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6 科別.新陳代謝
搜尋
陳婕翎
共找到
1044
筆 文章
-
-
2019-12-25 科別.感染科
單周10萬人次就診 流感流行期提前報到
上周類流感就診突破十萬人次,新增五十五例重症病例,創今年新高;衛福部疾管署昨天宣布,本周正式進入流感流行期,比預估提前兩周,但推測流感高峰期仍出現於明年春節。今年截至上周,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數有兩千一百五十八例,為近五年最高,疾管署提醒民眾注意防範。另外,今年公費流感疫苗共六○四萬劑,跟過去兩年一樣,占全人口百分之廿五,但遇到史上第一次提供四價疫苗,且最晚開打,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坦言,今年「打氣」旺,以目前接種速度推估,公費疫苗可能於春節前用罄,呼籲合乎公費接種條件者盡快接種,若未在春節前出來打,恐無法打到疫苗。疾管署監測顯示,國內上周門急診類流感就診達十萬四百四十二人次,較前一周增加百分之七點六,急診類流感就診病例為百分之十一點八,超過流行閾值百分之十一點五,顯示正式進入流行期。上周類流感群聚有廿七起,為三周以來最高,校園群聚廿三起,包括國中九起,國小七起,高中及幼兒園各三起,大專院校也有一起。流感併重症病例增加,羅一鈞分析有兩個原因,一是夏季流感持續,直到十月仍未到谷底而直接銜接冬季;二是今年目前流行種類為H1N1,相對於以往H3N2、B型流感,對中壯年引起重症、嬰幼兒引發腦炎的比率較高,導致個案數增加。H1N1是二○○九年之後才出現的新型流感病毒株,許多民眾幾乎沒有得過,感染後可能因免疫反應旺盛,對抗病毒時也破壞自體細胞,導致重症,威脅較高。羅一鈞說明,新增重症患者中,最小為北部三個月大男嬰,於十二月十二日發病,隔天送入加護病房,確診為A型H1N1併發腦炎,目前仍住院治療。除了老幼族群,中壯年也不可掉以輕心,上周重症患者中,有廿名是五十至六十四歲中壯年,屬於預計元旦才接種疫苗的第三階段對象,占上周五十五名新增重症病例三成;若以十月一日統計至昨天,流感個案五十至六十四歲有一百一十四例,占總數三百五十八例的百分之卅二。羅一鈞說,適逢暖冬,若氣溫偏暖、今年接種率比去年同期好,加上醫療院所發現B型流感個案有增加趨勢,未來一個月流行病毒型別可能轉變,研判流感疫情不會大幅上升,預估冬季流感高峰期仍會出現於農曆年期間。
-
2019-12-25 科別.感染科
流感季節漸不明 全年都要警覺
過去流感疫情幾乎是冬高夏低,今年夏季流感卻較晚結束,疫情甚至高於往年。對此,專家指出,夏季流感疫情未來是否成為周期性現象,仍有待觀察,但若流感流行季節性區隔逐漸被打破,民眾應全年對流感保持警覺性,也建議主管機關詳細分析高風險族群特徵,讓民眾評估是否應自費接種疫苗。衛福部疾管署統計,今年截至上周的流感併發重症數有兩千一百五十八例,為近五年最高,今年全年每一個月的重症病例數都較去年多,八月起每月流感併發重症數是近五年新高,每月病例數在一百卅到二百四十三例不等,去年十二月重症病例數共九十七例,本月截至上周已有九十五例。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表示,流感重症病例數增加可能反映人口老化,預期未來病例數會愈來愈多。其他可能原因還包括病毒本身可能有輕微改變,加上空氣汙染問題嚴重,帶來風險。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王任賢則說,流感病例數與重症數增加,可能受氣候變化影響,但今年的統計數據升高,是否與氣候暖化有關,需要更長期的觀察才能下定論。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前年和今年都有比較明顯的夏季流感疫情,未來是否成為周期性現象,有待觀察,但冬季流感則有比過去緩和的趨勢,顯示疫苗接種擴大到六百萬劑能降低冬季流感疫情,也有助於舒緩春節高峰的急重症壅塞。對於流感病例四季都有的現象,黃立民建議:「民眾唯一能做的事是顧好自己的健康。」應戒除菸酒、避免三高慢性病、均衡飲食多運動,該接種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時應盡速接種。羅一鈞也提醒,流感流行季節性區隔慢慢被打破,民眾應全年對流感保持警覺性,並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務必做好個人手部衛生及咳嗽禮節,如出現呼吸道症狀應戴口罩,儘量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並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防範病毒傳播。 編輯推薦 失落的黃金 維生素D能幫助肌肉修復和強健? 防大腸息肉變成癌 7個習慣現在做還來得及
-
2019-12-25 科別.感染科
流感疫苗打氣旺 明年擬改回統一施打
今年流感疫苗供貨較晚,許多符合公費資格的民眾擔心打不到疫苗。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坦言,過去都要絞盡腦汁催打的公費流感疫苗,今年「打氣」明顯比往年更好,不但出現「搶打潮」,也有較明顯的「新打潮」。他表示,明年若疫苗供應無虞,擬回復過往不分對象、統一施打,減輕各界困擾。羅一鈞指出,今年公費流感疫苗共六○四萬劑,去年部分疫苗因瑕疵回收,相較之下,今年實際上比去年多提供六十萬劑。疫苗將於明年一月三日前配送完畢,供各縣市衛生局彈性調度。羅一鈞也說,針對今年疫苗施打現象,將持續收集各界意見,作為疫苗政策調整依據。不少學生家長抱怨,小孩就讀班級已有同學陸續得流感,但孩子還排不到公費流感疫苗。羅一鈞表示,目前全國校園接種完成率為百分之七十五,考量國高中學生免疫力較好,以國小校園接種優先,目前國小接種完成率達九成二,國中及高中分別為五成八及二成五,已要求各縣市校園接種應在明年一月十日前完成。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及學齡前幼兒,目前也已接種一百廿二萬劑,兩族群接種人數分別較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五十六及百分之廿六。不少明年元旦才能接種的民眾擔心,輪到自己時會不會打不到?羅一鈞強調,雖疫苗打氣旺,但已有下降趨勢,本周一打九萬劑,預估之後每周接種量約五十萬劑,待元旦開打仍有兩百萬劑以上可使用,高於過去第三階段對象接種需求一百五十萬劑。羅一鈞說,流感疫苗接種計畫本就應於春節前執行完畢,以高傳播或高風險的接種優先順序來考量、用罄為止,第一及第二階段接種踴躍,對防疫有利,可間接保護未接種的公費接種對象。疾管署也提前於十一月一日將「有發燒症狀之類流感患者,且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增列至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使用條件,出現類流感症狀應盡快就醫,提早緩解症狀、減少重症機率,同時降低傳播風險。 編輯推薦 失落的黃金 維生素D能幫助肌肉修復和強健? 防大腸息肉變成癌 7個習慣現在做還來得及
