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7 科別.精神.身心
搜尋
自殺
共找到
447
筆 文章
-
-
2020-09-11 科別.精神.身心
憂鬱、情變、家庭...桃市青少年自殺通報數增加
世界衛生組織(WHO)訂定每年9月10日為世界自殺防治日,依衛生福利部公布15至24歲年輕族群自殺死亡及通報逐年上升,桃園市政府衛生局這次結合中原大學戲劇社學生,以戲劇方式呈現年輕世代會遇到的家庭與感情問題。由於青年自殺防治議題已是刻不容緩的任務,衛生局邀請中原大學戲劇社學生,透過戲劇演出年輕世代因家庭與感情問題,情境劇內容為,有人在心灰意冷的狀況下選擇結束生命,朋友即刻伸出援手,給予溫暖關懷並陪同尋求專業資源。依據衛生福利部公布,107年15至24歲年輕族群自殺死亡人數有68人,108年有80人,增加12人。桃園市15至24歲自殺通報從107年673人次到108年830人次,增加了157人次,數據有明顯升高的趨勢。詳細分析此15至24歲年輕族群自殺通報原因,第1名為憂鬱傾向、罹患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第2名為感情因素,第3名為家庭成員問題。衛生局副局長蘇柏文說,年輕族群自殺死亡及通報數據明顯升高,其中不少青年在感情方面,如家庭、伴侶等方面有一定的苦惱、煩心事,他呼籲,在面對有憂鬱症狀的青少年朋友時,應該多給予一點關懷。衛生局亦鼓勵可多加使用線上心理諮詢,如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1995及張老師1980等,另外,13個行政區也設有免費心理諮詢面談服務,可以透過電話及網路方式預約,藉由專業人員傾聽、陪伴及引導。桃園市教育局則表示,在校學生如有情緒困擾,可就近尋求導師及輔導老師的協助,如遇學生有自我傷害行為時,導師會主動關懷並提供輔導室及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的輔導資源,透過學校三級輔導機制,建構學生的自傷防護網。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9-08 橘世代.健康橘
「我的婆婆殺了我」隱藏在婆媳背後更重要的事 律師:一定要寫遺囑
有個女生,因為婆媳問題而尋短,在網路上引起很多迴響,個案裡的婆媳問題就不多說,因為事實真相究竟如何,很難從臉書上的隻字片語去了解,我只能從通案的狀況去表達我個人的見解:婆媳關係要能妥善處理,只有三個訣竅:首先不要住在一起!其二仍然不要住在一起!其三還是不要住在一起!如果真的逼不得已要住在一起,還是有三個訣竅:老公在幹嘛?老公在哪裡?老公死了嗎?住在一起,摩擦就會多。如果連有血緣關係的家人同住都會有許多爭執,那就更別說沒血緣關係的「類女兒」會跟婆婆有多少衝突。別住在一起,對彼此都好。有時候那還是一種「領地」的概念,廚房是誰主導的?家裡佈置怎麼擺?七月半要不要拜拜?這都是可能的引爆點。所以,能減少衝突、相敬如賓就好,別讓類女兒變成了累女兒或是淚女兒。如果非得住在一起不可,那麼老公的角色就很重要了。這時候我要奉勸一句話,給自我感覺良好的先生:你的中立,只是偏袒。老婆跟你抱怨,婆婆不敲門就進房間,你說,「我已經跟媽媽說過了,她就是這樣,我能怎麼辦?」這不是中立,這是白目。要再舉例嗎?「我已經跟爸媽說過,請他們不要再念了。」「我知道是你對,但爸媽年紀都大了,你就不能忍耐一下嗎?」「你們兩個人各有立場,我不方便介入。」那就是老公死了。要知道,寄人籬下這種事,已經很委屈,結果跟老公反映,老公要寄人籬下的人忍耐、算了、別計較。要不要計較,是受傷的人決定,不是加害人或旁觀者決定好嗎?這種中立,就是假中立,跟藍綠一樣爛的意思是相同的。「鄉愿,德之賊也。」接下來我們就要討論下一個問題了。如果妻子過世,婆家有沒有權利主導妻子的後事?不讓娘家知道死訊、娘家看女兒手機要簽署借據、遺體如何安葬要看婆家意思、甚至告別式沒有娘家人的名字?這個恐怕是誤會了。通知死訊,比較是道德問題。但如果女兒在婆家自殺,娘家第一時間竟然不知情,夫家可能得要想想,當年到底給了多少聘金,把這個女人的權利買斷,才有這個權利封鎖死訊。其次,妻子過世,財產究竟由誰繼承?夫,當然有一份,剩下的就是看有沒有兒女,如果有,就是跟兒女平分,娘家確實沒有資格說話。如果沒有,女方父母還健在,那就還是擁有一半的遺產繼承權,女兒留下的遺產在沒分割之前,屬於全體繼承人公同共有,娘家人當然可以使用手機,簽什麼借據?所以,如果覺得這段婚姻很不快樂,又不想離婚,一定要寫遺囑,除了特留分以外,全部都給自己的娘家人或是可以信任的人,並且寫明遺囑執行人,否則以後肯定會有爭議。當然,我也想不透為什麼「不想離婚」,提出離婚的勇氣一定要有,死都不怕了,幹嘛怕離婚?再說,死了以後,話語權就是別人的,連為自己辯白的機會都沒有,死了,不過只是爽到某些人,對於真正的家人來說,只不過親痛仇快而已。接著,我們來談後事。台灣的法律,對於遺體要怎麼處理、葬禮要怎麼安排,在民法並沒有規範,殯葬管理條例也非常不明確,連請求都欠缺依據。原則上,當然是尊重亡者的意願,但是遺體的性質,目前實務見解還是傾向認定是物,頂多是「具備殘餘人格權的物」,最終的處理方法,例如要如何安葬、用什麼方式安葬、葬禮誰安排,都是由繼承人或親屬會議決定。所以,如果真的在生前沒有透過遺囑表明自己的想法(其實即便表明,在世的親屬可能也不一定會尊重),可能就只能透過親近的親屬開會決定,但是台灣的親屬會議規範又很不明確,由哪些人組成、如何組成都不好說,所以,我會建議這位媳婦的家人,自己組成親屬會議,決議以後,向法院請求「協力處理殯葬事宜」,應該可以取回至少喪禮的主導權或是遺體的安葬權。最後,「生是娘家的人,死是夫家的鬼」,只能說是好可怕的鬼故事。本文轉載自《呂 秋 遠 臉書粉絲專頁》【延伸閱讀】「我其實並不想帶孫子!」如何對子女開口?理工男vs.文藝女 退休後夫妻關係考驗的開始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9-07 名人.精華區
陳景寧/「長照四包錢」應增照顧機構
近日發生70多歲老先生到長照機構欲殺死臥床妻子不成,自飲鹽酸自殺身亡的悲劇。夫妻有四個兒子,各自為生活打拚。老先生很愛太太、早晚探視,除不忍妻子受苦,也曾吐露經濟壓力大。機構照顧費不可承受之重機構照顧費用每月三至七萬元,對大多數家庭都是不可承受之重。經濟不支的「無望感」,常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長照政策是不是該補強缺口?在失能者中,約八成是屬於輕、中度生活無法自理者,兩成是病情嚴重,需要高度依賴他人照顧者。重度失能家庭「不夠用」107年上路的長照2.0給付制度,提供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輔具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喘息服務等「長照四包錢」。但照顧服務僅限「居家服務」,白天出門晚上回家的「日間照顧服務」,獨缺24四小時「機構照顧」。這樣的設計,較適合輕、中度失能者,但有重度需求的長照家庭普遍反應「不好用」、「不夠用」。例如有些失能者進入重度臥床階段,每兩小時就要翻身、拍背,身上可能有尿管、鼻胃管、呼吸器等,需要高密度人力看視照料。或是失智長輩進入重度階段,更密集地遊走、哭喊、時而清醒、時而混亂,家屬根本應付不來。長照機構照顧人員,還能排班輪休,但重度長照家庭中的家庭照顧者幾乎獨自處於24小時待命、高度警戒、長期過度負荷狀態,短暫「喘息服務」,也不足解決他們身心俱疲、瀕臨崩潰的危機。應把照顧選擇權還民眾隨著長輩年齡漸增、每一次病情變化或家庭照顧人力變動、經濟出現困難等,都有新的挑戰與風險,家庭最清楚自身需求。長照2.0標榜「點餐式服務」,應該把照顧安排的選擇權還給民眾。因此建議「長照四包錢」應針對重度生活無法自理者新增「機構照顧」選項。以108年為例,全國約有80萬失能、失智及身心障礙者,推估兩成約16萬人口屬重度依賴需求人口,以目前長照2.0第七級、第八級每月給付金額的中位數34135元推估,每年編足預算約需655億元。希望照顧悲劇不再發生下一代海闊天空,未來長照還想靠兒女?大多數中壯年大概心裡都有底,自己是「孝養的最後一代、被棄養的第一代」。既然已經不能奢望一對一的家庭照顧者,必須認真面對一對多的公共化照顧模式,這就不只是個人意願問題,也有權衡整體勞動力不足、成本效益的考量,是高齡化國家不得不採取的策略。希望照顧悲劇不再發生?政府該做的是面對高齡現實,做好財務分析,不論稅收或保險制,坦誠告訴民眾有限的選擇與必須付出的代價。
-
2020-09-06 新聞.生命智慧
患不治症被拒安樂死 法男直播死亡過程
法國57歲男子柯克(Alain Cocq)罹患罕見絕症,寫信要求總統馬克宏批准他安樂死被拒之後,宣布從5日凌晨起停止進食、飲水和一切治療,從5日上午起直播自己的死亡過程,預計會在4-5天內死去。柯克4日晚間貼出影片,說已經吃了最後一餐,又說:「解脫之路開始了,相信我,我很快樂。我已經做了決定,我很平靜。」他還貼了一張自己在法國東部第戎市自家病床上的照片。他曾寫信給馬克宏,要求讓他接受一種鎮靜劑,平靜地結束生命,但馬克宏回信說,法國現行法律不容許這麼做。馬克宏說:「由於我並不凌駕於法律之上,因此不能答應你的要求。我不能要求任何人超越我們現時的法律架構。你希望有人協助結束你的生命,但我國現在不容許這樣做。」馬克宏在信末附上一行手寫字:「我個人支持你,而且深深尊重你。」柯克把馬克宏的回信貼在自己的臉書上。柯克罹患退化性疾病長達34年,無法進食,靠點滴補充營養,消化系統連接到人工造口(人工肛門),腦部有動脈瘤,他若不吃藥就會抽搐。他曾說,一直覺得痛。柯克希望藉自己的遭遇,讓多些人關注臨終病人的處境和願望,也希望能促使法國終有一天制訂法例,容許安樂死。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9-05 養生.家庭婚姻
不堪被長期霸凌 媳婦網上控訴「我的婆婆殺了我」!
