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8 退休力.理財準備
搜尋
長照
共找到
1662
筆 文章
-
-
2024-11-14 慢病好日子.慢性腎臟病
每年新增八千高齡腎友 腹膜透析不到一成 醫籲:三迷思需反轉
「鄰居說我年紀這麼大,在家洗腎感染怎麼辦?我不要洗了。」80歲陳爺爺當初須洗腎時,家人為不讓長輩舟車勞頓和降低血壓不穩定的風險,選擇居家腹膜透析,也願意協助操作。起初陳爺爺身體狀況穩定,卻聽信鄰居對居家洗腎的迷思,愈來愈不配合治療,導致洗腎效果受到影響,加上憂鬱纏身惡性循環,半年後遺憾離世。2022台灣腎病年報統計,每年約有近8千位新發透析患者為65歲以上高齡族群,林口長庚醫院高齡醫學科主任、腎臟科醫師顏介立表示,65-75歲腎友選擇腹膜透析為7%;75歲以上僅剩3%,占比偏低。過去高齡腎友及家屬常因街坊對腹膜透析存有自行操作困難、容易感染發生腹膜炎,嚴重恐致命等迷思,導致適合此透析方式的高齡腎友,可能錯過保留日常生活節奏的機會。反轉一:腹膜透析優化生活品質及改善心血管相關存活率現行洗腎(透析)方式有兩種,一是於診所由醫護人員執行的血液透析,俗稱「洗血液」;另一種為自行於家中操作的腹膜透析,俗稱「洗肚子」。台灣健保資料庫研究顯示,近十年腹膜透析腎友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較血液透析低,因此,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選擇腹膜透析的存活率就有明顯的優勢。反轉二:完整操作指導免摸索 雲端系統院方隨時掌握關於機器操作的恐懼,顏介立說,現行醫院都會提供腎友或協助的操作者標準化動作指導,也會由醫護人員協助測試,確保返家後操作無虞,大家不需過於憂慮。腹膜透析還具備不須舟車勞頓往來診所的優勢,其實非常適合高齡腎友及照顧者,若因迷思而放棄,可能錯過保留原有生活模式。腹膜透析有連續可移動腹膜透析(CAPD)與全自動腹膜透析(APD)兩種方式。顏介立指出,若腎友選擇全自動腹膜透析,是透過機器自動執行每日換液的工作,可於睡眠中進行,白天活動不受限,同時搭配雲端管理系統及時傳送數據給醫院監測的功能,醫護人員能高度掌握腎友每天治療狀況,醫療團隊在必要時也能盡早給予協助。當慢性腎臟病進入末期,患者與家屬面臨洗腎選擇題時,顏介立建議,應求助醫療專業,與主治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切勿聽信街坊迷思。反轉三:血壓較平穩 幫助保留殘餘腎功能與血液透析相較,顏介立說,腹膜透析能保存較多殘餘腎功能,在洗腎初期也有較高機會脫離洗腎,部分腎友洗腎五、六年後還能排尿,且對血壓影響小,不易在洗腎中因低血壓而虛弱、昏迷,合併心血管疾病致死的風險較低。曾有一名80歲奶奶因急性腎臟感染,先接受血液透析,後來因尿液減少,腎功能也未見好轉,經醫師與其家屬討論,決定改採腹膜透析,約半年後奶奶的腎功能恢復,目前醫師也評估是否可以不需繼續洗腎。為因應超高齡社會的到來,政府將推出長照3.0服務,顏介立建議相關單位,針對高齡腎友,有機會可比照歐洲、加拿大等國家,由受過訓練的居家服務員,協助操作腹膜透析設備,除了降低患者或照顧者操作的心理負擔外,也是一種對照顧者的喘息服務,更期待未來更多的資源投注,使更多適合腹膜透析的高齡腎友接受治療,降低洗腎對日常生活的衝擊與影響,擁有不被透析綁架的老年生活。【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1-13 焦點.元氣新聞
失智症者提前準備3帳戶 防詐騙3招守住財產
台灣明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與年齡密切相關的失智症者也逐年增加,失智症者隨著病程發展,可能會失去對金錢和財產的辨識能力。富邦人壽法律事務部律師陳明賢提醒,提前做好防護措施至關重要,失智症者可在病程較輕仍可自理的情況下,選擇值得信賴的家人或朋友陪同輔助或作為代理人,確保自己在出現認知障礙時,資產仍能得到妥善管理。1、預告登記可限制不動產移轉另外,也可預先向聯合徵信中心或金融機構申請信用資料註記,例如在個人資料檔案中註記「不再申請貸款、信用卡」等。在不動產方面,可至地政機關辦理「預告登記」,之後只要未經塗銷,不動產都不得進行移轉、處分,以保障失智症者之權益。2、輔助宣告借貸需輔助人同意若失智症者的病情轉趨嚴重,建議可以善用輔助宣告或監護宣告的法律制度。「輔助宣告」是透過法院選出一個「輔助人」,幫助受輔助宣告的長輩,在進行借貸、為人作保、買賣房屋這些法律行為時,原則上需要得到輔助人的同意才有效。3、監護宣告監護人受法院監督「監護宣告」是讓受監護宣告的長輩在法律上成為「無行為能力」的人,法院會選一位監護人擔任法定代理人,幫忙處理所有的法律行為,而且監護人在買賣或處分不動產的時候,也要經過法院許可才能執行,可以防範監護人將失智長輩的財產挪到自己的名下。近年來詐騙猖獗,根據內政部警政署165全民防詐網資料,光是今年10月全台詐騙損失就高達120億元,平均每天受理600件以上詐騙案。高齡者本就容易成為詐騙集團鎖定的對象,其中若有失智長輩,後果不堪設想,陳明賢提出「防詐自保」三招,可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家屬也要加強保護意識,守護長者及失智症者的財務安全。▋如何提高自我保護1.不要輕易提供個人資料或財務資訊給任何人,許多詐騙事件的發生,往往都是從個資外洩開始。2.增強金融知識,可透過新聞事件了解目前常見的詐騙手法,例如承諾高回報的項目、保證獲利的投資標的,往往都隱藏詐騙陷阱。3.懷疑自己成為詐騙的受害者時,應立即向警方或相關機構報案,撥打反詐騙專線165尋求幫助,阻止損失擴大。不只是失智症風險與年齡相關,根據國健署調查顯示,五成長者有三種以上慢性病,富邦人壽建議,民眾可提前準備退休三本帳戶,包括養老本、醫療本、長照本,以應對超高齡社會的長壽、疾病及長照三大風險。
-
2024-11-13 醫療.感染科
肺炎鏈球菌感染創5年新高 醫籲3高風險族群快打疫苗
秋、冬來臨,病毒侵襲,肺炎病例增加,若合併細菌感染,死亡風險增加近3.4倍,「肺炎鏈球菌」是最主要的致病菌之一。疾管署統計,截至10月,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確診病例近200例,達5年來新高,65歲民眾感染個案逾六成。醫師提醒,19到64歲高風險族群未在公費肺炎鏈球菌接種對象之列,建議自費接種降低風險。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是第四類法定傳染疾病,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常務副秘書長張嘉興指出,肺炎造成每年死亡人數超過1萬人,長年高居台灣人10大死因第三名。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李秉穎表示,肺炎鏈球菌無所不在,可能導致括鼻竇炎、中耳炎、支氣管炎、侵襲性肺炎、腦膜炎、骨髓炎、菌血症,嚴重可能導致死亡。張嘉興指出,未在政府公費補助施打範圍中的19至64歲風險慢性族群,包括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慢性心臟病、高飲酒量、吸菸、慢性肝病、慢性肺病、氣喘、感染HIV或其他免疫功能不全病症,及65歲含以上健康成人,罹患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風險最高可達17倍,若有多重共病,感染風險增9倍,更應保持警覺。張嘉興指出,台灣約有250萬名糖尿病患,由於免疫系統較弱,加上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肺功能損傷風險是健康成人1.6倍,感染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的風險增加將近4倍,可能加重氣喘症狀,並引發多種嚴重併發症,如敗血症、腦膜炎等,甚至可能引發急性氣喘發作併發肺炎,死亡風險增3.71倍。另外,張嘉興說,台灣約有200萬名氣喘病患,致死案例達700例,感染侵襲性肺炎鏈球菌除了加重症狀,也會引發多重嚴重併發症,包括敗血症、腦膜炎等,引發急性氣喘病發肺炎,死亡風險增3.71倍。至於每年造成約超過5000人死亡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盛行率約為6.1%,張嘉興提到,感染侵襲性肺炎鏈球菌除了加重肺功能衰退、疾病進程,也增加再次惡化、住院或死亡的風險。台灣腎臟醫學會祕書長、台北醫學大學萬芳醫院副院長許永和指出,台灣超過200名慢性腎臟病患者,罹患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約17.5%,其中40%末期腎病患者出院後約1個月內死亡,死因包括心因性死亡、終止透析、感染。李秉穎說,我國現行核准可供民眾選擇的肺炎鏈球菌疫苗有3種,包括最新型15價結合型疫苗(PCV15)、13價結合型疫苗(PCV13)以及23價多醣體疫苗(PPV23)。19歲以上至未滿65歲的成人慢性疾病族群,建議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遠離肺炎威脅。肺炎鏈球菌抗藥性高 對常見治療藥物高達六成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政洵指出,新冠疫情時,民眾遵守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呼吸道感染病例減少,但在2023年解封後再度回升,其中肺炎鏈球菌感染案例大幅增加,重回30年前,甚至更高。肺炎鏈球菌對於常見治療藥物抗藥性高達六成,預防勝於治療,建議民眾接種疫苗,盡量維持正常生活作息。邱政洵表示,肺炎鏈球菌的血清型,據外層莢膜上多醣體差異可分為92種以上,約30種會造成人類感染,常見的侵襲性感染血清型超過10種,最具威脅的是「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因其堅硬的外殼讓免疫系統難以察覺並抵禦,多年來持續位居台灣成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的前5大血清型。 慢性病患感染「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之後,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常務副秘書長張嘉興表示,成人糖尿病患者感染後,出現併發症機率56.5%、接受插管與手術43.5%、住進加護病房39.1%、死亡率26.1%;糖尿病有年輕化趨勢,20歲以下糖尿病發生率7年內快速成長40%,這群年輕人若感染「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也易使病況加重。張嘉興表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感染血清型3,除了加速肺功能衰退和疾病進程,也增加再次惡化、住院或死亡的風險。至於慢性腎病,台灣腎臟醫學會祕書長、台北醫學大學萬芳醫院副院長許永和說,患者感染「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85.7%出現併發症、71.4%住進加護病房、42.9%插管或手術、14.3%死亡,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李秉穎說,我國現行核准可供民眾選擇的肺炎鏈球菌疫苗有3種,包括最新型15價結合型疫苗(PCV15)、13價結合型疫苗(PCV13)以及23價多醣體疫苗(PPV23),所謂價數指的就是疫苗能預防多少種血清型,如15價可以預防15種血清型。邱政洵表示,台灣2013年提供部分兒童公費接種PCV13、2015年將其納入國家預防接種計畫,感染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比率仍維持10%,目前對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感染的臨床特徵、共病與預後仍未明。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指出,肺炎鏈球菌已被世界衛生組織點名,是為當前最需要被關注的15種超級細菌之一 ,台灣微生物抗藥性監測計畫顯示,超過10%肺炎鏈球菌對第一線抗生素(如盤尼西林)具高度抗藥性,而60%肺炎鏈球菌對於常見治療藥物(如克林黴素、紅黴素)具高度抗藥性,導致臨床上肺炎治療困難,預防勝於治療,鼓勵民眾打疫苗建立保護效果。張峰義也說,抗生素引發抗藥性也出現在社區,台灣明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全台有超過400萬名65歲以上老人,長照機構也有潛在風險。接種疫苗可預防感染肺炎鏈球菌感染症及相關併發症,「預防一定是上策,治療就要靠運氣,即使最後順利出院,也不代表恢復健康,而是疾病受到控制,但身體變差,恢復不到以往狀態,隨之而來的可能就是加劇老化與失能,死亡率因此上升。」
