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7 新冠肺炎.回首SARS
搜尋
陳建仁
共找到
219
筆 文章
-
-
2021-01-19 新冠肺炎.回首SARS
回首SARS/如果早一點處理和平醫院 張上淳:當年或許能避免院內感染
【編按】中國武漢肺炎疫情持續擴大,世界各國都紛傳確診病例。2003年SARS帶給台灣劇痛,但台灣也在防疫面有了經驗與進步。元氣網摘錄2009年財團法人歐巴尼紀念基金會出版的《回首SARS》、《走過SARS》二書部份摘文,讓大家借鏡,避免讓過去SARS的慘痛經驗再次上演。審視當年抗煞功過,張上淳認為,如果當時疾管局可以早一點處理和平醫院,或許後續就不會出現如此嚴重的院內感染,讓台灣陷入一場前所未見的傳染疾病驚恐中。好萊塢電影「魔戒三部曲」劇情緊湊,引人入勝,在抗煞過程中,SARS病毒就像是肉眼看不見的隱身魔王。而深入第一線的醫師護士如同各方戰士,一定要深入魔王的領土,才能在末日火山摧毀邪惡的根源。宛如劇中的魔戒遠征隊將領,台大醫院感染科主任張上淳帶領著醫護人員奮勇殺敵,站在第一線,冒著生命危險,抵抗著鬼魅般的黑騎士(病毒)歷經這場慘烈戰役,他整整瘦了15公斤,甚至兩度以為自身發燒染煞,自我隔離。在國內出現第一起確定SARS個案之後,張上淳多次參與行政院內部會議。他表示,剛開始台灣表現確實不錯,維持了一個多月的「三零」,不管這是否為政治宣傳,單從防疫角度上來看,在上半場,確實打了一場好球。可惜後來「台灣防疫網破洞了!」張上淳指出,和平醫院爆發院內感染時,他擔任疾管局相關委員會委員,在編號149之前的個案,似乎都排除了染煞可能。新光醫院曾與他討論這個149病例,他也認為是這應該是第一例本土確定個案。審視檢討當年的抗煞功錯,張上淳認為,如果當時疾管局可以更謹慎地看待此個案,早一點處理和平醫院,或許後續就不會出現如此嚴重的院內感染,讓台灣陷入一場前所未見的傳染疾病驚恐中。傳統醫界講究輩分倫理,為了防治SARS病毒蔓延,張上淳曾經在一場會議上,正氣凜然地質問各大醫學中心院長「大家是否愛台灣?」因為和平醫院、仁濟醫院相繼淪陷,但與會的醫界大老們卻遲遲不願出于援助。張上淳回憶說,那時被列為SARS專責醫院的國軍松山醫院已經人滿為患,需要其他醫院協助收容病人,在一個周五下午疾管局找來北部各醫學中心院長級大老們開會協商,幾乎沒有醫院代表主動表達願意立即收治SARS患者,大家都推說,等到下周一再說吧。各大醫院開會質問「大家是否愛台灣?」張上淳指出,在開會中,突然接到電話通知,署立台北醫院感染科認為,仁濟醫院已經失守了,因為署北急診室突然來了不少從仁濟醫院轉診來的患者。結束通話之後,他無奈地告訴大老們,不只是和平醫院出事,現在連仁濟醫院也保不住了。「大家是否愛台灣?」他義憤填膺地問著與會每一個人,一時之間,鴉雀無聲。不久後就做成決議,各大醫院隔天(周六)就開始動用人力,為收治SARS患者做準備,星期天就開始」運作。當時在醫療領域上,各大醫院之間瀰漫著一股各掃門前雪的消極態度,就連政治上也出現了政黨之間的角力猜忌,影響了防疫上的合作。「中央與地方的不同調,讓第一線防疫人員戰得更辛苦!」張上淳坦言,防疫作戰不應該有黨政色彩,應該齊心協力地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更多是非。張上淳透露了一個秘密,那就是和平醫院封院究竟是誰做的決定?他指出,和平醫院爆發院內感染的前兩、三天,疾管局成立了一個由中央單位及台北市衛生局所共同組成的小組委員會,透過視訊與和平醫院聯繫'只見院內人心惶惶,一片混亂。會議結束時,決定立即召回和平醫院的醫師及護理人員,會去過和平醫院就診,且發燒的患者也必須立即向和平報到;疫調人員迅速進入和平,展開疫調工作。只可惜,這些措施都沒有開始執行,和平醫院就封院了。原來是台北市政府內部己考慮封院,消息不知怎麼傳至疾管局及行政院,中央立刻要台北市派代表至行政院開會,希望將封院一事拉到中央層級,由中央來宣布。中央地方猜忌 削弱防疫力量連封院一事,中央與地方都搶著宣布,可見當時兩者之間存在著多深的歧見,遑論相互支援,攜手合作來抗煞。這些中央與地方的猜忌,對日後的防疫工作有著負面影響。幸好前衛生署長李明亮即時加入團隊,擔任總指揮。張上淳表示,SARS初期,係由國科會副主委陳建仁來帶領防疫工作,但陳身兼數職,隨著疫情的惡化,必須找一個專職的指揮官來協助疾管局。多次參與行政院內部會議的張上淳指出,原本一開始希望前副署長黃富源可以擔任重責大任,不過,黃富源推薦李明亮。而李明亮是資深醫界大老,又擔任過衛生署長,確實是最適合的人選。抗煞團隊有了總指揮,有助於穩定混亂的時局。但身為台灣醫界龍頭的台大醫院,此時內部卻有些動盪不安,因為台大竟然也發生了院內感染。談起此事,張上淳語氣中多了一些無奈與沈重。事後報告顯示,台大醫院共有17名護士、檢驗師、傳送人員不幸被病毒感染,多名感染科醫師也險些被感染,出現不明原因發燒,住進負壓隔離病房。爆院內感染 臺大創院來最大危機張上淳坦承,那時不少收治SARS病例的醫院都出現死亡個案,唯有台大保持著零死亡的紀錄。不少疑似染煞的患者都搶著進台大,其他醫院也將台大視為最終收治場所,直接將病人往台大急診室送,估計當時收治了上百名疑似SARS病患,確定個案則高達七、八十人。由於超過負荷,人力空間嚴重不足,隔離病房也有限,大部分病人只好擠在急診室,很容易就被病毒給攻陷,釀成了台大醫院創院以來最大的危機。事後發現,台大醫院這波感染源應是一名去過和平醫院就診的獨居老人,因肺炎至台大急診室就醫,卻隱匿病史,在急診室暫留的那幾天,將病毒傳給了其他病人及家屬,甚至是醫護人員。不過,台大畢竟是台灣第一流的醫學中心,張上淳自豪地說,17名被病毒感染的院內同仁沒有一個人死亡,而接受插管治療的,也只有一個人。這感染個案是個櫃檯掛號人員,以為隔著一片櫃檯玻璃,就不會感染病毒,於是沒有戴上口罩,因此,病情最為嚴重。怕不怕自己也成為SARS個案,住進隔離病房,被插管急救?張上淳苦笑著說,自己又不是金剛不壞之身,與SARS病毒的對抗期間,曾經兩度不明原因發燒,採取自我隔離。他只能祈禱上天,讓他保持健康,才有能力救治別人。「說完全不擔心,是騙人的!」張上淳說,不管是確定或是疑似病例,急診室每天都湧進了一大批發燒咳嗽的病人,當病患越來越多,心裡就開始發毛,擔心要是醫療過程中有個疏失,就可能被傳染。張上淳解釋,從流感、登革熱等傳染疾病來看,每個人在罹患病毒之後,症狀不一,有人症狀嚴重,有人則是相當輕微。那時SARS病毒傳散途徑還不清楚,也還沒釐清典型症狀,一時之間,人人自危,風聲鶴唳。他很擔心部分院內同仁早就被感染,但症狀輕微,而不自知,成為了傳染源頭。那時一名疑似染煞發燒的WHO專家,身體不適,出現發燒症狀,在飯店自我隔離,等著專機接回美國。當張上淳得知這個消息之後,頓時之間,整個人有點傻住了,因為他多次與該名專家面對面地討論疫情,一起用餐。一度發燒 自己「祕密」隔離兩天就在此時,張上淳也覺得不對勁,體溫偏高,身體有些熱熱的。因此,當天並末回到家裡,想到岳父岳母位於台北的住所沒人居住,於是到那住了兩天,沒與外界接觸,心中暗自祈禱著,自己千萬不要染上SARS病毒,幸而只是虛驚一場。如果SARS捲土重來,或是爆發禽流感大規模傳染,台灣可以安穩地度過嗎?對此,戴著金框眼鏡的張上淳,鏡片後的雙眼充滿了自信。他認為,國內醫療體系在上次與SARS病毒對抗戰役中,學到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未來一定能處理地更好。張上淳指出,五年前爆發SARS疫情時,許多醫護人員連N95口罩都不會聽說,但有了這一次經驗,現在連一般民眾都知道N95口罩,個人衛生習慣也加強了許多。當時不敷使用的負壓隔離病房,這幾年來,也陸續增設。萬一文爆發疫情,就不用擔心疑似或確定患者沒有地方可安置。他相信,只要團結一致,捨棄本位主義,再邪惡的魔王,也會被摧毀,再險峻的病毒傳染疫情,都能儘速平息。(本文摘錄自財團法人歐巴尼紀念基金會2009年出版《回首SARS》)
-
2020-12-23 癌症.肺癌
需要肺癌篩檢? 不吸菸女性可風險預測
● 國際首份針對女性不吸菸健康者之肺癌風險預測模型● 台灣55歲以上不吸菸女性,5%達到LDCT篩檢門檻,依此可抓出27%罹癌者● 台灣第一個本土模型,輸入風險參數即可使用,希望明年上路台灣近年來,不論男性或女性的癌症發生率,肺癌都名列第3,但在癌症死亡率排行榜中,肺癌卻長年高居第1。如何有效篩檢、早期發現,成為研究重點。LDCT篩檢 肺癌死亡率降2成美國肺部篩檢臨床試驗(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NLST)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2011年的報告指出,對55至74歲的重度吸菸者,亦即吸菸總量超過30包年(每天抽菸包數*菸齡)以及戒菸少於15年者,用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掃描(LDCT)做篩檢,可以降低20%肺癌死亡率。依據NEJM(2013)及另一頂級醫學期刊PLOS Medicine(2014)的兩篇論文,在以其風險預測模型,將個人參數套入公式,計算出6年肺癌風險大於0.0151者,使用LDCT,其篩檢效益更好。因此國際間把0.0151當成一個主要門檻。台女吸菸不到5% 多人卻罹肺癌目前美國也針對有重度吸菸史的中老年人,給以健保給付LDCT篩檢。據估計,在55至74歲的吸菸人口中,約有38%的人符合資格,不過針對女性僅能找出36.6%的肺癌患者。上述2014年的研究還指出,以其風險預測模型而言,在美國不建議不吸菸者做篩檢,但這項結論明顯不適用台灣,因為台灣女性吸菸人口不到5%,仍有許多人得到肺癌。模型篩檢 可找出27%肺癌患國衛院及其合作夥伴,包括中研院楊泮池院士、陳建仁院士、GELAC研究群及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研究專家,共同提出了一個台灣不吸菸女性肺癌風險預測模型。同樣以0.0151為門檻,在55至74歲的不吸菸女性中,約有5%可達篩檢標準,但卻可找出高達27%肺癌患者,顯示這模型有應用價值。這項成果已刊登在「美國癌症研究學會(AACR)」 2020年2月的CEBP(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獲選為該期的亮點論文之一,這也是國際首份利用流行病學證實的常用風險因子,針對健康不吸菸女性的肺癌風險預測模型。台灣的這個模型,是利用數個肺癌研究計畫、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資料、癌症登記檔、人口結構、生命表建立的統計模型。只要輸入個人年齡、BMI(身體質量指數)、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教育程度、肺癌家族史、風險基因型等,即可計算風險。希望這個風險計算器明年即可上路使用。
