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4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新冠疫苗
共找到
1516
筆 文章
-
-
2023-10-03 醫療.感染科
2023流感疫苗懶人包/公費流感不想打高端,還有哪些廠牌可選?一表看3種疫苗施打時程
全台公費流感疫苗於10/2開打,近日傳出有家長不想讓孩子施打高端的流感疫苗,多縣市出現「拒打」現象。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家長若想選擇廠牌,可拿補接種通知單到指定醫療院所,但需評估拖延施打時程,恐增加感染流感風險。而流感疫苗除了高端,還有什麼廠牌可選?3種疫苗都要打又該何時打?《元氣網》整理疫苗開打資訊。病毒性腸胃炎、腺病毒、B型流感 3大病毒齊發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日前於臉書「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分享,最近新一波感染症有3大流行趨勢,其一,好發於秋冬的病毒性腸胃炎病例明顯增加;其二,高燒不退病人中,腺病毒感染比例上升;最後則是快篩檢驗出B型流感的比例增加。他觀察今年流感的趨勢先是A型流感H3N2,再來是A型流感H1N1,不知現在會不會逐漸變成B型流感為主流?而根據疫情中心監測,近期呼吸道病原最主要是以流感病毒為主,再來是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肺炎鏈球菌以及副流感病毒。社區為A型H1N1及H3N2共同流行。2023流感疫苗施打資訊2023年公費流感疫苗.國光生技.賽諾菲.台灣東洋.高端疫苗2023年自費流感疫苗上述4種+葛蘭素史克的伏適流四價疫苗 Fluarix Tetra (6個月以上適用)。公費疫苗對象及開打時間第一階段(112年10月2日起).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65歲以上長者.安養、長期照顧(服務)等機構之受照顧者及其所屬工作人員.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孕婦.具有潛在疾病者,包括高風險慢性病人、BMI≧30者、罕見疾病患者及重大傷病患者.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幼兒園托育人員、托育機構專業人員及居家托育人員(保母).國小、國中、高中、高職、五專一至三年級學生.禽畜相關及動物防疫人員第二階段(112年11月1日起).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2023年流感疫苗病毒株如何選用?今年我國使用之四價疫苗包含4種不活化病毒,即2種A型(H1N1及H3N2)、2種B型。今年使用之疫苗係適用於2022-2023年流行季,每劑疫苗含下列符於規定之抗原成分:雞胚胎蛋培養疫苗A/Victoria/4897/2022 (H1N1)pdm09-like virus(本季更新);A/Darwin/9/2021 (H3N2)-like virus;B/Austria/1359417/2021 (B/Victoria lineage)-like virus;B/Phuket/3073/2013 (B/Yamagata lineage)-like virus細胞培養疫苗A/Wisconsin/67/2022 (H1N1)pdm09-like virus(本季更新);A/Darwin/6/2021 (H3N2)-like virus;B/Austria/1359417/2021 (B/Victoria lineage)-like virus;B/Phuket/3073/2013 (B/Yamagata lineage)-like virus如果要打不同疫苗,如何間隔?有專家提出,十月二日起,新冠、肺炎鏈球菌、流感三種疫苗同時接種,恐釀史上最混亂疫苗接種期。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新冠的XBB.1.5疫苗以及流感疫苗,還有肺炎鏈球菌疫苗是今年年底老人家最重要的三支疫苗。不論先前是否有接種過流感及新冠疫苗,今年都應該要再打一次,並且應該列為優先接種;而肺炎鏈球菌疫苗五年接種一次,若今年也要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可以再與新冠疫苗、流感疫苗接種間隔一個月後安排接種。流感、一般感冒、新冠怎麼區分?A:黃立民表示,三者都以呼吸道症狀為主,難以區分。唯一較能區分的是,若全身痠痛可能罹患流感的機率較大,但新冠肺炎也有類似症狀;若出現嗅味覺異常,較可能罹患新冠肺炎。由於症狀難辨,建議可以進行快篩,若非新冠感染,就可能是流感。流感、感冒、新冠比較表【資料來源】.「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臉書粉絲專頁.疾管署.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09-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冠病毒對免疫低下族群的威脅仍大 專家建議新型疫苗和單株抗體延續保護!
隨著新變種新冠病毒株的出現,公衛專家憂心未來可能會有新一波疫情。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表示,新冠病毒亞變異株仍不斷變種,導致病毒傳播力、免疫逃脫漸強,高齡、免疫低下、具慢性病史等脆弱族群仍在犧牲,而單株抗體、疫苗、抗病毒藥物為增強該族群的保護力三大支柱。台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教授盛望徽也認為,面對新冠疫情可能捲土重來,免疫低下族群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將比一般人更容易面臨重症、死亡威脅,其嚴重性不容小覷。Q:面對新冠病毒,哪些「脆弱族群」需要額外保護力?新冠病毒的威脅下,仍有三個族群免疫力差,面臨著較高風險:1) 高齡族群2) 免疫低下族群(惡性腫瘤、血液疾病患者,或接受器官移植的病患、HIV等免疫不全者)3) 有慢性病史族群陳秀熙提醒,外界多認為新冠疫情已經結束,但事實是「超額死亡」截至八月國內超額死亡率仍達百分之十五。呼籲針對脆弱族群,防疫措施至少應維持至年底。Q:如何增加「脆弱族群」對抗新冠病毒的保護力?脆弱族群可以根據醫師的建議進行以下措施,並參照自身身體狀況選擇適當的保護方式:1) 接種新冠疫苗 👉9/26疾管署開放疫苗接種2) 接種單株抗體3) 使用抗病毒藥物陳秀熙表示, XBB次世代疫苗將引進台灣,各國也有新型單株抗體、抗病毒藥物正在研發,但引進這些新工具台灣還需一段時間,且因財務有限,政府應評估單株抗體、疫苗、抗病毒藥物三者效益,找尋科學實證據來做出決策。盛望徽指出,隨著雙價次世代疫苗或新型疫苗的問世,免疫低下族群或符合注射標準的民眾應盡早施打疫苗。此外,對免疫低下族群來說,注射單株抗體,也是個人防護重要一環。研究指出,對於部分免疫低下族群,疫苗的保護效果不見得可以完全發揮,有些免疫低下族群注射疫苗後,甚至只有三成產生抗體保護反應,在這種情況下,單株抗體確實可針對免疫低下族群提供更多保護,且效果達六個月。儘管新變種病毒株的出現,單株抗體的預防效果可能下降,但單株抗體還是可以產生交叉保護力,對免疫低下族群,還是具有一些保護效果。兩位專家皆認為,對於脆弱族群的防護,應該要以科學實證證據做依據,從疫苗、單株抗體到抗病毒藥物等,依國家財務考量,進行整體性、永續性規劃,這樣才能真正對民眾、脆弱族群帶來保護。Q:免疫低下族群面對新冠病毒的威脅,需要那些延續保護??隨著疫情解封,大眾對新冠病毒的威脅越來越輕忽,癌症病友、曾接受骨髓移植等免疫低下族群,正擔心疫苗沒效,防護力不足。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表示「免疫低下族群同樣也希望和其他人一樣回歸正常生活、擁有正常社交的機會!」對多數人來說,疫情已解封,但不少免疫低下病友仍不敢脫下口罩,盡量減少去公共場所活動,去醫院更是繃緊神經。他認為,政府應思考如何幫助這群病患恢復正常生活,無論是疫苗或單株抗體的提供,都應該要足夠,給予免疫低下病友延續性的保護。Q:為什麼新冠病毒對免疫低下族群的威脅如此巨大?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新冠病毒很容易突變。儘管多數人已建立免疫防護力,但對於免疫低下族群來說,這意味著「更容易受感染」、「感染後易演變成重症」,且潛伏期可能更長,因此更有可能傳染給其他人。賴基銘指出,正接受化療的癌症病患感染新冠病毒後,病情可能惡化,癌症治療還可能被迫中斷。如果醫師評估有必要,建議病患事先施打疫苗再加上單株抗體保護,避免兩難局面。儘管新冠疫苗對免疫低下族群有幫助,不過許多臨床研究顯示,這群病患需要額外追加單株抗體提升防護力。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認為,未來,不管疫苗或單株抗體,只要是醫學證據證明對病患有保護效果,都應該盡力納入常規政策讓病患有選擇權。保護免疫低下族群免受新冠病毒威脅:XBB.1.5變異株疫苗和單株抗體的延續保護新冠疫情的變異和威脅令免疫低下族群倍感不安。他們擔心現有的防護措施可能無法抵禦新冠病毒的超強突變和感染力。針對這個族群,疾管署給予回應:1.接種XBB.1.5變異株疫苗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今年冬天鼓勵民眾接種一劑XBB.1.5變異株疫苗,建議免疫低下、高危險族群都要接種疫苗。2.單株抗體的準備據疾管署統計,至今年九月九日為止,總共採購一萬劑Evusheld單株抗體,已用六五三三劑,庫存三四六七劑。目前正在整理及盤整所有臨床使用的效果,評估效益。只要在Evusheld仍有庫存、未屆效且有效等前提下,均由政府公費支應,供患者使用。政府確保民眾獲得妥善治療曾淑慧表示,為確保民眾獲得妥善的治療,政府將在有限財源下,持續參依疾病流行趨勢、藥物最新臨床實證、公共衛生及社會成本效益、專家建議及國際作法等因素,評估用藥的可能性。若未來有新的單株抗體問世,將參考疫情變化、國際情形,並確認其效力,並召開專家會議,才會採購,若有必要,報請行政院使用相關經費支應。
-
2023-09-24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健保大數據/症狀百變、診斷不易 紅斑性狼瘡最愛找女性
紅斑性狼瘡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疾病,部分與「家族性」有關,但並非家族有人罹患紅斑性狼瘡,下一代或是親友就會罹患。紅斑性狼瘡就像是「百變女郎」,臨床表現症狀多元,有時候可以表現得像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腫痛,又或是用發燒、畏寒、類似感染的症狀表現,也讓臨床診斷不易。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您了解國內紅斑性狼瘡患者人數以及治療現況。全身性紅斑性狼瘡屬於「重大傷病」,如果沒有妥善控制免疫系統,免疫細胞可能會胡亂攻擊健康的組織。臨床診斷的依據是患者身上是否有出現蝴蝶斑、圓盤性紅斑、口腔潰瘍、關節炎、腎臟病變、神經病變、心包膜炎、溶血性貧血、光敏感等,另可以透過抽血檢驗史密斯抗體、抗雙股去氧核糖核酸抗體、抗磷脂抗體是否異常。目前無法治癒,醫學界努力尋找致病機轉。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紅斑性狼瘡的命名,與它的臨床表現有關,醫師認為「如被狼咬到」而稱之,紅斑性狼瘡的英文簡寫是SLE,而L即為Lupus,它的意思就是狼。紅斑性狼瘡好發於女性,目前難以確定罹病原因,現在治療紅斑性狼瘡的方式,僅能控制、沒辦法治癒,需長期透過服用類固醇或是其他藥物,控制身體的免疫系統。雖然紅斑性狼瘡僅能長期服藥控制,但醫學界仍積極找尋紅斑性狼瘡的致病機轉,期待能治癒紅斑性狼瘡。像台北榮總與陽明交大先前發表研究顯示,紅斑性狼瘡可能與NLRP12基因表現有關。研究發現紅斑性狼瘡的患者體內NLRP12基因的表現量普遍低下。NLRP12基因表現低下時,人體內第一型干擾素就會升高,干擾素是人體通知免疫細胞作用的細胞素,長久下來會使免疫韌性降低,處於發炎體質。傳統治療以類固醇、奎寧為主,目前已有新成分藥物。石崇良表示,紅斑性狼瘡使用的藥物,最大宗的以類固醇、奎寧為主,只要有看診的患者,健保都能提供照顧。現在使用的雖然都是老藥,但最近已有紅斑性狼瘡的新成分藥物,即一種免疫製劑,申請健保收載中,未來有機會成為患者健保用藥的新選擇。紅斑性狼瘡患者嚴重時,可能需要住院,也可能爆發全身性多重器官衰竭。依照健保署統計,107年到111年曾診斷有紅斑性狼瘡而死亡的人數,介於800到1,400人。脆弱族群慎防發病,列入疫苗的優先施打對象。石崇良說,紅斑性狼瘡的病患屬於醫療上定義的「脆弱族群」,無論是新冠疫苗、流感疫苗的優先施打對象,紅斑性狼瘡的患者都會納入其中。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為例,紅斑性狼瘡的脆弱體質,染疫後也增加住院的機率,患者需格外注意,避免感染。紅斑性狼瘡的患者也比較容易合併腎臟疾病、泌尿道感染以及有一定的機率會出現心血管疾病,如腦中風等。石崇良表示,有些患者是因為合併症,才發現自己罹患紅斑性狼瘡,現在紅斑性狼瘡是可以被有效控制的,如果家族中有任何人有紅斑性狼瘡的家族史,自身又是女性,就得提高警覺,隨時檢視身體的狀況,不管是泌尿道感染或是腎臟疾病等,都得多一層思考是否有有免疫疾病的可能性。治療過程/想吃保健食品或中藥,務必與醫師討論。如果不幸罹患紅斑性狼瘡,一定要按時服藥,不要輕易減藥或是停藥。平時要保持情緒平穩,減少緊張刺激的環境,適當地舒緩生活壓力,同時也能參與紅斑性狼瘡的病友團體,相互交流用藥或是保健方式。患者如果有需要服用保健食品,或希望採取中醫治療,一定要與醫師討論,避免增加腎臟負擔,或是引起其他藥物交互作用等。石崇良說,強化免疫力除了均衡飲食以外,也建議要多運動,可以採取比較緩和的運動,如瑜伽、伸展運動等,強化免疫力,降低任何感染性的疾病上身,防止紅斑性狼瘡的病情惡化。
