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6 醫療.精神.身心
搜尋
壓力
共找到
6034
筆 文章
-
-
2023-08-26 養生.人生智慧
8個讓你變窮壞習慣!買1送1、常弄丟傘、分期付款...不在意小錢反而花更多
是不是常常有這種感覺,覺得自己賺得錢少卻花得錢多,其實,這是因為很多時候,我們自己伸手向未來的自己借錢,長久下來,就會覺得錢越賺越少,財富似乎離得愈來愈遠。越來越窮,是有跡可尋的最常見的狀況就是購買負擔不起的物品,大部分人覺得只要在期限內將這些金額還清就好,一點點的利息支出並沒有關係。這在數學計算上看起來似乎沒錯,只是當消費幾次後,就會漸漸習慣那樣的生活品質,開始覺得自己有權力過更好的生活。但是關鍵就是,你的工作收入可能還沒有趕上來,並還沒有到可以隨心所欲想要買東西,因為這種買不起的感覺,就會讓你覺得收入不夠用,覺得自己怎麼越來越窮。8個讓你變窮的壞習慣所以,人會感覺自己越變越窮是有原因的,從食衣住行,到吃喝玩樂每一個都需要花錢,南韓曾經瘋傳的一貼文,近期又引起熱議,論壇上一則名為「8個讓你變窮的壞習慣」主題貼文又備受關注。畢竟,生活中其實有不少的消費習慣,是讓我們慢慢變窮而不自知!尤其不少生活優惠的點子,乍看之下是幫助我們省錢,事實上卻讓我們花費地更多而不自知。以下8點快來看看,妳中了幾個!1.轉帳不在意手續費看似價錢不高,但是累積一年也是有幾杯咖啡呢!2.稍嫌麻煩就搭計程車不只是天氣過熱,或是雨後雷陣雨,甚至是帶著小孩的時候,這些都是搭計程車的好藉口!3.常弄丟傘、下雨天常買新傘這是真的,如果遇上延續一個星期的雨,真的可能連買一周的便利傘呢!4.從來不核對自己的開銷帳務這一點有一點危險,畢竟花多少記多少,才能用度有所節制!5.一有壓力就想喝酒買醉確實如此,這樣的徵狀不分男女一有壓力就想喝一杯,好像喝了就能把所有煩惱甩掉!6.刷信用卡時慣用分期付款為了買到想要的東西,有時難免會分期付款,但是久而久之,就會積少成多,累積不少信用卡債務。7.對未來沒有長期規劃先設定目標,並且有效運用自己的財富,這樣才不會到頭來戶頭一場空啊!8.看到買1送1就會購買,即便根本不需要想必這是最多媽媽會做的事,想說這樣最省,殊不知一點也沒有!這8點確實讓人超有感,尤其是第8點買1送1!除此之外,對於生活中的細節也無形中將小錢流掉變大錢!尤其第5點,想必很多人都戒不掉,尤其育兒中的爸媽最懂!延伸閱讀:.年輕人準時下班、有假就休!被老主管酸沒職業道德.不是會忍就好! 有錢人和窮人差在「如何省錢」.通膨物價漲幾十倍!50年前陽春麵2元,網淚:只有薪水不漲※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08-26 養生.抗老養生
夏天喝冷飲加重濕熱體質!中醫推消暑氣5茶飲解熱不傷身
台灣屬海島氣候,除了炎熱外也偏濕,中醫師周宗翰表示,濕熱是影響食慾的主因,加上部分民眾一到夏天喝冷飲、吃冰品毫無節制,寒氣也隨之進入體內,傷害脾臟,常見的表現是舌苔白膩,輕則腹痛、腹瀉,重則噁心嘔吐。古話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他坦言,很多人患上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甚至惡性腫瘤,這些病症都跟濕邪有關。懷疑身體濕氣重? 可從這些症狀明察周宗翰指出,現代人運動量越來越小,體內陰盛陽虛從而濕邪內鬱,而且飲食上偏愛辛辣、味重及嗜甜,一旦攝取過多肥甘厚膩的食物,會導致腸胃濕熱影響運化功能,當脾胃無法把這些東西都轉化為人體能用的營養成分時,將變成濕邪留在體內,恐導致民眾渾身發沉無力、頭髮油,臉部油、腹部凸出、水腫肥胖、免疫力下降等症狀的發生。如何判斷自己體內是否有濕氣呢?周宗翰說明,身體的濕氣就是無法有效調節的水分,所以夏天易疲勞、中暑、頭暈目眩的人要特別注意,另外,吃得不多但體重未減輕反而增加,甚至喝水都會胖也與濕熱有關係。周宗翰進一步說明,人體內的水分大約佔到體重的65%,水液代謝與肺、脾、腎三臟腑有密切的關係,當3個臟腑運化功能失調時代謝會異常,輕則體重增加,重則出現浮腫。許多人長胖,並不是脂肪增加,而是水液內停所致,稱為「水腫胖」,其他症狀如皮膚常起濕疹、雙腿浮腫、女性白帶清稀量大等,甚至大便易黏在馬桶上,3、5張衛生紙反覆擦也擦不乾淨,也證明體內有濕氣。清除體內濕氣! 中醫推薦多吃燕麥紅豆薏米粥民眾想要去除體內濕氣,平時可食用燕麥紅豆薏米粥,周宗翰描述,其具有祛濕排毒、瘦身健脾、潤腸通便之功效,且還可改善下身浮腫肥胖問題、降血壓及血脂、去水腫、調解血糖、解毒抗癌。薏苡仁又叫薏米、薏仁,不僅為常用中藥也是民眾常吃食物,周宗翰解析,其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謎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加上現代人精神壓力大,常有心氣虛、飲食不節、運動量少、脾虛濕盛等情況,既要祛濕,又要補心,還要養脾胃,食補非紅豆、薏米莫屬,而燕麥具有明確的降血脂功效,不但能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還能讓臉迅速變小,也兼具讓皮膚美白水潤透亮的效果。此外,民眾夏季時如經常大量出汗、走路易喘,且到入秋後情況未改,可能是心氣虛弱,且一旦流汗過多會加重心氣消耗,引起難以緩解的疲勞!周宗翰指出,夏天時人體的氣血多在體表容易耗散,尤其消耗過多會使身體功能減損導致疲勞,這時若不補足心氣,心臟動力不足,秋冬就容易感到疲倦。因此養好氣、減少流汗耗損心氣,就是預防疲勞的最佳方法。周宗翰提到,有時民眾容易喘並不是肺出問題,而是心肺之氣虛弱造成,雖然心和肺共同負責全身氧氣運輸,但肺的能量來自於心,當心氣虛弱,肺的能量也會不足,因此夏天時喝「生脈飲」有助養陽,特別是容易出汗的人,在初夏時就可以開始飲用,避免大量出汗導致血鉀流失。生脈飲包含人參、麥冬、五味子3種藥,其中人參能夠補氣,麥冬和五味子則帶酸味,中醫認為酸味的藥具有收斂作用,能夠收斂汗及耗散的心氣。生脈飲▸材料:麥冬10g 五味子5g 人蔘片10g 清水適量。▸做法:將麥冬和五味子洗凈,放入砂鍋中,一次性加足清水,蓋鍋蓋以大火燒開後,轉文火煮15分鐘揭蓋、關火。另外將人蔘片放入玻璃壺中,把 煮好的水倒入,蓋上壺蓋浸泡20分鐘,即可飲用。夏日自製5款茶飲 美味又養身對於夏日沒食慾、體內濕氣重、容易疲憊者,周宗翰提供5款茶飲,民眾日常可以攝取補充營養。【第1款】山楂枸杞茶▸材料:山楂、枸杞各15克。▸做法:以沸水沖泡山楂、枸杞2小時,頻頻飲用,每日數次。▸功效:山楂能夠開胃消食、活血化瘀、提高人體免疫力、抗衰老、調節血糖和血脂,枸杞則能起到滋補肝腎、保肝降壓、降低膽固醇的作用,甚至具美容功效,2者沖泡同飲,男女皆宜,簡直可以說是全能的滋補茶。【第2款】竹葉薄荷茶▸材料:鮮竹葉10克,鮮薄荷葉2克,綠茶5克。▸做法:將食材以開水沖泡,隨時飲用。▸功效:具有清涼透表、解暑散熱、利尿的效果。【第3款】清暑瘦身茶▸材料:乾荷葉1錢,洛神茶 5朵,清水1000c.c.,代糖適量。▸做法:將藥材洗淨放入茶壺中,水煮開後沖入茶壺中煮5分鐘後至出味成紅色,即可加入適量代糖並飲用。▸功效:荷葉性味苦平,可清暑通氣,辟暑滌煩熱,更可沁肺悅心,加上洛神花對暑夏燥熱性的虛火上升、高血壓、全身倦怠有緩解之效,飲用後可消暑降火、提神解勞。【第4款】鳳梨冰茶▸材料:紅茶適量,鳳梨400g、冰糖(細砂糖)160g、檸檬汁20g。▸做法:將鳳梨切丁與檸檬汁、糖通通放進果汁機裡,按果醬或是濃湯模式即可,完成後用倒入密封罐中,待降溫冷藏保存(儘快食用較新鮮)。最後,再2舀適量的鳳梨淋醬加入冰紅茶即可享用。【第5款】蓮藕汁▸材料:蓮藕,冰糖▸做法:將蓮藕連皮洗淨、切段保留外皮,將蓮藕煮熟或蒸熟,就可以加水、冰糖,以果汁機打成汁。延伸閱讀:.晚上睡覺膝蓋痛醒怎麼辦?3解方助你擊退「痛風」,3類食物要慎選.痛風的人不能吃什麼?能不能吃海鮮、豆腐?低普林的這食物反而不能碰.痛風發作時該怎麼做?營養師建議做這5件事、避免4類食物★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2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台灣全民健保何去何從?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台灣的全民健保」,這議題是來自於幾星期前「病人的不滿」而引發有關健保的檢討,我們邀請三位不同背景的醫師說出他們的看法。一位長年關心醫療品質的區域醫院院長認為在現行的健保制度下,許多醫療院所「衝量」導致醫療品質的偏差是難辭其咎的。→想看本文一位對健保政策頗有研究的全國醫師公會理事發表他對政府政策的建議。→想看本文我們也邀請健保署任期最久、被譽為「對醫界最友好的署長」,在他甫功成身退之際,與我們分享他的看法。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提高台灣醫界以及社會賢達對健保政策的了解,我們也期待這議題可以在「醫病平台」繼續討論,讓醫病雙方更了解如何努力,維護這「不能倒」的台灣健保繼續改進、永續經營。「醫病平台」邀約我以過去身為第一線的臨床外科醫師與現在的公共衛生教授,以及剛卸任的健保署署長的立場,回應林逸民醫師,對台灣健保制度所表達的意見。讓讀者(包括醫界以及社會人士)能更深入了解這困擾大家很久的健保癥結何在。說真的,台灣健保是大部分民眾滿意,醫界是很不滿意,民眾對少數醫界的看病態度也是很有意見。公衛學者與醫界同儕最喜歡說健保制度要翻修,來個三代健保、論人計酬、論質計酬,好像有一帖處方就可改革健保。但是,我真的覺得前輩規劃的單一保險人與總額預算概念,是台灣全民健保運作的神來之筆!在我生命過程中,當腎臟移植外科醫師時,面對自我要求給病人百分百成功手術與好的移植存活率是壓力最大;擔任醫院院長時,要有盈餘發獎勵金的經營壓力是其次。感恩自己的醫療生涯能有機會在健保署服務六年八個月,追求自己對健保改革理念的落實。面對人性,秉持努力與健保署同仁們、醫界同儕們溝通很多信念,如何在政府公衛體系照顧民眾健康的責任與醫療體系經營的實務間取得平衡點是改革核心。我老家在雲林縣虎尾鎮,是公務員家庭,高中就上台北念書,爸媽每個月給我固定總額的生活費,我必須學習如何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別讓家鄉的爸媽操心。政府投資健保、健康照護的資源不夠?我們又該怎麼改善呢?醫療保健支出占 GDP比最高的國家是美國的18.8%,大家可能有住在美國的親友,不妨打聽他們對美國的醫療制度滿意嗎?高昂的醫療支出,若沒有效率務實管理,並無法對價呈現於高醫療品質。台灣健保每年醫療費用支出是所謂總額,今年有新台幣8,300多億元,健保對醫療體系的醫療服務的給付是給點數。所以,當整體醫療服務點數大於實際總額時,醫療服務的點值就是一點小於一元。醫界若大家都有「衝量」的心態,必然會不滿做同樣醫療行為,拿到的回饋卻反而更少。大家也都知道投資健康要成本,都只會說這是政府的責任,然而,我們應該提醒醫療資源的務實使用也該是民眾的責任,羊毛出在羊身上啦!否則我們全體人民都必須共同承擔調高繳交健保費用來獲得好的醫療照護。台灣健保目前是單一保險人制度,在考量病人最大利益下,運用其管理優勢,將目前的醫療資源最大化利用,給予醫療人員合理給付是務實的努力方向。在台灣若要投入更多的醫療資源,當然涉及健保費率的調整,則是執政黨政府莫大的壓力,那是政治議題!健保已開辦28年,對於各項醫療給付的規定,均需要與時俱進予以精進,舉例而言:健保署以往原規定同一位醫師每月執行若超過40例白內障手術時,需向健保署申請事前審查,通過審查後才可施行手術。當年、此類限制有其時空背景考量,主要是希望各專科間的服務量與健保資源申報的衡平。然而,隨著人口高齡化和3C產品的方便性,白內障手術治療需求病人數逐年增加,有些眼科診所因收治病人數較多,為規避行政程序,以其他醫師名義申報手術致衍生糾紛。對於此類健保規範的爭議,並非由健保單方面即可修訂的,尚需經由醫界的共擬會議研議。共擬會議係由各專科籌組,面對健保總額上限的現實考量,每一項提案均需考量病人最大利益與與專科別間的競合。在與醫界溝通逾兩年,終於獲得共識,於100年12月9日召開「全民健康保險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決議刪除「醫師執行白內障手術每月40例以上須送事前審查」規範。回歸醫療專業判斷,以管理取代特定手術量須事前審查規範,期望以合理化的健保管理措施,與醫界合作,共同照護病人。落實分級醫療,推動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才是健保永續發展的核心管理,這個策略能體現臺灣醫療系統的價值、持續導入對患者有價值的創新藥與醫材、強化政府施政穩定的基礎。投資健保就是投資健康,而健康的民眾就是政府施政穩定的基礎。否則、讓健保資源點點滴滴地持續流失,健保困境一定一直在泥沼打轉!個人相信唯有提供醫療體系有快樂工作環境,民眾自然能獲得優質醫療照護。期許能夠改善健保署、病人與醫療提供者的夥伴關係,身為醫師的背景,我一向以病人最大利益為考量,在健保預算有限之下,將不必要浪費節省下來,才能有健保資源讓醫界得到合理報酬,醫界得到合理利潤,民眾也才有機會享受真正社會福利感的全民健康保險!互勉之!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8-25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痛起來要人命的皮蛇,竟也是「新冠後遺症」!2方法減低皮蛇發生率
新冠疫情後,皮膚科診所「皮蛇」患者湧現,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說,今年因皮蛇就診的人數,與往年比起來足足增加兩成,幾乎每天都有因皮蛇求診的患者。根據國內外的研究指出,感染過新冠肺炎的患者,如果是染疫後輕症,罹患皮蛇的機率增加15%,重症患者罹患皮蛇的風險則增加20%。42歲在科技業上班的男子,6月初確診新冠肺炎,在家休息幾天,很快快篩試劑就恢復成一條線,只是「久咳」伴隨他長達一個月,但才剛擺脫「咳不停」症狀,左眼及左臉,時常不自覺抽動,頭皮也有痠麻感,他以為是加班太累引起的偏頭痛,3周後,眼睛開始刺痛、長水泡,頭皮出現大幅度抽搐,醫師一看診就說「你得到皮蛇了」。皮蛇怎麼來的?源自小時候感染水痘病毒根據統計,每三個人就有一人曾罹患過帶狀疱疹,而帶狀疱疹也就是俗稱的「皮蛇」,帶狀疱疹的出現與小時候長過的水痘有關,水痘大多發生在12歲以下的孩童,只要感染過一次,就能終生免疫,但是水痘結痂痊癒後,水痘帶狀疱疹病毒仍會潛伏在人體的神經中,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就會復發,俗稱為皮蛇。水痘病毒潛藏的位置與未來復發的位置有絕對的關係,藏在人體第五對腦神經,未來會在眼周附近復發;第三對腦神經則反映在嘴巴;躲在腰椎神經第四條到第五條的位置,則會在大腿上復發。台北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通常皮蛇復發的位置都是在軀幹上,如果長在眼周周圍,較為危險,嚴重者恐失明。帶狀疱疹病毒引起的皮蛇常發生在何種情況?有前驅症狀?黃毓惠表示,皮蛇通常發生在免疫力較差的民眾身上,大病初癒、染疫過後或50歲以上的長輩等。皮蛇被誘發時,前驅症狀會先出現,患者會感覺到胸悶、腸胃痛或是頭皮麻痛、眼周抽痛等,後續皮膚會有「被電到」的感覺,這些症狀出現大約五天左右,皮膚會開始起紅疹、刺痛,水泡也會跟著冒出來。趙昭明說,如果能在前驅症狀時就介入治療,投藥效果會非常好,等到出現水泡後,才服用藥物,治療時間需至少需要歷時一個月左右,才能完全改善症狀,且有些患者會因此留下「神經痛」的症狀,這種神經痛起來非常嚴重,恐長達半年到一年,患者甚至會因此失眠,需要投入更多治療。延伸閱讀/皮蛇有多痛?帶狀疱疹病毒會破壞神經,發作初期開始感到疼痛,多數患者以「火燒、電擊或針刺」形容發作時的痛苦,研究發現,皮蛇疼痛指數比生產痛還高。》看詳細運動+帶狀疱疹疫苗 降低罹患皮蛇機率黃毓惠表示,皮蛇與免疫力好不好呈現正相關,想要避免皮蛇上身,要盡可能維持自身的免疫功能,不要太過疲累,不要暴飲暴食,維持規律的運動頻率,建議以有氧運動為主,有氧運動能增加心肺功能,可以有助於調節免疫功能。除此之外,也建議可以施打帶狀疱疹疫苗,趙昭明表示,舊款的帶狀疱疹疫苗,僅需施打一劑,可有七成的保護力,效力維持七年,新款的帶狀疱疹疫苗,需施打兩劑,第一劑與第二劑間隔三個月,保護力可達九成,效力也是維持七年。曾罹患過皮蛇也建議可以施打,至於施打過疫苗後,皮蛇還是出現,是否要再打第二次的疫苗,黃毓惠說,尚未有證據需要施打兩次帶狀疱疹疫苗,目前仍建議施打過一次疫苗即具有保護效力。哪些人是罹患皮蛇的高危險群?1. 50歲以上2. 免疫功能低下或不全,或罹患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3. 曾罹患新冠肺炎4. 代謝症候群患者5. 過勞或壓力過大族群(資料來源/趙昭明醫師 製表/陳雨鑫)(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24 養生.聰明飲食
