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基因
共找到
2437
筆 文章
-
-
2022-08-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北部再爆二BA.5社區個案 國內現第二例BA.2.75
變異株入侵!除BA.5再增二例本土個案,BA.2.75也出現第二例境外移入個案。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BA.5兩例本土社區個案皆為北部個案,且接觸者皆出現陽性個案,正進行定序中。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新增北部BA.5的本土個案為一男一女,彼此間無關聯。其中北部30多歲男性(指標個案),曾接種三劑疫苗,半年內無出入境紀錄,7月24日出現發燒等症狀,自行就醫PCR採檢陽性,Ct21,基因定序為BA.5,研判數社區感染個案。匡列兩位同住家人,一人陰性、一人陽性,Ct值為32。其中陽性家人於7月28日發病,且曾於7月25日載送指標個案前往就醫,因此研判是被指標個案傳染,但仍待定序結果研判。另一名指標個案為北部30多歲女性,曾接種二劑疫苗,半年內無出入境紀錄。7月23日出現發燒等症狀,快篩為陰性,但7月24日因症狀持續,前往PCR採檢,為陽性,Ct值為19,基因定序為BA.5,研判屬社區感染個案。個案匡列家人六人,檢驗皆陰性;職場匡列三人,二人陰性、一人陽性,Ct值小於30。陽性職場接觸者曾於7月24日曾確診,因兩人同一天確診,之間是否有關還要等定序結果研判。目前BA.5本土個案已累計13例,其中包含四起社區感染,其中南部為一起家庭群聚。 高雄船廠指標個案全家四人三人確診,兩名確診兒基因定序均感染BA.5變異株。至於職場接觸者,剩餘兩位員工一例無法定序,另一例驗出BA.2病毒株,與此家庭群聚無關。另外,新增一例泰國境外移入個案驗出BA.2.75,為國內第二例個案;首例來自為7月22日公布來自印度的個案。羅一鈞表示,個案為40多歲男性,已接種兩劑疫苗。7月20日入境,入境時採檢陰性。7月23日於居檢期間出現頭痛,快篩及PCR檢驗皆為陽性,Ct值13.4。不過個案已於7月31日解除隔離。其匡列入境同行者四人,入境皆未確診,目前安排採檢中。BA.2.75變異株最早於今年5月發現,已於印度快速傳播並成為該國主流株,目前全球已有英國、德國、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日本、韓國、新加坡、印尼、泰國等至少17國報告病例,其中日本估計BA.2.75變異株佔比增加至0.6%,並已於東京流行,但因多國檢測量下降,實際傳播情形可能低估。上周國內境外移入個案中新增檢出1株BA.4及51株BA.5,個案分別為27例男性、2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7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年7月15日至7月24日。
-
2022-08-01 名人.康照洲
康照洲/再生醫療千億商機 需靠三法嚴把關
十年來,再生醫療運用日漸廣泛,從退化性關節炎、牙骨增生療程乃至自體免疫疾病、癌症等重大疾病領域,皆可觀察到再生醫療技術、再生製劑推陳出新。八仙塵爆意外事件,部分燒燙傷病人接受日本「人工真皮移植法」醫治,作法為取得病人身上自體健康皮膚細胞,再送至日本實驗室細胞培養,之後移植回病人燒燙傷區域,治療效果頗為樂觀,更彰顯再生醫療科技已趨於成熟。再生醫療是將細胞、基因用於人體構造、功能的重建與修復,範圍含括再生醫療技術與再生醫療製劑。2018年9月,衛福部公布「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修正條文(簡稱特管辦法),開放自體免疫細胞治療、自體軟骨細胞移植、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等6項細胞治療技術。由於細胞治療過程牽涉到細胞的處理、培養與儲存,因此醫療機構施行細胞治療前,除了須擬定計畫,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准,也規定製備細胞場所需符合「人體細胞組織優良操作(GTP)」規範,該場所也需通過主管機關查核,至於再生醫療製劑則視為「藥品」,規範法源為「藥事法」。由於細胞、基因的結構與傳統藥物化學小分子迥然不同,治療思維迥異於傳統療法,特管辦法上路後,醫療機構執行再生醫療,多需高規格生技實驗室協助,促使生技業者百家爭鳴,千億商機應運而生,品質卻可能良莠不齊,以特管辦法、藥事法為管理法源,恐有不足與不周全之處。衛福部在今年1月公布「再生醫療發展法」與兩項子法,即「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與「再生醫療施行管理條例」草案,合稱「再生醫療三法」草案,目前尚在行政院審議階段。現在執行再生醫療過程,多仰賴主治醫師判斷與建議,而再生製劑的管理、製造、生產與風險控管等每項環節,都需要以嚴謹態度檢視,且需嚴格把關機制,倘若規範過於寬鬆,細胞、基因一旦受外來汙染,再植入人體,或再生醫療製劑遭不當使用,後果不堪設想。試想,正派經營的生技業者為求達到規範標準,可能投資新台幣百萬、千萬於實驗室建置,再生製劑的成本自然較高,另有業者聲稱同款再生製劑以低價即可購得,兩者品質好壞易有落差而衍生糾紛,實在令人擔憂,病患甚至可能受到傷害而求償無門。此外,「再生醫療三法」草案也鬆綁細胞定義,原限制只能使用人類細胞,草案亦將「異種細胞」與「細胞基因的衍生物」納入,代表未來其他動物細胞也能運用於人體疾病的治療、預防。針對這部分,個人認為有點操之過急,目前醫界對於人體細胞、基因的掌握,尚且不夠完全,若將異種細胞植入人體,更難掌握其安全性,未來也可能產生無法預知的傷害與健康風險,建議衛福部、各方謹慎以對,待更充足安全性數據出爐,再行定奪。對於再生醫療三法的訂立,各方皆樂觀其成,期待未來透過更嚴格的把關機制,對正派經營的生技業者、醫療團隊與病患,帶來更具體的保障,如此也可創造三贏局面。(作者康照洲為陽明交通大學藥物科學院院長、台灣藥學會理事長)●元氣網Podcast元氣醫聲頻道開張 更多康照洲談再生三法內容,請看: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22460/6488114
-
2022-08-01 醫聲.癌症防治
國衛院癌症精準治療計畫 提供兩千位晚期癌友免費新希望
「參與計畫的癌友,接受全方位癌症基金檢測、用藥,都不用自費。」去年起,衛福部、國衛院、羅氏大藥廠與醫療機構攜手開辦「癌症精準醫療及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合作示範計畫」,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司徒惠康近日在「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舉辦的「癌症治療新紀元-精準醫療工作坊」中指出,符合資格的癌友若參與這項計畫,除了可獲得由醫師及醫療團隊量身打造的個人化治療計畫,依基因檢測結果精準用藥,還有獲得羅氏大藥廠、默克、台灣中外製藥與台灣禮來公司所提供的癌症標靶藥物機會,期待癌友多珍惜、把握。國衛院院長梁賡義表示,國衛院近年積極與衛福部共同打造「精準醫療生態系」,這項精準醫療計畫為結合基因檢測與後續治療藥物的國家級計畫,不僅樹立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與跨國藥廠合作的典範,也期待未來更多藥廠共襄盛舉,並給予晚期癌友更強助攻。在這項計畫中,預計提供2000位6大晚期癌症初確診病友全方位癌症基因檢測的機會,而六大癌症分別為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食道癌、膽囊癌、胃癌、肝外膽管癌與胰臟癌,參與計畫的醫療院所遍及全台北中南各大癌症治療醫院,包括臺大醫院、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基隆長庚紀念醫院、臺北慈濟醫院、中山醫學大學設附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臺中榮民總醫院、義大醫院等,目前已全面啟動收案。此外,高雄長庚醫院、高雄榮民總醫院、高雄醫大附設醫院、臺北醫大附設醫院等,也已加入示範計畫,近期也可能啟動收案。羅氏大藥廠總經理Girish Mulye表示,作為示範計畫發起者之一,十分榮幸可以參與台灣精準醫療發展,也期待未來能與衛福部、國衛院有更多合作機會,壯大精準醫療聯盟,並成為全球典範。今年剛加入示範計畫的台灣禮來總經理勝間英仁則鼓勵更多醫藥界夥伴加入計畫,共同為癌友找出更多治療策略,並幫助國家級基因資料庫更完備,資料庫應用效益也可進一步提升,同時也可促進台灣生技醫療產業的發展。默克醫療保健事業體臺灣、香港暨澳門總經理余文慧指出,期待透過默克在個人化治療領域的優勢,結合各方心力,藉由這項計畫,可嘉惠更多癌友,並幫助癌友延長存活期,翻轉病人生命。臺灣中外製藥董事長陳榮華表示,精準醫療已然成為全球醫界矚目趨勢,發展前景可期,期待在大家的努力下,可以為病友共福福利,創造更多生機。
-
2022-07-30 焦點.健康知識+
老化跟氧化有關係嗎?營養師帶你認識體內抗氧化物及必吃的8類抗氧化食物
