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關懷
共找到
1694
筆 文章
-
-
2020-04-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企業捐閱讀防疫包 檢疫民眾看書也能救世界
明天就是世界閱讀日,北北基市長防疫書單大公開,遠見‧天下將捐贈2550本實體書、850個有聲電子書序號,由北北基市府分配到居家檢疫者手中。新北市長侯友宜表示,過去常說「躺在家裡看電視可以拯救全世界」,現在關懷包中多了一本書,要改口稱「看書也可以救世界」。侯友宜、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基隆市教育處長林祝里今早出席防疫書單推薦發佈會,現場公開北北基市長的防疫書單,遠見‧天下也提供500種,共計3400本實體、電子有聲書籍,捐贈給北北基市府,將提供給居家檢疫者在家閱讀,盼讓知識、書本成為最好的陪伴。侯友宜推薦《這一生,你想留下什麼?》、《21世紀的21堂課》、繪本《地圖》。致詞時表示,過去常忙於工作,很少時間能靜心閱讀,看書時心中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這本書的觀點,能不能轉換成實際作為?侯友宜說,在《這一生,你想留下什麼?》一書中,最令他感動的是,不要問人生中貢獻多少事,而要問幫助了多少人,工作40年下來,每天都在檢討,有限時間內還能幫助別人做什麼。台北市長柯文哲則推薦《瘟疫與人》、《零錯誤》、繪本《神奇酷科學:對抗傳染病大作戰》。副市長蔡炳坤發言表示,台灣是少數維持正常生活作息的國家,相較其他城市擴大管制,除了要感謝第一線防疫人員,也要感謝正在進行居家檢疫、隔離的市民,能好好待在家自主管理,就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基隆市長林右昌推薦《什麼才是人生最值得的事》、《在世界地圖上找到自己》、繪本《不要舔這本書》。教育處處長林祝里說,未來會將部分贈書放在校園,也會放在安心防疫包,供檢疫市民在家閱讀。
-
2020-04-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深圳台商回饋鄉里 千片口罩贈新北泰山奇蹟之家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各地忙著籌措防疫物資,在深圳打拼20年的台商游淑燕,透過立法委員洪孟楷捐贈1000個口罩和50個環保側背袋,幫助新北市泰山區天主教主顧修女會「泰山奇蹟之家」抗疫。游淑燕表示,泰山是自己土生土長的家鄉,希望能拋磚引玉,回饋鄉里。游淑燕指出,自己長時間在大陸深圳工作,目前身兼深圳台商會副會長,適逢肺炎疫情衝擊全球,台商協會2月時已捐贈了2.6萬套醫用防護服及33.5萬雙醫用手套,支援武漢、深圳等地的醫療人員。除了幫助大陸外,游淑燕也掛念著家鄉同胞;她表示,特別透過台商協會自國外購買了1000片口罩,希望捐贈給泰山的弱勢團體,在立委洪孟楷介紹下,今上午一同將物資送到「泰山奇蹟之家」。洪孟楷指出,游淑燕1997年創立游城集團,是專供全球嬰兒車、玩具知名品牌的布料大廠,近年更致力於功能性布料研發,這次接到游董事長請託,希望能將手邊1000個口罩,捐贈給家鄉泰山的弱勢團體,能一同做公益備感榮幸。洪孟楷表示,泰山奇蹟之家是服務社區長輩的關懷據點,平均每月服務350個家庭,提供居家服務、喘息服務、日間照顧、送餐服務,其中受照顧長者、工作人及志工,都需要口罩供應,雖然1000個口罩看似不多,但對捐贈者是份心意,對受贈者更是儲備必需品。奇蹟之家副主任歐陽怡安表示,奇蹟之家個案管理者近400人、日照中心56人、居家服務250人、送餐服務50人,主要服務範圍在泰山、五股,以口罩部分,照服員及居服員替換頻率較高,一天至少需要2片。歐陽怡安說,疫情開始以來,中央及地方政府皆有供應長照單位口罩,照服員及居服員一周可拿到14片,目前數量尚充足,但其他非長照、醫療單位的公益團體,因無法直接獲得政府資源,較缺乏抗疫物資,因此這次奇蹟之家獲贈的1000片口罩,也會捐助給泰山、五股地區的華山基金會及其他團體。
-
2020-04-22 科別.精神.身心
為疫情焦慮? 細嚼慢嚥可靜心
新冠肺炎疫情看似來勢洶洶,許多民眾因新聞、網路或口耳相傳接收大量訊息,心情跟著起伏不安,焦慮、寢食難安甚至失眠。衛福部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治醫師郭宇恒建議可試試「細嚼慢嚥」來緩解壓力。郭宇恒表示,最近門診發現部分患者受疫情影響,出現失眠或是失眠加重現象,即時疫情訊息提高警覺是很好,但若造成緊張、焦慮程度過大、時間過長,就可能影響身心健康,需要適時緩解,以免陷於無端擔憂,造成惡性循環。郭宇恒建議民眾,可用「細嚼慢嚥」身心管理小技巧來緩解緊繃心情,「細嚼慢嚥」是嘉南療養院用來指導病患、家屬,在面對疫情危機時心情可以沈靜下來。什麼是「細嚼慢嚥」身心管理小技巧?郭宇恒說,主要是將觀念融入生活,例如每天三餐挑一餐來慢慢吃,所謂「慢慢吃」並非故意慢動作吃,而是吃之前先看看飯粒的外觀及顏色、聞聞看味道、摸摸質感(先確實洗手)或嘴唇輕碰飯粒的觸感、細咬一下飯粒、放一口飯在嘴內慢慢咀嚼,再慢慢的吞進去。郭宇恒強調,「慢慢吃」的過程中,突然有什麼想法,中斷吃飯也沒關係,發現後再將自己拉回繼續吃即可,吃完後記錄自己當時想法或感覺。郭宇恒說,練習「細嚼慢嚥」,是學習察覺、平撫自己的情緒,觀察自己的反應及學習關懷周遭的人、事、物,避免莫名對未來投射過多恐懼。他說,反覆練習後能轉移注意力、找到自己節奏,並訓練專注度及改變面對壓力的方式,很多人能平靜地面對疫情。
-
2020-04-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屏東再度公布圖表 供民眾得知確診者足跡
從敦睦艦隊感染案例中,有4例為屏東縣確診個案。屏東縣政府今天再度公布15日至17日的確診者足跡。活動範圍分別為屏東市、潮州鎮與長治鄉。屏東縣政府也提醒民眾,若在相同時段,曾與確診者一同在相同的地點活動,應進行自主健康管理,且外出時須戴口罩,也可撥打防疫專線,且就醫時主動告知活動史。屏東縣政府衛生局已匡列29名接觸者並進行居家隔離,另有45名進行健康關懷,相關環境清消仍會持續進行,並呼籲民眾,做好個人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重視個人衛生,避免任意以手碰觸眼口鼻,與他人保持社交安全距離。
-
2020-04-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重創生計 衛福部連3月加發1500元弱勢補助
衛福部社工司今天宣布,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加強照顧弱勢,4至6月期間,每人每月將加發新台幣1500元生活補助金,受惠人數約87萬人,推估預算需40億元。有民間社團發起「救救台灣身障弱勢,免遭生計危機與疫情破口」連署,因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在台灣延燒以來,已有許多身障及弱勢者生活陷入困境。衛生福利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今天下午發布新聞稿表示,為因應疫情加強照顧弱勢,行政院已核定「防疫期間關懷弱勢加發生活補助計畫」,衛福部已請縣市政府將4月的新台幣1500元生活補助加發金撥給民眾,預計4月至6月,約有87萬人受惠。補助計畫加發對象包括領有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弱勢兒童及少年生活扶助、弱勢家庭兒童及少年緊急生活扶助、低收入戶兒童生活補助、低收入戶就學生活補助(以未滿18歲兒少為限),以及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兒童及少年。社工司副司長蘇昭如接受媒體聯訪表示,加發補助金目前是依疫情發展調整,暫規劃發到6月,每人每月1500元。目前各縣市已經陸續發放,需要的預算推估達40億元。另外,直轄市、縣市政府也會主動檢核符合資格者,政府會主動匯款至民眾帳戶,存摺上則會註明「行政院加發補助」、「行政院補助」或「行政院發」字樣。至於部分符合加發資格的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內的兒童及少年,因縣市政府沒有其帳戶資料,將由直轄市、縣(市)政府發函通知。請符合資格者,配合填具正確的匯款帳號,以利發給補助。
-
2020-04-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看新冠肺炎/簡文彬:安全前提下 維持藝術熱度
