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肺癌
共找到
1042
筆 文章
-
-
2022-05-06 癌症.肺癌
一群人比一個人走更遠…有癌友團體相伴的抗癌路,更無畏
「小孩才九個月,我要陪他長大,就必須收起眼淚,絲毫不多想,立刻配合醫師開刀治療。」──肺癌病友靜錦「查資料是我唯一能為罹癌太太做的事,從一個不懂腫瘤是什麼的人,變成能夠跟醫護討論治療方針的家屬。」──肺癌病友靜錦先生「我原是不愛社交的人,但為了活下來,就必須踏出這一步,逢人就問癌友該怎麼吃、怎麼運動?」──FB肺長壽社團管理員Angel「一個人走雖然走得快,但是一群人一起走才能走更遠。」罹患肺癌已六年的靜錦說到,面對抗癌路,許多癌友與家屬都曾面臨相當無助的時刻,靜錦認為,除了專業團隊與好的治療藥物外,對於癌症患者來說,家人及病友團體的心靈支持與陪伴也相當重要,與先生一起加入了FB肺長壽社團後,在抗癌的路上,他們不再孤單。靜錦提到,透過社團的經驗交流,面對疾病不再感到那麼徬徨無助。回想剛參加社團的時候,除了聆聽同是抗癌戰友們分享親身經歷外,社團裡的病友、後勤家屬們也常以過來人的心情,互相安慰打氣,讓她有勇氣繼續往下走。FB肺長壽社團管理員Angel對於靜錦也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因為靜錦做了超過50次以上的支氣管鏡,破社團紀錄,所以我們都稱她為吞管天后,她真的非常的勇敢,也樂於分享。」「試著在想法上,將罹癌當慢性病看待,去思考要怎麼與疾病和平相處。」這是靜錦最常跟剛確診的病友分享的一段話。在抗癌路上,除了病友的支持,家人的陪伴也很重要,靜錦的先生從不懂腫瘤是什麼,一路搜尋文獻資料、積極與醫師討論治療方法,為靜錦提供最大的支持與信心。許多後勤在面對病友時常感到無所適從,社團也因此向家屬分享,不要給戰友壓力,讓他們和往常一樣生活,維持正常的生活步調。本身也是肺癌病友的Angel說,「我很了解那種什麼都不知道的痛苦,因為我也是那樣走過來的。」除了支持癌友與家屬,病友團體也深入了解病友需求,替病友發聲、爭取醫療資源,透過舉辦演講、病友活動共同凝聚彼此也分享肺癌新知。FB肺長壽社團也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發起「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肺癌篩檢普及化」連署。希望鬆綁CT及MRI購置許可辦法,擴增檢查點,便利檢查的可親近性,讓更多的肺癌病患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FB肺長壽社團」:結合國內外肺癌機構及各界人士,共同推廣肺癌防治及篩檢觀念;並加強肺癌患者間的交流,提升肺癌治療之相關知識。 >>加入Facebook「肺長壽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Lung.Longlife
-
2022-05-0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吸菸與健康危害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戒菸與保健」。非常感謝楊醫師的來稿提醒讀者菸害的程度無遠弗屆,影響身體各器官的健康。接著,透過長年關心國民保健的前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副署長游麗惠的安排,邀請到關心菸害的另一位資深醫師提醒我們紙菸固然可怕,但目前「加熱菸」之類的新型菸品所隱藏的問題更不容忽視。接著民間推動戒煙運動多年的董氏基金會,深入地探討半世紀以來全球反菸團體都為「終結紙菸」而努力,但菸商為了挽救日益衰退的菸品市場,接連推出的新型菸品(電子煙、加熱菸)所帶來的災害,更需要全民提高警覺。這是「醫病平台」首次探討「預防醫學」有關的議題,這也正是醫療團隊以及社會大眾都需要彼此提醒的重要議題,是醫病雙方不容忽視的領域。新鮮的空氣令人神清氣爽,但突然吸入嗆鼻的濃菸味,會讓沒有吸菸的人嗆咳,即使臺灣推行室內無菸環境,但仍不時會見到路人掩鼻繞道而過的情境,其實大家都從媒體和衛教管道,詳知吸菸的害處,但即使參與許多次戒煙的課程,還是有些民眾忍不住、戒不掉、放不下這根菸,吸菸時的高溫菸霧經鼻腔進入呼吸系統,菸霧中含有數十種致癌物(如多環芳烴類化合物、砷、尼古丁、和菸焦油等),直接傷害氣管、支氣管和肺泡組織,並進而引起許多疾病,本文簡單介紹一些有關吸菸對健康的影響,提醒一下還是及早戒菸才是上策。一、吸菸會引起許多慢性疾病,英國一項針對130萬婦女的前瞻研究結果顯示(Lancet 2013; 381: 133–41),與非吸菸者(對照組)相比較,吸菸者的慢性肺病相對風險為35.3倍,肺癌為21.4倍,主動脈瘤為6.32倍,腸道缺血為5.58倍,口腔、鼻、咽喉癌為4.83倍,冠心病為4.47倍,罹病風險介於3至4倍的包括肝硬化、膀胱癌、肺炎、腦血管疾病,罹病風險介於2至3倍的包括胰臟癌、腎癌和胃癌,罹病風險介於1至2倍者包括糖尿病、肺纖維化、肝癌、靜脈栓塞、白血病、大腸癌、運動神經元疾病、乳癌等,這些疾病會危害一生的健康,值得大家注意。二、吸菸會增高死亡率,以癌症病人而言,吸菸的癌病病人死亡率比對照組高,即使先前曾吸菸而目前戒菸的人,他們罹患癌症的風險或因為癌症而引起死亡的風險,也都高於未曾吸菸的人;此外,吸菸的量越大,對疾病預後的不良影響越大。以乳癌為例,研究證實,目前仍在吸菸的乳癌病人,經治療後發生乳癌的復發率仍比對照組增加四成,因為乳癌而引起的死亡率約增加六成,先前的吸菸量越大,死亡率越高;即使吸入二手煙,也會增高乳癌風險。三、新冠肺炎疫情嚴重,研究顯示,吸菸者的新冠肺炎病情較為嚴重,雖然有些研究並未得到一致的結果,但統合分析的研究顯示,吸菸者的死亡率比非吸菸者更高,約為1.28倍。四、吸菸會使骨折癒合和傷口癒合變慢,骨折癒合過程中,吸菸的不良影響包括減少血管的新生、抑制骨折部位的血腫塊、抑制纖維母細胞移動到骨折部位、抑制軟骨新生和分化、抑制成骨母細胞的分化和骨合成作用、促進破骨細胞的功能,結果會影響骨折癒合的速度,以及癒合後的骨骼品質。五、英國一項針對130萬婦女的前瞻研究結果顯示,吸菸者的壽命比非吸菸者短約11年(Lancet 2013; 381: 133–41)(見附圖)。吸菸還有更多的害處,包括三高症候群、代謝、末梢血管疾病等等,癮君子們應該要及早戒菸才是。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5-01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母親節送不只要送禮給媽媽 先懂她的健康關鍵數字
在準備送媽媽禮物之前,你了解媽媽的健康狀態嗎?媽媽幾公斤?腰圍多少?血糖血壓正常嗎?三餐內容都吃些什麼?是否攝取足夠的蛋白質?關心媽媽的健康,不是買個禮物送給她就算達成任務,在回家吃飯的時候、在一起散步的時候,都可以是了解媽媽健康狀態的機會。元氣周報今天帶你關心四件事,把關媽媽的健康。血壓標準值:收縮壓140/舒張壓90 (mmHg)以下(不同疾病、年齡會有不同標準)醫師叮嚀:民眾在健檢或就醫當下量測的血壓通常稱為「診間血壓」。由於血壓易受到心理、前一天生活作息及外界環境影響,較容易偏高且波動較大,此時的正常值應落在140/90mmHg以內。建議回到家中及身心放鬆的地點,早晚自行測量一個月,觀察血壓變化,正常值應為135/85mmHg以內。若為糖尿病、慢性腎病患者,應控制在130/80mmHg內,醫師會根據不同疾病、設定不同血壓標準。若血壓長期處於高點易引起腦中風、心梗塞、冠狀動脈硬化等。血糖/糖化血色素空腹(飯前)血糖:標準值70~100mg/dL糖化血色素:標準值5.7%以下慢性病患者不超過8.5%醫師叮嚀:一般血糖測量可了解一段時間的血糖波動,正常「飯前標準值」落在70~100mg/dL。而測量「糖化血色素」可了解2到3個月內的血糖平均值,一般標準值落在5.7%以內;而罹患糖尿病、癌症末期、低血糖、年紀大或器官衰竭者,糖化血色素會稍微放寬,但不應超過8.5%。若經過量測發現糖化血色素超過8.5%,就醫當下也會判斷是否要立即給藥或者三個月後抽血追蹤。腰圍、BMI女性:腰圍80cm以內、BMI值18.5~2465歲以上長輩:建議正常BMI值 22.5~26較佳醫師叮嚀:根據老人醫學的定義,體重不能過輕,但如果因上了年紀有代謝問題,一定需要觀察長時間的BMI值變化。舉例,若65歲長者BMI值25以上,如果過去有肥胖代謝問題,但因運動逐步從27、28降到25,進行刻意減重,仍然屬於健康範圍。若以前BMI值只有20,但近期出現暴飲暴食,導致BMI值增加到25,小心胰島素功能退化而出現糖尿病。如果長輩有其他代謝疾病,BMI值會建議控制在24以下較佳。膽固醇總膽固醇:應小於200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應小於13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能保護心血管,男性應大於40mg/dl,女性應大於50mg/dl三酸甘油脂:應小於150mg/dl醫師叮嚀: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膽固醇),避免引起血管壁窄化、硬化等阻塞風險;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膽固醇)能保護心血管。三酸甘油脂若高達200mg/dl,對於心血管疾病及胰島素阻抗產生壓力,心肌梗塞跟糖尿病風險也會增高。骨質密度正常骨質密度:T值大於-1.0 骨質密度缺乏:T值- 1.0 ~ -2.5骨質疏鬆:T值小於-2.5醫師叮嚀:醫師建議量測骨質基礎紀錄的時間約51歲至55歲左右,此時為婦女停經時間。由於停經後,骨質流失速度會增加3倍以上,建議停經後需做一次骨質密度基礎紀錄,往後每隔三到五年檢查一次即可。可藉此了解骨質密度是否流失過快,可以增加維生素D及鈣質補充,減少骨質流失。這些檢查也要做乳房超音波如果一、二親等沒有乳癌家族史,建議45歲以上每兩年做一次乳房攝影檢查,45歲以前可每年做超音波檢查。若有乳癌家族史,可提早至40歲前進行超音波檢查及乳房攝影檢查,並根據檢查結果呈現的陰影、腫塊大小和形態進行後續追蹤,或做核磁共振檢查。子宮頸抹片只要有性行為就應該做子宮抹片檢查。衛福部補助「四癌篩檢」中,30歲以上婦女可每年檢查一次;30歲以下婦女則可每兩年篩檢一次;而性行為較早、有不明分泌物出現,則建議每年檢查一次。即便是65歲以上長輩少有行房,同樣可以篩檢,有異常情況需要回門診追蹤。高年齡層必做篩檢70歲至75歲的長者要多加注意癌症篩檢,至少國人前三名癌症「肺癌、肝癌、腸癌」一定要檢查,如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大腸內視鏡篩檢、肝臟腹部超音波等。此外,有慢性病及血管鈣化風險,可考慮高階心血管篩檢,如冠狀動脈攝影及腦部核磁共振。諮詢/新光醫院健檢中心家醫科醫師柳朋馳
-
2022-05-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台中+756例…累計3中症住加護病房 3人都打過疫苗
