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防疫
共找到
9413
筆 文章
-
-
2022-07-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陳時中請辭不排除在這天 政次薛瑞元接任幾成定局
衛福部長陳時中參選台北市長蓄勢待發,最快明天由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正式宣佈。外界關心,陳時中何時請辭衛福部長?據了解,陳時中將於本周四參加最後一次行政院會,不排除就會正式請辭,並預計由衛福部政次薛瑞元接任。至於,薛瑞元空出的政次一職,外界認為,有可能接任人選為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疾管署長周志浩等人,但最後人選仍將由新任部長任命。陳時中今出席衛福部「戰疫堡壘」新書發表會。並於日前表示,許多人很關心他何時請辭投入選戰,但必須把防疫工作階段性任務完成、衛福部長職務交接妥當,人民安心後,他才能放心卸任,專心投入選戰。他說,請辭具體時間,請容許向行政院昌蘇貞昌報告後,再跟大家說明。
-
2022-07-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衛福部新書發表時間有玄機?陳時中王必勝說法兜不攏
衛生福利部在今上午舉辦集中檢疫所防疫紀錄專書「戰疫堡壘」新書發表暨感恩茶會,部長陳時中致詞時,特別提到,中部集中檢疫所能開成,要感謝「盧市長義無反顧扛下來」。由於陳時中甫宣布參選,新書發表會時機敏感,被外界視為「陳時中畢業典禮」。對此說法,陳時中與衛福部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雖然都駁斥,但王必勝會前受訪說是「原訂數月前發表,因公務忙而延遲」,陳時中會前受訪時卻說是「剛好完成,及早鼓勵」,明顯兜不攏。陳時中致詞時表示,武漢包機要回來時,找不到集中檢疫所可以收,當時大家多害怕,現在都忘記了。後來在中部的集中檢疫所,是「我拜託盧市長,她在疫情之間,義無反顧扛下來。」陳時中說,當時他指示王必勝「盡量開」,早晚有天會成為輕症確診病人的收治場所,後來不論是包機、邊境檢疫、輕症收治,每一項困難任務都由集中檢疫所打前鋒,這次出書希望提醒大家別忘了這些功勞和苦勞。至於出書時機,陳時中說,本來應該要在整體疫情結束時出,但由於中間大家歷經了很多辛苦和努力,「剛好這本書完成,希望及早給予鼓勵」。不過,王必勝在稍早受訪時則說,原訂好幾個月前就要發表,但是檢疫所一直有事情在忙,所以遞延到現在,也有增加一些內容。
-
2022-07-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防疫成績受批評 陳時中三點全駁斥稱「值得驕傲」
衛生福利部今上午舉辦集中檢疫所防疫紀錄專書「戰疫堡壘」新書發表暨感恩茶會,由於部長陳時中甫宣布參選,此活動被視為選前之「陳時中畢業典禮」,對於防疫缺失的批評聲浪四起。對此,陳時中今全數駁斥,稱「疫苗有及時到位」、「快篩有及時大量採購」,強調「藥物用得早、比例高、流程順」,值得驕傲。「不能這樣講,是我們檢疫所的辛勞」,他說,本來應該要在整體疫情結束時,但由於中間大家歷經了很多辛苦和努力,「剛好這本書完成,希望及早給予鼓勵」,也希望社會大眾給檢疫所同仁拍拍手,讓大家更有力氣往前走。面對外界批評防疫「疫苗、口服藥、快篩」三樣做不好,陳時中一一駁斥。他說,購買疫苗「起頭早、整體計畫也早」,過程有「相關波折干擾」,所幸有很多國家協助把破口補起來,加上台灣的口罩策略成功,構成「善的循環」,讓疫苗「及時到位」。至於藥物,陳時中說,台灣算是世界上部署非常快的,到位也很早,而且「使用比率高,流程也非常順暢。」台灣用藥比率已達到確診人數的7%,比美國4至5%還高,「是我們值得驕傲的地方。」關於快篩,陳時中說,台灣一開始是以較精準的PCR為主力,同時設立「共同採購平台」讓所需單位,有合理價格可買。今年4月快篩需求大量增加,政府即時大量採購,實名制也正式上路。有專家預測變異株進入社區將導致年底確診及死亡破萬,外界批評陳時中落跑參選。陳時中說,疫情變化「萬端」,不論他在指揮中心與否,都有「堅強的醫藥後盾」可以處理各樣事物,「疫情怎麼來,我們就怎麼擋」,都會根據科學實證、各國經驗去妥善處理。面對外界頻頻關切他最快何時辭職?是否要等本周三民進黨中執會或是全代會開完?陳時中說,他不是中執會成員,都要「看(中執會)決定之後,再來決定。」至於接班人是否找好了?陳時中表示「還沒有。」陳時中也再次澄清,昨天他說「自由業」指的是自己進入政務體系之前當開業牙醫師,這很清楚是自由業,後擔任政務官沒有任期,「國家有需要我們就來,任何時候我們符合國家需要都一無反顧。」自由業一說「遭誤解」,是不是陳時中自己口誤?陳時中說「我不知道耶,我本意是進到政務體系之前是自由業。」有最新民調顯示蔣萬安大幅領先,陳時中說,自己沒看到民調,祝福蔣萬安。有關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突發腦出血,陳時中說,他有一直在注意最新消息,「希望大家幫他集氣、給他祝福,希望他早日康復。」
-
2022-07-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書發表會為「陳時中畢業典禮」?王必勝:只是剛好在此時機
衛生福利部在今上午舉辦集中檢疫所防疫紀錄專書「戰疫堡壘」新書發表暨感恩茶會,由於部長陳時中甫宣布參選,此活動被外界視為選前之「陳時中畢業典禮」,新書發表暨感恩茶會也被解讀為選舉起手式。對此,衛福部醫福會執行長、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表示,「這不是畢業典禮,也不是幫他,是為第一線人員規畫,只是剛好在此時機點」。王必勝強調,書籍為公開招標、委託撰寫,「原訂好幾個月前就要發表,但是檢疫所一直有事情在忙,所以遞延到現在,也有增加一些內容。」對於部長接任人選,衛福部醫福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表示,閣員由行政院任命,他的層級無法回應。面對外界批評防疫沒做好?王必勝說,社會自有公評,但防疫工作蠻困難,有多樣性,不敢說每樣事情做到完美,但都有盡力去做,可以跟世界比較,都是很客觀的,「成績好壞就留給國人評判。」近期傳出許多關於防疫的負面看法,是否有政治操作?王必勝說,他不是很清楚,很多專家學者權威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給大家參考,發表疫情預測、意見都是個人的自由。面對BA.4、BA.5變異株進入社區的潛在影響,會小心應對,把該做的準備和工作做好。外傳可能解散指揮中心?王必勝說,目前沒有聊到這一塊。他強調,指揮中心的運作不能只靠一個人,現在運作仍很順暢。
-
2022-07-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接機群聚 本土BA.5增2例
昨本土疫情新增一萬九○五一例,為五月三日以來新低,中重症一七二例、死亡九十六例。另再增二例本土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個案,父母開車接歸國兒子遭感染。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昨死亡通報案例中,有二例廿多歲男性在染疫後至四至五周在家猝死。一例有先天性心臟病,曾打三劑疫苗,六月六日確診,七月七日被發現於家中無呼吸心跳,死因為自發性腦出血,合併多重器官衰竭及新冠確診;另例曾因外傷顱內出血,長期臥床,有癲癇病史,六月中快篩陽性但未通報,七月八日在家被發現無呼吸心跳,死因列心肺衰竭和新冠確診。另重症增一例青少年個案,羅一鈞說,該十五歲女性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長期使用呼吸器,並長住呼吸治療病房,未接種疫苗,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但病況穩定。至於新增兩例本土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個案,羅一鈞說,這起家庭群聚是廿多歲男性(子)於六月廿四日自法國經新加坡轉機入境,四十多歲(父、案A)及五十多歲(母、案B)從南部北上接機,兒子隔天被通知入境PCR檢驗陽性確診,父母六月廿七日快篩陽性確診。 目前共四例本土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個案,均親友接機引發家庭群聚。羅一鈞提醒,接送親友入境務必落實相關防疫措施。
-
2022-07-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以為只是輕症,三天後卻被送加護病房!耳鼻喉科醫師鄭仁信分享救命關鍵
