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2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風險
共找到
12918
筆 文章
-
-
2019-11-12 新聞.用藥停看聽
忘記吃藥應該補吃嗎?藥師:超過這段時間就別吃了
門診開藥都會註記服藥時間與規則,但有病人服藥後症狀控制不佳。台中慈濟醫院藥師謝蕙霞提醒,諮詢發現常有病人忘記吃藥又隨時「補吃」,如果補吃藥應掌握「時間切半」原則,避免藥物濃度過高,引發副作用風險。張先生是高血壓病人,雖經醫師開立降血壓藥處方,但血壓值始終不穩定,在用藥諮詢時,他告訴藥師,因工作忙碌常忘記吃藥,突然想起來就隨手拿咖啡或茶趕緊補吃。謝蕙霞藥師立刻瞭解病人血壓起伏不定的原因。他提醒有類似情況的病人,萬一過餐忘記吃藥,「補吃藥」應掌握「時間切半」原則。舉例來說,醫囑指示4小時吃1次藥,萬一超過2小時沒吃藥,就建議不要補吃,避免2次服藥時間太接近,導致藥物在體內濃度過高,增加副作用風險。謝蕙霞表示,為了讓藥物發揮最佳效果,無論是飯前或飯後服用藥物,建議都要至少離用餐間隔半小時至1小時,才能讓藥物發揮最大效果。部份病人除服用西藥,也常搭配中藥調理體質,雖然中、西藥物藥性衝突機率較低,還是建議相隔至少2小時以上才安全。謝蕙霞說,搭配服藥最佳是「適溫白開水」,牛奶、茶葉、咖啡都不適合,酒精飲品更是絕對禁止。每次服藥至少喝100毫升以上白開水,確定藥物進入胃部,避免卡在食道造成灼傷。食物與藥物也會出現交互作用,例如「服藥期間合併食用柑桔類的水果」為例,柑桔類水果可能抑制部分藥物代謝,造成藥物血中濃度增加,進而提高副作用或毒性發生風險,輕則影響藥效,重則危及生命。謝蕙霞強調,藥使用恰當可以治病,使用不正確反而容易造成傷害,無論到醫院或藥局拿藥,都必須問清楚並了解服藥方式與飲食禁忌,才能「藥到病除保健康」。
-
2019-11-12 新聞.食安拉警報
添加植物碳的食品安全嗎?食藥署專家會議結果出爐
坊間常見添加碳粉的食物,但今年5月一度傳出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禁止使用活性碳作為著色劑,引發關注。衛福部食藥署釐清後表示,美國未有業者申請活性碳作為著色劑,所以FDA未曾審查其食安風險;而我國准用於著色的是植物碳,來源是木頭、果殼、纖維素等原料,且一般添加量少,食安風險尚可接受。FDA今年5月公開表示,市面上有不少添加活性碳的黑色飲料、漢堡、披薩、冰淇淋等食品,但美國法規僅核准活性碳作為淨化、脫色等用途的加工助劑,並未核准作為食品著色劑,因而無法為民眾把關這些產品活性碳來源究竟是木頭、骨頭或其他材料,以及是否含重金屬、致癌物等,因此在美國,活性碳食品依法會被視為「摻假」的食品。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組科長廖家鼎表示,根據國際糧農組織及世界衛生組織聯合的食品添加物專家委員會資料,活性碳的原料涵蓋範圍廣,且多用於工業用途,其中植物碳可用於食品著色。植物碳也是我國「天然食用色素衛生標準」正面表列的色素之一,定義是以木、纖維素、泥炭、椰子殼及果殼等原料,經高溫(800至1000℃)碳化製成的黑色粉末。因應輿論,食藥署上月底召開專家會議,釐清美國食品一般認可為安全的成分表列登記系統(GRAS),與我國一樣採正面表列,只是美國目前沒有食品業者申請將活性碳或植物碳用於著色。同時蒐集國際資料發現,歐盟、紐澳、日本均核准植物碳作為著色劑,因此專家會議達成初步共識,認為我國管理符合國際規範。至於添加植物碳的食品,是否真有養生保健之效,廖家鼎表示,只有經過安全性、安定性、有效性等實證研究,並經審核獲得「小綠人標章」的健康食品,才能宣稱功效。市面上宣稱排毒的業者,均涉違反食安法;至於攝取過量是否有負面效應,由於添加一點植物碳就有良好著色效果,食安風險尚可接受。
-
2019-11-12 新聞.健康知識+
如何精確定位健康的維他命D水平?哈佛學者分析
哈佛大學的健康資訊網站上有一篇文章叫做Vitamin D: What’s the “right” level?(維他命D:什麼是“正確”水平?)。它的原始發表日期是2016-12-19,更新日期是2018-10-26。它的作者是Monique Tello, MD。我把這篇文章翻譯如下:我的許多病人都要求檢查他們的維他命D水平。他們可能有一個患有骨質疏鬆症的家庭成員,或者他們自己的骨頭也有變薄。他們大多是想知道他們正在盡一切努力保持骨骼強壯。維他命D對健康的骨骼至關重要。但是當我們檢查血液水平時,如何對結果採取行動是醫學研究領域裡極具爭議的課題。精確定位“健康”的維他命D水平是棘手的那麼,什麼最低值是被認為會有發生骨質疏鬆和骨折的風險? (這裡所指的是25-羥基維他命D的血液水平,通常以納克/毫升來衡量。)啊。這就是有很多爭論的地方。2010年,著名的醫學研究所(IOM)根據一組專家對數據的冗長檢查發表了一份報告。總而言之,他們估計維他命D水平為20 ng / mL或更高對於良好的骨骼健康是足夠的,而之後低於20的水平就被認為是維他命D缺乏。在我的執業中,並且在大多數情況下,維他命D水平低於20並不罕見。當發生這種情況時,我們會告訴患者他們缺乏並建議相當積極的補充,以及持續的補充。根據我的經驗,大多數人的水平在20到40之間,而在醫學研究所的2010年報告中的調查結果也證實這一點。但在2011年,受人尊敬的內分泌學會發布了一份報告,敦促將維他命D的最低血液水平提高很多。當時,他們的專家得出結論:「根據所有證據,至少我們建議維他命D水平為30 ng / mL,並且由於某些檢測方法的變化,為了保證充足,我們建議兒童和成人使用40至60 ng / mL。」但等等,還有更多……最近關於維他命D正確目標水平的觀點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的題為《維他命D缺乏:真的有大流行嗎?》的文章中提出。在這篇文章中,最初的IOM委員會中的一些主要流行病學家和內分泌學家主張降低當前被接受的20的截止水平。他們說他們當初估計可接受的水平從未打算用於定義維他命D缺乏症 。他們覺得我們過度篩查維他命D缺乏症,並且不必要地治療那些完全正常的人。根據他們的分析,維他命D缺乏的更合適的截止值是12.5 ng / mL。他們檢查了2007年至2010年國家健康與營養檢查調查(NHANES)的大量數據,發現不到6%的美國人維他命D水平低於12.5。 12.5 ng / mL的臨界值肯定會消除維他命D缺乏症的“大流行”。爭議隨之而來,許多文章和聲明都是為了支持一個或另一個指南。關於維他命D缺乏的一些觀點我採訪了骨質疏鬆症專家Joel Finkelstein博士,他是馬薩諸塞州綜合醫院骨密度中心的副主任,他在該領域的研究已有三十多年。他同意《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文章的作者的觀點,即我們目前正在過度篩查維他命D缺乏症,並且過度治療通過飲食和日曬攝入足夠維他命D的人。他說: 「維他命D被大規模宣傳。 我們並不需要檢查大多數健康人的維他命D水平。」他指出,從進化的角度來看,較高的維他命D水平對人類有益是沒有意義的。 他說:「維他命D實際上很難在天然食物中找到。 是的,我們可以從太陽中獲取維他命D,但我們的身體卻在世界上陽光最多的地方演化出更深色的皮膚。如果維他命D對人類是如此重要,那為什麼我們會以這種方式進化?為什麼我們要進化成較不會吸收難以獲得的東西?」(註解:皮膚顏色越深就越不容易通過陽光照射來獲得維他命D)那麼誰應該篩查維他命D缺乏症?Finkelstein博士及其同事發表了一項對2000多名停經前後婦女進行近10年的追踪研究。他們發現維他命D水平低於20與非創傷性骨折風險略有增加有關。他們的結論是,由於很少有食物含有維他命D,因此維他命D水平低於20 ng / mL的中年女性是有必要補充維他命D。 他補充說:「對於停經前後婦女或其他具有較高骨折風險的族群,當然20或以上的水平是理想的。但是對於絕大多數健康的人來說,水平低得多,15,也許10,可能是完美的,所以我想我同意《新英格蘭期刊》觀點文章的作者所說的話。」總之,大多數專家,包括Finkelstein博士,都同意我們應該檢查高風險族群中的維他命D水平 – 那些最有可能患上真正缺乏症的人。這些人包括患有神經性厭食症的人,進行胃繞道手術的人,患有其他吸收不良綜合徵如乳糜瀉,或皮膚黝黑,或穿著覆蓋全身(因此吸收較少的陽光)。此外,某些族群是需要維他命D水平為20 ng / ml或更高。這可能包括停經前後婦女,被診斷患有骨質減少(骨密度降低,但不是骨質疏鬆症)和骨質疏鬆症或其他骨骼疾病的人,以及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所有這些族群都應進行適當的篩檢和治療。原文:維他命D:什麼是“正確”水平?
