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8 養生.保健食品瘋
搜尋
防疫
共找到
8181
筆 文章
-
-
2022-07-28 焦點.元氣新聞
醫療院所醫務收入衰退 醫界呼籲政府給予彈性經營空間
健保署公布2020年227家醫療院所財報及醫療服務申報情形。林口長庚醫院連續5年登上全國最賺錢醫院,整體結餘金額為43.47億元,最賠錢醫院為嘉義長庚醫院虧損10.33億元,成為全國最賺錢及最賠錢的醫院均是長庚醫療體系。健保署表示,2020年為受新冠疫情衝擊的第一年,各醫療院於醫療和非醫療收入均受影響。專家表示,綜觀近年來醫療院所於醫務收入均呈衰退趨勢,呼籲政府應適度給予醫院彈性的經營空間,吸引優秀人才朝醫療領域發展。陽明交通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兼任副教授、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指出,醫務收入是醫院本業,但綜觀醫院財報,近年來醫務收入均呈現衰退趨勢,多數是仍靠非醫務收入支撐,尤其近年推動住院醫師納「勞基法」、防疫期間防護裝備費用,以及調漲電價等都使得醫院營運成本增加,健保點值又未提升,可說是「雙頭夾擊」,迫使醫院可能壓縮醫護調薪空間、延後設備更新年限、阻礙智慧醫療的轉型及發展等。洪子仁表示,醫院如同所有機構與企業,必須取得一定利潤,以進行中長期投資,提升經營體質、研發尖端醫療、培育未來人才、獎賞績效優良的員工,這些都是在醫院經營層次的結構,必須仰賴每年的經營獲利來支應,也是政府應該留給醫院的空間。洪子仁指出,醫院作為全體國民健康的守護者,當然不應該存在暴利,也必須能夠讓底層財務困難的民眾能夠獲得基本的醫療照顧,但是,如果醫院連續多年都無法獲利,而且不是個別醫療院所的單一現象,那麼,下一個27年健保體系所能夠提供的醫療品質,肯定是要江河日下,而全體國人都將是醫院虧損的受害者,這是我們不能忽視的強烈警訊。洪子仁說,要扭轉醫療院所本業長期盈餘向下趨勢,設法提升醫院收入已成為當務之急,唯有擴大醫院自主經營空間的才能解決這個結構性問題,建議政府應適度給予醫院彈性經營空間,如鬆綁自付差額特材規定、健保病床比例等,擬定政策加緊投資健康等,吸引優秀人才朝醫療領域發展,而對於調升費率、保費也必須嚴肅思考。
-
2022-07-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BA.5東亞國家警訊升 王必勝:不看確診看醫療量能
高雄船廠人員染BA.5案,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個案的兩位小孩也定序出BA.5,為一起家庭群聚。針對BA.5可能造成的下一波疫情,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則認為,若疫情受控未成大流行,九月有機會跌到單日五千例以下。對此,指揮官王必勝表示,疫情預估有樂觀有悲觀,根據模型不同結果也不一樣,持續監測、搜集資訊做進一步評估。王必勝表示,指揮中心監測高雄這案,可能社區有其他BA.5傳播。目前國際疫情看來,東亞國家的確受影響大,但指揮中心不看這些國家確診數多少,而是醫療量能有無受到壓迫,還有重症、死亡率比例有無特別升高,是觀察重點。王必勝說,若有BA.5疫情應該八月中下旬開始,至於規模或持續時間會多久目前難估計。國際疫情仍在發展中,除搜集國際疫情外,也會監測國內社區感染流行狀況。陳秀熙今早於「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節目表示,根據模型推估,若BA.4、BA.5未在台灣造成大流行,8月底單日確診有望跌至7996例,9月底則有望降至4912例。但他強調,這是在國內未受BA.4、BA.5影響得到的結果,且BA.4、BA.5雖然在國內不會造成像六月一樣的大流行,但可能轉為地方流行。
-
2022-07-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網友票選「最辛苦防疫官」羅一鈞反認「這個人」最辛苦
《蘋果新聞網》昨舉辦網路民調,針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團隊的成員,防疫兩年多來「誰最辛苦?」最終由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43.5%拔得頭籌,其次則是前指揮官陳時中。羅一鈞今日被問及感受時,先感謝網友支持,自己也有看到這份民調,羅一鈞表示自己將票投給了發言人莊人祥,認為他的工作非常辛苦,因為代理他的職務時,睡覺都會夢到在接記者電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前指揮官陳時中代表民進黨出戰台北市長選戰後,出版個人傳記書《溫暖的魄力》,在書中提及了現任指揮官王必勝30多次,其餘「防疫五月天」多未有提及,僅羅一鈞被提及1次。根據《蘋果新聞網》網路民調結果,投票民眾有43.5%認為羅一鈞最辛苦、38.6%投給陳時中、8.4%投給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5.4%投給莊人祥、3.8%投給疫情監測組副組長周志浩,總投票人數864人。對此,羅一鈞今日在防疫記者會上也被問及,是否認為自己苦勞高過陳時中?他表示,應該要先謝謝網友們的支持,但指揮中心每個工作夥伴,疫情期間有各自分工角色,必要時都完成自己任務,功勞、苦勞給大家評斷。羅一鈞也表示自己也有參加該投票,並把票投給莊人祥,表示莊人祥擔任2年發言人非常辛苦,除社區防疫工作,還要兼顧媒體輿情、即時回應;自己也曾代理幾天發言人工作,連晚上做夢都有記者打給我,認為這份工作相當勞累,因此把票投給了莊人祥。
-
2022-07-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高雄BA.5群聚 專家:如疫情可控八月底確診降八千以下
國內出現第二例新冠病毒變異株BA.5本土病例,且接觸者已出現16人陽性,疑似出現社區傳播。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今天表示,若BA.4、BA.5在台灣造成流行,最快八月中旬,單日確診就會回到3萬例;但如本土疫情不受BA.4、BA.5變異株影響,地方流行可望於8月31日下降至單日八千例以下,9月30日降至五千例以下。陳秀熙今於「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節目表示,疫情是否能控制視指標基礎再生數受到有效接觸、傳播機率以及傳染期影響。Omicron變種株因有免疫逃脫特性,導致有效接觸、傳播機率上升,加上快速散布的特性也造成有效接觸、傳播期及速度上升。不過根據模型推估,若BA.4、BA.5未在台灣造成大流行,8月底單日確診有望跌至7996例,9月底則有望降至4912例。但陳秀熙強調,這是在國內未受BA.4、BA.5影響得到的結果。他說,BA.4、BA.5雖然在國內不會造成像六月一樣的大流行,但可能轉為地方流行。而對台灣的疫情樂觀主要是因為台灣先前BA.2疫情流行快,七月初走入地方流行後下降也快,加上醫療量能有極大改善且追加劑已達七成以上。不過陳秀熙提醒,依據模型推估,當變異株占率提升至五成後,感染率將顯著增加六成、住院率將增加15%,加護病房則增加17%;所幸在死亡部分,並未有顯著差異。
-
2022-07-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南投縣累計確診逾7萬例 提醒正確酒精消毒降低家庭感染
南投縣累計確診人數逾7萬例,死亡人數有246人,今天公布確診人數仍有465例,雖保持在平原期,但未見減少,衛生局長陳南松說,酒精已成為常備消毒用品之一,提醒民眾審視家庭正確使用酒精方式,才能達到最佳的消毒殺菌效果。南投衛生局同時統計,上周末7月22至25日的假日接種站,共已接種6個月至5歲嬰幼兒計1617人,以及50歲以上成人接種第四劑計有3074人,4天共計4691人;次提醒50歲以上成人於第一次追加劑(第三劑)接種5個月(150天)後,可接種第四劑,並贈送1劑快篩試劑。另為鼓勵長者接種,衛生局仍提供65歲以上長者尚未完成COVID-19疫苗接種民眾,於7月31日前接種可獲得500元等值宣導品及2劑快篩試劑,提醒長者,離7月31日,發放500元衛教宣導品只剩5天。陳南松強調,民眾使用酒精時要避免直接接觸眼、口、鼻等處,另擦拭時建議布巾以「朝同一方向擦拭」的方式進行,避免附著在布巾上的病菌再次附著在已擦拭的地方;同時因酒精須要時間滲透病菌內部以殺死病菌,故建議噴完酒精後靜置至少 15 秒,再藉由擦拭的動作破壞飛沫結構。陳南松並指出,酒精對腸病毒、諾羅病毒的消毒效果不好,如有洗手設備時,常以肥皂正確洗手,就可以得到最好保護措施。
-
