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3 科別.兒科
中研院:「過動症」兒童可望透過飲食改善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是兒童常見的神經生理疾病,在台灣的盛行率已達5~7%。中研院最新研究發現,過動症與多種可修正的共病或生活型態因子有關,例如過敏、貧血或血清素偏低,這些因子有可能透過飲食修正而改善。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潘文涵所率領的研究團隊,找出過動症在臨床上的四個風險因子,包括貧血、血清素偏低、嗜酸性粒细胞與免疫球蛋白較高。研究團隊發現,同時罹患二種以上過敏症狀(鼻炎、濕疹、氣喘等)的學童,得到過動症的風險是沒有過敏學童的二至三倍;上述四個風險因子數值皆異常者,罹患機率則為六至七倍。醫學界對過動症的研究報告很多,過去主要已知的危險因子包括神經傳導物質分泌異常,造成孩子有不專心、衝動、坐不住、情緒和動作的控制失調,以及組織計畫的能力不佳等問題,以及遺傳及腦傷等,造成神經精神癥候,主要有「過動」、「衝動」與「不專心」這三大核心症狀。潘文涵研究團隊發現,隨著過敏症狀的數目增多,過動症的風險愈高;學童擁有的合併症或生化值異常的數目愈多,罹患過動症的風險也愈高。他們因此推測,過動症的致病機轉應該是涉及多重因子,這些危險因子也可能與過動症有共同的前端病因。檢視過動兒與非過動兒的飲食型態發現,過動症組學童的營養性食物攝取頻率顯著低於對照組,營養食物包括蔬菜、水果、蛋白質類食物(牛奶、肉類、家禽類、魚類、豆漿、蛋類等);而較不營養食物的攝取頻率卻顯著較高,尤其是高糖及高油類食物。潘文涵分析,較差的營養生化狀況,居中聯結了營養食物偏低、低營養密度食物偏高的飲食型態,及其罹患過動症的關聯;若能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修復營養生化狀態,應有助於過動症病況改善。以血清素為例,其合成過程需要幾種維生素B、鐵為輔脢,若這些營養素攝取不夠,可能會造成體內的血清素濃度偏低。有關不健康的飲食型態和罹患過動症的關聯。研究團隊指出,未來還需要進行飲食介入研究,為過動症兒童抗發炎且營養素充足的健康飲食做進一步驗證。由於過動症病因複雜,但定期篩檢過敏症狀、檢測相關的臨床生化數值,以及執行飲食評估並不困難。潘文涵也建議過動兒的父母,應了解孩子是否具有過敏體質及貧血問題,重視這些共病並尋求醫學處置。同時,也讓孩子多食用抗發炎且營養素豐富的飲食,像是蔬菜、水果、全榖類、核果、優質蛋白質食物,避免燒烤、油炸食物、甜食等,也有助於過敏甚或過動症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