-
2023-09-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揭曉 專家讚我生技研發水準
為加速我國mRNA研究,莫德納台灣公司發起、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執行第一屆「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計畫,成績揭曉,共35隊報名,最終選出5組獲獎團隊與個人,各自獲得50萬元獎金,以及莫德納總部資深專家「一對一」輔導。行政院院長陳建仁、中研院副院長唐堂、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任吳漢忠、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莫德納資深副總裁Patrick Bergstedt以及莫德納台灣李宜真總經理等人出席頒獎典禮。陳建仁在致詞時感謝莫德納支持台灣對抗流行病傳染,希望透過該產研合作計畫拋磚引玉,能讓更多的研發成果遍地開花。唐堂則說,生醫產業的培植需要長期的投資與產學界與科研界的密切合作,中研院將持續培育台灣創新與卓越人才,協助台灣研究人才與國際上最新的生物醫學技術接軌。李宜真表示,原本擔心報名團隊過少,但反應卻超乎預期,共有35隊報名,各隊研究水準、創新理念,令人驚艷,「我給台灣生技研發及創新能力打95分」。吳明賢強調,本次35件研究案,來自全國產、學、研、醫界,跨及傳染病、免疫腫瘤、罕見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等專業領域,經專家評審團多次審慎討論後,決定5名獲獎團隊與個人,分別為:1.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中心胡哲銘團隊:Noninflammatory immune cell-targeted mRNA delivery for immunotherapy2.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醫工程研究所陳冠宇實驗室:Development of Moderna‘s Inhalable mRNA Lipid Nanoparticle Technology Using Biomimetic Lung Chip Technology3.磐石醫藥生技股份有限公司:Preclinical safety and efficacy evaluation of a novel dendritic cell targeting Low-Sugar Universal mRNA Vaccine against Influenza4.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宋信文實驗室:mRNA/β-Glucans@LNP Oral Cancer Vaccine5.工業技術研究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鄭淑珍團隊:Development of Novel LNPs for Immune Cell Engineering莫德納資深副總裁Patrick Bergstedt表示,自家公司致力於研究「信使核醣核酸」(mRNA),直到全球爆發新冠疫情,才讓世人瞭解mRNA在疫苗研發上的成就,例如,Moderna製造新冠疫苗,從人體試驗至接種疫苗,只需42天,並能在100天內更新疫苗,相較於傳統疫苗研發方式,速度之快,令人難以置信。成人呼吸道疾病是醫療保健系統的重大負擔,全球皆然,目前莫德納積極研發「多合一」疫苗,保護成年人呼吸道的有效疫苗,可以抵禦新冠、肺炎、鏈球菌、流感等病毒。另外,腫瘤學領域也是 Moderna關注焦點,莫德納陸續開發針對個別腫瘤的針對性 mRNA 治療方法。例如,黑色素瘤以及其他癌症。Patrick Bergstedt強調,「mRNA科學的重要性,未來數十億人將得到治療,疾病將得到預防。」,該公司與各國政府、科學家和學術機構攜手合作,希望透過這次創新獎,可以幫助台灣生技產業進步。Patrick Bergstedt以自家經驗鼓勵所有新創業者,莫德納於2010年創立,前10年只能倚賴投資者的金援,莫德納CEO斯蒂芬·巴恩塞爾就曾說過,「自己無數個夜晚失眠,想著公司會不會成功?」,因為他知道莫德納如果不是非常成功,就是完完全全的失敗,不會有任何的中間值,為此,必須持續精進研發,永不懈怠。
-
2023-08-22 醫聲.醫聲要聞
你常去的醫院幾顆星?Google評價台大醫院僅3.8 「這家醫學中心」4.5奪冠
就醫之前,你會先看Google評價嗎?Google評分已成為民眾從事任何行為的重要參考依據,就醫也不例外。各醫療院所不僅正在面臨醫院評鑑廝殺,還得想方設法拉高Google評價,不僅在施打新冠疫苗時,請民眾上網按下五星好評,連醫護人員都成為「刷評價大軍」,就是擔心評價過低、影響聲譽。聯合報本報整理國內19家醫學中心Google評價,亞東醫院以4.5分拿到第一名,醫界龍頭台大、北榮不到4分,至於低於3分的醫學中心則有奇美醫院(2.8)、高雄榮總(2.9)、萬芳醫院(2.9)。據悉,為拉高評分,醫療院所各出奇招,在疫情期間施打新冠疫苗時,護理師懇請民眾上網惠賜五星評價;北部某家醫學中心則更用心,院內召開會議時,司儀總提醒所有同事,拿出手機,在Google評價欄位點擊五顆星,希望刷出一波好成績,先前還發起比賽,各科發表宣傳文章,看哪一篇按讚人數最多。亞東醫院4.5顆星居冠亞東醫院4.5顆星,網友評論2644則,屬於超高分;觀察發現,該院幾乎對於每一筆留言均做出回應,顯示細心的一面。亞東指出,感謝民眾提出問題,讓院方有檢討改善的空間外,也會將反映回饋相關單位主管,列入未來流程改善參考。國泰4顆星、馬偕徘徊3顆星國泰醫院回應,Google評論不論正面或負面都會上線回應,負面留言會提供信箱或提供後續處理方式說明。馬偕醫院表示,醫院有多元意見回饋管道且予以尊重並重視,將持續以馬偕博士醫療傳道之精神,為民眾提供身心靈的全人醫治。北榮3.9顆星 院長陳威明:不會所有人都滿意台北榮總則為3.9顆星,院長陳威明表示,如果院內操作讓評論變成5顆星,一點都不難,但北榮不會要求同仁上網狂刷五星,值得關注的是合理的批評,北榮每天門診就醫人數為一萬人,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有人候診等了久一點,就在網路謾罵、給一顆星負評。陳威明指出,北榮致力於精進醫療品質,醫院也有臉書、院長信箱等多元管道,方便民眾、病患表達意見,而網路評分的評論則數很少,很多是不理性的病人,只要有幾個人給予一星負評,分數就會下降,但北榮不會號召同仁上網狂刷五星。陳威明表示,北榮院長信箱每個月可以收到上百封感謝信,感謝與抱怨的比例約為三比一,表示大多數的患者肯定北榮醫護人員的表現,同仁工作十分辛苦,不應用不合理的投訴打擊他們的士氣。陳威明舉例,有病房病人按了呼叫鈴,護理人員沒有馬上來,就被投訴;還有櫃檯同仁生病,嘴巴剛開完開刀,臉腫了起來,說話比較沒表情,也被投訴,被指責態度不好。對於這些,陳威明說,「真的於心不忍,心裡很痛。」陳威明說,依靠團隊合作、榮辱與共、讓各職類同仁共享榮耀和病人的肯定,才會讓所有同仁有成就感、有價值感,願意留在醫院服務病患,提供有溫度的感動服務。他表示,提高薪資只能暫時解決部分護理師及醫事人力不足,提供好的職場氛圍及工作環境,讓員工有學習成長的機會,才能留下優秀員工。陳威明指出,優質的醫療照顧、完美成功的手術是仰賴團隊合作,並非單靠「名醫」的個人功勞,有部分病人或家屬對醫師很客氣,但對護理師及其他同仁則有不同的態度,這也會讓同仁內心造成壓力和不舒服。合理的投訴是機構進步的助力,但是無理的投訴可能是導致護理師離職的最後一根稻草。台大褒貶不一僅3.8顆星 院方這麼說至於台大醫院,Google評論1900餘則,3.8顆星,並未突破4顆星,仔細觀察民眾對台大醫院留下的評論,民眾留言以稱讚或批評個別醫師為主,常指名道姓,評分也多是極端的一顆星、五顆星;也有人評論停車場排隊時間、疫情期間警衛阻攔進入,或分享開刀房、健檢中心菜色。台大醫院發言人陳慧玲表示,台大醫院重視民眾意見,也有正式管道讓病友能提供建言;針對Google評分,並未特別採取動作,如請醫師、病患「刷評論」或要求病人將負面評論下架。醫院會參考Google評論內容,但因收治病患多是「急、重、難、罕」,有些病人多重器官衰竭、有些則年事已高,都不屬於會使用Google評論的族群,取樣不夠平均。至於評論者指名道姓褒貶醫師態度或醫術,陳慧玲表示,被罵已是醫護人員家常便飯,病患因身體不適,心情也很焦急,身心都受影響,若能在就診過程中表達,一定會了解背後原因;態度好壞相當主觀,有些醫師認真執行業務,但臉色、表情未必符合病人期待,或因要處理病況危急的病人,而增加其他患者等待時間,讓患者認為等待過久。評論中常有針對醫院美食街、建築、病房環境的評論,有網友認為台大醫院病舍老舊,也有人表示位於常德街的台大舊大樓古色古香、非常優美。對此,陳慧玲表示,醫院已醫療為主軸,病人住院的重點應是醫療服務,而非美食街好壞,或病房新舊、裝潢美醜。醫療成本中,有極高比例投入病房、診間、醫療設施,每項儀器都經過驗證,也要定期維護,醫療人員更是須要專業訓練,這都是檯面下不易看見的地方。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表示,自己不曾查詢醫院的Google評論,但網路上發言不必具名,若遇到醫療糾紛,或較為情緒化、主觀認定醫師態度不佳的病友,在評論中用激動語氣、甚至涉及人身攻擊,是否與真實就醫經驗相符也難以求證,恐會造成查看評論的民眾誤會,「醫療攸關性命,評論應該客觀呈現。」陳晉興說,醫師救人性命,感謝醫師的病人大有人在。但以外科醫師來說,執業生涯中開了一萬台刀,總有一兩次手術不盡如人意,Google評論畢竟不是公允的統計數據,能夠全面性呈現個別醫師的醫療專業程度;要是遇到同事、同業間的恩怨,而遭人惡意攻擊,或有人為了造神,大量留下好評,也會影響評論的真實性。陳晉興表示,接任外科部長後,常要處理民眾投訴。以台大醫院的做法,病人不論是要對醫師表達感謝,或要投訴醫師表達不滿,都要留下真實姓名,可透過院長信箱表達意見,如遇民眾不滿,醫院也會盡力處理,「網路上發言自由,萬一有人造謠、毀人清白,讓人擔心。」以美國為例,有具公信力的機構對醫院進行排名,也細分至各科別的排名。台灣雖無類似做法,但民眾可參考具公信力的媒體報導。陳晉興說,醫藥新聞不像政治新聞有意識型態問題,記者依據事實報導,也會署名,且醫師須有臨床成就才會召開記者會。民眾就醫前搜尋醫師報導,其經歷、成就一目了然。醫師的媒體聲量、評價須長期累積,他常鼓勵生涯剛起步的年輕醫師,有空多寫文章、接受記者採訪,若有好的成就,也要對外表達或召開記者會。高雄榮總2.9顆星 院方:每月感謝書函近100封僅拿到2.9分的高雄榮總表示,醫院與餐飲業不同,不太適合用Google評價評分,但院方一直都重視病患反饋的意見,盡量做好服務,讓病患獲得滿意的經驗,以往沒有Google評論,設立院長信箱,很多病患藉此提出反映,院方視狀況處理,也有人會寫感謝函,目前每月感謝書函近100封。高雄榮總表示,醫院每個月派人整理網路評價,供高層參考,經調查後確實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會內部檢討、改進,但為情緒性發言、亂打分數,也只能冷處理。高雄榮總人員私底下透露,該院出現1分評價,原因是「醫院還在用手搖式的病床」,病人嫌醫院沒有提升硬體,就給了1分。但其實手搖式病床還是有用到的地方,醫院要更新設備,也有逐年的計畫與步調,病人不懂醫院的做法,就到GOOGLE評分,院方感到相當無奈。奇美醫院2.8顆星 院方:評價自有公評至於低分的奇美醫院,也有話要說,公共事務室主任黃文良表示,院方關心網路評分,但醫療沒辦法讓每一個前往看診的病人或家屬滿意,且醫院也非產品的銷售端,有時候診時間太久,或看病結果不如預期,評價分數就變低,也有過病患不了解健保部分負擔與醫院的掛號費的區別,抱怨看診費用昂貴,而給了一顆星的評價,這對醫院也不盡公平。 黃文良說,院方將網友所留的內容意見,轉給權責單位進行檢討改善,如果候診時間過久,院方做出分流改善,一來讓民眾快速看診,一方面也不會讓同診間的醫療人員有過多的看診負擔。曾試著請看診民眾協助,希望拉高整體分數,但後來認為並不需要,並未執行。但院方仍相當重視Google評價,經常瀏覽內容,如發現需要改進之處,一定檢討改善,「醫療還是以醫療品質為首要,評價方面自有公評。」(責任編輯:周佩怡)延伸閱讀:找醫院看Google評價?專家:「這評鑑」較具公信力
-
2023-07-19 醫療.整形美容
醫美變成腫塊臉!四步驟認明國際原廠正貨,拒成醫美白老鼠