澱粉類食物長時間高溫烹煮恐致癌 「這樣煮」最能保留營養價值
澱粉類食物是每人每日必需攝取的六大類食物之一,但用的烹調方式是否健康呢?食物高溫烹調 增有害致癌物台南市立醫院張麗娟營養師表示,澱粉食物在高溫烹調時會產生丙烯醯胺,這類產品包括薯條、馬鈴薯片。而高蛋白質含量的食物如牛、豬、魚、雞肉,在高於150°C的溫度烹煮時,蛋白質會分解或變性而產生異環胺,丙烯醯胺及異環胺都是屬於毒性物質。高溫烹調的時間越長,產生有害的致癌物質會越多,尤其是焦黑的部份毒素最多,因此建議民眾,少吃食物焦黑的部分。低溫烹煮最好 保留食物營養價值張麗娟營養師建議,以低溫烹煮方式最好,蒸煮是一種能夠保持食物營養價值並減少致癌風險的健康烹調方法,可保持食物的水分,也不會過度高溫。而以涼拌、清蒸、燉煮、清炒等方式料理,肉類如要煎、烤,可先以微波爐或蒸煮方式料理,以減少高溫烹調的時間,降低有害物質產生。維持均衡飲食 保持飲食多樣張麗娟提醒,油炸食物本身熱量及脂肪都偏高,本來就不利健康,加上高溫易致癌,所以盡量減少攝取頻率。烹調食物多用蒸、煮、滷等少油的方法,多吃天然食物,保持飲食多樣化,不要過度依賴單一種類的食物,均衡飲食與適當運動,就能降低特定食物所帶來的潛在風險。 【延伸閱讀】爆紅影片山道猴子凸顯男性壓力焦慮 營養師盤點7招舒壓飲食法巧克力、蛋糕緩解生理不適恐不利情緒 營養師建議這樣吃【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8958】(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24 性愛.性福教戰
一天可以打幾次手槍?射精幾次會出血?專家解惑自慰常見的5迷思
「一天可以打幾次手槍?射精幾次會出血?」這是許多男性好奇的問題,對此,性學博士許藍方表示,若只有打手槍不射精「一天要打幾次手槍沒有人管你」,但若有射出精液,她建議1天最多不要射超過3次,一旦超過恐只射出血精或空氣。而常自慰會成癮?對健康有危害?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也解惑自慰常見5迷思。一天可以打幾次手槍?射精幾次會出血?許多男性血氣方剛,一天要打手槍好幾次洩慾,日前也有一名男子一天手淫9次到暈倒的新聞。究竟一天可以打幾次手槍?射精幾次會出血?對於此疑惑,許藍方表示,要從兩個面向來分析:.情況1:打手槍但不射精若你打手槍了但沒射精,在不射精的前提下,「一天你要打幾次手槍沒有人管你」。如果每一次自慰結束,都是歡愉滿足就好,但她不解「以邏輯上來說,如果你1、2次結束後就可以開心滿足了,你為什麼還要4、5、6、7次呢」?.情況2:打手槍且有射精若你打手槍了且有射精,也就是如果你每次都有精液射出的前提下,最多就是打手槍3次,她表示「我不覺得有第4次了」,因為第3次精液量只剩第1次一半,「精液量都已經沒了,第4次如果還要再射,有些人就會開始射空氣」,有些人則會只感受到骨盆底肌開始收縮,但只射得出空氣;有些人甚至會在多次射精後,造成輸精管等管路收縮導致出血而「射出血精」。許藍方呼籲,其實你只要慾望有被滿足就好了,基本上只要1到2次就能獲得滿足感,不需要透過追求3、4、5、6次,來告訴大家「我是男人、我一天可以很多次、我很強我很厲害」,她表示男人的厲害不需要用次數來證明,因為這個次數只會讓你不舒服,而且有可能是你「身心生病」的前兆。許藍方直言,通常會一天打手槍很多次,是發生在剛接觸性、對「性」覺得很新鮮的年輕人身上,若你已經習慣或知道性是怎麼一回事,仍出現一天多次打手槍的行為,就得好好思考打手槍結束後的心情開心與否,以及你為什麼要打手槍?是一種強迫的儀式感?還是壓力的發洩;若打手槍對你來說不是慾望滿足,而是壓力發洩,就得思考你的身心是否出問題。而究竟一天可以打幾次手槍呢?許藍方表示「這個問題沒有答案,都取決於你為什麼要打?還有你自慰完的感覺是什麼?」,而這個答案只有自己知道。自慰的5大迷思許多男性從小到大都有自慰(打手槍)的習慣,常自慰會成癮嗎?對健康有危害?可以改善早洩問題?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解惑自慰常聽到的5大迷思。迷思1:忍住不手淫,會提升男性雄風分泌?忍住不手淫,可以提升男性雄風分泌嗎?這是錯誤的迷思。黃軒表示,一項研究指出「一周不手淫,會使雄性激素睾丸激素增加45.7% ,但在第8天,又恢復到原來的量。」而另一項研究發現,也証實手淫者和禁慾者,他們體內睾丸激素含量,其實幾乎沒有差異。因為我們人類的睾丸激素的量,也會受飲食和運動的影響,不會僅因手淫,改變睾丸激素的雄風分泌。迷思2:手淫,可以改善早洩問題嗎?常常聽男生流傳,手淫可以改善他們的早洩行為!這是錯誤的迷思。黃軒指出,一項研究報告稱,其實手淫前後3週內的射精時間,並沒有延遲或縮短變化,因此手淫不會改善早洩問題。迷思3:手淫的頻率,多少次才正常?手淫次數,怎樣才算是「正常」?黃軒表示,一則2002年發表,針對223位匿名的男大生所作的調查,他們平均一個月自慰12次,不過不表示這頻率就是「正常」,正常還得考慮除了次數以外的其他因素。所以,專家們對於手淫次數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一週或一天中手淫幾次就算過度。所以無論你一個月手淫多於或少於這個次數,都無關性生活的好壞或者對錯。迷思4:手淫會成癮嗎?對健康有危害嗎?黃軒表示,手淫,本身對健康的危害很小,但「手淫成癮」確實也是存在的。當你手淫時,大腦中會釋放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神經遞質,從而刺激獎賞系統,讓你得到快感。如果手淫的頻率變得過高,大腦對多巴胺和血清素的反應閾值會很高,一點點或輕輕地就感受不到快樂和滿足感。這也出現了愈來愈多變態性行為或高刺激的行為,才能滿足性行為的快感!迷思5:手淫,是一種心理疾病嗎?有人說,手淫是一種心理疾病,這是錯誤的迷思。黃軒表示,正常的手淫,真的不是一種疾病。相反地,手淫和較健康的生理、心理狀態有關,像是自尊心會增強,也比較不容易罹患前列腺癌。研究人員發現,從公衛角度來看,手淫能減少一個人去擁有多性伴侶的數量,也降低感染性病風險。看完以上2位專家替大家解惑關於「手淫」的疑問及迷思,你是否更了解你的「小弟弟」,其實自慰是一種正常的生理需求,偶爾打手槍對身體有益無害。而次數則是剛剛好就是最好,不要認為男人次數過多就是很強很厲害,以免一旦超過恐只射出血精或空氣,讓身心都受到傷害。延伸閱讀:.多快射精算早洩?過度自慰會陽痿?專家曝快槍俠「時間」,做1事助改善.「打手槍」沒注意2件事,陰莖敏感度恐下降!醫授4招解決自慰困擾.男子成人展搖滾區手淫疑性成癮!我也常手淫,如何判斷是否性成癮?
-
2023-08-2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健保永續,政府責無旁貸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台灣的全民健保」,這議題是來自於幾星期前「病人的不滿」而引發有關健保的檢討,我們邀請三位不同背景的醫師說出他們的看法。一位長年關心醫療品質的區域醫院院長認為在現行的健保制度下,許多醫療院所「衝量」導致醫療品質的偏差是難辭其咎的。→想看本文一位對健保政策頗有研究的全國醫師公會理事發表他對政府政策的建議。我們也邀請健保署任期最久、被譽為「對醫界最友好的署長」,在他甫功成身退之際,與我們分享他的看法。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提高台灣醫界以及社會賢達對健保政策的了解,我們也期待這議題可以在「醫病平台」繼續討論,讓醫病雙方更了解如何努力,維護這「不能倒」的台灣健保繼續改進、永續經營。全民健保的重要性全民健保開辦之後嘉惠了全國的國民,在健保開辦之前,我們常常會聽到家庭中一個人生病了全家就陷入愁雲慘霧中,一個人洗腎全家立刻陷入財務危機,一個人罹癌有沒有錢去治療是決定要不要治療的關鍵。健保的開辦,過去因病而貧的狀況不再復見,台灣的醫療人員素質高,搭配健保制度,將國人的健康照顧的很好,不論哪一黨當政,健保的滿意度都是國家施政項目中滿意度最高的。「健保不能倒」是大家的共識,用白話文講,健保是維繫政權最重要的制度,相信沒有一個執政者敢讓健保倒掉的!台灣全民健保的特殊性台灣健保很特殊的是「單一保險人制度」與「總額制度」。健保是社會保險,有濟弱扶貧的性質,由單一保險人處理,政策較能統一且行政效率較高,但相對的政府的政策走向就顯得重要,政府要負的責任與制度的規劃完善與否更是重要!總額制度則讓財務的壓力能夠掌握,但相對的也限縮了先進醫療技術與藥物引進的空間,在論量計酬且沒有好好的配套之下,總額制度相對也建立在醫療人員的犧牲奉獻之上。全民健保浮現出來的問題全民健保走到現在,由於上述制度的特殊性,一些問題漸漸的浮現:.從結果面來看,民眾的健康照護許多項目在國際評比漸漸落後先進國家,例如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嬰兒死亡率,癌症標準化死亡率,腦血管疾病標準化死亡率,糖尿病標準化死亡率等,肺癌存活率與全面健康覆蓋指標也落後日韓。.健保的費率很快會達到6%的上限。.許多藥物藥價過低,廠商不生產,甚至退出台灣市場。.新醫療科技引進的速度慢於其它國家。.一些極高貴的藥物納入健保給付(例如脊髓性肌肉萎縮症藥物一劑4900萬)排擠了一般費用。.醫療人員收入過低,看不到未來,退出職場,尤其是護理人員。以上的問題,再加上台灣的人口開始負成長,照護人力的缺乏,也讓青壯年離開職場去照顧家人,凡此種種如果現在不好好的規劃,健保崩壞,國人健康堪慮,甚至政權倒台都是可以預期的!健保不能倒,民眾、醫療人員與政府都有責任就民眾而言,大家應珍惜健保資源有限,謹慎用之,但普羅大眾每個人的想法不同,這個責任是政府應該要擔下來的。一個強制戴安全帽的政策,不知救了多少人,省了多少錢。現在每個民眾就醫的次數我們遠大於國外,但政府都是由醫療人員端去做規範,而無法限制病人的腳。部分負擔的作用是有限的,分級醫療可以省錢大家都知道,政府應該與民眾溝通宣導後提出更具約束性的措施。就醫療人員而言,一些給付與國外相比差距甚大,大家都耳熟能詳。健保是建立在醫療人員犧牲奉獻的說法決不為過,當然醫界礙於制度常被批評衝量與不必要的醫療浪費,醫療人員除應本於道德良知去做外,政府更應掌握大數據,用極端值的管控去引導。政府該負最大的責任健保是單一保險人制度,又是全民強制納保,由上述所說,不論民眾端與醫療端,政府的責任是不能逃避的。除了制度的規劃外還是要回到財務面,就是錢。醫療保健的支出就是對健康的投資,台灣在GDP的佔比只有6.1 %,遠低於日韓與OECD的國家。研究顯示提高對健康的投資可以改善國民健康指標,提高生產力,進而增加稅收與GDP,促進經濟成長,是一個正向的循環!除了健保財務的法律限制要去修改之外,就如同「勞保不能倒,政府編列預算挹注勞保」一樣,政府應編列預算,至少先從目前違法或有疑慮的部分編列預算,跨過健保直接給付醫療端,例如:.屬於預防保健但現由健保給付的部分,例如代謝症候群。.不屬於健保給付但目前由健保給付,例如病人住院的整合照護(skill mix) 。.慢性傳染病防治照護。.依法應代位求償,但無法落實,尤其在勞保傷害案件應可由過去經驗概算出費用。.依法該調降藥費但卻未調的。.不歸健保給付的指示用藥。.政府基於照顧弱勢,開放極貴的藥物,易造成對一般疾病排擠的藥物(例如少數極高價藥物)。.未依法執行的部分負擔比例之費用。投資健保,投資醫療保健,投資國人健康,期待政府勇於任事,在財務面上能夠解決之後,讓28年的健保漸呈現出來的窘態能夠解決,讓健保長長久久照顧國人的健康!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8-23 醫聲.癌症防治
強化癌友心理支持 衛福部8月底開會擬訂心理腫瘤指引
癌症病患確診後,除了疾病造成身體不適、藥物治療副作用等,巨大的心理壓力也隨之而來。心理腫瘤學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同時是國健署癌症防治委員,日前建議政府應針對癌症病人心理問題制定相關政策,衛福部長薛瑞元要求國健署、健保署、醫事司、心理健康司、照護司等,盤點各自現有及未來對於癌症相關政策,將於今年8月22日召開會議,朝擬訂定「心理腫瘤強化效益指引」方向,期許強化心理腫瘤照護。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現行很多醫院成立癌症資源中心、領航計畫、癌症個管員等,不過部長十分重視癌症病人心理健康照護,因此希望找各司署,統合現有政策,以國健署來說,主要做早期預防、篩檢,若篩檢出疾病後,盡快接續治療。針對心理腫瘤指引會議,預計會討論初次罹癌、罹癌過程、安寧照顧等不同階段,有哪些不足之處需補強,進行檢討以及擬改善策略,以及給付經費支持來源。台灣每年新增超過10萬人罹患癌症,吳昭軍表示,我國2003年通過癌症防治法,而癌症也屬於慢性病一種,除了急性、感染疾病屬於疾管署範疇,其餘疾病防治都屬於國健署。而4大慢性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糖尿病,風險因子皆類似,過去是一個疾病推出一項防治計畫,但政府希望做整合,及早從慢性病開始預防。以代謝症候群來說,有5項風險因子,包括三高(血壓偏高、血糖偏高、血脂偏高)及二害(腰圍過粗、好的膽固醇不足),5項中符合其中3項則代表有代謝症候群,這些危險因子可透過健康檢查找出異常數值,民眾在家也可透過皮尺、血壓計,量測腰圍及血壓。國健署與健保署去年起推出「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凡是在20歲至64歲的民眾,可就近於基層診所,由醫療團隊針對不健康生活型態,提供戒菸、戒檳、營養、運動等專業指導,讓民眾從日常生活中養成健康習慣,預防或延緩慢性病發生的機會。吳昭軍說,代謝症候群會產生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如果可以早期防治,及時回頭,就能避免疾病產生,「慢性病和癌症一樣,希望不要發病,而非及早確診或治療」。
-
2023-08-23 醫療.精神.身心
懶人包/15到30歲免費三次心理諮商 服務機構名單和QA一次看