新冠肺炎疫情讓國內藝文活動演出與觀賞人口,呈現「雪崩式」下滑。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總監簡文彬說,不管疫情如何嚴峻,在安全前提下,國內藝文活動即使處於低動能,也要維持住「熱度」,除了直播、線上演出,藝文團體應該思量還可以再做什麼?期待疫情結束後,不是結束,而能長出新枝芽。觀眾在線上 展開音樂對話四月三日晚上七點半,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在臉書官方粉絲團,啟動一場精采的接力聯演,多位音樂家以巴哈經典作品《音樂的奉獻》為主題,與觀眾在線上展開音樂的對話。外界感受到音樂家們透過樂曲為防疫傳達出溫柔堅定的力量,卻不知活動發起人簡文彬,在接力聯演當天凌晨零時,才從十四天的幽閉中解禁。簡文彬三月初應邀到德國萊茵歌劇院演出,原訂六場,只指揮三場,便匆匆返台,但仍未來得及趕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三月十九日宣布國外入境者需居家檢疫公告之前,於是乖乖在家十四天。他說,還好住處有一小方陽台,讓癮君子能夠看天,抒發心情,也謝謝防疫關懷包附的免費卅天頻道全餐卡,讓他觀賞好幾部老武俠片。十七年前SARS疫情,「兩廳院現代音樂節」緊急喊停,如今新冠肺炎又是另一波海嘯。簡文彬說,藝文在各個產業中相對弱勢,文化部陸續提出「藝文紓困一點○」、「藝文紓困二點○」,主要擴大補助各類型藝文事業的人員薪酬、水電、行政等相關營運費用,及藝文事業貸款利息補貼等。簡文彬表示,表演藝術兩大支撐為「表演者」與「欣賞者」,疫情發展讓表演者喪失許多演出機會。藝術行政單位為了開創表演機會給團隊,研擬很多彈性作法,除了直播、線上演出,還必須想一想可以再做什麼?「疫期雖無法動手,但可以燒腦!」,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鼓勵投件、展現想法,推出「高雄雄厲害」系列,邀請在地或外地的團隊和藝術家,以高雄為創作題材。來學「一個人跳的國標舞」「即使在疫期,還是要讓民眾感受到藝術仍一直在發生,只是動能比較『低度』。」簡文彬說,藝術是生活一部分,即便要防疫,藝術還是在,不能因為疫情而停頓,在安全前提下,還是維持少量的活動繼續。例如衛武營在每個月第一個周三晚上「武營來跳舞」,仍然照常舉行,因為在戶外,且控制人數。四月主題是國標舞,請老師教「一個人跳的國標舞」。簡文彬表示,「安全是鐵律!」除維持民眾藝文欣賞的習慣,還必須贏得大家對場館的信任,才不會在疫情趨緩時,出現「有節目、沒觀眾」窘況。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三場館已達成共識,一旦藝文活動逐漸恢復,先以國內團隊、及延期或取消者為優先演出對象。
-
2020-04-21 新聞.生命智慧
用音樂輔療帶爺奶走進時光隧道 照顧者感動到眼眶都濕了
在臺灣65歲以上老年人,佔總人口比率已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高齡社會」;也就是每7人中便有一人是老人,人口高齡化已是不爭的事實,長期照顧議題更加刻不容緩。今日,來到位於北投的老人養護長照中心,為長者們進行音樂輔療的課程。對於每位長者,皆予以個別的協助和指導,幫忙捏捏手臂的肌肉、穴道,並小心翼翼地捶捶肩背。用心,感受和陪伴。接下來進入課程,多可以事半功倍。課程正式開始,受歡迎的節奏課,拿起鈴鼓、三角鐵、響板...,叮叮咚咚、乒乒砰砰,大夥兒精神都來了,亂中有序的節奏裡,頗是趣味。接著,在悠悠的歌聲中,爺爺奶奶們很是陶醉,唱到盡情之時 ,甚是話說當年...。彷彿進入了時光隧道,陪著老人家們一同回憶和想像。有著甜蜜,當然也有深深的嘆息!老歌金曲的魅力,一直都是經典不敗的活動之一。在沒有間斷的二個小時的活動課程中,儘管眼神中透露著些許的疲憊,但爺爺、奶奶們欲罷不能,甚至玩心未泯。接近尾聲的十分鐘,有位年約八旬的爺爺突如其來的邀請我跳支吉魯巴,隨著音樂繚繞,爺爺牽起我的手,又是轉圈,又是扭腰擺臀,長者們看得好不快樂。終於,在混亂的腳步和熱烈的喝采聲中,終結了同手同腳的「吉魯巴」。爺爺開心地對我說:「跳得真好!」。我驚訝著:剛才不就是記憶中的土風舞、啦啦隊、健康操的結合嗎?而後,便攙扶著爺爺步履蹣跚地走向他的休息室。曲終人散,瀰漫著一股格外冷清的氣氛,真教人不捨。心想,剛才的吉魯巴爺爺,身手可矯健靈活呢!怎麼才一個轉身,兩腿就不聽使喚了?一旁的照護人員告訴我 ,其實老人家有時候是「看人」來決定他的狀況(病情)。完全明白了照護人員的提點。短短的二個小時的陪伴,竟可以輕易地打破許多時日來的膠著與沉默...走著走著,巧遇剛才前來探視長者的家屬,先是道謝著一個下午的熱情陪伴,接著說「老師們都把長者照顧的太好了,雖然感激,但是這好像是綿延不絕的無底洞,日子一天天過,身為家屬的我們負擔好沉也好重。」不禁,鼻子酸了,眼眶紅了。現今隨著長照2.0的推行,服務更加多元也可受惠更多的人。秉持著音樂治療關懷師的職責,貢獻棉薄之力,給予需要幫助的人,在有愛的氛圍中接續與陪伴。
-
2020-04-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東南亞比照歐美入境得先通報 特定對象需住防疫旅館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才提及「疫情應該是平穩了」,今確診案例增加三例,打破連續三天零確診;考量東南亞疫情蠢動,指揮中心今也宣布從21日零時起,入境民眾過去14天(台灣時間4月7日零時起)如有東南亞地區旅遊史,登機前除了應填寫「入境健康聲明暨居家檢疫通知書」,也須確認住處是否符合居家檢疫條件,以確保國內防疫安全。指揮中心進一步表示,上述民眾若同住者有65歲(含)以上長者、6歲(含)以下幼童、慢性疾病患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肺部疾病等),或無個人專用房間(含衛浴設備)者,入境後應入住防疫旅館;經查資料申報不實者,最高可罰15萬元。指揮中心指出,鄰近我國之東南亞/南亞國家近期疫情增溫,新加坡、印度、印尼疫情持續呈上升趨勢,近幾日新增確診病例數均創新高。其中新加坡病例以外籍勞工宿舍群聚個案為主,已累計約2,700例,佔本土病例70%;另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疫情則持平或趨緩。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居家檢疫期間應落實肥皂勤洗手、避免觸摸眼鼻口,及做好咳嗽禮節;如有發燒或咳嗽等不適症狀,不可自行外出就醫,應主動聯繫所在縣市衛生局或地方關懷中心,並依指示就醫,切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違反居家檢疫規定者,最高可罰100萬元。
-
2020-04-18 橘世代.健康橘
郭慧娟:引進死亡咖啡館聊生死 正面看待人生最後一哩路
「爸爸是2011年2月1日過世」,事隔多年,郭慧娟回首當時的慌亂、措手不及,仍歷歷在目。那年1月底,郭父因肝指數上升住院,醫生判斷是小病評估2天就可出院,「沒想到爸爸卻陷入昏迷」,郭慧娟憶述,醫生問「要不要插鼻胃管?」她想起爸爸曾交代不要插管急救,「但是不插管他就走了!」經天人交戰,她決定請醫生插管。插管後,郭父昏迷的狀況並未改善,郭慧娟和家人討論後跟醫生說:「就順其自然吧!」簽下不施予心肺復甦術。郭父從病倒到離世不到1周。父親主動談死 家人不留遺憾「生命這堂課真的很沉重、很難」,郭慧娟說,「我們很幸運,爸爸曾有跟我談」。時間回到2008,郭父當時70幾歲,有慢性病但還算健朗。郭慧娟說,每當爸爸主動提起身後事,「我將來骨灰想要用撒的」,弟弟都馬上說:「不要想那麼多啦,你會呷百二啦!」幾次之後,郭慧娟好奇「爸爸有話沒講完,要找機會問他」,怕尷尬,她跟爸爸說,「我要做研究,你可以讓我訪談嗎?」父女坐下來開始聊了一個半小時。郭父講希望的臨終醫療、期待的安葬方式,還說走的時候不想穿壽衣,想穿某一套西裝,西裝放在某個櫃子裡...。郭慧娟才知道,原來爸爸都在想,想得好清楚。3年後,郭父送醫到離世,雖然過程慌亂,許多事需要短時間做判斷,但媽媽與弟弟信任她,而她也明瞭父親想要什麼樣的生命尊嚴,「我們家幾乎是沒有遺憾,非常圓滿」。辦活動聊死亡 結合互動桌遊「爸爸是我做生死教育的導師」,回想起當年處理父親身後事,郭慧娟很感恩。其實郭慧娟一直是國內「談生論死」領域的先驅。郭慧娟身兼內政部「現代國民喪禮」編撰委員、「現代國民婚禮」主筆、殯喪業「禮儀師證照考試」教科書編撰,以及「台灣殯喪業資訊網」的總編輯,是台灣的「禮俗權威」。長期關注並推動生死教育的她,2014年從英國引進「死亡咖啡館」,力推「我們一起聊死亡」,希望打破國人避諱談論死亡的禁忌,勇敢承擔生命失落。5年多來,辦了300多場活動,輔以自行研發的桌遊、戲劇,讓參與者正面看待人生最後一哩路。捍衛生命尊嚴 身後事無禁忌引進生命咖啡館、從事生死教育6、7年,郭慧娟聽聞太多因為至親離世而生的遺憾。有學員流淚跟她說,父母先後過世已經夠難過了,沒想到兄弟姊妹為了爭產,從此不相往來,「爸媽沒了,連兄弟姊妹也沒了」,她因此得了憂鬱症。「生命的功課很複雜」,郭慧娟感嘆,坦然面對可以降低許多遺憾。也有老人家跟郭慧娟說,到了一定年齡總是想著:「不知道會活到哪天?」但無法跟家人談身後事,感到很孤單。郭慧娟表示,「人生到最後,我的孩子、家人可以陪伴我,知道我在想什麼,該交代的都交代了,那種交代不純粹是『我說你執行』,而是你們懂我,了解我想要的生命尊嚴、我對生命的態度」;談死亡不僅是為防止遺憾,更是積極的帶來人生下半場的圓滿感受。學會善待自己 不會等到下次聆聽、處理「生死交錯時刻」的議題,預為死亡做準備,成為郭慧娟的生活日常。對她來說,面對死亡,就是學習如何快樂活在當下。郭慧娟不久前開車載媽媽出遊,媽媽看見路邊有個市集,「看起來很有趣」,她想要停車被媽媽阻止:「下次再來好了。」過陣子媽媽想起,「我們去找找」,結果開車繞了好多圈,怎麼都找不到,郭慧娟說,生命有限,想吃的東西立刻去吃、想說的話要馬上去說,「我不會等下一次,因為,很可能沒有下一次;因為不知道明天會怎麼樣,所以要善待自己、善待身邊的人、樂於分享、重視每件想做的事」。「我以前不是這樣的人。不會,也不懂。」郭慧娟笑著說。改變台灣社會「談生死」氛圍的同時,或許改變最深刻的是自己,她因此更認識生命、更懂得珍惜。死亡咖啡館 談死不忌諱「死亡咖啡館」活動2010年從英國開始,用一種坦然、正面態度討論生命和死亡的話題,這個理念獲得世界各地響應。台灣在2014年由郭慧娟引進,但這幾年因應需求,台灣的形式持續成長變形。從一開始的單場分享活動,發展出工作坊、系列課程的其他面向,例如:臨終關懷、悲傷輔導等,這兩年還導入桌遊與戲劇,做種子教師培訓。【從容老後系列】。郭慧娟:引進死亡咖啡館聊生死 正面看待人生最後一哩路。談 死 亡 的8個時機 聆聽是最好的溝通。人生最後一件大事 超前面對不遺憾。身後事安排你須知的5件事 有備無患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見面不是最重要 練習傳遞愛
