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3 健康百科.心臟血管
捐血小辭典/乳糜血
【元氣周報/本報訊】乳糜血是指血液中的含脂量(三酸甘油脂)過高,以致抽血經沉澱、靜置或冷藏時,會出現乳糜微粒濃度升高和極低密度脂蛋白的聚集,使原本呈淡黃色的血漿變乳白色。造成血中有高量脂肪的原因,可能是高血脂症,也可能是攝取食物的影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14-09-23 健康百科.心臟血管
【元氣周報/本報訊】乳糜血是指血液中的含脂量(三酸甘油脂)過高,以致抽血經沉澱、靜置或冷藏時,會出現乳糜微粒濃度升高和極低密度脂蛋白的聚集,使原本呈淡黃色的血漿變乳白色。造成血中有高量脂肪的原因,可能是高血脂症,也可能是攝取食物的影響。
2014-09-23 健康百科.心臟血管
【聯合報╱殷偉賢/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心血管疾病一向被認為是男性的疾病,但根據全球,包括台灣的統計,婦女真正頭號殺手正是「心血管疾病」。「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發生率男女有別,但女性40歲,尤其停經後,三高發生率逐年攀升,甚且超過男性。更年期女性雌激素急速下降,脂肪代謝容易混亂,加上體重增加、缺乏運動,容易發展成三高。女性發生率超過男性的交叉點,高血壓約50歲,高血糖約45歲,高血脂最早在40歲!過去會有心血管疾病多發生於男性的迷思,主要是40至50歲以前,三高發生率男高於女,男性發病時間早,加上台灣家庭多以男性為主要經濟支柱,一旦發病衝擊較大,讓大家印象較深刻的緣故。衛生署統計,98年國人十大死因,心臟病是男女死因第二名,但女性心臟病比率明顯高於男性。過去20年統計更發現,女性一旦發生心血管病,死亡率較男性高出一成。女性不是不會得心血管病,只是平均發病年齡較男性晚,過了50至60歲,很快追上男性。另外,女性心血管疾病預後比男性差,原因之一是年輕女性以為自己不會患病,沒有注意早期診治心血管病的危險因子,如三高等;其二是女性有心血管病徵兆時,常輕忽嚴重性,又因忙於家務延誤就醫;其三是停經期前女性不易得心血管病的觀點,對醫師影響很大,容易缺乏警覺而忽略或延誤診治。另外,女性比男性長壽,大多數女性心血管病發作時,多已高齡,且伴隨多種疾病,治療困難,預後也較差。女性應該在更年期前調整生活形態,控制好各項危險因子防範心血管病。首先避免「三高」。女性對於體重、年齡等數字很敏感,但是否知道自己血壓、血糖和血脂?女性三高控制率不盡理想,如高血脂疾病控制率僅2成多,約為男性一半。不論男女,都應對心血管病發作症狀有所認識。典型心絞痛發生於勞動時、寒冷、情緒發作或飽餐後,在前胸深處出現悶痛、緊繃或壓迫感,有時會傳達至手臂、下顎、上腹部、頸部或背部,通常持續約數分鐘,休息或含一粒硝化甘油舌下片數分鐘後緩解,此時冠狀動脈嚴重阻塞機率約80至90%。不過,女性心絞痛症狀通常不典型,胸部悶痛不一定與勞動有關,雖然含硝化甘油舌下片也很有效,但冠狀動脈嚴重阻塞機率雖較低,也約有60%。若女性已確診為心血管疾病或屬高危險群,10年內心血管疾病發作風險超過10%,通常都要適當使用藥物控制血壓、血脂、血糖,避免疾病惡化或復發,血壓應在130/80mmHg、血中壞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100mg/dL、糖化血色素數值7%以下,才算理想。
2014-09-23 健康百科.心臟血管
【聯合報╱記者陳俐君/台北報導】心頭覺得「小鹿亂撞」或「漏拍無力」嗎?醫師提醒,心跳太快、太慢,都是心律不整的表現,而心房顫動是誘發心律不整的主因,心房顫動容易導致腦中風或心臟衰竭,建議大家每天自摸把脈,及早揪出心律不整。「躺在急診室的那6小時,我完全沒記憶。」65歲吳先生,有高血脂、高血壓病史。六年前,某天早上,突然一陣暈眩、站不穩,被妻子送急診。就醫時雖然清醒,但當下記憶喪失,靠妻子事後轉述,才知道自己罹患心律不整。檢查發現,吳先生因心房顫動,導致心跳「漏拍」,心臟跳動間隔過長,造成缺氧性腦中風,傷及腦部近期記憶區,讓他生命記憶頓失6小時。原本以藥物控制心律不整的他,因病情嚴重,歷經3次心臟電燒手術,才讓心跳回穩。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陳志鴻指出,心律不整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心房顫動。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理事長陳適安說明,心房顫動是因心臟的心肌組織跳動不正常,導致心房出現「皮皮挫」顫抖狀;由於心跳不規則,會使血液在心房內凝滯成血栓,若血栓隨著動脈流到腦部,就可能引起中風。台灣約23萬人罹患心房顫動,80歲以上,盛行率近1成。心房顫動患者必須提防中風、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陳志鴻說,國內每6名腦中風患者,就有1人因心房顫動引起;而心房顫動者罹患中風機率,比一般人高5倍。陳志鴻表示,正常成人心跳每分鐘約60至100下,脈搏跳動與心跳相同,建議民眾可掌握「休息5分鐘,手掌朝上空,兩指尋脈動,量測半分鐘」原則,從手腕邊緣到拇指下方的肌腱處,「自摸」測量脈搏;而若有心悸、胸悶、頭暈或喘不過氣等症狀,應主動就醫。
2014-09-23 健康百科.心臟血管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綜合外電報導】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學者裴瑞斯(David Preiss)研究團隊檢視5份研究,統計其中逾3萬名服用降血脂史他汀類藥物(statins)近5年的患者後發現,服用較高劑量者,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風險相對增加約12%,但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相對降低約15%。研究團隊表示,經綜合統計後顯示,3萬多名患者中,大約有一半每日服用高劑量,大約是80毫克史他汀類藥物,另一半患者則每日服用20治40毫克等較低的劑量。服用較高劑量者,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風險相對略增12%,但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更多。部分民眾服用降血脂史他汀藥物,產生肌肉酸痛副作用。醫師表示,服用高血脂藥物,可能導致肌肉酸痛,可由調整高血脂用藥配方、劑量,肌肉酸痛症狀獲得改善。通常醫師會處方史塔汀類降血脂藥物給老年高血脂患者,尤其當伴隨糖尿病、高血壓或其他心血管疾病。史塔汀類藥物的作用主要為減少肝臟製造膽固醇,膽固醇過高時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不過,部分民眾可能因服藥產生肝功能指數升高的副作用,需由醫師評估。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心臟血管
