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3 醫療.皮膚
搜尋
遺傳
共找到
1501
筆 文章
-
-
2023-02-22 醫療.指甲.足部
腳趾甲修太短小心「凍甲」!醫點名這些行為也易中鏢
30歲的李小姐因,工作因素必須穿包鞋,因長時間站立導致雙腳大姆指外側在持續壓迫下逐漸產生腫痛,到外科門診就診,經檢查確認因凍甲引發「甲溝炎」。甲溝發炎易流血 大多因鞋子不合腳樂生療養院一般外科王志堂主任說,凍甲又稱「嵌甲」,意指指甲兩側的甲溝因指甲變形、修剪不當或是外力導致指甲與甲溝旁邊的皮膚不當的摩擦甚至刺入皮膚內,因感染而導致甲溝發炎,造成紅腫、疼痛,甚至長出肉芽腫,此時容易有滲液,一碰就痛且容易流血。造成凍甲的原因,少部分與家族遺傳有關,如遺傳性捲甲;也有少數人因先天甲面過寬或趾骨發育異常導致;最常見的原因還是穿著不合適或過緊的鞋子;或是指甲修剪不當,指甲兩側修剪過短;灰指甲、乾癬、或末端腳趾血液循環不良等疾病導致指甲變形;外傷或不當的外力如運動,造成大姆指不當的擠壓,也是常見原因之。輕微採保守治療 嚴重者以藥物治療、破壞生長點基質王志堂說明,對於症狀只輕微疼痛,沒有明顯發炎感染的患者,可以採用保守治療,先排除造成的原因,適當修剪指甲與甲溝旁的腳皮,平常也可以用浴鹽來泡腳保養。對於反覆復發甲溝炎的患者,則建議採用積極的治療方式。就是摘除甲溝旁的部分指甲,並破壞被拔除部分指甲的指甲生長點基質,讓被拔除那部分的指甲無法再長出來,讓指甲板面積縮小,就減少指甲對甲溝的擠壓,也可避免甲溝炎復發。指甲不要剪太短 出現異狀快就醫王志堂表示,無論接受哪一種治療,正確的指甲保養非常重要,除了不要穿不合腳的鞋子,平日在修剪指甲時,不要修剪太短,前端要剪平,不要修剪成角形或弧形,最好指甲前端白色部分保留住一毫米以上。另外,倘若指甲出現異狀或有感染時,不要自行處理修剪指甲,除了可能傷害到甲床外,也可能因使用工具沒有適當消毒而加重感染,應尋求專業的醫師進行評估及治療,才能徹底擺脫凍甲人生! 【延伸閱讀】做光療美甲導致皮膚細胞死亡! 國外研究:有致癌疑慮抽筋、皮膚乾燥都是缺鈣警訊! 營養師教你4招有效補鈣【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805】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3-02-21 醫聲.罕見疾病
放寬罕病SMA健保藥物給付 首年治療省千萬約200人受惠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簡稱SMA)為罕見遺傳性神經肌肉疾病,全國約400多位患者,但日前發生成人患者無法獲健保給付藥物,而赴中國大陸尋求治療,引發社會重視。健保署日前舉行會議經醫藥界、付費者代表及病友團體共同努力,通過放寬SMA治療藥品給付範圍,受惠人數約200人,每名患者首年藥費可省下1391萬9400元。健保署表示,如果一切順利,最快4月1日上路。台灣生命之窗慈善協會理事長、SMA病友李怡潔日前表示,有名SMA病友「被自己國家健保放棄」,因不符合健保藥物給付條件,但自費標靶藥物每針要價超過200萬元,被迫前往每針費用只需15萬元的中國大陸進行4次治療,引發大眾對健保給付罕藥的關注。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黃育文說,健保署上周四(2/16)舉行「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簡稱藥物共擬會議),討論「百健」藥廠用於治療SMA含nusinersen成分的注射藥品,目前已獲健保給付,原先適用對象為「出生12個月內發病確診,且開始治療年齡未滿7歲」,因具臨床實證及給付效益,同意通過擴增給付範圍至「3歲內發病確診者」,且若「起始治療年齡滿7歲者,且臨床評估運動功能指標RULM≧15者」。另一SMA新藥為「羅氏」含risdiplam成分的口服液劑,給付條件與「百健」藥品相似,但就目前臨床實證顯示,該藥品對18歲以上患者,服用後運動功能改善與基期相比,未達顯著改善,考量給付效益,在有限資源下,同意先用於「2個月以上未滿18歲病患」。黃育文說,理解SMA病友期待,此次擴增給付範圍後,預計約有200位SMA病人受惠。 黃育文說,健保署與藥廠簽有合約,無法對外透露此次健保給付SMA藥品價格,但未避免排擠到其他罕藥收載,訂有藥廠還款計畫,每支藥品應會低於現有的健保支付價231萬9900元,如以現有給付價計算,患者首年治療須打6針,約可省下1391萬9400元,第二年須維持每年打3針,持續打一輩子,每年約可省下695萬9700元。至於「諾華」治療SMA一生只需打一針的的基因療法,因藥費市價超過千萬元,健保署目前仍在溝通中。黃育文說,這次健保署也通過「罕見疾病性聯遺傳型低磷酸鹽佝僂症新增口服錠劑新藥可供選擇」,這次通過的補充磷口服錠劑,與現行健保收載的含磷口服液劑療效相同,但更具有方便性及安全性,而提高健保價至每粒藥物每19.9元,預估約102名病人受惠,如以每天需吃四顆估算,患者每年藥費可省下2萬9054元。此外,考量鋰鹽為臨床治療躁鬱症的第一線用藥,且廠商反映製造原料成本大增,為讓廠商能供貨穩定,確保病患有藥可用。黃育文說,會議中也通過調高鋰鹽健保支付價格,從1.5元提高至4.33元,估算對健保財務衝擊多支出3164萬元,但為確保患者用藥權益,致力讓每個藥品的給付均能達到最佳效益。
-
2023-02-2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生?不生?墮胎在法律、政治和社會上的爭議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女性與生育」。我們邀請一位博覽群書,曾經負責一所新設醫學院人文課程設計的資深婦產科醫師,分享他對墮胎的臨床社會醫療經驗,並介紹歷史上打破傳統性別迷思的幾位女性英雄,以及探討生育控制和人口成長的政策,並對這複雜的問題寫出他個人的看法。我們希望之後也能有其他專家表達他們的看法。年輕醫師在診間跟前輩學習,當女人驗尿知道懷孕,前輩會向她道恭喜。初任主治醫師,閱人有限卻如法泡製,直到有人眼眶紅了落淚……他才知道說錯了話!1/4到1/3的懷孕以墮胎收場,懷孕未必是當事男女的最佳利益。1930 年代的英格蘭產婦死亡機率是250 分之 1(如今小於1/10000),當時英格蘭每天有1 打女人死於生產,現在每週約1個。恭喜懷孕是過於簡單的祝賀,懷孕經常因為胎兒或母體疾病而衍生母胎衝突的困境,這是產科醫師經常遇到的情境。診間出現一個由丈夫陪同,懷孕24週的婦女,他們是低收入戶,有一個小孩需要社會局安置,孕婦有腦出血開刀的病史,也是等待換心的病人,肥胖令人不察她懷孕,她想終止妊娠,丈夫不置可否,醫師說明之後,他順從妻子的意願。晚期墮胎的主因是胎兒嚴重畸形或母體有重大甚至致命的病,伴隨的因素包括住在偏遠地區、家貧、低教育程度。晚期墮胎極具挑戰性,直接拒絕是簡單的道德,承擔需要深思熟慮,艱難的團隊合作,牽涉複雜的諮詢和求證。醫療技術則包括羊膜穿刺,注射藥物讓胎兒心跳停止,再用藥物流產,是不尋常的產科流程。墮胎合法化多年,爭議始終存在,2022年美國大法官以5比4反轉他們前輩在1974年以7比2通過的墮胎合法化(Roe v. Wade),最高法院此舉象徵美國的墮胎權將回歸政治,由州議會和政府決定。這將製造很多障礙,不少保守州的嚴厲墮胎法導致許多婦女必須跨越數千公里到相對自由的西部沿海和東北地區尋求醫療協助,增加許多費用和障礙。相對下,英國議會有600多個國會議員,要反轉1967年的墮胎法(Abortion Act)並不容易。台灣1984年施行優生保健法,法律名稱如今醞釀改成生育保健法,並修改過時的條文包括需要配偶同意及尊重青少女的自主權。在醫療層面,以藥物取代手術,照顧終止妊娠婦女的隱私和安全都已經提升到可接受的層次,墮胎的困難不再是過去背街黑巷的印象,但仍是倫理和道德的棘手問題。對醫療機構和醫護人員的一個簡單問題是:當法律允許女人墮胎的權利,當她們援引合法的權益,請求醫師終止妊娠,如果醫師或機構拒絕,請問這是合法,還是非法?因為個人的道德而拒絕病人的請求其實非法,英國法律規定醫師可以援引良心反對(conscientious objection),但要有個人信仰的事證,也有義務安排轉給接手的醫師。台灣法律沒有良心反對的概念,但是拒絕墮胎普遍,證明機構或醫師旨在彰顯偏頗的道德,無視法律及倫理。道德是不同的社會、團體和個人所獨具的,與眾不同的行動、信仰、態度和原則規範;倫理則是為了做抉擇所演繹歸納的概念性框架,它不是道德。醫學倫理要傳遞的是考量法律、性別、政治、社會和文化的環境之下,醫師的職責,勇氣和抉擇。同時,我們必須審視台灣社會特有的文化、道德、宗教和法律脈絡,才能體會不同社會其相對和演化的過程以及落差;不能偏重科技層面卻忽視人文思維。當高科技遺傳和影像偵測已經廣泛運用在自費產前檢查的同時,一旦發現胎兒異常,該何去何從?Guttmacher Institute 位於紐約,是著名的性、生育健康和墮胎權利的研究機構,也是紀念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婦產醫師Alan F. Guttmacher(1898-1974)而設,這位倡導家庭計畫,避孕觀念的實務主義名醫曾說:「除非能控制生育,沒有女人能完全自由。」 「嬰兒不可能擁有與生俱來的權利,除非其誕生是父母歡欣想要的。」從柏拉圖的理想國到現代社會,人類的心理狀態,改變不大,一如尼采所言:「Human, all too human.」(人性的,太人性的)。
-
2023-02-17 醫聲.癌症防治
大腸直腸科醫師食指「特長」? 台大名醫梁金銅:能開刀都是好事
「直腸肛門長度約從肛門口算起15公分,身為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要知道自己的食指有多長。」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秀出比別人長的食指,這項「特長」成了診斷大腸直腸癌的第一步,行醫近30年的他,將臨床診斷、病患詢問的問題集結成書,強調這項癌症即使第三期的治癒率也有75%,盼將正確資訊傳遞給民眾,不要過度恐慌,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多位名人大腸癌離世 主因是老化、接觸致癌物剛過完農曆年節不久,新聞報導中央研究院院士、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朱雲漢罹患大腸直腸癌離世,回顧去年演藝圈抗癌多年藝人余苑綺也是這項癌症離開,民眾的危機感增加,更憂心有年輕化趨勢,對此,梁金銅說,從統計學和臨床來看並沒有年輕化的趨勢,最主要仍是人口結構高齡化所致。他說,大腸直腸癌仍是以中老年人居多,臨床經驗來看,病人平均年齡落在68歲,主因是腸道老化、致癌物接觸時間長,容易產生良性瘜肉而演變成大腸癌,不過病程也要約10年時間「活得夠久才會得到。」至於年輕罹癌多半與先天性遺傳基因有關。大便深棕色或沾血 可能是大腸癌「大腸癌和直腸癌必須要分開看。」梁金銅指出,左右側的大腸直腸癌會出現的症狀不同,右側大腸常見症狀就是便血,一天流血5c.c.,經年累月下來會造成貧血,所以臨床患者臉色蒼白且爬樓梯很容易喘;左側大腸癌則常見排便習慣改變,腸道受到腫瘤壓迫變得窄小,大便形狀會變得像鉛筆般細長,也會有解不乾淨的感覺。當中,最令人害怕的還是看見馬桶大出一灘血,他提醒要注意時間點,如果是在大完便時或剛解完出現鮮紅色血液,多為肛門裂傷或痔瘡血管破裂,也有可能是發炎的狀況,若是大便深棕色或旁邊沾著血液,代表大便經過的區域有不正常或流血的腫瘤,大腸直腸癌的可能性就高一些。大腸直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不少衛教文章指出大便形狀、排便習慣改變,都有可能罹癌,但梁金銅說,現代人生活緊張忙碌,腸子痙攣會有大便變細、稀糊狀,即使出現黏液,也可能是鹼性飲食造成,不一定就是罹癌,但觀察大便確實能了解身體健康資訊「所以上完廁所要來看看自己產物!」肛門指診可揪1/3大腸癌他說,如果出現問題,建議能先到大腸直腸科「指診」,因為直腸肛門長度從肛門口算起約15公分,差不多一個食指長度,畢竟直腸癌發生率佔大腸癌三分之一「沒有直腸癌,大腸癌的機率也不高。」再者,他表示,根據國健署指引,50歲以上民眾可以先進行免疫法大便潛血檢查,檢驗陽性再做大腸鏡,而進行大腸鏡篩檢出現瘜肉,隔年就要再複檢,直到完全清除為止。另外,如果有大腸直腸癌家族史、家族性瘜肉,則建議25歲以上就要進行篩檢。「如果大腸直腸癌患者判定能接受手術是值得恭喜。」梁金銅不斷鼓勵患者,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效果比其他癌症還好,第一期患者通常不用手術,只需要局部刮除,治癒率達9成多,第二期也有8成,第三期開始健保署提供化學、放射治療,治癒率也打7成5,如果是第四期擴散到其他器官,也有6到7種的標靶藥物治療。因此,盡量在前三期診斷治療,能夠手術代表治癒率高。梁金銅新書 詳解大腸癌疑問梁金銅最近出版大腸直腸癌百科全書,歷經12年寫下的「大腸直腸癌臨床診斷的全方位指引」,有著「文青魂」的他寫作堅持不假他人之手,從大腸、直腸、肛門的生理結構,一路到風險預防、出現疑似症狀、篩檢診斷、治療到身心照護,全方位替患者及家屬詳盡地解答101項問題,也盼作為醫療專業人員的指南。他擔心書本太過生澀,中間穿插與大腸直腸相關的「Coffee break」小品文章,更不忘開玩笑說,如果內容不看,那一定要看「Coffee break」。責任編輯:林琮恩
-
2023-02-16 焦點.健康知識+
體重不明原因減輕別太開心!可能是甲狀腺亢進與糖尿病