對於如何在防疫期間,兼顧家屬與被照顧者的親情維繫,有學者專家認為照護機構應主動負擔聯繫責任,協助不擅長使用手機的長者與家人視訊,或改造獨立空間提供家屬訪視,也有人認為視訊探病非長久之計,且不是人人手邊都有可以視訊的科技設備,建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待疫情減緩後再適度調整。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張玨表示,指揮中心應研擬配套措施,要求醫院、長照機構單位負擔聯繫責任,提供可視訊的科技設備。現在手機普及性高,但長輩可能不擅於操作,可以請醫護人員幫忙長輩用Line跟家人視訊、通話,機構也可安排固定聯繫時間,逐一協助長輩與家人利用視訊聊天、打招呼。她說,許多長照機構都有類似門房、守衛室的空間,也可將空間改造成防疫期間的訪視室,家屬可以前來與長輩在此會面,進入訪視室則須嚴守量測體溫、戴口罩、消毒等防疫措施,不失為一個折衷辦法。林口長庚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任張家銘說,確實有感覺到家屬與患者在禁止探視政策下的不便,這陣子不少患者選擇出院或延後醫療,住院量大幅下降,針對長期住院的人,有些醫院也提供了人性措施,開放單一陪客證,以限制訪客數的方式,讓住院者跟家屬能適度保持聯繫。【記者雷光涵/台北報導】疫情期間醫院、長照機構實施嚴格的禁止探視令,台灣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說,「面對面」不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最重要元素,而是如何傳遞愛、關懷,不能視訊用錄音也很好;照顧者一定要放下內疚、罪惡感,告訴自己這是為了保護家人,不妨在外面完成親人的願望清單,不要留遺憾。李玉嬋說,現代人在面對面時,可能也是各自玩手機不講話;探病見了面,一樣不知道要說什麼、很尷尬。全面探視禁令的現在,運用視訊之外,更鼓勵大家要練習表達情感,告訴親人有多麼愛他、想他、在乎他,見面不是最重要的元素。
-
2020-04-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鼓勵照顧者要練習多種方式表達情感 放下內疚感
疫情期間醫院、長照機構實施嚴格的禁止探視令,台灣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說,「面對面」不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最重要元素,而是如何傳遞愛、關懷,不能視訊用錄音也很好;照顧者一定要放下內疚、罪惡感,告訴自己這是為了保護家人,不妨在外面完成親人的願望清單,不要留遺憾。李玉嬋說,現代人在面對面時,可能也是各自玩手機不講話;探病見了面,一樣不知道要說什麼、很尷尬。全面探視禁令的現在,運用視訊之外,更鼓勵大家要練習表達情感,告訴親人有多麼愛他、想他、在乎他,見面不是最重要的元素。她建議視訊前要找好一個話題,比如聊聊親人拿手的菜色、用舊照片談往事、鼓勵他,有人甚至會事前準備笑話。她說,傳遞愛與關懷的方式有語言、非語言的方式,對於言語難表達的人,可以錄一段話給他,或播放吟唱他喜歡的歌。李玉嬋說,他們也發現,支持系統沒這麼好的獨居者在安養中心、重症病房,只要醫護、照服員、志工等體系內照顧者能與他們多點接觸,說幾句話,都有助增加安全感。身體能力尚可的住院者,可以嘗試「自我擁抱」。親人可以送他們軟軟的小東西手握或抱在胸前的抱枕玩偶,增加親密感與溫暖感。對於照顧者,她說,「人最怕的是遺憾。」但不一定每天探望,可以思考家人最掛念什麼事沒有處理,幫助完成他的心願。有機會視訊時,可告訴對方。李玉嬋說,愛有多大、自責就會有多深,照顧者覺得自己沒有做好,是非常正常的事。但照顧者要了解,當自己被負能量綁架時,沒有辦法讓被照顧者感受到更多的愛,為他祈福、把自己照顧好,就是對親人最好的。
-
2020-04-17 新聞.杏林.診間
甘惠忠神父逝世/台灣早療先驅 他是慢飛天使守護者
【2020/04/17編按】創辦天主教德蘭啟智中心、伯利恆社福基金會的甘惠忠神父,是第一位取得台灣身分證的外籍人士,自1963年來到台灣後奉獻逾50年,於4/16在美國去世,享年84歲。台灣早療先驅甘惠忠 慢飛天使守護者【聯合報╱記者呂筱蟬/專訪】2014-09-23 77歲的神父甘惠忠,投入國內早期療育近半世紀,許多起步慢了些的遲緩兒,因他的奉獻而踏穩人生腳步,舞出生命的獨特。甘惠忠於民國52年來台傳教,一開始待在苗栗,看見許多遲緩兒被冠上「智障」、「白痴」等不雅稱呼,父母無法承受外界眼光,只能無奈將心頭肉整天關在家裡,不見天日。沒有治療、沒有復健、沒有教育,遲緩兒狀況只會愈來愈糟,成為父母一生難以言說的牽掛。許多爸媽在甘惠忠面前難過流淚,擔心自己死後,「我這個憨仔怎麼辦?」親身經歷 無私付出「我也有這樣的家人,我了解他們的心情。」甘惠忠的二妹出生不久後被診斷唐氏症,當時美國特殊教育也才正在發展,妹妹6歲時,想到公立小學申請就讀啟智班,前頭卻有3百多位遲緩兒等待入學,「看著妹妹的病和媽媽的心痛,我才想投入、關心遲緩兒早期治療。」為了提供更多幫助,甘惠忠在民國63年時返美進修特殊教育,隔年取得特殊教育碩士學位,立刻返台。 民國65年,他在台灣最早登記立案的心智障礙兒日間托育機構─台南市瑞復益智中心擔任主任,開啟一生奉獻早期療育的志業,並成立啟智協會,擔任第一任理事長。關懷遭拒 再接再厲「人們的態度是最大的困難。」甘惠忠回憶,早年在街上遇見心智障礙兒,他到對方家敲門關懷,告知可讓孩子接受早期療育,但總被拒於門外。一般人對心智障礙兒不友善,甚至父母都認為孩子「沒用啦」、「早點過世就算了」。「他們認為別人不該管他們的孩子,更不希望別人知道家裏有這樣的小孩。」甘惠忠了解這些父母不願承認自己的小孩「有問題」,當時他請社工到台南所有婦產科醫院,介紹瑞復能如何幫助心智障礙兒,「但卻沒有任何一個孩子因此來到這裡,一個都沒有。」 這讓甘惠忠感到挫折,一直到成大醫院小兒科醫師朱曉慧上門尋求協助。朱曉惠每一年診斷出至少300名遲緩兒,除醫療協助,及早教育才能真正幫助這些幼童,許多家長願意聽取醫師建議,台灣的早療就這樣慢慢發展起來。融合教育 反對隔離 甘惠忠現為伯利恆基金會執行長,底下附設台南市北區嬰幼兒發展中心及慈母幼稚園。他不贊同與外界「隔離」的教養院模式,而是白天提供復健與教育,課後讓孩子返家享受溫情,更極力推動「融合教育」,讓0至6歲的遲緩兒童與一般兒童一起上課。 來到三個機構共用的小空間,連廚房都得做為臨時教室,甘惠忠原先在二樓的辦公起居室,也讓出來給工作人員使用,他對記者笑說:「我只剩一半睡覺的地方了,不能給你看。」甘惠忠捨棄原來舒適的空間,搬到較小的地方辦公。辦公室內,牆上、窗戶上的裝飾,都是他走訪各國蒐集的各式各樣的面具,他要讓小朋友看見世界各地不同的臉孔和奇妙。神父爺爺 愛心無限走在園中,每個人看到甘惠忠,總笑容滿面大聲說:「神父爺爺好!」大家搶著與他握手打招呼,年事已高的他雖行動不便,右耳失聰,卻還是吃力地蹲下身子,關心詢問:「你今天學到了什麼?」他也陪著遲緩兒學習拼圖,指著一塊塊拼圖後面數字說,「你看,這就是他們學習的小訣竅。」在台灣待了半世紀,甘惠忠認為自己早已是台灣人,他不但會說閩南語、客家語,甚至連泰雅族語攏ㄟ通。孩子當寶 執著付出 「每個孩子都是一樣的。」甘惠忠常說,「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教不會的老師。」曾有位3歲女孩來到伯利恆,一開始眼神呆滯,連頭都不願意抬起來,接受早療幾年後,竟能進入小學普通班。當甘惠忠去學校探望時,小女孩倒杯水,用小小的雙手捧過來,輕輕說了聲謝謝。這是甘惠忠繼續堅持付出的動力,希望給孩子更多教育資源,「讓他們能夠抬起頭來,看看這美麗的世界。」
-
2020-04-17 失智.名人專家
巫瑩慧/疫情升溫!各國在新冠肺炎的失智防疫重點
2019年底從中國大陸開始傳染的武漢肺炎,後更名為新冠肺炎COVID-19,在2020年從亞洲到歐洲、美洲、非洲、中南美洲,隨著染病和死亡人數,不斷攀升,世界衛生組織終於在3 月中旬正式宣布為全球大流行。截至4月4 日為止,全球感染人數100多萬人,死亡已經超過6萬人,而生活受到疫情相關限制的人,已經達到現今總人口的1/3,這是公共衛生的一個重量級的挑戰。在這特殊的狀況下,不論失智者照顧者或其他家屬是否有受到感染,社會的對應機制如勤洗手、戴口罩、避免10人以上的集會、減少社會參與的活動,人與人間保持的距離等,勢必會增加失智者和照顧者的衝擊和問題行為的強度。一旦必須進行居家隔離,更為加重在宅或醫療上實務與情感照顧的困難度。因此各國開始思索如何推展有效的措施來支持失智者、照顧者和醫療專業人員。以下資料來自國際失智症協會和台灣失智症協會,翻譯及綜合整理如下:I.台灣失智症協會該協會在2月21日完成失智防疫指引--專業人員篇,3月17日改版為「失智症防疫照護參考手冊」,針對失智照顧可能遇到什麼困難,做了說明和建議。一、失智者1.失智者不易暸解疫情資訊與宣導內容。2.失智者較難記得或配合防疫措施,如居家隔離、戴口罩、勤洗手等。3.失智者較難正確陳述旅遊史、接觸史及群聚情形。4.失智者較難主動或正確表達身體不適症狀,如發燒、呼吸困難、倦怠、頭痛、肌肉痠痛等症狀,而可能透過躁動或異常行為反應表現出來。5.失智者的自我情緒調適能力下降,可能因周遭環境壓力變大,或對疫情資訊錯誤理解,而有過度焦慮緊張的反應。6.失智者可能忘記自己正在居家隔離而出門走逛,不小心違反防疫規定。7.失智者若被隔離,可能因對環境、人員不熟悉,加上身體的不適,更易焦慮、恐慌;另外,重複言語或行為、遊走、妄想、躁動等行為精神症狀也可能加劇,甚至出現急性精神混亂的狀況。8.防疫期間日常活動及刺激減少,可能導致生活規律混亂、日夜顛倒、情緒不穩定,而加速失智者功能退化。9.獨居失智者除了無法正確配合防疫措施,也可能難以獲得防疫資源如口罩、消毒用品或配備。二、家庭照顧者與看護1.家庭照顧者與看護除了擔心疫情,還須面對失智者行為精神症狀的惡化,耐性可能降低。照顧者的焦慮情緒也可能使得失智者出現或加重原有的躁動行為。2.對於防疫期間失智者是否參與社區活動,家人間可能意見不一;除了會擔心失智者出去將增加感染風險,但待在家裡、刺激減少,也會擔心失智者功能退化,家屬心中很為難。3.社區活動及服務減少,但失智者可能頻頻想出門,造成失智者與家庭照顧者間衝突增加。4.