2022-07-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另一波BA.5疫情海嘯將至?學者估:大約在8月中下旬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公布南部一名船廠工作人員衍生家庭與職場群聚,共有12人陽性,很可能為台灣本土首次出現BA.5變異株的群聚。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今表示,台灣疫情面臨另外一波海嘯,最新消息顯示,南部社區可能有BA.5群聚感染大約12人,這是一個星星之火,如何讓他不要燎原,希望能夠集思廣益。台大醫院今召開記者會,邀請學者探討新型亞變種BA.4、BA.5威脅。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根據國際疫情推估,變異株佔比從20到40%,大約需要26天,40到60%需要11天,加起來大約就是37天,按此推估,台灣可能在8月中到8月底,BA.4、BA.5變異株才會達到影響比較顯著的流行規模。陳秀熙指出,要是變異株沒有流行,8月中或許可降低到單日1萬例以下,但如果流行起來,單日可能仍有1到2萬例,至多約3萬左右,但要強調的是,仍以無症狀和輕症佔絕大多數。台灣免疫防火牆已經築起,自然感染加上追加劑的保護力已經達到7成,只要繼續於致力於「疫情減害+幸福生活」雙軌防疫即可。陳秀熙強調,BA.4、BA.5很容易可以檢測出來,絕大多數都是無症狀和輕症,雖然Omicron家族的變異株傳播方式多元,擁有1傳12的高傳播力,BA.4、BA.5傳播力也強,但是嚴重度沒有改變。至於境外解封,陳秀熙表示,台灣身為少數還沒有BA.5本土疫情的國家,一向採取高規格邊境防疫,本土疫情的發生,勢必會影響到邊境解封的腳步。不過,根據各國經驗,變異株佔比至少要到50%才會有顯著的影響。各國BA.4、BA.5都已高達7成以上的情況下,民眾大量感染後,大部分國家都有自然保護力,台灣也可以跟上腳步,與國際接軌。陳秀熙說,台灣邊境從3+4改成0+7的時程,應搭配著新常態生活的腳步,其中醫療量能的釋出是一大重要因素。另外,也需要搭配疫苗護照、幼兒接種疫苗和高風險群持續施打追加劑,善用抗病毒藥物除了預防重症,也能減少傳播。「醫療量能要恢復正常,不容易」陳秀熙分析,如果能把法定傳染病類別從第五類改為第四類,可帶動民眾端和醫療供給端,朝常態化方向前進。改列第四類之後,改以定點的哨兵式監測,取代現有的全面監測,這將幫助現在仍因疫情而有諱疾忌醫心理的民眾,漸漸回到醫療院所照顧好自己的慢性病和癌症。至於醫療供給端,陳秀熙說,按照目前法定的隔離措施,醫療院所很容易面臨人力短缺的衝擊,「知道執政者一直有在調節,但可能要更有效率一些。」高嘉宏表示,醫院立場就是全力配合傳染病相關規定,雖然目前中央要求的專責病房開設比例已經降低到5%,但台大醫院收治確診者的數量還是遠超過這比例。還好醫護人員疫苗接種比例高、自我防護做得好,目前沒有醫護人員因為照顧確診者而染疫。醫護人員都期待幾個月後可能問世的次世代疫苗,幫助正常醫療服務推動,減少超額死亡。
-
2022-07-26 焦點.杏林.診間
大疫醫奉/李伯皇移植權威 救病患重獲新生
「許多病人背後都有感人的故事。」國內肝腎移植權威李伯皇談起過去在台大醫院執行器官移植手術的歲月,一名16歲腦性麻痺的女孩,因猛爆性肝炎導致肝衰竭,需要接受肝臟移植手術,但嚴重的腦麻讓手術和術後復健更為複雜,醫療團隊一度躊躇不前,令他印象深刻。救活的女孩 獲選2000年未來之星女孩父母堅持要救,所幸手術成功,隨後這名女孩前往美國復健、求學,展開驚奇人生,在藝術創作領域發光發熱,獲獎無數,曾獲十大傑出女青年獎,2000年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21世紀未來之星。女孩的經歷激勵了許多類似狀況的孩子、家庭,李伯皇也深受感動,謙稱她的命是她爸媽救的。行醫逾40年 救治人命永不停歇李伯皇投身肝病治療、器官移植領域逾40年歲月,2013年自台灣大學退休,目前擔任義大醫療先進醫療技術整合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今年4月下旬,由於病人確診染疫,李伯皇被匡列,每天輪流接受快篩或PCR檢測,不得任意活動,但他說,工作腳步沒有停歇,開會、討論研究計畫,都是透過視訊。疫情期間,李伯皇在研究領域依然勇往直前。李伯皇自1989年開始在台大醫院進行臨床肝臟移植,1993年起擔任台大醫學院外科教授,於1997年進行台灣首例肝臟、腎臟同時移植手術,之後創下許多傲人紀錄,包括1998年合併肺動脈高壓症之兒童肝臟移植、1999年執行台灣體重最輕兒童肝臟移植手術、2000年完成台灣首例無心跳捐肝者肝臟移植手術、2002年與台大團隊完成台灣首例「全腹腔鏡下活體腎臟移植手術」,以及2012年首次以機械手臂進行捐肝手術等,開啟微創手術在移植手術上的應用。2007年,李伯皇率領團隊赴越南河內進行該國首例成人活體肝臟移植手術,這一連串耀眼的表現,背後動力都是為了「救治人命」。許多病患原本命在旦夕,由於李伯皇堅持不懈,病患重獲生機,2014年,李伯皇獲得第24屆醫療奉獻獎的肯定。台大退休後身兼多職 樂在工作從台大退休後,李伯皇轉任義大醫院執行長,並在台大醫院以「義工性質」特聘兼任主治醫師服務病患,也在台大外科部研究室、實驗室持續肝臟再生的相關研究。在義大醫院的工作「涵蓋智慧醫療、細胞治療及高階分子檢測」,也就是發展精準醫療,即使受疫情影響須居家隔離,他還是持續運用視訊和委員會成員開會,或與研究夥伴交流、討論,樂此不疲。呼籲落實防疫步驟 破除汙名化面對疫情變化莫測,李伯皇觀察到,現在許多工作必須仰賴視訊,改成線上作業,即便如此,在台灣多數民眾還是可以繼續過日常生活。他認為,「只有絕大部分民眾皆接種疫苗,才可能回歸以往真正的正常生活。」像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這三件事,可能是目前防疫最可行的辦法,期待所有民眾都能徹底執行。在醫界、公衛界,傳染病患者與醫護人員遭汙名化現象屢見不鮮,對此,李伯皇指出,汙名化不僅造成病患個人傷害,也容易造成疫情無法有效控制。面對傳染病風險,必須破除疾病汙名化迷思,民眾才會更主動、積極地向周遭親友告知自身健康狀況。期望醫奉獎評選 領域更多樣化對於曾榮獲醫療奉獻獎殊榮一事,李伯皇謙虛表示,感謝主辦單位給予肯定,他不會因獲獎而在醫療工作態度上有所改變,往後他還是一本初衷,持續在改善病患預後、醫療資源整合與研究工作上投注心力。李伯皇期待,醫療奉獻獎得主「大醫無我」的奉獻精神,可持續成為醫奉獎招牌,為醫護人員樹立榜樣。未來,醫奉獎所評選的領域或可再增加、多樣化,讓更多領域、更多類型的醫護人員受到重視,這對促進醫療發展也可產生莫大助益。全球對抗疫情兩年多,厚生會、聯合報系與吉立亞醫藥共同製作「穿梭古今大疫的身影─新冠疫情下的醫奉獎得主」報導,聚焦努力消除傳染病的醫奉獎守護神,他們再度把熱情投注百年大疫,當年守護台灣公衛及民眾健康,如今不忘初衷,在新冠疫情之下接受新挑戰。「穿梭古今大疫身影」精彩內容:https://bit.ly/3bokMHY
-
2022-07-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BA.5首爆社區群聚 匡出12確診
Omicron新亞型變異株BA.5入侵社區。一名五十多歲高雄某船廠人員於今年五月確診,七月又出現症狀,PCR採檢報告陽性,屬重複感染,病毒基因定序為BA.5;兩同住家人陽性、十名同事陽性,累積家庭及職場共十二名接觸者陽性,正等待序列結果。此為國內首次Omicron亞型變異株社區群聚事件。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感染科專家黃立民說,目前單日確診數下降速度遲緩,研判BA.5變異株已在社區內傳散開來,可預期的是仍會陸續出現BA.5群聚。預估到八月中旬、九月,BA.2疫情下降或疫苗保護力漸弱,屆時BA.5就會成為主要病毒株,掀起另波流行。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昨新增二例BA.5本土個案,一人與接機有關,較單純;另例為不明感染源個案,船廠男性員工曾接種三劑疫苗,五月十八日確診,七月十三日又出現咳嗽、喉嚨痛、肌肉痠痛等症狀,快篩陽性,進一步採檢Ct值為十七,為重複感染。該個案有三名家人,兩人陽性,Ct值皆為廿左右。職場匡列一一八人,十人為陽性,八人為新確診個案,其中七人Ct值小於卅;另兩人屬重複染疫,Ct值則介於卅至卅七。羅一鈞說,這十二名陽性個案正進行病毒基因定序,初步研判以職場群聚可能性較高。高雄衛生局說,為落實監測社區BA.4、BA.5風險,主動針對重複感染個案採檢送中央定序,發現此例為本土BA.5案;衍生相關確診個案均無症狀或症狀輕微、隔離照護中。高雄市長陳其邁要求加強落實登輪防護措施,並提醒港埠工作者盡速接種第四劑。高雄港務分公司說,進出管制站仍須出示快篩陰性證明,且需掃碼登錄。外界質疑BA.5爆社區感染與邊境開放速度太快有關,指揮官王必勝說,將再觀察國際BA.4、BA.5等疫情發展,以及國內幼兒疫苗覆蓋率需至一定程度,才會考慮進一步開放邊境。黃立民認為,現在防疫重點為次世代疫苗盡速到貨,且備妥足夠的抗病毒藥物、新變異株快篩,若疫苗、藥物均整備完成,而重症、致死率持續下降,「開放邊境,不是問題。」
