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搜尋
陳建仁
共找到
219
筆 文章
-
-
2024-06-15 醫聲.疫苗世代
擴大青少年公費疫苗接種政策!男HPV13歲或13-18歲待研議
許多研究顯示,一旦感染HPV(人類乳突病毒),易引發「6癌1病」傷害,傷害範圍遍及男女,若施打HPV疫苗,可提供保護力,特別是在青少年、青少女階段施打,更能達到超前保護效果,不過中央政府目前只將重點放於女性,對於鼓勵男性施打HPV疫苗則是牛步化,導致國民黨立法委員楊瓊瓔於14日在立法院總質詢時提出質疑,衛生福利部部長邱泰源則承諾,相關政策正在研擬中,會朝「亞洲第一個執行兩性施打HPV疫苗」先進國家的目標前進。除多位立委質詢關心,另八大醫學會、病友團體,藍綠白跨黨派皆已有共識,HPV感染很容易引起「子宮頸癌、外陰癌、陰道癌、陰莖癌、肛門癌與口腔癌」與生殖器疣(俗稱菜花)等「6癌1病」風險,現在已有130多國有HPV疫苗施打相關政策、建議,超過 4 成國家積極鼓勵男女都要施打HPV疫苗。台北市長蔣萬安日前宣布,自 113 年 9 月 1 日起,除了國中女生可公費接種HPV 疫苗,同時也將擴大提供112年度入學,且設籍或就學於台北市的國中男生免費接種 HPV 疫苗,預估將有一萬多名國中男生受惠,除了台北市,嘉義市、雲林縣、澎湖縣皆有補助國中男性公費施打HPV疫苗。至於中央政府,目前政策還是以女性為施打、鼓勵重點,尚未將男性納入。楊瓊瓔在質詢時表示,在蔡英文總統,也就是前任政府時期,無論是藍、綠、白,或全國家長團體,以及行政院、立法院皆有共識,就是「男女應共同接種HPV疫苗」,且邱泰源部長在擔任衛福部部長前,也就是過去擔任立法委員之時,也曾示支持,期待我國成為亞洲第一個通過相關政策,推動兩性共同施打HPV疫苗政策的國家,希望推展腳步可以加速進行。對此,衛福部部長邱泰源指出,施打HPV疫苗,的確對男性癌病預防很重要,而現在正在編擬預算當中。行政院院長卓榮泰指出,往後會照前行政院院長陳建仁指示研議。楊瓊瓔直言,前行政院長陳建仁於今(2024)年3月備詢時,已針對男生公費施打HPV政策進行指示,並持肯定態度,若要研擬相關政策,方向應該是界定HPV男生公費施打年齡,無論是只針對13歲或讓13-18男生都能施打,都需要盡快有所定案,期待盡速編列預算,今年若有預算,則應趕快執行,讓台灣在世界醫療的舞台上發光發熱,也讓更多孩童受益。
-
2024-06-1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住院整合照護
【編者按】:本週主題是「住院病人全責護理」。陳榮基教授以感性與理性兼具的文筆,追思他的夫人,領導護理工作半世紀的周照芳女士。她多年推廣「全責護理」,由醫院整合人力,實現提供專業照護,減輕家屬壓力,並提升醫療照顧品質,降低病人被感染的可能。陳教授希望透過他的文章,可以促成夫人的未竟之志得到醫界與社會更深入的了解,「醫院負責全責照護病人,是先進國家醫院的常態」。→想看本文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蔡淑鳳司長介紹政府過去試辦這種提供住院病人整合照護,可以減輕民眾經濟與照顧的負擔,選擇探病而不陪病的各種經驗。過去主導醫院評鑑的醫策會前董事長林啟禎教授在追念周照芳女士對醫策會的貢獻之餘,希望藉由醫院評鑑,在配合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醫療中,納入全責護理為新制醫院評鑑的基準。臺灣95年始試辦全責照護計畫;106年推動住院友善「一對多」共同照顧模式;109年推動「多對多共照」即照顧共聘,並導入智慧平臺。111年起透過健保給付支付制度改革試辦住院整合(Skill-Mixed)計畫,而原「全責護理」或「全責照護」的用詞,因沒有共識故未被使用,但為能符合該照護模式,同步以括號英文Skill-Mixed為標的用詞。住院整合照護(Skill-Mixed)是指醫院以病房爲單位原則,採用照護人力組合模式(Skill-Mixed)由護理人員與照護輔佐人員(以下簡稱護佐)提供住院病人整合照護,其可減輕民眾經濟與照顧的負擔,選擇探病而不陪病。醫院可依病床運用或病人需求提供不同形式之住院照護人力安排,並將護佐人力納入病房團隊,以照護工作分級分工方式,滿足住院病人照護需求。此制度可提供家屬選擇權,例如家屬自行照顧、已聘請外籍看護之連續性照顧、可獨立自我照顧者(ADL滿分者)或病人特殊狀況需要1對1照顧服務等,亦可以選擇不參加。醫院依病房特性及疾病嚴重程度之照護需求,安排適當人力組合,照護人力由病房統合運用,人力來源不限於醫院自聘或採委外或特約方式,惟醫院應訂定相關管理規則。護佐人員工作內容是在護理人員指導下,協助病人住院期間的身體清潔與舒適照護、排泄、膳食、活動安全、維持病房環境等。計畫用詞名稱雖不同,惟政策實質的規劃設計與護理界前輩周照芳老師畢生的倡議理念一致。歷程與周老師及其團隊多次諮詢研議,有感周老師的「全責照護(護理)倡議」,衛福部以國家級專業獎章向周老師的奉獻致意。隨著人口、社會、疾病型態等改變,現行家屬或其聘用個人看護在醫院情境面臨諸多問題,例如訓練不足、品質不定、工時過長等;醫院出入繁雜及醫院安全等缺口問題,例如COVID-19期間,陪病者院內感染占整體32%以上,另外調查指出:一、在所有家庭照顧者中,65歲以上人口數約占16%,呈現老老照顧的問題;二、75%的上班族曾因家人住院而請假照顧,家庭照顧者中62.6%有工作,每年約13萬人「因照顧而離職」;三、94%家庭照顧者表示「不知如何照顧」,若自聘看護,每天需花費2,200-2,600元,經濟負擔沉重;四、87%民眾表示願意選擇這個照顧制度,71%同意共同分攤照顧費用。為精進全民健保年度醫療給付費用總額,衛福部以「提升效率、維持公平、改善效益」三大全民健保核心價值為基礎,經過約二至三年協商共識,111年醫院醫療給付費用總額核定「全民健康保險住院整合照護服務試辦計畫」專款項目,住院整合照護的新生態:照護人力組合模式 (Skill-Mixed Model)終於啟程,很不容易的向前一步,為重要的里程碑,值得喝采!全民健康保險住院整合照護服務試辦計畫由健保支付「住院整合照護管理費」每人日750點,醫院依其成本得向民眾收取「住院整合照護輔佐服務費」每人日0-1,050元;111年透過徵求計畫擇優辦理,40家醫院獲選(約60%通過率)試辦,112年起擴大至84家辦理,民眾每日住院照顧費用可降低原負擔的6成,約有7.5萬住院人次受惠,過程以相關品質指標定期監測,關於病人、家屬、護理人員、護佐及醫院管理者等人員滿意度普遍性高,都在8成以上。全民健康保險住院整合照護服務試辦計畫的倡議至少歷經十年以上,回顧過程的起起落落,包括納入評鑑與否、全責護理用詞、照顧人力競合、永續財務來源等的辯證、對話與研議的挑戰路上,111年起峰迴路轉,於衛福部前部長陳時中及前部長薛瑞元的承諾下有了財源及行動,透過近幾年的試辦機制設計、健保會的支持、醫院及社會等共同協力,臺灣因地制宜因院創新的住院整合照護最佳模式已百花齊放中,我們也同步納入行政院前院長陳建仁在院會核定的「2030護理人力中長程整備12項策略計劃」。另住院全責照護也已納入在賴總統的「健康臺灣論壇」議題,也會是邱部長領導的衛福團隊的努力重點之一。接下來要做的事就是集結大家的共識與協力,一起共創未來高齡社會下負擔得起及有品質的住院照護新生態,讓我們可以持續有尊嚴與品質的生活。延伸閱讀2024/6/10 懷念照芳,再推全責護理、全責照護、全責醫護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4-09 焦點.元氣新聞
衛福部賑災專案善款累計3.2億 捐款管道再加入4大超商
花蓮近海3日發生規模7.2強震造成災情,行政院責成衛福部所轄公設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4日開辦「0403花蓮震災募款專案」,截至昨日23時59分,民眾善款累計3.26億餘元,今日起民眾可至四大超商匯款,募款時間至5月3日止。行政院及花蓮縣政府刻正集結資源進行救災,以緊急救援、醫療、收容為第一要務,並協調各單位盤點災損。賑災基金會於災難中最重要工作為彌補缺口,協調運作。目前除支援第一線現場救災人員外,後續將遵循勸募規定,妥善將善款用於:災害援助、緊急醫療、收容安置、復原重建四大項目,將民眾愛心發揮最大效益。自4月9日凌晨零時起,7-ELEVEN的ibon開始收受本專案捐款,4月9日上午09:00起,全家便利商店的FamiPort、萊爾富的Life-ET、OKmart的OK‧go機台亦可捐款,捐款名稱:「0403花蓮震災募款專案」。民眾可至四大超商門市透過多媒體機台點選「0403花蓮震災募款專案」,依指示輸入資訊與捐款金額,列印繳款單後,至櫃檯繳費即可完成捐款。相關捐款手續費將由超商自行吸收,不會向民眾收取任何費用。透過超商門市捐款的民眾,勾選「索取捐款收據」,將由賑災基金會於捐款活動結束後統一寄出收據。賑災基金會指出,地震發生後,總統蔡英文、副總統賴清德、行政院正副院長陳建仁、鄭文燦皆以個人名義捐款,報載並有多位縣市首長慷慨捐出款項,不分黨派,全台同心。賑災基金會接受行政院委託辦理專案募款,後續將以災民需求為先,妥善運用與管理善款。0403花蓮震災當日,賑災基金會即發文各縣市政府受理賑助申請,民眾如有災損情形,得與戶籍縣市社會相關局處洽詢,後續待各縣市政府盤點完畢提出申請後,基金會將迅行核發賑助。捐款管道羅列如下:※募款帳戶0403花蓮震災援助專案捐款專案經衛部救字第1121362848號函核發勸募許可,本專案勸募期間為113年4月4日至 5月3日止,為期一個月,捐款帳號如下:戶名: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銀行名稱:臺灣土地銀行 長春分行(005)銀行帳號:102-005-19895-7經財金資訊股份有限公司4日宣布,凡經由金融資訊系統各項跨行服務,包含匯款、ATM轉帳(含網路銀行及行動銀行)等方式以新臺幣捐款至政府機關公告之震災捐款專戶者,一律免收跨行交易手續費※外匯資訊International currency donations海外の人々が寄付を希望する場合、外国為替関連の情報は次のとおりです1.SWIFT CODE(SWIFTコード):「LBOTTWTP102」。2.NAME(受取人口座名義):「Taiwan Foundation for Disaster Relief」3.ACCOUNT NO.(受取人店番号-口座番号):「102-005-19895-7」4.BANK NAME(受取人取引銀行名・支店名):「LAND BANK OF TAIWAN CHANGCHUEN BRANCH」。5.ADDRESS(支店住所):「No. 156, Changchun Rd., Zhongshan District, Taipei City 10459, Taiwan(R.O.C.)」。※挖貝集資平台https://wabay.tw/projects/0403twhl_earthquake?locale=zh-TW,可選用線上信用卡捐款※LINE Pay 捐款帳戶:進入LINE Pay 主頁後選擇「愛心捐款」平台,即可點選「0403花蓮震災募款專案」進行捐款,用戶可選擇已綁定之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聯邦銀行、富邦銀行及台新銀行的信用卡、簽帳金融卡進行捐款,也可選用LINE POINTS點數支付完成捐款。※四大超商機台:點選「0403花蓮震災募款專案」,並依指示輸入資訊與捐款金額,列印繳款單後,至櫃檯繳費即可完成捐款。
-
2023-12-03 活動.活動
高齡科技創新論壇/整合亞洲觀點 銀光經濟是台灣優勢產業
