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7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搜尋
老人
共找到
2504
筆 文章
-
-
2021-10-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桃園莫德納疫苗有剩 將向下施打和開放跨縣市接種
桃園市70歲以上長者公費莫德納疫苗第2劑接種計畫今天執行完畢,衛生局統計約有3萬餘劑未用,市長鄭文燦下午在防疫會議拍板以造冊通知方式,16日向下接種到68歲以上長者,且容許跨縣市接種,68歲以上長者也能補打,預估有3.7萬人受惠。桃園各社區接種站將進行第10期公費疫苗接種計畫,分別有12日55歲至64歲年齡層的AZ第二劑,14日64歲以上、18歲至22歲和18歲到63歲第九類的BNT第一劑;第11期計畫也有AZ第二劑和BNT第一劑,前者針對18歲到55歲(7月22日前接種第一劑)、56歲以上(7月30日前接種第一劑)族群,後者為47歲以上、12歲到22歲和18歲以上第九類民眾,分別在19、20二天執行。鄭文燦表示,桃園第一劑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大約58.69%,完成2劑接種的涵蓋率則是12.23%,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希望月底第一劑涵蓋率超過7成、二劑涵蓋率超過3成,桃園應該可以稍稍超前一些。隨著疫情趨緩,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陸續放寬餐飲、室內容留人數等多項管制措施,鄭文燦也宣布桃園義警民防、守望相助隊及各類志工的參訪觀摩行程即日起恢復出團,百貨公司和購物中心的美食街也比照中央餐飲規範取消隔板和1.5公尺距離限制。至於老人文康中心恢復服務問題,鄭文燦只是必須符合中央室內80人、室外300人規範,如果室內超過80人,必須符合2.2平方公尺1人規定,用餐仍以提供便當為主,但可以研擬開放共餐辦法。
-
2021-10-05 失智.像極了失智
衰弱是病?!老化和衰弱有何不同?出現以下病徵要小心
隨著年齡增長,新陳代謝能力降低、細胞再生能力減退,在外貌產生變化前,我們的器官已漸漸老化。老化是正常的過程,與老化相似的衰弱,則是老年症候群的表現之一,由多重原因所造成,可能讓身體狀況突然急轉直下,導致失能、死亡。常「嗆到」也會引發衰弱,各種小症狀莫輕忽一名老翁因為唾液腺分泌減少,產生吞嚥困難、吃東西經常嗆到,漸漸營養不良導致體重下降,精神和心情變差。從減少出門次數到足不出戶,人際關係和社交也跟著封閉,接著陸續出現失智、跌倒、臥床、失能,最後不幸死亡。原本只是嗆咳症狀,最後身心理狀況急速惡化,像骨牌效應一樣造成憾事。衰弱到底有多危險?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宥達說明,衰弱不是疾病,而是老年人常見的症候群,當受到外界壓力時,身體無法維持恆定,導致後續其它不良結果。簡單來說,衰弱是一種不穩定的狀態,任何小毛病都會影響全身上下,讓身體功能快速惡化。「我們常見到看似健康的老年人,只要一跌倒,沒過幾個月就臥床,生活無法自理。」陳宥達解說衰弱容易造成中度或嚴重傷害,千萬不能置之不理!(➤ 咦?視力好不好和失智也有關係?中醫師分享3招,教你如何護眼抗老化:https://pse.is/3qgyw2)(➤ 你知道嗎?懶得動腦的人,小心腦部退化的比別人快!跟著學3種居家認知訓練,降低患病機率:https://pse.is/3r4f9y)Q1:哪些人是容易罹患衰弱的高危險群?65歲以上老人,衰弱的盛行率約10%,女性比例高於男性;另有吸菸、喝酒、久坐不動等不良生活型態的民眾要多加注意,下列也是高危險群。▶ 認知相關(認知功能障礙、低教育程度)▶ 心理與社交參與(憂鬱、壓力、社會疏離、缺少信仰)▶ 家庭功能(未婚者、與親人關係疏離、低收入)▶ 吞嚥口牙相關(假牙、咀嚼吞嚥困難、易嗆咳、進食意願低或胃口差)▶ 慢性疾病▶ 失能(無法自理生活、需他人協助)Q2:出現哪些病徵要小心?活動力下降、體重減輕、容易疲倦、食慾降低、肌肉耗損、骨質疏鬆、步態與平衡功能異常、認知功能障礙等。若家中長輩出現上述病徵,可至家庭醫學科門診做「老年周全性評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降低老化帶來的衝擊與傷害。Q3:如何自我評估是否衰弱?從運動表現和身體狀況評估,用「重肌述速動」5字訣快速檢查。1、體重減輕:過去一年體重減輕大於5公斤。2、肌力減弱:手握力弱,慣用手的最大握力男性<26公斤、女性<18公斤。3、自述容易疲累:主觀感受最近做任何事情感到費力。4、行走速度減慢:直線行走每秒小於0.8公尺(直線行走6公尺超過7秒)。5、低活動量:男性
-
2021-10-04 新聞.長期照護
兩年回來一次,像作客一樣...花了大把鈔票送孩子去國外,一個養老院裡的孤單心聲:我很後悔
悔不當初養老院裡各種各樣的人都有,有善良的、有霸道的、有一聲不吭的、有好長篇大論以訓人為樂的。張爺爺屬於善良型,他的好心腸寫在臉上,一見到人就笑吟吟,讓人都喜歡親近他;同時,他也不是喜歡喋喋不休的人,他含著笑容到他的樓層,說了再見就回房了,下一回見他,就是下一餐的時候了。我固定每週三要搭小巴外出,8點30分就會到候車亭去等車,好幾次都遇到張爺爺。「妳要出去? 去哪兒?」他問我。「我到圖書館,你呢?」「我就到街上,買點水果。」他晃了晃手邊的袋子。「不是可以託櫃台幫忙買嗎?」我問。院裡有一項服務,是每週四替老人家買東西,無論是肥皂、洗衣粉、水果,或其他需要的東西,都可以在採購日當天,或前一天打電話到櫃台登記,星期四的下午就會收到所需要的東西,這時才需要繳款。這是很方便老人的服務, 張爺爺也可以託買, 不需要自己跑一趟呀。「沒事嘛!」他笑笑:「我順便出去走走,不要整天待在院裡頭, 也算是一種運動嘛!」這倒是實話,可以動的老人家,院裡都鼓勵大家動一動,所以才有每天下午的體操,目的就是希望大家不要整天坐著不動,以致血液不流通。張爺爺的想法讓我佩服。其實有很多人都可以動,但是人就是有惰性,舒服地坐著,比外出買東西總是輕鬆些,而且我們都老了,關節都不太靈光了,上下小巴,絕不是輕易的舉動,那一上一下就要稍費力氣了,何況還要提東西回來。如果不是自己要求自己,大多數人都會窩在大廳看電視,而懶得起來走動,更不會大費周章地等車、上車、下車、買東西、提袋子,做你可以不做的事情。想到這個,我不由得更佩服張爺爺了,看他至少有85歲以上了,還能自己下山買水果,真是不容易。後來,我們常在候車的地方見到面,我總向他豎起大拇指,表示我的佩服。雖然大家都是老人,但還是有些區別:65到70歲的,屬於年輕的老人;其次是70到75歲的中堅份子;75到80歲,可以算老人;80到85歲,算真正的老人了;85到90歲,肯運動、肯走動的,都是讓人敬佩的「老」字號老人家了。張爺爺已超過85歲,當然算是老而彌堅的模範了。某個星期二,我又在候車亭旁的綠樹下遇到他,他照樣拎著個袋子,打算去買水果。車還沒來,我們閒聊著,突然張爺爺說了一句: 「我很後悔。」一起等車的我和另一位奶奶都豎起了耳朵。後悔? 他做了什麼事現在後悔了?「我的兒子都在美國,我看妳們常常有兒女來看望,好羨慕。」另外一位奶奶不以為然地說了:「那你可以去國外,跟他們住在一起啊。」爺爺搖搖頭:「我去過了,住不慣啊。每次出門都要開車,哪像我們這樣可以隨便走。我住不慣才搬回來,住到養老院來的。」那麼,這是最好的選擇了。這裡,語言通、公車方便、飯食有人料理,「爺爺,你選對了啊。」「可是,」張爺爺嘆了口氣,「現在我還可以自理,年紀再大,身體總是會退化的。所以,我很後悔讓他們去國外念書,那時候是美金1元抵我們40塊的時候耶。」花了那麼多錢送孩子去國外,現在自己卻孤單一人,難怪他會後悔當初的決定。不然,週末總會有兒孫來看他、陪他,或者用車載他出外走走。「我兒子他們也當阿公了,他們已經習慣那邊的生活,沒辦法回來長住。」另一位奶奶說了:「那當然,我們不習慣他們的生活,他們也不習慣我們的生活了,不過,他們常會回來看您吧!」張爺爺無奈地笑了笑:「會啊,2年回來1次,住1、2個星期,像作客一樣……」當年以為讓兒子受更好的教育, 大把大把的鈔票花掉了, 那時候, 誰會想到自己年紀會老, 誰會想到老人出國居住會有那麼多不便,以致現在夜深孤單時會怨恨自己當年的決定呢?車來了,我們都上了車,車子向山下駛去。我想起一句怨婦詩: 「悔教夫婿覓封侯」。夫婿不在,的確是深閨寂寞、後悔莫及,子女留學, 是當年自己對他們的期許, 誰又知道自己會老, 妻子會先離去,爾後遇到的不只是孤單,更有老病的折磨呢?想到這裡,不禁阿Q式的欣慰:當年無力措籌美金給女兒留學, 其實還真是好事一樁了。書籍簡介書名:還不錯的老後:他們這樣過生活:一群人的老後3作者:黃育清出版社:四塊玉文創出版日期:2019/03/07作者簡介黃育清福建省閩清縣人,1940年出生,台北市立女子師範學校、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夜間部畢業。曾任教南港國小舊莊分校一年,後轉任台北市啟聰學校教師。年輕時喜歡寫小說,40歲才改寫散文,散見於各大報副刊,並曾在中華日報副刊寫專欄《醫生朋友》結集成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並曾以筆名水天出版小說、散文集與童書等。2007年,因先生健康決定選擇一同入住養老院,而得以與百來名長者共同生活,觀察到老人社會的種種樣貌,起初偶然記錄所見所聞,不知不覺已累積近百篇隨筆,出版有《老後的心聲:其實長輩們是這麼想,一群人的老後2》、《一群人的老後:我在台北銀髮村的三千個日子》。
