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1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搜尋
老人
共找到
2504
筆 文章
-
-
2021-10-3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長期服用、隨時調整 有慢性病者個人化用藥很重要
心肌梗塞是致命的疾病,醫師提醒,心梗後一定要遵照醫囑長期配合服藥,才能避免復發。有其他慢性病的心梗患者,用藥更要留意「個人化」。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心臟科主治醫師吳承學表示,心梗患者需長期用藥,才能減少血管再塞機率,常見的藥物包括雙重抗血小板藥物,其次是降膽固醇的史達汀(STATIN),和針對心臟功能不佳者使用的乙型阻斷劑和血管收縮轉化酶抑制劑。以雙重抗血小板藥物來說,患者須服用一年,血栓風險才會下降,如果中途停藥,可能產生支架內血栓而再度心梗。上述四種藥物,心梗患者都應同步使用,臨床有少數醫師只重視使用抗血小板藥物,而忽略其他三種藥物,但治療心梗並非只是一次的痊癒,而是希望患者可以活得健康長久,心梗從此不復發,因此四種藥物都很重要。此外,心梗患者易合併其他慢性病,因此用藥須因人而異,做到「個人化」。吳承學說,多數心梗病人可能同時在吃降血脂、血壓藥,甚至為防止中風還在服用抗凝血劑,這時如果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反而會加重病人出血,「個人化」對有共病的患者特別重要,尤其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他也提醒,心梗用藥吃得愈久,未來好處愈多。但常有病人覺得沒差便自行減量或停用,也因心梗未再發作就不以意,從此不再吃藥,他日前便收治一位四十多歲的心梗患者因自行停藥,結果再度心梗,至今仍在治療中,還在追蹤心臟功能是否恢復。
-
2021-10-3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不易監控的沉默殺手 健保大數據揭心肌梗塞10共病
秋高氣爽,連日氣溫像是溜滑梯驟降、明顯感到涼意。氣溫低、溫差大是急性心肌梗塞的好發因素之一,因為交感神經興奮讓血管變得容易收縮,進而有機會造成冠狀動脈斑塊破裂,一旦剝落的血塊堵住冠狀動脈血流,就可能導致心肌梗塞。12月患者最多,溫度下降與溫差,誘發心肌梗塞。健保資料庫數據顯示,109年全年因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的人次將近4萬,民國107至109年間,12月年年蟬聯心肌梗塞就診人數最多的月份,也跟氣溫有關。高雄長庚心臟內科主任鄭正一指出,一項結合97年至100年健保資料庫與近年氣象站氣溫統計的研究發現,台灣在氣溫15度起,每下降1度,心肌梗塞的發生機率,會比前一個溫度區間的發生機率,增加1.016倍。誘發心肌梗塞另一個關鍵還有「溫差」,不只包含天氣溫度,也涵蓋室、內外的溫差。鄭正一舉例,像冬天清晨一離開被窩,或者出門運動,甚至在洗澡前、後進出浴室等。不過,大熱天也不可忽略心梗發生。鄭正一說,因為夏天大量排汗,又沒有及時補充水分,會因體內缺水而使血液黏稠度增加,提高血栓發生機率。高血脂得靠抽血測得,是不易監控的沉默殺手。為什麼血管會塞住?馬偕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比喻,把血管當作一條全新的橡皮管,用久了彈性會疲乏,不僅會變得硬、也會變得很脆,甚至還會有一層垢。血管冠狀動脈一旦發生堵塞,將導致血液不順暢,跑到管壁中,將導致內皮細胞異常增生,血管管腔越來越窄,就有堵塞可能。健保大數據顯示,心肌梗塞患者的共病,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佔前三名。高血脂像是心肌梗塞的沉默殺手,葉宏一說,以日常經驗而言,量血壓、血糖十分很容易,測量血脂的話,得靠健檢空腹抽血,一旦出狀況,相對較難及早發現。心梗共病,慢性腎病、喉嚨痛與胸痛也入列。心肌梗塞的共病,慢性腎病、喉嚨痛與胸痛也入列,葉宏一說,腎臟病患者常伴隨血管鈣化,血液流暢度不好,有促發心梗可能;但近期日本有三個特殊案例顯示,70至80歲的老人,本身心血管不好,顎部、喉嚨感到疼痛,誤以為是牙疼就醫,沒想到在看診檯急救,發現原來是心肌梗塞引起下顎痛。國健署提供40歲以上未滿65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成人健康檢查。葉宏一說,大學入學新生檢驗後,若職場無特別提供健檢,將面臨20年的空窗期。因此,有遺傳性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更需要定期檢查。秋天迎來螃蟹季,高血脂患者別碰有殼類海鮮。但即便醫師一再呼籲,預防心肌梗塞需降低三高、抽菸等危險因子,及定期篩檢重要性,但健保數據仍顯示,107至109年間心肌梗塞發病人數,各年齡層皆增加。鄭正一說,部分原因可以歸於「高敏感度肌鈣蛋白」檢測的廣泛運用,得以早期診斷急性心肌梗塞。拜醫療進步所賜,儘管急性心梗的發生率上升,但病人存活率是增加的。另外,降低心肌梗塞發生率,除了控制三高及戒菸,值得注意的是,壓力、睡眠呼吸中止症,甚至是近年空汙PM2.5等環境因素,也是諸多心肌梗塞危險因子之一。降低心肌梗塞發生率,鄭正一建議,可先從每周適度的運動及簡單的飲食調整做起,謹記少鹽、少糖、低熱量攝取。地中海型飲食已被研究證實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民眾可以吃大量蔬果、適量的海鮮及蛋、乳製品,使用橄欖油,並減少食用紅肉。高血脂患者飲食更要謹慎,葉宏一說,秋天迎來螃蟹季,有殼類的海鮮避免攝取;蛋白質也不要過量,每天只能吃一顆蛋;動物內臟盡量不要吃;也常見民眾補鈣,小魚乾、吻仔魚補充過量,如要喝牛奶,比較建議低脂奶或脫脂奶;肉食族應避免吃紅肉,多攝取白肉。
-
2021-10-31 養生.聰明飲食
為何家中長輩突然胃口差、不愛吃飯? 專家揪「愈老吃愈少真相」
老人厭食症是指晚年食慾下降和或食物攝取減少,是導致銀髮族營養不良和不健康狀況的主因,許多銀髮族都有不同程度的厭食現象。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引述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於2018年發表於《惡病質、肌少症和肌肉》期刊的研究,發現有老人厭食症的人,未來衰弱的機率比沒有的人高出2.5倍,失能的風險也顯著增加40%;顯示銀髮族一旦開始有厭食現象,未來有更高的比例會衰弱甚至失能。老人厭食症 與3因素有關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主任說明,老人厭食症是導致營養不均衡的原因之一,隨著年齡增長,老人厭食症在國人晚年發生率高,可能原因如下:1. 生理性‧口腔衰弱:包含咀嚼吞嚥功能下降、牙齒數量及功能下降、假牙不合 。‧嗅覺、味覺下降:味蕾數量減少、不敏銳 。‧消化能力下降:胃酸分泌、胃血流量減少,胃腸蠕動慢,胃排空時間延遲,使餐後飽足感持續,影響下一餐的食慾。2.社會性獨居、缺乏互動 運動、活動變少。3. 病理性‧相關急慢性疾病:如腸胃道疾病、甲狀腺機能亢進、慢性感染及發炎、憂鬱症等。‧用藥:藥物副作用、交互作用等,導致吸收不良、腸胃不適及食慾不振,而影響食慾和進食。分辨是否有老人厭食症 進食狀況、體重是警訊許惠玉進一步說明,要分辨長輩是否有老人厭食症,除了觀察進食狀況外,非計畫性的體重降低也是重要警訊。依據2019年澳洲多倫斯大學發表於《臨床營養與代謝照護的最新觀點》期刊的文獻,針對老人厭食,預防比治療更重要也更有效;因一旦銀髮族因為進食量變少而導致體重顯著下降,就算後續有積極的營養介入和治療,改善的效果也有限。長期喝流質食物 恐加速退化功能銀髮族一旦出現咀嚼吞嚥功能下降的情況,在飲食上常會避免一些比較難咬的食物,如生鮮蔬菜水果、煮太老的肉類、太乾的麵包等,進而傾向選擇較軟、易咀嚼的食物。但通常這些食物的醣類及脂肪量也比較高,蛋白質和纖維也較易不足,這樣的飲食改變也因此會增加特定併發症的風險,如代謝症候群及心血管疾病等。許惠玉提醒,有些家人因為擔心長輩嗆咳,而讓其長期灌食或是只喝流質食物,這將使得長輩的咀嚼吞嚥能力加速退化,造成惡性循環。延伸閱讀: ·「老老照顧」悲劇頻傳!有誰能幫忙? 精神科醫籲做3事紓解情緒 ·年紀大粗茶淡飯才健康? 錯誤觀念!太清淡反而容易營養不良
-
2021-10-30 失智.像極了失智
長輩碎碎念、重複説一樣的事,是失智還是老年憂鬱?
不同的人生經驗會影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尤其若患有疾病可能引發恐懼、慌亂和不安,這些情緒更可能讓人越來越憂鬱,因此罹患憂鬱症的比例相當高。多年前曾經遇到兩個個案,家人都抱怨自己的長輩重複說同樣的話到他們已經受不了了(因內容所需,故事經過調整)張媽過去的日子過得非常的不容易,張媽丈夫沒唸書,妯娌也會因為這個原因而凌遲(台語)張媽。嫁進來本以為是可以以夫為貴的,沒想到夫家的每一個人都看她如敝屣,好康的沒她的份,辛苦的全是她的,就這樣好不容易一個一個夫家的弟妹、姑嫂分家,才結束她的苦日子。幾乎所有跟她聊過的人都會被這些內容掃過,如果跟她聊天的時間久一點,刻意要把內容轉移到其他地方,時不時她又說回過去的苦日子,這些對於聽過數萬次的張家孩子,十分的困擾。褚媽媽又是另一個常說過去的樣子,不同於張媽的反應,她的話不多,會說的是過去過世的人,叫自己的媳婦是妹妹,問自己的媽媽(實際上已經過世好幾十年)怎麼沒有一起來吃飯?天黑了,傍晚了,就說要回家。平常少有主動會說什麼話!長輩性格驟變,小心憂鬱症上身!就過去的經驗發現正常(非失智症)的長輩可以鉅細彌遺的描述自己過去不幸的過去,內容高潮迭起,感人熱淚,甚至很有故事性、畫面性,他們經常有著較為負面的觀點和想法,並且反芻過去不好的經驗,在長輩身上出現則可能有老人憂鬱症的問題,或許會常動不動就被激怒,其實他們需要聽眾(家人)的同情,同理他過去的艱難處境,必要時要陪她同流淚,而我們旁人需要考量的應該是,可能長輩憂鬱情形要多於記憶的問題。相較於正常的長輩,對於失智症病患則不太會能夠完整地描述出有畫面的故事,他們重複說有關過去的事情則多是說要找過去的長輩(實際上早已離世)、說要回家(小時所住的地方)、還是把現在的人叫成以前的人(兒子叫成兄弟或是把妻子叫成自己的媽媽)。💡重點提示: 1、注意長輩重複述說的內容,是否栩栩如生,非常有故事性?2、察覺長輩的情緒憂鬱,而非表面重複厭煩的話語。原來是「面子問題」讓長輩經常重複說同樣的事情經常重複說同樣的事情往往訴說自己憂傷難過的事,是十分具有故事性和畫面的,跟一般失智症所說的重複說有質與量上的不同。還有好幾種重複說同樣的事情的原因。其中一樣便是面子問題,有很多高齡者一輩子沒有做過什 麼值得誇耀的事情,而不斷的述說自己過去的經歷可能就是他榮譽的事。喬爸就是這樣的情形,在過去八二三砲戰時是位連長,帶領連上弟兄打過仗的,聽喬爸說得口沫橫飛,每一次都跟第一次說一樣還手舞足蹈的說著砲彈在他旁邊五米的地方爆炸時,他怎麼去保護一個小兄弟的過程。可以聽他三天三夜都講不完。像喬爸這樣的豐功偉業的人不多,另外有人就會說自己如何把兒女養到唸碩士博士在哪一家醫院或是大公司工作,隔壁的林太太就是這樣,母以子貴,單親獨自撫養一兒一女,現在兒子在中央機關上班,政府經常在電視上露面的官員,兒子都需要跟他們天天見面。反觀女兒,則在台北某醫學中心擔任科主任,每每科裡面有最新的技術發佈,女兒都會一同參加記者會,林媽媽就會等在電視前面看,也會剪報上女兒的新聞給隔壁鄰居看,一說再說,深怕別人不知道。如何跟失智長輩相處?「多肯定、少糾正、不要跟他生氣」作為照顧者可以羨慕的眼神看著長輩,興奮的問著故事的細節,行有餘力還要表現出一些「好棒棒」的樣子。人們都喜歡聽到恭維的話,長輩聽到別人讚美自己過去的所做所為,一定會更快樂。他們不僅裡子有了,再加上照顧者的話語稱讚,面子也有了。台灣話有句話說「摸蛤蠣兼洗褲子」,意思是說,做一件事,可以同時有兩個功效。在長期照顧中,也就是需要這個效果,否則整天都是打戰,反而會讓照顧關係惡化。但倘若照顧者,能花一些時間和技巧,而不是聽到立馬走人,或是說一些話來封住長輩的嘴,如此一來照顧關係便可以更加的容易,要求長輩調整的行為也更容易了。(本文獲「「黃耀庭臨床心理師」授權轉載,原文:重複說同樣的事(一)–是失智還是失志!)