「掌握黃金時機給抗病毒藥物,可能是救命舉動!」高雄市耳鼻喉科醫師鄭仁信染疫確診3天後,病情急速惡化,連吞口水也嗆到,診斷為「急性會厭炎」,住進加護病房。患有肝炎、氣喘病史的他,還好經醫師友人提醒要及早使用抗病毒藥,否則後果恐怕更嚴重。40歲的鄭仁信,是高雄市楠梓區沐仁耳鼻喉科診所負責人,身兼高雄市醫師公會副秘書長,常出席高雄市政府防疫專家會議,還支援快篩陽篩檢站,對防疫事務參與深,診所、公會、防疫三頭忙。過去一年多來,鄭仁信幾乎每天只睡4、5個小時,太太顏翎如說,半夜3點起床如廁時,常看到先生還埋頭做簡報資料,清晨7點多就在前往診所路上,趕8點看診,「確診也許是天意,上帝要先生放慢腳步多休息」。回想確診過程,鄭仁信說,6月3日覺得喉嚨卡卡的,快篩陽性,遂留在診所休息室隔離,透過視訊看診、給藥,診所同仁協助準備餐食,讓他無後顧之憂。起初鄭仁信認為只是輕症,不以為意,但醫師公會常務理事蔡昌學醫師提醒,因他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叮嚀他要及早吃抗病毒藥paxlovid,還好有這一記提醒,如果沒有先使用抗病毒藥,之後病情加劇使用類固醇時,會有降低身體免疫功能疑慮。「服用paxlovid是經專業醫師裁量權判斷,加上有肝炎、氣喘病史,符合用藥適應症。」鄭仁信指出,若沒有及早用藥,後續可能引發肺部浸潤,大面積感染造成ARDS急性呼吸道窘迫症。未料,鄭仁信6月6日凌晨4點吞口水竟嗆到,吞嚥困難,他緊急到高雄市立聯合醫院掛急診,先吊點滴,之後照X光、內視鏡,發現咽喉有潰瘍,無法從嘴巴吃藥,因此被收治到加護病房,當下閃過念頭是「祈禱不要惡化到要插管」。住進加護病房後,醫師來巡房,他意外與大學同學重逢,這名醫師不忘發揮同事愛,幫忙買鄭仁信想吃的蒸蛋等食物,也給予心理支持。在鄭仁信住院後,太太顏翎如、7歲長女也相繼確診,長女有發燒症狀,太太是咳嗽、喉嚨痛,症狀都不嚴重。顏翎如說,先生在急診後告知需要住加護病房,她趕到醫院簽下病危通知書,心想「應該不會那麼糟吧!」她不斷禱告,也安慰先生「天父可能要你好好休息」。在急診及加護病房3天後,他再轉入普通病房1天,6月10日出院,6月12日出關才恢復看診。「一切來得太驚奇,好像被雷打到!」鄭仁信說,他可能自恃年輕,診所、醫師公會等事務多頭忙,較忽略身體健康,抗疫之路走了2年多,接觸過無數確診者,沒想到輪到自己確診時,竟然嚴重到住進加護病房,且是生平第一次住院,說明新冠病毒威力不容小覷。回顧染疫之路,鄭仁信說,一路得到很多提醒、打氣,最感謝的人是太太,雖然也被他傳染,仍照顧7歲長女、2歲小女兒,成為家庭安定力量。顏翎如說,病毒並不可怕,過度緊張是折磨自己,「喜樂的心是良藥」。鄭仁信及妻女相繼確診,一家4口唯獨2歲么女安然無恙,一家人平安出關後,幫小女兒補過2歲生日,一家人能平安健康在一起就是最大幸福,這一感觸在經歷確診考驗後格外深刻。醫師小檔案姓名:鄭仁信 頭銜:高雄市醫師公會秘書長、高雄市沐仁耳鼻喉科院長何時確診:6月3日如何確診:戴外科口罩視察快篩陽門診病人動線時,可能被經過的病人傳染;或工作時被病人傳染,這機會較低症狀:發燒、疲倦、喉嚨痛、咳嗽、全身痠痛、吞嚥困難、易嗆食治療:居家照護期間,症狀用藥、抗病毒藥物paxlovid、抗生素;住院治療時,類固醇、抗生素、症狀用藥、24小時不間斷抽痰給確診者一句話:如果符合資格,趕緊使用抗病毒藥物。感謝上帝安排了一群人間天使在病程中各個時間點對我的幫助,讓我能好好休養並儘快回到工作崗位。
-
2022-07-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最新防疫成績單 6月超額死6362人排名退至第7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7月1日大秀防疫成績單,引用《經濟學人》統計資料,指出台灣整個疫情期間超額死亡為「世界第2低」,每10萬人超額死亡數僅輸給紐西蘭,沒隔多久,指揮官陳時中就宣布參選。不過,根據《經濟學人》加入6月數據後公布之最新「成績單」,台灣排名已退至第7,6月比預期多死6362人,超額幅度達43%。這6362人扣除6月指揮中心公布直接死於疫情的4014人,6月可能有2348人疫情導致之間接超額死亡。《經濟學人》統計,台灣5月實際死亡比預期死亡多了2305人,超額幅度為15%,6月實際死亡比預期死亡多了6362人,超額幅度達43%。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他認為《經濟學人》的數字很合理,另根據他所做的推估,5月超額死亡幅度大約是19%,兩者相去不遠。陳秀熙表示,5、6月疫情嚴峻,對於台灣戰後嬰兒潮的年長者衝擊最大,加上醫療量能還沒有恢復正常,來自疫情的直接死亡,以及來自慢性病、癌症等重大疾病的間接死亡,都會發生。如果能夠盡快「將新冠肺炎改列第四類法定傳染病」,重大疾病的醫療恢復正常,超額死亡的幅度才會減少。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每個國家疫情流行的時間不同,建議超額死亡應該要看較長時間內的數據。《經濟學人》統計今年1到6月超額死亡數分別為34人、負253人、168人、負549人、2305人、6362人,總和為超額8067人;對照台灣1到6月公布新冠死亡6326人,不排除可能前半年非新冠的間接超額死亡人數是1741人。莊人祥補充說,由於內政部死亡人數統計會有時間差,6月新冠死亡人數可能還會增加,間接死亡人數應還有縮小空間;另外,超額死亡增加也不能排除人口老化的因素。國內新冠死亡統計顯示,這一波疫情死亡高峰大約落在5月29日至6月18日,現在高峰已過,每天死亡人數已下降,預計7月超額死亡數也會下降。
-
2022-07-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下任疫情指揮官誰來當?莊人祥:行政院會做最適當安排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日晚間被民進黨選對會「建議徵召」,預計7月13日民進黨中執會上就會正式參選,指揮官的繼任人選備受矚目。今日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行政院會做最適當安排。民進黨選對會昨日會議一致同意通過,徵召陳時中參選台北市長,以及前交通部部長林佳龍參選新北市長選戰。對此,藍營人士紛紛出來批評,陳時中參選是罔顧防疫之責,一昧投入選舉僅顧及一己之私。不過,陳時中披上綠營戰袍參選態勢已定,藍營人士狗吠火車也無力回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指揮官繼任人選才是目前萬眾矚目的焦點,傳言表示高機率由衛福部次長薛瑞元接任衛福部長,同時兼任指揮中心指揮官之職。指揮中心今日疫情記者會上也被媒體追問,陳時中參選北市長,但全台面臨疫情和變異株威脅,是否指揮官繼任人選是否有相關條件?指揮中心面對這項更動的考量為何?對此,莊人祥回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目前為一級開設,指揮官也由行政院指派,陳時中離任時間,會由行政院決定;至於指揮官相關條件部分,他相信行政院會做最適當安排。
-
2022-07-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BA.5再增2例!指揮中心:親友接機群聚染疫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國內新增88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及BA.5確定病例,分別為2例本土個案及86例境外移入。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2例本土BA.5個案,指標個案從法國轉機新加坡返回國內,家人從屏東到桃機前往接機,可能是在長途車程中染疫。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檢出326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其中BA.4 (48例)及BA.5 (278例);另累計4例本土確定病例,均為BA.5亞型。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2例 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本土個案中,為1例男性(以下稱案A)、1例女性(以下稱案B),年齡分別為40多歲及50多歲,為今(2022)年7月4日公布之邊境攔截 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境外移入確定病例(以下稱指標個案)相關之家庭群聚。指標個案於6月24日自法國至新加坡轉機入境,案A及案B於同日至機場接送其返家居家檢疫。指標個案於6月25日接獲通知入境PCR檢驗陽性確診,同時出現流鼻水症狀,並進行居家照護,案A及案B列居家隔離。案A及案B於6月27日快篩陽性確診,其中案B有咳嗽及嗅覺異常症狀,後續定序結果2人均為 Omicron BA.5。目前3名個案皆已隔離期滿,另1名家人,檢驗結果為陰性,亦無症狀。指揮中心提醒,目前國內4名本土個案均研判於接送時感染可能性較高,請民眾接送入境親友時落實下列相關防疫措施,以保護自己和家人:一、接送者應完成接種至少2劑疫苗(建議打滿3劑者優先),並穿戴手套、佩戴口罩。二、親友上車前,應針對手部、鞋底、行李進行消毒。三、車內不飲食,接送時適度開車窗,保持充分通風。四、車上所有人全程佩戴口罩,盡量避免交談、 碰觸等接觸行為。五、接送完成後,建議對全車內外進行清消,特別針對常碰觸區域,如車門把手、座椅、安全帶扣環等處加強擦拭。
-
2022-07-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跌破2萬大關!今本土新增1萬9051例及境外80例、死亡96例
