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0 新聞.生命智慧
搜尋
陳建仁
共找到
157
筆 文章
-
-
2020-10-07 新聞.生命智慧
台灣人百分百贊同預立醫囑 卻僅三成人採取行動
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之外,國內外也有許多年輕名人猝逝,社會氛圍正適合思考生死議題。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今舉辦30周年記者會並公布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民眾幾乎百分百支持預立醫囑或遺囑,但高達六成多的人卻什麼都沒做,只有三成人採取行動,可能阻礙來自家人支持度及流程方便性兩方面的不足。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楊育正表示,這是過去20年來第四度調查,分析1000名20到70歲全國一般大眾對於生命和安寧的態度。結果顯示,贊成坦白告知父母罹患末期疾病的比例,近10年從55.8%提升到72%,以20到29歲贊成比例達82.6%為最高。另外,68.5%民眾認為末期病人在臨終前不需要急救醫療,拒絕意願隨年齡遞增,40歲以上高達75.6%這樣想。另有77.4%受訪者調查前已知道安寧療護,高達73.5%認同,40歲以上甚至達到八成。雖然台灣社會對安寧的認同度已經前進,但行動顯然還沒跟上。基金會2020年7月的深度調查和小組討論發現,民眾要與親友討論死亡很需要契機,雖然97.7%贊成預力遺囑,比例高達97.7%,但近六成的人沒有任何行動,真正付諸行動的人只有三成多。基金會統整發現,能否順利付諸行動,與民眾對病人自主權利法(病主法)的了解程度有直接關係,了解程度越高,越能克服恐懼,簽署意願越強,流程流程簡便化、廣設諮詢點也很重要。另外,若能更清楚知道二等親包括哪些家人,就可以選擇最容易說服的對象,例如例如配偶可能會比兄弟姊妹更容易說服,配偶互簽可保障家庭有共識。推動安寧逾20年的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他的學生曾研究不同國家談論安寧療護的影片有何不同,發現西方國家比較直接的,但在東方文化的亞洲國家,直接談生死會引起反感,但若能先鋪陳豐富情境,人們就能熱烈討論。安寧照顧基金會前董事、陳建仁前副總統表示,人通常在身邊親友面臨病痛或死亡,才開始思考安寧,,通常要到四、五十歲的人,因為父母已經七、八十歲,才會開始想,因此這次的調查很重要,可以從中思考不同年齡層的宣導策略。病主法剛上路,所以比較嚴謹,執行一段時間後,如果民眾認知更健全,發現執行上不夠簡便,再進行修法會更適合。「孝順不是要延長死亡,而是要延長生命,」王英偉說,病主法也是為了保護生命而立法。以往年輕人覺得死亡離自己很遙遠,與自己無關,但是今年有很多年輕人一下子就走了,像是Kobe、高以翔等,顯示年輕人也會有無常,這帶來不一樣的省思,提醒年輕世代有關死亡的事情,或許今天就要決定。
-
2020-10-05 癌症.肺癌
公費LDCT揪肺癌 優先納入老菸槍
我國肺癌防治進入新紀元,衛福部國健署決議擬定公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政策,第一階段對象為有強烈戒菸意願的重度吸菸者,未來預算足夠再擴大到有家族史民眾。衛福部國健署長王英偉指出,計畫首先針對重度吸菸者,且有強烈戒菸意願者,提供LDCT篩檢服務。肺癌為國人癌症頭號殺手,不只晚期確診比率最高、健保醫療支出最高、死亡率也是第一,堪稱三冠王,近年更儼然成為「新國病」,LDCT被認為是有助早期發現肺癌、降低死亡率的工具,台灣肺癌學會等四大醫學會提出最新共識,吸菸者和有肺癌家族史者都建議接受LDCT檢查。王英偉指出,為了及早發現肺癌病患,第一波將針對重度吸菸者,也就是卅年來一天一包菸,或一天兩包長達十五年的癮君子,有強烈戒菸動機者,例如持續參加戒菸班者,提供LDCT篩檢。王英偉說,抽菸是導致肺癌的元兇之一,雖然與歐美相較,台灣人肺癌多是肺腺癌,罹癌未必與抽菸有關,但抽菸者一定是肺癌高危險族群,在經費有限情況下,將先針對有戒菸意願者提供肺癌篩檢服務。據了解,做出政策前,王英偉曾拜訪前副總統陳建仁,陳建仁希望國健署放手去做。根據陳建仁、中研院士楊泮池研究,肺癌風險中以家族史為最重要,有家族史者肺癌發生率逾百分之四,已接近吸菸者發生率。目前醫界共識是有肺癌家族史一定要做LDCT。