家庭照顧者可能因失智者無法配合,難以抽身辦理防疫所需事項,如去花長時間排隊買口罩。5.外籍看護因語言隔閡,可能無法充分了解防疫措施。三、專業人員1.機構專業人員一方面擔憂疫情,一方面要努力做好防疫措施,工作量變大,壓力增加。2.由於防疫措施造成專業人員必須花更多時間來照顧,加上失智者較難配合,耐性可能因而降低。3.擔心失智者因活動與刺激機會減少,而加速其功能退化。4.依失智症嚴重程度及認知功能不同,失智者的防疫問題及對防疫措施的配合度也有差異,造成專業人員的照顧困擾也不同。另外,防疫期間應對策略共有8 項:1.遵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暨衛生福利部發佈之一般性防疫措施指引。2.採個別化防疫措施,關照失智者、家屬與看護需求。3.確認失智者、家屬與看護的旅遊史、接觸史及相關症狀,並宣導防疫措施。4.主動關照失智者並重複提醒。5.協助家屬、看護及失智者維持情緒的安適。6.協助居家活動、環境與生活安排。7.自我關照身心安適。8.跨單位合作。以上八項都有實施細則,詳細內容請參考網址中的手冊。http://www.tada2002.org.tw/Messages/Content?Id=1074(中文版)由於失智症需要依不同嚴重程度,調整共通性照顧及行為精神症狀照顧,建議可參考http://www.tada2002.org.tw/Download/BookVideo/1?page=2該協會更精心整理了電視劇、歌唱、幽默秀、美食旅遊的清單,讓大家防疫的同時也有許多豐富的居家生活https://www.facebook.com/362271661188/posts/10158643966621189/?d=n若有任何失智症相關疑問請洽關懷專線0800-474-580(失智時 我幫您)。II.國際失智症協會https://www.alz.co.uk/news/adi-offers-advice-and-support-during-covid-19 (英文版)●美國失智症協會、紐西蘭失智症協會和澳洲失智症協會,除了自我防衛、保持安全距離等相關提醒外,都有強調洗手的重要性。為了讓失智者更清楚的掌握,做了以下的建議:1.在廁所或衛浴貼上圖示,詳細分解用肥皂洗手的步驟,並強調至少要洗20秒以上。2.家人或其他照顧者在可能範圍內,對失智者示範洗手步驟,或者一起洗。3.可以養成一面唱歌一面洗手的習慣,增加失智者願意配合的誘因。4.無法用水洗時,最好以60%以上酒精的乾洗手液代替。●「中國大陸失智症協會ADC」等組織,共同發表「精神和心理層面的支持所面臨的重要訊息」(英文版)影音宣導:https://www.alz.co.uk/news/covid-19-sharing-experience-and-advice-from-adis-member-association-in-china(中文版)文字宣導:https://www.alz.co.uk/sites/default/files/pdfs/MHPSS-Key%20messages-CN.pdf指出疫情對失智者會增加焦慮、恐慌、躁動、遊走、退縮、易怒、妄想、瞻妄、攻擊性、睡眠障礙等的頻率。因而讓家屬、照顧人員和專業人員,容易陷入焦慮、煩躁、困惑、痛苦、疲累、倦怠、孤獨、無助的衝擊。所以,要如何幫助失智者和照顧者呢?1.首要的心理協助1)內容◆評估該對象的緊急需求和最擔心的問題。◆盡力滿足他們的基本需求。◆傾聽而不是說服。2)地點:安全和隱私性◆舒適和協助個案找到安全感。◆幫助個案盡快安置。2.失智者和照顧者自助式的心理輔導1)原則:接納生理和心理的變化。2)方法◆經由具代表性的管道獲得資訊,經由輔助方式幫助記憶。◆了解自我防護的重要性,以正向的態度採取預防措施。◆經由電話、微信、運用軟體、視訊、或其他媒體平台向家人親友傾訴擔憂、尋求支持。◆放鬆和冥想的練習。◆多安排豐富的居家活動。3.精神行為症狀管理1)策略◆建議運用非藥物的介入。◆建立個人化非藥物的管理模式,遵循敘述症狀、調查原因、制定方法和評估效果的程序。2)方法◆環境安排:設立專收失智者的區域;認可情緒體驗;以簡單清楚的方式溝通;調整光線和播放安撫的音樂。◆家庭生活:設計合適的活動; 陪伴和鼓勵個案參加。◆照顧者:保持正向態度;學習照顧技巧;關懷失智者的感受;認可失智者的情緒體驗。◆不能配合個人防護措施時:理解行為的背後因素;討論原因和提供務實的協助;簡化程序一步一步來;以文字或圖案提醒;鼓勵和營造成就感。◆身體不適時:言語安撫;處理身體狀況;需要時對症處理。4.瞻妄時的臨床處置◆原因治療:電解質不平衡的處理;控制病毒感染。◆支持性治療:確保水分、維他命和營養的補充。◆減少不必要的臨床處理:如夜晚給藥或心電圖監視等。◆非藥物介入:改善環境;提供正確空間訊息;和緩燈光和聲音的刺激。◆遵照臨床評估,給予必要的藥物治療。5.疫情期間的認知障礙確認◆以加強預防措施和疫情掌控為主。◆找具公信力的機構尋求評估和確診。而當民眾需要居家隔離時,不論是否失智,則有一些共通的可行性方案。●英國的「獨立電子媒體」(英文版)https://www.independent.co.uk/life-style/health-and-families/coronavirus-mental-health-self-isolate-how-to-manage-quarantine-a9404431.html1.做一些讓自己覺得小確幸的事:例如,做新的運動、學一小段語言、在視頻上和別人聊天、參加線上讀書會等,覺得有成就感的事。2.健康飲食:減少垃圾食物和零食,好好吃正常均衡的食物,向附近和網路的超市訂購,請餐廳外送、找親友或社區的團體協助採購。3.多接觸自然:家裡的花園或陽台上的植物可以增加勞動和心靈療癒。也可以藉此呼吸新鮮空氣,增強自癒力。記得打開窗戶引入新鮮空氣,增加對流和室內淨化。4.維持正常作息:一味的放懶反而對健康沒有幫助。即使2 個禮拜或更久的時間在家,正常的吃、喝、工作、休息、睡眠,才能讓身體維持在比較良好的狀態。做一些讓自己快樂的事,也可以試著和過去疏於聯絡的親友,重新建立情感。5.有太多可以做的事:做手工藝、學做新菜、編織、動手做生活用品、寫作、園藝等。6.減少訊息干擾:避免重覆接收疫情發展和報導,才能遠離焦慮和挫折。7.別讓負面情緒淹沒:隔離時比較容易有不滿情緒產生,多珍惜這段獨處時間,以正向態度和方法面對。在疫情不斷攀升,恐慌持續蔓延時,對失智者、照顧者和一般人, 是否有簡單的方式,讓每個人都能在短時間內自我安撫,觀照自己, 靜心下來。●「失智英國」慈善協會製作了「信號呼吸法」(英文版)https://vimeo.com/312089991深吸一口氣,將下巴、肩膀和雙手臂提起,閉氣2 ∼ 3 秒。然後吐氣,順便讓下巴、肩膀和雙手臂跟著放鬆,同時默念「平靜」或「放下」的意念。上列網址還有其他影音照護的建議。我們不知道新冠病毒的流行還會持續多久?但是以疾病初期沒有徵兆,卻已經有高度傳染力,在疫苗沒有出現前,它的肆虐和破壞是不容忽視的。尤其失智者在風暴中, 因為本身的大腦退化,很難自主防衛和配合防疫照顧的規定,所以需要更多的關注和協助。希望以上各國策略參考,能夠減少失智者和照顧者成為疫情下的高危險族群。(文章經作者同意轉載自健康e世界)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4-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居家隔離、檢疫 北市25診所提供中醫視訊看診
中醫界加入抗疫行列,台北市中醫師公會推出居家檢疫、居家隔離中醫關懷服務,已有25家中醫診所可提供視訊診療。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祕書長蔡三郎表示,中醫典籍寫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中醫能協助民眾調整體質、預防病毒侵襲,對於輕症患者治療有幫助。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啟動居家檢疫中醫關懷服務,目前向公會登記參與新冠肺炎通訊診療服務的診所,共計25家,歡迎多加利用。蔡三郎說,疫情期間保持生活作息規律、睡眠充足相當重要,必要時可尋求中醫幫助調整體質,以預防感染疾病。林口長庚醫院中醫內兒科主治醫師陳星諭表示,疑似患者與可能的接觸傳染者出現輕微發燒或上呼吸道症狀時,中醫師可能處方蔥豉湯、玉屏風散等藥方,可協助解表發散、扶正去邪。
-
2020-04-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居家檢疫環境不符就住防疫旅館 我國將逐步擴大對象
我國要求新冠肺炎的高風險群進行居家檢疫或居家隔離,然而這群人在家同樣可能與家人近距離接觸,造成家庭內的群聚感染,過去確診名單中就有多起類似事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昨日優先要求歐美入境者檢視居家環境是否符合檢疫條件、不符者須入住防疫旅館,未來將視疫情與我國資源整備情形,逐步擴大規範的適用對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我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以境外移入為主,其中又以歐洲168例與美國87例為大宗,顯示歐美入境者帶病風險較高。攤開我國境外移入的確診個案清單,截至目前共衍生出17起本土群聚事件,而我國3月下旬全面要求入境者進行居家檢疫後,類似的本土群聚事件只有四起,兩起的感染源來自歐洲入境者、兩起來自美國入境者。這顯示要求入境者進行居家檢疫能有效有防堵社區傳染。為進一步降低居家檢疫引發家庭內的群聚感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日宣布,自18日零時起,過去兩周有歐洲、美洲地區旅遊史的民眾,登機前應主動出示符合居家檢疫條件的資料,如果家裡面有65歲以上長者、六歲以下幼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肺部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無獨立套房,那麼入境後應入住防疫旅館。如果申報不實者,衛生單位最高可罰15萬元。莊人祥表示,上述政策優先實施於帶病風險較高的歐美入境者,未來將視疫情變化以及我國防疫旅館布建數量,逐步擴大規範的適用對象。莊人祥表示,除了居家檢疫者之外,居家隔離者若有上述情形,也可向各縣市地方關懷服務中心申請入住防疫旅館。國內各縣市防疫旅館截至昨日尚有4703空房可供入住,相關資訊可至台灣旅宿網防疫旅宿專區查詢,並洽各縣市防疫旅宿連絡窗口。
