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0 癌症.食道癌
搜尋
肺癌
共找到
1042
筆 文章
-
-
2022-02-19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癌症不長眼,「癌王」胰臟癌通常一發現都是末期!保持定期檢查的習慣為上策
新春,老闆跟員工打氣。老闆搭著員工的肩膀說:「XX先生,景氣不好,要好好努力喔!」言下之意,有工作已經很不錯了。員工:「老闆,你也要努力喔!」「我以前也是老闆喔!」看別人容易,看自己難,在健康方面也是如此。例如最近陸續有名人因胰臟癌及頭頸癌而過世,每次看到這些新聞,通常一般人的反應除了惋惜之外,就很少再想到其他之外了。事實上,癌症是不長眼睛的,誰會「中獎」,誰也不曉得,當然有些人特別容易長某些癌症,這些人在醫學上稱為高危險群,例如有B、C肝就是肝癌的高危險群,發生肝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一百倍以上。此外,家裡有人得肺癌或長期抽菸者,是發生肺癌的高危險群。有吃檳榔習慣、愛吃燒烤食物或嗜愛杯中物者,是發生食道癌及頭頸部癌的高危險群。至於胰臟癌,目前稱為「癌王」,因為通常一發現都是末期,除非在胰臟頭部很早就堵住膽胰管引起黃疸,否則出現體重減輕、腹痛、腹脹或背痛,通常是末期,既不能手術切除,藥物治療也是療效不佳,而其發生原因也不是很清楚。頭頸癌可定期看耳鼻喉科檢查及早發現,食道癌可做內視鏡檢查及早發現,肺癌可做低劑量電腦斷層及早發現,肝癌可定期做超音波檢查及早發現。至於胰臟癌,超音波檢查常常胰臟尾部看不清楚,看得出來也是太晚,比較能早期發現的工具應該是核磁共振了。近年來國人增加最多的癌症就是大腸癌了,除了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外,以前大腸有息肉或有大腸癌家族史者,就要定期做大腸鏡檢查了。新春之際,小心警惕,步步為營,保持定期檢查的習慣,才能年年虎虎生風喔!●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2-15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不信就算了!這樣呼吸就能強化肺部組織?
Omicron變異株來勢洶洶,台灣又再度陷入社區感染危機!受過西方專業心理學訓練,始終專注在瑜珈、與氣功訓練的身心靈引導師安妮。在自創的Youtube「安妮身心靈Breathe&Flow」將傳授頻道中傳授「小周天導引法」,教大家如何透過氣功引導,淨化並強化肺部組織。安妮在「安妮身心靈Breathe&Flow」中表示,主要會影響人體肺部功能的有三大疾病,分別是:肺炎、肺癌、肺阻塞。而透過「小周天導引法」的心靈運動,能讓人們心情平靜下來舒緩壓力,進而達到讓身體更健康的訴求。「小周天導引法」的身、心、靈運動,講求身心意念的一致,及呼吸平順,透過動中求靜、氣沉丹田、用意不用力等三大運動訴求,逐步讓身體恢復往常獲利,提升健康體態。想了解更多「小周天導引法」的奧秘,或觀看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我們一起身體更強壯。安妮身心靈Breathe&Flow FB:點我看安妮身心靈Breathe&Flow YT頻道:點我看安妮身心靈Breathe&Flow YT原始影片:點我看延伸閱讀改善體態、矯正駝背 彈力帶6招學起來運動抖M請進!13分鐘超強虐腹訓練「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2-13 養生.聰明飲食
保護心臟、預防癌症 營養師教你怎麼吃蔓越莓最好
蔓越莓除了外型像顆紅色寶石,在人體的營養貢獻上,也是顆閃亮的寶石。無論吃鮮果、冷凍、果乾或果汁,都有好處,但前提是要避開添加大量糖分的產品。● 能抑制抗生素的耐藥性加拿大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以導致尿路感染、肺炎和腸胃炎的細菌做實驗。當細菌感染使用抗生素治療時,常會產生抗藥性,這個實驗中,科學家發現添加蔓越莓萃取物,可以防止產生抗藥性。這個發現意義重大,因為抗生素過度使用,導致各種感染更難治療,抗藥性已成全世界重要公衛議題。● 富含抗氧化劑,具抗發炎作用就像其他漿果一樣,蔓越莓也是抗氧化高手。就水果來說,蔓越莓的抗氧化能力僅次於藍莓(常被稱為抗氧化之王)。研究顯示,吃蔓越莓的人,C反應蛋白(發炎反應指標)的指數較低,發炎與早衰、慢性病和認知能力下降相關。● 促進血液循環蔓越莓已被證實有助提高動脈彈性,可增強循環、血液流動,從而減輕心臟壓力並有助降低血壓。好的血液循環還可提高身體能量和認知功能。● 保護心臟、預防癌症有證據顯示,蔓越莓汁可透過降低壞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和胰島素阻抗來保護心臟。且蔓越莓中的某些化合物已被證實可減緩腫瘤生長,包括乳腺癌、結腸癌、肺癌和攝護腺癌。● 有利腸道健康研究顯示,食用蔓越莓可活化腸道益菌,對免疫力、情緒和消化有積極影響。新鮮蔓越莓或果乾中的纖維,也有助預防便祕。● 有助增強免疫力蔓越莓中的維生素C,是製造膠原蛋白所必須,對皮膚、關節、傷口癒合都有關鍵作用。蔓越莓最常被提及的,就是預防或治療泌尿道感染,雖然有些醫師不認同,但科學家認為確有此作用,蔓越莓會干擾細菌、避免其附著在尿道壁上。這樣的防禦模式,也同樣發生在胃和口腔中,用以預防潰瘍和牙齦疾病。營養師教你吃因為蔓越莓偏苦,因此常被加入大量糖分以便容易入口,但想要得到蔓越莓的好處,請選擇100%不加糖的果汁或果乾。或者將蔓越莓混入其他較甜的水果中,也可將冷凍的蔓越莓和其他蔬果共打成冰沙。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2-02-11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偶咳出血絲未重視 婦人突大量咳血險送命
台南1名50多歲婦女因慢性咳嗽,偶爾發現咳出血絲卻不以為意,某日在家休息時突然大量咳血送急診,一度命危,經開刀切除部分肺葉才控制出血,醫師呼籲不要輕忽少量咳血警示。奇美醫學中心胸腔外科主治醫師陳照坤今天在院內衛教宣導會中表示,這名婦人在急診時因呼吸衰竭緊急接受呼吸道插管處置,診斷為支氣管擴張症併肺炎感染,住院後一度穩定,但後來再度大咳血,情況危急,經開刀清除氣管內血堆並切除右上肺葉控制出血,狀況逐漸好轉,出院後於門診追蹤。陳照坤指出,造成支氣管擴張症的原因包括支氣管長期反覆發炎、空氣污染、或經常處於煙霧粉塵較多的環境等,建議體質較敏感者可適時戴口罩保護。陳照坤表示,大多數人對於偶爾咳出一點血絲會不以為意,咳血的原因很多,臨床上以呼吸道肺部疾病為主,支氣管擴張症、肺結核、肺癌、麴菌感染都有可能,一旦惡化為大量咳血影響呼吸,就算是良性病灶也可能帶來致命風險。他說,民眾如果發現咳血情形切勿輕忽,提早就醫診斷治療可避免病情或咳血加重,帶來更多風險及併發症。
-
2022-02-11 養生.聰明飲食
雞蛋、胡蘿蔔、菠菜...營養師揭密:想吃葉黃素護眼,第一名食物是它!
近年來,因為3C產品的普遍與便利,讓很多人都加入了低頭族的行列,或瀏覽網頁、或看小說、影片,或在社群媒體上與他人互動…在這樣的環境下使得護眼營養素「葉黃素」成了當紅炸子雞。(連我那愛看YouTube影片的姪子房間桌上,都有他老媽的愛心白板,上面寫著:兒子,記得每天吞一顆葉黃素啊。) 葉黃素(Lutein)之所以被稱為護眼營養素是因為它可以吸收紫外線中的藍光,保護眼睛視網膜免於紫外線的傷害,故葉黃素又被暱稱為「吃的太陽眼鏡」。現代人雖然因為怕曬黑,且窩在室內的多、曬太陽的較以前少,但使用3C產品的時間卻多了非常多。由於3C螢幕和LED照明的光譜中藍光比例特別高,導致藍光對眼睛傷害的問題較陽光的傷害只高不低,因而讓葉黃素成了近幾年來保健市場的新興巨星。 在開始介紹這個當紅護眼營養素前,先讓大家猜一猜,下面食物,那些葉黃素含量比較高? 答案揭曉…上次所列的食物中,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含量最高的前三名分別為菠菜、地瓜葉和南瓜,你猜對了嗎? 在這裡Stella將上面所提到的這幾種蔬果,依照它們的葉黃素&玉米黃質含量(每100公克含量)由高排到低:菠菜(12.2毫克)>地瓜葉(2.6毫克)>南瓜(1.5毫克)>綠花椰菜(1.4毫克)>胡蘿蔔(0.67毫克)>蛋(0.3毫克)>柳丁(0.13毫克)>番茄(0.12毫克)>高麗菜(0.03毫克) 從這個排列次序中,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外表看起來黃色或橙色的食物,其葉黃素含量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高,反倒是看起來蠻平凡的綠色蔬菜含量卻不低。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會讓植物呈現黃、橙色的植物色素不僅有葉黃素,還包括玉米黃質、α-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β-隱黃素等,它們都屬於一個叫做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s)的家族。所以黃、橙色的蔬果僅代表它們富含類胡蘿蔔素,但不見得是葉黃素。 類胡蘿蔔素:暖色系(黃、橙、紅)植物的化妝師!儘管葉黃素,有個「黃」字,但並非黃色蔬果就富含葉黃素。賦予大部分植物黃、橙、紅顏色的是一群稱為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s)家族的植化素,這個家族共有600多個成員,只有約50種會出現在美式飲食中,而其中只有14種能被人體所吸收。這之中大家較耳熟能詳的有6種:α-胡蘿蔔素(α-carotene)、β-胡蘿蔔素(β-carotene)、葉黃素(lutein)、玉米黃素(zeaxanthin)、β-隱黃素(β-cryptoxanthin)和茄紅素(Lycopene)。 類胡蘿蔔素依化學結構上的差異(有無含氧)可分為兩大種,一類稱為胡蘿蔔素(carotene),常見成員包括α-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和茄紅素,主要會讓植物呈橘、紅色。另一類稱為葉黃素群(xanthophyll),包括葉黃素、玉米黃質和β-隱黃素,主要會讓植物呈現黃色。 我們常見的彩色蔬果中,橘色的胡蘿蔔主要含的是胡蘿蔔素,包括β-胡蘿蔔素、α-胡蘿蔔素,葉黃素含量很低;而芥藍菜、菠菜等綠色蔬菜則是含大量的葉黃素群,如葉黃素、玉米黃質,β-胡蘿蔔素含量則不高。番茄的類胡蘿蔔素含量則較特別,除大量的茄紅素外,其他類胡蘿蔔素含量極微,所以番茄可說是茄紅素的最佳來源。 類胡蘿蔔素的功能 1.具備維生素A的功能:類胡蘿蔔素家族中有三個成員能夠轉換為維生素A。它們分別是α-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和β-隱黃素,故當我們攝取含這三個營養素的食物時,能獲得維生素A的保健功能,包括促進皮膚黏膜健康、幫助視覺正常、提升免疫等。 2.抗氧化:在植物身上,類胡蘿蔔素具有抗氧化功能,在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過程中扮演抗氧化、保護植物的角色。所以很多綠色植物本身富含類胡蘿蔔素,但因為平日被葉綠素的綠色遮掩住,所以看不出來。必須要等到秋天,植物停止製造葉綠素後,這些黃橙色的色素才會顯現出來,這也是為什麼秋冬樹葉會慢慢變黃/橙的原因。正也因為這的道理,所以很多深綠色蔬菜的黃色色素(如葉黃素)也會被葉綠素所遮蓋,因此看起來綠油油的一點也不黃,但卻富含護眼的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喔! 3.過濾光線:類胡蘿蔔素家族成員具有特殊化學結構(共軛體系)可吸收陽光中的可見光,保護植物免於陽光的傷害。這些類胡蘿蔔素吃到體內時,也可吸收光線保護我們的皮膚和眼睛。由於眼睛中唯二存在的類胡蘿蔔素就是葉黃素和玉米黃素,所以這兩個營養素又被稱為護眼營養素。 4.疾病預防:研究顯示富含類胡蘿蔔素的飲食(不包括β-胡蘿蔔素)明顯可降低肺癌,還可保護血管、預防心血管疾病;另外,富含茄紅素的飲食則可降低攝護腺癌。 認識護眼營養素:葉黃素&玉米黃素!類胡蘿蔔素家族中有兩個家族成員對眼睛很重要,他們就是葉黃素和玉米黃素。 我們之前有提到類胡蘿蔔素會吸收光線,這一點對保護眼睛很重要。因為我們要看見東西需要有光線,但光線中的一些可見光,如藍光因具備高能量,會傷害眼睛。若把眼睛比喻成相機的話,水晶體就好比相機的鏡頭,視網膜就好比底片。光線從水晶體(鏡頭)進入眼睛,最後在視網膜(底片)上呈現影像,在這個過程中有兩個地方最容易受到光線的傷害,一個是水晶體,另一個就是視網膜。 當長期暴露在紫外線(或含高比例藍光的3C用品)下,會使水晶體變混濁,造成所謂的白內障。另外,光線也可能傷害視網膜,及視網膜上視覺最敏銳的部分~視網膜黃斑。所謂視網膜黃斑指的是位於視網膜中間的一個區域,這裡聚集了20萬個感光細胞,負責視覺敏銳的部分,如閱讀或精密工作所需視力。若黃斑結構受到破壞時,會嚴重影響視力,此時我們所看到的影像中心部位會變暗或扭曲,而僅能看到物體輪廓、無法看清其中心部分的細節。(事實上,黃斑區之所以叫做黃斑就是因為它是黃色的,而它之所以呈現黃色,就是因為它含有葉黃素和玉米黃素等可過濾藍光的黃色色素。) 而葉黃素和玉米黃素的食物或營養品之所以對眼睛好,就是因為它可以保護水晶體和視網膜黃斑。很多流行病學資料或臨床研究都發現,攝取富含葉黃素和玉米黃質的飲食或補充品,可增加眼睛中黃斑色素的密度,保護眼睛對抗視網膜黃斑退化。另外,這樣的飲食也可降低老年性黃斑部病變(AMD)的風險,並較不容易發生白內障。 Q:哪些食物含護眼營養素較多? *蔬果是葉黃素和玉米黃素主要來源,而蔬菜含量高於水果! 類胡蘿蔔素是由植物所製造,所以主要的來源會是我們日常的蔬果,五穀根莖類或魚貝海鮮類等其他類食物含量並不多。而相較於蔬菜,水果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含量偏低。水果中最高的是柿子每100公克有0.8毫克,隨便一個深綠色蔬菜的含量可能都比它高。因此,比較好的食物來源是蔬菜類。 *深綠色蔬菜是補充葉黃素和玉米黃素最好的選擇! 由於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屬於黃色色素,α-胡蘿蔔素和β-胡蘿蔔素則是橙色色素,所以黃色蔬果葉黃素含量會較多一點,橙色蔬果(如胡蘿蔔)則α-胡蘿蔔素或β-胡蘿蔔素會比較多,但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含量則不見得會多。但大體而言,食物中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含量較高的是綠色、特別是深綠色蔬菜。 附圖是Stella整理的「常見食物的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含量圖」(註),大家可發現,含量最高的是羽衣甘藍(雖然台灣不常見這個蔬菜,但它含量超高,不放它直接跳到第二名的菠菜實在是對不起自己的良心啊>_<),其次則是菠菜和芥蘭菜葉。從圖中大家可發現含量較多的幾乎都是深綠色蔬菜喔。