● 體重半年內不明原因少5%到10% 恐與疾病有關● 甲狀腺亢進症狀不明顯 至少三個月才會被察覺● 糖尿病前期體重不會減輕 進入糖尿病後體重掉體重減輕有可能是疾病找上門嗎?飲食如果沒有特別控制,或是生活習慣出現大幅改變,體重半年內若掉了原本體重的5到10%,就得注意可能疾病找上身。最常見造成體重減輕的原因以糖尿病、甲狀腺亢進等內分泌代謝異常為大宗,而最嚴重可能是惡性腫瘤所致。國泰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莉棋表示,正常在有控制飲食並搭配運動的情況下,體重下降的速度應維持在每個月1到2公斤左右,過於偏激的減重,如不吃不喝等,短時間內體重雖會快速減輕,目前已有研究顯示,快速減重會嚴重影響免疫系統及代謝系統,如出現不明原因掉髮、經期紊亂等。沒減重卻出現不明原因體重減輕 年輕女性小心「甲狀腺亢進」如果沒有執行減重計畫,體重卻不明原因減輕,常見以糖尿病和甲狀腺亢進為主。黃莉棋表示,甲狀腺亢進多發生在年輕女性,其症狀以手抖、容易喘、心悸、盜汗、體重減輕作為表現。不過,甲狀腺亢進症狀較難察覺,等到出現明顯的手抖、心悸等,往往已經超過三個月以上,且即使是體重減輕,也常被認為是一件「開心的事」,不會被在意而錯過就醫時機。因此,大多數的甲狀腺亢進患者都是健康檢查時才會被揪出。甲狀腺亢進患者通常是家族遺傳,但並非每一個人都會發病,誘發甲狀腺亢進的因素多與「壓力」有關,尤以女性為大宗,從職業觀察,學生、金融業、科技業、教職人員有較多甲狀腺亢進患者。甲狀腺亢進疾病進程是如何?治療與照護的重點有哪些?甲狀腺分泌不正常,會影響女性排卵,生理周期變亂,進而影響受孕,嚴重甲狀腺亢進患者可能會造成甲狀腺風暴,不時發高燒、精神混亂,也會增加發生心律不整的機率,嚴重則會因心律不整導致死亡。甲狀腺亢進患者定期服用降甲狀腺素藥物,平均二年可以停藥,患者除了服藥仍需要調整作息,降低生活壓力,飲食也得降低攝取含碘食物。甲狀腺亢進患者在甲狀腺指數不穩定前,則不建議劇烈運動,應等指數穩定後,再透過規律運動,達到排除生活壓力的目的。引起體重異常減輕有可能是糖尿病!「血糖量測」早期篩出糖尿病前期黃莉棋表示,另一種體重減輕最常見的原因則是糖尿病,糖尿病典型的症狀為「三多一少」,吃多、喝多、尿多和體重減輕。糖尿病病人胰島素分泌異常,使葡萄糖進入細胞的作用喪失,身體容易無法獲得足夠能量,以致於體重減輕。糖尿病前期的病人,通常不會有體重減輕的症狀,而是正式進入糖尿病後才會出現。確認自己是否是糖尿病的潛在病人,可以從量測血糖確認,飯後血糖(吃第一口飯後2小時),正常人血糖不能超過140mg/dl,超過200mg/dl就是糖尿病,介於140到200mg/dl間,可以先查看自己的飲食狀況,是否是吃太多精緻澱粉,讓血糖瞬間上升,如果飲食一切正常,就得注意可能已進入「糖尿病前期」。黃莉棋表示,飯前血糖常被國人忽略,飯前血糖正常值應落在70到99mg/dl間,超過126mg/dl間就屬於糖尿病。如果血糖監測出現異常,必須盡速至新陳代謝科就醫,抽血檢驗糖化血色素,正常人糖化血色素應在5.6mg/dl以下,5.7到6.4mg/dl就應該要追蹤,6.5mg/dl就屬於糖尿病。「血糖量測」篩出糖尿病前期飯前血糖70到99mg/dl間:正常超過126mg/dl:糖尿病飯後血糖(吃第一口飯後2小時)不超過140mg/dl:正常介於140到200mg/dl間:糖尿病前期超過200mg/dl:糖尿病糖化血色素5.6mg/dl以下:正常5.7到6.4mg/dl:追蹤6.5mg/dl:糖尿病避免疾病上身,平時應多關注自身的身體狀況,定期量測體重外,也建議民眾,無論年齡,定期量測血糖與血壓,至少每個月在家量測一次,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2-14 焦點.生活用品毒害
需擔心塑膠微粒對人體健康有危害嗎?教授總結最新研究給建議
讀者劉先生2023-1-14在塑膠微粒,您一定吃過,但有害嗎的回應欄留言:「請問林教授至今有無學者發表相關科學論文統計哪種材質的塑膠瓶其釋出的塑膠微粒較少?」我給他的回覆是「塑膠微粒是塑膠經分解所產生,來源為受汙染的環境及水源。塑膠瓶本身不會釋出塑膠微粒。」我是在2018-10-24發表塑膠微粒,您一定吃過,但有害嗎,而在結尾有這麼幾句話:「我們到底需不需要擔心這無所不在的塑膠微粒呢?……那就請您考慮選擇不要生活在恐懼中。畢竟,第一,您躲不開塑膠微粒,第二,塑膠微粒已存在數十年,但目前還沒有任何相關疾病案例,……」由於這篇文章已經發表四年多了,所以我就再去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尋最新的資料。不出所料,有許多研究論文的結論都是塑膠微粒可能對健康有害。但是,它們的證據其實是相當薄弱。所以,在下面我就只列舉幾篇綜述性的論文或報導,供大家參考。2021年發表在 Nature的Microplastics are everywhere – but are they harmful?(塑膠微粒無處不在——但它們有害嗎?)。「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生態毒理學家 Tamara Galloway 說:你吃進去的東西大多會直接通過你的腸道並從另一端排出。」「領先的研究人員表示,目前還沒有已發表的研究直接檢驗塑料顆粒對人的影響。唯一可用的研究依賴於將細胞或人體組織暴露於塑膠微粒的實驗,或使用小鼠或大鼠等動物。」2022年發表在 JAMA的Microplastics Are Found Outside in Nature and Inside the Body—but Evidence of Health Risks Is Inconclusive(塑膠微粒存在於自然界和體內——但健康風險的證據尚無定論)。「隨著對微塑料碎片的擔憂不斷升級,有關代謝、與生物組織的相互作用、接觸導致的疾病風險以及長期影響的問題仍未得到解答。」2022年發表在Animals的Is Wild Marine Biota Affected by Microplastics?(野生海洋生物群有受到塑膠微粒的影響嗎?)。「本綜述提供了有關塑膠微粒對野生海洋生物的不利影響的詳細信息,包括組織損傷、魚類狀況、氧化應激、免疫毒性和遺傳毒性。 在 CiteSpace(6.1.R3 版)(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德雷克塞爾大學)上進行了文獻計量分析,以驗證有多少論文研究了對野生海洋物種的影響。結果顯示共有 395 篇文章,但只有 22 篇真正提出了對海洋生物群的影響或影響的數據,其中只有 12 篇文章強調了負面影響。 本綜述表明,與在實驗條件下發現的結果相比,在野生生物體中觀察到的影響沒有那麼嚴重。對野生動物直接攝入塑膠微粒造成的負面影響的了解仍然有限。還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充分了解塑膠微粒的作用以及對野生海洋生物、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的不利影響。」2023年發表在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環境地球化學與健康)的Research advances of microplastics and potential health risks of microplastics on terrestrial higher mammals: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and literature review(塑膠微粒研究進展及塑膠微粒對陸生高等哺乳動物的潛在健康風險:文獻計量分析與文獻綜述)。「目前,已在人類糞便、血液、結腸、胎盤和肺部發現塑膠微粒,但尚不清楚這是否與相關的全身性疾病有關。體內外研究表明,塑膠微粒通過氧化應激、細胞凋亡和特定途徑引起腸道毒性、代謝紊亂、生殖毒性、神經毒性、免疫毒性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與污染物和神經毒性的綜合作用方面,塑膠微粒的作用仍有爭議。」從這幾篇文章就可看出,塑膠微粒是否會對野生動物或人類造成危害,目前仍然沒有答案。所以,我個人認為,實在沒有必要生活在恐懼中。畢竟,人類的壽命並沒有因為塑膠微粒的增加而減短。更何況,既然塑膠微粒是無所不在,那想躲也無處可躲,不是嗎?原文:塑膠微粒,需要擔心嗎
-
2023-02-11 醫療.新陳代謝
肥胖是一種病!蘋果型、梨型、沙漏型...你屬於哪種?營養師授10招減重小撇步
新冠肺炎(COVID-19)的疫情仍然持續中,這段時間以來疫苗接種已經成為了世界各國都關注的議題,「打了究竟有沒有效?」、「打了會增加什麼風險」之類的問題便是大家最為好奇的。先前就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肥胖者不僅較健康人更容易罹患新冠肺炎,且演變成重症以及不良的預後機率也更高。日前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也提醒,肥胖、內臟脂肪過高者,打疫苗的效果可能會打折扣,這也讓大家開始擔心自己是否也是肥胖的體位而影響疫苗的保護力。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呼籲大眾正視肥胖對健康所造成的危害。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體重過重與肥胖的盛行率為45.4%,雖然上升的趨勢較前幾年已有趨緩,但比例仍在增加中,代表「肥胖」已經是我們必須好好正視與面對的問題。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就來帶你認識一下什麼是肥胖?肥胖又會造成哪些問題呢?以及教你一些小撇步讓控制體重不再是難事喔! 肥胖的定義首先我們要認識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WHO建議使用BMI來衡量肥胖的程度。BMI的公式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下表列出由BMI分類各種體位,在台灣,BMI介於24~27 kg/m2被定義為體重過重,27 kg/m2以上則為肥胖。範例:身高170公分,體重60公斤的人計算BMI計算:BMI=60/1.72 =20.76 (kg/m2) 3方法評估自己是否有肥胖的問題另外,我們也可以使用以下這些方法,來評估自己是否有肥胖的問題:• 體脂肪率體脂肪重量占身體總重的百分比,男性的正常體脂肪率為15~25%,女性則為20~30%,超過這個範圍就算是肥胖喔!• 腰圍衛福部定義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80公分者為腰圍過大,意指腹部脂肪過多,罹患代謝相關疾病的風險也會變高喔!• 腰臀比腰臀比是由腰圍除以臀圍計算得來的,這個數值更能夠初步的看出脂肪分佈的位置,因此近年來腰臀比也成為重要的參考依據。當男性腰臀比>0.9、女性>0.85時就算是異常喔!肥胖的種類常見的肥胖依照脂肪分佈的部位不同有三種類型,而不同類型在減重時要著重的地方也不同喔!• 蘋果型蘋果型肥胖的特徵是脂肪通常堆積在腹部及腰部,主要為上半身的位置,體型就像是一顆蘋果一樣,通常男性肥胖屬於這個類型。蘋果型肥胖因為脂肪常分佈於內臟,因而容易提高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減重時應著重在「飲食控制」會更加容易喔!• 梨型梨型肥胖的特徵是脂肪通常堆積在腹部、臀部及大腿等下半身的位置,因體型類似一顆西洋梨而得名,通常女性肥胖屬於這種類型。梨型肥胖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雖不像蘋果型一樣高,但風險相較於一般人仍是比較大的,且仍會增加雙腿的負擔因此容易有靜脈屈張、關節相關的問題。而這類型的肥胖主要需要對抗「頑固脂肪」所以不容易減重,建議除了飲食控制外,最好著重在下半身的肌力訓練才更有效果喔!• 沙漏型沙漏型肥胖是蘋果型與梨型的綜合,常發生在停經後的女性身上。通常是本來就有梨型肥胖,停經後因為少了雌激素的保護,囤積脂肪的速度更快,造成上下半身都胖的狀況,內臟脂肪也增加,因此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跟著增加了!沙漏型肥胖者減重時建議飲食控制與肌力訓練等運動並行,會有更好的效果呦!影響肥胖的因子造成肥胖的原因是很複雜的,有些不單單只是熱量攝取過多的問題,可能還跟生活習慣、疾病…等等其他的原因有關係。在執行減重之前,一定要先知道造成自己肥胖的真正原因有什麼,才能正確的減重喔!• 遺傳參與人體體重調節的基因與神經因素很多都是受遺傳影響,這也是為什麼常常會有「一家人都胖」的現象產生,當然這一部份也跟共同的生活習慣及環境相關,但遺傳也是決定肥胖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喔!• 飲食習慣經常過度飽食、三餐不定時、宵夜習慣、經常外食、偏食等等不佳的飲食習慣,常常會造成熱量攝取過多、營養不均,也容易造成內分泌或神經失調,進而導致肥胖喔!• 活動量(運動)活動量多寡是決定每天熱量消耗的一大因素,在同樣的飲食攝取下,久坐不動的人熱量消耗低,容易造成熱量盈餘,體重也會上升喔!另外,運動有助於增加肌肉量,進而提高基礎代謝率,讓每天消耗的熱量更提高喔!• 睡眠習慣睡眠時間不足會影響飢餓以及食慾的內分泌調節,晝夜顛倒或是習慣晚睡也會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造成脂肪堆積進而導致肥胖喔!• 疾病有許多內分泌或代謝相關的疾病都會造成肥胖,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多囊性卵巢等等,必需先改善疾病的狀況才有機會改善肥胖的問題。• 藥物有些藥物可能會影響體內的代謝系統而造成肥胖,例如:部分糖尿病藥物、類固醇等等。• 心理因素情緒及壓力因為容易影響內分泌以及個人行為,在失調的狀況下容易會導致肥胖。肥胖可能引發的健康問題衛福部公布的109年國人十大死因的結果,其中就有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7項與肥胖有關,肥胖確實造成了許多健康上的不良影響,WHO也提出了肥胖可能會提高罹患以下疾病的風險:• 心血管疾病(主要為心臟病及中風)• 糖尿病• 肌肉骨骼疾病(特別是骨性關節炎)• 部分癌症(包括大腸癌、乳癌、肝癌、前列腺癌等等)而除了上述這些疾病之外,由於肥胖會導致體內代謝異常,進而引發一連串的健康問題,因此肥胖還有許多「併發症」,包括我們常說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或是近幾年很常聽見的「代謝症候群」,這些疾病除了跟生活型態相關,其實也都跟肥胖有著非常大的關係。