物。阿隆不忍妻子被冤枉,一時暴怒,口出三字經指責兒子。父子之後在診所也有些磨擦,兒子嫌父親用人老派,投資保守。父親怨兒子凡事求新,不懂成本。有一次兒子用美國的方式治療病人,引起誤會差點變成醫療糾紛。阿隆心疼兒子,親自出面收拾。事後他勸告兒子:「年輕人有理想很好,但是要記住『人和』的重要。」兒子卻回他:「台灣牙科會變這樣,就是你這一代人造成的,不要以為我喜歡這份工作,你根本就是慣老闆。」阿隆聽完兒子一連串指責後楞了好久。幸而時間一天一天過去,兒子漸漸融入團隊,他帶回來的新知識確實也促成醫療水準提升。但是父子倆很少聊私事,公事也靠秘書聯絡,隔閡愈來愈大。阿隆夫妻生活始終儉省,兒子在國外求學時結交一群朋友只穿名牌,只吃名店。有一天兒子買了上等內衣內褲給阿隆,阿隆很感動,可是兒子說:「你的內褲洗成那個樣子,你還穿,很噁耶。」一句話讓阿隆渾身不舒服。接下來女兒回娘家,阿隆在家庭群組的LINE公告全家聚餐,兒子已讀不回,吃飯時不見人影。女兒去探門,卻發現兒子請了一堆朋友在開趴,阿隆很生氣,從此不跟兒子說話。長年不跟兒子說話的阿隆很不快樂。他試著接近集團裡的年輕醫師,大方傳承經驗。也融入年輕人的生活。阿隆發現年輕人懂很多事情,他們努力在過日子,只是大環境不好,年輕人有許多困擾,需要上一代包容。阿隆總算想通了,兒子當年選擇當牙醫師,決定回台灣,已充分表達對父母的愛。相對的,接納兒子,引導兒子是自己為人父親的責任,阿隆決心勇敢面對。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26 養生.家庭婚姻
婆婆故意倒油在樓梯,害媳婦慘摔流產從此無法生育!網友激憤喊該告,這婆婆不是人
婆婆為了逼媳婦離婚,竟然倒油害媳婦摔倒流產。這故事實在太驚悚了!嚇壞許多網友,怎麼會恨媳婦恨到害死自己的孫子?一位女網友在臉書「毒姑九賤婆媳討論區」發文,提到因為婆婆設計,害她流產,離譜的行徑讓網友看了直呼不可思議,難以理解。婆媳之間的糾葛出現在大多數的家庭裡,很多女性都感嘆好婆婆少之又少,不期許兩人感情好,能相安無事就已經是天大的恩賜了。文中這位被婆婆害到流產的媳婦,忍耐多時,終於情緒大爆發,網友也對她的遭遇表達同情。婆婆嫌棄沒有嫁妝原PO提到因為婆婆不喜歡她,所以她和老公搬出去,也很少回婆家,她不想回去看人臉色,不想聽婆婆酸她不能生育。婆婆這麼討厭她的原因,是因為她的娘家不是有錢人,不像老公的大嫂那麼有錢,嫁妝是一間房子和一台休旅車,所以婆婆處心積慮的要她離婚。婆婆倒油在樓梯,慘摔流產,從此無法生育一次跟老公出國旅遊回來後,原PO發現自己懷孕,老公擔心她一個人在家,請她爸媽來陪伴。有一天她的爸媽去買菜,她下樓時,卻意外從樓梯摔下來,四個月的孩子就這樣沒了,她也摔到腦震盪。從後文的說法來看,原PO說她這輩子無法再懷孕。送醫治療時,婆婆來到醫院後一直罵原PO和她爸媽,這時她老公對婆婆說:「你應該不知道我家有裝監視器吧?這樣我上班的時候,才知道我老婆安不安全。」這麼一說,婆婆瞬間閉嘴。後來查看監視器,發現原來是婆婆在原PO爸媽去買菜時,開門進她家,把她倒油在樓梯,企圖讓她摔倒,害她失去孩子。這樣的描述實在讓許多網友感到震驚,明明就是自己的孫子,卻狠得下心這麼做。無法原諒,終於情緒爆發原PO說從此以後,再也不回婆家,原本以為婆婆會收斂一些。沒想到,她卻在親戚間四處亂說話,被偷偷錄影,傳到了原PO這裡。原PO氣到叫我老公帶她回去找婆婆,把親戚拍的影片放給大家看。她忍無可忍,終於飆罵:「我就等著你的報應,你死了我也不會回來拜你,更不會送你。你怎麼對我,我就怎麼對你,我恨死你了。」 一旁的老公說了一句:「媽,人在做天在看,你自己好自為之。」還好原PO的老公始終站在她這裡。害媳婦流產這件事實在很驚悚,等於也是害死了自己的孫子,很多婆婆恨媳婦,但還是疼孫子,畢竟那是兒子的孩子,也是她的血脈。但確實有一些婆婆,討厭媳婦討厭到連孫子一起討厭,無處不興風作浪。有網友回覆:「原以為這種事只會出現在八點檔連續劇,沒想到現實中真的有這種惡人!」「這不是人幹的,沒幾個做的出來,沒去告她都算妳善良了。」而原PO看了網友的建議,也回:「我現在正在考慮明天是不是要去找律師,給婆婆一個教訓。」這故事實在太驚悚了!婆媳之間的問題,發展到這樣的地步,也難怪PO文引發大眾關注。延伸閱讀:.天使婆婆!媳婦顧孩崩潰line求救,婆婆秒回:很開心找我幫忙,現在搭車趕去.媳婦最想要的婆婆人選!尹汝貞:「不喜歡就不見面,幹嘛製造問題」.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10-23 醫聲.醫聲要聞
長者吸菸死亡率增八成!戒菸可延長30%預期壽命
吸菸有害身體健康,而老年人吸菸危害更大,死於心臟病的風險較不吸菸者高約60%、死亡率則增加83%。78歲的許老師,當兵時染上菸癮至今超過50年,去年7月某日早餐過後身體強烈不適,送醫後確認是急性冠心症,檢查又看到「肺部滿滿比醬油還黑的焦油」後決心戒菸,所幸經過心導管治療病況好轉,因為菸味導致疏離的爺孫關係也有所改善。國健署菸害防制組組長羅素英表示,全球每年導致800多萬人死亡,老年人又常因多重慢性病且服用多種藥物,讓菸草中有害物質與藥物交互作用,導致健康狀況更容易惡化、疾病更難以康復。羅素英說,根據研究證實,老年吸菸者與老年不吸菸者相比,死於心臟病的風險比高出約60%、死亡率增加83%;老年吸菸者罹患癌症和死於癌症的風險分別增加1.4倍和2.2倍,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加1.6倍。今年78歲的許老師,自述在當兵時染上菸癮,至今菸齡已超過50年,退休後在家養花蒔草,偶爾接送孫子上下學,生活過得很愜意。但去年7月早餐過後突然感到身體強烈不適,送醫後確認是急性冠心症,醫師的說明及看著自己的肺部影像,「一片比醬油還黑的焦油充滿肺部」,因此痛定思痛戒菸。所幸許老師在心導管治療後恢復健康,6個月後也成功戒菸。許老師表示,最多每天要抽兩包菸,雖曾嘗試戒菸,但都沒有成功,且退休後生活較無重心、朋友相互請菸導致更難戒除,有專人陪伴才讓他成功戒菸,更表示孫子過去因為菸味不願意接近他,現在願意放學後跟他聊天,感覺很好。羅素英表示,戒菸永遠不嫌晚,即使是60歲的吸菸者,透過戒菸也可以將預期壽命延長30%。過去研究發現戒菸若「只靠意志力」成功率僅5%,但藉由專人陪伴,成功率可以高達3成至4成,更能有效緩解戒斷症狀。國健署也提醒,去年5月15日起已「免收戒菸服務藥品部分負擔費用」,戒菸的途徑除戒菸合約醫事機構(醫院、診所及藥局)提供的戒菸藥物治療服務與衛教諮詢、支持與關懷外,民眾也可至地方政府衛生局(所)尋求戒菸服務,如果對戒菸有任何的疑問,可撥打免付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與專業人員一對一諮詢,量身打造個人戒菸計畫,亦可透過Line通訊軟體獲得戒菸諮詢服務(ID:@tsh0800636363)。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3-10-15 名人.劉秀枝
大腦已有失智病變,卻仍享有活躍老年可能嗎?名醫曝2個關鍵
曾經以為很遙遠,但轉眼間,我就從小女孩變成今日的退休銀髮族了。以前覺得父母、師長思想老舊,在現代年輕人眼中的我也應如是吧?日前,定居美國的大學同學淑玲回台探望獨居的父親。我倆約在西餐廳敘舊,都點了鱈魚套餐。香煎鱈魚肉質軟且香,但因眼前還有沙拉吧、熱湯、麵包等,我們決定共享一份鱈魚主菜就好,把另一份打包,讓淑玲帶回去給父親享用。淑玲對工作人員說:「請包裝得漂亮點。」見年輕妹妹面露難色,我趕緊幫忙解釋:「她是要帶回去給父親吃。」看著白髮蒼蒼的我們,妹妹睜大眼睛問:「你父親幾歲了?」「97歲。」不知年輕人是被嚇到還是被感動,立刻很慎重地將那份鱈魚端去打包。她可能很難想像,我們也曾經年輕過、或甚至是個嬰兒,而淑玲的父親也不是生來就97歲喔。即使97歲,身為退休醫師的老先生依然活躍得很:每天一早,走到鄰近住家的全聯買報紙;中午到商店街買便當,並常到附近的書店逛逛,有時去銀行辦事,在家則看報紙、電視,並有老友每星期來與他下棋。他胃口好、睡眠佳、聲音宏亮、精神飽滿,把「獨立自主」當作是老年的志業。大腦已有失智病變,卻仍享有活躍的老年。最近讀了一篇來自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發表於2022年《老化神經生物學》(Neurobiology of Aging)的病例報告。一位96歲的老先生有高血壓、心律不整、皮膚癌、攝護腺癌且轉移,都有接受治療並控制病情。他的「認知功能測試」直到去世的四個月前都正常,只是行動稍慢而已。而在他去世後的大腦解剖,竟然有中等程度的阿茲海默症與其他退化性失智症的腦病變。為何他的大腦有如此明顯的病變,但臨床上卻沒有失智症狀?文章的作者歸功於老先生的教育程度高,且一直維持活躍的智能與體能活動。例如他當志工、學習語言,自己開車到94歲,之後搭公共交通工具;天天運動;常參加巴士旅遊,直至95歲;每天走路、閱讀、做家事、管理投資,直到96歲因心肺衰竭去世。也許,老了並沒有那麼可怕。即使身體有病,甚至大腦有病變,但持續從事體能與智能活動,依舊能享受活躍的老年。