-
2021-10-0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爆發至今 確診請領職災給付83件「醫護最多」
根據勞保局統計,從二O二O年一月至今年九月止,因確診COVID19請領職災給付的案件數共八十三件,其中傷病給付八十件、死亡給付三件;若以業別區分,以醫護人員卅六件最多,佔整體件數的四成三,其次為居住型老人照顧服務業、航空運輸業各九件,清潔人員則有兩件,大眾交通運輸人員掛零。明理法律事務所律師李瑞敏說,勞工若因職災致死、失能或傷病,依照勞基法第59條規定,就算雇主沒有過失,仍須負起職災補償責任,給予勞工醫療跟薪資補償,但少數雇主不想支付費用,就會發生像林媽媽的雇主那樣,拒絕在申請書蓋章。李瑞敏說,勞工自行送件後,經勞保局認定屬職災,得作為訴訟有利主張的事證,多有聽聞勞動訴訟律師們說過,「拿到勞保局職災認定,就像拿到有利訴訟的門票」,勞工若與雇主打訴訟爭取補償,法院多會審酌與採認勞保局的職業傷病認定結果,勞工獲勝訴判決,向雇主成功請求補償的機會自然提高。不只如此,在傷病、失能、死亡給付,普通傷病與職災兩者給付標準大不同,以傷病給付為例,若是普通傷病,只能請領五成薪,最長給付一年;但如果是職災,第一年可請領七成薪,一年後尚未痊癒再降至五成薪,合計最長給到兩年。死亡給付方面,除按平均月投保薪資給予喪葬津貼5個月,也會依是否為職災致死給予不同的遺屬津貼,若非職災死亡,於98年1月1日前有保險年資者,依保險年資不同,最高可領30個月的遺屬津貼,職災致死的話,不論保險年資,一律給40個月的遺屬津貼。假設林媽媽確診前半年的平均月投保薪資為3萬元,確診住院第4天起至復工前1日總共4個月(120天),若經勞保局認定為職災,就可領到8萬4千元,若只是普通事故的傷病給付,只能核給住院期間,假設住院第4天起至出院日共120天,則可請領到6萬元。死亡給付則可領15萬元喪葬津貼,加上120萬元的遺屬津貼,但若不是死於職災,保險年資2年以上,遺屬津貼僅90萬元。
-
2021-10-02 新聞.長期照護
入住長照機構補助今起開放申請 全台約10萬家庭受惠
緩解民眾入住長照機構的經濟負荷,衛福部前年起施行「住宿式服務機構使用者補助方案」,今年度補助於10月1日起開始受理,凡110年度入住護理之家、老人福利機構、住宿式長照機構等7類機構,入住天數累計滿90天以上,按照所得稅累進稅率級距計算,最高可獲6萬元一次性補助;另針對身心障礙者、經濟弱勢失能老人,每人每月最高補助2萬2千元。住宿式服務機構使用者補助方案,自110年10月1日至111年3月1日開放申請,凡110年度入住護理之家、老人福利機構(除安養床外)、身心障礙福利機構、榮民之家自費養護床及住宿式長照機構等7類機構,入住天數累計滿90天以上,所得稅累進稅率未達20%者,可獲年度一次性補助,補助金額按綜合所得稅稅率級距0、5%、12%,採階梯性領取6萬元、5萬4000元及4萬5600元。109年度已有逾4萬人受益,占入住機構者近4成。另外針對身心障礙者、經濟弱勢失能老人,已依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及老人福利法規定,依個案及其家庭的經濟狀況與失能程度,最高每人補助每月2萬1000元、2萬2000元。109年度補助者達5萬6千多人,占機構住民人數逾5成。長期照顧司副司長周道君表示,「住宿式服務機構」補助及「身心障礙、經濟弱勢失能老人」補助,二種方案針對不同對象,不重複補助,二種方案加總已讓九成入住機構者、約10萬人獲得相關補助。全台適用補助計畫的床位約11萬5500床,補助方案從前年29億元、去年30億元,今年增加到31億元,補助金額每年自然成長,補助由機構代為申請。衛福部表示,針對居家式、社區式或機構住宿式之服務,都有不同補助策略。針對入住住宿式機構者及其家屬,除了提供補助,108年修正《所得稅法》第17條增訂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每人每年定額扣除12萬元,讓家庭實際減輕負擔。截自今年8月,國內設置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A)、複合型服務中心(B)、巷弄長照站(C)等長照服務據點約1萬923處,就住宿機構資源缺乏區域,規劃布建達19縣市55個鄉鎮區,增加6785床,盼提供失能民眾與家庭更完整照顧。相關疑問請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諮詢,或可上衛福部官網查詢(https://1966.gov.tw/LTC/lp-4511-201.html)。
-
2021-10-01 失智.失智資源
失智老人基金會23周年 籲疫後加速診斷失智症
全球失智人口不斷攀升,民眾對失智症認識仍有限,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昨天舉辦成立23周年、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開辦20年慶祝活動,期盼社會大眾共同關注失智症議題,及早診斷、即時治療,為失智症者打造友愛與尊重的環境。國際失智症協會(ADI)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失智罹患率可能因感染的失智症患者大量死亡而暫時下降,但長期來看,新冠肺炎會傷害神經系統,恐導致之後失智症者大量增加,呼籲各國應加快腳步因應。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表示,基金會開辦至今,堅持「愛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感謝「全人、全程、全家、全隊」四全照護團隊,致力關懷與照顧失智長輩,如今已在台灣遍地開花,但仍有許多努力空間,未來會持續奮力向前。總統府資政張博雅表示,回憶20年多前尚未有失智症相關照護,曾見到一位失智親戚長輩鬧情緒、對家人發脾氣,讓家屬身心俱疲,也看過40多歲確診失智症,讓家屬難以照顧。「失智照顧很辛苦、也吃力不討好。」衛福部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全台老年人口比率為13.58%,等於社區中有388.9萬名長者,但失智症盛行率7.86%,且隨著年齡增長,像80至84歲長者有13%可能失智,相較65至69歲長者也有3至4%機率失智,政府致力推行2025年達到「失智友善777」目標,包括失智家庭照顧者有7成以上獲支持、訓練罹患失智症人口有7成以上獲診斷、服務全國民眾有7%以上對失智有正確認識及友善態度。台灣約有29萬名失智者,八成五居住在社區,多由家庭照顧,國健署107年起推動失智症友善社區計畫,統計至109年底,全國建置41處失智友善社區,辦理課程和活動觸及超過126萬人次、招募41.5萬名失智友善天使及9200家友善組織,形成社區資源網絡。疫情影響,居家防疫期間照顧者面臨更大挑戰及壓力,失智症者因認知功能、情緒調適能力下降,可能會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容易成為疫情高危險族群。另外,失智者日常活動、大腦刺激減少,可能導致生活規律混亂、日夜顛倒、情緒不穩定,加速失智症者功能退化,而社區活動、服務減少,但失智者頻頻想出門,也可能增加與家屬衝突。防疫期間,民眾仍須預防失智,包括多運動、多動腦、多吃地中海式飲食、維持健康體重,同時避免三高、抽菸、憂鬱、頭部外傷及聽力障礙,養成良好自我健康習慣,若發現家人或社區民眾出現失智症早期徵兆,可尋求各地失智症共照中心協助。
-
2021-10-01 該看哪科.皮膚
蜂窩性組織炎住院逾6成有代謝疾病 醫:做好雙腳保養
「我又來住院了。」一名70多歲、有糖尿病的伯伯,因為有香港腳的緣故,腳上細小的傷口反覆發炎,兩年來已經是第三度住院,因為左腳紅、腫、熱、痛影響生活作息,進一步檢查發現,白血球、發炎指數超出正常值,確診蜂窩性組織炎。臨床醫師觀察發現,蜂窩性組織炎住院患者,約有6、7成本身有代謝性疾病,務必多注意雙腳的保養。什麼是蜂窩性組織炎?北榮感染科醫師陳夙容指出,皮膚是身上最大的器官,負責屏障有害物質、細菌,及外來異物進入人體危害健康。當皮膚受損導致屏障出現漏洞,病原菌入侵在皮下組織產生紅、腫、熱、痛等發炎反應,即是蜂窩性組織炎。感染蜂窩性組織炎,最大的風險因子來自於破裂的傷口或受損的皮膚,例如割傷、燙傷、動物咬傷所產生的傷口;另外,皮膚疾病如蕁麻疹、帶狀皰疹(俗稱皮蛇)或乾癬,導致表皮不完整,細菌就能大舉入侵造成傷口感染。代謝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與高血脂,都是確診蜂窩性組織炎的高風險族群。陳夙容說,平常如果沒有確實用藥,可能會造成血管脆化、老化、肢端血液循環變差,臨床上遇過許多老人,有傷口在腳部卻不自知,全是因為神經病變所致,進而導致反覆發生蜂窩性組織狀況。因此,代謝性疾病患者除了控制病況外,陳夙容說,雙腳的保養格外重要,必需穿著鞋襪保護腳趾避免受傷;可以使用乳液保濕,避免皮膚龜裂,有皮膚疾病的人應該按指示,定期抹藥保養。出現傷口時,陳夙容指出,像是蚊蟲咬傷、割傷,應正確清潔傷口、包紮、定期換藥,假設是慢性傷口,定期消毒,作好傷口護理。臨床也有一些病人納悶,明明沒有皮膚病、也沒有受傷,還是得到蜂窩性組織炎。陳夙容解答,傷口並不一定肉眼可見,只要皮膚狀況不佳,如香港腳導致脫皮、皮膚乾燥龜裂等狀況,就有可能讓皮膚屏障出現漏洞。以一般民眾而言,需注意腳指甲不宜剪過短,怕甲溝炎導致蜂窩性組織炎,另外,赴海邊需格外小心,海水裡面藏有海洋弧菌,是常見造成蜂窩性組織炎,並使傷口急速惡化的菌種。陳夙容說,一般蜂窩性組織炎,輕微只需要服用抗生素治療。然而,它是一個隨時可能惡化的疾病,嚴重可能會進展至骨髓炎、甚至導致壞死性筋膜炎及敗血症,恐需要外科手術清創、或截肢,建議如果不明原因紅腫痛超過兩天,就需要盡速就診。