-
2019-11-12 科別.婦科
35歲後「黃體素」過低增癌症風險,哈佛醫師:攝取一種營養改善
黃體素過低:妳有這方面的問題嗎?妳在月經週期第21或22天的血清黃體素應該要在10~25ng/mL 之間,唾液黃體素和雌二醇比率應該是1比300。也就是說,在黃體期,生育年齡且正在排卵的正常女性,其黃體素量是雌二醇濃度的300倍,理想上應該在妳月經開始前的5~6天測量。我發現300這個數字對大多數女性而言最理想,這也幫助我預防了因黃體素過低引起的症狀,如經前症候群、肌瘤、經痛,以及情緒問題,包括罹患憂鬱症的傾向(現在已經解決了)。黃體素是妳的保安警衛,在子宮的大門口站崗。如果妳的黃體素已經過低了好一陣子,去看醫師。妳可能需要做骨盆超音波或切片檢查來確定沒有過厚的子宮內膜(如果妳的內膜確實過厚,醫師可能會進行切片檢查,以排除子宮內細胞的異常生長)。如果妳的月經週期短於21天,則必須請醫療人員檢查是否有子宮內膜的癌前病變或癌症。以下是4種和黃體素過低有關的嚴重病症:1. 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內膜異位症是骨盆疼痛最常見的原因,在美國有10%的女性有此病症,也就是500萬位女性受此症之苦。這是子宮內膜的細胞轉移並且移植到子宮外的病症,通常是在卵巢或其他骨盆的器官上,造成發炎,有時還會產生劇痛。在一項研究中顯示,將近一半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不是血液黃體素過低,就是黃體期較短。黃體素阻抗似乎是造成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原因。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無法製造足夠的黃體素受體,尤其是在子宮內膜異位瘤的部位。這使得關閉雌激素活動變得困難,因此雌激素值會升高,尤其是在異常瘤周圍。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治療包括開立黃體素的處方藥物(通常是合成黃體素藥丸,又稱助孕素)。2. 子宮內膜癌前病變或癌症黃體素過低會讓雌激素在子宮內膜增生太多組織,進而增加妳子宮內膜癌前病變或癌症的風險。3. 焦慮由於黃體素能幫助我們鎮靜,所以一些黃體素過低的女性會感到焦慮。即使是在沒有焦慮問題的志願受試者身上,黃體素和它的下游產物如性激素孕酮代謝產物,也顯現出抗焦慮的效果。矛盾的是,一些服用黃體素的女性,卻得到了反效果:躁動和心神不寧。原來,高劑量的黃體素有助於鎮定,低劑量卻可能引發焦慮。劑量反應是根據黃體素如何與GABA受體產生相互作用而定,因此最好嘗試幾種不同的劑量,來決定最理想的劑量。4. 睡眠障礙更年期前期最令人苦惱的症狀之一就是睡眠品質不良。雖然不會危及生命,但缺乏良好的睡眠卻會影響身心的每一個層面。在2011年,全美藥劑師抓了6,000萬份安眠藥的處方藥,相較2006年才抓了4,700萬份。遺憾的是,安眠藥並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最受歡迎的處方藥只能讓妳每晚多睡個40分鐘左右,而且是不能長期使用的。事實上,新數據顯示,處方安眠藥會提高罹患癌症和死亡的風險。對於有睡眠問題的中年女性,其實有其他方法解法:口服黃體素100~300毫克經證實能有助於恢復更年期後女性的正常睡眠(請注意,此劑量高於一般用量,僅限於用在有睡眠問題的女性身上)。對於沒有睡眠障礙的正常女性,黃體素對睡眠沒有影響。然而,其他研究顯示,服用高劑量的黃體素可能引發女性情緒方面的問題,所以我建議還是持保守態度,找到最適合妳的劑量。5大黃體素過低的原因1. 老化。特別是35歲開始逐步邁向更年期的女性,成熟卵子數量遞減、減少排卵,以及黃體素下降。2. 壓力。如果妳的問題是長期壓力,皮質醇會阻斷黃體素受體,而妳的身體則會在孕烯醇酮和黃體素受損的情況下製造皮質醇,導致孕烯醇酮竊取。3. 排卵太少或無排卵。排卵是生育年齡女性定期每月製造黃體素的關鍵。如果妳沒有排卵,無論是因為已經沒有卵子,或是有其他賀爾蒙問題像是睪丸素過多,都會造成黃體素不足。4. 甲狀腺低下。甲狀腺賀爾蒙對於我之前所描述過的賀爾蒙順利運行非常重要。妳需要足夠的甲狀腺賀爾蒙才能從膽固醇製造孕烯醇酮,進而製造黃體素。如果甲狀腺賀爾蒙過低,身體就無法製造太多黃體素。此外,還會造成一個惡性循環:當黃體素過低時,身體會提高甲狀腺需求量,甲狀腺就必須加倍努力地運作。如果甲狀腺已經是處於臨界狀態,就會讓妳黃體素過低的情形變得更加嚴重。5. 泌乳素過多。有些女性會製造過多的泌乳素,這是一種在腦下垂體的賀爾蒙,能控制女性的乳汁分泌。血液中泌乳素過多會干擾停經前期和更年期前期女性的卵巢功能,導致卵巢賀爾蒙像是黃體素以及雌激素的分泌都會減少。生活方式改變和保健品1. 維生素C維生素C是唯一而且強而有力的解決之道。它是唯一無須處方箋就能買到用來治療黃體素而且經證實有效的保健品。每天攝取750毫克,維生素C經證實能提高同時具有黃體素過低和黃體期缺陷的女性的黃體素值。在一項隨機試驗中,女性受試者隨機攝取維生素C或安慰劑。在3個月經週期內,攝取維生素C 的女性黃體素值平均從8上升到13ng/mL(請記住,妳的目標是10~25mL)。如果妳是一般型的黃體素過低,也就是說,不是因為黃體期缺陷引起的,我們不知道維生素C是否能夠提高妳的黃體素值,不過這裡所說的劑量並不多,每天攝取750毫克是絕對安全的,雖然常見於營養品標籤中的每日建議攝取量極低,只有75~90毫克。順便一提,每日攝取500~1,000毫克的維生素C 也有助於預防癌症和中風、維持眼部健康、提升免疫,以及促進長壽。由於它是水溶性的,任何多餘的維生素C都會從尿液中排出,這是雙贏的局面。2. 與人交際黃體素是另外一種壓力賀爾蒙,而交際能幫助女性鎮定。與一個夥伴從事「親密」運動經證實能提高唾液中的黃體素值。3. 戒掉咖啡妳的醫師是否問過妳關於咖啡因的事?我猜應該沒有,因為許多美國醫師自己都對咖啡因成癮。抱歉我必須告訴妳這個壞消息,但我建議治療黃體素過低的第一步就包括戒掉咖啡因。咖啡因藉由提高皮質醇而暫時帶來提神效果,但高皮質醇可能會阻斷黃體素受體:妳每天的提神法寶可能會降低黃體素與其受體結合發揮作用的能力。雖然咖啡因尚未被證實會降低依然有月經女性的黃體素,但有兩份研究都顯示咖啡因和經前症候群的症狀有關。不過,我不會讓妳在戒斷期間因為煩躁易怒或頭痛而受罪,我有一個系統性的方法:先戒掉一般咖啡改喝瑪黛茶(yerba mate)或綠茶,然後從瑪黛茶或綠茶改成喝無咖啡因的綠茶,然後再改成香味花草茶,例如南非國寶茶和水果茶等。4. 遠離酒精當妳戒掉咖啡和非花草茶的茶類飲品後,可以考慮戒掉其他可能會帶給賀爾蒙平衡不良影響的飲料。酒精攝取和更年期前期焦慮、情緒問題,以及頭痛都有關係。每週飲用超過3~6份的酒精飲料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如果這樣還不足以說服妳,酒精也會增加腹部脂肪。因為當妳喝下葡萄酒的時候,肝臟就會改成將酒精轉化為能量,而非使用妳體內的脂肪,進而讓脂肪燃燒機制走調,也可能讓脂肪燃燒率降低一半以上。延伸閱讀: 排出體內毒素,失智竟好轉!神經退化專家:2種廚房就有的辛香料,助身體排毒●書籍介紹賀爾蒙調理聖經:哈佛醫師的全方位賀爾蒙療癒法,西方醫學╳漢方草藥,告別老化、肥胖、憂鬱,有效平衡身心作者:莎拉‧加特弗萊德出版社:高寶出版日期:2019/10/09作者簡介莎拉‧加特弗萊德醫師(Dr. Sara Gottfried M.D.)莎拉‧加特弗萊德醫生是《紐約時報》暢銷書《賀爾蒙調理聖經》及《終結肥胖!哈佛醫師的賀爾蒙重整飲食法》的作者。從哈佛醫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的醫生科學家訓練課程畢業後,弗萊德醫生在舊金山的加州大學完成了她的住院醫生實習期。她是一位合格婦科醫生,在她的創新網路課程中教授如何用天然方式達到賀爾蒙平衡,幫助女性減重、排毒,並且感覺良好。加特弗萊德醫生和她的丈夫及兩個女兒住在加州柏克萊。
-
2019-11-12 橘世代.健康橘
比玩數獨和手遊更好 靠「玩牌」 讓你頭腦靈光心情好
李先生不喜歡戶外活動,剛從忙碌的主管職位退休後,常常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整天待在家,心情越來越悶,連帶著腦也變得有點遲鈍,常常走出房門就忘記自己要做什麼,出門也越來越容易丟三落四。李先生驚覺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就晃到家附近的社區活動中心,發現裡面有許多鄰居在打牌、玩桌遊、下棋,看得他也手癢了。但身為個性嚴肅的工作狂,李先生不禁有點困惑,玩這些有什麼用?「不要小看遊戲的好處!」職能治療師公會全聯會張自強表示,無論是撲克牌、撲克牌、麻將、跳棋、象棋、桌遊,這些靜態的多人遊戲對健康都有多面向的效益,比自己一個人玩數獨或手機遊戲更好。團體活動能增進舒適、愉悅、支持等正向的情緒,同時也能減少寂寞、無望、無聊感等負面感受,同時可以增進安全感、歸屬感與自信心,並提供歸屬感減少孤獨感受,除了真實人際互動,張自強表示,遊戲還能維持記憶力、警覺性、注意力、判斷力、規劃能力的活絡。此外,遊戲過程常需要各式各樣的手部精細動作,可以訓練手部肌肉力量、手眼協調能力;遊戲帶來的挑戰、樂趣和成就感,則能增進人對於活動的耐受時間,進而訓練到體力。董氏基金會過去也曾呼籲成年人可以多玩桌遊,引用曾有法國長期追蹤研究指出,常玩桌遊的長者比較少感到憂鬱,而且有比較好的認知功能,而且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較低。不過張自強提醒,靜態遊戲難以完全取代運動。三五好友相約遊戲之餘,也可以找時間一起去公園散步、練外丹功、打太極、跳跳舞,體力進步之後,再拉長時間或增加強度,例如游泳就是不傷關節的全身運動。此外,雖然玩桌遊不會像玩手機或電腦遊戲那麼容易傷到眼睛、頸部和手腕,但還是要注意每隔半小時要起來走一走,以免久坐影響血液循環。撲克牌這樣變化,更容易上手:1. 選用較大尺寸的撲克牌。2. 玩心臟病,可以改成單色或特定花色就拍手,拍手取代拍牌更簡單。例如:看到紅色就拍手、看到黑桃就拍手。3. 接龍只接數字,不會因為看不清楚人像而掃興。4. 玩十點半,不算半點,只算整點,湊到十點就獲勝。立即加入FB社團!面對人生下半場,橘世代要優雅過好日!所以,我們創立了【健康橘】社團,從現在開始,邀請各位一起提前為第二人生準備,讓身心活得更健康、自在又任性,打造亮麗熟年。加入>>
-
2019-11-12 該看哪科.婦產科
胖孕婦罹「子癲前症」險要命 醫師籲及早篩檢