指揮中心今日公布最新疫情概況,今本土新增1萬9051例,是5月3日以來的新低,歷經69天,疫情持續趨緩;境外移入部份來到80例、死亡96例略升。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日確診人數大幅降低,主要還是因為周末國人篩檢人數減少,與上周相比下降近4000例,降幅是7.3%,仍然緩降。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19,051例本土病例,為9,028例男性、10,012例女性、1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3,069例)、台中市(2,595例)、桃園市(2,067例)、高雄市(2,026例)、台北市(1,743例)、台南市(1,409例)、彰化縣(1,088例)、屏東縣(650例)、雲林縣(574例)、新竹縣(533例)、苗栗縣(458例)、宜蘭縣(451例)、新竹市(391例)、南投縣(386例)、嘉義縣(373例)、花蓮縣(353例)、基隆市(227例)、台東縣(205例)、嘉義市(197例)、澎湖縣(118例)、金門縣(117例)、連江縣(21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9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59例男性、37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94例具慢性病史、68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7日至7月9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5日至7月8日,詳如新聞稿附件。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80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46例男性、33例女性、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韓國(4例)、美國(3例)、加拿大(2例)、越南、土耳其、印度、泰國、阿根廷及德國(各1例)移入,另65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6日至7月10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3,946,577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841,625例排除),其中4,101,156例確診,分別為15,763例境外移入、4,085,339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7,720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7,705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806例、台北市945例、台中市732例、高雄市691例、桃園市595例、台南市547例、彰化縣426例、屏東縣317例、雲林縣215例、南投縣214例、基隆市185例、宜蘭縣162例、苗栗縣156例、嘉義縣146例、花蓮縣126例、新竹縣123例、嘉義市121例、台東縣100例、新竹市75例、澎湖縣12例、金門縣1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吳明賢╱與疫共存 前事不忘 後事之師
自指揮中心宣布入境居檢改成「3+4」方案,代表台灣疫苗覆蓋率已初步達標、抗病毒藥物及篩檢量能充足,準備迎來開放國界與病毒共存的新曙光。共存不是躺平,而是說明目前即使用盡一切公衛手段及科學方法,仍無法根除病毒。人類歷史上,瘟疫一直都存在。地球上病毒、細菌數目遠多於人和所有動植物總和,我們和它們協同演化,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起源於「光合細菌」,人類消化道的「益生菌」也是腸胃的一部分。病毒、細菌一直鍛鍊人體免疫力,殘酷的演化規律是過程中可能消滅老弱病殘,留下更強的人。回顧歷史 危機中見轉機中世紀黑死病肆虐歐亞數百年,是人類的生存危機,但也造成重大變革,推動歐洲走出黑暗。例如以人性反對神性,以人權反對神權,造就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提倡重視科學精神,推動正規醫學科學演進;人口減少使農奴制度消失,破除封建階級、釋放桎梏而有更多的創新創作,這些都是危機中的轉機。歷史上唯一被人類消滅的病毒是天花,因為有充分有效的疫苗施打、感染者容易辨識、及時制定公衛干預措施,加上沒有中間宿主的動植物媒介,此三項要素具備,終於1980年5月,WHO宣布流行三千多年的天花根除。有人好奇,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當時無疫苗、也無藥物,如何終結?答案是自然終結,但其後代也繼續和我們共存。即使中間出過傳染率與死亡率高的變種,但是兩年後成為主流,疫情即終結,變成普通流感。其後代在之後百年,有幾次全球性興風作浪,包括1957年H2N2、1968年H3N2和2009年H1N1,這些都是西班牙大流感病毒的變異後代。新冠肺炎流行兩年多,Omicron出現後,確實往感染率高、致死率低的方向演化,比起Delta死亡率0.8%,目前Omicron死亡率0.1%,已趨近流感。流感季節來臨,我們準備好疫苗、藥物,並也無高張力的防疫措施,何獨厚新冠?疫情發展 促進醫學改革和疾病共存,並非消極放棄,而是要做好長久備戰措施,因為演化不是最強的存活,而是能適應環境變遷並做出改變的人。疫情發展勢必造成醫學上的改革,疫情促使台大做出改變並催促我們前進,例如改變了全院各科病床管理運作模式,因為各科配合收治,改善了急診壅塞。改變是必然,不改變就等著被淘汰。疫情發展勢必造成醫學改革,可確定的是未來發展不確定,但若不主動求變,我們只能等著被動改變。若每天工作內容、方式,數十年如一日不變,工作十年也只算有一天的經驗,很快就會被淘汰。醫院需要有應變力(adaptability)的人才,有勇氣及信心面對挑戰,才能提升醫療體系的彈性(flexibility)和韌性(resilience)。參考歷史、著手現在、放眼未來,是我們的社會責任。
-
2022-07-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7萬 疫情趨緩 口罩解禁再等等
昨本土新冠疫情新增二萬七七〇八例、死亡七十一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上周日確診約三萬二千例,本周日二萬七千例,雖下降近一成五,但「還是比預期來得慢」。指揮官陳時中說,照現在速度會平順往下走,不要引發太嚴重就醫問題,對未來整體社區防疫率也會較好,跌破萬例會比較快,但口罩解禁會建議稍晚一點,「有個保護還是比較好」。 至於新增七十一例死亡個案,莊人祥說,九成九罹患癌症等重大疾病,最年輕死亡個案為廿多歲男性,有酗酒習慣、B型肝炎,僅打過一劑疫苗,七月五日在家房間父親叫喚無回應,緊急送至急診,但到院時已無呼吸、脈搏,經PCR採檢後陽性確診。另例為卅多歲女性,曾接種三劑疫苗,六月十八日出現咳嗽症狀,快篩陽後視訊診斷確診,她為癌症末期病患,癌細胞已轉移,正在居家安寧照護,未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六月廿五日在家往生,列入共病死亡。昨新增中重症個案含中症一〇八例、重症一〇〇例。至於台大醫院七月八日公布二例染疫兒童腦中風個案,莊人祥說,指揮中心已收到通報,其中八歲男童列為重症,十二歲男童因未住到加護病房,判斷為中症。八歲重症男童原本身體健康,無慢性病,未接種疫苗,六月一日上午發燒、四肢痠痛,出現抽搐、嘴唇發紫,緊急送急診,發現血壓偏低、肝腎功能異常,PCR陽性確診。抗核磁共振顯示,腦部發炎反應、局部缺血,明顯有腦血管病變,六月十五日已出院,恢復情形良好。
-
2022-07-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再降!今本土新增2萬7708例及136例境外、71人染疫歿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國內新增2萬7844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萬7708例本土個案及136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71例死亡。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7,708例本土病例,為12,887例男性、14,812例女性、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372例)、台中市(3,474例)、桃園市(2,947例)、高雄市(2,935例)、台北市(2,785例)、台南市(2,264例)、彰化縣(1,462例)、屏東縣(1,064例)、苗栗縣(732例)、宜蘭縣(726例)、新竹縣(710例)、雲林縣(660例)、新竹市(640例)、南投縣(562例)、嘉義縣(502例)、花蓮縣(486例)、基隆市(388例)、台東縣(346例)、嘉義市(308例)、金門縣(162例)、澎湖縣(160例)、連江縣(23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7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43例男性、28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70例具慢性病史、50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3日至7月7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21日至7月7日,詳如新聞稿附件。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13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79例男性、57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美國(6例)、印度(4例)、泰國(3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2例)、烏拉圭、德國及新加坡(各1例)移入,另118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8日至7月9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3,913,161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827,369例排除),其中4,082,028例確診,分別為15,682例境外移入、4,066,292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7,624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7,60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794例、台北市937例、台中市721例、高雄市683例、桃園市590例、台南市531例、彰化縣414例、屏東縣313例、雲林縣212例、南投縣211例、基隆市184例、宜蘭縣162例、苗栗縣155例、嘉義縣141例、花蓮縣125例、新竹縣122例、嘉義市119例、台東縣100例、新竹市72例、澎湖縣12例、金門縣1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10 醫聲.高齡社會