-
2020-12-16 癌症.抗癌新知
篩檢除菌就能預防胃癌 衛福部考慮支持高風險群普篩
胃癌是十大癌症殺手名列第八,每年新增3800人確診,其中八成都有胃幽門螺旋桿菌,確診多在晚期,治療煎熬且成本高,五年存活率不到一成。台大醫院、台大公衛學院、連江縣政府、衛生福利部過去14年長期介入和追蹤,馬祖胃癌發生率已降一半,證明只要及早篩檢、除菌就能有效預防胃癌。衛生福利部已在本島高風險族群與醫缺地區開始試辦,未來將考慮由健保或國健署公務預算擴大支持高風險群的普篩和除菌。台大醫院癌醫中心醫院綜合內科部主任劉志銘表示,根據2019年到2020年的最新調查,台灣成年人胃幽門螺旋桿菌盛行率是31%,高達590萬人帶菌,因為容易透過家戶內共杯共食傳染,未成年人盛行率也有10%。台灣胃癌人數隨人口老化逐年上升,逾八成是胃幽門螺旋桿菌引起,若能在癌前病變發生前除菌,可避免胃癌發生,胃癌治療後除菌也能降低復發率,除菌計畫可說是「越早越好」、「永不嫌遲」,所以民眾若上腹不適,目前治療共識就是建議篩檢。台大醫院院長、消化醫學權威吳明賢表示,目前有症狀又有潰瘍、或是有症狀和家族史,都可以給付除菌治療,無症狀但帶菌者雖無給付,仍建議自費除菌,費用不高但效益很大。台大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李宜家表示,大腸癌的糞便潛血檢查可同時檢查有無帶菌,成本僅約100元,更方便的吹氣篩檢大約是1000多元,除菌藥費也只要600多元。李宜家表示,除菌除了有助於遠離胃癌,各種腸胃不舒服症狀都會改善。胃幽門螺旋桿菌大多透過不潔的食物和飲水、共杯共食所傳染,很多都是全家感染,在台灣西部地區的盛行率大約是三成,但在東部或偏遠地區可能高達近六成。所以除菌計畫的重點必須要關照同住者、家人的帶菌情況,也要提供良好飲食習慣的衛教。外界擔心除菌計畫可能為社區帶來抗藥性,劉志銘表示,研究團隊目前已追蹤四年,現有證據顯示,台大多年研究經驗選用的藥物組合,再次感染機率非常低,大部分人一輩子只要除菌一次,一次療程只會帶來短暫抗藥性,人體內的菌相最快在兩個月內就會恢復到原本狀態,也不會增加代謝症候群或胃食道逆流復發的風險。吳明賢說,20幾年前眾人發的善願,多年已經看到令人欣慰的結果,有關胃幽門螺旋桿菌和胃癌的研究屢屢登上頂尖期刊,已經成為全世界預防胃癌的準則,最近也登上第一名胃腸醫學領域《Guts》第60周年12月的封面。衛生福利部常務次長石崇良表示,台大已清楚建立胃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癌的相關性,也建立了預防胃癌準則共識,在高風險區及高風險族群看到顯著的成本效益,隨著更多研究成果的產出,衛福部也正研議做醫療科技評估,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最具效益的政策,可望像現在根除C型肝炎一樣投入夠更多資源、擴大規模進行。李宜家表示,馬祖自2004年開始推行全面根除法至今,是全台灣社區型健康計畫持續時間最長的,包括前副總統陳建仁、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教授林肇堂、台大醫院跨科眾多醫師、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台北病理中心董事長江宏等許多跨領域專家,都是長期參與、貢獻各自的專長和資源,才有今天的成果。
-
2020-12-08 新聞.元氣新聞
台灣2020年度代表字揭曉!歡迎來到「疫」時代
歡迎來到「疫」時代」!新冠疫情翻轉了我們的生活,也改變了整個世界。「台灣2020代表字大選」票選結果今天公布,「疫 」字毫無懸念以壓到性勝利,在66個候選字中拔得頭籌獲選為今年的年度代表字。而「疫」字可謂「疫」馬當先、「疫」不可當,在總票數82631票中,「疫」字拿下28441票,囊括逾3分之1票數,幾乎是第二名「蓄」(15722)的兩倍票數,第三名「悶」則拿到6169票。票選第一到第十名的2020年度代表字,依序為疫、蓄、悶、安、韌、惜、勇、偽、茫、封。其中跟疫情密切相關的字包括疫、偽(出國)與封(城)。雖然壟罩在疫情陰影之下,今年代表字的前十名卻有蓄、安、韌、惜、勇等五字是正面字,也是近五年來台灣代表字擁有最多正面字的一年,象徵人們從黑暗中看到光明的力量。「疫」字也獲得最多名人推薦,總共有五位名人推薦,橫跨政界、醫界與食品界,包括前副總統陳建仁、疾管署長周志浩、北榮心臟內科顧問醫師陳雲亮、雲品國際董事長盛治仁、世界冠軍麵包師傅吳寶春,。談到「疫」字,陳建仁表示,這一年壟罩在百年大疫COVID-19的陰影下,死亡超過百萬,經濟嚴重衰退,瘟疫、防疫、疫苗成為整年的恐慌、試煉與盼望。「疫」是2020年的生活,也是2020年的挑戰。周志浩指出,今年全世界生活都圍繞在「疫」這個字,面對疫情你我皆疫無反顧,疫不容辭。陳雲亮表示,疫在字義上是廣泛的傳染病。今年全球不論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醫療,交通,娛樂,都受到疫情影響,造成前所未有的危機,更對某些地區或國家造成軍事衝突,更造成兩岸關係卅年來最大緊張。盛治仁認為,疫情打亂了世界秩序,不管在國際政治經濟競爭、兩岸關係和國內政經情勢,都造成了深遠且不可逆的影響。吳寶春則說,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改變了世界,但是我們更不應該被打敗,要「疫」起努力、克服並改變未來、改變疫情。「台灣2020代表字大選」由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與聯合報合辦,邀來各界名人專家與達人、素人推薦66個代表字,從11月11日到12月6日,累積26天民眾選票82631張。「台灣年度代表字大選」活動,已邁入第13年,年年獲得國人熱烈參與和電子媒體的關注,從2008年的「亂」、2009年的「盼」、2010年的「淡」、2011年的「讚」、2012年的「憂」、2013年的「假」、 2014年的「黑」、2015年的「換」、2016年的「苦」到2017年的「茫 」、2018年的「翻」、2019年的「亂」,每個字都刻畫了當年的社會意向與民眾想法。
-
2020-12-03 癌症.肺癌
增肺癌存活率/結合跨部會資源 空汙費、碳費、菸捐等挹注肺癌防治
提高肺癌存活率,LDCT篩檢揪出早期患者與精準治療將是關鍵。但公費篩檢經費短絀,肺癌新藥又被限縮給付。專家認為從多元管道納入空汙費、碳費、健保費、菸捐等跨部會資源,以國家高度規畫肺癌防治政策,可避免資源分散。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LDCT篩檢早期肺癌,每篩一次約花五千元,礙於經費有限,初期僅能小規模補助,其他高危險族群建議先自費篩檢。如從多元管道統籌經費下手,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表示,健保署可考慮將篩檢視為治療末期肺癌省下的錢,有條件提供給付。此外,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也表示,可考慮比照菸捐模式,將空汙費挹注於推動肺癌早期篩檢與早期治療。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高尚志指出,減碳、空汙、健康的整合思考是國際趨勢,即將開徵的上百億碳費也能是經費運用的選項之一。至於治療方面,雙和醫院副院長李岡遠、台灣肺癌學會秘書長羅永鴻皆指出,和國際治療指引相比,新一代肺癌標靶藥物與免疫療法在健保給付尚有缺口。因此,台灣癌症基金會、台北榮總胸腔腫瘤科主任邱昭華皆提出癌友「共同負擔」的概念。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戴雪詠回應,依現行健保法,癌症屬重大傷病免部分負擔,涉及修法仍需廣納意見。近期會與財政部金融保險局商討,如何讓商業保險實支實付,補位健保尚未支付的領域。(專題企畫)
-
2020-12-03 醫聲.慢病防治
無菸世界/增肺癌存活率:專家疾呼,成立國家級肺癌辦公室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經將空汙視為「新菸害」,綜觀國內肺癌資料,近年非吸菸罹患肺癌比率明顯高於吸菸者,控制空汙為首要之急。專家呼籲,儘速制定國家級肺癌防治政策,將健康指標納入空汙防制政策,並鏈結空汙費,擴大肺癌公費篩檢高風險對象,加速健保新藥給付,達成肺癌存活率倍增目標。肺癌常年居國內十大癌症死因之首,成為「新國病」,台灣癌症基金會攜手專家主辦「肺癌存活率倍增倡議平台專家論壇」,提倡成立國家級肺癌防治政策辦公室。衛福部長陳時中應邀出席表示,肺癌存活率倍增不是夢,但肺癌防治從預防、篩檢到治療,各項規則及政策、研究方向、藥物給付等,仍待詳細討論後逐步落實。綜觀肺癌流行病學資料,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指出,菸害防制法施行後國內男性肺癌發病率下降,但更多不抽菸的女性卻罹患肺癌,人數直線上升,空汙可能是重要危險因子。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表示,肺癌居二○一九年健保醫療支出十大癌症之冠,逾一百六十四億,但五年存活率是十大癌症中最低,僅百分之二九‧七九,低於日本的百分之卅三、韓國的百分之卅。台大醫學院附設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陳晉興解釋,是因逾半的患者確診時已第四期,揭示肺癌早期篩檢的重要性。在治療上,當前癌症新藥通過健保給付曠日耗時,從新藥拿到證照到健保給付,平均須等七百多天。專家一致認為,健保給付肺癌新藥的速度應加快,且部分僅給付「晚期、後線」治療的藥物建議往「早期、前線」調整,提高患者與藥物的可近性,降低藥費經濟負擔。肺癌公費篩檢成本高,且癌症新藥給付受全民健保總額的限制,再加上空汙問題棘手,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說,這事涉衛福部、環保署、交通部等部會,但跨部會溝通較困難。因此,中研院院士吳成文表示,肺癌與空汙相關,牽涉到多部會,要存活率倍增需有突破性措施及跨部會國家防治計畫。中研院院士、台灣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彭汪嘉康說,對抗肺癌新國病必須靠預防、早期篩檢與早期治療,將肺癌存活率倍增與行動方案納入國家級政策。
