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3 健康百科.新陳代謝
多喝水或解便能排除膽結石,真的嗎?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正解:錯。多喝水對於腎結石排除或許有幫助,對膽結石無效。多喝水或許能排出膽囊中的膽砂或膽泥、膽鹽,但膽液一旦形成結晶,變成膽結石,即使多喝水、解便或常運動,亦無法將膽結石排出體外。油膩、高油脂及膽固醇食物易刺激膽結石形成,建議飲食掌握清淡原則。諮詢:台北榮總胃腸科主治醫師黃以信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14-09-23 健康百科.新陳代謝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正解:錯。多喝水對於腎結石排除或許有幫助,對膽結石無效。多喝水或許能排出膽囊中的膽砂或膽泥、膽鹽,但膽液一旦形成結晶,變成膽結石,即使多喝水、解便或常運動,亦無法將膽結石排出體外。油膩、高油脂及膽固醇食物易刺激膽結石形成,建議飲食掌握清淡原則。諮詢:台北榮總胃腸科主治醫師黃以信
2014-09-23 健康百科.泌尿腎臟
【元氣周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案例故事:一名老阿嬤因右上腹痛、嘔吐不止,送醫院急診,診斷為膽結石合併急性膽囊炎,必須馬上手術,否則恐危及性命。醫師開刀取出30多顆結石,人瑞阿嬤住院16天就康復出院。健康檢查 膽結石才現形隨著營養改善及壽命延長,愈來愈多人在例行性健康檢查或超音波檢查時,發現有膽結石,包括達賴喇嘛、前副總統呂秀蓮和前行政院長張俊雄等人,都是膽結石患者。儲存膽汁 不是分泌膽汁台大醫院外科主治醫師賴逸儒指出,人的膽囊大小如同一個西洋梨,位於肝臟左右兩葉之間,較靠近右葉的下方。許多人誤以為膽汁是由膽囊分泌,其實,膽汁是由肝細胞分泌,經由肝管流至總肝管,再由膽囊管進入膽囊內。膽囊的功能是用來儲存、濃縮膽汁。膽汁滯留 形成異常結晶空腹時,膽囊內充滿了膽汁,當我們進食,膽囊就會收縮,把貯存的膽汁經由總膽管,注入十二指腸,達到消化脂肪的目的。一旦膽汁過度飽和,可能引起膽汁滯留,若加上體內酸鹼度和鈣質改變,或有機物質產生過多,膽囊內逐漸形成異常結晶物,就是膽結石。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王志堂說,在已開發國家,膽結石發生率有逐漸升高的趨勢,在台灣,也是國人常見胃腸道疾病。不過,並非所有膽結石患者都有腹痛或膽囊發炎等併發症,近2/3患者即使有膽結石,結石也是乖乖地留在膽囊內,無明顯症狀,多半在健檢時才發現它的蹤影。好發族群 4個F 女性居多臨床統計,有4個「F」屬於高危險群,包括肥胖(Fat)、年過40歲 (Forty)、女性 (Female)、吃太好 (Fair)。以性別來分,國內女性、男性膽結石好發比例,約為6比4或7比3,特別是近10年,20到39歲年輕女性膽結石個案,有逐年增加現象。膽結石種類 賴逸儒說,以膽結石結晶種類來分,可大致分成兩大類:1.膽紅素結石:通常是由鈣和膽紅素所構成。東方人較多膽紅素結石;慢性溶血疾病和肝硬化患者,出現色素性結石的併發症也頗高。2.膽固醇結石:顧名思義,就是平常攝取過多膽固醇,膽汁裡累積較多的膽固醇結晶。西方人多屬膽固醇結石。常見症狀 餐後陣痛到劇痛膽結石最常見症狀是右上腹疼痛,特點是晚上吃完大餐後,會出現陣發性疼痛,合併右肩膀痠痛。原因是當食物進入胃腸道,膽囊會開始收縮,這時如果膽結石卡在膽囊出口,或塞在膽囊通往總膽管的膽囊管時,因膽汁無法排出,造成膽囊內壓力升高,引起腹痛。王志堂表示,膽結石造成的疼痛,往往在發作後數分鐘內達到劇痛、絞痛程度,持續半小時到數小時才緩解。併發症 膽囊炎或胰臟炎如果腹痛持續無法緩解,並出現發燒、畏寒、惡心、嘔吐、心跳加速等症狀,可能是併發急性膽囊炎。這是因為結石持續塞住膽囊或膽囊管出口,膽囊內壓力升高,加上膽汁滯留,提高膽囊發炎風險,甚至有膽囊膿瘍、敗血症之虞。另一個常見的併發症是結石掉入總膽管後阻塞,引發黃疸、膽管炎或併發急性胰臟炎,後者症狀表現就是合併背痛。
2014-09-23 健康百科.消化系統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民國前1年出生,今年剛滿百歲的吳莊招妹老奶奶身體仍相當硬朗,大陸旅遊回國的隔天,一覺不醒,家人原以為她已安詳往生,後來發現她還有些微氣息,用力捏她手上的穴道把她弄醒。但醒來後,她卻狂吐不止,臉色蒼白,經送醫檢查發現,她的膽道塞滿了大大小小的結石,趕緊推進手術房開刀。「真是嚇人,」署立雙和醫院一般外科主任黃銘德透過腹腔鏡直探膽道,看到塞滿整個膽道的結石,差點嚇壞了,「那景像就像是進了礦坑,放眼望去儘是密密麻麻的黑黑結石,數也數不清。」黃銘德表示,超過七成的膽道結石都是從膽囊中掉下來的,吳奶奶卻非如此,他研判可能是她年輕時衛生環境不好,飲食不潔,常遭細菌或寄生蟲感染,膽囊及膽道慢性發炎,久而久之,這些發炎病灶即形成結石,並卡在膽道內。在腹腔鏡協助下,黃銘德仔細將結石一顆顆夾出來,算了算,總共66顆,小到米粒,大到像大型咖啡豆般,把直徑0.6 ~0.8公分的膽道,撐到2.5公分大小,差點撐破。吳奶奶從手術房推出後,直說命大,還要求帶5、6顆回家「留做紀念」。今天中午,吳奶奶在74歲長女及71歲四子陪伴下,從桃園縣八德老家重回雙和醫院,感謝醫療團隊的辛勞。少了成堆結石的負擔,她覺得輕鬆多了,走起路來健步如飛,「再過一陣子,我還要去美國玩一趟咧!」吳奶奶好動愛玩,光是美國就玩了13趟,歐洲、中美洲、日本、東南亞及澳洲也一玩再玩,就連非洲大陸,也留下足跡。