-
2024-11-12 焦點.健康你我他
如何照護老寶貝/女兒請侍親假 享受照護時光
一家之主的父親,扛起照顧一家生計的重擔,辛苦拉拔我們六個孩子。如今耄耋之年的父親,罹患巴金森氏症,右手抖動、右腳較無力,已近耄齡的母親是父親最好的賢內助,在我眼中,母親是一位專業照護的伴侶,她對父親的照顧無微不至,生活起居從盥洗、衣著、飲食、沐浴到就寢,無不親力親為。去年母親因久咳身體虛弱,醫師建議住院檢查找出病因,住院期間出現咳血症狀,考量兩老身體狀況,原本打算申請外籍看護及長照2.0的喘息服務,但他們直接否決我們的提議,認為家人就是要由家人自己來照顧,不要讓外籍看護或照服員進入家中。權衡家庭與事業,由兄姊們請假來照顧都有其局限,顧及父母感受,就由我請侍親假來照顧雙親。複製著媽媽專業照護模式,我料理簡單營養卻不失美味的餐食、協助盥洗沐浴起身等日常起居、播放運動影片和他們一起舒展筋骨、為他們按摩身體活絡氣血,日前更卯足全力說服他們參加熱鬧的地區重陽活動,看到活動中和我們三姊妹並肩而坐的合照,他們臉上也洋溢著幸福微笑。父母親堅持自家人照顧的想法,看似是子女的負擔,但也讓我做出了孝親的抉擇,感謝父母親給我能好好陪伴照護的機會,他們曾經呵護的小寶貝,會持續創造與親愛老寶貝的美好時光。
-
2024-11-11 焦點.長期照護
78歲老父賣房子搬進月費6萬豪華養老院 半夜打給女兒哭「想馬上回家」原因超心酸
隨著時代變遷,有老年人為了不給家人增添麻煩,選擇賣掉房產搬進養老機構終老,但有人卻錯判情勢、極度不適應其生活,走投無路之下打電話向女兒哭訴求助。最後房子賣了又住不下去,陷入進退兩難的窘境。日本78歲的齊藤隆老先生(化名)五年前妻子過世,他變成一個人住,由於對獨居感到非常憂慮而決定賣掉房子,搬進養老院生活,認為未來若有醫療或長照的需求也比較方便。齊藤選擇的是一間豪華住宅型養老院,需付押金3500萬日圓(約新台幣736萬元),月費為28萬日圓(約新台幣5.8萬元),除了豪華的伙食外,還有許多設施,包括麻將間、圍棋室、電影院、圖書館等,三餐豐富、營養又新鮮,食材每天早上從市場直送。每個月還有三次提供如同高檔餐廳的特殊套餐;如果有長照需求,也能安心搬進同集團的照護機構。齊藤每月有23萬日圓(約新台幣4.8萬元)的養老金以及約3000萬日圓的積蓄,被問到需要賣掉房子支應養老院費用,會不會覺得太昂貴?齊藤表示不想帶著財產進棺材,會在死前花光它,這是人生中最後的奢侈。齊藤的大女兒裕子表示父親生平非常節儉,不會浪費任何一塊錢,因此自己辦理賣房子以及搬入養老院的所有手續。做好萬全準備後齊藤順利入住療養院,原本以為能過著優雅無慮的餘生,事實卻非如此。裕子分享父親搬進去半年後的一件事,晚上11點左右,她接到爸爸的電話,原本疑惑為何父親要這時間打來聊天,後來發現對方聲音不太對,於是問他是不是在哭。電話那頭的齊藤一開始辯解,因為太久沒聽到女兒的聲音而留下欣喜的淚水,但隨後道出真心話提出要求:「我現在就想回家,現在就想要離開養老院,想要暫時離開這裡」。齊藤坦言在機構裡無人可交談非常孤獨,因為這裡的入住者很多都是前醫師、前律師、前議員等上流階級,都是與他活在不同世界的人,與他們說不上話;最近他也不在公共食堂吃飯,而是躲在自己房間的廚房煮飯。不願繼續住的齊藤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原本的房子已經賣掉,離開養老院後無家可歸,只能向裕子求救,最後別無選擇之下只能暫時先搬去跟女兒住,接下來目標是找到一個適合自己身份的養老院,會和女兒一起實地參訪挑選。選擇養老院一定要現場參觀,雖然因個資問題很難完全了解每個住戶的社經地位,但應該能大致上掌握入住者大概在哪個「層級」,進而判斷自己適不適合、能不能融入。根據日本內閣府的高齡社會白皮書令和6版調查,有高達30.4%的老年人有意願搬遷更換住處,其中24.8%的人對自己的健康和體力有疑慮、18.9%的人在原住處感到過得很辛苦、10.3%想要活在自然豐富的環境、10.2%覺得購物變得不方便。資料來源/THE GOLD ONLINE
-
2024-11-11 焦點.健康你我他
如何照護老寶貝/輪流顧失智媽 長照2.0助減壓
「妳姊姊都不帶我去打針,我痛得快死掉,你們知不知道?」憤怒的語氣,指責我們都不關心她,可是明明二天前姊姊才帶媽媽去診所打完針。因為不放心媽媽一個人住在老家,前幾年未婚的姊姊接媽媽到桃園同住,媽媽在新環境沒有什麼朋友,看電視劇成了她主要休閒活動,大部分時間都宅在家。後來因身體病痛,不追劇了,整天懶洋洋地,睡覺時間愈來愈長,活動力愈來愈差,外出依賴輪椅代步。有一次姊姊不在家,媽媽自己跑出門叫計程車載她去打止痛針,但是說不清楚要去哪家醫院;說好到我家吃晚餐,時間到了卻不見人影,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找人,她看到我時,她說不餓不用找她。經醫師診斷,媽媽有輕微失智,難怪她有些想法不合常理,情緒也愈來愈不穩定,早上問過的事,下午就不記得了。照顧媽媽這個老小孩,姊姊承受極大壓力。今年我決定和姊姊輪流照顧媽媽,一個月住我家,下一個月住姊姊家。有時候姊姊要去台北的醫院回診或辦事,而我要去上才藝課無法照顧媽媽,因此我們申請長照2.0。偶爾我們也會帶媽媽去長照據點,讓媽媽參加活動,接觸人群。照顧老小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家人間輪流照顧外,我們選擇「長照2.0」及長照據點提供的服務來照顧媽媽,可減輕我和姊姊的壓力。
-
2024-11-10 名人.吳佳璇
老後你想住哪裡?設備完善的養生村未必為每個人的最佳選項
我的老師林憲教授去世九年多,師母獨自守著位於日本千葉鄉下的小屋,那是老師退休後兩人的生活堡壘。但隨著師母年歲漸高,無論是子女、學生故舊,還是她娘家的親人,都越來越不放心。新冠疫情前,師母曾告訴我,「當自己不能爬上二樓打掃,就是去住老人院的時候」。然今年初夏造訪時,明顯感受到她的精神體力大不如前,卻對住進機構有更多猶豫;未料,才過中秋,又傳來她已入住娘家附近機構的消息。我趕緊上網查詢,發現所謂的機構其實是座落於市區、專為高齡人士設計的住宅。住民不僅自由進出,還能接待、留宿來訪的親友。不同的是每個單位的寢室與浴廁,都設有緊急求救設施,須另付費參加的日照服務(位於同棟建築),以及專人每日確認安好,並提供必要支援。「感覺比住在台灣的養生村自由。」看完師母的新住處,我鬆了一口氣,繼續瀏覽該集團遍布日本的各種設施,感受長照大國的用心。師母入住的機構無論是保證金與月租,都較台灣座落於市郊的大型知名養生村低廉,進一步比對,發現可能因為台灣的設施提供較多的醫療、運動與娛樂服務,我有一位住在裡頭的長輩,就很享受那些設備;不過,我也在《巨流河》作者齊邦媛老師其他文章中,發現她幾乎不曾使用那些公共設施。總之,銀髮族住的需求,應該比年輕人更多元,尤其在我看過韓國作家金順玉的得獎隨筆《花開之後》。金順玉是一位退休老師,66歲那年和先生買了一戶高齡宅,發現自己成為限定60歲以上民眾入住的大型銀髮社區裡頭最年輕的住民。由於購買時只專注房子符合預算,心理並未做好準備,金順玉不僅對於社區的工作人員,總以「爸爸、媽媽、阿公、阿嬤」稱呼住民很不習慣,更排斥看到比她年長十到二十歲的鄰居,因為自己總會生出一種「那就是我自己」的錯覺。半年不到,金順玉跟先生提出要求,想要搬到外頭去,但年長作者四歲的先生已很融入,甚至享受銀髮社區的生活。左右為難之際,新冠疫情席捲全球,房仲服務近乎停擺,又過了兩年,金順玉終於在疫後找到一位奶奶願意承租,和先生一起回到市區租下一間30年老公寓生活。書中除了回顧那兩年八個月的銀髮社區生活,觀察、描述社區裡的眾生相,更用許多生活故事,寫下作者自己如何從「數字上的60歲」跨越「覺得已經60歲」的鴻溝。她認為要度過這段可能比其他生命周期還要漫長的時間,需要慰藉與共鳴。由於這本「一介新手老人的怨言與觀察紀錄」,意外獲得韓國第十屆BRUNCH BOOK圖書大賞肯定,作者發現,寫作也是能夠獲得慰藉與共鳴的方法之一。誠如作者所言,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故事,確實幫我一窺未來的面貌,並讓心裡多一分從容。或許也該開始留意,身邊是否有越來越多大隱於市的小坪數高齡宅,對我來說,這類物件比郊外設備完善的養生村,更有吸引力。【延伸閱讀】花開之後:我的第三人生心情手札/金順玉著/好的文化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10 退休力.退休力檢測
2024退休力論壇/蔡宏斌:預立醫療決定不是賣身契
台灣擁有亞洲第一步善終專法「病人自主權利法」,不過不少民眾對於如何善終,仍存在疑慮。器捐病主中心執行長蔡宏斌說,許多民眾認為「簽預立醫療決定書等於簽賣身契」,但事實並非如此,民眾隨時均可更改預立醫療決定內容。蔡宏斌說,自己在醫學中心任職,每日都經歷生死無常,有時患者被送至急診時,已經昏迷無法自我表達,器捐病主中心鼓勵民眾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但許多醫療決策相關條文,專業性、複雜度均高,要民眾理解有其困難,病人時常要經過一次插管、拔管出院的親身經驗,才能知道自己想要的臨終醫療項目有哪些,並凝聚家族共識,作出決定。簽訂預立醫療決定書之前,民眾必須接受「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過程,目前健保署給付住院病人免諮商費用。蔡宏斌表示,ACP過程中需有2位見證人,通常建議由二等親內的子女等親人陪同,但民眾也可由信任的朋友陪同並見證;ACP過程約一小時,過程中除醫師之外,還會有社工師、護理師等陪同。不過,要高齡者開口向子女說明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的意願,並不容易。蔡宏斌說,時常長輩一開口,子女就會擔心是不祥預兆,正襟危坐談論善終,在台灣的文化中不容易執行,建議民眾可挑選家族旅遊、年夜飯等輕鬆場合提出善終議題討論,家人接受度應會提升。蔡宏斌強調,預立醫療決定書不是賣身契,且比起僅能用在醫院急診室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拒絕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DNR)」,預立醫療決定書應用場景更廣,在長照機構等領域都能使用,且簽署項目也很自由,例如,民眾不僅能選擇是否插管,還能決定要嘗試三周、一個月,若失敗就放棄維生醫療,接受緩和醫療善終離世。「照顧臨終病人,身體、心靈都要兼顧。」蔡宏斌表示,經歷新冠疫情,臨床醫師更能體會,生命末期有許多不同樣貌,而對病人來說,最重要的是「不留遺憾」,自己曾在照顧一位多重器官衰竭病人時,緊握對方雙手,並為其禱告,直到對方安然離世,此做法即是全人照顧理念的落實。
