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關懷
共找到
1669
筆 文章
-
-
2022-04-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北3醫院居家照護試運行 亞東、新北聯醫已收治6戶
新北市長侯友宜日前喊話中央盡快開放居家照護,如今已做好居家照護相關配套,並先於亞東、輔大、新北聯醫三重院區試運行。新北市長侯友宜今召開疫情記者會說,垃圾清運部分會由環保局組協助,在其住處樓梯間及周邊環境進行消毒作業。新北今日增162例,居家隔離仍破萬人,新北為保存醫療量能,積極設立居家照護模式,上午也視察三重居家照護關懷中心,喊話新北準備好了。而侯友宜下午針對垃圾清運部分說明,將由環保組協助,在其住處樓梯間及周邊環境進行消毒作業。衛生局長陳潤秋也說,截至今日亞東已主責收治4戶、聯醫收治2戶,後續將陸續評估增加。另外,同社區居民擔憂社區感染,陳指出,社區感染風險多在樓梯及通道,但確診者不能出門,也會設電子圍籬,因此風險會降低。至於大型職籃、職棒或演唱會活動是否加嚴防疫規範,陳潤秋說,現以經濟、生活、防疫共存為主,很多活動都會照常舉行,會要求主辦單位嚴格落實防疫措施執行。
-
2022-04-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輕症在家 藥師送藥或親友代領
指揮中心公布「確診個案居家照護管理指引」草案,確診者及同住家人在符合條件下可在家隔離,如有就醫需求,將安排專人送藥到府。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進一步公布配套,建置多元遠距醫療方案,由醫師視訊或電話看診後開立處方,民眾可透過紙本或電子處方箋,由藥師調劑送藥到宅,或親友代為領藥。陳時中表示,無症狀或輕症居家隔離期間如有緊急醫療需求,可免費下載「健康益友App」,連結到廿四小時緊急諮詢平台,急診醫學會專科醫師與專科護理師全天候提供緊急醫療諮詢。如非緊急醫療需求,多元遠距醫療方案提供三種就診方式。一為依循現行視訊診療模式,透過「全民健康保險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或以電話向指定視訊診療醫療機構掛號約時間;第二是以「健康益友App」約診;第三為地方政府指定的責任醫院,提供視訊診療和關懷服務。醫師看診後開立處方,將有紙本或電子處方箋等兩種型式,可請社區藥局藥師調劑,並送藥到府,也可由親友代為領藥。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發言人王明媛表示,全力配合指揮中心送藥到宅政策,今天召開全國緊急會議,討論送藥到宅流程,另調查願意配合送藥的社區藥局藥師人數。不過,藥師送藥到宅,並不包括新冠肺炎口服抗病毒藥物,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並非每一個染疫者都要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依現行規定,六十五歲以上或六十五歲以下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者才需用藥,而這兩大類族群一旦染疫均將送醫治療,不適用居家照護。若未來開放六十五歲以上輕症在家照護,才會有處方開藥和配發藥物機制。指揮中心今年一月公布「新冠肺炎治療用口服抗病毒藥領用方案」,明確列出七類重症風險因子,包括六十五歲以上及幾種常見慢性病,具備任一風險者即可領用。但美國今年二月將癌症、身心障礙、精神疾患等患者列入重症高風險因子,多達二十大類。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近日會開會,根據最新資料修訂藥物領用方案,擴大用藥範圍。
-
2022-04-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防社區感染 新北設電子圍籬
新北昨天試辦無症狀或輕症確診個案居家照護計畫,確診者由亞東等七家醫院電話評估健康狀況,分流到醫院、集中檢疫中心治療或留在家中居家照護,同時設電子圍籬,離開被設定的地方就會通知警政系統,也有防止確診者傳染他人規範。侯友宜表示,面對疫情「做最壞的打算、做最好的準備」,居家照護就是面對Omicon最好的照護,新北並非突發奇想要做居家照護,而是從前年居家隔離關懷中心開始,將照護系統升級至2.0版,不斷去檢討轉型,已準備一段時間。上次向中央呼籲後,兩天後中央就給出指引,代表中央也很重視,接下來邊境又要開放,盼中央愈早做愈好,才不會讓醫療量能受衝擊。將確診者安排在住家隔離照護,是否會讓社區陷入感染風險?真的準備好了嗎?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表示,過去新加坡居家照護確實有這樣的情況,因此會請居家患者房間保持通風,也不能出門,這樣社區通道、電梯被感染機率就會下降,家中也要定期消毒,若不幸造成社區感染,衛生局會立即清空大樓,避免病毒擴散。市府規畫,由亞東、淡水馬偕、台北慈濟、雙和、新北聯醫、土城、輔大等七家醫院擔任廿九個行政區居家照護責任醫院,確診個案由醫院醫療團隊先電話訪問評估健康狀況後分流,其中,居家照護將運用「iCare智能照護App」,透過數據監測結合燈號警示系統,讓責任醫院護理師能每日即時掌握居家照護個案健康狀況,必要時透過綠色通道後送醫院就醫。針對居家照護民眾需用藥,新北與新北藥師公會合作,讓責任醫院釋出電子處方箋,透過公會媒合社區藥局送藥到府,廿四小時內就可送達,再以通訊方式指導患者用藥。侯友宜說,本土確診案可預見將會大幅度攀升,為讓醫療體系正常運行,必須快速應變調整防疫方向,新北推出「居家照護計畫」,讓六十五歲以下、無懷孕或洗腎的無症狀或輕症個案可以在家照護。衛生局每天都跟中央開會,執行細節差不多,新北就先做。
-
2022-04-11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懶人包/輕症在家隔離怎領藥?藥師送藥到府或親友代領
指揮中心日前公布「確診個案居家照護管理指引」草案,確診者及同住家人在符合條件下,即可在家進行隔離。至於如何送藥,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建置多元遠距醫療方案,由醫師看診開立處方,民眾可透過紙本或電子處方箋由藥師調劑送藥到宅取得藥品,或親友代為領藥。陳時中表示,考量未來感染個案將以無症狀或輕症居多,為強化輕重症分流,擴大收治量能,將視疫情發展及時啟動COVID-19確定病例居家照護,以強化疫情危機應變能力,保全我國醫療收治量能,保障病人就醫安全。針對居家照護期間就醫需求進行討論,相關配套措施如下:(一)24小時緊急醫療服務:建構全天24小時緊急醫療諮詢平臺,與台灣急診醫學會合作,由急診專科醫師及專科護理師全天提供緊急醫療諮詢服務,利用網路科技建構健康益友APP,COVID-19確定病例居家照護個案可免費下載使用。(二)多元遠距醫療方案:1.民眾可循現行視訊診療模式,透過「全民健康保險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或撥打指定之視訊診療醫療機構視訊診療門診掛號專線,或上網至指定之視訊診療醫療機構網頁掛號,約定診療時間。2.由本部提供COVID-19確定病例居家照護個案透過「健康益友APP」,進行門診視訊診療預約。3.為因應COVID-19確定病例居家照護,得由縣市政府因地制宜指定責任醫院,劃定責任分區,提供門診視訊診療與關懷服務。(三)確診個案居家照護隔離期間藥品取得方式:建置多元遠距醫療方案,由醫師看診開立處方,民眾可透過紙本或電子處方箋由藥師調劑送藥到宅取得藥品,或親友代為領藥。陳時中表示,藥物目前為止還是用公費的使用,不會直接發放,隨著藥物更充足或需要的人更多,會有更多元的發放管道。輕症居家照顧時,若藥師調劑諮詢送藥到府當然是藥師送,這在過去遠距醫療本來就有執行,透過不同管道開,地方政府也可以去規劃。
-
2022-04-1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讓我投入自閉症無法自拔的一群人