由台灣整合照護學會、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策會、生策中心共同舉辦的「高齡科技創新高峰論壇」12月2日於台灣醫療科技展舉辦,行政院院長陳建仁透過錄影闡述台灣面對超高齡社會的因應策略,其中跨部會「高齡科技產業行動計畫」是未來的國家重點,希望透過生醫與資通訊科技的強強聯手,翻轉挑戰為機會,讓台灣走向更永續發展的未來。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林奇宏指出,根據世界銀行的建議,延長工作年限、避免依賴以所得稅作為福利支出、強化健康照護體系是高齡社會永續發展的重點策略,經濟衰退同時影響社福支出。結合高齡科技與產業推動銀光經濟是重要的契機。銀光經濟目的在提升長者的生活品質,營造優質的生活,推估2025年亞太地區銀光經濟產值達4.6兆美元,也是台灣應該發揮優勢,積極發展的範疇。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強調以「群體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緊密結合生物醫學與數位科技,建立有效推動健康長壽的各項研究,並依照社區導入需求應用不同的科技解方,希望讓每個社區民眾都能享用到科學進步的成果。他也以關渡醫院在社區所推動的各項方案為例,結合不同科技企業推動iHARP長壽健康生態系,讓科技不著痕跡的應用於日常生活,促進健康長壽之餘也活絡經濟。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理事長荒井秀典展示多項日本發展的照護機器人,也提出研究數據證實,移動機器人讓協助長者如廁動作只需一人,減少照顧服務負擔,也有多款社交機器人,如海豹造型的PARO透過聲音提升與長者的互動與療癒,由SONY發展的社交機器人「小花」能與失智者互動,並帶動原本疏於與人互動的失智者快樂歌唱。前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校長黃聿立指出,縮短不健康餘命是新加坡政府大力推動的目標。從2015-2020年,新加坡政府投入22億美元推動健康老化行動方案,2023年進一步強化三大主題:照顧(Care)、貢獻(Contribution)、連結(Connectedness),選擇近十萬人居住的皇后鎮作為場域,以新加坡國立大學結合各種社區與政府資源,推動健康社區,發展具有生命意義的長壽社會。在產官學研界的座談中,數發部數位產業署署長呂正華提到,台灣政府在高齡科技產業行動方案編列預算與行動方案,待立法院通過後,明年會有更具體的方案計畫,希望各界共同參與。他也提及,陳亮恭多年如傳教士般地倡議銀光經濟,以提升經濟發展回應人口高齡化的挑戰,關渡醫院與企業的合作正是最強的示範。友達頤康董事長葉俊正與華碩健康總經理王恒聰均表示,大企業之下新創子公司推動高齡科技的投入,慢慢由摸索走向具體成果;緯創醫學科技張尊民強調緯創積極與新創公司合作,作為產品發展的動力。實際跨越產業與學術界的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中心教授徐業良談及創業的艱辛,欣見政府部門與場域的投入,特別是關渡醫院第一線照顧同仁對於科技應用的熱誠,是國內少見的積極與正面。會議中還有英國國家高齡創新研發中心(National Innovation Center for Ageing, NICA)代表參加,指出英國政府在社區推動高齡創新發展,以預防失能為主題、社區民眾為主體,共創(co-create)創新研發量能而成立NICA,至今已17年,而明年將在台北設立據點,希望結合全球的力量,以創新科技與社區導入改變未來的世界,讓人人能享有活躍優質的晚年生活。論壇與座談交流熱烈,產官學研界揭示共同的目標,主辦單位指出,透過亞洲觀點的整合,台灣連結日本與新加坡,具有強大的量能做為世界的示範基地,期望高齡科技的發展能真實提升民眾福祉、活化社會、強化經濟,將人口高齡化的趨勢轉為社會進步的契機與動力。
-
2023-11-24 失智.名人專家
失智症是一種病,不是罪!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25周年出版「解鎖失智密碼」 提供最實用照護心法
在25年前,台灣出現第一個以「失智症」為名的非營利組織,也就是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從無到有,開始推動失智防治宣導及服務,幫助過的人難以計數。基金會今天發表「解鎖失智密碼」新書,集結國內權威專家建議及累計超過25萬個小時的服務經驗,提供最在地的失智照顧寶典。 失智老人基金會成立25周年 服務擴及各年齡層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今天慶祝成立25周年,當年它更曾獲羅馬教廷選為千禧年呈獻給教宗的世界100個具時代意義的計畫。天主教總主教鍾安住回憶說,當年是天主光照讓修會知道要做這件事。主教聖母聖心傳教修女會修女葛永勉和永和耕莘醫院等單位一起攜手,基金會和養護中心陸續成立。 除了倡議失智照護的四大目標:「認識它、找到它、關懷它、照顧它」,後來更著力推動社會教育及包括設置日照中心、據點、送餐等各種社區服務。鍾安住還有感而發說,當年基金會雖以「老人」為名,但隨著年輕失智者增加,服務早就擴及到各年齡層。行政院長陳建仁也以影片對基金會致上祝福及謝意,他說,基金會做的事就是實踐德蕾莎修女說的:「 愛,就是在別人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並關心長者和最弱小的弟兄姊妹,堅持愛與承諾,也盡心協助政府盼能達成2025年失智友善777目標。當年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失智老人」 現在已有很多「失智中年人」總統府張博雅資政也在致詞中說,因著失智老人基金會的努力,多年來台灣社會已受到很好的啟發。當年有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失智老人」,現在則已有很多失智中年人。很多失智者被認為是不懂事、亂鬧,但他們確實是需要照顧。25年前基金會便有此眼光和愛心,實屬難能可貴。輔大醫學院院長葉炳強說,失智老人基金會除了以照顧協助失智家庭,還拍了很多紀錄片、影像成為教育社會很重要的教材。新店耕莘醫院院長鄒繼群說,即使在疫情期間,基金會很多人員都為了失智者及家屬堅守崗位,越做越好,讓台灣民眾更認識失智症。 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說,回顧25年來,台灣能從失智症的荒漠,到如今連蔡英文總統都願意在基金會出版的「失智怎麼伴」書中,分享如何照顧陪伴失智家人,真是非常大的進展。除了各界的一起努力外,他特別感謝失智者 家屬,因辛苦的家屬們也是最重要的照顧團隊。鄧世雄說,基金會成立後,接著從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落成,台灣開始有專為失智老人設置的家園,醫院也開始有失智門診;如今連同送餐服務等等,受惠照顧的長者難以計數。他說,即使有很多恩人捐款,但很多服務都虧損,尤其是疫情之後愈虧愈嚴重。但高齡社會來了,需要照顧的失智長輩卻越來越多,明年只好咬牙要增設廣智及東湖社區兩處長照機構。 「解鎖失智密碼」出版 最實用最在地的失智者照護心法如今國人比以前理解失智症,但家中有人失智或逐漸退化,仍有很多難以應付的情況,或不知如何善用周邊資源幫助記憶。鄧世雄說,因此基金會和聯合報合作, 共同出版「解鎖失智密碼」一書。將第一線照護人員累積25萬個小時的照護經驗,整理成25個暖心的照護故事,整理成最實用最在地的失智者照護心法。還邀請了失智症的頂尖學者專家,包括毛慧芬、王培寧、徐文俊、郭慈安、陳乃菁、陳亮恭、葉炳強、劉秀枝及蔡佳芬等人,從各角度分析失智議題的現況、隱憂、治療發展及照護趨勢,並收錄基金會成立至今的點滴。 失智老人基金會社工主任陳俊佑強調,基金會這幾年努力推動慢性病自我管理,因為歐美的經驗已發現,如果能從減少慢性病做起,不但失智症者的症狀得以逆轉,國家的失智症盛行率甚至可望降低。今天就有一位在10年前確診為血管性失智症的牧師劉仁海出席作見證說,血管型的失智是有機會痊癒的,像他就是在失智後依然天天工作、為原民社區忙碌,忙得沒時間想失智的事,直到新冠確診住院檢查,才被醫師確認早已沒了失智。今天基金會的25周年慶非常溫馨,陳俊佑就透露說,人稱「郎叔」的老藝人郎雄年老後,仍常常協助基金會,後來郎叔病了,他前去探視,郎叔已非常消瘦,但毫不掛記自己,只擔心著基金會將來的發展。基金會今天發表的紀錄片也講述了了許多篳路藍縷的歷史,包括當年有很多外籍和本國修女推動,她們也在今天以紀錄影片等方式送上祝福和期待。已然白髮蒼蒼的天主教聖母聖心傳教修女會的修女何華珍就說:「25年快樂,但要一直走一直走到50年才快樂,因為老天一定需要你們」期勉基金會步履不要停。而紀錄片也披露了「失智症」一名的來源。陳俊佑說,是當年天主教總主教狄剛認為,被稱為「老年癡呆症」的長者對家庭和社會都貢獻一輩子,實在不該以這樣的病名來汙名化他們;所以才倡議改成「失智症」。 狄剛總主教說,這不是讓我們羞愧的事,它是一種病,不是罪。
-
2023-10-22 醫聲.醫聲要聞
補社安破網 衛福部加據點增社工 120萬身障者受益
隨人口高齡化,社區身心障礙人口增加,身障者照顧及支持服務卻不足,導致社安網漏洞百出。為補破網,衛福部社家署12日表示,已規劃「身心障礙照顧服務資源布建」5年計畫,並在12日於行政院會向院長陳建仁報告。計畫內容將增加身障者社區支持服務據點,提升教保員、生活服務員待遇,並新增逾千名社工投入服務。衛福部指出,計畫分4大策略「減輕家庭照顧者負擔」、「擴增社區式服務」、「擴增及多元化身心障礙福利機構服務」及「改善服務人力之勞動條件以留才久任」,預計5年投入逾480億餘元預算,增加1355名社工、社區居住及日間照顧據點增加服務1萬4572人,逾120萬名身心障礙者受益。社家署副署長張美美表示,針對高照護負荷的身心障礙者家庭,目前照護據點數量不足,未來除將與長照據點結合,讓社區中長者、身障者共榮、共照,也將拓展家庭照顧者服務據點,從現行35處,增加至200處。身障者拿到身障證明後,會由社工員入家評估,篩出高照護負荷或有嚴重情緒行為者,開始提供服務。為提升篩選量能,社家署計畫增加身障服務中心的社工人力。目前各縣市共670人,至117年聚劑增加至2207人,以符合高齡化社會相應增加的照護需求。目前身心障礙者教保員、生活服務員薪資較低,導致願意投入者少、媒合困難。張美美指出,生活服務員原先薪資為2萬6千元,將由計畫的「久任機制」提升至3萬3700元,教保員薪資則從3萬4千元提升至3萬7700元。此外,亦補助社福機構營運服務費、管理費,以期增加人力,減少身障者照護家庭負擔。社區身障者支持服務也計畫增加。張美美指出,身障者自立生活中心目前全台22縣市僅有台北、屏東、彰化3處,預計新增至25處,讓每縣市至少有一處。此外,社家署將與國家住都中心合作,利用社會住宅空間拓展社區居住、小作所、日間照顧據點,預計布建在19縣市,共增加57處據點,服務人數增加1萬4572人。精障者社區支持服務則由社家署與衛福部心健司合作,社家署之協作模式方案至114年共計將布建49處精障者會所;心健司則將設置精神病人家庭支持方案及自立生活方案,至117年由目前的10項方案,增加至71案,並在全國增設71處心理衛生中心。
-
2023-09-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揭曉 專家讚我生技研發水準
為加速我國mRNA研究,莫德納台灣公司發起、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執行第一屆「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計畫,成績揭曉,共35隊報名,最終選出5組獲獎團隊與個人,各自獲得50萬元獎金,以及莫德納總部資深專家「一對一」輔導。行政院院長陳建仁、中研院副院長唐堂、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任吳漢忠、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莫德納資深副總裁Patrick Bergstedt以及莫德納台灣李宜真總經理等人出席頒獎典禮。陳建仁在致詞時感謝莫德納支持台灣對抗流行病傳染,希望透過該產研合作計畫拋磚引玉,能讓更多的研發成果遍地開花。唐堂則說,生醫產業的培植需要長期的投資與產學界與科研界的密切合作,中研院將持續培育台灣創新與卓越人才,協助台灣研究人才與國際上最新的生物醫學技術接軌。李宜真表示,原本擔心報名團隊過少,但反應卻超乎預期,共有35隊報名,各隊研究水準、創新理念,令人驚艷,「我給台灣生技研發及創新能力打95分」。吳明賢強調,本次35件研究案,來自全國產、學、研、醫界,跨及傳染病、免疫腫瘤、罕見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等專業領域,經專家評審團多次審慎討論後,決定5名獲獎團隊與個人,分別為:1.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中心胡哲銘團隊:Noninflammatory immune cell-targeted mRNA delivery for immunotherapy2.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醫工程研究所陳冠宇實驗室:Development of Moderna‘s Inhalable mRNA Lipid Nanoparticle Technology Using Biomimetic Lung Chip Technology3.磐石醫藥生技股份有限公司:Preclinical safety and efficacy evaluation of a novel dendritic cell targeting Low-Sugar Universal mRNA Vaccine against Influenza4.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宋信文實驗室:mRNA/β-Glucans@LNP Oral Cancer Vaccine5.工業技術研究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鄭淑珍團隊:Development of Novel LNPs for Immune Cell Engineering莫德納資深副總裁Patrick Bergstedt表示,自家公司致力於研究「信使核醣核酸」(mRNA),直到全球爆發新冠疫情,才讓世人瞭解mRNA在疫苗研發上的成就,例如,Moderna製造新冠疫苗,從人體試驗至接種疫苗,只需42天,並能在100天內更新疫苗,相較於傳統疫苗研發方式,速度之快,令人難以置信。成人呼吸道疾病是醫療保健系統的重大負擔,全球皆然,目前莫德納積極研發「多合一」疫苗,保護成年人呼吸道的有效疫苗,可以抵禦新冠、肺炎、鏈球菌、流感等病毒。另外,腫瘤學領域也是 Moderna關注焦點,莫德納陸續開發針對個別腫瘤的針對性 mRNA 治療方法。例如,黑色素瘤以及其他癌症。Patrick Bergstedt強調,「mRNA科學的重要性,未來數十億人將得到治療,疾病將得到預防。」,該公司與各國政府、科學家和學術機構攜手合作,希望透過這次創新獎,可以幫助台灣生技產業進步。Patrick Bergstedt以自家經驗鼓勵所有新創業者,莫德納於2010年創立,前10年只能倚賴投資者的金援,莫德納CEO斯蒂芬·巴恩塞爾就曾說過,「自己無數個夜晚失眠,想著公司會不會成功?」,因為他知道莫德納如果不是非常成功,就是完完全全的失敗,不會有任何的中間值,為此,必須持續精進研發,永不懈怠。