-
2019-12-23 橘世代.健康橘
必讀!出國賞雪一定要注意的4件事
近年越來越多公司的年終旅遊,會選擇前往日本或南韓賞雪,醫師提醒,享受北國銀白世界,成為許多橘世代的圓夢清單之一,有服藥者記得規律服用、記得保暖,就不怕旅途中突然不適。目前日本、南韓都也已經進入流感流行期,還沒接種公費疫苗的民眾記得勤洗手、戴口罩。●賞雪穿搭毛帽圍巾毛衣不能少 到室外前記得搓手搓腳三軍總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任高東煒表示,50歲以上的民眾最怕溫差急遽升降,所以保暖重要性不可小覷。雪國室內外溫差大,從室內走到戶外前,建議先搓熱手腳、走走路或做暖身操,讓皮膚變熱,避免突然接觸低溫,造成血管收縮。穿對衣服也很重要,高東煒建議,頭部、脖子容易受寒又有大血管經過,建議穿著高領,或配戴圍巾、戴毛帽保暖;另外,也要注重中軸保暖,如胸部、腹部等部位,因主要器官都在該處,所以務必穿著衛生衣、毛衣。國健署也提醒,注意四肢末端,善用口罩、手套、襪子、防滑鞋,多層次保暖衣物方便穿脫。●暖暖包小心用 記得隨時看看手腳是否凍傷天冷民眾喜歡使用暖暖包取暖,使用暖暖包、熱水袋做局部保暖時,要避免長時間使用於同一個部位,尤其糖尿病或有週邊血管疾病的病人,對溫度的感覺較遲鈍,使用時更應特別小心以免燙傷。高東煒建議,應先用布包裹暖暖包再使用,不要直接接觸皮膚。因橘世代末梢感覺會越來越不好,高東煒表示,當在雪地中穿著毛襪、雪靴容易感受不到腳趾是否凍傷,或因為忘記擦乳液、皮膚過於乾燥而龜裂出傷口,記得要隨時看看手腳是否有傷口,避免忽略傷口導致感染。●泡湯前記得先暖身 飯後2小時後再泡賞雪行程常配上泡湯,高東煒說,泡湯大忌是突然冷熱交替,民眾泡湯前記得先暖身,先洗臉及沖熱手腳,等到身體適應水溫後,再洗身體和頭部,記得將大毛巾放在身邊,從溫泉起身馬上圍上大毛巾。國健署提醒,泡湯溫度不可超過40度,飯後2小時後再泡,如有心臟血管疾病者不適合泡湯。●公費流感疫苗晚打 去日韓記得勤洗手戴口罩近期北半球溫帶地區國家流感活動度呈上升趨勢,其中日本、韓國都已高於基準值或流行閾值,但因世界衛生組織太晚公布疫苗株,今年接種流感疫苗時間較晚,加上缺貨,許多民眾還未施打,北醫感染科主任李垣樟提醒,記得勤洗手,到人多的公共場所可戴口罩,避免感染流感。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19-12-20 新聞.長期照護
不怕長者咬不動 嫩化食材有撇步
學會嫩化食材撇步,就不怕年紀大「咬不動」,餐餐只有稀飯作伴。官方首次對烹飪方式分類,製作符合台灣飲食文化的飲食質地指引,衛福部國健署昨公布衛教手冊,其中最有趣的是,把家畜與家禽類肉品加入國產新鮮鳳梨汁醃製,就可大幅嫩化質地。據國健署104至105年調查發現,65歲以上長者九成有缺牙問題,平均缺牙數高達11顆,全口無牙率甚至高達4.4%;進一步分析104至107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65歲以上長者蛋白質、蔬果攝取不足,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分析,與長者牙口不好,幾乎只吃稀飯有關。一般人認為不好咬的肉排、芹菜等,其實透過小技巧就可改變軟硬度。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科長秦義華建議,處理肉類前,可先以肉槌槌打、去除肉片筋膜,再將新鮮鳳梨打成汁,取適量鳳梨汁醃製肉塊,再沖洗掉鳳梨汁,就可大幅嫩化肉類質地。嫩化過程需要鳳梨酵素,必須使用新鮮鳳梨,不可使用鳳梨罐頭。建議將新鮮鳳梨汁盛裝起來,做成鳳梨汁冰塊保存,需要時再取出。蔬菜種類繁多,特別是纖維較粗及不易煮爛的蔬菜,如甜椒、花椰菜、芹菜等,但最怕為軟化蔬菜,煮太爛影響視覺與口感。秦義華推薦,烹調纖維多、質地較硬的蔬菜前,可先將蔬菜切成段後洗乾淨,再放到冷凍庫。冷凍約1至3天,直接下鍋煮,蔬菜質地就可變柔軟,更不用擔心影響色澤,但是,葉菜、菇類不適合冷凍法,且菇類較有韌性不易煮爛,食用必須小心。嫩化食材質地的烹飪方式,適合牙口咀嚼差但其他功能正常的長者,可先諮詢社區營養推廣中心營養師或專業人員,依建議選擇適合質地種類,國健署已將「高齡營養飲食質地衛教手冊」公布於官網,民眾可自行下載,煮出適合長輩的美味均衡營養飲食。
-
2019-12-19 新聞.長期照護
提高老人「吃」的尊嚴 官方指引化解食不下嚥的惡夢
銀髮海嘯來襲,據調查發現,我國65歲以上長者九成有缺牙問題。為解決食不下嚥,衛福部國健署今公布「台灣飲食質地製備指引」,預計最快明年上半年提供訓練,進一步推廣至長照據點,期盼與產學合作「快樂銀髮餐」。據國健署104至105年調查發現,我國65歲以上長者缺牙率為九成,平均缺牙數高達11顆,全口無牙率甚至高達4.4%。進一步分析「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104至107年調查成果」,65歲以上長者蛋白質、蔬果攝取不足,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分析,與長者牙口不好,幾乎只吃稀飯有關。當牙口不好的長者只能吃軟爛狀的食物,無法吃喜歡的東西。台北榮總醫院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說,正常食物馬上跳到糊狀,不僅造成長輩難以適應,更會有娛樂被剝奪感,誘發厭惡變老的負面情緒。應教導民眾如何使食物變軟同時保有原有外觀,提高「吃」的尊嚴。對此,國健署自106年起參考日本等國際飲食質地指引,完成符合我國飲食習慣和在地食材的台灣飲食質地製備指引,質地分為「容易咬軟質食」、「牙齦碎軟質食」、「舌頭壓碎軟食」、「不需咬細泥食」、「均質化糊狀食」、「中濃稠流動食」、「低濃稠流動食」、「微濃稠流動食」。每種軟硬度、黏稠度等特性飲食都有不同的適用對象,可先諮詢社區營養推廣中心營養師或其他專業人員,依建議選擇適合質地種類。希望透過食材的挑選、嫩化烹煮方式,也可用隨手可得的筷子、湯匙、叉子擠壓食物分類。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科長秦義華表示,該指引也會在長照機構、老人共餐地點推廣,預計最快明年將投入專業人員培訓。賈淑麗說,孩子有快樂兒童餐,長者也應有快樂銀髮餐,期望與有意願的學校或相關業者合作,依據指引推出適合長者實用的餐點,讓長輩保有享受出門吃大餐的樂趣。指引共同開發者、長庚科技大學保健營養系副教授邱麗玲表示,目前飲食質地指引只是烹飪方法,未來將繼續與食藥署討論,制定公認的食品質地規範,供食品業者參考。