-
2021-09-30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美研究:孤獨的長者 少活3至5年
新冠疫情家庭團聚被迫減少,年長者在防疫規範下,面臨更大的孤獨風險。孤獨與壽命有關,董氏基金會引用美國《老年醫學會期刊》研究指出,與同齡的年長者相較,經常感到孤獨者的平均壽命,比起未感孤獨者,最多少活了5年之久。這項由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日本大學科學家及其合作者進行的研究,總計有3449名新加坡60歲以上長者參與。結果顯示,受試者在60、70和80歲時,有時或大部分時間「感到孤獨者」的總預期、健康預期和活躍預期壽命較短,與不感到孤獨者相較,健康、自理能力受限比例更高。進一步分析發現,認為自己有時或大部分時間「感到孤獨」的60歲老人,比起從不感到孤獨的同齡者,平均少活3至5年;在70和80歲的老人中,感到孤獨者比沒有感到孤獨者,分別少活3至4年,以及2至3年壽命。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孤獨」是個人內在的感受,往往與身心症狀息息相關。身邊沒有人陪伴不一定會感到孤獨,而當渴望與他人建立親密感或友誼,但實際與預期有落差時,就可能產生孤獨感。面對孤獨的長輩,賴德仁說,可先了解他們感到孤獨的原因,像是生理疾病、憂鬱傾向、社會文化、經濟因素等,找到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建議邁入中年的民眾,及早建立自己的社會支持網絡,像是參與社區鄰里活動、志工服務等,提早為老年生活做準備,也有助於預防失智。避免因孤獨影響身心健康,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長者可透過三個方式改善。1.感覺有被關心:晚輩無法滿足問候的期待,可試著理解期待落空的可能原因,體諒對方並知道自己是被關心的。2.主動營造喜歡的感覺:將期待化為行動,主動為親友、晚輩做一些利他的事情。3.計畫性的預防孤獨:安排每天的日常生活、每周的例行計畫,與每月的目標。新冠肺炎期間,使年長者面臨更大的孤獨風險,葉雅馨建議,親友可鼓勵長輩接觸3C產品,教導如何透過手機、平板進行視訊,以解思親之情,但若觀察到他們茶不思飯不想,已有憂鬱或失智症狀,應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
2021-09-30 新聞.長期照護
長照2.0日照中心不好用 衛福部:會輔導做彈性設計
長照2.0上路五年,能否對準民眾需求引發外界關注。以日照中心的服務時間為例,衛福部官員表示,會請縣市政府輔導轄下的日照中心,針對服務量能和收托的服務對象家屬的需求,做一些有彈性設計,以回應民眾的多元時段需求。國發會今天召開委員會議,會中討論衛福部提報的「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及整建長照衛福據點計畫的推動情形」,主持會議的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表示,我國老年及失能人口逐年攀升,長照需求快速增加,長照政策的落實推動已成為因應高齡化社會的重要政策,請教育部、內政部、國防部及輔導會等相關部會持續全力配合衛福部推動,並請衛福部督導各地方政府,公私協力加速推動,積極強化長照據點營運管理,以提升長照服務效益。衛福部長照司專門委員楊雅嵐指出,到110年7月為止,已布建ABC三級據點1萬797處,長照服務使用人數31萬3614人,在職照顧服務員人數8萬2850人。為加速及均衡發展長照資源,推動一國中學區一日照中心,並針對無住宿式機構之地區布建住宿機構資源,至110年7月已於472學區布建650家日照中心,預計113年前達成814國中學區至少各設置1處日照中心;住宿式機構部分,已核定布建10個生活圈,預計114年優先完成布建34個高、中需求生活圈。針對民眾對於日照中心服務時間不符合上班族需求的問題,楊雅嵐說,顧名思義,日照中心比較像是老人的幼兒園 ,對於開放時間如何對應到民眾需求,目前已有有交通接送服務,以配合家屬工作後的回家時間;此外,在長照相關補助方面,若日照中心有提供夜間服務,例如提供晚餐等,會有加乘設計,鼓勵日照中心提供比較符合民眾需求的服務時間。楊雅嵐指出,就像幼兒園也有延托設計,因此衛福部會敦請縣市政府輔導轄下的日照中心,針對服務量能和收托的服務對象家屬的需求,做一些有彈性設計,回應民眾的多元時段的需求。
-
2021-09-28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長者經常感到孤獨恐減壽 美研究:最多少活5年
新冠疫情家庭團聚被迫減少,年長者在防疫規範下,比往常面臨更大的孤獨風險,民眾可用電話多表達關心之意。孤獨與壽命有關,董氏基金會引用,《美國老年醫學會期刊》今年7月的一項研究指出,與同齡的年長者相較,經常感到孤獨者的平均壽命,比起未感孤獨者,最多少活了5年之久。這項研究由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日本大學科學家及其合作者進行,總計有3449名新加坡60歲以上長者參與研究。結果顯示,受試者在60、70和80歲時,有時/大部分時間「感到孤獨者」的總預期、健康預期和活躍預期壽命較短,與不感到孤獨者相較,健康、自理能力受限比例更高。進一步分析發現,認為自己有時/大部分時間「感到孤獨」的60歲老人,比起從不感到孤獨的同齡者,平均少活3至5年;在70和80歲的老人中,感到孤獨者比沒有感到孤獨者,分別少了3至4年,以及2至3年壽命。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孤獨」是個人內在的感受,而不是由外界來定義,身邊沒有人陪伴不一定會感到孤獨,而當渴望與他人建立親密感或友誼,但實際與預期有落差,這時就可能產生孤獨感,而孤獨往往與身心症狀息息相關。至於面對孤獨的長輩,賴德仁說,可先了解他們感到孤獨的原因,像是生理疾病、憂鬱傾向、社會文化、經濟因素等,找到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建議邁入中年的民眾,從現在就建立自己的社會支持網絡,像是參與社區鄰里活動、志工服務等,提早為老年生活做準備也有助於預防失智。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長者可透過三個方式,避免因孤獨影響身心健康,首先嘗試「感覺有被關心」,希望被拜訪或問候,但晚輩無法滿足期待,可試著理解期待落空的可能原因,體諒對方並知道自己是被關心的;其次,「主動營造喜歡的感覺」將期待化為行動,主動為親友、晚輩做一些利他的事情。最後則是「計畫性的預防孤獨」,葉雅馨說,安排每天的日常生活、每周的例行計畫,與每月的目標。然而,新冠肺炎期間使年長者面臨更大的孤獨風險,建議親友可鼓勵長輩接觸3C產品,教導如何透過手機、平板進行視訊,以解思親之情,但若觀察到他們茶不思飯不想,已有憂鬱或失智症狀,應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
2021-09-28 新聞.長期照護
吃東西後輕咳、出痰 長者恐吞嚥障礙
家中長輩吃完東西如果有咳嗽、出痰的狀況,小心吞嚥能力退化問題。董氏基金會指出,國內65歲以上的長者,每周至少3次進食嗆到者高達21.8%,12.8%經評估為吞嚥異常。專家指出,若吞嚥障礙較大異常者,可能連帶引發營養不良、蛋白質攝取不足、肌少症等。隨著年齡增長,吞嚥能力會慢慢退化,即使身體沒有任何疾病的長者,也可能有吞嚥功能障礙。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會理事長王亭貴說,喉頭結構會因老化鬆弛影響吞嚥,吞嚥障礙有六項指標,可以觀察家中長輩,是否為高風險族群。首項指標是吃飽後有輕咳現象,一般人嗆到後,會用力咳嗽將食物咳出,但長輩肌力退化、力量不夠只能輕咳;第二是吃完食物後分泌痰;第三是飲食完畢後口腔都還有食物殘渣;第四是體重莫名減輕;第五是過去有些疾病,如中風、腦疾病、頭頸癌疾病、巴金森氏症與失智症等;最後是年齡因素,以現代人來說,75歲以上者需要注意。有些人以為長者輕咳、有痰的現象,是年輕抽菸所致,其實可能是吞嚥障礙導致。王亭貴提醒,吞嚥問題難以判斷,建議可利用自我評估工具衡量,如果異常應尋找專業協助,接受介入訓練,情況可以大大改善。治療策略,應調整用餐姿勢,吃東西的時候絕對不要仰頭,進食過程要提醒長輩咀嚼,吞嚥前可以含在嘴裡一秒鐘做預備,再進行吞的動作,可以有效降低噎到的狀況。國內約每10位長者就有1位有吞嚥障礙,這也是引發老人厭食症的原因之一。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根據2013年的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發現,銀髮族出現咀嚼吞嚥功能下降的情況時,飲食應避免難咬的食物,如生鮮蔬果、煮太老的肉類、太乾的麵包等。但改選擇吃較軟、易咀嚼食物時,則可能醣類及脂肪量較高,蛋白質和纖維較不夠,長期下來容易出現營養不良、衰弱、肌少症、體重下降等問題,造成長者失能的惡性循環。許惠玉建議,長者可選擇合適的假牙、多運動,增加飢餓感,食物選擇以容易咀嚼消化為原則,肉類部分要注意「少筋膜去骨」,蔬菜類可選擇柔軟的瓜果、綠葉蔬菜。因應高齡社會,國內也有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研發銀髮族友善食品,並授權使用Eatender標誌,累計有446件食品獲得標章,並依食品質地進行標示,供長者個人化選擇,減輕飲食負擔。