據《爆料公社》指出,一名女子是媽媽也是個媳婦,婚後疑似受不了婆婆的長期言語霸凌、恐嚇對待,每天都要看人臉色過得膽戰心驚但又無力改變,於8月9日以「我的婆婆殺了我」為題在網路公開發文控訴被婆家霸凌的心情。她寫道「我的婆婆殺了我。嫁來的幾年,每天過的膽戰心驚,我還是太天真,以為自己能變正常……天天看人臉色活著真的很累,不是想死,是活不了了,三不五時的言語霸凌,說錯一次話,就無視你、恐嚇你。夠了。我連想正常點活著都不行,謝謝指教,我不在就好了。」「對不起,親愛的老公和兒子,媽媽還是很愛你們,只是我已經沒力氣再走下去了,不用原諒我,我只是個懦弱的人,偉大的婆婆,你的業造成這樣的結果。」接著寫道,「親愛的朋友,認識大家很好,讓我渡過一段正常的愉快時光,讓我曾經有力氣逃離痛苦的地獄,只是我自己又走進了新的地獄,然後無法再改變了。早安、午安、晚安,永遠不見,我解脫了。」事後夫家疑似隱瞞她過世的消息,直到娘家人在臉書發現不對勁才得知死訊;而夫家人不准娘家人去碰她遺體和遺物,訃聞也不放該女還活著的父母名字,甚至想將該女的臉書發文及留言刪除,引發網友熱議。文章轉傳後,不少網友看完內容感到悲傷且憤怒,紛紛留言表示「到底是怎樣的婆家才讓妳選擇這條路」、「這婆婆太可惡了吧,還想辦法要刪這則公開的遺書」、「婆婆罪大惡極等著下地獄吧」;也有網友留言「一路好走」、「下輩子一定要更幸福」、「希望能找到真相,娘家硬起來,找出真正原因」。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女子的老公面對媒體詢問,連嘆2次氣且不願多透露細節,僅簡單表示:「我目前還有孩子要養」,更說:「網路的東西不可信,我拒絕回答」。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8-26 科別.精神.身心
當身邊的人透露自殺想法時... 該如何協助
根據統計,全世界每40秒就有人死於自殺,自殺一直是心理衛生網絡的嚴峻挑戰,在相對保守的亞洲國家,自殺的討論更因為許多的忌諱相對隱晦。20年來,台灣自殺率一直高於全球平均,甚至在近年「逆勢上漲」。政府於2020年5月首部《自殺防治法》三讀通過,象徵台灣社會面對此一議題邁入新的階段。在自殺防治法中,將過去自殺防治相關統計分析資料、實證研究等落實,推動因地制宜之自殺防治策略。自殺防治策略其中包含有下列項目●推廣及辦理自殺防治守門人教育訓練。●建置及改善自殺防治通報關懷訪視制度。●推動醫療機構病人自殺防治事項,進行監督及溝通輔導。●協助傳播媒體及網際網路平臺遵守自殺新聞報導原則,並建立自律機制。死亡的高風險族群分析過往自殺統計資料,不難發現其中高風險族群之特性:依據自殺死亡數據,男性自殺死亡人數約是女性的兩倍,死亡率隨年齡層增高而上升;但以自殺企圖通報資料來看,女性自殺企圖者約是男性的兩倍,年齡層為35-39歲者占率較高,其中以情感與人際關係、精神健康與物質濫用及工作經濟因素為主要原因。相關高風險因子包含:嚴重身體疾病、酒精或藥物濫用、曾有自殺行為或自殺企圖、失業、獨居者、親人或自身目前或過去有嚴重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者,皆屬於自殺高危險群;而在短期的突發壓力事件中,與所愛或重要的人分開、面對生離死別、在經濟支柱、社會地位上遭到重大打擊,或面臨其他重要失落者,皆有其危險性。在此族群中,不乏許多高階主管與菁英分子,因應工作職責的加重、全球經濟競爭,許多主管級的個案,長期超時工作、睡眠不足,跨時區工作更是家常便飯,很多高階主管經常飛來飛去,忍受時差的影響在苦撐工作。因為所擔負的責任重大、內容繁瑣,加上許多個案的自我要求高,造成沉重的身心負荷而不自知。某些高知識分子或主管,會因為自尊心強、完美主義、不習慣開口求助或是習慣壓抑、忍受壓力,造成情緒及睡眠障礙悄悄上身而不自覺,直到身心無力再負荷,發現工作的效率下降,無法再承受肩頭上的職責,在自責的情緒下,容易萌生自我批判、無力感以及結束生命的想法。自殺的預防處置面對此類特殊群族,因為個案不容易透露內心的壓力與痛苦情緒,所以要仔細觀察生活樣態的改變,例如:睡眠的困擾、情緒波動變化較大、容易不耐煩和發脾氣、有意無意透露對人生的無奈和茫然、家庭關係的改變(親子關係疏離或衝突、與配偶互動減少改變)等蛛絲馬跡。許多個案也不願意面對自己內心的脆弱與痛苦,因為職位高,也不容易找到傾吐的對象,往往會選擇自己忍耐或是藉由喝酒來紓解壓力,在預防的部分要建議在定期健康檢查時,加強情緒及壓力量表篩檢,才能有效發覺潛在的危險個案,除此之外,若發現周遭同事有情緒波動較顯著、反覆透露工作上的壓力或是身體不適時,也要特別留意,傾聽他們生活上或工作方面的困擾。若當事人情緒壓力在家庭親情或是同袍的支持下無法緩解時,還是建議接受專業精神科的治療,可以用藥物搭配心理諮商的方式,協助個案調整,去看見某些性格特質所帶來的影響。心理調適這條路,對當事人或身旁的人來說,是一條漫長的旅程,陪伴個案、理解與接納對方的狀態,才能與當事人在這條辛苦的路同行久一些。 如果你也想為自殺防治盡一分力,可以從簡單的問候、練習不帶批判的當個好聽眾、關心自殺議題、分享自殺相關資源開始,只要多關心一點,人人都可以是自殺守門員。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8-23 新聞.長期照護
嘉義老翁灌妻又自飲鹽酸不治 旁人嘆「夫妻倆感情好」
嘉義市范姓老翁昨晚近8時帶疑似鹽酸液體,到張姓妻子住的長期照護中心,先拿酸液灌妻子,再以床單悶住妻口鼻,范也自飲鹽酸送醫急救不治,妻子搶救後狀況穩定。據悉,范翁每天都會來照護中心照顧,但妻子長期臥床插鼻胃管,已成「半植物人」狀態,疑似不忍妻子長期痛苦才會下手,范的親友也感嘆「夫妻倆感情很好,怎會發生此事..」范姓夫妻育有4名兒女,中心人員也常可見兒女來照顧,最近都未發現父親有異常,市府社會處指出,范家非低收入、中低收入戶或邊緣戶,但入住照護中心有申請身心障礙者補助,已派遣社工了解。社會處指出,范翁是否因照護壓力過大還待釐清,不過通常病患送往照護中心,由專業人員照顧,家人可得到喘息,作案動機仍待警方調查。嘉義基督教醫院表示,范姓老翁到院後,口部等處受酸液侵蝕嚴重、意識不清、狀況相當危急;范張女士因也口部受侵蝕,經急救後,范男今晨6點45分左右傷重不治,張女加護病房治療觀察中、狀況穩定,照護員裴女也是住院治療中、無大礙,另1名85歲長者腳部被潑酸,昨晚急救處理後已出院。照顧中心工作人員表示,年約71歲的范男,昨晚進入中心二樓妻子的病房時表現正常,沒想到當他坐在70歲妻子身旁,忽然拿酸液灌妻子再拿床單罩在妻子口鼻上,一旁照護員看到立即大聲呼喊求救,工作人員也上前協助制止。范姓老翁見眾人想制止他,拿出攜帶二罐疑感冒藥水瓶裝酸液威脅,眾人勸戒時他先持酸液潑灑,造成照護員和范妻、隔床老人的腳部被酸潑及受傷,范又將酸液朝自己嘴裡灌,工作人員制止已來不及。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8-22 橘世代.好學橘
詐騙血淚史 劉慧芳10年追討耗盡心力
遭受詐騙,毀掉的不只是一個人的人生,後來傾家蕩產、家破人亡的案例不在少數。如何察覺家人受騙?如何求助?如何尋求資源重新站起來?或許你可以在劉慧芳的故事裡得到答案。劉慧芳的先生吳運生經營進出口貿易,同年的劉慧芳自己是化妝品品牌的講師,夫妻倆有各自的事業,經濟寬裕,吳運生對劉慧芳疼愛且尊重,讓她成為親友眼中「命好的女人」。15年前,55歲的吳運生開始出現奇怪行徑,脾氣暴躁,不時會用過去生活30幾年從未出現的不入流字眼罵劉慧芳。吳運生的母親過世後,他的怪異行為變本加厲,會半夜獨自在客廳喃喃自語,劉慧芳問他為何一個人坐在客廳,他便生氣:「妳不要吵!我在跟媽媽討論事情。」或是隔天睡醒問劉慧芳:「妳昨天跟我媽媽和那個先生在那裡討論什麼?」丈夫行徑怪異 大家卻說她有病另一半的性格反覆、隨意謾罵讓劉慧芳不好過,怪異的行為更令她心裡發毛,劉慧芳跟幾位親友討論吳運生的改變,大家好心想幫忙,於是有人到家裡拜訪,也有好友打電話跟吳運生聊天,想知道發生什麼事。但短時間的接觸吳運生都「表現良好」、對談如常,大家反而轉向擔心是劉慧芳產生幻覺:「妳是不是太累了?」「慧芳,妳要不要去看精神科?」那陣子,劉慧芳照顧臨終的婆婆,也照護吳運生的高血壓、糖尿病、營養不均等等疾病,身體的確有些疲累。全世界都覺得有問題的是她,劉慧芳也開始自我懷疑:「是我病了嗎?」傷心伴侶外遇 確診才知是失智直到2008年,吳運生說要搬出去住,劉慧芳怎麼擋都擋不住,吳運生有幾次回家,劉慧芳想要跟他好好談,吳運生不但罵人,還動手打她。那時,劉慧芳在夜裡接過幾次電話,有時只有深深的喘息聲,有時傳來陌生女子的恐嚇:「妳不能管先生的錢,妳所有行為我都知道!」劉慧芳害怕、傷心又不解,認定吳運生外遇了。在一次電話中跟吳運生的妹妹談起這些傷心事,說起曾經對她呵護備至的先生彷彿變了一個人,她想要離婚,小姑對她說:「以我當醫生的直覺,哥哥應該是生病了,或是腦長了腫瘤。」於是,他們將吳運生哄騙到醫院就診,從家醫科轉診精神科,被確診失智症,而且已經是中度失智。過去幾年的異常行為於是有了解釋,失智導致吳運生行為能力退化、性格大變,已經難以回復正常生活。詐騙集團盯上 頻跑醫院及法院屋漏偏逢連夜雨,在確診失智的那段時間,劉慧芳和吳運生住了30幾年的房子被查封了!原來詐騙集團比劉慧芳更早知道吳運生生病了,也更懂得失智者要如何哄騙,在吳運生搬出去住的那兩個月,他們房子被過戶、存款被提領、首飾黃金被拿走,前後共被騙走1億多元。劉慧芳於是從好命的女人變成苦命的女人。上億資產瞬間化為烏有,還背了不少債務,只能靠借錢度日。而且一開始,她連續找了19個律師,都沒有人願意接下這個詐騙案。起初律師說:「他很正常,只是外遇了。」後來的理由是,吳運生所有資產移轉的行為,都是在還未確診失智,也還未做宣告禁治產(現為監護宣告)前,證據不足,難以舉證他處分財產時已喪失行為能力。從那時起,劉慧芳一邊照顧重病的伴侶,一邊寫訴狀、開庭,她因此停掉原來的工作,跑醫院和法院變成日常。失智症協會幫忙 不再孤立無援剛開始那幾年,劉慧芳好幾次覺得自己撐不下去,她常常因為失眠憂鬱需要看精神科,疲憊到和人面對面時只看見對方嘴巴在動卻聽不見聲音。她好想自殺,但每次萌生念頭時,很奇妙的就會有些善意進到生活裡,給出活下去的力量。例如小姑有段時間,每天下班後從彰化坐火車到台北陪劉慧芳,後來見劉慧芳狀況很差,甚至停掉工作陪伴了她很長的時間。又例如有次社工家訪看著身心狀態都不好的劉慧芳,慎重地說:「妳也需要幫忙,再這樣下去,你們兩個都會死掉。」幫她引進資源、要她去上課、帶她認識失智症協會,劉慧芳在失智症協會認識了其他因為失智症而遭詐騙的家屬,發現原來自己不是最慘的,她一點也不孤單。細心照顧多年 珍惜可愛老來伴雖然生活沒有因此雨過天青,劉慧芳撐著撐著竟也把日子過下去了。被詐騙後的第7年,被醫生認定情況只會愈來愈糟的吳運生因為受到細心的照顧,病情漸趨於穩定。同年,民事損害賠償的官司贏了,拿回了1500萬,幾年後,又打贏另一個官司,拿回約500多萬元。也是那一年,劉慧芳終於重返職場工作,有了穩定收入。現在的劉慧芳已經70歲了,無論是家庭聚餐、朋友聚會,還是到附近公園散步,她去哪裡都帶著吳運生。過去那個把她捧在手心疼愛的男人,腦部受傷後成了倚賴她、愛撒嬌的男孩。吳運生懶得出門時會狡辯「家裡的太陽和公園的是同一顆,幹嘛去公園曬太陽?」也像小孩一樣會趁著劉慧芳不注意抓起路邊螞蟻嘗味道,她描述吳運生的行為時泛起疼愛的微笑:「很可愛啦,也是一種老來伴。」受騙多年,官司纏訟長達10年,劉慧芳是受騙家屬中少數願意分享慘痛經驗的。對她來說,這段身陷深淵的痛苦日子,若非許多善意的光,她難以走到今日,她盼望自身的經歷可以成為受詐騙的當事人及家屬的「光」,讓每個家庭可以少走一點冤枉路、多一點方法和資源。抗詐騙3心得1.資產分散在不同銀行。當年他們將資金存放同一間銀行,後來銀行外洩個資,詐騙找上門。不要讓單一銀行、單一理專對你家的財務狀況太清楚。2.知道家人彼此財務狀況。財務狀況要常常討論、商量,真的發生狀況才能馬上接應。3.就算全世界都誤會你,還是要求助,不要放棄、不要孤單,也不要離開人群,你總會得到需要的幫忙。迎老後3準備1.保持身心健康:在死亡面前徘徊過幾次,經歷過痛苦磨難,對生死看得開,連墓地都買好了,雖然無法確保自己晚年不失能,但吃得均衡、睡得好、閱讀健腦、養成運動習慣、和社會保持連結、過健康生活,努力「讓這段身不由己的時間愈短愈好」。2.為自己人生最後一哩路作主:預立遺囑並每年修改,接著要做資產信託,也規畫近年要去簽訂預立醫療同意書。3.懂理財、財務自主:晚年要過乾淨不狼狽的生活,一定要有錢。她建議每個人都要懂得理財投資。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延伸閱讀】怕晚年淪詐騙肥羊? 4個法律動作 守住養老錢老人被騙都是失智惹的禍?專家:「走不出去」才是真正禍首!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8-18 科別.精神.身心