衛福部8月1日起提供15至30歲族群三次免費心理諮商,全台預估6000人受惠。目前部分縣市預約踴躍,衛福部長薛瑞元已經同意會增加預算因應。衛福部心理健康司長陳亮妤表示,將盡量協調讓已經有預約諮商的民眾可以完整使用三次諮商,會再做後續規劃。Q1:「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下稱本方案)內容是什麼?A1:為促進年輕族群心理健康,協助調適心理壓力與負面情緒,衛福部於112年8月1日至113年7月31日,補助15-30歲年輕族群每人3次心理諮商。Q2:有什麼條件限制?A2:年滿15歲至30歲有心理諮商需求者,攜帶身分證明文件,皆可使用。Q3:使用「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心理諮商服務,需要支付其他費用嗎?A3:補助3次心理諮商費,但服務機構可另收取掛號費等其他行政規費。建議於預約時,先向機構確認是否須另支付其他項目費用。Q4:如何使用「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的心理諮商?A4:衛福部提供4個口訣,查詢、預約、準備及諮商。●查詢:查詢心理諮商服務機構名單:https://dep.mohw.gov.tw/DOMHAOH/cp-6608-74985-107.html●預約:聯繫服務機構,預約使用服務。●準備:攜帶身分證明文件以供查驗。●諮商:至服務機構接受諮商。Q5:可以選擇居住地以外的服務機構進行心理諮商嗎?A5:可以。「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無戶籍或居住地縣市限制。Q6:可以使用通訊方式進行心理諮商嗎?A6:可以。可查詢「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服務機構名單中,有執行通訊心理諮商之機構,進行預約。Q7:可以中途更換心理諮商之服務機構嗎?接受心理諮商服務是否有頻率或間隔時間的限制?A7:可以。但補助次數合計以3次為限。另心理諮商頻率以每周一次為原則,若有短期密集心理諮商需求,需由服務機構提報心理諮商計畫,經衛生局同意執行。Q8:已預約之心理諮商時間,若臨時有事不能去,怎麼辦?A8:請提早通知已預約服務機構,並更改預約時間。如連續2次無故未到,於第2次缺席日起90日內,將暫停補助資格。Q9:如果3次補助額度用完,仍有心理諮商需求,該如何尋求協助?A9:可以自費繼續接受心理諮商服務,或由機構協助媒合社區中之心理健康服務資源,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社區心理諮商服務據點(網址:https://gov.tw/JSB)等。Q10:如於「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已接受1次或2次服務,但要預約第2次或第3次服務時已超過30歲,還能申請補助嗎?A10:可以。只要曾接受過1次服務,後續欲使用服務時雖超過30歲,只要仍在方案執行期間內(112年8月1日至113年7月31日),仍可申請補助,但每人合計以3次為限。Q11:使用「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為何要蒐集個人資料?A11:為評估「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成效及確保個案醫療權益,會由服務機構蒐集個人資料(含問卷),但蒐集資料不會作其他目的利用,並依據個人資料保護法,辦理個人資料檔案安全維護事宜。「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使用流程(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22 醫聲.醫聲要聞
你常去的醫院幾顆星?Google評價台大醫院僅3.8 「這家醫學中心」4.5奪冠
就醫之前,你會先看Google評價嗎?Google評分已成為民眾從事任何行為的重要參考依據,就醫也不例外。各醫療院所不僅正在面臨醫院評鑑廝殺,還得想方設法拉高Google評價,不僅在施打新冠疫苗時,請民眾上網按下五星好評,連醫護人員都成為「刷評價大軍」,就是擔心評價過低、影響聲譽。聯合報本報整理國內19家醫學中心Google評價,亞東醫院以4.5分拿到第一名,醫界龍頭台大、北榮不到4分,至於低於3分的醫學中心則有奇美醫院(2.8)、高雄榮總(2.9)、萬芳醫院(2.9)。據悉,為拉高評分,醫療院所各出奇招,在疫情期間施打新冠疫苗時,護理師懇請民眾上網惠賜五星評價;北部某家醫學中心則更用心,院內召開會議時,司儀總提醒所有同事,拿出手機,在Google評價欄位點擊五顆星,希望刷出一波好成績,先前還發起比賽,各科發表宣傳文章,看哪一篇按讚人數最多。亞東醫院4.5顆星居冠亞東醫院4.5顆星,網友評論2644則,屬於超高分;觀察發現,該院幾乎對於每一筆留言均做出回應,顯示細心的一面。亞東指出,感謝民眾提出問題,讓院方有檢討改善的空間外,也會將反映回饋相關單位主管,列入未來流程改善參考。國泰4顆星、馬偕徘徊3顆星國泰醫院回應,Google評論不論正面或負面都會上線回應,負面留言會提供信箱或提供後續處理方式說明。馬偕醫院表示,醫院有多元意見回饋管道且予以尊重並重視,將持續以馬偕博士醫療傳道之精神,為民眾提供身心靈的全人醫治。北榮3.9顆星 院長陳威明:不會所有人都滿意台北榮總則為3.9顆星,院長陳威明表示,如果院內操作讓評論變成5顆星,一點都不難,但北榮不會要求同仁上網狂刷五星,值得關注的是合理的批評,北榮每天門診就醫人數為一萬人,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有人候診等了久一點,就在網路謾罵、給一顆星負評。陳威明指出,北榮致力於精進醫療品質,醫院也有臉書、院長信箱等多元管道,方便民眾、病患表達意見,而網路評分的評論則數很少,很多是不理性的病人,只要有幾個人給予一星負評,分數就會下降,但北榮不會號召同仁上網狂刷五星。陳威明表示,北榮院長信箱每個月可以收到上百封感謝信,感謝與抱怨的比例約為三比一,表示大多數的患者肯定北榮醫護人員的表現,同仁工作十分辛苦,不應用不合理的投訴打擊他們的士氣。陳威明舉例,有病房病人按了呼叫鈴,護理人員沒有馬上來,就被投訴;還有櫃檯同仁生病,嘴巴剛開完開刀,臉腫了起來,說話比較沒表情,也被投訴,被指責態度不好。對於這些,陳威明說,「真的於心不忍,心裡很痛。」陳威明說,依靠團隊合作、榮辱與共、讓各職類同仁共享榮耀和病人的肯定,才會讓所有同仁有成就感、有價值感,願意留在醫院服務病患,提供有溫度的感動服務。他表示,提高薪資只能暫時解決部分護理師及醫事人力不足,提供好的職場氛圍及工作環境,讓員工有學習成長的機會,才能留下優秀員工。陳威明指出,優質的醫療照顧、完美成功的手術是仰賴團隊合作,並非單靠「名醫」的個人功勞,有部分病人或家屬對醫師很客氣,但對護理師及其他同仁則有不同的態度,這也會讓同仁內心造成壓力和不舒服。合理的投訴是機構進步的助力,但是無理的投訴可能是導致護理師離職的最後一根稻草。台大褒貶不一僅3.8顆星 院方這麼說至於台大醫院,Google評論1900餘則,3.8顆星,並未突破4顆星,仔細觀察民眾對台大醫院留下的評論,民眾留言以稱讚或批評個別醫師為主,常指名道姓,評分也多是極端的一顆星、五顆星;也有人評論停車場排隊時間、疫情期間警衛阻攔進入,或分享開刀房、健檢中心菜色。台大醫院發言人陳慧玲表示,台大醫院重視民眾意見,也有正式管道讓病友能提供建言;針對Google評分,並未特別採取動作,如請醫師、病患「刷評論」或要求病人將負面評論下架。醫院會參考Google評論內容,但因收治病患多是「急、重、難、罕」,有些病人多重器官衰竭、有些則年事已高,都不屬於會使用Google評論的族群,取樣不夠平均。至於評論者指名道姓褒貶醫師態度或醫術,陳慧玲表示,被罵已是醫護人員家常便飯,病患因身體不適,心情也很焦急,身心都受影響,若能在就診過程中表達,一定會了解背後原因;態度好壞相當主觀,有些醫師認真執行業務,但臉色、表情未必符合病人期待,或因要處理病況危急的病人,而增加其他患者等待時間,讓患者認為等待過久。評論中常有針對醫院美食街、建築、病房環境的評論,有網友認為台大醫院病舍老舊,也有人表示位於常德街的台大舊大樓古色古香、非常優美。對此,陳慧玲表示,醫院已醫療為主軸,病人住院的重點應是醫療服務,而非美食街好壞,或病房新舊、裝潢美醜。醫療成本中,有極高比例投入病房、診間、醫療設施,每項儀器都經過驗證,也要定期維護,醫療人員更是須要專業訓練,這都是檯面下不易看見的地方。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表示,自己不曾查詢醫院的Google評論,但網路上發言不必具名,若遇到醫療糾紛,或較為情緒化、主觀認定醫師態度不佳的病友,在評論中用激動語氣、甚至涉及人身攻擊,是否與真實就醫經驗相符也難以求證,恐會造成查看評論的民眾誤會,「醫療攸關性命,評論應該客觀呈現。」陳晉興說,醫師救人性命,感謝醫師的病人大有人在。但以外科醫師來說,執業生涯中開了一萬台刀,總有一兩次手術不盡如人意,Google評論畢竟不是公允的統計數據,能夠全面性呈現個別醫師的醫療專業程度;要是遇到同事、同業間的恩怨,而遭人惡意攻擊,或有人為了造神,大量留下好評,也會影響評論的真實性。陳晉興表示,接任外科部長後,常要處理民眾投訴。以台大醫院的做法,病人不論是要對醫師表達感謝,或要投訴醫師表達不滿,都要留下真實姓名,可透過院長信箱表達意見,如遇民眾不滿,醫院也會盡力處理,「網路上發言自由,萬一有人造謠、毀人清白,讓人擔心。」以美國為例,有具公信力的機構對醫院進行排名,也細分至各科別的排名。台灣雖無類似做法,但民眾可參考具公信力的媒體報導。陳晉興說,醫藥新聞不像政治新聞有意識型態問題,記者依據事實報導,也會署名,且醫師須有臨床成就才會召開記者會。民眾就醫前搜尋醫師報導,其經歷、成就一目了然。醫師的媒體聲量、評價須長期累積,他常鼓勵生涯剛起步的年輕醫師,有空多寫文章、接受記者採訪,若有好的成就,也要對外表達或召開記者會。高雄榮總2.9顆星 院方:每月感謝書函近100封僅拿到2.9分的高雄榮總表示,醫院與餐飲業不同,不太適合用Google評價評分,但院方一直都重視病患反饋的意見,盡量做好服務,讓病患獲得滿意的經驗,以往沒有Google評論,設立院長信箱,很多病患藉此提出反映,院方視狀況處理,也有人會寫感謝函,目前每月感謝書函近100封。高雄榮總表示,醫院每個月派人整理網路評價,供高層參考,經調查後確實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會內部檢討、改進,但為情緒性發言、亂打分數,也只能冷處理。高雄榮總人員私底下透露,該院出現1分評價,原因是「醫院還在用手搖式的病床」,病人嫌醫院沒有提升硬體,就給了1分。但其實手搖式病床還是有用到的地方,醫院要更新設備,也有逐年的計畫與步調,病人不懂醫院的做法,就到GOOGLE評分,院方感到相當無奈。奇美醫院2.8顆星 院方:評價自有公評至於低分的奇美醫院,也有話要說,公共事務室主任黃文良表示,院方關心網路評分,但醫療沒辦法讓每一個前往看診的病人或家屬滿意,且醫院也非產品的銷售端,有時候診時間太久,或看病結果不如預期,評價分數就變低,也有過病患不了解健保部分負擔與醫院的掛號費的區別,抱怨看診費用昂貴,而給了一顆星的評價,這對醫院也不盡公平。 黃文良說,院方將網友所留的內容意見,轉給權責單位進行檢討改善,如果候診時間過久,院方做出分流改善,一來讓民眾快速看診,一方面也不會讓同診間的醫療人員有過多的看診負擔。曾試著請看診民眾協助,希望拉高整體分數,但後來認為並不需要,並未執行。但院方仍相當重視Google評價,經常瀏覽內容,如發現需要改進之處,一定檢討改善,「醫療還是以醫療品質為首要,評價方面自有公評。」(責任編輯:周佩怡)延伸閱讀:找醫院看Google評價?專家:「這評鑑」較具公信力
-
2023-08-22 醫聲.醫聲要聞
找醫院看Google評價?專家:「這評鑑」較具公信力
挑餐廳、飯店時參考Google評論,這已成為年輕世代的反射動作,連看病也一樣,只要醫院診所的負評多、星數太低,就會影響就診醫院。多名學者專家均認為,醫療不是服務業,不能以Google評分高低來論斷醫院優劣,頂多只能當作參考。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則認為,大部分民眾就醫選擇應以衛福部醫院評鑑結果為主要指標,透過醫院評鑑把關醫療品質。年輕人選餐廳醫院 先問谷歌30出頭林先生表示,不管去大醫院、小診所,都習慣性瀏覽Google評論,「並無其他更有公信力的資訊可以參考。」 ;家有二寶的李小姐說,會特地注意負評,如有嚴重醫療糾紛,當然就會避開,「Google評論並不一定準,但還是可以當成就醫標準。」 20多歲段小姐說,「一定要看呀!」,如果是小毛病,選擇住家附近診所看診,都會先參考Google評論,至少先知道醫護人員態度好不好,如果很「雷」,就會避開;如果病情嚴重,還是會去大醫院,這時就未必參考網路評價。Google評價僅限表淺服務品質 醫師表現也可能不一周穎政表示,國際間發表的醫院評比無法精確反應醫院實際的醫療品質,Google的醫院評價則更有待商榷。醫病之間有太多資訊不對等,「深入的品質,需要更好的程序確認」,有時病患也會因為醫師的知名度而前來,但醫術是否與名聲相襯,亦無從知悉。「Google評分只對表淺的服務品質有幫助。」陽明交通大學公衛所教授周穎政說,醫護人員親切、客氣,或是指標清晰、動線佳等,都可以拿到高分,但台灣健保給付偏低,且核刪機率高,醫師必須謹慎行事,病患或家屬如果想要住院、做高階檢,遭醫師否決,就可能至平台給一星負評。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自己在看評論時,常會去看留下「一顆星」評論的網友留言,深究其中原因,「除了分數,也要去了解他抱怨的項目是什麼,據以判斷負評有理,或僅為發洩情緒。」洪子仁表示,若用在醫療機構,查看一顆星留言中的投訴事項,能夠了解機構的主要問題。同一醫院中,有不同醫師看診,每位醫師風格不同,但「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看診態度、提供民眾的衛教指引、治療方針等,都會影響民眾就醫感受,在網路發達的今日,很容易被流傳在Google評論中。他指出,除了醫院的Google評論分數,民眾就醫掛號前,不少人習慣先上網搜尋醫師風評,與其在醫療技術上的表現、網友的就醫意見等,足見對民眾而言,查詢醫師本人比查詢機構風評更為重要,「就算機構獲得五顆星評論,醫師表現也未必整齊劃一。」比照百貨業 護理師彎腰鞠躬 周穎政:別忽略醫護血汗付出私立醫療院所協會前理事長朱益宏說,任中山醫院院長時,十分關注醫院的網路評分,不管評分客不客觀、分數高或低,如發現負評,且情況屬實,當然必須改善,民眾選擇就醫醫院時,也會參考網路評分,院方都會多加關注。朱益宏說,醫療機構提供的醫療服務具高度專業,與一般服務業不同,因此太注意評分,可能會忽略醫療專業,如早年醫院評鑑項目,有一項為病人滿意度調查,有些醫院為追求滿意度,在開診前要求醫護人員列隊,向看診病人「彎腰鞠躬」,就像現在的百貨業,這就不是很好的現象,但如果只是參考評分,作為改進缺失的依據,「關注評分就不是壞事」。周穎政說,若民眾有癌症的就醫需求,國健署有60幾家的癌症認證醫院;醫療品質策進會也有針對諸多疾病進行認證,品質都有相當的標準。很多時候消費者不了解相關資訊,大多數透過親友、自己感受判定醫療品質,不乏有人因此把醫院當作旅館、飯店業,但醫療領域有太多細節是病患無法觀察到的,民眾不能,動輒以負評發洩不滿;至於醫院,也不應過於重視Google評價,甚至納入KPI項目,這等於將自己當成服務業,雙方別忽略健保給付下的醫護血汗付出。具公信力的就醫指南參考 專家們:醫院評鑑就可國內需要建立醫院排名制度?朱益宏說,「這排行有利有弊」,優點是方便民眾選擇就醫的醫院,可是排名在後面的醫院,是否就是做的不好或有缺失,可能也不能如此武斷,而壞處是會造成醫院龐大的壓力,且如果沒有公信力的指標,恐將會成為一場災難。至於國內是否有具足夠公信力的就醫指南可供民眾在就醫前參考?洪子仁說,台灣最重要的就醫指南,就是醫策會的醫院評鑑,是由具公信力機構執行評鑑,且明確定有與醫療品質有關的考核細項,被評為醫學中心的醫院,其經營管理能力、醫療照護品質,即屬醫療機構中的頂尖。他表示,台大醫院、台北榮總被醫策會評為醫學中心,Google評論卻不到四顆星,足見Google評論只能當作參考意見之一,且可能被有心人操作,不宜作為唯一依據。醫策會執行長王拔群說,目前醫院評鑑中仍有「就醫經驗調查」指標,此為透過方法學,針對醫院內科、外科、急診、病房等病人,並按一定的比例、性別、年齡等分層抽樣,而健保署也會進行病人出院後的電話訪查,採秘密客方式詢問病人住院期間,醫師有沒有固定來看,往後會不會推薦其他家人也來這家醫院就醫等。王拔群指出,網路評分其實太過主觀,並不科學,醫院也不會依賴此評分,因此要設置醫院排名制度,其實意義不大,因為醫院對任何負評醫院都很重視,比如被抱怨結帳、領藥速度太慢等,一定會想辦法改進,台灣醫院為何醫療品質好,就是因為十分重視病人的需求及主動改進缺失所致。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說,台灣是自由民主及奔放的社會,民眾可以隨意主觀的上網評分,分數可參考也可不參考,但要評估分數可信度,首先點擊的數量一定要多,再看評論內容加以評估,但醫療服務關係者健康、生命,相信更多民眾會參考衛福部進行的醫院評鑑作為指標,而醫院評鑑重點是替民眾把關醫療品質而不在排名。(責任編輯:周佩怡)延伸閱讀:你常去的醫院幾顆星?Google評價台大醫院僅3.8 「這家醫學中心」4.5奪冠
-
2023-08-22 醫聲.醫聲要聞
研究:綠地可減少躁鬱症發生 全台50鄉鎮卻未達標!