-
2021-09-27 新聞.長期照護
長輩吃完東西咳嗽、出痰 觀察六指標揪出吞嚥障礙
家中長輩吃完東西如果有咳嗽、出痰的狀況,就需小心吞嚥能力退化問題。董氏基金會今天指出,國內65歲以上的長者,每周至少3次進食嗆到者高達21.8%。其中,有12.8%經評估為吞嚥異常,專家指出,吞嚥障礙共有六類指標,若有較大異常者,可能連帶引發營養不良、蛋白質攝取不足、肌少症等。吞嚥能力隨著年齡慢慢退化,即使身體沒有任何疾病的長者,也很可能有吞嚥功能障礙。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會理事長王亭貴說,喉頭結構會因老化鬆弛影響吞嚥,吞嚥障礙一共有六項指標,可以觀察家中長輩,是否為高風險族群。首先是吃飽後有輕咳現象,王亭貴說,一般人嗆到後,會用力咳嗽將食物咳出,但長輩肌力退化、力量不夠只能輕咳;第二吃完食物後分泌痰;第三飲食完畢後口腔都還有食物殘渣;第四體重莫名減輕;第五過去有些疾病,如中風、腦疾病、頭頸癌疾病、帕金森氏症與失智症等等;最後,則是年齡因素,以現代人來說,75歲以上者需要注意。有些民眾會誤認為,長者輕咳、有痰的現象是年輕抽菸所致,其實不然,也有可能是吞嚥障礙所致。王亭貴提醒,難以判斷吞嚥問題,建議可利用自我評估工具衡量,如果異常需要尋找專業協助,通常接受介入訓練,情況可以大大改善。治療策略包含,調整用餐姿勢,吃東西的時候絕對不要仰頭,進食過程需要提醒長輩咀嚼,吞嚥前可以含在嘴裡一秒鐘做預備,再進行吞的動作,可以有效降低噎到的狀況。國內大約每10位長者就有1位有吞嚥障礙,這也是引發老人厭食症的原因之一,董氏基金會食品研究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根據2013年的美國中密西根大學的研究發現,銀髮族一旦出現咀嚼吞嚥功能下降的情況,飲食方面應避比較難咬的食物,如生鮮蔬菜水果、煮太老的肉類、太乾的麵包等。但改選擇較軟、易咀嚼的食物的情況下,醣類及脂肪量比較高,且蛋白質和纖維較不夠,長期下來就容易出現營養不良、衰弱、肌少症,體重下降等,一系列造成長者失能的惡性循環。許惠玉建議,長者可選擇合適的假牙、多運動,增加飢餓感,食物選擇上則建議以容易咀嚼消化為原則,肉類部分需要注意,少筋膜去骨,蔬菜類可選擇柔軟的瓜果、蔬菜綠葉。因應高齡社會,國內也有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研發銀髮族友善食品,並授權使用Eatender標誌,累計有446件食品獲得標章,並依食品質地進行標示,供長者個人化選擇,減輕飲食負擔。
-
2021-09-2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90歲阿嬤骨髓炎4年多 熱心護理師協助就醫終痊癒
南投縣90歲陳姓阿嬤在921大地震時全身多處骨折,送醫搶救救回一命,5年前阿嬤在田裡工作,不小心劃傷左小腿放置鋼板的皮膚,因為出門不方便,4年來傷口經常化膿,去年由伊甸基金會轉介到南基醫院,護理師熱心協助接送,經過1年多治療老人家傷口終於痊癒,可以安心生活。南投基督教醫院護理師楊諭晴說,去年到陳姓阿嬤家中探訪,發現她左小腿4乘5公分的傷口深可見骨且發炎化膿,於是二話不說載著阿嬤一路顛簸回到南基,找骨科醫師沈泰杉幫忙,經過將近一年的時間,在大家齊心努力下終於將阿嬤的傷口治好,才能看到現在的阿嬤一如往常開心的繼續農做。阿嬤說,921地震時她受傷被送到醫院開刀,左小腿安裝鋼板,沒想到5年前工作不小心割傷,她自己塗藥卻發炎化膿,開刀把鋼板移除,但傷口一直未痊癒,前後手術好幾遍時好時壞,幸好楊諭晴不辭辛苦,載她到南基治療。沈泰杉說,阿嬤傷口感染已引發骨髓炎,預期是漫長的治療,於是找來阿嬤家屬解釋治療計畫,在楊諭晴護理師不辭辛勞的協助下,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治療完成,成功治好骨髓炎及傷口。他說,南投偏鄉人口老化嚴重,長輩就醫更加困難,還好有社福機構及熱心的護理師,得以讓阿嬤繼續開心生活,他提醒民眾傷口不要亂塗抹草藥及偏方,不可服用來路不明藥物,也請民眾多關懷家中長輩。
-
2021-09-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可再放寬? 柯文哲:已達降至一級標準
台北市政府今(24)日召開防疫因應記者會,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目前不只台北市,全台灣的不明感染源個案數都降到非常低,「我們已經達到降到一級的標準」。柯文哲表示,按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規範,疫情警戒一、二、三、四級標準都很清楚,以台北市為例,已經連續二周沒有發生不明感染源超出標準的情形,本島各縣市不明感染源數也都很少,已經達到將警戒降到一級的標準。柯文哲表示,他不贊成一直保持勤洗手、戴口罩、逐桌敬酒要挨罰的生活,領薪水的人不覺得受影響,但像是夜市攤商,少開一天就少賺一天。柯文哲表示,但若真的要降到一級,疫情卻隨時可能反撲,可行的辦法是拉高疫苗覆蓋率,地方政府已經努力將不明感染源壓到最低了,降到接近一級的標準,接下來問題就是,該怎麼用最快的速度,讓疫苗覆蓋率增加。柯文哲強調,未來若要降級,疫苗覆蓋率、邊境管制、防疫措施這三點,還是一定要做好,他建議儘早啟用疫苗通行證,台北市已經和中央連線好了,只等官員同意就能上線。柯文哲表示,歐美國家很多都用打過疫苗,作為管制的標準,他認為打過兩劑疫苗的可以先解禁,不然像台北市到現在為止,都還是禁止老人共餐,應該要開放已完整施打過兩劑疫苗長者,回來參與老人共餐。
-
2021-09-2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靜脈曲張怎麼辦?保健及預防4招,秘訣就在「小枕頭」
大多數的人認為,靜脈曲張大多只發生在久站的人身上,像是服務業、醫護人員,但其實許多老年人也有這樣的狀況。而老年人出現靜脈曲張,主要是因為老化所造成,若是輕微的靜脈曲張可不需太過擔心,只要留意是否變嚴重即可。 什麼是靜脈曲張?如何造成?靜脈主要是負責將血液送回心臟,正常的靜脈血管中有瓣膜,可防止血液逆流。而靜脈曲張即是因久站等其他因素,造成腿部血液不易回流到心臟,進而積淤在腿部靜脈中,也就是俗稱的「浮腳筋、靜脈腫」。 另一個原因則是老化導致活動力及肌肉收縮下降,時間一久,影響血管壁的彈性,加上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加速了靜脈曲張的形成。 靜脈曲張常見於大腿內外側、膝蓋窩、小腿內外側、足背,在初期,靜脈只是較為明顯;嚴重的患者,靜脈會明顯膨脹,突出一顆一顆,或是形狀如蚯蚓的青筋,就要就醫接受治療,避免更加嚴重,引發其他更嚴重的問題,像是血管破裂造成失血、休克,或是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敗血症。 靜脈曲張治療■ 靜脈曲張的硬化劑注射治療:主要針對小型靜脈曲張症狀患者,治療方式是將藥物注射到患肢的血管內,破壞異常靜脈曲張血管的內膜,形成局部血栓,因此稱為硬化治療,可於門診進行,約10~15分鐘即可完成。 硬化劑治療安全性高,返家後會患處會有局部紅腫或瘀青,但數天後便可恢復,術後當天即可拆除彈性繃帶,隔天睡醒再穿上,可淋浴,但一週內勿泡澡或是用過熱的水洗澡。 ■ 傳統靜脈抽離手術:於大腿內側切2~3公分切口,將隱靜脈與股靜脈分叉交接處與一些分支結紮,再於腳踝切一小切口穿入抽離的導管,將隱靜脈的一些異常分支抽離。術後大腿會有瘀青的情況,數天後即可恢復。 ■ 雷射手術:主要作用是是讓血管腔內閉合。傷口小、復原快,疼痛大幅降低,門診即可進行,手術後幾小時患者即可步行,但只限於大腿部分的靜脈曲張,目前尚無健保給付,需自費進行。 ■ 經皮透視動力輔助式靜脈切除顯微手術:利用特殊器具取出穿透靜脈曲張支,或蚯蚓狀鼓起的靜脈曲張支。 傷口小,疼痛感也較小,復原快。適用於下肢集中型以及較粗大的靜脈曲張病患,此方法也是需要自費進行。靜脈曲張保健及預防方法四招: 久坐時盡量將腿部墊高避免下肢久垂於地:老人家坐在椅子上時可用小椅子至於雙腿之下,夜間睡覺時,足部也可以墊個小枕頭,稍微高於心臟即可,幫助血液回流。秘訣,就在讓腿部抬高。年輕愛美女性,會利用抬腿讓血液回流,老人家也是喔!可找個舒適的小枕頭,讓老人家睡得更安眠,也能預防靜脈曲張。 適當運動:年老後由於體力下降,肢體行動不變,很多長輩幾乎是坐整天,血液循環越來越差。可鼓勵跟陪伴長輩走動、散步,若是不方便行走可透過按摩或是被動關節運動,幫助下肢關節活動,強化靜脈血液回流的功能。 注意飲食留意營養、避免過胖:不論是營養不足或是過度肥胖,都會使身體機能下降更快。 穿著彈性襪輕微的靜脈曲張或是靜脈曲張手術術後,可選擇適當的彈性襪,購買時請詢問專業人員,避免穿著過緊或是緊度不夠的彈性化,否則也無法達到保健的效果。 靜脈曲張是老年人常見的小毛病,預防更甚於治療,維持良好的運動及健康的飲食才是長久的保健之道!❤ 愛長照提醒您,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一樣,若有任何疑問或不舒服,請記得向醫師諮詢、問診,以及遵守醫囑喔! 參考資料:臺安醫院醫藥專欄馬偕紀念醫院
-
2021-09-24 養生.聰明飲食
「蔬菜皇后」洋蔥可防骨鬆? 科學證實:想延緩或抑制骨質做好8件事!