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意外讓來路不明的醫美醫材現形。一名30歲女性接受豐唇微整,效果不錯,唇型明顯。不料,去年接種新冠疫苗後,嘴唇突然腫脹,變成香腸嘴,模樣嚇人,至皮膚科門診,醫師檢查後研判,應為疫苗誘發免疫反應,除了攻擊病毒,連帶含有雜質的玻尿酸也被視為敵人,一併處理。林亮辰皮膚專科診所院長林亮辰醫師表示,近兩三年來,歐美等國家陸續出現「香腸嘴」個案,進一步分析發現,絕大部分個案均做過豐唇微整,症狀為嘴唇腫脹發炎,反覆發作,由於是疫苗所引發的免疫反應所致,因此,治療起來格外棘手。林亮辰指出,來路不明的醫美產品常含有雜質,甚至被汙染,打入體內之後,常被視為外來物,如果免疫力下降,或是接種疫苗時,體內免疫系統可能過度活化,誘發不正常的免疫反應,除了抵禦病毒,也攻擊這些純度不夠的外來物質,也就是玻尿酸打到哪裡,就可能腫到哪。 如何避免類似事情發生?林亮辰強調,坊間出現許多來自東南亞、中國大陸等醫美微整形水貨,包括,玻尿酸、肉毒桿菌素、膠原蛋白成形劑,價格低廉,相當具有競爭力,確實吸引了少部分愛美民眾。但因成分不明、含有雜質,除了在安全性、有效性方面,充滿不確定性,也可能誘發體內過度免疫反應,造成難以預期的困擾。林亮辰建議,消費者應該選擇國際大廠所生產的注射物、填充物等醫美醫材,才能獲得保障。在治療前,應該由醫師當場拆封,一些廠商擁有原廠正貨認證措施,可以手機掃描外包裝上的QR code,辨識真偽。「慎選醫師,才能確保效果。」林亮辰說,想要做好微整形,必須先找到對的醫師,為了安全起見,務必選擇領有專科認證(如皮膚科醫學會),或參加原廠藥廠教育訓練課程,獲頒相關認證的專科醫師。林亮辰表示,他自己就擔任藥廠的種子教官,每年均會參與相關訓練課程,除了學理授課之外,並示範教學,實際操作,傳承經驗,讓年輕醫師對微整形有更正確的認知。對此,真原美診所院長林怡欣醫師相當認同,她建議,消費者務必先了解醫師是否具有專科認證,或原廠授予的技術訓練認證,並在治療前,做好醫病溝通,審慎規畫施打的部位、劑量,以及預期的效果,才能降低風險。消費者在選擇微整形療程時,該注意哪些事項?林怡欣表示,消費者需睜大眼睛,辨識真偽,不要被低價促銷手法所吸引,國際大藥廠的認證產品多數可掌握以下四大原則:一、在醫美前,留心診所是否有產品原廠認證證書,可主動提出觀看證書。二、在療程前,要求現場開封產品,這是消費者權益,若包裝上有QRcode則可透過手機掃描,確認產品真偽。三、消費者也可在廠商官網查詢是否有認證診所名單,確保診所使用產品來自原廠。四、可撥打產品廠商免付費電話,確認診所產品的最新認證狀態。林怡欣提醒,消費者不要一味地比價,只重視折扣,費用高低,而忽略醫師技術、醫材品質產品,才能確保微整形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如果醫療費用低於行情,甚至不到正常價格的一半,就應該提高警覺,不要被「買一送一」、「特價」、「週年慶」等促銷手法給迷惑,打了一些來路不明的填充物,引發感染,皮膚紅腫熱痛,甚至化膿,屆時後悔莫及。「醫美市場競爭激烈,低價促銷,價格誘人,但出了問題,原來醫師會幫忙善後嗎?」林怡欣強調,在選擇醫美療程時,不要只看費用,更應該重視「原廠醫材」、「專業及經驗豐富、擁有證照的醫師」,這些都是成本,如價格低得離譜,千萬不要嘗試,以免成為「醫美白老鼠」。醫美使用水貨或仿冒品的風險:1. 注射部位腫脹。2. 注射部位發炎化膿。3. 誘發體內過度免疫反應。如何確認是否為原廠正貨:1. 觀看診所是否有產品原廠認證證書。2. 療程前請醫師現場開封,檢視產品封裝是否完整,並掃描QRcode確認真偽。3. 檢視產品官網是否提供認證診所名單。或直接致電服務電話,了解診所認證狀態與使用產品來源。例如藥廠官方網頁查詢與免付費電話:0800-200-212,供消費者即時查詢。【資料來源】高德美大藥廠、林亮辰醫師、林怡欣醫師
-
2023-07-13 醫聲.疫苗世代
5件獲最高600萬救濟金 統統與AZ疫苗有關/疫苗救濟3
根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給付金額範圍」規範,給付最高上限為600萬元,新冠疫苗開打至今,總共有5例獲得600萬元救濟金,皆是接種AZ疫苗後出現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中明定死亡給付中,若與疫苗相關,給付50萬至600萬元,無法確定則是30萬至350萬元。若是極重度身心障礙,且與疫苗相關亦是給付50萬至600萬元。首兩例獲得600萬元救濟金的個案為台北市50多歲游姓女子及桃園市劉姓個案。兩名個案本身無慢性病病史,也沒有無任何潛在疾病史足以引起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而「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造成腦部梗塞並導致腦壓升高,併發後續腦出血致死,故其死亡亦與接種AZ相關。第三名為接種AZ疫苗的嘉義市30多歲李姓男子,根據病理解剖報告,個案全身臟器血管中出現許多微小血栓, 因此研判為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此外,由於有經過病理解剖,另外給予喪葬補助30萬元。第四例為新北市50多歲馬姓女子在接種疫苗12天後出現頭痛及頸部酸痛,19天後又因頭痛、嘔吐就醫,屬於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臨床表現。該個案在住院治療期間死亡,同樣與疫苗接種相關、核予救濟金600萬元。第五例為新北市40多歲蘇姓女子,接種AZ疫苗7天後,因出現頭痛症狀就醫,21天突發癲癇、失去意識,就醫檢查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臨床表現,後續因併發多重感染死亡,死因與AZ疫苗相關。
-
2023-07-13 醫聲.疫苗世代
新冠疫苗救濟破億元 啃食疫苗救濟基金老本/疫苗救濟2
新冠疫苗在全球流行,也讓疫苗接種成為全民運動,但也伴隨不良反應;平均每千劑注射通報數約為0.3件,新冠疫苗發出的救濟金及補助金早已是疫苗救濟金最大宗支出項目。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基金短絀可以使用先前剩餘的來支應,不至於發不出救濟金;若是基金水位吃緊,不排除研擬向疫苗廠商加收費用。新冠疫苗從2021年開始推動接種,根據疾病管制署最新統計資料,截至6月25日新冠疫苗累積接種超過6808萬劑次,民眾第一劑施打率亦達94%,然而高接種率也不免伴隨不良事件,目前通報共有2萬1189件。根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截至5月18日,有7550案件有申請疫苗救濟,並且有284案獲得救濟,金額累積高達8678萬7千元;另有疑因預防接種疫苗受害致死,並經病理解剖後會給予喪葬補助費30萬元,共有181例,但僅有4案被認為是具有關聯性(包含相關及無法確定)。加上醫療補助、喪葬補助以及救濟金額合計發出1億4155萬5千元。審議辦法為明定,疫苗製造或輸入廠商每一人劑疫苗要徵收1.5元作為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目前基金水位約為1億4944萬元;而疫苗不論輸入或捐贈都需要繳交徵收金,新冠疫苗採購加捐贈總共9267.5萬劑,至少貢獻救濟基金1億3900萬元,但是新冠疫苗所支出的金額已經超過於此,並且施打計次亦不及7000萬劑。曾淑慧說,縱使近期救濟基金財報短絀,但是仍有先前剩餘基金可以使用,不至於有救濟金發不出來的狀況。若是基金水位接近1億5千元,會考慮調整疫苗基金的收費是否比每劑1.5元多,現在基金雖然已經逼近臨界值,但是近期疫苗施打的數量比之前少,會持續觀察評估。根據統計,近3年基金餘額分別為2022年1億7460萬、2021年2億1533萬、2020年2億809萬元;其中新冠疫苗救濟及補助金在2022年發出1億84萬元、2021年發出949萬元。基金決算書也顯示,去年短絀主因是救濟申請案件大增,審議小組會議開會頻率跟著提升讓專業服務費較增加,以及死亡給付、喪葬補助都提升。
-
2023-07-13 醫聲.疫苗世代
疫苗救濟申請超過2千件 浮濫申報專家快凍未條/疫苗救濟1
新冠疫苗自從在2021年開打後,不良反應通報數激增,我國疫苗救濟申請沒有限制,連帶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的審議案件數也飆升。然而攤開數據,上萬件救濟案件中獲得救濟金的比率約僅有2.6%,不只消耗費用,也讓審查進度難以加速。專家亦呼籲,申請救濟應該有門檻,加速審查效率。近10年疫苗救濟審議結果「給予救濟」的案件數皆多於「不予救濟」,但是在2021年新冠疫苗接種後開始反轉,「不予救濟數量」開始超越「給予救濟」數量。據統計審理完的救濟申請案件中,以AZ疫苗1475案最多,再者為莫德納689案,其餘為BNT有343案、高端132案;而被認定為相關的案件數卻僅有102案(AZ疫苗占71案)、無法確定274件。台大兒童醫院小兒科教授黃立民表示,很多毫無相關的案件都來申請,型態五花八門,有的接種疫苗8個月後死亡的案例也來申請。申請疫苗救濟不用門檻,只要填寫簡單資料,但是民眾對醫學了解不多,第一線的醫事人員通常與人為善也不敢攔阻,僅能第一線衛教說服民眾。一位不願具名的疫苗專家表示,我國疫苗救濟申請沒有門檻設定,新冠疫苗前每年申請案件約百件,但現在每年上千件,我國救濟案件申請數量僅次於美國,審議曠日廢時,專家委員也很辛苦需要調病歷等,申請人不需要自行舉證。專家指出,美國針對不同疫苗有列出狀況,符合相關症狀才可以申請;並且申請救濟也要付出基本費用,因此民眾申請前考慮是否相關。新冠肺炎對全世界都是新挑戰,大家都需要學習,我國申請條件寬鬆,呼籲可以研擬申請門檻。另一方面,針對病理解剖的喪葬補助費,該專家表示,有些個案是家中突然往生,因為要開立屍體證明書,因此在司法相驗時解剖屍體,也會來申請補助,甚至結果出來是中毒驗出毒藥,根本與疫苗無關也可以拿到30萬。審議小組委員陳銘仁坦言,工作量確實增加,現在救濟金給付是從寬審議,加上鼓勵通報,待審的案件數量跟國外相比多出不少,審查起來十分辛苦。再者,開會審查是採取共識決,遇到複雜棘手案例會討論很久,有時候當下沒有辦法決定還會另外找專家、找有可信度的論文,曠日費時。不過,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委員也是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紀鑫表示,自己經手的案件大多沒辦法直接判定無關,仍都是要逐案審查。台大醫院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呂俊毅表示,雖然大部分審查結果都是不相關,但是遇到的案件都是當事人或家屬覺得有關,但在考慮證據等各種因素下判定無關。根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規定,審議小組必須要在救濟案資料齊全的6個月完成審定,必要時最多延長3個月。疾管署曾於報告中說明,受到新冠疫情影響,除了原有業務以及防疫工作,申請受害救濟案件於短期內大量驟增,以致資料調閱作業需時較長,故案件審議也需較新冠疫情前花費更多時間。對於專家建議設置申請門檻,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將進一步了解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申請是否有機會設置門檻,或參考他國的做法。
-
2023-07-12 醫聲.疫苗世代
獨/今年冬天新冠疫苗怎麼打? 疾管署擬兩套劇本
衛福部疾管署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於冬天再起,研議冬天施打次世代疫苗追加劑四大族群,包括65歲以上長者、50至64歲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癌症等共病族群、6個月以上合併有免疫不全或低下族群及孕婦,預估接種250萬人。疾管署表示,但若針對預防Omicron變異株XBB的新一代疫苗,於今年9月問世後,疾管署會盡全力採購,規劃施打對象為全體國人,屆時可能不需再打次世代疫苗。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說,研議冬天接種次世代疫苗追加劑族群,5月時已向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提案討論,但為因應針對XBB變異株的新一代疫苗可能問市,疾管署若順利採購,規劃施打對象為全體國人,但初期新的疫苗可能數量少,仍採取分階段施打措施。ACIP委員、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玉成說,新冠疫苗接種對象日前於ACIP會議討論,對於開放四大族群接種新冠疫苗追加劑,專家均表贊成,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免疫不全病患仍須多加注意,但這是針對今年疫情的建議,或許明年、後年又會有所調整,目前接種次世代疫苗對象,高危險族群為一年施打2次,一般族群一年施打1次。
-
2023-06-25 醫聲.疫苗世代
疫苗流標2/預採購合約鬆綁 專家贊同疫苗超前部署
面對新型流感潛在威脅,疾管署並非第一次執行新型流感預採購,先前曾幾度招標但都難以決標,據了解是因為合約條件較為嚴苛,本次招標條件已經鬆綁,但仍流標、待重新公告招標。專家皆認同疾管署預先採購做法,並且鼓勵抵抗力弱民眾屆時可以接種。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此次「預採購」是因應未來可能來臨的新型流感大流行,合約規範若沒有新型流感大流行,新型流感疫苗的優先取得權,將改為季節性流感疫苗,只是廠商認為該條件嚴格,後續已取消該項條件,重新開標,並於6月15日截止投標。只是最新一次開標結果,僅有1家廠商投標。羅一鈞說,因為第一次開標需3家以上廠商參與,只有1家投標,才導致流標,本案近期將重新公告,屆時就不受採購法需要3家廠商的限制。未來若順利簽約後,除非是特殊病毒株,不然應不致於出現難以研發的問題,但若廠商因為某些因素難以履約,則會出現減價收受或是付違約金的狀況。我國國產疫苗廠國光去年曾經有投標預採購案,但最終並未簽約。高端則表示,目前暫時無投標新型流感疫苗的規劃,目前重點會放在腸病毒71型疫苗。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則表示,一般流感疫苗供常在9到10月後開始接種,並由世界衛生組織預測今年可能病毒株。但流感是RNA病毒跟新冠一樣非常不穩定,容易出現新病毒株,但民眾不可能每一種疫苗都打,僅能靠預測,甚至也可能出現預測錯誤的狀況。楊志良指出,流感疫苗技術成熟,鼓勵大家接種流感疫苗,特別是針對高齡、抵抗力較弱的小孩,但他並不鼓勵新冠疫苗,他認為好的疫苗應該經過「四期」在社會社區廣泛使用後才可放心。他也贊同疾管署提前布局新型流感疫苗。台大感染科教授黃立民認同疾管署做法,他說,世界衛生組織請各國針對流感流行做準備,如疫苗、抗病毒藥物、診斷試劑等,其中疫苗是最重要,各國皆在預採購,疾管署做的是正確決定。