黃銘德表示,老人是膽結石的好發族群,但像吳奶奶這種百歲人瑞,他還是第一次碰到,「簡直就是國寶。」 ※延伸閱讀》.「F4」膽結石好發族.膽結石 可以不開刀嗎?.不吃早餐 小心膽結石找上你!.膽結石治療觀念釐清【2009/03/31 聯合晚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消化系統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雙和醫院一般外科主任黃銘德表示,不少膽道結石都和感染發炎有關,老人家活得夠久,經飲食而導致肝膽感染的機率高,併發結石的比率當然也比其他年齡層高。在所有飲食感染中,黃銘德常碰到一些嗜吃淡水魚生魚片的患者,肝膽裡滿滿是寄生蟲,時間久了,寄生蟲引發的感染即易演變為結石,終至塞滿膽囊或膽道。台大醫院腸胃科主治醫師陳建全表示,同樣是膽道結石,老人家表現在外的臨床症狀比較不典型,頂多只是上腹部疼痛不適而已,不像年輕人出現黃疸、發燒及右上腹疼痛那麼激烈,診斷時應特別小心。面對高壽患者,陳建全通常會安排較不具侵入性的腹部超音波檢查,若有需要再安排抽血,檢測黃疸值,再依結石多寡決定治療方式。如果是膽結石,可由外科醫師經腹腔鏡手術把膽囊摘除,若是膽道結石,則由腸胃內科醫師從十二指腸進去,把結石一顆顆取出來。 ※延伸閱讀》.「F4」膽結石好發族.膽結石 可以不開刀嗎?.不吃早餐 小心膽結石找上你!.膽結石治療觀念釐清【2009/03/31 聯合晚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消化系統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中醫師吳國斌表示,預防膽道疾病須熟記五大原則──心情愉快、大便通暢、規律吃早餐、減肥不過速、少吃容易誘發膽道疾病食物。吳醫師指出,傳統中醫認為,情志不調、肝氣鬱結、疏泄失職、膽汁瘀滯等是形成膽囊炎及膽結石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修身養性、時時保持心情愉快,以及避免發怒、憂鬱、焦慮等為預防及治療膽道疾病最好的方法,民眾千萬不可忽視其重要性。維持大便通暢也是很重要的,經常便秘是誘發膽囊炎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民眾要防止便秘,保持大便通暢;經常不吃早餐的人極易罹患膽石症,其發病的機制為空腹可使膽汁分泌減少,膽汁中膽痠含量降低而膽固醇含量不變,形成一種高膽固醇膽汁,使膽汁中的膽固醇呈過飽和的狀態,從而在膽囊內析出膽固醇的結晶而產生結石,民眾應有規律地吃早餐。根據研究顯示,以節食方式容易體重迅速下降的肥胖者,在四個月內將有三分之一的人可能罹患膽石症,其原因主要是快速減肥引起膽汁瘀滯,糖蛋白增加而促進膽石核心形成。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如肥肉、動物內臟、蛋黃、魚子等)、油炸食物、辛辣食物、人造奶油、汽水、咖啡、糖製品、巧克力等皆因避免食用。另外,酒類、刺激性食物或濃烈的調味品均可能導致膽結石發作,也應盡量避免。※延伸閱讀》.「F4」膽結石好發族.膽結石 可以不開刀嗎?.不吃早餐 小心膽結石找上你!.膽結石治療觀念釐清【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消化系統
【聯合報/記者曾增勳/桃園報導】 桃園市敏盛醫院肝膽科主治醫師林佳賢昨天表示,民眾如果心窩往右側,出現抽筋式疼痛,往往會誤會是胃痛,其實這是膽結石、膽管結石的症狀,不容忽視,尤其膽結石、膽管結石,好發在30至50歲的中年男女。林佳賢表示,阻塞性黃膽引發肝炎,與B肝不同。林佳賢表示,B肝可以吃藥治療,若是阻塞性黃膽就要手術清除,民眾平常飲食、生活居就要注意,以免膽管結石阻塞,誤為胃痛,延誤就醫。 【2010/02/11 聯合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消化系統
【聯合報/記者游明煌/基隆報導】 你常有肚子悶痛、胃腸脹氣、腰酸背痛,又都治不好嗎?基隆長庚醫院外科主任黃挺碩發現有多名患者有類似症狀,看過不少醫生,最後照超音波查出是膽結石,開刀治療才解除病痛。黃挺碩指出,一名婦人因經常腰酸背痛,且肚子常有悶痛感覺,看過婦產科,以為是骨盆腔的婦科問題,但還是找不到原因,後來會診才查出是膽結石。黃挺碩說,膽結石患者最多的症狀就是肚子悶痛、胃腸脹氣,嚴重起來會有絞痛情形,大部分民眾會以為吃壞肚子或腸胃炎,就醫卻一直都看不好,最可能的原因就是患了膽結石。他表示,膽結石目前最新的醫療方式是進行「微創腹腔手術」。黃挺碩說,這種手術只要在肚臍周圍割1道約2公分的小傷口,即可實施膽囊切除術,不會留下大疤痕。 【2010/03/28 聯合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消化系統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膽結石有時造成劇烈疼痛,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副院長孫茂峰在一場研討會中指出,研究顯示,針灸助緩解膽絞痛,效果比很多正規藥物的理想,但針灸治療的前提是不能因為止痛而影響診斷與後續實質的治療。孫茂峰醫師表示,研究發現,針灸助緩解膽、腎絞痛的效果比正規藥物還好,還能解除痙攣,然而治療上仍須留意正確診斷與整體治療評估。肝臟分泌的膽汁暫時濃縮儲存在膽囊中,當食物通過十二指腸時,膽囊就收縮把膽汁送往十二指腸以助消化食物。