【編者按】這是「醫病平台」第三次以「教我人生的病人」為題,邀請到三位資深醫師發表他們的心得。一位台灣兒童精神科自閉症的領頭羊回憶四十年前開始對這群病人與家屬做深入的研究之後,發現自己一生的服務、教學和研究,都離不開自閉症,而寫出感人肺腑的「投入自閉症無法自拔」;一位在美行醫將近五十年的神經內科教授除了繼續在大學醫院附設醫院看病、教學,又在華人區照顧病人,而發現華人就醫態度不積極、高血壓及中風較美國人發生得早,且出血性中風較多,因而發表論文,並與一群華裔醫師加強社區醫療大眾教育,他最後語重心長的說出:「很感恩,因為每天我都會在病人那裡學到許多。」一位長年關心社區精神健康的精神科教授,分享一位令他印象深刻的「思覺失調症」(過去稱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人生故事,敘述病人跨越人生的困境、開創新的人生格局,成功開啟她的多元思考與情緒掌控效能,達成人和人之間「完整的信任」,使醫者深切體會身為精神科醫師在醫療的過程中「醫生的角色」。五十年前在葉曙老師的建議下,選擇兒童精神科作為我的次專科,四十五年前到加拿大卑詩大學醫院接受兒童精神科訓練,全面的兒童、青少年、及家庭的心理衛生促進,和精神疾病的診斷治療,是訓練和工作的內容,沒有偏向特定的問題或疾病,對自閉症的診斷和治療並沒有特別的訓練,然而這四十年的服務、教學和研究,大部分以自閉症為主,是什麼原因讓我投入自閉症無法自拔?這要從我的第一個研究計畫說起。加拿大訓練結束回到台大醫院,負責兒童心理衛生中心(以下簡稱兒心)日間病房診療工作,這個病房是台灣第一個早療中心,執行自閉症、智障、語障的學齡前兒童的療育工作。既然要接這個工作,就應該了解之前的療育效果如何,因此我的第一個研究計畫,就是追蹤已經滿12歲(小學畢業)的兒心早期療育的個案,總共追蹤了75個平均16歲的青少年,其中53位自閉症者的和22位智障者,他們的經歷非常不同,以下和各位分享幾個我無法忘懷的例子。為了保護他們的隱私權,我將多個家庭的資料混雜在一起呈現。一個母親穿很漂亮的衣服,牽著一個穿著十分乾淨但腰部綁著一條帶子的少年,來兒心接受訪談和測驗。這個少年沒有語言,在媽媽旁邊坐一下子,突然站起來走去玩開關,媽媽一拉帶子,把他拉回來。我和媽媽打招呼,稱讚她穿得很漂亮,她忽然哭了起來!告訴我說,這是六年來她第一次打扮,覺得要穿體面一點回兒心,和關心她的兒心朋友見面。在接著的訪談,她敘述離開兒心日間病房後的種種,先是陪兒子上小學,老師要求她和兒子一起坐在教室後面上課,可是孩子仍然坐不住,加上其他家長的抗議,不到一個月就退學回家了。在家她和孩子繼續玩以前在兒心的活動,可是媽媽也有要做的事情時,只能帶著孩子做,譬如帶著孩子上市場買菜,他一看到開關就衝過去玩開關,干擾店家作生意,媽媽用盡所有方法都無法防止。孩子也曾經走失,被好心人帶到派出所。最後,媽媽終於想到用帶子把孩子和自子綁在一起,像來兒心那樣。一個爸爸帶著比他更高更壯的兒子來兒心。身體診察發現少年的額頭、右耳和右手手指都變形了。爸爸搬一張椅子過來,他就坐在椅子上,雙手往後環抱椅背,發出叫聲,爸爸就從袋子裏拿出一條童軍繩,把少年鬆鬆地綁在椅背上。訪談父親,知道孩子離開兒心之後被學校拒絕,只能留在家裡。孩子一天會發好幾次脾氣,生氣時總是撞頭,撞得頭破血流,家人無法防止,買個安全帽戴上,他撞不到額頭,換成用拳頭打頭捶耳朵,打到耳朵變形、手指骨折變形,家人想不到別的辦法,只好把他綁起來。經過幾個月的訓練,早上起來帶他刷牙、洗臉、上廁所、吃早餐,之後,他會主動走到椅子那裡,坐下,雙手往後環抱椅背,發出聲音,叫爸爸過來綁他,要上厠所時,發出聲音叫爸爸來鬆綁,帶他上廁所。少年大部分就是這樣鬆鬆綁著過一天,沒有綁他又會敲頭。訪談中知道父母離婚了,詢問離婚的原因,除了帶孩子的辛苦之外,媽媽最難過的是生了自閉症的孩子,想要和別人生個不是自閉症的孩子,證明自己能生正常的孩子。父母一起帶著略胖的少年來兒心訪談詳量。少年能簡單對話,上中學需要特別輔導,對鑰匙有特別偏好,愛收集各種鑰匙藏在只有他知道的地方,家人常常為了找不到鑰匙而和少年衝突。父親為此特別煩惱,告訴我說:「我不希望這個孩子帶給他的兄弟困擾,我會在自己的日子不多的時候,帶他從關渡橋跳下去。」後來這個少年在我的門診治療,幾年後父親心臟病突發死亡,母親繼續帶他來治療,母親健康不好之後,哥哥嫂嫂搬回家一起照顧這個弟弟。這個追蹤研究完成了,雖然研究結果和當時英美的結果相當,也發現早期在兒心日間病房用行為治療所教的,「在日常生活有用的才會留下來」,而開創台大兒心的生活化的療育方案,但是我沒有成就感,我的心情完全被這些青少年和他們的父母的境遇佔據了。三分之一的母親為了讓孩子被學校接受,不得不陪著孩子再上一次小學,有些連這個機會都沒有;能上學的,老師不知道怎麼教,靠媽媽回家教。這是教育的系統問題,必須經由教育系統解決。上述的三個青少年都有嚴重的情緒行為問題,家人用以前在兒心學到的方法不能有效處理,也沒有醫療人員可以處理,這是醫療系統的問題,必須訓練醫療人員認識自閉症及學會診治處理的方法,擴充服務的機構和量能,才能幫助自閉症者及其家人。那位想要生個正常孩子的媽媽,她的椎心之痛是:「生了自閉症的孩子是媽媽的責任嗎?自閉症的病因是什麼?」那時大部分的人連自閉症都沒有聽過,一看到怪異的孩子,就會往祖先失德作孽等污名化的方向去解釋,不只如此,那時的歐美,仍然流行「冰箱型父母」解釋自閉症的成因,至於生物醫學的成因,包括遺傳、生化、生理、神經方面的研究才剛剛開始,因此,這個母親的椎心之痛要靠加強生物醫學研究來回答。這些大孩子的工作、教養、保護安置,則要建立完整的社會福利系統,才能得到保障。這些多個系統性的問題,不能等待政府主動「施捨」給予關懷,而要有許多人倡議呼籲,打動民意代表、政府官員,才有機會逐步建立制度,落實執行。倡議呼籲的發動者是誰?應該是自閉症者的父母和關心弱勢的人。大家記得,四十年前臺灣還沒有抗議遊行,碰到問題,大部分人靜靜地自己努力尋求解決,因此要尋求倡議呼籲者就要花一番功夫。那時台大兒心有年末聯歡會的活動,邀請歷年兒心日間留院治療的個案和家人回來團聚,我利用那個團聚的機會,對家長發表演講,一方面分享大孩子的困境,一方面介紹先進國家的一些作法,同時邀請願意者站出來,為孩子爭取自閉症患者需要的制度和設施。很快地,得到十多位家長的支持,這裡面有企業家、教授、建築師、會計師、藝術家、中小學老師、家庭主婦等,在大家共同努力,各界人士包括扶輪社等社團的支持下,35年前成立了自閉症基金會,五年後在台中、高雄、台北等地逐漸成立自閉症為對象的教育、社會福利等的促進會或協會。在大家共同努力,尤其結合立法委員,促成了自閉症包含在殘障福利法(現稱身心障礙者保護法)和特殊教育法中,全民健保施行後,自閉症也列入重大傷病。陪伴家長和許多熱心朋友走過這些路,我自己也不能閒着旁觀,除了在醫院和醫學院教學研究服務,在台灣師大成立特教硏究所後,也跨界講授自閉症相關課程和指導研究生。因此,從四十年前的第一個硏究開始,讓我投入自閉症的相關事務,持續至今。
-
2022-04-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北居隔人數新高 加速在宅照護
新北有一萬二千多人居家隔離,超過去年疫情高峰期居家隔離人數約一倍。市長侯友宜說,在宅照護要盡快做,新北已準備好,只等中央宣布。新北昨天試運行在宅照護流程、送藥機制和娛樂,他提醒物資配送要細膩處理,也要讓社區民眾接受住家附近有確診者。侯友宜表示,邊境持續開放,會有更多人確診,因此在宅照護要盡快做,為讓居隔者獲生活照護,將配送關懷箱,包括衛教資訊、口罩、垃圾袋、快篩試劑十支、溫度計一支、泡麵、餅乾等基本物資。也有多種電商平台供民眾選擇。中央曾說,確診數到一千五百例就啟動居家照護方案。侯友宜說,中央要在醫療量能被衝垮前及早啟動,中央也很快把大原則處理好,相信這幾天就會將細項做好。侯友宜說,新北在宅照護有十項生活關懷,包括生活物資採買資訊、關懷箱派送、居檢居隔訪查、垃圾清運、心理諮詢、寵物照顧需求、學生關懷、弱勢家戶協助、防疫旅館協助安置及其他緊急事故協助。其中垃圾清運問題,以家戶為單位,十天會有二至三次收運;居家照護關懷中心已在二十九區成立,可電話聯繫。他也呼籲長者盡快打疫苗,「七十五歲以上力道還是不夠」,原本昨天截止的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打疫苗送禮券,延至五月三十一日,加上中央補助及新北加碼共一千元。侯友宜表示,專家學者曾討論,有些老人患慢性病或年紀偏大,確實不適合在家,新北會按照中央指引做,顧好醫療量能,用來醫療中重症及高危險族群,照護好輕症與無症狀患者,才是現階段重要目標。
-
2022-04-11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LED善終關懷 照亮癌友尋找活下去的勇氣