維持健康生活、正面心態,慢性病上身也不怕。老,還有其他好處。例如有位九十多歲的長輩,罹患硬腦膜下腔出血。但因他的大腦萎縮,而有足夠的空間可容納血水,讓大腦免於被壓迫,因而未造成神經損傷,沒有出現症狀,所以不急著動手術,後來血水也自行吸收了。我們的健康受基因、環境、醫療、機遇、生活型態與心態等因素所影響,其中,能夠自己掌握的雖然只有「健康的生活習慣」與「正面心態」,但卻可充分發揮──即是維持活躍的生活,不僅從事體能(但量力而為)、心智與社群活動,且持之以恆,並養成正面思考的習慣,凡事往好處看。那麼,人生過了七旬,就算慢性病上身,也能做到像淑玲的父親般,達到「獨立自主」的老年志願了。再說,年紀大了,代謝變慢、食量變小,或許十年後,淑玲和我再來這家餐廳時,一份鱈魚都只能吃一半,另一半打包當自己的下一餐,好省錢喔!運用「全景模式」 對人多些包容年過70後,我開始收到LINE群組傳來某某同學病故或告別式的訊息,不免也想:什麼時候會輪到我?讀醫學院時,完全不曾、也不可能預測哪位同學會先往生,因為年輕的生命力那麼旺盛,誰會想到老啊!但是受到基因、環境、工作、生活習慣與醫療等因素,經年累月的影響,我和同學們的人生道路就慢慢分開來了。然而,不管從事何種行業或當哪一科醫師、經歷如何不同,最後還是殊途同歸──步入老年,走入終點。在網路還不是很普及的年代,聽說有位大醫院的院長沒穿白袍,獨自到急診室巡視。護理師沒認出來,問他:「老伯伯,請問您有什麼事嗎?」這除了讓人會心一笑,你還會怎麼想?以下五個答案,請選選看:1. 這位護理師真有禮貌。2. 院長的自尊心可能受到打擊,竟然有屬下不認識自己,但也很以護理師的態度佳為榮。3. 專業的穿著與配備(如白袍與聽診器)很重要。4. 以綠葉襯托,可能更高招。例如由一位醫師陪同或幾名醫師簇擁著前來,一看就知道這位人物不是個普通老伯。5. 如果去掉專業與身分,每個人都只剩下性別與年齡。我選擇「以上皆是」。這個故事,讓我聯想到孟子說的「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我見到有威望或自以為不可一世的人,腦海裡會浮現他小時候包著尿布、銜著奶嘴的樣子,則嘴角不免浮上笑意而自然放鬆下來;再想像他將來年老體衰、舉步維艱的模樣,則同理心油然而生,自然就不會害怕或苛責對方。反過來,看到一個可愛的嬰兒或調皮的孩童時,我會想他或她以後可能是未來的總統或良醫,而不敢輕視。當遇到老態龍鍾或失智的長者,則念及他也許有我所不知、非常值得尊敬的輝煌過往呢!旅遊時,常恨不得把遼闊的壯麗山河美景全收進一張相片裡,這時就會打開手機的全景功能,從左至右,全部攝入。那麼,我們是否也可以用「從小到老」的「全景模式」來觀人呢?不僅看這個人的此刻,這是他生命的橫斷面;也可以運用想像力,觀想其一生,即其生命的縱切面。那麼,也許我們在待人處事上會更有包容力。這個簡單的領悟與作法,是我老來的休閒和動腦活動之一,挺有趣的,你不妨也試試看吧。
-
2023-10-04 焦點.健康知識+
懶人包/小犬颱風逼近 防颱準備事項及常見問題一次看
中颱小犬進逼,中央氣象署3日發布陸上颱風警報,首波警戒區域納入花蓮、台東、屏東、恆春半島。周三至周五影響台灣最顯著,首當其衝的東半部、恆春半島雨勢大、雨時長,更可能有大豪雨以上等級降雨。你的防颱準備足夠嗎?以下為常見問題的解答。颱風常見問題Q&AQ:如果遇颱風假,原本要去公司上班的人被要求居家辦公合理嗎?根據勞動部2023年7月因杜蘇芮所發佈的新聞稿指出,颱風來臨時,對於工作性質有居家工作可能者,是否調整為居家工作,應由勞雇雙方於事前妥為約定。白話來說,就是原本工作如果可以調整成居家工作,應該要事前約定,如果沒有事先約定好,那麼員工是可以拒絕的。但勞動部也同時提醒,依照《天然災害發生事業單位勞工出勤管理及工資給付要點》,颱風假屬於「無薪假」,雇主是可以不給薪。》看更多Q:如果接獲疏散通知,該前往何處疏散?A:內政部消防署已建置了全國「村里簡易疏散避難圖」(https://bit.ly/2IOThZo),在圖中即有各村里避難收容處所位置,在處所周邊明顯處或主要道路,設有「防災避難看板」,載明避難收容處所名稱、方向、收容人數等資訊,以便讓民眾了解避難收容處所的位置,在災害來臨時,能迅速引導抵達。水災的避難原則為就地避難或垂直避難,低窪地區則需前往避難收容處所;而當災害發生、需要疏散避難時,會由各村里長、警察或消防人員協助引導疏散避難。Q:平時可以如何獲得有關防災的資訊?A:如果想了解可能發生災害的地方、防災疏散避難處所、救災單位資源等,相關查詢可至下列網頁查詢:.消防署網站。(https://www.nfa.gov.tw/cht/)外出時若發現物品掉落、淹水或交通受阻等狀況,可撥打 110 或 119 通報。.有關道路交通狀況、供水系統、電力系統等資訊可上內政部「災害情報站」查詢。(http://www.emic.gov.tw/cht/index.php).水利署防災資訊服務網。(http://fhy.wra.gov.tw/fhy/).水保局土石流防災資訊網。(https://246.swcb.gov.tw/V2016/)Q:該如何獲得停止上班上課的訊息?A:各縣市停止上班上課的資訊,可透過電視新聞、各地方政府官方網站、LINE 及 Facebook 官方粉絲團,或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全球資訊網查詢。Q:如果住家會淹水,拿了沙包後到底要怎麼堆?A:沙包堆疊有兩種方法:1.人字形:上下排呈現左右交叉排列即第一層若從右邊開始堆疊,第二層則從左邊開始堆疊,相鄰的沙包重疊1/3。2.磚牆形:上下排沙包以重疊1/3的面積向上堆疊。堆疊沙包要特別注意:.先在沙包最內層的地方鋪上防水布才能避免滲水。.沙包的沙子若有硬塊,請先拍打或搓碎。.堆沙包時,後面須有物品支撐,才不會傾倒。.堆疊單排時:袋口需朝內、背向水流過來的方向。.堆疊雙排時:兩排的袋口要朝向中間,避免袋口被水沖開。.沙包使用後需回收(區公所或里辦公室),以免造成環境汙染。哪裡是堆疊沙包的重要地方?.進出建築物的通道口,地下室的氣窗外。.請注意,若大門是外推式,沙包應堆放在大門內側;大門若為內拉式,沙包則要放在大門外面,避免阻擋出路。沙包應該要堆多高呢?.堆疊的高度可以就曾經淹水高度的1.5至2倍,才能有效擋水。防颱前準備工作有哪些?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網站,防颱準備工作有以下建議事項:【延伸閱讀:居家上班會有颱風假嗎?會有加班費嗎?颱風假相關資訊懶人包】1.隨時撥聽「166」、「167」氣象服務電話、廣播、電視新聞、中央氣象局網站及內政部災害情報站,或是中央氣象局官方Facebook、氣象 APP 等管道,注意颱風最新動態。2.車輛應避免停放在樹下、橋樑、低窪地、堤防外,以免被水淹沒或壓損。3.應儲存三日份之食物、飲用水、必要生活必需品及簡易急救藥品,並備妥手電筒及電池式收音機,以因應可能發生的停電。4.檢查居家、工作場所及其各樓層公共區域門窗是否牢固,並關閉門窗。5.疏通排水溝渠以防淤積,花木事先用支架保護,並修剪居家樹木枝幹。6.將屋外的動、植物及物品移置安全處所。7.工地圍籬、鷹架、廣告招牌及屋頂加蓋的鐵皮應事先取下或釘牢,防範颱風吹落,造成危害。8.取消預定的登山、露營等戶外活動行程。9.大樓地下室應安裝自動抽水機,並於地下室入口加設防水閘門或沙包。緊急避難包應包括以下物品:.礦泉水.食物(餅乾、巧克力、罐頭).證件影本、若干現金.緊急用品、常備藥.禦寒衣物、毛毯、暖暖包.粗棉手套、輕便型雨衣.手電筒、收音機、電池.瑞士刀、哨子、鑰匙.奶粉、紙尿褲、奶瓶(有小孩的家庭)颱風期間注意事項有哪些?當颱風來襲期間,應注意以下幾點防颱事項:1.隨時注意水庫洩洪、災情、道路封鎖等相關新聞。2.如果住宅堅固不受影響,沒有特殊必要的前提下,應留在家中不要外出,以免發生危險。3.住在低窪、較易淹水地區的居民,應隨時注意河川、排水系統, 一旦發生災情,應配合救災人員的指揮,採取疏散措施。4.風勢突然減弱可能處於颱風眼經過時刻,不可冒然外出。5.若停電時優先使用手電筒,若使用燭火照明應遠離可/ 易燃物, 且要將蠟燭穩固與防護,避免發生火災。6.不要隨意進入淹水地下室,以免發生觸電或溺斃。7.切勿到海邊釣魚、觀潮或戲水,以免被巨浪捲走。8.若在街上或垂/ 斷落的電線,不要貿然觸摸,應通知電力公司或撥打1999 進行回報。9.在外駕車應減速慢行並注意交通安全,並勿硬闖封鎖區域; 遭遇強風侵襲時,應停靠於路邊或找安全地點暫時掩蔽,不要強行駕駛。10.行經地下道時,應留意積淹水高度,切勿強行通過。11.若正在戶外登山或露營,應儘早返家,並向學校、家人電話連繫行程與路線,遭遇緊急情況時撥打119。12.大雨中跑步、登山或海邊受雷擊的機率相當高,出門前請密切注意天氣預報。13.在室外,待在樹下躲雨是很危險的。【資料來源】.內政部消防署:颱風來時注意事項.勞動部:杜蘇芮颱風接近,如遇轄區首長宣布停班時,勞工基於安全考量,可選擇不出勤.桃園防災教育館:如何防淹水?沙包堆疊小教室
-
2023-10-02 醫療.心臟血管
60歲以上的人不用看舒張壓?血壓標準會隨年齡增長而變化嗎?
