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抗體
共找到
1958
筆 文章
-
-
2021-12-02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喉嚨痛走路搖晃 感染疱疹病毒
新冠病毒讓全球一夕變天,其他病毒威力一樣不容小覷。一名20多歲男研究生因喉嚨痛到耳鼻喉科就診,後來出現嚴重頭暈、說話不清、走路搖晃狀況,轉診至神經內科確診,感染疱疹病毒進而引發急性小腦共濟失調,經治療已獲改善。衛福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邱詡懷表示,發生急性小腦共濟失調原因眾多,不同年齡層都有不同病因,包括腦中風、自體免疫疾病、病毒性小腦炎、藥物中毒、酒精中毒、基因遺傳性疾病等都有可能。邱詡懷指出,發生急性小腦共濟失調,病人除了嚴重頭暈外,常出現明顯的運動協調功能失常、走路不穩跌倒、說話含糊且缺乏語調、眼睛顫動等症狀。該名男研究生先出現喉嚨痛、咽喉發炎等呼吸道症狀,以為只是感冒,後續卻發生走路搖晃、話說不清楚等現象,經診療後發現,患者眼睛運動及四肢活動有明顯協調異常,步寬擴大,說話也出現構音困難的情況,因此立即住院接受治療。邱詡懷表示,患者經抽血、腦部核磁共振、腰椎穿刺等檢查,驗到帶有疱疹病毒抗體,可能與先前引起喉嚨發炎症狀有關,診斷為急性小腦共濟失調。經抗病毒藥物及類固醇治療後,症狀逐漸改善,門診追蹤時僅剩些微症狀,已能行走。邱詡懷說,疱疹病毒會造成中樞神經系統問題,影響小腦、腦部等,愈早治療效果愈好,若發病快2周才就診,多半會留下永久後遺症,包括頭暈、肢體協調差、說話不清楚等。該名患者近2周才到神經內科就醫,恢復狀況不錯,真的是運氣好,建議民眾如有相關症狀,一定要及早就醫避免拖延,平時也要勤洗手、戴口罩等,建立良好衛生習慣。
-
2021-12-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青少年打第二劑疫苗影響學測 專家:間隔12周仍應接種
台大醫院感染科前醫師林氏璧今天接受節目訪問表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開放青少年打BNT第二劑疫苗,不代表疑慮完全解除,因心肌炎主要發生在接種第二劑後,且整體要觀察28天較為保險,因此有家長擔心明年1月學測考試會受到影響。專家表示,青少年仍有染疫風險,如今年5月國內疫情爆發,就有許多學生染疫,因此春節前間隔12周就打會比較好一點。指揮中心疫苗諮詢小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天參與「企業新冠流感打擊聯盟」活動時受訪說,春節期間防疫旅館不足,因此入境管制上有一些鬆綁,對社區疫情會是個考驗,尤其是學生族群染疫,不只是停班、停課,還有家庭照顧問題等,雖然青少年染疫後不太會引發重症,仍必須做適當防範,因此與第一劑間隔12周以上,就可接種第二劑。李秉穎說,所以做這樣的決定,因為間隔12周也很久了,心肌炎發生率並未明顯上升,若再延長時間,好像也沒有好處,學生都要放寒假了,間隔太久沒打,也會讓人擔心防護網會不會出現破洞,因此時間到就打會比較好一點。李秉穎指出,接種第二劑疫苗後,體內免疫力上升比較快,產生抗體不需兩周時間,建議學生於春節前接種第二劑即可,以降低社區感染風險。李秉穎認為,春節期間若要管制人潮出遊措施「其實很難」,也不容易限制,如跨年活動或現在正進行的中華職棒總冠軍賽,大規模人潮聚集、流動上沒有太大差別,說不定職棒總冠軍賽的人與人社交距離,比起跨年活動還要更近,因此參與類似大規模人潮活動時,呼籲大家還是要戴好口罩。至於,春節期間,關於入境者7+7檢疫措施。李秉穎提醒,入境者應嚴格遵守7天自主健康管理,不守規定的人若自行外出或聚餐,將可能形成防疫破口,「人情之常」就是只和家人團聚。
-
2021-12-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男大生打2劑BNT疫苗無不適 18天後突昏迷死亡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表示,嘉義一名18歲男大生9月29日、11月12日接種2劑BNT疫苗,無不適症狀,11月29日突然昏倒送醫搶救不治,將司法相驗釐清死因。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下午公布最新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通報,昨天共新增74件非嚴重不良事件、58件其他疑似嚴重不良事件、4例死亡。4例死亡個案中,有1例接種莫德納疫苗,該個案為72歲女性,接種疫苗後148天發生;1例接種高端疫苗,個案為38歲女性,於接種後37天後發生;另有2例接種BNT疫苗,2名個案均為男性,分別為18歲及87歲,於接種後18天至21天發生。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接受記者電話聯訪時表示,這名接種BNT疫苗死亡的個案為嘉義一名18歲男大生,個案於9月29日接種第1劑、11月12日接種第2劑疫苗,接種後無特殊症狀。莊人祥說,個案於接種後18天、11月29日即因不明原因昏倒,緊急送醫搶救仍宣告不治,嘉義地檢署將進行司法相驗釐清死因。莊人祥指出,另一名接種高端疫苗後死亡的38歲女性,原本就有其他慢性疾病,個案於10月20日接種第1劑疫苗後,10月26日就醫檢查發現呼吸不正常、生命徵象不穩定,急救後仍不治。台灣最快明年元旦後,將開放接種第3劑COVID-19疫苗,已知接種AZ疫苗者可混打mRNA疫苗,但接種高端疫苗者該混打哪種疫苗、安全性及抗體效果如何,備受矚目。根據聯合報報導,馬偕醫院及長庚醫院日前展開高端疫苗混打試驗,最快12月中公布結果。指揮官陳時中說,結果出爐後,會邀集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委員開會討論。
-
2021-12-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給青少年打第二劑? 陳時中:試驗還在做
指揮中心宣布民眾可混打AZ+mRNA,但唯獨高端混打爭議不斷。本報今天獨家披露國內包含林口長庚醫院、新竹馬偕醫院,都正進行12歲至17歲青少年施打「高端-高端」實驗,皆已施打完畢,後續將抽血測驗抗體。不過對於外界關心指揮中心是否會將高端納入青少年第二劑選擇,指揮官陳時中則表示,還需等試驗結果和ACIP委員討論決定。目前國內疫苗第一劑覆蓋率為77.93%、第二劑覆蓋率56.8%。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國內四種疫苗目前有547萬在庫,還有390萬需要驗收,總共有937萬疫苗在手。陳時中則呼籲,現在國內疫苗非常充足,民眾可在預約平台或衛生所及醫療院所預約,請民眾進快接種,可避免重症、死亡等。至於我國11月6日到貨的我自購59.4萬劑AZ疫苗M,效期僅到11月30日,不過陳時中表示,這些疫苗都已全數接種完畢,沒有報廢問題。
-
2021-12-01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20歲男研究生「喉嚨爆痛」走路不穩 是這病毒惹的禍
新冠病毒讓全球一夕變天,其他病毒威力一樣不容小覷。國內一名20多歲男性研究生,起初喉痛疼痛到耳鼻喉科就診,後來出現嚴重頭暈、說話不清,走路搖晃需要他人攙扶,才轉往神經內科治療,經診斷感染皰疹病毒引發急性小腦共濟失調,經過藥物治療後症狀已改善。收治該名個案的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邱詡懷表示,出現急性小腦共濟失調原因眾多,依照不同年齡層都有不同病因,包括腦中風、自體免疫疾病、病毒性小腦炎、藥物中毒、酒精中毒、基因遺傳性疾病等等都有可能。邱詡懷指出,發生急性小腦共濟失調,病人除了嚴重頭暈之外,常出現明顯的運動協調功能失常、走路不穩跌倒、說話含糊且缺乏語調、眼睛顫動等症狀。該名20多歲男研究生案例,原先出現喉嚨痛、咽喉發炎等呼吸道症狀,以為只是感冒,後續出現走路搖晃、話說不清楚等,才到神經內科就診,經邱詡懷診療後發現,個案出現眼睛運動及四肢活動有明顯協調異常,步寬擴大,說話也出現構音困難的情況,因此立即住院接受治療。邱詡懷表示,個案住院後經過抽血、腦部核磁共振、腰椎穿刺檢查等檢查,驗到帶有皰疹病毒抗體,可能與先前引起喉嚨發炎症狀有關,診斷為急性小腦共濟失調。經過抗病毒藥物及類固醇治療後,個案症狀逐漸改善,於門診追蹤時已僅剩些微症狀,已能自行行走。「他算是運氣很好」邱詡懷指出,病毒造成中樞神經系統問題,尤其影響小腦、腦部等,能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如果發病快2周才就診,多半會留下永久後遺症,包括頭暈、肢體協調差、說話不清楚等。該名個案發病近2周才到神經內科,恢復狀況不錯,真的是運氣好,建議民眾如有相關症狀,一定要及早就醫避免拖延,平時也要勤洗手、戴口罩等,建立良好衛生習慣。
