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8 醫療.巴金森病
搜尋
爬山
共找到
429
筆 文章
-
-
2022-12-31 醫療.心臟血管
跨年聚餐!吃火鍋突胸痛是心肌梗塞前兆!醫師提醒這些情況要小心
近期冷空氣一波接一波,不少熱愛飲食,號稱「血液中有湯底」的台灣人會吃火鍋。不過醫師分享有位有糖尿病史的病患,吃到一半感到胸痛,因此前往就診。醫師提醒,如果無病史卻感到胸口很痛、眼前黑一片等症狀,就應及早就醫;而有三高病史者需要避免攝取油膩或太鹹、太甜的食物。天冷吃鍋溫差大 易致心肌梗塞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郭志東分享,有位有高血壓與糖尿病史的病患,天冷時與親友吃火鍋,走出店外時突感一陣胸痛,立即前往就醫。郭志東表示,這位病患是因胸痛前往急診,他有糖尿病高血壓病史。他說吃火鍋吃到一半,突感到胸口很不舒服,前往就診。郭志東表示,心肌梗塞大多是突發性的,實際上多數病人是因受到一些刺激而使血壓上升,血管破裂而產生血栓。心肌梗塞是因血管本來有些膽固醇油塊藏在裡面,血壓上升時會使血管磨損破裂,血管中的血小板過去將它修復後會產生血塊,阻塞血管,便會引發急性心肌梗塞;有慢性病者容易發生。「冬季大家喜歡吃鍋,火鍋店內外溫差極大,血管收縮血壓會上升,加上吃辣與冷飲,都是相當強烈的刺激,容易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早上洗澡、爬山溫差大 也易心肌梗塞同時不少人是在起床甚至洗澡時,發生心肌梗塞。郭志東表示,因為一般人的血壓在清晨較高,且早上衣服通常穿得較少,使得從被子起來時,因溫度差太多,引發腦中風或心肌梗塞;老人清晨睡到一半,去跑廁所,也是一樣道理。另外40歲以下青年也有心肌梗塞的可能,像是在爬山或前在較冷的天氣運動,出汗脫衣服後溫差會過大,或是缺乏運動時又去運動,較容易產生這類心血管方面問題。這些情況要小心 易發生心肌梗塞郭志東表示,容易產生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為三高、年齡(男生超過45歲女生超過55歲)以及吸菸。如帶有危險因子,感到胸口不適就應立刻就醫。有很多人沒有危險因子,但感到胸口被壓住般疼痛、冒冷汗、眼前黑一片、心跳極快等症狀,就應早點就醫。「我們也看過30多歲、無危險因子的病患,因幼時被病菌感染過,血管有異常,因而有心肌梗塞。」從飲食跟運動做好預防最後談到預防措施,郭志東表示,健康的人需要定期量血壓與膽固醇、適量運動,避免食用太過油膩的人,像是炸物與甜食。有慢性病者,進出溫差較大場合需要洋蔥式穿法,須戴上圍巾帽子,身體容易有血管收縮情形。飲食部分須避免太刺激性的食物,像是避免喝油膩的湯,以及太鹹的食物,且避免喝冰水,高糖分的飲料避免喝太多。如果要吃海鮮或白肉,可以吃里肌肉或梅花肉,盡量避免內臟或雞皮等,搭配青菜豆腐類的食物。如需要運動,需要做好熱身,並補充水分。★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12-24 癌症.攝護腺癌
54歲壯男排尿異常以為喝多了 腹痛就醫才知罹攝護腺癌2期!
54歲的黃姓老闆平時跑馬拉松、爬山、打高爾球健身,頻尿、夜尿、排尿不順誤以為是應酬喝多了,直到去年10月到南部大啖海產時,突然尿量變小、腹痛難耐,趕回台中就醫,意外發現膀胱結石、罹攝護腺癌第2期,經接受放療及荷爾蒙治療,如今恢復良好,性生活美滿,重拾運動樂趣。林新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尹廣宬說明,根據國健署最新資料統計,攝護腺癌是國人十大癌症第6名,手術或放射線治療效果不錯,患者經過治療後5年存活率為68.47%,該院目前治療5年存活率則有70.34%,還優於全國平均。黃姓老闆表示,他因擔心接受根除性手術恐有漏尿、性功能障礙,接受醫師建議改採放射線合併賀爾蒙治療,經過一周5次、每次5分鐘的放射線治療,今年4月完成治療,追蹤至今超過半年,排尿正常,性生活不受影響。現在重拾跑步、打高爾夫球樂趣,呼籲病友配合醫師治療計畫,人生依舊是彩色。尹廣宬表示,攝護腺癌患者若無遠端轉移,選擇放射線治療或手術切除,都可有效根治疾病,其中放射線治療除可達與手術相同之局部控制與存活率外,不必承擔麻醉風險,還可免去手術的副作用,如漏尿及性功能障礙等,是早期攝護腺癌症患者另一種選擇。攝護腺做放療,可接受錐狀斷層掃描,以精準放療攝護腺位置,避免傷及鄰近的腸道及膀胱等正常組織。林新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李芃逸提醒,攝護腺癌初期多無症狀,常等到腫瘤壓迫膀胱,或尿道出現疼痛、燒灼感、解血尿,甚至骨頭痠痛才被診斷,但都已屬中晚期,提醒40歲以上男性定期抽血檢查攝護腺特定抗原PSA ,出現夜尿、排尿困難等症狀應盡速就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2022-12-13 退休力.一個人圖鑑
照顧失智父體認「老一點也不浪漫」!房婧如:能幫助自己的人不多,所以要把自己照顧好
六年前陪伴九十五歲失智又罹癌的父親走完最後一程,房婧如才深刻體會,老一點也不浪漫。一個人過好單身生活,要學會獨處、珍惜朋友、改變心態,「能幫助自己的人不多,所以要把自己照顧好」。嘉義市政府前文化局代理局長房婧如,六年前陪伴九十五歲失智又罹癌的父親走完最後一程,深刻體會,老一點也不浪漫。63歲的她去年檢出乳癌,她重訓、練瑜珈、爬山保持健康,她說剩下的好時光不多,珍惜每個朋友,但多數時間獨自一人,做喜歡的事情,也要學會獨處。房婧如是嘉義人,哥哥和妹妹畢業後都留在台北工作,她自民國81年返鄉到市府服務,一直與父母同住。她回憶,適婚年齡時在家被父母照顧,加上工作忙碌,不太有時間考慮因而磋跎。母親民國88年車禍過世,家中就她和父親相依為命,那年已40歳,之後更未想結婚一事,一路到退休。父親晚年失智近10年,後來罹患大腸癌。房婧如說,以前對「老」還覺得有點浪漫,照顧父親,才真正看到什麼叫老。父親聽不太到,老友前來探視,兩人你一言我一語,根本無法對話;後期她想和父親對話,只能用寫的,眼看父親一步步凋零,深深感到,「人生走到這裡真的很孤獨」。陪伴父親的時光,房婧如也進入更年期,感受自己輝煌歲月已過,正一步一步走向父親景況。直到在聯合報讀到樞機主教單國壐以「掏空自己、返老還童、登峰聖山」寫出病中感言,加上單國壐做生命告別演講,毫無保留地把老、病等無尊嚴攤在眾人眼前,一層一層地剝掉頭銜、地位回歸到自己,她才體會,「大家來世走一遭,只是各自經歷不同的人生體驗」,逐漸凝聚出正能量。「能幫助自己的人不多,所以要把自己照顧好」,房婧如說,父親105年過世後,她真正開始面對一個人的老後。練重訓、練瑜珈,有人揪爬山就跟著去,但衰老時時刻刻襲來,有時做瑜珈、拉筋,隔天早上起來全身還是僵硬,好像回到原點,就像神話中薛佛西斯每天推巨石,到達山頂後石頭又滾下來,從這樣循環找到生命意義,盡量好好活著。她去年摸到乳房硬塊,檢查出原位癌,必須動手術。原本想留嘉義處理,不過兄妹都在台北,考量萬一化療,後續生活起居問題,避免不想讓人麻煩、反而造成更多困擾,決定上台北開刀。這也讓她體會到,一個人住,只要自己健康都沒有困難。從去年3月到今年6月開刀加一連串檢查,幸好沒有擴散,此後對身體不好,例如染髮等,就盡量避免不做。一個人生活六年多,房婧如認為,過好單身生活,要學會獨處、珍惜朋友、改變心態。人原本就是孤獨的,有人排遣孤單的方式是交很多朋友、把生活排滿,但一味外求,反而白天愈熱鬧,黑夜寂靜愈 孤寂,反撲力量更強。朋友無法24小時陪伴,應該「要能與自己獨處」,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像她喜歡閱讀、創作,就享受這些事情帶來的心富足。不過,人仍是群居動物,父親剛過世時,舅媽常會打電話來家裡,房婧如一接起,舅媽就會說「怎麼還在家」。為了讓親友放心,不管誰找她出門,她都答應,且高興地參加聚會,畢竟若時常拒絕,以後人家就可能不會再找了。年輕時或許小有齟齬,覺得少一個朋友有什麼了不起,現在朋友愈來愈少、不會愈來愈多,對每個人都很珍惜。房婧如也說,人生一世,經歷不同的體驗,人生沒有成功或失敗,現在回首,覺得人應該是需要結婚,不是為養兒防老或找個老伴,而是結婚生子才能擁有更多體驗。如今愈老心態愈不應該封閉,她嘗試各種不曾做過的事,跟朋友走白沙屯媽祖、從郊山爬到百岳,她說,像詩人狄倫.湯瑪斯(Dylan Thomas)所說:「不要溫順地走入那良夜,白晝將盡,就算年老也要燃燒咆嘯;怒吼,怒吼抗拒天光沒滅。」 ●房婧如小檔案年齡:63歲職稱:嘉義市政府前文化局代理局長面對一個人,給大家的一句話:能幫助自己的人不多,所以要把自己照顧好。來測退休力●「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https://pse.is/3uraub
-
2022-12-03 醫療.皮膚
反覆發燒9天快篩陰! 27歲男自曝活動史才知得「恙蟲病」
雲林一名27歲男子日前反覆發燒以為自己確診新冠肺炎,但快篩結果呈陰性,四處求醫卻找不到病因,令他心慌不已,後求診慈濟斗六分院才驚覺罹患可能致命的恙蟲病,經對症下藥治療後,救回一命。該男反覆發燒長達9天,看遍醫生、吃了多次退燒藥,病情始終未獲改善,甚至快篩數次結果也無異常,但身體愈來愈虛且無力,很擔心自己是否得了怪病。耳鼻喉頭頸外科主任黃俊豪表示,男子到診時,脖子皮膚有塊黑色結痂,周圍有泛紅小點,手、腳也發現類似結痂症狀,進一步詢問得知男子前陣子曾到新竹戶外爬山,綜合症狀都可能和恙蟲病有關,抽血檢查後確診。 黃俊豪說,恙蟲病是由帶有立克次體的恙蟲,叮咬而感染的急性發熱性疾病,蟲體主要在夏天大量繁殖,出沒山區、野外、雜草叢生等處,不過台灣相當少見。然而,隨地球暖化,今年的秋、冬季仍相當悶熱,以致恙蟲數量變多,不同以往,民眾仍得小心秋冬季也有發生可能。 黃俊豪說,恙蟲病約有10至14天潛伏期,不會有症狀,後續才會出現黑色結痂、周圍泛紅,易讓人以為單純被蚊蟲叮咬,直到潛伏期過後開始出現反覆發燒、畏寒、淋巴結腫大等症狀才有警覺。而恙蟲病嚴重時甚至立克次體還會跑到全身各處,除淋巴結,還會擴及肝臟、脾臟等造成器官腫大,若到心臟時則將導致心肌炎或腦膜炎、結膜炎等,延緩治療的話可能意識昏迷、抽搐甚至死亡,黃俊豪提醒,患者應把握黃金時間治療,從事戶外活動時穿著長袖、長褲,避免蚊蟲叮咬。
-
2022-12-02 養生.抗老養生
林青霞68歲依舊是女神!不刻意追求凍齡,6習慣「優雅變老」!