另外,同樣是蔬菜,深色蔬菜的護眼營養素含量會較淺色多,例如綠花椰菜每100公克有1.4毫克,白花椰菜則僅有0.03毫克。 (註)上述食物葉黃素和玉米黃素的資料來自SELF NutritionData網站(這個連結裡有1000項含量最高的葉黃素&玉米黃素食物資料,不過因食物的加工方法不同,故同個食物可能有多個數值。例如菠菜有生的資料,也有冷凍切碎後水煮瀝乾的資料,並且還有分有加鹽和沒加鹽的資料…等等,因此光是一個菠菜就有至少5個不同加工方法處理後所測得的葉黃素和玉米黃素資料喔) Q:一天要吃多少護眼營養素才夠? 目前並沒有葉黃素和玉米黃素的建議攝取量,但根據大部分近幾年來所做的研究顯示,每天攝取10毫克葉黃素和2毫克玉米黃素就可從中獲取健康益處。另外,之前哈佛大學曾做過一項研究,顯示每天攝取6毫克葉黃素可降低43%的黃斑退化風險。因此葉黃素的一般建議攝取量為每天6~30毫克。換句話說,在每日蔬果579飲食中,只要參考附圖,挑2~3份吃富含葉黃素和玉米黃質的食物大概就可滿足身體每日的需求。 Q:護眼營養素要怎麼吃才對? 由於類胡蘿蔔素家族是屬於脂溶性營養素,其吸收需要脂肪的幫忙,最好和富含油脂的食物一起吃。基本上只要少量,約3~5公克脂肪就足以幫助食物中類胡蘿蔔素的吸收,因此富含葉黃素的食物只要和三餐一起吃就沒有問題。 而如果你是在兩餐間吃的話,可考量加點油一起吃效果會比較好,例如若當沙拉吃的話,不妨加一小匙油,或加點瘦肉和蛋同時吃,或和牛奶打汁吃,利用蛋和牛奶等食物本身所含的油脂幫助葉黃素的吸收。 另外,來自食物的類胡蘿蔔素會和食物基質結合在一起,所以經過切割、打碎、均質化、加熱等步驟會增加它的生物可利用率喔。 總結來說,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對眼睛健康來說的確很重要,特別是在保護視網膜黃斑上。因為白內障目前有手術可替換人工水晶體(為小手術,僅需15分鐘即可完成),但視網膜黃斑若發生病變則是沒有方法可治療,而僅能從平日保養與預防做起。但在這裡還是要跟大家提醒,葉黃素或玉米黃素的護眼功能是透過吸收藍光來保護眼睛。換句話說,它就像太陽眼鏡一樣可保護、預防眼睛免於光線的傷害,但也和戴太陽眼鏡般,無法治療已有的白內障和黃斑病變。 所以吃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可保護、預防眼睛損傷,避免白內障和視網膜黃斑疾病的發生,但對於已經有這些疾病的人,僅能避免其繼續惡化,而無法治療。所以,葉黃素和玉米黃素是「護眼」的營養素,而非「治療眼睛」的營養素喔! 作者簡介_Stella從事營養工作20年以上,曾任減肥中心、診所、美商公司及健康學習中心營養師,專精飲食營養、保健營養、減重等領域。 證照:中華民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考合格營養師;台北營養師公會會員。專長:減重/疾病/懷孕等營養諮詢、保健營養品諮詢、文章撰寫、訓練教材編寫、演講授課。 著作:《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黃金比例好身材:營養師的纖體處方》、《抗病養生高免疫蛋》。 部落格:營養師Stella的減肥&營養部落格 延伸閱讀: 為何日本媽媽總是優雅、台灣媽媽卻是蓬頭垢面?六月從15坪飯店房間體悟出的「人生整理術」
-
2022-02-10 癌症.肺癌
82歲阿嬤失智症來得急又快速惡化 就醫發現肺癌轉移腦
82歲的阿婆雖有高血壓及糖尿病的病史,不過都固定就醫按時服藥,原本生活都能自理,然而過去半年食慾越來越差,常常吃一點東西就吃不下,記憶力也變差。阿婆一直十分養生,煙酒不沾,過著早睡早起的生活,每天還會在公園與老友一起健走散步。同住的兒子表示,過去幾個月阿婆常常迷路找不到回家的方向,本來每天都會出門散步,因為這樣變得足不出戶。不僅如此,阿婆還變得不會煮飯,突然忘記怎麼刷牙、洗澡,每天都會反覆問一樣的問題。最近甚至認不出家人,每到接近太陽下山的時候,阿婆便常常出現幻聽幻視的情形,脾氣變得暴躁易怒、甚至說看到了過世的親人來找她。兒子覺得她可能失智了,於是帶到部立桃園醫院神經內科就診,神經內科醫師邱詡懷為她安排檢查,抽血結果沒有明顯的異常,但是腦部電腦斷層發現1顆近兩公分的腫瘤,腫瘤附近也引起腦水腫,因此立即住院再仔細查,發現阿婆不是單純的失智症,而是肺部已經有數顆腫瘤,已經轉移到腦部,目前正針對肺癌評估治療當中。邱詡懷醫師指出,老人失智問題在台灣這個高齡化社會越發重要,失智症常是因為神經退化性疾病造成,整體的病程常長達數年的時間,症狀可能會有記憶力退化、生活功能下降、認知障礙、迷路、計算能力下降、個性改變、妄想、幻覺等等症狀。少數失智症的原因為其他疾病造成的症狀,例如藥物、憂鬱症、甲狀腺功能低下、B12或葉酸缺乏、水腦、腦傷,或像阿婆一樣是腫瘤轉移所造成。因此如果失智症狀來得又急又快,在幾個月的時間就迅速惡化的,往往是例如中風、藥物等其他因素導致,提醒民眾應盡速就醫,優先排除可逆性的失智症,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
2022-02-09 癌症.飲食與癌症
吃什麼可以抗癌?美國癌症研究組織點名26種抗癌食物(上)
癌症一直為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的之首,而癌症的發生很有可能與生活及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聯。那麼要怎麼從日常飲食改善呢?不妨參考,美國癌症權威【美國癌症研究組織】列出26種抗癌食物吧!26種抗癌食物:蘋果、蘆筍、藍莓、綠花椰菜、孢子甘藍、胡蘿蔔、白色花椰菜、櫻桃、咖啡、蔓越莓、亞麻籽、大蒜、葡萄柚、葡萄、羽衣甘藍、柳橙、豆類、覆盆莓、大豆、菠菜、南瓜、草莓、茶、番茄、核桃、全穀類蘋果富含膳食纖維和多酚化合物,膳食纖維可以幫助體內益生菌生長,減少毒素在腸道中的時間,進一步可以預防腸道疾病,像是大腸癌。蘆筍含維生素A、B群、β-胡蘿蔔素,能維持上皮黏膜細胞的完整、抗氧化、正常生理機能,另外還含鉀,可以調節血壓、神經傳導、肌肉收縮等。藍莓含豐富的植化素及營養素,在研究中顯示具有潛在的抗癌作用。其中一項研究發現,吃藍莓會增加血液中的抗氧化能力,防止細胞受到損害。十字花科蔬菜綠花椰菜富含維生素A、B、B2及維生素C外,還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β-胡蘿蔔素等。其中,蘿蔔硫素可以減少細胞損傷,預防癌症發生。孢子甘藍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以維生素來說,有維生素 A、B、C、K,有助維持視力健康、抗氧化、維持細胞健康、抗衰老等,而維生素K更有助抑制鈣質流失和預防骨質疏鬆;豐富的礦物質像是鋅、鉀、鈣和磷等,則有助促進細胞的修補和再生。胡蘿蔔富含膳食纖維及硒元素,並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B1、B2、B6、C、胡蘿蔔素等,同時也含有鈣、磷、鐵、鉀、鈉、菸鹼酸及草酸等礦物質。對於肺癌、乳腺癌有一定的抗癌能力。白色花椰菜屬十字花科,富含槲皮酮和黃體素等抗氧化物質。槲皮酮是一種強力抗癌物質,能使許多致癌物質失去活性,還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抗凝血的作用。櫻桃含有花青素,可以對抗心血管疾病。另外,還含有褪黑激素,這種荷爾蒙可以幫助失眠者入睡。咖啡研究顯示,喝咖啡可以降低患子宮內膜癌和肝癌的風險。蔓越莓所含的植化素有助於預防炎症、延緩炎症過程,並預防心臟病。研究顯示,經常喝蔓越莓汁,可以通過增加好的膽固醇、減少發炎反應和防止膽固醇氧化,達到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亞麻籽富含膳食纖維,可溶性的膳食纖維能夠帶走一些膽固醇,降低體內膽固醇的含量。在相關研究中也證實,尤其是膽固醇含量比較高的人,效果還更明顯。大蒜含有硫化合物,具抗菌、消炎作用,對幽門螺桿菌、真菌、病毒等都有抑制和殺滅作用。葡萄柚富含維生素C、纖維、鉀、果膠等營養素,具有抗氧化效果的成分,可避免細胞受損、降低膽固醇。
-
2022-02-08 新聞.元氣新聞
關心健保藥品新用途 意見分享平台助病友聲音直達天聽
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生病的人莫不希望盡快享有最新、最有效的藥物和醫材。健保署自2015年起設置「新藥及新醫材病友意見分享平台」,蒐集病友意見,供共同擬定會議委員參考。過去僅針對新藥和新醫材,去年十月起擴增功能,若有藥品欲擴增給付範圍,也可表達意見。目前有2款併用治療黑色素瘤的藥物,有可能擴大用於治療非小細胞肺癌,還有17項新藥可能納入給付,關心的民眾可於3月15日前上平台發表意見。醫審及藥材組科長連恆榮表示,健保署自2015年建立,病友個人或團體都可在平台註冊,只要留下真實姓名和聯絡方式,並勾選願意接受通知,之後有待討論的新品項放上網,就會即時通知,讓個人或團體可以平台表達意見。過去只有新藥、新醫材會放上去,去年十月起如果有藥品擴增給付範圍的討論案,也會放上網,供民眾討論。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病友分享意見經驗,有助落實提升程序正義、促進健保資源合理分配。藉由保險人、病友代表及被保險人代表在共擬會議前的溝通與交流,會議過程可呈現更多不同的觀點,有助於共擬會議作出最佳的藥物給付決定。連恆榮表示,「藥物共擬會議」或「特材共擬會議」會前30天是病友意見搜集期,民眾在平台上可看到300字產品摘要資訊,也可連結到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網站,查詢藥物許可證等資訊。健保署會在藥物或特材共擬會前辦理「病友意見會前會」,把收集到的意見做成「資料本」,於會前會上由被保險人代表、病友代表及病友團體間進行三方溝通,也會提供給醫療科技評估及共擬會參考連恆榮表示,2015年至2021年11月15日,共有206個品項曾經放上平台供病友表達意見之,累計692人次曾經分享意見,包括藥品672人次、特材20人次。
-
2022-02-08 新聞.用藥停看聽
健保藥品擴大給付 病友意見將納決策參考
為鼓勵民眾、病友參與健保決策,健保署104年起開放民眾對於還未納入健保的新藥、新醫材表達意見,去年10月再擴大範圍,開放民眾對藥品擴增給付範圍提供建言,納入決策參考。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今天上午發布新聞稿表示,為了讓病友在新藥、新醫材納入健保給付的過程中,可以提供意見,健保署民國104年起建置「新藥及新醫材病友意見分享平台」,民眾的建言會納入藥物共擬會議、醫療科技評估參考資料,讓與會代表聽見民眾聲音。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連恆榮今天接受媒體電話聯訪時表示,截至去年11月15日,共有206品項曾置於平台上供病友表達意見,累計672人次針對藥品表達意見、特材部分共20人次。連恆榮說,近年有病友團體提出訴求,希望針對擴增給付的藥品也能表達意見,因此去年10月1日起擴增平台功能,增加藥品擴增給付範圍分享意見功能,盼病友分享用藥經驗並提供建言,讓健保的相關決策能真正反映病人的需求。連恆榮指出,目前平台上已有2款原併用於治療黑色素瘤的藥物,因廠商建議擴增給付於非小細胞肺癌病人,目前正在收集病友用藥經驗。
-
2022-02-07 癌症.肺癌
首研究證實國人空汙健康識能不足 高風險族有放棄心理
又到了空汙最嚴重的冬季,台北醫學大學去年發表全世界第一個「室外空氣汙染健康識能量表」並完成上千人電話訪問,首度揭開台灣民眾室外空汙健康識能只有中等,且較差者多為生活區域或職業上接觸空汙風險較高者,登上國際期刊。醫界肺癌專家觀察,現僅知識水準及經濟能力較佳者願意自費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的肺癌篩檢,建議國家政策應針對具有危險因子、從事高風險職業的民眾給予補助。北醫高齡醫學科主任侯文萱去年於英國醫學期刊《BMC Public Health》發表世界第一個室外空氣汙染健康識能量表,並用此量表完成全台1297人電話訪問。令人訝異的是,健康識能較差者大部分為生活或職業上接觸室外空汙風險越高的民眾、南部居民、退休者,而健康識能較佳者則主要來自於好山好水的東部、中部及北部,教育程度較高的年輕人以及有兒童同住者。研究顯示,室外空汙健康識能較低的族群,有高達92%來自室外空汙較嚴重的南部,平均年齡44歲,多為運輸倉儲或通信業者、金融保險業,已退休、家管,且多數沒有兒童或學生同住。健康識能較高者主要住在東部或離島地區、未婚、教育程度為研究所以上,平均年齡21歲,居住於中部和北部者也多。身處空汙高風險的南部居民、運輸業者,為何反而缺乏了解並應用健康資訊的意願和能力?侯文萱表示,可能是就算知道嚴重,也無法改變自己的工作、居住地,所以反而不敢聽也不敢想,以免徒增沮喪。侯文萱表示,政府不能只期待民眾發揮個人力量,因為健康行為有時並不需要以理解為前提,只要透過環境引導,民眾就能直接應用,這是國家政策可以努力的方向。高雄長庚內科部副部長、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表示,空汙是許多疾病重要的危險因子,但他並未觀察到高雄的肺癌集中在特定族群,顯示空汙地理分佈與當地肺癌盛行率之間的相關性,仍待更多研究證實。王金洲表示,「肺癌篩檢」是目前國家癌症篩檢政策仍缺少的一塊,目前只有高知識水準、經濟能力中上的人會理解LDCT的重要,並願意自費檢查,希望未來在國家補助下,LDCT能更普及於具肺癌危險因子的社會大眾。高雄市民林小姐從台北搬回故鄉已經四年,大女兒的鼻子過敏已經惡化為氣喘。林小姐說,因為每年十月到隔年四月空氣品質很差,她每天都要看空品指標才能決定家裡是否要開窗、能否帶小孩去戶外跑跳。不過林小姐身邊的親友都對於空氣品質毫無興趣,公婆看重通風,天天把窗戶大開,同事和朋友也不想改變既有的生活方式,覺得空氣汙染不痛不癢,沒有威脅性。四年下來,孤軍奮戰的林小姐已經自律神經失調、經常性胃痛;常常想要搬走,卻又因為家人都在此而留下。林小姐說,很多人就是從事會製造空氣污染的工作,例如石化業、鋼鐵業,甚至會擔心如果政府要改善空汙,很多人都要失業,所以普遍認為「為了生活,就應該要忍耐。」「我在台北唸書時認識的高雄人都沒有回來,可能都是受不了這種想法。」林小姐希望高雄可以發展更環保、產值更高的產業,為居民帶來新的生活想像、遠離忍受空汙的命運。
-
2022-02-05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長壽養生之秘訣是什麼?醫師:長期做好3件事,才能延年益壽、減少病痛