台中市今新增756例確診。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說,12歲以下有108例,65歲34例,截至今天,累計有3例中症住加護病房治療中,3人都有打過疫苗,有2人打3劑、1人打2劑。曾梓展說明,今天新增2例住院,其中一例插管,累計到今天有3名中症,在加護病房治療中,分別是72歲男性插管,為養護中心住戶,有失智、腦部病變,已接種二劑AZ、一劑莫德納3劑疫苗。85歲女性有肺癌病史,打過兩劑AZ;30歲男性患有失覺失調,為養護中心住戶,打過二劑AZ、一劑莫德納,共3劑疫苗。台中市長盧秀燕透過視訊說明,今天新增756例,包含校園群聚77例、職場群聚72例與家庭、朋友群聚176例。居家照護統計截至今日上午10時,申請居家照護2392人,其中1917人收案居家照護、92人評估中、383位未符合收案條件。提醒市民,今天起為五一連假,希望民眾外出口罩戴緊緊,減少到人潮多的地方,保護自己、守護家人。
-
2022-04-29 養生.聰明飲食
春天飲食清淡助排毒 營養師建議這5種蔬果可多吃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告誡我們「不時不食」,也就是要人們遵循時令、按照季節吃東西,是養生的最佳方式;經過冬天的寒冷、年節的大魚大肉,到了春天,就該飲食清淡,同時多攝取膳食纖維,幫助身體排毒。適合春季攝取的蔬果有哪些?1、梅子望梅止渴的典故大家都聽過,意思是一想到酸酸的梅子,口水自然就分泌了。因為梅子含有豐富的有機酸及酚類化合物,能夠促進消化液包括唾液的分泌,達到開胃等作用,當發現食欲不振、吃不下飯時,不妨吃幾顆脆梅、喝點梅子醋,有助打開食欲。梅子因為口感酸澀,不建議生吃,透過醃製、泡醋後,對腸胃較適合。2、枇杷《本草綱目》記載,枇杷具祛痰、潤肺、生津等作用,枇杷葉也有緩解肺熱乾咳的作用,川貝枇杷膏就是以枇杷葉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枇杷的維生素A含量高,有助改善眼睛疲勞、還能幫助上皮組織的正常分化;而且它的熱量相當低,6顆枇杷僅有38大卡,減重的人適量吃,既能補充膳食纖維也不怕胖。3、菠菜每回被霸凌的卜派,只要吃下一罐菠菜,肌肉馬上就能膨脹,雖然劇情誇張,但菠菜有益健康的形象深入人心。菠菜屬黃綠色蔬菜,因含有大量β-胡蘿蔔素,可防止活性氧功能,阻止細胞癌化、抑制癌細胞生長;菠菜富含膳食纖維,有助降低血中膽固醇。但菠菜的草酸含量高,不建議與高鈣高鐵食物共食,否則會抑制其吸收,因此調理菠菜時可先汆燙,以減少草酸,汆燙過菠菜的熱水就不要再使用。4、豌豆豌豆分為軟莢及硬莢兩類,軟莢的豆仁及豆莢都可以食用,清脆爽口;硬莢在生長初期可以連莢一起食用,待豆莢變粗硬後,就不建議食用,取出的豌豆仁則被歸為澱粉類;豌豆富含維生素B群、維生素A、醣類、蛋白質及膳食纖維,能防止人體致癌物質合成,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祕。5、韭菜韭菜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質,如硫化物、β-胡蘿蔔素、維生素A及C、膳食纖維等,對胃癌、大腸癌、皮膚癌、肺癌、肝癌等有預防作用;韭菜籽的含鈣量高,有助於骨骼、牙齒的形成,使血管彈性增強,血壓改善。
-
2022-04-28 癌症.抗癌新知
要價不菲 細胞療法治癌 注意三要點
受癌症病患矚目的免疫療法,除了免疫藥物,細胞療法也備受關注。嘉義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李育庭提醒,衛福部已核准通過的細胞療法,屬於輔助治療的一部分,由於價格不菲,建議病患謹記三要點:治療前與醫療團隊討論、了解收費狀況、選擇政府認證的GTP實驗室。利用自己免疫細胞來殺死癌細胞,是免疫療法原理,李育庭指出,目前細胞療法有兩種,一為基因改造的T細胞稱為CAR-T,可用於血液性癌症,但技術門檻高,屬於精準導彈療法;另一種是體外培養免疫細胞再輸回病人體內,目前以CIK免疫細胞為主,是利用免疫細胞大軍的人海戰術來殺敵。細胞療法是從病人的周邊血液中,分離純化出單核白血球細胞,逐漸活化並增殖成CIK細胞,當達到治療劑量後,盡快收集並回輸病患體內,用以對抗癌症,被核准用於標準治療無效的癌症病人與實體癌末期病人。目前衛福部已通過全台十餘家醫院,以細胞療法用於癌症治療,國內醫療院所多與生技公司合作,提供第4期實體癌「自體CIK免疫細胞治療」。嘉義基督教醫院與沛爾生醫合作,嘉基內科部長李明陽指出,病患應深入了解該醫院所合作的生技公司是否合格,並有取得GTP認證,以及培養自體CIK免疫細胞的能力,才能更全面了解細胞療法。嘉基取得的適應項目含括了台灣常見的肺癌、肝癌、乳癌、大腸直腸癌、胰臟癌、胃癌、卵巢癌、惡性黑色素瘤、子宮頸癌、腎臟癌、膠質母細胞瘤、鼻咽癌、食道癌,可治療的癌別廣泛。由於CIK細胞壽命有限,因此需要反覆多次輸注,而且價格並不便宜。目前,衛福部也要求醫院需與病人詳細說明收費方式。以嘉基為例,細胞療法會進行六次輸入治療,每次施打後再付款。
-
2022-04-23 新聞.科普好健康
不抽菸會罹肺癌?空汙、油煙、家族病史也是罹癌因子 低劑量CT篩檢及早發現病灶,減死亡風險!
肺癌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冠。肺癌若能在第一期診斷並接受手術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達80%,若遲至末期才發現,五年存活率降至10%以下。但早期肺癌沒有症狀,大多數病患因不適才被診斷出肺癌已是中晚期,因此,每年台灣新診斷肺癌病患中,只有不到30%可接受手術切除。LDCT可測小於一公分結節傳統上常會利用胸部X光進行肺癌篩檢,但是對於肺部小結節的偵測敏感度太低,無法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的。近幾年篩檢早期肺癌工具有了突破性的發展,「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可偵測小於一公分的肺部結節,具有更高的敏感性,有機會早期發現肺癌,並且及早接受「亞肺葉」手術切除,可降低肺癌死亡的風險。根據2011年美國全國肺部篩檢試驗、2020年荷蘭比利時肺癌篩檢試驗皆證實,低劑量CT篩檢可降低肺癌死亡率,受益的族群有兩大類:一類是年齡在50至74歲之間,現仍吸菸者或戒菸不足10年,每天吸菸超過15支、持續25年以上,或每天吸菸超過10支、菸齡超過30年;另一類是抽菸史超過一年30包,戒菸短於15年。不抽菸罹癌 合併基因突變除了「抽菸」與否,是決定接受低劑量CT篩檢的重要因子外,由於台灣的肺癌病患有超過半數以上不抽菸,女性病患更高達93%不抽菸,根據中研院團隊分析,這些不抽菸者的肺癌,常合併某些基因突變,可能與空汙、油煙有關,患者有明顯家族病史,若父母與手足曾患肺癌,罹癌機率高出五倍,建議應盡早接受低劑量CT篩檢。篩檢發現了早期肺癌,該怎麼辦?肺癌手術的標準方式,除了將病變的肺葉切除外,還要做淋巴結的廓清,希望能完整的切除及取得確切的病理分期。然而,肺臟切除後不會再生,此類手術對病患肺功能影響較大,影響生活品質。由於國內低劑量CT篩檢的推動,許多肺癌得以在很初期就被發現,這類小於二公分的小型肺癌(例如最常見的肺腺癌)是否也需要做到肺葉切除,一直是胸腔外科學界探討的熱點。早期肺癌 肺節或楔狀切除近年幾個大規模臨床試驗顯示,這類早期小型肺癌,手術切除範圍不需要像從前一樣進行肺葉切除手術,可採行肺節切除或楔狀切除的「亞肺葉」手術切除,就足以達成完整切除的目標。相較於肺葉切除,病人得以保留更多的正常肺組織,更多的肺功能,對於手術後肺功能的影響較少,病人的生活品質也會較佳。以胸腔鏡手術進行楔狀切除,病人需於術前透過斷層掃描攝影予以勾針或注射染料定位後,再進開刀房手術。然而,此術式要讓定位與手術之間無縫銜接非常困難,無論從X光室完成定位後轉送至病房,或是從病房轉送至開刀房,都需要很多等待時間,轉送過程中偶爾會發生勾針脫位及氣血胸等併發症。此外,由於定位是在清醒下進行,常易造成病患心理及生理上的不適。長庚腫瘤定位 可降低氣胸長庚團隊於2016年開發影像導引胸腔鏡手術,讓病患在複合式手術房全身麻醉後,將病灶定位及手術切除做到無縫接軌,使病人獲得最佳手術結果及舒適度。且將手術前中後的流程優化,根據病患體型、腫瘤特性,為每位病患量身打造「個人化」腫瘤定位切除策略,定位所需時間從最初100分鐘降至平均16.5分鐘,氣胸發生率從過去的25%降至6%,術後住院天數也從5至7天降為2至3天。這個優化的治療方式多次被引用為治療指引,長庚團隊也完成世界第一個術中對比術前肺腫瘤定位之隨機臨床試驗。
-
2022-04-15 新聞.健康知識+
你每天都在做這些危險行為!常見10大不良習慣 癌症、中風、心肌梗塞都上門
民眾日常注重養生,但往往忽略身邊更需注意的「不良習慣」。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指出日常常見的10大不良習慣,提醒養生之道也包括了避免相關風險。 常見10大不良習慣!防癌、中風、心肌梗塞等早改善。 1.肥胖:肥胖、代謝症候群是相當常見、形成因素繁多、且位於抽菸之後排名第二名的健康風險。肥胖對於心腦血管負擔相當大,最常見引起的問題如三高、代謝症候群、中風、心肌梗塞等,也容易增加罹癌風險。而現代人營養充沛,常見進補僅為一種吃鍋吃大餐的理由,且未必真的有補到,這點也需注意,建議適度控制體重。 2.缺乏運動:運動是最主要增強代謝的方法,缺乏運動者膽固醇、血脂、血糖都容易升高,三高、中風、心肌梗塞機率也會較高,除此之外也容易引起肥胖,間接使得罹癌風險增加。建議培養運動習慣。 3.抽菸:抽菸不僅與肺癌有關,也可說是與所有疾病、癌症、慢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皆有所關連、關聯性也最高的風險。有個笑話說道「醫學院學生考試若答不出疾病風險,回答抽菸通常就沒問題。」可見關聯性極高。建議減少菸量,戒菸最佳。 4.酗酒:酗酒容易升高血壓,血糖、血脂也容易提升,心腦血管疾病風險也就隨之上升,且也會提升致癌機率,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引起「酒精性肝炎」,再更進一步就形成肝癌。其他癌症也包括食道癌、胃癌、大腸癌等。建議酌量或戒酒,一般人一天喝個一兩杯無傷大雅,但有上述這些疾病者,就需與醫師討論為佳。 5.飲水不足:水分不足容易影響代謝、身體各處運作、提升血管黏稠度、增加血管阻塞風險,阻塞風險提升也間接使得中風、心肌梗塞風險上升。因此平時建議一日最少體重X30的飲水量。而喝湯、喝飲料也都能補充水分,但需考量的就包括糖分過高、鈉含量過高等,因此水分補充還是以飲水為佳。 6.手搖飲、含糖飲:添加糖攝取過量,除了容易增胖、成癮等,對於三高、心腦血管疾病、癌症等都會有所關連。若以國民健康署建議攝取量來看,一日建議不超過50克,雖說每杯手搖飲有所不同,但50克往往一杯就超量了。因此建議少喝手搖飲,若真的要喝也以微糖、無糖為佳。其他食物也常見含有添加糖,如糖醋排骨、滷肉飯等,需留意。 7.