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4 科別.精神.身心
搜尋
自殺
共找到
447
筆 文章
-
-
2020-11-14 科別.精神.身心
台大校園再傳墜樓 心理師籲週末多聚會取暖
台大校園今天再傳學生墜樓案件,引發社會關注。諮商心理師羅惠群表示,一連多起輕生事件,校園內的悲傷情緒恐蔓延,若無法排解憂鬱、悲傷感,週末應多和朋友聚聚取暖。台灣大學校園內今天傳墜樓案,1名約22歲陳姓男學生疑從台大社會科學院頂樓墜落至水池,傷者送醫時意識不清、身體多處骨折,警方初步排除有外力介入,案發原因待釐清。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理事長羅惠群今天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台大校園短短幾天內接連發生多起類似事件,可能引起悲傷情緒蔓延,尤其是平時生活在同一個區塊或是墜樓、輕生者身旁的朋友,影響可能更為嚴重,若內心憂鬱、悲傷的感覺無法排解,週末假期應盡可能和朋友待在一起,說出心中感受,尋求同溫層心理支持。羅惠群說,若週末一時約不到朋友,不妨上網找個封閉的社群抒發心情,例如臉書、噗浪或是Line群組,透過文字說出內心感受「討拍」,都是不錯的作法。他指出,根據他觀察,現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被父母、學校系統保護得很好,從小可能遭遇的挫折比較少,一旦進入大學,一口氣得面臨感情、成績、同儕、打工等問題帶來的挫折,加上家庭功能又不如以往健全,很可能就此被擊垮。「人」是這個年齡層的孩子面臨最主要的壓力來源,羅惠群說,有些孩子個性雖然內向,看似朋友少,但只要有3到5個好友,就能擁有足夠的心理支持,因此重點在於和人的互動狀況,如果長期和他人關係不良,例如同儕認同遇瓶頸或遭霸凌,累積很多負面情緒,找不到歸屬感,就可能是憂鬱的高風險族群。不過,羅惠群也強調,憂鬱都是多重因素造成,即便校園裡都有輔導心理師,但很多因子仍無法控制,人力也相當不足,仍有許多問題待政府正視與解決。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11-12 科別.精神.身心
台大連2起憾事 衛福部:青少年3成有精神障礙
國立台灣大學近期連三日發生二起學生輕生事件,9日下午歷史系女學生墜樓、11日男學生於宿舍輕生,由於9日至13日恰好是台大的期中考周,引發各界關注,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也在臉書貼文表示「無法相信」;衛福部心口司司長諶立中表示,不少調查都顯示現代人的心理壓力遠高過於過去,曾針對青少年做調查約三成有精神疾病,大學生的比例也大約是如此,呼籲社會應增加對彼此的關心,降低憾事發生。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頂尖大學的學生,大多對於自我要求高,根據過往大學生輕生的因素,以學業、感情、同儕、家庭為最多,根據研究顯示,輕生身亡者約有九成五有精神狀況或障礙,其中多達七成為憂鬱症,但實際上有病勢感,又願意去找精神科醫師的人,僅有三成。連續三天二起台大同系學生輕生事件,楊聰財也說,憂鬱或負面的情緒是有可能擴大影響他人的,呼籲親友間若是發覺身旁有人過度焦慮、緊張、憂鬱,應給予協助,多與他們說說話,或是陪伴就醫等,也呼籲民眾,別把心理疾病當作是一時的,自殺防治協會推出「心情溫度計」,可透過自我檢測,隨時檢視自己的心理狀態。他呼籲,心理狀態不是等到痛苦不堪才去面對,平時只要有一點不舒服就應該要自我檢視,適時向專業醫師求助。諶立中表示,20年前,台大大學生是很明確的,畢業等於宣布有工作或是出國讀書等,但是現在不同,就業環境多元,不管是誰都要自我創造打拚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也導致學生容易徬徨;加上整個社會壓力比以前壓力大很多,競爭力強,加上感情議題等,大家自主性提高,相對自我決定權力增加,責任也增加,不如預期也增加。諶立中表示,過去曾做過小五、小六、國一的學生情緒障礙的調查,發現有三成的青少年有情緒障礙,其中以過動最高,憂鬱症等也占多數;大學生理論上也是差不多的比例,他認為現在的學子心理健康不如過往,各界應該要更加重視。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11-12 新聞.生命智慧
在瑞士安樂死是怎麼一回事?協助自殺醫師現身說法
【文、圖/選自聯經出版《如果可以好好說再見》,作者宮下洋一】造訪「解脫」洛桑是一個位於巴塞爾和日內瓦之間的湖畔城鎮,距離巴塞爾約兩個小時的火車車程,瑞士國內最大型的協助自殺組織「解脫」的法語區總部正坐落在此。在各地區通用語系不同的瑞士,解脫另外還有一個德語區總部位在蘇黎世。和普萊希克第一次見面後的隔天,也就是一月二十二日,我便前往造訪。「你好!」留著濃密八字鬍的解脫法語區總部董事長傑洛米.索伯(Jerome Sobel,六十三歲)向我打招呼,為我開啟了大門。他的本業是耳鼻喉科醫師,對他來說,解脫的活動是他的副業。解脫創立於一九八二年,是全世界第一個協助自殺組織。提起這個組織,就等於在述說關於瑞士協助自殺的歷史。隨著醫學逐步發展,在普遍認為死亡很遙遠的一九七○年代,由於維生治療的進步,全世界也掀起一場關於「死亡權利」的討論。其中的伏筆就是荷蘭的「波斯特瑪判例」(一九七一年),以及美國的「凱倫.昆蘭案」(一九七五年),這部分的詳情留待後面章節再說。在對維生治療的批判聲浪日漸高漲的瑞士,也於一九八一年召開了「死亡自主權」會議,針對人的臨終方式進行討論。隔年一九八二年一月二十三日,二十位有志之士便共同創立了解脫。他們展開了一場運動,將過去醫師擁有的治療決定權等特權交回患者手中。具體來說,這是一場賦予「Directives Anticipées」(載明停止維生治療等患者期望的醫療行為的聲明文件)實際效力的運動。瑞士對於協助自殺並沒有任何「明確規範」,雖然政府在過去數十年來,曾數度針對協助自殺的法制化進行討論,不過每一次都是以失敗收場,於是,協助自殺最後便以鑽現有刑法漏洞的方式被大家所接受。到了二○○四年,相當於日本醫師會的瑞士醫學科學院(Swiss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以協助末期患者為指導方針,承認了協助自殺的行為,但不變的是,這種行為同樣必須在患者「自我負責」的原則下方能進行。索伯醫師表示:「協助自殺最後是由患者本人來執行,這一點和(積極)安樂死有很大的差異,因為這當中沒有(以金錢為目的等的)利己動機存在的空間。」在絕對尊重患者自我決定的瑞士,想接受協助自殺的人,必須先成為協助自殺組織的會員。因為如果沒有加入會員、提出事前聲明書,也就是在重症或事故發生之前沒有做好最終選擇的聲明,就無法證明是患者當事人的意願。解脫法語區總部的會員人數共有二四二二五人(二○一六年),其中男性占三十三.三%,女性占六十六.七%。二○一六年接受協助自殺的患者有二一六人,以年齡層來看,最多的是五十一歲以上、未滿七十五歲的人,占了五十九%;其次是七十五歲以上,占三十三%,五十歲以下則占八%,而未成年者不得成為會員。另外,德語區總部(包含義大利語區)的會員人數更多,有十萬四二○○人。光是二○一六年,就有七二○位患者透過協助自殺死亡。解脫不同於尊嚴和生命週期的是,「僅限瑞士當地民眾入會」,不接受外國患者。因此生命週期的普萊希克才會忙得不可開交,她經常感嘆,「如果其他國家也可以承認協助自殺,我就用不著受理這麼多患者了」。對此,索伯則抱持批判的態度。「解脫不接受外國患者的原因之一是,這會大幅增加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成本。我們擁有兩萬多名會員,這些人是我們最優先的工作項目,假如再接受外國患者,一定會超出我們的負荷。另一個原因是,如果患者就在瑞士當地,我就可以和熟識的醫師討論、針對診斷報告評估,也可以和患者在家進行一對一的談話,或是和家屬共同討論。這些都可以讓協助自殺的過程進行得更順利。相反的,尊嚴和生命週期卻得遠赴國外進行這些作業。但我的本業就在這裡(耳鼻喉科),所以我不需要做到那種地步。」解脫採取的協助自殺方式也和其他組織不同,是由患者喝下致命藥物來結束生命。據說從喝下藥物到死亡,大約需要三十分鐘,如果是像普萊希克以點滴注入高劑量的致命藥物,則幾十秒內就會斷氣。然而,一般組織似乎不太使用後者的方法。接著是費用的問題。解脫的會員年費為四十瑞郎(約四六○○日圓),退休人士則是不到三十五瑞郎(約四○○○日圓)。和對外國患者大開門戶、會員年費需要數千瑞郎的生命週期和尊嚴相較,費用差距非常大。「只要是我們的會員,我們都會免費提供協助自殺的服務。」索伯強調。當我問到一開始為什麼會踏入這個領域時,他一改平靜的態度,神情瞬間變得嚴肅。「我當年還在念醫學系的時候,長年深受神經性重症折磨的奶奶,曾經要求我幫她結束生命。但我當時還只是個學生,根本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看著她受病痛折磨而無法解脫,直到嚥下最後一口氣。」這段年少的回憶,後來讓他產生了使命感。採訪最後,他像是自言自語般喃喃說道:「我希望可以在死亡這件事情上提供協助,讓大家不必痛苦地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路。」
-
2020-11-09 名人.楊志良
楊志良/宏觀改革三支箭 從根本解決救健保
健保因再度面臨財務危機,受到普遍關切,但其深層問題至少有下列三項,必須從根本徹底解決。 一、台灣只有全民醫保,沒有全民健保,預防保健、健康促進應納入健保給付 台灣健保以普及性、就醫可近性、民眾滿意度及費用控制,名聞於世,在傳染病控制及整體公共衛生方面,卓有成效。然而在世界各種健康國家的評比中,台灣的排名遠不及日本、北歐、新加坡、西班牙等,且幾乎從未進入前十名,台灣的平均餘命也早已被韓國超越。更重要的是,雖然醫療支出(以健保為最大宗)不斷增加,就醫次數冠全球,壽命也延長了,但依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卻是不健康(失能)的餘命延長,這與其他實施全民健康照護的國家大異其趣。另方面,平均餘命在族群、城鄉、教育、貧富間的差距也不斷擴大,亦即健康的不平等情況越來越嚴重,而這是WHO評估醫療體系的重要指標。原因何在?台灣近年來不論所得、教育、生活型態等階級,差距都不斷擴大,高階層人士多從事養生、運動、戒除有害健康的行為;而低階級人士則反之。從可預防的疾病及死亡上觀察結果,根據2013-16年國民健康署的調查,18歲以上國人三高盛行率,高血壓25.2%、高血糖11.5%、高血脂22.6%,至於65歲以上高齡者,三高幾乎人人有獎;中壯年肥胖比率三成;現今青少年炸雞、含糖飲料不離口,每日五蔬果只是口號,學校的營養午餐應是均衡飲食最好的學習場域,但顯然效果不佳,且台灣大學生是附近國家中最不運動者。健保在第一期規劃及立法時,以及二代健保修法時,均擬將預防保健、健康促進納入給付項目,但遭到若干短視的醫療提供者、付費者代表、雇主,甚至某些病友團體反對,認為應由公務預算支出。然而政府財政僅負擔健保費36%,就已捉襟見肘,用於預防保健的费用,就算國民健康署加上疾管署,仍不及健保支出的1%,與先進國家的3-10%不可以道里計。「上醫醫國(完善國家總體的衛生福利政策)、中醫醫人、下醫醫病」,將預防保健、健康促進納入健保給付,才是可以達到三贏最高明的政策,否則只能算是下醫而已。二、尊重生命,醫療不只是在延長生命,也應減少不必要的痛苦。什麼是生命?不同社會文化及個人,有不同的看法,但依醫學定義,人生的開始是「活產」,亦即胎兒離開母體,有心跳、呼吸及隨意肌的動作(代表腦部的運作)。