一名36歲女性身形福態,懷孕34周時出現血壓高、呼吸喘和水腫等情形,經急診診斷為「子癲前症」醫師給予藥物降血壓、施打胎兒肺泡成熟劑以及靜脈注射硫酸鎂控制痙攣後,狀況漸趨穩定,並立即安排引產,所幸最後母子均安。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產房主任魏沛秝指出,子癲前症又稱為妊娠毒血症,是產科醫師最擔心的懷孕疾病,為造成孕婦及新生兒死亡、早產的主因之一。患者懷孕時身體質量指數(BMI)高達35,體重80公斤,且妊娠20周以後,間隔6小時以上兩次血壓測量皆超過140/90mmHg,並合併全身性水腫,確診為子癲前症。她說,子癲前症是因胎盤功能失調所致,常見於初產婦、本身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或腎臟病、胎兒水腫、羊水過多、紅斑性狼瘡、曾發生過妊娠高血壓、多胞胎、葡萄胎等的孕婦。許多患者初期沒有自覺症狀,但當出現嚴重頭痛、視力模糊、右上腹疼痛、噁心嘔吐、全身水腫不退、體重過度增加等,代表症狀已逐漸惡化,恐損及孕婦器官及寶寶生長,需透過引產才能避免危及母嬰健康。為預防子癲前症發生,產科醫師通常會建議孕婦於懷孕11周至13周又6天時接受子癲前症篩檢,檢查項目包括超音波測量子宮動脈血流阻力(UTPI)、抽血檢查母親血液中血漿蛋白(PAPP-A)和胎盤成長因子(PlGF)數值,和母親病史及血壓量測,可有效篩檢90%以上會發生早發型子癲前症的高風險孕婦。魏沛秝說,經篩檢若屬早發型高風險孕婦,可於懷孕16周左右,每日服用100毫克阿斯匹林,能有效降低50%早發型子癲前症的風險,但若於16周以後才接受治療,恐只能降低20%早發型子癲前症發生的機率。她呼籲,若為子癲前症高風險的孕婦,飲食上可減少鈉的攝取,並多吃含鉀蔬果,協助心血管舒張,有效調節血壓,並定期追蹤血壓、控制體重,產後因比一般人有較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故仍需控制體重,每年定期做健康檢查,才能維持生活品質。
-
2019-11-12 科別.感染科
先打肺炎、再打流感疫苗 接種PCV13 提供十年保護力
今年公費流感疫苗延後接種,保護力也延後出現,醫界除了擔憂流感疫情,也憂心慢性病患罹患肺炎的風險隨之增加。專家建議,老年人及慢性病族群可先自費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再打流感疫苗,掌握兩大關鍵,才能在疫苗保護下安心度過今年秋冬。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林志學表示,在沒有疫苗保護力的空窗期,若老年人或慢性病患不幸患上感冒或流感,很可能併發肺炎重症,此時有無自費接種肺炎疫苗,將成為預防肺炎的重要關鍵。肺炎就像是最重要的骨牌,慢性病患者一旦染肺炎,全身性反應如同骨牌般倒下。台北榮總胸腔部主治醫師馮嘉毅日前接獲一名八十歲的患者,合併有糖尿病、肺阻塞、心臟功能不佳,因肺炎住院治療病情一度控制,但是腎功能卻急劇下降,血壓不穩的問題也浮現,身體狀況兵敗如山倒,又再度感染肺炎導致器官衰竭逝世。根據統計,糖尿病、慢性心臟病、慢性腎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及惡性腫瘤等慢性病患者,其罹患肺炎的機率為一般人的二到六倍。另有統計顯示,六十五歲以上長者九成罹患慢性病,其中七成則為多重慢性病患者。「由此可知,共病效應會使民眾罹患肺炎的機率又多更多。」林志學舉例,六十五歲阿公有糖尿病及慢性腎病,罹患肺炎的機會為一般人的十倍以上。不過,如果能先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最多可有七成保護力。目前政府提供七十五歲以上,未曾施打肺炎鏈球疫苗者可免費施打一劑廿三價多醣體肺炎鏈球菌疫苗,因此,民眾總認為不用急。林志學曾收治過一名五十多歲糖尿病患,因併有中度腎功能下降,勸說自費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但病人總回:「再考慮看看。」直到患者不幸感冒併發肺炎住院,腎功能還惡化到要洗腎,出院後才終於去打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目前有廿三價多醣體肺炎鏈球菌疫苗(PPV23)及十三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兩種。感染科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說,PPV23為多醣體疫苗,醣類對免疫力反應有限,而PCV13為醣體及蛋白質結合型,蛋白質比較能刺激免疫系統,具有較長期的免疫記憶力。由於PCV13得自費數千元,民眾捨不得花。林志學指出,國人罹患肺炎的住院花費和勞動力損失共約十萬元,若政府提供民眾以自費差額方式,多付一點錢來選擇PCV13,又能達到最高十年保護力,「我認為是更划算的。」
-
2019-11-12 科別.感染科
流感疫苗延後接種 長輩、慢性病患 快打肺炎鏈球菌疫苗
今年公費流感疫苗史上最晚開打,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十二月八日接種,不少民眾擔憂天氣變冷加速疫情,寧自掏腰包帶父母打自費疫苗。今天是世界肺炎日,台大小兒部主任、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指出,南半球流感疫情已屬中重度,十二月是關鍵期,呼籲高齡長輩及慢性病患者做好慢性病自主管理,最好先打肺炎鏈球菌疫苗提前準備。肺炎致死人數 近年一直增黃立民分析,每年流感疫情高峰從十二月到次年二月,但今年有些公費疫苗施打對象要到一月才能打疫苗,恐因來不及產生保護力併發肺炎等重症。肺炎連續三年為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三名,黃立民指出,肺部是人類重要的器官,是免疫系統的第一道防線,但隨著人口老化、慢性病以及空汙問題導致因肺炎死亡人數持續上升,據統計,肺炎患者約百分之二十在感染第一個月死亡,肺炎常成為老弱患者的最後病名。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指出,流感演變成肺炎原因大致可分為三種,最常發生在感染流感長者身上病程,是因呼吸道黏膜受損,易感染肺炎鏈球菌等細菌,導致嚴重肺炎;學齡前幼兒流感併發肺炎,則可能是流感病毒直接侵襲肺部引起;再者為流感病毒造成原來的心肺慢性病惡化,使肺部功能變差或誘發肺炎發作。肺炎鏈球菌 最常見致病原造成肺炎的原因很多,其中肺炎鏈球菌為社區型肺炎最常見的致病原,羅一鈞說,國內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好發於五歲以下幼童及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其中又以七十五歲以上長者發生率最高。而透過疫苗接種可降低嚴重併發症或死亡。一般民眾總以為肺炎沒什麼,治療就好,但是今年流感重症來得快又急,治療也面臨抗藥性問題。 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劉偉倫指出,十月起陸續有流感重症患者送到加護病房,患者約有百分之二十五合併細菌性感染,其中又以肺炎鏈球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另百分之十五合併黴菌感染,治療棘手。細菌有抗藥性 治療難度高黃立民說,目前抗藥性最嚴重的細菌,就是肺炎鏈球菌、克雷伯氏肺炎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尤其肺炎鏈球菌,即使使用第三線頭孢子素,也有百分之四十到五十的抗藥性,治療難度愈來愈高。黃立民建議高齡長者及慢性病患在沒有流感疫苗前,最好還是先打肺炎疫苗,據統計,單獨打肺炎疫苗或流感疫苗都可減少五成以上的肺炎住院率。流感疫苗及肺炎鏈球菌疫苗一起打,效果加乘可減少百分之七十的肺炎感染機率,降低流感併發重症風險。65歲自費接種 提升免疫力今年秋冬公費流感疫苗延後施打,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呼籲,落實用肥皂勤洗手、咳嗽戴口罩、生病不上班不上課等動作,尤其建議七十五歲以上未曾接種過肺炎鏈球菌疫苗者可至各地衛生所或合約院所接種一劑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鼓勵六十五歲以上自費接種,提升自身對肺炎的免疫力。
-
2019-11-12 性愛.性福教戰
2成女性放生快槍俠...台灣高離婚率 早洩有責任?
研究顯示,有五分之一女性曾因在意男友早洩而選擇分手,但男性面對自身早洩狀況的態度,太過閃躲消極,寧願嘗試無效偏方多年也不好意思就醫。台灣男性醫學學會理事長張宏江指出,近年有跨國研究針對義大利、墨西哥、南韓各約五百多名女性調查,結果發現義大利女性有二成二、墨西哥三成八、南韓一成八曾因性生活有早洩問題而「放生」男友。張宏江表示,台灣狀況與南韓類似,可能是台灣高離婚率潛在的原因之一。張宏江表示,亞洲早洩男性諱疾忌醫,認為早洩不是病,只是身體不好,靠練氣功、運動、吃補品就能改善。研究顯示八成亞洲早洩男會先嘗試偏方,即便無效仍會嘗試兩年以上。發現傳統療法沒用,終於走進了診間,男性對於早洩還是難以啟齒。張宏江說,他常遇到男性在診間顧左右而言他,先用一些「晚上尿比較多」或不舉、冷感之類的話題,來試探醫師和護理師的反應,話題繞一大圈,才趁護理師暫時離席小聲說「最近比較快」。張宏江強調,早洩與年齡無關,高達三分之一男性都有經驗,若早洩已造成心理壓力及性生活困擾,應積極就醫治療。早洩也可能是疾病的症狀,常見原因包括攝護腺發炎,也有人因為勃起功能障礙衍生心理壓力而早洩。目前治療早洩的有效做法包括行為療法、心理治療、麻醉型軟膏或噴霧、口服藥。張宏江提醒,今年最新本土研究證實,發現早洩者同時罹患勃起功能障礙的風險是非早洩者的十二點七倍。而勃起功能障礙其實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狀之一。建議勃起功能障礙的患者治療之餘也要一併檢查血糖,把血糖控制好,才能治本。
-
2019-11-12 養生.聰明飲食
助減重、防失智?專家提醒椰子油吃多,這種病風險升高
近年椰子油似乎被許多人視為健康好油,曾在減重族風靡一時的防彈咖啡用的就是椰子油,坊間還傳椰子油可治療失智症,究竟吃椰子油是否真能帶來這些好處?椰子油之所以被認為可改善失智症及幫助減重,主要都源自椰子油當中的月桂酸,月桂酸為中鏈脂肪酸,較不易轉化為脂肪,且能刺激新陳代謝,因此被認為有助於控制體重。且中鏈脂肪酸可以直接進入肝臟產生酮體,被腦細胞使用,有助延緩認知功能退化。針對治療失智症的部份,衛福部國健署「真相與闢謠」專區指出,目前仍無大型世代性研究證實,食用椰子油可預防或緩解失智症的發生。雖少數臨床研究及動物實驗中認為有改善或抑制誘發阿茲海默症危險因子的功效,但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在2016年,明確表示椰子油對失智治療證據不足,且過度攝取反而容易使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上升。而減重方面,防彈咖啡屬生酮飲食的一種,台中榮總營養室主任謝惠敏曾受《聯合報》訪問提醒,生酮飲食會產生酮酸,執行過程有風險,且復胖率也高。國健署過去就常宣傳,豬油、牛油、奶油、黃油、椰子油、棕櫚油等都屬於飽和脂肪含量高的油品,尤其椰子油飽和脂肪高達90%以上,食用上還是建議選擇不飽和脂肪含量高且反式脂肪為零的油品,例如橄欖油、葵花油、芥花油等。
-
2019-11-11 該看哪科.兒科
照護早產兒別慌 線上居家手冊助他健康成長
