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軒
醫學博士。榮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12屆(2012)大學傑出校友。 是一名重症醫療專業醫師,是一名古文詩賦愛好者,是一名專欄作家。 著有《肺癌診治照護指南》、《生命在呼吸之間:胸腔科病房的真情故事》、《因為愛,讓他好好走》、《還有心跳怎會死?:重症醫師揭開死前N種徵兆》。
●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ooihean/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醫學博士。榮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12屆(2012)大學傑出校友。 是一名重症醫療專業醫師,是一名古文詩賦愛好者,是一名專欄作家。 著有《肺癌診治照護指南》、《生命在呼吸之間:胸腔科病房的真情故事》、《因為愛,讓他好好走》、《還有心跳怎會死?:重症醫師揭開死前N種徵兆》。
●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ooihean/
2021-04-07 11:47:36 黃軒
現在人人手一杯含糖飲料,這使很多疾病控制不是很好啊!我的社會進步了,我們的身體健康沒有因此進步。你看看癌症愈來愈多,疾病愈來愈複雜,大部分都是和個人生活飲食文化有關,你們會相信嗎? 我最近閱讀哈佛大
2021-04-13 16:27:02 黃軒
那天和我的正妹一起入住飯店,她一入飯店內房間,開始酒精消毒房間內的遙控器、電話按鍵以及電源開關按鈕,我微笑告訴她,飯店房間內最髒的東西不在房間內,妳相信嗎? 真的,這些是有做科學研究的。 早就有研
2020-10-05 15:14:18 黃軒
那天一名女主管,請教內衣怎麼清洗,我才想起:對吼!我當告知大家胸罩乾淨的重要性。 我在臨床,曾經遇過一位25歲的上班族,來我的門診,說她的胸部刺痛,問她哪裡痛?右邊痛!右手舉起也痛,我聽診和檢查
2021-05-23 10:03:40 黃軒
為什麼COVID-19容易猝死在家中? 台灣,連續3天報導多例死在家中的COVID-19 確診病例 : 1.永和78歲確診男家中無呼吸送醫不治 發佈時間 2021-05-21 21:31 2.
2021-05-06 11:44:43 黃軒
打了COVID-19疫苗,還會確診嗎? 這幾天有兩個指標人物,一個叫華航機師,一個是印度醫生,因為打完疫苗後還會被確診,很多記者問為什麼會這樣? 其實這只有分成兩部份: 1.真的打滿疫苗後,仍有
2021-05-31 20:06:07 黃軒
傳統菜市場,是COVID-19的窩 我們日常民生用品都在傳統市場裡,那些COVID-19病毒也是會聚集在那裡等著人類來接觸。 香港研究人員早在2006年針對傳統菜市場(wet market)做了一
2021-05-20 11:57:06 黃軒
大賣場中的COVID-19 只要一公布任何疫情擴散,人潮擁擠會出現在大賣場。 各國都會如此,而不只是台灣而已,因為那是【海潮效應】的現象。 看看我另一篇文章〈新冠病毒下民眾心理效應:為什麼瘋狂去
2021-02-02 14:06:34 黃軒
今年農歷過年,全球各地都會疫情管制。反正,哪裡都會去不了,可以好好做日常生活的家務事吧! 研究人員發現做一些日常生活活動,本身也能夠提升你的幸福感呢。相不相信呢? 這些日常生活的活動家務事就是
2021-03-30 16:50:22 黃軒
身為醫者,我也很難預測一個人生命的最後幾天或幾小時內發生的變化。 每次病人問我,死亡前會有什麼變化?我通常都會先問問他們,你用你的想法,你預期會有什麼變化呢?大部分的病人,都會覺得像是死亡之前,會先
2021-07-06 10:46:34 黃軒
在一樓大廳看到有不同的家庭,對著Uber eats和Food panda送的食物包裝一直噴酒精消毒…… 天啊,你們不是要吃東西嗎?為什麼對食物的外包一直噴消毒酒精,你又不是吃「盒子」,也不是吃「塑膠
2021-03-24 18:09:14 黃軒
先生很擔心他的重病容易死亡,太太就對著他碎念一下:「怕死,就多次蔬菜和水果呀!」 咦!這句話,真的不是埋怨或恐嚇的話,而是我這個月看到的整體百萬人的大數據的研究報告呢!其發表在3月1日,美國心臟醫學
2021-01-19 11:34:38 黃軒
隔離病房「內」的污染 在隔離病房的醫護人員,其實每天都會和COVID-19 群魔混在一起,環境非常險峻,科學家發現一般隔離病房和重症隔離病房,到處都有可能是污染源,有些還汚染跑到了隔離病房之外呢!