因此北歐國家,多尋求反璞歸真,即一個人若不能自己心跳、呼吸,需依賴各項醫療設備,如植物人、重度失智、無法緩解的疼痛,即可選擇拔除維生設備。末期病人,經醫師判定,當前醫療已對病情無任何助益,則以積極照護取代積極治療,不再施以心肺復甦術的急救。首創安寧病房的馬偕醫院賴允亮醫師說:「只有呼吸及心跳,不代表生命」;安寧照護之母,成大醫院的趙可式教授,倡議以照護身、心、靈的臨終安寧照護,取代無益的「積極治療」。台灣在2000年已通過「安寧緩和條例」,2016年通過「病人自主權益法」,2019年開始實施,但由於各界衛生主管機關推動有限,每年健保支付末期病人的無效治療,多達千億以上。北市聯醫總院長黃勝堅認為,根據他多年行醫的經驗,末期病人強迫飲水及灌食,反而會增加病患的痛苦。醫學教育除了教導如何延長生命外,更要教導如何減少病人及其家人不必要的痛苦。到目前為止,人總有一天會過世,與其延續痛苦的生命,不如好好說再見。當然,什麼是生命,每個人認知不同,如果自認為植物人也是人,應予尊重,但是否應負擔較高的部分負擔,則值得討論。三. 提升關懷,促進全民健康孤獨有害健康,孤獨與憂鬱症、失智、自殺、身心症、失能等均有高度關聯。台灣因為不婚、不育全球第一,加以外出就業,獨居者達千萬人,當然以老人比率最高。根據衛福部的報告,2019年使用抗憂鬱藥物者近140萬人,需服用安眠藥者達到426萬人,每年服用安眠藥9.18億顆。因此如何由政府與民間合作,提升對獨居老人的關懷,對全民健保將有極大助益。例如民間多個團體在推動的「時間銀行」,提供時間關懷獨居老人,就是很好的方式。此外,也可提倡籌組「第三家庭」。因每個人都有第一家庭(原生家庭),但因不婚、不育,很多人沒有第二家庭(婚姻及子女),這是造成獨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不但同性可以結婚,也應鼓勵沒有血親及婚姻的好友、知交,組成第三家庭,相互扶持。而這更有待政府、民間推動,及訂定相關法規。救健保,提高健保費率僅是頭痛醫頭的末端,以上三項政策的宏觀規畫實施,才能進一步提升全民健康,真正挽救健保。
-
2020-11-05 養生.心理學解密
自卑是不好的情緒嗎?阿德勒:一切性格特點的根源
【文、圖/摘自高寶《走出孤獨:阿德勒的勇氣指引》,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自卑是一種十分正常的情緒,是人類改善自身環境的原動力。正因為人類知道自己的無知,又對未來充滿期待,才會努力探索自然、宇宙,科學才得以誕生和發展。可以說,一切文明都是在自卑情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就個人而言,因為自卑,我們才會努力超越自己,追求成功,實現自己。超越自卑的途徑之一,是學會合作。沒有學會合作的孩子,會陷入悲觀和自卑情結之中難以自拔。在生活中,即使是長合作的人,仍然要在各種困境中輾轉沉浮。沒人能完全控制自己的命運,生命如此脆弱,必須終生努力。什麼是自卑?自卑情結是個體心理學的重要發現,現在已經廣為人知。很多心理學家都採納了這一概念,並將其付諸實踐。但是,當你跟一個人說他有自卑情結,卻不告訴他該如何處理這個問題,這對他毫無益處,因為知道自己自卑,並不代表他就能消除自卑,不僅如此,有時他還可能更加自卑。為此,我們必須找出他們生活方式中最能引起其自卑心的那個點,在他心灰意冷的時候給予鼓勵,針對性地進行治療。有自卑情結的人會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否定自己的價值和人生意義,為自己的行為設限。這時你告訴他們「你有自卑情結」,就相當於對一個頭痛的人說「我知道你頭痛」。這樣毫無意義,他們並不會因此就振作起來。很多有自卑情結的人都不承認自己自卑,甚至會覺得自己比別人更優秀。所以,我們不必聽他們怎麼說,只要留心他們的行為,就能看到這些人為了彰顯自己的重要性,做了多少努力,使了多少手段。比如有一種人會這樣想:「他們都看不起我,我必須做一些事,讓他們意識到我不可小覷。」這種說話時表情和姿態誇張的人,通常也會這樣想:「如果不加重語氣、揮舞雙手,別人就不知道我說的話有多重要。」事實證明,每個盛氣淩人的舉止背後,都藏著一顆亟待掩飾的自卑之心。這就像矮小的人為了顯得高一些,只能踮起腳尖一樣。有時,我們看到兩個孩子比身高,矮小的那個會儘量站得更直一些,就是這個道理。這個時候,如果你問那個孩子:「你是不是覺得自己矮?」他一定不會承認。所以,千萬不要以為有自卑情結的人會表現得格外安靜、和善、內向、與世無爭。生活中總有一些事是我們無法改變和左右的,所以每個人心裡都有一些自卑感,只是自卑的程度各有不同。想要擺脫自卑情結,唯一的辦法就是以堅定的信念、合理的方法,戰勝困難、改善環境。沒人能一直忍受自卑感的困擾,即使那些喪失了信心、認為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的人,也一樣如此。人們在壓力的逼迫下會想採取行動,尋求自救的辦法。但喪失信心的人雖然也想戰勝困難,卻沒有勇氣直面困難、跨越阻礙。為此,他們只好極力說服自己產生一些自欺欺人的優越感。但是這種優越感只是麻醉劑,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不利的環境仍然存在。這樣一來,問題越積越多,情況越來越危急,壓力也越來越大,他們的自卑感只會不斷加。如果只看自卑的人自欺欺人的行為,而不去深入理解問題的本質,你會覺得這樣的人莫名其妙,做事天馬行空、毫無章法,看起來完全不像是要改變自身處境的樣子。其實他們跟別人一樣,想要獲得價值感,只是努力的方式無法真正達成這一目標。只要瞭解了這一點,他們一個能讓自己感覺強壯的情境,躲了進去。他努力的目標是讓自己有一種強壯的感覺,而非透過鍛煉,真正達到強壯的效果。這種自欺欺人的努力只會使事情越來越糟。又比如在工作上感覺力不從心的人,為了麻痹自己,獲得價值感,在生活上可能會變成一個暴君。可是,無論他怎樣自我欺騙,也無法消除心底的自卑。只要生活環境沒有得到改善,自卑感就無法消除。如果把個人的心理狀況想像成一條河,那麼自卑就像是一條蟄伏在河面下、隨時都可能掀翻船隻的暗流。我們給自卑情結下一個明確的定義是:在遇到困難時,無法作出正確的反應,也不相信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從這個定義可以知道,自卑情結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比如哭泣、氣憤、愧疚等等。為了緩解這些情緒,自卑的人傾向於尋求優越感作為補償。但這種辦法治標不治本,因為現實問題並未得到解決。他們用無形的繩索綁住了自己的手腳,想的不是戰勝困難而是避免失敗,所以行動起來也是綁手綁腳、猶豫不決。這一點,在廣場恐懼症患者身上表現得很清楚。有這種心理問題的人堅信:「人生中有很多未知的危險,為保安全,必須留在熟悉的環境中。」為此,他們把自己困在家裡甚至床上。逃避困難最極端的方法是自殺,有些自殺者覺得自己無力改變任何事,在困難面前選擇徹底放棄。自殺行為也包含著對優越感的追逐,因為這本身就是對他人和自己的一種懲罰,幾乎所有自殺的案例都有仇恨的對象,自殺者用死亡來宣告自己的脆弱和善良,控訴逼死自己的人的狠毒和殘忍。這就是當孩子發現了眼淚的效力,他就會喜歡利用哭泣的原因,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罹患憂鬱症的機會也比其他孩子高。抱怨和眼淚—所謂「液態力量」—會損害合作關係的建立,讓他人成為被奴役者。總之,極端羞怯窘迫、有強烈負罪感的人,都有明顯的自卑情結,他們敢於甚至是樂於承認自己的脆弱敏感,但極力隱藏自己的真實願望—不惜一切代價超越他人。至於喜歡自吹自擂的人,乍一看似乎優越感很強,但只要認真觀察他們的行為,就能發現明顯的自卑痕跡。
-
2020-10-23 科別.精神.身心
兒盟調查:逾36%兒少曾被網路霸凌 最常玩手遊被嘲笑
今年7月教育部修正「校園霸凌防制準則」,首度將網路、電子通訊霸凌型態入法,兒童福利聯盟今發布「2020台灣學生網路霸凌現況調查」,發現近4成7兒少曾涉入網路霸凌事件,遠高於2016年調查的2成2,4年來增加1倍。兒盟執行長白麗芳分析,主要是3C產品的越來越普遍,且大眾對何謂網路霸凌行為更有意識,因而提高警覺。根據兒盟最新調查,4成7兒少曾涉入網路霸凌事件,其中近3成表示曾霸凌別人,3成6則曾被網路霸凌,最常發生網路霸凌的是玩手機遊戲的時候,占將近6成,其次為臉書、IG等社交平台。白麗芳進一步指出,網路霸凌發生的原因最主要在於錯誤認知,認為沒有面對面,只是「手指打幾個字沒什麼」,低估影響性,或礙於同儕壓力加入霸凌行列,遭遇霸凌的孩子有近3成感到沮喪,甚至有1成曾有自殺或自傷念頭。白麗芳說,當代的兒少都是網路原住民,網路與真實世界並行,而網路排擠是霸凌的前奏,這次調查也發現,有近8成的兒少都遇過網路排擠問題,最常遇到的是訊息被已讀不回、被解除好友關係,或同學設立群組故意沒有加入自己。教育部學務特教司司長鄭乃文表示,今年教育部在霸凌防治準則加了網路霸凌型態,預估未來校園網路霸凌的通報案件數會增加,學生以為動動手指傳訊息沒什麼,但情況嚴重之下,就是一種無形暴力,每年每學期開學第一周,都是友善校園周,今年宣導主題是數位性別暴力,與網路霸凌相呼應,向大家宣導重視網路使用倫理,要有不傷害到別人的觀念。他提到,法規面已經修正,但未來執行上有很多挑戰,需要同學、師長一起協助,尤其是霸凌事件發生時,家長往往扮演重要角色,家長要支持受害者,同學則要展現同理心,互相關懷。白麗芳也說,兒盟強調「親、師、生」三方合作,家長要警覺孩子網路使用狀況,提醒孩子為自己網路行為負責,並且要支持孩子,讓孩子有信心跟爸媽傾訴;學校則可與學生討論法律規範,以及當事人主觀感受,引發學生同理等,兒少本身要行動,除謹記在社群互動時保護自己,並且不要傷害他人,身為網路原住民,要靠自己改造社會。可口可樂基金會連續4年與兒盟攜手推出「我有我的霸免權計畫」,台灣太古可口可樂總經理何蔚堃說,今年發起的是「停指霸凌」計畫,希望兒少正視網路霸凌的傷害可以很深遠,應該要在網路上傳達開心與愛。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10-20 科別.精神.身心
老喊不舒服卻找不到病 當心老年憂鬱症
老人憂鬱症在現代社會中是常見的疾病,跟一般憂鬱症一樣,女性的罹患率比男性高。但老年人罹患憂鬱症很容易被忽略,因為他們大多以身體症狀來表現,常會抱怨身體的不適,看遍各科別都找不到真正病因。76歲的陳老太太有高血壓和心臟病,長期就醫服藥穩定控制,沒有其他特別問題。但近年來,她逐漸減少外出活動,常待在房間中,也常抱怨身體多處疼痛、不舒服,因此經常就醫,卻沒有找出什麼特別的疾病。陳老太太的記憶力不佳,常忘記吃藥,經家人提醒後,才會吃藥;她的食量也越來越少,瘦了一圈,體力開始下降,亦有失眠問題。對於看身心科門診,她相當排斥,怕被當成精神病,且認為自己沒問題,後來在兒女們勸說到醫院做健康檢查,順便檢查記憶問題,她才勉強就醫。經醫師診判斷,陳老太太可能是罹患「老年憂鬱症」。老人憂鬱症不能小覷,它同時也是自殺率高的族群。對於經常抱怨身體的不適的老年人要提高警覺,尤其是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更須注意,他們容易被家屬誤以為只是身體不好而已。老年憂鬱症有可能是因為面臨年齡增長的失落,像是親友們的過世、發現自己的體力已經不如以往等狀況,又或者常因為慢性疾病就醫,開始覺得身體無法像以前那麼健康,而感到低落。所以發現家中長輩出現憂鬱狀況時,一定要就醫及早治療。預防老年憂鬱症4方式1.規律運動2.有喜歡的休閒興趣,如唱歌3.家屬多給予老年人陪伴與支持4.多參加社區的活動
-
2020-10-16 養生.健康瘦身
吃萊豬萊牛減肥?醫師說明為何不可能