-
2022-07-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又見BA.5社區感染國內威脅大? 王必勝:持續監測
國內又增一例Omicron新亞型變異株BA.5的社區感染個案,且疑似為社區傳播事件。對於社區造成的威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也還需要接觸者病毒定序才能知道進入社區的狀況,目前仍以監測為主。至於邊境開放速度,還要等幼兒疫苗接種有一定的覆蓋率才會進一步開放今天新增一例南部船廠人員,檢出BA.5,個案家庭接觸者兩人陽性、職場接觸者118人中有10人陽性,除兩人為先前確診過的個案,8例為新通報確診。由於目前台灣社區疫情還在流行,因此還需要進行定序,不排除家庭和職場群聚感染。對於變異株對於社區威脅性,王必勝說,會針對PCR陽性者進行定序,看變異株進入社區的狀況。而口罩等防疫措施,室外當然傳播風險較小,但若有近距離接觸或長時間拿下口罩聊天或是擁擠處,仍有感染風險,還是要戴好口罩。至於邊境是否開放太快,王必勝說,專家意見都會參考,不過要先觀察國際BA.4、BA.5的疫情發展,以及幼兒疫苗覆蓋率,才會進一步開放。王必勝也表示,若有新一波變異株疫情,雖然有重複感染機率但較少,因此未曾感染過的民眾被感染機率較大。
-
2022-07-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只剩6天到7月31日! 打疫苗領500元政策不再延長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先前為鼓勵民眾施打新冠肺炎疫苗,提供500元額度的獎勵措施,給尚未打滿疫苗的65歲以上民眾或55歲以上原住民,政策先前延長至7月31日。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宣佈,考量疫苗覆蓋率第一劑已達9成,快篩也充足,因此政策不再延長,民眾可把握最後6天儘速前往施打。為持續鼓勵長者接種,指揮中心幾度延長打疫苗送500元衛教品,及每人2劑快篩試劑政策,讓各地方政府提供給尚未打滿疫苗的65歲以上民眾或55歲以上原住民,目前延長實施至7月31日為止。莊人祥今日防疫記者會上宣佈,原本指揮中心提供65歲以上民眾,施打任何劑次都有500元衛教品和2劑快篩,現在確定實施到7月31日為止,不會再延長。莊人祥說明,因為符合施打間隔民眾都已經接種差不多,覆蓋率達9成,快篩存量也充足,因此決定不再延長;也提醒想要領取500元跟快篩的符合資格民眾,距離政策結束還有6天時間,可儘快把握機會,透過CDC網頁到疫苗接種資訊橫幅,就可以在covid-19疫苗一網通查詢到各縣市接種院所,可以看到各類疫苗有哪些醫院診所可以施打。指揮中心也公布最新疫苗施打狀況,莊人祥說明,周末2天有8.1萬疫苗接種人次,第一劑覆蓋率來到91.7%、第二劑85.7%、第三劑71.2%,第四劑則打到6%。
-
2022-07-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新增1萬6921本土個案 確診數再度降兩萬例以下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趨緩,本土個案再探兩萬例以下。今天新增本土個案1萬6921例,是4月30日以來最低;另增境外個案206例、死亡個案53例。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境外移入個案增加呼應國際疫情上升的趨勢。今日新增例本土病例為7981例男性,8931例女性,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2,955例),台中市(2,051例),桃園市(1,847例),高雄市(1,767例),台北市(1,727例),台南市(1,380例),彰化縣(830例),新竹縣(479例),苗栗縣(478例),屏東縣(452例),雲林縣(439例),宜蘭縣(361例),嘉義縣(337例),新竹市(336例),南投縣(324例),花蓮縣(309例),基隆市(237例),嘉義市(182例),台東縣(171例),金門縣(125例),澎湖縣(118例),連江縣(16例)。今日新增53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9例男性、24例女性,年齡介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48例具慢性病史、35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6月1日至7月22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18日至7月23日。今日新增20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111例男性,9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越南(5例)、泰國(3例)、美國(2例)、澳大利亞及菲律賓(各1例),另194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6月24日至7月24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44萬7707例確診,分別為1萬8667例境外移入,442萬8986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8649例死亡病例,其中8634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936例、台北市1,008例、台中市840例、高雄市784例、台南市664例、桃園市647例、彰化縣508例、屏東縣355例、雲林縣255例、南投縣248例、基隆市204例、苗栗縣188例、嘉義縣182例、宜蘭縣172例、花蓮縣146例、嘉義市137例、新竹縣132例、台東縣116例、新竹市83例、澎湖縣18例、金門縣1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新增2萬1460例本土個案 羅一鈞:確診數較昨日下降4%
本土新冠肺炎今天新增2萬1460例、境外277例,死亡65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個案較昨天下降4%。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9897例男性、1萬1554例女性、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3,747例),台中市(2,632例),桃園市(2,270例),台北市(2,204例),高雄市(2,147例),台南市(1,771例),彰化縣(1,020例),屏東縣(627例),新竹縣(624例),宜蘭縣(575例),苗栗縣(554例),新竹市(526例),雲林縣(525例),嘉義縣(435例),花蓮縣(353例),南投縣(342例),基隆市(327例),嘉義市(249例),台東縣(222例),金門縣(188例),澎湖縣(102例),連江縣(20例)。今日新增65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42例男性、23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63例具慢性病史、47例未接種3劑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12日至7月2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8日至7月21日。今日新增277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65例男性、112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歲多歲,分別自美國及新加坡(各6例),泰國及越南(各4例),日本、瑞士、澳大利亞、加拿大及德國(各2例),印度、柬埔寨、韓國、西班牙、香港、印尼及中國(各1例)移入,另240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4月19日至7月23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43萬583例確診,分別為1萬8464例境外移入、441萬206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8596例死亡病例,其中8,581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933例、台北市1,006例、台中市835例、高雄市776例、台南市658例、桃園市643例、彰化縣505例、屏東縣354例、雲林縣253例、南投縣246例、基隆市204例、嘉義縣180例、苗栗縣178例、宜蘭縣172例、花蓮縣146例、嘉義市137例、新竹縣130例、台東縣116例、新竹市80例、澎湖縣18例、金門縣1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24 焦點.元氣新聞