-
2023-06-25 醫聲.疫苗世代
疫苗流標1/疫苗保險買不到!預採購流感疫苗六度流標
季節性流感在社區疫情持續升溫,公費藥劑也延長供應到6月底,但除了季節性流感之外,仍要提防其他流感變異株,使流感疫情大爆發。疾管署日前公告2023到2025年「新型流感疫苗預購協議採購案」,預算金額7200萬元。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說,此次招標是針對新型流感疫苗的「預採購」,跟先前決標的四價流感疫苗採購案不同。新冠疫情爆發,全球瘋搶疫苗,我國透過疫情特別預算支付採購金額,卻晚了他國一步,等到2022年初COVAX送來第一批疫苗僅11.7萬劑,後續靠著美國、日本的捐贈撐過等候期。而疾管署面對新型流感去年已經採取預購方式,但卻尚無法順利決標;今年再度公告卻因為僅有一家廠商投標再度流標、需要重新公告招標。曾淑慧說明,5月中公告採購的「新型流感疫苗預購協議採購案」與先前決標的四價流感疫苗不同,之前的四價流感疫苗是針對季節性流感,每年都會固定採購,而日前公告新型流感預採購則是針對「新型流感」,是類似買保險的概念。她說,一旦有新的流感發生,可能會出現類似新冠疫苗問世初期,各國都在搶購的狀況,因此需要先跟廠商簽約,確保未來疫情流行時,廠商要優先新型流感的疫苗提供給疾管署。台大感染科教授黃立民表示,除了季節性流感,H5、H7、H9被認為是最可能造成大流行的病毒型別,但也有可能會有其他病毒株;世界衛生組織也呼籲各國準備疫苗、抗病毒藥物、診斷試劑等。曾淑慧說,疫苗不是買文具,必須參考疫苗效力,還有廠商的履約能力等,有些廠商會誇口自己很厲害,但是交貨時卻出現狀況;已經有跟專家委員開會討論有使用哪些指標來評估,不會只用最低價作為考量,會採用最有利標來評選。近期流感疫情在社區升溫,上一周新增35例流感併發重症,成今年新高,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寫直逼8萬人次,整體趨勢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疾管署今年度四價流感疫苗採購案已經決標(H1N1、H3N2、B型山形株、B型維多利亞株),今年總採購量將近700萬劑,共有國光生、賽諾菲、台灣東洋、高端疫苗4家廠商得標,總金額上看16億元。
-
2023-06-13 醫聲.疫苗世代
新冠肺炎死亡人數上升 黃立民點出兩大問題需要解決
衛福部昨公布國人去年十大死因,新冠肺炎排名第三位,而面對第四波疫情,今日疾管署公布上周新冠肺炎併發中重症確診患者,平均日增244人,與前一周持平,但死亡平均日增35例,高於前一周的28人。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說,要降低新冠肺炎死亡人數,最關鍵兩件事情,就是「接種疫苗」及「早期治療」,面對疫情可能於秋冬爆發,政府應要開始著手準備。為避免疫情在秋冬爆發,黃立民表示,目前每年秋冬施打一劑新冠疫苗已是必然趨勢,美國也已宣布新一代新冠疫苗病毒株,將採用XBB變異株,可見國際面對秋冬疫情防疫措施已開始行動,但現在還沒有看到衛福部有說明任何採購計畫,或宣示相關防疫政策,甚至抗病毒藥物有無準備充足,目前都不清楚。國內正值新冠肺炎第四波疫情,衛福部疾管署預計7月後疫情趨緩。黃立民指出,每年10月開始施打流感疫苗,如果要一併接種新冠疫苗,現在就應開始著手準備,「這是最基本要做的,如果不做,一旦疫情爆發,又不知有多少人可能面臨死亡。」疾管署表示,因應各國邊境逐步開放,國內防疫措施持續鬆綁,目前採購足量新冠肺炎疫苗,並正評估規劃秋冬新冠疫苗接種計畫。另為降低染疫後重症及死亡風險,已積極儲備足量抗病毒藥物,並提升藥物可近性。黃立民說,三年多前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國內靠著邊境管制,限制航班落地等措施,有效阻擋病毒入侵,但隨著病毒入侵國內後,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夠的疫苗,讓國人盡速接種,但當時疫苗數量不足,施打疫苗之初,許多疫苗還是靠其他國家捐贈,且施打時間也比歐美、日本等先進國家較慢,因此疫苗的準備格外重要。另在早期治療上,抗病毒藥物存量也必須足夠,為精準使用抗病毒藥物,必須依靠PCR檢測、快篩進行診斷,這方面在疫情期間,都應該要做的更好,才有助於降低死於新冠肺炎的人數。
-
2023-06-13 醫聲.疫苗世代
疾管署估 今年新冠仍是十大死因
新冠躍居去年國人死因排行榜第三名,目前疫情仍持續增溫,台大公衛教授詹長權表示,輕症免通報後,基層醫師均感到確診病例持續增長,五月累計近五百人死亡,推估六月更高,可能翻倍,接近一千人死亡,「六月將是台灣壓制XBB變異株疫情的關鍵時刻。」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今年截至目前為止,新冠死亡累計人數為五一五七例,預估到今年底,仍會處於前十大死因之列。詹長權表示,去年五月Omicron大流行時,指揮中心反應太慢,導致高確診、高死亡,如果不想重複,就要儘速擬定一個可以提升疫苗覆蓋率的新冠疫苗接種新計畫,以及可提高新冠重症治癒效果的醫療指引,並提供地方政府和醫療院所足夠經費和人力,執行因應XBB的防疫新措施。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說,每年秋冬施打一劑新冠疫苗已是必然趨勢,美國宣布新一代新冠疫苗病毒株,採用XBB變異株製造,可見國際面對秋冬疫情防疫措施已開始行動,但現在還沒有看到衛福部有任何採購計畫,或宣示相關防疫政策,也不清楚抗病毒藥物存量,「這是最基本要做的,如果不做,一旦疫情爆發,又不知有多少人可能死亡。」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表示,過去三年屬於特殊情形,今年新冠肺炎名次雖在第三,但不必過度解讀,未來一定會往下降,不會永遠待在排行榜上;新冠與流感不同,流感好發在冬季,但新冠肺炎不會消失,一年四季都可能傳散,年長者、免疫低下族群仍需接種疫苗,做好自我防護。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說,去年台灣爆發Omicron疫情,政府採取苛刻的防控措施,醫院隔離措施造成醫療障礙,許多中症病患無法住到病房獲得妥善醫療照護,無法及時救治,導致死亡。疫情發展至今,威脅降低,未來不太可能造成大量死亡。未來新冠疫情是否持續造成超額死亡?蘇益仁表示,每年因病毒性流感死亡的人數眾多,而新冠疫情防控已有三年多,目前走向輕症化,無需太過擔心。
-
2023-06-13 醫聲.疫苗世代
國人十大死因新冠肺炎排第三位 疾管署曝最新防疫規劃
衛福部今公布去年國人十大死因,新冠肺炎名列第三位,外界關心,疾管署今年防疫措施,能否防範下一波疫情到來。疾管署表示,因應各國邊境逐步開放,國內防疫措施持續鬆綁,目前採購足量新冠肺炎疫苗,並正評估規劃秋冬新冠疫苗接種計畫。另為降低染疫後重症及死亡風險,已積極儲備足量抗病毒藥物,並提升藥物可近行。國人新冠疫苗接種方面,疾管署今年3月6日至4月30日,推動「112年全民COVID-19疫苗接種運動」,呼籲符合接種資格民眾接種新冠肺炎次世代疫苗,而截至6月6日止,國內65歲以上長者追加劑接種率達77.9%,另有16.9%長者已完成3劑追加劑接種。抗病毒藥物部分,疾管署依統計資料顯示,今年截至6月10日止,1至6月國內染疫就醫民眾的口服抗病毒藥使用率推估為18.2%,約開立45萬人份,且今年各月份口服抗病毒藥物使用率均高於去年平均使用率的11.6%,顯示符合公費抗病毒藥物民眾如經臨床醫師評估適合用藥,均依規定開立抗病毒藥物供民眾使用。而我國確診個案藥物使用率,高於日本、香港、韓國、英國等國家,僅次於美國。另目前新冠肺炎抗病毒藥物儲備量能皆可再使用4至6個月,並訂有開口式合約可再購買,儲備量充足無虞。疾管署表示,基於新冠肺炎疾病嚴重度下降,篩檢陽性民眾多為輕症個案,且國內治療藥物、疫苗及防疫物資充足,自今年3月20日起調整病例定義,符合臨床條件及檢驗條件的併發症個案,須通報法定傳染病並住院治療,但輕症及無症狀民眾建議「自主健康管理」10天。自5月1日起也將「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由第五類傳染病調整為第四類傳染病,因應社區流行之相關防治措施亦視疫情發展逐步調整或放寬,於確保社區防疫安全及保全醫療量能前提下,逐續恢復疫前生活。疾管署持續透過併發症通報、健保門急診就診人次、抗病毒藥物使用情形、住宿式機構定期公費抗原篩檢結果及醫療資源使用情形等多元管道監測國內疫情。因應近期新冠疫情上升,疾管署已調整「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通報時效為72小時,並就通報個案後續處置研擬相關配套措施,另也持續供應抗病毒藥物,並維持醫療機構、醫事機構、一般護理之家及老人福利機構等高風險場域戴口罩規定。疾管署表示,「多元監測疫情」、「持續供應COVID-19疫苗公費接種」、「投藥照護延續,保護脆弱族群」以及「整備醫療物資」為現階段COVID-19防治重點工作項目,疾管署將持續掌握疫情變化,適時調整相關防治作為,也提醒民眾應持續配合現行戴口罩規定及建議,落實肥皂勤洗手、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好習慣,並請符合資格民眾儘早前往接種次世代疫苗,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
2023-06-10 醫聲.醫聲要聞
急診壅塞2/疫情使長者慢病失控 疫苗不打秋冬恐釀災
口罩令解除後,國內掀起第四波新冠本土疫情,中國附醫感染管控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絕大部分急診患者不是因為新冠肺炎而來。」目前急診收治的病患多是患者因共病失控而來,長者疫苗施打率應盡速在夏季時提高接種率,以因應秋冬來臨。黃高彬表示,全球都已經在流行XBB變異株,台灣現在才開始流行,從解封至今,疫苗施打的保護力已經降低,過去疫情三年,國人對於過去常見的傳染性疾病,幾乎沒有免疫力,「免疫負債」加上「多種病毒同時出現」,不只讓此次感染新冠肺炎的年長者,更容易重症,也預測流感的流行期會延長。染疫人數增加,也讓醫院急診人數變多,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目前急診科別以內科系等待時間較長,特別感染科、腎臟科及腸胃內科等科別,屬於長者慢性病、住院時間較長,出現一床難求的現象,目前等床時間需要三到五天。洪子仁指出,常見被送到急診的慢性病長者包括出現泌尿道感染、腎臟疾病等狀況,屬緊急情況,多在急診處理後收治住院,「這些狀況確實比較緊急,無法透過基層診所等分攤。」北榮急診主任侯侯重光表示,急診滿床的情況已經持續快三周,感染症跟非感染症都有增加,不是只有因為新冠疫情增加的,心肌梗塞、腦中風等都有。他表示,五、六月急診滿床的狀況並不常見,可能跟部分醫院因為人力考量關床,導致病人轉往醫學中心造成滿床狀況。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疫情後的長者染疫後容易引發重症,衛福部醫事司以及疾管署必須要出手規畫進一步防疫措施,包含增加高齡者新冠疫苗的施打率、非急症先延後就醫、增加護理人力等。邱政洵表示,疾管署推動「疫苗+1」活動效果不彰,且高齡長者的施打率,從疫情爆發至今數據都非常難看,疫後,年輕人施打疫苗意願大幅降低,加上台灣主流株已從BA.2.75轉為免疫逃脫力極強的XBB,對年長者衝擊將更為嚴峻。世界衛生組織(WHO)近期建議莫德納或BNT著手開發XBB單價疫苗,次世代疫苗對抵禦XBB效果有限,但仍具有防堵重症效果,依研發速度最快年底才可能會有XBB單價疫苗上市。邱政洵表示,政府現階段應大力推動疫苗施打,如果未有任何作為,當XBB感染覆蓋率突破7成以上,且時節又邁入秋冬,台灣醫療院所一定撐不住。
-
2023-05-12 醫療.新陳代謝
防感染併發重症 糖友快打4大疫苗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三年,各國終於迎來曙光,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宣布解除公衛緊急狀態,但病毒並未消失,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根據國際資料,糖尿病患者不僅會感染新冠肺炎,也常感染流感、帶狀疱疹、肺炎鏈球菌等,且併發症嚴重,因此一定要接種四大疫苗。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全國約200多萬名糖尿病病患,每年以2萬5千名速度持續增加。黃建寧指出,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1%,每年新增的糖尿病患者數字甚至超過新生兒人口。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不佳及高血糖,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受到其他疾病的威脅。尤其糖尿病患者感染其他疾病後,發生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大增,如糖尿病族群感染流感,可能引起體內發炎反應,出現血糖升高、肺炎、心肌炎、敗血症等併發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常務理事杜思德表示,糖尿病患者除感染新冠肺炎致重症、死亡風險增加外,糖尿病族群產生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機率也高於非糖尿病族群約1.5倍,增加63%住院機率;糖尿病患者感染流感後,住院風險增加4倍、死亡率風險增加2倍。黃建寧說,新冠肺炎三年,民眾逐漸知道預防接種的重要性,尤其糖尿病患者除血糖控制、日常生活作息規律外,疫苗也是提升自我防禦力不可或缺的武器之一。首要建議接種四大疫苗,包括帶狀疱疹、肺炎鏈球菌、流感及新冠疫苗。