淡出幕前多年、長期旅居香港的影壇巨星林青霞,11月初剛過完68歲生日,卻依然是許多人心目中的女神!「三不、二少、一多」、 「Less is More」,是讓林青霞三十年如一日的秘密。僅管已經息影28年,保養得宜的林青霞依然是不少人心中的「女神」。上月難得為活動返台,氣色、心情都在極佳狀態,一貫的優雅自若,彷彿歲月不曾從她身上走過。剛獲金馬獎影帝的黃秋生,就在臉書分享機場巧遇林青霞,並被她稱讚演技,讓影帝頓時開心的像小影迷。而主持過數不清場活動的主持人黃子佼,主持林青霞的場子竟也大呼緊張。從影星到作家 獲頒港大名譽博士林青霞11月3日剛歡慶68歲生日,當天她慶生的造型蛋糕富含意義,「上面是博士帽,下面是書,祝賀我拿博士學位和生日出的第四本書『青霞小品』」,讓林青霞「開心得不得了!」林青霞透露,自己規劃40歲息影、50歲開始寫作,今年68歲的她接下來想嘗試街頭畫人像或唱京戲。林青霞所說的博士學位,即日前香港大學特別授予她的「名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當時林青霞回應:「我興奮到一直笑一直笑,拚命說自己不夠格得到榮譽博士這個榮銜。冷靜下來後,我告訴自己要加倍提升自己,在各方面努力學習進步,讓自己配得上港大給我的這個榮譽」。而近期香港中文大學也幫林青霞舉辦展覽,展出她的書、畫作、手稿及攝影作品,說林青霞才貌雙全一點也不為過!「三不、二少、一多」成功減重 「Less is More」容貌凍齡現在我們看到的林青霞狀態依然保持得很好,但其實前一二年,林青霞也曾面臨體重飆升,一度胖到68公斤。當時她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大方談論減重過程,她靠著「三不、二少、一多」飲食管理及讓自己動起來,2個月就瘦了9公斤,減重毅力相當令人佩服。她更發現,把運動養成習慣後,自己也喜歡上這些運動,消耗多餘的熱量、提升代謝,身體也變得更健康了!不僅身形,這麼多年來,林青霞的美依舊讓人驚嘆。林青霞之前接受多個時尚媒體訪問時談她的保養之道,當時她笑說自己真沒保養,因為她不畫濃妝、不碰醫美,只做基礎卸妝及保濕,「Less is More」就是她的凍齡訣訣。最重要還要有坦然的心態面對美醜、年齡,年齡增長還是要讓狀態自然。在林青霞身上,我們看到「優雅地變老」也是一種美。養生原則:「三不、二少、一多」1.三不:不吃甜食、不吃零食、不吃消夜2.二少:飲食調味少油、少鹽3.一多:多運動,每天至少進行1個小時的運動,打打桌球、羽毛球,每週一次皮拉提斯練習,也喜歡約好友一起去爬山、散步。凍齡秘訣:「Less is More」4.非必要絕對不畫濃妝:因濃妝會增加皮膚負擔、使肌膚老化。5.注重卸妝及保濕:有化妝的時候絕對會徹底卸妝,在清潔後也會加強肌膚保濕,敷敷面膜,讓肌膚有足夠的水分就不容易長皺紋。6.不碰醫美:即使年齡增長還是要讓狀態自然,以豁達的心態面對美醜、年齡。回顧林青霞的美
-
2022-11-25 焦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不菸酒、沒摸到腫塊…體檢竟發現乳癌,最後發現這原因
醫院每年定期安排員工體檢,2017年做乳房攝影檢查後,放射科醫師來電說和過往不太一樣,懷疑可能有問題,趕緊做乳房超音波、切片,「當時心臟就蹦蹦跳的」,報告出來的確不是很好,當下心想是真的嗎?再度確認「是真的」,那年我58歲,確診乳癌第一期。巡迴醫療 常感疲憊想睡「做體檢才意外發現罹患乳癌。」我根本沒摸到腫塊或不舒服,但回想那段期間,外勤業務多,要去宜蘭監獄、山地巡迴醫療、協助宜蘭縣政府衛生局,那時以為工作忙,所以常感疲憊、想睡,現在看來搞不好是前兆,只是當時沒發現。「真的沒想到會罹癌,當下覺得我怎麼會得,也沒抽菸、喝酒等習慣。」後來問診家族史才知道,妹妹疑似有乳癌,還沒確診就在美國911事件過世,阿姨、姪女也罹患乳癌,但還是會想「為什麼是我?」術後發現 淋巴有癌細胞7月得知罹患乳癌即告訴家人、同事和朋友,剛開始只想到工作要請假、病人怎麼辦?外勤業務要取消,還得找人代理…。直到準備開刀,慢慢了解乳癌,思考切除乳房、治療與重建問題,術後發現淋巴也有癌細胞,8月緊接著做化療。「這是我人生中最大一場病。」化療做人工血管是很痛苦的經驗,第一次感受到「原來當病人真的很痛苦」。生病後體力大不如前,會很喘,想做有氧運動都沒辦法,開刀有傷口也不能亂動,平時工作滿檔的人突然沒工作,就覺得好無聊。家人打氣 挺過抗癌艱辛抗癌之路難過且心情低落,3周一次的化療大概做了8次,曾想過是不是別再做化療,「洗澡時不用做什麼,頭髮就掉了,隔沒幾天就不見了」,那時朋友會買帽子來為我打氣。留職停薪2年,在家好好休養,我會去爬山、走路、看書、整理東西,起初的飲食茹素,不吃加工食物,補充健康食品。天主教徒的我,每天會祈禱,感謝有老公與4個女兒全心照顧,身邊人的加油打氣,才能挺過那段艱辛的日子。病癒後的生活回復常軌,身體少一個乳房之外,體力沒以前好,2020年重回工作崗位,原本外勤工作量砍半,一周5天門診減少為3天、不夜診。「剛回來上班時,不想照顧癌症病人,都會轉給同事」,後來時間淡化,一年多才克服心理障礙。身為醫師的我,大病後心境轉變,因經歷治療過程的不舒服,更能感同身受癌友的心情,知道如何與病人及其家屬溝通、解惑,沒生病前會不耐煩,現在比較能體諒。勇敢面對 保持正向心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定期體檢很重要,尤其有癌症家族史者,別等到身體有狀況再做檢查,罹癌後勇敢面對、找對醫師治療,不可亂吃偏方,病癒後定期追蹤,維持足夠睡眠、營養補充、多運動等,更重要的是保持正向心情,「你的敵人是癌症,成功戰勝就是賺到新人生。」醫學辭典/乳癌乳癌的危險因子,如肥胖症、每天喝酒2至5杯,初經早(小於12歲)或停經晚(超過55歲,未生育或第一胎,超過30歲才生),有家族史或使用避孕藥。若乳房出現硬塊、胸形變動、表皮出現酒窩、皮膚紅腫等疑似乳癌症狀,需做切片,以診斷是否罹癌。多數乳癌患者可透過手術切除,搭配化療或放射治療、荷爾蒙治療,達到良好控制。戴慧美小檔案現職:羅東聖母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年齡:63歲學歷:菲律賓國立大學醫學院專長:一般內科疾病、急慢胸腔腫瘤、各類室內感染症及發炎性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炎、呼吸道過敏疾病、職業性肺病變、氣喘、感冒經歷:●馬偕醫院胸腔科醫師●羅東聖母醫院內科部主任●澎湖惠民醫院主治醫師●羅東聖母醫院醫務部副主任●衛生署疾病管制局肺結核診療醫師
-
2022-11-21 焦點.元氣新聞
罹帕金森氏症多年,「抗議天王」柯賜海心因性休克亡!帕金森典型、非典型症狀不同,一習慣助預防
「抗議天王」柯賜海被發現陳屍於北投區建國街前山公園籃球場旁的車內,法醫相驗後證實死因為心因性休克自然死亡。柯賜海近年因罹患帕金森氏症已顯少露面。台灣動作障礙學會提醒,帕金森氏症10大早期症狀出現3個,或是有4到5個非典型症狀,都要提高警覺。據《聯合報》報導,柯賜海今(21日)上午被發現於北投區建國街前山公園籃球場旁車廂內死亡,報案人是他的姊姊,她稱早上去探視弟弟時赫然發現他已死亡,立即報警。警方表示,柯賜海近年以車為家,睡在車上達3年之久,昨天他跌倒撞到頭部,身體不適但不願就醫。法醫相驗後,由檢察官開庭後開立死亡證明,柯賜海死因為心因性休克自然死亡。昔日的柯賜海,因經常在媒體採訪新聞現場站在受訪人背後高舉抗議牌,因而被封「抗議天王」,不過近年傳罹患帕金森氏症,2年前他就被媒體捕捉到,在陽明山的公共溫泉拄著拐杖、步履蹣跚的身影,當時柯賜海受訪表示,這個病最怕人家吵,他乾脆把廂型車開到山上住了下來,每天泡湯、爬山、跑步、曬太陽養病。根據健保統計,台灣在2021年已有超過七萬人罹患「帕金森氏症」,台灣動作障礙學會提醒,如果10大早期症狀出現3個,或是有4到5個非典型症狀,都要提高警覺,應就醫請動作障礙科醫師評估,才能及早找出原因治療。>>【延伸閱讀】防小中風引發中風、失智症,還可能合併巴金森,哪些症狀要注意?帕金森氏症10大症狀>>【延伸閱讀】巴金森最愛問/手抖頻率不同!醫師鷹眼揪巴金森病台灣巴金森之父、神經科診所院長陸清松曾接受《聯合報》採訪指出,一般人常說的「帕金森氏症」可以細分為「典型」和「非典型」兩大類。典型帕金森氏症又稱「帕金森病」,會先出現靜態顫抖、僵硬、動作慢等動作障礙症狀,而且都是單側先發病,這類病人佔8到9成,治療反應較佳。60歲以上每100人就有1人會罹患,80歲以上盛行率升至3到4%。至於非典型病人,非動作的症狀,會比動作障礙更早出現,最常見非典型症狀包括嗅覺喪失或異常、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夢靨、情緒憂鬱、莫名腹漲、強烈便秘、肢體不寧症、夜間抽動症。陸清松建議,非典型症狀同時存在個4到5個,有10到20%的機會是罹患了帕金森氏症,應積極就醫,讓動作障礙科的醫師詳細評估。如何預防帕金森氏症要如何預防巴金森氏症的發生?台大醫院神經部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主治醫師戴春暉曾受訪建議,可以從避免接觸危害物質、保持健康習慣、避免長時間壓力或過度工作做起。許多農民常會接觸到的殺蟲劑、焊接工作時可能接觸到的重金屬(錳),含有重金屬的地下水,都是危險因子。平常更要保持身體健康、規律運動,因為巴金森氏症是運動神經系統退化的疾病,若能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也有助於預防巴金森氏症。
-
2022-11-18 養生.健康瘦身
2個月瘦12公斤,42歲王仁甫公開魔鬼訓練菜單!減重如何不復胖,看成功者4共通要點
台灣天團「5566」副團長王仁甫日前在《2056 20週年演唱會》上大秀苦練已久的好身材,演唱會結束也在臉書上分享自己如何在兩個月瘦身12公斤的魔鬼訓練菜單,讓網友驚呼超有毅力。不過想要成功減重且不復胖其實不容易,美國一研究計畫發現成功者有4個共通點。想當年,台灣男團「5566」紅翻天。今年十月底,5566於高雄巨蛋舉行《2056 20週年演唱會》,仍吸引滿場歌迷到場支持。20年前,每個成員都還是小鮮肉;20年後,多位已為人父,已經42歲的王仁甫還大秀腹肌讓歌迷瘋狂。中年瘦身不易,王仁甫2個月就瘦身12公斤的驚人成果,讓大家好奇他是如何辦到?王仁甫也不藏私的在臉書公布他的訓練菜單,可見他為了演唱會戒酒戒澱粉,平常更安排爬山、騎自行車、跑步、腹部重訓、高強度間歇訓練等魔鬼健身菜單,為期兩個月,每周密集安排。而從外界熱烈反應看來,也總算沒白練!王仁甫也表示會維持下去。敦仁診所院長蕭敦仁曾接受《聯合報》訪問指出,減重主要跟3種機轉有關,包括抑制食欲、減少吸收、促進代謝。減重難成功原因,與食欲最相關,除了生理飢餓感外,也會因壓力、情緒讓人想吃東西,若過度壓抑想吃的欲望,食欲會慢慢膨脹,最終變成「食欲怪獸」,導致復胖、減重失敗。很多人都會遭遇減重成功之後的數個月或數年內又復胖的問題,路易莎創辦人暨董事長黃銘賢也曾接受《今周刊幸福熟齡》訪問談他的減重經驗。黃銘賢也是在幾年間經歷減肥成功又復胖的循環,他將自己的歷程分為三階段,減重、減脂、增肌,建議減重者要挑選「對的食物」吃,運動則可選擇快走。亞東醫院新陳代謝科李明蒼醫師曾撰文指出,美國曾有個研究計劃追蹤超過六千名成功減重而未復胖者,分析他們的特質發現4個共通點:成功減重不復胖4要點.這些人「常常量自已的體重」.成功減重者幾乎都有吃早餐的習慣.成功減肥者特質是每天看較少時間的電視.高醣低脂飲食,比例大約是醣類占55%,脂質占25%,蛋白質則約為20%。及固定每天的飲食模式,不要暴飲暴食。關於減重,或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成功法則,但想要維持下去不復胖,就得看個人的決心了!【參考資料】.經美國上萬成功者認證 4個習慣讓你減肥不復胖.大量運動仍難瘦,原來是吃錯了!路易莎董座減重3階段 學會這樣減才不復胖
-
2022-11-13 醫療.骨科.復健
天氣濕冷疼痛症狀就加劇 醫揭4種NG姿勢可能讓膝蓋提早報廢
國門重啟,許多民眾蓄勢待發;天氣轉涼,戶外活動開始活躍。一爬山,卻發現膝蓋卡卡;上下車,覺得雙腳無力。看似小問題,卻可能是行動力退化的大危機。哪些症狀是膝蓋、肌力退化的徵兆?為什麼天氣轉涼,更容易發生這些狀況?入冬之前趁早保養,趕快補強照顧雙腿的知識。林口長庚復健部主治醫師張世杰表示,退化性膝關節炎會有疼痛、關節角度卡住或是僵硬的感覺,甚至伴隨著肌肉無力與生活品質的下降。常見的原因可以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退化。原發性退化大多是因為肥胖或是老化造成軟骨磨損,甚至底下的骨頭也跟著變形;次發性退化則常發生在受傷過後的創傷性膝關節。天氣濕冷疼痛就惡化,低氣壓、冷空氣造成疼痛敏感。膝蓋痛是退化性膝關節炎常見的症狀,退化性膝關節炎是膝蓋軟骨磨損,加上吸震效益降低所產生的發炎疼痛,常由內側疼痛開始,急性期會紅腫熱痛、積水、發炎,嚴重時會有關節活動聲響、關節僵硬,甚至股四頭肌萎縮等,好發50歲後,以女性居多。許多退化性膝關節炎病友,常常形容自己的膝蓋如同「氣象台」,只要天氣開始變濕冷,症狀就會加劇。有關溫濕度與症狀惡化之間的因果關係,目前醫學上尚無確切定論,但機轉大致上為氣壓變化與血管收縮。濕冷的天氣通常伴隨著低氣壓,而氣壓降低會讓組織些許膨脹,進而壓迫周邊的神經與血管;另外,冷空氣會造成血管收縮,進而降低神經的血液供給,導致人體對疼痛的敏感度上升。彎曲角度過大、彎曲動作太快、體重過重,都是危險因子。膝關節的主要功能是在骨骼與軟骨之間形成的軌道間彎曲、承受膝蓋以上的身體重量,以及腳底與地面接觸造成的作用力。換言之,如果膝蓋的彎曲角度過大、彎曲速度過快、體重過重,或是地面造成的衝擊過大,都會造成膝蓋過度的壓力進而導致損傷。張世杰提醒,盡量避免以下會加重膝關節磨損的不良姿勢:長時間坐矮板凳或半蹲坐在矮板凳上或半蹲種菜、洗衣,是年長者常見的生活作息。這樣的姿勢會讓膝蓋呈現過度彎曲,甚至會因肌肉施力不當而讓關節沒有在正確的軌道上,使膝關節承受高達體重八倍的重量,進而造成軟骨磨損。張世杰建議民眾盡量避免半蹲,如需在矮板凳上久坐,盡可能將雙腿伸直、減低關節壓力,並自然地向外打開,以同步舒緩腰部壓力。要在矮凳上坐下或起立時,先讓髖關節動作,再讓膝關節動作,可降低膝蓋的壓力。長時間翹腳或盤腿盤腿或是翹腳的姿勢會讓膝關節扭轉,導致髕骨外翻與位移,進而磨損膝關節軟骨。另外,這種姿勢會讓腰椎跟骨盆低於膝蓋,使腰椎彎曲承受過大壓力,導致下方膝關節周邊肌肉群緊繃,給關節帶來過多壓力。張世杰建議日常生活盡量避免翹腳,如果需要盤腿坐,建議定時將雙膝輪流打直,減低膝部壓力,並可搭配腳踝活動促進血液回流,避免腫脹。跪著做家事跪姿不但使膝蓋呈現過度彎曲的狀態,還讓膝蓋前面的髕骨直接向後壓迫,造成膝關節損傷。如無法避免使用跪姿做家務,張醫師建議可以在膝蓋下方墊軟墊,並將家務分段完成,要起身前先將雙腿伸直,活動關節後再站起。高處跳躍跳躍落下時,膝蓋會承受大約15倍體重的重量,進而加速膝蓋軟骨的耗損。另外,體型肥胖的人因體內發炎物質與內分泌的關係,同時也是退化性關節炎的高危險族群。減重與減少高處跳躍可以降低膝蓋承受的壓力。最後,要讓膝蓋維持健康,除了避免上面的狀況外,也需要維持足夠的肌肉量與活動量。足夠的肌肉量可以增加關節的強度,幫助關節承載重量。所謂足夠的活動量,像是運動完讓肌肉感到稍微痠跟累,但不到疼痛的程度,可以維持膝蓋軟骨健康,並代謝廢物。避開磨損狀況,促進強化動作,就能讓日常生活品質得到大幅度進展。