有許多研究都證實,肥胖者只要能夠減輕5%~10%的體重(例如90公斤的人,減少5公斤),就能為健康帶來許多益處,也減少上述這些風險喔!此外,除了生理上的問題,肥胖可能也會導致心理上的影響,由於出現肥胖的年齡層已經越來越低,在心智都未發展成熟的孩童階段,體重過重以及肥胖的孩子可能會要承受許多同儕間歧視的眼光,甚至是到了成年後進入社會,仍有許多人因為身材問題而飽受冷嘲熱諷。種種原因讓肥胖防治成為現今非常重要的課題。減重小撇步-成功不再是難事相信嘗試過的人一定知道,減重必需非常有恆心毅力才能成功,除此之外還須具備正確的觀念,才能「健康的瘦」。許多人往往因為沒辦法堅持下去而放棄,導致體重一直停在原地甚至復胖,這邊就來教大家一些減重小撇步,讓你的減重之路不再看不到終點喔!1.設定「可以達成」的目標及合理的速度,每週以減輕0.5~1公斤為原則較適當,並將目標階段化,達成一個階段就可以給自己一些小獎勵,提高堅持下去的動力。2.選擇適當且自己有興趣的運動,除了能夠事半功倍之外也要能持之以恆3.訂定「能夠執行的」飲食、運動計畫,太高難度或短時間內大幅度改變的計畫很容易造成執行上的困難導致失敗4.尋求專業的醫師及營養師協助制訂減重計畫及菜單,並詳細紀錄每日的飲食及運動狀況,不要使用來路不明的藥品或偏方5.食用保健食品須選擇正確且經過認證的6.飲食相關: ✓ 三餐定時定量,且不偏重任何一餐,避免宵夜及點心 ✓ 細嚼慢嚥,增加進食的時長(最好超過20分鐘) ✓ 用餐順序可以將湯、蔬菜及水果往前擺 ✓ 學習拒絕親友遞來的非計畫內食物7.在可能過度進食的時間計劃做點別的事、培養新的興趣,轉移注意力8.保持良好的心情,並避免利用進食來抒發情緒9.充足睡眠,每天睡滿7小時10.同居者、親友間的支持及肯定很重要看完這篇文章後有沒有更認識肥胖了呢?將自己的身體保持在最好的狀態,才能讓疫苗發會最好的效果喔!如果你正在被體重問題所困擾著,也可以多看看我們其他的文章,由營養師帶你認識不同的減重飲食,一起來戰勝肥胖吧!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3-02-10 醫療.中醫
春季過敏噴嚏打不停!寒涼性瓜類、柑橘少吃 居家保健2招緩不適
春天季節交替的時刻又將到來,天氣冷熱不定,正是過敏性鼻炎好發的季節;春季過敏的特徵包含過敏性鼻炎常見的黑眼圈、喉嚨癢、打噴嚏、流鼻水、鼻塞、易流鼻血、鼻涕倒流,更嚴重者有呼吸不順暢、哮喘、胸悶、咳嗽偶爾合併有眼睛乾癢、鼻咽部乾燥刺痛等症狀,往往在早晨剛起床與入夜後特別明顯,很多患者服用過抗過敏藥物,卻反反覆覆難以痊癒, 感覺上好像一年到頭都在感冒一樣。台灣氣候溫暖潮濕,再加上空氣污染嚴重,空間佈滿懸浮的麈蹣、黴菌與粉塵、花粉等就成為主要的過敏來源,還有其他因素如遺傳,身體營養缺乏維他命C與鈣質時,鼻黏膜血管彈性與抵抗力降低,易產生鼻子過敏以及自律神經失調與新陳代謝的缺陷。可見春季過敏不單純只是一種過渡性的免疫疾病,同時可能是身體狀況不佳、抵抗力降低的一種警訊。「驅邪扶正」中醫針對體質進行中醫治療春季過敏,是以「驅邪扶正」為原則,先以藥物將風寒邪氣趕出體外,再加以扶養正氣,提升免疫力,減少過敏再發作。有些患者反而在天氣炎熱時容易鼻塞,症狀發作,這類型屬於熱性體質,則需再加以清熱滋陰等藥物治療,根據體質個別差異,生活環境、飲食習慣、症狀表現、脈象及舌苔的變化來作整體考量。「肺開竅於鼻」,所以中醫治療過敏性鼻炎,首先會由「肺」著手,一般會先使用祛風寒、補肺氣的藥物來治療,如玉屏風散、蒼耳散、小青龍湯等,通常小兒患者體力、胃口都不好,過敏發作時鼻塞明顯、鼻流清涕而且量特別多,也常容易腹瀉、頭腦昏昏沉沉,可能合併生長發育等問題,中醫在調理這類患者時,較常選用補中益氣湯、香砂六君子湯等方藥來補氣健脾胃,過敏自然得到緩解。「冬病夏治」三伏貼幫助改善過敏體質中醫有種療法叫「三伏貼」,依據傳統「冬病夏治」原則,針對冬天較容易發病的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疾病,每當時序入夏,高溫炎熱之時,在夏至前後最熱的三天來進行「三伏貼穴位敷貼療法」以調整體質,往後到了冬天,可明顯減少過敏性鼻炎發作的機率與嚴重程度。「三伏貼」是根據春夏補陽,在一年中人體陽氣最盛,且皮膚腠理完全打開,對藥性吸收效果最佳的「三伏天」時期,精選具有辛溫祛寒、化痰止咳功效的中藥材製成藥餅,並每隔7~10天將藥餅敷貼於患者背部的穴位(臨床研究統計,三伏貼最常選用穴位為大椎、定喘、肺俞)共3次。不只達到對特定穴位的局部刺激效果,更可讓藥氣經由皮膚滲入吸收,藉著經絡氣血運行,直達內部臟腑病位,達到扶正祛邪效果。 改善春季過敏,平日少吃寒涼生冷食物、多運動健走、少熬夜許多過敏性鼻炎患者,就中醫觀點都屬於虛寒體質,因此平時應忌食寒涼、生冷的食物,飲食調配應以平溫性食材為主。尤其是瓜類、紅龍果、柑橘、水梨、白蘿蔔、竹筍、海鮮蝦蟹等,皆屬於寒涼性食物,體質偏虛寒的過敏患者應盡量避免食用,以免引發過敏症狀反覆發作。日常保健對溫差過敏者,應該養成長期運動健走的習慣,以改善全身性的氣血循環,增強身體耐受力。多調整自己的生活步調,避免熬夜,練習放鬆身心、舒解壓力,練習靜坐、瑜伽或氣功都是不錯的方式。簡易居家保健法,緩解春季過敏不適簡易居家保健2招:1.早晨醒來先喝一杯溫開水2.盥洗時用溫毛巾覆蓋在鼻腔兩側3-5分鐘作為熱敷,另外由印堂沿鼻樑兩側按摩到鼻翼旁的迎香穴,來回以指腹按壓3-5分鐘,最後在後頸項兩側風池穴位按摩1分鐘收功即可。
-
2023-02-10 焦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27歲就痛風,中年血糖也出問題…減重醫師用這招控體重
家中沒有痛風病史,我是第一人,根本沒想過年紀輕輕27歲就發生痛風。痛風發作相當痛苦,病況時好時壞,只要作息一不正常、飲食過量,就會疼痛難耐。步入中年之後,因缺少運動,血糖的問題也悄悄找上我,所幸透過飲食控制得到緩解,提醒民眾千萬別輕忽這些看似微小、卻可能嚴重危害健康的問題。從醫學院畢業後,開始在醫院工作,當時過的是「2點1線」的忙碌生活,不是在家、就是在醫院值班開刀。也常常日夜顛倒或連續三日沒好好休息,這樣緊湊的生活,伴隨飲食不正常、水分攝取不足,痛風很快就找上我。剛開始只是關節痛,經過檢查才知道,原來得到痛風。痛到夜難眠 腳趾也變形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像痛風的疼痛感,只要風一吹、棉被一刮,就會疼痛不已,無數個夜晚被痛醒,遲遲無法再入眠。平時仰賴規律作息、飲食、盡量不飲酒並控制好尿酸,跟痛風和平共處,嚴重時則需要吃藥控制。我的痛風發生在左腳大拇趾的關節處,通常發作的病程是一周左右,會出現紅腫等狀況,長期下來腳趾也些微變形。有次拖了三周還未好,加上平時仍要看病、開刀久站等,太過嚴重,只好在關節處施打類固醇,才得以緩解。除了痛風,邁入中年後代謝變差,血糖問題隨之而來。某次空腹測血糖,發現指數偏高,且出現容易口渴疲憊等徵兆,加上媽媽有糖尿病,家族遺傳讓我不敢掉以輕心。當時體重約74、75公斤,超出標準,警覺在變成糖尿病前,需好好控制體重。一天吃兩餐 控制好體重因此開始透過一天只吃兩餐的方式,減少熱量攝取,慢慢地教自己身體適應變化。一開始真的很痛苦,午餐時間一到就會肚子餓,下午開始肚子不舒服、手抖等狀況,只好透過忙碌的工作,讓自己忘記肚子餓。不過身體相當奇妙,有學習能力,久而久之運行出一套生活模式,自己儲備能量、調整分泌消化液的時機等,相當神奇,間接培養出生理時鐘。不過這段時間耗時長達半年左右,真的要有毅力來完成。BMI值超過27 要注意三高減重的方式百百種,我找到符合自己的方式,主要目的就是讓自己攝取的熱量得到控制,若BMI值超過27,就需要注意三高的問題,現在各國也在推動民眾將BMI維持在25,因此若達27者,可嘗試減重百分之十至十五,維持好健康。我認為肥胖是許多疾病的根源,因此體重控制相當重要。醫學辭典/痛風當體內嘌呤代謝異常導致尿酸濃度太高時,尿酸就會在血液中呈現過度飽和狀態,以尿酸結晶的型態沉積在人體組織裏,誘發出不同型態的疾病。患者經常會出現突發性的關節發炎,關節部位出現嚴重的疼痛、紅腫和炎症,疼痛感常令人難以忍受,持續幾天或幾周不等。逾半數病人首次發作的部位在大腳趾第一關節處,還常見於手部的關節、膝蓋、肘部等。資料來源╱元氣網疾病百科「痛風」徐光漢小檔案現職:●中壢天晟醫院體重管理中心主任●台灣代謝及減重外科醫學會理事年齡:47歲學歷:台大醫學系專長:●微創減重代謝手術●腹腔鏡消化道手術●腸胃道癌症治療●乳房癌症治療
-
2023-02-07 養生.健康瘦身
肥胖百病之源,常見風險曝!醫師教1招健康瘦
三十七歲的董先生,近年來體重不斷上升,每年健康檢查的異常項目都是血壓、血糖、膽固醇、肝功能指數等,且腰圍變寬有越來越高的趨勢。這個月董先生一家三口因感染新冠肺炎在家隔離,負責視訊門診的醫師於線上看診時,主動確認董先生的身高體重,並表示可能要開抗病毒藥;因臃腫身形為肺炎重症高風險群 (身體質量指數 [BMI] ≥ 30),醫師還提醒董先生,康復之後要記得打公費流感疫苗,因為肥胖者也容易因流感發生重症住院。肥胖併發症多 常見疾病一次看新竹臺大分院家庭醫學部張哲瑞醫師表示,與肥胖相關的疾病非常多,包含全身各器官系統病症,如三高 (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 與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心衰竭、腦中風等都在肥胖病友身上較為常見;甚至多種癌症風險也提高,如消化系統癌症如食道癌、胰臟癌、大腸癌、膽囊癌等,以及甲狀腺癌、腎臟癌、子宮內膜癌、乳癌、多發性骨髓瘤等,肥胖病友的風險也多 1-2 倍。其他與肥胖相關的疾病,包括胃食道逆流、脂肪肝、退化性關節炎、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症等。另外,有許多想懷孕的夫妻飽受不孕症所苦,而過重和肥胖會增加男女不孕症之機率約 1-2 倍;相對的,減重可增加女性自然懷孕與人工生殖的成功率。肥胖指標這樣評估 快檢查你是否超標?肥胖症是如何診斷呢?張哲瑞醫師說明,一般根據身體質量指數 (BMI) 或腰圍來作評估肥胖的指標。BMI 在 27 以上屬於輕度肥胖,30 以上就屬於中度肥胖;以腰圍來說,若男性 ≥ 90公分或女性 ≥ 80公分也表示腹部脂肪過多,將會影響身體代謝。多數肥胖因多吃少動導致 生活調整能改善除了少數遺傳與內分泌障礙以外,絕大多數肥胖病友都是由攝取熱量過多,或身體活動量不足所導致的原發性肥胖,建議以生活型態調整為第一步,包含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及行為改變等。飲食策略一般以降低總熱量為原則,若以每週減輕 0.5 公斤為目標,每天至少需減少 500 大卡,盡量增加蔬菜攝取,並且少吃油炸類、含糖飲料、甜點、甜食等,並且至少每週量一次體重,以達有效監測。【延伸閱讀】「瘦胖子」是什麼? 糖尿病死亡風險較肥胖者高2倍喝無糖茶越喝越胖? 營養師破解喝茶陷阱【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669】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3-02-05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說服人護心最好的方式 是講故事
心臟內科病房見習,是我大五進入臨床的第一站。見習生必須在晨會,對著掌門人(主任)、師父(諸位主治醫師),及眾師兄姐(住院醫師們),練習報告前一日住院病人的病史與治療方向。如果遺漏詢問重要的病症、危險因子或治療過程,一定會遭到台下猛烈的 「砲火攻擊」。30年前的心臟科,還很流行「A型性格是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重要危險因子」。有回同學漏了報,立刻被質問,病人是A型還是B型?「都不是,是O型。」同學太緊張,以為師兄在問病人血型,惹得全場哄堂大笑,某位教授卻立刻出聲斥責報告人,「不好好準備,浪費大家時間。」我靜靜坐在台下,不知為何聯想到,「競爭性強、做事急躁、對時間有壓迫感」的A型性格,好像不只是心臟病人,連該科醫師都是。洪惠風醫師是破除我這個成見的心臟科醫師。我曾在行醫初期與他共事,多年來還聽到不只一位共同病人稱讚他「人很好」、「循循善誘」,近年更從他的大作《拿我的心聽懂你的心》與《洪惠風醫師心臟保健室》,感受到他特有的溫暖與幽默,我以為一位會篤信「說服人最好的方式,是講故事」的心臟科醫師,不可能有暗藏敵意(hostility)的A型人格。洪醫師不只破除我對「人」的成見,他的作品同時更新我學生時代習得的心臟醫學知識。他以鄭重而不沉重的筆觸,一一羅列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當然沒有早就過時的A型性格易發病的假說)。最令人「感心」的是,他針對可以透過飲食、生活型態、甚至適度用藥改變的各項危險因子,運用不同類型的診間故事,無論是溫馨小品、偵探推理、甚至如禪宗當頭棒喝……就是要激發病人改變的動機,並維持為自己健康努力的意願。同為臨床醫師,洪醫師講古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他將近年國際相關大型研究獲致的重要結論,如同閒話家常般娓娓道來,以浸淫心臟醫學數十年練就的「功力」,度化我這「反骨」的精神科醫師,好好面對家族遺傳的高血壓與高血脂,認真吃藥,讓血管不要老太快,日子才能過得好。還沒看過洪醫師作品的讀者,或許會擔心醫學知識這麼複雜,只聽故事夠嗎?應該要有一本綱舉目張的指引吧?如果您習慣這樣的思維,請務必將他另一本熱銷十年的大作《為什麼心臟病總是突然發作》(2017增訂更新版),放在案上不時翻閱,一定能打通你心臟保健知識的盲點。我相信洪醫師會繼續說更多精彩故事,因為他不僅熱愛心臟醫學,更疼惜、感謝他的病人,像張愛玲一樣,為他們的人生故事感到震動,「想到最初獲得材料的驚喜,與改寫的歷程,一點都不覺得這其間幾十年的時間過去了」,一定有「從無數各個不同的觀點來寫,一輩子也寫不完」的故事。