銀向樂齡生活的必修課/熟齡政策推一把 銀髮樂於享受無界線人生
高齡不等於疾病,台灣高齡政策思維停留在安養、治療。「年長並不等於生病,而是一種更成熟生命的體現。」國家衛生研究院技轉及育成中心主任蔡熙文在「2022高齡心理健康照護論壇-銀向高齡生活的必修課」-「高齡健康防疫所」線上直播講座擔任主持人。他表示,從過去到現在,台灣的高齡政策思維都停留在安養、治療,常把年長者當成弱勢,其實熟齡是進入人生另一階段,也是一種生命的喜悅與享受,因此在政策的擬定上,需要確實落實於日常生活,才能真正符合年長者需求。國外許多政府面臨高齡化挑戰時,在制定高齡政策的過程中,傾向和產業界攜手努力、互相配合,整體制度健全、透明化,像「保險是不是需要納入高齡照護政策領域?」這類議題,多數都有明確方向,以日本為例,當地政府在政策上常鼓勵大型企業、地產公司參與,整體高齡照護政策也更積極、正向;在台灣,政府在這方面的表現需更加完善、積極,而產業界多數還處於觀望態度,國外的許多做法便很值得台灣學習、思考。將樂齡價值落實於生活,所有環節都需政策配合。蔡熙文指出,國家衛生研究院技轉及育成中心成立三年多來,積極與台灣高齡照護相關產業、亞洲其他國家進行連結,舉例來說,該中心打造「台灣銀髮產業聚落」,並引入成熟大企業資源、扶植高齡照護新創事業成長,進行點、線、面的整合,進而連結成網絡,讓資源更有效地發揮作用,這也是未來持續努力的目標。蔡熙文強調,在這次線上直播講座中,所有講座課程內容,從學理、研究到臨床,直到邀請業界參與,討論如何將樂齡價值鏈落實於生活,整體脈絡一氣呵成,而所有環節都需政策配合,期待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時,可以更積極,樂齡族的幸福感才會更具體呈現於日常生活。根據調查,銀髮族樂於踏出舒適圈,享受無界線人生。許多人一想到老年,可能認為人老了就要退休、享清福,調查研究顯示,事實不見得如此。宇鴻系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庇卡任意門行銷總監鄭凱文在「退休後健康生活新觀念」線上直播講座中表示,「2020熟齡經濟與長照2.0的多面向論壇東方線上研究」顯示,超過76%的銀髮族希望生活「結合個人喜好與興趣,更多的去學習與探索新事物」,而在2022年的349項調查樣本中,約22.6%的銀髮族希望「完成年輕時未做的夢想/興趣」,另有17.9%的銀髮族希望「從事以前沒有做過的事」,由此可知,不少銀髮族樂於踏出舒適圈,享受無界線樂齡人生。根據2021年內政戶政司資訊,95到99歲人口數達30,909人,而百歲以上人口數則有4,738人。由於精準照護、醫療讓人更長壽,2007年後出生的人有50%超過百歲,台灣目前平均退休年齡為62歲,代表不少人退休後,還有約40年壽命,在這段時間,有些人可能嘗試新工作、學習新技能,生活也更有自主性,這趨勢等於打破年齡界線,而擁有穩固的經濟基礎便顯得十分重要。老後健康生活經濟需求,將從「養兒防老」轉成「自費規劃」。事實上,退休銀髮族的經濟來源規畫常包含勞保、勞工保險、勞工退休金、商業保險、儲蓄與不動產以房養老等選項。鄭凱文指出,隨著超高齡、少子化社會到來,未來,老後的健康生活經濟需求將從「養兒防老」轉成「自費規劃」型態,並需要政府、企業與個人共同攜手努力,讓自由儲蓄與商業保險機制趨於完善。鄭凱文認為,現今許多樂齡族在社會仍有經濟貢獻或積極安排豐富退休人生。因此智慧醫療的發展、長照平台的建置、疾病的預防、預測等,或者延伸至新的照護模式、社區型銀髮照護生態圈等發展皆大有可為,期待未來透過新型態平台服務整合政府資源,樂齡族也可藉由這類服務獲得所需資源,讓樂齡生活幸福感進一步升級。
-
2022-07-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趨緩 陳時中:跌破萬例會比較快 口罩解禁要晚點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疫情單日新增數何時會跌破萬、口罩何時能解禁?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跌破萬例是會比較快」,照現在的速度會平順往下走,不要引發太嚴重的就醫問題;至於口罩,他會建議稍微晚一點。前副總統陳建仁日前指出,台灣7、8月可考慮開放邊境,一旦國內打第三劑疫苗的人口比率達75%,確診個案7月中旬就有望掉到萬例以下。陳時中今與行政院長蘇貞昌視察中央興辦文山景美社宅預定地。他在受訪時表示,跌破萬例是會比較快,照現在的速度會平順往下走,不要引發太嚴重的就醫問題,維持一定個案數,對未來整體社區防疫率也會比較好,但不要有突然爆發情況,引發醫療需求不足就可以了。陳時中表示,至於口罩他會建議稍微晚一點,有個保護還是比較好。
-
2022-07-10 養生.健康瘦身
防疫胖一圈 求助減重的人多了
新冠疫情減少外出讓人憂鬱,活動量銳減也帶來肥胖率。據國健署調查,十八歲以上國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一○五至一○八年為四七點九%,到一○六至一○九年已增至五○點三%。國小、國中學童過重及肥胖盛行率一○九學年度分別為廿五點四%及廿九點九%。醫師觀察,臨床上因「居家隔離」期間體重上升困擾者明顯增加,體重增幅約三%至五%。北醫附醫體重管理中心主任王偉表示,美國統計新冠肺炎流行期間,六成一民眾體重增加;觀察近期的減重門診,許多患者表明自己在疫情期間,體重大幅上升,需尋求協助控制體重,觀察門診患者體重受到疫情影響增加三至五%。王偉表示,台灣相較歐美,疫情流行期較短,長期封城引發的體重暴增,台灣不太會出現,但仍觀察到父母因孩子確診,在家跟著「吃過量」情形增加,以及外送平台方便,導致過度點餐的飲食。不只成人,兒童肥胖問題也不可輕忽。教育部國教署「學生健康檢查資料」統計,國小學童一○九學年度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廿五點四%,國中學童為廿九點九%。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國教署統計「過重及肥胖」是兩者數據相加,依照兒科醫學會過去的調查顯示,學童整體的「肥胖」人數減少,但「過重」微增。國中學童過重及肥胖盛行率又較國小學生高,與家長多認為國中是「抽高」階段,飲食不多做禁止有關,不過其實若都是吃高熱量食物,又不愛運動,孩子不會抽高,反而朝橫向發展。癌症關懷基金會最新調查,去年三月至今年一月,全台二萬多名國小三至六年級學生,有八成放學回家後至睡前這段期間,除了正餐外,還會再進食,其中超過九成選擇不健康的零食,包括糖果、餅乾、巧克力、炸雞等。吃零食並非因為肚子餓,有高達七成是因為「想吃」、「吃了會開心」等情緒性進食。
-
2022-07-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跌破3萬例!本土+2萬8028 境外+107 死亡+94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2萬8135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萬8028例本土個案及107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94例死亡。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8,028例本土病例,12,921例男性,15,094例女性,13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122例),台中市(3,576例),高雄市(3,119例),桃園市(2,822例),台北市(2,612例),台南市(2,266例),彰化縣(1,565例),屏東縣(1,165例),雲林縣(817例),苗栗縣(722例),新竹縣(713例),宜蘭縣(701例),嘉義縣(637例),南投縣(549例),花蓮縣(542例),新竹市(531例),台東縣(409例),基隆市(391例),嘉義市(337例),澎湖縣(210例),金門縣(194例),連江縣(28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94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53例男性、41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91例具慢性病史、63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8日至7月6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2日至7月6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107例境外移入個案中,66例男性,4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阿拉伯聯合大公國(4例),越南及泰國(各3例),美國(2例),荷蘭、墨西哥、義大利、土耳其、澳大利亞及英國(各1例)移入,另89例感染國家調查中。