膽汁的主要成分為膽固醇、卵磷脂及膽酸的溶解狀態,當相互間的比例不平衡時,通常是膽固醇太多、膽酸太少,就會造成過飽和狀況,沈澱而形成結石,膽固醇的過飽和雖是產生膽結石的必要條件,但並非絕對條件。而膽囊的收縮力,粘膜的吸收率、鈣的濃度等也影響結石的生成,這些因素與體質遺傳有關。至於膽色素結石方面,則是某些人的膽汁內有過多的膽色素,例如溶血性貧血的病人,特別容易產生膽色素結石。醫師指出,一般來說,膽結石問題也有家族性的傾向,服用荷爾蒙製劑或降血脂肪製劑者也較容易發生膽固醇結石。在預防上,基因遺傳的因素目前無法控制,僅能從避免攝取過高膽固醇食物,避免快速增重、減重,不要暴飲暴食,降低發病風險。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消化系統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現代人飲食過於油膩,往往是造成膽結石的元兇。中醫師李明哲表示,膽結石常見在肥胖、40歲以上、女性等族群身上。膽結石患者往往是等到石頭變大,便會引發腹部疼痛,一痛就可能持續幾個小時,並引發噁心嘔吐感。中醫認為,此症與溼熱久蘊不散,膽汁久瘀不暢,進而凝結成砂石有關。中醫師李明哲表示,膽結石有很多人平常沒有症狀,是做身體檢查或是肝膽超音波,才無意間發現有膽結石。往往等到石頭變大,便可能會產生右上腹部疼痛,疼痛持續約幾個小時,會放射到背部或是右肩,有時會引發噁心嘔吐感,而常被誤診是胃痛、胃脹氣;膽結石嚴重的時候還可能導致急性膽囊炎、急性胰臟炎、膽道炎,這是由於膽石堵塞在不同地方所引起,若是阻塞引起膽汁逆流也會引發黃疸。醫師指出,膽結石屬於中醫的「膽脹」、「脅痛」等範疇。中醫認為膽結石的病因病機是飲食失節,情志不暢等原因引起肝氣鬱結,肝膽疏泄不佳,造成溼熱久蘊不散,則膽汁久瘀不暢便凝結成砂石,造成不適。長期飲食不正常,又吃的油膩,造成右上腹脹痛,可能是膽結石作祟。中醫師李明哲表示,門診中一名40多歲的婦人,因為工作的關係,常飲食不正常,下班後10點才去吃晚餐,又喜歡暴飲暴食,出現胃部脹氣嚴重,右上腹悶痛不舒服,配合檢查肝膽問題,才發現體內有膽結石3顆在膽囊內。李明哲醫師表示,這名婦人因為工作是在百貨公司當櫃檯小姐,常常飲食不正常,下班後10點才去吃晚餐,又喜歡暴飲暴食,而出現胃脹氣問題,尤其是吃油膩的時候會加重,右上腹常常會感到脹痛,有時會胃口不開不想吃東西,都自行購買胃藥來緩解不適,近期吃胃藥都沒有改善。就診時,觸診發現患者胃部脹氣嚴重,按壓右上腹會悶痛不舒服,也有便秘現象,睡眠不安,尤其是太晚吃飯會悶脹到無法入睡,最近三年體重也增加了5~6公斤以上,體型肥胖。李醫師表示,針對這名患者治療,一開始給予胃藥治療兩週,症狀時好時壞,同時建議患者去西醫腸胃科檢查肝膽問題,結果發現體內有膽結石3顆在膽囊內,之後給予疏肝理氣的小柴胡湯,加上降逆止嘔的藥物(半夏、陳皮、厚朴)以及化石藥物(金錢草、雞內金、鬱金、海金砂),兩周後症狀明顯改善,繼續服用三個月,膽結石已經從3顆變1顆,也終於沒有不舒服的症狀產生。膽結石患者日常飲食有何須注意?中醫師李明哲表示,低纖維、高卡路里、高澱粉飲食,容易導致膽結石。也應避免迅速減重,或是斷食吃很少,或是不吃肉也容易導致膽結石。飲食上建議選擇五榖纖維等,像是麵包,選擇全麥類,也較可以降低膽結石的機會。醫師表示,避免熬夜、作息正常、保持心情愉悅,也是預防結石產生不可或缺的因素。三餐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早餐也很重要。此外,服藥要注意,避免隨便服用避孕藥、黃體素、減肥藥,這些藥物容易導致膽結石。茶飲方部分,醫師建議,若是無症狀膽結石,可以用「四金茶飲」來調理,讓石頭有機會排出,準備金錢草、雞內金、鬱金、海金砂各5錢,甘草2錢,加入3000C.C水煮30分,當茶飲喝。可以喝2~4週再去檢查。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消化系統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膽結石中醫治療,可應用哪些藥方調理?中醫師李明哲表示,膽結石治療方向,可配合疏肝理氣調理,臨床上主要應用的藥方主要如有小柴胡湯、柴胡疏肝湯,對於疏肝解鬱;疏肝健脾,行氣活血作用有幫助。中醫師李明哲表示,膽結石藥方治療用使用,由於中醫強調,膽為「中清之腑」,以通降下行為順,因此應佐以通裏攻下以善其後。在疏肝理氣治療部分,臨床上常見藥方包括有:疏肝解鬱的小柴胡湯,組成包括柴胡、半夏、黃芩、人參、大棗、甘草、生薑。小柴胡湯可應用來治療適應症包括胸脅苦滿,心煩喜嘔,口苦,目眩,咽乾,食慾差等的改善。此外,小柴胡湯的應用也相當廣泛,現代醫學研究也發現,像是用在治療肝病,也有幫助安定肝細胞膜的作用。以及在抗發炎的效果調理也有幫助。李醫師表示,此外,膽結石疏肝理氣用藥,還有柴胡疏肝湯,組成包括柴胡、川芎、陳皮、炙甘草、香附、枳殼、白芍;也具有疏肝健脾,行氣活血的作用。可用來主治發冷發熱、肝鬱氣滯脅、肋疼痛、呼吸急、脘腹脹等症候。方中柴胡可疏肝解鬱;枳殼、陳皮、香附,行氣散結。柴胡疏肝湯常與滋腎補脾胃藥配伍使用。膽結石治療常配合袪濕利膽調理。李明哲表示,除了疏肝理氣,膽結石調理也常配合袪濕方式,排除體內多於水分,同時藉由排石化石的中藥,以及理氣止痛的藥,如川楝子、延胡索、木香等,才算是完成膽結石治療從初期到後期,完整的階段調理。李明哲表示,膽結石治療方向在袪濕,可用茵陳蒿湯去濕利膽,含有茵陳,梔子,大黃,還有茵陳五苓散,組成包括茵陳蒿、澤瀉、茯苓、豬苓、白朮、桂枝。其中,茵陳蒿湯可應用於急性膽囊炎濕熱型者調理。而茵陳五苓散除濕袪熱也可治黃疸,濕熱發黃,煩渴便祕,小便黃赤,口渴躁煩等症候。