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0 醫療.泌尿腎臟
搜尋
血糖值
共找到
196
筆 文章
-
-
2022-12-19 醫療.新陳代謝
天冷易餓,狂吃澱粉和高油脂恐誘發心血管疾病!營養師提醒冬日飲食6原則控血糖
最近這幾天特別的寒冷,糖尿病或是血糖有問題的族群除了要記得保暖之外,生活和飲食上也要注意幾個原則,避免誘發心血管疾病或是其他併發症的產生。我記得之前在看糖尿病門診的時候,印象深刻,有一位五十出頭歲的女病人,因為工作和家庭繁忙,加上長期血糖的問題一直困擾她,她在忙碌下也沒有特別注意自己的血糖變化。生活中常常飲食不正常,忙到忘記吃飯,或是餓到大吃一頓!!在一次運動後腳部大拇指受傷而不自覺,結果那年冬天特別寒冷在自家浴缸泡澡溫度過高,腳上的傷口更為嚴重,最後併發蜂窩性組織炎而截掉腳部大拇指……。其實糖尿病人在冬天因為天氣寒冷容易飢餓,更容易吃到「過量的澱粉」和「高油脂」的食物,我們知道醣類對血糖的影響性最為顯著,加上過多的油脂會降低腸胃排空的速度,使得餐後血糖值下降的速度變慢,不利血糖的控制。所以建議糖尿病人在寒冷的冬天,要注意幾個生活飲食原則來照顧好自己的身體。糖尿病人冬天飲食生活注意原則1.增加蔬菜量:可以煮一鍋溫熱蔬菜湯,蔬菜中的膳食纖維和植化素,可以增加飽足感和下降身體的發炎反應2.減少飽和脂肪酸的攝取:冬天火鍋或是各類型的藥膳鍋容易造成紅肉比例增加,豬肉、牛肉、羊肉不要過量之外,建議選擇瘦肉的部分並且搭配綠色蔬菜一起食用,降低油脂的攝取。也可選擇較健康的植物油,例如:苦茶油、橄欖油、芝麻油等,可以增加飽足感,降低對醣類食物的渴望。3.調整吃飯順序:先吃一大碗溫熱蔬菜,喝湯、再吃優質蛋白質例如:魚肉、雞肉、豆類、蛋等,最後澱粉類食物再和其他配菜一起吃,可以有幫助的降低餐中對大量澱粉的渴望。4.點心零食要節制:天氣冷時,三不五時就想要吃個點心零食來解解饞,糖尿病人建議可以選擇篇蛋白質豐富的食物來做點心的來源,例如:堅果優格、低脂牛奶、茶葉蛋、豆花、滷豆干等,也可以適度的食用營養均衡配方飲品等。5.水分要足夠:冬天水分容易不足,糖尿病人易產生泌尿道感染,所以要提醒每天至少2000ml以上的水分。6.高、低血糖其實都可能造成飢餓感增加,最好確認的方法是在飢餓時,建議立刻檢查血糖值。 其實糖尿病人因為血管病變產生大小血管病變的問題,所以飲食習慣要建立,在冬天更要在生活上要提醒他們,注意早上起床要注重保暖,出門記得圍條圍巾,泡澡注意溫度預防燙傷、運動要穿雙好鞋保護雙腳降低受傷機會等等的生活習慣。
-
2022-12-16 醫療.新陳代謝
阿公載孫出門突撞車雙亡!不是心肌梗塞,竟是因這病症致命
外媒報導,一位爺爺開車載孫子外出,突然因糖尿病低血糖陷昏迷撞車致死,孫子被困車上長達16小時後來也不幸身亡。許多人會對高血糖警惕,反而忽略了低血糖的危險性。為何低血糖也如此致命?根據《Mirror》報導,這起不幸事件發生在西班牙南部小鎮,55歲的爺爺Antonio Blanco Gil,時常幫忙看顧1歲的孫子Daniel。7日爺爺感到不適,開車載著孫子外出就醫,在車上突然血糖驟降,導致他神志不清撞車,雖然當時剛好有親戚打電話來,但他接起電話後便失去意識。報導指出,爺爺的糖尿病引發了致命的心臟病發作,雖然爺爺曾試圖使用放身旁的注射器給自己注射胰島素,但顯然最後仍來不及打而死亡。坐在一旁的孫子Daniel也因此被困車上長達16小時,直到隔天早上被發現才送醫,但最後仍因體溫過低、缺乏食物和缺氧導致腦損傷和昏迷,醫院判斷Daniel在前一晚就已去世。其實多數民眾及糖友對高血糖都很有警惕,認為數值應該「愈低愈好」,常因害怕血糖過高過度減醣或飲食清淡過頭;也有部份是因降血糖藥物降糖速度快,造成血糖波動幅度大,這些因素都反讓自己掉入低血糖危機。馬偕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任簡銘男曾受訪指出,屬於糖尿病急性併發症的低血糖,常因飲食異常、藥物不規律及空腹運動所引起,血糖急速降低無法供應細胞所需的能量,就會刺激腎上腺素分泌,如開始產生飢餓、頭暈、顫抖、心跳加速、臉色蒼白、冒冷汗,全身無力等症狀就應特別留意,避免發生意識不清、抽筋,如果沒有立即處理,當腦部養分供給不足時,就會導致昏迷、死亡。而要避免低血糖,最好的預防辦法仍是控制血糖,衛福部台中醫院提供以下5秘訣,也提醒患者平常仍要靠規律的飲食及運動計劃、學會辨認低血糖的症狀並遵從醫師指導,適度留意自己的活動量及飲食上改變,才能與糖尿病安全共存。控制血糖5秘訣1.按時用餐不勞累2.規律監測血糖值3.隨身備有含糖物4.密切關注遵醫囑5.多次低糖找病因【資料來源】.《Mirror》Boy, 1, died after being trapped in car with grandfather who had fatal diabetic attack.血糖控制過頭 當心低血糖陷昏迷.長期低血糖傷腦!38歲的她一睡不醒 醒來無法自理生活
-
2022-12-16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睡醒昏昏沉沉是正常?柏克萊研究提出3絕招改善
相信大家都有相同的類似經驗,那就是早上起床後,依然感覺昏沉沉的,提不起精神,很想再去睡一會兒,但是因為要送小孩上學,或是上班快要遲到,只好打起精神硬撐到底,但是昏昏沉沉的開車,有一定的危險性,另外昏昏沉沉的工作,效率也會大打折扣。因此,睡眠科學家認為,早晨起床後感覺昏昏沉沉的,其實是身體一種善意且惱人的提醒,提醒你要積極的去解決你認為的小問題,但它卻是一個大問題,而且是社會問題,因為昏昏沉沉所造成的道路交通和職業事故,每年可以有數千人死亡。另外,在昏昏沉沉且喪失清醒和警覺性的情況下,會降低生產力、增加醫療保險的使用和工作缺勤,每年在已開發國家中,估計造成生產總額損失約達2%(即僅在美國就有4,110億美元)。況且,有些人的工作還會影響到其他人的安全性,像是軍警人員、醫護人員、消防員和飛行員等等,因此絕對不容小觑。2022年11月19日,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心理系人類睡眠研究中心的沃克教授(Matthew Walker)和研究員瓦萊特博士(Raphael Vallat )共同發表了一篇文章,刊登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雜誌上,研究結論證明每個人在早上起床醒來,到底是精神飽滿,還是昏昏沉沉,基本上與個體的遺傳基因僅些微相關(約25%),而大部分則是由四個關鍵因素所決定: 前一晚睡眠的長度和質量,前一天有無運動,早餐的內容和早餐後血糖的反應。因此,沃克教授提出了三絕招讓你醒來都能精神飽滿、清醒和警覺,且並沒有將咖啡或濃茶拿來作為靈丹妙藥。這三個絕招是:每天要做運動、每晚要睡足7~9小時和吃高碳水化合物但含低精製糖的早餐。英國每日郵報健康版記者漢娜小姐(Hannah Mcdonald)還特別撰寫專文並繪製出三絕招圖表(圖1),提供所有人參考。實驗總共網羅了833位的受試者(英國749人:美國84人),平均年齡46歲,男女比為233:600,其中包含同卵雙胞胎340位,異卵雙胞胎134位。在研究的兩週內,每位參與者會給予多種標準化早餐(內含不同營養成分),並且佩戴加速度計手錶(accelerometer wristwatch),記錄他們白天的運動量,以及晚上的睡眠質量和時間長短,另外還量測並記錄了他們從醒來那一刻,以及,早餐後3小時內(t = 0、0.5、1.5和2.5小時)的清醒度與警覺性水平。吃早餐時間平均落在8點12分,距離起床後平均約1小時8分鐘,餐點由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營養系的廚房統一供應,參與者在吃早餐前需禁食八小時(亦即不能吃宵夜),之後禁食三到四個小時,同時還佩戴了連續血糖監測儀(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監測血糖值的變化。結果發現,前一天有進行運動鍛煉的參與者,一覺醒來時的清醒度較佳,雖然目前尚不清楚體育鍛煉有助於第二天清醒度的科學理由,但適當的運動可以讓你肌肉疲累,進而帶來更好的睡眠,而因為提高了當晚的睡眠品質,因此造就了第二天醒來後的更加清醒與警覺,頗為合理。另外,眾所皆知運動可以提高情緒,實驗中也確實發現參與者的情緒與清醒度之間存在著高度的相關性,也就是說,更快樂的參與者就會感覺更清醒。因為這項研究中,也同時包括同卵和異卵雙胞胎的參與者,所以也分析了遺傳基因在醒後昏昏沉沉中所扮演的角色,結果發現,第二天警覺性的差異只有25%可歸責於基因,其餘都是我們後天可以改變的。前一晚獲得更多、尤其是高質量的睡眠,早被證明有助於提高次日的清醒和警覺性,英國和美國衛生單位都推薦每晚要睡足7~9小時,雖然因人、因年齡而有些微差異,但任何人也絕對不應低於6小時,否則,睡眠不足醒來後,肯定會有認知和感覺運動能力受損的問題發生。柏克萊大學研究發現,比平時睡得早(早睡)或晚起(睡懶覺),或者兩者兼而有之,都可以提高早晨的清醒度。科學研究證實,睡眠可以帶來許多的健康益處,所以每天都應該要有規律和充足的睡眠。睡眠除了能讓大腦學習、記憶和做出合乎邏輯決定的多種功能,運作正常外,還能激發創造力。睡眠會重新校正大腦中情緒的迴路,由負轉正,包括撫慰痛苦,提高情緒。睡眠可以補充我們免疫系統的軍火庫,有助於對抗惡性腫瘤、預防感染和抵禦各種疾病。睡眠還可以通過微調胰島素和葡萄糖平衡來改善身體的新陳代謝狀態。充足的睡眠也與我們心血管系統的健康密切相關,它可以降低血壓,同時讓我們的心臟保持良好狀態。因此,當你生病時,免疫系統就會積極刺激睡眠系統,要求更多的臥床休息藉以幫助免疫系統加強戰力,哪怕就只是一個晚上睡不好,都會造成免疫細胞丟盔棄甲,戰力大損,口破嘴臭,狼狽不堪。研究也發現,睡眠有助於清除一種叫做腺苷(adenosine)的化學物質,這種化學物質會在白天當中在您的體內累積,並導致我們感到疲倦,睡覺可以幫助我們清除背負的腺苷嗜睡債,現代大多數人都睡眠不足,所以睡得晚一點(懶覺)確實有助於提高警覺性。在這次研究中證明,早餐應富含碳水化合物,例如燕麥片和雜糧饅頭,但絕對不是含精製糖的糕點或飲料。柏克萊大學認為一般的健康成年人,高碳水化合物低糖早餐(適量蛋白質)是消除早晨昏昏欲睡的最佳選擇,而含糖早餐的效果最差,因為過多的精製糖會使得血糖飆升,進而削弱大腦的清醒度,更加的讓你昏昏沉沉。最後,筆者要說的是,如果你現在每天都是昏昏沉沉的起床,千萬不要習以為常,放任不管。更別就此認命,以為是遺傳基因在作祟,無法改變。千萬不要再用濃茶或咖啡等的提神飲料來解決問題,因為它們可能會損害你的睡眠品質,如此周而復始,惡性循環。今天柏克萊大學教授,也是世界頂尖的睡眠科學家提供我們一個不同的、更樂觀的解決之道,就從今天起,你可以開始執行上述三絕招,從此改變你每天早上醒來的狀態,讓你保持清醒和警覺,擺脫那種昏昏沉沉的感覺,精神飽滿,你何樂而不為呢?【參考文獻】1.R Vallat et al., How people wake up is associated with previous night's sleep together with physical activity and food intake,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2) 13:7116.
-
2022-12-10 醫療.新陳代謝
60歲糖尿病婦人吃仙草不加糖,改加「蜂蜜」 罹高血糖症掛急診!