-
2021-10-28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韓國乾:一張機票生根澎湖 全年無休的救火隊
來自國境之南屏東縣的天主教修士韓國乾,原在恆春核電廠工作,因為神父寄給他的一張單程機票,讓他把人生最精華的歲月都奉獻在澎湖惠民醫院。36年來一路從復健人員到醫院董事,總是包辦醫院大小雜務,連洗刷浴廁也隨時幫補,是醫院內最不可缺的老士官長。跟隨神父腳步 投身醫療惠民醫院坐落在澎湖馬公市區,以復健科與兒童發展聯合評估為主要科別,因應澎湖縣人口老化,設有90床的護理之家及白沙、澎南兩處復健中心。韓國乾住在醫院樓上的員工宿舍,平日協助撫慰病患與護理之家住民的心靈,早年也在醫院及復健中心兩地跑,替行動不便的長者復健,幾乎24小時待命,任勞任怨。韓國乾老家在屏東縣恆春鎮山海里偏僻漁村,他是家中第四代天主教徒,從小對神職人員工作懷抱崇敬。民國73年參加澎湖一場關懷活動,遇見在當地服務的神父呂若瑟與修士何義士,數天短暫相處,這群傳教士的大愛身影深烙在他的心底。他暗自發願,有朝一日將跟隨神父們的腳步,投身醫療幫助他人。投入復健領域 醫院為家後來他鼓起勇氣寫信給呂若瑟神父,表達想到惠民醫院服務的心願。呂神父回信時,附上一張到澎湖的單程機票給他,韓國乾就此與澎湖結下不解之緣。37歲那年,韓國乾到了澎湖惠民醫院,開始挑戰全新的人生。澎湖老人多,老人上了年紀膝關節多有問題,醫院成立復健科服務長者。早期偏鄉離島人力缺乏,未強制替病人復健需有職能物理治療師證照,韓國乾跟著醫護人員投入復健領域,以醫院為家,協助病患復健,沒想到一待就超過36個年頭。兒子服務救人 韓母欣慰有次韓國乾的母親前來澎湖探視,正巧碰上一位後送台灣治療後返回惠民醫院復健的年輕人,他原本須由兩個人攙扶行走,經過一年多復健,恢復良好。青年看見韓母感激地說:「謝謝你的兒子救了我,讓我能夠走路。」韓國乾母親很欣慰,也終於對兒子選擇當修士的決定釋懷。韓國乾協助復健的對象很多是中風患者,四肢已萎縮須費力拉伸。韓國乾說,中風病人的復健過程非常痛苦,情緒一來有時口出惡言甚至拳腳相向,他雖偶爾感到挫折,但轉念一想,若病人用此方式能夠發洩,就算自己被打得鼻青臉腫,也不算什麼。協助困苦病患 自掏腰包長年在醫院服務,也常外訪不便出門的病患,更主動清理居家環境,還自掏腰包幫忙生活所需,捐款協助生活困苦病患,也幫忙醫院添購修繕工具。他的善舉,在民國79年獲澎湖縣政府頒發「志工獎」與「敬老楷模獎」。在惠民醫院服務期間,只要醫院缺執照,他就去學,因而考取乙級廢水處理專責人員證照,負責醫院廢汙水處理;待法令要求復健需要證照時,他又考取照服員資格;甚至陸續考取室內空氣品質維護管理專責人員、第一種壓力容器操作人員及防火安全管理人員培訓等執照,讓醫院不會因缺人而困擾。儘管工作愈攬愈多,他謙遜一如往常,哪裡有需要,就出現在哪裡,即使有患者半夜病歿,也是韓國乾第一個幫忙張羅太平間,讓逝者得以安息。他是全年無休的救火隊,包辦大小雜務,24小時隨叩隨到:清潔人員臨時請假,他馬上穿上圍裙,清診間、掃廁所、倒垃圾;支援護理之家替長者洗澡、餵飯;從修繕房屋到修剪花木,樣樣難不倒。目前最大任務是幫忙惠民醫院募款重建。他笑說自己的身分「上至董事,下至清潔員」,而支撐他的力量就是信仰,助人為樂,生活也變得多姿多采。像軍中士官長 不可或缺 在惠民醫院創辦人呂若瑟神父的眼中,韓國乾不因神職人員的身分而有架子,只要幫得上忙,總是事必躬親,大家不喜歡做的也主動扛下,對待病人更是體貼細心,退休的同事罹癌,韓就自掏腰包協助度過難關。宜蘭羅東聖母醫院院長馬漢光認為,韓修士就像軍中的士官長,是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平淡而偉大。第31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 個人獎韓國乾小檔案年齡:64歲出生地:屏東縣現職:天主教靈醫會醫療財團法人澎湖惠民醫院董事學歷:屏東縣天主教私立新基高中經歷:●天主教靈醫會財團法人董事●財團法人天主教靈醫會聖嘉民啟智中心駐校董事●天主教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董事●宜蘭縣聖母復健關懷協會理事長主要事蹟:●澎湖縣「敬老楷模」●澎湖縣「志工楷模獎」●推行身心障礙「勁勇獎」●澎湖縣第三屆「詠善獎」
-
2021-10-27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鄭立智:守護偏鄉眼科醫療 點亮恆春靈魂之窗
醫療貧瘠之地恆春,一度有「瞎子村」的稱呼。居民迫切需要眼科醫師,偏偏早期整個恆春半島找不到一位。直到1995年陳雲址醫師來到恆春基督教醫院,恆春才終於有了眼科醫師。但一人之力撐不住所有病人,2000年同為眼科醫師的鄭立智,因陳雲址一句「留下來和我一起努力」,決心全力投入偏鄉醫療。與陳雲址並肩 填補缺口2000年,陳雲址獲得第10屆醫療奉獻獎;2021年的現在,鄭立智亦榮獲醫奉獎。他們並肩填補恆春眼科醫師的缺口,為黑暗中的恆春人帶來重見光明的希望。忘我的行醫路上,鄭立智去年巴金森氏症發病,仍拖著病體看診。他說:「棒子我緊握在手中,直到接棒者到來。」鄭立智就讀國防醫學院醫學系時,即立志朝眼科發展。由於眼科手術精細,特別需要耐心和穩定,鄭立智大五開始刻意訓練自己,用左手、右手勤練毛筆,藉此強化專注力和穩定度,藉運筆的困難磨練雙手的穩定。寫毛筆字的習慣一直維持到現在。分發馬祖任醫官兩年期間,因離島缺醫護,鄭立智幾乎包辦所有科別,從外傷手術、傷風感冒、腹痛、割盲腸到接生、衛教宣導。艱困的克難環境,培養他成為十八般武藝樣樣通的小島醫師。他說,那段時間深刻體會偏遠地區醫療資源的缺乏和就醫的不便,內心深處已埋下日後到恆春半島服務的種子。後來鄭立智在高雄國軍802總醫院任眼科主任,再到屏東基督教醫院任眼科主任。虔誠基督徒的他對宣教有使命感,1996年偕妻子移民紐西蘭,開拓華人教會。但陳雲址希望他去恆春幫忙,於是次年起每年撥出兩個月,從紐西蘭飛回恆基,協助眼科。義不容辭回台 一待20多年2000年,66歲的陳雲址接任恆基院長,繁雜的行政工作使得龐大的眼科門診量更加捉襟見肘,遑論還有巡迴醫療需要照顧。陳雲址一句「這裡很缺眼科醫師」,鄭立智義不容辭,決定從支援的候鳥落地,從此做棲居恆春的留鳥。2012年,也一頭栽入恆基接下吃力的院長職務。鄭立智在恆春看診20多年,恆春半島的眼科歷史幾乎都在他的眼睛裡。剛到恆基時,鄭立智驚訝發現,不少居民一隻眼晴瞎掉。後來才知道,原住民老人務農時不小心被樹枝劃傷眼角而感染,潰爛化膿,最後失明;洋蔥農採收時被強風吹來的洋蔥皮屑或細砂刮傷眼角膜,角膜受真菌感染發炎、潰瘍,不舒服時又用力揉搓,造成更嚴重甚至難以挽回的永久性傷害。面對原民 會用排灣語問診老人常見的白內障、青光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在恆春非常多。鄭立智說,他們或者認命,或者沒人照顧,或有病痛也不知道;還有砂眼、睫毛倒長的後遺症,之後角膜損傷、視力受損。弱勢家庭則是忽略孩子的眼晴健康,沒有及時帶孩子矯正斜視和近視。林林總總,都凸顯恆春需要眼科醫師,深入山區巡迴醫療和衛教宣導也顯得特別重要。在恆基醫護人員眼中,鄭立智是位集謙和、親切、專業、愛心優點於一身的醫師長輩「鄭爸爸」、「鄭老爹」。恆基時有排灣族人來看診,鄭立智會用排灣語詢問狀況。眼科資深助理林貴花說,鄭醫師看診之餘還順道話家常,遇到病患付不起醫藥費,他私底下會自掏腰包。農民病患帶著雞鴨或蔬果到診間答謝,都請他們帶回去,溫暖的說:「你們更需要補一補,我心領了。」有前輩同行 這條路不孤單 鄭立智接任院長的2012年,8月時天秤颱風重創醫療大樓,那時恆基屬於虧錢狀態,院長得帶隊「下海」募款。但「捐錢反而容易,獻身才是困難」。回顧在恆春半島的23年歲月,鄭立智說:「我只是跟著前人的步伐走,做著他們曾經做過的事。」87歲的陳雲址醫師仍在看診,71歲的自己「有他們為榜樣,有恆基的夥伴同行,這條路不孤單」。鄭立智一直住在恆基的宿舍裡,目前吃藥控制巴金森氏症,恆基院方已找到兩位眼科醫師年底前到任。他笑說是上帝要他休息了。醫師誓詞中「奉獻生命為人類服務」,鄭立智自認無愧於天且無憾於己,滿心喜樂。第31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 個人獎鄭立智小檔案年齡:71歲出生地:高雄現職:恆春基督教醫院眼科醫師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經歷:●高雄國軍802總醫院眼科主任●屏東基督教醫院眼科主任●恆春基督教醫院院長(2012-2016年)●屏東基督教醫院眼科主任主要事蹟:●成立恆春半島原鄉兒童課輔班、新移民關懷、老人日托站等
-
2021-10-26 養生.家庭婚姻
一年內沒生孩子要「淨身出戶」 媳婦爆真相讓婆婆停止催生
