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長接到學校老師通知,說自己的小孩因為上學不專心、過動,應該帶帶去看精神科醫師,有的還在看完醫師後得定時服藥。許多家長納悶,小孩在家都好好的,電玩打個兩小時也從不喊累,去看電影也一看2、3小時,都不曾有注意力不集中或過動情形,怎會變成精神科患者,還要服藥?
而且,學校還規定學生得把藥帶去學校服用,這對學生好嗎,會不會產生不良的心理反應,為孩子帶來其他的問題?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廖尹鐸指出,有些小朋友上課無法專心,且有過動、衝動情形,這是所謂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起因於腦內負責傳導的多巴胺內分泌不足,成長較一般小朋友遲緩約兩年,雖然兩年後就會跟上,但卻會讓小孩的學業落後,同時影響人際關係。
他說,此症的特徵是經常不注意細節、做事馬虎、容易忘了帶東西或剛講了就忘,另在衝動的表現上,像是不願意排隊,易和同學爭執等,但它和一般短暫的注意力不同,得要在兩個場域以上並持續半年有此情形才算,例如同時在學校和家裡、安親班或學校都有這些情形等。
父母若擔心小孩有此症,可以請精神科醫師鑑定,而且鑑定必須嚴謹,若家長擔心一個精神醫師講的不可信,最好再找另名醫師診斷。
至於是否得服藥?廖尹鐸說得視症狀而定,例如為何小孩看電影時注意力就很集中,上課卻注意力不良,這和電影不斷有刺激情節出現有關,因此老師在教學上也可採取一些方法改進上課的精彩度,像是多採用多媒體教學等。
其他,像是行為上,要小朋友接受指令時得先放下手邊工作,等他眼神直視時再說,以及連絡薄用拍照方式,拍起來就不易忘了;老師上課時可請這樣的小朋友坐的近些,並請協助擦黑板;小朋友做功課時,桌上最好也應只有文具,少放其他易分心的小東西等。
編輯推薦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