60歲陳姓婦人罹糖尿病十多年,向來都是「乖乖牌」,飲食控制得宜,近期因頭暈、口渴不適急診,發現血糖飆高引發高滲透壓高血糖症,回診糖化血色素達10%、空腹血糖值也超過800mg/dl都超標,經醫師問診才發現,她近期吃很多仙草都沒有放糖,而是加了「天然的蜂蜜」,終於揪出引發高血糖的凶手。衛福部台中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林建良說明,高滲透壓高血糖症多發生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身上,因血糖突然升得太高,造成嚴重的高血糖症狀,建議糖尿病患者血糖迅速升高且有頭暈不適時,應盡速就醫。林建良說,這名女患者在台中醫院就診十多年,一直都是「乖乖牌」,控制飲食滿認真的,所以女患者回診時,詳細列出近期飲食並追蹤生活習慣,剛開始兩人都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女患者提到最近吃很多仙草,沒有放糖,而是加了「天然的蜂蜜」,才揪出引發高血糖的凶手。林建良說明,許多罹患糖尿病的長輩誤以為蜂蜜是天然的食品,所以沒有加糖,再加上許多食品廣告或文章推波助瀾,讓病患誤以為食用蜂蜜不會讓血糖升高,甚至覺得可抑制血糖,但事實上,蜂蜜的主要成份是葡萄糖和果糖,食用後仍會造成血糖迅速飆高,進而造成高血糖及其併發症,所以應該將蜂蜜視為糖的一種,也不可能有抑制糖尿病的功效。林建良呼籲,病友想控制好血糖,還是要養成控制飲食,規律運動、按時服藥等習慣,此外,由於現在社群文章傳播管道多元,飲食謠言很多,病友最好多諮詢專業的醫護衛教,避免誤食引起不適。
-
2022-11-10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人必看!5種時機要做自我血糖監測,教你正確量測血糖時間和頻率
為了要達到良好的血糖控制,自我血糖監測是必要的,美國家庭醫學會建議所有糖尿病病患都需要擁有自已的血糖機,同時要知道該如何測量血糖。自我血糖監測可以提供我們飲食、身體活動和藥物如何影響血糖高低的資訊。不少糖友對於自我血糖監測有些抗拒,其理由是怕痛,怕採血針刺手指,怕麻煩,沒時間,血糖試紙很貴等…,也有些糖友很認真測血糖,但只驗固定某一餐的血糖,有糖友曾經問我「醫師,我已經每三個月抽血驗糖化血色素(HbA1C)了,是否可以不做自我血糖監測呢?以下我會說明驗糖化血色素和做自我血糖監測的差異,只要我們掌握聰明驗血糖的知識與方法就能改善血糖控制不良的情況。什麼是糖化血色素?它是否可以取代自我血糖監測?當血中葡萄糖附著在紅血球的血紅素成分時,會發生糖化作用,糖化作用越多,數值越高,此稱為「糖化血色素HbA1c」,是反映一段長時間的血糖平均值。若血糖愈高,糖化血色素的濃度也會愈高。紅血球的壽命為90-120天,因此糖化血色素的數值可以反應身體最近三個月左右的血糖情況。所以臨床上常用來追蹤病人是否血糖控制良好的指標之一,但它無法告訴我們血糖波動及是否有高低血糖情況發生,就如圖一,同樣的HbA1C,但有不同的血糖變化,血糖波動過大是導致糖尿病併發症的原因之一,所以要搭配血糖自我監測就很重要。成人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標‧飯前血糖80-130mg/dl。 ‧飯後 2 小時血糖:80-160mg/dl。 ‧糖化血色素:小於7.0%以下。※依據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2022年的建議血糖控制目標應考慮低血糖的風險、糖尿病的病程時間、病人年齡、及共病疾病的嚴重程度等而有個別不同的控制目標。在此,我們為大家介紹「聰明就醫(Choosing Wisely)」的觀念。所謂「聰明就醫」就是正確選擇對疾病診斷及治療有幫助的檢查或處置,減少低效益或無效的醫療浪費。對自我血糖監測-我們應該認真思考下列各項的問題來決定處置方式‧真的需要自我血糖監測嗎?它能帶來什麼樣的好處?‧血糖監測有什麼風險嗎?‧有沒有較簡單及更安全的方式?‧如果什麼都不做,會有什麼後果? ‧需要花多少費用呢?自我血糖監測的意義何在?自我血糖監測:血糖控制是非常重要的,每一次測量到的血糖值都有它的意義,我們可以依照血糖數值來調整或評估治療的效果(如飲食、運動、胰島素、抗糖尿病藥、壓力管理等)。我們可以透過自我血糖監測很清楚地了解到吃哪些食物會造成血糖上升,哪些食物不會,吃飽散步做家事後的血糖變化和吃飽坐著看電視滑手機血糖數值截然不同等,藉由生活型態的修正再配合藥物調整,就可以讓血糖維持在儘可能接近目標值的水平上。5種時機要做自我血糖監測自我血糖監測時機,依美國糖尿病學會(ADA)的建議:‧使用胰島素‧禁食的狀態‧運動前‧懷疑低血糖時、治療低血糖過程直至血糖正常為止‧在執行駕駛等關鍵任務之前和期間自我血糖監測時間和頻率自我血糖監測的時間和頻率取決於糖尿病的類型、治療處方、低血糖風險以及血糖控制是否達標等,自我血糖監控因人而異。若只是單純自我血糖監測沒採取任何行動,對臨床可能沒有提供任何幫助,所以我們必須要有正確的觀念,要學習根據測出來的血糖值採取行動,如飯後血糖驗出來是300mg/dL,就要去檢視自己是不是吃了地雷餐,下次避免攝取同樣或同類食物,若驗到低血糖就要儘快吃東西,要去找出低血糖原因,再做出修正,測得的血糖值必須記錄下來,和您的醫療團隊討論是否需要調整藥物,飲食及生活行態等,如此下來我們的血糖控制就會愈來愈好,使我們更健康更有活力。自我血糖監測注意事項影響血糖值準確性最常見的原因是人為操作錯誤,所以反覆練習是必要的,也要注意試紙是否有過期,試紙是否受潮或被酒精污染,採血量是否過多或不足等。預防感染部分除了洗手和用酒精消毒外,每次測試時都要使用新的採血針也很重要。糖尿病是非常複雜的慢性疾病,控糖關鍵不外乎就是正確的飲食控制,適度運動,再搭配藥物治療,做好自我血糖監測,管理好自己的血糖,定期追蹤及定期接受併發症篩檢是延緩並避免併發症產生的不二法門。
-
2022-11-04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不只要控醣 營養師提醒:1物吃過量 小心身體出問題
多數糖尿病人知道要節制飲食,精打細算「糖與油」;一般人也以為含「醣」食物才會引起糖尿病。臺中慈濟醫院營養師楊忠偉提醒,其實「鹽」的攝取更要錙銖計較,攝取太多鹽,不僅會高血壓,還會影響血糖值,可能使糖尿病惡化或引起慢性腎臟病,「鹽」是人體重要元素,但須謹「鹽」慎行,才能常保健康。外食族飲食注意 鹽不小心易超標李先生是外食族,每天至少兩餐都是在外解決,最近公司安排健檢,發現竟然已經出現三高問題,甚至還有初期糖尿病症狀。楊忠偉營養師表示,造成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原因,大部分都是「飲食」出問題。食物加入油、鹽、糖可以刺激味蕾,但過量會增加身體負擔。楊忠偉營養師進一步解釋,過多的油影響血管內皮組織;醣太多會讓血液變濃稠流動變慢;鹽過量則會讓水分滯留體內,增加心血管負荷。建議外食族選購食物要多用心,油炸、醃製、勾芡或羹湯類食物,甚至連沾醬、調味粉,鹽分都很容易爆表,建議淺嚐即可,選擇最接近原形、原味的食物最好。每日鹽分攝取有限制 勿忽視鈉離子根據國民健康署建議,成人每日鹽分攝取總量大約在6公克(2400毫克)左右,建議糖尿病人控制鈉的攝取,每日盬攝取量為4至6公克。文獻指出,食鹽富含鈉離子,每1公克食鹽,大約含有400毫克鈉,鈉是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但也不能過量。「控醣」對「鹽」要謹慎 避免獨門醬汁家醫科醫師李宜軒分析,許多餐廳的美味佳餚,常靠「獨門醬汁」調味,這是外食族群「鹽」容易超標的原因,而鹽吃太多不只會高血壓,還會傷及腎臟。高鹽飲食和肥胖有關,因為肥胖會讓胰島素阻抗增加,且使用效率變差,所以會分泌更多胰島素,讓病人更容易飢餓,惡性循環下,不只體重變重,更讓血糖居高不下。因此,糖尿病人要「控醣」,對「鹽」也要斤斤計較。 【延伸閱讀】近六成糖友找不到正確資訊 僅一成控糖達標烹調方式、技巧竟能影響健康?健康食物一定不好吃?【資料來源】 健康醫療網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2-10-31 醫療.皮膚
為什麼臉上痘痘一直長?醫授5步驟消除痘痘、避免毛孔粗大
臉部長痘痘、粉刺、毛囊炎的全臉痘痘位置,該怎麼消除才不會重複長痘痘?額頭長痘痘、下巴長痘痘、鼻子長痘痘、這些不停長青春痘的原因到底是什麼?為什麼皮脂腺分泌會重複讓毛孔阻塞、甚至讓毛孔粗大越明顯?嘗試好多抗痘方法,透過無數抗痘成分保養,卻發現『長痘痘』、『皮膚發炎』、『毛孔粗大』的危機,全是人體皮膚上的皮脂腺增生,受到荷爾蒙及後天不良習慣、氣候、空汙環境刺激影響,導致皮脂分泌物和多重細菌種類同時組合而成,最後演變粉刺不停生長,痘痘不斷冒出。本篇文章,將告訴你,如何根據專業皮膚科醫師建議,快速『消除全面痘痘位置』,同時掌握真正有效『抗痘成分』,並合併後天養成的『抗痘方法』,與規律的『抗痘計畫』,就可以長效保持代謝循環,讓痘痘肌保養也能無負擔擁有光滑肌膚。長痘痘怎麼辦?為什麼臉上痘痘一直長?長痘痘(痤瘡)是常見的皮膚問題,根據西醫、中醫合併理論,導致痘痘長不停原因很多種,不同青春痘與痘痘位置表示不同的體內問題。一般而言,皮膚分泌作用,透過汗腺、皮脂線、角質異常及基因遺傳以及賀爾蒙失衡、壓力、甚至過於滋潤保養成分,都是易導致毛孔阻塞、讓臉上痘痘位置(額頭長痘痘、鼻子長痘痘、下巴痘痘)長滿的因素。為什麼痘痘長不停?痘痘一直好不了是毛孔阻塞嗎?痘痘生成原因與皮脂腺分背部痘痘、胸痘該怎麼辦泌油脂、老角質異常代謝相關。如果皮脂腺分泌過度發達、角質代謝過量,造成皮膚出現出油、毛孔堵塞、形成粉刺,演變成痘痘(青春痘、痤瘡)的發炎困擾,導致痘痘一直好不了,痘痘很久不消的真正原因。加上現代人過於忙碌、日常作息不正常、長期熬夜、睡眠不足、精神壓力大、飲食不健康,都成為新世代常態,就算勤用抗痘洗面乳,仍免不了全臉易長痘痘位置的機率。痘痘種類有哪些呢?如何分辨痘痘類型?不同痘痘位置有分別嗎?痘痘種類有很多,無論臉部的痘痘位置,痘痘都可以分別為兩大類,在細分下類別有五種小類別,一般分為「沒有發炎」與「紅腫發炎期」,在還未發炎時會稱作黑頭粉刺、白頭粉刺,若發炎期間則稱為「發炎型痘痘、閉鎖型痘痘、囊腫型痘痘」,參考分類:痘痘種類1.粉刺尚未發炎的痘痘,前身是由粉刺形成的,可以分類為「白頭粉刺、黑頭粉刺」類別。・黑頭粉刺・白頭粉刺 痘痘種類2.痘痘/青春痘(痤瘡)發炎痘痘的成因,受到角質堵塞,細菌感染連帶的發炎,毛孔產生變化,進而產生「發炎型痘痘、閉鎖型痘痘、囊腫型痘痘」。・發炎型痘痘、面皰(紅丘疹):常可見痘痘,典型的毛囊炎之一,未必會長出膿包。・閉鎖型痘痘(閉鎖性粉刺發炎):臉部出油脂質,覆蓋堆積於毛孔的毛囊端,外觀未必呈現泛紅、腫痛,不過觸摸可感受到明顯凸起腫脹現象。・囊腫型痘痘(大痘痘、膿包型痘痘):痘痘嚴重發炎,外形屬於長大顆痘痘,比小發炎型的痘痘還要大,發炎的痘痘位置較深層,易留痘疤、痘痕、痘印。痘痘怎麼消?如何抗痘?消除痘痘 5 步驟基本上,預防皮脂腺增生、長痘痘的困擾,每個抗痘保養習慣都是關鍵,市面常見抗痘洗面乳、抗痘凝膠、去角質與抗痘產品,但建議同時養成抗痘習慣,與健康飲食才可有效抗痘,可以參考下列建議方式抗痘步驟一|減少摩擦、溫和型清潔方式清潔肌膚時,建議不需選擇內含「香皂、肥皂、沐浴、水溶性清潔」產品,,大多香皂、肥皂產品含有“皂鹼“成份,易破壞皮膚酸鹼質,導致出油狀況可能會因此增加,而油脂正是造成痘痘的因素。因此建議一般清潔肌膚只需要透過「水」來產生溫和清潔,或選擇含有親脂性「酸」成分,(例:果酸、杏仁酸)上述酸類成分,即可獲得最適合溫和清潔、減少摩擦自然方式。抗痘步驟二|避免熬夜危肌作息不正常、熬夜、睡眠不足,對皮膚危害相當大,易產生油脂分泌過度旺盛,容易讓角質堆積,形成堵塞毛孔,陸續進階成為痘痘肌機率極大。不但導致毛孔粗大,臉部容易感到乾燥缺水,導致膠原蛋白流失,逐漸出現紋路痕跡的老化現象,因此熬夜作息,勢必完全避免掉才可達到完美抗痘方式。抗痘步驟三|不擠壓粉刺和痘痘習慣人最常見的常態行為,一旦發現臉上長痘痘或白頭、黑頭粉刺時,直覺反應將會立即動手擠壓這些擾人的「痤瘡與老廢角質堆積的粉刺」。一旦沒徹底消毒碰觸就將會導致傷口部位立即二度發炎(毛囊發炎),假如長期讓毛孔受到不正確的擠壓,毛孔粗大更會隨之而來。另外非常有機會留下麻煩的「永久性痘疤、痘印、」問題,要注意次行為容易讓「黑色素沈澱、膚色不均」困擾容易纏身,自行觸摸擠壓並非完全不行,建議消除要徹底全面,才可預防狀況變嚴重。抗痘步驟四|去角質成分許多人,深怕清潔不夠更重視去角質,因此不斷透過「卸妝棉、洗面潔顏片、磨砂膏」等粗糙用品,頻繁清潔肌膚,但皮膚若經常以物理去角質方式過度摩擦,易導致表皮層防護力降低。建議,清潔皮膚時,選擇溫和親膚的「果酸、杏仁酸」控痘成分,讓酸類成分完整滲透至毛孔內,代謝阻塞粉刺、暢通毛孔更新,維持穩定新陳代謝,消除痘痘機率,降低多處皮膚長痘痘位置增加。抗痘步驟五|減少高升糖飲食長期飲食調味過重太鹹、甜食、酒精、辛辣等,一旦飲食不正常,全是嚴重破壞人體內外與皮膚健康的兇手。高升糖飲食「升糖指數」,升糖指數為衡量糖份指標,對人體血糖值的直接影響,而高升糖指數食物,指的是吃下的食物立即讓血糖快速產生波動,刺激雄激素合成,最終導致皮脂腺分泌過盛,提高長痘痘(痤瘡)機率,建議以低升糖指數飲食方式為主,讓皮膚穩定維持健康狀態。抗痘成分有哪些?許多人認為,青春時期長痘痘、青春痘,達到成年時自然不再生長,這是沒有根據的,要明白易長痘痘因素是「皮脂分泌異常、導致代謝異常」。所以除了健康飲食、抗痘習慣,抗痘期合併抗痘成分,才可達到雙管齊下的「相輔相成」作用,可參考下列關鍵抗痘成分,挑選最適合本身的抗痘產品。1.杜鵑花酸(Azelaic Acid)2.茶樹精油(Tea tree oil)3.杏仁酸 (Mandelic acid) 4.維他命A酸 (Tretinoin)註:需經醫師診斷後開立口服或藥膏 5.水楊酸(salicylic acid) 6.維他命C(Vitamin C)7.菸鹼醯胺(Niacinamide) 8.益生菌(Probiotics)常見抗痘方法 Q&AQ1.透過口服A酸的「抗痘方式」真的是有效的嗎?治療囊腫類型痘痘,是可以透過口服A酸達到很好的效果。※貼心提醒!請務必提前諮詢專業皮膚科醫師,並依據您的專業醫師建議,訂定出最完整的治療抗痘計劃進行。Q2.皮膚如何產生痘痘?導致額頭長痘痘、鼻子長痘痘、下巴長痘痘,全面肌膚增生痘痘的原因,屬基因遺傳以及後天的荷爾蒙變化、另外日常習慣、飲食方式、細菌發炎、藥物濫用,或頻繁重複摩擦已經發炎粉刺的肌膚,都會影響痘痘肌膚產生這些痘痘位置。Q3.抗痘洗面乳、抗痘產品,沒效果怎麼辦?如果使用抗痘洗面乳、擦抗痘保養品,沒有明顯效果時,此時,若選擇濃度高一階的成分,則無法保證高濃度,對皮膚的耐受程度。建議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作諮詢,訂定適合自己膚質的抗痘計劃。Q4.痘痘貼原理是什麼?痘痘貼使用時機痘痘貼和美膚人工皮作用類似,可以維護小傷口,並吸收膿胞內組織液體,同時保護傷口不受刺激物質進入傷口。選擇痘痘貼時,手部的清潔與發炎痘痘傷口,需要洗淨才可預防細菌種類侵入,若有塗抹抗痘藥膏,必須待皮膚吸收藥膏較於乾燥時才可以貼上痘痘貼,保持黏著性。【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謝銘峻醫師】痘痘怎麼辦?臉上痘痘一直好不了!5招成功去除臉上「長痘痘位置」】
-
2022-10-31 醫聲.慢病防治
專題|糖胖症襲台! 拼WHA二〇三〇糖尿病目標 賴清德籲整合各界資源