-
2022-11-03 性愛.性福教戰
中年夫妻性愛4類型!如何重質不重量 卻能愈愛愈年輕
生活壓力沉重?體能變差?中年夫妻「性」或「不性」?《聯合報健康版》十月徵文主題「性、不性,有你」,獲得許多讀者迴響來信分享夫妻性事。根據來稿,「有性有愛」的最稀有,就算有性也不少是「有心無力」或「勉力配合」。此時,除了靠運動、飲食、藥物調整狀態,更多人建議夫妻間最需要加點新激情元素助攻。而中年夫妻最多的是「無性有愛」類型,雙方已不再局限於身體上的欲望滿足,轉而在心靈上取得慰藉。以下摘錄各類型的精華篇章,來看看你們屬於哪一類型。「有性有愛」類型適當的性愛,可以讓身心更健康,也可以讓雙方感情維持甜蜜。提高性愛品質而非追求次數,是中年夫妻性愛的最大公約數。.我會製造一些羅曼蒂克的情境,例如畫一張「兩顆心交疊在一起,一支愛神的箭貫穿了兩顆心」的圖畫,把它貼在床頭,只要有一方想炒飯,示意地朝那張圖瞄一眼,另一方立馬配合。.我和老公在睡前會一起用平板看甜寵劇,戲裡的情感,很容易感染現實中追劇的我們,就這樣水到渠成,自然的完成了周公之禮。或把平板追劇換成看書,在睡前由我挑書,然後我依偎在老公的身旁與他共讀,老公會用肢體語言告訴我,於是把燈關了,兩個人就開始滾床單了。就這樣,原本不是很喜歡周公之禮的我,有了戲劇和書本的助攻,竟可以在心境上回復三、四十歲的虎狼之年。.曾有貴人提點要滿足老公男性需求,讓他無力向外發展,且我倆就算鬥氣,也有共識「不用性懲罰對方」。我在謎片成癮老公的帶領下,共同驗證謎片各種動作的難易。有時他假扮帥氣歐巴邀約,有時我則變裝來個驚喜,或者他想著○玲、我想著貝○漢…,用想像增添情趣。這些愉悅的體驗,也讓兩人的心更加靠近。.我以前常想隨心所欲,卻屢遭太太否決,後來找到一個兩人世界的時光,成為我們的性福功課表。沏一壺好茶,加「來運動」暗語,就水到渠成進入課程。.結縭27年,為何我的老公性致仍如此高昂?每當我問他是否因男性荷爾蒙分泌太旺盛,他就甜言蜜語地回應是我身材太迷人、愈來愈美麗,要我應該感到驕傲。同事與好友也常誇我「妳怎麼愈來愈年輕?」讓我不禁想到:真的是「愈愛愈年輕」的功效嗎?我想在自己身體沒有不舒服的情況下,性不性,就由老公決定吧。.過了「知天命」年紀,我心如止水,溝通後,先生會顧慮我的感受,試著吟詩詞、播放音樂或影片營造氣氛,在浪漫氛圍下,使人心情大好,彼此得到滿足,二人都很開心。偶爾我們會去汽車旅館,他說「袂使換牛母,咱來換牛牢。」才有新鮮感。我們會先約會爬爬山或喝下午茶,再去汽車旅館休息,在此處不用擔心聲音太大被小孩聽到,也不怕婆婆突然來敲門,比較能盡興地享受魚水之歡。.我的經驗是清晨睡醒時刻較好,因為經過一夜休息,體力較好,這過程當然也要先有肌膚相撫,床邊細語,才能更進入狀況。.婚後忙孩子、家務及上班,夜裡還要擔心老公對我物盡其用,每到上床時都有些緊張,只能勉強回應。反而是被迫退休後,早上不必起早趕上班,壓力瞬減,心裡輕鬆快樂得不得了。假日偶爾和老公參加旅行,一星期當幾天志工,有好心情、體力和老公一起健走。雖然老公早已過耳順之年,我也要奔六了,但「可以親熱就要盡量親熱」,是兩人默契。上床時,當老公的鹹豬手又伸過來時,當下的我覺得好甜蜜幸褔。「有心無力」類型人到中年,身體與心理都發生變化,就算想要,也可能力不從心。但只要有心,男人、女人,都有改善的辦法:男人可以這麼做:.飲食:可食用含鋅高食物。早餐我常喝一杯南瓜黑豆汁,再加一個白煮蛋。中餐配菜吃韭菜炒蛋,可顧腎壯陽。晚餐吃清蒸貝類海鮮,小酌一小杯好酒。.運動:--每天傍晚走路1.5小時,期間跑步三至五段路,讓心跳達到130以上,且做全身伸展活動。每天曬太陽增加維生素D。--維持深蹲、伏地挺身、俯臥撐、雙槓抬腿扭腰等運動,以增加肌肉量;強化核心肌群的棒式、仰臥起坐、捲腹等,有助性愛強度和耐力;快走、飛輪、健身操等有氧運動,可提升心肺功能。.按摩:我喜歡泡腳+全身按摩,夫妻雙人鴛鴦浴後,互相全身按摩,進而在柔和的燈光、輕鬆音樂、點個喜歡香精油,雙手在潤滑油的助陣下,在愛人身上遊走。總之,萬能的雙手加上舌頭、嘴巴及按摩棒的助攻,保證讓你的她飛向雲霄、快樂無比。.製造情趣:行房當日要避免身心過度疲憊,不碰煩心瑣事,洗澡後早早上床,調整適宜的室內溫度與柔和偏暗的燈光,在床上輕柔的擁抱、親吻與愛撫,再做愛做的事。.藍色小藥丸女人可以這麼做:.生理上:--更年期多有陰道乾澀問題,可塗抹潤滑軟膏以減少疼痛。--多運動。--雌激素補充療法。.心理上:在性事的次數,多數先生永遠覺得太少,太太則覺得太多。建議多溝通,找出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式及次數。「雙手萬能」類型中年後因子女、工作等沉重的生活壓力,尤其許多女性因更年期的不適,更常「性」趣缺缺。但對男人來說,性愛是本能欲望,是生活「必需品」。因此當另一半不能配合時,也只能靠萬能的雙手自我安慰了。.早發性停經讓我吃足苦頭,心裡的愛意未減,但身體的掌控卻是江河日下。我還在適應新身體,親愛的老公,感謝你的雙手萬能。.結婚超過二十年,老婆是愈來愈忙,「妹妹」也容易乾澀,總是需要潤滑劑,以前辦完事後容易發癢有異味,才是老婆「性」趣缺缺的原因吧?去看婦產科難啊!與其改變另外一半的想法,不如自己想方設法自己來。五指好兄弟,一起來努力。.以肌膚的撫摸代替性愛,肌膚相撫、床邊細語,就是愛的傳聲筒。「無性有愛」類型最多數的中老年伴侶,不再局限於身體上欲望滿足,而是在心靈上撫慰。日常的親密動作已是愛意,只要用心經營夫妻相處之道,雖然沒有激情的性愛,一樣可以享受甜蜜而溫馨的夫妻關係。.日常生活中的擁抱、親吻、牽手等親密動作,都是「性」的表現。把性愛化為互相關懷的小動作,噓寒問暖,互相扶持。.不時製造親密貼心的舉動,例如對方出門前,會送到門口,為對方開門,還會來個「道別之吻」;太太在廚房準備三餐時,我常依偎在身旁說些悄悄話;拍照時,我們會各舉一手構成大愛心,偶爾會玩個「夫背妻」遊戲,諸如此類生活點滴,都會促進夫妻甜蜜的幸福感。.對太太來說,生完小孩,完成了階段「性」任務,愛愛這檔事就如同「厭惡品」一般,已無「效用」可言,能不碰就不碰。但對我而言,夫妻裡的性卻是「必需品」,更是我的「精神食糧」。我倆只剩形式上的「噓寒問暖」,你好我好大家好。這一晚屬於我們的床,沒有什麼,只剩「倆人的平躺」,她的,與我的。.參加社團活動與不同老靈魂交心,挽救往下墜的頹勢,晚年一樣可以活得亮麗。.平時一起爬山、逛街、散步,精神的滿足早已超越了生理需求,即便只是短暫感受到的手心熱度,都提醒著自己:共用雙人枕頭到終老,就是最幸福浪漫的事。.日常生活的提攜互助,如妻子在浴室幫忙身體不便的我洗澡、更衣;出門在外攜手並行,只為了身旁多一支手杖、一雙耳目;每晚的入眠,必伸手觸摸妻子小腹,方能安眠;清晨一個小小的morning kiss,更是開啟美好一日的起床式。生命已走在黃昏盡頭,望著身旁數十年的老伴,早已是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年輕時熱情未退,卻已提熬濃縮成精神相契的無限彩霞。.更年期的不適讓我心煩氣躁,分房後感情反而更緊密,老公會過來我這邊,讓我的頭枕在他的手臂,擁在懷裡拍拍,聊著天,就像剛新婚時一樣,換來的是親親及愛撫,把我哄入夢鄉後,老公再回小房間睡覺。或到山上、農場、賞花、看看大自然,讓家裡的事暫時拋諸腦後,充飽電後再回來面對現實,就像回到戀愛時,能互相彌補心靈的那塊私密處,更是甜蜜。.對付青春不再的無情,更應採取積極方式,注重營養健康、外在的妝容,參加社團活動與不同老靈魂交心,挽救往下墜的頹勢,晚年一樣可以活得亮麗,拋開性或不性的生理需求宰制。.雖然不再有身體的連結,三十多年的感情早已昇華為親情,但我們互相照顧支持、互訴心事的習慣還是未變,每天共進晚餐,在安全的氛圍下,安心睡去。我和先生重視的是心靈提升及視野的開拓,有時間就去旅遊,不管年紀多大,都要給掌聲,有性、無性已不是我們現階段最重視的事了。(資料來源:《聯合報健康版》十月徵文)
-
2022-10-31 養生.保健食品瘋
人參放久顏色變紅?不能和蘿蔔一起吃?中藥專家拆解藥食同源常見迷思
「人參放久顏色變紅、變深,可以吃嗎?」、「聽說人參不能和蘿蔔一起食用?」天氣開始轉涼,很多人開始吃人參雞等滋補藥膳。中國醫藥大學中國藥學暨中藥資源學系教授張永勳接受元氣網專訪時針對上述民眾常見疑惑進行說明,張永勳指出,人參本身含有糖分,放置一段時間,由於糖分轉變等因素,顏色會變得比較紅、比較深,這是正常現象,只要保存環境適當,民眾可以安心食用。此外,對於「人參不能和蘿蔔一起食用」一說,張永勳也提出解釋,他說,雖然有些中醫觀點認為,人參與蘿蔔不能一起食用,但在餐桌上吃人參雞等藥膳,重點在享受這些中藥所帶來的美味、香氣,保養效果是其次,如果為了追求膳食多元、營養多樣化,人參是可以與蘿蔔一起食用,民眾可輕鬆享用這些藥膳美食,不需有太多顧忌。爬山口含人參 更能幫助提神張永勳參加台灣食品保護協會所舉辦的2022年「藥食同源論壇」時表示,人參的食用方式包括磨粉、泡茶、燉雞、泡酒等。舉例來說,在爬山的時候,有些人喜歡隨身攜帶人參片,有時含在嘴裡,幫助提神,或者也有上班族習慣喝點人參茶,讓精神好一點,食用方式可隨個人需求、喜好調整,方便即可,而選購人參產品時,則建議找有信譽的商家、品牌,品質較有保障。在2022年「藥食同源論壇」中,不只張永勳,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特聘教授張恒鴻與講座教授吳永昌、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內科學科教授賴基銘、中央研究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徐麗芬與教授蕭培文、東吳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特聘教授朱正忠,以及國立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特聘教授沈立言等專家、學者皆針對「跨領域結合照顧廣大的亞健康族群」主題進行專題演講。根據維基百科定義,「亞健康是指人處於健康和疾病的一種臨界狀態」。此時,人的心理、生理雖然處於混亂,但還沒出現明顯病理特徵。這項概念較常出現於中國大陸媒體,近年來,在台灣,也有一些人開始注意、討論這樣的現象。食療 對亞健康族群好處多多台大生農學院副院長蔡明哲在致詞時分享森林、樹木對健康所帶來的種種好處。衛福部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認為,若要鼓勵運用食療等方式照顧亞健康族群健康,需要更具體、完整的規劃,才能事半功倍。另一方面,沈立言則表示,無論在東方、西方,自古皆存在「醫食同源、藥食同源」觀點,《黃帝內經》指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因此建議政府多投注資源,像食療的健康效益等,應納入健康促進政策,並提供足夠推廣資源,以維護廣大亞健康族群整體健康。
-
2022-10-20 醫療.骨科.復健
你能單腳站10秒不搖晃?3招測骨鬆行動力
新冠疫情期間減少運動恐降低肌肉量,一項國際研究發現,感染新冠肺炎除留下咳嗽、腦霧等後遺症,染疫後會促使發炎細胞增生,加速骨質流失,易發生跌倒骨折風險。醫師建議,50歲以上曾染疫者應做骨密度檢測,透過三招自我檢測行動力。今年本土逾700萬人確診,50歲以上約194萬人,根據調查,去年5月本土疫情三級警戒期間,40.7%的50歲以上民眾減少運動量,4.2%的人完全停止運動。一名56歲婦人,一年前健檢有低骨密度、維生素D不足等情形,擔心染疫而暫停回診,也減少出門買菜、到公園散步,隔年某天不慎在浴室跌倒,送醫急診發現髖部骨折。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黃兆山表示,足夠肌肉量才能支撐身體,若減少14天的步行活動,肌肉明顯萎縮1到4%,國外研究指出,肌肉量降低受試者的骨骼健康異常狀況是正常者的三倍,低肌肉量更造成老年人行動障礙,也與死亡率呈顯著相關。骨質疏鬆症學會日前針對130多位會員進行問卷調查,所照顧的50歲以上病患中,疫情前有38%的人飽受行動力問題所苦,疫情後增加近5成的民眾出現骨骼支撐或環節機能降低等症狀。黃兆山指出,若民眾確診新冠肺炎,會使發炎細胞增生,連帶破骨細胞被活化,恐加速骨質流失。黃兆山建議,民眾可透過一分鐘骨鬆風險評估表、FRAX骨折風險評估工具等自我評測,也呼籲50歲以上熟齡族,可就醫自費接受全身型雙能骨密X光機(DAX)檢測,了解骨質疏鬆程度,如為高風險族群,應及早採取適當措施保護骨骼。黃兆山表示,民眾補充營養、維生素外,更應維持每周三天、每次20分鐘運動,可做阻抗型運動,建議使用彈力帶、拿水瓶來增加肌力,或做抗地心引力運動,如健走、爬山、爬樓梯等,強化骨骼肌力提升,也可透過曬太陽增加維生素D生成。黃兆山提醒,若有骨鬆者,切勿隨意中斷治療,應定期就醫追蹤。
-
2022-10-13 醫療.骨科.復健