疫情期間易焦躁 染疫者常精神錯亂
疫情期間人們心理狀況惡化逾6成,感染新冠肺炎者情商更會下降!關注心理健康的慈善組織Mind調查,原本就有精神問題的人,疫情期間有65%的比例狀況惡化。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指出,染疫者因歷經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血氧成份短缺,生理上比之前更容易精神錯亂。精神狀況惡化根據《歐洲新聞台》報導,21歲的艾蜜莉患有嚴重的厭食症,13歲起定期就診的她狀況有所好轉,近期因為疫情無法受醫生親自醫治而惡化。她說:「我有一個禮拜都躺在床上沒進食,也沒見到任何人,感覺像是厭食症又找上了我。」多位名人包括喜劇演員德拉希尼、懷特及部落客艾許莉都表示,疫情期間無法實體演出,使他們感到沒有價值,且日漸絕望。專家表示,歐洲疫情再度襲捲,對於民眾的心理健康狀況非常不利。心理治療師巴里克說:「防疫使我們逐漸失去身為人的感覺。」他表示,現實中的互動複雜且真實,視訊對話並沒有辦法提供人類需要的親密感。關注心理健康問題的慈善組織Mind調查指出,原本就有精神問題的人,疫情期間有65%的比例狀況惡化,倫敦大學研究中心也顯示,女性在疫情期間深受焦慮及沮喪感所苦,而男性則是遭到孤寂感侵襲。染疫者易精神錯亂致力於解決躁鬱症的地方團體則表示,其社群中有高達1/3的人增加自殺的念頭。心理師伊娃說:「社會氛圍充滿不確定性、不可預測及不可控的程度都對許多人造成心理壓力。」據《全球之聲》報導,疫情不僅讓心理健康容易惡化,感染過新冠肺炎的人情緒也可能較未患病前不穩。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指出,歷經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的人因為血氧成份曾短缺,即便痊癒也比之前更容易出現精神錯亂的狀態,大腦的注意力及處理資訊的速度也會下滑。尼加拉瓜心理學家克魯茲則提醒,許多人經歷精神問題而不自知,每個人都應該要有病識感。「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刻都還重要,我們必須就每個人的身心健康進行這些討論,並擺脫舊有的觀念,例如瘋了才會去看心理醫生。」【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7-28 科別.精神.身心
憂鬱症不只有害情緒?!精神科醫師:是全身性疾病
現今解釋精神疾病的原因,有生物性病因、心理性病因、社會性病因、甚至靈性病因等,而就時間順序可分為潛在因子、發病因子與維持因子。不同的精神疾病其各個病因所佔成份不同,因此治療時著重的方向也不同。譬如,重鬱症是體質性較強的疾病,有較強的遺傳特性,腦中的化學物質失調的情形較嚴重,藥物治療效果較佳;反觀精神官能性憂鬱症,與心理社會因子較相關,如何強化心理素質與支持系統 (如親人、朋友、教會等的支持力量) 相對顯得重要,藥物的幫忙則有限。又如生理疾病誘發的憂鬱症,很常見的是甲狀腺功能異常,此時精神科藥物不是治療的主要關鍵,而是如何解決甲狀腺的問題才是當務之急。另外,如酒精誘發的憂鬱症,應從解酒毒開始,而不是一直吃抗憂鬱劑。不管是何種病因,憂鬱症到底是哪裡的疾病?心血管系統?腸胃系統?肌肉骨骼系統?其實,各種因素最後是透過我們的腦子來呈現,所以憂鬱症是一種腦功能失常的疾病。我們的大腦掌管許多身體的協調,透過自主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協調全身的其他系統,簡單的說,憂鬱症是一種「以腦功能失常為主的全身性疾病」。因此,憂鬱的人不止有憂鬱的情緒,會有憂鬱的思考、憂鬱的行為與憂鬱的生理反應,包括低落的情緒、對許多事情失去興趣、自責、罪惡感、注意力決斷力受損、自殺的想法或行為、足不出戶、行動遲緩或激躁、睡眠障礙、食慾障礙、整天有氣無力等等。而許多證據顯示,罹患憂鬱症者得到其他身體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比例也較高。所以,憂鬱症不止是「憂鬱」而已,還會造成全身性的影響。讓我們開始重視「憂鬱」這個警告的信號吧!
-
2020-07-28 新聞.健康知識+
腦中思緒糾結無法入睡?專家教你數羊之外的小技巧
【文、圖/摘自商周出版《休息的藝術》,作者克勞蒂亞‧哈蒙德】撫慰人心的功效即使我們不愛杞人憂天,多數人還是希望睡前的就寢時間思緒可以就此平靜下來。研究顯示,四○%成年人說每個月總會有幾天無法入睡,因為腦中思緒糾結;當然對某些人來說,這種情況發生的次數更多。有許多技巧可以協助你從惱人的想法或焦慮所有自己應該完成的事情中解脫出來。有些人練習靜觀,專注在自己的呼吸吐納,仔細觀察腦中來來去去的想法;其他人則進行一種所謂身體掃描的運動,始自腳趾,直達頭頂,好讓自己集中精神,輪流收緊、放鬆身體的每一處部位。每當我失眠睡不著,就會開始在腦中數綿羊,隨機挑一個數字,然後開始玩數字遊戲。最近我選的數字是三一四,我會絞盡腦汁想出各種可以把它除盡的算法,或者是不管你加減乘除各個數字,只要最後可以得到三一四這個答案就好。我發現算數必須設計得足夠困難,這樣我才能強迫自己專注思考數字而非腦中的想法,但是也不能太難,免得我腦筋動起來反而變清醒。如果你擅長召喚視覺影像,可能會比較喜歡尼德蘭臨床心理學家柯霍夫(Ad Kerkhof)在這一門領域開闢蹊徑所建立的技巧。為了減少有意自殺族群老是出現的那種念頭,他開發出一套類似的技巧,適用於任何希望自己別再窮擔心的人。其中一招能夠喊停在腦中轉個沒完的念頭的技巧,是想像你把它們都鎖進一個盒子裡,然後藏在床底下;每次這些念頭浮現腦中,就想像自己正把它們丟進盒內,它們被乖乖鎖在裡面,再也出不來。或者,要是你覺得藏在床底下離自己太近,心裡不踏實,不妨想像成這些念頭正在五顏六色的雲層中旋轉—你可以自行指定顏色,像我的話就是紫色—然後隨風飄揚,或是被《綠野仙蹤》(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裡的那種龍捲風咻一聲捲上天空。這些技巧中的任何一項都值得嘗試,雖然並非人人適用,但在好些試驗中,很大一部分受試者成效顯著。美國德州貝勒大學(Baylor University)睡眠神經科學與認知實驗室(Sleep Neuroscience and Cognition Laboratory)主任麥克.史卡藍(Michael Scullin)所開發的新技巧也能收效。拿就寢時間來謄寫一張待辦清單,乍聽之下似乎會覺得根本搞錯狀況,幹嘛要冒險提醒自己所有隔天應該要完成的事項,結果搞到滿心焦慮?乍看之下,這種做法保證會讓你心煩要怎麼熬過明天,以至於夜不成眠,試驗結果卻非如此—受試者爬上床之前應要求寫下待辦清單,或是當天完成事項的滿意清單,前者入睡的時間比後者平均早了九分鐘。這套技巧的理論是,一旦所有項目都被記在清單上頭,就會被你從心頭移除,於是你就無需再費力把它們保存在想法中,因為它們已經白紙黑字地條列在清單上,等著你明早起身後回想起來並動手處理。而且它們一旦被寫下來,看起來也似乎比隨意胡塞在腦中某個角落更好管理,因為你已經具體化它們了。你可能會以為,最忙碌的人會寫下最冗長的清單,因此會比一般人還要難以入睡,但是研究卻發現,在待辦清單上列出超過十件事的大忙人反而更快入睡,平均早了十五分鐘。當你在條列自己的待辦清單時,最好是要具體明確,即使最後變成一張落落長的清單,也遠比簡略條列「雜務」或「公事」來得強。要是你正打算乾脆心裡默記就好,省得還要拿起紙筆寫下一張清單,請謹記,這種做法可能根本行不通。你若真心希望滿腦子的工作任務別再來打擾平靜時光,就得寫下來,才能抹去它們在腦中的存在感。在腦子裡緊抓著這張清單不放,反而可能會適得其反,像是在鼓勵你的大腦回收這些項目,然後把它們壓在心頭,你才不會忘記執行它們。謳歌心智漫遊這些技巧肩負的目的是要阻止我們的心智漫遊進入黑洞,或是將我們的心智安置在一處最終得以充分休息、一夜好眠的地方;它們有自己的定位,而且可能大有用處。不過總的來說,我們應該不需要太在意做白日夢或是放任心智漫遊。顯然,我們不能恍神放空白白過完一生,不過正如其他面向的休息之道,我們可能應該容許心智花費比現在更多的時間到處漫遊。做白日夢是一處相對尚未被充分研究的領域,而且對於為何我們會做白日夢,科學上的解釋很有限,甚至無法闡明為什麼對我們多數人來說這是一種獲得休息的好做法。正如我們所知,我們可能感覺自己似乎在休息,但事實上大腦永不停歇,而且在某些方面還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忙。對那些放任心智漫遊會稍感內疚的人來說,這麼做就是在偷懶,神經科學或許可以讓他們釋懷。在我們做白日夢的當下並不是大腦關機,而是遁入另一種形式的心理活動;就這層意義而言,做白日夢的感覺更貼近出門散心,而非躺在搖椅上晃啊晃。但是,做白日夢有如放鬆身心的鄉間漫步,並不是為了走到特定目的地,只是為了體驗這項運動本身的樂趣;重點不是在目的地,而是旅程本身。心智漫遊充其量就是一趟閒適漫步,為的是盡情享受沿路風景。做白日夢的能力與持續工作的能力一樣重要。就研究角度而言,這是一門非常新穎的領域,如果我們可以更深入理解它,發掘更多有關提升有益的心智漫遊,而非擔憂和蒙著頭猜想的方法,或許終有一天我們能夠開立讓人做白日夢的處方。就目前而言,做白日夢看似一件我們喜歡做,但真的去做又會感到內疚的事,也是我們理解不足或做得不夠好的事情。儘管如此,我們還是發現做白日夢能讓人獲得休息。問題在於,做白日夢與現代生活中眾多奪人心思的事物相互矛盾。做白日夢是一種自然而為的狀態,不限任何地方可做,但我們似乎得提供自己一道可以遁入白日夢境的特權,並找到可以安心作夢的避難所。
-
2020-07-21 失智.照顧喘息
心靈雞湯/媽媽的離世 是一份無可取代的禮物
我到病房時,媽媽宛如自言自語般不斷地嘟囔著。我以為她的腦筋已經不清楚了,仔細一聽,發現她不斷對著窗外的街景重複說著:「不要死」、「求求你」、「生命很珍貴」。我心想,她的意識果然已經有點混亂了。我隨口問她:「怎麼了?」她說:「因為今天是九月一日。」晚年,媽媽很關心學童拒絕上學的問題。她知道暑假結束、學校開學的九月一日,是孩子最容易自殺的時候。就因為她自己瀕臨死亡,所以更能強烈感受到「有著大好前途的孩子,因為承受不了各種壓力而自殺,是多麼遺憾的一件事,絕對不可以讓它發生。」再過半個月後,樹木女士突然說:「我想回家。」剛住院時,母親滿意地說:「這裡比三流飯店的套房還舒服。」但是,住院一個月後,某天她突然說:「我想回家。」雖然當下我告訴她:「不,絕對不行。」但和主治醫師討論後,醫師說:「她說想回家嗎?如果病情再繼續惡化下去,就無法回家了,要回家只能趁現在,她自己可能也知道吧!」後來,我們租借了床鋪和照護用具,並安排可以居家看診的醫師和護理師,兩天後,搭著無障礙計程車回家了。在這過程中,媽媽一動也不動,現在回想起來,我想媽媽應該是想保留體力,一步步走向人生的盡頭。媽媽在回家前,指揮並安排所有的準備工作,她說:「床鋪要放客廳,不要放在寢室,讓大家可以照常生活。」當護理師和我們正忙著張羅一切時,媽媽說:「拿張紙給我。」她寫下:「不用太在意我,只要讓大家方便照顧就好,麻煩妳了。」媽媽的善體人意,連護理師都驚訝地說:「真了不起。」那天晚上,「終於一切都安排妥當了,那我們去睡囉!」我說。正當我要走回自己的房間時,媽媽把我叫住。她把手伸出來,握住我的手,我問:「怎麼了?」媽媽用很小的聲音,說了三次「謝謝」。「別這樣,太肉麻了(笑),現在才要開始照顧吧!明天我會跟裕也(父親內田先生)說一聲,大家都會過來,以後應該會很忙喔!」之後,我跟她說了聲「晚安」,就回房去了。大概到了半夜一點多吧!負責照顧媽媽的護理師把我們叫起來:「請大家下樓。」我們馬上跑到媽媽身邊。她的意識已經很模糊了,我和先生(本木雅弘)、大兒子雅樂、二兒子玄兔一起圍在媽媽身邊。長女伽羅因為大學開學,已經回到美國,所以我們透過手機視訊,讓大家可以看見彼此的臉。我的心情非常激動。好不容易終於回到家,鬆了一口氣,才正要好好照顧她......今年八歲在英國長大的玄兔用英文說:「媽咪,沒關係,就算身體不在了,外婆的靈魂也會永遠在我們身邊。」我嚇一跳(笑)。我不知道這句話他是從哪裡聽來,還是自己感受到的,這麼小的孩子,看到外婆在眼前即將離開,竟然可以這麼冷靜地安慰媽媽。