-
2021-12-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南非12天翻盤!學者:若有Omicron移入應取消春節專案
Omicron變異株在六大洲侵門踏戶,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今直播分析,Omicron集合現有變異之大成,等於大幅展開「RBD結合部位三把刀」,讓傳播力再上層樓,12天即讓南非疫情翻盤。各國嚇得急速因應,以色列鎖國、英國強制高風險區旅客檢測並隔離14天,紐約州也宣布即將進入緊急狀態。學者也擔心,各大洲疫情近期再起,很可能是Omicron已進入社區所致,Omicron的真正源頭也不見得是非洲。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提醒,南非二劑覆蓋率僅24%,其經驗無法直接套用於覆蓋率較高的國家和台灣,建議持續嚴守邊境,一旦定序發現Omicron病例,就要取消春節10+4或7+7方案,無論是否接種疫苗一率強制隔離14天,以免在Omicron趁隙進入社區。台大公衛學者任小萱指出,Omicron突變部位多,集合之前四大變異株的主要變異於一身,僅L452R沒有。例如導致結合、傳播力更強的D614G、P681H、還有與免疫逃脫和疫苗中和抗體濃度下降有關的K471N、S477N、T478K、E484K。好消息是,Omicron和Alpha株一樣在第69到70位置有缺失,但Delta卻沒有,因此可透過PCR核酸檢測初步判斷,如果PCR看到S蛋白這段基因陰性,很可能就是Omicorn。台大公衛學者古玫生表示,新冠病毒的RBD蛋白質立體結構就像一把瑞士小刀,刀鋒結構越是展開向上,結合人類ACE2受體的能力越強。相較於過去水貂身上發現的變異株RBD結構向上程度僅55%、Alpha變異株向上程度65%,Omicron卻高達85% 。任小萱表示,南非資料另發現Omicron有H655, N679, P681這三個部分也有變異,可能強化傳播力。科學家比較Omicorn、Bete、Delta三種變異株造成疫情翻盤,佔率超過五成所需的時間,結果顯示,Beta需要100天,Delta需要50天,Omicorn卻只要12天。台大公衛學者范僑芯指出,因為南非兩劑疫苗覆蓋率僅24%,Omicorn在一個月內就佔確診病例九成,把原本佔率九成的Delta擠到少於兩成,每天確診人數急速飆升四倍以上,確診個案九成都未曾接種疫苗。不過,台大公衛多位學者一致認為,面對Omicorn無需悲觀。陳秀熙表示,上述推論都要經過更多觀察才能證實,但可以確定的是,各國已從對抗Delta變異株經驗中學習,加上二、三劑覆蓋率持續拉升,做好防疫和檢測,Omicron應不致造成大流行,毋需悲觀。
-
2021-12-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獨/長庚、馬偕「高端混打實驗」最快12月中出爐
指揮中心宣布民眾可混打AZ+mRNA,但唯獨高端混打爭議不斷。ACIP召集人、台大小兒感染科醫師李秉穎表示,國內已有高端混打受試者進行臨床試驗,最快年底前或三劑開打前公布,除了台大醫院外,長庚醫院及馬偕醫院,近期也將有初步結果。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先前長庚醫院收案「AZ-高端」等混打實驗,最快十二月中會有結果公布,但至於「AZ-AZ-高端」等三劑臨床實驗,除了對象需要選擇完整接種二劑疫苗,並再追打第三劑、測抗體,時程較長。林口長庚分子感染症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陳志榮表示,目前長庚第三劑臨床收案對象多為醫護人員、機組員等60歲以下族群,多在今年三月及五月就最早打完二劑完整疫苗,給予AZ、BNT、莫德納及高端疫苗,每組100人,共收案400人。目前本月仍在持續收案進行施打,預計一月會有初步報告。馬偕兒童醫院醫師邱南昌則表示,高端混打的進度已打完二劑疫苗且抽血完畢,約於十二月有抗體初步檢驗情況,但礙於檢驗單位較少,必須排隊篩檢,預計十二月結果會出來。但相較AZ、莫德納及BNT疫苗,高端尚未完成三期臨床實驗,且國內混打數據也尚未出爐,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指揮中心話講太快了」,他認為國內雖有少數赴美者混打高端和他牌疫苗,但未來廣開給一般民眾施打,風險仍須自負。除了第三劑疫苗爭議外,指揮中心近期宣布,將開放青少年可施打第二劑BNT疫苗,家長卻憂心有心肌炎風險,李秉穎則於指揮中心記者會解釋,ACIP建議要間隔12周施打,風險較低。國內也有專家表示,傳統的次單位蛋白疫苗少了他牌疫苗有血栓、心肌炎等副作用等優勢,能為青少年風險解套。國內包含林口長庚醫院、新竹馬偕醫院,都有進行12歲至17歲青少年施打「高端-高端」實驗,進度皆已施打完畢,後續仍需要後續抽血、測量抗體滿半年,最快也要到明年後才有結果。邱政洵認為,據現有疫苗僅mRNA疫苗可施打於青少年,青少年選擇有限,認為國內應該要加緊腳步,除了成人混打,也要同步做青少年的高端混打實驗,「尤其青少年二劑受緩打影響,收案對象間隔數拉恐太長,數據有限。」若未來高端適應症能從20歲下開至12歲,則可解決家長焦慮。新竹馬偕紀念醫院試驗團隊兒科醫師林千裕指出,高端的青少年適應症下修,得等國內外數據出爐,且必須經食藥署核准,未來混打或三劑實驗結果佳,明年終也有機會成為第三劑施打,或提供未來11歲兒童的第一、二劑選擇。
-
2021-12-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第三劑最快明年開打 李秉穎:高端得先等食藥署核准EUA
Omicron變異株來勢洶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替高風險族群加打第三劑,第三劑品牌任選。不過高端疫苗尚未完成臨床試驗,即開放高端族出國混打或加打第三劑,專家直指,等於是由民眾自負風險。指揮中心疫苗諮詢小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接受新聞放鞭炮主持人周玉蔻專訪,他表示,初步瞭解,高端應該要等到食藥署審核它的第三劑緊急授權(EUA)才能使用在第三劑。李秉穎表示,美國目前有三種疫苗,可以使用於第三劑注射,都有經過美國食藥局的審查,他認為,有經過審查的程序相對比較完備。台灣目前使用的四款疫苗,有三款為AZ、BNT以及莫德納,是否採取國際通過第三劑的EUA即可使用,還是我國食藥署需要再審核一次,他並不確定。但高端疫苗屬於國產疫苗,應該是要通過食藥署審核第三劑的EUA才能使用。李秉穎表示,全世界對於第三劑疫苗的規定不一,大部分是與第二劑間隔六個月,若是要出國或有特殊原因需要加速體內的免疫反應,國內專家認為第三劑與第二劑間隔的時間為五個月也可以。李秉穎表示,間隔六個月的建議,主要是從免疫學的角度看,此方式效果最佳。研究顯示,第三劑與第二劑僅間隔三個月,免疫反應的效果低於間隔六個月。像是AZ疫苗第三劑的間隔達十一個月,抗體加強反應會更高。他指出,六個月是多數國家的建議,並不是說「六個月」是一個一定要遵循的絕對值。李秉穎表示,第三劑的選擇,並沒有太多「混打」的實證,國內也希望臨床試驗結果快一點出來,後續給予民眾更完整的建議。現階段可以建議的是,施打二劑AZ疫苗的保護力低於二劑mRNA疫苗,會建議施打AZ的族群,第三劑不要再打AZ,可以打其他品牌。其餘的選擇方式,則是可以考量「副作用」,若前二劑施打副作用強,第三劑建議換品牌。30歲以下男性,擔心施打mRNA疫苗會有心肌炎等副作用,就選AZ或高端;擔心血栓,就選mRNA疫苗或高端。許多民眾擔心,第三劑的副作用會「加成」。李秉穎表示,從研究數據看來沒有這一種現象,反而第三劑的副作用與第一劑施打時類似,民眾無須過度擔心。