我在2017-11-14發表血壓標準往下調。讀者Mr. Chang在2023-8-16留言:「謝謝教授,請問這篇由桃園某地政事務所資訊室轉貼的文章是否有科學根據?非常謝謝您!……他建議60歲以上的人不看舒張壓,只看收縮壓是不是有達標,這才是真正判斷高血壓的標準。」這位讀者寄來的文章是2019-6-5發表的血壓沒有年齡對照表!醫師:不管幾歲標準只有一個。在我討論這篇文章之前,我請大家先看血壓標準往下調這篇文章裡的幾個重點:1.在2017-11-13美國11個最重要的醫療機構,包括心臟協會及心臟科學院,共同發表新的血壓標準值,將「高血壓」的定位從「高於140/90」往下調為「高於130/80」。(註:這是自2003年以來,首次調整)2.我在2016-11-25發表顛覆正常血壓的認知?,駁斥一篇《中國國民黨駐美國總支部》發表的文章。該文章說正常收縮壓是82+年齡(例如,75歲的人的正常收縮壓是82+75=157)。我駁斥說,美國最重要的三個健康機構/組織全都是把「正常血壓」定為「低於120/80」。3.我在2017-5-1發表血壓新準則,駁斥《不被醫生殺死的47心得》這本書所說的「血壓標準值是人為操作,目的是增加降血壓藥的銷售」。4.我在2017-10-14發表高齡醫學,推翻過去,駁斥《真逆齡》這本書所說的「65歲以上人稍微胖一點反而比較好,血壓比一般高一點反而可以改善大腦的血流量,避免心智衰退」。(註:《真逆齡》的掛名作者是陳姓高齡醫學專家)好,我們現在來看血壓沒有年齡對照表!醫師:不管幾歲標準只有一個這篇文章的前三段(合併):『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說,他發現很多患者認為自己年紀偏大、本來血壓就會偏高,後來才知道原來在LINE群組有個流言,是一張「各種年齡正常血壓應該是多少?」的對照表,認為正常人的收縮壓應該是「82+年齡」,所以50歲的正常血壓是132,就算高一點也正常。其實這是錯的,任何年齡層的血壓都應該控制在收縮壓/舒張壓是120/80mmHg,任何年齡的偏高血壓,都會造成心血管疾病、中風、腎病變等疾病機率增加,等於是增加死亡風險。』所以,和我在上面那4篇文章裡所說的一樣,王宗道醫師也認為網路上流傳的「正常收縮壓是82+年齡」是錯誤的,而成人正常血壓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120/80。雖然血壓是會隨著年紀升高,但所有成年人,不管是什麼年紀,都還是要以不超過120/80為目標。至於要如何控制,還是那句老話,均衡飲食,有恆運動。讀者Mr. Chang關心的是這篇文章的最後一段:『這種收縮壓、舒張壓差稱為「脈搏壓」,王宗道說,通常血管硬化是老化的一種現象,所以舒張壓以60歲為一個分界線,60歲前會隨著年齡增高、60會後反而會降低,他建議60歲以上的人不看舒張壓,只看收縮壓是不是有達標,這才是真正判斷高血壓的標準。』有關「舒張壓以60歲為一個分界線」,我們來看2020年發表的Unsolved Problem: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 with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below the Safety Margin【未解決的問題:(孤立的)收縮性高血壓且舒張壓低於安全裕度】。這篇論文引用了兩篇論文說:「老化導致收縮壓持續升高,而舒張壓在 50-60 歲時達到高峰,然後下降」。所以,「舒張壓以60歲為一個分界線」的確是有科學證據的。這篇論文標題裡所說的「未解決的問題」指的是,隨著年紀的增長,收縮壓會持續升高,所以需要用藥物控制,可是這樣會使得原本已經很低的舒張壓也跟著下降,而舒張壓越低死亡風險就越高。所以,這就造成要不要用藥物控制收縮壓的進退兩難(難以解決的問題)。「60歲以上的人不看舒張壓」這樣的建議顯然是認為,不管舒張壓高低,控制收縮壓是首要任務。但是,從上面那篇論文是發表於2020年來看,這個建議在2019年發表時應當是沒有確切的科學根據。不過,現在總算是有一篇論文同意「60歲以上的人不看舒張壓」這樣的建議。請看2022年發表的The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J-Curve in Hypertension Management: Links and Risk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高血壓管理中的舒張壓 J 曲線:心血管疾病的關聯和風險)。它說:「最近有足夠的證據表明,低舒張壓並不是心血管結局惡化的原因,而是代表了混雜或相反的因果關係。 因此,雖然低舒張壓可以被認為是心血管風險的標誌,但當需要控制伴隨的收縮壓升高時,這種風險預計不會隨著血壓的進一步降低而增加。 事實上,在這種情況下降低血壓似乎是有益的。」所以,就這篇論文而言,「60歲以上的人不看舒張壓」這個建議應當是正確的,儘管它在2019年發表時是還沒有確切的科學證據。原文:60歲以上的人不看舒張壓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30 養生.家庭婚姻
另一半有「指責型人格」?長期貶低你、有問題的都是你...遇到這樣的人該怎麼辦?
每對夫妻都會有意見分歧和爭吵的時候,但如果你的伴侶只會把責任推到你身上呢?他永遠是對的,而且他常常會對你大發脾氣,甚至用很難聽的話羞辱你。有時你真的不知道他們如此生氣的原因,也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會發脾氣,為什麼會有人這麼不講道理呢?身為這樣的人的另一半你又該怎麼辦?伴侶將所有事情歸咎於你,總是指責你的不是,這是「指責型人格」,但指責的背後,你了解他為何如此嗎?指責型人格如何形成?1.他很自卑其實他根本不喜歡自己,覺得自己的存在無關緊要,這給他帶來了巨大的焦慮和羞恥感。而當他無法消化挫敗感和批評時,最終就會猛烈抨擊伴侶,並將生活中的一切錯誤歸咎於他。2.他控制欲很強他要求你遵照他的想法做事,根本不給你討論的空間。而當你未能達到他的期望時,他就會生氣。3.他的生活充滿壓力、遺憾慢性壓力會使人感到沮喪並影響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你的伴侶或許承受著很大的壓力,然後把壓力發洩到你身上。或許他對人生充滿了遺憾,對自己現在的處境感覺無力改變。不管你是否與他的壓力與遺憾有關,他都會找到理由責怪你,來抒發他的沉重心情。4.他是自戀型人格自戀者相信他們永遠不會犯錯。如果你的伴侶是一個自戀者,他們不太可能承認自己的錯誤,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不會做錯事。他會想操控你,並將所有事情都歸咎於你,即便是根本與你無關的錯誤。5.他無法接受改變如果你的婚姻正經歷一段艱難時期,你和你的伴侶都需要做出一些改變和調整才能繼續生活在一起。然而,你的伴侶會否認自己需要改變。如前文所述,因為他覺得只有你有問題,而他沒有。6.他不願承擔責任你的伴侶可能是一個不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的人。因此當出現問題時,他根本不會想與你一起承擔,會把一切事情推到你身上。7.他根本不愛你了,覺得你配不上他,甚至恨你如果你的伴侶一直以各種理由責怪你,這可能意味著他已經不再愛你了,對你也不滿意。他們的不快樂會轉化為頻繁發怒,因為他把婚姻中的任何缺陷視為你的缺陷。或許他為了這段婚姻,曾經做出妥協,而當他因此不若以往自在開心時,當他對自己的處境不滿意,他就會開始怨恨你。例如,他因為孩子出生而減少自己的玩樂時間,或者因為你的工作,必須承擔一些家務,他可能對此感到不滿。8.他在不健康的環境中長大在成長過程中,你的伴侶可能就活在父母指責對方的環境中,所以他認為指責另一半是正常的。9.他無法好好管教孩子當孩子調皮的時候,父母很自然會生氣,想要管教他們。 然而,你的伴侶可能害怕對孩子發脾氣,所以他們把憤怒發洩在你身上。讓你對孩子的錯誤負責,比試圖管教孩子更容易。10.他患有精神疾病你的伴侶可能患有某些精神疾病,即使他自己也沒有意識到。而這樣的疾病可能會導致他總是指責別人,卻意識不到自己有問題。如何應對將所有事情都歸咎於你的伴侶?1.與他溝通你的伴侶可能並沒有意識到他的行為對你產生了可怕的影響。 因此,與他們坐在一起,平靜地解釋你的感受,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讓他明白責怪你是不對的,尤其是當你沒有錯的時候。而當他願意做出改變時,請你給予耐心與鼓勵。2.嘗試理解他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你的伴侶總是指責你,而不認為是他的問題?你必須了解原因,前文列出的,他可能是其中的哪一個?一旦你知道可能的原因,你或許會比較釋懷,就算無法改變他的行為,你也較能認知到這一切不是你的錯,而你絕非是他說的那種差勁的人。3.嘗試保持冷靜當你的伴侶又對妳大聲時,你會感到憤怒並為自己辯護。但下次,嘗試保持冷靜吧!不要對他們的行為做出反應。而當這一切已經讓你無法承擔,那就遠離他。繼續在這段關係裡,只會讓你心裡累積更多傷痛。當你必須一直承擔對方的責備時,將導致你漸漸失去信心,以及和對他的感情,甚至讓生活在一起變得很痛苦,讓你對人生變得消極。當一切難以挽回,你千萬不要責備自己,相反的,要練習好好同情自己、關愛自己,設法離開這段有毒的關係。.天使婆婆!媳婦顧孩崩潰line求救,婆婆秒回:很開心找我幫忙,現在搭車趕去.媳婦最想要的婆婆人選!尹汝貞:「不喜歡就不見面,幹嘛製造問題」.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09-26 養生.聰明飲食