「嗯,是啊!」我回答他。不過,玄兔最特別的地方是,當媽媽真的快要斷氣時,他突然說:「啊,謝謝您總是餵我吃好吃的水果。」他似乎突然想起,媽媽經常在點心時間,剝橘子給他吃,大家都笑了。我除了「謝謝」外,已經說不出其他的話,孩子反而可以自然表現出自己的想法,真的很有趣。半夜兩點,我打電話把爸爸叫醒,爸爸當時也是不斷重複進出醫院。「爸爸,媽媽快走了。」我說,「你要不要跟她說句話。」「妳等一下,等一下啊!」爸爸焦急地說。爸爸說:「啟子,喂,妳振作一點、振作一點。」爸爸的聲音非常激動。雅樂當時握著媽媽的手,他說,聽見爸爸的聲音時,媽媽的手突然緊握了一下,有了明顯的反應。如果媽媽沒有回家,還留在醫院的話,我們應該會來不及見她最後一面吧!媽媽讓我們看著她嚥下最後一口氣,我們則對她表達了自己的感謝,再加上長期不住在家裡的爸爸,當時的情景,我一生都無法忘懷。媽媽經常說:「想讓家人看看自己死去時的模樣。」之所以會有這種想法,是因為所謂的日常,是珍貴瞬間的不斷累積,她想用自己的生命讓我們知道,人會在自然的循環中出生、死去。若能瞭解這是無可取代的每一天,不斷累積出的人生,在生活中,不管面對再小的事,都會心懷感謝。不管面對誰,也都可以懷著慈悲之心與之相處。果然,經歷了身邊人的死去,就能夠不需任何理由地接受這些道理。一直到剛剛都還在呼吸、說話的人,下一個瞬間便消失了。身體被燃燒成灰,埋葬在墳墓下,歸於塵土,她說:「希望大家可以看到這個過程。」甚至連八歲的玄兔都說:「外婆去世了,好難過。」媽媽教會我們何謂人生,我想這就是媽媽的目的。在那之後,不知為何,我發覺孩子們的容貌改變了,這真是一份無可取代的大禮。當時,如果媽媽沒說「我想回家」,她的計畫就無法實現,媽媽一定知道「接近臨終時刻了。」雖然醫師說:「現在回家很危險」,但為了不讓家人承受痛苦,媽媽自己做了這個決定,並且完美打理一切,毫不慌亂地結束所有的事。她說:「這就是所謂的準備行囊。」爸爸去世時,大家都說,媽媽似乎也把爸爸帶走了。因為爸爸才剛走,所以大家有些語帶抱歉地說:「他被妳媽媽帶走了。」話中之意似乎是「那就可以放心了」(笑)。因為我一直對媽媽說:「雖然這樣說很對不起爸爸,但我還是希望爸爸先去世。」如果媽媽先走了,我一定會擔心「爸爸以後一個人怎麼辦」。※人物介紹:樹木希林,日本演員,1943年生於日本東京都,2018年9月15日辭世,享壽75歲。1961年進入文學座附屬戲劇研究所,以「悠木千帆」為藝名,1964年演出由森繁久彌主演的電視劇《七個孫子》,而後又參與《時間到了唷》、《寺內貫太郎一家》、《夢千代日記》等劇的演出,後來改名為「樹木希林」。2000年之後,電影的演出逐漸增加,作品包括《橫山家之味》、《我的母親手記》(獲頒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女演員)、《戀戀銅鑼燒》、《小偷家族》等。2008年獲頒紫綬褒章,2014年獲頒旭日小綬章。2003年因視網膜剝離,左眼完全失明,2005年因罹患乳癌,右乳完全切除,2013年宣布癌細胞已蔓延全身。長女為作家內田也哉子,女婿為演員本木雅弘,丈夫為搖滾歌手內田裕也(2019年3月17日去世)。本文摘自《走在,沒人想去的地方:樹木希林離世前的最後採訪》,采實文化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7-21 科別.精神.身心
憂鬱人人有,如何分辨是病還是情緒?精神科醫師這樣判斷
平常在螢光幕前光鮮亮麗的藝人,多多少少都會承受演藝界強大的競爭壓力。不論中外,近年來經常傳出藝人罹患憂鬱症,甚至也有不少自殺的案例發生。似乎,憂鬱症在現代的社會變成了一種流行。然而,一般人或許會問「憂鬱真的是病嗎?」「我得了憂鬱症嗎?」只要上網,就可以查到無數關於憂鬱症的資料。開始去看自己是不是有上面所言的「症狀」,而自己也好像很符合「憂鬱症狀」,常常遇到了一些挫折,就心情不好、吃不下、睡不著、煩惱到很難做決定、想著事情會解決不了、似乎沒什麼希望的感覺。其實,憂鬱的情緒人人有,大多來自生活上的壓力事件,很多人也處理得不錯。然而,在醫學上,對憂鬱症的標準會嚴格一些。除了「憂鬱的心情」之外,還擴及「憂鬱的思考」、「憂鬱的行為」、「憂鬱的生理」等,加上時間拖得比較久,同時造成臨床上重大痛苦,影響到一個人的能力或其社會角色時,才叫「憂鬱症」。 其中,要小心某些原因導致的「憂鬱症狀」,特別是生理因素直接影響腦部中樞神經,例如:腦中風、甲狀腺功能異常、長期使用酒精而引發的症狀,此時建議就醫診治,經由醫師適當的評估處理解決病症。然而,若是續發於特殊原因的反應性憂鬱,例如:受苦於長期的身體病痛、感情問題、親人過世、職場壓力等,若嚴重到超過了一般情緒的起起伏伏,造成臨床上重大痛苦,或影響到一個人的能力或其社會角色時,也建議就醫診治。但醫學上用較嚴格標準的診斷原則,會有一個盲點─症狀較輕微時,不會去注意,常常拖到較嚴重了才就醫。不管是「憂鬱症狀」也好,較嚴重的「憂鬱症」也罷,都應該把「憂鬱」當做是一種警訊,也就是「現在我要好好處理一下」。除了自己可以試著處理看看,也要懂得適時尋找專業人員協助。憂鬱症的成因涵蓋生物、心理、社會或靈性層次,也包括不同的潛在因子、促病因子與惡化因子。精神醫療的處置,需要根據這些因素來評估與診斷,並為病患量身訂做治療計畫,排除相關器質性因素(因生理疾病、其他藥物或成癮物質所誘發),施以個別化的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自律神經調節法、各種形式的心理治療等),並且一路陪伴著病患,才能讓這群受苦的人得以漸漸從憂鬱的死蔭幽谷中走出來。
-
2020-07-19 科別.精神.身心
三浦春馬逝世粉絲淚崩 心理師:鐵粉別把情緒藏起來
日本男星三浦春馬今驚傳在自家住宅身亡,根據日媒報導,初步判定他是輕生,消息一出讓許多喜愛他的粉絲難過到崩潰,短期要不傷心很困難,心理師提醒,鐵粉不要把情緒藏起來,建議傷心的粉絲們可以在粉絲團共同回憶偶像的好,讓情緒透明化,接納自己的難過,調適心理。面對最喜愛的偶像突如其來的噩耗,每個人都一定會難過,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副秘書長、馬偕醫院諮商心理師羅惠群暖心建議,不要一個人孤單承受情緒,建議傷心的紛絲可在同好團體中,發起紀念活動,回憶喜愛偶像的原因,如演技、公益或對粉絲好,抒發情緒。羅惠群說,在偶像驟然離世後,消息越少越好,有時深入了解輕生原因後,粉絲可能會更加難過,雖不建議粉絲刻意去找過多資訊,但有時粉絲還是需要一些答案,「找答案時,一定要有人陪著。」另外,粉絲也可以在臉書上可以向偶像寫一封告別的信,都能讓情緒慢慢沈澱。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臧汝芬說,粉絲一定會難過,尤其擔心一些情緒本就在低潮期的人,可能將偶像是為英雄崇拜,在偶像輕生後,會造成某種程度的傷害,甚至產生模仿效應。臧汝芬表示,在網路時代中,有些人雖一直生活得不快樂,但表面卻非常風光,最怕年輕人躲在網路中,只跟網路互動,錯過尋求專家幫助的時機,提醒身邊親友應在察覺對方心裡有傷或壓力,就即時給予幫助。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7-16 新聞.健康知識+
誤食強鹼清潔劑? 「快送醫」護理師:勿喝水或以酸中和
家中的清潔劑多數為強鹼性,不小心食用會造成喉嚨灼傷,甚至危害到食道及胃部。護理師提醒,切記不能催吐,也不要喝水或有以酸中和的想法,須趕緊送醫治療。衛生福利部桃園醫病房副護理長程盈溎表示,曾有一名86歲賴婆婆,長期被腰痛和憂鬱症所擾,飲用廚房裡強鹼性的清潔劑,所幸家人們及時發現緊急送醫治療。送醫照胃鏡後發現,食道、胃和十二指腸都廣泛性腐蝕,住院治療一個月。食用強鹼一旦處理不當易造成更嚴重的傷害,程盈溎指出,強鹼會產生液化性壞死,能貫穿至深層組織,強鹼的傷害會在吞服後數秒鐘時間內造成,她強調,催吐和洗胃只會讓原來已經受傷的消化道更易破裂,切記不能以「水」來稀釋或以酸中和鹼,這樣只會產熱導致傷害加重。程盈溎解釋,急性期必須禁食,保持氣道暢通,給予靜脈注射、止痛藥物、抗生素及類固醇。病患需要住院觀察,如發生穿孔、腹膜炎或大量出血,就必須要緊急手術,若觀察數天情況穩定,則安排胃腸道檢查,檢查無大礙才可開始進食,且病人出院後需持續門診追蹤治療,以觀察是否後遺症產生。程盈溎說,如患者本身想不開時,務必向家人求助、說出心中的痛苦與恐懼,或者找專家協談尋求幫助。倘若是家人有自殺念頭時,應給予關懷傾聽及陪伴,而不是批判,要留意家中可能自殺的工具、物品及藥品收走,親人陪伴在側不讓其獨處,最重要的是要儘早就醫治療。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7-12 科別.精神.身心
心靈破網1/兩百萬人精神病求醫 僅1%接受深度心理治療
身心負荷失衡求診人數逐漸增加,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台灣去年度高達211萬人因精神疾病求醫。在治療上,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被認為角色並重,但目前平均百名病人,僅一人使用健保給付的40分鐘醫師晤談(健保正式名稱為深度心理治療)。醫師擔心,最怕病人沒有機會利用健保資源,又付不起坊間一兩千起跳、甚至高達數千的諮商費,未能根本性處理身心壓力源,使病症反覆發作。台灣精神醫學會副秘書長、草屯療養院院長藍祚鴻說,完整的精神醫學治療,應涵蓋生物(藥物或經顱磁刺激治療)、心理與家族社會面向的治療。有些疾病的發生與患者個人的生活模式及行為模式有關,個人生活模式如家庭或校園生活帶來的壓力,行為模式則是指個人應對壓力刺激的反應方式,這些困境均無法單透過藥物解決。繪本《親愛的,你多麼幸運》的文字作者圈圈,生於經濟弱勢家庭,自幼遭遇忽視、霸凌,陸續被確診躁鬱症、解離性失憶症等。她高中左右開始服用安眠藥、抗鬱劑等藥物,但吞藥數年並未根治,更隨年齡增長惡化發展成邊緣性人格,在20出頭歲、原應是充滿希望的年紀,卻多次自殘,心靈與身體滿布傷痕。幸運的是,她偶然接觸到馬偕醫院自美國精神醫學會引進的「辯證行為療法」。這種心理治療涵蓋50項幫助病人的技巧,像是教導患者釐清各種情緒,觀察失控前兆且運用技巧中止失控,討論如何累積正面情緒,學習分辨人際關係中複雜的目標,學習如何改善關係或建立新關係等。圈圈每周一次搭車北上接受這項治療,兩年後,她已進步到不再需要吃藥。第三年起,醫師評估她不用再作心理治療了。之後,她將自己曾迷失於黑暗、慢慢循光看見希望的心路歷程出版成冊,盼將這份能量傳遞給陷低谷的病人與家屬。台北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方俊凱說,院方為提供患者負擔得起的心理治療,嘗試彙整政府部門資源,申請健保給付以及其他部門計劃經費。像圈圈過去那樣的邊緣性人格個案、嘗試自殺個案或藥酒癮個案等,接受辯證行為治療均毋須自費,可安心在專業團隊的協助下重建身心健康,再造生命。不過,許多病人並沒有機會接觸到負擔得起且完整的療程。去年度健保數據顯示,接受健保給付40分鐘晤談的人數僅占我國精神疾病患者的百分之一,且接受治療者平均只進行2.57次。憂鬱症患者接受這項治療的比率仍低,重鬱症患者治療率為百分之三,輕鬱症患者為百分之一,平均治療次數同樣只有兩、三次。醫界普遍認為,這樣的數字偏低。對照國際,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任張家銘說,美國2007年醫療費用支出調查(MEPS)顯示,美國憂鬱症患者當中,只有五成一的人單用藥物,逾四成二的人同時接受藥物與心理治療,百分之六左右的人甚至只接受心理治療,沒有服藥。再看德國,台灣營養精神醫學研究學會理事長、安南醫院研究副院長蘇冠賓說,德國身心疾病住院患者若無立即自殺風險,近乎半數不以藥物治療,且全數接受心理治療或其他非藥物治療,如物理治療、正念療法、營養療法、經顱磁刺激療法等,健保皆買單。蘇冠賓說,「我國身心困擾人數與日俱增,政府應積極思考如何展有效的整合性治療模式」。
-
2020-07-12 科別.精神.身心
心靈破網3/健保心理治療給付50元起跳 且缺乏處方準則