加工食品:加工食品對健康的傷害各有不同,但不論如何大多都不利健康。舉例來說香腸、培根等醃漬食物,當中的添加物就容易形成對人體有害的致癌物質「亞硝胺」,研究發現腸癌影響尤其明顯。餅乾、炸物等其他加工食品,較擔心的則是反式脂肪,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風險。建議避免加工食品,以原形食物為佳。 8.不吃蔬果:充足的蔬果有利攝取膳食纖維,膳食纖維有助糞便排出,代謝體內廢物,也有利於平穩血壓、血糖、血脂,反之則不利,像是糞便常堆積於腸道中,也容易提升腸癌風險。建議一日3蔬2果,蔬菜3份,蔬菜每份約煮熟後半碗,水果2份,每份約近於一拳頭。 9.過多3C:頭的重量約為5公斤上下,平均每前傾斜15度負擔重量為原本的2倍,30度為3倍,60度達5倍,民眾常常低頭滑手機、駝背使用電腦、一用往往就是一整天,傷害不單只有眼疾,也包括脊椎、神經、肌肉、筋膜等,因此也常會出現腰酸背痛、肩頸痠痛、椎間盤突出等問題。而此族群也常有久坐問題,也和心腦血管疾病、肥胖、癌症等息息相關。建議下班後就盡量減少使用3C,滑手機也給自己設定時間。 10.自行停藥/偏方:許多民眾都有慢性病問題需長期用藥,但常見感覺好轉便自行停藥,或認為要吃多了要洗腎等,各種錯誤認知自行停藥、使用偏方,將容易使得病情加重,甚至有致命危險,以高血壓藥物來說,自行停藥心肌梗塞的風險便會大幅提升,而誤信使用偏方是常見造成腎功能損害的關鍵之一。如欲停藥應和醫師詳細討論並評估狀況。 如何養生較健康?醫:避免不良習慣也很重要。 洪暐傑醫師表示,民眾養生常見方式如保養品、保健食品、進補、天然食材等,但卻往往忽略了「不良習慣」,不良習慣有如踩地雷一般,沒踩到沒事,但放越多、放越久也就越危險,對健康越是不利。而人們也常會莫名出現「比較」的習慣,例如看到有人抽菸抽了幾十年,便會心想「我才抽個幾年,應該不會有事」,但事實上確實也有人抽個幾年就罹癌。 洪暐傑醫師提醒,若是平常相當注重使用保健食品、正確進補、天然食材,但卻依舊不運動、肥胖、酗酒、抽菸等,那吃再多、補再多,對健康整體而言正面影響恐怕也不彰。養生最重要的觀念在於「如何活得更健康」,呼籲不僅注重日常養生,也要在取得平衡下,盡可能的避免不良習慣。 《延伸閱讀》 .關心三高更要注意代謝症候群!中風、心肌梗塞高出3倍,醫教6招逆轉! .便祕、腹瀉、血便是大腸癌?3症狀速就醫,早期存活率達9成!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4-13 醫聲.癌症防治
攤開癌症帳單/64歲確診肺癌第一期,開刀5年沒再復發:「不是每個人像我一樣幸運」
5年前,我64歲,確診肺癌第一期,因為有家族遺傳史,診斷不到一個月,就安排開刀。民國79年冬天,母親出現呼吸道症狀,晚上坐著才能睡覺,但一開始只被當成感冒,還去打「肝精」, 希望把症狀壓下去。隔年春天,因為一直沒有好,母親去醫院照X光,才發現整個肺都是黑的,送大醫院確診肺癌3A期,醫師說即使治療也只剩不到1年的時間,最後選擇安寧治療,3個月後她就離開了。 長年在職場工作,雖然我知道健檢重要,但仍等到民國106年2月才自費做了全身健檢。當時肺部電腦斷層發現,左上肺有3.3公分「肺磨玻璃影(GGO)」,也叫做密度輕度增高的雲霧狀淡薄影,樣子像磨砂玻璃一樣。後續在胸腔內科接受左上肺穿刺,確定為惡性腫瘤。確診後轉到胸腔外科,預備開刀並進行術前檢查,確認腫瘤有無轉移到骨頭或腦部。我從106年3月23日到27日住院,5天做了一系列檢查。因為在職場上多年的習慣,術前讀了很多文獻,了解肺癌治療方法及術後如何保養、飲食等。當時我有兩種手術選擇,包括微創手術跟機器人達文西手術,根據我讀過大量資料,理解到台灣在達文西手術評價不錯,且復原期短、疼痛較輕,在經濟狀況許可下,和先生商量後決定自費做達文西手術。 此次住院手術共花了45萬元,其中達文西就占了30萬元,術前醫師告訴我和先生,會先切除左上肺毛玻璃霧狀的部分,同時化驗,確認左上肺其他部位有無腫瘤。我在29日上午7點進手術房,原本預計下午3點多結束,結果到晚上7點多還沒開完,直到晚上11點才出手術房,出來後我的左胸被畫了18公分的刀口,因為最後還是做了傳統開胸手術。 這個結果讓我有點失望,先生事後轉述,原來手術時,醫師發現左上肺所有淋巴結都要切除,但淋巴結很硬、又多,達文西機器人手臂力量不夠,無法取出。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好徵求先生同意後進行開胸手術,取出淋巴結。我先生說,當時無法不簽,最後只好簽了。 最低潮莫屬術後清醒的第二、三天,身上插了引流管、尿管、鼻胃管等,想跟醫師溝通卻無法說話,用紙筆寫下「請拔掉鼻胃管」,醫師看我意識清楚,才同意卸除。離開加護病房後,我住進特等病房,自費使用止痛藥花了1.9萬元,但晚上卻做一直做惡夢,恐怖畫面歷歷在目。後來,雖然傷口仍感疼痛,但我寧可痛也不敢再吃止痛藥了。 身上10多公分的傷口非常疼痛,轉到普通病房後,我慢慢下床走動,帶著管子走來走去,但這疼痛一直持續許久。有一天去街上買東西,突然痛得要死,疼痛感從整個肋骨左下方蔓延到上方,讓我完全無法動彈,疼痛持續了2、3個月,之後慢慢好轉。雖然手術經過5年了,至今偶爾會隱隱作痛。 開刀後我一直和醫師確認,是否還要進行其他治療,醫師說我是第一期早期(1A),術後不用化療,如果1B就要化療。手術後我沒有再吃其他藥物,每半年回診、照一次電腦斷層追蹤。今年2月我回診,剛好開刀滿5年,癌症沒有復發,醫師說未來維持一年追蹤一次就好。 因媽媽肺癌過世,我又長年負責煮飯,穿刺檢查前,就跟姊姊說,「感覺這是惡性腫瘤」。確診肺癌後,我去看台大醫院網站,尋找術後飲食注意事項的資料,也到肺癌協會網站上,買了他們推薦的台大陳晉興醫師的書,書中清楚地介紹肺癌開刀、化療、標靶藥物、追蹤等,但有幾篇故事我看了很難過,因為癌友的情況嚴重,有幾篇經驗則與我很像,結論是要吃好、睡好、不要有壓力,還要適度運動,這對我非常有幫助。 我一直都有游泳、走路,沒有慢性病,左上肺全切除後,肺部只剩81%,醫師安慰我說,一般人用不了這麼大的肺活量。我在開刀前的住院期間,醫師讓我用呼吸器、氣球增加肺活量,我非常賣力地呼氣,開刀後我也維持運動,也更注重深呼吸,保持肺活量,目前喘不過氣的感覺。 因為信仰,我知道人的時間有限,罹癌雖然會擔心,但沒有驚慌。術前的肺部穿刺檢查,那麼長的一根針在我眼前,加上電腦斷層躺在筒狀空間會有壓迫感,每當恐懼時我就閉眼禱告,祈求神與我同在。 我現在隨時提醒大家,尤其女性都要定期檢查,還有家族有肺癌史的人。一位小學同學去年7月發現肺癌四期,已轉移腦部,其實早在前年,他就出現骨頭痛,但警覺性不夠。我能開刀已經算不錯的,我現在快七十歲,繼續更加珍惜、活好每一天。▌癌友小檔案69ys、女性.診斷:106年診斷肺癌1A.治療:1.達文西機器手臂切除左上肺毛玻璃霧狀部分2.傳統開胸手術進行左上肺全切除.帳單:住院手術共45萬元,其中達文西手術30萬元.健保不給付原因:健保尚不給付達文西手臂手術費用▌鼓勵癌友一段話開刀切除左上肺,無疑是人生中第一次的苦難。追蹤五年後,醫生說:肺部沒有什麼變化,我等於重生了。我的忠言逆耳是「早發現、早治療」。你的健康,要自己來把關,不是每個人都會像我一樣幸運的。曉曉 111年3月31日
-
2022-04-13 癌症.肺癌
老菸槍咳到吐血罹肺癌 積極抗癌扭轉人生
台中45歲周姓油漆工菸癮達30年,平常有乾咳,近期痰中帶血、血量增加,還出現後背痛,2個月爆瘦十多公斤,就醫確診為分化不良的肺腺癌,經接受放療、化療縮小腫瘤,再以手術切除,腫瘤幾乎連根拔除,目前持續復健治療,可望順利返回職場。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鍾娜娜說,患者就醫檢查發現,右上肺有一顆6公分X1.2公分的腫瘤,化驗後證實為分化不良的肺腺癌,臨床上屬於肺癌第三期,腫瘤不僅侵犯右側肺門及右側支氣管,更把鄰近右側肺動脈上枝整個包埋住,「形狀有如肺部被惡魔之手緊緊搯住一樣。鍾娜娜指出,考量患者腫瘤位置相當棘手,若手術切除易造成大出血,病理基因檢測顯示也不適合採取標靶或免疫治療,在醫療團隊評估之下,患者接受前導式同步化學治療合併放射治療,先縮小、萎縮腫瘤,再接受手術切除。鍾娜娜說明,患者採取低分次的放射治療模式,減少放射治療次數,但每次給予相對高的放射劑量,並且同步利用秒速級影像導航系統輔助,精準確認腫瘤位置,減少周邊鄰近正常器官受到不必要的輻射劑量,減少副作用。周姓患者接受18次療程(3周半)後,血痰以及背痛逐漸好轉。待腫瘤明顯萎縮,後續接受胸腔外科胸腔鏡肺葉切除及淋巴廓清手術,一舉將腫瘤完整連根拔除,目前恢復狀況良好,現正安排心肺功能復健治療,很快就能返回職場。※ 提醒您:吸菸有礙健康
-
2022-04-12 新聞.用藥停看聽
四款抗乳、腸癌藥及抗黴藥危及生命 國內禁用這族群
食藥署今日公布含fluorouracil的三款化療抗癌用藥及一款抗黴菌用藥,不得使用於缺乏DPD酵素的病人,否則將導致血中濃度上升而發生嚴重或危及生命的不良反應,並要求含該類成分藥品許可證持有商應於今年11月30日前完成中文仿單變更。藥品組簡任技正潘香櫻表示,食藥署監控到歐洲藥品管理局(EMA)發布含fluorouracil成分,使用於體內缺(DPD)酵素的病人,將無法代謝該藥品,可能會導致血中濃度上升而發生嚴重或危及生命的不良反應。目前這三款化療藥多用於直腸癌、乳癌、大腸癌、胃癌、胰臟癌及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等前線口服藥物及注射針劑,其中注射針劑去年使用量為45.1萬,抗癌用藥為一千多萬顆。另一款抗黴菌藥物使用量為6.8萬顆。潘香櫻表示,已知缺乏DPD酵素族群病人,在東亞族群較少見,但為保障用藥安全,仍決議比照歐洲法令禁止該病人使用。故自111年4月12日起公告含fluorouracil及相關成分藥品禁止使用於已知DPD活性完全缺乏的病人,並要求含該類成分藥品許可證持有商應於111年11月30日前完成中文仿單變更,逾期未完成者將廢止其許可證。食藥署提醒,醫師開立含fluorouracil及相關成分藥品(capecitabine、tegafur、flucytosine)予病人時,是否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的症狀或徵候,民眾服藥後若出現任何身體不適,如:嚴重腹瀉、口腔發炎等,請立即回診。
-
2022-04-12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提升存活率 專家促建跨部會單位