-
2023-09-20 癌症.肝癌
為何醫師要我做B肝病毒量檢測?病毒量高易得肝癌嗎?B肝病毒量關鍵7問
Q:醫師要我做B肝病毒量檢測,B肝病毒量代表的意義?A:B肝病毒量代表B型肝炎病毒在體內複製的情形,而B型肝炎病毒量會隨著病毒與宿主免疫力的平衡狀態會有所變動。 Q:B肝病毒量高,未來得肝癌的風險越大嗎?A:B型肝炎病毒量越高,肝硬化與肝癌的風險確實較高。中研院陳建仁院士所領導的研究團隊,經長期大規模追蹤研究發現,當病患身上的B型肝炎病毒量超過2000 IU/mL時,未來罹患肝硬化、肝癌的機會明顯變高。Q:B肝病毒量高,肝功能(發炎)指數就會異常嗎?A:不見得。肝臟發炎還受免疫或其他因素影響,不是病毒量高就會造成肝臟發炎。 慢性B型肝炎感染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為免疫耐受期,約為患者20至25歲間,這時期患者與病毒和平共處,肝功能多正常,但體內病毒DNA含量高,e抗原(HBeAg)呈陽性。第二時期為免疫廓清期,肝功能會反覆上升,病毒量會慢慢減少,e抗原有機會由陽性轉陰性,但因肝炎反覆發生有可能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衰竭,或雖無肝硬化卻產生肝癌。一旦e抗原轉陰性後,7成患者病程趨於穩定,肝功能恢復正常,體內病毒量降低甚至測不出,此時期為第三階段不活動期。不過有小於5%的患者在e抗原轉陰後又轉回陽性或B肝病毒突變後再度活化而導致肝炎,因此,慢性B型肝炎患者或B肝帶原者需要定期追蹤。 Q:我的B肝病毒量高達600多萬,為何醫師說還不需要服藥治療?A:慢性B型肝炎患者要不要接受治療,除了病毒量,還必須考慮其他的因素,例如肝臟有沒有發炎(ALT數值)、肝臟是否纖維化或是硬化、是否罹患肝細胞癌等。假如單單病毒濃度高,但是ALT數值正常,肝臟看起來也很正常、切片也沒有異狀,吃抗病毒藥除了降低病毒量,沒有明顯的好處,再加上長期治療存在抗藥性的議題與費用的考量,因此在這樣的情形下,建議保持追蹤觀察即可。 Q:B型肝炎服藥治療有健保給付嗎?A:有,不同的情形,健保會有條件的給付。 口服抗病毒藥物有貝樂克(Entecavir, Baraclude)、惠立妥(TDF, Viread)和韋立得(TAF, Vemlidy)等等,以及注射藥物干擾素。醫師會依據病人肝臟的條件與是否有生育計畫等,給予口服抗病毒藥物或是注射型藥物干擾素。這兩大類藥物的作用機轉不同,干擾素同時具有抗病毒作用與免疫調節作用,可以引發身體的免疫能力,將病毒清除掉。而口服抗病毒藥物的作用是抑制病毒,藉由抑制病毒來降低肝臟發炎,減少肝硬化、肝癌的風險。治療時間也不一樣,干擾素的治療是固定療程,治療一年後,就會停藥;而口服抗病毒藥物的療程會隨著患者狀態而有所差異。然而,近年干擾素的原料藥已停產,因此各醫療院所用完庫存藥即無干擾素可用。 健保給付條件參考自數個國際學會的治療指引、國內學會建議與國情。針對符合條件的肝硬化病患,健保會終生給付抗病毒藥物。另外,發生失代償性肝衰竭情形(總膽紅素T-bilirubin高於2mg/dL或凝血?原時間PT延長超過3秒以上),健保也有給付抗病毒藥物。在e抗原陽性病患與e抗原陰性病患發生不同程度的肝功能異常時,健保也有給付抗病毒藥物。器官移植與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病患也在健保的給付條件內。近年來停藥後復發的健保給付條件也取消只給付一次的條件。從2021年3月起再擴大B肝抗病毒用藥給付條件,包含肝臟移植前、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前的預防性用藥,以及病毒量大於2萬單位且發炎指數大於正常值上限的肝纖維化程度第三期(F3)以上的患者使用,以造福更多的病友。 Q:B型肝炎服藥治療後,病毒量就測不到嗎?A:不見得。抗病毒藥物是有抑制病毒複製的功效,但是當B型肝炎病毒活性大或宿主免疫力較弱的時候,不見得能迅速抑制B型肝炎病毒到量測不到的程度。此外,治療過程中,當B型肝炎病毒產生抗藥變異株時,病毒量會不減反增。 Q:B型肝炎服藥治療後,有可能根治嗎?A:目前還沒有根治B型肝炎的治療方法,現在的口服B型肝炎藥物只能抑制病毒的複製,還沒辦法完全清除cccDNA。感染B型肝炎病毒後,B型肝炎病毒會進入肝細胞內形成具複製能力的共價閉合環狀DNA(cccDNA)。與大部分病毒不同的是,B肝病毒平時就啟動複製模板cccDNA,進而產生含有B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病毒顆粒及亞病毒顆粒(subviral particle),以減緩或躲避宿主免疫反應。人體的免疫系統啟動也沒辦法清除B型肝炎病毒,反覆發炎的結果,可能演變成肝臟纖維化或肝硬化,甚至產生肝癌。 因此,根據B型肝炎病毒的生活史,許多新的治療策略正在積極研發中。從病毒感染過程、病毒組裝過程、病毒核酸複製過程、病毒基因表現過程等等,來阻斷病毒的複製。另外,提升人體的免疫能力,與干擾素作用類似,例如免疫療法、治療性疫苗等。未來B型肝炎的治療可能會走向合併治療,即同時結合不同的機轉,以提高B型肝炎病毒根除的機會。【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雜誌》第102期(2023-04-07出版),原文連結 】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02 醫聲.高齡社會
這3類申請外籍看護有望免評估 家總憂人力仍缺乏/長照看護2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日前拋出「80歲以上就廢除巴氏量表」及「70至79歲患有癌症二期以上長者,也可取消巴氏量表」等政策,盼減輕家庭照顧壓力,行政院31日找勞動部、衛福部開會討論,初步規劃3類別申請外籍看護免評估,但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外籍看護費用水漲船高,未來家庭恐也請不起外籍看護。行政院發言人林子倫在行政院會後記者會轉述,陳建仁說,為協助失能者的照顧需求、減輕家庭照顧負擔,政府已實施長照2.0計畫,進行社區長照及住宿型長照;但仍有些家庭需要家庭看護移工的幫忙,政府會秉持簡政便民、擴大照護原則,「放寬家庭看護移工申請門檻」,並做好社會溝通。據勞動部官員表示,目前初步規畫包括放寬納入已經使用長照服務一段時間、以及經專科醫師評估有照護需求的特定病症者,比如調降失智症CDR(臨床失智評估量表)分數門檻等,至於目前正在檢討的12項免經評估身心障礙類別,也會評估擴大納入更多適用類別。勞動部官員強調,擴大照顧的政策大方向不會變,將研議符合照顧事實、且簡政便民的多元認定方式,但年齡不會是主要考慮因素,將儘速與衛福部討論出共識。勞動力發展署署長蔡孟良說,放寬家庭看護移工的申請門檻將以照顧平權、平等對待為原則,放寬不需修法,僅需修改行政命令。長照司鼓勵家庭先使用長照服務 醫:應重視實質需求衛福部長期照顧司司長祝健芳表示,現在正檢討部分,是12項免評估的特定障別中,有無需要調整的;另外,也鼓勵有長照需求的家庭,可以優先使用長照服務,若使用如長照照顧服務一段時間後,仍覺得無法滿足到照顧需求,或是後續身體狀況惡化、產生改變,而需要聘請移工的家庭,未來有機會讓他免評估,以醫院診斷方式取代。衛福部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表示,家庭照顧須考量病家實際需求。有些病人家庭資源充足,或家中備有電梯協助病人移動,未必有家庭看護工需求。但少子化導致病人家庭成員在外縣市工作,對看護工需求較高,不是長照時數就能涵蓋。李俊宏說,醫師在診間透過巴氏量表等方式評估,無法了解個案家中實際需求、有多少資源,現有資源也很難讓醫師到個案家中進行判斷。建議由長照執行單位入家評估,更能了解個案是否有看護需求,或需要特殊照顧。他表示,自己遇過個案巴氏量表過不了,但家中確實沒人照顧,身為醫師陷入兩難。醫師可以視病患需求開立診斷書,表示若有照護資源能提升生活品質,至於是否需要本籍看護,或需要外籍看護,不是醫師能夠負責,「把外看評估與醫師綁在一起,容易造成醫病關係衝突。」針對侯友宜放寬癌症病人巴氏量表的討論,李俊宏說,有些癌症病人歷經化放療或手術而需要照顧,但未必落在長照看護資源的限制範圍內,可再研議;若把巴氏量表拿掉,要找出評估實質照護需求的評估方式,仍建議藉入家評估方式,更能貼合需求,還能同時評估輔具等病友其他需求。李俊宏也說,過去長照人力吃緊,考量病家需求讓醫師在門診評估照護需求,如今衛福部長照司已經成立,人力到位,應回歸入家評估,更能真正幫助到病人家。照護需求問題與民眾切身相關,也高齡化社會趨勢中一定會碰到的問題,醫療上確實看到很多病人需要,希望政策的調整、討論能夠真正幫助病家。巴氏量表引申請看護工之戰 家總憂「照顧責任丟回家庭」陳景寧表示,任何基於長照需求的申請資格放寬或行政程序簡化,家總都樂觀其成,但隨著東南亞各國人口老化,日、韓等國搶移工,可預期未來外籍看護工人力將逐漸枯竭,且成本更昂貴,5年、10年後台灣可能請不到、甚至請不起外籍看護工。陳景寧擔心,因總統大選引發的「放寬申請外籍看護工之戰」,表面上有利於民,但其實是將「照顧責任丟回家庭」,建議中、重度長照資源國家仍要積極佈建,以免未來外籍看護工愈來愈貴,照護人力缺乏問題恐再度重演。
-
2023-07-08 醫聲.醫聲要聞
Me Too延燒 性平三法修法四大重點 拼7月底完成
台版Me Too運動延燒月餘,行政院預計下周通過「性別工作平等法」、「性別平等教育法」、「性騷擾防制法」修正草案,月底前完成修法。其中跟職場有關的性工法,將建立外部調查機制,以及對行為人的行政處罰;性工、性騷擾防治法還會納入被害人協助服務,不僅要杜絕、防治性暴力,更要協助被害人恢復平穩。衛福部保護司長張秀鴛說,政院版草案研擬的性騷擾樣態指引作為未來性騷擾防治及處罰時的依循。樣態指引將明確劃分權勢性騷擾、一般性騷擾,以及騷擾手段、類型與兩造關係等;言明樣態除了在民眾性平教育內容上能有更細緻的規劃,也涉及到防治方法的不同,在行政罰的罰則上也有關聯。民進黨立委范雲與婦團昨也提出性平三法的四大修法重點,包括補足身分適用漏洞、改革申訴與調查機制、提高性騷擾加害人及機關處置不當的罰則、加入被害人協助機制。強調應提高對行為人及未善盡義務的機關罰則,最高開罰50萬元。針對職場性騷擾,明文列舉公司對性騷人行為人懲處樣態,且設立「情節重大加害人資料庫」,預防包庇或輕放。在校園,也新增對學校吃案、延誤調查等情形的裁罰。張秀鴛說,政院版草案由行政院主導,衛福部全力配合,民眾在意的修法關鍵如性騷擾審查機制等,行政院討論中都有提到,委員版草案提到的四大重點,也在政院版草案擬定過程中受到討論,且討論更為廣泛,至於最終結果為何,以行政院最後公布為主。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覃玉蓉指出,為避免球員兼裁判,當雇主本身就是性騷擾行為人時,應直接由地方主管機關調查,同時,擴大性平法適用範圍至軍警、矯正學校。對此,勞動部官員表示,這次性工法修法將新增對行為人的處罰、被害人協助,同時建立外部調查機制。教育部則說,配合行政院指示,修法將從建立更有效、友善及可信賴的申訴制度著手。性騷擾諮詢案件較同期暴增九成六 修法將納被害者協助現代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杜瑛秋提醒,目前只有性平法明定被害人協助資源,性工法、性騷擾防治法則付之闕如,修法應加入心理輔導、諮商、社福資源、法律協助等被害人扶助保護服務。不過若一味只要求雇主提供資源,恐造成被害者求助無門,建議應有其他替代求助管道。今年6月1日至7月5日,「113婦幼保護專線」各類性騷擾諮詢案件數共361件,平均每日10件,較去年同期增加177件,增幅達九成六;若以發生場域區分,公共場所性騷擾190件最多,其次是職場129件、校園42件。陳建仁日前表示,政府對性騷擾、性侵害零容忍,目前已積極進行相關修法與研擬態樣指引,預計下周提出性平三法修法送立法院審議,盼月底前完成修法。
-
2023-07-05 醫聲.醫聲要聞
新生兒死亡率近15年新高 薛瑞元:會慎重決定成立專責單位/來不及長大的孩子1
