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3 醫聲.肝病清除
搜尋
陳建仁
共找到
219
筆 文章
-
-
2022-07-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趨緩 陳時中:跌破萬例會比較快 口罩解禁要晚點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疫情單日新增數何時會跌破萬、口罩何時能解禁?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跌破萬例是會比較快」,照現在的速度會平順往下走,不要引發太嚴重的就醫問題;至於口罩,他會建議稍微晚一點。前副總統陳建仁日前指出,台灣7、8月可考慮開放邊境,一旦國內打第三劑疫苗的人口比率達75%,確診個案7月中旬就有望掉到萬例以下。陳時中今與行政院長蘇貞昌視察中央興辦文山景美社宅預定地。他在受訪時表示,跌破萬例是會比較快,照現在的速度會平順往下走,不要引發太嚴重的就醫問題,維持一定個案數,對未來整體社區防疫率也會比較好,但不要有突然爆發情況,引發醫療需求不足就可以了。陳時中表示,至於口罩他會建議稍微晚一點,有個保護還是比較好。
-
2022-06-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建仁:BA.4、BA.5進來台灣是遲早的問題
鏡週刊日前曝光恩恩事件關鍵的81分鐘錄音檔,指當時新北消防局接到恩恩媽報案後積極處理,卻卡在侯市府的錯誤政策,直到1小時後才能派出消防車,引發軒然大波。前副總統陳建仁今天表示,在整個通報過程中,接受通報的人,一定要想像自己在同樣情況下有多緊急,119及被通報單位都要有警覺,小孩的緊急度要比大人更緊急,「緊急後送系統」一定要整合起來。陳建仁今天接受網路節目「新聞不芹菜」專訪,被問到疫情是否會再起?陳建仁說,他認為BA.4、BA.5進來台灣是遲早的問題,但根據國外研究,如果接種比率很高,對變異株還是有預防作用,他也呼籲長者若可以打第四劑,一定要去打,他也呼籲幼兒及青少年打疫苗。對於台灣何時解封,陳建仁說,大部分國家在邊境解封的做法中,通常都是在疫情高峰過一個月到一個半月後處理,現在台灣的狀況,疫情正在下降,大約在一個月或一個半月可以考慮開放。但他也說,變異株的發展仍要觀察。
-
2022-05-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幼童染疫可能併發腦炎 陳建仁:父母跟老師要好好觀察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嚴峻,國內出現多例兒童染疫併發腦炎。前副總統陳建仁今天表示,父母親跟學校老師一定要好好觀察這些幼兒,小朋友不像以往那麼正常活潑時,就要小心。陳建仁說,指揮中心曾提到,台灣的腦炎發生率跟日本相近,都是萬分之幾,並不是特別高,原因是什麼,很多人都想去了解,會不會是東方人比較容易得到等,目前統計數字還沒有科學化的分析,會不會變成腦炎,目前不是很明確。陳建仁說,但不管原因在哪,有一件事情很重要,父母親跟學校老師一定要好好觀察這些幼兒,「看看他們有沒有症狀,指揮中心說有八個症狀時就要趕快給醫生看,給醫生做最好的診斷,不要有拖延,如果發燒或走路有一點歪歪倒倒,很可能拖了一兩天再去看,搶救時間就會有所延遲,呼籲所有父母親,五歲以下不能打疫苗的小朋友,一定要注意健康狀況,尤其接觸者有人感染,父母親一定要花點心思。」他也說,小朋友不像以往那麼正常活潑時,就要小心,不能自己照顧小孩的父母也要告訴保姆或老師,這件事情很重要。主持人問,小朋友打疫苗好處比壞處多?陳建仁說,「那當然啦」,打疫苗從去年就有一些假消息,讓民眾怯於接種,例如AZ疫苗是很低的比例發生血栓,有些報紙有就誇大,變成有些人不敢去打,後來牛津大學做了調查,發現190萬自然感染的人,發生血栓還比打疫苗的人高出很多,「AZ一開始被一些國家貼標籤,但科學還給它證據。」陳建仁說,台灣任何疫苗都有經過國家疫苗委員會評估,一但建議接種,一定是利大於弊的情況下才會呼籲民眾接種,奉勸所有民眾,家裡有小小孩,讓孩子來踴躍接種,對小孩有更好的保護。
-
2022-05-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分析今年12國家地區新冠致死率 陳建仁:台灣0.04%最低
台灣最近日增8萬名新冠肺炎本土確診案例,引發民眾恐慌。前副總統陳建仁今天接受網路節目「齊有此理」專訪表示,他分析了近五個月世界11個主要國家地區與台灣的致死率,台灣是0.04%最低,最高的國家是1.4%或1.5%,「所以我們算是很低的國家。」陳建仁說,台灣的Omicron疫情到了高原期,高原期會拖多久,要從民眾感染的情況來看,如果感染很猛很快,很快就會下來,像香港、南韓就是最好的例子,進入高原期快速上升之後,在一個半月到兩個月就下來,但造成醫院慌亂。香港有很高的發生率、死亡率跟致死率。陳建仁說,他做了一個分析,今年1月1日到5月23日為止,疾病致死率在12個國家地區來說,台灣是0.04%最低,最高的國家是1.4%或1.5%,「所以我們算是很低的國家。」他也說,在防疫上,台灣一向保持穩健防疫的方式,不希望同時有太多人得到感染,讓醫療量能控制住疫情,台灣疫情可能會稍微拖得久一點,但絕對不會一直在高原期,慢慢就會緩下來,現在高峰很可能轉移到中南部。主持人問,北部的狀況會複製到中南部?陳建仁說,那倒也不一定,要看中南部打疫苗的效果如何,台灣整體來看,疫苗接種率相當不錯;通常一般打到第三劑以後,即便有突破性感染也是一般感冒症況,大家不用太擔心,但還是要把疫苗打好打滿。陳建仁也在臉書上說,最近兩個月來,國人在恐慌中,都能繼續把疫苗打好打滿,口罩戴好戴滿,又能勤洗手、避免群聚,才能在驚慌忙亂中,將疫情管控得宜。感謝醫護、防疫、警消、教師、運輸、送貨、超商人員的辛勞,以及全體民眾的團結一心、互助合作。陳建仁說,「我們大家要繼續同命共好,中央與地方合作,不要聽信、轉傳謠言和假消息,踴躍接種疫苗、注意幼兒與長輩健康狀況,有症狀立即快篩、就醫。我們一定可以很快渡過難關,再次展現我國傑出的的防疫典範。」
-
2022-05-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快篩陽取代確診明上路 陳建仁:所有防疫都需滾動檢討
台北市長柯文哲在五月上旬呼籲中央將「快篩陽性形同確診」,以節省PCR採檢量能,但當時前副總統陳建仁反駁應該「回去好好讀書」,並推薦「流行病學:原理與方法」一書。不過中央近日也採取「快篩陽性形同確診」,明天開始全民適用。陳建仁今天接受「齊有此理」網路專訪,他表示,當一個疾病盛行率很低,快篩試劑的敏感度跟特異度都不是百分之百,當盛行率愈來愈高,快篩陽取代PCR陽性就有它的道理,因此指揮中心最早說快篩陽可以取代確診的人,就是居家隔離的人。陳建仁說,所有防疫措施都需要滾動式檢討,不要只是相當然爾,盛行率越高,快篩陽取代確診是可行必要,但盛行率很低,就像去年大家想要普篩,那篩出來假陽性就比真陽性還多,會占用醫療量能。對於日前蔡英文總統舉行防疫會議沒有找雙北市長挨批,陳建仁說,當時都是按照專業的情況來討論,所以當時是專家諮詢,那時雙北相當忙碌,所以討論過程完全就Omicron來了如何做好因應等,因此開完會才有「重症清零,輕症加強管理」這樣的措施,完全是專業討論經驗分享,不是討論政治問題。主持人問,所以沒有排除柯文哲?陳建仁說,「我想這是想像力豐富吧。」
-
2022-05-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確診飆升…醫療量能過載 專家籲設專責醫院
本土案例昨新增六點五萬多例再創新高,前副總統陳建仁指出,目前重症數和死亡才是關鍵。專家憂心疫情高峰期恐釀醫療量能過載,除呼籲指揮中心考量加嚴居隔措施,也建議開設專責醫院,避免死傷持續擴大。衛福部昨天在行政院會報告疫情現況及應處作為指出,國內進入廣泛社區流行,疫情高峰預計會在五月中下旬,推估疫情高峰單日確診約十萬至廿萬例;本土中重症病例數及死亡數,未來幾周預期仍有增加上升趨勢。台北市長柯文哲則指出,現在台北市只剩下六百空床,每天住院比出院的多,空床數在下降。柯指出,現在有黑數出現,無法每一個確診者都追蹤到。各界運用模組推估台灣疫情高峰至今尚未出現,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高峰期有延遲可能性,意味全民要長期抗戰,若高峰期過後醫療量能問題無法緩解,待秋冬還可能面臨病毒再次演變,到時候戰鬥可能延續至明年,現階段醫療量能的盤點和規畫更顯重要。台大醫院前感染科醫師孔祥琪(筆名林氏璧)表示,台灣目前的問題是「輕重症分流未能有效管理」,輕症蜂擁至急診做PCR,實驗室篩檢也塞車。建議有重症風險因子的人應該標註,讓實驗室優先進行PCR檢驗,其餘患者則可以慢一些,避免真正需要用藥的民眾受到時間延遲。黃立民表示,現階段除輕重症分流、研擬社區醫院加入收治確診者外,中央要求「醫院加開三成專責病房,等於三成病人只能到處流浪,這些人叫他們怎麼辦?」他說,未來應規畫在北中南開設專責醫院,專門收治確診者,徹底落實院內感控,避免排擠其他病人,面對高峰來臨,死傷才不會持續擴大。台大兒童醫院主治醫師李秉穎表示,疫情推估六月初將達高峰,恐因確診人數暴增,引發醫療量能過載,居隔政策建議從三加四改回十加七,或是五加七或七加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現階段會根據疫情規模一步步做好,對醫療量能的控制,會朝向減少人工化、增加資訊化的方式,幫助效率提高。行政院長蘇貞昌在會中表示,進入防疫「新台灣模式」以來,確診者如預期增加,但未如沖天炮速度般快,且染疫死亡率為萬分之二,比香港千分之八、日本千分之二還低,顯示防疫作法有效。指揮中心昨公布國內新冠肺炎新增確定病例中,航班落地採檢陽性為四十例。桃園機場航空公司聯席會指出,本土案例為落地採檢的一六三四倍,呼籲政府取消入境航班落地採檢,並將機場PCR採檢量能回歸國內。