每年11月17日為世界早產兒日,國健署表示,今年宣導主題為「Born too Soon: Providing the right care, at the right time, in the right place」(早產兒在對的時間及地點,提供對的照護),期望各國對於早產議題的重視。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表示,新生兒只要未滿37周出生,即是早產兒;當寶寶出生周數越少及出生體重越低,越容易發生併發症,甚至有死亡風險。產婦從孕期前就應加以預防外,並建議在20歲至35歲間為適齡生育最為理想。國健署除補助產婦產前檢查等服務外,也編製「早產兒居家照顧手冊」,助早產兒健康成長。陳麗娟說,早產常見原因包括多胎妊娠、母親子宮或子宮頸問題、或有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抽菸、飲酒及藥物使用等也是危險因子。有準備懷孕的婦女,孕前、孕期應避免或戒除上述危險因子,注意營養狀況,維持理想體重。適齡生育也是重點。陳麗娟說,現在晚婚夫妻多,但理想生育年齡為20至35歲,超過35歲懷孕即為高齡產婦。據醫學研究統計,高齡產婦其不孕、早產、流產、妊娠糖尿病等疾病合併症可能性都增加;且年紀越大,胎兒染色體異常的發生率越高。同時,太年輕懷孕、特別是未滿20歲的小媽媽,出現出生體重過輕、早產的風險皆會增加。陳麗娟表示,為提升孕期健康,國健署目前補助每位產婦10次產前檢查、2次產前衛教指導服務、1次超音波檢查、1次乙型鏈球菌篩檢外,若家長對照護早產寶寶不熟悉,擔心追不上同齡足月兒的發展,可參考國健署集結新生兒科醫師、護理師、衛教及傳播領域專家編製的「早產兒居家照顧手冊」電子版(https://reurl.cc/W4Nake)觀看,內容涵蓋早產兒ㄧ般生活照護、健康照護及特殊問題照護等。
-
2019-11-11 醫療.呼吸胸腔
世界肺炎日 醫師:抽菸罹肺炎較不抽菸高4倍
明天11月12日為世界肺炎日,台南市安南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洪嘉隆今天說,罹患肺炎鏈球菌感染的危險族群,包括有65歲以上的長者、三高慢性病患、以及吸菸與慢性肺病患者。其中有吸菸的癮君子,國外研究發現,與不抽菸者相較,吸菸者感染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機率高出4倍之多。洪嘉隆在「遠離菸害戒菸強身」的講座中提到,菸害影響全身健康,一手菸二手菸三手菸害,甚至會影響全家人健康。戒菸光靠意志力並不容易,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與門診戒菸治療,才能輕鬆的戒菸成功,保護肺部與全身健康。配合11月12日世界肺炎日、13日捕糖達人病友會暨世界糖尿病日和15日流感疫苗施打,安南醫院從本月11日至15日在一樓大廳舉辦「戒菸肺炎週」活動,副院長林聖哲等10名主管一同手持無菸標語宣誓戒菸永保強身。安南醫院家庭醫學科的醫師同時提醒民眾,天氣逐漸變冷,流感季即將來臨,流感病毒會破壞呼吸道上皮、降低黏膜免疫力、讓細菌更容易入侵人體造成肺炎,65歲以上、三高慢性病、吸菸與慢性肺病的成人都屬肺炎高風險族群,除了接種流感疫苗,千萬記得務必要同時戒菸,並接種肺炎疫苗,才能獲得百分百的保護力。 編輯推薦 平常沒高血壓卻突然中風?醫師揭「隱藏性高血壓」危機 刷牙刷多久才乾淨?名醫:只刷三分鐘無法刷掉牙菌斑
-
2019-11-11 科別.腦部.神經
壓力、晚睡、甜食…你這樣過生活,正把自己推向阿茲海默症
好,那我們開始吧。如果你和我一樣,經常工作得很晚,然後很想吃宵夜,最好是甜的,使得睡前、睡眠中的胰島素持續飆高。也許你午夜過後才上床,結果因為睡眠呼吸中止症(體重增加就會這樣)而睡不好,不管怎樣,你只睡了幾個小時就早早起床。你才剛下床,想起接下來一整天要做的事,壓力就來了。典型的美式早餐為你的一天開啟了序幕:一個甜麵包卷或甜甜圈、一大杯柳橙汁、一大杯加了低脂牛奶的咖啡⋯⋯大量攝入引起發炎的奶製品,又因為糖分而向胰島素抗性更邁進一步,而麩質還會造成胃腸內膜穿孔。你吞了強效藥物抑制胃酸分泌─即使降低胃酸會損害鋅、鎂及維生素B12等主要營養素的吸收能力。接著你服用降血脂藥物,雖然這是使膽固醇低於150的好方法,但腦部萎縮的風險也提高了。哦,這些過程都在我們吃宵夜後不到12個小時內連串發生,換句話說,我們的身體一直沒有機會啟動自噬反應,以便除去積累的類澱粉蛋白和各種受損的蛋白質碎片。我們急急忙忙出門,使得壓力升高,產生了會損害海馬神經元的皮質醇。接著我們跳進車內,使得我們在工作之前完全沒有任何體力運動的機會。我們盡量避免曝曬於陽光下,於是很難維持體內的維生素D。睡眠不足讓我們感到緊張、煩躁,人際互動變得高壓和不愉快,使我們減少正面的社交活動和樂趣。中午到了,血糖低到破表,於是我們衝到茶水間,一位貼心的同事在那裡放了一盒巧克力瑪芬供大家享用。那午餐呢?哪有時間好好吃午餐?不過倒是有點時間從自助餐廳或熟食店拿份三明治─由精製的白吐司、施打抗生素和生長荷爾蒙的火雞肉做成,真好吃!或者也可以來些含汞的金槍魚。沙拉嘛,看起來好難吃。再喝點健怡可樂搭配午餐,這樣可以破壞我們的微生物群。現在差不多該吃點布朗尼了,這樣就可以攝取反式脂肪,並減少有益健康的Omega-3脂肪。從生理上來看,我們就已經讓自己邁向了阿茲海默症。但是如果我們想要更快得到阿茲海默症,那還可以抽菸,以便減少氧氣輸送到我們的身體組織(包括腦組織),還能將數百種有毒化學物質輸送到我們的血液中。飯後刷牙或使用牙線也可以省了─畢竟我們根本不在乎不良的口腔衛生會引發全身的發炎,還會破壞保護腦部的屏障,讓牙齦卟啉單胞菌(P. gingivalis)等細菌有機可乘。中午我們吃到撐,下一步就是到糖果機前面啦。嘿,今天工作這麼辛苦,值得犒賞自己一下,別忘了我們一直冰在冰箱裡那杯甜滋滋的星冰樂。我們今天(和每天)唯一的「運動」,就是不斷攝入糖份和脂肪。但我們哪有時間經常起來走動?最後要回家時,開車上了高速公路,前面的白癡突然緊急剎車,害我們大聲尖叫,於是我們的血壓升高,使我們的血腦屏障出現了好多漏洞─很像今晚要用來撈義大利麵的漏勺一樣,喔,義大利麵還有滿滿的麩質呢。再想想,今晚到得來速買晚餐好了,先點一份大薯條吧。若想引發阿茲海默症,這份大薯條可說是最終糖化蛋白(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的完美來源,它包含了反式脂肪、含澱粉的胰島素、含少量維生素E的氧化回鍋油和神經毒性的丙烯醯胺;每一根薯條就像一個戴著迷你拳擊手套的小拳師,進入體內大喊:「讓我來對付海馬迴!」再點一份漢堡,裡面夾的牛肉是穀飼的牛,而非草飼牛,這樣一來牛肉裡炎性omega-6脂肪的含量較會高,而抗炎omega-3s的含量也比較低。還有還有,夾漢堡的麵包塗滿了含高果糖的玉米糖漿蕃茄醬,而麵包本身又富含麩質,若要把腸胃道以及血腦屏障搞得坑坑洞洞的話,這份漢堡可說是最佳選擇。終於回到家了!家裡的霉味就當沒聞到吧。還是癱在沙發上看看最愛的網飛Netflix大胃王節目或其他的美食節目好了,只要不會帶來身心上的刺激就行。Wii的網球和足球遊戲就留給孩子們玩吧。如果要讓阿茲海默之日更完美的話,再來一杯瑪格麗塔酒,喝了之後很能放鬆,佐以杏仁酒芝士蛋糕更是絕配。然後再假裝自己盡忠職守繼續做上班的事,最後搖搖晃晃去睡覺,電燈和各式電子產品都還沒關呢!睡醒淋個浴,又是一天再戰。(本文摘自遠流出版《終結阿茲海默症:第一個實證可預防、逆轉認知退化的療程》)
-
2019-11-1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活出淋灕盡致的生命
【編者按】當初創辦「醫病平台」時,我們就憧憬有一天,我們可以利用這平台,讓醫病看到彼此的想法,而雙方因為了解,使醫病關係更上一層樓。這星期我們有三篇非常動人的好文章,可以看到這幾位醫師因為病人的遭遇,寫出他們對病痛的聯想,讓我們有機會一窺白袍底下的「醫者之心」。如果台灣有更多的醫師願意與我們分享他們的內心世界,也有更多病人與家屬願意在這平台,分享他們對醫護人員的想法……當我們看到更多醫病雙方「將心比心」所展現的「同理心」,那不就是台灣終於成了醫療的烏托邦嗎?活出淋灕盡致的生命(讀吳品瑜女士文章有感)傑森是一個三十一歲四肢癱瘓的年輕人。他的家庭醫師在三個月前轉介他來看血液病科會診。會診的診斷是靜脈血栓病史,會診的特定問題是可不可以將他長期服用、需要常常測驗凝血值的抗凝血藥 warfarin 改成不需要血液測驗的 xarelto。三個月來,傑森兩次失約(分別是我的兩個同事的門診時間),沒有赴診。這樣的情況叫做「不遵守醫囑 non-compliant」;不僅醫師前一天白做功課,秘書要重新給他排診,那個空出來的診間時段無法臨時填補其他急需要看診的病人。傑森這次準時赴診。走進診間,傑森半躺在他的電動輪椅裡,他的個人看護則是坐在離他一尺外的椅子上。雖然他只有保留頭頸部的肌肉運作能力,傑森顯然是得到很好的照顧,儀容與衣物很整潔。我很快地觀察到我完全沒有意料到的一個四肢全癱的人所能展現的自立能力,以及對人生的期望與計畫。傑森在十三歲時因為一塲病併發脊髓炎導致四肢全癱。隨著四肢癱瘓而來的各種併發症包括尿道感染,褥瘡,敗血治,以及在十六歲時右腿嚴重的靜脈血栓。他在波士頓兒童醫院有一個龐大的醫護團隊,給他一流的醫療照顧。所幸他的健康狀況在過去六年穩定下來,他也順利地轉到一般內科(成人)追蹤照顧。傑森有個一週七天、一天十二個小時個人看護。他說他的父親也常常參與他的日常照料需求。他的例行照顧,除了衣食之外,一天有四次導尿,一週有四次灌腸。在看診當中,傑森不時地轉動他的頭(碰觸輪椅控制鈕),他的輪椅也隨著變換不同的角度(顯然是避免壓瘡的重要策略)。他的談吐溫文,思慮有序,對醫學有深度的了解。事實上,因為他主動的要求,他的家庭醫師才開始考慮將warfarin改為xarelto的可能性。我也非常贊同這樣的決定,只做了劑量上的修訂建議。看診結束,傑森自立地「開著」他的電動輪椅離開了,留下尾隨在輪椅後的看護,以及滿滿受感動的我。那天晚上,我在寫做傑森的會診報告時,查看了他的社會家庭史。傑森的父母已經離婚。他和他的弟弟跟爸爸住;看來是一般的美國小康家庭。傑森在社區大學主修英文,他的願望是有一天能成為一個「即席滑稽演說家(standup comedian)」。傑森跟我的大女兒同年紀。他年輕的生命不知道已經經歷過多少次生死關頭。這樣的長期的病痛苦難對任何人都是極大的考驗,更別提一個青綠少年以及疼愛他的父母及家人。想像多少次他們面對生死決擇,十八年前大約沒有四肢全癱的人能獨立操作的電動輪椅,人生該如何「走」下去?回想我自己在台灣長大的經驗,一個四肢癱瘓的孩子大多數可能淪於菜市塲邊乞討的命運。十八年後,傑森的生命是生動、有希望的;也許有朝一日幹細胞移植能成就他做為一個「 standup」 即席滑稽演說家的美國夢。衷心期望這樣的孩子在今天有全民健保的台灣,也能像傑森一樣築夢。兩週前,有個攝護腺癌病人的會診。這個病人因為攝護腺特殊抗原(PSA)異常上升,剛剛診斷初期攝護腺癌。他已經在教學醫院看了泌尿科醫師及放射腫瘤科醫師,兩位醫師讓他在手術或放射線治療之間做選擇;但是他有許多他的家庭醫師回答不來的問題,於是家庭醫師轉介他來腫瘤內科會診。我心想這個病人很焦慮,特別安排他在下班前最後看的病人,所以我能無後顧之憂地回答他所有的問題。曾先生七十五歲,是一個退休的小學校長,健康狀況良好;他的攝護腺癌屬於中度風險型,如果不治療,可能在十年內會威脅生命。曾先生帶來一張問題清單,總計八大問題,包括醫師如何根據他的切片病理報告及PSA數值判斷攝護腺癌的風險程度(risk stratification),不同治療方式的優缺點,選擇追蹤而不治療是否明智?攝護腺癌病人的死亡相較於其他癌症,是怎樣的過程?治療與不治療對一個七十五歲的人餘命(life expectation)影響為何?目前「協助自殺 assisted suicide」的法律規範為何?診間窗外的秋日夕陽陪襯著哲學多過醫學的談話。曾先生不是我原先預想的「極度焦慮的病人」,而是思慮周延的智者。他的多數問題想必是谷歌蒐羅的知識,但是他知道他需要進一步從腫瘤專家求證。很少病人像他這樣列舉提問這些看似悲觀、沉重的問題;很多病人卻是因為這些問不出口的問題而失眠、悲觀。那天晚上,在寫作曾先生的會診報告時,讀他的社會家庭史,知道他離婚,唯一的女兒被男友謀殺身亡⋯⋯。曾先生在我們談話結束前,表示他會選擇放射線治療。死亡是我每天面對與思考的功課。致命的疾病可能發生在年輕及年老的人身上。人的動物本能在遭遇生命威脅時的直覺反應是「要活下去」,傑森因為醫護人員「無所不用其極」地照顧而活下來,而且活得有夢想。癌症卻常常是即使醫護人員「無所不用其極」地照顧也活不下來的。畢竟不是每個病人都能像曾先生那樣冷靜周延,他們要求醫護人員「無所不用其極」地照顧是情有可原、情何以堪的請求。但願醫護人員能有足夠的空間與時間為他們指引明路。