【聯合報╱記者陳俐君/台北報導】60歲退役軍人吳先生,有40年菸齡和高血脂,不僅雙腿下肢動脈阻塞,心臟3條冠狀動脈也塞了70%,無法量血壓。三總在量不到脈搏的情況下,為他進行手術。醫師指出,吸菸和高血脂是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提醒民眾注意。 已退役的吳先生60歲,抽菸40年,高血脂也過高。8年前他因腎下腹主動脈阻塞,影響下肢循環,導致走不動而就醫,當時曾做過動脈繞道手術。但因高血脂病情控制不佳,加上持續抽菸,他於術後持續發生心絞痛,今年在兩個月內,連續心肌梗塞兩次,差點送命。檢查發現,吳先生除了原有的雙腿下肢動脈阻塞,心臟3條冠狀動脈也塞了70%,就連通往左右手臂的兩條大動脈,也統統塞住,雙手雙腳全量不到正常血壓,無法進行心導管檢查與治療。收治他的三總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蔡建松指出,吳先生心血管嚴重阻塞,連結的四肢動脈也全「塞車」,隨時有休克死亡的風險。而他手腳血管全塞住,量不到脈搏與血壓,若要手術與麻醉,「猶如矇眼進行」。院內為吳先生組成醫療團隊,在心臟不停跳的狀況下,同時進行多條動脈的重建手術。蔡建松表示,由於量不到患者脈搏,出動兩名麻醉科醫師,以食道超音波監測心跳,利用患者二氧化碳濃度,評估體內麻藥穩定度。手術以心臟不停跳方式,先取右大腿近60公分大隱靜脈當移植血管,分別與右頭臂動脈、左鎖骨下動脈、心臟3條冠狀動脈進行縫合,最後再讓5條新重建的血管連結心臟大動脈,6小時手術失血僅500cc。吳先生術後隔天就能自主呼吸,還開心地說:「我摸到脈搏了。」蔡建松表示,四肢、心臟等部位的大動脈阻塞,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與抽菸等,都是危險因子。他提醒,民眾若有頭暈、複視、步態不穩、四肢跛行等感覺異常症狀,應及早就醫,才能避免因動脈阻塞引起的中風、心肌梗塞危機。
2014-09-23 健康百科.心臟血管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心臟病突發可能導致患者昏厥,部分患者則偶有前胸悶痛或心悸。中醫師連永祥表示,中衝、內關等是治療常用的針灸穴位,緊急時可以重刺激中指前端的中衝,但危急時仍需緊急送醫進行急救。中醫師連永祥強調,很多慢性病皆可能併發心臟問題,中醫治療常以天王補心丹、炙甘草湯、桂枝茯苓丸、大柴胡湯,血府逐瘀湯等方輔助改善,也能以針灸治療。疑有先天性心臟病族群、慢性病患者、中年勞累工作者及開始服用心血管相關疾病藥物民眾,建議及早定期檢查心血管健康。如果爬一兩層樓梯就很累很喘或是容易出現心悸、心律不整的情況,最好進行先天性心臟病篩檢,這類患者經常因一時活動、出操就意外死亡,不僅家屬傷心不如及早預防篩檢,以免不幸意外發生。40歲以上的中年族群,往往漸漸出現動脈硬化,加上此年齡層有不少忙碌的上班族,經常應酬熬夜,高血壓、高血脂患者甚多,醫師建議定期篩檢,以察覺是否有突發性腦中風、心律不整甚至過勞死的風險。醫師提醒,大小血管內壁是平滑無缺且具有彈性,可承受一般血液脈絡的流動及輕微撞擊的壓力,但若病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等心臟血管疾病,血管內膜會產生病變,脂肪類的雜質囤積在血管壁上,使血管壁變得脆弱、無彈性,久而久之,因為血流的壓力,使血管壁如吹氣球般向外均勻的膨漲、變形。血管膨漲到一極限時,極可能破裂,導致體內瞬間大出血。很多心臟病患初期偶發前胸悶痛,並有心悸情形,不適情況於活動時疼痛加劇,但皆於2至3分鐘內自行緩解,很多人以為硝化甘油舌下服用可緩解悶痛,因此不以為意。有些患者可能某天突然劇烈胸痛並冒冷汗,突發急性心肌梗塞,隨即心律不整,失去呼吸心跳並喪失意識,陷入昏迷。醫師說明,心肌梗塞有併發症,包含心源性休克,心律不整和急性心臟衰竭。急性心肌梗塞猝死多是伴隨心律不整才會突然倒地不起,也因此倒地5分鐘內施行心肺復甦術及電擊才有保命機會。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心臟血管
【聯合晚報╱李樹人】據統計,國內每年約有兩萬人罹患急性心肌梗塞,其中一成不幸死亡,其餘九成存活患者至少需連續服用九個月雙重抗血小板用藥,希望降低死亡率及復發機率。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最近通過預防心臟血管栓塞新藥上市,提供患者另一個選擇。儘管衛生署尚未核准此新藥在國內上市,但不少心臟內科專家都寄予厚望,希望這個名為Ticagrelor的抗血小板藥物,讓更多心肌梗塞患者脫離腦中風及再度復發的惡夢。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秘書長、台大內科教授黃瑞仁指出,研究顯示,Ticagrelor可以預防血管中新血塊的形成,並維持血液循環,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一項大型跨國際的大型臨床研究證實了這一點。研究人員將受試者分為兩組,一組服用阿斯匹林合併Clopidogrel,另一組則服用阿斯匹林合併Ticagrelor,觀察病患的副作用以及治療效果。結果顯示,一天服用兩次的阿斯匹林合併Ticagrelor的受試者,在死亡率,以及心肌梗塞復發、腦中風等機率上,都明顯低於服用阿斯匹林合併Clopidogrel的這組。黃瑞仁表示,兩組受試者服用後的出血風險差不多,其他副作用也差不多。「預防重於治療!」黃瑞仁強調,心肌梗塞是許多中老年人的惡夢,只覺胸口一陣劇痛,整個人就失去意識。如果沒有緊急送至大型醫院搶救,死亡率相當高。而引發急性冠心症候群的七大危險因子包括年齡(男性大於45歲、女性大於55歲或停經)、抽菸、肥胖,以及罹患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或有心血管病家族史。只要七項之中,符合三項,或是超過三項,就屬於急性冠心症候群高危險群,罹患心肌梗塞機率就超過一般人的兩三倍。所以,要成為急性冠心症候群的候選人,門檻相當低。黃瑞仁說,門診經常收治有抽菸習慣、挺著大肚腩的中老年男性,本身罹患多年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可能就在一次激烈運動,或幾天熬夜後,就突然心肌梗塞,民眾千要不要等閒視之。
2014-09-23 健康百科.心臟血管
【聯合報╱詹建富】專家提醒,更年期後婦女應積極遠離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等「三高」,才能遠離心臟病突發風險。心臟基金會昨天舉辦「世界心臟日」宣導活動,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組長陳姿伶指出,衛生署委託學者追蹤六千六百名成人健康狀況,國內約有七百一十五萬人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但約有兩到四成民眾不知道自己健康亮紅燈。
