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新冠疫苗
共找到
1516
筆 文章
-
-
2022-09-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mRNA疫苗讓免疫系統失靈?教授告訴你為何不用擔心
昨天早上,關鍵評論的資深編輯 朱家儀小姐來函詢問:「林教授您好,我今日看見這樣的報導,指愈來愈多研究揭開 mRNA 疫苗對人類自然免疫力帶來的傷害。不知道您有無觀察到這樣的論述?這可以推論到目前的新冠疫苗上嗎?」朱小姐所說的報導是前天發表在《科技新報》,標題:mRNA 疫苗爭議浮現,MIT:自然免疫系統失靈。我大致看了一下這篇文章,就立刻給朱小姐回覆。我是寄給她一篇我今年5月發表的文章。到了下午,讀者Shine wu也來函:「又一則另人擔心的新聞:mRNA 疫苗爭議浮現,MIT:自然免疫系統失靈,做為一般人真的沒有辨別的能力,還祈望林教授您能解惑,謝謝!」。我也一樣寄給她那篇我今年5月發表的文章。那篇《科技新報》文章的第一段是:「疫苗跟不上病毒變種速度,打疫苗除了防止感染的能力遠低於最初預期,最近愈來愈多研究揭開 mRNA 疫苗對人類自然免疫力帶來的傷害。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發現,疫苗接種會嚴重損害 I 型干擾素信號,改變先天免疫系統運作,對人類健康產生多種不利影響,荷蘭研究也發現,疫苗可能會改變適應性免疫系統,減弱人類失去對抗疾病的最強武器」。文章的最後有提供兩篇論文的連結:⚫ The BNT162b2 mRNA vaccine against SARS-CoV-2 reprograms both adaptive and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Innate immune suppression by SARS-CoV-2 mRNA vaccinations: The role of G-quadruplexes, exosomes, and MicroRNAs第一篇的作者是一個荷蘭的研究團隊,所以也就是《科技新報》所說的「荷蘭研究」。這篇論文是去年5月6日發表在預印本平台medRxiv,直到今日還沒正式發表。那,為什麼,一年又4個月了,還沒通過審核,還沒正式發表?引用這樣的論文,安的是什麼心?第二篇論文的第一作者是MIT的研究員,所以也就是《科技新報》所說的「麻省理工學院研究」。有關這位MIT的研究員,我在今年5月發表的疫苗讓數十億人生命處於危險之中,電腦博士又一虛擬研究,是這樣說:Stephanie Seneff是電腦科學博士,目前在麻省理工學院(MIT)的 Computer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 (電腦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縮寫成CSAIL)擔任資深研究員。我用Seneff為關鍵詞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做搜索,共搜到15篇論文,而她是其中7篇的第一作者。從這15篇論文的期刊,標題,和文摘就可看出,它們都是用電腦程式來推演某一物質和某一疾病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它們的結論頂多也就只是「假說」。但很不幸的是,這些假說全都是與實際臨床證據相左。在Stephanie Seneff的維基百科裡有一個項目是Response from scientists and academics(科學家和學者的回應),而它的內容是:【臨床神經科醫師Steven Novella 批評 Seneff使用有限數據的廣泛統計推斷來做出「相關就是因果關係」的假設,……。藥物化學家 Derek Lowe 博士批評 Seneff 的論文扭曲了其他研究的結論,……。倫敦國王學院研究人員撰寫的一篇論文批評Seneff的草甘膦健康風險研究是「一種基於三段論的演繹推理方法」和「充其量未經證實的理論、推測或根本不正確」。消費者聯盟高級科學家Michael Hansen博士形容Seneff和她的草甘膦研究為「瘋狂」、「真正精神錯亂」和「危險」。】真的是很巧,今天讀者KenSu在我那篇5月發表的文章的回應欄留言:「最近有人也去查了這篇報告相關作者以及編輯的背景,查到的結果很有趣:1. 掛名的幾個作者跟期刊的編輯也有問題。這篇報告投稿的是食品與化學相關的期刊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責任編輯Jose Luis Domingo也是反疫苗人士,曾經在期刊上徵求疫苗潛在毒性的報告。2. 通訊作者Peter A. McCullough是反疫苗的心臟科醫師,Greg Nigh是自然醫學的執業者(我不想用醫師來稱呼這種人),其他我就懶得吐槽了,基本上看到自然醫學就可以明白又是一則謠言。」註1:《科技新報》是一再發布錯誤資訊,請看水果酵素改善飛蚊症?紅肉,禽肉,牛奶,癌懷孕期間的維他命 D 水平與孩子的智商有關?破產的斯里蘭卡,ESG評級幾乎是完美?商周錯了註2:讀者Elliot剛剛在回應欄留言:【接種四劑mRNA疫苗的老父親也被這篇報導嚇壞(親戚的叔叔伯伯們轉發散佈給他),焦慮急著問我是不是真的。不久後叔叔傳訊息給我:「人家MIT說打疫苗會破壞免疫系統,就叫你不要給爸爸去接種,然後補了一句『天然的最好』,附加了陳◯◯自然醫學博士的影片『補充◯◯◯對抗COVID』之文體在賣補充劑提升自然免疫力“」。腦海瞬間浮現教授的書名「健康謠言與它們的產地」,一整個就是多條產線生產,且產能充沛。另一篇針對該報導的「闢謠文」,大家也一起補腦補腦!「mRNA 疫苗爭議浮現,MIT:自然免疫系統失靈」這篇文到底有多少錯?】原文:mRNA 疫苗讓免疫系統失靈?科技新報散播謠言
-
2022-08-30 焦點.用藥停看聽
發生藥物過敏怎麼辦?藥師:記得帶藥袋或用藥紀錄單就醫
當接獲民眾以恐慌的心情詢問因吃了某個藥品導致身體出現,包括呼吸不順、起疹、嘴巴浮腫等異常現象。此時藥師就需要協助評估用藥的時序性、關聯性等,來釐清是否為藥物過敏反應,並指導民眾處置方法,讓對方能安心或提高警覺。多一分對藥物過敏的認識,就能少一分遭遇到藥物過敏的不安與傷害。高雄成功電台邀請藥師接受藥物安全專訪,提供藥物過敏相關知識,簡單介紹藥物過敏反應類型與可能原因,提醒民眾注意六大前兆症狀:疹、破、痛、紅、腫、燒,若服用藥物後出現上述症狀,必須高度懷疑為藥物過敏,最好能攜帶正在服用的藥袋或用藥紀錄單回診就醫。越早察覺過敏徵兆,就能及時減緩傷害,避免嚴重過敏反應。另外,藥師也宣導藥害救濟概念,讓聽眾朋友了解若發生嚴重不良反應,可以透過相關管道保障自身或家人的權益。最近適逢新冠疫苗施打熱潮,與主持人對談當中,藥師特別強調疫苗過敏基本上與過敏體質沒有直接關聯,本身為高風險慢性病人、孕婦、癌症患者等在經過醫師評估後都是可以施打的對象。若在施打後發生較嚴重過敏反應,可以選擇不同種製程生產之疫苗,如果民眾施打mRNA疫苗,廠牌包括Moderna或BNT後,發生無法忍受之不良反應,則下一劑建議在醫師評估下,可改為蛋白質次單元製成的高端疫苗,或是腺病毒載體製成的AstraZeneca疫苗,並請醫療院所或轄區衛生所協助通報疫苗不良反應。最後提醒民眾若是曾發生過藥物過敏,可以請醫師註記在健保卡內,預防下次處方到相同或是同類藥物,避免不良反應再次發生。藥師是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的重要角色,雖然藥物過敏無法完全預防,但若能透由這次電台廣播的機會,教導更多的聽眾對藥物過敏的認識,以減低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更能讓社會大眾體現藥師專業的價值。(本文節錄自《藥師週刊2254期》、藥師邱鈺庭、項怡平(義大大昌醫院藥師)授權刊載。>>原文連結)想要知道自己所使用的藥物有哪些用法、有哪些注意事項,趕快來元氣網藥物百科查詢!>>https://health.udn.com/health/database/pharma
-
2022-08-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疫情何時平息? 李秉穎:1、2年後才會輕症感冒化
國內新冠疫情逐漸升溫,指揮中心昨預期疫情高峰會落在9月中下旬,下周單日本土確診個案有機會突破3萬例。對此,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接受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訪問表示,許多人對BA.5疫情再起,心情緊張,但他自己不太緊張,認為這波疫情只是一個小波,但就整體新冠疫情,估計1、2年後,疫情才會步入輕症感冒化。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預估下一波BA.5疫情,高峰會落在9月中下旬,而下周單日本土確診個案有機會突破3萬例。李秉穎說,雖然BA.5傳播速度快,但國人疫苗覆蓋率有一定水準,且感染人數也不少,免疫力會有交叉保護作用,預期感染者應多為輕症,而下一波疫情確診人數,為相較最高峰後,應於平緩階段時的確診人數約增10至20%,但未來新冠病毒一定會有新的突變。目前全國染疫人數已達511萬多人,李秉穎說,每一波疫情的感染人數,約為全人口的20至30%,511萬多人染疫為正常範圍,但黑數約為5至10%。節目主持人周玉蔻說,真正確診人數約有600多萬人?李秉穎說,「那應該有。」李秉穎說,依國外經驗,全球只有日本疫情較為特殊,BA.5疫情興起後比先前疫情還要高,這或許與日本年輕族群疫苗覆蓋率偏低有關,但美國疫情僅有小幅上升「不像海浪的浪」,上升約百分之幾十,可見原先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可有效壓制下一波疫情,雖然疫情會有上升及出現突破性感染,但不至於造成非常大的流行,而疫苗接種是最重要的,尤其是長者等高風險族群須接種疫苗。外界認為,於11月26日投票時,一天恐有10萬至50萬確診病例,李秉穎說,「這是不可能的」,相信新冠疫苗、染疫後對新冠病毒有交叉保護作用。但即便這波BA.5疫情結束,也並非風平浪靜,今年冬天疫情還會上升,依國際經驗,疫情就是會依病毒變異一波接一波,就整體新冠疫情,估計1、2年後,疫情才會步入輕症感冒化。至於,9月10、11日為中秋連假,疫情是否會快速上升。李秉穎說,「不必擔心」,因烤肉是在戶外且都是與認識的人烤肉,觀察疫情近3年來,已經歷2次年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疫情均是家族群聚感染,疫情未沒有真正上升,並贊成校園恢復正常生活,疫情應僅是輕微的一小波,不需要過於嚴格的防疫。此外,外界質疑,疫情再起與陳時中辭指揮中心指揮官有關,李秉穎說,疫情再起與病毒突變、防疫政策有關,與陳時中辭指揮中心指揮官,「這當然沒有關」。至於,何時會開放邊境,李秉穎說,將以疫情未來的趨勢及指揮中心的態度而定。
-
2022-08-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青少年接種新冠疫苗後能產生保護作用嗎?美國醫學會期刊最新研究出爐