-
2021-12-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莫德納CEO指舊疫苗對變種效果差 李秉毅:他應該是商人
新冠肺炎病毒不斷突變,新的變異株Omicron更是讓全球聞之色變,台灣也決定要加速追加第三劑疫苗的腳步,但莫德納藥廠的CEO出面表示,原有的疫苗對變異株的保護力不佳,到底第三劑該打什麼樣的疫苗?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諮詢委員李秉穎表示,「CEO可能不是學者是商人」,應該打原來的疫苗就行。至於變異株一直出現,什麼時候才有脫下口罩的那一天?他答覆「很難說,一到三年都可能」台大小兒感染科醫師李秉穎昨晚上「年代向錢看」節目時,做了上述表示,針對兩個主要的變異株都來自南非,有一說法可能與南非愛滋病患者比率較高有關連,他表示,愛滋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不全,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無法有效殺死,會在體內存在一段較長的時間,病毒會不斷突變以適應人體的免疫系統,因此會有比較多的機會產生突變株,也是南非比較可能產生變異株的原因。他表示,之前Delta變異病毒出來時,大家都很恐慌,也確實造成大流行,但主要是人為因素影響,包括英、美及以色列等國家,因認為疫苗覆蓋率已達到七、八成,因此放鬆管制、大家不必戴口罩,才會造成病例大增,但這次Omicron出來之後,英國終於決定恢復戴口罩,絕對有助於疫情的控制。節目主持人詢問李秉穎,口罩到底要戴多久?病毒不斷的變化,「難道未來3、50年都要戴口罩嗎?」,李秉穎則答覆「不必這麼久,你的後半生還是有希望的」,雖然很難預測何時會完全輕症化,但全球很多專家都持這種論點,人類遭遇一種新的病毒,一開始是很猛烈的,但免疫系統經過不斷地攻擊,會產生一些交叉保護的效果,因為人類的免疫系統是經過長時間的進化,未來病毒感染後的症狀會像是感冒,但到底需要多久的時間,「也許是1年、2年、3年」。針對莫德納CEO表示,現有疫苗對變種病毒的保護效果並不好,李秉毅則表示,「莫德納CEO應該不是學者是商人」,從Delta病毒的經驗可以了解,疫苗遇到變種病毒,中和抗體可能下降5、6倍,但是保護效果卻只下降10%到30%,Omicron可能也差不多。李秉穎表示,變種病毒不斷出現,在疫苗界就有兩派不同的做法,莫德納就是利用變種的南非病毒來做出新的次世代疫苗,輝瑞用的仍是原始病毒做出的疫苗,結果證明,兩者的效果是差不多的,打第三劑之後都能增強對變異株的保護效果。
-
2021-12-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防心肌炎 專家促青少年第2劑隔12周
指揮中心前天拍板,開放十二至十七歲青少年接種第二劑BNT疫苗,預計十二月中旬於校園施打。指揮中心昨公布青少年心肌炎或心包膜炎個案,總計廿三例,有二人住院中。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可預期第二劑不良反應將大於第一劑,但是,接種仍「利大於弊」,而且間隔延至十二周,可以減少心肌炎發生。李秉穎表示,今年五月國內疫情爆發時,出現多起校園感染事件,就算學生並非重症高風險族群,仍具傳染力。近期新變異株Omicron出現,有社區傳播風險,因此ACIP委員會建議青少年應接種第二劑,以建構較完整的保護網。疾管署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陳婉青說,截至十一月廿四日,共廿三位歲青少年接種BNT後,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其中,一男一女住院中。廿三名個案為十九男四女,男性比女性多,與國際相仿,多在接種疫苗後十四天內出現症狀;症狀以急性胸悶或胸痛為主,其次為運動後或平躺後呼吸困難,另有發燒、心悸、暈眩、食慾下降等。李秉穎表示,據BNT仿單建議二劑接種間隔為三至四周,但根據國際研究顯示,若二劑間隔延長到六至十四周,不僅不影響疫苗抗體生成性,更可能因延長間隔時間而減少心肌炎發生機會,但間隔周數和心肌炎發生率間的直接相關性尚未被證實。指揮中心宣布最快明年一月開放民眾任選接種第三劑疫苗,相較AZ、莫德納及BNT疫苗,高端未完成三期臨床,接種第三劑具一定風險。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只要食藥署通過四款疫苗第三劑緊急授權(EUA)就可接種,不可能等到所有臨床試驗組合結果出爐才開放。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目前混打高端疫苗第二劑及第三劑實驗皆未出爐,若能得知抗體表現結果,再來宣布第三劑接種政策,民眾才能放心選擇疫苗。國內雖有少數「新四劑戰士」混打高端和他牌疫苗,但未來廣開給一般民眾施打,少了數據支持的結果就是「風險自負」。
-
2021-12-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未完成臨床試驗!高端族第三劑品牌任選 專家:風險自負
指揮中心宣布最快明年一月開放民眾任選接種第三劑疫苗,相較AZ、莫德納及BNT疫苗,高端未完成三期臨床,接種第三劑具一定風險。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只要食藥署通過四款疫苗的第三劑緊急授權(EUA)就可以接種,不可能等到所有臨床試驗組合結果出爐才開放。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目前混打高端疫苗第二劑及第三劑實驗皆未出爐,若能得知抗體表現結果,再來宣布第三劑接種政策,民眾才能放心選擇疫苗。國內雖有少數「新四劑戰士」混打高端和他牌疫苗,但未來廣開給一般民眾施打,少了數據支持的結果就是「風險自負」。莊人祥表示,四家業者提出審核的報告,雖然是同品牌打第三劑的相關報告,但無損於指揮中心開放第三劑讓人民任選品牌的決議。他強調,目前進行的各類疫苗混打試驗,即使結果出爐,也是提供給民眾作為品牌選擇的參考,不會左右食藥署EUA的審核。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建議,第三劑打與前兩劑一樣的品牌,風險較低,第三劑目的是追求抗體濃度變高,國際上多選擇加打mRNA疫苗,不過混打腺病毒疫苗,如AZ疫苗,也能達到相同效果。至於混打次單位蛋白疫苗,如高端疫苗,這類數據相對少,但優勢是減少誘發血栓、心肌炎等不良反應,盼國產疫苗能加速取得臨床實驗數據。李秉穎表示,目前國內已有成人進行高端疫苗的第三劑混打試驗,以及青少年接種高端實驗,最快年底或於第三劑開打之前將有結果公布。至於開放12至17歲青少年接種第二劑BNT疫苗,李秉穎指出,可預期第二劑不良反應將大於第一劑,但接種仍「利大於弊」,且間隔延至12周,可減少心肌炎發生。
-
2021-11-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Omicron防疫加嚴? 陳時中:觀察2至3周會有初步結果