2014-09-23 健康百科.心臟血管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專題報導】很多民眾誤認為,含舌下片就能緩解所有的急性心臟病發作。其實當民眾覺得胸口悶痛,且冒汗、蒼白虛弱時,可能已經是心肌梗塞,此時含舌下片,緩解效果有限,就醫急救才是上策。但最令醫師感到棘手的是,非常多心臟病患者症狀不典型,以致無法警覺,及早就醫。年長或懷疑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泡溫泉時,建議泡半身即可,血壓問題嚴重者則建議別泡溫泉,以免造成危險。很多心臟病患初期偶發前胸悶痛,並有心悸情形,不適情況於活動時疼痛加劇,但皆於二至三分鐘內自行緩解,很多人以為硝化甘油舌下服用可緩解悶痛,因此不以為意。有些患者可能某天突然劇烈胸痛並冒冷汗,突發急性心肌梗塞,隨即心律不整,失去呼吸心跳並喪失意識,陷入昏迷。馬偕紀念醫院蔡正河院長說明,心肌梗塞有併發症,包含心源性休克,心律不整和急性心臟衰竭。急性心肌梗塞猝死多是伴隨心律不整才會突然倒地不起,因此倒地四至五分鐘內施行心肺復甦術及電擊才有保命機會。診斷心臟問題的工具不少,蔡正河院長表示,目前檢查常用包括心電圖、立體電腦斷層掃描、心導管,心臟超音波等方法。冠狀動脈疾病患者常出現心絞痛、胸悶、胸痛、呼吸短促、疲勞、無力、四肢腫脹等症狀,醫師提醒,不名原因胸痛或經醫師初步判斷有心臟血管潛在病變風險的民眾,在無其它禁忌的情況下,透過電腦斷層診斷,可以減少一部分的心導管檢查。需要的族群包含心臟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需要冠狀動脈狹窄的診斷族群、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術後追蹤族群,及需要冠狀動脈鈣化分析,預測冠心病發生機率的民眾。醫師指出,心臟病可能出現胸悶、胸痛、心悸虛弱的症狀,但無法單獨依照症狀判定。醫師表示,很多人都是做過電腦斷層掃描後,經由電腦組像發現左前枝冠狀動脈狹窄。心臟血管疾病一直高居台灣十大死因之前三名,尤其在天氣轉涼變冷時,中老年人好發率極高,一旦發作,常造成猝死。部分許多青壯年也因冠狀動脈疾病所困擾。傳統冠狀動脈疾病檢查,使用侵入性的心導管檢查。心導管檢查必須用一根管子從動脈伸入心臟做造影,需耗時一至兩個小時,但是,對於部分患有冠心症的民眾,使用心導管檢查與治療仍有其必要,尤其是以無法使用藥物控制冠狀動脈疾病,或是阻塞在重要位置病患。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吸煙、肥胖及家族史,如二等親內四十歲以前有心臟病或中風發作等都是心臟病的高危險群,建議心臟病高危險群及早篩檢。是否需要進行電腦斷層的診斷仍需由醫師判斷。如果爬一兩層樓梯就很累很喘或是容易出現心悸、心律不整的情況,最好進行先天性心臟病篩檢,這類患者經常因一時活動、出操就意外死亡,不僅家屬傷心不如及早預防篩檢,以免不幸意外發生。四十歲以上的中年族群往往漸漸出現動脈硬化,加上此年齡層有不少忙碌的上班族,經常應酬熬夜,高血壓、高血脂患者甚多,醫師建議定期篩檢,以察覺是否有突發性腦中風、心律不整甚至過勞死的風險。醫師提醒,大小血管內壁是平滑無缺且具有彈性,可承受一般血液脈絡的流動及輕微撞擊壓力,但若病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等心臟血管疾病,血管內膜會產生病變,脂肪類的雜質囤積在血管壁上,使血管壁變得脆弱、無彈性,久而久之,因為血流的壓力,使血管壁膨漲、變形。血管膨漲到一極限時,極可能破裂,導致體內瞬間大出血。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心臟血管
【聯合報╱記者謝恩得/大林報導】天氣忽冷忽熱,早晚溫差又大,最近腦中風就醫的病人增加,大林慈濟醫院建議盡速就醫,把握治療的黃金3小時。大林慈濟醫院急診科醫師莊欽翔指出,最近天氣忽冷忽熱,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時機,尤其中風機率從30歲後便會大幅提升,如果又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病史,要特別注意。一名60多歲男子日前在家突然癱軟倒地,家人趕忙將他送醫急救,檢查是缺血性腦中風,急救後仍有生命危險;莊欽翔表示,病人有心律不整等心血管疾病,是中風的高危險群。莊欽翔指出,由於施打溶解劑有腦出血的風險,在3小時內施打,併發機率只有6%,一旦超過3小時,出血機率就會大幅提升,此時只能吃藥控制病情,腦部傷害將無法挽救,因此一旦有中風症狀,最好在2小時內送醫,預留1小時進行診療,才能確保最佳的治療時機。
2014-09-23 健康百科.心臟血管
【聯合報/記者莊琇閔/台北報導】乍暖還寒的春天,伴著春雷驟雨來報到,別以為已經脫離心血管疾病的威脅。事實上,在氣溫極不穩定的初春,心血管疾病的潛在威脅不容忽視。今年春節期間,在早晚溫差達攝氏10度的南台灣,三天內就發生七位中壯年人猝死事件,死因判定為心血管疾病發作。不管你年紀多大,不管你現在是不是好「心」人,都要及早建立良好生活習慣,提防三高報到。以下10種食物和10個生活好習慣,幫助你遠離心病威脅。10種食物 吃出好心人1. 核桃核桃中含亞麻油酸,這些不飽和脂肪酸對於緩解和防治心血管疾病十分有益。每天攝取約42克核桃(相當於一把果仁),可使血清總膽固醇含量降低5.4%、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9.3%。2. 黃豆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和卵磷脂,能有效降血脂。特別含有大量的亞麻二烯酸,能降低膽固醇和血液的粘滯性。3.大蒜含硫化物質混合物,可減少膽固醇、阻止血栓形成。高血脂症患者每天吃三克大蒜,可使血脂和膽固醇明顯下降。4. 橄欖油包含大量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壞膽固醇,減少罹患心臟病的危險。5. 燕麥含有豐富的亞麻油酸,可降低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同時清除沉積在血管壁的低密度脂蛋白,防止動脈粥樣硬化。6. 番茄富含茄紅素,具有結合人體膽固醇代謝物--生物鹼的作用,進而阻止人體動脈硬化,並防治冠心病的發生。7. 黑木耳含有膠質樣活性物質,能明顯縮短凝血時間,起到疏通血管、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對防治冠心病和腦血管疾病很有益。8. 洋蔥含有前列腺素,有擴張管血、降低血脂的功能。同時還含有烯丙基二硫化合物及少量硫氨基酸,可預防動脈粥樣硬化。9. 魚肉含有豐富的Ω-3脂肪酸,能夠讓心臟跳動的節奏保持平穩,防止血液凝結,可有效降低血壓、防止血栓。每周吃兩次,就可以使心臟病發死亡危險降低1/3。10. 玉米含豐富鈣、磷、硒等微量元素,及卵磷脂、維生素E,具有降低血清與膽固醇的作用。(諮詢/萬芳醫院心臟內科楊弘宇醫師)※延伸閱讀》‧10種食物 吃出好「心」人 ‧10個習慣 心臟輕鬆跳