環境‧長照‧食安 高齡社會的幸福關鍵字
新冠肺炎襲捲全球,健康不再是「顧好自己」就能維護,決定權在「環境」。台灣正面臨超高齡化社與環境汙染等問題,在地深耕超過38年的台灣房屋,長期關注氣候變遷以及社會趨勢,推動植樹造林、友善農場;因應超高齡化社會需求,開發「亞洲健康智慧園區」。台灣房屋秉持兼顧「環境、長照、食安」三大面向,重新打造幸福三部曲,創造幸福的全新定義。打造富齡新生活,從幸福三部曲開始。「你對幸福的定義是什麼?」台灣房屋集團總裁彭培業表示,幸福並不只是幫助客戶買到一間屬意的房子,或買到一片有增值機會的土地,幸福應該是以更寬廣的格局,善待環境、推動食安、提供高齡者住在舒適的居住空間中,時間堆疊帶來的是各種富有,讓國人能「富齡」也是台灣房屋努力打造幸福的目標,「利他共贏」四個字更是他始終如一的信念。彭培業表示,台灣房仲產業已臻成熟,法令完備,實價登錄制度也提供消費者公開透明資訊。房仲業已不能僅停留在「訊息產業」,需回饋大眾,且ESG也不該只是一句簡單的口號。社會面臨各種變化,包含氣候暖化導致的環境危機、高齡化帶來的老年照顧問題,兩者交會的關鍵字即是「健康」。台灣房屋提出的幸福三部曲,分別為「植樹造林計畫」、「善待員工回饋社會」、「樂齡建築園區」。首部曲▼植樹造林計畫● 都市綠化面積應達整體10%,才能改善都市熱島效應。彭培業表示,首部曲「植樹造林計畫」,初期起心動念是因「2010年國道三號崩塌事故」而起,20餘萬噸的土石崩落在高速公路上,造成三車四人不幸罹難。這起走山意外令人震撼,也讓他萌生「植樹造林」的使命。彭培業發現,依照都市計畫法,都市綠化面積應達到整體的10%,才能有效改善都市熱島效應,以台北市為例,即使有計畫地規畫綠地,如大安森林公園等,整體綠化面積也只占5%。但令他驚訝的是,新加坡綠化面積竟達60%,且做到城市綠化的極致,不僅讓植物攀上垂直牆面、佔據大樓屋頂,並充分實踐了垂直綠化及摩天綠化,因而有「花園城市」美譽。● 啟動十年種樹計畫,累計種植超過一萬五千棵樹。彭培業認為,既然新加坡有辦法做到,台灣一定也可以,企業不能只自顧解決眼前問題,也得提出跨世代的解決方案,他深信「植樹」是最可以維護生態的方法之一,「如果一個人很難達成,就讓企業來做」。因此,台灣房屋於2015年啟動「十年種樹」計畫,於占地25公頃的苗栗大湖林場種植一萬棵樹,多年來細心養護、補種樹苗,每五年還得再疏伐五百棵樹。除了在苗栗大湖,後續更陸續在新北市瑞芳、桃園市中壢、新竹縣關西等開闢林場,累計種植超過一萬五千棵樹,每年可以為台灣減少二千五百公噸的二氧化碳量。同時,台灣房屋在新竹沙湖壢成立一處「漣漪書屋」,創造二手書更大的價值,今年書屋舉辦「綠化森活」植樹活動,一周內發出三千株小樹苗給民眾,盼能在民眾心中投下一顆小石子,形成漣漪,形成良善的循環。二部曲▼善待員工回饋社會● 「解憂隨身聽」服務,分擔員工的煩惱。彭培業表示,房仲業挫折多、壓力大,若員工不健康,企業就無法運轉,台灣房屋不僅在乎他們的身體健康,更在乎他們的心理健康。2021年,台灣房屋推出「解憂隨身聽」服務,當員工出現人際、工作、情感等煩惱,可以透過LINE與心理諮商師諮商,理解自身心理不適,協助找尋改善方法。於台灣房屋的職涯中,提供各式訓練課程,且台灣房屋斥資一億打造「智慧型訓練中心」,結合AI人工智慧實境擴充互動訓練,讓新進員工可以身歷其境,學習檢測屋況或是面對客戶等情境等,強化員工能力。台灣房屋亦是業界中的「幸福企業」,像是疫情期間,全員普篩檢測,給予公衛知識教育訓練、防疫照顧假、疫苗接種假、隔離檢疫給予雙倍薪資,注射一劑新冠疫苗即享有一萬元的注射津貼。同仁即使離職,台灣房屋設有「離職復職服務中心」,免費輔導轉職、法律諮商,若希望復職,也能透過服務中心安排,為業界首創。三部曲▼建立「樂齡建築園區」● 養老之前先養生,整合銀髮族舒適生活所需。彭培業觀察,全球都邁向高齡化時代,長照也成了全球社會的趨勢,但因應戰後嬰兒潮,台灣人老得太快,導致政策福利跟不上老化速度,台灣雖然醫療品質良好,但「不健康餘命」卻長達7.6年。他認為,最好的長照應該是「沒有長照」,養老之前一定要先養生。彭培業表示,有長照需求的民眾,在台灣的選擇有限。台灣雖然有許多護理之家、長照中心,但品質良莠不齊。於是,「亞洲健康智慧園區」在這需求中應運而生,整合土地開發、營造工程、休閒娛樂、醫療護理等產業,打造台灣首座「環境、溫泉、餐飲、醫學、護理」五合一的頂級渡假式莊園。● 離塵不離城,居住環境與大自然共生。從2011年起,彭培業便走訪日本、加拿大、歐美各國,向當地的照護機構取經。他發現,銀髮族真正需要的是「舒適生活」,溫暖日照、新鮮空氣、健康餐飲、智慧醫療,遠比在鬧區裡逛街購物更重要。於是,亞洲健康智慧園區座落於新竹關西,而不是繁華的台北。彭培業表示,關西氣候宜人、陽光充足、空氣品質良好,園區周圍坐擁山巒疊翠,園區闢有頂級純淨的碳酸氫鈉溫泉,住在此處「離塵、不離城」,每天沐浴在森林中,盡情與大自然共生,享受屬於自己的退休時光。彭培業表示,園區除了有飯店等級的居住空間,園區全面綠化,一年四季都有繁花盛開,人均綠地可高達六坪以上,且園區內全時段播放音樂,提供溫暖的溫泉設施,舒緩壓力、活絡筋骨、預防疾病,幫助延緩失智失能。● 注重營養、智慧醫療,過有尊嚴的老後生活。「環境健康,人就會健康。」彭培業如此說。園區未來亦整合資源,將中壢的二十座溫室植栽蔬果,每天由專屬營養師調配時令菜單,提供營養健康的餐點;專業門診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也有護理團隊負責照顧及復健,讓長者安心養病,享受有尊嚴的老後生活。彭培業表示,「把服務做到極致,就是一種藝術。」他不只是一位房仲業經營者,更是一位充滿善念、幹勁十足的創意家,為客戶服務、為員工著想,更關注社會脈動,期望與環境結下善緣,為下一代創造美好未來。彭培業認為,只要心中懷有追求幸福的信念,你我都能成為一顆顆種子,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傳遞幸福,讓更多人溫暖相愛、共同成長,在永續的道路上攜手前進。
-
2022-07-24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重建有意義的人際連結
台灣的新冠肺炎防疫政策,自今年四月中旬大轉向,從清零轉向共存,無非希望早日與世界接軌,恢復正常生活。所謂的正常生活,其實是建立新常態(new normal),包括適應科技加速介入食衣住行育樂的數位生活。 只不過,網路世界「一指搞定」與「放諸四海」的便利,尚不能保證不分貧富貴賤男女老幼,一律雨露均霑;也無法完全取代人與人面對面建立的連結。2020年初,為了對抗病毒傳播,各國政府紛紛推行「社交距離」政策。人們為了活命,拚命拉開彼此距離。過去視為理所當然的社交活動,無論是上館子、聊天、打牌、唱卡拉OK等一律暫停;就連陪伴、探視在長照機構裡生活的親人,也變得遙遙無期。然而,對護理之家的老人、教養院的院生來說,即使成功阻擋病毒,硬生生斬斷與親人連結造成的後果,恐怕也是難以估計的健康損失。至於社區裡原本健康的老人,經過這波疫情,也會付出不少代價。過去兩年半,我在小小的診間,就遇到數以百計的老人,他們除了社交生活「急凍」,連養成多年的運動習慣都放棄了,而良好的人際互動與適度運動,不正是「成功老化」的秘密?我相信公衛學者將來會次第以數據告訴人們,這一代人因疫情改變生活習慣的代價。更遺憾的是,由於數位落差,不少長輩始終是「網路國度」化外之民,連預約打疫苗都困難重重,再度加深內心被時代遺棄的挫折、失落、甚至憤怒。無論有沒有染疫,孤獨死是最後、最沉痛的一擊。因此,神經科學家開始強調,要盡可能地恢復社交活動,扭轉孤立的生活型態造成不利於大腦健康的衝擊,因為我們的大腦經過漫長的演化,可說是為了處理大量因社交生活而產生的訊息而生,且透過處理過程,持續不斷型塑腦神經元間的連結。若與外界有越多好的互動與連結,會讓你的大腦與身體越健康,大大降低發生憂鬱甚至失智的風險。在此,我想借用疫情之初擔任美國衛生署長(surgeon general)的維偉克‧莫西(Vivek H.Murthy)醫師在《當我們一起》書中建議,每個人開始嘗試:1.每天花至少15分鐘陪伴你愛的人;2.把焦點放在彼此身上,盡可能做到眼神交流與傾聽;3.擁抱獨處時間,因為了解自己的感受與想法,是與他人建立連結的第一步,唯有透過獨處,有助於我們做到;4.幫助他人並接受幫助,不論是給予或接受,都能強化社交聯繫。當政府不斷強調,我們正走在COVID-19疫情的最後一哩路,並擘劃百工百業復甦可期的願景,人們需要更溫柔地以目光直視,有一群原本就深受人際孤立之苦,或因為疫情陷落孤獨深淵的人們,並竭盡所能向他們迅速伸出雙手,建立有溫度的、直接的連結,才算真正走出疫情,迎向未來。【延伸閱讀】維偉克‧莫西(Vivek H.Murthy):當我們一起天下雜誌出版╱2020