-
2024-11-09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2024退休力論壇/勞退教母王儷玲:存退休金永不嫌遲
超高齡社會即將到來,如果65歲退休,還有將近20年餘命;退休後,應該不用再為經濟勞累,但你準備好老後的財務規劃了嗎?根據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調查,平均預期退休金為1,403萬元,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兼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儷玲指出,仍有超過6成民眾沒進行退休理財投資。受到通膨與勞保年改影響,2024年需要準備的退休金,比2020年多了300萬,主要是因為長壽風險、通膨與勞保年改的影響。王儷玲說,退休金的數字增加了,但民眾退休計畫起步太晚,也忽略年金、醫療與長照保險、安養信託的需求,實際能安心退休、存到理想退休金額的達成率並不理想。「退休金真的不夠!」王儷玲分享,超齡社會來了,民眾的退休財務絕對不能靠政府。以目前的勞保年金再加上自提的勞退,推估退休後大概月領2,5000元左右,但遇上通膨怪獸與其他風險,勞保年金要再打8折,屆時可能領不到2萬,難以應付台灣的平均生活支出。檢視「聯合報退休力大調查」,全民的退休能力連續4年不及格,王儷玲觀察,民眾對於退休規劃的準備,常犯下列四大迷思:1.太晚開始儲蓄或太早退休2.無法落實長期投資,準備成本太高3.退休投資太保守,選錯投資工具4.沒有及早進行保險及信託保障規劃過去退休金大調查,發現民眾太晚開始存退休金,平均43.5歲才開始存,除了起步太晚,觀念也錯誤,只做短期投資,且買錯投資工具。王儷玲強調,退休金的投資方式一般投資理財大不同,一定要掌握「定期定額、長期投資」的穩健原則,才能發揮複利效果。考慮長壽風險,王儷玲提醒,退休每月最好準備3至4萬元,退休期間要以23至25年計算,換算下來,40歲前應該開始存退休金。要有足夠的退休金,依照每年只提領其中的4%資金當成生活費的「4%法則」,每人需要準備至少800至1200萬退休金,未來有一半要靠自己準備,所以至少需存500至600萬元。王儷玲呼籲,目前勞保基金、退撫基金仍有嚴重財務危機,再加上未來高齡會遇到的失智、醫療照護等問題,民眾存退休金要從改變觀念開始,善用投資、信託與保險保障商品彌補退休後年金、醫療與長照保障缺口。在退休準備上,要展現更積極的態度,用對方式累積個人退休金。
-
2024-11-09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台南醫院新化分院院長張耀仁 帶領醫護轉守為攻 深入社區設點看診
衛福部台南醫院新化分院是守護台南山區醫療的唯一地區型綜合醫院,區域內約有13萬人口,以高齡長者為主,新化分院院長張耀仁帶領醫院「轉守為攻」,即使醫護人力吃緊,依舊主動深入社區設點看診,進一步宣講、篩檢,希望能幫助長者早期發現問題、早期治療。守護偏鄉 及早治療預防台南醫院新化分院成立於2001年,服務對象以高齡長者居多,在新化分院服務約5年的張耀仁認為,「醫師不應只在醫院看門診,更要走出醫院、走進社區。」近年他率領醫療團隊與在地社區、廟宇等合作,將門診資源導入山區鄉鎮社區,讓醫護人員能夠向外延伸提供服務。隨著醫療技術與時俱進及民眾健康意識提升,疾病型態不斷改變,身為肝膽腸胃科醫師的張耀仁指出,早年很常見的胃癌病例已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胃食道逆流、脂肪肝等文明病逐年增多,三高族群也增加不少,主要與現代飲食習慣造成代謝症候群有關。「長者常見因三高、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就醫,但很多人都是等到出現明顯症狀時才會就醫。」張耀仁說,新化分院於是決定主動出擊,除替長者治療慢性病外,更要讓民眾在疾病尚屬早期發展時,就及早介入治療並預防,守護偏鄉民眾的健康。患者致謝 醫護付出值得張耀仁分享,之前有一名婦人因肚子不舒服就診,檢查發現膽囊發炎,建議婦人應前往大型醫院進一步治療,且可能需要開刀,後來婦人完成手術治療後,在家屬陪同下回診,家屬說「若再不開刀,恐會危及生命。」一再向他表達感謝之意。「醫師就像病人的垃圾桶」,張耀仁認為,來醫院看病的人,大多是身體不舒服、都不太開心,很多人是來「倒垃圾」的,所以每當患者反饋一句簡單的「謝謝」,都會讓醫護同仁感到「做這件事情是有意義的」,更是幫助一個家庭。籌建宿舍 將供日照服務現今護理人力吃緊,醫護人員都要身兼多職,新化分院目前病床有64床,包括急性病床47床及慢性病床17床,但只開到40床,院方除積極招募醫護人員外,因醫院地處偏遠也籌建員工宿舍,以留住人才,未來宿舍1樓會規畫長照關懷據點提供日間照護服務,肩負起衛福部照顧偏鄉民眾之責任。張耀仁強調,新化分院除有總院積極協助提升優質醫療照護外,更積極與成大醫院合作經營,建立各種合作模式,創造醫院及偏遠地區就醫民眾雙贏局面。養生祕訣 每天走8千步現代人的文明病日益增加,張耀仁是肝膽腸胃科醫師,因此他的養生祕訣很簡單,強調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保持心情愉快。三餐以多補充蛋白質及蔬果為主;每天走路8000步以上或是快走運動,若工作忙碌,就會在醫院上下樓時多爬樓梯,維持一天的運動量。張耀仁的兒子很喜歡打籃球,假日閒暇時,他會陪小孩玩一下籃球,雖然可能無法下場對打,但他會在場邊幫忙撿撿球、簡單投籃互動,不僅能夠運動,更能促進親子關係。「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因此要活在當下,心存感謝。」張耀仁面對工作壓力大時,會先深呼吸,讓自己平靜下來,重新思考有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平時則喜歡到花東地區走走,看看優美的風景,有時候也會到棒球場看場球賽,跟旁邊的人喊一喊,發洩一下情緒或壓力。張耀仁●專長:一般內科、腹部超音波、胃鏡出血潰瘍止血術、食道靜脈結紮術、大腸鏡息肉切除術●現職:衛福部台南醫院新化分院院長●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經歷:成大醫院住院醫師台南市立醫院腸胃科總醫師衛福部台南醫院胃腸科主治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保持心情愉快是健康的不二法門。
-
2024-11-07 焦點.健康你我他
如何照護老寶貝/失智媽病情加重 兒女陪玩哄吃藥
自從老爸走後,老媽就過著獨居的日子,已十幾年了。剛開始她才70多歲,身體各方面都好,可自行搭公車或走路去參加一些老人活動,但近幾年身體狀況迅速走下坡,已有輕微失智現象。我們不放心老媽獨居,經醫師評估後,申請了一位印尼籍看護來陪伴照顧,老媽卻嫌她吃得太多,身材較胖、不勤快,常滑手機不搭理老媽,加上語言不通,執意要求兒女白天輪流來家中作伴,等於外籍看護只負責管她的三餐、幫洗澡、洗衣和晚上陪睡而已。老媽家中的生活用品、食品都由我負責購置,因為希望外籍看護對老媽能多些噓寒問暖,我還常買她愛吃的甜點、水果討好她。原本安排外籍看護陪老媽去社區長照中心上課,日子過得充實,可延緩退化,也減少兒女的壓力,但老媽似乎病情加重了,偶爾會在課堂上發飆,可能太多人對她造成困擾,只好退回家中。前陣子看她鬱鬱寡歡、悶悶不樂,跟她說話也沒啥反應,回診時醫師說她可能因老人憂鬱導致病情加重。因為老媽很排斥吃藥,我們只好像在哄騙小孩一樣提出她喜歡的事物來吸引她,例如吃完藥就帶她去公園玩,所幸誘因和藥發揮療效,老媽到公園後情緒穩定,還開心地的跟我玩遊戲。由衷希望老媽在未來的日子裡,能夠平安度過,「安享晚年」是我們對老寶貝唯一能做的。
-
2024-11-05 焦點.健康你我他
如何照護老寶貝/三代同顧老寶貝 照護路上更穩妥
父親罹癌期間,吃喝拉撒都在床上解決,母親體弱多病難有餘力照料,子女們各自有家庭要養要扛,曾想過申請長照資源或聘外籍看護,但因條件嚴苛諸多限制,以及兩位老人家的遲疑抗拒而作罷。每當犯病時,才急送醫院,同住的兒子、媳婦兩頭燒,生活作息和工作收入都大受影響,不時衍生嫌隙抱怨。母親與我較能說些心裡話,經常扮演兩代人之間的溝通橋梁,所以能明白年輕一輩的辛苦、理解老一輩的無奈,各自有立場和考量,雙方都沒有錯,那是無解的人生習題。老人病痛長期照護,不只折磨人的身體,也會讓心累出病來。幾經不斷調整磨合,重新分配人力財源,將孫輩也納入規畫中,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沒錢沒力的挪出時間,在眾人齊心協力下,才讓照護老病長者這條路能走得穩妥些。我們家人不少,尚能承擔一病一老的照護重擔,但下一代人丁愈來愈少,甚至不婚不生,當老了病了時,要仰賴誰來照料?每每想到這裡,就愈發覺得健康的重要,對自己和子女都好。養兒防老已經過時,面對超高齡寡居新世代,老寶貝無人照顧的情形會愈嚴峻,除了自己努力延緩老化外,健全的社會福利和醫療體系都將成為強力後盾。讓人生最後一哩路,走得有尊嚴、從容、安心,「老有善終」,是最圓滿的生命終點。
-
2024-11-05 焦點.用藥停看聽
2050年超級細菌「3秒殺1人」!年輕人也有抗藥性 就醫勿做1事
全球面臨超級細菌威脅,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藥師傅郁螢指出,抗生素不等於消炎藥,只有細菌性的發炎,或懷疑是細菌感染時,才須要使用抗生素。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邱俊翔指出,具抗藥性的細菌可見於各年齡層民眾、門診,因此不主動服用抗生素、勿隨便停藥或減少劑量,都是幫助預防抗藥性問題的好習慣。台灣抗藥性問題已擴及各年齡層邱俊翔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2019年已將抗藥性列為全球性的醫療緊急危機,臨床上過去也以為,抗藥性問題多見於醫療院所加護病房的患者身上,由於疾病而過度使用抗生素產生,後來發現並非全然如此,具抗藥性的細菌也可能因為畜牧業、農業所使用的抗生素而產生並存活在環境中,一旦人類在受傷時,就很容易遭受感染、危及生命。他提到,台灣的抗藥性問題影響範圍廣,且不侷限於過往認知的長輩、重病族群,在各年齡層、門診都可見到,顯示整個醫療體系都面臨抗藥性的挑戰,在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中,除了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其他具抗藥性細菌比例較10年前持續攀升,比例最高增加至3倍。邱俊翔指出,據研究估計,每年有495萬人遭具抗藥性細菌感染而死亡,到了2025年除了將影響全球2至3.5%的GDP,若以2%計算,台灣損失將超過新台幣3000億元,而在2035年前全球平均壽命縮短1.8年,且2050年每3秒更有1人死於具抗藥性細菌感染,因此「對抗抗藥性,你我有責」。抗生素只該用於「細菌性」發炎感染 秉持「四不一要」守則傅郁螢指出,抗生素常用於拔牙手術、感染性肺炎、泌尿道發炎、婦科疾病,但民眾常以為抗生素是消炎藥,其實只有細菌性的發炎,或懷疑是細菌感染時,才須要使用抗生素,因此病毒引發的新冠肺炎、流感等疾病,需要服用的是抗病毒藥物,而抗生素也不適用於黴菌引起的香港腳。不過具抗藥性細菌其實也存在於人體內,民眾又該如何面對?他強調,時刻警惕「四不一要」守則,包括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隨便自己買抗生素來吃、不吃別人或給別人吃抗生素、不要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就醫不主動要求抗生素 「診間三問」預防抗藥性細菌邱俊翔也表示,常有民眾在感冒就醫時主動要求以抗生素治療,或去藥局主動選購藥物服用,「如果醫師臨床上判斷有細菌感染的可能,就能服用抗生素,但民眾的感冒普遍是單純的病毒感染,就不需要抗生素,若不當使用後可在口、鼻、腸道、皮膚等器官,篩選出具抗藥性的細菌,而當人體少了不具抗藥性的細菌與其競爭,身上就會只帶有具抗藥性的共生細菌。」