全球每年有三億多人口死於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據全國性電話民調顯示,台灣有高達六.一%的人口可能罹患COPD,其中接受肺活量測定者不到二%,無法提早診斷與治療,後續導致社會和個人沉重的醫療負擔。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吹好吹滿」才有效 肺功能檢測重品質出院後一年 死亡率逾二成彰化基督教醫院副院長林慶雄表示,肺疾病程進展緩慢,以COPD為例,病患就醫時,往往已是中後期,且可能伴隨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糖尿病、肺癌等共病。台灣調查,因COPD急性發作住院的死亡率為四%,而第一次因COPD急性惡化住院病人,出院後一年的死亡率更高達廿二%。林慶雄指出,二○一七年健保實施「全民健康保險慢性阻塞性肺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透過醫療資源整合制度,提供病患完整且連續性照護,提升治療品質,並降低急性及加護病房入住率。研究顯示,接受此方案患者,平均每千人中,因COPD急診者減少三點四人、住院者減少六點二人。由此可知,健保的支持與臨床完整照護,可有效提升疾病照護品質並降低醫療資源利用。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提升存活率 專家促建跨部會單位空汙嚴重 高風險群已改變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立法委員黃秀芳也指出,台灣肺疾醫療支出持續增加,尤其肺癌成因不再只是吸菸,但衛福部國健署建議早期篩檢肺癌的高風險族群,僅針對抽菸超過卅年,五十到八十歲,或具肺癌家族史、肺部疾病史、曾暴露於氡氣環境,或特定職場環境工作者。來自彰化的黃秀芳對空汙感受特別深,她說,中南部空汙危害重,肺疾患者逐年增加,疾病防治不能沿用舊資料,防治肺疾應提高到行政院的層級,統合衛福部、環保署、勞動部、經濟部、交通部等,成立專責單位,制訂針對不同族群的衛教宣導策略。藉由跨部會合作,整合空汙費、碳費、菸捐、健保費等,進一步研議將肺功能檢查納入常規成人預防健檢或一般勞工健檢項目,達成肺癌存活率倍增的目標。台灣空氣品質健康安全協會理事長、環保署前署長沈世宏表示,室內空汙更值得關注,上班族常輕忽辦公室各種事務機器排放的汙染,煮飯油煙或吸菸,也影響健康。台灣二○一二年實施「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成效顯著,呼籲企業主可依環保署內空氣品質自主管理要點,提升企業形象,維護員工健康。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關注肺老化 避免呼吸器相伴餘生環署拚空品 國健署多元宣導行政院環保署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處科長陳宜佳說,未來防治重點將集中在季節性和中南部空氣品質,並訂定有害汙染物標準。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科長胡怡君說,將逐漸調整宣導方向,如不焚香燒紙錢、空汙季節少外出。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建議,民眾可從最簡單的「一分鐘登階檢測」做起,若一分鐘內無法爬樓梯卅階,屬高風險群,應盡快就醫,登階卅至五十階則屬中度風險,須持續注意肺部健康。延伸閱讀:一爬樓梯就喘,快來檢查自己的肺功能
-
2022-04-12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關注肺老化 避免呼吸器相伴餘生
國人十大癌症死因長年以肺癌為首,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則是一○九年十大死因的第八位,最常見的為慢性肺阻塞疾病(COPD)。專家指出,國外近年開始倡議早期COPD預防篩檢概念,讓民眾盡早建立自我的肺健康識能,才能提早揪出問題,有效防堵肺部疾病。肺是沉默的器官,幾乎沒有神經分布,當肺部產生「咳、喘、痰」的症狀或疼痛時,疾病往往已相當嚴重。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說,早期肺疾很難發現,主要是民眾常會自以為是感冒或體力不佳,全民的肺部健康識能相當不足。延伸閱讀:久咳不癒? 「肺功能檢查」 只做胸腔X光不夠健康效果暨醫療科技教育聯盟理事吳慧敏表示,肺病往往需長期治療,以COPD為例,晚期患者須使用呼吸器維生,在健保支出名列前茅,對社會和家庭來說都是沉重負擔。台北醫學大學研發長李岡遠表示,目前在臨床治療肺疾,就是在治療過去廿、卅累積下來的危害,為落實二級預防目標,減少國人未來受肺疾之苦,呼籲推動肺疾早期篩檢普及。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專家:25歲應測肺功能 建立健康履歷歐美近年積極推廣早期防治觀念,把肺阻塞的關注年齡,從四十歲提早到廿五歲,因為如果等到患者四十歲以後才介入用藥,屆時只能降低發作次數,很難有效治癒。因此,推動肺功能檢測已刻不容緩。吳慧敏希望政府能編列預算,協助進行肺功能檢測,雖然現階段做不到,但建議卅歲到四十歲民眾,在個人定期健康檢查時,額外加做肺功能檢測,若能提早發現問題、早期治療,可說是花小錢省大錢。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提升存活率 專家促建跨部會單位她也強調,有時要求吸菸的癮君子戒菸並不容易,但如果健檢時加做肺功能檢測,讓他們瞭解自身的肺部健康狀態,就會產生較強的戒菸動力,提升健康意識。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吹好吹滿」才有效 肺功能檢測重品質
-
2022-04-11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癌友補足全營養 低脂好油適量醣
全人治療已成為治癌未來趨勢,其中癌症營養是重要一環,因為在化放療過程中,有超過8成的患者會產生副作用,其中又與營養不良有關,新光醫院研究部暨精準醫學中心主任賴泓誌指出,癌友的營養補充與一般患者不同,需要低脂好油、適量的醣類及高蛋白質。癌症治療最怕沒有體力,但治療過程中最大副作用就是食慾不佳造成營養不良,會造成肌肉流失、化療毒性增加、增加併發症風險及感染機率、增加住院時間及死亡率。有研究認為癌友體重減輕者,相較於正常體重者有高達八成二的比例化療會被中斷。賴泓誌在「2022癌症高峰論壇」指出,癌症造成營養不良的原因很多,除了年齡及治療本身造成,腫瘤本身也會造成全身發炎,代謝變快後會造成體重流失、厭食、體重流失、憂鬱沮喪、疲憊等,這些問題都有可能讓治療計畫被中斷,且發炎越嚴重存活率越短。癌友也認為營養補充很重要,但很多人的觀念並不正確,光吃輔助品就把胃塞滿了,反而正餐吃不下。賴泓誌表示,選擇營養品時,要特別注意癌症營養品的配方與一般營養品並不同,癌症營養品會有抗發炎所需的魚油EPA,建議量是每天2公克。至於很多人認為癌細胞喜歡吃糖其實是錯誤的迷思,最新研究發現反而是免疫細胞最會優先使用葡萄糖,所以當葡萄糖不夠時,是否有可能影響免疫細胞發揮作用呢?因此碳水化合物得適量攝取,建議每日攝取量要達到總熱量的50~65%,此外,要避免精緻澱粉的攝取,另外,脂肪攝取的多寡會影響食慾,建議每日攝取量佔總熱量的20~35%即可,特別注意要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取,避免造成身體發炎。,以上除了日常飲食建議參考上述建議外,在選擇營養品時也要學會查閱營養標示。總結來說,癌症營養的正確攝取觀念為:建議低脂好油適醣高蛋白質,根據一篇針對92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的醫學研究,研究方式為在兩次化療期間,雖機將癌友分配於每天使用2罐魚油EPA的癌症專用營養品組或是同熱量蛋白質飲食組,結果發現補充魚油EPA的癌症專用營養品組,可緩解多種副作用及降低發炎指數。最後,賴泓誌主任建議,營養品的挑選重點,需要重視有醫學實證的產品,要有營養四面觀,能否幫助自身吃足、吃巧、滿足基本的營養均衡及幫助調節發炎狀態。#div-gpt-ad-1503996040247-0,#eyeDiv,.inline-ad { display: none !important; }
-
2022-04-11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肝癌人數逐年降 晚期患者次世代基因定序找治療機會
肝癌是國內前四大癌症中,罹患人數唯一逐年下降的癌症;原因在於8成患者都由慢性肝炎引起,在篩檢政策及治療效果都不錯的情形下,肝癌患者逐年減少。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癌症防治中心主任林宗哲指出,晚期患者仍可能面臨抗藥性問題,或許可藉由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找到合適的治療機會。大腸癌、肺癌、肝癌、乳癌這四大癌症,每年都至少各自奪走一萬多人性命。林宗哲指出,這四大萬人癌症中,只有肝癌有逐年下降的趨勢,預估在未來廿年,肝癌的致病因子會從B、C肝等慢性肝炎,改成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及代謝症候群。曾經是國病的肝病在篩檢上有國家政策支持,45歲以上民眾一生中有一次可以檢測是否是B、C型肝炎帶原者,所有新生兒也一律接受B型肝炎疫苗接種,因此經由母子垂直感染的比率從早年的30%降至15%。肝病三部曲是從慢性肝炎經過肝硬化到肝癌,每年肝病相關死亡的個案約1萬3千多人,其中肝硬化約5千人,肝癌約8千人。林宗哲指出,預防肝癌發生得從源頭開始,把慢性肝炎患者找出來後進行治療,是預防肝癌最效的方式,尤其目前B、C肝炎的治療效果很好,尤其慢性C肝炎是可以治癒的疾病。不過,民眾若是B肝的帶原者,則需要每3至6個月進行肝功能及胎兒蛋白檢查,每3至12個月得進行超音波檢查,就是希望定期檢查能早期治療。林宗哲指出,肝癌的治療經過20年的努力,治療處方已有12種以上,但是對於晚期肝癌患者在治療上仍會面臨挑戰。以前這些患者平均只有4個月的存活期,現在有標靶藥治療,能延長到6個月;另外,免疫治療也讓晚期患者存活率提升至2年。另外,晚期肝癌患者還可能面臨抗藥性問題,這時或許可藉由次世代基因定序找出可以配對成功的藥物。林宗哲解釋,人有指紋,腫瘤也有指紋,以前要找出基因突變,得一次驗一個,但腫瘤檢體驗沒幾次就沒有了,而次世代基因定序是一次可以檢測幾百個基因,是精準的對症下藥,但肝癌不若肺癌有那麼多的生物標記可以檢測分類,但對於已有抗藥性的晚期肝癌患者而言,或許可以找出蛛絲馬跡協助治療。
-
2022-04-11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LED善終關懷 照亮癌友尋找活下去的勇氣