COVID-19疫情持續2年,對癌友的心理壓力有增無減。亞太心理腫瘤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指出,很多人認為安寧療法或是病人自主權利法是很不得已的決定,但實際上,這是癌症治療的一環,是保有癌友生活品質的方式,有些患者經過諮商後會重新思考活下去的動力。方俊凱「2022癌症高峰論壇」中指出,癌症治療的目的除了拉長患者的生命之際,存活率倍增的同時,也得考慮餘命的價值,尤其心理支持系統的發揮,如何讓患者在抗癌過程維持工作,減少失志症候群及預防殘障化的可能,而在COVID-19疫情期間這些問題更被突顯。這兩年所有人生活都被COVID-19疫情打亂,方俊凱發現,癌症病人在疫情期間壓力更大,對於病情想法也有改變,一名44歲女性在疫情爆發後發現罹患咽喉癌第四期,就醫過程也是波折不斷,經過第一次化療後因副作用太嚴重而放棄治療,醫師告知若不治療只剩3個月,但患者經過這半年的安寧療護,開始有了活下去的念頭,「覺得暨然活過了3個月,那麼應該可以活更長」,因此想要繼續接受治療。另外兩名患者也是在疫情期間發現癌症。一名75歲男性肺癌第三期患者甚至想要自我了結,方俊凱表示,這名肺癌患者是長期治療失眠的個案,後來發現他自殺兩次送到急診,詢問之下才知道疫情期間得到癌症,因為不想拖累家人而自殺,在諮商過程中醫療團隊提出是否可與家人一起討論預立醫囑,在這段期間病人及家屬得到緩衝時間後,患者重新思考生命的價值,決定堅強活下去。另一名37歲女性癌友則在體檢過程中又發現第二個癌症,人生出現重大打擊讓自己非常失志,後來病人自覺這樣下去不行而就醫,也是經過心理諮商後恢復自信。方俊凱認為,癌症末期臨終的定義是半年,但臨床上很多病人是活超過一年,台灣臨終治療品質全球名列第三名,或許有些人避談「善終」議題,但實際上,癌友談論善終是希望離終點愈遠愈好。因此善終關懷的三大重點是確認自我認同繼續生活(Living in daying,L)、生病經驗的正向回應及如何享受自己人生(Experiencing the Existential self,E)、最後是對病情完整的認知,以理性的態度接受病情面對死亡(Dying in Living,D),這就是LED的善終觀點,它也是治療癌症的一環,並非是悲傷的事。
-
2022-04-11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定期檢視癌症險 適時納入新療法並提高保額
過去大家對保險的觀念就是理賠、身故金、醫療補償或長照給付等,以為這就是保險的真諦,隨著時代演進,保險可以做更多事。南山人壽商品精算暨數據管理資深副總經理陳維新今出席國衛院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辦的「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 癌症教會我的事」,以「新時代新保險」為題,顛覆大家對保險的既定印象。陳維新表示,南山人壽去年訪問癌友,32歲女性癌友米娜,在新婚時發現罹癌,歷經局部乳房切除、全乳切除和乳房重建,治療8個月就花費81萬元,這還不包括無法工作所造成的損失。南山人壽六到七成保戶都有癌症險,平均保額約50萬到60萬元,但癌友經驗分享,癌症保額至少需要100萬元,隨著新式療法與藥物不斷推陳出新,自費需求增加,定期保單健檢,才能讓保險與時俱進。陳維新建議,要讓癌症險更全面,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個是保額補充包,一個是新型療程補充包;在過去高利率時代,保額100萬元的癌症險保險費一年只要1萬元,但以現在的利率,相同保額一年保費就要4萬元,在有限預算下無法拉高足夠的保額,因此可透過10年或20年定期險提高保障,以35歲男性10年期定期險,保額100萬元為例,一年保費大約5500元,相對容易接受。至於新型療程補充包部分,則可依照自身需求,在癌症險主附約之外,再挑選附加條款如基因檢測、標靶藥物、自體免疫細胞等,以35歲男性來說,全選的保費大約一萬元,可解決健保不足需自費的問題。陳維新強調,會採用附加條款的設計,主要是讓既有客戶可以彈性加保,全新客戶可以自由選配,保留選擇的彈性。而南山人壽也發現癌友普遍痛點,包括剛得知罹癌時的抗拒,需要第二諮詢、感覺恐慌需要心理支持、乳房切除後需要機能性內衣、生活起居需要照護員等等,癌友可說是身心百廢待舉、無所適從。南山人壽也開始思考將服務擴展到癌前管理與癌後服務,讓保險有更積極的意義。協助保戶在理賠前做疾病預防、健康促進,理賠後的疾病治療、生活照護,「新時代新保險的定義,就是健康促進+財務補償+完善的健康加值服務,走向Total solution(整體解決方案)」。陳維新舉例,南山保戶只要健檢達標、接受疫苗接種、參與癌症篩檢,就可以拿到相對應的現金回饋,最高可達保費的12%,這種外溢保單設計,就是提供誘因鼓勵保戶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南山也針對健康期、治療期與休養期,所需要不同的服務,透過異業結盟方式把關品質,並談好配套方案,事先將所有服務準備好,讓保戶免於恐懼。「讓客戶在防癌抗癌旅程上,都有商品加服務的雙線照顧」,陳維新列舉在健康期部分,提供的服務包括運動紀錄APP、線上營養師平台和NGO防癌資訊提供;治療期部分則包括第二意見諮詢、基因檢測、NGO病友支持以及提供衛教的理賠關懷包;而即使已經完成理賠,也對保戶不離不棄,在休養期提供線上心理諮詢、生活照護、乳癌術後內衣等服務。陳維新最後強調,能夠結合理賠的硬實力與服務的軟實力,為人生風險做好把關,才是最好的新保險。
-
2022-04-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台中養護中心醫護實習生確診 曾去麻辣鍋店、美甲工作室、超商
台中市政府今天下午公布的確診者公共場域足跡,案27114是名醫護學生,在東勢區某養護中心實習,本月6日曾到東勢區小吃店、美甲工作室,7日曾到麻辣鍋店、超商,8日曾到超商和排骨麵店,都在東勢區,她到過的場所已全面清潔消毒。案27114是東勢區某養護中心一名實習生,她在清明連假時回外縣市老家與確診者共餐,因而匡列確診,她在7日出現臨床症狀,快篩和PCR都驗出陽性,她工作場所的住民及同事都篩檢。台中市社會局長彭懷真今天表示,該養中心有3位學生實習,其中一人確診,立即對全院工作人員和另二名學生與住民共89人,快篩和PCR,結果全都陰性,社會局持續對機構強化防護中,機構只出不進,住民持續採檢,目前安養中心禁止探視,提供家屬視訊關懷,最近住民都在房間用餐,採分層照護,住民PCR且原地居隔,工作人員只能在自己工作樓層,機構已全面清消,每二小時消毒一次,各項指引都依衛福部4月1日的住宿型機構指示內容。
-
2022-04-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輕症居家照護 明討論送藥機制
本土確診案例昨破四百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指出,確診人數破一千五百例時,將啟動「確診者居家照護管理」,前天公布指引,但相關規定仍舊模糊。指揮官陳時中昨指出,未來居家照護口服藥物的發放,尚未討論,預計明天開會討論決定。新冠抗病毒口服藥物若能在輕症期間投藥,將有助於降低確診患者體內病毒量。陳時中曾表示,將採購整體人口百分之二至四比率,約八十二萬人分的口服抗病毒藥物。國際已研發出新冠口服抗病毒藥物,分別為默沙東的「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以及輝瑞的Paxlovid。陳時中表示,目前採購口服藥物將以輝瑞為主,與輝瑞近期將進入簽約程序,默沙東暫不考慮。香港、南韓相繼釋出新冠抗病毒藥物的處方箋,讓民眾可於藥局自行購買。陳時中昨說,我國還是要由醫師開立處方箋,即使是輕症居家照護也不會採取配給方式給藥;至於藥物未來如何送交患者手中、由哪個單位負責配送,明天才開會討論。新北市長侯友宜昨召開居家照護關懷計畫內部會議,他說,居家照護分為生活及醫療照護兩大部分,並結合智慧遠距醫療平台,針對輕症及無症狀確診者居家照護快速調整,執行細項經與中央充分溝通後,這幾天會對外說明。目前居家照護管理指引以六十五歲作為隔離限制,引發討論。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國內外專家認為六十五歲以上的民眾染疫後導致中重症風險較高,因此不適合在家隔離。
-
2022-04-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北科大出現第2名學生確診 全校停課至4月13日
國內疫情,根據教育部昨日統計全台已有25縣市、181校停課。國立台北科技大學今天表示,繼4月5日第一位學生於居家隔離期間確診後,4月8日晚間獲知第二位學生確診,將自即日起至4月13日停止全校師生實體課程。北科大表示,校內昨日晚間接獲第二位學生確診通知,考量第一位確診學生受影響師生居家自主健康管理期間為3月31日至4月13日;第二位確診個案受影響師生居家自主健康管理的期間是4月7日至4月20日,重疊期間為4月7日至4月13日。防疫小組決議即日起至4月13日,全校師生停止實體上課,一律改採遠距教學,進修部比照辦理,EMBA桃園分班則維持實體授課。北科大說明,上述確診學生校內足跡及活動場域均已完成環境清消,確保校園環境健康安全,亦持續每日關懷確診學生及居家自主健康管理師生狀況。若教育部於遠距教學期間公布新停課標準,會立即配合進行滾動修正。教育部統計,全台累計已15縣市、181所校園停課。國民黨立委呂玉玲昨天質詢教育部長潘文忠,現行停課標準嚴苛是否研擬鬆綁,潘回應,「一定會朝這方向來進行」,下周與指揮中心研商後盼能滾動修正停課標準。