他提醒,民眾若被醫師囑咐服藥1周,若在此期間內因症狀改善而擅自停藥,或害怕副作用而擅自減少劑量,原本還未被抗生素清除的細菌就會具抗藥性,增生後則再度導致宿主生病,原先的藥物也隨之無效,進一步導致可用於治療的藥物減少,或影響身體既有的細菌,並傳播給他人。邱俊翔強調,民眾就診時應確認自己所使用的藥物與準則,拋出「診間三問」,包括「有沒有」、「吃多久」、「小心什麼」,也就是要確認藥物是否有抗生素、若有則應服用幾天與該注意何事,幫助預防具抗藥性細菌在體內產生。2050年超級細菌「3秒殺1人」 產官學籲重視抗藥性危機抗生素濫用,導致全球面臨抗藥性問題,若不積極採取行動,2050年時每3秒就有1人因遭具抗藥性的細菌感染死亡。三軍總醫院攜手衛福部疾管署、醫療品質策進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及台灣感染管制學會,今天起共同舉辦「抗生素衛教巴士」展覽,期盼藉此提升全民對抗生素正確使用的認知,喚起對抗藥性問題的警覺。疾管署署長莊人祥表示,由於具抗藥性細菌傳播,導致病人住院天數、醫療費用增加,也因可使用的抗生素數目減少而威脅生命,世界衛生組織(WHO)2019年已將抗藥性列為全球性的醫療緊急危機,政府各部門也響應每年11月18日至24日是世界抗生素認知周,有11家醫療院所同步舉辦衛教巴士展,幫助民眾深入了解抗藥性的知識、各類抗藥性細菌的危害。莊人祥指出,據研究估計,每年約有500萬人遭具抗藥性細菌感染而死亡,若此危機不解決,到了2025年除了將影響全球2至3.5%的GDP,若以2%計算,台灣損失將超過新台幣3000億元,而在2035年前全球平均壽命縮短1.8年,且2050年每3秒更有1人死於具抗藥性細菌感染。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認為,抗藥性是全球沉默的疫情,特別在新冠疫情爆發後,具抗藥性細菌的盛行率更嚴峻,若以臨床數據說明,雖然5歲以下兒童遭具抗藥性細菌感染的死亡率下降50%,但70歲以上老年人死亡率上升80%,隨著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此問題在長照機構將變得嚴峻。張峰義說,醫療機構的加護病房的重症患者,由於具抗藥性細菌感染,往往需要使用第二、三線的藥物,甚至可能面臨無藥可用的困境,最終導致死亡,而門診開出的抗生素,占總體抗生素使用量的80%至90%,這與患者對抗生素治療的期待、醫師的診療壓力及工作量有關。三軍總醫院院長洪乙仁表示,當他還是住院醫師時,發現大家對抗藥性的認知普遍不足,且不論醫療端、病人端,只要身體一有小病或不舒服,就想尋求抗生素治療,直到如今醫療院所許多病人的出現抗藥性後,因無藥可醫而死於感染症,嚴峻的情況才喚起各界關注。洪乙仁強調「抗藥性細菌的防範,沒有人能置身事外」,而為了響應每年11月的世界抗生素認知周,三軍總醫院攜手衛福部疾管署、醫療品質策進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感染管制協會,共同舉辦「抗生素衛教巴士」展覽,以「對抗抗藥性,你我有責,快上車!」為主題,透過衛教展板、互動小遊戲及影片播放,幫助民眾深入了解正確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及抗藥性危機的嚴重性。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衛福部健保署今年投入2.25億元用於感染控制提升計畫,透過對醫療的獎勵機制,改善抗生素使用和感染控制,期望降低具抗藥性細菌傳播的比例,且行政院也將於2025年啟動防疫一體抗藥性管理計畫,全力阻止抗藥性問題。
-
2024-11-02 養生.抗老養生
型男生理年齡不到17歲!擊敗富豪奪下「返老還童奧運冠軍」揭8個抗衰訣竅
人類為了對抗衰老,甚至為此舉辦凍齡大賽競技。美國矽谷富豪企業家約翰森(Bryan Johnson)於2023年舉辦「返老還童奧運會」(Rejuvenation Olympics),讓人們透過各種逆齡手段,看誰能將衰老速度放到最慢。約翰森致力於對抗死亡,他投資上百萬美元進行抗衰老自我實驗,包括吃藥、嘗試基因療法等盡力對抗衰老。而他不光是自我追求,甚至將其視為一項專業運動,並邀請有志之士一同參與,因此舉辦「返老還童奧運會」。約翰森規定只要參賽者完成特定的血液測試以測量他們的生物學老化速度就可以參與,多個線上動態排行榜於2023年1月發布,展示誰是最佳的抗衰老者。比賽競爭的關鍵指標之一是「老化速度」,指的是身體每年在生物學上老化的速度,管理比賽公司通過血液測試來測量。此外另一個排行榜將展示按器官系統排名最慢老化的人,比如誰的腎臟、肝臟和肺部在相對於實際年齡時最為年輕。這項比賽吸引上千人參與,參賽者透過改變飲食、運動計畫和睡眠習慣、使用補充劑、非標準藥物和其他醫學干預來降低他們的老化速度。身為創辦人的約翰森並沒有在自家比賽取得冠軍,真正的延壽高手為愛沙尼亞的男子蘭德(Siim Land),他於六月一度一舉登上排行榜榜首,29歲的他生理年齡不到17歲,每年衰老年齡僅0.65歲,擊敗投下巨資的富翁約翰森。蘭德說他每年花在長壽的費用為1.1萬美元(約新台幣35萬元),但自己並沒有太看重比賽結果,認為能夠參與已經很好了,並不會把它當作一個真正的頭銜。蘭德的8個抗衰訣竅訣竅1:早起曬太陽蘭德早上6點左右起床,帶狗去跑步並曬太陽,每周 2-3次,每次15-30分鐘,選擇早晨或黃昏陽光柔和的時候,曬腿部、腹部、背部等部位。陽光照射可促進體內5-羥色胺和內啡肽生成,有助於保持情緒、增強免疫力,對一些皮膚疾病也有緩解作用,還能合成人體所需維生素D。訣竅2:睡前防藍光蘭德晚上10點左右入睡,睡前1小時戴防藍光眼鏡。夜間電子設備螢幕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釋放,影響睡眠和生物鐘節律,戴防藍光眼鏡可提高睡眠質量、緩解疲勞。訣竅3:高蛋白質與高多酚攝入蘭德飲食結構類似地中海飲食,注重攝入魚雞胸肉、雞蛋等高蛋白食物,每天至少吃 120-140克蛋白質;同時食用堅果、橄欖油、咖啡、漿果、種子等富含多酚的食物,高多酚具有抗炎、抗氧化、改善菌群的作用,還能輔助清除衰老細胞。訣竅4:遵循168輕斷食蘭德一天中8小時進食,16小時禁食。斷食期間細胞進入「自噬」狀態,可清除衰老的細胞器,回收蛋白質廢物,緩解蛋白質堆積。訣竅5:多樣化運動組合蘭德每周進行兩次45分鐘的力量訓練,增強肌肉力量;每周兩次60分鐘的有氧運動,提高心肺功能;還有一天專門做高強度間歇性運動(HIIT),這種運動能持續消耗熱量,實現減脂增肌,幫助保持年輕的身體狀態。訣竅6:運動後紅外線理療蘭德運動完後,將自己包裹在紅外線毯子裡20 - 30分鐘。細胞受到紅光波長照射時,分子、原子振動加快,局部溫度升高,細胞的通透性、酶等會發生改變,還能增加熱量蛋白,加速新陳代謝,減少細胞損傷、緩解肌肉疲勞和關節疼痛。訣竅7:補充適量補劑蘭德每天會吃一些補劑,如Omega3、甘氨酸、肌酸、甘氨酸+Nac等,補充膠原蛋白改善胰島素抵抗、減少肌肉流失。訣竅8:保持低壓力生活蘭德強調低壓力生活,好心態是良藥。長期處於高壓環境會使人體產生過多自由基,攻擊粒線體,加速細胞老化。減輕壓力後,壓力導致的衰老可以逆轉。
-
2024-11-02 失智.失智專題
嘉義縣縣長翁章梁全力打造「在嘉安老」 創新失智照護體系引領全國
嘉義縣人口老化比率全國第一,提早進入超高齡社會,失智失能的挑戰嚴峻,但嘉義縣已超前「失智友善777」目標,失智確診率來到87.73%。五星級首長、嘉義縣縣長翁章梁接受專訪時特別強調加強民眾認識失智症。翁章梁說巡視地方常遇到長者有疑似失智徵兆,自己也曾陪伴失智症母親六年多,認為應提升對失智症防治觀念。因此他上任之初便親自主持跨局處聯繫會議,推動失智教育向下紮根、醫療銜接照顧資源的一條龍快診等創新服務,實現在嘉安老。嘉義縣失智症現況與挑戰據統計,嘉義縣65歲以上人口中,失智症的盛行率達到8%,截至6月,確診失智症患者已達8,686人,確診率為87.73%。翁章梁表示,嘉義縣失智防治透過三段模式:宣導、診斷、照護,不僅讓失智症確診率提高,面對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2.0「2025失智友善777」目標,即7成失智症確診率、7成家庭獲得支持與訓練,及7%縣民對失智症有正確認識,翁章梁說,嘉義縣已在111 年底提前達標「失智友善888」,讓更多人受惠。嘉義縣整合醫療、衛生所與長照資源,將家戶、社區與醫療資源無縫連接。其中獨創「失智整合照護模式」,結合長庚醫院、長庚科大與社區資源,從失智預防到醫療照護提供完整服務。111年,縣府在資源最匱乏的六腳鄉試辦「失智整合照護計畫」,從普篩到個案管理,針對拒絕、沒有病識感及交通不便到醫院就診的個案,由長庚醫療團隊到社區定點和家訪評估、確診服務以及個案管理,已成功篩檢1,223人,確診107 人。此模式又擴展延伸至鹿草鄉和義竹鄉,為更多失智長者提供在地照護。此外,嘉義縣還在長庚、慈濟、灣橋3 處共照中心提供有「一條龍快診服務」,縮短檢查到確診的時間。除了診斷、嘉義縣的照護網路綿密。目前有29 處失智據點、273 處C 據點或社區關懷據點; 28家日照中心以及溪口互助家庭等;中埔設立第一處失智團體家屋之外,還將持續布建到東石及大林。翁章梁因曾照顧罹患失智症母親多年,對失智症家屬的照顧壓力格外同理。他記憶深刻的是,母親在家收拾行李想回少女時的老家,慶幸自己有機會在身邊照護,直到母親離世前都還記得他名字。他認為,提高對失智症的認識以及預防更重要。因此在嘉義縣小學中推行「長照向下扎根計畫」,讓孩子從小認識失智症;同時推出「阿好嬸長照舞台劇」,透過社區劇場的方式寓教於樂,讓長照與失智症議題深入社區。結合故宮南院融合藝術醫療開發「今牌人生2.0」認知牌教具,在失智據點由種子培訓教師教授,激發長者感官統合及提升自我表達能力。另外,嘉義縣首創與郵政單位合作「綠衣失智友善天使」,郵務士在日常工作中通報疑似失智的個案,形成社區發現和轉介的關鍵一環;對工廠、警察、公車司機等進行失智症教育培訓,提升各行各業對失智友善意識。嘉義縣連續二年與大愛電視台合作,以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醫師為背景,推出口碑極佳戲劇《你好,我是誰》,推廣失智症防治知識。另在失智月期間舉辦「阿姨上學了」電影賞析、失智運動會等活動,將失智症預防和體能訓練結合,促進社會的正向參與。廣告
-
2024-11-01 焦點.健康你我他
如何照護老寶貝/扮老萊子逗老媽 老小孩當嬰兒顧
家母今年86歲,身體還算硬朗,唯有行動大不如前。她從小在後媽的籐條下長大,還要與其所生的5個弟妹在家裡爭取立足之地,很可能造成她的個性獨立堅強,卻以自我為中心,與他人格格不入的現象。母親說,她9歲時罹患怪病,差點「抬去埋」,被家人帶去廟裡求神問卜,還吃了香灰,才僥倖撿回一條命。在我的記憶裡,只要她遇見生活與工作上不順遂,就會往算命館跑,連醫師的話也聽不進去,這種上一輩的傳統習俗,於先父早逝後,成為我們母子之間的「結」。母親還有超級潔癖,不允許長照的送餐志工進入屋內,只能將餐盒擺放在前院廊下的桌子上,然後按門鈴3次提示,我白天上班,偶爾碰見志工阿姊,只能再三感謝並致歉。其他的生活摩擦不時爆發,嘗試各種方法未見改善之後,我認為不應該再有期待,做兒子的乾脆逆來順受,把她當作嬰兒般照料,只要能吃、能喝、能睡,其他都不重要。一有時間就陪她聊聊天,就像嬰兒醒了之後,大人逗一逗的日常。母親退休前主要從事幼教工作,能彈能唱,頗為自豪。每到假日我便扮演老萊子,用吉他伴奏,和她一起合唱老歌,尤其是「群星會」年代的歌曲。每回短短一、兩個小時,能聽見她宏亮的歌聲,能看見她眼中綻放的光芒,是最歡樂的時光。
-
2024-11-01 失智.Podcast
【Podcast】Ep18.當父母罹患失智症,身為子女的我該如何面對最熟悉的陌生人?