-
2023-04-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病友群像/「我想活下去!」面對解封染疫黑數 罹癌媽盼到單株抗體保護
「我的免疫功能很不好,疫情解封,確診染疫會有黑數,我沒辦法打賭,我能做的,就是要盡力、想辦法活下來!」面對疫情解封,身為醫院健檢中心護理師、兩年前罹患第三期乳癌的穎雅憂心忡忡,經過6次化療、20次標靶治療和30次放射線治療的她,免疫功能還是低弱,由於牽掛著年幼的孩子,她很努力保護自身健康,總擔心一受感染,身體承受不住病毒攻擊。為了孩子 她只能堅強向前、奮力求生想起兩年前確診乳癌的時刻,正值新冠疫情席捲而來,穎雅說,化療會讓免疫功能下降,加上常需要住院,當時她承受很大的壓力,只要住院,便近乎神經質地用酒精擦拭著燈具、把手、呼叫鈴、床欄等,舉凡手會碰觸的地方,都不放過,手部消毒更是一次又一次。「那時有點像強迫症,因為我實在太害怕了,我禁不起一次染疫,只要染疫,我不知道會發生甚麼事情!」穎雅娓娓分析那時的心境、想法。生病期間,穎雅最擔心的是當時還在念小四的孩子,即使病情好壞難料、掉髮等治療副作用不時干擾生活,在孩子面前,她還是得強作鎮定,為了怕孩子受驚嚇,她連「癌症」兩字都不敢說出口,穎雅坦承「那時候還蠻無能為力的,對自己的身體無能為力,對疫情無能為力,在孩子的照顧上,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面對解封 免疫低下族群需要更多保護除了承受龐大身心壓力,因為治療過程需使用標靶自費藥物,幫助提升治療效果,穎雅的經濟負擔也非常沉重,為了減輕醫藥費負擔,也為了賺取生活費、養育孩子費用,她重新回到職場,繼續擔任醫院健檢中心護理師工作,只不過在疫情陰影的籠罩下,面對形形色色的客人,在防疫工作上,她總是上緊發條,一刻都不敢鬆懈,無論是流感疫苗、新冠疫苗都打好、打滿,做好萬全準備。隨著疫情解封,包括戴口罩與確診輕症免隔離的放寬,看著疫情中心發布的新冠確診人數,民眾逐漸無感,穎雅曾接受化療,免疫功能還是處於相對低點,所以對於解封趨勢,她格外不安。像穎雅這類免疫低下族群,施打疫苗後能靠自身免疫功能激發的抗體其實比一般人低,更需要多一層保護。公費單株抗體適用條件放寬 免疫低下族群要把握單株抗體+1多數研究指出,免疫低下族群即使施打疫苗,能獲得的抗體保護也是不足,因此國際醫界、公衛界陸續建議引進「長效型單株抗體」,才能進一步守護免疫低下族群。目前疫情指揮中心已將單株抗體的適應症範圍放寬,穎雅也很幸運的在這一波最新適用對象之中。本身是透析治療病患的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說,曾聽聞接受器官移植的病患分享道,他們因免疫功能低下,注射新冠疫苗後較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保護力。面對疫情解封、身邊隨時都有隱性確診者出沒,若疫苗無法提供足夠保護力,又沒有施打單株抗體,免疫低下族群也只能自求多福。穎雅分享自己的經驗說,她在施打疫苗前,總會追蹤白血球數量,須等白血球數量到達相對高點,才施打疫苗,主要擔心打疫苗後,身體無法產生足夠抗體,便不會有很好的保護功效。「單株抗體是直接給予抗體」,對免疫低下族群是一項福音,她也很希望擁有足夠的抗體,增加保護力。免疫低下病友也應有常態預防對策 安心迎接解封生活吳鴻來認為,符合公費單株抗體施打條件的病友都應盡速施打單株抗體。從長期的常態防疫來看,如同指揮中心目前推動的「疫苗+1」運動,免疫低下病友除了施打疫苗之外,還需要「單株抗體+1」給自己多一點保護,也應被列入常態性的防疫政策,讓病友們在解封後,也能像一般人一樣,長期擁有保護,安心面對解封生活。延伸閱讀/浪費!7000多劑單株抗體快過期 「這些人」缺保護卻不能打!
-
2023-04-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大眾運輸口罩解禁首日直擊,「一景象」讓人驚!醫籲4大族群先不要脫
今起實施1111天的口罩令大鬆綁,搭乘捷運、公車不再需要戴口罩,僅剩醫療院所、長照機構等場所仍須強制佩戴。但是記者直擊捷運和公車搭乘狀況,大部分民眾仍然將口罩戴好戴滿,只有一、兩人把口罩拉下。民眾說,口罩戴習慣了,「感覺還沒到拿下來的時候」。口罩解禁首日直擊國內2020年4月1日起實施大眾運輸口罩禁令,今天起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不用再戴口罩。一名正在等公車年約50歲的張小姐,口罩戴得嚴實。她表示,雖然知道今天口罩禁令解除,但是口罩已經戴習慣了,因此還是戴著口罩出門、上車。被問及何時會想要把口罩拿下來,張小姐則表示,「看感覺、看自我認知」,但並非看疫情的嚴重程度而定,而是「現在『感覺』還不是拿下來的時候」。除了公車族,搭乘捷運的民眾也照樣把口罩戴得牢牢的。一對年約20歲的情侶,周先生和楊小姐,剛好一人戴著口罩、一人沒戴口罩。周先生說,知道今天解禁,但看到路上大家還是戴著口罩,以防萬一就跟著戴上;楊小姐則是雖然原本也戴著口罩,但因為臉部容易過敏,因此在捷運上還是忍不住把口罩拉下透氣,「看起來不戴沒事就繼續拉下來了」。今起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及特定載具雖不再強制戴口罩,改為「建議佩戴口罩」,但醫療照護機構、救護車等8場所強制配戴口罩。兒科醫師曝4大族群不要脫【記者沈能元 /台北即時報導】新冠疫情趨緩,指揮中心宣布今起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及特定載具,不再強制戴口罩,改為「建議佩戴口罩」,但醫療照護機構、救護車等8場所強制配戴口罩。但若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外出時仍建議戴口罩,另在校車、幼兒園專用車暨校園接駁車裡面「建議佩戴口罩」,但在校園內健康中心仍要佩戴口罩,改新制後僅剩醫療照護機構、救護車等8場所強制配戴口罩。對此,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醫學科與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說,解封是一件好事情,尤其目前新冠Omicron病毒走向,確診患者多為輕症,但對於兒童來說,可能還無法完全放鬆,如果家中孩子是年齡很小、早產兒,或有免疫性疾病、先天性心臟病時,建議出入公共場所或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最好還是戴口罩,以防孩子不慎感染新冠病毒。吳昌騰說,如果家中孩子曾經確診過,或有接種新冠疫苗,應有受到一定的保護,這時可以不用戴口罩,但仍必須勤洗手,且避免用手接觸眼睛、鼻子、嘴巴,因目前仍有腸病毒、腺病毒及流感病毒在社區流行,一旦不注意,仍有感染機會。吳昌騰目前在急診仍不時收治感染腺病毒,造成高燒不退的病童,家長需特別注意。4族群仍建議戴口罩.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者.年長者.免疫低下者.早產兒,或有免疫性疾病、先天性心臟病的幼兒8場所仍要戴口罩(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浪費!7000多劑單株抗體快過期 「這些人」缺保護卻不能打!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在去(2022)年採購1萬劑新冠預防性單株抗體「Evusheld」,助保護免疫低下族群,不過目前只施打2千多劑單株抗體,剩餘7千多劑單株抗體將在今(2023)年11月30日後過期、報銷,引發媒體關注。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認為,目前單株抗體的施打量只有1/4,依現在的施打速度,到今年11月30日的確可能打不完,而目前還有許多免疫低下病患因適應症限制無法施打公費單株抗體,與美國等其他國家相比,台灣單株抗體適應症的範圍較緊縮,美國等其他國家則比較寬鬆,因此呼籲逐步放寬單株抗體適應症範圍,問題才會迎刃而解。新冠疫苗+單株抗體 免疫低下族群更受保護研究顯示,血液腫瘤患者、接受器官移植族群等因免疫力低下,即使施打新冠疫苗,體內抗體濃度也只有30%-50%,因此需要多加預防性單株抗體,才能得到更多保護。目前台灣公費單株抗體對象為以下六大族群:‧曾在一年內接受器官移植、血液幹細胞移植者。‧在接受器官移植或血液幹細胞移植後有急性排斥現象者。‧曾在一年內接受CAR-T治療或B細胞清除治療者。‧嚴重先天性免疫不全患者且持有重大傷病卡。‧具有重大傷病卡的血液腫瘤病患。‧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且免疫細胞CD4小於200cells/mm3。其他施打條件還包括‧成年人或12歲以上且體重達40公斤以上者。‧六個月內沒有感染Covid-19者。‧一周內與Covid-19感染者沒有接觸史等。建議放寬公費單株抗體適應症 讓更多病患受益王復德指出,依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建議標準,只要正在接受化放療治療的實體腫瘤病患即可施打,對於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器官移植者或血液幹細胞移植者,並無設定年限,台灣若能逐步放寬適應症標準,與國際趨勢接軌,便可讓更多免疫低下族群受惠,單株抗體也比較不會放到過期。近來,由於輕症、隱性確診的病患增多,許多人並不知道自己在六個月內有沒有感染新冠病毒,也不知道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是否曾在一星期內確診、感染,而這些項目都被列為公費單株抗體施打必要評估條件,王復德直言,這類規定,實在是必要性不大,如果放寬以上限制,對免疫低下族群會是一大福音。根據食藥署資訊,單株抗體需要重複給藥,以持續預防COVID-19,且「應於每6個月投予一次」保護力才能持續下去。如果免疫低下族群需施打單株抗體,一年就必須施打兩次。王復德表示,對於有意願施打單株抗體的免疫低下族群,政府也可考慮放寬一年施打兩劑公費單株抗體,讓保護力持續、不中斷。病毒株瞬息萬變 施打單株抗體須把握當下時機王復德也提醒,除了剩餘公費單株抗體將在11月30日後過期,病毒株也可能隨時產生變異,一旦產生新病毒株,或新病毒株大量蔓延,現在的單株抗體便派不上用場,所以必須趁現在,也就是單株抗體還有保護效果時盡快施打,對免疫低下族群才有益處,如此才不會造成浪費。
-
2023-03-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單株抗體7000多劑快逾期 黃立民教授揭露:「這原因」造成
根據媒體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去(2022)年9月採購1萬劑「Evusheld」預防性單株抗體,至今使用不到3000劑,還剩下7千多劑,有效期限只到今年11月30日,引發浪費爭議,醫界呼籲放寬單株抗體適應症對象,以增加使用速度,避免浪費。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對此表示,如果可以放寬預防性單株抗體適應症對象,讓這些預防性單株抗體在有效期限內用完,在避免浪費、保護免疫低下族群方面,當然是有好處,不過問題的癥結點,主要來自於許多醫師不了解、不會使用這樣的藥物,因此相關醫學會應針對醫師加強教育,對於解決問題,才能收到立竿見影之效。目前預防性單株抗體的適應症對象包括曾在「一年內接受器官移植、血液幹細胞移植」、「在接受器官移植或血液幹細胞移植後有急性排斥現象」、「曾在一年內接受CAR-T治療或B細胞清除治療」、「嚴重先天性免疫不全患者且持有重大傷病卡」、「具有重大傷病卡的血液腫瘤病患」與「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且免疫細胞CD4小於200cells/mm3」等六大免疫低下族群。黃立民進一步指出,一般醫師為上述免疫低下病患看診時,施打預防性單株抗體並非常規醫療環節,加上不少醫師對預防性單株抗體的使用方法、適應症等了解不多,面對病患時,自然較不會主動提及,或主動開處方箋,也不會刻意記得這件事,即使放寬適應症對象,若醫師不開單株抗體處方箋,問題還是存在,當醫師對單株抗體更加了解,才比較有意願開立處方箋,免疫低下族群才有更多機會施打。「如果是免疫低下族群,疫苗還是預防、保護的第一線!」黃立民建議,免疫低下族群應以注射新冠疫苗為第一優先,注射疫苗後,若抗體不足,再施打預防性單株抗體,幫助提升保護力。
-
2023-03-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後疫情時代新冠疫苗怎麼打?清冠一號和防疫茶飲怎麼喝?
