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長照
共找到
1667
筆 文章
-
-
2020-04-21 橘世代.好心橘
樂齡創生 挪威「銀髮二手店」開創社福新局面
在挪威西部小鎮Sola有一家亮麗的商店,店內空間寬敞,品項豐富、擺設有品味。這是由挪威「差會」經營的銀髮二手商店,由60歲到80歲退休長輩排班輪值經營。店內整理受贈品項,以市價一半或更低價格出售,消費可以在這裡找到物美價廉商品,也可以在「服侍善工空間」談心舒壓。商店所得支援海內外社會服務,為社福廣開活力源頭。從挪威西部的Sola市鎮中心公車站、大超市商圈往住宅區路上,有個商店櫥窗內商品非常顯眼、亮麗,讓每位路過的人都不免多看一眼。進入店內,空間寬敞,約超過3分之2個籃球場大小,商品五花八門什麼都有,擺設方式也很細緻、有品味,就像一座博物館。這是一家由銀髮族經營,專門銷售二手商品的連鎖商店,挪威語稱「GJENBRUK」。這類商店在北歐基督教文化傳承的國家已經有百年以上歷史,主要用以籌措經費支援海內外社會服務,不是純營利,更不是專門收集遺物拍賣,且是在挪威尚未發現石油,經濟還窮困時就已經很發達;甚至台灣屏東基督教醫院等許多單位,在台灣醫療公共衛生推廣歷程中,有許多資源正是從挪威的這類捐助而來。挪威有多個銀髮二手商店系統,分屬在不同的基督教服務團體下,且經營內容與服務方式也不斷在演變,早期是在某些季節像跳蚤市場一樣臨時擺攤,後來變成有固定店面,主要看每個地方房價與經營者想法。這次我們拜訪的這家店屬於挪威「差會」(Norwegian Missionary Society)所經營。籌措經費援社福 店員、顧客共創多重效益隨著人口高齡化,現在這種商店也具有多重效益,包括支持銀髮族參與社會貢獻所長,鼓勵社會節約資源互通有無,不要只想到自己而應多顧念別人,提供社區無助和寂寞的人增進人際關係和舒壓的地方,甚至有文化藝術價值。有些老人活動中心和失智照顧機構的活動帶領者,甚至會定期來這種店找可以用來帶懷舊活動的材料。克莉絲汀是Sola這家店的店長,她和35位退休民眾一起排班經營,他們年齡層從60歲到80歲,來自牧師、老師、會計師等各種背景,許多人退休前在教會就已經很熱情活躍,現在轉來這裡幫忙。考量到來顧店對長者是種樂趣和服務,而非業績壓力或勞力負荷,同時要保有他們個人生活彈性自由,所以每4小時輪一班,每班排2人,一位負責前場,另一位負責在倉庫整理進貨。商店裡的品項非常多,且不斷有新貨進來,由於排班表通常一排就是半年期間,有的人可能一個月輪值好幾次,也有的人因為要度假而少排一點。所以如果一個月才來當班一次,可能會發現多了好多新東西,當顧客問起,還得花點時間幫忙找。35個人各有豐富人生經驗,邊整理邊討論也是種樂趣,而顧店天天算錢,還要忙著進貨,剛好練練頭腦。有些貨品是非常美麗的藝術品,整理過程就好像在逛精品店,比起待在家裡看電視或長期一人發呆要有趣得多,可為生活帶來一點刺激。參與這裡工作的人都是志工,兩兩一起工作,有助於增進彼此互動,碰到燈架之類的大型商品整理還可以相互幫忙,且因為店員多半是女性,有時需要拿取比較重或放置在高處的商品,就會請來訪的男士幫忙,大家都樂意一起努力幫助人。在挪威,許多人退休就失去大量社會連結。在失去了工作時的位分,又很寂寞的情況下,這種二手店除了可說是老人活動中心外,也提供很好的互動交流機會,提供長輩沒有壓力、又很自由的社交機會與空間,讓不喜歡去老人中心參加活動的人,多了另一種選擇。二手商店設立目的良善,獲得很多人支持,經常可見營業時間忽然有人跑進來,二話不說把東西往櫃台一擺就走。這些人是來捐物資的,他們相信這種商店會把物資妥善用於助人。如果有人家裡東西不少,不方便搬運,或者居住地點比較偏遠,有些二手店會利用營收購買貨車,再排班請人開車載送,或者請租車公司幫忙,無論哪種方式,都不會向捐贈者收取運費。通常貨品進來二手店再標價出售前,經營者會查閱網路了解全新商品價錢,然後以新成品原價的半價訂價,挪威物價約是台灣的5倍到6倍,二手用品對有需要的人頗有吸引力。店員茱蒂表示,他們還模仿美國人的黑色星期五,創造「綠色星期五」為促銷日,以刺激消費。由於貨品進來都需先經過店員之手,他們會比顧客先看到好東西;但為了維持商店品質,顧及消費者,也兼鼓勵志工,通常會先讓貨品標價上架1小時後,志工才可以購買。有些捐贈者甚至會好奇自己捐贈的物品到底標價多少,曾經有些長輩感嘆自己視為寶貝的皮包等商品,在年輕子女眼中看來卻不值錢,因為年輕人覺得太老氣,堆放到最後若丟棄又難過,乾脆拿來這裡賣。不過潮流也慢慢在改變,又有一批年輕人喜歡買祖父母年代風格的家庭用品,所以二手商店又有了新客群。有些餐盤等已經絕版的商品,是公認當年最實在的商品,都還有一定行情,例如凡是1960年代的東西,就有人特別喜歡。顧客碧優娜說,她會來逛來買,就是因為這種店的商品具多樣性和多種風格。當然也有實用取向的顧客。年輕的提姆夫婦來這裡找搭配的燈罩,總算找到滿意的,在一般新品店還不一定能幫老燈找到適合尺寸的燈罩,他們還發現一幅金燈台的油畫,雖然還不知道該掛哪裡才好,但實在喜歡,先買再說。由於這種店本來就是為了幫助人而成立,所以這裡的營業所得不需要繳稅。克莉絲汀說,也因為得到這種尊重,客人買單之後,店員會拿各種包裝來打包,也可以刷卡,也提供印有店面商標的塑膠袋,但不可以向顧客收包裝袋費用,因為這樣做,這種店就形同一般商店交易,那就要繳稅。這些店本於原始助人理念,除了所得用於助人,店面空間設計也有共同特性,就是除了貨架,一定有一區舒適的沙發談心空間,稱為「服侍善工空間」。這是源自教會的理念,想到有些人生活有各種難處,不一定有人可以說,這個空間就預留給店員,發現有人來店裡其實只是想找人訴苦或者想解決問題時,可以邀請到這區來談心。茱蒂說,有段時間有位斯里蘭卡來的婦女常常在店外徘徊,經過關心後才知道她先生過世,平時很少朋友,茱蒂等其他長者非常樂意幫助她。對有信仰的店員來說,付出時間顧店和付出生命與時間給有痛苦的人,價值是一樣的。在另一家店也曾看到有些顧客在店內東走西走,對什麼都好奇,要是店員有空時便會與他們寒暄,在徵得對方同意後也會請到沙發區聊聊,聊過以後通常會發現更多可以幫忙的地方。有品味有氣氛 隨意逛就是樂趣這種二手店很重視運用長輩才幹,例如有些非常好的毛衣只是有點破損,擅長織毛衣的店員拿回家縫補後就會很好賣。克莉絲汀退休前專精裝潢設計,所以她的店面格外重視擺設,像是到底該怎麼擺放,商品才會協調又能有效運用空間,而且讓客人覺得有趣,例如將桌子配上燭台,每天店門一開,她就點燃蠟燭,遠遠望去很有氣氛。克莉絲汀回憶,一開始經營這家店時她一無所有,於是她想到櫥窗行銷,吸引來店人潮,所以每次一有新貨,若她認為這東西很有吸引力,就會擺到櫥窗,吸引路人停下來參觀,例如精緻的手工木刻雕飾,或是銀器燭台,還有蘇聯製的手搖迷你縫衣機。迷你縫衣機看來像玩具,但其實是真的可以使用的縫衣機。後來她買下這台縫衣機送給她的老闆依那當生日禮物,因為她知道依那會喜歡,只是不知道這麼巧這裡可以找到。其他貨品依照類別擺設,從一進門有廚房用品區、吊燈區等各種生活用品,還有玩具區、畫作海報區、手工藝術品區、書籍區、蠟燭區、聖誕節用品區、各種燈罩、手套,還有許多古典梳妝台、衣櫃、皮包、飯桌等。有些木製品材質厚實,當年花很多功夫製造;現在的家具根本不可能再用那種木頭或手工製作,大賣場更不可能找到一樣的商品,所以還是有行情。最後一區還有滑雪鞋與相關用品。這家店考量整理費工、空間利用與整體視覺等多種因素,並不接受大型電器,也不打算開設衣服區,家具因太占空間也是有限度接收。但「差會」其他店面則有衣服區,許多禦寒衣物質感很好,如果能找到型號相合還真是賺到。甚至各種二手皮鞋區,這要看顧客喜不喜歡,要是一直沒人喜歡,店員會考慮再降價,或者裝大貨櫃車送到東歐去賣或捐贈。為了方便人們捐贈物資,同時考慮店面安全,有些物品則要考慮如何陳放,例如將菜刀鎖在一處,有人要買才拿出。和克莉絲汀同樣的二手店目前已經開到51家,一家店1年約可以得到500萬台幣左右的收入,店面數量還在擴展中。這不是要和誰拚績效,而是在人口高齡化、家裡要清理雜物也多,希望提倡簡樸生活,且在公共社會福利資源愈來愈不足時,這種二手店可說是社會企業中的社會企業,在多數人向社會要資源時,這種店正在努力創造資源。台灣許多地方政府近年只要召開長照或老人照顧等會議,總提到資源不足,除了改善制度善用公帑外,這種具有良好社會形象與公信力的二手商店,或許也是未來一種開源選項。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熟年誌2019年8月號(NO.89)》【更多精彩閱讀↘↘↘】。峨眉「物換物免費店」 老闆再推「工換工時間銀行」。回收美麗再利用!婚禮鮮花轉送療養院,幸福不凋零。一周近千個麵包 共同加入「惜食」大作戰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4-21 橘世代.好野橘
當我們離開,留下來的財產該如何「正確」被使用?