世界衛生大會(WHA)今年首次針對糖尿病提出五大目標:2030年糖尿病患達八成獲得診斷;八成血糖控制良好;八成血壓控制良好;六成的四十歲以上病患取得降血脂藥品;百分之百第一型糖尿病患取得可負擔的胰島素與血糖監測。副總統賴清德指出,糖尿病對全球、對台灣都是非常嚴重的慢性疾病,政府要整合各界的力量,防治糖尿病與照顧患者,包括降低糖尿病發生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日前舉辦「2022糖尿病防治與照護高峰論壇」,賴清德到場致詞外,與會專家還有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美國在台協會(AIT)商務組組長歐德瑞、國健署長吳昭軍、健保署長李伯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許志成與聯合報社長游美月、副總編輯洪淑惠。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數劇增 提高政策層級助改善具有腎臟、內科醫師背景的賴清德,引用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的統計指出,目前全球五億人罹患糖尿病,到2045年會增加為七億人。國健署也統計,台灣2017至2020年的糖尿病盛行率是百分之十一點一,約為二百多萬人,若不改變趨勢,加上肥胖比例持續增加、病齡延長等因素,台灣糖尿病人數勢必還會逐漸增加。黃建寧建議,國內糖尿病照護應與國際接軌,提高政策層級、打造更完善的糖尿病管理政策,以終結「糖潮」危機,為台灣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好的照護品質,降低糖尿病帶來的社會、醫療成本,以及對國人的危害。「無論從盛行率或死亡率看,糖尿病對於全球和台灣都是非常嚴重的慢性病。」賴清德說。並指出,非傳染性疾病造成全球七成四死亡,前四名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肺病,第四名就是糖尿病。在台灣,糖尿病每年造成一萬一千人左右死亡,也是國人第五大死因。黃建寧表示,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日前公布一份評比,表示台灣在慢性病照護上,仍有改善與精進空間。報告中針對糖尿病防治的評分,台灣僅有44分,落後國際,低於南韓的66分,而新加坡、日本都是100分。評論台灣與WHA目標差距 專家:部分項目達標率僅五成,有待努力賴清德認為,台灣要達到2030年糖尿病防治五大目標並不難,但面對高齡社會與病患年輕化的考驗,政府應集中更多力量投入糖尿病的防治與照顧。黃建寧建議,行政院成立糖尿病辦公室或慢性病防治中心,賴清德也認同,將請衛福部研議,如何集中資源,對糖尿病做系統性、完整性的防治、照護及後續的健康促進。他相信未來一定能做好對糖尿病的控制,朝健康目標邁進。歐德瑞表示,WHA的目標讓各國的糖尿病防治工作有了目標,以美國為例,今年也成立「糖尿病辦公室(ONDP),以國家規格推動。他建議,台灣亦可成立一跨部門的組織來落實糖尿病防治,展現如同防疫般的典範成績。對於WHA各項指標,黃建寧認為台灣有望達標。他表示,目前已有七成糖尿病患獲診斷;在血糖控制方面,糖尿病學會曾提出以糖化血色素小於百分之七為目標,較WHA的百分之八更嚴謹,目前達標約百分之四十;針對血壓控制,目前約僅四成,有努力空間。至於第四、第五點,黃建寧說,台灣絕對沒問題,甚至已經達標。針對仍有差距的指標,黃建寧表示,透過系統性的整合,以跟進WHA目標。他呼籲,「全世界都在重視這件事情,希望台灣也有所改變。」借鏡美國經驗 AIT:成立跨部會辦公室再創防疫典範全球約每五秒就有一人因糖尿病喪生,今年初,「美國美國國家臨床照護委員會(NCCC)」提出糖尿病相關改善建議,美國國會也在今年成立ONDP,串連政府不同部門,簡化行政流程,並以更宏觀的視野落實糖尿病防治。歐德瑞建議,台灣若比照新冠疫情中的防疫指揮中心,設立中央層級的慢性病防治辦公室,將能再成為他國楷模。歐德瑞表示,世界公衛界、醫學界一再接強調全球糖尿病盛行率正急遽上升,對於缺乏國家級糖尿病防治計畫,或缺少健康服務的國家,面對糖尿病所帶來的重大衝擊,更是首當其衝,且情勢迫在眉睫。以美國為例,歐德瑞說,NCCC在今年,便提出39項糖尿病防治、照護相關改善建議,每項建議,都需要行政或立法單位傾力投入,制訂相關辦法、方案,才能確實推動、執行。而這些糖尿病防治策略的擬定、建議,主要來自ONDP,設立國家糖尿病政策辦公室的目的,主要是在發展、施行國家級糖尿病策略,而這項工作必須連結不同政府部門、單位、機構,如此才能簡化工作流程,執行上也才會更有效率,也更具宏觀視野,對社會、環境氛圍的改變,也會帶來更正向的改變。歐德瑞表示,台灣健保制度具高度覆蓋率,且醫療專業人員優秀,因此在糖尿病防治上,擁有厚實基礎,若能擬定明確的國家級糖尿病計畫,並設立具體目標,搭配永續的資源、連貫的追蹤機制,且在公、私部門與醫療團隊、病患、病患照顧者的攜手合作下,台灣的糖尿病防治模式將有希望成為世界醫界、公衛界效法的對象。為了達到這些目標,台灣也需要設立中央級辦公室,就如同設立疫情指揮中心一樣,如此糖尿病防治策略的方向、執行才會更切實、更聚焦。高齡化、年輕化「雙向擴張」 發病早將縮短平均餘命在台灣,糖尿病正以高齡化、年輕化之姿「雙向擴張」,威脅國人健康。許志成指出,40歲以下的年輕糖尿病患正在暴增,與肥胖、手搖飲有密切相關;王治元指出,愈早發病則併發症愈多、平均餘命縮短,應延緩糖尿病發病年齡,國人才能有較長且較健康的平均餘命。吳昭軍代表衛福部長薛瑞元與會表示,慢性病有許多共同的危險因子,國健署擬定「預防保健服務擴大辦理計畫」,現已送國家發展委員會審查,期待爭取更多資源挹注,在疾病前期就加以介入。李伯璋則表示,透過確實執行分級醫療、分級照護與部分負擔制度,將能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照護品質;健保署今年開始推動的「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以及「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皆是希望從共病、危險因子著手,共同進行糖尿病的防治工作。游美月表示,喜見健保署已開放基層醫師開立糖尿病藥物,讓患者即時接受藥物治療,避免惡化至洗腎,今年係第二屆論壇,面對糖尿病衍生的共病問題,期待以國家的高度找出解方。糖胖症diabesity 糖尿病患共病、併發症罹病率激增人手一杯手搖飲,肥胖正在使高中生成為糖尿病候選人,此外壽命延長也導致糖尿病粗發生持續上升,病齡延長讓併發症愈難控制。在台灣,糖尿病正以高齡化、年輕化之姿「雙向擴張」,威脅國人健康,而越早罹患糖尿病者,平均餘命縮短四到五年!糖胖症(diabesity),這個字是由 diabetes (糖尿病) 和obesity (肥胖) 所組成,指的是因肥胖而導致糖尿病的一群人。肥胖與糖尿病的關係,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而許志成指出,台灣五十歲以下民眾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比例,從2000年至2019年上漲約兩倍,若將時間拉長至2045年,預估罹患比例將明顯上升,其中二十歲以下民眾更是激增九倍多。「年輕人得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越大。」許志成說,年輕糖尿病患比起同齡健康人,更容易得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預期壽命將少四、五年,但四分之三的年輕人常因沒有自覺而未就診,進一步引發併發症。國健署及陽明交通大學的研究顯示,台灣學子的血壓、血糖、BMI、腰圍均明顯上升,大幅增加罹患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事實上,國民營養調查指出,2000年後,因飲食精緻化,國人平均空腹血糖值超過每分升100毫克,代表其中有許多糖尿病病患及高風險族群。許志成建議,除了協助病患控制血糖血壓,提升診斷率是重點之一。他表示,民眾參與成健時,多不積極檢查血壓血糖、腎臟病,以致通報且接受後續照護的比率低,「尤其年輕病患多缺乏自覺。」黃建寧預估,台灣年輕型糖尿病自2000年至2045年間,將以3.6的倍速成長,將導致糖尿病「罹病長期化」,連帶提高併發症發生的風險。他指出,年輕情糖尿病患者,在疾病表現上與治療上,往往比起高齡族群更難控制,胰島素細胞更快衰老、併發症也更兇猛。此外,台灣成人的過重與肥胖率均持續上升,合計約五成的成人有過重或肥胖問題。黃建寧表示,根據研究顯示,35歲以下族群隨著BMI提高,糖尿病盛行率也會上升。王治元則表示,過去台灣沒有那麼多第二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們的壽命比現在短。隨著人們壽命延長、社會高齡化,糖尿病的粗發生率便持續上升,加上年輕化的趨勢,20到39歲糖尿病新發生人數持續上升,高血壓、高血脂、癌症等糖尿病常見的共病也隨之而來,65歲以上長者占所有糖尿病人口的一半,他們也有半數同時患有兩種以上的慢性病。王治元表示,第二型糖尿病診斷的年齡愈早,與一般人口平均餘命的差距愈大,舉例來說,20歲男性第二型糖尿病患和一般國人的平均餘命差5.6年,20歲女性病患則差4.9年。如果糖尿病能晚一點發生、把診斷時間推移到生命的後期,較長且較健康的平均餘命就可以被預期。因此,王治元認為「控糖」的根源在學校,如果人們在成長過程中就懂得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遠離危險因子,就能積極預防或延緩年輕族群的糖尿病發生。針對年長者,最後奪走糖尿病患生命的原因除了糖尿病本身,癌症、肺炎,還有心臟病、腦血管等「大血管併發症」也是常見死因,需要積極服藥控制,而「多重共病的個別化照顧」則是年長糖尿病患不可或缺。糖尿病共病多 妥善防治以降低醫療成本糖尿病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複雜度高,患者除了需要注意其併發症,治療時也須考量共病造成的負擔。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說,在諸多政策推行之下,糖尿病住院率、死亡率雖有下降,但仍有待解決之挑戰:台灣即將步入高齡化社會,患者年紀越來越大,共病罹病率越來越高。黃建寧指出,糖尿病是「疾病之母」,患者容易合併骨質疏鬆、失智症、腎臟病,甚至是癌症。他解釋,老年糖尿病群族要 考量會產生多重疾病,在共病眾多的情況下,不僅影響糖友 的生活品質,拉長失能的時間,也會增加照顧的難度,以及財務的負擔。 黃建寧認為,近一百年來,「糖尿病的變化很大。」從過去可以治療的單一疾病,轉而成為一「系統性」疾病,不僅在於個人,是醫療體系、國家政策的系統性疾病。他直言,糖尿病防治,需要跨部會整合。他舉例,以精神、心理疾病為例,在教育部有完整的計畫,針對高風險學生從小學到出社會,都訂有轉銜機制。若在糖尿病防治上,也納入完整的追蹤機制,才能更全面的防堵糖尿病。國健署長吳昭軍則表示,糖尿病與其共病嚴重危及民眾健康,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臟病、中風、腎臟疾病的風險,皆高於正常人。國健署慢性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補充,慢性病具有共同危險因子,不宜將其視為個別疾病,應擬定整合性的防治策略。吳建遠表示,未來希望強化疾病預防與照護之間的「連結性」,舉例而言,在國健署成人健檢中發現三高的患者,可以協助其轉銜到健保署的「全民健保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若發現有糖尿病相關病徵者,則可轉介至健保署的「糖尿病品質支付計畫(P4P)」。健保署:分級醫療助攻糖尿病防治讓台灣遠離「糖之國」,李伯璋指出,近十年來,糖尿病就醫人數持續上升,以110年來說,就有250萬人罹患糖尿病,約佔台灣總人口十分之一,為有效治療,須從四點著手,包括「整合醫療」、「新藥介入」、「分級照護」與「醫病共享」。李伯璋解釋,當糖尿病患不分輕重症,全部湧入醫學中心、大型醫院,醫師往往沒有多餘時間向病患進行詳細解說,縱使有衛教師、營養師團隊,也常因病患人數過多而壓縮諮詢時間,如果確實進行醫療分級、醫療照護,並採取部分負擔制度,醫師、衛教師、營養師等醫療人員就可以有較多時間進行衛教、諮詢,病患也可以擁有更好的照護品質。李伯璋指出,健保署設立社區醫療群,讓醫療院所轉診合作機制、跨層級醫院合作計畫等措施更為落實,全台總計有六百二十三個醫療群,合計逾七千六百位醫師加入社區醫療群行列。在這項計畫中,診所間可以水平轉診,醫療群中的合作醫院、醫學中心也可以和診所進行垂直轉診,並設立二十四小時就醫諮詢專線,醫院、醫學中心與診所可以進行結果回饋、個案研討,民眾就醫也更加便利。繼P4P上路之後,健保署在今年三月啟動的「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強調「糖尿病+腎病」整合照護,李伯璋說,已有六百二十一家醫療院所投入照護,估計近二十三萬人受惠。此外。健保署也啟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提供個案危險因子管理服務,今年七月開始收案,預計提供十萬名代謝症候群病患有關疾病危險因子管理服務,期待從改善代謝症候群著手,進而幫助防治糖尿病與其他慢性病。延伸閱讀1/罹這癌症機率激增239% 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糖尿病是疾病之母,器官保護最重要!|理事長講堂EP7延伸閱讀2/詹宏志曝罹糖尿病不敢吃「甘納豆」 專家:吃對這些豆,有助控制血糖!
-
2022-10-26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患該怎麼吃?醫:除了控醣,更該謹「鹽」慎行
多數糖尿病人知道要節制飲食,精打細算「糖與油」;一般人也以為含「醣」食物才會引起糖尿病。醫師提醒,鹽的攝取更要錙銖計較,攝取太多鹽,不僅會高血壓,還會影響血糖值,可能使糖尿病惡化或引起慢性腎臟病,鹽是人體重要元素,但要謹「鹽」慎行,才能常保健康。「三高」大部分都是「飲食」出問題李先生是外食族,每天至少兩餐都是在外解決,最近公司安排健檢,發現竟然已經出現三高問題,甚至還有初期糖尿病症狀。台中慈濟醫院營養師楊忠偉表示,造成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原因,大部分都是「飲食」出問題。食物加入油、鹽、糖可以刺激味蕾,但過量會增加身體負擔。他進一步解釋,過多的油影響血管內皮組織;醣太多會讓血液變濃稠流動變慢;鹽過量則會讓水分滯留體內,增加心血管負荷,這就是李先生新陳代謝出狀況的原因。糖尿病人要「控醣」,對「鹽」也要斤斤計較根據國民健康署建議,成人每日鹽分攝取總量大約在6公克(2400毫克)左右,建議糖尿病人控制鈉的攝取,每日盬攝取量為4至6公克。文獻指出,食鹽富含鈉離子,每1公克食鹽,大約含有400毫克鈉,鈉是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但也不能過量。台中慈濟醫院家醫科醫師李宜軒分析,許多餐廳的美味佳餚,常靠「獨門醬汁」調味,這是外食族群「鹽」容易超標的原因,而鹽吃太多不只會高血壓,還會傷及腎臟。李宜軒說,高鹽飲食和肥胖有關,因為肥胖會讓胰島素阻抗增加,且使用效率變差,所以會分泌更多胰島素,讓病人更容易飢餓,惡性循環下,不只體重變重,更讓血糖居高不下。因此,糖尿病人要「控醣」,對「鹽」也要斤斤計較。楊忠偉建議,外食族選購食物要多用心,油炸、醃製、勾芡或羹湯類食物,甚至連沾醬、調味粉,鹽分都很容易過量,淺嚐即可,選擇最接近原形、原味的食物最好。
-
2022-10-25 醫聲.慢病防治
詹宏志曝罹糖尿病不敢吃「甘納豆」 專家:吃對這些豆,有助控制血糖!