台灣一篇登上國際期刊「健康與地方(Health and Place)」的最新研究顯示,綠地覆蓋率與躁鬱症發生率呈現負相關。研究進行的2013至2014年間,綠地覆蓋率減少國人壽命損失達6.1年,並帶來近新台幣7千億元的經濟產值。不過,衛星遙測結果發現,台灣有50個鄉鎮市並未達到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的綠地覆蓋率,以高雄市為最為嚴重。研究通訊作者、成大空間資訊學系副教授吳治達說,研究結果顯示,鄉鎮綠地多寡與減少躁鬱症疾病負擔有關,以全台人口換算,現況下綠地能讓台灣民眾「多活6.1年」;且綠地與減少躁鬱症發生率有關,民眾身心理健康、能正常生活工作,可帶來212.7萬美元,換算超過新台幣6700萬元的產值增加。西部沿海多土壤貧脊致綠地不足 高雄最為嚴重「全台共有50個鄉鎮沒有達到世衛組織建議的綠地覆蓋率。」吳治達說,WHO建議,住家周邊方圓300公尺內,至少要有面積大於0.5公頃的綠地,以此數據換算,每個行政區應有大於25.6%的綠地覆蓋率。不符標準的鄉鎮以台灣西部為主,且多位於沿海,推測為土壤貧瘠所致,其中高雄最嚴重,有16個鄉鎮綠地不足;台中、台南則分別有10個、9個鄉鎮綠地覆蓋率未達標。吳治達表示,研究假設這50個鄉鎮增加綠地、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經計算可再增加10%健康效益,減少6.7年生命損失,產值上升為236.2萬美元;綠地可分人工、自然綠地,自己桌上就放有兩盆人造植物,能放鬆心情又不必擔心未妥善照顧會讓植物死亡。他表示,沿海地區土壤鹽分高,植物較難生長,但仍有防風林,也能人工種植綠地。且根據過去國內外研究,水體也與健康效益有關,故靠近海、從事親水活動,也能對身心帶來助益,再結合沿岸防風林,達到「混合效益」。綠地這原理幫助放鬆身心 專家:能活化副交感神經至於綠地改善心理健康的機轉為何?研究共同作者、台北護理大學休閒產業與健康促進系助理教授李曉昀表示,不少既有理論、實證研究已證實綠地與心理之間的關係,人類本就傾向居住在自然環景,人類的起源亞當、夏娃就是居住於森林之中。都市化雖然讓人類生活變得方便,但「沒有寫在人類基因中」,並非人之本性。李曉昀說,過去的實證研究發現,人類在森林中暴露,副交感神經會活化、交感神經弱化,從而釋放壓力。除了「多看綠色」以外,讓五感都暴露在自然環境中效果更佳,原因城市生活中有太多吸引注意力的事物,在大自然環境中,能恢復注意力,「降低躁鬱,走進綠地就可以。」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特聘教授柳婉郁則說,綠地影響心理健康有不同途徑與機制,如自然植物可經由生理機制排放出芬多精等,有益健康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人造景觀無法達成;但人造景觀如應用得當,亦能營造出美麗、自然的森林生態樣貌,讓人們在進入或觀賞該環境時,達到放鬆和恢復注意力的效用。沒綠地未必一定得躁鬱症 研究難列入基因因素李曉昀表示,本篇研究證實綠地與躁鬱症發生具有「負相關」,但兩者並非因果關係。就像吃燒烤提升罹患大腸癌機率,但不一定吃了燒烤就會得大腸癌。同理,增加綠地能減少居民罹患躁鬱症的風險,但未必居住在周邊沒有綠地的區域,就一定會得躁鬱症。她表示,研究過程中已考量影響躁鬱症發生的多種因子,包括共病症(代謝症候群)、性別、年齡、低收入、離婚率、失業率、空氣品質等,仍有一些因素無法囊括,如家族疾病史。此外,綠地類型、植物種類不同,帶來的健康效益也會不同,是未來深入研究的方向。李曉昀說,躁鬱症成因非常複雜,基因、環境是兩大因素。綠地雖不是唯一的環境因素,但是可以控制、努力的方向,藉由增加綠地,減少躁鬱症的疾病負擔。運用健保資料庫 亞太首次綠地健康狀態模型研究台灣科技媒體中心18日舉行「台灣綠地與躁鬱症相關性最新研究線上記者會」。吳治達表示,除了成大、北護學者,本次團隊中也有哈佛大學教授John Spengler;綠地與身、心理健康關係的研究已有不少,但過去研究較少將綠地與健康效益的關係,以量化指標方式呈現,讓民眾更易理解。研究除了以2013至2014年的衛星遙測資料,換算全台各鄉鎮市的綠地覆蓋率,也考量影響心理健康的經濟因素,以勞動部2013/2014年平均基本勞工薪資為計算基準,以及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和評估研究所(IHME)」資料庫中,由壽命損失年加上健康生命損失年得出的「失能調整人年(DALY)」共同計算。該研究是在8月16日晚間登上期刊,為亞太地區首次開發以綠地面低推估健康狀態模型的研究;除了衛星遙測、勞工薪資、失能調整人年等大數據,也使用健保資料庫,抽樣共8160筆躁鬱症資料。(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8-22 醫療.骨科.復健
運動不會加速關節磨損,反而強化膝蓋健康!4運動助關節穩定
運動對於保持健康生活很重要,但有些人會擔心運動會不會加速關節磨損,到底運動對於關節的影響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醫師指出,運動並非關節磨損的元兇,適度的運動其實有助提升關節的健康和功能。運動對關節有哪些影響?根據骨科醫師嚴可倫在臉書粉專「有溫度的嘮叨 台中光田骨科 嚴可倫醫師 脊椎關節骨鬆專業 - 骨筋中外」指出,適度運動有助強化關節周圍的肌肉和韌帶,從而提升關節的穩定性和靈活性。除此之外,運動還可促進軟骨的營養供應,有助減緩磨損的速度。事實上,缺乏運動還比較可能導致關節僵硬,增加關節疼痛和不適。嚴可倫也提醒,某些高衝擊性運動例如長跑和踢足球,的確可能對關節產生較大的負擔,特別是如果姿勢不正確或過度訓練。不過,這並不意味應該避免這些運動,反而是應該注意正確的技巧,避免過度負荷。運動中如何保護關節?要確保在運動中保護好關節,嚴可倫提供以下六點建議:.選擇適當的運動:選擇對你的身體適合的運動類型。.適度運動:保持運動的適當強度和時間,避免過度操練。.暖身和伸展:在運動前的暖身運動和運動後的伸展可以幫助減少關節受傷的風險。.注意技巧:學習正確的運動技巧,避免不正確的姿勢對關節造成不必要的壓力。.交替運動:輪流進行不同類型的運動,有助於減少特定關節的過度使用。.保持體重:保持健康的體重可以減輕關節的負擔,特別是對於膝關節來說。哪些運動有助強化關節?嚴可倫指出,低衝擊性的運動對於關節保健是很好的選擇,以下為推薦的四種強化關節運動方式:.水中運動:在水中進行運動因為有浮力,可以減輕關節的壓力,同時提供可觀的阻力來消耗熱量,並且助增強關節周圍的肌肉。水中運動例如游泳、水中有氧運動和水中伸展運動,可以在減少對關節的負擔的情況下。.瑜伽:瑜伽強調身體的靈活性、平衡和強度,可以幫助增強關節的穩定性和靈活性。瑜伽動作,尤其是與關節相關的伸展和屈曲動作,有助於增加關節的活動範圍,同時提供輕度的肌肉鍛煉。.低衝擊有氧運動:低衝擊的有氧運動,可以幫助提升心血管健康,同時減少對關節的負擔。這些運動可以增強周圍肌肉,支持關節,同時減少關節的磨損。其中,最簡單的就是快走、散步。.健身鍛煉:使用較輕的重量進行肌力訓練,可以增強肌肉群,支持周圍的關節,也就是透過肌肉強度提升,更能保護關節受力,同時提升身體的整體穩定協調性。除了上述運動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加入以下幾個簡單的動作,長期下來便也能達到關節強化的效果:1.踢屁股:這是一個很棒的熱身動作,在從事任何一項運動前,可讓膝蓋活動、放鬆,避免發生運動傷害。2.坐下、站起來:這個練習可以在任何有椅子(要穩固)的地方進行,在上班、下班看電視的空檔隨時可做。坐下時可以鍛鍊到股四頭肌(大腿前側肌)、股二頭肌(大腿後側肌)和臀大肌,核心肌群也會發揮作用來穩定身體。3.驢子踢腿:和臀橋式一樣,這個動作有助增強臀部力量,且是衝擊力很低的運動。4.腿後肌伸展:這個練習可以鍛鍊到核心和大腿後肌,有助保持身體姿勢、穩定脊椎。5.臀橋式:這個姿勢可以訓練到臀部肌肉,對膝蓋健康很重要。強壯的臀大肌可分擔膝蓋承受的壓力,並維持膝蓋穩定、防止向內塌陷或向外扭動。6.靠牆坐:靠牆坐是鍛鍊股四頭肌的絕佳運動,股四頭肌在吸收跑步、跳躍、日常步行時產生的衝擊,扮演重要角色。有強健的股四頭肌,才能分擔膝關節的受力。》看更多動作細節
-
2023-08-21 癌症.胃癌
胃癌手術切除腫瘤後只能吃白粥?醫曝術前術後這樣吃有助恢復
「明天要去做胃癌切除手術,聽說做完之後要吃一個禮拜的粥,太辛苦了吧!」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喔,很多人會誤以為做完腸胃道手術之後只能吃無色無味的白粥。事實上,手術完能夠吃的東西很多,只要把握幾個原則,就能吃得對也吃得健康!另外,良好的術前及術後照護也能幫助病患胃癌術後的復原。本篇文章將介紹胃癌手術前後需要做哪些準備及照護上有什麼技巧。胃癌切除手術胃癌的治療以外科手術為主,醫師會評估病灶的位置、侵犯範圍、病患的年齡及身體狀況等,來決定治療的術式與切除範圍大小。若是較早期的胃癌,手術時會將腫瘤及周圍的組織、淋巴腺等切除,達到根治的效果。若是中晚期的胃癌,雖然無法根治,但也可透過手術來減緩腫瘤造成的腸胃道阻塞、出血或穿孔等病發症,或延緩腫瘤的擴散。在胃癌切除的術式上主要可以分為全胃切除術(Total gastrectomy)、亞全胃切除術(Subtotal gastrectomy)兩種,亞全胃切除術又可再分為遠端及近端。近端亞全胃切除不常使用,因為容易造成胃食道逆流,且長期預後不佳。而另外兩種術式的選擇,主要根據腫瘤生長的型別及位置來決定。無論是何種術式,在胃被切除後,都需要進行腸胃道重建。亞全胃切除術後,會以胃空腸吻合術(Billroth II or Roux-en-Y)來接合剩下的胃與腸道。全胃切除術後,則通常會選用Y型胃空腸吻合術(Roux-en-Y)來接合食道與腸道。胃癌術前準備進行胃癌切除術時,病患會接受全身麻醉。由於全身麻醉會抑制呼吸肌群,麻醉效果退去後,仍會影響到呼吸的品質。另外,術後傷口的疼痛也可能促成病患較淺快的呼吸方式,影響肺部擴張。因此,病患在術前或術後皆可以使用呼吸訓練練習深呼吸,讓肺部良好的擴張,助於預防手術後肺炎或感染,減少肺部併發症發生的機會,亦可加速術後的復原。呼吸訓練的方法有很多種,只要能達到有效的深呼吸,就會對術後的復原有很大的幫助。病患可徒手進行腹式呼吸練習:從鼻子緩慢吸氣到最飽,閉住氣2至3秒鐘,再噘起嘴唇將氣吐出,注意吸氣時肚子及胸廓都要慢慢鼓起,才是有進行完整的深呼吸。若病患對自己執行腹式呼吸的正確性沒有把握,可以使用呼吸訓練器幫助練習:以嘴巴咬住咬嘴,緩慢吸氣到最飽,盡量讓3顆球都升到頂,吸飽後閉住氣2至3秒鐘,讓球維持在最高點,再噘起嘴唇將氣吐出。胃癌病患的營養照護胃癌手術前的飲食應以均衡為原則,平均攝取六大類食物,並避免刺激性的飲食,如辛辣、油膩的食物;或會產氣的食物,如乳製品、豆類等。另外,建議病患術前可以採取「低渣飲食」,減少消化道的殘渣,降低腸胃道的刺激及蠕動,讓傷口能夠儘早癒合復原。對於較虛弱的病人,經由醫師評估後也可能會以靜脈點滴補充營養,避免胃切除術後,營養過於不足,造成嚴重後果。胃癌手術後,應先攝取1至2天的清流質飲食(米湯、過濾新鮮果汁、去油清湯),之後再漸進地嘗試使用全流質(糊粥、果汁、蔬菜汁)、半流質至固體食物,約1至2週後就可以恢復一般飲食。此外,因手術後胃部容積減少,術後飲食應把握「少量多餐」的原則,讓食物能夠良好的吸收,並減輕腸胃道的負擔。比起飲食過量,更常見的情況是患者因為疾病帶來的心理壓力,以及擔心手術後體內的恢復情況而不敢多吃或吃得不夠,因此,可以鼓勵病患吃得下就盡量吃,早日恢復固態及正常飲食方式。在六大類食物之外,也要注重鐵質、維生素B群等營養素的攝取,減少貧血的發生。術後,因胃部的容積減少,容易有飽脹感,因此,本身容易脹氣的病患或可嘗試「低FODMAP飲食」,不食用難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因為這類食物會留在腸道中發酵產氣或促進腸胃道蠕動,引起脹氣、腹瀉、腹痛等。另外,在進行胃切除手術的同時迷走神經也會受到影響,進而影響膽汁的分泌與膽囊的排空,影響脂肪消化,這時候可以採用「低油飲食」來減緩症狀。胃癌手術後,雖然大部分的人都可以復原的不錯,但少數人會有一些造成病患不適的後遺症。其中「傾食症候群(Dumping Syndrome)」便是一個較常見的問題。由於胃癌手術切除部位包含胃幽門,會使胃部失去控制食物排空進入腸道的能力,造成食物容易快速進入小腸而引發症狀。「傾食症候群」可分為早發型與晚發型,早發型發生於餐後15至30分鐘,症狀包括飽脹不適、噁心嘔吐等,也可能有出汗、心悸或潮紅等表現;晚發型則發生於餐後數個小時,症狀和早發型差不多,但沒有腹部症狀的表現,主要是肇因於餐後胰島素的急速變化引起的低血糖。[1] 傾食症候群可以透過細嚼慢嚥、餐後側躺或斜躺20至30分鐘來減緩胃排空速度,以改善症狀。胃癌術後照護胃切除手術後,傷口的不適約3至5天內會逐漸緩和。雖然達到傷口癒合需要休息,但也需要適當的活動來促進血液循環,同時預防肌肉與關節萎縮,更能降低肺部併發症的發生。手術後1至2天內,病患常會因為疼痛而不敢活動,此時可以配合適當的疼痛控制,儘早下床活動,早日回復正常活動型態與飲食,幫助傷口復原及體力恢復。在疼痛控制上,病患可自費選用「自控式止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當感到疼痛的時候,便可以按下手邊的控制器,將止痛藥注入體內,約2至3分鐘就可以達到止痛的效果,比傳統止痛方式快了許多。病患亦可在換藥或活動前先按下按鈕,以減輕活動帶來的不適。結語手術技術的進步,使得術後傷口恢復速度比以往快。同時,為了加速全身的康復,術前的準備及均衡的飲食都很重要。病患術後也要遵守上述的飲食原則並早日下床活動,才能盡快恢復到原先的生活模式!參考資料:[1] Stanley W Ashley (2022). Postgastrectomy complications. Wenliang Chen (Ed.), UpToDate. Retrieved July 14, 2023【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俊銘醫師】腸胃剛切腫瘤只能吃粥?醫搖頭:改「這樣」吃更能幫助恢復】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21 醫聲.醫聲要聞
護病比竟1:20 護理師赴行政院抗議 6訴求「合理護病比入法」
新冠疫情加劇護理師高護病比、過勞、低薪問題,使得半年內1700名護理師離職。今年7月27日衛福部雖開會,有共識將全日護病比改為三班護病比,後續尚未有進一步調整,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18日號召護理師至行政院前抗議,提出要求合理護病比入法、勞動部應加強勞檢次數、提高健保護理支付標準等6大訴求,並遞交陳情書,行政院、衛福部代表回應,會盡快研擬。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理事長林伶芳表示,護病比長期過高會導致病人致死率、感染率、跌倒及褥瘡發生率不斷上升,高壓力、高過勞風險、低薪剝削與勞動條件不佳的護理職場環境,則引發台灣護理師離職潮。工會先前調查,統計近千名護理師提供的問卷結果,現行護理人員白斑照顧平均值11.55人次、小夜班15.55人次、大夜班17.88人次,早已超過鄰近韓國、日本、美國澳洲等國護病比。工會整理各國高護病比引發高死亡率相關研究,在2014年的歐洲研究,當護理師每多照顧一名患者時,患者出院後30天內的死亡率增加7%;2015年韓國研究,護理師每多照顧一名患者,患者入院30天內死亡率增加5%,若護士每增加10%,患者死亡率下降9%;2018年歐洲研究,護理師每多照顧一名患者,患者入院30天內死亡率增加7%,少給與患者的護理多增加10%。「高負荷的醫療環境下,如何有良好的醫療服務品質存在?」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顧問陳玉鳳表示,台灣護病比為1:13,比西班牙1:12.7、比利時1:10.8、英國(急性病房)1:8、瑞士1:7.8、瑞典1:7.6都高,「還有醫院護病比1:20,會死人的」。陳玉鳳說,歐美護病比1:6但薪水高,台灣護病比是別人2倍,「我們的薪水卻沒有10萬起跳」。現場護理師說,現在的薪資含夜班費只有3.5萬元。陳玉鳳說,衛福部今年7月27日召開「三班護病比入法研商會議」,雖三班護病比入法有共識,但對於數值如何制定,各界仍存在分歧,開會中醫療資方代表端,甚至一再表示,高護病比是基於「成本考量」,雖資方有意願提升護理人員薪資、加發績效獎金,但因健保體制總額給付點數過低,無力負擔護理人員薪資調整,認為政府應先調高健保給付,院方才能調降護病比,「資方考量成本,而非病人安全,深感遺憾」。護師工會提出6點訴求:一、應依基層護理人員提出的合理三班護病比照顧病人數標準入法:醫學中心白班1:5、小夜班1:8.4、大夜班1:11;區域醫院白班1:7、小夜班1:10、大夜班1:12.8;地區醫院白班1:7、小夜班1:10、大夜班1:12.9。二、勞動部應加強勞檢次數,以及強化要求醫院對於護理人員職場安全以及照護人力監控,避免護理人員超時過勞,危害病人安全以及護理人員職場安全。三、提高健保護理費支付標準,應隨病況複雜度及照護人數異動(不可以用浮動點值計算)以及全民健康保險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應有相關護理產業工會加入 參與,共同討論費用給付,才能實質改善護理環境。四、主管機關衛生福利部所屬醫院共27家醫院,應帶頭實施護理人員薪資調整(不分公職及約聘僱)做為表率。五、參照日本政府2022年2月至9月發給護理人員每月4000元日幣(將近 1%薪資)防疫津貼,同年10月起從健康照護費(國家健保)中發給護理人員每人每月1萬2000元日幣(約加薪3%),匯入個人專戶,不透過醫院給予,避免護理人員加給遭院方從中剝削。六、有關勞動法相關法令,教育部應規定護理專科學校應將勞動法相關法令列為必修科目;醫事人員繼續教育每年至少6小時,醫院上課應由工會辦理授課或勞動法資格律師授課。今行政院內政衛福勞動處參議彭巧菁、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專委曾淑芬代表接受陳情書,並表示,護理師的心聲都聽到,會帶回去好好研議。針對護病比調整一事,曾淑芬說,目前已經在研議中,可能還需要和護理團體、醫院團體代表協商,會盡快擬出共識。