-
2020-04-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昨零確診…可脫口罩或出遊了? 薛瑞元:仍維持社交距離
睽違36日,新冠肺炎疫情台灣昨出現「零確診」的好消息。有立委詢問是否已是國人可脫下口罩、或是可出遊踏青的時候了嗎?衛福部次長薛瑞元表示,雖可開心一下,但仍不可鬆懈,民眾仍要維持社交距離。立院衛環委員會今邀請衛福部就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對「健保體系的影響與如何因應,以維護醫療品質」、「醫療體系之影響及因應作為」及「國人心理影響與如何促進心理健康之因應策略」做專題報告。衛福部次長薛瑞元報告時,提到全體醫療院所今年一、二月所申報件數都有下降,而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已暫緩門診減量、暫付款從優給付、若收治相關新冠病患,醫療費用從寬認定、院所或醫事人員若因防疫而停診,可申請補償;而在病患部分,滯留海外國人,居家檢疫或隔離者的就醫不受影響。而在國人心理健康部分,薛瑞元說,已針對全國民眾、兒童與長者等易感人口群、居家隔離與檢疫、集中檢疫、確診個案、死亡個案的家屬等,提供包含1925專線、建立「疫情健康專區」、心理衛教資訊、並成立疫情關懷中心(Call center)、協助會診身心科等措施來協助。蘇巧慧質詢時問到,睽違36天後昨台灣終於又出現零確診,如陳部長所說是小確幸,但現在是脫下口罩的時候了嗎?是春遊踏青的時候了嗎?而政府也說現在檢驗量能最大可到每日3800件,她這幾天都有接到民眾電話反應是否可普篩,指揮中心是否考慮近期可這樣做?薛瑞元表示,普篩是針對無法控制社區感染等情況時的作為,不過台灣目前並未有大規模社區感染,故別「用大炮去轟小鳥」,尚不需普篩;但目前已有討論,考慮會擴大高風險地區、如美國回台者全面篩檢。另外,蘇巧慧也問到,目前疾管署分配給醫事人員每天兩片口罩的量,她跟莊競程委員都還是有接到有醫事人員一天僅配發一片的問題,且北部的私立醫院就有,中南部更多,是否可調查,以確保醫事人員保護?薛瑞元表示,目前口罩發放方式為中央撥給地方衛生局,衛生局再撥下去醫護單位機構,他承諾這幾天會再去調查了解。
-
2020-04-15 橘世代.好學橘
人生像球賽 越後面越好看「50+去做20歲無法做的事」
新竹鴻梅文創志業董事長陳添順,曾是四零四科技總經理以及集團經營會5位成員之一,成員們達成共識,以10年培養接班人,2016年、他55歲那年退到二線,世代交替過程中,陳添順秉持著對社會的關懷,成立鴻梅文化藝術基金會來陪伴、支持年輕藝術家,去年起陸續在新竹成立「或者」獨立書店、工藝櫥窗,逐步為新竹累積文化資產。走入或者書店或工藝櫥窗,兩間都是老屋改造,保留原有的部分牆面與空間,以木材融入環境,明亮的櫥窗,讓人們感受到自然的美好,這也是陳添順人生2.0的觀念。他認為老化是自然現象,應自然接受並用心經營,「50歲以後能做的事情不少,許多都是20、30歲無法做的」。陳添順曾任外商公司總經理,負責亞洲區拓展,但他思索到台灣的未來,期望有天能為台灣的公司打下國際基礎,40歲時憑著國際行銷專長加入四零四科技團隊,十年來到世界各地佈局、建立分公司,營業額從十億成長到百億,員工也從百人激增到千人,見證金磚企業的成長。陳添順表示,25歲前大多依靠他人、學習成長,55歲前探索自己與追求事業成就、發揮潛力,55歲後,他站在所累積的基礎上,期盼能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因此決定打造平台,發揮潛能並幫助人。他以父母親的名字於2008年創立鴻梅教育基金會,有感於年輕藝術家在成名前很辛苦,基金會長期陪伴支持藝術家,除舉辦創作展外,也給予機會與大師對話、到國外交流,讓創作更具內涵。他夢想未來能營運藝術村,成為國內外的藝術交流平台。另一方面,他曾於日本旅行時,想前往蔦屋書店,詢問當地人如何走時,體會到這是一間「在地人感到驕傲、旅行者憧憬」的書店,回國後,他創立了或者獨立書店與工藝櫥窗,發掘在地優秀的年輕人才,提供發揮舞台,一起在新竹累積文化產業,勇敢的追逐與實現夢想。陳添順說,未來希望能建立新竹創生基地,作為其他文創團體的創生加速器,提供創意、行銷、管理、財務上的協助,讓願意回鄉或在新竹深耕的文創團體,也能找到價值定位,也期望透過創生運動,舉辦藝術節、藝術祭,讓在地人可參與、吸引國際旅人前來。「身心的健康很重要!」陳添順指出,人生就像打棒球、打籃球,最好看是最後幾局,不僅可逆轉勝,還可保持戰果,每一局都是新的開始,面對人生2.0,身體與心靈健康都非常重要,建議多閱讀、接近大自然,不要喪失作夢的想法,才能鼓勵自己再次去挑戰與實踐。他也為自己設定目標,逐步累積小的成就感,例如他從去年開始學習做菜,為他所愛的與幫助過他的人做料理,「探索各種可能性,當努力去完成後,累積不少喜悅感與好奇心,不斷的學習與探索會讓自己很快樂。」陳添順也說了未來的圓夢清單:1.騎重機拜訪台灣各地的工藝家。2.學習拍紀錄片,為新竹拍50部紀錄片。3.為新竹累積文化資產。在基金會方面希望能做到:1.成立藝術村,作為台灣與國外藝術交流平台。2.以新竹作為創生基地,建立創生加速器。3.推廣藝術創生運動,舉辦藝術節、藝術祭等。對⼈生未來的看法 :持續的學習與探索、發揮潛能並幫助更多的人。【更多精彩人生2.0↘↘↘】。工研院前院長-史欽泰 73歲「推動台灣,繼續學習」。校長拓荒!政大藏600坪「開心農場」老師退休不無聊。不因「熟齡」斷求學 53歲重返學校變「新鮮雙碩士」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4-12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防疫心部署
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逾3個月,次第改變各地人民的日常生活。緊鄰疫情發源地的台灣,最早繃緊神經,成功阻擋了第一波從中國各省返鄉過年人潮伴隨的病毒傳播。3月中旬,歐美疫情急遽升溫,再度迎回大量外出工作就學的遊子,除了造成確診病例與居家隔離╱檢疫人數持續增加,也意味這場病毒防衛戰,必須轉為長期作戰模式。無論是倉皇放下工作學業,抑或改變行程返台的國人,14天居家檢疫,將是橫在眼前的第一關。雖然,不少過勞的上班族心裡都有過「休息半個月真好」的念頭,一旦「夢想」成真,卻又慌了手腳。為此,各縣市政府莫不絞盡腦汁準備「防疫包」,做為里長初次訪視隔離民眾的伴手禮。一位正在歐洲攻讀博士的友人返台,透過社群軟體報平安。大夥兒起鬨要她發「防疫包」開箱文,原以為將如媒體報導,除了衛教資訊、漂白水和口罩,還有滿滿的零食和影音平台免費觀賞序號,未料友人只收到電子體溫計一只。外加自殺防治關懷手冊眾人見狀,紛紛表示要寄零食補償,「別把我餵成小豬啊」,友人求饒。並不是每位被隔離的民眾都有堅強的「應援團」,足以應付14天內可能發生的種種狀況。桃園就有兩位居家檢疫民眾,隔離第二天失聯,第四天燒炭輕生。對第一線防疫人員來說,如此憾事造成的衝擊,不知是外出趴趴走的多少倍!而今,雖沒人能回答,兩位不幸身亡者在生命最後時光,是不是翻閱過防疫包內的關懷手冊?有沒有發出任何求救訊號?但為了仍在隔離的數萬民眾,以及在這場疫病中將失去健康、工作、財富、甚至所愛之人,或是無端被歧視、排斥的人們,你我除了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還能做些什麼?首先是關照自己。依照衛福部諮詢專家提出的安心防疫PEACE五部曲,我們可以:P ( Be patient ):耐心因應外在事物,篩選重要訊息。控制每天接收訊息時間,避免大腦超載。E ( Enhance your safety ):好好照顧自己,提升安全感。像是定期打掃消毒環境、準備食物、做運動,自我肯定、鼓勵,增進身心安全感。A ( Accept your emotion ):覺察自己的焦慮是否符合現實,學習安撫與接納自身情緒。C ( Change your behavior ):調適壓力反應,改變自己的行為。每日安排一段時間走出戶外,或留幾分鐘進行冥想或書寫,自我觀照。E ( Engage in your life ):盡可能維持日常生活。活用PEACE,也能讓同住的長輩及兒童受益。像是耐心聆聽長輩對防疫措施的感想,協助他們準備口罩,可以達到接納情緒、提升自我控制與安全感的效果。又如陪孩子從日常生活挖掘新趣味,像是從舊書找新話題、改變舊遊戲的規則,既能維持正常作息,亦能增進親子感情。最後則是熟記「1問2應3轉介」口訣,隨時關注身邊親友,傾聽他們的困擾與心聲,適時予以回應及陪伴,必要時轉介心理衛生專業,將大大降低防疫期間再次發生自殺憾事的機會。儘管疫情一時看不到盡頭,我依舊相信卡繆所言,「只要有一絲溫情尚在,絕望就不致於吞噬人心」。
-
2020-04-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銀髮族在家防疫不無聊 滿60歲可免費申請居家互動平台