-
2020-12-03 癌症.肺癌
肺癌新國病/早篩+精準治療 提高存活率
提高肺癌存活率,LDCT篩檢揪出早期患者與精準治療將是關鍵。但公費篩檢經費短絀,肺癌新藥又被限縮給付。專家認為從多元管道納入空汙費、碳費、健保費、菸捐等跨部會資源,以國家高度規畫肺癌防治政策,可避免資源分散。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LDCT篩檢早期肺癌,每篩一次約花5000元,礙於經費有限,初期僅能小規模補助,其他高危險族群建議先自費篩檢。如從多元管道統籌經費下手,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表示,健保署可考慮將篩檢視為治療末期肺癌省下的錢,有條件提供給付。此外,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也表示,可考慮比照菸捐模式,將空汙費挹注於推動肺癌早期篩檢與早期治療。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高尚志指出,減碳、空汙、健康的整合思考是國際趨勢,即將開徵的上百億碳費也能是經費運用的選項之一。至於治療方面,雙和醫院副院長李岡遠、台灣肺癌學會秘書長羅永鴻皆指出,和國際治療指引相比,新一代肺癌標靶藥物與免疫療法在健保給付尚有缺口。因此,台灣癌症基金會、台北榮總胸腔腫瘤科主任邱昭華皆提出癌友「共同負擔」的概念。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戴雪詠回應,依現行健保法,癌症屬重大傷病免部分負擔,涉及修法仍需廣納意見。近期會與財政部金融保險局商討,如何讓商業保險實支實付,補位健保尚未支付的領域。
-
2020-11-2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台大公衛博士賴美淑醫師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再度以「醫界典範」的主題,介紹另外三位傑出的台灣醫師:台灣小兒外科的老前輩陳秋江教授、小兒科大老黃富源教授、公共衛生賴美淑教授。巧合的是,介紹陳秋江教授的文章是黃富源教授追憶當年馬偕醫院還沒有小兒外科的時代如何受到陳教授的幫忙,而接受醫學生採訪的黃富源教授與賴美淑教授都曾做過衛生署副署長,替台灣醫療環境樹立許多重要的制度。這「醫界典範」的主題又讓我們有機會透過這幾篇文章,體會學醫之路可以是如此的多采多姿,希望台灣能有更多有理想、有熱情、有愛心的年輕人願意投入醫學的領域。當年,如果不是保送制度取消,她不會斷了保送的念想,匆匆忙忙把高二早已全數借出的筆記一一收回;當年,如果不是母親日夜聲淚俱下,她不會妥協把台大醫學系擺上第一志願的格子裡,自然也不會出現在台大醫學系第二屆的入學榜單上,更不會成為後來的台大醫學系家庭醫學科教授、衛生署副署長、中央健康保險局總經理——那是民國五十七年,原本對農學院興致勃勃的北一女中高三學生賴美淑,從此改變一生的一年。大學時期,賴教授開始接受知識繁雜、強調大量背誦的醫學教育,少了細品來龍去脈的學習趣味,多了共同筆記的記憶灌食。「老師會告訴你,結果是這樣,怎麼來的不知道,不會去追蹤過程,沒有故事,只有告訴你——就是這樣。」聯考曾以拿手的數學脫穎而出的賴美淑教授,因此一時難以適應,反而在學習微積分的過程中遇到瓶頸。直到當了幾年的醫學生,才領悟到,醫學不過是一門師徒制的應用科學,學生跟隨老師的步伐,盡量把結果記起來,就成了自己的醫學專業。也許是掌握了習醫的精髓,於台大內科擔任住院醫師時,身手伶俐的賴教授更顯勤奮,在輔助工具未如今日完備的年代,幾乎包辦所有病人照護、檢查的工作,十八般武藝全攬一身,因而累積豐沛的臨床經驗。結束住院醫師訓練,賴教授決定實現出國留學的夢想,適逢賴教授的先生確定要前往美國匹茲堡大學進修,賴美淑教授直接撥了一通給匹茲堡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主任的越洋電話,簡單介紹自己的身份和背景後,便開門見山表明想申請流行病學科,嚇了對方一跳。「我現在沒那個勇氣。」賴美淑教授笑得靦腆,時間可以充實人的智慧,卻不一定可以增長人面對未知的膽識,談起那股不知從何而來的追夢傻勁,還是得敬年輕的自己三分。教授順勢鼓勵年輕人:「我認為,人的一生還是要抓東西,我稱呼那個叫『抓抓』。」正是因為抓住了到匹茲堡公衛學院鑽研流行病學的機會,才能學到大數據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回台擔任台大家醫科主治醫師,負責規劃三芝衛生所群體醫療職業中心時,用於增進群體醫療的品質;正是因為抓住了到衛生署服務的機會,才能參與全民均健和基層醫療的政策推動,有效運用旅美所學,將全台三百六十五間衛生所的醫療、保健資料等全面電子化,成為政府內第一個百分之百電腦化的機關,並結合透明化(transparency)及共享化(sharing)兩大方針,充分改善衛生所病歷診斷與進藥狀況,甚至還開創糖尿病共同照護系統,達成全台對糖尿病治療的共識。賴教授的經歷活生生是一本「抓抓教科書」,成功的原因乍看是排山倒海的機會幸運地朝著賴教授迎面而來,實則每一步的學習息息相關,每一段的歷程環環相扣,長期扎實且踏實的努力,才讓出手抓住機會的那一刻,更加自然、穩妥。更關鍵的是,抓抓的過程並非囫圇吞棗,賴教授補充道:「抓抓之前,我都會先問我自己,我如果做了這個選擇,我的目標是什麼?要怎麼做,才能符合我的價值體系,並達成我的目標?」首先,必須沉澱心性、慎重選擇,以興趣喜好、每個選項的優缺點、個人的處事原則、長程目標等多方考量為本,找到靈魂深處真正嚮往且合適的道路,再者,要跟著時代潮流的變化、人生的歷練與成長,有策略(strategy)地往前走,同時堅守自己的核心價值。民國八十七年年初,賴美淑教授接任同班同學葉金川教授,成為健保局第二任總經理,帶著過往累積的數據資料,繼續貫徹提升醫療品質的工作。這段時間,賴教授學到:建立人與人之間合宜的界線(boundary)以確立有限度的責任(accountability)是極為重要的。說明醫療的極限,建立醫病關係的界線,這是醫師對病人負責的方式;平均家務的分配,建立婚姻關係的界線,這是夫妻對家庭負責的方式;釐清評鑑的規則,建立上下機關的界線,這是院所對品質負責的方式。沒有天馬行空,就沒有期望落空,人與人之間保持剛剛好的距離,在剛剛好的界線裡,負起剛剛好的責任,是最實際而舒適的狀態。「責任就是把界線先弄好,有了界線,我們就會彼此尊重。」賴教授作結道。所以賴美淑教授向來在管理各級醫療單位時,總巧妙地只公布數據、不發表意見,在個人劃定的界線中盡責,卻不在他人醫療行為的界線中置喙,看似無為卻有為,看似有為卻無為,中庸的精髓大概就來自對責任的透徹理解吧!說來也有幾分玄妙,多年前,衛生所電子化為健保資料連線奠定完備基礎,在近期COVID-19疫情中派上用場;宋瑞樓教授託付的癌症登記,多年後在衛生署內運作,賴美淑教授再轉託陳建仁教授按國際譯碼簿編輯,殊不知,陳建仁教授出任國科會主委後,癌症登記又回到手上,賴教授繼而擔任癌症登記中心理事長,大規模比對健保及死亡率等數據,齊全了缺漏的資料,讓癌登日臻完善。不知是際遇迂迴,抑或是緣分難得,生命裡頑皮的安排就是這麼耐人尋味。「我也是現在回頭看才知道耶!我當時怎麼會知道?人永遠不知道下一步是什麼,可是你上一步的經驗會告訴你下一步要怎麼做。」如同賴美淑教授熱愛的文史故事,所有的劇情都有始末,所有的結局都有來由,驀然回首,得了過人的收穫,是因為早已那麼栽。隨年歲漸長,賴教授和許多老同學一樣,滿懷對過往經歷的感恩,肩負對世代傳承使命感,於是花更多心力培養後輩,期許自己可以從接受者轉為給予者,提攜新生代。現在,除了有更多的時間閱讀、旅遊,享受退休後的生活,對生命有深刻領略的賴教授,也更貼近過去自己曾關注的老年醫學、緩和醫療、善終照顧。面對還不知道如何處理生死議題的醫學生,賴教授再度拿出界線理論:「病人在我照顧的界線裡面,病人離開了,我難過是一定的,年齡再長的時候呢,我會把這個時間縮短,可是不能變成沒有感情的人。」醫學是科學加上藝術,有感情的醫師才會是好醫師,有人文的醫療才會是好醫療,摻了幾滴眼淚的醫病關係,無傷大雅,或許還添了幾分人性的溫度。然而,白色巨塔天天都有新難題,醫學生同時必須不斷累積的是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和整合的能力,尤其情感細膩的女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處理問題應優先於處理情緒;至於整合,就是領域要寬;領域要寬,除了經驗,就是要不斷唸書。賴教授歷經臨床醫師、公職與教職,作為一個女性,作為一個在醫界叱吒風雲、闖蕩數十年的成功女性,賴美淑教授既是人師、亦為人母,既是從醫、亦曾從政,在她身上,可以找到為師的諄諄教誨,為母的循循善誘,行醫的孜孜不倦,行政的鑿鑿有據,是賴教授特有的溫柔與堅毅,智慧與勇氣,完美地在理性與感性的兩端平衡著的每個角色,在每個領域留下影響深遠、令人敬佩的卓越貢獻。
-
2020-11-26 癌症.肺癌
揪早期肺癌 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最有效
