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8 醫療.巴金森病
搜尋
睡眠障礙
共找到
411
筆 文章
-
-
2023-05-05 慢病好日子.深度報導
慢病放大鏡【共病】用藥篇|三高又腎臟病...共病患者領藥像逛超市 重複用藥當心致命風險
健保署統計,111年重複用藥藥費高達8.13億元,重複用藥人數排名,三高穩坐前十名排行榜,不僅病人恐吞藥出問題,還讓財務吃緊的健保雪上加霜,捧在患者手中的藥物怎麼解?60多歲張先生為典型慢性病患者,血壓及血脂偏高、心血管功能也不好,又有腎臟疾病,每天服用20多顆藥物,回診時,總是帶著一只購物袋,將醫院當成超市,看病領藥為退休後日常生活。專家提醒,現行雲端藥歷把關不力,醫院「藥師門診」又未能獲得給付,重複用藥已是普遍現象,除了浪費健保資源,患者還可能吃出問題,潛藏致命危機。攤販式看診 醫師難顧及台北榮民總醫院藥學部主任張豫立表示,全民健保實施後,醫療費用便宜,加上就醫可近性佳,受到民眾肯定,但「一旦免費就不珍惜,這是普遍的人性」,許多患者將逛醫院、領藥視為生活的一部分,有人拿了藥沒吃,有人多處看診,極可能導致重複用藥。張豫立說,因健保需要服務的病人數眾多,醫療院所「攤販式看診」已成為普遍現象,患者在診間時間可能只有幾分鐘,醫師很難全面顧及到病人多重或重複用藥問題,加上許多病人常有「給我愈多藥物,才是好醫師」的錯誤觀念,常見患者吃出問題。延伸閱讀:你有2種以上慢性病嗎?專家:多「師」治療、跨科整合,以患者為中心是未來照護新趨勢一下吃太多 恐引發低血壓成大醫院藥劑部主任鄭靜蘭舉例,一名慢性疾病患者至某診所領取高血壓用藥,幾天後去大型醫院掛了腎臟科,但部分護腎用藥也具有降血壓效果;又因為失眠,至精神科門診尋求協助,服用鎮定安眠藥物,而其中一顆藥物讓心跳變慢,血壓變更低。鄭靜蘭表示,高血壓、慢性腎臟疾病、睡眠障礙為中老年人常見疾病,但相關用藥成分也有降血壓效果,若無整體評估,一旦個案服用所有藥物,就可能引發低血壓,危及生命安全。延伸閱讀:血糖藥吃多會洗腎? 醫:糖尿病控制不好,血糖失控才會鄭靜蘭說,現行醫院評鑑制度下,大型醫院必須設置評估及衛教「藥師門診」,解決病患用藥問題,但依照現行健保制度,僅給付調劑費用,並不給付用藥費用,因此,藥師常自嘲「做功德」。雲端藥歷功能 難發揮成效 近幾年來不少大型醫院成立高齡整合門診,配合雲端藥歷,看似可以解決慢性病患者多重用藥問題,其實不然,張豫立說,雲端藥歷系統立意良善,但目前使用介面及效能仍有改善空間,例如能自動警示交互作用或重複用藥、減少醫師查詢系統時的等候時間等。若雲端藥歷功能無法完全發揮,就無法達到預期成效。至於高齡整合門診,在降低重複用藥風險上,幫助有限,張豫立說,整合門診實際服務的病人數非常有限,對於潛在廣大多重用藥群眾,可說是杯水車薪;再者,整合門診看診醫師通常難以調整其他科別醫師的處方用藥,若病人已領用其他醫師開立的慢性處方箋,則更難以更動。比照歐美 給藥師調藥權限為了進行用藥整合、避免重複用藥,張豫立提及理想的作法,是「病人就醫時能攜帶所有使用中的藥品,包括自用藥及健康食品,供醫師、藥師進行完整評估」,但實際能夠這樣做的病人是少之又少。如何降低重複用藥所引發的危機?鄭靜蘭建議,可以比照歐美國家有完整「藥物資訊交流平台」,賦予藥師機動調整用藥的權限,且健保提供給付,讓藥師教導病人如何正確用藥。病人是用藥最後把關者 張豫立表示,慢性共病症患者為多重用藥的高風險族群,服用太多藥物,就容易產生交互作用等相關問題,台北榮總發展運用智慧化處方用藥警示系統,輔以臨床藥師處方審核機制,可以明顯減少用藥疏失。張豫立強調,「病人本身是避免用藥問題的最後把關者」,領藥、用藥時如有任何疑慮,就應向藥師諮詢,釐清疑問。服用之前,應該詳閱藥袋上的說明;用藥後,如身體不適,應及時請教醫師、藥師,做適當處置,才能減少用藥風險。有2種以上慢性病怎麼辦,專家4大角度剖析一次看【慢性共病放大鏡1-治療篇】心、腎、代謝三大慢性共病 急需整合醫療 誰來整合?「整」到誰?【慢性共病放大鏡2-預防篇】5成老人罹3項慢性共病,如何阻擋器官衰退,「治療」真的勝於「預防」?【慢性共病放大鏡4-照護篇】你有2種以上慢性病嗎?專家:多「師」治療、跨科整合,以患者為中心是未來照護新趨勢【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4-23 焦點.用藥停看聽
失眠就吃安眠藥?安眠藥、助眠藥常見種類及副作用一次看
失眠、睡不好,許多人會使用安眠藥,不過安眠藥屬於第三、第四級管制藥品,需經醫師處方,若服用他人藥物恐帶來其他風險,且成癮、戒斷也是一大問題。大樹藥局馬尚榮藥師指出常見副作用及相關風險,呼籲如有需求應循正規管道,先經由醫師檢查並予以合適治療。安眠藥、助眠藥常見種類,副作用、注意事項各不同!2大類安眠藥:馬尚榮藥師指出,安眠藥主要成分可分苯二氮平、非苯二氮平兩大類,苯二氮平類藥品可如triazolam、diazepam、estazolam、flurazepam等,非苯二氮平類藥品則如zaleplon、zoppicano、zolpidem等。各類藥品皆有各自的副作用,不過大致而言普遍常見協調功能喪失、記憶影響或受損、神經質受損、思想混亂、行為異常、易怒、憂鬱、成癮等。輔助入睡藥物:也有一種是在各大藥局可買到的抗組織胺類型藥物,此成分也常見於感冒藥,因此民眾吃抗組織胺感冒藥時會感到嗜睡,高劑量的抗組織胺藥物也可作為輔助入睡藥物。副作用常見為口乾舌燥、頭痛等。褪黑激素:另外褪黑激素雖不被歸類在安眠藥,但也有助於調整生理時鐘,對於需要調整者也有幫助入睡的效果。但在台灣目前非保健食品、也非合法藥物,呼籲若從國外也應由正規管道取得,以避免傷錢傷身。安眠藥副作用影響廣泛,藥師籲4族群盡量避免!基於安眠藥副作用的影響,馬尚榮藥師也指出部分特別不建議使用的族群,包括孕婦易影響母體及胎兒。以及未成年者、年輕人,容易成癮,成年後更難戒斷。而癌症、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族群,這類族群身體已有發炎狀況,更容易受安眠藥負面影響,因此也不建議,特別是這類型也多有多重藥物使用,安眠藥易與其他藥物交互作用,此族群如需使用,也更應先討論並依照醫囑服用。另外,使用安眠藥切記不可飲酒,易增強藥劑作用、情緒不穩、呼吸抑制等。咖啡、茶雖然在睡前較少人會喝,但也提醒不可搭配,以免交互作用。也不可與含抗組織胺類型藥物一起服用,除了效果增強,也易增加攝護腺肥大、青光眼風險。安眠藥長期易影響健康!藥師籲先檢查別亂吃。馬尚榮藥師提醒,安眠藥雖然可幫助入睡,但由於副作用也會影響情緒,使自律神經難以放鬆,間接影響心腦血管健康、身體易漸漸慢性發炎。據美國研究,若每個月吃30次以上安眠藥,死亡率會比一般未使用者高出25%。若每個月僅吃幾次,也會提升10-15%。另外成癮、戒斷也是一大問題,可能心悸、手抖、血壓上升、腸胃不適、焦慮、癲癇發作、記憶喪失等,不可想戒就戒,要有醫師、藥師等專業的外力介入、配套措施。建議如有失眠、睡眠障礙者,可循身心科、睡眠醫療中心等先進行檢查,並予以合適治療,改善原因,以利幫助睡眠。《延伸閱讀》 .淺眠、失眠、夢多怎麼辦?醫教10招:培養儀式感助入睡! .失眠、睡不好吃褪黑激素有用?哪些食物吃得到?醫:先了解作用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4-14 失智.大腦健康
現代人常見4件習以為常的事 可能讓你一步步走向失智
淡江大學前國際事務副校長王高成教授在昨日(12)傳出不幸事件,王高成留遺書表示因腦部病變,智能已失,無法進行教學、研究。專家指出,腦部病變原因眾多,但只要醫療及時介入,都有機會延緩惡化,甚至維持現狀。大家都怕得到「失智症」,因為它通常會是一個漫長的病程,自己生病更拖累身邊照顧的人。但怕不能解決問題,我們試著從幾個面向來檢視,是不是日常生活就犯了很多容易致病的錯!失智症和記憶力高度相關 維持健康生活減少罹病可能一般失智症發病年齡約在70至80歲,若早於65歲即稱為「年輕型失智症」,因為發生年紀早,常被懷疑是更年期、壓力大,或其他心理因素,所以常忽略及早發現。身心科醫師陳韋伶曾受訪指出,失智症和記憶力高度相關,特別是短期記憶,一轉頭即忘了要做的事;在職場上,原本很熟悉的工作及技能變得常出錯,還有言語或書寫出現困難,都可能是年輕型失智症的表現症狀。除了基因、遺傳等高風險遺傳因子,平常一定要維持健康生活習慣,以降低罹病可能性。檢視飲食習慣而現代人的飲食習慣,也常是致病原因,生活步調讓人們習慣吃太快、吃太多、吃太飽,都不利大腦功能。長期投入失智症研究的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傅中玲就曾指出,吃太多導致肥胖,這是一種慢性發炎,對腦子比較不利,血壓和血糖也容易失控,誘發失智機會也高。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曾受訪指出,要維持腦力健康的「心智飲食」,應多攝取抗發炎食物,如鮭魚、蔬菜、水果、堅果,其中富含Omega3、植化素,以及維他命A、C、E,以對抗自由基,避免腦力衰退。心智飲食的食物須多樣化,建議每天吃15種以上食物,包括較多蔬果、未精製全榖、豆類及其製品等。此外還要避免傷害腦力的食物,如香腸、臘肉等加工紅肉,以及炸雞排、鹽酥雞等油炸食物,與精緻甜點、含糖飲料等。檢視運動習慣《國衛院電子報》960期指出「即使是少量的身體活動,也能降低憂鬱風險!」一文寫道,華爾街日報指出,當今沒有藥物治失智,最重要是靠運動,尤其在年輕時期就要養成運動習慣。但現實情況就是,確實很多人沒有運動習慣。因此對於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前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建議,「走路」是很好的入門運動,應把走路融入生活中。不過走路可不是你所想的隨興的走,根據杜克大學2019年曾在《JAMA網絡》雜誌發表過的一項研究指出,步行看似簡單,但實際上涉及人的骨骼、肌肉、視力和中樞神經系統之間的複雜相互作用。雖然人們的步伐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但是速度下降也與心臟病、失智症到早期死亡的所有因素有關。因此走路時步伐要大、速度要快,至少要走到呼吸微喘的程度,比較能稱得上有運動到。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曾文毅則建議,每天應走7千步,搭配有氧運動及肌力訓練則更佳。檢視其他生活習慣現代人喜歡長時配戴耳機,且音量都開到很大,長期下來對於聽力可能造成損害。高雄長庚醫院耳鼻喉部鼻科副教授羅盛典曾受訪指出,聽力退化也會增加失智的風險,尤其長者。他更提醒,聽力損害是老化現象,且「聽力退化是不可逆的」。習慣晚睡、熬夜也是常見惡習。神經科專科醫師鄭淳予曾指出,臨床發現長期有睡眠障礙或不良的人,未來有1.68倍發生記憶力退化或阿茲海默症的現象,而這發現也於《Science》期刊的研究獲得佐證。現代人常見生活惡習1.愛吃傷腦食物:加工紅肉、油炸食物、精緻甜點、含糖飲料等。2.不愛運動。3.總是戴著耳機,甚至開很大聲。4.常熬夜晚睡。【參考資料】.淡大前副校長王高成逝,留遺書「腦部病變智能已失」!醫:高知識份子對失智更敏感.有助預防失智症、延緩記憶力衰退 研究建議中年人每周吃一份這類魚.別再說沒時間,每天15分鐘就有成效!這類運動最能預防憂鬱及失智.是健忘還是大腦開始退化?小心年輕型失智症.有效避免失智及維持腦力健康 專家教怎麼吃怎麼動讓腦袋更犀利.45歲族群走路速度是關鍵 這樣走的人大腦比較「老」
-
2023-03-30 失智.照顧喘息
照顧者壓力大睡不好又遇更年期,如何解決失眠問題?