洋蔥可抑制骨質流失,這是真的嗎?國外研究發現,洋蔥含有槲皮素,可減少骨頭中的鈣質流失,進而提高骨質密度,預防骨鬆;不過,食藥署提醒,洋蔥鈣含量很低,想要預防骨鬆,還是應多攝取牛奶、深綠色蔬菜、小魚干、黑芝麻、豆製品、紫菜等,並適當運動、日曬。洋蔥在歐美被譽為蔬菜皇后 料理方便營養好處多洋蔥炒蛋、洋蔥濃湯,可以久放的洋蔥是家庭餐桌常見的食材,美式早餐也少不了它,放在漢堡裡當配菜,或是直接油炸,因為營養豐富,熱量不高,料理方式多元,具有獨特辛辣味的洋蔥,在歐美被譽為「蔬菜皇后」。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洋蔥富含類黃酮、硫化物等2大特別營養素,具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抗癌、防過敏、降三高、保護心血管、延緩老化、改善輕微感冒、助排便等功效。食用洋蔥預防心血管與三高 生吃有助緩解感冒劉怡里進一步解釋,類黃酮含有槲皮素、山奈酚等植化素,加上硫化物,均為重要的抗癌成分,因此,經常食用洋蔥,有益健康,可預防心血管疾病、降三高。此外,在出現咳嗽、打噴嚏、流鼻涕等感冒症狀時,也可以吃些生洋蔥,有助於緩解感冒的不適。不過,生洋蔥具有辛辣味,不是每個人都喜歡這種味道,許多小孩子避之唯恐不及。再者,洋蔥含有寡糖,老人家及腸胃功能不佳者吃多了,容易脹氣,建議煮熟後再食用。預防骨質疏鬆吃洋蔥有用嗎? 中年後應定期檢測骨密度至於多吃洋蔥是否可以有效延緩或抑制骨質流失,食藥署表示,這需要更多科學研究,想要預防骨鬆,應該多多攝取鈣質與維生素D,保持體重、規律運動、適時日曬,且避免抽菸、喝酒、熬夜。由於骨鬆幾乎沒有症狀,步入中年以後,女性停經前後,應該定期接受骨密度檢測,如果數字異常,務必尋求醫師,經評估後,予以正確投藥,抑制骨質密度流失的速度。★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9-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第二劑疫苗...北市每區僅一個施打站 王鴻薇:折磨老人家
國內75歲以上長者陸續開始接種第二劑疫苗,台北市議員王鴻薇接獲民眾陳情,針對不擅使用網路的長者,市府各行政區僅安排一個施打站,而且也沒有提供輪椅,求市府應該在接種站提供輪椅,不要折磨老人家。對此,北市衛生局表示,會要求施打站一定要提供輪椅。王鴻薇說,目前台北市已施打第一劑疫苗的75歲以上長者約13萬人,其中不會使用網路、需要由市府發出通知單的長者,就有近5萬人,占了三分之一以上。王鴻薇表示,針對這些75歲以上的長者,市府竟然在每個行政區只安排一個接種站,老人家要從家裡大老遠跑到接種站,一些大型場館又需要走一長段路,簡直就是在折磨人。王鴻薇要求,市府應該要再增設施打站,而且也應該在施打站提供輪椅借用,不要再讓老人家長途跋涉。衛生局表示,對於增設施打站並提供輪椅借用,會盡能力來做。
-
2021-09-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是否跟進美入境須完整打疫苗 陳時中:還需觀察
國民黨立委李德維今天質詢時表示,台灣是否跟進美國,要求所有外國成人旅客必須完整接種疫苗。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說,近來突破性感染蠻多的,因此還需要觀察,目前先以守好、疫苗打好為目標。行政院長蘇貞昌及相關部會首長,今天赴立法院列席報告中央政府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預算第4次追加預算案編製經過,並且備詢。白宮發言人莎琪(Jen Psaki)20日宣布為避免外籍旅客帶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病毒入境,美國11月初將採取嚴格規定,要求所有外國成人旅客必須完整接種疫苗。李德維質詢時問到,台灣是否會仿效美國的政策?陳時中指出,目前還需要觀察,因為近來突破性感染案例蠻多的,台灣目前要將內需先創造起來,以守好、疫苗打好為主要目標。蘇貞昌則表示,美國的計畫還沒有完全確定,將透過駐處多與美國溝通。李德維也關心採購疫苗相關預算的編列問題,質疑為何沒有在紓困特別預算中看到?對此,陳時中說,疫苗採購預算因之前還沒有疫情,編列時間比較晚,後來總共編列新台幣411億元,明年也有公務預算支應,目前編列疫苗採購預算340億元,運用了217億元,都有如期如實編列,未來疫苗預算相關經費會以疫苗基金名義,由公務預算編列。李德維也問到,網紅「四叉貓」自費驗高端疫苗抗體,但醫療院所可能挨罰,人民沒有檢驗抗體的自由嗎?陳時中說,醫療行為要有所規範,不反對人民有知的權利,但解讀數據要很小心,打多少劑疫苗、時間點等,驗出來都有不同,一切都要符合醫療法規。此外,針對好食券必須數位綁定才能獲得,李德維認為,這是對少用網路的老人、小孩有所歧視。蘇貞昌回應說,五倍券推出後各部會、地方政府、業者推出加碼,這不是歧視,但可以去發明老少咸宜、城鄉都歡迎的活動,讓加碼更多采多姿。
-
2021-09-2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打破迷思?新研究:「乳製品不會提升心血管疾病風險」
根據一項針對全球最大乳製品消費國家進行的新研究顯示,與攝入量相對較低的人相比,「食用更多乳製品的人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低」。CNN報導,瑞典是世界上乳製品生產和消費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研究該國共計4150名60歲老人食用乳製品並測量血液中發現的特定脂肪酸,隨後追蹤這些人平均達16年,以觀察有多少人罹患心臟病、中風和其他嚴重的心血管疾病,以及有多少人死亡。在對其他已知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包括年齡、收入、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和其他疾病等進行統計調整後,研究人員發現,脂肪酸含量高、同時也是乳製品攝取量高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最低」。在將瑞典的結果與來自美國、丹麥和英國共計近4萬3000人的其他17項研究相結合後,該團隊隨後證實了這項發現。該研究的聯合資深作者馬克倫德(Matti Marklund)在聲明中表示「雖然研究結果可能部分受乳製品以外的因素影響,但我們的研究並未表明乳製品本身有任何危害,我們發現那些攝取量最高的人實際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最低,這些關係非常有趣,但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以更好地了解乳脂肪和乳製品對健康的全面影響」。
-
2021-09-23 養生.人生智慧
人生最悲慘下場?陳怡芬:為孩子鞠躬盡瘁,自己卻變成下流老人
編按:錢,是親子之間最複雜難解的議題。當成年孩子開口要錢時,父母要贊助到什麼程度?要不要留遺產給孩子?曾在金融業工作多年的理財專家陳怡芬指出,贊助孩子前一定要先為自己留下足夠的老本。養老防兒,才不會變成悲慘的下流老人!孩子想出國讀書、結婚、買房,為人父母的我們該出錢贊助嗎?不捨孩子為錢煩惱想幫忙,卻又擔心自己的老本不夠用?錢,是親子之間最重要,卻也最難啟齒的議題之一。清大計量財務金融系兼任助理教授陳怡芬,在金融業工作近30年,曾任花旗、富邦、新光等多家銀行高階主管,是國內最早推動親子理財的專家。育有2個女兒的她認為,父母想支持孩子、贈與金錢是人之常情。但是,提出贈與時,不能附帶情感上的條件。否則,最終失望的往往會是父母。「不要把自己的老後,賭在孩子身上。」她提出中肯的建議。子孫滿堂未必是幸福!不想變下流老人,幫孩子前先為自己做打算從事金融工作多年,陳怡芬很喜歡觀察不同世代、族群,對於理財的態度有何差異。以父母對下一代的贈與為例,她認為,現在70、80歲的世代,多會毫不考慮地將財產留給孩子。例如,當年她才剛出生不久,父母就將房子登記在她名下,「他們都不怕我以後棄養父母!」她笑說。這樣的觀念,也和社會環境有關。陳怡芬指出,在早年的台灣,孩子還是青少年時就可以外出工作,16歲就能成為家庭的生產力。父母投資孩子,將來他們也會照顧雙親的老後。然而,現代人出社會的年齡愈來愈晚,父母養育孩子的時間也隨之延長。許多50世代總開玩笑說,過往是「養兒防老」,如今必須「養老防兒」。陳怡芬坦言,今日父母提供孩子金援,「比較像是欠債,不是投資。」既然把孩子帶到世界上,就有責任撫養他們,直到孩子可以獨立生活。至於什麼時候才「可以」,每個人的想法不同。不過可以想像的是,愈晚放手的父母,愈是辛苦。她有個親友,57歲,有4個孩子和一位青少年階段的孫子。當同齡人多已經退休享福時,她仍為了孩子們的生活辛苦打拚:要照顧離婚的女兒、要贊助兒子買房,又要出錢幫人在澳洲的孩子取得公民身分⋯⋯。賺來的錢,幾乎都用在孩子身上,只為了老後有人照顧自己。「養兒防老的觀念,讓她多了很多負擔。兒孫滿堂,不一定是幸福。」陳怡芬感嘆。「我們這代的女性,不論家庭狀況如何,大家的共識都是靠自己最穩定。」陳怡芬指出,在高齡社會,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長,更要做好老後的財務規劃。孩子需要錢時,父母想幫忙的心情無可厚非,但應該先評估自己的能力,再決定要資助孩子多少。如何判斷自己的「老本」夠不夠用?陳怡芬提供簡單的試算法。假設目前50歲、每月生活開銷5萬,一年的支出約60萬。