-
2023-02-04 醫聲.罕見疾病
期盼為罕病找到治療解方 高醫攜手輝瑞打造基因治療中心
在台灣有近2萬多名的罕見疾病病友,亟待治療上能有突破性進展,為此,長期發展尖端特色醫療、關注罕見疾病治療與研究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近期攜手推動基因治療技術的輝瑞大藥廠簽署合作備忘錄,將於南台灣建置基因治療中心,期待未來提供患者更好的治療。罕見疾病有高達8成是基因遺傳導致,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長鍾飲文說,高醫長期關注罕見疾病治療與研究,之前已設有血友病中心及肌肉萎縮症的整合醫療門診,而基因治療是未來醫學領域發展趨勢,目前正積極投入該領域,期盼將過往研究與實務經驗,運用於輝瑞在基因治療的合作。輝瑞大藥廠總裁葉素秋說,高醫長期發展尖端特色醫療,展現出許多績效與成果,這次合作將導入輝瑞在基因治療領域的資源,未來有機會促成更多學術交流,培育專業人才之餘,更希望日後來自學界的知識與意見,能提供患者更好的治療選擇。這次高醫與輝瑞大藥廠的合作計畫,也是重要的敲門磚。葉素秋指出,輝瑞全球研發部門也注意到台灣獨特、優異的新生兒篩檢政策,進而將台灣納入未來罕病的早期臨床試驗,未來也會與國內醫學中心建立更密切的合作。
-
2023-02-03 焦點.菸酒毒傷身
喝酒易醉、臉紅竟是這體質?別練易罹癌!各種酒這樣喝更健康
台灣人喝酒普遍更容易臉紅、喝醉,這種體質主要和基因、遺傳有關,也就是所謂的「酒精不耐症」,許多人認為多喝就可以練起來,但事實上恐怕越喝越傷身,甚至更容易引起各種癌症。嫚嫚營養師建議,酒精能避免則避免,真要喝也應養成更良好的飲酒習慣,以確保健康。易喝醉、臉紅有酒精不耐症?台灣人普遍不適合喝酒?嫚嫚營養師表示,台灣民眾普遍不適合喝酒,主要原因在於「乙醛去氫酶」多有基因缺陷或不足。酒精化學名為乙醇,需靠乙醇去氫酶轉換成乙醛,再經過乙醛去氫酶代謝成無毒性的乙酸排出體外;若乙醛去氫酶缺乏或缺陷,會使得無法有效的正常代謝乙醛排出體外,即酒精不耐症。除了台灣,日本、韓國的民眾也大多屬於酒精不耐族症族群,約佔47%左右。影響除了普遍不適合喝酒、身體對酒精的反應也較大,包括容易臉紅、喝醉、宿醉、心悸、頭痛、噁心等,這些其實都是乙醛對身體帶來的影響,酒精不耐症族群更明顯。 酒量不好,多喝就好?營養師:別練,容易罹癌!不少人會認為「喝酒易茫、酒量不好,多喝就可以練起來。」,對此嫚嫚營養師認為是個錯誤的觀念。酒喝多確實會讓身體逐漸習慣乙醛影響的耐受度、暫時活化乙醛去氫酶,但體內的乙醛去氫酶依舊是個瑕疵品,並不會有所改善或提升。 換句話說,酒喝慣了或許會較不容易醉,但身體依舊難以代謝乙醛,身體長期受壓榨、超時超量工作,日久身體恐不堪負荷,甚至容易因認為自己酒量變好,更加重負擔,增加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等風險。 易喝醉、臉紅喝酒更易致癌?乙醛對酒精不耐症影響更大!嫚嫚營養師表示,乙醛本就是一種毒性相當強的化學物質,被WHO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一級致癌物,對於無法正常代謝乙醛的酒精不耐症族群的影響自然更大、更容易罹癌。除了肝癌以外,其他也包括上呼吸道癌,以及口腔癌、食道癌、胃癌等消化道癌。另外三高、失智症的風險也會上升,女性也會增加乳癌風險。 不當飲酒潛藏的「立即性生命危險」?另外,不論是否有酒精不耐症,不當飲酒也會對生命有立即性的生命危害,酒精過量時容易讓身體進入「全面癱瘓」的狀態,若此時嘔吐身旁又沒人,平躺者恐有被自己嗆死的可能,日前新聞也曾有民眾喝醉趴睡被嘔吐物溺死的消息,需特別注意。嫚嫚營養師也建議,飲酒後若感到疲倦需休息,盡量將身體墊高為佳。 喝酒傷身、不喝傷心?各種酒這樣喝更健康!對有飲酒習慣的人來說,喝酒傷身、不喝傷心,為取得平衡,嫚嫚營養師建議,男性一日酒精攝取量避免超過20克,女性避免超過10克。若約略換算成各類常見酒精飲料,酒精濃度5%左右的啤酒男性一日最多約2罐、女性約1罐。紅酒、白葡萄酒等12%的酒類,男性約220c.c.、女性約110c.c.。清酒、紹興酒等16%的酒類,男性約160c.c.、女性約80c.c.。而酒精濃度高、約40%左右的威士忌、伏特加等,男性約60c.c.、女性約30c.c.。當然這是建議避免上限,能少則少自然更好。而若覺得這般太少,也可加進冰塊,讓整體看起來較多,也較能減少酒精攝取量。 《延伸閱讀》 .酗酒、酒駕、戒酒改不掉?「酒精使用障礙」自我檢測,應以疾病治療! .長期喝酒、飲食過油害胰臟炎?急性胰臟炎劇痛又易復發,醫師提醒防範關鍵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3-02-03 焦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以為「鬼壓床」其實睡眠麻痹!名醫陳志金戴呼吸器睡覺20年
目前負責醫院加護病房裡的重症治療,可以不看門診,但仍保留睡眠中心每周一次的夜間門診,其實是我就有這個問題。晚上戴著「連續正壓呼吸器(CPAP)」睡覺,已經20年了,覺得這個問題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希望以自己的經驗提醒大家。愈睡愈累 白天精神不濟 念台大醫學院時就有症狀,在宿舍睡覺時常發生「鬼壓床」狀況,也就是睡在床上覺得自己醒了,但手腳卻無法動彈,以為宿舍「不乾淨」,後來我才知道這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症狀之一,稱為「睡眠麻痹」。那時候我對這個疾病還不是很清楚,在準備內科專科醫師考試時,念到相關資料,發現自己的情況和教科書上描述的一模一樣,就醫後確診,由於檢測出我是重度患者,從此我開始晚上戴著呼吸器睡覺。這對我的影響與改變很大,之前總覺得愈睡愈累、白天精神不濟,因此內科專科考試低空及格,但治療兩年後,胸腔內科專科考試就考第一名。睡眠呼吸中止症 易打瞌睡 因為SARS,我選擇走胸腔內科,又因有睡眠呼吸中止症而特別關注這個疾病。在門診中遇過很多重度患者,有一位年輕女生因為體重過重而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白天精神不濟被主管認為偷懶不認真,經常換工作,治療後她的精神改善、自信心提升,整個人都變得不一樣;另一位歷經多次車禍的患者,如果不治療,每天開車出門就會打瞌睡,需要與死神搏鬥,非常危險。門診中很多是太太陪著先生來看診,先生滿臉不情願的樣子,我也是患者能同理枕邊人的心情,都會告訴先生「你要感謝太太救你一命!」「太太不是嫌打呼吵,而是擔心你停止呼吸,關心你的健康。」有的太太聽到會委屈地流眼淚,先生也因此能更注意這個疾病。歐美日公運駕駛 須做檢則 我覺得台灣對這項疾病還不夠重視,像歐美、日本等先進國家,會要求公共運輸的駕駛做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評估,但台灣沒有做此檢測,很多公共交通車禍新聞事件中,大家可能只關注到酒駕問題,其實也許是駕駛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卻被忽略,如果能有相關檢測,也許能避免很多憾事發生。醫學辭典/睡眠呼吸中止症因為肥胖、先天構造、年齡、遺傳或內分泌等問題,造成呼吸道狹窄阻塞,在睡眠過程中,會因為缺氧而不斷醒過來。長期除了愈睡愈累,缺氧也會造成心血管疾病、腦中風、高血壓等問題,並且白天精神不濟,引發學習工作上的困難及交通意外。以呼吸停頓10秒以上算一次,每小時停頓5到15次算輕度呼吸中止症,15到30次算中度,30次以上就是重度,可經由睡眠多項生理檢查(PSG)評估了解狀況,再以連續正壓呼吸器(CPAP)、手術或止鼾牙套、減重等治療。陳志金小檔案現職:●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奇美醫學中心睡眠中心主任●奇美醫學中心品質管理中心副主任年齡:51歲學歷:台大醫學系畢業專長:重症醫學、胸腔醫學、睡眠醫學、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醫病溝通經歷:●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台大內科兼任主治醫師●台灣急救加護醫學會常務理事●前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
-
2023-02-02 醫療.心臟血管
貧血不輸血,突心臟衰竭猝死!醫:「無症狀」慢性貧血常被置之不理,長年不管傷腦又傷心
健康檢查紅血球「紅字」,被判定可能是「慢性貧血」,卻因為慢性貧血完全無症狀,而長年忽略。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主任巫康熙說,無論是成人或是小孩,貧血的比例極高,慢性貧血中最常見的為缺鐵性貧血及地中海性貧血,如果從小就發現而不理會,會傷害腦部發育,長期以來對於心臟也會造成負擔,甚至造成心臟衰竭,增加猝死的機率。罹患慢性貧血沒症狀不輸血 某天突心臟衰竭猝死一位罹患先天性疾病的青少年,因疾病的關係,皮膚容易滲血,抽血檢查確定有慢性貧血,醫師建議應該要定期輸血,避免慢性貧血長期以來對於身體的傷害,患者家屬以及患者認為慢性貧血並未造成明顯的症狀,加上原本的先天性疾病也控制得不錯,選擇不輸血,卻在某一天突然因為心臟衰竭而猝死。巫康熙說,急性貧血,如車禍後大量出血,會危及性命。但慢性貧血幾乎沒有症狀,即使臉色比常人蒼白,也會被認為是肌膚比較白,自認是一件好事。不過長期的慢性貧血,就會出現走路比較容易喘,加重心臟負荷,嚴重恐導致不可逆的心臟衰竭。如果在兒童階段就出現慢性貧血,也可能造成生長遲緩。地中海貧血、缺鐵性貧血易被搞混地中海型貧血‧症狀:無症狀‧類型:小球性貧血‧原因:屬於遺傳性貧血,是台灣常見的小球性貧血類型‧治療:輕度僅需定期追蹤,中度可考慮定期輸血,重度應定期輸血並排鐵。患者不宜補充鐵劑‧併發症:長期輸血可能造成脾腫大或是脾亢進缺鐵性貧血‧症狀:無症狀‧類型:小球性貧血‧原因:鐵吸收不良或流失造成,女性可能因月經量大導致此病,其餘原因像是腸胃出血、痔瘡等疾病引起‧治療:解決疾病引起的原因,或給予鐵劑,服用3到6個月後定期追蹤‧併發症:容易口角炎、心悸、舌炎等地中海貧血不得使用鐵劑 缺鐵性貧血必須使用鐵劑巫康熙表示,台灣最常見的慢性貧血以地中海貧血以及缺鐵性貧血為主,這兩種貧血都屬於小球性貧血,如果沒有仔細檢查與判別,容易被誤診,誤診就可能用錯治療方式。地中海貧血不得使用鐵劑,但缺鐵性貧血卻必須要使用鐵劑,就可能增加風險。不過,根據臨床經驗,約有一半以上的地中海貧血同時會有缺鐵性貧血,主要是蠻多女性的地中海貧血患者,同時會有月經量大,而導致缺鐵性貧血。有時候需要給予一些鐵劑協助。巫康熙表示,避免被誤診建議可以尋找血液科醫師,透過電泳以及鐵質等檢查,才能明確辨別屬於哪一種貧血,他強調,慢性貧血的治療不難,就怕「不積極治療」,當貧血長期被擺著不處理,就可能影響到腦部、心臟。也呼籲民眾被診斷慢性貧血後,別急著尋找「谷歌」醫師,自行採購鐵劑等,還是建議要尋找專業協助,避免用錯方式,反而延誤治療。
-
2023-02-01 醫療.骨科.復健
蘇貞昌腰椎椎間盤突出進行手術! 醫曝有此症狀就需動刀
行政院前院長蘇貞昌今年大年初一,到行政院發放紅包給留守同仁與一百多個駐衞警,又到防疫指揮中心一個樓層、一個樓層慰勉值班同仁,走得太快傷及引起腰部,昨晚前往台北榮總進行微創手術治療。女兒、立委蘇巧慧今受訪表示,蘇貞昌手術後復原良好,下午就可以出院。她也說,這10天,蘇貞昌非常痛,不僅止痛藥,連止痛針都用上。蘇貞昌腰椎椎間盤突出 進行微創手術治療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骨科主任陳文鈐表示,腰椎椎間盤突出為國人非常常見的疾病,好發原因為年齡大椎間盤退化,或是運動傷害、遺傳體質、工作習慣等多重因素所致,症狀為椎間盤突出後壓迫神經,引起坐骨神經痛,造成單側下肢疼痛,嚴重時更可能出現腳無力、跛行、無法行走,此時就需手術治療。常見腰椎椎間盤突出位置是腰椎第四節與第五節椎間盤,以及腰椎第五節與薦椎第一節椎間盤。如副總統賴清德去年6月即因腰椎第五節與薦椎第一節椎間盤突出至北榮進行手術。脊椎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 術後第二天就可出院新光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陳政光說,腰椎椎間盤突出治療為採用脊椎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傷口約為一公分,出血小、恢復快,術後第二天就可出院,且因是微創手術幾乎適合所有患者,但手術後同一部位仍有復發機會,需多注意保養。陳文鈐說,他今天上午才剛進行完一名腰椎第五節與薦椎第一節椎間盤突出患者手術。在新冠疫情嚴峻時,為避免患者開刀住院,此手術更可以在門診進行,術後就可返家休養,也不一定需要住院,此手術需自付醫材費用,每次約為10萬元左右。平時應養成好習慣 才能遠離椎間盤突出陳文鈐指出,腰椎椎間盤突出的腰痛患者,並非所有患者都需要手術治療,症狀輕微者未影響生活時,可以經腰部牽引等復健緩解不適,而要遠離椎間盤突出,提醒平時應避免久坐、搬重物及運動傷害,並養成快走、慢跑的運動習慣,保持腰部肌力、核心肌群,而上班族應每坐一小時,應起身喝水、上廁所,紓緩腰部肌肉,降低腰椎椎間盤突出機會。至於,腰椎椎間盤突出是否可以注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增生治療?陳文鈐說,這治療目前證據力不強,且注射後可能會引起局部發炎反應,尚未成為統一的治療方式,這部分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加以證實。
-
2023-02-01 醫療.兒科
14歲病人三酸甘油酯破萬引發胰臟炎,原因竟是這疾病!