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已被證實為最佳的肺癌篩檢工具,將納入國家篩檢。但每篩一次約花五千元,礙於經費不多,衛福部國健署預計明年六月先補助弱勢的高危險族群。專家建議,政府應多方籌款,例如空汙費、餐飲業雇主負擔等,以利擴大篩檢人數,達到早期治療肺癌目的。台灣癌症基金會今舉辦「肺癌存活率倍增倡議平台專家論壇」,邀集多名產官學者參與。上午第一場次以討論肺癌致病因子與建立健康生活型態為主,下午第二場次則是探討肺癌預防和建立肺癌高危險族群篩檢策略。中研院院士楊泮池表示,肺癌之所以多年蟬聯十大癌症死亡率之首,原因是早期癌症難發現。但早期診斷治療才是改善肺癌存活率的最好方法。LDCT是目前最好的篩檢工具,國健署主導的LDCT篩檢計畫即揪出94.8%的早期肺癌。只是,LDCT篩檢很可能出現偽陽性。台大醫學院附設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陳晉興舉例,曾有一名60歲老菸槍篩出左邊肺部有0.9公分的結節,戒菸後3個月肺結節就消失,只是發炎而已,根本不必開刀。為此,國健署和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放射線醫學會和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已討論出台灣本土治療指引,0.8公分以上的肺結節最需要特別注意與追蹤,0.4至0.6公分可不必大驚小怪。為對付國病肺癌,國健署日前宣布最快明年六月把LDCT篩檢納入國家篩檢,但因經費有限,篩檢對象、補助額度還搞不定。電腦斷層這套篩檢工具的可近性也被質疑,除了醫院以外,診所和健檢中心無法做LDCT,不利偏鄉居民。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衛福部長陳時中與他討論過,研議先小規模從經濟弱勢的肺癌高危險族群開始補助,例如具有重度吸菸者或一等親肺癌家族史的中低收入戶。在籌到更多經費前,呼籲高危險族群的民眾自費篩檢也是一個方法。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說,肺癌的致病因子包含空氣汙染,目前環保署向工廠業者徵收的「空汙費」應考量挹注於肺癌篩檢。此外,特定職業例如廚師也是肺癌高危險群,政府也可考量讓餐飲業雇主負擔員工的肺癌篩檢費用。至於肺癌篩檢後,會有一定的病人進入追蹤與治療,陳建仁也建議健保署應提供相對應的給付,例如給付第二次或第三次的肺結節追蹤檢查費。「衛福部、環保署、雇主一起分工合作,會很有幫助。」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與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均認為,肺癌國篩的對象只針對重度吸菸者或一等親肺癌家族史的高危險族群並不合理,因研究證實國內有半數肺癌患者沒有抽菸,且空汙也是重要致癌因素,仍會使許多民眾潛藏肺癌不自知,建議擴大篩檢對象。國家衛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熊昭表示,精算各程度風險族群的成本效益至關重要。她以2018年韓國醫院發表的研究為例,未提供特別風險設計的LDCT篩檢,肺癌檢出率為0.85%;中研院以同樣工具替吸菸者做篩檢,檢出率為2.6%,另以家族史做篩檢,檢出率為3.2%。目前肺癌風險族群推測模型已在建置中,未來可作為公費支持篩檢政策的參考。
-
2020-11-26 新聞.健康知識+
家電塑膠製品釋放空汙 久待室內恐增罹癌風險
肺癌成台灣「新國病」,降低空氣汙染刻不容緩,民眾常忽略的室內空汙,包含燒香、清潔劑,甚至是塑膠製品、家電用品和木製裝潢等皆是汙染來源。專家建議,對抗室內空汙栽種盆栽、住家周圍種樹、經常開窗通風換氣、打掃能降低居家空汙,遠離致病因子。台灣癌症基金會今日邀集各界專家、部會舉辦「肺癌存活率倍增倡議平台專家論壇」,第一場次探討肺癌致病因子與建立健康生活型態,並呼籲「國病國治」,推動實質性降低國內空汙、揪出肺癌致病因子、建立肺癌高風險族群篩檢策略、精準治療,攜手專家倡議2025年肺癌存活率倍增,擬成立跨部會肺癌辦公室。從室內空汙下手,與會專家台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主任蘇大成說,人的生活有八到九成會待在室內,除常見的廚房油煙,家中使用的塑膠製品和塑膠袋、地板、天花板等裝潢、家具也常有塑膠及塑化劑成分,這些塑膠製品的塑化劑會隨時間脫落,揮發在空氣中成為灰塵;家電用品的耐熱板則會釋放溴化二苯醚有毒粉塵,恐危害人體健康,不可不慎,建議室內植栽能減少PM2.5濃度,改善肺功能。綜觀台灣肺癌資料,前副總統、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也說,菸害防制法施行後國內男性肺癌發病率下降,但更多不抽菸的女性卻罹患肺癌,人數直線上升,又以罹患肺腺癌最多,研究已證實與吸菸呈現弱相關,戶外、室內空汙問題浮出檯面。「我們每天吸的空汙,就像在吸低劑量的香煙。」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詹長權說,雲嘉南高屏空汙嚴重、能見度低於北部,數據顯示肺腺癌罹病人數增加;另項紀錄於2014年研究資料,死於四大空汙的3萬3千餘人中,歸因於PM2.5死亡計6千2百餘人,肺癌就占據2千2百多人,呼籲政府應嚴格訂定戶外空汙達年平均值10微克/立方公尺,作為濃度準則。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建議,肺癌防治應凝聚各界力量,成立跨部會的肺癌辦公室統籌業務、羅列經費成立國家隊,正視肺癌問題;中央研究院院士、台灣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彭汪嘉康也建議,預防肺癌從生活做起,邀請全民練五功:彩虹蔬果579、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遠離菸害、定期篩檢。
-
2020-11-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防疫成功關鍵 陳建仁:台灣價值真諦國人都是無名英雄
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下午受邀,參加嘉義縣中正大學舉辦的新冠肺炎Covid19危機中的傳播創新與創業研討會,演講主題推進ICT/AI在產業創新的應用,陳說,台灣防疫成功贏得世界推崇,關鍵在台灣價值真諦:開放、民主、自由、法治,全台灣2千3百萬人都是無名英雄,至今38萬多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者犧牲自由,換取國人健康,這38萬多人也是無名英雄。演講結束,有學生問說,「大仁哥是防疫功臣,是否有機會重返行政崗位服務?」虔誠天主教徒的陳建仁說,「現在沒有天主召叫」,他說,真正權利是服務,他過去SARS臨危授命出任衛生署長,再與蔡總統搭檔,都是答覆天主召叫,扮公僕的公僕服務,如聖經記載耶穌說,「我來是服侍人,不是受人服侍」;陳說,「我是天主的小鉛筆!」聽眾提問疫苗何時能終結疫情?防疫成功經驗能否移植國外?陳建仁說,美、德大藥商疫苗提早研發,國內3家生技藥廠明年6月也可問世,疫苗產製後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施打,會按優先順序施打,呼籲國人不要像搶口罩一樣搶打疫苗!陳建仁說,台灣防疫成功讓世界認識台灣,疫情帶動ICT、AI及健康照護產業發展,他說,「COVID-19是這個時代最大挑戰之一,讓我們見到民主體制蘊含資訊開放、公眾信任、有效治理正當性,這不僅具有重要價值,也是一個國家面對各種挑戰的最有效武器。台灣證明民主、自由、法治可以為世界帶來善治、安定與公義的發展,台灣人民證明善良、慈悲、團結可以為人類帶來永續、平安、共好的福祉,媒體在疫情期間發揮傳遞疫情功能,安定人心。在自由、民主、開放的台灣,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每天開記者會,很快贏得全民的高度信任和支持,公信力帶來社會安定、民眾配合、不受假新聞影響,台灣民主化凝聚台灣國家意識,促進社會團結,提升公民素質開放,透明與公共信任,是民主的自然產物。
-
2020-11-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防疫成功關鍵 陳建仁:智慧與慈悲
世界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緊繃,台灣防疫成就有目共睹,前副總統陳建仁今應楊祥發紀念教育基金會邀請,在台南一中分享「台灣新興傳染病防疫的成功模式」,他說,國人發揮智慧與慈悲是防疫成功的重要關鍵,以此勉勵學生。陳建仁長期致力流行病學研究,對台灣的公共衛生和科技發展有傑出貢獻。他經歷2003年SARS風暴,2009至2010年的H1N1新型流感大流行,見證台灣從不同傳染病侵襲的經驗中,不斷學習成長,持續精進防疫作為。陳建仁說,國內確診個案有83.4%是境外移入、6.5%敦睦艦隊群聚案,本土病例只有10%。台灣新冠肺炎發生率是美國的1200分之1、死亡率是2300分之1,也沒出現大量病人湧入醫院的窘境,種種數據證明台灣防疫成功。他表示,防疫與每個人息息相關。民眾抱持「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態度,以同理、感恩及奉獻的精神善待每個人,理性團結,這是防疫成功的關鍵。他舉日本京都建仁寺兩足院的兩足為智慧與慈悲,印證這次防疫成功的關鍵在科技研發的智慧,以及人文關懷的慈悲,因為絕大多數人都落實居家隔離與檢疫,而讓防疫成功。
-
2020-10-29 科別.消化系統
讓台灣「肝肝淨淨」 陳時中首提抽血加驗B、C肝措施
國內B、C肝炎患者近300萬人,如何做好肝炎防治,減少肝臟纖維化、硬化及肝癌,已成重大議題。衛福部長陳時中10月23日晚間出席「台灣肝淨未來論壇」時首度提出「抽血加驗肝炎」措施,配合健保大數據,期望早日達到全民肝炎普篩。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聯合報於10月23日舉辦「台灣肝淨未來論壇」,主持人為台大醫院副院長、肝策會理事長高嘉宏,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及衛福部長陳時中應邀致詞,國健署署長王英偉、高醫大講座教授莊萬龍及苗栗、嘉義等四縣市衛生局長各提出簡報。與會者包括莊萬龍等人肯定中央為C肝防治「掏錢佈署」、救人無數,有助台灣更早達到消除C肝。陳時中說,預防性的投資有時是必要的,但決策極困難,例如當年全面施打B肝疫苗,使40歲以下者多能免於肝癌,如今治療C肝,成效也要慢慢才會看到。陳時中表示,中央地方攜手努力3到4年,已治療10萬名C肝患者,但仍有四成感染者尚未篩檢及治療。他建議可「抽血加驗肝炎」,因國人愛看病,喜歡領藥、抽血、做檢查,若能在驗血時透過雲端大數據自動挑選出沒做過肝炎篩檢的人加驗肝炎,而中間檢查費用差額由公務預算支付,有望提高篩檢量能。陳建仁說,健保署擁有完整就醫資料,國健署有B、C肝高風險地區以及受刑人、洗腎、梅毒、愛滋病等特殊族群篩檢資料,只要整合,就可成為未來肝炎普篩的重要數據資料。他也建議所有醫師看診時主動問:「做過肝炎篩檢嗎?」中研院院士陳培哲說,治療B、C肝的口服藥目前僅限消化系專科醫師才能開立處方,建議健保署開放所有醫師都能開立相關處方,且能強制醫師提醒與介入,達成「肝炎篩檢家家催、口服藥品處處開」目標,促使醫師主動出擊,「這就技術而言可行。」在醫療上,高嘉宏特別為B肝患者抱屈。他說,目前C肝藥物的健保給付原則為只要體內有病毒就提供給付,相較之下,人數眾多的B肝患者在治療上卻限制重重,不少病人體內病毒活躍,卻礙於肝指數和肝纖維化不夠嚴重,無法獲得給付。高嘉宏認為,健保應該逐漸鬆綁B肝給付限制。台灣在肝炎防治上,中央擬定政策,目標清楚且有執行力,相信一定有機會能「肝肝淨淨」,讓B、C肝患者及早治療、降低肝癌風險,同時超越世衛2030年消除慢性肝炎的目標。衛福部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主任蒲若芳說,只要公衛、醫療以及中央、地方齊心協力,促成「資訊一條龍」,整合篩檢跟健保數據,相信不久將來就能從「消除C肝辦公室」變「消除肝炎辦公室」,甚至把辦公室也清除掉。
