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調查,國內兒少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盛行率約5%到8.4%,但診斷率僅0.59%,等於12名過動兒只有1人獲正確診斷並接受治療。台灣專注力研究學會理事長臧汝芬直言,診斷率「低得離譜」,最主要原因是家長誤信坊間各式偏方,例如花5000多元購買號稱洗了可治療ADHD的香精皂等,讓臨床正規治療受到考驗。
台安醫院精神科主任許正典指出,ADHD是大腦前額葉發展不成熟所致,症狀包括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量過多、行為衝動、缺乏計畫能力等。臧汝芬表示,部分孩子3到4歲就可能出現症狀,但依照美國精神疾病指引建議,應於6歲後接受治療。
只是,國內ADHD診斷率從2006年起,就在0.59%徘徊,與醫療水準進步國家相比,例如美國於1987年診斷率就達0.9%,數值大相逕庭。國內「失準又失焦」的臨床診斷,讓精神科醫師憂心忡忡。
臧汝芬指出,診斷率極端差異的黑數成因有三,除了家長不自知,任孩子「放牛吃草」,兒童心理衛生健康教育30年來也沒什麼進步。
最嚴重的是,坊間眾多似是而非的觀念誤導家長,例如有心人士販售精油香皂,號稱透過香皂洗手就能讓過動兒專心上課,或是安排很多課程訓練專注力,或強調自然療法、營養處方等多元療法的神奇功效,家長聽信後,捨棄讓孩子接受正確且完整的醫療介入。
臧汝芬痛斥,這些「亂胡扯」的有心人士,延誤孩子在6到18歲的治療黃金期,未接受正規的藥物及行為治療,恐讓孩子未來出現低成就、情緒障礙、網路成癮、藥物濫用、憂鬱症和反社會性人格等後遺症。
外界質疑,醫師對孩子過度診斷,導致孩子需要吃藥。高醫中和紀念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顏正芳說,ADHD目前無法利用抽血等方式診斷,但臨床診斷除了需按照美國頒布的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中之指引評估,也需從師長或監護人蒐集資訊,排除其他病因,診斷方式非常嚴格。
顏正芳說,不同年齡的過動兒,治療方式也不同,但都需家長及老師的配合,包括校園環境、課程安排等,也是治療計畫的一部分。國人普遍對藥物治療有偏見,他也時常提醒後輩「Hold」久一點,若其他行為治療沒效再開處方,且應調整藥物,讓孩子在副作用最少下,獲得最大治療效果。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