瘦肉精「萊克多巴胺」在網路成為被熱搜的關鍵字,在減肥門診中,也有許多病人很認真地提出一個問題,「餵食牛或豬瘦肉精後,可以增加其肌肉含量,那我們多吃一些含瘦肉精的肉,是否也有減肥的效果?」想要知道這問題的答案,首要認識瘦肉精的成分及作用機轉。瘦肉精的主成分為乙型腎上腺素受體促進劑(Beta-adrenergic agonist),又稱為乙型受體素,可以連結在動物組織的腎上腺受體上;其作用就是讓組織接受到腎上腺素的刺激,引發類似於腎上腺素的功用,由於能使支氣管擴張,臨床上常用於治療氣喘病症,以達到增加含氧量的目的。也因為瘦肉精有類腎上腺素的作用,在生理上會產生擬交感神經興奮的現象,進而促進動物體內的脂肪分解及蛋白質合成,同時增加了動物體的瘦肉組織。如果動物是在人工餵養的環境中,長期餵食含瘦肉精成分的飼料,動物就會出現交感神經興奮症候群的症狀,如情緒暴躁、無意識攻擊行為,甚至自殺行為。尤其動物對瘦肉精的生理反應機制比人體來得明顯,所以常被用來當成「長肉」的配方。然而,瘦肉精進入動物體內後,經過肝腎的代謝,殘存在體內的濃度已非常微量,如果再經過高熱烹調,如燒烤炸過程,其大部分結構已產生變化,已不具原來擬腎上腺素的作用。從醫學及科學角度來看,多吃含瘦肉精的肉類,是不可能有解脂增肌的作用。除了含量極少外,此類的成分對人體提升新陳代謝率的作用不大,而且人體變胖的因素,依據一些文獻統計,大部分還是跟胃口增加有關。對於想減少脂肪及增加肌肉組織的肥胖朋友,建議要從專業的肌力訓練,如適合個人體態的運動處方著手,同時要注意熱量的控制及規律的改變飲食行為,只要持之以恆,一段時間後,一定可以達到「少脂多肌」的健康境界。
-
2020-10-15 寵物.照顧指南
愛貓如何讓你「抓狂」?養貓會害主人罹患精神疾病嗎
【文、圖/摘自木馬文化《寄生大腦:病毒、細菌、寄生蟲 如何影響人類行為與社會》,作者凱瑟琳.麥考利夫】進入弓形蟲這種奇特研究領域的精神病學家並不多,富勒.托利是少數一位,而他對於動物研究竟有效彌補對人類研究的不足,感到相當驚豔。我到馬里蘭州貝塞斯達的史丹利醫學研究中心總部拜訪他時,他對我說,「這一直不是主流研究路線,我不敢相信這會成真。」這個組織多年來以他為首,是美國思覺失調症與躁鬱症研究最主要的私人資助機構之一(目前托利擔任研究中心的研究副主任)。近四十年來,托利始終認為具傳染性的生物,可能是精神疾病的常見起因。他承認發生在自己家族中的一起悲劇,或許是他追尋這看似離經叛道領域的幕後動力。一九五六年,托利的妹妹—高中風雲人物,即將畢業上大學—突然出現思覺失調症的明顯症狀。托利當時還在普林斯頓大學念書,得知消息後趕緊回家幫忙母親照顧妹妹。那時是精神病學的黑暗年代。權威人士認為托利的妹妹之所以得病,是來自對冷漠、沒有愛的父母產生的絕望反應,而這種說法讓他母親在失去女兒的悲痛下更背負起愧疚感。不到十年,托利成為思覺失調症領域專家,發現當時所謂權威提出的武斷意見,全是冠冕堂皇的屁話,於是下定決心探究這種疾病的成因。他決定從頭開始,並翻遍數百年歷史的醫學紀錄與歷史文獻,希望找出新線索。「現代教科書仍然會出現一些可笑的敘述,稱思覺失調症處處可見,在世界各地的發生率都一樣,而且從遠古時期就存在。」他強調「那些看法完全牴觸流行病學觀點。」—他在與別人合著的《隱形瘟疫》(The Invisible Plague: The Rise of Mental Illness from 1750 to the Present)中下了這個結論。他發現除了古埃及人之外,在十八世紀晚期之前幾乎沒有人養貓當寵物;最早這麼做的「是詩人,也就是巴黎與倫敦裡頭思想前衛的左派人士。貓就此成為我們的物。」他們把這稱為「養貓風潮」,而思覺失調症的案例正好在同時期急速增加。這種疾病「完全發作的情況相當驚人,以致我發現在一八○六年前,也就是英國與法國同期間出現病例時,醫學文獻竟未能完整描述其病徵。」他指出,「我會覺得驚訝,是因為十五、六世紀有一些非常傑出的觀察家,而他們本應記錄下來。」最引人注意的是,思覺失調症患者體內有弓形蟲抗體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二到三倍。這個說法來自他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小兒科醫師兼神經病毒學家羅伯特.約爾肯(Robert Yolken),他們針對世界各地相關文獻(共三十八項優秀研究)共同進行的概觀分析。人類基因體研究明確顯示,思覺失調症具有大量的遺傳因素。這個發現看似與他們的立場相左,但他們並不這麼認為。到目前為止,與思覺失調症最一致相關的基因,控制了免疫系統抵禦傳染媒介的機制。因此,他們認為在精神疾病的高風險家庭中,遺傳風險因子有可能是對弓形蟲的無效免疫反應。托利和約爾肯相信,德國麻疹、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流感、皰疹及其他病菌可能會使思覺失調症惡化;他們也認為一些病例牽涉了與細菌無關的促發因素。舉例來說,大麻重度成癮與出生時的併發症也和這種疾病有關,而弓形蟲是目前已知最強大的環境觸發因素之一。托利表示,「如果要我猜的話,我會說約有四分之三的思覺失調症病例跟傳染性媒介有關,而我相信弓形蟲涉及當中大多數。」讓爭議火上加油的是,有研究人員開始認為弓形蟲與自殺有關,其中以馬里蘭大學的羅馬尼亞裔精神病學家特奧多爾.帕斯托拉切(Teodor Postolache)為首。研究自殺的風險因素時,帕斯托拉切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重度憂鬱或有強烈自殺傾向者的大腦較有可能出現發炎徵兆—對感染或受傷的免疫反應。包含此現象在內的諸多線索都讓他認為,弓形蟲囊胞可能是某些自殺案件的促發因素,而他致力與歐洲學者一同探索這個理論。他與研究團隊走過歐洲二十五個國家後發現,女性的自殺率與所在國家的弓形蟲盛行率成正比;他們也對四萬五千兩百七十一名分娩時曾接受弓形蟲測試的丹麥女性進行前瞻性試驗。此後十五年內,體內弓形蟲抗體濃度高的女性試圖自殺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一.五倍;當中抗體濃度最高的女性,風險則整整高出一倍。帕斯托拉切團隊及許多獨立研究團體持續證實了弓形蟲與不同性別及各區域自殺行為的關聯性,包括來自土耳其、瑞典、巴爾的摩和華盛頓的研究。「我不認為弓形蟲一定是自殺的原因,」帕斯托拉切謹慎表示,「也有可能精神疾病讓患者更容易接觸弓形蟲。」然而,他逐漸肯定弓形蟲至少是自殺的誘發因素之一。這來自他與研究團隊所進行的一項測試,受試對象為慕尼黑某戶籍登記地隨機挑選的一千位民眾,這些人都經過仔細審查、並已排除任何精神病史。研究團隊請受試者填寫問卷,評估自己自殺的可能性,並抽血檢查受試者體內是否受弓形蟲感染。結果,感染弓形蟲的受試者遠比未感染者更表現出自殺的傾向。這些傾向包含男性的衝動與尋求刺激的行為,以及女性的敵對情緒(對他人與自我)。如同佛萊格爾的研究發現,這些特徵和危險駕駛及其他衝動行為具強烈的關聯性。「我希望獨立研究團體也能得到相同發現,」帕斯托拉切表示,「那將是重大的突破。」有鑑於弓形蟲帶來的各種麻煩,貓奴們是否該考慮斬斷對主人的情絲呢?多數科學家同意佛萊格爾的主張,認為人們無需為了避免染上寄生蟲而過度反應。事實上有無數研究顯示,貓為飼主帶來許多心理上的益處。因此真要說起來的話,飼主沒有貓的陪伴下,心理健康不僅不會改善,還更可能惡化。專家表示只要鏟貓砂時多留意、澈底清洗蔬果、從事園藝工作時戴手套,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風險。相較之下,牛肉與羊肉更是弓形蟲的常見感染源,因此建議全熟食用;如果想吃生食料理,可先將肉品冷凍以殺死微生物囊腫。遺憾的是,如果人們防疫失敗,以目前的醫學技術還無法去除腦中的弓形蟲,因為牠的囊腫具厚實囊壁,大多數藥物都拿牠沒轍。然而基於對潛伏感染的擔憂,已有一些研究團體著手開發可突破囊壁的藥物。考量弓形蟲與引起瘧疾的原生動物的親緣關係,研究者的主要目標是檢視瘧疾藥物能否有效戰勝弓形蟲的囊腫。根據對老鼠的實驗可知,這項策略已辨識出部分可望發揮作用的媒介,也增加了治癒人類潛伏感染的希望。為了解釋當前的研究進展,約爾肯以數十年來醫界對潰瘍的立場舉例。「多年來,人們懷疑幽門桿菌是潰瘍的凶手,但一直到找出對付幽門桿菌的療法後才確定這件事。所以這是我們需要的,最終目的是證明,除去寄生生物後病就會好起來。」帕斯托拉切當然也懷抱同樣的希望。儘管走在領域前頭的研究尚未成熟,但他承認這已使他開始從不同角度看待人類的行為。「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做。」他說,「我們通常認為情緒障礙和童年時期的遭遇有關,但誰知道呢?也許那些寄生生物控制了人類的潛意識。」
-
2020-10-11 癌症.大腸直腸癌
每天約有18人因大腸癌過世!有這2大壞習慣快通通改掉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大腸癌發生率連續12年蟬聯十大癌症第一名,死亡率為第三名,108年統計每天約有18人因大腸癌過世。台大醫院內科部臨床教授邱瀚模醫師說,全球癌症發生排行榜大腸癌為第四名,國人的飲食及運動習慣是大腸癌穩居榜首的主因。階級癌症:飲食追求快速粗飽 沒錢健檢開發中的國家大腸癌的發生及死亡率都在攀升中,例如中國的上海及廣州地區;已開發的國家如美國,大腸癌的發生及死亡率都在下降,邱瀚模醫師表示,因為美國國民的腸癌篩檢率高達80%,在前期都能發現,死亡率就會降低。他提到,在已開發國家,大腸癌被認為多是經濟、知識水平不高族群才會有的疾病,因為飲食追求便宜粗飽,又沒錢健檢,發現時多已晚期;而高知識份子相對注重養生,即使罹癌也能在早期發現治療。加工食品、紅肉、高溫燒烤 恐導致大腸癌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羊、牛)會增加17-18%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指出,在高溫表面上燒烤的肉片或肉汁,滴到高溫表面或掉到火裡產生火焰及煙霧時,會形成致癌物質-多環芳烴(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附在食物表面。飲食習慣差、不運動 罹癌高危險族邱瀚模醫師提醒,飲食及運動習慣是長久累積下來的,不會因為多吃一頓烤肉、少運動一次造成,所以佳節過後,還是要注意平日的習慣。建議少吃加工類食品,尤其香腸、烤肉,烤焦的食物應丟棄,不可食用。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指出,約1/4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應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飲食要均衡,不用特地不吃紅肉,應按照標準攝取各種營養素,多喝水。最重要的還是要定期篩檢,50至74歲的民眾透過定期每2年做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邱瀚模醫師表示,大腸息肉是癌變成大腸癌的罪魁禍首,並非所有息肉都會,但腫瘤型的都有嫌疑,有家族史的民眾,可選擇大腸鏡檢查,在過程中若發現息肉便可直接切除,減少癌變風險。(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大腸息肉會變成大腸癌嗎? 醫師解析機率,出現這狀況風險高 不管幾歲都要有警覺! 大腸癌年輕化,常做5件事形同慢性自殺 
-
2020-10-09 養生.家庭婚姻
一位明星國中女孩的自殺現場:沒有遺書只有裝滿保溫瓶的背包?資深警察揭「真相」,爸媽無言...