-
2020-10-29 科別.消化系統
降癌化風險 肝策會籲鬆綁B肝藥給付
相較於C肝,B肝人口更多且健保治療條件更嚴苛,不少患者停藥後會再復發。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理事長高嘉宏為B肝患者請命,他依據最新東亞B肝治療指引建議,B肝應提早在肝中度纖維化(F2)及肝指數輕微上升就用藥治療,才能降低癌化風險。因應中央2025年消除慢性肝炎願景,中央地方加強C肝篩檢與治療力道。高嘉宏指出,B肝和C肝均是我國引發肝癌的主要因素,但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C肝引起的肝癌逐年下降,反觀B肝引發的肝癌發生案例卻沒明顯下降。高嘉宏解釋,過去考量B肝藥物的安全性,健保給付條件嚴苛,會考量肝指數於半年內兩次以上超過正常值兩倍,非肝硬化e抗原陰性患者才能達到給付三年的標準。但是目前藥物安全性高,給付條件卻沒變,不少人因此停藥,然而肝指數看似正常,但一到兩個月後就可能變動,導致六到七成的人會復發,可能增加肝癌風險。高嘉宏說,B肝尚未纖維化之前壓制病毒,能阻絕肝癌;若轉為肝硬化,長期用藥抑制病毒,也能減少六成的肝癌發生。高嘉宏今年四月與東亞地區B肝治療專家舉行線上會議,匯總美國、歐洲與亞太地區的治療指引討論結果,修訂出最適合國人的東亞第一部B肝治療指引,並於「台灣肝淨未來論壇」首度對外發表。據最新治療準則,B肝不只應於輕微肝指數上升時就用藥治療,肝中度纖維化(F2)也應考量用藥。高嘉宏盼最新的治療指引有機會讓B肝藥物延長給付,讓B肝防治的好成績除了新生兒疫苗接種之外,於治療上能再獲佳績。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與中研院院士陳培哲皆認為,B肝治療問題含許多歷史因素,雖然複雜,但只要病毒還在體內,就應該繼續治療、努力清除病毒。陳建仁建議,健保署可再考量一下成本效益,起碼讓治療條件往前調整。
-
2020-10-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外交部推出VR影片 訴說台灣防疫成就「關鍵3布局」
外交部今天發布「關鍵三布局」虛擬實境(VR)影片,闡揚台灣的防疫成就及防疫無國界理念。外交部政務次長曾厚仁說,台灣由於防疫有成,既有生活方式基本上未受破壞,是全球難得現象。「關鍵三布局」有中、英文兩個版本,可透過外交部官網及YouTube頻道「潮台灣」(Trending Taiwan)使用觀影盒觀賞。11月起,總統府也將設置民眾體驗區。外交部去年首度推出VR影片,去年以駐美國代表處雙橡園為主題,紀念1979年1月1日生效的「台灣關係法」40週年。曾厚仁上午在發布記者會親自體驗VR影片。他致詞表示,一如前副總統陳建仁在影片所述,台灣的防疫成就須歸功於「審慎以對、迅速應變、超前部署」,以及政府、民眾和各第一線工作人員的努力,「關鍵三布局」可謂向所有人致敬。曾厚仁說,台灣一向對在中國發生的事提高警覺,因此去年12月底全球尚未對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作出反應時,台灣即開始對來自武漢的航班執行登機檢疫,而口罩產量更從今年1月底的一天180萬片,迅速增長至5月底的一天1800萬片、6月底至今的一天2000萬片,這都是台灣防疫有成的關鍵因素。「關鍵三布局」的VR和4K解析度紀錄片版本分別由賴冠源和陳璽文(Stefano Centini)拍攝,拍攝時間約一週。賴冠源說,這次拍攝讓他切身體會到台灣防疫工作的嚴謹。陳璽文在台灣已居住10年,去年以「高級專業人才」身分歸化取得中華民國國籍。他今年5月接受中央社專訪時曾說,成為台灣人後,「未來更可以代表台灣向世界發聲,把台灣的故事帶出去」。陳璽文長期從事紀錄片拍攝、製作,合作對象包括Discovery、HBO等國際平台,也曾參與製作「波羅蜜」、「透視內幕: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等台灣劇情與紀錄片,「關鍵三布局」是他首度與外交部合作的作品。他今天說,最困難的拍攝橋段包括機場旅客入境部分。全球疫情讓桃園國際機場的旅客量大減,而為了忠實記錄入境旅客的檢疫過程、等待有代表性的畫面,他和機場方面協調了約一個月之久。
-
2020-10-2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台灣代理孕母法制化刻不容緩
【編者按】「性別與醫學」在台灣的醫學教育已經逐漸受到重視,但本週卻是「醫病平台」首次以這主題刊登三篇文章。張博淵教授以其心臟科的專長提出醫學數據,呼籲醫界及社會大眾不容輕忽女性的心血管疾病有時會有「非典型」症狀,而延誤診斷。另外我們在此發表有關「代孕母立法」的兩種不同看法,一位在專業方面深受尊敬的藥師長年以本身是子宮發育不全的病人,挺身呼籲「代孕解禁」的推動;一位長期爭取婦女權益的意見領袖卻因擔心女性可能因代孕合法化而造成女性被物化、更深陷傳統文化的束縛。這種「科技不能解決的社會文化問題」惟有在社會大眾透過理性的對話,了解事實並屏除誤解,才能達到共識。生兒育女是人權,是幸福追求權。人工生殖協助技術在台灣早已成熟,然法令獨苛於子宮有病變,需求代孕之女性,長期以來導致這群女性避婚,或讓已婚遭受身心俱創之重大遺憾,甚或造成婚姻家庭破裂。基於以下理由,我們要求政府應儘速推動代孕制度合法化。一、生育自由權應為受憲法所保障之權利法學專家陳英鈐教授曾指出:「生殖自由係由人格權與人性尊嚴結合所衍生,且為婚姻與家庭制度所保障,國家對於生殖自由的干預必須受到嚴格審查。為保障借腹生子涉及代孕婦女的人性尊嚴與免於身心傷害之身體權,以及將出生者的人性尊嚴、生命權與免於身心傷害之身體權,沒有必要禁止借腹生子,立法者可透過禁止商業性代孕契約、詳定代孕契約告知後同意的要件、醫療機構認證制度、代孕者資格限制、代孕契約的內容強制等等規定來平衡基本權衝突。」(http://www.taiwanlaw.com.tw/forumViewer.aspx?id=1039)法學專家顏厥安教授也指出:「各民主憲政國家的共同傳統,人民享有追求幸福的權力。而追求愛情與婚姻、建立家庭、生養小孩,而國家是為了保障這些權力而建立的。罹患不孕症的婦女及其家庭屬劣勢者,國家應致力建立正義制度以加以協助,使其處境獲得最大改善,而非立法禁止代孕。人民的自由只要不傷害到他人,國家就不能夠加以禁止。這是自由民主國家的基本價值共識,代理孕母並未傷害到什麼人。國家基於對人民基本權之保護義務,更應積極立法確定各項相關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係,以減輕將可能發生之爭議,此為現代法治國家之保護義務。不可鴕鳥的心態裝作視而不見,以為只要禁止,一切問題就不會發生。(http://in.ncu.edu.tw/phi/NRAE/newsletter/no4/09.html#%E8%A8%BB1)二、代孕合法化已有堅實的行政與立法基礎個人於1996年1月以真名投書民生報,對於當時未有法律規範,卻逕以行政命令限制醫師為病人進行代孕,要求衛生署停止此違憲作為迄今。1996年衛生署已完成「人工生殖法草案」,並提出乙案(開放代理孕母方式),2004年9月2004年9月陳建仁署長指示辦理「代理孕母公民共識會議」,形成「有條件開放代理孕母」之共識。2005年9月草擬「代理孕母法草案」。2006到2011年召開20多次專家會議與召開國際會議,其中2012年9月國健署再次召開公民會議,會議結論為「不孕委託者同時提供健康精、卵之代孕,應早日開放」、「不孕委託者僅提供健康精、卵其中之一者,亦應予開放」。對於「不孕委託者僅提供健康精子,卵子同時由代孕者提供之情形(即基因型代孕)」是否開放,公民未形成共識。2012年11月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決議於一年內提出代孕生殖相關法案。2013年江惠貞委員等、尤美女委員等分別提出人工生殖法修法提案。2016年國健署草擬完成「人工生殖法部分條文修正法案」,納入開放代孕條款。三、超過八成民意支持代理孕母合法化國健署歷年來舉辦三次代孕生殖全國性民意調查,每次都回收上千份有效問卷,超過八成民眾支持有條件開放代理孕母制度。2010年代孕民意調查顯示,超過半數民眾(53.5%)表示贊成妻子子宮無法懷孕之不孕夫妻可以找人代孕,這些贊成者中,約95.6%的民眾表示贊成給予代理孕母因懷孕所需的費用或損失。2013年代孕立法民意調查更顯示,高達86%民眾贊成針對某些特殊情況、在有相關配套和管理的條件下,將代理孕母技術納入規範,提供給經過評估、有特殊需要的民眾。同時也有高達88.26%民眾表示贊成委託者提供代孕者營養和健康風險補償。四、代理孕母合法化已是先進文明國家趨勢根據國民健康署2010年委託辦理世界各國代孕生殖政策探討,經收集14個國家統計資料發現,允許代孕國家,包括美國(45州)、英國、澳洲、加拿大、香港、荷蘭、以色列、印度、泰國、韓國等10個國家;立法明文管理者:美國(11州)、英國、澳洲、加拿大、香港、荷蘭、以色列等7個國家。根據美國國際生育醫學聯合會2010年公布之調查,自21世紀之始,開放代理孕母合法化的國家快速增加,在2013年以前,連同美國的45個州在內,全球至少已有33個國家允許代孕制度。包括明文立法管理(例如英國,加拿大,澳洲,比利時,希臘,荷蘭,俄羅斯,巴西,以色列,南非,泰國,亞美尼亞等15國),或以指引管理(美國,奈及利亞,委內瑞拉,印度),或未立法通過也未禁止(孟加拉,哥倫比亞,南韓等14國)。總結綜上,代理孕母制度之開放早已是先進國家趨勢,此一重大議題,歷經多年國內各界耗費龐大社會與行政資源,反覆討論並已獲得有條件開放之共識,有高達八成以上民意之支持,主管機關已草擬出具體可行之法案已多時,萬事俱備,只獨缺政府積極推動立法之決心與魄力,怠惰拖延,不但已背離民意,更有牴觸憲法之疑慮,令人痛心。我國號稱以民主人權立國,執政者不應違背民意所趨與無視不孕者之痛苦,盲目抱持保守落後之鴕鳥心態,持續禁止文明國家早已開放多年之代孕,不但已嚴重違反了國家對於人民基本權之保護義務,剝奪台灣人民追求幸福以及生兒育女之基本權利,更是殘酷地長期漠視不孕者弱所處之弱勢處境,任憑不孕者在暗夜裡哭泣,孤獨承受悲傷與絕望,這豈是號稱追求民主、自由、人權、公義的國家所應有之作為?值此國家人權議題彰顯時代,少子化更是國安危機之共識,本人在此嚴正呼籲政府儘速推動已怠惰多時之代孕合法化立法,才是真正符合國際趨勢、順從民意、合乎憲法、保護弱勢,並可真正彰顯人權與公義之作為。