髕骨外翻造成膝蓋劇痛 學3招拯救膝關節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謝瑜芳分享,某日起床後,突然感覺膝蓋活動時有些緊繃,蹲下時能感到明顯壓力和不舒服感,剛開始以為是為剛生產完導致膝蓋老化而產生的關節積水,經復健科呂學智醫師檢查並探究原因後,診斷為雙膝髕骨外翻,經過3個月的復健治療,已擺脫膝蓋卡卡不順與疼痛感,在復健職場上協助更多病人進行物理治療。 髕骨外翻很痛 多好發於女性 呂學智醫師指出,髕骨外移和歪斜稱為髕骨外翻,當膝蓋外側的力量大於內側時,致使髕骨兩邊力學失去平衡,嚴重時便造成髕骨「外翻」。導致髕骨外側力量大於內側力量則有許多可能的原因,屬於慢性者包括股四頭肌群之外側肌訓練過多、或久坐股四頭肌群之內側肌缺少訓練、習慣穿高跟鞋的族群、扁平足、不適合的鞋具等;急性者則多半與運動有關,臨床上好發於常進行跳躍、易發生碰撞、大量運用膝關節的運動員,如籃球員、棒球員、馬拉松選手等。 一般民眾則好發於女性(因骨盆較寬,Q角較大,使髕骨受到較大的外偏應力與剪力)、肌力不足者、長者、過度肥胖者,因腿部外側肌有力而內側肌無力,使內外肌力不平衡,與肌肉量無法支撐膝關節,使髕骨被往外拉,列位不正脫離與股骨間正常滑動軌跡(髕骨溝),造成軟骨不正常磨損,使髕股關節面軟骨有軟化或造成凹洞的磨損與疼痛現象,又稱為「髕骨軟骨軟化症」或「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 預防髕骨外翻 三招改善疼痛預防髕骨外翻首要減輕膝蓋負擔,避免過度使用,過度肥胖者也要搭配減肥,呂學智醫師建議急性疼痛時就醫檢查與治療,平日可透過3招改善疼痛、加速軟骨修復、保護膝關節,同時也提醒,貼有痠痛貼布的部位不可再覆蓋進行熱敷: 1.熱敷放鬆:每日抽空5-15分鐘,以可溫控的熱敷墊熱敷膝蓋處,可放鬆肌肉、舒緩疼痛、加速軟體修復,若使用熱水袋需包覆包巾避免直接接觸皮膚而燙傷。 2.伸展放鬆治療:以復健電療、按摩滾筒、筋膜槍、橡膠槌、香檳槌、運動伸展等方式,按摩大腿外側肌肉與筋膜等,以減少外側軟組織的張力。 3.靠牆深蹲訓練改善:頭腰背部3點貼牆站立,蹲下時腰腹核心收緊、背部緊貼牆壁,雙腳膝蓋向外打開60度,慢慢蹲下,視關節活動程度從微蹲至最多90度的深蹲,且要刻意使用大腿內側肌肉用力,才會真的鍛練到內側肌,此為低強度的肌力訓練,有空就做,逐步增加練習時數與次數,運動訓練計劃要循序漸進,切記躁進,視各人可承受程度自行停止,藉由訓練大腿內側肌肉群慢慢將髕骨拉回到原始位置,也能訓練臀部肌群以減少大腿骨往內轉,並可訓練背部肌肉、核心與全身穩定性,但練習時務必要注意時刻確認膝蓋與腳尖應朝同一方向且膝蓋不能超過腳尖,避免膝蓋內夾內八。 【延伸閱讀】蹲下發喀喀聲 當心「退化性膝關節炎」上身恐失能中年危機?膝蓋卡卡使不上力 微創手術修補軟骨又可爬山【資料來源】 健康醫療網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2-09-27 癌症.肺癌
意外發現肺部「毛玻璃樣變化」 丁守中自曝養生4重點戰勝肺癌前兆
前立委丁守中,日前在臉書自曝去年體檢意外發現「毛玻璃樣變化」,近期一封他寫給親友的「這半年我怎樣戰勝肺癌前兆」的信在網路上流傳,他說保持樂觀、天天深呼吸吐納,每天吃薑黃、用綠茶粉泡綠茶、冲西洋參川七粉,經常喝蓮藕燉湯、滷海帶吃;每天運動養生,日行8千步,並帶著老婆遊山玩水,在空氣新鮮的高山上進行呼吸吐納,另外也請教中醫,對和肺部有關的穴位進行按摩,後來毛玻璃樣變化消化,幫助他克服肺癌前兆。丁守中說,他去年健檢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照出肺部分別有0.6、0.7公分大的毛玻璃點,有醫師勸他早點開刀拿掉,也有醫師建議再觀察一陣子,他選擇上述穩健觀察的作法。後來丁守中複診,原本兩個分別有0.6公分和0.7公分的毛玻璃樣變化完全消失。他表示,改變生活形態,多注重保健食品及運動,更要改變心境就可防癌。●毛玻璃樣變化是什麼?需要擔心嗎?根據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陳晉興與醫藥記者梁惠雯所著「肺癌的預防與治療:全面贏戰臺灣新國病」一書,肺部檢查出現異常影像時,大於三公分稱為「腫塊」,小於三公分叫做「肺結節」,在X光片上通常就是呈現白或灰色的點狀陰影。結節型態大致分為「實心」及「非實心」,後者在影像上則呈現較灰白、霧霧的樣態,所以也被稱為「毛玻璃狀肺結節」。毛玻璃狀肺結節有八、九成機率是癌症,只是還在癌變初期階段,尙不會轉移,也有可能只是比較嚴重的發炎或結疤,都還需再做密切追蹤,甚至切片檢查才能加以判定。一般來說,五十歲以上的民眾,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會找到「肺結節」,且年紀愈大找到機率愈高,甚至一次找到二、三十顆的都大有人在。必須依結節大小、型態等進一步判斷,才能知道到底是惡性腫瘤、良性腫瘤、感染發炎,或僅是過去曾經發炎過後所留下的「疤痕」。【延伸閱讀】檢查出肺結節怎麼辦?肺癌權威一張表教你讀懂處置原則丁守中養生抗癌四重點丁守中的毛玻璃樣變化顯然並非癌症。對於大家流傳丁守中「抗癌」,他接受台灣醒報專訪時一再澄清:「我沒有罹癌,別寫我罹癌!」他只是肺部照出兩個毛玻璃狀陰影,在他天天運動、放鬆心情、積極養生,三個月後,兩個毛玻璃點只剩0.2公分結節,半年後再追蹤,連0.2公分結節都不見了。從「這半年我怎樣戰勝肺癌前兆」的公開信,歸納丁守中的養生秘訣有四個重點:一、看的很開,維持樂觀心情:丁守中2018年參選台北市長,以些微之差敗給柯文哲,一度不平、提出抗告,後來漸漸淡出政壇,他說:「我從此不再介入政治,只關心兩岸和平。」二、天天深呼吸吐納,每天健走八千步:丁守中與妻子、朋友到台灣各處遊山玩水,半年內環島三四次。爬山健走時,不斷深呼吸吐納,「連到司馬庫斯,晚上同行團員大概都睡了,我也一個人在外對著滿天星空練吐納好長時間」。也依中醫建議,強化肺經的三個主要穴道拍擊按摩,養成每天健走至少八千步習慣。三、吃薑黃、喝綠茶,攝取五色食物: 每天吃1000 mg的薑黃素粹取碇,每天兩大匙綠茶粉泡綠茶慢慢喝,每天早上熱開水冲一杯西洋參川七粉喝,也經常喝蓮藕燉湯、滷海帶。四、看很多防癌保健養生的書:丁守中在接受台灣醒報專訪也提到,他讀了北醫大教授韓柏檉寫的「降癌18掌」,韓柏檉現身說法,發現人會罹癌常是心中有怨。丁守中仔細閱讀十八招調養方式,包括身心靈正向,也包括飲食、排毒、運動、練功等生活習慣與人生觀的改變。韓柏檉抗癌14年 傳授降癌18掌韓柏檉自2008年罹癌,當時發現肝臟有腫瘤將近19公分,原本被告知只剩下3個月生命,切除腫瘤後,癌細胞再次轉移到肺部,後開始服用標靶藥、撐過25次化療、12次放療,3年後又復發,再次開刀切除肝腫瘤。抗癌至今14年,他每天打蔬果汁,一杯裡有近卅種以上食材,包括蔬菜、水果、辛香料、堅果等,並出書分享降癌18招。對於丁守中提到「降癌18掌」,韓柏檉臉書上發文指出,有同學來說他「又度化了一個人,但他說:「不敢不敢!」,是丁守中剛好有緣看到,「又剛好看得進去,又剛好解了一個心中的結(怨),心的糾結一化開,人輕鬆了,海闊天空了,自然開心愉悅,身體生理生化反應啟動了新的模式,身體給了最棒的回饋。」韓柏檉降癌18招:一、精準的治療,除了西醫治療,9年多來也持續服用科學中藥。二、保持平和的心態,利用靜坐冥想與呼吸法,在乾淨或寧靜的環境、緊張壓力來臨時刻都適合來個深呼吸。三、7年來,每天晚上用一盆溫或涼水加一把粗鹽泡腳10分鐘,泡的過程全身放鬆、腦袋放空,變成無思慮狀態。四、閱讀,這10年來閱讀了上百本相關書籍,採集智者的生命精華,使人深刻。五、聽聞經典,有空就聽經、念念佛號,基督教義也無妨,有反省的時間與空間。六、公益助人,到癌症關懷基金會擔任董事,幫助癌友們藉由飲食恢復健康。七、實踐「療癒密碼」,清除負面的細胞記憶、心靈圖像與能量,排除負面情緒。八、分享健康與愛,透過讀書會與演講分享我的經驗。九、適量運動,利用氣功運動與經絡疏通,像太極拳、八段錦、平甩功、旋轉氣功金剛跪坐108大懺拜或經絡敲打,享受身心舒暢、放鬆放空、排毒排汗的感覺。十、清血排毒蔬果汁,8年多下來,已經喝下了200多萬C.C.蔬果汁,一杯裡有20、30種食材,滋養細胞。十一、每天至少兩餐蔬食,早餐幾乎沒有葷食,午晚餐偶有不方便而外食或葷食,也秉持著「七少八多」原則。十二、肝膽腸淨化排毒,每季連續21天,每天早上以一顆檸檬原汁加兩湯匙橄欖油,飲用後稍作休息。十三、每天服用營養補充品,概念是品質要好,不要過量但要夠量。十四、攝取足夠堅果穀豆類,每天早上泡一杯加了好油、有20幾種食材的活力養生粉,裡面充滿了纖維、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B群等,幫助腸道蠕動、排便、增強體力精神。十五、每天2至3次排便,可以透過大量喝蔬果汁,吃養生粉或沖泡蔬菜粉以及喝水、運動。十六、好的睡眠,我每天都很快入睡,睡前泡腳,靜心,呼吸等,很快入睡,且深度睡眠。十七、「默念天語」,念天語已有9年,跟老天爺打交道,祈求幫助我,有時念著念著就進入一種靜定的狀態。【延伸閱讀】韓柏檉:抗癌養生18招 天天做常保健康●丁守中寫給親友的信件全文如下各位兄弟姐妹:我現在山上種花種菜,晴耕雨讀,把人生看開看得更豁達了。過去大半年,我跟子苓(丁太太溫子苓)一個月出去玩十多天,是有原因的,我先前沒跟您們報告,我經歷了一場大變化。我去年九月初去做體檢,LDCT照出肺中兩個毛玻璃點都0.6、0.7公分,有醫生建議早點開刀拿掉,但我再去榮總看胸腔外科吳玉琮主任,他建議觀察,我接受穩健觀察做法。這段期間我看的很開,維持樂觀心情,看很多防癌保健養生的書,天天深呼吸吐納,每天吃四顆1000 mg的薑黃素粹取碇,每天兩大匙綠茶粉泡綠茶慢慢喝,每天早上熱開水冲一杯西洋參川七粉喝,這些都是強烈消炎、抗氧化、防癌的,那段期間我經常喝蓮藕燉湯、滷海帶吃,因為它們都是鹼性食品。我跟子苓跟朋友到台灣各處去遊山玩水,爬山健走時,我就不斷深呼吸吐納,連到司馬庫斯,晚上同行團員大概都睡了,我也一個人在外對著滿天星空練吐納好長時間。我也依中醫建議,強化肺經的三個主要穴道拍擊按摩,也養成每天健走至少八千步習慣。今年一月十日,我再去榮總看胸腔外科主任許瀚水複診,再照更精密的CT,兩個毛玻璃點結節都完全消失了,只剩一個0.2公分結節!許主任也恭喜我。上個月七月一日,又半年了,我再去振興照CT追蹤,肺中一片乾淨清澈透明,連0.2公分結節都不見了。這段期間我看了很多養生的書,我現在覺悟人的意志及樂觀心境就可勝天!看來只要改變生活形態,多注重保健食品及運動,更要改變心境就可防癌!
-
2022-09-18 名人.林頌凱
明明有走路、爬山,為何醫師卻說運動量不足?名醫曝關鍵原因
曾經家喻戶曉的大明星出現在我的診間,因為肌少症,連走上一階樓梯都困難。曾經叱吒風雲,現在舉步維艱,落寞的他躲在家裡不敢出門。我請他開始積極運動增加肌肉,他問我:「我先在家裡抬腿行不行?」病人膝關節退化,打了很久的玻尿酸,最近膝蓋反覆積水,我告訴她要用運動增強核心肌群和大腿肌肉,她眉頭一皺回答:「我都有爬山啊,爬山不行嗎?」走路、健身操、做家事、伸展操、抬腿壓腿、關節活動操……這些一般人常態性、簡單性、一看就能上手的運動,充其量只是「活動」,是幫助身體或日常生活維持正常運作的一種方式。從事這些活動好不好?好!而且很重要!因為要維持身體正常運作,避免提早衰退或老化。從事這些活動夠不夠?可能夠可能不夠!如果你的身體硬朗健康,從事這些活動讓我們維持體力活力就足夠。但如果你的身體有病有痛,需要用運動讓自己健康,從事這些活動就明顯不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任何經由骨骼肌肉系統消耗能量所產生的身體動作。運動(Exercise):一種透過有計畫性、架構性、重複性與目的性的身體活動,達到改善或維持一個或數個體適能要素的目的。也就是說,運動是強化,身體活動是維持,運動和身體活動是有明顯差別的。以我門診中常見疾病需要運動訓練的例子說明:運動要有計畫:肌少症增肌計畫、核心肌群穩定訓練。運動訓練要有架構:五十肩的運動訓練架構包含關節活動度、肌肉力量、肌肉協調性、肩胛骨活動度運動,缺一不可。運動要重複進行:簡單的事情重複做,持續進行才會有效。運動要有明確目的:例如改善姿勢、調整呼吸、增強肌力、穩定關節。運動會累,有累才有效。運動生理學上有個「超負荷原則」,就是刺激→疲勞→適應。如果希望運動要有效,在運動時就要超過自己原本能力,才可以讓肌肉和其他器官承受新的刺激,產生疲勞,適應後再進階到更高層次。更簡單的說,就是運動時身體要有用力的感覺、要會喘、要會累、這樣的運動才會有效。生病看醫師,醫生會考量病人年齡、性別、病史、生活習慣、現有用藥後開立處方,每個病人的處方箋都不一樣。事實上,運動訓練也是如此。運動要安全、要有效、要符合個人的興趣、要考量身體疾病和運動傷害,也需要個人化的運動處方箋。運動處方箋中會明列你個人的資料,預期達到的目標,而且根據FITT原則來呈現。FITT是四個英文字母的縮寫:頻率(Frequency)、強度(Intensity)、時間(Time)、類型(Type),讓你有所遵循,知道什麼時間要做什麼運動,讓自己更健康。運動處方箋的開立需要運動醫學相關專家,根據身體檢測結果來規畫,必要時也可以提供一對一的個人化訓練,並在過程中提供和運動相關問題的諮詢和處置。人往往在大病初癒後才驚覺健康最重要,其實,最好的運動時機,是在還沒有生病之前,而不是在生了病之後。在年輕健康的時候從事有效正確的運動,等於積極儲蓄健康本,才能從容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健康變數。|林頌凱醫師 免費線上足部保健課程|▽常見不適▽足底筋膜炎 👉 腳踩毛巾舒緩疼痛、強化足弓退化性關節炎 👉 2個積極的治標治本新觀念▽保健技巧▽膝蓋退化主因專家來破解 👉 退化也能做的5個運動類型穿夾腳拖會造成下肢傷害? 👉 教你怎麼穿才安心不踩雷▽急性處理▽扭到、拐到「腳翻船」 👉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受傷簡易處理 👉 口訣判斷冰熱敷時機
-
2022-08-27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歐宴泉研發3D導引攝護腺癌局部切除達文西手術,精準切除腫瘤!