-
2022-04-08 失智.新手照顧
外出旅遊/掌握出遊要點,帶失智長輩出門旅遊不再是難事
有多久沒帶爸媽出遊了呢?世界上最艱難的旅程,莫過於帶家人去旅行,被從頭嫌到尾心好累!其實只要掌握「主角是爸媽」,加入他們的喜好就搞定一大半。帶長輩出遊大不易,帶患有失智症的長輩,更要考慮身體狀況、精神行為、飲食安排以及順應各種需求與情緒,行前列好教戰守則才能玩得更盡興。規劃孝親小旅行 有哪些讓人頭痛的問題回憶小時候去過的遊樂園、風景區、森林遊樂區等景點,都是父母親悉心規劃、在一旁照顧陪伴,長大後想反饋帶爸媽出遊,為什麼變得好難?衛福部桃園醫院腦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江俊宜分享經驗,成年人的想法主觀強烈,也因抱持著「美好幻想」忽略現實狀況,孝親之旅成了一路吵架的鬧劇。而爸媽若患有失智症,一起出遊須注意更多食衣住行要點,減少不適當的脫序行為。【帶失智長輩出遊的5大注意事項】・把握「慢」及「用心」原則,不趕行程、事先探勘・選擇高齡友善的景點,方便規劃串起無障礙行程・依天氣狀況準備出遊物品,因應雨天和氣溫變化・善加利用穿戴裝置,監測身體狀況並掌握行蹤・跟醫師討論用藥問題,開安神藥物幫助睡眠掌握出遊三要素:天時、地利、人和古語有云,想成功完成一件事,要天時、地利、人和 才可發揮最大加乘作用,江俊宜說帶失智長輩出遊也是!首先是天氣佳,陰雨溼滑影響行動不便,灰濛濛的天色也容易讓人心情鬱悶,天一暗就開始焦躁不安、吵著要回家。失智症患者因為認知能力逐漸退化,很容易因為外在環境變化而情緒躁動,當天色昏暗或室內燈光不足,常出現「黃昏症候群」,增加照顧難度 。出遊若遇天氣不好,可考慮改換室內景點,例如博物館、美術館、觀光工廠等,寬敞動線和多元展品帶來溫馨感受,同時緩解照顧者的壓力。地利則是考慮長輩的體力和行動力 ,以「失智友善旅遊」為主軸,安排無障礙車輛、無障礙飯店,包括餐廳也要先查詢適合長輩牙口的菜色。面對豐盛的美食,長輩若是「看得到,吃不到」,心情也會受到影響;江俊宜提醒注意均衡飲食與充足水分,要定時引導上廁所,降低「因為忘記上廁所,不小心漏尿」的窘境。在人和方面,帶失智長輩出門要「輪流陪伴出遊」 ,家人相互支援、隨時有一人陪著,讓長輩感覺到關懷有愛,照顧者也不用獨自承擔情緒壓力而疲憊崩潰。如何更省事帶失智長輩出遊同行除了天時、地利、人和,江俊宜強調從食衣住行育樂六大面向規畫旅遊注意事項,大多數失智長者平日生活作息規律,外出要控制好「環境變動」因素,防止在不熟悉的環境中因緊張而情緒暴走或跌倒受傷。◎食:先預訂餐廳,詢問是否有適合熟齡長輩咀嚼吞嚥的料理,避免讓失智者自己吃糊食的孤獨感。◎衣:選擇穿脫方便的衣褲鞋襪,多準備一套衣服替換;季節交替早晚溫差大,攜帶外套禦寒保暖。◎住:可搜尋符合「高齡友善旅館認證」的旅宿,提供防滑、防跌的貼心設備,多了安全防護。◎行:除了攜帶日常行動輔具,可租借電動輪椅讓長者保留體力玩樂,行程先從短程規劃開始。◎育:適度安排爸媽去過的景點或經典遊樂區,用懷舊治療幫助失智長輩的認知刺激,喚醒記憶。◎樂:安排景點宜少不宜多,縮短拉車時間多定點停留;4至6月、10至12月氣候宜人,最適合出遊。◎其他:記得多補充水分,同時要定時引導上廁所,江俊宜建議2小時一次,減少依賴尿布的羞恥心。「出門的意義比玩樂還要大!」江俊宜觀察經常走出戶外的失智長輩,精神症狀明顯降低,尤其家人陪伴出門曬太陽,有助於穩定情緒,也增加了與人交際的刺激,有機會減緩惡化。如何讓失智長輩玩得安心又開心,是照護一大課題,行前可和主治醫師討論,是否調整用藥或增加安定藥物,另做好旅途中的注意事項,一圓全家外出走走的美夢。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2-04-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輕症在家隔離指引下周定案 專家:火燒屁股還試辦
本土疫情短短八天內從二位數飆至三位數,昨本土三八二例再創新高。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出,本土案例單日若破一千五百人,將啟動輕症在家隔離措施,相關指引下周定案並尋求縣市試辦先行。中華民國防疫學會榮譽理事長王任賢批評,都火燒屁股還在試辦,國外早有方式可借鏡,應盡快頒布細節施行。中區指揮官黃高彬則透露,專家已開會討論輕症在家隔離事宜,分流年齡、就醫綠色通道等配套為討論重點,偏鄉民眾確診而無法自理生活,會考慮安置集中檢疫所。王任賢表示,避免醫療崩潰,「輕症在家」是當務之急。既然走向「減災」,別再糾結可能會造成家庭群聚,否則只會走進死胡同,既然是輕症,家戶感染也沒有關係。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輕症在家隔離最重要二原則為「照顧不能出問題」及「不讓感染擴大」。應訂出在家照護時家人間的相處條件,除盡量不要接觸、勤洗手外,家戶密切接觸者也應定期快篩。輕症在家隔離措施啟動基準,陳時中說是以醫療、檢疫資源計算。以居家隔離十天計算,台灣每天可承受的新增個案約一千五百人,才以此作為啟動時機。陳時中表示,輕症在家隔離相關指引預計下周定案,初步要考量四大方向,包括住宅形式、社區疫情程度,並設置確診者關懷中心及架設遠距醫療平台等,一旦輕症者病情出現變化,可立即詢問或轉診到醫院。立委賴惠員、蔣萬安昨於衛環委員會質詢時,質疑相關執行面指揮中心至今沒有譜,憂心兵荒馬亂上路。陳時中表示,希望能有多樣性的選擇,後續需要與社區溝通,目前的作為都是希望本土疫情的高峰,不要太高、太陡。因應未來疫情變化及輕症在家隔離,指揮中心備有一萬八千台血氧機供調度,另有三千台血氧機在集中檢疫所。對專家提醒國內備藥不足的問題,指揮中心將增加採購抗病毒藥物,包括輝瑞口服藥「Paxlovid」將以十萬人份以上數量規畫,BNT疫苗採購也進入到最後簽約階段。王任賢認為,最重要的是如何避免重症。去年曾發生感染者於防疫旅館或集中檢疫所忽然血氧降低而去世憾事,在家隔離也應配備血氧機,空出醫院的病床,隨時接應病情出現變化的確診者。黃立民說,據國外研究,血氧機無太大幫助,最重要應是讓民眾可諮詢求助,一旦在家出現胸悶、呼吸喘、倦怠等症狀,能快速就醫,別再將責任放在一九二二專線或衛生局,否則將像去年一樣出現壅塞。
-
2022-04-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清零不可能」走向新防疫模式 一表看台灣疫情何時達高峰
本土個案昨增三八二例再創新高,確診案例遍及十九縣市,境外增一四九例,單日破五百案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個案數還會往上升,預估一至兩個月內達最高峰,疫情將持續到六月底且還不會到尾聲;他也首度鬆口「清零不可能」,未來將走向與病毒共存,下周擬試辦「輕症在家」隔離,同時也將調整停課標準。擬以居家快篩取代停課國內確診個案上升,全國累積十四縣市共一三九所校園停課,各縣市對畢業旅行、戶外教學是否取消標準不一,教師團體認為政府應該明確表態,否則會造成校園恐慌或影響學生受教權。陳時中表示,未來必然走向與病毒共存,下周將與教育部檢討停課標準,縮小匡列範圍,並在合理範圍以居家快篩來取代停課。疫情一至兩個月達高峰指揮中心比照韓國、紐西蘭及香港疫情發展,推估未來一至兩個月確診案例將飆至最高峰,陳時中表示,目前Omicron確診數仍算低,但規模難以預估,未來單日恐超過一千五百例,屆時致死率、個案數飆高或疫情高峰下不來,社會將承擔不起,因此仍須積極因應,朝「緩坡上升」方向努力。輕症在家指引至今沒譜總統蔡英文日前宣布防疫以「減災」為目標避免醫療量能超載,「輕症在家」隔離為其中配套,單日確診數若達一千五百人將啟動。指揮中心下周將擬定「輕症在家照護指引」,如設醫療遠距平台、送藥、戶政及警政系統聯繫、關懷中心運作等,若未遵守隔離規定將有罰則,並因應地方疫情升溫和醫療量能吃緊,將從新北試辦。立委賴惠員、蔣萬安昨於衛環委員會質詢時,質疑各地方早已喊話希望指揮中心相關指引快出來,但至今連社區溝通、徵求試辦的地方政府意願統統沒有譜。台北市長柯文哲昨晚也在臉書表示「北市防疫旅館量能告急」,因每天確診人數不斷攀升,近期有近萬名移工入境,幾乎把北市的防疫旅館量能占滿。北市已發出徵召令,徵用加強版防疫專責旅館,讓輕症、低危險確診者入住。總統府、監察院傳確診者本土疫情多點爆發,公務機關包括總統府、監察院、台北市議會都傳出有確診者,北中南八大行業確診人數也驟增,未來場所是否新增禁令,指揮中心將再討論。境外移入昨增一四九例個案,有七十八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越南有十七例居冠。指揮中心表示,目前落地採檢陽性率約落在四%到五%間,即日起越南航空、越捷航空及越竹航空等三航空公司班機,增加「搭機前六小時內抗原快篩報告」才可入境。
-
2022-04-07 新聞.元氣新聞
國寶歌王文夏因器官衰竭夢中辭世 ,享耆壽94歲!