2014-09-23 健康百科.心臟血管
【聯合報/記者陳俐君/報導】案例故事:年僅30歲,擔任業務員的鄭先生,原本是個身材標準的型男,但因每天在外衝刺業績,三餐不是靠速食果腹,就是與客戶大魚大肉;半年下來,整個人胖了一圈,精神也變差了。面對身體細微變化,鄭先生原本不以為意。但某次外出拜訪客戶,才走到一半,突然胸部悶痛讓他喘不過氣,就醫檢查竟發現,是高血脂引起的心肌梗塞,還好及時以氣球擴張術治療,才穩住病情。長期堆「肥」 血管難通行分離人體血清中所含的脂肪,包含了膽固醇、俗稱「中性脂肪」的三酸甘油脂,與游離脂肪酸等;而膽固醇又可分為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又稱好的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又稱壞的膽固醇)。三軍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曾炳憲表示,所謂「高血脂」,主要是指血液中的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過高所引起的疾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功能室主任黃群耀指出,當血清中的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等物質的濃度長期過高時,會使血液黏滯度增加,血脂堆積在血管內壁上,若不及早借助飲食或藥物治療等方法控制,長期易有動脈硬化、血管內腔狹窄與血栓等問題,恐因此導致心肌梗塞、腦出血、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發生。高血脂男多 飲食是關鍵曾炳憲表示,現代人吃得多又吃得好,脂肪占每日總熱量的比率愈來愈高;加上受工作與生活型態影響,活動量不大,使得罹患俗稱「血太油」的高血脂症患者愈來愈多。從臨床求診患者觀察,有高血脂問題的男性,普遍比女性還多。看似不痛不癢的高血脂問題,一旦衍生成心血管疾病,症狀多已變得棘手。黃群耀指出,民眾之所以會罹患高血脂,除了年紀與家族遺傳體質外,不健康的飲食與生活型態,才是罹病主要原因。瘦子別輕忽 老菸槍當心黃群耀進一步解釋,包括牛肉等紅肉、蝦、蟹等有殼海鮮與動物內臟、肥肉、蛋黃等,常是饕客最愛,但若攝取過多,吃完又缺乏運動消耗、代謝體內的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就算外表看起來沒有肥胖問題,仍可能讓高血脂上身」。「老菸槍也要當心!」曾炳憲指出,香菸中包括尼古丁等有害物質,不但容易破壞動脈血管內壁,也易使膽固醇堆積其中,提高血管病變機率。高血脂病變 全身都可能他並提到,高血脂除會誘發心血管疾病,若視網膜附近血管受阻塞,使血流通過困難,恐會影響視力;若是讓內耳動脈血流變慢,則可能損傷聽力,影響遍及全身各處。受高油脂、高熱量飲食與少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影響,不少人在進入中老年後,都飽受高血脂困擾。曾炳憲提到,對於高血脂患者來說,除了穩定總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指數以外,控制低密度膽固醇更是關鍵。他引用國外研究數據指出,高血脂患者每降低1%的低密度膽固醇,就可減少1%心血管疾病風險;而每增加1%的高密度膽固醇,可減少約3%心血管疾病問題。※延伸閱讀》‧「好膽固醇」、「壞膽固醇」的差異‧改善「血糖、壞膽固醇」 睡得更安穩‧不同類型高血脂症 飲食注意要點‧高血脂 十大錯誤飲食習慣 別輕忽‧豬肝/補血顧目睭 高血脂不宜
2014-09-23 健康百科.心臟血管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紐約大學最新研究發現,雞腿肉及一些魚、貝類含「牛磺酸」成分,可幫助高血脂女性患者預防冠狀動脈性心臟病。但對於血脂濃度較低的女性,牛磺酸就不見得能產生保護效果。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線上版「歐洲營養學期刊」。牛磺酸是一種天然營養素,雞腿肉、火雞腿肉等「暗肉」,以及有些魚類、貝類都含有牛磺酸成份。雞腿肉烹煮後顏色較深,所以西方人稱為「暗肉」,像雞胸肉則被稱為「白肉」。美國紐約大學藍戈醫學中心流行病學副教授陳羽(音譯)為研究計畫主持人,她表示,目前醫界對牛磺酸所知有限,有些動物研究顯示,牛磺酸或許對心臟病族群有幫助。這次研究發現,牛磺酸對女性高血脂患者似有保護效果。在台灣,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民國九十八年統計資料顯示,心臟疾病占男、女死亡原因第二名。醫師臨床觀察發現,女性心臟病死亡率比男性高一成左右。女性十大死因當中,約有五項和高血脂有關。在美國,五個死亡病例中,就有一人因冠心病喪命。陳博士研究團隊以「美國紐約大學女性健康研究」當中四百四十六人為研究對象,其中有兩百二十三人在一九八六年到二OO六年罹患冠心病,或因冠心病而死亡,研究人員紀錄她們血清中的牛磺酸濃度,再與二百二十三位沒有冠心病病史者作比較。研究結果顯示,高血脂女性患者如果體內含有較多牛磺酸,罹患冠心病、死於冠心病風險會減少六成之多。陳博士表示,研究結果若經進一步證實,未來也許會建議高血脂患者多補充一點雞腿肉等含牛磺酸食物。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心臟血管
【聯合報/記者陳俐君/報導】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功能室主任黃群耀表示,預防高血脂,除清淡飲食與規律運動,有家族史民眾,最好每年確實執行健康檢查。定期健檢:健保給付的免費成人健檢,是40至65歲每3年1次,65歲以上1年1次。毫無病史的民眾,最好在40歲以後,養成定期接受健檢習慣,透過抽血檢驗,及早揪出問題數值。運動輔助:平時可多從事如健走、慢跑與游泳等有氧運動,除了可改善心肺功能,也可加強身體新陳代謝。飲食調整:已確診罹患高血脂的民眾,曾炳憲提醒,除定期抽血檢驗;日常飲食最好採取「高纖少油」的策略,避免抽菸、飲酒等不當習慣。至於需補充保健食品嗎?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表示,魚油號稱有助改善血管硬化,但不應單靠吃保健品補充營養,均衡飲食更能發揮保護功能。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吳映蓉表示,不少研究雖證實,魚油可有效降低三酸甘油脂,也富含Omega-3脂肪酸,但建議一周至少吃兩次如鮭魚、鯖魚等深海魚類。