知名作家、Pchome網路家庭創辦人詹宏志日前透露自己罹患糖尿病多年,喜愛美食的他因此必須忌口,連最愛吃的「甘納豆」也忍痛放棄。不過專家解釋,糖尿病患者只要吃對種類,黑豆、納豆等豆類食物,其實有助於促進胰島素分泌,進而降低血糖。糖尿病無法根治 患者需終生調整生活型態根據《台灣糖尿病年鑑》,每年台灣糖尿病新生個案人數約為十六萬人,已經超過今年台灣新生兒人數的十二萬。事實上,糖尿病目前仍是無法治癒的疾病,且共病眾多,患者或需要終生服藥、施打胰島素,也必須積極調整生活型態,飲食即為重點之一。現年66歲的詹宏志近日發表新書《舊日廚房》,該書係他個人首部飲食文學作品。在月初一場新書分享會上,詹宏志憶起人生中不同階段的美食經驗。他提到,阿姨結婚時的聘禮是甘納豆,年幼家貧的詹宏志,原以為終於有「甜頭」可吃,結果聘禮依照地方風俗,必須退回、不能吃,他便在街上哭了起來。如今已是德高望重的作家、企業家,不少聽過這段經歷的友人,每逢年節,就會送上甘納豆做為賀禮,詹宏志笑稱:「可是現在我是糖尿病的病人,其實是不能吃它的!」黃豆可降血糖 部分豆子屬五穀雜糧類 應與澱粉代換詹宏志口中的「甘納豆」,是一種以栗子、花生、白雲豆等豆類,經過糖漬處理製成的古早味蜜餞類食品,與名稱極其相似的「納豆」並不相同,後者是由黃豆發酵而成。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指出,在台灣甘納豆多使用白雲豆進行加工調理,過程中會額外加入精緻糖,糖尿病患者需限量食用。納豆的作法,則是使用黃豆加入納豆菌發酵製造而成。他表示,黃豆本身就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以及能夠抑制蛋白質分解的胰蛋白酶抑制劑,可使體內胰島素分泌更加旺盛,進而降低血糖值。黃建寧表示,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的豆類,包含下列三種:一、黃豆(含納豆)二、黑豆三、鷹嘴豆黃建寧解釋,黃豆屬於水溶性食物纖維,在消化系統能延緩醣類的吸收,抑制血糖值急速上升。此外,因為含有豐富的維他命B1,有助燃燒醣類熱量,避免多餘的葡萄糖蓄積在體內。黃豆的其他成分,如:皂角苷、金雀異黃苷、卵磷脂,則可減少血液中的脂肪、抑制體重增加,有助減緩肥胖型糖尿病患病情。黑豆的「蛋白質+纖維」黃金組合,能夠促使人體的消化道以適當速度蠕動,並於過程中被妥善分解,使血糖上升速度趨於穩定。鷹嘴豆的升糖指數相當低,有助於控制血糖值。其成分包括約七成的碳水化合物,以及蛋白質和少量脂肪和纖維。蛋白質和纖維,在體內會減緩碳水化合物吸收,有助調節血糖。其他豆類,如:紅豆、綠豆、皇帝豆,在六大類食物中被歸類為「全榖雜糧類」。黃建寧表示,糖尿病患者只要多加留意,與飯、麵等澱粉類食材進行代換,便可食用,不至於對血糖變化造成直接影響。美國糖尿病學會:豆類屬「超級食物」有助血糖管理美國糖尿病學會(ADA)則將豆類封為糖尿病患者的「超級食物」,同時建議糖尿病患者每週在餐點中加入乾燥或低鈉的豆類。美國糖尿病學會指出,腰豆、白腰豆、斑豆、黑豆皆屬於富含維他命與礦物質,如鎂、鉀的食物,且含有大量的纖維素。此外,由於豆類成分不含碳水化合物,每半杯卻可以提供等同於半盎司動物性肉類的蛋白質,並且沒有有害健康的飽和脂肪。國外健康網站《Healthline》亦報導,豆類具有升糖指數較低(低GI)的特性,有助糖尿病患的血糖管理,其健康價值勝過許多澱粉類食物。事實上,豆類的成分中富含蛋白質與纖維質,每餐適量食用,有助健康,是低醣飲食的重要選項。國際醫學期刊《JAMA》的一項研究結論則顯示,若把豆類納入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低升糖指數飲食當中,除了可以幫助糖尿病患控制血糖,亦可降低患者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即冠心病,CHD)的機率。豆類怎麼煮才安全?專家:注意食鹽添加量至於如何食用豆類才安全、不會造成反效果?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可以使用罐裝豆類,但要記得把水瀝乾,以免攝入其中含有的鹽分。《Healthline》專家也提醒,雖然豆類可以做成任何形式的料理,如:沙拉、砂鍋菜、十穀米等,但糖友烹調時應特別注意不要加入過多的食鹽,反而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以蒜頭、孜然、鼠尾草等作為辛香料,是可以嘗試的調理方向。延伸閱讀1/專題|糖胖症襲台! 拼WHA二〇三〇糖尿病目標 賴清德籲整合各界資源延伸閱讀2/罹這癌症機率激增239% 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糖尿病是疾病之母,器官保護最重要!
-
2022-10-13 焦點.杏林.診間
第32屆醫療奉獻獎/放棄美國高薪優渥生活 名醫汪海波返鄉在「遠得要命王國」逐夢
服務偏鄉是汪海波就讀國防醫學院時,就深埋在心底的夢想,但直到過了耳順之年,才得以逐夢,讓心中的這棵芽冒頭茁壯。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九年前,他放棄在美國高達150萬美元年薪的優渥生活,回台定居,投入埔里基督教醫院山地巡迴醫療至今。素有「遠得要命王國」之稱的仁愛鄉,及一些最偏遠的部落,都可見他的身影。為何年過60才邁步逐夢?汪海波表示,成功的人生有三種,一是終身能過不用為錢煩惱的生活;二是做個正直、俯仰無愧的仁者;三是資助弱勢回饋社會的實踐者,「人的一生每個階段有不同使命,當家業安定、經驗充足後,才能無慮的實踐初心。」掛心台灣偏鄉,棄高薪返台投入山地醫療。73歲的汪海波出身軍醫體系,當年公費就讀國防醫學院期間,就曾參與山地醫療團,1974年畢業後分派前往金門,任中尉醫療組長。一次演習彈藥意外爆炸,大量士兵受傷,身在離島,眼見生命的存續「決定在醫師與時間拔河的這雙手」,讓他進一步體悟到「偏遠地區更需要醫師」。1980年汪海波因軍中內科人力、設備不足,成了救急「先鋒」,被派往高雄醫學院接受洗腎培訓,隔年再到台北榮總胸腔科。完成學習的汪海波將所學帶回海軍總醫院,先後成立洗腎室、肺功能室,並多次支援高雄偏鄉醫療,服役七年就集滿三大功,獲頒海風獎章。軍醫體系服役十年期滿後,汪海波考量孩子教育及成長環境,偕母親、妻兒前往美國發展,但他並未忘記從醫初衷,想著要精進醫術、累積經驗,讓自己成為更全方位的醫師,再回國前進醫療貧瘠的偏鄉,實踐習醫的夢想。「把一切歸零」,他從接受住院醫師訓練開始,先後取得美國心臟、內科專科醫師證書,美國婦產科、家醫科的醫師資格及執照,開業行醫24年,曾榮獲美國婦產醫界最高榮譽的婦產科學院院士頭銜。旅美行醫期間,他始終關心台灣偏鄉醫療發展,2012年得知衛福部延攬旅外專科醫師返鄉服務,隔年便投身響應,帶著94歲母親和妻子回台定居,當年鮭魚返鄉的旅外醫師共三人。汪海波沒忘記軍醫生涯對偏鄉亟需醫療的體悟,同時在校時期曾受陽明醫學院創院院長韓偉、埔里基督教醫院創院院長謝緯感召,鼓勵他去窮鄉僻壤服務「做個史懷哲」。汪海波捨棄都會,選擇到南投縣,加入埔基山地醫療行列。前進南投仁愛鄉,一周跑遍近20個部落看診。在埔基擔任內科醫師期間,汪海波遇到一位血糖值老是居高不下的部落阿嬤,更加堅定自己走入偏鄉定期看診的決心。來自仁愛武界部落的這名阿嬤輕度失智,血糖值曾高到爆表無法測量,住院治好返家,沒有多久又因血糖飆高回來。汪海波追根究柢,才知阿嬤回山上後,不但沒改變飲食習慣,更沒定期用藥。而阿嬤所在的武界,路程崎嶇沒有大眾運輸工具,長輩看病得等兒孫接送,來回一趟就是一天,對抱病的老人家來說更是煎熬。「這樣不是辦法,得前進偏鄉定期追蹤才行。」汪海波為此全心投入山地醫療,每周前進仁愛鄉各部落看診及居家醫療。仁愛鄉幅員遼闊,海拔從600至3559公尺,汪海波一周五天輪流跑遍翠巒、力行、紅香、武界等近20個部落,並支援魚池鄉日月潭急診站,九年如一日,從不喊苦。除了平日的山地醫療,汪海波有時周末也主動參加部落居民癌症篩檢,或至埔里「炫寬仁愛之家」為失智弱勢者看診;若遇到合歡山雪季、國際馬拉松賽等山區特別活動,更是熱心參與緊急醫療救護任務,從未推辭。醫術高超又親民,詳細問診、認真傾聽。正因為如此,同事眼中的汪海波,不但醫術高超,配合度更是沒話說,只要時間允許,任何班表及工作全然接受。埔基副院長陳恒順也說,汪海波留美還當到院士,卻沒任何醫師架子,面對患者善於傾聽,不厭其煩細心的解釋。日月潭的一些店家談起汪海波也讚聲不絕,說他看病特別仔細,每個病人都要花20、30分鐘問診。有趣的是,日月潭醫療站還派有其他醫師輪流駐診,但不少店家都誤以為只有「汪醫師」駐診,因為他們只記得「汪醫師」的看診時間。汪海波回憶,有次前往慈峰部落看診,途中看見路旁有輛小貨車很眼熟,認出是一名糖尿病患者的車,「他怎會停在這種地方?」心中起疑趨前查看,患者果真昏迷在車內。情急下他破窗打開車門,將患者拖放到路旁打點滴,還好及時伸援,患者恢復意識,交由救護車送醫。還有一名居民小腿受傷,傷口潰爛約10公分大,因欠醫院費用不敢下山治療,加上不禁菸酒,傷口一直好不了。這名患者只願到山地門診換藥,每次換藥總是微醺,他不忍苛責,只能耐心叮嚀。歷經10個月,患者傷口癒合前來道謝,這是他第一次見到患者沒喝酒,令他印象深刻。不畏風雨與爛路,堅守原鄉與居民同舟共濟。巡迴山地醫療多年,最大的挑戰就是路況,不僅汪海波,整個埔基醫療團隊都認為,橫亙在他們與部落之間的投89線力行產業道路,堪稱「全台最爛道路」,很容易受風雨影響交通中斷,每遇天候不佳,團隊就得繞路,甚至要為受困山區做好準備。2015年蘇迪勒颱風襲台,汪海波說,蘇迪勒是穿心颱,團隊已能預期災後路況,一旦交通中斷,部落成了孤島,更需醫護人員駐守,他與團隊自備五天的便當上山。「要做就不要怕!」他記得那一夜,山谷中風雨颯颯,大雨如傾盆般潑灑在鐵皮屋頂,不時夾雜碎石撞擊聲,屋頂漏水還斷電,但按作業規定,發電機只能在有病患時才可起動運轉,一夥人就靠手電筒和燭光照明。不久村長出現了,原來村長在巡邏時摔車被鐵釘扎傷了腳;更晚時,陸續有患者冒著風雨前來求診,有發燒的孩童、氣喘發作的老先生,還好醫療團隊早先進駐,得以及時處理。近年來,埔基山地醫療服務範圍不斷擴大,除了仁愛鄉、日月潭,並擴及信義鄉,但汪海波與醫療團隊的服務熱忱不曾減少,因為盡己之心是醫護的基本,看見病患康復後的笑容,就是團隊最大的回報。「山上的醫療故事,就像天上的星星說不完,有的明、有的暗。」汪海波笑說,他會繼續守護偏鄉,分享居民的喜悅與辛酸,更期許餘生能有更多的發揮,點亮偏鄉醫療這盞燈。汪海波小檔案年齡:73歲出生地:台北市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現職:埔里基督教醫院山地醫療主治醫師經歷:陸軍93師衛生營中尉醫療組長左營海軍總醫院代主任醫師紐約曼哈頓下城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美國婦產科學院院士國防醫學院美洲校友會會長布碌崙婦產科兼內科及不孕症手術中心院長主要事蹟:●成立海軍總醫院洗腎室及肺功能室●響應衛福部鮭魚返鄉計畫投入山地醫療前進南投原鄉偏遠部落●參與合歡山雪季醫護、弱勢義診等救護任務
-
2022-09-20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前期還有救嗎?醫師教你控制血糖關鍵和預防方式
「我的血糖、糖化血色素好像偏高,是不是要得糖尿病了?」你也有這樣的問題嗎?做了健康檢查之後,發現糖尿病相關的檢驗數值偏高,擔心自己未來會罹患糖尿病。但是事實上,不用太擔心,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控制、早期治療,就可以逆轉逐漸下滑的健康狀態哦!什麼是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數值比正常值高,但沒有高到可以被診斷為糖尿病的狀態。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資料[1],每三位成年美國人就有一位處於糖尿病前期,不過這些人多半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而糖尿病前期若置之不理,在五年內,將有很高的風險演變為第二型糖尿病、心臟疾病、中風等。我是不是符合糖尿病前期呢?「健檢報告上一排檢驗數值看得霧煞煞,我有沒有罹患糖尿病前期?」其實判斷糖尿病前期最重要的兩個數值就是糖化血色素及血糖值。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的標準[2],糖尿病前期的定義為:・糖化血色素(HbA1c):5.7~6.4%・空腹血糖值(Fasting plasma glucose):100~125mg/dl・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2小時血糖:140~199mg/dl趕快看一下健檢報告,確認自己有沒有符合上面幾項吧!糖尿病前期有什麼危險性?「我還沒罹患糖尿病,應該不會有什麼危險吧?」雖然只是糖尿病前期,但也不能輕忽其嚴重性哦!糖尿病前期除了演變為第二型糖尿病以外,經研究證實如腦中風、心臟病、慢性神經病變都是有可能產生的併發症[1]。糖尿病前期不僅會造成巨觀下的心血管疾病,也會造成微觀下的微血管病變,包括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腎絲球病變等[3]。這些病變相對於心血管疾病較不易察覺,但也會對身體帶來慢性且不可逆的傷害,因此不容忽視。另外,根據一篇研究[4],排除多項干擾因素後,糖化血色素數值每增加1%,會顯著地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且結果不限於糖尿病患者。故在糖尿病前期儘早控制糖化血色素及血糖的數值,是必要且重要的。糖尿病前期可以做什麼?「那前面講了這麼多併發症,我還有救嗎?」若已經罹患糖尿病前期,也不要過度擔心,千萬不能灰心喪志,只要及早介入,就可以將血糖值降回正常範圍內,能延緩、甚至預防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那要怎麼做呢?・改變飲食習慣針對糖尿病前期或是糖尿病的預防,研究顯示[5],其實有多種飲食方式能有效地達到效果,像是地中海飲食、低油飲食、低醣飲食、蔬食等。病患可以在評估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方式。其中,地中海飲食是目前較常見、有效的飲食方式。根據研究[5],地中海飲食可顯著地降低病人的糖化血色素、體重、脂肪等,更能有效預防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所以什麼是地中海飲食呢?」其核心內容為:食用大量的蔬菜、水果、全穀類、堅果類,使用橄欖油,輔以適當的魚類、家禽類,少吃紅肉、甜食等。聽起來很複雜,但只要持之以恆,就能逐漸遠離第二型糖尿病哦!・改變生活習慣發現自己坐太久了嗎?站起來走一走吧!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的建議,每週運動五天、每次30分鐘以上,同時減輕體重,就能有效的降低糖尿病發生的機率。不管是從飲食還是生活習慣開始著手,每天改變一點,長期下來就能一步一步達成控制哦!同場加映:「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我會得糖尿病嗎?該怎麼預防呢?」研究發現,若有親人罹患糖尿病,自己罹患糖尿病的機會就會比其他人高出許多。當然,也同時有較高的機會罹患糖尿病前期。如果你現在尚未罹患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也不用對著未知的將來空擔心,你可以做的事情就是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及生活習慣、保持正面的心態,如上面所述。事先杜絕其他可能造成糖尿病的危險因子,就不怕疾病找上門來!基因確實對於第二型糖尿病影響很大,但是飲食及生活習慣是我們可以掌控的部分,因此不要沈浸在不可改變的事實中,而應該要透過後天的努力,扭轉先天的劣勢!參考資料:[1]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https://www.cdc.gov/diabetes/prevention/about-prediabetes.html (2022.08.26)[2] 美國糖尿病學會https://diabetes.org/diabetes/a1c/diagnosis (2022.08.26)[3] Brannick B, Wynn A, Dagogo-Jack S. Prediabetes as a toxic environment for the initiation of microvascular and 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Exp Biol Med (Maywood). 2016;241(12):1323-1331. doi:10.1177/1535370216654227[4] Khaw KT, Wareham N, Bingham S, Luben R, Welch A, Day N. Association of hemoglobin A1c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 in adults: the 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in Norfolk. Ann Intern Med. 2004;141(6):413-420. doi:10.7326/0003-4819-141-6-200409210-00006[5] Evert AB, Dennison M, Gardner CD, et al. Nutrition Therapy for Adults With Diabetes or Prediabetes: A Consensus Report. Diabetes Care. 2019;42(5):731-754. doi:10.2337/dci19-0014【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糖尿病前期還有救!醫師教你戰勝血糖問題】