現代人工作忙碌,許多夫妻忙於賺錢,結婚多年後才會計劃生小孩。一名網友出嫁後,娘家送房子跟車給女兒,並登記她的名字。但該網友結婚不久後,被夫家婆婆催生小孩,更要求若一年內沒有生男孩子,就要「淨身出戶」。一名網友透過臉書社群「匿名公社」發文,因為當時結婚,老公存款不多、月入不到4萬,原PO媽媽不捨得女兒跟老公租房子、騎機車,就送房子還有車子,並登記女兒的名字。但因為男方想顧面子,原PO見對方家長時,男方希望她隱瞞父母說房子還有車子都是自己賺錢買的,原PO也答應。結婚不久後,由於原PO跟老公還年輕,希望三年後才計畫生育,就被婆婆衝進房子罵「不孝、失職的媳婦」,更催促一年內沒生男孩子,就要繼續生,若不肯就必須跟先生離婚「淨身出戶」!當時原PO感到很錯愕,直接告訴婆婆實情:「這房子和車子都是我爸媽在我婚前就買給我的,名字也都是我的,如果要離婚,要淨身出戶的是妳兒子。」事後,婆婆再也沒催促生孩子、一定要生男孩。原PO也感謝自己有強大的娘家。網友看到原PO經歷後,認為婆婆的行為十分不妥,「爛婆婆」、「有些老人家,就是自以為是」、「還好娘家靠山強大,不然碰到這種婆家,可有苦頭吃了」、「基本的尊重都做不到」。也有網友建議原PO趕快離婚,「感覺老公有點沒用」、「你老公沒錢沒肩膀又好面子」、「直接讓老公出戶吧」、「要小心婆家後續發展」、「整件事你老公完全沒幫忙說話,整個媽寶」、「老公會不會太軟弱,如果不幸福一定要早點離開」、「以後有小孩也不要先過戶給孩子,這位老公你自己斟酌,趁還沒有孩子前好好思考一下」。
-
2021-10-2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骨折一旦發生便不可逆 專科醫教3招解除骨鬆風險
骨鬆骨折好危險!髖骨骨折死亡率高! 骨質疏鬆症為65歲以上老人常見慢性病第四名,其中髖骨骨折發生率是亞洲區第一名,據統計顯示,65歲以上老人約有30%至50%曾在一年內發生過跌倒事件,其中有三分之一的老人曾在家中跌倒,一旦發生髖關節骨折,嚴重可能造成生活品質降低與失能臥床風險等,死亡率更高達約22%,提醒民眾務必提高警覺做好日常防護,才能有效降低骨鬆骨折風險。 跌倒骨折竟是骨鬆?停經後婦女務必提高警覺! 骨質疏鬆為骨量減少或骨密度下降,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導致骨骼脆弱,尤其是女性在停經後,因雌性激素分泌急速降低,骨質流失速度將迅速增加。因為骨鬆導致的骨折,有6%民眾會發生髖關節骨折,一旦發生髖關節骨折,一年內女性死亡率達15%,男性死亡率高達20%,且存活的病患中三分之一從此失去自理生活能力,需要他人照顧。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部黃駿豐主任表示,台灣每三位50歲以上女性中,就有一位罹患骨鬆,且有二分之一的機率發生骨折情況,國人雖然對骨鬆普遍認知度高,但對嚴重骨折風險卻無警覺,導致許多民眾直到意外跌倒而骨折就醫,才發現已罹患骨鬆。 定期檢查骨密度 及早發現、持續治療防骨折 骨鬆患者相較於一般民眾,更容易發生骨折,若能及早發現、持續治療,骨折機率將大幅下降,一旦自行停藥,骨折機率甚至會比治療之前還要更高。除了留意自己有沒有駝背、變矮或下背疼痛等症狀,最好的方式就是定期至醫院進行骨密度檢查,藉由DXA骨密度檢測(雙能量放射線吸收測量法)確認自己的骨密度,以利及早發現骨鬆及早治療。 骨鬆的治療有多種選擇,主要分為「對抗骨質流失」與「促進骨質生成」兩大作用,傳統治療骨鬆藥物多為單一作用,目前已有同時可對抗骨質流失、促進骨質生成的雙機轉藥物,可為罹患嚴重骨鬆,與因骨鬆骨折住院、希望降低再次骨折風險的患者,提供另一種積極的治療選擇。 林口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黃兆山醫師提醒,骨鬆患者需長期接受藥物治療,若因疫情中斷治療,將會導致嚴重後果,目前疫情趨緩,使用骨鬆藥物的患者應繼續接受持續治療,保持無發生骨折對於骨鬆相當重要。有部分的藥物延遲會造成骨質流失、骨折風險增加風險,建議與醫師討論回診時間,或透過視訊門診方式開立藥物,遵循醫囑積極配合治療。另外,進出醫院時務必做好防疫措施,只要有穩定且長期的治療,都可以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預防未來骨折情況的發生。 「防意外、防跌倒、防骨折」解除骨鬆風險! 骨折一旦發生便不可逆,民眾可利用骨鬆三級警戒自我照護,進行生活調整: 一級警戒:自我照護防骨折 保密防跌不骨折,注意日常環境需視野良好且確保行經路徑以避免跌倒,除多曬太陽增加體內維生素D轉化,也可搭配適當阻力運動促進骨質生成。 二級警戒:遵從醫囑防停藥 骨鬆患者若自行中斷用藥將導致骨質流失,並提升骨折風險。建議已接受治療患者,聽從醫囑定期回診並持續用藥,以防自行停藥後病情惡化。 三級警戒:骨折發生防失能 骨鬆患者容易併發脊椎壓迫性或髖部骨折,導致不良於行,20%的髖部骨折患者將在一年內死亡,若出現劇痛或骨折狀況,應立即就醫。 《延伸閱讀》 .骨鬆染疫重症、死亡風險高?打疫苗有副作用嗎?要注意什麼? .慎防「髖關節骨折」突襲!醫:前3年致死率達50%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23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鄭聿淩:守在衛教最前線 翻轉衛生所極限
2019年,慈月基金會南丁格爾獎頒發給彰化縣線西鄉衛生所護理長鄭聿淩,她是全國第一位獲績優奉獻獎的公衛護理師。鄭聿淩當場將獎金20萬元全數捐獻線西鄉三所國中小學。受她感動的薛伯輝基金會加碼20萬元,鄭聿淩轉手同樣捐出。同年,鄭聿淩獲考試院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獎金20萬元再次捐出。醫療及教育 不能不平等「人很難生而平等,但醫療及教育不能不平等。」鄭聿淩說。這位在偏遠鄉鎮服務的小小基層公務員,胸懷一點都不小,她希望盡己之力,在偏鄉衛生所的位置上改善偏鄉醫療不平等和教育不平等。44歲的鄭聿淩護理生涯已24年,前12年是台中榮民總醫院的護士。為了有多點時間陪伴家人,她轉職回到出生地彰化縣,去了偏遠的線西鄉,進入最基層的衛生所,到現在也12年。線西鄉醫療資源有限,全鄉只有兩家診所與兩間藥局,居民相當依賴衛生所。鄭聿淩說,線西鄉人口老化,65歲以上占15.31%,老人家和其他行動不便者無法自行前來,由醫師與護理師到居民家裡看診。健檢到疫調 什麼事都管衛生所的核心任務在預防,要主動關心居民,男女老少都是衛生所照顧對象。從嬰幼兒健康檢查、預防注射,到成年人癌症篩檢、C肝根除、肺結核防治,甚至國民營養、食品檢測等,衛生所都有份。新冠疫情期間,也協助疫調、居隔、快篩、打疫苗。衛生所曾被形容為「從禮堂管到天堂」,工作繁雜。鄭聿淩是線西鄉衛生所護理長,帶領四位護理人員。「幸虧有熱情的志工,幫了大忙。」鄭聿淩說。線西鄉志工隊將近50人,多數來自社區裡熱心的阿嬤。有一年,衛生所只剩下鄭聿淩和一位新進同事,還好有志工隊拔刀相助,成功辦了一場盛大的癌症篩檢。今年衛生所設立新冠疫苗快打站,也是志工阿嬤們冒著染疫風險幫忙。預防做得好 就不用治療為了照顧鄉親,鄭聿淩常扮演雞婆角色,譬如加班打電話給鄉民,提醒他們到衛生所健康檢查,並利用機會向民眾衛教。某次一位做大腸癌篩檢的鄉親,竟抓出原位癌,趕緊處理,他從此廣傳癌篩的好處,特別有說服力。「這就是公衛的價值。」鄭聿淩說,公衛在最前線,預防做得好,就不用走到後端的治療;只要能及早「找到」陽性個案,就是在救命,投資報酬率最高。鄭聿淩認為,衛生所工作最需要的人格特質是「雞婆」。她的雞婆表現在各方面,有時甚至產生完全意想不到的結果。推動衛教,她會動腦筋想方法,譬如說服鄉內的診所、藥局一起推廣菸害防制,到校園辦戒菸班從根救起。個別化照護 醫病共決策她也以創新手法,推動糖尿病照護。線西鄉的糖友可能不知道要測血糖或買不起血糖機,鄭聿淩接洽廠商,提供免費的血糖機給糖友;再接洽App廠商下鄉,教會糖友們使用App記錄血糖,上傳網路雲端,衛生所在線上直接溝通,糖尿病患得到連續性照護,有益血糖控制。治療糖尿病是要打胰島素還是口服用藥?鄭聿淩嘗試從病人需求出發,由醫師和病人溝通,共同決定採用哪個方法醫治,利用「醫病共享決策」,讓病人享有個別化照護,也促進醫病關係。這套糖尿病照護計畫執行成果,獲得多個競賽優勝。提升了偏鄉父老的健康識能,實質且專業的照護也克服了偏鄉資源缺乏的傷害。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由於善用App遠距照護,降低接觸風險。線西鄉衛生所和鄭聿淩可謂「超前部署」了。從鄉親回饋 看見工作意義榮獲醫奉獎,鄭聿淩說,「自己並不突出,只是努力想把事情做得更好。」衛生所的發揮空間很大,她喜歡其中的樂趣,也從鄉親的回饋裡看見自己工作的意義,「不枉此生」。線西鄉衛生所主任李佳勳讚美鄭聿淩有無比的愛心與耐心。他們都有翻轉偏鄉的心願,近兩年衛生所還做「份外」之事,推行「親子共讀」。正在重建的衛生所,還有更多規畫等待實現。第31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 個人獎鄭聿淩小檔案年齡:44歲出生地:彰化現職:彰化縣線西衛生所護理長學歷:私立弘光科技大學醫務管理系經歷:台中榮總護士主要事蹟:●109年台灣傑出護理人員-服務奉獻獎●108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108年慈月基金會南丁格爾獎-績優奉獻銀獎●107年彰化縣政府暨所屬機關第一線績優服務人員
-
2021-10-23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老一輩常說「一嘆窮三年」,常嘆氣不好嗎? 醫:當你嘆氣時,身體這些地方可能出現毛病!