我國全民健保羅列多項心理治療項目,不過給付價低至50多元起跳,且缺乏處方準則,並未針對任何一個項目細定適用疾病、執行方法、給付次數等。醫界認為,缺乏處方準則很可能使患者感到治療效果不彰,放棄治療。這套16年來未修訂的治療架構與給付標準,是時候調整了。在台灣,精神科醫師執行的一對一且被限制要花40分鐘的晤談(健保正式名稱為深度心理治療),健保給付換算下來約為1000至1500元;臨床心理師執行的一對一治療給付300至400多元;復健科團隊或精神科團隊成員執行的一對一治療約80多元;團體心理治療隨著執行者不同,給付最高300多元,最低為50多元。健保給付結構的設計,與設計時的時空背景相關。台北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方俊凱說,1995年健保開辦,當時精神科病人少、社會對身心疾病重視程度低,因此官方僅設想到精神病療養院內的嚴重患者,給付價格低且不限治療時間長短的治療項目。台灣精神醫學會副秘書長、草屯療養院院長藍祚鴻說,最初健保僅設計支持性與特殊性心理治療,2004年起陸續增加團體心理治療以及40分鐘的醫師晤談等。過去16年來,心理治療理論與方法持續發展,如今應修訂不符時宜的給付架構。方俊凱認為,健保應細訂,面對何種疾病、何種病程階段、需要綁定何種方法的心理治療、合理的給付費用與給付次數上限等。如此才能真正幫助患者,官方也能根據院所的精神科醫師與心理師人力精算出合理的支付範圍,讓健保費用精準花在刀口。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任張家銘也同意,他的臨床上有部分患者只需維持藥物來緩解身心症狀,簡單衛教即可;有相當數量患者不只需要藥物治療,同時需與醫師討論如何因應壓力與調整生活;有些病人需要花更多時間傾訴、被傾聽支持,以化解當下可能的自傷危險;還有些患者需醫師小心重新打開塵封、壓抑的痛苦記憶,共同檢視與撫平其過往傷口。我國健保若能根據病人屬性分類進行給付設計,治療將更具效率。不過,心理治療費用並不便宜,一旦提高心理治療給付價格,可能壓縮到其他治療項目預算。張家銘認為,或許可考慮健保部分給付、同時民眾負擔部分金額。不過同時要設想弱勢民眾可能難以負擔,對應設計出扶助等配套機制。
-
2020-07-11 科別.精神.身心
面對職場霸凌,專家建議4招自救
28歲的Amy(化名),是名上班族。她的主管有時會以瞭解工作業務為由,約喝咖啡;幾次後,發現主管會趁機動手動腳,讓她很不舒服。但礙於該人是主管不知該如何,只能找理由躲避,但卻已造成心裡陰影。32歲的Candy(化名),與主管互動良好,除了原職務外,有時還承辦主管指派的工作。同事眼紅忌妒也想獲主管青睞,索性常去跟主管說三道四,一直不斷洗腦主管,說對某某某好就是害她,而自己又有多認真、多辛苦。37歲的Kevin(化名),工作表現良好做事細心,但主管總是不平等對待,有工作一定找他,額外值班事務也優先找他,但他卻沒有在考評得到任何鼓勵,甚至還會遭受主管打壓,終致抑鬱而疾。55歲的Eric(化名),近半年飽受心悸、眩暈、盜汗經常發作所苦,在妻子陪同就醫下,主訴自己原訂接任高階幹部,但遭人蓄意操作及公司前輩勸退,改由其他人接任。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孔繁錦表示,以上都是職場霸凌常出現的場景!所謂「霸凌」,是指加害者憑藉暴力、權力、優勢,於特定場域所進行持續性的侵犯、欺壓、剝奪、貶低、排擠等行為,使受害者遭到傷害、威脅、羞辱、挫折、孤立,產生身心症狀。孔繁錦提到,許多人與同事、上司相處的時間比家人還要長,當職場關係不健康甚至產生霸凌情事,影響的身心創傷不可輕忽。常見的職場霸凌的類型有4類,如語言暴力、性騷擾、肢體暴力、精神暴力。根據門診觀察,約有一成的人曾遭受職場霸凌的經驗,但為了生活、為了經濟,加上主管掌握加薪升遷,員工通常是弱勢,有苦不敢說,只有忍耐,最終導致精神創傷。孔繁錦說,在社會各個角落都有可能隱藏霸凌事件,只是發生的程度強弱不一,從各類的霸凌事件可歸類出起因,與性別、種族、語言、宗教、家族、派系、社團、階級、地位、收入、外貌、成績、新人等因素有關。常見的5種霸凌場域為校園霸凌、職場霸凌、社團霸凌、家族霸凌、網路霸凌;霸凌方式為以身體、言語、關係、業務、性、剝奪性之方式進行。其中,性霸凌可分為性侵害、性騷擾,倘霸凌致對方自殺身亡,無異是霸凌殺人。霸凌事件發生的角色眾多,可分為加害者、受害者、默許者、助虐者、旁觀者、安慰者、保衛者。其中,加害者若同時曾經為受害者,則稱為轉害者。遇到霸凌該怎麼辦?孔繁錦表示,不可強忍,應該要正面回應,因為忍讓可能會換來更多霸凌,讓加害者更加囂張,使自己處於任人宰割的狀態。他建議,遇到霸凌不妨以以下4行動自救。自救行動1:積極蒐證。善用手機錄音、錄影、對話截圖、通聯記錄、監視器、行車紀錄器。請朋友幫忙。自救行動2:讓該知道的人知道。向親友傾訴、向上司申訴、體制外陳情、政府申訴管道、聘律師提告,讓霸凌者與共犯結構得到制裁。自救行動3:找加害者面質。事先演練,找親友陪伴,勇敢果決口條順暢,避免暴衝。自救行動4:當出現身心症狀,務必尋求精神(身心)科專科醫師諮詢協助,別讓自己陷入身心症狀或陰影無法自拔,甚至引發自傷或傷人的念頭。
-
2020-07-06 醫療.自體免疫
何時才能停止服藥?一次解答10種常見藥物知識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在臨床上患有數種疾病或同時服用多種藥物的病患,在急於治療的心理上會認為多服藥病會好得快,常因此自做主張增加劑量,或是在害怕副作用或誤聽廣告內容的情況下,擅自減少藥物的服用次數、劑量甚至停藥。有些病患是中、西醫藥物同時服用,卻未告知醫生及藥師,此情形可能會使藥物造成交互作用而讓身體不適,進而促使病患停藥而讓服藥順從性下降,這些情形對於治療病程都有極不良之影響。以下列出幾種常見的藥物,在何時停止服用有略加說明,望能幫助民眾了解一些藥物相關知識,但有關劑量的調整和停藥的時間請務必與醫師及藥師討論。(1)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種可抑制細菌生長或殺死細菌的藥物,對於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療程,須按照醫囑服用完畢,不可因為自身覺得病情有改善或是痊癒而擅自停藥,否則細菌容易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使得病人之後使用此類抗生素時,無法達到預期的療效,而必須服用殺菌力更強的抗生素來治療病症,會造成能使用抗生素種類的減少而導致無可用藥物治療的情形發生,會有危害病人性命之可能,因此須按醫囑將處方服用完畢。(2)感冒藥感冒藥除了抗生素之外,包含止咳化痰、流鼻水、發燒等症狀治療藥物,若症狀改善或無此症狀時,可停止服用。如果感冒沒有痊癒,而且加重到有支氣管炎或是肺炎之情形時,須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並且依照醫囑按時服用治療的藥物。(3)消炎止痛消炎止痛藥物可分為口服及外用的藥膏或貼布,使用時機多為肌肉關節疼痛或經痛時。這類藥物功能為減緩發病時身體紅、腫、熱、痛的情形,但並不能實際治療真正的病因,因此當有疼痛症狀時,還是需要就診尋求醫師協助。另外,消炎止痛藥物服用量太大時,亦容易增加肝、腎負擔,所以若沒有疼痛則可停止服用。但若為長期發炎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仍需按時服用。(4)高血壓用藥高血壓藥物需長期服用,且一般而言,開始服用後則不能隨意停藥,以避免血壓短時間內上升太快,造成中風或心血管阻塞等情形。醫師會觀察定期量測的血壓,如症狀有改善,會以逐步減少劑量並持續追蹤血壓的方式來治療病患。(5)高血脂、糖尿病用藥服用此類藥物期間,需要定期檢測血糖及膽固醇等數值,觀察是否維持在正常的數值範圍,並且於每月固定時間回到醫院檢查身體狀況。病人不可因為一至兩次的數值於標準範圍內而擅自停藥,若擅自停藥,高血脂病人可能會有頭暈、四肢無力、胸悶等症狀,糖尿病患者則會有口乾、水腫、視力模糊、傷口不易癒合等症狀產生,且血糖控制不良,會導致洗腎及眼底神經病變,也可能會危及病人的生命。請服用此類藥物之病人多加注意自己的服藥順從性。(6)身心科用藥身心科用藥為維持情緒穩定,立即停藥會使精神症狀難以控制,甚至產生自殺傾向。若欲停藥,須由醫師診斷,採漸進式方式停藥,自開始減量到真正停藥,通常需要數個月以上的時間。藥物的作用大多為輔助病情控制,身心科病患需要他人的關心與照護,且適當的運動及保持身心安泰是較有助於控制病情的,如果身邊有此類病患,請多加留意病人的心情起伏以及是否有怪異行為,並於適當的時機給予幫助及藥物。(7)氣喘用藥氣喘病是一種慢性的疾病,成因為呼吸道發炎、過敏及呼吸道變窄,造成呼吸急促及呼吸困難的情形,嚴重時甚至會窒息,病人須按時服用藥物且要將氣喘藥物放置於身邊容易拿取的地方,以便氣喘發作時能有最快速的緩解,病人家屬也需知道藥物放置的位置,倘若病患發作時才能給予適當的救護。服藥期間可藉由適度的運動來增強肺活量,改善呼吸道功能。(8)荷爾蒙不論是補充荷爾蒙或是抑制荷爾蒙的藥物,都是為了要調節體內荷爾蒙的量,荷爾蒙主宰了我們身體的成長與各個器官的功能,所以除非醫師同意,否則不建議擅自停藥。如果使用完荷爾蒙藥物有身體不適之情形發生,請儘快與醫生討論且不可隨意停止服用藥物。(9)腸胃用藥腸胃用藥若為平時腸胃不適如胃脹氣、胃酸過多、消化不良、胃痙攣及腹瀉等,服藥後若症狀消除,則可停止服用。但須注意的是,若腸胃道症狀沒解除,或是經檢查後有其他更大的病因如腸躁症、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就必須依照醫師的指示服藥,特別是胃潰瘍藥物中可能會有抗生素的成分,為了殺死主要造成胃潰瘍的細菌-幽門螺旋桿菌,若不按照醫囑服用藥物可能會使細菌產生抗藥性,導致更嚴重的後果。(10)皮膚科用藥皮膚科用藥多為抗組織胺、類固醇及抗菌劑,且多為外用藥,用藥後若症狀改善則可停止服用,其中類固醇使用過多容易造成皮膚變薄,盡量不要過量使用。但須注意,若經皮膚科醫師診斷為特殊感染或免疫疾病,則需按照醫囑將抗生素或免疫調節藥物服用完畢。服藥期間若出現嚴重的身體不適、發燒、腹瀉、嚴重疹子的情形,懷疑可能為藥物引起且排除其他因素造成這些症狀,可先自行停止使用藥物,建議告知目前疾病狀況和用藥情形,與醫師,藥師相互討論後評估風險益處,再進行是否停藥的動作以免併發症產生。以期能在最適當的時間給予正確使用的藥物來達到最佳治療。(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吃藥配酒是大忌! 特別是這4藥品更應敬而遠之 吃藥起紅疹只是副作用? 出現6種情況表示你對藥過敏了
-
2020-07-05 科別.精神.身心
青少年自殺率增 北市將為各級學校媒合特約諮商所
衛福部日前公布國人十大死因,其中青少年自殺死亡人數連續三年上升,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之一。為讓師生情緒陷低谷時能知道有資源、及時找到資源,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與衛生局決定攜手,將為大台北地區每間學校一一媒合鄰近的社區諮商據點,師生有需要時赴學校簽約據點諮商將有優惠。預估全台北76處諮商據點、數百諮商心理師均會加入這項計畫,共同守護北市師生的心理健康。衛福部統計,我國近三年自殺死亡率持平,人數自2017年的3871人略降至3864人。然而,青少年自殺死亡人數持續增加,15-24歲近三年分別有193人、210人與257人自我傷害逝世,1-14歲兒少自殺死亡人數近三年分別是四人、十人、十人,同樣值得關注。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長、台北護理健康大學教授李玉嬋表示,各級學校內部設有輔導室或輔導中心,但部分師生在校求助可能擔憂被標籤化。不過若要在外找資源,攤開過去各級學校簽訂的特約院所名單,未必有簽下身心科,更鮮少與諮商所合作結盟,使得需要心理諮商的師生往往不清楚鄰近地區有哪些資源,專業介入可能就被延宕了。在台灣,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均能提供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其中,在醫院的精神科醫師與臨床心理師服務就醫的民眾,開業的臨床心理師也服務一般社區民眾;諮商心理師多在學校輔導單位、各縣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民間社福機構或私人諮商所服務,對象為學校轉介個案、民團個案或是有諮商需求的一般民眾。為讓師生更清楚學校附近社區有哪些諮商資源,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與台北市衛生局啟動合作,今天雙方簽訂合作意向書。後續公會將與北市轄區內各級學校一一接洽,媒合鄰近轄區的私人心理諮商所、心理治療所或公部門諮商據點(台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與北市聯醫各區門診部),未來師生至結盟據點進行心理諮商,將依學校與特約據點簽約內容享有優惠。不過,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在坊間自費費用並不便宜,市面價格至少一兩千起跳,通常需要多次才有效果。李玉嬋說,師生或一般民眾有相關需求時,可先考慮使用各縣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的諮商資源,各縣市政府提供程度不等的補助,如台北市單次為250元、新竹市有條件提供六次免費服務;或可嘗試其他資源,如北市就於每周二、四中午在市政府提供「市民心理諮詢站」,現場有諮商心理師提供免費服務。另也可撥打免費的心理支持專線,如衛福部的安心專線1925(諧音依舊愛我)。如有需要,再進一步赴各諮商所或心理所尋求幫助。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7-01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陽性回診數降 醫:不回診形同自殺