許多父母會幫子女準備教育金,但如果發生了什麼意外,要如何保障這筆錢未來確實用在教育上呢?CFP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廖一聰建議,運用「財產信託」的管理制度,可以讓我們擁有財產的控制權,確保專款專用。財產規劃的風險?當我們在辛苦賺錢或投資累積財富的時候,是否想過有一天我們老了,需要長照或安養機構的照顧時,錢雖然在我們身上,但卻是照顧我們的人在運用,我們能夠確實知道照顧者是把錢用在照顧我們身上,還是拿去用在他自己的需求上呢?或者,當父母幫子女準備了一筆教育金,如果有一天父母發生意外,這筆錢可能透過繼承給孩子,小孩拿到了,監護人拿到了,但能確保這筆錢真的用在自己希望的用途上嗎?還是會不會被監護人拿去花費掉?或者子女是否有能力管理好這筆錢?辛苦準備的財產,需要有一道防火牆,可以安心的照顧自己的老年生活,並且用來妥善照顧下一代子女。廖一聰指出,財產信託就是一套擁有控制權和防火牆的管理制度,幫我們做好財富傳承規劃。1.安養信託人年老後會逐漸身體失能或失智,最怕的就是無法安養晚年。但如果我們能事先準備一筆安養的經費,並透過信託制度把這筆錢保護起來,當有一天我們需要住進安養機構時,錢每個月就會固定匯到指定的安養機構,照顧我們的人不需要經手這筆錢,可以確保這筆錢被專款專用在我們身上。2.子女保障信託照顧子女方面,許多人喜歡利用「贈與」每年220萬的免稅額,將特定財產送給子女;或使用「繼承」方式,稅額較高,還有不少扣除額。但是,雖然透過贈與或繼承,財產就是子女的,子女卻不見得有管理財產的能力。而透過信託規劃,受託人就必須依照信託法的規定,依據委託人交代的方式管理財產。父母可以事先安排贈與或遺產的運用方式,包括固定給多少錢、什麼時候給、透過什麼方式給,都能預先設定好。例如,透過信託規劃,讓受益人每月領到足以支付基本生活開銷的金額,又能避免一大筆錢一下被花完或被其他人挪用的風險。廖一聰指出,信託沒有門檻,很多人會以為信託是有錢人的專利,但其實所有人都可以依照自己的意願照顧自己和家人。信託在國外已有幾百年歷史,好的信託可以照顧一個家族上百年,在台灣信託法通過也有20年,信託契約簡單,費用也不算高,簽約金大約5000元上下,管理費則大約是每年收取信託財產價值的0.2%-0.6%,但具有照顧的意義和防弊的功能,已逐漸成為財產傳承的新趨勢。【關於理財大小事↘↘↘】。搞懂理財3層次 幫孩子準備留學金不慌亂。還再說「幫你存起來!」 親子理財3階段從小開始訓練。買了好多保險卻賠不到?熟齡族這樣買最到位!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4-21 新聞.生命智慧
用音樂輔療帶爺奶走進時光隧道 照顧者感動到眼眶都濕了
在臺灣65歲以上老年人,佔總人口比率已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高齡社會」;也就是每7人中便有一人是老人,人口高齡化已是不爭的事實,長期照顧議題更加刻不容緩。今日,來到位於北投的老人養護長照中心,為長者們進行音樂輔療的課程。對於每位長者,皆予以個別的協助和指導,幫忙捏捏手臂的肌肉、穴道,並小心翼翼地捶捶肩背。用心,感受和陪伴。接下來進入課程,多可以事半功倍。課程正式開始,受歡迎的節奏課,拿起鈴鼓、三角鐵、響板...,叮叮咚咚、乒乒砰砰,大夥兒精神都來了,亂中有序的節奏裡,頗是趣味。接著,在悠悠的歌聲中,爺爺奶奶們很是陶醉,唱到盡情之時 ,甚是話說當年...。彷彿進入了時光隧道,陪著老人家們一同回憶和想像。有著甜蜜,當然也有深深的嘆息!老歌金曲的魅力,一直都是經典不敗的活動之一。在沒有間斷的二個小時的活動課程中,儘管眼神中透露著些許的疲憊,但爺爺、奶奶們欲罷不能,甚至玩心未泯。接近尾聲的十分鐘,有位年約八旬的爺爺突如其來的邀請我跳支吉魯巴,隨著音樂繚繞,爺爺牽起我的手,又是轉圈,又是扭腰擺臀,長者們看得好不快樂。終於,在混亂的腳步和熱烈的喝采聲中,終結了同手同腳的「吉魯巴」。爺爺開心地對我說:「跳得真好!」。我驚訝著:剛才不就是記憶中的土風舞、啦啦隊、健康操的結合嗎?而後,便攙扶著爺爺步履蹣跚地走向他的休息室。曲終人散,瀰漫著一股格外冷清的氣氛,真教人不捨。心想,剛才的吉魯巴爺爺,身手可矯健靈活呢!怎麼才一個轉身,兩腿就不聽使喚了?一旁的照護人員告訴我 ,其實老人家有時候是「看人」來決定他的狀況(病情)。完全明白了照護人員的提點。短短的二個小時的陪伴,竟可以輕易地打破許多時日來的膠著與沉默...走著走著,巧遇剛才前來探視長者的家屬,先是道謝著一個下午的熱情陪伴,接著說「老師們都把長者照顧的太好了,雖然感激,但是這好像是綿延不絕的無底洞,日子一天天過,身為家屬的我們負擔好沉也好重。」不禁,鼻子酸了,眼眶紅了。現今隨著長照2.0的推行,服務更加多元也可受惠更多的人。秉持著音樂治療關懷師的職責,貢獻棉薄之力,給予需要幫助的人,在有愛的氛圍中接續與陪伴。
-
2020-04-20 新聞.生命智慧
父母留給子孫的禮物為何讓親人反目?律師告訴你,遺囑訂定的重要性
「您覺得遺產是什麼呢?」如果您問我,我的回答是:「遺產是留給家人最後的禮物。」但如果家人為如何分這些禮物而意見不合,爭破頭並為此對簿公堂呢?有些家庭甚至為此衍生刑事案件,您知道嗎? ▍遺囑的重要性 實務經驗上,並「不」是如大家想像的,只有「有錢人」才會為爭遺產而上法院。而且直接依照法律規定的應繼分來分,也未必是最不會有糾紛的方式。 我曾處理過一個案件,這個家庭中,在父親過世後,留下太太和兩個女兒,遺產只有一棟房子和一些存款,繼承人就三位,看起來十分單純吧! 父親沒有遺囑,過世後三位繼承人討論如何分配遺產,最終達到存款部份按應繼分分配,每人分1/3。 但是父親留下來的房子,要如何處理呢?房子是要出租每月收租金?還是賣掉大家分現金?還是給誰住?大姐一家住在裡面,堅持不搬,又不願意拿租金出來補償其他人,事情要如何解套? 遺產的繼承,當被繼承人生前「沒有」規劃安排未來如何分配時,在身故後,只有兩種方式來處理分配問題: 1.繼承人們談個「遺產分割協議」方案出來。2.但只要有任何一位繼承人「不願意」簽協議,那麼很遺憾的,大家就只有上法院走「遺產分割訴訟」一途了。 而「禮物」就會搖身一變,成為繼承人們對彼此互相「厭惡」的原因了。 因此,為避免好好的「禮物」,成為「厭惡」的源頭,被繼承人把自己預計如何分配的想法,落實成有法律上效力的「遺囑」是有必要的。 被繼承人也可以在「遺囑」內告訴子孫,為什麼選擇留什麼財產給「誰」?這後面的祝福是什麼? 我身邊就有案例是:「祖母將某套黃金首飾,留給孫女,是因為想要孫女未來出嫁時,能戴上這套首飾,這樣即便到時候,祖母人不在了,孫女還是可以帶著祖母深深的愛與祝福一同出嫁! 後來祖母先辭世了,孫女從遺囑執行人那裡收到這套首飾,並告知祖母的祝福時,心裡是充滿感動與對祖母的懷念!」 因此,我常在演講中告訴聽眾:「遺囑是留給家人的:最後一封情書」當我們用寫情書的心情來看待,就不感覺提到遺囑觸霉頭了吧! 此外,許多繼承人在討論,如何分配被繼承人(父母)的遺產時,都會提到要尊重父母親生前的意思或交代(我把它稱為「遺願」),把某個特定的財產(通常還是價值不斐的不動產),留給某個特定人(可能是子女輩、甚至是孫子女輩)。而大家常有的迷思是:遺願,就有法律上的效力。但我再重申一次「遺願」沒有法律上效力,不能強制要求其他繼承人配合履行,「遺囑」才是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遺囑怎麼訂定 如何訂定具法律效力的遺囑?我將法條內容整理成下方表格,給大家參考。以下分享的是,我比較推薦的「代筆遺囑」或「公證遺囑」! 至於「自書遺囑」,雖然符合法律要件時一樣有效。但是因為沒有見證人,如果繼承人對於遺囑效力有爭執時,通常需要筆跡鑑定;甚至某些行政機關會對於依據自書遺囑的登記申請會不敢受理(因為怕繼承人們有爭執,自己會倒楣被告) 因此還是要透過法院程序提起「確認遺囑有效」訴訟,而為避免這些繁瑣程序,建議以代筆或公證遺囑為優先選擇。 上面表格,特別跟大家說明的是: 1. 民法上的「未成年人」,是未滿20歲的人。年滿20歲就成年,可以當見證人。2. 遺囑上,不管是遺囑人、代筆人、見證人都要親筆「簽名」、「蓋章」會導致遺囑無效! ▍其他提醒: (一)立遺囑,請安排「遺囑執行人」 1. 執行人可以在立遺囑人身故後,拿遺囑協助做遺囑繼承登記、申報遺產稅、遺贈交付、依遺囑內遺囑人的指示分配遺產......等程序。而且其他繼承人不能妨礙「遺囑執行人」執行職務喔! 2. 當有「遺囑執行人」時,遺囑執行人會成為第一順位的遺產稅納稅義務人!因此,請立遺囑人記得「預留遺產稅源」給執行人(以保險安排現金是一個方式)。 而在沒有拿到國稅局的「遺產稅繳清證明書」或「免稅證明書」之前,遺產是無法過戶到繼承人或受遺贈人名下的。 3. 遺囑執行人,可以同時具備繼承人的身分。 (二)應既分與特留分 如果被繼承人沒有立遺囑,繼承人會按應既分比例分配遺產。如果有立遺囑,請留意特留分。但特留分的違反,遺囑不會無效,只是特留分被侵害的人,可以行使扣減權。 舉例:陳爸爸過世後,只留下兩個兒子,而陳媽媽早在陳爸爸身故前幾年,就已過世。 假設陳爸爸只有1000萬元的遺產,在陳爸爸沒有遺囑指定分配方式的情況,兩個兒子各可以分配500萬元(1000萬元/2) 如果陳爸爸有立遺囑,並且把全部財產1000萬元都留給大兒子,那麼遺囑不會因為違反特留分無效,只是小兒子可以向哥哥行使扣減權,討回250萬元(500萬元/2) 應既分與特留分的比例,請參考下表: (三)最後,建議立遺囑前,先找「律師」討論 討論看看是否只需要立遺囑?還是需要其他配套的處理一起安排? 例如:財產有無借名登記清況,希望如何處理? 有無生前贈與給子孫的財產(若因結婚、分居、營業而贈與,是否要歸扣)?有無借款、投資情況?有無債務問題?有無想排除繼承權(一毛錢都不願意留給某個繼承人)的情況?子孫有無債務問題?或是身心障礙、財產管理能力不佳問題?有無節稅考量? 以上都是常見的、在繼承開始之後,繼承人面臨問題。為避免把困擾丟給子女,讓他們為遺產吵一架,然後上法院,再老死不相往來,建議立遺囑人要先完整思考後規劃並行動,才能真正的達成立遺囑人的心願也維持家庭關係和諧! 【參考法條】民法第1190條:「自書遺囑者,應自書遺囑全文,記明年、月、日,並親自簽名;如有增減、塗改,應註明增減、塗改之處所及字數,另行簽名。」民法第1191條第1項:「公證遺囑,應指定二人以上之見證人,在公證人前口述遺囑意旨,由公證人筆記、宣讀、講解,經遺囑人認可後,記明年、月、日,由公證人、見證人及遺囑人同行簽名,遺囑人不能簽名者,由公證人將其事由記明,使按指印代之。」民法第1194條:「代筆遺囑,由遺囑人指定三人以上之見證人,由遺囑人口述遺囑意旨,使見證人中之一人筆記、宣讀、講解,經遺囑人認可後,記明年、月、日及代筆人之姓名,由見證人全體及遺囑人同行簽名,遺囑人不能簽名者,應按指印代之。」(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
-
2020-04-19 橘世代.健康橘
「一間小屋與友為鄰」張曼娟:無子老後,不憂不懼
張曼娟總說:「照顧著老去的父母,才真正理解人生。」沒有結婚也沒有子女的她,陪伴父母的過程,也思考了自己的「無子老後」。張曼娟希望和好朋友住得近,自成一個社群。例如現在她有群朋友每個月聚會,分享發生的事、心情變化、好吃的、好玩的,「相濡以沫的感覺很棒。我幻想我們到老了還能這樣一起生活」。她想住在交通便利、生活機能佳、空間小的房子內。為了讓父母有足夠空間,張曼娟目前住大坪數房子,但未來一個人住,「只要現在的一半大就好」。張曼娟曾經在香港生活,那時的屋子比較符合她對「老年生活」的想像,20幾坪、有個中型客廳和餐廳,朋友來可以吃飯聊天,臥室簡約。位於交通便利的港邊、地鐵站附近。住家下就是商城,有超市、餐廳、滑冰場、電影院、書店,「如果靠近醫院就更好」。張曼娟笑說,想看電影有電影院、需要看書就去書店,外面風雨或豔陽都不用出門,朋友來去超市買食材下廚;然後,「一定要養貓」為了父母親,張曼娟這幾年養了2隻貓,「一見」和「一露」,雖然沒有孫子承歡膝下,但愛撒嬌、個性鮮明的貓咪,卻讓兩老情緒穩定,全家都更有幸福感了。無子老後是個「選擇」「我的朋友說:不要以為妳沒結婚沒小孩才會孤獨老,我們這些有結婚有小孩的也會『選擇』孤獨老」,不只一位朋友這樣告訴張曼娟:「我們不想成為子女的負擔」。因此,面對「無子老後」的提問,張曼娟不憂不懼,「因為就算有子,也不一定有時間或精力來照顧我們」;年過半百、承擔照顧責任的張曼娟比誰都清楚,「家人」在情感的牽絆和關係的維繫,而非血緣。 【張曼娟系列報導】。張曼娟:沒有一個時刻讓我覺得,此刻最好。張曼娟:「長照2.0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 沒想到,這真的不只是錢的問題...。張曼娟:人生很少有事情可以自己作主,生死大事自己作主,簡直太奢華、太幸福了!。張曼娟: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18 橘世代.健康橘
留心殯葬蟑螂/人生最後一件大事 超前面對不留遺憾