-
2020-09-28 名人.精華區
余忠仁/吸菸者和有肺癌家族史者 必做LDCT
肺癌是台灣第一大癌症殺手,儼然是「新國病」,健檢加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的人也愈來愈多。LDCT是早期發現肺癌、降低死亡率的好工具,只是誰該做篩檢?幾歲開始做?篩檢後多久追蹤一次?這些問題未有定論。不過醫學會今年最新、最一致的共識是,吸菸者和有肺癌家族史者,都必做LDCT。能早期診斷肺癌 女性更顯著美國和荷蘭大型臨床試驗都證實,LDCT有助早期診斷吸菸者的肺癌,若每年定期篩檢,連做三年就可將死亡率降低20%到30%,且女性比男性更顯著,因此建議菸齡逾30年者,每年做一次LDCT。也建議吸菸者55歲開始每年篩檢,因為55歲後肺癌風險是55歲以前兩倍,而且隨年齡上升。台灣的肺癌與歐美很不一樣。台灣肺癌中的非吸菸者,2012年起已過半,其中女性非吸菸者的人數成長最快,過去男女比例是二比一,現已不到二比一,非吸菸者55歲以後肺癌發生率是55歲以前的1.4倍。五危險因子 家族史最重要根據陳建仁、楊泮池等學者長年研究,歸納出五個危險因子,以家族史為最重要,有家族史者肺癌發生率是百分之四點多,已接近吸菸者發生率。目前醫界共識是有肺癌家族史,一定要做LDCT。再者是二手菸暴露史、慢性肺病、職業上暴露於有害物質例如氡氣、煎炒炸等油煙暴露量較高者,都應該要與專科醫師討論篩檢和追蹤的時機。如果年紀輕又沒有上述危險因子,並不建議做篩檢,但若有風險、做了篩檢,就要接受長期追蹤,追蹤期間有任何發現,都要與醫師仔細討論,才能決定下一步。吸菸者的肺癌變化比較快,國外研究發現,追蹤間隔超過三年會錯失早期癌偵測,因此目前建議吸菸者至少每兩年追蹤一次。至於非吸菸者,病程變化則較慢。從接觸致癌物到長成一顆癌細胞,需要經過很多年的細胞突變和淘汰,用健檢資料來看,平均要接近十年,才能從不確定性狀的毛玻璃病灶成長到有實質的結節,因此篩檢後如果醫師建議追蹤,一定要配合,建議至少追蹤十年,也要有追蹤一輩子的心理準備。一親等內罹肺癌 就該篩檢強烈建議,有肺癌家族史,尤其是一親等內有人確診,就應該要篩檢。臨床遇到很多爸媽確診,兒女立刻去做LDCT,就發現確診或需要追蹤的情形。至於政府應補助有家族史者篩檢嗎?全額補助應不容易,不過支持以LDCT篩檢車深入偏鄉,找出早期肺癌病人,前提是篩檢車要由政府來管理。如果一人確診,家庭成員,甚至三親等都要做LDCT,以一年新產生1萬5千個肺癌患者估算,如果每個人有15個三親等人,1萬5000個人乘以15是22萬5000人,這麼多人,每做一次LDCT最便宜要4000元,這樣一年就要九億元。政府部門應該很難全額補助,但肺癌越早發現療效越好,建議該篩檢的人還是要自費去做。
-
2020-09-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陳時中:我國在COVAX確定不選擇中國製的新冠肺炎疫苗
我國9月18日已經跟「新冠肺炎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簽約,預計10月初會付訂金。衛福部長陳時中下午補充表示,COVAX平台政治力干預不多,有信心獲得公平分配,且我國也確定在COVAX平台上,不選擇中國製的新冠肺炎疫苗。行政院長蘇貞昌與陳時中等官員今赴立法院報告紓困3.0預算,同步備質詢,陳時中上午宣布,我國9月18日已經跟COVAX簽約,預計10月初會付訂金。民眾黨立委邱臣遠下午質詢時追問,目前約有156國加入COVAX,我國簽約是否就是保證取得疫苗,獲取時程是否已確定;陳時中則表示,COVAX本身也不知道確定的時程,因為他們能掌握到的疫苗到現在也還沒有確定下來,只是目前看來COVAX的政治力干預不多,對於公平分配有信心。