-
2022-05-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PCR量能1天22萬? 議員打臉:只有8萬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表示,全國PCR量能1天可達22萬。不過,台北市議員徐巧芯指出,以法定傳染病通報分析,PCR檢測量能最高頂多8萬,嘲諷是「國王的PCR檢驗量能」,再次證實中央沒有超前部署。徐巧芯表示,前副總統陳建仁曾說抗疫三寶是「快篩、疫苗、口服藥物」,但看來指揮中心這三樣都做不好,既然快篩尚未全視為確診,PCR的量能依然相當重要、不可取代。這幾天的確診數看起來下降,但即便是指揮中心都沒有往這個方向解讀,就是因為篩檢的數字比較少,甚至可能又出現校正回歸的情形。徐巧芯說,陳時中號稱PCR核酸檢測每日檢驗量能可達22萬件,反問「但真的能夠做到這麼多嗎?為什麼基層了解的情況仍然是經常塞車?」事實上1天的量能只有6萬,經過了一年,台灣的檢驗量能還是困難重重。徐巧芯指出,網友每天都登記每日PCR「已判讀件數」與「未判讀件數」,以CDC法定通傳系統來看,PCR檢測量最高的1天也就是8萬,但大多數時候都在5到6萬之間遊走,甚至5月9日可能掉到4萬,這大概才是這幾天確診數字看起來下降的主因。徐巧芯並不認為每天14時的確診數字會是準確的,基本上都可以想像得到沒有通報、檢測的黑數有多少,但經過疫情已經2年,全國的PCR檢驗能量被號稱有22萬,但實際上只有5萬到8萬,又再次是一個沒有超前部署的例證。
-
2022-05-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面對Omicron海嘯 陳建仁坦承:政府快篩準備不夠
前副總統陳建仁接受英國衛報訪問時坦言,政府在快篩試劑上準備不足;在官方日益依賴快篩試劑時,手中仍沒有足夠存量,當局也正在處理醫療院所應付疫情人力和裝備不足的問題。衛報九日報導,台灣一度是清零政策的模範,現在面對Omicron海嘯,決定採取與近鄰完全不同的策略,轉向與病毒共存。報導指出,香港、台灣和中國大陸原是最後三個仍堅持清零的重要經濟體。在香港,這個政策失敗,病毒肆虐,造成災難性後果,大陸當局堅決清零,實施艱難且傷害經濟的封城,尤其在上海,封城看不到盡頭。台灣似乎看到這兩種選項,決定走第三條路,被稱為「新台灣模式」,就是承認無法阻斷Omicron傳播,但可以試著平緩疫情曲線。新台灣模式有效嗎?在許多方面,是的。陳建仁說,這波疫情的致死率仍然極低,低於百分之○點二,且超過百分之九十九點七五的確診病例是輕度或無症狀的,居民生活及企業運作如常,沒有封城,也沒有恐慌。陳建仁說:「這是正確且必須做的決定。」他說,二○二一年十一、十二月多國出現Omicron確診潮時,當時他與其他學者就建議政府要開始轉向與病毒共存,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決定,待追加劑覆蓋率達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四十五後就推動政策,可惜「病毒從不等人」,Omicron今年三月就開始在社區傳播。
-
2022-05-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冷眼集/快篩劑存量夠不夠 防疫還在口水戰
快篩實名制四月二十八日上路,原本應是讓民眾能夠自主應變的防疫利器,卻因準備數量不足,繼之前口罩、疫苗之後,再度掀起排隊之亂,民眾大熱天在藥局前面排隊,置身於群聚染疫風險中;前副總統陳建仁接受外媒採訪時坦言,台灣政府沒有準備好足夠的快篩試劑,「現在愈來愈依賴快篩,卻沒有足夠存量」,這筆帳該算在誰頭上?民眾買不到實名制平價快篩,怨聲四起,而公費快篩不足,也引爆中央與眾多縣市口水戰。針對公費快篩疫苗不足,不分藍綠首長都把矛頭都對準指揮中心,但指揮官陳時中卻回酸「中央地方是合作關係,地方不需要透過媒體喊話,可直接行文或打電話跟我講。」通電話不難,但難道地方政府和指揮中心接通電話就能很快拿到快篩試劑?指揮中心昨天首日公布各縣市實名制快篩剩餘數量,原本想堵住雙北、桃園、基隆等縣市首長之口,因為其存量略高於其他縣市,但全國平均剩餘量僅為百分之零點九,數字著實令人嘆為觀止,點出了兩年多來的超前部署,只是笑話一樁。小孩上學、家長上班、確診隔離與解隔均需快篩試劑,但一劑難求;有些民眾與確診者接觸後,出現流感症狀卻無快篩可用,但指揮中心頒布「快篩陽性者才能接受PCR採檢」,更讓眾人無所適從。指揮中心一再強調,逐步鬆綁防疫措施,讓台灣維繫社會正常運作,但眼前連最基本的防疫物資都未能備妥,如何讓民眾學習與病毒共存?之前台灣鬧疫苗荒,指揮中心還可用全球都在搶疫苗來搪塞卸責,如今世界各國幾乎都已經歷悲慘的防疫之路而逐步解封,快篩試劑已不再洛陽紙貴,偏偏民怨高漲、藍綠齊轟,政府焦頭爛額,防疫資優生怎會淪落至此。
-
2022-05-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延燒快篩試劑短缺 地方槓中央
本土確診連續三日突破四萬例,廿一例重症個案中有名八個多月大的女嬰,為目前重症年齡最小者,另新增十二例死亡案例。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確診數連續兩天下降,應是母親節周末效應所致,數字被低估,國內疫情仍持續上升,尚未達到高峰,預估高峰期落在五月廿日至六月十日,並於七月後往下降。七月戶外擬脫口罩、傳染病降級陳時中表示,到了七月,如果醫療量能充足,可望放寬邊境,並逐一鬆綁戶外或空曠場所等口罩禁令,並考慮將新冠肺炎從屬於強制管制的「第五類法定傳染病」降為一般管制的「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屆時不會蒐集及公布確診者數字。隨著疫情嚴峻,全台掀起快篩之亂,藥局外面湧現排隊人龍購買實名制平價快篩,前副總統陳建仁日前接受英國「衛報」訪問時表示,相關單位正在設法解決醫院量能問題,不過,政府沒有準備好足夠的快篩試劑,「現在愈來愈依賴快篩,卻沒有足夠存量」。陳時中昨公布快篩實名制最新剩餘數量,全國平均剩餘量低於百分之一,僅剩百分之零點九,相當吃緊,其中嘉義縣只剩百分之零點三,大部分在百分之零點五左右;疫情較嚴重的北北基桃存量略高於百分之一。四大超商、藥妝店及超市等八大通路昨也開始販售亞培快篩試劑,單支售價為一八○元,高於實名制的一百元;雖有民眾無奈說「藥局排不到,再貴也要買」,但仍因價格差距,並沒有預期的購買潮。鄭文燦:篩劑發快一點、多一點對於快篩實名制引發民怨,陳時中表示,民眾買不到與進貨條件及藥局販售時間有關,預計二、三周後壓力會逐漸減輕。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希望五月二十日前,全國每一戶家庭都有一份快篩試劑。另外,陳時中聲稱各縣市公費快篩都足夠供應,指北北基桃剩餘較多,引起地方反彈。北市府發言人陳智菡表示,地方快篩短缺是事實,中央應正視而非迴避,「不是去營造快篩劑很足夠的假象,這樣只會讓人覺得非常官僚」;桃園市長鄭文燦也說,現在都是短缺狀態,希望中央配賦能快一點、多一點。昨增四萬○二六三例本土個案,十二例死亡個案多有慢性病史;八個多月大女嬰被列為重症,為目前年齡最小的重症個案,五月四日高燒卅九度就醫,PCR採檢陽性,醫師評估無礙而返家照顧,但狀況不佳,家長緊急抱至急診就醫,插管使用呼吸管,並接受瑞德西韋、類固醇、抗癲癇等藥物治療,狀況穩定。昨有一八五點七萬劑輝瑞BNT成人劑型疫苗抵台,為今年採購的首批疫苗,將優先提供十二至十七歲青少年接種追加劑使用;七十七點七萬劑兒童劑疫苗預計五月十二日到貨,最快五月廿日前開打。
-
2022-05-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陳建仁向英媒坦承 快篩試劑政府準備不足
我國前副總統陳建仁接受英國衛報訪問時坦言,政府在快篩試劑上準備不足。衛報9日報導,台灣一度是清零政策成功的模範,現在面對「Omicron海嘯」,決定採取與近鄰完全不同的策略,轉向與病毒共存。陳建仁說:「這是正確且必須做的決定。」他說,2021年11、12月多國出現Omicron確診潮時,當時他與其他學者就建議政府要開始轉向與病毒共存,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決定,待追加劑覆蓋率達40%-45%後就推動政策,可惜「病毒從不等人」,Omicron今年3月就開始在社區傳播。報導指出,台灣選擇走出自己的道路,被稱為「新台灣模式」,就是承認無法阻斷Omicron傳播,但可以試著平緩疫情曲線。報導指出,所以新台灣模式有效嗎?在許多方面,是的。陳建仁說,這波疫情的致死率仍然極低,低於0.2%,且超過99.75%的Omicron確診病例是輕度或無症狀的,居民生活及企業運作如常,沒有封城,也沒有恐慌。陳建仁說,當局正在處理醫療院所應付疫情的人力和裝備不足的問題,他坦承政府先前並沒準備足夠的快篩試劑,而且現在官方日益依賴快篩試劑時,手中仍沒有足夠存量。
-
2022-05-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快篩視為確診爭議 陳建仁力推1書被起底「作者就是自己」