新冠病毒Omicron變異株來勢洶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有無進一步防疫措施。指揮官陳時中說,現在還是不明的情況,依它的結構變異位置多,外界認為,它的傳播力、重複感染性及疫苗逃脫率可能比較高,會不會使重症或死亡率比較高,現在都還不知道。南非宣稱,目前確診患者輕症比較多,但感染者多為40歲以下,對重症影響還不清楚,應觀察2至3周就會有初步結果。陳時中今天參與「藥物科技研究發展獎」頒獎典禮,典禮後受訪表示,國內相關防疫措施要不要加嚴,必須看2至3周後的結果為何。至於,香港、日本已出現感染Omicron確診個案,指揮中心會不會停飛香港、日本航班?陳時中說,從邊境入境的確診個案,對於社區有何影響還需觀察,且台灣目前沒有直飛南非的航班,「也不會」停飛香港、日本航班。指揮中心會不會再增加「高風險地區或國家」。陳時中說,還需觀察疫情變化,目前看來歐洲國家,如葡萄牙、荷蘭、英國,分別增加13例、12例、11例,但這些均為境外移入個案,往後對社區是否造成影響,才是我們關心的。專家建議,若要追加第三劑疫苗,應施打次單位蛋白疫苗,以追求低的不良反應,高端疫苗表示,已著手進行相關研究,這與一般認為追加第三劑疫苗應採mRNA疫苗有所不同。陳時中說,現有疫苗均為緊急使用授權(EUA),每款疫苗也都會宣稱它的好處及相關不良反應,我們的作法就是讓大家自由選擇,並提供專業的意見,讓大家參考。另有專家認為,不可以施打兩劑不同品牌的mRNA疫苗,但如此施打會不會有問題。陳時中表示,依目前科學證據來看「不會怎麼樣」,這是相同技術平台,但既然已打了mRNA疫苗,應還是選擇同一品牌的疫苗,因為疫苗混打越多,可能的不良反應也會稍多一點。如台大進行的研究就是一樣的,混打的結果是對病毒的保護力比較好,抗體比較多,但不良反應也會多一點,好處、壞處都有,民眾就依身體或觀念上的需要,去選擇合適的廠牌,我們都會把各類的疫苗都準備好。至於,12至17歲青少年是否要追加第三劑BNT疫苗。陳時中說,這必須等待青少年都打完第二劑後,再經由專家小組討論,目前是針對18歲以上族群「建議要打」,而特別族群則是「應該要打」。目前國人接種新冠疫苗預約意願不高,指揮中心會不會祭出催打措施?陳時中說,打疫苗可以保護自己,大家應不斷彼此互相提醒,民眾都應該打疫苗。
-
2021-11-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第三劑要跟二劑「同品牌」?李秉穎:混打無太大風險
國內開放青少年可施打第二劑BNT疫苗,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呼籲要延長至12周以上施打,其心肌炎比例可降為與施打第一劑時差不多,但仍有相當風險。至於一般國人施打第三劑追加劑,與第二劑疫苗是否相同,其安全性並無太大問題。目前有許多民眾已經接種完二劑新冠疫苗,包含施打二劑同品牌疫苗或混打者,在面臨第三劑疫苗時,該如何選擇。ACIP召集人、台大小兒感染科醫師李秉穎表示,其中混打者可能局部不良反應較高,但混打或施打同品牌疫苗者,在抗體效果也差不多。但他提醒,不同疫苗仍有不同風險,如腺病毒疫苗,如AZ有血栓問題,而BNT疫苗疫苗在30歲以下族群有心肌炎問題,但經ACIP專家討論後,開放第三劑讓民眾自由選擇,可選擇施打高端、AZ或mRNA疫苗。防疫醫師陳婉青表示,根據美國研究,青少年於三至四周,施打BNT施打第二劑的心肌炎機率,是第一劑的10倍上下,國內目前有110萬名青少年接種第一劑BNT疫苗疫苗,仍有2例青少年尚未出院,其中1例剛住院不久。李秉穎指出,國外仍有國家暫緩青少年接種二劑,但即使青少年染疫重症風險低,接種第二劑BNT疫苗仍利大於弊,「自然感染引起心肌炎機率,遠大於疫苗引起的心肌炎,還可能引起其他病發症,甚至重症及死亡。」他也認為,青少年也是防疫不可或缺的一環,包含五月本土疫情爆發,學校班級群聚導致停班停課,造成很多社會負擔和家戶感染,也會傳到其他學校,變成社區傳播鏈重要一環,「不能只看重症風險,也要考慮群體,仍建議打第二劑,但沒有強迫性施打。」
-
2021-11-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青少年第二劑終於放行「要隔12周」 ACIP決策理由曝光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ACIP召集人、台大小兒感染科醫師李秉穎指出,先前開會決議因青少年接種第二劑mRNA疫苗,引發心肌炎比例高,所以暫緩二劑接種,再根據數據來研究是否施打,近期則公布只要接種滿12周以上,即可施打第二劑。相較於國外並無特別限制間隔長短,對於ACIP會議研究結果訂為間隔12周,理由為第一、二劑延長到6至14周本身比仿單建議更長,但不會影響抗體及細胞免疫,且還有研究指出間隔較久,抗體越高。李秉穎表示,根據加拿大、英國監測數據,延長接種間隔不會影響抗體生成,且可能會減少心肌炎發生,評估有可能延長間隔,就能降低心肌炎發生率,英國也曾宣佈暫緩,如今又建議青少年間隔十二週以上,就可接種第二劑。他表示,尤其因為有新變異株,可能有社區傳播風險,也需要針對青少年接種,建構較完整的保護網。建議青少年接種第二劑BNT疫苗時,要注意不良反應作用,據美國研究指出,青少年間隔3週以上施打第二劑,不良發生率比第一劑高很多。李秉穎呼籲,心肌炎症狀家長和個案都要多注意尤其年輕男生個案,台灣統計只有少數者,超過十四天發生不良症狀,而28天內若有任何不適,需要盡快就醫檢查,包含心悸、心臟顫動、暈厥,呼吸急促等心肺功能受損症狀,甚至走幾步、爬樓梯就很喘等,要立刻送醫。
-
2021-11-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因應變異株Omicron 高端:針對Beta株建立疫苗抗原
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南非等國發現的B.1.1.529新冠變異株命名為「Omicron」,並列為「高度關注變異株(Variants of Concern, VOC)」,高端疫苗表示,針對現有的高關注度變異株,已經針對高傳染力且免疫脫逃程度較高的Beta株建立疫苗抗原,並進入生產測試。高端表示,對於新種突變Omicron變異株,目前雖尚無強烈證據顯示Omicron的免疫脫逃程度,但高端疫苗已同步開始進行基因序列評估,並開始進行抗原建立之測試工作,以利在最短的時間內啟動Omicron株抗原的量產準備。Omicron相較於其他新冠病毒變異株有著更多的變異點位,但目前仍無法了解Omicron是否比其他變異株更具傳染性或有更高的致重症風險,而藉由目前全球資料庫所釋出的Omicron基因序列資訊,高端也說,已著手展開因應方案,以協助全球防疫。高端表示,除了根據先前針對Alpha、Beta及Delta變異株的中和效果數據外,同時已針對Omicron變異株的基因序列,建立Omicron偽病毒(Pseudovirus)系統,以評估現有高端新冠肺炎疫苗對Omicron的中和抗體效價。此外,目前全球已上市的新冠疫苗,皆已展開第三劑追加免疫的評估,以藉由高劑量或第三劑疫苗誘導更高的免疫反應,提升中和抗體濃度以對抗Omicron這種高突變變異株。高端表示,先前對抗變異株的動物試驗數據已在國際知名期刊《臨床感染疾病》公開,對不同的變異株皆具有良好的抗體中和效果,且疫苗高劑量組臨床試驗,及追加施打第三劑的延伸試驗皆進行中,此外,包含兩劑AZ疫苗與第三針混打高端疫苗的試驗結果也已在進行數據分析;期望能以優異的免疫生成性對抗變種病毒。高端表示,參加WHO團結試驗,受試者族群橫跨美、亞、非三大洲,目前Omicron變異株的流行地區也在收案範疇中,倘若該病毒於團結試驗位於非洲之臨床試驗點流行,將可以評估現有疫苗對抗Omicron變異株之保護力等實證資料。
-
2021-11-29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消除C肝倒數4年半數未治療 現開放任何科醫師都可開藥
台灣目標2025年消除C肝,目前僅達標一半,可能與過去僅限消化系專科醫師才能開藥有關,因為C肝風險偏高的雲嘉南高屏偏鄉,七成都沒有消化系專科醫師。健保署10月22起開放所有科別醫師都可開藥,每周新增治療人數已上升三成,健保署提醒45歲以上民眾可接受國健署免費肝炎篩檢,確診C肝可在原篩檢院所接受治療。健保署今公布最新執行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健保給付計畫之醫事機構參考名單,民眾若想知道哪些診所有開立C肝口服藥,可致電詢問分區業務組或點選網頁查詢:https://www.nhi.gov.tw/Content_List.aspx?n=A4EFF6CD1C4891CA&topn=5FE8C9FEAE863B46。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連恆榮表示,C肝服藥治療成功率高達98%,台灣約有40.5萬名C肝病患,根除目標是治癒32萬人,扣除已接受干擾素治療的8萬人,等於還有24萬人要治療,但目前僅12.8萬人有治療,只達標一半。今年受到疫情影響,接受篩檢和治療的人數下滑,為了讓更多病患出來接受治療,現階段的重點為提升治療方便性、主動出擊找出病人。根據衛生福利部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定義的C肝風險潛勢等級,發現高風險及中高風險的鄉鎮區,有72%並無消化系專科醫師登記執業,尤其以雲林縣、嘉義縣、臺南市、高雄市以及屏東縣的鄉鎮區佔多數。為即時協助病人接受治療,健保署10月22日起公告取消開立C肝口服新藥處方的科別限制,只要醫師有能力、有信心,就可以服務病人。連恆榮指出,10月22日開放後,每周新增治療人數從9月的370多人增加到421人,最高甚至有505人,以雲嘉南治療人數最多。健保署亦整理C肝潛在病人名單,各地方衛生局申請名單,有助篩檢服務推行。現在洗腎的C肝病人可在原透析接受治療,民眾若經篩檢確診C肝,也能在原篩檢院所接受全口服新藥治療,免除轉介就醫程序,大幅提高治療可近性。健保署提醒,自覺有黃疸、右上腹悶痛、茶色尿等疑似肝炎症狀時,應儘速就醫與醫師討論。年滿45歲到79歲(原住民放寬為40歲至79歲),可接受國民健康署「成人預防保健服務B、C型肝炎免費篩檢」。健保署已新增一次性檢查的的費用申報方式,民眾只要抽一次血就可同驗C肝抗體和病毒,不必再像以前跑兩趟。