當父母罹患失智症,子女作為照顧者會切身體會到,父母的健康變化遠超出想像地影響個人生活。照顧父母不僅耗費時間與精力,對自己的身心狀態也帶來挑戰,例如容易產生緊張、焦慮、煩躁等情緒,甚至引發自我懷疑與內疚,進而影響日常生活。最新一集《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中,臨床心理師黃耀庭分享如何有效面對父母的病情,並提供策略以助照顧者調適心態,應對接踵而來的照護壓力。面對失智父的態度3變化主持人陳韻如分享藝人唐從聖陪伴父親對抗失智症10年的過程。從「為什麼是我的父親?」到逐漸接受的心境轉折,除找到方法與父親相處,還發現原來嚴厲的父親也能變得幽默風趣,使得這段時光成為獨特的回憶。失智症的病程平均為8至10年,隨著病情進展,大腦的認知功能逐漸受到影響,患者可能出現記憶衰退、行為異常,以及固執與易怒等症狀。陳韻如說,部分症狀會反覆出現,所以照顧者容易感到疲憊、沮喪,甚至懷疑自己的照護能力,因為失智者不像小孩,隨著年齡增長,學習能力和自理能力會不斷進步,表現出越來越多的技能與成熟。提升識能善用資源助自己一臂之力在照顧開始前,黃心理師建議先了解失智症的特性與進程,在面對不可預期的行為時才不會驚慌。並可利用社會支持資源,例如失智共照中心、失智據點等;長照司的「家庭照顧者支持性服務創新型計畫」中,放寬「到宅照顧技巧指導」及「轉介個別心理輔導、諮商服務」2項服務,無論低收、中低收或一般戶皆無需部分負擔,免費使用。★點看「家庭照顧者支持性服務創新型計畫」詳情建立良好親子關係是減輕照顧負擔的關鍵照顧失智父母時,照顧者還需思考「自己期望的照顧方向是什麼?」從而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照顧方式和關係。黃心理師強調,避免使用暴力或強制手段,尤其當失智父母反覆提問時,不要急於糾正,而是以他們喜歡的方式回應,以維持良好的互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減少照顧壓力的關鍵。當親子關係和諧,且父母願意配合,照顧會相對順利。若未來得及建立深厚的親子關係,黃心理師建議子女只需專注陪伴,無須勉強自己改變心態。本集重點:✎如何從理解失智症的進程與挑戰開始,幫助照顧者減少緊張、焦慮的情緒?✎親子關係是照護歷程的關鍵?罹病前關係不好怎麼辦?✎如何使用心理策略來應對內疚、自我懷疑等負面情緒?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https://reurl.cc/93lN08🎧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34zERV🎧KKBOX:https://reurl.cc/XRzM3M🎧Spotify:https://reurl.cc/34zEl9⭐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4-10-25 醫聲.Podcast
🎧|哪些人適合在家接受治療?健保署署長告訴你什麼是在宅急症照護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下稱健保署)今年7月1日推出「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讓因肺炎、尿路感染或軟組織感染而需要住院治療的居家個案、照護機構住民或失能不便外出就醫患者,可以選擇在家或照護機構內接受治療。試辦計畫已滿3個月了,到底成效如何?病人及醫療團隊都滿意嗎?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指出,在宅急症照護可減少患者因感染頻繁往返醫院及住家,還能跟長照資源結合,減少住院看護費用的負擔,目前看來初步成果很好,明年預計會擴大試辦計畫。🎧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超高齡社會來臨,失能者眾,根據健保署統計,居家照護個案中,約有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人每年住院一次以上,八成原因是肺炎、泌尿道、軟組織等感染症,舟車勞頓、寸步不離、工作請假是患者及照顧者的真實寫照。計畫減少就醫不便及費用 商保理賠條件討論中為減緩此現象,繼105年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後,健保署今年再推出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由加入計畫的醫療團隊,針對罹患上述三類感染症的居家醫療病人、照護機構住民、急診個案,評估收案並在家給予抗生素治療、衛教等,意即將住院場景搬進家中或照護機構,省去患者移動、重新適應環境的不便,也舒緩醫院壓力,讓「重症留院、輕症在家」治療。對於民眾擔心家中設備、照護知識不若醫院齊全,石崇良表示,試辦計畫除了有醫師、護理師、藥師、呼吸治療師組成的照護團隊,也可透過遠端生命徵象相關監控設備,即時監測患者生命徵象,若發生緊急狀況時有24小時諮詢服務,必要時由醫護人員緊急訪視或安排後送就醫,試辦計畫也連結長照資源,協助患者生活起居。「急性住院部分負擔10%以上,但居家照護僅5%。」石崇良說,加上可節省住院的看護費用,能減輕民眾的經濟負擔,且在宅急症照護結束後,長照服務仍可依需求延續;至於民眾擔心在宅急症照護是否不符商業保險理賠條件?目前健保署正與金管會、保險公司溝通中,有望比照白內障門診手術,給予理賠。試辦計畫九成個案可在宅完成治療 也減護理壓力試辦計畫上路至今三個多月,肺炎平均照護天數6.9天、尿路感染5天、軟組織感染5天,且近九成個案在家就能完成治療,僅少數病情嚴重者需透過綠色通道後送到醫院,顯見在宅急症照護的安全性。此外,石崇良說,疫情後疲勞、就業選擇多,造成護理人力吃緊,但試辦計畫提供彈性工時,讓護理師可以在照護空檔接送小孩、照顧長輩、處理家務等,兼顧工作、家庭與生活,是種多元職場發展;現在參與試辦計畫的醫事人員就有37%來自基層診所、居護所等,等於也減少醫院醫護壓力。未來安寧也適用 醫護夜間、假日給付將研議加成試辦計畫回饋佳,石崇良表示,明年預計將擴大收案範圍至安寧個案,如給予癌末病患感染、惡性體質、疼痛、營養等照顧,「他們不見得失能程度高,但免疫力差,到院反而容易感染、加重病情。」據統計,住院安寧與居家安寧共計3.3萬人,是未來在宅急症照護主要新增納入收案對象。為鼓勵更多醫護加入,石崇良說,將研議針對較辛苦的夜間、假日緊急訪視,給予給付加成;持續與產業界合作,發展商業模式,最大化遠距設備協作範圍;參考雲林加值方案,研擬設備租賃模式,由醫院或地方政府提供X光、超音波、心電圖等檢查設備給基層團隊,降低團隊加入計畫的資金門檻。目前已有161個團隊加入試辦計畫中,多數情形為團隊主動找尋適合的個案納入計畫,不過,民眾若覺得自己的家人也很適合,欲進一步了解該計畫照護小組與參與院所名單,可至健保署全球資訊網「全民健康保險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專區查詢。健保署將持續收集各界意見,優化民眾端的照護服務及醫護端的給付制度,期望實踐在地安養。石崇良小檔案現職: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經歷:衛生福利部常務次長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司長學歷: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私立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周佩怡音訊剪輯:風華錄音室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風華錄音室特別感謝: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
2024-10-25 失智.失智專題
嘉縣「鄉親鄉愛 厝邊憶起來」微電影 籲看問留撥失智友善作伙來
為提升鄉親對失智症的理解與接納,嘉義縣推出「鄉親鄉愛厝邊憶起來」失智友善社區微電影,透過失智友善社區民眾以真實情節拍攝出在地化的電影,並由翁章梁縣長呼籲大家共同來守護失智症者,讓更多人了解失智症早期徵兆,及早篩檢及早治療。這部微電影以主角素珠阿嬤與家人的日常互動為主軸,由長庚科技大學嘉義分部助理教授陳柏安帶領師生團隊拍攝,呈現出阿嬤從日常忘東忘西、性情大變到逐漸出現矛盾和猜疑的過程,短片提醒家中長輩如果出現類似情況,應警覺主動尋求專業醫療協助,讓患者能儘早接受診斷與治療,嘉義縣自109年開始推動「失智友善社區」,以失智者及家屬為中心發展生活圈,藉社區網絡擴展社區照顧服務資源,招募失智友善天使及組織,形成失智守護網,營造失智友善社區環境,讓患者和家屬能在熟悉的環境中穩定生活。縣長翁章梁表示,失智症是當前社會面臨的重要挑戰,推動失智友善環境不僅是對患者的支持,更是對其家庭的關懷,期望大家深刻理解並關注這個議題,守護失智四步:第一步「看」-觀察長者言談舉止有無異狀或重複行為。第二步「問」-關心詢問長者從哪來,要去哪裡?能否正常對答。第三步「留」-延長長者停留時間,聯絡家屬或警察,但不強留。第四步「撥」-如為疑似失智者,則撥打110,請警方協尋。民眾如發現疑似失智症者,請發揮愛心及耐心,多一點關懷,運用「看、問、留、撥」的技巧,幫助失智者找到回家的路。衛生局長趙紋華指出,失智症是一個進行性的疾病,因人而異疾病退化時間不一,提醒鄉親,如需失智症相關諮詢或轉介服務,可洽詢各鄉鎮市衛生所長照分站、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或撥打1966將有專人為您服務。影片已於衛生局官網(https://reurl.cc/dybvZk)及社群平台(嘉義縣衛生局顧健康搏感情)上線,歡迎大家觀看並分享,讓我們一起攜手守護失智症患者及家屬,營造友善的失智環境在嘉安心。
-
2024-10-19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衛福部屏東醫院院長王森稔 老醫院拚新氣象為高齡醫療努力
衛福部屏東醫院有百年歷史,是屏東最老的公立醫院。在屏北地區醫療競爭日益激烈之際,今年8月剛上任院長的王森稔說,屏醫新醫療大樓即將動土興建,將朝高齡醫療目標努力,可讓老醫院有一番新氣象,繼續朝下個百年邁進。兒時常跑醫院 能懂病人徬徨王森稔小時候住苗栗,因有過敏體質常氣喘發作,經常跑醫院看診,很能體會病人面對疾病的徬徨和無力感,因此對醫師這個職業有了崇敬與嚮往之心,期許未來能成為懸壺濟世的醫者。國中時因父親工作關係,王森稔全家搬遷到台南,父親也鼓勵他習醫,他不負眾望考上高雄醫學院醫學系,原本想走腦神經外科的他,因有3名肝膽胰外科的老師力邀他加入,便走上這科行醫之路。王森稔說,當時台灣的公衛環境不佳,許多人都因蛔蟲、蟯蟲等寄生蟲問題,有肝內膽管結石等疾病,要進行肝臟切除手術。由於患者太多,每個老師每天大概都有4、5台刀的手術,他在一旁擔任助手學到很多寶貴的經驗。不過,當他成為醫師後,台灣的公衛環境已改善很多,需要開刀的病患變成以癌症為大宗,因此他開始在肝癌、胰臟腫瘤、膽管及膽囊癌等領域鑽研,精進腹腔鏡肝膽胰等手術治療。在學術上他也不斷努力,47歲就拿到高雄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50歲就成為教授,為杏林培養更多人才。新建急重症大樓 屏醫里程碑過去屏北地區是屏醫、屏基、寶建3家醫院三強爭霸,但前年屏東榮總開幕,未來義大也在屏東設立醫院,競爭將愈來愈激烈。王森稔指出,屏醫有百年歷史,建築都已老舊,即將新建地下3樓及地上12樓的急重症醫療大樓,預計2028年完工啟用,對於屏醫來說是重要的里程碑,未來可提供鄉親更好的醫療品質。屏東人口老化嚴重,高齡醫療及長照需求性日增,屏醫高齡醫學大樓附設長照機構,提供護理之家和日照中心所需,長輩們及醫師因此能就近看診照顧,高齡醫療對屏醫是很大優勢,也是未來繼續發展努力的目標。屏醫與高醫的醫療合作多年,王森稔說,屏醫在醫療資源與醫療品質上有很好的基礎,高齡化下的癌症預防及篩檢作業是屏醫發展重點,將建構癌症預防、治療及安寧醫療一條龍的醫療服務,打造屏醫成為屏東地區癌症治療中心。養生沒祕訣 睡眠充足最重要面對生活作息不定又繁忙的外科醫師生活,王森稔並無特別的養生法。他強調,睡眠充足最重要,還好外科醫師生活忙碌,常回家一倒頭就睡了,少有失眠問題;飲食方面,他不挑食,只要是台灣料理及小吃都愛吃。他和太太都喜歡旅遊,迄今已造訪過10多個國家,最愛義大利及瑞士,主要是美食、古蹟、自然風光等深深吸引他。面對巨大的工作壓力,王森稔的紓壓方式就是「回家」,跟家人聊聊天。他笑說,他是個很「戀家」的人,只要回到家,就覺得很放鬆,沒有壓力,能同時兼顧工作及家庭。王森稔小檔案● 專長:膽石症、總膽管及肝內膽管結石症、黃疸、肝癌、胰臟發炎及腫瘤、膽管及膽囊癌、腹腔鏡肝膽胰手術治療、器官移植● 現職:衛福部屏東醫院院長、肝膽胰外科醫師● 學歷:高雄醫學院醫學系、高雄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衛福部附屬醫療及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會副執行長、衛福部屏東醫院副院長、高醫附醫一般及消化系外科科主任、高雄醫學大學後醫學系系主任給病人的一句話:放心交給我!