85歲病人看診:「醫師,這個可以吃嗎?」醫師:「你活那麼久,還問我?」人會長壽,一定有原因,除了先天遺傳的基因,會不會保養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這位老先生會問醫師這個東西是否可以吃,表示他對入口的食物是很注意的。一、注意吃進去的食物俗語說:「病由口入,禍從口出。」不是沒有道理的。如果吃了不潔的食物,例如夏天食物有細菌,吃了就會發生腸胃炎,輕則嘔吐、拉肚子,重則引起敗血症。吃了不潔生食例如生魚片,就有可能引起肝膿瘍,發燒、右胸痛,需要入院穿刺引流,國內每年均有幾十個病例。又如A型肝炎及E型肝炎也是由不潔的蔥、生菜、海鮮等傳染,會引起急性A型肝炎或E型肝炎,甚至猛爆性肝炎,危及生命。此外,近幾十年來國人飲食西化,大魚大肉,高熱量、高膽固醇或高醣分的食物大快朵頤,久而久之,引起心血管疾病或腦血管疾病,或誘發糖尿病,都會折人壽命,中晚年健康都會出現警訊。二、適當的運動增加肌力除了飲食之外,適當的運動也很重要。人是動物就是要動的生物,沒有動,肌肉逐漸萎縮,心血管機能逐漸退化,等到中老年就肌肉骨骼出問題,到後來容易骨折,容易臥床,一病不起。除了注意飲食及運動之外,人體老了,細胞也會逐漸發生變化,容易發生癌症,這方面就要定期檢查,以期早期發現,及早治療。三、有大腸癌病史要定期做檢查例如家裡有人有大腸癌病史,或過去體檢大腸有息肉,那就一定要每二至三年做一次大腸鏡檢查。若家裡有人有肺癌或長期抽菸,那就要定期做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檢查。此外最重要的,有B、C肝的朋友,一定要每半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及抽血驗胎兒蛋白,以及早發現肝癌。即使沒有B、C肝的成年人也要至少每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因為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等到有症狀出現再來求醫,通常都來不及了。因此,了解長壽養生之道,人救己救,要多請教醫師,即使醫師開玩笑說年紀那麼大還問醫師,也不要客氣,多吸收專家的意見,才能延年益壽,減少病痛,每年都過著快樂的新年!●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2-01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癌細胞也會冬眠!談「腫瘤休眠」在癌症治療中的新進展
前言去年(2021年)6月2日在知名國際醫學期刊「自然」(Nature)由瑞士巴塞爾大學Mohamed Bentires-Alj教授之研究團隊利用小鼠及人體組織樣本,發現乳癌細胞從原發腫瘤病灶轉移到肝臟,會在肝臟休眠一段時間,休眠時間可長可短,但有時候被喚醒而且變大,這種「沉睡」與「甦醒」有特殊而且關鍵的「開關」。在其研究成果裡證實,「沉睡冬眠」時是因肝臟中有足夠的自然殺手細胞(NK cells)可以分泌干擾素γ(IFN-γ),控制腫瘤細胞處於休眠狀態。但如果NK細胞數量如果不夠多的時候,則會被肝星狀細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取代。此等活化肝臟星狀細胞,會分泌一種CXCL12分子,與NK細胞上的受體CXCR4結合,抑制NK細胞增生,反而「喚醒」腫瘤細胞,並開始增殖,且在肝臟大肆轉移與擴大。此外,在去年(2021年)12月13日在「自然癌症」期刊,亦有一篇與「腫瘤休眠」有關之重要發現。此是由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所進行,結果發現腫瘤附近第三型膠原蛋白較多的話,則可使癌細胞保持休眠狀態,如果腫瘤細胞附近的膠原蛋白變少,則癌細胞再次活躍,進而長大擴散。這二篇研究在「腫瘤休眠」有突破性的進展,使我們對「腫瘤休眠」在癌症進展中扮演的角色倍加重視。什麼是「腫瘤休眠」及「腫瘤休眠」的機轉腫瘤休眠的現象早於1864年就被Dr.White提出,指在原發腫瘤切除後很長時間才發生全身或局部的腫瘤復發。處於腫瘤休眠的病人,如同處於慢性疾病病人疾病完全控制的狀態,沒有臨床症狀,而且各種影像或任何檢查都無法發現病灶。1954年,Dr.Hadreld首先用休眠一詞來描述長期存在於人體但又沒有明顯增殖的惡性腫瘤細胞。他觀察到在部分乳癌、黑色素瘤、直腸結腸癌等實體瘤中,在原發腫瘤切除後2年以上,甚至數十年以後出現復發,而推測殘存的腫瘤細胞很可能是進入了一種分裂停滯狀態,並用休眠一詞來描述這些長期存活而又沒有明顯增殖的惡性腫瘤細胞的生存狀態。另一方面,Dr.Holmgeren等在研究血管生成與腫瘤生長的相關性過程中,發現了腫瘤體積之所以不增加,是因為增殖與凋亡取得了平衡。腫瘤休眠是指腫瘤細胞在人體內長期存在而沒有明顯生長的一種狀態。腫瘤休眠可以分為腫瘤塊休眠(tumor mass dormancy)和腫瘤細胞休眠(tumor cell dormancy) 或細胞休眠(cellular dormancy)兩種。前者是指腫瘤細胞仍然分裂,但由於血液供應受限或免疫系統被啟動的原因,腫瘤大小在長時間內無明顯改變;後者是指腫瘤細胞進入靜止在細胞週期的G0-G1階段,既不增殖也不凋亡,但仍具有增殖的潛能。早期乳腺切除後處於臨床無病狀態的乳癌病人中,術後10-20年的復發率穩定在1.5%左右。臨床癌症休眠還常見於甲狀腺癌、腎癌、攝護腺癌以及B細胞淋巴瘤和黑色素瘤,而肺癌很少出現這種現象。1971年,美國哈佛醫學院福克曼博士(Judah Folkman)指出,腫瘤生長必須依賴於血管的生成,也就是後來廣為人知的血管不充分新生(insufficient angiogenesis)假說。為了支持和證明這一假設,世界各國科學家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發現當直徑很小的微小轉移灶內的癌細胞處於無血管生成時,雖然癌細胞的增殖速度與原發病灶的癌細胞增殖速度可以相近,但由於尚無血管生成,癌細胞仍長期處於休眠狀態。但是,一旦腫瘤血管系統在轉移灶內形成,癌灶則進人血管期。由於新的血管生成提供給癌細胞以足夠的營養,這時癌細胞瘋狂增長,危害身體健康。腫瘤休眠在轉移性腫瘤治療上的應用晚期癌症治療有幾個重要觀念:(1)正視腫瘤的存在,要有與腫瘤長期共存的準備;(2)要有足夠的抵抗力和營養支持,避免併發症,為與腫瘤長期共存營造有利而適當的條件;(3)個人化治療使腫瘤休眠,而不一味追求腫瘤縮小或消失。目前最常用的腫瘤休眠方法仍是化療,但與傳統化療不同,並不要求通過化療使腫瘤減小或消失,而是適度的化療,使活躍生長和高侵犯性的癌細胞得以遏止,使之處於不活躍狀態。化療藥物並不是只有對癌細胞本身發揮作用,化學治療對癌細胞周遭的環境也會產生影響。這其中受到相當大注意的即是腫瘤新生血管 (tumor neovasculature)。自從1986年mitoxantrone首先被證實具有抗血管新生作用 (anti-angiogenic effect)後,幾乎大多數的抗癌藥物均被證實或多或少具有抗腫瘤新生血管的作用,最近亦有抗血管新生藥物的標靶治療相繼問世。結語隨著基因圖譜的解謎,越來越多致癌信號機轉被發現。有關腫瘤休眠和復發機制一旦完全闡明,可通過研發標靶藥物及合併適量的化學治療,清除或控制這些持續存在的腫瘤細胞,從而控制腫瘤的轉移和復發。希望有一天,我們在面對末期癌症的時候,也能像治療高血壓、糖尿病之類的慢性病一樣(這些疾病至今也是無法根治的)。透過藥物的循序調整,與疾病和平共處,並繼續維持有生活品質的人生旅程。
-
2022-01-30 養生.聰明飲食
西芹汁真有那麼神奇?西芹汁療法到底有沒有效?
臉書朋友吳小姐2022-1-16詢問:「林教授您好,親友因自體免疫疾病關係,無意間看到神奇西芹汁這本書,深信不移,想請問教授,您對於安東尼.威廉的西芹汁療法及他出的幾本教病患恢復健康的書及在他在國外和台灣的粉絲專頁上都有慢性病患者使用他的療法恢復健康後的回饋文,有何看法?他有一個345萬人追蹤的FB粉絲專頁,台灣也有個4842人追蹤的FB粉絲專頁名叫醫療靈媒 台灣粉絲團。因為作者大部份都是教病患從天然飲食中去做改善,但因為我讀過您寫的文章,這位作者有販售保健食品及其他商品的商業行為,就知道這其中並不單純。感謝您的回覆。」首先,有關安東尼威廉以及他的西芹汁療法,已經有好幾位讀者來問過,但我實在不敢冒犯神人,所以就都只簡單回覆。再來,吳小姐所說的「就知道這其中並不單純」,的確是正中要害。還有,關於「安東尼.威廉的345萬人追蹤的FB粉絲專頁」,到底有啥了不起,請看我最近發表的名人發佈的飲食資訊,能信嗎?。那,為什麼我會說「不敢冒犯神人」呢?我們來看看安東尼威廉是何許人物。他創設的網站Medical Medium(醫療靈媒)是這麼介紹他自己: 「安東尼威廉天生具有與the Spirit of Compassion(慈悲之神)交談的獨特能力。慈悲之神提供給他遠遠領先時代非常準確的健康信息。他四歲的時候宣布他的祖母患有肺癌,儘管當時沒有症狀,但醫學測試很快就證實,因而震驚了他的家人。安東尼一直在利用他的天賦『閱讀』人們的狀況並告訴他們如何恢復健康。作為醫療靈媒,他前所未有的準確性和成功率為他贏得了全世界數百萬人的信任和喜愛,其中包括電影明星、搖滾明星、億萬富翁、職業運動員、暢銷書作家,以及來自各行各業的無數其他人。直到他向他們提供來自聖靈的洞察力,才能找到治癒的方法。對於需要幫助解決最困難病例的醫生來說,安東尼也成為了寶貴的資源。」從這段介紹就可看出,安東尼威廉是天賦異稟,從小就具有與神溝通的能力,還能閱讀人們身體的狀況,幫他們恢復健康。他也在他的書裡說「上帝首次引導我推廣西芹汁是在1975年」。所以,對於這樣一位神人,我這麼一個凡夫俗子怎麼膽敢冒犯呢?《醫療靈媒》網站裡有一頁免責申明: 「安東尼威廉不是執業醫師、脊椎按摩師、整骨醫師、自然療法醫生、營養師、藥劑師、心理學家、心理治療師或其他正式許可的醫療保健專業人員,任何類型的從業者或提供者。本頁面/網站上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不應被視為醫療保健建議或醫療診斷、治療或處方。這些信息均不應被視為對利益的承諾、治癒的要求、法律保證或對實現結果的保證。此信息不能替代您的醫生或其他醫療保健專業人員的建議,或任何產品標籤或包裝中包含的任何通知或說明。 您不應將此信息用於任何健康問題的診斷或治療或任何藥物或其他治療的處方。在更改或停止任何當前藥物、治療或護理、開始任何飲食、鍛煉或補充計劃之前,或者如果您有或懷疑您可能有健康問題,您應該諮詢醫療保健專業人士。」所以,人家「醫療靈媒」這位神人都已經公開透明地說出他不是任何類型的醫療人員,而他所提供的資訊也不應被視為醫療保健的建議,那您說,像我這樣一個凡夫俗子,還能雞婆什麼呢?有資格雞婆的大概是要像BBC(英國廣播公司)這樣的世界級媒體。它在2019-9-22有發表Celery Juice: The big problem with a viral Instagram ‘cure’(芹菜汁:如病毒散播的Instagram“治愈”的大問題)。其中的一段是: 「《醫療靈媒》網站聲稱芹菜汁可以緩解癌症和糖尿病等疾病。」,而另一段是:「Austin Chiang 醫生是費城的胃腸病學家,他告訴 BBC,《醫療靈媒》的說法是沒有科學依據,而且『可能對我們的患者有害』。」不管如何,為了要查看是否有科學依據,我用celery juice(芹菜汁)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索,搜到的唯一一篇是去年發表的Blood Pressure Change After Celery Juice Ingestion in a Hypertensive Elderly Male(一位高血壓年長男性攝入芹菜汁後的血壓變化)。一名 74 歲男子出現頸部疼痛和高血壓病史,體檢時血壓為 150/80。干預措施包括 6 個月內每天攝入芹菜汁。頸部疼痛則是在 14 次就診期間,對頸椎的受限節段進行按摩。 在護理結束時,他的血壓為 118/82。所以,長期喝芹菜汁也許是能降血壓,不過這也只是觀察性的單一案例。至於什麼癌症、糖尿病、憂鬱症、自體免疫疾病,等等等,有效沒效,我想您還是去問您自己信仰的神吧。原文:西芹汁療法,神的指引
-
2022-01-29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新年新希望 健康要有新思維
小孩要買新玩具。老爸:「你還有那麼多玩具,都還可以玩,為什麼還要買?」小孩:「媽媽不是也一直買新衣服,為何你都買給她?」喜新厭舊是人的天性,所謂天性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特性,是造物者在人類的基因裡面設計好的密碼,因為人有這種天性,所以人類文明可以一直創新發明,新事物問世,好比舊的手機可用,但新的手機一出來,馬上迫不及待的買了下來。新冠病毒也會喜新厭舊,這是它求生的本領,基因一直變化才能發揮它的感染力,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是這個道理。不只新冠病毒會突變,B型肝炎病毒也會突變,一、二十年前,第一代的抗B肝病毒藥物問世,為全世界B肝患者帶來新的福音,可惜容易產生抗藥性,肝指數降下來,後來又升高,病毒量也一再飆高,甚至引發猛爆性肝炎,危及生命。第二代的抗B肝病毒藥物喜必福也有同樣的缺點,還好,醫界有研發出第三代的抗B肝病毒藥物,就是現在全世界用得最廣的貝樂克及韋立得,很可惜這兩種藥物不能把病毒完全殲滅,只能抑制它,讓病毒量減少,甚至測不到,肝指數也回到正常,但停藥後,病毒又會反彈,肝指數又會升高,甚至同樣的造成猛爆性肝炎,但比例上比第一代的好很多了。不只在病毒,癌細胞本身也會突變,化療或標靶藥物本來有效的,後來又失去效果,腫瘤又活化起來,例如肺癌、血癌、淋巴癌的藥物均是如此。新年新希望,就是希望你我身邊的朋友,每人對健康有新的思維,在疫情方興未艾之際,思考全身保養之道,尤其對人體缺乏痛覺的器官,例如肝臟這個沉默又默默工作的器官,好比默默的母親或流血流汗為事業打拚的爸爸,一定要每年腹部超音波「超」一下,才能擁有好心肝。新年換新鈔,但健康是不管「新」的台幣或「舊」的台幣都買不到的。●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1-27 醫聲.癌症防治
除了吸菸,台灣肺癌致癌風險有哪些?誰需接受篩檢?上網輸入危險因子預測6年內罹癌機率