好不容易熬完了數回合令人疲於奔命的勤務,拖著沉重腳步走進公司,目光被角落裡的一件學生制服吸引───那應該是個國中女孩,綁著馬尾,青澀臉龐上有雙不該如此滄桑的眼。在嘈雜的空間裡,她出奇地安靜。我好奇地問同事:「這個學生是……?」「她是竊盜的嫌犯。」值班同事給了一個令我驚訝的答案。我邊繳回裝備、填寫工作記錄簿,邊聽承辦的學妹與她對談。「……保溫瓶是我偷的沒錯,我願意負責賠償。」女孩的語氣平淡,透露出這似乎不是她第一次這麼做。「店家已正式提告報案,我們也受理完成。按規定,因你未成年,必須請家長或監護人到場,才可以製作筆錄函送地檢署……」承辦的學妹不顧身後等著報案的長長人龍,耐心向她解說。「不要!不要找我爸媽!幹麼找他們來?!」一聽見警察表示需要聯繫父母,女孩的情緒波動明顯膨脹起來。但,法律規定就是規定,我們也莫可奈何。「拜託,能不能先放我回家?讓我自己先跟我爸媽說,明天一早我就會跟他們一起來警局。」「這……呃,好吧。」由於在女孩身上沒有起獲保溫瓶贓物,且偷竊的犯罪行為也已是過去式,沒有現行犯的問題,基於情、理、法,承辦學妹同意了她的請求。●「她的案子是怎麼回事?」女孩走後,我問學妹。原來,幾天前有店家來報案,說他們店裡架子上的一個紅色保溫瓶被偷了。學妹檢視當天店內的監視器,發現竊賊是個穿著國中制服的女學生。那是一所明星國中,制服形式與顏色特別顯眼,因此,學妹很快便確定了女學生的身分、住址。學妹先打電話到女學生家裡,但無論白天或晚上都無人接聽,於是聯絡學校。老師接到電話好驚訝,說她的成績相當優異,在學校常是獨來獨往,沉默寡言,可是,「她是個好孩子,家境又好,她為什麼會偷東西呢?」由於女學生未成年,所以警方只能留下電話,請老師代為轉達聯絡,沒想到她卻在放學後,自己一個人到警局報到。●隔日一早進公司,便覺氣氛凝重,見同事們進進出出很是忙碌,一會拿封鎖線,一會拿白粉筆,我心裡有數。晃到槍械室領裝備,值班學弟匆忙跑進來,喘著氣對我說:「學長,所長麻煩你去××大樓幫忙,清晨有件墜樓的案子。」果然,有案子要辦了。墜樓現場是一棟十幾層樓高的開放式商辦大樓,救護車已將遺體送往醫院,現場只剩鑑識小組還在採證。為了確認墜樓的過程及釐清是否有他殺的嫌疑,我問了當晚值班的警衛阿北。「沒印象耶……」阿北表示,因為人來人往的實在太繁雜了。去調了頂樓樓梯間的監視紀錄來看,螢幕裡,一步步踩著階梯踏向死亡的那個小小身影,怎麼看都覺得似曾相識。再看一遍,那件制服……我猛然想起,這不是昨晚那個偷了保溫瓶的女學生?身旁的學妹更是張大嘴,一臉詫異得說不出話來,保溫瓶案子正是她在辦的。我們到頂樓與鑑識人員會合,那裡還遺留了一些死者的私人物品。我赫見地上有個直挺挺的紅色保溫瓶,還有一個黑色後背包,裡面別無其他,塞滿了好多個不同顏色、大大小小的保溫瓶。該不會是有蒐集的癖好?尋遍現場,沒看到任何能以自殺結案的遺書。●回到公司,同事已經聯絡到女學生的父母,正為他們製作筆錄。女學生的媽媽恍神地低著頭,對於同事的提問不發一語,只是口中喃喃自語著:會不會是這次學測數學沒考好?會不會是上次英語多益聽力錯太多?……爸爸則始終不發一語,保持望向窗外藍天的姿勢,沒有太多的情緒起伏,似乎整個人抽離了現場。保溫瓶店的老闆也接到通知趕來,我向他簡單解釋了案情,沒想到老闆知道女學生已身亡後,仍然堅持要求賠償。女孩的媽媽突然對著店家撕心裂肺地哭吼:「我和她爸都是老師,我們教出來的女兒不可能偷東西!我們管得很嚴,不信你可以問左右鄰居,而且她每次考試成績都很好,我要她將來不是醫生,就是律師。你敢亂說,我要告你!」店家也不甘示弱地回說:「我沒有亂說話,店裡的監視器可以證明小偷就是你女兒!明明自己沒教好,還好意思在這裡大聲,你要告我,我也要告你!」情況一發不可收拾,雙方你一言我一語地大聲爭論,反而沒人去惋惜一條生命的流逝。學妹突然衝進來,塞給店家一張千元大鈔,然後彷彿用盡她人生所有力氣,滿懷憤怒地大叫:「從她晚上進入那棟樓到清晨跳下樓,中間至少還有6、7個小時,那段時間裡,為什麼她沒有任何一個朋友、同學可以訴苦?也沒有任何一位家人對她伸出雙手?我在那邊自責得要命,你們卻在這裡吵得要死!你對年輕不懂事的孩子有沒有一點包容心?你們對跳樓自殺的女兒有沒有一絲關心?你們知不知道,那是一條年輕的人命啊!」她說完就奪門而出。雙方沒有人再出聲。這瞬間,我恍然大悟:現場不但留了遺書,而且還是「好幾個」。書籍介紹書名:你所說的都將成為呈堂證供作者:條子鴿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20/08/24作者簡介/條子鴿高中時,常無照騎車,警察總是神出鬼沒,不但後頭追著跑,罰單更是吃到飽,以致我對警察深無好感。沒想到,命運卻深不可測,走馬換位,造化弄人,瞬間便將我從戰機飛行員變成基層小警員,就此展開長達20年的警界生涯。從鎮暴警察、派出所管區、霹靂小組、國道警察到刑事警察,各項職位一路走來,歷經社會大大小小的刑案,數盡人生分分合合的聚散,我反而感謝這份工作,因為它給了我機會──幫助更多人的機會,改變更多事的機會,看見更多層面的機會。我從沒想過升官,也沒想要發財。我不期盼掌聲,更不在乎噓聲。無論在車流壅塞的街道,或是寒風刺骨的深夜,我只想盡我所能對得起身上的制服。若你問我原因,別無其他,只因我們總是能從想要守護的人身上,找到自己最大的勇氣。延伸閱讀: 隨時都能做!日本正夯「空氣跳繩」:下半身扭轉跳,小腹不見、大腿變細了!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10-09 該看哪科.婦產科
懷孕荷爾蒙壞情緒 運動上課增信心
「很多時候孕媽咪也未察覺自己的身體在慢慢改變,其實從懷孕第二個月開始,就會覺得力不從心,甚至認知功能下降,對環境過於敏銳,以前不覺得吵雜的環境變得難以忍受,連平時游刃有餘的事都可能疏漏,孕媽咪低落的情緒可想而知,甚至會自責不已,其實這些狀況都是荷爾蒙變化所造成。」—冬青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陳以儒表示。生兒育女是人生大事、是家族喜事、在少子化的現代更是社會要事。但懷孕的過程不容易,尤其荷爾蒙變化會導致孕吐、疲累感加劇、體力變差等身心變化,讓孕媽咪焦慮不已。另外,太多難以查證的資訊來源,包括網路資料或親友們提供的訊息,也會增加孕媽咪的焦慮及困擾。當這些壞情緒沒被察覺及解決,就可能從焦慮演變成憂鬱。而憂鬱的情形不只會在懷孕時期出現,其至會延續到新生兒出生後,嚴重者還可能患上周產期憂鬱症。臨床心理師陳以儒建議要多給予「能解決問題的方案」,並以「我們一起…」為開頭,避免使用「你應該…」這樣的句子,才能讓孕媽咪感受到大家願意與自己共同面對,而不是被要求孤軍奮戰。 陳以儒建議孕媽咪們,網路上有太多訊息混雜著正確及錯誤的知識,包括孕婦需要補充什麼營養素?是否能吃感冒藥等,若有疑慮可以直接詢問醫護人員獲得正確答案;並試著調整心態,把親友們提供的訊息當成「關心」,至於要不要執行仍需保有自己的主導性,多參與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醫院媽媽教室及月子中心的孕產期相關課程,讓準爸媽有更完整的心理準備迎接寶寶到來。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供心理諮商、資源轉介、成長課程、教育訓練等心理保健服務。在你需要的時候,心衛中心始終都在。諮詢專線:(02)3393-7885(請幫幫我),每週一至週五09:00-22:00官方網站:https://bit.ly/3iKlCga粉絲專頁:https://bit.ly/3jHPtqO孕產期身心調適及憂鬱防治衛教資源:https://is.gd/g9dLfK面對焦慮不安的情緒又該怎麼辦?陳以儒認為,焦慮的當下可以試著轉移注意力,改做自己喜歡的事、與關係良好的長輩及有經驗的好姐妹聊聊自己的心情,或者適度的做一些和緩的運動,透過運動產生的腦內啡,能讓孕媽咪覺得心情愉快、更能勝任「媽媽」這個角色;若發現壞情緒已造成生活干擾請告知婦產科醫師協助安排心理諮商或轉介身心科門診。陳以儒最後強調「孕媽咪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就是給孩子最棒的禮物!」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25
-
2020-10-08 該看哪科.婦產科
懷孕遇到新冠疫情 4撇步安心養胎
當懷孕碰上新冠肺炎疫情,讓準媽媽們原就焦慮的情緒更加緊繃,專家建議減少接觸負面訊息,必要時可上網路社群尋求孕產婦同儕支持,若發現飲食與睡眠已受到影響,且無法抽離低落情緒時,請尋求專業心理資源。看見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陳彥琪正是於新冠肺炎期間生下二寶,但在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最緊張的時候卻是最需要頻繁產檢的最後孕期階段,雖然防疫中心呼籲民眾減少進出醫院頻率,但肚裡寶寶一有風吹草動還是只能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在疫情中的懷孕心情唯有親身體會才能了解其中酸澀;如何讓孕產婦能安度疫情中的孕期,提供如下四個撇步。撇步一:建立網路聯絡社群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防疫中心呼籲應減少出門、減少社交活動、減少出入醫院,也導致許多孕產婦媽媽教室也不能去、親友互動也減少,過著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閉關生活。但社交對孕產婦來說其實非常重要,陳彥琪建議篩選好的社群網站、line群組、PTT等,透過網路認識有相似經驗、共同話題的人,也能一起解決相似的難題,例如孕期不適如何舒緩、寶寶衣服怎麼準備、孕期體重與營養如何補充等。陳彥琪表示網路社群對孕產婦來說,是個可以提問、分享經驗、協助決策的地方,能減少孕期的焦慮外更重要的是「感覺不孤單」。不過,網路資訊也較難辨別真假,陳彥琪呼籲若是真有疑慮建議向專業人員諮詢為佳。撇步二:減少吸收負面訊息新聞不斷播送疫情造成的感染人數、死亡人數,過多的負面訊息容易造成閱聽人的焦慮緊張,陳彥琪建議孕產婦如果察覺自己開始胡思亂想就要「暫停」、「止損」、「正念」,去除此刻腦中的負面想法,了解自己是因為新聞報導才產生此刻的過度焦慮,轉念試著給自己一些正向思考,例如:在國內比起染疫人數,更多人因為確實配戴口罩、勤洗手而沒有感染,就算感染了,也是可以治療痊癒的。撇步三:對自己寬容一些陳彥琪表示孕產期生活作息變動大,如記性變差容易漏掉事情引發自責,產後可能因為照顧寶寶而無法充分睡眠等;建議孕產婦對自己寬容一些,生活步調放緩一些,不用強求母嬰同室或親餵母乳、接納親友照顧寶寶的意願等。依循固定產檢、新生兒回診時間並配合信任的醫師,減緩自身的焦慮。放下對於「100分媽媽」的執著,才能寬心地感受新生命的美好。撇步四:尋求專業諮詢新冠肺炎疫情中,親友探視寶寶過程是否確實隔離防護、帶寶寶出門打預防針怎麼戴口罩、推車防護罩如何裝置等,都讓新手媽媽更為忙碌,加重焦慮及挫折感。陳彥琪表示如果持續感到悲傷和心情低落、不再感到開心,總是感到疲倦、覺得自己無法照顧好寶寶、食慾不振或甚至想要傷害自己,都要記住請尋求專業心理資源。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供心理諮商、資源轉介、成長課程、教育訓練等心理保健服務。在你需要的時候,心衛中心始終都在。諮詢專線:(02)3393-7885(請幫幫我),每週一至週五09:00-22:00官方網站:https://bit.ly/3iKlCga粉絲專頁:https://bit.ly/3jHPtqO孕產期身心調適及憂鬱防治衛教資源:https://is.gd/g9dLfK新冠疫情衝擊整個世界,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如何在疫情下安度孕產期,陳彥琪鼓勵孕產婦們學習自我覺察、自我接納、接受親友的幫助、好好的飲食與適量的運動;即便身處疫情中,新生命的到來還是一件值得用美好心情來期待的喜事。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25
-
2020-10-08 癌症.癌友加油站
手術、化療、放療都沒辦法了,我還有活路嗎?