-
2023-08-21 醫療.消化系統
口臭、更年期恐有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嚴重恐致食道癌 8招改善
一名50多歲女性,經常感到食道有灼熱感、胸悶、吃東西時有食物會卡住的感覺,近幾週進食後,胸悶情況更嚴重,喝水還會突然食道經孿,吃了各種胃藥都未見療效,經過胃鏡檢查,發現食道黏膜偏白,為食道輕微發炎,醫師研判中年女性食道黏膜較敏感,即使吃制酸劑效果也不佳,後續改用食道黏膜保護劑,症狀終於改善。胃食道逆流常見3類型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表示,胃食道逆流發生原因可分為3類,包括食道蠕動異常、食道輕微發炎造成食道黏膜敏感、賁門鬆弛。常見症狀包括喉頭有異物感、胸悶、吞嚥困難、火燒心、嘔酸、慢性咳嗽等,倘胃酸逆流到口腔,還可能會出現口腔異味、牙齒敏感、牙齒酸蝕等情況。1.食道蠕動異常食道蠕動異常者,喉嚨會持續有異物感、胸悶。邱展賢說,發生原因與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有關,氣候的變化、壓力、情緒不穩等都容易引起,因此在天氣炎熱或是寒冷時症狀會更加明顯,生活、工作、課業壓力增加,也會加重症狀。像是一名16歲女學生,近期出現胸悶、咽喉異物感、胃酸逆流,甚至一吃東西就吐,吃胃藥後病況時好時壞,就醫診斷為胃食道逆流,改用促進食道蠕動藥物,症狀明顯改善。邱展賢說,統計發現,國二至國三、高二至高三孩子引起的胃食道逆流,多與情緒壓力引起的胃不適有關。2.食道輕微發炎造成食道黏膜敏感食道輕微發炎造成食道黏膜敏感者,因為食道沒有保護層,被胃酸侵蝕時就會發炎,喝水、飲食刺激下容易感覺不適,除了服用食道黏膜保護劑外,還要配合飲食調整,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飲品。3.賁門鬆弛賁門鬆弛引起胃食道逆流者與生活習慣有關,經常暴飲暴食、吃飯速度快,或是體重過重都容易引發,治療上使用藥物外,調整生活習慣及適度減重才能改善並且避免反覆發作。胃食道逆流5大高危險族群1.肥胖。2.飲酒、抽菸。3.飲食重口味、愛吃消夜:太甜、太油的食物、柑橘類水果、咖啡、茶、辛辣食物等。吃宵夜與距離睡覺的時間間隔太短。4.情緒壓力大。5.用藥者:氣管擴張劑、三環抗憂鬱劑、鎮靜劑安眠藥、高血壓藥物(鈣離子拮抗劑和乙型受體拮抗劑)、女性荷爾蒙(黃體素)等藥物。邱展賢說,胃食道逆流恐引起多種併發症,包括食道炎、食道狹窄和巴雷斯特食道症,以及鼻炎、鼻竇炎、咽喉炎、氣喘、支氣管炎、肺炎、睡眠呼吸中止,蛀牙、牙周病,尤其食道癌在胃食道逆流患者中,發生率比一般人高達30至40倍。改善胃食道逆流 生活、飲食習慣要調整邱展賢建議,要改善胃食道逆流,除配合醫師開立口服藥治療外,生活、飲食習慣也要做調整,包括戒菸戒酒、過重者減輕體重、睡前2至3小時避免吃東西、睡覺時床頭枕頭墊高、避免穿緊身衣物,飲食要少吃油炸、酸、辣等刺激性食物,避免快速進食,少喝含咖啡因的飲料、三餐避免吃太飽。8招改善胃食道逆流1.口服藥治療2.戒菸戒酒3.減重4.睡前2至3小時避免吃東西5.睡覺時床頭枕頭墊高6.避免穿緊身衣物7.飲食要少吃油炸、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少喝含咖啡因的飲料。8.避免快速進食,三餐避免吃太飽。【延伸閱讀】疾病百科/胃食道逆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21 養生.保健食品瘋
葉黃素要吃多久才有效?飯前還飯後吃?吃葉黃素前你該知道的7件事
「葉黃素」是一種存在於蔬果中的類胡蘿蔔素,能保護細胞避免受自由基的傷害,其主要功能是提升眼睛保護力,防止混濁不清。一般人都知道葉黃素能護眼,但在挑選葉黃素時,仍存在不少迷思需要破解,藥師也分享相關常見問題,幫助民眾正確補充葉黃素,更守護眼的健康。微笑藥師藥局藥師廖偉呈於臉書粉絲頁表示,不少民眾會在網上搜尋葉黃素的資料,像是葉黃素可以預防近視嗎?葉黃素要吃多久才有效?葉黃素應該飯前還飯後吃?這次他也整理葉黃素的常見迷思與問題,提供民眾參考。葉黃素可以預防近視嗎? 廖偉呈解釋,葉黃素無法防止近視發生,但可以減少高度近視引起的氧化壓力,對高度近視的人群有一定幫助。 近視主要由眼球前後軸距過長(永久性近視)或屈光性近視(睫狀肌長期緊繃無法完全放鬆,導致水晶體增厚)引起,與葉黃素缺乏與否沒有關係。保護視力還是要從改善生活習慣入手。 目前也缺乏足夠的實驗證據證明葉黃素對於預防或改善青少年近視的效果。葉黃素可以預防飛蚊症嗎? 廖偉呈指出,目前沒有大型研究證實任何食物或葉黃素有助於改善飛蚊症。有些人可能會誤以為服用保健食品後飛蚊症消失,實際上只是因為玻璃體的混濁物漂離視線中心,使視覺感受變得不明顯,並非真正消失。葉黃素能預防白內障嗎? 目前研究顯示,補充葉黃素並不能治療白內障,對於預防白內障惡化也很有限。廖偉呈表示,要預防白內障,重要的是進行充足運動、保持正常的睡眠,以及攝取足夠的抗氧化食物,維持正常的血糖水平,並在外出時佩戴太陽眼鏡,這些方法更能有效預防白內障。 葉黃素如果停掉會不會有依賴性? 廖偉呈解釋,葉黃素本身並沒有所謂的「依賴性」問題,即便停止了也不會產生依賴性,也並不需要不同品牌的葉黃素產品輪流食用。重要的是選擇一個可信賴的品牌,確保其品質和成分的穩定性,並按照產品說明適量、持續的使用。葉黃素要吃多久才有效? 廖偉呈指出,葉黃素是一種慢效的營養素,短期內補充並不會馬上見效,一般需要持續補充葉黃素4~6個月的時間,才能累積足夠的葉黃素濃度,以達到最佳的保護和視覺改善效果;而葉黃素的效果是否顯著,取決於每個人補充葉黃素的目的。葉黃素應該飯前還飯後吃? 廖偉呈表示,不論是游離型還是酯化型葉黃素,它們的結構都具有脂溶性,儘管游離型葉黃素的結構極性較高,但仍建議在飯後食用較為適宜。 因為食物中的油脂可以促進膽汁分泌,提高葉黃素的吸收效率,建議最好是與含有脂肪的食物一同食用或在進餐後食用,這樣可以增加葉黃素或配方中其他脂溶性營養素的吸收。如果某餐攝取較多的油脂,那麼可以在餐飯後補充葉黃素,重要的是要長期且持續補充,累積足夠的濃度後才能達到最佳的保健效果。葉黃素劑量愈高愈好? 廖偉呈解釋,補充劑量較高的葉黃素只會使血液中的濃度迅速上升,而黃斑部抵抗強光的能力增強,對於黃斑部的預防保健效果並沒有絕對關係。相比之下, 定期且長期地補充葉黃素才是關鍵。 即使每天服用低劑量葉黃素,6個月後血液中的葉黃素濃度仍可達到穩定水平。通常每天攝取6~10毫克的葉黃素就足夠,額外補充超過30毫克的高劑量葉黃素不僅不會增加保護效果,反而可能增加身體的代謝負擔。【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1239.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21 醫療.心臟血管
50歲後罹病風險變高 控制4危險因子遠離心臟病
隨著年齡增長,罹患心臟病的機率也會增加。男性第一次心臟病發作的平均年齡是65歲,女性則是72歲,但更年期女性在50歲左右經歷體內雌激素急速下降時期,此時的女性心臟病發作風險就會大幅上升而追上男性。為何年紀變大就是心臟病的高風險族群?通常有以下原因:年紀變大 3原因好發心臟病1.新陳代謝速度變慢、體重不健康首先,當年紀大於50歲時,新陳代謝的速度會開始減慢約30%,較慢的新陳代謝會使人難以維持健康的體重。不健康的體重,會增加胰島素抗性、高膽固醇、高血壓和肥胖的風險,進而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的機率。老年人也常因為味蕾退化而增加鹽分攝取,過多的鹽會升高血壓,導致全身水分堆積等問題。2.血管硬化易引起中風或心肌梗塞動脈年齡逐漸增長,血管也會變硬,心臟肌肉也沒有年輕時那麼柔軟,使得心臟做工更加困難,尤其是在運動時就更為明顯。而血管硬化是引起高血壓和動脈壁內層被破壞的主因,血管堵塞便會隨之而來,容易引起中風或心肌梗塞。3.睡眠不足也會使動脈僵硬睡眠障礙常會發生在老年人身上,睡眠不足也會使動脈僵硬和膽固醇斑塊變硬,從而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加上衰老是動脈粥狀硬化和動脈狹窄的危險因子之一。當膽固醇構成的斑塊在動脈內壁一直堆積時,就會發生血管狹窄甚至堵塞,造成冠狀動脈疾病。當以上的危險因子日積月累,老年人常見的心律不整的心房顫動就會找上門,它是老年人中風的主要原因。這種惡性的心律不整,會導致心臟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脫落進入大腦,就會引起中風。4.頻繁遭遇生命高壓力事件另外,當生命流逝,遇上不如意事的機會增高,心碎症候群在超過50歲的族群中並不少見,它是一種暫時性的胸痛或呼吸困難,類似心臟病發作的病症,通常發生在女性經歷高壓力事件後,如伴侶去世、離婚、生病等。雖然銀髮族的心臟病風險比一般人高,但好好控制危險因子,依然能夠大大降低罹患心臟病的機會。(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21 養生.生活智慧王
快速上菜絕對不是難事 專家傳授3重點讓你備料及烹煮更有效率
食材管理讓你更有私人時間我常說:「女人不要學做大廚,只要學會把菜丟鍋裡煮熟就行了」。但別以為「直接放鍋裡煮」是隨便亂來、敷衍了事,我之所以可以做到這點,全是拜母親傳授的食材處理與保存概念,我再把母親教我的概念發揚光大,讓下廚更快速輕省,而且沒有壓力。結婚之後,我更是打算朝著不專業主婦之路邁進,因為我的廚房是開放式設計,最討厭油煙殘留而讓廚房油膩膩的,也不喜歡花很多時間在廚房裡只為了煮一餐飯。只要有了我的「食材管理法」,備料時間就能大幅縮減,每天省下將近兩小時,當料理三餐變得悠閒優雅,多出來的時間就能把屋子打理得整潔明亮,我會做做手作布置家裡、養養貓和植物…等,讓生活變得更多采多姿。每週只要固定買菜一次,每次花2~3個小時整理食材,就能換得未來至少一週都能快速上菜,確實省下時間和金錢,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模式。每週花半天備料,讓你每次優雅下廚我的食材管理法很符合現代的職業婦女或忙碌上班族,很多人說他們下班後都已經累得半死,根本沒力氣煮,回到家光是處理食材就耗掉很多時間,餐後還要洗碗、清理廚房,往往到10點甚至更晚都還沒辦法休息;也有人說覺得自己煮沒有比較便宜,因為每次都會吃不完而放到壞掉,丟掉的比吃掉的多而覺得划不來,就問我難道沒有這些問題嗎?其實還真的沒有,因為我習慣利用週末買菜回來的空檔把食材處理好,平日回到家後只要取用當餐份量,快速上菜絕對不是難事,而且是滿足全家人吃的量。「切好、調味、分包」除了讓我充分感受到下廚的便利性,而且完全不用煩惱要做什麼料理,每餐也不會慌張備料及烹煮,真的像母親教我的那樣,聽到孟爺下班開門的聲音,再進廚房把雞肉放進鍋裡烹煮,用另一個爐子炒青菜,15~20分鐘內讓熱騰騰飯菜上桌,所以孟爺跟朋友說我都把食物直接放下鍋煮而已,是事實,但還好他沒說,其實滿好吃的。很多人對於買回家的食材沒有做規劃,大多隨便分包就放冰箱了。但我在買食材前就已經規劃好菜單或烹煮方向,例如:這週打算要帶便當,也想煮火鍋,就會選擇肉片,回家後精準分包成每餐可以吃得完的份量。就算臨時想改菜單也沒問題,因為肉片薄入味快、容易熟,萬一比較晚回到家,仍能直接下鍋燙熟肉片沾個醬吃、快炒或煮成湯麵享用。若家人有特別點菜,例如:想吃紅燒肉,我會買梅花肉或五花肉,回到家後洗淨、汆燙、切塊、紅燒,一個多小時後就有一大鍋的成品,放涼分包後放冷凍保存,這樣就是「加熱即食包」了,無論配飯、拌麵或帶便當都好用。食材管理還能讓家人輕鬆煮、另一半變大廚做好食材管理,還能讓你的家人也學會輕鬆煮!孟爺快退休的時候,我驚覺到我們漸漸變老,未來一定會面臨有一方變成照顧者,或變成一個人生活的時候,我擔心長期當慣大爺的他,萬一只剩他自己過日子的話會很淒慘,也擔心他退休後變成像日本太太說的「大型垃圾」或「下流老人」。所以,為了我也為了他,我覺得有必要訓練他變成全能主夫,除了一般環境的維持打理外,會煮三餐更重要!我本來企圖讓他變成大廚,結果,他完全沒有未來會被嫌棄的危機感(難道老男人都沒有想要改變的危機意識嗎?)起初他完全排斥我的買菜訓練,一進超市,就像癡呆老人般眼光呆滯,甚至連廚房都不肯進。沒辦法,我只好放棄訓練他當大廚的念頭,讓他在旁邊陪著我就好,我把菜洗好切好,放入鍋中,讓他幫忙翻炒及加鹽調味的工作,結果他非常稱職地把青菜炒好,雖然盛盤時差點燙到手,但我心裡默默覺得不錯,他跨出了第一步。後來有一次,我在炸雞塊的時候臨時要接電話,請他接手幫我留意翻面,結果沒想到炸雞成品非常漂亮,顏色均勻且外皮酥脆、裡頭多汁,我就抓緊機會,從此把所有的翻炒工作全交給孟爺。因為我發現,與其要勉強一個當了幾十年大爺的人成為大廚,還不如讓他當個非常有成就感的翻炒大師,就這樣,食材備料我來做,烹煮和調味工作交給他。日後,他只需要聽指令,把食材一一放入鍋再煮到完美狀態,我就可以準備擺盤上桌等吃,甚至我在外面工作時,也能遠端遙控他幫我煮。回到家後,就有熱騰騰的佳餚等著我,有時我生病了,他還會煮稀飯、煎荷包蛋、炒個青菜,甚至會切芭樂(會去籽的那種)、削蘋果(不像以前傻傻地把蘋果削得超大塊),原來食材管理有激發另一半的功能啊,必須多加善用!當他能幫忙煮的菜式越來越多,我就知道他漸漸具備了照顧自己和我的能力,這全都是因為食材管理的影響!※ 本文摘自《我把冰箱變財庫!從採買到食材管理與收納,讓我省錢投資、環島旅行,還減重12公斤》。書名:《我把冰箱變財庫!從採買到食材管理與收納,讓我省錢投資、環島旅行,還減重12公斤》作者:楊賢英 出版社:幸福文化 出版日期:2023/08/02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20 養生.聰明飲食
吃澱粉不是原罪!醫曝不吃澱粉後遺症有哪些:重點在如何吃對