-
2022-07-24 醫療.心臟血管
炎夏散步無益心血管健康!台大醫曝原因:想降低血壓該這麼做
樹木芬多精、遮蔭不足,反致體溫上升且心跳加速。台大醫院、中研院與台大實驗林最近發表一篇有趣的論文,發現夏季到溪頭森林做森林浴對於心血管的好處,比在台北市都會公園裡面散步來得更明顯。在溪頭森林遊樂區散步後,血壓明顯降低,心跳以及心血管的負擔,包括心臟的輸出量或左心室負荷的壓力,皆有明顯的下降;但是在台北都會公園,包括二二八公園、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保安宮和龍山寺對面的公園,並沒有明顯下降。關於森林浴對於心血管的好處,目前研究仍然相當有限。過去的研究大多提到血壓或是心跳的改變,並沒有人特別研究心臟功能的改變。而這個2016年6月到8月進行的研究,在夏季炎熱的下午進行,研究指出,都會公園如果沒有很好的綠色遮蔽比例,不僅體溫會上升,心跳加速,血壓也不見得下降。加上樹木的芬多精不足,也無法達到清涼解熱的效果,在這個季節這個時刻去做所謂的「樹林漫步」,並不會明顯得到心血管的好處。長期在森林環境工作,自然殺手細胞增加,提升免疫。台大醫院與台大實驗林的研究發現,長期在森林環境工作,可以增加自然殺手細胞;而做短期森林旅遊,則可活化自然殺手細胞,提升免疫功能。十年前日本學者發現,三天兩夜的森林旅遊,可以明顯提升自然殺手細胞,而且可以增加抗癌能力。森林環境早被證明可以改善空氣汙染,也提供富含各項植物芬多精,協助淨化空氣品質,並且可以抑制細菌、黴菌及病毒。所以後疫情時代,提倡森林浴及森林旅遊,是有益心血管健康及兼顧防疫的健康行為。珍貴森林資源,需要政府、全民一同珍惜愛護。溪頭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夏季避暑聖地,也是全國重要的森林公園資產。然而,森林公園非常容易受到空氣汙染傷害,過多的汽車巴士及人潮,對脆弱的森林公園是一大負擔。珍貴的森林資源,尤其需要用心保護,除了國家政府要協助,民眾也要珍惜愛護。國外的森林公園往往在距離公園數公里之外,就已經限制汽車進入,不讓汽車廢氣汙染森林環境,入園人數必須限制,也必須付相當的入園費,以維護園區。每年有封園時間,讓森林得以休養生息,這些舉措都是為了保護森林資源永續生存。反觀國內負責教育的一級森林公園,受到地方的政治因素影響,罔顧管理公園應有的「使用者付費」基本原則,要求不能收清潔管理費,造成公園管理者沉重的負荷,也因而無法提升更好的品質。這件事必須深刻反思檢討,也必須教育民眾,在享受森林浴的美好及促進健康之餘,如何保護森林、讓森林不受汙染,台灣自然環境才能永續生存。樹療可降低心跳、增加血氧,樹木更能淨化空氣。在農委會林試所支持下,2021年,我們到台中某公園做了「樹下康養」的先驅研究,發現榕樹及樟樹可以降低空氣汙染,包括固態的懸浮微粒,以及氣態汙染物。榕樹下,確實可以測量到許多芬多精,包括α-松油醇、α-封烯、α-及β-松烯等芬多精。進行樹療後,心跳下降,代表心臟負擔減輕,血氧增加,代表心肺功能進步。2021年3月,我們也在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進行了樹療的先驅研究,發現樹木有顯著清淨空氣品質之效,而在樹下靜坐,也可明顯降低心跳、體溫以及提升血氧。在不同公園的樹療效應,都在在指出都市森林的重要性。研究證實,公園的樹木對都市空氣汙染的淨化作用,也證實對人體心臟及肺部健康的好處,值得進一步研究及推廣。總之,保護森林、再造森林,並鼓勵都市的森林再造,增加都市森林樹蔭的覆蓋率,才能促進都市居民心血管健康,增加人民福祉。相關資料:在森林環境工作增加自然殺手細胞森林浴優於都會公園散步交通汙染對溪頭森林環境影響
-
2022-07-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高市即起放寬防疫管制 醫院、住宿型機構已可陪探病
疫情趨緩,高雄市長陳其邁宣布,即日起放寬高市醫院、住宿式長照機構及各類醫事人員防疫管制措施,陪病、探病及探視管理均比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規範,並取消門診陪探病管制。即起50歲以上市民開放施打第4劑疫苗。高雄市今天新增2287例,18例由境外移入,盛行率達18.53%,負壓及專責病房降載至1053床,空床率56.8%,量能充足。2至5歲嬰幼兒莫德納疫苗社區接種站今天一個上午共1137名小朋友完成接種,高市衛生局表示,疫情穩定趨緩,經高雄市專家會議討論,指揮官陳其邁宣布即日起放寬醫院、住宿式長照機構及各類醫事人員防疫管制。6個月至5歲嬰幼兒莫德納疫苗昨起在醫療院所開打,高市105間醫療院所202診次,共接種1541名嬰幼兒。今天社區疫苗接種站則提供2-5歲幼兒接種,為安撫小朋友情緒,安排折氣球表演,打完針的小朋友還可領1支兒童牙刷,今天5處社區接種站共1137名幼兒完成接種,還沒施打的可上「高雄市新冠肺炎疫苗接種預約系統」https://vaccine.kcg.gov.tw 預約。衛生局表示,24日社區嬰幼兒疫苗接種站尚有名額,2歲以下幼兒可到鄰近合約醫療院所接種,無法上網預約者,也可打電話向住家附近的幼兒疫苗合約診所預約,若幼兒曾感染過,應間隔滿3個月後再行接種。5歲以下幼兒打mRNA疫苗如發生不良反應,家長可盡速帶小朋友前往高雄長庚醫院、高雄榮民醫院、市立小港醫院、市立聯合醫院、義大醫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就醫。高市65歲以上長輩疫苗接種率29.1%,7月31日前完成第3或第4劑疫苗接種的長輩,可領取700元禮券及2支快篩試劑。衛生局也提醒,境外移入BA.4、BA.5變異株風險持續,民眾若出現疑似症狀請先行快篩或前往醫療院所看診快篩。
-
2022-07-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萬2347 境外+248 死亡+53 新北破3千例最多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2萬2595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萬2347例本土個案及248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53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新增病例較昨天少約1500例,下降6.2%;比上周六少2900例,下降11.5%。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2,347例本土病例,為10,230例男性、12,108例女性、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3,688例)、台中市(2,878例)、桃園市(2,303例)、高雄市(2,288例)、台北市(2,202例)、台南市(1,705例)、彰化縣(1,088例)、屏東縣(724例)、新竹縣(637例)、宜蘭縣(600例)、雲林縣(587例)、苗栗縣(587例)、新竹市(549例)、花蓮縣(478例)、嘉義縣(433例)、南投縣(417例)、基隆市(337例)、嘉義市(292例)、台東縣(261例)、金門縣(136例)、澎湖縣(130例)、連江縣(27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53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34例男性、19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49例具慢性病史、34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7日至7月20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9日至7月20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248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43例男性、10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歲多歲,分別自美國(5例)、越南、南韓、中國、德國、新加坡及日本(各2例)、葡萄牙、義大利、印尼、奧地利(各1例)移入,另227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6月23日至7月22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4,495,805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0,080,499例排除),其中4,408,857例確診,分別為18,186例境外移入、4,390,617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8,531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516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928例、台北市1,001例、台中市824例、高雄市773例、台南市648例、桃園市641例、彰化縣493例、屏東縣351例、雲林縣248例、南投縣241例、基隆市203例、嘉義縣179例、苗栗縣177例、宜蘭縣171例、花蓮縣146例、嘉義市137例、新竹縣130例、台東縣116例、新竹市80例、澎湖縣18例、金門縣1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萬3813 