從容老後系列1人生老化仿若四季輪替無可迴避,但我們總是等到父母生病、至親離世的那一刻才發現,我們還沒準備好告別,措手不及的結果,常徒留遺憾。《橘世代》相信,面對死亡,是為了好好活著,為讓人生最後有尊嚴、有品質,我們將從這一期周報開始,不定期為讀者梳理關於遺產繼承、節稅、醫療決定、安葬儀式、長照等必知重點,和您一起透過他人的故事、獲取老後知能、思考人生,為自己「從容老後」做準備。「國標舞女王」劉真因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問題,與死神搏鬥45天後,等不到換心機會病逝,留下摯愛的4歲幼女與丈夫辛龍。才44歲,劉真走得意外,走得讓人不捨;只因手術過程中不可預知的風險。原來,不是每個告別,都有時間好好準備。面對不可知的這天,你準備好了嗎?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居多。多數的人不會想得如此深遠,當被命運推著必須面對時,常不知所措。以下的案例,也許就是現實情境的縮影。就在今年清明節前2天,「小陳」接到大學同學傳來的訊息,班上一名同學平日身體看來很健康,卻在參加一項田野活動時腦溢血,雖立即送醫,但出血狀況嚴重無法救回。事情來得突然,意外發生時,同學的妻女正好都在國外,專程趕回善後,卻茫然不知所措。父逝措手不及 醫院遇上「救兵」同學妻女的慌亂心情,小陳也曾有過;時間拉回10多年前,小陳的父親中風臥床多年後又罹患大腸癌,理智上,小陳雖然知道終有和父親揮別的一天,但他始終不願面對現實,家人間也有意無意的迴避談父親身後事。該來的終歸會來,當這天到來時,完全沒有準備好的小陳,頓時慌了手腳。父親遺體送到太平間後,小陳的腦筋一片空白,後事要怎麼處理?全無頭緒。就在這個時候,葬儀社的人出現了,熱心指點一些該注意的禮儀,表示可以協助後事。不知所措的小陳看到救兵,沒有多想就答應下來,2天後,他請對方說明後事細節,對方就是不肯清楚說明,不斷的拍胸保證要他放心,表示所有費用會開收據。殯葬蟑螂插手 優良業者不敢接和喪家說明清楚細節有這麼難嗎?冷靜下來的小陳這時才覺得怪怪的,打聽後才知道自己遇到「殯葬蟑螂」,他們有些是無照業者,有些是專門在太平間守候「獵取」喪家再轉介給殯葬業者的中間客。擔心自己上了賊船,小陳詢問曾有處理親人後事經驗的同事,同事告訴他社會局都有推薦優良業者的名單。小陳找上其中一家業者,接待的店面簡陋到不行,外觀實在很難和優良兩字連結,說明來意後,接待的老先生像在做身家調查,問清楚小陳對父親後事的想法後說,「明天會把基本該有的項目及每筆花費條列,不想要的就刪,想加的再加」。小陳是家中獨子,老先生在臨走時還交代,喪事不同於婚事,很多禮儀是以男性為主,例如骨灰罐的選擇,他要求一定要兒子挑選,女兒沒有說話的分。幾天後,小陳拿著明細單再度上門,交談過程中,小陳和老先生談起父親過世當晚送到太平間的事,老先生立刻表明不接小陳這個案,因為他曾被「殯葬蟑螂」指責破壞行規砸店,「還不只一次」,「就因為一再被砸,乾脆不修店面」。老先生很直白的告訴小陳,每個行業都有不肖業者,殯葬這行也不例外,原因很簡單,「誰會希望家裡常不幸死人?」 既然生意只做一次能撈就撈。解約找人協調 5萬紅包才放手「真的是上了賊船」,小陳找來對方談解約,對方卻耍橫,指小陳這個要求是觸霉頭,小陳被逼無奈,透過關係請來殯儀館館長居間協調。對方礙於館長情面答應放手,但要求給5萬元紅包改運,小陳忍痛答應,才讓父親後事圓滿解決。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路,但是多數人都和小陳一樣,認為「這天不會這麼快就到來」,不願也不曾去想。但這天終究會來,「超前準備」才不會遺憾。【從容老後系列】。郭慧娟:引進死亡咖啡館聊生死 正面看待人生最後一哩路。談 死 亡 的8個時機 聆聽是最好的溝通。人生最後一件大事 超前面對不遺憾。身後事安排你須知的5件事 有備無患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見面不是最重要 練習傳遞愛
對於如何在防疫期間,兼顧家屬與被照顧者的親情維繫,有學者專家認為照護機構應主動負擔聯繫責任,協助不擅長使用手機的長者與家人視訊,或改造獨立空間提供家屬訪視,也有人認為視訊探病非長久之計,且不是人人手邊都有可以視訊的科技設備,建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待疫情減緩後再適度調整。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張玨表示,指揮中心應研擬配套措施,要求醫院、長照機構單位負擔聯繫責任,提供可視訊的科技設備。現在手機普及性高,但長輩可能不擅於操作,可以請醫護人員幫忙長輩用Line跟家人視訊、通話,機構也可安排固定聯繫時間,逐一協助長輩與家人利用視訊聊天、打招呼。她說,許多長照機構都有類似門房、守衛室的空間,也可將空間改造成防疫期間的訪視室,家屬可以前來與長輩在此會面,進入訪視室則須嚴守量測體溫、戴口罩、消毒等防疫措施,不失為一個折衷辦法。林口長庚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任張家銘說,確實有感覺到家屬與患者在禁止探視政策下的不便,這陣子不少患者選擇出院或延後醫療,住院量大幅下降,針對長期住院的人,有些醫院也提供了人性措施,開放單一陪客證,以限制訪客數的方式,讓住院者跟家屬能適度保持聯繫。【記者雷光涵/台北報導】疫情期間醫院、長照機構實施嚴格的禁止探視令,台灣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說,「面對面」不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最重要元素,而是如何傳遞愛、關懷,不能視訊用錄音也很好;照顧者一定要放下內疚、罪惡感,告訴自己這是為了保護家人,不妨在外面完成親人的願望清單,不要留遺憾。李玉嬋說,現代人在面對面時,可能也是各自玩手機不講話;探病見了面,一樣不知道要說什麼、很尷尬。全面探視禁令的現在,運用視訊之外,更鼓勵大家要練習表達情感,告訴親人有多麼愛他、想他、在乎他,見面不是最重要的元素。
-
2020-04-1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防疫禁探視! 子女不在旁 她10天驟逝
陳奶奶今年住進護理中心,她的五名子女天天排班24小時照顧,珍惜最後相處時間。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該護理中心實施訪視限制措施,原本病況穩定的陳奶奶不到十天突然陷入昏迷,送醫後不久就過世。子女求情 盼輪班陪伴安置陳奶奶的護理中心3月起每天只能早晚探視各一小時,且一次只限一名家屬。陳奶奶的子女向護理中心求情,但只能照規定走。陳奶奶中午、晚上各一個小時有子女陪伴,住的是單人房,一天有22個小時要自己面對寂寞。以往入夜睡覺有子女輪流陪伴,3月開始獨自熬過漫漫長夜,多數的照護行為也改由護理人員接手,造成陳奶奶很大的心理壓力。護理中心實施訪視限制措施不到十天,病況向來穩定的陳奶奶突然陷入昏迷,隨即立刻送醫緊急住院。主治醫師也困惑為何陳奶奶的病情急轉直下,「這十天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堅持探親 警察都來了跨專業長期照顧協會常務理事、貴族老人長期照顧中心主任桑予群表示,暫停探視令一出,99%家屬都能諒解,但見不著親人,情緒難免起伏。傳出有人主張探視權,堅持要探視親人,最後連警察都請來了。最近某機構有一名臥床近十年的長者往生,臨終前,家屬哭著哀求要見最後一面,最後只能全副武裝,拉起簾子讓家人道別。摸不到手…視訊哭不停媽媽住在長照中心的陳小姐說,視訊以來,不能面對面見面,摸不到媽媽的手,不能幫她抓背止癢,感覺媽媽話變少,妹妹每次視訊都哭不停,很想將媽媽帶回來照顧。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為避免長照機構體弱的高齡長者引發群聚感染成防疫破口,禁止訪客探視,屏東縣恆春督督教醫院貼心推出「行動視訊車」,讓長者可以和家人視訊對話。有家屬說,雖然視訊可撫慰家人和入住長者的思念之情,但和真實見面的感覺有差,但疫情嚴峻期間也是沒辦法中的辦法。(記者吳姿賢、陳惠惠、唐秀麗、吳淑玲、徐白櫻、王昭月、潘欣中、張裕珍、施鴻基、陳斯穎)
-
2020-04-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鼓勵照顧者要練習多種方式表達情感 放下內疚感
疫情期間醫院、長照機構實施嚴格的禁止探視令,台灣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說,「面對面」不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最重要元素,而是如何傳遞愛、關懷,不能視訊用錄音也很好;照顧者一定要放下內疚、罪惡感,告訴自己這是為了保護家人,不妨在外面完成親人的願望清單,不要留遺憾。李玉嬋說,現代人在面對面時,可能也是各自玩手機不講話;探病見了面,一樣不知道要說什麼、很尷尬。全面探視禁令的現在,運用視訊之外,更鼓勵大家要練習表達情感,告訴親人有多麼愛他、想他、在乎他,見面不是最重要的元素。她建議視訊前要找好一個話題,比如聊聊親人拿手的菜色、用舊照片談往事、鼓勵他,有人甚至會事前準備笑話。她說,傳遞愛與關懷的方式有語言、非語言的方式,對於言語難表達的人,可以錄一段話給他,或播放吟唱他喜歡的歌。李玉嬋說,他們也發現,支持系統沒這麼好的獨居者在安養中心、重症病房,只要醫護、照服員、志工等體系內照顧者能與他們多點接觸,說幾句話,都有助增加安全感。身體能力尚可的住院者,可以嘗試「自我擁抱」。親人可以送他們軟軟的小東西手握或抱在胸前的抱枕玩偶,增加親密感與溫暖感。對於照顧者,她說,「人最怕的是遺憾。」但不一定每天探望,可以思考家人最掛念什麼事沒有處理,幫助完成他的心願。有機會視訊時,可告訴對方。李玉嬋說,愛有多大、自責就會有多深,照顧者覺得自己沒有做好,是非常正常的事。但照顧者要了解,當自己被負能量綁架時,沒有辦法讓被照顧者感受到更多的愛,為他祈福、把自己照顧好,就是對親人最好的。
-
2020-04-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院、長照中心禁探視 專家:機構應主動協助親屬視訊
防疫期間,醫院、長照機構禁止探視,但數月下來,有家屬焦急難耐,針對如何在防疫期間,兼顧家屬與被照顧者的親情維繫,有學者專家認為照護機構應主動負擔聯繫責任,協助不擅長使用手機的長者與家人視訊,或改造獨立空間提供家屬訪視,也有人認為視訊探病非長久之計,且不是人人手邊都有可以視訊的科技設備,建議中央流行指揮中心待疫情減緩後再適度調整。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張玨表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應研擬配套措施,要求醫院、長照機構單位負擔聯繫責任,提供可以視訊的科技設備。張玨說,現在手機普及性高,但長輩可能不擅於操作,可以請醫護人員幫忙長輩打Line跟家人視訊、通話,機構也可安排固定聯繫時間,逐一協助長輩與家人利用視訊聊天、打招呼。或者,她建議,許多長照機構都有類似門房、守衛室的空間,也可將空間改造成防疫期間的訪視室,家屬可以前來與長輩在此會面,進入訪視室則須嚴守量測體溫、戴口罩、消毒等防疫措施,這也不失為一個折衷辦法。林口長庚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任張家銘則說,確實有感覺到家屬與患者在禁止探視政策下的不便,這陣子不少患者選擇出院或延後醫療,住院量大幅下降,針對長期住院的人,有些醫院也提供了人性措施,開放單一陪客證等,以限制訪客數的方式,讓住院者跟家屬能適度保持聯繫。張家銘表示,指揮中心鼓勵視訊探病,能減緩親屬與住院者的思念情緒,但不是每床病人都有手機、iPad等設備,以視訊探病畢竟不是長久之計,若疫情逐漸趨緩,指揮中心應可視情況調整做法。
-
2020-04-1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獨/疫情無法探視 家屬:解禁時不知我父親還在不在?
「我很久沒見到我父親了。」媒體人戚海倫高齡90多歲的父親,住在新北市私人長照機構,從2月中機構開始陸續「溫馨提醒」、「超前部署」禁止親屬探視後,就再也沒有見過父親。戚海倫表示,她充分理解為何機構必須這樣,因為裡面住著的都是年長、或行動不方便的長輩,外人進出,會增加住民的感染風險,安養中心擔心會出事,只好禁止所有家屬探視;但站在家屬立場,心情是沉重兩難的。她表示,就算想要麻煩裡面的照顧人員幫忙,看是否可以視訊,但說實話,她還沒有嘗試過;主要是因為機構照顧人力有限。她說,以她父親住的六人房為例,她父親的身體狀況,過去拿手機讓他看其他家人照片,都看不太清楚,根本沒有能力自己操作這些器材,若每個住客都要求要視訊,一人五分鐘、十分鐘,護理人員根本就不需要做事了。戚海倫說,當然和機構都有充分、密切的聯繫,每個月還是定期要到機構去繳費,但父親住在六樓,機構辦公室住八樓,這兩層樓是家屬心中最遙遠的距離,家屬的心情是很心酸無奈的。她表示,父親高齡,行動不方便、插著鼻胃管、重聽。話也說的不清楚,過去每一兩天,她都會順道繞去抱抱父親,跟他說說話,就算言語不清楚,但老人家神智清楚,看到家人也開心;就算探視時,父親正在睡覺也沒關係,也能為他添被添衣。戚海倫說,父親並不知道外界發生了什麼事,也不知道為何家人這麼久沒有來看他,過去當她工作出國時,父親捨不得、常假裝不認識她,但現在她會想,會不會有一天,父親真的不認識她了,甚至擔心等到疫情過後解禁探視時,不知道父親還在不在。
-
2020-04-17 橘世代.健康橘
哈佛醫給失智妻的情書「她認我是陌生人,要我滾」