2014-09-23 健康百科.心臟血管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有心肌梗塞家族史的人,雖不抽菸、不喝酒,也沒有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等「三高」病史,也要定期到醫院接受壓力性測試,以免突發心肌梗塞而倒下。台北博仁醫院最近就接到一例突發個案,一名年約50歲的中年男性,有天晚上胸口突然一陣疼痛,到醫院掛急診診斷為心絞痛,服藥治療後,症狀獲得緩解。但隔天早上,他又突發胸痛且冒冷汗,再度急診,心電圖顯示前壁急性心肌梗塞,由於情況緊急,在家屬同意下,醫師立即施以再灌注治療,並做緊急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血栓抽吸及支架置放術,才搶回寶貴一命。康志森強調,家族中有人曾罹患心肌梗塞,其他成員就有較一般人高5倍的風險,不可掉以輕心。他建議這些有心肌梗塞家族史者,男性年過35,或是女性年近更年期後,就應每年到醫院接受運動心電圖及核心醫學檢查等壓力性測試,及早診斷出冠狀動脈疾病並儘早治療,以免因心肌梗塞突發,喪失寶貴生命。博仁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林育伸說,依據文獻統計,急性心肌梗塞急救時間越延遲,死亡率越高,患者發作6小時內就醫的死亡率為6%,8小時內就醫的死亡率為7%,12小時內就醫的死亡率為8%,超過12小時以後才就醫,死亡率則提高到16%。一旦錯過積極治療,死亡率高達80%。
2014-09-23 健康百科.心臟血管
【聯合報╱記者孟祥傑/中和報導】署立雙和醫院日前接獲一名年僅38歲的心肌梗塞案例,張姓病患就醫時已呈半休克狀態,經醫護人員緊急以心導管手術打通血管,從鬼門關前撿回一命;由於病患是菸齡長達25年,醫師建議戒菸避免復發。雙和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林肇鋒表示,從近年來臨床案例來看,心肌梗塞已不再是老年人專利,有愈來愈多青壯年人口罹患心肌梗塞,顯示心肌梗塞患者有年輕化趨勢。他指出,心肌梗塞容易導致心臟功能受損,雙和醫院比照美國心臟學院提出的規範,建立緊急應變機制,患者進急診室後需在90分鐘內打通血管。林肇鋒說,從事汽車美容業的張先生,沒有高血壓、高血脂等病史,上月底突然出現胸悶、咳嗽等症狀,原以為是單純感冒,拖了2、3天後症狀加劇,家人報案送往雙和醫院急救時,已陷入半休克狀態。林肇鋒依據家屬敘述症狀,發現張先生菸齡達25年,且張父曾罹患心肌梗塞,經心電圖檢查證實為心肌梗塞,醫護人員採取緊急心導管手術,在患者心臟置入2支支架,和在主動脈內裝置汽球幫浦、心律調節器等,將他從鬼門關救回來。林肇鋒指出,患者3條冠狀動脈已有2條阻塞,院方實施緊急心導管手術,先打通其中引發心肌梗塞的動脈,救回病患性命,之後再安排患者返院打通另一條血管,經2次手術後心臟功能恢復正常。
2014-09-23 健康百科.心臟血管
【聯合報╱記者胡蓬生/苗栗報導】 苗栗市六十多歲湯姓婦人日前在菜園拔菜時,突然暈眩倒地,另名老先生幫太太提沈重的菜籃,不料整隻手突然無力,整個人蹲坐地上,兩名病患經大千綜合醫院診治,發現都是因為「鎖骨下動脈竊血症候群」引起類似中風及小中風症狀。大千醫院昨天針對這兩起特殊病例,提醒民眾注意類似症狀,及早發現病況並就醫治療。大千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林智偉指出,鎖骨下狹窄症候群指近端鎖骨下動脈狹窄或阻塞,使得脊椎動脈出現逆向血流供給手臂血液,往大腦的血流不足,引起類似中風的症狀。他表示,這種症狀男性發生率大於女性,年齡多在50歲以上,左側發生率大於右側,而動脈粥狀硬化是鎖骨下動脈阻塞最常見的原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吸菸者都是高危險群,只有極少數原因屬先天性狹窄、先天性心臟病術後、胸部外傷、血栓栓塞或腫瘤壓迫引起。林智偉說,有鎖骨下動脈阻塞的患者,兩手臂的血壓會差20-30mmHg ,或一側手臂量不到血壓,患者劇烈運動時,會出現一側肢體麻木無力、頭痛、視力模糊、眩暈等症,嚴重時還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但通常24小時內就恢復正常,且不會留後遺症。他表示,患者常因症狀出現而警覺到異常,預防保養之道為減少或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平時要注意清淡飲食、適當減重、勿抽菸;如果兩手血壓出現明顯差異,手部運動後合併暈眩或腦神經缺血症狀時,就應到醫院檢查;如伏地挺身、甩手或提重物時感到頭暈,要立即停止手部運動,坐或躺著休息,幫助血液回流頭頸部。
2014-09-23 健康百科.心臟血管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調查指出,台灣高血脂盛行率為百分之廿,平均每五位成人,有一人血太油。醫師發現,膽固醇與高矮胖瘦無關,瘦子也會高血脂。馬偕醫院內科部副主任葉宏一表示,門診曾收治一名廿多歲女大學生,身高一百六十公分,體重五十公斤,愛吃炸雞及速食,少吃蔬果,抽血檢查膽固醇指數,竟達兩百七十(正常值不超過兩百)。問診發現,她父母也有高血脂,後來她靠控制飲食,膽固醇已降至兩百〺。「血太油,易引發心肌梗塞或中風。」葉宏一說,膽固醇太高,油脂囤積在血管,易使血管發炎、動脈粥狀硬化,一旦斑塊掉落,恐會引發腦中風、心肌梗塞。台大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王治元說,「飲食只占血脂控制百分之廿。」膽固醇與年齡、基因遺傳關連性較高,因為隨著年紀增長,肝臟製造及代謝血脂作用異常,膽固醇值也會上升,所以除了控制飲食,也需因依病情服藥。醫師強調,高血脂沒症狀,民眾易輕忽威脅。要健康就要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如多運動,飲食少油炸,控制血脂、規則服藥,可遠離心血管疾病、中風威脅。