亦可用排石化石的金錢草、雞內金、鬱金、海金沙,理氣止痛的川楝子、延胡索、木香、香附;根據患者不同表現加減用藥治療。若患者噁心嘔吐嚴重的話,可以加入生薑、半夏、陳皮;若是便秘嚴重,則常用大黃、厚朴、枳實等。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消化系統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右上腹疼痛,伴有嘔吐,可能是急性膽囊炎作祟。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常務監事陳曉鈞表示,膽囊炎發作較急。腹痛是主要症狀。表現出右上腹疼痛,常伴有嘔吐,疼痛可能放射到右側背部或肩部。伴有膽結石的患者疼痛也會更為劇烈。中醫認為,此症與肝膽氣鬱,橫逆犯胃,氣機阻滯有關中醫師陳曉鈞表示,急性膽囊炎可能由細菌感染所致,或高濃渡濃縮的膽汁,逆流入膽囊的胰液,產生的化學刺激引起。慢性膽囊炎多有反覆急性發作史,由於發炎使膽囊壁黏膜損壞,影響正常濃縮膽汁的功能,當膽囊壁嚴重破壞並為疤痕代替時,舒張和收縮功能也隨著喪失,食物消化和吸收都受影響。中醫認為,此症多由於憂慮惱怒,肝膽氣鬱,侵犯到胃,氣機阻滯所致。或由飲食不節,過食肥甘,損傷脾胃,脾胃運化失常而生濕蘊熱。當濕熱久蘊不散、便可能凝結成石。陳醫師表示,由於細菌的感染,病人可能出現高熱寒顫,右上腹有明顯壓痛,併有肌肉緊張,按壓右上腹時病人不敢深呼吸,有時可壓到或看到腫大的膽囊。也常有消化不良的表現,如吃東西後上腹飽脹,噯氣等。吃了油膩食物有時可能引起疼痛。若同時有膽結石存在,則常有絞痛劇烈出現。臨床上須配合檢查或進行膽囊攝影確診。中醫治療、調理膽囊炎,從疏肝解鬱,利膽止痛著手。陳曉鈞表示,治療上以疏肝利膽為基礎。氣血不足,損傷脾胃,氣血生化無源,導致氣血虧虛,則應調補氣血;陰虛或陰血虧耗,則宜以滋陰潛陽用藥調理為主。陳曉鈞醫師表示,膽囊炎中醫辨證治療用藥部分,「氣滯型」者常見脅脘隱痛,腹脹痛或竄痛,牽引到肩背,伴噁心嘔吐,口苦咽乾,吃東西少但腹脹,發熱不重,苔薄白,脈弦緊等。治療宜疏肝理氣,清熱止痛。藥方可用茵陳、龍膽草、柴胡、黃芩、木香、元胡、白芍、生大黃、鬱金、香附、雞內金。「濕熱型」者可見包括右上腹持續脹痛,時有陣發,頭暈目眩,身倦無力,心煩嘔噁,口渴不欲飲,多有目黃、身黃,黃如橘子色,尿黃濁,便秘,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等。治療宜清利濕熱,疏肝理氣。藥方可用銀花、連翹、板藍根、生大黃、黃芩、半夏、木香、丹皮、赤芍。「實火型」者表現為右上腹持續性脹痛,痛劇而拒按,上腹痞悶,高熱氣粗,口苦心煩,或有嘔噁,便秘尿赤,舌質紅,苔黃燥,脈弦數。治療宜清肝瀉火,利濕通下。可用生大黃、龍膽草、敗醬草、梔子、茵陳進行加減調理。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消化系統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膽囊炎患者常見在餐後或半夜發病,出現右上腹持續性疼痛。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名譽理事長林展弘表示,膽囊炎是細菌性感染或膽汁成分改變,引起的膽囊炎性病變。一般認為與飲食不節、吃過多油膩有關,多見於35~55歲的中年人。中醫師林展弘表示,急性膽囊炎主要常見成因有:膽囊管梗阻,九成由膽結石所致;或細菌感染;以及胰液返流、膽汁成份改變等因素。慢性膽囊炎是膽囊的慢性遷延性炎症,可能與膽石病同時存在,也可能因膽汁鬱積而致。不少患者在進油膩晚餐後半夜發病,因高脂飲食可能使膽囊加強收縮,使膽汁通過膽道流入十二指腸,促進脂肪的消化和吸收。此外,如果體型肥胖,或代謝差、神經內分泌調節障礙、膽結石等,膽汁就易滯留在膽囊裡,膽汁中的水分逐漸被吸收,使膽鹽濃度增高,而膽鹽會刺激膽囊黏膜發炎。一開始還是無菌的,隨著細菌乘機侵入,便由無菌性膽囊炎開始轉變為感染性膽囊炎。林醫師表示,急性膽囊炎發作主要表現為劇烈疼痛或全腹痛。開始右上腹持續性疼痛、陣發性加劇,可能向右肩背放射;常伴發熱、噁心嘔吐。慢性膽囊炎可見出現上腹部悶脹、噯氣、胃部灼熱等,與潰瘍病或慢性闌尾炎接似;膽囊區可能有輕度壓痛或叩擊痛。膽囊炎慢性發作階段應配合健脾補腎調養。中醫師林展弘表示,慢性膽囊炎多數表現為膽源性消化不良,除了可見肝鬱氣滯;肝膽濕熱症候,也會影響到脾、腎,應適當配合健脾補腎調理。林醫師表示,慢性膽囊炎中醫辨證用藥,針對「肝鬱氣滯」者,症狀可見易怒,脅痛或上腹痛、脘脹噯氣,舌淡苔白,脈弦細。治療宜採疏肝解鬱,活血化瘀,藥方可用柴胡疏肝湯加減。若屬於「肝膽濕熱」者,表現包括腹痛拒按,口苦、咽乾,噯腐,便結,尿赤,舌紅,苔黃,脈弦滑。治療宜清利肝膽濕熱,可用大柴胡湯合薏苡仁湯加減。另外,還有「脾腎兩虛」者,表現可見隱隱持續腹痛,喜按喜熱,吃的少,便溏,心悸暈眩,虛煩少眠,月經不調,舌淡苔白,脈弦細。治療宜健脾補腎,可用參苓白朮散加減調理。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消化系統
【元氣周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資料來源/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王志堂】 Q網路上廣為流傳的「排膽結石食療法」,號稱連喝5天蘋果汁,接著再喝橄欖油拌檸檬汁,最後以瀉鹽加溫水,隔天就會排出結石,是真的嗎?A這些都沒有科學證據證實有效,如果真能如此,醫院豈不都要關門了。