2013 年07 月,歷經白血球偏低的隔離事件三個月後,我們做例行檢查—核磁共振MRI 檢查發現了腫瘤的陰影;而正子造影也確認了腫瘤的存在。其實我一直對於「腫瘤到底是復發?還是腫瘤根本從未消失過?」存疑,但不論是哪個理由,腫瘤沒有消失是既定事實,到底是哪個原因對我們來說也沒那麼重要了。聽到檢查結果之後,我整個人就像是浸在零下的冰川內,心情一整個瀰漫著一片冰冷絕望。但我卻要立刻收起悲傷,繼續打起精神問醫師接下來的治療計畫。在卡斯柏的部落格內也詳細記錄他的心情:不到一週,正子結果出來了。我看電腦中的報告有個字是 ”RECURRENCE” ,看到這個字,我不禁深深嘆口氣,因為我知道它復發了,怎麼不到三個月,就復發了呢? Karen 認為不是復發,是第一輪治療沒有殺乾淨。我知道她是想安慰我,但對我來說,簡直就是再一次的晴天霹靂啊!滿腦想著:「要再來一輪治療嗎?還是?為何它陰魂不散呢?我到底該怎麼辦呢?我都已經回去上班將近三個月,難道不能讓我回復到以前正常的生活嗎?又要家裡、醫院跑來跑去嗎?天阿!它竟然又跑回來了!」霹靂還沒結束,醫師看完 MRI 跟正子片子後,不自覺地皺起眉頭,她認為暫時不應該再進行放療跟化療,原因是癌腫瘤太靠近動脈,若進行放射線治療有可能會造成動脈纖維化而破裂,而且這個狀況會像不定時炸彈一樣,在日後的生活中發生,最嚴重結果會因此往生或中風無法自理生活;而化療,醫師認為第一輪已經注射很多化療藥物,如果再注射,一來無法確定療效,二來也擔心會產生抗藥性。我的鼻科主治、放射線跟血液腫瘤醫師,都抱持同樣的看法。我事後回想,他們是仁心,擔心我治療後產生這樣的狀況,若中風,我下半輩子要如何生活呢?我心裡想:「我走到絕路了嗎?我沒得治了嗎?這比要去做治療更糟糕吧!」醫師們立刻幫我安排了硼中子的人體實驗前測,希望我能夠通過前測繼續進行治療。●我完全理解卡斯柏想放手一搏的心情,畢竟他不知道他曾經在生死關頭走過一遭!而目前傳統的放療和化療也無法進行,醫師所建議的所有治療方式他都願意一試。但我內心深處知道,當初放射線科醫師說過,他做完35 次放療後再無法承受任何的放射線治療了,而硼中子雖然不是傳統放療,但也是放療的一種方式,因此我打從心裡反對這個治療方式。我,還有活路嗎?但在當下沒有其他任何選擇時,雖然我仍如實地跟他說出我的想法,可是他一句:「如果不做硼中子治療,我還有別的活路嗎?」問得我啞口無言。於是,我只能默默陪他繼續在各大診間求診;再跑遍臺北每一間醫院、詢問過每一位癌症權威醫師。就這樣又一輪地 run 過之後,每個醫師給我們的建議及會採取的作法不一,但無非就是標靶化療加微量放療;甚至還有醫師提出百萬元的幹細胞治療等等。前面因為我們已經做完所有第一線治療,所以接下來的療程都將是完全自費。在生命面前也許金錢不是重點,我也願意為他借款治療,但根本的思維是:我們連最重劑量的放療和化療都起不了作用,其他任何的放療和化療能對腫瘤產生什麼效果呢?我們無法預知;而且,在這個時期,卡斯柏的身體已如風中殘燭,加上之前七次化療讓他被隔離一週的危機,也讓我確信目前的狀態不能再施打任何化療,放療就更不用考慮了;放射線科醫師也已經說得很直接,再做放療就是自殺行為。感謝上天聽到我的祈禱,卡斯柏沒能通過硼中子前測,而我也終於說服他現行的治療計畫都不可行了。只是當他一再無力地問我:「我們接下來該怎麼做?」我只能無言以對。我看著他,內心卻不斷地捫心自問:「接下來,我到底該怎麼辦?還能怎麼辦?」因緣際會,貴人相助黑暗中的一線曙光由於卡斯柏的癌細胞位置很靠近頸部的某一條大動脈,而且在上咽喉的中間,所以手術治療已確定不可行;至於放射線治療,醫師則是擔心已經做到最高劑量的放療,若再接著打放射線的話,恐會造成動脈大出血而導致中風的危險;但若只是單做化療,效果不佳,擔心只會傷身而無法針對鼻咽處的癌細胞產生很大的作用……,聽到這一連串的專業分析,我們很感謝榮總的醫師們盡全力保護我們的想法,他們並沒有放棄或是隨意決定治療方式,只是感覺碰到的瓶頸不小。因此我們也遍求各大醫院的名醫們,想尋求其他解決之道。經過一個月的探訪,不論是臺大醫院、新光醫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等,所有臺灣的醫師還是建議我們放療加化療一起進行,只是打法和用藥不同而已!但如上述的結論,這些治療方式都無法說服我們。●幸好,老天爺沒有放棄我們!上天終於在黑暗中給了我們一線曙光;我們的努力與期盼有了契機。在歷經快半年的生死煎熬,有一次在榮總看中醫時,中醫師聽到我們的困境後,便跟我們說,之前聽過日本有所謂的「免疫療法」,但他也不清楚是甚麼療法,也不確定對癌症的治療效果,但至少是一個新的機會,建議我們可以去了解一下……。就這麼一句話,讓我和卡斯柏的一生產生了無比巨大的變化。就在這個因緣際會下,我們發現:癌症除了手術治療、化學治療以及放射線治療外,還有第四種療法—免疫治療!但臺灣卻因為法規問題而無法進行癌症免疫治療;臺灣也沒有正規醫師是癌症免疫治療專科。在之前臺灣曾發生過許多的醫療詐騙,就是因為國外的免疫治療成為最新被接受的第四種治療癌症方式,詐騙集團便利用病人及家屬渴望治療的急切心情,而讓免疫治療成為不肖之徒欺騙病人與家屬的利器。雖然當時我們都不懂免疫療法,但我們仍盡全力去蒐集許多相關資訊,也和我們榮總的醫師討論哪一種免疫療法、哪一個國家的免疫治療計畫,甚至臺灣醫院是否可行等等細節問題;而醫師也幫我們想辦法與國外洽詢,只是得到的回應都不是很正面。就當我們快要放棄希望時,居然出現了奇蹟似的回應!關於本書從平凡的人妻到催生台灣癌症免疫細胞協會的成立──《為愛勇敢:不放棄,才有轉機!獻給所有在黑暗中奮鬥的人》講述了一對平凡夫妻抗癌及陪伴醫療的不凡人生歷練,以及生病的小蝦米如何對抗大鯨魚的過程,字字句句,深刻動人!不只完整紀錄了辛苦的醫療之路,更詳實的將臺灣癌症治療推向新境界其背後一段無畏無懼的故事公諸於世。>>購書連結
-
2020-10-08 科別.精神.身心
青少年憂鬱想不開變多!專家建議管制手機上網時間
國內青少年自殺死亡率增加,去年0至24歲自殺死亡率,跟10年前相比上升5成4,臨床心理師坦言,青少年迷網路、輕易取得各種資訊,加上長期上網,現實人際關係變差,近期接獲青少年及同儕求助越來越多,建議家長管制青少年上網時間、增加親子互動。「校園是重要守門員!」臨床心理師林姿吟指出,國內自民國94年開始,教育部就在校園推自殺防制通報網絡,不僅要注意、篩選高關懷學生,接觸輔導學生更要注意處理標準流程,避免對輔導學生及同儕,造成傷害或影響。林姿吟表示,校園關心高關懷學生要主動,但建議從側面了解,過往經驗中,許多師長透過聯絡簿、周記,與同學的互動過程,發現抱怨、不滿,看出學生異常情緒,進而伸出援手幫助學生。「3C商品、手機使用上網都應節制!」她說,部分學生過度使用手機,沉迷網路世界,若在現實課業丶人際互動和其他表現上得不到肯定,很可能因此更著迷網路,甚至透過網路取得不當資訊、造成遺憾。她建議父母親、師長,應管制孩子上網時間,尤其在初拿手機時就要建立共識,讓手機上網是幫助課業、增加同儕互動工具,而非控制孩子時間。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10-08 科別.精神.身心
失戀也要超前部署!嘉市心理健康月:校園當生命守門員
每年10月10日是世界心理健康日,衛福部統計108年國內0至24歲青、少年自殺率,與10年前比較上升54.4%,其餘年齡層皆下降至少15%,嘉義市衛生局表示,自殺去年成為青少年第二大死因,衛生局對此已進入校園推動防治,並推「失戀也要超前部署」等活動,希望校園成為守門員,讓青少年活得更健康。嘉義市將今年10到11月訂為心理健康月,市衛生局今天舉辦「桃城心生活運動」心理健康月啟動記者會,局長張耀懋號召民眾實踐「心生活6大招」,透過充足睡眠、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保持身體機能健康;練習正念冥想、培養正向人際,透過心理諮商檢視內在資源,進而提升身心靈健康。張耀懋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國內雖趨緩,社交活動逐漸解封,但國外疫情仍不斷延燒,各種真假資訊氾濫、擔心染病、社交疏離,這些訊息都可能引發民眾強烈情緒反應,造成心理健康問題。嘉義市衛生局心理健康科長陳怡靜說明,衛福部統計顯示,青少年死因首位是意外、其次是自殺,衛生局為此也走入校園,舉辦系列活動,鼓勵青少年珍愛生命、戒除網癮、少用3C,多參與人際交流活動,也期許校園師長、同儕都成為生命守門員,幫助情緒低落青少年。她說,近期也邀請心理師舉辦「失戀也要超前部署」講座,提醒青年男女、青少年如何處理情緒,學習如何面對失戀情緒,也可回顧過往經驗、省思,避免讓失戀之痛成為遺憾。
-
2020-10-03 科別.精神.身心
抗憂鬱藥物吃了還是好憂鬱? 精神科醫師曝關鍵原因