疫情延燒,許多人減少出門「宅在家」,國健署與瑪帛科技攜手的長者居家科技互動平台,原就是透過電視視訊鼓勵銀髮族在家也能促進社會參與,逢疫情升溫,平台的直播互動節目融入防疫衛教資訊,阿公阿嬤也可透過平台與子女視訊,一解相思苦。在國健署協助下,瑪帛科技的居家科技互動平台已與台北、桃園、台中、雲林等7縣市有線電視台合作,只要收視戶家中長輩年滿60歲,就可向有線台免費申請升級機上盒,並到府安裝視訊鏡頭,只要用遙控器就能簡單操作視訊、直播節目與各式服務。瑪帛專案協理廖敏君說,升級機上盒不影響原本電視觀看功能,只要長輩在家想看直播互動節目,時間一到按下指定按鈕就可收看,互動節目有直播唱歌、益智答題、手工藝教學等,阿公阿嬤在家就能動腦學新知,並導入答題集點機制,鼓勵長輩參與。直播互動節目主題多元,有居家運動、銀髮族飲食、慢性病防治、菸害防制等,近來防疫需求,節目不僅增加怎麼戴口罩、勤洗手等衛教資訊,平台公布欄也加入鄰近藥局販售口罩資訊,還定位用戶所在地計算距離,讓不會用手機的阿公阿嬤一目瞭然。桃園市轄內只要為凱擘大寬頻旗下的北桃園收視戶就可免費申請,已有逾百戶加入,家住桃園區的66歲婦人詹馮麗卿平常在家帶孫子,她也常打開電視,抱著小孫子一起收看平台的直播互動節目,她說,最喜歡益智答題,還可集點換獎品,有時慢半拍沒答到題,雖然扼腕,但也激勵自己再接再厲,「生活不無聊了!」詹馮麗卿也說,自己有5名子女,內外孫很多,以前子孫常回家聚會,無奈受疫情影響,頻率減少了,好在平台內建視訊,孩子透過手機APP連線就可跟人在家中的她視訊聊天,自己也能看看孫子近況,也希望平台增加多點互動遊戲,讓生活更有趣味。廖敏君表示,防疫期間,許多社區活動或實體課程都紛紛暫停,但長者居家科技互動平台本就定位為居家服務,因此不受疫情影響,由於醫療院所禁止探病、關懷據點也喊停,已有醫院等單位主動洽談,希望醫院也能導入互動平台服務,豐富長者生活。
-
2020-04-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李應元:買賣口罩引進市場力量
口罩實名制「十四天買九片」上路,不少民眾希望增加第十片口罩應付工作、上學所需。環保署前署長李應元具公共衛生及醫療經濟學背景,他指出,並非人人需要十四天十片口罩,而口罩配給量已達民生最低需求,可考量釋出少許口罩到自由市場,再透過購買限制、以價制量等,讓真正需要第十片口罩的人購買。繼蔡英文總統宣布捐贈一千萬片口罩給疫情嚴重國家,外交部日前啟動六百萬片口罩外交。李應元說,「整棟樓住戶都生病,只有你自己健康也不會舒服」,流行病的公共性特別強,即使台灣控制疫情,但其他國家發病,全球人流、物流、金流都卡住。適量捐贈 對台灣與全球都好他認為,雖然捐贈口罩引發少數批評,但台灣疫情狀況穩定,只要口罩供應以國內民眾為主,適量捐贈對台灣跟全球都是好事。李應元表示,除了官方捐贈口罩以外,義大利籍神父呂若瑟募款到一點五億元台幣,還有八十三歲何姓賣菜婦人捐出八百元跟八個口罩,顯示台灣社會充滿慈善力量,這些力量一定要預為安排引導,政府可透過台灣聯合國協進會、醫界聯盟、醫師團體等協助匯聚,才不會白費。以價制量 適度開放自由買賣李應元表示,從民眾主動捐贈口罩可看出,有些人需求並不大,如鄉村環境通風、民眾不常搭捷運或公車,現在還允許寄口罩出國,代表十四天九片已符合需求的最大公約數。但民眾跟「第十片口罩」還有多少距離?李應元說,總有人需要第十片口罩,或臨時出門沒帶有急用,既然政府已照顧到口罩基本供應,現在可考慮適時引進市場力量,例如開放十分之一的口罩到超商、藥局自由買賣,訂較高價格「以價制量」,並限定單次購買數量。透過社區 關懷檢疫、隔離者李應元指出,早期徵收糧食制度下,農民須將米繳交到農會,確保公糧不缺,剩下的才可運到民間買賣,農民為了賺錢,會努力種更多米。以口罩而言,業者若只要繳交規定徵收的數量,多出來的口罩可自行買賣,將能鼓勵業者製造更多口罩。立委陳超明曾提議社區自製口罩但被罵翻,李應元為他抱屈,自製布口罩也有防噴口沫功效,更重要是社區製作口罩將發揮關懷力量,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史無前例,在此當頭不只關心病人,居家檢疫、居家隔離的民眾及其家人都承受很大壓力,全球經濟崩潰更可能產生更多弱勢族群,若能透過社區關懷給予支持,社會才能團結走過危機。李應元也說,疫情導致人類活動減少,今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大幅降低,甚至可達到二○二○年減碳百分之二的目標,連帶空氣汙染也有所改善,紅害天數變少,很多方面往好的方向走,人類可透過此次大事件,反思「減法生活」的必要性。
-
2020-04-11 橘世代.健康橘
張曼娟:「長照2.0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 沒想到,這真的不只是錢的問題...
「妳為什麼不去申請長照2.0?」母親的醫生問。那時的張曼娟,雖然因為照顧父母辭掉大學教職,但還有書的版稅、小學堂課程和演講的收入,她說:「我覺得資源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醫生說:「妳就很需要,媽媽也很需要啊!」那次看診,媽媽狀況很糟,不會寫自己的名字、叫不出張曼娟的名字、連站立都覺得辛苦。後來張曼娟申請長照2.0的資源,經評估後,每周都有物理治療師和職能治療師到家裡幫母親上課。之前母親晚上睡不著、白天叫她起床就反問:「我起來做什麼?」張曼娟想找事情給媽媽做,防止她退化,「我又不會雜耍、什麼都不會」,讓張曼娟有著使不上力的挫折。職能治療師來了,帶著母親寫名字、下五子棋、玩十點半、堆疊疊樂、做拼貼,常常練習,失智狀況改善了。物理治療師帶媽媽運動,過去連站立都覺得辛苦,現在可以連做1小時的運動。母親每天都期待治療師來,生活就規律,慢慢上軌道了。「他們真的挽救了我們!我明白了醫生說的:『就是妳需要!』因為這不是錢的問題,是有沒有專業的帶領。」張曼娟成為照顧者後才深刻體會,照顧需要專業。不久後,她幫母親報名了社區「石頭湯社區關懷中心」的「音樂律動課」,遇到1位專業的老師,「媽媽的同學們」一開始上課時會大吵大鬧、打看護,幾周後完全投入,下雨颳風都歡喜來上課。「我『眼睜睜』看著這驚人的變化」張曼娟笑了。張曼娟發現,台灣常見老人照顧老人,高齡兒女照顧老齡父母,疲憊卻不敢言苦,因為總會有人說:「父母親照顧你那麼久都沒有抱怨,你現在只不過照顧他們3、5年而已就喊累。」面對這些充滿愧疚感的照顧者,張曼娟總對他們說:「你父母照顧你時2、30歲,你現在已經6、70歲了。」不少人因此辭掉工作,這些選擇離職的中年照顧者,正值專業傳承的年紀,離職不僅讓個人被迫放棄生活其他面向的成長,也是整個社會的損失。「政府已經在做了,但我深切覺得可以做更多」,走過照顧歷程、受過長照2.0協助,張曼娟體會到,照顧不該是單一照顧者、家庭或社區的責任,政府可以做更多:專業人力的培育、系統的建立,這都不是單一照顧者「有心」或「努力」可及。就像國家負起小孩的教育,政府也該在社會高齡化時扛起更多老人的安養責任。張曼娟想到的是10年之後,她也將逐漸老去,從照顧者變成被照顧者,她期待,當那天到來時,我們的國家,可以提供照顧者和被照顧者更好的支持系統。什麼是「長照2.0」這是政府為了因應高齡的台灣社會推出的政策。「長照1.0」建構了許多居家服務、社區服務的據點與資源,希望在外籍看護與機構外,提供更多項的照顧選擇,包括照顧服務、居家護理、復健服務、喘息服務、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營養餐飲和機構服務8項。「長照2.0」整合1.0分立的服務,讓使用者方便申請,並新增以下項目:失智照顧、原住民社區整合、小規模多機能、照顧者服務據點、社區預防照顧、預防╱延緩失能、延伸出院準備、居家醫療。 【張曼娟系列報導】。張曼娟:沒有一個時刻讓我覺得,此刻最好。張曼娟:人生很少有事情可以自己作主,生死大事自己作主,簡直太奢華、太幸福了!。張曼娟: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一間小屋與友為鄰」張曼娟:無子老後,不憂不懼留言就有機會獲得張曼娟最新力作「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立即參加:https://bit.ly/2V3qbtD 致照護者│填問卷抽好禮 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我們希望透過這份問卷了解照護者的真實需求,在照顧這條路上你我不孤單!(提交問卷即可兌換贈品)立即填寫>>>https://bit.ly/2XZyFUs
-
2020-04-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小寶寶不能戴口罩怎麼辦? 陳時中:記得「退一步保持安全距離」
國內新冠肺炎持續延燒,口罩成為「護身符」,但小嬰兒無法戴口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希望大家考量小嬰兒是未來下一代,希望成人戴口罩也要距離他們1.5公尺、室外1公尺,但不高括小朋友的照顧者。捷運上有人抱小嬰兒,請大家把距離讓出來。指揮中心統計,國內382例確診,含今日新增案381、382,分別為328例境外移入及54例本土病例。國內確診個案新增1例死亡,為我國第6例死亡個案,91人解除隔離,其餘持續住院隔離中。陳時中再次提醒,民眾應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自國外入境時,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應主動通報機場及港口檢疫人員並配合防疫措施。返國後應落實14天居家檢疫,如出現疑似症狀,請聯繫衛生局或各縣市關懷中心,並依指示就醫,切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就醫時,請務必告知醫師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是否群聚(TOCC),以供及時診斷通報。
-
2020-04-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美瘋搶「特效藥」 羥氯奎寧遭囤積 紅斑狼瘡藥告急