2014-09-23 健康百科.消化系統
【元氣周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資料來源/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王志堂】 切除膽囊後的「無膽」之人,還是會有膽汁。王志堂說,肝臟照樣製造及分泌膽汁,只不過少了一個暫存膽汁的倉庫罷了。患者術後初期應避免攝取油膩食物及食量過大,偶有輕度稀便和腹脹,但會隨著時間慢慢恢復正常。
2014-09-23 健康百科.消化系統
【元氣周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資料來源/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王志堂】宜 1.定食定量2.多吃蔬果等高纖食物 3.多吃花生、核桃、榛果 4.低糖飲食 5.適當補充水分 忌1.暴飲暴食2.高膽固醇飲食3.過多動物油脂4.過多澱粉類食物5.空腹超過12小時
2014-09-23 健康百科.消化系統
【元氣周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資料來源/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王志堂】檢查方式腹部超音波 正確率90%-95%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王志堂指出,大約只有10%的膽結石可經由X光檢查發現,臨床上,主要以腹部超音波診斷。腹部超音波不但方便,且無侵襲性,正確度可達90%至95%,特別是病患空腹8小時後,膽囊內充滿膽汁,很容易篩檢有無結石。另外,由於膽結石併發症可能輕微,也可能嚴重,甚至有生命危險,醫師多半會依臨床問診、理學檢查、抽血檢查,以及影像學檢查(如腹部電腦斷層掃描),鑑別診斷。治療方式1.無症狀 傾向不積極治療很多民眾健檢時發現有膽結石,不知如何是好。王志堂表示,膽結石一旦形成,通常不會自行溶解消失,治療原則主要取決於有無症狀、是否有併發症,對於無症狀膽結石,傾向不必積極治療。2.小結石 可服藥溶解縮小溶膽結石藥物:如果膽囊功能正常,且結石較鬆散如膽沙,或小於1公分的膽固醇結石,可服用溶解膽結石藥物,改變膽鹽數量及膽汁成分。降血脂藥物:部分膽固醇結石患者,可利用降血脂藥物,降低膽汁內膽固醇成分。一般以膽結石較小、非肥胖者及年輕人,經過治療後,可預期結石溶解變小的機率較高,但無法完全消失。3.手術治療 沉默性膽結石可以不理會,但據統計,一旦診斷出膽結石,5年內有10%、20年內有20%機率會出現明顯症狀,少部分還有併發症,這類病人就要積極治療。臨床上,對於單純無併發症急性膽囊炎,以內科治療為主,先以抗生素控制發炎現象,並投與止痛劑,必要時再輔以手術治療。●體外震波碎石術 易塞住膽管 體外震波碎石術,國內曾有幾家醫學中心嘗試,僅有不到2成病患結石消失,但復發率高,而且它不像腎及泌尿道結石,可自然排出。膽結石震成小碎石,掉到膽管部位,反而容易塞住,引發併發症。●腹腔鏡膽囊切除 成功率95%台大醫院外科主治醫師賴逸儒表示,若膽結石反覆發作或發生併發症,才建議手術治療。由於開刀器械及技術的進步,近9成病人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取代傳統剖腹膽囊摘除術,前者手術方式只需在腹部開3到4個小洞,甚至只要在肚臍附近的1個小切口,病人恢復時間大為縮短,感染機率低。一般而言,術後1至2天即可出院,成功率可達95%以上,一周後即可正常生活。●誰不適合做腹腔鏡膽囊切除?嚴重凝血異常患者、肝硬化末期、曾開過刀而腹腔內粘黏,以及嚴重心肺衰竭患者,不適合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重症患者或因其他疾病無法動手術者,可先接受經皮穿膽引流及抗生素治療,等身體狀況許可,再接受手術。
2014-09-23 健康百科.消化系統
【聯合報╱記者陳永順/嘉義縣報導】六十五歲蘇姓婦人日前因腹絞痛送醫,竟從嘴巴吐出四顆膽結石,醫師進一步檢查,發現婦人的小腸與胃連接處卡了一顆四乘三公分的大結石,連夜開刀取出,撿回一命。嘉義大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尹文耀說,膽結石在婦人體內經過胃、食道及口腔約長六十公分「旅行」後吐出來,十分罕見;口吐結石,也成為婦人救命關鍵,若再晚一點發現,可能致命。蘇姓婦人有膽結石病症,一個月前肚子絞痛,到醫院掛急診,醫師在她吐出的膽汁中,發現有四顆直徑一點五公分、重約十公克結石。尹文耀研判這些吐出來的小結石,應是膽結石掉落十二指腸後,造成小腸阻塞腹痛原因。透過影像檢查,下腹部果然有明顯陰影,緊急手術取出卡在小腸中的大結石,約四乘三公分大、重約四十公克。蘇婦在小腸暢通後,十天後出院。尹文耀說,病人膽囊的結石可能比較堅硬,長期壓迫腸壁,導致發炎、壞死,在膽囊與腸間形成一個瘻管通道,就像一條捷徑,大結石掉落十二指腸後,小結石也跟著掉落,大結石阻塞十二指腸或小腸前端,病人才罕見吐出小結石。