若預計60歲退休,到90歲之間共30年,60萬乘以30年為1,800萬。這個數字,就是你需要準備的退休金。且考慮到通膨、老後可能的醫療開銷,實際上需要的退休金應該比上面的數字略高一些。陳怡芬指出,50世代的女性,一定要思考如何避免落入老後生病、貧窮的窘境。照顧好自己,就是對家人和社會最大的貢獻。千萬別為了孩子鞠躬盡瘁,自己卻變成經濟有困難的下流老人,「那真是人生最悲慘的下場!」如何為自己存夠老本?傻瓜花園投資法,分散風險創造現金流陳怡芬指出,退休理財最大的重點,是創造每月穩定的現金流。「你要找到一隻金雞母,讓牠每個月下金雞蛋給你。」她如此比喻。該怎麼找到屬於自己的金雞母?陳怡芬建議,優先投資價值穩定,且會固定創造被動收入的理財商品,例如配息型基金、儲蓄險、年金險等。每年領股息也是不錯的選擇,不過股價波動較大,且有些股票的配息政策並不穩定,最好分散投資標的,不要單押一支個股。在投資前,本金不足的人應先清點資產。例如,名下有房產的人,可考慮「以大換小」或搬到郊區。買賣的價差,就可以作為投資的本金。或者「以房養老」,藉由反向抵押貸款創造每月的現金流。「不要認為房產應該留給小孩,很多人都是老了窮得只剩房子。」她說。至於個人的理財策略,陳怡芬偏好定期定額買入共同基金,且基本上只停利,不停損。除非投資標的長期表現不佳,才會考慮脫手。她稱這套理財心法為「傻瓜花園投資法」,購買不同區域或單一國家的基金,就像在花園撒下各種植物種子。定期澆水,時間到了就能收成,不需要費太多心力照顧。她也指出,定期定額的優點是長期下來可平均化購買價格,不至於買在最高點、賣在最低點。此外,建議挑選基金標的時以股票型基金為主,因爲產業型基金的景氣循環時間較長,要許久才能達到停利點出場。50後還要不要買保障型保險?先評估你能承受的風險人生下半場,是否需要買新的保險商品?陳怡芬指出,保險最大的意義,是為我們分擔風險。人生最需要保險的階段通常是青壯年,因為他們是家中的主要經濟支柱。然而,到了中、熟年,保障型保險的保費變高,想買新的保險商品要審慎評估。她以長照險為例,這是近年來各大保險公司針對熟年族群極力推動的商品。但她提醒,購買前應留意保單的給付條件,並且思考幾個問題:你有多高的機率會發生需要長照的狀況?如果你老後並未失能,而是罹癌或心臟病發作離世,現在的保單有無足夠保障?她認為,除了購買保險商品外,長照費用也可透過其他投資商品創造的現金流支付。比起錢,更重要的是創造老後的人際支援系統。她以自身經驗為例,父母晚年皆中風、需要人照顧。她和妹妹都住得近,再聘請外籍看護,沒有保險也能讓父母生活無憂。然而,對她這一代5年級生而言,子女未必隨侍在旁,有些國家更已開始禁止輸出勞工到台灣。50世代的老後,可能會面臨無人照顧的窘境。屆時是否有朋友可以互相照應,或者需要提前搬到安養機構?政府長照2.0的服務,可以幫上多少忙?如何延長健康自理的時間?這些問題都需要提前思考,並預先做準備。「有了長照險,不一定就能高枕無憂!」她提醒。陳怡芬形容,人過中年,理財就像一場考試。及格標準是老後夠用、不變成「下流老人」。如果還有餘裕,想考得更高分,不妨思考如何讓錢創造更大的社會意義。她看過一位北一女的學姊,畢業後在美國當工程師。70多歲時,她捐贈50萬美元給母校,而非全數留給自己的兒孫。「她覺得比起留錢給孩子,讓年輕的學子有更好的教育,錢用得更有價值。」她呼籲,50世代的同輩人,一定要趁意識清楚、可以獨立行事時,為自己做好財務規劃。將自己賺來的每一塊錢,花在你認為值得的地方!原文:不想當下流老人,如何「養老防兒」?陳怡芬:養隻金雞母,坐等穩定現金流
-
2021-09-23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睡8小時還「度估」小心睡眠呼吸中止症找上門
50多歲林姓貨運司機因糖尿病併發症被送至衛福部台南新營醫院救治,醫護人員發現他夜間會打呼,且血氧較低,經診斷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在接受連續氣道正壓呼吸器(CPAP)治療,打瞌睡症狀明顯改善,血糖控制也更理想。新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汪政德詳細病史詢問,發現林某即使前一天晚上有睡滿8小時,早餐還喝了一大杯咖啡,停等紅燈時常不小心打嗑睡,經一系列檢查,診斷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汪政德說明,睡眠呼吸中止症可分為阻塞型、中樞型或綜合型,其中阻塞型是最常見的。其成因為患者在睡眠時,上呼吸道的肌肉、軟組織因張力減弱,發生塌陷而造成氣流阻滯產生呼吸中止。好發族群為男性、老人、肥胖、頸圍過大等。常見症狀包括打鼾、夜間頻尿、睡醒時口乾舌燥、頭痛、睡不飽、白天過度疲倦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其可能也與代謝症候群、高血壓、糖尿病、中風、心臟衰竭,甚至猝死有關。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診斷,除病史詢問,還需要一系列睡眠症狀評估與檢查,其中全夜多頻道睡眠生理檢查是最重要檢查項目。病人需到睡眠檢查中心睡一個晚上,技術員會在病人身上裝置上許多生理紀錄設備來監測,再由專業睡眠技師及醫師來做判讀。不過因睡眠檢查中心建置成本極高,只有醫學中心等級大醫院才有配置,且排隊時間經常長達一個月以上。目前也有替代的居家睡眠檢查可供安排。對於較嚴重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病患來說,連續氣道正壓呼吸器(CPAP)是治療首選。患者在睡覺時配戴鼻罩或口鼻面罩,由呼吸器持續將空氣打入呼吸道中,使原本在睡眠中會塌陷的呼吸道維持暢通,進而改善睡眠品質。如有打鼾或其他上述症狀,可電洽衛福部新營醫院胸腔內科,(06)6351131。
-
2021-09-22 失智.像極了失智
在65歲以前發病!年輕型失智症早期症狀10大警訊
● 台灣年輕型失智症患者不少● 在65歲以前發病,病程發展快● 初期症狀多是失眠、憂鬱、焦慮,易延誤就醫別以為老人才會失智,青壯年人也會失智。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台灣失智症人口約30萬人,輕微認知障礙者約60萬人,其中約有1萬4000多人是屬年輕型失智症,人數不少。一名40多歲業務經理,業務能力好,熟悉各零件功能,近年熟悉的工作頻出錯,也無法正常與人溝通、出席社交場合,嚴重影響工作。就醫確診為「血管型失智」,公司助他進行改善,由職能治療師進入職場,從旁觀察他認知功能退化狀況,為其調整工作內容,持續為公司效力,不因確診失智症「被退休」。平均1.5年才有辦法確診失智的定義,包括認知功能衰退、出現精神行為症狀、生活無法自我照顧等。桃園長庚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表示,年輕型失智症是在65歲以前發病,相較老年型失智症,病程發展更快,初期症狀大多是壓力大、睡眠障礙、憂鬱、焦慮等,容易被忽略而延誤就醫,平均耗費1.5年才有辦法確診。年輕型失智症患者發病時大多還在職場服務,多數上有長輩、下有小孩,若是家庭主要經濟來源,確診失智不幸被「退休」,除了心理壓力外,也會出現嚴重經濟壓力。「職業功能」會先被影響徐文俊指出,年輕型失智症患者的「職業功能」會先被影響,像熟悉業務頻出包,或懷疑同事偷東西等譫妄,變得容易焦慮、挫折、易怒而失眠,或許認知功能提早出狀況。失智屬於症候群,並非單一疾病,起初症狀輕微,可能只有患者本身「有感」,例如電影「我想念我自己」情節,太太發現自己失智,先生卻不肯相信,即便經過醫師講解,先生仍不能接受太太失智。徐文俊說,失智症在輕度階段時,仍有自我照顧能力,但可能出現在家附近迷路、重複問一樣的問題、注意力難集中、容易手忙腳亂等,也可能下錯判斷,導致公司錯誤投資釀虧損,影響嚴重。徐文俊指出,年輕型失智症可透過十大警訊及早發現、及早診斷,前期發現病情,可協助他減少出錯,讓工作流程更順暢,提早職場風險管理,維護失智者工作權益,也避免公司損失。
-
2021-09-20 養生.人生智慧
拿起畫筆擁抱自己 楊元寧找到回家的路
十個月前,楊元寧從疫情嚴峻的美國回到台灣,選定市郊一處民宅作為畫室,窗外是鄰居綠意盎然的迷你菜園,一進門,畫筆和畫刀乾淨如新,壓克力、油畫顏料排列整齊,靜靜陳列玻璃櫃裡。純白色的畫室看不到一絲雜亂,幾乎只能用「無瑕」形容。她花了三年,將擁抱自己、突破自己、找到自己的過程,透過藝術呈現,完成多達80多幅作品,以「回到家」(Coming home)為題與世人分享。打坐是看清自己,藝術能表達自己進而突破。「以前的我永遠把所有待辦事項列成清單,往100分的方向努力,完成就打勾。」楊元寧說,以前每天都會自己設定很多計畫,幾點上課、幾點彈琴,過著有條有理的生活。寫作業字跡必須工整,只要寫得令她不滿意「全部重新來過」。身為王永慶外孫女,父親楊定一家族裡有許多雙博士,媽媽王瑞華是優秀的企業家。楊元寧從八、九歲開始接觸打坐,但打坐看似是療癒自我,對她而言只是「靜心」。楊元寧說,自己從沒想過喜歡還是不喜歡打坐,但至今還維持打坐習慣。楊元寧說,打坐是靜態的,似乎與社會缺了連結,人始終要回到社會,面對紛亂動態的社會穩定自己身心,才算是真正通過考驗。她發現自己需要從動態中找到靜下來的方法,開始練氣功、瑜伽、作畫。楊元寧說,特別是畫畫時,她得開始與自己面對面,如果要給打坐跟藝術作評斷,打坐把自己看得更清楚、藝術把自己表達出來後突破自我。現代人用腦過度,最原始的自己常會被腦筋帶走,拿起畫筆那一刻,楊元寧形容自己只剩下意念、只剩下感覺,享受各種情緒湧上後,從畫筆中呈現,並擁抱這些感覺。Coming home畫展,來自四年前瞬間的靈感。四年前,某天從夏威夷飛往美國的家,突然有道「我要在台北開畫展」的靈感,當下馬上就想好了主題叫做Coming home(回到家)。