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 13,867,683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809,219例排除),其中4,054,189例確診,分別為15,548例境外移入、4,038,587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7,55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7,53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787例、台北市935例、台中市712例、高雄市674例、桃園市588例、台南市519例、彰化縣411例、屏東縣311例、南投縣209例、雲林縣208例、基隆市184例、宜蘭縣161例、苗栗縣151例、嘉義縣139例、新竹縣121例、花蓮縣及嘉義市各119例、台東縣98例、新竹市71例、澎湖縣11例、金門縣10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0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確診一顆藥都沒吃!身心科醫師林奕萱免疫力好,靠的是平常不提醒斷病人的二件事
新冠肺炎疫情沒有盡頭令人悶爆,高雄阮綜合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林奕萱平日在診間替病患排憂解難,雖早有染疫的心理準備,卻沒料到真的遇上了。最近疫情趨緩,林奕萱未掉以輕心,6月12日北上開會時小心翼翼,吃飯時獨對牆壁,不敢與他人共餐,也沒多與別人交談,半開玩笑地向台北友人說,「到台北都要很小心」,結果反被虧,「高雄現在比較嚴重」。儘管嚴守防疫準則,林奕萱返回高雄兩天後,起床時突然感到口鼻有點悶熱,像快感冒一樣,隨即快篩但無異狀,約隔一小時,那支快篩試劑竟浮現非常輕淡的第2條線,她好納悶「說明書指的是15分鐘內判定 」,她的試劑卻經一小時才隱約看到第2條線,到底算不算染疫?平常幫患者採檢判定時,林奕萱看到這麼淡的線,若受檢者沒什麼症狀,會建議再做PCR,但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心情就很矛盾。那天她起床時只覺得怪怪,然後症狀就消失,至傍晚相同感覺又來,才警覺不妙,晚上重篩一次,結果不到半秒,兩條線紮紮實實出現在眼前。「當時是晚間9點,我掙扎的不是確診了,而是明天一早工作滿檔。」林奕萱說,自己隔離事小,但隔天需支援快篩站及接種站,要做電話關懷門診,病患排得超多,突然確診,所有工作需由同事補位,實在感到很過意不去,還好醫院後援很強,讓她感受到支撐的力量。隔離禁足七天沒有特別不適,她放鬆心情,多喝水,期間也參加好幾場線上會議,甚至追了一部韓劇。唯一覺得怪的是,老是聞到一股驅之不散的菸味,同住家人卻都沒聞到,但無法釐清與確診有無關聯。Omicron大爆發以來,她常覺得也許哪天自己會遇上,心理早有準備,而從確診者症狀來看,平日只要落實防疫,即使感染也不需要太擔心。對抗病毒多半需倚靠免疫系統,謹守防疫原則,其實就是平常在診間會跟病人說的話,永遠在提醒大家要過規律生活和運動。這次確診,可能她平日身體有打底,僅有輕微鼻塞,久久咳嗽一次,連發燒都沒有,因此她只有多喝水、休息,一顆藥都沒吃。不過,因擔心工作臨時停擺,病人找不到她,所以在臉書自曝染疫訊息,請約診的病人不要撲空,結果意外收到許多溫暖,關切她有沒有缺什麼物資,她笑說,「可能我平常做人沒有太差」。林奕萱指出,20年前爆發SARS時她剛念大二,無法做出貢獻,20年後遇上這場新冠肺炎疫情,很樂意為防疫付出,「高雄從PCR篩檢站改為判陽站的首日,第一診就是我去的」,防疫戰役一晃就兩年多,她幾乎沒能休假超過兩天,確診隔離七天是很難得的放空,心情差很大。這次確診,她從醫師轉換成病人角色,紮實體悟確診者的心情,也實地檢驗高雄確診通報流程。她說,當晚9點快篩陽後即通報醫院,由感控同仁視訊協助判定,9點14分判陽,6分鐘後就收到衛生局簡訊通知確診注意事項,凌晨1點半再接到衛生局隔離書連結,上午10點接到衛福部隔離簡訊,10點40分接到區公所關懷電話,效率明快。以前民眾確診時會問何時解隔等許多問題,她多半制式答覆,自己染疫後,印象超鮮明,「以後病患問什麼,我都能答」。也因為平時愛採買,林奕萱笑說,確診時,家裡的物資充足,根本不擔憂,但好奇市府送的關懷包有哪些東西,也託家人領了一份。隔離一周,她發覺確診不是一件很恐怖的事,許多人會在社群分享心情,隔離生活的點滴也成閒話家常的題材,這些都是疫情前不曾發生的事。隔離時她抱著觀摩心態參加清大試辦的「新冠肺炎線上支持團體」,聽到許多人分享確診後的不便,症狀輕微的她,頓時感到自己是很不同的存在。結束隔離返回工作崗位,林奕萱獲不少老病人送上關切,有人還煞有其事地說,看到「林醫師」臨時請假一周便猜到是確診。她說,這些診間的有趣對談也告訴大家,即使醫師,也是會生病的,大家都一起在面對這場疫情。「大家無法百分之百臆測將來會發生什麼事,能做的就是平日有所準備。」林奕萱說,新冠疫情像個突發緊急事件,誰都可能遇上,遇上時也在審視大家平常在健康上、經濟上或人際關係上是否累積足夠的「資本」,以應對突如其來的生活擾動,心境的調整,十分重要。醫師小檔案/林奕萱現職:高雄阮綜合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確診時間:6月14日如何感染:可能北上開會不明感染症狀:口鼻悶熱、鼻塞、偶而咳嗽治療:休息、多喝水給確診者一句話:確診就像人生突然迸出的一場緊急事件,平時大家不管在身體、心靈或各方面都應盡量做好準備,以迎戰無可預知的事情降臨。
-
2022-07-09 焦點.元氣新聞
安倍晉三遭槍擊亡/台灣疫苗不足日本率先伸出援手 安倍即是重要推手
去年台灣出現新冠社區疫情,政府採購疫苗到貨量不足,日本率先伸出援手,多次提供AZ疫苗,今天遭槍擊過世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即是重要推手。去年六月四日,日本贈送台灣一百廿四萬劑AZ疫苗,下午一點五十八分由日本航空JL八〇九航班運抵桃園機場;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頻表感謝。這批疫苗台灣來說是及時雨,陳時中宣布疫苗接種醫護人員等前三順位及長照機構住民、七十五歲以上民眾優先接種,為台灣防疫建及時的保護力。 在疫苗抵台前一天,去年六月三日,產經新聞等多家日本媒體報導,日本政府拍板提供台灣一百廿四萬劑AZ疫苗,這是日本首度直接供疫苗給海外,經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與自民黨國會議員居間行動而實現。日本政府將援助疫苗定位為過去台灣對日本天災援助的「回報」。據產經新聞報導,知情人士透露,這次援助疫苗是台方私下向日方提出請求,提供疫苗的數量和時間經雙方協調後敲定;原本曾研議透過COVAX提供,但認為太耗時間,經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與自民黨國會議員協調動,火速實現。日本外務大臣茂木敏充在參議院外交委員會答詢時提到,台灣七月後可能已做好疫苗生產準備,「我的理解是,目前有緊急需求」,強調應盡速將疫苗送達台灣。日本政府去年採購一億兩千萬劑AZ疫苗,但因國際屢傳接種後出現血栓等副作用,日本政府目前並未將其列為公費疫苗使用。此外,日本政府採購一億九千四百萬劑輝瑞疫苗、五千萬劑莫德納疫苗,足夠供應日本國內需求,決定將超出全體國民施打所需分量的疫苗,原則上將提供給其他國家或地區。【延伸閱讀】.安倍晉三遭槍擊亡/反覆腹瀉血便影響工作 安倍曾為「潰瘍性大腸炎」所苦請辭首相.安倍晉三遭近距離槍擊 醫師曝危及2部位恐有生命危險.日本贈台AZ疫苗!讀賣新聞爆「蔡英文親致電安倍晉三」
-
2022-07-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3萬314、境外+163、死亡131人 降幅未如前幾周多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國內新增30,477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0,314例本土個案及163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31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是30314人,個案數比昨天降1050人,比上周五降低5385人,所以如果以一周趨勢看,還是有降低,但降低幅度沒有前幾週那麼大的降幅。