吃了會變胖、血糖會飆高……加上近年生酮飲食流行,「澱粉」成為人人喊「禁」的小惡魔。曾幾何時,餐桌上重要的澱粉類主食,成為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食物。事實上,澱粉是人體不可或缺的能量來源,吃澱粉本身不是原罪,重點在於民眾多半吃錯澱粉。健身、減重風氣盛行,不少民眾為了減重、塑身而不吃澱粉,只吃肉類及蔬菜。台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王治元指出,以蛋白質取代澱粉雖能減輕體重,但人體長久缺乏葡萄糖,將難以應付急性血糖變化需求,不吃澱粉類食物也會造成體內微量元素失衡。營養師表示,澱粉攝取過少恐造成情緒低落、女性停經等問題。為什麼澱粉類對身體有影響?勞動量太少、澱粉吃得多,就可能出現肥胖、血糖問題。王治元表示,攝入蛋白質能提高人體肌肉質量,但肌肉中的肝醣只能在肌肉中使用;澱粉經分解後形成葡萄糖,累積在肝臟中,則可提供全身使用。人體面對壓力時分泌的激素如腎上腺素、可體松,能提升血糖、支應人體所需能量,若澱粉攝取過少,難以應付短期升糖需求。故早年營養學建議,每日熱量來源應有五成來自澱粉。他也說,現今社會型態轉變,針對勞動力密集度低的白領階級,若攝取太多澱粉而無法消耗,就會助長血糖變化,造成糖尿病等疾病發生。但減少澱粉攝取量的同時,也不宜將澱粉攝取歸零,除了因應短期升糖所需,也因澱粉是人體所需微量元素,如鈣、鐵、錳的重要來源,尤其糙米等含有米糠的穀類,微量元素含量高,若長時間只吃白米飯,或不吃澱粉類,也會造成體內微量元素失衡。澱粉類該吃多少才恰當?攝取量應與活動量平衡,40歲後減少澱粉攝取量。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表示,澱粉攝取量多寡應與活動量取得平衡,若攝入過多又沒有消耗,囤積在體內會形成脂肪肝、三酸甘油脂過高、肥胖等狀況。現代人活動量少,自己攜帶計步器,在主動留意活動量的前提下,一天才走了3000步;若恰逢外出工作、乘坐計程車等情況,活動量可能更少,澱粉的攝取量就要減少。此外,年齡愈長活動量也愈少,年過40歲的民眾也應減少澱粉攝取。不過,李婉萍說,澱粉能被人體分解為葡萄糖,進而產生能量,且葡萄糖能通過腦血管,提供腦部營養,若攝取的澱粉量不足,人體恐會進入「休眠狀態」,除了精神不濟,甚至會主動停經。澱粉進入體內也會轉換為「色胺酸」,帶來快樂情緒,澱粉攝取不足時,會導致焦躁不安、情緒低落。澱粉和精緻澱粉有何區別?糙米、芋頭等非精緻澱粉營養多,優於麵包、麵條等精緻澱粉。澱粉可分為「精緻澱粉」與「非精緻澱粉」。李婉萍說,前者不具其他營養素,單由澱粉組成,如麵包、麵條等;後者則包括纖維、維生素等其他成分,即時常被誤認為蔬菜的澱粉類,包括玉米、南瓜、紅藜麥等。糙米、胚芽等穀類具有外殼,含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維生素E;芋頭則含有纖維、維生素B群,還有鉀、鎂等礦物質,也屬於非精緻澱粉。建議民眾選擇非精緻澱粉,其中纖維素能幫助腸胃蠕動、促進排便,提升腸胃健康,久坐容易便祕的上班族能夠受益。澱粉類除了飯還有哪些食物?同樣是豆子,吃起來「鬆鬆、綿綿的」就是澱粉。李婉萍表示,正常體重的人一天至少應攝取「一碗飯」,即200公克澱粉類食物,低醣飲食的標準則是每日攝取50克醣類。除了白飯以外,也可加入其他澱粉類食物一起食用,包括地瓜、菱角等。部分蔬果類其實是澱粉,如芋頭、山藥、南瓜、地瓜、三色豆中的玉米及青豆等,民眾選擇時應多加注意,避免誤判攝取量。李婉萍也說,民眾選擇食物時,能藉由「口感」初步區分澱粉類食物與非澱粉類食物,前者吃起來「鬆鬆、綿綿的」,後者則相對「結實、Q彈」。例如同屬豆類,鷹嘴豆口感較為鬆軟,屬於澱粉類;屬於蛋白質成分的毛豆、黃豆則吃起來較為紮實。有人認為,在早餐時多吃澱粉類,能幫助提升整天精神。李婉萍表示,早餐吃不吃澱粉並無太大差別,台灣常見早餐選項如豆漿等食物,幾乎都有醣類,即使食物本身不含糖,也能在人體中轉換為醣類。建議早餐選擇以健康飲食為主,如果是「麵包配奶茶」,組成成分只有油脂、澱粉、糖,還不如不要吃的好。她也提醒,一般上班族早上9點工作、12點休息,期間幾乎都坐在位置上,若早餐攝取太多熱量、無法消耗,反而容易囤積。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19 醫療.新陳代謝
吃低脂、拼命運動竟反變胖!營養師揭「16個減肥雷點行為」,很多人正在做
有時候自己覺得是在用健康方式在生活,少吃多動在減重!可是當吃得太少,做了過多讓自己感到壓力山大的運動時,可能已經踩到了減肥地雷,導致成效不佳。營養師揭「16個減肥雷點行為」營養師程涵宇列出減肥中最常見的16個錯誤:1.只關心體重如果是用健康的方式在減重,覺得體重掉得不夠快是「非常正常」的!體重計上面的數字只是衡量體重的其中一種方式,我們的體重會受到很多原因影響造成波動,甚至在幾天的時間內波動1-2公斤,包括吃了什麼食物、攝取水分多寡、女性荷爾蒙變化/經期影響、增肌減脂中。如果體重計上的數字不動,你可能正在減少脂肪增加肌肉中,但記得要持續地喝足夠的水;若有持續的在重訓,則會增加肌肉並減少脂肪,因此量體脂是一個好方法,或者是體重沒有改變,但可以感覺到腰部的肉變少了,建議可以準備一個捲尺量腰圍,並且每個月幫自己拍個照,看看減脂身形的變化。2.吃太多容易減肥失敗。就算是好的肉、好油,例如海鮮、雞胸肉、堅果也都是要適量吃勿過量。3.吃太少每天被飢餓感包圍,並且會新陳代謝降低、肌肉量降低。4.不運動或運動過度不運動會使肌肉量下降、新陳代謝降低;運動過度則讓自己感到壓力、影響荷爾蒙。5.不阻力訓練舉重、阻力訓練可以幫助提高新陳代謝率,增加肌肉量,幫助減脂,而且有助於減掉肚肚的脂肪。6.掉進低脂陷阱標榜低脂的食品通常被認為可以幫助減肥。可是有時候可能會反效果。因為這類型的產品有些可能會加糖來讓食物變得好吃,有些一小盒的低脂優格170g就添加了23.5 公克的糖;此外,低脂肪產品也比較容易覺得飢餓,最後可能會導致吃進更多的食物。7.高估運動消耗的熱量研究發現,大家往往會高估自己在運動中燃燒的熱量,也就是覺得自己運動快累死想說應該至少有消耗500大卡,晚餐可以多吃一點多吃+400大卡,但事實上運動只消耗200大卡,運動吃之間來來回回等於+200大卡。8.蛋白質吃不夠想減重蛋白質一定要吃夠。足夠的蛋白質可以幫助:降低食慾、增加飽足感、減少體重回升、維持或增加新陳代謝率、在減肥期間保護肌肉量避免流失太多,因此需確保每餐都含有高蛋白食物;好的蛋白質不僅限於肉類或奶製品,豆類、藜麥(全穀雜糧)和亞麻仁籽也是含有較高蛋白質的食物。9.膳食纖維不足吃足夠的膳食纖維可以覺得飽,就算是沒有限制熱量的吃隨便亂七八糟吃,足量的膳食纖維也可能對減肥有幫助。10.低醣中但吃太油低醣(低碳水化合物)和生酮飲食有助於減少飢餓感和減少熱量攝取,但若是不小心吃進過多的脂肪或過多身體不需要的熱量,可能會造成減重效果差。11.不餓卻吃個不停舊式的減重觀念大概就是叫你要少量多餐,這樣才不會餓,但是這樣做容易不小心出現2個致命的缺點:1.永遠不會覺得飽、2吃進的熱量超過身體所需,所以餓了再吃,不要吃個不停。12.沒有設定目標設定減肥目標可以讓自己更有動力。13.沒有做飲食紀錄若沒有習慣記錄飲食,攝取的熱量可能比以為的還要多;減肥中重要的營養素包含蛋白質和膳食纖維也可能比想像的要少。14.喝含糖飲料不喝含糖飲料是能明顯減掉體重的好方法。15.不看產品標示產品標籤上的標示提供了成分、熱量和營養素。在選擇食物時,正確看標示是很重要的事情,了解食物才會選對食物,特別是外食族一定要看。16.加工食品太多減肥常見失敗的原因就是吃太多高度加工的食物導致,且影響腸道健康、造成身體發炎反應、容易不小心吃過量熱量也過量,因此建議盡量選擇少加工的天然食物。延伸閱讀:.飯、湯、肉、菜先吃誰?營養師曝「正確用餐順序」吃飽又易瘦.營養師揭「15種湯麵熱量+避雷」指南!高血壓、痛風不能吃這些麵.減肥總失敗又復胖?「6招不復胖飲食法」照著做體重不會忽高忽低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19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馬惠明吃蔬果養生,靠太極拳找到身心密碼!轉戰急診讓猝死的存活率提升10倍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長馬惠明從小就好動,自嘲無法專注一件事情很久,多工創新的腦袋,讓他拚命往前衝。從推動台灣緊急醫療救護、公共場所裝設AED(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再到雲林推動遠距醫療、區域聯防,改善偏鄉醫療資源不足窘境,他不曾停下腳步,卻在遇見太極拳後,找到了控制自己身心的密碼。馬惠明小時候的志願是當太空人,但當時的科學並不先進,理所當然地當太空人夢碎,他的數學、文學表現都不突出,卻很喜歡生物科學,媽媽買了顯微鏡給他,得空就到田裡、水溝抓昆蟲,在家裡做實驗,培養出當醫師的志趣。愛吃蔬果 也愛運動旅遊馬惠明愛吃蔬菜水果,喜歡到處旅遊,最喜歡到歐洲一覽人文歷史;熱愛運動的他,會去健身房,也喜歡衝浪、滑雪跟游泳,最近開始接觸太極拳,他形容太極拳的一動一靜一呼吸,讓他「從來沒有這麼清楚自己的身體處於什麼狀態,要怎麼控制它。」猶如找到身心的密碼。當工作壓力大時,他會彈鋼琴紓壓,其實在工作之餘,他花很多時間練習鋼琴,有時傍晚到台大雲林分院,就會看見他練鋼琴的身影,他不僅是喜歡音樂,更因為彈鋼琴有很多精細的動作,可以增進自己的控制力,與太極拳有異曲同工之妙。2022年8月馬惠明接任院長後,對雲林分院有更多期許,希望這裡是醫療的燈塔、夢想的搖籃,希望所有的醫院在這邊沒有競爭,只有合作,更希望雲林分院成為創新的基地,就像遠距醫療就是一種創新,透過組織文化建立,讓所有的醫師、職員覺得可以安全地天馬行空講出自己的點子,透過投資年輕人的計畫,為雲林找到任何可能。了解自己 毅然轉戰急診他自覺很機靈,在內科受訓時,選了次專科心臟科,後來台灣開始發展急診醫學,是完全不一樣的醫療領域,他並未因為可能因此沒有固定患者而猶豫,毅然決然轉到急診醫學領域發展。「我很好動,我的腦袋很多工,無法固定時間專注一件事情很久,不能開刀四、五個小時。」馬惠明說,雖然急診環境不友善,也不是一個專科,但覺得滿適合他,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可以知道要去什麼樣的地方。就這樣一邊接受心臟科的訓練,一邊在急診最前線努力,馬惠明成為台大第一位專攻急診醫學的總醫師,又獲得教育部公費留學,前往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取得醫療政策和管理博士學位。「過動讓我很有想像力跟創造力,很喜歡嘗試新的事情,喜歡做一個從無到有的事情。」馬惠明學成歸國後,即致力發展台灣急診醫療,當時猝死是救不回來的,他從無到有說服許多人,先在台北市推動「雙軌制到院前救護計畫」,進而擴及全台,後又推動公共場所裝設AED,這些到醫院前的制度,讓猝死的存活率從不到1%提升到以前的10倍。打造雲林 遠距醫療標竿2016年在時任台大雲林分院長黃瑞仁的邀約下,馬惠明選擇放下熱鬧喧嘩的都市生活,來到大家口中的偏鄉「雲林」。因為恩師點醒了他,「你把急診做得很好,是因為台北有這個環境?還是你真的做得很好?」於是他決定到雲林分院服務。馬惠明來到雲林分院擔任副院長,做了很多想做卻一直沒機會做的事情,他把雲林打造成遠距醫療的標竿,透過區域聯防,彌補醫療資源不足,也嘗試做國際醫療。「人生做了不同的選擇,就能看到不同的風景。」提及生活哲學,或許是過去在急診的經驗影響,他說,過日子跟做財報一樣,該做的事情一段時間就要結清,不是等退休或是等以後,有效率、開心地完成工作,幫助別人可帶來快樂。馬惠明小檔案.年齡:59歲.專長:急診醫學、心臟內科、緊急醫療系統、重症醫學、醫療政策、智慧醫療、遠距醫療. 現職:台大雲林分院院長.學歷:台大管理學院EMBA、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療政策與管理博士、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經歷:台大雲林分院副院長、台大醫學院急診醫學科教授、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亞洲緊急救護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健康是一種福氣,也是自己的責任。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19 醫療.骨科.復健
擊退骨質疏鬆只吃鈣就好?營養師告訴你必吃「固骨本5種營養素」
人只要一上了年紀,可能會面臨到一個共同的問題:骨質疏鬆!根據國健署發布的「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中發現,65歲以上的民眾,至少一個部位出現骨質疏鬆的盛行率為14.1%,相當於每7個人就有一人有骨質疏鬆的問題,而且這個比例還會隨著年齡增加而繼續上升!但是也別太過擔心,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就要來和你一起學習鞏固骨本的保健營養知識,只要保養得宜,就有機會防止骨質疏鬆找上門喔!什麼是骨質疏鬆症?在成長的過程中,人體骨骼中的骨量約在20-30歲時會達到顛峰,之後就會隨年齡增加而流失骨量,大家常聽到的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就是骨量流失的一種病症。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骨質疏鬆症定義為:「一種因骨量減少或骨密度降低而使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的疾病,惡化的結果將導致骨骼脆弱,並使骨折的危險性明顯增高。」我們人體的骨骼屬於一個「活組織」,意思就是骨質的分解與再造是不斷在進行的,這個過程主要是由身體內的兩個細胞:分解骨骼的蝕骨細胞(Osteoclast)與再塑骨骼的成骨細胞(Osteoblast)兩者達到動態平衡來完成。當因為老化、更年期,或其他異常的原因,使骨骼分解的速率大於骨骼再造的速率時,就會造成骨質的流失,進而可能引發骨質疏鬆。容易發生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群如果你或是你的親朋好友中是屬於這幾類族群的話,可以把今天的文章推薦給他們喔!除了幫助他們對自身的健康有所掌握外,也可讓正確的保健知識傳遞給更多人知道!◆ 年長者在上一個段落中我們提到,骨量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加快流失,所以年長者一直都是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群。再者,老人家牙口不好、胃口也不像年輕時那麼好,當進食量變少時,從飲食中攝取到有助於骨骼健康的營養素自然就減少許多。◆ 停經後婦女女性的雌激素則可以抑制蝕骨細胞的活性。但當女性到了更年期後,雌激素分泌大量減少,蝕骨細胞的活性便彷彿像是「掙脫束縛」一般而活性大增,使骨質流失的速度急遽上升。根據統計,女性停經後的5-7年,骨密度會減少約15~30%。◆ 生活習慣不良者常見的不良生活習慣包括吸菸、酗酒、挑食、缺乏日曬、缺乏運動…等,這些行為都會從許多面向來使骨骼的健康產生危害,例如加速骨質流失、妨礙身體吸收對骨骼健康的營養素…等。 【健康知識Plus劃重點】-5種營養素,骨本輕鬆固相信每一個人都知道,要顧好自己的「骨」本就得補充到足夠的鈣質,但事實上,還有些營養素能夠和鈣一起相輔相成,讓骨骼更加健康喔!就讓我們接著繼續看下去吧!一、鈣鈣是人體中含量最多的礦物質,是構成骨骼及牙齒的主要成分,有99%的鈣都存於這兩個組織中。鈣除了能維持蝕骨細胞與成骨細胞間的平衡,也是作為成骨細胞製造新骨頭時的重要材料。食物中富含鈣質的有小魚干、牛奶、板豆腐…等。二、鎂鎂常常是在骨骼健康中很容易被忽略的重要營養素,它同樣是骨骼與牙齒的建構成分之一,還能協助進行「礦化作用」,使骨骼更加堅硬而不易發生脆裂。常見富含鎂的食物有:腰果、菠菜、酪梨。三、維他命C除了養顏美容以外,維他命C也能幫助維護骨本喔!它的原理是促進鈣質吸收,以利成骨細胞合成骨質;對抗氧化壓力減少骨質流失;同時也能幫助合成骨骼結構中的膠原蛋白。蔬果中的芭樂、櫻桃、甜椒都是補充維他命C的好選擇。四、維他命D維他命D在人體內扮演類似荷爾蒙的角色,可以調節血鈣的恆定。除此之外,維他命D也能幫助骨骼進行礦化作用,也與骨骼中的一種蛋白質-骨鈣素(Osteocalcin)的形成有關,而這些都是維持骨骼健康的重要元素。除了透過適度日曬來使身體自行合成維他命D外,我們也可以透過攝取富含維他命D的食物,如黑木耳、蘑菇、鮭魚…等。五、維他命K維他命K也是一個很常被人忽略的重要營養素!維他命K除了能幫助凝血外,骨骼組織中的兩種蛋白質:骨鈣素與基質鈣結合蛋白(Matrix Gla protein)也需要它的存在來讓鈣質最終形成骨質。維生素K也可幫助鈣的轉化、增加骨骼中成骨細胞的作用強化骨骼,把攝取的鈣填補在骨骼的隙縫中,提升骨質密度。飲食方面可以透過攝取菠菜、花椰菜、納豆來補充。骨質疏鬆症常被視為老年人的一大棘手問題,根據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IOF)的統計數字指出,髖部骨折後的一年內,死亡率竟高達20%~24%,比常見的癌症死亡率都還要高出許多!為了守護自己及家人的健康,如何預防骨質疏鬆症變成了每個人都需要重視的課題。看完今天的文章後,相信你一定對預防骨質疏鬆有了更多的了解。若無法從飲食中完整攝取到上面所提及的所有營養素,聰明有效率的你也可以選擇自己信賴的保健食品來補充營養喔!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19 慢病好日子.深度報導
慢病主題館【94愛你慣】拒絕慢性病,9大專家教你,1招甩掉壞習慣!