2014-09-23 健康百科.心臟血管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喝太多含糖汽水、低卡汽水,容易引起中風。反之,喝一般咖啡、無咖啡因咖啡則可以減省中風發生機率。美國克里芙蘭醫學中心、哈佛大學進行這項研究,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過去研究顯示,飲用含糖飲料,不但體重會上升,且容易得高血壓、高血脂、腸道疾病與冠狀動脈疾病。研究作者亞當‧博恩斯坦醫師表示,喝太多汽水,糖分攝取量會跟著增加,這會啟動身體連鎖反應,進而引發中風等諸多疾病。研究人員以四萬三千三百七十一位男性與八萬四千零八十五位女性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喝越多汽水,中風機率也越高。含糖汽水會造成血糖快速上升,胰島素也會在短時間分泌,長期下來,胰島素很容易出現抗阻性,身體也可能產生發炎反應。動脈也會受到影響,造成缺血性中風。女性飲用含糖飲料,中風風險高於男性。相較之下,咖啡含有綠原酸、木酚素與鎂等抗氧化成份,可幫助減少中風風險。研究另顯示,男女一天喝一份以上含糖汽水,血壓、血脂都會上升。常喝汽水的人往往也吃較多的紅肉、全脂乳製品。飲用低卡汽水的人,也容易產生各種慢性疾病。研究人員表示,民眾最好少喝含糖飲料,以其他飲料代替含糖飲料,這樣對身體比較好。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心臟血管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量不到血壓、脈搏?別太緊張,可能是少見的鎖骨下動脈阻塞,70歲老婦人因為右上肢無力就醫,醫師摸遍右臂找不到脈搏,檢查是右鎖骨下動脈完全阻塞,治療後復原良好,讓家屬虛驚一場。郭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任呂炎原表示,鎖骨下動脈阻塞雖然不常見,但有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及長期吸菸的高危險群,應定期2-3個月測量兩臂的血壓,如果兩臂血壓差相當15毫米汞柱以上,應該就醫,而正常人第一次量血壓,也應兩手都量,看兩手是否有差異,做為參考。70歲婦人有心肌梗塞病史,長期洗腎,最近突然出現右臂無力、疼痛、皮膚無血色等不適症狀,家屬協助測血壓,卻量不到,醫師檢查時,在右臂的腋動脈(腋下)、肱動脈(前臂)、橈動脈(手腕外側)及尺動脈(手腕內側)都摸不到脈搏。醫師研判可能是鎖骨下動脈阻塞,造成輸往右臂的血液無法送到,才會量不到脈搏、血壓,檢查果然有一塊長約3公分的血栓塞住血管,緊急進行氣球擴張術治療後,狀況良好。還有一名64歲男子,長期高血壓、高血脂,且每天都要抽一包菸、長達40年,之前曾有輕微腦中風,後來再度中風,送醫後發現鎖骨下動脈也有阻塞,經置放血管內支架後改善。呂炎原說,正常人左、右手的血壓差應在15毫米汞柱以下,鎖骨下動脈阻塞的發生率一般人約1.9%,心血管疾病患者男性約6%、女性9.7%,症狀包括頭暈、惡心、麻木,嚴重可能引發腦中風,未治療可能造成上肢潰爛或必須截肢。
2014-09-23 健康百科.心臟血管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台灣每年至少新增九萬名高血壓病例,逾五成患者合併高血脂及高血糖。衛生署調查,其中四成會自行停藥或減藥。亞東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邱昱偉表示,血壓控制不好的人,逾六成曾亂減藥或停藥,這類病人發生中風、心肌梗塞、腎臟衰竭機率是一般人的二至五倍。邱昱偉透露,門診曾收治一名四十多歲男子,高血壓控制不佳,也未按時回診,後來再見到他,是在急診,男子嚴重腦中風,口齒不清、肢體受損。「高血壓的中年男患者應注意舒張壓。」台灣高血壓學會秘書長、台大雲林分院心血管中心主任王宗道說,通常老年人會規則服藥及定期量血壓,但中年男性工作忙,易忘記服藥,導致血壓控制差,尤其舒張壓太高,危險性較收縮壓嚴重。門診一名四十八歲男子,三個月前確診罹患高血壓,他平時工作忙碌,血壓飆升卻未規則服藥,即使舒張壓超過一百一十,相當於收縮壓一百九十幾毫米汞柱,他也不以為意,結果某日突然中風住院,至少休息復健一年才逐漸回歸正常生活。王宗道說,舒張壓超過九十、收縮壓一百四十毫米汞柱,就是高血壓,須接受治療。通常中年男性是家中經濟支柱,成天忙於工作,易引起血壓飆升,一旦忘記量血壓,中風、心肌梗塞的發生機率恐驟升。王宗道提醒,工作忙碌的高血壓患者,如果發現脖子緊、肩膀痠,恐怕是血壓飆升的警訊,建議早晚各量一次血壓,並配合按時服藥。邱昱偉也說,高血壓患者用藥前,若能配合每天運動十至廿分鐘、戒菸酒,及少油、少鹽、少甜飲食,平均血壓至少可降十毫米汞柱。
2014-09-23 健康百科.心臟血管
【聯合報╱記者蔡容喬/報導】綽號「花媽」的民進黨代主席、高雄市長陳菊,瞇瞇眼、福態身材等親民形象深植人心,她的身體健康卻也一向是外界關注焦點。2007年4月,陳菊首度因「感冒」住進高醫,後來醫師證實是小中風,住了一個半月,才終於獲得醫師首肯「放人」。以為小感冒 卻暈得太厲害5年來,陳菊陸續因腎臟發炎、跌倒意外入院,連普通感冒也被外界拿來大做文章,還常被誤傳中風復發,因此只要一提到跟健康相關話題,市長就覺得「很感冒!」但其實醫師表示,以一位曾經發生輕微中風的患者而言,「市長是位很稱職的病人!」不僅定期回診檢查,飲食變得清淡,也養成每天抽空運動的習慣。陳菊發生小中風當天,早上起床時覺得暈眩,一開始以為是小感冒,硬撐著如常工作,到了中午暈眩症狀卻加劇,趕緊到高醫急診。醫師檢查出陳菊輕微中風,要她住院治療。這趟住院,陳菊待了一個半月,也讓她足足瘦下4公斤,醫師要求她持續復健、減重。稱職的病人 減重再加把勁高醫副院長賴文德是陳菊的主治醫師,他表示,發生首次小中風的族群通常有幾大危險因子,包括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家族史、抽菸族、長期壓力、肥胖、不運動等。由於政治人物常因行程滿檔,體力、睡眠透支,又不重視飲食、運動,若沒有注意到血壓升高警訊,就是小中風高危險群。另外,近幾年30、40歲青壯年族群因長時間使用電腦,又懶得動,發生小中風機率明顯增加1成以上。賴文德說,小中風顧名思義是發生在微小血管,影響幅度較小,症狀也具有「可逆性」,只要在3個月黃金期內配合減重、復健和飲食控制,就能恢復良好。當時醫療團隊要求陳菊嚴格執行飲食、運動計畫,做好健康管理,「雖然在減重上,市長還有努力空間。」不過陳菊百忙中定時回診、運動,「已算是很稱職的病人!」
2014-09-23 健康百科.心臟血管
【聯合報/記者趙容萱/報導】作息正常、注意保暖 遠離三高「上腸繫膜動脈剝離」也就是俗稱的剝離性腸中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先天性心臟病科主任陳豐霖說,動脈系統剝離或栓塞,與血壓忽高忽低、年老有關,保養之道是作息正常、注意保暖、遠離三高。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先天性心臟病科主任陳豐霖指出,動脈系統剝離或栓塞好發於青壯人口,發生位置有可能在不同部位,主要與動脈系統的血壓控制不好,造成血壓忽高忽低,或血脂濃度太高,增加動脈壁壓力變大,易造成剝離或栓塞。另外,隨著老化,動脈壁會變薄,也會增加罹患的機率。陳豐霖說,很多青壯人口,因為飲食習慣不節制,熬夜、又不運動,肥油上身,或導致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都是動脈系統剝離或栓塞的高危險群,一旦再遇到溫差變化過大,恐造成動脈系統剝離或栓塞。陳豐霖提醒民眾,保養之道,除了養成作息正常、運動的好習慣,避免熬夜,遠離三高;已經是三高者,建議每天量兩次血壓,注意血壓變化,並注意體內膽固醇、三酸甘油脂是否過高。陳豐霖說,保暖也相當重要。民眾在起床、洗澡後、出門前都要注意保暖問題,起床後可先活動手腳後再下床,洗澡可採淋浴,減少泡澡等。由於腸中風表徵為腹痛,較易與其他病症混淆,民眾若出現腹痛,請盡速就醫。