COVID-19疫情持續2年,對癌友的心理壓力有增無減。亞太心理腫瘤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指出,很多人認為安寧療法或是病人自主權利法是很不得已的決定,但實際上,這是癌症治療的一環,是保有癌友生活品質的方式,有些患者經過諮商後會重新思考活下去的動力。方俊凱「2022癌症高峰論壇」中指出,癌症治療的目的除了拉長患者的生命之際,存活率倍增的同時,也得考慮餘命的價值,尤其心理支持系統的發揮,如何讓患者在抗癌過程維持工作,減少失志症候群及預防殘障化的可能,而在COVID-19疫情期間這些問題更被突顯。這兩年所有人生活都被COVID-19疫情打亂,方俊凱發現,癌症病人在疫情期間壓力更大,對於病情想法也有改變,一名44歲女性在疫情爆發後發現罹患咽喉癌第四期,就醫過程也是波折不斷,經過第一次化療後因副作用太嚴重而放棄治療,醫師告知若不治療只剩3個月,但患者經過這半年的安寧療護,開始有了活下去的念頭,「覺得暨然活過了3個月,那麼應該可以活更長」,因此想要繼續接受治療。另外兩名患者也是在疫情期間發現癌症。一名75歲男性肺癌第三期患者甚至想要自我了結,方俊凱表示,這名肺癌患者是長期治療失眠的個案,後來發現他自殺兩次送到急診,詢問之下才知道疫情期間得到癌症,因為不想拖累家人而自殺,在諮商過程中醫療團隊提出是否可與家人一起討論預立醫囑,在這段期間病人及家屬得到緩衝時間後,患者重新思考生命的價值,決定堅強活下去。另一名37歲女性癌友則在體檢過程中又發現第二個癌症,人生出現重大打擊讓自己非常失志,後來病人自覺這樣下去不行而就醫,也是經過心理諮商後恢復自信。方俊凱認為,癌症末期臨終的定義是半年,但臨床上很多病人是活超過一年,台灣臨終治療品質全球名列第三名,或許有些人避談「善終」議題,但實際上,癌友談論善終是希望離終點愈遠愈好。因此善終關懷的三大重點是確認自我認同繼續生活(Living in daying,L)、生病經驗的正向回應及如何享受自己人生(Experiencing the Existential self,E)、最後是對病情完整的認知,以理性的態度接受病情面對死亡(Dying in Living,D),這就是LED的善終觀點,它也是治療癌症的一環,並非是悲傷的事。
-
2022-04-10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防疫也要防癌 健檢不是貴就好
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洪子仁今天出席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主辦的「2020癌症高峰論壇-無畏 癌症教會我的事」,並以「預防醫學健康檢查新趨勢」為題發表演說,他以Covid-19疫情切入,強調健檢目的是為了預防疾病,施打疫苗則是為預防染疫,兩者都是為了預防,且防疫跟防癌同樣重要。洪子仁說,今年這波疫情與去年5月的首波本土疫情並不相同,因為去年的病毒株會侵犯下呼吸道引發重症,且民眾多半沒接種Covid-19疫苗,但這波是Omicron變異株,雖傳播力強,但症狀較為輕微,接種疫苗可以避免重症、避免台灣醫療量能遭突破、避免走上香港醫療崩盤的慘況。「65歲以上、連一劑疫苗都沒打的,會首當其衝,呼籲盡快接種疫苗」。洪子仁接著從疫情拉入健檢主題,強調健檢的目的在於早期發現,在還沒出現不舒服症狀時,就先找出身體問題,而隨著平均餘命增加,2020年女性平均餘命已達84.7歲、男性78.1歲,活得好、老得慢、有生活品質都是重點,健檢可以提供幫助。目前台灣健檢可分成公費與自費兩大類,公費部分為國健署補助的四癌篩檢,包含乳癌:乳房X光攝影檢查、子宮頸癌:抹片檢查、大腸癌:糞便潛血檢查及口腔癌:口腔黏膜檢查,未來還可能納入第五癌: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國健署正在研議讓某些年齡或特定高危險群接受肺癌篩檢。不過,洪子仁說,大腸癌公費僅提供45歲以上的民眾,應放寬到40歲為佳。而乳癌發生率為每10萬人70.7人,遠高於大腸癌44.7人,台灣婦女乳癌篩檢率卻不到四成,若要降低死亡率,篩檢率須達五到六成,歐美乳癌患者確診時大都在第一期以下,台灣女性發現有乳癌時多屬第二、三期,顯示台灣女性對乳癌風險意識普遍不足。而在自費健檢部分,洪子仁說,要依照自己年齡、性別、家族史和預算去做規畫,不是貴就好,醫師能否詳盡解說也很重要;醫學中心的健檢優勢在於擁有完整的醫療團隊和精良的儀器,民眾可看是否有取得醫策會品質認證來挑選。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癌症防治中心主任林宗哲也表示,在醫學中心健檢的好處是,若檢查有異常,後續的診斷、治療、追蹤都可以在同一家醫院完成。洪子仁也列舉名人染疾,呼籲健檢的重要性,例如鳳飛飛、陶大偉和前副總統陳建仁都罹患肺癌,李國修、余苑綺、楊烈、豬哥亮則是大腸癌,前立委蔡同榮死於急性心肌梗塞。洪子仁說,其實透過LDCT即可早期偵測肺癌、腦血管MRI則可發現腦部血管異常、CT可了解心血管鈣化程度。該院的正子掃描檢查從2001年引進,到今年3月為止,健檢人數共43865人,已揪出493人罹癌,篩檢率達1.1%。LDCT從2007年6月到2021年12月共健檢41774人,檢出414人罹患肺癌,因為都是早期發現,腫瘤還在1公分以下,因此治療效果都不錯。洪子仁呼籲,民眾不要因為疫情而耽誤病情,防疫也要防癌,多動一分鐘可以多活兩分鐘,健檢套餐需依照自己的狀況挑選,不必擔心健檢會有輻射暴露風險,因為健檢接受的輻射量,遠比之後治療所使用的輻射量低很多,因此50歲以上有家族史者,每三年進行一次全身性影像檢查是合理的。
-
2022-04-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大增 500元獎勵長者催打延至5月底
本土案例再創新高,昨增四四二例,境外增一三六例,並新增一例死亡案例,為九十多歲女性未打過任一劑疫苗。國內長者約近二成一劑未打,指揮中心昨宣布,延長六十五歲接種疫苗五百元獎勵措施至五月底,盼長者盡速接種,但專家指出獎勵誘因恐有限,可借鏡他國,放寬疫苗救濟金等方式催打,盼覆蓋率能超過九成。90歲以上未施打 致死率二成五國內中重症案例昨新增五例,累計達十例,其中一例死亡,為Omicron疫情以來第二例死亡案例。案二四四五八,為一名九十多歲女性,具高血壓、巴金森氏症慢性病史,並未打疫苗,於居家隔離期間因症採檢,四日確診,七日死亡。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死亡案例定序未出爐,推斷應為BA.2,與二月中首例死亡個案感染的八十多歲女性,定序的BA.1不同。另外,新增四例中重度個案,一人有高血壓病史、二人有心血管病史、一人有肺癌病史,都使用過瑞德西韋,目前仍在醫院治療,其中僅有二人打二到三劑疫苗。羅一鈞表示,九十歲以上年齡層未打疫苗致死率達二成五、八十歲以上也有四點五%,中高齡長者一定要盡速接種疫苗,五百元接種獎勵金措施將延長至五月卅一日。南韓高額補助 催出九成覆蓋率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國家喊出「重症清零」,長者疫苗覆蓋率須提升至九成以上,韓國為提升長者接種,疫苗救濟補償採從寬原則、即時性發放,每人新台幣數十萬元高額補助,催出九成覆蓋率,台灣可借鏡。重症清零政策須有層次進行,若再不行動,重症清零將淪為口號。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李秉穎說,國際透過獎勵催打均有困難,長者不打原因很多且複雜,長輩多有先入為主印象,但在沒其他好方法前,目前持續透過金錢獎勵催打。越南入境航班 需前6小時快篩境外移入個案一三六例中,有一○七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但越南航班入境旅客陽性率仍高。指揮中心七日規定三家越南航空(越南、越捷、越竹)來台旅客,除檢附搭機前二日內病毒核酸檢驗報告,還要「搭機前六小時內抗原快篩報告」,昨宣布擴大至「所有越南航線航班」,新制即起施行至五月六日。總統蔡英文因與確診者於官邸用餐遭居家隔離,PCR篩檢為陰性。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若居隔過程出現症狀及解隔期滿後也會再行篩檢。但專家表示,總統或重要官員被匡列「多少享特權」,應針對特殊個案分析風險。
-
2022-04-10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肺癌化療、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組合多 與醫師討論策略
肺癌是困難的戰鬥道路,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夏德椿今在聯合報2022癌症高峰論壇上,帶領民眾穿梭時空,辨識文史、藝術創作中的微細癌變,揪出癌症,而現今新藥治療多元,合併療法的趨勢讓肺癌病患有機會活得更久、更好。夏德椿說,由中國古代典籍不容易看到對肺癌的記載,但從義大利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的「年輕女子肖像」畫作中,可看到畫中女子左側乳房增大,且靠近腋下有不規則突起,因而推論她可能有乳癌。由此可證,愈容易從外觀發現的腫瘤愈可早期治療;近代流行病學也顯示女性乳癌發生率第一,而肺癌常發現已屬晚期。夏德椿在論壇中發表「非小細胞肺癌治療前景與趨勢」,肺癌發生原因,在國外和高齡、吸菸與職業較有關;但在台灣,常發生在中年不吸菸、有家族史的女性身上,另外,近年空氣汙染也被懷疑是肺癌影響因子。近年有人倡議可利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去篩檢肺癌,但他不建議非危險族群一窩蜂盲目檢查,因為常暴露在放射線檢查中,反而容易誘發更多癌變。夏德椿指出,癌症治療可說始於戰爭,美國過去進行化學戰就發現芥子氣可破壞人體大部分的白細胞,不過近年第三代化學治療進入瓶頸期,因而醫學界進入精準醫療,去瞭解病患基因後接受標靶治療,對治療肺癌有不錯效果;健保署因為有健保負擔的問題,也許無法開放第三代標靶藥物給所有病患,但病患可先試第一代或第二代標靶藥物,再接受第三代藥物,五年存活率或許來得更好。標靶治療也可能出現抗藥性,夏德椿強調:「病患不要氣餒!」他看過有些病患出現抗藥後去求神拜佛,事實上病患不用擔心沒藥物可用,因為肺癌有一個接一個的藥物可以用,治療不見得會變得更差;如果是在醫學中心治療的病患,還有機會接受新藥臨床試驗,可以與醫師詳細溝通後,再好好使用健保接受治療。夏德椿也舉例,肺癌治療為了對付抗藥性,現在還有新型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目前已有許多臨床認驗「它有點像木馬屠城記,進入體內只會去找癌細胞,找到後再把藥物釋放出來,達到很有效的治療。」癌症治療與時俱進,夏德椿說,二○○三年國外期刊宣布「免疫治療的時代來了!」二○一五年我國健保也開放使用這些藥物,例如PD-L1表現好的病患可使用單一免疫治療;到了二○二二年,因免疫治療不是對每個人都有效,國外報告認為,混合式治療如免疫治療合併化學治療,或免疫治療加化學治療再加抗血管新生抑制劑等,在不同的狀況下可以得到更好的療效。夏德椿指出,衛福部也訂定特管辦法,讓台灣病患有機會進行細胞療法;而更進階的細胞治療就是CAR-T治療,將T細胞打進體內,全球都有許多臨床試驗顯示成果,但價格很高,希望台灣未來能在生技產業上發展,讓更多病患可以接受更進階的細胞治療,但如果病患有肝轉移、腦轉移或肋膜轉移,免疫治療不夠時,是否要加上其他治療,應與醫師討論。
-
2022-04-10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魔術子彈研發有成 翻轉晚期乳癌存活期