「國寶歌王」文夏昨晚因器官衰竭,於睡夢中辭世,享耆壽94歲,台灣優質生命協會表示,目前文夏大體在一殯,採基督教儀式,無設置靈堂,告別式日期待訂。文夏本名王瑞河,1928年出生於台南,就讀台南高商二年級(1949年)時創作了第一首台語創作「飄浪之女」,也開始組樂團在台南演出,1956年與台南亞洲唱片合作灌錄唱片,為當時最受歡迎的台語歌手,有寶島歌王之稱。1961年組成文夏四姊妹樂團,也是台灣最早流行樂團,1962年演出台語電影「台北之夜」造成轟動,更開啟隨片登台的演唱熱潮,1962到1972年他先後拍了11部台語電影,文夏也是台灣歌壇有史以來活躍最久的歌手,2017年以90歲高齡在國父紀念館舉辦個唱,曾灌錄超過1200首的台語歌曲,代表歌曲有「媽媽請妳也保重」、「黃昏的故鄉」、「媽媽我也真勇健」、「飄浪之女」、「十八姑娘」、「星星知我心」、「再會呀港都」等,曾於2004年獲文化總會國寶級藝人獎章,2012年獲23屆流行音樂金曲獎特別貢獻獎,2020年獲24屆台北文化獎特別獎。 文夏積極投身公益,更於2019年7月愛傳承關懷演唱會,特別將他精彩人生故事製作音樂歌舞劇「Bunk的音樂首部曲-第一次聽見文夏」,希望將生命歷經大風大浪的毅力鼓勵社會大眾與弱勢社福朋友。
-
2022-04-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輕症在家照顧箭在弦上 陳時中:指引下周定案試辦先行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今確診病例新增380例,指揮中心目前採取「減害」策略,往後準備採取輕症患者在家隔離。指揮官陳時中今表示,輕症在家照顧現在已進入積極準備期,「輕症在宅照護指引」預計於指揮中心下周會議定案,但何時啟動,因可能面臨可行性、社區溝通等問題,將先徵求地方政府的意願進行試辦。陳時中今至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進行「因應COVID-19疫情多點爆發,職場防疫措施與因應作為及移工邊境管制、入境檢疫措施執行現況」。立委賴惠員指出,輕症、無症狀患者居多,是否有相關配套措施,輕症患者在家隔離要如何進行?陳時中說,輕症患者在家隔離這是策略方向之一,只是實施的時間點還在研議,但現在已進入積極準備期,將訂定「輕症居家照顧指引」,並與地方政府進行討論,就進行社區溝通。立委蔣萬安質詢「輕症在宅照護指引」預計何時啟動?陳時中說,預計草案於指揮中心下周會議定案,但何時啟動,因可能面臨可行性、社區溝通等問題,將先徵求地方政府的意願進行試辦。陳時中說,輕症在家照顧須考量四大方向,包括住宅形式、社區疫情發展,以及針對確診者的關懷中心與架設遠距醫療平台,當輕症者一旦病情出現變化時,可以立即詢問或轉診到醫院,而這都需要研議。立委吳玉琴質詢表示,輕症在家照顧是否下周即可試辦?新北市好像有意願進行試辦。陳時中說,這須看各縣市的意願進行可行性評估,而侯市長確實有表達,「他們可以來試看看。」吳玉琴說,如果輕症在家治療,但家中有老年人、長者要如何處理?陳時中說,將要求在家隔離者需施打三劑疫苗,而條件不符者就不得在家照顧,此外如果是65歲以上,或BMI過高,或是罹患糖尿病等慢性病者,因有引發重症的高風險,即便輕症確診後須先入住醫院治療。總統蔡英文昨表示,台灣目前防疫策略是「減災」,也就是「重症求清零,有效管控輕症」。陳時中解釋,台灣新模式就是正常生活,所有管制對日常生活的影響要愈小愈好,因此會逐漸放寬,不會突然加緊管制,因此要簡化疫調、科技防疫,匡列範圍縮小,輕重症分流,走向輕症在家隔離。陳時中說,於輕症患者在家隔離政策上路前,目前仍要求各縣市加開50個防疫旅館的房間,增加防疫量能,而目前都市型的區域於建構上困難度較小,因防疫旅館數量多,六都已在積極備戰中,但防疫旅社少的地方有困難,指揮中心會加以協助。
-
2022-04-07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台中117歲人瑞髖關節手術成功 比英國記錄還多5歲
117歲的劉張美玉是台中市最高齡老人瑞,日前因跌倒,造成髖關節骨折,疼痛難以步行,家屬心急如焚。經台中榮民總醫院評估,她年紀雖大,但心肺機能尚可,因此為她施行髖關節置換手術,術後恢復良好,第3天就下床用助行器步行,開心的笑容寫在臉上。台中榮總今指出,目前全球紀錄中最高齡接受人工關節手術的病患是英國的Gladys Hooper,劉張美玉比比她還要大5歲。劉張美玉家人說,阿嬤骨折時告訴他們「腳斷掉了」,住院後體力一直往下掉,聽力也變差;感謝醫師手術40分鐘就好了,沒流什麼血,目前早晚各走1、20分鐘。能這樣,身體好是最主要原因,平常大家吃什麼她就吃什麼,至今身體檢查沒有紅字。另名家人也說,阿嬤以往活動力就強,常會溜出家門去,90幾歲還爬上荔枝樹去鋸樹枝,「我們都嚇死了!」。另外,劉張美玉2020年8月也曾在街頭走失,她在派出所說「自己是民國前7年,也就是清光緒31年生」讓警員嚇了一跳,但一查果然是人瑞。負責手術的骨科醫師石承民說,得知病患高齡117歲時,感到相當驚訝,但由於老奶奶跌倒前可以持拐杖走路,因此希望設法讓她重拾行走的能力。他說,手術和一般的髖關節沒有太大差別,但他們在手術時更掌握好麻醉,並盡量縮短手術時間,把斷裂的地方重建,過程中也得精準、熟練,避免有波折拖延了手術時間。他說,老年髖部骨折後之所以有高死亡率,主要是因為受傷後長期臥床,導致肺炎、泌尿道感染、褥瘡等等併發症,而活動力減少又導致心肺功能快速衰退,也是死亡的常見原因。很多家屬對高齡患者接受手術往往猶豫、保守,這也是很多醫師面對的難題,但是年齡不該是手術的禁忌,因此審慎的術前評估,以及耐心的溝通與關懷就相當重要。畢竟臨床上面對老年人骨折,不積極治療所帶來的風險與家屬後續照護上的難度有時候反而更高。副院長李政鴻指出,老年人由於骨質疏鬆症導致骨骼強度減退,並由於肌少症使的肌肉量下降,且肢體反應變得遲緩,造成老年人較易摔倒,且嚴重者經常出現骨折。根據文獻顯示,高齡髖關節骨折病患,若採非手術治療,一年內死亡率高達50%,即使採取手術治療,一年內死亡率依然有19.7%至29%。有鑑於此,台中榮總由骨科部及高齡醫學中心組成高齡髖關節骨折整合治療團隊,提供60歲以上的髖關節骨折病人整合醫療照護服務。從病患從進入急診開始,就由骨科、心臟內科以及麻醉團隊第一時間進行手術可行性評估,評估後由骨科團隊進行手術治療,術後由高齡醫學專科醫師整合照顧。在台中榮總整合治療團隊的照護下,截至110年的統計結果,整體住院死亡率由原本5.8%下降至1.9%,而一年內的死亡率更是下降到11.6%,遠較國外文獻為低,成果卓越,相關醫療成果並發表在國際期刊。李政鴻說,骨質疏鬆是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提醒家裡如果有長者需要照顧,要特別注意居家的安全,減少跌倒的機會。並且平時要鼓勵長輩多運動曬太陽,並攝取足夠的鈣質與維他命D,以減緩骨質的流失。
-
2022-04-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陳時中:已大規模採購藥物 輝瑞口服藥規劃10萬人份以上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說,已準備大規模採購COVID-19口服藥物,輝瑞口服藥規劃採購10萬人份以上;另下週將討論輕症在宅照護指引,會由部分縣市先試辦。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天邀請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進行「因應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多點爆發,職場防疫措施與因應作為及移工邊境管制、入境檢疫措施執行現況」專案報告,會前他接受媒體聯訪提及,已準備準備大規模採購口服藥物。民進黨立委賴惠員質詢時詢問,何時會準備大量採購口服藥物、採買數量與何時引進等。陳時中答詢表示,目前數量尚在洽談,雖較難估計確切數量,但目標規劃以不低於國際水平的數量來購買。陳時中也提及,輝瑞口服藥Paxlovid目前仍需要搶貨,台灣訂購的數量約有1.5萬人份尚未到貨,但後續還會新採購,將以10萬人份以上的數量來規劃。民進黨立法委員吳玉琴也提及藥物採購議題,陳時中表示,輝瑞口服藥Paxlovid與默沙東口服藥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目前採購總量為2.5萬人份,將分3季抵台。他提及還會另外採購,「現在增購的量比以前的量與規模還要大很多」。此外,國民黨立委蔣萬安質詢提及輕症在宅照護指引,以及預計何時啟動。陳時中答詢說,預計在下週指揮中心會議定案,但可能面臨可行性、社區溝通等問題,故將徵求地方政府的意願,先採縣市試辦形式。陳時中說,可能的問題方向包含住宅條件與社區情況為何,關懷中心如何提供更好的關懷服務以免確診者生活遭遇困難,更重要的是架構遠距醫療平台,若有醫療需求時可供諮詢,病況加重時可立即轉介住院。蔣萬安以韓國為例,輕症在宅照護可透過APP在家看診拿處方箋,陳時中表示,台灣已有智慧醫療平台,但過去使用範圍沒這麼大,未來上路需要壓力測試,是現在正在努力的方向。陳時中在接受媒體聯訪時,被問及檢疫與隔離天數是否進一步縮短至7天,他表示,目前先將邊境檢疫措施執行完善,並加強與地方政府溝通,指揮中心會持續評估縮短檢疫或隔離天數至7天事宜,但沒這麼快決定,因3月7日才將檢疫隔離天數縮短至10天,若從3月17日起算,1個月觀察期至4月17日。陳時中說,現在台灣走向減災的階段,會朝向讓重症醫療更完善,隔離措施也漸漸放寬;居家檢疫或隔離都是以在宅為主,居家隔離部分過去是1人1室,現在放寬同住家人同為隔離者可在適當清消下共用衛浴。媒體提問,台北市長柯文哲提及與病毒共存議題,質疑邊境檢疫天數縮短,是疫情爆發原因。陳時中回應,若真的走向與病毒共存階段,就不須檢疫,現在採取有效管理方式,並沒有一下子就進入完全與病毒共存。至於邊境管制是否會再調整,他表示,等目前穩定再說。
-
2022-04-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北部署在宅照護 陳時中:正在修訂相關指引
新北市府今天表示,提前做好新冠肺炎在宅照護的模式與準備,建立遠距離關懷與照護的模式,只要中央下達政策隨時可啟動,以保持醫療量能。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新北很積極進行,很好」,現在也正在修訂相關指引,包括輕症者適合被照顧的條件、一人一室或一人一戶居住,以及醫院如何提供遠距醫療平台,都會請教專家意見。而對於基隆目前以快篩進行「類普篩」,但新北並未跟進。陳時中表示,因新北按照原來快篩站匡列採檢,當地政府如有需要會和指揮中心講。他也表示,蔡英文總統和行政院長蘇貞昌都很關心疫情,上午向總統報告疫情未來的走向,整體方向大家都有共識,未來會向民眾報告。至於總統邀請到官邸討論有哪些人,則由總統府說明。雖然本土案例連兩天破兩百,但本周五開始的大甲媽祖遶境則沒有要加嚴防疫措施。陳時中表示,如果出現確診者,就要自我隔離和做好應變措施,民眾可多運用快篩試劑。