2014-09-23 健康百科.消化系統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慢性膽囊炎容易與一般腸胃症混淆。中醫師陳京慶表示,腹痛依照疼痛的部位以及發作形式的差異,也代表著不同器官的問題。慢性膽囊炎會造成上腹疼痛,但容易被當一般的腸胃疾病,而被民眾忽視,造成病情延誤。中醫師陳京慶表示,在右上腹痛的範圍裡面所包含的器官有十二指腸、一部分的胃及大腸小腸、及肝膽相關組織等,而膽囊炎則是右上腹疼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以膽囊炎的成因來說,絕大部分是因膽結石所致,膽囊結石阻塞膽管是最常見的急性膽囊炎成因,膽管因為阻塞導致膽汁鬱積,以及細菌孳生造成急性發炎,最明顯的症狀是右上腹疼痛、噁心嘔吐、食慾差及發燒等。在觸診時也常常可以發現有腫塊,一般可以由檢驗白血球及超音波等,判斷是否為急性膽囊炎。陳醫師表示,慢性的膽囊炎因為不如急性強烈,以及常會合併腸胃症狀如脹氣、消化不良、吃油膩不適等,容易被當一般的腸胃疾病忽視,造成病情延誤。如慢性膽囊炎長期不處理,日久可能會造成急性膽囊炎,或是膽結石成長後演變成更嚴重的膽管阻塞,進一步演變成胰臟炎等問題。醫師提醒,當上腹常疼痛不適時,最好盡快求醫處理,辨別問題並加以治療。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消化系統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飲食過於油膩,小心膽囊炎上身。中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醫師王玟玲表示,門診中一名中年男子,過去就有膽結石病史,平常應酬多,長期有吃高熱量油膩的食物習慣,並經常喝酒,導致急性膽囊炎發作,屬於典型飲食習慣差所致。中醫師王玟玲表示,這名患者有一天在大陸聚餐後,出現右上腹痛、發燒、寒顫、疲倦、噁心嘔吐、食慾減退等症狀,緊急送醫後,診斷為急性膽囊炎,經由西醫治療後改善。醫師指出,後來患者又因為擔心發作,而尋求中醫調理。臨床上針對這名患者,治療原則為清熱利濕、健脾理氣、活血化瘀。處方給予大柴胡湯加減,配伍金錢草、茵陳清熱利膽,海金沙、雞內金健脾消積化石,川楝子、鬱金、木香行氣利膽止痛,延胡索、紅花活血化瘀止痛。並提醒患者,應確實改善經常高熱量油膩食物的不良習慣,以免再次急性發作。膽囊炎可配合中藥茶飲方調理。中醫醫師王玟玲表示,藥膳茶飲方,針對急性膽囊炎保健調養,可選擇金錢草、茵陳、大黃等入方作為茶飲,幫助清熱止痛。而慢性膽囊炎,配合健脾;行氣,可選擇海金沙、雞內金、陳皮等入方調理。藥膳茶飲方日常保健部分,王玟玲醫師表示,針對「急性膽囊炎」,藥材可準備金錢草5錢、綿茵陳3錢、川楝子2錢、木香2錢、大黃1錢。做法為準備1500C.C水煮,煮滾後,小火十分鐘,去藥渣後於早晚飯後溫服。這道茶飲可幫助清熱解毒、利膽止痛作用。「慢性膽囊炎」者,材料可準備海金沙、雞內金、木香、鬱金、陳皮各等量,烏梅5枚。做法為上述藥材磨粉,三餐飯後,每次取3公克,以500C.C溫水沖泡。這道茶飲可幫助健脾消食、行氣止痛作用。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消化系統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專題報導】 不吃早餐、暴飲暴食的人,不但容易有膽結石,也可能出現膽囊息肉。宏恩醫院胃腸肝膽科暨家庭醫學科主任醫師譚健民表示,當一個人不吃早餐、暴飲暴食,膽囊就無法規律收縮、排出膽汁。膽汁在膽囊停留過久時間,就會刺激膽囊黏膜,使得膽囊容易出現突出物,形成膽囊息肉樣病變,若已有膽囊息肉,在膽汁刺激下,膽囊息肉可能變大、變多。想預防膽囊息肉,除了吃飯定食定量,飲食也要攝取低膽固醇飲食。譚健民醫師分析,吃太多蛋黃、動物內臟、海鮮、肥肉等高膽固醇食物不僅會加重肝臟負擔,多餘的膽固醇更會形成結晶,沉積於膽囊壁,因此就容易產生膽囊息肉。建議平常不要吃太多高膽固醇食物,尤其是晚餐吃太油,消化道更會受不了。有些人擔心膽囊息肉與膽囊癌有關聯。美國梅約醫學中心腸胃科主治醫師邁克‧皮可(MichaelF.Picco)表示,雖然膽囊息肉也可能是癌病變,但機會微乎其微。從膽囊息肉大小可以大致判斷是良性還是惡性。如果膽囊息肉直徑小於一公分,是癌症的機會就不大,且通常不需要治療。不過醫師如果看到膽囊息肉出現異常變化,可能會要求患者接受進一步影像學檢查,像腹部超音波、內試鏡超音波都能用來檢查膽囊情況。邁克‧皮可醫師指出,一旦膽囊息肉直徑超過一公分,就比較可能是癌症。對於尺寸較大的膽囊息肉,治療方式則以膽囊切除術為主。若膽囊息肉直徑超過一點八公分,是惡性腫瘤的機率便大大增加。當膽囊息肉合併有膽結石,醫師多半也會建議患者接受膽囊切除術。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消化系統
【聯合報/記者段鴻裕/花蓮報導】署立花蓮醫院上個月收治3個女性膽結石病例,3人經開刀治療後已出院,外科主任李清龍說,膽結石的真正原因至今不明,但與膽固醇過飽和有關,俗稱「F4」(肥胖、多生育的40歲女性)罹患率比較高,一般好發率方面,女性與男性的比例約3比1。署立花蓮醫院昨天發表膽結石病例的研究,李清龍說,膽結石是常見的消化系病症,形成原因不明,一般認為與膽固醇過飽和有關,此外膽汁滯留膽囊過久、肥胖、飲食、種族等因素都可能是附加原因。「F4」 肥胖逾40歲…膽結石多見於肥胖、35至55、女性、長期禁食者及多次懷孕的女性身上(F4:fat肥胖、fertility多產、forty40以上、female女性)。李清龍提醒必須注意的是,膽結石大於2公分、膽囊瘜肉大於1公分及鈣化的膽囊,可能會轉變成「膽囊癌」。李清龍說,膽結石的治療方式,早期採取體外震波碎石,但效果不佳且可能造成膽囊附近血管破裂,已被外科捨棄。開刀治療方式,有傳統的膽囊切除術,在腹部形成15至20公分的疤痕、約需住院7至10天;主要採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約在腹部或肚臍形成1至4個小孔,住院2至5天即可,在外國如是簡單的膽囊結石手術,當天就可出院。