國內少子化嚴重,據內政部統計,今年1至5月新生兒出生數比去年「虎年」同期減少1千多名寶寶,衛福部更統計,去年嬰兒死亡率千分之4.4,卻是創下近14年新高,新生兒死亡率則是千分之2.8,更是近15年最高。醫界日前舉辦降低台灣新生兒死亡率研討會,專家提醒高齡生育、人工生殖都會增加新生兒死亡風險,應建立寶寶死亡資料庫與死因回溯分析,降低新生兒死亡率。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中華民國兒童健康聯盟、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日前舉辦「降低台灣新生兒死亡率研討會」。衛福部長薛瑞元指出,新生兒死亡原因分為3類,第一是遺傳、基因或染色體突變所致,此屬不可避免因素;其次與早產有關,這是可避免及努力方向,目前為增加周產期照顧;第三為趴睡等意外事故,家長常認為新生兒趴睡,有利頭型漂亮,但這是「非常荒謬且沒有太大意義」,建議家長不應讓新生兒趴睡,如果趴睡反而引起猝死意外,非常不值得。新生兒死亡率指每千名活產嬰兒於28天內死亡人數,嬰兒死亡率為每千名活產兒在1歲前死亡人數。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小兒部主任周弘傑說,衛福部統計,我國去年新生兒死亡率為千分之4.4,嬰兒死亡率千分之2.8,均連續3年上升,不僅高於日、韓,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OECD)相較,也屬後段班。進一步分析不同天數嬰兒死亡率,結果顯示,出生不到一天的死亡占比就達三分之一,死亡率一路上升至千分之1.07,前三名死因依序為源於周產期的呼吸性疾患、與妊娠長短及胎兒生長有關的疾患、先天性畸形或染色體異常。新生兒出生後一天內死亡率高達三分之一,薛瑞元說,這其中包括部分新生兒先天性異常,導致第二孕期約第4至6月的人工流產,或是有許多縣市補助活產胎兒,而引產的孩子可能會哭一聲,接著就死亡了,但為申請補助會先寫活產再寫死亡,可能造成統計偏差,這將會進一步分析研究,把真正死於一天內個案加以區分。增13億預算 強化醫師、醫院照護量能周弘傑表示,國內高齡產婦占比上升、人工生殖輔助受孕提高,也都會造成早產與低出生體重兒提升,進而導致新生兒、嬰兒死亡率高,如台灣35歲以上高齡產婦比率為31.6%,遠高於英國19.3%、瑞典20.6%,因此關懷媽媽為加強重點,須注意早產徵兆、提供社會支持等,同時新生兒、嬰兒死因深入分析,及早釐清真正原因,便於修正照護環細節。薛瑞元說,目前正在爭取擴大「優化兒童醫療照護計畫」, 預計一年爭取20億元預算,較先前預算僅7億元更多,行政院已審查到最後階段,前幾天討論預算來源分配,將強化兒科醫師訓練機制為擴大至全國,希望涵蓋率達35%,同時增加重點醫院、核心醫院的照顧量能,讓早產兒又急又重的問題可就近得到照顧,並增加聯合評估與早期療育的量能。兒童健康聯盟理事長林志嘉說,國內去年僅13萬多名新生兒「真的嚇人」,且死亡率又高於日、韓,這麼嚴重的問題應由誰負責?至今仍找不到主責單位。過去曾向行政院長陳建仁建議成立專責單位,陳建仁也同意交由衛福部評估,但衛福部卻回函「暫不考慮」。林志嘉說,衛福部發函時部長薛瑞元在瑞士,現在應去了解「政府怎麼可以回這種文?」回函應說「慎重決定成立專責單位,但怎麼成立要好好討論」,不能說暫時不需要成立,這是不對的,新生兒死亡率偏高問題,究竟誰要負責?如果整個政府體系沒人要負責,這是說不過去的。隔天薛瑞元說,成立專責單位茲事體大,也不能講了就算,但同仁回文「暫不考慮」,確實講的太死,也不好,接受林志嘉的建議,會慎重決定成立專責單位,但怎麼成立要好好討論,這部分都可以再溝通。(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6-19 醫聲.癌症防治
未來醫檢診所協助衛福部陽追計畫 落實癌症篩檢與發現
國內第一個由臨床病理專科醫師成立的「未來醫檢臨床病理科專科診所」正式開幕。由臨床病理大老孫建峰擔任院長,他指出,分子檢驗方法的進步與發展,讓長期隱身於實驗室、居於第二線的臨床病理科醫師,可以找到新角色,將大力協助衛福部的陽追計畫,真正落實癌症篩檢及早發現、早期治療的目標。根據衛福部公布111年十大死因,癌症時鐘再度快轉,平均每10分10秒就有一人因癌症離開人世,未來醫檢臨床病理科專科診所盼能與衛福部「陽追計畫」合作,協助篩檢陽性個案的轉診及確診。未來醫檢診所醫師陳冀寬指出,國內推動五大癌篩,國人若是透過LDCT檢查看到毛玻璃狀的徵兆,醫師其實無法給予太積極的建議,只能呼籲定期回診檢查,民眾或是惶惶不安等待,或是過度積極處置。他以當時的中研院副院長、現任行政院長陳建仁為例,陳建仁當時也是追蹤多年,當病兆惡化後,眾人迎來「期待已久」的變化,才進行手術切除。他期待,由臨床病理醫師組成的未來醫檢診所,與國內發達的生技產業結合,當民眾檢驗出初期的變化,或許考慮可以搭配檢測痰液中的基因檢測,近一步確認癌化的可能性,再決定緩和的健康促進、持續追蹤,或是更積極的處置手段。除了將科學化的健康風險分級評估,導入精準健康的領域,也將持續協助醫院代檢業務、藥廠人體實驗需求、民眾血緣親緣鑑定、預防醫學等。被稱為台灣輸血醫學之母的林媽利醫師昨天也出席並指出,大約在1980年代,她與孫建峰醫師都剛從美國回台,臨床病理科的醫師們不知道自己在台灣要扮演什麼角色,兩人經常討論,並在心裡有許多掙扎,很高興看到臨床病理醫師如今找到新的定位與角色。孫建峰說,目前的臨床病理科醫師在醫院,雖然是服務病人,但是「顧客」其實是其他專科醫師,如今,絕大多數的分子醫學檢測服務,都仰賴臨床實驗室開發的檢測技術LDTs,除了精準檢測,還需要醫師身份才有資格判讀,因此臨床病理科醫師找到了新定位,希望未來可以直接協助病患,結合政府與產業資源,成為新型態生技產業的領航者。
-
2023-06-03 醫聲.醫聲要聞
亞洲首個公衛師公會今成立 陳建仁:公衛可以救多人
台北公共衛生師公會今天誓師成立,是全亞洲、全台首個公共衛生師公會。行政院長陳建仁以影片致詞表示,自己的老師、台灣公共衛生之父陳拱北曾說,「當醫師一個一個救太慢了,不如做公共衛生,可以救很多人。」他也指出,台灣三年前設立全亞洲第一部「公共衛生師法」,如今再透過公衛師公會的成立,藉此展現專業組織、專業自主以及專業自律。此次成立大會選出15名理事、3名監事,由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翁瑞宏當選第一屆理事長。翁瑞宏表示,公衛師法通過後,每年考證合格的公衛師約100人,至今兩年已累計197名合格公衛師。公衛師除了在衛福部內組織扮演重要角色,在環境部、地方政府也都能夠協助有毒物質的環境衛生防治,以及疫病的調查分析。副總統賴清德也指出,他曾任台南市長,深知公衛師能夠協助地方首長、市府單位推動相關工作。特別是在新冠疫情發生後,社會看到公共衛生的重要性,公共衛生師能夠協助國家打造更有生物韌性的環境,未來若有大型傳染病發生,也能有所因應。台灣公共衛生學會理事長楊俊毓指出,公共衛生象徵國家發展程度,社會各個角落都需要公共衛生。他求學期間看到一名耶魯大學教授,將公共衛生定義為「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科學與藝術」。楊俊毓說,百年後的今天,新冠疫情凸顯公共衛生重要性,公共衛生做得好,民眾也許沒有特別感覺,但是當重大公衛事件發生,公衛師就肩負保衛國民的重要任務。楊俊毓表示,公衛師公會的成立,可以精進公衛師專業職能,保持敏感度、解決問題的能力。世界衛生組織把「全民都健康(Health for All)」定為目標,這也是公衛師的目標,可以透過成立工會來落實,「成立工會是一小步,卻是完善台灣公衛網絡的一大步。」賴清德、衛福部次長王必勝、疾管署署長莊人祥、國健署長吳昭軍、前衛福部部長陳時中,以及立法委員陳椒華、王婉論、邱泰源、洪申翰、林靜儀等,也在本次成立大會中,見證現場百位公衛師共同宣示。●宣示全文如下:當我以公共衛生師的身份,開始執行公共衛生專業的此刻,謹在此鄭重宣誓:促進全民健康,預防疾病發生乃是我的首要責任。我必將善用所學,使人與環境共存共榮,尊重與關懷每一個生命,無關乎任何人的身份。我必將全心全意為社會診斷,力求醫病於未發之時。我等也將群策群力,善用組織力量,使每個人享有幸福、和睦和安全的生活。不論身在何處,我將恪守倫理,遵循法紀,認真負責執行每一項事務。絕不因循苟且,無懼脅迫,不會違背良心,矢志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無論何時,我將以身為公共衛生師為榮。在此,以我的人格、尊嚴與自由意願立誓。
-
2023-05-26 焦點.元氣新聞
2024年放假圖表一次看!「3天以上連假」連假剩4個,只剩這一天要補班
今年有6次補班,創史上最多,引起民怨。行政院人事總處蒐集各方意見後研擬5種方案,行政院長陳建仁今天在院會聽取人總報告「113年政府行政機關辦公日曆表(含彈性調整放假及連假規畫)」,拍板113年政府行政機關辦公日曆表,總放假日數115日。其中3日以上的連續假期(併同例假日)計有4個,分別為開國紀念日(3日)、農曆春節假期(7日)、兒童節及民族掃墓節(4日)及端午節(3日)等連假補班太頻繁,引發檢討聲浪。人事行政總處日前研擬5種方案,包括維持現狀、3節加上清明與兒童節彈性放假、3節(春節、端午、中秋)彈性放假、小年夜與清明節彈性放假、僅小年夜彈性放假等,相關方案已在4月底送行政院。今年補班達6次 明年只剩「這一天」要補班人總表示,今年因彈性調整放假及補行上班次數達6次,各界多所討論,贊成及反對意見兼具,經徵詢相關機關及參酌各界所提意見後,考量農曆除夕及春節是國人最重視的民俗節日,民族掃墓節具有慎終追遠的特殊意涵,又為與國際金融市場接軌,減少對股匯市的影響,並紓解交通運輸量能,因此修正「政府機關調整上班日期處理要點」第4點及第5點規定。相關規定將彈性調整放假的範圍,由現行「應放假的紀念日及節日」調整為「除夕前一日」及「兒童節及民族掃墓節」;補行上班原則由現行「提前於前一周星期六」,調整為「當周或次一周星期六」,以落實周休二日意旨。以113年政府行政機關辦公日曆表為例,農曆除夕前一日(2月8日)適逢周四,調整為放假日,於2月17日(周六)補行上班,農曆除夕及春節(2月9日【周五】至2月12日【周一】),因含2日例假日,於2月13日至14日(星期二、三)補假,又兒童節及民族掃墓節毋須調整。另經統計,未來5年,除115年無調整放假及補行上班情形外,其餘年度均調整1次,且均為除夕前一日。人總表示,政府行政機關辦公日曆表僅適用於政府行政機關公務人員,至於公營事業機構人員的放假,原則上比照辦理;軍人的放假,則屬國防部主管權責,應依該部規定辦理。另各級學校適用的學年度行事曆,是由各該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訂定。此外,民間企業人員的放假涉及勞動基準法相關事項,應依該法主管機關勞動部的規定辦理。人事總處已將113年(西元2024年)政府行政機關辦公日曆表登載於該總處全球資訊網首頁「最新消息」公告項目,歡迎民眾上網查詢或下載參考。延伸閱讀:.連假結束該如何收心 醫師教你簡單四撇步.討厭運動又想健康?研究稱每周只要走8000步就能降死亡風險.新人嘆下班無法休息「壓力山大」 網友曝解方:對自己好一點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29 醫聲.肝病清除
C肝辦降級、簡榮南憂心 C肝清除大業仍有兩關卡難突破
「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簡稱C肝辦)」二月起降階為衛福部三級單位,長年投注努力於其中的專家學者們感到憂心,拿掉「國家」二字,是否顯示政府對於消除C肝已不再有決心。前C肝辦臨床醫療組組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暨胃腸肝膽科系教授級醫師簡榮南呼籲,C肝消除已進入最後一哩路,估計再治療6萬5000名潛在病患即可達到世衛組織(WHO)根除C肝目標,其中約6萬名患者仍未被篩檢出來,但這群病患正是最難找到的人,C肝清除仍有兩道難以跨越的關卡亟需政府協助突破。世衛組織宣示於2023年消除病毒性肝炎,我國訂於2025年完成C肝清除,以提前達到WHO的C肝消除目標。國內原有約40萬名C肝病患,陸續接受治療後,推估目前仍有6萬5000人未接受治療,而這些未治療者,未來有很高的機會走上肝硬化、肝癌的命運。近幾年,已故中研院士陳定信、衛福部前部長陳時中、行政院長陳建仁主導,由政府、醫界、學界、地方政府的通力合作,政府投入上百億預算、學者找出高盛行地區、醫界一步一腳印地進入C肝高盛行區進行治療、地方政府也地毯式進行篩檢服務,原有眾多「C肝村」的彰化縣已經率先完成C肝清除,台南市也是六都第一。國內的C肝清除工程已進入最後一哩路,須找到僅剩的6萬5000名潛在患者,正是C肝清除達標的關鍵時刻。此時的C肝辦降階,讓長年投入C肝清除的專家學者大感錯愕,指出仍有兩大關卡亟需突破,包括毒癮者與不自知感染的民眾。以C肝清除為職志的簡榮南指出,毒癮者因重覆使用不潔針頭,是C肝感染的高危險群,主動就醫篩檢治療的意願又低,而毒癮者可能身在矯正機關、或是正使用美沙冬或丁基原啡因替代療法,因此若能有法務部的共同推動,鼓勵患者積極接受治療,預計可以再治療5000名C肝病患。法務部原本已應允協助,因covid-19疫情擾局而延宕,如今才正要全力展開,他憂心,會否因C肝辦降階導致缺乏統合指揮單位而冷卻。此外,仍有6萬名C肝病患,可能自覺「自己絕不會是C肝感染者」,因此未接受篩檢與治療。簡榮南指出,為了更積極找出這6萬名病患,國健署正準備持續積極爭取擴大篩檢經費,爭取經費提供給地方縣市,加強篩檢資源與輔導醫療院所提供服務。並針對給付過低,提高給付誘因。對於C肝辦降階一事,衛福部與國健署已經分別聯繫C肝辦專家學者們,將於近期召開諮詢會議,確認C肝清除的發條仍是緊繫。簡榮南指出,肝癌原是國人十大癌症之首,隨著全民接種B肝疫苗,以及給付C肝篩檢與治療,肝癌罹患人數已經逐年減少,在C肝清除的最後一哩路,更需各界的傾力合作。民眾也應踴躍接受篩檢,及早治療。
-
2023-03-24 醫聲.肝病清除
C肝辦降級原因無人知曉 薛瑞元:陳建仁同意