童綜合醫院研發創新中心院長歐宴泉為病患做過的達文西手術破千例、泌尿癌症診治破萬例,有為20個國家的國際病患治療經驗,他診治病患,也設身處地為病患著想,他的團隊最近和秀傳亞洲遠距微創手術中心院長黃士維團隊合作,研發3D導引攝護腺癌局部切除手術,屬於達文西手術再創新,有助掌控範圍,提高手術品質。病患的問題 啟發他思考歐宴泉常遇到患者問相同的問題:「歐醫師,我攝護腺癌不是就在一邊,是不是可以把一邊攝護腺切除就好。」他常會跟病患解說,攝護腺癌多是多發腫瘤,只長在一個地方單一病灶的比率小於10%。但病患的問題也啟發他思考,如何做到病患的期望,只做局部切除就能治療攝護腺癌,並且保留排尿,性功能及射精功能。他曾治療一名61歲病患,兩年半前,因早期膀胱癌接受經尿道膀胱刮除,從2019年10月到2022年4月攝護腺指數(PSA)維持在3到5之間。但2020年6月及2021年1月做攝護腺核磁共振掃描,懷疑有0.6×0.3公分病灶,雖兩次都做同步進行超音波影像融合攝護腺切片(Fusion biopsy),兩次都切18針共36針,卻未發現病灶。直到2022年4月再做攝護腺核磁共振,發現病兆增大為0.9×0.6公分,第三次切28針,在左側前葉中間及尖部切到一針有癌細胞,幸好用來評估攝護腺癌的惡性度的格里森分數顯示惡性度並不高。放置羊膜片 助神經修復歐宴泉表示,達文西手臂近年不斷進展,攝護腺腫瘤位於骨盆腔深部,需要精準影像資訊及醫師技巧,才能在傷害最少的狀態下成功切除病灶,與秀傳亞洲遠距微創手術中心團隊合作後,與法國同步,提供術前3D重組服務,等於建構術前3D地圖,幫助外科醫師掌握腫瘤跟鄰近器官的相互關係,掌控手術範圍,提高手術品質。3D導引局部切除手術可將腫瘤變成3D影像畫面,透過在手術中直接播放,影像可左右旋轉,讓醫師仔細觀看腫瘤的關係位置,確定位置後再精準切除,切除後還可放置「羊膜片」,提供細胞組織神經修復功能。有家族病史 應定期檢查童綜合醫院今年連續第4年舉辦PSA篩檢公益活動,接受篩檢的民眾中約15%檢出攝護腺指數異常,其中60%回診進行詳細檢查,發現約70%是早期攝護腺癌,另外30%是中期攝護腺癌。歐宴泉提醒,攝護腺癌透過檢查可提早預防與發現,PSA癌症篩檢準確度高,50歲以上或40歲以上有攝護腺癌家族史男性,都應定期接受檢查。歐宴泉養生祕訣/樂在工作 單車旅遊 公園慢跑童綜合醫院研發創新中心院長歐宴泉,工作態度認真,笑容充滿感染力,安撫了患者緊張的心情,也減緩家屬的焦慮。虔誠基督徒的他,清楚自己每一次的表現及行為,都是為了遵循上帝的旨意,要他照護病患的身心靈。歐宴泉認為,工作是上帝祝福的一種方式,工作是人類基本需要,就像食物、空氣、友誼,失去工作會讓人失去動力,感覺空虛,人們不僅是為生活而工作,而是能從工作看到積極的意義,從工作中和不同的人相處,可以互相學習、坦誠相待、培養耐心、團隊精神,工作中有盼望有喜樂,工作本身讓我們活出完全的人生。因為對工作與生命的熱情,歐宴泉不斷學習與傳授新知及技術,參加各種國內外研究案與研討會,他看診與開刀工作滿檔,尤其是安排開刀手術當天,第一台刀都在早上6點,一整天下來就只能在手術房度過。繁忙的醫學工作之餘,歐宴泉為了健康與維持體力,一周會抽空2到3天到公園慢跑,每個月騎腳踏車慢活旅遊一至二次,提升心肺功能,也增進家人情感交流。他曾學習近4年的空手道,拿到黑帶初段,藉由武術認識自我潛能,強身健體。歐宴泉興趣廣泛,偶爾會爬山、看電影和展覽,目前開始學打高爾夫,希望在閒暇時涉略不同領域,學習並認識不同領域的人事物。歐宴泉小檔案專長:達文西機器人手術、泌尿腫瘤診治、腫瘤基因治療現職:童綜合醫院研發創新中心院長學歷:國防醫學院學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經歷:台中榮總泌尿外科主任、醫學研究部主任、教育部部定教授,世界百大達文西手術醫師、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研究員、三屆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章、三次榮獲傑出達文西手術貢獻獎給病人的一句話醫療科技進步,泌尿系統腫瘤可早期發現治療並根治,也能保留性功能。
-
2022-08-21 養生.運動健身
練肌力能解下背痛、腿無力 醫師教長輩如何增肌也增重
長輩上健身房好處多,深蹲、硬舉等大重量、多關節動作效益最佳,但也要求身體活動度,動作、發力須精確到位,最好有專業教練指導,才能最大化訓練成效,安全增重。醫師說,坊間業者多而雜,尋找專業教練可優先辨明美國四大證照,具醫事人員資格者更優。「重不等於會受傷」,教練協助循序漸進,安全增加肌肉量。台灣運動醫學會副秘書長、杏仁復健科診所院長林杏青指出,中老年最常出現下背痛、肩膀痛及腿腳無力,有不少和核心、肩背、臀腿等肌群無力或失能相關。而做深蹲、硬舉、划船等針對大肌群的多關節阻力訓練,經妥善規畫就能安全增加肌肉量,更讓長輩能以正確的動作模式起身、搬重物,甚至從事較激烈的體育活動。林杏青指出,長輩往往擔心大重量容易致傷,但其實「重不等於會受傷」,而是要漸進增加負荷量,逐步增加組數、次數、重量,讓訓練「有挑戰性」,才能刺激肌肉生長,進而增加肌力,久未運動、體能差也沒關係,從最小負重開始訓練,再循序漸進往上加。優先找美國四大體適能組織證照,有治療師等證照更佳。林杏青表示,若家中長輩想健身增肌,須先就醫評估心肺狀況、骨骼有無結構異常,再尋求專業教練量身打造菜單,避免運動傷害。不過坊間業者及教練品質參差不齊,可優先認明美國四大體適能組織ACE、NSCA、NASM、ACSM證照,並選擇授課經驗豐富者。林杏青說,若教練具備物理治療師、護理師等醫事人員證照,還可在發生心律暴增,缺氧前兆,嘴唇發白等緊急狀況時,及時處置,更保障長輩安全,可優先考慮。林杏青建議,長輩若沒有任何訓練基礎,強烈建議先尋求教練指導。好的教練通會先評估學員病史、健康狀況,運動時從旁輔助,絕不「一套打天下」或一味加大重量,以確保動作品質,並滾動調整課表。健康增重講求「七分飲食、三分運動」,飲食均衡、少油糖是基本。營養師認為,長輩最怕肌少,須多攝取蛋白質,但牙口能力退化、有的人還有三高,建議採「半肉半豆」並切小塊、善用不同料理方式,運動前後可適量補充熱量,也要避免易發胖、難察覺的「一口肥」食物。牙口退化、有三高,可採半肉半豆,先吃豆魚蛋肉類,再吃菜飯。營養師郭環棻指出,樂齡族牙口能力退化,咀嚼力度弱,且腸胃消化液分泌不夠,為避免影響吸收,建議正餐先從豆魚蛋肉類入口,確保蛋白質攝取充足,有增肌原料,也避免先吃菜、飯太佔胃容量,影響蛋白質攝取意願。郭環棻表示,部分長輩有膽固醇、血脂肪控制不佳問題,可分配一半蛋白質自大豆製品攝取。傳統板豆腐、無糖豆漿、蒸黃豆、毛豆都是優質來源;而百頁豆腐、油豆腐、蘭花乾、炸豆皮等,脂肪含量過高,盡量避免。郭環棻說,肉類應選擇脂肪低部位,少吃皮,若擔心長輩嚼不動,可利用鳳梨、檸檬、蘋果等水果醃漬,以天然酵素軟化肉質,打成泥做漢堡排也可以,或切短至不超過1.5公分長度,輔助咀嚼不佳的情況;使用0.01%濃度鹽滷,肉質保水度上升會更柔嫩,但不適合高血壓族。運動前30分鐘,可吃香蕉、豆漿等快速供應能量的食物。郭環棻建議,吃完正餐最好隔2小時再運動,若擔心長輩肌肉量不夠、體力易不支,運動前30分鐘可攝取好消化、好吸收、可快速供應能量的食物,例如香蕉、含糖豆漿、巧克力牛奶、饅頭夾蛋等。郭環棻說,樂齡族若平時有規律散步習慣,每日建議攝取1600至1800大卡即可,但若有攀岩、爬山、吊單槓等激烈運動習慣,通常是2300至2500大卡,要取決於運動量及身體組成。維持或增加肌肉量,也要每天攝取每公斤體重1.2克的蛋白質,具體菜單安排可洽專業營養師。郭環棻提醒,想健康增重,六大類飲食應均衡攝取,少吃油炸、高糖鹽是基本原則,也要留意水晶餃、鍋貼、水餃等「一口肥」食物,油脂比想像中多,又很重口味,胃口一開易攝取過量。健身補充品 長輩能吃嗎?健身族群流行吃高蛋白粉、肌酸、BCAA(支鏈胺基酸),長輩是否也適合?郭環棻表示,如果牙口能力不錯,平常吃肉、吃蛋,或喝未過濾的濃豆漿補充當點心即可;但如果體能好、運動強度夠,適量高蛋白粉確實可幫助增肌,運動前吃BCAA也能避免過早疲勞,提升訓練品質。至於肌酸會造成肝腎負擔,較不適合肝腎功能有狀況的長輩食用。
-
2022-08-20 癌症.癌友故事
食道癌3期曝抗癌祕訣 他每天走路、每周爬溪頭
台中榮總「好呷俱樂部」食道癌病友會今登場,61歲陳姓食道癌三期病友分享抗癌祕訣,他選擇醫師、相信專業,出院後「聽醫師的話」,持續每天走路當運動,維持正常作息、每周爬溪頭。他建議,勇敢面對抗癌,不要相信偏方草藥,相信科學及團隊醫師,信念及毅志力非常重要,養成運動習慣及維持好心情,相信一定可以戰勝癌症。台中榮總胸腔外科主任莊政諺說,食道癌屬於高度惡性癌症,多半初期無症狀,直到腫瘤變大,出現喉嚨異物感、吞嚥疼痛、體重減輕、頸部硬塊、聲音嘶啞等症狀就醫,逾70%確診已是食道癌第三期(淋巴轉移)以上,建議民眾,疾病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勿信偏方、戒除菸、檳榔及酒等危險因子。陳姓病友說,他菸、檳榔戒20多年,偶交際性飲酒,2019年因進食後呼吸困難、暴瘦5公斤,向莊政諺求診,確診為食道癌第三期,他選擇聽醫師的話,化療期間每天在護理站走路2小時,化解不適也達到運動效果,接受食道全切手術後二個月開始每天運動,跑操場900公尺、走500公尺共三回合,運動2個月後開始每周爬溪頭,直到現在維持正常作息、每周溪頭爬山成為例行功課,飲食也恢復正常,避免加工食品,感謝妻子用心準備三餐飲食,已回升到原本體重。60歲蔡姓病友說,他菸、酒、檳榔戒除多年,去年6月發現吞嚥後胸窩疼痛未改善,確診為食道癌三期,他接受食道切除手術,並加入莊政諺推行的怡樂適(ERAS)加速食道癌術後恢復計畫,術後6天出院,隔天恢復社交活動,術後11天開始喝水、18天開始進食,目前維持少量多餐均衡飲食、睡前二小時不再進食及睡覺時墊高枕頭等,且未服用任何藥物,感謝台中榮總食道癌團隊給他信心。蔡姓病友建議,相信醫師專業,交給醫師不用害怕,勇敢面對,治療後生活作息要正常,常保持愉悅的心情及養成運動習慣,最重要的是仍然要保有正常社交活動,避免自我封閉,生活才會更好。
-
2022-08-20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陳威明對待病人將心比心!養生享受爬山及攝影樂趣,帶著「斑比」上山下海
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今年1月16日接任院長,上任後不僅要管理醫院,還要對抗新冠疫情,如今不僅醫院管理妥當,更完成國家交付防疫任務,分別在中正紀念堂設立「車來速」篩檢站與兒童疫苗接種站,共服務超過3萬名民眾及兒童。陳威明說,上任後每一天努力落實與人共好、把病人及同仁照顧好、把學生教好、把醫院環境及軟硬體做好,以及把防疫做好的「五好」理念。創立3D列印中心及輔具租賃服務 把病患照顧好陳威明從年輕到現在,心中理念就是把病患照顧好,從沒有改變過,未擔任院長前,曾擔任北榮身障重建中心主任,他創立了3D列印中心及輔具租賃服務,時時刻刻站在病患角度思考,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但他從不居功,抱持與人共好的理念,隨時做好自己。陳威明說,「每隻公雞都認為太陽是自己叫起來的,其實不是」,因此要保持謙虛,努力去做。陳威明上任前,曾有某媒體報導,他都幫有錢的患者穿脫鞋子。陳威明笑說,「他是幫行動不便,單身前來的長輩患者穿鞋」,因身為骨科醫師檢查患者雙腳,一定要脫鞋子檢查才能檢查清楚,同時可以摸下肢的脈搏,排除腳痛是血液循環不好所造成,檢查後當然要將鞋子穿回,通常經濟情況較好的患者身邊常有人會協助穿鞋,但行動不便、單身前來的長輩患者,他總不能請護理人員或跟診的年輕醫師幫他們穿,他只好親自幫忙穿鞋,這是基於對患者及同仁的尊重。陳威明回想,有名70多歲阿伯從南部北上看病,返家後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哭,說他的腳很臭,醫生沒有露出任何不悅表情幫他穿脫鞋子,孩子寄信給他述說在北榮受到的照顧,讓他十分感動。對待病人「將心比心、以病人為中心」陳威明說,他要求院內醫師對待病人就是「將心比心、以病人為中心」,如開任何一顆藥、執行任何檢查或手術,選擇醫材時,雖然視病猶親十分困難,但仍應把病人想作是家人,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式。如果自費醫材功能差異性不大,鼓勵讓病患使用健保醫材即可,更有了「陳健保」的稱號。陳威明於民國77年從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後,身為公費生的他,原希望下鄉結束後回北榮血液腫瘤科擔任住院醫師,但下鄉至花蓮服務時,內科沒有缺額而走向外科,常常跟隨泌尿外科的主任醫師為跌倒骨折的老榮民進行手術,但他深感應該可以把手術更精進及幫助病患早日恢復功能,他主動提出申請回北榮骨科訓練,經4個月受訓後再回到花蓮,全力投入骨科手術幫助高齡榮民及花東民眾,想不到因此改變他的一生。公費下鄉結束後,當時北榮骨科主任、也是陳威明的恩師羅惠熙醫師,讓他回到北榮接受骨科住院醫師訓練,隨後升主治醫師時,正好有位骨腫瘤的主治醫師轉換跑道,讓他順利接下骨腫瘤主治醫師的任務,並在國內外骨腫瘤領域做出口碑,成為病童口中的「陳爸爸」,更當選亞太骨骼肌肉系統腫瘤學會的主席。