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0,314例本土病例,為14,000例男性、16,295例女性、1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640例)、臺中市(3,851例)、高雄市(3,291例)、桃園市(3,236例)、台北市(2,838例)、台南市(2,419例)、彰化縣(1,688例)、屏東縣(1,191例)、雲林縣(881例)、苗栗縣(838例)、新竹縣(742例)、宜蘭縣(691例)、南投縣(664例)、新竹市(642例)、嘉義縣(590例)、花蓮縣(562例)、基隆市(436例)、台東縣(376例)、嘉義市(343例)、澎湖縣(194例)、金門縣(180例)、連江縣(21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3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72例男性、59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27例具慢性病史、82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1日至7月5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4日至7月5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163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91例男性、71例女性、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越南及印度(各4例)、泰國及法國(各3例)、南韓及加拿大(各2例)、英國、波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荷蘭、德國及瑞士(各1例)移入,另135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30日至7月7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3,823,035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793,255例排除),其中4,026,067例確診,分別為15,441例境外移入、4,010,572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7,459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7,444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777例、台北市924例、台中市701例、高雄市660例、桃園市584例、台南市509例、彰化縣406例、屏東縣305例、南投縣及雲林縣各203例、基隆市182例、宜蘭縣161例、苗栗縣150例、嘉義縣135例、新竹縣121例、花蓮縣118例、嘉義市117例、台東縣97例、新竹市70例、澎湖縣11例、金門縣10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李秉穎對社交距離存疑 陳時中:最小妨礙、最大效果
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日接受資深媒體人周玉蔻寶島聯播網「新聞放鞭炮」節目訪問,李秉穎表示不認同,衛福部長陳時中「社交距離」與「禁在火車上吃東西」的2大防疫政策。陳時中今日在會議上表示,最小妨礙、最大效果。李秉穎表示,對於全球橫空出世的保持社交距離1.5公尺,有一些不太贊成 ,對於「社交距離」,現在也仍未看到任何研究證實社交距離能有效防疫。此外,李秉穎也認為,「火車上禁止飲食」是沒必要的政策。對此陳時中回應,社交距離以前要自己通報,幾次討論不斷精進現在考慮自主回報時直接上傳,跟電腦公司最後商確後,會讓APP愈來愈方便,各種措施大家各有見解,這就是防疫的困難,最小妨礙、最大效果。不過陳時中覺得社交距離蠻好用的,「只要咳兩聲就看(APP)有沒有接觸到,有就做快篩,我自己是這樣運用蠻有效也蠻安心的。」此外,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喊話,下一個解散指揮中心的最好時機,就是7月16日。屆時民進黨中央提名陳時中參選台北市市長,可以順便連指揮中心「一起帶走」。陳時中今日表示,應該要讓指揮中心隨著新冠肺炎「流感化」,但組織的運作,中央政府自有定見。陳時中未多做回應。
-
2022-07-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BA.5傳播力強20% 指揮中心暫不升級防疫措施
Omicron BA.5亞變種病毒本土病例現蹤,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BA.4、BA.5傳播力比原本的Omicron傳播力強20%,但暫不考慮升級、匡列等防疫措施。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持續降溫,但日前國內出現首例Omicron BA.5本土病例,防疫措施是否升級引發關注。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天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BA.4、BA.5的傳播力比先前主流Omicron變異株多約20%,民眾還是要注意勤洗手、戴口罩,社區防疫措施也沒有鬆綁。羅一鈞指出,針對入境確診且經定序確認的個案,會對同行、同住家人進行檢驗,根據第1圈檢驗結果再決定是否加驗第2圈,此外暫未考慮升級篩檢措施。至於入境檢疫何時能從現行3+4縮短為0+7,即入境免隔離。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今天才剛剛宣布7月14日起,台灣民眾、持居留證者、轉機者登機前免附2天內PCR證明,實施後會再觀察一陣子,根據大家需求做最適當安排,防疫方面政策要比較謹慎,一步步來。據統計,昨天共開4199人份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口服藥,其中輝瑞「倍拉維」共3499份、默沙東「莫納皮拉韋」700人份,今年以來累計開立約34萬9938人,包括共28萬2356人倍拉維及6萬7582人份莫納皮拉韋。據醫療資源統計,全台專責、負壓病房共1萬2050床、空床6964床、空床率57.8%,其中台北區51.7%、北區55.5%、中區59.3%、南區56.6%、高屏區64.9%、東區60.8%;53家集中檢疫所共7610床、空床數5307床、空床率69.7%;42家地方加強型防疫旅館3857床、空床數1457床、空床率37.8%。
-
2022-07-08 癌症.胃癌
5類高危險族群容易得到胃癌 不良生活習慣造成致命腫瘤
胃癌幾乎是無聲殺手!症狀表現很像胃病,很難發現。不如戒除不良生活習慣,讓胃部保持健康。 胃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而相比其它惡性腫瘤,卻因為它的表現症狀很容易跟普通胃病混淆,導致發現機率較低,許多胃癌病患發現自己罹癌時,卻已經是末期。英國《NHS》網站指出,很多胃癌病患,即便身體出現胃酸逆流、吞嚥困難、打嗝很多等症狀,卻覺得自己只是得到普通胃病。因此羅列以下胃癌症狀、降低罹患胃癌的方法: 1.50歲以上 2.男人 3.長期感染幽門螺旋桿菌(H. pylori) 4.患有某些胃部疾病,例如長期嚴重的 胃酸逆流、 胃發炎 5.胃癌疾病家族史 1.長期大量抽菸 2.病態肥胖 3.工作必須接觸有害的化學物質 4.酗酒 5.很少吃蔬菜水果 6.攝取很多的紅肉和加工肉類,例如火腿、培根和臘腸 一、胃癌有許多症狀,但可能很難發現,它們影響了消化,例如: 1.胃灼熱或胃酸逆流 2.吞嚥困難 3.感覺有消化不良的症狀 ,例如打嗝很多 4.進食的時候,很快就覺得飽了【 推薦閱讀: 能吃就是福?胖嘟嘟富貴相?別再被舊觀念束縛,肥胖有害健康,還會致癌!】 二、其他症狀包括: 1.食慾不振或無故體重減輕 2.肚子上方有腫塊 3.肚子上方疼痛 4.感到疲倦無力 如果罹患其它疾病,例如胃食道逆流,可能也會經常出現上述症狀。 但如果你習慣了這些症狀,而症狀正在發生變化、惡化或感覺不正常,請接受專科醫生的診斷或檢查。 【有片】營養師話真相!關於抗癌飲食3大迷思解析 哪些人更容易得到胃癌?哪些生活習慣讓你容易罹患胃癌?胃癌的主要症狀 【延伸閱讀】 Delta病毒襲台!怎麼預防突破性感染?會有突破性感染,還需要打疫苗嗎?重症醫師解惑 成功擺脫媽媽手、網球肘!物理治療師示範5招居家復健運動 家長擔心校園防疫…張金堅教授談上學防疫8項指引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07-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入境每周總量增至4萬人 714起3類人搭機免2日內PCR報告
我國邊境管制每周2.5萬人入境,今行政院長蘇貞昌聽取衛福部報告後,考量國內醫療量能已恢復充足,指揮中心正調降專責病房,為促進經濟活動,將進一步放寬邊境管制人數總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宣布,即日起調增入境總人數為每周4萬人次,另自7月14日起,國人、持有效居留證及來台轉機者,搭機前得免持2日內PCR報告。衛福部長陳時中暌違一周,今親自主持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交通部民航局長林國顯也出席,共同宣布邊境總量放寬。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7)日表示,自6月15日起調整入境檢疫天數為「3天居家檢疫+4天自主防疫」,並同步調控入境總人數為每週2.5萬人次,已執行近三週,經持續滾動檢討國際與國內疫情,以及國內防疫與醫療量能,即日起調增入境總人數為每周4萬人次為原則;另自7月14日零時(航班表定抵台時間)起,先行放寬國人及持有效居留證、以及所有來台轉機者,搭機前得免持2日內PCR報告,惟境外篩檢陽性者,自採檢日起7日內應暫緩搭機,以維護航空及社區防疫安全。指揮中心說明,有關入境旅客之檢疫天數、檢疫處所、檢測措施、居家檢疫及自主防疫期間之防疫規定均維持不變,重申如下:一、檢疫天數及處所:(一)入境日為第0天,進行3天居家檢疫及檢疫期滿後接續4天自主防疫。(二)於自主防疫期間,應遵守之防疫規範:1.非必要不可外出。