14歲陳小妹最近吃不下又腹痛,抽血發現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s,也稱為三酸甘油脂)數值破萬,是正常數值60倍以上,且引發胰臟炎。陳小妹的媽媽和兩位姊姊過去也有相似病史,醫療團隊懷疑是家族基因引起的高三酸甘油酯,安排遺傳諮詢,發現她罹患「年輕人成年型糖尿病」,通常25歲前發病,若未及早控制血糖,將面對腎衰竭與視網膜病變等嚴重併發症。陳小妹經轉診至花蓮慈濟急診接受治療,入院後立即被轉往兒童加護病房。收治她的花蓮慈院兒科病房主任陳明群表示,高三酸甘油酯引起的胰臟炎較常發生於成人,兒童胰臟炎中約4%和高血脂有關,這是自己從醫多年,第一次在臨床看到三酸甘油酯指數破萬的青少年個案,相當罕見。血脂的成分有哪些?高血脂會增加那些疾病風險?血脂是血液中的脂肪,主要包括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當血中膽固醇或三酸甘油酯濃度高於正常值,就稱為高血脂症。血脂異常指血脂肪濃度超出或低於標準。當體內的三酸甘油脂過高,便可能造成三酸甘油脂血症(Hypertriglyceridemia),屬高血脂症(Hyperlipidemia)的一種;三酸甘油酯過高者,罹患胰臟炎、冠狀動脈心臟病與代謝症候群的風險也會增加。血脂包含以下幾種:1.LDL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將膽固醇由肝臟運出。藉血液循環運送到各個組織。2.HDL膽固醇(俗稱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負責運送血中的膽固醇回到肝臟。3.三酸甘油酯(又稱中性脂肪):人體攝取油脂、蛋白質或碳水化合物產生熱量,未被消耗掉將轉成三酸甘油酯,儲存在肝臟或脂肪細胞中,作為備用能量。★不是所有膽固醇數值越低越好 這樣看懂血脂肪檢查報告臨床因三酸甘油酯過高導致胰臟炎,危急時緊急降血脂的方法主要有二種:一、血漿置換術:把血液裡的血脂洗掉再輸回。二、胰島素治療:內科療法,但有造成病患電解質不平衡的風險。陳小妹緊急入院時,除了高血脂,糖化血色素也非常高,花蓮慈院小兒內分泌科醫師周威志指出,據美國糖尿醫學會報告顯示,第二型糖尿病個案的糖化血色素數值高於8.5%,就需要施予胰島素治療。綜合考量治療風險,為盡快控制血糖、血脂,團隊立刻為她進行胰島素治療,所幸度過前五天急性期,後續狀況穩定,轉至普通病房持續定時注射胰島素,春節前順利出院。胰臟炎的症狀有哪些?引發陳小妹胰臟炎的成因是什麼?胰臟炎嚴重者可能併發急性腎衰竭、呼吸衰竭,有生命危險。胰臟發炎症狀包含噁心、嘔吐、腹痛等,與第一型糖尿病酮酸中毒臨床症狀類似,但陳小妹的高血糖、高血脂並非單純因後天飲食造成,經確認陳小妹母親和姊姊都有相似病史,研判可能是基因遺傳導致家族性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症或高血脂症。陳明群指出,家族性疾病導致的健康惡化,症狀治療大多是「治標」,要「治本」就需要做基因檢驗,若能確定真正的病因,用藥方向也能明確、更有針對性策略,因此為陳小妹安排遺傳諮詢評估。糖尿病除了常見的第一型和第二型,還有其他較少見的類型,花蓮慈院遺傳諮詢中心主任朱紹盈指出,陳小妹家四個人都是在青少年時期就發病,她高度懷疑是「年輕人成年型糖尿病(Maturity Onset Diabetes of the Young, MODY)」。年輕人成年型糖尿病(Maturity Onset Diabetes of the Young, MODY):因基因病變造成且具遺傳性,患者多於25歲前發病,若沒有好好控血糖,將提早面對嚴重的併發症,如腎衰竭與視網膜病變等。朱紹盈表示,明確的疾病診斷需要基因檢驗,費用雖較昂貴,但對疾病進程、演變與預後可適度掌握,也能了解及全家人罹病的風險;但基因檢測無健保給付,為使陳小妹獲得更好的診斷與治療,遺傳諮詢中心和社工師正積極為陳小妹尋求辦法中。「如果慢性病的治療是長期戰役,罕見的遺傳性慢性病就更是場硬仗。」陳明群指出,一個好的醫療團隊要做的,不僅是在病人住院時將病況控制好,後續返家照護才是挑戰的開始。花蓮慈院小兒部建立跨團隊模式,從入院、臨床治療、後續衛教,透過不斷溝通與合作,希望窺見疾病的完整樣貌,處置當下症狀,也預見疾病的未來進展,給予生病就醫的孩子最全面、最完善的照護。
-
2023-02-01 醫療.血液.淋巴
貧血引發引發疲勞、容易喘、頭暈、心悸? 營養師:想改善貧血,補充3種營養素
許育禎營養師在粉專分享,自己前陣子工作忙碌,壓力大又沒時間吃飯,每天幾乎只吃1-2餐,加上壓力大導致肚子脹氣,更吃不下東西!長期下來吃的太少營養不夠,再加上容易疲勞、容易喘、頭暈、心悸等現象,貧血應該跑不掉了,但是...只有缺鐵才會貧血嗎?實際上不是只有缺鐵才會貧血!到底還有哪些原因會造成貧血,快點看營養師怎麼說~貧血種類 依照血球大小區分為3種貧血種類,依照血球大小來區分,分為小球性貧血、巨球性貧血、正球性貧血三種類型:1.小球性貧血:紅血球的體積比一般血球來的小,稱為小球性貧血。包含遺傳性的地中海貧血和缺乏鐵質的缺鐵性貧血。地中海貧血輕微者追縱即可,嚴重的話必須定期輸血,如果有生育計畫者要留意遺傳給小孩。缺鐵性貧血是台灣很常見的一種病症,可能是因為鐵質攝取不足、吸收不良,或是流血過多造成,輕微者可從飲食中食用富含鐵質的食物就可以,嚴重點必須經由醫生診斷並開立鐵劑服用一段時間,直到血紅素恢復正常。2.巨球性貧血:引起巨球性貧血的原因大多是因為缺乏維生素B12或是葉酸所造成。葉酸參與血球的分裂,如果缺乏會引發紅血球異常分裂,使得紅血球比一般正常這來的大,因此稱為巨球性貧血。維生素B12則是參與血球分裂的輔酵素,如果不足也是會造成此類貧血,胃切除 者無法有效吸收維生素B12、全素食者無法從葷食中攝取得到B12,這些人都是貧血的高危險群。3.正球性貧血:主要是血球再生不良、溶血性貧血、白血病或是其他惡性的血液性疾病引起,與飲食無關,必須經由醫療改善。如何從飲食中補足鐵質、維生素B12、葉酸育禎營養師傳授如何從飲食中補足鐵質、維生素B12、葉酸,改善貧血狀況!1.鐵質來源:依照食物的種類區分為動物性鐵和植物性鐵,前者的吸收率有25%,後者只有7.5%,所以如果要補鐵建議以動物性食物為佳。動物中富含鐵質的食物包括:鵝肝、鴨血、豬肝、西施舌、九孔螺、文蛤、牛肉等;富含鐵質的植物食材有:紅豆、花豆、紅毛苔、紅莧菜、紅鳳菜、黑芝麻、紅土花生等。如果想要增加鐵質吸收率,可以同時補充維生素C,以促進鐵的吸收!2.葉酸來源:‧蔬菜:以深綠色蔬菜較多,像是:菠菜、綠花椰、綠蘆筍,而紅蘿蔔也不少。‧水果:木瓜、鳳梨、芭樂、小番茄、柳丁、奇異果等,含量都很豐富。‧其他:堅果類的杏仁、動物的肝臟、雞蛋中的蛋黃含量豐富。3.維生素B12來源:只有在動物性食物中才有,所以建議素食者最好採取蛋奶素為佳,如果是全素者就必須靠補充營養品來獲得。富含維生素B12的食物有:蛋黃、文蛤、牡蠣、豬肝、鮪魚、鮭魚、所有乳製品。文章來源貧血頭暈怎麼辦?一分鐘教你七種改善方法..https://bit.ly/3Qbbi3g
-
2023-01-29 醫聲.慢病防治
台灣每8人1人腎臟病變 醫籲控制三高避免第四高「高腎壓」
台灣每8位成人有1人發生腎病變,尤其血壓、血糖及血脂控制不佳時,皆可能增加腎臟代謝功能的負擔,導致大量血液通過腎臟時、血管內壓力上升,形成第四高「高腎壓」。長期腎壓過高,將造成腎臟損傷,引起慢性腎臟病的問題。醫師提醒,民眾保持健康的方式就是遵守「血壓722」、「運動533」等原則,並改善生活習慣、定期回診。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吳麥斯表示,高血壓及高血脂初期的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引起腦部、心臟、全身動脈血管、眼睛、腎臟、肝臟、胰臟等部位的併發症。控制血壓722 避免高血壓腎病變「高血壓患者發生腎病變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66倍。」吳麥斯解釋,長期高血壓將使血管硬化、狹窄,導致血液不足、缺血壞死,直接破壞供應腎臟氧氣和養分的腎絲球,腎臟無法排出體液及尿毒素,進而反過來加重血壓,形成高血壓腎病變,陷入可怕的惡性循環。高血壓的種類依照發生原因分為兩種,一是疾病造成的續發性高血壓,另一種則是家族遺傳、飲食高鹽高鈉、體重過重、運動量不足所致的原生性高血壓,佔所有高血壓患者九成,顯示飲食及生活習慣的重要性。吳麥斯建議,患者應保持適當體重、戒菸、適量飲酒,並遵循「血壓722」原則,連續7天早上起床、晚上睡前各量2次血壓,確保血壓維持在收縮壓<120mmHg、舒張壓<80mmHg。他也警告,一旦出現泡泡尿、水腫、高血壓、貧血、倦怠等高血壓腎病變的症狀,應盡速就醫。維持運動533 血脂血糖不損腎功能「高血脂也會間接導致腎病變。」吳麥斯說明,血脂分為好的高密度膽固醇(HDL)、壞的低密度膽固醇(LDL)及三酸甘油脂(TG),後兩者其一過高時,即為高血脂症,隨著病情惡化,未來也容易罹患糖尿病。其中過多脂肪長期堆積在腎臟血管,塞住血管通道,將使血管硬化,無法輸送血液,損害腎功能。高血脂在台灣相當盛行,每5人就有1人罹患,且多與後天因素有關,如疾病、抽菸、過量飲酒,但吳麥斯強調,不是只有胖子才會得高血脂症,民眾皆應注意血脂是否維持標準。為避免三高惡化,吳麥斯表示,患者須改善生活習慣,包含控制飲食,維持「運動533」原則,每周5天、每天30分鐘的運動,運動後的心跳每分鐘須達130下。更重要的是定期監控數值並回診、遵從醫囑,不讓高血壓、高血脂有機會演變成腎病變。3少2多飲食原則 護體又護腎高血壓與高血脂患的飲食習慣很重要,台大醫院營養師葉宜玲分享「3少2多」飲食原則,鼓勵民眾少油、少加工食品、少調味料,及多蔬果、多高纖。少油、少加工食品少油不專指限縮攝取的油量,更強調種類好壞。葉宜玲透露,「豆魚蛋肉類」的名稱隱含推薦的優先順序,減少攝取飽和脂肪酸,且若無膽固醇的問題,可以每天一顆蛋。她也建議,烹調時選用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如橄欖油、苦茶油,或吃核桃、杏仁等堅果,代替牛油、豬油或美乃滋、花生醬。也盡量避開含有反式脂肪的加工食品,如餅乾、麵包等酥皮食物或炸物,幫助減少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研究顯示,降低LDL能有效降低罹患高血脂的機率。」然而,若民眾已罹患高血壓腎病變,則不建議吃堅果,避免造成血磷上升,產生更多含氮廢物。少調味料適量的鹽能增添美味,過度則將導致高血壓。依據衛福部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縱使不添加任何調味料,每人每天仍會從食物本身攝取400毫克的鈉,若再使用蝦醬、味精、雞粉等,一湯匙的含鈉量,佔每日鈉攝取比例將過半、甚至超標,是廚房裡的頭號「鹹」犯。多蔬果高纖多吃蔬菜、水果也有小祕訣,葉宜玲建議,每天應進食3份蔬菜、2份水果,最好選擇不同顏色,「代表有不同的植化素,是豐富的抗氧化來源。」此外,全穀雜糧類也是高纖維的一大來源,可用雜糧、蕎麥麵取代白飯,或是加入南瓜、芋頭等,協助改善膽固醇、控制血糖、減輕體重。但葉宜玲提醒,腎臟病患者排出磷離子的能力較差,反而不適合吃高磷的雜糧。
-
2023-01-28 養生.聰明飲食
當心吃素潛藏健康危機,健檢報告仍是滿江紅! 吃錯了,膽固醇反而更高