台灣每年新增一萬八千名以上的乳癌患者,年增率近4.5%,在女性癌症當中遠高於其他癌症,光是108年健保乳癌藥物支出就高達新台幣143.55億元,僅次於肺癌。臺大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郭文宏表示,抗癌藥物有多種不同機轉的新治療方式,包括阻斷細胞活化的訊息傳遞、阻止細胞分裂、阻斷癌細胞的新生血管以減少營養供應、提高自己免疫T細胞抗癌能力等,其中單株抗體不但可以阻斷細胞活化的訊息,還能在癌細胞表面做記號,讓自身免疫細胞辨識並攻打癌細胞,這種阻斷訊號又激發免疫的藥物,在西元1998年問世後,開啟HER2治療曙光,成為劃時代的發現。郭文宏表示,諾貝爾獎得主Paul Ehrlich博士在1913年首次提出「Magic Bullet魔法子彈」概念,運用靶向觀念,將細胞毒性藥物作用到腫瘤細胞上,但因為一開始採用小鼠製作單株抗體,抗原性太高、易被人體排除,因此直到1990年後,才開發出可以使用的單株抗體藥物和真正的魔法子彈「抗體藥物複合體」,這一系列藥物發展,用HER2陽性乳癌可以有最完整說明。郭文宏說,HER2陽性乳癌約佔所有乳癌的1/4,但其實每個人的乳房細胞表面都有一定數量的HER2受體,只不過正常細胞上約有2萬個,HER2陽性乳癌細胞上面可能會有200萬個。單株抗體的作用機轉,除了讓癌細胞生長訊號無法傳遞之外,還可以引發自體免疫反應,因此針對HER2陽性乳癌,效果顯著,第一代HER2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問世後,可降低早期乳癌4-5成的復發,之後又研發出第二代,兩者並用加上化療,對於轉移性乳癌而言,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可提高到18.7個月,存活中位數達56.7個月。魔法子彈--抗體藥物複合體,就是在單株抗體上,再鏈結化療藥物,帶進癌細胞裡面引爆毒殺癌細胞,這種治療必須受體的單一性非常強,才能真正把藥帶進癌細胞。而在HER2乳癌的治療上,如果前述的治療、第一代和第二代標靶並用加上化療再失效,則可使用第一代魔法子彈,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可達9.6個月,比之前只能撐5、6個月還好,而即使再復發,只要換成第二代魔術子彈,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可以達19.4個月。目前第一代魔法子彈,健保有條件給付,第二代則還未納入健保。至於標靶藥物複合體,能不能一次鏈結很多種化療藥,郭文宏認為,不同藥物的鏈結難度很高、技術上需要克服,萬一在血液中鏈結就斷了,可能造成全身毒性,因此與其寄望一次鏈結多種化療藥,不如使用兩種標靶藥物複合體。郭文宏強調,魔法子彈只是多種治療方式的其中一種,因為其專一性高、副作用低、治療效果好,全球抗體藥物複合體市場在2020年後逐步成熟,每年超過50%的成長率,預估到2025年可達210億美元的成長規模。
-
2022-04-09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國衛院扮醫、學資源整合領頭羊 國人戰勝癌症關鍵一役
癌症即將連續40年蟬聯十大死因首位,每四人就有一人罹癌。關心民眾癌症治療,聯合報今舉辦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參與論壇的國家衛生研究院長梁賡義表示,癌症死亡率居高不下,如何防治受人關注,每年死亡人數中約二成八死於癌症,健保給付費用有六分之一用於治療癌症,這是個嚴重問題,而「資源整合才是癌症防治之勝道」是更重要的議題。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說,「癌症高峰論壇」今年已是第四年舉辦,非常感謝國衛院支持,因院長梁賡義說,「不能讓病毒打敗我們。」因而在疫情期間仍舉辦論壇。「國衛院成立於1996年,為任務導向政府智庫,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也進行許多研究,並對於肺癌、肝癌、乳癌等常見癌症,也針對胰臟癌、口腔癌、膽道癌等少見、治療困難癌症進行防治。」梁賡義說,國衛院於資源、人力整合是由菸捐支持的衛福部癌症卓越研究計畫開始,建立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及精準健康大數據整合平台。梁賡義說,衛福部癌症卓越研究自2000年開始,每三年為一期共有四期,第一期於2010年至2013為進行創新、探索性的應用研究,同時成立國際認證的實驗室,培育癌症研究人才等。第二期為2014年至2017年時,各醫學中心、研究單位除針對肺癌、肝癌進行跨醫院研究外,也對逐年發生的大腸癌、口腔癌及乳癌進行研究,並研發癌症新興篩檢。第三期為2018年至2020年著重癌症轉譯研究、跨機構合作平台及其整合應用。第四期2021年至2025年,除進行跨機構合作的癌症轉譯研究外,也注重相關臨床研究資訊共享。梁賡義說,2018年至2020年此階段,由國衛院主責「癌症研究跨機構合作平台及整合應用」,為協助各研究群資源整合、推動跨機構合作、促進形成全國性研究團隊,以降低癌症罹患率及死亡率。其中針對大腸癌、胰臟癌、肝癌、乳癌等,共結合53個醫、學研究單位,並架構研究資訊、技術服務、教育分享,倫理法律平台。於研究資訊平台為建置癌症研究資訊共享的網站促進交流,並進行63次會議凝聚癌症研究群合作共識及議題,推廣共用電子工具將相關病歷電子化,加速臨床資料整合。技術服務平台為開放跨機構核心設施、昂貴儀器供各癌症研究群使用,並提供技術諮詢、客製化基因檢測服務、開發代謝質體分析法等,更提供癌症生物資訊及生物統計資學或合作服務。教育分享平台為針對國內外癌症流行病學的監測與分析比較,希望研究可以突破,以及辦理流行病學、生資、生統教育訓練等。倫理法律平台為召開專家會議研擬個資維護、大數據運用等議題。梁賡義說,經過前三期計畫,即要求第四期開始,各受補助的研究單位必須相互分享檢體及臨床資料,希望更多人使用這些珍貴的資料。第四期的研究計畫從預防、早期發現、治療、癌症存活共四方面著手,如提升癌症防治健康職能提升及行為改變的介入研究,以及老人癌症治療策略研究、癌症存活者的後續生理及心理狀況研究等。梁賡義指出,第四期計畫將擴增至63個合作單位,再增加胃癌、攝護腺癌等,更增加癌症研究資訊共享、核心技術、癌症流行病學監測及預測模式資訊、防治政策研究及建議規劃等平台,期盼對重要議題有所貢獻。國衛院也主責「國家級人體資料庫整合平台」,目前整合31家合作機構,累積至今年已完成56萬登錄收案,另有98件學術界申請案、13件產業界申請案。同時協助防疫科技產業發展,將新冠肺炎確診者的血液檢體成為公共財,協助業者取得產品的專案許可。此外「精準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則為建置臨床轉譯導向的巨象資料及產學應用。未來展望為進行前瞻性收錄癌症基因定序,以及基因檢測資料與臨床資料,並建立本土癌症基因資料庫,促成資料串連與資訊共享。梁賡義說,透過跨機構資源整合、跨領域分工合作、提供醫研加值應用及加速研究成果產出等,才可攜手合作戰勝癌症。
-
2022-04-09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提高部分負擔抑制醫療浪費 健保署支持新藥新科技
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主辦「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 癌症教會我的事」今天正式登場,健保署長李伯璋在論壇上,以自己曾發現早期腎腫瘤為例,強調對於疾病無畏的認同。同時他也對於聯合報針對癌友調查,有8成5希望新藥納入健保,笑稱應該是10成希望新藥納保。他表示,近年健保總額成長率約4.4%,但癌藥成長率已有10.68%,截至110年底,健保共收載154種癌症藥物,而在110年光是癌藥支出就高達新台幣403億元,其中以標靶藥物支出最高,占62.6%。「生命不能重來,所以對病人有用的,健保署都會設法給予經費支持,把一年八千多億元的預算花在刀口上」,李伯璋多次強調會跟病人站在一起,給予必要的醫療支持。不過他也說,以前癌症治療為化療,但副作用大,目前標靶和免疫治療效果更好,但相對費用高昂,因此必須推動使用者付費概念,提高部分負擔,省下來的錢則可用於癌症和重大傷病。衛福部昨天也公告調整部分負擔,並自5月15日起生效,李伯璋說,衛福部長陳時中強調不要因病而貧或因貧而病,造成就醫障礙;以前健保部分負擔只做半套,民眾無感,因此用「0元效應」抑制浪費。李伯璋說,所謂0元效應,是指一項物品或服務,從免費變成要付費,能顯著降低需求,因此部分負擔的改革有重要意涵,不能訂太高,更不應該免除,小額的部分負擔能在不增加民眾太多負擔下,相當程度的抑制浪費,「因為要從口袋拿錢出來才有感,才會有引導效應」。此外,在臨床治療與健保給付有差距時,也可考慮商保補位健保,這也是健保署持續關注的事。李伯璋也列舉健保署在新藥新科技預算分配上的努力,因為癌症新藥加速上市但效益不明,新醫療科技又發展無窮,在健保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要審慎通盤規劃,因此健保署導入前瞻性評估(HS)作為編列預算參考、運用醫療科技評估(HTA)估算新科技成本及效益來輔助決策、另外也檢討已給付項目,有效的健保就加碼、無效的限縮給付,將資源用在最有效益治療。「有效的加速給付,無效的廠商還款,在藥價溝通上,希望廠商能跟國家站在一起,雙方取得共識,確保廠商有合理利潤,健保財務負擔不致過重,才可引進更多新藥。」此外,由於免疫治療費用比標靶貴三倍,所以除要求廠商將價格壓低,也審視真實世界數據,觀察臨床治療效果是否符合期望,也因此在109年2月,健保署決議暫停肝細胞癌及胃癌的新個案免疫藥物給付,隔年4月,美國FDA癌藥諮詢會議也反對給予nivolumab於肝細胞癌及Penbrolizumab於胃癌之適應症。李伯璋說,治療胃癌的免疫藥物若提前至第一線、第二線使用,不是不能考慮,但現在許多藥物用於晚期患者,治療效果可能不好,若早期使用對病人有益,健保署也在檢討中。不論那一種癌症,只要有合適的藥物都會想辦法照顧患者,但費用也必須思考,希望節省不必要的浪費,讓病人都有藥物可以治療。真實世界數據提供以實證為基礎的健保給付,李伯璋也以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為例,第一線使用標靶藥物的存活率,顯著高於使用化療藥物,尤其以第一年最為明顯,即使到第五年,存活率仍有意義,所以務實處理給予給付。另外精準醫療已是未來趨勢,伴隨式檢驗與基因檢測更顯重要,健保署也加速藥物伴隨式檢測納入給付。而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生物相似藥似乎是節流的解方之一,李伯璋說,生物相似藥指的是跟原廠生物製劑有相同療效的藥物,生物製劑的年成長率約8%-10%,占整體健保藥費支出18%,且持續上升。若通過衛福部食藥署核准取得藥證,證實藥效跟原廠藥一樣,民眾就不必非得要用原廠藥,健保署除推動生物相似藥免除事前審查、放寬使用期限,也擴增給付規定,例如放寬年齡,但病人數可能因此變多,對財務也有衝擊影響,不過整體而言,推動生物相似藥是健保署努力的目標。節流解方之二,就是呼籲健保永續是全民責任,需要全民一起努力,「拿藥回家卻不吃、做過多不必要的檢查,都是在浪費健保資源」,健保署也推動健康存摺,讓民眾知道自己接受多少放射線劑量,因為放射線可能影響基因造成癌變,因此不必要的放射線檢查就不該做。李伯璋,健保是台灣人的驕傲,每次出席亞太經濟合作APEC或世界衛生大會WHA,外國人都很羨慕台灣健保,「尤其我們在A醫院做的檢查,可同步在B、C醫院的雲端看到結果,這是國外都做不到的事」,健保署正計畫出版英文書籍介紹健保制度,把台灣的驕傲推到全世界。