照顧失智者勞心又勞力,照顧者常常只將注意力集中在家人身上,而忽略了自己。但若持續忽視心理壓力和身體出現的警訊,最後可能是自己先累倒,對照顧者和被照顧者而言都是損失。而長輩睡眠障礙,更是每個失智家庭共同面臨的難題。長輩該睡不睡,半夜鬧著要外出,這樣的日夜顛倒不僅會對身體產生負面影響外,也會導致照顧者的作息受到影響。長期積累的疲憊和壓力,可能還會讓照顧者變得脾氣暴躁、情緒崩潰,甚至產生侍病憂鬱。照顧壓力大到讓你失眠?小心自律神經失調「如果可以給自己的壓力打1-10分,你會給自己的壓力打幾分?」很多人未必能給出一個肯定的答案,這正因為壓力是無形、主觀、難以測量的,所以許多人常常會忽略壓力所帶來的影響。而無形的壓力會用不同生理症狀來表現,像是頭痛、便秘、胸悶 、憂鬱等,嚴重時甚至可能改變體內的內分泌系統,慢性壓力的影響不容小覷。當面對壓力時,人的神經系統會馬上啟動。就像古人在野外時碰到獅子追趕,會開始啟動「交感神經」準備戰鬥,這時會感受到心跳變快、胸悶、呼吸急促、緊張,同時身體關閉人體不必要的系統,像是生殖系統、消化系統,所以這時不會餓也不會想上廁所。等到壓力事件結束後,身體才會自動切換為「副交感神經」模式,這時可以好好休息、睡覺。但是當你不論吃飯或是休息,腦中仍惦記着家人,可能導致你沒胃口吃飯、進而影響睡眠品質,或是為了照顧家人時常熬夜,導致交感神經過度亢奮,久而久之就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出現容易疲累、失眠等症狀。解決睡眠障礙因人而異,最好的治療方式,就是幫助照顧者調整自己的狀態與外在環境,讓照顧者能更輕鬆地達到休息的目的,透過認知行為治療、改變作息與觀念等來治療失眠,並且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儘量不要一睡不著或者睡不好,就想通過吃安眠藥來解決問題,避免安眠、助眠藥物過度濫用。醫生建議,如果失眠、睡不好超過一個月,而且已經影響日常生活作息,就需要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如果沒時間就醫也可以試試通過「冥想」來幫助放鬆或是進入睡眠狀態。因爲壓力的本質來自於心理因素的主導,而心理對於壓力的恐懼、害怕等都是由大腦中的「杏仁核」發起。透過冥想,強迫深呼吸,進而可以讓迷走神經傳送放鬆訊號到達杏仁核,降低自己面對壓力的緊張感,瑜珈、腹式呼吸、打坐等都也有類似的功效,但這必須是要常常練習的,才能訓練大腦穩定情緒。此外,還要注意自身的營養狀況,如果營養水平過高或過低,也會對人體內的荷爾蒙和神經傳導物質造成一定的影響。尤其是人在處於壓力的狀態下,身體的代謝速度會加快,適時補充維生素C、B群、鎂、硒等微量營養素,不僅可以幫助調節壓力,還能使人在壓力下也能維持較好的身體狀態。女性照顧者晚上睡不好 五成起因更年期值得注意的是,照顧者當中女性佔了六成,而女性約45歲左右就會進入更年期,受到卵巢功能衰退的影響,荷爾蒙的分泌逐漸減少,容易引發許多身心不適,例如熱潮紅、夜間盜汗、皮膚乾燥鬆弛、失眠、焦慮、憂鬱、痠痛、心悸、心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不同程度的症狀表現。此外,由於女性荷爾蒙缺乏,大腦中許多重要的神經傳導分泌物質也會減少,特別是跟情緒、認知、記憶有關的神經傳導分泌物;而且身體許多器官都有雌激素的接受體,如果長期刺激這些接受體的雌激素突然減少,身體產生劇烈變化,可能就會影響睡眠品質。加上隨著年齡的增長,深層睡眠時間變短,還有更年期女性易出現的熱潮紅問題,常睡到一半體溫升高、冒汗,容易從睡夢中驚醒。醫師提醒:面對更年期失眠,建議女性多培養興趣、多愛自己一點;家人也應體恤、相互扶持,才能順利度過更年期身心不適危機。更年期是每個女性必經過程,也是正常老化現象,透過適當的作息與飲食,就能緩解更年期的不適症狀,醫師更提供9招做法,幫助大家找回一夜好眠。1. 白天盡可能少喝含有咖啡因的飲料。2. 忌白天躺床及過度晚睡熬夜,盡可能在晚上11點前固定時間就寢。3. 睡前1小時減少玩手機、看電視、用電腦。4. 睡前2小時內忌洗熱水澡及激烈運動。5. 睡前1至2小時避免吃消夜或晚餐吃太飽。6. 不過度依賴喝酒助眠。7. 忌躺床思考及計畫事情。8. 未經醫囑自行服用助眠成藥或安眠藥,易造成對於安眠藥依賴。9.若躺床超過30分鐘仍沒有睡意,建議起身離開床,做一些簡單的事情,等到有睡意再回到床上睡。然而無論是壓力或更年期導致的失眠,我們都應該學會審視自身的問題,如女性停經、侍病憂鬱等,送自己一份愛的禮物,不管是穴位按摩、喘息服務,甚至給自己放假都可以,或通過飲食調理、適當運動改善生活習慣,找到適合自己的失眠解决方案才是對自己最好的治療。
-
2023-03-29 醫療.新陳代謝
睡不到8小時易有啤酒肚!國外研究:少睡1小時內臟脂肪增加約12克
【本文重點】國外研究發現,每晚睡眠不足8小時更容易患上大肚腩。少睡會增加內臟脂肪堆積,過多的內臟脂肪會導致高血壓、肥胖、高膽固醇和胰島素抵抗,增加患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風險。睡眠不足會剝奪與內臟脂肪儲存之間的聯繫,同時還會影響大腦獎賞機制、睡眠和食慾。--by ChatGPT你有睡眠不足的問題嗎?國外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每天晚上睡眠不足8小時的人,更容易有大肚腩。堆積在軀幹和重要器官周圍的多餘脂肪被稱為內臟脂肪,它會導致啤酒肚和不受歡迎的蘋果型身材。少睡1小時與內臟脂肪增加約12克有關 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收集了5,000多名(一半男性、一半女性)成年人的健康數據,他們參加了2011年和2013年的兩輪美國國家健康和營養檢查調查,參與者的睡眠時間有1小時到12小時不等。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約為37歲,平均睡眠時間略少於7小時。研究發現,減少1小時的睡眠(目標是7到8小時)與內臟脂肪量總體增加約12克有關。而內臟脂肪危險性高,過多的內臟脂肪會導致脂肪酸增加,影響血脂的產生。它與危險性較低的皮下脂肪不同,皮下脂肪僅堆積在皮膚表面下方,是造成脂肪團和橘皮組織的原因。睡眠不足造成內臟脂肪堆積 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睡眠過少會導致大腦不同部位的活動調節異常,進而影響大腦獎賞機制、睡眠和食慾,這可以解釋成,過少的睡眠會剝奪與內臟脂肪儲存之間的聯繫,睡眠不足會導致胰島素抵抗,許多科學家認為這與高內臟脂肪有關。 Panagiotis Giannos 博士表示,研究發現,睡眠剝奪和體重增加之間存在顯著聯繫,這可能具有臨床意義,因為內臟肥胖與胰島素抵抗、2 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代謝問題有關。過多的內臟脂肪更有可能增加患嚴重代謝疾病的風險,包括高血壓、肥胖、高膽固醇和胰島素抵抗,所有這些都會增加患心髒病、中風和2型糖尿病的風險。 睡眠不足會改變身體代謝脂肪的方式睡眠不足會導致瘦素(一種降低食慾的激素)同時減少,並同時增加生長激素釋放肽,後者向大腦發出進食時間的信號。它還會導致影響食物攝入和睡眠模式的食慾素系統失控。研究人員認為,這可以解釋由於睡眠限制導致的更高熱量攝入和隨後的體重增加。去年春天,梅奧診所的研究人員研究了12名健康受試者,研究「睡眠受限和自由進食如何增加卡路里消耗,並因此增加脂肪堆積」,尤其是不健康的腹部脂肪。與對照組相比,睡眠不足導致腹部脂肪總面積增加9%,腹部內臟脂肪增加11%。2019年,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一組科學家報告表示,每週限制睡眠幾天會改變我們的身體代謝脂肪的方式,並改變飯後的滿足感。該研究涉及15名20多歲的健康男性,他們在家裡睡了一個星期,每晚睡大約10個小時,然後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臨床研究中心的一間套房里呆了10天,在那裡他們吃富含卡路里的食物,並睡了連續四個晚上每晚不超過5個小時。研究發現,睡眠限制導致胰島素水平升高,從而改變身體代謝脂肪的方式。綜合以上研究發現,儘管充足的睡眠對身心健康很重要,但超過三分之一的美國人未能定期這樣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和其他公共衛生專家建議,成年人每晚至少睡7個小時。但這對於多數人而言很難做到,粗略地說,許多人都患有睡眠障礙,這種睡眠障礙會導致長期睡眠不足,並對生活品質產生負面的影響,其中一些病症包括慢性失眠、睡眠-覺醒週期紊亂,導致身體內部時鐘失調、夢遊和睡眠呼吸暫停。因此,充足的睡眠時間(晚至少睡七個小時)對身體健康有益,並能減少內臟脂肪堆積導致啤酒肚的生成。參考資料:Struggle to get eight hours of sleep a night? You're more likely to develop a BEER BELLY, study suggests延伸閱讀:.無法一覺到天亮?黃軒點出3原因所致!吃太飽、手機、感冒藥都會影響睡眠.「13個題目」自測是否有失眠問題 中2項就該就醫.推翻肥胖悖論:當不用BMI作衡量指標時 肥胖「健康益處」消失
-
2023-03-29 醫療.精神.身心
無法一覺到天亮?黃軒點出3原因所致!吃太飽、手機、感冒藥都會影響睡眠
【本文重點】失眠是許多人常面臨的問題,導致無法一覺到天明。黃軒表示,吃喝不節制、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等因素都可能導致失眠。本文提供一些解決方法,讓你能夠有更好的睡眠品質。例如,在睡前幾小時不要吃太飽、不喝酒或含咖啡因飲料,在睡前一小時放鬆身心,遠離電子產品和亮光等。如果你仍然有睡眠困擾,可以考慮諮詢醫師,尋求更專業的建議。--by ChatGPT你睡的好嗎?是否有失眠困擾?總是無法一覺到天亮?失眠是許多人常面臨的問題,人類必須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才會有好的精神體力及健康的身體。對此,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粉絲團「黃軒醫師 Dr. Ooi Hean」整理了導致你不能一覺到天明的多種原因,幫你解決失眠的困擾。不能一覺到天明原因一:你的吃吃喝喝未節制黃軒醫表示,錯誤的習慣飲食,會使你不能一覺到天明。.錯誤習慣飲食1:晚上喝太多酒也許你認為喝一杯酒,可能有助於入睡,但睡前喝酒,其實可能使你更頻繁的半夜會起來上廁所,很容易在夜間中斷了睡眠。如果想要一覺到天明,在睡前四小時內是禁喝酒的。.錯誤習慣飲食2:晚餐吃太飽了在睡前幾個小時,在晚餐內進食到吃太飽,會影響你不能一覺到天明。因為在你睡覺時,腸胃仍在大量的工作,若在你躺下休息時,胃裡仍裝滿容易引起胃灼熱的食物尚未消化完成,這會讓人更難入睡和保持睡眠一覺到天明。.錯誤習慣飲食3:咖啡因飲料研究發現,咖啡因的半衰期在3-7小時左右,但我們體內往往需要10小時才能完全清除掉。只要睡前飲用100毫克的咖啡因,會減少腦部的慢波活動,也就是所謂的深度睡眠受到影響。因此,攝入過多咖啡因(在咖啡、茶和蘇打水中)會阻擋一種名為腺苷的助眠腦化學物質,就使你無法順利睡到天亮了。不能一覺到天明原因二:你潛在身心疾病未改善許多慢性疾病問題可能會影響良好的睡眠。以下是一些老年人最常見的問題:1.情緒障礙:焦慮或憂鬱焦慮憂鬱的情緒,會能讓人難以入睡和保持睡眠到天亮。2.良性前列腺增生年紀較長的男人常有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很多患有BPH的人,在夜間經常因需要排尿而醒來,這使他長期不一覺到天亮。3.慢性疼痛那些神經病變,手腳的刺痛、麻木或疼痛可能會導致半夜經常醒來。當你感到疼痛時是很難保持睡眠。研究人員發現如果病患不能維持一覺到天亮的良好睡眠品質,這樣的睡眠不足會加重第二天疼痛,然後一直惡性循環。4.呼吸中止症候群夜間打鼾和呼吸中止缺氧狀態,會使你半夜醒過來。呼吸中止症候群病患不能維持一覺到天亮的良好睡眠品質,這樣的睡眠不足會導致白天更嗜睡。不能一覺到天明原因三:你的藥物易使你亢奮有些藥物易使你亢奮,可能導致半夜醒來。例如:某些抗憂鬱藥、用於治療高血壓的β阻抗劑、含有酒精的感冒藥物、用於治療炎症或哮喘的類固醇...。有因為藥物而導致失眠者,建議您詢問您的醫師3個問題:(1) 你的藥物是否可能導致半夜醒來?(2)如果是,是否還有其他建議服用的時間?(3)如果是,是否還有其他不會影響您睡眠的藥物?想一覺到天明,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1.每天在相同的時間醒來每晚獲得7到8小時的睡眠,盡量每天在差不多相同的時間入睡和醒來,週末也不例外。這將加強你身體的睡眠週期(你的內部生理時鐘),可以使你每天,更容易入睡和一覺到天亮。堅持一個一致的時間表,有助於減少白天的困倦。2.睡前兩小時避免使用電子設備手機等電子設備會發出藍光,會刺激大腦,降低體內的褪黑激素分泌。褪黑激素是一種控制睡眠/覺醒週期的化學物質,當你的褪黑激素分泌下降恐更難入睡。手機發出藍光的設備,也會分散你的注意力,使大腦保持警惕狀態,這可能會使你更難入睡。而把手機放在床邊也會擾亂你的睡眠,因為半夜手機突然出現的信息通知和燈光,會讓你瞬間醒來,導致了睡眠中斷。3.在安靜、黑暗、涼爽的空間中入睡一個涼爽、黑暗、安靜的房間可能有助於你入睡和更容易保持睡眠。對大多數人來說,「臥室溫度」在15.6°C到19.4°C之間是最佳的睡眠溫度。確保你有一個「舒適的床墊、枕頭和床單」也很重要。你越是舒適,就越容易入睡和保持睡眠。如果你是一個淺睡眠者或有嘈雜的鄰居,一副好的「耳塞」可能有助於你的睡眠不被打擾。另外,如果你的臥室充斥著太多的光線,你可能要考慮使用遮「窗簾或眼罩」來保持你的睡眠環境盡可能的黑暗。4.保持定期運動(但不要在睡前一小時內運動)每天只要30分鐘的有氧運動,就可以改善你的睡眠質量,以及你的整體健康。如果你能在戶外鍛鍊,這可能會增加更多的好處,因為暴露在自然光下有助於調節你的睡眠週期。但是如果你不能到外面去,不要擔心。即使是定期的室內運動也可能幫助你睡得更好。但要避免在睡覺前一兩個小時內進行運動,因為睡前做很多運動,反而增加體溫、身體機能亢進,一時之間這些使身體未恢復休息狀態,可能會使你更難入睡。黃軒提醒,如果你已經有落實上述所有健康的睡眠行為(吃吃喝喝行為、慢性疾病、藥物副作用,良好的睡眠習慣),但仍然有睡眠問題,可以考慮找心理諮商,對失眠進行認知行為治療(CBT-i)。認知行為治療是通過放鬆技巧、談話藝術療法等等非藥物治療方法,被證實,也是可以治療睡眠障礙的方法。如果你有睡眠困擾無法一覺到天亮,不妨透過黃軒分析導致失眠的多種因素,檢視是哪種原因導致自己無法有良好的睡眠品質,找到原因後再對症下藥,改善睡眠狀況,讓你能一覺到天明。延伸閱讀:.失眠只能吃安眠藥嗎? 醫師建議「睡前10招」讓你安心入睡避免安眠藥成癮.「13個題目」自測是否有失眠問題 中2項就該就醫.睡前喝熱牛奶改善失眠問題?專家告訴你可能誤會的真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18 醫療.婦產科