一般來說,除了環保,以少吃肉節能減碳外,有不少人則是因為擔憂疾病上身,不敢大魚大肉,希望以吃素預防中風等心血管疾病。更有不少機關、學校響應每週一天的無肉日,讓素食風愈來愈盛行。 吃素潛藏健康危機但吃素卻可能潛藏健康危機,不少人會發現吃素後,腰圍反而愈來愈寬,健檢報告中,血脂、血壓等數字仍是「滿江紅」。門診中仍有一些中風、心血管疾病患者是長期吃素者。特別是現代人外食機率高,一些素食餐廳追求口感,大量使用加工製品,或是調味過於油膩、過鹹,很容易導致肥胖等問題。雖然國內曾有研究顯示,吃素可以預防動脈硬化、降低血脂肪,但前提必須是健康素食,要注意烹調的方式。站在醫師的觀點,只要能夠減少肉類攝取量,吃素並非絕對必要。同時要注意的是,膽固醇過高等心血管危險因子,有一半可能來自遺傳因素,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僧侶即使長年吃素,仍可能有三高的原因之一。 要吃對的素所以若想要藉由吃素預防心血管疾病,仍有先決條件,仍須注意不能攝取過多熱量,否則就會「破功」。例如即使是採用屬於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用油,但烹調時用油量若太高,仍可能於血管中堆積,提高動脈硬化的風險,還有些人怕吃素吃不飽,為求飽足感,不知不覺每餐多吃了半碗飯而使總熱量增加,尤其是精緻的糖類應盡量節制食用,如含有果糖、蔗糖的飲料,各式甜食、糖果、糕餅,不僅熱量高,也會導致血液中的三酸甘油酯上升。建議素食調理可以比照降血壓的「得舒飲食」的概念,得舒飲食指的是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並多以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節制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量。因此,藉由吃大量蔬果,可攝取到高鉀離子,以糙米、燕麥、麥片等全穀類增加對鎂的攝取量,用油上則以沙拉油、橄欖油、葵花油等,取代牛油、豬油、奶油等。如何選購不飽和脂肪酸用油?曹長安說,民眾可以簡單分辨,置放的油品像沙拉油一樣清清如水,就是不飽和脂肪酸,如果像豬油一樣,容易凝固,就是屬於飽和脂肪酸。長期吃全素要補充維他命在烹煮時,可盡量選擇清蒸、清燉、水煮、烤、滷等調理方式。慎選油品,少吃素料加工品,最好多選擇天然蔬果、以及低加工的大豆蛋白製品,像是豆干、豆腐、豆皮、凍豆腐、百頁豆腐等。長期吃全素可能會導致維生素B12缺乏,需適時補充維生素。衛生署素食飲食指南中則建議,海帶、裙帶菜、紫菜等藻類、以及香菇、杏鮑菇、珊瑚菇等菇類富含維生素B12,可多從這些蔬菜中攝取。要遠離心血管疾病,從「吃素」進行飲食調整僅是其中一環,不能把吃素當成萬靈丹。其他包括定期健檢、維持理想體重、養成運動習慣,每週應運動3次以上、癮君子一定要戒菸等,都是掌握心血管健康的重要因素,缺一不可。延伸閱讀: 。癌症患者最需補充營養,營養師點出3重點,吃素的患者可以這樣挑 。最新!慈濟研究:1飲食模式效降低長者新冠重症率高達7成
-
2023-01-28 醫療.骨科.復健
過年手機滑太久,手指退化性關節炎恐提早報到!3大好發族群要當心
手指關節總是會莫名疼痛、僵硬嗎?只要一有空閒就想滑手機,是現代人離不開3C產品的證明,但陳炯瑜醫師呼籲,長期這樣下來,不只傷眼手指關節也會加速退化,手指退化性關節炎可能會提早報到!雞爪手是什麼陳炯瑜醫師說明,手指末端關節增生骨刺,關節開始橫向長,變得粗大就像竹節一樣,形狀看著就像是雞爪一樣,且會伴隨著疼痛感,是一種典型的退化性關節炎。而手部的退化性關節炎的初期症狀很容易被忽略,通常都等到雞爪手現形之後,才會被注意到。手部退化性關節炎常見4大症狀以下是手部退化性關節炎的比較常見的四大症狀:(1)握力、捏力不如以往(2)指關節僵硬腫脹,甚至疼痛,天冷時疼痛感更明顯(3)手指開始變形,關節兩側外觀特別凸起(4)手指無法順利彎曲手部退化性關節炎好發族群陳炯瑜醫師說明,像是停經前後的婦女、有家族遺傳或是以手部會主要工作型態者,像是美髮師、美甲師、打字員等等,都是屬於手部退化性關節炎好發族群,如果出現以上相關症狀,建議及早就醫治療。 在人口快速老化的現在,退化性關節炎已成為很常見的疾病,好發於手指、膝關節和髖關節,想要預防退化性關節炎找上身,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培養運動習慣鍛練肌力都是必要的。在發覺關節出現任何不對勁之前,我們都可以積極地尋求專業醫療團隊的協助,提早保養關節部位,守護關節力!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
-
2023-01-24 醫療.心臟血管
30歲男沒糖尿病、高血壓,突胸痛竟是心肌梗塞!醫曝這原因加速動脈硬化
「噢,胸口好痛…」阿凱在爬樓梯時突然感到胸痛,胸口彷彿被重物壓住,頸部、肩膀也很不舒服。30多歲的他沒有糖尿病、高血壓,一直都覺得自己很健康,萬萬沒想到會發生心肌梗塞。「診斷心肌梗塞後,我們便進行緊急心導管手術把血管打通。」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醫師回憶,「抽血報告顯示,他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壞膽固醇)高達220 mg/dL,而他從來都不曉得自己的膽固醇超標。」如果能夠及早治療,好好控制膽固醇,這種心肌梗塞其實可以預防,洪惠風醫師指出,一旦發生心肌梗塞,就會影響心臟功能,導致心臟衰竭,甚至可能在送到醫院前死亡,非常危險。膽固醇超標時,通常沒有症狀,卻可能造成生命危險!若在健檢的時候,發現低密度膽固醇LDL-C、或其他血脂肪過高,千萬別掉以輕心,一定要積極處理,以免發生憾事。心肌梗塞不是老人的專利,低密度膽固醇LDL-C加速動脈硬化損害全身器官中風、心肌梗塞的發生經常與動脈粥狀硬化有關,洪惠風醫師解釋,隨著時間我們的血管壁會越來越厚,有點像樹木的年輪,日積月累一天天增加,差別在於有人動脈硬化速度較快,有人動脈硬化速度較慢。研究發現,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抽菸、欠缺運動、遺傳等因素,都會讓動脈硬化的速度加快。當膽固醇、血脂肪超標時,患者通常沒有症狀,而毫不自覺。根據109年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40歲以上自述無三高、心臟病及腦中風等病史之民眾,在接受成人健康檢查後,新發現有血脂、血壓、血糖異常者分別有24.7%、21%、9% 〔1〕。因為動脈硬化剛開始的時候,血管內徑沒有受到影響,讓患者沒有感覺,洪惠風醫師說,當血管壁越來越厚,就會影響全身各個器官,例如心臟的心肌梗塞、腦部的中風、腎臟功能惡化、周邊動脈阻塞等,而造成嚴重併發症,危及性命〔2〕。「曾經有研究發現,動脈硬化的速度,跟高血脂、膽固醇密切相關,當動脈硬化血脂肪太高,動脈硬化的速度就越快,老化的速度也越快。」洪惠風醫師說,「如果高膽固醇、高血脂沒有好好控制,血管就會老得快,身體也會老得比較快,而容易中風、心肌梗塞。」心血管疾病可能在年輕的時候發生,洪惠風醫師強調,低密度膽固醇LDL-C(壞膽固醇)越高,動脈硬化的速度就越快,危險就會越早發生。舉例來說,一般人可能是在70、80歲才發生心肌梗塞,但當低密度膽固醇LDL-C(壞膽固醇)很高時,可能在30、40歲就會發生心肌梗塞,不可掉以輕心。風險越高,低密度膽固醇LDL-C越低越好!如何有效控制壞膽固醇?控制高血脂得從飲食、運動、藥物著手。洪惠風醫師說,若只靠運動,低密度膽固醇LDL-C的下降幅度大概是小於5%;若是飲食控制加上運動,平均來說大概下降8%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如果使用口服藥,大概可以下降30-50%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2〔2〕。目前還有降膽固醇針劑可以使用,降膽固醇針劑能夠促使身體清除低密度膽固醇LDL-C,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膽固醇LDL-C的濃度。洪惠風醫師說,一般是兩個禮拜打一針皮下注射,可以降低50-60%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為低密度膽固醇控制不佳或是對口服藥物副作用不耐受的患者提供一項治療選擇。藥物的選擇與患者的危險因子有關,洪惠風醫師解釋,發現高血脂的時候,首先要確認危險性有多高,包括是否有糖尿病?糖尿病的時間有多久?是否有缺血性腦中風或暫時性腦部缺氧?是否有急性冠心症候群?是否有慢性腎臟病?是否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根據2019年歐洲心臟學會血脂異常管理指引〔3〕,心血管疾病風險越高的時候,建議將低密度膽固醇LDL-C控制在越低的水準。若屬於低度危險,低密度膽固醇LDL-C要控制小於116 mg/dL。若屬於中度危險,低密度膽固醇LDL-C要控制小於100 mg/dL。若屬於高度危險,低密度膽固醇LDL-C要控制小於70 mg/dL。若屬於非常高度危險,例如腎功能很不好、糖尿病已經造成器官損傷、已經有心肌梗塞、中風、周邊動脈疾病等,低密度膽固醇LDL-C要控制小於55 mg/dL。「即使屬於低度危險,沒有任何危險因子,也希望把低密度膽固醇LDL-C控制在116 mg/dL以下,任何人都不能太高。」洪惠風醫師強調,「臨床上會先看低密度膽固醇LDL-C目標值是多少,然後根據目前的數值,來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如果抽血發現低密度膽固醇LDL-C過高,而目標值很低,則在飲食、運動、口服藥之外,勢必要考慮使用降膽固醇針劑,運用各種工具,積極控制膽固醇。」小提醒:低密度膽固醇過高,以運動、飲食來改善,並定期健檢心血管疾病會在日積月累中形成,想要預防心血管疾病,請務必戒菸,維持理想體重,飲食方面要多攝取蔬菜、水果、魚類,減少攝取飽和脂肪酸,每天進行30-6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雖然沒有明顯症狀,但是會讓動脈粥狀硬化的速度加快,使得心血管疾病提早發生,洪惠風醫師叮嚀,大家要定期檢查,若發現異常便要盡快就醫,善加運用口服抗膽固醇藥物、降膽固醇針劑積極治療!◎ 了解更多心血管疾病用藥知識與風險,前往問診便利貼。◎ 了解十年內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前往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參考資料:1. 預約成人健康檢查 掌握風險擁抱健康,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 Atherosclerosis_AHA 3. 2019 ESC/EA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lipid modification to reduce cardiovascular risk: 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and European Atherosclerosis Society (EA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Volume 41, Issue 1, 1 January 2020, Pages 111–188原文:
-
2023-01-20 名人.謝向堯
謝向堯/一生踩著扭曲的步伐前行…「與眾不同」的他,只想被平凡對待