-
2019-12-19 該看哪科.婦產科
育齡婦女二成貧血 懷孕切記補鐵
衛福部國健署調查,我國育齡婦女貧血比率占二成,攝取鐵質有助改善貧血,但女性鐵質攝取量不足。醫師指出,女性缺鐵不只造成自身健康問題,懷孕期間使造血功能不佳,一旦產後大出血便可能休克、死亡,更可能因血氧量不足,導致胎兒生長發展遲緩。國健署2015至201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以血紅素濃度小於12g/dL為貧血標準,發現我國15至49歲育齡婦女貧血比率為18.6%,而我國1歲至44歲女性鐵質攝取量都低於建議值,其中13至15歲、16至18歲及19至44歲攝取最不足。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技陳麗娟說,女性進入青春期,到更年期以前,每月皆有經血流失,是貧血高風險族群,貧血症狀包含容易疲勞、嗜睡、頭暈、體能衰退、臉色蒼白等,最常見的即為缺鐵性貧血。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說,若貧血婦女懷孕,為提供另一個生命營養,孕婦因生理變化而增加血液量,鐵質總取量也會增加四成。若母體缺鐵、嚴重貧血,分娩時遇大量出血,血色素低落、代償能力不足,最嚴重可能休克、喪命。孕婦缺鐵更可能波及腹中胎兒,黃閔照說,鐵是製造母體及胎兒血紅素的重要元素,若懷孕期間鐵缺乏,血氧濃度、紅血球攜帶營養素不夠,可能導致胎兒早產、低出生體重,可能造成寶寶生長發展遲緩。月經量多、月經超過七天的女性,建議就醫進行血液檢查,在醫師指導下補充鐵劑。婦女不可忽視鐵質攝取。國健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成年女性每日建議鐵攝取量為15mg,在符合「豆魚蛋肉一掌心」分量下,食用含鐵量高食物,如文蛤、章魚、蚵仔等海產類、紅色肉類等。但富含鐵質的動物性食物常也含高量脂肪,深綠色蔬菜的鐵吸收率雖然較低,可作為部分鐵質的來源,如莧菜、甜碗豆、紅鳳菜等,建議用餐中或餐後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當季水果,可促進鐵質吸收。
-
2019-12-18 新聞.用藥停看聽
號稱中醫秘傳的黃連素能「通血路」?專家說這3招才有效
常被網路廣告「種草」的民眾注意,近期網上常出現號稱史上最強黃連素「通血路」藥能同時治療高血壓跟糖尿病,誇張形容是中醫秘傳的大寶藏。這樣的廣告用語,總讓想擺脫三高威脅的民眾好心動,但衛福部國健署強調,想要「通血路」,首先應從飲食、運動、生活習慣控制等層面下手。據衛福部最新國人十大死因報告,台灣10大死因中,有五種疾病與三高相關。有三高問題的民眾黃小姐在國健署健康九九網站中的「疑問醫答」專區中問到,聽聞黃連素能加強心肌的收縮力,可用其製成的通血路藥治療高血壓跟糖尿病。國健署強調,從西醫觀點來看,沒有名為「通血路」的藥。國健署進一步說明,血路不通的原因是當動脈血管粥狀硬化發生時,會形成一種類似脂肪沉積的瘢塊,當已形成的瘢塊撕裂或破裂後會造成血液凝集,並形成血塊阻塞冠狀動脈造成心臟缺氧,這種情況稱為冠狀動脈栓塞或冠狀動脈阻塞。國健署說,坊間常聽到「通血路」,是較通俗的說法,是為了讓民眾了解降低膽固醇,也就是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可以預防血管被硬化的斑塊阻塞形成動脈硬化。提醒民眾想要「通血路」降低血脂,千萬不要隨便購買來路不明的成藥。想遠離三高問題,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從小養成健康生活型態,平時注意均衡飲食、少油少鹽多纖維、戒菸、少酒、多運動。應從飲食、運動、生活習慣控制等層面下手,若仍無法達成降低膽固醇之目標,需在醫師診治下,安全使用降血脂藥物及控制生活形態兩者並行,才是正確做法。
-
2019-12-18 該看哪科.婦產科
近2成育齡婦女貧血 醫憂胎兒發遲緩、產後大出血奪母命
據衛福部國健署調查發現,我國育齡婦女近二成有貧血問題,攝取鐵質能減少貧血狀況,但我國女性鐵攝取量幾乎未達標。醫師說,女性缺鐵不只造成自身健康問題,懷孕期間鐵不足,造血功能不佳,當發生產後大出血,可能休克、死亡,更可能因血氧量不足,導致胎兒生長發展遲緩。國民健康署2015-201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以血紅素濃度小於12g/dL視為貧血標準,我國15至49歲育齡婦女貧血的比率為18.6%,鐵的攝取觀察到,我國1至44歲女性鐵質攝取量都低於建議值,其中13至15歲、16至18歲及19至44歲差距最大,也就是攝取最不夠。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技陳麗娟說,女性進入青春期後至更年期前,每月皆會有經血的流失,為出現貧血的高風險族群,貧血症狀包含容易感到疲勞、嗜睡、頭暈、體能衰退、臉色蒼白等,其中最常見的類型即為缺鐵性貧血。缺鐵年齡層正好包含育齡婦女,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說,若進入懷孕階段,提供另一個生命使用鐵質,孕婦會因生理變化而增加血液量,鐵質總取量增加四成;若母體缺乏鐵、嚴重貧血,分娩時遇到大量出血,血色素低落、代償能力不足,最嚴重可能休克、喪命。懷婦缺鐵更可能波及腹中胎兒,黃閔照說,鐵是製造母體及胎兒血紅素的重要元素,若懷孕期間鐵缺乏,血氧濃度、紅血球攜帶的營養素不夠,可能導致胎兒早產、低出生體重,可能造成寶寶生長發展遲緩。建議月經量多、月經超過七天的女性,建議就醫進行血液檢查,在醫師指導下補充鐵劑。婦女不可忽視孕前儲備鐵質等營養重要性。據國健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成年女性每日建議鐵攝取量為15mg,在符合「豆魚蛋肉一掌心」份量下,食用含鐵量高的食物,如文蛤、章魚、蚵仔等海產類、紅色肉類等。但富含鐵質的動物性食物常含有高量脂肪,而深綠色蔬菜的鐵吸收率雖然較低,也可作為部分鐵質的來源,如莧菜、甜碗豆、紅鳳菜等,建議用餐中或餐後一起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當季水果,可促進鐵吸收。
-
2019-12-18 科別.感染科
疫情連3周上升 流感最快本周進入流行期