2.需有 2 日內家用抗原快篩陰性檢驗結果,才可外出工作及採買生活必需品。3.外出全程佩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4.商務履約得上班、參訪、演講、開會。但仍應全程佩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5.上班期間全程佩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有飲食需求時可暫免佩戴口罩,並於用畢立即佩戴口罩 。6.避免出入人潮擁擠場所或與不特定對象接觸。7.商務履約得於餐廳之獨立空間內獨自或與特定對象共餐,但應有隔板或維持社交距離。8.非急迫性需求之醫療或檢查應延後。(三)檢疫處所維持1人1戶或入住防疫旅宿,並以於同一檢疫地點完成3天居家檢疫及4天自主防疫為原則。此外,考量移工、漁工及學生係採共同生活模式,群聚感染風險較高,維持由目的事業主管部會督導於原檢疫處所完成自主防疫,且於自主防疫期間不得到校上課、工作,非必要不得外出。二、檢測措施:(一) 病毒核酸(PCR)檢測:入境時(第0天),於機場/港口配合採集深喉唾液檢體,進行PCR檢測。(二) 家用快篩試劑檢測:入境時由國際港埠現場工作人員向2歲以上旅客發放2劑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提供檢疫期間有症狀時及自主防疫期間首次外出時使用。三、入境至檢疫處所交通工具:除搭乘防疫車隊外,得採親友或機關團體車輛接送,並參照防疫車隊之防疫規範,落實各項防疫措施。同時,有關來台旅客應持有表定航班時間搭機前2日內PCR報告,自7月14日零時(航班表定抵台時間)起,先行放寬國人及持有效居留證、以及所有來台轉機者,搭機前得免持該項報告,惟境外篩檢陽性者,自採檢日起7日內應暫緩搭機,以維護航空及社區防疫安全;指揮中心將持續監測境外變異株及旅客入境篩檢確診情形等,滾動檢討,並於必要時修正重啟此措施。指揮中心重申,邊境檢疫措施為防範COVID-19疫情的重要關鍵,籲請民眾務必遵守檢疫期間相關事項,共同維護國內社區安全。
-
2022-07-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確診3萬1364、死亡105例 周志浩:近日都差不多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3萬1364例本土個案、98例境外移入;另增105例死亡。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今天本土都比之前2天降低,境外98例跟之前差不多,死亡105例,與前2天也都差不多。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1,364例本土病例,為14,450例男性、16,902例女性、12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5,121例)、台中市(4,081例)、高雄市(3,442例)、桃園市(3,141例)、台北市(2,948例)、台南市(2,507例)、彰化縣(1,823例)、屏東縣(1,224例)、雲林縣(813例)、苗栗縣(798例)、新竹縣(748例)、宜蘭縣(700例)、嘉義縣(650例)、南投縣(624例)、花蓮縣(591例)、新竹市(576例)、基隆市(453例)、台東縣(387例)、嘉義市(337例)、澎湖縣(201例)、金門縣(181例)、連江縣(18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05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76例男性、29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01例具慢性病史、68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5日至7月4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12日至7月4日,詳如新聞稿附件。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98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52例男性、4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70多歲,分別自瑞士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各4例)、越南及德國(各3例)、義大利、巴拉圭、西班牙、馬來西亞及美國(各2例)、英國、丹麥及匈牙利(各1例)移入,另71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7月5日至7月6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3,775,208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774,791例排除),其中3,995,621例確診,分別為15,274例境外移入、3,980,293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7,328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7,313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764例、台北市917例、台中市689例、高雄市643例、桃園市576例、台南市496例、彰化縣388例、屏東縣300例、南投縣197例、雲林縣196例、基隆市179例、宜蘭縣158例、苗栗縣147例、嘉義縣133例、新竹縣118例、花蓮縣116例、嘉義市114例、台東縣93例、新竹市69例、金門縣及澎湖縣各10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口罩還要戴多久?美研究:疫苗達標後室內再戴2到10周
天氣愈來愈熱,出門戴口罩才幾分鐘就滿臉大汗,到底還要戴多久呢?美國紐約市立大學今年4月發表於《Lancet Public Health》,當接種二劑以上覆蓋率達到80%,如果美國人每天願意多花1.25美元,在室內再戴口罩2到10周,可減少14.6億美元社會成本、減少6.29萬病例、13.8萬次住院、1.6萬人死亡。覆蓋率在夏天達標,口罩令延長期可以較短,冬天則要長一些。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報告的最新數據,台灣目前第二劑覆蓋率已經達到84.47%,第三季覆蓋率也高達70.45%,是否距離解放口罩的日子不遠了呢?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疫苗、藥物、口罩」這三者是非常重要的防疫手段,在不同的疫情階段,扮演著不同比重的角色。台灣人民過去兩年半始終努力落實口罩防疫文明,對於防疫的貢獻非常大,特別是早期疫苗和藥物還不普及時。他也正以本土數據推估台灣口罩文明的成本效益、推估適合鬆綁時機,很快就會發表結果。陳秀熙表示,台灣疫情高峰不如美國嚴重,進入地方流行時感染率會比較高,引此NPI開放速度可能要比較保守一些。不過他認為,戴口罩令已應可改為「軟性」,限縮在重點高風險場域就好,例如大眾運輸工具、公共集會場合、脆弱族群較密集之場所(例如醫院及長照機構),或有未接種疫苗者在場時。陳秀熙表示,過去常常提醒大家戴口罩,看似老生常談,其實非常關鍵,台灣若不是有值得引以為傲的口罩防疫文明,本土疫情結果恐怕會更慘。因為口罩可以一次預防多種傳染病的總體效果,還能減少頻繁停課停工的帶來的社會損失。美國這篇研究顯示,不論二劑以上疫苗目標覆蓋率是70%、80%、90%,達標後再延長室內口罩令2至10周,都有非常高的成本效益。比方說,若美國實現90%覆蓋率,模擬顯示,延長室內口罩令將避免130億美元的社會成本、24億美元的第三方支付者成本(包括醫療費用與生產力損失),還能減少629萬病例、免去13.6萬次住院和1.6萬人死亡。即使疫苗功效為90%,使用口罩仍能提供額外價值,包括避免170億美元社會成本、10億美元第三方支付者成本,以及193萬的病例。即使100%有症狀者都被隔離,使用口罩仍可節省359.7萬美元社會成本和575.9億美元第三方支付者成本,避免了162萬例病例和3950人死亡。陳秀熙表示,「疫苗、藥物、口罩」這三者是非常重要的防疫手段,在不同的疫情階段,扮演著不同比重的角色。台灣人民過去兩年半始終努力落實口罩防疫文明,對於防疫的貢獻非常大,特別是早期疫苗和藥物還不普及時。現在疫苗和藥物已經普及,口罩還不能完全放掉,但已經可以將規定從「硬性」改成「軟性」。
-
2022-07-07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國內首例BA.5家戶群聚!Omicron BA.4、BA.5會造成下一波疫情?10大QA一次看