健保署統計,2022年國人因慢性病就診的人數高達1,286萬人,其中有兩種以上的慢性病者718萬人,佔56%,那到底可以怎麼預防慢性病呢?那就要注意自己是否有罹患生活習慣病之稱的新陳代謝症候群,從改掉生活中的壞習慣開始。因為,生病不是醫師的事,自己的健康自己負責。你有家人罹患慢病,但壞習慣總改不掉嗎?慢病好日子推出行動代號:「94愛你慣」,邀請大家親身實踐個人的健康SDGs,永續經營健康餘年。從現在起要開始關心自己,也關心身邊罹患慢病的家人。因為愛你,才會管你;因為愛你,才希望你養成生活好習慣,擁有慢病好日子。這篇文章告訴你,如何開始行動。這篇文章會告訴你:📍想養成好習慣,你可以怎麼做?📍家人生病,可以怎麼幫忙?📍病情失控?有什麼慢病自我管理的訣竅?想養成好習慣,請你這樣做1.不只勞動(工作),還要運動像大家都知道運動很重要,但執行上很難,以自己為例,平常工作就非常燒腦,回家後就很累很懶,加上得做家事,總認為這些事就是運動的一環,但前健保署長楊志良告訴我,「這是勞動,不是運動」。後來,為了讓自己可以多「動」一些,就會準備一雙好走的鞋子,可以在上下班搭捷運穿著「跑捷運」,另外,也會提早一兩站下車,走著去上班,這些多少都可以累積運動量,也提供給上班族參考。另外,要知道自己的壞習慣,必須先了解自己的習慣是壞的,跟自己的健康是有關聯的,才會進行導正。這些一連串的關係必須先從獲得正確的健康訊息開始,尤其現在資訊爆炸時代,民眾識能要提高可從官方的網站或各醫療院所提供的訊息,才不會人云亦云,成了傳遞錯誤訊息的媒介。2.全民量血壓,「722」口訣要記住很多人輕忽量血壓的重要性,有些慢性病人甚至也不量血壓,只是到醫院看診時量一下,但門診時量的血壓其實不準,因為量測前無法完全休息,會讓血壓偏高,影響藥物的調整,應該以居家量測的血壓為主。實際上血壓的收縮壓降低10mmHg,可以減少20%心血管疾病的發生、10%的死亡風險。因此,不只病人該量血壓,全民都要養成習慣,民眾只要記得「722」口訣就不會忘記。7:連續量7天2:一天量2次(早上起床前及睡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2遍(每次隔一分鐘再量)※小提醒:最好左右手都量,之後以血壓較高的那隻手為量血壓的手臂量測的工具以家中的上臂式血壓計為主,紀錄下來給醫師參考,當成調整藥物的依據。一般18歲以上成年民眾,每年一次,找一週來執行,平均值若高於130/80mmHg,觀察3到6個月,若還是異常就需要就醫;至於慢性病者則3個月執行一次。民眾或許可以以每年的7月22日來執行「722」連續量血壓的任務。3.注意!飲料加雞排,不適合當鼓勵手段手搖飲料已跟糖尿病成為平行增加的關係,手搖飲料開的家數愈多糖尿病患者跟著增加,這與手搖飲料的攝取量成正相關,當糖類攝取過多,會造成發炎反應,也是氧化壓力的來源,因此,喝手搖飲時要改喝半糖、低糖。延伸閱讀:你也有生活習慣病嗎?個人、家庭應該要負責●家人生病,你可以這樣幫忙4.別讓家人單打獨鬥!糖飲對青少年的影響很大,無論家長及學校老師,請不要再以飲料加雞排當鼓勵的手段,這兩種食物是增加肥胖的原因,而肥胖是造成糖尿病的重要因子,且糖尿病是萬病之首,改掉這個壞習慣,是維持健康最基本方法。慢性病是生活習慣病,全家人處在同樣的環境,很容易會罹患相同的疾病,因此家人在對抗疾病時候,不能讓他單打獨鬥有孤單感,例如:全家一起運動,一起吃相同的食物,以糖尿病為例,吃的食物並非是所謂的「糖尿病飲食」,而是健康的飲食,不能以疾病控制觀點來看,而是以維持全家健康著手,讓家庭成員從小就過健康飲食的生活,減少家庭其他成員未來罹患慢性病的可能。另外,家人可以做的事,就是將對慢性病人的關心化為實際協助的行動,利用國家的資源搭配高科技來協助疾病的控制,例如,健保署推出的健保快易通APP中,健康存摺有很多抽血檢查的資料,甚至有疾病預測的機制,都有助於家人控制慢性病的狀況。延伸閱讀:善用AI「算病」 預防慢病更精準個人化5.看診時停看聽,協助家人詳記用藥、症狀民眾就醫時容易先自我分科看診,像是膝蓋痛就去找骨科,卻不好意思和醫生說也有皮膚或頭痛問題,其實只要有不舒服症狀都能向醫生提出,如果需要專科介入,醫生會轉介安排,建議家人陪長輩就醫時,先去找家醫科或熟悉的醫生看診評估,並在看診前寫下所有症狀,以免忘記或說不清楚的狀況。同時,建議看診時,帶著目前服用的藥物,以便醫生進行調整,也要記得平時要有自我監測習慣,有些患者到醫院才量測血壓,一緊張血壓飆高,開了降血壓藥物後,回去服用卻產生頭暈狀況,屆時又跑去另一科看頭暈症狀,產生惡性循環。看診時就把所有健康資訊告訴醫生,從健康檢查報告、抽血,甚至到就醫便利性各項疑難雜症,都能與醫生一起討論,控制好慢性病。6.多了解家人罹患的慢性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項多數人不了解的疾病,家人必須要先清楚認識其症狀、治療方式、飲食注意等方方面面,作為後盾給予支持,像是患者容易頻繁咳嗽,就要避免暴露於菸害的環境,此外,COPD與氣喘不同,中重症患者要進行肺部復原,例如:運動、呼吸等訓練,否則會產生「喘」就不要動的錯誤概念。飲食方面,患者需要減少碳水化合物、提高脂質的攝取,避免吃下肚後產生過多二氧化碳造成肺部負擔,症狀後期也要使用氧氣治療,更重要的是早期診斷發現、治療的重要性,這些都有賴於家人作為後盾。●病情失控?養成生活好習慣的小訣竅7.睡前打坐,天天睡飽6小時對於慢性病患者而言,好的睡眠及運動相當重要,如何睡得好,能趁著晚餐後到睡前這段時間,只要在家找一處一平方公尺的簡易空間,安靜的打坐、外丹功,這些運動都能幫助肌肉放鬆。以我的經驗,平時就會進行這兩項運動,現在也到救國團學太極拳,睡眠明顯變得深沉。至於減重方面,飲食比運動來的重要,舉一個例子,隨便一碗飯的熱量就三、四百大卡,必須走一個半小時才能消耗;以往被教育是「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現在要改為適量,不然吃得越多,也得吃下更多的藥。8.腎不好,蛋白質、鹽、油、肉都要少一直強調戒菸、運動、睡得好,培養好的健康生活習慣是各科別耳提面命民眾。當中,腎臟科會多加一個注意事項,就是蛋白質的攝取,太多蛋白質對身體不好,最直接改善方式是少吃一點,飲食上少鹽、少油、少肉。延伸閱讀:不良生活習慣難改,慢病風險爆增2-3倍腎臟病患者也要多運動,而運動量則要依照自己所能負荷進行,健康的生活就要就從改善這些習慣做起。9.把吃藥內化成生活的日常在還能自我照顧時,要將生病吃藥內化成生活的一部分,像是高血壓用藥,很多人會認為沒有生病而不服藥,但如果接受了生病事實,把吃藥作為例行工作,便能減少中風發生率。而這樣的觀念要從青少年或學生時代打下基礎,尤其年輕人比較容易調整生活習慣,五到十年後便能看見成效。相對的,改變老年人的健康識能較為困難,特別是獨居長者,難以調整生活習慣,因而遷就於他們,這時需要公衛體系的協助。【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8-18 養生.家庭婚姻
請長輩幫忙帶孫傷感情?5心理調適+3招應對方法 拿回孩子管教權不必犧牲婆媳關係
現代雙薪家庭多,請祖父母幫忙帶孫的爸媽不在少數,但每一個家庭、世代的教養方法與生活習慣大相逕庭,掌握與長輩的溝通訣竅,以及自我心理調適更顯重要。父母與祖父母間的教養衝突,很多時候是來自於權力與責任失衡,讓兩代間的裂痕越來越深,最後逼得孩子面臨「選邊站」的心理壓力,對孩子,以及家族關係都是傷害。孩子從小就會觀察爸媽與祖父母的溝通方式,並以此為依據,發展出自己與祖父母間的關係,因此健康的家庭關係也能成為一種良好的教養。請祖父母協助照顧的前置準備.關係比管教更重要諮商心理師鄭翔好提到,請長輩幫忙顧小孩前,爸媽可先建構以下基本認知,當問題發生,便可依循這些原則回應及處理。1.將教養的權力及責任拉回自己身上也許祖父母和孩子的相處時間比自己多,但爸媽要記得,管教的權責及執行仍應掌握在自己手上,鄭翔好心理師補充,管教的本質在於「陪伴與引導」,而非處罰。舉凡孩子發生狀況後的討論與處理、看待每一件事的角度及想法,以及引導孩子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這些處理的過程,都需要爸媽花費心力及時間,從日常小事的分享、溝通一點一滴累積,讓孩子明確知道管教的執行對象,並且讓孩子願意和自己合作,才是有效管教。2.教養可以有差異但關係不宜對立因為兩代間的價值觀不盡相同,教養不一致是常有的情況,比起教養不一致,父母與祖父母間的關係不和睦,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更具影響。當孩子因為教養方式不同而感到混淆,可嘗試和孩子說明:「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都很愛你,但愛你的方式不同,這些方法沒有誰對誰錯、好或不好,只是有不同的考量和看重的。」帶孩子討論、思考與分辨,亦有助孩子未來進入學校,面對不同老師的個性與要求的適應能力。3.不將祖父母的功勞抹滅教導孩子要尊重祖父母,同時祖父母也應教孩子尊重父母,避免在孩子面前批評或抱怨另一方、逼孩子選邊站、要聽誰的,否則孩子可能面臨忠誠及背叛的心理壓力,最後適得其反,甚至誰的話都不聽。(延伸閱讀:讓爺爺奶奶幫忙帶孩子,到底好不好?遇到教養衝突時,爸媽們可以選擇這樣溝通!)4.帶著感恩的心請長輩幫忙帶孩子,爸媽就需要先調整心態,每個長輩都有自己的主觀經驗,如果自己沒辦法全時間照顧,就必須信任家人及長輩,因為關係與情緒糾結對親子、祖孫的關係都沒有幫助,也許長輩的方式不見得是自己喜歡的,但長輩和爸媽一樣,都是以疼愛孩子為出發點,再者祖父母也不是付錢請的保母,應該先用感恩的心態來看待「願意幫忙帶孫」的心意。5.夫妻是決策的核心在婆媳關係中,老公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兒子最了解自己的父母親,若在孩子的教養過程中有任何疑慮,就需要老公挺身而出,明確表達:「我的決定是……、我們的決定是……」面對長輩的提議,第一時間也能用:「我再想一下、我回去討論一下」來回應,一方面保留討論的空間及時間,另一方面也塑造「夫妻是決策主體」的印象,任何決定都是夫妻一致的共識。反過來說,若是外公外婆幫忙帶孫的情況,就由女兒做為主要發言人,和自己的父母親溝通。爸媽的應對方法我們難以限制祖父母照顧孩子的方式,也無法強求長輩執行自己訂下的規範,但對於零食或網路,或許可採取較彈性的做法,不強制禁止,而是有限度使用,減少長輩與較勁的張力!(延伸閱讀:請長輩帶孩子前,父母要知道的事)1.預設為祖孫的精心時光第一種方法著重在自我的調適,若孩子並非每天都長時間與長輩相處,不妨將拜訪阿公阿嬤家的時間,視為孩子的「Happy hour」,在不涉及危險的範圍內,不再糾結於祖父母帶孩子一起吃什麼、做什麼。有時也能適時提醒孩子,像是吃甜食別忘多喝水、可以吃但也別吃太多。2.準備替代品.減少零食攝取如果要祖父母完全不給孩子糖吃有困難,爸媽可嘗試自行準備替代的食品及飲品,例如,以果汁、保久乳替代可樂,或以健康的零食、天然果乾取代糖果,至少這些飲料、點心都是經家長篩選過的,一方面滿足孩子吃零食的滿足感,另一方面也降低孩子攝取不健康飲食的負面影響。3.區隔網路及電視的使用空間網路使用也是教養時的一大課題,長輩無法時時跟在孩子身邊,IPAD就成為讓孩子安靜坐好的絕佳工具,有時連家長都難以管控孩子的使用時間及觀看內容,更別說是對3C用品不那麼熟悉的祖父母。鄭翔好心理師建議,可將網路及電視時間做區隔,在祖父母家看電視,回家才能用網路,因電視與網路相比,節目的內容及型態都較單一,祖父母也便於檢視孩子觀看的內容,但網路則需要更密切注意,因此由父母統一管理網路的使用與限制,是較為妥當的做法。延伸閱讀:.媳婦最想的婆婆人選!尹汝貞:不喜歡就別見面,幹嘛製造婆媳問題.天使婆婆!日本媳婦顧孩崩潰傳line給婆婆,她秒回:很開心妳找我幫忙.「媳婦永遠不會變女兒」婚前被準婆婆下馬威!律師給婆媳10相處攻略※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08-18 醫療.心臟血管
竹市前議員徐信芳驚傳心肌梗塞逝世…心肌梗塞症狀一表掌握 醫教如何急救