流感疫情連續三周上升,上周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超過九萬,以北部和中部上升最快,衛福部疾管署預估最快本周進入流行期,比原預測提前兩周,專家表示,今年接種率比去年好,民眾如期接種即可,無需搶打。疾管署資料顯示,上周急診類流感就診病例百分比為十一.一,非常接近流行閾值十一.五%。疾管署署長羅一鈞表示,數據陡升與日前冷氣團來襲有關,近日天氣回溫,研判就診人次上升幅度會縮小。雖尚未進入流行期,但上周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數卻達四十五例,年紀最小為一名北部四歲女童,十二月五日出現發燒等症狀,隔日就醫被懷疑為流感個案,隨即住院,同日晚間因意識不清,確診A型流感併發腦炎,所幸已康復出院。因世界衛生組織太晚公布疫苗株,我國創下史上最晚開打紀錄,出現搶打潮,截至本月十五日接種二○八萬劑,羅一鈞表示,幼兒接種成長幅度最大,第二階段接種起八天打出廿二萬劑,去年同期僅十二萬,成長近八成四;長者則接種六十四萬劑,較去年同期多出十七萬劑。全國校園接種完成率已達八成七,預計明年一月十日前可完成校園接種。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說,接種疫苗需兩周才能擁有保護力,建議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及幼兒等流感重症高風險族群,在年底前完成接種。
-
2019-12-16 科別.耳鼻喉
現代貝多芬 電子耳重啟她的音樂人生
如果貝多芬活在有電子耳的時代,他的故事會被改寫嗎?君萍用她的生命故事給了這個問題一個的答案。君萍兩年前因為突發性耳聾,喪失雙耳聽力,無奈放棄她鍾愛的鋼琴教學工作、蓋上琴蓋。還好,她聽從醫師建議,配戴電子耳,改變命運,成為不向命運妥協的現代貝多芬。君萍十年前因突發性耳聾,左耳完全喪失聽力,本來以為還可以靠單側聽力,繼續從事她鍾愛的幼教和鋼琴教學工作,未料兩年前過完38歲生日的那天,早上右耳聽力也突然消失,讓她無法再聽見任何聲音。萬念俱灰之下,她辭去工作,封閉自己、也封鎖了臉書和LINE、拒絕所有與人溝通的管道。慶幸因為人工電子耳,讓她重燃希望,也在林口長庚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吳哲民的手術下成功完成植入電子耳,透過逐步地聽能復健,讓她重撫琴鍵,繼續她的音樂人生。聽能創健與復健,在聽損者配戴合適的聽力輔具之後,占最後關鍵角色。吳哲民指出,而且不僅止於早期發現和早期療育,隨著聽損兒成長,已從過去學齡或學齡前兒童的身上展現,延伸到成人階段甚至長輩族群。尤其是雙耳電子耳植入者效益更加顯著。吳哲民指出,噪音背景下雙側耳植入電子耳會比單側植入擁有更佳的言語辨識力及「聲源定位能力」,不過兩耳植入的時間間隔也會是影響因素,仍建議盡速至醫院進行評估。不僅是「聽」,「說」的能力也是讓聽損者建立自信心及恢復生活適應能力關鍵,資深語言治療師王文惠老師表示,聽損者背後的復健之路確實相當艱辛。除應掌握「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原則,戴適合的輔具並不放棄聽能復建訓練,復健效果是可樂觀預期的。
-
2019-12-16 醫聲.罕見疾病
爭取罕藥/肌萎病友盼 給付罕病奇蹟之藥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患者最近走上街頭,因為藥物 「Spinraza」能挽救逐漸死亡的神經元細胞,讓他們即使只有一根手指還能動,也能表達自己,「藥改善的不僅是生命,而是活下去的方式」,但藥費昂貴,健保給付尚待討論。病友請命,罕病家庭為大家承擔遺傳風險,如今有藥可用,需要社會支持。罕病基金會才過廿歲生日,這也是廿年來再度有病友為用藥走上街頭。Spinraza能讓神經細胞死亡按下停止鍵,被稱為奇蹟之藥,美國從二○一六年通過。台大醫院基因學部主治醫師簡穎秀表示,全台至少約四十名患者符合用藥、平均一年需近四億元,但能讓患者和與一般孩子般成長,脫離被禁錮的人生。快三歲的「妞妞」熱情揮手,很難想像她是出生就被宣判活不過六個月的SMA寶寶。妞妞三個月大時成為全台第一位藥廠贊助「恩慈療法」個案,小小一支針反轉一家命運,一年注射三劑,配合居家復健,讓原本只能躺著、連吞口水都臉色發黑的妞妞能夠坐起來、小口進食、喊爸爸媽媽,努力學走路,一切就像奇蹟。藥有多「神奇」,來不及用藥的遺憾就有多深。劉爸爸的兩個兒子都患有SMA,廿年前確診後,他跑遍全台,試過各種方法都徒勞無功,眼睜睜看著兒子漸漸無法行走,尤其今年讀大一的小兒子連用手按鈕的力氣都失去了。最近看到及時用藥找回行動力的小病友,劉爸哽咽:「我真的好想把兒子塞回去重生一次。」台大醫院基因學部暨小兒部主治醫師胡務亮表示,Spinraza是治療SMA首選,美國之後,歐盟、加拿大等陸細馬過審查與保險給付,台灣從最初共同參與研發計畫至今,卻因藥價等因素遲遲未納入健保。胡務亮和簡穎秀一同為SMA病童請命,建議健保能同意急迫性最高的第一、二型嚴重型患者,立即給藥治療,至於其他型別使用藥物,也希望社會保留開放討論的空間。
-
2019-12-16 科別.罕見疾病
SMA女孩:藥改善的不僅是生命,而是活下去的方式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患者正等待一款藥物通過健保,讓神經細胞死亡按下停止鍵,不再繼續退化。25歲的李怡潔是SMA女孩,只剩下手指能操作電動車行動的她,曾獲兩次總統教育獎,並勇敢地成為罕病SMA肌萎藥物爭取聯盟總召。她皺眉回憶,媽媽為了找出「治好」她的方法,求神問卜、整脊、針灸、各種偏方樣樣來,但她仍清楚屬於自己的能力一項一項消失,也曾因異樣眼光,讓她築起心牆。今年六月喜歡影像創作的怡潔離開大學,她發現有許多剛出生的寶寶正在經歷和她一樣的事情。瘦弱的怡潔,雙眼有光地質問,他們有機會可以健康,為什麼要讓他們經歷這樣的痛苦。「藥改善的不僅是生命,而是活下去的方式,有機會可以改變一生,為什麼我們不去做。真的是不能再拖了。」透過視訊,快三歲的妞妞和妞妞媽熱情揮手,很難想像前一晚,妞妞突然出現感冒症狀,全家擔心隨時需要衝急診。後來發現是菜梗噎在喉嚨裡,咳了出異物,妞妞就恢復活力。媽媽緊張是有原因的,坐在沙發上、玩得很開心的妞妞,原本是出生就全癱、被宣判活不過六個月的SMA寶寶。妞媽說,女兒出生第七天就確診SMA,人生的第一個聖誕節與死神拔河,因感冒引發重症,緊急送入加護病房,一住就是四個月。妞妞肺部嚴重塌陷,媽媽含淚三次簽下放棄急救書。不想女兒受苦,妞媽不只一次在妞妞耳邊說,「媽媽愛妳,不要再加油了。」小小一支針反轉這一家的命運。妞妞三個月大時,成為全台第一位由藥廠贊助使用「恩慈療法」個案,一年注射三劑藥物,讓退化停止,配合居家復健治療,原本柔軟無力、只能躺著、連吞口水都會噎到臉色發黑的妞妞能坐著了,小口進食、喊爸爸媽媽,正努力學走路,一切就像奇蹟。這支針有多神奇,來不及用藥的遺憾就有多深。障礙者權益促進會理事長劉俊麟有兩個SMA的兒子,廿年前確診後,劉爸跑遍全台,舉凡號稱能治SMA的藥,就想辦法弄到手、送進兒子嘴裡,卻都徒勞無功。對劉爸而言,最痛莫過於眼睜睜看著兒子漸漸無法行走,尤其今年就讀大一的小兒子連用手按紐的力氣都失去了。大約三年前,可讓SMA停止惡化的藥物問世,但藥品是天價,賣房子才買得起。劉爸一直知道這個藥就是在世界上,卻不敢告訴兒子。劉爸紅著眼眶說,最近看到原本出生不能動、今年兩歲的小病友,因即時用藥,可以跑跑跳跳,哽咽地說,「我好想把兒子塞回去重生一次。」Fiona家中一樣有著十六歲SMA女兒,去年幸運加入SMA臨床試驗,退化停了,但藥還是來遲了。女兒只剩下足以滑動平板電腦的力量,Fiona難過地說,女兒喜歡用手寫字、也愛翻閱書籍,聞著新書味道,這些都被老天沒收,更別說女兒愛做蛋糕,想進入餐飲科系的夢也就此破滅。