醫學研究的結果可應用到哪種病患身上,能用到哪種程度,會有其限制,許多醫師都深諳此理。醫師要面臨的困境是,在設計十分理想的研究情境中所得出來的結論,往往不是實際臨床上所遇到的狀況。 輕的憂鬱症 藥物只有安慰劑的效果於2010年1月6日出刊的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研究結果指出,抗憂鬱症藥物只有對於病情最嚴重的患者效果顯著,也就是說,對較輕的憂鬱症而言,藥物只有安慰劑的效果。然此研究針對的是重鬱症的病人,選擇治療上只使用一種傳統的抗鬱劑,以及另一種新一代的抗鬱劑來分析,而且只探討急性期的效果。因此,藥物對其他種類的憂鬱(如精神官能性憂鬱症)的效果如何?未知;其他種類抗鬱藥(目前新舊藥物加起來約有十幾種)是否可能結論不同?未知;重鬱症的持續治療與預防階段(重鬱症的治療如果只注重急性期,其實無法真正改善病人長期的生活品質)的治療策略?未知。然而,這篇研究的確提醒了我們藥物的有限性,但卻不應就此對藥物的作用蓋棺論定。 治療除了要藥物 病人的個別差異性也是關鍵其實,治療除了要看藥物的效果外,與病人對治療的選擇、醫師能提供的技術、以及醫療體制下的限制都很有關,所以醫師在面對病人時,除了考量醫學研究所提供的實証數據外,如何依病人的個別差異性,擬定個人化的治療策略也不可忽略。譬如,雖然知道對於輕度憂鬱症來說,心理治療的效果不錯,也可因此免去藥物的副作用,但病人卻不願意接受心理治療。而其理由,是因為無法撥出每週一次,每次一小時的時間來醫院,因為他僅有的時間必須去兼數份工作養家,好扛起家中的經濟重擔。試問此時該如何幫他?醫療,不是死板板的數據,很多病人也很厭惡醫師只跟他們談數據。對病人的了解、關懷、熱忱與彈性運用科學數據的醫療藝術,才可能真正幫到一位掙扎於病痛中的人。 (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作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作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延伸閱讀: 台灣每年近4千人自殺死亡! 微笑的背後可能就是憂鬱,臨床心理師教2招防心病 一碰到雨天、天氣漸涼心情就鬱卒? 常有6大現象小心是季節性情緒疾病
-
2020-09-30 科別.精神.身心
日本女星竹內結子疑產後憂鬱輕生! 精神科醫警告:一旦出現這念頭很恐怖
許多人都覺得今年相當不順,演藝圈也是如此,台灣已有多名明星殞落,而日本女星竹內結子則在27日被家人發現自殺身亡,疑似為產後憂鬱症所致,年僅40歲。醫師提醒,若太太產後開始出現負面情緒時,應盡早就醫診治。 竹內結子死訊震驚 推測產後憂鬱+疫情影響所致日本媒體報導,竹內結子與先生中林大樹前1天共進晚餐,然而,中林大樹晚間到寢室打開更衣間時,發現竹內結子竟已上吊輕生,日本時間27日凌晨2點報警,竹內結子被送往急診室時已無呼吸心跳,經搶救仍回天乏術,警方初步認為是輕生。竹內結子比先生還長4歲,2人2009年因合作電影《染血將軍的凱旋》結緣,2019年修成正果,這是竹內結子第2次婚姻,今年1月底產下次子,日本圈內演藝人士猜測,她可能因產後憂鬱,加上疫情影響工作量,才選擇輕生。產後憂鬱分3個階段 5成屬於一般憂鬱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產後憂鬱可以分為3個階段,首先為一般的憂鬱,產後覺得情緒低落,寶寶難照顧,自已睡不好,生產過後出現這類症狀的比率超過5成,這時需要另一半以及親友的支持與協助,以度過難關。至於第2階段即為產後憂鬱症,比率約在5%至8%之間,由於生產過後體內荷爾蒙產生變化、內分泌失調,以致出現情緒障礙,如果個性又比較神經,常有負面思考,症狀更為嚴重,恐萌生自殺意念。最嚴重的是產後精神疾病,除了情緒障礙,還出現幻聽幻覺,以及被害妄想症,不僅自殺,還可能會帶著寶寶一起走。 產後出現負面思考、情緒低落 應立即就醫楊聰財提醒,若生產後出現負面思考,情緒低落,應該主動尋求另一半及家人的協助,尤其是生第1胎後憂鬱比率較高,家人也應提高警覺,如果太太生產後,常喊著活著好累、睡不好,務必陪同就醫。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產後很憂鬱一直哭,怎麼辦? 產後掉髮一年內會恢復正常! 頭髮太長、太乾易斷裂,皮膚科醫師曝生髮食物清單
-
2020-09-28 該看哪科.婦產科
竹內結子猝逝/產後憂鬱突發難防 醫:第二胎風險更高
日本女星竹內結子疑輕生辭世,外界猜測可能與產後憂鬱有關。精神科醫師蕭美君表示,產後憂鬱跟一般憂鬱不同,可能前一天好好的,隔天就陷落,且第二胎風險較第一胎高。竹內結子在日本、台灣都有高人氣,今天被發現疑似自殺身亡,享年40歲。她生前結過2次婚,各生一個男孩,第二個兒子今年1月下旬才出生,外界因此推測,她會輕生可能與產後憂鬱有關。婦女身心健康權威、精神科醫師蕭美君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表示,有2成左右產婦可能產生產後憂鬱症,這是常見的產後情緒變化,但臨床發現,此疾在華人文化下常被忽略。蕭美君說,產後憂鬱的主要原因是體內荷爾蒙變化,尤其在產後更明顯。但因產婦產後生活變化、遭遇家庭、婚姻、育兒壓力,甚至也有婆媳問題,很多人因此直接將產婦的情緒視為外界壓力導致,忽略荷爾蒙變化的生理現象。很多人或許不解,產婦迎接新生命,理應歡欣鼓舞,怎麼會憂鬱;或明明前一天還好好的跟家人吃飯,怎麼隔一天就突發激烈情緒、甚至輕生。蕭美君表示,產後憂鬱跟一般憂鬱不一樣,當荷爾蒙擾動很劇烈,產後憂鬱可以突然間發生,上一秒好好的,下一秒突然發作,也可能一瞬間產生強烈自殺想法,「那是身體因素,不是心可以控制」。產後憂鬱的特質,蕭美君說,患者狀況可能時好時壞,病程拖得很長,有些人可能合併精神病症狀,如出現幻聽,有些媽媽會聽到聲音說「寶寶是惡魔」、「妳是惡魔」等,很多人不敢求助,以為是有心魔或「卡到陰」。蕭美君表示,根據流行病學統計,孕育第二胎的媽媽比第一胎風險高,顯示此疾並非新生媽媽才會遭遇。在產後2至3週可能就會發病,通常在產後半年內出現,但也有可能拖到一年才發作。就算度過產後憂鬱的嚴重階段,後續也增加焦慮、失眠等風險。產後憂鬱的高風險群,蕭美君表示,除了孕育第二胎的產婦,女性超過35歲以後荷爾蒙分泌下降,因此高齡產婦風險較高。此外,若懷孕前就有憂鬱症、睡不好、容易焦慮、個性壓抑者,或經前症候群嚴重者,也要注意。蕭美君說,台灣目前對產後憂鬱防治的政策可能較缺乏通盤的持續性,雖然孕婦手冊有相關資料,但臨床發現,孕婦幾乎不太會看,因多數在意小孩多於在意自身,導致孕婦身心健康容易被忽略。若借鏡國外經驗,蕭美君表示,因產後憂鬱症與荷爾蒙有關,國際從青少女階段就很重視相關的教育,協助少女們及早辨識身心狀況,認識風險因子,也有助降低突發的產後憂鬱風險。蕭美君說,孕產婦就算意識到情緒問題,可能也因對精神科藥物存有迷思,擔心傷害到寶寶而不願就醫、服藥。但焦慮的媽媽對寶寶的危害大於藥物,焦慮會增加孕育過動、自閉兒的風險,且有很多非藥物的治療可選擇,民眾應正確認知。防治產後憂鬱,蕭美君建議,孕婦產檢時應關注其身心狀況,且產後繼續追蹤;或新生兒健康追蹤時,小兒科醫師也可注意媽媽的狀況,若發現異常,可及早轉介。蕭美君說,很多女性害怕講出自身的焦慮,怕自己不夠堅強,會被笑話。但並不是「為母就一定則強」,每個人狀況不同,有些人荷爾蒙變化特別敏感,與意志力無關,也並非特別脆弱,民眾應正確認知,並給予孕產婦更多支持。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9-27 該看哪科.婦產科
竹內結子疑產後憂鬱 量表超過10分要注意
日本女星竹內結子驚傳在家中被發現身亡,享年40歲。消息指稱,她因育兒感受壓力,似有產後憂鬱跡象。對此,林口長庚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任、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表示,媽媽在產後一個月內容易出現情緒持續低落、憂鬱,甚至自傷念頭,若症狀持續超過兩周,便要小心「產後憂鬱症」,可使用產後憂鬱量表評估,超過10分,最好尋求專業醫師協助。竹內結子昨晚與老公中林大樹共進晚餐,飯後自己上了住家二樓,中林大樹過一陣子後也上樓,沒想到發現妻子尋短死亡,深夜凌晨緊急報警。張家銘表示,懷孕與生產讓婦女本身體質產生改變,加上新手媽媽常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尤其有些媽媽在職場上工作拿手,已經做到主管、呼風喚雨,挫折感更大。通常產後發生情緒低落是很正常的,但若是情況嚴重,就可能是產後憂鬱症。張家銘說,產後憂鬱症常發生於產後一個月內,但診間也常看到症狀持續長達半年甚至半年以上的媽媽,因此如果發現自己對事情失去興趣、睡眠減少、經常自責、罪惡感等,可是用產後憂鬱症量表自我評估,超過10分就要注意,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張家銘說,產後憂鬱不一定發生在第一胎或第二胎,有些媽媽每一胎生完都有產後憂鬱症,這時候另一半的角色便很重要。他表示,讓產後憂鬱的媽媽有足夠的休息非常重要,因此另一半可盡量留在家中幫忙家事,不要讓媽媽白天不能休息,晚上也不能休息。另外,陪伴非常重要,同理產後憂鬱的存在,必要時可以陪另一半就醫,一起度過憂鬱的情緒。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9-27 新聞.用藥停看聽
鎮靜安眠藥釀成癮、死傷 醫籲推廣非藥物治療