衛福部「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業務移撥至國健署癌症防治組,實際原因無人知曉,學者批評降級將影響C肝防治。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二○二五年根除C肝目標不變,預算也不受影響,防治若需跨部會協調,由督導國健署業務的衛福部政務次長周志浩協助,事先已請示行政院長陳建仁,並獲同意,若專家不滿,會再找機會解釋。薛瑞元表示,過去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相關人事休假、出缺勤等,沒有專責單位管理,相關業務移撥國健署是回歸體制,目前C肝辦公室主任就由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兼任。薛瑞元強調,C肝防治相關業務雖移播到國健署,但二○二五年根除C肝的任務、工作及相關預算不變。目前按原計畫推動防治工作,以往針對較容易檢驗、治療的族群,現在是要找出困難或不願意檢驗的族群。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目前治療C肝人數已超過十四萬人,預計二年內將治療六點九萬人,即可達標,今年有兩大工作重點。一為B、C肝篩檢人數已達四百至五百萬人,超過篩檢目標的五成。二是針對已篩檢出B、C肝陽性的民眾,要求回診做病毒量檢查,以利後續追蹤及治療。吳昭軍說,如B肝篩檢陽性民眾,僅約七成回診進行病毒量檢查,另三成是遺漏掉的,若可將整體回診率提升至八成五到九成,就可減輕前端篩檢的壓力。另針對糖尿病、腎臟病人也積極推動篩檢B、C肝,而與國健署簽約的成人預防保健醫療機構不限科別,民眾都可以終生一次免費篩檢B、C肝,以利及早發現治療。
-
2023-03-24 醫聲.肝病清除
C肝辦解散降級衛福部埃轟 學者:2025無望清除C肝
衛福部喊出「二○二五年超前世衛清除C肝」,原直屬衛福部的「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簡稱C肝辦)」卻於二月降級併入國健署癌症防治組,前C肝辦公室主任蒲若芳回歸學界。中研院士陳培哲指出,C肝清除是公衛學家出身的行政院長陳建仁一生致力目標,在他出任行政院長之際,C肝辦「無聲無息」併入國健署,令人不解。政策領先美國 卻半途而廢衛福部喊出「二○二五年超前世衛清除C肝」,但原直屬衛福部的C肝辦卻從二月起降級併入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陳培哲直言「C肝還沒清除,C肝辦公室卻先被清除」,美國日前才宣布成立隸屬衛生部次長的C肝辦公室,並投入數十億美金防治資源,反觀台灣在政策上領先美國,卻半途而廢。陳培哲表示,自己與C肝辦的專家委員都未被告知降級一事,行政手段「十分粗魯」。更值得注意的是,C肝辦降級後,每月C肝治療人數也下降,近三成無病識感的C肝患者尚未進入醫療體系,須靠部會動員行政能力才有機會完治。他指出,若要達到世衛組織的C肝清除目標,台灣每月至少需治療一千六至二千人,但今年一、二月C肝治療人數僅八百、一千人,「照此進度絕不可能達成二○二五年清除C肝。」併入國健署 恐剩數據功能拜登政府提出三大清除C肝策略,分別是簡化C肝篩檢流程、提供口服抗病毒藥物以及透過公共衛生與社會網絡找出尚未進入醫療體系治療的病人。陳培哲說,前兩項已在台灣落實,剩下二至三成C肝患者,多屬偏鄉居民,或不知感染C肝,單靠醫學界單打獨鬥很難找出。曾是C肝辦流行病學研究組長、高雄長庚副院長盧勝男表示,消滅C肝需要跨部會溝通協調,如今拿掉「國家」層級,很難再用同樣高度去看消滅C肝的決心。陳培哲也直言,國健署官員是文官身分,缺乏行政執行力以醫藥行政領域的號召力,憂心未來C肝辦的功能只剩下流行病學數據整理。國內C肝患者約有五十五萬人,為達二○二五年治療廿五萬人根除C肝目標,健保署一○六年起給付C肝藥費,初期每人藥費約為廿五萬元,為了解治療效果,要求各醫療院所登錄患者治療後病毒量檢測。經檢測患者治療後,若超過十二周檢測不到病毒量即為治癒,截至去年十月治療十四多萬人,健保用於治療C肝總花費約三百多億元。此外,前C肝辦公室主任蒲若芳在一月底就離職生效,四月起將於輔仁大學任職,回歸學界。
-
2023-03-24 醫聲.肝病清除
衛福部手段粗魯降級C肝辦 中研院士陳培哲嘆半途而廢
「C肝還沒清除,C肝辦公室卻先被清除。」衛福部喊出「2025年超前世衛清除C肝」,但原直屬衛福部的「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簡稱C肝辦)」卻於2月起降級併入國健署癌症防治組。中研院士陳培哲直言,美國日前才宣布成立隸屬衛生部次長的C肝辦公室,並投入數十億美金防治資源,反觀台灣在政策上領先美國,卻半途而廢,相當可惜。陳培哲也說,自己與C肝辦的專家委員都未被告知降級一事,行政手段「十分粗魯」。更值得注意的是,C肝辦降級後,每月C肝治療人數也下降,近三成無病識感的C肝患者尚未進入醫療體系,須靠部會動員行政能力才有機會完治。若要達到世衛組織的C肝清除目標,台灣每月至少需治療1600至2000人,但今年1、2月C肝治療人數僅800、1000,「照這個進度絕對不可能達到2025年清除C肝。」「清除C肝能減少病人受苦、拯救性命,並節省醫療資源,我們怎麼能不去做?」陳培哲引用白宮專家在1份報告中提出的結論,直言C肝防治極具重要性。他指出,拜登政府提出三大清除C肝策略,分別是簡化C肝篩檢流程、提供口服抗病毒藥物,以及透過公共衛生與社會網絡找出尚未進入醫療體系治療的病人。陳培哲說,前兩者在台灣都已落實,目前剩下的二至三成C肝患者,多屬偏鄉居民,或不知道自己已感染C肝,單靠醫界、學術界單打獨鬥很難找出,需要仰賴跨部會行政資源,包括法務部、教育部共同合作。 「改制後的C肝辦拿掉『國家』二字,缺乏領導者和行政資源。」陳培哲說,過去C肝辦設置在衛福部次長之下,能夠協調衛福部各單位合作推行C肝防治策略,且次長的層級也能進行跨部會溝通。他表示,衛福部前部長陳時中、行政院長陳建仁都曾擔任C肝辦領導人,並經過與諮詢專家討論,施行電子病歷篩檢、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篩檢等全國性策略,帶領全台邁向C肝清除。陳培哲直言,國健署官員是文官身份,缺乏行政執行力以醫藥行政領域的號召力,憂心未來C肝辦的功能只剩下流行病學數據整理。陳培哲感嘆,C肝清除是公衛學家出身的陳建仁一生致力目標,衛福部長薛瑞元卻在陳建仁出任行政院長之際,「無聲無息」C肝辦併入國健署癌症防治組,「2025年清除C肝到底還是不是行政院、衛福部的施政目標?」他直言,衛福部應該明確表態是否仍將原先的C肝清除目標視為重點,若2025年清除C肝已不是府院目標,包括自己在內的醫界、學界仍會繼續努力;若仍是目標,應在C肝辦降級後,找出持續推動防治策略的方法。
-
2023-03-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整理包/「疫苗加一」 上路,十大QA 一次看!這幾個縣市施打可拿500元禮券
今天(6日)是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疫苗加一,解封安心」政策施行首日,指揮中心建議國民2023年都至少打一劑疫苗,這次活動為鼓勵民眾施打次世代疫苗,包括雙北、基隆市、桃園市、新竹市等多縣市都端出500元禮券或等值衛教品的好康吸引民眾。元氣網整理「疫苗+1」 十大QA,疫苗資訊一次掌握。指揮中心指出,疫苗接種後保護力非永久,「疫苗加一劑」可提升預防保護力,尤其可有效降低染疫後住院、重症及死亡機率。行政院長陳建仁說,2022年Omicron進入台灣後,台灣有較多人感染,那階段全民打預防針的覆蓋率相當高,至今台灣新冠肺炎疫苗的覆蓋率,在世界仍是排名前端。不過由於疫苗接種20天後,抗體會逐漸消退,因此呼籲尚未接種疫苗,未完成基礎劑或1歲以上今年還沒接種過BA.4 、BA.5.次世代疫苗的國人都能踴躍接種,這樣才能得到好的保護。「疫苗+1」 十大QAQ1:活動實施期間?A:本次接種運動實施期間自112年3月6日至4月30日止,期間各縣市將增加接種可近性(如設置社區接種站等),民眾可於此期間踴躍接種。Q2:「疫苗加一,解封安心」適用對象?A:「未曾接種任何一劑」、「尚未完成基礎劑」及「6歲以上於今年1月1日起未接種過莫德納BA.4/5次世代疫苗」者。Q3: 「疫苗加一,解封安心」不適用對象?A:今年1月1日起,已打過BA.5次世代疫苗者。Q4:若在活動實施期間確診,後續還能打疫苗嗎?A:若於實施期間無法接種的民眾,後續仍可至各地方政府安排/指定之合約醫療院所接種疫苗。Q5: 曾確診可以施打嗎?A:接種疫苗時間須與確診日期間隔3個月、84天以上;若已打過至少兩劑,接種疫苗時間須與前一劑疫苗間隔3個月、84天以上。Q6:去年曾接種莫德納BA.4/5次世代疫苗,這次可以「疫苗+1」嗎?A:可以,去(111)年接種雙價BA.4/5次世代疫苗間隔3個月(84天)以上這,可再接種1劑雙價BA.4/5次世代疫苗。Q7:若符合實施對象,追加劑可選擇接種Novavax嗎?A:可以,Novavax疫苗核准適用年齡為12歲以上,亦提供民眾接種選擇。Q8:有哪些疫苗可以選擇?A:依照指揮中心上月底資訊,目前剩餘莫德納疫苗12萬7630劑、BNT 246萬7208(包括幼兒劑型136萬5610劑、兒童劑型94萬9450劑、成人劑型15萬2148劑)、Novavax 19萬9490劑、BA.1次世代疫苗89萬7650劑、BA.5次世代疫苗155萬3250劑。Q9:「疫苗加一」實施期間結束後,疫苗之後續規劃?A:目前接種作業為民眾接種追加接種雙價BA.4/5次世代疫苗,「疫苗加一」接種運動結束後,將再就112年後續接種作業進行評估,亦將參考目前國際間規劃以每年1劑、長者等高風險對象每年2劑之方向考量研擬推動。Q10:「疫苗+1」各縣市有什麼獎勵民眾接種活動?A:多個縣市都有提供特定族群施打可獲得500元禮券的獎勵,活動詳情依各縣市實際規劃為主:【資料來源】.疾管署官網「疫苗加一,解封安心」專區
-
2023-02-04 癌症.抗癌新知
腰痠、血尿需注意!可能是泌尿道上皮癌警訊 醫曝治療選項
國際抗癌聯盟將每年2月4日訂定為「世界癌症日」,並希望在這天號召民眾及政府關注癌症研究及防癌行動。台灣癌症時鐘顯示每4分31秒就有一人罹癌,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109年新增的泌尿道上皮癌個案近四千人,膀胱癌更高居男性癌症死亡率第11名(註1)。一名年過60的民眾,罹患泌尿道上皮癌,發現時已是晚期,癌細胞發生轉移。歷經2度化療,並2次參與臨床試驗取得治療新藥,該患者病情獲得控制,治療至今超過5年,癌細胞未見復發。成大醫院癌症中心副主任蘇文彬醫師(現為國立成功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表示,泌尿道上皮癌又可分為上泌尿道癌、腎盂癌、輸尿管癌、膀胱癌等類別,早期症狀包括無痛性血尿、疼痛性血尿、異常腰痠、排尿不順。蘇文彬教授說明,因其症狀特異性不高,民眾容易忽略,不少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泌尿道上皮癌晚期症狀包括骨頭痠痛、疲倦、體重下降等,多為癌細胞轉移所致。此外,他指出,由於腫瘤阻塞尿道,患者容易出現水腎,導致腎功能不佳,需多加注意飲食、藥物服用情況,否則將造成腎功能惡化,甚至必須洗腎。蘇教授也指出,泌尿道上皮癌好發於超過70歲的年長者;根據中研院院士陳建仁早期的研究,台南市、嘉義縣交界處的學甲、布袋由於自來水設施開發較晚,民眾多有飲用地下水的情況,因地下水含有砷等重金屬成分,造成該地區許多民眾罹患泌尿道上皮癌(註2)。近期研究顯示,服用中藥係台灣泌尿道上皮癌的致病危險因子之一,不明來路的中藥可能含有馬兜鈴酸,容易導致細胞癌化,且可能導致腎傷害(註3),衛福部食藥署於是在2003年起禁止含有相關成分的藥品引進、販售(註4)。此外,長期暴露於染劑等化學物質的工作環境,也是導致泌尿道上皮癌的原因。在治療方面,蘇教授表示,早期膀胱癌患者可以透過膀胱鏡局部切除腫瘤,並輔以化學治療;上泌尿道癌患者則因為泌尿道狹窄,多須開刀切除腫瘤,若發生位置靠近腎臟,亦可能切除部分或整顆腎臟。晚期泌尿道上皮癌治療目前以健保給付的免疫治療為主。然而蘇教授指出,患者在使用前須進行PD-1、PD-L1生物標記檢測。他根據自身臨床觀察表示,僅有約百分之20的患者屬於預期治療成效較佳的高表現,除了免疫治療,臨床上也會使用歐洲紫杉醇治療晚期泌尿道上皮癌患者,不過目前未納入健保,患者必須自費使用。此外,以順鉑為主搭配健擇等的化療藥物組合亦為轉移性泌尿道上皮癌第一線治療武器,然因白金類化療有傷腎的副作用,腎功能問題的晚期患者使用上需特別注意。蘇教授更鼓勵泌尿道上皮癌晚期患者積極接受常規治療,或參與臨床試驗,隨著醫療科技進展,都有機會延長存活並改善生活品質。 有關日常照護,蘇教授也特別強調,泌尿道上皮癌治療過程中,必須經歷化療過程,患者會出現嚴重不適,可依醫囑服用止吐藥;由於泌尿道上皮癌患者腎功能會受到影響,服用補品、保健食品可能傷腎,務必先與醫師討論。【資料來源】 ·註1.國健署109年癌症登記報告 ·註2.科學人 2004年 9月號 ·註3.中藥中毒—探尋台灣泌尿上皮癌之特殊危險因子/陳忠信,2012 NTU ·註4.102年衛福部中醫藥司以上衛教資訊由台灣安斯泰來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協助提供 MAT-TW-PAD-2023-00001
-
2022-12-15 醫聲.肝病清除
篩檢揪C肝 估7萬人需治療