-
2022-09-16 醫療.新陳代謝
老婦血糖飆破800不幸離世 醫籲糖人遵守「三要」
血糖指數太高,恐傷及大腦神經危及性命!台中慈濟醫院收治一位意識不清七旬老婦,檢測血糖值竟然高達800mg/dl以上,病人出現間歇性抽筋、癲癇,最後仍不治。醫師提醒糖尿病人「三要」:要規律量血糖、要按時吃藥、要飲食控制,才能與糖尿病和平共處。罹患糖尿病多年的老婦人,與家人同住卻沒規律量血糖,血糖飆高仍渾然不知;上月,家人發現老婦行動變得遲緩、倦怠,初以為是腳傷不舒服不以為意,後來老婦開始意識不清,間歇性抽筋與癲癇,緊急送到台中慈濟醫院。急診醫師抽血檢驗,發現血糖異常超標竟高達800mg/dl以上,已經超過測血糖儀器的臨界值,緊急使用打藥幫浦,給予抗癲癇藥與胰島素,插管接上呼吸器搶救,再會診神經科治療。血糖飆升對人體臟器損傷很大,彷彿把人浸泡在糖水一般。神經內科醫師郭啟中從症狀與血糖數值研判,老婦屬於典型的「急性代謝性腦病變」,病人血糖過高,已經傷及腦部神經,造成癲癇、昏迷不醒。遺憾的是縱使血糖數值已下降,老婦仍無法清醒,最終離世。血糖過高影響的不只是身體循環與代謝,嚴重會傷及大腦神經,郭啟中表示,糖尿病人不要以為吃得少,甚至不進食,血糖就不會升高。強調糖尿病人「要規律量血糖」、「要按時吃藥」,而且「要飲食控制」,才能與糖尿病和平共處。
-
2022-08-03 醫療.消化系統
發現脂肪肝怎麼辦?如何改善與治療?脂肪肝放著不理當心肝硬化
非酒精性脂肪肝特徵就是肝細胞中的脂肪過多,而不是因酒精造成的。肝臟含有一些脂肪是正常的。但是如果超過5%的肝臟重量是脂肪,就定義為脂肪肝(脂肪變性)。非酒精性脂肪肝分為兩種:1.單純性脂肪肝:表示肝臟中有脂肪,但很少或肝臟幾乎沒有發炎或肝細胞受到損傷。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臟中除了脂肪外,同時還伴隨肝炎(即肝臟腫脹或炎症)和肝細胞損傷。炎症和肝細胞損傷可導致肝臟纖維化。哪些條件下容易患非酒精性脂肪肝:1.體重超重或肥胖2.患有第2型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3.血液中的脂肪含量異常,包括三酸甘油酯、“壞”(LDL)膽固醇太高或“好”(HDL)膽固醇太低4.有代謝症候群,診斷患有代謝症候群,下列條件必須符合任何三個:(1)腹部肥胖:男性的腰圍≧90cm(35吋)、女性腰圍≧80cm(31吋)(2) 血壓偏高: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或是服用醫師處方高血壓治療藥物(3)空腹血糖偏高:空腹血糖值≧100mg/dL,或是服用醫師處方治療糖尿病藥物(4)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150mg/dL,或是服用醫師處方降三酸甘油酯藥物(5)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男性年長者、本身患有第2型糖尿病、高血壓、停經後婦女、肥胖、脂肪集中在腰部、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更可能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纖維化和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發炎的肝臟會開始結疤,過程稱為纖維化。如果不及時治療,疤痕組織將繼續取代健康的肝組織,導致肝硬化。大約20%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患者會在幾年(通常是幾十年)內發展為肝硬化。有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藥物嗎?目前FDA還沒有批准的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藥物。有一些替代療法可能會有所幫助,雖然尚未證實可以治愈非酒精性脂肪肝。1.咖啡:在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患者的研究中,喝咖啡的人比喝很少或不喝咖啡的人的肝損傷要小。含咖啡因的咖啡可降低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在內的多種肝臟疾病發生肝纖維化的風險。研究顯示,需要每天喝兩杯以上才能獲得這效果。2.維生素 E:一種抗氧化劑,透過減少或中和炎症造成的損害。一些研究顯示,補充維生素E可能有助於因為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導致的肝損傷。上述替代療法因未經科學實證,所以補充之前要先與醫師討論!俗話說,肝不好,人生是黑白的,除了在飲食上需要特別注意,避開肝臟の地雷飲食,醫說:肝臟照護健康2攻略........https://bit.ly/3nSOrvS
-
2022-07-21 醫療.新陳代謝
血糖為何控不好?醫:須連續監測變化
糖尿病患者穩定控制血糖,雖無法「治癒」,但有機會停藥達到「緩解」。醫師指出,許多糖友血糖控制不佳,除了飲食外,工作壓力、睡眠及運動都會影響血糖,建議可考慮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儀,精準掌握全天的血糖變化。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表示,「正常血糖值」是糖化血色素小於6%、空腹血糖值小於100mg/dl,不需要藥物或其他侵入性治療;若完全緩解時間超過5年,則稱為長期緩解,可視為治癒。洪建德說,一般家用血糖機,大多是測量飯前及飯後血糖的單點檢測,無法顯示全天的血糖變化,像中午只吃一碗沒肉、沒蛋、沒菜的湯麵,或下午茶、消夜吃米果,結果半夜發生低血糖,卻無法找出原因,也無法發現工作壓力、睡眠、運動種類及時間影響血糖變化。洪建德指出,有患者回診時,透露自己用家用血糖機驗血糖記錄很正常,但檢驗報告的糖化血色素卻異常,若改用連續血糖監測儀監測,醫師才能精準看到患者全天飲食,與事件發生時間與狀態,協助改善衛教,調整藥物種類、時間與劑量。洪建德建議,5類型糖友可評估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儀進行連續性血糖監測:1.經常反覆低血糖的新病人,期望能盡快緩解。2.血糖變化起伏大,尤其半夜血糖嚴重過低,甚至休克,經解釋與衛教仍然不見好轉。3.糖化血色素不理想,但自認飲食控制已經盡力者。4.有運動量改變、生病或感染、開刀、重大事故者。5.血糖一直都穩定,但是現在糖化血色素突然升高,無法說出到底發生什麼生活變化者。洪建德提醒,糖尿病患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引起腦血管病、心血管病、視網膜病變、周邊血管病變、神經病變、免疫力降低等併發症,不可輕忽。家用血糖機驗血糖對於能配合醫囑用藥,誠實面對自身作息、飲食,且糖化血色素結果與紀錄相符者是可考慮的選擇。
-
2022-07-20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患控血糖「常忽略3要件」 醫:連續監測找關鍵點
糖尿病患者穩定控制血糖,雖無法「治癒」,但有機會停藥達到「緩解」。醫師提醒,許多患者明明按照衛教飲食,但血糖控制仍然不佳,原因是除了飲食外,工作壓力、睡眠及運動都會影響血糖,相較一般血糖機觀察不出,可考慮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儀,精準掌握血糖變化。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表示,正常血糖值是指,糖化血色素小於6%且空腹血糖值小於100mg/dl,臨床上不需要藥物或是其他侵入性治療;若完全緩解時間超過5年,則稱為長期緩解。時間較長的緩解可以視為治癒,就如同癌症的治療一樣。洪建德表示,一般家用血糖機,大多是測量飯前及飯後的單點檢測,無法顯示全天的血糖變化,像是中午只吃一碗湯麵,沒肉、沒蛋、沒菜,或者下午茶、宵夜吃米果,結果半夜發生低血糖,回頭卻找不出原因;此外,也無法發現工作壓力、睡眠、運動種類及時間影響血糖變化。洪建德指出,曾有患者回診時,透露自己用家用驗血糖紀錄很正常,但檢驗報告的糖化血色素卻異常,患者則反駁「你們驗錯了,我都依照衛教飲食!」若改用連續血糖監測,醫師才能精準看到患者全天飲食,與事件發生時間與狀態,協助改善衛教,調整藥物種類、時間與劑量。洪建德說,像是「經常反覆低血糖的新病人,期望能儘快緩解」、「血糖變化起伏大,尤其半夜血糖嚴重過低,甚至休克,經解釋與衛教仍然不見好轉」、「糖化血色素不理想,但是自認為飲食控制已經盡力者」、「有運動量改變、生病或感染、開刀、重大事故者」、「血糖一直都穩定,但是現在糖化血色素突然升高,無法說出到底發生什麼生活變化者」等5類人,建議使用連續性血糖監測。洪建德提醒,糖尿病患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引起各種的併發症,如腦血管病、心血管病、視網膜病變、周邊血管病變、神經病變、免疫力降低等,不可輕忽。家用驗血糖對於能配合醫囑用藥,誠實面對自身作息、飲食,且糖化血色素結果與記錄相符者是可考慮的選擇。若血糖控制不佳又不知該如何調整,可考慮透過連續血糖監測儀了解整天血糖變化,幫助達到緩解糖尿病的目標。
-
2022-06-24 養生.健康瘦身
90歲阿嬤減肥成網紅,YouTube衝出百萬點擊!抓住一重點,營養師孫幫糖尿病嬤健康瘦10公斤
90歲的台東阿嬤,因為太節儉吃出一身病,時常出入醫院,一年多前答應孫子營養師Sunny的減肥計畫,成功從75公斤瘦到65公斤;在紀錄短片中,自嘲身形像大象的阿嬤,聽話配合的真誠表現,感動不少人。對於祖孫一塊拍片拼健康的動機,Sunny說:「人會老會退化,懂吃、懂保養可以強健身體機能,讓精神矍鑠,減少病痛,這對資深高年級生的晚年來說最重要。」 網路上,一支「我幫阿嬤瘦下來」的YouTube影片創造了百萬點閱,影片創作者營養師Sunny黃君聖笑說:「其實這是第二次挑戰,第一次減肥是失敗了,輸給阿嬤的悲情牌。」 Sunny的阿嬤長年住在台東,有一塊菜園自給自足,非常獨立,不依賴兒孫。8、90歲的年紀,胃口還是很好,尤其愛包肉粽,一天可以吃3、4顆,因為節儉惜食,什麼都吃,臭酸也吃,拿東西給她吃也從不嫌不好吃,吃完還會跟你說:「謝謝喔」。 身高150公分的阿嬤,最胖曾胖到80公斤,有三高糖尿病、中風3次,北上就醫時就住在女兒「安媽」家裡。近年,孫子Sunny考上營養師執照,提議幫阿嬤減肥,阿嬤的反應是:「不可能啦!不可能會瘦啦!」她搞不懂,瘦下來怎麼會和健康有關?委曲地說:「別人肥沒代誌,我哪會按呢?」 聽信偏方血糖飆,乖孫出手幫減重 前年,阿嬤因為血糖過高,腳傷無法癒合,來台北就醫。Sunny趁阿嬤住在家中的3個禮拜,控制三餐份量,才減了4公斤,就被阿嬤溜了。「阿嬤看傷口好像復原了,一直吵要回台東,這裡沒有田地可以種,看她好像很可憐、很無聊的樣子,我只能順從。」 老人家的保養觀念是鄉土驚悚劇,回去後聽信偏方在傷口塗麻油,塗到蜂窩性組織炎,又沒定期吃血糖藥,一年後再送來台北,血糖值已飆到300,一度狀況危急,讓女兒安媽失眠,「那時覺得上帝要召回時不久矣。」 幸好14天後阿嬤平安出院,Sunny和安媽下定決心,「不能讓她就這樣回去,一定要幫她減重,不然又要住院了。」在半推半就下,被病體折磨到不成人形的阿嬤,總算答應配合。 熟齡減重就要「慢」,變瘦也改變心態 「理論上,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控制好熱量就會變瘦。阿嬤有糖尿病,減重要循序漸進,並監控血糖變化。」Sunny坦言,老人家年紀太大,一開始並沒把握會成功,但減重2、3個月後,醫囑血糖穩定、不用再打胰島素,後來還不用吃血糖藥,給了全家很大信心。 「減重是跑馬拉松,不是短距離衝刺,重點是長期維持。」Sunny強調,熟齡減肥要慢,要犒賞自己,因此設定每周日讓阿嬤放假,去吃火鍋、韓氏料理等她想吃的美食。 減重前,腳小小、肚子超大,自嘲像大象的阿嬤,瘦下來後讓親友驚訝讚美:「變了一個人!」 「阿嬤的改變豈止外表,還有心態。不願意接受新事物是老化的最大特徵,阿嬤變得精神好、更開朗。」像是試戴曾經反抗的助聽器,和媽媽去訂做塑身衣,「一次還訂兩件!」Sunny說。 祖孫三代當YouTuber,阿嬤出道成網紅 在安媽、Sunny安排下,祖孫三代一塊教營養當YouTuber,阿嬤的開場白是:「我是阿環小姐,又來上班了!」Sunny解釋,阿嬤年輕時開雜貨店,「阿環小姐」是客人對她的䁥稱。 雖然阿嬤知道有很多人看影片,但對「網紅」沒概念。對阿環小姐來說,拍片比較像是上班,做一件有意義的任務,才願意留在台北。 安媽透露,Sunny是阿嬤的開心果,「他拿東西給阿嬤吃時,一句歌仔戲『請了~』逗得阿嬤笑呵呵,他個性溫柔從不大小聲,反而是我當女兒的有時會大聲說話,難怪阿嬤現在說要跟他一輩子。」 「拼健康」的阿嬤如今是許多人的模範,也是Sunny的驕傲,「我常聽很多人說,我年紀大、代謝不好無法減重,我都會告訴他們,我阿嬤90歲都可以減肥成功,你還年輕,不要太快放棄。」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曾忙到要包紙尿褲上班、看到2同事暴斃立刻決定離職!意外躲過股災後,她決心過沒鬥志的生活… .一場沒有哭聲,只有爭吵聲的喪禮...4個兒子都啃老!壓垮親情的最後一根稻草:分家產.年紀愈大後才發現:過去曾奮不顧身投入、在乎、重視,一廂情願付出,終將失衡,不會有好結果
-
2022-06-05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什麼是代謝症候群?哪些人容易發生?醫師詳解代謝症候群症狀、如何避免及緩解
「代謝症候群」其實是指一連串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集合,使一個人發生心臟病、中風跟糖尿病的機率提升。類似的名稱還有 :X綜合症、胰島素阻抗症候群,或代謝不良症候群。根據美國一項統計,每五位美國人就有一位有代謝症候群,統計還發現,有代謝症候群的人數隨年齡增長,到了60~70多歲的族群中,甚至有超過40%的人具有代謝症候群。而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的資料,不及早治療代謝症候群將比一般人增加6倍得到糖尿病的風險、4倍高血壓風險、3倍高血脂風險、2倍心臟病及腦中風風險,成為慢性病病人,可千萬不能大意。什麼樣的人通常有代謝症候群・中心肥胖(腹部或腰圍有大量脂肪累積)・有糖尿病,或家中有顯著的糖尿病家族病史。・有明顯的胰島素阻抗症候群症狀,如黑色棘皮症(患處常出現在皮膚皺摺處,像是頸部、腋下與腹股溝/大腿內側。患處皮膚會變得暗沉,摸起來粗糙,外觀有如天鵝絨般,有時還會帶有異味,別人看見很容易誤會是皮膚洗不乾淨。)為什麼會發生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實際原因在科學上還不明瞭,但可以猜想的是,很多代謝症候群的定義都跟胰島素阻抗有很大關係。胰島素阻抗的意思,是身體對同樣劑量的胰島素已經不像過往一樣敏感,即胰島素沒有辦法有效率地扮演好調控血糖與三酸甘油脂的角色。胰島素阻抗則和基因、生活習慣有很大關係。生活習慣包含飲食、運動程度,以及睡眠週期…等各層面皆有可能造成影響。代謝症候群的病生理機轉目前普遍的共識與脂肪細胞分泌一種叫做TNF-alpha的發炎因子有關。血中的TNF-alpha增加會誘發身體各細胞的發炎反應,造成大範圍的身體胰島素阻抗而引發代謝症候群。國外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主要是固定在小鼠每日食物中,持續放入33%的葡萄糖來觀察代謝症候群的引發機制,觀察到的現象包含第一步會造成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上升,促進小鼠周圍脂肪產生,最終造成胰島素阻抗。除了在小鼠上觀察到脂肪細胞增加外,也有觀察到發炎細胞的增生,使科學家推測與身體的慢性發炎應有很大的關係。在過去的實驗中,身體的慢性發炎也被證實與高血壓、血管粥狀硬化與糖尿病有關。代謝症候群的症狀跟其他疾病的定義不一樣,代謝症候群比較像是一連串的身體風險因子集合而成的疾病,用以預防病人發展後續更嚴重的身體疾病。因此通常病人得到代謝症候群是沒有不舒服的症狀,然而不持續做治療的話,就會像文章一開始所述,會逐漸演變成更嚴重的疾病,造成病人身體不適。也因為沒有什麼特定的不適,使這樣的疾病讓很多人忽略。若看完以下代謝症候群定義,仍然不確定自己是否患有代謝症候群,建議讓專業醫師評估,做相對簡單的檢查,如血壓、血脂與血糖等。代謝症候群的定義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為:(1)腹部肥胖:男性的腰圍≧90cm(35吋)、女性腰圍≧80cm(31吋)。(2)血壓偏高: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或是服用醫師處方高血壓治療藥物。(3)空腹血糖偏高:空腹血糖值≧100mg/dL,或是服用醫師處方治療糖尿病藥物。(4)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150mg/dL,或是服用醫師處方降三酸甘油酯藥物。(5)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男 性