-
2019-11-11 科別.心臟血管
突急性腦中風 醫師:謹記「臨微不亂」四步驟
新竹一名65歲陳先生在社區進行修繕工作,突然出現腦中風症狀,緊急送醫後,醫師以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病情已獲得改善。醫師表示,身旁有人突然罹患腦中風,應該採取「臨微不亂」四步驟,盡快將病患送醫,爭取黃金治療時間才能降低失能殘障的風險。新竹馬偕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楊敬譽表示,「臨微不亂」是當病患出現「臨」時手腳癱軟、單側手腳無力、無法舉起;臉部表情不對稱,「微」笑困難;說話口齒「不」清,無法完整表達語意。如果有以上症狀,旁人千萬不要慌「亂」,記下病患發作時間盡快送醫。這名陳先生是在進行社區防颱修繕工程時發病,突然握不住手中工具、講話口齒不清、走路向右偏移無法直線行走,所幸在場的眾人分工合作,有的聯繫救護車、有的記下陳先生發病狀況,因此替陳先生爭取到黃金治療時間。陳先生送醫後,醫師發現他患有初期糖尿病,且伴隨高血壓與高血脂等病症,透過頸部超音波也發現頸動脈狹窄,且有頸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由於血流衝擊,容易導致斑塊破裂形成血栓,在醫師的囑咐下,陳先生按時服用抗血小板製劑與調控三高的藥物,也積極戒菸與持續回診復健治療,目前陳先生已回到他最愛的社區服務行列。楊敬譽表示,腦中風為腦血管疾病的俗稱,意指供應腦部的血流受阻,導致局部腦組織缺氧損傷,造成身體功能暫時或永久性受損。根據衛福部資料指出,國人十大死因中,腦血管疾病在107年居於第4位,平均約每44分鐘就有一人死於腦中風,且男性比例高於女性。若患者身材肥胖,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病症且有抽菸習慣,可能增加腦中風的風險。楊敬譽也提醒,適度的運動、規律的作息、三餐定時定量,減少過多的油、鹽與糖分的攝取,都能有效減少腦中風的疑慮。60歲以上民眾也應該每年進行身體檢查,尤其有相關家族病史的病患,更應該隨時留意,以免造成憾事發生。 編輯推薦 平常沒高血壓卻突然中風?醫師揭「隱藏性高血壓」危機 刷牙刷多久才乾淨?名醫:只刷三分鐘無法刷掉牙菌斑
-
2019-11-11 新聞.長期照護
長照到家…全台僅招到270醫
全台廿四萬名失能人口,不但就醫成問題,潛在的疾病,讓照服員介入照顧常出現未預期的風險。衛福部從七月起召募長照醫師,媒合長照醫師到失能個案家中,綜觀評估個案狀況。不過對於新制,醫師們似乎不埋單,嘆不想被糟蹋,原預期十月底能有七百位醫師加入,卻僅有兩百七十位,派案數的涵蓋量連百分之一都不到。失能個案多數伴隨慢性疾病,還可能有多種疾病纏身,曾有未失能長輩接受照服員服務,按完腳,整腳呈現紫色,才發現有未被診斷出的疾病,差點引發照顧糾紛。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說,我國長照資源只要民眾主動提出就能進入體系,不像日本需經由醫師評估後轉介,使得個案本身潛在的疾病恐成為加速失能或是照顧的未爆彈。衛福部推動「居家失能個案家庭醫師照顧計畫」就是為了解決該問題,余尚儒說,長照醫師最重要的是開立「醫師意見書」,評估個案的疾病、用藥、居家環境、營養攝取等,統統寫明,此舉也能避免照服員在照顧上可能出現的糾紛。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表示,計畫主要是結合基層診所醫師,每位長照醫師最多負責兩百名個案,每半年面訪評估一次,每天最多八人,一件個案可拿一千五百元,初期盼招募兩千人,照顧新開立的失能個案約四萬到五萬人。不過根據衛福部統計,計畫從七月推動至十月底,加入成為長照醫師僅二百七十人,與原先預估七百人相差甚遠,衛福部還因此發文給醫師公會,期盼醫師公會能大力幫忙推廣。推廣長照醫師的醫師公會召集人、開業耳鼻喉科醫師洪德仁坦言「有難度」,該計畫誘因不足,不只錢少還得完成一堆課程,與縣市政府簽約程序繁瑣,診所內沒有受訓過的護理師,只能找居家護理所合作;且我國居家護理所少,常常還沒把計畫的規定講完,醫師就已紛紛拒絕,有些醫師還會說「不想被糟蹋」。他估計該計畫邀集到四、五百名醫師就已是極限,但這項計畫的執行有其意義,現在也只能硬著頭皮繼續推。周道君表示,資源都在布建中,長照醫師仍在逐步成長,目前至少已經有三百人以上,對於該計畫的未來展望,相當樂觀,除了努力讓醫師加入,也積極向民眾宣傳使用,讓醫療能走進家中,讓失能個案能延緩失能速度。
-
2019-11-10 新聞.科普好健康
平常沒高血壓卻突然中風?醫師揭「隱藏性高血壓」危機
你有沒有認識幾個朋友,完全沒有高血壓困擾,血壓甚至偏低,卻忽然發生嚴重中風,人就倒了?這就是最危險、最難發現的隱藏性高血壓。夜間血壓與人體白天排鈉排水的程度有關,白天排除的不夠,晚上血壓就會高起來,提高早晨中風風險。健康人起床二至三小時 血壓最高我自20幾年前開始專研24小時血壓變化,發現人在起床前一小時血壓會慢慢上升,起床後二至三小時,血壓來到一天的最高點。中午用餐後,血壓又會開始下降,直到傍晚四、五點至晚上七、八點之間血壓又回升,但不會超過早上血壓最高點。晚上八點後血壓開始下降,入睡後一小時,血壓來到一整天的最低點,然後慢慢上升,直到醒來。健康人在自律神經調控下,全身血壓分布穩定平均,夜間睡覺血壓比晚上低一成,但隨著年紀增長,身體白天排水排鈉能力下降,自律神經又退化,人體在晚上還有過多水分與鹽分,夜間睡覺血壓便會慢慢增加,甚至超過白天血壓,這就是隱藏性高血壓。老年七成夜間睡覺 血壓比較高既然排水能力不佳,水分過多,為什麼白天沒感覺,血壓還過低?這是因為老年人自律神經退化,白天水量過多,但分布不均,這時候身體就像一個裝三分之二滿的水袋,被束口後吊起來,水都集中在下半部,所以量手臂血壓還覺得數值偏低。但到了晚上,人體水袋整個攤平了,這時候位於上半部的手臂、腦、心臟所在的上半部,也充滿了液體的高壓,才知道原來血壓有這麼高。50至60歲後,不論平時有無高血壓,有七成的人夜間血壓比白天高,在起床後二至三小時還會更高,對於夜間睡眠高血壓的人來說,此時容易引發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夜間睡覺血壓高否 看尿尿次數晚上都睡著了,該怎麼知道自己夜間血壓高不高呢?最簡單的檢視方式就是看是否需要半夜起床尿尿。如果50歲後晚上需要起床小便兩次以上,男性就要懷疑有攝護腺肥大或高血壓,那女性很可能就是高血壓了。控制好夜間睡覺血壓,正是治療高血壓、預防併發症的關鍵,因此我建議病人晚上服藥。目前血壓藥大多為長效型,半衰期在八到十二小時之間,少數長效型有超過十二小時,極少數藥效超過廿小時,目前除了利尿劑之外,大部分早上服藥對於控制夜間血壓的效果有限。高血壓者 起床或睡前量血壓雖然無法得知夜間血壓,知道自己白天的血壓,仍是預防高血壓的第一步。衛福部過去舉辦血壓量測活動成果,發現58.8%民眾不知自己有高血壓,55.4%在過去一年內未量過血壓。衛福部建議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量血壓一次,有高血壓的人則建議每天固定於早上起床或晚上睡覺前量血壓,並且要按時服藥、回診,讓醫師了解自己平日的血壓狀況。
-
2019-11-10 養生.營養食譜
紅醬 白醬 黃醬 完美呈現台式地中海
張阿姨來到我診所,原因是她的活動假牙遺失了。「一定是被蟑螂咬走了!」接著她又抱怨沒錢做假牙,因為她放在抽屜裡的錢都被孫子偷了……一些不合乎邏輯的說法紛紛出現,我才驚覺張阿姨恐怕有失智的問題。地中海飲食已被證實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對於失智症也有一定程度的幫助。但東西方飲食習慣、食材不同,有辦法全然複製嗎?地中海飲食的特色是,取用大量新鮮蔬果、全穀類、魚類和家禽,適量攝取堅果和紅酒,並減少對奶製品、紅肉、加工肉品及甜食的攝取。台灣是海島國家,魚產豐富,蔬果種類繁多,只要掌握地中海飲食的重點,肯定能成功複製且變化出更多風味的台式地中海佳餚。薑黃飯&豬肉蔬菜捲(4人份)這道可稱「黃醬」料理,其中號稱「台式橄欖油」的苦茶油,其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較一般的油品高,飽和脂肪卻極低,且完全不含反式脂肪,對心血管疾病的致病率相對降低,避免心血管型失智風險。蛋白質及維生素等營養則由豬肉蔬菜捲負責,一般多以燒烤方式烹調,本食譜以和風醬汁小火香煎而成,更符合養生需求。食材:【薑黃飯】糙米、洋蔥半顆、薑黃粉1茶匙【蔬菜豬肉捲】豬里肌肉450克、胡蘿蔔150克、蘆筍100克、小黃瓜120克、玉米筍60克、金針菇80克、秋葵80克、紫甜椒半個、醬油1大匙、味醂2大匙、清酒2大匙、苦茶油1.5大匙、蜂蜜1小匙、鹽及黑胡椒適量、水60cc作法:1.糙米先浸泡兩小時。2.製作薑黃飯:鍋中倒入苦茶油,接著炒香洋蔥,加入糙米微炒,再放入薑黃粉即移入電鍋中。同時加入適量的水煮熟。3.蔬菜切成約相同長寬的條狀,並汆燙(紫甜椒及小黃瓜不汆燙)。4.將已切薄的豬里肌肉,再用麵桿推順至平滑。將以上食材各選取2至3種擺放中間,並將肉片捲起,用牙籤封住,撒上鹽及黑胡椒。5.以平底鍋將肉捲煎至金黃,再將所有的調味料混合倒進鍋中,以小火煮約5分鐘,至肉片熟成即先夾出。6.將醬汁煮至濃稠,豬里肌肉捲再夾回鍋中沾醬即可熄火。冷卻拿掉牙籤後,切塊擺盤。●每份豬肉捲內的蔬菜,可依顏色及食材隨意搭配,衝撞出不同的風味。嫩雞彩蔬茄汁燉飯(4人份)紅醬來源選擇新鮮且口味較酸甜的小番茄,加入白酒(亦可用米酒或清酒取代),融入蒜末及洋蔥香氣,軟化堅硬難咬的台灣糙米。這道料理的植化素繽紛多樣,如富含茄紅素的番茄,具有穩定胰島素功效的山苦瓜,紅、黃彩椒不僅使營養素更均衡,且強化料理色澤、增添清甜口感。食材:糙米200克、去骨雞腿肉2支、山苦瓜半條、紅黃椒各半個、杏鮑菇1個、洋蔥半個、蒜頭5粒、胡蘿蔔100克、小番茄20粒、白酒1大匙、苦茶油2小匙、鹽及黑胡椒適量作法:1.雞腿肉抹少量鹽及白胡椒粉;山苦瓜剖半,切半弧形;紅黃椒切長條、杏鮑菇切塊、洋蔥切丁、蒜切末、胡蘿蔔切塊、小番茄打成果泥。2.開中小火,將去骨雞腿雞皮朝鍋面,煎至雙面金黃,取出後切成小塊。接著放入山苦瓜並煎熟。最後放入紅、黃椒微炒,熄火備用。3.鍋中放入苦茶油,以小火炒香蒜末及洋蔥,接著放入胡蘿蔔及杏鮑菇炒至香氣四溢。4.電鍋內放入糙米,再倒入小番茄汁及白酒。接著加入鹽巴及黑胡椒調味,並將雞肉及作法2食材放入,即可進行烹煮。5.烹煮完成後將米飯與食材稍微攪拌,再將山苦瓜及紅黃椒放在燉飯上。●糙米與水的比例為1:1.2,但本料理要注意的是,水的量要扣除番茄汁及白酒體積。鮮蔬&豆腐白醬南瓜盅(4人份)喜好素食或有宗教傾向的銀髮族,要注意蛋白質的攝取及營養均衡。黃豆為優良蛋白質來源,這道料理中,豆腐為黃豆製品,取代傳統以麵粉、奶油作為白醬來源,熱量低且不油膩,同時搭配多種蔬菜。南瓜不僅外型討喜,果肉鮮甜可作為澱粉類來源,且營養價值尤高,其所含維生素B3可改善長期記憶,預防阿茲海默症。食材:南瓜1顆、嫩豆腐400克、花椰菜半朵、酪梨半顆、胡蘿蔔100克、玉米筍100克、四季豆70克、鴻喜菇半包、牛奶200cc、披薩起司30克、鮮奶油2大匙、鹽及黑胡椒少許作法:1.酪梨切小塊、胡蘿蔔切丁、玉米筍、四季豆切小段。2.白醬作法:將嫩豆腐放在碗裡面捏碎,加入牛奶及鮮奶油,以鹽及黑胡椒粉調味。3.南瓜洗淨,放入電鍋內蒸熟,並將蒂頭下方約3公分切開,將南瓜子及瓜囊清除乾淨。4.將花椰菜、胡蘿蔔、玉米筍、四季豆、鴻喜菇煮熟或汆燙,並加入作法1白醬拌勻。5.將作法4的餡料,填回挖空的南瓜裡和其他耐烤的碗盤,撒上披薩起司,放入預熱好的烤箱,以110度烤約20分鐘即完成。●鮮奶油建議選擇無添加物的動物性鮮奶油。