台北市長柯文哲曾拋出快篩即確診的看法,前副總統陳建仁日前被問及此主張時表示,柯文哲應多讀書;陳建仁也再度撰文解釋為何不能讓所有族群快篩陽視同確診的原因,以及為何居檢等三類族群可適用新措施,原因在新冠肺炎盛行率,並推薦書籍「流行病學:原理與方法」,意有所指說要「好好看書」,而該書籍也被網友發現,作者竟是他自己。陳建仁昨天中午在臉書表示,前天他的秘書和他討論以快篩替代確診的合適性,他告訴秘書,「在盛行率高的族群、地區或時段,就可以利用快篩替代確診」。秘書反問原因,他說,「你去看看聯經出版社發行的『流行病學:原理與方法』149至155頁」。藥師林士峰在臉書表示,陳建仁推薦去看「流行病學:原理與方法」149至155頁,但這本書的作者就是陳建仁,「拐個彎說自己一定是對的,就直說嘛,何必拿自己寫的書來引經據典」。林士峰表示,陳建仁可能忘了,能夠有權力制定防疫政策的只有指揮中心,即使是地方縣市首長,也只能以自身經驗提供自己的意見,供指揮中心做施政參考,前幾天柯文哲剛提出快篩陽即為確診的想法的時候,陳建仁也只有批評,要柯文哲回去多讀點書,等指揮中心公告採用並且制定細節之後,才補充說明,「在旁邊的人看來,這就是惱羞成怒的硬凹」。
-
2022-05-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建仁再嗆「好好看書」:早言明以快篩替代確診3條件
「快篩陽性視為確診」相關議題廣受討論。前副總統陳建仁今天在臉書再度貼文指出,前天秘書和他討論以快篩替代確診的合適性,當時就告訴對方「在盛行率高的族群、地區或時段,就可以利用快篩替代確診」。陳並說,好好看書可以增進、增長智慧和見識,也有助於防疫措施的妥善設計。陳建仁臉書表示,自己告訴秘書去看看「流行病學:原理與方法」這本書的149至155頁,任何篩檢試劑都有它的敏感度、特異度、假陽性率及假陰性率,如該書表5-11所示。敏感度是指真正患病的人當中,多少人(%)篩檢呈現陽性。特異度是指真正沒有患病的人當中,有多少人(%)篩檢呈陰性。當然,敏感度越高、特異度越高,就是越好的篩檢試劑。陳建仁說,但是篩檢試劑的使用,還要考慮到篩檢的成效。篩檢成效的高低,決定於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至於篩檢的成效,亦受到疾病盛行率的影響。疾病盛行率的高低,決定了陽性預測值的高低。這就是為什麼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CECC)決定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者(盛行率較高),可以用快篩來替代確診,但是對於盛行率較低的其他族群就不合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所設計的防疫措施,都有確實的科學根據。陳建仁文末指出,「好好看書可以增進、增長智慧和見識,也有助於防疫措施的妥善設計」。
-
2022-04-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建仁稱台灣致死率最低 柯文哲:死亡很少這是假象
國內本土疫情延燒,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指出,估5月18日單日確診上看50萬例,前副總統陳建仁昨深夜在臉書發長文,以多國數據解釋指台灣目前是致死率最低的國家,還稱「有些人駭人聽聞的預測,會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柯文哲下午在防疫記者會中指出,「死亡很少我也同意,這是假象」。柯文哲解釋,因為分母變大太快,今天感染不會明天死掉,這不是心肌梗塞幾分鐘就死掉,按以前經驗,從感染第一周,是上呼吸道症狀,第二周是肺炎,第三周在加護病房奮戰,從感染到死掉,要花三周。但從疫情爆發到現在,不到二周,二周前感染的,還沒進入死亡危險期。但對於陳建仁說「駭人聽聞的預測?」柯文哲說,他不用自己對號入座,這也是台灣媒體的問題,要就過度誇大、要就說過度輕描淡寫,但他是依專業對問題提出看法,但媒體為了拉高點擊率,不會寫柯文哲說明、建議,要寫說柯文哲嗆、柯文哲諷、柯文哲開罵,一定要用這種標題大家才點進去。柯文哲說,有時從頭到尾聽完,不覺得有什麼問題,也不知道斷章取義,就是要提高點擊,網路新聞標題不夠炫,沒人點進去看,就太過於誇大。柯文哲說,對疫情就是最好準備做最壞打算,但透過媒體會故意誇大,但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輕描淡寫,現在1922打不太通,PCR和法傳系統都塞車,所以以後他計畫,快篩陽就直接上網登錄,就先當成確診者處理,給必要的防護也做PCR。柯文哲說,等快篩陽性出來,官方再安置,估計一定在48小時以上,但傳染力最高在前面幾天,過三天才通知,都要解隔了才收到居家隔離書。柯文哲也說,北市要花一周時間,把台北市的防疫專責病房量能拉高,要預做準備,否則像今晚宣布3+4,明早實行,地方政府會「三條線」,一下子明天就要開始,沒那麼容易。
-
2022-04-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與病毒共存策略 陳建仁揭重點:2數據降至最低
前副總統陳建仁昨天晚上在臉書表示,Omicron變異株導致我國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呈現幾何級數增加,民眾難免心生惶恐,最近更有一些人士針對確診人數與死亡人數,作出駭人聽聞的預測,這些預測往往根據以往Alpha、Beta、Delta變異株的致死率,或是其他國家的致死率,套用在我國Omicron確診個案,以致造成誇大的預測;與病毒共存策略的重點,應為「重症」與「死亡」降至最低。陳建仁以外國為例指出,美國、法國、以色列先後在1月達到流行的最高峰,每百萬人口每天平均確診人數,分別高達2426、5436、10968人;香港、南韓先後在3月達到流行的最高峰,每百萬人口每天平均確診人數,分別高達8764、7894人;我國的高峰在4月26日,每百萬人口每天平均確診人數是182。且每百萬人口每天的平均確診死亡數是0.01,致死率也由1月中旬的0.6%逐漸下降至4月底的0.03%,這些數據台灣目前都是最低的國家。陳建仁說,未來疫情預測對現階段的防疫工作沒有任何幫助,而且誤用外國數據進行台灣疫情的推測,不僅不合時宜,而且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因為Omicron變異株的感染者,有相當高比率是無症狀感染者,大多數未接受任何檢驗,特別是在高疫苗覆蓋率的國家,有更多感染者屬於無症狀感染,確診病例的估計是相當容易有偏差。陳建仁表示,最近美國CDC的血清流行病學調查指出,美國在今年2月前,已有1.9億人(全人口的58%)感染新冠肺炎,但是官方紀錄卻只有7510萬例,這些官方無紀錄者,大多數是未診斷、無症狀或未通報者。唯有進行國內的血清流行病學研究,掌握已經感染的人數,並且推算出感染而未接受檢驗者的百分比、無症狀感染者的百分比、以及確定感染而未通報的百分比等參數,才能夠做出適時適地、經得起驗證的推測。陳建仁指出,在Omicron盛行的現在,防疫的觀察重點不再確診病例數,在重症和死亡人數;防疫的目標不再是零感染,而是將重症與死亡數降至最低。只要疫苗覆蓋率繼續大幅提升、快篩試劑充足而且普及社區基層、快篩陽性必須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都能在黃金時間內接受治療,重症數及死亡數即可大量減少,無須過度恐慌。
-
2022-04-1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兒童打莫德納家長有疑慮 陳建仁:相信科學不用擔心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開放6到11歲兒童施打莫德納,但許多家長認為對兒童來說,BNT疫苗比莫德納好,對此,前副總統陳建仁今天到彰化高中演講受訪時表示,莫德納已得到世界很多國家使用,且經過台灣疫苗接種委員會的核可,民眾不用擔心,按照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安排使用,相信科學、信任指揮中心,台灣疫情會得到很好的控制。韓國已解封正式展開與病毒共存,陳建仁說,台灣主要疫苗接種是去年6月才展開,去年年底達到歐美標準、甚至超過,但還有很多人打第3劑的時間還沒到,再等一、兩月,等到第三劑疫苗達七成以上,大家就可以放心,目前從感染數來看來看台灣還是最低,且99.7%以上都是輕症,只要打好三劑疫苗沒有問題。
-
2022-04-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陳時中選北市傳指揮官接任人選出爐 李秉穎評三大要件
衛福部長陳時中宣布參選台北市長的腳步愈來愈接近,外界近日不斷猜測可能接任衛福部長或指揮中心指揮官人選,包括立委邱泰源被點名接任衛福部長,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被點名接任指揮中心指揮官,今天又傳出為恭醫院長陳振文接任衛福部長。「這是沒有根據的傳說,不會有這方面的問題。」李秉穎今接受訪問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再度重申,傳他接任指揮中心指揮官這是「空穴來風」,因爲接任指揮官一定要有官職,主責是要有職權,才能統合各部會,不是單純只有專家的身分。節目主持人周玉蔻說,陳時中參選台北市長的機率非常高,因民進黨必須推出勝選的人,但陳建仁又不肯選。如今傳李秉穎接任指揮官。「接任指揮官隨隨便便一個人,必須具備專業、經驗、權力三大要素。」李秉穎說,第一、具備防疫專業,必須了解這兩年來在新冠防疫的各項作為,具備專業知識;第二、經驗,這段時間要實際操作防疫的經驗,如疫情相關事宜,何時要成立前進指揮所、制定何種管制措施等;第三、要具備權力,必須可以協調各部會,進行「調和鼎鼐」的工作,甚至是被賦予行政院副院長或更高的層級,如此才能勝任。李秉穎說,他的經驗是在學術、專業的建言,但如疫調等執行面,他就比較沒有經驗,因此他昨推薦台大副校長張上淳是適合人選。
-
2022-04-10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防疫也要防癌 健檢不是貴就好