2014-09-23 健康百科.消化系統
【聯合報╱記者趙容萱/台中報導】台中市一名45歲的粉領族因工作壓力大,經常熬夜加班,隔天睡到快中午才起床,早餐幾乎沒吃,只要晚上吃大餐、比較油膩的肉類,會覺得肚子隱隱作痛,吃胃藥又無法改善,直到痛到受不了就醫,才發現是膽結石作怪。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重症暨外傷中心醫師羅鴻捷說,食用油膩、高油脂、高膽固醇食物,如牛排、海鮮、龍蝦、螃蟹等,容易引起膽結石發作,患者常出現右上腹發脹、疼痛,症狀較易與胃潰瘍混淆,被當成胃痛,嚴重者可能膽囊或膽囊管、總膽管阻塞,導致細菌感染,甚至引發敗血性休克。膽汁為肝臟製造,濃縮後排至膽囊儲存,外觀為液體或半液體狀,吃東西時,膽囊收縮會排出膽汁,幫助食物消化吸收。不過,遺傳、膽固醇、個人體質等因素,會造成膽液形成結晶、結石,一旦造成膽結石,無法靠喝水或運動排出。羅鴻捷說,膽結石好發於40歲以上女性、50歲以上的男性,女性是男性的二倍,與女性黃體激素較多有關,油膩、高油脂及膽固醇食物易刺激膽結石形成,飲食應掌握清淡原則,另外,不吃早餐、節食不碰油脂等,也易使膽液形成結晶、結石,導致膽結石。羅鴻捷指出,臨床上發現,很多女性病患剛開誤為胃痛,但吃了胃藥也沒有緩解,痛到掛急診,才發現是膽結石,建議病患出現肚子痛應立即就醫,透過腹部超音波做鑑別診斷。羅鴻捷說,如果曾出現膽結石發作,應考慮開刀治療,患者可採取腹腔鏡手術切除膽囊,如此一來,膽汁或膽鹽將從肝臟直接流至小腸,部分患者術後一開始可能容易腹瀉,但一段時間後會改善。
2014-09-23 健康百科.消化系統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專題報導】最近「法官告名醫」的案件,備受各界關注。台北地方法院審判長李英豪多年健檢均發現膽囊息肉,3年前接受台大外科主治醫師胡瑞恆以腹腔鏡手術切除膽囊,但事後他獲知膽囊內沒有息肉,自認「白挨一刀」,因而提告。根據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統計,近年來例行健檢或腹部超音波檢查民眾,平均10至20人,就有1人有膽結石。包括達賴喇嘛、前副總統呂秀蓮和前行政院長張俊雄等人,都是膽結石患者;至於膽囊息肉,雖不如膽結石普遍,但也有增加趨勢。儲存膽汁 不是分泌膽汁新竹國泰醫院院長李嘉龍指出,膽囊大小如同西洋梨,位於肝臟左右兩葉間,較靠近肝右葉下方。許多人常誤以為膽汁由膽囊分泌,其實,膽汁由肝細胞分泌,膽囊則用來儲存膽汁。進食之際,膽囊就會收縮,把貯存的膽汁經由總膽管,注入十二指腸,消化脂肪。李嘉龍說,膽結石是在膽囊內發現異常結晶物,大致可分為膽固醇結石、膽色素結石,以及兩種成分混合的結石。膽固醇結石,顧名思義就是平常攝取過多膽固醇,膽汁中累積較多膽固醇結晶;膽色素結石,好發於本身有慢性溶血疾病、肝硬化及依賴全靜脈營養的患者。20到39歲 膽結石女趨增哪些人是好發膽結石族群?台大醫院外科主治醫師賴逸儒表示,國內好發膽結石比例,女性和男性相比,約6比4或7比3,特別近10年,20到39歲年輕女性有膽結石者,有逐年增加現象。並非所有膽結石患者都有腹痛或膽囊發炎等併發症,近三分之二患者沒有明顯症狀。膽結石常見症狀是偶爾吃完大餐後,右上腹出現陣發性疼痛、腹脹感,往往在發作的幾分鐘內達到劇痛、絞痛的程度,之後持續半小時到數小時緩解。反覆發作 最好手術治療賴逸儒說,膽結石一旦形成,不會自行溶解消失,治療取決有無症狀及合併症,如急性膽囊炎、急性胰臟炎等。無症狀膽結石,傾向不積極治療,如果結石較鬆散如膽砂,可服用溶解膽結石藥物,讓膽汁循環變好;部分膽固醇結石患者可以降血脂藥物改善,但膽結石反覆發作或發生併發症,建議手術治療。至於膽囊息肉,李嘉龍指出,指長在膽囊內壁突起的贅生物,可能是息肉,也可以是黏膜皺摺或膽固醇沉澱的結晶物等非腫瘤型的息肉。臨床所見的膽囊息肉。大部分都是非腫瘤型息肉。李嘉龍表示,絕大多數膽囊息肉沒有外顯症狀,在例行健檢由腹部超音波檢查,或膽結石開刀切除膽囊後,在病理檢驗時才發現。由於膽結石和膽囊息肉都在超音波下有小白點,兩者容易混淆。改變飲食 多食纖維蔬果 隨著攝取高油脂飲食及壽命延長,使膽結石和膽固醇型息肉容易滋長,有家族性膽結石者,下一代也容易有此體質,建議應改變飲食習慣,多食纖維豐富蔬果、減少高熱量、高蛋白食物,以減低膽結石、膽囊息肉增生機率。 逾50歲 息肉>1公分 最好切了它膽結石或膽囊息肉,需要開刀嗎?台大醫學院一般醫學科教授吳明賢指出,對於沒有症狀的膽結石,一般不需特別處理;但如果已有症狀,就會建議患者考慮切除。主要是要避免膽結石的三大併發症,包括急慢性膽囊炎、總膽管結石與感染,以及急性胰臟炎。至於膽囊息肉,吳明賢表示,沒有症狀的膽囊息肉,部分與先天體質有關,部分可能是細砂型膽結石,過去醫學研究發現,小且無症狀的息肉,經多年追蹤仍不礙事,如果一年內沒有變化,就可延長檢查時間。要注意的是,息肉如果有逐年增大趨勢,直徑大於1公分,且病患年齡超過50歲,必須擔心有癌化之虞,此時建議切除。吳明賢說,一旦膽囊癌已侵犯到肝臟,或有明顯的黃疸,預後甚差,5年存活率不到10%,這也是醫師懷疑病患有膽囊息肉時,會考慮較多的原因。吳明賢表示,不論是診斷膽結石或膽囊息肉,目前以腹部超音波為主,既方便又安全,腹部電腦斷層掃描解像力不如超音波。超音波唯一缺點,是影像下所發現的疑似息肉,必須開完刀送病理檢驗,無法在術前確認是否為息肉。 F4膽結石高危險群Fat 肥胖Forty 年過40歲Female 女性Fair 吃太好 
2014-09-23 健康百科.消化系統