美國醫學會期刊前天(2022-8-17)發表Long-term Effectiveness Associated With the BNT162b2 Vaccine Against SARS-CoV-2 Infection Among Adolescents in South Korea(輝瑞疫苗在韓國青少年中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長期有效性)。引言:新冠病毒Omicron 變體的出現導致青少年新冠病例激增。我們估計輝瑞疫苗在韓國青少年中對抗新冠病毒感染和嚴重感染的有效性。方法:在這項隊列研究中,我們比較了 2021 年 7 月 19 日至 2022 年 1 月 22 日期間韓國所有 12 至 18 歲青少年的新冠病毒感染率和重症感染率,按年齡、人口普查地區、疫苗接種狀況和疫苗劑量分類。感染被定義為通過PCR和/或快速抗原檢測證實的有症狀或無症狀的新冠病毒陽性。重症感染被定義為在實驗室確認新冠病毒陽性後 28 天內因 COVID-19 住院並接受高流量氧療、機械通氣、體外膜氧合或連續腎臟替代治療。使用時間依賴性 Cox 比例風險回歸模型,併計算來自具有協變量(性別、年齡、接種疫苗後經過的天數、人口普查區域、免疫受損狀態)的調整模型的 95% CI 的風險比 (HR) 以估計疫苗有效性為 (1 − HR) × 100。人日包括從未接種疫苗的青少年的隨訪天數和青少年在接種疫苗或審查前貢獻的天數。結果:在 2021 年 7 月 19 日至 2022 年 1 月 22 日期間,研究納入的 3,203,985 名青少年(1,549,490 名女性 [48.4%]、1,654,495 名男性 [51.6%])中,57.4% 的年齡在 12 至 15 歲之間,27.6% 為 16 至 17 歲,15.0% 為 18 歲。其中,29,285人感染了新冠病毒,11人感染了重症。 在確診感染的青少年中,55.4% 未接種疫苗,而 17.3% 和 24.0% 分別接種了 1 劑和 2 劑。所有 11 名重症感染的青少年均未接種疫苗。在接種2 劑輝瑞疫苗後,18 歲人群中估計的有效性為 75.5%(95% CI,65.8-82.4),16-17 歲人群中為 80.4%(95% CI,77.8-82.7),12 至 15 歲的人群中為79.2%(95 % CI,77.4-80.1) 。在接種第 3 劑疫苗後 30 至 59 天,18 歲人群的估計有效性增加至 55.2% (95% CI, 47.3-61.9)。討論:先前的研究表明,在出現新冠病毒Omicron 變體後,疫苗的有效性會降低。然而,很少有研究涉及青少年接種疫苗與 COVID-19 發病率之間的關聯。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接種輝瑞疫苗後,青少年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有效性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弱,在接種第二劑疫苗後 30 至 59 天觀察到的保護作用有限。無論如何,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輝瑞疫苗與對嚴重新冠病毒感染的持續有效性之間存在關聯,如先前報導的那樣。這項研究有一些局限性。首先,基於疫苗接種狀態的測試行為差異可能引入了偏見,尤其是在 Omicron 激增期間。其次,新冠病毒基因組變異和疫苗接種時間都可能影響了研究參與者之間疫苗有效性的差異。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儘管免疫力減弱,但 2 劑新冠病毒疫苗可能足以保護青少年免受嚴重的新冠病毒感染。此外,可能需要接種加強劑疫苗以繼續保護青少年。原文:韓國青少年接種輝瑞疫苗,長期有效性
-
2022-08-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萬4669例、204例境外、33死 較上周增4.2%!MIS-C累計達百例,僅19人接種過新冠疫苗
本土+2萬4669例、204例境外、33死 較上周增4.2%【2020-08-17 聯合報/記者楊雅棠、鄒尚謙/台北即時報導】國內今天新增2萬4669例本土個案、204例境外移入個案,另確診個案中死亡33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和上周相比增加4.2%,但以整周案例來看,仍為持平。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1萬1199例男性、1萬3465例女性、5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新北市再度突破5000例,為5073例;其他依序為台北市(3,054例),台中市(2,966例),桃園市(2,793例),高雄市(2,015例),台南市(1,669例),彰化縣(982例),新竹縣(726例),新竹市(724例),屏東縣(655例),苗栗縣(648例),雲林縣(540例),宜蘭縣(531例),花蓮縣(465例),南投縣(423例),基隆市(415例),嘉義縣(338例),台東縣(234例),嘉義市(234例),澎湖縣(94例),金門縣(81例),連江縣(9例)。今日新增33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9例男性、14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2例具慢性病史、23例未接種3劑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1日至8月13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1日至8月14日。今日新增204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18例男性、8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為越南(14例),泰國(12例),美國(5例),英國、菲律賓及瑞士(各2例),柬埔寨、馬來西亞、香港、印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寮國、奧地利、中國、加拿大及南非(各1例)移入。另157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19日至8月16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95萬2570例確診,分別為2萬3982例境外移入,492萬8534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MIS-C累計達百例 僅19人接種過新冠疫苗【2020-08-17 聯合報/記者楊雅棠、鄒尚謙/台北即時報導】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中重症111例、死亡33例。其中新增兩例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個案,分別為一歲和三歲男童;截至今日,MIS-C個案已達百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當中僅19人接種過疫苗。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2513例,死亡8653例。新增死亡案例年齡介於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其中32例具慢性病史、23例未接種三劑疫苗、17人為80歲以上。中重症個案則出現兩例兒童MIS-C個案。其中一例為一歲男童,無慢性病,曾於7月29日確診。8月10日起咳嗽高燒、流鼻水、嘔吐、活力食慾下降,8月14日至急診檢查有結膜炎、喉嚨紅腫等症狀,診斷為MIS-C住院。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治療,目前病況穩定,於一般病房觀察。另一例為三歲男童,無慢性病,6月19日曾確診。8月11日起高燒、腹痛、紅眼、活力食慾下降,8月12日至門診就醫,懷疑為MIS-C,轉急診治療。檢查有結膜炎、喉嚨紅腫、草莓舌,住院給予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目前病況穩定,於一般病房觀察。
-
2022-08-13 焦點.科普好健康
接種新冠疫苗為何出現耳鳴? 醫:免疫反應引起不必驚慌,兩周後多會緩解
為了防止COVID-19病毒感染,減輕感染後的病症,盡早恢復日常活動,接種疫苗已成全民運動。在接種後兩周內,普遍會出現發燒、頭痛、惡心、疲倦、全身痠痛等症狀,程度因人而異。根據流行病學,每千人接種疫苗後,不到五人會出現耳鳴,極罕見會出現嚴重的聽力障礙「耳中風」。目前在耳鳴門診,每月大約會有兩、三人,因疫苗接種後出現耳鳴而求診,不限於特定廠牌,大多抱怨被吵到生不如死,這是為什麼呢?原因一:中耳炎最易發生於AZ疫苗,該疫苗本身就是黑猩猩腺病毒載體,進入人體後,感染中耳腔,黏膜發炎腫脹,影響耳膜及聽小骨的傳聲能力,或影響耳咽管,造成中耳負壓,出現傳導性聽力障礙,患者會先感到耳悶,接著是聽毛細胞加強擺動,耳蝸神經加強傳導,腦幹降低抑制,出現代償性耳鳴。原因二:耳蝸動脈病變身體起了劇烈的免疫反應,產生大量的巨噬細胞、白血球及抗體,誤擊耳蝸周圍動脈,動脈內皮發炎水腫,管腔狹窄,加上大量的大分子免疫複合體,堵塞動脈。耳蝸功能受損,聽神經加強傳導,腦幹減低抑制,出現代償性耳鳴。若發生在前方耳蝸動脈,會出現高頻性耳鳴,宛如鐵窗摩擦聲;若發生在後方耳蝸動脈,會出現低頻性耳鳴,宛如馬達聲;若發生在總耳蝸動脈,會出現全頻性耳鳴,宛如蟬叫聲,還會出現眩暈。原因三:耳蝸中階管炎耳蝸中階管內血管紋,遭免疫反應攻擊,或遭大分子免疫複合體堵塞,內淋巴液分泌減少,中階管凹陷,拉扯前庭膜,加上血管紋受損,無法守住血液中的蛋白質,內淋巴液內蛋白質成分增加,比重大於外淋巴液,向下壓迫鼓室階管,基底膜向下凹陷,聽毛細胞與蓋膜間出現剪力,不斷地發出聽覺訊息,出現發炎性耳鳴。由於聽毛細胞在較為黏稠的內淋巴液中,無法柔順一地一起擺動,所啟動聽覺訊息斷斷續續,傳進大腦後,會被解讀成「迴音」。逾3周未好才須就醫其實患者不必驚慌,盡量多喝水、充足睡眠與適度運動,直到兩周後,身體產生可抵抗病毒抗原的正確抗體時,相關的免疫反應會緩解,病症大多可不藥而癒,若持續超過3周仍無緩解時,才須就醫,可先至附近診所看診。若因中耳炎所致,建議服用抗組織胺及抗生素,減輕發炎,預防細菌感染。若是耳蝸動脈病變或耳蝸中管炎造成,建議靜脈注射高劑量副腎皮質素,抑制人體製造出免疫細胞與抗體,另加上人類免疫球蛋白,中和掉錯誤抗體,之後半年,每天服用至少1,800毫克的二十碳五烯酸 (EPA),若有「三高」者,宜好好控制血糖、血壓及血脂,設法保持耳蝸動脈通暢,確保耳蝸中階管內血管紋功能完整,以免耳鳴發作。
-
2022-08-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未滿5歲童染疫最久2個月出現MIS-C 打疫苗可降9成風險
國內預期8月中將有一波BA.5疫情,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邱政洵今提醒,家長應盡快帶幼兒接種疫苗,並表示台灣兒童新確診人數與大人一樣「進入平原期」,18歲以下每天大約有5000人感染,平均分布在北部、中部及南部,每天新增兒童確診個案中,有一半以上是10歲以下兒童,這年紀染疫後容易有併發症。邱政洵表示,兒童確診新冠重症常見包括哮吼、腦炎、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等,尤其MIS-C更是排名第一位。MIS-C於確診後2到6周會出現,除了發燒、發炎指數上升以外,且2個器官以上會出現症狀,像是腸胃道、腹瀉、腹痛、噁心嘔吐、皮膚出疹、眼睛充血、頭暈等,若施打疫苗可降低90%MIS-C發生機率。邱政洵說,統計至8月8日以前,國內12歲以下兒童確診病例約66.5萬人,中症325例、占0.05%,重症155例、占0.02%,而死亡有25例、占16.1%,因此新冠對兒童的影響不容小覷。邱政洵表示,統計至8月8日前,兒童MIS-C為90例,10歲以上兒童從確診到發生MIS-C症狀中位數約34天,5到10歲則是26天,5歲以下為29天。5歲以下兒童會拖較久原因,是晚發型MIS-C,有時會長達50幾天以上才出現症狀。邱政洵補充,5歲以下幼童染疫後出現MIS-C,也可能拖到50天或2個月才出現發燒或多器官發炎,染疫到發病仍有一個區間,建議家長應注意,目前8月8日以前約有90人出現MIS-C,國外報告顯示MIS-C會有1%死亡,不過台灣醫療很好,仍鼓勵民眾打疫苗及儘早就醫、治療。邱政洵舉例來自丹麥研究報告,證實疫苗可以降低兒童MIS-C風險。丹麥統計全國爆發Delta時,分析18歲以下小朋友,有打疫苗者發生MIS-C機率是一萬分之一,沒有打疫苗則是每3000人就有1人。另外一份丹麥報告,Omicron疫情期間,18歲以下有打疫苗小朋友僅3.7人出現MIS-C,沒打疫苗則有35人發生MIS-C。換算疫苗保護力,可以達到90%。綜合上述報告,邱政洵說,疫苗施打預防新冠或避免併發症有很明確的數據驗證。國內幼兒有2種疫苗選擇,6個月到5歲施打莫德納2劑,相隔4到8周;後續將來台的BNT疫苗,是針對6個月到未滿5歲,需施打3劑,前兩劑間隔至少4周、後兩劑相隔8周,打在大腿或上臂三角肌處。邱政洵提醒,孩子注射疫苗後較難表達副作用,家長仍要多注意,不過副作用多半輕微,且24到48小時內會消退,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紅腫等,若持續48小時以上的嚴重過敏反應、呼吸困難或活力下降,應立刻就醫。接種疫苗1個月後需注意心肌炎、心包膜炎,症狀表現包括胸痛、呼吸急促、走幾步路就喘等,不過根據統計,6個月到5歲及6歲到11歲這2族群,打疫苗發生心肌炎、心包膜炎機率相對低。曾經確診新冠者,邱政洵表示,無論有症狀或無症狀確診,後續仍要完整接種疫苗,自發病日起3個月,即可接續接種後續的疫苗。特殊情況可以提前接種,像是無症狀者且符合解除隔離條件,或可能再度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或因入境其他國家有疫苗接種要求,可以提早3個月施打。針對國內5到17歲兒童新冠疫苗接種情況,邱政洵表示,今年3到5月期間,5到11歲有17萬人感染,12到17歲有10多萬人感染,12到17歲第一劑接種率97.3%,第二劑83.9%,第三劑57.6%;5到11歲第一劑76.3%,第二劑45.4%,因9月即將開學,呼籲家長儘速帶孩子完整接種疫苗,安心開學接受教育。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小朋友施打2劑疫苗後較多出現副作用,多為注射部位疼痛、腫脹、發燒,BNT第二劑注射後,約有3成是注射部位疼痛。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罹患兒童MIS-C中,有76例沒有打過一劑疫苗,占82%。