陳威明說,他的理念是「把眼前的事做好」順著命運安排,之後擔任副院長及院長也是一個意外。陳威明擔任院長公務繁忙,但還是會利用公務空擋幫病人手術,他說,這是對病人的承諾,「病人已經等那麼久,如果不幫忙,會對不起自己的良心」。陳威明從擔任主治醫師開始為北榮培育新人,個性要求完美的他,無法容忍患者手術結果不好,所以細節都盯的非常緊,現在已培養第四代人才,不怕沒有年輕人可以接棒,只要學生手術火侯達到一定的水準,就讓醫師自行執刀,獨當一面,目前許多學生已在台灣各地開枝散葉,同時也幫許多國家培養了人才。秉持母親家訓「有量才有福」全力協助北榮發展陳威明家訓是「有量才有福」,他說,這是從媽媽傳承下來,做什麼事都是採取包容的心,「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就是容納別人、與人共好,他最討厭不團結、內鬥、吵架,還記得今年農曆初三祭拜母親時,吿訴母親他會努力秉持家訓,全力協助台北榮總的發展。他回想這輩子只打過一次小孩,就是因為兩個小孩打架,可見家庭及團隊和諧十分重要,擔任院長後,就是凝聚北榮員工的向心力,讓大家充滿熱忱團結工作。陳威明接任院長後任命科部主任、分院院長,行政主管是以「正直、清廉、能幹」並能讓單位團結為遴選原則,和幾位副院長投票得到共識後,懇請同仁承擔重任。他說身為院長要為醫院負責,「他選的人,他負責」,如果選擇的人不認真,3年後任期到了就換掉,這樣醫院才能向上提升,雖然不能讓百分之百的人滿意,但應能讓九成以上的同仁支持。現在院內員工團結一心,士氣非常高昂,相信可以共創台北榮總的榮景。對北榮採走動式管理 一步步進行改革對於北榮的未來,陳威明將採走動式管理,一步一步進行改革。陳威明說,上任後已將創新及教學列入主治醫師、主任升遷的必要項目,這是對醫院品質有幫助的事情,資源要用在照顧病人、同仁及醫院發展等刀口上,而不是從營運業績考量。另如過去北榮拍照時,員工常喊「院長讚」,但他禁止同仁這麼喊,現在請大家改說「北榮讚」,希望每位員工都以身為「北榮人」為榮。北榮目前已規劃在院內興建18層樓、1200床套房員工宿舍、53戶眷舍及九戶學人宿舍,預計下半年動工。陳威明語重心長說,與同仁一起在醫院並肩作戰是他的緣分,一定會信守承諾利用在北榮最後幾年的公職時間,用最大的力量、用心奉獻,好好照顧可敬又可愛的同仁。陳威明養生祕訣/享受爬山的樂趣 帶著寵物狗「斑比」上山下海「北榮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擔任院長前,最大的興趣就是攝影及爬山,但出門爬大山往往需要2、3天的時間,山上手機收訊不好,如果院內有緊急事情聯絡不上,他會對不起醫院和同仁,因此就任院長後,先打消了爬大山的念頭,他說,如果要登大山,就是等待退休後,再好好享受爬山的樂趣。在攝影上,令陳威明最感動的其中一張照片,是「斑比」在海邊玩耍,一個海浪打上來,「斑比」全身被海水淋濕的照片。陳威明回想,當時完全沉浸在拍攝的過程,完全不在意浪花打了上來,拍完後全身濕透,也留下了最珍貴的照片。陳威明說,「斑比」是家中養的「非純種」米克斯的狗,現在已經14歲了,名字叫「斑比」,主要是牠的身形很像小鹿,名字由來就是「小鹿斑比」,但原先他要領養的不是「斑比」,但約2009年時,那時牠才3個月大,楚楚可憐,但牠已被之前的多位領養人接續退回,每次認養都不超過5天,原來是台灣民間習俗「養白腳蹄的狗,會帶來不吉利」。此時,陳威明對太太林佩玉開玩笑說,「我們八字比較重,就帶回家養了。」往後就帶著「斑比」上山下海,就像家人一樣。曾有路人看到斑比的「白腳蹄」問,為何要養這隻狗?陳威明回說,不然要讓牠死掉嗎?就如同他無微不至照顧患者的心情。陳威明公務繁忙之餘,對於維持健康有他的一套哲學,就是每天盡量保持心情愉快,以前沒有擔任行政職的時候,開刀拿鐵槌可以訓練上肢,查房快速走路可以訓練下肢,他笑說,他吃東西不講究,能不餓就好,但生活很滿足,不希望浪費太多時間在吃飯上面,平時在醫院上班,就是吃醫院便當,而醫院便當菜色都是由專業營養師配置,營養均衡,如果回家時間晚了,太太就會煮一碗麵,麵裡有蛋、青菜、豆腐,「這是最大的幸福。」現在防疫期間,陳威明每天工作回家,常已接近深夜了,但回家後看到可愛的8個月小孫女,即便是看一眼已經入睡的她,一天的疲憊也都消失了。說到這裡,陳威明頓時化身成慈祥的爺爺說,「我的孫女可愛到不行。」前一陣子,眼尖的民眾也發現,北榮推出新的口罩款式,盒子背後有一行字「不具名旅居瑞典設計師無償設計」。其實這是陳威明愛女設計的,她現為瑞典知名設計公司的部門首席設計師。陳威明說,女兒是北榮永遠的義工,設計口罩圖樣及建物指標等提升北榮形象的作品,無償提供給北榮使用,家人對北榮只有奉獻,不會有利益的糾葛,這是他心中擔任公務人員基本的信念。陳威明小檔案現職: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學歷:國立陽明醫學院醫學士經歷:台北榮總副院長、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身障重建中心主任、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台北榮總骨科部關節重建科主任專長:骨骼肌肉系統腫瘤治療、複雜關節重建手術及微創人工關節手術、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研究給病人的一句話我以病人為中心,將心比心的態度來診治病人,並以同樣的原則要求全院員工
-
2022-08-08 養生.人生智慧
獨/67歲歌仔戲天王6病纏身 悲癱瘓:下半身只剩骨頭
67歲女星黃香蓮過去憑著螢幕中的俊美扮相,擄獲當代不少少女心,被譽為「歌仔戲天王」,近期她因演出「媽,別鬧了!」的比莉昔日同窗「巫雅菊」一角,瞬間勾起網友滿滿回憶殺,近日她接受本報專訪,吐露當年打拚辛酸,因長年沒日沒夜拍戲,導致甲狀腺腫、頸椎痛、腦膜瘤、肺結核、白喉、幽閉恐懼症等6病纏身,一度還癱瘓躺床半年,「瘦到下半身只剩骨頭」。黃香蓮在當紅年代,不僅演歌仔戲,還參與8點檔、電影演出,為了趕拍戲,一天只睡1小時,結果因操勞過度,拍攝一場「空中一字馬」戲,雙腿一劈,竟是坐骨神經歪掉,當場動彈不得,之後還拍摔馬戲,重挫脊椎、頸椎,儘管如此,為了不耽誤拍攝,她咬牙苦撐,天天到醫院打類固醇,後來醫生警告她再不開刀就會癱瘓,但她仍為了拍戲,病急亂投醫誤信偏方,找來推拿師,雙腿一壓痛到她閃尿,最後還是開刀治療,病床一躺就是半年。黃香蓮形容自己是「九命怪貓」,22年前她發現罹患腦膜瘤,為休養生息,她淡出演藝圈,但從小到大.她劫難不斷,孩童時期就有肺結核、白喉等病,5歲時還曾不慎掉入魚池,在人煙稀少處,突然有人路過救了她,撿回一條命,還因拍戲頸椎受傷,「完全無法當低頭族」,她平日也愛登山健行,但前陣子爬山竟意外摔傷、膝蓋骨裂,幸虧無大礙,但每當眾人誇她凍齡、身材依舊窈窕時,她總苦笑:「五臟六腑都壞了」。在「媽,別鬧了!」中,黃香蓮飾演兩性作家,女強人形象最終在被拆穿遭家暴真相後瓦解,而真實的婚姻中,她2006年與大16歲中研院院士吳成文結婚,因為陪丈夫到世界各地開會,人生到了50歲才第一次出國,「我們到美國,我完全看不懂地圖,英文路名、街道也不知道,他就敢叫我開車,我也不想問,就自己學」,儘管彼此學歷、年紀相差大,但2人有共同興趣「看歌仔戲」,老公也是自己的粉絲,婚姻生活幸福美滿。
-
2022-08-06 養生.抗老養生
明「立秋」居然禁這個!命理師爆:晚上9點後避免劇烈運動
明(7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立秋」,命理師指出,立秋養生重在養肺護肝,其中生肖屬虎、蛇、猴、豬者,小病痛與感冒較多,腹部容易出狀況,須留心。命理師也強調,立秋的氣溫雖然沒有降太多,但「晚上9點以後不要劇烈運動,出汗過多」,以保養身體健康。命理師楊登嵙指出,立秋後自然界的陽氣開始收斂、沉降,人應當開始做好保養陽氣的準備,尤其注重在養肺護肝。楊登嵙分析,2022年「立秋」這半個月,健康要注意的生肖是屬虎、蛇、猴、豬,小感冒、小病痛會特別明顯,一些病痛,在所難免,但不會很嚴重,尤其要留意腹部的毛病,注意飲食衛生,可以減低染病的機會。以下依照食衣住行育樂建議「立秋」養生與禁忌:一、食的養生與禁忌1.宜吃養肺潤肺的食物,例如:蓮藕、百合、銀耳、梨子、蘋果、山楂、核桃、花生、芝麻、蜂蜜等。2.清熱解暑要繼續3.涼性食物要適量,如瓜類水果西瓜、香瓜等。4.「少辛增酸」:秋天要收肺氣,而辛辣太盛則傷肺。「增酸」是為了增強肝臟的功能,可多吃奇異果、蘋果、石榴、葡萄、橘子、檸檬等。5.多食含纖維食物6.忌暴飲暴食7.忌油膩、煎炸食物8.進補的好季節入秋之後,人體對食物的吸收率會逐漸增高,但像羊肉在入秋之初還是要少食,因為秋初炎熱未完全退盡,過多食用大熱食物羊肉不利健康。9.藥補不如食補:秋季後可以多喝雪梨銀耳湯來滋陰潤肺,多吃蓮藕、蘿蔔、百合等物來保健身體。二、衣的養生與禁忌早晚日夜溫差大添加衣服。三、住的養生與禁忌1.「秋老虎」要注意防暑降溫,此時晝夜溫差逐漸變大,也要預防感冒著涼。2.立秋後,天氣早晚較涼,易出現腹痛、吐瀉、傷風感冒、腰肩疼痛等癥狀。3. 有慢性病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及胃腸功能較弱的人,不宜長時間開空調。四、行的養生與禁忌早睡早起養精蓄銳,養肝護肺。五、育的養生與禁忌立秋的氣溫雖然沒有降低多少,運動不能停,立秋之後空氣濕度會開始變低,在清晨的時候爬爬山,多做一些深呼吸的動作,但晚上9點以後不要劇烈運動,出汗過多。六、樂的養生與禁忌氣溫高令人心情煩躁,脾氣漸長,易於衝動,影響身心健康,要調整好心態。
-
2022-07-23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退休部桃醫院院長徐永年 行醫40年推動醫病共享,讓病人得到最好幫助
「醫師是天命,感謝老天給我當醫師幫助人的機會。」甫自衛福部桃園醫院院長退休的徐永年,行醫40年,對於台灣醫療制度和醫院行政管理也相當了解。為減少醫病糾紛問題,他還推動現在醫界流行的「醫病共享」制度。徐永年從省立桃園醫院當住院醫師開始行醫,最後擔任部桃醫院院長,但「桃園醫院升格醫學中心評鑑延後2年,無法在手中完成醫學中心的夢」,成為他心中最大的遺憾。感受當醫師的天命徐永年說,當醫師是可以幫助人的行業,在行醫生涯裡,印象最深刻是在雲林沿海地區當醫師,因為偏鄉醫師少,每每對病人多一點關心,病人的回報是10倍,常有病人看診時,帶上特產、在地海產表達感謝,讓他感受當醫師的天命,也感謝珍惜老天讓他有幫助病人的機會。在行醫之外,徐永年有一半以上時間做醫院行政工作,不同於醫師為病人看診治療,尤其面對影響醫病關係重大的醫療糾紛,處理的感想很多,他認為,醫療糾紛大都是醫病溝通不良所致,「醫病如果能多花一些時間溝通,很多醫療糾紛就不會發生。」讓病人得到最好幫助徐永年說,很多病人對醫療期待很高,但醫療有其局限性,很多醫師能診斷卻難治療,甚至無法治療,很多病況要一直觀察到最後才知道診斷結果,相信每一個醫護人員都是用心照顧病人,有時是時間不夠、有時是醫師在沒有確定前不會講,他因此推動「醫病共享」制度。現在醫療體制讓醫師變很忙碌,醫師在忙碌過程中,如何給病人最好的說明和服務,必須透過體制上去檢討,現行醫療體制下,醫師是團隊的領導者,要用好的方法、態度把團隊變成最大助力,讓病人得到最好幫助,醫院發展「醫病共享」,就是希望提供一個方法,讓醫師告訴病人所有的可能。複雜的病要說清楚「醫師不是神」,面對病人複雜、千變萬化的病情,桃園醫院每一科會挑一到三個困難、複雜的病情與病人說明,讓病人了解複雜的病情演化,有些病人能了解,有些病人不能接受,即便最好的準確率百分之九十幾,還是有百分之幾是不準確率,醫病共享就是醫師說明讓病人清楚。現今醫療一直改變,需要與時俱進,但醫師對病人的關心和熱情,仍是醫者最重要的初衷。徐永年養生祕訣/愛爬山攝影 一周三次慢跑7月16日屆齡退休的衛福部桃園醫院院長徐永年,常勸病人、朋友維持運動及健康飲食的重要。他的養生方法很簡單,即是飲食少油、少鹽、多運動,尤其喜愛攝影、爬山、旅遊活動。65歲的徐永年出身桃園市客家村,他從就讀醫學院、負笈英國,行醫到醫院行政管理、擔任衛福部立醫院院長,長期在外飄泊,最後回到家鄉的衛福部桃園醫院當院長,他雖愛吃客家料理,但晚上盡量少吃較油膩的客家菜。徐永年的養生沒有非常特別,就是維持少油、少鹽、多運動,早上要吃得好、中午吃得一般,晚上吃得少,要多吃有飽足感、熱量低、高維生素C水果,像土芭樂。運動是健康的必要,他持續慢跑10幾年了,家裡備有跑步機,維持一周三次慢跑。喜愛攝影、爬山的他,喜歡走在山野林道,拍攝自然生態動植物,常與妻子野外旅遊、攝影,拍下很多景點少見的蘭花、雉鳥類照片,他還收藏一幅加拿大樹攝影師在宜蘭明池拍攝合成的台灣杉「姊妹樹」,筆直呈現台灣杉的樹型,十分特別。徐永年也愛爬山,有空與妻子走訪各地林道、山區,爬山欣賞大自然,也是可以強健體力的運動,從爬山體會促進醫護團隊凝聚力的好方法,因此,他喜歡帶同仁爬山,擔任台中醫院院長時帶同仁爬過玉山、雪山各兩次,在桃園醫院院長任內也帶領同仁爬玉山一次。爬山過程比結果更重要,爬山的精神是會走的人走後面,不希望團隊落單,走在前面的人,希望後面跟上,拉著團隊往前走,過程很多互動、互相照顧的精神特別明顯,團隊合作在醫療工作上很重要,每次爬山回來,看到醫護團隊同仁互動關係變好,凝聚了醫護團隊的向心力。徐永年小檔案●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英國里茲大學碩士●經歷:衛生署醫政處副處長、衛生署豐原醫院院長、台中醫院院長、台中市衛生局局長、衛福部醫福會執行長、衛福部桃園醫院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尊重專業、好好照顧自己