前言:當一個在醫學、人類學、公共衛生等領域備受敬重的精神科醫師,成為失智症妻子的照顧者,會發生什麼事?哈佛醫學院精神醫學與醫療人類學教授教授凱博文,寫下了他照顧失智妻子瓊安(漢學學者)十幾年的故事,他描述自己如何踏上照護之路,以及照護妻子時學習到,照護所涵蓋的領域之廣,遠遠超出醫學的範疇,而且不時令人氣餒。「滾!給我滾!」我的妻子,瓊安,正對著她床邊的陌生人瘋狂地尖叫和拍打。她非常地激動和恐懼。「離開這裡,滾出去!」但那個被她視為陌生人的人是我,與她結縭超過四十年的丈夫。瓊安剛從午睡中醒來。這時是二〇〇九年夏季,地點在麻塞諸塞州的劍橋。我們在住了二十七年的家中臥室裡。我試著讓聲音保持冷靜,同時隱藏心中湧出的恐慌。「我是妳丈夫,亞瑟。不要這麼生氣,我是跟妳一起在這裡的!」「你不是!你不是亞瑟!你是冒牌貨!給我滾!快!」她顫抖著嘶吼,高度警戒,就像隻困在陷阱裡的動物。我試盡我所能想到的各種方法要讓她冷靜下來,並且向她證明我是她丈夫,但她不為所動,拒絕承認我是誰,變得越來越頑固,越來越生氣。我開始懷疑這是不是真的,還是我做了場噩夢。瓊安只感到驚恐,深陷在讓她極端恐懼的幻覺中。這種情況之前發生過,是去年在阿姆斯特丹一家的飯店裡,但我依然對她的胡言亂語束手無策。瓊安幾乎全盲,並且因為罹患了非典型的早發性阿茲海默症而失智。這樣極度折磨人的狀況是卡普格拉綜合症(Capgras syndrome)的典型發作情況 ,這是一種有時會發生在罹患神經性病症患者身上的妄想症。患者會將與她親近的人物,甚至是她所存在的物理空間,誤認為是虛假、不真實的。以瓊安為例,她的妄想症最常出現的模式是偶爾、短暫持續,然後馬上忘記,但是對於親近她的人而言,它可是會將世界扯得支離破碎的-就像是一段花費數十年時間才鑄造出來的牽繫,在一瞬間就粉碎了。我是個受過專業訓練的精神科醫師。我應該有方法應付這樣的狀況。但在當下這一刻,我只是個震驚而絕望的丈夫。這次的場面就像第一次發生時一樣,延續了可怕的數小時。在那段時間,我得退避到屋內的其他地方,直到症狀發作完畢而她恢復冷靜。然而,我同時也是一個照顧者-瓊安的主要照顧者。有好幾次我試著和她閒話家常,但她拒絕了我。最後,我讓她相信我是另外一個人,是來幫助她的。「這樣啊,那趕走這個冒牌貨,把我真正的丈夫找來。」她哀求著說。之後,她對這件事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隔天,她完全否認發生過這樣的事。截至這個時候,我已經照顧了她八年之久。我幫助她洗澡、更衣並且為她帶路。我也幫助她吃飯,而且漸漸地也得為她解釋周遭的一切。我是個平凡的家庭照顧者,在美國有超過五千萬名家庭照顧者,而我是其中之一。身為醫師與醫療人類學家,我將職業生涯投身於專業照護與研究。針對這項主題,我具有客觀的專業知識,但同時間,我也身為一個平凡的參與者而埋首其中,每天都從中學習。從每次的經驗中,尤其是我擔任家庭照顧者十年間的可怕經驗,讓我對於照護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發現,照護是一種人類發展的過程。在我們社會中經常會發現,男孩的教養讓他變得粗心大意,女孩則是細心體貼。青少年和年輕男性得花上很長的時間,才能學會關心其他人,然後才會變得體貼而且有同情心,最後才能勝任照護工作。對於女性來說,要求她們成為照顧者的社會壓力和文化期待要大上許多,而這並不表示照護工作對她們來說是天性或比較容易。女性也要經過培養才能成為照顧者。照護是以關係為中心。給予照護和接受照護是一種分享禮物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我們給予並接受關心、肯定、實質的協助、情感上的支持、道德上的團結一致,以及持續不變的生命意義,一份複雜而不完整的意義。照護是行動、實踐和表現。它經常是一種反應。它是在各種不同狀況與情境下,針對他人與我們本身的需要而持續出現的反應。照護是陪伴某人度過他們驚慌與傷痛的經驗。它是協助、保護,以及為了避免陷入進一步的困難而未雨綢繆。照護攸關著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活生生的臨現(vital presence)-存在個體所本有的生命力與充實感。照護的行動會從我們內在召喚出臨現的能力。照護不會隨著死亡終結,反而讓我們積極守護記憶。我學到照護意味著著恐懼和驚惶、自我懷疑和絕望的時刻-但其中也有深刻的人性連結、真誠與坦誠、充滿意義與喜悅的片刻。我也學到照護所涵蓋的領域之廣,遠遠超出醫學的範疇。照護或許是最無所不在的一項人類活動,卻也可能是最吃力的一項活動,而且不時令人氣餒。它也是一項攸關人類存在意義的活動,透過這樣的活動,我們才得以完全了解、發揮人性的光輝。照護中最微不足道的時刻-擦乾汗濕的額頭,換掉弄髒的床單,安撫煩憂不安的人,在所愛的人生命結束時輕吻她的臉頰-我們或許便表現出最美好的自己。它能為照護者與被他所照護的那個人帶來救贖。照護可以為生活的藝術提供智慧。照護是一項困難、有時枯燥又沉悶無趣的工作,但它會與情感、道德、甚至是宗教意義彼此共鳴。了解實際的照護工作的意義,或許能有助於我們迎接這份挑戰、繼續堅持下去,並忍受試煉,而且它也會讓我們更堅強,以面對生活帶來的其他考驗。挑戰會日益增加。我相信,我們正在經歷一段高品質的照護受到嚴重威脅的危險時期,不管是在家庭內、在醫療專業中、在醫院與老人之家中,或是在我們的整個社會中。在充滿了僵固、憎恨、暴力和譏諷的政治氣氛中,反照護的風氣大行其道,而且經費少到幾乎無法觸及需要的人,使得照護工作遭受破壞,甚至可能被錯認成軟弱與傷感。它當然兩者皆非。照護是將家庭、社群與社會凝聚在一起的人性黏著劑。照顧教導我們的是不同的故事,告訴我們如何生活,我們又是什麼樣的人。但是在美國以至世界各地,照護的聲量被湮沒,價值被貶低,成了經濟與效率下的犧牲品,對家庭與專業醫療保健人員的苛求越來越多,給他們的資源卻越來越少,而且面臨在醫療保健中被排除重要性的危機。表達人類經驗、關乎人們的苦痛和療癒-我們共同的存在基礎-的道德語言,正在遭受扼殺,最壞的狀況下甚至可能消失殆盡。我們必須做好準備,好對自己提出令人難受的質問,去挑戰制度中的假定和「醫療保健論戰」所設定的前提。採取行動的時刻到了。這本書便是我針對照護工作以及它為何至關重要的原因,所提出的一份證詞。【本文摘自《照護的靈魂》,心靈工坊 2020/03/18 出版】【關於「失智」一定要知道的事↘↘↘】。張曼娟:「長照2.0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 沒想到,這真的不只是錢的問題...。張曼娟: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失智者的家 9個細節別忽略 光線、舊物不能少
-
2020-04-17 科別.消化系統
腸道差不僅影響消化也削弱免疫力!改善腸道健康,多吃這兩種食物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大腸癌已經連續多年蟬聯國人十大癌症的第一名,醫師指出,飲食習慣與腸道健康息息相關,腸道是萬病之源,因此,擁有健康的腸道便能提升免疫力。 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工時普遍較長,導致外食人口超過 7 成,而長時間的高油、高鹽飲食,容易使腸道年齡急速老化,導致腸道健康出現警訊。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大腸癌已經連續8年蟬聯國人十大癌症的第一名,醫師指出,飲食習慣與腸道健康息息相關,腸道是萬病之源,因此,擁有健康的腸道便能提升免疫力。 腸道不僅是消化器官,更是人體的最大免疫器官,需要隨時消化跟吸收人體每天吃下肚的各種食物,才能正常供給器官與細胞所需的養分,而代謝後的廢物也一樣,需要透過腸道來進行排泄。▋ 排便不順 易引起諸多症狀醫師強調,腸道健康與腸道內好菌及壞菌的數量有著絕對的關聯,當腸道中好菌數較多時,代謝、消化或是吸收能力較佳,能夠迅速將體內不需要的毒素和廢物排出;反之,腸道中壞菌數過多不僅會讓腸道老化,其代謝與消化的能力都變差。 若再加上排泄不順暢,導致糞便長期囤積在腸道,易使大腸受到感染,進而引發腸道病變。生病的腸道,輕則引起口臭、便祕、痔瘡、淺眠、情緒失調等症狀,重則會導致慢性病的產生,或是罹患大腸癌、直腸癌的機率大增。 醫師提醒,受到生活水平的提昇以及飲食精緻化的影響,國人的腸道健康普遍不盡理想,雖然近年來確實已經有許多民眾開始重視腸道健康,進而提倡多喝優酪乳或是補充益生菌。 ▋ 多吃木耳海帶 有助消化排便 除了多多攝取好菌能夠達到改善腸道健康的作用,每日補充足夠的水分,也有助於維護腸道環境,建議正常成人每日應攝取至少2000毫升的水,足夠的水分能和纖維質結合,避免糞便乾硬,使排便順暢。 飲食方面,也應掌握少吃紅肉、多吃蔬果的原則,除此之外,也不妨多吃些可刺激腸胃蠕動的天然食物。舉例來說,黑木耳因富含水溶性纖維,所以能夠刺激腸道蠕動,有幫助排便、預防便秘之作用;海帶則是有著豐富的膳食纖維,其膳食纖維可吸收腸道毒素,促進腸道蠕動,增加消化腺的分泌。(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
-
2020-04-15 橘世代.好野橘
50+買保險懶人包 一篇文教你弄懂保險規劃
前言:保險是50+族群打造安全財務的好工具,不過,在購買保險時,很多人共同的疑惑經常是:「市面上的保單五花八門,到底我該買哪些?」、「到底該怎麼買,對我最有保障?」磊山保險經紀人公司創辦人李佳蓉認為,「長壽」已成為重大風險,在這個前提下,不同的族群其實要考量不同問題。思考這個問題之前,我認為應該先考慮50+的族群會遇到的風險是什麼?長壽是重大風險在醫療科技的發達與社會的進步下,「長壽」已經成為一個重大的風險。我們常常祝福朋友「長命百歲」,但是仔細思考,如果壽命很長,但是沒有足夠的退休金維持有尊嚴的生活,或是需要照護卻沒有養護費用,「想走走不了」反而成為最大的人生風險。保險的種類有很多種,常見的保險依理賠條件,可以分為六大類:一、壽險:身故、全殘,可獲得理賠。二、意外險:遭受非疾病的外來突發事故,導致身體蒙受傷害,可獲得理賠。三、醫療險:因疾病而有醫療行為,可獲得理賠。四、癌症險:確定罹癌,可獲得理賠。五、重大疾病險:罹患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腦中風、末期腎病變、癌症、癱瘓,以及重大器官移植,可獲得理賠。六、失能扶助險/長期照護險:因疾病或傷害導致殘障、失能,經醫師開立診斷書(失能險)或是巴氏量表(長照險),可獲得理賠。這六大類型的保險,涵蓋了50+族群會遇到的老、病、殘、死,全部買齊當然就能獲得最全面的保障。如果資源有限,就我的觀點,足額的壽險與長期照護險是維護老年尊嚴最重要的關鍵保障。失能險vs.長照險高齡化社會中,失能、失智人口愈來愈多,為了不成為另一半的負擔,長照險或失能險也是必須規劃的保險之一。雖然這兩種保險都是為了長期照護而設計,但給付的認定標準並不相同。失能險是經醫師認定符合「失能等級表」1~11級,開立診斷證明就能給付,不需要每年複檢,每屆一年仍然生存,就能獲得給付。50+族群中,如果是六十五歲以下、尚未退休人士,可以優先考慮失能險,做為因疾病或意外導致工作失能所需要的收入扶助;如果是六十五歲以上、已屆退休,則可以規劃長照險做為老年失能時的保障。長照險的給付,失能狀況必須符合巴氏量表中,「進食」、「移位」、「如廁」、「沐浴」、「平地移動」、「更衣」等六項中的三項;或是失智狀況,導致無法分辨「時間」、「場所」、「人物」等三項中的兩項,由醫師開立巴氏量表才能辦理給付,之後還必須每年複檢。除了上述的失能保險之外,不同的家庭組成,該如何針對特性,透過妥善的保險規劃,同時達到「益己」與「利他」的效果,也是50+族群重要的課題之一。單身、不婚的族群時代的變遷下,婚姻不再是人生必然的選項。單身、不婚的50+族群,沒有婚姻的牽絆,過著「一人飽、全家飽」的生活,進行保險規劃時,往往「益己」的比例大於「利他」,但是更要把「長壽」的風險考慮進去,免得年老時沒有可以依靠的力量。年金型保險,穩定的被動收入來源年金型保險是藉由工作時期繳付保費累積保單價值金,到退休時定期領回固定的金額做為退休之用,活多久,領多久,讓退休生活有一個穩定的被動式收入來源。以我母親為例,很多年前我就幫她購買年金保險,現在每個月由保險公司匯入養老金,做為她的生活費用,也做為我的孝養金。如此一來,她也會提醒自己要活得健康,因為活得愈久,領得愈久。這樣的保單規劃,就可以將「長命百歲」變成一種最大的祝福,因為她擁有一個安定且安全的退休生活。也有單身者想在身後留一筆錢給家人,像我們夥伴有位黃金單身族的客戶,想留一筆錢給疼愛的外甥女,於是買了高額的終身保險,以外甥女做為受益人。此外,更有許多客戶是將「公益團體」做為受益人,讓自己在身故之後,可以回饋社會,遺愛人間,這也是一種很美的做法。已婚、無子女的族群無子女的頂客族,通常是雙薪、財務分開,在保險規劃穩當安全的財務上跟單身族相當類似。除了完整的保險規劃,我更建議要注意「豁免保險」的規劃。豁免保險,保障另一半如果其中一方是家中的財務支柱,可以擔任另一半的要保人,並加買一張以要保人為對象的「豁免保險」,當這位要保人發生特定狀況(死亡、殘廢、嚴重燒燙傷、重大疾病),他不必再繳保費,而另一半的保障依然有效。舉例來說,先生是家中主要收入來源,如果他採取前述規劃,加買「豁免保險」,當他生了重病,無法繼續工作以維持收入時,在難以繼續繳費的狀況下,太太的保險也不會中斷。頂客族沒有子女,因此退休金的規劃也非常重要,前幾年很流行的還本型終身壽險,可以從特定年齡起,每年領回一定比例的生存保險金,做為退休養老之用,也符合頂客族群「益己」的原則。更重要的是,如果其中一方先身故,身故保險金就可以給付給另一半,成為「利他」的保險規劃。