俗話說:「一嘆窮三年」,家中有的老人也常會說,嘆氣是最不好的習慣,經常嘆氣的人,會趕走自己的好運,招來不順與倒霉。一嘆難道真的會窮三年?難道嘆氣真得有那麼衰?心理醫師:每一次無意識嘆氣都是情緒的呼救!你好好想想,當我們把因生理疾病導致嘆氣的因素排除後,生活中我們的每一次不自主嘆氣,是不是基本都源於情緒的低落?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副教授黃雪花2021年10月在華西醫生微信公號刊文介紹,當我們遭遇壓力、悲傷、沮喪、疲倦等等不良情緒時,身體會不由自主地發出嘆氣聲。這其實是身體在通過自己的方式,發送信號給你和身邊的人:此時此刻,你的情緒正處在低谷!很多人在不良情緒來臨時,並不能夠第一時間察覺,但是通過身體的不自主嘆氣而引起周圍人關心,就可以變相提醒他關注自身情緒,找到嘆氣的原因,並促使他想辦法緩解不良情緒。換句話說:嘆氣就是不良情緒的一次向外呼救!黃雪花教授介紹,嘆氣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覺察不良情緒,每一次有意識的自主嘆氣,還能幫助我們放鬆身體肌肉,消除緊張、不安等不良情緒。其實這時你肩部和胸廓肌肉就正在拉伸,同時,嘆氣時肺部也會完成一次深呼吸,而每一次深呼吸都可以增加我們身體裡氧氣的含量。再說得更直白一點,你緊張時有沒有試過深呼吸放鬆?跑步時,有沒有使用深呼吸調節身體狀態?所以,有意識嘆氣是可以幫助我們調節身體肌肉,放鬆情緒的!中醫專家:經常嘆氣不是肝鬱就是氣虛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脾胃病科主任醫師佘世鋒2017年在健康時報刊文介紹,從中醫的角度來說,經常嘆氣的確是反映身體有問題,主要表現在肝鬱、氣虛兩種情況。由於情誌所傷型嘆息常由所慾不遂,或強烈精神刺激,肝氣鬱滯,胸中氣機不利所致。簡單講就是,想要什麼得不到,或者受了強烈的精神刺激,心理壓抑不舒服所致。氣虛嘆息常由勞傷過度,或久病失養,宗氣不展所致。這樣的人還會有氣短自汗,倦怠乏力,胃口差等伴隨症狀。平時可以通過按摩百會、氣海、關元、足三里等補氣提氣。如果你也是一個經常嘆氣的人,可以手掌放在腹部,圍繞肚臍順時針揉50下,再逆時針揉50下,有疏肝健脾的作用。此外,也可以通過參芪益氣湯調理,取豬肚250克,黨參10克,黃芪20克,薤白5克燉湯即可。中醫認為豬肚能補氣。黨參有補脾益肺,養血生津之效。黃芪,善入脾胃,為補中益氣要藥。薤白,辛、苦、溫,有通陽散結行氣導滯的作用。(小知識:參芪益氣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證治準繩·類方》卷一。具有益氣昇陽,健脾益胃,斂陰生津,行氣止汗之功效。主治氣虛陽厥,脈伏,手足厥冷。)
-
2021-10-21 養生.抗老養生
秋天重滋陰潤肺! 中醫師告訴你「該做什麼、該吃什麼」
寒露是中國24節氣的第17個節氣,屬於秋季的第5個節氣。寒露的意思是露水日多,氣温比白露時更低。氣候變化上可明顯感覺到雨水漸少、天氣乾燥、白天仍熱但夜晚涼爽。 滋陰潤肺食物忌食生冷冰品 粥品熱湯食補暖身防病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理論,此時應養陰防燥、潤肺益胃。飲食上以「滋陰潤肺」的食物做為首選。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婦兒科主治醫師瞿瑞瑩表示,像是能祛風潤燥的芝麻、潤腸通便的蜂蜜、滋陰養胃的蓮藕、生津潤肺的山藥,以及能滋潤清熱的菊花和當令盛產的秋蟹,都是適合此節氣的飲食內容。不過瞿瑞瑩也特別提醒,秋蟹雖然肥美但性寒,皮膚容易過敏和腸胃功能不好的人,還是少吃為宜。雖然秋老虎餘威未消,但飲食上建議不要貪食生冷食物和冰品冷飲,早餐可以溫熱粥品或包子饅頭等熱食作為選擇,特別是老人、小孩和體弱者。瞿瑞瑩也提到,像是山藥薏仁芡實粥、四神湯等,具有加強營養、強健脾胃功能,也適合此時節進食,烹煮上可以加入些許米酒調味,但如果是給小孩吃,則建議不要添加米酒。早睡早起注意足部保暖 戶外活動抒發抑鬱情緒所謂「秋收」、「冬藏」,進入秋冬就要轉為收斂,調養生息。瞿瑞瑩也建議,生活作息上,寒露起宜早睡早起,早睡以避免陰寒之氣、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則有助舒展肺氣。秋天開始容易感到昏昏欲睡,早上起不來,午後也特別提不起勁,建議可以調整睡眠時間、提早入睡,先從提早15分鐘開始,慢慢增加至30分鐘、45分鐘、再到1小時;中午也可小憩片刻,除了能消除疲勞、恢復體力,也能減輕壓力,趕走此時節容易發生的抑鬱情緒。早起則是因為秋天日照時間漸短而黑夜時間變長,早上外出活動曬曬太陽吸收陽氣,但要提醒有心血管疾病的長輩,記得慢慢起床,不可急速起身,外出活動時別忘了加強頭頸口部的保暖。所謂「寒從足生」,寒露時節要特別注意腿部的保暖,記得穿襪子或是溫水泡腳,以免受到感冒等疾病的侵襲。寒露後日照時間漸漸變短,也會影響心情,容易出現情緒不佳、多愁善感的憂鬱心情。建議可多到戶外散步、快走或爬山,藉此調節精神和鍛鍊身體,舒展抑鬱。(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吃秋蟹不忌口小心誘發蕁麻疹! 皮膚科醫曝「常見症狀」:嚴重恐無法呼吸 ·吃粥整腸健胃? 4種狀況會愈吃愈慘
-
2021-10-20 養生.聰明飲食
50歲後逐漸退化 營養師:7食材助大腦延緩衰老7.5年
忘記帶鑰匙、忘了有沒有關門,這些常見健忘、記憶力下降的日常,雖和失智症有所不同,但兩者都與腦部健康有關。嫚嫚營養師在社群媒體上分享,人過50歲後腦部會逐漸出現老化,防範健忘、失智等,應趁早做起。 50歲開始大腦逐漸退化,保養大腦要趁早! 嫚嫚營養師指出,人體平均進入50歲後,大腦皮質和海馬體平均會以0.5%的速度萎縮,記憶力也會隨之逐漸下降,特別是有三高問題、體重過重、運動不足、睡眠不佳者,這些身體狀況不佳或生活習慣不良的族群,萎縮的時間、速度往往會相較她人更快。而目前針對神經性退化疾病,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都尚未有完善的治癒方式,提醒民眾養腦進早做起,及早預防才是最佳策略。 保養大腦,抗氧化、抗老化是相當重要的關鍵,嫚嫚營養師建議可參考「麥得飲食」,其為結合地中海飲食及得舒飲食的特點,是專門為預防神經性退化疾病所創建的飲食模式。據研究,此飲食方式有助延緩大腦衰老7.5年,嚴格執行更可降低53%阿茲海默症的發病率。雖名稱較為陌生,但其實食材名單都相當常見,且營養價值豐富,是非常好的養腦選擇。 綠葉蔬菜:嫚嫚營養師指出,麥得飲食常見食材主要包括了綠葉蔬菜,如青江菜、羽衣甘藍、地瓜葉等,其含有葉酸、維生素K、β-胡蘿蔔素等營養,建議每日一份,每日整體蔬菜量高於三個拳頭。 莓果類:莓果類水果如草莓、藍莓、覆盆莓等,在追蹤長達20年對16000名的老人研究中發現,認知能力下降速度最慢的人當中,食用藍莓和草莓的人最多,歸功於莓果類的類黃酮化合物,也有助提高記憶力,建議每周可吃2次以上。 堅果類:堅果種子如核桃、胡桃、杏仁等,富含了脂溶性維生素E,有助保護腦部血管健康,且也含有膳食纖維、油脂等,可增加飽足感,對減重、解嘴饞也很有幫助。建議每日可吃一湯匙的分量,每周至少吃5次。 特級初榨橄欖油:在用油方面,營養師則建議使用特級初榨橄欖油作為主要的食用油,其含多種多酚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發炎的作用,對於保護血管內皮細胞很有幫助,並也有助降低β澱粉樣蛋白對大腦的毒性。 全穀類:全穀類食材,如糙米、藜麥、蕎麥、燕麥等,內含B群維生素,有助於神經系統正常運作,且含膳食纖維、升糖值較低,可作為大腦穩定的糖分來源。建議每日可吃3個拳頭的份量。 豆類、禽肉類:豆類及禽肉類,可作為良好的蛋白質攝取來源。在老人飲食的研究發現,豆類攝取量越低,認知下降幅度越大。建議每日吃2個手掌心的份量、每周至少吃4份豆類,如黃豆製品、黑豆、毛豆等,紅肉則建議最好每週小於四次。 魚肉類:魚肉如鯖魚、鮭魚、鰹魚等,有助提供神經保護效果,據研究,和不常吃海鮮的人相比之下,每周吃一次或更多的族群,記憶力測試得分更高,建議民眾可每周吃2~3次。 大腦保養慎防4大傷害,各類成癮物質也在其中! 除此飲食以外,嫚嫚營養師也建議平常應避免大腦受到傷害,更有助大腦保養。而傷害也不僅有受到撞擊等物理傷害,也包括了化學傷害、慢性疾病、成癮物質等。 物理傷害:嫚嫚營養師指出,大腦就像豆腐一般,無法承受撞擊,因此不論是運動或行車,都應注意保護好腦部,在行車時更要注意戴好安全帽、繫好安全帶。 化學傷害:化學傷害如常聽到的重金屬汙染、室內外空汙等,建議飲食上保持多樣性、並注意食物的來源及產地,以分散重金屬汙染的風險。室外戴口罩、室內使用空氣清淨機,並遠離菸害,以降低空污危害。 慢性疾病:至於慢性病,嫚嫚營養師表示,大腦是血管密集度最高的器官之一,血管不健康自然也會影響大腦健康,因此平時保持良好飲食及生活習慣,避免三高,有三高者也應妥善控制。 成癮物質:除了上述以外,不論是糖、酒精、抽菸,又或者是線上遊戲、手機遊戲等,這些成癮物質都會劫持大腦陷入獎勵的迴圈當中,使得大腦無法真正的放鬆休息,長期也容易對大腦造成負面影響,都些都是需要留意的細節。 大腦保養要趁早,健腦飲食助防老! 嫚嫚營養師叮嚀,大腦保養要趁早,透過麥得飲食可攝取有助於大腦及身體健康的營養,並避免腦部傷害,再加上良好的睡眠及適量的運動,如此更有利避免腦部退化的情況發生。 《延伸閱讀》 .你的失智症機率有多高?一招讓老年癡呆風險少4倍 .失智症有辦法早期發現?出現這些症狀要留意,改善6招憶起來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搶購默沙東抗病毒新藥 陳時中:進入合約修訂最後階段
新冠口服抗病毒藥物為抗疫鐵三角之一,默沙東藥廠宣布旗下抗病毒口服藥莫納皮拉韋將向美國食藥局申請緊急使用授權,全球預期將掀「搶藥潮」。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於立院透露,採購流程現已走到「雙方修訂合約」的「最後階段」。隨著戶外運動已有條件開放不戴口罩,外界認為這類措施之放寬,是否代表全國距離一級警戒越來越近?陳時中表示,可以這麼說。另有關十一月可能開放抗體反應較佳之混打方式,今天陳時中提醒,即便混打效價高,「疫苗還是及早接種最重要。」至於追加劑的採購,陳時中表示,仍維持之前所報告的情況,明年已經採購兩千萬劑莫德納疫苗,後年採購一千五百萬劑疫苗。有關城中城重大死傷反應獨居長者的居住安全堪慮,陳時中表示,衛福部建構獨居老人照顧體系,各縣市政府都有列冊關懷,並且定期清查核更新,截至今年三月底,全國列冊需要關懷的獨居老人共計4萬2277人。
-
2021-10-18 新聞.長期照護
打造長照教室 護理更能同理
亞東科技大學護理系斥資三百萬元打造「長期照護特色教室」,由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及亞東科大校長黃茂全等人揭牌,盼學生藉由情境模擬延伸學習長照知識,學校更可藉此協助政府提升看護工的照顧能力。長照教室提供居家模擬場地,未來除了成為學生學習老人護理、長期照護、失智照護等課程的重要場所外,也可與醫療機構進行看護工產學合作,有效促成國內外看護工的教學資源發展。亞東科大醫護暨管理學院院長周繡玲說,居家式長照教室不只是學習到長照知識,學生在進行其他護理工作或病患出院時,也能直接聯想到長者病患家中有無完善設備,並提醒注意事項及相關建議等。護理系助理教授林玉萍強調,因應台灣未來高齡環境發展,長照教室設施的設計初衷是讓病患自己發揮獨立功能,能自行照顧生活起居為主。護理系學生沈子恩說,長照特色教室可實際感受失能長者生活,也會有資深護理師共同授課,對於護理工作很有幫助;學生何宇婕說,長照教室有老人服等模擬設備,可實際感受長者身體狀況,未來護理工作將更有同理心。
-
2021-10-18 新聞.長期照護
張慶光/如何老得有型?