-
2021-11-29 養生.聰明飲食
從什麼攝取很重要 專家推薦低卡路里但高蛋白飲食
組成身體材料的營養素「蛋白質」是三大營養素之一。英文是「Protein」,對於有在運動健身的人來說,是很熟悉的詞語吧。蛋白質是構成肌肉、皮膚、內臟、頭髮及血液等身體各個部分的材料。它的種類竟然有十萬種以上,不過其實都是由大約二十種稱為「胺基酸」的營養素,以各式各樣的形式組合而成的喔。其中,我們體內無法合成足夠需要量的九種胺基酸稱為「必需胺基酸」,而剩下的十一種胺基酸則使用胺基酸、脂肪及糖,能在體內合成,稱為「非必需胺基酸」。雖然這些對人體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但無法在體內合成的必需胺基酸,就一定要透過飲食來攝取。佔了人體大約百分之二十的蛋白質不僅能組成肌肉及內臟等,也是形成調節消化器官及腦神經系統功能的荷爾蒙、代謝所不可或缺的酵素、與疾病抗戰的免疫抗體的營養素,擔負了非常重要的功能。然而,雖然是如此重要的營養素,但人體內並沒有蛋白質的儲藏庫。所以每天都必須要攝取才行。順帶一提,同樣屬於三大營養素的脂質與醣類是有儲藏庫的,身體會使用掉需要的量,剩下的就會變成中性脂肪,儲存在脂肪細胞中喔。「從什麼攝取」也很重要蛋白質是由胺基酸所構成的,對於體內無法充分合成的胺基酸=必需胺基酸,要特別注意攝取,以免發生不足的情況。如果不足就無法構成新的頭髮及皮膚,而造成掉髮或肌膚乾燥粗糙喔。另外還會因肌肉減少而變得易胖,或是免疫力降低而容易感冒。儘管如此,也不是只吃大量富含蛋白質的食品就行了。那到底要吃什麼才對呢?是啊,這是個相當困難的問題。為了進行說明,這裡要向大家介紹「胺基酸評分」。評分是指保齡球或高爾夫的分數?不,應該說是「了解食品所含必需胺基酸的均衡程度評分表」。數值越接近一百,就代表越是均勻含有所有必需胺基酸的食品。大家應該知道蛋白質有分成「動物性蛋白質」與「植物性蛋白質」吧?動物性蛋白質一般是指肉、魚、蛋等,也就是從動物攝取的蛋白質。相對的,植物性蛋白質則是指黃豆、榖類及蔬菜等所含有的蛋白質。雖然大家可能會認為脂質似乎較少的植物性蛋白質比較好,但其實不能這樣一概而論。事實上,動物性蛋白質的胺基酸評分比較高喔。請大家記得,動物性蛋白質的胺基酸評分約有一百左右喔。另外,黃豆中含量豐富的「離胺酸」,在白米中的含量較少;而黃豆中含量較少的「含硫胺基酸」,在白米中則含量豐富。吃「納豆飯」就能相互補充到兩者所不足的胺基酸,可說是相當合乎道理的營養食品喔。嚴禁攝取過量由於體內並沒有蛋白質的儲藏庫,因此多餘的部分就只能形成尿液排出體外。這樣一來,就會對腎臟造成負擔,有時候會因此造成功能低下。如果高齡者攝取過量,還有可能會引發食慾不振及吞嚥障礙,或因體力或免疫力降低造成感染或併發症,所以要特別小心。此外,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品,卡路里也會比較高。在減重的人,或是為了鍛鍊肌肉而刻意攝取蛋白質的人一定要注意,說不定反而會因過量卡路里而導致肥胖。應選擇脂質含量少的食品,並盡量以少油的方式料理,採取低卡路里但高蛋白的飲食。含量豐富的食品 每1份的含量(g)●帕瑪森起司1大匙 2.6●牛奶1杯=150ml 5.2●凍豆腐2塊=30g 15.2●紅肉旗魚1份切片=100g 23.1●雞胸肉(嫩雞、去皮)1/2片=100g 23.3●太平洋黑鮪紅肉生魚片6片=90g 23.8●菲力牛排肉1片=120g 25.0●鰹魚(春季捕撈)生魚片5片=100g 25.8※ 本文摘自《世界第一好懂!營養素全書》。《世界第一好懂!營養素全書》作者:牧野直子(監修)譯者:蔣君莉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10/21
-
2021-11-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輝瑞BNT拚百日研發新款疫苗 陳時中:若有會爭取
新變異株Omicron使大家對疫情緊張,輝瑞與BNT指出,可在一百天內研發針對此變異株的疫苗。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表示,新款疫苗研發出來,不同於上市,因為緊急使用授權(EUA)規定很嚴格,一百天研發出對抗的新變異病毒的疫苗株,可能在實驗室階段,但若研發出有效疫苗,會積極爭取。另外,陳時中日前證實,已與研發口服抗病毒藥物「莫納皮拉韋」的默沙東完成簽約。衛福部食藥署昨天指出,默沙東已送交「莫納皮拉韋」相關資料,最快十二月中旬有機會通過緊急授權使用(EUA)。輝瑞大藥廠也提交抗病毒口服新藥部分資料,食藥署目前一併評估中。因應Omicron,施打高端疫苗有效嗎?陳時中表示,這是現在大家都想探討的問題,Omicron變異株的變異點高達卅二個,相對疫苗保護力可能降低,但目前尚未有實證。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表示,無論施打國產疫苗或國際疫苗,其產生的抗體效果是一樣的,但若變異株後續研究結果出爐,顯示對疫苗效果差,代表研發次世代疫苗有其必要,現已知聯亞握有南非株疫苗的次世代疫苗,最好盡快釐清Omicron是否為南非株疫苗的後代,若兩者接近,應加速疫苗臨床試驗。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吳明美表示,默沙東已於十一月中旬將資料送交食藥署,只是資料尚未齊全,因此採取滾動式審查,默沙東隨時補件,隨時審查。依默沙東提出的中期試驗結果,新冠患者出現症狀五天之內投藥,降低重症及死亡率的防護力約達百分之五十。但外電報導,默沙東最新公布的臨床試驗報告顯示,一千四百名測試對象,總住院及死亡率降低了百分之卅,低於過去宣稱的百分之五十。染疫五天內服藥者,百分之七須住院,一人死亡。
-
2021-11-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Omicron重複感染多可怕?台大醫揭秘:平均10年來1次
新冠病毒「Omicron」變異株具高傳播力,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其列為高關注病毒株,初步證據更顯示,Omicron較其他高關注變異株更易出現「重複感染(reinfection)」。專家解讀,重複感染並不是少見的事,甚至有研究觀察,每人因此平均10年會感染到1次冠狀病毒。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表示,WHO基於B.1.1.529變異更具傳播的特性,將其列為高關注變異株,並命名為0o(Omicron)。初步證據顯示B.1.1 .529變異株較其他高關注變異株,更容易出現「重複感染」(reinfection),且目前在南非已全國省分快速流行。WHO要求各國,增加對該變異株監測、上傳完整基因定序資料至開放資料庫、透過IHR機制向WHO通報首例或群聚事件,以及各國合作交流訊息,以了解Omicron的流行病學、嚴重度、公衛與社會措施對其有效性、診斷方法、免疫反應、中和抗體與相關資訊。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委員、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李秉穎表示,冠狀病毒有重複感染的問題,且還不少見,像是容易引起普通感冒的有4種冠狀病毒,因為基因不穩定而容易產生突變。過去有研究指出,冠狀病毒突變導致抗體失效,因此每人平均10年會感染一次冠狀病毒。