據統計,全台約426萬人服用鎮靜安眠藥,其中6成用藥超過一年。醫師提醒,長期用藥恐成癮,或因注意力不集中、反應變慢釀死傷,但失眠不是非吃藥不可,呼籲建立非藥物治療流程。國衛院論壇今天舉辦「台灣鎮靜安眠藥不當使用之防治策略」專家會議,盼進一步向衛福部提出建議。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精神科醫師李明濱表示,自殺防治學會7月間針對全台2000名15歲以上民眾進行電訪,發現多達23%民眾過去一週因睡不好感到困擾,推估460萬人可能有睡眠障礙。李明濱說,造成睡眠障礙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壓力太大、生活作息、用藥因素或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等問題所致,服用鎮靜安眠藥並非唯一解方,卻是最常使用的處方。他表示,台灣的鎮靜藥物取得容易,除了精神科醫師可開,家醫、心血管、耳鼻喉科等其他科別醫師也開立大量處方箋,加上健保鼓勵開慢性病連續處方箋,不少病人可能一拿就是3個月的藥量。根據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統計,國內鎮靜安眠藥用量10年來持續攀升,全台用藥人口超過426.7萬人,年吞藥近9.2億顆,且高達6成持續用藥超過一年,長期影響未知。李明濱指出,對多數患者而言,鎮靜安眠藥只是輔助工具,讓患者在治療初期可以靠藥物輔助睡眠,不需長期用藥,但因醫師開立處方時可能提醒不夠,或開立的藥物太多,長期用藥不僅會增加成癮風險,也可能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反應變慢,導致意外骨折、致死等副作用。李明濱說,正因台灣開立這類管制類藥品不如國外嚴謹,很多患者透過在不同醫療院所看診或透過私下管道自費購買,取得大量鎮靜安眠藥,全台每年自殺通報案件當中,約有30%至40%的案件是吞下大量鎮靜安眠藥所致。李明濱表示,台灣應建立符合國情的鎮靜安眠藥處方指引,同時研議跨科失眠治療策略指引,當患者因失眠到醫療院所就醫時,應由「第一個醫師」負責把關安眠藥處置流程,更重要的是強化醫病溝通,建立非藥物治療流程,降低藥物用量。
-
2020-09-27 新聞.用藥停看聽
你也睡不好嗎?全台去年460萬人失眠 年吞8億顆安眠藥
自殺防治中心今年抽樣調查2000名15歲民眾以上民眾,2019年曾有失眠困擾者占23.3%,相當全台恐有460萬人因失眠苦惱,其中失眠等級屬於極度嚴重者占5%,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李明濱表示,因睡不著極度痛苦者多達100萬人,這群人就可能是不當使用安眠藥高風險族群。台大醫學院護理學系所副教授吳佳儀解釋,失眠是一種導入或維持睡眠不良主訴,且與重大心理困擾或日間功能損害有關,即使提供客觀環境仍睡不著,也屬於失眠。依期間可分急性、暫時性、慢性失眠等;依病因分為原發性失眠及因藥物或疾病引起續發性失眠。台灣民眾的失眠問題與安眠鎮靜類藥物使用盛行率相當高,幾乎每3到4人就有一人使用過安眠藥,台灣鎮靜安眠藥年用量高達8億2000萬顆以上,從不當使用、誤用、濫用、依賴到成癮連續進程,每個階段都有可能因藥物不當使用造成個人身心問題與社會重大衝擊。李明濱說,歐美地區安眠藥與鎮靜劑嚴格開立,反觀台灣取得安眠藥卻相當方便,透過開業診開立三個月連續處方,本意原是希望便民,若醫療院所未落實衛教,一不小心就增加不當使用風險,可能越吃越多,甚至民眾手邊若有許多安眠藥,就可能私自把安眠藥分給親屬服用。今年台灣失眠人數自25%降至23%,但安眠鎮靜藥物用量卻持續增加,李明濱研判,可能與臨床遇到受失眠所苦的民眾急著想回復睡眠品質,不適就開藥,但失眠不等於要吃藥,睡不好可能與血壓高、甲狀腺分泌、心理壓力等問題有關,籲民眾不要睡不著就想吃藥。台灣太容易取得安眠鎮靜藥物,不僅可能易使長者因注意力不集中跌倒造成失能,也影響國內自殺防治成效,李明濱指出,去年全台3500人自殺者,其中多達3至4成就是服用安眠藥,醫療端對於藥物及非藥物失眠處置有賴跨領域專科形成共識使民眾有所依循。吳佳儀建議,醫院跨科應共同照護不同失眠分類的病患,初始因失眠至醫療就醫者,如最常見慢性病患者,應由第一位醫師把關安眠藥處置流程暨說明,研擬針對失眠臨床非藥物治療流程、根據失眠藥物及非藥物治療指引建立合理的處方監控流程。
-
2020-09-26 科別.精神.身心
一天兩起攜子輕生 專家:不排除是疫情產生遞延效益
今連續發生二起攜子輕生事件,林口長庚自殺防治中心主任張家銘表示,近年已鮮少聽到攜子輕生事件,這類事件多與經濟、感情報復有關,過往4到5月都是輕生高峰期,今年不排除受到疫情影響出現遞延效益,籲國人多關心周遭親朋好友,也呼籲民眾,孩子是有自己的人生,不容由他人傷害,有困難應對外求援。新北市三重區一名43歲女子疑投資失利,帶著患有自閉症的20歲兒子於住處輕生;台中市大甲區也發生一對夫妻帶著9歲男童輕生的消息,目前已獲救。張家銘表示,攜子輕生應為殺子後自殺,受害的小孩多為6歲以下的孩童,他們沒有拒絕家長要求的能力,常是受害的一方,依照過去的案例,鮮少有20歲的小孩,推估三重的案例,恐是家長放不下自閉症的兒子,而一起走上絕路。張家銘認為,攜子輕生原因多元,最常見以經濟問題、感情因素為主,其中感情因素大多是對象外遇或家庭糾紛,進而希望報復,帶孩子走上絕路。他說,很擔心台灣長時間受到疫情影響,不少家庭已經衍伸經濟問題,後續恐要積極防堵高風險家庭的出現。衛福部心口司科長詹金月表示,近期自殺通報數確實微幅增加,原因恐是八月起擴大通報所致,她表示,應多關心周遭的親友,在對方最需要關心時,及時發現自殺訊息,適時給予鼓勵與協助,鼓勵疑似有自殺意圖的民眾,向外尋求資源,可撥打1925、1995尋求幫助。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9-26 科別.精神.身心
季節轉換情緒易波動孳生憾事 精神科醫師籲適度求助
國內接連三天發生多起自殺案,輕生個案包括情侶檔、警員等,不禁令人憂心節氣轉換、初秋蕭瑟,容易讓人引發淡淡愁緒,發生自戕遺憾。高雄長庚醫院精神科主任洪琪發表示,有文獻研究,天氣轉換確實會讓躁症或鬱症相對活躍,但不是絕對原因,民眾如發現親友處於心情低谷,應多陪伴傾聽,並及時媒合社會資源介入,或可減少憾事。洪琪發說,有些論文提到季節交替時,不管躁症或鬱症都比較容易發生,此外溫度與濕度對心理的起伏也不無關聯,但整體而言,個案會走上絕路,與本身的的生活背景較相關。因此民眾平日發現周遭親友有情緒低落情形,應多寄予關心,建議心情跌落谷底的民眾,也要適時求醫或求助,天無絕人之路,有些時候媒合社會資源介入,就能幫忙度過難關。洪琪發也建議,對久病或經濟弱勢等高風險族群,需多陪伴傾聽。如果個案能適時求醫,院方可協助媒合一些社會資源,或教導些放鬆技巧,協助紓緩情緒,若是高風險家庭,尤其需要注意小朋友的安危,避免因為大人的情緒演成虐待或疏忽事件,「懂得適時求助,尋求社會資源介入,就能減少發生致命的傷害」。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9-25 科別.精神.身心
「我的婆婆殺了我」傳統家庭壓力大? 心理師教你如何解決
前陣子有因婆媳問題導致媳婦走上絕路的案件,使社會群情激憤,事實上婆媳問題存在已久,即使現今社會已趨於兩性平權,但仍有許多人被困在傳統的枷鎖中,認為媳婦就該為婆家奉獻,此時若是隊友扛不住,更是讓太太壓力倍增,連求助似乎都不應該、太沒用。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臨床心理師潘奕瑄建議,主動與家人溝通,照顧家人之餘也要多照顧自己;另一方面是找出自我實現的價值,能把家人都照顧好也是一種成就,試著認同自己。情緒時好時壞正常 彈性調整才健康台灣統計每年有近四千人自殺死亡,其中具身心困擾者自殺率更甚。人人都有過情緒低潮,如:低落、體不適、易煩躁、疲勞、睡不好等。潘奕瑄說明,壓力因應能力依體質、性格及原生家庭教育而有不同,情緒時好時壞很正常,真正的心理健康是能從喜怒哀樂中適時彈性調適。但不是每個低潮都有一個大事件或大壓力源,生活中小狀況長期累積,也會慢慢演變成「莫名其妙心情不好」。不得不面對的處境 導致認知失調像是在傳統家庭中的全職媽媽,必須迎合家庭需求,遵從公婆、大小姑指令、照顧全家人,長期壓抑情緒,有苦不敢說。潘奕瑄說,門診中很多30至5、60歲的女性,明明覺得自己很辛苦,但又不得不依附在這種傳統價值上,產生「認知失調」,因無法跳脫,只能說服自己服從並認同,等到年紀大了就會產生很多身心症狀,如頭暈、睡不好、疲倦不適等,也很常在公婆過世、小孩長大之後失去方向,找不到自我價值,陷入「我人生就這樣了嗎?」的低潮。無法自我實現 傳統女性壓抑情緒導憾事當自我實現的道路被家庭堵住,心中的負能量無處宣洩,不僅會有身心狀況,還可能造成憾事,潘奕瑄分享,婆婆媽媽們可以從兩個方向調整,務實面是試著調整溝通方式與技巧,避免陷入被動、受害者情緒,主動與家人溝通,照顧家人之餘也要多照顧自己;另一方面是找出自我實現的價值,能把家人都照顧好也是一種成就,試著認同自己。睡不好、焦慮可以吃抗焦慮藥、安眠藥獲得改善,但如果生活中最大的壓力源未改變,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有很多人即使知道自己有問題,卻因為種種原因不敢求診,潘奕瑄提醒不必強迫自己一定要到身心科就診,可以致電張老師抒發情緒,台北市民眾也可撥打衛生所的心理諮商專線。希望大家都能多重視家人狀況,也不要責備身邊情緒低落的朋友。提醒您: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張老師專線:1980生命線專線:1995(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婆婆管我怎麼帶小孩,怎麼辦? 婆媳過招 老公是你的神隊友還豬隊友?