中秋烤肉含亞硝酸鹽的食物不能和含胺類的一起吃?教授這麼說
今天在LINE群組看到一個TikTok短片,裡面是《健康2.0》主播鄭凱云在告訴大家「中秋節有兩種東西千萬不能一起吃」。她主要是說,含有亞硝酸鹽的食物(香腸、熱狗、培根、火腿等等)碰上含有胺類的食物(鯖魚、秋刀魚、花枝、干貝、優酪乳),就會形成亞硝胺,而亞硝胺是WHO公佈的一級致癌物。首先,這位主播所說的「亞硝胺是WHO公佈的一級致癌物」有兩個錯誤:第一、進行致癌物分類的機構並不是WHO,而是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IARC在名義上雖然是隸屬於WHO,但實際上它的運作是不受WHO的規管,而它對於某某東西(例如電磁波)的致癌性也會與WHO的意見相左。請看打手機會致癌?醫生說的。第二、IARC是將亞硝胺歸類為2A級致癌物,而不是一級致癌物,可是鄭凱云卻竟然說「這是千真萬確的」。IARC目前共有95項2A級致癌物,包括紅肉(牛羊豬肉,跟燒烤無關)。更讓人傻眼的是,IARC將所有含酒精飲料,包括啤酒和紅酒,都歸類為一級致癌物。請看致癌物分類專著。再來,我已經發表了14篇與亞硝酸鹽相關的文章。在亞硝酸鹽致癌?誤會大了這篇文章裡我是這麼說:「亞硝酸鹽」在高溫或酸性的條件下是會跟「胺」結合而形成「亞硝胺」,而有一些用動物做的實驗有發現「亞硝胺」是會致癌。但是,目前還沒有「亞硝胺」會在人體致癌的證據。不管如何,就因為「亞硝胺」有在動物發生致癌的現象,所以醫學界一般是建議不要常吃高溫燒烤的香腸、培根、火腿等等添加了「亞硝酸鹽」的肉品。儘管如此,傳言裡常說的【因為肉品裡含有大量蛋白質,所以很容易形成「亞硝胺」】,是不對的。事實上,「亞硝胺」的形成是因為「亞硝酸」跟游離的「胺」結合,而非跟蛋白質結合。游離「胺」在肉品裡(不論是新鮮或加工)的含量通常都不高,而加工肉品裡的「亞硝酸鹽」含量也會隨著時間而降低(轉化成「硝酸鹽」)。所以,加工肉品的「亞硝胺」致癌疑慮,其實是被過度渲染。請看The use and control of nitrate and nitrite for the processing of meat products。事實上,我在2017-11-7發表的1顆芭樂幹掉18根香腸裡有說,香腸所含的飽和脂肪,鹽分,及卡洛里,也許才是更值得關心。還有,我在2018-3-25發表的烤肉,高血壓裡也有說,烤肉會產生一些有害的化學物質,而這些物質不但可能致癌,也可能會誘發氧化應激,炎症,胰島素抗性,以及高血壓。所以,加工肉品,尤其是用燒烤的,最好還是偶爾為之。還有另外三個有趣的事實是,(1)我們的口水裡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而這對我們的健康是至關重要,(2)來自食物的「硝酸鹽」及「亞硝酸鹽」被認為是有益健康的,請看Food sources of nitrates and nitrites: the physiologic context for potential health benefits以及Nitrate and Nitrite in Health and Disease,(3)有研究顯示,「硝酸鹽」或「亞硝酸鹽」可以被用來治療心衰竭。也就是說,傳言中的毒藥卻可能是良藥,請看Harnessing the Nitrate–Nitrite–Nitric Oxide Pathway for Therapy of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總之,不論是隔夜菜,或是加工肉品,有關它們因為含有「亞硝酸鹽」而會致癌的說法,都是源自於錯誤認知而造成的以訛傳訛。有關亞硝酸鹽對健康的益處,也請看我較新發表的亞硝酸鹽, 可防心血管疾病, 陽明交大逆轉性發現?。原文:中秋烤肉致癌,健康2.0主播散播錯誤健康資訊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24 醫聲.高齡社會
圖/失智走失率增 3不6要防失智走失 義消空拍增協尋率 民眾/失智友善2
對社區而言,失智症患者被視為「鄰避人物」,不知道該怎麼面對也不曉得該怎麼辨別,這也影響失智症患者在社區內的活躍程度減。全台失智症患者突破30萬人,警政署統計,失智走失比率逐年增加,社區力量不足,警方協尋力道有限,有經驗的家屬大多靠民間團體自救,但不少家屬可能經歷過一次失智家人走失,就考慮將患者送進機構,不再待在社區。內政部警政署統計,109年到111年失智走失的比率逐年升高,從6.16%一路上升至7.32%。失智症家屬第一時間面對家人失蹤,皆報警協尋,不過警方人力資源有限,且失智症患者外出時未攜帶任何可識別物品,協尋難度極高。家住木柵的鄭小姐說,社區內多次發生失智老人失蹤,靠里長挨家挨戶協尋,里長還因此成立「協尋LINE群組」,也因為里長熱心助人,才順利連任。不過,社區的力量僅限於某些熱心人士,除非家中也有失智患者,能夠了解失智家屬的辛苦,否則經常因為對失智不夠了解,也很難辨識失智症狀與患者,甚至幫不上忙。長期幫忙協尋失智走失老人的義消許祖寧說,協尋失智症患者需求「非常龐大」,他每年至少會接到150到200件的協尋需求,不少家屬表明,警方協尋速度慢,自行調閱商家監視器,或詢問社區,幫助都有限,擔心家人可能已經出車禍或跌倒在某處,心急如焚。難用常理判斷失智走失者路徑 使用空拍機增協尋機率許祖寧說,找到失智症患者比找到登山遇難者、浮屍,難度不遑多讓。失智症患者的行徑路線難用常理判斷,有些體力好的失智症患者,可能會爬進防火巷,或是躺在雜物堆中,常有人會講「他們被魔神仔抓走」,其實是失智症患者受幻聽幻覺影響,帶著他們往外走。為了幫忙爭取尋獲失智患者的時間,許祖寧開始嘗試使用空拍機協尋,居高臨下的視野果然增加協尋機率,以前可能花五、六天才有機會找到人,現在可能可以縮短到三天,甚至一天內找到人。不過,如果走失時間過久,患者的狀況可不樂觀,甚至已發生悲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主任陳俊佑說,通常會走失的失智症患者,多數已經到中度,如果能早在失智輕度期間就做好準備,能大幅降低失智走失的機率,只是現在年輕人對失智症認識有限,加上老老照顧愈來愈普遍,甚至可能夫妻兩人都已經失智症,家人卻完全不知情,甚至直到「走失事件」發生的當下,才發現家人失智時鎮。陳俊佑表示,衛福部推動失智友善,應強化民眾對失智症認識,才有機會在失智症進展到可能會走失前,先做好預防措施,包含指紋建立、配戴失智手環等。不少家屬對於失智症,仍認為是「正常老化」,不願帶家人去就醫,若失智症能即時被診斷,醫療端也能倡議失智走失的相關措施,減少失智走失的機率。(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9-23 養生.家庭婚姻
婆婆好意幫整理廚房?夫妻度蜜月回家,媳婦重要東西被丟掉!崩潰哭訴:感覺隱私權都被侵犯了
就算嫁為人婦,還是想保有隱私權,但是廚房這地方,如果婆婆未告知幫你整理了!妳會怎麼想?不少媽媽天生就有「整理魂」,孩子外宿也會一天到晚突擊檢查,就算孩子結婚了,時不時就會進門「巡視」一番!其實,適度的關心是沒有關係,但是太過頻繁,或是未經同意,就隨意移動孩子們的東西,那就有點不恰當了。國外一名女子在度蜜月時,請婆婆幫忙更換家裡的碗盤,不料當她旅程結束回到家時,卻發現廚房的一切,跟原本的都不一樣,已經被都被婆婆大肆「整理」一番,讓她崩潰直呼「感覺隱私權被侵犯了」。以為幫忙,卻變成大改造這位新婚太太就在論壇《reddit》發文抱怨,在婚禮結束的隔天,她就和老公前往義大利度蜜月,旅行途中,婆婆打電話來詢問家裡是否需要踢她的幫忙,於是她就請婆婆把廚房裡舊的碗盤,更換成新的。不料,當她回到家後發現,這一次婆婆似乎幫忙幫過頭,完全的越界了。不僅僅整個廚房的擺設都被重新更改過,最讓她感到不舒服的是,就連她在婚禮上收到的賀禮,也被婆婆全部拆開,並把包裝盒丟掉,這讓她完全無法退還任何她不需要的東西。「整理」後,完全找不到任何東西她繼續說道,她本來就喜歡下廚,甚至很喜歡待在廚房研究新食譜,不過廚房被婆婆「整理」一番後,她根本找不到任何東西。而且在翻找過程中,她還發現自己不少廚房用品,竟然被婆婆扔掉,這讓她瞬間感到非常沮喪也非常難過。「我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非常積極和樂觀的人,但我真的看不到這件事情的盡頭,感覺避風港被奪走了,我不知道該如何修復它。」婆媳必須理性溝通貼文一出,多數網友十分同情原po的狀況,大多數網友都大大抨擊婆婆不當的舉動。畢竟這樣的行為涉及個人隱私,婆媳之間除了要理性溝通外,不少網友提議,家裡必須要換鎖了,畢竟請她幫忙,並沒有授權全部改造!留言中也不少婆婆回應說到,「我是一位60多歲的母親,兒子結婚很久了,除了他們主動提出需要的幫助之外,我永遠不會做任何事情!」對於婚姻來說,大部分老婆是希望被老公照顧而結婚,而婆婆多是希望,媳婦嫁進來可以照顧兒子些,雖然這是句玩笑話,卻有說明婆媳間對婚姻觀的差異!但是,即使期待不同,若能相互尊重、避免正面衝突,同時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婆媳間的相處真的就是最好的狀況了。.天使婆婆!媳婦顧孩崩潰line求救,婆婆秒回:很開心找我幫忙,現在搭車趕去.媳婦最想要的婆婆人選!尹汝貞:「不喜歡就不見面,幹嘛製造問題」.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18 醫聲.醫聲要聞