-
2022-04-09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高峰論壇今明線上直播/會前調查公布:逾8成6癌友 最需健保給付新藥
● 民眾想獲得防癌飲食與癌症警訊● 最想了解癌症免疫療法● 對健保給付新藥期待高癌症將連續40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第一位,台灣每四人就有一人會罹癌,可能是親友,可能是自己。根據最新網路調查,民眾最想獲得的防癌知識是防癌飲食與癌症警訊,最想了解的癌症治療方法是免疫療法,自費醫材是抗癌過程中花費最大的項目,逾八成六民眾期盼健保給付新藥。關心癌症議題 家庭支柱占多數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進行網路調查,總共有742人填答,其中超過半數是癌友或家屬,以乳癌、大腸直腸癌、肺癌患者占多數,口腔癌與肝癌病患也不少;最關心癌症議題的年齡以45歲到59歲最多,正是家庭中的支柱。在防癌策略上,民眾最想獲得的防癌知識依序:飲食指南、癌症警訊、生活習慣、身心紓壓、防癌健檢、癌症篩檢,而影響全身的「空氣汙染」則較少人注意,顯示空汙造成的罹癌風險仍需更多提醒。癌症治療方式 最想知免疫療法罹患癌症後,病友最想了解哪些癌症治療方式呢?免疫療法(58%)是調查中成為最受病友關注的治療方法,對於癌症副作用的治療(54.9%)也希望多多了解,其他依序是癌症新藥(54.6%)、標靶治療(52.4%)、細胞治療(37.3%)也是癌友們關注的焦點。抗癌營養補充 逾半憂飲食禁忌抗癌過程中的營養補充,超過半數的人擔心飲食禁忌,其次是期盼營養品補充資訊,也需要不同癌別的飲食照護,還有如何預防惡病質,並積極希望有營養素攝取建議及營養食譜。在抗癌路途中,花費最大的費用是自費醫材(42.6%)、標靶治療(39.4%)及手術治療(36.8%)、化學治療(22.2%),民眾提到最想了解的免疫療法(16.7%)排名較為居後,可能與有機會或能力使用的人不多有關。為協助了解病友面臨癌症治療時的花費情況,有廿名受訪者提供自身癌症帳單。在抗癌補助上,超過八成六的民眾認為,「新藥健保補助」仍是最重要的經濟資源,逾六成六的民眾希望有「癌症保險」挹注,此外才是「社會福利與補助」。專家解析癌症治療資源整合為了協助更多癌症病友及家屬,聯合報於9日、10日舉辦「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線上直播,解析癌症治療如何資源整合、新藥新科技對健保財務的衝擊與因應,還有如何早期發現癌症。由權威級專家分享癌症治療與現況及免疫調控、CAR-T、標靶與免疫療法等趨勢;為協助病友面對癌後第二人生,從心靈、營養、性福著手,也包括癌症險保單的審視與強化,及病友團體倡議成立癌症新藥基金。.4/9(六)直播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udn/videos/7303358586402292.4/10(日)直播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389351164842501
-
2022-04-09 新聞.元氣新聞
晚期肺癌免疫治療 癌團疾呼放寬給付
肺癌蟬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一名,每年新增八千多名晚期患者,治療方式包含標靶、免疫治療與化療,或免疫治療搭配化療。臨床統計,約三成七適用免疫治療,可延長存活,卻受限健保給付,僅二成患者可獲給付。台灣癌症基金會、台灣臨床腫瘤學會、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等呼籲健保署放寬給付,降低死亡率。肺癌已成台灣新國病,台灣臨床腫瘤學會理事長賴俊良表示,肺癌不易早期發現,確診時超過一半已是晚期或轉移,無法手術切除。僅管晚期肺癌有標靶藥物可使用,但約有三成七的患者沒有驅動基因變異,導致使用標靶無效,約有八成晚期肺癌患者,對傳統化療效果不佳,僅能使用免疫治療。不過賴俊良說,依健保給付規定,肺癌患者的T細胞白血球PD-L1表現量逾五十%,才能給付單獨使用免疫藥物,患者恐需支付四、五十萬元以上的醫藥費,負擔沉重,呼籲放寬給付條件。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說,台灣卅歲到七十歲過早死亡率約為七點三九%,而肺癌只要能早期發現或是給予適合藥物,存活率就能明顯提高,大幅降低台灣整體的癌症死亡率。
-
2022-04-0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膽固醇過高一定不健康嗎?教授曝最重要的膽固醇數值
讀者楊先生在2022-3-25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有關膽固醇的問題。由於內容很長,所以我把它簡化整理如下:林教授您好,上星期健檢報告出現意料之外的紅字,我的血液膽固醇數值高達265,對此很緊張並疑惑。我今年28,身高165,體重51。三酸甘油酯是正常35,飯前血糖89和糖化血色素5.4,雖然有點多,但也在範圍內。其他數值都很OK,整張報告只有膽固醇有問題,還超過那麼多。長輩傳了這個影片(https://youtu.be/2FoxIr_XgzE)安慰我,但鑒於宋醫師在8分鐘處開始引用David Diamond的論文,實在難以相信他,甚至開始懷疑他之前所有言論。不好意思不知道是不是說了太多,請原諒我的焦慮,我其實只是想知道:1.膽固醇數值過高一定不健康嗎?2.如果想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是LDL和HDL之間的比率正常就好,還是LDL數值不能過高?(註:我有問過這位讀者,但他不知道他的LDL和HDL)3.若LDL超出正常範圍,如何降低呢?首先,有關宋醫師引用的David Diamond的論文,我已經在4年前發表的兩篇文章裡討論過,所以在這裡我就只重複其中的一段:「這篇論文在發表後,立刻引來心臟學及流行病學專家的撻伐。這些專家基本上是說,David Diamond的論文所採用的樣本不具代表性,而它所做統計學分析有嚴重的缺陷」。如果您想看全文,那就請點擊膽固醇越高越健康?以及膽固醇越高越健康,讀者回應。再來,這位讀者的第一個問題「膽固醇數值過高一定不健康嗎?」,其實是跟宋醫師那個影片的標題有關。宋醫師那個影片的標題是【重磅發現!世上真有這種『瘦體健康高膽固醇』的健康人?】這樣的標題對普羅大眾來說,當然是難以抗拒,但對有醫學素養的人來說,應該是可以置之一笑。膽固醇的高低本來就跟胖瘦無關,這應當是普通常識,根本不值一提。至於膽固醇過高,但卻健康,雖然有點不尋常,但卻也稱不上是什麼重大發現。畢竟,膽固醇「過高」也只不過就是會提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不是「一定」就會得心血管疾病。這就像老煙槍不見得就一定會得肺癌一樣。但是,儘管是「不一定」,您應當不至於就相信David Diamond所說的「膽固醇越高越健康」吧。讀者的第二個問題其實就等於是在問「到底是LDL值,還是LDL/HDL比率,比較重要」。有關這個問題,是有相當多的研究,但為了節省篇幅,我就只用一篇網路文章和一篇研究論文來做回答。美國的Beacon Health System 在2022-1-19發表Cholesterol ratio or non-HDL cholesterol: Which is most important?(膽固醇比率或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哪個最重要?)。它的第一句話是:「為了預測您患心臟病的風險,許多醫生現在認為確定您的非 HDL 膽固醇水平可能比計算您的膽固醇比率更有用。 又,如與您的總膽固醇水平甚至低密度脂蛋白(LDL,或『壞』)膽固醇水平相比,前述兩種選擇似乎都是更好的風險預測指標。」從這段話就可看出,就預測心臟病風險而言,「非 HDL膽固醇」是最有用,「膽固醇比率」是次之,「LDL膽固醇」是又次之,而「總膽固醇」是最不重要。所謂「非 HDL膽固醇」,就是「總膽固醇」減去「HDL膽固醇」。所謂「膽固醇比率」,就是「總膽固醇」除以「HDL膽固醇」。舉個例子,如果「總膽固醇」是200,而「HDL膽固醇」是50,那「非 HDL膽固醇」就是150,而「膽固醇比率」就是4比1。2021-4-5發表的論文:Total cholesterol/HDL-C ratio versus non-HDL-C as predictors for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 17-year follow-up study of women in southern Sweden(總膽固醇/HDL-C 與非 HDL-C 比值作為缺血性心臟病的預測指標:對瑞典南部女性的 17 年隨訪研究)。這項研究發現,就預測女性缺血性心臟病風險而言,「膽固醇比率」是比「非 HDL膽固醇」具有更高的能力,然而,「非 HDL膽固醇」是與缺血性心臟病呈線性相關,並且在臨床實踐中可能較容易計算和解釋。也就是說,「非 HDL膽固醇」可能是比較有實用的價值。讀者的第三個問題是「若LDL超出正常範圍,如何降低呢」。其實,我已經發表過好多文章討論這個問題。例如,我說過他汀類藥物是很有效,但卻有一些風險,請看美國心臟協會: 他汀類藥物益多於害以及非吃降膽固醇藥不可?。我也有說過, 健康的飲食和有恆的運動也是很有效,但不會有不良副作用,請看怎樣才能增加好膽固醇以及運動是最好的藥,能治療26種病。有興趣和有能力看科學報告的讀者也可以參考2014年的論文Differential Effects of Aerobic Exercise, Resistance Training and Combined Exercise Modalities on Cholesterol and the Lipid Profile: Review, Synthesis and Recommendations(有氧運動、抗阻訓練和綜合運動方式對膽固醇和血脂的不同影響:回顧、合成和建議)。原文:高膽固醇的健康人
-
2022-04-05 該看哪科.中醫
咳嗽反應疾病警訊!中醫師教你自製生薑陳皮白糖水、冰糖燉梨,緩解咳嗽症狀