-
2022-08-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國衛院發現新冠病毒新機制 有利藥物與疫苗研發
國家衛生研究院今(10)日宣布,該院研究團隊已發現新冠病毒調控細胞快速感染新機制,有利新冠治療藥物與疫苗之研發。國衛院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已兩年有餘,在全球蔓延造成高達5.8億人感染,六百多萬人死亡,新冠肺炎病毒(SARS-CoV-2)進入人體後,主要藉由病毒表面的棘蛋白(spike protein, S蛋白)與人類呼吸系統上皮細胞表面的ACE2受體結合感染細胞,然而正常上皮細胞其實僅表現低量的ACE2蛋白,卻在感染後迅速誘發急性嚴重的呼吸道症狀,若能找出它快速傳播的機制,就有機會找到降低傳染的方法與策略。國衛院的免疫醫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譚澤華、與助研究員莊懷佳團隊研究發現,受新冠病毒感染細胞中的蛋白激酶MAP4K3(又稱GLK)表現量較正常細胞多,且GLK高量表達之上皮細胞比例與疾病嚴重度正相關。研究團隊並與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研究員周彥宏合作,運用活體新冠病毒小鼠實驗證實,此感染機制是新冠病毒可大幅感染的關鍵,同時也能解釋新冠疫苗造成副作用的機制。研究成果於今年7月發表於全球知名醫學期刊《EMBO Molecular Medicine》。研究團隊分析COVID-19病患檢體之單細胞RNA定序結果,意外發現新冠病毒進入宿主上皮細胞後,棘蛋白會誘發蛋白激酶GLK高量表現。接續運用蛋白質體學、各種生物化學實驗證實,過量表現的GLK會磷酸化ACE2蛋白,使ACE2躲過泛素酶UBR4的泛素化降解機制,造成細胞表面的ACE2蛋白穩定增加。同時,GLK過量表現誘發裝載著ACE2蛋白之胞外小體(exosomes)釋出,傳遞予其他原本ACE2表現量不高的細胞,這些接收了ACE2蛋白的細胞更容易被新冠病毒所感染。研究人員分析COVID-19病患的血清檢體相較正常人之檢體,也發現GLK磷酸化的ACE2蛋白以及裝載著ACE2蛋白之胞外小體大幅增加。這些研究成果證實蛋白激酶GLK過量表現為COVID-19致病機轉之關鍵因子,同時說明新冠病毒快速引發臨床症狀且容易傳播的原因。研究團隊運用小鼠模式進行動物實驗,當利用GLK之小分子抑制劑(verteporfin)可調降細胞表面ACE2蛋白量,並降低ACE2胞外小體的產生,進而成功抑制小鼠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率。而verteporfin與其它可調控GLK及ACE2相關之藥物,皆具潛力成為抑制新冠病毒感染之候選藥物。此外,研究成果可進一步解釋新冠肺炎引發嚴重發炎反應以及新冠肺炎疫苗產生副作用之機制。新冠肺炎疫苗中主要成分為棘蛋白或棘蛋白RNA,棘蛋白也可能會刺激誘發免疫細胞產生過量GLK,而導致強烈的發炎反應,造成疫苗之副作用。期待透過進一步解開疾病致病機制,進而幫助治療藥物與疫苗的研發與篩選,開發緩解疾病症狀之新穎醫療方式,促進全體人民之福祉。
-
2022-08-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全國280萬人沒打疫苗 指揮中心整理5大哉問
國內雖疫情持平穩定,但社區陸續出現Omicron變異株BA.4/BA.5個案,且邊境政策逐漸開放,未來社區感染風險提升,呼籲年齡滿6個月以上尚未接種COVID-19疫苗之民眾盡速完成建議接種劑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約有280萬人尚未接種任一劑COVID-19疫苗,其中65歲以上長者約53萬人,占未接種疫苗者將近19%。台大醫院小兒部教授李秉穎表示,國人約8、9成都接種疫苗,還有10%的長者還沒打過新冠疫苗,恐處於風險之中,因新冠病毒不會離開世界的,總有一天會得到,建議長者快打疫苗。還沒打的話,常被問要打哪一個牌子,現在有5種疫苗,現在國內疫苗都通過食藥署緊急授權使用,根據ACIP審查,都是認為可以用,如果擔心疫苗副作用,可以與醫師討論選擇適合接種的疫苗。李秉穎說,現在國內有五種疫苗,包括AZ、莫德納、BNT、高端、Novavax。兒童劑量會比較低一點,但是至少都要打3劑,但是長者建議打第4劑,第一劑跟第二劑間隔4周,第二劑跟第三劑間隔12周,第四劑間隔5個月。針對長輩常詢問,若有慢性病可否打疫苗?李秉穎說,不管是糖尿病、高血壓、過敏或化學治療等,這些全部都可以打疫苗,現在用的疫苗都是沒有活性疫苗,不會繁殖,即使免疫再差,疫苗都沒問題。且打疫苗不會讓自體疾病惡化,也不會影響到風濕疾病病程。李秉穎說,打新冠疫苗大約二、三天消失紅腫,嚴重不良反應事件也少見,根據疫苗救濟審查,大多都是沒有直接相關,只有少數有關,除非是以前打過疫苗曾出現過嚴重反應,所以病情穩定者打疫苗都安全,若擔心的話也能去諮詢醫師,評估疫苗的安全性與有效性。至於打完疫苗出現不舒服症狀?李秉穎說,常見全身發燒、痠痛,都定義是輕微不良反應,嚴重不良反應是會有後遺症或是危及生命,輕微的不良反應不算,而有輕微不良反應,也不用太擔心,可以繼續打其他疫苗,也能與醫師諮詢接種。李秉穎說,長輩與高風險因素者,建議施打第四劑疫苗,雖然第二次追加劑接種率不像第三劑這麼高,但還是建議長者打第四劑,主要原因包括抗體效價會隨時間往下,加上變異株出現,根據國外情況嚴重,接種次數少、保護力就會打折扣,若有打疫苗仍有保護效果。李秉穎說,一項以色列研究顯示,感染事件發生,一個月內抗體會上升2倍左右,隨後慢慢下降,該研究追蹤2個月後,發現有打第四劑疫苗者一般感染情況會減少。打第四劑及第三劑會在第六周抗體增加3、4倍左右,會有明確反應,因此研究顯示,疫苗對於重症有保護效果,特別是65歲以上長者,重症保護效果會增加,面對BA.4、BA.5變異株,也有附加效果。指揮中心已開放50歲以上成人、機構住民、免疫力低下或不全者等對象接種第二次追加劑,尤其65歲以上長者感染後導致重症風險高,應儘速接種,以提升免疫保護力。此外,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航空機組員等相關工作人員,亦可評估自身染疫風險及意願接種。
-
2022-08-03 焦點.元氣新聞
波洛西來台訪問 陳秀熙:應讓亞洲速取得預防猴痘疫苗
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宣布,猴痘為國際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據統計,截至7月23日全球感染猴痘人數已達1.6萬例,其中5人死亡,WHO預估今年約有7成病例會發生在美國,1成5發生在歐洲。專家呼籲,美國不應再重蹈新冠疫苗發展,讓南非、非洲、亞洲等國家,可以盡速取得預防猴痘的天花疫苗,照顧可能感染的脆弱族群。陳秀熙今於「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節目,以WHO的17項全球永續發展議題說明,其中最後一項是「夥伴關係」,說明美國眾議院議長波洛西今於烏俄戰爭期間來台訪問,顯示永續經營角色,說明大家生活在地球村都需要交朋友,現在面臨通貨膨漲、烏俄戰爭的糧食危機、新冠疫情、猴痘疫情等,如果沒有夥伴關係,無法解決這些問題及災難,那又要如何追求全球的永續經營。陳秀熙說,波洛西今日來台訪問別具意義,因現在正值新冠肺炎疫情及烏俄戰爭,台灣應站在國際間的角度,緬懷及關懷全世界,同時也呼籲美國不要再重蹈新冠疫苗的發展,應讓南非、非洲、亞洲等國家,可以盡速取得預防猴痘的天花疫苗,照顧可能感染的脆弱族群。陳秀熙說,波洛西這次亞洲行應是站在以亞洲為全世界最高的角度,幫助亞洲國家度過災難。
-
2022-07-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熱中暑確診死再+1 男解隔離上班2天 高燒40.9度不治
國內熱中暑且確診新冠肺炎死亡再加一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60例確診死亡個案,年齡層介40多歲至90多歲,最年輕死亡個案為40多歲男性,日前剛確診新冠肺炎,解除隔離返回職場上班,2天後竟因熱中暑昏迷就醫,體溫高達40.9度,經搶救4天仍不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該名40多歲男性曾施打2劑新冠疫苗,本身有心血管疾病、慢性心衰竭、慢性肺阻塞肺病等,先前7月12日確診新冠肺炎,完成隔離後,7月19日解除隔離,後續返回職場上班。莊人祥表示,該男7月21日當天有上班,但當時反覆高燒,且出現意識不清,後續被送往急診就醫,使用呼吸器等,且體溫高達40.9度,經過兩天治療,不幸於7月24日死亡,根據其生理、抽血檢驗資料,研判死因包括熱中暑及新冠死亡。
-
2022-07-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156例 9歲男童MIS-C、收治兒童加護病房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56例本土中重症個案,及60例死亡個案。今日新增一例兒童重症是9歲男童,為孩童多系統炎症症候群(MIS-C),沒有接種過疫苗,確診後約10周出現MIS-C症狀,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這名9歲男童沒有慢性病史,也未接種過新冠疫苗,曾於5月16日確診新冠肺炎,7月24日開始陸續出現發燒、腹瀉、頸部疼痛、噁心、嘔吐、食慾活力下降等症狀,7月26日到急診就醫,檢查有結膜炎、頸部淋巴結腫、發炎指數升高、心臟酵素低下等,診斷為MIS-C收治兒童加護病房,使用免疫球蛋白跟類固醇等藥物治療,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截至今日我國兒童重症137例,包括腦炎25例、肺炎20例、心肌炎1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家中死亡6例,MIS-C共71例、共病3例,共25例死亡。我國今年1月1日至7月29日,本土個案累計451萬14098例,中重症共20928例,其中8040名死亡,輕症無症狀佔全部病例99.53%。莊人祥表示,6個月至5歲以下幼童莫德納接種,昨日共9531人次,累計8萬1366人接種,占該年齡層10.3%。昨日共接種8萬0431人次,國內疫苗接種涵蓋率第一劑91.9%,第二劑85.9%,第一次追加劑71.3%,第二次追加劑7.2%。
-
2022-07-28 醫療.自體免疫
異膚兒接種新冠疫苗 利大於弊!