-
2024-10-19 焦點.元氣新聞
橘世代/【啃老啟示錄】及早預防 別當兒孫提款機
啃老族要如何預防?除了家庭從小應給予理財教育、鼓勵孩子自立,並給予探索和犯錯的空間外,整個社會應該更正視青少年的繭居與拒學問題。在日本經驗裡,繭居拒學者因為在第一時間未得到適切的資源及協助,年紀大之後更難踏出家門。二○二二年,日本有一百四十六萬個繭居族,其中超過一半年紀大於四十五歲,當初那些拒學、繭居的孩子長大了,一直沒有離家,變成中老年人,在日本形成「八○五○」的社會問題,亦即,八十歲老父母還要照顧五十歲的中年兒女。家有啃老兒 父母長期焦慮台灣沒有相關數據,但是在實務現場都有類似觀察。鈺璽診所副院長、振興醫院精神科特約醫師蔡佳芬發現,近年因為子女啃老來看診的病人變多。這些人自己沒有精神疾病,卻長時間焦慮失眠,聊過之後才知道,病人有個啃老兒,其實困擾已久,因孩子不願就診,都未求助,或是有求助但是未被解決,所以一直擱著,隨著自己的老化,對此情況的擔憂加深了。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也指出,老盟在處理勞保、中高齡就業、困難長照個案,以及獨居老人議題時,都在現場看見相同的現象。但是台灣不像日本,有協助繭居或啃老的機構,而是分散在各單位,例如涉及高齡照顧議題時,就會用到家庭照顧據點的資源,有經濟衝突時,或許能啟動社安網的脆弱家庭協助,但如果沒有照顧議題,需要的是情緒支持或是其他,就幫不上忙。受暴力對待 一定要懂求助張淑卿呼籲,啃老不是一個家庭內的事,深受社會價值影響,改變也不是個人的責任,需要國家系統的支援。目前的困難是,國內對此沒有相關統計,很難清楚掌握問題全貌及嚴重性,更遑論思考對策。她呼籲社政系統必須正視這個問題。無論是繭居,或是啃老,成因都非常多元,樣態也各異,處理時的大原則是,不要獨自面對。蔡佳芬鼓勵覺得有困難的父母,雖然孩子拒絕出門,但父母可以先跟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討論,只要有機會就不要放棄。尤其是孩子已經出現傷人與自傷行為的,更應該要求助。也可以向里長求助,該報警就報警,留下通報紀錄,讓社會網絡各種資源進來,當意外發生時,才有機會救到老父母,搞不好就改變了整個局面。她看到許多老父母就算被孩子打也不敢講,覺得丟臉,親如手足、摯友都不知道。她提醒,孩子的異常有時也是求救訊號,表示他無法控制自己了,如果報警得以強制治療,讓他因此有機會去看醫生,或許會是改變契機。數位版看這裡 如何幫家人留資產理財規劃顧問廖一聰有個思覺失調的雙胞胎弟弟,母親希望自己可以照顧弟弟餘生,也不希望弟弟拖累廖一聰。廖一聰知道自己必須把弟弟照顧好,但是又深感沉重,不想承擔。於是他就以自己的財富傳承專業,幫媽媽做了一些安排,讓媽媽可以留住資產,確保晚年生活的安全感,並放大有限資產,身後也能照顧牽掛的病兒。進數位版看廖一聰的家庭故事。
-
2024-10-19 焦點.元氣新聞
橘世代/【啃老啟示錄】金援成年子女 只能有一包錢
孩子買房要幫忙頭期款嗎?創業資金要支持嗎?籌辦婚禮要贊助嗎?國外留學要給多少?學貸卡債要不要幫他還?以上是CFP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廖一聰為客戶做財富傳承與退休財務規畫時,常被問到的問題。孩子成年之後不一定代表育兒責任已了,成年子女需要父母經濟援助的時刻比你想像的更多。廖一聰指出,與他年紀相仿的五、六十歲這一代,子女們通常身處低薪、高物價房價的環境,他常見到許多父母慷慨解囊,想幫子女度過難關。很少人會在第一時間想到自身財務能否滿足退休需求,直到資源被子女用罄,才驚覺事態嚴重。「我們這一代要把自己照顧好,不然這是兩代、三代的痛苦輪迴」,廖一聰強調,父母要有心理準備,給孩子的經濟援助不要想要回來,所以必須量力而為,不要掏空,若沒有考慮到退休後的生活品質、疾病醫療、長照費用等,不僅拖垮家庭,也會造成國家社會負擔。因此,資助成年子女可以,但必須盤點自身資產,確保有足夠的生活金,及良好的風險管控,在那之前,不要資助。就算資助,給予子女的協助,就只有一包錢,不能無止境。廖一聰舉自己為例。這幾年,他因為資助大兒子結婚、小兒子出國求學,花了一筆錢。會擔心嗎?廖一聰說,畢竟資源有限,若用在孩子身上,其他地方就得減少,但他盤點自身財務狀況,一來自己仍保有工作能力,顧問更是愈資深身價愈高的職業;二來,他也有足夠的保險,以防萬一發生什麼事無法工作,仍能靠保險保障晚年。如果已經到了孩子要求援助像是無底洞,危及老後生活的階段呢?廖一聰說,第一步先停損,不要再給,檢查醫療險和長照險是否足夠?若手上還有資源,不妨買年金險,他舉例,年金險就算每個月只有三萬元,一天只能花一千元,有天不小心多花了一點,最後一天喝個白開水餓個肚子,隔天仍然有三萬元進帳,可以如常生活;但若是一千萬元放在銀行,不小心花光,未來三十年都要喝白開水。年金險活到老領到老的特質,讓人有安全感,人到老年最害怕財務的不安全感。若遇上已在啃老的孩子,則要善用信託,並且去做意定監護,將剩下的資產交給信任的人,以免更老之後失智無法處理。數位版看這裡 如何幫家人留資產理財規劃顧問廖一聰有個思覺失調的雙胞胎弟弟,母親希望自己可以照顧弟弟餘生,也不希望弟弟拖累廖一聰。廖一聰知道自己必須把弟弟照顧好,但是又深感沉重,不想承擔。於是他就以自己的財富傳承專業,幫媽媽做了一些安排,讓媽媽可以留住資產,確保晚年生活的安全感,並放大有限資產,身後也能照顧牽掛的病兒。進數位版看廖一聰的家庭故事。
-
2024-10-17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最愛問【就醫疑問】巷口新開的診所寫「家庭醫學科診所」,跟常見的小兒科、耳鼻喉科有什麼不同嗎?