咳嗽是呼吸道自我保護作用,從生理學觀點來看,咳嗽能排除呼吸道的外來異物、細菌微粒或本身分泌物;然而咳嗽也會因不同原因,而有不同的合併症狀,來看看這些症狀的分析以及可能引起的原因。咳嗽是許多疾病的警訊 分急性與慢性咳嗽俗話說:「醫生怕治咳嗽」,中醫師賴睿昕表示,中醫認為五臟六腑皆會讓人咳嗽,所以咳嗽的病因是很多的,小到輕微的感冒,大到嚴重的肺癌都會導致咳嗽,加上現在空氣污染嚴重,更增添咳嗽難治的程度。咳嗽其實是許多疾病的警訊,絕對不輕忽,劇烈的咳嗽會傷害聲帶、造成氣管黏膜破裂出血。賴睿昕醫師說明,急性咳嗽最常見的原因是上呼吸道的感染,也就是一般所謂的感冒,通常會合併發燒、流鼻水、喉嚨痛等症狀,而感冒有一定的病程,大約1至2周就會痊癒,而比較嚴重的肺炎、支氣管炎、咽喉炎等,也容易引起急性咳嗽。另一種就是慢性咳嗽,常見的是胃食道逆流引發的咳嗽,白天幾乎沒什麼咳,但是晚上躺下入眠時,就會咳得相當厲害,鼻涕倒流患者也是同樣在躺下就寢時劇烈咳嗽,還有就是氣喘或是阻塞性肺病等病症。中醫治咳嗽需辯症論治 常見偏方各有用處中醫治咳嗽的方法多,效果也好,風邪感冒而咽癢咳嗽,應搭配祛風藥如荊芥,防風。久咳耗氣宜酌加補氣藥西洋參、黃耆,以防心悸、胸悶。寒性體質或是吃太多冷飲瓜果,引發鼻涕倒流、痰多難清,須加強溫陽祛溼藥如乾薑,附子。至於咽乾咳嗽不止,伴有咽緊感,則要考慮養陰潤肺可使用麥門冬、玄參等。賴睿昕醫師提醒,久咳的患者切勿多吃瓜果類,容易因為太寒導致咳嗽加劇。太甜的食物也會聚濕生痰。花生或烤、炸、辣類食物,會加重咽緊感使人難咳。而常見的偏方,若要使用也是需要辨症論治。▸生薑陳皮白糖水材料:鮮生薑約3至5片(不要過厚)、陳皮適量、白糖適量、水。作法:鮮生薑片加入切碎陳皮,再加入白糖,以沸水開水沖泡,5分鐘後即可服用。對風寒咳嗽和虛寒久咳有療效。▸冰糖燉梨材料:粗梨1顆,冰糖1至3克,可加貝母。作法:梨不去皮、洗淨後挖核,中間放入冰糖;連同削去的皮,一同放入鍋中蒸煮,至果肉變透明即可食用。對於乾咳無痰的咳嗽有效用,可以代替枇杷膏。常摩擦魚際穴保養呼吸與腸胃道 尺澤穴刮痧增強免疫力賴睿昕醫師補充,常常用兩手摩擦魚際穴可以保養我們呼吸與腸胃道,魚際穴與呼吸器官關係密切的穴位,專治療喉嚨、氣管、肺部的問題,它具有解表、利咽、化痰的功能。還有刮痧尺澤穴部位也可有效的止咳,尺澤為肺經穴位,且周圍有很多淋巴組織,對於增強肺部的免疫力也有幫助,但是切記不可刮出血,只需稍微紅出痧即可。★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4-04 名人.黃達夫
黃達夫/價值醫療 是醫界與民眾共同支持的時候了
癌症之所以被稱為「萬病之王」,就是因為,它是所有疾病當中,最複雜、最困難瞭解的疾病,它會發生在全身各個器官,也會從一個器官蔓延到其他器官。因此,是一個非常不容易診治的醫療問題。回顧1989年底,我回到台灣,創立台灣第一所癌症專科醫院的時候,台灣還沒有正式的癌症專科訓練計畫。當時,台灣癌症平均5年存活率大約是25%,人人談癌色變,認為癌症是絶症。我難忘的是,當初,醫院的招牌寫上「癌症」這兩個字,還引起很大的爭議,很多同事,惟恐病人看到這兩個字,就不願走進來了。轉眼,30年過去了,如今,台灣癌症存活率已達52%,這是很可觀的進步。尤其是,基因解碼以後,癌症醫療又往前走了一大步,基因檢測及癌症標靶藥物及免疫藥物的研發,使得不少癌症病人因而受惠。譬如,過去令人束手無策的轉移性肺癌,因為這些不斷開發出來的新藥,以及與傳統化學治療的巧妙運用,使得不少病人都能夠與癌共存三年、五年、甚至更長。在美國,較之十年前,肺癌的死亡率已經減少了一半。癌症新藥昂貴 健保難全埋單只是,對於照顧癌症病人的醫師而言,新藥固然為醫師增加了幫助病人的武器,卻也同時帶來極大的困擾。因為,這些新藥往往都很昂貴,而台灣廉價的全民健保,很難全部埋單。新藥的價格,對於中產階級而言,都已經是沉重的負擔,更何況是弱勢族群。很明顯的,今天的健保已經違背了保障全民不因病而貧,及不因貧而無法就醫的初衷。因此,當務之急,是醫界與民眾一同思考如何解決醫療不公平的時候了。事實上,全球醫療界,早已認知到,「論量計酬」的支付制度,只是鼓勵做多而不是做好,已經不合時宜。舉個例子,感染控制原來是維護病人安全,極重要的品管工作。但是,在論量計酬的制度下,忽視感控,使得病人住院拖長,用藥更多,病人受害,醫院的收入卻愈多。「論量計酬」支付 造成浪費根據多國的研究,在「論量計酬」支付制度下,醫療資源的濫用與浪費大約占醫療支出20至30%,這是極可觀的數字。因此,策略大師邁可‧波特在十多年前,就倡導「價值醫療」,醫師要為醫療結果負責,主張醫療品質的競爭,而非健保大餅的爭奪。包裹式定額給付 幫健保省錢原則上,慢性病的照護,就是論人計酬,如是心臟手術、移植手術、癌症治療等則依療程,以包裹式定額給付,能夠用最少的資源,把病人照顧好的醫院,就會有較多的盈餘。醫師就沒有誘因去做不必要的檢查,用不必要的藥。去除濫用與浪費,健保就能夠省下兩千億元,去支付不斷發展出來的新藥及新科技,讓全民,不論貧富,都能夠獲得對他們而言,最適當,最有效的治療。
-
2022-04-04 癌症.抗癌新知
健保癌藥給付資格限縮 醫界譁然
歷經五年申請,晚期肺癌第三代標靶藥物「泰格莎」終於在二○二○年四月納入給付,對象為EGFR T790M基因突變、無腦轉移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但健保署最近更改規定,四月一日起,僅能用於「腦轉移的第四期肺腺癌患者第一線治療」,大幅限縮給付資格,肺癌病友討論炸鍋,醫界也一片譁然。百人適用 僅卅人獲給付給付限縮也是癌友經常面臨的困境,調查發現,取得衛福部食藥署許可證的癌症新藥,適用對象如有一百人,經過兩三年,甚至更久的審查後,最後僅卅人可獲得給付。嚴格限縮給付範圍,追根究柢,仍是健保財務困頓,錢必須省一點用。健保署藥物共用擬訂會議主席陳昭姿表示,今年健保總額僅提供廿八億元做為新藥給付之用,但其中包括標靶藥物、免疫藥物等癌症新藥,未來類似「泰格莎」緊縮給付的案例,只會多,不會少。雙和醫院副院長、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李岡遠表示,根據臨床研究,泰格莎確實在患者尚未出現腦轉移前使用,有預防效果,但對於已腦轉移者,控制效果也佳;泰格莎給付條件改變後,前後有資格使用者是兩組相反的病人,為何調整給付條件,應該與財務有一定的關係。健保署三年前取消肝癌與胃癌免疫療法給付,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任趙毅表示,胃癌與肝癌患者接受免疫療法,在真實世界的治療結果與臨床試驗一致,若非考量財務,應無有取消的理由;取消給付後,礙於自費,先請患者使用健保給付藥物,待失效再建議免疫療法,負擔得起的病人不到一成。給付新藥 不該只看金額主持藥物共擬會議多年的陳昭姿說,以前評估新藥給付的關鍵為療效,近幾年卻是藥物經濟學領軍,透過數學模式統計花了多少錢,可得到多少好處,再乘以病患人數,看似科學,對癌友來說,卻不公平。但從健保財務觀點來決定是否給付新藥,似乎成為共擬會議原則之一,新藥一年花費逾兩億元,過關難度就相當高。「金額不應該是考慮給付新藥的主要標準。」陳昭姿說,應該估算該藥物給付後,帶給癌友哪些好處,例如,提高生活品質、重返職場、生活自理等,這些看不見、較難量化的改變,對整體社會更為重要。今年健保總額提供新藥給付廿八億元,即使加上罕病、血友病、愛滋病等幾個小總額,全部藥費都不到治療上呼吸道疾病(感冒)三百億元的一半。陳昭姿表示,新增癌症人數逐年攀升,每個人都可能罹癌,如果健保給付可朝向「保大、不保小」,省下治療感冒的醫療費用來給付癌症新藥,或可減少許多人間悲劇。健保署兩年前給付「泰格莎」,預計管控藥費對財務衝擊於兩億元內,近八五○名無腦轉移的肺癌患者受惠。目四月一日更改規定後,健保署科長連恆榮說,新制預計受惠者二九四到三七四人,但四月一日前已使用「泰格莎」的患者,不受影響。【癌友帳單和故事】‧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但沒錢沒辦法體驗!「錢」絕對是癌友活命關鍵‧ 確診、轉移、惡化…8年來持續對抗乳癌,1年藥費就要72萬‧ 醫療險加癌症險還賣了房!我沒選擇餘地「有了錢和保險才有機會看到明天的太陽」‧ 每3周化療一次花費5、6萬 病友家屬深刻感受「因病而窮」‧ 治療三陰性乳癌花近百萬「我想活下去,錢的事之後再說吧」
-
2022-04-04 癌症.癌友故事
賣房救命 癌症帳單 揭病友困境
雖然有健保,但癌友為治療貸款、賣地、賣房子時有所聞。癌症新藥與新科技價格不菲,健保體制無法全盤納入,聯合報與癌症希望基金會合作,取得多位癌症病友的真實帳單,發現帳單裡不僅有癌友積極求生的勇敢故事,龐大的自費項目與複雜的新科技選擇,更是癌友普遍的沉重困境。肺癌第四期的鄧先生治療三年來自費使用標靶藥物,每月藥費近卅萬元,雖有商業保險因應,但他還是賣掉一間房子,至今花了六、七百萬元。四十出頭的他說,「我的命在和時間賽跑,在這場比賽裡,錢就是膽。」四十多歲的護理師「寶寶」罹患三陰性乳癌。從去年到現在,化療、標靶、免疫療法加上手術,花了近百萬元,靠丈夫小額貸款和原本買房的積蓄勉強支應醫療開銷,但她說:「我還年輕,我想要活下去,錢的事之後再說吧。」罹患大腸癌的YI-chen決定自費接受次世代基因定序,期盼找出合適的藥物來。她說,「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但沒錢沒辦法體驗」,當醫療科技跑在健保前,有多少人能有餘款為自己打造更精準的治癌計畫?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今年第四年舉辦癌症高峰論壇,會前進行「關於癌症,你最想知道的事」網路民調,截至三月底近八百人回答,半數是癌友及其家屬,五成受訪者最關心免疫療法與癌症新藥;高達八成六癌友認為最需要的經濟資源便是新藥健保給付。新藥給付慢、給付範圍限縮是當前健保難題。國際治療準則已將免疫療法納入許多癌症第一線治療,但國內大多數病人須自費。台大癌醫中心院長楊志新指出,基本治療需時兩年,費用恐高達三百六十萬元,一般中產階級可能一輩子賺的錢都要投進去,他更坦言:「不要說是一般病人,連醫師生病也付不起。」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指出,新藥可近性仍有許多障礙,期待各界正視癌症自費醫療負擔沉重的問題;台灣醫療支出(健保)在GDP占比僅百分之六,低於日、韓。衛福部長陳時中受訪時曾指出,應提高至百分之七,不應犧牲患者權益。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已討論整合商保與健保的可能性,預計今年上半年舉辦研討會。【癌友帳單和故事】‧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但沒錢沒辦法體驗!「錢」絕對是癌友活命關鍵‧ 確診、轉移、惡化…8年來持續對抗乳癌,1年藥費就要72萬‧ 醫療險加癌症險還賣了房!我沒選擇餘地「有了錢和保險才有機會看到明天的太陽」‧ 每3周化療一次花費5、6萬 病友家屬深刻感受「因病而窮」‧ 治療三陰性乳癌花近百萬「我想活下去,錢的事之後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