誰說年紀大了就不能追求時尚?記得有一年去日本參觀國際福祉機器展,在東京街頭的書店發現兩本有趣的雜誌,一本用鏡頭補捉日本街頭超過60歲的美女,一本教導熟齡男性如何穿搭。模特兒全是上了年紀的素人,但是每個人都好有型,繽紛的顏色,綻放出不與生活妥協的生命力;適切的穿搭配件,一頂帽子、一副眼鏡、一個皮包,都顯出對生活自信的態度。我相信一個肯用心打扮自己的人,一定也會注重身型及健康,將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呈現出來。若整個社會的氛圍,能讓長者持續重視外在,注重裝容儀態,努力健身及調理身體,也許可以化解一些長照的困境。日本不僅有書籍介紹熟齡穿搭,百貨賣場也有專賣熟齡衣物的店家。在日本有「歐巴桑的原宿」稱號的巢鴨地區,是很多熟齡族愛逛的地方,裡面有很多賣熟齡衣物的店家,這些專為熟齡者所設計的衣服,強調功能與美學兼具,「適老但不顯老」。有些衣服脇下特別加寬,方便長者穿脫,另外也有針對長者的身型特別加上修飾的功能,如牛仔褲的腰部採用彈性布料,讓有「中廣」身材的長者穿起來不會那麼緊繃。還有很多鞋店賣適合長者穿著的保健鞋,強調輕量、減震、寛楦、防滑等功能。甚至也有賣各式各樣的拐杖及雨傘,與衣服搭配仍然很有型。其實,熟年的時尚不一定是要追求年輕人的流行,有些年長者硬要將自己打扮得跟年輕人一樣,未必適合自己。熟年的美是能坦然接受自己的變化,而將自我風格突顯出來。可以舒服的做自己,才是最適合自己的穿著。另外,有些年長者在穿著上較保守,覺得年紀大了不用花時間打扮,或不敢嘗試平時不穿的服裝款式。對於這群長者,我反而建議可以跳出框架限制,去激發以往所壓抑的時尚品味,嘗試不一樣的裝扮,也許可以創造出新的熟年人生。前陣子台灣有個很有名的案例「萬秀洗衣店」,經營萬秀洗衣店的阿公阿嬤,在孫子的巧手裝扮下,將客人未取走的衣物隨意穿搭,竟讓兩老變身成為時尚網紅。日本高齡人口已近三成,因此在熟齡產業上已經發展成熟,自成一個體系,有設計師、有製造商,更不缺通路。反觀台灣在這方面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我常開玩笑說,台灣老人家的衣服最常見兩個品牌,一個是「市場牌」、一個是「將就牌」,因為老人家沒有地方買衣服,因此不是在菜市場買,就是一件衣服從年輕穿到老,沒破將就穿。其實不是台灣熟齡族不愛漂亮,而是沒有人幫他們設計衣服。台灣早年以成衣王國聞名,雖然現在工廠大部份轉移到大陸或東南亞地區,但實際上的設計能量可能都還在台灣,國內也有很多紡織大廠幫很多品牌代工,相信以他們的能力一定可以開發出適合年長者的衣服,「是不為也,非不能也。」隨著嬰兒潮世代逐漸步入高齡,我相信即將帶動一個「新老人」風潮,他們的穿著、品味、消費能力將促使更多廠商關注此一族群。我也希望台灣社會可以用更多樣的眼光看待銀髮族群,他們需要的不只是「照護」。
-
2021-10-17 養生.人生智慧
想當無憂包租公, 以房養老?這些優缺點跟3大條件不可不知
台灣的住宅自有率超過8成,有土斯有財的觀念深植人心,很多人行有餘力會想置產,等年老退休之際,若能善用房子養老,就有現成的現金收益。但依目前的市況來看,想愉快地享受退休生活,當包租公來養老實際嗎?有什麼風險需要注意?選什麼樣的標的、類型、區位等最合適?低利率時期 抗跌保值根據永慶房產集團最新房產趨勢調查發現,超過6成受訪者有興趣投資收益型不動產,當包租公或包租婆,主要著眼於不動產價格具有僵固性,即使在金融風暴時期,價格震盪幅度也不如股市,相對抗跌,不僅保值、甚至可能還有增值空間,因此受到消費者青睞。永慶房屋研展中心副理陳金萍說,超低利率環境及定存利率破底,也讓許多準退休族發現,放在銀行的存款會愈放愈薄,不如投資收益型不動產、以房養老比較實際。不過,投資置產也有風險要留意。以投資置產而言,必須考量租金、總價及裝潢,並學會計算投報率的能力,才能避免「賺了租金,賠了本金」。另也要有控管與承擔風險的準備,如房價走跌、租客良莠不齊,或是招租空窗期拉長,收入來源不穩定等。買房當房東 3好3壞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資深經理徐佳馨說,她認為包租公的優點有:1.穩定現金流:找到好租客就等於請租客幫忙繳房貸,在有現金流的狀況下,同時可以擁有資產運用。2.貸款成本低:房貸利率低、償還時間長,資金成本低。3.可能增值獲利:如果買對區域,也會賺到房價漲幅。缺點則是:1.管理不易:房客素質將成為投資過程中的主要關鍵,自己無法掌握,且還有裝潢折價等隱形成本需要考慮。2.繼承問題複雜:如果發生所有權人往生,繼承問題將相當複雜。3.稅費問題:房地合一稅費成本高,短期轉手獲利會受影響。鄰近捷運站 租客青睞至於若想安穩地當包租公,該選什麼樣的標的、類型、區位?陳金萍說,若想要每月穩定收租,房子就要買在最好租的地方,房子的區位、樓層周遭環境、屋況與格局,都會影響未來出租的「賣相」。以區位而言,生活機能完備、大眾運輸系統完善的成熟生活圈,尤其是鄰近捷運站的物件,對於潛在租客最具吸引力;交通不便、生活機能尚未成熟的新興重劃區或郊區,只能吸引自己有交通工具的客群,最好避開。此外,也要留意房子周邊的環境,若是巷弄昏暗、髒亂,出入動線複雜,都會影響承租意願,尤其是女性租客,會擔心治安問題而不敢承租。如果鄰近區域有些嫌惡設施,像是宮廟、一樓小型加工廠等,可能會有燒金紙的煙味或是噪音產生,影響租客安寧,也需要避免這類物件。若以屋況來說,最好要有採光或對外窗。挑選黃金屋 3大條件徐佳馨認為,高齡化社會勢必讓房地產市場出現結構性改變,想要當包租公,挑選的產品最好兼顧「租金穩定、區域素質佳、周轉性好」3大條件。如果預算較低,可以選擇套房,或是中南部的兩房產品;如果預算較高,市區內、捷運附近的套房或店面、辦公室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她建議以商圈附近、捷運周邊為首選,或工業區、科學園區附近為主,未來可租可賣,進可攻退可守;至於許多喜歡當學生包租公的投資人,則要特別留意少子化的衝擊,避免過於郊區與後段班的學校,以免學校招生不足或倒閉時,投資血本無歸。值得注意的是,退休銀髮族必須考量隨著年齡增加,在體力上受限較多,如果發生租賃問題,像是房客破壞房子、拖欠房租等,得花許多心力管理。若想避免這種勞心勞力的局面,可以找合法有保障的代租代管業者,協助執行租賃事務,讓退休銀髮族可放心過著收租生活。以房養老 2件事不能忽略銀行業者大力推動的「以房養老」,是將自用房屋抵押給銀行後,銀行每月會支付一筆養老金給委託人,支付的期間通常依房屋狀況而定,並評估利息計算。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資深經理徐佳馨認為,銀行常以「年近70歲的富奶奶承辦以房養老貸款,抵押近5000萬元的大安區房產,富奶奶可以在未來28年裡,每個月領10萬元,不只不必搬離生活機能好的大安區,也無須看子女臉色」,或「94歲老阿公拿出北市大安區的房子,申辦10年期的以房養老貸款,每月多了9萬元養老金,生活開心又有尊嚴」,這些淺顯易懂的案例,讓民眾了解,但對一般民眾來說,更需要知道兩件事:其一,這些老人家不約而同都在北市精華區。換言之,好地段的房子才會有好的退休金,若是房子先天不良,不容易期待一個老後富裕的生活品質。其二,往後逐年升高的利息也可能產生相當壓力。畢竟以房養老相較於一般房貸利息高,若沒有其他生財管道,光靠以房養老,隨著利息壓力,在往後的日子將會愈來愈提心吊膽。載入中…
-
2021-10-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建仁演講新冠疫情 詳述政府防疫貢獻世界第一
前副總統陳建仁下午到台南市立圖書館總館,演講「從COVID-19談科技創新與人文關懷」;他表示,台灣的防疫在日、英、美國等國評比,表現都是排名世界第一;還說「是台灣最早通知中國疾控中心、世界衛生組織中國出現可疑病例,台灣以關懷世人的心提出警訊」,如果中國及時通報,疫情也不至於嚴重擴散;他與總統蔡英文、唐鳳被列為3個防疫關鍵人物、蔡總統更被時代雜誌列為2020風雲人物。陳建仁先說明全球與台灣新冠疫情現況,再搭配圖表解說傳染病途徑、病毒繁殖與演化及因應方式;他說,原本台灣本土病例比境外移入少很多,但是「因為五月新北市及台北市發生老人茶室群聚感染,才使本土案例暴增」。陳建仁表示,他去年就認為新冠病毒會流感化,但到今年新冠死亡率仍高達百分之二,遠高於流感的萬分之四,尤其病毒變異、傳染力不斷上升,才會引起恐慌。陳建仁認為台灣防疫表現優異,主要因為台灣人民普遍配合戴口罩、勤洗手,政府全力推動檢疫、隔離與篩檢、疫苗注射,完全依照科學標準來防疫,而且數位化入境檢疫、健保雲端系統特定群聚監控,希望能在年底達成國人群體免疫。他說,台灣是「精準防疫」,追蹤確診患者全台足跡熱區,能快速通報公布,都「依法保護個人隱私」,與防疫保持平衡,人民放心配合,才能防疫有成。陳建仁指出,抗病毒藥物、居家隔離與打疫苗、減少外出社交活動、社交距離,都能有效防疫;尤其全國封城是最有效方式,但可能嚴重影響經濟,台灣沒有封城、不採用普篩,依然防疫有成。台灣去年口罩援助世界多國,今年疫苗「因外力干預」、廠商生產不足,仍有美日等國捐贈,這是台灣善心的人文關懷結果。陳建仁這場演講,聽眾須事先預約,人數管控且要求不得拍照錄影錄音。
-
2021-10-16 失智.大腦健康
抗衰弱,你需要肌力訓練!專家教你「2項運動」存健康