-
2022-05-17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糖尿病吃降血糖藥卻導致泌尿道感染?醫師告訴你該如何避免
認識糖尿病藥物第二型糖尿病的造成原因是因為身體各器官對胰島素的反應不佳引起高血糖。而第二型糖尿病的各式併發症包含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腎病變跟心血管疾病,通常這些疾病都是因為慢性糖尿病控制不良而導致。因此,找到一個重要的關鍵機轉來控制第二型糖尿病、減少併發症,連帶減少死亡率跟增加生活品質,成了近年來各科學家努力發展研究的方向。正常的血糖值可透過各種藥物或方式控制,比如現在糖尿病第一線藥Metformin配合生活型態改變,再加上一點額外的速效型降血糖藥,就可有非常好的血糖控制效果。SGLT2抑制劑便是其中一種。SGLT2?SGLT2抑制劑?那是什麼?SGLT2是在近曲小管的一種幫浦蛋白,主要功能是從腎小管的過濾液中把葡萄糖重新再吸收回血液。當初科學家的想法很簡單,只要抑制掉這個幫浦蛋白,葡萄糖的再吸收就會減少,尿液中排出葡萄糖就會增加。雖然這樣的機轉確實降低了血液中血糖含量,不過卻因尿液中含糖量增加,對細菌或微生物來講都是大好的營養,因此造成泌尿道、生殖器感染風險增加。目前SGLT2抑制劑被建議可當作第二線的降血糖藥物使用,位階在Metformin之後,且同時有動脈粥狀硬化、心衰竭、慢性腎臟病,或有嚴格低血糖要求、減重需求的病人等。其實不是因為SGLT2抑制劑有什麼嚴重副作用,造成它的二線使用,主要是因為一顆SGLT2抑制劑單價比較高,對病人經濟負擔較重。目前,美國食藥安全局核可的SGLT2抑制劑共有四種:canagliflozin, dapagliflozin, empagliflozin, and ertugliflozin。雖然所有種類SGLT2抑制劑都被核可作為第二型糖尿病治療用藥,但各種SGLT2抑制劑還是有些許差別,使用上仍需參照病人心血管疾病風險、腎臟功能的差異來做選擇。SGLT2抑制劑有什麼風險嗎?SGLT2抑制劑的臨床試驗大多相當順利,多數受試者並沒有嚴重副作用。但在試驗紀錄中,潛在影響包括增加生殖器黴菌感染發生率、低血壓、壞死性筋膜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骨折跟截肢。其中本文主題,生殖器黴菌感染的發生機率在四種SGLT2抑制劑都比安慰劑組高超過5%以上。不難推測,應是因為高糖尿造成黴菌更容易生長,雖然大部分生殖器黴菌感染都沒有造成嚴重的臨床症狀,或讓受試者必須停藥,但適當清潔與管理,來避免生殖器黴菌感染顯然在使用SGLT2抑制劑用藥病人上是必要的。造成生殖器黴菌感染有什麼風險因子嗎?根據文獻顯示,通常造成生殖器黴菌感染的風險因子,通常是在服藥前就已經存在。女性及之前曾有過生殖器黴菌感染病史的病人,具最高的風險。所以可能的避免策略,包含將可改變的風險因子降到最少。而肥胖在糖尿病患中也是增加生殖器黴菌感染的風險因子,因BMI>30,心血管疾病也是造成免疫力降低的風險因子。除此之外,文獻建議應該在開立SGLT2抑制劑前做病人生殖器的清潔衛教。一論文研究顯示,一個有接受生殖器清潔衛教的病人,吃SGLT2抑制劑後得到生殖器黴菌感染的比例為4.8%,相較之下,沒有接受衛教的病人,生殖器發生黴菌感染的比例高達40.8%. 雖論文研究群體偏小,僅250人,仍可顯現出個人清潔衛生,對服用SGLT2抑制劑病人的重要性。個人清潔衛生建議,包括睡前用清水清洗生殖器,以及建議女性病患穿棉質內褲,降低陰道念珠菌症發生。生殖器感染、下泌尿道感染?傻傻分不清?這裡特別提一個近年有趣的實證醫學研究。過去認為SGLT2抑制劑會造成下泌尿道感染的風險增加,原因很簡單,因為尿變營養了。不過依據一篇2020年的論文,統計超過50,000位使用SGLT2抑制劑病人發現,實際下泌尿道感染的發生率,對比控制組竟沒有統計上顯著增加,但生殖器感染機率就有統計上的意義,依實驗結果澄清SGLT2抑制劑不會造成下泌尿道感染,而是生殖器感染!生殖器感染跟下泌尿道感染最簡單的區別,就是尿道以內稱為下泌尿道,通過尿道以外則稱為生殖器。實際上可以想像,下泌尿道幾乎為無菌空間,而尿液排出碰到身體部位,才有機會接觸到外界的微生物,進而因為尿液內的葡萄糖養分而生長。服用SGLT2抑制劑造成生殖器黴菌感染的處理很多人好奇,如果發生生殖器黴菌感染要怎麼處理呢?實際上很多使用SGLT2抑制劑的病人,發生生殖器黴菌感染幾乎99%以上沒有做任何處理,症狀便自行緩解,這是因為通常黴菌感染不會造成太嚴重的併發症。只有極少部分的人需要服用一劑抗真菌藥,或抗真菌藥膏來緩解病情。結論SGLT2抑制劑是個相對安全的藥物,也是目前糖尿病患者的第二線用藥,雖然可能會造成生殖器黴菌感染,但通常可以自行緩解,不會造成太嚴重影響。並可透過生殖器清潔衛教,來降低黴菌感染發生機率,病患則要注重自己的內褲材質與透氣程度,以及個人清潔來減少生殖器黴菌感染的發生!參考文獻:1.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Genital Mycotic Infections in the Setting of 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 (Volume: 55 issue: 4, page(s): 543-548Article first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18, 2020; Issue published: April 1, 2021 )2. Liu J, Li L, Li S, Jia P, Deng K, Chen W, Sun X. Effects of SGLT2 inhibitors on UTIs and genital infections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ci Rep. 2017 Jun 6;7(1):2824. doi: 10.1038/s41598-017-02733-w. PMID: 28588220; PMCID: PMC5460243.【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吃排糖藥導致泌尿道感染?!該如何避免】
-
2022-04-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染疫恐提高糖尿病風險 每10位新冠確診者1人成糖友
糖尿病患者若確診新冠肺炎,病程轉為重症或死亡風險是一般人的2到3倍。國外最新研究指出,過去沒有糖尿病史的民眾,確診新冠肺炎後恐增加罹患糖尿病風險。專家呼籲,糖尿病患者在疫情流行期間,仍要定期回診追蹤及檢查,確診新冠肺炎患者,也應追蹤血糖值。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未控制好,容易引起大小血管的病變,造成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視網膜病變等合併症發生,合併症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卻會在不知不覺中侵害個人的健康。調查顯示,18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約有5%會發生眼部病變、約1成合併腎臟疾病,需透過定期就醫及檢查,才能及時防範。但根據健保署統計,110年糖尿病患者眼底檢查率為44.7%,相較109年為46.6%些微下降;尿液微量白蛋白為67.5%,推測是疫情導致部分糖尿病患者擔心受到感染,而沒有定期接受檢查。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表示,美國過去2、3年觀察,糖尿病患者有無追蹤用藥及胰島素施打,直接影響病患的預後及死亡。若不規則追蹤,有可能引起急性併發症,包括糖尿病酮酸血症、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低血糖等。王治元指出,有統計資料發現,美國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在新冠肺炎第一波感染期間,因封城而無法回院看診,許多因發生急性高血糖而致死,死亡率增加40至60%。除了急性併發症,糖尿病患者也可能有慢性併發症如視網膜病變、腎臟蛋白尿等,若血糖控制不佳,恐讓病況惡化。王志源說,依照國外報告資料發現,原先沒有糖尿病的人,一但確診新冠肺炎,約有20至30%機率會新確診糖尿病,其中有4成經過一段時間會改善,但仍有6成會轉為糖尿病,等於國外每10名新冠肺炎確診者,就有1人有罹患糖尿病風險。王治元說,過去的確有發生病毒感染後,產生第一型、第二型糖尿病比例比沒感染病毒者更高的狀況,導致胰島素敏感度更差、血糖更不穩定,雖糖尿病尚未列為新冠肺炎後遺症之一,但依目前證據顯示,確診新冠肺炎後產生血糖異常機率的確高於沒有確診的人。王治元提醒,台灣新冠肺炎,糖尿病患者建議每3到6個月定期做併發症檢查,如糖化血色素、肝腎功能、膽固醇、酸甘油脂等,及驗尿蛋白、神經病變追蹤,至少1年做1次眼底及足部檢查;若沒有糖尿病但不幸確診新冠肺炎的民眾,建議定期追蹤血糖,避免病情惡化。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糖友們在防疫作為上,日常生活除要注意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接種疫苗等防疫措施外,更應重視血糖控制,透過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按時用藥及定期測量血糖、血壓等,做好個人健康管理,才能回歸正常生活。
-
2022-04-05 醫療.新陳代謝
我需要做糖尿病篩檢嗎?醫曝重要危險因子及常用篩檢方式
WHO統計指出,全球死亡人口中有70%死於慢性病。其中前四名,分別為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以及糖尿病。目前全球糖尿病人口已經超過4億人,國際糖尿病聯盟預估到了2045年,全球將會有超過6億人罹患糖尿病!在台灣,糖尿病盛行率約為9.3%,意即,全台已有超過220萬人罹患糖尿病。除了糖尿病盛行率逐年上升之外,近年來也觀察到40歲以下(20~39)之糖尿病發生率及發生人數占比都有微幅上升,此糖尿病年輕化的問題值得關注。糖尿病需要篩檢嗎?篩檢(screening)意指針對無症狀、或症狀不明顯,卻有疾病風險者的檢查,目的在於及早發現並及早處置,以期降低死亡率並延長健康餘命。篩檢雖然可以早期診斷,但並非所有篩檢都對病患有益,為了評估是否應該進行篩檢,有以下五個指標可供參考:1.此疾病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2.此疾病早期有一段無症狀時期。3.有合適的篩檢方法。4.有可行的治療方式。5. 在無症狀時期的早期治療可以改善病患的長期預後。如果以第二型糖尿病為例,我們可以發現:1.糖尿病是造成全球疾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型糖尿病在台灣的盛行率和發生率也持續升高,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2.在糖尿病的病程發展中,有一段相對長的無症狀時期,即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如果能夠早期診斷,就能及早治療。3.目前已有數種糖尿病的檢測方法,包含糖化血色素(glycated hemoglobin)、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口服葡萄糖耐受性測試(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等等,都可以有效的檢測出糖尿病,包含無症狀的糖尿病患者。4.目前針對第二型糖尿病的治療以及預防其他併發症,已經建立起完善的治療模式。5.在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就給予治療可以預防或是延後罹患糖尿病。綜合以上各項指標來看,針對第二型糖尿病進行篩檢是有意義的!篩檢的方式目前常用的篩檢方式有:1.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患者在空腹(至少8小時無卡路里攝取)狀態下的血糖數值。利用空腹血糖來檢測糖尿病的最大優點在於便宜;然而,相較於糖化血色素(A1C),空腹血糖受晝夜以及個體間差異影響較大,有很多因素都可能影響到檢測結果,例如空腹的時間長短、患者最近是否有運動或短期壓力等等。另外,如果檢體保存不當也有可能因糖解作用而低估血糖值。2.糖化血色素(glycated hemoglobin, A1C)糖化血色素指的是紅血球中和糖結合的血紅素,由於紅血球的生命週期約120天,測量A1C可以估計大約三個月以來的血糖累積。測量A1C的優點在於患者不需要做任何術前準備(像是禁食),而且A1C數值和視網膜病變及其他併發症有高度相關,也較不易受患者近期的熱量攝取或採檢時間影響,在不同實驗室之間也比較標準化。但是檢測糖化血色素比測空腹血糖昂貴。另外,在紅血球迭代較快的患者(例如鐵或葉酸缺乏的病人)身上,由於紅血球壽命較短,A1C容易有低估的情形。3.口服葡萄糖耐受性測試(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OGTT測量患者在口服75g葡萄糖兩個小時後的血糖濃度(two-hour plasma glucose),但因為執行上較不方便而不常用,並不是理想的篩檢 (screening) 工具。4.目前糖尿病的相關血糖數值如下:適合篩檢的對象根據罹患糖尿病風險的高低來決定篩檢的優先順序。現有的風險評估工具大多是依據糖尿病之風險因子(諸如:年紀、體重、家族病史、個人病史、生活習慣等)設計的評分機制,可以透過風險評估找出高風險族群,提升篩檢效率並減少浪費。目前國民健康署針對成人預防保健,分別有提供40歲以上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每年一次的健康檢查補助,內容包括身體檢查、血液生化檢查、腎功能檢查及健康諮詢等項目。篩檢後的處置1.如篩檢結果為正常,建議每三年定期檢查即可。2.如篩檢結果為糖尿病前期,建議每一到兩年追蹤一次。3.如篩檢結果確定罹患糖尿病或有高風險罹患糖尿病者,則建議治療,包含改變生活型態或藥物治療等等。結論篩檢雖然有助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然而,篩檢帶來的假性安全感也有可能造成傷害。誠如前言所述,糖尿病在台灣可能有年輕化的問題,而在台灣相當盛行的手搖杯文化(含糖飲料),正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不能因為人還年輕或篩檢正常就掉以輕心。參考資料1.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pril 2021.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noncommunicable-diseases2.IDF Diabetes Atlas Ninth edition. Internal diabetes federation.3.臺灣糖尿病年鑑-2019第2型糖尿病。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4.Hayward et al. Screening for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UpToDate.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screening-for-type-2-diabetes-mellitus【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蘇家龍醫師】第二型糖尿病的篩檢-如何揪出棘手的慢性疾病?