-
2020-10-15 醫聲.肝病清除
C肝篩檢/感染率九成 藥癮、獄友防治挑戰大
消除C肝的最後一哩路,高危險特殊族群很重要,藥癮者及監獄受刑人C肝感染率約九成以上,台大雲林分院在雲林監獄C肝治療率百分之百。前副總統、中研院士陳建仁認為,為了讓監所順利微根除C肝,將與法務部討論,建議所有受刑人接受C肝篩檢。台大雲林分院副院長陳健弘指出,雲林監獄進行受刑人C肝治療計畫,兩年來總計篩檢了八二四人,陽性率達三分之一,有C肝病毒核糖核酸占七成,罹患C肝受刑人以藥癮者居多,其肝功能狀況不錯,肝纖維化指數三期者僅百分之三點一,並無肝硬化,有一六五人接受C肝治療,十二周後已全數驗不出病毒。雖然治療成果佳,但陳健弘認為,健保給付規定,需於同一個醫院完成治療三個月,才可給付,因此,對於六個月內將出獄及申請假釋的病人,無法接受治療,這讓收容人不滿意,甚至有人想對醫療團隊提告。他建議,希望未來應放寬監所治療的給付條件。衛福部嘉義醫院副院長陳詩典指出,美沙冬替代療法消除C肝,需精神科醫師及公權力介入,藥癮患者都在精神科,要轉介到腸胃科並不容易。陳詩典曾任衛福部彰化醫院肝病團隊負責人,他先在醫院內集合精神科、腸胃科、感染科醫師舉辦共識營,甚至病友會,讓在精神科的C肝患者順利到腸胃科就診。為讓藥癮者走完消除C肝的最後一百公尺,彰化醫院團隊在早上七點半開門診,讓接受美沙冬替代療法的患者先來看診,再去上工,避免因工作而中斷治療,同時也製作小手冊讓患者了解,多管齊下提高藥癮患者的C肝治療率,達百分之八十五到九十四。陳建仁認為,監所消除C肝,必須像當年檢驗愛滋病毒,讓受刑人全面篩檢C肝,應與法務部討論可能性。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會長林漢傑也認為,矯正署態度很重要,監所若與醫院配合,C肝篩檢率可達到七到八成,但若沒有醫院進入協助,篩檢率僅二成。
-
2020-10-15 醫聲.肝病清除
預期效益/全民篩檢 消除C肝最後1哩路
肝炎有國病之稱,為了完成二○二五年「消除C肝」願景,台灣肝臟研究學會預估,至少需治癒十四點五萬名感染者,但這其中逾十二萬人不知自己已被感染。衛福部國健署擴大C肝篩檢,預定明年底完成五十萬人篩檢。前副總統、中研院士陳建仁強調,透過篩檢找出感染者,給予治療,是肝炎防治戰役成敗的重要關鍵。台灣肝臟研究學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衛生福利部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與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舉辦「二○二五C望工程,消除C肝最後一哩路」專家會議,陳建仁表示,世衛組織訂下目標,二○三○年消除C肝,但台灣希望提早五年達標,「看似不可能的任務,但這是一定要做的,也有絕對的決心。」治療成效 去年接近百分之百林口長庚副院長簡榮南表示,長期致力於C肝研究的三位學者獲今年諾貝爾醫學獎肯定,對所有研究肝病的專家及醫師是一大鼓勵。簡榮南說,台灣從二○一七年起積極治療C肝患者,截至十月五日,已有十點五萬名感染者接受口服藥物治療,全民攜手篩C肝,盼更多患者接受治療。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主任蒲若芳分析近四年C肝治療成效,二○一七年治癒率為百分之九十六點九,去年達百分之九十九點一,原本今年治療人數可望逾五萬,受疫情影響,估計僅四萬人,且百分之三點七提早停藥,她表示,臨床醫師、個管師需多與病友聯繫,減少停藥比率。防治團隊 號召各科醫師加入中研院士陳培哲強調,醫界普遍認為C肝防治為消化系、肝膽腸胃科醫師任務,「這是不對的」,應讓外科、內科、家醫科、新陳代謝科、耳鼻喉科等所有醫師加入防治隊伍。陳培哲說,如果每位醫師問診時多問一句「有沒有肝炎?」就能提醒病友接受篩檢,進而找到潛在感染者,精準用藥。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戴雪詠表示,正審慎評估開放C肝口服藥物處方權至其他專科醫師,不只限於消化系專科,讓每個醫師都能協助感染者用藥。「跨科篩檢有一定難度。」但簡榮南說,只要醫院願意去做,仍可克服問題,以長庚為例,在病人就醫前一天,院內資管人員就先與相關醫療資料庫連線,勾稽資料,如符合肝炎篩檢資格,就標示於看診資料,請醫師提醒患者。分析大數據 鎖定南部五縣市大數據分析也扮演重要角色,戴雪詠表示,年初整併分析健保與國健署兩大數據資料庫,找出十二萬多名的潛在患者。將名單放至雲端,請各縣市衛生局及醫療院所通知患者接受治療,成效顯著,戴雪詠表示,六月迄今,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的患者中,透過此管道找出的病人就占一半。國健署為肝炎篩檢主責單位,署長王英偉表示,今年九月二十八日起擴大C肝篩檢範圍,提供四十五至七十九歲一生一次免費篩檢,獲熱烈回響。第一階段加強補助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等五大高盛行率縣市人事等行政執行費用,明年補助將推廣至全國其他縣市,希望明年底全國五十萬人完成篩檢。「如果篩檢不成功,就無法達標。」陳建仁說,在特殊族群以及山地離島,篩檢及治療成效顯著,在一般地區防治,反而困難度高,但在C肝辦公室、衛福部、各醫療院所努力下,做好篩檢,便有信心在二○二五年達成目標。陳建仁也讚許彰化縣衛生局,在C肝防治上積極努力及表現,為各縣市標竿及典範。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與健康事業部營運長洪淑惠全程與會,陳建仁感謝聯合報連續四年舉辦「C望工程」專家會議,為全民健康努力,宣導及推廣正確肝炎治療及篩檢訊息,善盡媒體社會責任。
-
2020-10-15 科別.消化系統
C望工程/監獄毒癮者滅C肝 跨科別合作走最後一哩路
消除C肝最後一哩路,特殊高危險族群很重要,毒藥癮者及監獄受刑人約九以上感染C肝,要達到消除c肝最終回,更需要跨科合作,尤其需要精神科醫師一同協力。台灣肝臟研究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衛生福利部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與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13日共同舉辦「2025C望工程,消除C肝最後一哩路」專家會議。會議中專家們針對監獄及毒藥癮患者進行C肝微根除計畫進行報告。台大雲林分院副院長陳健弘指出,以雲林監獄針對受刑人的C肝治療計畫,總計篩檢824人,陽性率約1/3,其中有C肝病毒核糖核酸佔7成,罹患C肝受刑人也以毒藥癮者居多,C肝的基因型與一般人不同,以1A型、3型及6型為主,肝纖維化指數三期是3.1%,並沒有嚴重的肝纖維化或肝硬化,由於患者都在監獄內,接受抗病毒治療的165例患者,治療後12周無病毒比率達100%。雖然治療成果零失誤,但陳健弘認為,健保給付規定,需於同一個醫院完成治療3個月才可以給付,因此,對於6個月內會出獄及申請假釋的病人,不得已被拒絕治療,就有收容人因假釋申請連續駁回3次,讓收容人心生不滿,進而想要提告,希望未來在監所的治療應該可以放寬給付條件。另外,監獄門診也需要克服的困難,受刑人經常於服藥療程後,不願意配合後續追蹤,這會影響到治療成效,陳健弘就曾遇到有受刑人表示,又沒有法律規定一定得接受治療,也有人不願意負擔看診費用,因此,造成醫療團隊不小的困擾。衛福部嘉義醫院副院長陳詩典指出,美沙酮替代療法消除C肝,不只是腸胃科醫師的事,更需要精神科醫師及公權力介入。因為藥毒癮患者都在精神科,要讓他們轉介到腸胃科就醫有困難的,有時候病人就此離開醫院。為了完成藥毒癮C肝患者治療的最後一百公尺,陳詩典在衛福部彰化醫院時,擔任肝病團隊負責人,針對藥毒癮患者消除C肝進行院內跨科合作,找來精神科及感染科醫師舉辦共識營,甚至病友會,讓患者轉介到腸胃科治療更順利,加上彰化縣衛生局將消除C肝列為評鑑項目,跨科別合作就比較容易。陳詩典團隊為了讓毒藥癮患者不中斷治療,在早上七點半就開設早安門診,讓美沙酮替代療法的患者可以先來看診,看診完後他們才能安心上班,這兩年來也進行5次行動門診,看了近200人,治療率高達85%到94%。陳詩典也認為,美沙酮替代療法毒藥癮者死亡有45%都跟C肝有關,因此美沙酮替代療法是很重要的用藥資訊,希望健保署可以把美沙酮給藥系統納入健保C肝系統,讓精神科及腸胃科一起合作消除C肝。延伸閱讀:➤C望工程/受刑人普篩C肝 陳建仁:與法務部討論可行性
-
2020-10-15 醫聲.肝病清除
C肝篩檢/受刑人普篩C肝 陳建仁:與法務部討論可行性
進入監獄幫受刑人進行消除C肝,不能只是醫院一頭熱,中研院士、前副總統陳建仁認為,必需與法務部進行討論,讓所有受刑人進行C肝篩檢,才可以更快達到C肝微根除。陳建仁13日出席台灣肝臟研究學會與聯合報、衛生福利部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與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共同舉辦的「2025 C望工程,消除C肝最後一哩路」專家會議,會中明確指出,受刑人應該全面進行C肝篩檢,就跟他2003年當衛生署長時(現為衛福部)與當時法務部長陳定南溝通後,讓受刑人全面驗愛滋病毒一樣,C肝辦公室會與法務部討論合作可能性。陳建仁指出,當年受刑人全面驗愛滋病毒,一年就驗出了2,300例HIV陽性患者,這樣的模式可用在C肝篩檢上。台灣肝臟研究學會長林漢傑也認為,監所消除C肝,矯正署態度很重要,有些監所與醫院配合,C肝篩檢率可以達到七到八成,但沒有醫院進入協助的監所,大約只有兩成篩檢率,因此必須跨部門合作。實際上,矯正署對所有受刑人入監時,都進行健檢,林漢傑建議,未來監所醫師可以把C肝篩檢列為常規,若無法執行,就請公立醫院進入協助篩檢。另外,消除C肝不只有消化系醫師有責任,也希望精神科醫師針對 藥毒癮C肝患者可開立處方簽,消化系醫學會也要與精神科醫學會開研討會,把最新C肝治療讓精神科醫師都知道,因為有些醫師還停留在C肝治療只有干擾素,但實際上口服抗病毒藥已有98%治癒率。延伸閱讀:➤C望工程/監獄毒癮者滅C肝 跨科別合作走最後一哩路
-
2020-10-15 醫聲.肝病清除