繼6月初台灣邊境攔下BA.4及 BA.5案例,昨(7日)指揮中心公布國內首例BA.5變異株家戶群聚,BA.5已進入社區。Omicron變異株BA.4與BA.5是否會造成下一波疫情,《元氣網》整理10大QA帶您了解。Q1:BA.4、BA.5是什麼?有什麼特性?A:BA.4及BA.5為Omicron病毒的亞型變異株,分別在今年1月及2月首次於南非通報現蹤,今年4月至5月已在南非快速引發第五波疫情,目前也成為美國目前主流病毒株。指揮中心日前指出,研究顯示BA.4及BA.5均有傳染力較高及免疫逃脫特性,具社區傳播能力。據目前資料顯示,BA.4、BA.5增加20%至30%的傳播力,但並非像Delta變成Omicron以倍數方式增加,BA.4、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較高,但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近日發布新聞稿指出,「自然」(Nature)期刊6月17日曾公布一項研究,顯示無論是BA.4或BA.5,都比國內主流的BA.2傳染力更高,而且能夠逃避感染BA.1所產生的抗體,意味著重複感染的可能性增加。Q2:BA.5如何進入台灣?個案有那些症狀?A:台灣昨日新增2例BA.5本土病例,因赴機場接美國返台家人確診,目前該起群聚累計5人染疫,3例為境外移入、2例為本土個案。該起群聚源於6月19日,一名母親帶著未滿10歲的2名子女自美國返台,入境時有咳嗽、發燒、耳朵痛等症狀,唾液篩檢驗出陽性,為指標個案;2名孩童則是6月23日因發燒安排就醫採檢確診,三人於6月26日由飯店移出至住家繼續隔離,目前皆已隔離期滿。另外新增2例本土的Omicron變異株BA.5個案,為當日到機場接機的指標個案母親和哥哥,個案哥哥於6月24日出現症狀,快篩陽通報確診;個案母親則是在6月29日擴大採檢驗出陽性、6月30日確診。該起群聚個案母親無症狀,其餘4人皆屬輕症、沒有中重症。Q3:此案BA.5群聚傳染途徑?A:羅一鈞研判可能是6月19日家人到機場接送時「共乘一車」所傳染,但全家5人從桃園到台中路程都有配戴口罩,也許是全程車窗緊閉會使通風比較差一點,不過車程中無人脫口罩飲食或用餐。Q4:只要處於同個空間就可能被傳染?A:指揮中心六日公布的BA.5本土病例,雖然曾和染疫家人共乘一車,儘管全程未脫下口罩,也沒有共餐或進食仍染疫,是否代表只要處於同個空間就可能被傳染。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所有的COVID-19病毒都是這樣,只要長期待在同一空間就可能傳染,儘管有通風系統也無法完全預防,佩戴口罩雖然不是完全有效,但仍有部分好處,就像打疫苗不防感染而是防重症的道理一樣。Q5:接機如何自保? A: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入境旅客約四分之一是由親友開車接送,但不會因此加嚴邊境或禁止親友接機。但由車上緊閉車窗,即使開冷氣,仍是同一批空氣循環,沒有外來空氣進來稀釋可能帶有病毒的空氣,若車程較長,即使全程戴口罩仍可能傳染。提醒接機車輛比照防疫車隊,落實五項防疫原則, 1.接送者應至少完成兩劑疫苗接種,且以打滿三劑者優先2.過程需戴手套、佩戴口罩3.親友上車前,應以酒精消毒其雙手、鞋底、行李4.車內不可飲食,且要適度開窗,保持充分通風。5.車上所有人全程都要戴口罩,避免交談、碰觸。完成接送後清消全車,特別是乘客容易觸碰的區域,如車門把手、座椅、安全帶扣環等,要加強擦拭。Q6:BA.4、BA.5是否會在台灣造成社區流行A: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受訪指出,BA.4、BA.5與BA.1、BA.2主要差異在於疫苗的抗體保護力,BA.4、BA.5保護力比BA.1差8倍、比BA.2差4到6倍。BA.4、BA.5一旦入侵社區,是否可能釀成另一波流行。黃立民說,台灣因疫情剛過,目前確診者和打疫苗者都不少,或多或少能擋一下,研判至少還有1個月蜜月期,7月造成大流行的機會較小;不過,到了8月確實可能因為疫苗效果變差,而出現另一波疫情,單日確診數可能回升至5萬例或更高。Q7:感染BA.4、BA.5後常見的症狀?A: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感染BA.4、BA.5的患者,其症狀與BA.2與BA.1類似,同樣屬於上呼吸道感染,以頭痛、喉嚨痛、打噴嚏、流鼻涕、身體疼痛為主。羅一鈞指出,針對國內攔截到的5例個案,多屬無症狀或輕症,其中60多歲女性出現喉嚨痛,另外40多歲男性嗅味覺異常,其餘3位沒有相關症狀。Q8:染疫康復後獲「無敵星星」,還會感染BA.4、BA.5嗎?A:的確有可能感染,所有冠狀病毒免疫力都是短暫的,新冠肺炎自然感染的免疫力僅約六個月,之前感染過其他變種病毒,仍可能被BA.4和BA.5再度感染。羅一鈞表示,重複感染主要是看社區流行株是否轉換,如果社區流行的亞型變異株明顯轉換,不同突變基因就會讓重複感染機率大增。基本上,重複感染同一序列亞型變異株機會不大,但若有BA.4和BA.5造成社區流行,因為有很強的傳染力跟免疫逃脫,產生二次感染狀況應該會提高。Q9:BA.4、BA.5傳染力如何?A:羅一鈞指出,研究顯示該兩株病毒株均有「傳染力較高」及「免疫逃脫特性」,具社區傳播能力。根據目前現有資料顯示,和BA.1、BA.2相比,BA.4、BA.5增加20至30%的傳播力,但不像之前從Delta變成Omicron變異株,感染人數以倍數增加,還需觀察國外疫情趨勢。羅一鈞強調,不過依照現有研究顯示BA.4及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較高,但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並提高疫苗接種率。Q10:如何預防感染BA.4、BA.5?A:接種次世代疫苗,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目前莫德納及輝瑞藥廠都在研發次世代疫苗,對Omicron BA.1的保護力可望增加8倍,對於BA.4或BA.5的保護力可增加3到4倍。
-
2022-07-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周玉蔻曝陳時中下周參選 李秉穎:下任指揮官層級要高
衛福部長陳時中參選台北市長呼之欲出。資深媒體人周玉蔻今天於寶島聯播網「新聞放鞭炮」節目表示,下周將出現政治風潮,因若本周末民進黨選對會再不通過陳時中參選,就來不及了。對此,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即便指揮官換人,對於防疫政策大方向不會有影響,但作法可能會不一樣。對於下周指揮中心的指揮官可能換人,李秉穎說,指揮官換人後的不同作法,如邊境管制可能從3+4變成0+7,但原有指揮系統會持續運作,這段防疫期間,他很感謝疾管署的防疫醫師,每次協助防疫會議準備的資料、相關見解等,對國家整體防疫有很大的貢獻,「好的架構是不會變的」。周玉寇問,陳時中參選後,部長與指揮官還需要是同一人嗎?李秉穎說,指揮官應有相當行政權責,可以命令所有部會首長做事,如SARS期間,主管台大醫院的是台北市衛生局,但當時所有病人湧入台大急診室,當時請住院醫師向衛生局表達,如果病人太多可否轉到其他醫院,但經住院醫師轉述,衛生局人員只關心專責及加護病房數字,對於病人轉院無法幫助。李秉穎說,因此若指揮官行政層級不夠高,連醫院院長都叫不動,他於SARS疫情後曾參與國際會議,當時一名俄羅斯官員指出,疫情指揮官必須是行政院長或總理階層,當2009年國內爆發新流感(H1N1)疫情時,當時由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擔任指揮官,但他認為接任指揮官人選,還是應有衛生專業。周玉寇說,如果是行政院長蘇貞昌接任指揮官?李秉穎回說,蘇院長太忙。周玉蔻說,那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李秉穎說,沈榮津都有參加疫苗採購等指揮中心會議,也可以接任。不過,據了解,沈榮津因較缺乏公衛專業,目前仍在討論中。對於,指揮中心是否要解散或由疾管署長擔任指揮官,以及新冠肺炎從法定傳染病第五類是否要降為第四類?李秉穎直言,目前就是要看疫情走向,指揮中心解散或降級,必須是新冠疫情已走向感冒化或常態化,不需要把所有病人都通報為法定傳染病,而僅需要通報重症個案,但現在新冠肺炎的重症率及死亡率仍高於流感,因此,現在還無法取消法定傳染病的管制。李秉穎說,由此研判,最近幾個月指揮中心位階不會有所變動,以及新冠肺炎不會從法定傳染病第五類降為第四類,若降為第四類,將無法源依據可以對輕症確診者進行居家隔離等防疫措施,但現在新冠肺炎對民眾健康威脅仍大,因此還不可降級。過去這兩年半對於陳時中的防疫評價如何?李秉穎說,對於全球橫空出世的保持社交距離1.5公尺,有一些不太贊成 ,如便利商店有腳印圖案維持距離,但開會的時候又聚集在一起,最重要防疫是戴口罩,不要摸眼鼻口,另不可在火車上吃東西,可是疫情不緊張後還不取消,此政策較不便民。李秉穎說,其實防疫成績單最重要的是,有沒有顧好民生,減少重症、死亡率,如2020年各國GDP比較,台灣是衰退最少的,而重症、死亡率前兩年也比其他國家低,而解封後疫情上升後的情形,也較其他國家低。李說,陳時中若要離開參選隨時都可以,最好時機是在解封前,但他沒有逃走,值得嘉許。
-
2022-07-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建議 指揮中心7月16日可以解散
國內疫情趨緩,但新冠肺炎仍列第五類法定傳染病,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認為,各項監測及通報隔離標準相對嚴格,干擾常規醫療,導致「指揮中心仍存在」竟是國內超額死亡最大問題。建議指揮中心最佳解散時機為七月十六日,預估民進黨將提名指揮官陳時中參選台北市長,順便連指揮中心「一起帶走」。王任賢說,醫療障礙及確診黑數都是造成超額死亡原因,然而台灣醫療進步,超額死亡理應不該這麼多,最大原因就是,「指揮中心仍存在」,不但沒有監測功能,反而造成醫療僵化、醫療障礙,導致非新冠肺炎死亡數增加。王任賢指出,對大部分不到六十五歲的健康民眾來說,即使通報陽性也沒有特效藥可領,只是徒增工作及生活的麻煩和困難。就他觀察,現在很多醫療人員都不通報自己確診,就是為了維持醫療量能,其他行業避免影響工作和生計,根本不想通報。「常規流感化防疫,根本不需要指揮中心。」王任賢表示,應恢復民眾自由就醫、在醫療院所快篩,若快篩陽性經醫師評估,具適應症就領藥。監測方式不需要現在這樣「普遍監測」,只要「定點監測」,由基層定點醫師按一定比率抽樣,再回推全人口盛行率;「非定點監測」也可從實驗室、死亡率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