隨著年齡增長,即使是正常的老化也會影響日常生活,包括視力模糊、聽覺減弱、嗅覺遲鈍、記憶衰退等,身體器官變老各有時間表,但衰弱可不是正常老化。老年人一旦出現肌少衰弱,連帶影響跌倒、臥床、失能,及早運動存肌本才能存老本!熟齡也能做重訓,提高肌力和肌耐力「我年紀這麼大了,適合做重訓嗎?」70歲的張伯伯因為疫情待在家裡,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的次數變多了,更加懶得起身運動,開始肌力下滑。因為手腳無力、吃東西常嗆到,看醫生被診斷為衰弱前期,建議嘗試「重量訓練」,讓身體有足夠的負荷刺激,有效增加肌肉力量及肌肉量。許多人聽到重訓,跟張伯伯都有一樣的反應:我能承受這種高強度運動嗎?💡重訓不是年輕人的專利,長者透過個人化的運動計畫,可以改善衰弱問題。WaCare健康平台運動專家何宏胤解說,衰弱是一種與年齡相關的生理性老年症候群,根據功能性老化的不同階層,越衰弱的老人,容易因為感冒、嗆咳、跌倒等狀況,身體功能性突然急轉直下,而且癒後效果差。階層落在衰弱前期、衰弱等級的老年人,透過運動介入可以有效維持、延緩及改善身體的功能衰退,包括吞嚥的肌肉群。建議從強度較低的動作逐步進展,讓肌肉力量穩定提升,包括有氧運動、肌力訓練、平衡訓練及柔軟伸展等,並先以單一種運動介入開始,進而漸進式的加強抗阻力訓練,強化下肢肌力避免跌倒。(➤ 你老了嗎?常常忘東忘西、手腳不靈活、反應力下降?「5種健腦操」訓練體力及改善協調能力。:https://pse.is/3rarcm)Q1:初期的運動訓練應該如何制定計畫?目標提高整體體能活動,並進行每周三次,每次30-45分鐘,為期3-6個月先從低強度的運動開始,維持一定的頻率,讓身體慢慢習慣活動量。練習單一肌群、關節反覆屈曲及伸展。運動強度可依個人能力調整,並確認運動期間的個人安全。Q2:針對衰弱前期、衰弱等級的老年人,有哪些訓練原則?●首先是「漸進式阻力訓練」,利用自體重量或固定式運動訓練器械、彈力帶等器材,慢慢增加中度至中高強度的訓練。過程中要注意重量、組數、每組反覆次數等,對肌肉產生漸進式的刺激,強化肌力、增加肌肉量。●另一個重點是「放在下肢」,人體有70%的肌力在下肢,多練習深蹲與分腿蹲,以下肢帶動全身、促進血液循環。再者,平衡與步態訓練及心肺適能也必須納入訓練畫。訂定健身行事曆,有氧運動強化心血管依ACSM美國運動醫學會有氧運動頻率建議,大多數成人的運動處方應每周進行至少5天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每周3-5天結合中到激烈強度有氧運動,並輔以肌力/肌耐力、平衡感和柔軟度訓練。何宏胤強調,老年人和年輕人的運動處方最大的不同點在於相對運動強度。老年人運動首重「安全」,應先請醫師評估身體狀況,運動時出現胸悶、喘、頭暈症狀則需醫療諮詢;運動後若無不適症狀,可逐漸增加運動強度。在訓練前先拉開關節活動度,從足底延伸至身體、脊椎,不只能減少運動傷害,還能讓運動表現更好。重訓+有氧的混合式肌力訓練是有效的鍛鍊方式,因能增進肌肉功能性、協調性,改善心肺功能。類型採取漸進負重阻力訓練、爬階或其他可使用到主要肌群的肌肉活動動作越慢越好,讓肌肉花更多的時間抵抗阻力,製造更多的代謝壓力。何宏胤補充,重訓動作能提升認知功能,搭配有氧運動增加年長者心肺適能,減少老化和疾病所帶來的影響。鼓勵老年人除了達到運動量最低標,也可試著超過身體活動建議次數,改善慢性疾病和健康狀態,因為較多的身體活動已知具有治療效果。近年來,「爆發力訓練」漸盛行,何宏胤鼓勵熟齡族嘗試,爆發力訓練有助於反應力、減少意外跌倒風險。(➤ 忙碌工作及照顧長輩,讓你忽略該好好照顧你自己?認識「更年期」帶來的改變,及早保養身體:https://pse.is/3qsluf)Q1:什麼是爆發力訓練?隨著年齡漸長,爆發力下降速度遠高於肌力。從各種研究顯示高速的爆發力訓練能帶給肌肉神經系統較多的刺激,有助於反應、平衡及步行速度,全面提升運動能力。剛開始建議可以採用衝擊力較小的訓練工具,如:氣壓式、彈力、泳池進行練習,包括利用自身重量進行的自重訓練。速度原則掌握向心階段「越快越好」;離心階段「慢速控制」,並強調全身性、下肢訓練動作。💡自重訓練是利用自身的重量進行的訓練,不依靠健身房中的各種器械。常見的自重訓練有伏地挺身(Push Up)、引體向上或反握引體向上(Pull Up or Chin Up)、單腿深蹲(Pistol Squat)等。Q2:熟齡族的肌力健身運動該注意哪些事項?應重視個人化差異、幫助其建立自我效能,請醫師身體評估後,協請專業教練進行重訓+有氧訓練,運動過程也要有專業人員(教練)陪同。選擇不同訓練方式以因應不同生理需求,如留意膝關節炎、骨質疏鬆、平衡功能低下等特殊狀況,可搭配複合式功能性動作(一次能夠針對多個肌肉群進行鍛鍊)與孤立動作訓練(一次只針對某個單一肌群鍛鍊)。另何宏胤特別提到,若有明顯認知障礙患者仍可做身體活動,但需要個別協助。許多疾病都是因為缺乏足夠身體活動量所造成,膝蓋、關節在疼痛階段就要及早運動、做重量訓練。衰弱需要多面向的運動介入,用正確的方式運動加強肌力,是存骨本、保老本的不二法門。肌力、爆發力訓練搭配中高強度有氧訓練,對熟齡族增加肌肉力量及肌肉量有很大幫助,掌握漸進式肌力訓練原則,一起為老後預儲肌肉和肌力。
-
2021-10-13 新聞.長期照護
「老幼共學」孩子家長如何放心?長照專家曝關鍵一件事
高齡化社會加上少子化,歐日率先開辦「老幼共學」,我國也有不少案例。位於新北市的三重台北橋公共托老中心,設置於捷運台北橋站2樓,不僅在捷運共構宅內,更首創「托老結合托幼」,同一層樓有托老也有托幼。起初碰到不少「困境」,包括家長、居民憂心難與長輩「共融」,經多次溝通,才順利協助孩子家長釋疑。三重台北橋公共托老中心在2014年至2018年共5年時間,由公辦民營方式委託長庚科大辦理。長庚科大高齡暨健康照護管理系副教授黃惠玲當時擔任托老機構執行長,除了高齡照護外,也納入營養、護理、幼保等,將健康照護資源整合於托老服務。黃惠玲透露,隨著人口高齡化,失智長輩數增長,當時日照中心收托長輩中,有8成是失智個案,在照顧上的確需花心力。然而,要在幼兒園對面做托老,的確碰到不少困難,像家長擔心孩子與長輩互動會受傷,甚至共構宅的居民也擔心,萬一長輩亂跑該怎麼辦。「溝通非常重要」黃惠玲說,會擔心是因為不了解,從籌備期到正式經營,不斷地拜訪當地里長、區長、居民以及關心議題的民意代表等,還有社會局長官、當地重要人士等,也從家長角度設想「家長擔心哪些事」,並大方開放民眾參觀。曾有家長說,以為失智長輩會罵人、攻擊人,結果參觀托老中心時,看著長輩用餐、彼此互動情況,除了個性和藹可親,也主動與陌生人打招呼,完全跳脫過往錯誤偏見,因此轉為接受,讓托老與托幼有更多課程互動。黃惠玲說,教育過程中,孩子或許知道要尊敬長輩,但不懂如何與長輩互動。起初嘗試托老與托幼做互動時,長輩到幼兒園看孩子唱歌、跳舞,有時孩子則到托老中心與長輩互動,長幼累積互動情誼,有天暫停一次互動,孩子還問園長「今天為什麼不能去找爺爺奶奶?」相當可愛。偶有失智老人情緒失控、與看護產生衝突等新聞,黃惠玲表示,通常發生失智老人攻擊行為,是因為他們不被瞭解、或是需求未被滿足,像是看電視時,被看護硬拖去洗澡,或是不想吃飯卻一直被唸,才產生言語或肢體衝突。近日北市推行一學區一日照,率先開辦的芝山國小,引來家長會反彈。黃惠玲說,過去辦理三重托老中心,5年來沒有任何突發狀況,建議北市社會局可安排家長赴其他日照中心觀摩,看長輩上課、生活作息,協助家長釋疑並放心。
-
2021-10-12 該看哪科.感染科
防蜂窩性組織炎 三高患者護雙足
「我又來住院了。」70多歲、有糖尿病的伯伯,因為有香港腳,腳上細小傷口反覆發炎,兩年來已三度住院。這次是左腳紅、腫、熱、痛,影響作息,就醫檢查發現,白血球、發炎指數超出正常值,確診為「蜂窩性組織炎」。北榮感染科主治醫師陳夙容表示,蜂窩性組織炎的住院患者,約6、7成有代謝性疾病,務必注意雙腳保養。陳夙容指出,皮膚是身體最大的器官,負責屏障有害物質、細菌及外來異物進入人體,當皮膚受損導致屏障出現漏洞,病原菌入侵,在皮下組織產生紅、腫、熱、痛等發炎反應,即是蜂窩性組織炎。感染蜂窩性組織炎最大的風險因子,來自傷口或受損皮膚,例如割傷、燙傷、動物咬傷所產生的傷口;皮膚疾病如蕁麻疹、帶狀皰疹(俗稱皮蛇)或乾癬,導致表皮不完整,細菌也易入侵造成傷口感染。代謝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與高血脂,也是蜂窩性組織炎的高風險因子。陳夙容說,平常如果沒有確實用藥,可能會造成血管脆化、老化、肢端血液循環變差,許多老人足部有傷口卻不自知,因神經病變所致,進而反覆發生蜂窩性組織炎。陳夙容強調,代謝性疾病患者除了控制病況,雙腳保養格外重要,必需穿著鞋襪保護腳趾避免受傷;可以使用乳液保濕,預防皮膚龜裂,有皮膚疾病的人應定期用藥、保養。出現傷口時,像是蚊蟲咬傷、割傷,應正確清潔傷口、包紮、定期換藥,若是慢性傷口,應定期消毒,作好傷口護理。臨床也有一些病人沒有皮膚病、沒有受傷,還是罹患蜂窩性組織炎。陳夙容解釋,傷口不一定肉眼可見,只要皮膚狀況不佳,如香港腳導致脫皮、皮膚乾燥龜裂等,就有可能讓皮膚屏障出現漏洞。對一般人來說,需注意腳指甲不宜短,以免甲溝炎導致蜂窩性組織炎;到海邊要格外小心,海水裡面藏有海洋弧菌,是常見造成蜂窩性組織炎,使傷口急速惡化的菌種。陳夙容說,輕微蜂窩性組織炎,可服用抗生素治療,但蜂窩性組織炎病況變化快,隨時可能惡化,嚴重可能會進展至骨髓炎、甚至導致壞死性筋膜炎及敗血症,恐需外科手術清創,建議不明原因紅腫痛超過兩天,應盡速就診。
-
2021-10-11 新聞.用藥停看聽
過量易有副作用服用褪黑激素助眠 留意USP認證
褪黑激素是大腦中松果體自然分泌的激素之一,根據生理醫學會的報導,身體中自然產生的褪黑激素有如身體內的生理時鐘,能夠抑制大腦中促進意識覺醒的信號,也能在上床就寢的時段,讓人感到疲勞或困倦,而有助於睡眠。利用這個特點,褪黑激素被用於治療各種睡眠問題,包括失眠、時差、輪班工作、延遲睡眠、自閉症或者是過動障礙症的兒童等等。依估計,目前美國把褪黑激素當作安眠藥的,每個月超過300萬人,而且廣泛用在老人身上。一般來說,褪黑激素是安全的,但若是長期服用或服用過量,會有許多副作用。最常見的就是惡夢連連,第二天頭痛惡心,感到疲倦無力。若是孩童,還可能有夜尿頻繁的問題。另外還會造成低體溫、釋放過度泌乳素和導致不孕,還有降低男性生理慾望的副作用。當然這些副作用有時也是因為藥品不純而引起。因為褪黑激素不是神經傳導物質的藥物,所以被歸類為健康食品。對於健康食品,按照規定,標籤聲明和產品安全性在投放市場之前,不必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美國睡眠醫學會在2017年,針對市面上36種以上的褪黑激素產品進行成分調查,結果發現,其中71%的褪黑激素含量與標籤上的標示不符;26%的產品中含有小劑量也可能有害的5-羥色胺;更有許多產品加入了維生素B6,以及一些其他化學物質。建議購買褪黑激素補充劑時,一定要選購USP認證的產品。美國藥典(USP)是一個獨立組織,致力於確保食物補充劑的質量和劑量。