首胎年齡再增、高齡妊娠風險大 國健署籲留意8早產徵兆
晚婚、晚育成為現代人的生活趨勢,少子化也成為台灣不可逆的未來景象。國健署111年統計,台灣女性首次妊娠的年紀平均為31.43歲,較前一年的31.23歲又在往後延遲。因此,高齡妊娠的風險也較高,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5大健康原則,除了定期回診、注意身體健康外,也有「8項」早產徵兆要特別留意。國人生育年齡持續上升,國健署統計,111年女性生育平均年齡為32.42歲,較110年32.29歲再度向後延遲,而生育第一胎平均年齡則為31.43歲,同樣較110年31.23歲還要更晚,35歲以上產婦占比高達32.44%。高齡妊娠會增加「早產風險」,根據110年出生通報統計資料顯示,35至39歲孕婦早產比例為12.70%,較25至29歲孕婦早產比例高出8.4%。國外研究亦指出,45歲以上孕婦流產的風險為45歲以下孕婦的2.6倍、發生妊娠併發症為3.3倍、早產風險增加為1.96倍。吳昭軍表示,有生育規劃的夫妻,除了把握適齡生育外,也得落實定期產檢外,國民健康署於110年7月1日起擴大產檢補助次數及項目,提供孕婦14次的產前檢查、3次一般超音波、2次產前健康照護衛教指導、妊娠第24至28周妊娠糖尿病篩檢與貧血檢驗,及第35至37周產前乙型鏈球菌篩檢。同時,為降低高危險妊娠的風險,國健署也提醒孕期中5大健康原則:一、落實定期產前檢查:透過超音波檢查、妊娠糖尿病篩檢及貧血檢驗等產檢項目,有助於監測胎兒異常及降低妊娠併發症的風險,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提醒孕媽咪們記得依時程定期產檢,以掌握母嬰健康。二、注意孕期均衡營養:均衡的營養對媽媽及胎兒的健康非常關鍵。孕媽咪於孕期可能有缺鐵、缺碘等問題,或於產檢抽血時發現有貧血症狀,此時補充營養素是至關重要的!孕期重要營養素包括:葉酸、碘、鐵及維生素B12等,孕媽咪應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多攝取深色蔬菜、全穀及未精緻雜糧,並以天然食物來源為主,獲取足夠的營養。三、維持孕期健康體重:孕期體重過輕可能會造成早產及嬰兒出生體重過低;體重過重則可能會增加妊娠糖尿病、子癲前症、剖腹產等風險。孕婦體重應依孕前體重做適當調整,以增加10至14公斤為宜,且須注意體重增加的速度。平時應注意營養攝取及適度運動,來維持孕期健康體重。孕媽咪如果對營養與運動有疑問,可諮詢專業醫護人員,獲取適合自己的健康建議。四、改善不良生活習慣:孕媽咪應避免吸菸,包括二手菸及三手菸、飲酒或濫用藥物,同住家人也應避免吸菸,這些危害物質會增加自然流產、早產、胎兒中樞神經異常及嬰兒低出生體重等問題,影響胎兒及母親的健康。如有菸癮及藥癮問題,可尋求戒菸門診及藥癮戒治機構的協助。五、多加留意早產徵兆:若在孕期時出現早產之徵兆,如:子宮收縮、肚子變硬或有下墜感、無法改善的下背痛、持續不斷的腹瀉或絞痛、陰道分泌物增加、胎動較平常減少一半以上等8大症狀,應盡快就醫,以降低早產風險。吳昭軍提醒,透過定期產檢、維持健康生活型態,能夠促進孕媽咪及寶寶的健康,並降低高危險妊娠的風險。準爸媽如有孕產相關問題,可至「孕婦關懷網站」查詢孕期健康照護資訊,搜尋並加入國民健康署孕產婦關懷LINE提問,或撥打孕婦關懷諮詢專線0800-870-870(抱緊您,抱緊您),將由專業人員進行解答。
-
2023-09-04 失智.大腦健康
詞彙變少、表達變差可能是失智症…多練繞口令可防失智?
你可以先知道: (1)失智症的症狀及篩檢包括各種生活中的各種能力,例如對時間、空間、方向感的辨識能力,短期或延遲記憶力,以及生活自理、人際關係能力等,語言能力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且包括語意理解、詞彙豐富度等,傳言所提到的繞口令唸得順暢與否,只是語言能力的其中一部分,而且尚待更多有關其效度的研究。 (2)目前國健署官版的失智症預防衛教單張、手冊等各項資源中,失智症的保護因子包括多動腦、多運動、多均衡飲食、多社會互動、維持健康體重,並沒有「多練繞口令」。 網傳「不要痴呆就要練」文字訊息,提及防止老年癡呆目前沒有什麼方法防止,多說話可能是唯一方式,七十歲以後思維變差、舌頭變硬,一字不差讀出繞口令考一考思維和舌頭、就能知道是否年輕 20 歲。專家表示,已有研究證實失智症患者確實會有詞彙豐富度變差的症狀,但詞彙豐富度只是語言能力的一部分,語言能力包括語意理解等諸多面向,同樣地,繞口令講的流暢與否也只是語言能力的一部分,而且尚待更多效度的研究;此外,語言能力變差也只是失智症的一部分症狀,臨床篩檢功工具涵蓋的面向包括記憶力、自理能力等。 繞口令測失智症? 原始謠傳版本: 老年人為什麼必須多說話? 301的院長告訴我年紀大了一定要多說話,因為防止老年痴呆目前沒有什麼方法,多說話可能是唯一的方式。 老年人多說話起碼有三大好處, 第一,因為說話會活躍大腦,保持思維敏捷,因為語言和思維是互相溝通的,尤其快速說話自然鍛鍊了思維的快速反映同時也增強了記憶力。 一個不愛說話的老人,得老年痴呆症可能性特別大。 所以一些退下來的人,因為不說話了,反而容易得老年痴呆症。 第二,說話能夠釋放許多心理意願,排出心理疾病,減少壓力。我們經常說有話不說,埋在心裡,憋壞了,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能夠讓父母多嘮叨是一個好事。 第三,說話能夠鍛鍊活躍臉部肌肉,同時鍛鍊咽喉器官甚至肺活量,這樣就可以減少眼耳衰退,減輕花眼耳聾等等隱患。 綜上所述,年紀大了,盡量多說話,能夠和人們交往,多多說話,是目前防止老年痴呆症的唯一方式, 因為老年痴呆症,是目前對老年人最可怕的疾病,還沒有什麼方法治療。 不但失去所有記憶,沒有任何思想,甚至不認識家人,成為別人的負擔,整個一個活死人。 但願醫學發展能夠解決這一難題。所以所有的朋友們,盡量讓你們的父母多說話吧,不要嫌老年人嘮叨,這也是一種孝心。 本人,到處講課就是為了多說話呀 試試吧 人到七十歲左右後,思維開始:遲緩,舌頭也逐漸僵硬,這幾段繞口令,你讀讀,考考你的思維, 練練你的舌頭!若你一字不差讀出來,你的思維和舌頭就是四、五十歲的水平,你可年輕二十歲,試試你行嗎? .一匹布,一瓶醋: 肩背一匹布,手提一瓶醋,走了一里路,看見一隻兔,卸下布,放下醋,去捉兔。跑了兔,丟了布,灑了醋。 .山裡有個寺: 山裡有個寺,山外有個市,弟子三十三,師父四十四。 三十三的弟子在寺里練寫字,四十四的師父到市裡去辦事。 三十三的弟子用了四十四小時,四十四的師父走了三十三里地。 走了三十三里地就辦了四十四件事,用了四十四小時才寫了三十三個字。 .撈蝦: 小溪流水嘩啦啦,小華手拿簸萁去小溪里撈河蝦,一撈撈起一隻大河蝦和半簸萁爛泥沙。 蝦兒跳水響嘩嘩,小花簸萁里只剩泥沙沒有蝦。 四個頭: 天上有日頭,地下有石頭,嘴裡有舌頭,瓶口有塞頭。 .天上是日頭不是石頭,地下是石頭不是日頭,嘴裡是舌頭不是塞頭,瓶中是塞頭不是舌頭。 .巴老爺有八十八棵芭蕉樹: 巴老爺有八十八棵芭蕉樹,來了八十八個把式要在巴老爺八十八棵芭蕉樹下住。 巴老爺拔了八十八棵芭蕉樹,不讓八十八個把式在八十八棵芭蕉樹下住。 八十八個把式燒了八十八棵芭蕉樹,巴老爺在八十八棵樹邊哭。 .九個酒迷喝醉酒: 九月九,九個酒迷喝醉酒。 九個酒杯九杯酒,九個酒迷喝九口。 喝罷九口酒,又倒九杯酒。 九個酒迷端起酒,「咕咚、咕咚」又九口。 九杯酒,酒九口,喝罷九個酒迷醉了酒。 .窩和鍋: 樹上一個窩,樹下一口鍋,窩掉下來打著鍋,窩和鍋都破,鍋要窩賠鍋,窩要鍋賠窩,鬧了半天,不知該鍋賠窩,還是窩賠鍋。 .六十六頭牛: 六十六歲的陸老頭,蓋了六十六間樓,買了六十六簍油,養了六十六頭牛,栽了六十六棵垂楊柳。 