李秉穎表示,過去因為感冒多屬輕症,大多無人注意重複感染。近年因為新冠病毒嚴重度高,若發生重複感染,的確有一部分會導致重症。不過他提醒,打過疫苗民眾或是感染確診過,身體都帶有抗體,即便產生重複感染,在抗體交叉保護效果下,重症跟死亡比率都會下降。李秉穎表示,過去Delta變異株剛出現時,也號稱會免疫逃脫、重複感染,以當時確診數較多的國家如英國、以色列來看,因為疫苗覆蓋率相當高,即便確診Delta,重症及死亡比率都呈下降趨勢。「接下來一定還會出現更多變異株」,李秉穎認為,冠狀病毒會不斷變異,突破免疫能力,不過會逐漸輕症化。他提醒,病毒突變傳播力更強,打疫苗或感染都會有抗體,能預防重症,比較令人擔憂的是,還是很多人沒打疫苗,還沒感染過,「病毒不會放過這些人,總有天你會碰到」,呼籲民眾加快打疫苗。Omicron棘蛋白上擁有32個突變,比Delta增加了一倍,現行疫苗採用原始病毒株,是否突變越差越大,影響疫苗效力?李秉穎認為,疫苗效力有待臨床試驗結果,不過以Delta經驗來看,雖然使疫苗效力下降10至30%,但疫苗對於重症保護例仍維持80、90%左右,他預期Omicron有可能再降低疫苗效力,不過也多以輕症為主。除了新冠疫苗,藥廠也積極研發新冠口服藥,我國已和默沙東簽訂採購合約,預計採購1萬份,廠商已將資料送食藥署審查緊急使用授權(EUA),最快12月中可完成。李秉穎認為,新冠口服藥的確有作用,但無法取代新冠疫苗,口服藥雖然可減少重症、死亡,但功能比較像「亡羊補牢」,保護效果仍小於疫苗,因為疫苗是阻止病毒進入身體內,口服藥不能取代疫苗。
-
2021-11-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Omicron變異株更易「重複感染」 WHO列4方針警戒
新變異株「B.1.1.529」來襲,並取代Delta成為非洲南部主流變異株取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WHO世衛組織已將其列為高度關注變異株並命名為「Omicron」, 已知相較其他變異株更容易出現「重複感染」,針對其傳染力、嚴重性、治療或藥物、疫苗等效果仍在研究中。他表示,目前WHO要求各國能加強病毒監測及基因定序,也希望完整定序資料上傳到GISAID資料庫,可以分享給其他國家,同時分享案例及群聚事件通報。未來專家也會與各國合作,交流疫情訊息。莊人祥表示,現階段須了解「Omicron」的流行病學、嚴重度、公衛與社會措施對其有效性、診斷方法、免疫反應、中和抗體與相關資訊。國內目前也會持續針對境外移入個案進行基因定序。目前我國境外移入個案有12例,其中有4例為突破性感染個案,有3例接種二劑科興疫苗、1例混打莫德那及BNT疫苗。另外案16678來自東非衣索比亞,20多歲男性,Ct值低於20,案16682為印尼籍20多歲女性,Ct值27,其餘10例Ct值皆在30以上。國內昨日疫苗施打數為34萬6876劑,一劑人口涵蓋率達77.59%,二劑人口涵蓋率達53.30%。
-
2021-11-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兇猛「Omicron」恐成大魔王? 專家籲盡快做這件事
新變異株「Omicron」取代Delta成為非洲南部主流變異株取代,該變異株疑有高傳染力且具免疫逃脫特質,各界憂心現有疫苗不足以因應。對此,專家表示,南非當地感染人數仍以疫苗施打率低的年輕人為主,現有疫苗仍具一定效果,但也盡快發展次世代疫苗。世界衛生組織(WHO)開會將其命名為「Omicron」,且取代Delta成為當地主流株,各國也繃緊神經。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指出,該變異株變異點有32個,其中有利病毒與細胞結合的變異位置中,就占了9處,與現行變異株更多,代表傳染力可能較高。但她指出,無論是Alpha、Beta等變異株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變異, 但繼Beta後,許多兇猛的變異株多從南非發跡,可能跟其人口數多,疫苗接種率低,加上HIV病毒感染比例高,在免疫低下族群中,病毒容易存活久,不斷與體內抗體打架,最終產生出容易逃避抗體的病毒。據何美鄉觀察,當地主要感染者為25歲以下年輕人,該族群的接種呂僅26%,認為著疫苗還是有一定程度的保護效果,但效力可能會差一點,不過她認為,預測T細胞免疫會改變的機率不大,仍應鼓勵民眾鼓勵施打疫苗,預防重症與死亡率。然而國內除了AZ、BNT及莫德納疫苗外,已紛紛投入發展次世代疫苗,但台灣高端疫苗目前採免疫橋接方式取得EUA,仍持續在進行三期臨床試驗,也尚未取得國際認證,在面對變異株接二連三崛起下,高端疫苗效果也被備受質疑。何美鄉表示,無論施打國產疫苗或是國際疫苗,其產生的抗體效果是一樣的,但若變異株後續研究結果出爐,顯示對疫苗效果差,代表研發次世代疫苗有其必要,現已知聯亞握有南非株疫苗的次世代疫苗,最好盡快釐清「Omicron」是否為南非株疫苗的後代,若兩者接近,應加速疫苗臨床試驗。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則表示,變異株突變點多,「這並不代表就會成為大魔王。」後續仍需要進行數周的觀察,確認病毒對於傳染力、重症及死亡率及對疫苗的效果為何,最關鍵是在於秋冬季節,感染呼吸道病症狀者變多,病毒容易複製,各國已經繃緊神經。包含英國宣布停飛與南非直飛的班機,美國紐約州也率先發布行政命令,紐約州自12月3日起將進入「緊急狀態」且持續至明年1月15日,台灣也對非洲六國下令一率檢疫14天規定。施信如說,若民眾能提高對「Omicron」的警覺,也有機會事前預防變異株壯大。
-
2021-11-26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癌症病友有需要施打第三劑新冠疫苗嗎?
新冠肺炎疫情在國內已漸趨緩,本土感染幾乎掛零,每天只有零星境外感染個案,反觀國外,歐洲疫情較劇,多國進行「封城」政策,引起一些民眾抗議示威,美國一些州,亦現疫情復熾情形,拜登總統因此下達強制接種疫苗令,但受到一些州的反對,認為違憲。大陸遼寧亦有疫情爆發,仍然執行「清零」策略,在亞洲則比較傾向「與病毒共存」,南韓亦有些許不穩,日本則趨於平穩。目前國內疫苗接種對癌友有優先施打的措施,可說是對癌友一大利多政策,但癌友們在治療與追蹤過程,仍有許多疑慮,它們最關心的莫過於:(1)疫苗可以施打嗎?(2)疫苗接種第二劑後,所產生的免疫保護力與常人一樣嗎?(3)疫苗接種比起正常人,有需要施打第三劑嗎?以下根據最近兩篇權威性國際Lancet Oncology(2021年10月5日發表)及Nature Cancer(2021年10月21日發表),及相關文獻綜合整理,供讀者參考如下:(1)根據Lancet Oncology的期刊指出,在此次疫情期間,有一非官方之合作組織COVID surg collborative(全球新冠肺炎針對手術病人組成之合作機構),從2020年1至8月,統計61個國家,466間醫療機構,共收20,006位計畫癌症手術患者,進行前瞻性世代研究,結果發現非藥物介入之公共防疫措施(NPI)越強,則患者接受原計畫癌症手術的可能性降低,而且手術延遲的時間越長。(2)根據Fendler等人在Nature Cancer(2021年10月21日發表),在一項前瞻性的研究(CAPTURE研究計畫),共收集585位癌症患者,其中24%為血癌患者,76%患者為固態腫瘤,評估施打BNT或AZ兩劑疫苗後之抗體保護力(從2020年5月至2020年6月),結果發現癌症患者施打兩劑BNT或AZ疫苗2~4週後,有78%可產生棘蛋白IgG抗體,血癌患者產生的抗體比固態腫瘤低,另外發現施打一劑無法產生有效的中和抗體,施打二劑,對Delta和Beta病毒株比原始株保護力下降,血癌患者對抗Delta病毒能力較固態腫瘤低2倍。而且在所有585位癌症病患中有1%為突破感染,以Alpha及Delta病毒株為主,因其原因是無法有效產生免疫T細胞,所以建議針對癌症病患應給予補打第三劑。(3)根據多項研究臨床試驗發現施打第三劑,可使中和抗體增加,特別Moderna施打第三劑,中和抗體濃度倍增,而輝瑞BNT第三劑施打,可有效對抗Delta病毒,對年長者特別有效力。英國的研究證實,第三劑可以預防症狀個案發生,發表於今年英國醫學期刊。(4)至於混打疫苗的醫學實證:在今年Nature雜誌,Lewis等人證實,多國研究均指出,混打疫苗效益高,其包括AZ混打BNT(有德國、英國、西班牙),及AZ混打Moderna(瑞典),皆可產生較強的免疫反應,大家公認的原因,因載體疫苗(AZ)可誘導強烈而且有效的T細胞反應(如殺手T細胞,CD8),mRNA疫苗(BNT、Moderna) 可誘導更高中和抗體濃度。結語癌症患者根據多項研究報告指出,如果不幸得到新冠肺炎,其死亡率較高,如果又是60歲以上,加上合併有慢性疾病共病的話,則死亡率更高,所以一定要施打二劑疫苗,在可行範圍內可以考慮施打第三劑。