女性更年期停經+三高恐增心血管疾病風險!醫教護心5招遠離威脅
心血管疾病並非肥胖或男性專屬,更年期後的女性,更不可忽視!據衛福部110年死因統計調查,心臟疾病是女性國人第二號殺手,而女性十大死因排名中,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分別為第2、5、6位,佔當年度女性死亡總人數約23.6%,由此可見女性的護心行動刻不容緩。 停經+三高恐增心血管疾病風險!心悸、胸悶、呼吸會喘速就醫 女性停經(更年期)平均介於45歲至55歲之間,依據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資料顯示,46至55歲的女性高血壓、糖尿病的罹病率約為40至45歲女性的3倍,高血脂也隨著年齡增加呈現升高的趨勢。依107年臺灣地區三高(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追蹤資料顯示,有三高狀況的人,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為正常人的1至2倍。據美國及歐洲心臟協會指出,更年期因卵巢功能退化,導致雌激素分泌減少,並出現生理、心理不適症狀,如熱潮紅及盜汗、憂鬱及睡眠障礙、內臟脂肪增加及罹患三高、代謝症候群等,皆會影響女性心血管健康。 馬偕紀念醫院葉宏一副院長分享一位病人的就醫經驗,本身有糖尿病與高血壓的楊女士,從來沒想過更年期後,心血管問題的風險會增加,後來因為出現心悸、胸悶、呼吸會喘等現象而就醫,經檢查診斷為心血管疾病。 呼籲女性應注意更年期因荷爾蒙變化,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若出現上述不適症狀,可尋求專業醫師協助,並時刻注意自身心血管健康。 護心5招遠離更年期心血管疾病威脅!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女性更年期要更注意心血管疾病症狀與關心血管健康,建議可以從控制危險因子以及定期健康檢查等5招做起,以遠離更年期心血管疾病威脅! ・均衡飲食 更年期婦女容易發胖,建議採取均衡飲食型態,例如:減少糖、鹽及反式脂肪的攝取量、多吃蔬菜、水果及全榖雜糧,以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以蒸、煮、汆燙取代油炸食物等。 ・規律運動 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每週宜累積150分鐘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等運動),增加骨質密度、強健肌肉,預防骨質疏鬆,提高基礎代謝率,達到控制體重及BMI(身體質量指數),也可避免內臟脂肪增加。 ・放鬆舒壓 忙碌的工作與生活中,適度安排閱讀、旅行等休閒活動及運動,平時也可多與家人朋友談心,適時紓解壓力,心情也會跟著開朗。 ・向菸說不 菸草中的尼古丁等物質,會加速動脈硬化,讓血液黏稠、血管缺乏彈性,引起中風或心肌梗塞的危險,建議有吸菸的女性可以透過醫療院所戒菸服務門診進行戒菸。 ・定期健檢 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檢查如有三高異常,請定期追蹤,並遵照醫師處方用藥,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也可利用「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輸入健康檢查數據,計算未來10年罹患慢性疾病之風險,並依風險等級改善生活型態,養成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良好睡眠等健康行為,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延伸閱讀》 .使用抗凝血劑2食物別亂吃!藥師:避免影響藥效或異常出血。 .胖肚子更易得心血管疾病!醫:位置比體重更重要。3關鍵健康減重。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3-10 醫療.眼部
降眼壓治療青光眼,卻導致視神經仍惡化!8種青光眼替代療法改善
【本文重點】本文提及青光眼為一潛在使人致盲的疾病,每年三月第二周為「世界青光眼周」,各國相關機構提醒國人重視。在亞太眼科醫學會中有學者提出數種考量的替代療法,包括中藥、針灸、調整飲食及補充維他命等,但尚無定論證明其對青光眼治療有明確效果。--by ChatGPT青光眼是一個潛在使人致盲的疾病,為了強調它的嚴重性,每年三月第二周訂為「世界青光眼周」,各國的相關機構都利用此機會提醒國人重視這疾病。今年二月底在吉隆坡召開的亞太眼科醫學會,其中有關青光眼的替代療法引起與會者高度的興趣。青光眼的治療以降低眼壓為主,但許多患者就算眼壓降低了,視神經仍持續惡化,因此大會中有學者提出數種考可慮的替代療法,雖然這些替代療法尚無定論證明對青光眼治療有明確效果,但發現有12%青光眼患者使用過某種形式的替代療法,包括中藥、針灸、調整飲食及補充維他命等。8種青光眼替代療法1. 銀杏葉:銀杏除了能中和自由基,亦可穩定及保護粒線體避免受損。同時被證實具有血管舒張及抗發炎特性,在治療青光眼時可提供神經保護作用,因此在臨床上常見患者服用。2. 一氧化氮、深綠色蔬菜:文獻報導食用深綠色蔬菜,可能與降低罹患青光眼的機率有關。但大多數深綠色蔬菜含有維生素A、C、K和硝酸鹽,因此不確定相關確切來源,其中硝酸鹽可能在青光眼相關的一氧化氮途徑中發揮作用,因此臨床使用的青光眼藥也有含一氧化氮的降眼壓藥物。雖然吃深綠色蔬菜和青光眼之間的關聯仍然不明,但考慮其豐富的營養價值,鼓勵青光眼患者適量攝取。3. 必需脂肪酸:包含Omega-3及Omega-6已被證實在許多疾病中發揮作用,以青光眼為例,Omega-3對於青光眼的氧化反應提供了保護作用。Omega-3作用於視網膜內的細胞,發揮抗氧化及抗發炎的功效,並幫助視網膜紫質的再生。由於必需脂肪酸亦具有抗血栓及止血作用,每日攝取量以3克為上限,若大量攝入則有出血風險。4. 維生素A:維生素A是維持視網膜和視網膜紫質正常運作的重要化合物,可做為抗氧化劑。每日攝取量不超過3,000微克,大量攝入可能會導致顱內高壓。5. 維生素B群:研究發現,缺乏維生素B12患者的視網膜神經纖維層較薄,因此維生素B12對視網膜具有神經保護作用。6. 維生素C:維生素C在青光眼的作用機轉未知,但是在房水及玻璃體液中含有高單位維生素C,為血漿中的20至70倍。推測這是一種保護機制,可以抵抗陽光和氧化引起的自由基。7. 褪黑激素:青光眼可能與睡眠障礙、憂鬱症、焦慮症等心理障礙有關。青光眼造成視網膜損傷後,睡眠及晝夜的調節會直接干擾,褪黑激素則可能在眼組織中發揮抗氧化劑的作用,因此具有神經保護功能。8.薑黃素或薑黃:薑黃是一種流行的印度香料,主要成分之一為薑黃素。研究顯示,薑黃具有抗發炎、抗氧化及抗腫瘤的功效;薑黃素能夠調節細胞凋亡、增生和轉化,也能調節與發炎反應相關的基因路徑。青光眼的動物實驗顯示,薑黃素可降低青光眼中粒線體損傷、提高眼壓引起的視網膜缺血後保護。雖然青光眼的替代療法引起廣泛興趣,但替代療法的有效性和臨床可行性仍有許多研究需進行。不過,健康的生活型態,包含戒菸、鍛鍊、冥想、運動和均衡飲食,皆對青光眼有正面的影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08 醫療.巴金森病
藥效變短、憂鬱又失眠,有解嗎?巴金森病治療問題全攻略
台灣正值高齡社會,隨國人壽命增長,好發平均在62歲的巴金森病(也作帕金森病)罹病比率也跟著上升。據健保近五年資料統計,從106年的6萬9千多人,上升至110年的7萬7千多人,每年以兩千多人速度成長。若以61歲以上人口來看,約每一萬名老人中,有134人罹病。而巴金森病病程可長達20年以上,接受治療後只要穩定控制症狀,病友的平均壽命不比一般人短。漫長的治療旅程中,如何面對用藥、心理、共病與照護等疑難雜症,是病友跟家屬的關注的重要課題。這篇文章會告訴你:📍巴金森病有哪些症狀? 📍巴金森病如何治療?📍治療之外,還能怎麼幫助延緩退化?📍「巴友與家屬最想問」在地醫師解答大補帖1.巴金森病有哪些症狀?巴金森氏症的好發年齡平均在62歲,典型的巴金森病症狀可分為「動作障礙」及「非動作障礙」。動作障礙:●單側手抖●關節僵硬●動作遲緩●面無表情(撲克臉)●小碎步非動作障礙:●憂鬱●便祕●局部疼痛●焦慮●情緒低落●睡眠困擾並依照症狀嚴重程度,可將病程分為五期:第一期:單側肢體發病,對日常生活不影響。第二期:雙側均有病症出現,身體微駝,但平衡感仍屬正常。第三期:步態不穩,已無法維持平衡,影響日常生活,有些工作也無法勝任。第四期:有嚴重的活動困難,需靠他人或輔具協助。第五期:終日仰賴輪椅或臥躺在床,生活起居全需他人照料。📣專家小提醒在穩定治療的情況下,病程可以長達20到25年,每一期大約是3到5年,但通常第二、三期會停留比較久的時間,到了第四期以後又進展比較快速。【還想看更多】>>>非典型巴金森病友問題更複雜,更難診斷2.巴金森病如何治療?由於大腦中的多巴胺細胞減少,導致巴金森病的相關症狀。目前緩解及控制巴金森氏症以藥物治療為主。目前主要藥物因機轉不同大致分為左旋多巴(Levodopa)、多巴胺受體促效劑(Dopamine agonists)兩大類。專家舉例,治療上維持多巴胺濃度達穩定的量,好比發電廠需固定補充可供發電的材料(多巴胺)以維持電能,像能直接補充多巴胺的左旋多巴(Levodopa),或是仰賴外接電源供電或減少過度消耗,如刺激多巴胺受體達成治療目標的多巴胺受體促效劑(Dopamine agonists),與阻止多巴胺代謝分解的酵素抑制劑等類型藥物。📣專家小提醒治療時常依巴金森氏症病友年齡、症狀給予藥物,並因人而異。病人和醫師共同找出長期作戰的治療策略,維持藥效穩定,讓病人能正常生活,是巴金森病治療的重要目標。【還想看更多】>>>專家:一百位巴金森氏症病友,治療藥物搭配就有一百零一種方式。3.治療之外,還能怎麼幫助延緩退化?巴金森氏症屬神經退化疾病,雖無法治癒,但及時經由藥物治療就能控制病情,所以從罹病初期開始,家人的精神支持十分重要,應隨時關心身心靈狀況,而病友也盡可能不要充斥負面想法,「每天過得快樂就好。」是巴金森氏症除了延緩病程之外,最重要的治療目標。📣專家小提醒【延緩退化5關鍵】:●出現藥效波動等情形,隨時與醫師溝通用藥策略,避免自行增減藥。●出現等認知症狀時(如:憂鬱、幻覺等),優先回診神經內科調整用藥。●罹病初期就開始訓練吞嚥功能,避免隨病程進展出現吞嚥困難、營養不良問題●多運動有助延緩病程,如打太極拳、跳土風舞等有輪替動作的運動。●家人關注及提醒病友按時用藥,延緩病情惡化的時間。【還想看更多】>>>及早進行吞嚥訓練 多運動是延緩巴金森病程的關鍵4.「巴友與家屬最想問」在地醫師解答大補帖Q1巴金森病人憂鬱能改善嗎?芯禾診所主治醫師/寶建醫院兼任主治醫師李杰勳分享,巴金森病病人除外顯的動作障礙症狀,還會合併非動作障礙症狀,如憂鬱、睡眠障礙等,若未妥善治療,可能會加速失能。巴金森病的藥物選擇需考量患者的個別狀況,一般而言,會盡量以愈少的藥物來達到治療效果,例如某種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能治療動作障礙,且藥理上也具有治療憂鬱效果,因此,臨床上會優先給予此藥物治療合併憂鬱症的巴金森病患者。【詳細內容看這裡】>>>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Q2為什麼會有異動症、斷電現象?苑裡李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莊協勳分享,病人常急迫的希望一開始就使用藥效較強的藥物來治療,例如左旋多巴。以長期服用左旋多巴的病人來說,當藥物的蜜月期一過,藥物濃度難以在體內維持穩定,就可能出現藥效波動現象。●當藥物濃度過高時:會造成異動症:病人手腳或身體會不自主抖動、扭動。●當藥物濃度過低時:身體會突然斷電,病人意識清晰卻無法動彈。諸如此類的狀況並不少見,為避免藥物引起的異動症,醫師會採用「藥物接力」的策略,延緩使用左旋多巴的時機,以改善藥效波動的問題。治療過程中也會隨時觀察病程發展,當病程發展至中晚期,病人開始出現其他併發症,會再視狀況調整治療方針。【詳細內容看這裡】>>>巴金森病蜜月期可以被延長?專家分享1關鍵 避免異動症、斷電現象提前報到Q3巴金森病吃藥不舒服怎麼辦?嘉義基督教醫院內科部神經內科主任許永居分享,通常巴金森病的初期服藥,有一定的藥效持久性,隨著病人的體質等因素,藥效可能在三到五年會逐漸縮短,這時就要透過回診、溝通,去調整劑量、服藥頻次或增加其他輔助藥物,因巴金森病須「隨時調整用藥策略」,所以會先讓病人短期回診拿藥,之後再改為長期。對於中末期病友出現異動症或吃藥出現不適症狀,可以每小時記錄或者記憶身體狀況,特別是有異動症病人,要確保當醫師詢問哪個時段容易亂動時,要能夠回答出來,建議記錄約兩周的時間,有助於醫師掌握如何調整藥物。【詳細內容看這裡】>>>巴金森病定期吃藥就沒問題了嗎?專家來解答Q4巴金森病為什麼會失智?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蘇豐傑分享,罹患巴金森病的患者,容易出現憂鬱症狀,約有20-30%的病患晚期會合併失智症,尤其是罹病10年後,併發失智症的機率提高許多。提早就醫治療是延緩病情惡化最好的方法,而且能保持生活自理能力,減輕照顧者的負擔。【詳細內容看這裡】>>>巴金森病也會失智?專家提醒家屬要留意 憂鬱可能是合併徵兆Q5巴金森病一定會失能嗎?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蔡志宏分享,巴金森病惡化的速度取決於個人體質、有無其他慢性病等共病、後天環境因素,但早期發現並治療,搭配運動及足夠的家庭支持與醫療照護,仍可見巴金森病患者與病共處10多年才慢慢地退步,保有正常生活的時間比想像中長。【詳細內容看這裡】>>>別怕失能找上門 專家解密3關鍵 減緩巴金森病退化速度Q6巴金森病人有精神症狀要看哪一科?南投縣佑民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圻域分享,失眠、情緒起伏不定正是巴金森病易被忽略的「非動作症狀」,出現憂鬱症狀時病人通常會先到身心科就診,但巴金森病治療的主軸還是在神經內科,所以建議病友可以先回神經內科,評估是否可透過調整原先使用藥物,同時控制手抖等動作症狀,以及改善情緒憂鬱等非動作症狀,醫師也能判斷是否需要身心科一同會診。【詳細內容看這裡】>>>心情悶...巴金森病人直奔身心科,專家籲:先回診神經內科評估Q7症狀改善可以不吃藥了嗎?