總統川普多次強推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是新冠「特效藥」,該藥已出現囤積現象,導致主要服用人群—紅斑狼瘡、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面臨藥物緊缺,影響最巨的是紐約市;但有醫生表示,此藥的臨床證明不足,未來幾周對該藥期望值會降低。紅斑狼瘡亞裔關懷聯盟(Lupus Asian Network)計畫主任顏小源9日在紐約表示,3月初開始就接獲多名病患反應,原本一次可從藥店獲得三個月劑量,因為藥品不足,只能領取一個月劑量,此情況在紐約州和加州尤其明顯。顏小源表示,自從川普總統開始力推羥氯奎寧治療新冠病毒,媒體也經常報導,導致靠該藥治療的紅斑狼瘡病患,每次可在藥店領取的劑量從三個月減至一個月,有時甚至要候補;不過除了紐約市,其他城市該藥供給還算充足。顏小源說,羥氯奎寧雖然有副作用,但相比其他藥物副作用較小,所以是紅斑狼瘡患者普遍使用的藥物,不過長時間服用會出現失明、心律不整、嘔吐等副作用。紐約特別外科醫院(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主任醫生、風濕病科主任克羅(Dr. Mary Crow)9日表示,紐約長老會醫院(New York-Presbyterian Hospital)從收治新冠患者之初就開始使用羥氯奎寧,臨床經驗顯示,該藥並非治療新冠患者的有效藥。克羅說,未來幾周大眾對羥氯奎寧治癒新冠肺炎的期望值會降低,注意力會轉移至其他藥物上。3月29日,聯邦食品暨藥品管理局(FDA)發布緊急授權,允許羥氯奎寧用於新冠病毒治療;紐約州衛生廳官員本周表示,已將羥氯奎寧送往紐約56家醫院,提供至少4000名患者每人為期約四至到十天的治療。
-
2020-04-10 新聞.長期照護
6面向防疫 長照機構如臨大敵
長照機構半數以上是年長的長輩,在過年期間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開始時,機構便如臨大敵的預防性因應,深怕在機構發生群聚感染,所以從上班日起,機構同仁先是提供住民疫情資訊、自我保護、洗手等衛教,在疫情不明期間,也請家屬及機構長輩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外出、探視。必要外出就醫時,機構會提供口罩,請長輩自離開機構到返回機構前絕對不要拿下口罩,也提醒他們離開就診醫院後馬上洗手,返回機構時再提供新的口罩替換;所有外出返回機構的長輩,皆須預防性配戴口罩4天,每日監測健康及傳染病症狀。另一方面,機構同步從幾個面相介入:一、來院的家屬確認TOCC資料,也就是確實詢問並記錄旅遊史(Travel history)、職業別(Occupation)、接觸史(Contact history)及是否群聚(Cluster)等資訊,並提供來訪家屬口罩作為防護。二、同仁們彼此身體健康關懷,上班前量體溫,並確認有無呼吸道症狀。三、阻絕外來傳染:工作人員洗手五時機(接觸病人前、執行清潔╱無菌操作技術前、接觸病人體液風險後、接觸病人後、接觸病人周遭環境後)能正確洗手,降低院內感染的風險。並全日戴口罩,避免傳染疾病給長輩。四、減少環境的髒東西:每日以稀釋100倍的漂白水環境消毒一次,3至5分鐘後再用清水擦拭清潔。五、確認長輩們能確實以內、外、夾、弓、大、立、腕的方式完成洗手。六、增加免疫力:隨天氣調整長輩衣著,定時提醒喝水、綠拿鐵飲品、中藥養生茶、花草茶等增加液體攝取量,也增加蔬果量,參與日照團體、活血功、十巧手、五行健康操、溫水泡腳、潔牙活動、精油芳香理療等活動,皆可提升長輩的免疫力。其實在過程中,仍需重複提醒同仁、長輩、機會教育,醫療團隊人員還要努力安撫因無法外出、外宿而焦躁的長輩與家屬們,請他們配合政府政策。有一天接到諮詢藥師來電,電話那頭的藥師笑著說:「某天她要到機構服務時,阿嬤站在大門,隔著玻璃大聲提醒她要填訪客登記本及洗手…。」我笑著回應:「阿嬤防疫,六親不認就對了。」
-
2020-04-10 活動.精彩回顧
精彩回顧/亞太高齡線上論壇開講 新北防疫經驗受國際肯定
新北市衛生局昨〈8〉日受新加坡社會企業Ageing Asia邀請,參與亞太地區首次舉辦的線上論壇,會議主題為Covid-19對亞太地區高齡長照部門之影響。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擔任第一場論壇主講人,以台灣社區照顧防疫策略進行線上專題報告,與來自亞太地區50位政府代表、銀髮產業、學者專家一同分享新北的防疫經驗,成功完成防疫外交,獲得與會專家肯定。陳潤秋以新北防疫6P新策略為主軸,從超前佈署(Proact)、策略規劃(Plan)、防疫整備(Prepare)、保護市民(Protect)、整合創新(Package)到防疫演練(Pratice),有策略、有系統、有節奏的防疫新思維,引起與會專家熱烈討論,特別對於侯友宜市長以長者健康安全優先、超前部署的行動力、第一時間提供高齡長照設施防疫物資、臨場感十足的大規模社區防疫演習與各項創新作為印象深刻。陳潤秋分享新北市對高齡長輩在防疫上的核心價值「保護,而非隔離」,盡可能讓長者保持在社區自主生活,透過多元形式的社會參與,如戶外動健康、透過有線電視提供教育方案等,針對弱視獨居的長輩,更是主動出擊,從送餐、電話問安、代購物品等,讓長者也能保有生活品質、不被孤立。這些措施也呼應了世界衛生組織的呼籲,支持社區生活的長輩。會議中,許多國家皆提及失智者在社區隔離情境下所面臨的照顧困境,同時也正在思考該如何提供更妥適的協助,疫情嚴峻帶給高齡長者的衝擊,多數專家指向遠距服務與科技應用的挑戰、高齡者社會孤立的問題。當高齡長照服務無法進入案家或在社區舉行時,年長者要轉換使用遠距服務,但最大障礙就是資訊能力。新北市嘗試以有線電視提供長者運動等課程,因為長者十分熟悉使用電視遙控器而非智慧型手機。此外,會議也討論,當服務無法進入案家時,長者容易有孤獨感,因此相關單位也開始提供電話關懷,在特定情況下,讓有受過專業訓練的團隊提供緊急協助。本次線上會議主辦單位、多次造訪台灣的新加坡社會企業Ageing Asia創辦人Janice Chia表示,連續兩年邀請新北市於亞太高齡長照創新高峰會分享新北高齡長照政策,新北經驗已經和高齡創新劃上等號,許多國家紛紛表示希望能向新北市取經。昨日專題演講後參與線上討論的專家,包括香港老年醫學專家許鷗思醫師、新加坡衛理公會福利服務社區長者關懷部門總監Jamie Phang博士、澳大利Rayman Health Care區域經理Eileen Kielty等人,還有來自澳洲、德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7個國家、超過50位進行線上國際交流。
-
2020-04-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指揮中心與科技公司推「疫止神通」 雙向簡訊通報
為掌握「居家檢疫者」的健康狀況,指揮中心和科技公司合作居家檢疫LINE Bot「疫止神通」,並在4月3日正式上線。指揮中心資訊組副組長龐一鳴表示,為同時掌握「居家檢疫者」與「居家隔離者」的健康狀況,指揮中心也施行「雙向簡訊」通報機制。龐一鳴說,居家檢疫的民眾,可以在接獲簡訊通知時,點選連結將「疫止神通」帳號加入好友,並於輸入相關認證資訊後完成驗證,每日進行自主健康通報,並取得防疫相關協助資訊。截至4月7日,已有9843位民眾透過此系統主動回報個人健康狀況龐一鳴表示,之前有些民眾居家檢疫結束前提早「出關」,透過這個工具可以解決此類問題;並表示,透過「疫止神通」的運作,可以輔助第一線民政人員的關懷作業,但不會完全取代民政人員的親自關懷,即使無症狀的民眾,還是會不定時的收到關懷慰問。目前系統除了提供自主健康通報及防疫相關協助資訊外,也會在第13天、第14天及解除居家檢疫當天發送相關注意事項,提醒民眾仍需自主健康管理7天。該帳號也規劃加入LINE Music、LINE TV等免費服務,讓民眾在居家檢疫期間也可以獲得多元的紓壓消遣管道。除了LINE Bot,指揮中心也自4月5日起,每日定時針對發送雙向簡訊給「居家檢疫」與「居家隔離」的民眾,可以透過簡訊回報自己的健康狀況。不論是簡訊與LINE Bot的自主健康通報內容,都會整合到「防疫追蹤系統」中,供第一線關懷人員掌握及瞭解。
-
2020-04-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影/老人共餐暫停 防疫與避免長者孤寂的兩難
「如果確診100個死100個,確診50個死50個,我贊成政府用最高規格來封」,台北市中正區忠勤里里長方荷生痛批台北市政府暫停共餐的政策,認為下令太過倉促,罔顧長者需求;不過,信義區西村里里長馬念慈則基於「人命比較重要」暫停共餐服務。不過長者逗陣來呷飯,除了照顧飲食,也能鼓勵長者走出家門與人互動。方荷生顧慮長者一個人在家隨便吃,因此透過建立社區防疫SOP,繼續辦共餐並紓緩長者獨自在家「鬱卒」的心情;馬念慈雖然遵照市府指示停辦共餐,但也擔憂老人家因為共餐取消而減少與外界互動,又不願出門產生的「孤寂感」,改以定時電話關心、送物資等方式,取代社區阿公阿嬤們的共餐時光,讓他們同樣能感受到滿滿的關懷。台北市忠勤里的餐廳不只服務老人,還有課輔班的小孩來用餐,堅持服務不能中斷的里長方荷生訂下SOP,先洗手才能進餐廳,並針對社區居民做旅遊史、接觸史調查;先前從中國等疫區回來的里民、新住民,也會主動向他通報,希望里長在居家檢疫期間協助送餐。方荷生不滿台北市政府政令下得突然,他認為如果新冠肺炎致死率是100%,他便贊成政府用最高規格來禁止一切活動,但目前國內並未社區傳播,若忠勤里有確診個案,他也不用政府下令,他自己就會停辦共餐,他越講越生氣,痛批台北市政府「一刀切下去,就沒有責任」,沒有安撫民眾不要恐慌可以正常過生活。忠勤里民潘女士在共餐前做體操伸展筋骨,她向我們透露她兒子擔心她會被感染,叫她把共餐的錢當作做公益,不要再去食堂跟里民一起吃飯,但她總覺得一個人待在家裡心情很煩悶,因此還是決定來共餐;另一位參與共餐的陳先生則表示,取消的話,孤單老人一個人在家「要怎麼煮?」強調在這裡一起吃飯大家都會互相注意,彼此很謹慎。「人命比較重要」,這是台北市信義區西村里里長馬念慈在疫情期間,維護里民健康的最高指導原則,馬念慈2018年當選里長後,就積極舉辦共餐,並發展到成為全台北市共餐規模最大的里,最多可以容納200多人。馬念慈里長帶記者參觀共餐的場地,一打開禮堂電燈,偌大的空間空無一人,連桌椅都被收好堆疊在角落,但疫情爆發前,這裡是阿公、阿嬤們一起吃飯聊天的好所在。