專家告訴你回覆專家: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副秘書長/同心海華診所家庭醫學專科醫師 林義傑家庭醫學科強調「全人、全家、全程」的照護,服務對象涵蓋所有年齡層,從新生兒到老人、預防醫學到安寧緩和醫療,以及醫療到長照的轉介銜接,代表病友及其家人都可以在同一個診所獲得全面且具連續性的醫療服務。相比之下,小兒科著重照護嬰幼兒和青少年的健康問題,耳鼻喉科則專注於耳鼻喉領域的疾病治療。和家庭醫學科診所的取向並不相同。家庭醫學科醫師可說是社區的健康守門員,80%以上的急慢性病都可以由家庭醫學科醫師直接診斷和處置,像是感冒、發燒等急性病,三高慢性病管理、疫苗注射、健檢抽血、健康促進以及身心健康評估等,都是家醫科的範疇。在實務上,好的家醫科醫師也像一顆社區的健康幹細胞,可以隨著每一個社區的特性來調整醫師的服務和診所的團隊,符合當區民眾最迫切的健康需求。例如在新的重劃區,以年輕家長和小孩居多,該診所就會調整成有兒童疫苗注射,診療急性病為主的型態;相對的在老年化的社區,就會轉型成以慢性病管理為主的診所。同時,家醫科醫師也能在必要時提供專業建議,透過社區醫療群的網絡轉介至彼此信任的專科醫師。過往當民眾身體不舒服時,常常不知道該找哪一科,找了專科醫師又擔心評價不好.此時,家醫科醫師就是社區民眾最好的健康顧問和代言人,有問題都可以先詢問家庭醫師的專業意見,並由他們協助推薦其他專科醫師,做雙向轉介。【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致力於推動家庭醫學研究、專科醫師培訓與基層醫療發展,並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學會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家庭醫師制度等,提升全民健康水準,並積極輔導教學醫院設立家庭醫學科,為社區居民提供更貼心的醫療服務。官方網站|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0-1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翻轉老人癡呆汙名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帶失智者走進陽光
60多年前,一群來自比利時的修女來到台北萬華,開設診所、建立醫院,專為貧困者提供醫療服務。還促成第一個專門為失智症防治與照顧而設立的非營利組織「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25年來推動將「老年癡呆症」正名為「失智症」,更為台灣失智症的照護與預防,帶來翻轉性的改變。新冠疫情爆發時,台北的「萬華」頓時登上熱搜關鍵字。在那段苦不堪言的期間,幸而有在地人伸出雙手,幫助弱勢者撐過疫情。在這個多老人多窮苦者的行政區,有一個矢志服務失智老人的基金會,從無到有推動失智防治宣導及服務,更創設全國第一間專責型失智症照顧中心。比利時修女來台 照護弱勢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說,25年前基金會得以成立,自有土地和建物,多虧了一群比利時的修女。她們來到台灣,1959年時落腳萬華區開設診所,專門提供窮苦人家低廉甚至免費的醫療服務。為了有更好的醫療,修女從國外募款,覓地興建聖若瑟醫院,以照護婦幼為主。1981年修女們將醫院無償捐給天主教台北總教區,同時捐出永和一塊土地和部分基金興建永和耕莘醫院。兩年後醫院落成啟用,延續聖若瑟的愛人精神,繼續照顧弱勢。1979年進入耕莘醫院體系服務的鄧世雄醫師,很早就意識到台灣的老人長期照顧問題。1991年永和耕莘成立了國內第一所醫院附設的護理之家,提出全人、全程、全隊、全家的照護理念,也陸續接辦許多養護中心,建構包含機構、社區、居家等模式的長期照護網絡,更觀察到失智症是一個被嚴重忽略的棘手疾病。歧視字眼正名 獲立法支持30年前社會大眾對失智症非常陌生,醫療照護資源匱乏。1998年,天主教台北總教區、聖母聖心傳教修女會及永和耕莘醫院共同發起成立「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是台灣第一個為失智症防治與照顧而設立的非營利組織,首要任務就是把帶有歧視的「老年癡呆症」,更名為「失智症」,獲得當時的衛生署長張博雅支持,立法正名。鄧世雄回憶,基金會草創時備極艱難,照顧失智長輩不同於一般的護理,還要能應對長輩的複雜精神行為症狀。為了深入理解患者需要什麼,學習世界各國失智症照護模式,尤其是非藥物治療,他們還派了一批永和耕莘醫院的護理師前往香港、日本、比利時等地作專業培訓,以內化成自身的技能。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在1998年9月21日國際失智症日舉辦成立大會,由當時副總統連戰、樞機主教單國璽擔任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與時任立法院長王金平等人共同揭開序幕,率先投入強化民眾對失智症的認識,積極進行議題倡導。郎雄曾代言 開辦記憶門診「不要再說他們是癡呆、老番顛。」鄧世雄感歎說,沒有照顧過失智者無法體會其中的辛苦,社會應對失智者及家屬多些關心和包容。在基金會服務多年的處長陳俊佑說,為了翻轉失智症被汙名化問題,基金會推動一系列活動,包括邀請老藝人郎雄擔任第一支公益廣告代言人、耕莘醫院開辦「記憶門診」、舉辦懷舊金曲慈善演唱會等,希望社會看見這群可愛的失智長輩,仍保有許多能力,不應該被遺忘遺棄。2000年,基金會創設國內第一家專責為失智症患者量身打造的「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落成,該中心也成為各界觀摩學習的典範。也開辦日間照顧中心,讓家屬有喘息時間,有安心休憩的港灣。基金會也疾呼,及早發現、及時治療失智症,獲政府重視列入老人健檢項目,帶動國際失智症協會推動各國失智症篩檢之風潮。拍攝紀錄片 成失智症教材基金會還拍了許多紀錄片,成為重要教材。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處長王寶英說,有紀錄片能讓更多人透過真實的生活場景,知道什麼是失智症。基金會也倡議失智照護的四大目標:「認識他、找到他、關懷他、照顧他」。感於失智症預防的重要,基金會還出版各式預防及延緩失智的教材、書籍,也研發具實證預防與延緩認知功能下降效益之生活型態再設計團體課程,免費於全台各地訓練課程帶領人,引進全台各社區,帶領民眾學習從生活中預防失智症。25年過去了,在照顧老人的工作中,鄧世雄體會到:「當你真心地去幫忙、關懷弱勢朋友,只要你做得好,別人就會幫你。」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小檔案成立:1998年成立迄今,是台灣出現第一個以「失智症」為名的非營利組織,積極推動失智防治宣導及服務。服務事項:●機構服務2001年開始提供住宿型服務,達到安養、復健、娛樂、品質生活等照顧需求。●社區服務屬於長照A單位服務,符合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的個案,可擬定照顧服務計畫,多元課程延緩失能、失智。●失智宣導2003年開始推動「全國失智症宣導計畫」,透過創意宣導教材製作,讓社會大眾認識失智症。
-
2024-10-17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是高年級實習生/志工變長照講師 教學創新獲好評
公職服務34年退休,再進入私校帶護專實習生至106年退休,想當醫院志工回饋社會,但多家醫院規定65歲以上不能當新進志工,很幸運在居家附近衛生所當志工,衛生所學妹說有長照2.0 Level 1免費訓練課程,我就參加訓練並通過,從此展開照服員訓班講師生涯。照服員訓練課程以二度就業中年人居多,課程結束須通過勞委會丙級照服員考試才有證照,多年來考試方式加上疫情影響改為線上上課,最後筆試,技術考一天。因此我也改變教學技巧,以相關考題做前測及討論,為了學習效果,課程會有時事影片播放,課後廣場舞讓學員動一下。期盼學員能夠順利通過拿到證照,展開他們的事業。近年長照人力需求增多,學員也多了不少年輕人及男性,前測試題幾乎滿分,我的教學還加入有獎贈答抽考題,抽到的學員介紹自己及回答問題,增加學員間彼此認識及學習效果,109年起照服員比照醫護人員6年需修滿120學分換證照,需有更多專業課程訓練。10年了,學員都記得我是阿賴老師,遇到都會主動打招呼,還說上我的課不會打瞌睡,他們能有穩定收入,生活充實快樂。期盼我這個高年級實習生能持續學習,跟上社會需求改變教學技巧,培育更多長照人力。
-
2024-10-16 醫聲.醫聲
秋冬肺炎來襲!老人肺鏈疫苗應2劑 僅18%接種率恐防護不足
「現在參加九九重陽餐會或告別式場合,常聽到老人談起『肺炎』關鍵字,還有老人是因肺炎往生…」近來,不少立委在地方跑行程時,發現入秋後天氣變化大,肺炎鏈球菌感染恐成長者殺手之一。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蔡兆勲提醒,許多老人因免疫低下,感染肺炎初期不會發燒,只是「累累的」,等演變成敗血症已意識不清、需緊急送醫,而目前肺炎鏈球菌的兩劑接種率只有18%,沒接種疫苗的年長者易成為病毒侵襲的對象。在台灣活力老化推展協會與王正旭立委辦公室近日所舉辦的「接種兩劑肺鏈完整保護力,守護長者健康不肺力」記者會中,出席記者會的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李秉穎直言,目前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率偏低,老人家常受一些謠言混淆,事實上,「老人家身體弱,免疫系統較弱,打疫苗時,身體較不會產生激烈反應,反而更安全」。衛福部在去年十月,針對65歲以上年長者,提供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PCV13)兩劑公費疫苗,不過根據疾管署資訊,在65歲以上年長族群中,目前兩劑皆已施打的比率,只佔18%。鼓勵打疫苗,大家一起來李秉穎、蔡兆勳與台灣活力老化推展協會理事長吳玉琴、立委王正旭、黃秀芳、何欣純、蔡易餘與莊瑞雄認為,想幫年長者透過打疫苗「顧肺、強心、活腦」,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應納入長照機構評鑑、評核指標,目前宣傳只著重於「疾管家」App,年長者對使用App常擔心詐騙,策略需改變,基層診所、社區衛生所、長青會、社區長照據點等也要一起持續宣傳,才能有效提升接種率。吳玉琴指出,賴清德總統一上任,中央長照經費將增加至 927 億元,這顯示政府對長者長照、照護的重視,不過政府今年秋冬僅宣傳「左流右新」施打政策,事實上,「65 歲長者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也是提升年長者保護力的重要政策之一,尤其肺炎再度成為我國十大死因第 3 位,死亡人數持續攀升,應呼籲長者接種2劑,提升肺炎鏈球菌接種率為當務之急。系統有警示,醫師可以馬上行動李秉穎建議,在基層診所、各醫療院所所建置的資訊系統上,可由衛福部協助設置疫苗警示、提醒機制,當高齡病患因慢性病到基層診所就醫而過去沒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系統就會提醒,醫師一接收到訊息,便可以馬上鼓勵病患施打疫苗。王正旭強調,疫苗施打的「可近性」也是重點,從社區衛生所、社區診所,到醫院外展服務,都要一起宣傳、鼓勵,當接種率上升到80%以上,年長者的健康餘命就有機會提升,也可得到更好保護。疾管署署長莊人祥表示,對於肺炎鏈球菌接種率,明年預計增加預算,透過電視、廣播、報紙等進行宣導。在105年,疫苗接種也預計列為家庭醫師整合照護計畫指標。至於納入長照評鑑部分,需各司部合作,未來持續努力。
-
2024-10-1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章殷超堅守貢寮偏鄉30年 打造健康「烏托邦」