-
2019-11-10 科別.骨科.復健
除了麥痛還要固勇:強化大腿肌肉 關節炎好一半
向來喜愛遊山玩水的長輩,曾幾何時對出門意興闌珊,不僅宅在家變得不愛走動,連看到樓梯都害怕。根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長輩,平均每二人就有一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關節掌握著人體活動機能,出了問題不但走起路來卡卡,痛起來更是苦不堪言。元氣講座「關節照護新觀念」邀請專家教導民眾如何延緩關節退化。「麥痛、固勇」 照顧兩準則高雄市阮綜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阮瓈儀坦言,退化性關節炎不會好,做好「麥痛」、「固勇」兩原則,才能延緩惡化。阮瓈儀說,退化性關節炎主要是因關節老化或過度使用,軟骨組織磨損,導致受傷及慢性發炎,年輕人可能休息一下,身體就會自行修復,但老人家修復力差,受傷後痛到不想動,體重隨之上升、肌肉流失,骨頭就更容易受傷,患部腫痛、灼熱、僵硬等,形成惡性循環。侵入式治療 潛在感染風險根據美國骨科醫學會(AAOS)照顧準則,退化性關節炎要做到「症狀控制」(麥痛)、「延緩病程」(固勇)兩點。減輕疼痛就是要口服消炎止痛藥或類固醇,可讓關節炎止痛,只是止痛藥無法延緩或修復軟骨組織,且可能造成腎毒性、腸胃出血或心血管受損等併發症。有人會打玻尿酸到關節中促進潤滑,臨床統計有三到五成患者打了有效果,但因打針是侵入式,仍有潛在感染風險。至於有一陣子廣泛討論的PRP(自體血小板增生療法),屬於自費,最早是用於治療軟組織和肌肉傷害,但目前並無廣泛研究證實其功效。對於許多老人家都會透過注射或口服方式,補充軟骨填充物如葡萄糖胺、軟骨素及膠原蛋白等,「真能吃什麼補什麼嗎?」阮瓈儀說,從臨床研究可知,維骨力僅對二至三成患者有效,但機轉不明,健保署更在去年10月起,就已停止維骨力等含葡糖胺成分的用藥給付。而針灸、矯正鞋墊或護膝等,雖能部分矯正變形的腳部改善行走,但效果仍有限。低強度有氧運動 鍛鍊腿部肌肉阮瓈儀表示,除了補充軟骨生成物,讓已受損的關節減少發炎和磨損,患者也要注重運動,可多做游泳、快走、騎車、水中走路等活動,在家也要常練深蹲,強化關節及腿部肌肉,將關節「固勇」,她強調「大家都運動,診間就可少一半患者了!」AAOS治療準則「強烈建議」,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應採取低強度有氧運動,以維持肌肉、增加關節活動度;其次BMI(身體質量指數)大於25的患者應減重。發炎反應引起 多吃抗發炎食物阮瓈儀說,退化性關節炎屬於身體發炎症狀之一,哈佛大學近來彙整資料指出,癌症、心臟病、糖尿病、關節炎、憂鬱症及阿茲海默症等,都是身體發炎引起的。因而醫界提倡在藥物外,也鼓勵抗炎症飲食,如番茄、會酸的水果、堅果、橄欖油、綠色蔬菜及多脂魚類等等,可修復人體慢性發炎反應。其中,作為保養品潤膚成分的乳油木果,可提煉出天然高濃度的抗炎物質「活關素75」,經動物研究發現,可維持關節軟骨組織厚度。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針對患者展開16周人體實驗,以科學儀器測量肌肉強度,證實可降低疼痛度,提升肌肉協調組織,行走也較不費力。澳洲、日本等地也進行類似研究,確認活關素75對退化性關節炎與運動傷害等,可減少發炎、降低軟骨磨損。給關節炎患者的建議1. 疼痛急性期,以吃藥、熱敷緩解疼痛。2. 疼痛緩解後,就要尋找適合的運動。3. 持續運動訓練肌肉,走路是基本盤,至少15分或30分鐘,以膝蓋不痛為原則。4. 在家鍛鍊時,要能練到腿部肌肉,建議可調高跑步機的斜度再走,把大腿練壯點,才能好好保護膝關節。
-
2019-11-10 科別.骨科.復健
增加骨質密度 騎單車不如負重走路
骨質疏鬆症已是65歲以上年長者常見慢性病的第四位,全台近700萬人口有骨鬆問題,近半數民眾骨質密度不足,不可不慎,一旦骨折,最可怕的是後續的照護成本及併發症。元氣講座「保密防跌 骨力人生」在台南舉行,邀請骨科專家與民眾分享「保骨本」的祕訣。輕微碰撞就骨折 才發現有骨鬆根據2005到2008年國民營養調查報告,50歲以上骨質疏鬆症的盛行率,男性為23.9%,女性為38.3%。郭綜合醫院骨科主任吳國禎指出,現代人對於常見的三高疾病較注重,但多數人一開始患骨質疏鬆都不會有明顯症狀,直到骨頭因輕微的外力碰撞,甚至只是咳嗽、搬東西就骨折,檢查後才發現骨鬆嚴重。骨鬆骨折好發於脊椎、腕部、髖部,無論開刀固定或是換人工關節,仍會影響日後活動。發生過骨折的病患,不論骨折部位在哪裡,再次發生骨折的風險是其他人的2倍以上。根據統計,一個髖部骨折的醫療費用平均高達20萬元以上,因骨鬆導致髖關節骨折的死亡率更高達20%,相當於乳癌末期死亡率。35歲後的骨質 存入少、流失多吳國禎指出,骨質是一個動態平衡,透過破骨細胞及造骨細胞的含量來促進骨質的新陳代謝。幼童期造骨細胞活性強,人體骨質存入「大於」流失,骨骼迅速成長;到35歲時骨質存入「等於」流失,骨質達高峰並停止成長;之後因造骨細胞開始減少,骨質存入開始「小於」流失,骨質存量逐漸萎縮、變得脆弱;到了老年期骨質疏鬆就易骨折,因此趁早儲存「骨本」相當重要。醫師表示,一般X光較難檢驗出骨質密度,除非骨質流失30%以上,X光片上才會出現異常。目前以雙光子能量檢測(DEXA)以及電腦定量斷層攝影掃描、中子活化分析全身骨骼鈣量為主要測量儀器,至於超音波和核磁共振也可行。保骨基本功 運動、日曬、補鈣「預防」是骨質疏鬆症最好的治療,除了運動,每天飲食均衡、補充足夠鈣質是改善骨質疏鬆的最佳良方,保持骨質密度、防止跌倒。首先,要避免跌倒,就要了解怎樣會跌倒、為何會跌倒,吳國禎建議長輩起身時,要先坐一下,扶好再站起來,站穩再行走,必要時需以助行器為輔助。另外,增加室內照明、減少障礙物也能減少跌倒機會。散步是運動的最基本方式,但要鼓勵長輩採漸進式來做,先從3、5分鐘開始,再慢慢增加,做到30分鐘就達標。接著,可試著增加負重,像是在背包中裝入一罐礦泉水,一段時間後再改裝兩罐。要提醒的是,騎單車雖可增加肌力,但對於骨質疏鬆沒有幫助,因為騎車沒有負重,身體不會認為需要促進骨質生成。吳國禎建議,遠離骨鬆有基本三件事要做,包括每天運動30分鐘、曬太陽30分鐘或補充維他命D、補充鈣質1200毫克。補鈣方式 依年齡、身體狀況選擇關於補鈣的迷思,大骨湯雖有「骨」字,但喝了並不會增加鈣質;「維骨力」裡頭其實沒有鈣,只有補軟骨。吳國禎表示,牛奶是便宜又方便取得的鈣質補充首選,每天約飲用兩個馬克杯的量。若喝牛奶會拉肚子,則可選擇鈣片作為補充。市面上的鈣片多數屬於結晶鈣,吸收率較高的是檸檬酸鈣,年長者可使用,因對腸胃刺激較小、但價格相對較高;而碳酸鈣因吸收率差,價格相對低,較適合年輕族群。目前新上市一種非晶形碳酸鈣(非晶鈣),分子顆粒比市售鈣小了將近百倍,擁有高溶解度、高吸收度的優點,更能充分用於建構骨質。研究指出,非晶鈣可有效促進幹細胞分化為造骨細胞,有效增加骨質生成。臨床上,一名49歲女性患者停經一年,經常性全身痠痛,經檢測確診為骨質疏鬆症,給予藥物搭配碳酸鈣治療,但她吃了3個月後,常感到腸胃不適,醫師建議改用非晶鈣後,腸胃問題獲得改善,且半年後的骨質檢測結果,骨質密度進步0.8。非晶鈣的高效益表現,對於需要補充鈣片的人,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骨質疏鬆自我檢測有以下危險因子都須特別留意,包括:1.女性年滿60歲、男性年滿70歲。2.年過50歲後,曾發生跌倒。3.體重過輕,BMI值低於19。4.年過40歲後,身高比以前矮4公分以上。5.父親或母親有髖部骨折、駝背。6.患有類風濕關節炎、消化道疾病、攝護腺癌、乳癌、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疾病、慢性阻塞性肺臟疾病、性腺功能低下症、停經、卵巢已摘除、活動力喪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7.接受過特殊藥物長期治療,例如類固醇或是治療甲狀腺、乳癌等藥物。8.飲酒過量或有吸菸習慣。
-
2019-11-10 科別.泌尿腎臟
攝護腺肥大 三成患者藥物治療差
攝護腺相關疾病是專屬男性獨有疾病。嘉義長庚醫院泌尿科醫師林威宇表示,60歲以上的男性,逾半數為攝護腺肥大所苦,而出現排尿障礙、夜尿、殘尿等;現行治療除手術外雖已有藥物可供選擇,但是仍有高達30%的病人對於藥物治療毫無反應,需要進一步的手術。林威宇說,由於飲食習慣及生活方式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中老年男人有攝護腺肥大困擾,而攝護腺感染或發炎時,可能會讓尿道變狹窄,使患者在排尿時會有灼熱感。而通常根據侵犯程度,並考量患者身體狀況、年齡、生命餘年等,而有不同的治療選擇。林威宇說,如果患者攝護腺肥大的症狀輕微,醫師可能會建議繼續觀察,或以藥物來治療。但若出現反覆尿液滯留、反覆血尿、反覆尿道感染、 慢性腎病變、膀胱結石等,則不適合藥物治療,需以手術方式,來避免因攝護腺肥大導致膀胱出口阻塞而危及生命。三總泌尿外科醫師蒙恩表示,藥物的出現改善了良性攝護腺肥大的進展,並延遲手術需求;但若為嚴重攝護腺肥大且有惡化風險的男性,建議提早以電刀、雷射等手術方式治療,可能會有較大好處。而針對年紀較大如80歲以上男性,若身體狀況良好,也可考慮以雷射手術,其失血量與風險較小、有心臟病或需短時間手術者較為適宜;如他近期則有一名97歲患者,就以雷射手術方式治療攝護腺,術後狀況良好。此外,若有急尿性滯留、尿路感染及骨折風險高的患者,也可考慮提早手術,但目前手術方式尚無明確的標準來區分,仍是因人而異,並透過泌尿科醫師判斷。
-
2019-11-10 養生.聰明飲食
保健骨本、預防骨鬆 這食物維生素D2含量是黃豆20倍