-
2021-11-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一劑覆蓋率77%被質疑灌水 專家笑稱「沒人這樣算」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公布疫苗接種成績,一劑覆蓋率超過七成七、二劑達四成九,但他坦言礙於十一歲以下不符接種資格,一劑覆蓋率恐難再提升;接種成績看似亮眼,卻被質疑灌水,專家笑稱「沒人這樣算」,學者則再提追加第三劑,維持保護力。陳時中昨秀出接種成績單,一劑接種率以十八至廿九歲最高,達九成二,七十五歲以上一劑接種率最低,僅七成三。他說未來一個月,二劑覆蓋率會提升,但已超過七成七的一劑覆蓋率恐難再提高,主因是十一歲以下占總人口一成。接種成績突破陳時中喊的目標,卻被質疑灌水,因為接種率分子是「本國籍加上外籍人士施打數」,分母為「內政部戶政司統計我國人口數」,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笑說「沒人這樣算」,分子若有外國人,分母也要加外國人,但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一直都是這樣計算。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指出,各國疫情再起,經驗顯示二劑覆蓋率達六成仍不足以放鬆口罩及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一旦放鬆疫情勢必再起。另外,不論是否混打,兩劑保護力都會在六個月後明顯下降,接種第三劑兩周後可讓抗體濃度再次回到九成以上,第三劑施打勢在必行。陳時中表示,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本周日就會開會,討論十二至十七歲是否接種第二劑,第三劑接種也會排進議程。未來第三劑接種,會根據一、二劑接種廠牌購買相對應數量,是否混打待專家建議。疫苗開打已邁入第十五輪,仍出現預約不到疫苗、必須臨時加開等情況,經調度,BNT量能已增至近一五四萬劑,足以因應預約人次。
-
2021-11-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苗幾成可脫口罩?兩劑保護力撐多久?台大公衛有答案
公費新冠疫苗接種終於開放混打,第一劑接種AZ的民眾忽然多了許多選擇,年底或許可達成兩劑覆蓋率六成的目標,距離大家殷切的境內外解封又進了一步。疫苗覆蓋率到底達到幾成可以安心解封嗎?完整接種保護力可以撐多久?混打保護力可以撐更久嗎?答案恐怕都不甚樂觀。台大公衛學者今分析多國疫情再起經驗,歸納兩大啟示。首先,二劑覆蓋率達到六成仍不足以放鬆境內非藥物公衛防疫措施(NPI),例如口罩及社交距離,一但放鬆疫情勢必再起。再者,不論是否混打,兩劑保護力都會在六個月後明顯下降,但若能接種第三劑,兩周後可讓抗體濃度再次回到九成以上。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指出,以色列去年底到今年初疫情嚴峻,今年初開打疫苗後,兩劑覆蓋率快速衝高,在四月達到六成但拉升速度趨緩,還沒超過八成,以色列就逐漸放寬相關防疫措施,結果就在疫苗開打滿六個月之後,以色列七月後疫情開始再起。新加坡、英國、德國、美國都有類似現象,因此上述各國都已進入逐步擴大全面接種第三劑的階段。陳秀熙表示,在疫苗接種率還沒打到八成就提早解開NPI極有可能是造成疫情再起的重要原因,因為Delta變異株有高傳播力和免疫逃脫等特性,過去認為覆蓋率六、七成可達成群體免疫,現在已知恐怕需要極高的施打率才有可能。雖然前兩劑混打可衝高抗體濃度,但第三劑仍是勢在必行。台大公衛學者林庭瑀根據瑞典全國大規模研究發現,AZ+莫德納保護效益最高達79%,次之是AZ+BNT67%,AZ+AZ則有50%。接種兩劑AZ兩個月後保護力降到40%,接種兩劑BNT後六個月降到29%,接種兩劑莫德納六個月後仍有59%,但若混打AZ加上BNT或莫德納,二到四個月後仍有五、六成保護力。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嚴明芳指出,美國研究發現,莫德納兩劑接種六個月後,中和抗體濃度明顯下降;以色列及美國針對BNT疫苗的研究也發現同樣結果,18到55歲接種BNT滿8個月後,遇到Delta病毒時,抗體濃度下降22%,65歲到85歲抗體濃度下降37%。但接種第三劑後,18到55歲抗體濃度僅下降15%,65到85歲以上長者效果更好,抗體濃度僅下降8%。英國9月13日起開打第三劑,結果也發現,前兩劑混打AZ加mRNA或接種兩劑mRNA疫苗,接種兩劑五個月後,保護力分別剩下44%、60%;若能接種第三劑,兩周後保護力再次上升到93%、94%。陳秀熙表示,上述資訊對於台灣未來規畫第三劑接種計畫極具參考價值。
-
2021-11-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混打副作用有哪些?比打2劑AZ發生率高?專家分析效果及不良反應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因新冠肺炎(COVID-19)已經有超過2億5千萬人感染及超過500萬人死亡。除了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勤洗手及對高風險族群進行檢疫隔離外,提供大規模疫苗施打以產生群體免疫力,仍然是控制COVID-19疫情最根本的方法。疫苗混合接種 臺大研究團隊試驗AZ與mRNA為了瞭解新冠疫苗混合接種的成效,臺大研究團隊於臺大醫院及衛福部桃園醫院招募健康志願受試者(醫療人員)參加本臨床研究,受試者年齡在20至65歲之間,比較混合接種AZ疫苗與mRNA(Moderna)疫苗對於產生新冠肺炎病毒抗體(SARS-CoV-2 IgG)、中和抗體之效價分析與副作用比較。AZ混打莫德納 對抗Alpha和Delta效果優2 劑AZ對於Alpha和Delta變異株中和抗體的部分,參與者對Alpha變異株之中和抗體效價皆高於對Delta變異株之效價。接受至少一劑Moderna疫苗(第2、3、4組)的參與者對Alpha和Delta 變異株的中和抗體效價均明顯較第1組(AZ/AZ)為高。第2組(相隔8週混合接種)相較於第3組(相隔4週混合接種)在第二劑疫苗接種後第28天有較好的Alpha和Delta變異株中和抗體反應。AZ混合莫德納 副作用比例高有關不良反應的部分,混合AZ/Moderna疫苗接種比AZ/AZ疫苗有較高比例出現副作用,如注射部位紅腫熱痛、發燒、畏寒、頭痛、肌肉痠痛、疲倦等,但是大多數皆為輕微至中等程度的短暫反應,於28天的追蹤期間並無嚴重不良反應出現。(推薦閱讀:莫德納第二劑副作用強! 2天持續「6種症狀」快就醫:胸痛、心悸極危險)而根據臺大醫院「COVID-19 疫苗 知識就是力量」其中針對是否可第一劑打AZ,,第二劑打ModernaQ&A顯示,依臨床試驗(RH Shaw, CombiVacS, D Hillus, Hannover, Saarland)及專家建議,加拿大NACI於2021/06/01更新疫苗mixing-matching建議,考量有疫苗不足、VITT風險、增加短期免疫反應,可於第一劑AZ/COVISHIELD疫苗後間隔8-12週施打mRNA疫苗(BNT/Moderna),但是會增加輕度到中度的不良反應;若第一劑接種mRNA疫苗則可混打他種mRNA疫苗,但是第二劑不建議改為AZ/COVISHIELD疫苗`。後續Com-COV研究針對AZ/BNT混打也有類似的結果,混打可增加抗體表現,且似乎並無相關嚴重不良反應。瑞典針對AZ/Moderna混打也有增加抗體表現、副作用較多的情形(但無統計學上差異),似乎對南非變種有較好的保護力;法國針對AZ/BNT混打方案在55歲以上的醫護人員中提供了更強大的抗體反應。(推薦閱讀:BNT第二劑副作用注射部位痛、疲倦、頭痛最常見? 解析「成年、青少年第二劑反應」)副作用多在一週內 皆為輕微至中等症狀因此,研究結果顯示,AZ/Moderna前後兩劑疫苗混合接種比AZ/AZ兩劑同種疫苗接種提供更高的免疫抗體反應,其效果與Moderna/Moderna兩劑疫苗接種相當。雖然混合疫苗接種比兩劑皆接種AZ疫苗有較高的副作用發生率,但是大多數發生在注射後一週內且皆為輕微至中等程度之短暫副作用,顯示混合AZ/Moderna疫苗接種也是具有相當的安全性。延伸閱讀: ·AZ混打BNT保護力高、副作用強? 研究解析疫苗混打效果 ·AZ第二劑副作用有哪些?莫德納、BNT副作用躲不掉? 重點解析「疫苗第二劑」