死亡+86 境外+280 僅新北破4千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國內新增2萬4093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萬3813例本土個案及280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86例死亡。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昨日新增23813例,病例數稍微降一些,屬於連續緩慢下降。境外280例比之前多一點,且疫情上升趨勢與國際一致。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3,813例本土病例,10,767例男性,13,034例女性,12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140例),台中市(2,846例),桃園市(2,562例),高雄市(2,513例),台北市(2,352例),台南市(1,877例),彰化縣(1,089例),屏東縣(765例),苗栗縣(648例),新竹縣(644例),宜蘭縣(601例),雲林縣(586例),新竹市(569例),花蓮縣(499例),嘉義縣(448例),南投縣(434例),基隆市(335例),台東縣(304例),嘉義市(283例),金門縣(159例),澎湖縣(131例),連江縣(28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8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45例男性、4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83例具慢性病史、62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0日至7月20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7日至7月19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280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41例男性、13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法國(9例)、美國及英國(各6例)、新加坡及越南(各4例)、菲律賓(3例)、荷蘭及馬來西亞(各2例)、澳大利亞、中國、日本、加拿大、韓國、瑞士、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印尼、泰國、柬埔寨及德國(各1例)移入,另233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6月25日至7月21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4,455,285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0,062,451例排除),其中4,386,289例確診,分別為17,935例境外移入,4,368,300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8,478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463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916例、台北市996例、台中市821例、高雄市768例、台南市643例、桃園市639例、彰化縣488例、屏東縣351例、雲林縣248例、南投縣240例、基隆市201例、苗栗縣及嘉義縣各176例、宜蘭縣168例、花蓮縣146例、嘉義市133例、新竹縣130例、台東縣116例、新竹市80例、澎湖縣16例、金門縣1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嬰幼兒接種莫德納疫苗 家長可請防疫照顧假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起開放滿6個月至5歲嬰幼兒可接種莫德納COVID-19疫苗,勞動部今天說,家長可請防疫照顧假,原則以接種日起算3天最長,必要時可延長。為加速提升滿6個月至5歲(未滿6歲)嬰幼兒免疫保護力,中央與各地方政府共同推動滿6個月至5歲嬰幼兒莫德納COVID-19疫苗接種作業,今天起開打。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司長黃維琛告訴中央社記者,已經收到指揮中心來函,確認滿6個月至5歲嬰幼兒接種莫德納COVID-19疫苗後,如有發生不良反應等,可以比照學生接種,家長可以請防疫照顧假。黃維琛表示,家長請防疫照顧假,原則上以接種日當天起算合計3天為最長請假期間,不過若仍有不良反應等必要狀況,可以延長。黃維琛也提醒,勞工申請防疫照顧假,雇主一定要准假,且不可以視為曠職、也不能扣發全勤獎金,雇主也不得要求勞工用自己的事假等。黃維琛表示,雇主若扣發全勤獎金或者是強迫勞工用自假,都可能涉及違反工資未全額給付等勞基法規定,提醒雇主注意。
-
2022-07-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估下一波BA.4、BA.5疫情出現在8月中下旬 莊人祥:最高單日3至4萬例
全台疫情趨緩,自今年4月升溫以來,全台疫情最高達到單日9萬人確診,但當時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低推估就要達10萬人,面對此次BA.4、BA.5變異株疫情威脅,指揮中心是否有新的推估?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先前指揮中心就已推估過,當時預估變異株疫情,最高單日確診僅來到3、4萬,但最近會再更新。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昨日在防疫記者會上表示,中央持續以各種模型推估未來本土疫情趨勢,也同步觀察各國疫情。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也表示,「全世界疫情趨勢分作2種」,一種「直上直下」、一種是「緩降坡」,像是澳洲、紐西蘭,疫情升溫後就待在平原期,4、5個月無法完全降下來,下降速度非常慢,台灣可能就是這種類型。指揮中心今日疫情記者會上莊人祥也表示,紐西蘭疫情模型跟台灣較為類似,他們最近開始往上,但上升幅度不是太高;日本則和台灣不像,最近一波疫情上升到比前一波更高。莊人祥說,各國施打疫苗狀況、感染的變異株類型都會影響BA.4、BA.5的這波疫情,台灣疫情走得較其他國家後面,他們前一波高峰後少3個月才到谷底,也才有可能慢慢往上走;但台灣上一波高峰約在5月底,可能8月中或8月底,會面臨下一波BA.4、BA.5的疫情。莊人祥表示,指揮中心先前做了估計,但是在半個月以前,當時估計7月底8月初會上升,最高單日確診3到4萬,最近還會更新模式。王必勝則說,先前本來低推估10萬,9萬也是比較符合低推估,但推估模型都要更新數據,才會比較精準,推估模型是讓我們參考,作為未來因應準備,主要是參考用途,實際狀況還是比較難測。此外,全球疫情正在升溫,東京醫療警戒今天提到最高紅色警戒,不過,李秉穎今表示,台灣應可考慮鬆綁邊境為「0+7」。對此,王必勝表示,指揮中心或行政院擴大防疫會議都有在討論「0+7」,考量周邊國家,甚至世界各國正值BA.4、BA.5疫情高峰,仍要嚴密觀察後續發展,可以討論,但實施日期現在還沒有時間表。
-