C肝篩檢/擴大篩檢 國健署宣示明年底50萬人完成檢驗
肝炎被稱為台灣國病,為了在2025年完成「清除C肝」願景,台灣肝臟研究學會預估,至少需治癒14萬5000名感染者,但其中竟有12萬多人仍不知被感染。為此,國健署日前擴大C肝篩檢,45至79歲一生一次免費篩檢,預定明年底完成50萬人篩檢。台灣肝臟研究學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衛生福利部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與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舉辦「2025C望工程 消除C肝最後一哩路」專家會議,前副總統、中研院士陳建仁致詞時表示,世衛組織預計在2030年達到消除C肝的目標,但台灣希望提早五年達標,在2025年提前落實,「看似不可能的任務,但這是一定要做的,也有絕對的決心。」陳建仁強調,如何透過篩檢找出感染者,給予治療,成為這場肝炎防治戰役成敗否與的重要關鍵。林口長庚副院長簡榮南為這場專家會議主持人,他開場時表示,日前三名長期致力於C肝研究領域的學者獲得諾貝爾醫學獎,這對所有研究肝病的專家及醫師來說,為一大鼓勵。簡榮南指出,國C肝防治的三大策略方向分別為「治療引領預防」、「以篩檢支持治療」、「以支持鞏固成效」,他說,在政府及學者專家努力下,2025年有信心達到「清除C肝」目標。簡榮南表示,台灣從2017年起積極治療C肝患者,截至10月5日,已有10萬5000名感染者接受健保口服新藥,如想在2025年達成「清除C肝」目標,至少還需治療14萬5000人,但其中約12萬人不知自身為肝炎帶原者。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主任蒲若芳公布治療成效,2017年治癒率為96.9%,到了2019年則達99.1%,幾乎達到百分之百,隨著健保逐步放寬給付標準,治療人數也逐年增加。原本希望今年治療人數可以超過五萬人,但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估計至年底僅四萬人,且有百分之三點七用藥者提早停藥,蒲若芳提醒臨床醫師、個管師需多與病友聯繫,減少患者中途停藥比率。聯合報社長游美月全程與會,陳建仁也感謝聯合報連續四年舉辦「C望工程」專家會議,為全民健康努力,宣導及推廣正確肝炎治療及篩檢訊息,善盡媒體社會責任。
-
2020-10-11 癌症.肺癌
打敗肺癌大魔王 從安定心靈開始
2017年台灣有14,282人罹患肺癌,肺癌不只晚期確診比率最高、健保醫療支出最高、死亡率最高,成了國人畏懼的三冠王,也成了「新國病」。隨著藥物的進展,肺癌患者的生命有機會延長,治療的計畫也從「病」延伸到「人」。癌症希望基金會與聯合報共同舉辦「以病人為中心之肺癌全人照護」專家會議,邀請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及醫界人士,從身心靈出發,開出讓肺癌患者安身立命的解方。台灣有兩位前副總統蕭萬長及陳建仁罹患肺癌,最近立法委員高金素梅也證實得到肺癌。肺癌已成了國人最焦慮的癌症之一。一份針對晚期肺癌患者的調查發現,首次確診者約35%到45%的人會有害怕、挫折、焦慮等負面情緒;即使是早期肺癌患者也有86%擔心癌症復發。患者心理照護納入治療指引,增醫病信任,有助醫療決策。另一份針對晚期肺癌患者的調查也顯示,無論是病人或家屬,對醫護人員討論病情過程普遍感到滿意,但在心理照護方面,有35%仍期待醫療人員多向其表達關心及同理心。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理事長,同時也是和信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莊永毓指出,今年底心理照護將正式納入肺癌的治療指引中,心理照護團隊也會納入醫療團隊裡,選擇肺癌為優先,是因為它是國人癌症的頭號殺手,這也象徴國內癌症治療的一大進步。莊永毓指出,心理照護除了分階段的關懷病人情緒問題,臨床上也確實發現,病人若感受到醫師的關心,雙方信任感會增加,對未來醫療決策會有幫助。有時候我們會遇到尋求第二意見的患者,會回頭罵第一個醫師,其實不是原醫師的處方不對,而是雙方沒有足夠的信任感造成。全人照護著重緩和醫療,生活品質大大改善。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癌症中心主任陳煌麒也認同,每個醫療團隊的召集人都必需先接受心理腫瘤學的受訓,因為醫師一句話勝過團隊成員的十句話,這除了增加醫病間的信任感外,也有助於後續治療。在病情告知的部份,國際上已將心理腫瘤學與緩和醫療結合,成為支持性的部門。陳煌麒指出,之前有研究指出,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經診斷後早期介入緩和醫療,可以增加患者30%的存活率,這也顯示心理支持的重要性。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也在專家會議中明白指出,肺癌的全人照護已不談安寧療法而是談緩和醫療,這代表病人的生活品質改變很多,病人的存活可能從半年增加到四年,對患者的照顧、支持就需要更全面。傾聽照顧者的心癌友家庭親子營 敞開心胸 談病說愛罹患癌症絕非個人的事,而是一個家庭的大事。一份針對北台灣醫學中心的研究報告指出,晚期癌友家屬至少經歷六個月之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負荷問題,包括疲倦程度、無人輪替、擔心患者病情等狀況。家人間的心理壓力有時候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莊永毓指出,曾經有一位年輕癌友媽媽,帶著讀高中的兒子來看診,原因是孩子在學校跟同學打架,孩子不肯講原因,希望身心科醫師可以跟孩子聊聊。後來得知孩子在學校打籃球,因為一個漂亮得分的動作,高興的振臂打氣,一名同學在旁邊說道:「你媽媽都快死了,你還這麼高興。」就這麼一句話,高中生非常生氣的跟同學打架。當醫師告知父母孩子打架的原因後,三人在診間痛哭起來。由於媽媽並沒有跟孩子討論過自己的病情,後來全家人坐下來溝通打開心房後,家人間有良好互動,關係就更緊密了。為了讓癌症父母與孩子能「說」出彼此對生病的看法,癌症希望基金會從2008年就推出癌友家庭親子營。病友服務部主任陳昀說,很多時候父母選擇不說,但孩子其實都感受得到家人生病,小腦袋就有「無限」的想法,而親子營提供了一個坦然面對的安全平台,至今已有258個家庭、總計847人參加。給肺癌病友的一句話王英偉 國民健康署署長請告知你的問題,我們一起來克服。王正旭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就醫提問單是賦能,共享決策是賦權,台灣這麼多公益團體就是提供賦能及賦權,善用工具能有更好的能量對抗肺癌。
-
2020-10-10 新聞.生命智慧
等下就要檢查了 父親卻在就醫前離世...陳建仁來不及對父親說的話
如果有一天,我們失去了摯愛,回想起生命中的點點滴滴,唯一的遺憾,竟是不曾對他開口說愛,那將是再也無法彌補的失落。生命是一趟愛的旅程,副總統陳建仁來不及對父親說出口的話,讓他深感遺憾之餘,更要學習活在當下。生命的意義,只有一個字,那就是「愛」。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是一個很短暫的旅程,我們學習被愛,也學習如何去愛別人,整個生命的旅程,就是在建立愛的關係。但是華人文化裡面,常有「愛你在心口難開」的情況,總是講不出「愛」這個字,副總統陳建仁說他與父親之間的相處就是如此。陳副總統的父親晚年為紅斑狼瘡所苦,某一天晚上,他說想泡個澡,陳副總統陪著幫他刷背,讓他洗了一個很舒服的澡。父親聊起最近身體不太舒服,陳副總統就說,等隔天去台大演講的行程結束後,就陪他去醫院做個檢查。沒有想到就在演講的時候,父親站起來說要去上廁所,卻大量出血,隨即就過世了。那對陳副總統及家人來說,是很大的震撼,因為沒有機會跟父親說:「爸我愛你,謝謝你把我生下來,照顧我,讓我能夠發揮自己的長處,去做我愛做的事情,然後給我這麼多的幫忙。我以前還有一些得罪爸爸的地方,請爸爸原諒。」如果能有機會把愛說出口,那該多好?直到現在,父親的猝逝對陳建仁副總統來說都是莫大的遺憾,如果換成是他,他希望自己能跟所愛的人們說:「謝謝你們,讓我活在這個世界上多好,而且多開心、多喜樂。」在人生的旅途當中,陳副總統當然也曾經責罵過孩子,也跟朋友有一些爭執,但因為還是很愛他們,所以也必須說:「很抱歉,我以前曾經得罪了你,但是請你們原諒我。」道愛、道歉、道謝之後,更重要的是要告訴所愛的人們:「我現在要離開了。但是我相信有一天,我們還會在一起,我盼望著有一天我們在一起。我們今天是一個短暫的告別,但是在未來,有更長久的歡聚。」相信孩子們也會感到欣慰,但是自己卻再也沒有機會跟父親告別。父親的突然過世,讓陳副總統深刻體認到更應該活在當下,相信愛是永不止息,即使生命告一段落,屬於愛的部分還是永存的。如果有這樣的了解,相信人們不會太忌諱談論死亡,當生命走到最後關頭時,也可以自主決定應該怎麼安排。※本文摘自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原文請點此
-
2020-10-07 新聞.生命智慧
台灣人百分百贊同預立醫囑 卻僅三成人採取行動