日前指揮中心公佈一例新冠病毒幼兒重症案例 ,小患者是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引起異膚兒的家長擔心。但面對新冠疫苗開放6個月至5歲幼兒施打,部分家長心中仍糾結不已,仍有「疫苗過敏」的陰影,尤其是異位性皮膚炎幼兒的家長疑慮更多,皮膚科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並不是引發疫苗過敏的主要原因,也不會大幅增加施打疫苗的風險。而且,根據美國最新的研究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遭受新冠病毒感染的風險是增加的。因此,幼兒施打疫苗的好處大於風險,應盡快施打。異膚並非引發疫苗過敏的主因異位皮膚炎與過敏密不可分,部分異膚兒家長很擔心自家孩子打疫苗會有不良反應,但馬偕醫院皮膚科主任吳南霖表示,多項醫學研究已證實,異位性皮膚炎並不是施打新冠疫苗過敏的主要原因。即使幼兒施打疫苗後出現過敏現象,主要仍應檢視孩子是否曾有對於其他藥物或疫苗注射的過敏史,他強調:「幼兒本身的過敏史更重要。」吳南霖分析,國家核准的疫苗一定是「好處大於風險」,建議家長打疫苗絕對不要拖,即使是異膚病友在急性發作期,也要在一兩週內控制病情後盡快去施打疫苗。一年多來,台灣成人與6歲以上兒童青少年已施打新冠疫苗,吳南霖在臨床上也常遇到病童家長或病友在異膚症狀惡化時,把原因「賴」給疫苗。他說,即使疫苗都已打完好幾個月了,有的病友也會認為是打疫苗的後遺症,但其實兩者之間的關連性並不大,大部分的惡化原因都不是來自疫苗。異膚惡化的原因有很多,應跟醫師多多討論。幼兒打疫苗前 部分用藥需調整面對近期開始6個月以上5歲以下幼兒施打疫苗,吳南霖說,由於多數異膚幼兒在治療上是以外用藥物及口服抗組織胺為主,不致會影響疫苗效力,施打前不必特別調整外用藥物。但也有少部分的幼兒病童因為病症較嚴重或合併較嚴重的氣喘等問題,會使用口服類固醇或某些口服免疫調節劑治療。對這些異膚患者,建議在施打新冠疫苗前後應視服用之藥物種類盡量減低藥物劑量,更能確保疫苗的效力。至於藥物應減低到多少才不會影響疫苗效力?吳南霖說,目前醫界大多是針對成人的研究數據,兒童相關的統計數據相對缺乏,所以只能建議若需使用到免疫抑制藥物時,盡量在施打疫苗前後減少到可控制病症的最低有效劑量,甚至不要使用藥物。吳南霖進一步解釋,其實在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上,口服或注射類固醇通常都是用於急性症狀的控制,原本就不適合長期使用,即使是必須使用口服類固醇的小病童,當異膚症狀獲得控制後,儘快減藥並逐步停用。應該不需要太久的時間,即可進行疫苗施打。但如果異膚幼兒正在急性發作期,症狀嚴重,也有可能會出現次發性感染,吳南霖表示,這時就要先把急性症狀及感染控制下來,等穩定之後再去打疫苗,「但只要配合專業醫師好好治療,通常從急性發作到控制的時間不會太久,家長不必太擔心。」染疫異膚兒 可用原本照顧模式台灣目前已有不少幼兒曾感染新冠肺炎,以輕症居多,吳南霖說,染疫過的異膚兒並不會特別難照顧,而且從醫學數據與臨床經驗上來看,只有少部分的異膚病人在染疫之後皮膚問題惡化,大部分染疫的異膚病友都沒有惡化現象,因此整體來說染疫對異膚的影響並不大。若沒有其他器官系統的併發症,染疫過的異膚兒可以按照原本的藥物治療與照顧方式。
-
2022-07-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國總統拜登打了疫苗仍確診 「接種2劑疫苗的人免疫力比未接種的人低」可信嗎?
我在六天前(2022-7-18)發表打第四劑,還是等Omicron BA.5疫苗,讀者Yaoho昨天在回應欄留言:「教授你好:請問教授,最近一些反疫苗人士拿著這篇研究表明接種2劑疫苗的人在8個月後免疫力會比未接種的人來的低,這有可能嗎?」讀者Yaoho說的沒錯,這篇論文是被反疫苗人士大量引用和轉傳。例如福斯新聞的名嘴Tucker Carlson 三天前(2022-7-21)就引用它來嘲諷拜登總統(因為他打了四劑疫苗還確診),請看Biden’s COVID-19 positive test steps on vaccine message(拜登的新冠確診踐踏疫苗信息)(註:有關Tucker Carlson,請看我發表的紅光睾丸療法,名嘴推薦)這篇論文是2022-6-5發表在Virology Journal(病毒學期刊),標題是Adverse effects of COVID-19 vaccines and measures to prevent them(新冠疫苗的副作用和預防措施)。但是,其實它不能算是論文,因為它只是日本醫生Kenji Yamamoto寫給編輯的一封信。也就是說,它就只是一篇抒發個人意見的通訊文章。不幸的是,這位醫生的意見是與科學背道而馳。這封信在一開頭就說:「最近,《柳葉刀》(The Lancet)發表了一項關於新冠疫苗有效性和免疫力隨時間減弱的研究。研究表明,接種兩劑新冠疫苗8個月後,接種者的免疫功能低於未接種者。這些發現在老年人和已有疾病的個體中更為明顯。根據歐洲藥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的建議,頻繁的新冠疫苗加強注射可能會對免疫反應產生不利影響,並且可能對預防新冠肺炎不可行。」這封信在結尾說:「作為一項安全措施,應停止進一步加強劑疫苗接種。」有關歐洲藥品管理局的建議,這封信引用的是該局在2021-9-1發表的Interim public health considerations for the provision of additional COVID-19 vaccine doses(提供額外 新冠疫苗劑量的臨時公共衛生考慮)。可是,這份文件裡卻完全沒有「頻繁的新冠疫苗加強注射可能會對免疫反應產生不利影響,並且可能對預防新冠肺炎不可行」這樣的說法。事實上,它的重點摘要裡有一條是「需要清楚地概述和比較可能的加強劑量的益處和風險:好處可能包括增加對嚴重疾病、輕度至中度疾病、新冠後疾病(通常稱為“長期 新冠”)、新冠病毒感染和病毒傳播的保護。 風險包括可能的安全問題和公共衛生影響(例如對疫苗信心和接納的影響、疫苗的全球供應)。」至於《柳葉刀》發表的研究,這封信引用的是2022-2-26發表的Risk of infection, hospitalisation, and death up to 9 months after a second dose of COVID-19 vaccine: a retrospective, total population cohort study in Sweden(第二劑新冠疫苗後長達 9 個月的感染、住院和死亡風險:瑞典的一項回顧性總人群隊列研究)。這篇論文的三位作者是瑞典Umea大學的兩位教授(Peter Nordstrom和Anna Nordstrom)以及他們的博士班研究生Marcel Ballin。他們研究結果的重點是:⚫在 108 天的中位隨訪期間,27 918 人確診感染新冠病毒,其中的6147 人是接種過疫苗 ,而另外21 771 人則未接種過疫苗。⚫在 124 天的中位隨訪期間,接種過疫苗的那一組人裡面有 277 例新冠肺炎住院或死亡,未接種過疫苗的那一組人裡面則有 825 例。這篇論文的結論是:這些結果加強了以證據為基礎的理由來施打作為加強劑的第三劑疫苗。這個瑞典的研究團隊又在2022-7-13在《柳葉刀》發表Effectiveness of a fourth dose of mRNA COVID-19 vaccine against all-cause mortality in long-term care facility residents and in the oldest old: A nationwide,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Sweden(第四劑 mRNA 新冠疫苗對長期護理機構居民和最年長老人全因死亡率的有效性:瑞典的一項全國性回顧性隊列研究)。它的結論是:「與第三劑相比,在 Omicron 時代接種的第四劑 mRNA 新冠疫苗與長期護理機構居民和最年長老人的全因死亡風險降低有關。 這些發現表明,即使在 Omicron 變體出現之後,第四劑疫苗也可以防止最年長和最虛弱的人過早死亡。」由此可見,那位日本醫生雖然引用了歐洲藥品管理局的建議以及《柳葉刀》發表的研究,但是他的詮釋卻是與原文完全背道而馳。反對疫苗是個人選擇,無可厚非,但用如此卑劣的手段來宣導個人理念/企圖改變他人理念,則是可恥。原文:接種2劑疫苗的人免疫力比未接種的人低?