-
2022-07-18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讓我學會自律生活!」 模範糖友分享翻轉健檢報告紅字秘訣
「我要感謝糖尿病!」56歲的仲女士說,「因為糖尿病讓我學會自律,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更讓原先非常排斥運動的我,找到了自己很喜歡的運動,認識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這樣的生活,應該是50歲前的我從沒想過的。」仲女士說,五年多前看到健檢報告的紅字- 糖化血色素8.3%,去醫院檢查確診是糖尿病後,我當下是恐慌、不知所措的,平復心情後查找了很多資料,才了解在規律用藥的前提下,同時改善運動、飲食,才能長期穩定的控制好糖尿病。「在確診前我是不折不扣的沙發馬鈴薯,體重高達116公斤,飲食不忌口,吃零食總是能撫慰我的心情。」仲女士提到,「確診糖尿病後,才做了對我來說很大的突破- 運動,只是對於從來不運動的我,我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目標,就是先從每天健走開始。」仲女士起初健走總是受天氣問題困擾,可能下雨、太冷、太熱,所以後來改上健身房,就是為了讓自己沒有任何的藉口不去運動。仲女士分享,「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後,我開始嘗試踩飛輪、ZUMBA舞蹈、爬山、重量訓練、瑜珈等,開啟了豐富的運動旅程。不過,我選擇下午去運動,這樣可以避免午覺睡太久而影響到晚上的睡眠,也讓自己沒時間吃零食。」「我遵照醫師的指示規律用藥,加上積極的進行運動管理、規律的飲食,這些生活型態的改善對血糖控制真的很有幫助,我的糖化血色素從一開始的8.3%降到4.9%,體重從116公斤降到70公斤。」仲女士目前配合醫師定期回診檢查血糖狀況,糖化血色素都維持的很穩定,這些正向的成果,也讓她在控糖的路途上更有信心和動力。「糖尿病並不可怕,它是在提醒我們要好好地檢視自己的生活型態。」仲女士說,「聽從醫師、營養師的指導,建立正確觀念後,就可以把血糖控制得更好,讓我有機會去遊山玩水,當初滿滿紅字的健檢報告也都成功達到無紅字!」藥物、飲食、運動搭建控糖黃金三角,預防骨鬆、肌少症診斷糖尿病時,對很多病人是相當大的衝擊,需要學習的東西也很多,台中榮總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沈宜靜醫師說,我們會告知控制血糖的重要性,並開始建立改善生活習慣的觀念,透過藥物、飲食、運動,只要控制好血壓、血糖、血脂,一樣有機會保有遠離併發症的美好生活。家人的參與也很重要,如果家人能夠一起學習,不但對於糖友的照護會很有幫助,同時也改善家人的健康概念,一舉數得。飲食、運動、藥物是治療、照顧糖尿病的黃金三角,沈宜靜醫師指出,糖友在遵循醫師指示規律用藥的前提下,結合飲食與運動去全方面改善生活習慣,更能加強血糖管理的成效,並有助於提升整體健康。舉例來說,運動除了可以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之外,也有助維持病患的骨骼與肌肉的質量,避免變成骨質疏鬆或肌少症。如果控制血糖只靠縮減飲食,沒有增加運動,其實可能會損失一些肌肉,所以要增加運動,我們才能夠控制體脂肪,保留我們身體需要的肌肉。有些糖友會反應,在運動後立刻試試量血糖,並沒有看到明顯的改善,這是因為利用運動來改善血糖,未必能在運動當下,而是需要一些時間,沈宜靜醫師說,胰島素敏感性的改善需要時間。「激烈運動後血糖快速下降也不是我們的目標」,沈宜靜醫師解釋,「我們會請病人建立自我血糖監測的習慣,並做紀錄,然後依照個別狀況,評估運動與血糖的相關性,規劃適合的運動處方。如果能夠持之以恆,相信在經過一段時間後,不管在體能,或是血糖控制的數值,都會看到進步。」運動對於血糖控制,以及未來的骨質疏鬆、肌少症、慢性血管併發症的預防皆有非常正面的效果,沈宜靜醫師強調,糖友可以經由適切的運動規劃,減少擔憂運動後低血糖的風險。在低血糖的衛教方面,應該先提供正確的資訊,然後幫病人找到低血糖可能的原因,做好事前衛教,沈宜靜醫師說,現在的藥物很發達,特性也不同,我們會根據病人的狀況調整,若是有低血糖的情況,也能與醫師討論後更換成不易出現低血糖副作用的藥物,呼籲糖友不要任意自行停藥,以防造成血糖波動,反而增加糖尿病相關併發症的風險。「運動有助於控制血糖,但是大部分病人並不適合在開始運動後,就把所有藥物全部停掉。」沈宜靜醫師說,「有一些比較早期、比較年輕的病患,經過飲食管理、規律運動、體重控制後,也許有機會減少血糖藥物的使用,但是並非所有病患都有辦法達成。關於藥物的調整要根據病人個別狀況來決定,做好自我血糖監測非常重要。」由於糖尿病患可能有心血管、視網膜相關併發症,在設計運動處方時,都需要納入考量。沈宜靜醫師說,如果病人的體重比較重,也要避免運動傷害,不同年齡也會做個別化的設計,在避免併發症惡化的前提下,規劃合適的運動方式。另一方面也要了解病人的生活環境與習慣,以挑選一些比較能夠每天執行,可近性高的運動方式。透過病友會、媒體跟病人分享一些成功控糖的個案,經驗分享,也能夠讓病人有更多的信心,來加強非藥物部分的介入,把血糖控制得更好。糖友提問:糖尿病患在運動時該注意哪些事項?首先要注意目前疾病狀態,併發症狀況,挑選適合的運動方式;另外也須注意自我血糖監測,才知道要如何避免因為運動的調整或增加而造成低血糖的狀況。沈宜靜醫師提醒,糖尿病病患可能有些神經病變,肢體末端感覺較遲鈍、傷口也不容易癒合,運動時一定要穿著合適的鞋襪保護足部,運動後也請記得檢查足部。無論進行何種運動,都要根據體能、身體狀況,循序漸進。年紀較長或是有慢性併發症的患者,因為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如果有感到不適,應該立刻停止運動!原文:
-
2022-07-17 養生.運動健身
哪些人容易發生高山症?高山醫學專家傳授登山注意事項
兩年疫情帶動國內小旅行,不少人想嘗試登山,卻擔心受傷、怕走不動。其實只要提早做好準備和計畫、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徜徉山林美景並不難。更棒的是,為了預備登山所需的體能和正確心態,你會更願意花心力照顧、鍛鍊自己的身心,啟動登山之旅的同時,也開啟了追求健康的正向循環。如何做體能訓練?「維持理想的體重和體能,是登山最基本的條件。」登山資歷25年的高山醫學專家、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理事長王士豪醫師說,根據他發表於國際期刊的研究,同樣爬雪山,身體質量指數(BMI)達肥胖或體能不好的13歲青少年,發生高山症機率是80%;體重和體能介於中間者,發生率降低到30%;正常體重和體能最好的人,高山症發生率只有約20%。●平時就需進行全身肌力和心肺耐力訓練。登山愛好者、知名健身教練Hana漢娜一直維持規律、有系統的訓練,同團山友都讚嘆她的腿力。Hana表示,老一輩山友都說「下山你不練,上山山練你」,上山所需的肌力和體能,在山下就要有。由於她平常訓練就包括全身肌力和心肺耐力,不會為爬山額外安排訓練計畫,頂多做負重爬坡的模擬練習,手拿兩顆啞鈴靠在雙肩上,跑步機設定適當的坡度和速度,走個半小時左右。●爬樓梯、負重訓練,登山前一周就要停止,充分休息以儲備腿力。如果沒有健身房或跑步機,一般樓梯就可以訓練。王士豪說,如果平常沒訓練,登山前三個月要特別加強腿力和心肺耐力,可以每天上、下午各爬15層樓,上樓爬樓梯,下樓就坐電梯。第一個月不負重,第二個月背輕裝,第三個月就要背真正登山時需背負的重量。但是,登山行程開始前一周,就要停止負重訓練,讓雙腿充分休息,儲備登山時的完美腿力。●走走郊山,適應道路、地形,練習調整呼吸。王士豪建議,除了負重練習,也要找時間去郊山走走,目的是適應及熟悉崎嶇不平道路,可以避免外傷或扭傷。另外,也要練習調整呼吸,可持續行走且同時聊天的速度,就是最好的行進速度。如同負重訓練一般,郊山訓練也應提早進行,且登山前一個禮拜要充分休息,以免登山時腿還在痠,容易受傷。如何預防高山症?●帶著登山計畫,到門診評估、拿預防用藥。上山前一天要睡好。「上山前一天一定要睡好!」Hana提醒,如果前一天沒睡好,對行程會有很大的影響,上了山也比較容易發生高山症或其他不舒服的反應。遇到這種時候,平常再努力鍛鍊都幫不上忙,不可逞強,只能折返。王士豪說,有任何感冒或不舒服症狀,都不應該去爬山,出發了才不舒服,也要趕快下山。王士豪表示,「運動表現變差」是高山症肺水腫最早期症狀,再發機率高達六成。高山症可用藥預防,建議登山前帶著行程計畫,去登山門診或家醫科找醫師討論、開藥,帶在身上。登山裝備哪些是必要之物?雖然高山症是最常見的登山疾病,但根據消防署統計,高山症僅佔山難救援的4%,最大宗還是迷路(38%)、創傷(20%)、疾病(11%)、墜谷(11%)。王士豪表示,登山前,必須對自己的能力、登山路線都徹底了解,除了預備好身體條件,正確的衣著、登山鞋、登山杖、雨衣都不可少。1. 登山杖:「登山杖就像山上的第二雙腳。」Hana說,下坡時,登山杖可幫忙分擔膝蓋壓力,有時山路陡峭溼滑,先把登山杖撐好,腳再下去,會比較安全。但仍要注意,下坡時膝蓋要保持微彎出力,不可以用「膝蓋頂到底鎖死」這種方式走下坡,下坡本身不傷膝蓋,是這種姿勢才傷膝蓋。2. 登山鞋:王士豪建議,一定要穿耐磨防滑、包覆腳踝的登山鞋,萬一在山上扭傷,受傷程度會比較小;但不要穿新鞋上高山,最好先穿去郊山走過兩遍。3. 登山服裝:衣著最內層要穿排汗衣,中層保暖衣,外層風雨衣,褲子絕對要是排汗快乾材質,不能穿牛仔褲,牛仔褲易濕不易乾,恐導致身體失溫。4. 雨衣:無論出發時天氣多好,山上天氣說變就變,一定要帶一套兩截式的雨衣或是風雨衣。行前叮嚀登山最忌 越級打怪或獨攀「登山要循序漸進,不可以越級打怪;要有同伴,不要獨攀。」Hana提醒,百岳各有難易度等級,新手一定要從初級累積經驗,才能增加難度和天數,千萬不要看別人照片很美,就貿然跟風,這樣的登山經驗通常不太好。山下也要有人知道你去哪裡、什麼時候應該要抵達哪裡,如此若發生意外,才能快速救援。
-
2022-07-16 養生.人生智慧
徒步環島累積生活體驗! 簡文仁:走路是最好的防疫運動,教你養成走路3個好習慣
疫情所致的紛亂與動盪感,加上網路社群媒體加速的孤獨感,使得過好日常生活這件事變得奢侈,但偏偏增強免疫力最好的方式是回歸生活的根本,把走路、睡覺、吃飯這些平凡且理所當然的事用心做好。疫情期間如何找回內心的安定與身體的健康?就從好好走路、好好睡覺、好好吃飯開始吧!採訪約在早上9點、台北市的虎山溪步道登山口碰面,67歲簡文仁邊走山路邊受訪,一路健步如飛,說話中氣十足,拍照時臉不紅氣不喘在單槓上輕鬆翻轉,身手矯捷如一個6、7歲孩童。登山者幾乎都彼此認識,擦肩而過的人跟簡文仁打招呼,問他今天怎麼那麼晚,才知道他清晨已經走了一圈下山。走路是簡文仁日常,他在4點半起床,做養生操,5點左右出門,走虎山溪步道一圈,5點50分在山上和一群朋友大吼十聲後下山,6點20分到家吃早餐看報紙才開啟一天。這兩年退休後,例行工作少了,簡文仁能走路就不搭車,到家附近的運動中心、圖書館幾乎都是走路,傍晚又在公園散步,平均每天走1.7萬步。簡文仁是知名的物理治療師,以推廣運動保健為己任,每年農曆年前在醫院大廳笑咪咪示範自編「如意生肖操」的影片應該很多人看過。他強調只要正確的運動、均衡的飲食、愉快的心情、優質的睡眠、規律的作息、良好的習慣,健康是可逆轉的,他自己50歲之後因為落實以上健康生活方針,身體的靈活度、肌肉柔軟度及心肺功能都比年輕時更好。走路放鬆 享受獨處 也愛揪人一起走「走路是疫情期間最好的運動」,簡文仁建議疫情期間多走路,他解釋,激烈運動會讓交感神經亢奮,反而對免疫力不好。免疫力是副交感神經優勢,當人在放鬆、睡眠、休息、曬太陽時,副交感神經會比較好,抗病毒能力也會提高。走路溫和、容易入門、動到全身,是適合推廣的防疫運動。只要姿勢正確,步距、頻率都可依自身調整;只要願意走,每個人都能從中獲得好處。簡文仁很多生命重要時刻都與走路有關。來自萬里鄉下的簡文仁,從小就走路幫礦工爸爸送便當、幫忙操勞家務的媽媽買東西,偶爾去石門山上阿嬤家,搭公車後也得走一個多小時。小小的他赤腳在鄉間行走,踩到尖銳碎石時哇哇大叫、夏日馬路太燙時就跑到路旁水溝泡水;腳用具體的感受幫他留下了童年點滴。每天行走是簡文仁珍愛的獨處時光,他多數什麼都不想,夏天有蝸牛時就數路邊蝸牛,幾年下來,觀察力變敏銳。也有些時候,腳動起來想法就開始流動,許多運動操的口訣、動作都是在走路時形成的。他不只自己走,也愛揪人一起走,對他來說,走路是「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一群朋友走得久」的運動。例如走虎山溪步道,簡文仁有時發懶不想出門,但想到有一群山友約好要登頂大吼,就升起一股力量把自己推出家門。走上玉山 走路環島 人生三願完成兩項2016年他走路環島,兩年半利用周末和朋友走了46天,以縣道、小路為主,經常開車的他這次踏上許多耳熟能詳卻未曾到訪的土地—屏東九鵬基地、阿朗壹、萬金天主堂、石岡水壩、牡丹水庫、滿州鄉港口、台灣最南端…「我喜歡耍帥,拍了很多照片。」簡文仁開心拿出手機滑開那些風景,全是活力滿滿的照片。走路也成為他和家人累積生活體驗、彼此陪伴的方式。簡文仁的太太不像他愛走路,但喜歡到各地傳統市場尋寶。他們會在周末開著車,到竹東、宜蘭、金山、關西、基隆等地逛市場,他在市場裡邊走邊看,享受走路的愉悅、聽太太分享不同市場的特色與驚喜。「徒步環島、登玉山、夜宿嘉明湖,現在剩下嘉明湖抽籤還未抽中。」簡文仁說起他的人生三大願,已經走上玉山、走遍全台灣的他,總有一天也會走到嘉明湖畔,興高采烈拍一張耍帥照。走路養成習慣 3個提醒簡文仁說,一般人1分鐘走100~120步,但他強調,盡力而為即可,走路之所以對身體有益,重點不是強度,是養成習慣。可以快步走,可以大步走,也可以散步走,還可以慢步走,只有自己知道當下的需求是什麼。●走路:抬頭挺胸縮小腹、雙手微握放腰部、自然擺動肩放鬆、邁開腳步向前走。●走山路:上階用腳掌(踩穩)、下階用腳尖、下坡用腳跟。●熱身:爬山前要記得熱身,以弓箭步(前弓後箭)拉筋,暖身時間大概3至5分鐘。居隔簡易運動 3招健身居家隔離時也要記得活動身體,簡文仁建議,以深呼吸、擴胸及伸展放鬆身體,並搭配以下三個簡易運動:●踏步:原地踏步10分鐘大約1000~1200步,每天踏5、6次,運動效果與走路相同。●站起坐下:在平時坐的椅子,放慢動作站起、坐下,反覆約20次。可鍛鍊肌肉,動作愈慢肌肉收縮愈明顯,效果愈好。●踮腳尖:可促進血液循環,加強小腿肌力。每次做20~30次,每天可做4~5次。
