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平台
醫病平台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醫病平台
醫病平台
聽健康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學生如何成為良醫」。高雄醫學大學一位資深肺癌專家以病人的照護,說出許多富有哲理的話,「除了這些藥物治療之外,我們其實還有很多可以幫病人做的事」、「醫療工作很忙所以很重視效率,但這樣久了會失去對病人的敏銳和溫柔」、「每一個病人都有他自己的故事,無論是誰,都希望你們能放慢腳步,蹲低下來看看這些跟你不同世界的人,多了解他們才能夠真正幫助他們」。接著一位臨床實習醫學生更睿智地指出,處處以「醫病對立」的立場,只怕「如果不這麼做,會被告」,反倒可能被告,唯有發揮「同理心」,隨時「將心比心」,才能根本性翻轉醫病對立的關係,預防醫療糾紛的發生。最後,醫病平台回顧當年成立這電子報就是為了改善醫病關係,而誠懇的向各醫學院校師生邀稿,分享各校對改善醫病關係的努力。
自從2016年6月1日我們開始成立「醫病平台」這電子報,希望能在醫療團隊(包括醫師、護理以及所有醫療志業的同仁)與社會大眾(包括病人、家屬)有個「平起平坐」的園地,彼此說出在醫療場域的感觸與心得。利用這機會,我們彼此可以翻越醫病之間的鴻溝高牆,透過對話,了解對方的感受與需求,進而彼此有機會自省,改善醫師看病人以及病人就醫的態度。
當時是因為一位台大醫學院剛畢業的醫師在即將服役之前與我分享他對選擇習醫的後悔,使我感到非常震驚。他沉痛地告訴我,七年前他考上台大醫學系時,他的高中同學都非常羨慕他,但現在當他畢業時,這些中學同學們大多早已大學畢業,進入職場有穩定的工作,而他卻因為台灣醫病關係的日見惡化,而後悔學醫。
他說他剛進入台大醫學院之初,每年都主動回去他的母校建國中學,鼓勵學弟走向習醫之路,將來能夠享受服務人群的成就感。但自從四年級下學期開始走進醫院臨床實習,他親眼見證到一些認真工作的學長姐(住院醫師)遭受到病人或家屬的語言暴力,有時甚至肢體暴力。辛苦工作的老師,又要看門診、照顧住院病人、開刀、教學、研究,蠟燭多頭燒,有時還要應付醫療糾紛。上法庭後萬念俱灰,深感受辱憤怒,讓醫學生看在眼裡十分不忍。他不覺自問,畢業服役歸來後,難道還要走這行醫之路嗎?
他語重心長地說,「我希望老師不要再誤導我們了,行醫這條路在台灣已經不像您所說的那麼理想了。在醫學院的最後兩年,我已不再回母校勸學弟們學醫了。事實上,我現在會對學弟們說,做醫生這條路已經不像我過去所想的那麼理想。台灣的病人與家屬的不合理,已讓我警覺到,學醫這職業已經變成需要處處提防被告或遭受暴力的危險工作。」最後他說「過去羨慕我的中學同學現在都同情我」,而流下淚來。
就因為這位年輕醫師給我上了這堂「震撼教育」,我們老、中、青三代的七位醫師以及關心台灣社會的三位有心人(音樂家、小說家與一位在醫院專門處理醫療糾紛的牧師)共同商量之下開始了「醫病平台」。這幾年來我們有幸得到許多醫療團隊不同領域的醫護人員分享他們在各自的醫療崗位的心得,同時我們也得到許多社會大眾與我們分享他們的就醫經驗。這些資料也幫忙了我們這些關心台灣醫學教育的老師們,藉此了解我們過去在「培養良醫」的路上,疏漏了哪些重要的「知識」、「態度」、「行為」方面的指導與討論。我們也注意到,有些醫學生在「醫病平台」分享他們的臨床實習心得,最讓我們備感珍惜的是他們對病人與家屬的感恩,這些赤子之心所表達的醫病之間的感恩、珍重、尊重、信任正是我們台灣目前醫病之間越來越看不到的溫馨關係。
最近「醫病平台」刊載了三個醫學大學師生分享的教與學的分享:台大醫學院的老師與兩位醫學生(視病猶師、床邊教學讓漸凍人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價值、看見病人的「疾病」,更要傾聽病「人」的故事)、中山醫學大學醫師老師與兩位醫學生(欲為醫者,必先為人也、醫學系新生的醫學人文體驗、從醫學生與病人的交會中一點一滴成為醫師),以及本星期高雄醫學大學的老師與一位醫學生(一步一步陪著病人慢慢走、打破醫病對立的自我實現預言)的共同努力,希望能藉著醫學人文的課程與臨床的實習,使醫學系學生真正學到如何做個好醫生。也希望我們能陸續收到其他醫學院在「醫病平台」分享他們的努力,同時我們更期待能有更多的病人或家屬願意分享他們在生病時接受醫學生的照護的心得與建議。
如果我們的醫病關係能夠達到彼此尊重信任,而醫學生也能在社會大眾(病人與家屬)願意讓醫學生參與照護而學到寶貴經驗,使更多有志學醫的有愛心有抱負的年輕人能以他們的聰明才智,奮力用功以紓解病人的病痛為其目標而在他們的志業找到成就感,那將是我們「醫病平台」夢寐以求的目標。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