-
2019-12-16 養生.聰明飲食
99%國人乳品攝取不足 一天至少1.5份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每日攝取二份以上乳製品恐提高死亡風險,不過營養師要國人先「免緊張」,根據衛福部調查,我國乳品攝取量超過九成九攝取不足,在幾乎沒有喝牛奶的習慣下,即使每天有吃冰淇淋、起司等乳製品,也不用擔心攝取超過二份以上乳製品;呼籲民眾應建立喝牛奶習慣,至少達到一天一點五份的最低標。國民飲食指南建議,奶類每日應攝取一.五份,早晚各喝一杯約一八○毫升牛奶。不過,依照國健署今年七月發布的二○一三至二○一六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成果報告」發現,我國男、女性各年齡層的奶類實際攝取量均未能達攝取量,僅一至六歲的奶類攝取達一點三份,接近合格邊緣。即使國人牛奶攝取量普遍不足,國內仍有把「牛奶當水喝」的民眾,彰化基督教醫院營養師陳紋慧觀察,這類族群通常是孩童,多因家長灌輸「像外國人一樣把牛奶當水喝就能長得跟大樹一樣高」導致。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也說,臨床上也曾遇到一個暑假,從小瘦猴變成小胖子的男童,一問之下也是暑假狂灌牛奶所致。牛奶提供人體鈣質,僅從一般飲食幾乎無法達到每日鈣質建議量,許惠玉提醒,喝牛奶不僅攝取鈣質,也會吃進飽和脂肪及蛋白質,但牛奶喝太多,蛋白質過量,反而造成體內鈣質流失。許惠玉說,許多民眾對於牛奶會有錯誤概念,以為喝鮮奶茶、奶茶就能攝取牛奶,但部分手搖飲製作過程看不到原料,且使用的牛奶不一定是鮮奶,可能是乳含量只有五成的調製牛乳,誤導民眾以為是百分百鮮奶。陳紋慧建議,攝取奶類優先選擇是牛奶,有乳糖不耐症者可混搭豆漿,慢慢讓腸胃適應,不推薦吃冰淇淋、起司等加工品奶製品,以免攝取不必要糖分、或造成納攝取過量。
-
2019-12-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健保署長李伯璋:發現大腸癌腫瘤 大腸鏡最準確
大腸癌連續11年盤踞10大癌症之首,國內許多知名人物因大腸癌而離世,包括藝人豬哥亮、賀一航、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及知名小兒科醫師葉勝雄。近日資深藝人余天二女兒余苑綺大腸癌復發,也讓大腸癌對國人健康的威脅再次引起關注。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深入分析大腸癌相關數據,提供讀者防癌與就醫參考。據105年至107年健保申報統計,主診斷為大腸癌且屬重大傷病就醫人數分別是6萬2219人、6萬1533人及6萬681人,男性多於女性,就醫人數較女性多二至三成。分析年齡層,各年齡層都有大腸癌患者,但以60至79歲族群患者最多。就醫人數減 與預後良好相關統計顯示,105年至107年大腸癌就醫人數逐年下降,但新確診大腸癌患者數卻從1萬6千8百人上升至1萬7千3百人,107年再攀升至1萬7千6百人,顯示新增人數微幅增加。進一步對比這三年大腸癌患者死亡數,105年為5998人,106年升至6048人,但107年當年死亡人數又略降至6017人。衛福部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就醫人數減少或許與每年死亡人數逐年略增有關,但大腸癌患者治療後存活狀況良好,也是原因之一。他指出,癌症患者治療逾五年後,不再持重大傷病證明,後續追蹤就醫便不列入此次統計,使近三年健保申報與大腸癌有關就醫人數逐年減少。選品質認證醫院 方便後續治療健保大數據也再度證實,醫學中心是國內大腸癌治療重鎮。以手術執行醫院層級別分析,107年所有大腸癌手術,52%為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占44%,剩下4%是地區醫院執行。李伯璋分析,大腸癌手術相對不複雜,許多區域醫院有足夠人力及設備執行。但他也提醒,大腸癌非手術即可治癒,民眾應挑選通過癌症診療品質認證的醫院,後續照顧才能有足夠資源支持。三種手術 健保全額給付大腸癌治療方面,健保全額給付「腹腔鏡手術」、「傳統手術合併腹腔鏡檢查」及「傳統手術」。傳統手術執行件數,區域醫院48%,比醫學中心46%略高;傳統手術合併腹腔鏡檢查也以區域醫院執行件數最多,占51%、醫學中心為48%。健保通過給付與大腸癌相關腹腔鏡手術方法僅兩項,但隨醫療科技進步,同意部分過去只能以傳統手術完成的術式,可用腹腔鏡手術完成,尚未給付申報代碼前,醫院可能用傳統手術合併腹腔鏡檢查申請。目前申報傳統手術合併腹腔鏡檢查,幾乎都是腹腔鏡手術,健保署將盡快完成新版腹腔鏡手術給付代碼。高階檢查 用於癌症轉移追蹤大腸癌相關檢查方面,包括內視鏡(大腸鏡)、電腦斷層(CT)和磁振造影(MRI),據健保署105年至107年統計,內視鏡檢查件數持平,約3萬5千件;CT件數為2722、2763、2514,有略為減少趨勢;MRI件數為1498、1702、1866,則有增加趨勢。不論大腸鏡、CT或MRI,除了用於診斷,也用於追蹤。民眾若想確診是否罹患大腸癌,以大腸鏡檢查為主,高階的CT或MRI檢查反而不是首選,因為這兩種儀器無法將腸子皺褶打開,尤其難找出早期患者藏在腸內皺摺的瘜肉。CT或MRI主要用於已確診罹患大腸癌者,檢查癌細胞是否移轉到其他部位。發現腫瘤 大腸鏡最準確李伯璋指出,大腸鏡分為60公分的乙狀結腸檢查及120公分全大腸檢查,現行內視鏡檢查技術及儀器完善,針對長在腸道不同深淺處的瘜肉都能一網打盡,民眾應充分與醫師討論,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檢查方式,呼籲別用「大砲打小鳥」。值得注意的是,105年至107年,30天內於同院執行CT後又執行MRI,或執行MRI後又執行CT者,每年約有20至30件。李伯璋表示,尊重第一線醫師專業判斷,理解臨床確實可能出現需密集執行高階檢查的可能性,但仍籲醫師善用健保雲端系統,查閱檢查影像,避免重複檢查。