有子女的族群有了下一代之後,就必須思考傳承的問題。不少人會為了節稅,透過保險,將財產傳承給子女,事實上,保險的價值不止於此。首先,保險可以為父母保管財產。父母親如果生前就以贈與的方式,把錢給了孩子,可能衍生各種問題,例如:孩子提早把錢花光,或是拿了錢後棄養父母……。但是,若父母親為自己買壽險保單,受益人為子女,父母在世時還可以掌控這筆錢,萬一日後子女不肖,也可以更改受益人。其次,孩子在接受這筆錢時,心裡感受也會不同。如果是遺產,他會覺得理所當然,但若是保險金,就多了一份父母為孩子著想的用心。跨越三代傳承的壽險 50+族群買壽險時比較貴,而且健康狀況不甚良好時,保險公司還會限制保額,這時候就可以幫孩子買。像有位客戶就是因為有糖尿病,無法幫自己買高額的壽險,就擔任要保人幫孩子買壽險,受益人是孫子,傳承跨越到第三代。有些父母會在孩子很小時就幫他買保險,好處是孩子年紀輕,所以保費便宜,卻也可能太早繳完,父母忘記了,小孩也不知道有這筆保險。因此,買保險一定要告知孩子,如果孩子開始工作賺錢後,不妨交棒給他繳完剩下的保費,他對這筆保險就更有參與感。特別要提醒的一點是,如果是以傳承為出發點為孩子買壽險時,保單理賠上若寫「法定受益人」,在他未結婚生子之前,受益人就是父母。為了避免之後錢又回到父母身上,一定要把受益人寫清楚。因此,如果有一名以上的子女,就可以讓孩子互為受益人。益己型醫療險,減少下一代負擔誰都不希望看到,因為自己年老失能,導致孩子必須辭掉工作,在家看護,或是當自己臥病在床,子女為了誰來照顧而吵成一團,因此不管如何規劃,把自己照顧好是最重要的前提。把「益己」為主的醫療險、癌症險、重大疾病險、長照險、失能險等規劃好,讓孩子免於負擔,就是送給他們最好的禮物。另外,孩子還小時難免調皮闖禍,甚至造成他人出事而求償,此時「個人責任險」就能派上用場。個人責任險,就是自己不小心造成他人受傷或財物損失時,可由保險公司代為理賠的一種保險。在《民法》上,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定代理人。當孩子不小心毀損物品、造成他人傷害,法定代理人要負連帶賠償責任,就可以透過父母的個人責任險來賠償。保險公司也有推出「家庭成員責任險」,只要家庭成員任何一人闖禍需要賠償時,都可以啟動這項保障。同志族群與原生家庭的關係及有無伴侶,是50+同志族群規劃保險必須考慮的兩個重點。若是跟原生家庭疏遠,並且不打算留錢給家人,就可以規劃遞減型壽險,讓自己用比較便宜的保費,在特定年齡前獲得一定的保障。如果跟原生家庭維持良好關係,身後想留錢給家人,而且經濟也負擔得起,就可以考慮終身壽險。另外,同志族群通常沒有子女,若是單身,很容易被要求扛起照顧年邁父母親的責任,這時,可以留意父母是否有足夠的意外險、醫療險,是否需要增加「住院醫療保險金」,甚至規劃終身醫療險。當父母生病或出意外住院時,上述的規劃可以降低醫療支出造成的經濟負擔。同婚專法保障伴侶權益同志如果有伴侶,可以在保單受益人上填寫同性伴侶。不過,當要保人跟受益人沒有血緣關係,保險公司通常會要求業務員詢問投保動機,必須詳細說明才能完成投保流程。原本同志伴侶不能為彼此買保險,2019年5月17日起,同婚專法通過,為同性伴侶買保單不再被拒,跟異性戀夫妻擁有相同的保險權益。【本文摘自《現在開始美好》,天下文化 2020/03/31 出版】【更多關於理財這檔事↘↘↘】。失智也有保險養護費?搞清長照險、失能險、特定傷病險差別大。要存股、不要遊戲機 小學兒子比老爸更愛投資。保險理賠僅值「一台國產車」壽險保障必知5大攻略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4-1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德「意志」抗疫雖晚 卻很堅定
【編者按】 這星期我們繼續「新冠肺炎」為主題刊出三篇動人的文章。第一篇是定居紐約將近半世紀「人在美國心在台灣」的好醫師,不幸因為看病而感染新冠肺炎後,寫出他對濟世救人的志業毫無怨尤;第二篇是旅居德國多年的台灣同鄉與讀者分享她所觀察到的德國人面對這場瘟疫的態度;最後我們也有機會傾聽台灣一位在醫院工作的同仁,敘述她參加醫院防疫工作的心得。這是「醫病平台」史無前例地接連三週討論同一主題,希望在台灣正面臨全球病毒肆虐的緊要關頭,這園地可以即時提供更多的心得,幫忙全民共同度過這場考驗。德國政府於16日倉促決定全國停課,15日宣布除超市、藥局、郵局與加油站,一律關閉,3月16日德國正式進入鎖國,霎時德國人集體經驗二戰以來的「不自由」,德國社會氛圍從原本的「謹慎,但毋須驚慌」,斷崖似地跳到「絕境」,許多人還是不解怎麼會走到這一步?除了因為歐盟共同體因為成員國眾多,毫無邊防、防疫不同調與未有處理SARS的經驗之外,近期焦頭爛額處理希臘邊界難民問題,以及研擬收留方案,正是導致錯失疫情控制的關鍵時刻。為此總理梅克爾還於3月17日晚間特別發表演說,希望國民理解這是民主運作下的理性決定,政府在錯誤中學習,並且持續即時修正,做出足以承擔選民託付的決定。用服從為自己的選票負責德國人公民素養落實在理智選舉、以法治監督政府,並且以高度服從政府規定,為自己投下的選票負責,即使此次政府誤判情勢,圍堵疫情不力,媒體與國民依然高度自制。反觀台灣,名嘴充斥、「范范」之輩的明星過剩、媒體染紅、網紅碎嘴,再加上國族認同模糊的政客,以及情緒主導的公民,讓叫罵、撕裂佔據最大版面,直至「我OK,你先領」的禮讓口罩運動出來,才稍稍化解社會暴戾之氣。台灣政府此次防疫政策得到各國高度肯定,但是公民素養可以再加強,才能真正作為下一波更險峻防疫的實行者。親情大洗牌個人主義與社會福利機制充分的德國,核心家庭即能自給自足,而老年人亦能獨立自主,但是當病毒癱瘓一切,親情就面臨了大洗牌。雙薪家庭的年幼小孩,第一時間立即被送到祖父母家全天照顧,而有些長輩們竊喜表示,珍惜難得機會跟孫輩相處,然而才過一個週末而已,政府立即下達命令,為避免長者感染,托嬰幼稚園與學校仍有一、兩位老師留守,可以接手照顧。至於獨居長者、慢性病患不便出門採買,則由社區年輕人在網路號召,組織義務採買、遛狗等人力資源的值班表。社區防疫不應只是被動圍堵、監控疫情,還需更積極動員,迅速替補政府無法及時應變的細部,這是值得台灣社區總體營造學習的所在,思考如何從傳統社區的人情連結,進化到混齡、共生,以及發展社區常態照護能力,讓社會資本持續累積,成為社區終老、在宅善終的力量。口罩之亂事已至此,德國人還是不戴口罩,除了堅信政府宣傳只要徹底洗手即可之外,市場早在一個月前就面臨口罩缺貨,也是因素之一。然而,周遭德國友人並未抱怨(醫護人員除外),即便疫情態勢危急,無症狀傳染成為防疫危機,但大眾依然認為有症狀者與醫護人員才需要使用,反倒是亞洲人罵聲不斷。反觀台灣糾結著意識上的國族認同,與鄰國霸凌、國際孤立的問題,以及遭逢多次殖民者遞變與屠殺,集體無意識形塑「孤兒情結」,因而衍生出對政府的信任危機,以及人我界線的缺乏彈性,甚至是個體生存本能喪失的課題,才會造成口罩之亂,讓政府在抗疫工作,必須分心處理背骨者與脫序公民,這是相當沉重的。即使如此,「國家隊」、口罩地圖與地方藥師的全力付出,絕對是國際標竿學習的對象,但卻不一定能在他國複製的成功經驗。台灣人除了珍惜之外,更積極的作為是自身反省,以及支持轉型正義,從根本處解決屠殺創傷,所導致的不信任政府情結。地方藥局從情義相挺到多元進化3/3北萊茵-威斯伐倫州(Nordrhein-Westfalen)衛生部長面對該州明明已經一千多人居家隔離,聽聞專家建議即刻停課,滿臉不耐煩並誇口「街上的藥房比麵包店多」,言下之意,對防疫相當有信心,但是主持人立刻現場切換畫面到藥局,藥師直接打臉表示,從十二月中開始連基本呼吸道用藥都調不到貨,更遑論口罩防疫用品。德國在基本防疫用品都缺乏的狀況下,藥局只能消極地在門口貼上「已售完」,沒有任何義務積極調貨,或是配合政府任何措施,更不可能回答民眾的詢問。相較之下,台灣各地藥局配合政府發放口罩,這是以營利為主的德國藥房無法做到的,也絕對值得國人珍惜與感激,並且重新省思藥局的定位與功用,不僅是當前對社區防疫有重大貢獻,在即將面臨的人口老化問題,的確可以透過健保局編列預算,協助多元功能進化成為長照計畫的協力者-社區整體照護體系(C級巷弄長照站),並與在宅醫療團隊結合,實踐社區終老的目標。感恩醫護前線人員付出3/17夜間新聞特別播放科隆民眾在陽台上,集體對底下走過的醫護人員拍手致謝,總理梅克爾更在演說中一再強調在診療線上,他們是賭自己的性命去救人,而國民能夠相應回饋的是遵守規定減少外出、暫時不旅行,避免感染的可能。台灣這幾日的防疫破口正是出國旅行所致,這的確值得國人深思,對醫護人員的賭命,我們能夠給出的「實質」感恩不過是近期不出國,若是做不到,那麼也不配得到醫護人員相應的照顧。誠如總理梅克爾所言,暫時的不自由,是為了在嚴峻疫情下,還能保固民主制度持續運作。同樣的,當台灣政府宣布出國禁令時,各界急切痛斥反駁其於法無據之時,請審慎深思,在當前緊急時刻,全球民主資優生的德國既然都可以暫捨的自由,為什麼台灣不能?「這是艱困的時刻,請謹慎以待。」總理梅克爾的呼籲不僅是給德國人的,亦可以提供台灣人參考。德「意志」抗疫雖晚,卻很堅定。
-
2020-04-15 橘世代.好野橘
先掌握投資配置「3關鍵」提早退休比你想像更容易!
「你想好要幾歲退休了嗎?」熟齡世代的聚會上,不免會討論到退休年紀的話題,大家都會想,如果可以,當然是愈早退休,愈自在快活!《月入23K也能環遊世界》作者Dr. Selena楊倩琳今年正式退休,她分享「被動收入」和「足夠的保險」,是讓她在年輕時就可以勇敢退休的兩大保障。 理財讓你有更多選擇的自由 在職場拚搏大半輩子,退休是每個上班族最大的目標,但隨著長壽風險和經濟環境險峻的影響,愈來愈多人擔心退休金不夠用,必須延後退休。 想要提早退休,其實是有方法的,從楊倩琳的身上可見到端倪。「年齡是女人的秘密」楊倩琳堅持不肯透露年齡,但外表看起來依然年輕的她,今年已經正式告別職場,成為自由身,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例如到偏鄉傳播理財教育,「學會理財才能讓你有選擇的自由」楊倩琳說。 談到退休必備的條件,她認為,退休前必須有三個條件,分別是足夠的被動收入、充足的保險,最好還有已繳完貸款的房子,這樣的退休生活才能安穩度過。龍頭股、債券、保險 構成退休三大要素在規劃退休時,第一個要思考的就是退休後所需要的生活費,以及手邊擁有的退休金資源。楊倩琳認為,退休金一定要靠自己,她會假裝「勞保、勞退會倒閉」,目的是提醒自己不能太依賴政府給的退休金,而是要更努力創造收入。對退休族來說,所承受的風險要比年輕時更小,以她擅長投資股票來說,退休後會選擇穩健型的標的,像是「類定存股」,例如電信龍頭股中華電(2412),目標報酬率是3%到4%,可以打敗通膨和定存的利率。 除此之外,退休族也很適合投資有穩定配息的債券ETF,創造現金流。不動產也是很好的投資項目,最好能在退休前繳完房貸,才不會造成退休後的壓力;若是老後的退休金不足,也可以考慮以房養老。最重要的是,退休前必須規劃好足夠的保險,楊倩琳分享,剛出社會時她就購入20年期的終生醫療險,現在剩1到2年就可以繳完,因此未來的醫療風險可以不用擔心;此外,最近還加購了長照險,為老後的生活提供更完整的保障。【退休理財超easy↘↘↘】。退休到底要準備多少錢?超詳細算法一次讓你看個夠!。橘世代揮別職場 自由定義屬於你的退休。「保守」也能有錢退休 理財專家怪老子的簡單投資法。退休後還能月月領錢?用保單加值退休金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4-13 科別.骨科.復健
中風男子摔斷腿 醫師追查發現竟是「輪椅」惹禍
南投縣72歲陳姓男子半年前中風而不良於行,平常仰賴輪椅代步,日前要從輪椅轉位至床上時不慎跌倒,因此摔斷腿,但就醫後發現,恐是輪椅惹禍釀意外,建議他重新申請,也提醒民眾使用不合適的輔具,可能輔助不成,反而造成傷害。南投醫院指出,陳男因中風致左側偏癱,行動不便,原以為是中風害其跌倒,才造成腿部骨折,未料轉介至復健科,經醫師診詢才發現,陳是從輪椅轉位至床上時,不慎絆到輪椅靠腳才跌倒,評估其輪椅輔具,這才發現根本不符合他的需求。職能治療師何政峰說,陳男未考量其下肢較無法承重,直接使用向朋友借的輪椅,但這輪椅的功能和尺寸並不符合其需求,因此產生傷害風險,他應選擇可掀式的扶手和靠腳以利轉移位,減輕協助程度且避免被絆倒,已建議他重新申請輪椅。復健科主任周建文則說,有民眾覺得買輔具經濟負擔沉重,甚至認為輔具僅是短期使用,有得用就好,但這些想法並不正確,因為要是使用不合適的輔具,很可能輔助不成,反造成傷害,因此選擇適當的輔具對年長或行動不便者來說很重要。何也提到,輔具的申請須經過專業的輔具評估人員評估,民眾除了到各醫療院所復健單位,也能向各地輔具資源中心尋求建議,並善用輔具補助申請與租借服務,正確使用輔具,提升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生活品質。而申請輔具個案,若有身障證明可使用身障補助,依目前辦法裡規定輔具補助每人每2年以補助4項為原則,但同一項目在其使用年限內不得重複申請;若是符合長照資格的個案則可申請長照輔具補助,目前補助額度為3年4萬。周建文強調,市面上的輔具功能和價格不盡相同,挑選時必須注意得符合個案目前的狀況,也聰明選擇具可調整功能的輔具,以符合個案不同階段的需求;而合適的輔具,不僅能減輕照顧者壓力,也能讓使用者建立起獨立自主生活的能力。
-
2020-04-11 橘世代.健康橘
張曼娟:「長照2.0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 沒想到,這真的不只是錢的問題...