只是要畫什麼?楊元寧內心什麼也不知道,直到三年前才開始動筆,從第一個系列「愛與包容」(Kindness)著手。想找回自己的心,得先包容所有的自己,楊元寧說,愛與包容中有一幅畫「behind my mask」,一眼看過去是亮麗的花朵,背後則有著很深的顏色,就像面具一樣。無論跟家人、朋友相處,每個人都會戴上面具,背後藏有各種痛苦與不舒服,這些不舒服都可能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建造出一道心牆,沒辦法用「心」真正與人溝通。「你曾想過擁抱自己是什麼感覺嗎?」楊元寧說,當人擁抱自己,等於接受很多不完美,許多人成長過程中,可能會聽到「都是你的錯」,長大面對到挫折就會變成「都是我的錯」,所以一般人面對事情只剩下責備,但應該包容不是100分的自己。打破框架感受真實的自己,愈困難的愈要嘗試。楊元寧說,包容自己,在創作的路上能往更深的情緒去挖掘。舉例來說,以前如果惹朋友生氣,下一步總是想著該怎麼不要讓對方生氣,但這幾年開始從心去理解對方,給對方空間,體驗對方的情緒,用心擁抱對方。在畫勇往直前系列過程中,很痛苦也很悲傷,楊元寧說,把自己所有框架打碎後,從過程中慢慢感受,順著宇宙走,人生將像破繭而出的蝴蝶一樣重生。愈困難的事情,對她而言反而愈要去嘗試,就像她是一位瑜伽老師,但從小筋骨其實硬到不行,坐姿體前彎從來沒碰到腳趾頭過,努力經歷痛苦,用力撥開,用勇氣突破,會開始珍惜所擁有的一切,此時,你會有辦法茁壯,讓心引導未來去向。楊元寧現在走在藝術的道路上,她請大家相信自己的感覺,打破框架,感受真實的自己。對於準備要來看展的民眾,她說,希望可以從畫中,提醒大家「多看自己一些」。楊元寧小檔案學歷:哈佛大學生物及東方哲學學士展歷:● 2016年〈朦朧回憶〉華泉藝文畫廊╱中國江西● 2018年〈轉變〉波士頓國際藝術展第22屆╱美國波士頓● 2021年〈回到家〉印象畫廊╱台灣台北成就:● 2008年全球生命文學獎 ● 2009年哈佛大學「斐陶斐榮譽學會」出版:七本童書:大地醫生、記得快樂、不再恐懼活在沉靜中:讚頌大地大笑老人、整體療法業力: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哈佛心體驗靜坐的科學、醫學與心靈之旅 ● 楊元寧《回到家》個展2021年9月18日(六)至10月10日(日)11點到19點印象畫廊 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四段46號
-
2021-09-19 養生.聰明飲食
在家種植芽菜、菇類自給自食?農科專家:不建議
幾個月前,國內新冠肺炎肆虐,造成民眾恐慌到賣場搶購的記憶猶新;進入颱風季後,加上南部暴雨,菜價又飆上新高,煮夫煮婦面對超高菜價,如何照顧家人的飲食健康?我們請產地農民、營養師提供採購、保存與洗滌烹調建議。生產者建議蔬菜箱產地直送 災期蔬果不斷鏈「颱風沒來菜先漲」是許多菜籃族擔心的事,防疫期間一個禁令下來就是半個月、一個月,市場一關就個把月,遇上颱風讓主婦更發愁。蔬果重鎮的雲林農民認為,建立正確買菜觀念,遠勝過一窩蜂搶購,不但可減少憂慮焦躁,又可讓一家吃均衡,安然度過惱人颱風季。颱風沒來菜價先漲個一、兩倍,民眾已司空見慣,擔心災後買不到菜,搶購囤貨更成了唯一對策。結果呢?菜價不跌反造就商人哄抬機會,台灣農業經理人協會理事長謝萬來指出,短期葉菜類在災後兩周是價格高峰期,建議上網掌握農情快訊,選擇合理價格的菜類,藉機給家人換換口味也很好。如何聰明選擇災後好蔬菜?身兼雲林精緻農業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的謝萬來說,生產區域較集中的菜類,一遭受颱風侵襲會連帶影響菜價波動較大,建議不要跟風搶購大宗蔬菜,最近因疫情崛起的「蔬菜箱」是首選。謝萬來說,雲林小農結盟,具備溫室、冰庫、契作條件,且分區耕作分散作物風險,降低災損,不論颱風、乾旱或強冷欠收季節,仍享有合理價格的鮮美蔬果。「蔬菜箱」宅配已成風潮,主婦不必冒雨或冒染疫風險上市場,從產地直送到餐桌。他說,蔬菜箱有10到17項當季蔬果,品項菜類由農人調配,例如大宗高麗菜如有不足,會幫忙從山區調貨,農業串成供應鏈,供貨不斷鏈且不加價,每周在臉書開出菜單。若宅配過程有損傷枯腐的菜,下次還可補上,即便風災、疫期價格不變,菜箱全是有機、履歷、無毒蔬果,颱風天照樣吃得好又安全。農科系建議自給自食栽 芽菜菇類易有不良菌 不建議在家種近來家庭蔬菜園藝漸風行,有人在家自行培育苜宿芽、豆芽菜,或在陽台窗邊栽種蔬菜,既美觀又可食用,遇上天然災害時,自給自食不求人。虎尾科技大學農業科技系主任戴守谷說,蔬菜盆栽可種植番薯葉、空心菜、芹菜、莧菜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且只要阡插經過一、二十天培育即可收成,安全又簡便。豆芽培育的器皿使用前最好用次氯酸水清洗,以免培育過程有腐壞的芽類或種子殘留造成汙染。至於菇類,戴守谷說,菇類雖有太空包培育,但培育環境較講究,一有閃失容易出現不良菌類,得不償失,不建議在家種植。家庭園藝不僅可彌補災害期間蔬果供應青黃不接,也可藉以體會「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更可讓老人家閒來在家抓蟲,更是孩子習得耕作到餐桌的最佳食農教育,值得鼓勵。營養師建議每次採買3-4天份 腐敗蔬果要捨得丟買太多囤積過度造成蔬果不新鮮,也是一大難題。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營養師陳贊升、許芳慈都建議,洋蔥、胡蘿蔔、馬鈴薯等根莖類,放在通風乾燥或常溫儲存即可,冬瓜、蒲瓜、苦瓜、絲瓜等瓜類可存放較久。此外,市售冷凍蔬菜也是應急不錯的選擇,研究報告指出,冷凍蔬菜營養不輸新鮮蔬菜。減少群聚風險,台大雲林分院營養師張景泓建議,每次採買約3-4天份的量,不必買太多,快速採買食材後應盡快離開市場。他也提醒,購買蔬果選擇認證標章很重要,因颱風季搶收容易有農藥殘留問題。此外,採買時也要注意均衡攝取六大類飲食原則,增強身體免疫力。颱風或多雨季節容易買到水傷或腐爛蔬果,該如何處理?營養師楊雅婷、黃素玫說,若發現水傷或腐敗的作物最好丟棄,很多人習慣去除腐敗處、繼續食用剩餘部位,這樣做可能會影響健康。蔬菜買回家後,分類冷藏保存很重要,像番茄、花椰菜用塑膠袋或保鮮盒冷藏,「一周後仍新鮮好吃。」此外,團購分享也是一大要領,才不會買太多徒增浪費。
-
2021-09-19 新聞.長期照護
只有硬體還不夠! 特殊家庭更要有資源配套
相較於老人或身體障礙者,心智障礙者較沒有機會表達意志、做出選擇,包括居住形式、選擇同居人、參與什麼活動等等。要讓他們在社區生活,除了硬體上必須做到無障礙,文化上要友善、包容與接納外,還需要教育、就業、復健、健康照顧等多種資源配搭,若非刻意投入資源、長時間的努力是很難達成的。台灣第一個在社會住宅內辦「雙老家園」的是伊甸基金會。2012年,伊甸在台南大林國宅設立雙老家園,提供心智障礙者35歲以上,主要照顧者65歲以上的家庭入住。伊甸基金會台南區區長張盟宜表示,當初就是看見高齡社會中特殊家庭的「雙老」困境而設立。執行幾年後發現,對於心智障礙者來說,無論是人際的友善、環境的熟悉感,原來的居住社區都比家園更適合居住,因此許多心智障礙家庭幾經考慮都沒有申請,反而後來開放身障家庭申請後,目前入住家庭以身障及精神障礙者為主。
-
2021-09-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九、十輪沒莫德納第二劑? 65歲以上施打另行公布
指揮中心公布第十輪跟第九輪一樣,都是開放民眾接種第一劑BNT疫苗及第二劑高端疫苗。目前第九輪的第一劑BNT施打對象,是「18-22歲」、「65歲以上」、「第九類40歲以上」施打,第十輪也會持續開放「第九類40歲以下」、「65歲以下」等人施打,若校園接種告一段落,未來還會開放不在籍、不在校的12至17歲學生施打。國人關心到貨的108萬劑莫德納疫苗將如何應用,莊人祥也表示。現前施打過第一劑莫德納的人,多屬於造冊人員,並無須列在意願登記平台公布第幾輪次公布,只要莫德納到貨數量夠,會等七天後疫苗封緘檢驗後開放施打,除了原先已經的75歲老人,還會另通知65至75歲長輩、造冊人員接種。至於校園接種BNT疫苗將於9月23日開打,仍有少部分12歲-17歲等不在籍、不在校學生尚未施打,莊人祥表示,未來BNT疫苗若周周到貨,很可能每天七天就會開放一次,每一周國內都會有多種疫苗同時進行施打,預計等到校園接種到10月3日告一段落後,屆時也會開放12至17歲族群跟成人一同施打。
-
2021-09-1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牽手半世紀! 同時病痛的考驗使他們領悟夫妻之間互相照護支持更是幸福的泉源