現今世界人口有越來越高齡化的趨勢,台灣也已在2017年正式進入高齡社會。面對這樣的轉變,「老化」相關的議題也越來越被重視,努力活得健康、活得長久是人人都得面對的人生課題,而一直以來跟「老化」聯想在一起的「抗氧化」也成為熱門的關鍵字。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來帶你了解究竟什麼是抗氧化?我們體內又有哪些抗氧化機制呢?一起來看看吧!什麼是氧化?跟老化有關係嗎?長久以來,大家聽到「抗氧化」都會聯想到「抗老化」,究竟這兩者有什麼關係呢?「老化」這個詞,是指人們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慢慢下降、器官逐漸衰退的過程。而「氧化(Oxidation)」其實是一個化學名詞,狹義的解釋就是物質跟氧氣(Oxygen,O2)結合,而廣義來說就是物質在反應後失去一個電子(Electron,簡稱e–)的過程就稱作氧化。氧化是我們身體維持正常運作以及代謝中必然會的發生的反應,然而在丟失電子的過程中,會產生一些自由基(Free radical),因為其結構的關係自由基是非常不穩定的,容易跟其他物質結合再產生更多的有害物質。自由基可能會造成許多細胞損傷,長久下來便可能導致一些器官或生理功能受損,例如:破壞遺傳因子DNA使得基因發生突變或異常、破壞蛋白質分子或酵素並干擾它的活性、刺激白血球產生不正常的反應……等等,這些破壞都有可能導致身體產生發炎物質,進而導致細胞凋亡並造成人體的病變及老化,因此氧化所造成的傷害可以說是老化的一部份,這或許就是為什麼抗氧化會跟抗老化頻頻搭上關係。體內的抗氧化機制前面提到氧化是我們維持正常代謝必然會發生的反應,那麼難道只能任由不斷氧化對身體造成傷害嗎?其實我們身體自己是有一套抗氧化機制的,透過這些機制我們能夠清除身體代謝或飲食而產生的自由基,減緩或抵禦它們所造成的氧化傷害。體內的抗氧化機制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以下會簡單介紹這兩種機制:一、酵素抗氧化系統人體能夠自行製造許多抗氧化酵素,這些酵素對於體內所產生的自由基有極高的專一性,能迅速地將自由基利用氧化還原的方式轉變成毒性較小或是對人體無毒的物質,是人體中抵抗氧化傷害最有效率的一道強力防線。例如:超氧化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簡稱SOD)、穀胱甘肽過氧化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簡稱GSHPx)、過氧化氫酶(Catalase)都是體內非常重要的抗氧化酵素。由於上述這些抗氧化酵素通常不耐胃酸且原則上不會直接以酵素的型態被小腸所吸收,所以很少經由食物或是其他口服食品來補充。 但這些抗氧化酵素需要一些輔因子才能在體內作用,所以我們可以藉由適量補充這些輔因子來讓體內的抗氧化作用更順利,例如:攝取紅肉來補充鐵、攝取海鮮來補充硒、攝取肉類來補充鋅及銅。二、 非酵素抗氧化系統除了前面提到的酵素抗氧化系統外,人體內也有許多非酵素的抗氧化劑一起幫忙清除自由基喔!雖然沒有像酵素一樣具有專一性跟高效率,但它們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抗氧化防線喔!而這些抗氧化劑通常都是可以藉由飲食或是保健食品來補充的。下面就來簡單介紹幾種常見的非酵素抗氧化劑吧!1. 維生素C維生素C應該是大家很常聽到的抗氧化物!它參與了體內許多抗氧化的反應,主要是因為結構上的特性,讓它可以提供電子給體內代謝所產生的自由基,使其形成比較穩定的化合物進而減緩身體的氧化破壞。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維生素C可以還原在脂質代謝過程中失去活性的維生素E,維持維生素E在體內的量,讓它能繼續在身體作用!另外,維生素C也是膠原蛋白合成過程的必要因子,所以對維持皮膚的健康也非常有幫助。維生素C的主要食物來源為新鮮的蔬果,含量最多非芭樂莫屬!2. 維生素E維生素E也是因為結構的關係能夠提供電子給自由基,並阻止脂質過氧化的連鎖反應,進而能降低體內的氧化壓力,保護細胞膜的完整性,是細胞膜上最重要的自由基清除者!另外因為它能夠減少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產生,因此在預防血栓及心血管疾病上也有重要的功能喔!前面也有提到維生素C可以幫助還原維生素E,彼此之間有互相保護的作用,所以維生素E才能再生使用,讓體內的量維持在一定的濃度,幫助抗氧化的作用喔!維生素E常見的食物來源有:深綠色蔬菜、植物性油脂、堅果種子等等。3. 穀胱甘肽(Glutathione,GSH)穀胱甘肽是由三種胺基酸所組成的化合物,分別是:甘胺酸(glycine)、穀胺酸(glutamic acid)及半胱胺酸(cysteine)。穀胱甘肽也是人體細胞內非常重要的抗氧化劑,它可以還原已經被氧化的維生素C,幫助它的再生,而這個反應需要前面提到的穀胱甘肽過氧化酶(GSHPx)來輔助才能執行。另外,穀胱甘肽也能抑制黑色素的形成,有許多研究顯示對於皮膚的美白有顯著效果喔!常見的食物來源有:蘆筍、酪梨、菠菜、秋葵等等,此外,由於穀胱甘肽裡面含有硫,因此補充十字花科蔬菜、洋蔥等含硫食物也能作為體內合成穀胱甘肽的原料喔!4. 硒(Selenium,Se) 硒是穀胱甘肽過氧化酶(GSHPx)的輔因子,幫助保護組織以及維持細胞膜避免受到氧化破壞,另外,在抗氧化作用上它能與維生素C一起協助維生素E的再生,與維生素E具有協同作用,因此是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喔!常見的食物來源有瘦肉、海產等等。 看到這裡的你,有沒有發現人體的奧妙之處呢?其實無論是酵素抗氧化系統還是非酵素抗氧化系統,彼此之間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硒是穀胱甘肽氧化作用的重要輔因子、穀胱甘肽需要穀胱甘肽過氧化酶才能產生功能、而穀胱甘肽能還原已經被氧化的維生素C、維生素C又能與硒一起幫助維生素E的再生……等等,這些抗氧化物互相輔助反應、互相幫助再生,功能間相輔相成的結果,才能讓保護生理功能的效果達到最大值。除了上面介紹的這些重要抗氧化物,體內還有許多其他具有抗氧化能力的物質,讓身體能夠對抗氧化壓力所造成的傷害。氧化及老化雖然是必經的過程,但其實,你的飲食型態跟生活作息才是決定老化速度的關鍵!所以維持均衡的飲食及良好的生活型態,再輔以這些抗氧化機制的作用,才能讓身體在正常的速度下慢慢老化,也比較不用擔心因為快速累積的氧化傷害所造成的疾病及生理功能失調。若是有用保健食品來補充的需求,則可以選擇複方類型的產品,因為抗氧化成分在做用上如果能夠多元補充,會比起單一成分的補充更有效果喔!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2-07-29 養生.聰明飲食
吃太鹹失智風險提高?營養師:少喝「1飲品」可逆轉
愛吃鹹食的人小心!頂尖的《自然期刊》發表的研究發現,愛吃重口味鹹食的人,當心大腦tau蛋白堆積,可能引起失智。高鹽食物導致大腦一氧化氮濃度降低很多人擔心自己有失智症基因,深怕得到失智症,由康乃爾大學威爾醫學院的研究發現,若是讓小鼠長期吃高鹽的食物,會刺激小腸細胞分泌介白素17(IL-17),導致大腦的一氧化氮濃度降低。大腦的一氧化氮濃度過低時,會使得位於神經細胞骨架中的tau蛋白失去穩定性,而脫離細胞,並且在大腦中堆積,影響神經功能。去年該團隊就發現,高鹽飲食使小鼠出現失智症狀,無法完成築巢等日常行為,記憶力嚴重被影響,這次研究是確定高鹽引起記憶減弱的機轉。專家意見營養師劉純君表示,高鹽會引起許多病變。國人的飲食習慣,使我們的鹽分攝取較西方人更高,但長久以來,國人減鹽的行動均徒勞無功,原因就在於:愛喝湯。 其實要減鹽,台灣人只要少喝一碗湯,至少就可以降低2克的鹽攝取量。一碗湯要加到有鹹味,至少要加1.5到2克鹽,喝湯其實根本是喝鹽水,一天少喝一碗湯就能減鹽。劉純君提醒,也不要忽略吃起來不鹹的食物,像蜜餞、吐司、麵線等,這些食物都加了不少鹽和糖,讓味道更有層次感。 另外,任何可以放久不會壞、吃起來有甜有鹹的梅子等食物,都要用鹽去延長保存期限,還有洋芋片等零食,一天少吃一包,可以再減1、2克鹽。(本文摘自441期)延伸閱讀: 。小心憂鬱會引起失智! 醫示警「難倖免族群」:1機警動作助早發現 。氣象專家李富城「輕微失智」! 專家列「10大前兆」:重複購物、找不到東西小心了
-
2022-07-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南部船廠群聚員工不是BA.5 羅一鈞:研判社區有傳播鏈
高雄某船廠五十多歲男性員工(指標個案)感染BA.5,指標個案兩名兒子確認感染BA.5,為我國首起BA.5家庭群聚。至於其他船廠員工定序結果,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檢出四例個案為BA.2,來自職場的感染可能性降低,但還需等待前日檢出陽性的四位員工定序結果,再進行研判。高雄船廠指標個案全家四人已三人確診,兩名確診兒基因定序昨出爐,均感染BA.5變異株,感染源不明。除家人外,職場接觸者,一開始驗出10人陽性,前日又驗出4人陽性。羅一鈞表示,一開始驗出陽性的10名員工,以Ct值較低的七人進行定序,其中四案檢出BA.2,和目前本土疫情的病毒株相同;其他三位則因病毒量太低無法定序。他說,還剩下後來檢出陽性的員工兩人尚在定序中,但不管船廠或職場來的可能性大幅降低,應與家庭群聚未發現的社區接觸有關,研判BA.5在社區已有感染途徑或傳播鏈,新的變異株會在社區透過傳播將會逐漸取代BA.2,因此要為下一波可能於8月中下旬再起的BA.5做風險評估。羅一鈞表示,將會持續監測全國各區域了解不同區域BA.5占比,以及重複感染或重症個案是否有BA.5,以了解接下來的疫情走向;不過目前BA.5占比偏低。
-
2022-07-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高雄造船廠確診案追職場揪出10陽性 基因定序排除BA.5
高雄市7月25日出現首例BA.5本土社區感染個案,指標個案為50多歲造船廠工人,高雄市政府對他的家人及職場接觸者做3次PCR檢測,10人檢出陽性,其中2人屬曾經確舊案,8人是新案,已完成7案基因定序,但均未檢出BA.5。高市衛生局今早表示,中央行疫情指揮中心7月25日公布高雄市一名重複感染個案,衛生局主動採檢送中央定序,研判是本土BA.5確診案,經疫調匡列造船廠接觸者117人進行PCR採檢,檢出 10人陽性,其中 8人為新確診個案,Ct介於23-36,2人為今年5月或7月中旬曾確診個案,Ct介於30-37,部分個案因病毒量不足進行基因定序失敗,已完成檢體基因定序的均為BA.2。衛生局表示,基因定序失敗檢體中有1案是指標個案同船密切接觸者,7月13日快篩陽確診,23日PCR採檢陽性。目前造船廠內尚待基因定序的PCR陽性檢體尚有2件,依據目前實證,評估造船廠的風險不高。
-
2022-07-28 失智.大腦健康
重磅研究造假風波 學者:阿茲海默研究4大瓶頸不變
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近期揭露,2006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雙城校區,神經科學家萊斯內(Sylvain Lesné)於國際知名期刊《自然》刊登、轟動一時的阿茲海默症研究結果,疑似造假,震撼全球學術界。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召開線上記者會說明其影響,兩位學者都認為此事不足以撼動最重要的基礎假說,失智症研究和治療的四大瓶頸仍在、危險因子一樣很多;不過,對於又傳抄襲風暴的台灣學界來說,值得引以為鑒。陽明交通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副教授鄭菡若表示,現在調查報告還沒出來,沒人知道到底是真是假,但就算是假,上千篇研究奠定阿茲海默症最重要的「類澱粉假說」也未受影響。中央研究院基因體中心研究員陳韻如表示,這篇研究沒有撼動整個學界的研究,卻會重創一個人的聲譽,若證實造假,研究第一作者的學術生涯可說是全毀了,還要面臨未知的求償和懲罰。希望台灣年輕學者引以為鑒、嚴肅看待科學求真的精神,建立好的素養,這樣的事情就不會發生。鄭菡若表示,其他學術單位近10年從這篇問題論文衍生的研究發表,只有20到30篇,當中也有報告說無法做出相同結果,包括阿茲海默研究圈聲譽卓著的哈佛學者,就發表了兩篇。因此,這篇研究雖於2006年造成轟動,後來已逐漸退燒,「要不是這個新聞出來,我都已經快要忘記它了。」無論此研究有沒有造假,都不會改變阿茲海默症的治療面臨的四大瓶頸。陳韻如表示,首先是現在並沒有什麼有效的藥物,學界都認同早期偵測很重要,但誰能在10年前就偵測到一個完全正常的人之後會發病呢?早在無症狀、行為正常的時候,類澱粉就已經在堆積,等症狀出現而就醫時,腦中病癥幾乎都已經完成了。第二個瓶頸是神經細胞不會再生,死了就死了,愈死愈多,就會開始影響周遭的神經細胞傳導,導致一區一區接連發生不可逆的崩壞。第三個瓶頸是,藥物該如何通透到人腦?就算在小鼠做得到,但遇上有血腦障壁的人腦,又是困難重重。鄭菡若表示,第四個瓶頸是病人共病特別多,個體差異大且複雜,是動物實驗難以模擬的。因此即便發現了有潛力的藥物,收案上萬人,可能只對某些人有用、對某些人沒用。該如何找出對藥物有反應的人?是不是要鎖定某些基因型別,還是要排除某些共病?這些都還需要很多臨床研究去找答案。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很多,最近因為疫情,又多了一個潛在可能,就是「長新冠」。陳韻如表示,阿茲海默症已知的重要危險因子是糖尿病,糖尿病病患得到阿茲海默症的機率高很多,高膽固醇者也比較容易失智。過去研究發現皰疹病毒感染可能透過影響腦部發炎反應,提高失智風險,新冠疫情正導致大量人口面臨「長新冠」後遺症,是否也埋下失智隱憂?值得密切觀察。該如何遠離失智風險,陳韻如表示,活用大腦很重要,而且這與教育程度並無明顯相關性,只要能經常處於比較多元的環境,刺激不同腦區工作,對於延緩大腦老化是非常有幫助的。應鼓勵長者多嘗試新事物,多社交、與人交談,都是過去國際研究大會上被學者推薦為非常有效的方式。