「妳為什麼不去申請長照2.0?」母親的醫生問。那時的張曼娟,雖然因為照顧父母辭掉大學教職,但還有書的版稅、小學堂課程和演講的收入,她說:「我覺得資源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醫生說:「妳就很需要,媽媽也很需要啊!」那次看診,媽媽狀況很糟,不會寫自己的名字、叫不出張曼娟的名字、連站立都覺得辛苦。後來張曼娟申請長照2.0的資源,經評估後,每周都有物理治療師和職能治療師到家裡幫母親上課。之前母親晚上睡不著、白天叫她起床就反問:「我起來做什麼?」張曼娟想找事情給媽媽做,防止她退化,「我又不會雜耍、什麼都不會」,讓張曼娟有著使不上力的挫折。職能治療師來了,帶著母親寫名字、下五子棋、玩十點半、堆疊疊樂、做拼貼,常常練習,失智狀況改善了。物理治療師帶媽媽運動,過去連站立都覺得辛苦,現在可以連做1小時的運動。母親每天都期待治療師來,生活就規律,慢慢上軌道了。「他們真的挽救了我們!我明白了醫生說的:『就是妳需要!』因為這不是錢的問題,是有沒有專業的帶領。」張曼娟成為照顧者後才深刻體會,照顧需要專業。不久後,她幫母親報名了社區「石頭湯社區關懷中心」的「音樂律動課」,遇到1位專業的老師,「媽媽的同學們」一開始上課時會大吵大鬧、打看護,幾周後完全投入,下雨颳風都歡喜來上課。「我『眼睜睜』看著這驚人的變化」張曼娟笑了。張曼娟發現,台灣常見老人照顧老人,高齡兒女照顧老齡父母,疲憊卻不敢言苦,因為總會有人說:「父母親照顧你那麼久都沒有抱怨,你現在只不過照顧他們3、5年而已就喊累。」面對這些充滿愧疚感的照顧者,張曼娟總對他們說:「你父母照顧你時2、30歲,你現在已經6、70歲了。」不少人因此辭掉工作,這些選擇離職的中年照顧者,正值專業傳承的年紀,離職不僅讓個人被迫放棄生活其他面向的成長,也是整個社會的損失。「政府已經在做了,但我深切覺得可以做更多」,走過照顧歷程、受過長照2.0協助,張曼娟體會到,照顧不該是單一照顧者、家庭或社區的責任,政府可以做更多:專業人力的培育、系統的建立,這都不是單一照顧者「有心」或「努力」可及。就像國家負起小孩的教育,政府也該在社會高齡化時扛起更多老人的安養責任。張曼娟想到的是10年之後,她也將逐漸老去,從照顧者變成被照顧者,她期待,當那天到來時,我們的國家,可以提供照顧者和被照顧者更好的支持系統。什麼是「長照2.0」這是政府為了因應高齡的台灣社會推出的政策。「長照1.0」建構了許多居家服務、社區服務的據點與資源,希望在外籍看護與機構外,提供更多項的照顧選擇,包括照顧服務、居家護理、復健服務、喘息服務、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營養餐飲和機構服務8項。「長照2.0」整合1.0分立的服務,讓使用者方便申請,並新增以下項目:失智照顧、原住民社區整合、小規模多機能、照顧者服務據點、社區預防照顧、預防╱延緩失能、延伸出院準備、居家醫療。 【張曼娟系列報導】。張曼娟:沒有一個時刻讓我覺得,此刻最好。張曼娟:人生很少有事情可以自己作主,生死大事自己作主,簡直太奢華、太幸福了!。張曼娟: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一間小屋與友為鄰」張曼娟:無子老後,不憂不懼留言就有機會獲得張曼娟最新力作「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立即參加:https://bit.ly/2V3qbtD 致照護者│填問卷抽好禮 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我們希望透過這份問卷了解照護者的真實需求,在照顧這條路上你我不孤單!(提交問卷即可兌換贈品)立即填寫>>>https://bit.ly/2XZyFUs
-
2020-04-11 橘世代.健康橘
張曼娟:人生很少有事情可以自己作主,生死大事自己作主,簡直太奢華、太幸福了!
出發前,張曼娟問「我們要去哪裡?」輕微失智的母親答:「去醫院,決定自己要怎麼走。」張曼娟和父母期待這天很久了,他們老早打了電話去醫院預約時段,要去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時間約好後,老人家不時提醒張曼娟別忘記這件事,當天一早,父母親穿戴得整齊漂亮,3人歡喜到了醫院。「預立醫療決定書」是在2019年初「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後,給予末期病人的醫療保障,確保簽署人在生命最後一哩路,能夠選擇與決定醫療方式。為了確保簽署者及親人都了解「預立醫療決定書」的內容,當事人在簽署前,必須帶著2名二親等內的親屬一起諮商,簽署時也需要2個見證人。張曼娟一家3口一起諮商、互為見證人,完成了人生大事。「人生很少有事情可以自己作主,如果在這生死大事上可以自己作主,簡直太奢華、太幸福了!」張曼娟如是說。生離與死別是人間最難受的,許多人諮商時,談到生死交關時刻要急救或是放手,都會不捨地流下眼淚。「我們沒有,沒有傷心」。張曼娟形容整個過程像是辦喜事,她心裡漾起「圓滿」的感覺:「當年爸媽迎接我來這個世界,現在他們又幫我簽了這個」,張曼娟把此當成父母送給她的禮物。其實,在好幾年前,張曼娟和父母都已經簽署了「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先是張曼娟與工作夥伴互為見證簽署,而後將簽署書帶回家放在餐桌上,什麼話也沒說。父親看完後開心地說:「這個太好了!我們必須要簽」,因為父親有幾位插管或臥床的朋友,每次父親探視他們回來就痛哭,不只一次跟張曼娟說:「如果我有天發生這樣的事,我絕對不要插管,也不要急救,躺在那裡,比死還難過。」因此,病主法立法前,張曼娟和父親就很關注,立法後雖然沒有馬上行動,倒是有些朋友先去簽了,張曼娟還會拿著決定書,和父母一條條討論,對於自己或家人在生命末期需要做醫療決定、期待什麼醫療行為,3人很有共識。張曼娟不僅和父母討論「怎麼走?」也聊死後期望在什麼儀式下「被送走」,他們討論各種可能性,跟彼此約定好,死後要用簡單的儀式,不需要告別式,希望是樹葬。能夠如此「日常」的討論死亡,張曼娟說,她受到道家思想影響很深,相信生老病死就像春夏秋冬四季更迭一樣自然,因此對死亡毫無畏懼。若是摯愛過世,張曼娟也會非常悲傷, 但卻不會悔恨,「我每次和摯愛的人相處,我覺得我已經沒有遺憾了」。認真去愛、瀟灑離開,這是張曼娟面對生死的態度。 【張曼娟系列報導】。張曼娟:沒有一個時刻讓我覺得,此刻最好。張曼娟:「長照2.0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 沒想到,這真的不只是錢的問題...。張曼娟: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一間小屋與友為鄰」張曼娟:無子老後,不憂不懼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11 橘世代.健康橘
張曼娟: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
張曼娟成為照顧者邁入第5年,父親思覺失調、母親失智、雙親因年老身體功能陸續退化,她從一開始的驚慌失措,到如今的篤定安心,在公開場合、在個人粉絲專頁,張曼娟成為「照顧者們」的傾訴者、相知者。這些都是她一路走來,跨越無數照顧的「艱難時刻」後,終於找到稍微平衡自我與照顧的姿態。一開始都自己來 負面想法上身初為照顧者時,張曼娟1天的生活是這樣的:7點起床到市場買菜、煮午餐;8點幫母親洗頭洗澡,安頓兩老吃飯,有時要上網幫父母掛號、陪父母跑醫院;下午,父母託給外籍看護,她開始工作,演講、上通告、小學堂事務等等;一直到晚上9點後,父母睡了,她才有時間讀書寫作。夜裡,父母親不時醒來,張曼娟也跟著起床,常常一夜5、6次,然後天就亮了,「我經人體實驗證明,只要超過1周睡眠這樣中斷,你後來都無法睡覺,嚴重失眠、不想吃東西、內分泌亂七八糟」,張曼娟苦笑,連續2、3周後,她覺得被徹底摧毀。張曼娟陪父母看精神科,明明是陪病的角色,醫師卻語重心長對她說:「妳要把自己照顧好喔!」因為醫師看過太多帶長輩來看診,半年後卻自己罹患憂鬱症的例子。那時,張曼娟的確覺得自己有憂鬱症,動不動就流淚,很多負面想法,「我不知道撐不撐得下去?」「也許我先走了,再看看事情會怎麼發展?」負面的情緒與精神科醫師的關心同時出現,她打起精神提醒自己,「不行,我要把自己照顧好」,有時是去咖啡廳好好吃頓早餐、有時和朋友聊聊天、有時給自己一個小旅行。四面八方支援網 我知道我不孤單所幸與照顧者重擔同時到來的,是來自四面八方的關心與協助,形成支援網,幫助張曼娟度過照顧風暴,讓她沒有手足支援的這類 「獨力」照顧者,不那麼孤單。父親倒下後,相識40多年的老鄰居天天來陪父親聊天,原本沒那麼熟的同社區的伯伯也每天主動來敲門,「要不要出去散步?」而張曼娟幾個多年的好朋友,總是說「我都在,有需要隨時找我」。還有,後來她找到的第2個外籍看護阿妮中文流利,跟父母親溝通良好,在家裡甚至像個小女兒,很多時候爸爸不聽張曼娟的話,阿妮撒個嬌,爸爸只好乖乖聽話「喔,好」。張曼娟的父親最終從被照顧者成為張曼娟的幫手。最糟時連路都無法走,但生病5年後,如今可以拄著拐杖趴趴走。張曼娟歸功於父親「革命軍人」的性格,不願意被打倒的意志,讓他復健時無比堅持,自己的狀況改善後,也拖著另一半一起散步、曬太陽,延緩了母親的惡化,「我非常感謝他,雖然我成為照顧者是因為父親,但是後來他卻成為了我的幫手」。跨越一個個照顧的艱難時刻,相較於5年前,現在的張曼娟,比較懂得照顧自己、鼓勵自己,然後驕傲的說出:「可以成為父母的照顧者,是我今生最榮耀的身分,我是張曼娟!」 【張曼娟系列報導】。張曼娟:沒有一個時刻讓我覺得,此刻最好。張曼娟:「長照2.0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 沒想到,這真的不只是錢的問題...。張曼娟:人生很少有事情可以自己作主,生死大事自己作主,簡直太奢華、太幸福了!。「一間小屋與友為鄰」張曼娟:無子老後,不憂不懼留言就有機會獲得張曼娟最新力作「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立即參加:https://bit.ly/2V3qbtD 致照護者│填問卷抽好禮 因為愛而成為「照顧者」,不要讓這份愛壓垮自己。我們希望透過調查可以聆聽照顧者們的聲音,讓照顧者知道你不是自己一個人。(提交問卷即可兌換贈品)《照顧者生活調查》立即填寫:https://bit.ly/3cH97iM
-
2020-04-11 橘世代.健康橘
張曼娟:沒有一個時刻讓我覺得,此刻最好
每個人的生命裡,都曾經有過幾個「張曼娟」。那是學生時代讀小說「海水正藍」時,遇見思念媽媽的早熟小男孩,流下的心疼眼淚;那是談戀愛時,衝去南台灣的小火車站,買了「永康」到「保安」站的車票,獻給情人「永保安康」的心意;那是周治平「江南有雨嗎?」歌裡的鄉愁、張清芳「深邃與甜蜜」曲中的苦澀戀情;慢慢的,兒孫的書桌上也出現了張曼娟:有聲書、奇幻學堂、成語學堂、唐詩學堂。現在,張曼娟還在。從未停止分享自己人生的她,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張曼娟第一次察覺自己跨入「老」的疆土,是在5、6年前。有天張曼娟搭電梯,住在同棟樓的一名青少年踏進電梯後對她說:「我知道妳,你們家就是有那個很老、很老、很老的老人家的,對不對?」那是張曼娟第一次聽到有人用連3個「很老」來形容父母親。「第一次聽很不習慣,但後來思考,那時母親年近80、父親年近90,對青少年來說,他們『很老、很老、很老』也沒錯。」80歲照顧102歲 台灣社會真的很老從那天起,張曼娟發現不少朋友家裡都有8、90歲的老人家需要照顧。與此同時,她聽說母親有個好姐妹,也是年近80,還在照顧102歲的老母親;老人照顧老人的例子俯拾即是。有天晚上,張曼娟送父親進急診室,整晚一直有病人被送進來,每個都比父親老,多數是因「老化」後的身體機能退化:血壓低、尿道受感染、肺部水腫…,她永遠記得那天的驚駭,「那是我第一次認識到,台灣社會真的很老很老了。」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這幾年來,張曼娟因為照顧年老的父母,經歷了一段驚惶失措、難以向外人道、只有照顧者才懂的旅程。對張曼娟而言,思考是習慣、寫作是日常,這些辛苦並非過了就煙消雲散,反而化為生命裡必須思考的議題、值得寫下的學習。她記得,父親剛過80歲的幾天後,因為聽力退化,加上罹患罕見疾病紫斑症,凝血功能下降,必須天天服用大量類固醇,心情低落。有天早晨,張曼娟在睡夢中驚醒,聽見父親嚎啕大哭,痛徹心扉地問:「人為什麼要老?老了為什麼這麼悲哀?」但沒有人能回答父親。張曼娟的父母未曾照顧過老人,不知道老之將至是怎麼回事,當老毫無預期來到生命裡,便手足無措。「照顧父母有辛苦,但也很幸福」,她從父母身上學習:老是怎麼回事?預想「我要怎麼老?」預設「我要成為什麼樣的老人?」沒有上一代匱乏感 自許成為睿智老人「我的學習是,要當一個『不等待的老人』」張曼娟觀察,人年紀愈大愈期待他人關注,總是在等待:等尊敬、等關心、等付出、等待兒孫回來…。