新北市貢寮區樂文診所負責人章殷超,台大醫學系畢業、台大醫院住院醫師訓練完成後,主動申請出任貢寮衛生所醫師兼主任。後來開設診所,仍然選擇無醫區域。堅守偏鄉30年,人們讚美他犧牲奉獻,他倒說自己心裡有一個烏托邦,如果稱為「奉獻」,過程中有太多「享受」,吸引他樂此不疲。章殷超常走在制度的前方,過去在偏鄉實踐深度居家關懷與醫療服務時如此,現在著手催生他最新的願景「貢生.寮」家屋–做為社會處方的共生小屋,亦復如此。1992年章殷超從醫學院畢業,服役後進入台大醫院家醫科受訓,連續兩年到貢寮衛生所學習及支援一個月。他感受到衛生所家醫科學長高昂的使命感及基層工作人員的熱情,醫療隊經驗在心中播下的服務偏鄉種子,已然萌芽。完成住院醫師訓練後,章殷超1997年再回貢寮,接任衛生所主任,想要做出「偏鄉執業與社區健康照護」的一個模式,給有志基層服務的夥伴參考。義診短暫 偏鄉社區獲益有限偏鄉醫療資源不足,常有公益社團來義診,然而點狀或短暫的資源挹注,社區獲益有限。章殷超與公益社團洽談,說服對方運用義診經費,支持固定的醫療團隊進駐偏鄉,定期定點,持續服務。雙方合作至今。貢寮是偏鄉,卯澳、馬崗、吉林和龍崗是偏鄉中的偏鄉。考量衛生所員額無法擴編,章殷超選擇離開公務體系,讓公費生學弟接任衛生所正職職缺,他再以特約醫師身分在衛生所開門診、巡迴醫療及居家服務,章殷超的觸角也伸得更長,透過深度居家關懷,開啟新視野。章殷超當初到偏鄉行醫,收入不及在都會區發展的同學。外界曾用「犧牲奉獻」形容他,但章殷超覺得「享受奉獻」比較貼切與接近實況,「過程中有太多的享受,若是犧牲,恐怕難撐這麼久。」在老街開診所 候診區像客廳投身居家醫療多年後,章殷超覺得若能有個「據點」,將有新的局面,於是2004年在僅有400位常住居民的貢寮老街開設樂文診所,以診所為基地與社區互動,實現他嚮往的健康園地。樂文診所呈現居家風情,候診區像開闊的客廳,章殷超在診間看診外,還會在客廳對病患解說藥品、指導復健動作。從1999年執行居家醫療開始,章殷超在病患家中接觸大量家庭照護者與外籍看護,發現照顧照護者與降低照護者壓力,比提供完整的醫護專業服務與指導更重要。新台客小舖 解外籍看護鄉愁樂文診所於是與地方創生團隊合作,由診所替外籍看護代購生活用品。外籍看護陪長者來診所就醫時,就能順便取得所需,甚至可以在居家服務時代為配送。這家服務外籍看護與新住民的「新台客小舖」,專賣一解鄉愁的營多麵、天貝、春捲皮、蝦餅、辣椒醬,也經營互助、關懷、尊重與感謝。在偏鄉行醫,章殷超與獨居的簡阿嬤有長達27年的難捨情緣。住在老街的簡阿嬤20多年前因脊椎神經壓迫,雙腳逐漸沒力,卻堅持每天上樓拜拜,下樓時採坐姿滑下樓,6年前薦部出現傷口,發現時已是第四期褥瘡,經過數個月就醫治療,才將傷口治好。但許多自我照顧細節難以確實,褥瘡癒合後仍傷痛不斷,並因脊椎神經壓迫併發排尿不順。章殷超考量簡阿嬤大小傷痛常發生在私密部位,因此常在看診結束才約她到診所治療,也多談一些照護與生活上的事。閒談中,章殷超聊起想成立一個像「家屋」的空間,取名「貢生.寮」,由診所專業人員定期協助住民提升能力,照護自己的生活細節。那麼長輩既不麻煩家人,又可避免諸多併發症風險,簡阿嬤也樂見這樣的家屋設立。建置家屋 打造「社區的家」可惜簡阿嬤沒有趕上。2年前她感染新冠肺炎,併發急性腎衰竭去世。簡阿嬤的兒子知道母親的心願,決定把媽媽晚年獨居的兩層樓建物,交給章殷超使用,建置「貢生.寮」家屋。簡阿嬤生前的處所改造後的格局,已讓章殷超無障礙空間「社區的家」呈現雛形。他希望未來能具備急性期後端照顧的功能,同時是生活媒合平台。這個家還會有「社區客廳」,讓不便使用一般長照據點的長者,能在這裡做一些客製化的活動,扮演類長照據點的角色,減緩老化,豐富生命。章殷超的父親是他台大醫學系的學長,為改善家庭經濟,回雲林家鄉開業。小時候父親騎著機車載他出診,父子在田間小路上馳騁,是他內心的甜美回憶。「手腳深入土地人間,眼光懷抱烏托邦」,章殷超因對家庭醫學與社區醫學新興的概念懷抱如此的憧憬,決定留守偏鄉,兒時埋藏的父子生命悸動更不時湧現腦海。章殷超小檔案年齡:58歲學歷:台大醫學系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博士現職:樂文診所負責人經歷:台大醫院家醫科兼任主治醫師台北縣貢寮鄉(新北市貢寮區前身)衛生所主任新北市五所偏鄉衛生所居家在宅醫療服務特約醫師主要事蹟:新北市104年度醫療公益獎及醫療貢獻獎2020年度台灣醫療典範獎
-
2024-10-08 焦點.長期照護
母親罹癌後又中風失智 汪建民分享艱辛長照史:最感謝的人是妹妹
編按:汪建民2023年11月檢查出肺腺癌4期,經過10個月治療原本狀況好轉,還努力撐住病體復出工作,沒想到8月底癌細胞失控,再檢查已侵蝕全身骨頭,9月初住進醫院後,就再也沒出來,10月7日晚間病逝於醫院,享年56歲。汪建民的妹妹處理完後事,在臉書上發文告知親友,並表達對所有親朋好友的感謝與歉意。長照歷程像一場看不見盡頭的馬拉松,聯合報願景工程系列今年推出「活躍老化5.0/長照沒有英雄」,透過調查、深度訪談、名人現身,走進照顧者家門,發現他人自以為是的關切及介入,是照顧者最大的壓力來源;手足分工是最易引爆的照顧難題,許多照顧者有難言的苦水,但為了家庭和諧不願面對鏡頭。以下是藝人汪建民與妹妹一同照顧媽媽的心情,雖然他一度認為「家事有什麼好對外說的」,但還是與大家分享,並在鏡頭前第一次向妹妹說平常不好意思表達的「謝謝!」訪談內容如下:我最害怕接到的電話,是妹妹打來告訴我:「哥,我放棄了…」兩年半前,媽媽在家裡中風被妹妹發現,她這一倒下,開始了我和妹妹這場照顧馬拉松。媽媽九年前得了淋巴癌,當時醫師告訴我:「趁剩下不多的日子多陪陪媽媽吧!」腫瘤很大,加上媽媽年紀大了,不建議手術,但媽媽堅持開刀,歷經六個多小時手術,挺過兩年化療,明明走過最煎熬的抗癌日子,沒想到二○一五年底中風,接下來她就失智了。 媽媽一開始因為中風住院,我們不知道她失智了,是看護阿姨說,媽媽好幾次都不知道自己尿布濕了,甚至滲漏也不自知,一檢查,果然是輕度失智。媽媽二次住院四十多天,我要拍戲,照顧的重擔幾乎都落在妹妹身上。出院後怎麼辦?我們討論了兩個小時,認為只有一條路,把媽媽送到安養機構。找到現在的安養機構,花了不少功夫,很多地方我去看過,有些安養中心在公寓二樓,陰陰暗暗,讓人疑惑「誰會自己的父母送到這裡來?」政府有提供長照資源?我完全不知道。出院之後怎麼辦?是看護阿姨給了很多建議,我對看護阿姨非常感激,直到現在都還會聯絡。住進機構後,才知道可以申請殘障手冊、輪椅、床都可以補助,但我們在媽媽需要的第一時間就全買齊了。為了一周能去探視媽媽三、四天,我離開繁華的東區,暫時搬到靠近安養機構的新店。但其實這兩年半來,我最感謝的人是我妹妹,因為如果沒有她,「我應該會死。」妹妹也有工作,但時間比較彈性,她每天定時探視媽媽,看看媽媽有沒有需要什麼,幫媽媽買食物、水果、衣服,還幫忙換尿布。媽媽只要一有狀況,安養機構都會先通知妹妹。我從來沒有當面對妹妹表達過感謝,現在對著你們的鏡頭,我要跟妹妹說,「謝謝!」雖然她可能會罵「你有病喔!」因為有妹妹,我才能去工作拍戲。媽媽極度重男輕女,妹妹照顧媽媽常被嫌,她時常受不了抱怨「你媽又怎樣了…」,但至始至終她都願意照顧媽媽,讓我很感激。我最怕妹妹說:「我不幹了」,也怕安養中心說:「你媽媽我們照顧不了。」其實一直到現在,我和妹妹看到對方來電,都會猶豫要不要接,擔心電話裡傳來自己無法承受的訊息。發病後短短一年,溫柔賢淑的媽媽變得暴躁、髒話連篇,曾看著我對安養中心的人說:「我弟弟來看我了!」還有一次,媽媽像是中邪,雙眼上吊,死盯著我,眼神好可怕,甚至像殺人犯。我忍不住懷疑,這真是我媽媽?她到底是誰?被媽媽忘記這件事,「我沒有準備,但每天都在接受」。 家裡的事情很難對外人說,即使知道從從(唐從聖)要照顧失智雙親,我也只能拍拍他的肩,默默打氣。其實圈內有不少人因為照顧家人很辛苦,但外表上大家看起來都很好,不太會講自己狀況。你們約我採訪時,我正在開車,答應了你們之後,我對著空氣罵了一聲「×」,我幹嘛要答應,家事有什麼好對外說的。我最不喜歡的事,是九年前媽媽治療癌症,一堆朋友提供偏方,還有人告訴我去香港求兩隻金錢龜,媽媽一一定會好,真的是夠了。家人已經生病了,沒必要再去受其他的苦,相信醫師就好。媽媽住進安養機構兩年多,我和妹妹兩人常常就在會客室看著外頭「發呆」,每個家庭都不同,照顧模式無法全面複製,但應該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式,找尋出口,怎麼照顧?「做就對了」,不用一直想,反而會成為照顧路上的負擔。(汪建民口述、記者陳雨鑫、吳貞瑩整理)聯合報6月25日起,連4天刊出「活躍老化5.0/長照沒有英雄」系列報導,數位與影音作品於網站及行動載具同步呈現。•影音報導請看•願景工程/長照沒有英雄http://bit.ly/2ynWZEl
-
2024-10-0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人生最美好的歲月都在台灣 輔大醫院副院長石台華每天到加護病房關懷病人
來自波蘭的天主教輔大醫院使命副院長石台華,是一位靈性關懷師,27年前抱持想為華人世界奉獻的熱忱,毅然選擇來台,一開始一句中文都不會,從頭學注音符號,到今天講得一口流利的中文。她看到台灣人心靈的空缺與需求,如今已62歲,仍每天到加護病房關懷病人,把人生最美好的歲月奉獻給台灣。習慣大家喚她「石修女」的石台華,19歲進入波蘭醫學大學護理系後,便踏上了修道之路。畢業後,她先到烏克蘭醫院加護病房當護理師,同時傳教。石台華說,當時在烏克蘭工作及居住環境都很簡陋,當地人排斥宗教,難以用宗教語言傳教,但她透過護理師身分來關心病人,經過6年的磨練,學會了寬容和接納,努力讓病人感受到被愛。石修女35歲到台灣在烏克蘭醫院加護病房當了6年護理師後,石台華回到波蘭準備發終身願,即把自己的餘生奉獻為天主及教會服務。她一心嚮往到華人世界傳教,在發終身願當天,石台華如願以償被派到台灣傳教。當時石台華已35歲,第一次踏上台灣的土地。石台華初到台灣被安排到新竹曙光小學,與一年級孩子一起學中文,從ㄅㄆㄇㄈ學起。在班上跟讀兩周後,她還是完全聽不懂中文,這讓她感到非常挫折,但她撐下來了。由於她是家中長女,自幼便肩負照顧兩個年幼弟弟的責任,對於童年印象一直很模糊,然而,在曙光小學的時光,「天主還給我豐富的童年」,慶幸自己有堅持下來。開啟靈性關懷使命在學了兩年中文後,石台華「跳級」到輔仁大學研讀神學,雖然她想繼續在醫院工作,但無法在台灣任護理師,於是她聽從建議於2003年到耕莘醫院擔任牧靈工作。石台華說,當時靈性關懷服務的對象有限,且有濃厚宗教意味,但她發現台灣人普遍缺乏內在力量,因而啟發了她開展靈性關懷的使命,在念研究所時開始推動這一理念,「宗教跟靈性並不完全相同。」石台華解釋,每個人都有靈性但不一定有宗教信仰,現代社會許多人更注重自身心靈的安定,在生命遭遇不如意或病痛時,若能反思生命的意義,就較能忍耐痛苦。在萌生推動靈性關懷的想法後,她進一步赴美攻讀博士學位,並在2011年返回台灣籌備靈性關懷專業人員協會,著手推動靈性關懷師的發展。靈性關懷專業人員協會涵蓋各種宗教,如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但要成為關懷師的標準是一致的。石台華指出,協會設有一套課程,通過400小時培訓,學員可成為關懷員,累積實務經驗後,經過考試方能成為關懷師。目前全台僅有167位關懷師,石台華說,希望能培育更多關懷師,也期盼關懷師能如同社工和護理師一樣,獲得證照認可。更進一步擴及長照石台華觀察到,台灣人雖然物質豐裕,醫療水準高,心靈卻很空虛,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活。如今協會活動遍及不同體系醫院,也進到長照,擴及到社區,尤其台灣高齡長者漸多,如何幫助他們面對身心靈轉變,是協會未來工作目標。現在台灣每個醫院都在推崇全人照顧,就不應該只重視身體,卻輕忽靈性,希望靈性關懷不再侷限在基督教和天主教的醫院,也能擴及到其他體系醫院。照護西非非法移工最難忘的關懷病人經歷,石台華印象最深刻的是來自西非的非法移工艾寶。2020年疫情剛起,艾寶因多日高燒,又害怕被通報遣返,冒用友人健保卡就醫,病情非常嚴重。石台華為了鼓勵艾寶,每天到負壓隔離病房為他加油打氣,許多艾寶在台的移工朋友是虔誠伊斯蘭教徒,也每天到醫院為他禱告。最終艾寶完全康復出院。不過,艾寶因結核病造成胸膿瘍,歷經兩次心肺復甦術(CPR)和3次手術,住院長達半年,需支付鉅額醫療費用,讓艾寶很擔憂。石台華要他別擔心,大家會想辦法募款籌錢。沒想到事情傳開後,最終募集到300萬元,不僅夠償付醫療費,連艾寶返家的旅費都籌到了。石台華小檔案年齡:62歲出生地:波蘭學歷:Gdańsk醫學大學護理學士台灣輔仁聖博敏神學院學士、碩士美國天主教聯合神學院牧靈神學博士現職: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使命副院長經歷:波蘭州立教學醫院護理師天主教耕莘醫院理事、靈性關懷師、組長主要事蹟:耕莘醫院服務期間,對病人靈性關懷,除隨醫療團至原住民部落、臨床照護,也規畫全台天主教靈性關懷師檢定制度,舉辦課程及研討會。為台灣奉獻專業與壯年,深耕超過25年。對靈性關懷的奉獻,隨時為臨終病人on call,身心社靈都是全人照護的一部分,在台灣有系統地推動靈性關懷。責任編輯:辜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