【編者按】最近我們發現要提高老人醫療的照顧品質,不只醫療團隊需要提供更多的資訊給社會大眾,我們更需要讓醫療團隊有機會了解老人族群身心方面的需求,因此我們陸續以「快樂幸福的老人」為主題,透過他們的筆,讓大家瞭解這些老人的生活以及他們如何追求快樂。這星期我們邀請到三位老人回顧他們幸福的婚姻:一對雙雙已過九十高齡的夫妻與大家分享他們如何在疫情壓境人人自危之際,共同維持身心健康愉快;一對八十幾歲的先生與接近八十的夫人回憶過去的戀愛、結婚,而今仍沉醉於愛情洋溢的甜蜜享受;另一對年齡相仿的夫妻回顧兩人大學時代透過基督教團契活動而認識、戀愛、結婚,分享他們的心得是宗教信仰使他們生活更充實,同時病痛的考驗使他們領悟到夫妻之間互相照護支持更是幸福的泉源。第一次注意到我未來的另一半是在羅斯福路台大附近的基督教大專英語團契Friendship Corner,當時她在聚會唱詩歌時擔任司琴。若不是我因健康及自己的疏忽,整整晚了四年才進醫學院,可能就沒有機會遇見她。因醫學院頭兩年是在羅斯福路校區上課,第三年起就改到仁愛路醫學院上課,若我沒有晚四年,她進台大念書時,我已經是實習醫師,在醫院忙得團團轉,不可能到Friendship Corner。真的感謝上帝美妙的安排。我是第一代基督徒,她最少是第四代,因她外祖父的名字一看就知道是由基督徒父母取的。我們都同屬長老教會。念初中時跟著母親第一次到教會,也學會讀寫羅馬拼音的台語。我們開始交往時,我用羅馬拼音寫台語信給她,沒想到在北部長大的她不會讀,只好請她媽媽念給她聽。她事後告訴我,用羅馬拼音寫台語信,頗獲她母親的好感。其實因我母親沒進學校念過書,只學會羅馬拼音台語,所以我都是用羅馬拼音寫台語信給我母親。我以為長老會信徒都會讀羅馬拼音台語,就這樣寫信給她,沒想到竟然有此意外收穫。後來彰基前院長蘭大闢醫師退休回英國後,我和他通信都是寫羅馬拼音台語。他常稱呼我是「用白話字寫批的醫生」(長老會稱羅馬拼音台語為白話字)。長老教會被稱為吟唱詩歌的教會,聚會時很重視唱詩歌。婚後我們也一起加入教會的聖歌隊。其實,我雖然喜歡唱教會詩歌,卻不太懂樂理,看樂譜也常是半猜的。而她是從小就有機會學琴,也到過鋼琴老師家學習。必要時,她會用鋼琴伴奏,讓我在家練唱,改正我的錯誤。我相當享受教會聚會時的詩歌,因此常不知不覺拉大嗓門吟唱。她會提醒我不要唱那麼大聲,免得唱錯了不好意思。2003年9月某日下午我在台大醫院接到她的電話,她邊哭邊說她閃到腰,痛到無法動彈。我趕緊替她在復建部的運動傷害門診掛號,醫師診斷她患了腰椎間盤脫出。除了服藥外,醫師也指示側臥睡覺可減少不適。結果在側臥時摸到左胸外側有一個腫塊。似乎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若不是因腰椎間盤脫出而側臥,她的乳癌可能會拖到更晚才發現。她生病前,我似乎認為看到她健康、快樂的樣子是理所當然的,我們一家三代能常常聚在一起也是稀鬆平常的。但她患乳癌的事實提醒我,健康、快樂並非理所當然,乃是要感恩、珍惜,更是要努力去維護的。她接受化療期間,白血球下降、掉頭髮、腸胃不適等副作用,使我們一家三代想要聚在一起,不再是稀鬆平常的事。家人及親友能聚在一起是值得慶幸,值得好好把握的。她接受治療的初期,我們商量如何安排生活與減少訪客可能帶來的感染。她的妹妹與我們的女兒、媳婦分別負責白天的陪伴與準備中、晚餐,我則擔任晚上的陪伴與準備早餐。當時我戲稱自己是在經營Bed & Breakfast。她的生病使家人凝聚在一起,讓我們看清楚人的有限及軟弱,同時也從彼此關心幫忙中,體會耶穌基督愛的訓勉。但這種認識與體會並不是一路順暢無阻的走過來。在這過程中,雖然大家都盡力了,但生病者有時仍然會出現情緒低潮、哭泣的情形。有時是芝麻小事觸發傷感,有時甚至是無來由的發生。照顧者也許會自責是不是做錯了什麼事、說錯了什麼話。我從1989年底右眼發生嚴重視網膜剝離,到2020年10月,前後多次進出眼科病房處裡我的右眼問題。而她也長期在眼科追蹤她左右眼分別出現的視神經萎縮和黃斑部病變。我們聊天時,曾聊到一個話題,如果有一天我們雙眼都失明,會是什麼狀況。兩眼失明確實會帶來許多不方便,但想一想,我們已七老八十,如果四捨五入,她也算八十了,該看的也都看過了,還是要感恩。自今年五月武漢肺炎警戒進入三級後,餐廳只能外帶,我們家人每禮拜天晚上的聚餐只好中斷。她開始上網找餐廳好吃又打折的外帶餐食。結果這段時間可說是我們家吃外食最多的時期。我開玩笑說她已成為訂餐達人。她到餐廳取餐都走路來回,一方面避免搭公共運輸時的感染,一方面又可走路運動。感謝上帝保守我們牽手同行已超過半世紀。說到「牽手」這兩字,我早期的認識是指「妻子」。但我個人覺得雙方是彼此的牽手比較恰當。後來上網查,噶瑪蘭族稱丈夫為「牽手」,也有文獻說「牽手」是源自平埔族語。中央研究院翁佳音教授為澄清來源,深入考據研究後,以 「牽手Khan-chhiú」來看臺灣世界史--「從臺灣歷史慣用語 論大福佬文化圈概念」的論文報告其研究結果。論文指出「牽手」語源並非來自臺灣原住民語,且於南島語的可能性非常低。牽手一語,應為福建漳泉人民在海洋世界與各民族相會過程中所創出的新詞,語源是漳泉語,但並不排除源自西班牙語casar/casarse的可能性。牽手兩字開始是做動詞,指手拉手或結婚,後來演變成名詞指妻子。不論用作動詞或名詞,使用在配偶雙方都是很美的台灣話。我很喜歡一首台語歌「牽恁的手」,我在女兒結婚那天,唱這首歌祝福這對新人。也曾以這首歌做證婚賀詞。將歌詞摘錄與大家分享。牽恁的手,淋著小雨﹔牽恁的手,同齊腳步。牽恁的手,行恁的路﹔牽恁的手,不驚艱苦牽恁的手,互相照顧﹔牽恁的手,同甜同苦。牽恁的手,行恁的路﹔牽恁的手,跟主腳步。雖然路途,有風有雨﹔倚靠上帝,攏免煩惱。祝恁二人,白頭偕老﹔牽恁的手,行恁的路。「牽阮的手」于台煙:https://youtu.be/MlYShLYCAwI
-
2021-09-17 養生.生活智慧王
柚子吃完皮別丟 4步驟成為防蚊液
中秋節即將到來,家家戶戶都在吃柚子,新北三重區順德里長李鴻志與妻子蔡秀敏利用柚皮製作柚子防蚊液。蔡秀敏說,只要4個步驟就可製作防蚊液,驅趕蚊蟲大有成效。李鴻志也帶領志工製作防蚊液義賣,每年所得6萬元全數投入里內弱勢關懷及老人共餐。蔡秀敏指出,先將柚子外皮綠色及白色部份分離,僅取綠皮部分切成細絲狀擺置戶外,讓陽光去濕1小時,再將乾燥綠皮絲裝進空酒瓶或玻璃容器,並放入95%酒精,果皮及酒精約以1:1比例浸泡。蔡秀敏表示,先前的步驟完成後,只要置於室內常溫4個月,天然防蚊聖品就大功告成。若希望防蚊液有香氣時,可以酌量加入薄荷葉,成品的氣味會更清爽。而三重區順德里早年環境髒亂,李鴻志投入低碳環保志業,包含在里內進行植栽設計、活動中心頂樓打造綠色菜園,公園設置有海綿地磚、雨撲滿及高達50種以上水生植物的生態池;另也培訓低碳導覽員,讓保意識深植里民心中。李鴻志說,低碳生活是他重要的任務與使命,附近的蔬食餐廳在公益餐會特別加入綠色菜園裡的迷迭香及香茅,便利超商逐步響應綠色商品,任何改變都讓他振奮不已,也加深他推廣低碳生活的決心。民政局長柯慶忠表示,李鴻志擔任里長近18年,積極投入社區環境營造,讓順德里展現低碳實力,一躍成為地方上頗負名氣的低碳綠能社區,更榮獲行政院環保署「低碳全國示範點」殊榮,實為不易。
-
2021-09-17 失智.大腦健康
才40歲竟失智!確診更慢、病程發展更快…年輕型失智症這功能會先被影響
別以為老人才會失智。一名40多歲的業務經理,過去業務能力良好,並熟悉各零件功能,近年熟悉的工作頻出錯,也無法正常與人溝通,無法出席社交、應酬場合,嚴重影響其工作。公司後續察覺異狀,才知道他確診血管型失智,語言、文字溝通能力出問題,願意陪著他進行改善,由職能治療師進入職場,從旁觀察員工認知功能退化狀況,為其調整工作內容,改為後勤建立零件型錄,持續為公司效力,不因確診失智被退休。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台灣失智症人口約28萬人,輕微認知障礙者約60萬人,桃園長庚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表示,除了老年型失智症,也有年輕型失智症,目前全台約有1萬4000多人,人數不少。失智的定義包括認知功能衰退、出現精神行為症狀、生活無法自我照顧等。徐文俊表示,年輕型失智症是在65歲以前發病,相較老年型失智症病程發展更快,初期症狀大多是壓力、睡眠、憂鬱、焦慮等,容易被忽略而延誤就醫,平均耗費1.5年才有辦法確診。年輕型失智症患者發病時大多還在職場服務,不僅上有老、下有小,若是家庭主要經濟來源,確診失智不幸被「退休」,除了心理壓力外,也會出現嚴重經濟壓力。年輕型失智VS.老年型失智徐文俊指出,年輕型失智症「職業功能」會先被影響,像熟悉業務頻出包,或懷疑同事偷東西等譫妄,變得容易焦慮、挫折、易怒而失眠,或許認知功能早出狀況。而失智屬於症候群,並非單一疾病,起初症狀輕微,可能只有患者本身「有感」,他舉例電影《我想念我自己》情節(>>看精采片段),太太發現自己失智,先生卻不肯相信,即便經過醫師講解,先生仍不能接受太太失智。徐文俊表示,失智症尚在輕度階段,仍有自我照顧能力,但可能出現在家附近迷路、重複問一樣的問題、注意力難集中、容易手忙腳亂等,也可能下錯判斷,導致公司錯誤投資釀虧損,影響嚴重。他表示,年輕型失智症可透過十大警訊及早發現、及早診斷,前期發現病情,可協助他減少出錯,讓工作流程更順暢,提早職場風險管理,維護失智者工作權益及也避免公司損失。失智症早期症狀10大警訊:1.記憶喪失近期學習的資訊或重要日期、事件,得靠記事本或手機記錄。2.規劃或解決問題有困難無法遵循熟悉步驟做事,較難集中注意力,容易猶豫、下錯判斷。3.難以完成熟悉的家裡/工作/休閒任務日常生活熟悉的活動或工作很難完成,像是操作印表機程序錯誤導致無法影印。4.時間/地點易混淆忘記日期、季節與時間,或忘記自己如何抵達、回家路上迷路。5.了解視覺形象及空間關係有困難難以閱讀、判斷距離或顏色比對,導致閱讀、駕駛有困難。6.說話或書寫時出現語言問題無法準確說出物品名稱,說話詞彙減少,談話突然中止。7.將東西放錯位置和失去回復步驟且找到失物能力將物品放在非原本位置,弄丟物品找不回來,可能指責別人偷竊。8.判斷能力下降或變差職場中做出錯誤或不合理決定,或被推銷而購買大量物品,未注意自己整潔。9.退出工作或社交活動不再從事喜愛的休閒活動,避免參加酒會、茶會等社交活動,想要退出職場。10.心情和人格上改變變得困惑、疑心重、憂鬱、恐懼或焦慮,容易心煩意亂、情緒爆發或有怪異行為。(資料來源/長庚失智症中心、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徐文俊醫師)【延伸閱讀】>>預防失智症飲食/麥得又稱「心智飲食」,注重原型食物攝取【延伸資訊】>>「YOUNG記憶會館」 牽起年輕型失智症家庭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