🧮 肺癌風險計算器肺癌權威設計「肺癌風險計算器」上線 測不吸菸女性罹癌機率國家衛生研究院「台灣不吸菸女性肺癌風險計算器」正式上線,根據中央研究院院士楊泮池、陳建仁、國衛院名譽研究員張憶壽、熊昭等國內公衛權威研究中提出的「台灣不吸菸女性肺癌風險預測模型(TNSF-SQ)」進行肺癌風險預測:30歲至76歲的不吸菸女性,上網輸入「ABCEFG」——年齡(Age)、身體質量指數(BMI)、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教育程度(Education)、家族史(Family History)、有無易感基因(Gene),即可預測6年內罹肺癌機率;不具基因分析資料者亦可分析,惟準確度稍弱。點擊測六年內罹肺癌風險篩檢5%人口 可找出近三成肺癌患者國際不同研究文獻中,認定的肺癌高風險門檻各有不同,民眾檢測完成後,若風險高於1.34%,1.51%或2%,應該與醫師討論,考慮接受X光、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等胸腔檢查。「台灣不吸菸女性肺癌風險計算器」預測肺癌的準確度非常高。55-70歲女性中,有3.94%的人,檢測後肺癌風險大於1.51%;比對同樣落於55-74歲年齡區間的「不吸菸女性肺癌確診者」,則有27%測得風險大於1.51%。意即在此年齡區間中,只要篩檢不超過5%人口,就可找到27%潛在肺癌患者,是亞洲不吸菸女性肺癌風險認定一大進展,搭配影像學檢查、早期治療,可望降低死亡率。台不吸菸女性罹肺癌人數多 大數據揪危險因子過去,歐美各國吸菸高風險族群多為重度菸癮者,然而,根據國健署公布之台灣本土流行病學數據顯示,近20年來台灣吸菸率顯著下降,肺癌發生率卻不減反增;女性吸菸率長年低於5%,2018年更是低於3%,女性肺癌發生率卻由1990年十萬人中10.8人,增加至2018年十萬人中33.7人。高比例不吸菸女性罹患肺癌,可見肺癌危險因子不再僅限於吸菸。國健署最新公布的「108年癌症登記報告」中,非小細胞肺癌登記個案數,共有1萬4352人,且女性個案數(7279人)已超越男性(7073人)。熊昭及團隊利用肺癌研究計畫、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資料、癌症登記檔、人口結構、生命表等建立大數據統計模型,找出六項本土肺癌風險因子,以真實世界資料產生真實世界證據,針對「最實用、區別力最強」的模組設計出此計算器;未來或將加入二手菸、空污及煮食資訊等項目;熊昭指出,肺癌為國衛院「精準健康大數據平台」的敲門磚,將來會繼續擴建,納入乳癌、大腸癌等癌別。🫁 肺癌風險肺癌危險因子多 不吸菸罹肺癌主因是家族史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菸害、空氣污染、職場(如石綿、砷)、居家環境暴露(如氡氣)、肺癌家族病史、肺部相關疾病史(如結核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煮食未使用抽油煙機等,皆為肺癌危險因子。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資料顯示,台灣超過半數肺癌個案皆為「從未吸菸者」。以中研院士楊泮池為首的「台灣非吸菸者篩檢研究(TALENT)計畫」蒐集逾1萬2000人的資料,找出台灣不吸菸肺癌的五大危險因子:頭號危險因子是「家族史」,其次是二手菸、慢性肺病、油煙、空污。此外,根據台灣肺癌學會,父母或兄弟姐妹中1人罹患肺癌,其他成員罹患肺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2倍;若三等親內超過2人罹患肺癌,則罹患肺癌機率比一般人高出14倍。中研院士、前副總統陳建仁的研究則指出,女性罹患肺腺癌人數的上升,可能歸因於烹調食物時未使用抽油煙機;未使用抽油煙機之女性,罹患肺癌的風險較使用抽油煙機者高出8.3倍。延伸閱讀:「防治新國病/做或不做?LDCT是救癌良方或大難題」肺癌危險因子列表⚫️ 菸害⚫️ 空氣污染⚫️ 職場環境:石綿、砷…等⚫️ 居家環境:氡氣⚫️ 肺癌家族史⚫️ 肺部相關疾病史:結核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 煮食未用抽油煙機🔎 肺癌篩檢肺癌死亡人數居首 楊泮池:LDCT翻轉期別曲線、降死亡率由於肺癌初期無明顯症狀,故多數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導致死亡率居高不下,因為肺癌死亡率為連年高居台灣十大癌症首位,衛福部長陳時中甚至將肺癌稱為「國家之痛」。中研院院士楊泮池則說,要降低國內肺癌死亡率,必須改變國內肺癌診斷時的期別分布曲線,讓更多肺癌患者在0期、1期時就被找出,因為晚期肺癌無法開刀、較難治療,導致存活率不佳,藉LDCT找出早期肺癌患者、提供治療,才能有效降低台灣肺癌死亡率。根據衛福部國健署,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為胸腔電腦斷層檢查的一種,可找出小至1公分的肺部結節,有助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根據國民健康署107年癌登資料,第1期肺癌之五年存活率約九成,到了第2期還有五成以上,第三期則降至約二成五,若第4期才就醫,5年存活率僅剩約一成。國健署指出,常規斷層掃描一次的輻射暴露量約為X光的100倍,而LDCT一次的輻射暴露約為常規斷層的1/5,不過暴露於輻射線中仍有風險,故建議肺癌高風險民眾,如重度菸癮者、具家族史者,每2年接受一次LDCT檢查即可。此外,就像任何醫學檢測,LDCT有偽陽性、偽陰性問題,須考慮篩檢後對於民眾心理影響以及發現結節者後續治療、追蹤等配套措施,國健署編訂之「我該不該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手冊中,記有醫界共識供民眾參考。延伸閱讀:「降肺癌死亡2/低劑量電腦斷層明年納第5癌篩檢」🏥 晚期肺癌治療免疫治療、標靶治療推出 晚期肺癌治療出現曙光在過去,罹患晚期肺癌形同被判了死刑,因為存活率不高,患者往往須要開始和親友告別。然而,借助標靶治療、免疫治療,晚期肺癌患者存活率大有提升,存活超過五年者時有所聞。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張文震解釋,晚期肺癌患者若經過基因檢測,發現具致癌驅動基因突變,可藉由相對應的標靶藥物治療,目前國內可使用標靶治療者約佔六成;若無基因突變者,則可以檢測PD-L1生物標記表現,若檢測值超過50者,單用免疫治療效果佳,只要檢測值大於1,免疫治療與化療合併使用,其治療效果亦大於單用化療。透過這些新式治療,國內四期肺癌病患死亡率可望下降。同時,第三代標靶藥物也進入臨床試驗階段,還有新型、結合標靶及化療藥物優勢的「ADC導彈」抗體藥物複合體正在研究中,未來加入肺癌治療行列,將再提升治療成效。晚期肺癌治療QAQ 什麼是免疫治療?A 目前最廣泛使用的免疫藥物屬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即PD-L1抑制劑。PD-L1是癌細胞帶有的一種蛋白質,作用時將抑制人體的T淋巴細胞,讓免疫系統中的T淋巴細胞無法正常運作、無法有效消滅癌細胞。使用PD-L1抑制劑後,將讓人體免疫機制恢復,進而殲滅癌細胞。Q 什麼是標靶治療?A 標靶藥物多用於非小細胞肺癌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有近六成會出現基因異常,包括ALK、EGFR…等基因出現異狀,導致癌細胞迅速增生,或出現抗藥性。標靶藥物分為三大類型:EGFR抑制劑、ALK抑制劑與血管新生抑制劑。前兩者分別用於抑制EGFR、ALK基因,血管新生抑制劑則用於減少血管新生,以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延伸閱讀:翻轉新國病死亡曲線 揭肺癌防治新武器
-
2022-01-25 癌症.抗癌新知
別輕忽身體警訊!十大癌症最新統計:新發癌症人數增加超過五千人
依據最新衛生福利部108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癌症人數為12萬1,254人,較107年增加5,123人。因人口老化快速及不健康生活型態,癌症發生人數預計仍將持續上升。108年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比107年多1歲,部分癌別發生年齡中位數較早,如口腔癌為58歲、子宮頸癌為57歲、乳癌及子宮體癌為56歲、甲狀腺癌為50歲,與107年相比較除口腔癌、肝癌、食道癌、胃癌及子宮體癌多1歲,子宮頸癌早1歲,其餘主要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與107年相同。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男女合計)依序為(1)大腸癌(2)肺癌(3)女性乳癌(4)肝癌(5)口腔癌(含口咽、下咽)(6)攝護腺癌(7)甲狀腺癌(8)皮膚癌(9)胃癌(10)子宮體癌,與107年相比較序位相同。 十大癌症排序之男性肝癌與口腔癌互換 女性肝癌和子宮體癌互換 男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4,109人,108年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45.4人,較107年增加4.1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 、肝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107年相較肝癌與口腔癌序位互換。 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7,145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292.7人,較107年增加8.0人。女性標準化發生率順位與107年相比較,肝癌和子宮體癌順序互換,其餘序位與107年相同,依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皮膚癌、子宮頸癌、胃癌。 男性口腔癌、食道癌發生率為女性的11至16倍 男性及女性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性別比差異較大的癌症別,男性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與食道癌標準化發生率分別為女性的11.4倍與15.8倍,研究指出嚼檳榔造成口腔癌的機率為未嚼者的28倍,嚼檳榔者罹患上消化道(口腔、咽、喉、食道)癌症風險,較不嚼檳榔者之風險增加5倍,若檳榔、菸、酒三者皆有使用習慣,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之風險更高達10.5倍。 國健署提醒民眾透過戒除檳榔、菸、酒,可降低發生口腔癌前病變與癌症風險,而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早期發現口腔癌前病變,及時接受切片診斷與治療,有效阻斷癌前病變轉變為癌症。 肝癌標準化發生率連續10年下降 口腔癌標準化發生率近年呈下降趨勢 經政府、醫界、學界與民間團體長期合作努力,推動B肝疫苗接種、B、C型肝炎篩檢及健保給付治療等,肝癌年齡標準化發生率由98年每10萬人中39人,下降至108年每10萬人中有27.7人,已連續10年下降。口腔癌標準化發生率由103年最高點每10萬人中有23.2人,下降至108年每10萬人中有22.1人。 國健署與各部會及民間團體合作,積極推動檳榔防制策略,包括:提供戒檳服務、口腔癌篩檢服務、建構無檳支持環境、透過衛教宣導增加民眾知能及跨部會合作,18歲以上成人男性嚼檳率自96年17.2%降至107年6.2%,降幅逾6成。 別輕忽身體警訊!及早就醫開始治療 近年來攝護腺癌、甲狀腺癌及子宮體癌標準化發生率呈現上升趨勢,目前國際間無實證建議對前述癌症無症狀者進行篩檢,若民眾察覺自身有以下異常症狀,請務必就醫並遵循醫師指示,及早診治。 攝護腺癌:小便無力、頻尿、急尿及夜尿等排尿症狀或不明原因骨頭疼痛。 甲狀腺癌:快速長大的頸部腫塊、聲音嘶啞、呼吸困難、持續咳嗽、吞嚥困難。 子宮體癌:不正常的出血,包括:月經週期紊亂、長期持續性出血、月經長久不來後突然大量出血或者停經後的出血。 防疫更要防癌!積極篩檢顧健康! 依WHO及實證醫學證明,四項防癌檢查(子宮頸抹片、乳房X光攝影、糞便潛血檢查、口腔黏膜檢查),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及提高存活率。國健署統計資料分析顯示,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的男性26%口腔癌死亡風險;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 吳昭軍署長提醒民眾除了配合政府相關防疫措施,符合癌症篩檢條件的國人應積極參加篩檢,從資料中顯示男性接受篩檢人數較女性少,以致失去早期發現機會,罹癌風險會相對增加。女性乳癌是國人婦女癌症發生率第一位,乳房X光攝影是目前實證上最有效的乳癌篩檢工具,鼓勵符合篩檢資格的朋友重視健康,積極接受癌症篩檢顧健康。 符合篩檢資格的民眾,可至全國癌症醫療院所查詢及接受篩檢,或是利用健保快易通APP查詢前次檢查時間,以確定是否符合篩檢資格,相關篩檢訊息可透過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站(https://escreening.hpa.gov.tw/Home)進行查詢。如果檢查結果為陽性,也不要慌張,應儘速至醫療院所進行複診,掌握自我身體狀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延伸閱讀》 .十大癌症之首大腸癌可預防,國健署:50歲起定期篩檢降死亡風險 .癌症新增破11萬人!防癌不可少植化素 賴基銘:蔬果空腹吃最好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1-24 名人.精華區
閻雲╱年僅13歲患者出現!大腸直腸癌年輕化,無傳統危險因子也可能罹癌
年紀輕輕的你,如果近來排便習慣改變、血便、不規則腹瀉或不明原因體重減輕,最好就醫檢查是否罹患大腸直腸癌。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ASCO)去年3月一篇論文指出,大腸直腸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甚至還出現年僅13歲的患者,不宜輕忽。小於50歲患者 年增1到3%ASCO表示,摒除皮膚癌不算,僅次於肺癌和乳癌,大腸直腸癌已成為美國排名第三的惡性腫瘤,雖然九成患者逾50歲,但小於50歲的患者以每年1到3%的速度增加,稱為早發性大腸直腸癌患者,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NCI)統計,自1994年起,早發性大腸直腸癌患者已增加51%。因應大腸直腸癌年輕化趨勢,美國腫瘤學會(ACS)2018年起建議,一般風險民眾接受篩檢的起始年齡,應從50歲下調至45歲,該學會研究顯示,未滿50歲的患者中,高達58%被發現時已屬晚期。更令人擔心的是,早發性大腸直腸癌患者即使接受治療,預後通常較差,造成家庭、社會及國家損失。早發性臨床特徵 異於年長者面對這個挑戰,哈佛大學附屬醫院的丹納法珀癌症研究院(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成立了早發性大腸直腸癌研究中心,主要是希望了解其生物特性及變化,進而找到真正的發病因子,能更進一步協助年輕族群及早發現、及早預防。研究發現,早發性大腸直腸癌的臨床和分子特徵,與年長者不同,在次族群間也有差異。另有研究指出,18至29歲的早發性大腸直腸癌患者有獨特的訊號錯誤,不同於30至49歲患者。和其他次族群相比,18至29歲患者的「BRAF V600」突變相對低很多,雖有KRAS突變,但沒有明顯偏低。也發現患者若有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或某些遺傳性症狀,變異性較大,不容易透過臨床及分子的特徵來發現,這也意味著,接受治療的效果比不上傳統治療方式。無傳統危險因子 仍可能罹癌大腸直腸癌患者年輕化,可能和肥胖、飲食習慣、不運動及家庭疾病背景有關,臨床上又發現有些早發性大腸直腸癌病人並沒有傳統的危險因子,比如家族史、基因遺傳性症狀、肥胖或不好的生活習慣等,也就是說患者沒有這些可能的危險因子,卻罹患此一惡性腫瘤。丹納法珀癌症研究院Dr.Kimmie Ng指出,成立早發性大腸直腸癌研究中心就是希望提供整體治療和考量,畢竟這些病人無論在治療,或心理層面需求上,比如擔心不孕及性生活等影響,都與較年長的患者不同,有必要針對他們的需求另做適當安排,例如提供周末的治療時段等。勿恃年輕而忽略 錯失治療丹納法珀癌症研究院早發性大腸直腸癌研究中心發表論文,無非要提醒民眾對早發性大腸直腸癌的重視,同時也提醒年輕人不要因為沒有家族史,沒有遺傳相關因素,沒有出現類似症狀,甚至自恃年輕而忽略這個惡性腫瘤的潛在威脅,及早建立屬於自己的公共意識,以免錯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黃金時間。