台灣大腸癌的發生人數,已連續12年盤踞10大癌症之首,2017年約1萬6000人罹患大腸癌。但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民眾篩檢意願降低外,目前仍有約1萬名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尚未接受大腸鏡確診。國健署副署長吳昭軍表示,研究發現,若糞便潛血檢查篩檢為陽性者,未進一步接受大腸鏡確診,大腸癌的死亡風險增加6成4;而台大醫師也提醒,只要糞便潛血檢查陽性,就會有很高的罹癌風險,提醒民眾在後疫情時代下,仍應定期到院檢查、及早掌握癌前病變。國健署今上午舉行大腸癌篩檢記者會,邀請台大內科醫師講解,同時,也與科技業者HTC合作,以VR穿戴裝置方式展現大腸路徑。吳昭軍說,每年國人進行大腸癌糞便潛血檢查篩檢人數約130多萬,上半年約70萬;而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上半年人數僅50多萬,比去年同期少約2成左右。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表示,大腸癌危險因子很多,包括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肥胖、菸酒、老化等;而男性不論在發生率或死亡率上,都是女性的1.5倍,而相較去年,今年上半年全台糞便潛血檢查3萬1000名篩檢陽性個案當中,只有2萬1000人回診進行大腸鏡檢查,還有1萬人至今尚未回診。台大醫院健檢中心主任、內科部主治醫師邱瀚模表示,大腸癌患者雖有年輕化趨勢,但平均中位數仍在70歲左右。而在一般人口當中,每1000人中約有2至3人罹患大腸癌,但糞便潛血篩檢陽性者每20人就有1人;即便是父母都罹患大腸癌,其兒女罹患大腸癌風險,也比常人增加5至6倍。目前仍有約1萬名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尚未接受大腸鏡確診。邱瀚模說,因根據發生率來推估,1萬名糞便潛血陽性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者中,約會有500人罹患大腸癌,且當中更有一半的人為早期(0至1期);但這是可以早期根治的,也可直接透過內視鏡切除,5年存活率高達95%;一旦變成2、3期時,不僅治療費用貴、存活率降低,也更難根治;到了晚期存活率僅剩13%,「性命就在一念之間」。吳昭軍呼籲,防疫固然重要,但民眾保持身體健康也一樣重要,有鑒於88%的大腸癌發生在50歲以上的民眾,國健署已補助50歲以上至74歲民眾,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而檢出後的陽性個案,必須及早到醫院做大腸鏡來確認是否陽性,以便後續治療。【中央社台北1日電】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大腸癌篩檢、確診人數直直落,至今仍有1萬名篩檢陽性個案未回診。台大醫師邱瀚模今天呼籲別再拖,陽性個案每20人就有1人是大腸癌,不回診真是自殺行為。根據「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癌已連續12年高居10大癌症發生人數之首,2017年有多達1萬6408人確診大腸癌。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表示,大腸癌危險因子很多,包括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肥胖、菸酒、老化等,男性不論在發生率或死亡率都是女性的1.5倍,由於多達88%大腸癌發生在50歲以上中高齡族群,因此國健署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不僅早期癌5年存活率超過90%,還能降低35%死亡率。不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爆發逾半年,民眾外出、就醫意願都降低,癌症篩檢及回診人數也直直落,恐錯失早期發現及治療的最佳時機,尤其大腸癌篩檢衝擊最為明顯。林莉茹說,相較去年,全台上半年大腸癌篩檢率掉了20%,3.1萬名篩檢陽性個案當中,只有2.1萬人回診進行大腸鏡檢查,還有1萬人至今尚未回診。大腸癌權威、台大醫院內科部臨床教授邱瀚模表示,受到武漢肺炎疫情衝擊,大腸癌篩檢陽性個案回診率明顯降低,尤其3到4月間,每逢有疫情傳出,回診個案就猛掉,令人擔憂。邱瀚模強調,在一般人口當中,每1000人中約有2至3人罹患大腸癌,但篩檢陽性者每20人就有1人;即便是父母都罹患大腸癌,兒女罹患大腸癌風險也僅比常人增加5至6倍,但篩檢陽性個案則是常人的20至30倍,風險之大可見一斑,「篩檢陽性不做大腸鏡,真的是自殺行為。」
-
2020-07-01 癌症.大腸直腸癌
全台萬人腸癌篩檢陽性未回診 醫警告:形同自殺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大腸癌篩檢、確診人數直直落,至今仍有1萬名篩檢陽性個案未回診。台大醫師邱瀚模今天呼籲別再拖,陽性個案每20人就有1人是大腸癌,不回診真是自殺行為。根據「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癌已連續12年高居10大癌症發生人數之首,2017年有多達1萬6408人確診大腸癌。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表示,大腸癌危險因子很多,包括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肥胖、菸酒、老化等,男性不論在發生率或死亡率都是女性的1.5倍,由於多達88%大腸癌發生在50歲以上中高齡族群,因此國健署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不僅早期癌5年存活率超過90%,還能降低35%死亡率。不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爆發逾半年,民眾外出、就醫意願都降低,癌症篩檢及回診人數也直直落,恐錯失早期發現及治療的最佳時機,尤其大腸癌篩檢衝擊最為明顯。林莉茹說,相較去年,全台上半年大腸癌篩檢率掉了20%,3.1萬名篩檢陽性個案當中,只有2.1萬人回診進行大腸鏡檢查,還有1萬人至今尚未回診。大腸癌權威、台大醫院內科部臨床教授邱瀚模表示,受到武漢肺炎疫情衝擊,大腸癌篩檢陽性個案回診率明顯降低,尤其3到4月間,每逢有疫情傳出,回診個案就猛掉,令人擔憂。邱瀚模強調,在一般人口當中,每1000人中約有2至3人罹患大腸癌,但篩檢陽性者每20人就有1人;即便是父母都罹患大腸癌,兒女罹患大腸癌風險也僅比常人增加5至6倍,但篩檢陽性個案則是常人的20至30倍,風險之大可見一斑,「篩檢陽性不做大腸鏡,真的是自殺行為。」邱瀚模說,以全台未回診的1萬名陽性個案為例,其中一半的人有腫瘤性息肉,20%有超過1公分腺瘤性息肉,5%大腸癌,以此估算,全台有500名大腸癌患者仍在路上趴趴走,其中250人是可以根治的,但繼續拖下去,隨時可能惡化成更嚴重、更難根治的大腸癌。他解釋,0期大腸癌只要內視鏡切掉就能根治,5年存活率高達95%,一旦變成2、3期不僅治療費用貴、存活率降低,也更難根治,到了第4期存活率僅剩13%,「一念之差,差之千里。」
-
2020-06-29 科別.精神.身心
中年男常為家中老小三明治 人生難關「+1」來關懷
根據衛福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北市2019年自殺死亡人數有339人,其中男性自殺死亡人數212人,以45~64歲占自殺總人數24.5%最多。北市衛生局呼籲,民眾要利用「+1」來關心自己也關懷他人。台北市自殺防治中心表示,分析2019年台北市45-64歲中年男性族群自殺通報原因,前三大自殺原因分別為精神健康與物質濫用問題,占54%;情感、家庭及夫妻問題占32%;職場工作及經濟問題占29%。約有50%合併兩種以上原因。臨床心理師黃春偉表示,成年男性在面臨職場、經濟壓力或親密家人互動衝突等重大生活壓力時,較難將壓力說出口,比女性更容易有情緒困擾,若持續累積未及時協助、解決,將有可能導致自我傷害或結束生命。黃春偉表示,中年男性及親友們可以利用「+1」的原則,來度過這階段難關,包括「找專業醫療來+1」,及早透過醫療專業提供評估與協助。「讓家人給力來+1」,由家人時常關心家中中年男性。至於「找出附加價值來+1」,不要讓家庭及工作責任成為生命的全部,適時找尋自己的夢想與興趣並探索生命的價值。衛生局提醒,若發現親友有自殺意念及自殺行為,請儘速撥打「1999轉8885幫幫我吧專線」或衛生福利部提供的24小時安心專線1925,由專業人員協助您一同度過難關。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6-27 新聞.健康知識+
除了遺傳之外 這2個因素對「癌症樂透」有決定性影響