-
2022-07-16 醫療.皮膚
夏天玩水小心更容易被曬傷! 皮膚科醫授「緊急處置原則」:冒水泡快就醫
1名45歲男性因疫情工作壓力大,在暑假安排與家人玩獨木舟外,隔一天也爬山踏青享受大自然美好,沒想到一回家發現雙腿顏色像深紫色芋頭,同時出現許多水泡,原來個案在水上活動時就已嚴重曬傷,又爬山更是加重病況。海上獨木舟2小時 雙腿就已經曬傷整形美容科主任醫師黃季怡表示,個案在上午8時至12時玩獨木舟,一時大意沒有任何防曬措施,加上穿著短褲,海面上完全沒有陰影遮蔽,同時由於海水反射,而且水上活動不容易發現到自己已經曬傷,而個案泛舟結束雙腿就已經嚴重發紅開始刺痛,但個案卻不以為意,繼續明天爬山行程。黃季怡繼續說明,個案皮膚已經到達深2度灼傷,患部正在發炎充血且紅腫熱痛,隔天登山步道行程,雙腿不斷與褲子摩擦外,由於長時間站立,雙腿血液較難回流,導致受傷雙腿發炎更加嚴重,回家疼痛難耐就醫,才發現雙腳不僅嚴重曬傷,也出現許多大小水泡,受傷皮膚不僅發紅,甚至呈現紫色。水上活動容易忽略活動警訊 大面積曬傷最好就醫處置黃季怡提醒,玩水上活動很容易忽視皮膚警訊,當皮膚曝曬到過量紫外線受傷,會有刺痛感,如果一般狀況下,大部分人會開始遮陽並到陰暗處,但水上活動的水溫會讓人難以感覺到刺痛感,皮膚已經曬傷卻不知道,等到上岸才發現皮膚受傷嚴重,當下比較好的處理方式,就是用流動的水或溼布協助受傷部位降溫。黃季怡也說,當皮膚出現嚴重曬傷起水泡時,比較好的方法是盡量不要擅自戳破,如果水泡大,皮膚被撐很薄,最好是去尋求醫生,並在適當器具下,協助處置水泡,以免傷口感染。如果受傷部位不斷有滲出液,記得一定要適量補充水份與電解質;假使傷口感染或發生休克未能良好處置,就有可能發生最嚴重的狀況。新生皮膚好好保護 否則容易黑色素沉澱黃季怡提到,門診曾遇過曬傷患者治療後不到幾天,以為沒事了又外出運動,結果水泡惡化趕緊回診。黃季怡補充,當曬傷皮膚顏色開始減退,表層逐漸乾燥開始要脫皮,下層新生皮膚會比較薄弱,顏色也會比較嫩紅,一定要保護好新生皮膚,否則很容易黑色素沉澱,最好讓皮膚休息一下新生皮膚才能有足夠保護力。不論夏日戲水或冬天有機會賞雪 防曬用品都不能少黃季怡提醒,夏日戲水不要輕忽紫外線的殺傷力,特別是水面上或雪地反射出的殺傷力更大。為了避免曬傷,防曬措施要確實,其中耳朵及頸後是容易被忽略的防曬部位,除了勤擦防曬品,可搭配物理性遮蔽方式如穿著長袖或防曬衣物保護皮膚,適時補充水份,才能降低曬傷的機會。黃季怡補充,夏日戲水不要輕忽紫外線的殺傷力,特別是水面上或雪地反射出的殺傷力更大。為了避免曬傷,防曬措施要確實,其中耳朵及頸後是容易被忽略的防曬部位,除了勤擦防曬品,可搭配物理性遮蔽方式如穿著長袖或防曬衣物保護皮膚,適時補充水份,才能降低曬傷的機會。(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夏季皮膚曬傷怎麼辦? 美國皮膚科醫學會「6條建議」緩解不適 ·山上陰涼不用防曬? 皮膚科醫曝「慘痛教訓」:出發前先準備4樣東西
-
2022-07-03 名人.林思偕
林思偕/診間的強效安慰劑
小時候常咳嗽,媽媽在附近藥房買「感冒藥水」, 一種含許多不明成分的濃稠液體,要我喝下。當時懵懵懂懂。後來當醫師才開始懷疑:這東西真的有療效嗎?(不知道,沒有雙盲試驗)。我的病是自己好起來的嗎?(不知道,因為沒有對照組)。實證醫學顯示,感冒沒有特效藥。即使如此,在我的童年記憶,接受母命難違的神祕處方後兩三天, 咳嗽總是開始緩解。「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是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症狀仍然可以得到舒緩的現象。安慰劑不限於只是放了糖分的膠囊,或者是裝了生理食鹽水的針筒。也可以是一種令人安心的處置,例如「母愛」,應該也是一種強大的安慰劑。我當見習醫師的時候,有一回在心臟內科跟診。一位接受過心導管手術的病患回診。他很大方的掀起上衣,讓我們這群clerks輪流把聽診器放到他胸前,聽他的心音。他感謝教授妙手回春:「這手術是一個奇蹟。我以前走兩下就會喘,現在我可以跑步,爬山,呼吸順暢。」病患離去後,教授轉頭對我們說:「做心導管時,我發現他的三條冠狀動脈廣泛性鈣化,多處狹窄,根本沒法做什麼。」教授不知道病人症狀是怎麼好起來的。後來我升上主治醫師。在某個繁忙的周六,我有點頭痛,撐著看完門診,開始發燒,覺得很不舒服。我吞了兩顆普拿疼,直接上床。但是我的頸部跟肩膀痠痛,絲毫沒有改善。到了晚上九點,頭痛欲裂,我覺得不對勁,會不會是「腦膜炎」?厚顏打電話請教一位醫師朋友,没想到他竟跑來看我。「你看我需不需要住院?」我問他。他微笑看著我, 問一下來龍去脈, 開始對我做理學檢查。「應該只是流行性感冒吧!」他笑笑的說:「你現在有沒有好一點?」「說也奇怪,你看過以後我就覺得好多了。」我對他說。不是我感謝他,討他歡心。是他來看了我以後,真的不痛了。醫師及時的關心,親切溫暖的話語,都是「安慰劑」的一部分。在診間和病房,醫師應該給病人開一個叫做「希望」的處方,要他當場服下。愈有「儀式感」,安慰劑作用越大。病人一走進來,親切的打個招呼,給他一個充滿自信的微笑。問一個詳細的病史,做一個完整的檢查,花一點時間傾聽,給病人一些你認為對他最好的建議。讓病人知道他並不孤單,告訴他,你會陪他一起面對,一切會越來越好。你還沒給藥,病人無助感減弱,不再那麼恐懼,病也就好一大半了。病人如此,醫師同樣需要安慰劑。醫師看盡生老病死,人生如同盛開的櫻花凋落,殘雪覆蓋荒原。挫折與倦怠感總會襲來。研究顯示:撐持醫師長年行醫熱情於不墜的不是錢。而是,能發揮所長,有成就感;能贏得病人感激。「被需要」的感覺是一帖強大而長效的安慰劑。這感覺使我確定: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還要當醫師。
-
2022-07-03 醫療.精神.身心
為助眠提早一、二小時上床睡覺?醫:這是錯誤的第一步
全台失眠人口與日俱增,除了透過藥物改善,也可以透過「失眠認知行為治療」,認識睡眠這件事,訓練出「易眠」的大腦。從長遠、近端、持續三因素,找出失眠的成因。「上班族每到禮拜天,想到隔天要上班就會失眠。」國泰醫院精神科醫師單家祁表示,這類的情況並不少見。但就臨床觀察,十位因為失眠困擾看診的民眾,最後僅兩、三個會得到失眠的診斷。單家祁表示,「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對於慢性失眠的個案來說,是常見的治療方式。首先要從「3P」來看失眠的成因,第一「長遠因素(Predisposing)」,可能個性上追求完美,因此容易產生緊張情緒,進而影響睡眠;第二「近端因素(Precipitating)」,像是學生準備大考,考前會焦慮失眠等等;最後「持續因素(Perpetuating)」,是個案因為有失眠狀況,想到自己今天沒睡好,明天就沒精神上課,最後就會考不好,產生焦慮後,開始一連串積極作為希望能改善,卻反倒讓失眠狀況更嚴重。因入睡困難而提早上床,就是錯誤的第一步。單家祁指出,睡眠其實跟「制約」有很大的關聯,很多人因為入睡困難,伴隨出現焦慮的情緒,於是只要一到晚上,就會開始焦慮今晚是否能入睡。嚴重的人甚至看到太陽下山就開始焦慮。因此要進行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前,就要先找到自己失眠的「制約」在哪。「有些人會預估自己大約躺床後兩個小時才能入睡,因此提早一、二小時上床睡覺。」單家祁說,這就是「錯誤的第一步」,因為睡眠是「放鬆」的過程,睡眠的認知行為就像在「爬山」,走到谷底便能入睡,提早躺床就像提早開始登山,最後爬得比平常還高,要走到谷底就會花更長的時間,適得其反。期望值愈高、焦慮感愈大,打破大腦的制約很重要。單家祁說明,愈積極想要改善失眠,心中對於睡眠期望值就會愈高,多大的期待、背後就有多大的焦慮,反而更容易造成失眠。失眠其實跟「制約」息息相關,打破制約連結至關重要,最快、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用藥」。但當個案不想用藥,或是想要減藥時,單家祁表示,這就是「失眠認知行為治療」介入的時機。也有許多失眠個案會寫「睡眠日記」,記錄自己的睡眠狀況,單家祁表示,在醫學的角度來看,睡眠日記對睡眠狀況混亂的人的確會有幫助。「睡眠日記」是將整天的活動記錄下來,以及睡前的行為,例如幾點躺床、幾點在床上嘗試睡覺、花多久入睡、最後一次醒來幾點、在床上時間多少、比預計早醒來嗎?早多久?起床後有精神嗎?這些都需要詳盡記錄。主要是透過記錄,幫助自己排除某些可能造成失眠的活動,便能夠針對性的進行改善與探討。把床鋪跟放鬆連結,從行為改變開始。「有些人晚上七、八點坐在沙發上看電視都能睡,但躺到床上精神特別好。」單家祁表示,這就是一種制約現象,因為「失眠」已經與「床」連結在一起了,只要進到房間、看到床就開始焦慮,大腦聯結到失眠的負面情緒;但「電視」卻與「放鬆」連結在一起,所以就會落入如此窘境。單家祁建議,民眾可以從「行為改變」開始,不要在房間看電視、看手機,不要在睡前看劇情激烈的節目,除了睡眠與性之外,其餘激烈活動盡量不要在床上進行,把睡眠前的制約建立起來。在床上的功能也是愈單純愈好,像是一些心智活動舒緩的活動,冥想、讀書都相當不錯,重點是要讓腦部活動慢下來。接下來,可以進行「放鬆練習」,單家祁提出「腹式呼吸」是相當好的方式,民眾躺著或是坐著的時候就可以練習,吸氣吸到腹部鼓起,停一段時間後緩緩吐氣,透過腹腔鼓起,刺激橫膈膜的副交感神經,讓交感神經活性下降,因此便能進行放鬆,順利入眠。放鬆練習 腹式呼吸坐著或躺平,吸氣吸到腹部鼓起,停一段時間後緩緩吐氣,透過腹腔鼓起,刺激橫膈膜的副交感神經,讓交感神經活性下降,有助放鬆入眠。
-
2022-07-01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一週七天重訓搭配有氧,多元活動加速減脂!
在健身活動中,重訓是一個很好的提升身體代謝的運動項目,但由於它消耗的卡路里沒有想像中那麼高,對減脂的效果相當有限。因此,若想加速減脂,大多數人會搭配著能讓肌肉更有效燃燒脂肪的有氧運動。不過,為了節省時間,有些人會把重訓及有氧通通安排在同一天進行,對於並不是那麼愛跑步機或滑步機的「小依 Sweat Diary」來說,要她做完一個多小時的重訓之後,還要爬上跑步機或滑步機,這簡直是痛苦的煎熬。喜歡更多元性活動的她,特別公開了一週七天的運動安排,將重訓巧妙搭配一些有氧活動,不局限於室內,還包括戶外活動,不僅提升加速減脂,還為一週七天的運動增添了有趣及挑戰性。想了解她的安排請快點開影片瞧瞧!熱愛重訓的小依將一週七天的運動項目分為:肩推、多功能訓練、背部訓練、爬山日(步道)、臀腿訓練、拳擊日、上肢推,最後還加碼騎自行車活動。影片中,可以看到小依每天的訓練項目,她希望以這支影片提供大家有氧安排的一些靈感及方向。所以想加速減脂的話,不妨參考小依的一週七天健身課表,同時搭配合理健康的飲食。想了解更多關於健身減脂的運動項目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一週七天做好做滿,加速減脂更有效!原始影片延伸閱讀超有效率!10分鐘燃脂訓練擁有完美體態練好「非洲式彎腰」,腰背軟Q走路輕鬆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