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教育部修正「校園霸凌防制準則」,首度將網路、電子通訊霸凌型態入法,兒童福利聯盟今發布「2020台灣學生網路霸凌現況調查」,發現近4成7兒少曾涉入網路霸凌事件,遠高於2016年調查的2成2,4年來增加1倍。兒盟執行長白麗芳分析,主要是3C產品的越來越普遍,且大眾對何謂網路霸凌行為更有意識,因而提高警覺。
根據兒盟最新調查,4成7兒少曾涉入網路霸凌事件,其中近3成表示曾霸凌別人,3成6則曾被網路霸凌,最常發生網路霸凌的是玩手機遊戲的時候,占將近6成,其次為臉書、IG等社交平台。
白麗芳進一步指出,網路霸凌發生的原因最主要在於錯誤認知,認為沒有面對面,只是「手指打幾個字沒什麼」,低估影響性,或礙於同儕壓力加入霸凌行列,遭遇霸凌的孩子有近3成感到沮喪,甚至有1成曾有自殺或自傷念頭。
白麗芳說,當代的兒少都是網路原住民,網路與真實世界並行,而網路排擠是霸凌的前奏,這次調查也發現,有近8成的兒少都遇過網路排擠問題,最常遇到的是訊息被已讀不回、被解除好友關係,或同學設立群組故意沒有加入自己。
教育部學務特教司司長鄭乃文表示,今年教育部在霸凌防治準則加了網路霸凌型態,預估未來校園網路霸凌的通報案件數會增加,學生以為動動手指傳訊息沒什麼,但情況嚴重之下,就是一種無形暴力,每年每學期開學第一周,都是友善校園周,今年宣導主題是數位性別暴力,與網路霸凌相呼應,向大家宣導重視網路使用倫理,要有不傷害到別人的觀念。
他提到,法規面已經修正,但未來執行上有很多挑戰,需要同學、師長一起協助,尤其是霸凌事件發生時,家長往往扮演重要角色,家長要支持受害者,同學則要展現同理心,互相關懷。
白麗芳也說,兒盟強調「親、師、生」三方合作,家長要警覺孩子網路使用狀況,提醒孩子為自己網路行為負責,並且要支持孩子,讓孩子有信心跟爸媽傾訴;學校則可與學生討論法律規範,以及當事人主觀感受,引發學生同理等,兒少本身要行動,除謹記在社群互動時保護自己,並且不要傷害他人,身為網路原住民,要靠自己改造社會。
可口可樂基金會連續4年與兒盟攜手推出「我有我的霸免權計畫」,台灣太古可口可樂總經理何蔚堃說,今年發起的是「停指霸凌」計畫,希望兒少正視網路霸凌的傷害可以很深遠,應該要在網路上傳達開心與愛。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