C型肝炎不篩檢、不治療,恐引發肝癌危及生命。據統計,受到新冠疫情影響,每月治療C肝患者為1300人,但預估還有7萬人需要治療,如果以此人數推算,為達到2025年根除C肝目標,往後每月需治療1600人以上。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昨舉辦「全國各縣市衛生局C肝消除觀摩會」,由12個衛生局呈現消除C肝成果。與會專家學者呼籲,國內目前仍有高達7萬名C肝患者未接受治療,因此需要篩檢出更多的人加以治療,民眾應踴躍篩檢。「治療一個病人,就是幫助一個家庭。」前副總統陳建仁昨以影片致詞表示,為持續找出C肝患者,也針對愛滋病感染者、血液透析者、矯正機關收容人等特殊族群加以篩檢,以及對C肝共病的病人,包括慢性腎臟病、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患者等加以擴大篩檢及治療,以順利達到2025年根除C肝目標。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引發肝癌最重要兩個原因就是B肝及C肝,其中C肝沒有疫苗,如今是引發肝炎、肝硬化的棘手問題,各縣市在C肝流行病學、病人特性、文化及生活形態等各有不同,必須擬定因地制宜的策略,達到消除C肝的目標。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臨床醫療組長簡榮南說,現在消除C肝重點是如何提高篩檢率,目前各醫院透過復健科、骨科或糖尿病共照系統等進行C肝篩檢,再轉由肝膽胃腸科醫師診斷及治療;也針對愛滋病感染者、針具注射藥癮者等特殊族群進行抽血檢驗,期盼找出更多患者提供治療。肝基會總執行長楊培銘說,距離2025年根除C肝的期限還有3年多,各縣市都非常重視,也有很好的成果,但在醫療院所及社區還有許多潛在患者,大家應在高盛行區在加強努力,2025年達標沒有問題。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戴嘉言說,C肝篩檢推動多年,現在就是最後一哩路,讓醫院、診所、洗腎室、居家等處都沒有C肝患者,更呼籲民眾一定要踴躍接受篩檢。
-
2022-10-21 焦點.元氣新聞
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公布!台灣臨床醫學324人入榜,最強醫師一次看
最新「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World’s Top 2% Scientists)」於10月10日發布,在「2021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我國在臨床醫學領域共324人入榜,第一名為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其次是台大新陳代謝科教授曾慶孝,第三名為前副總統、中研院士陳建仁。陳亮恭也是「雙料第一」,同時位居全球高齡醫學領域第一名,是我國全球單一專科領域排名最高的研究者。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台灣1372位上榜,臨床醫學領域324人台灣今年共1372位科學家上榜,比起去年的1479人略少,但臨床醫學領域324人,高於去年241人。去年前廿位臨床醫師榜行榜,研究領域以肝病及精神科居多。從2021年排行發現,我國研究亮點領域依然在胃腸肝膽科、腫瘤醫學、精神醫學等,但高齡醫學在國際居於全球領先。令人鼓舞。臨床醫師排行前廿名有許多去年的熟面孔,其中台大九名,仍為國內龍頭,而北榮三名、長庚體系三名、高醫大三名,中醫大與花蓮慈濟各一名。個人排名上,前三名分別為陳亮恭、曾慶孝及高嘉宏,三人在去年分別位居二、三、五名,其中陳亮恭與曾慶孝的全球排名接近,都是國內近年來具有高度影響力的研究學者。去年高居榜首的薛博仁醫師在大數據演算分類上將之歸類為生醫研究,而非臨床醫學,故未納入此次臨床醫師排名參考,若納入計算仍為全國第一,但陳亮恭及曾慶孝與之差距接近。由於各專科發展規模差異,2021年排名也針對特定專科的國際排名進行比較,陳亮恭在本年度全球高齡醫學領域研究表現居全球之冠,是我國在全球單一專科領域排名最高的研究者。此外,長庚榮譽院長王清貞在骨科為全球112名、曾慶孝在新陳代謝領域排全球115名、台大高嘉宏副院長居全球胃腸肝膽科122名。臨床醫學+高齡領域,陳亮恭「雙料第 一」針對此排名,陳亮恭表示感謝與肯定,他說:「排名受演算法影響很大,持續努力才是重點。」至於在高齡醫學領域排名全球第一,陳亮恭謙虛地表示:「大數據分類下的排名僅供參考,或許有些做高齡相關研究的人被歸類在其他領域而已。」但陳亮恭也特別強調:「我是台灣本土培養出來的人,至少代表台灣本土人才也能與全球競爭。」陳亮恭曾至牛津大學進行數個月的短期進修,但最感謝的是退輔會與台北榮總對於發展高齡醫學的支持,近年陽明交通大學跨領域團隊的加入更大幅強化研究的深度。高齡醫學在歐美發展已近百年,陳亮恭表示,台灣的高齡醫學研究在短短十餘年間,能在國際占有一席之地,實屬不易,希望政府與各醫院能更重視高齡醫學,也希望更多年輕醫師積極投入。陳亮恭也再三強調,台灣高齡醫學發展時間較短,傳統上,醫學研究還是習慣以器官系統為主,未能將老化與高齡醫學之視為重要領域投入,聯合國與世界衛生組織推動全球健康長壽的十年計畫(UN Decade of Healthy Aging, 2021-2030),我國也應把握機會。而令他振奮的是,本年度名單中,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任彭莉甯也進入了全球 Top 2% 頂尖科學家,帶領年輕團隊成員逐步擁有優良的研究表現,是令人開心的成果。今年全球共20萬409位科學家入選,其中美國6萬7189人、日本5352人、韓國2903人,台灣1372人,若依國家人口數對比,我國頂尖科學人才數量與日韓相仿。這份榜單由史丹佛大學的專家透過 Scopus 的論文影響力數據計算得出,分為「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和「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使用以下六種關鍵指標進行評分:總引用次數、Hirsch h-index、共同作者修正的 Schreiber Hm-index、單獨作者、單獨或第一作者、單獨/第一或最後作者的文章引用次數,反映出學者的學術論文影響力。【資料來源】全球前 2%頂尖科學家榜單(World’s Top 2% Scientists)全球前2%科學家台灣臨床醫師前20位排行榜【註1】排名採計論文所有引用皆列入計算【註2】上述排名針對執行臨床業務醫師,未實際開設門診或其他醫療服務未納入 【註3】全球排名為不分學門領域的整體排名,相關專科領域另行統計資料來源/史丹佛大學John P. A. Ioannidis教授團隊、Kevin W. Boyack與Elsevier研究資料分析總監Jeroen Baas合作發布全球前2%科學家台灣前35位排行榜(計入16位非執行臨床工作的研究者)【註1】研究領域為研究者之研究發表領域,與其所屬機構單位未見相同;標註星號者為基礎醫學、公共衛生、藥學或其他領域研究者,未實際開設門診或其他醫療服務(陳定信教授已於2020年辭世)【註2】全球排名為不分學門領域的整體排名,相關專科領域另行統計資料來源/史丹佛大學John P. A. Ioannidis教授團隊、Kevin W. Boyack與Elsevier研究資料分析總監Jeroen Baas合作發布
-
2022-10-01 醫聲.Podcast
🎧|未來台灣看不到外科醫師? 「副總統的醫師」陳晉興3大策略盼留住人才|理事長講堂EP6
走下手術台脫下乳膠手套,才發現院外天色已晚。清晨六時許,朝陽甫透出天際,他還要驅車前往位於基隆路上的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查房,並參加分院的院長室會議。下一站,是仁愛路上台大醫學院。講完課,穿過蜿蜒的迴廊,來到中山南路的台大醫院。下午的門診,超過百位患者等待他問診,排刀情形更是幾近緊繃。台大癌醫分院、台大醫學院、台大醫院總院「三點一線」,構築成台灣外科權威、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陳晉興的日常。行醫逾卅年,執刀超過一萬五千台,前副總統陳建仁、知名媒體人陳文茜等人罹患肺癌時,都是由他執刀。陳晉興忙碌之餘,仍掛心台灣外科人才培育,過去的四大皆空,如今成為內外皆空:外科辛苦,又是醫療糾紛的高風險科別,他提出針對人才羅致困難科別設計獎勵制度的建言、帶領團隊開發外科醫師訓練用的虛擬實境模擬器,也鼓勵學生不因一時的醫療糾紛而放棄外科理想,以免台灣走上沒有外科醫師的未來。🎧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曾連續值班15天 靠成就感堅持至今陳晉興在1993年進入台大醫學院。大學四年級時,受到當時導師、台灣心臟外科權威朱樹勳啟發,早早就選擇走上外科之路。他回憶,當年朱樹勳突破法律匡線,完成台灣首例心臟移植手術,轟動一時,媒體大肆報導,十分激勵人心,「我當時就下定決心,希望做一個救人性命的外科醫師。」雖然一路走來十分辛苦,但陳晉興說,「成就感很大。」早年台灣醫師人數較少,患者相對尊重、感謝醫師,也因此醫師的社會地位較高。靠著這份成就感,陳晉興在外科的道路上堅持至今,不但當上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同時擔任台大外科教授,投身外科醫師人才培育,還曾獲台大教學傑出獎。「四大皆空」剩兩大 小兒外科人才缺乏最嚴重「說老實話,早期外科醫師缺乏就很嚴重。」陳晉興透露,在他還是醫學生的時期,外科是熱門科別。然而,因為醫學系較少,即使熱門,外科醫師人力還是相對缺乏。陳晉興說,在他開始當住院醫師時,曾經遇到兩位醫師值急診、兩位醫師值加護病房的情況,「一個人要值15天,幾乎每天都待在醫院、不能休息。」台灣的醫療人力,曾經經歷一段「四大皆空」時期—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都出現人力缺乏。時至今日,小兒科及婦產科的醫師人力,在政府因應少子化的政策鼓勵下已緩解,獨留內科、外科「兩大皆空」。陳晉興說,以外科而言,仍有相對熱門與相對冷門的科別之分,如整型外科及神經外科。前者因為未來可投入已成為趨勢的醫療美容,或成為開業醫師,故很受醫學生歡迎;後者則因患者較多,醫療費用多,醫師的經濟收入也較有保障,也有不少醫學生願意加入。反觀小兒外科、一般外科、胸腔外科與心臟外科,則是相對冷門的外科科別。陳晉興說,其中人力最缺乏的是小兒外科,除了患者人數較少,也因為考量到孩童家長因年紀尚輕,經濟能力也相對較弱,連帶醫師的收入也可能不如其他科別多。陳晉興說,若以小兒外科醫護人員和其他科別相比,因為小孩好動、血管又小,光是抽血的時間,就可能是大人的數十倍之多。然而,目前的健保點數至多僅有兩倍,無法反應該科別醫護的辛勞,導致新血不願意投入。種種現況,都讓外科醫師的人才來源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站在外科人才培育最前線,陳晉興對此特別有感觸,他提出「三大策略」,希望台灣儘早脫離外科人才缺乏的泥淖。策略一/「熱情無法一路燃燒」 醫院應設奬勵制度一位外科醫師的養成,從進入醫學院到能夠獨當一面,從容自信地為患者執刀,至少需要十年的時間。也因此,選擇外科,非常考驗醫學生的毅力。「光是住院醫師,我就當了七年。」陳晉興以自身經驗為例,他先在省立台北醫院(現為衛福部立台北醫院)擔任住院醫師,後來先入伍服兵役,退伍後又到台大醫院重新開始訓練。陳晉興表示,依照規定,當年胸腔外科住院醫師的訓練時間是五年;訓練結束之後,還要再當一年的「研修醫師」,協助老師做研究、擔任手術室助手。一位年輕醫師得要熬過這些訓練,才能升上主治醫師,在醫院開設門診、收治患者。不過,因為人命關天,不容差錯,真要能獨當一面為患者進行手術,其實還需要更多訓練、累積經驗。「來找我談,表明快要無法堅持下去的學生,不在少數。」外科醫師的訓練之路,絕不輕省,陳晉興說,面對極度忙碌的生活,要日復一日的堅持下去,一定要對外科「有興趣」。陳晉興說,對於喜歡外科的醫師而言,進開刀房就好像進樂園一樣,「你會很開心,整天下來都不覺得累。」若是對外科沒有興趣,及早轉行也許是更好的選擇,「如果真的有興趣,長久持續的做下去,慢慢的就會做出你自己的名聲。」不過,陳晉興也強調,光靠一股「熱忱」,還不足以成為年輕醫師留在外科的動力,政府、醫院應設計獎勵制度,才能留住人才。故陳晉興認為,除了健保給付的保障之外,在醫院的行政體系中,設立獎勵金制度尤為重要,「熱情沒有辦法一路燃燒,需要倚靠制度設計,給予經濟支持,才能長久。」知識補帖/一位專科醫師的養成,要經過哪些流程?國內現行6年制醫學院制度中,醫學院學生入學後,前4年是基礎醫學課程;接著大五、大六兩年時間,則進行臨床見習。醫學生畢業後,首先須接受「不分科住院醫師(Post Graduate Year, PGY)」訓練,2019年起規定訓練時間為期2年,並分為PGY1、PGY2兩階段。最後才得以分科至各科別擔任住院醫師(Resident, R),並接受專科醫師訓練。專科醫師的訓練時長,依照科別各有不同。依據規定,若在PGY2選擇進入人才稀缺的內科、外科、兒科、婦科,提早開始相關訓練,在專科醫師訓練時,可折抵一年時間。根據衛福部醫事司資料,專科醫師訓練年限最長者為神經外科、整形外科,須耗時6年。