不過前副總統陳建仁日前出席活動時曾說,最快明年第一季我國就有疫苗可以打,陳時中則解釋,基本上明年第一季,大部分國家在那時候都會有緊急授權的疫苗,但使用上要看疫情嚴重度、安全性來做評估;且我國也確定,在COVAX平台上不選擇中國製疫苗。至於國產疫苗進度,陳時中說,國內有三家業者向衛福部申請新冠肺炎疫苗臨床試驗,都已獲通過,本周都會進入第一期臨床試驗,但具體狀況要看實驗反應,時間沒有辦法完全掌握,特別預算也投入20億元鼓勵廠商研發與人體試驗,未來購買時,也將有國產疫苗的優先採購權。
-
2020-09-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研院院區開放聚焦新冠肺炎 陳建仁談抗疫模式
中研院一年一度院區開放10月31日登場,參觀活動以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為主題並邀院士陳建仁演講,且為配合防疫,將縮小規模並採事先報名、限額入場參觀。中央研究院舉行「院區開放」邁入第23年,將在10月31日舉辦,為了配合防疫,今年也是23年來首度縮小規模舉辦,並採事先報名制,限額入場參觀,且若秋冬疫情嚴峻,中研院說,不排除全面取消實體現場活動。中研院表示,2020年是全球人類健康遭受威脅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造成逾3000萬人染疫,為讓大眾更了解COVID-19的科學研究以及未來發展何去何從,今年院區開放參觀活動將聚焦COVID-19議題。主題演講特別邀請中研院院士、前副總統陳建仁分享「科學與人文的結合:臺灣COVID-19防疫的成功模式」。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林宜玲將主講「新冠病毒研究利器-P3實驗室」,帶領民眾了解P3實驗室的原理與運作,以及如何幫助研究人員完成研發工作。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陳榮傑及助研究員謝俊結主講「化學在抑制冠狀病毒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解析如何合成藥物瑞德西韋,以及討論化學在對抗病毒中扮演的角色。中研院強調,為維持防疫好成績,今年院區開放大幅減少實體活動場次,並採事先報名制,報名者才能進場館參觀,活動將於10月5日上午10時正式開放線上報名,建議民眾事前「收藏」想參加的活動,以利報名。中研院說,今年也在活動官網上新增「線上觀看」功能,民眾不用出門也可在家觀看研究人員的成果展示、科普演講或相關科普知識。
-
2020-09-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灣何時能打新冠肺炎疫苗 陳建仁:明年第一季
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肺炎疫苗何時能全面施打,為控制疫情的關鍵。前副總統、公衛專家陳建仁今出席輔大醫院「鮑博畫展」受訪時表示,不管是採購國外疫苗還是國內自行研發,對於明年第一季能夠接種疫苗,個人蠻有信心。陳建仁表示,疫情在世界各國還是很嚴峻,國人仍要持續做好個人衛生、保持社交距離、避免群聚,「疫苗能很快上市、普及,才是根本解決方法,希望台灣的疫苗實驗能盡速成功,讓全民能施打」。另對於蔡英文政府的美豬政策,引發國民黨批評,陳建仁也幫忙說話,政府已依照豬的不同食用部位,做出很好規範,希望大家能依照科學證據,平心靜氣地多溝通、了解,民眾也要了解,所有食品安全評估都要顧慮安全及經濟效益,「科學評估沒有絕對的零風險、零檢出,這不符合CODEX(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標準,也失去理性論證的依據,希望還是以科學依據為主。」
共
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