光田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吳鈺慈指出,有些病人認為吃藥後身體狀況好轉,於是不再回診或自行停藥,因此會先與家屬、病人進行衛教,強調巴金森病屬於腦部退化疾病,用藥只是控制症狀而非根治,只要規律服藥就能保有正常生活,與一般人無異。【詳細內容看這裡】>>>症狀好了,可以不吃藥嗎?醫師:手抖改善更應按時服藥Q8病人一定要親自回診嗎?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部主任羅彥宇分享,因為巴金森用藥複雜度高,無法固定回診觀察用藥後的副作用,對醫病來說都是難題,另病人到診間看見醫師的安慰劑效應,明顯作用在巴金森病病人上,曾有研究替獨自在家中的病友進行心情量表分析,結果反映出焦慮、心情鬱悶,沒想到來醫院看到醫師後,相關的症狀都獲得改善,過程中服用的藥物都沒有調整。【詳細內容看這裡】>>>醫病定期互動穩病況 醫:花東地區就醫不便成最大難題Q9為什麼關節會一直疼痛無法緩解?台南奇美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楊浚銘分享,台南市的長輩多從事種田務農、養殖漁業等勞力工作,通常第二代不願接手,他們又放不下事業,曾碰過幾位罹患巴金森病患者,即便身體肌肉不適也會吞止痛藥,繼續使用沒有巴金森病症狀的另一手工作硬撐,長期下來導致關節炎,嚴重甚至變形,此時就必須和骨科會診治療。【詳細內容看這裡】>>>務農長輩右手巴金森顫抖 左手關節炎 醫:評估肌肉量決定該動或靜Q10:年輕罹病卻還要工作怎麼辦?「她不想職場夥伴看到她吃藥,怕會有負面聯想,所以希望能減少服藥頻率。」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彥中分享,一名確診至今已有7年的年輕型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患者,在職場工作時所面臨的問題。他指出,約有5%到10%的巴金森病患者屬於年輕型,其治療重點會因餘命、工作需要而不同於老年型,但不論何者,「患者都應維持病況,未來才有機會嘗試新治療。」【詳細內容看這裡】>>>巴金森最愛問/年輕罹病卻還要工作怎麼辦?不同年齡有區別 醫:年輕病人重「存本」Q11:巴金森病半夜雙腳像冰塊如何改善?洗腎病人常見的不寧腿,其實也會發生在巴金森病友身上,但莊雯莉說,會帶來癢、痠與刺痛的不寧腿,有很高機率會被病友與醫生遺漏。因為巴金森病主要症狀常為肢體僵硬、顫抖與小碎步等動作障礙,加上非動作障礙可能帶來的睡眠障礙,容易導致病友無法清楚敘述,醫師也難以判別不適的真正原因。莊雯莉說,巴金森病的不寧腿症狀,目前尚未清楚完整的發生機轉,比較容易理解的方向是與多巴胺調控及鐵質的缺乏有關。因此,用藥上就會進行調整。【詳細內容看這裡】>>>巴金森最愛問/巴金森病雙腳像冰塊 醫生揪不寧腿 調藥助睡眠Q12:巴金森病人:巴金森病人如何找到合適自己的運動?澄清醫院中港分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邱映倫表示,因巴金森病主要症狀為顫抖、緩慢、不平衡以及步態不穩等動作障礙,常會導致病友因運動困難與挫折感而不願外出,進而影響疾病控制的狀況。她說,運動是除了吃藥以外,幫助巴金森病人控制病情、預防跌倒失能的一大利器,病友可視時間、症狀等個人情況,決定運動種類。原則上,健走、慢跑等有氧運動,或是太極、瑜珈、跳舞都適合巴金森病友。可依據不同病程,選擇適合、安全的運動方式。【詳細內容看這裡】>>>巴金森最愛問/超慢跑新風潮 巴金森病易跌倒也能跑嗎? 專家:「這時期」的巴友反而更適合Q13:巴金森病怎麼吃才有助改善症狀?台大新竹分院神經部主治醫師郭懿芝表示,病友可以適度攝取綠茶、咖啡等等飲品改善心情,但是否有治療巴金森的療效,目前相關研究仍缺乏長期追蹤,且實際的成分攝取量也有差異,坊間的飲食相關研究報告通常是以動物性實驗為主,如綠茶會以高劑量或濃度的兒茶素去計算,而人類實際上難以攝取到如此大量的成分,改善症狀的關鍵仍是均衡飲食並配合醫師規律服藥。【詳細內容看這裡】>>>新研究:喝綠茶可改善巴金森病退化?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03-06 醫療.精神.身心
同事、路人都在背後議論我…思覺失調症15項症狀,長期造成大腦功能喪失
新竹一名幼稚園教師從5年前開始,上課時常覺得同事在背後議論自己,且漸漸覺得連路人都會談論她,甚至身邊無人,耳邊也會傳出議論聲,不勝其擾,進而影響工作表現。該名幼稚園教師前往精神科求診,診斷為「思覺失調症」,然因工作忙碌,常忘記服藥,導致病症時常復發影響工作。最後前往求助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陳柏安,每月固定接受抗精神病藥物長效針劑治療,接受針劑後,症狀逐漸穩定下來,不再因為忘記服藥而導致病況不穩,生活逐漸回到正軌。思覺失調症初期不易察覺 長期造成大腦功能喪失陳柏安表示,思覺失調症屬於精神科的慢性疾病,多發病於青少年晚期到成年早期,發病率佔總人口約1%。思覺失調症的症狀包含妄想(堅信的錯誤信念,常見如被害妄想、關係妄想等)、聽幻覺(耳朵聽到不存在的聲音,多是人聲)、混亂的言語及行為,還會有其他負性症狀(人際退縮、表情淡漠、自我照顧功能喪失)、認知功能障礙和情緒症狀等,容易造成現實感混淆,長期甚至會造成大腦功能喪失。無法純靠抽血或影像檢查診斷,需要精神科醫師藉由臨床會談診斷出,且初期症狀不易察覺,容易錯過黃金治療期。思覺失調症15項症狀:幻覺、幻聽、妄想、胡言亂語、言語片段、疏離人群、退縮、情感冷漠、攻擊、破壞、自殘、思考障礙、注意力無法集中、睡眠障礙、情緒症狀思覺失調症好發:.18-25歲之間,家族中已有精神分裂症病史的人。.體質異常者,體內多巴胺濃度高過正常值許多,導致腦內化學作用產生變異。.藥物及毒品濫用的人。.精神和情緒壓力過大的人。.在家庭成長背景中曾經歷嚴重問題的人,如父母離異、過度情緒化的教育方式、家庭成員失和等。【延伸閱讀】疾病百科/思覺失調症發病前5年為黃金治療期 自行斷藥易復發身心科醫師周伯翰強調,思覺失調症患者治療黃金時期為發病前5年,根據過去和日本東京大學合作的研究顯示,思覺失調症患者,剛發病前5年大腦功能會迅速下降,因此這段時期立即就醫,穩定服藥,避免病情復發導致大腦功能下降是很重要的,但患者往往在病情穩定後,服藥順從性不佳,導致症狀復發,影響患者的大腦功能,臨床上,使用進紅外光偵測患者大腦功能結果也顯示:患者在穩定接受長效針劑治療後,大腦前額葉功能會逐漸改善的情形。陳柏安指出,近年來隨著醫療進展,新的抗精神病藥物針劑副作用已經很少,有些針劑1個月打1次,甚至可以3個月打1次,減少患者忘記吃藥導致復發,或是就醫不便。近年國外針對思覺失調症的治療專家建議皆將長效針劑列為治療首選。病患可在身心醫學科門診和醫師討論治療選項,穩定就醫及接受藥物治療,給自己復原的機會。(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03 醫療.婦產科
未必胸痛,女性心臟病猝死前兆與男性不同!更年期心血管死亡率隨年齡大增,5招護心
衛福部國健署指出,女性進入更年期後,46至55歲相較40至45歲時,罹患高血壓、糖尿病機率高出3倍,高血脂機率也隨年齡升高;相較於男性,女生更年期間更要注意心血管疾病風險,尤其女性心臟病猝死前兆與男性不同,未必出現胸痛,但呼吸不順、手麻、心悸、背痛,都是警訊,若心悸合併呼吸急促、頭暈、胸部不適,應盡快就醫。女性更年期 易影響心血管健康女性更年期通常在45歲至55歲之間出現,美國及歐洲心臟協會指出,更年期因卵巢功能退化,導致雌激素分泌減少,並出現生理、心理不適症狀,如熱潮紅及盜汗、憂鬱及睡眠障礙、內臟脂肪增加及罹患三高、代謝症候群等,皆會影響女性心血管健康。63歲楊小姐,經常運動也喜歡登山,身材保持良好,BMI維持在22.5,過去也沒有吸菸,但母親有糖尿病史。然而在53歲停經時,發現自己也罹患糖尿病,某一次爬山時,因為出現心悸、胸悶及呼吸喘,就醫診斷出心血管疾病。台灣更年期健康學會執行長李奇龍表示,常見更年期症狀包括心悸、腰痠背痛、情緒不穩、失去安全感、頭痛、耳鳴,以及月經異常、性交困難、異常分泌物、口乾舌燥、眼睛乾澀、皮膚搔癢、皮膚知覺減退等。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科長鍾遠芳表示,女生更年期間更要注意心血管疾病風險。馬偕醫院副院長葉宏一表示,更年期後女性荷爾蒙濃度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每5歲增加近一倍,45歲以前停經者,心血管疾病風險顯著增加。而女性心肌梗塞會出現噁心、手麻、呼吸不順、背痛等非典型症狀,不同於男性的胸悶典型症狀。新型菸品崛起,許多年輕男女手持一支電子煙、加熱菸,3C產品酷炫外型宛若時尚潮流,葉宏一更指出,若女性吸菸,會導致停經時間提早,尤其吸菸份量越重、吸菸時間越長,更年期報到時間更早,更年期症狀也會越明顯,呼籲民眾應該及早戒除抽菸等不良生活習慣。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首位,但心臟疾病更是女性第二大死因,尤其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三者相加,占女性當年總死亡人數23.6%,若碰到更年期女性有更高風險,呼籲民眾多關心周遭女性朋友,做好「護心」並調整生活型態。國健署提供5招「護心」1.均衡飲食:更年期婦女容易發胖,建議採取均衡飲食型態,例如:減少糖、鹽及反式脂肪的攝取量、多吃蔬菜、水果及全榖雜糧,以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以蒸、煮、汆燙取代油炸食物等。2.規律運動: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每週宜累積150分鐘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等運動),增加骨質密度、強健肌肉,預防骨質疏鬆,提高基礎代謝率,達到控制體重及BMI(身體質量指數),也可避免內臟脂肪增加。3.放鬆舒壓:忙碌的工作與生活中,適度安排閱讀、旅行等休閒活動及運動,平時也可多與家人朋友談心,適時紓解壓力,心情也會跟著開朗。4.向菸說不:菸草中的尼古丁等物質,會加速動脈硬化,讓血液黏稠、血管缺乏彈性,引起中風或心肌梗塞的危險,建議有吸菸的女性可以透過醫療院所戒菸服務門診進行戒菸。5.定期健檢: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檢查如有三高異常,請定期追蹤,並遵照醫師處方用藥,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國健署表示,民眾可利用「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https://cdrc.hpa.gov.tw/),輸入健康檢查數據,計算未來10年罹患慢性疾病之風險,並依風險等級改善生活型態,養成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良好睡眠。(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01 醫療.心臟血管
對心臟影響重大!研究稱失眠者患心肌梗塞機率是一般人1.69倍
前一晚若是睡不好,隔天精神肯定很糟,不過一項新研究指出,失眠不只讓你睡眠不足外,還可能對你的心臟有重大影響。失眠患者心肌梗塞風險高根據刊登在《臨床心臟病學》(Clinical Cardiology )期刊的研究顯示,與沒有睡眠障礙的人相比,失眠患者患心肌梗塞的可能性高69%。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每晚睡眠時間不超過五個小時的人患心肌梗塞的風險最大。該研究數據納入來自包括來自美國、英國、挪威、德國、台灣和中國大陸在內的九項研究,總計超過118萬名成年人的資料。為了進行分析,研究人員將失眠定義為具有三個主要症狀的睡眠障礙,包括:.入睡困難。.難以維持睡眠。.清醒後無法重新入睡。研究人員發現,失眠者患心肌梗塞的可能性是非失眠者的1.69倍,而心臟梗塞發作風險的增加也與每晚睡眠時間之間存在關聯。那些睡了五個小時或更短時間的人,其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最高,並且與睡七、八個小時的人相比,其發生心肌梗塞的可能性高1.56倍。有趣的是,更長的睡眠時間並不總是更具保護性。研究發現,每晚睡六小時的人患心肌梗塞的風險低於睡九小時或更長時間的人。該研究作者之一、埃及亞歷山大大學醫學生Yomna E. Dean表示,無論年齡大小,失眠的人都更容易心臟病發作。Dean指出,失眠應該被認為是心臟病發作的危險因素,需要更好地教育人們缺乏良好睡眠有多危險。因此,該研究結果建議,應將失眠納入心血管疾病一級預防指南中。失眠原因有哪些及如何改善?造成失眠的原因其實有很多,可能因人而異,包含生理病痛、心理壓力、社會大環境的浮動等。》看更多失眠成因為了避免失眠和改善睡眠品質,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建議五個簡單的步驟:.堅持每晚在同時間睡覺,每天相似時間起床,包括週末。.確保臥室是一個輕鬆、安靜和黑暗的空間,且溫度舒適。.從臥室移走電子設備,例如電視、電腦和智慧型手機。.睡前避免大餐、咖啡因和酒精。.白天鍛煉身體可以幫助晚上更容易入睡。【資料來源】.Insomnia may be linked to higher risk of heart attack, study says.Insomnia Tied to Greater Risk of Heart Attack, Especially in Women
-
2023-02-15 焦點.健康知識+
護血管、促免疫…泡腳好處多!留意6件事更養生,泡再暖也別脫衣服