策略二/醫療糾紛成外科人才阻力 陳晉興:對患者不要欺瞞、真心相待醫療糾紛總與外科醫師聯想在一起;擔心遇到醫療糾紛,是醫學生選擇外科的最大「推力」之一。陳晉興說,醫療糾紛可說是擔任外科醫師的必經之路,「如果你都沒有醫療糾紛,那大概是開的刀太少、病人太少,所以取樣不夠。」他以美國大聯盟投手比喻,當一位投手球投得多了,一定有被全壘打、被得分的時候,防禦率不可能是〇。(相關新聞:「立法院三讀通過『醫預法』 醫糾事件需調解、評析先行」)開了破萬台刀的陳晉興,醫療糾紛自然沒少碰過,也是因此,他總可以用自身經驗鼓勵因醫療糾紛而身心受挫的學生。「對於每一個病人,我們一定要盡力。」陳晉興說,既然醫療糾紛因為病人體質的不同等原因而難以避免,外科醫師可以做到的是謹遵手術常規,每次手術全力以赴,盡心盡力,才不會留下遺憾。陳晉興指出,有時醫療糾紛「不見得是醫師犯錯,而是家屬的不諒解。」若與患者、家屬建立好關係,醫療糾紛就不易發生。「所以我現在有一個習慣,開完刀的病人,我一定給他我的手機。」當患者知道可以隨時聯繫得上醫師,心裡也就多一分「安心」。陳晉興把病人當朋友,真心相待。他也強調,對待病人要「真誠」,絕對不能欺瞞。若是外科醫師有所隱瞞,或是未明確告知危險性,一旦發生手術事故,或是患者生理反應不良而出現併發症等情況,對於患者、家屬的心理衝擊更大。陳晉興總是明確告知患者,手術的好處、風險分別為何,「不會因為要叫你來開刀,就避重就輕,說手術很簡單、危險性很小。」當醫療糾紛無可避免地發生時,陳晉興說,對於外科醫師而言,最重要的是保有同理心。患者因為醫療行為而蒙受損失,甚至失去生命時,對於患者、家屬,以及醫療團隊「都是很痛的事情。」陳晉興說,即使如此,醫師還是要正面面對,尋求法律顧問協助,醫院也會出面協助協調、和解,並協助支付和解費用。醫療糾紛對於外科醫師的心理衝擊,無疑相當的大。陳晉興坦言,「這需要隨著時間才能解決。」他鼓勵外科醫師,不要因為一時的醫療糾紛,而放棄了行醫救人的理想。策略三/虛擬實境模擬手術 強化外科醫師訓練品質 「教授,真的是你幫我主刀嗎?會不會請你的學生來主刀?」陳晉興患者的擔憂,為臨床經驗的重要性,下了最好的註解。陳晉興說,現在年輕醫師受訓時間雖較早年短,但以台大醫院體系為例,住院醫師仍需接受分派至雲林、新竹、癌醫中心等分院歷練,經過數年後,再回到總院擔任主治醫師。然而,當上主治醫師後,還需要累積非常多臨床經驗,才能把手術作好。「住院醫師要五到七年,主治醫師要差不多五年以上,才會慢慢成熟。」陳晉興說,若執刀的外科醫師沒有足夠經驗,患者出現併發症的機會也會增加。年輕醫師需要累積臨床經驗,又不能把患者拿來「練習」,將其生命置於風險中,於是有了「以豬代人」、虛擬實境(VR)等解方。陳晉興說,早期醫學院的訓練,是使用豬隻進行動物實驗,或利用大體老師讓醫師、醫學生練習解剖。然而,國內大體老師來源稀少,非常珍貴;若從國外引進,費用也很高。陳晉興說,日前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舉辦研習營,利用豬隻與大體老師,讓會員實際演練胸壁重建與肋骨骨折手術。這場四十餘名會員參加的活動,成本超過一百五十萬元。雖由學會與合作廠商全額補助,會員不必支付高額費用,不過陳晉興直言,「這不是常態。」陳晉興透露,近期台大醫學院考慮與廠商簽約,購買或租用虛擬實境手術模擬器材,供醫學生、年輕醫師學習;台大醫院外科團隊,在陳晉興的帶領下,也正透過與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原科技部)的產學合作計畫,開發未來可用於外科醫師訓練的「虛擬實境手術模擬系統」,該系統未來除了用於訓練,也可以輸入患者的各項參數,在手術前進行實戰演練,降低手術意外發生率。藉由虛擬實境的手術模擬系統,醫學生或年輕醫師,可以在不傷及患者的前提下,熟悉手術器械的使用,進行切割、止血、縫合等手術過程的操演。陳晉興說,此系統雖仍無法與真實開刀房情境相比,「但是感覺不錯、還蠻有真實感,你真正要用的時候,馬上就可以上手。」「比如說,我們明天要開一個很複雜的手術,如果可以透過這個虛擬實境,把病人資料建置到電腦,在開刀前就可以先練習、先了解病人的解剖構造。」陳晉興說,這就像飛行員要駕駛模擬機,「從台北到紐約,已經開了上百次,真正上場就不會很慌張。」他指出,在國外許多醫學院、醫學中心,針對醫學生的訓練,都已朝向虛擬實境,「除了保障患者權利,也能夠兼顧年輕醫師的訓練品質。」台灣外科醫療名列前茅 陳晉興:應引以為傲「台灣其實必須要為我們的醫療成就驕傲。」陳晉興說,台灣不少胸腔外科的研究論文,在世界名列前茅,舉例來說,他在2011年發表於國際期刊的一篇論文,已累積逾兩百次引用,相當驚人。此外,陳晉興與其醫療研究團隊,領先全球,發明了不必使用呼吸管,僅需透過靜脈麻醉的微創手術。他更曾獲邀於維也納舉行的2016年世界肺癌大會演講,並在捷克進行兩台示範手術,「幫兩個歐洲人,一個做肺葉切除、一個做楔形切除的手術。」可見台灣外科醫療水平已超越部分歐洲國家。 走過艱難的訓練,躍上國際為台爭光,又成為培育人才的醫學教授。陳晉興的經歷,可說是台灣外科醫師的一幅縮影,提醒著初踏上救人之路的年輕醫學生,「選擇一條難走的路,也許可以走得更精彩。」(看陳晉興最新著作:「開卷有醫|陳晉興:肺癌死亡率高且健保花費居十癌之首,全民須謹慎面對」)陳晉興小檔案現職: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大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台灣大學醫學系外科教授經歷:美國德州大學MD Anderson癌症中心研究員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學歷: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台大醫學系醫學士獎項:台灣大學教學傑出獎財團法人青杏基金會青杏醫學獎財團法人徐有庠先生紀念基金會有庠傑出教授獎台灣醫學會故高天成教授紀念演講獎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林琮恩音訊剪輯:滾宬瑋剪輯協力:林琮恩腳本規劃:林琮恩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台大醫院
-
2022-09-30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疫情解封/通勤族如何自保?醫授5族群防疫攻略,3步驟不把病毒帶回家
新冠病毒已趨向本土化,9/29累計確診數已正式突破638萬例本土病例。本土疫情的再次升溫,陳建仁表示,Omicron變異株的出現讓台灣不再可能清零,其雖有高傳染率但也伴隨低致死率,確診者多為輕症或無症狀,也讓台灣從清零政策轉變成與病毒共存。隨著疫情逐漸流感化,民眾逐步回歸正常生活,該去公司的上班族必須出門通勤去上班,而該去學校上課的學生族群也要通勤去上課。在通勤的過程中該如何安全有效的防疫,面對民眾對內用恐慌的疑慮,元氣網統整醫師的自身防疫建議給通勤族,讓民眾能安新外出,過著與病毒共存的防疫新生活。5大通勤防疫術 一次看懂指揮中心在7/19宣布適度放寬戴口罩,考量國內疫情趨緩,為兼顧防疫、經濟及社會運作,維持國內防疫量能與有效控管風險,經綜合評估疫情情勢,適度放寬戴口罩,其中放寬「騎機車/腳踏車」及戶外從事工作者於空曠處工作得免戴口罩,但外出時仍應全程佩戴口罩。據義大醫院醫師洪暐傑在《今健康》撰文指出,上班族的通勤方式主要可分成大眾運輸交通工具、開車、騎車、租用單車、走路等5種,不論是以何種方式通勤,都應留意相關防疫細節。1.大眾運輸交通工具:大眾運輸交通工具應留意各處都可能藏有病毒,包括了悠遊卡機器,或是把手、椅子、欄杆、牆壁等車廂設備,以及手扶梯、等候椅等車站設備,或是公共廁所的手把、馬桶等。建議盡可能避免不必要觸碰,悠遊卡可保持距離刷卡,勿倚靠欄杆等設備,使用把手、椅子、廁所設備前可先進行酒精消毒,使用後確實進行手部消毒。到達公司或學校後,也別忘了再次消毒手部及手機!2.開車:開車族多停在公司停車場,若有接觸過電梯按鈕等其他設備,應先確實消毒手部,避免病毒帶上方向盤。若是有其他人同行,應確實佩戴好口罩,以防同路人可能為染疫者。3.機車:機車族要多加留意加強消毒,特別是把手。許多人認為騎自己的車不要緊,但其實不論將車停在何處,都有可能曾有人移動自己的車輛、坐在上面等任何接觸,也可能有打噴嚏噴濺在機車上的可能,消毒工作格外重要。而在停等紅綠燈時,若情況允許,也可以盡可能保持社交安全距離。使用機車後應記得手部消毒。4.租借單車:公共單車現階段能避免則盡量避免,若要使用也應些以酒精進行噴灑消毒,並確實戴好口罩。使用悠遊卡的時候盡量避免貼上機器,以不接觸的方式刷卡。5.走路:走在路上一樣會有飛沫傳染的風險,應保持社交距離,更要遠離沒戴口罩的民眾。疫情解封/想外食在餐廳內用該如何防疫?專家:把握6原則避免群聚感染通勤族防疫步驟6+3 對於通勤防疫,兒科醫師歐淑娟也分享自身通勤搭車的防疫方法,分為出門前跟到公司的防疫6步驟,以及回家後的防疫3步驟:———出門前———1.出門前先量體溫,萬一發燒(成人37.5 兒童38.0),請假在家休息。2.可以的話,在家用完早餐,提早半小時出門(避開人潮)。3.除了備用口罩、手機、錢包、鑰匙,我會帶一小瓶酒精乾洗手。4.出家門前先把口罩戴好,電梯內、路途中全程戴口罩、不飲食。(正確戴好口罩:臉比較小的朋友可以把耳掛打結,或是交叉之後再戴;鼻墊處務必服貼鼻子與臉,口罩下拉至包覆下巴;口罩的密合度愈高,保護愈完整。)5.在公車、捷運、雙鐵上,手碰過把手、拉環、下車鈴、開門鍵、門把、安全帶扣環後,用隨身攜帶的乾洗手清潔手部。6.到達公司/學校時,再次清潔手部,手機表面也用酒精清潔一次。———回到家———1.在玄關脫鞋、消毒鑰匙,沒有當天洗的外套噴酒精消毒。2.脱口罩(妥善丟棄)、消毒手機(酒精)、立刻洗手(洗手乳、內外夾弓大立腕),換掉外出衣物,或是直接洗澡+洗頭。3.每日換口罩。歐淑娟提醒民眾,即使是打過疫苗的朋友也都建議這麼做,因為疫苗的防護力再高,都不是100%,假日盡可能待在家,減少非必要的出門,大家一同齊心抗疫。如上所述,我們的生活進入「與病毒共存」時代,平時保持好個人防疫的習慣(包括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遵循醫師建議的通勤防疫原則,把防疫內化成生活的一部份,共同營造安心的通勤環境,民眾也能安心外出通勤不憂心。
-
2022-09-24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疫情解封/想外食在餐廳內用該如何防疫?專家:把握6原則避免群聚感染
新冠病毒已趨向本土化,9/20本土累計確診數已正式突破600萬例。面對本土疫情的再次升溫,陳建仁表示,Omicron變異株的出現讓台灣不再可能清零,其雖有高傳染率但也伴隨低致死率,確診者多為輕症或無症狀,也讓台灣從清零政策轉變成與病毒共存。對此,害怕確診的民眾會選擇減少外出聚餐和內用,有人認為「走到餐廳還是沒有踏進去內用的勇氣」、「還是選擇外帶餐點、把食物帶回家享用」。而也有對內用抱持另一類看法的民眾,認為「會中出門就會中,就算待在家也會中,隔壁鄰居在居隔,病毒有可能也飛進你屋內」、「趕快回歸正常生活,確診是難免的,只是早晚,過幾天可能政府就將這病毒降級改為流感。」面對民眾對內用恐慌的疑慮,元氣網統整醫師及專家的防疫建議,讓大家在疫情期間能一同做好防疫,安心內用,與病毒共存。內用風險高?室內用餐感染風險比戶外用餐高根據經理人報導,《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刊登一篇名為〈疫情時期,如何讓餐館更安全?〉,引用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說法:冠狀病毒是透過說話、打噴嚏、咳嗽等行為造成飛沫傳播。當人們聚集在餐廳吃飯,不免俗的聊天交談、大口咀嚼,製造更多的飛沫;雖然科學家尚未釐清一個人吸入多少病毒量、或是待在有病毒的環境多久就會染疫,但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估計,近距離接觸病毒15分鐘就可能遭到感染。而在美國於餐廳染疫的個案,多是與確診者在同個餐廳共處、超過30分鐘到幾個小時,尤其是在嘈雜、通風不良的環境。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教授比約恩.比爾尼爾(Bjorn Birnir)將流體動力學的知識,應用到新冠病毒的傳播研究之中,他發現餐廳的「空氣循環」的確很重要,「人們應該盡可能在戶外用餐,室內的感染風險比室外高出20倍。」如何減少餐廳內用風險?可參考MIT建議調整針對沒有戶外用餐空間、只能內用的餐廳,《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提供以下建議:1.餐廳的大小很重要空間較大的餐廳,較能保持社交距離。2.新鮮空氣如果餐廳有室外空間,請優先選擇室外座位。MIT引述UC Santa Barbara的科學家所言,室內空間染疫的風險是室外的20倍。如果餐廳沒有室外空間,請優先選擇靠近開放的窗戶或門口的座位。在不進食時,應戴上口罩。3.避開人群與熱鬧如果餐廳窄小、擁擠、吵雜,比較不理想。餐廳可調低音樂音量,使客人不必大聲說話。4.安排座位也很重要如果你和不是同一家戶的人共餐,請與他們坐斜對角。日本超級電腦Fugaku計算出,坐斜對角的情況下,用餐者受暴露的病毒飛沫會減少75%。內用該怎麼防疫?把握6原則避免群聚感染國內疫情升溫,讓民眾擔心外出用餐增加染疫風險,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建議,出外用餐時須把握6原則,才能避免群聚感染:一、進餐廳前,要量體溫二、離席前後,戴上口罩三、用餐前後,勤消毒手四、脫下口罩,安靜用餐五、不宜挪移,隔離用板六、踏出餐廳,再次洗手如上所述,我們的生活進入「與病毒共存」時代,平時保持好個人防疫的習慣(包括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遵循醫師及專家建議的內用防疫原則,把防疫內化成生活的一部份,如此一來消費者與店家便能一同創造出安全用餐環境,民眾也能安心內用不憂心。