-
2022-01-22 名人.許金川
「又來了!癌症又復發了!」疫情期間的防疫及防癌之道
「又來了!」「疫情又來了!」這是最近國人常關心的議題。驅之不去,避之唯恐不及是目前全人類心中的共同大事。颱風來了,可以事先預防;地震來了,不太能預知,但影響層面及殺傷力都不會有COVID-19那麼深、那麼廣。事實上,對許多癌症病人而言,「又來了!」「癌症又復發了!」心中的緊張與恐慌,不僅是他們的夢魘,也是許多看癌症病友醫師的無奈與壓力。冤有頭,債有主,COVID-19從何而來、從何而生已不是重點,能夠避免傳染以及傳染後自己有抗體可以將之消滅,或服藥之後可以消滅是退而求其次的作法。有些癌症知道原因可以加以防範,有些癌症不知原因,無法加以防範,只能加強做好警戒金鐘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18世紀法國許多家境不好的小孩當童工,進入工廠的煙囪清洗煙囪,他們長大後有不少人得到陰囊皮膚癌,有位醫師觀察到這種現象,將之發表在醫學雜誌,這是人類證實化學物質長期暴露會致癌的活生生的證據。抽菸會得肺癌,眾人皆知,但目前不少女性不抽菸也莫名其妙得肺癌,原因不明,也許跟空氣汙染有關。因此,除了避免抽菸,空氣要清新之外,只能定期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早期發現以求自保。肺癌如果發現得早,及早切除,存活率很好,其他肺部位又發生肺癌的機率很小。但肝癌就不一樣了,它好像這次疫情,不招自來,揮之不去,來的時候又不知不覺,等到有感覺才去求醫就太晚了。在人類,長期感染B、C肝炎是長肝癌的最大原因,因此,不要感染B、C肝,肝癌幾乎就不會來。問題是在B肝疫苗發明之前,台灣大多數成年人百分之七、八十都已感染過B肝;其中,百分之十五成為帶原者,病毒在肝臟內長期引起慢性肝炎到肝硬化,接著肝癌就會來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1-22 新聞.杏林.診間
在沒有希望之中,找到一絲希望!從病理科到腫瘤科,賴允亮走出台灣安寧之路
如果將人生比喻成一部影片,從出生到歸於塵土,是由一幅幅的影像串接而成,也許很多時候是處於快速播放狀態,讓人不復記憶;但其中肯定也會有如按下暫停鍵時的片段影像,深深烙印腦中。被譽為「台灣安寧之父」的馬偕醫院榮譽主治醫師賴允亮,憶起自己的行醫之路,最早可以追溯到小學五、六年級。一路走來,有幾個對他有特別意義的畫面,在生命每個轉折的關鍵時刻牽引他做下選擇。這些重要場景有個共同之處,就是在人們遭遇苦難時,伸出援手者與被救助者間的互動。其中流淌出的真摯感情觸動賴允亮的心,繼而傾畢身之力,推動台灣的安寧療護與教育。「生命教會我很多東西,是生命在教導生命、在影響生命」賴允亮感性的說:「所以,我也要用生命去教。」小學生比膽量 播下助人種子出生在宜蘭的賴允亮,就讀的羅東國小就在羅東聖母醫院旁,中間有條不大不小的水溝。小學五、六年級的男生正是活潑好動的時候,同學們常常比賽跳到對岸再跳回來,賴允亮常常全身溼透,回家被修理。「為什麼要比賽跳水溝?」「因為水溝的另一邊剛好是聖母醫院的太平間。」在當時尚不懂人間生死的小孩心中,這只是場單純的比膽量遊戲。有一回,賴允亮跟同學的試膽比賽更進一步,不只要跳過水溝,還要再繞房子一圈。提心吊膽的他小跑著繞過建築,剛好遇見有位穿著白衣的醫療人員,背著一個昏倒的人走進去。順利完成比賽的賴允亮,一面接受同學的歡呼一面想著:「當發生事情時,有一個人去幫助另一個人,這樣的感覺好像不錯。」經營著貨運業的家裡沒有任何醫療相關背景,孩提時最常玩的遊戲也是假扮貨車司機,但那一幕穿著白衣全時全候與病人為伍的影像,卻不時會在他腦海中閃過。「我後來特別去查了一下,這位穿白衣的人正是羅東聖母醫院的高修士,他的一生都奉獻給醫院,在病人堆穿梭,做著病人需要的工作。」這幅畫面從此定格在賴允亮的小小的腦袋裡,埋下了助人的種子。牧師,我也來學counseling好不好早年宜蘭是交通不便的後山,會受到家族鼓勵的事,大概就是上台北唸高中這件事。賴允亮也依循著這條路,考上第一志願建國中學。他自嘲說,高中時候因為愛運動、愛玩,沒有很認真唸書,雖然隨波逐流選擇往醫科報考,但大學聯考並沒有考好,最後上了北醫藥學系。「北醫吸引我的地方是因為可以玩,」賴允亮大笑道:「有橄欖球、有足球,而且藥學也是屬於醫學,發明藥也很好。」家人們沒有因為考不好有任何微詞,大學生涯就在邊學邊玩中接近尾聲。畢業前夕,他才開始思考未來的出路,是要到醫院包藥、當藥廠代理、還是回宜蘭開藥房?還沒釐清頭緒,就入伍當兵去了。某次放假,賴允亮走進了一間教會,見到牧師陪著哭哭啼啼的一家人從個房間中走出來。他拉著牧師好奇地詢問剛剛在做什麼?牧師說他在counseling(諮商、輔導)。Counseling引起了賴允亮的興趣,加上當時正為了前途發展感到茫然,他便跟牧師說,我跟你一樣也去學counseling好不好?「當時牧師跟我講了一句話,我覺得那是我人生的轉捩點;」賴允亮認真地說:「他跟我說『不要,你去唸醫學院當醫生,以後整天讓你counseling。』」與一群人談著很心裡的問題,了解那些哭、痛苦與不舒服,人的心與心之間是非常接近的。當牧師與那家人從房間裡走出來,傷心卻帶著一點如釋重負的畫面,與小學那個穿白衣的醫療人員同時定格,且包含著相同的意義——「跟人很近」。兩幅畫面串在一起,成了賴允亮決心成為醫生的關鍵。而影響賴允亮從醫的這位戴吉雄牧師,之後更擔任台中生命線協會的主任,從懸崖邊拉回許多生命。家人支持,努力成為父親期待的仁醫決定重考醫科,賴允亮心裡承受著極大的壓力,當時還沒有學士後醫學系可讀,想當醫生唯有重考大學一途。「都畢業了還讓父母養?應該是賺錢來養父母才對,真的要繼續唸書嗎?」他相當掙扎。當他跟父親坦白想重考醫學系的決心時,父親沈默了一會對他說:「原本以為你藥學系畢業後會從商,走進社會。社會這所大學,裡面要學的東西很多,我可以傳授經驗給你,跟你一起面對。但你決定要當醫生,那個地方我不懂,無法帶著你走。我只知道兩件事:一是白色巨塔裡不單純,我要幫你也幫不上,」爸爸語重心長地繼續說:「另一件你要記住,當醫生很容易活在掌聲與眾人尊敬的目光下,你會變得不懂世事,不知要多感謝、不知病人的辛苦。你要小心,不要成為那種人。」父親的一番話充滿對孩子的愛與支持,也對賴允亮成為一個具有仁心的醫生充滿期待。這段父子對談影響了他一輩子,更在成為醫生後時時警惕自己,不要只專注在醫學上,要讓自己多往外走、接觸人群。日後他對一些公益、慈善團體的活動,也積極的參與。病理科,如神指引入迦南地賴允亮原本計畫當個婦產科醫生,還畫了發展藍圖:「回宜蘭執業後,要做很好的婦幼工作,讓小孩從胚胎時期就受到好好的照顧直到平安生產。救護車怕塞車,還要買一台直升機緊急支援……」許多奇奇怪怪的想法,都在他腦袋中翻轉著。不料熱門的婦產科卻要求要有醫師執照才能應徵,計畫還沒開始就遇到難題。這時,太太的親戚,也是位知名婦產科石孜理醫師對他說:「你去病理科吧!」病理科?賴允亮想不明白為什麼要去病理科?但擁有虔誠信仰的他,相信神會引領著他往前走,因此決定聽從長輩的建議踏入了實驗室。初入病理科,賴允亮時常忙到深夜。除了許多切片,賴允亮還會接觸到不少屍體。有時可能是一隻腳,有時則是嬰兒的屍體。看著可愛的小孩躺在門內冷冰冰的解剖枱上,與門外活蹦亂跳的小朋友形成鮮明的對比,讓賴允亮開始認真思考:「生與死間只有一線之隔,但差距竟如此大。」這份衝擊,也為他看待生命的角度打開了新的境界。「那時候每天下班回家,就好像從線的這一邊跨到另一邊,即使孩子很吵、亂大便,都還是覺得他很可愛。」他笑著說。且因為病理需要接觸各科不同的疾病,他要查看很多醫學書籍,「把以前在操場上的時間通通拿去看書了。」也是在這兩年,賴允亮不但將執業需要的證照都考完,豐富多元的病理經驗也為之後的醫學道路打下了厚實的臨床基礎。回想起這段經歷,賴允亮說石長老就是他生命中的天使,引領他來到了迦南地這塊美麗之地(聖經中的應許之地)。他也笑說,當時可是非常辛苦,還自我懷疑怎麼當醫師當成這樣?如今想來,這些進入迦南地前辛苦的過程,不但讓他可以用更篤定的心,從多元的角度為病人診斷;更重要的是對生命的重視,讓他更珍惜家庭。「讓我的人生有了180度的轉彎。」他篤定的說。進入腫瘤科,為病人找希望兩年的病理科工作,開拓了賴允亮的視野,當時在醫院其實尚未有腫瘤科這個科別,唯一與腫瘤勉強可以攀上關係的只有放射腫瘤科。馬偕醫院在1982年時籌設放射腫瘤科,從榮民總醫院延攬了鍾昌宏醫師,開始招兵買馬。在石長老建議下,原本準備當婦產科醫師的賴允亮被一把推進了放射腫瘤科。早年,提起腫瘤幾乎等於絕症。尤其是肺癌,通常發現時幾乎已經到了末期,只剩下幾個月的生命。「我的任務,就是在沒有希望之中,找到一絲希望。」沒有希望為何要治療?賴允亮溫柔地說:「雖然希望渺茫,但對病患跟家屬來說,還有好多好多的問題,需要被回答。」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次,是在與病患家屬約時間解釋病情時,居然來了三四十人。面對一大群家屬,他借了一間會議室開始解釋病情,彷彿應驗了當初戴吉雄牧師說的,整天都在counseling。雖然結局終究難以改變,但了解「為什麼」對他們的意義其實非常重大。(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2-01-2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使我領悟到「淡定從容」與「真誠道歉」的病人
【編者按】這是我們第二次以「教我人生的病人」為主題,由三位不同專業的醫師(精神科、復建科、神經科)回憶過去所看過的病人如何拓寬了他們的人生經驗。希望由他們的分享,不只醫療團隊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醫者可以由病人端學到人生的新經驗,更希望社會大眾(包括病人與家屬)可以更了解醫師端的內心世界,透過醫病雙方的彼此了解而改善醫病關係。誠如我們第一次這系列刊出時所說的,我們期待這類文章可以繼續在我們的園地陸續刊出。一位我初到美國讓我感到震撼的病人因為這是來自四十幾年前的往事,我已經不記得這病人的許多細節,但他給我的印象迄今仍然無法忘懷。這是我第一年到美國開始接受明尼蘇達大學醫院神經內科住院醫師訓練時,碰到的一位參加過越戰的三十幾歲退伍軍人。他因為癲癇發作而發現腦瘤,住進明尼亞波里斯榮民醫院。想不到住院的慣例胸部X光發現肺癌,並且還發現有骨頭轉移,因此很可能引起癲癇的腦瘤是肺癌的腦轉移。當時因為自己的口音以及對美國人的俚語不熟,對英文表達與瞭解能力不夠而倍感溝通的困難,尤其是碰到這種個案,一方面希望能詳盡告訴病人實情,但另一方面又不願意讓病人太驚嚇,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我終於把這噩耗婉轉地傳達給他。想不到對方聽完我的解釋之後,只是面無表情地看著我,好像沒有聽懂我所說的事實,他回應的第一句話竟然是「but it could be worse, right? 」(「但還有可能比這更糟的,是嗎?」)我當時的直覺是他是不是沒聽懂我的話,而想要再重複解釋一次,想不到他又補了一句,「相信以你的經驗,你一定看過比我這情形更嚴重的病人吧!我的意思是說,至少我比起有些人,還算是幸運吧!」然後他要求我實話實說,告訴他這種病情在治療上有希望痊癒否,並要我告訴他一般這種程度的病人還有多少日子可以活。我到現在我還記得我當時感受到的震撼。這個人怎麼能夠如此淡定從容呢? 我當時甚至想到:「會不會是腦瘤影響到他的判斷?」之後的幾個星期以及出院後又再住院直到幾個月後過世之間,透過我與他的接觸,才使我真的體驗到這位從小獨立自主、多年的戎馬生涯使他生死度外,相形之下我這剛剛踏上異鄉的醫師,還一直擔心以爲自己因為語言溝通困難,未能讓他清楚了解他的病情。之後在他多次住院期間與他建立了不錯的關係,他與我分享不少他經歷過的大風大浪,而且因為他一直沒結過婚,獨來獨往的性格使他一直到生命終點,還是無所牽掛、十分鎮定。他對於各種治療未能控制病情的事實都能平靜瀟灑地接受,我沒有看到震驚、憂鬱、呼天搶地、怨天尤人。由於這是發生於我初到美國才幾個月的時候,有一陣子我還誤以爲美國人與我在台灣的病人有這麼大的不同。他的人生觀給了我非常珍貴的臨床經驗,使我體驗到「我們要對病人告知病情時,固然要體貼病人可能引起的心理反應,但我們也不能隱滿實情,使病人因為不了解實情,而未能做出對自己最好的決定」。更重要的是透過這病人,我親眼見證到一位病人由於洞悉病情而能夠安排自己的將來,雖然他沒有機會看到醫療的奇蹟,但相對於一般癌末病人所受到的身心折磨,他似乎以「淡定從容」的態度,使他的最後日子活得更平靜更有尊嚴。這也幫忙了我幾十年後由於各種因緣際會,落腳於癌症醫院時,我會以這病人的「淡定從容」的人生態度鼓勵病人、家屬,並且與醫學生、年輕醫師分享這病人所教我的人生態度。醫師的真誠道歉可以產生溫馨的醫病關係這是快三十年前的事,但這難忘的病人與家屬給我的溫馨還是有如昨日一般的清新。這是一位快三十歲的年輕病人,因為癲癇曾經自暴自棄,後來在我的鼓勵下開始按時吃藥,並且找到職業開始正常上班。但他的癲癇還是無法完全控制,表示希望能夠接受開刀治療。為了評估他的癲癇發作是否為「部分型癲癇」,而且癲癇發作是否都來自大腦的同一個部位,並且可以證明發作的部位並非主宰重要的腦功能,如果開刀切除的話,不會影響他的語言、記憶、運動、感覺、視野等。如果符合這些條件的話,我們就有可能考慮以開刀治療他的「頑固型癲癇」。所以我們第一步就是安排他住院接受「持續閉路電視與腦波監測」,希望能夠紀錄癲癇發作時的腦波變化,看出癲癇不正常放電來自大腦的哪個部位。但事與願違,病人住院一星期內居然一次發作也沒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我們只好冒險減藥希冀能夠誘發癲癇發作。想不到當我們記錄到三次發作後,我們還來不及恢復住院之前的抗癲癇藥劑量時,病人居然癲癇次數急速激增,而進入「癲癇重積狀態」的緊急狀態。最後我們不得不採用全身麻醉的方式,將腦波活動壓到最低狀態,持續這種狀態一段時間,而後慢慢減輕麻醉藥及調高抗癲癇藥,最後病人才會慢慢清醒過來。這種治療是要在加護病房並全程以腦波監測的情形下進行。由於病情的急轉直下,不管住院前我與他本人及其父母解釋得多清楚,但在這種情形下,他的父母一改以往非常親切有禮的態度,開始對我惡言相向,說我不應該告訴病人有可能以外科手術根除癲癇的希望,使他無法安於當時已經不再每天發作好幾次且可以找到工作的現狀。這段時間裡,我一直都以「自知理虧」的態度接受他們的嚴厲指責,同時也知道雖然之前我們都有盡到告知的一切,但我也沒有料到當我們在記錄到足夠的癲癇發作的腦電圖之後,恢復他本來的劑量還來不及發揮作用,他就進入這種癲癇連續發作的緊急狀態。我坦然告訴他們,我也是為人父母,可以完全了解他們此時的心情,但我需要指出他目前之所以完全不省人事,是因為我們是以「全身麻醉」讓他的正常腦波與癲癇不正常腦波「全部停擺」。只要我們能夠讓他的腦子完全休息一陣子之後,我們會慢慢減少麻醉藥的劑量,同時抗癲癇藥的血中濃度也會慢慢達標,我們有希望看到他清醒過來而癲癇不再持續。在他恢復知覺之前,我每天都要聽他母親哭訴我的不是,而他父親有時也會加入,但有時在母親對我惡言相向時,他卻會拉拉他太太的手或拍拍她的肩膀,暗示她「適可而止」。這種夫妻真誠的互動,我看在心裡也十分難過,但當時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真誠的道歉」,並衷心希望他清醒過來後一切如常。這樣子他在加護病房昏迷了一星期之後,我們終於看到他慢慢清醒過來,而腦波也不再呈現癲癇發作。終於病人眼睛睜開,想不到他看到我與他父母的第一句話竟然是:「我肚子好餓,我可以吃東西嗎?」我告訴他,他剛從好幾天的全身麻醉醒過來,吃東西最怕嗆到,引起吸入性肺炎,如果明天都沒問題,我們一定可以讓他恢復進食。我問他:「你現在最想吃的是什麼?」想不到他的回答竟然是「甜甜圈」,一時加護病房傳出好久沒有的歡呼聲。隔天早上我開車快到大學醫院時,不自主地把車開入醫院旁大家最喜歡的早餐店,買了一大包的甜甜圈。這時病人已經轉回普通病房,並開始正常進食。他父母看到我手上的一大包甜甜圈,就對病人大喊:「你看賴醫師給你帶來了什麼禮物!」接著是病人大快朵頤之後的一句話:「這是我一生吃過最好吃的甜甜圈」。他母親淚流滿面地伸出雙手與我擁抱:「對不起,請原諒我這幾天對你言語上的不禮貌。」而病人的父親也以十分親善的眼光凝視我,這是我一生永遠無法忘懷的鏡頭。現在我終於有機會寫出了我對這兩位教我人生,令我難忘的病人與家屬的懷念。雖然這已是陳年往事,但此時的我卻淚眼盈眶,不能自已。我忍不住要慶幸自己選對了醫師這志業,使我有機會擁有一般人無法體會的人生經驗,這條路有甘有苦,但我享受到有意義的人生。