泡腳可為身體帶來不少好處,也有不少方法可提升泡腳的優點,不過也有許多細節需要注意、有些族群也不宜泡腳,藝文風澤中醫診所院長胡心瀕中西醫醫師提醒留意,更有助身體健康! 泡腳護血管、促免疫、好處多!中西醫:可作一般養生日常。 泡腳的優點、適合族群:胡心瀕醫師表示,泡腳溫熱水可促進血液循環、新陳代謝、讓身體溫暖、舒筋活絡,因此像是手腳冰冷、久坐下半身水腫的上班族、怕冷、易感冒、經期易腹痛、不容易入睡、睡不安穩等族群都可泡腳改善。可天天泡腳養生,作為養生日常的一部份,日久效果逐漸明顯。 可護血管、促血循、消疲勞:另外,也因泡腳可促進血循,對保養血管、改善血管疾病也有所幫助。而淋巴循環也會跟著變好,免疫功能也有利提升,降低感冒、生病等機會。足部循環變好則有助減少乳酸堆積,因此也有助降低運動所帶來的痠痛疲勞。。 泡腳不是治療,有病要看醫生:不過並非所有腳痛都可靠泡腳改善,像是常見踩到地板腳底會痛的足底筋膜炎,泡腳就只能幫助減緩不適,畢竟足底筋膜炎是已代表著足底正在發炎,已並非單純的乳酸堆積、血循不佳,就算泡個365天也沒有治療效果,還是得就醫治療。 泡腳留意6件事更養生!醫:天冷泡再暖也別脫衣服。 運動後注意間隔時間:泡腳雖然好處多,但也有許多常見的地雷要避免。胡心瀕醫師指出,像是前述提到運動後可泡腳,但也不宜馬上就泡,因為剛運動完血管正處擴張狀態,泡腳也會擴張血管,可能會使得血壓過低,易出現頭暈等不適,建議至少間隔一小時為佳。 泡腳前後別喝酒、吃飯:同樣需間隔一小時的,也包括喝酒、吃飯,喝酒的道理如同泡溫泉不宜飲酒,酒精也會使得血管擴張,兩者一起可能有降低血壓、增加血管負擔的疑慮。而吃飯則道理如洗澡前後別吃飯,因為吃飯時血液會較集中於胃部幫助消化,泡腳、洗澡則會將血流帶往足部、全身,可能會造成消化不良、胃部負擔。 注意泡腳準備:泡腳的水溫也需要注意,一般會建議在38-42度之間,時間約可泡15-30分鐘,並於身旁放壺常溫水補充水分,大致如同泡溫泉。胡心瀕醫師表示,即便只有泡腳,水溫太高一樣會有燙傷的風險,時間過久、沒補充水分也可能脫水,也可能出現皮膚敏感等不適。 避免溫差,再暖也別脫衣服:另外,天冷泡腳感覺到身體溫暖時,再熱也不宜脫去身上的衣服,或至少披件浴巾,避免直接接觸冷空氣,增加溫差溫差過大造成急性心腦血管疾病、形成腦中風或心肌梗塞的風險。同樣避免溫差,泡腳前後身體暖和時,也建議別喝冷飲或冰飲。 部分族群不宜泡腳:不適合泡腳的族群也要注意,像是中風後患者、糖尿病患者等皮膚感知異常的族群,可能會因無法正常的感覺水溫而燙傷。足部有傷口、感染者也不宜,例如蜂窩性組織炎、香港腳,胡心瀕醫師特別提醒,這類族群常會有「泡腳可殺菌」的迷思,但泡腳水除非到100度,否則不可能殺菌,有傷口、受感染時泡腳,反而容易使得感染擴大或更深。而若自覺是特殊族群者,建議可向自己的主治醫師詢問。 日常泡腳有利促進身體健康,中西醫教3招更有助養生! 按摩&藥草:讓泡腳效果更好,泡腳後也可以按摩腳底,腳底有非常多的穴位,即便不記穴位的按摩腳底,也能促進足底筋絡循環。泡腳時也可適度加入藥草,可帶來更多不錯的效果,藥草可至中藥行詢問,或一般市售泡腳專用的藥草包。胡心瀕醫師建議可先用熱水壺煮開藥草,再將煮好的藥水倒入泡腳水當中,如此更有助皮膚吸收。 各藥草效果皆不同:胡心瀕醫師舉例,像是女生常有經痛、手腳冰冷的問題,可加入艾草、澤蘭、紅花、益母草等幫助改善。年長者、運動員常有痠痛問題,可加入一條根、老薑、乾薑、紅花、當歸尾等,有助更促進乳酸代謝、減緩痠痛。有睡眠方面問題者,可選合歡皮、紅花、桂枝、當歸尾,在睡前半小時泡泡腳,可幫助睡眠。 精油:若不喜歡藥草也可選擇精油,薰衣草、玫瑰草、洋甘菊等,或是選擇複合配方精油,可在泡腳水中滴10-20滴左右,這些都有幫助睡眠的效果,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日常問題泡腳改善不了?盡早檢查別把泡腳當治療! 胡心瀕醫師也提醒,不論是經痛、手腳冰冷、疲倦、痠痛、睡眠障礙等,或其他各種問題,經泡腳約一至兩周後都沒有改善,也必須了解當前的問題已並非泡腳、或其他飲食等養生方式所能改善,盡早就醫檢查,並透過治療改善為佳。 《延伸閱讀》 .腳麻沒感覺,未必是血液循環出問題。醫:簡單4動作保養腳,久未改善速就醫 .下床一踩地腳就痛?醫教簡單3招在家改善足底筋膜炎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2-08 失智.大腦健康
空氣汙染、心血管疾病增加罹患失智症風險!保護大腦健康這樣做
2017和2020年在刺絡針雜誌上所發表的重要研究中,分別指出每個人生命歷程中的9項及12項失智症風險因子與風險比例。而針對區域和國家的進一步研究,可以發現拉丁美洲、印度和中國,在各項危險因子的風險指數,和全球的平均指數,不太一樣。這些其實跟飲食、文化、族群、生活習慣及健康狀況,都有所關聯。最重要的是更明確的告訴大家,失智症可以預防的比例,各國從35%-56%不等;另外,在同一個國家中,各族群的狀況,也會有所不同。2020年新加入的危險因子Infogram以英國為例,少數民族的心血管疾病,或是黑人的失智症風險比例,就相對偏高。所以,倫敦大學學院(簡稱UCL)著名的精神科醫師Dr.Naaheed Mukadam,就建議降低失智風險除了從個人層面去改善外,更重要的是在國家和社會的層次上,是否能夠推行更有效的措施。例如:當民眾就醫時,相關專科醫師可以提醒心血管風險的管理方法、在公共場所禁菸、乘車必須繫安全帶、制定酒類的最低價格、噪音和空氣汙染防制法等。讓民眾在教育、行為標準和環境上,做全面性的改變和調整。這樣才能夠真正減少全民的失智症發生率,和增進大眾的健康。瑞典的Francesca Mangialasche博士,也是全球性失智症預防研究「FINGER」的主持人,她在2022年12月亞太區國際失智症會議「降低風險的科學」這個主題中,談到上述研究的模組是針對營養、運動、認知訓練、社會活動、生物標記和心血管風險管控等多個面向,加上基本的健康建議同時進行。共有1,260名,60-77歲的受測者參加,為期2年。之後,進行5年和7年的追蹤研究,在2022年完成第11年的追蹤。成果包括:1.大腦的認知能力改善2.降低心血管的風險20%3.功能性風險減少30%4.慢性病減少60%5.比較好的健康和有品質的生活6.減少健康方面的財務支出截至2022年全世界已經有45個國家,加入FINGER的研究。亞太區有澳洲、日本、韓國和台灣,都是其中的一員。而台灣的切入點是與家醫科醫師合作,進一步了解每個個案的疾病和共病。各國透過獨立且多方面的研究後,交流分享。然後從彼此的數據分析中,找到同質性或不同介入的組合,讓這個計畫更具全面性和獨特性。目前新的研究模組,正透過國際上的合作,攜手找到更合適的大腦健康促進模式,包括因應疫情的挑戰而建立的E-FINGER團隊,以及FINGER + 藥物介入。也有其他的研究,試著求證寂寞、無求生欲、壓力、睡眠障礙、口腔健康衛生、新冠肺炎感染,是否也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因此,失智症的預防方法,絕對不是從單一方面或個人著手而已。它必須是多面向、多族群、多層級和跨世代,同時經過有效性的實驗證明,才能正確和廣泛的適用更多人種。
-
2023-02-07 醫療.呼吸胸腔
用閉嘴貼防睡覺時打呼有效嗎?專家告訴你臨床證據及可能危害
你有聽過「閉嘴貼」(mouth taping)嗎?這是在睡覺時用膠帶封住嘴巴以改善睡眠的做法,社交媒體平台TikTok上有眾多追隨人數的影響力者聲稱它可以平息打鼾,並且防止隔天早晨口乾,甚至「#mouthtaping」標籤在TikTok上的瀏覽數超過5千萬次。然而,這有用嗎?睡覺時用膠帶貼住嘴巴安全嗎? #mouthtape 什麼是閉嘴貼,它有效嗎?閉嘴貼顧名思義,就是用對皮膚無害的膠帶封住嘴巴,迫使自身通過鼻子呼吸而不是用嘴巴呼吸,但是為什麼用口呼吸者會對改變他們的習慣感興趣呢?根據克利夫蘭診所的說法,用鼻子呼吸可能有很多用嘴呼吸所沒有的好處,包括:.降低血壓。.過濾過敏原。.調節呼吸的溫度。.加濕你呼吸的空氣並滋潤你的喉嚨。.減少焦慮。另一方面,張口呼吸有多種副作用,包括:.口乾舌燥。.口臭。.喉嚨痛。有時用口呼吸者會打鼾,這是一種常見症狀,並伴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的煩躁和疲勞。史丹佛大學耳鼻喉科語言病理學臨床科學博士及言語和吞嚥障礙專家Ann Kearney表示,閉嘴貼的目的是確保夜間呼吸通過鼻子進行,膠帶只是一種幫助你轉換為鼻呼吸的技術。她正在研究閉嘴貼對打鼾的影響,她的目標是鼓勵大家用鼻子呼吸。關於閉嘴貼,科學怎麼說?閉嘴貼的目的是減少負面影響,並通過鼻子改變呼吸方式。但迄今為止所做的研究似乎尚無定論,而且對於貼嘴是否有益尚無定論。一項小型研究表明,30名患者在有閉嘴貼後打鼾減少。但另一項針對36名哮喘患者的研究表明,在使用閉嘴貼後,他們的狀況沒有任何變化的跡象。一項2022年的研究顯示,有10名患者即使在嘴巴被貼上膠帶後仍繼續嘗試張口呼吸。睡眠醫學專家Cinthya Pena Orbea表示,沒有足夠有力的證據支持閉嘴貼有益,而閉嘴貼不是目前治療任何睡眠障礙做法的一部分。你應該嘗試閉嘴貼改善打呼嗎?根據克利夫蘭診所的說法,貼住你的嘴會削弱你深呼吸的能力。此外,你還可能因使用錯誤的膠帶而出現皮膚刺激、過敏反應或皮疹,因此不建議出於任何原因在你的身體上使用大力膠帶或任何其他類型的膠帶。由於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支持這種趨勢背後的益處,如果你擔心打鼾、口臭、睡眠呼吸中止症,或任何其他與呼吸或睡眠相關的狀況有所改善,你應該諮詢醫事人員以找出更安全的替代療法。如何得知自身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最大的表徵就是打鼾。多數人認為睡眠呼吸中止症是年長者與肥胖者才容易罹患的病,但事實不然。長庚睡眠中心主任莊立邦曾表示,脖圍超過40公分、下巴較後縮和鼻型較扁者都可能提高風險。莊立邦說,如發現自己睡覺時可以聽到自己的打鼾、每晚都會起床如廁兩次以上、白日注意力不集中,代表淺眠睡不好,時常醒過來,恐與睡眠呼吸中止症有關,或是早上起床發現自己口乾,夜間常用嘴巴呼吸者,都應該進行睡眠檢測。【資料來源】.Mouth Taping: Can It Really Help Your Sleep?.Mouth Taping: Is It Safe?.估80萬人罹睡眠呼吸中止症 九成受隱形殺手威脅卻不知
-
2023-01-29 養生.聰明做健檢
及早發現哪裡不健康!醫揭這項進階健檢項目最熱門:十大癌症有五種都與它有關
健檢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很多20、30歲的年輕人也很有興趣,他們做健檢的目的已經不是為了發現疾病,而是要更早找到「哪裡不夠健康」。除了基礎、進階檢查項目,現在健檢中心更可規劃出個人化的健檢項目組合,針對現代人常見代謝不好、睡不好、壓力大等問題,做生理、營養評估。基礎項目包含實驗室檢查和儀器檢查,費用約1萬5到3萬元。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總院長鄭乃源表示,基礎項目主要可分成實驗室檢查(如血液、尿液、糞便等)和儀器檢查(超音波、內視鏡等),兩者都是現代醫學最主要的檢查方式,可以補足醫師望聞問切所看不到的地方,整套費用平均大約2萬到3萬多元不等。尋求健檢服務前,最好要做點功課。鄭乃源表示,自己過去就醫的歷史、父母手足的病史都很重要,健檢前最好回顧一下,做個基本整理。此外,若有抽菸喝酒、特殊飲食習慣,也要坦白告知,這些資訊都有助於規畫更完整的健檢。美兆健康管理機構商品業務處暨教育訓練處處長林辰語表示,以美兆為例,基礎項目有12大類,大約110項,除了身高、體重、體脂肪、心跳、血壓等一般檢查,還有尿液檢查10幾項、血液檢查10幾項包括肝功能、腎功能、血脂肪等、儀器檢查有心電圖、超音波、X光、骨密度、眼壓、眼底攝影、聽力檢查、婦科檢查、肺功能檢查等,費用大約是1萬5千元到2萬元左右。進階項目與常見死因、癌症相關,消化道檢查最熱門。鄭乃源表示,進階項目大都與國人常見死因、常見癌症有關,最熱門的就是消化道檢查,因為十大癌症當中有五種都與消化系統有關。以聯安診所為例,腸胃鏡檢查是聯安的強項,除了有專業的醫師群,大腸鏡看到息肉,當場就能切除,真正落實降低癌症風險。第二熱門項目是心血管檢查,除了傳統的心臟超音波、運動心電圖外,還特別引進如:小顆緊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等新穎且具前瞻性的心血管預測指標,可同時兼顧質與量的分析。鄭乃源說,雖然因法令規定,診所不能設置電腦斷層儀器,但聯安與醫院合作,因此可做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找出很多零期到一期的肺癌,只要開刀切除就能治癒。其他還有女性癌症相關檢查,例如解析度更好的3D乳房攝影儀器,還有能測導致子宮頸癌的HPV病毒基因型別,可更準確推估罹癌風險。健檢走向個人化,有時一個便宜檢查項目能救人一命。林辰語表示,健檢前需要先填寫100多題的問卷,內容包括飲食、睡眠、運動,加上美兆擁有累積30幾年的健檢大數據,每個數值都有幾十萬份資料,橫跨不同年齡層,數值範圍內還可以再分割小區間,根據這些大數據,再經過醫師問診和溝通,可以規畫出相當個人化的健檢項目組合。經過進階檢查,常會發現一些意想不到又非常重要的問題。常見代謝不好、睡不好、壓力大、作息不正常等問題,美兆也開發出微生理評估、營養生理評估等進階項目。林辰語舉例,有個客戶20多年來都在美兆檢查,一次例行檢查對照過去數值,發現他的鐵蛋白變超高,非常危險。醫師強烈建議他去血液腫瘤科追蹤,結果發現是血癌,但因為很早就發現,吃藥就沒事了,一個很便宜的檢查項目救了他一命。也有40幾歲的女性月經混亂,跟著姊妹吃大豆異黃酮,吃了幾個月剛好來健檢,發現雌二醇暴增10倍,婦科癌症風險很高。請她把保健食品都拍照帶來檢查,才發現原來是大豆異黃酮惹禍,因內含蜂王乳、琉璃苣油等植物性荷爾蒙成分,有些人不能代謝這些物質。停止服用3個多月之後,數值就正常了。傳統檢查報告都正常,就要從功能性檢查、營養生理檢查找答案。鄭乃源表示,過去十幾年來,國人對於預防醫學的觀念越來越成熟,現在很多30多歲的年輕人經濟能力不錯,積極想要維持在「健康」狀態,也瞭解檢查目的不只是早期發現疾病,更要辨識「哪裡不夠健康」並繼續進行健康管理。鄭乃源說,上班族最常見的狀況就是常感倦怠、無法恢復元氣。當他們對健康有疑慮,就會願意做「功能醫學」檢查,例如性荷爾蒙或壓力相關荷爾蒙檢查;也有許多民眾因睡眠障礙來做相關檢查。「健檢不是疾病醫療的延伸,聯安的服務也不只是在檢查當天,而是長期的健康夥伴關係。」鄭乃源表示,光是做健檢不會讓人變健康,重點在於如何根據健檢結果調整自己。林辰語表示,現代人壓力太大,常影響到消化、自律神經,感到很累、不舒服,但傳統檢查報告都正常。這時候就要從功能性檢查、營養生理檢查找答案,營養生理評估包括47個檢查項目,粒線體功能、澱粉代謝、脂肪代謝等都包括在內。
-
2023-01-26 焦點.健康知識+
穿襪子睡覺不見得能改善睡眠 醫師:但「一症狀」可望改善