2014-09-23 健康百科.心臟血管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瘦子也會高血壓。一名〺八歲女性,一百六十公分,體重約四十八公斤,身體質量指數(BMI)僅十九,但愛吃油炸及重口味食物,血壓竟一百六十毫米汞柱,已是中度高血壓。榮新診所副院長何一成表示,女子身材纖細,但體脂肪達百分之〺三,正常值為百分之廿至廿七。她吃東西一定要沾醬,平時愛吃炸雞、薯條等油炸食物,某日在家量血壓,收縮壓一百六十、舒張壓一百毫米汞柱,休息後再量,血壓也超出標準值許多。何一成說,女子平時會頭暈,頸部常感覺僵硬,就醫檢查證實是原發性高血壓。還好透過飲食控制,每天做中度強度運動〺分鐘,她目前已不需服用高血壓藥物了。「門診高血壓患者有三成是身材偏瘦。」何一成說,不少女性想減肥,對於食物熱量斤斤計較,卻亂吃零食或太鹹、重口味食物果腹,長期易有高血脂、高血壓問題。台灣高血壓學會秘書長、台大雲林分院心血管中心主任王宗道表示,沾醬的鹽分含量高,因鈉容易將水分置留在體內,一旦血管中的水分多,血管壓力變大,恐易導致高血壓。值得注意的是,對年輕人而言,舒張壓的危險性較收縮壓重要。王宗道說,正常血壓值不可超過九十、一百四十毫米汞柱,若收縮壓正常但舒張壓超標,最好就醫檢查。不過,血壓並非超過九十、一百四十就得吃藥,王宗道說,民眾可先透過飲食、運動、維持正常作息調整,若持續三個月血壓仍降不下來,才須服用降血壓藥。他提醒,吃東西前一定要看成分標示,每天鹽分不超過六公克,或鈉攝取量應低於兩千四百毫克。
2014-09-23 健康百科.心臟血管
【聯合晚報╱林進修】署立雙和醫院影像醫學部主任陳啟仁指出,腦中風可分出血性及阻塞性兩大類。阻塞性腦中風的黃金治療時間,大約是3小時左右,如果能趕在這個時間內就醫,並接受血栓溶解劑的治療,通常可將血栓溶解,打通血路,患者大都可恢復得很好。不過,並非所有阻塞性中風患者都如此幸運。陳啟仁舉例,若阻塞部位的血管太細、太彎曲,血栓溶解劑到不了,治療效果就大打折扣,這時就需採用其他更積極的治療方式來搶救生命。蘇老太太就是典型例子,雙和醫院急診科醫師檢查確定是阻塞性中風後,立即從靜脈施打血栓溶解劑TPA,一小時後再進行核磁共振掃描檢查,發現她的大腦右側血管還是嚴重阻塞,如果不緊急處理病情可能急遽惡化,進而危及生命。由於情況緊急,陳啟仁立即整合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影像醫學中心,在腦血管攝影檢查輔助下,確認她是內頸動脈靠近中大腦動脈及前大腦動脈的部位被血栓堵住。他隨即用氣球擴張術將血塊壓碎、吸出,但效果有限,只好改以動脈血栓溶解治療,並在阻塞處置放血管支架,病情才明顯改善。術後第八天,蘇老太太順利出院,出院時腦中風評估指數為1分,幾與常人無異。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紀乃方指出,急性腦中風病患若能在黃金三小時內接受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預後良好比率可多三成,若超過黃金三小時往往只能保守治療,預後也較差,可能須面臨病患側癱、無法自理生活,甚至死亡的結局。紀乃方表示,血管阻塞約占腦中風的八成,血管出血則占兩成。近20年來,腦中風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位,僅次於癌症。降低腦中風的方法包括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及戒菸等。陳啟仁說,適合進行腦血管導管治療的病患,必須是急性腦中風未超過六小時,經核磁共振掃描檢查為大血管阻塞、且腦細胞尚未死亡的病患。接受腦血管導管治療後,仍有10%有腦出血的風險。
2014-09-23 健康百科.心臟血管
【聯合報╱記者楊欣潔/台北報導】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資料顯示,近五年來國內男性腰圍有增粗趨勢,因此而衍生的疾病死亡人數增加百分之七點四,相關醫療支出更是癌症支出的一點二五倍。衛生署國健局副局長趙坤郁表示,從去年八月成人預防保健至今年五月全國一四六萬人次受檢資料也發現,四十歲以上的受檢男性,四成以上都有腹部肥胖的問題,而腹部肥胖是代謝症候群的重要指標。代謝症候群是指腰圍過粗、血壓和血糖偏高或血脂異常,也往往是慢性病發病前的警訊,腰圍是最容易檢測的指標。不論身高體重為何,十八歲以上男性腰圍超過九十公分、女性超過八十公分,就是腹部超標。五成以上的腹部肥胖者,都有代謝症候群。腰圍測量的位置,應在肋骨下緣與腸骨上緣之間的腹部中線,最佳測量時間點是餐與餐之間。量腰圍時,要除去覆蓋衣物,並維持正常呼吸。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創會董事長蔡敬民指出,腹部肥胖多是皮下脂肪,也就是平常吃雞肉時的雞皮下的部位。皮下脂肪越厚,越易造成心血管疾病。衛生署副署長林奏延表示,廿歲以上國民每五人就有一人有代謝症候群的問題。代謝症候群患者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及腦中風的機率,分別為一般人的六倍、四倍、三倍及兩倍。不只是中年男子「腰」注意,國健局的統計,十九至三十歲男性腰圍已是各年齡層之冠。而且二○○七還較二○○二增加五點二公分。蔡敬民說,青年腰圍增粗,多是不運動。現在年輕人活動力大不如前,他和學生去爬山,結果學生體力不支,他還幫她們提包包。
2014-09-23 健康百科.心臟血管
【聯合報╱記者胡蓬生、江詩筑/整理】病例:57歲高姓男子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心臟病多年,因頭暈、血壓升高非常不適,被家人送醫急診,經腦部斷層掃描發現橋腦梗塞,以頸動脈超音波及穿顱都卜勒超音波檢查,也發現有腦血管疾病,接受抗血栓劑治療後,血壓逐漸回穩,頭暈症狀改善,住院一周後出院。財團法人為恭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林日暉醫師:當患者出現突發性頭暈並有血壓升高的現象,常是腦血管阻塞的徵兆,當大腦或腦幹組織缺血時,血壓會增高,這是身體的防衛機轉,目的在於破壞已形成的血栓,改善局部栓塞。就像身體受到細菌或病毒感染時會發燒,若只採用降血壓藥物治療,病患的症狀不但不能緩解,反而有惡化的可能,病患突然血壓升高,如果一直持續無法控制時,則增加中風的危險性。因擔心患者中風,安排做頭部電腦斷層掃描,證實是橋腦梗塞,予以抗血栓劑治療,症狀才逐漸改善,血壓也得以控制。中風的臨床表現千變萬化,除了肢體無力麻木感外,還有口齒不清、視力模糊、平衡失調、行為異常、精神錯亂等症狀,甚至只有輕微頭昏,只要伴隨突發性的血壓增高,就必須提高警覺,提早就醫。這名患者有高血壓等三高病史,父親節時又大吃大喝,飲食沒有節制,增加腦栓塞風險,夏天時因容易脫水,血液濃稠,較易發生缺血性中風。如果血壓突然升高,又一直降不下來,就應有所警覺,因為可能是發生中風的前兆,有的病人不以為意,當成一般的身體不適,甚至延誤就醫,都可能讓病情惡化,增加中風機率。 ※延伸閱讀》‧罹患小中風快快降血壓?萬萬要不得