-
2022-09-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陳建仁:台灣抗疫典範 首劑疫苗覆蓋率名列前茅
國內COVID-19疫情持續,前副總統陳建仁今天說,台灣人民團結抗疫,比較台灣、新加坡與38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數據,台灣第一劑疫苗覆蓋率排名第4,死亡也是全球最低國家之一。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持續,BA.5疫情也將達最高峰,國內民眾仍持續遵守防疫規定。陳建仁今天在臉書粉絲專頁貼文指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每日召開記者會,公開透明地說明疫情,徵用大眾媒體公益時段宣導防疫措施,進行疫情風險評估與溝通,公布各項防疫措施,以確保民眾「知的權利」,健全民眾防疫的知識態度與行為。陳建仁說,這不但轉變國人面對疫情的心境,從恐慌、學習進入成熟,也很快建立民眾對指揮中心的信任感與公信力,讓台灣人民無論在戴口罩、實聯制進出公共場所、避免群聚活動、踴躍接種疫苗、誠實接受疫調匡列、嚴格遵守隔離檢疫規定上,都表現得可圈可點。陳建仁也引數據指出,比較台灣、新加坡和38個OECD國家的每百萬人口COVID-19累積死亡數,台灣是最低的第4名(443.38),僅次於新加坡(294.85)、日本(351.83)和紐西蘭(384.43),遠低於大多數國家。此外,再比較40個國家的每十萬人口估計累積(全死因)超額死亡數,台灣是最低的第3名(48.98),僅次於紐西蘭(-8.25)和盧森堡(44.88),遠低於大多數國家。陳建仁表示,一個國家要解封國境,必須做好萬全準備,包括提升疫苗接種覆蓋率、普及快篩使用率和及時給予高風險確診者抗病毒藥物。陳建仁說,以最重要的疫苗接種覆蓋率來說,在40個國家當中,至少接種一劑疫苗的覆蓋率,台灣排名第4(90.79%),僅次於葡萄牙(94.77%)、智利(92.68%)和新加坡(92.13%),遠高於大多數國家。至於每百人口疫苗追加劑接種數,台灣更是排名第3(81.62),僅次於智利(138.95)和日本(91.55),也遠高於大多數國家。陳建仁說,在自由、民主、多元和開放的台灣,良善治理與公民素養的良性循環是防疫成功的保證,台灣2300萬人都是防疫英雄,讓各國驚艷於台灣的防疫典範。
-
2022-08-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談Omicron! 陳建仁:讓人頭痛卻也是「祝福的病毒」
文化大學承辦第六屆亞洲未來會議,於今(8/27)邀請前副總統陳建仁進行專題演講,陳建仁以「國際感染症與台灣-與新冠病毒共存還是清零?」為題,細數台灣逾兩年來的抗疫路程,他也表示,Omicron變異株的出現讓台灣不再可能清零,其感染力超強,台灣轉而與病毒共存,但致死率低,雖然讓人頭痛但也是「祝福的病毒」。陳建仁今於亞洲未來會議發表演說。陳表示,台灣歷經SARS、H5N1等流行傳染病,從中淬鍊出全民公共素養和公衛能力,以至於有能力面對2019年來襲的新冠肺炎疫情。陳建仁說,於2020年12月疫苗取得緊急授權前,沒有有效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當時台灣依靠非醫藥介入方法,透過邊境管制、院內感染控管、追蹤密切接觸者等方式採取病毒清零措施,並運用AI科技謹慎疫情監控,讓台灣沒有封城,期間多有賴於良好的治理和優秀的公民素養。陳建仁表示,待疫苗上市後,主要工作轉為提升疫苗接種率,但很不幸隨即出現超強感染力的Omicron變異株,Omicron確實令人頭痛,其雖有高傳染率但也伴隨低致死率,確診者多為輕症或無症狀,也讓台灣從清零政策轉變成與病毒共存。台灣去年曾歷經疫苗覆蓋率低的困境,陳建仁說,主因為國際採購碰到困難,且假消息流傳稱疫苗會產生副作用,初期多讓民眾卻步。但仍感謝波蘭、捷克等國雪中送炭捐贈,國際間彼此幫忙解決問題,直至今年七月,台灣疫苗覆蓋率已於國際上名列前茅。陳建仁談到,台灣未來應該試圖走出去,幫助疫苗尚未普及的國家;再者,目前面臨全球暖化議題,人與動物在氣候變遷下頻繁接觸,人畜共通傳染病以及環境控管、衛生控管愈顯重要,也值得世界一起努力。
-
2022-08-26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年死亡人數超過新冠 多科別整合門診助防堵新國病
「新冠疫情累計死亡人數九千多人,然而去年在台灣,肺癌一年的死亡人數就已超過萬人。」肺癌連續十八年高居台灣十大癌症死因之首,每五位癌症病患就有一位死於肺癌,儼然取代肝癌,成為台灣的新國病。台大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陳晉興發表新書「肺癌的預防與治療:全面贏戰臺灣新國病」,他指出,門診中肺癌患者常見期別,不是初期、就是末期,必須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有效防堵新國病對國人健康的危害。台大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則說,該院已開辦肺癌多專科門診,提供肺癌患者更有效、全面的治療。國內肺癌治療進步 五年存活率超越國際陳晉興說,在他廿餘年前擔任主治醫師時,肺癌治療武器非常有限,發現時期別晚的第四期肺癌的患者,唯一可做的就是轉介給腫瘤外科醫師。然而,多數病人仍在接受化療後,三至六個月即離世。在全台肺癌醫師努力之下,時至今日,晚期肺癌在台灣的五年存活率可達百分之十,超越國際平均值的百分之六。在臺大醫院體系則又更高,可達百分之十五。陳晉興認為,台灣的肺癌治療成效,執得驕傲。陳晉興說,早年肺癌治療手術開刀傷口相當大,可達卅公分,現在只要兩公分以內,無法接受手術的患者,還有放射治療、光子刀、質子刀等新型治療;晚期肺癌治療,則可透過基因檢測,找出適合的治療組合。國際上多認為肺癌是抽菸所致。然而,在台灣以及亞洲地區,不吸菸的肺癌患者特別嚴重。楊志新指出,過去肺癌病患多貼上抽菸者的標籤,不過台灣很早推動菸害防制,因此目前大多病友其實無抽菸習慣。在醫界研究下,已找致病基因,晚期肺癌患者可藉由標靶治療、化學治療及免疫治療等,增加五年存活率。台大癌醫創多專科門診 一站式治療肺癌患者台大癌醫分院近兩年建立「肺癌多專科門診」,意即在同一個診間、同一次看診,由腫瘤內科、胸腔內科、放射科,甚至皮膚科、眼科等科別醫師共同看診,楊志新解釋,「也就是說,我和陳晉興副院長一起看診。」他直言,越是複雜的疾病,越需要透過整合性的多科別治療模式,以達成更全面的治療,日後將推廣到頭頸癌等其他癌別。LDCT補助已篩四千人 早期發現助攻肺癌治療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指出,確診時已是晚期的肺癌患者五年存活率僅約一成,若是第一期可以達到九成,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國健署參考國內外實證研究,已於今年七月將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納入癌症篩檢補助,成為第五癌篩檢。魏璽倫說,補助資格除了重度吸菸者,還包括具肺癌家族史的民眾,是世界首創。該補助計畫截至今日已篩檢逾四千人。陳晉興說,非常感動、開心,「篩檢最重要的是,可以把晚期變早期。」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是陳晉興的患者。二〇一五年,在中研院院士楊泮池建議下,經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LDCT)發現肺部有兩個毛玻璃狀結節。後來,由陳晉興執刀,「只在身體上穿了兩個洞」,住院兩三天後,就回到中研院繼續擔任副院長。陳建仁說,可見早期發現確實相當有效,「癌症是可以早期發現、可以適切治療的。」他呼籲政府應把現在的第一大癌症殺手肺癌,做更好的控制。
-
2022-08-23 醫聲.領袖開講
開卷有醫|陳建仁談因果螺旋:尋病因、防犯罪,還有助親密關係!
「人為何生病?」「小孩為什麼變壞?」前者是古今中外流行病學者永恆的叩問;後者則在重大社會案件後,總會引起網路輿論,議論著狂暴是為何生成。其實人類社會中,許多的「為什麼」,都可以透過因果辯證逐一釐清。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出版新書《因果螺旋—跨越時空的探索與思辨》,闡述他集結四十餘年研究精華創建的「因果螺旋模式」。除了探索疾病成因,也提供另類的思考模式,讓讀者運用於生活中,爬梳事物成因與本質,提升對於生活的掌握度與自信。為尋疾病根源 科學家曾提多種因果推論模式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不論是慢性病、急性傳染病,都需要盡快梳理出疾病根源,以利透過精準公衛策略進行防治。然而,陳建仁指出,在推斷疾病因果時,人們容易出現因果錯置、導因為果、見樹不見林等因果謬誤。陳建仁在書中以洗腎室病人感染C型肝炎比例較高為例,「到底是C肝引起腎臟病而需要洗腎?還是腎臟病人在洗腎時感染C型肝炎病毒?」C肝一直以來是台灣的國病,根據針對洗腎病人的長期追蹤,發現病人開始洗腎前未感染C肝,意即患者有可能是在洗腎室因針頭使用而感染C肝;另一項研究則發現,慢性C肝會引起末期腎病。也就是說,C肝與洗腎之間的關聯相當複雜,既可能是C肝導致腎病而洗腎,也可能是在洗腎時感染而得到C肝。為了推論疾病成因,流行病學家推出了各式各樣的因果論證方式,如因果輪、因果網、因果三角等。而陳建仁提出的因果螺旋,則把疾病由微觀至巨觀,影響力由小到大進行分析,並加入了時間的因素。因果螺旋強調時間因素 事態隨時間演進而擴大「因果螺旋模式,就是當我們要解決一個很複雜的社會現象,或者疾病流行的問題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考慮到過程中,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促進因子存在。」陳建仁說,若能夠深入了解從疾病演進初期,到後來對整個社會、國家和世界影響,找出每一個階段的多重驅動因子,「對於疾病的控制就會加深,疾病對人類的影響也就可以減到最小。」陳建仁的因果螺旋論述,強調與時俱進。「在整個過程當中,時間因素是最重要的,隨著時間,事態會不斷擴大。」陳建仁說,在事態擴大的過程中,有許多不同的驅動因子相繼出現。在分子細胞層次的驅動因子,帶來的可能是生物學方面的影響。當因果螺旋推進到「人與人之間的傳染」,甚至對整個社會的衝擊時,陳建仁說,社會因素以及人類的生活飲食習慣,甚至國與國之間的互助合作,就會進入因果螺旋,成為新的影響因子,意即呈現「多階段、多因果」。不同的致病因素相繼出現,並且隨著時間增大影響範圍,就構成了論述中的「螺旋」樣貌。因果螺旋運用在解決疾病問題時,可以幫助學者想得更全面。「一個好的科學家,想要去解決疾病的問題的時候,一定不要忘記,需要有跨域的合作,考慮到更多層面,不論何種公衛策略都能夠更圓滿。」陳建仁舉例 ,若以因果螺旋來看新冠肺炎疫情,在個人層次時,接種疫苗相當重要;然而,隨著疫情擴大,為了有效控制新冠肺炎傳播,消除「疫苗的國家主義」,幫助貧窮國家取得疫苗就變成當務之急。意即在因果螺旋的不同階段,應有不同的防治措施。親密關係、犯罪也適用 防微杜漸避免憾事發生除了在公共衛生、流行病學領域應用,因果螺旋也可以應用在你我的日常生活中,或是解釋重大社會現象。看似難解的家庭、犯罪等問題,透過因果關係的梳理,找出事態擴大之前「出了什麼問題」,就能夠有機會阻止悲劇發生。陳建仁說,不良少年、社會犯罪者的生成,即是一例。在一開始,導致行為偏差的原因可能極為單純。然而,在家庭、朋友等層次時,若沒有人介入關心,找出原因加以導正,一個原先正常的人就可能變成對於社會有重大負面影響的人。陳建仁說,所以人際間的關懷很重要,可以防微杜漸。另一個例子,是關於親密關係。陳建仁說,夫妻間關係的破裂,時常起因於很小的誤解。若彼此都沒有真正去深究其因果關係,並加以解決,而是放置不管,隨著時間演變,誤會就有可能逐漸加深,使感情受到很大的影響。「從因果螺旋角度來看,很多事情都是預防勝於治療。」陳建仁指出,在一件事的不同狀態、演進過程中,需要「超前預防」,若等到事態擴大,可能已錯過時機。陳建仁說,希望在日常生活當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能透過因果螺旋的思辨模式,探究事物真相,掌握正確原因,就能更有自信的面對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