-
2019-12-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腫瘤最可能發生在這位置!醫師教你怎麼選醫院
全台醫療院所於107年進行大腸癌相關手術量達9901件,以台北榮總663件最多,林口長庚594件次之,第三至第十名分別是高雄長庚464件、中國附醫440件、台大醫院422件、彰基醫院326件、台北馬偕310件、台中榮總580件、成大醫院253件及嘉基醫院217件。主治醫師多 因而衝高手術量大腸直腸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指出,大腸癌相關手術量與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人數有關,醫師人數多,手術件數自然比其他醫院多。例如,過去一直以林口長庚醫院手術量最高,原因是林口長庚創院之初,不同於其他醫院將大腸癌手術依附於一般外科下,直接設立大腸直腸外科。梁金銅觀察,林口長庚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約12名,多年蟬聯單一機構全國之最。但近年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人數也增加,可能因此手術量後來居上。彰基與嘉基 排行進入前十名值得一提的是,過去大腸癌手術量多的前五名醫學中心,近年手術量有減少趨勢,近半數手術不是在醫學中心執行。這代表區域與地區醫院對大腸癌照顧有一定實力,例如彰化基督教醫院與嘉義基督教醫院的手術量,進入前十名。梁金銅研判,各醫院將大腸直腸外科從一般外科獨立後,培訓醫師做出口碑,證明中型醫院也能執行大腸癌手術,消弭民眾對大醫院、名醫的迷思。另一個原因可能是,約15%的大腸癌發現時已造成腸阻塞或大出血,必須緊急手術,民眾於是就近選擇離家近的醫院。腹腔鏡件數 應比實際申報多 至於手術方式,107年大腸癌手術健保申報件數中,以腹腔鏡手術申報數4596件最多,占所有手術46.4%;其次為傳統手術4126件,占41.7%;傳統手術合併腹腔鏡檢查申報數最少,一年僅占11.9%,共1179件。另外,上述統計不含達文西手臂手術申報件數。由於有愈來愈多的傳統手術也能以腹腔鏡執行,但以傳統手術合併腹腔鏡檢查來申報,因此實際上選擇腹腔鏡手術的人數應該更多,估計再增千餘人。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附醫副院長王照元表示,在美國,腹腔鏡及達文西手術占所有大腸癌手術三至五成,微創傷口小、出血小、合併症低且復原快。梁金銅也說,透過腹腔鏡3D影像設備,比傳統手術用肉眼看得更清楚,約15年前,腹腔鏡手術已是大腸癌手術黃金準則。晚期患者 多集中台大治療在大腸癌治療中,除手術切除腫瘤外,化學治療及標靶藥物治療也是重要一環。107年全台醫院使用化療及標靶第一線、第二線治療大腸癌,人數最多醫院排名,以台大醫院1086人最多、第二名為1076人的林口長庚,第三名至第五名則分別為中國附醫、中榮及北榮,人數介於800至600人。梁金銅認為,台大醫院經常收治最晚期、最複雜癌症類型,部分患者無法接受手術,但癌症藥物發展進步,還是有接受治療的機會。過去研究發現,台大醫院治療的第四期患者存活時間較久,可能也因此讓台大使用化療及標靶藥物治療人數高於其他醫院。大腸直腸癌 腫瘤可能發生位置大腸直腸是消化道的末端,廣義的大腸包括結腸和末端的直腸。結腸依次又分段為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等。大腸直腸癌腫瘤位置分布中,直腸及直腸與結腸交接處約占40%,乙狀結腸約占30%,其餘則常見降結腸等部位。腫瘤越往結腸裡面部位,症狀越不明顯,使患者發現大腸癌時,多已晚期。升結腸及盲腸腔徑大,癌瘤多為突出膨大或菜花狀,且糞便多為流體狀,其癌瘤常生長到很大,才因缺鐵性貧血、腹部脹氣、腹痛、體重減輕等症狀被發現。乙狀結腸、降結腸的腔管較細,尤其乙狀結腸為腸道最細部位,糞便至此較為成形,此處腫瘤常為浸潤緊縮型,易引起腸阻塞。直腸癌因接近肛門,較早就有明顯症狀,如血便、大便變細如筆狀、解便解不乾淨、習性改變如排便次數多等。人工肛門患者增 多為暫時性造口腸造口也是大腸癌患者可能的治療選擇之一,腸造口又稱「人工肛門」,是常使患者聞之色變的名詞。近日發現直腸癌復發的藝人余天二女兒余苑綺,傳出拒做人工肛門;因大腸癌離世的藝人豬哥亮生前也曾因擔憂人工肛門,一度拒絕治療。但比較105年至107年大腸癌腸造口手術人數,有增加趨勢,從2325人略升至2633人,但梁金銅和王照元都認為,數據上升與暫時性造口數增加有關。王照元說,隨著醫療進步,切除低位腸癌幾乎可保住肛門,但為避免腸道傷口汙染,仍須暫時接受保護性腸造口。一般約三個月,待腸道傷口癒合,恢復肛門排便後,即使可移除腸造口。王照元坦言,近年接受永久性造口幾乎是過去的一半,希望民眾勿因擔心造口,拖延治療。
-
2019-12-13 科別.眼部
40歲鎖匠直視LED燈照成高度白內障 新技術助他重見光明
40歲的李先生是一名鎖匠,因此需長時間單眼直視LED強光,某日察覺眼前出現霧茫茫一片,前往診所檢查確診為白內障,但由於水晶體中央混濁程度太高,前使用傳統光學式檢查設備無法量測到準確的度數,還好搭配最新即時術中測量科技,才得以恢復裸視1.0,順利回到工作崗位。50歲的陳先生為了找回年輕視力,三年前接受雷射近視手術,成功擺脫戴了數十載的沉重眼鏡,但過了幾年,發現自己看電腦螢幕越來越霧茫茫,確診白內障。所幸也透過術中即時測量科技,視力恢復1.0讓他直呼「重回裸視的感覺真好。」白內障是全世界最主要的失明原因,據健保署統計,白內障手術一年近20萬例,彰化秀傳醫院副院長暨眼科主治醫生林浤裕指出,雖白內障最常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但近年3C產品盛行,白內障患者年紀也逐漸下降。千萬別等到眼睛真的嚴重惡化再開刀,惡化會引起青光眼甚至失明。林浤裕說,過去白內障手術測量精準測不易,許多患者自掏腰包選自費人工水晶體仍無法擺脫「霧煞煞」,術後還需戴眼鏡,隨醫療進步,目前可搭配術中即時測量新科技,拿掉混濁白內障後,進行測量植準確入人工水晶體,大幅改善受術後視力清晰度。常聽人說換人工水晶體需要等白內障「熟」一點比較好,但林浤裕提醒,這樣的說法已過時,現今白內障手術以「超音波乳化術」成為主流,利用超音波將「核」震碎、吸出,水晶體太硬,就須加大超音波能量,恐造成角膜內皮層損傷,絕不建議「過熟」才做手術。白內障手術的最佳時機並非人人相同,醫師通常要評估年紀、生活狀態和職業,林浤裕建議,「影響到日常生活」如上下樓梯、騎車看不清就要考慮動手術,強調每個人應視情況與醫師討論,找出最佳的治療時機。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學會理事林鴻源提醒,長時間、近距離使用3C產品可能造成視網膜跟黃斑部病變,防藍光保護設備有限,市面上只能抗25%藍光,減少使用時間才是不二法門,建議每半小時近距離使用眼睛就應休息5分鐘。