-
2022-07-28 醫療.感染科
猴痘緊急狀況恐持續數月 專家:遏制傳播的機會之窗正在關閉
為世界衛生組織(WHO)提供猴痘防治建議的科學家表示,遏制猴痘傳播的機會之窗正在關閉,目前病例每兩週即增加一倍,令人擔憂疫情恐需數月才會達到頂峰。路透社報導,據最近一次統計,全球近70個國家已出現1萬7800個猴痘病例。WHO歐洲辦事處預測,到8月2日,猴痘將在88個國家累計超過2萬7000例。世界各地科學家告訴路透社,要對那個日期之後作預測很複雜,但他們說,猴痘傳播有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更久。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流行病學教授里莫恩(Anne Rimoin)稱:「我們必須超前部署。」里莫恩也是WHO猴痘專家委員會成員,她說:「很明顯,想這樣做,機會之窗正在關閉。」這個委員會上週召開會議,以決定此次疫情是否構成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委員會大多數成員投票反對這一舉措,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卻採取前所未有的步驟,宣布此為緊急事件。全球衛生專家表示,做出上述宣布後需要採取緊急行動,包括增加疫苗接種、檢測、對感染者進行隔離和追蹤接觸者。WHO歐洲諮詢小組主席、日內瓦大學全球衛生研究所所長法拉歐(Antoine Flahault)說:「傳播顯然未受到遏制。」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教授惠特沃斯(JimmyWhitworth)稱,他預期至少在接下來4到6個月內感染病例不會達到高原期,要直到感染風險最高的人接種疫苗或被感染才有可能。英國國內性健康組織最近估計,那可能要達到約12萬5000人。科學家稱,儘管猴痘並未在全球造成大量死亡,但一種令人不快的病毒在新的人口群體中出現,仍是個壞消息。科學家還說,持續傳播還可能導致突變,使病毒更有效率傳播。德國科學家昨天發布一份研究報告,指他們進行病毒基因定序的47個病例中的一個,出現可能讓猴痘更容易傳僠的突變。里莫恩表示:「警鐘已經(在非洲)響起,但我們一再按下貪睡鈕。現在是該醒來採取一些措施的時候了。」她說:「任何地方的疫情都有可能成為傳遍各地的疫情。」
-
2022-07-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高雄BA.5群聚 再增4職場感染
新冠疫情昨新增二萬四七九O例本土個案、二八一例境外移入個案,中重症六十八例、卅七人死亡則雙創五月十七日以來新低。但高雄某造船廠男性員工感染BA.5變異株,引發關注,除了原本匡出家人及同事等十二人陽性,昨職場接觸者再增四人確診,病毒基因定序正在比對中,若確認也是BA.5,將是國內首樁BA.5社區群聚案。「這是星星之火(高雄BA.5群聚事件),台灣疫情正面臨另一波海嘯。」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說,政府與民眾應做好準備,將下一波疫情所帶來的傷害降至最多。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推估,八月中到八月底變異株可能大流行,屆時單日確診人數可能一至兩萬,最多可到三萬人。高雄長庚醫院副院長林孟志說,BA.4、BA.5已成全球盛行的主流病毒株,相較於Omicron,「免疫逃脫」風險較高,且傳染力統計高於Omicron約四成,症狀較明顯,但許多盛行國家地區研究,並無發現有顯著高於Omicron的重症或死亡風險。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疫情在社區裡出現到開始上升,需一段時間,若本土病例數再次攀升,或社區病毒檢測發現BA.5定序占比明顯上升,這就是BA.5疫情流行警訊。為防堵擴散,高市衛生局針對該船廠員工進行第二次採檢,再發現四例確診,其中兩例五月曾確診,Ct值約卅五,研判屬陰陰陽陽階段;另兩例Ct值分別為廿八點五及卅五。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國內仍處於社區感染,難認定這四人是否近期感染,尚待進一步定序。羅一鈞研判,該起感染事件應是工作人員登上靠岸船隻引發的職場感染,仍需等定序出爐,才能做出綜合研判。高雄市長陳其邁說,造船廠整體及現在高雄疫情未進一步擴散,BA.5感染必定是從境外,但這屬第幾波,因目前無很明顯接觸明確感染源,所以看不出來。至於中重症個案,包括兩例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個案,一為兩歲男童,另一例為五歲男童,目前均在一般病房治療中。
-
2022-07-27 養生.聰明飲食
7大降膽固醇好食物,避免代謝症候群上身:第一名是燕麥,苦瓜、芝麻都上榜
增加好膽固醇的超級食材以下是一些具有科學根據,能防治代謝症候群的食材,也可以降壞膽固醇,提升好膽固醇,非常值得參考:❶燕麥燕麥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β-glucan,可吸附消化道之膽鹽(由肝臟之膽固醇轉化而來,而從肝臟分泌到小腸),阻止膽鹽被再吸收回肝臟,而由糞便中排出體外,因此能降低血液與肝臟中之膽固醇。❷小番茄番茄含有豐富的茄紅素,可以消除誘發老化和許多疾病的自由基,防止紫外線傷害皮膚、增強免疫力和抑制癌症的發生、降低血清膽固醇,以及可延緩低密度脂蛋白內所含不飽和油的氧化,可預防動脈粥狀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❸苦瓜苦瓜在傳統民間療法中被認為可改善糖尿病與高血壓,近10年來它被發現含有很好可活化人體內的PPARs,進而影響相關基因的活性,而改善胰島素阻抗、高血糖與高血脂的異常現象。❹橄欖油橄欖油與芥花油等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因此與其他食用油比較時,相對較不會升高血清中之膽固醇,也較不易被氧化。 ❺芝麻許多人體與動物實驗均顯示,攝取芝麻可明顯降低血清膽固醇與增加低密度脂蛋白的抗氧化性,降低動脈粥狀硬化的危險因子。攝取芝麻可能要留意的是它含有重量一半的油脂,屬於高熱量食物,因此如攝取較大量的芝麻時,原則上須取代一天飲食中的其他油脂。 ❻低脂優格由於乳品中的油脂屬較飽和的脂肪酸,因此營養學家大多推薦攝取「低脂」或「脫脂」之乳製品。美國得舒飲食、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畫,也都特別強調低脂、脫脂乳製品的攝取。 ❼大豆大豆所含的異黃酮,被發現具有近似雌激素的保健功能,除可降低更年期的諸多不適外,更可降低血清膽固醇、三酸甘油酯,抑制動脈粥狀硬化的發生。延伸閱讀: 。好膽固醇多一點防猝死和中風,美國心臟學會公開飲食4原則 。「聽說」吃小麥會過敏、米飯容易胖、燕麥可以降膽固醇?營養師一次破解4大穀物迷思
-
2022-07-27 醫療.懷孕育兒
如何提高人工生殖的成功率?專家告訴你高懷孕率的密技
人工生殖的成功率,和實驗室的管控品質有密不可分關係,此外,在我數十年的臨床經驗,醫師/胚胎師/諮詢師是療程中的鐵三角。實驗室是胚胎師和醫師每天必須嚴密監控的秘密基地。首先,實驗室的設備必須完善且控管嚴格,有固定的 SOP,我們的實驗室有幾項硬體設施,優於業界,其中一項是全台獨一的「RI Witness」防精卵出錯的設施。【延伸閱讀:凍卵年紀幾歲前較適合?男生可凍精嗎?「凍卵/捐卵、凍精/捐精」你不可不知的資訊一次看懂!】防精卵出錯的 RI Witness我的高中同學─東京大學電機博士李文豪,畢業於台大電機系,2018 年華育成立之初,承蒙他的鼎力相助,在當時得以建立號稱台積電規格的高品質實驗室。也由於在他的領導之下,2018 年華育就引進全台灣唯一一套經過歐盟認證的 RI Witness─防精卵出錯偵測系統。有了這套電腦系統可以避免人為疏失,避免誤植胚胎,讓客戶安心的將他們寶貴的精、卵、胚胎儲存在我們的實驗室裡。2021 年底美國一則新聞報導,一對不孕症夫妻進行試管嬰兒療程後,順利生下一名女嬰,但是發現女嬰黑髮深色皮膚,一點也不像父母,經過 DNA 檢測,赫然發現非親生,經過追蹤後,才從另一對人工受孕的夫婦找到自己的女兒。 這種胚胎錯植的狀況,2004 年在美國加州也曾發生過,錯植胚胎等於是幫別人當了代理孕母,發現後找回真相算是幸運的,也許還也一些黑數,外人不得而知。植錯胚胎?誤把馮京當馬涼?這在華育生殖中心是絕對不會發生的!嬰兒試管的成功率與否,跟實驗室息息相關,不同環境冷凍卵子的品質也不相同,卵子相當嬌貴,冷凍、解凍皆要有良好的控管,胚胎師們的細膩度、技術、時間掌握每一個環節都非常重要,再權威的醫生,更需有好的實驗室,這才是完美的致勝演繹!Time Lapse 縮時攝影有別傳統的三氣態胚胎培養箱的培養胚胎及觀察方式,胚胎影像即時監控系統(Time-Lapse),可在不將胚胎取出培養箱的情況下進行紀錄觀察,減少胚胎受到的外部干擾的影響,維持胚胎在培養過程中的環境穩定性。而且能 24 小時不中斷的紀錄胚胎動態生長狀況。這種遠端即時並連續式的觀察方式能讓醫師、胚胎師,不管身在哪裡都可用行動裝置關心胚胎的狀況,讓胚胎無時無刻都在專業人員的關注之下,協助醫師選出優良、健康的胚胎植入,因此可提高療程的成功率。【延伸閱讀:我為什麼不能懷孕?