西村里民古先生感嘆,因為疫情因素,人際關係幾乎降到0,為避免爆發群聚感染,連朋友家都不太敢去拜訪。馬念慈表示,當初他告知里民共餐取消時,曾被質問為什麼,他向里民解釋,目前疫情嚴峻,尤其西村里內超過65歲的人口高達2000多人,身為里長的他必須為里民健康把關,因此不得不遵照政府指示停辦。台北市政府與新北市政府分別在今年2月初與3月初下令停辦老人共餐,台北市政府暫停60歲以上長者每餐40元、中低收入戶或低收入戶身分之長者每餐80元的補助,希望藉此方式達到停辦的目的,待6月底再重新評估恢復與否。台北市社會局老福科長楊雅茹解釋,政令的下達並非政府害怕承擔責任或是製造恐慌,而是參酌相關專業意見後的判斷,希望超前部署來維護長者健康,一部份停辦原因也是因為某些居民活動中心為了防疫而停止租借,因此缺乏場地辦共餐,這也是停辦原因之一。她表示目前市政府已蒐集線上資源給長輩,可以在家做一些運動,也鼓勵他們在避免群聚的前提下,自己到外面走走。暫停共餐,也可能因此連社交也暫停了,老人家們一整天待在家裡,特別是沒有子女同住的獨居老人,身心狀況也成為一大課題。馬念慈表示他會以更多的關心,來替代這段消失的共餐時光,比如致電問候或者是請志工準備青菜、水果送給他們,如果2天沒看到老人,也會請鄰長去關心長者,希望能透過這些關心,讓阿公、阿嬤不會感到孤寂。台大公衛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張書森、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張珏也認為透過電話慰問、視訊溝通或者讓老人家在家有活動,比如做手工等等,可以有效緩解長期悶在家內的負面情緒,只是老人家若不會用網路,問題就會比較大,就需要仰賴他人幫忙建立能與友人對話的網路橋梁。
-
2020-04-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警覺性差很大!解析3個差點釀社區破口的確診個案
從2月中白牌車司機(案19)確診開始,台灣陸續出現11個半個月內沒出國、感染源不明的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包括退休婦人、老先生、上班族、自營業者、護理師、大學生、店員。社區裡隱藏的感染源在哪裡?沒人有答案。但回顧目前355個確診個案,其中三組人的確診歷程,清楚揭示「警覺性」,是決定人是否可能成為社區疫情破口的重要關鍵。一對尋常夫妻,難得在3月10日到14日一起到印尼度過五天假期。回國後,50多歲妻子(案290)在22日發現自己失去嗅覺,同日60多歲丈夫案291亦咳嗽、肌肉痠痛、關節痛、全身倦怠。26日妻子一天內到診所、區域醫院急診室共就醫兩次,同日丈夫也到區域醫院急診室就醫一次,兩人都在29日確診。當疫情調查人員詢問這兩對夫妻,回國後接觸過什麼人?他們身體不舒服之下,憑印象想起了一些人,也漏掉一些人,包括一名50多歲的男子(案335),他在20日曾經和案291喝咖啡聊天。三天後,案335開始出現一些感冒症狀,去診所看了兩次,感覺都沒有比較好。3月29日那天,他看到新聞報導,有一名3月10日去過印尼的60多歲男性確診了,而且是一對夫妻,案335心頭一驚,打聽之下確定,確診者就是跟他喝咖啡的朋友。他在31日戰戰兢兢來轉至醫院就醫,並且主動告知醫師自己接觸過確診者,他立刻被通報疑似、收治住院,並於4月2日確診。和案335一樣警覺性高的,還有這名六旬婦人(案355)。案355在2月20日至3月25日參加南美旅行團,同團旅客有一位60多歲女性(案259)在回國當天就於機場因有發燒、喉嚨痛等症狀而被攔截,另一位同團的50多歲男性(案331)也在被列入接觸者的居家隔離期間,出現喉嚨乾癢、全身倦怠等症狀而確診。與上述兩個確診個案同團旅遊的案355,也乖乖度過居家隔離14天,隔離期間始終沒症狀,但期滿出關的時候,她卻不敢放鬆,懷疑自己會不會就是那5%無症狀感染者。於是她打電話給衛生單位,表達想檢驗確認的意願,經衛生單位安排就醫,醫師也認為有必要採檢,結果真如她所料,確診了。案335和案355的警覺和主動,減少了社區傳播的風險。另一方面,也有人警覺性過低,隔離期間出現症狀,還以為自己無症狀,是靠著醫護人員的警覺,才沒有變成破口。案338和案341這對60多歲的夫妻,在3月5日到14日參加了奧地利捷克旅遊團,因為該團包括領隊已經有四位確診,其中兩人重症、領隊病逝,這對夫妻也被要求居家隔離、回報症狀。這位先生隔離第一天就開始陸續出現腹瀉、咳嗽等症狀,太太也在隔離第11天開始腹瀉,但不知道是害怕還是神經太大條,始終未告知追蹤關懷人員。直到隔離期滿,他們兩人自認安全、到大醫院回診心臟科時,因醫護插健保卡發現旅遊史、仔細釐清症狀,兩人才願接受採檢,結果是雙雙確診。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說,因有些病人尚在潛伏期,篩檢陰性,普篩反而製造假性安全感,不能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只能透過「醫師警覺」,有懷疑就通報採檢。黃玉成說,目前透過醫師警覺,已可抓出約九成以上的患者,若要減少漏洞而延長居家檢疫時間或是通通採檢,則必須考量成本問題。黃玉成建議,檢疫單上雖註明有呼吸道症狀者需通報就醫,但新冠肺炎的疑似症狀太多了,或許要更明確和民眾溝通,「有任何不適」都要通報就醫。新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開業耳鼻喉科醫師周慶明表示,面對就醫多次最後才確診的案例,讓第一線醫師每天都像「提著頭上班」,自費團購面罩、N95口罩以及隔離衣,「全副武裝」。但病人多數是輕微咳嗽、流鼻水,也沒有旅遊史,很難苛責醫師沒有警覺。現在診所看到多次就醫的病患,也大多會有警覺將其轉診到專責醫院採檢。至於旅遊史超過14天自行就醫的病患,是否會在院內趴趴走造成院內感染,黃玉成則說,許多醫院都已須戴口罩且酒精消毒後才可進院,應可降低感染風險。而以長庚醫院為例,儘管超過檢疫期間,報到時仍會知會診間醫師,讓醫師決定是否轉至疫情門診。
-
2020-04-05 癌症.抗癌新知
當病患進入癌症末期 誰來做安寧療護的決定?
日本知名紀錄片「多桑的待辦事項」,工作長達四十年的砂田知昭,正計畫迎接退休後的第二人生,不料迎面而來的,竟是胃癌末期噩耗。他寫下十項待辦事項,陪孫女玩、籌備告別式、與母親一起家族旅行、受洗、第一次對老婆說我愛妳等,由兒女一項一項幫父親完成。影片中的砂田知昭,態度正面、從容,規畫著如何無憾「終活」,但這卻不是安寧醫護人員在臨床上的常見場景。父母生命最終章的規畫,該由誰主導?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現實卻是萬般複雜且困難重重。希望他活著 卻不知他活得辛苦許多末期病患身體虛弱,甚至意識不清,難以表達對醫療處置的想法,常要靠家人代為決定,對家屬來說,是沉重的壓力。就算父母神智清醒,也可能陷入「兒女希望父母活著,卻不知道他們活得很辛苦」。「若父母有意識,當然要看父母的想法。」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社區安寧發展中心主任孫文榮說,很多急救治療,往往不是出自病人意願,反倒是因孩子有社會負擔,甚至顧忌旁人說法,要求急救治療。子女的關懷點不見得和病人相同,整個家庭應相互討論、溝通。安寧療護 不等同放棄等死孫文榮說,一位罹患胸腺癌的老師,因腫瘤包住主動脈,無法手術,只能化療。他不只吐得厲害,手指頭痛得無法忍受,讓他直言想砍掉,孫文榮直言,化療的痛苦,不是子女完全看得到或可以分擔,只有親身經歷才能體會。「病人自主,當然是這樣。」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安寧療護科主任吳森棋說,身體是病人的,有知情選擇和決定的權利,「病人自主權利法」就是為解決這樣的問題。儘管國內推動安寧療護多年,但孫榮文坦言,仍有家屬無法接受或存在誤解,就有家屬以「斷水斷電,自生自滅」來形容,以為安寧等同放棄、等死,什麼也不做。控制症狀 讓患者身心舒適末期病人的定義,是指存活期六個月以內。即便如此,吳森棋說,WHO對安寧療護的定義仍包括「積極」這兩字,但是將治療的目標從疾病轉向症狀,積極的控制症狀、緩解不適並增加生活品質。不再做的是無效醫療,和疾病無謂地搏鬥。吳森棋說,安寧療護包括五全照顧,即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及全社區照顧,以病人為主、家屬為輔,醫療人員則是協助者的角色,協助患者安祥、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目前,全國安寧病房約有七、八百床,經常處在滿床狀態。很多子女無法接受安寧療護,擔心父母進了安寧病房,自此沒機會再活著踏出病房,只能等死。吳森棋說,很多人都誤解,以為安寧病房是住到過世的地方,但「安寧病房還是急性病房」,在疼痛控制和症狀穩定後,就可以出院返家,不是一路住到往生。有許多人不解,病人明明在末期狀態,卻無法持續在醫院中治療。但在醫師眼裡,醫院能雖讓家屬安心,卻不一定是最適合患者的地點,吳森棋說,大部分的末期病人都想回家。害怕病情變化大末期病人想回家 家人多怕怕雖然接受「居家安寧療護」的人增多,孫文榮坦言,仍有許多家屬擔心沒辦法照顧、處理,不敢接病人回家,即使長輩希望回到自家熟悉的環境,也因不想增加家人負擔,無法如願。實際上,想回家的人比現況更多。由於末期病人的狀態不像一般慢性病人,出院後疾病變化較大,也因狀況較一般病人複雜,需要提早準備,以因應各種可能。孫文榮說,這時,安寧療護團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在硬體上給予建議,如是否要製氧機、電動床等,還包括餵食、清潔等身體照顧,呼吸困難、疼痛、發燒等症狀控制和病情變化如何因應,患者瀕臨死亡、往生時該如何處理,以及病人往生後的家屬悲傷輔導等。他說,隨時隨地能找到照護團隊,往往也能讓家屬更為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