-
2022-04-06 新聞.活動快訊
第32屆醫奉獎 受理推薦報名
為樹立醫者典範,發揚優良醫療從業人員之精神及事蹟,「中華民國第三十二屆醫療奉獻獎」即日起開始受理推薦報名,請大家舉薦身邊合乎這項選拔標準的醫療從業人員,讓國人向其致敬。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與衛生福利部、聯合報系與TVBS聯利媒體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舉辦「醫療奉獻獎」,今年辦理第三十二屆,將結合電子與平面媒體,報導得主得獎的故事,並播出頒獎典禮精彩畫面,亦藉高科技網路傳播方式,直播頒獎典禮現場情形,讓更多人參與此項盛事。活動採公開推薦報名方式,即日起至5月31日止接受各界報名和推薦,獎項分為個人醫療奉獻獎、團體醫療奉獻獎以及特殊醫療貢獻獎。只要在基層、偏遠地區或特殊醫療等單位,從事醫療服務、衛生福利工作十年以上,或具體尊重生命、關懷人群等服務事蹟,向主辦單位索取報名表或由網路下載填寫即可。推薦僅須由兩人簽名推薦,或由單一組織、機關、團體舉薦。經選拔活動委員會經評選程序審議通過後,安排總統接見得主,及舉行隆重頒獎表揚典禮。「醫療奉獻獎選拔暨表揚活動」網路資料下載(網址:http://www.hwe.org.tw),選拔類別為特殊醫療貢獻獎一名,團體醫療奉獻獎一名及個人醫療奉獻獎至多八名,歡迎報名和推薦。
-
2022-04-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如何兼顧防疫與生計?總統府:清零、共存要取得平衡
國內連續五天本土病例破百例、但多為輕症,總統府昨天表示,尋找兼顧防疫與經濟的台灣模式,是今年的重要施政目標之一。地方要求中央清楚說明未來防疫政策,台北市長柯文哲說,現在「清零戰術」與「共存戰術」已不是科學題目,是政治題目。新北市長侯友宜則向中央喊話,若要開放跟經濟並行,必須考慮盡快擬定「在宅照護」模式,地方會做好準備,中央指令下來就能接手處理。知情人士指出,農曆年後,清明連假前,相關部會與府方高層都有開會,衛福部長陳時中更親赴總統官邸討論與病毒共存議題;目前府院高層拍板的政策方向仍不變,即「清零」和「與病毒共存」不是零和狀態,要在兩者之間取得一定平衡,理想情況是兼顧經濟與防疫。「疫情一定蔓延」柯文哲昨說,從韓國經驗來看,大選將讓疫情更難控制,最擔心今年是台灣地方選舉年「政治干擾專業」,可容忍確診數字「不是陳時中說的算,恐怕是民進黨選戰小組來討論」。侯友宜則說,既然行政院長蘇貞昌要採取開放跟經濟並行,醫療目標應擺在中重症患者及高危險族群,目前無症狀及輕症者居多,中央應盡速研擬並開放「在宅照護」的模式,才不會衝擊醫療量能。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透露,中央二日已函文地方,同住家人染疫,可全家同室居隔,在宅照護應是未來中央推動方向,透過科技遠端掌握確診者病況、啟動照護;飲食則可透過訂餐、親朋好友或是民政系統,達到關懷目標。高雄市長陳其邁說,疫情逐漸輕症化,清零困難,在宅照護是趨勢,高雄隨時能啟動應變。桃園市衛生局副局長蘇柏文說,目前桃園沒有輕症在家隔離規畫,後續會配合中央輕重症分流策略。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說,台中市就輕症在家隔離做好準備,包括一二○台血氧機,會與中央同步啟動。台南市衛生局表示,輕症處理依照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規範,暫無其他新措施。基隆市政府發言人沈詠珮表示,任何意見大家都可以拋出來討論,但更重要的是要先把配套與執行面想清楚。國民黨立委蔣萬安透過臉書呼籲,應盡速研擬啟動「在宅照護」模式,讓醫療量能能有適當分配,對於確診民眾心情調適及穩定生活更重要。
-
2022-04-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港星PCR捅到流鼻血 王必勝:可能因個人因素出血會關懷
香港一名男演員來台時,在機場PCR採檢因造成流鼻血,臉書貼文要求「捅傷」他的女性採檢人員立即自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衛福部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上午在基隆說,採檢時可能因個人因素導致出血,但不是太嚴重的副作用,「請他見諒」。王必勝說,做PCR採檢的時候,有些個案因為鼻中隔彎曲,鼻甲比較厚,或是鼻腔比較乾燥,長時間坐飛機等原因,都有可能會有一些出血,但應該不是太嚴重的副作用,請對方見諒。據他所知,這名男演員確診,目前在中部的集中檢疫所,將會對他進行關懷和說明。王必勝表示,落地採檢政策實施到昨天執行滿7萬人,在7萬1千多個個案中有2832人確診。採檢過程難免會有一些不舒服,還有一些等待時間,他首先要感謝7萬多個民眾配合,也要代表團隊跟他們致歉。王必勝說,更要感謝的是不眠不休的工作團隊成員,因為他們春節也沒休、春假也沒休,24小時待命採檢,工作環境相當的危險,他也對成員表示最高的敬意。
-
2022-04-0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臺灣腦庫:現況與展望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介紹台灣腦庫」,由兩位台灣神經學教授與一位民間團體領袖共同執筆,與我們分享「台灣腦庫」如何由一群病友的家人發起的民間團體,鼓勵病人主動在過世之後捐贈腦神經組織,期待科學家研發治療藥物,可以使目前醫師仍束手無策的進行性腦萎縮退化症找到疾病的原因與機轉,而發展出有效的治療。由他們所敘述的故事可以領會罹患這種無藥可救的病人與家屬的痛苦與無助,了解他們的期待。讓我們傾聽這些有心人的誠摯建言:期待政府可以仿效先進國家,提供長期的經費支持「臺灣腦庫」,讓這些腦神經相關疾病得到精準的早期診斷與治療。「臺灣腦庫」是一個病友主動捐贈腦神經組織,期待科學家研發治療藥物,代表了「愛」與「期望」的計畫。「腦庫」是大家所熟知,在「大體老師」與「器官捐贈」之外的第三種捐贈選擇,而且影響更為廣泛、深遠。大體老師作為醫學院學生學習解剖實習之用,用來了解人體的三度空間結構;器官捐贈則把往生者的器官捐贈給需要的民眾移植。對比於大體老師和器官捐贈,腦神經組織捐贈者的大愛,影響更大,因為經由這些腦神經組織的研究,如果研發出治療藥物,可以嘉惠所有患有同樣疾病的民眾。相對於身體其他的器官組織,腦神經是最精密的,各個不同的腦區,掌管不同的功能:運動、感覺、語言、情緒、記憶等等,如此複雜的分區,在動物和人有相當大的差別。也因此,多數動物實驗有效的藥物,到了人體試驗,卻無法成功,原因就在於動物的腦組織和人類的腦組織有相當大的差異!包括在基因、蛋白質的組成,以及神經細胞之間的網絡結構。也因此先進國家,從二十世紀開始,就以政府的力量,有系統地設置腦庫,收集各種不同腦疾病的腦組織,作為研究的標的。有系統的收集腦神經組織,具有臨床效益嗎?最好的例子是阿茲海默病的失智症。在1980年代,美國神經科學家發現阿茲海默病患的乙醯膽鹼神經細胞很早就退化,這一發現為藥物研發開了一扇門。基於這樣的發現,科學研究者和藥廠,就迅速的以乙醯膽鹼作為標的開發藥物。到了1990年代,第一個阿茲海默病失智症狀的藥物在進行臨床試驗,顯示可以有效地延緩失智症的進行。到目前為止,乙醯膽鹼藥物也是在阿茲海默病使用最廣的藥物,說明了腦庫對於神經退化藥物研發的重要性。隨著台灣的人口老化,神經退化疾病的盛行率逐年升高,特別是神經退化疾病比如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病,以及神經罕見疾病,包括運動神經元疾病「漸凍人」、小腦萎縮症、類澱粉神經病變等等。這些疾病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非常有效的藥物治療,這是各國政府的研究單位和藥廠在極力開發的領域,要從事這些研究、開發藥物,因此最重要的臨門一腳就是需要有人類的腦神經組織。基於腦疾病成為社會的負擔,有系統的收集腦神經組織(腦庫),就成為先進國家的政策。比如美國,在1980年代以後,就建置了數十個腦庫,並且形成聯盟,希望對於腦疾病的研發可以有促進的作用;包括歐盟、英國、澳洲、日本,也都建置這樣的腦庫和聯盟,目前全世界有150多個腦庫,腦庫的建置,代表著一個國家的腦科學國力指標。二十多年前,臺灣就有病友願意捐腦,可是受限於法規與環境,腦庫在臺灣一直都是一個構想。從2017年開始,許多神經退化疾病、與神經罕見疾病的朋友們和家屬,提出這一需求與期待,在臺大醫學院、臺大醫院和臺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的努力下,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的支持,組成腦庫工作小組。最近兩年,在衛生福利部的支持下,陳建仁院士的指導下,成立「臺灣腦庫協會」推動,臺灣腦庫的成立出現了曙光。目前由臺大醫學院負責實體工程,期待這是未來所有病友與健康捐贈者腦神經組織的「家」,以及神經科學家的研究平台,為臺灣的腦科學研究踏出關鍵的一步。過去腦庫在台灣之所以難產,有幾個關鍵原因:(1)腦庫的所有腦組織都是在病友往生之後,才能取得。相關法規影響了往生之後,立即取得腦神經組織的可能性;(2)缺少政府政策性與經費的支持;(3)腦庫對於大多數的民眾還是一個陌生的概念;(4)台灣缺少神經病理醫師。這些困難,有些已經克服,有些尚待大眾努力。腦庫要能完善經營,以提供研究者足夠的腦組織,還需要結合健康人的老化世代追蹤計畫,這是因為進行任何研究(不論是生化、病理、影像等),疾病的腦需要有正常腦作為對照組和比較的基礎。也因此從生前簽署同意書到往生後取腦,需時十年至三十年不等,腦庫的建置,需要有制度及經費,才能永續經營。台灣腦庫的推動和國外有所不同:國外是先由政府擬定政策、編列經費設立腦庫,是由上而下(top-down)的模式。臺灣的腦庫推動,卻是由病友的愛心和專業團體不間斷的努力,得到政府的支持,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由下而上(bottom-up)形成政策,並加以執行,成功的個案,這是一個「大愛」的計畫,每位捐腦者背後,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激勵腦庫的推動。雖然對病友是一段漫長的里程,在病友多年的倡議、民間與專業團體的努力、政府的支持下,大家引頸期盼的臺灣腦庫在2022年開啟第一步,雖然對病友是一段漫長的里程,很欣慰臺灣有腦庫加入了腦疾病的研發行列,未來還需要社會大眾、政府機關的支持,才能永續茁壯,期望「臺灣腦庫」是一個「有溫度」、「人性化關懷」的腦神經組織平台,除了提供研究,也能撫慰病友與健康捐腦者的心靈,對民眾的腦健康有重大的貢獻。參考資料:1. 謝松蒼, 2020.腦庫: 守護腦健康的最後一哩路。健康世界(109年8月號)出版 2. 謝松蒼/宋秉文/腦庫工作小組,2021.臺灣腦組織資源聯盟建置策略(臺灣腦 庫)。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3. 臺灣腦庫協會