等待成為不快樂的來源,也成為旁人的壓力。張曼娟父母這代老人,經歷過戰爭與饑荒,生命有著匱乏與不安。最近新冠肺炎導致大家排隊搶口罩,母親還心慌的問她:「會不會有天真的沒有糧食可以吃?」母親經歷過1942年河南大饑荒,這場饑荒死了超過300萬人,她母親一直覺得這樣的悲劇會再發生。「我們這一代思考與自我實現機會多,沒那麼深的匱乏感,更容易安定,我們不應該等待別人給與,要成為自給自足的生命」,張曼娟期待自己是一個「睿智的、雋永的」老人,面對困難她極少抱怨、刻意交不同年紀的朋友、願意吸收不同的觀點,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喜歡當下的自己 從心所欲而不踰矩年輕時的張曼娟,敏銳而自我,文學作品感動無數人;如今站在中年與老年的交界點,舉止言談反而散發著自在的從容:「活到某個年紀真的就像孔子說的『從心所欲而不踰矩』。」她笑著說,很多人問她,若有時光機,想要回到生命哪個階段?「沒有!」對張曼娟而言,每個階段都很棒,「但沒有一個時刻讓我覺得,此刻最好」。今日的張曼娟,肯定比昨日更豐盛,對生命的理解、對自己的認識也更多了。回首人生路,張曼娟有時候會覺得心疼,「原來我曾經那麼孤獨、不被理解」,但也看見自己從未放棄,終於做到了一些事、幫助了一些人。喜歡當下的自己、期待未來的生活,這是張曼娟。張曼娟陪伴著我們走過生命的許多階段,包括學習老去、面對老化這段時光。 【張曼娟系列報導】。張曼娟:「長照2.0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 沒想到,這真的不只是錢的問題...。張曼娟:人生很少有事情可以自己作主,生死大事自己作主,簡直太奢華、太幸福了!。張曼娟: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一間小屋與友為鄰」張曼娟:無子老後,不憂不懼留言就有機會獲得張曼娟最新力作「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立即參加:https://bit.ly/2V3qbtD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10 橘世代.好學橘
不被工作綁架!三大關鍵享受理想中的「自由勞動」
資本主義交易性的工作模式,人只是一種工具,而不是目的,也不是自我實現的過程。這種因外在情勢的壓力,必須去販賣自己的時間、身體或思想,因而失去自由、自主,甚至失去尊嚴,並非馬克思理想中的「勞動」。相對於年輕時候,老年在時間、身體,甚至思考,都比較自由,比較有利於從事「勞動」。《成就大器晚成者的秘訣》和《不老的靈魂》的作者,73歲的康妮.戈德曼說:不像年輕人常需要求得別人的認同而苦惱,老了之後,可以自由的追求自我,不必擔心別人怎麼看你,反而會變得更加個性化。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科克雷爾工學院約翰.古迪納夫教授,是鋰離子電池的發明者之一,九十一歲還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已經到九十四歲高齡時,又帶領工程師團隊打造了新一代電池技術:能量密度是當前鋰電池三倍,且安全係數更高的全新固態電池,將會給電動車帶來革命性的改變。他說:「活到這個歲數,我明白了不能對新想法存有偏見的道理,你必須測試所有的可能性。」畢竟他思考能源問題的時間,比地球上的任何人都要長,高齡讓他有了一種新的學術自由。九十四歲了,他說:「你再也不用擔心失業的問題了。」確實,對許多人而言,老年是一種成長和解放。蓋爾.卡森.萊文接近五十歲的時候,出版第一本書《魔法灰姑娘》,這本書讓她一舉成名,並摘取了頗負盛名的紐柏瑞(Newbery Honor)兒童文學獎。她對自己能否在年輕的時候,寫出這樣的作品表示懷疑,她說:「青少年時期,時光只會在懵懂無知中慢慢消逝。」因此,老年最適合去體現馬克思理想中的「勞動」。理想中,老年時的「勞動」是自由、自主,並具創造性,除了自我實現以外,也成為跟他人或外界溝通、分享的方式。以此而言,理想的老年「勞動」應具有幾個特性:一、自主性馬克思指出,人要透過「勞動」實現自我,因此必須有一定的自主性。在自由、自主的情況下,勞動是回應內心的呼喚,有時甚至變成一輩子的生命任務。對於一些堅持理念、緊握方向的老年人,往往表現出生命不止,工作不休的生活樣貌。二、創造性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身體的確會逐漸老化,但頭殼中的大腦卻並不像外表身體一樣凋零。幾項長期追蹤的研究發現,在健康老人身上(排除掉因疾病,或是阿滋海默症認知功能受損的老人)看到,我們的確是越活越正向,不論是在實質的創造力,或是心靈上皆是如此。三、生產性一般而言,「生產性」都比較強調所創造的經濟效益。例如,老家附近有一對年逾七十歲的老夫婦,他們承租一塊農地,種植芋頭、水稻,自食其力、不必向兒女伸長手、無須他人照顧、更無須政府的長照,深信「有事做,較不易生病、不易老化」的定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此,從經濟效益而言,我們明確的知道這對老夫妻的勞動具有生產性。然而,從馬克思的觀點而言,勞動的生產性是把內心想法外在化的過程,他認為這是人類不可或缺的活動。只有藉由外在實際存有的物質東西,才能幫助我們釐清內心主觀的想法。當想法只存在心裡時,通常只是一種模糊、含混、而且隨時在變動的狀態,只有當想法透過物質東西實現出來之後,我們才更能掌握自己的想法和能力。所以馬克思會說,透過勞動我們才能真正了解自己;並且唯有透過想法「外在化」的過程,我們才能與人分享、交流,建立關係。因此,年老了,即使百歲都有生產力。本文摘自《老是一種幸福》、大喜文化 2020/04/01 改版【推薦閱讀/更多好讀延伸↘↘↘】。樂齡創生 日進斗金 日本上勝町「樹上長出錢」。50歲就退休 「人生歡喜過」他當起土地公經理人。退休守護慢飛孩子 高年級志工花時間慢磨出成長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4-10 新聞.長期照護
6面向防疫 長照機構如臨大敵
長照機構半數以上是年長的長輩,在過年期間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開始時,機構便如臨大敵的預防性因應,深怕在機構發生群聚感染,所以從上班日起,機構同仁先是提供住民疫情資訊、自我保護、洗手等衛教,在疫情不明期間,也請家屬及機構長輩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外出、探視。必要外出就醫時,機構會提供口罩,請長輩自離開機構到返回機構前絕對不要拿下口罩,也提醒他們離開就診醫院後馬上洗手,返回機構時再提供新的口罩替換;所有外出返回機構的長輩,皆須預防性配戴口罩4天,每日監測健康及傳染病症狀。另一方面,機構同步從幾個面相介入:一、來院的家屬確認TOCC資料,也就是確實詢問並記錄旅遊史(Travel history)、職業別(Occupation)、接觸史(Contact history)及是否群聚(Cluster)等資訊,並提供來訪家屬口罩作為防護。二、同仁們彼此身體健康關懷,上班前量體溫,並確認有無呼吸道症狀。三、阻絕外來傳染:工作人員洗手五時機(接觸病人前、執行清潔╱無菌操作技術前、接觸病人體液風險後、接觸病人後、接觸病人周遭環境後)能正確洗手,降低院內感染的風險。並全日戴口罩,避免傳染疾病給長輩。四、減少環境的髒東西:每日以稀釋100倍的漂白水環境消毒一次,3至5分鐘後再用清水擦拭清潔。五、確認長輩們能確實以內、外、夾、弓、大、立、腕的方式完成洗手。六、增加免疫力:隨天氣調整長輩衣著,定時提醒喝水、綠拿鐵飲品、中藥養生茶、花草茶等增加液體攝取量,也增加蔬果量,參與日照團體、活血功、十巧手、五行健康操、溫水泡腳、潔牙活動、精油芳香理療等活動,皆可提升長輩的免疫力。其實在過程中,仍需重複提醒同仁、長輩、機會教育,醫療團隊人員還要努力安撫因無法外出、外宿而焦躁的長輩與家屬們,請他們配合政府政策。有一天接到諮詢藥師來電,電話那頭的藥師笑著說:「某天她要到機構服務時,阿嬤站在大門,隔著玻璃大聲提醒她要填訪客登記本及洗手…。」我笑著回應:「阿嬤防疫,六親不認就對了。」
-
2020-04-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影/長照禁探令加深老人孤獨感?視訊電話多管齊下防範
三月底,桃園市一家長照機構護理師確診新冠肺炎,各縣市提高警戒,紛紛下令護理之家、養護中心等住宿型長照機構,四月底前禁止家屬探視,改以視訊或電話聯繫。疫情嚴峻的當下,防疫為先,且老人屬於高風險群族,這些都是風險控管的一環,但是如何讓老人不因跟親友見面被受限,孤獨感引發心理健康危機,也值得重視。台北市私立愛愛院護理長高麗閑表示,現在鼓勵用視訊的方式,解決雙方思念的問題。但是也有一些問題浮現,像是院內的陳太太,雖然能靠視訊與兒女互動,但一些生活上的需求,例如想要新的衣服,只能靠社工來跟外界聯繫,內部生活雖然如常,但仍有許多細節需要護理師跟社工,以及家屬多方重視。預防長者因為減少與親人面對面的親密相處,而產生的孤寂感,愛愛院規畫每天固定的活動時間,不管是戶外簡易運動,還是老人家的自由聚會,皆是透過一些陪伴降低阿公阿嬤的孤獨。但是讓長者走出房間活動,也得「分艙分流」,台北市社區銀髮族長照協會理事長施定宏表示,如果能把原本200多人的群體,依老人家居住的樓層分為約20人一單位的活動,就能大幅降低風險。
-
2020-04-10 活動.精彩回顧
精彩回顧/亞太高齡線上論壇開講 新北防疫經驗受國際肯定
新北市衛生局昨〈8〉日受新加坡社會企業Ageing Asia邀請,參與亞太地區首次舉辦的線上論壇,會議主題為Covid-19對亞太地區高齡長照部門之影響。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擔任第一場論壇主講人,以台灣社區照顧防疫策略進行線上專題報告,與來自亞太地區50位政府代表、銀髮產業、學者專家一同分享新北的防疫經驗,成功完成防疫外交,獲得與會專家肯定。陳潤秋以新北防疫6P新策略為主軸,從超前佈署(Proact)、策略規劃(Plan)、防疫整備(Prepare)、保護市民(Protect)、整合創新(Package)到防疫演練(Pratice),有策略、有系統、有節奏的防疫新思維,引起與會專家熱烈討論,特別對於侯友宜市長以長者健康安全優先、超前部署的行動力、第一時間提供高齡長照設施防疫物資、臨場感十足的大規模社區防疫演習與各項創新作為印象深刻。陳潤秋分享新北市對高齡長輩在防疫上的核心價值「保護,而非隔離」,盡可能讓長者保持在社區自主生活,透過多元形式的社會參與,如戶外動健康、透過有線電視提供教育方案等,針對弱視獨居的長輩,更是主動出擊,從送餐、電話問安、代購物品等,讓長者也能保有生活品質、不被孤立。這些措施也呼應了世界衛生組織的呼籲,支持社區生活的長輩。會議中,許多國家皆提及失智者在社區隔離情境下所面臨的照顧困境,同時也正在思考該如何提供更妥適的協助,疫情嚴峻帶給高齡長者的衝擊,多數專家指向遠距服務與科技應用的挑戰、高齡者社會孤立的問題。當高齡長照服務無法進入案家或在社區舉行時,年長者要轉換使用遠距服務,但最大障礙就是資訊能力。新北市嘗試以有線電視提供長者運動等課程,因為長者十分熟悉使用電視遙控器而非智慧型手機。此外,會議也討論,當服務無法進入案家時,長者容易有孤獨感,因此相關單位也開始提供電話關懷,在特定情況下,讓有受過專業訓練的團隊提供緊急協助。本次線上會議主辦單位、多次造訪台灣的新加坡社會企業Ageing Asia創辦人Janice Chia表示,連續兩年邀請新北市於亞太高齡長照創新高峰會分享新北高齡長照政策,新北經驗已經和高齡創新劃上等號,許多國家紛紛表示希望能向新北市取經。昨日專題演講後參與線上討論的專家,包括香港老年醫學專家許鷗思醫師、新加坡衛理公會福利服務社區長者關懷部門總監Jamie Phang博士、澳大利Rayman Health Care區域經理Eileen Kielty等人,還有來自澳洲、德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7個國家、超過50位進行線上國際交流。
-
2020-04-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出遊潮恐成防疫破口 台大公衛:應極大化社交距離
詹長權:北市很多咖啡廳太擠清明連假出遊人潮大爆發,密集群聚恐成防疫破口,台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詹長權今天呼籲,應該要極大化社交距離,像是長照機構、據點應該設定2公尺間距,交通工具、戶外聚會設定1公尺間距,台北市很多中型咖啡廳非常擁擠,應該及早介入宣導。台大公共衛生學院今天透過雲端視訊會議舉辦新冠肺炎疫情。詹長權說,今早疫情最大發展是英國首相強森染病十天依然高燒不退、持續咳嗽,凸顯一個國家社區感染若到達一個程度將是跨階級、跨人種。很多人無法想像強森會被感染,也不像很多人認為有權有勢的人會受到較好照顧,顯現人類對這個新型病毒所知有限,症狀、傳播力都不斷演變。至於鎮壓新冠肺炎的公共衛生非藥物介入防疫措施,詹長權認為,應以全國動員方式檢疫,且要保護醫院長照機構、醫護人員,例如實施通訊診療、遠距醫療,慢性處方籤自動延長一次,提供慢籤快速、跨區取藥,主動檢測醫護、照護人員。詹長權說,主動檢測感染還包括醫院重症病人、長照機構長者,司機、送貨員、超商等維生需要的服務人員,尤其當不明本土感染發生時,更要對確定個案的所有接觸者、所在社區的抽樣居民檢測。