天氣寒冷,有些人睡覺會穿襪子。許多媒體報導,國外研究發現,入睡速度和身體核心溫度相關,比起沒穿襪子,穿襪子睡覺的人能更早入睡,並獲得更好的睡眠效率。然而先前《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就已發布事實查核報告指出,媒體內容有部分錯誤。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陳冠群也表示,相關內容還需要更多研究才能了解,不過腳底有許多神經系統,神經刺激會影響心血管功能,尤其年長者血管退化,睡覺穿襪子降低溫度對神經的刺激,可進而降低對心臟、血管的影響。韓國研究穿襪睡覺的影響 發現可改善睡眠《生理人類學期刊(Journal of Physiological Anthropology)》上,一份韓國研究針對6名平均22.7歲的韓國男性,調查其穿襪子睡覺與不穿襪子睡覺時的睡眠狀況。受試者需分別參與兩次睡眠實驗,由凌晨0時至隔日上午7時進行,一次未穿襪子,一次有穿襪子,過程中研究團隊對其睡眠情況進行觀察。研究發現,穿襪子睡覺後入睡時間明顯變短,與未穿襪子的入睡時間有7.5±5.3分鐘的差異,睡眠效率也顯著提高7.6±7.1%,總睡眠時間多了32.0±29.9分鐘,睡眠期間醒來的次數是8.8±4.3次,不穿睡襪則是16.3±4.9次,相差近2倍。而過去許多研究顯示,核心溫度的變動能幫助入睡,因此,研究團隊在進行研究前假設「穿襪子幫助提早入睡,與核心體溫變動有關」。但研究團隊用肛溫測量受試者的核心體溫時,發現穿襪子並沒有會影響核心體溫,假設並不成立。闢謠!穿襪助眠與核心溫度無關 待更多研究釐清然而,許多媒體引述這篇研究,表示入睡速度和身體核心溫度相關,穿襪子睡覺能幫助入睡,改善睡眠問題。針對這部分,《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指出,媒體內容錯誤,南韓研究確實發現,穿襪入睡比未穿襪者較快入睡、睡眠效率較高,但並非與核心溫度改變有關,機轉未獲證實,還有待更多研究釐清。此外,這項研究為觀察性研究,樣本數相對較少,受試者也沒有睡眠障礙,無法進一步證實穿襪睡覺對於睡眠的改善。醫師陳冠群也表示,研究並非主流,相關的影響還需要更多研究。年長者血管老化 穿襪、泡腳降低心血管風險不過,陳冠群醫師提到,有些年長者血管老化,晚上睡覺末梢循環會變得比較不好,尤其冬天比較冰冷,腳底又有許多神經系統,心臟除了血管之外,事實上還受神經系統控制節律,當腳暴露在寒冷的空氣中,引起的神經刺激對於心臟也有些影響。有些民眾在半夜甚至會因此有腳抽筋的情形發生,陳冠群醫師建議,這些年長者在睡前可以泡腳,讓神經、血管放鬆,或是在睡覺時穿上襪子,避免周邊末梢暴露在冷空氣中,這對抽筋的情形會有所改善,在睡眠來講應該也會有點幫助。不過,醫師提醒,民眾睡覺時應避免穿著比較高壓迫性的襪子(如:彈性襪),選擇保暖性的睡眠襪(如:毛襪),避免太緊的襪子影響血液循環。 【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506】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3-01-25 醫療.骨科.復健
下背痛該怎麼辦?復健科醫詳解下背痛原因、症狀及治療方式
下背痛及其相關的問題,是復健科門診病人最常見的病痛,這種下背痛是一種背部骨骼肌肉系統之疾病,常見初次發作的年齡層為20~40歲,男性和女性患者比例相當,而下背痛更常見於40~80歲之間,其罹病人口比例會隨年紀逐漸增加。全球約有9~12%的人口患有下背痛,但約65%的人會在六週內改善,在復健科門診中,此類病人約占三成,其主要症狀都是在下背突發性疼痛,甚至會有輻射性麻痛延伸至下肢。下背痛形成的原因是什麼?下背痛並非單一的疾病,有時會伴隨其他潛在的病因,故下背痛族群是包含許多疾病之共通症狀。一般下背疼痛常因姿勢不當、彎腰搬提重物後引起,導致下背痛之原因,可能是因下背部肌肉、韌帶、骨骼、關節的拉傷或扭傷。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疾病會合併下背痛,包括: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脊椎椎間盤退化、脊椎椎間盤突出、脊椎壓迫性骨折(常見於骨質疏鬆病人)、腰椎滑脫併脊椎管腔狹窄等。下背痛的症狀為何?一般下背痛的症狀是局限在下背部(第一腰椎至第五腰椎之區域)的刺痛或悶痛,其疼痛範圍可能是在單側或雙側,有時會有輻射性的疼痛傳至臀部及下肢(所謂的坐骨神經痛),尤其在身體往前彎曲動作時,會誘發上述症狀發生,甚至在咳嗽或打噴嚏時,亦會使下背痛加劇。雖然疼痛感會慢慢改善,但若不加以注意防範,下背痛復發的比例高且疼痛的程度會較之前更嚴重,有些慢性下背痛患者還會有焦慮及睡眠障礙的問題。下背痛常見之成因及症狀分類一、單純背部扭傷造成之下背痛:通常為局限在下背部疼痛,65%患者可在六週內改善。二、椎間盤突出或骨刺壓到神經根,或脊椎腔狹窄造成單側或雙側之下背部痛及輻射性延伸到下肢之疼痛。三、壓迫性骨折造成之下背痛:常見骨質疏鬆之患者,其部位多在胸腰椎連絡處,多見於長者意外跌坐地面造成。四、腫瘤引起之下背痛:通常會半夜3~4點左右痛醒,且下背腫瘤或感染處遇外力敲擊會疼痛,甚至會有下肢肌肉萎縮情形。五、內臟器官的轉移痛,例如:膽囊、腎結石或感染、胰臟炎或腹主動脈瘤剝離。六、外傷造成之下背痛:常見於暴力撞擊後,引起之下背部椎骨骨折,脊椎前後滑脫症或椎間韌帶扭挫傷等。七、退化性關節症:如腰椎退化骨刺。八、脊椎骨性發炎: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等。九、感染性疾病:如急性化膿性椎間盤炎或慢性骨髓炎等。十、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是人體肌肉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下,防礙血液暢流,無法有效的把體內因代謝作用所產生的廢物(例如:乳酸等)帶走,積存在該處而引起酸痛感。下背痛治療方式一、藥物治療:一般常用的是非類固醇類消炎藥,或單純的止痛藥物,亦會使用肌肉鬆弛劑。若是因長期慢性疼痛導致之憂鬱及焦慮,可諮詢精神專科醫師後,配合抗憂鬱之藥物治療或進行心理治療。二、復健治療:熱療及電療可改善下背組織之僵硬,達到疼痛之緩解,對於椎間盤突出合併坐骨神經痛的患者,可使用間歇性的骨盆牽引方式,使腰椎間盤產生之負壓,減輕椎間盤對腰神經根之壓力,從而減緩症狀。三、針灸治療:可以改善疼痛程度,請向中醫師諮詢評估。另外,病人可以多吸收正確的衛教知識,例如:參加醫院背痛教室,透過上課方式,由醫師或復健治療師講授背痛原因及預防與治療方式,建立日常生活正確之姿勢及運動習慣,以增強肌力與延展性。何時需要緊急醫療處理?若是病人出現大小便失禁現象或持續嚴重的下背疼痛時,代表椎間盤突出更加惡化,可能壓迫到脊髓馬尾部控制大小便之神經根,或是突出之椎間盤破裂至脊髓腔,請立即到醫院就醫治療。(本文轉載自振興醫訊)
-
2023-01-17 醫療.心臟血管
疲勞、睡眠障礙恐是心臟警訊 名醫洪惠風曝症狀相關原因
●疲勞、睡眠障礙,恐心血管疾病惡化●心臟疾病患者得憂鬱症機率,一般人2倍●不良生活習慣,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約179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衛福部110年死因統計,台灣有5.8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美國心臟協會提醒,若出現疲勞、睡眠障礙、體重增加、憂鬱等症狀,慎防心血管疾病上身。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建議,民眾若出現相關不適症狀,應先求助專業醫師,經醫師診斷疾病並接續治療。心血管疾病分6種外媒網站「每日科學」登載由美國心臟協會發表的一篇文章,針對心臟病、心臟衰竭、瓣膜性心臟病、中風、心律不整、周邊動脈疾病等6種心血管疾病患者,歸納出常見疲勞、睡眠障礙、體重增加、憂鬱傾向等症狀。研究人員認為,這些微小的症狀通常不會被重視,但可能代表心血管疾病惡化、增加住院的可能性,提醒民眾不可輕忽。美國心臟協會研究指出,心臟疾病發作時,除了會有胸痛等常見症狀,也有少見症狀如呼吸短促、疲勞、出汗、惡心、頭暈等;心臟疾病患者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是沒有任何疾病民眾的2倍;若有持續性胸痛、心臟衰竭、中風、周邊動脈疾病等患者,通常都有憂鬱症或焦慮症,甚至中風患者的認知功能也會受影響,建議心血管疾病患者,應定期評估監測認知功能及憂鬱等級。洪惠風指出,疲勞感可能是心臟衰竭、心臟瓣膜閉鎖不全或打不開等引起,但也可能是呼吸中止症、肝功能異常、慢性疲勞症候群等其他疾病造成;若是頭暈、惡心等症狀,可能因血壓過低或高、貧血,或耳部功能、腦神經功能不佳影響;胸口痛的症狀,除了心臟問題外,也可能是食道、肌肉問題引起,但有相關症狀不代表就是心臟疾病造成,應由專業醫師就各項因素進行判斷。心臟疾病與憂鬱症彼此互為因果關係,許多研究也看到兩者有其相關性。洪惠風表示,憂鬱症患者對於藥物遵從性不高,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危險;罹患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能年僅30、40歲正值事業衝刺的階段,因病使得人生計畫改變、影響職場工作,造成嚴重心理衝擊,這中間會經過一段適應期,從生氣、否定、討價還價,甚至憂鬱,最後才會適應、接受「自己生病」的事實,的確有可能產生憂鬱。宅與胖增罹病風險洪惠風提醒,各年齡層都有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像從事電子業的年輕族,每日工時超過12小時,嚴重過勞,甚至沒有周休二日;不良生活習慣,像長時間打電動、不運動等造成肥胖,也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不過,近年運動風氣提升,像從事騎腳踏車、慢跑、健身的年輕人愈來愈多,但同時宅、胖、躲在鍵盤背後生氣的人也多,朝兩極化發展,建議若要遠離疾病,應維持良好生活習慣。
-
2023-01-13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 /便秘、憂鬱、中風…腸道菌叢失衡百病生!教授曝2個改善重點增加腸道好菌
無論是環境的微生物或是與人類共生的腸道細菌,都具有多樣性,腸道菌涵蓋數以千種的細菌,統稱微生物體(Microbiome),近年來由於次世代定序技術的應用,使微生物體研究提升至全新的境界,美國政府投入鉅款,由國家衛生院(NIH)執行人類微生物體計畫(Human Microbiome Project, HMP)的研究,而後相繼歐洲及日本亦有類似大型研究計畫,2013年國際頂級醫學期刊「科學」,把微生物體列為十大科學突破之一,其中對腦腸軸的研究算是熱門的一環,特別對於腸道菌多樣性的變化與睡眠品質之互動,更是諸多學者爭相研究與探討的領域,本文特別針對這方面詳細闡述,以饗讀者。腸道菌包含好菌、壞菌、伺機菌 我們的身體大約由30兆個細胞所組成,但令人驚訝的是,另外還有相當多的微生物與我們共生,依存在人體內部與表面。它們分佈在身體各部分,但大多是在消化道中,其數量甚至比我們的細胞總數還多很多,預估多達100兆個細胞。人體的微生物組,與我們的健康密切相關,在人體運作機能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們腸道裡的細菌,稱為「腸道菌」,是由超過500種細菌所組成,總重約有1.5公斤至2.7公斤上下。在這當中,有些是益菌,協助器官的功能發揮;有些則是壞菌,會造成危害,甚至可能引發嚴重疾病。大體言之,好菌約佔10%~20%,壞菌約10%~20%,中間60%~70%屬於中間型「伺機菌」視身體狀況,有時一部分會變好菌,有時一部分會變壞菌。腸道益菌能幫助我們進行食物的消化與吸收,例如把蛋白質消化成小分子胺基酸並協助吸收,還能合成必需的重要營養素,從基因學的微觀角度來看,人類大約有2萬5千多個基因,是人體器官運作的藍圖。然而與我們共生的微生物組所擁有的基因卻高達300萬至500萬個基因。這些基因的表現,對我們有利也有弊,一直牽動著我們的健康(圖一)。腸道大腦互連結 腸道菌叢失衡百病生腸道被稱為「第二個大腦」,在胚胎時期,腸道與大腦同時發育,腸道除了掌管重要消化功能,另外還有一套「腸道神經系統」(英文簡稱ENS,Enteric Nervous System),它包含上億個神經元(僅次於大腦),及腸道菌產生數十種神經傳達物質,使得腸道與大腦有密切的雙向溝通,即所謂的「腸腦軸」(Microbiota Gut Brain Axis,MGBA),在此訊息聯絡及彼此影響的網路上,腸道菌又扮演最關鍵的角色,即所謂的「菌腸腦軸」。近年來有諸多學者投入研究,最著名為Backhed及Lozupone兩人分別在2005年及2012年在「Science」(科學)及「Nature」(自然著名國際英文期刊證實,腸道菌及腸道二部分藉由「HPA軸」(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腸道免疫系統」、「迷走神經系統」及「腸道菌代謝物質」與大腦聯繫,除了可以影響身體各部器官功能以外,另外,亦與睡眠、認知功能、情緒控制、記憶及判斷等功能習習相關(如圖二及表一)。其影響範圍非常廣泛,諸如腸道功能(如:大腸激躁症、便秘、消化不良、大腸發炎甚至大腸直腸癌等),甚至影響睡眠及上述精神方面的疾病(包括焦慮、憂鬱、認知、記憶及判斷等),嚴重者還會導致中風、失智症、自閉症等(圖三)。 睡好、吃好 腸道好菌增加根據荷蘭分子流行病學專家Jordi Morwani-Mangnani,2022年9月Sleep期刊中綜述,在其統合分析發現,腸道細菌與睡眠品質息息相關,如果有正常睡眠的組別,則腸道菌多樣性提升;如果在睡眠障礙的組別,則腸道細菌多樣性降低,而且腸道好菌相對減少(圖四)。此外在2015年Dr.Grut就提出地中海飲食可以顯著增加腸道好菌,相反如果常食用高脂肪、高醣及高熱量的西式飲食,會減少腸道好菌,並降低腸道菌的多樣性;根據諸多研究報告顯示,地中海飲食的好處,除了具有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及增加腸道好菌,更可以使睡眠品質提升。近年來很多學者亦建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益生菌或益生元(如乳酸菌及雙歧桿菌等),亦可使睡眠品質提升。至於使用健康人之糞便移植治療Clostridium difficile之感染,有成功的案例報告,但用來治療嚴重睡眠障礙僅止於初步臨床試驗階段,相信將來可能有很大的潛力。多吃富含色胺酸 維持良好睡眠有關我們日常三餐中,有那些食物富含色胺酸,可以使我們心情放鬆,甚至可以幫助睡眠,根據專家學者多年來的研究證實,色胺酸是必需胺基酸的一種,而它在腸道經腸道微生物分解,形成血清素,再運送至腦部,血清素在調節睡眠上扮演重要角色,可以減緩神經活動,誘發睡意,並可在松果體處轉化成褪黑激素,幫助控制睡眠與清醒的節律,所以我們要維持良好睡眠,要多吃富含色胺酸的食物,如:雞胸肉、豬里肌等瘦肉、鮭魚、毛豆、南瓜子、燕麥、堅果、亞麻仁仔、黑芝麻、香蕉、蘋果、奇異果等。 人的一生有1/3的時間都在睡眠,在台灣有1/4的人受到失眠之苦,去年台灣安眠藥使用在全球排名第十,有關睡眠品質與睡眠障礙的問題,在當今社會越來越被重視,近年來腸道細菌在菌腸腦軸的相關研究,日漸普遍,牽涉到中樞神經與腸道神經系統雙向連結,腸道細菌在此互動聯繫中扮演極其重要角色,也影響睡眠的生理功能,到目前為止,可能與免疫、HPA軸(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迷走神經、神經內分泌系統及腸道代謝物質都有關係,所以在飲食方面如何調節,或如何使用益生菌或益生元,甚至考慮糞便移植的療法,來提升睡眠品質,都是將來可以努力的方向。
-
2023-01-09 醫療.腦部.神經
愛愛就頭痛?!醫師:有可能是致命的前兆別輕忽