【文、圖/選自台灣商務《自然的療癒密碼》,作者克萊門斯‧阿瓦伊】由於狄奧多西‧杜布贊斯基所言,除非是在演化的脈絡下,否則在生物學裡沒有任何東西具有意義,顯然是對的,再者,由於這種認知同樣也適用於疾病,因此我們不禁要問,演化醫學能為諸如癌症之類的疾病提供什麼解釋?我們又該如何去理解腫瘤細胞具有威脅性的變質與演化機制之間的關係?早在我們所身處的這個時代之前,癌症就已存在多時。古生物學家的發現讓我們了解到這一點。這些科學家是專門在研究遠古時曾經存在、如今卻早已滅絕的一些物種。他們曾經挖到一塊帶有一顆已經石化了的腫瘤的恐龍骨頭化石,這顆腫瘤的年紀已有將近一.五億歲。所以說,當時肯定存在著癌症,只是我們無法斷言,這種疾病究竟有多常見。從生命初始,造成腫瘤的可能性就一直存在於在細胞裡。且讓我們假設,地球上的生命,如同大多數的生物學家所認為的那樣,是起源於大約四十億年前。當時,第一批生物出現在我們這個星球上,關於它們的起源,至今為止,只有一些未經證實的假設與瘋狂的推測。這些原始生物極有可能是生活在水中的單細胞生物。生物學家將最早的生命形式稱為「LUCA」,它是「最終普世共同祖先」(last universal common ancestor)一詞的縮寫。因此,無性的、單細胞的LUCA,是我們所有人的「最終普世共同祖先」。某些生物學家認為,LUCA有可能是例如被某顆隕石從宇宙的另一個部分帶到地球上來。我們且先將這類說法擱在一旁。畢竟,這完全不會改變這樣的一個事實,那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包括樹木、灌木、其他的植物、真菌、細菌以及動物和人類等等,在相隔數十億年的差距上與LUCA有著「親屬」的關連。因此,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含有它的小部分。存在於生命演化起始階段的原始細胞,必然已經具有遺傳物質,而且能夠繁殖,換言之,能夠自我複製。單細胞生物有兩種繁殖方式。一方面,它們可以與其他的細胞相互結合。這是一種十分古老且簡單的性形式,它所賴以運作的原則與我們人類的相同。另一方面,單細胞生物其實只要簡單地進行分裂,同樣也能完成繁殖。在這當中,它們是根據「一生二」的原則使自己倍增。為此,它們完全不需要另一個細胞。這是一種無性的方式,是最古老的繁殖方式;LUCA必然已能採取這樣的方式。在這當中所產生的後代,會與產生它們的那些細胞具有同樣的基因。它們其實就是某種「拷貝」。人們則稱此為「營養器官繁殖」(vegetative Vermehrung)。我們人類連同我們的身體細胞的整體都是LUCA的後代。因此,我們的細胞也具有和單細胞生物本質上相同的營養器官繁殖形式,一點也不足為奇。它們會自我分裂,並且在一個人的一生中利用自己產生出新的細胞。身體細胞的子代通常都是其母細胞的翻版,亦即所謂的「複製」(Clone),這點完全合乎它們的目的。肝細胞必定出自肝細胞,皮膚細胞也必定由皮膚細胞產生。藉由這種方式,我們的身體不斷地透過細胞分裂自我更新。表皮,亦即皮膚的最外層,大約每四周就會完全更新一次。肝臟細胞則慢得多,大約需要一百四十到四百天才能完成更新。有些細胞在我們成年後完全不會再自我更新,例如某些類型的神經細胞。當身體細胞經常進行更新時,舊的細胞則必須死亡與讓位。因此,身體細胞會在一段時間後自殺。由於細胞的這種自殺是在基因上編寫好的,所以我們會說這是「計劃性細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簡稱:PCD)。然而,在這一點上,事情卻是變得有些尷尬,因為重要的計劃性細胞死亡與每個想要生存和改變的細胞的原始利益相互矛盾。生命的演化是奠基於遺傳程式的變化。活細胞裡的一部微小的「複印機」一再會在讀寫這個程式時發生錯誤。這會導致突變,也就是細胞基因組的改變。這些突變是演化之所以能夠續行的原因之一。如果我們所有的人所從出的原始細胞LUCA,一直完成自己完美無缺的複製,那麼如今地球上恐將沒有其他任何比它更好的生命形式。也或許,如今地球上恐怕再也沒有任何生命了,因為地球上的環境條件在過去的四十億年裡曾發生過多次劇烈的變化,LUCA的生命形式,在沒有任何改變下,恐將無法適應生活環境的變化。突變、轉變,可謂是在每個細胞中運轉的演化引擎。一個身體細胞可能因為突變而變成不會死亡。在這樣的情況下,計劃性的細胞死亡就不再發生,細胞分裂後還會一直生氣勃勃。由於它會將自己已經發生改變了的遺傳物質傳給新的細胞,於是它也會讓新生的細胞同樣不會死亡。突變的、不死的身體細胞不僅沒有讓位給新的細胞,反倒越積越多。於是乎,腫瘤形成、擴散,之後更開始損害並破壞身體器官。這是我們俗稱細胞「退化」(Entartung)的過程。這無非只是一個細胞的演化過程;這些細胞對於它們所屬的人類的狀況其實是完全盲目。因此,演化醫學及其研究對於癌症治療的進一步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我們的身體細胞的遺傳物質每天都會發生數以千計的各種損害。舉例來說,在人類機體的化學過程中產生的所謂「自由基」(free radical),會攻擊我們的以DNA形式存在的基因組。自由基是極其活潑的化合物,為了尋找一個在化學上的結合伴侶,它們會像狂野的飛盤在我們的身體裡亂飛,在這個過程中,它們可能會扯下細胞的DNA的組成部分。這些損害也可能會導致產生危險的細胞。也因此,我們具備了能將受損的遺傳物質恢復原狀的修復機制。萬一修復失敗,這也可能會導致危險的細胞擴散。因此,我們可以見到,這是一種保護生命體免受癌症侵害的持續的平衡行為,因為癌症可以回溯到生命的原始力量。為了防止腫瘤形成,身體自身的力量必須始終保持警戒,必須防止細胞的基本生命力脫軌致使我們生病。這也就是醫生與生物學家會說「癌症樂透」的原因。 除了遺傳因素以外,環境與免疫系統在「癌症樂透」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環境污染物也會損害我們的DNA。如此一來,修復機制就會不起作用,罹癌風險也隨之升高。不平衡的飲食具有同樣的損害性,例如這會促進自由基的產生。因此,營養學家會建議從蔬菜和水果中攝取大量的植化素(phytochemical)。某些植化素可以抑制自由基在身體裡形成。你能猜出是哪些植化素嗎?來自水果和蔬菜的防癌物質幾乎全都屬於萜烯這個族群!我們已從森林空氣中認識了這個物質群。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就是其中一例。這是常見於黃色和紅色的水果與蔬菜的萜烯,像是胡蘿蔔、番茄、南瓜、甜菜根、桃子、花菜、菠菜等等。特別是我們的免疫系統,在圍繞著癌症進行的權力遊戲中,扮演了一個關鍵的因素。我已說明過,自然殺手細胞與抗癌蛋白質是如何發現危險的細胞並迫使它們自殺,此外,所有這些防衛物質又是如何在吸入樹木的萜烯下被活化與增加。對於我們的健康而言,地球的自然環境是否完好無損絕非無關緊要。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對於「癌症樂透」的結果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運作正常且乾淨的生態系當然會比受到有害物質污染的一個行星,更少一些存在致癌影響的機會,而且我們可以吸入更多有益健康的植物化學成分。大自然的影響使我們在參加「癌症樂透」時握有更有利的籌碼,因為它們可以強化身體的抗癌機制,並且有助於免疫系統的自然功能。如果使用演化生物學的語言,我們則可以說:疏離大自然提高了潛在的癌細胞的適應力。相反地,生態完好無損的生活環境所發揮的影響,則會強化防衛細胞與其他自然對手的適應力。雖然癌症早在智人出現之前就已存在,不過,自二十世紀起,它才成為最常見的死亡原因之一。在動物界裡情況則非如此。癌症是工業時代的人類文明病。促使癌細胞變得有能力抵抗化療藥劑,這也是一種演化機制。類似於抗生素之於細菌,化療藥劑提高了施予腫瘤細胞的人擇壓力。醫生動用細胞毒性藥物去殺死腫瘤細胞。然而,細胞卻具備了可藉以將毒藥再次排出的微型幫浦。在這當中,某些腫瘤細胞可以快速且有效地完成這項工作,這足以讓它們在化療中存活。換言之,它們有能力去抵抗。如果除了那些具有抵抗能力的癌細胞以外,其他所有的癌細胞都被化療藥物殺死,這些具有抵抗能力的癌細胞就會產生更頑強的腫瘤,這些腫瘤含有大量具有抵抗能力的癌細胞的複製品。治療這種「超級腫瘤」只有很微小的成功前景。因此,未來的癌症治療必須將演化的知識納入考量,進而找出「合乎演化」(evolutionssichere)的治療方式。為此,人們必須做網絡式的思考,也必須把人視為原本的人,換言之,視為某種產生自生命的網絡、而且永遠且無論如何也不能脫離這種相互關係的大自然生物。一種忽視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的醫學,在許多領域裡永遠不會成為一種成功的醫學。
-
2020-06-26 新聞.用藥停看聽
吃藥吃的心累,何時才能停止服藥?
在臨床上患有數種疾病或同時服用多種藥物的病患,在急於治療的心理上會認為多服藥病會好得快,常因此自做主張增加劑量,或是在害怕副作用或誤聽廣告內容的情況下,擅自減少藥物的服用次數、劑量甚至停藥。有些病患是中、西醫藥物同時服用,卻未告知醫生及藥師,此情形可能會使藥物造成交互作用而讓身體不適,進而促使病患停藥而讓服藥順從性下降,這些情形對於治療病程都有極不良之影響。以下列出幾種常見的藥物,在何時停止服用有略加說明,望能幫助民眾了解一些藥物相關知識,但有關劑量的調整和停藥的時間請務必與醫師及藥師討論。(1)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種可抑制細菌生長或殺死細菌的藥物,對於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療程,須按照醫囑服用完畢,不可因為自身覺得病情有改善或是痊癒而擅自停藥,否則細菌容易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使得病人之後使用此類抗生素時,無法達到預期的療效,而必須服用殺菌力更強的抗生素來治療病症,會造成能使用抗生素種類的減少而導致無可用藥物治療的情形發生,會有危害病人性命之可能,因此須按醫囑將處方服用完畢。(2)感冒藥感冒藥除了抗生素之外,包含止咳化痰、流鼻水、發燒等症狀治療藥物,若症狀改善或無此症狀時,可停止服用。如果感冒沒有痊癒,而且加重到有支氣管炎或是肺炎之情形時,須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並且依照醫囑按時服用治療的藥物。(3)消炎止痛消炎止痛藥物可分為口服及外用的藥膏或貼布,使用時機多為肌肉關節疼痛或經痛時。這類藥物功能為減緩發病時身體紅、腫、熱、痛的情形,但並不能實際治療真正的病因,因此當有疼痛症狀時,還是需要就診尋求醫師協助。另外,消炎止痛藥物服用量太大時,亦容易增加肝、腎負擔,所以若沒有疼痛則可停止服用。但若為長期發炎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仍需按時服用。(4)高血壓用藥高血壓藥物需長期服用,且一般而言,開始服用後則不能隨意停藥,以避免血壓短時間內上升太快,造成中風或心血管阻塞等情形。醫師會觀察定期量測的血壓,如症狀有改善,會以逐步減少劑量並持續追蹤血壓的方式來治療病患。(5)高血脂、糖尿病用藥服用此類藥物期間,需要定期檢測血糖及膽固醇等數值,觀察是否維持在正常的數值範圍,並且於每月固定時間回到醫院檢查身體狀況。病人不可因為一至兩次的數值於標準範圍內而擅自停藥,若擅自停藥,高血脂病人可能會有頭暈、四肢無力、胸悶等症狀,糖尿病患者則會有口乾、水腫、視力模糊、傷口不易癒合等症狀產生,且血糖控制不良,會導致洗腎及眼底神經病變,也可能會危及病人的生命。請服用此類藥物之病人多加注意自己的服藥順從性。(6)身心科用藥身心科用藥為維持情緒穩定,立即停藥會使精神症狀難以控制,甚至產生自殺傾向。若欲停藥,須由醫師診斷,採漸進式方式停藥,自開始減量到真正停藥,通常需要數個月以上的時間。藥物的作用大多為輔助病情控制,身心科病患需要他人的關心與照護,且適當的運動及保持身心安泰是較有助於控制病情的,如果身邊有此類病患,請多加留意病人的心情起伏以及是否有怪異行為,並於適當的時機給予幫助及藥物。(7)氣喘用藥氣喘病是一種慢性的疾病,成因為呼吸道發炎、過敏及呼吸道變窄,造成呼吸急促及呼吸困難的情形,嚴重時甚至會窒息,病人須按時服用藥物且要將氣喘藥物放置於身邊容易拿取的地方,以便氣喘發作時能有最快速的緩解,病人家屬也需知道藥物放置的位置,倘若病患發作時才能給予適當的救護。服藥期間可藉由適度的運動來增強肺活量,改善呼吸道功能。(8)荷爾蒙不論是補充荷爾蒙或是抑制荷爾蒙的藥物,都是為了要調節體內荷爾蒙的量,荷爾蒙主宰了我們身體的成長與各個器官的功能,所以除非醫師同意,否則不建議擅自停藥。如果使用完荷爾蒙藥物有身體不適之情形發生,請儘快與醫生討論且不可隨意停止服用藥物。(9)腸胃用藥腸胃用藥若為平時腸胃不適如胃脹氣、胃酸過多、消化不良、胃痙攣及腹瀉等,服藥後若症狀消除,則可停止服用。但須注意的是,若腸胃道症狀沒解除,或是經檢查後有其他更大的病因如腸躁症、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就必須依照醫師的指示服藥,特別是胃潰瘍藥物中可能會有抗生素的成分,為了殺死主要造成胃潰瘍的細菌-幽門螺旋桿菌,若不按照醫囑服用藥物可能會使細菌產生抗藥性,導致更嚴重的後果。(10)皮膚科用藥皮膚科用藥多為抗組織胺、類固醇及抗菌劑,且多為外用藥,用藥後若症狀改善則可停止服用,其中類固醇使用過多容易造成皮膚變薄,盡量不要過量使用。但須注意,若經皮膚科醫師診斷為特殊感染或免疫疾病,則需按照醫囑將抗生素或免疫調節藥物服用完畢。服藥期間若出現嚴重的身體不適、發燒、腹瀉、嚴重疹子的情形,懷疑可能為藥物引起且排除其他因素造成這些症狀,可先自行停止使用藥物,建議告知目前疾病狀況和用藥情形,與醫師,藥師相互討論後評估風險益處,再進行是否停藥的動作以免併發症產生。以期能在最適當的時間給予正確使用的藥物來達到最佳治療。文章提供/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
2020-06-17 科別.精神.身心
飲酖止渴:高劑量安眠藥造成的腦功能障礙!