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之外,國內外也有許多年輕名人猝逝,社會氛圍正適合思考生死議題。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今舉辦30周年記者會並公布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民眾幾乎百分百支持預立醫囑或遺囑,但高達六成多的人卻什麼都沒做,只有三成人採取行動,可能阻礙來自家人支持度及流程方便性兩方面的不足。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楊育正表示,這是過去20年來第四度調查,分析1000名20到70歲全國一般大眾對於生命和安寧的態度。結果顯示,贊成坦白告知父母罹患末期疾病的比例,近10年從55.8%提升到72%,以20到29歲贊成比例達82.6%為最高。另外,68.5%民眾認為末期病人在臨終前不需要急救醫療,拒絕意願隨年齡遞增,40歲以上高達75.6%這樣想。另有77.4%受訪者調查前已知道安寧療護,高達73.5%認同,40歲以上甚至達到八成。雖然台灣社會對安寧的認同度已經前進,但行動顯然還沒跟上。基金會2020年7月的深度調查和小組討論發現,民眾要與親友討論死亡很需要契機,雖然97.7%贊成預力遺囑,比例高達97.7%,但近六成的人沒有任何行動,真正付諸行動的人只有三成多。基金會統整發現,能否順利付諸行動,與民眾對病人自主權利法(病主法)的了解程度有直接關係,了解程度越高,越能克服恐懼,簽署意願越強,流程流程簡便化、廣設諮詢點也很重要。另外,若能更清楚知道二等親包括哪些家人,就可以選擇最容易說服的對象,例如例如配偶可能會比兄弟姊妹更容易說服,配偶互簽可保障家庭有共識。推動安寧逾20年的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他的學生曾研究不同國家談論安寧療護的影片有何不同,發現西方國家比較直接的,但在東方文化的亞洲國家,直接談生死會引起反感,但若能先鋪陳豐富情境,人們就能熱烈討論。安寧照顧基金會前董事、陳建仁前副總統表示,人通常在身邊親友面臨病痛或死亡,才開始思考安寧,,通常要到四、五十歲的人,因為父母已經七、八十歲,才會開始想,因此這次的調查很重要,可以從中思考不同年齡層的宣導策略。病主法剛上路,所以比較嚴謹,執行一段時間後,如果民眾認知更健全,發現執行上不夠簡便,再進行修法會更適合。「孝順不是要延長死亡,而是要延長生命,」王英偉說,病主法也是為了保護生命而立法。以往年輕人覺得死亡離自己很遙遠,與自己無關,但是今年有很多年輕人一下子就走了,像是Kobe、高以翔等,顯示年輕人也會有無常,這帶來不一樣的省思,提醒年輕世代有關死亡的事情,或許今天就要決定。
-
2020-10-05 癌症.肺癌
公費LDCT揪肺癌 優先納入老菸槍
我國肺癌防治進入新紀元,衛福部國健署決議擬定公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政策,第一階段對象為有強烈戒菸意願的重度吸菸者,未來預算足夠再擴大到有家族史民眾。衛福部國健署長王英偉指出,計畫首先針對重度吸菸者,且有強烈戒菸意願者,提供LDCT篩檢服務。肺癌為國人癌症頭號殺手,不只晚期確診比率最高、健保醫療支出最高、死亡率也是第一,堪稱三冠王,近年更儼然成為「新國病」,LDCT被認為是有助早期發現肺癌、降低死亡率的工具,台灣肺癌學會等四大醫學會提出最新共識,吸菸者和有肺癌家族史者都建議接受LDCT檢查。王英偉指出,為了及早發現肺癌病患,第一波將針對重度吸菸者,也就是卅年來一天一包菸,或一天兩包長達十五年的癮君子,有強烈戒菸動機者,例如持續參加戒菸班者,提供LDCT篩檢。王英偉說,抽菸是導致肺癌的元兇之一,雖然與歐美相較,台灣人肺癌多是肺腺癌,罹癌未必與抽菸有關,但抽菸者一定是肺癌高危險族群,在經費有限情況下,將先針對有戒菸意願者提供肺癌篩檢服務。據了解,做出政策前,王英偉曾拜訪前副總統陳建仁,陳建仁希望國健署放手去做。根據陳建仁、中研院士楊泮池研究,肺癌風險中以家族史為最重要,有家族史者肺癌發生率逾百分之四,已接近吸菸者發生率。目前醫界共識是有肺癌家族史一定要做LDCT。
-
2020-09-28 名人.精華區
余忠仁/吸菸者和有肺癌家族史者 必做LDCT
肺癌是台灣第一大癌症殺手,儼然是「新國病」,健檢加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的人也愈來愈多。LDCT是早期發現肺癌、降低死亡率的好工具,只是誰該做篩檢?幾歲開始做?篩檢後多久追蹤一次?這些問題未有定論。不過醫學會今年最新、最一致的共識是,吸菸者和有肺癌家族史者,都必做LDCT。能早期診斷肺癌 女性更顯著美國和荷蘭大型臨床試驗都證實,LDCT有助早期診斷吸菸者的肺癌,若每年定期篩檢,連做三年就可將死亡率降低20%到30%,且女性比男性更顯著,因此建議菸齡逾30年者,每年做一次LDCT。也建議吸菸者55歲開始每年篩檢,因為55歲後肺癌風險是55歲以前兩倍,而且隨年齡上升。台灣的肺癌與歐美很不一樣。台灣肺癌中的非吸菸者,2012年起已過半,其中女性非吸菸者的人數成長最快,過去男女比例是二比一,現已不到二比一,非吸菸者55歲以後肺癌發生率是55歲以前的1.4倍。五危險因子 家族史最重要根據陳建仁、楊泮池等學者長年研究,歸納出五個危險因子,以家族史為最重要,有家族史者肺癌發生率是百分之四點多,已接近吸菸者發生率。目前醫界共識是有肺癌家族史,一定要做LDCT。再者是二手菸暴露史、慢性肺病、職業上暴露於有害物質例如氡氣、煎炒炸等油煙暴露量較高者,都應該要與專科醫師討論篩檢和追蹤的時機。如果年紀輕又沒有上述危險因子,並不建議做篩檢,但若有風險、做了篩檢,就要接受長期追蹤,追蹤期間有任何發現,都要與醫師仔細討論,才能決定下一步。吸菸者的肺癌變化比較快,國外研究發現,追蹤間隔超過三年會錯失早期癌偵測,因此目前建議吸菸者至少每兩年追蹤一次。至於非吸菸者,病程變化則較慢。從接觸致癌物到長成一顆癌細胞,需要經過很多年的細胞突變和淘汰,用健檢資料來看,平均要接近十年,才能從不確定性狀的毛玻璃病灶成長到有實質的結節,因此篩檢後如果醫師建議追蹤,一定要配合,建議至少追蹤十年,也要有追蹤一輩子的心理準備。一親等內罹肺癌 就該篩檢強烈建議,有肺癌家族史,尤其是一親等內有人確診,就應該要篩檢。臨床遇到很多爸媽確診,兒女立刻去做LDCT,就發現確診或需要追蹤的情形。至於政府應補助有家族史者篩檢嗎?全額補助應不容易,不過支持以LDCT篩檢車深入偏鄉,找出早期肺癌病人,前提是篩檢車要由政府來管理。如果一人確診,家庭成員,甚至三親等都要做LDCT,以一年新產生1萬5千個肺癌患者估算,如果每個人有15個三親等人,1萬5000個人乘以15是22萬5000人,這麼多人,每做一次LDCT最便宜要4000元,這樣一年就要九億元。政府部門應該很難全額補助,但肺癌越早發現療效越好,建議該篩檢的人還是要自費去做。
-
2020-09-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陳時中:我國在COVAX確定不選擇中國製的新冠肺炎疫苗
我國9月18日已經跟「新冠肺炎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簽約,預計10月初會付訂金。衛福部長陳時中下午補充表示,COVAX平台政治力干預不多,有信心獲得公平分配,且我國也確定在COVAX平台上,不選擇中國製的新冠肺炎疫苗。行政院長蘇貞昌與陳時中等官員今赴立法院報告紓困3.0預算,同步備質詢,陳時中上午宣布,我國9月18日已經跟COVAX簽約,預計10月初會付訂金。民眾黨立委邱臣遠下午質詢時追問,目前約有156國加入COVAX,我國簽約是否就是保證取得疫苗,獲取時程是否已確定;陳時中則表示,COVAX本身也不知道確定的時程,因為他們能掌握到的疫苗到現在也還沒有確定下來,只是目前看來COVAX的政治力干預不多,對於公平分配有信心。不過前副總統陳建仁日前出席活動時曾說,最快明年第一季我國就有疫苗可以打,陳時中則解釋,基本上明年第一季,大部分國家在那時候都會有緊急授權的疫苗,但使用上要看疫情嚴重度、安全性來做評估;且我國也確定,在COVAX平台上不選擇中國製疫苗。至於國產疫苗進度,陳時中說,國內有三家業者向衛福部申請新冠肺炎疫苗臨床試驗,都已獲通過,本周都會進入第一期臨床試驗,但具體狀況要看實驗反應,時間沒有辦法完全掌握,特別預算也投入20億元鼓勵廠商研發與人體試驗,未來購買時,也將有國產疫苗的優先採購權。
-
2020-09-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研院院區開放聚焦新冠肺炎 陳建仁談抗疫模式
中研院一年一度院區開放10月31日登場,參觀活動以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為主題並邀院士陳建仁演講,且為配合防疫,將縮小規模並採事先報名、限額入場參觀。中央研究院舉行「院區開放」邁入第23年,將在10月31日舉辦,為了配合防疫,今年也是23年來首度縮小規模舉辦,並採事先報名制,限額入場參觀,且若秋冬疫情嚴峻,中研院說,不排除全面取消實體現場活動。中研院表示,2020年是全球人類健康遭受威脅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造成逾3000萬人染疫,為讓大眾更了解COVID-19的科學研究以及未來發展何去何從,今年院區開放參觀活動將聚焦COVID-19議題。主題演講特別邀請中研院院士、前副總統陳建仁分享「科學與人文的結合:臺灣COVID-19防疫的成功模式」。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林宜玲將主講「新冠病毒研究利器-P3實驗室」,帶領民眾了解P3實驗室的原理與運作,以及如何幫助研究人員完成研發工作。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陳榮傑及助研究員謝俊結主講「化學在抑制冠狀病毒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解析如何合成藥物瑞德西韋,以及討論化學在對抗病毒中扮演的角色。中研院強調,為維持防疫好成績,今年院區開放大幅減少實體活動場次,並採事先報名制,報名者才能進場館參觀,活動將於10月5日上午10時正式開放線上報名,建議民眾事前「收藏」想參加的活動,以利報名。中研院說,今年也在活動官網上新增「線上觀看」功能,民眾不用出門也可在家觀看研究人員的成果展示、科普演講或相關科普知識。
-
2020-09-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灣何時能打新冠肺炎疫苗 陳建仁:明年第一季
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肺炎疫苗何時能全面施打,為控制疫情的關鍵。前副總統、公衛專家陳建仁今出席輔大醫院「鮑博畫展」受訪時表示,不管是採購國外疫苗還是國內自行研發,對於明年第一季能夠接種疫苗,個人蠻有信心。陳建仁表示,疫情在世界各國還是很嚴峻,國人仍要持續做好個人衛生、保持社交距離、避免群聚,「疫苗能很快上市、普及,才是根本解決方法,希望台灣的疫苗實驗能盡速成功,讓全民能施打」。另對於蔡英文政府的美豬政策,引發國民黨批評,陳建仁也幫忙說話,政府已依照豬的不同食用部位,做出很好規範,希望大家能依照科學證據,平心靜氣地多溝通、了解,民眾也要了解,所有食品安全評估都要顧慮安全及經濟效益,「科學評估沒有絕對的零風險、零檢出,這不符合CODEX(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標準,也失去理性論證的依據,希望還是以科學依據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