【本文重點】台灣繼續推廣新冠疫苗接種,尤其針對未完成基礎劑或未接種過疫苗的民眾。目前,全國仍有105.8萬名50歲以上未打疫苗的長者,疾管署推出「疫苗加一」活動,希望至少讓這些民眾接種一劑。疫苗接種可減少中重症和死亡風險,但無法百分百預防感染,民眾仍須做好個人防護和衛生習慣。未來可能每年需接種一次新冠疫苗,如同流感疫苗一樣。--by ChatGPT新冠疫苗還要打嗎?輕症免隔離新制上路,生活更自由,但每個人都可能無意間接觸到有傳染力的確診者,享受自由的同時也要做好防護,其中最重要就是接種疫苗。還有多少人沒打過新冠疫苗?打過疫苗或確診過的人,下一劑該怎麼打?打疫苗的效果在哪?除了新冠疫苗之外,還有哪些疫苗該考慮?本篇提供公衛專家、感染症專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第一手建議。「疫苗加一」哪些人符合標準?疾管署疫苗接種統計資料顯示,截至3月中旬,仍有105.8萬名50歲以上長者一劑疫苗都沒打,其中最鐵齒的是50到64歲,52.4萬人沒打過疫苗,其次是65到74歲(27.5萬人)、75歲以上(25.9萬人)。疾管署為了催打新冠疫苗,3月6日起推動「疫苗加一」活動,全國各縣市政府都祭出好康給下列三種人,希望這些人今年至少要挽袖打個一劑,才能跟上全國的解封腳步。「疫苗加一」重點對象的基本條件:●未曾接種任何一劑疫苗●尚未完成基礎劑●6歲以上,且今年1月1日起還沒接種莫德納雙價BA.4/5次世代疫苗截至三月中旬,莫德納雙價BA.4/5次世代疫苗還有174萬劑,BNT疫苗各劑型加總約237萬劑,Novavax也還有15萬劑。決定接種間隔的基本原則:●如果曾經確診,下一劑疫苗的接種時間,必須要與確診日期間隔3個月(84天)以上。●如果已打過至少2劑疫苗,今年要打追加劑,接種疫苗時間也要和前一劑間隔3個月(84天)以上。今年才要打基礎劑的疫苗選項:●莫德納╱滿6個月至未滿6歲、滿6歲至未滿12歲。●BNT╱滿6個月至未滿5歲、滿5歲至未滿12歲、滿12歲至未滿18歲、18歲以上。●NOVAVAX╱滿12歲至未滿18歲、18歲以上。基礎劑的接種間隔:●青少年2劑接種間隔是12周以上。●幼兒、兒童、成年人2劑間隔4周以上。●BNT幼兒劑型比較複雜,基礎劑要打3劑,前2劑間隔4周以上,最後一劑間隔8周以上。新冠疫苗打不停,有什麼效果?新冠疫苗一劑接著一劑打,到底有什麼效果呢?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根據本土資料分析,發現不論流行哪一個Omicron變異株,發生中重症或致死的機率都差不多,接種疫苗都能降低六到七成的中重症和死亡風險;有其他共病的人接種疫苗,也可以降低共病伴隨新冠造成的死亡。疾管署表示,接種疫苗能降低重症死亡風險,因此對於容易發生重症或死亡的年長者、多重慢性病等族群,必須加強宣導接種疫苗的重要性。接種疫苗也能減少感染,只是無法百分百預防感染,還是要靠民眾做好個人防護和衛生習慣。陳秀熙提醒,在不同風險族群,也要強調不同的解封策略。針對未施打疫苗的高風險群、免疫脆弱的中風險群,例如年長者、免疫低下者、長期服用類固醇患者,應盡速施打雙價疫苗;其餘民眾是低風險群,則應做好自主防疫。未來新冠疫苗 一年要打幾次?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邱政洵表示,目前初步規畫未來每年要打一次新冠疫苗,就像流感疫苗那樣,但是否能如規畫進行,還要視病毒變異情況而定。未來若成功研發出新冠、流感的二合一疫苗,每年就能少打一針。疾管署建議,流感疫苗每年要打一次,是因為流感病毒極易變異,幾乎每年流行株都稍有不同,即使病毒沒變,接種4到6個月後保護效果也可能下降,保護力一般不超過一年。所以每年10月流感季之初,就是公費流感疫苗開打時機,公費對象與新冠肺炎高風險群非常類似,不在公費範圍內的人也可自費接種流感疫苗。中醫防疫怎麼喝?新冠肺炎輕症免通報、免隔離政策上路,但仍有許多民眾染疫後症狀不適或擔心出現後遺症,求助於中醫看診,甚至透過管道自行購買中藥,如「清冠一號」或是其替代藥方服用。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陳麒方表示,不論是清冠一號或是其他替代藥方,都必須由中醫師看診評估後再服用,出現後遺症也不可自行找中藥來吃,否則可能反吃出病來。清冠一號非人人適用,用錯小心「輕症掛急診」。陳麒方表示,從中醫觀點來看,疫病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流行與轉變不同,就算是新冠肺炎,在每個人的身上也會不同的表現,因此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服用清冠一號。他以自己臨床診療為例,一對分別為40多歲和30多歲的兄弟染疫,透過管道拿到清冠一號服用;沒想到弟弟吃完症狀減輕,哥哥不但吃了沒好,症狀拖了一個多禮拜,還容易喘。還有些病患吃了清冠一號不停腹瀉,輕症到最後變成掛急診。防疫茶飲藥效不如清冠一號強、寒,症狀輕微可試試。而除了「清冠一號」外,許多研究單位、醫院也都推出防疫茶,例如花蓮慈濟醫院的「淨斯本草飲」、北市聯醫和陽交大合作的「淨冠方」和長庚醫院的「長庚益氣飲」,民眾以為未染疫者想增強免疫,或是出現新冠後遺症就可以拿這些藥方當茶飲。陳麒方表示,未染疫的人最重要的還是先以非藥物性介入的公衛手段,如戴口罩、勤洗手來預防。如果覺得稍有點症狀,確實可以服用淨冠方或是靜斯本草飲等藥物,試著舒緩上呼吸道症狀。這些藥物和清冠一號的差別在於部分藥方的變化,「藥性沒有那麼強、也沒那麼寒」,因此可以治療輕微的病況。但他提醒,使用這些藥物的前提,都是出現熱性發炎者才可服用,且這些藥方和清冠一號可以想像成是「處方藥」和「成藥」;成藥可以備著當身體出現狀況時救急,不代表沒病就可以當作茶飲或是一般保健品食用。未染疫者想補氣,可飲參棗茶或參耆茶,劑量勿超過三錢。長庚大學中醫學系主任、長庚醫院主任級主治醫師楊賢鴻表示,長庚推出的「長庚益氣飲」,不建議民眾隨意購買,最好經醫師處方。沒有染疫但自覺免疫力差的人,如果真的想要服用茶飲,可以喝補氣、溫補脾胃的參棗茶或參耆茶,劑量不超過三錢,以開水煮開當茶喝。但如果出現口乾舌燥的情形,不要天天喝且應降低劑量;若已有感冒或慢性炎症就不可再喝。新冠肺炎後遺症最常見的是持續咳嗽和出現白色黏稠的痰液。主要因素有兩個,一是感染新冠肺炎後啟動免疫系統的反應,導致支氣管分泌增多;二是新冠肺炎不論中西醫治療時的藥物都屬苦寒藥,容易傷到脾胃,因此後續出現輕微胃食道逆流,容易卡痰、喉嚨有異物感。這時候比較適合給予健脾益氣的溫藥,如小青龍湯、香砂六君子湯等。出現新冠後遺症,先看醫師處理病灶,別急著「吃補」。楊賢鴻說,如果出現後遺症最好先看醫師,如果病灶未處理妥善就「吃補」,反而會更不舒服。因此不一定要吃藥膳,只要三餐補充均衡營養,就是最好的處置。北市聯醫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師吳建東也表示,不論是染疫當下或是出現後遺症,中醫講求「適症、適方」,一定要透過把脈,脈證相符才可開立藥方,沒症狀不要隨便用藥。他表示,染疫後要切記四點,「冰的別吃、甜的別吃、多喝水、多運動」。另外,「八段錦」被稱為「無藥之藥」也可多練習,例如第二式「左右開弓似射鵰」可強健肺部;無症狀患者可練第七式「攢拳怒目增氣力」,強健體力作為日常保養。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18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台灣首批腫瘤科醫師張俊彥 不捨病患化療神經痛動念鑽研,10年開花結果
台北醫學大學台北癌症中心院長張俊彥,投入癌症領域完全陰錯陽差,卻在臨床工作中找到從醫的目標:「找出化療引起神經痛的解方」,一頭栽下去就是十多年,研究也在今年開花結果,找到具潛力的藥物。張俊彥去年十月底接任院長後,盼能助北醫體系完成更多癌症研究,拓展實力。張俊彥曾任三軍總醫院腫瘤科主任、國衛院癌症研究所所長、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所長、成大醫學院院長及成大副校長等,其經歷都與「癌症」相關。台灣腫瘤科醫師 他是首批當初張俊彥投入腫瘤科完全是誤打誤撞。在醫療專科化剛起步的年代,腫瘤科的前身是血液科,是當年的冷門科系,他不想投入競爭極強的外科領域,選擇了血液科,後來又分出腫瘤科,成為現代的顯學。他是三總第一批的腫瘤科醫師,也是台灣第一批的腫瘤科醫師。三總看診期間,癌症患者一年比一年多,看到患者化療後產生的副作用令他相當苦惱,特別是化療後的神經痛,用盡各種方式都無法改善患者的不適感。病患化療神經痛 動念研究十多年前,一位罹患肺癌的女性患者,化療後出現嚴重的手部神經痛,每次門診都說:「醫師,我的手好麻、好痛!」他只能開藥給她使用,但藥物完全沒效,卻還是要給藥,後來這位患者手的麻痛感更嚴重,幾乎已經影響生活。那時他開始思考,有沒有辦法為這些患者做一些事。在醫院內做研究不容易,第一次嘗試宣告失敗,在國衛院癌症研究所所長時,第二次嘗試還是失敗,到成大擔任醫學院院長,終於蒐集到各種資源,加上原本國衛院資源,持續進行研究。經過十年,終於有結果。張俊彥說,某些患者化療後,因為體內特殊基因,才會出現化療後的神經痛。再經過六、七年找尋可以改善神經痛的藥物,在今年找到具有潛力的合成藥物,並申請專利,將論文發表在頂尖期刊「藥物化學」 (Journal of Medical Chemistry) 中。後續開始臨床試驗,希望能看到最終的結果。張俊彥接任台北癌症中心最重要任務,結合北醫大體系三家附設醫院的臨床研究,目標走向醫學中心,臨床研究是基礎,同時得加強教育。因疫情而備受討論的mRNA疫苗,原本研究目標是作為癌症疫苗,但因疫情嘗試做新冠疫苗,未來癌症疫苗的研發將是癌症研究領域的重頭戲。養生祕訣/不把工作帶回家 減量飲食早睡早起北醫大台北癌症中心院長張俊彥說,工作如果做到沒辦法再突破,就會想換一份工作。接受新挑戰,總會有各式各樣的壓力,他調整壓力的方法,就是「提前把工作做完」,不把工作帶回家;休假時,摸個兩圈麻將,和朋友聊聊天,就是他的紓壓養生法。無論是工作、生活,都要符合「人性」,才能在壓力中找到快樂的方式。工作減壓是很重要的事,能幫助工作效率提高。張俊彥的工作減壓原則是「絕對會把事情提前做完」,拖延只會讓自己很焦躁,按部就班完成,不僅能讓同事好做事,自己內心也舒服,回家也不必再想著還有工作沒做完而焦慮。不過這不一定適合每個人,他說,找到快樂的養生法之前,得先認識自己。過去他曾著迷打高爾夫球,但每一次開球都是凌晨五點,不喜歡遲到的他,隔天如果要五點開球,他會擔心睡過頭,焦慮到整晚睡不著,加上左手因為打球姿勢不對,出現五十肩,最後索性不打了。現在則是下班散散步,偶爾跟太太外出走步道,加減運動。為了維持體態,現在會吃得比較少,以前吃一碗飯,現在改吃半碗,餐盒也從一盒改吃一半。張俊彥說,現在少吃一些,目的不是減肥,「我是要維持體重」,他很滿意現在微胖的身材,他笑稱,「微胖」才有本錢消耗,如果沒有熱量就沒有長肌肉的空間。飲食上沒有特別忌口,好吃的東西照吃,肥肉這麼好吃一定要吃,只是以前吃一盤,現在吃一、兩塊,採取「減量飲食」。其餘甜食、飲料,他本來就不愛,並沒有特別調整。而他最堅持的則是「早睡早起」,規律的生活作息,是他有意識地刻意練習來的,讓自己有辦法可以順利工作,好好生活。張俊彥小檔案年齡:66歲專長:癌症療法及抗癌藥物研發、各式惡性腫瘤、腫瘤急症、癌症計畫書設計和血液疾病現職:台北醫學大學台北癌症中心院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台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台北醫學大學癌症轉譯研究中心主任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經歷:三軍總醫院腫瘤科主任、國衛院癌症研究所所長、成功大學醫學院院長、國立成功大學名譽教授、國立成功大學副校長、國衛院生技與製藥研究所所長給病人的一句話雨過天晴,人生仍是充滿希望的。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病友群像/罹血癌免疫功能低下 「單株抗體」成為37歲業務新冠疫情中的浮木