-
2019-12-12 科別.心臟血管
苦等換心 先裝長效心室輔助器
末期心臟衰竭患者在台灣接受心臟移植,恐需等半年至一年,過程隨時可能因併發症死亡。70多歲仍拚命做生意的林先生今年八月被醫師宣判急需換心,卻無合適心臟,只能先裝長效心室輔助器,等待移植。雖至今還在等待大愛心臟,但林先生生活品質很好,步行到超市買菜也不成問題。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統計,我國每年等待心臟移植患者約200至250人,其中60至70人等不到心臟而死亡,能夠換心者僅80至90人。長效心室輔助器成為患者續命關鍵,目前已知植入新型長效心室輔助器,等待移植心臟最長可維持12年,裝置後兩年存活率統計達八成以上。三軍總醫院院長蔡建松表示,以三總心室輔助器團隊經驗為例,從去年10月至今已執行13例新型長效心室輔助器裝置,患者出院後,都恢復日常生活,加上藥物治療,均可得到很好的生活品質,持續於門診追蹤,以穩定狀態來等待心臟移植,目前已有一位患者順利等到心臟移植。三軍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許博順表示,通常心臟衰竭患者會有一些明顯症狀,常見平躺時呼吸困難,需坐起來或墊高枕頭才緩解,或是胸痛、心搏過速,甚至可能因心輸出量減少,引起腦部血流不足,導致的大腦功能受抑制,焦慮、不安、記憶力受損。許博順說,末期心臟衰竭患者等待心臟移植過程,易因心肌梗塞、心室性心律不整或多器官衰竭而死亡。健保去年10月起開放條件給付新型長效心室輔助器。在末期心臟衰竭7等級中,開放第3至4級中等程度患者使用,輔助心臟維持運作。但有腎功能異常等容易產生併發症高風險者則不予給付。其實,長效心室輔助器不只能作為等待心臟移植的「橋梁」,許博順建議,當患者心臟衰竭程度還未達移植標準,也考慮以裝置新型長效心室輔助器,可免除心衰竭併發症,達到一般正常人的日常活動程度。
-
2019-12-12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7旬翁拚命做生意突心臟衰竭 裝長效心室輔助器等換心
末期心臟衰竭患者想在台灣移植心臟恐需等半年至一年,過程隨時可能因併發症死亡,70多歲仍拚命做生意的林先生今年八月被醫師宣判急需換心,卻暫無合適心臟,只能先裝長效心室輔助器,以穩定狀態等待移植。雖至今還在等心臟,但林先生生活品質很好,連步行到超市買菜也不成問題。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統計,我國每年等待心臟移植患者約200至250人,其中高達60至70人因死亡退出等待,真的換心者僅約80至90人。裝長效心室輔助器就成為續命關鍵,目前已知以新型長效心室輔助器作為過接方法,等待移植心臟最長可維持運轉12年,裝置後兩年存活率統計達八成以上。三軍總醫院院長蔡建松表示,以三軍總醫院心室輔助器團隊經驗為例,從去年10月截至目前已執行13例新型長效心室輔助器裝置,個案出院後,都恢復日常生活飲食,再加上藥物的治療,均可得到很好的生活品質,持續於門診追蹤,以穩定狀態來等待心臟移植,目前已有1個案順利等到心臟移植。三軍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許博順表示,通常心臟衰竭的患者多會有一些明顯的症狀,最常見的如平躺時會感到呼吸困難,需藉由坐起來或墊高枕頭才得以緩解,或是胸痛、心搏過速,甚至可能因心輸出量減少,引起腦部血流不足,導致的大腦功能受抑制,出現焦慮、不安、記憶力受損。許博順說,末期心臟衰竭患者等待心臟移植過程,易因心肌梗塞、心室性心律不整或多器官衰竭而死亡。健保去年10月起開放條件給付新型長效心室輔助器。在末期心臟衰竭7等級中,開放第3至4級中等程度患者使用,輔助心臟維持運作。但有腎功能異常等容易產生併發症高風險者則不予已給付。其實,長效心室輔助器不只能作為等待心臟移植的「橋梁」,許博順表示,當患者心臟衰竭程度還未達移植標準,也考慮以裝置新型長效心室輔助器,可免除心衰竭併發症,達到一般正常人的日常活動程度。
-
2019-12-11 科別.感染科
今年流感已11死 老少快打疫苗
往年夏季流感多在八月底結束,今年反常燒到十月,不少民眾在九月感染發病,十月成為通報個案,因此,今年冬季流感未進流行期,卻已累計有重症患者258例,其中11例死亡。衛福部疾管署提醒,夏季流感已歇,為防止接下來的冬季流感,籲學齡前幼兒、65歲以上長者應盡速接種疫苗。每年流感季從當年第40周左右算起,大約是十月一日至隔年三月,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今年第四十周至四十九周已累積258例流感重症,其中11例死亡,但去年同期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僅99例、11例經審查與流感相關死亡。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明,今年流感流行反常,夏季流感晚走,冬季流感遲來,目前數據並非反映冬季流感疫情,只是把夏季流感的尾聲也算入。最近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及急診類流感就診病例百分比低於流行閾值,尚未進入流感流行期。不過,類流感就診人次有緩升現象,近期北半球溫帶地區多數國家流感活動度開始上升,日本、韓國、加拿大及美國已高於該國基準值或流行閾值,正式進入流感流行期,大陸南方部分省市進入流行期,香港及歐洲則仍處低水平。羅一鈞表示,上周接獲9起校園群聚,分別為幼兒園二起、國小三起及國高中四起,與前幾周的校園群聚數十一起及十起持平。目前全國校園接種中,國小接種完成率已達66%,國中、高中已完成45%,目前規畫於明年一月十日前完成所有校園接種。雖我國冬季流感未進入流行期,但接種疫苗後需等待兩周才能產生抗體,羅一鈞呼籲,長者及幼兒盡早完成接種。目前全國共有4090家合約院所及衛生所,提供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民眾可透過疾管署「流感防治一網通」(https://antiflu.cdc.gov.tw/)網頁查詢開診合約院所,避免白跑一趟。冬季也是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好發季節,呼籲未曾接種過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的75歲以上長者,可於接種流感疫苗同時,接種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獲得雙重保護。 編輯推薦 別再將錢尿到馬桶裡!維他命只是創造「很貴的尿液」 羽絨衣手洗還是丟洗衣機?日本家事達人:脫完水放這個,衣物更快乾