專家分析4大不孕原因,女性與男性生育力檢查一次看懂】試管嬰兒的鐵三角之一‧諮詢師不孕症的療程相當專業及繁瑣,患者要跟醫師充分配合之外,在進入療程之前,需有專業的諮詢師的前導,經過詳細諮詢患者的身、心、靈狀況,以及對未來療程的期許,詳實記錄他們的生理現狀,這些資訊可以協助醫師迅速進入狀況,縮短醫師和患者之間的距離,所以,好的專業的諮詢師跟醫師是鐵三角之一。另外一個鐵三角是─諮詢師華育生殖中心多位諮詢師,都是經過專業生殖醫療機構訓練,並且獲得國健署的認證,不只親切專業、耐心、愛心,一個患者可能會諮詢一小時以上,是很常見的。因為有國際客戶的關係,我們的諮詢師還必須國際化,備有精通多國語言—廣東話/日文/英文的諮詢師,他們跟外籍患者耐心,專注的諮詢,詳細記錄病歷,頗獲外籍客戶的讚賞,尤其是日籍客人很重視服務態度,黏著度也很高,他們口碑相傳,幫公司做了很好的行銷。我的好夥伴諮詢師們,除了要面對客人一對一的諮詢之外,每天花在官方 line 帳號線上諮詢的時間也很長,他們總是盡可能快速的時間裡回覆焦急的客人們各種大小不一的問題。在看診中,除了有護理師,諮詢師會依客人狀況一起跟診,有時要兼口譯,協助客人跟醫師、護理人員溝通,在旁關心,安撫術前的緊張情緒、衛教術後照護的注意事項、與關心術後的狀態。試管嬰兒的鐵三角之二‧胚胎師胚胎師是寶寶在體外的保母,不孕夫妻採用試管嬰兒方式生育者,逐漸增加中,培育試管嬰兒的胚胎師成了新時代的新行業。胚胎師是試管嬰兒實驗室裡最關鍵角色,試管嬰兒是一連串精密的醫學工程,中間包括醫生用藥、取卵、取精,然後進入實驗室,接下來就由胚胎師接手培育養育的責任,如何保存、培養、受精、植入,處理的環節和狀況每一個步驟都要做到 100 分,最後才會有 100 分的效果,如果過程中只做到 90 分,一直打折到最後就是零分。胚胎師每天在顯微鏡底下尋找優秀的精卵,將他培育成胚胎,並且負責著床前的基因篩檢/診斷,跟醫師配合找到最合適的植入時機,是成功的關鍵人物之一。胚胎師必須有愛心、耐心、負責,把客戶的小生命捧在手掌心呵護,惜之如命。胚胎師的養成,受國健署規範:胚胎師養成不易,目前生殖醫學機構聘用的大多是醫護相關科系畢業,必須在主管機關認定的生殖醫療機構接受一年以上,人類的卵精、胚胎之操作培養以及冷凍,受精過程及胚胎品質判讀訓練,且訓練期間施行 20 人次以上體外授精操作,另外每三年必須接受 18 小時以上經主管機關認定之不孕症、人工生殖技術、生殖內分泌、心理、倫理及法律課程之繼續教育,且心理倫理及法律課程不得少於三小時,是經過時間淬鍊的訓練養成的,並非一蹴可幾,在複雜的療程中絕對禁得起考驗!國健署每三年對生殖醫療機構考核,項目除了基本的人員配置、儀器、環境……胚胎師也在考核之中,所以想要做人工生殖的夫妻,只要細心選擇合法合規的醫療機構,盡可放心的大膽地去執行,實踐自己專屬的求子之路。助孕神隊友,家人的支持和陪伴是成功要素無論是多麼高科技的醫技,還有一項成功因素常被忽略,卻很重要─家人的支持和陪伴,尤其是另一半。我的臨床病人中,有一位先生看到太太在打針,心疼她的辛苦之餘,除了口頭的支持與安慰,並用實際行動表達愛意,當他太太打針時,他也同時自己打下生理食鹽水,讓太太知道求子之路不孤單,感情更增溫,這位貼心的先生是不是令人感動?當然他們也達成願望了。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輕鬆自在.凍齡懷孕:想孕、不孕、懷孕》
-
2022-07-26 癌症.肺癌
為什麼85%吸菸的人不會得肺癌?教授揭吸菸者得肺癌機率
我在五天前發表的每天三包菸,活到104,注重養生,終年51裡有說【因為你每天吸一包菸,所以你得肺癌的「機率」會比不吸菸的人高出許多】,但我卻沒說出吸菸的人得肺癌的機率到底是比不吸菸的人高出多少。根據美國CDC,吸菸者罹患肺癌或死於肺癌的機率是不吸菸者的 15 至 30 倍。美國癌症協會也有說「包括吸菸和不吸菸的人,男性在一生中罹患肺癌的機率約為 15 分之一,而女性則約為 17 分之一。 吸菸的人風險是要高得多。」但是,這兩則資訊都沒有提供它們的數據來源。事實上,我所看過的幾十條相關資訊也都只是說吸菸的人得肺癌的機率較高,但卻沒有說出數據的來源。所以,我只好自己去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做搜索。PubMed共收錄了將近兩萬篇有關「吸菸和肺癌」的論文,而其中的三篇有提供「吸菸者得肺癌的機率」。1994年:Lifetime probability of developing lung cancer, by smoking status, Canada(一生中罹患肺癌的機率,按吸菸狀況,加拿大)。這篇論文顯示,每1000個人裡面,從不吸菸的男性有13個最終會罹患肺癌,從不吸菸的女性有14個最終會罹患肺癌,當前正在吸菸的男性有 172個最終會罹患肺癌;當前正在吸菸的女性有 116個最終會罹患肺癌。2004年:The cumulative risk of lung cancer among current, ex- and never-smokers in European men(歐洲男性當前、前吸菸者和從不吸菸者罹患肺癌的累積風險)。這篇論文顯示,(1)從不吸菸者得肺癌的累積風險在英國是 0.2% ,在意大利和德國是 0.6%,(2)前吸菸者得肺癌的累積風險在德國為是4.2%,在英國是 5.7%,在意大利是 6.5%,(3)當前吸菸者得肺癌的累積風險在德國是 14.3%,在英國是 15.7%,在意大利是 13.8%,(4)在瑞典,這些累積風險較低,前吸菸者為 2.3%,當前吸菸者為 6.6%。2018年:Estimating lifetime and 10-year risk of lung cancer.(估計一生和10年的肺癌風險)。這是一項在瑞士進行的研究,而有關吸菸與一生中罹患肺癌的風險是:從不吸菸的男性1.8%,女性1.3%;過去吸菸的男性7.2%,女性5.8%;當前正在吸菸的男性14.8%,女性11.2%。從這三篇論文可以看出,從不吸菸的人一生中得肺癌的機率大約是1%,而持續吸菸的人一生中得肺癌的機率大約是15%。也就是說,儘管吸菸者罹患肺癌的機率是不吸菸者的 15倍,但是絕大多數吸菸者(85%)終其一生是不會罹患肺癌。那,為什麼,儘管是長期吸入大量的致癌物,這85%的吸菸者卻不會得肺癌呢?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答案,但是一篇今年4月發表的論文有提供兩個解釋。這篇論文是發表在頂尖的Nature Genetics(自然遺傳學)期刊,標題是Single-cell analysis of somatic mutations in human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s in relation to aging and smoking(與老化和吸菸相關的人支氣管上皮細胞體細胞突變的單細胞分析)。它在一開始就說:「肺癌是所有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它與吸菸是有密切的相關性。香菸菸霧中的化學致癌物,如多環芳烴,會引起 DNA 損傷,導致致癌突變。……有報導指出,70% 與吸菸相關的死亡是發生在高齡人群中,而80-90% 的終生吸菸者從未患過肺癌。」研究人員使用一個叫做 SCMDA 的新技術來比較兩種人的正常肺上皮細胞:14 名從不吸菸者,年齡在 11 至 86 歲; 和 19 名吸菸者,年齡在 44 至 81 歲之間。研究人員發現肺上皮細胞的基因突變頻率是(1)隨著年齡而升高,(2)隨著吸菸包年數而升高,但是在23 包年數後,就不再升高。【註:「包年」是長期吸菸量的計算單位。例如每天吸一包(20支香菸),持續吸了23年,包年數就是23】根據這樣的結果,研究人員提出兩個假設來解釋為什麼絕大多數吸菸者不會得肺癌:(1)這些人可能具有較高修復DNA損傷的能力,(2)這些人可能對菸草菸霧有較高的解毒能力。請注意,這兩個解釋都只是假設,但吸菸會提升得肺癌的機率達15倍卻是肯定的。還有,吸菸會提升全身各種疾病的風險也是肯定的。所以,請您千萬不要被「104歲老奶奶一天三包菸:勸我戒菸的醫生早都死了」這樣的網路傳言給蠱惑了。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原文:85%吸菸的人不會得肺癌,為什麼
-
2022-07-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BA.5首爆社區群聚 匡出12確診
Omicron新亞型變異株BA.5入侵社區。一名五十多歲高雄某船廠人員於今年五月確診,七月又出現症狀,PCR採檢報告陽性,屬重複感染,病毒基因定序為BA.5;兩同住家人陽性、十名同事陽性,累積家庭及職場共十二名接觸者陽性,正等待序列結果。此為國內首次Omicron亞型變異株社區群聚事件。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感染科專家黃立民說,目前單日確診數下降速度遲緩,研判BA.5變異株已在社區內傳散開來,可預期的是仍會陸續出現BA.5群聚。預估到八月中旬、九月,BA.2疫情下降或疫苗保護力漸弱,屆時BA.5就會成為主要病毒株,掀起另波流行。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昨新增二例BA.5本土個案,一人與接機有關,較單純;另例為不明感染源個案,船廠男性員工曾接種三劑疫苗,五月十八日確診,七月十三日又出現咳嗽、喉嚨痛、肌肉痠痛等症狀,快篩陽性,進一步採檢Ct值為十七,為重複感染。該個案有三名家人,兩人陽性,Ct值皆為廿左右。職場匡列一一八人,十人為陽性,八人為新確診個案,其中七人Ct值小於卅;另兩人屬重複染疫,Ct值則介於卅至卅七。羅一鈞說,這十二名陽性個案正進行病毒基因定序,初步研判以職場群聚可能性較高。高雄衛生局說,為落實監測社區BA.4、BA.5風險,主動針對重複感染個案採檢送中央定序,發現此例為本土BA.5案;衍生相關確診個案均無症狀或症狀輕微、隔離照護中。高雄市長陳其邁要求加強落實登輪防護措施,並提醒港埠工作者盡速接種第四劑。高雄港務分公司說,進出管制站仍須出示快篩陰性證明,且需掃碼登錄。外界質疑BA.5爆社區感染與邊境開放速度太快有關,指揮官王必勝說,將再觀察國際BA.4、BA.5等疫情發展,以及國內幼兒疫苗覆蓋率需至一定程度,才會考慮進一步開放邊境。黃立民認為,現在防疫重點為次世代疫苗盡速到貨,且備妥足夠的抗病毒藥物、新變異株快篩,若疫苗、藥物均整備完成,而重症、致死率持續下降,「開放邊境,不是問題。」
-
2022-07-24 醫療.消化系統
免費超音波活動逾8成肝異常 醫警示:脂肪肝恐成新國病