-
2020-09-25 科別.精神.身心
憂不能回歸社會 醫:思覺失調患者是疾病受害者
思覺失調症患者除妄想、幻聽,也常承受情緒症狀。精神科醫師提醒,病人常焦慮不安、憂心不能正常回歸社會,社會應避免污名化,降低病人就醫困境。21歲的小琪(化名)曾是國立大學高材生,正值青春年華的她,剛上大學就出現脫序行為,曾經裸體在街上奔跑,總感覺身邊的路人要傷害她,內心恐懼不已。家人陪伴小琪就醫後確診為思覺失調症,但是因為缺乏藥物的穩定治療,病情反覆,使小琪無法繼續求學,只能休學靜養。後來使用新機轉藥物治療,症狀改善,重拾自信。類似小琪的狀況並不少見,根據健保資料,台灣超過10萬人診斷為思覺失調,但確診人數可能被低估。好發年齡為15歲至30歲,很多患者因為受到疾病干擾而無法完成學業或順利工作,失去他們原有的人生。鹿港基督教醫院榮譽院長兼副院長暨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邱南英今天在記者會表示,外界對思覺失調症常有誤解及污名,或認為患者都有攻擊行為,進而害怕、甚至憤怒,但患者其實飽受各項症狀折磨。思覺失調症症狀除了正性症狀(如聽幻覺、妄想等),患者多也承受著負性症狀(如社會退縮、面無表情、消極懶散、沒有動機等)、認知相關症狀(如判斷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衰退等)以及情緒相關症狀(如憂鬱、焦慮、擔心、易怒等)、解組症狀(如胡言亂語、混亂怪異的行為)。邱南英表示,思覺失調症患者也是自殺的高危險群。穩定服藥治療可以降低患者症狀,但過去第一代藥物,可能造成患者精神呆滯、出現錐體外路徑症候群等副作用;目前常用的藥物已明顯改善上述副作用,但可能讓患者食慾增加、體重變胖或有代謝問題。副作用的產生可能降低患者服藥遵從性。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醫學部成癮精神科主任陳紹祖表示,現在常見的思覺失調症治療藥物能有效減少正性症狀,但在正性症狀減少、病情穩定後,患者其實情緒上仍飽受折磨。許多患者在恢復病識感後,易產生情緒低落、憂鬱的感受,面對人群時會感受到明顯壓力,有些患者甚至會經歷沒有原因的焦慮感,生活中滿滿害怕、不安的情緒。陳紹祖表示,目前大約僅有3成患者可以在穩定治療的情況下回歸社會,還有3成患者雖能照顧自己,卻仍無法恢復原有的能力,完成簡單的工作。現在有新機轉藥物,有安全性,且減少傳統藥物副作用,應有助維持穩定治療,讓患者重拾人生。邱南英表示,思覺失調症患者是疾病的受害者,不是社會事件的加害者,目前社會對於思覺失調症的污名化是對患者及家庭的另一種傷害。有色眼光間接成為患者回歸社會的阻礙,讓他們蒙受沉重壓力、無法前進。盼社會多給患者關懷與包容,幫助他們回歸社會。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9-24 科別.精神.身心
莫名其妙心情不好!臨床心理師教你2招防心病
42歲的李太太,因童年時期常受到父母的冷落與批評,而養成悲觀、易焦慮的個性。而今,她白天工作忙碌,晚上則要面對丈夫的挑剔,還要管教一雙個性迥異的兒女,倍感壓力。久而久之,易怒、焦慮、哭泣、失眠情況日益明顯。李太太因而前往身心醫學科就診,經醫師評估,患者長時間處於憂鬱、緊張的情緒,長期下來,身心早已無法負荷,若不調適恐有心理疾病的風險,遂轉介給臨床心理師。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臨床心理師潘奕瑄表示,經教授李太太覺察情緒與放鬆的技巧,並陪伴她嘗試用不同方式與家人溝通。2個月後,李太太學會調適壓力,也找到生活與心靈的平衡。根據統計,全球每年有近80萬人死於自殺,台灣每年則有近4千人自殺死亡,其中,飽受憂鬱、焦慮、躁鬱等身心困擾者,自殺率高於一般人,顯示其對社會之影響深遠。潘奕瑄說,人人都有過情緒低潮,出現情緒低落、身體不適、易煩躁、疲勞、睡眠、食慾改變、做什麼事都沒興致等症狀。而壓力因應能力會因為先天體質、性格、壓力因應技巧而有不同,加上生活中的壓力難以預測,所以情緒時好時壞是正常現象。她進一步說到,當情緒不好時,可從生活中抽絲剝繭,了解其原因,予以應對、接納,可獲得改善。然而,不是每個低潮的背後都有一個大事件或大壓力源,生活中不起眼的小狀況長期累積,也會在不知不覺間演變成「莫名其妙心情不好」。日子一久,將增加心理疾患的可能,因此,「如何覺察心情狀態」非常重要。不妨試著利用「心情筆記」,認識自己的心情變化。潘奕瑄指出,每天花一點時間反思,並用簡短幾句話記錄下當天快樂、悲傷、生氣、焦慮等正向、負面心情,以及影響心情的人、事、物。此方法除能抒發當下情緒,一段時間後還能覺察情緒感受,了解會影響或改善自己心情的因素。即使許多客觀因素不容易改變,但也能及時覺察壓力、提早用適合自己的方法調適。此外,她建議,平時可透過放鬆技巧,舒緩焦慮感。技巧1 漸進式肌肉放鬆法人的身心狀態是連動的,當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肌肉會不自覺繃緊,而身體緊繃則情緒也難以放鬆。若能反覆放鬆身體各處的肌肉,便能增加覺察力、提醒自己及時放鬆,並藉由身體的放鬆帶來心情的放鬆。技巧2 正念呼吸用輕鬆舒適的坐姿,閉上眼睛,把注意力專注在呼吸上,覺察雜念的同時,仍不斷試著把注意力放回呼吸帶來的感受。若能每天執行5到10分鐘,將能有效沉澱心靈、減緩壓力、提升注意力並舒緩緊繃狀態。潘奕瑄表示,許多人認為「心理健康」就是每天都很快樂、沒有壓力,但事實上,真正的心理健康其實是能夠從生活裡的喜怒哀樂中適時彈性調適。因此,不要過度害怕負面情緒,也不要責備身邊情緒低落的朋友。若低落的情緒已持續2週以上,且連帶出現身體,如食慾、睡眠、體力等症狀;或認知,如負面思考、注意力與記憶力變差等方面的改變,或者已經嚴重干擾生活,建議尋求醫師、臨床心理師的協助,度過情緒低潮。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報導/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 圖片設計/Kato 諮詢專家/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臨床心理師 潘奕瑄 【延伸閱讀】 預防靜脈曲張有辦法?醫師傳授生活6處方 洗腎病友最怕併發症!專家建議,預防致命殺手「肺感染」,務必這樣做 多做有氧或伸展運動 對年輕憂鬱症患者可能比吃藥有效
-
2020-09-24 癌症.大腸直腸癌
不管幾歲都要有警覺! 大腸癌年輕化,常做5件事形同慢性自殺
34歲的楊先生,有15年抽菸史以及平日愛吃燒烤的不健康習慣,但本身並沒有糖尿病、無家族病史、也沒有酗酒習慣,在工作忙碌之餘,抽空為自己安排了健康檢查,沒有癌症家族史的他,竟意外發現罹患零期大腸癌,其癌細胞僅在黏膜層尚未擴散到其他部位,切除後的治癒率幾乎是100%,且不需要追加化學治療,也因發現得早,並能徹底根治,遠離大腸癌死亡風險。抽菸不只與肺相關 罹大腸癌年齡提早一般人2年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黃洸偉主任醫師表示,一般認定抽菸致病往往與肺相關,但其實菸對全身器官都會造成傷害,抽菸的人罹患大腸癌的平均年齡也比一般人提早兩年,千萬不要覺得自己還年輕,就忽略了罹癌風險,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會導致大腸癌及其他疾病提早找上門!大腸癌是我國好發癌症 5大危險因子莫輕忽大腸癌已連續11年蟬聯我國癌症好發之冠,目前醫學上發現主要危險因子如下:1.年紀:50歲以上,男性發生率大於女性。2.家族病史:大腸癌、直腸癌家族病史。3.飲食習慣:長期偏愛吃高熱量及燒烤、油炸食物、紅肉吃太多。4.生活習慣:抽菸、喝酒、久坐、少運動、體重過重。5.體質:糖尿病、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病患。 大腸癌年輕化 最佳篩檢方式是做腸胃鏡檢查近年來台灣大腸癌罹患年齡逐漸有年輕化趨勢,在眾多影響大腸癌病患存活的因素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診斷時的期別,越早發現治癒機率越高。黃洸偉指出,目前最好的篩檢方式是做腸胃鏡檢查,無痛舒眠腸胃鏡已是健檢趨勢,舒眠中完整觀察胃部及全大腸,且檢查中發現息肉也可順便切除;想要預防大腸癌,除了調整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更重要的是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延伸閱讀: 大腸息肉會變成大腸癌嗎? 醫師解析機率,出現這狀況風險高 大腸鏡檢查前,低渣飲食該怎麼吃? 醫師完整圖解哪些食物可吃
-
2020-09-20 癌症.癌友加油站
27歲陽光男孩10年抗兩癌的秘訣 身體活動帶來正能量
劉律杰喜歡重訓、衝浪,跟許多其他27歲的青年一樣擁有強健的體魄,不過他跟別人不一樣的是心靈的強壯。過去十年間,劉律杰三度對抗兩種癌、兩次髖關節手術,讓他在最痛苦的時候選擇振作起來,甚至成為其他病友的支持,他現已終於重返高中校園,今獲頒台灣癌症基金會與遠雄人壽的獎學金鼓勵。劉律杰國中畢業就回家幫忙水餃店生意,16歲那年拉肚子整整一個月、吃多仍日漸消瘦,醫院抽血一查發現是淋巴癌,隔天立刻住院開始化療。第一次化療刻骨銘心,劉律杰休克、被急救,又因反覆嘔吐灼傷食道,長達半個月打營養針,不能吃東西,他沮喪又虛弱,整整一個多月沒有下床。家人很擔心劉律杰,但為維持生計仍得做生意,只能在送餐時間短暫到醫院,他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個人。隔壁床同患血癌的慈濟志工大姐便陪他聊天,鼓勵他說「我們的身體都是向上天借來的,不管是生病還是換關節,我們只是把器官還給上天,所以不要想我們又失去了什麼,而是好好珍惜我們擁有的。」這段話讓劉律杰重新振作起來,雖然第一次下床踩地的時候,感覺雙腿都軟了,但他已下定決心:「珍惜所擁有的,能下床就要下床走動。」17歲那年,劉律杰在醫院做化療的時間比在家裡還多,是整個血液腫瘤病房年紀最小的病人。他每天到處走動,與護理人員和其他病人聊天。當時有一名血癌病人病情雖不重,卻因增加家人負擔而憂鬱不已,劉律杰常找他聊天。有天這病人不開門,劉律杰便寫了張小卡片,從門縫底下塞進去,沒想隔天卻聽護理師說,那個叔叔請了一天假外出,結果竟搭著計程車去跳橋自盡,劉律杰深感惋惜。19歲那年,劉律杰淋巴癌復發,這次得做骨髓移植,但骨髓庫配對不到,只能與他骨髓相合度七成的媽媽來捐髓,劉律杰笑說「大家都說,我媽生了我兩次。」他深知自己生病讓媽媽自責、家人辛苦,所以他總是扮演那個平靜安慰家人「沒事、沒事」的角色。因為劉律杰與媽媽的骨髓相合度只有七成,移植過程得打高劑量類固醇,抑制排斥反應。出院後,劉律杰開心地去打籃球,一個搶籃板卻重摔在地,一陣劇痛襲來,原來是高劑量類固醇導致雙邊髖關節壞死,再次住院做兩次手術,換成人工髖關節,術後還得慢慢復健,這一年他才21歲。劉律杰萬萬沒想到五年後,他還要再面對另一個癌。26歲那年,一次吃東西咬破嘴,傷口一個月都沒好,劉律杰心生警覺、速速就醫,切片發現竟是口腔癌。「當然會怕啊!想說不會又要化療吧!」劉律杰說,還好這次發現得早,手術和追蹤就可以了,只是脖子角落多了一道疤。現年27歲的劉律杰已重返校園念高二,就讀光華商職觀光科,下課後繼續幫忙家裡生意,有空時就去健身房鍛鍊。劉律杰說,因為醫師說這些病都可以治癒,加上有健保給付,所以他覺得自己已經很幸運,現在還能從事運動的興趣,希望未來能發展相關的專業,「讓爸爸媽媽早點退休。」劉律杰希望鼓勵病友「維持好心情、能動就別臥床,」因為身體活動確實可以帶動心靈的正能量,這是他的親身經歷。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