-
2022-04-03 癌症.癌友加油站
走過抗癌歷程 在人生叉路看見新風景
「如果生命沒有明天,我要帶著回憶還是夢想離開呢?當醫師告知確診消息後,立馬回去寫下100個願望清單,就算無法全部完成,也一定要留下最美的回憶。」(抗癌鬥士張秀芳)抗癌,是一段艱辛且漫長的旅程,亟需勇氣與陪伴,全台最大癌症粉絲團「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與「財團法人滄洲文教基金會」聯手舉辦抗癌故事徵文活動,藉由53則生命故事,將溫暖、陽光傳遞至抗癌家庭及社會大眾,觸及超過7萬人,社群宣傳總曝光數超過十萬次。真實經驗共橫跨抗癌六個歷程,包含乳癌、大腸直腸癌、肝癌、肺腺癌、卵巢癌、淋巴癌、下咽癌、膽管癌等,甚至有投稿癌友同時罹患兩種癌症。長期投入藥物研究開發的中美醫藥集團表示,2015年成立「財團法人滄洲文教基金會」,其初衷是關懷弱勢家庭與教育發展,傳達知識教育並以之回饋社會。此次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作六系列徵文,透過社群力量,凝聚正能量的迴響,持續傳散至各個角落,降低癌症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鼓勵無畏癌症,樂觀面對人生逆境。謝董╱大腸癌1年「要記得回來給我們看。」這一句話,支持著我度過20天加護病房,熬過兩次敗血症、肺坍塌、肺積水及打到上限的升壓劑,最終在元宵節前平安出院。這是我術前最後一次到注射室報到,護理師們給的鼓勵,打完術前最後一針抗過敏針劑,啟程前往改變我人生的道路,成為抗癌一族。Ann Jan╱淋巴癌8年台大蔡璧名教授的一句話:「人要鬼門關走一回,才會真正明白你在追求什麼。」我覺得最是受用!慶幸即將邁入第八個年頭了,家族所有人從我罹癌起,都非常關注他們自身的飲食、情緒與健康狀況,這又何嘗不是因禍得福?Lisa Lin╱卵巢癌8年罹癌,讓我重新思考什麼才是重要的,剩餘的生命我要怎麼過?放下變質的感情婚姻,重新愛自己,為自己而活!學習去做我想做的。現在的我可以跑全馬、超馬,也騎單車環島和登山,那是罹癌前從未看過的風景,超美的!芬達╱乳癌近1年罹癌快一年,所有的幸運在我身上都發生,一直告訴自己:只要努力改變自己,相信會有不一樣的改變。老天給我的功課很幸運了,早發現早治療,我在一切的幸運裡沒有理由不改變,唯有改變才能更有機會走下去,讓自己保持最好的能量。
-
2022-04-02 癌症.大腸直腸癌
哪些人易得大腸直腸癌?醫:約8成與後天有關,3症狀速就醫早期存活率達九成
大腸直腸癌已蟬聯14年國內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之冠,每年約有1.7萬人被診斷為大腸癌,為維護國人健康,國民健康署補助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透過定期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異常、早期接受治療,阻斷癌症的發生或惡化。 哪些人易得大腸直腸癌? 醫:約8成與後天有關! 在台灣,大腸直腸癌發生與死亡人數逐年增加,依據108年癌登資料統計顯示,平均每30分22秒就有1人被診斷為大腸直腸癌。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暨臺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醫師表示,大腸直腸癌患者中約2成與家族遺傳、基因有關,其餘8成則與年齡、肥胖以及飲食、生活習慣等後天因素有關,呼籲民眾應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維持穩定作息,就算是無症狀者也應於50歲後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是高風險族群則應更早進行大腸內視鏡檢查,以遠離大腸直腸癌的危害。 便祕、腹瀉、血便是大腸癌?出現3大症狀立即檢查!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癌關懷協會理事長暨臺北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世慶教授說明,大腸直腸癌主要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造成,若能早期發現並予以切除,即可減少癌症的發生。然而,大腸直腸癌罹患初期通常無明顯症狀,故學會依臨床患者就醫時最常見的症狀,統整出腸癌三大「自覺症狀」,呼籲民眾若出現腹脹腹痛、血便中帶有黏液便,以及明顯排便習慣改變(一下子腹瀉、一下子便秘),應提高警覺,立即就醫檢查。除了上述自覺症狀外,其他如大便變細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等,亦是大腸直腸癌的高風險症狀。 腸癌早期治療存活率達9成,四期已非末期別放棄! 一旦確診,早期治療腸癌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即使為晚期腸癌亦不要灰心。標靶藥物問世後,大腸直腸癌第四期已非末期,透過不同化學治療與標靶藥物的組合,第一線總緩解率可達7成、疾病控制率更高達9成 。根據臺北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癌五年存活率研究調查統計,第四期存活率接近2成,大幅優於歐美日韓之醫學中心,呼籲患者應積極治療、不要放棄任何希望。 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黃聖捷醫師表示,依照目前健保規範,大腸直腸癌患者於第一線到第四線治療,若能持續使用健保標靶藥物,整體存活期中位數可達近兩年半。換句話說,「接力治療」就是患者能夠打到越多標靶藥物、接受完整治療,其整體存活期與疾病穩定期也最長。 防疫也要防癌,腸癌篩檢、治療不能拖! 受新冠疫情影響,除了民眾篩檢意願降低,臨床上也發現約2成患者的治療時程亦有延誤。張世慶教授表示,近兩年門診觀察,腸道阻塞與破裂就醫的患者,以及院內緊急手術的比例皆有增加。推測主要原因為民眾懼怕感染新冠肺炎而不敢就醫,即便出現症狀也選擇隱忍,直到病灶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才願意就診。 因疫情不敢前往醫院,婦腸癌拖延治療結果… 黃聖捷醫師分享,診間一名57歲女性患者,原先為第三期大腸直腸癌,經過多次電療、化療後再透過手術切除腫瘤,後續僅需透過輔助性化學治療與定期追蹤即可。然而不幸的是,追蹤期間正逢本土疫情最嚴峻時期,患者心生恐懼而無定期回診,直到有一天發現肛門與會陰部外流出黏稠分泌物與組織液,才意識到情況不對!緊急就醫診斷後,腫瘤復發且從肛門口突出,如此一來不僅前面的治療功虧一簣,復發後的腫瘤發展也更加快速、兇猛與廣泛,以致暫時無法透過手術切除。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防疫也要防癌,疫情期間醫院都有良好的防疫措施,鼓勵民眾積極接受癌症篩檢,以保護自己的健康。糞便潛血篩檢結果如有異常,為避免錯過黃金治療,請務必遵循醫囑做進一步的檢查,才能早期診斷與治療,遠離大腸癌的威脅。 防腸癌定期篩檢、追蹤是關鍵,頻道《iCare愛幫忙》助防癌! 在腸癌的預防與治療上,最重要的是定期篩檢與追蹤,楊純豪理事長表示,現今大腸直腸癌治療選擇多樣、網路資訊龐大,患者較難全面性吸收或於回診時詳細詢問。有鑑於此,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首度推廣,為腸癌患者服務的Line頻道《iCare愛幫忙》,預計於下半年上線,化身病友貼身小秘書,其功能包含:就醫提問單、保單試算、腸癌照護攻略,以及在治療旅程上可能會遇到的問題等,期望藉由此醫病共享決策的輔助工具,提供癌友更多照護秘訣,讓醫病雙方於看診時可更充分溝通。 臺中市腸腸久久協會理事長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微創中心主任陳宏彰醫師也呼籲,不幸罹患也不要氣餒沮喪,現今已有許多治療武器,配合醫囑、治療不中斷是首要之道!除了醫師專業治療,患者間抗病經驗交流與心路歷程分享,也是抗癌重要動力之一,鼓勵癌友可多參加病友團體活動,一起攜手勇敢面對! 《延伸閱讀》 .防便祕、大腸癌、護血管!膳食纖維營養師4招簡單吃滿。 .30歲男腸阻塞竟大腸癌末期!標靶藥縮小腫瘤救回命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4-02 養生.人生智慧
銀髮外送商機! 超商、超市外送,長輩購物免出門
不少橘世代規畫退休希望遠離一級城市,換房並放慢生活步調,但是生活機能仍相當關鍵,因此不少零售業者就加強高齡服務,特別是外送布局,既然不方便來門市,就讓門市接近消費者,也讓橘世代換屋少了一些後顧之憂。根據統計,台灣在2025年將提早進入超高齡社會,超商、超市業者早已瞄準銀髮商機,提供更多便利。7-ELEVEN表示,2014年就關注銀髮議題推動相關服務,由聚焦急難餐食服務,進化到滿足食、醫、住、行、樂全方位需求。其他便利商店也開始透過外送服務,滿足橘世代需求。7-ELEVEN指出,除了透過門市補足服務缺口,更積極推展失智症關懷與預防、銀髮就業、鄉鎮長輩生活補給等服務,差異化服務如「好鄰居送餐隊」、「樂齡門市」、「公益智FUN機」等,以服務在地為出發、打造銀髮族社區服務網絡。超商3千門市 加入外送如果懶得出門,或身體有狀況不方便出門,外送服務也能解決需求。7-ELEVEN指出,自2016年便發展外送服務,陸續與foodpanda、foodomo、Uber Eats等三大外送平台合作,目前有超過3千家門市提供外送服務。近期獨創的「OPEN NOW」門市串接外送服務,更讓長輩不用出門就能補給生鮮肉品、日常用品等生活物資。全家同樣看準外送免出門,且省時、省力的懶人商機,與foodpanda合作外送服務,除了零食、飲料、民生用品外,也包含微波小吃、主食、冷凍鮮物,滿足橘世代全天候不同時段需求,因此橘世代若要換屋離開都會區,生活機能已不再構成阻礙。除了生活物資外送,全聯表示,美食外送是近年來趨勢,全聯利用生鮮品質保證與全台門市覆蓋率高的優勢,讓橘世代在家也能買到平價又優質的商品,而且線上線下統一價格,線上還有不定期優惠折扣。全聯表示,目前全台已有超過450間門市提供服務,只要是在該門市周邊3至4公里的消費者,都可以享有這項服務,其中包含澎湖與金門,而foodpanda、Uber Eats、小時達的全台人口覆蓋率達90%,超過2千萬人口都可買,其中小時達有75%消費者年齡落在25至49歲之間,以40至44歲女性為最主要客群,成長幅度也最大。