-
2022-07-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被指「改標」BNT保存期限 食藥署否認:是效期展延
網傳批號2A087A的BNT成人劑型新冠疫苗已將屆效,卻持續提供民眾施打,食藥署對此特意發布新聞稿澄清。食藥署研究檢驗組科長許家銓表示,今年1月食藥署已審核通過,BNT有效期限由6個月展延為9個月,共有4批疫苗適用,其中包含網傳有疑義疫苗,全數展延至10月4日才屆效,在廠商同意下,貼上新的粉色效期貼紙。許家銓說,BNT公司先前送檢新的安定性試驗技術資料給食藥署,並於111年1月22日通過審核,同意該疫苗於冷凍儲存下有效期限由6個月展延為9個月,並在廠商同意下執行專案貼標作業,因此才會在外盒黏貼更新後冷凍儲存效期的粉紅色新標籤,以利識別。針對網傳批號2A087A的BNT成人新冠肺炎疫苗效期疑義,許家銓說,經查該批疫苗冷凍儲存有效期限原為111年7月4日,後經食藥署同意展延至111年10月4日,且外盒已黏貼更新後冷凍儲存效期粉紅色新標籤及冷藏保存期限白色標籤,皆符合相關規定。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則說,BNT效期展延的4批疫苗中,目前只剩下10月屆效的批號2A087A疫苗29萬劑,其餘批號的效期展延BNT皆已在3月底施打完畢。
-
2022-07-24 焦點.元氣新聞
環境‧長照‧食安 高齡社會的幸福關鍵字
新冠肺炎襲捲全球,健康不再是「顧好自己」就能維護,決定權在「環境」。台灣正面臨超高齡化社與環境汙染等問題,在地深耕超過38年的台灣房屋,長期關注氣候變遷以及社會趨勢,推動植樹造林、友善農場;因應超高齡化社會需求,開發「亞洲健康智慧園區」。台灣房屋秉持兼顧「環境、長照、食安」三大面向,重新打造幸福三部曲,創造幸福的全新定義。打造富齡新生活,從幸福三部曲開始。「你對幸福的定義是什麼?」台灣房屋集團總裁彭培業表示,幸福並不只是幫助客戶買到一間屬意的房子,或買到一片有增值機會的土地,幸福應該是以更寬廣的格局,善待環境、推動食安、提供高齡者住在舒適的居住空間中,時間堆疊帶來的是各種富有,讓國人能「富齡」也是台灣房屋努力打造幸福的目標,「利他共贏」四個字更是他始終如一的信念。彭培業表示,台灣房仲產業已臻成熟,法令完備,實價登錄制度也提供消費者公開透明資訊。房仲業已不能僅停留在「訊息產業」,需回饋大眾,且ESG也不該只是一句簡單的口號。社會面臨各種變化,包含氣候暖化導致的環境危機、高齡化帶來的老年照顧問題,兩者交會的關鍵字即是「健康」。台灣房屋提出的幸福三部曲,分別為「植樹造林計畫」、「善待員工回饋社會」、「樂齡建築園區」。首部曲▼植樹造林計畫● 都市綠化面積應達整體10%,才能改善都市熱島效應。彭培業表示,首部曲「植樹造林計畫」,初期起心動念是因「2010年國道三號崩塌事故」而起,20餘萬噸的土石崩落在高速公路上,造成三車四人不幸罹難。這起走山意外令人震撼,也讓他萌生「植樹造林」的使命。彭培業發現,依照都市計畫法,都市綠化面積應達到整體的10%,才能有效改善都市熱島效應,以台北市為例,即使有計畫地規畫綠地,如大安森林公園等,整體綠化面積也只占5%。但令他驚訝的是,新加坡綠化面積竟達60%,且做到城市綠化的極致,不僅讓植物攀上垂直牆面、佔據大樓屋頂,並充分實踐了垂直綠化及摩天綠化,因而有「花園城市」美譽。● 啟動十年種樹計畫,累計種植超過一萬五千棵樹。彭培業認為,既然新加坡有辦法做到,台灣一定也可以,企業不能只自顧解決眼前問題,也得提出跨世代的解決方案,他深信「植樹」是最可以維護生態的方法之一,「如果一個人很難達成,就讓企業來做」。因此,台灣房屋於2015年啟動「十年種樹」計畫,於占地25公頃的苗栗大湖林場種植一萬棵樹,多年來細心養護、補種樹苗,每五年還得再疏伐五百棵樹。除了在苗栗大湖,後續更陸續在新北市瑞芳、桃園市中壢、新竹縣關西等開闢林場,累計種植超過一萬五千棵樹,每年可以為台灣減少二千五百公噸的二氧化碳量。同時,台灣房屋在新竹沙湖壢成立一處「漣漪書屋」,創造二手書更大的價值,今年書屋舉辦「綠化森活」植樹活動,一周內發出三千株小樹苗給民眾,盼能在民眾心中投下一顆小石子,形成漣漪,形成良善的循環。二部曲▼善待員工回饋社會● 「解憂隨身聽」服務,分擔員工的煩惱。彭培業表示,房仲業挫折多、壓力大,若員工不健康,企業就無法運轉,台灣房屋不僅在乎他們的身體健康,更在乎他們的心理健康。2021年,台灣房屋推出「解憂隨身聽」服務,當員工出現人際、工作、情感等煩惱,可以透過LINE與心理諮商師諮商,理解自身心理不適,協助找尋改善方法。於台灣房屋的職涯中,提供各式訓練課程,且台灣房屋斥資一億打造「智慧型訓練中心」,結合AI人工智慧實境擴充互動訓練,讓新進員工可以身歷其境,學習檢測屋況或是面對客戶等情境等,強化員工能力。台灣房屋亦是業界中的「幸福企業」,像是疫情期間,全員普篩檢測,給予公衛知識教育訓練、防疫照顧假、疫苗接種假、隔離檢疫給予雙倍薪資,注射一劑新冠疫苗即享有一萬元的注射津貼。同仁即使離職,台灣房屋設有「離職復職服務中心」,免費輔導轉職、法律諮商,若希望復職,也能透過服務中心安排,為業界首創。三部曲▼建立「樂齡建築園區」● 養老之前先養生,整合銀髮族舒適生活所需。彭培業觀察,全球都邁向高齡化時代,長照也成了全球社會的趨勢,但因應戰後嬰兒潮,台灣人老得太快,導致政策福利跟不上老化速度,台灣雖然醫療品質良好,但「不健康餘命」卻長達7.6年。他認為,最好的長照應該是「沒有長照」,養老之前一定要先養生。彭培業表示,有長照需求的民眾,在台灣的選擇有限。台灣雖然有許多護理之家、長照中心,但品質良莠不齊。於是,「亞洲健康智慧園區」在這需求中應運而生,整合土地開發、營造工程、休閒娛樂、醫療護理等產業,打造台灣首座「環境、溫泉、餐飲、醫學、護理」五合一的頂級渡假式莊園。● 離塵不離城,居住環境與大自然共生。從2011年起,彭培業便走訪日本、加拿大、歐美各國,向當地的照護機構取經。他發現,銀髮族真正需要的是「舒適生活」,溫暖日照、新鮮空氣、健康餐飲、智慧醫療,遠比在鬧區裡逛街購物更重要。於是,亞洲健康智慧園區座落於新竹關西,而不是繁華的台北。彭培業表示,關西氣候宜人、陽光充足、空氣品質良好,園區周圍坐擁山巒疊翠,園區闢有頂級純淨的碳酸氫鈉溫泉,住在此處「離塵、不離城」,每天沐浴在森林中,盡情與大自然共生,享受屬於自己的退休時光。彭培業表示,園區除了有飯店等級的居住空間,園區全面綠化,一年四季都有繁花盛開,人均綠地可高達六坪以上,且園區內全時段播放音樂,提供溫暖的溫泉設施,舒緩壓力、活絡筋骨、預防疾病,幫助延緩失智失能。● 注重營養、智慧醫療,過有尊嚴的老後生活。「環境健康,人就會健康。」彭培業如此說。園區未來亦整合資源,將中壢的二十座溫室植栽蔬果,每天由專屬營養師調配時令菜單,提供營養健康的餐點;專業門診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也有護理團隊負責照顧及復健,讓長者安心養病,享受有尊嚴的老後生活。彭培業表示,「把服務做到極致,就是一種藝術。」他不只是一位房仲業經營者,更是一位充滿善念、幹勁十足的創意家,為客戶服務、為員工著想,更關注社會脈動,期望與環境結下善緣,為下一代創造美好未來。彭培業認為,只要心中懷有追求幸福的信念,你我都能成為一顆顆種子,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傳遞幸福,讓更多人溫暖相愛、共同成長,在永續的道路上攜手前進。
-
2022-07-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夫妻幾乎每周攀北大武 妻昨才打4劑今突癱軟倒下
北大武山今天傳出意外事故,一對幾乎每周同攀的中年夫妻,上午走到舊登山口附近,妻子突然全身癱軟倒地,因狀況危急,屏東消防局獲報急派7隊人員趕往救援,經過急救患者不適狀況緩解,夫妻已在警消護送下撤途中,檜谷山莊山屋管理員吳德發說,後來詢問發現,妻子昨天才打完新冠疫苗第4劑,可能是身體不適主因。吳德發說,這對夫妻幾乎每周上北大武,先生還有單攻實力,兩人體能腳力都不差。上午獲報發現是老山友出狀況也覺得很意外,兩人以往會上到檜谷山莊,最近都走到水源處泡茶,但上午才走到舊登山口,太太突然在廁所旁倒下,因為全身癱軟動彈不得,以兩人體能來看非常不尋常,緊急報案求援。消防局獲報急派第二大隊等7隊人員趕往,經過緊急施救,患者不適狀況緩解,目前已在下撤途中。患者還對救援警消透露,昨天才剛打完第4劑疫苗。今天正逢24節氣的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周末,吳德發說,山上今天溫度也較高,確實比較熱,但兩夫妻是北大武常客,應該很能適應天候變化,初步研判應該還是剛打完疫苗未充分休息就上山,才造成身體不適。他坦言,自己打完第1劑疫苗也有點輕忽,一打完就上山,隔天也是很不舒服,建議山友上山前務必要仔細評估,若才打完疫苗或感冒剛好,寧可抱持敬山畏山心情謹慎保守,千萬不要以為自己身經百戰就冒然出發,以確保安全。
-
2022-07-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滿18歲因公出國 今起可打第四劑
不只五十歲以上可以打第四劑疫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再放寬新冠疫苗第四劑接種對象,今起,因工作需求需出國且年滿十八歲者,也可接種第四劑疫苗,但接種前須檢附因公需出國證明、以及出示機票。ACIP委員會建議,因出國須接種第四劑者,建議於出國二周前接種,並與第三劑間隔至少五個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起開放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必須要出國的十八歲以上民眾,可以接種第四劑疫苗。符合資格者,接種時必須攜帶邀請單位邀請證明、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准函或公司同意出國證明等三項證明文件中,有其中一項證明即可,也需要出示機票證明。莊人祥表示,第四劑接種方式則是回歸各地方政府,依照地方公布的方式預約或直接至合約院所接種。第四劑疫苗可選擇的品牌為莫德納、Novavax、高端或BNT,視各縣市存量接種。
-
2022-07-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BA.4、BA.5 來勢洶洶 施打第4劑? 學者看法分歧