【聯合報╱記者張念慈/新竹報導】端午節才過,台大新竹醫院急診室就出現膽結石病人因大吃大喝,造成上腹痛前來求診。急診醫學科醫師杜雄表示,亞洲人膽結石盛行率約3-15%,很多膽結石疼痛都發生在進食高油脂類食物後,提醒民眾用餐時清淡為主。杜雄說,不少民眾假期聚餐,吃進些高油脂類食物,假期結束後,急診常出現患有膽結石的病人因右上腹痛而前來求診,就是因為大吃大喝。膽結石併發症包括突發上腹痛、急性膽囊炎及胰臟炎等。膽結石原因有營養過盛、高熱量食物攝取過多、低纖維、少運動、長期飢餓、快速減肥等。很多病人膽結石的疼痛都是發生在餐後,特別是在進食高油脂食物後,因需要消化的脂肪量大,膽囊會排出大量膽汁,膽汁流動使得膽囊內結石移位會卡在膽囊出口導致疼痛,呼籲有膽結石症狀者,平日用餐宜清淡為主,不要暴飲暴食。杜雄說,膽結石造成急性膽囊炎及胰臟炎等併發症時,建議手術治療;若影像檢查時呈現瓷化膽囊病變或膽結石直徑大於3公分,則建議切除,因膽囊癌機率約3-5%。
2014-09-23 健康百科.消化系統
【聯合報╱記者張祐齊/中和報導】坊間有許多化解膽結石的偏方,如喝蘋果汁、檸檬汁混合橄欖油、瀉鹽等「化石」方法,雙和醫院提醒,這些方法都缺乏實證,聽信偏方,小心拖久了,讓結石「愈滾愈大」。尤其中秋節即將到來,若民眾吃的太營養,造成膽囊劇烈收縮,有可能加入「石頭族」行列。署立雙和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周碩渠表示,根據他臨床觀察,患者常把喝蘋果汁、檸檬汁混合橄欖油及瀉鹽等方法當成「化石」妙方。但從解剖學來看,只要結石直徑超過0.5公分,就不太可能從內徑才0.1公分的膽管排出。周碩渠說,曾做過一次小小的測試,結果從患者喝蘋果汁前後的超音波檢查發現,喝了蘋果汁後,膽結石一顆也沒少。反而較讓人擔心的是,患者會因為大量食用油脂,引發膽囊劇烈收縮,讓結石卡在膽管,恐引發膽囊炎,最後還是必須拿掉膽囊。周碩渠表示,有許多愛美女性,喜歡在短時間內急速減重,也有可能罹患膽結石。主要是因為膽囊內有膽固醇、卵磷脂等成分,若快速減重,會造成膽囊內酵素無法平衡,反而刺激膽結石生長速度。
2014-09-23 健康百科.消化系統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肥胖的人要特別留意膽結石風險。丹麥研究發現,身體質量指數(BMI)一旦增加,出現膽結石的機率也會跟著上升,特別是女性有肥胖問題,更容易有膽結石。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美國肝病醫學會所出版的「肝臟病學」醫學期刊。根據美國國家糖尿病、消化疾病與腎臟疾病研究所資料,膽結石長得像鵝卵石,大約百分之八十的膽結石是膽固醇過多造成,當膽汁中的膽鹽或膽紅素囤積於膽囊,就容易造成膽結石。膽結石發生原因不明,不過過去有研究發現,身體質量指數越高,似乎越容易罹患膽結石症。丹麥哥本哈根大學附設醫院研究團隊以七萬七千六百七十九人為研究對象,其中有四千一百零六人在三十四年研究期間出現膽結石。研究人員分析發現,罹患膽結石的人年齡通常比較大,活動量也比較少,且以女性患者居多。研究人員進一步研究發現,身體質量指數上升,罹患膽結石症的機率似乎也越高,這種現象以女性最為明顯。研究顯示,身體質量指數每上升一個指數,得膽結石風險就會增加百分之七。研究作者指出,目前已經知道肥胖會增加膽結石症發生機率,這次研究更發現,身體質量指數增加,可能導致疾病發生。由此可知,肥胖真的對身體很不好,體重過重、肥胖的人若能調整生活習慣,讓體重降下來,或可降低膽結石風險。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消化系統
【聯合報╱採訪整理記者張嘉芳】 腹痛連續2周若未緩解,應就醫檢查,需先排除是結石或癌症。通常腹部不適以腸胃道問題或腎臟引起腰痛居大宗,如是腸胃炎需服用消炎藥;若胃酸過多得吃制酸劑。腎結石需接受超音波檢查,有時結石太小不明顯,患者需進一步驗尿,了解是否有血尿或蛋白尿、尿液中有無結晶或細菌。讀者丈夫被診斷膽囊結石,膽結石依發生位置分為膽囊結石及膽管結石,膽汁為肝臟製造,經由小膽管到膽囊儲存,我們吃油膩食物時,儲存在膽囊的膽汁會協助食物消化,此時膽汁由總膽管、十二指腸,順著小腸排出體外。不過,總膽管除了連接十二指腸,它的分支開口也連接胰臟的胰管,由於胰臟會分泌胰液,內含消化酶,可分解蛋白質及脂肪,一旦總膽管結石阻塞,影響到胰液排出路徑,這些消化酶在胰臟內,可能將器官組織溶解,造成糜爛情形。膽結石類型包括膽固醇結石及色素結石,由於肝臟是人體解毒工廠,可將體內廢物轉成膽汁排出體外,一旦膽汁濃度太高,容易形成膽固醇結晶,出現結石,但有膽固醇結石的人抽血檢查未必會有膽固醇數值偏高情形。紅血球經新陳代謝所產生的廢物,也會順著血液到達肝臟,肝臟處理廢物時,如果膽汁濃度太高,紅血球代謝後的血紅素較易形成色素結石,好比鹽水濃度太濃,其他物質就無法溶解的原理一樣。膽結石大多與飲食習慣、喜歡高油脂食物有關,血脂代謝異常的人出現膽固醇結石機率也高。地中海貧血患者,因為新陳代謝速度快,紅血球體積小且易破裂,一旦膽汁濃度高,就會形成色素結石;溶血性疾病者因本身紅血球較脆弱,也容易發生色素結石。大部分膽結石為多發性,有時一顆結石會搭配幾顆小石頭或細沙,如果結石引起腹痛不適,患者接受手術切除膽囊後,由於少了緩衝組織,術後若食用油膩食物沒忌口,恐致消化不良腹瀉或解油便,但身體約3個月至半年就能逐漸適應無膽狀態。除了少碰油膩食物,辛辣等刺激性較高的東西也不利術後傷口癒合,還會刺激胃及小腸、引起腹瀉,建議患者應清淡飲食,避免膽結石復發。諮詢好心肝醫療法人健康服務部主任、台大醫院綜合診療部主治醫師林姿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