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洪子仁今天出席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主辦的「2020癌症高峰論壇-無畏 癌症教會我的事」,並以「預防醫學健康檢查新趨勢」為題發表演說,他以Covid-19疫情切入,強調健檢目的是為了預防疾病,施打疫苗則是為預防染疫,兩者都是為了預防,且防疫跟防癌同樣重要。洪子仁說,今年這波疫情與去年5月的首波本土疫情並不相同,因為去年的病毒株會侵犯下呼吸道引發重症,且民眾多半沒接種Covid-19疫苗,但這波是Omicron變異株,雖傳播力強,但症狀較為輕微,接種疫苗可以避免重症、避免台灣醫療量能遭突破、避免走上香港醫療崩盤的慘況。「65歲以上、連一劑疫苗都沒打的,會首當其衝,呼籲盡快接種疫苗」。洪子仁接著從疫情拉入健檢主題,強調健檢的目的在於早期發現,在還沒出現不舒服症狀時,就先找出身體問題,而隨著平均餘命增加,2020年女性平均餘命已達84.7歲、男性78.1歲,活得好、老得慢、有生活品質都是重點,健檢可以提供幫助。目前台灣健檢可分成公費與自費兩大類,公費部分為國健署補助的四癌篩檢,包含乳癌:乳房X光攝影檢查、子宮頸癌:抹片檢查、大腸癌:糞便潛血檢查及口腔癌:口腔黏膜檢查,未來還可能納入第五癌: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國健署正在研議讓某些年齡或特定高危險群接受肺癌篩檢。不過,洪子仁說,大腸癌公費僅提供45歲以上的民眾,應放寬到40歲為佳。而乳癌發生率為每10萬人70.7人,遠高於大腸癌44.7人,台灣婦女乳癌篩檢率卻不到四成,若要降低死亡率,篩檢率須達五到六成,歐美乳癌患者確診時大都在第一期以下,台灣女性發現有乳癌時多屬第二、三期,顯示台灣女性對乳癌風險意識普遍不足。而在自費健檢部分,洪子仁說,要依照自己年齡、性別、家族史和預算去做規畫,不是貴就好,醫師能否詳盡解說也很重要;醫學中心的健檢優勢在於擁有完整的醫療團隊和精良的儀器,民眾可看是否有取得醫策會品質認證來挑選。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癌症防治中心主任林宗哲也表示,在醫學中心健檢的好處是,若檢查有異常,後續的診斷、治療、追蹤都可以在同一家醫院完成。洪子仁也列舉名人染疾,呼籲健檢的重要性,例如鳳飛飛、陶大偉和前副總統陳建仁都罹患肺癌,李國修、余苑綺、楊烈、豬哥亮則是大腸癌,前立委蔡同榮死於急性心肌梗塞。洪子仁說,其實透過LDCT即可早期偵測肺癌、腦血管MRI則可發現腦部血管異常、CT可了解心血管鈣化程度。該院的正子掃描檢查從2001年引進,到今年3月為止,健檢人數共43865人,已揪出493人罹癌,篩檢率達1.1%。LDCT從2007年6月到2021年12月共健檢41774人,檢出414人罹患肺癌,因為都是早期發現,腫瘤還在1公分以下,因此治療效果都不錯。洪子仁呼籲,民眾不要因為疫情而耽誤病情,防疫也要防癌,多動一分鐘可以多活兩分鐘,健檢套餐需依照自己的狀況挑選,不必擔心健檢會有輻射暴露風險,因為健檢接受的輻射量,遠比之後治療所使用的輻射量低很多,因此50歲以上有家族史者,每三年進行一次全身性影像檢查是合理的。
-
2022-04-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病毒侵府 陳時中:未來2周疫情關鍵 全民自主應變
Omicron病毒幾乎燒進總統府,包括副總統賴清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等,原本都要自主健康監測。陳時中指出,未來二周將是疫情關鍵期,呼籲全民應自主應變。專家指出,病毒已遍地開花,指揮中心應加強宣傳,今起每位國人每天都要有「自主健康監測」的能力與應變方式。蔡總統本周三邀集副總統賴清德、前副總統陳建仁、蘇揆、衛福部長陳時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疾管署長周志浩及桃園市長鄭文燦(高雄市長陳其邁是視訊),至總統官邸召開防疫會議;當天下午在民進黨中央黨部主持中常會,與會者包括中常委、民進黨秘書長林錫耀、副秘書長林飛帆、林鶴明等人。指揮中心原本通知這些人都必須自我健康監測,昨晚卻大轉彎,以總統蔡英文PCR採檢結果為陰性,總統府其他工作人員採檢也為陰性,原本需要自主健康監測的對象,統統解除監測,但與總統密切接觸的總統府相關人員,包括總統辦公室主任、發言人、隨身秘書、總統座車駕駛與座官、總統寓所工作人員等,仍繼續進行自我健康監測。病毒不只燒進各政府機關,且傳播速度迅速,台北市長柯文哲昨預言,未來幾天感染數應會再上升。從防疫角度看,當遍地烽火更難消滅,感染狀況太分散、太零星,不是一次就可以殲滅。 國健署前署長邱淑媞以台灣新防疫模式與各國疫情發展數據比較,由新加坡發展推估國內未來死亡數,較去年五月大流行新增三至四倍的人染疫,死亡個案可能達三千人;若以歐美國家數值推估達六至七千例死亡個案。陳時中昨天指出,各種估算都可能,若從疫情最為嚴重的香港數值推估,較去年五月疫情死亡數增廿六倍,目前每百萬人死亡數一千一百多人,日本為每百萬人死亡數二二五、澳洲約二五○、紐西蘭八十七, 對台灣防疫還有些信心,應不至於到香港。陳時中說,以其他國家經驗,約一至兩個月疫情才會達高峰並開始下降,因此這兩周非常關鍵。抗疫已兩年多,過去都是等別人交代該怎麼做,現在應轉變成自己怎麼做,如有確診者足跡或有症狀,可自行快篩或做PCR採檢,遭匡列或確診要通知親密接觸者,若做得愈好,全民防疫就愈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未來可預期感染者會不斷增加,每人每天都可能接觸到確診者,現在已經不是等待匡列再來篩檢,人民意識要提高到自我篩檢、提早就醫用藥。他呼籲,每個家庭至少要備妥每人至少一份的居家快篩,指揮中心一定要用力宣傳,幫助國人內化成習慣。
-
2022-04-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曾與蔡總統接觸…陳時中傍晚解除自我健康監測 莊人祥解釋原因
總統蔡英文因曾與確診個案於官邸午宴,遭匡列為接觸者,需進行居家隔離至四月十六日,曾參與防疫會議的總統陳建仁、行政院長蘇貞昌及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等人,原列於自我健康監測對象,但因總統PCR結果為陰性,已於傍晚解除自我健康監測。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因總統PCR陰性及其他工作人員也都陰性,包含部長及其他與會人員可解除自我健康監測。」回顧蔡英文臉書,她於午宴結束後的四月六日,曾與副總統賴清德、行政院長蘇貞昌、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疾管署長周志浩等人開防疫會議,宣布「減災」為防疫目標,未料轉眼成了被匡列對象,按規定其餘人員須列為「自我健康監測對象」。莊人祥表示,已知指揮中心部分行政人員在四月六日跟總統開會,總統列為「接觸者」,指揮官跟與會相關人員屬於「接觸者的接觸者」,若「接觸者」檢驗陰性,其餘人士可解除自我健康監測。目前已知總統檢驗PCR陰性,但當天有很多工作人員參與該場會議,傍晚已確認所有人員PCR陰性,加上陳時中等人全程配戴口罩且保持社交距離,目前也都解除健康監測,但因國安考量,希望總統隨身秘書、座車駕駛等密切接觸工作人員,要用更高的標準進行「自我健康監測」。
-
2022-04-0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催生一座「有溫度的臺灣腦庫」:病友協會的呼聲與期盼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介紹台灣腦庫」,由兩位台灣神經學教授與一位民間團體領袖共同執筆,與我們分享「台灣腦庫」如何由一群病友的家人發起的民間團體,鼓勵病人主動在過世之後捐贈腦神經組織,期待科學家研發治療藥物,可以使目前醫師仍束手無策的進行性腦萎縮退化症找到疾病的原因與機轉,而發展出有效的治療。由他們所敘述的故事可以領會罹患這種無藥可救的病人與家屬的痛苦與無助,了解他們的期待。讓我們傾聽這些有心人的誠摯建言:期待政府可以仿效先進國家,提供長期的經費支持「臺灣腦庫」,讓這些腦神經相關疾病得到精準的早期診斷與治療。小腦萎縮症為神經退化性的罕見疾病,分為遺傳型及散發型。目前遺傳型的致病基因已知多達近50型,散發型大多為不明原因所造成,而小腦為中樞神經系統中一個重要構造,影響所及包括動作協調、走路平衡、吞嚥、舉筷用餐等基本生存功能。患有小腦萎縮症的病友們,初期常出現走路容易跌倒、失去平衡感、說話表達不清等狀況,末期則容易吞嚥困難、終至臥床不起,但其意識卻一如常人,如同有知覺的植物人,因此心中的無奈與痛苦,自是一般人所無法體會和承受。目前在協會服務的426戶家庭中多為家族顯性遺傳,藉由基因的傳遞造成代代相傳,發病率超過50%,如創會理事長朱穗萍一家7姐弟6人發病、更有一連三代40人皆患病的情形發生,照顧與經濟壓力伴隨而至,使整個家庭陷入永劫不復。民國90年,在一群體悟生命痛處的病友及家屬的努力下,發起組織病友團體,正式成立「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秉持相互扶持自助助人的精神,除落實直接服務並提供病友相關資源外,同時呼籲政府重視遺傳疾病防治宣導,讓社會大眾知道病友們對醫療的迫切需要,以及對經濟、心靈、安養的需求,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了讓生命傳承不再是悲劇的延伸,並減輕家屬長期照護的壓力。