肝基金會今日結合世界肝炎日舉辦「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活動」透過免費的腹部超音波檢查活動全台串聯16家醫療院所,在一個上午的時間就檢查了3205位民眾。肝基會總執行長楊培銘表示,今年參與民眾的肝異常率達到82.8%,其中又以脂肪肝最多,是與民眾的飲食、運動習慣影響有關,脂肪肝也可能成為台灣「新國病」。楊培銘表示,面對肝癌的不二法門,就是在腫瘤還沒有長大、出現症狀之前就先找到它。若是發現時已是晚期,不管是化療,標靶治療效果皆不好,因為肝癌不像一些其他癌症與固定基因有關,真正致病的因子仍未找到,在治療上便難破。本次「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活動」中,台大雲林分院因限制BMI要超過27以上的民眾才可報名,因此較其他15間醫院驗出來的脂肪肝比例56%高出許多,來到72%。楊培銘指出,本次脂肪肝比例是所有肝異常中最高的,因此台灣除了B型肝炎、C型肝炎外,脂肪肝恐怕也將成為未來新國病。「脂肪肝與年齡沒有正相關。」楊培銘說,主要成因還是飲食、運動習慣影響,因此年輕人也可能會有、瘦的人也會有;但脂肪肝是可以逆轉的,即使是重度脂肪肝的民眾,只要半年的時間就可以恢復正常,減重自身體重的10分之1,就可以完全消除脂肪肝。病友黃忠能現場分享,他年屆71歲,每年參加衛生所的抽血檢查,沒有B、C型肝炎,但因為不包含超音波檢查,所以沒有辦法察覺肝臟的異樣;直到他某次抽血中發現甲型胎兒蛋白數值過高,被告知可能有肝腫瘤,才來找楊培銘看病,現場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才發現一顆3.5公分的肝腫瘤,趕快轉到台大醫院手術,黄忠能先生說,由於毫無症狀,確診當下覺得訝異,沒有B、C肝為何會得肝癌?在此前,他都正常生活,種菜、砍竹、墾地,體能相當好,沒有覺得自己會得肝癌。因此,黃忠能先生以自身經驗提醒大家,即使沒有B、C肝,也應每年做超音波檢查,才能及早發現異狀、及早治療;也勿因疫情而拖延該做的定期檢查,以免錯失醫治良機。曾有脂肪肝民眾,身材非常好,一直找不出造成的原因,仔細回想後,才想起他每天喝咖啡時,都一定要加顆奶球,所以就造成三酸甘油脂過高,進而變成脂肪肝。楊培銘說,民眾在飲食選擇上,含糖飲料不要飲用太多,乳糖攝取過多,在體內都會轉換成三酸甘油脂,危害身體健康,過去推廣的每日五蔬果,水果恐怕也是含糖量過高的幫兇,因此飲食可選擇著重在蔬菜類上的攝取。
-
2022-07-23 醫聲.罕見疾病
胡務亮落淚 盼到罕病AADC病童基因治療重拾童年
濃眉大眼、笑起來帥氣又可愛的小旭,外觀看似與正常人無異,但卻時不時揮舞雙手,偶爾會躁動發出聲音,或是需要他人牽著行走。今年十歲的他,其實罹患罕見疾病芳香族L-銨基酸脫羧基酶(AADC)缺乏症。今天在「台灣首次基因治療AADC缺乏症研發 獲歐盟上市許可記者會」中,小旭媽媽表示,小旭出生兩個月時,他的雙手外翻、腳下垂,全身軟趴趴,抱著他到處求診也找不到問題所在,一家人陷入沮喪與擔憂,幸好在小旭一歲時,就找到生命中的貴人,也就是臺大醫院基因學部暨小兒部主治醫師胡務亮,並被確診為AADC缺乏症。AADC缺乏症是一種先天基因缺陷疾病,當缺乏AADC這種酵素時,不僅連帶影響多巴銨與血清素的製造,也一併使腎上腺素與正腎上線素分泌不足,引起病患嚴重的發展遲緩及自律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等等。其中最令人心碎的是,每隔一段時間,孩子就得經歷數小時類似癲癇的症狀,稱作動眼危象,這段期間裡,孩子無法進食及休息,對病童與家長來說都是萬分的折磨。除此之外,小旭也有餵食困難、肢體張力低下等問題,須常常至復健科報到,但時間無情流逝,起色十分有限。直到2014年,兩歲半的小旭接受基因治療手術,將AADC基因藉由腺病毒載體攜入腦中,提高多巴安產量,改善神經問題,他才開始會抬頭、翻身、坐立、站立甚至是走路,令小旭父母與整個醫療團隊十分振奮且感動。基因治療獲歐盟許可 台灣上市納健保給付成關鍵胡務亮回憶,當時基因治療被認為是技術而非藥物,因此AADC基因治療無法得到政府太多的協助。在2010年完成首例恩慈療法,原想申請正式臨床試驗,不料遭遇重重困難,「那時病毒還剩一些,要去申請正式臨床試驗,但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CDE)對現有的病毒不是很滿意,要求毒理試驗,變成病毒要重做,生技醫藥國家型科技計畫(NRPB)說研究計畫拿到人體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IRB)才可以開通給錢,但IRB說病毒要做完、合乎規格後才給IRB,問題是我兩手空空怎麼做病毒,沒有病毒,研究計畫的錢就在那邊,我們就被卡死了。」胡務亮哽咽落淚說道,此時張榮發基金會慨捐的千萬元如同及時雨,讓他得以持續進行計畫。一路坎坷前行,終於獲得衛生福利部同意,由台大醫院執行臨床試驗第一、二期以及二B期,到2020年為止,總計有30位病童接受治療。今年7月20日,歐盟核准AADC缺乏症基因治療的上市許可,而目前台灣尚未開始罕藥認定、許可證申請,最後納入健保給付,若是沒有健保給付,病家負擔可能要上看二、三千萬元,使這群在生命演變過程中,代替他人承受隨機苦難的小小鬥士們,無法得到照顧。即將升上國小四年級的小旭,正體驗著同齡人的日常,上學、和父母到處旅遊吃美食,熱愛音樂課打拍子的律動感。截至6月底,台灣共有60位像小旭一樣的AADC缺乏症病患,其中至少有6位正等著接受基因治療,讓他們從輪椅上站起來、正常進食,活得更像一般人。
-
2022-07-23 醫療.懷孕育兒
我為什麼不能懷孕?專家分析4大不孕原因,女性與男性生育力檢查一次看懂
什麼是不孕?不孕的定義通常是指夫妻在沒有避孕的情況下,經過一年依然沒有懷孕,就稱為不孕症。不孕症並不代表不能懷孕,只是比較不容易懷孕,有時候懷孕是機率的問題,不孕的夫婦多數仍然有機會自然懷孕,但是如果想懷孕且經過一年沒能順利懷孕,就需要進一步檢查,女性如果超過 35 歲,更要積極檢查及治療。女生每個月來一次月經,每次月經週期有可能是懷孕的機會,不孕不是只有女性的問題,夫妻雙方都有責任,因此不孕的檢查男女雙方都需要做。人類懷孕的過程是由先生的精子進入太太的體內孕育出一個新生兒,由媽媽的子宮產出,這整個過程有無數關鍵的步驟,只要有一個地方出了問題就會導致懷孕失敗。【延伸閱讀:凍卵年紀幾歲前較適合?男生可凍精嗎?「凍卵/捐卵、凍精/捐精」你不可不知的資訊一次看懂!】不孕的原因不孕的原因也有很多,以下簡單分為四類來說明:(一) 女性因素1. 排卵功能異常及荷爾蒙失調。2. 子宮頸黏液分泌異常,使精子無法順利進入子宮腔內。3. 子宮腔結構異常,子宮內膜沾黏或功能異常。4. 輸卵管因發炎或感染(感染一定發炎、發炎不一定有感染)造成沾黏或阻塞。5. 腹腔內因素(如子宮內膜異位症,或骨盆腔、卵巢、輸卵管感染沾黏)。(二) 男性因素 1. 精液異常:精子數目減少、型態異常或活動力減弱。2. 睪丸製造精子障礙:有先天性異常、染色體異常、荷爾蒙異常、感染性疾病、精索靜脈曲張、慢性疾病、外傷、環境毒素、睪丸腫瘤、藥物影響等病因。3. 精子運輸系統異常:包括先天性無輸精管症或後天輸精管阻塞。4. 性功能障礙:如陽萎、早洩或無法射精、尿道下裂等。(三) 混合因素即男女雙方皆有一些問題。(四) 不明原因不孕夫妻在接受一定範圍的檢查評估後,仍然找不到特定病因,則可歸類為不明原因的不孕,亦即用現有醫學技術無法輕易診斷的不孕症。找不到原因,並非代表正常。高齡婦女生育能力下降的情況一般也驗不出來,因此 35 歲以上的婦女即使找不到原因,也應積極面對不孕問題。不明原因的不孕症,多數病例經過適當治療仍可成功受孕。不孕的檢查懷孕關鍵的部分就是精子、卵子、及子宮,想懷孕的夫妻要知道為什麼不孕,當然就是圍繞這些問題檢查;精子的部分就是檢查男生的精液,看看精子的數量、活動力、和型態。卵子的部分就是要檢查卵巢的功能、排卵的狀況,這可以經由問診及抽血檢查 AMH 值,而子宮檢查比較複雜,要檢查輸卵管是否正常、子宮有沒有肌瘤、子宮內膜是否異常,因此需要影像學方面包含超音波、子宮鏡、及輸卵管攝影等檢查。另外對於感染、免疫、或者基因染色體等,也在不孕的問題扮演重要角色,可以依照每對夫妻的狀況分析建議做進一步的檢查。女性生育力檢查雖然造成不孕的原因很多,但許多不孕症的檢查可能費用很高或重要性不顯著,因此在臨床上通常會選擇部分較重要的檢驗做為第一線檢查,再依據檢查結果,決定直接進入治療或做進一步檢驗,最基本的檢驗有:1. 詳細的婦產科病史、月經與排卵狀況、同房情況、生育能力及不孕治療的紀錄。2. 理學檢查:子宮、陰道、子宮頸及生殖器官之檢查。3. 超音波檢查:子宮形態、子宮內膜檢查、子宮肌瘤、卵巢及排卵檢查,近來超音波除了用於檢查外,陰道取卵、植入時對子宮的觀察都很有幫助。4. 卵巢功能的檢查:卵巢卵子儲備的判斷不只是女性生育能力的指標,在誘導排卵中對藥物的種類,劑量與給藥時機都與卵巢反應有關係。 許多檢驗卵巢卵子儲備量是提供不孕治療的第一步訊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月經期間利用超音波檢查卵巢內有腔濾泡數目(Antral Follicle Counts; 簡稱 AFC)及抽血檢驗抗穆勒氏賀爾蒙(Anti-Mullerian Hormone)。5. 子宮鏡(Hysteroscopy)檢查:子宮鏡的檢查是利用內視鏡經由陰道經過子宮頸進入子宮腔來探索子宮內的情況,可以看到子宮內是否有子宮內瘜肉,子宮肌瘤,或者子宮內膜沾黏等病灶,目前利用軟式子宮鏡可以不需要麻醉在門診直接施行,如果需要手術可以另外安排。6. 感染:梅毒、AIDS 與肝炎要事先檢查,而披衣菌與淋病是最常見的性傳染病。披衣菌在臨床上可能無症狀也可能急性骨盆腔發炎。披衣菌感染會造成慢性子宮內膜發炎,因而降低受孕率也會提高流產率,因此披衣菌的診斷在不孕症中特別被重視。披衣菌的診斷除了傳統用培養的方式檢查外,現在可利用子宮頸及尿道的樣本做檢查,最近還有用尿液來檢查。7. 子宮及輸卵管攝影術(HSG):月經結束後排卵前,將顯影劑注入子宮,利用 X 光放射線攝影,檢查輸卵管的通透性及子宮腔的完整性,並檢查是否有子宮的先天異常。8. 排卵的檢查:利用 LH 的試劑、基礎體溫、子宮頸黏液、黃體素、子宮內膜切片、超音波追蹤等方式來檢驗排卵的狀況。9. 荷爾蒙檢查:AMH、FSH、LH、泌乳激素、TSH、甲狀腺功能。10. 免疫學的檢查:對於女性血清中抗精子抗體的檢查,或檢驗子宮頸黏液與精子的抗體。曾有報告指出,有 29% 的重複性流產有自體免疫的問題。11. 同房後試驗(PCT,Postcoital test):禁慾 2 天,排卵前盡量接近排卵時檢查,檢查前夜與丈夫同房,子宮頸黏液必須在性行為後 9-24 小時檢查。觀察其量、形狀及粘液粘性(spinnbarkeit),並在高倍鏡下觀察可動精子。12. 腹腔鏡(Laparoscopy)檢查:以腹腔鏡進入觀察子宮、輸卵管、卵巢,並同時以藥劑打入子宮,觀察輸卵管的通透性,並觀察腹腔是否有沾黏,是否有子宮內膜異位。【延伸閱讀:如何提高人工生殖的成功率?專家告訴你高懷孕率的密技】男性生育力檢查不孕的檢查,男女都一樣重要,然而與女性相較,男性的檢查單純許多,除了基本理學檢查外,大多數的男性都可以透過精液檢查來判斷生育能力。男性不孕則以不明原因的精子數量不足為主,有部分可能因為陰囊靜脈曲張、感染、服用藥物或物理性傷害,部分可能是先天的缺陷。男生的生育能力雖然也會隨著年齡增加而下降,但是下降的程度不如女性明顯,因此經常可以看到,50 歲以後的男性依然很容易可以當爸爸。男性不孕問題,大部分可處理近年來生殖技術進步,即便射精後沒有精子,只要睪丸仍在製造精子,經由睪丸取精再利用單一精蟲顯微注射的方式,依然可以達成受精懷孕的目的。因此男性不孕的問題除非完全沒有製造精子,否則大部分都可以處理。如果要能正常受孕,在男性的評估項目,包含基本精液檢查、精子染色體、精子功能、精液射出功能,男性不孕的診斷,絕大多數都是經由精液檢查發現不正常。檢查項目繁瑣,就不在這裡贅述。我們有許多位被判無精症的男性,藉由手術,在副睪或睪丸找到精子,最後懷孕成功的案例。所以,男性的不孕問題處理起來簡單,大致可獲得解決!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輕鬆自在.凍齡懷孕:想孕、不孕、懷孕》