愛愛就頭痛!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杜宜憲的頭痛門診,最近遇到患者面對醫師詢問病情時,欲言又止、不好意思開口,追問下才知道患者只要一做愛就頭痛,原本愛做的事變成頭痛的事。醫師表示,如果有類似的情況,千萬不要諱疾忌醫,因為原因從輕微可能只是頸部拉傷、到嚴重為蜘蛛網膜下腔出血,容易致命,甚至猝死,一定要快就醫。杜宜憲表示,造成頭痛的原因不勝枚舉,誘發的原因也可能源自天氣、飲食習慣、生活壓力、睡眠障礙等,其中以「性行為頭痛」(又稱「性交頭痛」)最令患者難以啟齒。他指出,性行為的過程中,血壓和心跳會上升,造成頭痛可能的原因很多,需要一一診斷排除,有可能是大腦血管痙攣,或頭頸部動脈血管壁剝離,如果沒有及時處理,造成中風或腦出血的機率相當高。此外,若性行為姿勢比較特殊,亦可能導致腦脊髓液外漏,形成所謂的「低腦壓頭痛」,也就是大腦裡面出現漏水情形,大腦因而下沉,讓患者站立時感到劇痛。低腦壓頭痛發生原因目前認為是經由一些微小外力,導致脊髓硬膜產生小裂隙,造成硬膜內腦脊髓液滲漏至外部。腦脊髓液減少導致腦下沉,牽引硬膜上痛覺神經產生頭痛,站立姿勢使牽引症狀加劇,某些結締組織疾病可能因腦膜結構脆弱而較常發生低腦壓頭痛。杜宜憲表示,如果以上危險且嚴重的頭痛病因都排除,便可能是「原發性行為頭痛」,或是更輕微的「頸部拉傷」,前者只需要規律服用藥物,慢慢就會改善;後者則是因為性行為過程中,頭頸部太用力而拉傷、扭到,多休息、放鬆後,同樣有所改善。至於要安排哪些檢查才能診斷出性行為頭痛的起因,杜宜憲建議先釐清進行性行為時感到頭痛的姿勢為何、頭痛的程度是持續的,抑或是瞬間大痛、除了性行為之外,是否還有其他誘發頭痛的動作等。杜宜憲提醒,凡有性行為頭痛困擾的病人,務必接受腦部電腦斷層,初步排除蜘蛛網膜下腔出血。建議再接受核磁共振及血管攝影,目的是排除腦血管疾病,包括痙攣、血管剝離、動脈瘤,也能確定腦部是否有腦瘤,或是低腦壓頭痛的影像特徵。因此,提供的細節愈多,醫師愈能判斷頭痛原因。杜宜憲呼籲,察覺到自己每逢性行為便會頭痛時,不必感到不好意思,唯有盡早解決性行為頭痛問題,才能早日重回「性福」生活。
-
2023-01-06 焦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偏頭痛不敢吃止痛藥,痛到三天無法下床!改變用藥觀念、避開易誘發東西
「其實偏頭痛的患者很常去看眼科,因為疼痛區域通常在眼窩附近,但就是找不到原因。」回想我第一次偏頭痛發作,是在小學四、五年級的暑假。這是孩童會盡情玩耍的年紀,我與朋友相約出遊,未料,那天在大太陽底下,突然偏頭痛就發作了。我感覺「喀喳」一下,外面的世界如同被玻璃紙罩住,一瞬間變成藍色,沒多久又「喀」得一下變成紅色,隨後右邊眼窩周圍開始劇烈疼痛約5至10分鐘,由於幼時家裡管教較嚴,家人也沒有醫學背景,遇到這樣的情形,都以為是因為近視導致,自己也不敢跟家長說。誤當眼疾點散瞳劑 很痛苦後來雖然沒有再發生顏色切換的前兆,但是到了冬天,尤其睡不飽的時候,頭痛仍會發作,到了高中階段課業壓力增加,頭痛頻率更頻繁外,連看東西都會覺得眼窩很痛,那時以為是高度近視加深變成青光眼「要瞎了」,但去眼科檢查都是正常,只能拚命點散瞳劑,因為散瞳劑會讓眼睛畏光,早上去上課都很痛苦,等我念了醫學系後,回想一路來的過程,才發現這些都是偏頭痛症狀。一點點痛立刻用藥 才止痛一開始家裡用藥觀念跟普羅大眾一樣,認為止痛藥非常傷身,「不到非不得已,不吃止痛藥」,因此每次只要偏頭痛發作,我都需要靜靜窩起來休息,根本無法活動,發作時間從4小時到全天都有,甚至一度我嘗試戒咖啡,沒想到一開始戒得太凶、一滴咖啡都不沾,偏頭痛發作直接讓我三天無法下床,一吃就吐。由於偏頭痛發作的機制,類似於發炎反應,因此,只要有一點點痛就開始用藥才能有效止痛,如同還沒集結的軍隊,僅是游擊部隊就殲滅是最容易的,若等到軍隊都散出去,頭開始痛,此時想要止痛,就會變得困難。也因為自己的切身之痛,醫學系我選擇神經內科,專研頭痛、神經痛、周邊神經疼痛、腦血管疾病等領域,並透過預防及正確用藥觀念,讓偏頭痛不再頻繁發作。預防之道 避開易誘發東西在預防方面,需要知道哪些東西容易誘發自己偏頭痛,像我對光線及氣味比較敏感,尤其香蕉水、特定芳香蠟燭容易誘發偏頭痛,我就會避開。此外,規律生活也非常重要,我一天只喝一杯咖啡、飯量不能多也不能少。醫學辭典/偏頭痛偏頭痛指單側(左邊或右邊)頭部疼痛,部分患者則是後腦杓、眼睛周邊甚至這些部位都會一起痛,患者經常有惡心、嘔吐的現象,且會怕動、怕光、怕吵;偏頭痛前會出現一些視覺症狀,例如單眼或雙眼的視力模糊、視野缺損、閃爍的光點或線條、物體的形狀改變等,有些患者會肢體無力、感覺異常、眼球動作障礙、暈眩等。小檔案/郭宇倢現職:衛福部台北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專長:頭痛、神經痛、周邊神經疾病、腦血管疾病、動作障礙、癲癇、睡眠障礙、失智症經歷: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總醫師、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住院醫師
-
2023-01-03 醫療.骨科.復健
睡醒落枕脖子痛、背也痛?美國專家教你4招改善不適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一大早睡醒落枕超痛!為什麼會這樣呢?據《CNN》報導,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院臨床醫學副教授羅傑達斯古普塔(Raj Dasgupta)表示,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枕頭不適合,或是睡姿不良,尤其趴睡會迫使脖子長時間傾斜,導致下背部因重力而向內拱起,造成頸部和背部疼痛。並提出4招改善頸椎痛與背痛。頸部疼痛可能肇因於壓力、姿勢不良、低頭族、運動傷害、車禍與其他事故,以及纖維肌痛症等慢性疾病。但你是否忽略了罪魁禍首——睡眠方式呢?達斯古普塔說明:「一般來說,當你因頸部疼痛醒來時,通常是枕頭不適合你,或你睡覺的姿勢加重了頸部疼痛,或者兩者都是。」睡姿決定怎麼選枕頭美國物理治療協會發言人珂琳洛爾(Colleen Louw)建議選擇一個能夠支撐頸部自然曲線的枕頭,並且與物理治療師討論導致疼痛加劇的原因,還有哪些睡姿才能睡得安穩。1、仰睡-對脊椎是最好的仰睡或側睡最適合預防頸部或背部疼痛,因為這兩種姿勢都有助於保持脊柱的自然曲線。達斯古普塔表示,理想的睡姿是仰躺在枕頭上睡覺,人的視線剛好能夠直視天花板,這樣代表脖子可以保持在固定位置,「如果枕頭太蓬鬆或太大,那麼你的頭就會向前彎曲,容易導致一些健康問題。」2017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睡覺時單手托住頭部,會明顯增加人的頸部和肩部疼痛。洛爾建議仰躺睡覺時,試著在膝蓋下墊一個結實的枕頭或墊子,在睡覺時膝蓋稍微彎曲,有助於保持血液流動以避免背痛。2、側睡-硬枕比軟枕好只要保持頭部和頸部與身體其他部位對齊,基本上沒有大問題,因此挑選合適的枕頭就是是重點。2010年一項關於側睡者的研究發現,睡在羽毛枕上的人,比睡在乳膠枕頭上的人更頻繁醒來,從而破壞睡眠質量。因此,達斯古普塔建議側睡者選擇結實的枕頭,這樣可以在睡眠期間穩定頸部。由於頭和床墊之間會有縫隙,好的枕頭應要起到填充與支撐的作用。洛爾表示,想要將頭部、肩膀、臀部和膝蓋保持在同一平面上,可在膝蓋之間使用一個枕頭,並將手臂放在胸前或腹部,以防止肩膀向前滾動、在睡覺時轉動脖子。這個睡法可讓血液流過關節與神經,避免疼痛。3、趴睡-最傷頸椎背部專家不鼓勵趴著睡覺,羅傑表示,趴睡會迫使脖子長時間向一側傾斜,導致下背部因重力而向內拱起,造成頸部和背部疼痛。他建議趴著睡的人應該盡量過渡到側睡或仰睡。同時也可嘗試使用專為固定頸部而設計的頸枕。在身體兩側塞上結實的枕頭、捲起的浴巾或毯子,或一個長長的抱枕,以防止睡覺時翻身俯臥。頸椎背痛靠4招改善1、熱敷或冰敷:如果因頸部疼痛醒來,最好的方式是熱敷和冰敷,專家推薦洗個熱水澡放鬆頸部肌肉,可減輕疼痛並改善活動範圍;或是使用冰敷袋,並交替使用加熱墊和冰塊,記得不要一次超過 15 分鐘,但可以每小時敷一次。2、按摩:按摩頸部的肌肉和肌腱可以增加血液循環並緩解肌肉緊繃,多嘗試不同的按摩技巧,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3、活動和伸展:頸椎疼痛時雖然應該避免劇烈活動並限制會加重疼痛的活動,但專家仍鼓勵適度步行和四處走動,因為完全臥床休息恐會導致頸部和背部僵硬疼痛持續更久,伸展時也記得動作要輕柔,以免讓狀況變得更糟。若有專業醫護或物理治療師指導更有助於減少僵硬和疼痛。4、運動:研究表明,運動比起其他非侵入性措施(如按摩、針灸、瑜伽或放鬆技巧),能夠更好地改善睡眠引起的頸部疼痛。2020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當慢性頸部疼痛患者增加運動量時,有助於改善情緒和睡眠。原文出處:https://edition.cnn.com/2022/12/07/health/neck-pain-sleep-wellness/index.html【延伸閱讀】睡眠對心血管影響大 除了時間還有「這些」要注意!難入睡、太早醒 五種原因造成睡眠障礙,你踩雷了嗎?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
2022-12-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近9成有呼吸道症狀 醫推估台灣長新冠患者超過40萬人
45歲岳小姐從事行政工作,今年5月確診新冠肺炎,染疫後喉嚨痛到食不下嚥、沒有睡好,十分焦慮,居家隔離7天下來暴瘦3公斤。隔離結束後返回職場,卻因為久咳影響工作,求助三總後新冠肺炎整合門診,不僅咳嗽改善,睡眠、焦慮問題也一併獲得治療。根據「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的一篇研究,分析全球百萬人新冠肺炎感染者資料,發現長新冠患者約6%,當中有37%屬於呼吸道問題,3.2%是疲倦、疼痛、精神相關問題,2.2%為認知與神精相關問題。台灣本土個案至今超過869.8萬例,推估長新冠患者超過40萬人。近9成有呼吸道症狀三總自110年10月開設整合門診昨發表成果,院長王智弘表示,常見長新冠後遺症,包括呼吸喘、胸痛、關節痛等,還有精神焦慮創傷、潛藏合併症等,至今協助1300多位患者進行心肺復健,經過3個月追蹤治療,9成患者獲得改善。胸腔內科分析整合門診517位康復者,男女約1比2,常見症狀中呼吸道症狀占89.3%、疲倦69%、情緒或睡眠障礙60.1%、認知功能障礙51.3%。呼吸道症狀中以「咳嗽」最常見占6成,持續性咳嗽大於8周的康復者,近半有過敏體質,經過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合併吸入型類固醇治療後,症狀明顯改善。15%運動低血氧胸腔內科以「6分鐘行走」測試,評估康復者運動耐受性,15%康復者有「運動低血氧」狀況,檢查發現有肺部纖維化、心血管疾病、肺栓塞等潛在疾病。三總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劉佳鑫表示,低血氧定義包括血氧低於94%、運動時或運動後血氧降低4%,但民眾很難自行察覺隱性低血氧,建議應在醫院測試,由醫師判讀血氧監測數據,找出低血氧的背後原因。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科主任蔣尚霖表示,收案117位患者,平均約50歲,84%患者氧功能缺損,後續進行心肺復健計畫,有24人定期返回醫院訓練,93人採居家訓練,醫院訓練組最大攝氧量人數進步百分比及進步幅度,均較居家組進步大。
-
2022-12-20 醫療.中醫
血液循環不佳易手腳冰冷、疲倦 長期未改善當心引發心梗
現代族群大部分為靜態工作者,長時間久坐辦公室,待在冷氣房裡,每年到這個時候手腳冰冷的狀況就會浮現!就讓我們來看看循環不好有哪些類型吧!循環不好兩類型:「陽虛」、「氣機鬱滯」1.身體能量不足的「陽虛」如果易手腳冰冷,全身疲倦提不起勁,白天上班又時常呵欠連連,你可能是屬於「陽虛」的體質。這時人體就像蒸汽火車的鍋爐系統,能量不夠,無法製造足夠的動力去推動整輛列車,因此容易出現四肢冰冷、疲倦乏力、口唇色淡、腹瀉夜尿、腰背部及膝蓋怕冷痠痛等症狀。這種體質的人可以做一些全身性的有氧運動,例如快走、慢跑、跳繩等。運動不用過於激烈,但要活動到全身微微流汗的程度,才是有效開啟身體循環喔!而生活跟飲食習慣力求均衡,可以適量攝取一些溫性食材,例如薑、蒜、紅棗、肉桂,都可以對促進循環有幫助。2.氣血堵住的「氣機鬱滯」另外也有「氣機鬱滯」型的手腳冰冷,此類型可能因為血氣不通,或是生活壓力、情緒緊繃、睡眠障礙等問題導致。比較起來雖然手足不溫,但卻沒有很怕冷的感覺。我們可以把身體的循環想成一條高速公路,有地方堵塞了導致車流不順暢,所以公路上有些地方很壅擠,有些地方卻沒有車。換句話說,就是氣血卡在頭面、軀幹,下肢及末梢卻容易冰涼。這時建議從生活習慣開始調整,早睡早起、少吃辛辣燥熱的食物、培養紓壓的興趣或運動習慣。循環不好問題多 頭暈、失眠、中風統統來長期循環不好會引起的問題很多,像是末梢神經失於滋養,精細動作的控制就會比較差;到腦部的血流不足也會影響腦部含氧量和思緒的敏捷度,日久則易成為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中醫養生強調一個”通”字。氣血不通百病生。血為氣之母,因此,疏通血脈是中醫預防衰老的重要關鍵,應該定期清理血管中的廢物。否則,輕者會出現手腳麻木、頭暈、耳鳴、失眠、記憶力下降以及瘀斑等等症狀。另外大家常常忽略的一點,血循不佳也和男性的陰莖不舉﹐女性的陰道乾澀有關。更有比較高的風險得到冠心病或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常聽到的心肌梗塞,就是循環不好加上飲食作息不節制引起。如果四肢末梢有出現酸麻感、頭暈腦脹、意識不清、胸口悶堵、呼吸困難、噁心想吐、冒冷汗,請儘速就醫。日常改善血液循環兩方法:穴道按摩穴道按摩可以選用頭部的百會穴,上肢的合谷穴、曲池穴,下肢的足三里穴,以及腹部的氣海穴、關元穴,背部的命門穴、腎俞穴等,每天按摩5~10分鐘,能幫助身體溫暖,促進血液循環;此外,配合中醫施以穴位針灸,也有助于通經活絡,促進血液循環的效果。日常改善血液循環兩方法:食療以食療的角度來說,要盡量攝取對心血管有益的omega-3脂肪酸,例如堅果、魚油。還要多攝取維生素C,含有抗氧化的功效,可以有效改善血液循環。也可以多吃胚芽、香菇、番茄、核桃、紅肉、雞蛋等含有菸鹼酸的食物,提供人體足夠的維生素B3,改善循環。藥材方面,陽虛體質可以在冬令適度進補,選用當歸、川芎等溫經通絡的藥材,服用如當歸生薑羊肉湯或是十全排骨湯。氣機鬱滯的人可以食用平補的四神湯,酌加行氣的中藥,如香附、陳皮。但每個人體質不一,且有些藥物會有交互作用的問題,還是建議找專業中醫師看診諮詢後,再選擇進補的中藥,免得沒補進去身體,反而燥熱上火喔!