-
2021-10-10 新聞.長期照護
業者籲政府:無障礙接送 應產業化
高齡社會來臨,長照交通服務需求增加,衛福部長照司放寬長照二點零交通接送服務條件,輕度失能者也可申請,每年將增加七至八萬人受惠。衛福部長照司指出,輕度失能者納入給付後,有意願投入者,政府也提供獎勵措施,包括每月營運補助等。民眾需要更細緻服務士林靈糧堂社會福利協會服務處長李梅英表示,輕度失能者可能因膝關節退化等因素,走路無法超過五百公尺,出門活動或購物有困難,樂見政府放寬補助對象。多扶接送執行長許佐夫則說,民眾需要更細緻服務,呼籲政府將無障礙接送服務產業化。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表示,長照需求等級由輕至重分為八級,除偏鄉外,目前第四級以上中重度失能者才能獲得交通服務給付。未來新制上路,不分偏鄉或都市,二、三級輕度失能者也納入給付範圍。應改變社福補助觀念許佐夫表示,不是所有的老弱殘都窮,面對銀髮海嘯,政府不宜以「救濟弱勢」的社福補助觀念看待,應提升服務,以「產業化」角度設計,鼓勵更多業者推出符合民眾需求的服務,讓老人、家屬願意消費。盼吸引更多業者投入許佐夫認為,長照二點零放寬交通補助對象,或許能讓無障礙交通接送服務「良性競爭」,吸引更多業者投入,若能帶動全面無障礙交通服務,除了減少國內旅遊的障礙外,未來解封後,因台灣防疫績效好,更能成為國際旅客首選旅遊國家。許佐夫也提醒,從事無障礙接送服務的職業駕駛需經特定訓練,如面對脊髓損傷、漸凍人與一般長者,接受服務時都有不同的注意事項。
-
2021-10-10 新聞.長期照護
老弱殘未必「窮」 專家建議無障礙接送產業化
銀髮海嘯來臨,衛福部擬放寬長照交通給付條件,讓輕度失能者申請服務。長年提供無障礙接送服務的多扶接送執行長許佐夫表示,政府擴大補助的概念出自於社會福利,但他觀察,民眾需要的並非補助或復康巴士,而是更細緻的服務,呼籲政府將無障礙接送服務產業化,把補助留給真正需要的高風險家庭。本身也是照顧者的許佐夫說,多扶接送成立是希望讓照顧者及被照顧者都能想享受喘息服務,不管是兒女或是外籍看護,被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幾乎掌握在照顧者手中。多扶對長期交通接送服務設計預約系統,可即時回報被照顧者上下車狀況,讓照顧者能掌握,心情上也能更放鬆。對於長照2.0擴大交通給付,許佐夫認為, 面對銀髮海嘯,政府別再以「救濟弱勢」的社福補助觀念看待,應提升服務,以「產業化」角度設計,並非所有的老弱殘都「窮」,應鼓勵更多業者推出符合民眾需求的服務,讓老人、家屬願意消費。許佐夫也提醒,從事無障礙接送服務的職業駕駛需要經過特定訓練,例如面對脊髓損傷、小兒麻痺、漸凍人與一般長者,接受服務時有不同的注意事項。許佐夫認為,長照2.0放寬交通補助對象,或許能讓無障礙交通接送服務「良性競爭」,增加更多業者投入,若台灣帶動全面無障礙交通服務,除了減少內旅遊障礙,未來解封後,因台灣防疫績效好,更能成為國際旅客首選旅遊國家。
-
2021-10-09 養生.人生智慧
老後的家(養老機構)該怎麼挑選、會不會很貴? 4種類型的「高齡宅」詳細介紹一次看
在高齡化和少子化趨勢下,長者對養兒防老漸漸改觀,不再依賴兒女,嘗試接受有別過往的「高齡宅」。目前國內養老機構大致可分為4種類型,該怎麼挑、會不會很貴呢?且看本篇介紹。1.養生村適合條件:健康狀況佳、預算闊綽者養生村又以位於桃園龜山的長庚養生文化村聞名,開放給年滿60歲者申請入住,但須通過長庚醫院健檢合格;園內有健身房、泳池等設施齊全,且結合長庚醫院醫療資源,入住保證金25~40萬元,住宿費另計。另外,由潤泰集團打造的潤福生活新象館,位於新北市淡水,是國內第一座銀髮住宅,入住資格為年滿50歲以上,採押租金制度或短期租賃方案申請入住,入住保證金達700~1500萬元,門檻不算低。2.老人公寓適合條件:能自理生活、60或65歲以上者老人公寓由各縣市社會局設立,屬於公辦民營機構,因此收費較為親民,國內知名機構如陽明老人公寓、朱崙老人公寓、中山老人住宅、大龍老人住宅、五股老人公寓、嘉義市長青園、高雄市崧鶴樓等。部分縣市提供中低收入戶、獨居長者和無自用住宅者優先入住;月租金落在約1萬至2萬5000元左右。榮民之家自2017年起,也開放一般65歲以上民眾,需要安養、養護,或是失智照顧的民眾,可申請入住接受照顧。3.共居宅適合條件:心態開放、不排斥與年輕人共住效仿國外高齡住宅精神,落實「世代共好」,民間企業推出青銀共居出租宅,注重居民情感交流或生活體驗。由日勝生打造位在新北市中和的樂陶居,就是熱門的青銀共居混齡宅,其中7成為租賃型住宅,月租2萬多元起。由合勤建設打造的台中烏日合勤健康共生宅,強調讓高齡者透過共學、共創、共遊、共好、共食,享受生活,除擁有日照中心、心靈療癒機構外,更有餐廳、咖啡廳等。預算不多的也可考慮公立的共居宅,像是高雄市政府設立的青銀共居住宅,每戶14坪,租金約7千元起。4.安養中心&養護中心適合條件:照護需求高、生活無法自理者全台各地有不少自費安養中心,如新北市三芝的雙連安養中心、台南關廟的悠然山莊、台北市則有公辦民營的至善老人安養護中心、兆如老人安養護中心等,多屬於併設型機構,同時提供安養、養護,甚至有些機構的服務範圍還包含失智症照護,可以提供多層次的老人照護。不論是哪種類型的樂齡宅,除了針對身體狀況的限制不同外,還得考量自身經濟,參觀時多注意環境整潔度、設備齊全度,與空間是否寬敞、方便年長者進出等,入住前貨比三家,才能找到最適合的老後住所。載入中…
-
2021-10-09 養生.家庭婚姻
孝親費調漲5000元引發婚姻危機 32歲人夫苦惱:小學畢業就說好了
父母養育子女長大成人,子女工作後也會評估自身條件後,每月給父母「孝親費」養家,然而給多給少常是眾人討論焦點,甚至近日有民眾抱怨,因孝親費加碼引發婚姻危機。這位32歲的人夫表示,媽媽已有60歲了,不只老了也累了,無法再繼續賣勞力工作,打算和爸爸一起退休,但2人的勞保退休金少得可憐,存款也只有200多萬,因此希望每個月的孝親費能從1萬漲到1萬5千元,讓他們維持每個月有1.5萬至2萬生活。對於媽媽的要求,他也評估自身的經濟條件,他的月薪有7.5萬,老婆月薪4.5萬,兩人年薪加起來上看200萬,雖然育有一女還有每月3萬的房貸要繳,但孝親費從每年12萬變成18萬也還在負擔範圍內,沒想到與老婆商量後竟引起她的不滿,不是氣到不說話就是喊「要搬回娘家」。原PO表示,父母在他小學畢業時就問他「靠自己還是靠父母」,聲明如果「靠父母」未來就要給孝親費。當下他選擇靠父母,之後念書、補習等父母都盡量提供,早晚兼差讓他的生活不虞匱乏……這些辛苦他都看在眼裡,因此心甘情願每月付孝親費「感謝他們用青春的歲月賺錢養我」。可是老婆的觀念卻與他截然不同,她認為父母養子女天經地義,「老人沒錢是自己的問題,自己造的孽自己老了要承擔」,1萬孝親費已經很多了,不可能再加碼。原PO則反駁去年過世的岳父車禍理賠金就有近800萬,岳母當然不需要孝親費,更何況他賺的比老婆多,拿18萬當孝親費那裡不好「不然你賺多一點啊」,兩人爭吵不斷,最後原PO只好求助網友,問「到底誰對誰錯」。貼文引發網友討論,有些人認為該給,「坦白講,現在你父母就是需要孝親費,而這筆錢對你們的生活不會造成負擔,我也不太明白為什麼要吵成這樣」、「你的父母是需要這筆孝親費,且我認為調高的幅度是很合理,也不影響你們家現階段生活,老婆的反應很沒同理心」。也有人認為「要活就要動」,60歲退休還太早,若可以繼續工作就繼續賺,多存錢多理財,原PO則是可以計畫在父母80歲以後多給一些照顧,安排好兩老的養老計畫。有人則點出老婆心理,「當然是怕有一就會有二,這個道理你懂吧?錢呢只會越來越薄,人呢只會需要越來越多錢,尤其是人老了」。有網友建議可以公平的兩人都給,或是換個方式提供,「公平問題?要不然改成兩邊都給?她媽媽可能不需要,但你不能以不需要就不給」、「把要多給的五千換個說法,每個月存入特定帳號,用以給雙方父母年老可能的醫療/照護費用,讓他們安心有準備一筆錢隨時支援他們,而老婆的媽媽也有機會受益,老婆的反彈可能比較小」。原PO在後續也留言回覆,表示自己哥哥薪水更高,孝親費也給得更多,反倒是他因老婆態度遲遲未同意增加5000元,讓媽媽覺得他「食言」,沒有遵守當初說好的條件。
-
2021-10-08 寵物.寵物長照
寵物知識+/貓咪活到30歲的未來…老人養貓將面臨的3個考驗
隨著現代醫學進步,加上寵物飼養科學化,讓貓咪的壽命大幅延長。根據日本寵糧協會的調查,貓的壽命比起30年前延長了10歲,達到平均壽命15.45歲。加上日本學者致力於開發治療慢性腎臟病的藥物,未來貓很可能活到30歲以上。這時就衍生出飼主年齡是否跟得上的議題,如果是老年人養貓,貓咪的壽命大幅延長,就會出現以下的問題:1.飼主的健康年齡能比貓長嗎?主人必須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好好照料寵物,老年人是否能維持健康照顧貓咪終老,成為隱憂。2.老貓百病纏身,醫藥費驚人,老年人負擔得起嗎?貓咪老化後容易罹患癌症、慢性腎病等,醫藥費相當龐大,已無主動收入的老年人養老金夠用嗎?3.若貓咪生病,飼主能及早發現並安排妥善治療嗎?老年人在生理和認知上都逐漸退化,未必能觀察出寵物的異狀,很可能導致錯過黃金時間延誤治療。然而這並不代表老年人不適合養貓,事實上銀髮族飼養寵物也會有以下幾個優點:1.作息規律為了給貓準備食物、清潔排泄物等,必須早起,容易維持規律的生活。2.減輕孤獨感兒女和其他家人未必能時時刻刻隨侍在側,養一隻貓陪伴能大幅減少孤獨感。3.增加話題老年人生活圈變窄,常常不知道可以跟人聊什麼,養寵物就能開啟「貓狗經」的話題。4.增加社交為了給貓採購寵糧、生活用品必須出門,能增加與人社交的機會。5.更注重健康為了能好好照顧貓,陪伴牠更長時間,會更注重維持自身的健康。隨著貓咪的壽命可能延展到超過老人可承擔的長度,最理想的情況是由後代接手飼養。畢竟貓咪邁入中老年後進入體弱多病的年紀,要找到願意接納的新飼主不容易,若是家裡長輩在養貓時,兒孫就已做好未來接手的準備,一旦老人因故無法繼續照料,貓咪也不會面臨無人飼養甚至慘遭拋棄的窘境。