-
2022-07-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疫情反轉BA.5何時來? 莊人祥曝最有可能的時間點
國內新冠疫情穩定,但大家對Omicron BA.5疫情何時可能爆發,十分關注。專家表示,經推估BA.5疫情可能於7月底反轉,每日本土確診病例恐會上升。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指出,不同的數理模型有不同的推估情形,疫情再度爆發的時間落點也不同,是否7月底反轉,他認為機會小一點,8月當然有可能,而所謂反轉後,本病病例數變多變少的各種說法都有,目前就是嚴密監測,做好準備,各專家建議指揮中心都會參考。王必勝指出,BA.5疫情可能於8月來襲,但外界關心,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昨說,BA.5疫情可能於8月中或8月底到來,對此指揮中心是否已有評估,BA.5疫情就是於8月來襲?莊人祥說,其實新冠疫情反轉,除了BA.5的本土基因定序升高的因素外,還有人流的關係,到底何時反轉其實很難估計,目前大致上就是以8月中旬左右的可能性高,但這只是初步估計,未來還是有修正的可能。
-
2022-07-22 醫聲.癌症防治
免疫療法/年輕癌友陷經濟「三低」困境,免疫療法看得到卻吃不到
「台灣年輕癌友常陷入『低薪資』、『低存款』與『低商業保險』所造成的『三低』,就算有低副作用、療效較好的藥物、也是用不起!」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表示,在癌症治療領域,藥物不斷推陳出新,但不少新藥、新療法沒納入健保給付,導致許多癌友負擔不起而「看得到、吃不到」,特別是年輕癌友,除了上述三低困境,也常因化療副作用過大而被迫中斷工作,經濟情況更雪上加霜。根據衛福部所公布的108年癌症登記報告,從104年到108年,全國癌症病患的五年存活率為60.6%,不過像食道癌、胃癌等消化道癌症,五年存活率只有三成左右,遠低於平均值,年輕病友除了面對高死亡率威脅,往往更憂心罹癌、治療副作用會影響收入、職涯發展。以轉移性食道癌為例,有些年輕病友因腫瘤吞嚥困難,進食受影響,由於現有藥品稀缺、健保給付藥品的選項比較少,雖有免疫治療藥物可供使用,卻因藥物沒納入健保而無力負擔,只好接受化療,而化療易造成口腔黏膜潰爛,病友吃東西更食不下嚥,甚至頓失工作、收入。另像胃癌或晚期肺癌PD-L1表現量較低,又沒特殊基因突變的年輕病友族群,也常陷入用藥稀缺困境,對未來也是茫然無措。劉桓睿指出,從研究來看,免疫療法的嚴重副作用風險只有化療的20-33%,若讓轉移性食道癌、胃癌與晚期肺癌PD-L1表現量小於50%的病友在接受免疫療法時獲得健保給付的支持,年輕病友便很有機會重回職場,經濟壓力也會大為減輕。立委吳玉琴也認為,對於罹患轉移性食道癌、胃癌與晚期肺癌PD-L1表現量較低,且沒有特殊基因突變的年輕病友,現在若有免疫治療藥物可提供一線生機,卻沒納入健保給付,的確會讓年輕病友較為辛苦,在健保給付上若能保有一些彈性,年輕癌友就能擁有更多生存希望,對於整體社會生產力的提升,也可帶來更大效益。針對年輕癌友團體的訴求,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無論是免疫療法或其他新藥,在治療效果上,都需經過嚴格的科學驗證,由於台灣健保制度為單一保險人制度,因此得以運用健保大數據追蹤藥物實際臨床效果,健保財務運用也更具效益,若數據證明免疫治療、免疫合併療法真可延長病友壽命,在健保給付上,自然就有更多討論、放寬的空間,至於給付門檻的設定,也可進一步討論,只要數據證明新藥對病人有益,而健保財務又可支持,健保署團隊皆樂觀其成。
-
2022-07-22 醫聲.癌症防治
免疫療法/勞工癌友淪「健保癌藥孤兒」 醫師仗義發聲
「醫師,我夜市擺攤那麼久,終於存了一筆錢,是不是可以繼續用藥?」阿勇(化名)是名夜市攤販老闆,五年前確診罹患晚期食道癌,從此走上艱辛抗癌之路。對於食道癌治療,目前健保給付用藥只有5-FU、鉑金類藥物,像免疫加化療等合併療法或太平洋紫杉醇、歐洲紫杉醇等二、三線藥,即使臨床實驗證實可助延長生命,也都要自費,阿勇只好拼命籌錢,換得活命機會,在許多腫瘤科醫師的診間,他的遭遇也是許多藍領、勞工癌友的寫照。談到食道癌病友的治療困境,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腫瘤免疫治療中心主任陳明晃語氣盡是不捨。他說,在只有化療的年代,晚期食道癌病友多數活不過一年,食道癌與抽菸、喝酒、嚼檳榔有關,其中不少人為藍領、勞工族,以中壯年男性居多,這些人忙著賺錢養家,根本沒時間組病友會或為自己權益發聲,所以常淪為「健保癌藥孤兒」,自費藥又用不起,求生更不易,這些弱勢癌友必須要有第二、三線健保藥可用,才有更多活命機會。另外,胃癌的發生,同樣以中年男性佔多數,相較食道癌,胃癌的健保藥物選項較多,近年大型研究顯示,「免疫藥物+化療」合併療法比單純化療的效果更好,不過這選項卻被排除在健保給付之外。陳明晃認為,這對勞工、藍領階層的胃癌病友也非常不利。北榮團隊曾研究發現,像MSI(高度微衛星不穩定性)指數偏高、CPS(綜合陽性分數,含PD-L1指數)大於5或EB病毒檢測陽性的病友,若接受免疫合併治療,效果更理想,現今健保資源有限,若將這些評估指標納入給付考量,或可在財政效益與拯救人命間取得平衡。對於晚期肺癌病友而言,晚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極低,求生機會有時亦可望不可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夏德椿表示,現今晚期肺癌治療包括化學治療、標靶與免疫療法,當腫瘤沒有特殊基因表現,便以化學治療、免疫治療為主。從臨床證據觀察,這類病友採用化療搭配免疫療法,或採用雙免疫治療,成效都比以往進步,且無論PD-L1表現量高低,皆呈現這樣的趨勢,不過目前健保對免疫療法的給付,僅限PD-L1表現量較高族群,若能放寬PD-L1表現量門檻,病友的抗癌策略將更有彈性,生存機率也會增加。夏德椿、陳明晃呼籲,由於健保給付條件較嚴苛,藍領、勞工等經濟弱勢族群或死亡率較高、健保用藥選項稀缺的癌友,更顯孤立無援,而這些癌友應獲得平等生存契機,在治療選項上,也建議提供更多彈性。
-
2022-07-21 醫聲.癌症防治
2成5晚期癌友自費治療破百萬 癌症希望基金會盼速推動商保補健保
衛福部國健署2019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癌症人數超過12萬人,隨著醫療科技不斷進展,該年5年癌症存活率超過6成,但新藥、新治療代表龐大醫療費用。癌症新藥新治療昂貴 癌友亟需財務支持癌症希望基金會表示,政府應加速推動商業保險補位健保,而除商業保險外,也有癌友在公民平台提議,希望可以下修60歲才能提領退休金的門檻,讓有急需的癌友在罹癌後,有更多元財務挹注,作為抗癌有力支持,目前連署將於本周截止,呼籲民眾多加支持。癌症希望基金會今舉辦「癌友自費多燒錢? 政府應加速推動商業保險補位健保」記者會公布「癌友自費調查報告」。病團調查:7成5癌症病友具自費情形 調查時間為今年3月7日至25日,經網路問卷調查,蒐集300名癌友或家屬提供的自費數據,其中包括癌友256名、照顧者44名,女性85%、男性15%,希望勾勒出台灣癌友更完整的自費樣貌,有別於過往缺乏政府完整數據,僅能透過癌友個案,呈現自費困境。48歲的肺癌3期病人可樂先生,為了盡快接受治療,選擇自費使用新藥,1年下來花費300多萬元,幸運的是,病情受到控制,但是足額的保險理賠才有自費用藥的底氣。42歲婉兒則沒有可樂先生這麼幸運,面對乳癌自費治療費用,她咬牙把房子的頭期款轉作治療,去年4月至今已花費上百萬元,她邊說邊掉淚說,每次治療想到的都是「錢、錢、錢」,治療效果與高額的自費費用,讓她兩頭煎熬。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說,調查顯示,自費已是癌症治療常態,在手術、化療、標靶與免疫治療中,近7成5病人都有自費情形,2成癌友自費金額破百萬。晚期癌友自費金額破百萬 金源得靠商保及儲蓄嚴必文說,就癌症期別統計,第一期或第二期病友約4成7自費20萬元以下,但第三期或第四期病友約4成自費50萬元以上,2成5自費上百萬元,自費項目多為標靶治療占53%,免疫治療占13%,讓晚期癌友承受巨大經濟壓力。嚴必文說,患者支付自費治療,經費來源主要是商業保險及儲蓄,調查發現,74%使用商業保險理賠、68%運用個人儲蓄;零期與第一、二期癌友依靠商業保險的比例為78%,高於第三、第四期癌友67%,為使用個人儲蓄與家人支持的比例較高,推估原因是自費費用愈高時,商業保險也無法負荷,病人必須動用儲蓄或靠家人支付,長期下來恐「因病而貧」,這是一個家庭的問題。另調查顯示,4成第三或第四期癌友認為保險理賠不足以支付醫療費用,超過1成者指出理賠落差高達50萬元以上。嚴必文說,癌症病友最希望醫療保險可以理賠的項目,前三名是標靶治療、免疫治療與基因檢測。國內醫療保單增加 病團籲加速商保補位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說,依健保署統計,目前每6元健保經費,就有1元用於癌症治療,但癌症治療朝向精準醫療,許多治療需要自費且費用昂貴,以肺癌標靶藥為例,如未獲健保給付,每月自費藥費可能要超過10萬元,免疫治療3周療程更高達30、40萬元,乳癌患者採荷爾蒙藥物治療每月藥費達12至20萬元。王正旭指出,吸取澳洲、新加坡等經驗,癌症希望基金會自2017年第一版「台灣癌藥可近性政策建言書」提出商保補位健保想法,籲請衛福部、健保署讓健保與自費資訊能逐步透明化。經統計,1995年健保開辦時,每人健康險保單為0.4張,但至2019年已達3.16張,可見民眾對醫療險愈來愈重視,同時也與醫療費用逐年增加有關。王正旭舉例,澳洲、新加坡、香港的補位保險,政府都有一定程度的介入,先清楚切分需要商保補位的自費項目、政府提供透明的健保與自費資訊,讓保險公司精算規劃保單、建置公開的商保資訊整合平台,並有「保費低、整合資訊易懂、保單跟隨醫療科技進步」等特點,由各商業保險公司自行規畫,讓民眾能一站式選購保單等做法,甚至有些國家還開放非健康族群投保,如高齡體弱者、重大疾病、癌症、罕病等。8成癌友期望商保補位健保 健保署長:在健保架構下規劃這兩年,健保署長李伯璋大力宣導商保補位健保,近日更投書媒體指出,健保署已盤點自費醫療特材、新藥、高科技醫療技術項目及巿場價錢,希望保險業者了解如何能在健保架構下規畫「商業健康保險」補位空間。王正旭表示,健保設立始意是讓民眾得到平等的醫療照護,然而健保並非取之不竭的財庫,癌友自費調查中也顯示8成癌友期望落實商保補位健保,應由政府介入領航規畫,而非由商業保險公司完全主導。立委林靜儀一直以來倡議商保補位健保,認為這是健保改革的契機。台灣病友聯盟秘書長陳韋翰也說,在健保有限資源上,面對少子化、高齡化,不只是癌友,商業保險是促進民眾用藥可近性的多元解方。