-
2022-04-01 養生.聰明飲食
一天從飯菜竟可能攝取高達「40顆方糖」!日本內科醫師揭:你不知道的「醣類」真面目
以下我將列舉實際病例,並詳實說明治療經過。讀過這些取材自我門診病患的案例之後,各位便會明白,即使少吃點藥、斷開胰島素注射,照樣能使糖尿病況大幅好轉。▍Y.N先生 50歲後半男性 糖化血色素11.2%→ 6%;單靠飲食調整有效改善糖尿病況Y先生是我的門診病患中,未曾進入長期服藥階段,單靠飲食療法便有效改善糖尿病況的理想案例。確診罹患糖尿病後的期間越短,飲食療法的改善效果就越顯著。換句話說,糖尿病最重要的,就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先生在某次健康檢查後,發現自己可能有糖尿病問題。當時的他,糖化血色素6.5%以上,已達糖尿病診斷標準;只要糖化血色素偏高兩次以上,或同時期血糖值偏高,就會被判斷為糖尿病。一旦糖化血色素超過8.5%,即為糖尿病重症;若超過10%,一般便會建議立刻住院。後續Y先生再次接受健康檢查,糖化血色素居然高達11.2%。一般來說,這樣的數值屬於需要實施兩週「糖尿病住院衛教」的重症患者。在過程中,將採用傳統的治療方式:攝取六成的碳水化合物,也就是1600大卡左右的飲食,一天測量三~四次的血糖值,然後再投以胰島素藥物。可是,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若占六成,便意味著糖質攝取較多,所以每次飯後的血糖值都會攀升。後續院方再投以胰島素,因為藥物作用,血糖值迅速下降,同時便會產生強烈的空腹感以及焦慮情緒。也就是說,傳統的糖尿病住院衛教,等於是對抗強烈空腹感和焦慮感的一場戰役。先生因為工作的關係,沒有辦法配合住院衛教,所以我從門診開立了必須的內服藥給他,並搭配限制醣類攝取的飲食療法。經過衛教說明後,Y先生立刻減少了三餐的主食(少吃白飯、麵條、麵包等澱粉),同時控制其他的糖質攝取,開始確實執行限醣飲食。一般人很難馬上改變原本的飲食習慣,但只要開始之後,病情就會得到改善。確實實施限醣飲食的Y先生,大幅控制了第二型糖尿病的最大主因「因飲食引起的血糖值上升」。換句話說,他本人因為努力而得到了豐碩的成果。於此同時,他的糖化血色素當然持續下降;更在初診過後半年,在已停止服用藥物的狀態下,使糖化血色素降低至6%。確診罹患糖尿病後的期間越短,飲食療法的改善效果就越顯著。Y先生便是透過早期發現與適當治療而獲得改善的絕佳案例。 ▍T.T先生 60歲前半男性 胰島素注射 76單位→0單位 第二型糖尿病史25年,半年就好轉先生是「資深」第二型糖尿病患,其病史長達25年,每日施打的胰島素高達76單位。他的胰島素施打方式為,「NovoRapid 70 Mix」(超速效型七成)早餐前12單位、午餐前22單位、晚餐前26單位;睡前則施打「Levemir」(持效型)16單位。換句話說,T先生一天施打四次胰島素,已進入「胰島素強化療法」狀態。所謂的胰島素強化療法,便是把速效型和持續型組合起來,一天施打三~四次。此外,每天僅施打速效型三次,也包含在強化療法裡。這個時期的T先生,糖化血色素是8.2%,體重是96.8公斤,屬於肥胖身材。原本接受糖尿病傳統治療的T先生在轉診到我這裡之後,便改變治療方針,開始實施限醣飲食療法;來自外部的胰島素補充也從注射慢慢轉換為內服藥物。六個月之後,T 先生的體重下降至88.9公斤,成功減去7.9公斤。此外,他的糖化血色素也降至6.1%,有了大幅的改善。在此階段,T先生使用的內服藥如下所示:‧Onglyza錠(5mg)早上1錠/功效:促進胰島素分泌。‧Metgluco錠(500mg)早上2錠、晚上2錠/功效:減少血液中的糖質。‧Seibule錠(75mg)三餐前各1錠/功效:改善餐後血糖值。‧Glufast錠(10mg)三餐前各二錠(一日6錠)/功效:促進胰島素分泌。‧Lusefi錠(5mg)早上一錠。這是我個人設計的「SPT治療法」。SPT是Spike Prevention Therapy 的簡稱,除了以停止胰島素注射為目標外,另一個治療重點在於「有效抑制糖尿病患的餐後血糖值飆升」。然而,此治療法中還是使用了可促進胰島素分泌的藥物,這畢竟是停止胰島素注射後的(暫時性)替代方案。遇上T先生這種自行施打胰島素,且投藥量較多的病患時,我會先從SPT開始,接著再逐漸把治療方式過度至「零胰島素療法」。首先,要先停止服用可直接促進胰島素分泌的Glufast 錠;接著,再停用間接促進胰島素分泌的Onglyza 錠。如此一來,就可以成功切換至零胰島素療法。而在逐步變更內服藥物的期間,我也實施了相關衛教,患者對限醣飲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時確實地實踐。停用外部補充的胰島素(包括內服、注射)可得到下列好處:1.不會有低血糖造成的「異常空腹感」,減少不必要的零食或糖質攝取。2.免除了因高胰島素造成的低血糖疑慮,可以放心實施限醣飲食。3.減少因胰島素而起的「鹽分和水分囤積」,能改善肥胖、浮腫和高血壓。4.改善倦怠感與疲勞感。在上述項目中,改善肥胖(體重減少)與浮腫等,是零胰島素療法的常用藥SGLT2 抑制劑帶來的效果。在T先生的病例中,他確實產生了這樣的身體變化。整體來看,階段性地逐步停用胰島素藥劑,不僅可以降低糖化血色素,同時也改善了更多原本不甚理想的身體狀況,這便是零胰島素療法的最大特色。你不知道的醣類真面目吃完醣類(糖質+食物纖維)食物後,體內會因攝取了糖質,呈現餐後血糖升高的狀態。此時,健康的人體會自然分泌胰島素使血糖下降;糖尿病患者則因胰島素的效能不佳,導致血糖值居高不下。為此,患者必須從外部補充胰島素(包括注射或內服藥物)以降低血糖值,但這種做法很容易引起「高胰島素血症」,同時也提高了各種器官障礙病變的風險。醣類儘管是人體必需,吃太多仍會危害身體。不光是糖尿病患者要小心,一般身體健康的人也得留意,避免攝取過量。從古至今,人類不曾吃過這麼多糖實際上,從歷史的發展過程來看,人類的飲食本來就是以「控制糖質」為基礎。以日本為例,庶民能夠一天吃三次白米飯,也是近代才有的事。據說是從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的江戶鎮民開始的。另一方面,從生理學來看,人體能降低血糖值的激素只有胰島素。相反的,提高血糖值的激素則有成長激素、甲狀腺激素、昇糖素(Glucagon)、腎上腺素(Adrenaline)、皮質醇(Cortisol),多達五種。降低血糖值的激素只有一種,就代表人類過去很少暴露在過量的糖質當中。然而,現代社會卻到處充斥著糖質,限醣飲食也變得更加困難。實際上,現代人每日攝取的糖質量,往往都超出身體允許的範圍。過去,「注重健康」的人最重視的,不外乎卡路里、飲食均衡、多吃蔬菜、控制鹽分等——但大家完全沒有考慮糖質的多寡。餐飲店的菜單也一樣,比較講究的餐廳,會註記該餐點的鹽分和卡路里,但很少看到有哪家店會主動寫出糖質含量。此外,幾乎每個人一天三餐的飲食,都是把醣類(即碳水化合物)當成主食,但我們卻對自己攝取了多少糖質毫不關心。順道一提,一碗白飯(150公克)的糖質約55公克。也就是說,光是一日三餐的白飯,就吃下了約165公克的糖質。除此之外,用餐時的配菜裡頭也含有糖質,保守估計,一般人一天會攝取總計200公克以上的糖質。如果以一顆方糖5公克換算,一天攝取的糖質,相當於40顆方糖。就我的觀點,血糖值80~120mg/dl是正常範圍,但如果透過主食和配菜攝取大量糖質,即便是沒有糖尿病的人,血糖值仍會超過140mg/dl。這是相當危險的警訊。糖質攝取過量了嗎? 從糖化血色素找答案如果就這麼放任下去,高血糖值便會成為常態,體內的糖質會和周遭的物質產生反應,引起「糖化」(Glycation)。所謂糖化,就是多餘的糖質結合在一起,使體內的蛋白質等物質產生變性。此外,近期的研究更指出,糖化是促使人體老化的最大原因之一,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各界矚目。此外,糖尿病血液檢查檢測出的「糖化血色素」,就是糖質附著在血紅素(使血液呈現紅色的紅色素)上頭,經過糖化而成的物質。糖化血色素可作為糖質攝取的指標,用來追蹤你吃進了多少糖質、以及攝取多少糖質會影響身體健康。糖化血色素越高,攝取的糖質就越多,體內的糖化也就更越嚴重。如果三餐飲食的糖質都過量,就會對健康造成極大的損害;如果每天都這樣吃,等於一年365天都在傷害身體。由此看來,過去「以主食為主」(醣類占六成)的均衡飲食指導,豈不正是導致人們血糖值過高、造成第二型糖尿病氾濫的主因嗎?「每六個日本人,就有一個是糖尿病的預備軍」這個統計數字,便是再清楚不過的答案。(編按:在臺灣,則是每十個成年人,就有一位是糖尿病患者。)書籍介紹書名:不依賴藥物,血糖值也能下降的方法:日本名醫臨床實證,有效維持血糖穩定,避免危險併發症,順便擊退脂肪肝!作者:水野雅登 出版社:方舟文化 出版日期:2021/12/28作者簡介/水野雅登(Mizuno Masato)日本知名糖尿病內科醫師糖尿病內科醫師,現任AKIBA水野診所院長。2003年取得醫師執照,並完成醫籍登記;2019/2/13開設AKIBA水野診所,擔任院長。水野醫師的雙親本身就有糖尿病史,之後他自己也因健康亮起紅燈,開始實施以限醣飲食為主的治療,效果奇佳。應用於實際診療後,成功使多名糖尿病患不再需要施打胰島素(其中甚至有人每日注射量高達97單位);在他的臨床門診中,共有84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完全斷開胰島素注射。後續他更透過部落格、Facebook、Twitter和巡迴演講等形式,全力推廣「蛋白脂質飲食法」及「零胰島素治療法」等資訊。現在亦同時實踐治療癌症的維生素生酮療法。《不依賴藥物,血糖值也能下降的方法》是他在臺灣出版的第一本著作。延伸閱讀: 地震來了,「防災包」為何東西太齊全不一定好?哪種糧食最適合?要準備什麼物品?這篇一次解析
-
2022-03-21 該看哪科.兒科
忽略控糖的重要 13歲國中女意識不清送醫救回一命
台中一名13歲國中羅姓女學生去年學校健康檢查時發現血糖過高,學校轉介到衛福部豐原醫院檢查,確診罹患第一型糖尿病,醫師開立口服及注射用降血糖藥物控制,但女學生因為無法接受患病事實不願意配合藥物治療,自行停藥,日前呼吸喘,意識不清,被急送醫才救回一命。女學生在家意識不清、呼吸喘,被家人發現緊急送急診就醫,經測量血糖值高達609(mg/dl),比正常值多了近6倍,且症狀符合糖尿病酮酸血症,為糖尿病的急症之一,經醫師緊急處理後,轉送小兒加護病房治療,後意識狀況漸趨清醒,血糖值也逐漸穩定,但檢驗糖化血色素竟高達15.7%,顯示出病人過去血糖控制情形很差。經詢問發現病人母親本身就有家族遺傳性的糖尿病,三姊也患有糖尿病沒積極治療,只有飲食控制跟大量飲水,種種因素影響病人對於疾病的認識度不足,也直接讓病人確診後長期血糖控制不佳而引發糖尿病急性併發症,命懸一線。豐原醫院兒科資深劉護理師表示,近年來發現兒科病人罹患糖尿病的情形大增,主要也因飲食型態改變、遺傳、母親孕期有妊娠糖尿病、肥胖等因素;尤其個案正處於青少年時期,會因為擔心同儕目光而影響後續的治療情形,若血糖控制差則會影響傷口及皮膚狀況,從照護過程發現個案的個人基本衛生也是處於比較弱勢的情形,身上也有一些不明的膿皰,甚至私密部位的異味、發炎情況確實也嚴重許多,但慶幸個案經過溝通與治療後,能積極配合控制血糖,趨於穩定。豐原醫院兒科林聖哲醫師說,糖尿病治療除了醫療端的處置,更需要患者的自我調適跟飲食控制,針對返家之後的飲食選擇跟血糖的控制仍需注意及調整;兒科馬志豪主任表示,兒童罹患第一型糖尿病,通常是三多一少的表現,吃多、喝多、尿多及體重下降,如果有明顯腹痛、嗜睡、呼吸深快等情況就必須注意,這類型的患者通常是胰島素缺乏,需要長期使用胰島素注射,只要控制得當,生活也可以跟一般人一樣無異。小兒加護病房護理長吳嘉玲表示,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個案,家庭支持度是很重要的,因為罹病年齡層不均,而且依照生長發育的情形,每個年齡層的孩子應該注意的都不同,在治療的過程中需要醫師、護理師、營養師、個管師,甚至心理師的介入,這個個案比較特別的是家中也有糖尿病患者,卻沒有做好罹病後的控制。
-
2022-03-12 新聞.健康知識+
發炎害你瘦不下來!想減肥要先消炎,醫師教你「對抗發炎」該怎麼吃、怎麼動
肥胖會讓發炎指數增加,並因系統性和長期發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發炎相關疾病的罹患風險。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比喻,「慢性發炎就像全身都在放火」,會導致肝炎、肺炎、神經炎、腎臟炎、自體免疫疾病、關節炎、糖尿病、阿茲海默症、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各種問題。所以維持健康體重是預防慢性發炎的重要關鍵,那我們就要先了解發炎和肥胖之間的關係。「發炎」害你瘦不下來!想減肥就要先消炎脂肪細胞會持續製造及分泌促進發炎的脂肪激素,包括IL-6、IL-8、TNF-α,造成胰島素阻抗增加,進而造成各種的代謝異常,如血糖值過高。而過多胰島素也會促進發炎,發炎又導致肥胖,這時脂肪組織當然又增加了。所以,肥胖、糖尿病和發炎就是致病鐵三角,想要健康和減重,就一定要滅火、消炎。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林世鐸則提到,過多的脂肪細胞因造成局部的血液供應不足,加上因堆積脂肪酸而增大細胞較不穩定,所以這些細胞容易因為受到物理性的壓力而破裂,進而引起發炎反應。台北榮總研究也發現,身體發炎物質會與胃腸道內分泌系統相互影響,由於腸道荷爾蒙會影響食慾、體重、脂肪與肌肉組成等等,一旦發炎問題未經治療控制,身材胖瘦也相對容易失控。呼吸也會胖?!這些肥胖背後的原因都和發炎有關當我們拆解導致肥胖背後的原因,不難發現每一項幾乎都和「發炎」有密切的交互影響。包括:‧ 糖類和精緻澱粉攝取過多:除了添加糖的飲料和甜食,白麵條、白吐司等高升糖指數的精緻澱粉吃多了也會促進發炎。‧ 煙燻燒烤食物:食物經過高溫燒烤會產生多環芳香烴 (PAH) 、異環胺 (HCA) 或丙烯醯酸 (AA) 等致癌又促老的物質,不但會讓身體發炎嚴重,也與肥胖、大腦發炎脫不了關係。‧ 長期熬夜、久坐不動:當胃的饑餓素以及腎上腺素分泌增加、脂肪的瘦素以及腦部血清素分泌降低,都會造成發炎反應增加,引起肥胖。而熱量消耗降低、血管易發炎,全身就容易堆積脂肪,也會增加三高風險。‧ 空氣污染: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台灣肥胖醫學會常務理事蕭敦仁醫師表示,許多研究發現PM2.5濃度過高會造成身體慢性發炎及胰島素阻抗使得血糖連同血脂上升,造成人體一系列代謝混亂,並導致肥胖與三高。對抗發炎變胖的正確飲食和運動有肥胖困擾的人,如果想降低身體發炎,達到減重效果,建議先從「抗發炎」食物下手。由於人造奶油、速食、高溫油炸食品及大部分植物油所富含的「亞麻油酸」會促使大量生成親發炎性的物質,所以烹調方式也要避免高溫和油炸。:1. 各式色彩的蔬菜水果:能攝取豐富纖維及各種植化素(phytochemicals),其中像是鳳梨當中的「鳳梨酵素」可以幫助身體有效減少一些不必要及過度的發炎反應、增加免疫力並溶解血栓,具有不容小覷的抗發炎效果。不過也要避開高糖分水果及果汁,以免越吃越胖。2. 多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Omega-3具有抗發炎的效果,在日常的飲食中較需要刻意加強補充,如沙丁魚、秋刀魚、鯖魚、鮭魚、鮪魚等深海魚及亞麻仁籽、海藻、酪梨、芝麻、堅果類等。另外油品也很重要,橄欖油、苦茶油、茶籽油、酪梨油、或玄米油是較適合的選擇。3. 綠茶:綠茶的茶多酚有抗氧化及抗發炎的效果,龍井或烏龍茶則次之。4. 辛香料:像是咖哩的薑黃、薑、紅辣椒、大蒜、洋蔥、迷迭香等,都含有抗發炎效果或抗氧化的植化素。其中「天然薑黃素」不僅比維生素C的抗氧化能力多出2.75倍,臨床醫學也發現它除了有抗氧化效用外,對降低血脂、抗發炎、抑制腫瘤、抗癌及預防動脈粥狀硬化都有幫助。除了飲食,運動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想要降低內臟脂肪並減低身體長期發炎,又以「有氧運動」的效果較佳,能減少發炎、降低體內的壞膽固醇,可達到保護心血管的效果,像是跑步、游泳、拳擊或有氧舞蹈等等。專家也建議,可選擇多樣化的運動模式刺激身體,所以適合的有氧強度運動以外,不妨每週安排兩天的肌力訓練穿插。資料來源:肥胖與發炎─同樣的胖子,不同的健康?類風濕性關節炎研究重大突破:發炎影響胖瘦延伸閱讀: 乳癌9成以上是後天!護理師、空姐都是高危險群...妳一定要戒掉的6個壞習慣