-
2022-01-18 養生.聰明飲食
高麗菜便宜 部桃營養師教做減鹽台式泡菜助年菜解膩
高麗菜零售價跌,現在更喊出產地價1顆10元,衛福部桃園醫院營養師吳家瑜表示,高麗菜營養價值高現在不方趁便宜多吃,也可以考慮做泡菜。吳家瑜說,高麗菜屬於十字花科蔬菜,研究顯示高麗菜中的硫代葡萄糖苷及其分解產物,可降低罹患胰臟癌、乳癌、肺癌、結腸癌的風險,並可降低阿茲海默症及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另外還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C、K、礦物質鈣、磷、鉀及植化素,是極富營養價值的蔬菜。11月至隔年3月為高麗菜的盛產季節價格親民,春節前食材漲價,吳家瑜建議年節前消費在地食材減少食物里程,兼顧環保又照顧農民。高麗菜吃法簡單又多樣化,涼拌沙拉、熱炒、煮湯、醃製泡菜都美味。吳家瑜認為年節期間不免俗滿桌魚肉美味佳餚,建議用高麗菜製作泡菜當餐前開胃小菜可解油膩,又能增加膳食纖維攝取。吳家瑜說,傳統泡菜做法常以高鹽份抑制細菌滋生,過多的鹽造成人體負擔,隨著冰箱普及,作出健康減鹽泡菜容易保存。以600高麗菜公克為例,可以加胡蘿蔔30公克,紅辣椒適量,鹽37.5公克、二砂糖150公克、高粱醋150公克,將高麗菜洗淨去心,再以開水潤過,用手撕成可一口食用的大小,菜梗切成薄片把水瀝乾,加1兩鹽及適量的胡蘿蔔絲,稍微用手撥勻鹽巴,不要抓擠高麗菜,靜置2小時等候出水,接著以冷開水將高麗菜洗淨,並把高麗菜中的水份擠乾,去除多餘鹽份,放入玻璃容器。另外事先煮好醃製液,將二砂糖及高粱醋隔水加熱融化,依個人喜好加入適量的辣椒段一起煮,冷卻後倒入玻璃容器,冷藏24小時後即可食用。吳家瑜表示,現代人外食頻率增加,攝取足夠膳食纖維的方式其實很多種,除了炒青菜、燙青菜等方式,像上述簡單自製減鹽泡菜儲存於冰箱中,想吃就有,省時又方便,不失為聰明好選擇,但要提醒此配方為減鹽泡菜,對於需要嚴格控制鹽分的患者,仍需要注意攝取量。
-
2022-01-15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不論手排或自排 都要做大腸鏡
醫師愛開玩笑。病人:「我排便困難!」醫師:「是手排還是自排?」病人:「現在車子都嘛自排!」醫師:「你排便是自己排的?或要用手去挖?或要用塞劑才能排?」病人:「喔!便祕有一、兩年了,常常要用手排才能排!」便祕或排便不順是一般人常見的症狀,幾千年前孟子就有便便的感慨,他說:「吾豈好『便』哉?吾不得已也!」孟子常常拉肚子,常常要去上洗手間,等候洗手間的人頗有怨言,因此有些感慨!正常人的生理運作,一天排一次便,因為食物由嘴巴入口,經胃、小腸消化吸收,剩下的「廚餘」到大腸裡面,大腸將「廚餘」中的水分吸收乾淨,再由肛門排出去。這個人體內的腸蠕動及排空動作是自動控制系統,任何一環節出了問題,就可能會頻便或便祕。例如吃了壞東西,細菌在腸子內分泌毒素,刺激腸子的蠕動就會使腸子嘰哩呱啦,把腸子裡面的壞東西排出去。最怕的是大腸內長了壞東西,這個壞東西堵住了,大便不容易通過去,因此「廚餘」在腸子內積了很久,水分就吸收得一乾二淨,大便又粗又硬,就會有便難排的現象。或者,由於大腸長了東西,有潰爛或出血,刺激腸子的蠕動,大便習慣也變得不規則,此時一定要及早就醫檢查。檢查大腸是否長東西,最簡單無痛的檢查就是做大便潛血檢查,但陽性也不一定是大腸長東西,陰性也不代表沒問題。最精準的方法就是內視鏡(大腸鏡)檢查,看到病變也可以直接做切片。以前麻醉不發達時,做大腸鏡常痛苦難堪,病人哇哇叫,近幾年來發展的無痛麻醉內視鏡檢查,一覺醒來就檢查完畢,蔚為風潮,不少病人覺得麻醉後醒來常覺得睡得舒適還不過癮呢!大腸癌是國人近年來超越肝癌、肺癌發生率最高的癌症,不管你是「手排」或「自排」、家族中有人有大腸癌,或以前大腸有息肉,一定要追蹤大腸鏡檢查,即使未做過不知道,也要有第一次讓醫師看看你的大腸(連胃一起看),才不會到了末期腸子不通了或血便厲害,或肚子大了起來,那時的大腸癌大都不是初期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1-14 癌症.肺癌
「罕見肺癌」?剖悉肺癌基因 客製化精準對症治療
肺癌已經走向精準治療,肺腺癌患者除了要知道有無驅動基因突變,還要知道是哪個位點突變,才能更有效治療。肺腺癌最常見的驅動基因突變是EGFR(上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器),一般突變是發生在第18-21外因子,但是較罕見的第20外因子,對第一到第三代的標靶藥物幾乎沒有效用,必須選擇最新上市的藥物。台大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說,最近二十年的研究發現,非麟癌非小細胞肺癌 (大部份是肺腺癌)和其他癌症很不一樣,「在初診斷的肺腺癌病人身上,常常會找到一個特定的基因突變,這個基因會『控制全局』,即使有其他的基因突變,角色也不是那麼重要。」其他癌症則常常有好幾個基因突變,卻沒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基因。譬如說,一個初診斷肺腺癌病人腫瘤中測出EGFR基因突變,這病人的腫瘤中就幾乎找不到KRAS基因突變,同樣的,有KARS就沒有EGFR,也就是說,找到這個「控制全局」的突變基因後,幾乎找不到其他的突變趨動基因。亞洲地區大概有80%的肺腺癌病人可以找到一個驅動基因的突變。楊志新認為,這個意義很重大,因為這些細胞會有同一個基因的突變,且突變是在同一個位置上,只要找到控制全局的驅動基因突變的標靶藥物,就可以殺死大多數的癌細胞。目前陸續發現約十個重要的驅動基因突變,包括EGFR、KRAS、ALK、ROS1、MET、RET、 HER2、BRAF、NRG1、NTRK等。台灣肺腺癌較常見的驅動基因突變是EGFR、KRAS、ALK等,而MET、ROS1、NTRK等相對罕見。驅動基因突變因為突變的位點不一樣,又可分很多種,以比例最高的EGFR來說,突變發生在第18-21外因子,其中第19以及21外因子約佔了90%,目前標靶藥物的治療效果不錯。第20外因子突變只佔了其中的7%,但是第一代到第三代的標靶藥物,幾乎對其沒有療效,不過,近期已有新的標靶藥物上市,幫助罕見的肺癌第20外因子突變獲得治療效果。楊志新呼籲,肺腺癌病人在確診後,醫師會尋找有沒有適合的標靶藥物可以治療 ,假使沒有,還可以進行化療或免疫治療。患者不要以為沒有標靶藥物就沒治療的機會,因為有些化療還是很有效,不要放棄任何希望。癌症希望基金會攜手台灣肺癌學會,發展專為肺癌病友治療而設計的LINE數位工具《肺癌攻略》今年改版,幫助病人「懂看、會問、有資源」。📱 《肺癌攻略》手機版💻《肺癌攻略》電腦版
-
2022-01-14 癌症.大腸直腸癌
癌症時鐘快轉11秒 「大腸癌」連14年當癌王
衛福部國健署公布一○八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癌症為十二萬一二五四人,較一○七年增加五一二三人,平均每四分二十秒就有一人罹癌,癌症時鐘較前一年快轉十一秒。大腸癌已連續十四年居十大癌症之首,專家表示,若糞便潛血篩檢陽性卻未治療,罹患大腸癌機率較一般人多廿倍,近年受疫情影響,民眾不敢赴醫院篩檢,政府應有相關配套。國健署資料統計,一○八年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子宮體癌,與一○七年相比較序位相同。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說,大腸癌治療時間寶貴,超過五十歲民眾有千分之三機率罹癌。若經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有百分之五的機率罹癌,相較一般人罹癌機率高出廿倍,若超過半年以上才就醫,大腸瘜肉恐變癌症,甚至一期惡化到二期,不做大腸鏡檢查「等於跟自己開玩笑」。此外,一○八年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六十四歲,比一○七年多一歲,部分癌別年齡中位數較早,如口腔癌為五十八歲、子宮頸癌五十七歲、乳癌及子宮體癌五十六歲、甲狀腺癌五十歲,與一○七年相比口腔癌、肝癌、食道癌、胃癌及子宮體癌多一歲,子宮頸癌早一歲。新發癌症人數性別統計,男性為六萬四一○九人,女性為五萬七一四五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以每十萬人口為單位,相較一○七年男性增加四點一人、女性增加八人。乳癌則蟬聯十七年居婦女癌症首位。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說,因人口老化、肥胖等不健康型態,推估未來癌症發生人數將持續上升。其中使用菸、酒、檳榔者,罹患上呼吸道癌症風險高達十點五倍。
-
2022-01-13 癌症.抗癌新知
每4分20秒就有1人罹癌 大腸癌連14年居十大癌症之首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今公布最新108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癌症人數為12萬1254人,較107年增加5123人,平均每4分20秒就有一人罹癌,相較107年快轉11秒。大腸癌連續14年居十大癌症之首。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因人口老化快速及肥胖等不健康生活型態,癌症發生人數預計仍將持續上升。國健署資料顯示,108年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比107年多1歲,部分癌別發生年齡中位數較早,如口腔癌為58歲、子宮頸癌為57歲、乳癌及子宮體癌為56歲、甲狀腺癌為50歲,與107年相比較除口腔癌、肝癌、食道癌、胃癌及子宮體癌多1歲,子宮頸癌早1歲,其餘主要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與107年相同。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子宮體癌,與107年相比較序位相同。男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4109人,108年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45.4人,較107年增加4.1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 、肝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107年相較肝癌與口腔癌序位互換。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7145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292.7人,較107年增加8.0人。女性標準化發生率順位與107年相比較,肝癌和子宮體癌順序互換,其餘序位與107年相同,依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皮膚癌、子宮頸癌、胃癌。乳癌是蟬連17年婦女癌症發生率第一位。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男女差異較大癌症別,為男性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與食道癌標準化發生率分別為女性的11.4倍與15.8倍,研究指出,嚼檳榔造成口腔癌的機率為未嚼者的28倍,嚼檳榔者罹患上消化道(口腔、咽、喉、食道)癌症風險,較不嚼檳榔者之風險增加5倍,若檳榔、菸、酒三者皆有使用習慣,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之風險更高達10.5倍。除了致力推動B肝疫苗接種,B、C型肝炎篩檢及健保給付治療等,肝癌年齡標準化發生率由98年每10萬人中39人,下降至108年每10萬人中有27.7人,已連續10年下降。口腔癌標準化發生率由103年最高點每10萬人中有23.2人,下降至108年每10萬人中有22.1人。近年透過篩檢、戒檳宣導等,18歲以上成人男性嚼檳率自96年17.2%降至107年6.2%,降幅逾6成。國健署提醒,近年來攝護腺癌、甲狀腺癌及子宮體癌標準化發生率呈現上升趨勢,目前國際間無實證建議對前述癌症無症狀者進行篩檢,若民眾察覺自身有以下異常症狀,請務必就醫並遵循醫師指示,及早診治。1.攝護腺癌:小便無力、頻尿、急尿及夜尿等排尿症狀或不明原因骨頭疼痛。2.甲狀腺癌:快速長大的頸部腫塊、聲音嘶啞、呼吸困難、持續咳嗽、吞嚥困難。3.子宮體癌:不正常的出血,包括:月經週期紊亂、長期持續性出血、月經長久不來後突然大量出血或者停經後的出血。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實證醫學證明,四項防癌檢查(子宮頸抹片、乳房X光攝影、糞便潛血檢查、口腔黏膜檢查)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及提高存活率。國健署資料分析顯示,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的男性26%口腔癌死亡風險;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符合資格民眾,可至全國癌症醫療院所查詢及接受篩檢,或利用健保快易通APP查詢前次檢查時間,確保是否符合篩檢資格。
-
2022-01-13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標靶藥物有沒有效可預知?透過基因檢測,大腸癌治療可望更精準!