-
2022-07-21 醫療.心臟血管
陽明交大估算腦血管年齡 有效預測心血管病變風險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與台北榮總組成研究團隊,以人工智慧演算法分析千餘名中老年人腦部核磁共振(MRI)影像,建立數理模型並利用腦白質體積估算腦血管生理年齡,該方法可估算腦神經健康程度,也可作為預測心血管病變基礎。陽明交大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博士黃楚中、神經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林慶波,與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醫師鍾芷萍組成的研究團隊,運用人工智慧演算法分析千餘名中老年人的腦部MRI影像,建立數理模型並利用腦白質的體積估算腦血管的生理年齡。林慶波說,腦白質會隨年齡增長而老化或退化、病變,導致高齡族群出現認知障礙、失智等疾病。如果能衡量腦神經的老化程度,就可以有效辨識潛在的腦血管病變及風險。林慶波表示,每個人由於基因、飲食、教育、生活習慣不同,導致大腦老化歷程不完全一樣,歲數相同的兩個人,大腦老化程度可能相差慎大。由於腦神經病變多半與腦血管病變息息相關,而腦血管的老化大於實際年齡的人,通常高齡疾病風險也較高。該項研究也透過「佛萊明罕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系統」,分析10年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林慶波指出,研究發現腦白質老化程度大於實際年齡的長者,未來10年內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會提升5%,但研究是以健康族群為推論基礎,原本已經有心血管病變或三高族群,可能還需要進一步修正模型與評估。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醫師鍾芷萍表示,腦白質病變是腦部小血管疾病常見的表徵,腦部小血管疾病也多是高齡族群中風、失智原因,該項研究有助於瞭解腦血管生理年齡與認知功能的相關性,除了可有效預測心血管疾病風險,以及腦血管老化有關的心智能力退化外,也提供腦血管生理年齡預測的臨床價值。此重大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年齡與衰老》(Age and Ageing),為高齡老化研究領域中的最具影響力的期刊。
-
2022-07-21 癌症.大腸直腸癌
痔瘡和大腸癌的排便出血有不同嗎?專科醫師教你依3指標分辨
●痔瘡出血多為鮮紅色,出血量較多●痔瘡出血持續一周以上,應進行大腸鏡檢查●痔瘡不會引起大腸癌,大腸癌症狀常被誤以為是痔瘡現代人生活忙碌、運動量不足、少喝水、少吃蔬菜,加上排便習慣不佳,許多人發生痔瘡問題;倘若生活習慣不良,則易增加罹患大腸癌風險,但兩者症狀相似,容易讓人混淆。出血頻率不高 可能是痔瘡醫師表示,便祕後出血量較多、出血頻率不高,可能是痔瘡,不須過度擔心。痔瘡是良性疾病,不會惡化成大腸癌,但若出血症狀逾一周,仍應進行大腸鏡檢查,以利確診。「痔瘡不會演變成大腸癌,兩者致病原因不同。」國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雨農說,痔瘡形成主因,多因長期少吃蔬菜、缺乏運動、少喝水造成便祕,又合併久坐、久站,讓肛門四周靜脈叢壓力升高,導致血液循環不佳、靜脈曲張,結締組織鬆弛膨出,慢慢出現痔瘡,患者好發年齡為20歲以上。大腸癌感覺 一直想上廁所台安醫院外科部主任糠榮誠表示,大腸癌好發原因,常見有家族史或帶有致癌基因,若嗜吃鹽酥雞、熱狗等醃漬或油炸食物,加上長期喝酒,容易使腸道細胞病變、癌化。罹患大腸癌會感覺一直想要上廁所,就是裡急後重的感覺,但痔瘡不會如此。「痔瘡、大腸癌症狀相似,可以從出血顏色、頻率及出血量多寡等三項指標初步判斷。」陳雨農說,痔瘡出血是因肛門四周靜脈叢破裂造成,常在便祕後或吃完辛辣食物後引發痔瘡出血,血液顏色為鮮紅色,出血量可能較多;大腸癌的出血,可能是糞便帶血,也可能大量出血,血液顏色多為暗紅色或鮮紅色,出血較頻繁,且不管有沒有便祕、吃辣等,都可能一直流血。痔瘡不會變成大腸癌,但大腸癌症狀常被誤以為是痔瘡,糠榮誠說,大腸癌糞便帶血症狀為淡淡的血絲,因此一般人並不緊張,但痔瘡出血常是用噴的,會被嚇到。他曾收治一名20多歲男子,主訴有痔瘡問題,且貧血嚴重,他喜歡邊上廁所邊玩手遊,上廁所時間很久,痔瘡症狀時好時壞,沒想到,近日排便時痔瘡不斷噴血,甚至很難止血,不得不就醫接受手術治療。便血有時太用力 引起肛裂糠榮誠說,現在許多人只要排便流血就來看醫師,一問之下都是擔心罹患大腸癌,並要求做大腸鏡檢查,但檢查後幾乎都沒有罹癌,很多是痔瘡或大便太用力引起肛裂所致。痔瘡造成長期貧血,嚴重時恐引發心臟問題、影響造血功能,若痔瘡太大,會讓人坐立難安,影響走路、睡覺等生活作息。「國人排便習慣不佳,痔瘡就醫患者占門診患者約5至6成。」陳雨農提醒,痔瘡出血超過一周或服用痔瘡藥物超過兩周,症狀都沒改善,應進行大腸鏡檢查,進一步鑑別診斷。每天五蔬果 多喝水多運動陳雨農說,痔瘡不會引起大腸癌,但要遠離痔瘡,首要改善生活習慣,多運動、每天攝取五份蔬果、喝水2000cc,避免久坐、久站,排便時間不要太久,以減少腹壓;其次是搭配藥物治療,如果症狀未緩解,再進行手術治療。糠榮誠也提醒,上廁所切忌看書、玩手遊,降低痔瘡風險。預防大腸癌,糠榮誠說,國人飲食西化,並多吃鹽酥雞、熱狗、火腿等醃漬或油炸食物,若再合併飲酒,將增加罹患大腸癌機會,建議少吃加工及合成食物,多吃綠色蔬菜,以防腸道細胞病變、癌化,當有糞便帶血、裡急後重等症狀,不要誤以為是痔瘡,應進行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
-
2022-07-19 癌症.抗癌新知
一箭雙鵰 國衛院研發雙標靶新藥
癌症蟬聯國人十大死因榜首40年,乳癌、肝癌、肺癌都在十大癌症之列。國衛院昨發表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團隊已找到可「一箭雙鵰」的藥物,不但能抑制癌細胞,同時可活化免疫細胞去攻擊腫瘤。預計2年後展開第一期臨床試驗,最快7年後新藥上市。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研究員顏婉菁表示,放射療法或化學療法,療效速度快但副作用大,標靶治療可針對特定基因突變的癌細胞,卻易產生抗藥性,免疫療法可間接調節免疫系統並殺死癌細胞,但治療反應率低。合併使用不同類型的標靶抗癌藥物,常導致脫靶副作用,還可能影響藥物吸收與代謝。國衛院開發具有高親和力、高度選擇性、低副作用的AXL與MERTK為標的的癌症免疫療法藥物BPR5K230,因擁有雙重標靶,可抗腫瘤與並調節免疫活性,能雙重抑制AXL與MERTK過度表現,克服專一激酶抗癌藥物的抗藥性問題,激活免疫反應打擊癌細胞。此藥品目前已申請專利保護。顏婉菁表示,經動物實驗證實,BPR5K230單獨或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合併使用,都有抗腫瘤的功效,還能減少腫瘤內的M2腫瘤相關巨噬細胞,並在脾臟中增加效應T細胞。BPR5K230也具有良好的口服吸收率、體外肝細胞微粒體穩定性,在小鼠毒理試驗表現出良好的安全性。「綜觀目前癌症治療方法,皆無法同時抑制癌細胞及調節腫瘤免疫微環境,這是國內首見雙重激酶抗癌抑制劑新藥。」顏婉菁指出,未來主要可用於治療容易復發的三陰性乳癌、肝癌與非小細胞肺癌末期癌症。預估2029年三陰性乳癌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13億、肝癌達到11億、非小細胞肺癌達到90億。
-
2022-07-19 醫療.新陳代謝
聽說可以減肥?醫師詳解第二型糖尿病用藥腸泌素GLP-1
前言目前全美國估計約有兩千九百萬人,約9.3%的人罹患糖尿病,可想而知造成龐大的醫療支出。自從人類發明合成胰島素開始,醫學研究也從末放棄尋找一樣能控制血糖的激素,來幫助第二型糖尿病病患控制血糖。目前機轉已被醫學應用的,便是腸泌素(incretin)系統了,其中本文要介紹的主角:GLP-1便是其中一種腸泌素。藉由透過控制人體GLP-1的濃度,科學家已證實可有效控制血糖的高低,甚至因為GLP-1有減少食慾的作用,確實有論文證實可在肥胖族群中減少體重。腸泌素的發現1902年生理學家Bayliss及Starling 等人,發現進食過程中,食物會刺激腸道黏膜釋出一種化學物質,此物質會刺激分泌胰島素,便將此激素命名為腸泌素。在1960年代時,人類對胰島素的研究已相當透徹,在有能力精準測量體內胰島素濃度時,便發現直接在身體內打葡萄糖所刺激的胰島素分泌濃度,只有口服葡萄糖的1/4,這種口服及注射葡萄糖,所產生不同胰島素濃度的狀況,科學家推測與該葡萄糖是否有經過腸道,讓胰臟受到腸泌素刺激差異所導致,並將此現象稱之為「腸泌素效應」。到了1970年代,胃抑素(GIP)被成功分離定序,並且展現出刺激胰島素分泌的效果,然而科學家卻發現,即便把腸粘膜萃取液中所有胃抑素去除,萃取液仍然有刺激胰島素的效果。科學研究因此卡關,直到1983年,哺乳類的基因定序技術被發展出來,才透過基因選殖技術,成功分離出GLP-1,也是今天討論的主角!GLP-1機轉現今腸泌素,或GLP-1,主要是由比較遠端的腸道,像迴腸及升結腸的L細胞所分泌。L細胞是所謂的開放式內分泌細胞,上與腸壁內的食物營養素等接觸,下則與身體內部其他神經血管接觸,並接收神經傳導物質,如乙醯膽鹼控制。當鄰近細胞或血液送來賀爾蒙,如受到食物刺激後由胃壁細胞分泌的胃泌素釋放胜肽(gastrin-releasing peptide)、瘦素(leptin),都會刺激GLP-1分泌。而胰島素、體抑素則會抑制其分泌。遠端腸道分泌GLP-1以後,主要有兩處具備該激素的接受器可以接受刺激,一處是胰臟的貝它細胞(β cells),會刺激胰島素分泌,也會增加很多貝它細胞上葡萄糖載體、葡萄糖激酶的表現,會讓身體對於葡萄糖的調控更為精細,較不會發生胰島素分泌過度產生的低血糖。二是中樞系統中的下視丘,會增加飽足感與減低食慾。作用在周邊神經時,也證實可以延緩正常人的胃部排空。因為研究顯示,大部分第二型糖尿病的病患,其胃排空的時間會比一般正常人的60-90分鐘,減少到30分鐘。食物停留在胃部的時間更短,相對的二型糖尿病的病患容易感到飢餓,導致攝入過量食物。GLP-1則藉由抑制胃部排空,使食物在胃停留的時間拉長,使得第二型糖尿病病患比較不會感到飢餓,加上在中樞又有飽足感的刺激,以及飢餓感的意志,可以有效減少食物總量,長期下來證實可以造成體重減輕。糖尿病的藥物治療策略目前糖尿病的診斷須符合至少下列一項定義就是糖尿病。1.空腹血糖 FPG>=126mg/dl2.接受OGTT壓力測試後,血糖>=200mg/dl3.糖化血色素HbA1c>=6.5%4.