看住院病患的會診,是臨床醫師在看門診、查房外的另一項工作。通常是住在其它科的患者有些問題,該科醫師請本科去提供建議或治療。在結束門診前收到會診單,外科病房有位二十歲年輕患者,前一天因腹痛而帶來急診,診斷為闌尾炎;住院後已經以手術將闌尾切除了。會診單上寫,患者全身包括臉部、肢體會不自主抖動、扭動,懷疑是癲癇發作,請我去評估及治療。進入病房,看見一位女性看著電視陷入沉思,猜想是患者的媽媽;患者則沉睡。我敲門向媽媽表明是來看會診的,她表情看來有點錯愕、繼而變得嚴肅(兇)。我直覺氛圍不太對,主治醫師不會沒事先告知她吧?趕緊轉個方式講:「主治醫師請我來瞧瞧患者情況,看能不能提供必要的協助。」於是她輕輕喚醒患者。患者小亮是個容貌清秀的大男生,醒來後坐到床邊。我注意到他全身軀體會有不自主扭動,但意識清楚;跟他打招呼時也很有禮貌的回禮,只不過臉部表情在說話時明顯有點扭曲,包括臉與舌頭;發音也會含糊。但這些症狀在安撫後,都能夠大致被抑制。媽媽也證實當小亮在入睡時,所有的扭動症狀都會消失。肌張力不全症 智力、動作協調性比同齡差我心裡有了譜,這應該不是癲癇。如果是癲癇發作是大範圍(全身性的),而且如此頻繁,患者應該早就意識不清了。而且他的症狀是在改變姿勢、或做某些動作時會更明顯,靜止時稍微緩解;絕大多數的癲癇不會被特定動作誘發。這是肌張力不全症(dystonia)。患者如果不是先天疾病(基因異常或遺傳),就可能是出生時腦部有損傷,例如早產導致腦部缺氧、或小時候有嚴重腦部感染等等,最常見的就是腦性麻痺患者。其他情況則需考慮內分泌代謝障礙、或長期使用某些藥物造成的副作用;有的人則是原因不明的。詢問母親,小亮確實在出生時難產,後來在智力發展、動作協調性都比同年齡的小孩更差些。那應該是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留下的後遺症。聽聞小亮從小到大都沒因為這些症狀看過醫師,我第一時間心裡有點狐疑 — 這次會診是家屬主動要求的嗎?還是外科醫生少見多怪?媽媽看來絲毫不會擔心啊?但還是試探性的解釋了我的專業結論,同時仔細觀察媽媽的反應。我緩緩說,依我進病房後所見到的小亮所有肌張力不全症狀,雖然顯而易見,但起床移動位置、拿杯子、講話等動作,幾乎都還能夠自理,其實不一定非得治療不可。萬一這些症狀曾經讓患者受傷,比方跌倒,或是因為顏面肌肉亂動到影響社交與工作,或者家屬很在意運動協調功能,倒是可以考慮用點藥物。假使日後隨著年紀增長,症狀更加嚴重而影響生活功能,甚至可以使用肉毒桿菌。不就醫 和別人過一樣生活媽媽聽到我的說明,起先有點驚訝,而後很平靜的告訴我說,她這些年都很細心照顧小亮,可以知道他的心裡在想甚麼;而且陪他上學、讓他學才藝,盡量讓他和別人過一樣的生活。她壓根不覺得小亮需要看醫生。她還帶他去看五月天的演唱會呢!小亮甚至會跟著大家一起揮手喔。語罷,母親突然叫他「揮手給醫生叔叔看」。在我還沒反應過來之前,小亮揮著不協調的手臂,朝著我「喔~喔~」呼喊幾聲!眼神興奮。彷彿是戲劇裡,球迷或歌迷見著偶像出場的歡呼聲。我笑開了:「太好了!弟弟真幸福。醫生叔叔還從來都沒機會聽演唱會呢!」於是我們有了共識,既然媽媽對小亮目前狀況了然於胸,也認為能夠照顧好他,那就不必考慮用藥。等主治醫師判斷闌尾炎妥當之後,就可以出院。我心裡嘀咕,看來是這次照顧小亮的主治醫師多心了;這家人日子過得很滿足呢!真替他感到欣慰。最後我對媽媽說,萬一哪天需要諮詢,再來門診找我就好。我走出病室,步履輕快。「與眾不同」者 想要的是被平凡對待這使我聯想到今年討論度很高的一齣韓劇『非常律師禹英隅』,裡面講的是一位罹患自閉症的女孩,靠著天賦異稟及努力而擔任律師的故事。中文譯名以「非常」來代替「特殊」、「殘障」等字眼,我覺得很中性、且不帶歧視。儘管她能力出眾,但怪異或不可預測的行為舉止卻常常惹人側目。女主角的爸爸為了她從小的疾病而感到自責;同儕中有人對她冷漠、排斥,甚至質疑她是否有特權;她也一度因為周遭人的互動而懷疑自己是否有病、能否談戀害或適任工作?但是卻也有些人選擇以平常心面對她,只在必要的時候給予支持。我認為這是一部非常溫暖的故事,教導觀眾如何去看待身邊「與眾不同」的人。大多數的民眾遇見一眼就知道「特殊、可能有生活障礙」的人,儘管可能不知道確切的醫療診斷,也多會選擇包容或協助。只是有時我們忽略了一點:家家戶戶的組成背景與人生理念都不同。我們貿然地伸出援手,卻不一定是別人需要的;許多時候對方根本不乞求我們幫忙,反倒希望被平凡的對待就好。臨床上我常常被會診,去回應一些「不必急著處理的問題」;相信許多醫師也都遇過。我猜想這回主治醫師是關心患者,不希望他在住院期間衍生其他變卦、或是怕家屬覺得照顧不周,這才主動照會我去提供意見。這算是當今醫病關係下的一種「防禦性醫療」吧!但沒有事先溝通的結果,讓我差點表錯情。搞不好家屬還以為我磨刀霍霍的想鼓吹患者用藥呢!那可就冤枉了。發現別人的潛在疾病,給予診治是件好事,也是醫者本份。但換個角度想,有時候默默觀之,只在對方提出請求時才適時給予協助,能讓當事人更自在些。這次故事裡我學到,以後在接到會診時,先再次向主治醫師釐清患者和家屬的意向,且在評估時更加細膩的去感受當下的氛圍,做出適當反應,才不會再次陷自己於尷尬的情境。他不是獨舞 媽媽一直都在小亮在未來的一生,都將帶著扭曲的步伐走下去,也一定得面對外界各種眼光,包括疑惑、同情、或者還有嘲笑或不諒解也說不定。現在的他。不知道能不能完全想像日後的難題,但我已經可以預見;相信媽媽一定也很清楚。不過這條路上他不是獨自一人跳舞。雖然目前生活起居看來有點小吃力,但是媽媽一直都在不遠處伴舞,時而在後面寧靜注視、時而在前面排除障礙,只不過旁人多半難以察覺罷了。從小亮的笑容與反射式的揮手,我知道他的人生迄今為止是充實的。媽媽儘管不能呵護他一輩子,但在可預期的未來,一定能庇護他更強壯、更坦然的去適應社會的互動。我如此堅信著。
-
2023-01-19 焦點.健康知識+
逆轉衰老,想要健康又長壽?不妨試試這五個生活方式
國內邁向高齡化社會,65歲以上人口的增長速度快於其他年齡。想要健康老化,就要靠五個關鍵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飲食、定期鍛鍊、理想體重、不吸菸、適度飲酒等。根據哈佛大學研究執行這五個生活方式的人比沒有遵循的人相比,壽命可多活14年。不僅有助於延長壽命,還有助於改善健康狀況。發現在50歲時養成這四到五種健康習慣的女性在沒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情況下多活了大約34 年,而沒有養成上述任何一種習慣的女性多活了 24 年。這些健康的習慣。在 50 歲時養成四五個健康習慣的男性在沒有慢性病的情況下存活了大約 31 年,而沒有養成任何健康習慣的男性則為 24 年。延長壽命和健康老化的五個因素延長壽命和健康老化的五個因素:健康飲食、規律運動、維持理想體重、無菸、適量飲酒1.健康飲食:高血壓和癡呆症的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得舒飲食(DASH)、麥得飲食(MIND)和地中海飲食等,可以降低罹患這些疾病和其他因年齡增長所發生的慢性疾病風險。2.定期鍛煉:定期進行體育鍛煉可以降低患多種慢性病的風險,慢性病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包括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骨質疏鬆症、某些癌症和認知能力下降。運動有助於降低焦慮、血壓,改善睡眠品質。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建議多動少坐,有活動總比沒有好。為了獲得健康益處,建議每周至少進行 150-300 分鐘的中度至劇烈運動,例如快走或跳舞,以及每週兩天的肌肉強化鍛煉。有跌倒風險的長輩,可以做平衡訓練,例如太極拳或瑜珈。 3.理想體重:體重之外,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現在的健康狀況、家族史、體重史和遺傳體型。與其只關注體重,監測對身體有害內臟“腹部脂肪”和20 歲以後的體重變化可能會更有用。4.不吸煙:吸煙是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肺病和早逝的重要危險因素,因為會促進慢性炎症和氧化壓力。吸煙傷害身體的每個器官,戒菸可大大降低了與吸煙有關的疾病的風險。5.適度飲酒:研究發現,適度飲酒女性每天 1 杯,男性每天 2 杯與第二型糖尿病、心臟病發作和因心血管疾病早逝有較低風險有相關。少量或適量的酒精會提高“好”膽固醇或高密度脂蛋白 (HDL),並防止動脈的小血塊阻塞。但是,大量飲酒、成癮和肝病及多種癌症的風險有關,所以要考慮飲用的量!暢飲手搖杯前,必知二三事.....https://bit.ly/3WEnTOb
-
2023-01-13 養生.人生智慧
母全癱、妹中風、女血癌…楊月娥陪伴10年不逃跑:領受「命運的禮物」,學會和解
10年有多長?當深陷難解困境時,分秒便如坐針氈;但當歲月倏地流逝,又不免感嘆10年一瞬。而楊月娥的10年,是既難熬又難捨,母親氣切、妹妹中風、女兒血癌… 肩上的壓力也太重了!可是楊月娥只是輕輕說,「母親用她的生命啟發我,讓我變成溫柔的人。」 楊月娥說,自己「遺傳」了母親的強悍、控制、完美主義,總想把所有事情做到最好,給自己與身邊人壓力。可是經歷陪伴母親與女兒的長期照顧後,她的內心鬆綁了,「命運的禮物」固然沈重,但一件件領會後,她學會所謂的「臣服」:不再向任何人證明自己;生死不由人,我們只能活在當下,成就美好的自己。 「我希望說出我的故事,讓更多人了解,你現在撐得過去,未來也一定撐得過去!」她在新書中分享自己的照顧經驗,也學著「和解」,「跟父母、跟手足和解,也跟自己和解。」 「過往我有很深的『老二情結』,覺得父母偏愛大哥與小妹,我花了很多時間在埋怨、掙扎不公平,出生我不能選擇,我就是排行老二,永遠無法翻身!我總是向爸媽討愛卻得不到稱讚,糾結了我50多年。」 楊月娥在疏理照顧歷程中突然醒悟,父母不是不愛我們,只是我們「被記憶騙了」,也被自己的執著騙了,父母只是不用我們想要的方式在愛我們;自己成為父母、照顧父母,感受才更加深刻。 「後來我發現我的記憶是錯的,他們只是沒在我面前稱讚我。有次我請大家吃火鍋,媽媽偏要把牛肉留給大哥的小孩,那時我跟妹妹都抱怨母親偏心,但後來想想,媽媽只是心疼做生意的大哥一家,是不是過得比較辛苦一點。媽媽常說伸出手來,五隻手指都不一樣長,怎麼可能做到事事公平?」 照顧生智慧,世界沒有好走的路 照顧過程中,媽媽會打她、兇她,一開始楊月娥也不明白,漸漸才發現自己與母親一樣,都想被「看到」、想「被愛」,但找不到方法;怎麼從緊箍的束縛裡掙脫出來,靠自己「轉念」,也需要靠「求救」。 「大哥答覆醫師要讓媽媽氣切,我在樓梯間氣到大哭!我的好友賴佩霞開導我說:如果這事一定要發生,而且是你的決定,你要兄弟姐妹恨你嗎?如果你是獨生子女,你又該怎麼辦呢?我仔細想想,對哥哥的氣憤就得到釋放。照顧過程中太多的決定、委屈,每一次都在考驗自己的智慧。」 楊月娥說,怎樣照顧最好,其實沒有標準答案,但務必要找到讓自己舒服的方式,專注在眼前的步伐,也要隨時「搬救兵」。 她有次跟前輩說,照顧這條路好難走;但前輩回她「世界上沒有好走的路,你要照顧自己的身體才能走下去。」所以她繼續參與合唱團,也允許自己喝個咖啡、看個電影,或是看山、看海、和朋友聊天,這些都有助於照顧品質。 「我也常分享給別人,如果家人在加護病房,就趕快去抒發一下,出了加護病房才是硬戰的開始!」 照顧家人無微不至,換來婆婆真情對待 楊月娥在母親生病前,便把握機會帶著母親國內外旅遊,或經常聚餐聊天,最後送母遠行時,她的內心沒有遺憾;像是單元劇結束般,最終女兒也復原考上大學、妹妹復健成功重回職場。 10年好像一場夢?楊月娥卻有更多的獲得,與家人感情更加親密,婆媳關係也越來越好,這些也都是她之前預想不到的命運禮物。 「謝謝老公讓我把媽媽帶回家,一開始根本沒想到會照顧那麼多年;但意外地,我跟婆婆的感情越來越好。因為她一切都看在眼裡,也知道我未來會對她好。」 「今年我們去日月潭玩,我故意讓先生去扶婆婆,讓先生注意到婆婆的需求,婆婆也看到我的小心機,私下LINE我『謝謝你』,但我們以前可是婆媳過招千百回!」 她說,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年輕,每個人都不希望長照發生在自己家裡, 但如果你真的成為照顧者了呢? 「陪伴先趁早,不要等到生病了才有時間陪伴父母小孩。隨時要儲存我們的『情感存摺』,這些都能幫助我們在生命困境時,做出最無憾的決定。」●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抗癌的秘訣相當簡單!只要這樣吃「3大類全食物」就好了.給想預防泌尿道感染、失智症的你!每天食用這一小碗,就能降低感染、改善記憶力 .進入50後「冬季癢」年年報到?皮膚科醫師教3方法輕鬆緩解:每天「這時間」保養最好
-
2023-01-12 養生.家庭婚姻
送包要香奈兒起跳...人夫怨「娶台北女cp值低」拖屏東人下水反遭網轟爆
近期流水席事件引發網路討論,許多人開始分享當初規劃婚禮的經驗談,不過一名結婚剛滿1年的人夫卻有感而發,抱怨來自台北的妻子愛慕虛榮,不僅求婚要很盛大,連戒指、包包都是寶格麗、香奈兒,現在妻子懷孕還要求月子中心要住滿30天,讓該名人夫相當哀怨,直呼「娶台北女生cp值真的超低」,貼文一出引發討論。該名人夫在臉書社團「匿名2公社」發文表示,自己結婚一年過得很痛苦,原因是妻子是台北人,從求婚、結婚到生產完住月子中心,都講求最豪華的標配,該名人夫透露,妻子不僅要求戒指要寶格麗品牌、求婚要盛大、婚禮也得辦在高級飯店,就連生日送包包也至少要「香奈兒起跳」。該名人夫表示,現在妻子懷孕要預訂月子中心,但她選的月子中心打完折扣還要1萬1,且要住滿30天,讓人夫不禁抱怨妻子是公主病,「人家中南部的產婦都住一天五千而已,重點妳還不是很漂亮,還有刺青,皮膚還很黑,比屏東人黑,我真的好後悔」。該名人夫甚至提出忠告,勸男性不要娶台北女生,「早知道就娶中南部東部女生了,中南部東部上來的同事,一個比一個還優質,又漂亮又有氣質,平均長相都比台北女生漂亮,也比較白,質也比較好,要求跟門檻也比較低,也不會愛慕虛榮,想想真後悔,為何衝動做出這個決定」。貼文一出,掀起網友熱議,但多數人都不同意人夫看法,「娶老婆談CP值?是否太low?怎麼不看看自己有什麼條件」、「老婆沒有拿刀壓著你選,婚前知道的行為你買單,就不要期望婚後她有所改變」、「台北女生怎麼了?從未要求一定要住月子中心,宴客簡單就好,是你遇到不合適的人」、「你自己鏡子拿起來照一下就知道了...好在你老婆願意嫁你、幫你生小孩」。也有人砲轟人夫想用「膚色」戰南北,「皮膚黑跟縣市沒關係吧,不可能嫁給你之後才黑啊...而且不是你自己選的嗎?」、「誰跟你說屏東人很黑?」、「你是想被屏東人的口水淹沒吧」、「別故意挑起『南北戰爭』!別一竿子打翻一船人!那是你老婆自己的行為,膚色也是遺傳或是自己刻意曬黑,跟台北這個地方無關!」