進入火鍋旺季,少不了一把又一把的金針菇;乾香菇則是雞湯絕配。菇類是營養美味又隨手可得的食材,冬天的香菇生長比夏天緩慢,因此在口感香氣上更勝一籌。多醣體是什麼?乾香菇和鮮香菇誰的營養價值多?各種菇的營養有什麼差異?今天元氣帶你進入神祕又美麗的菇世界。養生風潮正夯,民間四大長壽菜之一的菇類食譜,琳瑯滿目。事實上,在營養師眼中,菇類大多烹飪方式決定的只是創意、風味,對營養價值影響小,但夜市最受歡迎的「炸菇類」卻是大忌,不僅高溫油炸會造成B群流失,菇類吸收過多不必要油脂,吃下去空有熱量、沒有營養。蛋白質較多 熱量高於蔬菜農委會「菇類與植物工廠主題館」提及,菇類含13種胺基酸,其中8種為必要胺基酸。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坊間常說菇類是熱量高的蔬菜,這並非無稽之談。以100公克計算,菇類熱量約為25至40大卡,但一般蔬菜最多僅25大卡,而菇類熱量主要就是來自比蔬菜更高的蛋白質含量。同以100克估算,蔬菜所含蛋白質約為1公克,菇類卻可達3公克,看在許多想減重、養生的民眾眼中,比起高熱量肉類,菇類屬低熱量且富有蛋白質、維生素的好選擇。但營養師林世航提醒,人體蛋白質建議來源仍應以肉類及蛋為主。若想攝取植物蛋白質,首要推薦胺基酸組成完整的豆類食品。因此,不論是林世航或劉怡里都認為,營養師不會將菇類視為蛋白質來源,菇類豐富的膳食纖維更值得被民眾記住。纖維防便祕 穩定血糖血脂據國健署「2013至2016年國民營養狀況變遷調查」結果,國人膳食纖維各年齡層平均攝取情形中,男性以45至64歲,每日平均攝取18.2克為各年齡層最高,女性同樣以45至64歲每日平均攝取19.1克為最高,但膳食纖維建議量至少須達20公克,說明國人膳食纖維攝取量稍有不足。劉怡里進一步說明,菇類水溶性膳食纖維,具少量醣類但不會被人體吸收,適合減肥者補充飽足感,對於三高患者而言,可穩定血糖、血脂,幫助脂肪肝病人帶走油脂。高纖維的菇類更是防止便祕好幫手,林世航說,與一般蔬菜相比,質地較軟,也適合吞嚥能力較差的銀髮族食用。曬過乾香菇 維生素D更多根據農委會資料,菇類維生素D2含量是黃豆20倍、海帶的8倍,可保健骨骼、預防骨鬆,甚至經日曬的乾香菇會轉化出維生素D,提高人體吸收量。劉怡里說,對於無法吃蛋黃、鮭魚的素食者而言,可藉由乾香菇攝取維生素D,但補充維生素D的根本之道,還是多在陽光溫和的早晨或傍晚曬太陽。不過,再怎麼好的食物都不能多吃,劉怡里分享,曾遇過一名崇尚養生的長輩,把菇類當飯吃,餐餐三碗菇類,結果天天脹氣、胃腸不舒服。多醣體含量 鮮菇不如萃取菇類被視為養生品,多因其具有增強免疫力功效的多醣體所賜,甚至還有「料理菇類,應先用乾鍋煸,多醣體才會釋出」的說法。但林世航說,目前無相關研究證實該說法,且新鮮菇類多醣體含量不如經萃取的保健食品,單吃新鮮菇類恐難達到效果,希望民眾將菇類視為輔助蔬菜多元化的角色即可。香菇挑選乾香菇:挑選時留意菇傘狀部位呈黃白色才是正常,若變成黃黑色,表示放置過久,已孳生黴菌。鮮香菇:菇類整體需飽滿、濕潤足夠,外緣要完整肥厚,且菇柄不可有黑斑,沒有缺角的新鮮香菇,代表比較新鮮,沒有放置太久的風險。3種狀況不宜吃菇1. 痛風急性發作期劉怡里說,菇類屬於高普林食物,雖國內已有研究指出,過去民眾認為吃豆製品和蕈菇類會造成痛風,是錯誤認知,但仍建議急性痛風發作患者,暫時不要食用菇類。2. 限鉀腎病人因為菇類富含硒、鉀、銅、鐵和磷等礦物質,這些礦物質不常見於植物類食物,限鉀的腎病人也不適合食用菇類。3. 腸胃不佳者腸阻塞者、腸胃蠕動不佳或脹氣嚴重者,大量食用膳食纖維食物,有可能會引發嚴重脹氣、腸道不適,建議少量食用。4. 腸鏡檢查前由於準備執行大腸鏡等腸胃道內視鏡檢查民眾,在檢查前一天都需要實施清腸準備。劉怡里說,若按照健康檢查中心的建議,採用低渣飲食,就不適合吃菇類,才能達到減少腸道內食物殘渣效果。香菇挑選乾香菇:挑選時留意菇傘狀部位呈黃白色才是正常,若變成黃黑色,表示放置過久,已孳生黴菌。鮮香菇:菇類整體需飽滿、濕潤足夠,外緣要完整肥厚,且菇柄不可有黑斑,沒有缺角的新鮮香菇,代表比較新鮮,沒有放置太久的風險。
-
2019-11-10 橘世代.健康橘
早晚溫差要小心 護「心」5招學起來!
涼爽的天氣雖然適合橘世代民眾享受戶外活動,但現在也正是秋老虎發揮的時候,中央氣象局預測秋分後早晚溫差可達10℃,溫差大時,血管收縮容易造成血壓升高,想享受秋高氣爽好時光、但不想賠了健康,不用求神燈精靈,只要熟讀這篇護心重點筆記,就能兩個願望一次滿足。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組長陳妙心說,民眾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過重或肥胖、吸菸、嚼食檳榔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都是「傷心」的主要危險因子。近年來受氣候變遷影響,極熱極冷的氣候型態也是誘發因子。其實日常生活的小改變就可對心臟血管健康產生重大影響。●每周至少150分鐘運動 散步、騎卡打車都OK陳妙心建議,橘世代民眾每周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多爬樓梯少搭電梯、多走路、少開車。秋天早晚溫差大,提醒有心血管高風險族群,運動時要注意保暖可以多加外套穿著,運動前一定要充分暖身,且儘量攜伴運動,相互照應。●健康飲食 多吃蔬果奶類「護心」除少油少鹽多纖維,以蒸、煮、川燙取代油炸,充分攝取新鮮蔬果和奶製品與護心有關聯。三軍總醫院營養部營養師楊蕓菁表示,新鮮蔬果富含鉀離子有降血壓功效、鎂離子主要作用於血管周圍的循環系統,防止動脈血管突然收縮;膳食纖維不被腸道吸收分解,有助血糖控制。奶類中鈣離子,維持平滑肌細胞內外鈣離子平衡,可控制肌肉收縮與鬆弛,讓血管阻力不會增加,進而達到預防血管硬化,降低血壓。楊蕓菁建議,民眾每天應攝取蔬菜類6份、水果類3份及1至2份奶類。●三高控制 出現這些徵兆快送醫護心的源頭是三高控制,陳妙心提醒,已有三高的民眾更應積極採行健康的生活型態,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在溫差大時,突然發生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應該要立即就醫接受治療;有病史者,在送醫前,可先使用醫師開立的舌下含片,做緊急救護。●定期健檢 政府出520元 橘世代免費享受成人健檢了解自己的血糖、膽固醇、血壓及體重指標(BMI),掌握自己身體健康狀況,陳妙心提醒,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民眾可多加利用。●向菸說不 「心」情變美麗不管是直接吸菸或吸入二手菸,都會增加血管傷害及罹患中風與心臟病的風險,國民健康署提供的二代戒菸服務,讓戒菸不再是難事。民眾可多利用國民健康署設置的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或洽各縣市衛生局、所,接受戒菸諮詢服務。立即加入FB社團!面對人生下半場,橘世代要優雅過好日!所以,我們創立了【健康橘】社團,從現在開始,邀請各位一起提前為第二人生準備,讓身心活得更健康、自在又任性,打造亮麗熟年。加入>>
-
2019-11-09 新聞.科普好健康
「不乾不淨吃了沒病」有科學根據?現實卻可能因小失大
想要吃得營養又健康,前提必須是吃得“安全”,如果食物存在衛生問題,那必將給身體帶來一定的健康威脅。但是任何事都有雙面性,很多人認為食物過於乾淨,反而會對身體產生不好的影響。所以民間一直流傳著“不乾不淨,吃了沒病”的說法。那麼這種說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今天全部說清楚。“不乾不淨、吃了沒病”是指什麼?對於“不乾不淨,吃了沒病”的說法,很多人認為有些時候在過度衛生乾淨的環境當中,反而容易得病。這類言論是免疫學當中很有名的“衛生假說”,主要指“在生命早期如果接觸到一些外源性潛在的致敏物,有助於機體產生免疫耐受;生活在過度乾淨的環境中反而會導致免疫耐受產生缺陷,就會增加幼兒期之後患過敏性和自體免疫相關疾病的概率”。此學說的提出源於西方發達國家在現代衛生革命之後,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過敏性疾病的患病率升高。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學說理論都需要“對照現實”來考慮,不能片面看待。如果單純為了預防可能出現的過敏性疾病就不去注意飲食和生活衛生,這個“後果”是無法控制的。也就是說如果通過接觸一些微生物等有害物質來培養兒童的免疫力,其實也僅有一小部分兒童可能會提高對微生物的抵抗力,但更大一部分兒童只會反覆生病,影響正常的健康狀態。“衛生假說”本身存在很多問題,通過所謂的清潔根本不能讓人們生活在無菌的環境當中,微生物無處不在,無論是空氣攜帶、身體攜帶還是食物攜帶;降低傳染性疾病的患病率,更多需要做到的是“勤洗手,保證身體、飲食以及多層面的清潔”,而不是理論學說中所謂的“單純環境清潔”。無論是“衛生假說”還是之前科學家做過的一些實驗,都沒有證據證明保證食物的衛生或者洗手會增加過敏問題和微生物感染的風險。不乾不淨,可以增強免疫力?網上還有人說“生活中的不乾不淨可以增強身體的免疫力”。其實這些僅僅看到了身體的免疫系統對某種單一微生物的反應,然而微生物的好壞(是否致病)無從得知,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也不知曉。對於致病微生物必須要時刻保持警惕,假設免疫系統本身存在問題,那一旦感染甚至可能對身體造成永久性傷害。因此,維持或者增強身體的免疫力,更應該依靠的是健康的飲食習慣和良好的生活習慣,“不乾不淨可以增強免疫力”的說法萬萬不可以相信。食物掉地上,立刻撿起來還能吃嗎?食物掉地上之後,能不能吃取決於食物是否感染致病菌、菌落總數及自身的免疫能力等問題。如果吃了掉在地上的食物後沒有出現腹瀉等問題,也並沒有其他症狀,那可能恰巧沒接觸到致病菌,或者身體的免疫力很好。但是,從安全角度來講並不建議去嘗試,一旦中招就得不償失了。細菌的微小靠肉眼是看不到的,如果碰巧存在致病菌,而恰巧又撿起來吃了,那就會大大增加致病風險(有些大腸桿菌很少量就會導致食物中毒,嚴重甚至會導致死亡),立刻撿起來並不能從根本上防止被細菌等污染。因此,無論食物和地面接觸了幾秒鐘,都不建議繼續食用。吃了不乾淨的食物有哪些危害?從現實角度考慮,如果接觸了被致病菌或者有害物質污染的食物或水,可能會導致嚴重的腹瀉或感染,甚至容易誘發腦膜炎等,危害不容小覷。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什麼?1、飯前便後要洗手。細菌等有害微生物通過肉眼根本看不見。2、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定時洗澡,勤換衣物,保持清潔乾淨的狀態。3、食物要熟透後再食用。徹底加熱才能降低微生物的感染風險。4、飲用乾淨、衛生的水,不喝生水。5、餐具要定時煮沸消毒,定期更換。6、處理食物要生熟分開。接觸食物的刀具、案板等物品要分類使用,避免交叉污染。本文摘自搜狐網《科普中國》
-
2019-11-09 養生.運動天地
跑起來!最新研究:任何程度的跑步 都能降低死亡風險