在協會服務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病與貧是兄弟,主要照顧者不僅需提供經濟來源,又要承擔照顧的責任,蠟燭二頭燒,當求助無門時,有的病友自殺,有的家庭離婚,有的照顧者得了重度憂鬱症,家族陷入愁雲慘霧中。第一屆創會理事長朱穗萍女士有鑒於協會當時並沒有專業人員可以協助病友及其照顧者處理相關的心理問題,於是邀請陳美燕(Amy)老師,以美國L.羅恩赫伯特先生所著「戴尼提:現代心靈健康科學」技術為基礎,幫助病友及家屬,清除心靈痛苦情緒。而我當時任職秘書長,用這套技術寫一份三年計畫方案,申請聯勸補助,聘請協會第一位社工員,奠定了協會邁向提供專業服務的道路。透過戴尼提技術,病友可以坦然面對自身的問題後,也開始協助走不出傷痛的新病友,並擔任協會的代言人,成為協會最佳的校園宣導講師,用生命說他的故事,啟發年輕學子良善的心及愛惜健康的身體。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協會病友許先生,他在年輕時就發病,已經坐輪椅,導致不能工作而自卑,說話變口吃,經過「聽析技術」清除心靈痛苦情緒後,他說話恢復口齒清晰,身體疼痛的情況也消除了,我便請他擔任心靈科學課程的講師,讓他恢復了自信心;我個人也因為這套技術做後盾,讓我有能力在最短時間內解決工作問題,並有能力當一個管理者,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並十足授權,讓每個人都有能力發揮潛能,讓協會的服務更貼近會員的需求。協會一位企業家病友袁先生,希望醫學研究能在他有生之年,找到可以治療的藥物,,捐款總額台幣500萬元專款專用「辦理醫療研究」。民國93年5月與中央研究院協辦第一屆國際醫學研討會「罕見疾病及小腦萎縮症研習會與生物科技研討會」;另為鼓勵更多醫學院學生投入此項研究,於94年10月、95年、98年與101年連續辦理四屆國際醫學研討會暨SCA論文壁報獎,期待藉由鼓勵醫療研究的方式讓他們能投入小腦研究的領域進而找到疾病的解方。在國際醫療研討會會後,聽到中研院陳儀莊博士說,他從國外進口的腦組織竟然有被用過的二手腦組織,而且西方人和東方人的基因也不同,這也開啟了時任副理事長的張棟樑先生成立「臺灣腦庫」的構想,他是腦庫的第一位推手)。腦庫的起源是21年前為推動「腦庫」,協助小腦萎縮症病友死後在台北榮總捐腦,並希望能在死後6小時取腦,放入負80度冰箱,以防止腦細胞內的蛋白質、RNA溶解,造成腦組織研究品質不良,阻礙腦科學研究;因此,為克服「解剖人體屍體解剖條例」規定的時間限制:即人死後,須將解剖屍體報告書送達該管檢察官六個小時,始得解剖屍體。張棟樑副理事長邀監事張忠慶及秘書長的我等三人,拜會台北榮總轄區管轄的士林地方法院襄閱主任檢察官,請他幫忙將六小時給予通融,但礙於法令及倫理,又涉及衛生署與法務部的權責與協調,非單一地檢處所能決定。為了能盡速可以找到治療方法,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很多病友都願意在往生後,捐出自己的腦組織供醫學研究,但礙於法令及台灣沒有正式的腦庫可儲存,而失去許多願意捐腦的意願與個案。民國92年3月本會病友劉先生於台北榮總捐出全台首例的小腦萎縮症腦組織。民國94年1月多系統萎縮症病友張先生(張棟樑副理事長的弟弟) ,成為協會第二位捐腦者。第三位捐腦者:病友曹先生,腦組織存放於台北三軍總醫院。民國106年時任理事長的高宜鳳與顧問張棟樑商議,共同邀請時任台北榮民總醫院的醫師也是陽明大學教授宋秉文醫師,廣邀國內神經領域的專家學者組成「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由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贊助費用50萬元,一起為神經退化性相關疾病包括小腦萎縮症、運動神經元(俗稱漸凍人)、帕金森氏症、舞蹈症、類澱粉周邊神經病變、失智症……等眾多神經退化疾病而努力,共同討論出為台灣建構「四庫一中心」的構想。「四庫一中心」內容為腦庫、疾病模式轉基因鼠庫、神經罕見疾病病人iPSC(誘導式多功能幹細胞)細胞庫、RNAi的RNA庫(提供基因治療研究之用),且將四庫整合為「虛擬的科研中心」,由「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協助台灣神經科學家投入科研。其中建置「臺灣腦庫」便是目標之一。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透過與病友互動傳達四庫一中心以及腦庫成立的目的,許多身受其害的病友,因為對生病的無奈與痛苦有切身之痛,希望以後的人不要再承受他們一樣的苦,紛紛表示願意在死後捐贈腦組織。這四年來立法院邱泰源立法委員及其特別助理趙堅醫師的認同與努力,邀請中研院劉扶東副院長、王惠鈞副院長,以及許多享譽國際的神經科學家,在立法院召開多次中央跨部會的協調會,並在法務部與衛福部部內多次開會協商,最後衛福部作出行政解釋,啟始了「臺灣腦庫」的開端。其間最要感激的,是台大醫學院副院長謝松蒼醫師,在台大醫學院,組成「腦庫工作小組」,結合病友的大愛與社會公益、專業團體的努力,每個月定期舉辦工作會議、協調會、討論會等,瞭解與協調腦庫設立的法規困難,規劃臺灣腦庫的工程、硬體、與軟體建置,並舉辦多次腦庫國際研討會,目標是設立一座「有溫度的臺灣腦庫」,滿足病友的期盼與提供科學家研發藥物治療的契機。在近五年的奮鬥過程中,成果豐碩,感謝檢察系統的多次協調;感激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及律師學院、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國家衛生研究院、衛生福利部、陳建仁院士的指導與支持「在臺灣設立第一個腦庫」的構想。能夠由病友期待的構想,落實為真正存在的腦庫,最需要感謝的是台大醫學院與台大醫院(張上淳副校長、倪衍玄院長、吳明賢院長),提供場地與工程經費,讓所有病友的腦神經組織,有了永遠的「家」,鼓勵腦科學家的研發。腦庫緣於病友的大愛,感動熱心人士、團體,為臺灣腦庫的成立,作出不朽的貢獻,在大家群策群力,見證了臺灣人「善的循環」。民國 110年 病友劉小姐同意捐腦,身體力行,站出來呼籲政府,讓政府看到了「臺灣腦庫」的重要性,劉小姐捐腦成為「臺灣腦庫」第二個重要的推手。我國的醫療研究在國際一直是位於前段班的資優生,科學研究所需要的人力與資金非常龐大,並非一般社會團體所能長期支持,我們誠摯的呼籲政府能藉「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建構「四庫一中心」,組織一個針對腦神經研究的一支科學研究團隊,並結合「中研院」與「國家實驗動物中心」等學術研究單位一同聯合研究。在這些構想中,特別是台灣第一次成立的「臺灣腦庫」,是實體的腦組織資源庫,需要持續的經費支持,才能永續存在。先進國家,都是由政府編列經費、不間斷地補助腦庫的運作,因此病友團體誠摯建言:期待政府可以仿效先進國家,提供長期的經費支持「臺灣腦庫」,讓腦神經相關疾病得到解決與終止,不只是病友們的殷殷期盼,也是2400萬台灣人民之福。
-
2022-04-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央防疫策略會議未邀雙北市長 侯友宜:尊重總統權責
昨天連假後上班首日,總統蔡英文邀集副總統賴清德、前副總統陳建仁、行政院長蘇貞昌、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及桃園市長鄭文燦、高雄市長陳其邁召開防疫策略會議,卻未邀請疫情嚴重的雙北市長出席,引起外界關注。新北市長侯友宜今天出席新北市首創企業防災表揚大會時表示,尊重總統的權責,把疫情守好,這是每個人分工角色的責任。清明連假期間,國內疫情大爆發,新北市繼5日91例確診染疫,昨(6日)更增加至115例確診染疫,為染疫人數最多的直轄市,其次為台北市45例,但總統昨天召開防疫策略會議,僅邀請市長鄭文燦、高雄市長陳其邁,未邀雙北市長與會,引發外界諸多聯想。對此,新北市長侯友宜今天表示,他尊重總統的權責,強調最在意的還是他身為新北市長,要守護新北市的疫情,讓新北市市民能夠安全跟安心,尤其防疫上,他一直強調中央地方一條心,大家齊心共同防疫,把疫情守好,這是每一個人分工角色的責任,大家一起努力。
-
2022-04-07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用藥三年後先停藥還是繼續用藥?B肝治療指引 研究及臨床權威世紀大辯論