2022-07-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籲口罩分室內外即可 王必勝:很好的方向 再觀察
指揮中心日前雖鬆綁口罩防疫政策,室外仍須戴口罩,但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說,散步也算運動不必戴口罩,規範模稜兩可民眾無所適從。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口罩規範應分作「室外」、「室內」即可。對此。王必勝表示,「是很好的方向」,區分更簡單、民眾遵從性也會更好,但仍要看疫情狀況決定。針對近日指揮中心就「散步」與「走路」的差別,以及是否需要戴口罩,多日在記者會上說明。李秉穎對此則說,像美國口罩規範就分「室內」、「室外」而已,這樣分比較好,相信台灣不久的將來也會改成這樣。王必勝表示,這是很好的方向,區分會更簡單,大家遵從性會更好,但要看疫情狀況決定。目前國內疫情逐漸趨緩,但國際疫情升高,都要再觀察。未來疫情緩和、口罩會放鬆一點,疫情嚴重則會加嚴。「口罩是防止疫情重要的措施,會較慎重考慮」。
-
2022-07-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因出國需求可打第4劑 7月22日開放18歲以上民眾接種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表示,目前國內疫情趨緩,邊境政策逐漸開放,惟考量國際疫情仍持續嚴峻,經書面諮詢ACIP意見後,自7月22日起,開放因工作需求需出國之18歲以上民眾接種第二次追加劑,也就是一般民眾的第4劑。指揮中心表示,本次開放對象包括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之18歲以上民眾,ACIP專家表示此對象可於出國2週前接種,惟仍應與第一次追加劑間隔150天以上,使疫苗發揮最大效益。指揮中心提醒,此類對象前往接種時,除需攜帶健保卡、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之外,亦需攜帶邀請單位邀請證明、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准函或公司同意出國證明(3擇1),及機票,供接種單位核對身分。指揮中心再次呼籲,疫苗接種為防疫工作重要一環,接種疫苗後可降低感染後重症及死亡的風險,尚未完成基礎劑及追加劑接種的民眾應盡速施打,符合第二次追加劑開放對象可依自身風險及意願評估接種,並持續做好個人防護及配合防疫/檢疫規範,以維護國內社區安全。
-
2022-07-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萬4907例 莊人祥:較上周減少9.7%
國內新冠肺炎持續降溫,今天新增2萬4907例本土個案、74例死亡個案;另有境外移入個案264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較昨天減少兩千例,約降7.6%,與上周四相比減少2490例,下降9.7%。目前疫情仍呈現周間的規律,周二、三較高,周四至周日最低,最近兩三天疫情應會較2.4萬再低一些。今日新增2萬4907例本土病例,為1萬1239例男性、1萬3647例女性,2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365例),台中市(3,115例),台北市(2,677例),桃園市(2,520例),高雄市(2,517例),台南市(2,024例),彰化縣(1,151例),屏東縣(759例),新竹縣(693例),苗栗縣(644例),雲林縣(643例),新竹市(594例),宜蘭縣(543例),嘉義縣(529例),南投縣(452例),花蓮縣(407例),基隆市(381例),台東縣(326例),嘉義市(245例),澎湖縣(168例),金門縣(133例),連江縣(21例)。今日新增74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43例男性、3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71例具慢性病史、41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2日至7月19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2日至7月18日。今日新增264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48例男性、11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11例)、加拿大(4例)、泰國及德國(各3例)、土耳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日本(各2例)、西班牙、紐西蘭及英國(各1例)移入,另234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4日至7月20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36萬2227例確診,分別為1萬7656例境外移入,434萬4517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8392例死亡病例,其中8,377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893例、台北市986例、台中市815例、高雄市761例、桃園市639例、台南市631例、彰化縣484例、屏東縣348例、雲林縣244例、南投縣237例、基隆市198例、苗栗縣174例、嘉義縣171例、宜蘭縣167例、花蓮縣144例、嘉義市133例、新竹縣130例、台東縣115例、新竹市80例、澎湖縣16例、金門縣1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口罩鬆綁令民眾霧煞煞 李秉穎建議分室內外即可
指揮中心日前鬆綁口罩防疫政策,放寬騎機車、腳踏車及從事戶外工作者於空曠處工作時可免戴口罩。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說,散步也算運動不必戴口罩,但太過籠統,民眾反而無所適從。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天接受「新聞放鞭炮」電台節目專訪時說,口罩規範應分作「室外」、「室內」即可,將來台灣也會這樣改。王必勝昨天在疫情記者會上重申口罩規範鬆綁,但針對「不特定對象」、「距離難掌握」、「無法掌握良好社交距離」前提下就應該戴上口罩,散步、運動等等國人可自行判斷。對此,李秉穎今天在節目上被問及時說,騎機車時可不戴口罩,但為何他通勤時仍選擇配戴?李秉穎說:「我下車後還是要戴口罩,所以就直接戴著,也沒有人說你不能戴口罩啊」。在戶外,病毒傳播風險其實很低,加上太陽的紫外線照射,病毒更是難以傳播。至於近日指揮中心因散步與走路的分別多日在記者會上說明,李秉穎對此則說,像美國口罩規範就分「室內」、「室外」而已,這樣分比較好,相信台灣不久的將來也會改成這樣。「不過也有例外。」李秉穎說,有些球場雖然是在室外,但民眾多聚集在一起,這樣還是應該要配戴口罩,可以分作「人潮擁擠的室外與室內」、「室外其他活動」不管事走路還是要散步,應該都可以符合規範。
-
2022-07-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疫情屬緩降坡「0+7」鬆綁? 李秉穎曝邊境開放時間點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先前在6月15日鬆綁邊境檢疫政策為「3+4」,亦即檢疫3天後,再進行4天自主防疫即可。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接受寶島聯播網「新聞放鞭炮」訪問表示,台灣的境外感染的機會,已經與本土感染機會差不多,這一、兩個月就可以來討論「0+7」了,今年底以前應可鬆綁。全台疫情持續緩降,先前指揮中心預計7月有望降至單日確診1萬例以下,但至今每天確診人數都在2萬例徘徊,是否疫情出現變數?對此,李秉穎表示,因為現在疫情變數太多,未來不可預測,台灣是第一次碰到這樣的疫情,沒有過去的經驗來預測未來,只能從其他國家的狀況,來推估台灣可能情況。「全世界疫情趨勢分作2種」,李秉穎指出,一種是「直上直下」,經過3、4個月的大流行,就會回到原本的穩定水平;另一種則是「緩降坡」,澳洲、紐西蘭就是這種,疫情升溫後就待在平原期,4、5個月沒辦法完全降下來,下降速度非常慢,說不定台灣就是這種類型。李秉穎也表示,日本疫情也相當特殊,有一很大的疫情,但後來降溫到原本的平和曲線,可是最近又升溫,高峰還跟上一波差不多;但其他國家即使有BA.4、BA.5變異株,也只會再出現個小峰而已,是否日本「未感染人數太多」造成?或是疫苗接種率影響?還是其他跟各國不同的條件?都需要再釐清。至於先前才放寬一個月餘的邊境入境檢疫「3+4」政策,是否有望鬆綁「0+7」?李秉穎說,最近一、兩個月可以考慮了,因為全世界邊境都開放了,台灣不能落後太多。他說,同時,台灣境外確診人數遠低於本土個案數,境外感染病毒進來機會,不會比本土感染差太多。李秉穎表示,如果怕變異病毒,要阻斷就應該「14+7」,但變異株本來就會進來。主持人周玉蔻也問及是否今年春節前是否有望出國?李秉穎說,明年很可能就可以出國玩了,「0+7」今年底前也應該就會鬆綁。