針對晚期(轉移性)大腸癌患者,醫學界可以同時給予化療藥物和標靶藥物的組合治療,其中,第一線標靶藥物有兩種選擇,第一是掐斷癌細胞營養供應水管的血管新生抑制劑(如癌思停;Avastin),進而阻止腫瘤的生長與轉移。或是第二種選擇,可以抑制癌細胞增殖,並導致腫瘤凋亡的表皮生長抑制劑(如爾必得舒;Erbitux)。上述兩種選擇,到底要選擇哪一種,病患可以和專科醫師詳細討論後,做出決定。不過,第二種選擇,也就是表皮生長抑制劑(爾必得舒),必須先做基因檢測(時間約需要1~2週左右),確定癌細胞的RAS(註1)基因仍然是原生型後(詳見圖1右上方RAS WT灰色),才能使用,否則就只能選擇第一種。原因是當癌細胞的RAS基因變異後(詳見圖1左上方RAS Mutant紅色),會導致對表皮生長抑制劑產生抗藥性,用了也是白用,沒啥效果。2021 年 12 月 14 日發表在《細胞報告》(Cell Reports)國際期刊上的一篇論文,引起了媒體界的重視。該論文是由美國加州索爾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生物研究小組內科助理教授史蒂斯醫生(Edward Stites)所領導完成的,研究人員固定使用同一種癌細胞,但卻有RAS不同位點的單一突變,這使得他們能夠比較每個特定突變點,如何影響對表皮生長抑制劑藥物的有效性。他們發現某些 RAS的突變點並不會阻止藥物發揮作用,同時這些實驗數據還能夠和他們模型計算的預測,互相驗證,因此確立了利用基因模型預測藥物有效性的方法,藉此精準篩選出比以前更多的大腸癌患者,是可以使用表皮生長抑制劑(爾必得舒)的標靶藥物來獲得治療,改善病情的。粗估在美國每年就可以讓多達 12,000 名的額外患者受益。史蒂斯醫生特別強調,論文的研究結果雖然仍需要進一步的臨床驗證,但他們期望藉由這項研究,激勵藥廠和臨床醫生們合作,開展後續的臨床試驗計畫。2004年,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 (FDA) 批准了第一個表皮生長抑制劑的藥物(爾必得舒),其作用是阻斷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的訊號傳遞。之後,另一個EGFR 的標靶藥物也獲得了批准(維必施;Vectibix)。但從這些藥物先前的研究數據來看,醫界認為患者癌細胞如果有RAS 基因變異後(紅色圓團;圖1),就無法對 EGFR 藥物產生反應。因此,每當對患者腫瘤的基因進行檢測後,如果發現RAS變異成紅色,就不會再使用這種標靶藥物來治療。但是,史蒂斯醫生實驗室的研究成果發現,癌細胞的RAS基因變異並非都是以相同的方式改變。例如,變異後的RAS是否仍然擁有和神經纖維蛋白(NF1;註2)的結合能力,就至為關鍵。如果可以互相緊緊結合,就表示表皮生長抑制劑已經對癌細胞無效,但是,如果不會結合在一起,就表示藥物有效(詳圖1),所以仍舊可以使用表皮生長抑制劑來對抗癌細胞。研究團隊通過基因模型,對生物物理特徵篩選 RAS 變異後的各種方式,找出了10 個額外的RAS變異特點,可以用來預測表皮生長抑制劑藥物是否仍然有效的基因標誌,於是取得了癌症個人化治療的預測能力與方法,相當成功且重要。目前擔任赫斯特基金會發展主席的史蒂斯醫生強調,這項研究同時驗證了他們團隊所開發的數學和計算模型,解決了傳統方法無法預測的科學問題,希望未來的臨床試驗能夠進一步確定病人的臨床效益。【註1】RAS (Rat sarcoma virus)基因家族中包含HRAS、NRAS及KRAS三個成員,所產生的RAS蛋白質位於細胞膜的內側,在傳遞細胞生長分化信號方面起重要作用。突變後的RAS會導致惡性腫瘤: 胰臟癌(90%)、大腸癌(50%)、肺癌(30%)、甲狀腺癌(50%)、膀胱癌(6%)、卵巢癌(15%)等等。【註2】Neurofibromin 1 (NF1)是人類第17對染色體上的基因,可以製造出神經纖維蛋白,此蛋白質在身體內扮演許多重要的功能,例如細胞增殖和遷移,神經突觸生長和多巴胺水平。參考文獻:1.Thomas McFall, Edward C. Stites. Identification of RAS mutant biomarkers for EGFR inhibitor sensitivity using a systems biochemical approach. Cell Reports, 2021; 37 (11): 110096 DOI: 10.1016/j.celrep.2021.110096
-
2022-01-13 癌症.肺癌
出現咳嗽、聲音嘶啞、胸痛,是肺癌嗎?一次了解肺癌的症狀、治療、如何預防及飲食建議
肺癌已成國病,據統計,台灣每年肺癌新發病例約有1萬3000多名,平均每40分鐘就有一人罹患,近萬人死於肺癌,比大腸癌、子宮頸癌、乳癌、攝護腺癌及胃癌死亡人數總合還多。醫療進步,早期肺癌透過手術切除等治療,有非常好的預後;晚期肺癌雖棘手,但也有許多藥物能延長存活期。誰是肺癌患者高危險群?如何預防肺癌、早期發現?有哪些治療方式?肺癌可能有哪些症狀?肺癌症狀與生長的位置有關,鱗狀上皮癌與小細胞癌常生長在肺中央的位置,會因為腫瘤壓迫或侵犯食道,造成吞嚥困難,及影響喉返神經,造成聲帶麻痺而聲音沙啞,或壓迫上腔靜脈,引起肩膀、頸和臉部水腫;而腺癌腫瘤易侵犯心包膜,造成心包填塞,導致心律不整和心臟衰竭。成大醫院血液腫瘤醫學部主任蘇五洲表示,不同腫瘤生長位置並不絕對,普遍的症狀就是咳嗽、咳血、胸痛、喘鳴及氣促等,全身症狀則有厭食、體重減輕、虛弱、疲倦。1.咳嗽是最容易聯想到的肺癌症狀,研究指出65%的肺癌病患都有持續咳嗽的問題。2.喘鳴聲哮喘也可能是氣道中的腫瘤阻塞引起。當氣道阻塞或狹窄,空氣通過時便會發出喘鳴聲。3.胸部疼痛胸壁有許多神經纖維末梢,當肺癌侵入胸壁會引起相當嚴重的疼痛。根據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的報告,這種情況可能會因深呼吸、咳嗽或笑而變得更糟。然而,胸痛也可能只是過度咳嗽的副作用,慢性咳嗽會拉傷肌肉。4.聲音嘶啞嘶啞、粗而微弱的聲音,也可能是肺癌另一個指標。喉返神經位在氣管和食道之間,在主動脈之下。它連接到喉部(裡面有聲帶),如果腫瘤壓在這個神經上,可能會引起麻痺。這意味聲帶不會閉合,聲帶閉合才能咳嗽、唱歌和說話。聲音嘶啞也可能是聲帶癌的症狀,這也與吸菸有關。5.呼吸短促呼吸不順暢代表可能存在阻塞,例如,肺部腫瘤阻止足夠的空氣進入。但也可能代表肺部和胸壁間液體積聚。這種情況發生在癌症侵襲淋巴和靜脈結構時,導致液體無法順利排出胸腔而積聚。這被稱為「胸腔積液」,會感覺肺部沒有足夠的空氣,因為液體擠壓,肺部無法擴張。6.多發性肺炎肺炎多次發作是個警訊,當腫瘤阻斷肺部較小的氣道時,它為細菌繁殖創造了溫床,這可能導致感染。7.眼睛下垂、腫脹肺癌也可能導致幾種與肺無關的綜合症狀。長在肺部頂端的腫瘤可能會壓迫眼睛和臉部神經,造成一側眼睛的眼瞼下垂、瞳孔縮小,及臉上半部一側的額頭血流及汗流異常。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報告,壓在上腔靜脈上的腫瘤可能會造成臉、頸部、手臂和上胸部腫脹,以及頭痛和頭暈。8.肺癌轉移後常見症狀肺癌最容易轉移到腦、骨及肝,腦部轉移最常見的症狀是意識模糊或平衡感喪失;骨骼或脊椎轉移最明顯是疼痛、神經壓迫導致的下肢麻痺等;肝轉移有時會有黃疸和肋下疼痛,但大部分沒症狀。肺癌有哪些致病因子?肺癌是吸菸者常見的疾病,但不代表不吸菸就不會罹患。事實上,這個致命疾病在非吸菸者身上發生的機率正在增加:一項來自歐洲針對2170名肺癌患者的研究,從2008年到2016年,非吸菸者發展為肺癌的頻率增加了一倍多。美國癌症協會估計,年度肺癌死亡患者,多達20%是從未吸菸者。1.吸菸 80%肺癌患者有吸菸經驗。吸紙菸比吸雪茄危險性高;紙菸與雪茄都吸者,比不吸者高10倍。2.二手菸 5%肺癌患者曾暴露二手菸環境,吸二手菸比不吸者的肺癌風險高1.2至1.8倍。3.廚房油煙50%女性肺癌與油煙暴露有關,油煙冒出後再炒、煎的危險性高出2倍。衛福部資料顯示,過去針對台灣非吸菸女性族群罹患肺癌之研究,煮食時未使用抽油煙機之女性,罹肺癌風險較有使用者風險高8.3倍。4.空氣汙染空氣汙染的影響已實證對人類具致癌性,其主要組成成分「懸浮微粒(PM)」也被個別評估一併列為第一級致癌物,長期暴露在空汙環境將增加肺癌的風險。5.特殊職場或居家環境暴露衛福部資料顯示,長期暴露在某些重金屬物質(如鉻、鎘、砷等)、柴油引擎廢氣或石綿環境下工作的族群,有較高罹患肺癌的危險性。另外,某些建築特殊石材,有少部份具輻射及氡氣放射氣體,吸入氡氣量過高亦增加肺癌的風險。6.肺癌家族病史研究發現,肺癌與家族史有潛在關係,肺癌病患的父母、子女、兄弟姊妹,得肺癌的風險比沒有家族史者高。7.其他曾有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結核等肺部疾病病史者,肺癌發生率較高,種族、性別、結婚狀況及遺傳等也有關係。不過近年不吸菸女性罹患肺癌的機率也很高,如何在罹癌之前就找出這些高風險族群相當重要。由國衛院名譽研究員熊昭、張憶壽與中研院楊泮池院士、陳建仁院士、GELAC研究群及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 (NCI) 等相關研究專家共同提出一個台灣不吸菸女性肺癌風險預測模型,運用六個風險因子,包括年齡(Age)、身體質量指數(BMI)、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教育程度(Education)、家族史(Family History)、有無易感基因(Gene)的A、B、C、E、F、G來預測罹患肺癌之風險。不吸菸的女性只要在網站輸入這六項危險因子,就可以知道自己罹患肺癌的風險有多高,進而及早提高警覺。>>台灣不吸菸女性之肺癌風險計算器肺癌的分類◎小細胞肺癌(約占12%~15%)‧與吸菸有密切關係‧男性患者居多‧有快速分裂、早期擴散的特性。‧病患的預後比非小細胞肺癌病患差。◎非小細胞肺癌(約占80%以上)‧肺腺癌:佔非小細胞肺癌的50%,好發於非吸菸女性。‧鱗狀細胞癌:男性常見肺癌類型,與抽菸有關。‧大細胞癌:雖生長速度較緩慢,但常有早期轉移的現象。肺癌診斷方式【非侵入性檢查】1.胸部X光檢查:偵測肺癌最基本的工具,但腫瘤必須大於1公分以上,才有機會被發現,對早期診斷較無幫助。2.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找出早期肺癌的利器,但檢查價格高,有輻射暴露疑慮以及偽陽性高等問題,易引起民眾不必要恐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是否適用肺癌篩檢,國內一直未有定論,主要是台灣肺癌患者以肺腺癌為主,與吸菸較無直接關係,且LDCT存有偽陽性,可能使良性結節遭誤判,讓受檢者挨不必要的刀。但根據衛福部「LDCT掃描篩檢台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群」最新結果,發現的確有助找出早期肺癌,國健署已著手與醫界研擬擴大適用對象。台大醫院前副院長王明鉅認為,罹患肺癌原因還沒完全被找到,有些女性沒抽菸、沒燒香、沒下廚仍罹癌,建議40歲以上成人,尤其婦女,如從未做過低劑量電腦斷層,至少應做一次,2至3年再做一次,即使僅發現結節,醫師都有臨床指引,為每個人做出適當醫療決策。【侵入性檢查】支氣管鏡:若病灶長在肺部中央、大氣管分布處,需由支氣管鏡配合氣管內超音波獲得檢體。手術切片:若腫瘤小於1公分,難以抽取,需透過外科手術取得檢體。肺癌的分期與治療‧第一期和第二期:治療方針主要是手術切除。‧第三期:除了手術,也有放射線和化學治療同步治療,再加上免疫治療。‧第四期:占所有肺癌病友的一半左右,治療選擇有標靶治療、化學治療和免疫治療。肺癌的手術方式肺癌的手術方式粗分兩大類,傳統開胸手術及微創手術,微創手術分為胸腔鏡、達文西機器手臂,三種手術術式,術後的復發率及存活率大致相當。1.傳統開胸手術→適用嚴重沾黏、胸壁侵犯等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外科禚靖教授表示,手術大多是針對早期肺癌的患者,較晚期如三A期肺癌,則須先進行前導性化療或化放療(Induction Chemotherapy),再進行手術。