跑步是有益身心健康的運動,但有些人會嫌累不願開始或半途而廢,近期有一項最新研究指出,跑步不必多快或多遠,即使較小的跑步量,都能降低死亡風險。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維多利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對現有的數據進行匯總分析後發現,任何程度的跑步都能夠顯著降低機體的全因死亡風險,不必跑得太遠或太快,就能夠實質性地改善人群機體的健康和長壽狀況。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數據庫中已經發表的相關研究報導、會議報告等文章進行匯總分析,研究者揭示了跑步/慢跑和人群全因死亡風險、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和癌症死亡風險之間的關聯。研究者共對14項研究進行分析,這些研究涵蓋232149名參與者,其健康狀況均被追蹤了5.5-35年,在追蹤期間有25951名參與者發生了死亡;當研究人員對數據進行混合分析後他們發現,相比不跑步的人群而言(無論男女),任何程度地跑步都能夠降低27%的全因死亡風險,3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和23%的癌症死亡風險。研究者表示,即使較小的跑步量,比如每週一次或更短時間,每次持續時間少於50分鐘且時速低於8公里/小時,似乎都能給機體帶來顯著的健康或長壽效益。比每周建議的劇烈運動時間少跑25分鐘也能夠有效降低人群的死亡風險,對於缺乏運動的人群而言,跑步或許就是一個改善機體健康不錯的選擇。研究結果表明,增加跑步量似乎並不能進一步降低人群的全因死亡風險。研究者指出,這僅僅是一項觀察性研究,並不能確定原因;因為被納入研究的人群數量較少,而且方法差異也相差較大,因此可能會影響所得到的最終結果。儘管如此,研究者認為,任何數量的跑步總比沒有跑好,因此,不管跑步量/水平有多大,增加跑步的參與率或許有望改善機體的健康和壽命。
-
2019-11-09 性愛.性福教戰
費玉清稱不能給江蕙性福 醫師解釋前列腺阻塞
小哥費玉清昨完成最終場演出,宣布「封麥」退出歌壇。昨在演唱會現場,好友江蕙特別送上熱氣球造型的氣球祝福,並寫上別丟包我,要帶我一起去,過去不斷傳出江蕙心屬費玉清,此段祝福又讓過去的話題再次引發討論,費玉清昨笑回「最近前列腺有點阻塞,怕不能給她幸福。」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周固說,前列腺阻塞是多數男性的困擾,也希望藉此提醒國人注意。周固表示,前列腺(即攝護腺)阻塞是一種症狀,引起前列腺阻塞的疾病,主要為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前列腺癌等,最常見則以前列腺肥大為最大宗。前列腺是位在膀胱口的出口,並連結後尿道的組織,其作用是乘載精蟲,並控制小便,但隨著年紀增長,前列腺肥大的機率愈高,根據研究,50歲以上的男性,就會開始出現前列腺肥大的風險,50歲到60歲間的盛行率約48%、60歲到70歲約77%、70歲到80歲約87%、80歲以上可達90%以上。周固表示,前列腺肥大是一種良性的細胞增生,使前列腺主體變得愈來愈大,前列腺就會阻塞,影響勃起功能、排尿等。前列腺肥大並非老年人專利,近年也有些年輕患者,大約40歲就出現前列腺肥大等問題。20歲到50歲之間的族群,若出現前列腺阻塞,比較常見的原因是「前列腺炎」,發生成因不明,約有10%到15%是細菌引起,85%是非細菌性引起,前列腺炎會使患者小腹、鼠蹊部不適,影響射精、頻尿,早上尿道會有分泌物等。無論是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癌等,目前皆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呼籲民眾多關注自身的健康,提早發現能獲得最好的治療。
-
2019-11-09 橘世代.好野橘
只靠勞退金不夠!專家算給你看…月存5千 退休擁千萬
「退休後錢夠不夠花?」是高齡社會每個人都關心的議題,聯合報〈橘學校〉為橘世代開課「無恐懼退休學」,邀請有「勞退教母」之稱的王儷玲、理財專家華倫,協助學員了解自己的退休金缺口,並分享如何穩健的投資創造現金流,現場近百人參加,互動熱烈。算退休金缺口 別只靠政府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理事長、國立政治大學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儷玲說,退休金準備的第一步,是從了解自己的退休金需求與不足缺口開始。她分析台灣的年金制度,讓在場學員「無論何種職業,都能知道自己退休時,可領多少退休金」。根據統計,2026年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很多人憂心勞保基金恐會破產,疑惑領得到退休金嗎?王儷玲說,衛福部調查逾65歲老人主要的經濟來源,其中政府的勞保與勞退給付僅占來源的31%,「因此存退休金不能靠政府,要有更完善的退休理財規畫」。善用勞退自提 儲蓄還抵稅國人退休金由3大支柱組成,第1層是社會保險,包含國民年金、公教人員保險、勞工保險、軍人保險,是最基本的退休保障;第2層是職業退休金,由雇主與受雇者共同提撥,包含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制度、私校退撫基金、勞退新舊制;第3層是退休理財,依個人需求自主理財。王儷玲說,大部分人嚴重低估自主理財跟退休需求。她試算勞退金,假設1名勞工起薪3萬元、25歲開始工作、60歲退休,若只有雇主提撥勞退金,在報酬率為3%的情況下,每月只有6700元退休金,因此她鼓勵勞工自願提繳退休金,可強迫儲蓄自己的退休金又能抵稅。王儷玲建議退休準備愈早愈好,定期定額存退休金,找到好的投資標的長期投資,不要短進短出。她計算,若25歲開始每月穩定存5000元,選擇有6%報酬的投資商品,經過時間複利累積,退休就有1000萬。退休期愈近 愈要保守保本而愈靠近退休期的人,理財就要趨向保守保本,王儷玲推薦目標日期基金,會依個人退休的年限,自動導航不同風險的基金;她建議,若有2張以上壽險,可做保單活化,把壽險的保險價值準備金轉化成長照、年金、老人醫療。買民生消費股 長抱勝短期華倫老師則分享他15年的投資成功經驗,他偏好投資民生消費股,也因此賺足了退休金,他認為,大部分股票波動都很大,但民生消費股會因國人消費水準提升,公司產品價格也會隨通貨膨脹持續上漲,整體的營收、獲利就會增加。選擇每天要消費的民生消費股,或是具有護城河體質的壟斷寡占事業,一般起伏較小、長期來看上漲機率高,對想存退休金的族群來說,選擇抱股不賣,不受股價漲跌短期進出,較為穩健。退休理財3要訣1.及早準備2.定期定額3.長期投資
-
2019-11-09 癌症.胃癌
不是沒刷乾淨!他牙齒嚴重變黃,竟檢查出胃癌
許多國內外研究已知,口腔不健康會間接導致許多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等,但如果只是牙齒泛黃,你會不會只是以為牙齒沒刷乾淨而已?一位醫師分享病例指出,一名患者牙齒變黃,後來竟檢查出胃癌第一期。根據開業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近日在《醫師好辣》節目分享病例指出,一名有高血壓的病人會定期到診拿藥,某次病人跟他反映,近一年朋友們看到他都會說他的牙齒很黃,他去牙科檢查發現琺瑯質有受損,但他平常沒有喝醋酸飲料的習慣,所以仍不知為何牙齒會泛黃。病人問不知是不是因為吃藥的關係,而讓自己牙齒變很黃?洪永祥表示的確有一些藥吃了會這樣,但病人卻沒有吃這種成份的藥。洪永祥先聯想到不知會不會是胃酸逆流造成,於是建議病人去照胃鏡看看。結果病人去腸胃科照胃鏡照到胃底部有3公分潰瘍,切片後發現竟是胃癌第一期。 洪永祥指出,他翻查過去病例是有不少胃食道逆流導致牙齒蛀牙、變黃,而消化道疾病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癌等都會造成胃食道逆流,不過該病例並沒有胃食道逆流常見的「火燒心」狀況,而是牙齒變黃。不過洪永祥也提醒,並不是牙齒變黃就是胃癌,這個算是比較罕見的病例。其實口腔健康確實關乎全身許多疾病,如許多國內外研究都指出,牙周病與胃癌、大腸癌、頭頸癌、胰臟癌等多種癌症相關,心血管疾病、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罹患風險也升高。
-
2019-11-08 該看哪科.兒科
孩子一直看電視怎麼辦?美國兒科醫學會教爸媽這5招
4歲半的佩佩熟練的拿起遙控器,打開電視,轉到某幼幼台,開始跟著節目裡的大哥哥大姊姊唱唱跳跳。爸媽則是在一旁有些憂心的搖搖頭,擔心孩子會對電視上癮,因此總是陪著佩佩一起觀看,等節目結束就趕緊關掉電視,催促她去做其他事。面對媒體時代,手機、電視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孩子很難不接觸這類3C產品,其中電視就放在客廳,孩子看著大人使用遙控器恣意的轉台,很容易就學會怎麼看電視,不過要怎麼聰明陪伴孩子看電視呢?8月中時,阿包醫生曾在粉絲團舉辦投票,詢問爸媽平時會不會讓孩子看電視?結果發現比例約1:1,也就是說經常讓孩子看電視者與很少讓孩子看電視者約各佔一半,以下是粉絲專頁投票結果:由投票結果可以得知,經常讓孩子看電視的爸媽占46%,有1801票;很少讓孩子看電視的爸媽占54%,有2110票。從留言結果也可得知,大多數的爸媽在孩子還小時不太會讓寶包接觸電視,然而一旦大了或是因為忙碌暫時無法陪伴孩子時,就有可能讓孩子看電視。另外也有爸媽分享,雖然家裡會讓孩子看電視,但會盡量陪伴在孩子身邊,也會限制時間,一次約30分鐘或1小時,避免觀看過久,以下阿包醫生也來分享觀看電視的原則與過度觀看電視可能造成的後果。觀看電視5原則讓孩子看電視時應注意哪些事呢?《美國兒科醫學會》也提供了以下5準則,原則上應制定觀看時間與內容,且爸媽應在一旁引導,而非放任孩子自己看喔~1.18個月前應避免接觸3C螢幕基本上18個月以下的嬰幼兒應避免接觸螢幕,但由於科技與環境的改變,若是與家人視訊,且有成人、監護人陪伴引導則不在此限。2.2~5歲每天限看1小時2~5歲幼兒每天僅限觀看1小時的高質量節目,而且爸媽應陪伴孩子一起觀看,並做適度引導。3.6歲以上應限制觀看時間針對6歲以上兒童,爸媽應視生活習慣限制觀看電視時間,而且不能影響睡眠與其他活動時間,例如:閱讀、運動等。4.制定無電視時間與場所爸媽應制定無電視時間與場所,例如:吃飯時間、臥室等。5.教導3C產品使用原則隨著孩子年紀成長,爸媽也應教導3C產品使用原則,例如:觀看內容、距離、時間等,以及若是使用手機時也應注意網路安全與發言。頻繁看電視易導致4狀況若是讓孩子過於頻繁接觸電視,將會影響他們的成長發育,包括視力、肥胖、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量減少等4問題。1.視力傷害若從小讓孩子頻繁接觸電視,過多的聲光刺激和變換畫面將會過度刺激瞳孔,再加上看電視的距離和觀看姿勢不佳,就容易造成近視、散光、斜視等傷害。2.肥胖問題《台灣公共衛生雜誌》曾發表過一項研究,對象為全台54家幼兒園的2~6歲學齡前幼兒,結果發現,每日看電視時間超過2小時的幼兒,肥胖風險是每日少於60分鐘的1.9倍,顯見電視看太多容易造成肥胖。3.注意力不集中當孩子習慣電視的過多效果,對於周遭的事物自然就會提不起興趣,也無法專心,長期下來更會引起情緒不穩、焦躁不安等情形。4.活動量減少若孩子過於頻繁看電視,將會剝奪其他活動時間,然而嬰幼兒時期正是大腦快速發展的時期,此時應給予各方面的刺激,像運動、看書、接觸大自然等,才能讓腦部發育健全。小叮嚀3C時代來臨,我們無法完全禁止孩子接觸手機或電視,但可以擔任正向引導的角色,為孩子挑選適合的節目內容,透過陪伴與制定觀看限制,讓看電視也可以成為有品質的親子時光。※本文由巫漢盟醫師授權轉載,原文出處【把握5準則,聰明陪伴孩子看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