-
2019-12-09 新聞.健康知識+
冷氣團發威!專家建議剛起床先做這件事禦寒
冷氣團持續發威,最低溫可下探十度,對於有三高病人而言,低溫是致命危機,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衛福部國健署提醒,「保暖」是最基本的自我保護行為,也提醒三高患者,暖暖包別長時間放在同一部位,恐因三高使反應遲鈍而造成燙傷。面對低溫來襲,國健署提供禦寒保健要點,幫助民眾安度急凍衝擊,建議晚上睡覺時,要先備妥保暖衣物在床邊隨手可拿到的地方。不管是半夜起床上廁所或是早上起床,都要記得先添加衣物保暖後再進行活動,剛起床後的活動勿過於急促,建議先補充溫開水。天冷就想泡湯,但如有心臟血管疾病的病人不宜泡湯或泡澡,其他民眾泡湯溫度勿超過40度,最好是在飯後二小時後再泡湯為宜;運動最好避開酷寒與早晚的高風險時段,避免在寒冬大清早外出運動、單獨去爬山或從事離開人群的運動,晚餐後不要立即運動,應至少隔一個小時待食物消化後。飲食部分,不可以大吃大喝,建議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該勤喝溫開水,避免血液過度黏稠。最重要的事,定期量測及記錄自己的血糖、血壓、血脂肪數據;遵照醫囑按時用藥。另外,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科長張櫻淳提醒,天冷使用暖暖包、熱水袋做局部保暖時,要避免長時間使用於同一個部位,尤其糖尿病或有周邊血管疾病的病人,對溫度的感覺較遲鈍,使用時更應特別小心以免燙傷。除天冷注意保暖外,冬季期間使用瓦斯熱水器及爐具機會增加,常因居家環境通風不良或忽視使用安全,而發生一氧化碳中毒之傷亡事故,平時應將窗戶打開保持空氣流通。
-
2019-12-06 新聞.用藥停看聽
避當歸抗凝血劑等恐怖組合 中國醫建立中西藥比對系統
台灣許多民眾有服用中藥、調養身體的習慣,但若同時在吃治療慢性病的西藥,最怕中西藥交互作用,反而危害健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首創中、西藥院內外交互作用比對系統,如患者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就會提醒中醫師不能開當歸等活血化瘀類中藥。衛福部健保署今舉行「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標竿學習分享會」,由12家醫學中心、區域醫院,以「垂直整合團隊運用雲端醫療主動提醒機制」為主軸,提出特色的智慧應用成果分享。其中,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應用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開發中、西藥院內外交互作用比對系統,當中醫師開立的藥品,與患者正在服用的西藥不能同時使用時,電腦就會自動輔助發覺潛在相同藥理中、西藥物重複使用,並跳出警示視窗,提醒修改藥囑。中藥與西藥會產生交互作用,絕不是隔一段時間吃就沒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主任秘書主任、心臟介入治療科主任的張詩聖說明, 如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能服用抗凝血藥物,預防血栓形成,但這些患者應避免同時服用丹參、當歸等活血化淤的中藥材,避免抑制血小板凝固,增加內出血風險。張詩聖表示,經中西藥交互作用及重複系統比對,發現藥囑修改以當歸、丹參活血化瘀類中藥占96%最多。院外中藥相同藥理重複修改處方率為35%,院內醫師開立具風險的中、西藥併用處方比率下降達28.2% ,醫師修改相同藥理重複中、西藥物醫囑率達52%。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首創的中、西藥院內外交互作用比對系統,許多醫院也都各自發表運用健保雲端系統的加值創新服務內容,如恩主公醫院及國軍花蓮醫院發展重複用藥檢核提醒、台北馬偕及奇美醫院提供高齡用藥整合、台中榮總藥品不良反應資料轉換應用及術前易出血藥品檢核。
-
2019-12-06 新聞.用藥停看聽
14組致命混搭藥健保示警 灰指甲藥、贊安諾不可同時吃
吃藥可以治病,但如果醫師開立的藥和患者正在服用的藥品交互作用,反而可能造成健康危害,甚至危害性命。衛福部健保署今公布,即日起各特約醫療院開立14組交互作用會危及生命且絕對禁忌的精神科藥品組合時,會自動跳出警示。健保署明年起將盤點健保約1.6萬種藥品,加入其他禁止「混搭」的藥品組合,保障病人用藥安全。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戴雪詠今於「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標竿學習分享會」分享,過去需要仰賴藥師、醫師主動查閱患者雲端藥歷,人工對比藥物交互作用,仍可能百密一疏。因此,健保署自去年起陸續與台中榮民總醫院與台大醫院合作,建置處方藥品交互作用系統,由電腦輔助判斷、主動提醒。藥品交互作用就是藥品進到身體後吸收、分布、代謝、排除等處理路徑受到影響,導致藥效加成或藥效減低。戴雪詠表示,精神科用藥成為第一階段主動提醒藥品,是因為其品項相對單純,目前優先從會危及生命的配對開始,一共找出14組、172筆恐危及生命的藥品配對組合。戴雪詠舉例說明,服用灰指甲藥品患者,若其精神科主治醫師又開立贊安諾錠等特定成分抗焦慮藥品,恐造成抗焦慮成分濃度變高,可能延長鎮靜、安眠副作用。另外,服用巴金森氏症藥品的患者,也不可同時服用千憂解,避免增加血清素症候群風險,出現高血壓、高熱、肌肉痙攣、意識狀態混亂等不良交互作用。從今年11月底,精神科醫師只要連結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醫師開立的藥和患者正在服用的藥品是致命混搭,電腦就會自動跳出警示視窗。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自2016年建立,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去年增設醫師重複處方及檢驗可由電腦主動提醒,及建立藥品療效不等及醫療影像品質通報功能,不僅避免患者因重複檢驗而接受過多輻射。透過此一資訊平台,估計近6年減少健保藥費支出近74億元、近1年檢驗也減少約2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