【2023/08/18元氣網整理】根據聯合報報導,新竹市前市議員徐信芳驚傳心肌梗塞,緊急送醫救治,於昨天(17日)晚上10點多往生,享壽75歲。據了解,徐信芳昨天下午心臟不舒服,先送到馬偕醫院後又轉送台大醫院,最後仍不治。市議員陳治雄指出,徐信芳雖年紀漸長,但平時身體還算不錯,狀況非常突然。之前網紅「館長」陳之漢母親;台灣浩鼎生技創辦人暨董事長兼執行長張念慈博士;東海大學法學院院長、現任南山人壽獨立董事卓俊雄等,許多猝死都因心肌梗塞。民眾務必留意前兆症狀,謹記「心痛、喘、冒冷汗,快叫救護車」於黃金時刻急救保命。心肌梗塞症狀一表掌握 醫教如何急救【元氣周報/記者邱宜君報導/2021/10/31】不止天氣冷易好發心肌梗塞,天氣熱也有可能發生,如果沒有好好預防、及時送醫,很多家庭都可能因此失去所愛的人。心血管疾病權威名醫提醒,攝氏26度到28度是對心血管最友善的氣溫,溫度太高或太低都會提高阻塞機率,加上冬天還有血壓升高、水喝得少、飲食可能較重鹹油膩等不利因素,只要發現「心痛、喘、冒冷汗」,就要趕快叫救護車。什麼是心肌梗塞?台灣心機梗塞學會理事長、高雄榮總重症醫學部主任黃偉春表示,心血管疾病是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名,而心血管疾病當中最常見的,就是心肌梗塞。心臟外面有三條血管,負責供應心臟肌肉的營養和氧氣,如果阻塞,心臟肌肉馬上面臨壞死風險,心肌壞死結痂後就不能收縮,心臟就跳不動了,也就是心臟衰竭。黃偉春指出,這三條血管分別是左前降枝、右冠狀動脈及左迴旋枝,三者都可能發生梗塞,但發生後的嚴重度差很多。左前降枝供應區域最大,又稱「寡婦血管」,因為男性要是這條血管塞住,猝死風險高。誰是高危險群?黃偉春表示,如果沒有及時發現、搶救,心肌壞死的面積越大,復元的可能性越低。即便搶救回來,一旦變成慢性心臟衰竭,五年內死亡率也有五成。黃偉春提醒,45歲以上男性、停經女性、有三高、抽菸、壓力大、缺乏運動,都是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一定要想辦法控制和減少。黃偉春表示,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患者的血管,就像泡在很多糖或油脂中的水管,管壁變得黏黏厚厚的,造成管壁變窄;而高血壓像一把利刃,導致血管內皮細胞受傷。為了修補這些傷,血小板及動脈硬化斑塊會聚集起來,慢慢地在管壁變成越來越厚的斑塊,這個斑塊並不穩定,當冠狀動脈裡面的斑塊脫落,就會發生心肌梗塞。什麼時間容易發生?除了身體本身的條件,氣候有時也會帶來不利的影響。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檢查室主任王宗道表示,攝氏26度到28度是對心血管最友善的溫度,超過或低於這範圍都會提高阻塞機率,大約每下降一度增加3%到5%阻塞風險。因為身體為了減少散熱,會收縮血管,導致血壓上升;若肺部呼吸到冰冷空氣的時候,會更直接影響到心臟。再加上天冷時飲水量下降、飲食偏重口味等因素,血液較黏稠,這些也會提高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疑似發生心肌梗塞,應如何處理?謹記「心痛、喘、冒冷汗,快叫救護車」這個口訣,當身旁的人突然倒下去,叫了救護車之後,如果能正確急救,也可以幫他撿回一命。黃偉春前陣子收治一個在家昏倒的案例,患者太太趕快找隔壁鄰居幫忙做心肺復甦術(CPR)(CPR教學如下影片↓),救護車到場之後,接手繼續做CPR,不間斷的心臟按摩,幫助病人維持血流,送到醫院用心導管手術打通血管,個案最後自己走出醫院。心肌梗塞的救治分秒必爭,救得成、救不成,醫療體系的反應速度是關鍵。黃偉春表示,心肌梗塞發生後越快打通血管越好,但在十幾年前,台灣的醫院只有白天做心導管手術,如果晚上發生心肌梗塞,則注射血栓溶解劑。黃偉春2006年在高雄榮總開始推廣24小時心導管,並將心肌梗塞病人到院後打通血管的時間,從174分鐘縮短到平均28分鐘,治療成效卓著。因此衛福部後來建置緊急能力評鑑,全國所有重症急救責任醫院都要能24小時做心導管。後來高雄市也率先在救護車上執行心電圖、進一步線上指導緊急用藥,讓病人在送醫途中就可以接受治療,並且精準送醫,減少轉院,將死亡率從兩成減少到1%以下。【護心臟、防心肌梗塞更多資訊】.不易監控的沉默殺手 健保大數據揭心肌梗塞10共病.天冷心肌梗塞猝死殺手 醫師:心臟隱痛快求醫檢測.疾病百科/心肌梗塞
-
2023-08-17 醫療.精神.身心
「山道猴子的一生」心態源自自卑? 專家:嘲諷凸顯階級不平等
YouTuber「Eric Duan」日前發布影片「山道猴子的一生」。片中山道猴子總認為自身社會經驗才是對的、自己騎車技術最好,想要「教別人」,見到其他男性懂攝影、擁有較高檔的歐洲車款,即尋找不同理由貶低對方,被網友解讀為自卑心理。專家表示,追求物質、展現優勢是社會氛圍驅使,並非山道猴子專屬,民眾的冷嘲熱諷只是凸顯社會階級不平等。「山道猴子」心態源自自卑 台灣男性協會理事長陳柏偉表示,社會氛圍對何謂成功、失敗存在既定評價,所有人社會價值體系中被評比,自卑感受在不同階級、不同族群皆會發生,並非山道猴子專屬。主角學業成就不高,社經地位較低、在超商打工,社會眼光、對成功的定義,對其造成的壓力更大。「他認為自己在某件事情上比別人強,就加強表現,這沒什麼好恥笑的。」陳柏偉說,認為山道猴子「只會跟人比過彎,真是魯蛇」的想法,是來自階級優越感。陳柏偉表示,對社經地位不同的民眾而言,也許認為山道猴子追求物質享受、喜好與人競爭的行為很無聊、幼稚,但當一個人學業成就、經濟條件都無法與人競爭時,自然要拿最擅長的事物來證明自己。山道猴子追求車技,卻被大眾笑話、認為其不入流,只是凸顯社會階級、文化、經濟上的不平等。外界常譏笑年輕重機騎士不惜全額貸款,也要購買超過自身經濟能力所能負擔的車款。陳柏偉說,社會價值觀崇拜物質,將經濟能力是為成功的定義,不只在山道猴子身上發生,「認為他們沒有錢、能力不足就不配擁有,就是一種經濟階級優越心態。」他表示,追逐金錢、物質標準並非好事,但對物質生活過於執著的現象普遍存在不同社會階層,當事件發生在和山道猴子一樣社會階級較低的年輕人身上,就被認為是價值觀錯誤,足見社會階級之不平等。「山道猴子的一生」懶人包「山道猴子的一生」分為上下二集,合計已突破400萬觀看,內容描述主角「山道猴子」擔任超商員工,卻不惜全額貸款購買二手「公升級」重機。他先是遭到感情詐騙、女友外遇,在經濟壓力下,日夜排班還款;第二段感情失意後,他在山道上宣洩心情,不慎在過彎時,撞上對向來車身亡。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17 醫療.精神.身心
關心三明治老爸,硬漢不一定要硬「ㄍㄧㄥ」工作突然力不從心!?小心也可能是憂鬱症警訊
今健康/洪素卿熟悉的工作變得力不從心?每天要上班都得「強迫自己」?其實,你也可能是陷入憂鬱而不自知!一名五十多歲男性在公司打拚了二十多年,去年開始漸漸覺得工作「力不從心」、表現大不如前,經兩度調職不見改善,決定自請退休。但離開職場後卻沒有因此變得輕鬆,短短一個月內,焦慮、憂鬱症狀明顯加劇,甚至成天浮現想死的念頭,就醫才知道原來他是罹患了憂鬱症,經治療,症狀才好轉許多。 心裡有苦別硬ㄍ一ㄥ…… 熟悉的工作突然力不從心,也可能是憂鬱症警訊 男女憂鬱表現不盡相同。高雄榮民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朱哲生指出,大部分的男生會先因身體症狀表現而就醫,包括頭暈、頭痛以及腸胃道症狀等。雖然也有部分患者一開始症狀表現就是明顯憂鬱,但往往會因為怕同事、長官知道,不見得願意看病。 也有些患者一開始是以「焦慮」來表現,平常工作上需要與客戶或是上司接觸時,出現胸悶、心悸、手抖等症狀,一開始以為是身體問題,甚至到心臟科、胸腔科、腸胃科就診。直到幾個月後,問題沒有解決,焦慮症沒有治療好,出現憂鬱共病的機會因而提高! 「通常真的會踏入診間求助者,多是已經影響到工作,自覺工作表現變差,例如連本來可以駕輕就熟主持的會議,都會感到焦慮、力不從心。即便下屬不敢明說,但同儕漸漸感覺到異狀,患者也自覺工作效率變差,甚至遭到上司責備。」 值得注意的是,男性憂鬱症患者常常會覺得是自己不夠努力,甚至自我心戰喊話「要自己放鬆一點、要自己再加油一點」,但這些舉措往往效果不大。 煩躁、易怒、失眠……別以為只是男性中年危機 男性憂鬱症狀大不同 該如何協助爸爸們早期發現異狀?朱哲生醫師指出,男性憂鬱比較常見的情緒反而是「煩躁」,家人可能感覺「他變得易怒、難相處」,與同事間摩擦開始增多,覺得他「跟往日形象不大一樣。」另外,絕大多數患者因為「失眠」而求醫,「因為失眠久了、工作表現不佳」,憂鬱症就越來越嚴重。 其他症狀像是社交活動變少、幾乎都在待在家不外出,幾乎都在睡覺、活力明顯變差。或是工作沒有成就感,以前拿到案子會開心,現在卻快樂不起來,只是「為工作而工作」。 若是依據DSM-5(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診斷標準,憂鬱症的九個症狀包括憂鬱情緒、喪失興趣、失眠、精神遲鈍、體重變化、罪惡感、失去活力、無法專注、自殺想法……等,若前兩症狀中至少出現一個,搭配其他症狀,總共至少五個症狀以上,症狀幾乎持續整天,時間持續兩週以上且影響到功能,就可能是憂鬱症,必須就醫。 朱哲生醫師指出,如果憂鬱症狀是伴隨壓力事件而出現,事件過了情緒就好了,可能不需用藥治療,可考慮接受心理諮商。但若壓力過了之後、症狀仍反覆出現,甚至自覺有困擾,或是「自我功能(照顧自己的功能)」、「人際功能(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社會功能(工作)」等三大功能任一受到影響,便鼓勵積極就醫。 「尤其是本來就不願意或是不敢就醫的男性族群,就醫門檻可以降得更低,只要自我察覺有功能下降或是相關困擾,就該就醫、尋求自我心理健康。」 憂鬱症輕重治療選項不同,急慢用藥亦有別 目前憂鬱症常見的用藥包括「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s)」、「正腎上腺素與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NRIs)」等類別,大約十種常見抗憂鬱劑。有時候抗憂鬱劑還會合併使用低劑量的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憂鬱症。 除了口服用藥之外,還有電刺激治療,早年是電痙攣治療(ECT),現在則是非侵入性的經顱磁刺激治療(rTMS)。另外還有非藥物治療包括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以及正念減壓療法。 朱哲生醫師指出,經顱磁刺激治療(rTMS) 主要理論是認為憂鬱症患者的左腦背側前額葉活性下降,因此利用高頻率rTMS刺激,透過磁場在腦下約兩到三公分腦皮質處誘發出微電流刺激,使情緒相關的大腦區域血液上升、活性上升,進而改善憂鬱程度。目前衛福部通過適應症用於「難治型憂鬱症」,但健保並未給付。 此外,針對有急性自殺意念的重度憂鬱(難治型憂鬱症)患者,因為一般藥物以及rTMS要發揮作用可能需要兩到三週,但是病人沒法等這麼久,這時候就可以使用鼻噴劑藥物治療,用藥後一個星期內、甚至二十四小時內自殺意念就會快速下降。 一起來健腦 腦彈性影響壓力防禦力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憂鬱症盛行率也逐年上升,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會覺得「明明壓力沒差太多,為什麼同樣的壓力事件以前沒事,現在卻感到無力掌握?」朱哲生醫師指出,這是因為腦部面對壓力的能力,會隨著身體的退化像是腦血管退化,或是由於三高如糖尿病、高血壓等共病而下降,也就是「腦彈性」下降,使得過去能夠承擔的壓力,現在變成難以負荷之重! 朱哲生醫師指出,像是四十多歲的三明治族,上有老、下有小,不只有孝親費、子女支出費,還有房貸要繳,工作上還可能剛升任主管初擔責任,這時候健康和體力雖然不差,但也差不多要迎接「三高」,而使腦彈性變差。因此,不管男女,中年時期都是憂鬱相對高的風險期! 醫師建議,平時可以多透過健腦抗發炎的飲食、運動、生活型態來「健腦」,讓發炎濃度下降!例如,假日不要一直在家睡覺,症狀輕微者,可到戶外快走、跑步,甚至到公園走走路、曬曬太陽。規律作息、睡眠、定期運動也很重要。另外,練習「正念」呼吸,簡單地說是「心在當下」,只要關注呼吸就好。把念頭定在呼吸,關注呼吸的一進、一出之間,一天三次、每次三到五分鐘,有效提升副交感能力,不要讓交感神經太強!腦就會定在當下,心情也就能平靜下來。 《延伸閱讀》 .身邊看不出悲傷的「微笑憂鬱症」。心理師教觀察&傾聽技巧,適時伸出援手 .我的笑容是真的開心嗎?4徵兆留意「微笑憂鬱症」和自己站一起!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16 醫療.新陳代謝
空腹血糖總是破百,恐進入糖尿病前期!「做好10件事」能逆轉
在還沒有被確診為糖尿病之前,有一段時間叫做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高於正常值,但尚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的階段。糖尿病前期的診斷通常是透過測量空腹血糖濃度或葡萄糖耐糖試驗來確定的,以下是常見的糖尿病前期診斷標準: 判斷糖尿病前期2方法1.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的空腹血糖通常在100毫克/分升(mg/dL)到125 mg/dL之間。2.葡萄糖耐糖試驗:在這個測試中,會先空腹飲用含有75克葡萄糖的水溶液,然後在2小時後測量血糖。糖尿病前期的診斷標準是2小時血糖在140 mg/dL到199 mg/dL之間。逆轉糖尿病前期10件事糖尿病前期是一個重要的階段,因為在這個階段採取積極的生活方式干預,可以幫助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包括透過健康飲食、適度的運動、減少體重、控制血壓和控制膽固醇等方式,來改善血糖控制,這些措施皆有助於延緩或預防糖尿病的發展。1.健康飲食: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取量,選擇低糖、高纖維的食物。增加蔬菜、水果、全穀物、瘦肉、魚類、堅果和豆類的攝取,並避免高糖食物、加工食品和含糖飲料。2.控制體重:如果超重或肥胖,減輕體重可以幫助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有助於控制血糖。3.定期運動:增加體力活動有助於降低血糖,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騎自行車或游泳。4.紓解壓力:長期壓力可能影響血糖,嘗試透過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放鬆技巧來減輕壓力。5.充足睡眠:確保每晚都能有足夠的睡眠,有助於維持身體的正常代謝。6.限制飲酒:飲酒應適量飲用,因為過量飲酒可能會影響血糖控制。7.定期檢查血糖:按照醫師建議進行定期血糖監測,以確保血糖水平在正常範圍內。8.戒菸:吸菸可能加劇糖尿病風險,因此戒菸可以對改善健康狀況有積極影響。9.藥物治療:在一些情況下,醫師可能會考慮開處方藥物來幫助控制血糖,但這通常是在生活方式改變無法足夠控制血糖時考慮的選項。10.與醫師合作:固定回診,醫師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提供個人化的治療建議。延伸閱讀:.糖尿病不能喝含糖飲料!盤點「8種糖友能喝飲料」,有助血糖控制.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控糖.糖尿病7大飲食禁忌!這些食物不要碰,進食3口訣有效減緩血糖上升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