2014-09-23 健康百科.心臟血管
【台灣新生報/記者黃子倫/台北報導】 據衛生署營養調查結果顯示,國人成年女性缺鐵的風險是男性的八倍,成年女性中每六人就有一人有缺鐵性貧血問題而不自知。 新光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醫師溫武慶表示,缺鐵性貧血是因為鐵質不足所引起的貧血,「缺鐵」是先進國家女性最常見的營養問題。女性的食量通常比男性還小,生理期又會流失大量鐵,如果飲食鐵含量又不足,就可能缺鐵。 他進一步提到,如果長期處於嚴重缺鐵的狀態,就容易造成缺鐵性貧血,會有頭暈目眩、蒼白、疲倦、畏寒、心悸、注意力不集中、體力與抵抗力減弱等現象,嚴重者會有嗜睡、胸悶、呼吸喘、心臟擴大,甚至心衰竭等病症產生。 溫武慶建議,平時要優先選用鐵營養密度高的食物,雖然動物性食品,像是牛肉、豬血、豬肝等含鐵豐富,但因現代人常有高尿酸、高血脂與高膽固醇之疑慮,建議可選擇含鐵量高的植物性食品,如莧菜、山芹菜、甜豌豆等,並應盡量避免同時攝取抑制鐵吸收的茶、咖啡、草酸或大量纖維。吃素的女性可以多食用五穀類食品來增加鐵的攝取。 另外,缺鐵性貧血的人有幾點需注意,第一,忌飲酒避免破壞體內葉酸的攝取。第二,忌加工食品,例如:香腸、臘肉、貢丸、泡麵、久醃泡菜、罐頭、蜜餞、素料、市售飲料及各種冰品等,易造成缺鐵性貧血。第三·濃茶中含有過量鞣酸,會使鐵變成不溶性的鐵,影響鐵的吸收。第四·忌偏食。 ※延伸閱讀》‧缺鐵性貧血患者 補鐵還要少茶咖啡‧缺鐵性貧血/易疲倦、記憶力減退‧缺鐵性貧血/有效預防貧血 應該這樣吃…‧缺鐵性貧血/嚴重者須接受鐵劑治療‧素食者常見疾病TOP1:貧血 ‧頭昏目眩≠貧血 不能只補鐵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心臟血管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80歲、重100多公斤的老婦,走路踢到磚頭,引發蜂窩性組織炎,惡化到幾乎要截肢,醫師診斷發現下肢動脈阻塞,原本不良於行得坐輪椅,手術後已能行走。台南市立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陳怡芝表示,特別是糖尿病患,許多都有傷口不易癒合的問題,其中可能有1/3到1/2的患者有下肢動脈阻塞,不解決阻塞問題,傷口很難癒合,只是單純的清瘡,卻可能愈清愈大洞。這名老婦平日就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及慢性腎臟病等病史,醫師在為她打通下肢血管後,建議她減重,並控制三高等問題,否則未來還可能再堵塞。還有81歲老翁,日抽一包菸已數十年,平日有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等,最近在家中剪腳指甲,不慎剪破腳指,傷口3個月都無法癒合,經診斷也是下肢動脈阻塞,打通後,傷口已癒合。陳怡芝表示,長期抽菸、三高及腎臟病變患者,是下肢動脈阻塞的危險族群,一開始可能只是輕微的跛行,下肢發冷、麻木及疼痛,也可能走一段路就發麻疼痛,休息一陣子就好轉,再走又再疼痛,而有些長期臥床的長者,可能只有發麻的感覺,如不即早治療,可能惡化到下肢壞死,必須截肢。
2014-09-23 健康百科.心臟血管
【聯合報/記者陳瑄喻/報導】衛生署統計,民國100年的國人十大死因排行榜,心臟疾病高居第二位,僅次於惡性腫瘤。資料顯示,在短短13年內,每年國人因心臟疾病死亡的人數暴增一倍以上。血管阻塞3/4 才會有症狀其中造成心肌梗塞的主因就是「動脈粥狀硬化與狹窄」,亞東醫院心血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吳靜芬表示,形成「動脈粥狀硬化與狹窄」的凶手就是膽固醇。由肝臟運送到末梢細胞的膽固醇稱為LDL(低密度脂蛋白),吳靜芬說,LDL進入血管內皮後,一旦被氧化變性,體內的細胞便會吞掉變性的LDL,變成泡沫細胞囤積於血管壁,逐漸累積形成膽固醇硬塊,使血管變得狹窄,就成為動脈粥狀硬化。麻煩的是,粥狀硬化要等血管內部3/4以上被阻塞後,才會出現症狀,吳靜芬表示,民眾在這之前不會有感覺,許多心血管疾病是在病人毫無知覺時惡化。心血管問題 可預防的疾病「動脈粥狀硬化與狹窄」事出有因,像高齡、抽菸、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家族史等,都是誘發疾病發生的因素。吳靜芬表示,民眾若是發現自己胸口會有莫名的壓迫感、疼痛超過30分鐘以上,並延伸至肩膀、頸部、手臂等部位,伴隨著虛弱、疲勞、暈厥、流冷汗症狀,都是心臟病發的前兆,要盡速就醫診治。「心血管就像河川一樣,清澈、順暢才會健康。」吳靜芬說,乾淨的血液才能持續運送營養到身體各部位,若是血液混濁,就容易發生相關疾病。吳靜芬表示,惡性腫瘤目前在醫學上仍找不到預防的方法,但心血管疾病卻能透過事前的預防,降低發生的機會,至少能下降九成的機率。餐餐肥肉內臟 飲食習慣要改要控制誘發心臟疾病的危險因子,主要把握飲食控制、戒菸、規律運動、控制高血壓、高血脂等原則,就能降低發生心臟病的機率。其中,吳靜芬提到,若是民眾年齡較大、過度肥胖、缺乏運動、平時鹽分攝取過多、血脂肪過高與抽菸,就是高血壓、高血脂的高危險群。「台灣人的飲食習慣,容易誘發高血脂。」吳靜芬表示,台灣人最愛吃肥肉、香腸、內臟、蛋黃等含有高膽固醇的食物,應該避免或減少攝取,另外,像奶油、全脂牛奶、富含澱粉的蔬菜(如馬鈴薯、玉米)、過甜的食物及飲料,也都容易造成三酸甘油脂過高,也要減少攝取。攝取魚油纖維 紅酒綠茶酌量吳靜芬建議,除應聽從醫師建議,準時吃藥外,平時還可以多攝取像是深海魚油、膳食纖維(蔬菜、水果、燕麥、全穀類、藻類),適量的紅酒、綠茶等健康食品,降低發生心臟疾病的機會。吳靜芬表示,心臟疾病大多數是可預防,只要避免動脈硬化的併發症,就減少近一半的整體死亡機率。除堅持少油、少鹽、少澱粉與精緻醣類外,食物少調味、多膳食纖維、多走路及不抽菸,都是預防心臟病的根本原則。吳靜芬說,民眾應重視身體發生的任何一個症狀,那可能都是心臟疾病的警訊,若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覺,要及早檢查與治療。▇ 如何預防心臟病1.飲食控制:少油、少鹽、少澱粉與精緻醣類2.戒菸3.規律運動4.控制高血壓、高血脂5.糖尿病的控制6.藥物控制7.牙齒保健8.謹防空氣汙染(資料來源/亞東醫院心血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吳靜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