傳統開胸手術主要是針對胸腔內已嚴重沾黏,或廣泛性縱膈腔、胸壁侵犯的患者,才會建議該術式,傷口大約20到30公分,肋骨必須撐開。禚靖解釋,手術後,須待傷口復元,住院天數長,約10天以上,且疼痛指數高。若摒除嚴重沾黏、廣泛性縱膈腔、胸壁侵犯等情形,一般都可以採取胸腔鏡手術切除。2.胸腔鏡手術→降低疼痛 縮短住院時間目前台灣以胸腔鏡為主流,至少八成以上的肺癌手術,都是使用胸腔鏡。禚靖解釋,胸腔鏡手術是將內視鏡及器械經過1至3的切口中處理病灶,患者若嚴重沾黏,沒有空間操作胸腔鏡,且容易在手術過程中發生出血、肺部破裂等問題。不過,隨著技術的精進,胸腔鏡也能切除部分較晚期的肺癌病灶。禚靖說,胸腔鏡手術的特色在於無須將肋骨撐開,因此大幅降低了術後疼痛,傷口小、術後的外觀影響少,連帶也縮短了住院時間,一般健保也有給付,僅有部分耗材可能需要自費。雖然胸腔鏡是目前治療肺癌的手術主流,但胸腔鏡的技巧性高,外科醫師必需經過相當的訓練,以確保能安全有效率地執行肺癌切除手術。3.達文西機械手臂→提高切除靈活、精準度隨著科技進步,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胸腔鏡手術在執行肺癌切除時,提供了絕佳的高解析度、三維放大的手術視野,及更高的靈活與精準度,除結合傳統胸腔鏡傷口小的特點外,更有出血較少、更安全等優勢。執行肺癌手術時,必需合併進行淋巴結切除,禚靖說,近年有報告顯示,以達文西手術執行肺癌切除時,淋巴結的清除率似乎優於傳統胸腔鏡手術。但達文西手術主要的限制就是「太貴」,目前並未有健保給付。禚靖說,肺癌手術方式的選擇應由胸腔外科醫師與患者及家屬共同討論後決定,良好的醫病溝通,幫助患者選擇最合適的手術方式。晚期肺癌的治療標靶藥物、化療、免疫藥物 延長存活期十幾年前,晚期肺癌患者幾乎都無法活過一年,近幾年,抗癌武器越來越多,包括化療、標靶藥物、免疫療法,大部分晚期患者都能夠存活一年以上。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李岡遠指出,許多癌友一聽到化療,就覺得頭皮發麻,心生畏懼,事實上,目前化療藥物精進不少,副作用小,療效更好,病友無須擔心。臨床觀察,約有一成肺癌患者無法使用標靶藥物、免疫療法,僅剩化療可用,高雄榮總胸腔內科主任王金洲解釋,這群癌友沒有特定基因變異,所以無法使用標靶藥物,在免疫生物標誌的表現量又低,所以僅能使用化療。李岡遠說,對於大部分晚期肺癌病友來說,化療絕非首選,基因如有突變、免疫生物標誌表現量超過50%,就會依情況使用標靶藥物或免疫藥物。如果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這時才會考慮化療,或自費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僅能使用化療的晚期肺癌患者處境較差,除了用藥沒得選之外,連治療反應率也較差,僅約兩成;如果適用免疫療法,則有效率達四成五;要是基因變異,使用標靶藥物,則有效率更可超過六成。針對晚期肺癌病人用藥,李岡遠提出三大評估指標,分別為精準的檢測報告、病人生理狀況(能否承受化療副作用)以及經濟狀況,如果經濟能力一般,通常以健保給付用藥為優先考量,如果經濟許可,或由商業保險支付,則會考慮自費於第一線使用免疫藥物。但免疫藥物過於昂貴,如果作為第一線藥物,須更加謹慎。李岡遠說,目前僅有兩個免疫療法藥物可用於第一線,其中一個藥物無須考慮生物標誌表現量,但須加上化療、血管新增抑制劑,每月藥費驚人,恐需20、30萬元,絕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肺癌患者的飲食建議【這些不要吃】營養師賀智瑢表示,對於肺癌病人而言,治療前需攝取足夠營養、增強免疫力、維持體重,以提高身體對治療的耐受力與完成率。且因多數的肺癌患者都有過瘦的問題,術後則要在控制體脂肪的情況下增加體重。然而,體重是評估營養不良的重要指標,若1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5%,就是個警訊。賀智瑢說,肺癌患者若有咳嗽、痰黏稠的問題,切忌刺激性食物,且一定要禁菸、禁酒,下列食物也不宜:1.寒涼食物:避免食用屬性偏寒涼的白蘿蔔、瓜類與柑橘類等寒涼食物。2.油炸加工品:不能吃油炸、醃製類等難以消化、容易致癌的加工品。3.刺激性食物:像是辣椒、薑、蔥、生蒜、胡椒等,因容易刺激呼吸道,引起咳嗽等症狀。4.生食:病患若白血球過低時,身體免疫力自然降低,這時也該避免吃泡菜、生菜沙拉、生魚片等生食,避免食物遭細菌汙染,因此食物應該煮熟、水果削皮後再吃。【請你這樣吃】1.六大類食物 都應該攝取賀智瑢表示,營養諮詢門診時,病人最常問要吃什麼?其實什麼都可以吃,多樣化的均衡飲食是提供完整營養最好的來源。換句話說,五穀根莖類、奶類、魚肉豆蛋類、蔬菜、水果、油脂等六大類基本食物都應該攝取。治療期間病友還可多攝取高熱量、高蛋白的黃豆、奶製品等,足夠的熱量則能維持體重,打好治療癌症的基礎。2.補充魚油 Omega-3可抗發炎醫師建議,治療中的病患可多補充含有DHA的魚油,因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抗發炎的效果,能減緩發炎反應,且補充因癌症而減少的維生素A、C、B2、B6與葉酸。遠離肺癌,你能做的事1.遠離菸害,拒絕一手菸、二手菸、三手菸。2. 習慣做飯的家庭主婦要使用排油煙機、保持廚房通風。3.多吃蔬果、多運動提高自身抵抗力。國外研究發現,吃蔬果可降低四成以上罹癌。4.隨時注意空氣品質,空汙來時務必戴口罩、少出門。諮詢╱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本文不提供合作單位轉載)
-
2022-01-11 癌症.肝癌
那些數據教會我的事/熬夜不會爆肝!但B、C肝炎會變成肝癌
「肝若不好,人生是黑白的。」肝臟是人體重要的排毒器官,負責代謝蛋白質和各種物質,一旦發炎、肝細胞遭到破壞,容易演變為肝硬化甚至是肝癌。衛福部統計,2020年的十大死因,癌症位居首位,肺癌、肝癌分別位居十大癌症一、二名,而男性罹患肝癌比女性更常見。男性主要癌症死因順位👆點選All、死亡率、死亡數按鈕或疾病名稱,觀看個別數字資料區間:109年男性癌症主要死因統計(2021.07.26更新)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資料說明:主要癌症死因順位(死亡數、死亡率)年齡性別順位;死亡率 = 各死因死亡數/年中人口數 * 100,000製表: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陳韻如女性主要癌症死因順位👆點選All、死亡率、死亡數按鈕或疾病名稱,觀看個別數字資料區間:109年女性癌症主要死因統計(2021.07.26更新)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資料說明:主要癌症死因順位(死亡數、死亡率)年齡性別順位;死亡率 = 各死因死亡數/年中人口數 * 100,000製表: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陳韻如肝癌原因多,男性抽菸喝酒比例高,再加上肝細胞表面有許多男性荷爾蒙受體,一但受到外在刺激,肝臟修復功能會受到抑制,並加速癌細胞的生長。近年來,C型肝炎的感染常見於與他人共用污染針具,成大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謝名宗說明,若接觸到帶有C肝病毒的病人血液、體液就有機會罹病。國內B帶原者比例,男性與女性大約相當,但30歲後B肝發病者的男女比例卻大幅拉開,亦是因為男性荷爾蒙!B、C型肝炎是形成肝癌的主因 好發於45至65歲有許多民眾因為腹脹或其他不適症狀求診,才知道自己是B型肝炎帶原者,目前國內約有15%至20%的B肝帶原者,另外有4%為C肝帶原者。肝是沉默的器官,因為較少神經,若沒有嚴重的併發症,很難發現已經罹患肝臟疾病,而多半肝癌患者確診時,已經是肝癌中、晚期階段。肝癌的成因,超過5成是B型肝炎造成,另3成為C型肝炎感染,其惡化過程為肝炎→肝硬化→肝癌。肝癌好發於45至65歲,男性多於女性,若往前推算病毒反覆感染的時間,20歲開始就有罹患肝癌的風險。多數人不曉得自己是B肝帶原者,感染C肝也大都沒有症狀,措施年輕時期的預防掌控。肝病三部曲難逆轉 養成定期檢查習慣一旦成為B肝帶原者,終其一生都是帶原者!即使表面抗原陰轉,DNA病毒仍存留於肝細胞中,須持續追蹤。而感染過C肝痊癒的人,也有可能再度罹患相同或不同基因型的C肝病毒,一定要養成定期檢查的習慣,及早接受治療,避免肝臟細胞一再發炎而走向肝硬化、肝癌。要避免得到肝炎,要從感染途徑著手。B肝是從血液、性行為以及母體垂直傳染,不會經由唾液及飲食,要注意針灸、刺青、紋眉、穿耳洞、刮鬍刀、針頭等清潔;C肝主要亦由血液、體液傳染,垂直傳染極為少見。謝名宗提醒,C肝傳染途徑還包括毒品注射、輸血的針具,洗腎病友罹患C肝的傳染性高,注意個人衛生避免交叉感染。另外,坊間常流傳跟B、C肝炎患者共桌吃飯易受感染,謝名宗解說,預防唾液、食物傳染的「公筷母匙」是針對A型肝炎的預防,一起用餐並不會感染B、C肝炎。B、C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國人罹患肝硬化及肝癌的主因,要預防或改善需從感染途徑著手。台灣自1986年實施新生兒接種B型肝炎疫苗注射計畫後,已大幅降低B肝帶原者的比例;衛福部也於2016年底成立「國家C型肝炎旗艦計畫辦公室」,期以達成2025年根除C肝。國健署於2020年放寬成人預防保健中B、C型肝炎篩檢年齡,民眾可善用政府提供的預防保健服務,充分了解自己是否為B型肝炎帶原者或C型肝炎感染者。如發現異常,應盡早依醫師評估建議接受治療,遠離肝癌的威脅。2003-2021年急性病毒性B型肝炎各縣市男女確定病例總數👆點選Filter觀看各縣市男女每年確定病例數變化資料區間:2003-2021(2021.06.23更新)資料來源:政府資料開放平台/地區年齡性別統計表-急性病毒性B型肝炎資料說明:M=Male;F=Female,已扣除境外移入確定病例數,資料總筆數:3271製表: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陳韻如2003-2021年急性病毒性C型肝炎各縣市男女確定病例數👆點選Filter觀看各縣市男女每年確定病例數變化資料區間:2003-2021(2021.06.23更新)資料來源:政府資料開放平台/地區年齡性別統計表-急性病毒性C型肝炎資料說明:M=Male;F=Female,已扣除境外移入確定病例數,資料總筆數:4360製表: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陳韻如
-
2022-01-09 新聞.元氣新聞
我吸菸人口不降反增 國高中生吸菸率向上攀升
國人十大死因中癌症排名居高不下,其中「氣管、支氣管及肺癌」致死數始終名列前茅,除空汙日益嚴重外,吸菸也被認為是致癌主因之一。但立法院預算中心調查發現,我國吸菸人口近幾年不降反升,就連國高中生都是,要求衛福部改善。預算中心表示,國人十大死因多與吸菸有關,包含肺癌在內的癌症、心臟病、中風與慢性肺部疾病等,每年至少有兩萬人死於菸害,平均每廿五分鐘有一人因菸害而失去生命。衛福部統計,二○二○年十八歲以上吸菸人口有十三點一%,較二○一八年提高零點一%,其餘包含十八至廿歲、廿六至卅歲、四十一至五十五歲等年齡層,以五歲為一間隔的吸菸率,也各約成長三點九%至廿一點八%。就學生族群分析,國中生吸菸率也從二○一七年的二點七%,至二○一九年升為三%。其中又以國三生吸菸增幅最高;高中職生部分,二○一九年整體吸菸率八點四%,也較二○一七年年提升零點一%。預算中心指出,我國自一九九七年起實施菸害防制法,二○○二年起實施菸酒稅法,開徵菸品健康福利捐,菸害防治工作推動多年,但近年來中壯年族群、國中生與高中職生吸菸率仍向上攀升,衛福部應追蹤原因予以克服。衛福部國健署菸害防制組簡技劉家秀表示,近年確實觀察到吸菸人口上升,國健署正努力透過修法,包括管制校園、公共場所等禁止吸菸,盼加速強化青少年菸害防制。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