六十六簍油,堆在六十六間樓;六十六頭牛,扣在六十六棵垂楊柳。 忽然一陣狂風起,吹倒了六十六間樓,翻倒了六十六簍油,折斷了六十六棵垂楊柳,砸死了六十六頭牛,急煞了六十六歲的陸老頭。 讀了這八個繞口令,感覺口舌還靈活不?發給朋友們練練,一起樂呵樂呵,好玩又健腦! (網文分享)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失智症患者詞彙變少、表達變差 MyGoPen 實際諮詢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一般神經科主任、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常務理事傅中玲,她表示已有非常多的研究發現失智症病人的字彙量會減少、表達的豐富度變差,但若並非很熟悉的人是無法察覺的,因為有可能這個人本來就是個言簡意賅、本來就不多話的人,所以不熟的人是無法發現罹病前後的差異,除非病人本來是一個滔滔不絕的人,現在怎麼話變少了,這種很明顯的差異才會容易被發現,即使這樣仍有諸多變因,例如可能病患最近心情不好,或是他不喜歡你、不想跟你講話所以話量才變少,這些都有可能影響。 而像傳言所提到的繞口令,繞口令講得順暢與否,只是語言能力的其中一部分,失智與否應做語言方面的測試,而不是只有繞口令講的順不順,語言評估可能包括一分鐘能講出多少水果的名稱、能否重複敘述別人講過的話、能否說出二種不同物品有什麼共通點、對日常抽象語意的理解等等,因此語言能力是包含記憶、認知等在內的各種面向的能力,繞口令講得順暢與否可能有部分相關,是否有必要單獨做為篩檢失智症的測驗仍需進一步研究,更何況坊間流傳各種不同版本的繞口令也缺乏效度研究,並不能直接作為臨床篩檢工具。 繞口令有趣易流傳 臨床篩檢工具更複雜 傅中玲強調,用講繞口令來測失智對民眾來說是一種很有趣的做法、所以會一直被拿出來散播、流傳,但傅中玲以美國曾有研究計算簡訊內容的字數和複雜度(美國過去簡訊十分流行,如同台灣目前的 LINE)來篩檢失智症為例,即便該方法可能可行,但仍然有許多問題要解決,例如幾分以上算正常、或幾分以下算不正常,鑑別疾病的切點仍有諸多爭議、討論。 傅中玲強調,繞口令不會作為臨床鑑別的標準,目前神經內科醫學上臨床使用的篩檢工具很多,即便是這些正式神經心理評估測驗,都仍然具有很多變動性,例如病患不肯跟你配合、病患今天心情不好、他今天吃了感冒藥頭昏等,以及考量年齡、學歷等都會影響檢測的結果而進行調校。 語言能力只是一部分 失智篩檢面向多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各種正式神經心理評估測驗包括以下幾種及其他: (1)簡易心智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是最常⽤的認知功能評估⼯具,分為11項,包括:短時間記憶、注意⼒和計算、重複說別⼈的話、了解別⼈說話的意思、看懂⽂字或圖片的意思、寫句⼦以及畫圖形等。測量時間⼤約需 5 到 10 分鐘,滿分為30分。 (2)認知功能障礙篩檢量表(Cognitive Ability Screening Inventory; CASI):分為 9 個認知功能的細項,包括時間空間辨認、計算和專⼼且持續進⾏活動能⼒、思考流暢度、語⾔能⼒、抽象思考能⼒及判別斷定事物能⼒和⼿眼協調畫圖能⼒等。⼤約需要20到30分鐘完成測試,滿分為100分,分數愈⾼表⽰病⼈的功能愈好,但測驗結果可能因病⼈年齡、教育程度而有所影響,若以 66到 75 歲⾼中畢業為例,⼤於等於82分算正常。 (3)臨床失智症嚴重度評估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以 9 個系列題目測量患者認知功能,包括定向感、判別斷定事物及處理問題能⼒、處理有關⼯作和⼈際關係能⼒、處理⽇常⽣活中的家事等,0分是沒有失智;0.5分是未確定或仍待觀察;1分是輕度失智;2分是中度失智;3分是重度失智。 (4)蒙特利爾認知評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 :包括,延遲回憶、視空間功能、執行能力、詞語抽象概括能力、語言能力等。總分 30 分,教育年限低於12年的需加1分,但語言文化差異較大,分界值在國內仍存在爭議。 結論 繞口令只是語言能力的一部分,語言能力還包括對交談對方語意的認知、理解及反應和表達;並且語言能力也只是各種失智評估篩檢工具的一部分,其他還包括時間空間的辨認、短期或延遲記憶力、日常生活自理或社交能力等等,傳言以「人到 70 歲,思維變差、舌頭變硬,練繞口令測是否年輕 20 歲」、「防止老年痴呆目前沒有什麼方法,多說話可能是唯一的方式」恐易生誤導。 衛教資源: .台北榮總 護理部神經內科 健康e點通 認知功能檢查 .高雄榮總 高齡醫學中心 失智症篩檢量表及常見問題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失智症預防 諮詢專家: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一般神經科主任 - 傅中玲(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3/07/Dementia.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31 醫聲.高齡社會
運將中風難趴趴走 用福利過活「只想等死」/送餐人生3
66歲的王伯伯,當了40多年的計程車司機,長期有抽菸習慣,3年前中風後不良於行,期間又多次跌倒,現在若要外出就醫,得靠居服員攙扶。原本預期可以開計程車到70歲,但63歲時被迫提前退休,雖然申請低收入戶,也用長照送餐、居家服務,每周除了親人還有志工、居服員輪番關心,但他現在的樂趣,是躺在床上抽菸、玩手遊、喝罐裝咖啡,沒有絕望想不開,但想順其自然「等死」。「以前會跟朋友唱歌、下棋,中風後,現在朋友慢慢沒聯絡,每天就是吃飯睡覺,日子變得很孤單、很無聊,朋友也不會找你,找你你也無法出門,出門他還要照顧你。」王伯伯患有高血壓、膽固醇、糖尿病等,近期又因為過敏免疫風濕疾病,2個月瘦了10幾公斤,到現在不到70公斤,他說,醫師說能維持原狀就阿彌陀佛,已經不會再變好了,「現在只剩吃飯、睡覺,沒有什麼想做的」。王伯伯的哥哥每天探視他,先前每天會和遠在美國的姊姊通電話聊天,但20天前因為手沒力氣,不小心摔壞手機,手機因此打不開,他換了新手機後LINE也重辦,自此和姊姊斷了聯絡,哥哥或其他親戚年紀都比他大,也都不知怎處理。他笑稱,等姊姊回台灣再處理,但姊姊年紀比他還大,久久才回台灣一次,不知何時才能飛回台,除了姊姊以外,幾乎沒有通話對象,「以前電話還會響,現在2、3天接不到一通」。王伯伯說,平時在家會看電視,像是「小明星大跟班」或政論節目,但自己不想投票,因為對政治不熟,只喜歡看電視上的人都在罵誰,他印象年輕時只投過一次票,是當時居住景美時,管區警察提醒他應行使自己的公民權,他才看了候選人名單,因為紀政是奧運選手比較有名而投她。他現在使用萬華老人服務中心送餐服務,稱讚「菜色好吃」,他也認為社會福利夠用就好,多了他也用不到,「現在只想等死」。
-
2023-08-18 養生.家庭婚姻
請長輩幫忙帶孫傷感情?5心理調適+3招應對方法 拿回孩子管教權不必犧牲婆媳關係
現代雙薪家庭多,請祖父母幫忙帶孫的爸媽不在少數,但每一個家庭、世代的教養方法與生活習慣大相逕庭,掌握與長輩的溝通訣竅,以及自我心理調適更顯重要。父母與祖父母間的教養衝突,很多時候是來自於權力與責任失衡,讓兩代間的裂痕越來越深,最後逼得孩子面臨「選邊站」的心理壓力,對孩子,以及家族關係都是傷害。孩子從小就會觀察爸媽與祖父母的溝通方式,並以此為依據,發展出自己與祖父母間的關係,因此健康的家庭關係也能成為一種良好的教養。請祖父母協助照顧的前置準備.關係比管教更重要諮商心理師鄭翔好提到,請長輩幫忙顧小孩前,爸媽可先建構以下基本認知,當問題發生,便可依循這些原則回應及處理。1.將教養的權力及責任拉回自己身上也許祖父母和孩子的相處時間比自己多,但爸媽要記得,管教的權責及執行仍應掌握在自己手上,鄭翔好心理師補充,管教的本質在於「陪伴與引導」,而非處罰。舉凡孩子發生狀況後的討論與處理、看待每一件事的角度及想法,以及引導孩子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這些處理的過程,都需要爸媽花費心力及時間,從日常小事的分享、溝通一點一滴累積,讓孩子明確知道管教的執行對象,並且讓孩子願意和自己合作,才是有效管教。2.教養可以有差異但關係不宜對立因為兩代間的價值觀不盡相同,教養不一致是常有的情況,比起教養不一致,父母與祖父母間的關係不和睦,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更具影響。當孩子因為教養方式不同而感到混淆,可嘗試和孩子說明:「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都很愛你,但愛你的方式不同,這些方法沒有誰對誰錯、好或不好,只是有不同的考量和看重的。」