-
2021-10-08 養生.人生智慧
獨居10年卻無暇感受寂寞!88歲「故宮一寶」不願打擾孩子:擁「五老」就幸福
拍照前,孫若澂詢問是否需要補個口紅?她就著小收納盒裡的鏡子補妝,一抹淡雅唇色搭配同色系的指甲油,襯得一頭華髮更顯嬌俏、精神。陪她同來採訪的女兒笑說:「我們家的媽媽不是一般老人,她有自己的Gmail信箱、LINE帳號,非常獨立自主。」 獨居10年,88歲孫若澂將日常安排得井然有序:每周到故宮博物院擔任導覽志工,周間參加樂齡組織舉辦的律動、肌力課程。教書多年的她,近來也在松年大學開課,加上不同時期的同事、學生、親友聚會,鬧得她無暇感受寂寞。 「老實說,我從小沒有別的嗜好,就是喜歡看書,故宮有太多東西值得鑽研,所以不寂寞。」孫若澂擔任志工超過20年,是故宮最資深、亦是最年長的志工,不但曾在2016年獲得全國績優文化志工金質獎,更因豐富生趣解說,獲得「故宮一寶」的讚譽。 提及此事,她謙稱:「我的一生沒有遠大目標,但做一個工作就要負責任,而且全力以赴。」20歲入杏壇,從國小教到國中,41年職涯樂在其中,即使民國80年代掀起教師退休潮,她也不改其志。 只花5分鐘,就簽下退休申請書 但當時,已退休年餘的先生卻渴望陪伴,「他大概有一點寂寞,我覺得男人比女人更不懂排遣生活,其實我沒有退的意願。」有一天,人事室貼出退休申請公告,突然打動她的心,「我就這麼猛然覺得:好吧!」放下正在批改作文的筆,她起身就到人事室辦了手續。 「我的退休是5分鐘決定,所以完全沒有規劃。」孫若澂大笑。初時跟著退休同事一起爬山,隔年又被僑委會派到菲律賓、泰國培訓華文教師,2年間就去了3趟。鬆緊之間,她體認生活需要重心,但不必給自己過大壓力,正好1998年故宮招募志工,便一路做到現在。 「工作總歸是忙碌,休息一下順理自然:早上起來不必趕時間,看看電視、出去走走,多好啊!但我相信那種愛好是短時間,大概1、2年就可能覺得厭倦。」 退休後為人生定錨,標的不用遠大 她認為,退休後仍須為人生定錨,標的不必遠大:當志工、學習新事物都好,但一定得有規律,無論是每天或每周,都能提醒自己:「這件事我一定得去做!」 「這個目標會給你指引方向,給你生命的活力,生活有目標、有動力,就不會空虛、無助。」即使是顧孫也是好的,只要立下目標,就不至於整天無所事事,「吃得下、睡得著、動得了,身體就會健康。」 而她則自嘲:「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一個人最大的毛病,在於喜歡作別人的老師)」,這不是件好事,但慶幸自己能成為與教師性質相近的導覽志工,得以重拾教書樂趣。 「每次觀眾問我專長是什麼?我都會問:你們想看什麼?」她開放遊客任意選擇導覽方向,故宮歷朝文物都能朗朗上口,「這是逼不得以!因為你負責導覽,能不懂嗎?」孫若澂俏皮笑道。 發現新事物,仍擁孩子般興奮感 她說自己雖是國文系畢業,但是對青銅、玉器、陶瓷未曾深入瞭解,只好多下一點苦工,「有時候有了新的領悟,也會有一點成就感,原來它是這樣啊!」 她眼睛發著光,流露孩子發現新事物的興奮感:「這就是我的動力,我會很開心!」反倒是之前疫情升級、故宮休館,讓她悶得慌:「一天在家沒事做,坐得腰酸背痛,好累!」 年輕與老,從來就是心態,無關年齡。 孫若澂一個人住、生活自理,運動之外也追劇,把日子過得生猛有力。 她常與老同事聚會,本來都是各自帶菜到她家吃飯,如今懶得洗碗,大夥索性在外聚餐,再到她家打小牌消遣;另有一群老友固定相聚,每月必撥出一天聊到盡興。 老人的幸福是「擁有五老」 「有人問我:老人最需要什麼?我覺得老人最幸福是有『五老』:老伴、老友、老本、老健、老居,其中老友最重要。」 孫若澂說,「老伴最貼心,但像我來講,是已經失落了。」 另一半在10年前離世,她開始獨居生活。原本兩個孩子也打算接她同住,但她認為現在居所離故宮近,同事、老友也常到家裡聚會,不願打擾孩子起居。「老人總要有個窩,不能說沒有立身之處,每月輪流住到兒子家,這對老人的心態來講,好像有被遺棄的感覺。」 至於老本,年輕時就要累積,老健、老友則是另種無形積蓄。「人到老沒有朋友,就算風景再好,又有什麼好玩的呢?」她認為若無老友,親友也可以,重點是改變心態走出去。 住家附近有間教堂設有樂齡課程,孫若澂規律上課活絡筋骨,也能與人交遊。 如今記性差,記不得班上同學名字,但每回出門遇上熟悉面孔,彼此點個頭、打聲招呼便暖上心頭,「有了朋友就不會孤單、不會與世脫離,這也是我給老人的建議。」●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享受獨處,發現高級的自己!6位孤獨達人:如何度過孤單時間,會決定你的偉大程度.丈夫升主管常出差,竟外遇希望離婚!1故事體悟:外遇,是夫妻之間最深沉共謀.抱怨、與世界為敵有什麼用?中年後明智選擇,是用所有力氣變美好、義無反顧走下去
-
2021-10-07 新聞.長期照護
高齡飲食料理 吃出三好一巧
家中長輩常因牙口不好而咬不動、吃不下嗎?衛福部國健署因應人口高齡問題,推出一系列質地調整飲食料理影片,助民眾照顧長者的營養與健康。首部影片由國健署長吳昭軍與全聯先生(邱彥翔)合作,拍攝「爸爸回家做晚飯」敬老特輯,吳昭軍大展廚藝外,並分享質地調整飲食的小撇步。國健署調查顯示,65歲以上國人,因口腔問題而限制進食的比率超過61%。隨著年齡增加,容易因牙齒狀況、咀嚼或吞嚥的問題,導致食不下嚥的情形。董氏基金會調查則發現,國內約每10位長者就有1位有吞嚥障礙,這也是引發老人厭食症的原因之一。考量長者的牙口功能及營養需求,國健康推出「高齡營養飲食質地衛教手冊」,並推廣三好一巧「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吃得巧」高齡飲食觀念。民眾只要運用質地調整飲食概念,透過食材的挑選、切割烹煮技巧等,改變食材的軟硬度及適口性,就可以製備適合長者的餐食,讓長者不再只是看得到吃不下,並且搭配「我的餐盤」原則,讓長者吃得更健康。「爸爸回家做晚飯」影片推薦「如意鮮蝦雞肉蛋捲」、「古早味絲瓜佐魚片米粉湯」兩道料理。吳昭軍說,藉由兩道簡單的料理,傳達想要照顧長者營養的想法,利用家中常用的餐具可以輕鬆辨別食物的軟硬度,為長者飲食把關,且藉由全家一起做菜的家庭互動,不但能增進情感,加上親人的陪伴用餐,更可以增加長者食欲。「如意鮮蝦雞肉蛋捲」料理有小技巧,因蛋白質是長者重要的營養來源,將富含蛋白質的新鮮蝦仁與雞肉,再加入些許馬鈴薯,透過調理棒攪碎打成泥,以蛋皮及海苔包裹,蒸煮後能提升均勻的軟嫩口感,再以適口大小切割,即成為老少咸宜的雞蛋捲,讓長者能同時攝取多種蛋白質食物。至於料理「古早味絲瓜佐魚片米粉湯」的技巧,因為米粉長長的,不好入口,但只要把它切成約3公分的適口大小,佐以軟嫩的鯛魚片、蛋及同樣切小塊的絲瓜,再加上紅色的養生枸杞,就色香味俱全,且營養滿分。
-
2021-10-07 該看哪科.皮膚
蜂窩性組織炎嚴重恐截肢 別讓小傷口變大問題5點提醒
一名70餘歲,患有糖尿病的伯伯,近2年來第3度因為左腳紅、腫、熱、痛影響生活作息而到急診求診。醫療團隊為其進行檢查,發現他的白血球及發炎指數超過正常值,加上左腳局部發炎徵兆,診斷為蜂窩性組織炎。伯伯合併有香港腳、糖尿病,雙腳時不時有細小的傷口,難怪發炎始終好不了!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感染科主治醫師陳夙容表示,每個月都會遇到數名因蜂窩性組織炎入院的病人她也提醒民眾,平日只要注意雙腳的保養,便可大大降低罹病機率!什麼是蜂窩性組織炎? 究竟是怎麼發生的?陳夙容指出,皮膚是身上最大的器官,負責屏障有害物質、細菌及外來異物進入人體危害健康。當皮膚受損導致屏障出現漏洞,病原菌入侵在皮下組織產生紅、腫、熱、痛等發炎反應,即是蜂窩性組織炎。感染蜂窩性組織炎最大的風險因子來自於破裂的傷口或受損的皮膚,如割傷、燙傷、動物咬傷所產生的傷口;皮膚疾病如蕁麻疹、帶狀皰疹(皮蛇)或乾癬導致表皮不完整,細菌就能大舉入侵造成傷口感染。糖尿病、高血壓 都可能導致反覆發炎有時候一些長輩會納悶:「我明明沒有皮膚病,也沒有受傷,為什麼還會得蜂窩性組織炎?」其實並不一定需要有肉眼可見的傷口,只要皮膚狀況不佳,如香港腳導致脫皮、皮膚乾燥龜裂等狀況就有可能讓皮膚屏障出現漏洞、讓細菌有機可趁。此外,體內的白血球、淋巴球及其它免疫物質會隨血液循環到發炎部位進行殺菌作用,現代社會普遍生活水準提升,大多數老人家身上多少帶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文明疾病,若未用藥好好控制就會造成血管脆化、老化、肢端血液循環變差,進而導致反覆發生蜂窩性組織炎。趁早治療避免惡化 5點提醒蜂窩性組織炎是個隨時可能惡化的疾病,嚴重可能會進展至骨髓炎、甚至導致壞死性筋膜炎及敗血症,若嚴重至此則可能需要外科手術清創、或截肢!因此,即使在疾病初期只有發紅的局部症狀,仍不可輕忽,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即時發現身上不尋常的紅熱腫痛,盡早就醫,才能防患未然!陳夙容提醒,有些長輩因為蜂窩性組織炎反覆發作而住院,除了身體免疫力較弱而導致的反覆感染之外,更有可能來自於對身體一些小傷口的處理不當以及對自身健康狀況的忽視。家中長輩如果有反覆發炎困擾的話,不妨注意以下幾點:1. 控制代謝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避免循環變差,增進自身抵抗力。2. 穿著鞋襪保護腳趾避免受傷,注意腳趾甲修剪避免甲溝炎發生。3. 使用乳液保濕,避免皮膚龜裂;若有皮膚疾病應按指示定期抹藥保養。4. 當有蚊蟲咬傷或割傷時,應正確清潔傷口、包紮、定期換藥。5. 如果有慢性傷口,定期消毒,作好傷口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