有高血糖症狀(如多尿、頻渴或體重減輕)且隨機血糖>=200mg/dl根據2020年修訂的糖尿病學會-高血糖藥物處理流程。一位糖尿病病患進到醫師診間,首先要判斷病患是否有高血糖症狀,包括:是否有多尿、頻渴或體重減輕;如果有,則病患應該立即使用胰島素治療。如果沒有,那先測量糖化血色素(HbA1c),並以7.5%為切點。1.糖化血色素小於7.5%者,第一線首選metformin,並在3-6個月後未達療效時,開始合併其他藥物使用。2.糖化血色素大於7.5%者,一開始就建議兩種藥物同時併用。若單一治療未達控制標準時,應該要評估心腎風險或其他器官的共病,嘗試其他機轉藥物來控制糖尿病,其中GLP-1 就是在這個環節擔綱重責大任。研究證實,SGLT2 抑制劑、TZD、GLP-1對心血管疾病是有幫助的。美國的標準流程甚至認為有動脈粥樣心血管疾病者,第一線治療可以使用注射型GLP-1來控制。短效GLP-1 vs. 長效GLP-1小結前面所提,我們身體自然產生的GLP-1容易被身體的酵素代謝(DPP-4),因此半衰期非常短,沒辦法直接被人類利用作為藥物使用,所以科學家用了各種辦法解決GLP-1半衰期短這個缺點,成功製造出可以被當作藥物使用的GLP-1。其中,又可以依據作用時間分為:短效型GLP-1及長效型GLP-1。兩者在臨床使用有目標上的差異。短效型主要用在控制糖尿病患者的餐後血糖,用於糖化血色素HbA1c略為上升的病患中。長效型的GLP-1則對空腹血糖有較好的控制,主要目標客群是HbA1c較高的人,會有比較顯著的控制效果。GLP-1的安全性GLP-1在臨床研究中,比較特別的是,將其與胰臟炎的發生提出討論。雖然最後討論出,使用GLP-1的病患發生胰臟炎的機率與控制組沒有統計上的差異,但目前科學界對於GLP-1藥物是否會產生胰臟炎仍持保守態度,有待第四期臨床試驗,也就是上市後的追蹤研究來證實。另外一個罕見的副作用是甲狀腺C細胞腫瘤,雖然臨床試驗中發生該癌症的病患無法直接證明與使用GLP-1有直接關係,但目前仍建議有類似家族史的病患禁止使用GLP-1。參考資料:1.內科學誌:腸泌素在第二型糖尿病治療的角色2.藥物學誌:短效與長效GLP-1致效劑的比較【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第二型糖尿病用藥-昇糖素類似胜肽(GLP-1),聽說可以減肥!?】
-
2022-07-18 癌症.抗癌新知
抗癌福音!國衛院新藥「一箭雙鵰」同時殺癌、活化免疫
癌症蟬連國人十大死因榜首已經40年,乳癌、肝癌、肺癌都在十大癌症之列。國衛院今發表最新重大成果,研究團隊已找到可「一箭雙鵰」的藥物,不但能抑制癌細胞,還可同時活化免疫細胞去攻擊腫瘤。預計再2年進入第一期臨床試驗,最快7年後有新藥上市。國家衛生研究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研究員顏婉菁表示,放射療法或化學療法,療效速度快但副作用大,標靶治療可針對特定基因突變的癌細胞,但容易產生抗藥性,免疫療法可間接調節免疫系統並殺死癌細胞,但治療反應率低。合併使用不同類型的標靶抗癌藥物,雖可增強抗癌效應,協同並加成抗腫瘤與免疫調節效應,但因藥物相互作用改變,常導致脫靶的副作用,還可能影響藥物吸收與代謝。國衛院開發具有高親和力、高度選擇性、低副作用的AXL與MERTK為標的癌症免疫療法藥物BPR5K230,因擁有雙重標靶,可抗腫瘤與並調節免疫活性。可雙重抑制AXL與MERTK過度表現,克服專一激酶抗癌藥物的抗藥性問題,並激活免疫反應打擊癌細胞。此藥品目前已申請專利保護。顏婉菁表示,經動物實驗證實,BPR5K230單獨或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合併使用,都有抗腫瘤的功效,還能減少腫瘤內的M2腫瘤相關巨噬細胞,並在脾臟中增加效應T細胞。BPR5K230也具有良好的口服吸收率、體外肝細胞微粒體穩定性,並在小鼠毒理試驗表現出良好的安全性。「綜觀目前癌症治療方法,皆無法同時抑制癌細胞及調節腫瘤免疫微環境,這是國內首見雙重激酶抗癌抑制劑新藥。」顏婉菁表示,未來主要幾用於治療容易復發的「三陰性乳癌」、「肝癌」與「非小細胞肺癌末期癌症。 預估2029年三陰性乳癌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13億、肝癌達到11億、非小細胞肺癌達到90億。
-
2022-07-17 醫療.腦部.神經
小腦萎縮症一家多殘成常態 病友協會:發病趨勢年輕化
受到疫情影響,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近年的募款金額大幅減少,去年病友協會因台二級警戒,仍舉辦線上的募款活動,但結果仍不如預期。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理事長黃玉春就表示,近年來病友有出現「年輕化」的趨勢,許多病友因為基因遺傳,下一代發病年齡越來越早,讓本來就困苦的病友家庭,更加難以為繼。黃玉春表示,她丈夫是後天性的小腦萎縮症病友,小腦、腦幹、延腦等身體部位都都出現病症,很快速的在發病10年後離世。黃玉春照顧臥病的丈夫10載,她表示直到最後一年,因為丈夫病況加劇、體力也不堪負荷,才找移工偕同照顧。黃玉春說,小腦萎縮是因為基因病變,突變的基因因為過長,超過了正常值,因此就生病了;有位病友的媽媽、手足都發病,結果下一代基因更長了,發病的年齡就更早了,「一家多殘」更是小腦萎縮症病友中常見的狀況。「近年來病友有年輕化的趨勢。」黃玉春指出,協會的病友大多年齡都在四五十歲左右,都是家中經濟的支柱,因為罹患小腦萎縮,經濟環境本就不太樂觀,結果下一代又提前發病,變成一個惡性循環。黃玉春也分享協會照顧中最年輕的發病個案,是一位就讀小學的小妹妹,在三年級時發病第三型小腦萎縮,短短幾年,才升上國中就過世了。黃玉春說,協會就是要幫助這些罕病家庭,提供生活急難救助,像是協會在台南的安家計畫,有位剛畢業的男大學生,父親罹患癌症、母親罹患小腦萎縮,弟妹也發病,連工作都還沒找到的他,龐大的照顧壓力就讓他罹患心理疾病。黃玉春說,協會的介入對罕病家庭來說相當重要,希望讓這些病友、家屬都能夠與社會重新連結起來;但也因為協會這幾年受疫情影響,收到的募款減少,即使去年有舉辦線上募款活動,但成效仍不如預期。因此,此次由女青商協會協助舉辦募款茶會,病友也在現場帶來非洲鼓表演、家屬的經歷分享、還有病友顏碧珠捐贈一幅鑽石畫現場競價拍賣,起標價5000元,最終以2萬元標出;盲人藝術家菲妮也捐贈版畫作品,起標價2500元,最終5000元標出,募款所得將用來照顧更多的病友以及病友家庭。
-
2022-07-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首例BA.5社區個案父母PCR陽性 莊人祥:定序要一段時間
國內周五出現首例Omicron BA.5社區感染案例,為北部一名20多歲女性,同時也是首例重複感染BA.5的個案。指標個案的匡列密切接觸者五人、以及個案母親的七名同事PCR結果出爐,皆為陰性。而針對個案父母的基因定序結果,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還需確認是否可培養出病毒,因此還需一段時間。首例社區感染BA.5個案曾接種三劑疫苗,近半年無出入境紀錄,今年5月中旬確診,後續康復。同住家人於7月3日、5日紛紛確診,個案7月6日快篩陽性,後續到醫院PCR採檢,經過基因定序為BA.5,不僅是國內首例本土社區感染BA.5案例,也是國內目前525例重複感染個案中,第一位感染BA.5者。莊人祥表示,根據調查個案的5名密切接觸者PCR皆為陰性、個案母親的7位同事也都檢驗陰性。至於父母皆為PCR陽性,仍在送定序檢驗中。對於個案父母的病毒基因定序結果,莊人祥表示,因兩名個案的Ct值一個大於30、一個小於30,還需要等實驗室確診能否培養出病毒,確認能否定序,因此還需要一段時間才有結果。
-
2022-07-17 養生.聰明飲食
說食依舊/石斑魚的美味與哀愁
中國大陸最近以台灣石斑魚檢出孔雀石綠等,宣布暫停輸入,再度引發兩岸口水戰。其實「石斑」這個名詞是1950年代因為來台灣做生意的香港人嗜食石斑,為迎合港人習慣,才在台灣餐飲界傳開。在此之前,石斑魚類在台灣名稱極多,「鱖魚」、「鱠魚」、「魚過魚」都有,在台語發音都似「kue'」。石斑主要棲息在亞熱帶和熱帶海域,澎湖海域離島由岩石和珊瑚礁組成,是台灣石斑魚的大寶庫。魚達人李嘉亮指出,澎湖人大體上依石斑魚體型區分,40公分以下稱「格」,大於此的稱「麻」。如香港人最珍視的老鼠斑,澎湖人稱為「觀音格」,有一説可能是因為很稀有、價格高昂,要靠觀音菩薩保佑才能僥倖釣上一條的緣故。不過隨著大量捕殺,加上台灣沿海約30年前流行撈捕石斑魚苗,供養殖戶養成食用魚,種下禍根,如今野生石斑魚已很少,市面上販售的幾乎都是養殖石斑。台灣石斑養殖集中在屏東縣、高雄市和台南市沿海,以活魚外銷香港和中國為主,尤其石斑魚列入2010年兩岸ECFA早收清單(免稅項目)後,養殖業一片看好,2014年達到最高峰,養殖數量近2.7萬噸,產值約86億元,近年產量下降,約維持在每年2萬噸。台灣石斑魚養殖主力原有兩種:青斑(點帶石斑)與龍膽石斑(鞍帶石斑),其他還有老虎斑、金錢斑等。青斑是宴席常見的全魚菜色,澎湖原產的石斑魚,經濟性高,也成為台灣最早人工養殖與培育的石斑魚種。龍膽石斑(大陸和香港又稱「龍躉」)成年體長可逾2公尺,是石斑界的巨無霸,最大可重達數百台斤,因此被稱為「斑王」,台灣養殖業者多是養殖三年以上,選取30到50台斤者販售。其實龍膽石斑是雌雄同體,要取得受精卵從事人工養殖並不容易,屏東「石斑大王」戴昆財花六年、砸下七千萬,終於在1995年取得技術突破,讓台灣變成龍膽石斑養殖大國。台灣人真的很聰明,看到龍膽石斑商機,又發現石斑魚育苗逐漸受到病毒威脅,育苗和養成率不如以往,李原林、胡天寶以公的龍膽石斑與母的老虎斑,人工培育出新品種的龍虎斑(珍珠石斑),兼具龍膽的快速成長性和虎斑的強抗病力,一、二年即可上市,且肉質有親代特性,細緻帶Q,2009年被農委會水產試驗所稱許「為水產業帶來新的榮景」,吸引許多業者飼養。龍虎斑的膠質、口感雖稍遜「爸爸」龍膽石斑,但上市之初,售價比龍膽便宜許多,逐漸打入餐廳喜宴等市場,行情隨之看漲,近兩年的池邊價已超過龍膽石斑,成為新主力魚種 。不過隨著大陸石斑養殖業崛起,加上兩岸關係膠著,大陸對台灣石斑魚照實徵收13%營業稅,禁奢令、新冠肺炎疫情和近來對岸的暫停進口,更是接續而來的數記重拳。石斑魚產業,也算是見證兩岸政經演進的活生生、血淋淋例子。更讓人憂心的是龍虎斑野放的潛在危機,部分龍虎斑在颱風或海水上漲時從養殖池流入海中,甚至有人買來放生,這些「龍入大海」的龍虎斑長得快、更有老虎斑凶猛掠食的基因,大肆獵食,成為生物鏈的頂端,嚴重衝擊原本的海洋生態。基隆、香港都已發生外流龍虎斑盤據珊瑚礁現象,且學者觀察到,龍虎斑是「不同種雜交」,與一般「種間改良」不同,理論上不具有自行繁衍的生殖力,但生命似乎會自己找到出路,野放的龍虎斑似已擁有生殖力,對海洋生態影響尚待評估。電影「侏羅紀公園」是個借鏡,人想扮演上帝,但生命並不受控,龍虎斑、新冠肺炎病毒似乎都是如此,「出來混,遲早要還的」,只是這個代價,我們付得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