帶孩子討論、思考與分辨,亦有助孩子未來進入學校,面對不同老師的個性與要求的適應能力。3.不將祖父母的功勞抹滅教導孩子要尊重祖父母,同時祖父母也應教孩子尊重父母,避免在孩子面前批評或抱怨另一方、逼孩子選邊站、要聽誰的,否則孩子可能面臨忠誠及背叛的心理壓力,最後適得其反,甚至誰的話都不聽。(延伸閱讀:讓爺爺奶奶幫忙帶孩子,到底好不好?遇到教養衝突時,爸媽們可以選擇這樣溝通!)4.帶著感恩的心請長輩幫忙帶孩子,爸媽就需要先調整心態,每個長輩都有自己的主觀經驗,如果自己沒辦法全時間照顧,就必須信任家人及長輩,因為關係與情緒糾結對親子、祖孫的關係都沒有幫助,也許長輩的方式不見得是自己喜歡的,但長輩和爸媽一樣,都是以疼愛孩子為出發點,再者祖父母也不是付錢請的保母,應該先用感恩的心態來看待「願意幫忙帶孫」的心意。5.夫妻是決策的核心在婆媳關係中,老公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兒子最了解自己的父母親,若在孩子的教養過程中有任何疑慮,就需要老公挺身而出,明確表達:「我的決定是……、我們的決定是……」面對長輩的提議,第一時間也能用:「我再想一下、我回去討論一下」來回應,一方面保留討論的空間及時間,另一方面也塑造「夫妻是決策主體」的印象,任何決定都是夫妻一致的共識。反過來說,若是外公外婆幫忙帶孫的情況,就由女兒做為主要發言人,和自己的父母親溝通。爸媽的應對方法我們難以限制祖父母照顧孩子的方式,也無法強求長輩執行自己訂下的規範,但對於零食或網路,或許可採取較彈性的做法,不強制禁止,而是有限度使用,減少長輩與較勁的張力!(延伸閱讀:請長輩帶孩子前,父母要知道的事)1.預設為祖孫的精心時光第一種方法著重在自我的調適,若孩子並非每天都長時間與長輩相處,不妨將拜訪阿公阿嬤家的時間,視為孩子的「Happy hour」,在不涉及危險的範圍內,不再糾結於祖父母帶孩子一起吃什麼、做什麼。有時也能適時提醒孩子,像是吃甜食別忘多喝水、可以吃但也別吃太多。2.準備替代品.減少零食攝取如果要祖父母完全不給孩子糖吃有困難,爸媽可嘗試自行準備替代的食品及飲品,例如,以果汁、保久乳替代可樂,或以健康的零食、天然果乾取代糖果,至少這些飲料、點心都是經家長篩選過的,一方面滿足孩子吃零食的滿足感,另一方面也降低孩子攝取不健康飲食的負面影響。3.區隔網路及電視的使用空間網路使用也是教養時的一大課題,長輩無法時時跟在孩子身邊,IPAD就成為讓孩子安靜坐好的絕佳工具,有時連家長都難以管控孩子的使用時間及觀看內容,更別說是對3C用品不那麼熟悉的祖父母。鄭翔好心理師建議,可將網路及電視時間做區隔,在祖父母家看電視,回家才能用網路,因電視與網路相比,節目的內容及型態都較單一,祖父母也便於檢視孩子觀看的內容,但網路則需要更密切注意,因此由父母統一管理網路的使用與限制,是較為妥當的做法。延伸閱讀:.媳婦最想的婆婆人選!尹汝貞:不喜歡就別見面,幹嘛製造婆媳問題.天使婆婆!日本媳婦顧孩崩潰傳line給婆婆,她秒回:很開心妳找我幫忙.「媳婦永遠不會變女兒」婚前被準婆婆下馬威!律師給婆媳10相處攻略※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08-12 養生.聰明飲食
紅茶、綠茶、烏龍茶、普洱茶、糙米茶,哪些茶助降血壓?研究曝只有3種茶有效
高血壓是「沉默殺手」,因為它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等重大慢性病之共同危險因子,是國人常見的慢性病之一,它與國人十大死因中的腦血管疾病(第二名)、心臟病(第三名)及腎臟病(排名六至八名)密切相關。有研究指出,喝茶能夠幫助降低血壓,真的是如此嗎?喝茶能夠幫助降低血壓?華人的飲茶文化已有四、五千年歷史,「茶」成為我們日常普遍的飲品之一,有些人甚至會以茶代水一天要喝好幾杯。研究發現喝對茶有助鬆弛放鬆血管,達到降低血壓的效果,看看專家、研究怎麼說。1.紅茶、綠茶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CI)以及哥本哈根大學,發表在《細胞生理學與生物化學》的研究《Science Reveals Why Tea Is Good for Your Heart》發現,茶葉中的表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和表兒茶素-3-沒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能激發離子通道蛋白KCNQ5,該蛋白存在於血管內壁的平滑肌中,能使得鉀離子離開細胞減少細胞死亡,能讓血管放鬆達到降血壓的效果。該研究還發現,將綠茶加熱至攝氏35度會改變化學成分,使其更有效地活化KCNQ5作用。不過因為人體的體溫約為攝氏37度,因此無論是喝冰茶、熱茶,都可以讓KCNQ5達到降低血壓的作用。2.烏龍茶烏龍茶屬半發酵茶,酵茶程度介於綠、紅茶之間。日本靜岡縣立大學食品營養環境科學研究院茶學綜合研究中心主任、農學博士中村順行表示,烏龍茶中含有一種特殊的成分,稱為「烏龍茶聚合多酚(Oolong Tea Polymerized Polyphenols;OTPP)」。根據多項針對烏龍茶的相關研究,這種烏龍茶聚合多酚可能對降低血壓、調節三酸甘油脂水平具有積極影響,同時飲用烏龍茶也可能帶來減重的好處。3.普洱茶有研究指出普洱茶可以消脂、減重,普洱茶在動物實驗可以調控血脂,在人體實驗也有看到受試者體重下降,或是發現飲用普洱茶和降血脂有相關性。因此,普洱茶雖然在降血壓的效果不顯著,但在降血脂上比較有證據。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思穎表示,沒有普洱茶對降血壓效果的研究文獻,茶飲也不能取代藥物的功能。4.糙米茶近期LINE群組謠傳一段有效降血壓的影片,主角聲稱「只要每天喝糙米茶,高血壓問題便能不藥而癒」。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志偉表示,雖然糙米營養價值高,能抑制交感神經活動,促進腎臟功能,加速鈉的排泄,但目前並無科學研究證實糙米茶能有效降低血壓或降低血脂肪。建議民眾應按時服藥,才能有效控制血壓。喝茶適量就好 想降血壓請按時服藥控制綜合以上茶類,儘管紅茶、綠茶、烏龍茶有改善血壓、控制血脂效果,但這茶類只是輔助,絕對不能取代藥物的降血壓功能。想降低血壓,應從飲食上避免攝取高油脂、高膽固醇的食物,多攝取高纖維食物,平時多運動,以及配合醫師開的控血壓藥物,才能有效戰勝高血壓與高血脂肪。延伸閱讀:.高血壓與高血脂關係密切!「7大飲食禁忌」一次公開 .高血壓是陽痿的原因?高血壓和降血壓藥可能導致勃起功能障礙.預防高血壓怎麼吃?「6飲食原則+5大類食物」遠離心血管疾病參考資料:.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網傳影片「高血壓不用藥!每天喝一杯普洱茶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Science Reveals Why Tea Is Good for Your Heart.預防高血壓怎麼吃?「6飲食原則+5大類食物」遠離心血管疾病.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喝糙米茶能有效治療高血壓 醫駁斥:毫無根據.喝茶降血壓!冷的還是熱的有效?研究告訴你正解
-
2023-07-27 養生.家庭婚姻
「媳婦永遠不會變女兒」婚前被準婆婆下馬威!律師給婆媳的10點相處攻略
自古以來,媳婦與婆婆的相處,是許多女性婚後的最大課題。一名女網友發文表示,和未婚夫近期開始籌備訂婚,某天被準婆婆找去吃飯後,被嚴肅告知「媳婦永遠不會變成女兒」,讓她相當錯愕,不能理解婆婆說這句話的用意?並詢問大家都是怎麼跟強勢婆婆相處?文章引起大批網友討論,傳授與婆婆相處的教戰守則。被婆婆告知「媳婦永遠不會變成女兒」一名女網友在dcad發文表示,跟未婚夫交往了4年,近期開始籌備訂婚,某次被未來公婆找去家裡吃飯,想討論很多他們對婚時間及禮場地的要求。原po表示,自己其實是一個不怎麼計較婚禮需要怎麼辦的人,所以對準公婆的要求也沒有什麼意見,就是一直笑笑的點頭。結果討論到一半,未來婆婆突然手插著腰,站起來非常嚴肅的說:「對我來說,媳婦是媳婦,女兒是女兒,媳婦永遠不會變成女兒。」原po聽到後,當下覺得莫名,不知道自己做錯什麼了,是自己說錯話了嗎?婆婆為什麼會蹦出這句話?她說這個話的用意是什麼?是要警告我嗎!並表示自己內心其實是有一點難過,雖然也不是真的想當婆婆的女兒,只是覺得婆婆在婚前就先下馬威,讓她向大家求助都是怎麼跟強勢婆婆相處?網友表示:婆婆也不會是媽媽貼文一曝光,引起網友廣大迴響,表示婆婆也不會是媽媽。「換你手插著腰非常嚴肅的告訴她:『對我來說,婆婆就是婆婆,媽媽就是媽媽,婆婆永遠不會變成媽媽。』」、「以後婆婆叫妳做什麼事,記得跟她說『婆婆就是婆婆,我只孝敬我媽!