指揮中心宣布,明起五十歲以上民眾可打第四劑疫苗,對此,專家學者看法不一。台北醫學大學教授陳立昇表示,國外研究證實高齡及機構住民接種第四劑可減少五成死亡風險,並減緩染疫後的「長新冠」症狀;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則認為,以現有疫苗來打第四劑,幫助不大。陳立昇表示,打疫苗為全球公認預防變異株侵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瑞典分析長照機構住民及八十歲以上長者的接種效益,結果發現,相較於接種三劑,接種四劑這一組更能預防死亡,效益達二成七至五成四。台大公衛研究團隊成員、醫師廖思涵說,接種疫苗能預防重症,也可有效減緩染疫後的「長新冠」症狀,例如虛弱、疲勞、嗅覺失調、呼吸短促、味覺失調、頭痛、睡眠障礙等。英國研究發現,接種一劑新冠疫苗可減緩百分之十三「長新冠」症狀,接種兩劑可再多減緩百分之九風險。義大利研究則顯示,接種兩劑以上可有效減少八成四「長新冠」機率。但根據指揮中心統計,目前六十五歲以上民眾和機構住民第四劑接種率均偏低,均僅二成多。不過,中區指揮官、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推估台灣約在九、十月將再現疫情高峰,但目前的新冠疫苗係針對原始株研發,對於Omicron變異株的防護力並不高,台灣不用急著催打第四劑。黃立民也說,以現有疫苗打第四劑,花錢花人力,但幫助有限,期盼次世代疫苗早日抵台,但過程中應有不少民眾重複感染,建議繼續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離。
-
2022-07-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國際BA.4、BA.5疫情再起 專家:這地方務必戴好口罩
歐美、日本等國新冠病毒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BA.5疫情再起,但國內疫情趨緩,指揮中心昨宣布騎機車、腳踏車,以及於戶外或空曠處工作者不需戴口罩,但民眾仍擔心BA.4、BA.5疫情再起,多認為指揮中心是否應讓全民接種第4劑疫苗?專家表示,為預防感染BA.4、BA.5,人潮擁擠場所一定要戴口罩,但全民接種第4劑疫苗「一點意義都沒有」。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說,新冠疫苗可以降低染疫重症及死亡率,但就臨床觀察,目前疫苗無法預防感染BA.4、BA.5,因此指揮中心開放接種第4劑對象,為65歲以上年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者等高風險族群,其他年輕人等一般族群,染疫後多為輕症,接種第4劑疫苗效果不大,此時開放全民接種第4劑疫苗,只是浪費國家預算。黃高彬說,往後全民施打疫苗應為年底上市的次世代疫苗,依目前進度來說,BNT的兩價次世代疫苗預計於10月上市、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於11月上市,指揮中心應積極洽談,次世代疫苗上市後,可以盡速到貨,為民眾施打。黃高彬指出,指揮中心現規範每周入境為4萬人次,並朝向0+7檢疫措施目標邁進,研判疫情應於8月底、9月初再來一波。至於,指揮中心昨宣布騎機車、腳踏車,以及於戶外或空曠處工作者不需戴口罩。黃說,避免感染BA.4、BA.5,民眾至人潮擁擠場所一定要戴口罩。黃高彬說,BA.4、BA.5症狀為疲倦、發燒、頭痛、咳嗽、流鼻水,其中以疲倦最明顯,與BA.1、BA.2的喉嚨痛、喉嚨癢、流鼻涕不同,可說BA.4、BA.5症狀更輕微,但仍需做好防疫,不可輕忽。
-
2022-07-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立即打第四劑還是等Omicron BA.5疫苗?專家解析如何因應下一波新冠疫情
兩個禮拜前我發表新冠疫苗到底救了多少人,今天出爐的數據。今天讀者Lungchin在回應欄裡留言:「目前病毒演變為Omicron BA.5,既有的疫苗不論是本質上還是時間衰減,造成的防護力降低情況,進而加了第一加強劑(第三劑),現在又第二加強劑(第四劑)。想請教林教授,疫苗當初是依原型病毒所研發出的,到了Omicron BA.5,如針對此型出了新疫苗,理論上會有比較好的防護力?還是經過一段時間補一劑加強劑,已能具有足夠防護力?謝謝。」我立刻回覆:「目前醫學界沒有共識。我想以後也不會有共識。問題是在於病毒會不斷演變。打了針對Omicron BA.5的疫苗之後,還是無法完全阻擋下一個變種。目前打加強針的理由是說能避免重症或住院,而不是能避免感染。但也有人認為不應永無止境地打加強針,所以也就只能自己做選擇。」沒想到,在接下來的例行電郵閱覽時,竟然看到一篇才剛發表,跟這個議題完全符合的文章。這篇文章是發表在Kaiser Health News(KHN)網站。KHN是一家致力於提供健康資訊(尤其是醫療政策)的非牟利傳媒。這篇文章的標題是Boost Now or Wait? Many Wonder How Best to Ride Out Covid’s Next Wave(立即打加強劑,還是等待? 許多人想知道如何最好地度過新冠的下一波)。我把它的重點翻譯如下:佩姬現年 56 歲,住在底特律,已經接種了三劑,但目前不打算遵循聯邦政府的建議打第四劑。跟佩姬一樣,一些美國人似乎對三劑疫苗的保護感到滿意。但其他人可能想知道該怎麼做:現在就再打原始疫苗加強免疫,還是等幾個月,等針對最新的、高度傳染性的 omicron BA.4 和 BA.5 量身定制的新疫苗?迅速變異的病毒給公眾帶來了難題,也給衛生官員帶來了溝通上的挑戰。埃默里大學醫學院傳染病學教授 Carlos del Rio 醫生說:「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一點信息空白,它無助於人們做出正確的決定。」Carlos del Rio說,公眾對疫苗在預防嚴重疾病方面的價值了解得不夠多,儘管疫苗不能阻止所有感染。他又說,每一種新的新冠病毒變種也迫使衛生官員調整他們的信息,這可能會加劇公眾的不信任。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數據,在 50 歲及以上的美國人中,大約 70% 的人(以及 65 歲及以上的人中幾乎同樣多的人)沒有接種第四劑。該機構目前建議 50 歲及以上的成年人和免疫系統受損的年輕人打四劑新冠疫苗。上週,多家新聞媒體報導稱,拜登政府正在製定一項計劃,允許所有成年人打四劑新冠疫苗。官員們擔心 BA.4 和 BA.5 的激增,因為它們很容易傳播,並且可以逃脫免疫保護。最近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項研究發現,BA.5 對目前可用的 mRNA 疫苗的抵抗力是早期 omicron 變種的四倍。疫苗專家的不同觀點使一致的信息傳遞變得複雜。儘管像 del Rio 和貝勒醫學院的 Peter Hotez 這樣的醫生認為應該要打第四劑,但 FDA 疫苗諮詢委員會成員 Paul Offit 醫生卻認為只有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才需要打第四劑。洛克菲勒基金會全球公共衛生戰略負責人、也是Offit 在 FDA 小組中的同事 Bruce Gellin 醫生說:「當專家基於相同的科學卻有不同觀點時,也就難怪民眾會對信息感到困惑。」拜登政府在7 月 12 日發布了管控BA.5 的計劃。在近三週以來的第一次白宮新冠病毒簡報會上,聯邦高級衛生官員發出的信息很明確:不要等為 omicron 量身定制的疫苗。 CDC 主任 Rochelle Walensky 醫生說:「現在有很多人處於高風險之中。等新疫苗等到 10 月和 11 月不是一個好的計劃。」由於對 BA.5的擔憂日益增加,FDA 於 6 月 30 日建議輝瑞和莫德納開始生產一種新的二價疫苗,該疫苗將當前版本與針對新病毒株的配方相結合。兩家公司都表示,他們可以在 10 月份為美國提供數百萬劑新配製的疫苗。但是專家認為,鑑於困擾疫苗生產的意外障礙,最後期限可能會延緩幾個月。范德比爾特疫苗研究項目的科學主任Kathryn Edwards醫生說:「我認為我們都在問同樣的問題:當秋季推出的是二價疫苗並且您將獲得目前正在傳播的 BA.4/5 時,現在獲得另一個加強劑有什麼好處?雖然BA.4/5是否會在秋季傳播是另一個問題。」她又說,新冠併發症風險非常高的人可能現在就要接種第四劑,因為它能在等待 BA.4/5 疫苗時暫時預防嚴重疾病。她又說:「關於新冠,沒有什麼是簡單的,不是嗎?就好像打地鼠遊戲一樣。今天早上我看到報導說有一個出現在印度的新變種。也許這將是一個空無一物的漢堡,但是——誰知道呢?——也許是很厲害的變種,然後我們就會想,為什麼我們將疫苗株改為 BA.4/5呢?」原文:打第四劑,還是等Omicron BA.5疫苗
-
2022-07-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防BA.4、BA.5疫情 擴大接種第4劑?評估中
新冠BA.4、BA.5變異株在不少國家再掀疫情,近日南韓擴大第四劑施打對象,包括五十歲以上民眾、十八歲以上慢性病患者等。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確實考慮擴大第四劑接種至五十歲以上,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本周就會擬定建議。但專家認為,無需急著擴大接種對象。國內上周已首見BA.5社區感染本土個案。中區指揮官、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說,國外研究發現,在BA.1、BA.2疫情過後三至四個月,將出現另一波BA.4、BA.5疫情,推估台灣約在九、十月再現疫情高峰。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說,BA.5已成美國主要流行病毒株,日韓也有類似趨勢,不少人還二度感染,國外研究顯示最快再次感染時間為首次感染的廿天後。此外,五月底首見於印度的BA.2.75,已成當地主要感染病毒株,傳染力似乎勝過BA.5和BA.2,恐再添疫情變數。但國內目前第四劑開放對象包括六十五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十八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另包括醫事人員、機場港口、航空機組員、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等對象,可評估自身染疫風險和意願接種。ACIP將討論評估是否擴大接種對象。不過,黃高彬說,目前新冠疫苗係針對原始株研發,對於Omicron變異株的防護力差強人意,因此台灣不用急著催打第四劑。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也持相同意見,他說,以現有疫苗供打第四劑,「花一堆錢、一堆人力,但幫助不大。」除了等待較能預防BA.4、BA.5的次世代疫苗外,現在能做的其實不多。莫德納和BNT等次世代疫苗預計十月問世,黃立民說,屆時可依據疫苗保護力來調整接種對象,但即使順利於十月到貨,也不能馬上開打,至少得花一、兩個月才能打完,根本來不及。
-
2022-07-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你打疫苗了沒 健保TOCC查詢系統增列疫苗接種紀錄