-
2022-12-05 焦點.元氣新聞
受巴金森氏症所苦,范瑋琪父跌倒顱內出血逝!專家教「平衡運動套餐」防跌
藝人范瑋琪經紀公司證實,其父親於昨(4日)清晨跌倒後「顱內出血」,送醫搶救仍宣告不治。據了解,范范的父親這幾年受巴金森氏症所困。而該病症常見肢體僵硬、凍結步態等動作障礙,大幅增加跌倒風險。》詳細新聞媒體報導,范瑋琪(范范)父親本月20日才要過75歲生日,沒想到昨日驚傳父親跌倒傷及頭部「顱內出血」,送醫搶救不治。范范經紀公司表示:「范范的父親這幾年受巴金森氏病症所困,身體狀況大不如前,較為虛弱。」巴金森氏症常見動作障礙 大幅增加跌倒風險巴金森病是好發於55歲以上成人的腦部神經退化性疾病,部分病患會有憂鬱、便秘、睡眠障礙等非動作障礙;動作障礙則較為常見,包含平衡障礙、肢體僵硬、轉位困難及凍結步態等,大幅增加跌倒風險。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呼籲民眾透過「巴金森手指操」、巴金森自我評估量表進行檢測,協助早期發現疑似症狀。內在、外在因素致常跌倒 家中最危險2地方除了巴金森氏症患者有有動作障礙易跌倒,其實一般長輩也常跌倒,可分為兩種因素,首要就是自身內在因素,包含身體機能退化,肌力不足,平衡變差,服用藥物等;另一類為外在因素,包括照明不足、移動空間的障礙、缺乏扶手、地面濕滑等因素;及藥物的使用,如抗精神病藥物、麻醉止痛藥、抗憂鬱劑、抗焦慮藥、鎮定劑等,使用多種藥物可能增加暈眩、平衡失控等副作用。嚴重跌倒,可能造成長期臥床,甚至骨折、顱內出血、死亡等。而由於病患或長者待在家的時間長,因此家中起居環境的安全相當重要。衛福部國健署曾調查,長輩在家中最常跌倒的地方是在家具旁占24%,其次是廁所浴室跌倒(12%)。國健署提醒,應找出家中長輩容易跌倒之處加以改善,例如在浴室、床邊或椅子等附近加裝扶手,光線則最好靠近地板,裝潢則應避免太亮、反光的地磚、地面打蠟,以免影響老人視線。夜間長輩起床如廁也容易跌倒,在床邊放尿壺則可減少摸黑行走而跌倒的風險。平衡運動套餐改善肌耐力物理治療師吳琦淵則建議年長者培養運動習慣,改善肌耐力與平衡能力,進而減少跌倒風險,他還教導長輩一套簡單易學的「平衡運動套餐」,每日進行1到2回合,持之以恆達到強身健體作用、改善慢性疾病,也可以減少跌倒風險。》看「平衡運動套餐」步驟【資料來源】.老人跌倒率高 物理治療師兩招教你評估長輩跌倒風險.跌倒是老人第2大死因 醫示警「保命防跌」5撇步.歌仔戲天王「小明明」跌倒猝逝 專家建議家中這些地方要注意
-
2022-12-02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駝背讓老態上身?物理治療師教你這麼做可改善
許多人因為長期姿勢不良或肌肉無力而造成駝背,致使外表老態畢現,放任不管還會造成身體許多問題出現,諸如肩頸痠痛、腰痛...等,甚至慢性壓迫脊椎動脈。「生生優動」物理治療師飛娜老師教大家來做一個雙手開合的擴胸運動,幫助有駝背困擾的人進行矯正,趕快點開影片來看看吧!這項雙手開合的擴胸運動需要搭配呼吸,動作非常簡單,需要輔助道具是一條毛巾或浴巾。首先將毛巾捲起來放在駝背最突出的位置,身體躺下將雙手放在頭部後方枕頭上,藉著一呼一吸,將雙手一開一合。配合深呼吸,當雙手往外打開時,肋骨也會自然往上提起,將身體往外拉開,持續這樣伸展,讓胸口及背部整個得到舒展。這個動作除了矯正駝背,也可以改善五十肩喔!這個運動還適合有睡眠障礙的人,在睡覺前也不妨試試持續做30下或做到想睡覺,當成睡前放鬆運動,加強睡眠品質。平時背部肌肉緊繃時也可以做。想了解更多健身、健康的運動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強健背肌運動做起來!原始影片生生優動YT生生優動官網延伸閱讀扁平足、長短腳加個鞋墊就好?國腳治療師這樣說腰椎疼痛翻來覆去睡不著?物理治療師教你這麼做!「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12-01 醫療.腦部.神經
疲倦常常累恐是「公主病」 29題自我檢測纖維肌痛症
不少人常常這裡痛、那裡痛,連爬一層樓梯都覺得累,都可能患上俗稱「公主病」的纖維肌痛症。國內醫師提醒,這類患者身體常出現不同疼痛,包括腹痛、胸痛或筋骨痠痛,間接影響情緒問題,但時常檢查不出病因,最後放棄不願再就醫,台灣疼痛醫學會除推出「纖維肌痛症台灣臨床處置指引」,也推出「纖維肌痛症自我檢測」網站,病友填選29個問題,除有助醫師了解病情,醫病也能討論出最佳治療方案。台灣纖維肌痛症盛行率約5.8%,相當約有130萬人受這樣「看不見的隱形疼痛」所苦。台大醫院麻醉部教授孫維仁表示,纖維肌痛症是慢性疼痛疾病,病患常有廣泛性、慢性疼痛超過3個月。患者常見疲勞、全身性疼痛、頭痛、全身僵硬等症狀,也可能有認知功能障礙、記憶衰退、憂鬱、焦慮等。孫維仁表示,今年一項6國研究發現,相較中國、泰國、土耳其纖維肌痛症病友,至少1年內可被診斷出,但台灣的病友卻要花5至10年,即使台灣醫療方便,但問題未被解決,病友更加容易放棄。台灣疼痛醫學會理事長林至芃表示,纖維肌痛患者的疼痛時常發生在全身各部位,包括腹痛、胸痛、筋骨痠痛,可能跑去看腸胃科、心臟科、復健科、骨科、神經外科,也因長期不被外界理解,多半被認為是「無病呻吟」,往往情緒低落、煩躁、影響工作表現,還可能求助精神科。長期投入纖維肌痛症研究的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院教授蔡佩珊本身也是病友,她分享,一名中年男國標舞老師因患有纖維肌痛症,跳舞時會疼痛、全身僵硬、提不起勁無法教課,心中有滿滿負能量,但不好意思跟家人、旁人抱怨,無人能理解相當孤單。她表示,纖維肌痛病友若有失眠情形,也會加重疼痛強度,因而服用更多藥物,所受折磨不亞於其他病痛,期盼此疾病應被國人理解、重視。林至芃表示,纖維肌痛症目前健保有給付藥物,僅限幾個特定專科醫師可開立,但醫師必須要鑑別診斷,若合併嚴重情緒問題、睡眠障礙、認知功能缺損,會評估病友是否符合纖維肌痛症的診斷準則。林至芃表示,纖維肌痛症是需要長期治療的疾病,透過教育、心理、藥物、健身四大支柱,病友即使運動會痛,也要忍著七分痛去健身,疼痛就會慢慢減少,變為五分、四分痛,跨過鴻溝後就會不斷進步,運動不管是太極、有氧、重量訓練,或是簡單易行的伸展、步行、自行車、瑜珈,都很推薦。台灣疼痛醫學會除推出《2021纖維肌痛症台灣臨床處置指引》,專科醫師可依患者症狀及病程給予適合藥物,以及運動建議、生活型態調整、物理/心理治療等。今年也推出《纖維肌痛症自我檢測》網站,讓病友了解最新資訊,也提供病友可自主登錄纖維肌痛症量表,包括疼痛情況、記憶力及專注度、疲勞程度、頭痛、體力、睡眠、情緒等共29個生活問卷及用藥的狀況,醫病合力討論最適合方案,讓病友不再孤單。
-
2022-12-01 醫療.消化系統
咽喉逆流比胃食道逆流難察覺!醫師點出「逆流」5危險信號
該如何知道自己有逆流典型胃食道逆流的患者會有胸口灼熱的症狀——進食後會胸口疼痛,尤其是吃完油炸物或油膩的食物後。大多時候,醫生會將此患者診斷為胃食道逆流疾病。較困難的問題是如果你是「非典型」或「隱性」逆流,也就是咽喉逆流,該從何得知呢?逆流的常見症狀.沙啞.慢性咳嗽.短暫窒息.吞嚥困難.喉嚨有個腫塊.鼻涕倒流.胸口灼熱咽喉逆流在白天或夜晚都可以發生,但是大部分咽喉逆流的患者不會有胸口灼熱症狀(因此是「隱性逆流」)。針對這一點的解釋為逆流物質停留在食道上的時間不夠久,因次不會使器官出現難受症狀;然而,即使只是一點胃液進入喉嚨,就會產生症狀。喉嚨和聲帶對於逆流導致的刺激和損傷,其敏感程度是食道的一百倍。咽喉逆流的症狀為聲音沙啞、喉嚨太多黏液、淸喉嚨、鼻涕倒流、慢性咳嗽、喉嚨有個腫塊的感覺、喉嚨疼痛、短暫窒息、呼息短促、氣喘、鼻竇問題、吞嚥困難、牙齒疾病,甚至口臭。有些人會有間歇性或慢性沙啞,有些人會有嚴重鼻腔和喉嚨倒流的問題—即過多黏液或痰—所以導致慢性的淸喉嚨。如果發現任何一種上述症狀,特別是如果你抽菸,那麼應該問問你的醫生你是否有咽喉逆流的可能性。逆流症狀指數(THE REFLUX SYMPTOM INDEX,RSI)下列9個問題,請依照自己的狀況,圈選0-5 分,最後將所有分數加總,以得到你的逆流症狀指數。最常診斷和治療咽喉逆流的專科醫生為耳鼻喉科醫生。而身為耳鼻喉科醫生,我們使用逆流症狀指數(RSI)作為篩檢工具。你可以藉由回答上述問題來瞭解自己的逆流症狀指數。一般來說,咽喉逆流的魔法數字是15,但是逆流症狀指數並非一定能夠確認你罹患咽喉逆流,因為有些咽喉逆流的患者,其逆流症狀指數很低。另一方面,大多數咽喉逆流患者具有一個以上的症狀。潔米醫生所治療的患者,逆流症狀指數平均大於20。如果你察覺自己有任何一項逆流徵狀,請去看醫生。逆流的危險信號以下是一些嚴重逆流的警告信號與症狀(咽喉逆流和胃食道逆流)。其中一些症狀,可能還表示存在更危險的情況。1. 用餐後出現壓迫性胸痛,讓你懷疑自己心臟病發;顯然,為了以防萬一,你應該立刻前往急診室。2. 半夜從酣睡中醒來,像條離開水裡的魚一樣咳嗽和大口大口地呼吸;這稱作喉痙攣,你不會因此而死,但是感覺起來會。3. 慢性咳嗽超過三個月,但是胸部X光正常。對於難以診斷的慢性咳嗽,逆流是最常見的原因。4. 除了正在進食之外,喉嚨如果總是感覺起來有腫塊;通常是咽喉逆流。5. 早晨聲音沙啞、漸進性(惡化)的聲音嘶啞,還有吞嚥疼痛,都可能是咽喉逆流的症狀,甚至可能是喉癌。你應該去看耳鼻喉科醫生。逆流相關症狀和疾病(咽喉逆流與胃食道逆流)逆流與睡眠障礙你一天當中吃了什麼、吃了多少和何時進食皆可以嚴重影響你的睡眠品質—反過來說也會影響你的專注力、情緒、工作習慣和整體的生活品質。如果你有逆流,避免過度進食,尤其是過度飮酒。此外,飯後3小時你不應該躺下;如果你有夜間逆流,你應該準備一個三角枕或類似的東西以抬高頭部和胸部。光是支撐頭部的普通枕頭沒有幫助。抬高胸部能使你的晚餐更難恣意遊走;重力會幫忙。對逆流患者而言,酒精是個打擾夢鄉的問題製造者。它會放鬆食道瓣膜,放行胃的內容物逆流。此外,如果你在腦袋不淸不楚的情況下睡著,那麼你就是眞的喝醉了,而且可能會在三到四個小時後醒來,出汗的同時腦中還充滿一百萬種不同的想法;這就是酒精戒斷的跡象。永遠不要在頭腦混沌不淸時去睡覺。做些呼吸運動,盡可能保持淸醒並飮用大量白開水。如果你半夜會醒來咳嗽,那麼有兩種可能的原因:一種是逆流,另一種則是睡眠呼吸中止症,而這也可能會因為逆流而更加惡化。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你的喉嚨會在睡眠期間塌陷,尤其發生在更深層的睡眠週期中。睡眠呼吸中止症與打鼾有關,但是打鼾可以是逆流或其他情況所造成,如體重過重或鼻道慢性充血。睡眠呼吸中止症是非常常見卻被低估的疾病。如果你想得到一夜好眠,吃一頓淸淡的晚餐,且至少在睡前3小時用餐。避免過鹹的食物,它可能會讓你因為脫水而醒來,並且避免飮用超過一杯葡萄酒或等量的酒。當然,不要喝含咖啡因的飮品。想要眞正輕鬆入睡,你可以嘗試溫水浴、舒緩的音樂和洋甘菊茶(不要薄荷茶!)。再次重申,太晚進食是逆流的關鍵風險因子。如果可以,我們會堅持讓每位會逆流的人在晚上8點關閉廚房,尤其是有氣喘等呼吸問題的人。此外就是—永遠不要吃宵夜或睡前零食。潔米醫生的臨床案例費莉西雅是一名70歲女性,她身材苗條且愛運動,從前是名舞者,而且為了維持體態,每天會從事一小時的瑜珈。她因為慢性咳嗽和早晨聲音沙啞而前來尋求協助。她的喉頭是場災難。藥物對她沒有效果。她告訴我關於自己「健康的」日常養生法:一份大量的晚餐,接著是做一小時的瑜珈,睡前再吃一顆澳洲史密斯青蘋果。嗯,是這樣的:你永遠不應該在飽腹的情況下運動,或是在用餐後3小時內躺下!此外,吃紅蘋果還可以,但是對於逆流患者來說,一顆酸(非常酸)的史密斯青蘋果就像是一塊逆流磁鐵,特別是在睡前食用。我直截了當地告訴費莉西雅。請她把她的「大餐」改到中午享用,瑜珈練習與點心挪到更早的時間,並且以紅蘋果取代她每日一顆青蘋果的習慣。光是這些改變,就足以使費莉西雅的症狀完全消失。書籍介紹書名:【跨科解密】胃食道逆流修復全書:美國權威醫師12年實證,兩大飲食階段✕75道低酸料理,14天終結各種逆流症狀作者:潔米.考夫曼, 喬丹.斯特恩, 馬克.鮑爾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22/08/25作者簡介潔米.考夫曼(Jamie Koufman)是世界上逆流疾病的主要權威醫生之一,也針對逆流議題在美國國內和國際間巡迴演講。近三十年來,她的開創性研究集中在探討逆流對聲音和呼吸道的影響。她創造了「隱性逆流」(Silent reflux)和「咽喉逆流(Laryngopharyngeal reflux,LPR)」兩個涉及喉頭和喉嚨逆流的醫學術語。考夫曼醫生是紐約聲音研究所(The Voice Institute of New York)的創辦人和主任,該研究所是美國最重要的綜合聲音治療中心之一。她是紐約醫學院(New York Medical College)的臨床耳鼻喉科教授,自1994年以來每年都被列為「美國頂尖醫生(Top Doctors in America)」。考夫曼醫生撰寫了一個關於嗓音障礙、聲帶手術、逆流和經鼻內視鏡的醫學部落格:www.VoiceInstituteofNewYork.com。喬丹.斯特恩(Jordan Stern)是具有美國專科執照的耳鼻喉科醫生(頭頸外科),在上呼吸道疾病的治療方面有超過20年的經驗。他也是綜合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和打鼾中心「BlueSleep」的創辦人及主任,並且組建了一個跨專業團隊,致力於治療成人和兒童的睡眠呼吸中止症和打鼾。斯特恩醫生經常針對睡眠呼吸中止症和頭頸部腫瘤方面進行發表和演講。他是聖文生頭頸腫瘤外科計畫(Saint Vincent’s Head and Neck Oncologic Surgery)和紐約眼耳醫院頭頸外科服務(New York Eye & Ear Infirmary’s Head and Neck Surgery)的前主任。自2007年以來,他每年都被列入《紐約時報》的「頂尖醫生(Top Docs)」名單中。他與鋼琴家馬格達萊納.巴切夫斯卡(Magdalena Baczewska)一起製作了〈Music for Dreams〉(見www.bluesleep.com)。馬克.麥克.鮑爾(Marc Michel Bauer)是法國廚藝學院(French Culinary Institute)的主廚和備廚,在過去的18年裡,他在那裡磨練烹飪和技術能力,並熱情從事教育和啟發後輩。身為一名法國主廚,他曾是曼哈頓「Délices de France」的行政主廚。他在法國獲得了烹飪藝術和科學的雙重高級認證,並在紐約州立大學學院(SUNY College)獲得了理學士學位。鮑爾主廚透過使用從國外旅行中獲得的當地食材和技術,以及透過調整食譜以滿足特殊飲食需求來設計新菜餚的能力,為烹飪帶來了豐富的創造力。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他曾與許多業內的頂級廚師並肩工作,包括亞倫.賽拉克(Alain Sailhac)、雅克.貝潘(Jacques Pépin)、安德列.索爾特納(Andre Soltner)和雅克.托雷斯(Jacques Torres)。由於親身經歷過胃酸逆流的痛苦,他認為有必要創造出簡單的食譜,使逆流患者能夠享受食物,不受飲食的限制。延伸閱讀: 調整「自律神經」,要從「脊椎」開始!日本整骨專家教你:睡前3分鐘「這樣跳」,緩解身體無力、夜間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