新冠肺炎流感化時代來臨,正當多數民眾計畫來一場「報復性」旅遊,37歲的血癌病友丁先生眼神中卻充滿憂慮。造血系統異常的疾病特性,讓他體內的白血球嚴重不足,治療過程中多次感染,甚至差點喪命。為避免血癌復發,丁先生接受骨髓移植,導致免疫系統歸零重建,疫情期間,社區頂樓的空中花園,是他唯一能放鬆行走的地方。【延伸閱讀:防疫病友群像/罹癌免疫低下又遇疫情 抗癌鬥士被迫擱置留學夢】5次化療2次感染 明顯感受免疫功能低下罹癌前,丁先生是一家工業級標籤機廠商的「超級業務」,幾家南部知名科技大廠,都是他一人的客戶。事業取得成就,與妻子過著恩愛生活,寶貝兒子也剛出生。丁先生本以為理想的人生藍圖,會這樣持續下去。然而,2年前,年僅35歲的他卻在國內新冠疫情高峰期,被宣告確診血癌。「跟其他癌別不同,我們的血球數量會降得很低,低到完全沒有保護力。」丁先生說,罹病後,他明顯感受到免疫功能低下對生活、健康帶來的威脅。5次化療中,他就兩度發生感染。首次化療時,丁先生十二指腸發生感染,一度痛到休克,所幸經抗生素治療後迅速恢復。丁先生說,第五次化療時,他差點感染敗血症,「那是治療過程中離生死關頭最近的一次。」化療療程結束後,為降低癌症復發的機率,丁先生準備接受骨髓移植。經過配對,由符合移植條件的妹妹捐贈骨髓。「移植期間,還是要非常小心感染問題。」丁先生說,一次從移植病房前往接受放射治療的路上,為了避免接觸到空氣中的病菌引發感染,醫護人員把坐在輪椅上的他,用床單團團包裹。丁先生治療期間,正值國內新冠疫情高峰。在醫師的建議下,他在化療完成後接種了兩劑新冠疫苗。「骨髓移植完,相當於免疫系統歸零、重建,兩劑疫苗可說幾乎失去效用。」丁先生說,移植後為避免排斥反應,他持續服用免疫抑制劑,直到最近才停藥。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形,讓他時時暴露在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之中。家中擺滿消毒設備 關在房中足不出戶丁先生家中,消毒設備一應俱全,從常見的酒精噴霧槍,到日本進口的紫外線殺菌燈,他如數家珍。「最瘋狂的時候,我們每天都消毒家裡。」丁先生回憶,去年9月離開移植病房回到家中,一直到年底,他和妻子幾乎每天都要拿漂白水消毒家中所有會碰觸到的東西,他本人也足不出戶,每天把自己關在房間中,只在下午到社區大樓的頂樓花園走路運動;如果有家人來探望,也是全副武裝,進門後拿噴槍全身消毒,洗手更是不可避免。為了減少可能的感染源,原先從事保險業務員的妻子,也在丁先生治療期間辭去工作。施打單株抗體 病友:較安心出門接小孩在醫師的建議下,丁先生在去年11月,施打指揮中心專案採購的長效單株抗體,希望彌補移植後免疫功能低下的空缺,避免感染新冠肺炎。目前施打單株抗體將滿6個月,加上極其謹慎的防疫生活習慣,至今並未染疫。只是單株抗體施打6個月後保護力需要再補強,是否能再施打第二劑目前政府未有明確公告,丁先生說,現在他至少可以到幼稚園去接兒子,也能到公園走走,生活逐漸回歸正軌,在未知能否續打單株抗體前,已先規劃近期在醫師評估後施打第3劑新冠疫苗。癌團:3成5病友擔心接種疫苗保護力不足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過去三年台灣面臨新冠疫情威脅,對於免疫功能低下的病友,確實會比一般民眾擔心,許多癌友不敢外出,由於新冠疫苗機制是藉自體免疫產生抗體,進而形成保護力,對於治療中或免疫功能低下的癌友來說,是否施打疫苗是困難的抉擇。台灣癌症基金會與台灣病友聯盟曾針對病友進行一份「疫情困境調查」,其結果顯示,雖然近8成病友已完成3劑新冠疫苗接種,但仍有3成5病友擔心完成接種後,仍會有保護力不足的問題;此外,更有超過7成病友認為,疫苗保護力與自身免疫力高低有關。然而,並非每位病友都像丁先生一樣,知道自己符合指揮中心公告的單株抗體公費接種資格,補強免疫保護力。建立「被動免疫」保護力 助癌友回歸生活蔡麗娟表示,去年政府採購抗新冠病毒的長效型單株抗體,目前公費適用條件共有六項:1.曾在一年內接受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2.接受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後任何時間有急性排斥現象3.曾在一年內接受 CAR-T 治療或 B 細胞清除治療4.具有效重大傷病卡之嚴重先天性免疫不全病患5.具有效重大傷病卡之血液腫瘤病患(淋巴肉瘤、何杰金氏、淋巴及組織其他惡性瘤、白血病)6.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且最近一次 CD4 < 200 cells/mm3 者。蔡麗娟說,長效單株抗體對免疫低下病人來說,是很好的支持,不必藉由自身免疫系統生成抗體,透過被動免疫直接給身體抗體的方式,提升疫苗之外多一層保護力,也化解病友心中的擔心和焦慮。在大環境朝向與病毒共存的情況下,她建議符合資格的病友與醫師討論後施打單株抗體,配合適當的防護措施,戴口罩、勤洗手,儘早恢復正常生活。至於未符合公費條件的病友,蔡麗娟建議可就個別情況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施打單株抗體,治療中的患者則應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施打時機。
-
2023-03-10 焦點.元氣新聞
健康永續論壇/疫苗基金不足 莊人祥5年來默默做這事
台灣疫苗推動協會、聯合報今舉辦「2023城市健康永續論壇」,衛福部官員、六都執政團隊等代表齊聚一堂,討論疫苗接種、母嬰防護力等相關政策,六都衛生局長均認為,中央疫苗基金不足,以致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建議的幼兒輪狀病毒等疫苗,無法納入常規疫苗。疾管署長莊人祥表示,將積極擴充及鎖定永續財務來源,照顧幼兒等脆弱族群健康。此次論壇邀請台北市副市長林奕華、新北市副市長劉和然、桃園市副市長王明鉅、台中市副市長王育敏、衛福部疾管署長莊人祥、衛福部國健署長吳昭軍、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以及台北市衛生局長陳彥元、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桃園市衛生局長劉宜亷、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台南市衛生局長蘇世斌、高雄市衛生局長黃志中。面對中央疫苗基金不足,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黃玉成於論壇中透露一段秘辛,衛福部疾管署疫苗基金自106年5月至今,每月唯一的捐款人,就是現任疾管署長莊人祥。依疾管署接受各界主動捐款疫苗基金明細表,莊人祥從106年5月到111年12月,每月捐款2000元,已捐68個月,金額為13萬6000元,預計莊人祥今年仍會持續捐款。默默捐款的莊人祥笑說,他自己是捐款後就持續捐,每月捐款是希望讓大家知道,「疫苗基金」是可接受捐款的。黃玉成指出,預防醫學可有效降低整體社會和醫療體系的負擔,而疫苗是預防疾病的最佳方式,也是人類健康大躍進的主因,六都衛生局長齊聚一堂,代表重視全民健康,更希望中央與地方齊心落實母嬰健康政策。對於國家疫苗接種政策,ACIP召集人李秉穎列出7項解決對策,包括政府應建立以「成本效益」為核心的疫苗政策;疫苗經費納入健保體系;獨立編列疫苗基金預算;鼓勵企業捐助疫苗基金;疫苗部分補助策略;結合少子化對策,營造以兒童為尊的環境;結合新南向政策,建立國際疫苗策略聯盟。為落實疫苗接種率,李秉穎2020年即建議,應統整醫療資訊系統(HIS)與各醫院科別診間電腦連線,讓民眾就醫時,醫師就能知道還有哪些該打的疫苗沒有打,由醫師勸說民眾打疫苗,當時衛福部長陳時中已要求疾管署進行統整,目前正在進行中。另如年長者施打流感及新冠疫苗接種率不佳,主因是許多長者對疫苗安全有所疑慮,政府應多加強宣導疫苗安全性。
-
2023-03-09 名人.精華區
蘇益仁/預防阿茲海默症的國家政策
失智是人口老化後最重要的疾病之一,而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是失智的主要疾病,約占七成。雖然廿多年來全球的新藥發展遇到挫折,但在血液生物標記診斷阿茲海默症卻有重大突破,除了便於臨床試驗病人的確認外,也開啟預防阿茲海默症新的一頁。兩年前,台北醫學大學的神經學科胡朝榮教授團隊發表了台灣中老年健康族群中有高達百分之十的人,血液中阿茲海默症生物標記類澱粉蛋白(amyloid)值異常高,代表這些人是未來發生阿茲海默失智症的高風險族群。隨後成大醫學院白明奇教授團隊也以相同的血液檢測,在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中發現,這些人的類澱粉蛋白值比一般人更高達三倍。45歲以上人口15%至20%恐屬高風險這兩個團隊結合台灣十家醫院醫師,利用台灣磁量生技的血液檢測試劑所得出的研究結果,十分重要且令人震撼,代表台灣四十五歲以上的健康未失智人口,其實約百分之十五至廿屬於高風險的阿茲海默症前期。台灣的這些研究資料其實呼應了全球阿茲海默失智症的共同公共衛生問題,尤其在美國。據統計,美國約有三分之一的八十歲老年人,未來會因阿茲海默症相關疾病而過世,對醫療及社會的負擔達上兆美元,構成國家的重大危機。因此,二○一五年美國歐巴馬政府提出了阿茲海默症的登月計畫,政府每年撥出了數百億美金預算,供學術界及醫藥界進行阿茲海默症的預防、治療及基礎研究,在阿茲海默症的各相關領域累積了大量數據及研究資料,未來將在預防及治療失智上有重大突破,一如在新冠疫苗及藥物的發展。截至目前,在阿茲海默症的新藥開發上,因基於廿多年前認知的類澱粉蛋白amyloid及濤蛋白tau的單一分子理論,而皆失敗或在市場上不被接受。但在過去五年學術界的研究下,新的致病理論及藥物開發已重新上路。其中最重大的進展,是在血液生物檢測試劑如雨後春筍般的發展,也提供了比治療更重要的臨床前高風險族群的診斷及預防,在公共衛生及醫療上提供重要政策。目前仍缺乏治療或預防失智症藥物但在過去幾年藥物缺乏的情形下,這些尚未出現失智的高風險族群是否應去接受血液生物標記的檢測,在醫學及倫理上一直爭論不休,主要因為缺乏治療或預防的藥物,檢測結果只是徒增受試者在未來一、二十年的人生中提早陷入恐慌及不安。因此,醫學界也針對中老年,甚至五十歲以下的糖尿病及代謝症候群患者,提出各項生活型態的改變,如運動、紓壓、健康飲食等的強化,也發現部分病人可以有效減緩或逆轉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失智已成為台灣長照的主要醫療及社會問題,如能在早期即開始預防,將是國家未來重要的政策。除了上述生活型態的改變應成為全民運動外,政府更應如美國投入大量預算,鼓勵學術界及醫學界進行基礎及應用研究,尤其是預防性醫藥產品及健康食品的開發,以順應未來血液檢測在一般民眾的應用及所產生的大量醫療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趨緩口罩用量大減如何保存? 醫師曝務必做好這件事