-
2022-03-31 失智.大腦健康
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 12堂實作課程從調整生活型態開始
●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注意12危險因子,延緩失智●刺激大腦、保持活動,為大腦存腦本你是否常忘東忘西、重複問題、東西老是找不到,你有這些大腦虛弱的症狀嗎?擔心罹患失智症嗎?聯合報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將出版「健腦工程:預防失智的12堂大腦建築課」新書,強調「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可從生活型態介入,包括腦動、運動、人際互動等三動,保持良睡眠與飲食習慣,做好慢性病管理、心情放鬆等。12個面向 降低認知缺損國際失智症協會統計,全球每三秒鐘增加一位失智症患者;台灣已進入「高齡社會」,人口老化快速,失智人口也明顯增加,平均一年新增一萬人失智,失智人口超過30萬人。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長簡慧娟在推薦序指出,預防及延緩老人失智,已刻不容緩,全國四千六百多處「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是防失智的最佳場域。世界衛生組織(WHO)新公布降低認知缺損與失智風險的12個面向,包括多運動、不吸菸、營養均衡、少喝酒、認知促進、社交互動、體重管理、高血壓管理、高血糖管理、高血脂管理、不憂鬱、聽力喪失管理等方法。而「從生活型態介入」是預防失智最有效的方式,研究發現,可以透過「調整生活型態」降低四成的失智風險。確診前20年 大腦開始鈍化2020年阿茲海默症協會國際會議(AAIC)認為,只要能預防低教育程度、聽力退化、腦外傷、高血壓、缺乏運動、糖尿病、心血管風險、過度飲酒、肥胖、抽菸、憂鬰症、空氣汙染等12個危險因子,就能預防或延緩四成失智症。不少失智症是到晚年才會出現症狀,但其實早在確診前20年,也就是中年時,大腦就開始鈍化,因此預防失智愈早愈好。美國大型研究調查顯示,75歲以上長者持續定期從事腦力活動,會降低7%失智的風險,因此70歲才開始健腦也有成效。神經再生 可以重塑大腦大腦每天會新長出700個神經細胞,即所謂「神經再生」,可以重塑大腦。國內外的研究證實,大腦中負責短期記憶功能、學習、記憶、心情和情感的「海馬迴」,和失智症高度相關,因此如果讓再生的神經連結得更好,透過認知學習、運動、紓壓、良好睡眠、健康飲食(減少熱量攝取、多吃蔬菜水果與含有類黃酮與Omega-3脂肪酸的食物)等方法,就可以預防失智。預約一個沒有失智的未來若把大腦比喻成老屋,這些新生神經細胞就好比「居家維護預算」,幫大腦翻修、補強與拉皮,維持良好的「屋況」,即使老化,仍能繼續提供正常的認知功能。至於怎麼做才能妥善運用這些「不失智維護預算」,透過此書設計的12堂實作「健腦工程」課程,在生活中提供大腦刺激、保持活動,就能為大腦存腦本退休金,預約一個沒有失智的未來。更多預防失智的內容,都在聯合報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出版的《健腦工程:預防失智的12堂大腦建築課》 購書連結👉 博客來:https://reurl.cc/Qj8vVo 金石堂:https://reurl.cc/2D5dam Momo購物網:https://reurl.cc/RjaZ2G 誠品線上:https://reurl.cc/Qj8vNo
-
2022-03-31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術後未追蹤 拖到肛門流血
大腸直腸癌為國內十大癌症發生率之首,術後追蹤不可忽視。一名住在金門的57歲女性患者,罹患第三期大腸直腸癌,經手術及電療、化療後,只需透過輔助性化療、定期追蹤,即可控制病情,卻因疫情不敢來台回診,拖延九個月直到病情惡化變為第四期,肛門、會陰部外流出血,一天需換三次尿布、無法坐著,腫瘤發展快速難再切除。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聖捷表示,患者術後仍有零星微小細胞,需透過化療消滅,但該名患者怕染疫而不敢回診,直到腫瘤變大、惡化到第四期後才回診,不僅前面治療功虧一簣,復發後腫瘤發展的更廣泛、快速。中華民國大腸直腸癌關懷協會理事長、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世慶指出,大腸直腸癌主要由大腸內腺瘤息肉癌化造成,通常早期無症狀,若能及早發現、切除,即可減少癌症發生。常見大腸直腸癌三大自覺症狀,包括腹脹腹痛、血便帶有黏液、明顯排便習慣改變,務必提高警覺。一旦發生大便變細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祕、體重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等,更是罹癌的高風險症狀。國健署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二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院長楊純豪表示,糞便潛血陽性者,需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若無追蹤,罹患大腸癌風險將增加。大腸直腸癌成因,包括家族遺傳病史、飲食習慣及健檢意識低落,建議民眾仍要定期篩檢。隨著醫療基因分子診斷進步,包括標靶藥物、免疫療法等治療多元,且部分有健保給付,鼓勵民眾確診四期也不要放棄。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表示,大腸直腸癌患者約二成與家族遺傳、基因有關,其餘八成與年齡、肥胖及飲食、生活習慣等有關。蔣鋒帆呼籲,民眾應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維持穩定作息,即使無症狀,也應於50歲後每二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高風險群更應提早做大腸內視鏡檢查,遠離大腸癌危害。
-
2022-03-30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術後未追蹤 9個月後肛門流血膿
大腸直腸癌為國內十大癌症之首,術後追蹤更不可忽視。57歲的女性患者居住金門,確診第三期大腸直腸癌,經多次電療、化療及手術切除腫瘤,原只需要透過輔助性化療、定期追蹤,即可控制病情,因為新冠肺炎不敢來台回診,拖延9個月病情惡化變到第四期,甚至肛門、會陰部外流出血膿,一天需換3次尿布、無法坐著,腫瘤發展快速難再切除。收治上述個案的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聖捷表示,患者術後仍有零星微小細胞,需透過化療消滅,該名個案怕染疫而不敢回診,直到腫瘤增大、惡化到第四期後才回診,不僅前面治療功虧一簣,復發後腫瘤發展地更廣泛、快速。中華民國大腸直腸癌關懷協會理事長、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世慶指出,大腸直腸癌主要由大腸內腺瘤息肉癌化造成,通常早期無症狀,若能及早發現、切除,即可減少癌症發生。常見大腸直腸癌3大自覺症狀,包括腹脹腹痛、血便帶有黏液、明顯排便習慣改變,務必提高警覺,如果大便變細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等,更是高風險症狀。受疫情影響民眾篩檢意願降低,張世慶透露,近2年觀察,臨床上有2成患者治療延誤,常拖到出現嚴重病灶而送急診,像是腸道阻塞與破裂,進而發生嚴重腹膜炎,雖可以透過緊急手術,但仍有30%死亡率、50%機率發生併發症,且術後1周為關鍵期,年紀較大患者若無法控制住敗血症,恐增加免疫風暴、體內產生抗藥性等,預後狀況不佳。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院長楊純豪表示,108年新確診大腸直腸癌就有1萬7302人,與109年相比,110年少篩檢出680位大腸直腸癌患者,健保統計大腸癌手術109年相較108年減少5%,但我國預測新確診數尚未達高峰,代表因疫情影響篩檢率。國健署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楊純豪表示,糞便潛血陽性者,需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若無追蹤,罹患大腸癌風險將增加。大腸直腸癌成因包括家族遺傳病史、飲食習慣及健檢意識低落,建議民眾仍要定期篩檢,且隨著醫療基因分子診斷進步,包括標靶藥物、免疫療法等新型態治療多元,都有不錯治療效果,且部分有健保給付,鼓勵民眾確診四期也不要放棄。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表示,大腸直腸癌患者約2成與家族遺傳、基因有關,其餘8成與年齡、肥胖及飲食、生活習慣等有關,呼籲民眾應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維持穩定作息,即使無症狀,也應於50歲後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高風險群更應提早做大腸內視鏡檢查,遠離大腸癌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