三月底,南台灣進行一場B肝治療指引世紀大辯論,攸關100多萬名B肝患者治療權益,攤開雙方陣仗,可說是台大幫、長庚幫之爭,各有院士級權威參與論戰。反方(長庚)希望維持現行用藥三年後,先行停藥作法,正方(台大)則認為應讓醫師、病患有所選擇,可繼續用藥,不需強制停藥,並擴大健保給付對象。 這場醫界罕見的學術辯論係由台灣消化系醫學會舉辦,在聯合學術演講年會上邀請國內肝炎研究及臨床權威專家,正反雙方陳述意見,並提出質疑。結論報告將呈交前副總統陳建仁,再由健保署召集專家會議,決定最終版治療指引。為了這場超級辯論,雙方精銳盡出。B肝治療指引世紀大辯論引言人:高醫肝膽內科教授余明隆正方代表:台大內科部主治醫師蘇東弘、義大副教授暨肝病中心主任許耀峻、還有中研院士陳培哲 反方代表:高雄長庚教授級主治醫師陳建宏、林口長庚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鄭文睿、中研院士廖運範總結:林口長庚副院長簡榮南 余明隆在開場時表示,希望這是一場君子之爭,能有禮貌、有風度的情況下,抒發意見。他開玩笑地說,「希望會議室裡的冷氣再強一點,專家們火氣不要太大,以免擦槍走火。」 正方第一棒蘇東弘表示,WHO訂定2030年全球清除肝炎3大目標,為肝炎新感染病人數減少90%、肝炎病人80%獲得治療、肝炎致死人數減少65%,台灣如想超越世衛組織,就必須讓B肝患者提早接受治療。 用藥治療前是否需有3個月肝功能觀察期? 蘇東弘說,現行治療係以病毒量為參考依據,且需先觀察3個月,符合資格,才能給付用藥。依據台大、北榮等相關研究,如為E抗原陰性,血清病毒量超過2000 IU/mL國際單位,若肝指數異常,特別是肝臟已顯著纖維化(F2以上)或家族肝癌病史,就應給予治療,無須再有3個月肝功能觀察期。 反方陳建宏則強調,應先觀察患者3個月病毒變化,之後再測表面抗原,再決定是否用藥,應該是比較好的作法。臨床調查發現,持續使用口服藥物四年,約有七成患者測不到病毒,但如果不急著用藥,持續觀察,在三、五、七年之後,分別有20%、35%、53%等機率測不到病毒。 正方(台大幫)則提出質疑,肝炎治療目標為消除病毒?或是延長生命促進生活品質?慢性B型肝炎是慢性疾病需長期治療,應比照糖尿病、高血壓,持續用藥,透過藥物來降低罹癌風險。 對此,陳建宏答辯「這不是很成熟的問題!」,在B肝治療上,不見得必須終身治療,一輩子用藥,而是選擇適當的治療時機,這也能減輕健保財務負擔。 停藥後到底會不會再復發? 正方第二棒許耀峻則採取悲情個案攻勢,認為B肝患者停藥之後,雖有一成多比率「表面抗原消失」(透過自身免疫系統而自然痊癒),但卻需面對眾多不確定感,並以林口長庚醫院的資料說明,患者停藥後會有肝炎復發,不幸死於肝衰竭的風險。 許耀峻認為,服用三年抗病毒藥物後,停藥與否,應該尊重病人與醫師的選擇,也就是「醫病共決」,讓患者清楚停藥之後的可能風險與機會,而不是直接限制治療時間,如此一來,病人如果想繼續用藥,就必須自費。 許耀峻強調,為了安全起見,患者停藥後,必須持續回診,接受抽血檢查,但有些患者因工作所需,無法請假,有人則住在偏遠地區,舟車勞頓,難以定期回診。 表面上看來,停藥後,可以省下健保藥費支出,但如果評估回診抽血檢查費用,以及日後因肝功能指數異常,必須急診、住院的醫療費用,持續用藥或許更有效益。 「在肝炎治療上,不能只考量藥費。」許耀峻說,八成患者在停藥後,因為復發等問題而必須再度用藥,比率相當高。建議將B肝視為慢性三高疾病,讓患者持續用藥,或是提供患者選擇是否繼續用藥的選項。 許耀峻強調,醫師應有責任提醒患者中斷用藥的風險,讓患者養成回診、追蹤的就醫習慣,不能因為病友醫囑不好、用藥順從性較差,就直接讓患者停藥。 給病人用藥喘息的空間 反方第二棒鄭文睿強調,並不是不讓病人繼續接受治療,而是選擇該治療的病人。此外,調查發現,約七成五肝炎患者規律用藥,一週中有兩天忘記用藥的比率偏高,將增加四倍肝癌、肝硬化的風險,不要以為這不可能,每年都會遇到兩三個因為用藥順從性差、經常忘記吃藥,而引發肝癌的患者。 鄭文睿建議,應給病人用藥喘息的空間,臨床上觀察到許多人得知一吃藥,就必須吃一輩子,即影響治療意願,「醫師不能把問題丟給病人端」,用藥時間愈長,病人服藥遵從性愈低,有人根本不回診拿藥。 以林口長庚為例,如果沒有個管師以電話催促回診,一年後,百分之六患者不再回診拿藥,到了五年,就有一成患者不回診。之所害怕回診,就是不知道自己吃藥還要吃多久。 研究證實,患者停藥之後五年肝硬化比率,與持續用藥這一組的比率差不多,連罹患肝癌的比率也差不多。因此,病患停藥是有好處的,給自身免疫系統發揮的空間,當然停藥後的追蹤,就顯得非常重要」,務必讓病友回診,接受監測。 鄭文睿表示,不少病友在停藥後,透過免疫系統清除B肝病毒,等於自行痊癒,直呼「這太棒了」,而病患高興,醫師高興,這個時候只有藥廠不高興。 鄭文睿說,停藥後自行痊癒不是不可能,且罹患肝癌的風險也沒有增加。至於如何讓病患在停藥後感到安心,答案很簡單,「讓病人隨時可以找到我(醫師)。」 對此,正方蘇東弘則有所質疑,要求反方提出「停藥準則」,如何向患者保證「停藥後不會復發?」,門診觀察發現,不少病友一停藥後,肝功能指數飆升,一下超過2000 U/L(國際單位)。 再者,停藥後,最理想狀態為每周或每兩週回診一次,接受抽血檢查,但這對大部分病友來說,相當不便。相較之下,持續用藥,每三個月回診一次,對病友更方便,順從性會更好。況且許多肝炎患者合併慢性疾病,就只是在服用高血壓、降血脂等藥物時,增加一顆抗病毒藥物。 停藥後免疫系統是否可清除病毒? 對於正方所提出論述,鄭文睿表示,許多慢性病患者常自行停藥,用藥順從度不高。再者,B肝患者停藥後,肝臟持續處於發炎狀態,免疫系統發揮作用,有機會自行痊癒,清除病毒。 正方第三棒陳培哲上台後的第一句話為「真理愈辯愈明」,反方所說的「停藥後,免疫系統可清除病毒」證據力稍顯薄弱,比率不到一成,真理就是「有病毒就應該治療、不應停藥」,有必要更改現行治療準則。 陳培哲說,截至目前為止,在肝炎治療指引上,仍無全球皆認可的準則,但建議衛福部對於非肝硬化的肝炎患者,在給付上能夠有彈性,逐步放寬給付範圍。 例如,讓病人與醫師之間做到「醫病共享」,提供更多選擇,而不是時間一到,就只能暫停給付。此外,如果患者停藥兩次後,再度復發,就持續給藥,避免又一次復發。 陳培哲說,希望雙方可以達到共識,不要再舉辦類似辯論,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為患者著想,可以有風度、氣度,以及和和氣氣地解決B肝治療困境。 台灣肝炎權威大老廖運範則擔任反方結辯,他表示,這是安排有些奇怪,「應該我是正方才對」,辯論過程中,雖有瑕疵,但大體上沒有問題。 廖運範說,自然病程為治療策略的基礎,不少B肝患者過了50歲,體內病毒就消失不見,相信這是每個病人最希望看到的結果,而正方(許耀峻)所提出的例子屬於極端個案,長庚幾乎看不到這類案例,「長庚作得到,相信其他醫院醫師也可以做得到。」 廖運範指出,停藥之後,兩週回診一次,如果數值變壞,就應該趕快治療,醫師不要怕麻煩,認為持續用藥,就可以解決很多事情,「正方不可以剝奪病人自然痊癒的機會」。 廖運範表示,正方的研究結果發表在許多很不錯的期刊中,但這些期刊也有可能刊登不對的研究報告。另外,正方辯論時,引述了許多專家學者,但其中不少人是他根本沒聽過的專家,換句話說,「我沒有看過他們的論文」。 廖運範認為,台灣在2000年擬定B肝治療指引,當時可說是獨步全球,到了2016年,歐美各國逐漸向台灣看齊,從持續用藥,變成主動推薦「適時停藥」,現在正方卻希望持續用藥、不可中斷,這不就是「歐美跟進,台灣反退」。 廖運範說,台大、義大、北榮等最新相關研究都證實,停藥後自然痊癒的比率高於持續用藥,基層診所醫師應該負起病友停藥後的監測責任,讓病友安心。 相較之下,正方希望持續用藥,如此一來,醫師只需三個月開一次藥物,病人很方便,醫師也很方便,但非必要的治療,卻可能剝奪病友自然痊癒的機會。 總結:別因個案影響整體,客觀看待科學實證 簡榮南做總結時表示,醫師不是神,如果在自己病人過世,當然會很痛心,在感情上過意不去,而過不了這個坎,但應該更客觀地科學實證資料,「數字就是數字、證據就是證據」,不能只因一兩個案,就覺得停藥很可怕。 簡榮南說,「不能看到病毒就殺,應該等待免疫啟動,看看結果再說。」,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持續治療,就會造成「上車容易、下車難」困境。 簡榮南表示,這一兩天就會這次辯論報告,向陳建仁報告,最近健保署將召開專家會議,做出最後決議,看看是維持現況,還是更改指引。
-
2022-04-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聞眼/防疫看顏色?雙北竟成局外人
行政院長蘇貞昌喊出「新台灣模式」後,蔡政府針對「共存」或「清零」撲朔迷離,直到本土疫情連六天確診數破百,蔡總統召開防疫策略會議,與會的賴清德、陳建仁、陳時中一字排開,宛如「選戰名單」,疫情爆炸的雙北首長竟成局外人,難怪被酸,究竟是討論疫情,還是討論選舉?疫情爆發兩年多,蔡總統多次被外界質疑「隱身」。去年本土疫情剛爆發時,蔡總統同樣退居第二線,當時台北市長柯文哲曾嗆「疫情死百人不見蔡總統、高端跌停蔡總統就開記者會」。清明連假期間,蔡總統視察新竹空軍、農產品展售、毛小孩活動後,昨天終於在臉書發文談防疫會議,與會名單卻讓外界看傻眼。蔡總統臉書刻意註明找來桃園市長鄭文燦、高雄市長陳其邁,因他們「守護邊境防疫」。但邊境是中央政府職權,反觀這波疫情嚴重的雙北、基隆,尤其是連日來疾呼,要求政府針對「在宅照護」訂定模式的新北市長侯友宜、高呼與病毒共存的台北市長柯文哲,都不在名單中。本土疫情從四月一日起連續破百,這段期間,蘇貞昌、陳時中每天創造新名詞,從「新台灣模式」到「趨近正常生活的積極防疫」,說得模糊不清。反觀各國,面對這場百年大疫,都由總統或領導者親上火線,向人民宣布重大防疫方針。台灣在防疫初期確實創下好成績,除了來自民眾配合度高,更是犧牲邊境開放、國際交流之下的成果。蔡政府也知道,民眾對防疫早已疲乏,經濟更撐不下去。問題是,當泰國、紐西蘭等各國都已訂出「與病毒共存」明確的政策和步驟時。過去兩年蔡政府「零確診」神話消費過頭,如今面對鬆綁程度,如何抓準力道成為難題,面對年底選舉的政治考量更是舉棋不定,只能不斷創造模稜兩可的新詞。一場總統層級的防疫會議,只剩民進黨中央與地方官員,蔡政府看顏色防疫,也難怪決策曖昧不定。
-
2022-04-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蔡總統:現階段以「減災」為防疫目標 非全面清零