指揮中心日前宣布下周一(20日)室內口罩令解封,除醫療、長照等機構及大眾運輸系統外,室內不需要戴口罩,但許多民眾家中仍有許多口罩成為困擾,不知如何處理?家中仍有許多口罩 如何處理與保存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院長黃璟隆說,室內口罩令雖解封,但指揮中心建議,出現發燒或呼吸道症狀及年長者、免疫低下者外出須戴口罩,提醒口罩保存最重要的是「防潮,避免口罩受潮失去阻擋病毒功能。黃璟隆說,台灣氣候潮濕,當室內濕度高時,物品容易發霉,甚至出現壁癌等情形,民眾最好把家中沒拆封、未用過的口罩放入防潮箱,如果是放在儲物櫃,而儲物櫃最好放置防潮盒,降低口罩受潮機會,平時家中濕度過高也應開啟除濕機,將濕度維持在55%左右,當家中出現壁癌時,代表家中濕度高,應重新粉刷,避免影響健康年長者、免疫低下者 還是要戴口罩衛福部雙和醫院成人感染科資深主治醫師李垣樟說,雖然口罩使用機會慢慢降低,但如果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以及年長者、免疫低下者外出,或是常需與年長者、免疫低下者接觸,或到人潮聚集,且無法保持適當距離或通風不良的場合,還是要戴口罩,特別是家中有年長者、免疫低下者,務必格外注意,最好接觸時仍要勤洗手、戴口罩,不要把病毒傳染給脆弱族群指揮中心提醒,民眾仍應持續落實肥皂勤洗手、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好習慣,並呼籲尚未完整接種新冠疫苗的民眾,盡速完成接種,保護自身及親友健康4大時機仍建議戴口罩室內口罩令20日解除,四大時機仍建議戴口罩:一、於以下指定場所之室內空間須按規定全程戴口罩。包括:1.醫療照護機構:醫療、醫事、老人福利、長期照顧服務、榮譽國民之家、兒童及少年服務、身心障礙福利機構2.公共運輸及特定運具:車廂、船舶、航空器等運具及場站得於上列指定場所不戴口罩之例外情形:飲食、拍照、不適合或無法戴口罩之檢查、治療或活動二、下列特殊情境建議要戴口罩:1.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2.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外出時3.人潮聚集且無法保持適當距離或通風不良之場合4.與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尤其是未完整接種疫苗者)密切接觸時三、其餘室內場所、室內空間,由民眾自主決定戴口罩四、上述放寬措施為通案性規定,相關細節得另依主管機關規定辦理延伸閱讀:‧快檢查保存期限!口罩過期還能用嗎? 醫示警「口罩放1處」恐害防護力直降‧脫口罩、髒手揉鼻子 過敏2NG動作恐增染疫風險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1-19 焦點.用藥停看聽
過年醫藥箱也要大掃除!藥師告訴你該準備哪些藥,又該如何保存
年關將近,除了家裡打掃一番,也是時候好好整理家裡的醫藥箱囉!藥品種類繁多,該怎麼準備,又該怎麼保存?這邊藥師給您一些小撇步,讓您準備藥品不煩惱。一般居家或是出門旅遊時,該準備甚麼藥呢?建議您可以依照下列藥品類別準備,以應付不時之需:1.止痛退燒藥:發燒、頭痛、經痛或是筋骨痠痛,是常見的問題,可以視需求購買口服藥、貼布、藥膏來幫助舒緩疼痛的狀況。2.腸胃藥:腸胃藥依症狀可區分為脹氣、胃酸過多、胃食道逆流、腸胃痙攣、便秘或拉肚子等等,依照症狀選擇適合的藥品,才可以有效達到舒緩的作用。3.感冒藥:緩解鼻塞鼻水、咳嗽有痰、過敏等不適症狀。大部分的綜合感冒藥已含解熱鎮痛成分,不須再額外服用;此類藥品通常含有抗組織胺成分,若須從事高專注度工作者(如開車、操作器械)須注意使用。4.鎮暈藥:若搭乘交通工具容易產生暈眩症狀,可準備鎮暈藥,建議於搭乘交通工具前三十分鐘至一小時服用,才有足夠的時間發揮作用。5.皮膚用藥:如防蚊液、止癢藥、防曬乳、燙傷軟膏、生理食鹽水、傷口敷料等。準備藥品時,應告知藥師家庭成員及各自的藥物過敏史、現在用藥,來挑選適合的藥品,特別是兒童用藥,應於使用前向醫師藥師確認兒童年齡、體重、藥物過敏等資訊以求最佳的藥效與安全性。建議保留藥袋、藥品外包裝和藥品說明書(仿單),以幫助了解藥品的適應症、使用方法與注意事項,但若病情在使用藥物後無法獲得控制,請盡速回診尋求專業醫療的幫助並告知已使用過的藥品。藥品保存應秉持三大原則避光、避濕、避熱是藥品保存三大原則,除非有特別註記,如某些賀爾蒙製劑、胰島素、生物製劑須冷藏於攝氏二至八度,其他藥品只要保存在通風良好的陰涼處即可,建議選擇高處可上鎖的抽屜或櫃子,讓家中的孩童不易取得,避免誤食的危險;不建議存放藥品的地點如冰箱、浴室、廚房、陽台等處,雖然冰箱既避光也避熱,但在開關冰箱的同時會造成冰箱內的溼度上升,反而不利於藥品的保存。年前藥品大掃除,依照藥物品項來區分趁著一年一度的大掃除打開醫藥箱,若是還未開封使用的藥物,檢查其是否還在有效期限內,若是藥物已有變色、受潮、異味等異常情形,請勿再使用;已開封使用的藥品,則依照藥物品項來區分:1.裸錠分裝的藥品:藥瓶打開後請將棉花,乾燥劑取出,因此時的棉花及乾燥劑可能會吸取大氣中的水分導致藥瓶內部潮濕,增加藥品變質、發霉的風險;建議以分裝日期或開封日期的六個月內為保存期限(若是原包裝保存期限低於六個月,以原包裝保存期限為主),若是藥品有變色、潮化、發霉則不建議使用。2.口服藥水:一般的藥水可於開封日期後一個月內使用,但有些小朋友的抗生素藥水在泡開後需要置於冰箱冷藏二至八度保存,請依照醫護人員指示或藥品仿單註記保存,另外,抗生素請照醫師藥師指示服用完畢,不要囤積或濫用,才能對症下藥,藥到病除。3.眼藥水、眼藥膏:眼用製劑建議於開封後一個月內使用完畢。4.外用藥膏、乳劑:建議於開封日起六個月內使用完畢,若是變稀、變乾硬、變色發臭則不建議使用。5.栓劑、塞劑:請保持其完整包裝保存,可保存至其有效期限,若無特別標示的話是不需要冷藏的,應置於無陽光直射的陰涼處,避免其軟化。國境解封 ,過年出國藥注意隨著疫情趨緩,國境解封,對於出國已經迫不及待的朋友們,可要睜大眼睛注意各個國家的旅遊須知。除了確認是否要求新冠疫苗施打至第二或第三劑,部分國家會要求旅客施打黃熱病疫苗、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小兒麻痺疫苗或是傷寒疫苗,並需出示國際預防接種證明書,出發前應詳閱外交部-世界各國因應 COVID-19疫情相關措施一覽表、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建議及當地主管機關確認最新規定;即使旅遊目的地國家未要求,若是目的地處於疾病流行高風險區,也建議施打疫苗來獲得抵抗力,才可以安心出門,健康回家。若是有上述的需求,可以至本院的旅遊醫學門診來諮詢相關疫苗的施打及相關證明的開立。出門旅遊時,除了上述的疫苗外,亦建議根據行程內容及個人需求攜帶藥品,例如有登山計畫者可準備預防高山症的藥品;若需攜帶慢性病用藥或急救藥品,建議隨身攜帶原主治醫師所開立診斷書正本、藥袋或藥歷,並於出發前確認藥量是否足夠;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酒精棉片及針頭也要確認是否充足,搭乘飛機時,請勿託運胰島素,可置於隨身行李,避免行李艙的溫度過低造成胰島素變性或是行李延誤無法第一時間取得藥品的情況。藥師提醒您,出遊時注意個人衛生,保持安全社交距離,勤洗手、戴口罩,祝您安心出門、健康回家、開心過好年。
-
2023-01-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春節後疫情恐另一波反彈! 台大醫:免疫力低下病友務必提高警覺
年關將近,入境返台人潮持續增加,本周將步入高峰期,台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教授盛望徽說,農曆過年期間聚會多,加速新冠肺炎的傳染,高風險族群務必接種完整疫苗,並在醫師評估下,使用長效型單株抗體,有效預防感染或作為治療之用。今年1月30日通報30例死亡案例,其中27人患有癌症等重大疾病及有慢性病史,免疫力低下族群占比相當高,盛望徽表示,接種新冠疫苗3個月後,體內所產生的抗體逐漸下降,特別是對於免疫低下的病友來說,即使接種新冠疫苗,體內產生的抗體也是會偏低,例如研究顯示血癌患者相較於一般民眾僅有5成能生成抗體,如果是器官移植病友則更低,僅有3成。盛望徽說,免疫低下病友一開始的抗體量已經不高,而下降速度還比一般人快,以致疫苗保護效果有限,屬於易感染族群,染疫後發生重症的比率、死亡率明顯較高,這正說明了新冠肺炎重症的死亡個案多為高齡及免疫低下病友。免疫低下族群 建議注射長效型單株抗體針對免疫低下族群,疾管署新冠肺炎治療指引建議,40公斤以上、年滿12歲的免疫低下族群可在醫師評下,注射長效型單株抗體,作為暴露前的預防性投藥,藉此提高免疫力,減少感染風險。依據疾管署公告,符合暴露前預防公費條件的免疫低下族群包含:1、曾在一年內接受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2、接受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後任何時間有急性排斥現象3、曾在一年內接受CAR-T治療或B細胞清除治療4、具有效重大傷病卡之嚴重先天性免疫不全病患5、具有效重大傷病卡之血液腫瘤病患(淋巴肉瘤、何杰金氏、淋巴及組織其他惡性瘤、白血病)6、感染HIV且最近一次C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