國內新冠疫情持續,國際Omicron新型變異株繼續發生,對社區造成威脅。指揮中心表示,疫苗接種是避免染疫及降低感染重症、住院或死亡最有效的方法。健保署與疾管署、資訊處合作,6月24日起於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於各查詢管道的TOCC查詢視窗顯示「個案新冠疫苗接種紀錄」。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為利醫事人員快速辨識就診病患,是否已完整接種新冠疫苗,鼓勵未完整接種民眾盡速接種,提供民眾後續接種建議或安排接種事宜,健保署於健保TOCC查詢系統提示視窗,顯示全國民眾於境內接種疫苗紀錄,包含各劑別的「接種日期」及「疫苗廠牌」,供醫事人員參考,但不包含民眾於境外接種疫苗資料。指揮中心指出,民眾可至「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 https://reurl.cc/7eW0AQ )網頁,運用各地方政府衛生局提供之「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資訊」或「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地圖」,或參考各縣市衛生局網頁彙整之合約醫療院所接種資訊,挑選方便的接種地點就近接種。指揮中心提醒,請民眾前往接種新冠疫苗時,應備妥健保卡或其他可證明身分之證件,如為接種第2劑或追加劑疫苗者,請記得攜帶「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並向醫護人員說明過往疫苗接種史,以利醫師評估。如近期身體狀況或慢性病情不穩定,請於身體狀況較穩定後再前往接種,接種後亦請多加留意身體狀況,多喝水多休息,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盡速就醫釐清原因。
-
2022-07-15 醫聲.醫聲要聞
染疫兒童的大魔王 專家籲避免MIS-C威脅 快接種疫苗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燒不完,每天萬人確診幾乎已成為常態。其中雖孩童感染新冠肺炎多為輕症,但因台灣地區持續發現少數兒童後續出現「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症狀,據統計孩童染疫後出現MIS-C的比例約萬分之一,且好發於12歲以下兒童,死亡率1至2%且會造成身體重要器官損傷,因此如何積極預防症狀發生及掌握發病徵兆快速就醫,是目前後疫情時代與病毒共存前提下,父母不得不知的重要課題。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邱政洵表示,MIS-C目前發生原因不明,可能跟感染新冠病毒後免疫系統不正常調控或自我抗體攻擊等因素有關,造成全身性發炎反應。他說,由於預防MIS-C的最好方法就是避免感染新冠病毒,而接種疫苗則是防範新冠肺炎感染的首選方式,尤其在疫情持續傳播的情況下,打疫苗的整體好處仍遠遠大於疫苗接種風險及副作用,呼籲5歲以上幼童儘速施打疫苗,才能遠離MIS-C威脅。MIS-C發生在染疫後 出現突發性發燒、出疹應提升警覺「孩童確診新冠肺炎康復後的1週到2個月內,容易出現突發性發燒、全身性發炎的MIS-C症狀。」邱政洵說,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並非出現在新冠病毒急性感染期間,而是出現在染疫康復後的全身性多系統發炎,它好發於6到12歲孩童。他說,雖然國外MIS-C的發生率不高,僅萬分之1至萬分之3而已,但死亡率仍有1%到2%,因此家長須提高警覺,儘管孩子感染新冠病毒大多屬於輕症,一旦疫後出現高燒或皮膚及嘴唇長疹子、眼睛出血、噁心、嘔吐、腹瀉等腸胃道症狀,或活動力突然下降,這些都是MIS-C症狀警訊,建議應立刻就醫治療。口服抗病毒藥僅適用12歲以上民眾 切勿任意幫兒童加藥值得一提的是,針對65歲以上老人或65歲以下12類高風險族群,健保已有給付口服抗病毒藥物,臨床研究證實只要患者在確診5天內服用抗病毒藥物,能大幅降低近9成新冠重症及死亡風險。不過,部分民眾異想天開,想把抗病毒藥物分與幼童服用,以降低新冠染疫康復得到MIS-C風險。邱政洵說,MIS-C是全身性發炎反應,並非針對新冠染疫的急性感染期,而口服抗病毒藥物是用來對付新冠病毒,非用來治療全身性多系統發炎,因此治療MIS-C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根本沒效,必須改用「抗發炎藥」才是真正對症下藥。他說,況且,目前口服抗病毒藥物的適用對象並不包括12歲以下孩童,因此家長千萬別擅自主張幫孩子「加藥」,以免用藥不成反傷身。預防MIS-C首要為施打疫苗 面對疫情戒慎不恐懼邱政洵也說,預防MIS-C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感染新冠肺炎,而避免新冠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施打疫苗,尤其國內目前已開放5到12歲孩童接種第二劑新冠疫苗,在國內COVID-19疫情仍未趨緩,考量染疫恐怕容易併發重症與死亡風險的前提下,接種疫苗的好處仍遠大於接種副作用與不良反應風險,尤其孩童染疫出現腦炎死亡威脅更不容小覷,因此接種疫苗、勤洗手、戴口罩及養成個人良好衛生習慣,仍是防範病毒入侵的不二法門。 (本報導為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系列衛教)
-
2022-07-15 癌症.抗癌新知
疫情困境調查 打疫苗抗體低 6成病友不敢出門
新冠疫情趨緩,但血癌、器官移植、愛滋病(HIV)及先天性免疫不全,或接受化放療、免疫製劑治療等患者,因自身免疫力低下,施打新冠疫苗產生抗體與保護力比一般人低,對疫情仍充滿恐懼。醫師表示,血癌患者接種疫苗後有5成會產生抗體反應,器官移植病患僅有3成1,呼籲除接種疫苗外,還可注射抗體增加保護力。台灣病友聯盟與台灣癌症基金會於今年4月進行「病友疫情困境調查」發現,近8成病友已打完3劑新冠疫苗,但有3成5病友擔心疫苗保護力不足。台灣移植醫學學會理事長吳麥斯說,依國外臨床研究顯示,免疫低下病患施打新冠疫苗,抗體反應以及抗體數量表現都不如一般人。依國外臨床研究顯示,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比一般人低1.2倍、血癌病患低1.4倍、器官移植者更是低於23倍,因此在保護力不足下,免疫低下病患即使施打疫苗,比一般人確診後引發重症與死亡風險較高,加護病房使用率為1.5倍,死亡率則是2倍。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說,截至7月13日,新冠死亡人數中,癌症病友染疫死亡占總死亡人數13%,原因是癌友自體免疫力低下,即便接種第3、4劑疫苗後,保護力仍不如一般人,且打疫苗時可能須暫停治療,或化療期間不建議打疫苗所致。調查也發現,過半病友認為疫情影響就醫治療,超過6成病友擔心有較高的染疫風險,因此害怕出門或與人接觸。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表示,身為洗腎患者,曾聽聞有病友於疫情期間,每次回診都非常恐懼,心生憂鬱,除治療外幾乎足不出戶,導致需要看身心科。吳麥斯說,目前解封後歐美等國,為防止免疫力低下病患族群染疫,除接種疫苗外,也有注射抗體方式提供保護,建議免疫低下病患可與醫師討論評估施打抗體,降低染疫風險。
-
2022-07-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打新冠疫苗 可防7成重症
台灣這波COVID-19 Omicron BA2變異株帶來的疫情造成社區流行,各年齡層族群皆受到感染與影響。不同於疫情初期,當時兒童感染病例少於5%,但Omicron當道後,兒童病例大量增加至20%至25%,即使青少年及成人已接種二劑或三劑新冠疫苗,仍然無法完全避免被感染。兒童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可減少感染機會、降低併發症或重症與死亡危險,七月下旬,六個月至五歲族群即納入疫苗接種對象,補足幾近全齡接種的最後一塊拼圖。指揮中心六月初於六都設立七個兒童大型疫苗接種站,台中榮總與科博館立即動員,五天為6452人接種疫苗,人數居冠,呵護國家幼苗當仁不讓。兒童莫德納、BNT 心肌炎風險小兒童接種mRNA新冠疫苗對預防Omicron,大約有三至四成效果,但預防重症效果可達70%以上,持續超過六個月。目前兒童可接種莫德納和BNT兩種mRNA疫苗,應該選擇哪一種?兒童莫德納與BNT疫苗並無絕對優劣,心肌炎風險小,皆可考處接種。兩種mRNA疫苗的副作用多為輕度至中度,約一至三日內可緩解。注射部位反應六至九成,多屬輕微;倦怠、頭痛約二至六成,通常較常發生在第二劑;發燒在第一劑小於10%,第二劑20%至39%,多數小於攝氏38.5度,反應較青少年和成人族群輕微,產生心肌炎和心包膜炎機率明顯低於青少年。接種三劑 避免死亡最重要方法目前接種的疫苗針對原始武漢株病毒製作,預防感染效果不理想,但接種三劑疫苗,仍公認是避免重症、死亡及預防病毒感染散播最重要的方法。以社會的防疫觀點,可降低疾病防治措施,如停課對於兒童受教權及生理、心理發育的影響,且減少疫情傳播至家人或其他年齡層民眾的機會。今年兒童感染新冠病毒人數和比率明顯增加,常為家庭或學校,包括幼兒園、小學或安親班群聚,雖然症狀大多輕微短暫,如突發性高燒、咳嗽、嘔吐、食欲差、活力降,通常約二至三天,在住院或症狀治療後很快緩解,但父母仍非常焦慮。併發症、MIS-C 家長仍應注意另外,也有不容忽略的併發症,如哮吼、熱性痙攣、腦炎、類流感的肌痠痛與倦怠及少數的肺炎及敗血症等,及無法預期的後續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PIMS-TS/MIS-C)或長新冠症候群(Long COVID),所以仍應注意。至於疫苗以外的預防保健,包括均衡飲食、多種營養,多補充水分,可額外補充維他命,注意個人清潔衛生消毒,如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在公共場所、人潮處、餐廳等公共活動區域接觸介面,注意疫情時期的感冒症狀,並自我隔離,避免散播給他人。萬一孩子受到感染,可服用症狀治療藥物,如止痛退燒藥、綜合感冒藥與化痰劑等、多補充水分、維他命及清冠一號。應注意危險徵候,如持續性發燒、活力差、睡不好、吃不下、喘咳、意識不佳,出現這些狀況時,建議至兒科急診評估及處置。
-
2022-07-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苗到底救了多少人避免死於新冠?最新研究數據出爐