半月內達高峰 仍會疫調本土個案昨增二八一例,再創新高,新增確診者擴及十七縣市,其中一六三例為零星個案,尚待釐清感染源;因社區多點爆發,且散發個案眾多,指揮中心難以計算共有幾條不明感染源傳播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此波疫情才剛開始,預計在半個月內達到高峰,但現階段還不會放棄疫調。疫情嚴峻,蔡英文總統昨天親自舉行防疫會議,邀集副總統賴清德、前副總統陳建仁、行政院長蘇貞昌、衛福部長陳時中、台大副校長張上淳、疾管署長周志浩、桃園市長鄭文燦及高雄市長陳其邁等人,會後宣布以「減災」為目標進行防疫。蔡英文於臉書上表示,現階段目標是「重症求清零、有效管控輕症」,面對Omicron病毒株以輕症,甚至無症狀為主的快速傳播模式,台灣的防疫策略,應該持續以「減災」為目標,而非全面的清零;更不是放任病毒肆虐式的「與病毒共存」,而是有效的疫情控管。五大措施 快篩取代採檢何謂「減災」具體方案?陳時中表示,過去兩年台灣力求「清零圍堵」,多朝精準疫調、擴大匡列、PCR採檢、確診者住院治療等措施;但未來可能出現大量確診人數,為避免醫療量能無法負荷,將改為「簡化疫調」、「實聯制科技防疫」、「快篩取代PCR」、「輕中症分流」及「啟動居家照顧」等五大因應措施。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表示,國內社區感染擴大,已不可能清零,指揮中心強調「正常生活、積極防疫」的減災目標,一是降低經濟上的災害,另一為降低疾病傷亡災害;若以減災思考,不應再將大量人力投入疫調,而學校也無須因學生染疫就停課,只要中、重症比率各自維持千分之二、千分之八以下,都算達到「減災」目標。放寬同戶居隔 共用衛浴連續六天單日確診數破百,因疫調匡列的居家隔離人數大幅增長,全國居家隔離中民眾超過一萬五千人,為此,指揮中心宣布放寬居家隔離條件,仍需一人一室,但可共用衛浴,同住家人若皆為接觸者,可全戶在家隔離。昨個案分布,以新北市一一五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四十五例、高雄市三十七例、基隆市二十六例;在重要群聚事件方面,新北校園群聚增四十例,人數最多,基隆小吃店三十二例居次,值得注意的是,在二八一例本土個案中,一六三例為新通報零星散發個案,感染源不明,占總個案數五成七。大甲媽祖遶境將於明天啟程,陳時中表示,不會加嚴防疫措施,如果沿途出現確診者,請自我隔離和做好應變措施,參與活動的民眾可多運用快篩試劑。
-
2022-04-0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臺灣腦庫:現況與展望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介紹台灣腦庫」,由兩位台灣神經學教授與一位民間團體領袖共同執筆,與我們分享「台灣腦庫」如何由一群病友的家人發起的民間團體,鼓勵病人主動在過世之後捐贈腦神經組織,期待科學家研發治療藥物,可以使目前醫師仍束手無策的進行性腦萎縮退化症找到疾病的原因與機轉,而發展出有效的治療。由他們所敘述的故事可以領會罹患這種無藥可救的病人與家屬的痛苦與無助,了解他們的期待。讓我們傾聽這些有心人的誠摯建言:期待政府可以仿效先進國家,提供長期的經費支持「臺灣腦庫」,讓這些腦神經相關疾病得到精準的早期診斷與治療。「臺灣腦庫」是一個病友主動捐贈腦神經組織,期待科學家研發治療藥物,代表了「愛」與「期望」的計畫。「腦庫」是大家所熟知,在「大體老師」與「器官捐贈」之外的第三種捐贈選擇,而且影響更為廣泛、深遠。大體老師作為醫學院學生學習解剖實習之用,用來了解人體的三度空間結構;器官捐贈則把往生者的器官捐贈給需要的民眾移植。對比於大體老師和器官捐贈,腦神經組織捐贈者的大愛,影響更大,因為經由這些腦神經組織的研究,如果研發出治療藥物,可以嘉惠所有患有同樣疾病的民眾。相對於身體其他的器官組織,腦神經是最精密的,各個不同的腦區,掌管不同的功能:運動、感覺、語言、情緒、記憶等等,如此複雜的分區,在動物和人有相當大的差別。也因此,多數動物實驗有效的藥物,到了人體試驗,卻無法成功,原因就在於動物的腦組織和人類的腦組織有相當大的差異!包括在基因、蛋白質的組成,以及神經細胞之間的網絡結構。也因此先進國家,從二十世紀開始,就以政府的力量,有系統地設置腦庫,收集各種不同腦疾病的腦組織,作為研究的標的。有系統的收集腦神經組織,具有臨床效益嗎?最好的例子是阿茲海默病的失智症。在1980年代,美國神經科學家發現阿茲海默病患的乙醯膽鹼神經細胞很早就退化,這一發現為藥物研發開了一扇門。基於這樣的發現,科學研究者和藥廠,就迅速的以乙醯膽鹼作為標的開發藥物。到了1990年代,第一個阿茲海默病失智症狀的藥物在進行臨床試驗,顯示可以有效地延緩失智症的進行。到目前為止,乙醯膽鹼藥物也是在阿茲海默病使用最廣的藥物,說明了腦庫對於神經退化藥物研發的重要性。隨著台灣的人口老化,神經退化疾病的盛行率逐年升高,特別是神經退化疾病比如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病,以及神經罕見疾病,包括運動神經元疾病「漸凍人」、小腦萎縮症、類澱粉神經病變等等。這些疾病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非常有效的藥物治療,這是各國政府的研究單位和藥廠在極力開發的領域,要從事這些研究、開發藥物,因此最重要的臨門一腳就是需要有人類的腦神經組織。基於腦疾病成為社會的負擔,有系統的收集腦神經組織(腦庫),就成為先進國家的政策。比如美國,在1980年代以後,就建置了數十個腦庫,並且形成聯盟,希望對於腦疾病的研發可以有促進的作用;包括歐盟、英國、澳洲、日本,也都建置這樣的腦庫和聯盟,目前全世界有150多個腦庫,腦庫的建置,代表著一個國家的腦科學國力指標。二十多年前,臺灣就有病友願意捐腦,可是受限於法規與環境,腦庫在臺灣一直都是一個構想。從2017年開始,許多神經退化疾病、與神經罕見疾病的朋友們和家屬,提出這一需求與期待,在臺大醫學院、臺大醫院和臺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的努力下,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的支持,組成腦庫工作小組。最近兩年,在衛生福利部的支持下,陳建仁院士的指導下,成立「臺灣腦庫協會」推動,臺灣腦庫的成立出現了曙光。目前由臺大醫學院負責實體工程,期待這是未來所有病友與健康捐贈者腦神經組織的「家」,以及神經科學家的研究平台,為臺灣的腦科學研究踏出關鍵的一步。過去腦庫在台灣之所以難產,有幾個關鍵原因:(1)腦庫的所有腦組織都是在病友往生之後,才能取得。相關法規影響了往生之後,立即取得腦神經組織的可能性;(2)缺少政府政策性與經費的支持;(3)腦庫對於大多數的民眾還是一個陌生的概念;(4)台灣缺少神經病理醫師。這些困難,有些已經克服,有些尚待大眾努力。腦庫要能完善經營,以提供研究者足夠的腦組織,還需要結合健康人的老化世代追蹤計畫,這是因為進行任何研究(不論是生化、病理、影像等),疾病的腦需要有正常腦作為對照組和比較的基礎。也因此從生前簽署同意書到往生後取腦,需時十年至三十年不等,腦庫的建置,需要有制度及經費,才能永續經營。台灣腦庫的推動和國外有所不同:國外是先由政府擬定政策、編列經費設立腦庫,是由上而下(top-down)的模式。臺灣的腦庫推動,卻是由病友的愛心和專業團體不間斷的努力,得到政府的支持,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由下而上(bottom-up)形成政策,並加以執行,成功的個案,這是一個「大愛」的計畫,每位捐腦者背後,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激勵腦庫的推動。雖然對病友是一段漫長的里程,在病友多年的倡議、民間與專業團體的努力、政府的支持下,大家引頸期盼的臺灣腦庫在2022年開啟第一步,雖然對病友是一段漫長的里程,很欣慰臺灣有腦庫加入了腦疾病的研發行列,未來還需要社會大眾、政府機關的支持,才能永續茁壯,期望「臺灣腦庫」是一個「有溫度」、「人性化關懷」的腦神經組織平台,除了提供研究,也能撫慰病友與健康捐腦者的心靈,對民眾的腦健康有重大的貢獻。參考資料:1. 謝松蒼, 2020.腦庫: 守護腦健康的最後一哩路。健康世界(109年8月號)出版 2. 謝松蒼/宋秉文/腦庫工作小組,2021.臺灣腦組織資源聯盟建置策略(臺灣腦 庫)。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3. 臺灣腦庫協會
-
2022-03-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個案+3 南韓入境班機擬落地採檢
昨新增三例本土個案,兩例為陰轉陽個案,一例研判為舊案。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近日疫情穩定,「這幾天是已經有點類清零了」,下一步解封須觀察十七日後的疫情變化。此外,南韓境外移入個案多,考慮將南韓入境班機列入落地採檢範圍。新增本土個案為一男二女,年齡介於十多歲至七十多歲,皆住桃園,其中兩例(案二一六○四、案二一六二六)與米迪幼兒園群聚相關,是日前公布富林國小確診姊弟的同住家人,居家隔離期滿採檢陽性,Ct值分別為廿五點八、廿五點二,整起群聚事件累計卅四人。另一例本土個案(案二一六○五)則與早已結案的聯邦銀行健行分行群聚有關。近日仍有零星本土個案,是否影響階段解封?陳時中表示,這些案例不在考慮範圍,三月七日起實施十天檢疫隔離後的情況,才是後續考量依據。新增境外移入個案為六十男、廿七女,年齡介於未滿五歲至六十多歲,分別自越南、南韓、印尼、香港等地移入,其中南韓出現十一例個案,指揮中心考慮針對南韓進行落地採檢。陳時中表示,南韓近七天確診率位居全球之冠,一下子出現十多例個案,需提高警覺。國內疫苗覆蓋率第一劑八成三、第二劑七成七、追加劑(第三劑)四成七,前副總統陳建仁提出,第三劑接種率達七成是解封條件之一,陳時中說,要打到七成需一點時間,但應做得到。ACIP廿四日開會討論青少年第三劑接種事宜,及十二歲以下兒童是否接種疫苗,陳時中說,青少年最快四月初接種第三劑,屆時由專家依據BNT存量,決定是否繼續接種BNT疫苗,或改打其他牌疫苗。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及研究團隊則認為,兒童是否接種應慎重考慮。
-