-
2022-07-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林智堅逐桌敬酒挨罰…何時鬆綁?王必勝:檢討風險開放
前國民黨文傳會主委凌濤昨在臉書貼出一張桃園市長鄭文燦、市長參選人林智堅逐桌敬酒的照片,指控他們違反禁止逐桌禁酒規定。桃市府衛生局表示,該餐敘辦在自宅並未違反規定,但仍從嚴辦理對3人各開罰3000元。對此,指揮中心今日說明,逐桌敬酒還是不行,但會視風險討論開放。針對鄭文燦、林智堅被檢舉逐桌敬酒、違反防疫規定,桃園市政府衛生局昨表示,這場餐宴設於自宅且非不特定人士,但仍從嚴辦理,將依據相關事證,依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第37條第1項第6款,依同法第70條第1項規定處辦,開罰違反規定的3人新台幣3000至1萬5000元。指揮中心今日記者會上被問及相關規定,是否會因此次林智堅、鄭文燦跑行程逐桌禁酒被開罰,進而討論逐桌敬酒免戴口罩,成為下一波禁令鬆綁?王必勝對此回應,逐桌敬酒問題指揮中心都有討論過,但這波還沒開放;目前定義是營業場所、餐飲業不可不可逐桌敬酒,規定就是如此,但可以檢討相關風險,在可接受風險時,再進行開放。
-
2022-07-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趕公車當運動免戴罩?王必勝:相信國民素質高、會守法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新上任首度宣布防疫鬆綁,放寬騎機車、腳踏車及從事戶外工作者於空曠處工作時可免戴口罩,「散步」也算運動,因此不必戴口罩。不過,但新制卻讓民眾認為模稜兩可,引發熱議。對此今日王必勝今日再度說明,因為相信國民都很守法,但重點是與「不特定對象」、「距離難掌握」、「無法掌握良好社交距離」前提下就應該戴上口罩。王必勝今日針對口罩放寬令再度說明,放寬規定公布,是預想國民都很守法,執行上或許會產生疑慮,但特別得免戴口罩的狀況,就是昨日公布的特殊場合,雖然有些場合可免戴口罩,但「應隨身攜帶口罩」。同時,王必勝表示,若民眾本身有症狀或跟不特定對象無法保持距離,也要戴口罩,在這些原則下,自己可以衡量情況是否應該要戴口罩;譬如散步,若河濱公園做運動散步很空曠當然不用戴,若百貨公司逛街當散步,且跟不特定對象距離難掌握,無法掌握良好社交距離,就應該戴上口罩,民眾要自己做判斷,能否跟不特定對象保持社交距離是重要評量標準。至於騎機車,但載非同住家人,是否要戴口罩?王必勝說,非同住家人還是要把口罩戴上。但查察部分,王必勝說,「很多規定,這兩年大家對防疫規定很熟悉。」認為國民素質也高,定規定是讓大家有依據,不是要處罰大家,縣市政府用處罰有認定困難,我想先用勸導方式,最希望方式大家最主動遵守,以這樣觀念去進行。運動的事實認定,有媒體詢問目的非運動,但有運動事實,是否免戴,例如趕公車、趕捷運等等?王必勝則回應,運動定義確實有時難界定,但重點是,「能否跟不特定對象保持良好社交距離?」若可以,就不用戴口罩,若不行,隨時戴上口罩。
-
2022-07-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直播/本土+2.6萬 指揮中心:整體下降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呈現本土降溫、境外持續升溫的態勢。今天新增2萬6943例本土個案、253例境外移入個案;另增57例死亡。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本土病例和上周相比低了一些,死亡比起之前公布數字多了一些,死亡數字趨勢起起伏伏,但整體仍是往下降。今日新增2萬6943例本土病例,為1萬2577例男性、1萬4350例女性、16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614例)、台中市(3,415例)、桃園市(3,004例)、台北市(2,751例)、高雄市(2,703例)、台南市(1,979例)、彰化縣(1,236例)、屏東縣(833例)、苗栗縣(761例)、新竹縣(756例)、雲林縣(681例)、宜蘭縣(665例)、新竹市(643例)、花蓮縣(536例)、嘉義縣(519例)、南投縣(428例)、基隆市(411例)、台東縣(352例)、嘉義市(295例)、金門縣(185例)、澎湖縣(141例)、連江縣(35例)。今日新增57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32例男性、25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54例具慢性病史、37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8日至7月17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23日至7月18日。今日新增253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50例男性、10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8例)、英國(3例)、土耳其及越南(各2例)、新加坡、泰國、香港及菲律賓(各1例)移入,另234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6月21日至7月19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33萬7076例確診,分別為1萬7389例境外移入、431萬9633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8318例死亡病例,其中8,303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879例、台北市984例、台中市799例、高雄市754例、桃園市632例、台南市624例、彰化縣476例、屏東縣344例、雲林縣243例、南投縣236例、基隆市198例、嘉義縣及苗栗縣各171例、宜蘭縣167例、花蓮縣144例、嘉義市133例、新竹縣130例、台東縣113例、新竹市79例、澎湖縣15例、金門縣1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國際BA.4、BA.5疫情再起 專家:這地方務必戴好口罩
歐美、日本等國新冠病毒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BA.5疫情再起,但國內疫情趨緩,指揮中心昨宣布騎機車、腳踏車,以及於戶外或空曠處工作者不需戴口罩,但民眾仍擔心BA.4、BA.5疫情再起,多認為指揮中心是否應讓全民接種第4劑疫苗?專家表示,為預防感染BA.4、BA.5,人潮擁擠場所一定要戴口罩,但全民接種第4劑疫苗「一點意義都沒有」。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說,新冠疫苗可以降低染疫重症及死亡率,但就臨床觀察,目前疫苗無法預防感染BA.4、BA.5,因此指揮中心開放接種第4劑對象,為65歲以上年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者等高風險族群,其他年輕人等一般族群,染疫後多為輕症,接種第4劑疫苗效果不大,此時開放全民接種第4劑疫苗,只是浪費國家預算。黃高彬說,往後全民施打疫苗應為年底上市的次世代疫苗,依目前進度來說,BNT的兩價次世代疫苗預計於10月上市、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於11月上市,指揮中心應積極洽談,次世代疫苗上市後,可以盡速到貨,為民眾施打。黃高彬指出,指揮中心現規範每周入境為4萬人次,並朝向0+7檢疫措施目標邁進,研判疫情應於8月底、9月初再來一波。至於,指揮中心昨宣布騎機車、腳踏車,以及於戶外或空曠處工作者不需戴口罩。黃說,避免感染BA.4、BA.5,民眾至人潮擁擠場所一定要戴口罩。黃高彬說,BA.4、BA.5症狀為疲倦、發燒、頭痛、咳嗽、流鼻水,其中以疲倦最明顯,與BA.1、BA.2的喉嚨痛、喉嚨癢、流鼻涕不同,可說BA.4、BA.5症狀更輕微,但仍需做好防疫,不可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