-
2021-11-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大醫院最新研發噴鼻疫苗上市有望 指揮中心樂觀其成
台大醫院今天公布最新研究成果,為了發展預防Delta病毒株的疫苗,研究團隊設計製作出Delta病毒株RBD三聚體做為抗原,並成功大量製造。研究計畫主持人、台大醫院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初步動物實驗發現,此研究同時發展噴鼻疫苗與中和抗體快速檢測,而中和抗體快速檢測原型試劑,甚至有望在1至2個月內完成。外界關心,台大醫院今公布噴鼻疫苗在動物實驗效果好,往後指揮中心有無納入噴鼻疫苗的可能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就他的了解是,台大醫院發表第二代新冠疫苗,研究出可能用作後續研發疫苗的抗原,並與中和抗體檢測跟未來疫苗發展息息相關,後續要看臨床應用,是否可研發適合的檢測技術、試劑或相關疫苗,指揮中心都是樂見的。至於,指揮中心採購的次世代疫苗會不會在春節前到貨?目前許多國家及台灣均採行新冠疫苗混打,但仍都有突破性案例,不過這些個案都為輕症,這些人若要追加第三劑,指揮中心有沒有需要特別注意什麼地方?指揮官陳時中說,次世代疫苗若要上市的時間,約要到明年下半年,現在大家發現現有的幾款疫苗效果與次世代疫苗效果並無差異,所以沿用現在的疫苗來追加。施打疫苗最大作用是降低重症與死亡,至於要避免感染,戴口罩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兩件事都要做好,對防疫會比較好一點。
-
2021-11-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在鼻腔就消滅病毒!台大研發噴鼻疫苗可望終結突破感染
上市新冠疫苗皆以原始病毒株設計的肌肉注射針劑,雖能減少重症及死亡,卻無法阻止病毒在鼻腔大量繁殖,結果Delta株突破感染頻傳,也有血栓、心肌炎等副作用。台大醫院擁有專利疫苗佐劑及Delta病毒RBD三聚體合成技術,今正式公佈新型「噴鼻疫苗」動物試驗成果,專門對付Delta病毒,抗體總量不輸上市疫苗,還能在鼻腔建立IgA抗體常駐大軍。台大盼能透過產學合作完成臨床實驗,為世界貢獻更強效、安全、便利的抗疫武器。台大醫院副院長王亭貴表示,台大防疫中心在科技部支持下成立,由醫學院院長倪衍玄主持,設有多個分組。其中疫苗研發組主要人員為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暨小兒部教授黃立民、檢驗醫學部教授張淑媛、獸醫系副教授陳慧文。黃立民表示,自然感染時,上下呼吸道都有抗體保護,但肌肉注射的疫苗只能誘導下呼吸道和肺部產生抗體,病毒仍可在上呼吸道大量繁殖。一般病毒是病毒量越高越重症,但新冠病毒的打破了這個定律,即便完整接種且無症狀者,上呼吸道病毒量與未曾接種者一樣高、會傳播。Delta病毒與細胞結合,突變關鍵在RBD蛋白質部位,黃立民表示,將RBD合成為「三聚體」形式才能做出夠力的疫苗。疫苗團隊成功合成Delta病毒RBD三聚體,與台大醫院專利的疫苗佐劑結合,做成噴鼻疫苗,並與某上市新冠疫苗廠商合作,透過實驗鼠比較噴鼻疫苗與此上市疫苗的效果。結果發現,接受噴鼻疫苗的實驗鼠,IgG抗體總量與上市疫苗相當,中和抗體效價也都有達到640倍以上。噴鼻疫苗能額外產生IgA抗體,保護上呼吸道不受病毒侵犯,這是市面上傳統肌肉注射疫苗都做不到的。黃立民表示,現有疫苗和試劑都是以原始病毒株設計,但主流病毒已是Delta變異株,過去測量結果已經失真,勢必要配合新病毒株做新的疫苗、試劑、藥物。IgA抗體已被證明是最好的方法,可在病毒繁殖進攻之前就在鼻腔消滅它、減少突破感染,這是噴鼻疫苗的優勢,因此現在全球有七個噴鼻疫苗在研發中,但都還沒有上市,競爭激烈。黃立民表示,鼻噴疫苗作用於局部,理論上較不易引起全身性副作用。從過去流感鼻噴疫苗的經驗可知,鼻噴劑主要副作用是因局部腫脹壓迫神經或血管,而引起顏面神經麻痺,但局部腫脹消除後就能緩解。鼻噴疫苗使用方便、適用對象廣,鼻過敏、氣喘等上呼吸道過敏性疾病者都可以使用,除非有對疫苗所使用的蛋白質。 Delta病毒RBD三聚體除了有助研發疫苗,還能發展試劑。張淑媛表示,檢醫部分離出新冠病毒以來,持續與台大醫學院教授葉秀慧合作,已分離出125株變異株,對於測試疫苗中和能力、試劑精準度,大有幫助。台大醫院已針對Delta病毒發展出「中和抗體快篩套組」的原型,以後不必到高規格第三級實驗室也能大量、快速篩檢中和抗體。
-
2021-11-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國內稱混打保護力多5倍? 莊人祥:瑞典數據最貼近現況
台大醫院日前公布「AZ混打莫德納」疫苗的研究結果,產生的中和抗體效價高於二劑AZ疫苗,且顯示對Delta變異株的保護力可達100%,是二劑AZ疫苗的5倍,但該研究被質疑與國外瑞典公布的結果,相差甚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台大醫院公布的混打研究中,接種二劑AZ疫苗後,對Delta變異株的保護力僅10%至20%,但「AZ混打莫德納」則可接近100%,對比瑞典研究中,接種二劑AZ疫苗後,對抗Delta變異株保護力達50%,混打則有68%,兩者數據不同。他指出,由於台大醫院採取中和實驗,把施打二劑疫苗者的血液與Delta變異株進行混合,再進一步測量抗體,「是屬於實驗室資料,僅能做為參考。」但瑞典研究是觀察疫苗組跟沒打疫苗者,對Delta變異株的保護力,是屬於真實世界的數據觀察。根據瑞典數據,分別得出混打者保護力達68%、二劑AZ疫苗則達50%,兩者保護力相差18%。莊人祥表示,真實世界研究結果,與實際情況較為接近,若是實驗室研究成果,後續也會作為人體實驗,或者真實保護力的參考。
-
2021-11-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灣、瑞典AZ疫苗混打效果差很大 指揮中心釋疑
台大研究顯示,AZ混打莫德納疫苗抗Delta效果是2劑AZ的5倍,與瑞典研究僅多18%有落差。指揮中心解釋,台大的研究主要在實驗室進行,瑞典則是在真實世界中進行。台大醫院今年6月到8月間在國內進行AZ、莫德納的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混打試驗,昨天召開記者會公布試驗結果。台灣大學副校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昨表示,台大研究發現,AZ混打莫德納的抗體濃度比打2劑AZ來得高,對抗最早在印度發現的Delta變異株保護力更是2劑AZ的5倍。但,張上淳強調此為實驗室數據,不代表真實世界中亦有同等保護力。不過,另有一項瑞典研究顯示,接種2劑AZ疫苗對抗Delta變異株有50%保護力,令外界好奇,為何與台大的研究結果差這麼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下午表示,台大醫院的研究主要在實驗室裡進行,研究團隊將接種2劑AZ、AZ混打莫德納者的血液,和Delta變異株混合,再檢驗是否有抗體反應。相較之下,瑞典的研究主要是在真實世界中進行,莊人祥說,該研究發現,同樣面對Delta變異株,接種2劑AZ者,相較於沒有接種疫苗者的保護力約50%,而AZ混打莫德納者保護力約68%,二者差距約18%。莊人祥指出,通常真實世界研究結果比較接近實際的情形,實驗室研究成果大多做為疫苗後續進行人體試驗、真實世界疫苗保護力的參考資料。指揮中心也表示,接種2劑AZ疫苗對於預防重症、死亡的保護效果都不錯,副作用也比混打來得輕微,混打與否各有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