2021-10-05 13:57:43 黃軒
感染康復後,還要接種疫苗嗎? 受體結合區域(RBD) 美國西雅圖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利用COVID-19病毒表面突出刺突蛋白(S protein)中,其中主要發生
2021-04-27 12:25:02 黃軒
你身上味道怪怪的? 在臨床上,病人身上的味道其實對我急重症專科醫師是非常重要的。 我在肝硬化的病人身上聞到爛蘋果氣味,我在病人身上聞到魚腥味,一串葡萄的酸味……一陣的土壤味……這些對我在臨床上,非
2021-02-23 10:31:45 黃軒
疫苗,陸續在歐美大量的注射 新聞報導指出 : 又發燒、又頭痛、又發冷.... 沒錯這些都是疫苗接種時產生常見的副作用 大家一定忘記了,從小一出生 我們都有被打過疫苗 其實這些常見的副作用
2021-04-20 16:02:20 黃軒
你自己的辦公桌最髒、最危險 那天上班,同仁問在辦公室內哪裡最髒? 我微笑回答,你的你的辦公桌最髒,她們説不是很多人接觸的地方才最髒嗎? 其實現在非常講究辦公室淸潔的年代,每天一堆清潔工人,不都是
2021-09-06 09:54:38 黃軒
大家都以為,只有那些住院或住加護病房的COVID-19患者,才會有「新冠長期後遺症」,其實是錯誤的觀念! 只要曾經確診病例,不管是輕症/無症狀感染者,也是一樣會有因COVID-19確診之後的長期後遺
2021-07-07 11:31:12 黃軒
注射疫苗後,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注射部位疼痛」,醫護人員和一般民眾,要如何減少這樣的注射部位疼痛呢? 5月份早已經有國際期刊PLOS one,為我們大家系統性回顧分析,共29份之前的研究報告,一
2021-06-23 11:30:29 黃軒
官方的認定量體溫標準:肛溫、口溫、腋溫、背溫、耳溫、額溫 1.精準的肛溫 其中以肛溫最接近身體內部真正的溫度,但最不方便的,因為你每次都得脫褲子,肛門口被插上溫度計1至3分鐘測量體溫……
2021-08-03 16:47:16 COVID-19疫苗
你知道,我們「身邊有共同的敵人叫Delta」嗎? 你們了解這位敵人至今橫行90幾個國家,你住的地方,你身邊的人,搞不好就是帶著這個Delta橫行也不自知啊! 什麼是Delta變種病毒 所有病
2014-09-23 14:28:26 黃軒
一位是36歲女姓,不抽菸,隨母親來做健康檢查,發現左上肺有1.5公分腫瘤,經切片檢查,證實是肺腺癌第一期,無任何轉移現象。...這兩位病患,一開始都不願意治療,一直問:「我沒有症狀,為什麼要做治療?」
2021-05-17 17:38:56 黃軒
台灣,正在恐懼的J線(J Curve)上 台灣,今年的母親節,和去年的母親節不一樣了。 新增COVID-19病例數字,宛如火箭瞬間炸開了…… 台灣現在的本土的新增COVID-19病例數字,將會
2021-01-01 07:30:21 黃軒
台灣寒流來襲才24小時,全台灣,已有28人猝死。相當於每一個小時,都會有人猝死。 我們在急診、加護病房裡,尤其在冬季期間,常常有猝死病人送過來。如果是之前沒有任何病史,沒有三高、無肥胖、沒有抽煙、或
2021-07-04 18:25:10 黃軒
對COVID-19病毒疫苗,很大貢獻的因素之一,就是人類開始採用了最新的「mRNA疫苗」技術作為疫苗生產。 大家都一定以為「mRNA疫苗」技術,只作為COVID-19疫苗使用而已,我們才只有了Mod
2021-07-01 11:28:37 黃軒
高雄社區大樓5人染疫 疑「共用電梯」遭傳染? 我早在去年3月8日就寫過,我們生活中的電梯的注意事項,今再向大家複習我所閱讀到的文章記錄。 電梯內的群魔亂舞 去年早已有新聞報導引述,在電梯內沒
2021-05-27 10:25:17 黃軒
為什麼社區大爆炸開始,重症那麼多,死亡那麼高? 台灣社區感染大爆發,從4月15日算起3850例患者,重症率比去年(2020)高了不少。去年的確診個案中,60歲以上長者和重症比例則是都低於10%,
2021-08-30 12:43:16 黃軒
BNT疫苗快首度來台灣了,目前在台灣規畫是給在校學生(兒童及青少年)施打,身為父母心中很多疑慮,故今天稍為整理一下一直被問及的問題: 1.副作用和成年人有不同嗎?會不會越年輕副作用越強? 輝瑞 (
2021-06-09 10:02:46 黃軒
死後確診的COVID-19 目前台灣已有破萬人確診,累計至今已有308人因染疫死亡。 其中,全台各地傳出多起染疫後家中暴斃案例,8日連環爆出5起恐怖死亡事件,包括 1.最年輕的30多歲女子 2
2021-05-25 10:41:37 黃軒
社區傳播大爆發時,最有效降低死亡率的政策……就是這些了! 根據去年2020年的慘痛經驗,美國、加拿大和波蘭研究人員,針對198個國家的【圍堵和滅災】兩大政策方向,想要知道哪些政策,是可以有效使得
2021-03-15 11:48:03 黃軒
英國醫生Dr Karan Raj 說咖啡有蟑螂,一時之間引發大家瘋傳。 有些是真的、有些是假的,我整理一下: 蟲蟲,是豆豆的微元素 我們人類生活圈的周圍和我們的食物中,經常會殘留一些我們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