去找妳女兒』」、「回她:我知道,我也從來不把婆婆當媽媽。之後就相敬如賓即可,不得罪不熱絡」、「她等於在預告說她不會善待你了欸!因為她自己先把醜話說前頭了」。更有網友詢問,這時候隊友老公在幹嘛?「你就說你也不會把他當媽媽的,要他放心。不過老公當時在幹嘛?」、「老公消失了?」、「老公的反應很不妙,快逃!」、「老公是不敢回話吧!畢竟回話就會出現經典語錄『有了老婆就不要媽媽了?』」、「建議後續再跟未婚夫討論看看,很好奇他的想法」。有網友建議婆媳的相處之道,「把婆婆當作客戶經營就好,三節送禮物,保持距離」。也有貼心的網友傳授面對強勢婆婆的教戰守則,並表示現在只是籌備訂婚還來得及,如果以下3點做不到的話,建議妳還是快逃吧。第一:絕對不要住一起,也不要住太近,不要用婆家資源,靠自己最實在。第二:老公要夠坦,不要婆婆說什麼都要告訴你,了解你不喜歡不想做的直接到他那邊就回絕掉。第三:和婆婆相敬如賓就好,不要期待。律師呂秋遠給婆媳相處的10點建議面對婆媳關係的難解之題,律師呂秋遠曾在臉書上分享他的專業建議。提醒準備當「好婆婆」的阿姨們,10個必備婆媳相處攻略。1.請不要堅持跟兒子與媳婦同住,最好把他們趕出去。就算他們只能租房子,那也是他們的事情。遙遠的距離美感,保證讓你們婆媳關係良好。2.不要把您媳婦當女兒,只要把她當作您兒子的老婆、您的朋友,那也就可以了。您可以把您兒子永遠當作未成年,但請把您媳婦當作同輩一般的尊重。您罵她一句,她會記一輩子。這世界上,只有她媽能管她,而她媽不是您。3.您媳婦亂買東西、愛看韓劇、喜歡滑手機、不洗衣服煮飯、衛生習慣不好、不愛整理家裡、不會帶小孩等等的壞習慣,通通不關您的事,那是您兒子跟她之間的事情,而您兒子的事情,也不關您的事,他真的成年了。4.如果住在一起,請互相尊重。不要去碰他們夫妻的東西,不要幫他們洗衣服煮飯、不要幫他們帶孫子。除非您的媳婦拜託您,而您行有餘力願意幫忙,再考慮就好。他們的事,自己處理,不要煩您。5.他們夫妻吵架,請裝作沒聽到。您跟您老公吵架,會希望婆婆介入嗎?如果不希望,您現在介入會不會很怪?兒子抱怨的時候,就說媳婦好話,而且立刻忘記。至於媳婦抱怨,那就多罵您兒子幾句。6.孫子的爸媽是您兒子與媳婦,不是您老公與您。隔代教養是不理想的,盡量讓他們親自帶孩子,尤其不要剝奪媳婦教養孩子的權利,怎麼看不慣,後果也是他們擔。7.媳婦沒必要孝順您,該孝順您的是兒子,請培養兒子,成為一個有擔當的男人,協助您跟媳婦之間的相處。媳婦對您的好,要時常掛在嘴上,您對媳婦的好,要立刻忘記。8.兒子在法院談離婚的時候,請不要來。這樣會讓他看起來很像媽寶,而且您也進不來調解室與法庭,只能在外面乾著急而已。9.多規劃自己的退休生活,不要把重心放在兒子女兒身上,人生即便已經過半,還有許多有趣的新鮮事物可以學習。讓自己的晚年生活更璀璨,是您的任務,請在死去前把所有的財產花光,不要讓財產變成遺產。10.孫子不是你們家的,而是他爸媽的寶貝,請自動默唸三遍。呂秋遠最後也提醒:親愛的阿姨,當一個好媽媽不容易,但是當一個好婆婆很簡單。簡單的口訣就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您可以多關心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您兒子與媳婦的,我相信您的生活會更美好,說真的,兒孫自有兒孫福,照顧自己才重要。延伸閱讀:.媳婦最想的婆婆人選!尹汝貞:不喜歡就別見面,幹嘛製造婆媳問題.天使婆婆!日本媳婦顧孩崩潰傳line給婆婆,她秒回:很開心妳找我幫忙.婆媳問題超常見!為何很少聽到「岳婿問題」 過來人點出1關鍵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14 活動.精彩回顧
精彩回顧 /樂來越健康─腦中風病友慈善音樂會
台灣每年有1萬多人因腦中風過世,往年的10大死因當中,腦中風長久以來排在第2至第4名。為讓國人更了解腦中風的防治要點,由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主辦、曹仲植基金會及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協辦的「樂來越健康─腦中風病友慈善音樂會」,將在112年7月15日週六晚間6點30分於台北市松菸誠品表演廳登場,結合音樂演奏與中風衛教及病友分享,提供藝文享受,與腦中風急性處理及預防方法等健康訊息。想聽音樂會不要錯過!點擊購票兩大不二法則:一人不二次中風、一家不二人中風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成立於2006年12月,宗旨就是呼籲「一人不二次中風、一家不二人中風」的「兩大不二法則」,透過團體的力量持續將促進健康的宗旨延續並擴及全國。病友協會平時提供醫療諮詢,協助病患在地就醫接受治療及安養照護、爭取社會福利,輔導病患及其家庭,協助身心之調適,每年舉辦活動促進病友間聯誼,並由曹仲植基金會捐助需要輪椅且符合條件的中風病友。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主任周中興表示,協會除定期發行刊物,促進病友間訊息交換外,透過舉辦醫療專題演講,分享醫療資訊給病友。周中興說,「全家心動別超重、遠離三高不吸菸」就是評估腦中風八大危險因子的口訣,作法是:關心全家人、有無腦中風病史、是否有心房顫動、正確有效的運動、目標別超重、遠離三高是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脂、絕對不吸菸。記得『微笑、舉手、說你好、快打119』是辨識急性腦中風病徵的口訣!周中興指出,若發現面部表情不對稱、單側手臂變得無力、咬字不清楚,就是中風的病徵,應立刻打119叫救護車,發病3小時內是治療的黃金時間,可為中風患者注射血栓溶解劑,拖得越久死亡率越高,部份合適的腦中風病人可於發病4.5小時內接受血栓溶解劑治療,部份病人則需要評估腦動脈取栓手術的可行性。周中興表示,透過戒菸、適當運動、改善飲食習慣,配合檢查和治療慢性病,就能有效預防腦中風,在後疫情時代,人人越來越健康。活動資訊● 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LINE群組:加入群組▶● 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入會表單:立即入會▶● 演奏曲目:前往觀看▶
-
2023-07-04 醫聲.慢病防治
抽菸青少年「增25倍機率吸毒」 一觀念錯誤反而損及自身
正直學生暑假期間,孩子若沒有安排暑期活動、課程,在吸菸同儕的影響、慫恿及好奇心驅使下,很容易受到菸品誘惑,開始嘗試菸品,若不立即戒斷,就會陷入菸癮的萬丈深淵。衛福部國健署調查,青少年吸菸原因是「紓解壓力」,但不僅無法緩解壓力,還增加酗酒、吸毒比例,反而危害自身健康。國健署菸害防制組簡任技正劉家秀表示,全球每年800萬人因吸菸導致死亡,吸菸還會造成心血管疾病、癌症、皮膚老化、呼吸道疾病等健康危害。兒童、青少年吸菸會造成生長遲緩、活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更嚴重的事,吸菸更是造成物質濫用的重要原因,據統計,吸菸的青少年成為酗酒者機率是不吸菸者10倍,嘗試毒品的機率則高出25倍。國健署「110年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發現,有22.6%國中生及36.4%的高中職生正在抽菸,而持續抽菸的首要原因是「紓解壓力」。劉家秀說,抽菸不但無法緩解壓力,還增加健康危害。劉家秀指出,吸菸造成二、三手菸,也會造成自己與他人的健康危害。三手菸是菸熄後殘留衣物、牆壁、家具、頭髮、皮膚及地毯表面等環境污染物,也有可能再度排放至環境中,與其他汙染物質形成更強的新毒物,如亞硝胺等致癌物質。國健署長吳昭軍呼籲,青少年千萬不要因好奇、同儕壓力而嘗試吸菸,同時也提醒家長,應多留意及關心孩子的交友狀況,若有吸菸的家長,應以身作則開始戒菸。劉家秀表示,可以透過運動來紓壓,建議父母鼓勵孩子暑假與好友從事運動等正向休閒活動,也能增加同儕友誼。任何菸品對身體百害無一利,更無所謂的減害,劉家秀表示,當戒菸第20分鐘開始,血壓及心跳下降恢復正常,呼吸道症狀也會獲得改善,如果戒菸1年,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50%,而戒菸達10年以上,罹癌的風險也會降低。若身邊有親友正在吸菸,可撥打國健署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或使用Line通訊軟體(ID:@tsh0800636363)進行戒菸相關諮詢。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珍愛生命,向毒品說 NO!毒品危害防制諮詢專線 0800-770-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