2022-03-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何時能解封? 前副總統陳建仁:要看兩條件
中研院院士、前副總統陳建仁今(16)日出席三三企業交流會發表專題演講,企業關心國內防疫措施何時能解封?陳建仁表示,台灣的疫情要解封,他個人的看法是要兩個先決條件:一是國內第三劑疫苗的接種率達到70%以上;二是東南亞的疫情比較穩定時。陳建仁表示,他個人預測到今年夏天,北美、東亞的韓國和日本,以及歐洲等地應該就會解封,屆時相信台灣也會慢慢解封。陳建仁今日出席三三會發表「後疫時代的產業創新」專題演講。會後有企業代表關切台灣防疫解封的進度。陳建仁表示,去年新冠疫情蔓延時,原本認為打完兩劑疫苗、達到七成就可以解封。隨著Omicron疫情的擴散,演變成必須打完第三劑才有解封的可能,新加坡、韓國等都是以第三劑接率到七成為目標。陳建仁表示,台灣防疫要解封,有兩個先決條件,國內國外都要準備好。在國內,目前第三劑的接種率只有47%左右,若是到了五、六月,第三劑接種率能達到70%以上,就可以說國內我們已經準備好了。不過除了國內之外,也要觀察國際是否已準備好了?陳建仁指出,目前商務人士入境已經同意了,但是進到台灣也有許多東南亞移工,東南亞國家的疫情如何?對台灣仍是考驗。他個人認為,等到夏天時,北美、東亞的韓、日與英國都要大解封的情況之下,台灣也會慢慢解封。陳建仁認為,台灣並不需要像中國大陸一樣,進行城市的封城,或者學校的封校,也不需要全面普篩,台灣的防疫措可以做得比中國大陸更加精準,就能達到防疫的效果。
-
2022-01-27 醫聲.癌症防治
除了吸菸,台灣肺癌致癌風險有哪些?誰需接受篩檢?上網輸入危險因子預測6年內罹癌機率
🧮 肺癌風險計算器肺癌權威設計「肺癌風險計算器」上線 測不吸菸女性罹癌機率國家衛生研究院「台灣不吸菸女性肺癌風險計算器」正式上線,根據中央研究院院士楊泮池、陳建仁、國衛院名譽研究員張憶壽、熊昭等國內公衛權威研究中提出的「台灣不吸菸女性肺癌風險預測模型(TNSF-SQ)」進行肺癌風險預測:30歲至76歲的不吸菸女性,上網輸入「ABCEFG」——年齡(Age)、身體質量指數(BMI)、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教育程度(Education)、家族史(Family History)、有無易感基因(Gene),即可預測6年內罹肺癌機率;不具基因分析資料者亦可分析,惟準確度稍弱。點擊測六年內罹肺癌風險篩檢5%人口 可找出近三成肺癌患者國際不同研究文獻中,認定的肺癌高風險門檻各有不同,民眾檢測完成後,若風險高於1.34%,1.51%或2%,應該與醫師討論,考慮接受X光、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等胸腔檢查。「台灣不吸菸女性肺癌風險計算器」預測肺癌的準確度非常高。55-70歲女性中,有3.94%的人,檢測後肺癌風險大於1.51%;比對同樣落於55-74歲年齡區間的「不吸菸女性肺癌確診者」,則有27%測得風險大於1.51%。意即在此年齡區間中,只要篩檢不超過5%人口,就可找到27%潛在肺癌患者,是亞洲不吸菸女性肺癌風險認定一大進展,搭配影像學檢查、早期治療,可望降低死亡率。台不吸菸女性罹肺癌人數多 大數據揪危險因子過去,歐美各國吸菸高風險族群多為重度菸癮者,然而,根據國健署公布之台灣本土流行病學數據顯示,近20年來台灣吸菸率顯著下降,肺癌發生率卻不減反增;女性吸菸率長年低於5%,2018年更是低於3%,女性肺癌發生率卻由1990年十萬人中10.8人,增加至2018年十萬人中33.7人。高比例不吸菸女性罹患肺癌,可見肺癌危險因子不再僅限於吸菸。國健署最新公布的「108年癌症登記報告」中,非小細胞肺癌登記個案數,共有1萬4352人,且女性個案數(7279人)已超越男性(7073人)。熊昭及團隊利用肺癌研究計畫、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資料、癌症登記檔、人口結構、生命表等建立大數據統計模型,找出六項本土肺癌風險因子,以真實世界資料產生真實世界證據,針對「最實用、區別力最強」的模組設計出此計算器;未來或將加入二手菸、空污及煮食資訊等項目;熊昭指出,肺癌為國衛院「精準健康大數據平台」的敲門磚,將來會繼續擴建,納入乳癌、大腸癌等癌別。🫁 肺癌風險肺癌危險因子多 不吸菸罹肺癌主因是家族史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菸害、空氣污染、職場(如石綿、砷)、居家環境暴露(如氡氣)、肺癌家族病史、肺部相關疾病史(如結核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煮食未使用抽油煙機等,皆為肺癌危險因子。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資料顯示,台灣超過半數肺癌個案皆為「從未吸菸者」。以中研院士楊泮池為首的「台灣非吸菸者篩檢研究(TALENT)計畫」蒐集逾1萬2000人的資料,找出台灣不吸菸肺癌的五大危險因子:頭號危險因子是「家族史」,其次是二手菸、慢性肺病、油煙、空污。此外,根據台灣肺癌學會,父母或兄弟姐妹中1人罹患肺癌,其他成員罹患肺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2倍;若三等親內超過2人罹患肺癌,則罹患肺癌機率比一般人高出14倍。中研院士、前副總統陳建仁的研究則指出,女性罹患肺腺癌人數的上升,可能歸因於烹調食物時未使用抽油煙機;未使用抽油煙機之女性,罹患肺癌的風險較使用抽油煙機者高出8.3倍。延伸閱讀:「防治新國病/做或不做?LDCT是救癌良方或大難題」肺癌危險因子列表⚫️ 菸害⚫️ 空氣污染⚫️ 職場環境:石綿、砷…等⚫️ 居家環境:氡氣⚫️ 肺癌家族史⚫️ 肺部相關疾病史:結核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 煮食未用抽油煙機🔎 肺癌篩檢肺癌死亡人數居首 楊泮池:LDCT翻轉期別曲線、降死亡率由於肺癌初期無明顯症狀,故多數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導致死亡率居高不下,因為肺癌死亡率為連年高居台灣十大癌症首位,衛福部長陳時中甚至將肺癌稱為「國家之痛」。中研院院士楊泮池則說,要降低國內肺癌死亡率,必須改變國內肺癌診斷時的期別分布曲線,讓更多肺癌患者在0期、1期時就被找出,因為晚期肺癌無法開刀、較難治療,導致存活率不佳,藉LDCT找出早期肺癌患者、提供治療,才能有效降低台灣肺癌死亡率。根據衛福部國健署,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為胸腔電腦斷層檢查的一種,可找出小至1公分的肺部結節,有助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根據國民健康署107年癌登資料,第1期肺癌之五年存活率約九成,到了第2期還有五成以上,第三期則降至約二成五,若第4期才就醫,5年存活率僅剩約一成。國健署指出,常規斷層掃描一次的輻射暴露量約為X光的100倍,而LDCT一次的輻射暴露約為常規斷層的1/5,不過暴露於輻射線中仍有風險,故建議肺癌高風險民眾,如重度菸癮者、具家族史者,每2年接受一次LDCT檢查即可。此外,就像任何醫學檢測,LDCT有偽陽性、偽陰性問題,須考慮篩檢後對於民眾心理影響以及發現結節者後續治療、追蹤等配套措施,國健署編訂之「我該不該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手冊中,記有醫界共識供民眾參考。延伸閱讀:「降肺癌死亡2/低劑量電腦斷層明年納第5癌篩檢」🏥 晚期肺癌治療免疫治療、標靶治療推出 晚期肺癌治療出現曙光在過去,罹患晚期肺癌形同被判了死刑,因為存活率不高,患者往往須要開始和親友告別。然而,借助標靶治療、免疫治療,晚期肺癌患者存活率大有提升,存活超過五年者時有所聞。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張文震解釋,晚期肺癌患者若經過基因檢測,發現具致癌驅動基因突變,可藉由相對應的標靶藥物治療,目前國內可使用標靶治療者約佔六成;若無基因突變者,則可以檢測PD-L1生物標記表現,若檢測值超過50者,單用免疫治療效果佳,只要檢測值大於1,免疫治療與化療合併使用,其治療效果亦大於單用化療。透過這些新式治療,國內四期肺癌病患死亡率可望下降。同時,第三代標靶藥物也進入臨床試驗階段,還有新型、結合標靶及化療藥物優勢的「ADC導彈」抗體藥物複合體正在研究中,未來加入肺癌治療行列,將再提升治療成效。晚期肺癌治療QAQ 什麼是免疫治療?A 目前最廣泛使用的免疫藥物屬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即PD-L1抑制劑。PD-L1是癌細胞帶有的一種蛋白質,作用時將抑制人體的T淋巴細胞,讓免疫系統中的T淋巴細胞無法正常運作、無法有效消滅癌細胞。使用PD-L1抑制劑後,將讓人體免疫機制恢復,進而殲滅癌細胞。Q 什麼是標靶治療?A 標靶藥物多用於非小細胞肺癌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有近六成會出現基因異常,包括ALK、EGFR…等基因出現異狀,導致癌細胞迅速增生,或出現抗藥性。標靶藥物分為三大類型:EGFR抑制劑、ALK抑制劑與血管新生抑制劑。前兩者分別用於抑制EGFR、ALK基因,血管新生抑制劑則用於減少血管新生,以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延伸閱讀:翻轉新國病死亡曲線 揭肺癌防治新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