-
2023-01-11 醫療.新陳代謝
糖化血色素僅代表平均值 糖尿病患採葡萄糖監測血糖成趨勢
台灣糖尿病盛行率持續攀升,每10人有1位糖友,若未做好血糖控制,恐提高併發症發生率。糖尿病患除透過藥物、飲食及運動控管,葡萄糖監測更是關鍵,過去傳統血糖監測一日需多次扎手指,造成病患疼痛、難以落實,無法掌握血糖波動全貌,近年「連續葡萄糖監測」成為國際糖尿病管理趨勢,除了觀察糖化血色素(A1C)指標,目標範圍內時間(TIR)數據也必須注意。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台灣較多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好發原因多與遺傳有關,也包括肥胖、飲食不當、情緒壓力、懷孕、藥物等。若血糖控制不佳,恐產生中風、視網膜病變、腎病變、心血管疾病、足部病變等併發症,而過去傳統血糖監測,因頻繁扎針導致成效不彰,也難掌握血糖變化全貌。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說,糖友過去皆透過糖化血色素(A1C)來監測血糖,但僅代表2至3個月內的血糖平均值,單看糖化血色素也不夠,目前連續葡萄糖監測已成國際趨勢,藉由「目標範圍內時間」(TIR)指標,不僅能看到糖化血色素的全貌,還可以監測高血糖及低血糖情形。王治元表示,TIR數值越高,代表患者葡萄糖控制越穩定,根據臨床實證,TIR每增加10%,A1C約降低0.8%。反之,若TIR減少10%,微量蛋白尿發生率會增加40%、視網膜病變更達64%。第二型糖尿病友何先生說,過去總憂心運動時發生低血糖,後來改用連續葡萄糖監測裝置,挑戰騎乘自行車50公里,過程中一度血糖偏低,幸好APP即時提醒,馬上停下來吃東西,免於低血糖發生。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蔡世澤說,透過科技介入,可自動監測14天血糖變化,糖友不必如此辛苦,能享有更好生活品質。
-
2023-01-11 養生.聰明飲食
高普林食物一定痛風?營養師:豆類、菇類可吃反而水果要注意
腳踝、膝蓋、手指傳來陣陣疼痛,紅腫的關節一發作起來真是痛的不得了!高尿酸是痛風的主要危險因子,可說是除了三高以外的「第四高」。常聽到要吃「低普林」才能降低尿酸,那不吃後就不會痛風了嗎?為什麼會痛風?在午夜時分,關節突然感到紅腫熱痛,疼痛來得如疾風快速,讓人措手不及又叫苦連天。痛風,又稱作代謝性關節炎,由於體內的代謝產物「尿酸」出現代謝異常,導致尿酸結晶在關節或黏液囊中,這時白血球便將尿酸結晶視為外來物,進而攻擊結晶引發劇烈的發炎反應,甚至出現「痛風石」。高尿酸≠痛風,但會提升痛風機率人體中的尿酸有 80% 是內生性代謝,20% 是來自食物中的普林,普林(嘌呤)是構成 DNA 與 RNA 的重要原料,經由肝臟代謝後形成尿酸,最後來到腎臟隨尿液排出。為了避免痛風找上門,常聽到不能吃高普林食物,但其實高尿酸血不等於痛風,有三分之一的痛風患者尿酸生成量正常,不過身體無法排除尿酸而造成痛風。痛風發作的主因並非飲食,多半和遺傳體質有關,話雖如此,若放縱自我暴飲暴食,吃起大魚大肉,過量的普林若無法順利代謝,高尿酸血症確實易提升罹患痛風的機會。像是海鮮類、內臟等高普林食物,都須多加注意攝取量。適量吃豆類、菇類不會引起痛風「我有痛風可以吃豆腐、喝豆漿嗎?」過去在普林含量的食物列表,黃豆製品被歸為中高普林,不少病人都會擔心吃了會更痛。根據研究指出,食用豆類、蕈菇類並不會增加痛風風險,豆苗、豆芽等也可以適量食用。兩大飲品阻礙尿酸排出網傳有些水果可以排尿酸,鼓勵大家多吃,但其實沒有這樣的功效!反倒是水果吃太多,會攝取過量果糖,它和酒精一樣會代謝成乳酸,阻礙尿酸的排泄,還會加速尿酸形成,要避免啤酒等酒精飲料,以及含果糖的手搖飲。水果本身對健康有益,但要控制份量,每餐一顆拳頭大小即可,盡量避免濃縮好幾顆糖量的果汁,可選擇無糖的茶、咖啡,還有文獻指出每天喝 2 杯牛奶能降低痛風發生機率!營養師提醒,平時要多喝水幫助尿酸排出,每日至少 2000-3000 cc。不只飲食和生活作息要調整,痛風患者也要搭配藥物雙管齊下,才能有效達成日常保健,預防痛風發作!參考資料:1.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 Gout Symptoms, Causes & Diet Recommendations2. 台灣痛風與高尿酸血症診療指引延伸閱讀:常見關節炎有哪些?避免促發炎食物火上加油!
-
2023-01-09 焦點.元氣新聞
回首2022/向他們說聲再見 追悼英女王、倪匡、顧寶明等名人
2023農曆新年即將到來,回首2022年世界殞落了許多曾經引領風騷的一代人物,包括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中共領導人江澤民、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巴西球王比利、作家倪匡等人。國內也有不少知名人士離世,像因癌症病逝的蔡頭、巴戈、朱俐靜、余苑綺等人,或是疾病過世或猝逝的顧寶明、明金成、張念慈等人,《元氣網》回顧有哪些名人在2022年離開世人。引領世代的代表人物伊麗莎白二世 96歲/英女王 史上在位最久女君主英國前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9月8日駕崩,享耆壽96歲。她1953年加冕至今在位70年,成為英國史上在位最久的君主、全球史上視事時間最長的女性君主及女性國家元首,畢生服務公眾,鞠躬盡瘁。》看更多戈巴契夫 91歲/改革蘇聯終結冷戰蘇聯末代領導人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久病纏身,8月30日辭世,享耆壽91歲。他執政期間推動開放與改革力圖復興,最終導致蘇聯解體與冷戰終結,西方世界奉他為「可以打交道的改革者」,蘇聯共產國家則視他為「民族罪人」。》看更多江澤民 96歲/勇於探索兩岸關係前中共領導人江澤民因患白血病合併多臟器功能衰竭,11月30日在上海病逝,享年96歲。六四事件之後趙紫陽遭罷黜,江澤民匆匆登上中共總書記大位,是中國新經濟崛起、兩岸關係翻轉的關鍵時期。》看更多球王比利 82歲/巴西足球傳奇 世足賽3度奪冠唯一一位三度贏得世界盃足球賽冠軍、被封為「球王」(O Rei)的巴西足球傳奇人物比利(Pelé,又譯貝利),12月29日在巴西醫院因大腸癌去世,享年82歲。比利逝世讓整個足球世界,尤其是培養和崇拜他的巴西陷入哀傷,因為它們永遠失去了「國寶」。》看更多安倍晉三 67歲╱最長政權日相 推動安倍經濟學安倍晉三是二戰後最年輕的日本首相,也被視為二戰後最重要的日本國家領導人。安倍曾任首相長達三一八八天,是史上任期最長的日本首相。安倍在7月8日奈良市街頭輔選演說時,遭槍手持改造槍枝伏擊身亡,終年67歲,留下戰後日本政治史上最無言的結局。》看更多2022年因癌症離世的華語圈名人倪匡 87歲/皮膚癌名作家倪匡以衛斯理為筆名寫的小說「鑽石花」,開啟了華文世界科幻小說的時代。據倪匡生前朋友透露,倪匡生前患有皮膚癌,已在港島防癌會「賽馬會癌症康復中心」住院一段時間,身形也明顯消瘦。他離世前對朋友表明,「唔怕死」(不怕死),又形容離開人世「早日解脫」。倪匡於7月3日逝世,享年87歲。》看更多【疾病百科】皮膚癌大部分的皮膚癌都發生在臉部、頸部、前臂和手背等暴露於陽光的部位,陽光中的紫外線是導致皮膚癌最主要的原因,另外人工紫外線如太陽燈及日光浴中心,或將皮膚曬成古銅色的燈具,也可能導致皮膚癌。最常見的三種為: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黑色素細胞癌。巴戈 67歲/胰臟癌巴戈8歲就以童星身分出道,參與過不少台語電影,國立藝專畢業後,他成為華視基本演員,80年代他和鄒美儀主持的華視「雙星報喜」紅極一時,兩人還以該節目拿下金鐘獎最佳主持人獎,這也成了他的主持代表作。曾自曝一年只休假5天,半退休後生活過得怡然自得,不料2月16日傳出胰臟癌過世,享壽67歲。》看更多【疾病百科】胰臟癌是一個高度惡性的疾病,約90%的病人無法以手術根除治療,因爲胰腺位於腹膜後,惡性腫瘤藏在體内,通常在晚期才被發現以致患者存活率極低。好發60歲以上男性、家族病史者、吸菸者、肥胖者、糖尿病患者及長年接觸化學藥品者。蔡頭 71歲/肝癌資深藝人蔡頭在2021年11月傳出肝癌末期,不料2022年1月26日傳出病逝消息,據報導蔡頭早在消息傳出1個月前就病逝雙和醫院,享壽71歲。蔡頭個性率直,生前曾表示若有天走了也不會告訴大家,此外,他生前也拒絕上節目聊過世友人,表示不願賺死人財。》看更多肝癌小辭典台灣肝癌的患者以「病毒性肝炎」為最大宗,大多是B、C肝的帶原者,其次為酒精性肝炎,第三位為脂肪性肝炎。肝癌初期幾乎無明顯症狀,但是若是已經出現黃疸、腹脹、疲倦、右上腹疼痛、發燒、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又或是肝衰竭、肝昏迷,恐怕都已經是晚期肝癌。朱俐靜 40歲/乳癌從選秀節目《超級偶像》出道,纖瘦的身軀卻能唱出極具爆發力的歌聲,這巨大的反差,是朱俐靜給人的第一印象,從超偶出道12年、出過多張專輯的她,在2021年發片記者會上宣布罹患乳癌,於7月3日逝世,享年40歲。》看更多【疾病百科】乳癌乳癌是從乳腺的上皮細胞或小葉生長出來的一種惡性腫瘤,因癌細胞的生長失去控制,會侵入並破壞鄰近的組織及器官,或經由血液或淋巴系統轉移到其它器官。乳癌真正的病因尚待研究,下列幾項可能有關:輻射線、病毒、女性荷爾蒙、飲食(高脂肪食物)、酗酒及遺傳基因。余苑綺 39歲/大腸癌藝人余天的二女兒余苑綺自2014年發現直腸癌第3期後,積極接受治療,抗癌長達8年,但在2019年再度復發持續化療,接著癌細胞擴散到肝臟及淋巴,2022年病情每下愈況,癌細胞擴散到全身,於8月21日病逝,享年39歲。》看更多【疾病百科】大腸癌一般所說的大腸直腸癌是屬於腺癌,也就是從腸黏膜上的細胞所演變出來的癌症,其確切的病因仍然不明。90%以上的大腸直腸癌是由息肉轉移而來,會演變成癌症的息肉一般稱為腺瘤性息肉。而到底有哪些因素會造成腺瘤性息肉的惡性變化呢?除了家族病史等遺傳因素外,大腸直腸癌的發生主要仍與生活習慣有關。2022年因心血管疾病逝世的名人顧寶明 72歲/心肺衰竭從綜藝節目演短劇走紅,再以舞台劇《暗戀桃花源》中的「袁老闆」奠定喜劇一哥地位,人稱「寶哥」的顧寶明舞台上搞笑逗趣,讓丑角散發人生不同層次、笑聲中帶著喜怒哀樂。3月19日因腸胃道出血導致心肺衰竭,不敵病魔病逝,享壽72歲。》看更多明金成 51歲/心因性休克中年得子、喜迎龍鳳胎的知名戲劇導演兼演員明金成,擅長拍攝偶像劇,以執導《我的秘密花園2》嶄露頭角,於1月20日才和妻子歡喜迎接龍鳳雙胞胎,未料寶寶還沒滿月,他卻於2月8日猝死,原因為心因性休克,年僅51歲。》看更多張念慈 72歲/心臟病台灣浩鼎生技創辦人暨董事長兼執行長張念慈博士,12月29日傳出在美國聖地牙哥家中因突發心臟病猝逝,享壽72歲。據了解當天上午九點,張念慈還和台灣幾位主管通電話討論事情,沒想到半小時後台灣端就接獲美國傳來的噩耗,令浩鼎員工都感到震驚。》看更多楊碧雲 84歲/腦中風淡水老街阿婆鐵蛋創立於1980年,是淡水最早賣鐵蛋的老店,當初阿婆鐵蛋創辦人楊碧雲經營小吃店,滷蛋經過多次滷製,滷蛋越滷越小,味道越來越好,意外成為現在的「鐵蛋」。楊碧雲不僅事業有成,對於回饋地方公益更是不遺餘力。7月12日因腦中風突然倒下,送醫後搶救不治,享壽84歲。》看更多柯賜海 66歲/心因性休克因經常在媒體採訪新聞現場站在受訪人背後高舉抗議牌,因而被封「抗議天王」的柯賜海,近年因罹患帕金森氏症已顯少露面,11月21日被發現陳屍於北投區建國街前山公園籃球場旁的車內,法醫相驗後證實死因為心因性休克自然死亡。》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