-
2020-04-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感染跨階級英相也住院 詹長權: 籲極大化社交距離
清明連假出遊人潮大爆發,密集群聚恐成防疫破口,台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詹長權呼籲未來兩周要極大化社交距離,且一定要落實才有效,尤其許多中型咖啡廳非常擁擠,卻沒調整餐桌、座位距離,地方政府應主動介入宣導。台大公共衛生學院今天透過雲端視訊會議舉辦第七周的「抗covid-19說明會」,詹長權說,今天早上疫情最大發展是英國首相強森染病十天後依然高燒不退、持續咳嗽,凸顯一個國家的社區感染若到達一個程度將會跨階級、跨人種。很多人無法想像強森會被感染,也不像很多人以為有權有勢的人會受到較好照顧,人類對此新型病毒所知有限,其症狀、傳播力都不斷演變。詹長權說,目前最重要是系統性理解及處理疫情,透過邊境管制、早期發現個案、檢疫等措施避免傳染。部分地區都在做局部或全面移動限制,像是英國、美國都有stay home指令,歐洲某些城市更實施大規模封城。至於鎮壓新冠肺炎的公共衛生非藥物介入防疫措施,詹長權認為,應保護醫院、長照機構的醫護人員,應實施通訊診療、遠距醫療,慢性處方籤自動延長一次,提供慢籤快速、跨區取藥服務,並主動檢測醫護及照護人員。詹長權說,醫院重症病人、長照機構長者,司機、送貨員、超商等維生需要的服務人員也應主動檢測,還包括當發生本土不明感染個案時,確定個案的所有接觸者跟所在社區的抽樣居民。由於清明連假不可預期的人潮聚集,詹長權呼籲未來兩周社會要「極大化社交距離」,且特別是連鎖擁擠咖啡廳,現在很多有規模的餐廳已開始調整餐桌、座位,但台北都會區等地還有很多中型咖啡廳,市政府應該特別關心這塊。現在若要拉大社交距離,應以至少2公尺間距規定長照機構、據點長者起居,以及室內空間活動總人數;另以至少一公尺間距規定交通工具、戶外聚會的活動總人數。詹長權也指出,應該重新檢討戶外、戶內聚會總人數,目前恐怕有點太寬鬆,假如本土傳染數量偏離預估值,應有強烈手段調整上學、上班、通勤、開會、活動的時間與空間,以符合總人數上限,想辦法在同個時間內減少人數,減少傳染機會,另要提前規畫個別縣市及全國全面停班、停課的配套措施。
-
2020-04-04 橘世代.健康橘
善用長照2.0 寒溪部落同村共養共老
未來,你想要在什麼樣的地方老去?宜蘭大同鄉泰雅族的寒溪部落,和所有偏鄉有著相同的處境:青壯人口外流、少子、獨居老人多。這幾年,他們在部落建構照顧系統,讓面對現代化衝擊的部落找回過去「互助照顧」的精神,孩子「同村共養」,老人家「同村共老」。鄰居女孩 祭典員兼照服員2月初的周五, 好幾天的陰雨結束,陽光照亮了蘭陽平原沃野,也曬乾了山腳下的泥土。看見太陽,寒溪村裡的人都露出了笑容,這一天是1年1次的「小米播種祭」。寒溪村距離宜蘭縣羅東約13公里,由4個泰雅族部落組成。這天早上10點多,已有約30多位年邁村民聚集在「宜蘭縣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旁草地,協會人員趁祭典開始前,幫老人家量血壓、體溫。儀式由80多歲的部落耆老主持:殺雞祈福,祈求一整年健康、豐收,接著播撒小米種子,最後大家會享用醃肉,一起午餐作為祭典的結束。「殺雞獻神,代表獻出自己」協會總督導方喜恩解釋,「小米播種祭」是泰雅族傳統重要祭典,但從日治時代起,因怕聚眾生事被禁止,一直到4年前又開始。下午,協會回歸日常工作,早上是祭典工作人員的陳思旋、林璇君,下午成為部落照服員,騎著機車進部落訪視。首站是部落雜貨店,雜貨店的阿嬤本來就有糖尿病、高血壓,燒開水不小心燙傷腿部,罹患蜂窩性組織炎。陳思旋就住在阿嬤家對面,一進門就用族語跟阿嬤打招呼,抹藥、量血壓、記錄阿嬤這幾天的健康狀況,提醒吃藥和抹藥的注意事項。離開阿嬤家,陳思旋和林璇君騎車轉往第2站,探訪1位獨居奶奶;剛睡醒的奶奶迷迷糊糊地跟思旋說好久不見,她笑著回答:「奶奶,我們中午有交通車接妳到據點吃午餐,我剛剛才夾菜給妳呢!」奶奶呵呵呵不好意思笑了。這是寒溪部落的日常,原本是看著長大的鄰居小孩,祭典時化身部落工作人員,需要照顧時,又以照服員身分出現。政府長照2.0政策推出後,寒溪部落成為少數靈活運用政府資源,發展出獨特部落照顧系統的原鄉。老幼共照 推部落互助傳統過往的寒溪部落有幾位老人家,因無人照顧送到養護機構,身體功能急速下降,有段時間連續好幾位老人撒手人寰。協會思考,能否在既有環境與人力下,發展符合在地需求的部落化照顧模式。其實在悠遠的、還沒有長照2.0的年代,部落就是這樣互助照顧的。方喜恩小時候,會在部落看見一些不認識的臥床老人,他問媽媽:「那是誰?」媽媽說:「那是誰的爸爸,本來在其他部落,現在接來照顧。」那時候,族人家中長輩失能或失智,仍然能在大家眼下生活,部落會彼此幫忙,照顧重擔不會只落在單一家庭。媽媽常跟方喜恩分享年輕時照顧老人家的光景,「雖然辛苦,但心裡很踏實。」方喜恩也記得,每次阿嬤要出門砍柴或去田裡工作,就會交代鄰居:「我孫子妳可以幫我看一下嗎?」他從小就知道,無論老小,在部落總有人看著、總有一口飯吃,不會餓死。那時部落務農維生,大家不用到外地工作,部落凝聚力也很強。現在不同,農作價格不穩,多數青壯人口在外從事板模工或農業季節工,一去數個月,部落體系瓦解,也讓老人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長照政策 催生照顧者考照2007年,協會成立,一開始是做例行性健康檢測、發送物資、資源轉介等,後來發現許多老人家白天家裡沒人,中午沒飯吃,便開始送餐服務。協會讓部落婦女成為志工,照顧部落的老人家。政府推行長照政策後,原本以為有更多資源可用,沒想到這個源於主流文化思考的政策,放在原鄉卻有許多窒礙難行。例如長照法規定要有照服員證照才能做照護工作,使原本熟悉部落的志工無法照顧老人家,而拿到證照的照服員因不了解文化、不會說族語,無法和老人家溝通。協會討論後,決定正面面對體制,於是所有做照顧的人員都去考證照。意外的為本來無業或打零工的部落婦女,創造了工作機會。照服關懷 遍及全部落區域又如,政策鼓勵老人家的活動場域以「社區關懷據點」為主,但在部落長大的方喜恩知道,能夠自主活動的老人家更喜歡在自己的田裡活動,因為那讓他自在、有價值感。「照顧場域不應限於據點,而是整個部落。」於是寒溪村的照服員,服務區域遍及全部落。他們在阿公種米時去訪視,請教種小米的訣竅,那時的阿公不是在據點等著吩咐的老人,是充滿智慧的米農。他們陪阿公阿嬤聊天,走進老人家的生活場域,了解他們真正的需要。方喜恩也試圖把「被現代化切割得很碎」的部落做整合。他說,現在幼兒只待幼兒園、學童就在國中小、老人屬於老人中心,什麼機構照顧什麼年齡層,一清二楚,但過去不會這樣細碎分工,而是「我需要,有人就在我身邊」,大家會彼此看顧。在地安老 原鄉老幼共傳承他們讓老人照顧更老的人,是照顧也做技藝傳承;他們讓小孩跟著老人編織、種田,說是老幼共學,讓孩子從教育開始,重建部落照顧系統。今年初,有個不到40歲的獨居年輕人在家中猝死,過世那天,部落馬上接手他的後事,為他守靈直到出殯。「就像有家人送他最後一程。」方喜恩說,現在部落的互助系統即便大不如前,但仍是存在的。寒溪部落現在努力的,不只是給老人家舒適自在的老後生活,更是恢復部落原有的、以「人」為主體的照顧系統;這一天或許遙遠,但慢慢走,總會到的。看更多報導:《橘世代》【延伸/你所不知道的長照↘↘↘】。突破長照困境 石頭湯模式啟動新未來!。照顧不離職 善用長照資源有3招。面對長期照護的壓力 試著降低門檻放過自己也放過家人 填問卷抽好禮 吳若權曾說:「照顧父母就像在照顧未來的自己。」、張曼娟在專訪中分享:「可以成為父母的照顧者,是我今生最榮耀的身分。」因為愛而成為照顧者,邀請您花5分鐘的安靜時光進行填寫。《照顧者生活調查》立即填寫>>>
-
2020-04-04 橘世代.好野橘
失智也有保險養護費?搞清長照險、失能險、特定傷病險差別大
小民的母親最近常忘東忘西,有次說要出門買菜卻遲遲未歸,他出門尋找,發現母親在路邊徘徊,原來是想不起來為什麼要出門,憂心母親失智,帶母親就醫,診斷是憂鬱造成的假性失智,只要治療就可改善。小民暫時鬆口氣,但他也意識到,未來母親甚至是自己都可能失智,有必要及早作風險規畫,但五花八門的保險產品,讓以往不曾留意失智保險的他,陷入不知該如何選擇的難題。小民是典型上班族,月入近6萬元,平日省吃儉用有點小積蓄,擔心如果直接找保險員詢問,對方很可能為作成這筆「 生意」,刻意誇大產品的好處,為此他曾上網做功課蒐集一些相關資訊,但還是一頭霧水。富邦人壽曾做 「失智症病識感與準備度全台大調查」,結果顯示,50至59歲受訪者中,65.7%的人家中有失智症患者,等於每3位50世代中,就有2人正在承受失智照護壓力,而失智平均病程約在8到10年。失智養護費用 每月4萬起跳還有調查顯示,一旦失智,不管是請外籍看護或送養護中心,每月的費用至少22000元;若加上紙尿褲、營養補品、醫療耗材等,平均每月至少4萬元,對一般家庭是長期、沉重的負擔,這些數據讓小民更加焦慮。富邦人壽總經理陳俊伴表示,坊間針對各種不同需求的保險確實很多,一般人平日沒接觸,一時間難以抉擇是常態。如果僅是針對失智投保避險,有「長期照顧險」、「失能扶助險」 以及「特定傷病險」3種可選擇。他以小民為例說明,不管選擇哪家公司投保,先要弄清楚什麼是長照險、失能險及特定傷病險,3者對失智的給付有什麼差別?了解差異後,再去比較各家公司同質產品的優缺點。專家指出,特定傷病險給付,保障內容包含失智症、嚴重巴金森氏症等22項傷病。長照險理賠則是依據巴氏量表或其他臨床專業評量表診斷,門檻較高;失能險理賠無關巴氏量表,只要符合保單條款上所條列失能及特定傷病項目就可獲得理賠。長照險須定期重新認定若選擇投保長照險,能否因失智獲得理賠?最重要的關鍵在是否符合「長期照顧狀態」,若符合就能獲得長照保險給付。但什麼是「長期照顧狀態」?「長期照顧狀態」的衡量標準有2項,一是「生理功能障礙」、一是「 認知功能障礙」,只要符合其中之一即可,但較麻煩的是,被保險人如小民或小民母親,每6個月或1年須再回醫院重新認定。永達保經儲備處經理陳宗玉表示,依據巴氏量表「生理功能障礙」評量項目包括:進食、移位、如廁、沐浴、平地行動及更衣等,至少要喪失3項生活自理能力。「 認知功能障礙」評量包括:時間、場所、人物,有2項以上分辨上的障礙方可。為什麼每半年或1年要重新認定?陳宗玉說明,主要是這些功能障礙有可能因為照顧而改善,由於長照險除一次給付的理賠外,還有定期給付的照護金,因此每年都要重新認定,如有改善則停止定期給付的照護金。民眾也許會有疑問,暫停給付照護金後,萬一狀況又惡化會再恢復給付嗎?答案是會。失能險失能狀態僅需認定1次不過,長照險通常僅針對失智,涵蓋範圍較廣,保費比較貴。失能險保障範圍定義清楚,保費相對便宜,申請理賠時,失能狀態僅需認定1次,不必再回院重新認定,但失能狀態的判定有分11個等級。特定傷病險是依罹患特定傷病判定,如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同樣也無需每年回院重新認定。依需求投保 不是買愈多愈好失智是個漫長的老化過程,可能只是因退化而非因意外或疾病所引起。有可能符合長照險理賠標準的失智,未必符合失能險或特定傷病險的理賠標準;而特定傷病險也有可能無法涵蓋失智後續的長期照護需求。正因為如此,「只考慮失智其實太狹隘」,陳宗玉表示,要以自己需求為導向,才能選出最適合的商品。她分享幾年前一個理賠案例的故事,一名30多歲年輕女博士,在知名企業擔任高階經理人,有天突然覺得眼睛不舒服,查不出病因,沒多久兩眼因視神經萎縮失明。還好她投保的是失能險而非長照險,因為失明雖殘廢了,但還可以自理生活,認知能力也沒問題,不符合長照險的理賠標準。陳宗玉指出,保險不是買愈多愈好,多花錢又買不到保障就冤枉了。多數人買保險都是零碎式的,建議先做全面性的思考規畫,才能以最少的錢享有最大的保障。何謂「長期照顧狀態」?一旦符合「長期照顧狀態」,就能獲得長照險的保險金給付,而長期照顧狀態需符合「生理功能障礙」或「認知功能障礙」二項情形之一為條件。1.生理功能障礙:須經診斷判定持續存有3項以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s)障礙(如表一)。2.認知功能障礙:除經診斷判定持續失智狀態並有2項以上分辨障礙(如表二)外,並須依臨床失智量表或簡易智能測驗達中度(含)以上。看更多報導:《橘世代》【保險理財大公開↘↘↘】。年紀大保險到底怎麼買?專家提醒:3種保單絕不能少。買了好多保險卻賠不到?熟齡族這樣買最到位!。保險業務不願說的秘密 長照險、失能險怎麼買?。人人都適合買「儲蓄險」?這三種人先別買!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