-
2022-03-09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糖心蛋一族控糖 降低心肌梗塞風險
入冬以來,冷氣團一波接一波南下,氣溫驟降,影響民眾外出運動意願,醫師發現,門診中五成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恐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引發致命危機;呼籲糖友務必規律用藥,天天偵測血糖值,維持適當體重,力行健康飲食、戒菸,避免成為「糖心蛋」一族,合併血糖、心血管等疾病,且體型肥胖,腰圍粗寬,有如雞蛋。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主任蔡世澤指出,眾多研究證實,糖友如能妥善控制血糖,在過去三個月內的糖化血色素(HbA1c)每降1%,心肌梗塞風險便可降低14%。如果糖化血色素數值居高不下,當然成為心血管急重症的高風險族群。英國、瑞典等多項大型研究顯示,誘發心血管疾病最重要因素為高血糖,只要控制糖化血色素數值在七以下,就可降低血管堵塞機率。瑞典進一步分析糖尿病登錄與心血管事件關聯性,結果發現,糖化血色素偏高為中風或心肌梗塞等危險因素。心臟、腦血管疾病嚴重威脅國人健康,蔡世澤表示,大部分心血管疾病表現不明顯,不易在早期察覺,一旦急性發作,就可能要人命,為名副其實的「沉默殺手」。隨著年齡增長,血管老化為正常現象,提醒民眾務必嚴格控制血糖,注意飲食,養成運動習慣,避免淪為「糖心蛋」一族。蔡世澤提醒,入冬以來,早晚溫差變化極大,容易造成血管收縮、血流緩慢、血壓波動,進而引發中風、心肌梗塞。糖尿病患者應該提高警覺,除了注意保暖,還需定期回診,規律用藥,以免動脈硬化速度加快。此外,近日在門診及健檢發現,一半患者血糖控制明顯退步,與天冷缺乏運動、飲食不忌口等因素有關,蔡世澤呼籲,糖友妥善檢視八大風險因子,包括40歲以上、腰圍、家族心血管病史、運動習慣、戒菸、血壓、血脂、血糖等,一出現胸悶、易喘等症狀,積極就醫,減少憾事發生。
-
2022-03-02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破解厝邊迷思/血糖愈低愈好?一旦昏迷更危險
Q:高血糖很危險,會造成中風、心臟病等心血管病變,血糖數值是不是愈低愈好?要低到什麼程度才可以呢?A:一般人聽到「三高」,會認為高數值很可怕,其實低血壓、低血糖、低血脂也代表代謝異常,超過標準值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屬於糖尿病急性併發症的低血糖,常因飲食異常、藥物不規律及空腹運動所引起,血糖急速降低無法供應細胞所需的能量,就會刺激腎上腺素分泌,開始產生心悸、顫抖、冒冷汗、全身無力等症狀,如果沒有立即處理,當腦部養分供給不足時,就會導致昏迷,甚至死亡。大多數民眾重視高血糖的控制,認為數值應該「愈低愈好」,反而忽略了低血糖的危險性。血糖值低於70mg/dL以下就屬於低血糖,除了影響大腦的營養供應,也容易引起心律失常、神經損傷。糖尿病患者更要注意三餐定時定量、切勿空腹運動,並按時口服降血糖藥物;控制血糖以循序漸進、平穩降糖為原則,定期回診追蹤,千萬不要任意增減藥物或食用偏方。諮詢╱馬偕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任簡銘男(本專欄與淡水馬偕社區醫學中心合作)
-
2022-02-26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血糖控制過頭 當心低血糖陷昏迷
淡水一名60歲的獨居老翁,平常都會到鄰居家串門子,某日過了午餐時間還沒見到人影,鄰居主動登門查看,發現老翁在房內昏迷不醒,送醫發現是低血糖,緊急注射升糖素才慢慢恢復意識。原來老翁患有糖尿病,為了避免血糖過高,飲食簡單清淡,卻忽略了低血糖帶來的危機,可能比高血糖更立即、危險。「厝邊健康最愛問」特別邀請淡水馬偕紀念醫院的醫師,解答街坊鄰居最常見的疑問。馬偕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任簡銘男指出,在第一線宣導衛教時,發現年長的糖友對高血糖較為警惕,有部分降血糖藥物降糖速度快,容易造成血糖波動幅度大,再加上害怕血糖過高,常減醣或飲食清淡過頭,這時,就容易掉進低血糖危機。他提醒,民眾如有出現飢餓、頭暈、心跳加速、臉色蒼白、冒冷汗,全身無力等症狀時,應特別留意,避免發生意識不清、抽筋甚至昏迷的情況。萬一低血糖 趕快這樣救治…簡銘男呼籲,若真的發生低血糖症狀,且糖友意識還清楚時,可以立即進食15公克含糖食物,例如:葡萄糖錠、方糖、果汁等。若患者意識不清或昏迷,不可強行灌入食物,可先在嘴邊塗蜂蜜、果糖,並立刻送醫治療。糖友沒有規律用藥 增加風險淡水馬偕社區醫學中心長期照護淡水、三芝、石門等郊區的病友,該區平均年齡偏高,糖友因身體器官退化、代謝速率變慢,甚至合併肝臟、腎臟功能問題,使藥物作用在體內的時間變長,恐增加罹患低血糖風險。進一步觀察,發現低血糖發生原因多半是沒有規律用藥、自行調整劑量所造成;不過也有一部分的人儘管有依醫囑服藥仍發生低血糖,因此要與醫師討論是否是目前使用的血糖藥降糖速度過快而引起的,若會影響正常生活,則建議請醫師評估是否有其他不易造成低血糖的藥物可選擇。若未及時補充糖分 恐會致命低血糖就像人類的防衛裝置,會透過冒冷汗或心悸等症狀發出危機警告,提醒病人注意或趕緊進食。當血糖降得太低,無法供應細胞所需的能量,大腦首當其衝受到影響,初期會出現心悸、手抖、冒冷汗、視力模糊、疲倦嗜睡、說話困難等症狀,若不及時補充糖分讓血糖調整回正常數值,血糖值若低到40以下,腦神經功能持續受損,則可能會瞬間陷入昏迷、甚至死亡。定期回診與醫師討論用藥狀況 血糖控制是一場長期抗戰,簡銘男提醒,想要穩定控制血糖,除了透過飲食、運動外,定期回診與醫師討論用藥狀況,找到最適合的藥物選擇,對於穩定血糖也相當重要。目前有新一代的藥物,不經腎臟代謝,以更安全、緩和的方式協降血糖,同時能避免因治療導致的低血糖問題。
-
2022-02-26 該看哪科.婦產科
懷孕期間飲食該如何控制?營養師:8大飲食指南一次看懂,讓你遠離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是指在懷孕期間以75克葡萄糖水耐受試驗,經3段血糖檢測,有1項或1項以上異常就算妊娠糖尿病,目前在台灣沒有大規模的研究證實台灣的妊娠糖尿病盛行率,但來營養諮詢的妊娠糖尿媽媽有上升趨勢。若未能於孕期期間控制穩定血糖,對媽媽及寶寶都會增加危害風險;以下跟大家分享妊娠糖尿媽媽在食物的選擇應如何管理,吃出營養對抗高血糖及避免體脂肪增加。孕期控制血糖虛改變生活習慣 減醣從均衡飲食開始治療懷孕婦女的高血糖,首要且不能忽略的是生活習慣的改變,如果生活習慣的改變無法達到血糖控制目標,才會考慮開始藥物合併治療。新竹國泰綜合醫院營養師賴冠菁表示,想要透過飲食管控血糖,均衡飲食是重要的一環,而減醣飲食更為重要。醣類就是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成單醣、雙醣、寡糖及多醣,而單醣及雙醣是分子較小的醣類,人體吸收相當快,因此妊娠糖尿媽媽血糖想管理良好,須減少小分子的醣類,多攝取富含纖維質的多醣類食物。簡單來說,就是不要攝取額外加糖的飲品或甜品,而攝取天然的多醣類食物。賴冠菁說明,均衡飲食就是每日都能攝取到6大類食物分別為:全穀雜糧類、乳品類、水果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有助於降低食物升糖指數,所以想要輕鬆控糖,就是要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並選擇低升糖的食物,並控管攝取的份量。要記得吃澱粉的同時就要搭配吃蔬菜纖維及蛋白質,簡單的每餐進食訣竅如下,詳細的食物份量及飲食,建議經營養師針對個人量身訂做:▸菜:煮熟蔬菜至少1碗。▸肉:瘦肉或魚肉約手掌心大小,蛋奶素者約1塊或田字型豆腐1塊+小方豆干1塊+蛋1顆。▸飯:全穀雜糧飯4分之3碗。▸水果:每天水果2至3份,1份相當於柳丁大小1顆。▸乳製品:低脂乳品1至1.5份,1份相當於240cc的鮮奶或3湯匙的奶粉,需分成多次點心吃,避免果糖及乳糖吃過多,造成短時間內血糖升高。妊娠糖尿病飲食該如何控制? 8大重點1次看懂1.熱量依照孕程期別及體型調整妊娠媽媽被診斷出妊娠糖尿通常在24至28周,處於孕期第2期及第3期,每日熱量的攝取則需比孕前增加300大卡。應視孕婦的血糖值及體重增加情形做調整,最少不可以低於1500至1800大卡/天,但也不能因懷孕而有1人吃2人補的觀念,否則熱量攝取過多,容易累積體脂肪。2.攝取天然的醣類食物替代精緻糖每日醣類建議攝取量為熱量的40%至50%,依照美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的建議,懷孕婦女的醣類攝取至少要有120公克/天,若以台灣食物代換表的含醣份量來說明,每天至少要攝取11至12份(1份醣量15公克),建議分配到3至6餐/天,1份醣類的食物量,應以未精緻的全榖雜糧類為優先,因其所含的膳食纖維較為豐富,益於血糖管理。水果以選高纖維且果糖含量低的種類,依照食物份量表的1份醣為15克,芭樂1份約155公克(相當於大顆芭樂半顆或小顆芭樂1顆),膳食纖維有5.7克,含有維生素C 213.7毫克,堪稱營養素之王。3.膳食纖維增加飽足感大部分蔬菜都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吃蔬菜可以減緩食物被吸收的速度,避免升糖反應之外,還能增加飽足感,故建議每餐一定要有蔬菜類,而非精緻的全榖雜糧類,如糙米、薏仁或地瓜塊莖類等,和白米飯及精緻澱粉食物相比,全穀類的升糖反應相對較低,其所含的纖維質較多,提升飽足感及攝取到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更能減少血糖震盪。4.選擇優質蛋白質優質蛋白質是指6大類食物中的豆魚蛋肉類,而其中的豆是指黃豆、黑豆、毛豆及其製品,家禽肉類吃肉不吃皮,紅肉類挑瘦肉不吃肥肉,魚及蛋類都是很好的蛋白質食物來源,優質蛋白質可提高身體基礎代謝率減緩食物吸收率,每餐攝取豆魚蛋肉助穩定血糖。5.少量多餐避免血糖起伏及飢餓感懷孕過程中,常因腹中寶寶逐漸長大因而影響孕媽咪腸胃道的舒適度,為了穩定血糖值,選擇少量多餐且定時定量的用餐方式最適當。很多人都誤以為少量多餐就是1天吃6餐,而每餐吃1個便當或1碗牛肉麵,點心吃蛋糕配珍珠奶茶,賴冠菁說,其實少量多餐是指將1餐份量分成2餐來吃,並能同時攝取膳食纖維及優質蛋白質的食物,更能有益於血糖管理。6.維生素及礦物質的補充孕期第3期要增加的營養素有鐵、鈣、鋅、鎂、碘等礦物質及維生素B群、葉酸等,適當進食富含的食物,補充胎兒生長及母體需求。含鐵豐富的食物,如:豬血、豬肝、瘦肉等。含鈣豐富的食物,如:乳品類、牡蠣、丁香魚、起司、黃豆及豆製品。含鋅豐富的食物如:蛤蠣、牡蠣及瘦肉類。含鎂豐富的食物,如:原味堅果類、未精緻全榖雜糧類等。含碘豐富的食物,如:海帶、紫菜等。而深綠色蔬菜及未精緻全榖雜糧類能提供維生素B群及葉酸。增加鎂的攝取有助改善媽媽孕程抽筋的症狀,乾海帶15克(約1湯匙)含有97.8毫克,去殼調味南瓜子15克(約1湯匙)含有94.5毫克,胚芽米乾重80克煮熟後約1碗量含有440毫克,建議用胚芽米或其他未精緻的全榖雜糧類取代部分白米飯,並每天1湯匙堅果種子類,增加鎂的攝取。7.少鹽、少油炸的飲食攝取過多的調味料會增加鈉量攝取,造成水腫、高血壓及孕程末期妊娠毒血症,利用清蒸、燉、滷、水煮、涼拌取代糖醋、油炸、沾粉或勾芡的菜餚,以避免過多油脂的攝取;加工食品通常含有看不見的油、鹽、糖,例如:貢丸、香腸,醃漬食品也含較多的鹽、糖,例如:蜜餞等,建議淺嚐即止。8.喝水量絕對要夠人體內水分大約佔體重的70%,水參與人體重要的消化酵素反應,生物化學作用及促進代謝,具維持體液正常滲透壓及電解質平衡、調節體溫的作用。若每天飲用的水不夠,食物中的營養素就不能被吸收,人體的廢物也不能變成尿液排出體外。每日需求量為每公斤體重30cc,建議不要用含糖飲料、鮮奶、鹹湯或濃茶等取代水。若擔心有水腫問題,除避免醃漬品、滷汁或高湯過量攝取外,建議睡覺時可用枕頭墊腳,或盡量能將1天的水量安排在睡前2至3小時喝完。★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2-25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吃素20年血壓、血糖仍偏高!原因出在常吃這類食物,改變飲食習慣後減重改善
口述╱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20多年前,在台大醫院擔任實習醫師時,自行用血壓計測量血壓,竟發現收縮壓高達160毫米汞柱,就醫確診罹患高血壓,發病原因不明,可能與壓力、體質有關。當時不以為意,想透過飲食、運動改善,但血壓還是失控,血壓從此沒有降低過,最後不得已,三年後開始吃藥控制。血糖漸高 有罹糖尿病風險未料,近年發現血糖值慢慢增加,糖化血色素已達5.7%,對比正常值4到5.6%已屬偏高,更比之前的5.2%增加許多,驚覺有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自我分析血糖偏高的原因,應是看診、治療患者工作忙碌,早餐及中餐幾乎都是吃麵包、三明治解決,且吃素已20多年,沒有吃肉,長期下來,麵類、白飯等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多,不僅影響血糖,更讓體重上升。疫情期間 下決心控制飲食身為皮膚科醫師,門診中有不少是乾癬、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有些患者體重過重或肥胖,會建議要控制體重,降低體內發炎反應,有助控制病情。但我卻沒有運動,加上患有慢性疾病,「如此對患者的說服力很低」,因此希望能以身作則,藉由調整飲食、生活習慣、多運動,控制血糖及血壓。五年前,我開始運動,每天回家後,利用跑步機跑步30分鐘,每周跑步三到五天,但發現血糖值沒有明顯下降,才了解減重只靠運動是不夠的,還必須配合飲食控制。開始下定決心控制飲食,是在疫情期間,因無法外出用餐,且身為醫護人員,很怕被民眾說「醫護人員還趴趴走」,當時活動範圍只有醫院和住家,因而選擇在家中烹調食物,方便調整飲食習慣。烹調多清淡 飲料喝無糖現在我的早餐,是吐司夾起司、一顆水煮蛋,搭配喝豆漿或奶茶,取代紅茶;中餐是優格加茶葉蛋;晚餐則多吃清蒸青菜、沙拉與豆腐等,取代以往的便當、炒飯或炒麵,以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增加攝取蛋白質與蔬菜的比例。所有食物的烹調,都採清蒸或水煮方式,也很少放鹽,減少鈉含量攝取,飲料也都是無糖。在減重期間,我還是會參加聚餐,難免大吃大喝,但就會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及蔬菜,如果吃不完就打包回家,分散多天吃完,回家後會立刻運動,隔天飲食也會控制,避免體重增加。最重要的是,每天睡醒要量體重,隨時監測體重變化,進而調整飲食。飲食+運動 減重四公斤兩年多來的減重過程,尤其是開始減重後的兩周,常覺得很餓,靠意志力撐過,因為這是一個長時間的生活型態改變,一定要堅持,健康就是要簡單,同時增加深蹲、仰臥起坐等運動,以防肌少症產生。經飲食及運動控制,我成功減重約三至四公斤,約為減重前體重的10%,減重後,感覺精神變好,也不容易累,肩頸痠痛也有好轉,糖化血色素已降到5.5%,血壓的收縮壓也多維持在110、120毫米汞柱,血糖、血壓控制良好。「最高興的是,以往體重增加時穿不下的衣服,減重後都可以穿得下,還可以省錢。」常吃炒飯、炒麵 容易發胖雖然吃素已有20多年,但這次是真的有感而發,吃素並不一定健康,因為吃素的人常吃炒飯、炒麵等,不只是容易發胖,血糖也不易控制,務必要減少攝取麵類、白飯等碳水化合物,才可以維持健康。黃毓惠小檔案現職:●台北、林口長庚醫院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發言人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專長:●乾癬及異位性皮膚炎●青春痘及青春痘疤治療●腋下狐臭及多汗症治療●抗老除皺拉提治療●皮膚腫瘤外科經歷:●台北林口長庚皮膚科住院醫師●日本東京虎之門醫院皮膚外科研究員●日本國際醫療中心皮膚幹細胞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