長期生活的壓力,讓他產生嚴重的失眠問題,近十幾年來斷斷續續就醫服用安眠藥物。也曾於五十幾歲時,因為無法從悲苦的生活中振作起來,選擇了自殺一途。當時她喝鹽酸求死,卻被救起,手術後留下腸沾黏的併發症,無奈只好長年忍受腹部不適。雖然外科醫師建議可考慮再手術,但丁老太太卻怎麼樣也不肯再入手術房。隨著失眠的加劇,她使用更高劑量的安眠藥,想說與其清醒著疼痛,不如睡到感覺不出痛。這種想法,無疑是飲酖止渴,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又引起安眠藥成癮的問題;更有甚者,情緒越來越低落,專注力與記憶力變得很差,有時連說話都顛三倒四地。就在這種狀況之下,遠房的親戚終於硬拉著她來看診,希望能住院治療。「我肚子痛到受不了,晚上也不能睡…可不可以給我止痛藥?」丁老太太的表情讓人不由得也跟著沉重起來。「所以肚子痛要找到肚子痛的原因啊,這麼痛,看樣子也不得不失眠了。之前醫師建議妳再開刀,或許才是治本之道啊?」我試圖告訴她整體治療的優先順序為何。但緊接著,她和我雞同鴨講起來,注意力異常渙散,完全不曉得在說些什麼。因為醫院床位不足,只好暫時先安排等待床位,並且建議較密集的門診追蹤,等到一有床位就立即住院治療。我向家人解釋我的判斷:「高劑量的安眠藥已經讓她的大腦壞掉了,不管是憂鬱的心情也好,胡言亂語也好,若繼續服用這麼高劑量的安眠藥,是不會好的。請把安眠藥停掉,我試著讓她吃該吃的藥。」於是,就這麼過了一星期。在丁老太太和家人喜孜孜地出現在診間時,還真令我嚇了一大跳。「我好多了。」丁老太太這回講話可清楚了,「回去睡得很好,身體居然也不大痛了,最重要的是,情緒好很多了。」我心想,真恐怖,高劑量的安眠藥真的很恐怖,可以把一個好好的人弄成那般模樣。但只要評估與處置得宜,就可以在短時間內讓她的臨床問題幾近消失。當然,丁老太太不用住院了;在問到她未來有什麼計劃時,她還笑著說打算去南部玩哩。適當的使用安眠藥,可以為治療加分;然而,這種看起來是最快能入睡的方式,其潛藏的問題絕不可等閒視之!
-
2020-06-16 科別.新陳代謝
代謝症候群導致四大死因 85歲以上肺炎最致命
衛福部公布十大死因中,其中有四大死因與心血管有絕對的關係,包含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高血壓性疾病,四類死因去年總死亡人數為4萬8286人,逼近癌症的5萬232人。這四類疾病,都與飲食、生活習慣不佳引發的代謝症候群有絕大的關係。衛福部今公布十大死因排名,依序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若用年齡分析主要死因,1到14歲以事故傷害為最大宗,其次為癌症、15到24歲第一名同樣為事故傷害,其次為自殺、25到44歲則是癌症居首、自殺居次、45到64歲及65歲以上則是癌症位居第一,心臟疾病居次。由於我國已是高齡社會,另針對65歲以上人口進一步分析各自的十大死因。衛福部統計處科長陳雅俐表示,65到74歲及75歲到84歲均以癌症、心臟疾病位居前二名,但是85歲以上高齡者,則以肺炎居首。陳雅俐說,肺炎、高血壓以及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會隨著年紀增長,排名往前且風險增高,而糖尿病以及事故傷害則隨著年齡增長排名往後。台大醫院生醫園區分院院長余忠仁表示,肺炎是老化的疾病,當社會愈來愈高齡,死亡率也相對上升。另外,癌症患者或是重大手術病人,也可能因為免疫力低下而併發肺炎。余忠仁表示,肺炎主要還是因為感染流感病毒或是肺炎鏈球菌而引發,因此最好的方式施打疫苗。而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接種,余忠仁說,國際指引是建議55歲以上便需施打。但僅有少數地方政府放寬接種年齡層至55歲,疾管署目前僅針對75歲以上長者給予公費疫苗。十大死因中,排名第二的心臟疾病、第四的腦血管疾病、第五的糖尿病、第八高血壓性疾病,這些疾病皆與代謝性疾病有關。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蕭成儀表示,這些疾病都與飲食、生活習慣有絕大的關係,雖然近年國人開始注重飲食以及運動,但是質量都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蕭成儀表示,這四類疾病都不是一蹴可及,都是長時間累積的疾病,這四類的疾病根本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肥胖」。依據2013到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45.4%,男性為53.4%、女性為38.3%,我國肥胖盛行率仍逐步提升。臨床觀察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習慣,雖然開始注重健康飲食,但飲食西化已經不可擋,質量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且健康飲食也是近幾年才開始注重,想要立即根除相關的心血管疾病,仍需要時間,而國人運動的意願仍「非常非常地差」,這部分仍待政府以及公衛體系積極推動。蕭成儀表示,心臟疾病中最致命的大概就是心肌梗塞,過去心肌梗塞好發於50歲以上的民眾,但近年來30歲就出現心肌梗塞的案例已經見怪不怪了,代謝症候群引發的心血管相關疾病,使近20年發病時間快速地年輕化。他呼籲,民眾應該要多加強健康飲食以及規律運動的觀念,也建議民眾可以遵循「S-ABCDE」的健康守則,該守則雖然是推薦給高血壓患者使用,但一般人也建議可以遵循,避免心血管疾病上身。S-ABCDE 生活降壓口訣:-限鹽(Salt restriction)每日食鹽攝取量低於6公克或食品標示上鈉含量低於2400毫克,多選擇新鮮食材,減少攝取加工食品、醃漬食物。-限酒(Alcohol limitation)男性:每天酒精少於30公克;不超過2當量。女性:每天酒精少於15公克;不超過1當量。註: 1個酒精當量=15公克酒精=罐裝啤酒一瓶(酒精濃度5%)或 紅酒130 cc(酒精濃度12%) 或 白蘭地40cc(酒精濃度40%)或高粱酒 30cc(酒精濃度53%)-減重(Body weight reduction)身體質量指數(BMI)控制在18.5~24。腰圍:男性不超過90公分;女性不超過80公分。-戒菸(Cessation of smoking)戒菸能遠離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風險。-飲食控制(Diet adaptation)每天攝取8到10份蔬果、2到3份低脂製品、減少飽和脂肪和膽固醇攝取註:宜多選用清蒸、水煮、涼拌、滷、燉、燒烤等烹調方式,盡量減少油炸、油煎的食物。-持續運動(Exercise adoption)每周運動至少5天,每天至少30分鐘,強度要能達到心跳每分鐘130跳以上。資料來源/國健署 製表/陳雨鑫聯合報
-
2020-06-16 養生.聰明飲食
愛吃重口味等於慢性自殺!4招為飲食減鈉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頭號殺手,每年造成全球約1,790萬人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數的31%。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有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狹心症及心肌梗塞)和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好發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族群,但近幾年來,心血管疾病呈現年輕化的趨勢。引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包含缺乏運動習慣、不均衡飲食習慣所引起的三高問題、肥胖、抽菸及飲酒等因素。大家都知道,預防心血管疾病就是避免或減少高油脂食物的攝取,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提醒,但還有一項地雷食物容易被忽略,那就是飲食中的「鈉」攝取量也須留意。她進一步說明,許多人喜愛重口味、無辣不歡,但吃得太鹹時會攝取過多的鈉,造成體內鈉離子濃度增高,使血管中的水分也會相對增加,導致血管壁壓力大增,連帶影響高血壓的發生,甚至動脈硬化、中風等。根據國健署105年統計數據,成人每日食鹽攝取量男性平均為9.6克、女性平均則是7.6克,男女平均攝取量皆超出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鈉攝取量不超過2,400毫克(相當於6克食鹽或1茶匙食鹽)。潘富子指出,國人飲食習慣多以鹹食為主,若再加上餐與餐之間的鹹食零嘴,一不小心就可能攝取「鈉」超標!以常見零食舉例,罐裝的原味洋芋片(約163克)鈉含量約816毫克,佔單日鈉攝取量的34%;一包鱈魚香絲(114克)鈉含量約2411毫克,一整包吃下去就直接超標單日攝取量。潘富子師建議,利用幾個小撇步,為飲食減鹽「鈉」。1. 少吃或避吃加工食品:罐頭食品、香腸、火腿、培根、泡麵、餅乾、肉乾、魚乾、醬菜、醃漬物等。加工食品具有四特性:高脂、高鹽、高糖、低纖,才能得以長效保存並維持美味,因此,才會被說是不健康食物。2. 避免喝太多味道濃郁的湯:例如,日式拉麵的湯頭、關東煮湯汁、豬骨湯、火鍋湯等,能不喝湯就儘量不要喝,尤其是過鹹或過於鮮甜的湯,而火鍋湯底可用白開水取代。3. 減少使用調味料:少用鹽巴、醬油等調味,以天然食材或辛香料,如檸檬、蔥薑蒜等取代。湯品是鈉含量隱藏地雷食物,建議儘量使用新鮮食材熬湯,比較能掌控用鹽量,並運用食材的原味,如牛蒡、柴魚、大蒜、番茄等提鮮。4. 維持低鹽飲食:尤其是有高血壓問題的人,不是完全不吃鹽,而是要採取低鹽飲食。每日維持2~4克食鹽的攝取量,過低或過高都可能增加高血壓的風險,可參照為改善高血壓所設計的「得舒飲食法」。(圖文授權提供/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蛋白質吃太多腎臟會受不了? 4種攝取方式都NG 洗腎前多數人都罹這3種病! 別等身體有警訊才想到要預防
-
2020-06-07 科別.精神.身心
罷韓成功兩樣情 醫師提醒出現這些情緒要留意!
高雄市議會議長許崑源墜樓身亡,發生憾事,讓人震驚。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表示,若對於此次罷免結果一時難以承受,建議暫停看新聞、避免容易引起紛爭的場合、轉移焦點,如果心情實在過於悲憤,自己或家人應有所警覺,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 張家銘認為,既然結果已定,還是要把自己從負面情緒抽離出來,假設自己真的跳不出失落跟難過情緒,建議尋求專業協助。他也提醒,社群媒體常是同溫層,同溫層可偶爾取暖,但應避免過度沉浸,情緒更難抽離。雖然這次是罷免,與過去選舉狀況略有不同,但張家銘認為,若對結果覺得失落,出現類似選後選舉症候群,對調適心情有以下六點建議:1.停上看新聞,減少刺激:控制自己及家人看相關新聞的時間,關機或轉到非選舉相關的節目,太多的新聞會加重焦慮、憤怒或難過。2.避免容易引發情緒爭辯的場合:適當的討論有助情緒發洩,也得到支持,但對立的爭辯,可能破壞彼此的關係。3.轉移焦點,回歸生活常態:恢復正常的工作生活,暫時忙碌些,有助於處理負面情緒,找回生活控制感。4.正常作息:適當飲食、運動與休閒,有助於情緒穩定與放鬆。5.尊重體諒不同觀點:能站在對方立場思考,以更寬廣的角度看待不同的觀點,彼此尊重與體諒。6. 生氣不如爭氣,抱持樂觀的希望,正面看待與理性思考。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