根據數據庫網站Statista,直至前天(2022-7-4)全世界已經施打了121億劑新冠疫苗,其中6億劑是在美國施打的。可是,台灣有位醫師昨天在他的部落格發表「為何要打疫苗?因為無知!」。所以,新冠疫苗真的是白打了嗎?美國醫學會期刊今天(2022-7-6)發表兩篇相關論文:研究論文:Estimated Number of COVID-19 Infections, Hospitalizations, and Deaths Prevented Among Vaccinated Persons in the US, December 2020 to September 2021(2020 年 12 月至 2021 年 9 月在美國接種疫苗的人中防止的新冠感染、住院和死亡的估計數量)美國是在2020-1-19確認首例新冠肺炎,然後是在2020-12-12施打第一劑新冠疫苗。在這個為期將近11個月沒有施打疫苗的期間裡,估計有1600萬人感染新冠病毒以及有31萬人死於新冠肺炎。從2020-12-12施打第一劑新冠疫苗到2021-9-30為止,大約 67% 的 18 歲或以上的美國人和 83% 的 65 歲或以上的美國人已完全接種了兩劑輝瑞或莫德納疫苗或一劑嬌生疫苗。在這個為期將近11個月的疫苗施打計劃期間裡,疫情曾出現過兩波高峰,而估計有2700萬人感染新冠病毒以及有39萬人死於新冠肺炎。根據本研究的估計,從2020-12-1到2021-9-30,新冠疫苗接種防止了大約2700萬感染,160萬住院,和23萬5千死亡。又根據本研究的估計,從2021-9-1到2021-9-30,新冠疫苗接種大約防止了52%的預期感染,56%的預期住院,以及58%的預期死亡。專家評論:Estimated Impact of the US COVID-19 Vaccination Campaign—Getting to 94% of Deaths Prevented(美國新冠疫苗接種計劃的估計影響——朝向避免 94% 的死亡)在沒有精心策劃的國家數據庫的情況下,Steele 等人依賴來自多個來源的估計——其中許多本身是估計的。(註:Steele 等人是上面那篇研究論文的作者)我們不太可能知道全國疫苗接種拯救的確切人數,但我們確實知道疫苗接種是我們預防嚴重疾病和死亡的最有力工具。Steele 等人估計,新冠疫苗接種防止了 58% 的預期死亡。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剩下的 42% 的預期死亡沒有被防止。所以,問題是我們如何才能做得更好。三分之一的美國人仍未接種疫苗,而且年齡組和地區之間差異也很大,所以我們需要新的策略。重建信任至關重要,我們需要循證策略來實現這些關鍵目標。確定和實施有效的干預措施將需要對衛生傳播研究進行大量和持續的投資;了解社交媒體和信息泡沫對信息傳播的影響;公共衛生基礎設施;以及腳踏實地的、有針對性的和個性化的方法。如果沒有基於證據的策略,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繼續搞不懂為什麼可以將死亡風險降低多達 94% 的新冠疫苗卻只能預防 58% 的死亡。(註:作者認為輝瑞和莫德納疫苗在臨床研究裡顯示可以降低死亡風險達 94%)原文:新冠疫苗到底救了多少人,今天出爐的數據
-
2022-07-09 焦點.健康知識+
猴痘是實驗室洩漏出來?會引發下一波全球流行?4個QA、如何預防,醫師一次告訴你
新冠疫情尚未消失,另外一種病毒-「猴痘病毒」,出現多個非洲以外的傳染病例,再度引發大家的擔憂。猴痘(Monkeypox)是猴痘病毒所引起的一種罕見人畜間傳染病,主要發生在一些非洲國家,然而世界衛生組織(WHO)於5月26日表示,迄今逾20個國家共通報約200起確診病例,令人關心歐美疫情特別是美國、加拿大、英格蘭和蘇格蘭等地區,所幸已知傳染速度相對緩慢,目前疫情主要歐美疫情在親密接觸者,同性間性行為者。目前並無大規模接種疫苗的必要,而且並未建議使用天花疫苗對抗猴痘。猴痘的疫情起源英國5月7日出現第一例,該病人曾經去過猴痘流行地區奈及利亞(西非),推論他在那裏感染病毒後,返回英國發病,迄5月24日英國感染總數累計達到57例。加拿大在5月中發現首例,至月底目前確診猴痘病例累計26例,美國境內迄今在7個州分共發現9起猴痘病例,其他比利時、德國、法國、義大利、瑞典、以色列及澳洲等國亦陸續報告零星病例。早在1958年猴痘病毒是從研究用猴子身上發現的,而人感染猴痘病毒最早是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9歲男孩,此後中非和西非的偏遠地區陸續有個案。過往屬於地區性流行,集中在非洲國家包括:貝南、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加彭、迦納(僅有動物病例)等國。2003年美國出現猴痘病例,是非洲地區之外首次猴痘病例報告,多數患者曾接觸受到猴痘病毒感染的進口寵物鼠而感染。2022年5月14日,英國衛生單位接獲兩例家庭群聚猴痘病例通報,病人並無旅遊史,也無境外移入確定病例之接觸史,隨後歐洲與北美洲其他國家陸續通報確定病例。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個案以男性為主,且大部分為「曾與男性發生性行為者」,均無流行地區旅遊史。2022年5月這波疫情,目前經PCR確診之樣本均為西非分支猴痘病毒。猴痘的臨床症狀猴痘臨床症狀與天花類似,但傳染力較弱,嚴重度較輕微。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倦怠。發燒一至三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macules)、丘疹(papules)、水泡(vesicles 圖a)、膿疱(pustules圖b c)階段變化,結痂(crust圖e)脫落(圖f),嚴重病人疹子數目可達數千。症狀持續14至21天,致死率低於10%,大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容易重症,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報告,2022年的疫情病患症狀表現較不典型,包括皮疹最早出現於生殖器或會陰部,且不一定會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發燒等前驅症狀較不明顯,因此在就醫時容易與其他性傳染病混淆。猴痘的潛伏期約為5-21天,通常為6-13天。猴痘病毒 猴痘病毒屬痘病毒科(Poxviridae),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主要由齧齒動物(主要)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屬人畜共通傳染病。猴痘病毒可分為中非(剛果盆地)分支病毒和西非分支病毒,中非分支比西非分支病毒更容易傳播和嚴重,中非分支致死率高達10%,而西非分支致死率約為1%。隨著1980年天花消滅和之後停止接種天花疫苗,猴痘成為現存最嚴重的正痘病毒感染症。猴痘的治療照護 大多數猴痘病患的病程為自癒性,因此以支持性療法為主,以減輕症狀和併發症。目前有數種藥物可用於治療,但僅建議嚴重病患或免疫低下者使用。猴痘的預防方法1.降低人畜共通傳播風險: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時,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以及生病或死亡動物,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2.降低人際間傳播風險:避免與猴痘感染者接觸。3.如有任何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旅遊史與接觸史。4.疫苗接種:台灣自1955年起就未曾再有天花病例發生,因此自1979年起即停止牛痘接種,故該年以後出生之臺灣民眾均為未接種族群。提供一些網路常見的Q&A供民眾了解Q1:猴痘是由實驗室釋放/合成/洩漏出來的?A:猴痘病毒是一種已知的病毒,早在1958年被發現確認,當時實驗室研究用的猴子出現類似天花的水皰,是人類首次發現猴痘病毒。Q2:猴痘與新冠疫苗的關係?AZ疫苗是以黑猩猩腺病毒為載體製成的疫苗?A:引發猴痘的病毒與阿斯利康疫苗中的病毒完全不同。而且猴痘病毒主要是存在於嚙齒目動物,而非猿猴。Q3:猴痘會引發下一波全球流行?A:猴痘的症狀獨特且明顯,不像新冠肺炎有無症狀的傳染,猴痘病毒症狀獨特而明顯,患者通常會出現皮膚創傷,此外發燒、嚴重頭痛、淋巴結腫大、背痛、肌肉痛和無力等症狀配合皮膚病灶的PCR也易於此病的診斷。Q4:猴痘目前無疫苗可以施打?A:答:猴痘疫苗很有效,但是目前不需要大規模施打。最初的天花疫苗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基於牛痘病毒的第二和第三代疫苗已經被研發出來,這些疫苗展現出能夠對抗天花和猴痘的效果,能夠引發強大的免疫反應抵抗天花和猴痘。
-
2022-07-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次世代疫苗來了? 指揮中心:準備就緒可望10月到貨
Novavax疫苗尚有100多劑未到貨,外界關心,何時可到貨?以及次世代疫苗採購情形,預計何時到貨及開打時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民眾接種Novavax疫苗踴躍度,還需要觀察,並視各縣市施打狀況,如果打的多,當疫苗剩餘量低於15萬劑前,指揮中心就會開始加訂。次世代疫苗方面,莊人祥說,指揮中心今年已與莫德納簽訂採購2000萬劑疫苗,包括一般及次世代疫苗,現在進口900多萬劑,還有1000多萬劑可以進貨,依莫德納於國外研究,預計9月底、10月初可完成美國EUA,如果進度順利完成,同步也會請莫德納提供送審資料,台灣如果也獲得EUA,並都準備好,就能於10月進口到台灣。國內第4劑新冠疫苗開打,指揮中心表示,針對第2次追加劑,也就是第4劑疫苗,有些醫療院所、民眾還不了解,因此針對對象進行說明與衛教,目前開放施打對象為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與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低下且病情穩定者,因有些醫院會誤以為接種對象一定要65歲以上,在此特別說明,18歲以上有免疫不全、低下等都可接種。莊人祥說,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低下且病情穩定者,包括正在進行或1年前曾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癌症患者、幹細胞移植患者,以及中度嚴重免疫不全,洗腎,HIV陽性等患者,或使用高度免疫抑制藥物、過去6個月接受放化療者,或其他經醫師評估免疫力不全等可以打基礎加強劑者。另外,可自行評估風險接種者,如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社福機構與照顧系統等,與第一次追加劑間隔5個月或150天以上,就是可以打第四劑至於,6個月到5歲兒童莫德納疫苗是否於7月21日開打?莊人祥說,依食藥署進度,應於20日完成封緘,21日配發,經各縣市配送到醫療院所,是否21日開打,將視各縣市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